美章网 资料文库 物流信息化人才培养论文范文

物流信息化人才培养论文范文

时间:2022-05-16 09:30:01

物流信息化人才培养论文

1文献综述

综上所述,学者们对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研究呈现百花齐放的状态,为论文提供了研究基础。但是“互联网+”理念的提出,则凸显了专家学者们研究的部分不足。(1)对于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式的多样性研究,在于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内涵理解的把握。偏技能多、偏技术多,还是技能和技术并重,目前并没有得到一致的认可。(2)各种培养方式虽然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但人才培养重心仍放在学校或者学校企业为主体的层面,学生更多的是接受已经约定俗成的培养方案。(3)对于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观点,目前仍停留在岗位需求层面,强调培养企业现在需要的技能,忽略了“互联网+”对行业的促进作用。也就是说忽略了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迁移能力培养,过分看重了现有技术,忽视了未来技术的引领能力。

2基于物流企业层面,“互联网+”对高职物流信息化人才的技术技能分析

正如学者们所说,“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传统应用和服务都应该被互联网改变,如果这个世界还没有被互联网改变是不对的,一定意味着这里面有商机,也意味着基于这种商机能产生新的格局。”从物流企业角度来看,意味着“互联网+”在物流信息化升级道路上理念的升华和具体化。“互联网+”表明了,在周边产业逐渐开展“互联网+”行动的过程中,物流企业必须因势而为,才能更好地为其他行业提供优良的服务和降低自身的成本。立足于物流企业自身,对“互联网+”的理解有两层,一层是自身内部业务流程如何实现“互联网+”;一层是自身的“互联网+”如何渗透到服务的行业中,拓宽自己的竞争实力。对于高职物流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研究,必须立足于物流企业对“互联网+”的现实考量,才能更加准确地切中物流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命脉。众多文献已经对物流信息化人才的技术技能需求开展了众多的研究,这里就不再对原有的技术技能开展过多的分析,本文主要针对“互联网+”理念提出物流信息化人才技术技能的典型需

求。一种需求是,物流企业内部业务流程如何改善以适应“互联网+”的技术技能需求。这里涉及到两个特殊需求:(1)现有的信息技术如何渗透入已有的业务流程,加速服务效率和提升作业速度。围绕这一命题,将延伸出信息技术操作、业务流程改善和应急反应等典型技能。(2)全面实施“互联网+”下的物流信息管理需求。即物流企业更多的是操作数据,通过数据来管理现有技术、业务流程和人员等管理要素。围绕这一命题,将延伸出物流信息采集、数据挖掘、业务重组、信息安全管理等典型技能。第二种需求是,“互联网+”物流企业如何渗透到服务的企业、行业中带来的技术技能需求。(1)服务的企业或行业未及时“互联网+”行动,作业人员如何采取向下接口技术或技能,尽可能提升双方的作业效率和降低彼此的成本。由此带来的典型技术技能包括物流信息技术交流和改善、物流系统接口需求分析和物流信息成本核算等能力。(2)双方均处于“互联网+”状态,对于作业人员而言,在于双方采用何种数据共享方式来降低服务成本。由此带来的典型技术技能包括物流业务信息追踪、分析、交流、传递等能力。

3学校和学生层面,拥抱“互联网+”的制约因素分析

随着智能手机的日益普及,3G、4G技术的不断推广,互联网的影响几乎无处不在。多年前,很多学校都已经开始了互联网方式的教学,最近比较流行的微课、慕课等方式,可以说是“互联网+”在校园内扩展的一种具体表现。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一方面是众多学校积极上马网络教学资源等数字化资源,期望通过网络的方式,让学生获得更多更好的教育;一方面是学生“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加以浏览,换句话来说,即对学校提供的资源毫不领情。学校作为一个知识传播交流的平台,一头连着企业、一头连着学生,只有有机融合二者的需求,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围绕“学生学习”这一主线,分析潜藏的制约因素,进而找出实施“互联网+”的有效途径,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3.1排除兴趣论讨论制约因素的意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个观点无疑是正确的,如果完全套用在人才培养层面,必然会造成教学管理工作的困顿,且使目前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处于无用武之地的状态。立足切实可行的假设,进而实施相应的教学管理方法,才会促进目前的人才培养工作。因此,在讨论本文观点时,我们认为“专业学生在选择报考专业的时候,基本上对专业具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知,且具有一些模糊的兴趣”。那么在学生选择学习方法的时候,到底是何种因素或者说哪些因素在制约他们的自主选择性呢?

3.2学习没有明示的目标性是学生无兴趣的根源之一任何专业都有成体系的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进行培养,不幸的是,这些人才培养方案的告知、示范、引导作用在学生头脑中基本上是空白。众多学校的做法是通过始业教育活动,告诉新生人才培养方案这回事情,接下来就成了下达教学任务的计划书了。学生在未来的几年学习中,只在入学的时候知道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部分事情,剩下的就是每学期上不同的课程,至于为什么开设这么多课无从知晓。更不要说,对于大多数缺乏一定自主性的高职生,指望他们听一次始业教育就能明确自己的目标,更是无稽之谈。只有让学生无时无刻都接触到自己所学专业的培养体系,才能够使他们认清楚自己所学课程的目的及在相关岗位中的地位,进而促使他们自觉自愿的沿着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体系学习技术和技能。正如我们常见的广告宣传一样,日积月累的广而告之,必然会激发参与者进行选择的兴趣。所以说,“互联网+”下,广而告之的“人才培养方案”成本已经大大降低,为什么还不采取行动让学生的学习目标更清晰一些呢?

3.3缺乏行之有效的教管手段是学生无意学习的另外一个根源“以人为本”理念的泛在化,导致更多的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时无意将注意力放在严格教学管理层面,加上时不时的外部宣传,“N年后有可能找不上学生之类的话题”更是导致高职院校管理方的注意力转移到了如何让学生舒服的渡过在校学习阶段就好,至于学到什么,就不要那么严格规范了,由此带来的是校风和学风质量的进一步下滑。作为有充分感觉的学生,他们如经济人一样,会选择趋利避害的手段来规避学习的内容。缺乏了外部因素的强制力,必然导致众多学生走上散漫之路。由此带来的是,基础不扎实,缺乏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当拥抱“互联网+”对企业相关项目进行改造或者作业时,则处于手忙脚乱的境地。在“互联网+”时代,校企合作的企业方需要的人才是在校内结合企业的实际,能够为企业提供一些熟练作业人员和适合自己基层改造的方案,企业的着眼点在于选择适合企业长远发展的优秀人才。问题是当严格管理成为了一纸空文,又如何期望学生能够完全自主的进行自我学习和自我管理呢?正如哲学上所说,内因决定外因,外因反作用于内因。当我们正视了大多数高职生缺乏自主管理这一实际情况的时候,采取行之有效的外因手段,督促他们进行学习和训练,才能更好地使他们朝着技术技能型人才进一步。

作者:王顺林陈一芳单位: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物流信息化人才培养论文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gllw/rcpylw/672053.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