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传播环境图书馆建设范文

传播环境图书馆建设范文

传播环境图书馆建设

论文摘要:泛传播;图书馆;资源建设;服务创新

论文摘要摘要:互联网的兴起,迎来了一个以网络传播技术为基础的泛传播时代。泛传播的信息环境从传播层级、传播介质及传播受众等方面对图书馆产生了强烈冲击和深刻影响。泛传播环境下的图书馆建设应该从加强资源建设和服务创新两个层面着手,一方面应加大资源的挖掘、开发、整合和利用的力度,另一方面要加快服务创新的脚步,以人为本,打造服务品牌,提升服务能力,进而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泛传播环境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互联网的兴起引发了信息传播领域的巨大变革,一个以网络传播技术为基础潮流的泛传播时代已经来临。泛传播是以Internet的媒介平台为依托,通过超文本协议、超级链接和URL,搜索引擎等,对声音、画面、文字信息进行查询、分类,建立索引,并进行实时、互动交流和沟通的信息传播形式。和传统传播相比,泛传播通道不再是线性的而呈现非线性特征,传播层级也不再是有量化定义,而呈现泛化和未定义特征。泛传播充斥于所有人类行为领域,它主要表现在传播层级、传播介质及传播受众的“泛化”等三方面。“分散化”、“全景化”、“扩展化”、“一体化”则是泛化模式的最主要特征。这种泛化传播特征使得互联网受众可以无须考虑时空限制、知识服务新问题和跨语言沟通新问题而享有前所未有的海量信息空间。信息无处不在,传播无处不在,“一切皆传播”,是泛传播时代的重要标志。

二、泛传播环境对图书馆的影响

Internet的发展,营造了无限的信息传播空间,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在线教育等诸多领域。网络作为一种非凡的信息媒体,日益显示出强大的动力和优势。它整合了所有传播媒体的传播手段,使得信息传播更具有开放性、共享性、互动性和兼容性特征。随着网络出版和网络图书馆的出现,网络传播的泛化趋向更为彰显。门户网站、专业导航以及网络信息检索、电子邮件的交流和文件传递为人们提供了更新更快也更为周到的信息服务。传统图书馆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强烈冲击和影响。

(一)传播层级的泛化动摇了传统图书馆信息中心的“优势”地位

长期以来,图书馆作为社会信息中心和集散地,具有文献收藏、文化传播、社会教育和信息服务等项功能,是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本地化”信息服务机构,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居于中心和主导地位。传统图书馆,以“藏书为中心”,从采访到编目,从典藏到借阅,从管理到利用,各项业务活动都围绕着藏书而展开,工作重心在“藏”上。信息传播和各项功能的体现和实施主要是借助于物理馆藏文献,依靠读者主动到馆进行简单查阅、咨询和面对面的人际交流来完成,这是一种单向被动的服务模式,信息呈平面和线性传播趋向。这种模式更多体现的是信息传播者(图书馆)的“信息仓库”、“守门人”和“中介者”地位,读者(受众)的主体意识和个性化、知识化需求无法得到充分的体现和满足。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优化了受众信息传播交流和获取利用的环境和条件,互联网则融合了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共同特征,借助于网络媒体通道的存在和强有力的超文本协议发展,强有力地将人、信息、媒介整合在同一物理表征(网络化介质)之中,在总体上形成一种散布型网状和立体的信息传播结构。在这种传播结构中,任何一个网结都能够生产、信息,所有网结生产、的信息都能够以非线性方式流入网络之中。信息传播的层级界限也变得越来越模糊。借助网络传播的立体结构优势,任一信息元素都可以通过网络自由地在其他Web页和人交流,从而真正实现人类跨时空、平等而普遍的沟通;而超媒介技术的应用将声音、图形画面和文字传输合为一体,全面满足了用户的立体感知需求。网络直接信息的海量特征和强大的自组织能力,搜索引擎快速而便捷的信息检索和链接功能,以及来自新闻组、BBS、聊天室等的传受交互性,使得人们越来越习惯或依靠于从网络上获取信息。而对于作为信息传播中介机构的图书馆来讲,从信息的生产、收集、整合到加工、传播,传统的简单检索和被动文献提供的服务模式正在被逐渐地边缘化。信息的中介层级地位“优势”正在部分地丧失。

(二)传播介质泛化使图书馆服务呈立体交互发展

互联网环境下数字媒介的兼容性、多样性和共生性特征,将多种传播介质特质全面整合,提供着连续的电子信息传递或双(多)向互动传播。在线链接(超文本、超级链接和URL、搜索引擎)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用户得以使用E-mail、BBS、QQ进行信息交流和传播;使用Web在全球资源页面上自由地移动,通过几乎无处不在的横向链接(树形分支检索)或纵向链接(导航)随时随地完成生疏访问;在线信息仓库和收藏程序以多媒体方式使用户下载读取、传受交互等更为方便快捷,并由此建立起满足或超过自身需求的海量资源联络。在这里,网络、资源、信息、人(传者和接者)等都是传播的内容和介质。传播介质的泛化倾向,使图书馆传统的文化知识传播源和传播介质功能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价值增长空间,使得图书馆的价值不仅体现在资源库和传播平台上,也体现在知识的生产和加工上。事实上,图书馆已兼容了多种传播介质摘要:主要是通过进行数字化工作,购进电子资源,建立自己的资源平台,挖掘、筛选和整合馆藏资源和网络资源,使信息通过虚拟图书馆平台以非线性方式面向用户流通。具体有摘要:建立书目数据库,利用图书馆网页不受时空限制地开展远程服务和虚拟参考咨询服务;建立学科馆员制度、进行文献传递;图书馆员进行知识整合、知识发现、课题查新、科研立项论证、捕捉科研动态;读者利用馆藏图书、资源库等获得文献资料;用户直接参和文献采购和资源建设工作等。泛传播的理念、传播的方式极大地改变并影响着图书馆各项业务工作,同时也促使图书馆多种信息交互传播和服务模式得以建立,从而实现了图书馆信息传播从传统平面传播向立体传播转化。

(三)泛传播对图书馆信息服务提出了分众化、个性化和多元化要求

互联网打破了传统媒介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时空羁绊,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互联网的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动态性和多媒体化特征,使得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受众,而且每一个受众都可以从自己的需要出发,控制接受信息的内容、数量、时间、品位、组合,每一个受众在作为信息接受者的同时也可以随时成为信息的传播者。传播者对信息传播的内容不再具有单方面的决定权,受众逐渐成为信息传播的主导,并且传者和受者的角色可以随时互易变换。这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模式,使图书馆不得不重新审阅自己的服务定位和发展方向。

图书馆作为社会信息中心,承担着向社会大众和特定用户群体进行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的职能。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和数字图书馆的扩张,图书馆已从原来单一的纸质媒介向数字化、多媒体转变;图书馆用户及需求结构也发生了质的变化,传统的“读者”群体扩大为更为宽泛的“用户”群体,单一的文献需求转化为全方位、多元化、知识化、个性化需求。信息传播环境的多样性和用户需求的异质性、独特性变化,要求图书馆必须树立分众化信息服务的理念,采取相应的应对办法,以满足不同用户群体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性质的知识信息需求。近年,图书馆以馆藏资源为基础,以互联网和多种信息技术为依托,积极构建网络环境下的集成信息服务平台,开通图书馆网站,设立网络导航系统,建设网络资源的共知共享体系;在此基础上,开展了针对专业用户和特定用户需求的跟踪、定题、参考咨询、课题查新等深层次的学科化、知识化服务,针对一般用户和普通用户需求的文献借阅、学科导航和用户培训服务,针对网络用户和远程用户需求的文献提供、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服务等。这正是图书馆为适应这种变化而采取的一系列积极具体的应对办法。

三、泛传播环境下的图书馆建设

(一)资源建设

图书馆资源建设在加速社会的知识化、信息化建设和促进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功能。资源建设是图书馆各项业务工作全面开展的基础。泛传播环境下,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内容和结构在不断丰富发展,其中,信息资源建设和人力资源建设是图书馆建设内容的两个主要方面。

信息资源建设一直是图书馆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是图书馆履行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的物质基础。长期以来,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是以图书馆为中心、以藏书为中心开展的。泛传播时代,随着信息环境和用户需求结构的改变,图书馆资源形态更加丰富,信息提供方式更加多样,信息资源建设的内涵不断得到扩展摘要:一方面,由于传统文献资源的不可替代性,在适当购进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挖掘、开发、整合和利用还将是现代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海量的数字资源和网络资源正在成为图书馆馆藏资源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各种途径对其进行选择、采集、整合、利用已是必然。事实上,从当前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目前状况看,电子化、网络化信息资源和印刷型文献资源并存的格局已经形成,呈现出实体馆藏资源和虚拟馆藏资源共有、有序资源和无序资源并存、服务保障中知识性技术性含量进一步加大、数字化网络化进程和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趋向。另外,各图书馆应根据本馆的性质、任务和用户对象及需求特征,注重科学合理馆藏体系的构建,切实做到突出特色,强化优势。并且应通过积极参和区域间、地区间和系统间信息资源的共建、共知和共享,进而形成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化、综合化的信息资源体系。高校图书馆更要考虑学校的学科设置和教学科研需要,重视学科专业指引库和专题文献数据库的建设,加大特色数据库建设力度,突出大学图书馆的学术特色。总之,图书馆在泛传播环境下继续保持其“中心地位”而不被边缘化,具有可持续发展性,运用各种先进技术,建立整合多种资源形式,坚持特色办馆,是其正确的选择。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人力资源建设是图书馆进行信息资源建设的前提,也是图书馆各项工作得以开展的根本和必然要求。综观图书馆的发展历程,其文献收藏、文化传播、社会教育和信息服务等项功能的发挥,离不开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辛勤劳动和主观努力。他们是知识的载体和信息服务的实现者,是图书馆最基本、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当前,数字图书馆的不断发展和信息传播环境的泛化,打破了传统图书馆那种“以藏书为中心”、以简单检索借阅和单一文献提供为主的被动服务模式,馆舍的大小、藏书的多少已不再是衡量图书馆的唯一标准,图书馆员角色定位也不仅仅是“文献管理者”,而是正逐渐向“信息开发者”和“知识导航员”角色转变。随着数字化、网络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信息资源呈现出多媒体、多语种等特征,这就要求图书馆必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整合利用各类型信息资源,开展深层次、专题化、个性化的知识信息服务,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结构用户的信息需求,进而提升图书馆的竞争能力和创造价值的能力。

图书馆的发展目前状况无疑从不同层面对图书馆人力资源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图书馆需要运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先进理论和方法,把充分开发和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作为图书馆发展的基本战略,建立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努力打造结构合理、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队伍。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从知识结构、专业构成、年龄构成、岗位设置等方面对图书馆人力资源进行优化和合理配置,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实现目标创新、服务创新和馆员角色创新,充分调动人力资源的主观能动性,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事;通过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和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为图书馆员创造一个公平和谐的发展空间,使他们找到并实现自己的生涯目标,通过积极引进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引导并激发图书馆员的内在潜力,促进其自身隐性知识的显性化,使应用知识创造价值的功能最大化。另外,图书馆还要通过建立人才培训机制,采取积极有效的办法,如岗位培训、继续教育、自学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各级在职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采取引进人才和内部人力资源开发相结合的方式,组建高素质的专家学者型人才队伍,以满足图书馆信息服务在深度和广度方面扩展的需要。

(二)服务创新

1、服务理念创新

服务理念直接制约着图书馆的职能定位和服务标准,因此图书馆服务创新应从理念创新开始。首先,应树立大图书馆观。大图书馆观的树立当是理念创新的首选。众所周知,互联网的发展不仅使图书馆服务空间包含了由馆舍馆藏构成的实体图书馆和通过网络建立的虚拟图书馆,而且也使图书馆真正摆脱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成为世界性大图书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图书馆必须将自身建设融入到塑造未来全球图书馆建设当中,共建、共享网络资源,在此基础上,使图书馆服务趋于多样化、全方位、多层次。其次,应树立以人为本的办馆理念。以人为本,应包括以“用户”为本和以“馆员”为本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以“用户”为本,就是要了解并把握用户知识、信息需求特征,根据用户需要提供深层次的知识化个性化服务;以“馆员”为本就是要从提高馆员素质人手,打造富有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图书馆员队伍,使他们成为信息资源和用户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成为高知识含量信息产品的设计者、操作者,成为捕捉信息资源方法的传授者和能为用户提供高效优质服务的“信息工程师”。以人为本的办馆理念不仅应当成为新时期图书馆的价值取向,而且还应体现在包括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信息收集和加工、信息传递和咨询在内的整个业务环节中。

2、服务内容创新

服务内容创新是在传统信息服务的基础上努力超越并拓展新的服务内容和形式,积极构建泛传播环境下的集成信息服务平台和服务模式,提升综合服务能力,进行超越用户需求服务的策略探究,注重管理创新,引进企业管理机制,增强品牌意识,在具体工作岗位中将学术激励内化为馆员的内在需要等。针对用户需求,开展以专题、知识单元为基础的服务,及时进行文献的二次开发,通过图书馆网站,建立导航功能和专业特色数据库,强化个性化特色化的互动式服务;改进用户教育模式,加强用户培训和教育,提高用户的信息素养和良好的信息意识,培养激发用户潜在信息需求,充分利用图书馆各种资源。

3、服务手段创新

服务手段创新要求图书馆人具有改革的精神,敢于打破知识的藩篱。一方面,图书馆应努力改变原有的服务方式;另一方面,应充分利用新技术,开展新的服务项目,拓展服务范围。通过开展定题服务、一站式服务,将最新的技术成果运用到信息服务当中,逐步减少人工服务的比重,增加网络服务、智能服务甚至无线传播服务的内容。在服务手段创新的过程中,应注重把握传统服务和现代服务、馆内服务和馆外服务、一般服务和特色服务、在线服务和离线服务、有偿服务和无偿服务、个性化服务和群体化服务之间的关系,尽可能充分体现以多层次的服务内容为依托和以多样化的服务手段为保障的图书馆信息服务观,这也是图书馆软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服务创新是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核心。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用户需求的不断变化,图书馆的服务一定要适应这种发展和变化,采用多种形式的服务以满足用户的需要,进而不断提升用户“满足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