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教学融合论文:教程中通识教导的融合范文

教学融合论文:教程中通识教导的融合范文

时间:2022-03-01 09:11:51

教学融合论文:教程中通识教导的融合

作者:郭丽芳单位:洛阳理工学院

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通识教育,通识教育的内涵是对教育目标的描述。台湾学者黄俊杰将通识教育概括为“一种建立人的主体性的教育,并与客体情景建立互动主体性的关系的教育,也就是一种完成‘人之觉醒’的教育”。内地学者李曼丽对通识教育理解为“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内地学者陈向明对通识教育的理解为,“通识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其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即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而不仅仅是某一狭窄专业领域的专精人才”。

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是对通识教育内容或学生要具备相应能力的表述。教育学者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对通识教育进行的解释是:“在高等教育阶段,指大学生均应接受的有关共同教育的内容。通常分属若干学科领域,提供内容宽泛的教育,与专业教育有别”。内地学者李曼丽对通识教育进行定义“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通识教育是“以知识的寻根和视野的整体性、情操的陶冶、公民的培育以及价值观的塑造为宗旨,力图将学生培养成博学而心忧天下、甘于奉献,具有强烈责任感的社会公民”。

从通识教育与通才教育、专业教育的区别和联系上理解通识教育。通才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精通各种专业领域知识的“人才”或“百科全书式的人才”,重点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但在知识爆炸式发展的今天这几乎是不可能的;通识教育的“通”不是通通都识,而在于“人文、社科、自然科学三者之间,能识其会通之所在,而恍然于宇宙之大,品类之多,历史之久、文教之繁,要必有其一以贯之之道,要必有其想为因缘与依倚之理”,重点在于开阔人的视野和人格全面发展的基础知识的传授,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从通识教育概念的由来看,通识教育是进行专业教育的基础,从教育的目的来看“通识为本,专业为末”。通识教育的内容或载体本身就是某种专业的知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可以这样形容:专业教育是“人的身体”,通识教育是“人的灵魂”,两者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人”。

综上所述,通识教育的目标与教育的最高目标是一致的,其本质是一种培养如何“做人”的教育理念,其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通识教育的内容是融合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等广泛的、普遍的、相通的基本知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两个部分共同组成高等教育。专业教育的内容是教人“做事”要解决人的基本生存能力,提高专业技能;通识教育的内容是教人“做人”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的更高层次发展”的需求。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两者互为基础、相互结合才能达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通识教育的教学理念是指导高校教师进行通识教育教学实践的灵魂

通识教育改革的实践,主要是以通识核心课程的设置为主要方式。而通识核心课程的设置目前各高校是以各自的通识教育理念为原则进行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北京大学以“大学生应该学习最主要的一些学术领域的研究方法和思想体系,而且凭借这些方法和思维模式来获取知识,了解自然社会与人类自身的问题。重要的不是拥有知识,而是知道如何去获取、传播、发现和创造知识,具备思辨和批判的能力”的通识教育理念,把通识核心课程设置为五大类:1、数学与自然科学;2、社会科学;3、哲学与心理学;4、历史学;5、语言学、文学与艺术。复旦大学以“打破分门别类的学科壁垒,贯彻人类学识与知识的共同基础,展示民族文化精神对于一个民族的学问创新能力的根基性意义”为通识教育理念。把通识课程设置为六大类:1、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2、哲学智慧与批判思维;3、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4、科技进度与科学精神;5、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6、艺术创造与审美体验。

其他大学也是根据各自的教育理念进行具体的教学实践如:南京大学的通识教育理念目的在于强调实施通识教育既要注重本科基础阶段全面的科学与人文素质教育,形成高尚的道德素养、宽厚的知识面、敏锐的思维与判断力,同时又要注重学生个性化的选择和培养,为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和模块搭建平台;哈弗大学的通识教育理念是以自由探索为实施宗旨,不以专业相关或职业有用为担当,这种学习提升学生对人类与自然界的认知水平,使其对自己的信仰与选择给予更多的反思,对种种假想与动机增强自我觉醒与批判意识,能够更富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哥伦比亚大学通识教育理念:为全体本科生,无论其将来的专业和方向如何,提供一个广阔的视野,使之谙熟文学、哲学、历史、音乐、艺术和科学上的重要思想与成就。由于通识教育的理念不同,各高校通识教育的核心内容也不尽相同,而且随着知识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知识的爆炸式裂变,各学科的分类也越来越细化,可供选择的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也呈现上百种甚至更多的学科知识。各个高校所进行的通识教育实践,现阶段基本上是拼盘式的通识课程传授,并没有体现通识教育的目的,通识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综上所述,作为高校教师要始终以通识教育即“人的全面发展”为教学目标,并转化为一种“培育具有文明素养、科学的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人”的教学理念贯穿于进行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高校教师把通识教育的教学理念融入到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具体途径和方法提出如下几点见解

1、高校教师应加强人文、社科及自然科学等通识知识的学习,并加强对专业课程的深度和广度的研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传授知识的实践过程中能够融入自身的通识理念及专业知识的研究成果,具体可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相关专业理论的起源、发展现状及现实应用等方面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提高学生的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自我创新的能力。

2、在课堂教学中融入通识教育实践的最易达到方式之一,是加强学生最基本文字书写能力的培养。由于多媒体教学的普及和推广,提高了知识的传授效果,很多课堂作业也是电子版,但老师与学生间的文字交流传递几乎完全电子化、机械化,却忽视对文字书写及思考能力的要求。当前的教育环境下的大学生甚至我们的高校教师,对文字书写能力的忽视和不屑,完全失去了文字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提高个人文化素养的教育功能。由此,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布置文字书写类课堂作业,并对文字书写的能力及美感进行把关、督导,强化学生对文字书写能力及美感的认识,达到提高个人文化修养的目的。

3、在课堂教学中融入通识教育实践的另一个方式,是加强对学生语言的表达、沟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准备的表达、善于与人沟通交流,更多的接触和了解“他人”的现实状态,从而更好的提高对自身的认识和理解。由于高校的扩招壮大了高校课堂的学生容量,使课堂教学过程几乎成为高校教师个人的演讲,教师基本上放弃了与学生互动交流的机会,也等同于剥夺了学生之间交流认识的机会。现在高校教育中的普遍现象,是教师不认识所教的学生,学生也不认识在一起上课的同学,结果是同学越来越多了,交流认识的机会却越来越少了。由此,在课堂教学中高校教师要加强与学生更多的语言交流互动,并对学生的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及简洁性以及对语言的理解进行及时的引导和训练,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传播知识乃至创新知识的能力。同时通过这样的交流活动培养学生更好的融入到集体生活中去。

4、在课堂教学中融入通识教育实践最好的途径之一,是适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社会焦点事件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自由交流平台,使学生对社会现象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了解,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并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挤出几分钟甚至十几分钟的时间并形成一个惯例,并适当的给学生提供一些课外阅读书目,引导学生对社会焦点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有更深的理解认识。通过对这些事件的点评和交流,可以从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开阔学生的视野。

结论

通识教育实践的发展和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其内容和目标也在不断的丰富完善。高校教师作为通识教育的具体执行者和实践者,在课堂教学过程实践中应及时有效的融入通识教育的理念和内容,承担起既教人“做事”又教人“做人”的主体责任,逐步实现通识教育的目的。

被举报文档标题:教学融合论文:教程中通识教导的融合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