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论文探讨范文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论文探讨范文

时间:2022-07-29 10:30:16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论文探讨

[摘要]随着全球数字科学技术的发展,以互联网为典型代表的新媒体已经影响到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学生是现代新媒体的主要使用群体,他们的价值观取向、道德观念和行为养成等也深受新媒体环境影响。我国理工科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是普遍存在的,因此,高校应加强新媒体对于人文素质教育影响的舆论引导;丰富和加强新媒体人文素质教育载体和内容;加强网络监管,建设有利于人文素质传播的网络环境,才能在新媒体背景下引导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从而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人文素养;对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必须在高校工作中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努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这是高等教育目的的直接解读,同时也对新时代环境下的高等教育者提出了新的要求——21世纪的高等教育应该是一种强调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并重的教育。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已由传统媒体转变为新媒体。简单来说,新媒体是一种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新媒体形态,也被称为“第五媒体”。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2017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数量达到7.51亿,半年内新增网民1992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4.3%,其中按职业结构分析,学生群体占比仍然最高,达到近25%。大学生群体具有追求快捷、简便、宽泛、互动、个性、交互体验的特点,因此,具有开放、交互、即时、海量等特点的新媒体成为当代大学生认知、交流和处理信息的主要平台。新媒体在为大学生带来方便快捷的学习和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的价值认同、道德培养和行为养成等方面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当今,高校教育以科学技术教育为主,人文素质教育极度缺乏,如何让学生在接收新媒体带来的大量快捷方便的信息资源的同时,避免因其负面信息的影响而导致他们价值观趋向和思想道德准则发生偏差,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为此,笔者将探讨大学生与新媒体如何在共性融合与兼容性的基础上,优化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途径。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几乎所有人都对大学生有这样的认识:大学是专业技术教育的摇篮,大学生是经过专业教育而掌握专业技能的人才;大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主要看其对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在这一既定认知思维下,整个高等教育凸显出应试教育下注重专业教育的教育偏向。在我国高等教育学生总数中,理工科大学生数量占有较大比重,在现今就业压力倍增的就业环境下,他们在校期间更加注重专业技能的学习,课业压力也比较大;尤其近年来教育导向的功利化与商业化,使高校几乎成了职业规划和就业发展的培训场所,传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影响已经显得微乎其微,高校正在培养着钱理群先生所说的“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笔者在教学的实际工作中,发现学生的人文素质普遍较低,没有信仰,缺乏责任感和承担意识,缺乏正确积极的价值观导向和行为习惯准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工科院校学生普遍对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缺乏兴趣目前国内很多学生在高中教育阶段都进行了分科学习,而且学习理科的男生数量普遍多于女生,学生从高中阶段就着重偏向于理工科知识的学习,人文知识基础较为薄弱。而步入大学学习阶段后,课业压力重,课下实验等实践学习占据了一定的时间,学生普遍过分重视应试和分数,因此在男生比重较高的理工科院校,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学习兴趣较低;加之一些理工科院校注重专业学习,在开设的为数不多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中对学生约束不够,学生缺旷课现象严重。尤其在当代社会功利主义、工具理性的影响下,学生的读书观、学习观被扭曲,他们只选择对自己有直接好处的、能够带来直接利益的知识去学习,注重学习的显性价值而忽略隐性价值,对于人文素养的自我提升,缺少足够的理解和认知。

(二)理工科院校缺乏专业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教师由于现代社会以市场经济效益为主要考核指标,相当一部分理工科院校因毕业就业率的考核指标,普遍比较重视专业技能教育。一些理工科高校因为教育方针的要求,开设为数不多的传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但其任课教师多半由辅导员等兼职教师来担任。而其中相当一部分教育工作者因为自身专业的缘故,对人文素质教育认识有所偏差;加之兼任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并不高且时间精力有限,不能对学生充分实施人文素质教育。

(三)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单一目前大多数理工科院校开设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主要通过思政类课程来开展。教育者和学生普遍存在“专业歧视”心理,认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是无用且浪费时间的。教师在授课时往往只进行简单的知识灌输,目的停留在考试通过层面,忽视人文素养知识的内化和传统人文精神的提升和培养;学生也因专业学习的缘故,在思想上对其不重视。而且学校业绩考核往往偏重于教学和科研,人文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无形的意识形态的学习和教育,没有被量化纳入教学效果的考核范围内。很多院校由于教学任务的关系,很难调节专业课与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在学时方面的冲突。因此对于这些理工科院校而言,想要系统开设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十分困难。

(四)校园人文素质教育氛围不够由于专业属性差异的影响,理工科院校的校园文化本身所呈现出的人文氛围并不浓厚,普遍存在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而忽略精神文化建设的现象,仅有的一些校园文化活动也多是围绕专业学习开展的校园活动,人文素质教育氛围极度欠缺。

二、新媒体带给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利弊及影响

(一)学习生活方式更加多样、便捷的同时丧失创造力过去高等院校对大学生实施人文素质教育,主要基于两个方面,一是思政课程上学习的人文素质教育,二是课下从纸质书籍中获取的人文知识,这样的学习方式是固定在某一时间和地点的。而现在的人文素质教育,尤其是在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的环境下,大学生可以利用手机、电脑等新兴媒体随时随地随心地进行移动学习,这样一种学习方式已经跨越了时空的局限。如现在比较热门的每日打卡学习APP等学习软件,就受到了很多大学生的青睐。新媒体所提供的移动学习让现代大学生能充分利用其获取自己感兴趣的海量资源,掌握学习主动权,脱离课堂教学课程的被动和内容的固定化,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我们必须注意到,新媒体传播的特点决定了它所提供的信息必然是精简而及时的,且很多是辅以图片和视频的,长期接触此类信息的大学生会养成“过目式阅读”的习惯,从而导致其长篇阅读能力的退化,大大削弱了学生深入探究问题的能力。学生习惯利用手机、网络等新媒体获取实时新闻信息,这使得他们越发依赖新媒体,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一“断网”就不能正常生活和学习的情形,这无形中使得他们的创造力大幅度降低。

(二)人文素质知识视野更加广泛的同时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新媒体使得大学生获取人文知识的方式摆脱了传统课堂,通过对海量信息的筛选,了解社会时事政治、体育文娱等资讯,这在不断加深他们对社会、对世界的认识同时,也影响了他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趋向。这样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让学生在接收多元文化的同时拓展了知识视野,还发掘了自己的兴趣点,从而提高了学习满足感,开发了内在潜力,更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学习自信。然而,新媒体在提供海量丰富信息的同时也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隐患。相关数据显示,很多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和电脑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也就是说,除了上课、吃饭、睡觉的时间,其剩余时间几乎都花在新媒体上。过度使用手机是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催生“低头族”的元凶。这样的情况一方面造成大学生不同程度的健康问题,他们中有颈椎疾病、头晕恶心、眼部不适及失眠等亚健康症状的人比比皆是;另一方面,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因虚拟网络环境可以掩盖真实身份而过度沉迷其中,在现实生活中不愿意与同学、朋友过多的交流,这部分学生的交际能力逐渐减弱,甚至有的学生患有严重的社交恐惧症,出现人格扭曲等心理问题。

(三)营造更加便利的人际交流氛围的同时带来价值观导向危机对于大学生而言,进入大学后的生活环境相对于原来的高中生活显得宽松自由,使用新媒体进行人际交往已然成为一种常态,很多学生通过贴吧、微博、微信、QQ等载体进行人际沟通,同时通过这些新媒体以结识志趣一致的伙伴,还可以与朋友交流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惑和迷茫。这也意味选择价值观正确、身心健康的同类型伙伴的难度加大,一旦与一些价值观导向不正确,心理健康方面有问题的人交往过多,势必会对大学生的价值观、行为方式等方面产生负面影响。近年来,大学生在网络中因交友不慎发生的欺诈事件数不胜数,同时,这也为新媒体环境下的人文素质教育增加了难度。

三、以新媒体为媒介提高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目前理工科高校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已逐渐演化成一种普遍现象。对于理工科高校而言,引导和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加强新媒体对于人文素质教育影响的舆论引导首先,大学生作为现代新媒体的主要使用群体,很容易受其影响。我们应该注重新媒体环境对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氛围营造,充分利用新媒体作为载体,大力宣教人文素质等优秀文化的影响力。“做好主流大众媒体的舆论引导”——这是新媒体对传统文化传承需要承担的基本责任。当网络平台上到处充斥着偶像类、选秀类节目时,应当加大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适当利用“名家、名人”的影响力为大众尤其是大学生宣传优秀传统文化。另外我们要注意,在进行宣教的同时要选取合适的解读方式,注重以大众化、通俗化、贴近人们日常生活的方式,有说服力和吸引力地举办诸如《百家讲坛》《朗读者》等这样的充满人文经典文化的节目。其次,在新媒体背景下,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对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导向的,并能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先进事迹和人物精神进行宣传和弘扬。第三,注重社会公众人物,如社会影响力较大的明星和一些国学大家可以利用微博等方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进行论述和宣传,这些都可以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塑造产生很强的推动力,增强他们对于经典文化的文化自信,提高人文素养。

(二)丰富和加强新媒体人文素质教育载体和内容新媒体时代下的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工作长期而又艰巨,在新媒体面前,真实可感的信息优势正在逐步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海量、便捷的数据信息。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非常有必要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信息、选择信息、享用传播资源,并培养学生具备健康的媒介批评素养,使其能够在甄别信息的同时利用媒介资源来完善自我,提高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高校作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应注重引导学生以积极健康心态开展各种人文素质教育学习交流活动。教育工作者要在重视对大学生使用新媒体进行教育引导的同时,结合高校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学校的广播站、电视台、网站、论坛等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人文素质教育活动。目前,一些比较重视人文教育的高校,充分利用校园自媒体如微博、微信等平台创新人文素质教育的学习模式,让教师在课堂和课下都进行学习内容的推送,还建立了讨论组,让学生进行头脑风暴,以此增强和提高大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内容的学习兴趣。这样的学习方式,比起以往的学习方式更开放、生动,更注重个性和体验,也更加契合大学生重视交互和体验的学习方式,实现寓教于乐。除此以外,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就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例进行互动与交流,对于承载人文文化的事件与人物进行分析与讨论,从而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人文素质进行隐形的影响与塑造,树立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价值观。

(三)加强网络监管加强网络监管,建设有利于人文素质教育知识传播的网络环境新媒体是一个开放和发展的环境,目前其缺乏相关的法规条例来约束。网络的虚拟性为大学生的自由创造和放飞自我提供了广阔而又自由的空间,人人都可以自由地在网络上各类信息,发表各种意见和言论,这其中有一部分具有正统的大学生主流思想,能够帮助培养和塑造大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是污染大学生精神世界的负面信息。一些学生还把自己对社会、生活的不满情绪或负面事件扩大化、激烈化,甚至其中一些学生受到别有用心的人的怂恿在网络上发表反社会、反科学的言论。和这些不健康的信息接触过多,会引发大学生对社会的不满情绪,一些学生甚至因此走上犯罪的道路。这些新媒体带来的负面信息,严重危害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也在无形中削弱了主流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感召力与信服力,加深了大学生文化归属感的危机,进而导致其对传统文化认同的失败。高校网络管理者一方面要建立高效畅通的舆情收集反馈机制和有效的网络危机处理机制,及时清理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负面信息,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另一方面要建设贴近大学生实际生活、贴近学生思想教育的主题网站和微博、微信等平台。要将思想性、教育性、知识性作为新媒体信息传播的正面效应,充分发挥新媒体在传播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方面的积极作用,将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等方面的要求贯穿始终,使新媒体教育平台成为学生喜欢、高校受益的教育媒介。

四、结语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在加强新媒体信息安全环境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引导和丰富新媒体人文素养内容,扩大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覆盖面,从而培养出合格的大学生,更好地服务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邵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体系的重构[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8(10):170-171+190.

[2]薛媛.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实施策略[J].新闻研究导刊,2015(23):119-120.

[3]谭琼.新媒体阅读下的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6(32):35-37.

[4]吴丹.新媒体背景下高校人文素质教育途径探索[J].现代交际,2017(6):134.

[5]王兆秦.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研究[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6]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7]娄超.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8]黄煜镔.理工科大学人文教育的难点与探讨[J].大学教育,2018(10):132-134.

[9]宋园园.中美两国的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教育比较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8(2):251-256.

[10]韩佩.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作者:王志宏 单位: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论文探讨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dyjy/szjyjxlw/738100.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