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职业素质论文范文

职业素质论文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职业素质论文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职业素质论文

职业素质论文范文第1篇

1.有助于培养学生人文的会计职业技术

在我国,会计是一项历史悠久的行业,早在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就出现了会计的雏形。上世纪50年代后,“会计的电算化”及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分离,使得会计的发展取得了质的突破,会计至此进入了现代的行列。毋庸置疑,技能不是凭空而生的,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底蕴和任务素养,一味只重视技术的记忆和操练,到头来不过是机械式的循环工作。新时期新环境,在教授中职学生会计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应该从文化的角度,从人的角度,传授学生有关会计的历史发展,有关会计的社会艺术,让会计技能和文化,和历史,和社会的衣食住行,方方面面有机地融合起来,从而培养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财会人员。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技术才是活的技术,才是能够快速适应时展的技术,才能使会计人员更好的融入集体的怀抱,融入企业的氛围之中。

2.有助于培养学生灵活的会计职业意识

随着人才市场的极度开放,曾经风靡一时的用人单位找人的现象终是被如今人找用人单位的事实所取代。当前用人单位看重的人才是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就目前来看,与银行、工商、税务、审计、财政、客户以及本单位的领导、职能部门和职工打交道,是会计人员不可避免的事情,会计人员接触面广,需要灵活的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为此,中职院校在职业素质的教育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会计职业意识,杜绝墨守成规的教育模式的发生。。

二、中职会计教学中增强学生素质教育的对策

1.培养师资,打造双师队伍

教师是中职会计教育教学的关键,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对职业素质教育的认知与评价、并自觉不自觉地传授给学生,能够为学生的职业素质的提高起到重要的作用。为此,中职院校必须打造既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又具有优异的会计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首先,要积极吸纳双师型人才,可招聘一些曾在会计岗位上工作过的专业人员到学校任教或兼职,确保从教育的起点就能投入到解决中职院校会计教学中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问题上来。其次,要对教师进行培训,适时开设有关学生素质教育方面的教职工训练班,从思想上扭转他们重理论轻实训,重技能教育轻道德教育的思维观念,并稳步加强。最后,要完善制度,将会计教学中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方面的要求与规则渗透到中职院校教学制度当中,这对于提高中职院校会计教学中学生的职业素质而言,无疑是最可靠的规范保证。

2.创新教学,优化课程设置

针对中职会计院校会计教学中课程设置的理论化过于严重的现象,必须科学合理地整合课程内容。一是必须明确会计学习的“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准则,要能根据市场变化随时调整教学课程,树立以能力为本的课程观,这是职业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二是要善于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设置适合学生、适应社会的教学内容,这是职业素质教育的总体规划。三是要注重道德教育和技能教育的完美统一,以道德教育渲染技能教育,以技能教育巩固道德教育,这是职业素质教育的关键落脚点。一言以蔽之,优化教学课程的设置,就是要在会计职业素质教育中统筹规划,有机结合,切不可顾此失彼,头重脚轻。

3.落脚岗位,提供实训机会

奥苏贝尔指出,教育工作是否有用,在于教师能否为受教育者进行有意义的受教,并为之搭建新旧认识间的桥梁,寻求和造就能够帮助学生主动认知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窗口。我国教育学家陶行知也指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主张。可见,学生自主学习,参与实训的重要性。中职院校在会计教学中想要提高的学生的职业素质,就必须为学生寻找实践实训的途径,使其通过自身的切实体验来进行自身的塑造。在这一点上,学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这样,让学生们提前适应社会,适应工作的环境,对于培养他们的沟通、协调和组织的能力势必大有裨益。

三、结语

职业素质论文范文第2篇

对高职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落实职业素质教育的基础。基于高职德育针对性、实效性的需要,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探索学校德育的有效方法与途径,开设礼仪教育课程等,是加强和改进高职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有效途径。比较常见的礼仪礼俗分为个人礼仪、家庭礼仪、学校礼仪、社会礼仪、民族礼俗。这些礼仪既分散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也分布在人生成长的不同阶段。学校可根据不同年级及专业设置不同种类的礼仪课程,对高职生进行系统的礼仪理论和实践教育。开设礼仪课程,首先要加强课程体系建设。高职礼仪教育应系统传授更高层面、更宽领域的礼仪规范,特别是具有针对性的职业礼仪规范,为学生就职做准备。同时,高职礼仪教育应强化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礼仪文化的基本理论教育,提高学生对礼仪文化的理性认识水平,形成礼仪精神。其次要加强教学方法、手段、模式的革新。礼仪教育可以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课堂、校内实践活动课堂、校外社会实践活动课堂三大课堂联动,提供多渠道、立体化的学习平台,把礼仪教育始终贯穿于整个学生职业素质发展的全过程。

二、营造良好的校园礼仪文化氛围

校园是对学生实施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整洁、优美、文明的校园环境,对学生道德情操、礼仪习惯的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礼仪文化氛围是礼仪养成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外部条件。方法方式如下:

(1)加强教师的礼仪文化修养。实施礼仪文化教育,教师应率先垂范,在学校生活的各方面为学生树立良好的礼仪行为榜样,对学生进行无声的影响与教育。形象好、审美能力强、语言表达风趣、富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就具有示范性。

(2)努力建设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为礼仪教育营造立体化的教育网络。按照礼仪教育要求进行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营造绿色、人文的校园环境。通过校园广播、电视台、报纸杂志、网络平台等开展礼仪知识教育,设置礼仪知识专栏,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即可受到礼仪文化的熏陶。

(3)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中渗透礼仪文化教育。学校每年都会举行各类活动,如艺术节、校运会、技能大赛、文明风采展示、礼仪大赛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有效地展示学生风采,对广大学生起到礼仪示范作课改前沿用。

(4)利用重大典礼深化礼仪教育。重大典礼仪式如技能大赛表彰仪式、毕业典礼、重大节日喜庆典礼等蕴涵着丰富的礼仪教育资源,会对学生的言行养成产生很大的影响。利用这些仪式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实习实训中加强职业礼仪教育

高职生在实习实训阶段不仅能有效锻炼提高自己的专业操作技能,还能加深对操作性、技能性的职业岗位的了解和认识,利于学生积累职业阅历、经验,为毕业后直接进入技术或管理岗位打下一定的基础。调查显示,目前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毕业生素质是文明素养、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人际沟通能力等“软实力”。特别是就业面向服务行业的高职毕业生,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职业礼仪、团结守信、爱岗敬业等人文素养要求更高。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必须重视职业道德特别是职业礼仪教育。高职院校在学生实习实训中贯穿职业礼仪教育,应坚持以全面发展为导向,立足于学生未来的职业需要,着眼于专业技能、职业道德等职业素质的全面提升。职业礼仪是职业规范和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规范包括在职业活动中应遵守的礼仪规则和准则。礼仪所规定的仪容、仪态、语言的规范和准则,以及诚恳、友好、谦让适度的要求,同时也是职业的规则和准则。职业规范包括各种具有职业特征的礼仪规则和准则,具有行业特征,是构成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在学生实习实训中加强职业礼仪训练,有利于全面提升高职生职业素质,使高职生顺利步入职场。

四、建设礼仪教育的综合评价系统

职业素质论文范文第3篇

部分大学毕业生对本职工作缺乏热情,工作得过且过,人生观、价值观不端正,只讲报酬,不讲奉献,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得失。第二,个人本位思想比较突出,社会责任感不够,缺乏对企业的忠诚意识。大学毕业生“以自我为中心”思想严重,总是把个人的前途发展放在首位,一旦有了跳槽的机会,完全不顾企业对个人的培养以及对现阶段工作造成的影响,给企业的生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第三,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工作作风散漫。由于青年的自身特点,决定了青年思想容易产生波动,看不到自身发展的重要性,追求享乐,面对工作和生活中产生的问题不能理性对待,影响了工作质量。

加强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

1.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职业品质

职业思想道德品质是每个职业的基本要求。来自哈佛大学的研究表明,成功因素中的85%取决于积极的职业态度,15%才是本人的职业技能。敬业、爱业、具有责任感,具有诚信意识,是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职业道德需求从某种角度讲,对个人发展有着很好的导向作用,诸如积极的人生态度、开拓创新精神、沉着应变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许多职业已向就业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就业指导要结合校内外的大量实例来启发学生对职业品质重要性的认识。

2.加强人文基本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一名合格的大学生,不仅应具有科学精神,还应具有人文精神。高校不仅要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智能、体能方面的教育,还应积极培育和传播人文精神,承担起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职责。由此可以看出,高等教育首先要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加强人文教育的多学科发展,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系统工程,可通过开设公共选修人文课程、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以及环境与教师人格魅力影响等多种形式,提高大学毕业生的人文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

3.加强职业技能素质教育,提高职业综合素质

加强职业技能素质是职业素质培养的落脚点。职业技能是大学生进入相应行业的资本,不同的职业对人有不同的技能要求。目前大学生对技能的认识存在一些偏差,他们认为经过了专业学习,就有了相应的技能。我们要让学生了解知识教育是学习技能的基础,要把知识转化为技能,要经过反复的实践和体验。首先要强化专业技能学习,在不断接触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会发现自己的所学有所不足,做到缺什么补什么,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学生不仅提高了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提升自己的职业素质。其次,深化课外职业技能实践培训,在大学教育中,企业所需要的培养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专业实验、实习、实训等都较为缺乏,造成许多大学生到企业后,实际操作能力差,无法适应岗位需要。因此,增加他们走向社会的机会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

职业素质论文范文第4篇

初级新手的基线水平参差不一,临床上难以用统一的标准衡量出他们所具备的各种显、隐性知识。有学者认为新护士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技术强、工作量大、节奏快、高质量的临床护理工作,工作经验缺乏、专业意识薄弱、理论联系实际不足、基本技能不娴熟等弱点突出[2]。大多数学者认为新护士存在以下特点:(1)身体素质好,精力充沛,但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2)记忆力好,接受新知识快,但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欠缺;善于死记硬背,不能将理论与实践灵活运用;(3)工作热情、积极,缺乏处理问题的能力,业务水平相对不足;(4)由于工作经历短,心理素质和应急能力差;团队协作精神、慎独精神和工作自律意识还需在临床工作中不断强化。胜任阶段可表现为能够将书本知识部分应用到现实护理中,并能从繁多的护理任务中区分重要的和一般的,且能按照护理任务的轻重缓急给予时间先后安排,可继续自我充实和自我成长。ICU的专科性强,只有拥有一定年限临床经验或专科护理经验的护士才能更好的参加“ICU专科护士”认证的系统培训,因此,综上可认为ICU新手护士个人的经验积累对于其成长十分必要,这要求新护士在工作中要善于总结,要善于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从而了解、熟悉并掌握ICU的相关知识。

2小组层面

指各个小组成员通过责任、义务、奉献和知识的共享以团队关系存在的形式。目前,诸多医院实施ICU护理人力资源的分层管理,即成组负责制,这种方式使得护理工作在治疗、护理、急救、急救物品药品管理、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护理教学质量、护理文书等指标上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成组负责制由于权力的下放,护理组长也承担并参与部分管理工作,这大大提高了护士作为主体的积极性,也防止了夜间及节假日的护理管理盲区;每组成员建设成梯队型,年资高的护士可以在教学中达到教学相长及获得自我成就感的目的,并且消除了年轻护士面临工作量大、紧急状况的心理压力。初级新手在小组中,主要为携带制以一带一的方式跟随带教老师学习并掌握ICU的各项工作流程,“看、实践和指导”为主要途径。同时,ICU护理工作还有合作性的特点,初级新手也会接触到小组成员中其他年资老师的指导,可学习到不同的工作技巧、工作方法。带教老师一定要注重培养初级新手的“观察”能力,要培养初级新手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及触觉收集患者信息状况的能力,通过实践教会初级新手应重点观察什么,观察的方式及观察内容的全面性。

3科室层面

岗前培训是知识转化的重要媒介。国内各医院ICU的护士处于紧缺的状态,也缺乏常规化、系统化的岗前培训,很难达到像国外利用8~12个月的时间和机会对ICU的护士做专门培训。目前,ICU初级新手的培训时间多为1个月,分为院内培训及科室培训、老师带教等3个重要阶段,但是缺乏规范的统一考试,初级新手的自主学习性也较差。轮科护士出科是进行的理论考核和技术操作考核,使新护士比较系统地掌握护理专业必须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不能真正调动护士判断、思考问题的能力。新护士也在忙于协助完成各班护理工作,出现重使用,轻培训现象。因此需要培训新护士能熟练掌握急危重症患者急救原则并能用于实践,学会在紧急条件下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忙而不乱、齐心协力、能力互补,使抢救过程突出急、快的特点,为急危重症患者提供更快捷、准确、高效率的救护,同时在提高初级新手的沟通能力、心理素质、判断能力、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上均有效果。通过每月业务查房、业务学习等形式,逐步培养新护士观察、综合分析和有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每日护士长“以问题为基础”,由浅入深地进行提问、分析、探讨之后采用启发式的教育,鼓励新护士以小组的形式自主、合作、探究护理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这种培训的模式达到了让新护士成为培训主体的目的,并且很好的调动了新护士的积极性,同时考核的结果不仅注重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也考虑到了新护士上岗前心理准备的满意程度。由此可以看出,ICU初级新手的岗前培训体系要从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效果考核等多个环节给予考虑,注重初级新手在培训过程中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初级新手知识转化的过程,并不是单独的知识的获取,也包含知识内化的程度及心理上的调试到成长与成熟。

4小结

职业素质论文范文第5篇

培养模式的特殊性

工学结合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为导向,为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在社会多方合作的基础上,以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的结合为表现形式,把课堂学习和实践工作动态地结合起来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专业技能实习和训练由于条件的限制,高职教师不能在第一时间到企业了解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不能及时接受培训和继续教育,久而久之,造成其职业水平的停顿、知能结构陈旧、创新意识不足,许多教师处于被动应付本职工作的状况。

提高高职教师职业素质的有效途径

高职院校教师除具有普通院校教师的基本素质外,还应具有高职教育所要求的“职业能力”素质。(1)双师型。即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同时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了解实际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既能讲授专业理论课,又能指导技能训练的教师[4]。(2)从高职教育的特点看,高职教师不仅要完成课堂理论教学,而且更多的时间是带学生进行实践课的学习。实践课更多的是手把手地教学生如何操作,这就对教师的师德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技高为师,也要身正为范。在新形势下,高职教育的时代特点,对高职教师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高职教师职业素质应着重在以下几方面得到提高[5]。

(一)加强师德建设

广泛深入地开展职业道德、职业责任、职业纪律等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一名高职教师首先要看得起自己的职业,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热爱自己的学生。其次,学校要加强考评制度和激励机制建设,通过表彰先进教师,激励广大教师要增强自强、自律、自省意识,努力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质。

(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1.加强职前培训和考核

因为高职新进教师大多毕业于普通工科大学,缺乏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知识,对每一位新任教师进行职前培训,通过培训,使他们了解教师职业的特征和要求,熟悉高职教育的基本特点,掌握本专业教学的基本知识、授课方法和技能。最后通过考核,使新任教师达到高职教育所要求的统一标准,对于不具备高职教育教学能力的不聘任。这是提高高职教师职业素质的基础。

2.重视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

研究表明,教师在从教五六年后已基本定型,若不实行继续教育,其职业水平将僵化陈旧,同时,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功能的扩展,社会对高职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因而对高职教师及时进行继续教育和培训已势在必行。笔者所在的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构建了“校内、国内、国外”三级培训体系,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值得大家借鉴。校内培训是利用校内的各种资源,把教师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代作用,由于其具有时间的全程性、对象的全员性、开展的长期性等特点,得到了教育研究者的肯定和广大教师的欢迎[6]。其次,学校要组织教师利用假期到企事业第一线去,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了解科技的发展前景,学习先进的企业文化,参加专业实践活动,以锻炼和提高教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动手操作、实践应用等各方面的实际能力。再者,组织资深教师到国外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成熟的办学方法,在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取得突出成绩的同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

3.完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

要提高高职教师的职业素质,就必须建立一整套运行机制。其中严格的教师选拔聘用制度是高职教师职业素质得到保证的基础。对于新进教师要加强入口管理,做到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录用;对所有教师建立公开、透明、合理的日常规范制度、考评制度和教师绩效考核制度,实行岗位绩效化管理。在激励机制中,对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工作效果等方面取得成绩的教师给予物质和精神的奖励,如发放额外津贴、授予荣誉称号等,以此来激励所有教师朝“提高自身职业素质”的方向努力。

4.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

随着新技术产业的不断兴起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这就必然引起新旧职业更替的时间越来越短,新技术领域内的职业岗位不仅对从业者的整体素质和劳动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高职教师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结合本专业的理论知识,了解本行业技术的发展情况,进行技术研发,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等科技工作,才能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队伍[7]。

职业素质论文范文第6篇

考核地点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临床教学楼临床技能培训中心考核站。

操作项目

对象由专职学生担当,基本知识技能操作在仿真模型上进行,影像组和心功能组分别在自己的考核站进行。

多站式分组同步实施

要求每位同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关体格检查和基本操作(外科以及四穿中选一),并讲述相关理论知识。结合阅读X线片及心电图并完成报告,随机抽签后即刻进行考核,考核时间每次为10分钟。

考核过程

考生在做体格检查和基本操作时根据操作步骤边操作边讲述理论,考核教师主要考核学生讲述理论知识以及操作的规范性。在考核过程中同时又向学生提出相关的理论问题,考察考生的临床实践思维能力。阅读X线片和心电图时要求学生指出异常之处,并结合临床资料做出初步诊断。

分值比例

体格检查和基本操作各占40%分值,辅助检查各占10%分值,共100分。

结果

2006级五年制和2005级七年制实习生的临床基本知识技能考核结果分别见表1、2。显示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实习的试验组学生的各项成绩均高于在其他附属医院实习的对照组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

临床医学专业是为社会培养高级临床医学人才的专业,临床技能和职业素质是培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临床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我们在临床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临床技能和职业素质都高的一体化人才,因为临床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医学毕业生的质量,医学毕业生的质量又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因此提高临床教学质量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众所周知,一个优秀的临床医师不仅要有敏捷的临床思维、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职业素质,还应掌握过硬熟练的实践操作技能,如基本的体格检查和基本的操作方法(腰穿、骨穿、胸穿、腹穿等)以及外科洗手、消毒、铺巾、换药拆线以及心肺疾病的急救复苏等,这就要求医学生学习期间多看,多练,反复强化操作,要求规范熟练,从而在实践中提高临床思维能力。笔者的研究与实践证明医学生在临床实习阶段进行全面规范化的培训是毕业后做合格医师的基础和保障。

1加强临床教师培训

教师的教学水平决定了带教的质量,临床教师从医多年,一般有较高的业务水平,但临床带教水平差别较大。有教学传统的附属教学医院带教水平稍高,操作规范化、标准化,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2]。要提高所有教学基地的带教教师水平,需要进行定期和系统的统一培训。因此医科院校附属医院可以定期举行各科青年教师临床知识技能培训班,其中由学校临床教学学院督导专家进行监督,教学骨干对每个医院的骨干教师进行规范化培训后,再由骨干教师对医院的其他教师进行培训。这样反复多次培训,能提高各附属医院临床教师的临床知识技能素质水平。另外对我院青年教师要实施临床实习带教前的培训,作为规范化培训制度,并长期坚持下去。只有提高了临床教师的综合教学水平,才能培养出人民满意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2完善临床教师的评价体系

实习带教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如何评估带教教师以及教学基地的带教水平,必须建立合格的师资带教评价体系。各附属医院需定期评价带教水平,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以便提高带教水平。除此之外,学生对带教教师的反馈信息将是评价教师的重要参考依据。同时还可建立一个临床实习教学的测评管理制度,依据良好的测评管理制度,对一线教师提出要求[3],从而不断提高临床教师的带教水平和实习生实习期间的学习水平。

2实习生在临床实习期间定期临床理论知识技能和职业素质培训考核

对实习生的临床思维培训必须要与临床日常工作相结合,使得学生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是毕业前集中培训的基础。学生进入临床实习期后,我们有计划的定期进行临床理论和临床实践结合的日常病例讨论,讨论时应以学生为中心,内容应与临床疾病密切相关,讨论中要求学生对疾病提出诊断和鉴别诊断,提出诊疗措施等。除此之外,还定期进行考核,试题形式与执业医师考试形式相似,以便于在日常的临床工作中随时了解学生在实习中的学习情况,这种措施的实施在日常临床实习中培养了学生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职业素质,提高了临床思维能力。

4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正确处理好考研、就业与实习的关系

职业素质论文范文第7篇

(一)鲜明的政治观念是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职业素质的首要内涵

所谓政治观念,是指对于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认识,体现为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觉悟和政治水平,其核心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鲜明的政治观念是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职业素质的首要内涵。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应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自觉的政治信念、良好的政治品德和较高的政治水平。政治立场是指我们在观察、分析和解决各种问题时的根本出发点。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应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自己的头脑,进一步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基本问题的认识,逐步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水平,始终坚定地站在党性和党的政策立场上,站在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立场上观察和处理问题,同党中央在政治上保持一致。政治信念是指我们对党和国家的理论、政策和现实的看法及主张。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必须具有自觉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旗帜鲜明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抵制各种反社会主义道路和反共产党领导的思想和行为,必须具有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和信念,高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政治品德是指我们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品质和素质。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应当具有良好的政治品德,有较强的政治鉴别力和敏锐性,关心党和国家大事,自觉执行党和国家现阶段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主动接受监督,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勇于改正缺点,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坚决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形式主义和奢靡之风,保持节俭和朴素的优良传统。政治水平是指我们在思想政治生活中所具有的理论素质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新的历史时期,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社会和思想上不成熟的中学生,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应具有较高的政治水平,能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及时发现学生中出现的不良倾向,正确开展批评教育活动,善于从教学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政治问题,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向。

(二)良好的师德观念是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职业素质的本质要求

所谓师德观念,是指教师在工作、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对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的基本认知。教师职业素质的核心是师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师无德不教。师德是为人师表的根本。思想政治(品德)课程的“首要职责是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所以,师德观念是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职业素质的本质要求。笔者以为,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的师德观念主要包括诚信观念、敬业观念和责任观念。

1.诚信观念。

诚信是做人的首要品质,是一切道德赖以维系的前提,“人无信而不立”。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的精髓,是我国经济建设的精神基础与思想保障,更是师德的基本要求和灵魂所在。思想政治(品德)课程的理念之一是“关注学生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由此可见,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的职责不单是思想政治理论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辨别是非、善恶和美丑的能力,使其能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诚实守信的合格公民。所以,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的职责要求其必须诚实守信。如果教师都不讲诚信,何谈诚信的学生!特别是在当今社会,由于受到外来不良思潮的影响,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泛滥,各种欺诈、失信现象屡见不鲜。考试作弊、论文抄袭,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各种潜规则盛行,都是不诚信的表现。面对社会缺乏诚信的大环境,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作为学生的导师和模范,担负着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重任,特别应该加强自身的诚信观念。笔者认为,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应该从以下方面提升诚信观念。一是思想上要充分认识到诚信的职业重要性。教师应当懂得诚信是每一个人特别是中学生的美德和优良品质,更是教师特别是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的首要人格体现;教师要有以身作则、时时事事讲诚信、为学生做诚实守信榜样的意识。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过程中,教师的思想和行为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二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诚信。课堂是教师教书育人的主阵地,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始终保持诚信教育。首先是理论诚信。所谓理论诚信就是对于讲授的基本理论知识必须自己做到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成为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一部分,是忠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者和践行者。现在,个别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把课堂教学当做谋生的手段,对于课堂讲授的内容没有真正理解,或者持怀疑态度,甚至根本就不相信它的正确性,只是由于职业的需要,口是心非地照本宣科,这样的思想政治(品德)课堂教学怎么能够使中学生信服?所以,作为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对于马克思主义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必须有深刻的体悟和感受,是真正相信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的说教而已。只有做到理论诚信,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是言行诚信。所谓言行诚信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要言必行、行必果,做到言行一致,时刻提醒自己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要求学生按时到校,教师就更不应该迟到;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作业,教师就得按时批改,及时发还给学生;要求学生书写认真工整,教师在课堂上的板书首先要做到书写规范认真。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自身的素质,这是教师诚实守信的基本立足点。

2.敬业观念。

敬业是一种基于责任、道德或者兴趣之上的对于所从事的职业全身心忘我投入的工作状态,其本质是奉献精神。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应该具有敬业和奉献观念。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人的思想教育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需要教师的付出和敬业。教师敬业观念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首先必须热爱本职工作。中学思想政治(品德)课程虽然在现今考试体系中不是最重要的课程,初中阶段属于所谓的副科目,但它在中学生整个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却不容忽视。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不能把“教书育人”看成教书匠,而要以教书育人为崇高理想,并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体会人生的价值。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应该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乐于奉献,树立职业荣誉感、自豪感和神圣感,提高从业自信心,培育爱岗敬业的观念。其次要精通业务、培养兴趣。任何一种职业都有趣味性,只要努力钻研,持之以恒,精通业务,兴趣自然会产生。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具有很高的理论性和现实性,只有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党的方针、路线、政策及思想品德教育与个人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够解决学生及自己的思想问题和认知困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价值感就会凸显出来,从而提升业务水平、增强职业信心,形成职业兴趣,养成敬业观念。

3.责任观念。

所谓责任观念,就是个人对于所从事的工作或法定义务勇于担当的认识、信念和自觉态度。思想政治(品德)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一种“以人为善,以人为本”的工作,是心灵塑造、价值观与人生观塑造的人性工作。从一定程度上说,没有责任观念,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思想政治(品德)教育。责任观念是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职业素质中至关重要的因素。所以,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既要从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又要在行动上提高自己的工作责任心,树立一切为学生服务的责任意识。做到对工作负责、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对自己负责。

(三)强烈的法治观念是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职业素质的基本要求

所谓法治观念,是指相信法律、遵守法律、依法办事及法律至上的思想观念。法治观念要求个人在社会活动中坚持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我国正在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国家,遵纪守法已成为有道德、有文化、有素质公民的重要标志。加强中学生法治教育,提高中学生法治观念,是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提高中学生法治观念的关键因素是教师,特别是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只有具有法治观念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遵纪守法的学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应当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遵纪守法是教师的法定义务,是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职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首先必须懂得“法治”思想的重要意义,明确21世纪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与特征,懂得法治的核心是确定和实现以宪法和法律为治国的最高权威标准,树立法高于人、法大于人的观念和价值取向。其次,要懂得宪法、民法、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义务教育法和教育法等相关法律知识,特别要遵守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和义务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再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关心、爱护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充分发展;要尊重学生人格,不歧视学生,不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的各种合法权益。最后,必须把教育教学行为限制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严禁以所谓的管教学生、提高成绩等名义,对学生进行辱骂、体罚;禁止为了提高升学率,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不能平等对待学生,要树立平等对待学生及其家长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

二、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的职业能力

所谓职业能力,是指个人胜任职业岗位所必须具备的技能和手段。教师的职业能力是指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育目的而必备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学习研究能力以及沟通能力等。笔者以为,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的职业能力主要包括较强的授课能力、学习和研究能力以及良好的亲和能力。

(一)较强的授课能力是合格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的内在要求

授课能力是教师最基本最重要的职业能力,也是衡量教师是否合格的标准。笔者以为,提高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的授课能力应重点关注以下内容:理论修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利用现代教育教学方法授课的能力。

1.理论修养。

加强理论修养,锤炼理论功底是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提高授课能力的内在要求。首先,必须准确掌握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材内容的精神实质。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对于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些基本理论要理解其精髓,领会其内涵,做到融会贯通,运用自如。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应该熟练掌握并且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其次,丰富的历史知识是提高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授课能力、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必要理论基础。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涉及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许多知识点,如中国历史上的太平天国运动、百日维新、秋收起义,世界历史上的贩卖黑奴、工业革命、两次世界大战等。熟练掌握这些历史事件是讲好政治理论的基础。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相对抽象、深奥,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融合与联系相关历史知识,能够使高中生拓宽思路,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达到知识的迁移,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课堂教学质量。另外,许多当今复杂的国际关系都可以找到它的历史渊源,缺乏相关的历史知识作基础,很难将教材中有关内容的来龙去脉讲解清楚。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历史,围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所发生的一系列政治历史事件教师都要熟悉,并能熟练地运用到课堂教学当中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学习,及时补充缺漏的历史知识。同时,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不能仅仅停滞在表面上,而应清楚历史事件中的政治、经济原因,这样才能使教材中的内容更加充实、生动活泼。思想政治(品德)课程的特点要求任课教师必须具备较丰富的历史知识。再次,教师较好的文学素养能够增强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学的效果。思想政治(品德)课程的教学内容决定了它的趣味性要差一些,因此,任课教师普遍认为讲好它不是容易的事,中学生也多数认为课程内容相对空洞、抽象、枯燥,不易产生学习的兴趣。将抽象、晦涩的课程内容讲授得具体、生动,一方面取决于教师对内容的熟练掌握,另一方面取决于教师对内容的表达水平。任课教师如果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素养,就能调动多种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通过举例、比喻、类比等方法,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就能够把教材中的内容讲得生动活泼、春意盎然,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思想政治(品德)课程中考开卷考试以及高考凸显新课改理念,彰显人文、重视民生、贴近生活的特点,也要求教师须具备扎实的文字理解和表达能力,否则无法指导学生的学习。思想政治(品德)课程不论是教学内容还是应考特点,都要求任课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讲授,提高教学效果。所以,任课教师应该阅读一些中外文学名著,不断提升自身文学修养,利用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提高课程的文化品味,逐渐使其成为最受学生欢迎和最具魅力的课程。

2.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是中学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学的内在要求,也是中考和高考思想政治(品德)课程命题的重要原则,更是新课改的基本精神。中学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学应“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该课程最重要的教育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心时事、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增强社会责任感,因此,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其命题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积极反映国内外形势中的重点和热点问题,有一定的时代性和思想性,与时俱进。所以,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作为政治课程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是必然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准确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要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实结合起来,正确阐释当今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各项政策、制度;平时要密切关注现实生活和国内外的重大事件,把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能够给予合理科学地理论说明,对于国内外发生的有影响的大事要闻、时政热点,与教材中的抽象理论能够生动形象地联系起来;对党和国家重要会议的文件要细心研读,把握其精神实质,并将时事内容渗透到课堂教学当中,日积月累,形成习惯,从而培养中学生关心时事的好习惯,提高对社会事件的关注度,增强中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3.利用现代教育教学方法授课的能力。

教学方法是指教学过程中在一定的教学模式指导下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使用的各种技术、手段和工具的总称。现代教育教学方法主要是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现代教育教学方法的应用使课堂教学过程更加形象生动,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想象力。特别是对于相对抽象、难懂、枯燥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教师利用传统教学方法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讲解说明,也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多媒体教学,集声、像、字画动态显示为一体,图文并茂,形象生动,达到了将抽象概念具体化、微观概念宏观化的良好效果,如学生亲临其境、亲历其中,得到体验,由过去单纯的死记硬背上升为理解、记忆和应用,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从而提高了思想政治(品德)课程的教学趣味性、实效性,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二)较强的学习和研究能力是合格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持续发展的源泉

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职业素质的提升离不开学习和研究能力的加强。首先,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是特殊的教育教学工作者,从事的是马列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工作,是培养学生政治信仰和道德品质的灵魂工程师,因此,需要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质和专业理论水平;其次,新课改的基本目标是侧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和创新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观念,不断学习和研究,探索适合新课改目标要求的教育教学的模式和方法;再次,现代信息社会,各种媒体提供的信息良莠不齐,中学生在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的同时,由于其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各种反动的不健康的信息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他们。做好他们的思想政治(品德)教育,对思想政治(品德)课程老师来说任务艰巨、压力巨大。为此,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应通过多种形式不断加强教育教学方式和基础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形成较强的学习和科学、教学研究能力,积累较多的科学研究成果,才能应对日益复杂的思想意识形态领域提出的挑战,才能在较深的层次上解答中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大胆设想、标新立异给予积极支持。提高学习能力的途径很多,主要通过继续深造(包括参加各种业务培训、学历和学位攻读)和参加研讨会的方式,重点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新科学、新技术和新知识,接触学科最前沿的知识,始终保持与新知识同行;提高研究能力,对于中学教师而言主要是提高教学研究能力。实践证明,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多数是教学研究能力比较强的教师。

(三)良好的亲和能力是思想政治(品德)课程

教师达到教育教学目的的关键所谓亲和能力,是指个人或组织在所在集体心目中的亲近、和善、易于被接受的力量。良好的亲和能力是实现人与人之间有效沟通的重要因素。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的职责本质上是教书育人,重在育人,学生只有信任、爱戴老师,才能接受老师的观点,正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没有对学生的爱和尊重,就没有教育。中学思想政治(品德)课程的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守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不仅让学生“知”,而且使其“信”,最终达到使其“行”,这个任务主要依靠教师来完成。所以,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要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必须具有使学生相信你的能力即亲和能力。亲和能力具有一定的先天性格因素,同时和后天对社会的认知关系密切。教师的亲和能力主要是一种爱的情感能力,体现在对自己、对工作、对学生和对学校的责任意识和技巧上。笔者以为,教师亲和力的提升需要通过以下努力来完成。

1.形象塑造。

良好的形象和仪态是人与人成功交流的首要外在条件。教师,特别是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外在形象没有严格明确的要求,但为人师表的职业使命蕴涵着教师应该特别关注自身的外在形象塑造。笔者以为,教师,特别是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要保持举止优雅大方,体现文明;穿着朴素、大方、得体、端庄、干净、整洁,不过分追求新潮、时髦和暴露及过分邋遢,体现修养。女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不要浓妆艳抹,可以适当淡妆;男教师应保持脸部和头发的整洁和干净,不要留胡须和长发、辫子。做到表情温暖、微笑自然、目光祥和;做到站直、坐正、走稳,上课时手势要适当,禁止滥用手势、无意手势和不当手势;日常交往要避免用牙齿咬东西、吃饭时咀嚼声音过大、用手指敲击桌子、当众挖鼻孔、剔牙齿、掏耳朵、剪指甲、嚼口香糖、搔头皮、打哈欠等。中学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和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在和学生家长沟通时要做到态度真诚、称呼得体、语气委婉、动作恰当,特别是要正确客观地评价学生,力戒挫伤家长的自尊心。这才是一个教师,特别是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应当保持的科学的审美情趣和形象。

2.态度塑造。

态度决定一切。教育是教真育爱的过程。新课改的实施,教师的教学态度显得更加重要,特别是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更应该对学生具有尊重、友善、耐心和公正的态度。教师应该认识到与学生在道德人格上是平等的,没有理由在和学生的关系上居高临下、颐指气使;中学生是未成年人,作为成年人的教师更应该关心、爱护和尊重他们;同时,教师的职业本质上具有服务和管理性质,学生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就具有是教师的客户和被管教对象的双重身份,对于客户和被管理对象应该保持尊重、友善、耐心和公正的态度。中学生的自尊心极强,而且敏感、脆弱,极易受到伤害,因此,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要懂得尊重是信任的前提,友善是接纳的条件,耐心是好感的基础,公正是亲近的要素。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爱护和培养学生要求上进的自尊心;友善对待他们的缺点和过失,严禁对学生进行各种讽刺、挖苦、辱骂、体罚,真诚帮助学生克服缺点、改正错误;认真授课,耐心解答学生的问题,虚心接受学生和家长的意见和建议;教师具有教育和要求的职责,公正、客观、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做到实事求是,赏罚分明,禁止出现偏爱或忽视学生的语言和行为,同时做到长善救失,因材施教。

3.个性塑造。

个性魅力是教师的内在素质,是提升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亲和力的重要方面。虽然教师的个性特质具有先天因素,个体差异较大,但通过后天的努力,在健康广泛兴趣的培养、宽容赏识品行的形成、幽默诙谐语言的使用等方面能够获得改善,从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提升教师亲和能力。健康广泛的兴趣爱好是增强体质、愉悦心情、完善自身的有效途径,同时教师可以与不同的学生共同参加各种兴趣和爱好活动,达到与学生沟通思想、相互了解的目的,同时,教师的兴趣爱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能力、特长,从而融洽师生关系。实践证明,具有广泛兴趣爱好的教师,往往在中学生中具有较高的威信和亲和力。宽容和赏识是合格教师,特别是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应当必备的人格要素。“没有不想成为好孩子的儿童”,宽容和赏识是学生成长的催化剂。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于中学生的过失,教师在批评教育和严格要求的同时应当拥有宽容和赏识的心态,懂得“错误也是一种资源”,能够从学生的错误中看到闪光点,适时抓住成长的契机,促使学生自我教育和反思,这样的教育效果会更好。准确、生动、诙谐、幽默的语言是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取得良好教育教学效果、密切师生关系、提升亲和力的必须因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在课堂教学和与学生交流中,教师的幽默诙谐,更容易达到心灵的沟通,缩短师生距离,增进师生感情,教师合作者的身份容易被学生认可,从而营造一个和谐、欢乐的教学氛围,更好地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三、结语

职业素质论文范文第8篇

摘要:

由于不断推动新时代的发展,中职院校语文教学为和时展要求保持一致,增强学生职业素养,亟待强化开展改革。本文在对职业素质介绍的基础上,对语文教学按照职业素质取向要求开展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进行简述。

关键词:

语文教学;职业素质;中职院校;改革

引言

中职院校是培养我国专业技能人才的主要结构,所以,院校教学必须以职业素质为核心和重点。中职院校教学的基础课程即为语文教学,语文教学改革缺乏关于职业素质教育方面的档案,系统缺乏完整性。所以,语文课程必须将教学的作用重点突出来,按照教学政策制定改革创新方案,加快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1.职业素质的内涵

职业素质即为劳动者基于一定的生理和心理要求,利用教育、劳动实践与自我修养等手段养成的,在职业活动中展现并体现功能的基本品质,表现出劳动者全面了解和适应社会职业的程度。通常而言,职业素质的特点主要包括职业性、内在性、稳定性、整体性、发展性等,职业素质的内容包括思想政治、职业道德、科学文化、专业技能、身体、心理等方面的素质。受教育水平、实践经验、社会环境、工作经历、自身身体等具体情况均会对职业素质的形成产生影响和限制。

2.中职语文教学在职业素质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

2.1语文课的正反典型形象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要具备对自我心态进行合理调整的能力,既可以通过学习心理学理论来培养,还可以通过长时间学习语文来培养,这方面学习能为直接,具有正面具有代表性的影响,古往今来中外众多英雄人物面对艰难险阻时表现出的战胜自我行为和事迹,能生动、深刻地对社会产生正面的影响,促进学习者转变正确的心理素质。而具有代表性的反面形象,也会对学习者的心理素质产生侧面的影响,使其一步步发展和成长,逐渐适应和壮大自己,不畏艰难险阻,能以更坚强、更成熟得心态对待一切困难,产生正确的行为,进而培养自身内心良好的心理素质。

2.2语文课的阅读、写作、口语等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业务素质

中职语文教学即为基于初中教学的基础,利用开展课内外的教学活动,有效巩固和拓展学生所学的语文基础知识,有效提高其现代文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与写作能力,使其具备能读懂一般简单的文言文的能力,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形成自主学习和学以致用的良好习惯,促进其全面素质的提高、增强综合职业能力,形成适应不断变化的职业的能力。

3.职业素质取向的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3.1加强教学力度,打下坚实的基础

写作和阅读必须在写字识字的基础上实现,学生必须积累一定的词汇量,才能对文章的内涵有准确的理解,并能将自己内心所想表达出来。然而现实中,大部分中职学生书写都存在不规范的现象。所以,我校要求中职学生必须认读大量的汉字,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在详细教学实践中,利用阅读教学和指导学生掌握汉字规律等手段,帮助学生增强对识字的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其积极进行课外阅读,进一步增强其阅读能力和职业素质,为将来学生走向社会、适应工作要求奠定基础。

3.2改善阅读教学,促进职业素质培养的延伸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具有重要作用,新课标中对阅读进行了阐释:阅读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过程,便于学生正确认识世界,不断拓宽自身思维,进而帮助学生获得审美体验。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即为简单讲读,而基础知识落实不到位,所以,对学生将来语文水平的提高不利。所以,必须将语文内在包含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才能有效转变中职语文教学方式,通过多元化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水平,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方面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审美情趣,才能有效开展中职语文的阅读教学。

3.3改进中职学生的写作教学,提升职业素质

结合社会对中职学生提出的素质要求,为实现学生满足社会要求,传统协作模式已经过时。所以,亟待强化学生应用协作,提高学生兴趣和激发潜能,将教学实践经验应用到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对学生写作进行正确引导,表达自身内心真实感受。以此促进学生协作能力的提升,并增强学生职业素质。

3.4突出口语教学,增强交际能力

众多国家的素质教育中都纳入了培养交际能力这一关键部分,而语言能力即为交际能力的基础。语言学习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基础,语言学习应该在交际运用中才能有效培养,而提高语言学习交际能力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即为口语教学。职业活动的全新内容应该融入在口语训练中,比如,在训练听力时,不仅要进行听问、听辨和听测能力,还必须辅助以聆听技巧、听话礼仪等内容,开展模拟训练;在朗读训练中,学生不仅要具备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还必须将培养的朗读能力运用到职场活动中,使其充分认识声音的轻重缓急高低快慢都会对说话效果产生影响,产生不同的表情达意的效果。

4.结语

综上所述,教学应当在中职学生的总体专业能力这一载体的基础上,正确地为职业院校专业教育提供服务,运用语文理论文化知识、专业能力等手段开展教学,对中职学生学习文化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知识提供指导,保证其将来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培养和提高中职学生职业素质难以一蹴而就,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时间努力才能实现。所以,基于改革中职语文教学,亟待强化学习其他领域的内容。

参考文献:

[1]陈新萍.论职业素质取向的中职语文教学改革[D].广西师范大学,2007

[2]颜姿.职业素质取向与中职语文教学[J].新课程(中旬),2012.12:126-127

[3]徐杰.职业素质取向下的中职语文教学改革[J].学子(教育新理念),2014.16:38

作者:徐辉 单位:江苏省泰兴中等专业学校

第二篇:中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研究

摘要:

普通教育通过高考检验学生的学习程度,而中职院校通过全省中职生职业技能竞技大赛来考评,这就需要学校在注重学生实际操作水平的同时,还要加强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如何使中职生在具有实践能力的情况下,更好地提高其职业素质,这是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

中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普通中职毕业生进入职场后融入企业并顺利工作需三个多月的时间,而部分职业素质偏低的学生与企业对接并顺利工作则需一年或更长时间。当今企业用人,不仅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会检测其专业技能的熟练性,更看重其职业思想、职业道德、心理健康等因素。企业向求职者提出明确要求,良好的职业素质是职业准入的重要条件。加强中职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才能使中职更好地立足岗位,融入企业,完成自己的职业理想。

一、职业素质的含义及其教育内容

(一)职业素质的含义

职业指个人在社会中从事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素质指个人日常待人处事的表现。职业素质是由个人在实际工作中,经学习、实践、感悟等方式渐渐发展和积累形成的一种综合品质,它反映的是个人对社会职业的了解及适应能力。对中职生而言,反映在岗位上的就是职业素质,表现在生活中的就是个人素质与道德修养。职业素质是人们在社会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它包括职业素养、技能两个方面,职业素质的养成包括职业素质的教育和技能训练。所以,职业素质是一个学生转变成为职业人所必需的,是中职生职业生涯的重要部分。

(二)职业素质教育的内容

职业素质是企业选用人才的重要标准,也是职业者适应职场、事业有成的有效法宝。职业素质教育包含以下几点:①道德品质的培养。在学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时,用人方先考查的是其人品,然后才是专业技能。②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在校期间,学生要从专业课到业余兴趣,从校内实训到实习基地实践,加强交流和学习,提高团队意识,互相帮助,共同进步。③敬业精神的培养。教师要教育学生热爱工作,遵守行业规章。④职业技能的培训。学校必须在改革专业设定、优化课程安排、加强师资力量、完善实训基地、改进培养方式等方面下功夫,以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和企业用人标准。

二、重视中职生职业素质

培养中职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就业,为企业输送生产与建设、管理与服务的专业人才。而企业员工不但要具备熟练的职业技能,更需要良好的职业素质。若把职业技能比为中职生的“硬件”,那么职业素质就是“软件”。只有加强“硬件”和“软件”的配合,为就业打下基础,才能提高他们的职场适应能力。而中职院校通常只注重学生“硬件”的培养,却忽视了“软件”的重要性,导致学生进入职场后,责任心不强,纪律松弛,集体观念淡薄,不能与其他部门协调一致,空有技术水平却不能很好地适应岗位需求,融入企业环境。因此,学校应培养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同时具备一定的职业素质,感受到自己的责任,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

三、培养职业素质的措施

(一)学校转变教育观念,提升学生的“人格魅力”

学生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还要有正确的自我认知能力,学会为人处事,懂得感恩,把道德、礼仪、法制、安全等方面的素质放在首要位置。判断一个人成功的标准,一是能力,二就是品质。因此,学校应多组织团队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团队意识和奉献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正直的人生理念,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

(二)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资格证书考取等培养职业素质

学校在入学初期,就应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生涯规划教育,使其明白专业培养目标,形成正确的职业思想。此外,学校聘请专门的就业指导教师或专家为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讲座,组织学生制定并落实创业就业计划。学校也应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这有助于中职生职业素质的提高。另外,鼓励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标志着劳动者的职业水平,它是行业准入的标准,具有权威性。考取职业资格证书能够促进学生操作能力的提高,使其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

(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课外兴趣小组培养职业素质

职业素质培养要渗透到学生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点滴做起。学校应开展各种学生社团、业余兴趣小组活动,充分利用各种竞赛、专业技能培训、实训实习,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从而使课堂内外知识点的联系相结合、校内实训内容与校外基地实习项目相匹配,形成全方面培养的格局,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四、结语

学校应该把职业素质的提高作为教育的重心,认真贯彻到教学始终,渗透到中职生的学习与生活中,使其明白只有提高职业素质,才能做好本职工作,体现个人的价值,进而热爱工作,勤奋踏实,不断积累经验,在工作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雯.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

[2]王明哲.员工职业道德与素质教育[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0.

作者:谢忠峡 单位:甘肃煤炭工业学校

第三篇:中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探究

摘要:

书写生涯规划是人生成长的重要步骤。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兴趣;其次,要做职业分析,培养自己的职业素质;最后要落实计划,做好时间的节点,步步为“赢”。

关键词:

中学生;生涯;规划;职业素质;职业能力

目前在农村中学中,由于受信息闭塞和乡村文化较为落后等因素影响,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思想上存在一种陈旧观念,如读书无用,崇拜普通教育,歧视职业教育,重视中考、高考学科,轻视非中考、高考学科等。由于这种狭隘观念的影响,使得农村学生难以得到全面发展。鉴于这种现状,培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就更为重要。

一、正确认识自己

认识自己就是了解自己,我是谁,我的兴趣是什么,我性格怎样,我的能力有多大,等等。因为人的职业规划与其气质、性格、兴趣、能力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书写规划前,要冷静地自我分析,理性地进行思考,对自己的性格、兴趣及未来有个全面、透彻的认识。

(1)职业兴趣。从自己兴趣出发,将来想当一名教师、医生、工程师、贸易业职员、白领职员(公务员)、建筑师、科研人员、军人、金融职员等,在这些行业领域中选出一个自己最喜欢的职业。职业可以再细化,如物理教师、儿科医生、机械类工程师、贸易推销员、文秘职员、建筑监理师等。

(2)个人性格。人的性格从心理机能上划分有理智型、情感型和意志型;从心理活动倾向性划分有内倾型和外倾型;从个体独立性划分有独立型、顺从型、反抗型。根据以上界定选择一种适合自己性格的职业。如你个性比较温和,有耐心,又有较强的责任感,可以选择贸易、物流行业等。

(3)职业能力。根据自己在高中三年的学习和社团实践,分析自己在某个方面能力较强,且提高幅度大,选择自己最热衷的职业。如金融方面、生物方面、体操方面、美术方面及建筑监理等。

(4)职业价值观。做任何工作都必须具备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职业价值观将决定自己事业的成败。如果你选择了教师的行业,职业观要求你必须待人平等,为人师表,对工作一丝不苟;如果你选择了做生意,职业观要求你必须以诚信当先,客户为上,态度和蔼可亲;如果你选择了工程师的行业,职业观要求你必须以产品质量为上,售后服务周到,工作精益求精。

二、职业分析

一个人将来从事什么职业,与其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应实事求是地分析自己的家庭环境,所在地是都市、县城,还是小镇、农村,周围的产业是什么,父母及主要亲属所从事的行业对你的影响有多大。他们将来对你的期待是什么,这是很重要的。当然你也可以不考虑这些,但社会环境必须考虑。现在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普遍出现找工作难的问题,但这是暂时的。随着改革的深入,就业形势一定会好转。所以,在选择职业时不能只看眼前的现象,应有长远观点。如果你选择医生的职业至少具备下面几个职业素养:沟通能力,在短时间内能与陌生人沟通,迅速了解病因;解决问题能力,能为患者开出有效处方,具有高度的智慧,分析问题准确。还要有学习能力,有强烈的正义感,身体要健康。如果你选择教师的职业,至少具备下面几个职业素养:普通话讲得好,普通话是情感的纽带,沟通的桥梁;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应用得好,知识传授逻辑性、系统性清楚严谨;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班级管理好,学习氛围浓厚是学生学习的保证;多媒体辅助教学应用得好,能提高学习效率,开阔学生视野;平等待人,有仁爱之心,身心健康,人格完美。如果你选择贸易行业至少具备下面几个职业素养: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即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理论知识;具备较强的交流和沟通能力,因为现在我国与国际接轨,所以现在对专业外交能力也越来越重视;实践技能较强,能将专业理论应用于实践中;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要在国际市场中站住脚,必须不断地创新才能显示个人的优势。

三、计划实施

现在我是一名高中生,就读高中一年级。我的生涯规划如下:短期规划,2016年9月—2019年8月就读高中,目标考入一批本科大学。高一学年,打好基础,选1~2个自己喜欢的社团参加,锻炼自己的组织与交际的能力。高二学年,迎接会考,拿到毕业证,以寻求学习方法,掌握基础知识为主,目标为班级前3名。高三学年,全力以赴冲刺高考,目标为学校一本指标学生。中期计划,2019年9月—2023年8月就读大学,目标拿到学位,顺利毕业,与用人单位签订工作合同。大学第一、二年以学习为主,丰富自己的基础理论,第二年可以参加一个社团锻炼自己的能力。大学第三年,过英语四级。争取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政治思想上有所进步。大学第四年顺利毕业,并拿到学位证书,签订就业合同。长期计划,工作前一、二年为适应阶段,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第三、四年为出成绩年,第五或第六年力争得到单位重用或升迁。一般情况不调换工作,更不跳槽,反之对自己成长不利。

四、评估调整

随着时间的推移,规划可能有与自己当初想法相悖的地方,这时结合自己实际情况进行评估调整,不可一成不变。这个计划前提是考上大学,如果考不上就必须调整。计划需要步步落实。总之,人生需要规划,人生应该规划,人生可以规划,要着重培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参考文献:

[1]冯戈,梁圣然.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入学教育教程[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

[2]杜映梅.职业生涯管理[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

作者:王忠富 单位:辽宁省瓦房店市第八高级中学

第四篇:中职旅游专业职业素质探析

摘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旅游业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服务体系和服务规范,因而社会对旅游服务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学生的培养应该侧重于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两大方面,以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关键词:

中职旅游专业;职业技能;职业素质

现今中国,旅游业是一个朝阳产业,也是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据国家旅游局统计,2015年,中国国内旅游突破40亿人次,旅游收入过4万亿元人民币,出境旅游1.2亿人次。中国国内旅游、出境旅游人次和国内旅游消费、境外旅游消费均列世界第一。世界旅游业理事会(WTTC)测算:中国旅游产业对GDP综合贡献10.1%,超过教育、银行、汽车产业。国家旅游数据中心测算:中国旅游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10.2%。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而中职学校的旅游专业恰恰是以培养基层工作人员为主,承担着为我国旅游服务行业输送人才的重任,因此吸引了大量学生和用人单位,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中职学校应该以“培养实践应用型人才冶为目标,充分发挥拥有优秀师资队伍的优势,注重学生素质的提升,以期更好地服务于旅游业,适应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大潮。培养优秀的旅游人才,就应该在中职阶段注重学生的培养,尤其是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目前,多数中职学校已经认识到了职业技能的重要性,但是仍然局限于围绕岗位需求,传授一些基本的相关知识,培养初级入门技能,但是这些还不能使学生在毕业后就立即承担相应的工作。而大多数中职学校对于学生的职业素质方面的培养比较忽略。旅游行业从本质上来讲是一个与人打交道的行业,所以热情的服务态度、良好的沟通能力、超强的团队精神、主动的服务意识、优良的心理素质等职业素质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要想培养优秀的中职旅游专业学生,让他们成为旅游业的合格人才甚至是中流砥柱,不仅仅是要提升职业技能,更要强化职业素质,这也是中职学校旅游人才开发的必然趋势。

一、注重实践,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

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是中职学校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更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对于旅游专业来讲,学生需要掌握的职业技能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所以需要学校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不断地在实践中获取经验,从而达到提升职业技能的目的。一方面,中职学校旅游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应充分发挥教学第一课堂、活动第二课堂、社会第三课堂的作用。具体来讲,教师在课堂上除了讲授基础知识之外,应该注重进行模拟操作,多给学生实践锻炼的机会。中职学校应该多多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技能并不断提升。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职业技能之后就要开始让他们接触社会,进行实地考察和学习。以导游专业为例,中职学校在开设基础理论课程之外,必不可少地要开设导游实训类课程,如导游实务、模拟导游等。专业课教师在课上逐一指导每位学生进行练习,使他们初步掌握导游技能。之后充分利用学校组织的集训和比赛等二课活动来使学生感受实际工作的氛围,并且锻炼不怯场的胆量。当学生的技能比较熟练之后,再带领学生进行实习活动,实地观摩导游工作,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另一方面,中职学校还应与旅游企业密切合作,培养出对口适用的人才。中职学校可以与企业联合开发课程,根据企业实际需要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使实训与就业紧密结合在一起,真正做到工学交替,订单培养,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令学生毕业即能就业,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如学校可以与旅行社合作,由旅行社派遣人员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或者是直接把学生带到旅行社进行顶岗实习,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具有极强的职业技能,更加适合企业的需要。

二、合理引导,强化学生的职业素质

中职旅游专业学生首先应该强化的职业素质是职业道德。学校应帮助学生尽早树立这些理念,引导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同时还要加强学生实习、实训阶段的德育教育工作,用旅游企业的规章制度、职业道德规范学生的行为,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受企业欢迎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旅游行业高技能专门人才。中职旅游专业学生还应该具备优秀的职业心理素质。在旅游行业里,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要直接面对顾客,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受到这样那样的委屈,这个时候就要求他们要以大局为重,坚持为客人提供优质的服务,而这就要求他们具有非常强大的职业心理素质。此外,旅游服务工作强度大,工作内容繁杂,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必定是难以承受的。所以,中职学校旅游专业应把自我意识、自我激励、情绪控制、人际交往技巧、挫折承受等职业心理素质培养内容融入学生日常课程之中,甚至是专门开设课程来锻炼学生的承受力。

三、结语

总之,中等职业学校的旅游专业应当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与锻炼,二者兼顾齐头并进,努力打造出社会需要企业满意的优秀人才,为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陈静.如何提高导游人员的综合素质[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2.

[2]韩睿.在实训课程中渗透职业素养教育[J].机械职业教育,2009,02.

作者:高云鹤 单位:吉林财经学校

第五篇:体育教学对中职学生职业素质的作用

摘要:

由于社会对于不同职业类别综合素质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我国的职业院校教育也已转变为向社会供给专职专业综合素质人才的有力后援力量,而职业院校中良好的体育教学是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之余将自身的身体素质、心理健康以及职业体能进行有效培养与提高的重要途径。本文针对为提高学生职业素质而设定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方向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对如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职业素养进行了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

职业院校;体育教学;职业素质

伴随时代不断发展与社会不断进步,我国当前形势下的教育体系已得以较为有效的完善,而与此同时我国的教育形式也逐步走向了多样化路线,由于社会对于不同职业类别综合素质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我国的职业院校教育也已转变为向社会供给专职专业综合素质人才的有力后援力量,这也要求职业院校在对专职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要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与适当的教学手段来使学生的职业素质与综合素质得以充分有效的提高。而良好的体育教学是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之余将自身的身体素质、心理健康以及职业体能进行有效培养与提高的重要途径,因此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完善与发展近年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为提高学生职业素质而设定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方向

(一)将以“健康为首要目标”的教学观念深植学生心中

职业院校在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时,要注意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照顾不同体质学生的不同身体需求,不能以强硬的要求命令学生在体育教学课堂中完成教师所自主规范的教学内容,教师应当注意转变自身的观念,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将教学目标设定为使不同体育水平学生的身体素质都得以全面的提升,使体育教学课程遵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规律,使学生在体育教学课堂中得以使自身的职业体能有所提升,进而为学生提高自身职业素养奠定良好稳固的基础[1]。体育教师应当通过体育教学课堂将“以健康为首要目标”的观念深深的植入学生的内心,使学生即便脱离了体育课堂甚至脱离校园生活之后,也仍可以良好的将终身体育精神延续到自己的工作与生活之中,使学生的良好身体素质不只是止步于眼下而得以长久的保持,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得以良好的发展,使学生的职业体能与素养得以持续的提升。

(二)将体育教学体系进一步合理有效的完善当前我国的体育教学体系

随较以往而言已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仍需要相关教育界人士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合理有效完善,要将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体系根据社会对于职业性综合素质人才的需求而实施适度的针对性完善措施,对学生的实际状况与其职业需求进行较为周密的考虑,使学生在对体育相关的技巧与知识进行学习的同时,在精神意志与心理素质方面也得到有效的培养与锻炼,为学生将来走入社会参与职业工作做好充足的准备。以此同时,任课体育教师还要通过不断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加强自身学习力度来对自己进行不断的充实与完善,只有体育教师自身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高,才能保障体育教学过程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有效促进,才能使体育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二、如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一)将职业特点合理融入体育教学

随着眼下我国各行各业的飞速发展,新兴行业的种类也在不断的增多,这使相当一部分行业的职业性与特色性在强烈的竞争环境下得以更加鲜明的展现,对于各行业工作者而言这种快速发展与变化对其自身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提出了更为严苛与高标准的要求,因此,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工作者要在对体育课程内容进行安排与设定时要对学生所学专业的职业特性与职业需求加以考虑,从而使教学方向更加明确,使教学目标更加切合实际,进而使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质量与效率得以充分的提升[2]。例如,在针对机车、机电等专业学生的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其将来步入职场以后的工作要求,这些学生的身体部分肌肉以及身体综合体能需要得以有效的锻炼,从而使其在长时间工作状态下保持较为充足的体力,不因自身体能不足而对自身的事业甚至前途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职业院校体育教师应当在该专业的体育教学课堂上位同学剖解分析其工作对其体能以及分体部分肌肉力量的需求,并向同学讲解体育锻炼技巧与专业知识,使学生得以针对自己的身体状况着重对自己的弱项进行及时有效的锻炼,为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将劳动模拟教学形式引入体育教学课堂

无论对于何种职业而言反复多次的实践练习都是职业基础中的重要部分,若职业院校体育教师能够将对于劳动的模拟行为引入到体育教学课堂中,势必将对学生将来对于职业操作的熟练掌握与其自身的职业体能以及职业技能造成具有重要意义的积极影响,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授课之前对不同专业学生所需掌握的不同劳动形态与劳动特点进行全面性的细节剖析,并设计合理适当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可以通过体育课堂与体育形式将自身的职业素质进行有效的提高。例如,在建筑施工专业学生的体育课堂上,教师要对其抛接转砖头的劳动形式进行全面的了解,而后利用排球运动的抛接特点,将体育运动与工作劳动进行合理有机的完美融合,使学生在抛接排球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的动作技巧,从而在日后的工作中通过肌肉记忆使这些技巧得以恰当的应用。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作为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学生的职业体能得以有效培养与提高的重要途径,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需要突破原有的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体育教师需要转变自身在体育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将学生视为主体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人性化且职业化,在遵循学生身体与心理健康发展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体能的培养,进而为社会培养出高职业素质的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和彦.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现状与改革[J].中国校外教育,2011(17):136,148.

[2]宫作良,宫国涛.如何实现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目标[J].科技创新导报,2011(16):153.

作者:邢西强 单位:咸阳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

第六篇:中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专业课程教学的应用

摘要:

本文结合企业实践及相关调研,基于对高职院校在职业素质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以具体专业课程为例,阐述了在教学中贯穿落实职业素质教育采取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

关键词:

专业课程教学;职业素质

“职业素质教育”是高职院校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它依据企业岗位对高技能人才职业素质的要求,围绕职业特征、职业道德及其养成、职业态度、职业核心能力构架“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内容体系。这就决定了职业素质的培养必须与职业教育的实践操作锻炼紧密结合。而我们在实际教学运行中,往往只是通过在课程体系中设置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职业生涯规划等导向训练课程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这样对于学生来说只是肤浅的、表面的理论知识,在意识中没有深刻的理解与体会。只有将职业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的课程教学中,让学生在训练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使学生的职业素质成为一种行为习惯,才能真正意义上达到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达到企业对员工职业道德的要求。通过对《电气控制技术及应用》课程的教学,从以下几方面体现了职业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首先,在培养目标的制定、评价体系中具体的体现了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教育。《电气控制技术及应用》课程培养的目标不仅有专业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具备从事电气控制线路,电气设备的安装,调试与检修等基本职业能力,而且有方法能力目标——具有获取信息的能力,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具有安全操作的能力,还有社会能力目标——具有团队意识与协作精神,爱岗、敬业的精神,良好的表达和沟通能力,具有安全和责任意识,具有对紧急突发事件处理能力,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而方法能力目标和社会能力目标的培养体现了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同时在对每一项目的评价考核中体现了对职业素质的培养。比如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电路的安装与维修这一项目教学中,在对本项目进行教学评价中不仅包括技术技能点的考核,而且包括团结协作精神、安全文明生产、操作规范、团队表现等职业素质的考核,是对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综合性的评价,充分体现了职业素质教育与专业技能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

其次,专业教师在《电气控制技术及应用》教学过程中“适时”“适景”实施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由于职业素质养成是长期学习、实践、积累的过程,是在平时的小事和细节中养成的。而我们高职的学生学习习惯不够好、学习能力比较弱,针对学生这种现状,要求我们专业课教师在课堂教学、实习实训过程中,打破常规,抓住各种时机,“适时”、“适景”开展职业素质教育,通过各职业核心能力训练模块体现“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成为员工。通过情景教学,将学生带入企业的文化氛围中,树立了学生的职业道德,达到了遵守职业规范的要求。在《电气控制技术及应用》课程的整个教学环节中,通过“任务引领”和“项目驱动”等教学方法,发现了学生职业素质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安全、劳动意识、纪律、仪容仪表、卫生,适时进行了点拨与引导。比如在CA6140卧式车床电气控制线路故障的排除这一项目的教学过程中,针对女生有披长发上课的现象及时举出国内外由于员工不遵守劳动纪律所发生的重大安全事故,以强化学生在工作中的安全意识。还有针对维修工具乱扔乱放的现象,效仿工厂中的管理模式,要求每组学生对工具进行编号,施行小组负责制,如若丢失,追究小组成员的责任。同时对物品及工具的摆放也进行了相应的规定,并计入项目考核分值中。通过这些“适时”、“适景”的素质教育,潜移默化的使学生用企业的理念及要求来锻炼自己,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中接受素质教育。

再次,加强校企合作,打造了一支优秀的《电气控制技术及应用》教学团队。《电气控制技术及应用》课程团队教师在校内担任班主任工作,与学生接触时间最长,在校外专业教师经常深入企业一线进行调研和技术交流,同时在企业中承担电气维修技术员及电气工程师角色,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项目,真刀实枪地去干工作。所以本团队教师熟知学生的学习动态及与企业的密切联系,不仅能及时为学生提供招聘就业信息,推荐实习、就业单位,受到了学生的尊敬与信服。而且专业教师能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容易地将职业知识及要求渗透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给学生,成为了学生职业素质养成的指导者。

同时《电气控制技术及应用》专业教师研究各种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有机的、高效的将职业素质培养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在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上的独特作用。实践证明,职业素质教育要求必须全员参与,素质教育并不专属于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职业素质教育一定要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特别是渗透于专业课程教学活动中。同时素质教育也并不专属于辅导员、班主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工作职责,专业教师是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必不可少的指导者。

参考文献:

[1]曲文涛.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研究.东北林业大学,2010.4.1.

[2]王民权,梅晓妍.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中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索.职业技术教育,2010.1.1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