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职校毕业生产业需求劳动关系论文范文

职校毕业生产业需求劳动关系论文范文

时间:2022-12-26 04:32:29

职校毕业生产业需求劳动关系论文

一、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与分析

1.毕业生的就业意愿呈现功利化趋势通过问卷数据统计分析发现,毕业生在择业时呈现出较强的现实化和功利化趋势。从毕业生择业前考虑的首要因素统计看出,毕业生考虑经济收入福利待遇的人数最多,占40%;其次为个人发展机会,占39.23%;考虑工作稳定性的为11.54%;比较少人关注专业知识的应用等因素。而对毕业生择业前考虑的其他因素统计,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工作舒适、劳动强度低、就业单位的地理位置、单位的声誉、能解决户口问题等都是受毕业生欢迎的选项。从毕业生青睐的就业单位性质统计,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业最受欢迎,75%左右的毕业生青睐此类单位,其次为外资企业,而青睐民营企业等其他类型的单位与选择自主创业的毕业生紧随其后,对单位性质无任何意见的人数最少,只有5人。而从毕业生实际就业情况统计,目前已落实稳定的就业单位人数为110人,占84.62%;另外有4人选择继续升学,3人选择灵活就业方式,3人选择自由创业,7人仍在求职中,3人选择暂时不就业。在已落实就业单位的110名毕业生中,在民营企业就业人数最多,比例占34.62%,其次国有企业与事业单位就业比例都占13.08%(无编制占大多数),然后在政府机关和科研机构的人数比例占7.9%,其余的零散分布在各类单位。这主要是因为现在党政机关等设立的门槛较高,需要考试或高学历才能进入。在对毕业生进行理想就业地区统计时可以看出,70.77%的毕业生愿意在直辖市与省会城市就业;非省会城市的占23.08%;愿意到乡镇或农村就业的只有4.62%;国外就业的有1.54%。这与本系毕业生所学专业性质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相对而言,本系毕业生专业在一线城市就业相对容易找到对口类工作。根据毕业生对已确定就业工作的满意程度统计,非常满意工作的为9.1%,比较满意自己工作的为50%,一般与不满意的占40.9%。而对目前工作感觉一般与不满意的集中表现为对薪酬待遇不满意。有88%左右的毕业生期待职位薪酬为每月3000-4000元或以上,但实际只有20%左右的毕业生薪酬待遇基本符合期望值。这说明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处于中间位置,其就业质量在三类专科院校的大部分专业中处于中等偏下地位。有45%左右的毕业生希望在积累了一定工作经验后换工作岗位或者行业,以期获得更高的薪酬待遇。而对20名还没有稳定就业单位的毕业生进行调查,发现除了少数几名毕业生自主创业外,其他的毕业生中有单位接收,但对薪酬待遇不满意的占大多数。大部分毕业生都认为,学历不够、能力不足、缺乏心理承受能力是主要因素。

2.毕业生专业认知度与产业需求对接分析对于学习专业与工作性质对口的问题上,8.46%的毕业生选择一定要找与专业对口的工作;42.31%的毕业生选择可以找与专业有关联性的工作,不一定对口;而其余的毕业生选择先找一份工作与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行业。而从已落实工作单位的110名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程度看,完全对口的占10%;比较对口的占32%;一般的也占32%,而不对口的为26%。可以看出,劳动关系系毕业生找工作不难,但是该系毕业生就业大部分与专业关联性不大。但是如果区分开劳保专业与社区专业分析,两个专业的毕业生呈现不同的就业情况。劳保专业的毕业生只有较少人从事完全对口类劳动与社会保障工作。通过调查与访谈可知,大部分同学在择业时,首先还是会考虑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有关的工作,例如工会工作人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工作人员、社会保险专员等,只是此类工作就业机会极其有限(主要是通过考公务员、考取相关证书或者获得本科以上学历实现),因而很多毕业生从事了与劳动保障类相关但并不对口的工作,例如有五成多的毕业生去了企业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有些在对口单位工作的毕业生也因为各种原因,没能坚持下来。例如有毕业生在访谈中谈到,其曾在广州市某区社会保险服务中心工作近一年,整个中心只有她一人是科班出身,所学习的专业知识最为系统与全面,但她却是个临时工,没有正式的编制,工资比正式员工少一半,没有住房公积金,年底没有年终奖等。时间一长,这位毕业生的心理便有了不平衡感,再加上面对现实的较少的收入、较多的工作任务,最终使这位毕业生转行。此外,劳保专业毕业生自身素质的欠缺也限制了他们去从事相关工作的机会,调查显示,毕业生主要拥有的是英语A、B级证书和计算机一级证书,小部分毕业生考出了人力资源管理证书,目前还没有学生考过相关的社会保障类从业证书或者劳动争议与纠纷协调员证书。而社区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呈现另外一个状态。在调查范围内的社区专业的毕业生人数不多,但是专业对口度比较高,大部分毕业生初次就业都能在街道、社区、居委会或者社工机构找到岗位。这首先得益于各省市为加快新农村建设和城市新型社区建设,加大了招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的力度。广东省委省政府颁布的《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构建和谐广东的若干意见》(粤发〔2005〕19号)中明确指出:“按照每300户左右配备1名社区工作者,每个社区的工作人员最少不低于5人。”配齐配强城市社区的专职工作者,主要是面向高校毕业生招聘。其次得益于各地招聘社区工作者的对象广泛,应聘资格要求宽松,一般只需要应聘者有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凭即可,也就是说相关行业的入行起点不高,所以使得社区专业毕业生能比较快地进入相关的行业。但是根据几年的跟踪调查发现,社区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不难,但是流失量非常严重,很大一部分毕业生在专业对口类行业工作两至三年后选择离职,主要原因有三:其一是社区工作者薪酬待遇不高,以广州市为例,70%从事社区工作者的应届毕业生的薪酬水平在2000-3000元,考取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资格证后(以下简称“社工证”)薪酬待遇会有所提高,但是幅度不大;其二是社区工作比较繁琐,从而导致有些男毕业生在就业选择时排斥社区工作或者不能在工作岗位上坚持下去;其三是因为专业知名度不高、社会认可度不高,虽然近年来社会对社区专业与社区工作者作了相当多的舆论报道,政府就提高社区工作者的待遇也出台了不少政策,但目前在大多数人的观念中,对社区专业不了解,对社区工作者存在偏见,认为大学生从事相关工作层次太低,从而影响了学生找工作的意向或缺乏在岗位坚持下去的动力。综上所述,虽然劳动关系系两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呈现两种不同的趋势,但是从整体而言,都体现出毕业生本身素质与产业需求的不对接。毕业生认为对就业帮助最大的因素从高到低分别为:社会关系、社会实习和工作经历、学历层次、形象气质、有效的就业信息、专业、学生干部经历、学校知名度、专业证书、性别、学习成绩等。而统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为学历不符合岗位要求、没有相关证书、专业优势难以发挥、对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对社会缺乏了解、能力不足等。而在对实习单位和用人单位走访时,单位相关负责人对实习生、毕业生工作能力的反馈中给予了中上水平的评价,除了肯定学生们的工作态度、责任心之外,还提出相关的意见与建议,主要集中在指出学生们知识面还有所欠缺,知识掌握和实际操作有差距,沟通交流能力有待加强等。

二、劳动关系系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分析及对策

1.进行市场需求调研,合理确定专业发展方向,加强职业能力培训市场需求调研是专业建设的前提,首先要了解目标市场的具体需要,通过走访,了解到相关单位对劳保方面的人才需求主要为三类:一是社保经办机构的从业人员;二是企事业单位从事“五险一金”具体工作的从业人员;②三是劳动关系协调员/师。那么,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就要有所调整和偏重,在目前全国劳保专业教育中偏重理论教育的特点下,要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素质,在众多毕业生中脱颖而出,就要通过了解学校相关专业的支撑,发展专业群,利用相关专业发展自身,明确自身的优势所在,加强相关课程的学习,特别加强技能的培训,从而确立专业特色。总之,劳保专业培养的技能人才应该既博又精,既懂社会保障的基础知识,又精通一、二种劳动与社会保障的技能,以满足产业需求。而以社区专业为例,专业的社区工作者、社会工作者人数与现实的社会需求之间尚存在巨大缺口。有数据显示,国外每千人中就有2名~2.5名社会工作者,按此标准,我国需要专业社会工作者300万人。但是截至2013年底,全国持证社会工作者共计123084人,③与300万的数据相距甚远。而我国目前有200所左右的高等院校设立了社会工作专业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全国每年的毕业生培养能力约1万人左右。从人数上远远满足不了社会需求,以现有的教育能力,再过20年,社会工作专才也不能普及。④尽管社区工作人才的缺口很大,可是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城市社区治理体制改革的先后,社区发展有明显的不平衡性,像珠三角等一线城市急需相关的专业人才,但是二三线城市却很不乐观。所以社区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也要有所调整。首先,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社会政策的出台,社区工作职能和内容不断发生变化,社区管理与服务手段将更加先进,这些都将对社区工作从业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那么培养的社区人才除了巩固原本专业的知识基础外,还可以加入社会工作者人才培养的模式,因为社会工作者的工作技能培养范围相比较社区工作者的更为宽泛与丰富,还能使学生掌握相关社工知识,考取相关的证书,提高就业竞争力与拓宽职业发展平台;其次,鼓励学生在紧缺社区社工人才的珠三角地区就业,或者是急需相应专业人才的乡镇村委或者企业,同时还应及时地向学生宣传国家为打造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和计划,引导学生全面认清就业形势,对社区工作的职业前景形成正确的认识,消除职业偏见,巩固学生的就业信心与信念。

2.加强教改、课改与考改的深化要适应产业需求,人才培养方案要进行调整,就要进行相关的一系列的教改、课改与考改。围绕着学生核心技能培养,系部要在课程的教学设计、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实施、校企合作、新课程开发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例如采用个性化教学改革,分模块教学,以项目为载体,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在考核环节,采取师生共同对每个项目从方案设计、方案实施到评估总结等全过程进行评议的方式来确定每个学生的成绩。在考试方面,大部分的课程都取消了纸质考试的方式,通过社会调查报告、活动策划书、比赛等形式来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课改等还需要根据产业需求的变化不断地进行调整与深化,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强调“做中学”、“做中熟”,使得学生在毕业时能够尽快地融入到单位的工作任务中去。

3.确立合作办学思路,以行业带动教学与培养首先,以共赢为合作原则,充分发掘能合作办学的行业单位,充分发挥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相关政府工作人员、行业知名人士、劳动法方向的律师、社区工作人员的作用,聘请他们到学校开设讲座或兼职授课,通过与行业的联系加强专业宣传,这样不仅能增强本专业的行业知名度,还能让学生了解行业的模式,提前做好心理适应与准备。其次,还可与有合作意向的单位共建校外实习实践基地,促进行业单位对学生的了解和指导。以社区专业为例,目前刚毕业的大学生初到社区,缺乏相关的实践经验和社会阅历,直接参与基层处理社区事务,对于他们而言极具挑战性。另一方面,做好群众工作还需要与社区居民建立良好的关系和信任,这些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如果学生能参加到实习基地的实习中去,以上的两个问题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那么学生在毕业后能更快地适应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而通过问卷调查发现,90%参与调查的毕业生肯定了参加实习的作用,特别是认为参与到对口实习单位的工作非常有助于毕业后就业,其主要体现在能够比较好地了解核心的工作内容,提高岗位的操作动手能力,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拥有相关的工作经验,增加就业资本,增加了对职场的了解和适应能力,明确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如果在实习单位表现优秀,还能获得未来的就业机会。

4.有效利用社会相关培训,通过成立培训点与考点为学生考证获得便利作为高职高专院校的毕业生,学历层次是硬伤,在就业时由于学历层次的原因造成就业困难的例子也不在少数。那么要使高职高专院校的毕业生在招聘场上脱颖而出,获得相关行业的执业证书或水平证书,是证明毕业生具备相关知识技能条件的考核标准之一,是求职、任职、开业和上岗的资格凭证,所以要善于有效利用社会相关培训。社区专业的学生主要需要考取的是“社工证”。而劳保专业的学生能考的证书包括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开设的“人力资源管理员/师资格证”、“劳动关系协调员/师”与“劳动与社会保障岗位资格证书”(CLSSEP)等考试,⑤那么除了鼓励学生参与培训考取证书外,作为学校方还能够利用本身的专业资源和师资优势,申请设点成立专门的培训基地,方便学生参加培训。而且学校还能够通过申请成为考试的考点,提高学校知名度,从而使得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了解学校,关注本校毕业生,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毕业生顺利进入专业对口类行业。

作者:卢璐单位:南华工商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职校毕业生产业需求劳动关系论文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xzgl/ldgxlw/661955.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