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屠宰论文范文

屠宰论文范文

屠宰论文

屠宰论文范文第1篇

根据突发性地质灾害遥感应急调查的实际需求,遥感应急监测数据库应主要包括灾前本底数据库和孕灾背景数据库两部分。灾前遥感影像是突发性灾害应急的基础,不仅可以直观显示灾前的状况,为孕灾背景数据的完善提供重要参考,而且可以为灾害救援、灾情评估提供本底资料[2]。基础地理数据可以提供灾区道路、交通设施、居民建筑等基础设施的分布状况,指导救灾工作,DEM也为灾后遥感影像数据快速处理提供了数据保障。地质灾害的发生可以归结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方面的作用。内在因素实际就是区域地质背景条件,主要有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坡体结构等因素。它决定了该区域地质灾害的主要灾种、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与空间分布规律以及灾害的规模和强度。而外在因素即灾害发生的诱发因素,当地质环境条件具备时,灾害发生与否、何时发生便取决于其诱发因素,其主要包括自然与人为两类。自然条件主要有地震、降雨、植被变化等;人为触发因素包括爆破振动、边坡开挖、坡顶堆载、植被破坏、水库蓄水、地下水开采等[3]。研究表明,孕灾地质背景的诸多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程度不一,主要表现为:(1)地层岩性是地质灾害发育的物质基础,由于岩(土)体性质、结构、组合不同及力学强度、抗风化能力的强弱差异,决定了不同类型地质灾害的分布、规模及其成因规律。(2)地质构造(包括规模不等、性质不同的褶皱和断裂及其活动性)对地质灾害的形成起着明显的控制作用。尤其是活动性构造,由于地质体间歇性与差异性升降运动或水平挤压、扭动等作用,对地质灾害的影响尤为明显。(3)植被是脆弱岩土体抵抗暴雨溅蚀的地表保护层,其根系具有稳固作用,其盖度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地质灾害的发生频度与强度。(4)地形地貌对地质灾害具有明显的区域控制作用,在山丘地貌区域,地形相对陡峻,容易发生地质灾害,而在平原地貌区域,地质灾害相对较少。地面坡度是岩土体在外动力作用下能否保持稳定的决定因素。一般来说,坡度大的山坡,容易发生地质灾害。(5)人类工程活动容易使岩土体的固有受力状态失去平衡,进而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6)地质灾害的发生是上述因素综合作用的表现。无论是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还是地质灾害预警模型的建立,均应作为重要的因子给予考虑。为此,完整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监测数据库内容应包括:遥感影像、基础地理、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土地覆被、人类工程活动、地质灾害。

2遥感应急监测数据库建设方法

2.1建设流程应急遥感调查数据库建设与其他数据库建设流程基本相同,主要分3个阶段[6](图1)。第一阶段为建库准备:主要包括建库方案制定、应急调查元数据标准的制定、人员准备、数据源准备、软硬件准备、管理制度建立等;第二阶段为数据采集与处理:主要包括遥感影像、基础地理、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土地覆被、人类工程活动、地质灾害等各要素的采集、编辑、处理和检查等。数据处理的过程中除了常规的遥感解译、坐标转换、格式转换等处理外,还要参照已经建立的数据及元数据标准对数据进行编目和规范化处理,并通过自检、互检、专检和抽检等方式对数据的质量进行控制。此阶段是数据库建设的重点任务;第三阶段为数据入库:主要包括矢量数据、栅格数据、属性数据以及各元数据等的检查和入库,最终形成突发性地质灾害遥感应急监测数据库。

2.2数据采集方法

2.2.1遥感影像针对湖南省的实际情况,系统收集矿产开发遥感监测、土地年度变更调查、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地理国情普查等项目中分辨率优于1m的影像图。考虑到存储、更新和地灾应急使用的方便,影像应以最新的村级权属界线进行分幅管理。由于数据复杂多样,需要进行筛选,原则是:①分辨率优先,同一地区尽量选择分辨率高的数据;②空间分辨率相同时,尽量选择时相新的;③同一地区如果选择了单波段的黑白影像,则再收集分辨率略逊于黑白影像的多波谱数据。

2.2.2基础地理以湖南省1∶5万DLG和DEM数据为基础。该地形图更新到2003年前后,难以反映交通、水系等地理国情要素现状,故需利用遥感影像对其进行更新。道路更新原则是:①对于宽度大于1m的道路进行补充。考虑路网连通作用,非硬化道路也应采集。②对路网改造的道路进行修编,若原路没废弃则应保留。③对于仅仅由于影像与DLG偏差造成的道路偏移则无需更新。要求解译到5级水系,实地面积大于400m2湖泊、库塘必须采集。另外,由于行政区划的调整和地质灾害应急的需要,利用最新湖南省土地年度变更调查中的到村一级的权属界线图层替换原有的境界图层。在此基础上,更新已有的1∶5万DLG数据。

2.2.3地形地貌崩塌、滑坡、泥石流是重力作用下发生的地质灾害,地形地貌是影响它们发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虽然地貌单元的划分在遥感图像上可容易地实现,但在崩滑流地质灾害的评价模型中不好量化,大多评价模型以地形坡度和坡向来表征地形地貌,坡度是地形地貌的一个重要描述参数之一(坡度是重力地质灾害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而坡向可以结合岩体的结构面产状来划分坡体结构。为了便于应急调查分析,选取地形坡度和坡向来代替地形地貌作为一个重要的评价因子。采用与1∶5万地形图配套的,高程精度为25m的DEM数据制作坡度图。据统计结果,大型以上滑坡产生的坡度一般为15°~45°斜坡区,崩塌绝大多数发生在45°以上的斜坡区。为此,地面坡度划分为0°~15°、15°~30°、30°~45°、45°~70°、>70°等5个级别。根据1∶5万DEM数据,对四级和五级水系进行比降分析,划分出低易发泥石流水系(比降小于50‰)、中易发泥石流水系(比降50‰~100‰)及高易发泥石流水系(比降大于100‰)。

2.2.4地层岩性湖南省已建成1∶20万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可作为基础地质资料。地质灾害主要与岩石的性质、类型密切相关,岩土体是地质灾害产生的物质基础,其类型、性质、结构、构造及分布特征对地质灾害的发育有重要的影响。通常情况下,软弱地层、软硬相间地层或强风化岩体组成的山地易发生斜坡变形与位移,由坚硬花岗岩、变质岩等组成的山地较不易变形。由于地质灾害主要与岩石的性质、类型密切相关,而1∶20万区域地质图是基于古生物时代划分的地层单元,不能满足对地质灾害的分析与预测,故需对已建立的1∶20万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的地层单元进行重新整理,划分岩石坚硬程度,调整岩性地层单元的属性结构,完善地层岩性数据。

2.2.5地质构造地质灾害通常是地壳内部应力聚散时影响地壳表层的反映。而地表活动性构造则是地球应力形变的形迹,是深部的、隐伏的活动构造在浅表部位的显示。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沿区域断裂带呈带状发育,断裂构造活动强的地段是地质灾害发育强烈的区域。同时断裂带的长期活动造成的岩体破坏和复杂的构造结构面体系不仅为滑坡、崩塌和泥石流提供了重要的物源条件,而且提供了地质结构条件。地质构造主要参考1∶20万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的成果,利用遥感影像进行适当的补充解译。

2.2.6植被发育植被具有防止多种地质灾害的功效,具有对溅蚀的消减作用,林地枯枝落叶层对地表补流的分散、滞缓和过滤作用,极大地增强了土体的抗剪强度,具有防止河流冲淘、水库、湖泊的淤积作用等;同时植被根系的固持土体作用,有效的防止了岩土体的滑动,从而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的机率。植被的遥感解译现今已比较成熟,国际上一般使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来反映土地覆盖植被状况。根据植被指数图像将地表水面以外的自然区植被覆盖度分为好、较好、中等、差、极差五级。绿度好对应植被盖度为>70%,较好对应植被盖度为70%~50%,中等对应植被盖度为50%~30%,差对应植被盖度为30%~10%,极差对应植被盖度为<10%。

2.2.7地质灾害在已有县级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或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成果的基础上,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进行地质灾害排查,经野外查证后,修编地质灾害点分布图。地质灾害排查的对象有两类,一类是在以往调查中已发现的地质灾害及隐患点,另一类是通过遥感解译新发现的地质灾害及隐患点。

2.2.8人类工程活动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有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及综合因素(人为因素基础上叠加自然因素)三大类。经县市灾害调查数据统计分析,湖南省人为因素及综合因素诱发地质灾害的比例平均达47.4%。与地质灾害相关的人类工程活动主要可以概括为公路、铁路建设,水资源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开发,民用建筑和城市建设等4种活动。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作用的负效应导致发生许多人为地质灾害。由于采矿、垦荒、滥砍滥伐、工程建筑、爆破等诱发的崩、滑、流地质灾害广泛而频繁。特别是近期,由于人类工程活动的加剧,崩、滑、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呈高速发展趋势。人类工程活动主要利用优于1m的遥感数据,解译工程切坡、水库库岸、露天采矿场、尾矿库、固体废物堆场等分布状况,形成人类工程活动数据。

2.3数据组织方式

2.3.1栅格数据栅格数据主要有遥感影像、DEM两类。遥感影像数据既包括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本底数据,也包括应急调查数据。这类数据作为灾害解译的重要数据源必须进行高效的管理,以便快速查询检索从而满足解译和灾前灾后对比分析要求。由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量很大,为了增强数据的读取效率,采用数据库+文件(ArcSDE+Oracle+文件)的方式进行统一存储。影像数据以数据库的方式存储于Oracle中,按照数据存储环境要求,影像数据采取分级存储方式,常用数据存储于在线Oracle数据库,随着数据的不断更新,为了保证数据服务的快捷有效,较早的在线影像数据将从Oracle数据库中逐步转入后台NAS存储网络,以文件的方式存储。当用户访问较早影像时,只需将这些数据上载至在线数据库。因此,要求影像数据库管理应具备较为快速的数据入库方式,保证数据的及时上传下载、响应与服务。DEM数据中除了高精度1∶5万分幅的DEM数据可以作为灾前本底外,随着灾害的发生,灾后的DEM数据也是灾害评估的重要内容,也需要更新。因此,也可以GeoDB的组织方式存入数据库中。

2.3.2矢量数据所有用于应急遥感监测的矢量数据均采用GIS中面向对象的地理模型GEODB表达,存储上采用要素集到要素类的分层组织。每个专题对应于GeoDB的一个数据集,每个数据集是指具有相同空间框架的特征类集合,每个数据集下又有不同的特征类,对应于具体的特征图层。

2.4数据入库数据入库前要检查采集数据的质量,检查合格的数据方可入库。主要包括矢量数据几何精度和拓扑检查、属性数据完整性和正确性检查、图形和属性数据一致性检查、接边精度和完整性检查等;数据入库主要包括矢量数据、栅格M数据、元数据等数据入库。湖南省突发性地质灾害遥感应急监测数据库是全国易发区应急监测数据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数据库建设是完全按照统一的建库标准进行的,故可以通过网络或移动存储设备将湖南省应急监测数据库库体导入易发区应急监测数据库中,实现数据交换。

3结语

屠宰论文范文第2篇

1.1能源消费碳排放核算根据《2006年指南》关于能源消费碳排放核算公式和张兰[19]等学者的研究,能源消费主要考虑煤炭、石油、天然气,此外还包含少量的风能、生物质能、核能等,由于其他能源对环境影响较小,不予考虑。核算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公式。式中,E-C为能源消费碳排放量;Energyi为第i种能源的消费量;αi为第i种能源转换因子,即根据净发热值将燃料转换为能源单位(TJ)的转换因子;CCi为第i种能源碳含量(t/TJ),即单位能源的含碳量;NCi为第i种能源的非燃烧碳,即排除在燃料燃烧以外的原料和非能源用途中的碳;10-3为单位转化系数;COFi为第种能源的碳氧化因子,即碳被氧化的比例,通常缺省值为1,表示完全氧化。将上述公式进一步简化,可得到计算中更为简便且实用的公式:。式中,βi为第i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即单位能源的碳排放量。国内外开展能源碳排放系数研究主要有国家科委气候变化项目、国家计委能源所、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美国能源部、DOE/EIA等,本文研究中选取几项权威系数的均值作为计算系数,详细情况见表1。

1.2农业碳排放核算IPCC有关农业生产碳排放的论述多集中于生物活动产生、土壤碳和水稻的甲烷排放,而关于农业生产物质投入导致碳排放的研究不多。结合我国和湖南省农业生产特点,以《2006年指南》为主要参考,结合田云[2,22]等基于投入视角的农地碳排放测算研究,确定农业生产碳排放源包括:稻田、化肥、农药、农膜、牲畜活动。由于农业机械动力相关的碳排放已在能源消费碳排放核算中涵盖,为避免重复,此处不再涉及。构建农业物质投入碳排放核算公式为。式中,A-C为碳排放;i为第i种农业生产要素投入;εi为第种农业生产要素碳排放系数。农药等农业生产要素碳排放系数参考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等机构和学者的研究成果,见表2。水稻生长过程中会释放大量甲烷,而甲烷是IPCC公布的六类温室气体之一。水稻是湖南省种植面积最大的农作物,因此核算湖南省农业生产碳排放需要考虑水稻生长的碳排放。Wang[23]、Cao[24]、Matthew[25]等学者测算了稻田甲烷排放系数,结果为0.44gCH4/(m2•d)、0.44gCH4/(m2•d)、0.50gCH4/(m2•d),研究将三者的算数平均值作为计算系数,即0.46gCH4/(m2•d)。根据2007年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的相关内容,1单位甲烷与1单位二氧化碳温室效应比为25∶1,据此可确定甲烷与碳的转换系数为6.82,结合稻田甲烷排放系数,确定稻田碳排放系数为3.136gC/(m2•d)。湖南省水稻生长周期为120—150天,研究选取平均值135天为计算标准。稻田碳排放计算公式为。式中,R-C为稻田碳排放量;S为水稻播种面积。根据《2006年指南》第四卷第10章关于牲畜和粪便管理过程碳排放的相关论述,畜牧业尤其是诸如牛、羊等反刍动物生长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甲烷,具体而言包括肠道发酵和粪便管理两部分。参考田云[12]等学者的研究,我国畜牧业产生甲烷排放的主要牲畜品种有牛、马、驴、骡、猪、羊,以IPCC给出的排放系数为依据,运用上文所述的甲烷—碳转换系数,建立我国主要牲畜碳排放系数见表3。畜牧业碳排放计算公式为:。

1.3废弃物碳排放核算根据《2006年指南》第五卷有关废弃物的分类研究,温室气体排放源主要有四类:固体废弃物生物处理、废弃物的焚化与露天燃烧、固体废弃物填埋处理、废水处理与排放,固体废弃物填埋处理(即SWDS)是废弃物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固体废弃物被掩埋后,甲烷菌可使废弃物所含有机物分解产生甲烷气体。由前文可知,甲烷是主要温室气体之一,且产生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强。据IPCC相关研究估计,全球每年约3%—4%的温室气体来源于废弃物填埋处理产生的甲烷。《2006年指南》推荐使用一阶衰减法(FOD),一阶衰减法能获得更好的测算精度。根据《2006年指南》和渠慎宁[3]等学者的研究,本研究给出固体废弃物填埋处置产生甲烷量的一阶衰减法的估算公式。

2数据来源与处理说明

2.1数据来源农业生产中涉及的水稻种植面积、化肥、农药、农膜数据来自2001—2011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和能源数据来自湖南省能源平衡表;农业生产中各类牲畜数量来自历年《湖南省统计年鉴》;工业废弃物和城市固体垃圾数据来自国研网统计数据库,确实部分运用插值法根据历年数据补充完整(限于篇幅,方法介绍略);土地利用数据来自国研网统计数据库,经济数据来自相关年份的《湖南省统计年鉴》,按2000年不变价格参与计算。

2.2处理说明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和赵荣钦等学者的研究,承载碳排放的土地利用类型包括耕地、牧草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城镇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水利和其他用地。研究将根据碳排放发生载体,本文将其分解到具体的用地类型,畜牧业按照食物来源将牲畜活动分属于耕地和牧草地,用地类型与碳排放源对应关系见表4。

3结果分析

3.1碳排放总量与时序特征根据上述公式,我们对湖南省的碳排放总量进行了测算,结果见表5。2011年湖南省碳排放总量为10377.79万t,比2000年的3504.60万t增长了196.10%,远低于同时期GDP增速(500.21%)。从碳排放来源分析,2011年湖南省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仍然是能源消费,占总量的95.69%,达9930.06万t;其次是畜牧业碳排放,占总量的2.43%,达2523.01万t;种植业碳排放站总量的1.78%,达184.76万t;废弃物碳排放最少,仅为碳排放总量的0.10%。根据IPCC给出的《2006年指南》,全球能源消费占碳排放总量比例的平均水平为75%,湖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占比远高于参考值,说明湖南省的能源消耗量较大,节能减排的形势严峻。本研究重点测算了湖南省2000—2011年的碳排放总量,通过分析其时序和结构变化特征探讨了湖南省新世纪初期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研究时序内湖南省碳排放逐年增加(表5),且增速持续上升,年均增长率10.37%,低于GDP的年均增长率(17.69%)。湖南省碳排放的结构特征也发生了较大变化,2000年能源消费仅占碳排放总量的77.29%,随后逐年上升,直至2008年超过90%,2011年达到总量的95.69%,能源消费对碳排放的影响逐渐增强,湖南省经济发展对能源消费的依赖日益突出,暴露了较为严重的经济发展质量问题。种植业碳排放占比逐年下降,比2000年降低了4.12倍,对碳排放总量的影响逐渐变小。畜牧业碳排放在碳排放结构中处于第二位,2000占比高达13.36%。随着能源消费碳排放的迅猛增加和畜牧业自身的萎缩,畜牧业碳排放占比也逐年下降,比2000年降低了4.50倍;废弃物在总量中的比例一直较低,2000年占总量的0.23%,随后逐年下降,2011年仅为0.10%。

3.2土地承载结构特征与效应分析根据以上有关土地承载碳排放来源的描述,本研究将2011年湖南省碳排放根据其土地承载的属性进行分解,并进一步计算结构特征与碳排放强度,以期从土地利用的视角分析碳排放的来源及减排路径,具体见表6。结果显示,城镇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是最大的碳排放源,总量达7781.06万t,占总量的74.98%,且碳排放强度(碳排放与土地面积的比值,t/hm2)也最高,为263.94;交通水利及其他用地次之,碳排放强度为33.41,碳排放占总量的11.30%,为1172.40万t;其他用地类型的碳排放量较少,总计占比为13.73%;牧草地的碳排放总量虽然较少,但其强度较大,单位面积碳排放达32.22t,是仅次于城镇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和交通水利及其他用地的碳排放土地承载类型。

4结论与讨论

4.1结论从2011年湖南省碳排放测算的结果可知,能源消费碳排放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其次是畜牧业、种植业和废弃物。能源消费的高碳排放与湖南省产业结构不合理、产能过剩、能源过度消费有着直接的关系。尤其是新世纪初期,忽视环境问题和对资源的过度消耗是造成碳排放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湖南省节能减排形势严峻,为配合国家碳减排的重大目标,在后续发展中应着重从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淘汰落后差能、创新能源利用技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等方面着手。研究时序内,湖南省碳排放总量逐年增加,且增速不断变快,碳排放结构中能源消耗碳排放占比逐年增加,说明湖南省在能源消耗方面存在浪费问题。畜牧业碳排放占比仅次于能源消耗碳排放,其次是种植业碳排放,废弃物碳排放最少。除能源消耗碳排放占比外,其他来源占总量的比例均逐年下降。能源消耗碳排放的迅猛增加与新世纪初期湖南省经济发展的特征有关,大量工业企业项目投入使用,产能过剩,造成了资源浪费,从而造成碳排放激增。在种植业方面,在研究时序内湖南省耕地种植面积没有明显增加,但碳排放却显著增加,这与近年来优越的农业政策有关。农业政策刺激农民积极种粮的同时也加重了农业物质的投入,如化肥、农药、薄膜等,这些都是农业碳排放的主要来源。畜牧业的碳排放降低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很大关系,湖南省畜牧业萎缩,其产值在第一产业中的比重逐年下降,而技术创新等手段对畜牧业碳排放影响较小,因此碳排放量较最初降低。城镇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是碳排放强度最大的用地类型,其次分别是交通水利及其他用地、牧草地、农村居民点用地、耕地,城镇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集约利用度高,人口密集,且承载了主要的能源消耗碳排放,因此其碳排放强度较高。通过土地承载碳排放效应分析,可为控制碳排放提供一条新路径。即通过调控土地结构控制碳排放增加,保护其他碳排放强度较低且综合效益较高的用地类型,如林地、草地、牧草地等。

屠宰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传统媒体;新闻评论;舆论引导

一、传统媒体新闻评论在舆论引导中面临的困境

(一)话语权被新媒体分割

传统媒体时代,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是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新闻评论是引导社会舆论的主要方式。随着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的兴起,评论开始在各大新媒体发展,传统的新闻评论形式遭到冲击,媒体评论的话语权遭到分割。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模式主要为“媒体传播—受众接受”,作为单向度传播,受众在反馈信息方面有一定的局限。但在新媒体时代,受众可以比较自由地转发、分享或者评论,受众的话语权增强,如今的新闻评论能做到即时、频繁互动,也能由评论、转发功能带来“病毒式传播”。

(二)传统新闻媒体受众范围减少

新媒体发展的过程中,各大新闻类APP、微信公众号、微博大V等的兴起,吸引了一大部分的网络用户,新闻信息的传播开始从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移。传统新闻媒体的受众流失严重,尤其是“80后”“90后”群体纷纷转向新媒体,传统媒体留存下来的主要是中老年用户,传统媒体的受众范围明显减少。

(三)传统媒体专业新闻评论人员的流失

当下,新媒体的兴起,使新闻从业人员拥有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平台。传统媒体由于受众的流失,发展前景堪忧,导致许多专业的新闻评论人员纷纷跳槽到新媒体领域。传统媒体内,专业的新闻媒体评论人员数量下降,随之出现的后果就是,现在媒体评论文章的质量大不如以前,对于社会热点事件的新闻评论,缺乏有深度的作品。良莠不齐的新闻评论在新媒体上大行其道,对一些热点事件的舆论引导产生了不良后果。

(四)传统媒体新闻评论的舆论引导时效性不强

新媒体时代,社会突发事件和热点事件的传播速度是惊人的,但是只提供信息传播是没有竞争力的。想要进行舆论引导,不能“人云亦云”,而应打造优质的新闻评论,掌握话语权。并且在进行相关新闻评论时,要尽量把握时间上的优势,因为只有新闻评论具有时效性,才能发挥其舆论引导的作用,否则就会淹没在大量的、鱼龙混杂的信息之中。“红黄蓝”幼儿园事件发生后,由于主流媒体未能在第一时间发声,错过了舆论引导的“黄金时间”,使之演变成舆情事件,产生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五)传统媒体新闻评论话语风格缺乏认可度

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在社会舆论引导上存在一个新的问题。不像新媒体一样充分融入年轻受众的语言方式,传统媒体的语言方式还是以生硬、单一的风格为主,因此难以对受众产生吸引力,削弱了传统媒体新闻评论的舆论引导力。当下,要吸引到大众的眼球,新闻评论必须符合大众的接受风格,而不是一味的训诫式、说教式色彩。只有被大众接受,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才能起到良好的舆论引导效果。例如,将现在网民普遍习惯使用的网络热词加入到新闻评论当中,能极大地改变媒体评论刻板严肃的形象,在保证客观性的前提下,产生拉近距离的效果。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媒体开始频繁地使用网络热词,不但没有降低它们在公众心中的形象,反而赢得民众的一片好评。由此可见,新闻评论加上语言的艺术,不仅不会降低其在公众心中的权威性,反而可以增强新闻评论的舆论引导力。

二、传统媒体新闻评论进行舆论引导的优势

传统媒体现在面临诸多困境,但是作为具有一定历史的主流媒体,其公信力和号召力是新媒体所不具备的,这是传统媒体在舆论引导上的一个优势。

(一)外部环境:我国新闻环境的特殊性

相比国外来说,我国的新闻环境比较特殊。我国以传统的主流媒体为新闻体系的核心,传统媒体在我国承担着为人民服务、为党和国家服务的使命。在这种特殊环境下,传统的主流媒体承担着社会舆论引导的重大任务,党和国家的重视,为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工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内部环境:传统媒体的品牌优势

媒体公信力是新闻媒体的一种内在力量,并且这种力量可以为广大社会公众所认可和信赖。虽然在新媒体时代,公众可以通过自媒体轻易地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意见,但是同时,这种极其自由的环境也使得网民发出的信息质量参差不齐,大量低俗、虚假和冗余信息充斥在网络空间,新媒体的品牌公信力受到质疑。反之,传统媒体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已经在受众心中树立了权威的形象。尤其是传统媒体在政治新闻和社会新闻等领域沉淀的权威形象,使其成为理性媒体的代表,这是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所具有的品牌优势。

三、传统媒体新闻评论在舆论引导中的突围之策

(一)培养具备专业素养的新闻评论员

新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发声,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上自由发表评论,新闻评论已经不再是传统媒体的特有产物。然而由于网民很少具备专业的媒介素养,因此新闻评论的质量参差不齐。对于传统媒体来说,专业性是媒体的生命,因此培养专业的新闻评论人员显得举足轻重。新闻评论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良好的新闻职业素养以及完善的思想人格。在新媒体时代,新闻评论员应当坚持新闻专业主义和自身独到的观点,做到独立思考并保持坚定的立场,带头营造新闻评论行业的优良风气,树立权威,并引导舆论,如此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加快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

新媒体兼具信息存储海量化、传播便捷化的特性,大量信息能在短期内得到快速传播,传统媒体应当把握新媒体赋予的利好,最大程度上借助互联网平台新闻评论,甚至可以设置议程,引发大量关注并加强传播效果。新媒体的发展对于传统媒体来说,不是只有冲突的一面,也使信息传播速度得到惊人的提高,新闻事件和新闻热点以“病毒式”的速度传播,传统媒体新闻评论的选题范围得以扩大,媒体可以选择的题材更加宽泛。

(三)打造品牌化的新闻评论

品牌化的新闻评论是传统媒体在日积月累下创造出来的,具有新媒体所不可比拟的优势。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在社会热点事件和大众所关注的热点话题中发挥着强有力的舆论引导作用。在新媒体“人人都可以发声”的时代,受众需要的不仅仅是信息传播的速度,更加注重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在众多信息中寻找出具有独立思想的声音,找到可以信任的权威声音。打造品牌化的新闻评论,可以使传统媒体成为受众心中的舆论领袖,在新媒体发展迅猛的今天,传统媒体依然保持在专业的新闻评论中的主导地位。

四、结语

屠宰论文范文第4篇

电子地图条件下的载负量计算与传统地图载负量是不同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无须将面积载负量转换为数值载负量。传统制图条件下,通常将面积载负量转换为数值载负量,J.库曼斯坦建议用“点”作为数值载负量的评定指标。对于点状地物,一个独立地图即一个点;对于线状地物,图上1cm长的线状地物即一个点;对于面状地物,图上1cm2即一个点。利用该标准,可以很容易地统计出纸张地图上“点”的数量。而在电子地图条件下,所有类型地物要素都是通过像素来进行表达的,利用电子地图软件程序可以很方便地计算出点、线、面及注记要素所占的像素个数或区域面积。因此,电子地图条件下可以直接计算面积载负量。2)符号的最小尺寸。传统地图是目视图形,地图符号的形状与大小直接影响地图载负量的大小。一般规定,纸张地图中最细的线粗为0.1mm,最小的要素间距为0.2mm,这样才符合人眼的生理辨别能力。电子屏幕环境下,由于屏幕闪烁和光线的刺激,电子地图上符号最小尺寸要大于纸质地图上符号最小尺寸才能满足地图的清晰易读,文献[8]依据制图经验提出了电子屏幕下符号大小应为纸质环境的2.5~3倍。因此,基于上述不同及地图载负量的特点,在进行电子地图载负量计算时,应顾及以下条件。1)点要素面积载负量,由点要素符号面积和注记面积组成。2)线要素面积载负量,由线符号面积和注记面积组成。3)色彩填充的面要素,其面积载负量由边线面积和注记面积组成;图案填充面要素,其面积载负量即为其面积和注记面积之和。4)电子地图情况下,最细的线符号为0.3mm,最小的地物间距为0.6mm。5)所有要素的面积载负量最终应转换为要素所占屏幕像素个数与屏幕像素总和之比。1.点要素面积载负量计算依据点要素符号不重叠特征,将点要素的有效负载与符号空白位置再加上其注记面积,作为一个点要素的面积载负量。2.线要素面积载负量计算线状地物要素依据其符号特征可以分为:①基本线性符号表达的线要素,如折线;②基本线符号组合表达的线要素,如平行线、虚线符号;③基本线符号加图案配置型线要素,如河堤符号。式中,当线符号为基本线型符号或基本线型组合符号时,线的宽度为线符号规定的宽度;当线符号位基本线型符号加图案配置型线符号时,线的宽度应为线符号单元的整体宽度,见表2。3.面要素面积载负量计算电子地图中的面要素通常采用的是:①面要素具有边线或内部色彩填充;②面要素具有边线和内部图案填充;③点符号填充面符号。设某一电子图幅内(面积为S,单位为mm2)面要素集合为SAi(i=0,1,…,n),Ai为一面要素。则图幅内该面要素集合的面积载负量见表3。当面要素内部填充为图案时,注记在面内部的不计算注记载负量。4.模型应用流程上述电子地图载负量计算模型可以直接应用到电子地图制作软件或地理信息系统中,其应用过程如图1所示。在应用中,可以将载负量计算模型做成一个软件模块或软件包的形式,嵌入到系统软件中。利用系统软件的数据模型和空间数据库,在确定好图幅范围后,抽取图幅范围内的地理对象,这些地理对象也可能是经过裁剪后的对象的一部分。利用对象的属性获得对象的符号表达信息和属性,以及其他相关信息,利用这些信息可以确定载负量的计算方法,从而获得指定图幅内的载负量。利用计算出的载负量值,可以进行其他方面如制图综合、内容选取等的应用。

二、试验

该试验利用自主研发的“GIS综合试验系统”进行了载负量计算模型的嵌入实现。选择郑州地区的4个不同区域,在同一比例尺下进行电子地图的绘制(如图2所示),并实时利用载负量计算模型得出4个不同区域内电子地图载负量的值。为了对比,将试验区域内的4幅电子地图输出成为BMP格式的图像,并利用Photoshop软件进行色彩处理,获得每幅图像中非底色(白色)部分的像素个数(该部分为目标颜色值),除以图像像素总个数,从而获得每幅地图的载负量。上述获得的两组载负量的值见表4。从表4可以看出,在图2(a)中,模型计算方法获得的载负量比色差识别法获得的载负量要小,而图(c)中模型计算方法获得的载负量比色差识别方法计算的载负量要大。经过分析,由于图2(a)中含有面对象,而面的普染色在利用色差识别方法时将面要素的内部填充色也作为要素载负量进行了计算,但地图学理论[2]中一般不将面要素的色彩填充作为地图面积载负量,因此造成了图2(a)中载负量的差值;图2(c)中,由于没有面要素内部色彩被计算成载负量,而模型计算方法在计算过程中考虑了要素的空白位置,造成了模型计算方法计算的结果比色差识别法计算的结果值要略大,类似的情况在图2(c)中也出现了。图2(d)中由于面要素的区域稍大,而整体图面内要素数量较少,造成了利用色差识别法计算的载负量比模型计算方法计算的结果值稍大。

三、结束语

屠宰论文范文第5篇

冰雹预报

目前咸阳市冰雹预报以短时、临近预报为主,预报方法参考天气图、T-lnP图、单站物理量指标、多普勒雷达、711雷达等数据资料。

1短时预报

1.1天气图预报

首先确定500hPa高空影响系统,如是西风带系统主要分析高空冷平流的最大区域位置,如冷涡系统主要分析中低层风切变区域。然后在这些系统(高空冷槽型、高空冷涡型、高空西北气流型)下分析几天来700hPa和850hPa是否异常增温,若明显增温确定该区域,冰雹的落区一般在冷平流的最大区域、风切变区域及中低层异常增温区域附近。

1.2温度对数压力图预报

在T-lnP图上,正不稳定能量面积远远大于负不稳定能量面积,而且0℃层高度在600hPa(4公里)上下,有利于降雹,-20℃层高度在400hPa附近或以下,有利于降雹。一般情况下-20℃层与0℃层之间的厚度较小(小于160hPa)也有利于降雹。12km以下,由低层到高层风向一直按顺时针方向变化,10km以下温度直减率为-6℃/100m~1.0℃/100m有利于降雹。

1.3单站物理量物理特征指标

对流性不稳定:θse850hPa-θse500hPa≥12为出现连续性降雹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潜在动力;沙氏指数(SI):当西安SI<0,延安SI<-2时北部旬邑一带易出现冰雹;气团指数(K):K指数>30易出现冰雹;条件性不稳定能量指数(Ic):Ic=T850-T500,即选取850hPa与500hPa的温度差,统计计算平均得Ic≥27℃易出现冰雹;850hPa西安站的T-Td<5℃,500hPa西安站的T-Td>18℃,易出现冰雹;热力条件指标:当T850-T500≥25℃,且500hPa温度在-8~-12℃时或T850-T500在48~55℃之间,咸阳市大部分有冰雹。

2临近预报

临近预报主要以西安、宝鸡多普勒雷达回波为依据,一旦发现咸阳市境内或上述影响咸阳的境外三个雹源地有30dB回波出现,便发冰雹临近预报,回波强度达到45dB便发作业指令,严密监视45dB回波,进一步识别雹云。雹云识别方法:用旬邑711雷达扫描45dB刨面,根据45dB回波顶高识别雹云,强回波顶高和对应的环境温度(见表1)。

用回波跃增增长识别雹云:在RHI显示上,如回波在短时间内(1~3min)向上突增,可判断为雹云,雷雨云无此现象;根据强回波区在云体中的位置识别雹云:45dB强回波区在云体的中上部为冰雹云,在云体的中下部为雷雨云;根据对流单体移动方向识别冰雹云:如对流单体由东南向西北移动或由南向北移动可判断为冰雹云;单体合并可判断为冰雹云:如有两单体在移动过程中产生合并,合并后为冰雹云;根据回波形状判定冰雹云:若形状为指状回波、钩状回波、回波窟窿均可判定为冰雹云。咸阳防雹作业时机选择是以雷达实时跟踪观测云系演变状况为基础,综合多种判别指标进行临近预报预警、预报冰雹落区、时间、强度等,不断订正,及时选择作业时机,下达作业指令。

冰雹防御及效果

咸阳市防雹主要采取两个成熟方法,第一是过量催化:为了改变云和降水及冰雹的微物理结构,改变冰雹生长形成的物理过程,通过过量催化,大量增加云中人工冰雹胚胎,争食水分,降低成雹条件,抑制冰雹的增长或化为雨滴。第二是爆炸影响:通过爆炸,破坏积云形成冰雹的自然气流结构,特别是强上升气流区的垂直结构,促使大量小冰雹(雹胚)在增大之前提前下落,融化为雨滴或小冰粒落到地面。多年来,我们的实践总结出了防雹作业的原则为打头不打尾,宜早不宜迟,抢时间,攻要害,集中火力打歼灭战;轰云头,斩云腰,猛打回头云,阻止云接云。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以2011年7月12—19日连续性冰雹为例:7月12日长武出现雹云,预报准确,指令及时,经作业最后出现雨中夹杂米粒冰雹,无灾。7月13日旬邑出现雹云,经防御出现零星冰雹,无灾。7月14日15时10分,旬邑淳化交界处有块对流云单体,强中心为55dB,顶高10km,达雹云指标经旬邑、淳化共同作业,云体强度明显减弱最后消失;另外17时30分甘肃正宁有大范围雹云南压,强中心为65dB,顶高14km,达到强雹云指标,影响我市旬邑、长武、彬县、淳化、永寿、乾县,经各县猛烈阻击,彬县新民镇、车家庄、水口镇个别村出现零星冰雹,直径5mm,最长持续1分钟,无雹灾。旬邑职田、淳化南村出现零星软雹,无雹灾。由于此次过程为飑线过程,8个县区出现雷雨大风天气,旬邑职田风灾明显。

屠宰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

本试验用青稞秸秆替代燕麦干草作为唯一粗饲料来源,研究其对生长期藏绵羊体增重及免疫功能的影响。选择18只4~5月龄健康河谷型藏绵羊,随机分为2组,即:青稞组(青稞秸秆300g/d+精料300g/d)和燕麦组(燕麦干草300g/d+精料300g/d)。试验期4周,第1周为预试期,第2~4周为正试期。正试期结束后,按公母各占1/2原则,各组分别选取6只羊屠宰采样。结果发现:青稞组与燕麦组藏绵羊的体重、日增重、脾脏重和脾脏指数均差异不显著(P>0.05);青稞组与燕麦组藏绵羊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G、IgA、IgM、溶菌酶含量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均差异不显著(P>0.05),但青稞组中溶菌酶含量有高于燕麦组的趋势(P=0.083);青稞组与燕麦组血清、胸腺和脾脏白细胞介素(IL)⁃2、IL⁃4、IL⁃6、IL⁃10和干扰素γ(IFN⁃γ)含量均差异不显著(P>0.05)。综合来看,与燕麦干草相比,饲喂青稞秸秆不会降低生长期藏绵羊的体增重及免疫性能,且有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因子(溶菌酶)含量的潜力,可作为藏绵羊的粗饲料来源。

关键词:

青稞秸秆;体增重;免疫指标;藏绵羊

粗饲料是青藏高原地区畜牧业发展中的主要制约因素,近年来青稞籽实资源的开发利用产生大量青稞秸秆,开发本地大宗青稞秸秆资源的饲用价值可缓解尖锐的草畜矛盾。但目前在高原农区青稞秸秆大部分被废弃或用作燃料,仅少部分作为牧区冬春季饲草资源开发利用[1-2]。青稞秸秆纤维较普通麦草更加细小,纤维长度较一般麦草短,较普通麦草更加适口[3],在秸秆类粗饲料中营养价值中等且较全面[4-6],作为青藏高原地区的大宗粗饲料具有较广阔的应用前景。青稞籽实中β-葡聚糖含量为3.66%~8.62%,而青稞秸秆中β-葡聚糖含量也较高,尤其是西藏地区的青稞秸秆中高可达0.096%[7]。β-葡聚糖的活性结构是由葡萄糖单位组成的多聚糖,它们大多数通过β⁃1,3和β⁃1,4糖苷键结合。许多研究认为,β-葡聚糖的作用与肠上皮细胞和肠道相关的淋巴组织的免疫功能及活性有关,它能够促进小肠的蠕动,提高结肠中益生菌的数量[8-11];活化巨噬细胞、嗜中性粒细胞、B淋巴细胞等,因此能提高白细胞介素(IL)、细胞分裂素和特殊抗体含量,全面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影响机体免疫机能[12]。燕麦干草是青藏高原地区反刍动物中普遍应用的优质饲草,质地柔软,营养价值高[13-14]。且同青稞秸秆类似,燕麦干草中也含有丰富的β-葡聚糖[15]。Long等[16]报道,补饲青稞秸秆可提高放牧牦牛的生产性能。但相关研究不多,且尚无青稞秸秆对藏绵羊免疫机能影响的报道。因此,本试验旨在比较青稞秸秆和燕麦干草对生长藏绵羊体重、免疫器官发育及免疫性能的影响,为青稞秸秆的深度开发利用提供数据支撑。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设计

选择18只4~5月龄体况良好的河谷型藏绵羊[(16.13±2.33)kg],随机分为2组,即:青稞组(青稞秸秆300g/d+精料300g/d)和燕麦组(燕麦干草300g/d+精料300g/d)。试验期共计4周,第1周为预试期,第2~4周为正试期。

1.2饲养管理

试验羊单栏饲养,日喂2次(09:00和16:00),每次喂量相同。待精料食尽后,再饲喂切短至3~5cm的粗料,次日晨饲前收集剩料,自由饮水。参照我国《肉羊饲料标准》(NY/T816—2004)营养需要配制粉状配合饲料,饲粮组成及营养水平见表1。

1.3体重、日增重测定

于正试期第1天和正试期最后1天晨饲前空腹称重,计算日增重。

1.4样品采集与分析

正试期间采集饲料样品,混匀后用于测定干物质、粗脂肪、粗蛋白质、酸性洗涤纤维、粗灰分、钙和磷含量,测定参照张丽英[17]的方法。正试期最后1天晨饲前经颈静脉采集血液,3500r/min(相对离心力1100×g)离心10min分离血清后,-20℃冷冻保存,用于测试免疫球蛋白(Ig)、溶菌酶含量,酸性磷酸酶(acidphosphatase,ACP)活性和免疫相关细胞因子含量;正试期结束后第2天,根据公母各占1/2原则,2组分别选择6只,共12只进行屠宰采样,经颈部放血后,分离胸腺和脾脏组织,称重并采集组织样于液氮中速冻,后-80℃冷冻保存,测定免疫相关细胞因子含量。脾脏指数=脾脏重量(g)/体重(kg)。

1.4.1血清Ig含量测定

采用酶联免疫分析(ELISA)法(MB-530酶标仪,深圳汇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按照试剂盒(武汉华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说明书测定血清中IgG、IgA和IgM含量。

1.4.2血清溶菌酶含量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测定

溶菌酶含量测定采用ELISA法(MB-530酶标仪,深圳汇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按照试剂盒(武汉华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说明书测定;酸性磷酸酶活性采用微板法(瑞士TECAN),按照试剂盒(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说明书测定。

1.4.3血清和免疫器官细胞因子含量测定

采用ELISA法(MB-530酶标仪,深圳汇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按照试剂盒(武汉华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说明书测定血清、胸腺和脾脏中的IL⁃2、IL⁃4、IL⁃6、IL⁃10和干扰素γ(IFN⁃γ)含量。

1.5数据统计分析

经Dixon和Grubbs检验法剔除极端数据后,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一般线性模型(GLM),处理为固定因子,动物体重为协变量,在Alpha=0.05下对处理效应进行显著性分析。

2结果

2.1体重、日增重、脾脏重量及脾脏指数

由表2可见,青稞组与燕麦组藏绵羊的终末体重、日增重、脾脏重量和脾脏指数差异不显著(P>0.05)。

2.2血清Ig、溶菌酶含量和酸性磷酸酶活性

由表3可见,青稞组与燕麦组中藏绵羊血清中IgG、IgA、IgM、溶菌酶含量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青稞组中溶菌酶含量有高于燕麦组的趋势(P=0.083)。

2.3血清、胸腺和脾脏中细胞因子含量

由表4可见,青稞组与燕麦组的血清、胸腺和脾脏中IL⁃2、IL⁃4、IL⁃6、IL⁃10和IFN⁃γ含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从数值上比较,在胸腺中,青稞组藏绵羊细胞因子IL⁃2、IL⁃4、IL⁃6、IL⁃10和IFN⁃γ的含量都高于燕麦组;而在脾脏中,青稞组中上述各细胞因子含量全都低于燕麦组。

3讨论

3.1青稞秸秆和燕麦干草对体重、日增重、脾脏重量及脾脏指数的影响

青稞秸秆和燕麦干草可以作为青藏高原地区主产的大宗饲草料。Long等[16]研究发现补饲青稞秸秆可减少冷季放牧母牦牛体重的损失量;Long等[18]补饲青稞秸秆可使母牦牛产犊率提高19%,改善母牦牛性激素水平;但青稞秸秆在绵羊中饲喂价值的研究尚未见报道。经实测,本试验所用青稞秸秆粗蛋白质含量1.42%,低于燕麦干草(4.34%),青稞秸秆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分别为70.9%和45.8%,高于燕麦干草(分别为59.7%和38.7%),但粗脂肪含量较接近,青稞秸秆为1.2%,燕麦干草为1.7%,与其他研究测定的各营养成分值接近[4-6],总体上燕麦营养价值较优。但此试验在每只羔羊补喂精料300g/d条件下,以青稞秸秆或燕麦干草作为唯一粗饲料来源,发现对藏绵羊体重和日增重均无显著差异,表明青稞秸秆可作为生长期藏绵羊的粗饲料来源。免疫器官的重量可作为免疫功能的评价指标,而脏器指数常反映器官的生理功能状态。本试验发现,饲喂青稞秸秆或燕麦干草的藏绵羊脾脏重及脾脏指数均无显著差异。β-葡聚糖作为一种功能性多糖,大部分不能被消化吸收,单胃动物中主要在大肠内被微生物菌群不同程度地发酵利用,之后主要以粪便的形式代谢排出体外,但少部分可经吸收进入肝脏、心脏、肾脏等组织[9],少量β-葡聚糖并不能影响机体的整体免疫功能[19]。但β-葡聚糖的免疫功能研究多见于猪、禽、鼠及水产动物[10-11,20],在反刍动物中较少。且β-葡聚糖在反刍动物中的消化吸收和代谢机制尚未深入研究,尽管其在青稞秸秆或燕麦干草含量都较高,但推测粗饲料中以β-葡聚糖形式吸收的数量较少,因而在本试验中,青稞秸秆与燕麦干草对藏羊脾脏发育的影响未呈现出显著差异。

3.2青稞秸秆和燕麦干草对血清Ig、溶菌酶含量和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IgG和IgM是介导体液免疫的主要效应分子,IgA是介导黏膜免疫反应产生的主要效应分子,这3类抗体水平是反映机体免疫状况的重要指标,而酸性磷酸酶和溶菌酶主要反映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状况。周怿等[21-22]在断奶犊牛饲粮中添加75mg/kg的酵母β-葡聚糖可显著增加犊牛血清中IgG和IgM含量,但对IgA含量无显著影响,且随着饲粮中β-葡聚糖含量的增加,犊牛血清中溶菌酶含量逐渐升高;在羔羊中添加酵母β-葡聚糖可提高血清IgG含量[23],可调节母羊乳腺中的非特异性免疫[24]。沙葱多糖也可提高肉羊肠道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lgA)含量,改善肠道黏膜形态结构和菌群状况,完善肠道黏膜免疫系统,增强肉羊机体免疫功能[25]。本试验发现,与燕麦组相比,青稞组的藏绵羊血清中IgG、IgA、IgM、溶菌酶含量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均无显著变化,与上述研究结果不一致,推测这可能是由于粗饲料β-葡聚糖含量比上述研究的低,多糖类型和结构也存在差异,引起的免疫学效应不同。但相比燕麦组,青稞组溶菌酶含量有提高的趋势,溶菌酶可通过水解细菌细胞壁肽聚糖中的β-1,4糖苷键,导致菌体细胞壁溶解而杀死细菌,抑制外源微生物生长,从而可直接提高藏绵羊抗菌和抗病毒的能力。此外溶菌酶在反刍动物复胃中可转化为具有消化功能的酶[26],协助复胃中菌体溶解得到菌体蛋白等,可改善藏绵羊营养物质供应,并间接提高机体适应能力。

3.3青稞秸秆和燕麦干草对血清、胸腺和脾脏中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

β-葡聚糖可激活淋巴细胞,通过释放促免疫细胞因子而参与免疫应答,刺激B淋巴细胞中调促炎症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6和IL⁃8等[19]。在羔羊饲粮中添加酵母β-葡聚糖可提高血清INF⁃γ含量[23]。但本试验发现,用青稞秸秆替代燕麦干草不会影响胸腺和脾脏中IL⁃2、IL⁃4、IL⁃6、IL⁃10和IFN⁃γ的含量。但仅从数值上来看,青稞组中藏绵羊胸腺IL⁃2、IL⁃4、IL⁃6、IL⁃10和IFN⁃γ的含量都高于燕麦组,而脾脏中青稞组则全都低于燕麦组,可能预示青稞秸秆与燕麦干草对不同免疫器官细胞因子网络的调控机制不同,推测这可能与两者中所含的β-葡聚糖结构不同有关[27-28],需作进一步深入研究。

4结论

饲喂青稞秸秆替代燕麦干草不影响生长期藏绵羊的体增重及免疫性能,且有提高藏绵羊非特异性免疫因子(溶菌酶)含量的潜力。与适宜精饲料搭配,青稞秸秆可作为藏绵羊产业体系粗饲料来源。

参考文献:

[3]李海朝,徐贵钰,汪航.青稞秸秆化学成分及纤维形态研究[J].生物质化学工程,2010,44(2):40-42.

[4]张文会.青稞组成成分研究[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14,44(3):14-15.

[5]原现军.西藏地区农作物秸秆与牧草混合青贮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2.

[6]姜文清.西藏牧草和作物秸秆营养类型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兰州:兰州大学,2011.

[7]宋萍,李文俊.青稞秸秆中β-葡聚糖含量的测定[J].特产研究,2009,31(1):50-52,56.

[8]张培培.燕麦β-葡聚糖对大鼠肠道微环境和机体能量代谢的影响[D].硕士学位论文.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

[9]徐超.燕麦β-葡聚糖的体内代谢和抗运动疲劳作用机制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J].

[13]潘美娟.燕麦草、羊草及其组合TMR日粮对奶牛瘤胃消化代谢的影响[D].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2.

[14]刘刚.青藏高原饲用燕麦种质资源评价与筛选[D].硕士学位论文.兰州:甘肃农业大学,2006.

[15]郭丽娜.燕麦品种品质及其降血脂功效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

[17]张丽英.饲料分析及饲料质量检测技术[M].3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7:48-80.

[21]周怿.酵母β-葡聚糖对早期断奶犊牛生长性能及胃肠道发育的影响[D].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

[22]周怿,刁其玉,屠焰,等.酵母β-葡聚糖和抗生素对早期断奶犊牛生长性能和肠道菌群的影响[J].畜牧兽医学报,2010,41(6):685-691.

屠宰论文范文第7篇

这一阶段的实验主要是结合1~2年级的《家畜解剖学》、《家畜组织胚胎学》、《动物生物化学》、《动物生理学》、《兽医病理学》和《兽医药理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开展。老师应认真讲解实验的原理、方法、实验步骤和过程,使学生熟悉实验的基本方法、尽快入门,以帮助学生掌握基本实验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并学习知识的实际运用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而克服“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为下一阶段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临床诊疗实验阶段

经过第一阶段学习的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较为完整的知识基础和一定的实践能力,按照教学计划的安排将进入到《家畜内科学》、《兽医外科学》、《兽医产科学》、《兽医传染病》和《兽医寄生虫学》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当中,而这些课程与兽医临床联系最为紧密。因此从实践和临床角度出发,分别构建相应的临床诊疗模块,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临床诊疗及预防技能。

2.1临床诊断模块动物疾病的临床诊断模块包含:临床诊断的基本技术(问诊、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嗅诊、一般检查和系统检查)、动物动物病理解剖技术、动物器官形态结构观察技术、家畜的接近与保定技术等。

2.2实验室诊断技术模块动物疾病实验室诊断模块包含:病料的采取、保存及送检方法,血涂片的观察,显微镜油镜的选用及细菌形态结构观察。细菌标本片制备及染色法,细菌的分离、移植和培养性状的观察,细菌的生化反应试验,细菌的药物敏感试验,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检查,常见寄生虫检查技术,常见疫病血清学诊断技术(快速诊断),超声检查技术,X线检查技术,兽医临床常用生化检验技术。

2.3疾病治疗技术模块动物疾病治疗技术模块包含:药物的配伍与治疗、灌药、肌肉注射、静脉注射、腹腔注射、穿刺法、冲洗法、麻醉、阉割技术、动物助产手术、疝及骨折外科处理等。

2.4疾病防控技术模块动物疾病防控技术模块包含:动物营养代谢病与中毒病的防控、动物畜舍消毒技术、病死动物尸体的无害化处理、动物免疫技术、抗原抗体水平检测技术、动物隔离检疫、产地检疫、市场检疫、屠宰检疫等。

2.5临床病例讨论模块根据临床常发病及各门理论课程中涉及的内容寻找或制作经典的传染病病例模型和普通病病例模型,病例讨论课完全这些病例模型展开。根据每种疾病的特点,在疾病发展的每个特征阶段,能够利用“病理学、诊断、内科、外科、产科、寄生虫、传染病”等各科的理论知识以及各科所需要的化验、检查方法对动物进行全面的临床检查,给出阶段性诊断结论,并根据所学所有专业课程知识和课程实验知识对病例模型进行综合分析,实施诊断和治疗。通过系统的治疗使学生将各种专业实验中掌握的方法和理论有机融合,并与实践接轨,真正提高学生的临床治疗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

不管是4年制还5年制兽医专业的学生,在进入这一阶段时,已经具备了较为完整的知识基础和一定的临床实践能力,可根据个人的职业发展需要选择生产实践或研究型实验作为自己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方向。有志于从事生产一线工作的学生,可选择与临床诊疗密切的实习工作,如猪场、牛场、宠物医院等,通过自身的临床实践以病例报告或病例调查的形式完成毕业论文。而有志于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学生,可将教师的部分科研课题或学生感兴趣的科学问题作为实验内容进行毕业实习,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实验方案的构思与设计、仪器的选用与测试、试剂的配制与标定、材料的采集与处理、资料的收集与检索、数据的记录与整理、实验结果的统计与分析等全过程,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完成毕业论文。

屠宰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区块链;供应链;管理模式;可信溯源

食品安全问题屡见不鲜,肉类食品(猪肉、鸡肉、牛肉等)也是百姓餐桌上的常见食品。为了保证肉类食品安全,本论文提出基于区块链的肉类食品供应链管理方案,能实现肉类食品物流信息的跟踪查询、供应链物流防窜货、记录信息防篡改,为养殖场、供应商、客户和相关企业提供一个去中心化、信息透明、可溯源、防伪验证的交易环境。

一、区块链

区块链技术是用来对比特币区块链网络以及对交易信息加密传输进行构建的基础技术,该技术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缺乏可信任中心机构和渠道的情况下,分布网络中的节点如何达成共识。另一方面,区块链技术中的机制能保证交易的安全性,若链上任何一个节点的信息被私自更改,但因为区块链的安全机制没有达到51%的算力,无法改变整个链的交易信息。最后,由于区块链中不会存在权力过大的中心化机构,进而使得交易成本大幅度降低,交易效率也得到很大的提升。

二、供应链

1.供应链管理的定义

供应链管理就是通过整合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等各供应链上的众多环节当中,减少供应链的成本,促使物流和交易信息的交换,以达到在正确的时间及正确的地点,生产以及配送适当的正确商品,提高企业的总体效益。

2.传统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供应链管理模式中,许多企业往往只看重自己的利益,导致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不能做到很好的合作,各自的目标最优化产生了许多猜疑问题。供应链上的一些相关事务,例如计划、采购、生产、物流等流程,大多数都是通过权威机构进行的“中心化”的设计与管理。这些权威机构就如平时生活中的银行、支付宝,被人们所信任,但是如果出现内部人员的恶意操作,导致的后果也是不可估计的。

3.供应链管理现状

核心企业虽然作为链主存在于整个供应链管理体系中,但因其对于供应链上下游掌控范围有限,存在信息的不对称和不透明问题,甚至存在信息作假和被篡改的风险。这些问题一方面会增加核心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向上下游延伸的难度,另一方面使得核心企业对供应链上的实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合理整合难以保证,导致管理能力和需求的不对称。

4.解决办法

就以肉类食品为例,如传统供应商上,供应链上任意双方进行交易时,都需要第三方机构来认证交易的是否被承认,增加了中介费用,扩大了不必要的交易规模,这种交易方式的出现是因为交易双方互不信任,却依然不能避免某些欺诈行为。而区块链技术所具有的分布式等特点为解决传统供应链信息系统的痛点提供了新思路和方向。协同:(1)网络信息一体化由区块链去中心化的特点,使得供应链上企业地位平等,信息能高效、流畅地传递在供应链中,使得供应链上各个节点的信息都公开透明,大大减少企业之间的猜疑,在这样透明公开的信息环境下,能促进多企业之间的合作共赢,减少某些权威中心为自己私立而破坏市场环境的情况。(2)保持网络成员动态化在高度不确定的市场中,供应链上各个节点需要有相应的规则,相互监督,及时剔除绩效比较差或者有具有不良记录的成员,这样的供应链动态化调整,在不花太大代价的情况下,就能维护供应链节点的信用性,让网络信息更加可信。(3)网络的信息透明在这个供应链平台上,各个节点都将信息公开,让信息透明,使得供应链各个节点都能得到所需的信息,让信息交互更有效率,优化了信息共享的效果,实现共赢。(4)供应链的企业信息交互的电子化传统供应链上的信息交互是通过票据单据,最大的痛点就是其流通与审核消耗时间长、流程繁琐、容错率低,并且会花费许多人力。区块链技术能实现各类票据单据电子化,使用在数字签名与加密技术,让数据能安全传输同时高效地传递。这不仅提高了企业之间的工作效率,降低成本,同时也减少了暗箱操作,保障了信息安全。

5.技术创新

可信溯源:溯源的本质是信息传递,而区块链本身也是信息传递,由数据做成的区块,再按照相关的算法生成私钥、防止篡改,再用时间戳等方式形成链,这也恰恰符合了商品流程化生产模式,肉类食品在流通时,就是流程化的,肉类食品从养殖场基地经过一道道工序生产出来,信息也是从原产地的信息到一道道加工的信息出来的,从原材料到加工到在供应链上流通,最后销售到消费者手中,是一个以时间为顺序的流程化的过程,区块链内信息同样也是按时间顺序排序并且可实时追溯的,两者刚好完美契合。肉类食品溯源及查询:由于区块链是区块以链的形式连接在一起,每一个区块的块头都包含着前一个区块的交易信息压缩值,这就让从第一个区块到当前区块链相连接紧接着再一起组成了一条长链。如果在不知道前一个区块交易压缩值的前提下,是不能生产当前区块的,因此新的区块形成是在指导上一区块的交易压缩值,即任一区块是按照时间顺序跟随在前一个区块之后。

肉类食品在供应链中的溯源即是将肉类食品在供应链上各个节点的交易信息收集起来,结合区块链技术的可溯源特点:每个节点都是可信任的,肉类食品从幼崽出生就被养殖基地记录了肉类品种,喂养的用品,食用的饲料种类等,就记录了当前节点的全部信息,再与屠宰场进行交易时,就会将交易时间、交易数量、交易金额等记录在当前生产商(屠宰场)的节点中,在生产商的节点中再进行肉类食品的屠宰、加工、存储,其中记录屠宰成肉类食品的部位种类、加工条件、存储温度等信息,下一步与销售商(超市、市场)交易时,记录肉类食品的交易数量、交易金额、交易时间到当前生产商(屠宰场)节点中,最后消费者在市场、超市购买肉类食品时,成交之后会有一张凭证,凭证上有一个码,扫码之后可以看到肉类食品从养殖基地-生产商-销售商-消费者过程中的信息。凭借着区块链技术的特点,每个节点就是一个区块,每一个区块都包含三个部分:前一个区块的哈希散列、交易信息、随机数。交易信息是区块所附带的肉类食品在流通中带有的信息数据、交易双方的私钥、交易双方的信息、交易数量等;防伪验证:对于常规系统来说,都会存在管理员,从理论来说,只要说服管理员对存储的数据改动,就能达到目的。但是区块链有着去中心化的特点,所以不会存在这样权力集中的管理员。这样保证了数据的正确性和可信任性。在区块链网络当中,只要发现当中一个节点出现了恶意欺骗行为,其他的参与节点就可以对违反规定的节点进行排斥和压制,将其挤出区块链。

三、总结

在区块链技术日益被广泛关注和逐渐蓬勃发展应用的大背景下,本文以肉类食品为例,从传统供应链出发,分析了传统供应链中各个节点对接的不足,说明了区块链技术的优点,并与供应链进行结合,解决传统供应链中信息不对称,对接效率低等问题,研究了区块链与供应链结合的新管理模式与如何实现产品溯源、防伪验证等技术问题。目前,我国对于区块链在供应链中的应用还处于探索时期,所以,我们应该更多的对区块链在供应链上的应用多加研究,将理论方面的创新实践到实际生活中,才能让区块链技术有更大的突破。

参考文献:

[1]供应链的可信溯源查询在区块链上的实现.郭珊珊.

[2]郭彬,于飞,陈劲.区块链技术与信任世界的构建[J].企业管理.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