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入区论文范文

入区论文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入区论文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入区论文

科技投入作用下的区域经济论文

1研究设计

本文在传统的C-D生产函数中引入科技投入变量,利用基于扩展C-D生产函数的索洛余值法测算新疆1994年至2009年①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构建科技投入贡献度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从综合效率、技术效率、规模效率三方面对全国30个(西藏因数据缺失除外)省市、自治区2010年科技投入贡献效率进行评价和分析。据此分析新疆科技投入效率,识别影响科技投入贡献度的主要原因。

1.1模型与方法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学家R.M.Solow[13]提出了余值法,以此来测定生产要素投入与产出关系及各要素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份额。其增长速度方程的基本形式为:y=a+αk+βl(1)其中,y为产出增长速度,k为资金投入量增长速度,l为劳动投入量增长速度,a为技术进步速度。为测算科技投入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采取通过引入变量科技投入(S)的方法,将传统C-D生产函数的扩展为[8]:Y=f(L,K,S)=AtKαLβSr(2)其中,Y表示产出,At表示t时刻的技术进步水平,L表示劳动力投入,K表示资本投入,S表示科技投入。对模型(2)两边取对数可得模型:lnY=lnAt+αlnK+βlnL+γlnS(3)由此推导出科技投入(S)的贡献率为:Es=rs/y×100%(4)其中,r为科技投入的投入产出系数,s为科技投入增长速度,y为产出增长速度。由于科技投入是指全社会为支持科技活动而进行的经费、人力等各种资源的社会配置,很难从科技投入及其产出之间找出显著的函数关系。因此为准确分析影响新疆科技投入贡献率的原因,本文拟采用非参数方法(DEA)来测度和评价新疆科技投入贡献效率。数据包络分析(DataEnvelopmentAnalysi,简称DEA)是运筹学、管理学和数量经济学交叉研究的一个领域,由Chames和Cooper等[14]人于1978年创建,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以凸分析和线性规划为工具的一种效率评价方法。此方法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以对同一类型的各决策单元(DecisionMakingUnits,简称DMU)相对有效性进行评定、排序,特别能有效处理多种投入、多种产出指标时的评价问题。通过模型可以评价所评价决策单元DMUS是否技术有效,即资源是否得以充分利用。若技术效率ρ0=1,且每一个s-i0,s+i0都等于零,则对应的决策单元DMU为DEA有效;若仅技术效率ρ0=1,则对应的决策单元DMU为DEA弱有效;若技术效率小于1,则对应的决策单元DMU为DEA无效。

1.2指标与数据在测算新疆科技投入贡献度时,本文以新疆年GDP表示产出(Y),以新疆年就业总人口表示劳动投入(L),以新疆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表示资本投入(K),在科技投入方面:研究和试验发展活动(简称R&D)是整个科技活动的核心,是科技活动中最具有创造性和创新性的部分,对于区域经济增长的有重要影响,因此本文以R&D经费内部支出额表示科技投入量(S)。指标数据来源于《新疆统计年鉴1995-2010》。在评价科技投入效率时,根据系统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从投入和产出两方面构建了科技投入贡献度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投入指标:本文从经费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两方面考虑科技投入要素,选择科技经费内部支出额、R&D经费内部支出额、科技活动人员数和R&D人员4个指标作为科技投入指标,反映地区对科技活动的重视。产出指标:科技投入的目的是获取科技进步带来的效应,进而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因此本文选取了4个产出指标:人均GDP,反映了科技投入创造的经济增长效益;新产品产值、高技术产业产值,反映了高技术产业化的情况;技术市场成交额,反映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经济结构调整的发展。考虑到科技投入转化为生产力进而转化为经济产出的时滞性,单红梅和李芸(2006)[16]计算了科技投入对经济发展的滞后影响不超过2期。因此本文科技投入的4个指标为2008年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相关数据,科技产出的4个指标为2010年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相关数据。投入指标数据来源为:《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9》;产出指标中的人均GDP、新产品产值和技术市场成交额3个指标数据来源为:《中国统计年鉴2011》,高技术产业产值指标数据来源为:《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11》。

2实证结果分析

2.1贡献度测算结果分析由科技投入贡献率计算公式可知,要计算科技投入贡献率,需确定科技投入的投入产出系数。为消除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的异方差,本文对变量取对数,对数化后的各项数据如表2所示,并基于扩展的C-D函数,运用SPSS17.0软件进行各要素的回归分析,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3可以看出,模型的拟合优度很高,达到99.5%,调整后的拟合优度为99.3%。同时,模型总体显著性检验F值为733.567,Sig值接近于0,说明模型总体具有显著性。通过表4可以进一步看出,各个因素均通过t检验,说明各个变量均是显著的。因此,模型(3)的估计结果如下。0.023是科技投入的投入产出系数,说明R&D经费支出每增加1%,可以带来经济增长,即GDP增长0.023%;0.351和0.773分别是劳动和资本的投入产出系数,说明就业人数和固定资产投资每增加1%,可以带来经济增长,即GDP增长0.351%和0.773%。由此也可以看出,新疆GDP的增长主要是靠投资拉动,科技投入的产出效应很差。由于科技活动的周期性和投入产出的时滞性,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存在滞后期,因此本文将1994至2009年分为四个时期计算科技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计算结果如表5所示。由表5可以看出:新疆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1994年至2009年呈现波动性上升的趋势。1994年至1997年间R&D经费投入对GDP增长的贡献度仅为2.62%,此阶段R&D经费投入虽然有16.21%的年增长率,但投入不稳定,由1994年的9959万元增至1995年的32113万元后,持续下降至1997年的16418.4万元(如图1所示),总体科技投入力度小,导致R&D没有发挥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1997年至2001年间R&D经费投入对GDP增长的贡献度为5.43%,较前一时期有所上升,主要由于R&D经费投入的年增长率的提高和经费投入的稳定增加;2001年至2005年间R&D经费投入对GDP增长的贡献度降为3.03%,在R&D经费投入的年增长率下降的情况下,GDP年均增长率在上升,从侧面说明新疆R&D经费投入对经济的作用不显著,因此贡献率降低;2006年至2009年间R&D经费投入对GDP增长的贡献度为8.94%,可以看出在2006年新疆开始加大R&D经费的投入力度(如图1所示),年增长率增加到39.31%,说明新疆开始重视科技投入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R&D经费投入促进GDP增长的作用开始显现。在1994年至2009年间新疆R&D经费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总体保持在4.58%的水平上,远远低于我国平均水平40.71%[9],说明新疆的科技投入基本没有发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此外,新疆R&D经费投入在总体上保持24.08%的年均增长速度,远远高于GDP年均增长速度,因此,应对科技投入的质量进行把控,将科技投入最大程度转换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产出,发挥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2.2科技投入效率结果分析通过测算贡献度可知,新疆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本文进一步利用deap2.1软件对DEA模型求解,据此评价新疆科技投入效率,分析新疆科技投入贡献度低的原因,结果如表6所示。(1)综合效率分析。2010年全国30省份科技投入综合效率最大值为1,最小值为0.269,综合平均值为0.685。达到弱DEA有效的省份有3个,达到DEA有效的省份有7个,从地域分布来看,DEA有效的省份既有经济发达地区,也有经济欠发达地区。两者在投入产出效率上都是优秀的原因为:发达地区是由于经济比较发达和科技人才资源的优势,在投入方面,表现为科技人才投入和科技经费支出较高,在产出方面,表现为新产品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产出效率较高;欠发达地区虽然投入不大,但处于起步阶段,投入产出的相对效率较高。非DEA有效的省份有20个,其中达到平均值以上的省份有7个,剩余13个省份科技投入的综合效率处于平均值之下。2010年新疆科技投入综合效率值为0.467,低于全国平均值0.685,说明新疆科技投入产出效率较低,因此,科技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很低。(2)技术效率分析。2010年全国30省份科技投入的技术效率最大值为1,最小值为0.400,技术效率平均值为0.771。技术效率有效省份10个,非有效省份20个,其中,技术效率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有15个,表明我国科技投入的技术效率较低,区域之间差异性大。技术效率有效说明科技投入对资源是最有效率的,以达到最大产出效果,无浪费现象。而技术效率非有效的原因包括两个:一是在现有规模下,产出不足;二是在现有产出水平下,投入过剩,未达到最优配置。2010年新疆科技投入的技术效率值为0.768,略低于全国平均值0.771,说明新疆科技投入没有达到最优资源配置,还存在一定的资源浪费现象,技术效率无效是导致综合效率无效的原因。(3)规模效率分析。2010年全国30省份科技投入的规模效率最大值为1,最小值为0.536,规模效率平均值为0.873。规模效率有效省份7个,说明这些省份已处于科技投入的最大生产规模且保持规模收益不变;非有效省份23个,规模效率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有14个,说明这些省份的科技投入与产出无法成比例增加。其中,小于最大生产规模并处于规模收益增长阶段的省份有贵州和甘肃,其他省份均处于规模收益下降阶段。2010年新疆科技投入的规模效率值为0.608,略低于全国平均值0.873,说明新疆科技投入与产出失衡,处于规模收益递减阶段,规模效率无效是导致综合效率无效的主要原因。

3主要结论与建议

继续阅读

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社区教育论文

一、概念界定

(一)社区教育从其本质上说,社区教育是一种教育与社区生活相结合的教育形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社区教育的定义为:“基于所有教育起始于社区,且并不是以获取社区的利益为目标,而是以提高社区住民生活质量为目的的原理,因此实现这一原理的活动即为社区教育。”[4]据此定义可看出,社区教育的核心特征是提高社区住民生活质量为目的。近些年来,围绕社区教育内涵及其概念的界定上,我国学者们见解不一。2000年4月,教育部职成教司了《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社区教育是在一定区域内利用各类教育资源,开展的旨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5]本文采用此定义,因为该定义强调了社区教育的核心要素是提高社区成员的素质、居民生活质量以及满足其需要等方面,强调了“人人参与教育、人人接受教育”的社会大教育。本研究的社区教育对象主要指农民工,而不是泛指社区内的所有成员。

(二)城市融入城市融入的概念很宽泛,从移民社会融入的角度出发,所谓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即农民在城市确立经济地位、适应城市社会互动规范,并获取市民身份、享受市民待遇,最终实现在城市舒适生活的融入过程。[6]有学者在综合相关研究后认为,农民工城市融入系指农民工从原来所在地流入城市,通过身份、职业、生活方式以及文化认知等方面的调整与适应,逐渐被城市社会和城市人所接纳和认同,同时建立起自己对自身市民化身份的认可,最终能够享受平等、公平的市民化待遇现实结果的动态过程,它是一个动态性的、结果性的、多维度的概念。[7]本研究中的城市融入就采用此定义。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基于天津市滨海新区的三个社区教育示范点来开展实证研究,探索建立促进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社区教育新模式。

(一)研究内容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第一,对天津滨海新区的三个社区进行实证调研,了解三个社区的农民工分布情况、周边设施和产业分布情况,并进一步了解农民工的融入需求。第二,调查三个社区的社区结构的特点,分析这三个社区在促进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社区教育的组织形式和实践内容,并运用增权理论对其社区教育培训实践进行分析与解读。第三,结合实证调研情况,寻求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可行性的培训路径和策略,探讨新型的社区教育培训模式构建。

(二)研究样本选取天津市滨海新区(以下简称新区)位于天津市东部,是我国京津城市和环渤海城市带的交汇点,目前常住人口248万,其中外来人口为124.45万,农民工群体占了绝大部分,是全市农民工数量最多的城区之一。为了让农民工尽快融入当地社区,2009年,天津市滨海新区开展了“青年农民工融入社区”试点项目,滨海新区向阳街道社区为项目的承办方。自2009年开始实施,为期3年。项目实施以来,向阳街道积极创新青年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的工作思路和举措,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13年,滨海新区积极创新社区教育手段,探索和建立“创新社区教育手段,促进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模式。设立了中新天津生态城数字化学习中心、滨海社区学院、新港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寨上街铁坨里社区服务中心、开发区翠亨村社区、大港太平示范镇社区等6个项目示范点。这六个项目示范点将通过不同形式的组织和实践经验,促进农民工素质的自我提升和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本研究从上述样本中选取了向阳街道、中新天津生态城蓝领公寓、大港太平示范镇对这3个示范点社区的实践模式进行研究分析。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取问卷调查、个别访谈与文献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问卷调查主要是对天津市滨海新区的向阳街道、中新天津生态城、大港太平示范镇等三个社区内的农民工,本研究采取了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发问卷,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问卷750份,回收率为93.7%,其中有效问卷722份,有效率为90.3%。为弥补问卷调查的不足,本研究还对部分农民工和社区管理人员进行了半结构访谈,包括对他们所在社区的参与和认识、社区的管理机制和制度、工作特点、社区教育给予他们的变化如日常生活、居民的互动和交往、对社区的归属和认同、对未来的规划等若干面,力图深刻认识社区教育中的各种参与力量以及农民工融入效果等。文献研究法主要是梳理有关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研究,从大量的文献中搜索和梳理出有价值的资料进行总结和思考,建立分析框架。

继续阅读

公开发表的论文分为哪几类

公开发表的论文分为六个级别(类):

第一级-T类:特种刊物论文,指在《SCIENCE》和《NATURE》两本期刊上发表的论文。

第二级-A类:权威核心刊物论文,指被国际通用的SCIE、EI、ISTP、SSCI以及A&HCI检索系统所收录的论文(以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检索为准),或同一学科在国内具有权威影响的中文核心刊物上发表的论文,论文不含报道性综述、摘要、消息等。

第三级-B类:重要核心刊物论文,指在国外核心期刊上刊登的论文(见《国外科技核心期刊手册》)或在国内同一学科的中文核心期刊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刊物上发表的论文。

第四级-C类:一般核心刊物论文,指《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大图书馆2004版》刊物上发表的论文。

第五级-D类:一般公开刊物论文,指在国内公开发行的刊物上(有期刊号“CN”“ISSN” ,有邮发代号)发表的论文。

第六级-E类:受限公开刊物论文,指在国内公开发行的但受发行限制的刊物上(仅有期刊号、无邮发代号)发表的论文。

(3)内部刊物发表的论文分为三个级别(类):

继续阅读

SCI收录药理学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家对科技工作的高度重视以及科研经费投入的持续增加,使得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加快。近10年来,我国科研人员的数量大幅增长。据SCI数据库统计,2009年收录的中国科技论文位居世界第二[1],仅次于美国。同样药学学科也不例外,在SCI收录的药理学和药学类期刊中,中国论文的数量由2001年的669篇增长到2010年的2671篇[2]。Medline数据库是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的目录文摘数据库,是当今世界上最具权威的医学文献数据库,收录了全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800余种生物医学期刊[1]。Medline数据库具有免费检索的优势,极大地方便了世界各国研究人员从网上获取医学信息。本文利用Medline数据库检索了2009年JCR中收录的237种药理学和药学类期刊[3];在可以检索到的药理学和药学类期刊中统计了2001~2010年发表过中国论文的期刊;分析了发表中国论文数量位于前10位的期刊及近10年来发表数量的变化,并进一步分析了这10种期刊的特征。

1查阅方法

在Medline数据库(www.ncbi.nlm.nih.gov/pubmed)检索2009年JCR中收录的237种药理学和药学期刊。在PubMed界面,点击limits,选择发表时间为2001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输入各刊的ISSN号检索;点击AdvancedSearch,在SearchBuilder项中选择Affiliation,输入China检索,再加上各刊的ISSN号,得到它们近10年内发表的中国论文数量;检索时剔除重复记录的论文,统计发表中国论文数量位于前10位的期刊及其10年间每年发表中国论文的数量。通过查阅前10位期刊的网站,了解各刊的相关信息,并选择各刊2010年第1期,以论文注明的投稿日期(Receiveddate)与接受日期(Accepteddate)之差作为稿件接受时间,初步计算各刊的平均稿件接受时间。

2结果分析

2.1JCR中收录的药理学和药学类期刊在Medline数据库收录的情况经检索发现,2009年JCR中收录的药理学和药学类期刊(237种)中,有221种期刊能在Medline数据库查到,占总数的93%,与文献报道一致[4],只有16种未被收录。未被Medline数据库收录的期刊中,13种期刊的影响因子均在0.66以下;影响因子位于前3位的期刊:RevistaBrasileiraDEFarmacognosia-BrazilianJournalofPharmacognosy(IF3.46)是生药学方面的OA双月刊、双语(英文和葡萄牙文)学术刊物;AnnualReportsinMedicinalChemistry(IF1.52)是Elsevier出版的药物化学方面的年刊;CurrentPharmaceuticalAnalysis(IF1.16)是BenthamScience出版的药物分析方面的综述性期刊(季刊)。这些期刊的年载文量较少,2010年分别为125、28和100篇。因此,Medline数据库基本囊括了世界上影响力较高的药理学和药学期刊。

2.2221种期刊中发表中国论文的期刊数量

在Medline数据库检索发现,221种药理学和药学类期刊中有198种期刊在10年间发表过中国论文;未发表过中国论文的期刊有23种,其中15种期刊的影响因子在1.0以下,说明中国学者在选择的期刊时关注其影响因子。发表中国论文在10篇以下的期刊有67种,其中23种期刊的学科分区Q1(按影响因子大小排序位于前25%的期刊[3]),结果说明中国在较高影响因子期刊上的数量较少。一般而言,学术期刊的影响因子高,其论文的学术质量也较高[5]。这也间接说明2001~2010年间中国的药学研究水平与美国、英国和德国等药学研究先进国家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发表中国论文在百篇以上的期刊有35种,其中4种期刊学科分区Q1,它们是JControlledRelease(182篇),BritishJournalofPharmacology(162篇),AntimicrobialAgentsandChemotherapy(111篇)和BiochemicalPharmacology(142篇);11种期刊学科分区Q2(按影响因子大小排序位于25%~50%之间);14种期刊学科分区Q3(按影响因子大小排序位于50%~75%之间);6种期刊学科分区Q4(按影响因子大小排序位于75%~100%之间),说明发表中国论文较多的药理学和药学类期刊属于Q2和Q3区。

2.3发表中国论文数量位于前10位的期刊

继续阅读

生存分析法在学术期刊评价上的应用

0引言

学术期刊是由学术论文组成,论文质量决定论文价值,论文的价值大小直接影响到期刊的质量。近年来,对论文质量的衡量研究也逐渐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1-3]。论文的价值可通过被引行为体现,而被引行为随时间推移有兴衰变更,即论文价值的大小变化,体现出类似生物体的生命周期现象,论文价值大小的变化表现为论文的生命周期现象,是论文老化过程的体现[4]。本文将在医学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的生存分析法引入到期刊评价中,从论文层面入手映射到期刊层面,以期为期刊评价中信息老化理论的研究注入新的研究视角和思路。期刊文献老化速度或新颖性的测度指标是多样的,但对时间维度的纳入程度及方式却不尽相同。从共时与历时的分析角度来看,大部分指标属于共时分析,如普莱斯指数、引用半衰期,极少有指标采用历时分析的,如被引半衰期;从统计被引信息与时间的关系来看,绝大多数指标的方式是统计某段时间内期刊的被引量,较为宏观。这些衡量期刊文献老化、指标都只是对实际情况的一种理想化、概略性的测度指标[5]。这就对文献老化理论的研究与发展提出了迫切的要求。相对于已有的这些老化指标,本研究从历时分析入手,微观统计在监测时间段内期刊单位时间的被引频次分布数据,尝试性引入生存分析法,初步探究生存函数在期刊评价方面的应用,探索期刊文献的生命规律,以期为期刊评价工作注入新的视角。

1生存分析方法

生存分析法源于医学领域,由于其在分析时序数据等方面的优势,逐渐被应用到多个行业领域,如工程学、金融业、保险业等。近年来,有学者将生存分析法应用于网络信息、专利信息等不同类型信息的老化规律研究[6-9]。这为生存分析在期刊评价上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参照。

1.1生存分析的含义

生存分析是指将终点事件和出现此事件所经历的时间结合起来进行分析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是研究生存现象和现象的相应时间数据及其规律的方法[10]。通俗来说,生存分析是研究一个或多个生物,在经过某一特定的时间后,将发生某种特定事件(称为终点事件)的概率,是一种动态研究某个现象或因素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统计方法[11]。生存分析法主要通过构建生存模型(生存函数、概率密度函数等),计算出各个时间点上的危险率,即所研究的对象的生存时间及其发生状态转变的可能性。

1.2生命长度及生存数据

在生存分析法中,生存时间是指从某点开始到被观测对象发生终点事件所经历的时间。对于期刊论文来说,生存时间可以称为生命长度,是指论文自见刊之日起至失效(即失去利用价值)所经历的时间跨度。判断信息失效是生存分析法运用到期刊评价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阶段。在大多数研究中,实验的时间检测窗口是固定的,但研究对象进入检测窗口的时间是不同的,并且在检测时期内生存时间情况也不尽相同。因此,生存数据可以分为完全数据和删失数据。(1)完全数据:实验对象的起点和终点均落在时间窗口内。在本研究中,如论文的发表时间及失效的时间点都在2008年1月至2015年12月,该论文就属于完全数据。(2)删失数据:或称为结尾数据,包括左删失、右删失和区间删失。左删失数据指检测窗口起点前样本中已经发生了研究事件的数据。在本研究中,是指发表时间早于2008年1月的论文,在本研究的数据集中不涉及该类数据。右删失数据指在监测时间终点仍未发生终点事件的样本。在本研究中,是指在达到监测时间2015年12月时,仍未失效的期刊论文。区间删失数据指只能确定事件发生在某一区间内,但无法准确得知发生的时间点。在本研究中,并不涉及该类型删失数据。

继续阅读

开放获取对论文影响力的作用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杂志》2016年第五期

摘要

【目的】以4个学科SCI论文为例,分析开放获取(OA)对期刊论文影响力的作用,以期对我国期刊OA发展提供启示。【方法】利用InCites数据库研究2010—2014年整合替代医学学科Top20高发文国家/地区、机构的OA论文与全部论文的被引率和CNCI的差异,并比较该学科OA期刊和非OA期刊的指标差异;利用WebofScience数据库比较整合替代医学、农学、细胞组织工程学和行为学4个学科OA论文与非OA及全部论文影响力的差异。【结果】整合替代医学在高发文国家/地区、高发文机构及高发文期刊等不同层面,OA论文整体上低于全部论文的影响力;在4个学科,2010—2014年OA论文整体上低于非OA论文和全部论文的影响力。【结论】当开放获取成为出版常态后,科技期刊之间的竞争核心仍然是论文质量,仅依靠OA并不能有效提升期刊论文的影响力。

关键词

开放获取;CNCI;被引率;整合替代医学

随着开放获取(Access,OA)的迅猛发展,开放获取文献数量和质量均稳步上升,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和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1]。据统计,截至2016年3月,已有开放期刊11413种[2]。有研究预计,到2017—2021年,开放出版论文将占全部论文的50%,到2020—2025年,将达到90%[3]。有专家认为国内的科技期刊应抓住机遇,尽快融合OA出版模式,以扩大期刊的影响[4-5]。也有学者认为OA的研究和实践在我国的推进还面临诸多的问题和困难,严重影响了我国科技期刊OA的有序推进[6]。OA目前发展为以下3种主要经济模式:(1)以BMC、PLoS为代表的纯OA,商业出版社推动的复合期刊模式,以APC作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2)大学和机构出钱资助出版的金色OA,比如密歇根大学和乌特列支大学;(3)订阅模式下的传统期刊实行的出版一段时间后才能免费获取的“绿色OA”[7]。近年来,国内部分优秀期刊采取和国际出版商合作开放获取(由编辑部或者作者支付APC),以期迅速提升期刊的国内外影响力,但尚未见对这些期刊OA前后成效的相关报道,更多的期刊还在为是否OA犹豫不决。自开放获取出现以来,关于其学术质量的问题就一直存有争论,开放获取期刊/论文的质量如何,是否如大家所期望的:采取OA后,期刊/论文的影响力,即大幅提升?有同仁对中文科技期刊OA情况分析发现:对于某些零被引论文,OA在某种程度上只能增加无效阅读次数[8];对英文科技期刊的分析发现:JCR收录的期刊和JCR收录的非OA期刊2004—2006年影响因子变化的情况没有显著差别[9]。

还有研究发现,Scopus和WoS在医学、药学、生物和地球科学领域OA比例较高,Scopus和WoS收录的OA期刊在各学科上的期刊评价指标均值均低于非OA期刊[10]。Mccabe与Snyder[11]研究发现:“从订阅期刊转向开放获取期刊可以使文章的引用率平均提高8%,获益主要集中于顶级期刊。开放获取会让排名低的期刊的引用率显著降低,因此开放获取会加剧文章争取读者关注上的竞争,从而分化出期刊中的失败者和获胜者”。Davis[12]报道了一个随机对照试验的结果,发现开放获取文章在出版后的第一年中下载量显著增加,拥有更广泛的读者,但与对照组订阅获取的文章相比,并未获得更早、更多的被引用率。在随后的一篇综述里,Davis和Walters[13]对现有的证据进行评估,并得出结论:OA对文章被引用率的影响是“不清晰”的。通过统计学或方法学控制混杂变量后,几乎没有证据显示开放获取状态独立地影响被引用次数。还有学者研究发现[14],在医学领域,在过去10年里创办的OA期刊得到的引用率与同期创办的订阅期刊大致相同。笔者在前期研究中发现,近五年在某个学科中的OA论文影响力并没有高于非OA论文的影响力,由此展开研究,分析OA对期刊论文影响力的作用,比较OA论文和非OA论文、全部论文的影响力的差异,希望为促进我国科技期刊OA的良性发展提供一点参考和借鉴。

1数据来源和分析指标

继续阅读

WOS的教育学科影响力探析

1我国教育学科国际影响力分析

笔者选取了InCites中的GlobalComparisons,按我国学位办一级学科分类体系,对0401教育学科WebofScience论文的国家分布进行统计分析。

1.1WOS论文产出国家分布根据InCites提供的252个国家/地区0401教育学科论文的产出及被引情况,选择1981-2011年发文量排名前10位的国家。由表1可见,美国以发文量114983篇雄居首位,其论文约占全部教育学科论文的61.27%,远远领先其他国家和地区,约是第2位英国发文量的6.6倍。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排名2~4位,我国以发文量4041篇名列第5位,仅占全部教育学科论文的2.15%,发文量仅为美国的3.5%。由此可见,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大在WOS发文量方面具有强大实力,我国虽然位居世界前列,但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另外,根据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CSSCI)1998-2011年的数据,CSSCI教育学科的发文量为115772篇(含少量非我国大陆地区学者发文),远远高于同期WOS中我国大陆地区学者的发文量。可见,我国大陆地区学者教育学科发文相当活跃,但是受制于语言障碍、研究倾向和范式,我国大陆地区学者在WOS上发文太少。要想提升我国大陆地区教育学科研究成果的国际影响力,必须注重发表具有高被引的国际性论文。

1.2WOS论文被引频次的国家排名表2所列为1981-2011年发表的WOS论文截至2011年底被引频次排名前10位的国家。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发文量排名前4位,被引频次也同样位序排列。尤其美国以被引频次797941列首位,约是第2位英国的8.75倍。但是从表2可以看到,发文量排名第5位的我国,被引频次仅列第6位,美国的被引频次约为我国的51倍。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篇均被引频次均超过5次,而我国的篇均被引频次仅为3.87次。从被引频次来看,我国WOS教育学科发文总被引频次虽然位居第6位,但与世界前列差距较大,篇均被引频次也较全球平均水平偏低。这表明我国教育学科研究成果被国内外同行认可程度还不够高,高水平论文很少,是我国学者需要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1.3主要国家论文年度分布和被引趋势笔者选取表1中排名前5位的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我国进行历年发文量的比较,结果见图1。从图1可以看出,虽然起初差距较大,但是我国在WOS上的发文量逐渐增长,且增长速度非常快,近几年已逐渐与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发文量接近,至2011年已经与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基本持平,增幅比较明显。图2是这5个国家每5年被引(即至检索日期为止,该五年产出文献总被引频次)趋势分布图。由图可见,虽然与强国差距明显,但我国的被引频次总体呈稳步上升趋势,尤其自2001年起,产出论文的被引有了显著飞跃,逐渐拉近与其他强国的距离。这些均说明,我国学者对教育学科研究成果走向世界越来越重视,对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高质量研究成果也越来越重视,并且通过我国学者多年的努力,我国的教育学科研究成果国际影响力正在不断提升。

2我国教育学科研究机构影响力分析

2.1我国大陆地区与港澳台地区之间的教育学科影响力比较目前来看,我国大陆地区教育学科的WOS论文产出及影响力,与港澳台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我国大陆地区的发文量871篇,仅占我国发文总量4041篇的21.55%,被引频次2341次占我国总被引频次15635次的14.97%。我国大陆地区发文量在252个国家/地区中名列第26位,总被引频次则更是位列第32位。根据InCites提供的289个我国研究机构0401教育学科论文的产出及被引情况,在我国发文量排名前15位的机构(见表3)中,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教育学院分列前3位;被引频次排前3位的分别是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台湾“国立”交通大学。我国大陆地区,仅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大学发文量排名分别为第12位和第14位,北京师范大学被引频次排名第11位,其余皆为港澳台地区研究机构。由此可见,我国大陆地区的教育学科研究成果国际影响力还非常低,要改变这一现状,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2.2我国WOS论文合作情况笔者又根据InCites中0401教育学科对应的WOS数据库中的Education&EducationalResearch、Education,ScientificDisciplines和Education,Special这3个分类,出版年选择1981-2011年,检索了我国教育学科WOS论文,并进行合作发文情况分析,其中有5.76%未标明完成单位。如图3所示,标明完成单位的94.24%论文中,我国大陆地区独立完成的占13.88%,港澳台独立完成的占44.16%,大陆地区研究机构间合作完成的占1.60%,国际合作且有我国大陆地区研究机构参与完成的占7.64%,国际合作但无我国大陆地区研究构参与完成的占14.80%,港澳台地区内合作完成的占17.03%,港澳台地区与大陆地区合作完成的占0.89%。从这些数据来看,我国发表的教育学科WOS论文中,合作发文的比例还比较低。同时,港澳台地区不仅独立发文量比大陆地区多,且在合作发文量上也比大陆地区多,可见港澳台地区比大陆地区更重视国际和区域间的交流合作。其实,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作者合作发文,有助于学者思想之间的碰撞,产生更好、更有创意的观点,减少思维定式的局限;同时,我国学者尤其是母语非英语的大陆地区学者与擅长英语的学者合作发文,可减少语言障碍带来的影响和限制,有助于发表更多更好更具国际影响力的学术论文。

继续阅读

纳米科学技术论文

1世界纳米科学技术研究总体趋势分析

(ⅰ)主流国际期刊发表的文章数量对比分析.选择了纳米科技领域公认的主流学术期刊20种,在2003~2013年统计范围内,对发文量居前10名的国家和地区在主流学术期刊上的文章分布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在统计的20种主流学术期刊上,美国的发文量遥遥领先其他国家,高达22067篇,中国的发文量为3421篇,位居第6位.将20种主流学术期刊按照影响因子()分类后进一步分析(图2),可以看出,影响因子大于20的学术期刊上,中国的发文量只有76篇,所占比例(3.82%)很低.发文量前5位分别是美国(1068篇)、德国(221篇)、英国(193篇)、法(149篇)、日本(121篇)等发达国家,说明美德英等发达国家的纳米科技论文展现出很强的影响力.

(ⅱ)论文质量分析.论文数量可以作为科学产出能力的一个评价方面,但更重要的是论文的质量,即学术影响力.论文的被引用可看作是研究论文与某特定领域知识体的“连接剂”,也常常作为测度论文质量的“计量仪”.针对表1中列出的各个国家和地区所发表的纳米科技论文数量、论文的引文数量、篇均引文数量以及H指数,进行论文数量与质量分析,并对论文和引文2个指标加权统计后,得到各国家和地区在纳米科技领域的综合实力的排名顺序(表3).发文量指2003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为止全部被SCI收录的相关论文.入围本次统计的国家和地区为居前20位的国家和地区.引文数指2003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为止上述20个国家和地区SCI论文的被引频次.对上述2个指标,以国家或地区为对象统计数值,采用加权统计[7]后,得到20个国家和地区的综合排名如表3所示.从引文数来看,位居前5位的国家分别是美国、中国、德国、日本和英国.从篇均引文数看,位居前5位的国家是瑞士、荷兰、美国、英国和新加坡.从综合位次看,居前5位的国家是美国、中国、德国、日本、韩国,我们可以将这5个国家作为纳米科技领域的强国.中国发文量、被引数均居第2位,但篇均被引次数下降为第14位,说明论文的质量和影响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研究主题、研究机构和高频文章分析

(ⅰ)从关键词分析纳米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为了更加全面分析纳米科技的发展趋势,采用关键词词频分析法,统计文献包括2003~2013年WebofScience的SCI-Expanded数据库检索到的SCI论文.通过关键词词频统计发现,频次前20个关键词中(表4),频次最高的是nanoparticles(纳米粒子)、nanocomposites(纳米复合材料)、carbonnanotubes(碳纳米管)、nanostructures(纳米结构)、mechanicalproperties(力学性能);频次较高的有self-assembly(自组装)、TiO2(二氧化钛)、microstructure(微观结构)、thinfilms(薄膜)、nanowires(纳米线)、X-raydfrac-tion(X射线衍射)、nanomaterials(纳米材料)等,这反映出全球纳米科技共同关注的焦点,大都集中在纳米材料及材料制备、分析表征等相关研究.以热点关键词“nanomaterials”为例,进一步深入分析比较不同研究方向的情况(图3),我们可以发现碳纳米材料是纳米材料方向最为活跃的研究焦点,其次是金属及其氧化物纳米材料,然后依次为:高分子纳米材料,薄膜纳米材料,量子点,硅及其化合物,胶体纳米材料等.为了分析不同国家在研究方向和关注焦点的差异,我们进一步对美国、中国、德国、日本4个纳米科技强国最关注的20个主题词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见表5.从表5可以看出,我国纳米科技关注的方向十分广泛,绝大多数领域都有涉猎,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关注的高频关键词,如chemicalsynthesis,photoca-talysis等均不在美国、德国和日本的重点关注之列.进一步对这2个主题词的频次进行了中外对比分析,统计结果见表6.可以看出,我国在这2个方向发表的论文总数已经超过其他9个国家和地区的总和,这说明我国在这些方面的研究“可能”存在过热现象,值得进一步深入跟踪分析.除了各国共同关注的科学问题以外,美国尤其重视药物递送和纳米药物的研发.德国的重点非常突出,更加注重力学性能、显微结构、原子力显微镜、X射线衍射技术等与纳米技术相关的研究.日本较为关注显微结构、机械性能、碳纳米材料等.因碳纳米管是日本科学家发现的,所以日本在碳纳米管的相关研究方面投入的精力最多.值得一提的是,尽管nanoparticles在各个国家都排在第1,但是,这个词是所有颗粒状物质的统称,而处于颗粒状的纳米材料比较普遍.

(ⅱ)研究机构发文量对比分析.按照论文通讯作者单位统计分析2003~2013年纳米科学技术领域发文数量排前10位的国际研究机构及其总被引频次和篇均被引频次,结果见表7.我国有4个研究机构入围,分别是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和南京大学,发文量分别位居第1,3,6和10位.中国科学院的发文数量远远超过其他国际研究机构,是第2位俄罗斯科学院发文量的2.7倍,显示出中国科学院在纳米科技研究方面的超强实力。仔细分析这些数据,可以发现1个奇特现象:美国的发文总量位居全球第1位,但美国单一研究机构的发文量并没有入围前10位.这表明虽然美国开展纳米研究的机构众多,但这些研究机构之间有不同的研究范畴,特色较为明显;另一方面,也说明纳米科技与美国其他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很高的融合度.我们进一步统计分析了国内发文量居前10位的研究机构,结果见表8.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科学院在发文量和总被引频次方面展示出很雄厚的实力.北京大学的篇均被引频次略高于国内其他研究机构,篇均引用篇次为19.67,但与国际篇均被引频次最高的研究机构(新加坡国立大学篇均引用频次26.4)仍有较大的差距.

(ⅲ)高频文章分析.2003~2013年统计范围内,被引用次数最高的前20篇论文及作者等相关信息见表S1.20篇高被引论文中,65%的在影响因子超过30的期刊上.其中英国曼彻斯特大学Geim教授等人[8]于2004年在Science发表的题为“Electricfieldeffectinatomicallythincarbonfilms”的文章被引频次最高,共计13436次.从国别看,20篇高被引论文中,美国发表了13篇,位居首位,并有5篇在前10名以内,充分显示了美国文章的超强影响力.亚洲地区日本有2篇文章进入高引用范畴.中国没有文章入围高被引论文,说明虽然中国发文量居世界第1,但论文被关注程度和美国还有不少差距,中国研发机构和文章的影响力还有待提高.

(ⅳ)高引用科学家.2014年美国汤森路透(ThomsonReuters)公布了“全球高引用学者”名录(HighlyCitedResearchers2014,/).“高引用学者”是指全球最具领导力的科学家.成为世界“高引用学者”,意味着该科学家在其所研究的学科内具有世界级影响力,其科研成果为该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14年7月27日美国汤森路透公布了2002~2012年之间的“全球高引用科学家2014”,名单根据近11年(2002~2012年)被SCI收录的全部自然和社会科学领域论文进行排名,基于ISIEssentialScienceIndi-cators(ESI,基本科学指标)中的“HighlyCitedPa-pers(高被引论文)”,即发表的论文为所属领域中前1%的高引用论文.“2014年全球高引用科学家”分为21个学科领域,全球共3215人次入选.中国大陆共110人(126人次)入选.其中从事纳米科技研究有22人,占所有学科领域的1/5,远远高于其他领域.这显示了纳米研究对提升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的国际学术地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继续阅读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友情链接
学术顾问

免费咨询 学术咨询 期刊投稿 文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