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母子公司论文范文

母子公司论文范文

母子公司论文

母子公司论文范文第1篇

目前,国内开展公募资产证券化主要有三种模式,即:信贷资产证券化、券商专项资产证券化和资产支持票据。从产品发行时效看,公募资产证券化的发行周期长。从产品自身看,券商专项资产证券化由证监会主管,尽管审批时间比信贷资产证券化要短,但是目前这种方式在法律基础、财税安排、会计处理等方面尚不够前者完备。更为重要的是,近期证监会公告将取消专项资管业务,这直接导致证券公司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将失去载体,下一步如何开展该业务也尚未明确。尽管资产支持票据不需要审批,注册即可发行,但不能和发行人实现风险隔离。

二、开展私募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可行性

在大规模发展公募资产证券化存在现实障碍情况下,拓展与创新型融资交易平台金融交易所(简称“金交所”)合作的私募资产证券化业务基于以下考虑。

(一)资产管理公司开展私募资产证券化的积极意义

一方面,私募资产证券化有助于推动公司单笔债务重组集中打包成相对标准化的资产包出让,增加资产流动性,实现资本利用放大效应;另一方面,公司可借助金交所,将流动性较差的资产转化为流动性更强的资产在市场上交易,拓展表外融资渠道。此外,与公募方式相比私募方式具有其它四方面的优势:一是与金交所合作开展私募证券化受到的监管较少,发行额度不受监管层的约束①。二是私募证券化产品的发行不需经过监管部门审批,中间环节少,缩短了发行周期。三是基础资产选择范围更广。同样受信贷资产证券化、券商转型资产证券化限制的房地产、矿产等国家调控行业也可纳入基础资产范围,且不存在行业和地区上的明显限制。公司可以转让存量不良债权资产,腾出规模继续开展不良资产收购重组,实现分散行业集中度和调整客户结构的目的。四是公司可借此将存在潜在风险的资产转移出表,适时降低不良资产率,并进行专业化的风险化解,以满足引战和上市需求。

(二)以陆金所为合作对象论证资产管理公司私募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可行性

陆家嘴金融交易所,简称陆金所,陆金所自2013年下半年起推出非标金融资产交易平台,面向机构、企业和合规投资者,涉及的业务包括委托债权交易、票据收益权转让、应收账款转让和资产证券化融资服务、信用卡资产产品以及车贷收益权产品等。现以陆金所为合作对象论证资产管理公司私募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可行性。

第一,陆金所推出的非标金融资产交易平台交易量大,撮合效率高,能够有效提高资产管理公司提供的非标交易资产流动性。一是陆金所背靠平安集团,为交易所提供了丰富的客户资源。二是陆金所提供配套增值服务,将平台最容易匹配的资产和资金进行加工,从而达成交易。

第二,陆金所委托债权业务占比小,受国家政策调控影响更小,有助于资产管理公司与其开展业务合作的稳定性。

第三,陆金所建立了项目风险评价控制机制:一是聘请外部专业机构全面分析风险和收益。二是对项目提供评级服务,如对于风险不确定的金融资产,安排保险或担保机构等进入,对产品做结构化涉及,分成优先、劣后等级。三是结合基础资产和金融产品的标准对项目进行评价。

第四,陆金所设立交易准入门槛,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陆金所实行会员双向挂牌制,可以防止交易会员水平参差不齐,有效降低交易成本。

三、结语

母子公司论文范文第2篇

一、入世后我国企业集团面临的问题

入世后,为我国企业集团进行海外投资创造了重要的条件。然而,进行海外投资对我国大多数企业集团来说,是很陌生的事,不仅存在着很多风险,而且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论文百事通认真分析这些问题是我国企业集团搞好海外投资的基础。首先,我国企业集团进行海外投资存在着很多风险。主要包括:

(1)政治风险:“政治环境”,如东道国的政局是否稳定,政策是否持久,对外国资本的保障程度如何,等等;“法律环境”,东道国的法律制度是否健全,对外商的保护程度等;该国与我国的关系,人们对我国的评价等。(2)经济风险:“经济环境”,如该国的经济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金融、税收以及生产要素等方面的条件;“基础设施环境”,交通、供电、通讯设施等基础设施是否完备等;(3)经营风险:即企业跨国经营中因自身经营不利所造成的风险。如,经营中铺的摊子过大,管理不利等。对于企业而言,无论是哪一种风险都可能导致企业经营困难,甚至陷入困境,要防范这些风险,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其次,我国企业集团在管理上还很不成熟。主要表现在:(1)多数企业集团没有一个完整的企业集团发展战略。企业集团海外投资战略,是企业集团从海外投资的主客观需要出发所确定的长远、总体的目标和规划。有关资料表明,相当数量的企业集团缺乏完整的企业发展战略,特别是海外投资战略。

(2)多数企业集团还没有建立一个规范的现代集团管理制度。一方面,大多数企业集团的集团公司的实力不强,规模较小,“小马拉大车”,同时集团公司的功能较弱,严重影响了集团公司对整个集团的管理效率。另一方面,我国的企业集团多数还没有形成规范的母子公司体制,没能很好的处理集权与分权的关系,特别是与外国子公司的集权与分权的关系。(3)在海外投资活动中,不少的企业集团还不熟悉自己在海外经营中自身的优势,不能做到扬长避短,这也影响了投资的效果。

二、对企业集团海外投资对策的基本设想

综上所述,我国的企业集团在进行海外投资过程中,面临着很多未知风险,存在着企业集团本身管理不成熟、不能较好地发挥自身优势等很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认真评估海外投资形势,确定科学的海外投资战略;强化管理,确保海外投资的实际效果;扬长避短,提高海外投资的经济效益。

1.认真评估海外投资形势,确定科学的海外投资战略

企业集团要搞好海外投资,需要制定一个长期务实的海外投资战略。企业集团在具体制定海外投资战略时,要坚持长期的综合效益原则,找准自己在国内外市场上的位置,明确自身的优势主业是什么,不同时期的发展规模,海外投资的方式和原则等等。

首先,企业集团要认真研究WTO规则和国际经贸惯例。一位在日内瓦观察WTO谈判多年的官员说,WTO是一个框架,许多规则含糊不清,故意留出了漏洞,需要谈判解决。企业集团是生产经营者,不可能对各方面都深入研究,聘请专家顾问非常必要。从我国的目前情况看,大多数企业集团对海外投资不是很熟悉。因此,要转变观念,认真学习WTO的通行规则和世界经济贸易中的惯例,注重专家学者的建议和意见,才能制定切实可行的海外投资战略,使自身尽快融入到世界经济中。

其次,从东道国的实际出发,确定到该国投资有哪些优势。一方面,要了解东道国政治经济环境,包括:“政治环境”,东道国的政局是否稳定,政策是否持久,对外国资本的保障程度如何等;“经济环境”,该国的经济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金融、税收以及生产要素等方面的条件;“法律环境”,东道国的法律制度是否健全,对外商的保护程度等;“基础设施环境”,交通、供电、通讯设施等基础设施是否完备等。

另一方面,要考虑所要投资的国家有哪些优势。哪些国家具有发展潜力,可从东道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教育科技水平和人才状况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在东道国经营有哪些风险,如何规避风险等;与别的国家相比较,东道国在技术特长、资本、管理哪些方面有优势,这些优势能持续多长时间;发展经营的时间表和具体工作方式等。

2.强化管理,确保海外投资的实际效果

要搞好海外投资,强化跨国集团的管理是十分重要的。这可以从提高集团公司的实力和完善企业集团的组织体制入手。

首先,壮大集团公司实力,提高它对整个集团的控制能力。扩大集团公司的规模,加强集团公司的功能建设,增强集团公司对成员企业集团的驾驭与领导功能。加强集团公司的综合功能建设,包括战略决策功能、跨国资本经营功能、技术开发功能、跨国融资功能、制度创新功能和高效管理功能等,使之成为一个有效运转的投资中心、管理决策中心、研究和开发中心、科技创新中心、营销与市场开拓中心,成为整个集团的核心。

其次,规范公司管理体制。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实现规范的公司制改造,建立企业集团的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一是形成强有力的集团公司决策机构;二是形成以资本为纽带的母子公司体制,以此协调好母子公司的关系,使企业集团的决策得以贯彻执行;三是建立有效的集团监督机构,国内外的企业集团的发展经验表明,集团公司对成员企业集团的一个重要监督手段是财务监督,通过财务监督,可以使子公司的会计成为老板会计。

再次,处理好集权与分权的关系。与国内经营相比,海外投资中,最棘手的问题是集权和分权。各东道国的市场条件、投资环境和政府的政策是不断变化的,母公司很难完全、准确地掌握这些信息并及时对此作出反应。因此,必须给子公司的管理人员一定的自主权,使他们根据具体情况,酌情开展业务活动;同时,母公司需要从全局的角度统一计划和协调各海外子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合理配置有限的资源,保证海外投资总体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处理集权和分权关系的核心是,根据跨国战略目标和客观实际情况的需要,把握好集权和分权的程度,在此基础上建立与这种集权分权相适应的跨国组织管理体系。

3.扬长避短,提高海外投资的经济效益

确定战略与加强管理是提高海外投资的基础条件,在具体措施的层面上,提高海外投资效益的关键是发挥企业集团在海外投资中的优势。

首先,采取适当措施,节约交易成本。由于市场的不完全性,企业通过市场获得投入物和销售产出物的交易成本不会为零,无论是收集市场信息、寻找交易伙伴、进行艰苦的谈判、还是想方设法督促合同的执行等,都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时间和金钱;即便如此,还不能完全消除许多不确定性所带来的损失,如年产数亿元的企业如果因为某企业的一笔小宗货物所造成的损失,就不是供货企业的违约赔偿所能补偿的;如果再加上追讨债务的成本等损失会更大。由于国际市场是由不同的民族、宗教、文化、习俗、法律等因素构成的面向一百多个国家的大市场,因此不完全性的程度要比国内大得多。要降低因为市场不完全性所带来的交易成本,可行性的方法是在国际范围内,进行旨在企业内部化的扩张,将原来需要外部采购的一些投入物改由联属的企业自我生产供应,将原来需要卖给其它企业的中间投入物卖给自己的联属企业使用,就可以免除以往依靠外部市场需要支出所需的交易成本,同时,降低可能的交易风险所带来的成本,在成本和连续性等方面战胜对手。如在需要从海外进口原材料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在当地设立采矿企业来降低交易成本。新晨

母子公司论文范文第3篇

我国目前金融机构的综合经营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类:

一是通过成立金融控股公司或金融集团,持有多个金融机构股权,达到综合经营。如中信、光大、平安集团,它们分别持有相对控股与绝对控股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

二是各类金融机构相互合作,共用平台,或者成立专门机构实现销售功能上的综合经营。如银行销售基金、保险产品。

三是各类金融机构共同竞争同一类性质的资产管理业务。如银行的理财业务,证券公司的定向资产管理业务与集合资产管理业务,保险公司的分红保险、投资联结保险等等。虽然业务名称各不相同,具体操作上因各监管部门监管方式不一而导致业务方式不一,但这些都属于“信托”范围,实现的都是“代客理财”.从这点上看,各类金融机构实现了综合经营。

二、我国金融综合经营的风险分析

当前从我国金融综合经营现状中可以看出综合经营风险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资产管理市场严重混乱状况有所收敛,但未根本扭转。当前,我国各类金融机构均已开展形式各异的资产管理业务,鉴于近几年实践中的惨痛教训,一些监管部门在监管理念与政策上已有所调整,正在逐步统一,但从总体上看,各监管部门在资产管理业务上,在法律依据、监管政策上仍协调不够,不尽相同,存在着很多严重的风险隐患。

2、金融机构关联交易增多,出现严重的风险传递现象。综合经营的最大优势在于发挥协同效应,最大风险是如何防范不正当的关联交易引发的风险传递。目前,由于我国对金融控股集团防范风险的防火墙制度尚未系统建立,随着金融机构之间业务联系的密切,关联交易自然增多,风险传递问题日益严重;利用上市公司、证券公司和商业银行之间的关联交易,形成银行融资、购并、上市的资金循环和利用金融机构与企业的关系,套取银行的资金或挪用客户资金解决关联企业资金需求的现象也使大量存在。职称论文

3、当前我国金融业尚不发达,实行的是严格分业经营的基本法律框架现实。1993年之前,我国金融业实行的就是混业经营。在我国市场发育不成熟、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监管水平相对较低的情况下,确实导致信贷资金过多的流入股市、期市,助长了投机行为和泡沫经济的泛滥与发生。当前,我国现实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银行资金若大量流入证券市场、房地产市场、期货或货币市场,可能引发严重的泡沫经济现象,一旦泡沫破裂,银行将亏损严重,将引发金融市场的稳定。

4、外资金融集团对我国金融机构综合经营的影响。目前,有部分综合性的海外金融集团已通过各种渠道分别进入我国的保险、证券、银行等金融领域,甚至实业投资领域,对我国分业经营政策带来冲击。例如:汇丰集团拥有上海银行8%的股权,拥有福建亚洲商业银行27%的股份,拥有交通银行19.9%的股权。拥有平安保险19.9%的股权,拥有北京汇丰保险经纪有限公司24.9%的股权。汇丰与山西信托投资公司成立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占股33%.几乎所有的持股比例分别看,都已达到我国对外资股东持股比例的高限,合计看已超过我国的有关规定。中资各类金融机构普遍反映我国国内金融机构实行分业经营,但在华的外资金融机构背后大多是金融集团,他们拥有人才、数据及部分业务实质性的综合经营。

三、我国综合经营模式选择

四个指标对比分析后我们得出结论:金融控股公司经营效率最高,全能银行经营效率最差。

其次,目前我国金融业综合经营的试点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层次:一是银行、证券、保险业之间出现了很多业务合作;二是成立了多种形式的金融控股集团。

所以,金融控股公司模式是我国当前金融综合经营模式的最佳选择。但是,在综合经营模式的选择中还应注意一些问题:

1.以金融控股公司模式为主,多种模式并存

我国在有关金融综合经营立法中,除采取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外,还应准许金融机构选择母子公司制或受限制的综合银行制,允许多种模式并存。但从防范风险的角度,以下两种情况必须强制设立金融控股公司制,一是金融机构达到一定资本或资产规模标准之上者,二是同一关系人实质控制两个以上金融子公司者。

2.认识到金融控股公司是一把“双刃剑”

选择金融控股公司进行综合经营,最大的益处是可实现交叉销售、节约成本和有效利用资本等。但另一方面,申请者要充分认识到设立金融控股公司后,将会面临金融监管部门更严格的监管,必须具备熟悉银行、证券、保险等业务的高素质专业管理队伍,需要承受较高的组建与整合成本,以及准备对有问题的子公司承担“救助”义务等。

母子公司论文范文第4篇

审计风险是指审计组织或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由于受某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使审计结论与客观事实在一定程度上相背离,从而受被审单位及有关负责人指控并遭受某种损失的可能性。论文百事通审计风险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内部审计是审计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审计理论界所研究的关于审计风险的理论体系同样适用于内部审计。

(一)内部审计机构及人员风险意识淡薄,质量控制制度不健全。内部审计机构及人员没有树立强烈的风险意识,因为他们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是一致的,因此涉及到企业一些严重问题,甚至是违法行为,他们不揭示、不披露,甚至帮助掩盖。另外,内部审计机构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要么自身没有建立系统的审计质量控制制度,要么是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质量控制制度,但没有切实执行。如部分内部审计机构在审计时缺少事前的审计计划、事中的审计程序和报告期的审计复核;审计工作底稿不完整,一般仅记录审计问题事项,而未记录审计人员认为正确的审计事项,使得审计复核、审计质量控制无从入手;审计报告也没有把实质问题有效提出,问题定性模棱两可。

(二)内部审计对象的复杂和审计内容的拓展。目前,企业的改制、重组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方面,使内部审计的对象和内容也日益复杂。内部审计对象逐步发展为企业集团、股份公司和连锁经营店。企业内部机构层次增加,所进行的交易日趋复杂,被审单位与某些企业的关系是母子公司关系或联营公司的关系。同时,由于企业的资产重组,必然涉及到兼并和收购、改制和改组、联合和剥离及分拆问题,为内部审计对象开拓了新领域。内部审计对象的复杂,为内部审计带来了更多的困难,审计风险也随之增加。另一方面,内部审计的内容还要预测新形势下的兼并、联合、分拆以后的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评价企业是否有效益,提出是否可行的意见书。这对内部审计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审计人员作出正确结论的难度更越大,审计风险也就不可避免的存在。

(三)内部审计人员自身素质不高。审计人员素质的高低是决定审计风险大小的主要因素。由于传统审计基本是财务审计,审计人员大都是从财务人员转型,对经营管理、工程预算、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内审人员普遍缺乏计算机审计技能,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由于我国内审准则、工作规范和职业道德标准方面还不健全,许多内审机构和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规范的约束和指导,有的内部审计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观念,故意放弃对重大问题的追查和揭露,提供与事实不相符的审计结论,存在道德风险。所有这些将给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信誉带来负面影响,从而导致审计风险的出现。

(四)审计方法跟不上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随着现代企业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管理当局欺诈案件时有发生,做假的手段越来越高明。客观上要求内部审计工作员必须采取相应的审计方法,以发现和披露企业财务报表中存在的重大错报和漏报,有效规避审计风险。当今,在全球范围内普遍推行和采用风险导向审计这一新方法。而我国多数审计人员仍采用传统的账项基础审计方法,审计取证依赖于会计账薄,会计报表,以期发现错报和漏报,是一种事后审计。制度基础审计方法由于审计人员对此方法不熟练而甚少使用,至于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尚处于吸收理解之中,未能立即采用,从而制约了防范审计风险的能力。

二、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

内审人员在实际审计的过程中,掌握审计风险形成的因素,就要有意识地防范审计风险,以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充分发挥内审服务于管理当局的职能。

(一)树立强烈的风险意识,完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第一要树立审计风险意识,在审计过程中就要防范和规避审计风险。内审人员要把审计风险意识贯穿于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和审计完成的全过程。第二要建立良好的内部运行机制,完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这是控制风险的有力保证。各内审机构应在充分综合考虑业务规模和范围、组织形式、分支机构设置及区域分布、成本与效益原则、人员素质及构成等因素的基础上,建立有效的内部运行机制和质量控制制度。质量控制制度应从全面质量管理和单个项目质量管理两个方面构建。全面质量管理应着重从职业道德原则、专业胜任能力、工作委派、分级督导制度和对全面质量控制政策与程序的执行情况的监控等方面入手建立控制程序,以保证审计质量,把风险水平降低到可接受水平;单个项目质量管理应重点建立主审负责、审计底稿三级复核、审计部门主管巡视、审计项目质量考核等方面的制度,以把好每个审计项目的质量和风险关。

母子公司论文范文第5篇

1、目前集团公司合并财务报表存在的问题

1.1无法获得子公司真实财务和经营情况

集团公司母公司与子公司在具体执行合并财务报表期间,子公司存在超额亏损的问题,在合并期间可能需要由股东们义务填补,若没有股东义务填补,那么为了避免母公司利润金额夸大现象,亏损就应该由母公司全部承担。亏损子公司的财务报表被母公司合并后,母公司的投资者、债权人、报表使用者无法真实了解子公司的具体经营管理状况,而造成子公司的经营管理危机。子公司的亏损内容不必在集团公司合并财务报表中体现,这种合并报表方式是不符合《公司法》的相关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损坏了广大财务报表使用者、债权人充分完全了解集团公司具体、细致的经营情况。合并财务报表中母公司义务承担了子公司的亏损,造成合并财务报表显示的净利润与实际母公司不一致,也使得母公司债权者通过合并财务报表的数据而紧张集团公司的偿债能力,那么就会影响集团公司在社会的声誉有可能由于子公司的舞弊现象而无法采取适合的财务管理决策。

1.2现实中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难以确定

除了母公司对子公司全资形式外,还存在对子公司不同程度上的控股关系,如控制、共同控制、重大影响、非控制或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如此多种母子公司控制关系,但是合并财务报表的具体衡量范围却没有标准、合理、科学的方法,只是在实施范围中模糊的概念,这样过于缺乏谨慎性且可操作性,易造成较大经济漏洞。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存在母公司对子公司控制不符合合并确认范围,但是盈利情况按《公司法》是应该合并,使得合并财务报表的数据资料不够真实、全面、准确。

1.3子公司与母公司的财务会计基础政策不一致

集团公司的母子公司都是具有独立的法律主体,应购买与股权合并使得两种财务会计性质完全不同的企业在一定时期相同期间内调整成同一张财务报表,在这个过程中两种不同会计基础及政策会影响合并财务报表的效果与效益。子公司的财务会计政策和经营管理政策若是稍微私下修改,那么集团公司对外公布的合并财务报表将会影响报表的真实性、有效性,甚至使得集团决策者据合并财务报表的数据分析结果做出错误判断。市场环境变化莫测随时可能因子公司经营不当而倒闭,但是有的子公司为了掩饰而处理好会计基础形成适当的报表,规避集团合并财务报表后的不利因素,这样将不利于集团公司更好规避风险。

2、集团公司合并财务报表存在问题的措施

2.1要求子公司提供准确、详细的财务报表及经营报告基础数据

全球化市场经济下,我国各大集团公司多元化经营方式需要披露集团合并财务报表信息来供社会各界需要,为了确保集团公司的报表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需要对基层经营与财务管理充分了解才能为其财务报表的合并提供扎实数据支持。子公司应该提供该公司详细未经调整过的各种报表与经营活动报告,这样做出了的合并财务报表才能为集团总裁的综合数据分析来预测调整发展方向提供扎实数据指标。对子公司提供的经营状况信息的分析,有助于集团公司综合财务分析和财务预测带来帮助,并很好地弥补合并财务报表本身存在的局限性。

2.2合并财务报表范围确定的建议

集团公司应该不仅就控股关系、实质关系进行合并财务报表范围的确认,而是应该有证监局、工商局、政府、行业多层外界管理机构来监督集团公司的多元化经营模式,让其公司尽量采用透明控制,并由专业国际审计机构对其集团公司的合并财务报表范围进行专业化的确认,尽量杜绝集团公司的内部暗箱操作,使得合并财务报表失真。合并财务报表范围是一个环节,但是具有主要作用,应该重点专门专业地进行科学化分析,并加强内外部监督控制力度,才能确保得到更好的规范方法来完善合并财务报表的范围。

2.3加强母、子公司财务会计基层政策的监管力度

众所周知,合并财务报表基层会计基础对操控集团盈余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和隐蔽性,应该对母、子公司的财务会计基础政策进行内外部监督审计,还应该对合并财务报表进行重点审查有效性、公允价值、并购重组、亏损操作方法等特殊项目。加强我国财政局、审计局与证监局、银监局、保险单位等部门的协调合作,形成强有力的监管力量,严格监督合并财务报表过程前、中、后集团公司的全面财务和经营管理状况。

作者:李卫民单位:金龙精密铜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第二篇:财务报表分析对企业的作用

一、财务报表分析的主要内容以及实际应用

(一)对企业的偿债能力以及实际应用进行分析

企业的偿债能力主要分为短期和长期。对企业偿债能力进行考察时有4个指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与流动负债之比,如果这个比值大,表明企业具有很好的短期偿债能力,如果这个比值小,表明企业不具备较好的短期偿债能力;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与总负债之比,如果这个比值比较大,表明企业的偿债能力好,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潜在的风险就小,如果这个比值比较小,企业就只具备较小的偿债能力,有很大的潜在经营风险;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与偿还债务时支付的现金以及支付的偿还利息现金的比值,如果这个比值不小于1,则企业有能力经过自己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得到现金,进而偿还到期债务,如果这个比值小于1,则企业没有能力偿还到期的债务;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和当期资本总支出的比值,如果这个比值较大,表明企业具有很好的发展能力,如果比值较小,表明企业不具备良好的发展能力。

(二)对企业的现金流量以及实际应用进行分析

分析企业的现金流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企业的发展,也会深刻的影响企业的筹资和投资的决策。企业在做出决策之前,也会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需要进行了解,然后分析企业的现金流量表,进而对企业的筹资范围进行确定。一般来说,企业如果具备良好的运营情况,就会具有大量的现金净流量,也就不需要筹集很多的资金。如果企业具有较差的经营情况,就会具有较少的现金净流量,进而需要筹集很多的资金。

(三)对企业的盈利能力以及实际应用进行分析

企业的盈利能力也就是企业取得效益的能力,也可以衡量企业未来的发展能力。企业的利润高,企业的获利能力就强,而企业的利润有销售的利润率、成本费用的利润率、资产总额的利润率、资本金的利润率等。销售利润率指的就是企业利润总额与企业销售收入净额的比率,如果比值较高,表明企业创造了很多的价值。成本费用的利润率指的就是企业总利润和总成本费用的比值,这个比值是对企业增收节支、增产节约效益情况的真实反映,所以如果这个比值很高,则企业就具有很高的收益。总资产的利润率指的就是企业的总利润和企业资产的平均总额的比值,如果这个比值很高,则企业对资产的利用、获利的能力、管理的能力都很高。资本金的利用率就是指企业的利润总和和资本总和的比值,如果这个比值很高,则企业就很好的利用的资本金。

(四)对企业的经营风险、运营能力以及实际应用进行分析

企业在生产经营时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这些是企业经营风险存在的原因。而分析企业的经营杠杆系数等指标可以监测和评估企业的经营风险。如果企业具有较高的经营杠杆系数,则企业利润的变动率和经营的风险也会很高。企业的经营一直存在着风险,通过财务报表的分析结果就可以看出潜在的经营风险。同时企业的领导在做出决策时也可以依据财务报表分析的结果,也可以充分了解企业的发展现状,同时相关的部门也可以对企业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提高企业财务的安全性,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安全性和风险性进行预测,进而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利润表分析是对企业的组织收入进行分析、对成本的费用支出进行控制,进而获得较高的效益和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正确的评价。利润的报表分析使得企业管理者可以对企业的利润变化情况以及变化的原因进行了解,也可以了解企业整体生产经营的利润,进而确定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为下一年或者下一时期的利润预算和管理经营提供参考依据,更加准确的判断企业是否具有运营能力。

(五)对企业的发展能力以及实际应用进行分析

分析企业发展能力的一个指标就是企业的净收益增长率,也就是本期留存收益的增长额和年初净资产的比值。对企业净收益增长有影响的就是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和留存比率,如果这两个比率很高,则企业的净收益增长率也会很高。所以企业想要获得快速的发展,就要将企业的经营效率提高,将企业的获利能力增强,并对企业的运营风险、运营能力进行分析,同时企业的管理者也要对企业的财务决策进行优化,以跟随时代的发展。

二、结束语

财务报表分析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当前的市场竞争十分的激烈,财务报表分析在企业中发挥的作用更大了,所以企业要对此项工作加以重视,以使企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作者:蒋素清单位:四川交投建设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第三篇:财务报表分析考核研究

一、财务报表分析授课内容调查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为了解国外(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新加坡等)以及香港、台湾地区一些大学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授课内容,我们搜集了43所大学的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教学方案,对占比5%以上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归纳总结。从调查情况来看,不同学校开设的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涵盖的内容有所不同,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1)开设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院系及专业不同,对学生知识结构发展的要求也不同。例如有的财务报表分析课程在金融系开设,有的财务报表分析课程在会计系开设,由于不同院系对学生专业知识强调的重点不同,从而导致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内容设置也有所不同。同一所学校不同院系开设的相同课程的授课内容也不同。例如,同为德克萨斯大学,Jennings教授和Williams教授开设的财务报表分析课程讲授的内容就存在很大差异。(2)课时长短或授课形式不同,导致授课内容不同。有些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是以正常授课形式开设的,有些是以研讨班或专题讨论的形式开设的,这也导致课程涉及的内容及侧重点有所不同。通常以正常授课形式开设的课程,其内容更系统一些;而以其他形式开始的课程,通常是专题性质的,且专题之间可能没有直接联系。(3)任课教师强调或关注的重点不同,导致授课内容不同。我们注意到,在同一所大学的同一个系里,不同老师的授课内容也可能不同。例如,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会计系的KohSiewMin教授和JackWang教授的财务报表分析课程,在内容设置上存在很大差异。列示了KohSiewMin和JackWang的授课内容比较情况。另外,在所调查的这些教学方案中,大多数方案假定学生已具备基本的财务会计知识,因此对报表本身或报表项目的基本内容介绍不多,即使涉及到报表,也主要是介绍报表的某些方面,例如局限性、计量差异等。我们还注意到,尽管在教学方案中也会指定教材,例如JackWang在教学中同时指定两本教材,但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大多并不完全按教材来讲,通常会侧重于某些章节,并会给出一些阅读的资料。2012年笔者在美国加州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也注意到,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阅读多本相关教材或著作。国内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教学呈现出如下一些特点:(1)教师授课时对教材比较倚重,基本上选定一本教材,然后按照教材上的章节来讲,可能会根据课时情况删掉一些章节;(2)对基本报表知识的讲解所占比重相对较大,特别是针对一些报表项目的讲解,这可能与近年来我国会计准则变动较大有关;(3)对于国外教学中涉及的养老金、估值分析、通货膨胀会计分析、国际财务分析、表外项目等内容基本没有涉及。

二、案例教学与模块化教学

案例教学是一种重要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参与式教学方法。财务报表分析是一门非常强调应用能力的课程。在授课过程中,除了讲授基本理论、分析方法以及分析工具,还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来对公司进行具体分析的能力。要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采用案例教学是必须的。在调查研究中,笔者注意到基本上所有的财务报表分析课程都采用了案例教学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具体的案例教学方式,即主案例教学方式和分散化案例教学方式。主案例教学方式主要适用于学生前期财务会计知识不足的情形,例如选修该课程的学生之前只修读过会计学原理课程,对财务会计或高级会计课程没有或较少涉及。在主案例教学方式下,教师通常选择某一家公司作为案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从基本的报表阅读到具体的财务分析。在讲解具体知识点时,会选用一些小案例作为补充。分散化案例教学方式,比较多的适用于学生有较为扎实的会计基础的情形,要求学生至少对财务会计及报表编制等有一定的了解。在分散化案例教学方式下,教师在讲解不同的教学内容时,可能会选择不同的案例,整个教学过程会选用多个案例,并没有以某一个案例为主线贯穿始终。目前,越来越多的学生选读财务报表分析课程。Brownlee也指出:“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公司财务报告的重要性,他们迫切的需要学习公司财务报告方面的知识……学习公司财务报告的知识不仅非常有乐趣,而且与企业实际紧密相关,因为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了解公司的运营环境。”随着选课对象的多样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很难兼顾不同基础的学生,因此往往更多的采用分散化案例教学方式。财务报表的使用者包括内部使用者和外部使用者。内部使用者主要是公司的管理者和雇员,外部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投资分析师、政府机构和社会公众等。财务报表是公司对外提供的反映公司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文件,作为公司披露的定期报告的组成部分,旨在满足外部使用者的信息需求,用于评价公司获利能力、偿债能力、成长性、资源配置等方面的信息。由于其利益所在,不同的使用者具有不同的分析目的,所使用的分析方法、工具、指标等也有所不同。在众多的使用者中,主要信息使用者为投资者和债权人(张铁铸、周红,2011)。投资者和债权人在进行财务报表分析的过程中,往往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例如盈利能力等。我们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模块化的教学方式,把某一方面财务分析的内容整合在一起进行讲授,这更符合实务中投资者和债权人进行分析的实际状况。内容划分讲解的好处是操作性比较强,因为现实经济中很多机构投资者采用的就是这样一种分析的次序。另外,这样讲解还有助于学生构建整体的分析思路以及培养正确的思维方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国内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选用原版教材或原版翻译教材,特别是在双语课程中。在案例的选用方面,很多老师直接选用一些知名商学院的教学案例,例如IVEY商学院等。这些教材或案例基本上都是采用国外公司的报表,与国内上市公司的报表存在较大差异,报表中的相同项目采用的计量方式及核算方法等也可能是不同的。因此,在国内教学中如果使用国外教材,必须补充国内的相关知识。目前,我们在具体教学中就是采用这样的做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实践能力有较大程度的提高。

三、考核方法

从考核方式来看,国外大学没有通行的考核方式。不同学校的考核方式不同,即使是同一所学校,不同教师讲授的课程考核方式也可能不同。德克萨斯大学Jennings教授和Williams教授对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考核方式。从Jennings教授的考核方法来看,一个学生的成绩最终由小组成绩和个人成绩构成,分别占40%和60%。小组成绩包括小组课后作业和最终项目报告,每个小组的学生不超过3人。个人成绩主要是由两次考试和出勤情况的打分构成的,两次考试均需要个人独立完成。从上述考核方式来看,Jennings教授比较注重学生的出勤情况,约占了10%的比重。另外,上述考核方式还比较注重对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由一个小组共同完成一个案例分析或讨论。从Williams教授的考核方法来看,小组成绩占比相对较低,只有25%,而有75%的成绩由小测验和考试成绩决定。其中小测验有8次,取最高的6次测验成绩合计作为最终成绩的25%。特殊项目要由小组共同完成,每个小组5~6人,成绩取决于书面材料、宣讲和课堂参与情况。从上述规定来看,该课程的考核中并没有对出勤做出要求,并且考核中包括6次小测验成绩,这都与Jennings教授的考核方式不同。两者共性的地方主要体现在都包括2次考试,并且都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上述两位教授的成绩评定方式在加拿大、美国等国具有普遍的代表性,基本代表了两种不同的考核方式。在国内,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包括:(1)出勤情况,分数占比10~20%;(2)案例分析或作业,分数占比15~20%;(3)期末考试,分数占比60%左右。也有教师在辅修或选修课中不采用考试的形式,而是直接要求学生提交一份较正式的案例分析报告。另外,在案例部分也可能会有选择的要求学生宣讲,例如请一些做得较好的同学或小组宣讲。从我们了解的情况来看,国内高校教师对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考核方法与国外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对学生分组协作的要求不高,或分组后的控制情况有待改进,存在搭便车的现象。这与国内高校一个班级学生较多有一定的关系,划分多个组后较难实施有效的控制。(2)小测验次数较少或没有。这可能与国内教学中教师主导教学过程有关,即主要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的自主学习动力不足,很多学生忙于参加各种证书考试或活动,下课后较少复习或预习,在期末考试中临时抱佛脚的现象较普遍。因此,如果小测验的次数过多,就会挤占上课时间,导致课时不够。(3)案例分析的考核要求不同。国内高校教师较注重书面的报告,对宣讲不做要求或要求不高。当然,这也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就包括上面提到的原因。

四、关于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教学的思考

根据上述对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调查情况,结合日常的教学工作经验,笔者提出了四点改进建议,在高校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可以有针对性的加以借鉴。

(一)摆脱教材依赖,根据授课内容组织教学

目前,国内财务报表分析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材依赖。教师一旦选定某一本教材,就会根据教材安排按部就班的组织教学。这种做法的后果是,教师和学生都要去适应教材,按照教材来教学和学习。国外的教师更多的是按照内容来组织教学。教师首先根据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要求,确定其在财务报表分析课程中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内容,然后以此为基础开展教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同时采用几本教材,甚至要求学生阅读一些研究论文。这样做虽然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但对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却是非常有益的。教材的出版往往有一个较长的周期,不能涵盖最新的研究成果,依据教材来讲授也不利于学生掌握最新的分析方法和工具。在国内的双语教学中,如果采用国外原版的财务报表分析教材,教师一定要注意补充讲解国内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以及分析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如果完全按照教材来讲,可能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还是连国内上市公司的报表都看不懂。我们赞成借鉴国外经典教材中的分析理念、分析工具及方法,但要把这些知识结合国内的案例、问题来阐释。

(二)采用模块化教学方式讲授报表分析内容

在实务中进行财务报表分析的时候,往往是从不同的方面对一家公司进行分析。不同的信息使用者在进行财务报表分析的时候,关注的重点不同,使用的分析工具以及对指标的解读和判断等可能也不同。模块化教学方式与依据报表项目的讲解不同,更强调会计知识与分析方法、工具的整体运用。如果要更贴近实务,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采用模块化教学方式讲授财务报表分析课程,这不但有助于学生将来学以致用,而且有助于学生构建整体的分析思路以及培养正确的思维方法。从国内来看,由于报表的使用者主要是投资者和债权人,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站在这些使用者的角度实施模块化教学,具体可以从会计分析、盈利能力与风险分析、信用风险、预测与估值分析等模块讲授财务报表分析内容。

(三)区分必修课和选修课采用不同的案例教学模式

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是不可或缺的。从国外来看,主要有主案例教学方式和分散化案例教学方式两种具体的案例教学方式。从教学经验来看,必修课的学生通常会计基础较好,修读过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分散化案例教学方式,与上述模块化教学方式相结合,针对不同的模块选择典型的案例,而不必拘泥于某一个案例。选修课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相对薄弱一些,在这种情况下更适宜采用主案例教学方式,选择某一家公司作为主要的案例研究对象,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系统的掌握从报表阅读到具体分析的整个过程。同时,在讲解具体的知识点时,可以补充一些典型的案例资料。目前,我们在具体的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教学过程中就是以上述方式组织教学的,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四)课程考核应更注重对学生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母子公司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举措;管理

文化传统意义上,信用风险指借款人不能按时还本付息给贷款人造成损失的风险。现代意义的信用风险是由交易对手违约给银行资产造成损失的风险。造成信用风险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如信贷文化、风险管理水平、银行治理结构、银行内部控制度;外部因素如国家经济和法律的变动,社会政治变化,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等。

一、执行贷款分类标准,针对性进行信用风险有效管理

贷款分类标准是衡量贷款风险和质量的尺度,是贷款类型划分准则。我国传统贷款分类以借款合同的到期日为标准,未到期贷款一律视为正常贷款。对过期贷款按时间长短划分逾期、呆滞、呆帐贷款,这三类贷款合称不良贷款。由于传统的贷款分类方法不能动态反映企业贷款资产质量,也难以真实反映银行资产质量。为了加强商业银行信用管理,提高资产质量,中国人民银行1998年制定《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把贷款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类,后三类为不良贷款。1.正常类贷款。借款人一直以来能正常还本付息,各方面情况正常,不存在影响偿还贷款本息的消极因素。2.关注类贷款。借款人偿还贷款本息没有问题,但存在情况将发生变化,这些变化会影响贷款本息偿还,一是企业改制,对银行债务可能产生不利影响;二是借款人股东或母子公司发生重大不利变化;三是借款人的主要财务指标,如资产负债率、销售利润率、存贷周转率低于同行业平均水平;四是借款人不按规定使用贷款;五是贷款抵押品、质押品价值下降;六是贷款保证人财务状况出现问题。3.次级类贷款。贷款缺陷明显,正常经营收入不足保证还款。次级类贷款特征:一是借款支付出现困难;二是借款人内部管理发生问题;三是借款人隐瞒事实套取贷款;四是借款人经营发生亏损;五是借款人只能拍卖抵押品作为还款来源。4.可疑类贷款。贷款肯定会发生一定损失。可疑类贷款特征:一是借款人发生停产、半停产状态;二是借款人已资不抵债;三是企业借改制之机逃避银行债务;四是银行已诉诸法律追贷款。5.损失类贷款。贷款要部分或全部发生损失。损失类贷款特征:一是企业已关停或名存实亡;二是借款人遭受重大自然灾害,损失巨大,无法补偿;三是借款人和担保人宣告破产;四是借款人死亡。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正常类贷款要达到95%以上;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三类不良贷款合计控制在3%以下。

二、建立贷款质量评价制度,进行分类结果汇总分析、比较

分析、不良贷款结构分析,达到控制贷款质量的目的1.分类结果汇总分析。(1)不良贷款余额÷全部贷款额,该比率反映银行贷款质量总体状况。(2)正常类贷款+关注类贷款余额÷全部贷款余额,该比率反映银行贷款的安全程度。关注类贷款余额与全部贷款余额之比,是贷款质量变化趋势重要预警信号,要采取有效措施,严防关注类贷款向不良贷款转变。2.比较分析,主要是同期比较分析与同业比较分析,通过比较分析,掌握贷款质量变化管理水平变化。(1)同期比较分析。同期指今年12月30日与去年、前年12月30日不良贷款余额是否下降,贷款质量是否向好的方向变化,管理水平是否提高。(2)同业比较分析。分析某个商业银行在某地商业银行贷款质量水平和贷款管理水平的位置,是居前列,还是居中,或是末端。监管部门常进行同业比较分析,同业比较分析有重要意义。常言道:“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通过同一环境下,同是商业银行,就比出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的高低,比出先进与落后。(3)不良贷款结构分析。主要分析行业结构,品种结构,期限结构。一是贷款结构分析。主要分析不良贷款较高的高风险行业,办法是调整信贷政策,强化信贷管理。二是贷款品种结构分析。商业银行的不同品种的贷款,其风险的表现形式不同,需要不同的专业管理知识和专业管理能力。通过贷款品种结构分析,找出每个贷款品种的强项和弱项,使银行经营做到有的放矢。三是贷款预期结构分析。商业银行的贷款期限结构分长期与短期,尽量做到贷款期限与客户产品生产周期一致,保证能按期偿还贷款。

三、健立信贷文化,从根本上加强信用风险管理

成功管理信用风险的第一要务是构建信贷文化。思想文化是自觉执行银行法律和规章制度的前提和基础,银行高管要把构建信贷文化作为信用管理的根本。1.以银行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银行业的理想追求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信贷文化的构建也应坚持追求长期利益,实现信贷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预期性,对波动性、机会主义持反对态度,力求平衡,按规律行事,力戒贪婪。2.以高层管理者支撑可持续发展。伟人创伟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银行高管作支撑,高层管理者对银行的风险与回报的权衡和驾驭,投资组合管理原则,不同信贷回报率的认知和把握,可持续发展经济规律的把握,促使银行持续健康发展。3.正确处理发展业务与贷款质量控制的关系,信贷文化要求在保证贷款质量的前提下实现业务发展最大化,即信贷安全前提下实现业务发展以质量控制的平衡。4.坚持按信贷政策和审贷程序办事。信贷文化要求信贷工作同信贷政策保持一致,不允许信贷工作与信贷政策脱节。对所谓“紧急”不符合信贷政策和审贷程序的贷款请求,要明智拒贷。5.客户前景分析胜过贷款担保。对贷款担保要坚持两分法:一方面担保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客户的信用,降低了违约风险;另一方面,一旦出现风险,银行向保证人追偿,会遇到各种情况,使贷款处于风险状态,贷款安全性大打折扣。6.人和制度是信贷文化的关键。人和制度是信贷文化的关键,只有银行建立有效的规章制度,银行工作才不会脱轨;只有银行员工不断提升素质,银行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纪家琪.中国地方金融风险问题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母子公司论文范文第7篇

从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问题出发,在明确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基础上,以联想公司为例,全面分析联想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体现,构建联想公司核心竞争力评价的理论框架,并进一步提出联想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对策。

关键词:

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联想

高科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作为企业获得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的基础,是企业在新产品研发、生产经营以及售后服务等一系列营销决策过程中,通过将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相结合,形成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具有自己独特优势的创新技术、组织文化或管理制度所决定的经营实力。

一、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目前,针对高科技企业成长与发展过程中,国际上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描述主要体现在四个维度:①核心竞争力表现为企业的科技竞争力,这种科技竞争力能够帮助企业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利用和把握机会、降低外部竞争对手的威胁,并为企业发展创造价值;②这种科技竞争力仅限极少数现有竞争对手、或潜在的竞争对手所拥有;③这种科技竞争力难以被其他企业所模仿;④这种科技竞争力是不具有战略对等资源的竞争力,也是其他企业不可替代的竞争力。高科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科技创新能力、科技人力资本、科技财力资本、组织协调整合能力、企业对外影响能力和应变能力。高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科技创新能力方面。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科技企业之间的竞争建立在科技资源基础之上,竞争的焦点是各种科技活动的成果,科技创新成为高科技企业抢占21世纪经济制高点的战略核心。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能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能保证科技创新的持续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为将来五年、十年甚至更长远的企业增长所需的新技术进行前瞻性开发,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此外,知识产权保护对于高科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具有重大意义,高科技企业领导者必须认清当前经济发展局势,增加自身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断完善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办法和管理措施,全面加强高科技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

二、联想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体现

联想控股有限公司的前身是由中科院计算所11名科研人员于1984年凭借20万元资金创立的中国科学院计算所新技术发展公司。联想控股有限公司也是国家重点支持的国家技术创新试点企业集团之一,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了一间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具有母子公司体制有限责任公司。联想控股有限公司包括联想集团有限公司、神州数码控股有限公司两个子公司,两个高科技类公司均在香港主板上市。历经三十余年的成长与发展,联想公司在国际竞争中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科技产业化发展道路。首先,联想公司立足中国的本土市场,在与国外企业的竞争中持续制胜,促进了民族IT产业的发展;其次,联想公司成功实施了国有股份制改造,完善了现代企业制度;然后,联想公司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科技人才队伍,通过以“管理三要素”为核心,探索出了具有联想特色的企业管理理念和方法。联想公司成长与发展过程中,其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产品4P战略。一方面,联想公司为全球客户提供ThinkPad笔记本电脑和ThinkCentre台式机,该产品在全球范围内屡获殊荣。同时,联想公司为客户配备了ThinkVantageTechnologies软件工具、ThinkVision显示器和一系列PC附件和选件。两一方面,联想公司依据Lenovo的核心领先技术,简单应用的功能、私人订制的方案,从而受到国内pc行业的消费者的青睐。Lenovo的pc产品占pc行业的总销售1/3。此外,针对中国市场,联想公司拥有丰富的产品线,包括移动手持设备、服务器、外设和数码产品等。第二,产品市场定位战略。联想公司把其消费种类个人计算机的产品细化为三大类:即“家悦”、“锋行”、“天骄”。其中,“家悦”以满足大部分家庭可以轻易拥有电脑,帮助用户轻松学习为基本标准;“锋行”以遥遥领先的技术、强大的性能,系统刷新了对个人计算机的定义,基本上能够满足高级PC用户的软件硬件要求;“天骄”以时尚元素、主流数码相结合的产品组合的方式,满足消费者对品味生活、时尚生活等美的追求。第三,产品专业化战略。联想公司已经暂别“服务”战略和“科技”突围,正处在一个转型期,“专注”成为其未来发展的关键。联想公司将PC(个人电脑)以及相关产品重新确立为自己的“第一类业务”(即核心业务),其中相关产品主要包括笔记本电脑、服务器、外部设备等业务。同时,联想公司将移动通讯设备确立为“第二类业务”,移动通讯设备主要以手机为代表。为提高联想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战略目标,联想公司制定了完整的“七要素”战略路线框架:第一,在立足国内的本土市场的同时,积极备战海外;第二,以客户为中心,不断拓展和发展业务,并设立组织结构;第三,以产品带动服务成长,以服务促进产品增值,持续拓宽市场。第四,积极采用联盟和投资的方式,不断拓展和发展业务;第五,建立和完善科技竞争力保障体系,实施矩阵制组织管理模式;第六,建立健全科技人力资源体系,保障人力资源体现的科学系统性。第七,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建立和完善科技研发体系,持续提升企业科技研发能力。

三、联想公司核心竞争力评价的理论框架

借鉴IMD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的评分原则,联想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评价可采用加权平均法进行评分,满分为100分。首先,联想公司的战略目标确定以后,为保证其顺利实现,确定联想公司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分为三级层次指标。评价的一级指标即联想公司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的二级指标,一级指标的细分,主要包括五大类,即科技创新能力指标、科技人力资本指标、科技财力资本指标、组织协调整合能力指标、企业对外影响能力和应变能力指标。在二级指标确定后,再根据部门及各部门人员的职责,找出影响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驱动指标,即确定评价的三级指标。见表1。其次,联想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确定后,需要对各指标赋予权重,可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即确定同一层次指标相对于其上层指标的重要程度。一级指标的最后得分可由其各二级指标最后评分加总得到,各二级指标的最后得分可由其相应的三级指标最后评分加总得到。这样兼顾了评价的全面性与客观性,有利于对联想公司核心竞争力的综合评定,使企业领导对企业运行情况具备比较客观的认识,能够及时发现联想公司的问题和存在的不足,适时进行调整,以促进联想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

四、联想公司核心竞争力提升对策

1.制定并完善企业成长与发展战略规划。联想公司的成长与发展战略规划是协同不同生产技能、整合多种技术的集合知识,是使联想公司独具特色并为其带来持续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联想公司的成长与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是使其能够获得长期竞争优势的战略规划,涉及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科技人力资本、科技财力资本、组织协调整合能力、企业影响应变能力的战略规划。2.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能力是一种具备技术创新行为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科技创新有利地推动了联想公司成长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必须构建完善的知识管理体制与机制,包括知识生成、交流、共享与产权机制,学习创新机制,员工培训机制,咨询研讨机制,产学研互动机制。3.制定并完善企业专利战略。联想公司必须从全局利益和未来长远发展角度出发,抢占技术创新的制高点,运用专利制度,保持科技市场竞争的技术优势,谋求最佳经济效益。在企业决策层面上,使高层管理人员洞察市场,评估技术创新变化产生的专利产权价值变迁,运用专利制度对科技创新战略做出科学决策,明确科技创新发展方向,并重新界定主导产品与企业业务范围。4.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联想公司必须坚持长短期激励相结合原则,充分发挥股权激励的优势,建立以股权激励为核心,以工资激励和非物质激励为辅的激励制度,使得研发人员、企业所有者、企业的利益达成一致。联想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必须形成自身系统化的核心知识,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凸显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五、结论高科技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对推动国家的经济增长,提高科技市场竞争力和综合科技实力具有重要的作用。高科技企业需要不断地创新,形成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持续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储节旺,闫士涛.安徽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调查研究[J].安徽科技,2010(05).

[2]潘喜润.高新技术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7(05).

[3]潘喜润.基于核心技术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竞争优势构建研究[J].北方经济,2008(05).

[4]潘喜润.基于核心技术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竞争优势构建[J].企业技术开发,2007(07).

[5]苏颖.联想集团项目管理模式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

[6]曲原.强化自主创新努力提升民营科技企业示范区核心竞争力[J].安徽科技,2007(09).

[7]李刚.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模型与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10).[8]李刚.企业自主创新的过程与实现机制[J].现代企业,2008(04).

[9]陈震.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长沙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8.

[10]金错刀.联想“专注”路线:能否冲出战略“骑墙”之困[J].中国新时代,2004(05).

母子公司论文范文第8篇

从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问题出发,在明确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基础上,以联想公司为例,全面分析联想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体现,构建联想公司核心竞争力评价的理论框架,并进一步提出联想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对策。

关键词:

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联想

高科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作为企业获得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的基础,是企业在新产品研发、生产经营以及售后服务等一系列营销决策过程中,通过将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相结合,形成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具有自己独特优势的创新技术、组织文化或管理制度所决定的经营实力。

一、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目前,针对高科技企业成长与发展过程中,国际上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描述主要体现在四个维度:①核心竞争力表现为企业的科技竞争力,这种科技竞争力能够帮助企业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利用和把握机会、降低外部竞争对手的威胁,并为企业发展创造价值;②这种科技竞争力仅限极少数现有竞争对手、或潜在的竞争对手所拥有;③这种科技竞争力难以被其他企业所模仿;④这种科技竞争力是不具有战略对等资源的竞争力,也是其他企业不可替代的竞争力。高科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科技创新能力、科技人力资本、科技财力资本、组织协调整合能力、企业对外影响能力和应变能力。高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科技创新能力方面。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科技企业之间的竞争建立在科技资源基础之上,竞争的焦点是各种科技活动的成果,科技创新成为高科技企业抢占21世纪经济制高点的战略核心。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能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能保证科技创新的持续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为将来五年、十年甚至更长远的企业增长所需的新技术进行前瞻性开发,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此外,知识产权保护对于高科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具有重大意义,高科技企业领导者必须认清当前经济发展局势,增加自身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断完善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办法和管理措施,全面加强高科技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

二、联想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体现

联想控股有限公司的前身是由中科院计算所11名科研人员于1984年凭借20万元资金创立的中国科学院计算所新技术发展公司。联想控股有限公司也是国家重点支持的国家技术创新试点企业集团之一,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了一间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具有母子公司体制有限责任公司。联想控股有限公司包括联想集团有限公司、神州数码控股有限公司两个子公司,两个高科技类公司均在香港主板上市。历经三十余年的成长与发展,联想公司在国际竞争中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科技产业化发展道路。首先,联想公司立足中国的本土市场,在与国外企业的竞争中持续制胜,促进了民族IT产业的发展;其次,联想公司成功实施了国有股份制改造,完善了现代企业制度;然后,联想公司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科技人才队伍,通过以“管理三要素”为核心,探索出了具有联想特色的企业管理理念和方法。联想公司成长与发展过程中,其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产品4P战略。一方面,联想公司为全球客户提供ThinkPad笔记本电脑和ThinkCentre台式机,该产品在全球范围内屡获殊荣。同时,联想公司为客户配备了ThinkVantageTechnologies软件工具、ThinkVision显示器和一系列PC附件和选件。两一方面,联想公司依据Lenovo的核心领先技术,简单应用的功能、私人订制的方案,从而受到国内pc行业的消费者的青睐。Lenovo的pc产品占pc行业的总销售1/3。此外,针对中国市场,联想公司拥有丰富的产品线,包括移动手持设备、服务器、外设和数码产品等。第二,产品市场定位战略。联想公司把其消费种类个人计算机的产品细化为三大类:即“家悦”、“锋行”、“天骄”。其中,“家悦”以满足大部分家庭可以轻易拥有电脑,帮助用户轻松学习为基本标准;“锋行”以遥遥领先的技术、强大的性能,系统刷新了对个人计算机的定义,基本上能够满足高级PC用户的软件硬件要求;“天骄”以时尚元素、主流数码相结合的产品组合的方式,满足消费者对品味生活、时尚生活等美的追求。第三,产品专业化战略。联想公司已经暂别“服务”战略和“科技”突围,正处在一个转型期,“专注”成为其未来发展的关键。联想公司将PC(个人电脑)以及相关产品重新确立为自己的“第一类业务”(即核心业务),其中相关产品主要包括笔记本电脑、服务器、外部设备等业务。同时,联想公司将移动通讯设备确立为“第二类业务”,移动通讯设备主要以手机为代表。为提高联想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战略目标,联想公司制定了完整的“七要素”战略路线框架:第一,在立足国内的本土市场的同时,积极备战海外;第二,以客户为中心,不断拓展和发展业务,并设立组织结构;第三,以产品带动服务成长,以服务促进产品增值,持续拓宽市场。第四,积极采用联盟和投资的方式,不断拓展和发展业务;第五,建立和完善科技竞争力保障体系,实施矩阵制组织管理模式;第六,建立健全科技人力资源体系,保障人力资源体现的科学系统性。第七,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建立和完善科技研发体系,持续提升企业科技研发能力。

三、联想公司核心竞争力评价的理论框架

借鉴IMD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的评分原则,联想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评价可采用加权平均法进行评分,满分为100分。首先,联想公司的战略目标确定以后,为保证其顺利实现,确定联想公司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分为三级层次指标。评价的一级指标即联想公司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的二级指标,一级指标的细分,主要包括五大类,即科技创新能力指标、科技人力资本指标、科技财力资本指标、组织协调整合能力指标、企业对外影响能力和应变能力指标。在二级指标确定后,再根据部门及各部门人员的职责,找出影响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驱动指标,即确定评价的三级指标。见表1。其次,联想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确定后,需要对各指标赋予权重,可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即确定同一层次指标相对于其上层指标的重要程度。一级指标的最后得分可由其各二级指标最后评分加总得到,各二级指标的最后得分可由其相应的三级指标最后评分加总得到。这样兼顾了评价的全面性与客观性,有利于对联想公司核心竞争力的综合评定,使企业领导对企业运行情况具备比较客观的认识,能够及时发现联想公司的问题和存在的不足,适时进行调整,以促进联想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

四、联想公司核心竞争力提升对策

1.制定并完善企业成长与发展战略规划。联想公司的成长与发展战略规划是协同不同生产技能、整合多种技术的集合知识,是使联想公司独具特色并为其带来持续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联想公司的成长与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是使其能够获得长期竞争优势的战略规划,涉及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科技人力资本、科技财力资本、组织协调整合能力、企业影响应变能力的战略规划。

2.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能力是一种具备技术创新行为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科技创新有利地推动了联想公司成长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必须构建完善的知识管理体制与机制,包括知识生成、交流、共享与产权机制,学习创新机制,员工培训机制,咨询研讨机制,产学研互动机制。

3.制定并完善企业专利战略。联想公司必须从全局利益和未来长远发展角度出发,抢占技术创新的制高点,运用专利制度,保持科技市场竞争的技术优势,谋求最佳经济效益。在企业决策层面上,使高层管理人员洞察市场,评估技术创新变化产生的专利产权价值变迁,运用专利制度对科技创新战略做出科学决策,明确科技创新发展方向,并重新界定主导产品与企业业务范围。

4.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联想公司必须坚持长短期激励相结合原则,充分发挥股权激励的优势,建立以股权激励为核心,以工资激励和非物质激励为辅的激励制度,使得研发人员、企业所有者、企业的利益达成一致。联想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必须形成自身系统化的核心知识,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凸显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五、结论

高科技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对推动国家的经济增长,提高科技市场竞争力和综合科技实力具有重要的作用。高科技企业需要不断地创新,形成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持续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储节旺,闫士涛.安徽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调查研究[J].安徽科技,2010(05).

[2]潘喜润.高新技术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7(05).

[3]潘喜润.基于核心技术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竞争优势构建研究[J].北方经济,2008(05).

[4]潘喜润.基于核心技术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竞争优势构建[J].企业技术开发,2007(07).

[5]苏颖.联想集团项目管理模式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

[6]曲原.强化自主创新努力提升民营科技企业示范区核心竞争力[J].安徽科技,2007(09).

[7]李刚.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模型与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10).

[8]李刚.企业自主创新的过程与实现机制[J].现代企业,2008(04).

[9]陈震.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长沙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8.

[10]金错刀.联想“专注”路线:能否冲出战略“骑墙”之困[J].中国新时代,20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