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鸡论文范文

鸡论文范文

鸡论文

鸡论文范文第1篇

1河西地区发展生态型肉鸡产业的必要性

1.1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居全省前列

生态环境脆弱,要求肉鸡产业遵循资源持续利用的原则,河西地区总面积27.48km2,占全省总面积的60.44%,人口密度为16.47人/km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人均耕地0.19hm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河西走廊光照充足,年均气温6℃~9.3℃,≥10℃的积温2800℃~3580℃,年日照时数3000~3300h,走廊绿洲农区是省内最主要的灌溉农业区和商品粮生产基地,耕地面积只占全省的19.64%,却提供着全省70%的商品粮。区内还有大面积的可垦荒地资源,占土地总面积的62.90%,牧草地753.43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27.41%,这些都为生态型肉杂鸡养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物质基础,但该地区年均降水量不足300mm,最西端的敦煌市年降雨量不足40mm;2/3以上的地区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带,沙漠面积近2.3万km2,占总面积的8.37%,由于气候干旱,植被覆盖度低,加上降雨季节分配不均,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在该地区传统粗放式经营方式不仅不能有效促进畜牧业发展和农牧民增收,而且会进一步加剧当地生态环境恶化。因此,只有大力发展生态型畜牧业,充分利用和节约有限的自然资源,实现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和能量资源的综合多级利用,才有可能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1.2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肉鸡产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无污染、无残留的有机食品的需求越来越高,但由于长期忽视生态平衡,致使畜牧业生态环境破坏日益加剧,河西地区土地沙漠化和草原退化依然没有得到有效遏止,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城乡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畜禽传染病和人畜共患病时有传播,直接危害人畜的生命安全,限制了畜牧业的长足发展。另外,由于城镇化等原因,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人畜争粮矛盾日益突出。为了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提高畜牧业生产水平和增加畜禽产品的有效供给,保证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力发展生态型肉鸡产业,是实现河西地区肉鸡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1.3河西地区肉鸡产业特征,促使其走生态型养殖之路

随着河西地区肉鸡养殖规模越来越大,集约化和机械化程度的提高,规模养殖小区、规模化养殖场的生态环境问题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肉鸡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间的矛盾日益突显,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解决矛盾达到双赢的唯一办法就是要大力发展生态型肉鸡产业。实践证明,充分利用河西地区沙漠、荒漠、草地、林地、果园等资源,开展肉杂鸡放养,发展节约型、健康型、生态型肉鸡产业,使河西地区肉鸡产业发展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2河西地区生态型肉杂鸡产业化发展的优势

2.1具有发展生态型肉杂鸡的气候条件

甘肃河西地区地处西北干旱荒漠区,地域跨度大,有独特的气候条件和生态条件,工业污染较小,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等优良,是发展生态型肉鸡和生产绿色鸡肉的优势区域,尤其对于发展以资源、气候为生产基础的生态型肉杂鸡产业提供了优越环境,因为,生态型肉杂鸡是在沙漠、荒漠、草地、林地、果园等处放牧饲养的鸡,气候条件和地理资源环境对其肉质影响很大,可见,河西地区发展生态型肉杂鸡的潜力巨大。

2.2具有成熟的繁育体系,种质资源充足

生态型肉杂鸡是肉蛋杂交鸡,是利用海兰、罗曼等商品蛋鸡做母本,用父母代快大型白羽肉鸡公鸡(如艾维茵)或父母代红羽肉鸡公鸡(如安纳克)做父本,采取经济杂交方式生产的商品代肉鸡(商品蛋鸡♀×父母代肉公鸡♂=肉杂鸡),为亲缘较远的杂交鸡,具有较好的杂种优势,抗病能力强,成活率高。河西地区商品代蛋鸡养殖数量大,生产水平高,能够为生态型肉杂鸡产业化生产提高足够的种质保证。

2.3实行季节性与弹性化生产体系,规避市场风险

河西地区生态型肉杂鸡产业化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明年4~10月为生产旺季,且实行“产量有升有降”弹性化的生产体系,在市场行情好,价位高,出现大量订单时,对产蛋的商品蛋鸡实施人工授精,随时获得大量种蛋,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迅速组合生产要素,在短时间内迅速大规模养殖。当市场行情不好时,则停止人工授精,蛋鸡饲养场继续生产销售商品鸡蛋,产业链其他环节都跟随降低产量,规避产品难卖,价格下降的市场风险。

2.4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

畜牧业是利润较低的行业之一,而且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较大,而生态型肉杂鸡采取放养,鸡在草地上自由活动,生存空间大,远离污染,阳光充足,空气新鲜,饮水天然洁净,保证了动物福利,放养时多食用牧(青)草、草籽,捕食各类虫蛹、蚂蚱和甲虫,并适时补充五谷杂粮,加之运动锻炼,体质健壮,因而具有毛色光亮、肌肉丰满、肉质细嫩,鸡味鲜美、营养丰富等特点。其售价也被普通鸡高出一倍甚至更多,加之,生态型肉杂鸡是节约型畜牧业,节约煤炭、电力、耕地、淡水、建材等资源,养殖成本较低,据调查,每只生态型肉杂鸡获利20~25元。

2.5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河西地区作为“丝绸之路”和“亚欧大陆桥”重镇,是开拓中亚市场、联系远东的纽带,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与甘肃邻近的俄罗斯和中东地区是世界畜产品主要进口国之一,为河西地区生态型肉杂鸡产业化发展带来了生机与希望。其次,生态型肉杂鸡是绿色食品,国内、省内及河西地区本地也有广泛的销售市场,总体上供不应求,因此,生态型肉杂鸡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2.6具有政策优势

西部大开发战略及退耕还草的实施,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对于特色养殖给予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得到甘肃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这些为河西地区生态型肉杂鸡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和物质保证。

3河西地区生态型肉杂鸡产业化发展的思路

3.1结合河西地区实际,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河西地区土地面积大,光照充足,饲料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群众文化基础高,养鸡积极性好,但干旱少雨,生态脆弱。要提高环保意识,走绿色环保之路,把发展肉鸡产业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有效配置和利用资源,统筹规划,调整结构,大力发展生态型肉杂鸡产业基地,为龙头企业和市场提供大量质优且稳定的产品,确保龙头企业和农牧民收入的持续增长。

3.2延长生态型肉杂鸡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众所周知,畜牧业生产要经历养殖、加工、流通三个环节,其中加工、流通收入占70%,可见增值增收的主要环节在加工、流通上。因此,河西地区生态型肉杂鸡产业化发展要以创建名优产品为突破口,瞄准国内外市场的多种需求,促进产品向深加工转变,提高养殖的总体效益。选择养殖规模适中、鸡群净化好、技术力量雄厚、社会认可度高的商品蛋鸡场繁育肉杂鸡,采用生态型肉杂鸡养殖新技术,严格控制疫病和有毒有害物质残留,保证生态型肉杂鸡质量安全,大力发展生态型肉杂鸡加工,提高产品档次,实现多次增值。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就业率。精心策划,树立品牌,使河西地区生态型肉杂鸡产业逐步发展为特色产业、品牌产业,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3.3逐步完善各类产业化模式,加速产业化体系建设

畜牧业的创新突破,在于畜牧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有了服务体系的强大支持,才能改变畜牧业在市场化、国际化环境中的处境,没有服务体系就没有新型农户,就没有畜牧业的现代化。河西地区生态型肉杂鸡产业发展过程中,“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农户”、“政府服务组织+协会+农户”及“专业市场+农户”及“服务体系+农户”等产业化模式,大部分是以生产性服务业做支柱的创新型产业组织形式。在服务体系中,有种鸡场、孵化厂、饲料厂、兽药厂、屠宰场、养殖户等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性组织,有政府组织、行业协会等中介,这些产业链上的成员,构成了社会化的产业服务体系,通过信息化链接形成有分有合的网络体系,将产业链成员联合起来构建产业集群,通过产业化经营,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促进生态型肉杂鸡产业化发展。

3.4重点培育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担负着内联千家万户、外联国内外市场的重要角色,既是生产加工中心,又是信息、科研、服务中心。所以,龙头企业必须具有开拓市场、深化加工、提供全程服务的综合能力,是发展生态型肉杂鸡产业化经营的核心,决定着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和成效。各级政府要在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使生态型肉杂鸡龙头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同时,正确处理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关系,龙头企业只有与农户真正结成了利益共同体,才能更具有活力、凝聚力和发展动力。

3.5“产、学、研”结合,加强生态型肉杂鸡养殖技术开发与应用

在生态型肉杂鸡产业化进程中,要注重科教结合,“产、学、研”结合,重点抓好生态型肉杂鸡养殖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应用,建设生态型肉杂鸡繁育体系、推广规模育雏、规模放养、疫病防治等实用技术。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地开展技术培训,逐步提高从业者的科技素质,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鸡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课程;SPOC运行;课堂翻转

一、前言

慕课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s)发展势不可挡,给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慕课以兴趣为导向,不论在何时何地,只要你想学习,都可以在线学习。然而,慕课冲击着现代的高等教育模式,不仅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对学生的自觉性、学习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几年的MOOC运行效率堪忧,大多MOOC实际的完成率不超过10%。毕竟,人是社会化的动物,需要面对面的交流,学习行为也需要得到社会同伴的约束和认同,网上的学习虽然方便且大多免费,可是由于各种行为因素影响,MOOC运行没有预期那么完美,亟待吸纳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做法[1-6]。随着MOOC运行弊端的显现,小规模私有在线课程SPOC(SmallPrivateOnlineCourses)应运而生。SPOC在MOOC基础上,由线下本校教师或教学团队,对线上MOOC内容进行再造。SPOC分为同步SPOC和异步SPOC两种。同步SPOC可以根据已经的MOOC内容,教师针对本校学生学情进行教学内容选择,去除不适合本校学生学习的内容,增加需要补充学习的内容。而异步SPOC则更为自由,完全由本校教学团队来控制学习内容时间,甚至可以对原有教学视频等内容进行修改[7-13]。那么,对于《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是否存在实施SPOC的必要?SPOC运行能否有助于解决课程窘境?如果能,应该采取哪些措施,相应课程内容、教学模式、课程考核又应作出何种创新与改革?[14-17]

二、SPOC教学与翻转课堂的必要性

《计量经济学》课程内容复杂且理论性又强,涉及到的计量经济模型和方法也较为抽象,短时间内初学者难以理解和掌握。再加上财经类高校学生的数理基础相对薄弱,在较少的课时(一般为48课时)内,学习起来较为困难,导致部分学生刚接触时就产生了厌倦情绪[18]。

(一)传统计量经济学上课的窘境《计量经济学》作为教育部确定的高等学校经济学类专业八门共同核心课程之一,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对学生财经素养培育和经济分析能力训练大有帮助。但是,现实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主要问题如下:①教学手段方法不得体(重理论、轻应用;重方法、轻能力)。②教学内容不适时(前沿知识内容偏少,缺乏案例教学内容)。③考核方式不科学(轻视课堂讨论与课程论文的考核)。

(二)计量经济学“章节繁多、内容丰富”特征目前,计量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等一起成为我国经济管理类学生的重要课程,该课程主要以经济理论为导向建立计量经济模型,既要求学生学好基本理论知识,又要求熟练运用计量经济模型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从章节看,至少包括6章。最核心的章节包括:线性回归分析(一元、多元)、模型诊断与修正(异方差、序列相关、多重共线性问题)、特殊变脸问题和联立方程等,本课程主要介绍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重要模型估计。从学科基础看,是经济学、统计学、数学三门课程交叉融合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以西方经济学、线性代数、概率论等为先修课程,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从应用看,除经典部分外还包括面板、二元选择模型、联立方程等等,即非经典部分。而前面线性回归与模型拓展属于经典计量部分,仅仅讲述了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于应用的模型大多属于非经典范畴。正因为计量经济学“章节繁多、内容丰富”特征,大大提升了课程学习难度。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热情、培养学生经济计量分析能力,已成为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此时,SPOC运行与课堂翻转教学可谓“恰如其分”的出现。

三、SPOC教学与课堂翻转创新与改革

基于计量经济学MOOC平台,课程组综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慎重决定推行课堂翻转与SPOC教学,经过2年4学期的运行,取得了较好的预期效果。具体创新与改革举措如下:

(一)基于MOOC平台,开设小班教学针对大规模、纯粹线上MOOC课程运行的不足,对症下药的办法就是推行小班教学。通过小班教学,将“教师-学生”置于一个有温度、有热情而又氛围轻松、便于交流、愿意交流的小空间,一改传统教学“放羊式、管理松散”的弊端。配以多媒体、活动教室等现代化手段,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主动交流、积极发言[19-21]。另一方面,基于MOOC平台,学生可以完成课前的视频学习,这样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学习课程的基本知识,将节省的宝贵时间用于重点难点的处理,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难教-学生难学”“课程要求下降”等诸多的弊端[1-6]。

(二)针对课程预期目标,更新课程内容在传统计量知识基础上,创新推出《计量专题18讲》,9类模型对应9个专题,分18讲阐述。该部分内容针对性强、应用面广,属非经典计量部分。专题经过精心设计、严格挑选。专题所选案例覆盖经济管理中的9个综合性问题,包括虚拟变量模型(工资待遇与性别、学历的关系问题)、二元选择模型(购车选择问题)、线性约束检验(货币幻觉效应问题)、邹氏转折点检验(储蓄与投资问题)、联立方程模型(金融与经济的鸡生蛋蛋生鸡问题)、滞后分布模型(发电量的投产收益问题)、面板模型估计(消费支出的地区差异性问题)等等。案例讲述分为案例背景介绍、案例分析、计量模型构建、模型估计检验以及模型结果解读等。模型求解均使用Eviews、STATA专业计量软件。专题具体结构框架如图1所示。

(三)运用现代化教学,创新“课堂翻转”模式———关注课前课中课后1.课前———知识传递翻转课堂教学成功的前提,就是顺利完成知识传递。课前知识传递,必须系统梳理知识点,据此制作高质量的视频,再通过严密的周计划稳步推行。具体包括如下环节:知识梳理、视频学习、周计划安排、任务书设定等关键环节。课前设计要求达成如下目标:精心设计翻转课堂教学周计划,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定期课程视频,引导学生线上学习;提供教学任务书,帮助学生了解关注点。2.课中———知识内化翻转课堂教学的主旨和关键,就是有效开展知识内化。课中知识内化,旨在针对课程重点难点、学习中的困惑,进行启发式讨论和课堂答疑,浓厚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主要包括如下环节:线下讨论、当面答疑环节。课中指导必须达成如下目标:在线提问,相互交流,提高学习热情;收集、整理学习问题,用于线下答疑。3.课后———知识拓展翻转课堂教学后续质量保障,就是有效推行知识拓展。课后知识拓展,旨在查遗补漏,考核学习效果,再通过案例拓展进行知识拓展,最终保障翻转课堂推行质量。主要包括如下环节:查遗补漏、知识拓展、成绩评价环节。课后巩固要求完成如下目标:完成实验报告,加强实践操作性;分析综合案例,巩固提升推广应用。具体如图2所示。

(四)针对MOOC运行不足,通过SPOC加大线下讨论———突破重点难点正因为课程“章节繁多、内容丰富”,因此课程的重点多、难点难。为处理好重点,必须系统梳理课程内容,并依据学生学习规律、学时安排,任务书,将重点合理分配到恰当的学习任务时点。并通过网上课堂讨论、教师答疑、综合研讨等讨论环节,鼓励学生针对重点问题,进行自我检查、相互讨论、相互回复,加深对重点内容的理解与掌握。针对难点问题,需要集中讨论和线下面对面交流,充分了解学生的困惑所在,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一步步将其引导问题关键点,力求帮助学生与教师思维同步,产生共鸣。核心关键环节如下:①任务书———总结并公布难点;②线上互动交流———加大难点问题讨论与酝酿;③线下课堂讨论———了解难点关键所在,消除学习障碍,解决难点问题。具体重点难点分布如图3所示。(五)以产出为导向,改革考核方式———尊重学生“网络原住民”特性1.课程考核改革理念SPOC运行即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旨在发挥在线课程的资源共享、可重复再现、时空弹性大的优势。同时,通过课堂翻转又保留小规模、小范围传统课堂运行的特质,因此传统教学师生互动、面对面有温度的交流等优点依旧保留。因此SPOC课程运行与课堂翻转考核必须秉持以下原则,或者说遵循如下办法。第一,注重过程参与———课前视频学习、课中交流讨论、课后案例练习三个环节必须全程监控、全部兼顾,兼顾各个环节学生参与频率、完成数量、完成质量等。第二,线上线下相结合———从线上视频学习、线上资源利用、线上互问互答、线上交流讨论等考核线上学习情况;从课堂讨论、现场答疑、主题汇报等考核线下学习情况。第三,以学生为中心———尊重鼓励当下学生“网络原住民”特性,发挥SPOC课程运行的特质,尤其加大视频学习、富文本运用、线上讨论、资源共享等“网络、线上”等考核指标的权重,让学生的“网络新生代”特性获得充分尊重。2.成绩评定方式第一,平时成绩占60%。包括视频学习、在线答疑、课堂讨论、实验报告、课后练习五部分,各12分,以覆盖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视频学习———视频学习的时长、频率、进度以及视频中回答问题的正确率。在线答疑———在线答疑的参与度、活跃指数、所提问题的深度、广度。课堂讨论———学生到课率、出勤率,以及问题整理的数量、质量、积极性。实验报告———完成实验报告的质量、提交次数、提交及时性。课后练习———对富文本学习的次数、频率,课后交流反馈情况。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实验课要求人人过关、现场演示、课堂消化、当场提交第二,大作业成绩占40%。大作业主要包括如下环节:论文选题、模型构建、数据分析、论文撰写。要求学生能够较好完成选题、收据整理数据、估计参数、模型检验和修正违反基本假设问题、应用模型解释社会经济问题。大作业成绩按优秀(90-100分)、良好(80-90分)、中等(70-80分)、及格(60-70分)和不及格(60分以下)五个等级计分。大作业提交3个文档:大作业的word电子版(另加一份纸质版)、EXCEL数据、Eviews数据等,以统一文件夹命名:班号+学号+论文题目。

四、总结与展望

鸡论文范文第3篇

1.1会计要素理论在工业经济时代,企业的组织结构相对简单,与企业的发展相关的要素也比较单一。因此,当时的企业会计要素一般为资产、负债、收入、费用、利润、所有者权益等。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企业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环境,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人力资本等。这些变换需要在会计要素中加以体现,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新时期,企业人力资本需要纳入会计要素体系。只有这样,我国的会计理论体系才能与时俱进,实现相应的社会功能。

1.2会计假设理论会计假设是各项会计活动实现的基础和保证。传统的会计假设有会计主体、货币计量、持续经营、会计期间等。在新的发展阶段,这些会计假设已经不适应企业的发展。首先,计量方式应该逐渐多样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支付等业务更加方便地进行。单一的货币计量方式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应该实现非货币信息会计假设。然后,会计期间应该更加具有灵活性。传统的会计活动基本上是纸上作业,进行一次会计期间的财务计算非常麻烦。在当今的财务管理多采用信息技术管理系统,这种技术的应用能够及时地反映的财务信息,使财务报告能够随时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

1.3会计核算理论会计要素、会计准则、会计假设等的改变使得相应的会计核算理论也要发生改变。在新的会计理论体系中,各种会计活动都加入了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重要的会计要素。因此,在进行会计核算时,需要充分考虑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另外,对于经营成果的体现,新的会计核算需要更加看重增值因素。在投资方案的效益评价上应由全方位效益和社会资产替代财务效益的评价。最后,在企业职工利益分配上,会计核算应该将按劳分配和按资分配改为按知识分配,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重要性。

1.4会计平衡理论在新的会计理论体系中,人力资源因素和知识因素受到特别重视。因此在会计平衡等式中这两方面的内容需要得到体现。首先,会计平衡等式需要反映知识产权的制度和特征;然后,充分重视知识等增值因素。因此,传统会计的平衡公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应该改为“资产=负债+投资所有者权益+劳动所有者权益”。

1.5会计资产计量理论在新世纪,企业会计理论创新体系中,企业的资产包括财务资产和人力资源两部分。人力资产包括:知识产权和专有知识。采用传统的会计资产计量理论,不能明确人力资产的重要性。为了能够清晰地计量企业的人力资产,新的会计计量应该把人力资源的会计确认范围从传统的单一货币信息转换成非货币信息。如人力资源为企业增加的利润和效益可以采用货币计量方式计量,对于人力资源的增值计算采用非货币信息,具有很好的预测作用。企业的人力资产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而且其作用是越来越明显,理所当然应作为会计资产予以确认。除了以上的内容,我国的会计理论创新体系还包括会计资产记录理论、会计资产效益理论以及会计资产报告理论等。从一定程度来说,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些理论的创新,在这些方面的创新需要充分地考虑到人力资产以及知识等因素。它们与普通财务资产不同,具有一定的增值性。合理的企业会计核算方式能够充分反映其增值性,这对于企业经营和融资都具有一定益处。

2.推动我国会计理论体系创新的途径

2.1加强信息系统建设我国的企业已经习惯了传统的纸上作业的会计方式,这为新的会计理论的实施带来了很多限制。新时期,经济的发展使得企业的业务逐渐拓展,产品线逐渐增多,每天都有海量的财务数据需要处理。如果仍然采用原来的财务管理方式,那么财务管理的效率将会大大下降。财务数据管理不善为企业经营带来了很多不便。新的会计理论需要打破原来的会计周期进行制作财务报告等活动,如果依然采用原来的记账方式会非常复杂。因此,企业要想落实新的会计理论体系,需要投资建设相关的信息管理系统,包括计算机等相应的硬件和财务管理软件等。充分地采用这些技术能够使得会计更加自动化和智能化,使得财务数据更加标准化。财务数据的标准化使得企业能更好地披露自身的财务数据。

2.2培养新世纪高素质会计人才培养由于企业长期采用传统的会计体系,企业的财务管理人才出现脱节。很多年龄较大的财务管理人员,由于缺乏对先进理论的认识以及先关的计算机技术的掌握,无法胜任新时期的会计工作。而年轻的会计,虽然熟悉计算机技术,然而缺乏实际的会计经验,工作效率比较低。为了落实新的会计理论体系,企业需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首先,企业需要进行相关的培训,使得原有的财务人员能够在企业整体发展的角度,充分考虑人力因素和知识因素。然后企业在雇用新的员工时,也要严格把关,尽量录用那些能够掌握先进信息管理技术的专业人才。另外,具有前瞻性眼光的人才予以优先考虑。此外,企业可以采用新员工与老员工相互合作的工作方式,充分发挥他们的工作经验以及新技术的操作能力,充分地扬长避短,提高会计工作质量。

2.3企业组织创新传统的企业组织模式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这种模式下企业主缺乏全局性的眼光,没有进行相应的组织重构和创新。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如果依然采用原来的方式,那么企业无法真正地落实新的会计理论体系。企业组织创新是会计理论体系创新的基础。为了更好地使会计理论体系在企业得到落实,企业需要进行相应的组织创新。组织创新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人力资产的因素。组织创新需要考虑到员工的需求以及员工才能与岗位的相匹配。另外,组织层次要保证员工具有一定的晋升空间,这样能够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企业组织还要确保员工之间的沟通,这样能够保证企业的组织效率。

3.总结

鸡论文范文第4篇

逻辑起点,是其他理论以及进行实践探索的起点,推动了其他理论的研究和发展。作为会计理论的起点,它本身应该有如下的特征:第一,起点本身是一项成熟的理论。尽管我们可以以小见大,但并不见得理论的起点要从小处着手,恰恰相反,他应该是经过了时间的沉淀,应该是值得推敲的,否则,起点本身难以立足,后面所推出的理论也会被批评者们发现破绽。第二,作为起点,是基本不需要其他理论前提的。既然选择了会计的某一项属性作为其逻辑起点,那就意味着理论由此开始推出,如果该项逻辑起点自身还需要其他的理论作为前提,那么就需要重新去追根溯源;第三,逻辑起点与后面所推出的理论要有相关性。起点的作用最终还是要用于推出其他的更深层次的理论,如果与后面的理论没有相关性,意味着理论之间的断层,那么理论的框架就难以形成。第四,逻辑起点应该独立于后面的理论。说到逻辑起点需要独立,这与之前所提到的要有相关性并不矛盾,之前的相关性强调的是一种顺推或者递进的关系,而独立性强调的是不能互退、交合甚至是重合。否则,各种理论在整个框架中错综复杂,难以区分出真正的逻辑起点。

二、有关逻辑起点的代表性观点

根据上述的这些特点,长期以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会计理论逻辑起点的见解可谓百花齐放,不同的逻辑起点论层出不穷,使其研究不断推向进步,以下我们将选择几种代表性的观点阐述:

(一)会计假设起点论

会计假设,是指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中,对不确定的事项进行的合乎逻辑的假说。在会计假设起点论中,强调由于会计假设,使得会计理论有了得以依存的环境,对会计理论有了制约和规定作用。(李映照,2005)。早在1922年,Paton在其提出会计假设的概念的同时,认为现代会计的整个结构都必须建立在这个假设之上。我国的诸多教授也接受了会计假设起点论,如张昌仁教授(1995)指出,会计假设建立在大量会计事实和惯例上,是规范会计理论研究的出发点的最佳选择。

(二)会计目标起点论

吴联生(1998)认为会计目标首先它体现了会计环境的要求,进而反映会计职能和会计本质;并且会计目标和会计环境共同决定会计对象进而是会计要素;同时会计目标又可以直接影响会计假设和信息质量特征,这样就逐渐形成了会计的体系。刘丽丹(2006)认为既然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更应该确认其会计目标,故应以会计目标作为逻辑起点。

(三)会计本质起点论

以会计本质为逻辑起点的观点认为,会计本质使得会计区别于其他管理活动以确定和解释其他会计概念(司德奎,2006)。张兆国(1994)就认为会计理论研究最终反映的结果是关于会计在实践中最基本的方面,即指会计本质。

(四)会计环境起点论

会计理论必须要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下,并随之变化,将会计环境作为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的观点认为会计内环境决定了会计的本质,外环境改变着会计目标和信息质量特征,都会影响会计程序和方法(司德奎,2006)。郭道扬教授指出,为了得出客观公正、全面地做出结论,必须从会计环境这一起点出发。

(五)会计对象起点论

劳秦汉(1992)认为理论体系必然要对其对象进行完整反映,因而要将会计对象设定为该体系最根本的逻辑起点。

(六)其他单一起点理论

除了之前提到的五种逻辑起点,不少学者还提出了其他的单一起点理论。例如,《会计基本理论比较研究》提到会计职能论认为会计职能内部方面体现了结构与本质,外部方面与系统和环境联系,贯穿会计工作全过程,并建议以会计职能为起点建立会计准则理论框架。吴水澎(2001)认为,从质和量的角度看,广义的“价值”可以作为会计学的逻辑起点。但这些结论大多也都受到不少其他学者的质疑,并没有得到更广泛的认可。

(七)双起点论

由于对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存在着各种看法,很难找到一种对于逻辑起点的最权威的解释,因此不少学者提出将两种因素共同作为逻辑起点的双起点论。包括以下代表性观点:苏新龙(1996)将外部环境的影响分为客观上影响会计的基本假设上,主观上影响信息使用者对会计的要求。因此,他将会计理论的起点确定为会计基本假设与会计目标。李先富、吴俊峰、姚渝(1999)的看法是为了解释一系列会计理论创新问题,应该把会计环境和会计本质结合作为逻辑起点。

三、对存在诸多逻辑起点的思索

在国内外研究现状中列举了各种的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我们不禁思考,为何会有如此多的逻辑起点的看法。我们认为至少有以下两点原因:一是逻辑起点在会计理论中的重要性,由于逻辑起点决定在构建会计理论框架的起始点,或者说是依据,它直接影响了之后的会计理论研究展开的方向,最终会大大影响整个会计框架的各部分形式与整体构建的结果。另一个原因是,各种的会计理论逻辑起点的论断虽然都有相当的道理,但又并非无懈可击。会计假设作为逻辑起点可以确定会计核算的时间空间范围,但未必能推出所有会计准则,而且无法引出会计目标。而以会计目标作为逻辑起点,对当今的会计理论领域上的创新的解释能力有限。会计本质作为逻辑起点,显得过于抽象,对构建合理的体系应用上不方便,它更像是一种理论前提。如果考虑会计环境,如同外因在起作用,而且以一种环境作为逻辑起点,本身对于探明内在的规律性有限,很难得到完全认可。而会计对象也同样是高度抽象,难以具体化。其他的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也都存在着各自的不足,而难以得到更广泛的认同。找到一种最佳的会计理论逻辑起点的难度之大,以至于不同时期不同观点的不断涌现,争论也没有停止,而这恰恰促进了会计理论的不断发展,会计框架构建的不断更新与进步及完善,从这个角度看,难以得出一种最合适的会计理论逻辑起点也未必是一件坏事。

四、结语

鸡论文范文第5篇

油涡轮部件的基本工作原理

油涡轮部件的基本结构型式,如图2所示,主要包括油涡轮和升压泵两个子部件,二者之间通过传动轴联接,其中油涡轮基本结构如图3所示,主要包括蜗壳、喷嘴、转轮和弯管四部分。油涡轮通过喷嘴将油流的压力能部分转换为动能冲动转轮做功,通过传动轴将所获得的轴功率传递给升压泵,升压泵再给主油泵入口供油。油涡轮与升压泵的轴功率匹配原则为:式中:NT为油涡轮轴功率;ηT为油涡轮水力效率;NB为升压泵输出轴功率;ηm为油涡轮部件的机械效率。其中,油涡轮的轴功率为:式中:QT为通过油涡轮流量;ΔPT、HT分别为油涡轮的压降和水头。升压泵的轴功率为:式中:QB为升压泵送出的流量;ΔPB、HB分别为升压泵的压降和扬程;Ne为升压泵输入轴功率;ηB为升压泵水力效率。

油涡轮基本原理模型的建立

1基本原理模型的概念

油涡轮基本原理模型就是理想的“极限型”油涡轮,即是将等角速度旋转的空间环列叶栅简化为等速直线运动的平面直线叶栅,如图4所示。

根据径流式与冲击式流体机械的经典假设,将油涡轮的复杂三元流动问题简化为二元流动问题。

(1)鉴于油涡轮叶片排列密集,假设转轮叶片数目Z0无限多,也就是说每枚叶片的流动一致。

(2)由于油涡轮叶片为一定高度的与图面相垂直的柱面,轴面速度沿叶片高度均匀分布。

(3)转轮直径D1逐渐增加至无限大,转轮叶片绕着无限远处的轴心线转动,其运动可以视为等速直线运动,其速度为旋转线速度U。(4)射流直径d0逐渐减小至无穷小,可以视为理想的连续质点束。其中,油涡轮基本原理模型的主要参数包括:入口射流与叶栅运动速度U夹角为入射角α1;出口射流与叶栅运动速度U夹角为出流角α2;相对速度W1与叶栅运动速度U的夹角为射流相对入流角β1;相对速度W2与叶栅运动速度U的夹角为射流相对出流角β2。基本原理模型中,叶片作直线运动,射流位置始终保持不变,且每个叶片型线完全相同,因此,叶片上的流体质点均沿着彼此完全相同的轨迹运动。叶片运动方向上转轮所受射流的作用力等于各个叶片受力之和,力的大小完全等同于一个位置固定的、翼型完全相同的叶片,接受以相对速度为W1的射流冲击时所产生的作用力。

2理想射流对叶片的作用力

根据冲量定理,Δt时间内叶片作用于流体质点的合成冲量为:式中:m为单个流体质点的质量;F为叶片反作用力;1W为进口速度;2W为出口速度。

理想射流对叶片的作用力[6]为:油涡轮关心的是转轮的扭矩和轴功率,需要获得射流对叶片作用力在叶片运动方向上的投影,也就是U方向上的分力FU。

3基本原理模型的特征方程

定义速度比ψ为叶片运动速度U与射流速度V1之比,由图4可知,流体质点速度在U方向上的投影为:因此,射流对转轮做功,即是油涡轮的输出功率为:这就是油涡轮基本原理模型的特征方程,主要包括几何参数(射流入射角α1,射流相对入流角β1,射流相对出流角β2)与运动参数(速度比ψ),给出了其水力性能与几何参数、运行参数的定量关系。

4关键影响因素的辨识

射流相对入流角β1的表达式为:式中:射流相对入流角β1,仅由射流入流角α1与速度比ψ决定,同时,油涡轮转轮叶片反动度很小,可以视为冲动式叶片,即β2=π-β1。若假定喷嘴效率φ2为定值,则油涡轮效率仅为速度比ψ与射流入流角α1的函数,即η=f(α1,ψ)。真实油涡轮由基本原理模型演化而来,将基本原理模型的转轮直径逐渐减小,射流直径逐渐加大,其实质是直径比D1/d0次第减小,便获得了一系列真实油涡轮。

综上所述,真实油涡轮的关键影响因素包括射流入流角α1、速度比ψ与直径比D1/d0。

转轮叶片相对于射流的运动

令射流不动,则转轮以角速度ω转动,同时,转轮中心逆着射流方向运动,其速度大小等于射流速度,方向相反,即是-V1。这一运动等同于在转轮上固定一个虚拟圆,虚拟圆沿着与射流平行的直线无滑动地滚动,如图5所示。虚拟圆的半径为α=V1/ω,转轮与叶片均处于虚拟圆内,即是D1<2a。在Y轴上取点K(0,r),虚拟圆转动t度时,K点在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是(x,y),其方程式如下:因为a>r,则为内摆线方程,这便是转轮叶片相对于射流的运动轨迹方程。

相邻叶片相应点的相对轨迹也是内摆线,形状完全一样,只是沿x轴平行移动一段距离P=2πa/Z0.

油涡轮参数化设计模型的建立

若转轮的直径比D1/d0一定,根据油涡轮基本原理模型可知,给定叶片型线与射流入射角之后,速度比ψ为定值。换句话说,确定结构参数及运动参数(α1,ψ),便可以设计相应的最佳叶片型线。根据如图4所示的速度三角形可知,若叶片运动速度U保持不变,逐渐减小射流入射角α1,则叶片型线曲率变大,更加弯曲;若射流入射角α1不变,逐渐减小叶片运动速度U,则叶片型线曲率变大,亦更加弯曲。下面根据油涡轮基本原理模型指出的关键设计参数建立了有涡轮的参数化设计模型,如图6所示。

由图可知,参数化设计模型的主动参数包括:

(1)转轮转速n,对应于叶片运动速度U。

(2)喷嘴孔轴心线与Y轴夹角θ,对应于射流入射角α1.

(3)转轮直径D1和喷嘴直径d0,确定了转轮直径比D1/d0。

(4)顺时针旋转的转轮,前一个叶片的工作面圆弧R1与后一个叶片的背面圆弧R2,确定了叶片型线以及二者之间的流道变化规律。

(5)转轮叶片弦线与过叶片端点轴心线的夹角γ,也就是叶片在上的定位。其余参数均为被动参数,随着以上主动参数改变。

油涡轮设计边界条件的确定

“主油泵-油涡轮”子系统框架如图7所示。主要元件包括主油泵M、油涡轮T、升压泵B、节流阀TV、旁通阀BV、安全阀SV。根据汽轮机和电机转子轴承的润滑油流量与主油泵端部泄漏量Qml、安全阀溢油量Qsl之和以及升压泵出口与主油泵入口的高差Δh2,可以确定升压泵的流量和出口压力(节点1),从而确定其需要的输入轴功率。根据轴承的润滑油压力,可以确定反推油涡轮出口压力(节点6);根据主油泵出口压力(节点3)与主油泵出口与油涡轮入口的高差Δh1、节流阀压降ΔP1之差,可以确定油涡轮蜗壳入口,也就是节流阀后压力(节点5),节点5与节点6的压差即为油涡轮蜗壳入口至弯管出口的压降ΔPT。根据升压泵的输入轴功率,假定油涡轮的水力效率ηT、机械效率ηm为定值,由式(2)与式(3)可知,通过油涡轮的流量与其压降值的乘积为常数,即QTΔPT=C,若ΔPT已知,则可以确定通过油涡轮的流量QT。

油涡轮基本设计流程

(1)蜗壳设计按等速度矩原则设计蜗壳。uCr=K(19)式中:Cu为速度的圆周分量;r为半径;K为常数。

(2)喷嘴数目与喷嘴直径的确定

油涡轮的喷嘴为转轮提供自由射流,其流量的大小完全取决于出力NT。由式(2)、式(3)可知,油涡轮出力为:将式(20)、式(21)与式(14)联立可知,喷嘴水力损失系数φ与喷嘴直径直接相关,因此,喷嘴直径d0与喷嘴数目nj的乘积仅为油涡轮出力NT、蜗壳入口至弯管出口压降ΔPT的函数,如式(22)所示。

(3)设计转数与转轮直径的确定

将式(20)、式(21)与式(14)联立可知,喷嘴水力损失系数φ与喷嘴直径直接相关,因此,喷嘴直径d0与喷嘴数目nj的乘积仅为油涡轮出力NT、蜗壳入口至弯管出口压降ΔPT的函数,如式(22)所示。转轮运动线速度U为:将式(23)与式(14)联立可知,喷嘴直径确定后,喷嘴水力损失系数φ为定值,同时,速度比Ψ与转轮直径直接相关,选取转轮转速n后,即可确定速度比,因此,转轮直径D1与转数n的乘积取决于蜗壳入口至弯管出口压降ΔPT。油涡轮设计必须遵循“转数第一”原则,即保证油涡轮在其最优速度比下运行。

(4)喷嘴射流角的确定

第(2)步与第(3)步,已经可以确定油涡轮的速度比Ψ与直径比D1/d0,同时,根据油涡轮基本原理模型的特征方程可知,油涡轮的效率仅为速度比Ψ与射流入流角α1的函数,即η=f(α1,Ψ)由此可以获得喷嘴射流角α1。

(5)叶片型线的确定

由第(2)~(4)步可知,直径比D1/d0、速度比Ψ与射流入流角α1均已确定,叶片的进、出口速度三角形也就确定了,叶片型线也就确定了,叶片曲率可以通过工作面与背面的圆弧半径调整。

(6)转轮叶片数目的确定

保证所有射流质点都对叶片做功的极限条件,两条内摆线恰好交汇于射流的外表线,可得叶片数目的下限值为:增加叶片数目,从而减少每个叶片的工作区段、受水时间与受水量,使其工作状态向基本原理模型靠拢,提高转轮效率。

(7)叶片在上的定位

叶片接受射流做功的大部分时间里,保持与射流垂直或接近垂直,也就是说每个叶片接受射流的中间位置与射流成垂直状态将是最佳选择。在图5中首先将叶片沿径向方向布置,然后将叶片沿内摆线平行移动至中间位置,并使叶片与射流垂直,同时,保证叶片在接受射流的整个过程中,偏离垂直位置的偏角最小,这就是叶片在上的定位原则。

(8)转轮流道变化规律检查

转轮上前一个叶片的工作面和后一个叶片的背面构成了流道,采用内切圆方法获得过水断面面积沿其中间流线的变化规律。

油涡轮性能预测模型的精度验证

借鉴径流式涡轮的预测模型,采用二阶迎风格式的标准k-ε模型,压力-速度耦合方式采用SIMPLEC算法,选用多重参考坐标系模拟转轮与喷嘴隔板动静交界面耦合问题,采用速度进口、压力进口与无滑移壁面边界条件,工作介质为22#透平油。

利用FLUENT软件可以直接提取压力、扭矩等外特性参数,从而获得水头、效率等次生参数值。以Ⅰ型油涡轮为例进行性能预测模型的精度验证,其关键几何参数如表1所示,其设计工况点相关参数为进出口压差0.8MPa,流量4000L/min,转速1500r/min。油涡轮全流道三维模型,如图8所示。设计工况点附近,油涡轮输出功率、水力效率与通过流量的关系,如图9所示。数值分析模型预测值与实验值相比,其最大误差为1.7%。油涡轮转轮叶片表面的静压分布,如图10所示,其进出口压差仅为0.11MPa,叶片反动度很小,同时考虑到58枚叶片的冲击损失与沿程阻力损失,可知转轮叶片主要利用射流所具有的动能做功,可以作为冲动式涡轮进行设计。

油涡轮设计实例

1油涡轮基本设计流程

以Ⅰ型油涡轮为基础改型设计Ⅱ型油涡轮为例说明其基本设计流程。根据设计边界条件,参照Ⅰ型油涡轮的关键几何参数,生成多组方案并利用经过精度验证的性能预测模型进行筛选获得最终方案。

(1)设计边界条件

由图7可知,根据汽轮机转子轴承、电机轴承以及氢密封所需的润滑油流量,再加上预估的主油泵端部泄漏量与安全阀溢油量,可以确定升压泵需要提供流量为9500L/min;根据升压泵出口与主油泵入口的高差可知,升压泵出口压力为0.26MPa;考虑到Ⅱ型与Ⅰ型油涡轮传动轴的通用性,应当降低传递的扭矩,因此,将设计转速升高至1600r/min。由此可知,设计工况点处升压泵的轴功率需求为52.5kW,若假设传动轴的机械效率为95%,则油涡轮输出功率的设计要求为55.3kW;根据主油泵出口压力、主油泵出口与油涡轮入口的高差与节流阀压降可知,Ⅱ型油涡轮的进出口压差为0.85MPa,略高于Ⅰ型油涡轮;根据经验假定油涡轮效率为60%,由式(20)可知,Ⅱ型油涡轮的设计流量为6900L/min。

则Ⅱ型油涡轮设计参数为进出口压差0.85MPa,流量6900L/min,转速1600r/min。

(2)关键几何参数

Ⅱ型比Ⅰ型油涡轮的设计流量增加了2900L/min,为了保证通流能力与喷嘴的效率,必须增加喷嘴数目与喷嘴直径,经过试算后取喷嘴数目为20组,喷嘴直径增大2mm,由于是双孔喷嘴所以叶片高度也随之增加4mm。再次考虑到传动轴的通用性,进一步减小传动轴的扭矩,叶轮直径增大10mm;由油涡轮基本原理特征方程可得,喷嘴孔轴心线与Y轴夹角为54°。Ⅱ型油涡轮关键几何参数,如表1所示。

(3)叶片型线

Ⅰ型油涡轮叶片数目的设计余量较大,因此,Ⅱ型油涡轮叶片数目可以保持不变,同时,叶片宽度(叶片弦长)应该随喷嘴直径增大而增大,因此,将叶片型线略微放大,Ⅱ型油涡轮的流道面积变化规律,如图11所示。

(4)Ⅱ型油涡轮性能评估

Ⅱ型油涡轮的流量-功率-转速关系,如图12所示,设计工况点处,其输出轴功率为59.8kW,能够满足升压泵的输入轴功率要求,同时,具有一定余量使得油涡轮在6300~7500L/min范围内也能满足升压泵的需求。Ⅱ型油涡轮的流量-效率-转速关系,如图13所示,设计工况点处,其水力效率为61.5%,与设计之初的假定值60%比较接近,同时,油涡轮在6300~7500L/min范围内其效率值亦稳定在60%左右,与假定值一致。

2产品性能的试验验证

厂里油系统试验台的布局与主要装置,如图14所示,可以进行主油泵试验、油涡轮试验以及二者的联动试验。保持油涡轮的进出口压差0.85MPa不变,通过调节通过油涡轮的流量来保证升压泵的“压力-流量”曲线,Ⅱ型油涡轮试验结果,如表2所示,油涡轮在1600~1750r/min范围内均满足升压泵的工作要求。

结论

(1)通过借鉴径流式与冲动式涡轮的设计理论,提出了基于速度三角形与冲量定理建立的油涡轮基本原理模型及其特征方程,找出了其关键影响因素——射流入流角α1、速度比ψ与直径比D1/d0。

鸡论文范文第6篇

所谓的内部控制,指的就是为了保障组织的目标可以实现,组织内的各级管理人员对下级部门的工作情况和进度进行评估,在工作出现偏差的时候,管理人员给予及时的修正,防止这种情况再次发生。而计算机应用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2计算机应用对会计内部控制的影响

2.1影响控制的内容、形式

在传统的会计控制系统下,内部控制的对象主要是人,执行的是操作人员和所在的职务分离的控制方式。在当前会计电算化的背景下,内部控制既包括了对人员的控制,还包括了对会计所使用的软件的控制。转变了以往单一的人工控制模式,采取人工和程序控制结合在一起的控制方式。这种方式使得电算化的程序大部分都具有自我调控的能力,但是这种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计算机程序安全性和稳定性的影响。所以,会计操作人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操守和职业素养,防止计算机病毒和电脑黑客的侵入。

2.2影响控制对象

由于会计电算化的应用,一些传统的由人工操作的部分逐渐转变为了由计算机来操控。这样就使得会计内部控制的对象随之发生了改变。在传统的控制对象中,以人为主,而电算化系统下,数据处理的大部分工作则由计算机来进行。所以内部控制的对象转变为了人和计算机系统的双重控制。

2.3影响实现方式

在电算化的系统下,会计的内部控制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来实现。这也就是说,会计内部控制的效果与应用程序的性能密切相关。所以,财务工作者要转变之前对程序的依赖性,在一个程序发生错误的时候,就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的办法,这样可以有效地降低错误发生的概率,确保会计系统地科学、高效运行。

2.4影响会计数据

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之中,数据处理的效率和质量都有了很大程度地提升。因此,便可以利用一种一致的核算形式。但是,由于数据处理的工作大部分被计算机所取代,人们看不到数据处理的过程和方式,所以这一特性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即使数据被篡改和删除也不会被轻易的发现。所以,就对加大会计内部控制的难度。

2.5影响网络控制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会计工作方式。当前的财务软件,例如远程报账、网上支付等,都缺乏与之相对应的内部控制制度。这样就会给会计电算化工作带来一系列的难题。所以,会计工作者要逐步提高自身的电算化水平,推动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3会计内部控制的对策

3.1组织控制

所谓的组织控制指的是用职能分离、分工合作等方法来确保会计系统的正常运行。通过对企业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的职能进行分离,来达到对会计内部实行控制的目的。要在部门权力和责任的划分上,明确各自的责任和工作的范围。同时,在部门的内部实行岗位分工,并加强对会计人员和档案管理人员的监管力度,不允许这些担任重要岗位的人员兼职其他的岗位。组织控制还要求制定严格的人事管理制度和任免制度,这样可以有效地加强对会计行业的内部控制,并且实行人员考核制度,提升会计工作者的工作效率。例如,对各部门的内部组织进行控制、对会计系统的整体进行控制等。

3.2机房控制

会计电算化,不仅对应用的软件具有较高的要求,同时对会计操作的硬件设施也有一定的要求。因此,要保障硬件设施的完善和可靠。企业可以在内部建立机房,重视对计算机设备的维护与检修。提升计算机的自我检测能力,来确保信息处理和数据传输的准确性。例如,运用奇偶校验以及回声校验等方式来对传输的数据和控制的信息进行检验,确保传送信息的正确性。

3.3操作控制

在企业内部建立严格的制度,这样可以规范会计工作者的操作方式,也可以确保数据的准确和数据传输的高效性。例如,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操作流程、技术规章等,同时可以减少系统运行中出现差错的概率,实现对信息系统内部的组织控制。

3.4软件控制

企业应该积极地建立严格的会计软件验收、申请、维护等制度,将软件维护工作放在首位,任命专人来承担软件维护的工作,并且加强对软件维护工作的监督。维护工作必须在有监督人员在场的前提下进行。

3.5开发控制

如果企业自行来开发会计软件,就需要企业不断加强对于软件系统开发的控制,进而提升软件的运行质量。对于软件的系统开发,包括系统分析、系统评价、系统审查、日常维护等多个阶段。各个阶段之间的连接点就是十分重要的控制点。因此,企业要对软件的开发工作加强管理和控制,确保开发过程的顺利进行。以提高软件的质量。如果企业采用的其他的会计软件,例如,商品化的会计软件,就需要在采购的时候留意软件是否通过了审查,并且在日后的软件维护等方面是否有保障。

4结束语

鸡论文范文第7篇

起落架接地点参数设计

起落架接地点的设计要根据飞机的重量、重心包线、几何外形、执行任务等来确定。在给定输入条件后,要使得接地点的设计满足飞机结构、漂浮特性和使用特性的需求。

1起落架布局形式

现代民用航空运输飞机大多选用“前三点”式起落架布局形式。与“后三点”式起落架布局形式相比,这种布局形式可以使得飞机在地面状态时,客舱基本呈水平状态,有利于改善驾驶员视界,减小起飞滑跑初期的高阻力。由于主起落架在飞机重心之后,飞机在刹车、地面操纵时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同时在飞机着陆时,主起落架会产生一个使飞机低头的力矩,帮助飞机减小着陆攻角,有利于减小着陆场长。该种布局的缺点主要集中在主起落架接地点的选取,即如何处理好在最大限度满足各种使用特性的前起下,使得主起落架在收藏空间、结构形式上合理、可行。

2起落架接地点参数设计

起落架接地点的设计原则是在满足飞机使用安全性的前提下,依据飞机的重量重心、几何外形等特征参数,最大限度地满足飞机在滑跑、起飞和着陆阶段的使用要求。同时,还要考虑飞机系列化发展的需求。

2.1主起落架纵向接地点设计

(1)飞机起降特性限制

主起落架纵向接地点参数包含接地点的纵向站位(用%MAC表示)和接地点距飞机客舱地板高度的距离。其参数的选取主要受到飞机起降所需求的迎角θ的限制。为了满足飞机的正常起降要求,飞机的起飞迎角要求不小于飞机的着陆迎角,对于干线飞机,一般在8°~10°。同时,要重点考虑飞机单发起飞时的极限迎角需求,一般是在正常起飞迎角的基础上增加1°左右。

在初始设计阶段,如果有足够的数据支持,也可以通过计算分析的手段,将飞机腾空时的迎角θLOF作为输入条件,其计算公式如下:其中,αLOF为正常起飞时预期的最大迎角,VLOF为正常腾空时空速,CLLOF为对应VLOF的升力系数,为升力线斜率。l1和l2参数如图2所示,分别表示主起落架全伸长状态接地点与飞机尾擦点连线与停机状态地面线相交的两段线长度。对于干线客机,飞机抬头率一般取4°/s。此外,还需要考虑飞机系列化发展的需求,给系列化家族中的加长型飞机在起落架布置上留有必要的空间。对于干线客机,基本型飞机最终确定的起降迎角一般是在其起降需用迎角的基础上增加2°~4°,要视客舱增加长度和机身后体修行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确定。

(2)飞机结构设计限制

现代民用运输机大多采用高气动效率的超临界机翼,其外形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后缘部分收缩剧烈,这就给下单翼布局形式飞机的主起落架收藏带来了较大的空间限制。另外,采用较后的主起落架接地点,可能会出现主起落架的转轴较长,主支柱后倾角较大,主起落架转轴偏角较大等设计情况,这些都会造成主起落架重量和寿命上的损失。所以在设计之初,要依据飞机的结构特点,主起落架的接地点不能过于靠后。

(3)翼下吊大涵道比发动机限制

现代民机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普遍采用油耗小、噪声小的大涵道比喷气发动机,而随着民航业环保、节能要求的提高,发动机会采用更大的涵道比,其对应的短舱直径也有较大增加。目前下一代新研发的发动机涵道比已经增大到12左右。为了满足短舱与地面的间隙要求,就需要起落架有一定的长度来支撑飞机。对于翼吊布局的飞机,其短舱与地面的最小间隙为458mm(18in)。

(4)地面维修高度限制

飞机机体表面设有许多检查、维护口盖,根据机场现有的维修程序和维修设备的需要,同时考虑人机工效学,需要对飞机的高度有一定的限制。

(5)主起落架纵向接地点参数选取限制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绘出主起落架纵向接地点参数选取区域限制图,如图3所示。对于采用放宽静稳定技术的飞机,其重心后限位置较后,在考虑加长型发展空间的基础上,基本型飞机不可能在狭小的参数选择区域内选取到防倒立角大于飞机擦地角的主起落架纵向接地点位置,这也是现代民机主起落架布局设计的一大特点。在可选域的参数选取中,要考虑在最严重的重量、重心组合的情况下,使得选取参数对应的飞机防倒立角能尽可能的比飞机运营过程中起降的最大迎角θ大。

2.2主起落架横向接地点设计

主起落架横向接地点即表示飞机的主轮距(用%SPAN表示),其参数的选取也受到多重因素的制约,如图4所示。

(1)主起落架收藏空间的限制

在选取主起落架纵向接地点参数后,就需要开展主起落架横向接地点的设计,即在飞机上进行合理的空间布置,满足主起落架对收藏空间的需求。

在起落架收藏的概念设计中,需要考虑轮胎的膨胀、膨胀轮胎与收藏路径上各种结构件的间隙等影响主起落架收藏的主要因素。轮胎主要考虑充气膨胀间隙和由转动引起的形变间隙,在名义轮胎尺寸的基础上,加上这两部分间隙变化尺寸,构成起落架收藏设计中的“协调用轮胎”尺寸。由于“协调轮胎”所考虑的膨胀和转动形变间隙均为最小间隙,加之飞机后继机对特殊机场适应性要求的需要,因此对于“协调用轮胎”在径向方向与收藏路径上各种结构件的间隙就需要留有足够的空间。

(2)主起落架转轴结构布置空间限制

主起落架的展向位置设计被限制在机翼后部由后梁和襟翼辅助梁所形成的“三角区”,如见图5所示,主起落架过分的沿展向靠外布置,会过分挤压起落架转轴的布置空间,给起落架转轴设计增大难度。其具体限制条件可依据机翼后梁走向、机翼kink位置、主起落架接头形式、襟翼舱布置空间、管线布置空间需求等确定,见图4中条目2。

(3)侧风与单发着陆限制

飞机在侧风或单发着陆的过程中,会带有一定的滚转角Φ,一般在5°~8°。在主起落架横向接地点位置选取时,就需要考虑由于飞机带滚转角着陆,发动机短舱与地面之间的最小安全间隙,一般要大于152.4mm(6in),见图4中条目3。

(4)机场使用限制

飞机机场适应性所包含的内容很广,其中有一条是根据机场的不同分类对飞机的几何参数进行限制,具体限制如表1所示。

2.3前起落架接地点设计

(1)操纵稳定性限制

前起落架和主起落架的接地点构成一个平面,有效地支撑住飞机的重量,当飞机的重心及主起接地点确定后,需要合理的选取前起落架接地点的位置,以确保飞机在侧风及地面转弯时的稳定性,一般用侧翻角Ψ表示,如图5所示。对于民用飞机,该角度不应大于63°。

(2)载荷分配限制

合理地选取前起落架的接地点位置,能较好地分配起落架所承受的载荷。一般情况下,前起落架的载荷系数为8%~15%,见图5。当前起落架接地点过于靠前,前起落架的载荷较小,会使得飞机在小重量状态下,前轮丧失部分或全部操纵性。相反,当前起落架接地点过于靠后,前起落架的静态载荷较大,在刹车产生的附加载荷作用下,很可能超过前起落架的设计强度。因此,需要合理地安排前起落架接地点的位置。

(3)结构设计考虑

起落架上的载荷需要传到飞机机身,为了减少飞机重量,需要使载荷的传力路径最短,最合理的方式是在靠近加强框的位置进行布置。

(4)飞机停机角设计考虑

由于飞机在停机时其重量、重心会有不同的组合,因此飞机的停机角是一个范围,目前民用飞机的停机角范围是-1°~1°。可以根据停机时客舱地板水平或是有轻微低头的需要来选择前起落架的长度。

飞机地面180°转弯检查

飞机起落架接地点确定后,在地面操纵时,除了要满足之前所述的安全性、稳定性和操纵性要求之外,还需要满足在预期的最低运营机场跑道宽度的条件下,实现飞机180°转弯的要求,如图6所示。对于超大型民用客机,会对飞机的接地点设计产生一定的影响。ICAO附件14卷Ⅰ中机场跑道宽度要求和起落架距跑道边界安全间隙要求分别见表2和表3。式中,b表示飞机的前主轮距,t表示飞机的主轮距,β表示飞机前起落架的转弯操纵角,s1表示主起落架图6飞机地面180°度转弯外侧双轮间距,s2表示前起落架外侧双轮间距。

当选定最低跑道宽度和对应的安全间隙后,根据公式(2)计算出前起落架转弯操纵角β。一般情况下,还需要考虑轮胎的侧滑现象,即在求出的前起落架转弯操纵角β上加3°~5°,该值以不大于45°为宜。

鸡论文范文第8篇

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城市居民时间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闲暇结构调整”成为现阶段能否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积极稳妥地进行闲暇结构调整,需要沿着闲暇的双重性与文化的双路径协同展开。其调整的路径依赖于文化型闲暇的形成过程,无论是市场还是政府,一方面,通过具体的制度安排影响城市生活方式,导致整个闲暇结构的形成或变动;另一方面,城市居民参与调整时所具有的能动性来自文化,城市图书馆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文化产物,这种与文化与生俱来的依存关系使得图书馆成为社会文化的象征,也使城市图书馆从诞生之日起就具备固有的文化属性,主要表现在城市图书馆作为文化机构承担着文化的保存和传承,推动着文化研究与文化创新。同时,城市图书馆作为收集、整理、储存、传播、交流文化成果的社会信息服务设施与机构,提供了闲暇消费模式向消费生产模式转变的第三空间,从而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三维变量整合。城市图书馆第三空间的作用:生态—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与生态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具有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生态文明理念,从而提高实现从开环的末端性治理到闭环的全过程控制改变的可能性;与社会的关系表现为社会福利增加和社会和谐,实现社会福利要素的改进;与经济的关系表现为知识经济的重要推动力,实现从数量型的物质增长到知识型的服务增长的变革。

2闲暇视角下的城市图书馆资源再配置效应分析

2.1概念模型城市图书馆第三空间中文化型闲暇活动是通过对社会及他人精神财富的消费,同时这种消费过程又是对精神财富的消化、继承、积蓄、再造和创新过程,提升个人信息素养、技能素养和文化素养。它并非是一种单纯的闲暇健身、健心行为,更为重要的是沟通感情、获得信任和尊重或是地位的象征,实现城市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转化型累积。由此可得,文化型闲暇视角下的城市图书馆资源再配置传导机制是指通过城市图书馆的文化型闲暇消费生产,实现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的转化性积累,从而降低交易成本,加速资源再配置效率的过程。由此可以看出,从文化型闲暇视角对图书馆的资源再配置机制进行研究,可以整合生态—社会—经济变量,促进图书馆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全面推行。其主要包括:人力资本传导机制、社会资本传导机制以及通过沟通机制和学习机制,还存在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的联动机制。

2.2人力资本效应分析闲暇时间增加,但并没有明显地使效率损失的原因在于,人们延长了学习时间,特别是各种正规教育以及在职培训活动等,而日益减少了进入劳动市场的时间。学习时间是教育过程的一种投入要素,通过这种要素使用产生人力资本的积累。人们之所以选择闲暇,是基于有限理性假定,人们相信通过受教育闲暇时间利用可以提高其未来享受生活的能力,提高对自己未来的评价,从而降低对未来的贴现率。受教育闲暇时间增加人力资本的积累,同时人力资本的积累也会增加闲暇的动态需求。但需要指出,用于人力资本的闲暇时间使用量随着年龄增加而趋于下降,其原因在于两个方面:其一,当寿命周期一定时,未来收益的当前价值将随年龄增加而减少;其二,投资成本将随着人力资本的增加而上升。交易费用理论认为,在市场上所进行的交易可看作是缔约各方之间关于产权的部分或全部转让,这些转让可以通过许多不同的合约安排来进行。然而,这些转让以及各种作为生产要素投入的相互协调都是有成本的,其中包括契约制定过程中当事人之间讨价还价的成本,以及执行契约条款的成本。契约的存在并不是因为物的交换的损益,而是隐含于物的背后的产权变动所引致的利益关系的调整。产权的核心是关于人的行为的约束条件,是对交易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明确界定。给定制度环境,那么产权分配直接与参与人的谈判力有关。假定给定制度环境,则资产的专用性一般是产权谈判结果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本尤其异质性人力资本的累积可以提高其资产专用性,从而降低交易成本。

2.3社会资本效应分析闲暇时间往往代表了非市场时间的有价值利用。这种非市场时间的有价值利用会产生行为人之间的非市场相互作用的经济效应即社会资本。需要强调这种非市场时间利用的经济效用可能并不是行为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初衷,具有偶然性和随意性。例如一个人利用闲暇时间参与图书馆服务,如在大量阅读过程中,进行“重复的社会性相互作用”,产生彼此沟通和信任而获得正外部性;以及这种正外部性感染到读者周围的人而获得正外部性。此外,阅读过程中能够明显改善人的紧张情绪和压力,给人带来快乐,这种快乐会波及相互作用的行为人而获得正外部性。读者获得的外部性即社会资本。社会资本与交易费用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良好的社会资本可以降低交易费用,反之,社会资本不足,会增加交易费用。社会资本对交易费用的节约表现在它有利于成员间的合作与彼此信任,从而节省了协议谈判、拟定和执行的时间、精力和费用。首先,市场体制下仅存在经济交换,双方是相互独立的,没有任何依赖关系,一次交易的完成就意味着关系的终结。网络体制下不仅存在经济交换,也存在关系交换,交换建立不但是物的量与量的关系,而且建立的是人与人之间质的关系,即使完成一次交换,彼此之间依然存在持续的互动。由此网络交换同市场交换相比,网络交换变为一种重复博弈。经过一系列博弈之后,博弈方就能找到合作解。社会资本对交易费用的节约还表现在可以节约信息费用。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社会关系网络在信息获取这个意义上说就是一张信息网络,较易于发现需求和供给,故交易搜索成本减少,甚至接近于零。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