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5 15:26:54
遏制论文范文第1篇
当前,我国关于社会工作介入唇腭裂患者及其家属的文献并不多见。学者石冰和郑谦认为,从社会工作的视角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并提出主要的干预形式包括:在病区开展以健康教育为主的心理支持小组活动,开展社工参与下的患者康复活动。通过开展社会心理支持小组,让唇腭裂患者及其家属得到心理上的慰藉与压力的释放,从而达到其身、心、社三方面朝着良性方面的健康发展。
2具体服务方案
结合本次小组活动的目标,我们设计了具体的服务计划,由于本次的服务尚未全部完成,现主要介绍我们已经完成的三次服务方案。第一次服务活动“让我了解你”,主要是为了我们社会工作者与唇腭裂患者及其家属有个初步的了解。鼓励唇腭裂患者参与我们的小组活动,了解我们的服务性质。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也能有个初步的认识,不断改进我们的服务内容与方式,以应对不同患者的不同情况。第二次服务活动“心灵手巧”,主要是邀请医院的护士为我们讲解术后护理的知识,增强家属照顾患儿的科学性。工作人员与唇腭裂患儿一起进行手工的制作,发掘孩子身上潜在的能力,开发孩子的动手能力,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要求患儿将制作的手工艺品送给家属,并且要告诉她们“你们辛苦了,谢谢你们,我爱你们。”第三次服务活动“释放压力、轻松快乐”,主要是通过一个简单的心理测试,看看患者的家属身上是否存在较大的压力,告知患者与家属如何处理自身的压力,可以向我们社会工作者倾诉自己的难处,或者我们与组员分享,大家一起鼓励与支持组员。最后,我们在心愿便利贴上,写下我们此时此刻最想说的一句话,表达我们的希望与愿景。
3效果评估
每次活动结束后,社工要对该次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为活动方案的改进提供依据。“对于唇腭裂患者的服务,我们尽量采取小组工作的方法,因为他们的同质性还是比较强的,大家存在共同的问题需要社工的支持与帮助。但是针对个别患者或家属的特殊情况,我们还是会采用个案工作的方法,深入发掘案主的能力,采用个别化的方式为患者提供满意的服务,纾解内心的压力与悲伤。”———社工MJ“通过参与这三次的服务活动,作为社工,我收获了很多,但是我也发现自身还是存在诸多问题。由于每次的服务对象的变化,需要做全方位的准备,每次小组活动的开始还是有些紧张,内心不知道患者的想法或者是否认同自己的服务理念,自己每次都要考虑到方方面面,希望我们每次的服务能够真正给患者带来一丝的宽慰。”———社工DX
4总结与反思
遏制论文范文第2篇
1放射性离子植入治疗的国内外发展历史
近距离放射治疗的发展历史至今已有100多年,早于1898年居里夫人发现镭并用于临床治疗肿瘤。1901年Pi-erreCurie提出近距离治疗(Brachtherapy)这一术语,发明了能够埋入组织内带有包壳的放射性核素离子,并运用于狼疮(lupus)的治疗;1903年美国学者Alexander最先提出将放射性物质直接植入到肿瘤组织中进行放射治疗,开创了恶性肿瘤近距离治疗的新纪元;1909年法国巴黎的Pasteau和De-grais使用带有包壳的镭经尿道植入近距离放射治疗前列腺癌,开创了组织间近距离治疗的先例;1965年美国纪念医院的Whitmore成功研制出125I粒子,并应用于前列腺癌的治疗,取得了成功;1972年Whitmore等通过耻骨后插入125I粒子治疗局部和转移性前列腺癌,为今天的近距离放射治疗奠定了基础。随着医学技术不断地进步,经过我国学者的不断努力,国产6711型125I粒子于1998年研制开发成功。2001年,王俊杰等[2]在国内首次应用图像引导技术的治疗计划系统,用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前列腺癌和大肠癌,取得较好的效果,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超声技术、放射物理学、计算机三维治疗计划分析系统(TreatmentPlanningSystem,TPS)和模板定位技术引导下置物及术后分析系统的出现,使这一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通过大量临床应用发现,125I粒子内放疗治疗恶性肿瘤具有精确的计量分布、粒子的准确植入、创伤及并发症少、疗效较佳、可近距离作用于肿瘤细胞等优势。可见,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恶性肿瘤是一种较合理、较有效的辅助治疗恶性肿瘤的方法。
2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的特点
125I粒子为一种低能放射性同位素,其直径为0.8mm,长约4.5mm,包壳钛管壁厚约0.05mm,直径为0.8mm吸附有125I的银棒。125I半衰期为59.43d,是通过电子俘获而衰减并放出特征性的光子和电子,电子被钛管壁吸收,光子主要发射27.4KeV、31.4KeV的X射线和35.5KeV的γ射线,同时激活的银棒发射22.1KeV和25.2KeV的荧光X射线,放射性粒子产生的低能量γ可持续照射肿瘤细胞使其DNA单链与双链的断裂,从而杀伤恶性肿瘤的干细胞达到处方剂量和半衰期后使肿瘤细胞失去繁殖能力。125I的铅半减层厚度为0.025mm,有效照射距离的初始剂量率为0.08~0.1Gy/h,由于其半衰期和能量释放都比较适中,具有穿透到局部组织间的作用,对周围的重要脏器热损伤效应小,粒子植入体内或体表不会吸收入血也不会排出体外,能在一定时间内持续发挥作用,适用于杀伤生长缓慢的肿瘤细胞,对人体和周围环境较安全,成为目前临床上较为常用的一种粒子源[4]。近距离放疗包括组织间插植和腔内治疗两种,临床上较为常用的为组织间插植。组织间插植是通过微创的方式将多个封装好的具有一定规格、活度的放射性核素粒子经施源器直接施放到肿瘤组织内,进行高剂量的照射治疗,根据植入时间可分暂时性插植治疗和永久性插植两种。
暂时性插植治疗剂量率一般为0.5~0.7Gy/h,是指根据计划将放射性粒子植入到肿瘤体内或肿瘤周围,经过一定时间分次高剂量率照射达到处方计量后,大多需将放射性粒子取出;暂时性插植使用的放射性粒子主要为初始计量较高的核素,如铱-192、钴-60等,治疗方法多为分次高剂量率照射,使用时装治疗机完成,大多需要再次手术取出施源导管。永久性插植治疗的剂量率一般为0.05~0.1Gy/h,选择粒子的活度在0.3~1.0mCi/粒(1Ci=3.7×1010Bq)之间,它是在B超或CT引导下通过计算机三维立体治疗计划将放射性粒子植入到肿瘤区域,粒子可永久保留在体内;永久插植使用的放射性粒子主要为初始剂量率较低的核素,如碘-125、钯-103、金-198等。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近距离治疗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它是一种新型、低能、安全、易防护的技术。
3125I放射性粒子在涎腺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及取得的成效
3.1安全性与疗效125I放射性粒子为初始剂量率较低的核素,较适用于组织间的永久植入,国内外学者对粒子近距离放疗的安全性给予认可。研究表明腮腺癌患者接受的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后,对周围人群的辐射量远低于国家规定防护的标准值(50msv/年)。North等[6]通过研究显示腮腺癌单纯手术切除的五年生存率约为59%,局部控制率约为74%;而腮腺癌切除术后结合125I粒子放疗的五年生存率约为75%,局部控制率约为94%。Stannar等[7]对9例软腭部的唾液腺恶性肿瘤的患者行手术后结合125I粒子植入近距离放疗的治疗方法,放置时间约3~7d,平均随访时间为50个月,未见复发的病例出现。ZhangJ等[8]于2008年报道恶性涎腺肿瘤病人行手术结合125I粒子放疗的效果观察,对12例患者进行术中或术后将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靶区,随访3~5年,结果无肿瘤复发或毒副反应等,面神经功能也在术后6个月内得到了恢复。张素欣等[9]报道9例腮腺癌患者手术切除腮腺及肿物,保留面神经,术后行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随访4~5年局部未见新生物,未出现面神经功能障碍的症状。吕淑珍等报道13例涎腺恶性肿瘤手术切除肿物,术后2~4周行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术后一周及两个月后复查CT,未见放射性粒子移位,随访时间为6~72个月,未见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张行涛等治疗一组20例腮腺黏液表皮样癌常规手术将肿瘤切除后行125I粒子内放疗,随访五年以上未见一例复发,面神经功能未见明显异常。
3.2治疗方法的改进
3.2.1125I放射性粒子链现临床上常用的是125I放射性粒子单颗粒子源植入,由于患者的体位变化或者植入角度的偏差,可能导致最终粒子未能按照计划的位置植入而不能达到均匀分布。近年来国外学者已开发研制出125I放射性粒子链,是将放射性粒子和间隔棒依次交替装入粒子管并固定而组成的链状结构,能够精确、立体地植入到肿瘤组织内或者肿瘤浸润组织,这样可以使病灶受到精确的、持续剂量的放射线杀伤。这种粒子链减轻了患者的痛苦,节省了植入的时间,减少了植入的偏差。
3.2.2复合型放射性粒子复合型放射线粒子是指在同粒子中有两种或者两种以上核素的放射性粒子,如将125I和103Pd按照需要封闭在同一粒子中制作复合粒子。有文献报道,认为125I和103Pd两种不同的放射性粒子在混合使用治疗恶性肿瘤方面效果更佳[12]。因为103Pd的辐射为中剂量率,半衰期为16.96d,释放出50%的能量只有8.5d,成为攻击癌细胞的“第一部队”;而125I辐射为低剂量率,半衰期为59.43d,释放50%的能量需30d,正好成为103Pd之后攻击癌细胞的“第二部队”。103Pd适用于分化差、繁殖快的肿瘤细胞,125I适用于分化好,分裂较慢的肿瘤细胞,因此,两者混合使用可发挥不同放射性粒子的生物和物理学特点,达到治疗不同恶性肿瘤的目的。彭阳红等[13]利用125I-103Pd复合型放射性粒子植入小鼠肺移植瘤体内,治疗效果较理论上治疗剂量相当的125I和103Pd粒子的治疗效果更佳,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3.2.3三维治疗计划系统目前粒子的植入方式有:经体表直接植入,术中粒子植入,内镜下植入。内窥镜下植入是通过B超超声波图像或者CT引导下经皮穿刺植入。三维治疗计划系统是通过CT、超声检查及MRI等辅助影像学检查来建立肿瘤和临近重要器官及大血管的三维立体图像后,将125I放射性粒子的数量、活度及分布情况计算精确定位后再均匀植入,从而保证了植入粒子放疗的准确定位,做到对肿瘤的适形放疗。三维治疗计划系统可以对粒子源的治疗起到关键的制导作用。
3.3常见的并发症及处理有研究报道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体内会产生放射性反应,主要有穿刺点出血、水肿、感染等短期并发症,也可能出现放射性坏死及放射性溃疡及瘘道的远期并发症,晚期病例可出现吞咽困难、口腔黏膜炎、口干症及粒子移位并发症等。吕淑珍等对13例涎腺恶性肿瘤植入125I粒子术后2例出现创口轻度水肿,未作特殊处理,4周后愈合;1例患者出现皮肤色素沉着,未予处理4个月后皮肤色泽基本恢复正常。
4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放疗治疗涎腺恶性肿瘤存在的问题
放射性粒子组织间近距离治疗涎腺恶性肿瘤是近十余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肿瘤微创治疗方法,现已广泛应用于前列腺癌、脑胶质瘤、食管癌、胰腺癌、肺癌及头颈部恶性肿瘤的治疗。因该技术应用临床时间较短,大样本临床研究资料及远期疗效观察及报道不多,缺乏一定的前瞻性研究,如何通过更加准确的粒子植入和更加精确的剂量分布,达到适形放疗的效果,仍需做大量的基础实验及临床研究工作,且不同性质的肿瘤其周缘浸润有其特殊性,其匹配的处方剂量存在差异;目前尚未找到一种适合头颈部恶性肿瘤植入的支架和模板。目前国际及国内没有确定放射性粒子的精确计量标准,如何完善治疗措施、使用方法、技术操作,以及如何进一步提高疗效和建立起科学的多科室(颌面外科、放射科及核医学科等)介入治疗规范,尚需我们不断地努力探索和研究。
5展望
遏制论文范文第3篇
仪器:NICOLETiS10型红外光谱仪、BHX-9101-1SA型鼓风干燥箱、DW-3-60型电动搅拌器、PL203/01型电子天平、KEMS-2S型磁力加热搅拌器;浪潮英信NF5220计算服务器,GAUSSIAN09、GaussView(3.09)软件。试剂:PET聚酯碎片(3~5mm×5~8mm,由回收农夫山泉饮料瓶制得);乙二醇、碳酸氢钠、对苯二甲酸、氧化锌、浓盐酸、浓硫酸、85%水合肼等试剂均为分析纯;蒸馏水。
2TPA的测定与表征
我们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比较了用不同方法和不同条件降解PET得到TPA(或其衍生物)的收率。收率计算公式如下。采用美国Nicolet公司生产的NICOLETiS10型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对产物(对苯二甲酸)进行结构表征。对苯二甲酸为白色固体,研磨成粉末后,采用KBr压片法进行检测。同时,还利用了量子化学计算方法,以GAUSSIAN09计算程序[10]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对对苯二甲酸的红外光谱进行了理论模拟计算。
3PET降解方法
3.1乙二醇醇碱联合解聚法在装有冷凝管、搅拌器、温度计的三颈圆底烧瓶中投入5g聚酯废料、25mL乙二醇、0.5g氧化锌、5gNaHCO3进行反应,油浴加热逐步升温至190℃,反应30min后,降温至160℃停止搅拌,减压回收乙二醇;蒸馏毕,向三颈瓶中加入50mL沸水,搅拌使残留物溶解,趁热过滤;将滤液转移到400mL烧杯中,水稀释至200mL,加热煮沸,趁热用1:1盐酸酸化至pH5~6;冷至室温后,冰水冷却,抽滤,滤饼用蒸馏水洗涤至滤出液pH=6,在60℃下干燥滤饼,得白色粉末,称重,并计算对苯二甲酸收率。
3.2肼解法在装有冷凝管、磁力搅拌子的圆底烧瓶中投入1g聚酯废料、10mL85%水合肼,搅拌,油浴加热至100℃,反应6h后,减压回收水合肼;残余物加入10mL水,静置,滤得PET的降解产物对苯二甲酰肼,在60℃下干燥,称重,并计算对苯二甲酰肼的收率。此法参考氨解法,使用亲核性更强的水合肼溶液替代胺类,能提高降解效率。
3.3酸性降解在装有冷凝管、磁力搅拌子的圆底烧瓶中投入1g聚酯废料、5mL浓硫酸,搅拌,85℃下反应5min;反应毕,冷却至室温,残留物倒入冰水中,用30%的NaOH水溶液调pH至12,滤去不溶物,滤液用浓盐酸调pH至6,有白色不溶物析出,放置过夜,过滤得产物对苯二甲酸,在60℃下干燥,称重,并计算对苯二甲酸收率。
4结果与讨论
4.1不同化学降解方法的比较通过酸性水解法、肼解法和醇碱联合法,考察了降解PET聚酯瓶的情况,结果列入表1。比较几种方法在经济效益和工业化等方面的优劣,无论是肼解法,还是酸性水解法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如腐蚀设备、污染环境等。醇碱联合解聚法能在温和的条件下,快速实现PET聚酯瓶的分解,故我们选择醇碱联合解聚法为重点研究方向,探索其最佳反应条件。
4.2醇碱解聚法的工艺优化基于以上3种降解方法的对比,结合醇碱联合解聚法的研究进展,采用正交实验来探索最佳工艺条件,重点考察了3种影响反应的因素,A:碳酸氢钠用量:m(NaHCO3)/m(PET);B:反应时间(min);C:反应温度(℃)。由文献已知影响因素的大约范围,设计出因素水平表(表2)。参照上述乙二醇醇碱联合解聚法的方法进行试验,结果见表3。根据上述方法分析,RC>RB>RA,即各因素对TPA收率的影响程度顺序为: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物料比;较佳因素水平为A3B2C2,即PET降解的较佳工艺为:m(NaHCO3)/m(PET)=1.1,反应时间30min,反应温度190℃。从表3可以看出,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是影响乙二醇醇碱联合解聚法的关键因素,温度过高或反应时间过长会导致反应副产物增多,收率下降。上述最佳反应条件与文献报道的乙二醇解聚法的最优反应条件(190~196℃,0.1MPa,催化剂(氧化锌或醋酸锌)用量为PET质量的0.5%,m(EG)/m(PET)=2,反应3h)[6-7]接近,但反应时间比乙二醇解聚法短得多,且反应产物也不同。
4.3产物IR表征与结果分析我们对由PET瓶回收的TPA进行了IR表征(图1C),并将该图谱与购买的分析纯TPA样品的IR图(图1D)进行对比,发现两者的图谱基本吻合,验证了所回收的白色固体确实为TPA。为了进一步指认IR特征振动峰,我们进行了相应的密度泛函理论的计算。所选计算水平为M062X/6-31G(d,p),优化的TPA单体与二聚体的几何结构如图1A,图1B所示。3059cm-1附近为苯环上C—H伸缩振动峰;3000~2500cm-1可能为TPA分子间形成氢键后O—H的伸缩振动峰;1571cm-1和1508cm-1处为取代苯基的一组相关振动峰;1661cm-1处为羧基(CO)的伸缩振动峰;883cm-1处为苯环的对位取代吸收峰。此外,通过对比对苯二甲酸的单体(图1A)和二聚体(图1B)的计算结果,发现当考虑TPA分子之间形成分子间氢键时,二聚体计算模拟的红外光谱图与实验的红外光谱图能较好吻合,说明在固态时对苯二甲酸分子之间存在较强的分子间氢键。
5结论与展望
遏制论文范文第4篇
质量工程管理系统是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用于管理审批学院科研项目的一个web系统。本系统采用响应式web设计技术,基于B/S模式,在J2EE平台上开发和实现。在项目开发之前,为了构建响应式web设计的开发框架,必须先确定系统整体的需求。由于质量工程管理系统的主要用户是学院教师,因此,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学院教师进行了需求调查,以确定用户使用移动设备的类型和所关心的具体的功能需求,便于规划出几种典型的响应式布局方式。经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统计,系统用户使用的移动设备类型及分辨率主要有PC机(1024×768或更高)、Android智能终端(480×800)、iPad(640×960)三种类型,使用这三种分辨率大小的用户占了被调查用户的绝大部分。同时,确定了质量工程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注册用户通过用户名和密码在登陆页面登陆成功后,即可看到主页面内容,主页面导航栏由“公告栏”、“新申报项目”和“我的项目”三个栏目组成,其中“我的项目”包括“立项建设”、“材料上报记录”、“申报记录”和“已结项”四个子菜单项。
二、系统基于响应式web设计的实现
1采用弹性布局一个系统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用户体验度,那么里面的内容就算设计的再好,也算不上是一个成功的系统。由于质量工程管理系统用户使用的设备类型各异,访问设备屏幕尺寸大小不一。如果采用传统的两栏或三栏固定宽度的布局方式,虽然符合PC机用户的使用习惯,但必然不适合在移动终端设备上进行展示,使移动设备用户缺乏体验。因此,系统布局设计必须相对灵活,能够针对不同分辨率的设备自适应调整。为了实现更灵活的布局设计,能在多种类型设备的显示器中完美显示,我们需要对页面元素采用弹性布局。所谓弹性布局就是不使用固定宽度限制页面元素的显示范围,这样才能让页面元素根据所使用设备的显示器分辨率大小灵活伸缩显示。弹性布局是一切响应式布局的基础,只有在弹性布局的基础上使用其他web设计技术才能让页面在不同的访问设备中很好的呈现。弹性布局要求包含元素的宽度单位全部采用百分比,同时设定包含元素的最大和最小宽度。根据前期分析和页面弹性布局要求,在主页面中,页面头部(Header)、底部(Footer)固定,占满整个一行,因此宽度设定为100%,中间部分(Container)分成左侧边栏区和右侧正文区两部分,宽度分别设定为25%和75%。采用这种弹性布局方式,元素的宽度会自动随着浏览器窗口宽度的改变而自动调整,不需要考虑浏览器窗口的具体宽度有多大。
2引入媒体查询媒体查询是响应式web设计的核心,它可以根据移动设备的分辨率大小自动调整相应的样式。从CSS2开始,就可以在CSS中通过设置媒体类型获得媒体支持。为了适应屏幕,大多数移动设备浏览器会把网页缩放到设备屏幕的宽度,当缩小比例较大时,会导致浏览者看不清楚页面的内容,浏览内容不方便。我们可以首先使用meta标签的viewport属性来设置,让网页宽度默认等于屏幕宽度。在质量工程管理系统页面的<head>标签中添加这个<meta>标签的内容,代码如下。上面的代码是强制设置网页在移动设备上的显示宽度等于设备宽度,按照原始网页缩放比例(initial-scale=1.0)1.0显示网页。这样,支持viewport属性的浏览器就会按照原始网页的实际宽度去显示网页内容了。接下来,在上述设置了viewport属性的基础上,引入媒体查询来设置网页在不同的分辨率大小的设备上自动调用相应的CSS样式进行显示。媒体查询被用来检查对于所有宽度大于1024px分辨率的移动设备来说,系统页面内容的宽度会被固定为980px。如果viewport小于980px,页面布局会以弹性布局来显示。如果viewport小于640px,页面内容将会把左侧边栏区和右侧正文区展开为整体宽度,形成一个单栏布局。页面具体应用的媒体查询代码如下所示。
2导航栏设计由于移动设备屏幕大小的限制,质量工程管理系统在移动设备上显示时,导航栏目会重叠显示,使页面看起来杂乱不堪。针对此问题,作者特意对导航栏重新设计,对于小屏幕的移动设备,利用js技术在最初时隐藏导航栏目,只为用户提供一个按钮,用户点击时,就会显示完整导航栏。这样做不仅使页面看起来整洁美观,节省了屏幕空间,用户还可以按需索取想要了解的内容。在以后扩展系统功能增加更多导航条目时,也无需考虑屏幕尺寸问题所带来的影响。
三、系统测试
在系统开发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应该在多种浏览器和不同类型移动设备屏幕中进行测试,以便尽早发现和解决问题。质量工程管理系统在开发过程中,在多种移动设备上也经过不断的测试和完善,最终效果如图1所示。
四、结语
遏制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编辑;诚信学术环境;学术诚信缺失;原因;责任;行为
学术诚信问题是当前学术界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影响学术诚信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两个方面,编辑作为学术论文的筛选者,可以有效防范与遏制学术不诚信行为,在营造诚信学术环境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编辑营造诚信学术环境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一)编辑营造诚信学术环境的必要性学术不诚信会给学术界带来非常严重的危害,不利于我国学术界甚至全社会的发展。首先,学术不诚信行为严重违反了相关的学术规范,会导致学术资源的浪费,增加编辑工作者的工作难度,浪费编辑部人力与物力;其次,学术不诚信行为会致使学术风气被扭曲和败坏,诱导其他学术研究者为追求名利、成功而寻找捷径,采取不正当手段;最后,学术不诚信行为扼杀了学术研究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及其创新能力,导致稿件质量低下,产生学术诚信危机与社会诚信危机,不利于我国学术界的长远健康发展。
(二)编辑营造诚信学术环境的重要性首先,营造诚信学术环境可以有效防范和遏制当前学术界存在的学术不诚信问题,缓解学术界学术诚信缺失,形成良好规范的学术风气;其次,营造诚信学术环境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学术资源的浪费,增强学术研究者的诚信意识,提高期刊稿件的质量,促进我国学术界健康长远发展;最后,营造诚信学术环境可以改变当前功利浮躁的学术环境,增强学术研究者的创新意识,为高素质学术研究人才的出现提供良好的环境。
二、学术诚信缺失的表现及其原因分析
(一)学术诚信缺失的表现学术诚信一方面指指学术研究者在科学研究与学术研究过程中脚踏实地,立足事实,真实有理,强调学术研究者的自我道德修养与自我道德操守,另一方面指学术研究者对待其他学术研究者以及他人的研究成果要信任,严格遵守学术规范,不抄袭或剽窃他人学术成果。其具体表现如下:①学术研究者缺乏科学严谨的学术研究态度,急功近利,浮躁浮夸;②学术研究者在论文撰写过程中盲目追求的数量而忽视了的质量,为达到目的使用抄袭等不恰当的方法与手段,参考引文不规范,甚至重复发表内容相同的学术研究成果;③学术研究成果署名排序上不按照学术研究过程中实际贡献的大小来排名;④在学术成果鉴定、出版物评审、学位授权审核等同行评议活动中,受利益因素的干扰而有失公正与客观;⑤一些学术研究者采用不正当手段获取与占用学术研究资料,发表不成熟不完善的学术研究成果,扣押学术研究成果或不与其他同时共享研究资料。
(二)学术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当前社会学术缺失问题较为严重,其现象的出现受个人因素、社会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1)个人因素。个人因素是导致学术诚信缺失的主体因素,导致学术诚信缺失的个人因素主要包括时代的局限性、学术研究者有限的认识水平、错误的出发点、学术研究者的学术研究态度、学术研究者的心理活动等。部分学术研究者诚信意识缺乏,不能充分认识学术诚信的重要性以及学术不诚信带来的危害,存在抄袭、一稿多投等现象;部分学术研究者存在侥幸心理,为了赶时间或为了评职称而重复,或抄袭他人文章,从而增加论文数量。(2)社会因素。社会环境是导致学术诚信缺失的重要外部因素,导致学术诚信缺失的社会因素主要包括互联网等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学术评价失衡、对学术不诚信问题处罚力度不大、学术不诚信行为带来的收益等。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学术者剽窃与;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追逐利益最大化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导致学术研究者急功近利;当前学术评价过程中存在学术指标化管理与量化管理过度的问题,将的数量、的影响以及申请科研项目的数量与金额作为学术评价的指标,进一步助长了学术研究者弄虚作假的不良学术风气。
三、编辑在营造诚信学术环境中的责任与行为
(一)加强对学术诚信问题的重视,不断提高自身修养第一,编辑工作者应加强对学术诚信问题的重视,充分认识学术不诚信导致的问题,不断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养。编辑是潜在的知识传播者与学术价值的创造者,因此,编辑工作者应增强自身责任感,避免文责自负、引用不等于抄袭等责任误区的出现,明确自身所负责任。此外,编辑工作者应应洁身自爱,致力于诚信学术氛围的营造,努力担负起营造诚信学术环境的责任,加强与审稿专家之间的联系,避免人情稿与关系稿,自觉抵制学术不诚信问题[1]。第二,编辑工作者应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明确自身在识别、防范以及遏制学术不诚信行为、营造诚信学术环境中的责任,及时了解与掌握学术领域的最新动态,开阔自身学术视野,不断提高自身沟通能力与业务能力,加强学习,提高自身学术修养,以便能够有效甄别稿件是否具有学术价值,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各种检测工具,从而防范和制止学术不诚信行为,营造诚信学术环境。
(二)充分运用相关检测工具,及时发现学术不诚信问题第一,编辑应合理运用数据库系统,充分利用其检索功能,及时发现学术不诚信现象并加以遏制。中国知网、万方数据以及维普网等数据库收录功能较强,编辑可以通过检索获取论文作者、主题、关键词以及文献来源等相关信息。作为期刊编辑,应熟练使用数据库检索功能,通过检索关键词、作者姓名从而发现学术研究者重复的学术不诚信行为,有效遏制和减少此类稿件的发表。第二,编辑应合理运用谷歌、百度、雅虎等网络检索工具,充分发挥其在检测学术不诚信行为方面的辅助作用。与数据库系统相比,谷歌、百度等搜索引擎具有限制检索字数等方面的缺陷,但可以及时发现学术研究者发表题名基本相同、关键词基本相同或作者相同的论文的学术不诚信问题。因此,编辑应充分发挥网络检索工具在检测学术不诚信行为方面的辅助作用,通过搜索题名、作者或关键词找到相似文献,将其下载下来与被检测文献进行对比,若存在学术不诚信问题,则及时遏制。第三,编辑应合理运用防剽窃系统,减少学术不诚信问题,尽可能地营造诚信学术环境。学术剽窃问题严重影响了诚信学术环境的营造,近年来,社会各种为解决这一问题陆续研发和推出了相应的防剽窃系统,如清华大学推出的AMLC以及武汉大学推出的ROST反剽窃系统等。这些防剽窃系统操作简单、准确率高,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找出已发表的相似文献进行对比,以便编辑及时发现学术不诚信问题并加以遏制。
(三)加大处罚力度,营造诚信学术环境第一,编辑工作者可以与作者签订学术诚信协议,明确提出学术诚信要求以及学术不诚信的处罚问题,加大对学术不诚信行为的处罚力度,对学术不诚信行为进行公开严肃处理,要求作者撤销违反学术诚信的论文,将署名不当的作者从作者名单中删除,对作者进行一定时间内的禁刊处理或将学术不诚信作者加入黑名单,通告作者单位与资助单位等,使学术研究者认识到学术不诚信行为导致的严重后果,督促其严格遵守学术规范[2]。第二,编辑工作者应不断完善监督检测工作,把好质量关,尽可能地减少学术不诚信问题,营造诚信学术环境。针对一稿多投等学术不诚信问题,编辑可以建立查询数据库,加强各编辑部门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共享专家库资源,尽可能地避免网络检测的盲区,提高检测效率,迅速判断是否存在学术不诚信行为,避免人力资源与物力资源的浪费,有效防止学术不诚信问题,充分发挥自身在营造诚信学术环境中的责任。
四、结语
学术不诚信问题是学术界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广受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针对当前学术诚信缺失问题,编辑应加强对学术诚信问题的重视,增强自身责任意识与责任感,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充分运用相关检测工具,及时发现学术不诚信问题,加大对学术不诚信行为的处罚力度,营造诚信学术环境。
参考文献:
[1]刘丽.加强学术规范建立良好学风[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04).
遏制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重复发表;农业经济;一稿多投;一稿多发;学术不端
2015年11月17日,《北京青年报》刊登了《一篇论文重复发表16次当事讲师道歉》文章后一石激起千层浪,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引起国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1]。世界范围内由于学术不端行为而受到处罚的案例早已屡见不鲜,但在学术界中“一篇论文重复发表16次”的事件也是具有代表性的,其重复发表次数之多引起学术界的一片哗然。学术不端的定义有多种,包含的内容也不尽相同。教育部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中列举了必须严肃处理的7种高校学术不端行为。曹树基指出:“学术不端主要指学者涉及抄袭、剽窃的不良行为,也指学者恶意地一稿多投。”[2]在西方学术界,重复发表、一稿多投、抄袭被视为现代学术出版的“三宗罪”[3]。虽然,学术不端最大的“受害者”杂志社早就倡导通过曝光不端行为、撤销论文和设立黑名单等多种措施来警示作者[4-5],但是似乎对学术不端行为并没有起到很好的遏制作用。学术不端行为损害了读者和杂志社的利益,损坏了我国学术界的国际形象,破坏了学术界的生态环境。本文以重复发表的期刊论文为研究对象,定量研究论文重复发表的聚散特征和规律,以期为遏制论文重复发表提供参考。
1相关理论与研究
回顾论文重复发表行为是学术不端行为的典型表现之一。耿景海调查了2009—2013年日本媒体公开报道的大学学术论文不端行为,发现论文重复发表占日本大学学术不端行为的15%,紧随捏造、篡改科研数据和剽窃之后[6]。论文重复发表行为不但影响作者本人的学术声誉,而且增加编辑劳动量,破坏学术生态,已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7]。《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32条规定:“著作权人向报纸、杂志社投稿的,自稿件发出之日起15日内未收到报社通知决定刊登的,或者自稿件发出之日起30日内未收到杂志社通知决定刊登的,可以将同一作品向其他报纸、杂志社投稿。”虽然法律层面早已明确对一稿多投的合理限度进行了限定,但相关研究表明,这并未对论文恶意一稿多投起到抑制作用。刘延玲对一稿多投论文进行统计发现,20世纪90年代是80年代的8倍,21世纪以来的近10年又是20世纪90年代的5倍,80年代的36倍。作者推断,国内一稿多投现象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以后日趋严重[8]。关于论文重复发表的讨论也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目前,国内学者对论文重复发表的主流态度是否定的,且很早就有学者旗帜鲜明地提出必须坚持杜绝一稿多投和抄袭现象[9],但也有学者主张一稿多投合理合法[10],甚至还列举了一稿多投的十大好处[11]。马建平从经济学和法律角度分析,认为一稿多投既具合理性,又具合法性,是著作权人享有的合法权利[12];同时指出,论文重复发表实际上是一种平行发表行为,是著作权人的合法权利[13]。刘宇等通过CNKI数据库检索2001—2010年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领域论文,分析发现,扩大受众为论文重复发表做合理性辩护仅仅是托词,论文重复发表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作者已知论文质量不高,采用碰运气的行为进行一稿多投而导致的[14]。吴美潮认为,一稿多投主要是编辑部的问题,其次才是作者的问题[15]。梁牛认为,编辑部审稿周期太长,且审稿过程不透明,在审稿过程中处于强势地位,作者一稿多投实属无奈[16]。王菊香对护理科技期刊作者一稿多投原因进行调查,证明了这一点。[17]重复发表分为分割数据重复发表和几乎相同的数据提交给2个或多个期刊重复发表2种形式[18]。张菊在肿瘤学核心期刊中对“腊肠切片”相关论文进行调查发现,2005年发表的论文中,出现了将同一个研究结果分成多篇的情况[19]。国内论文重复发表的相关研究多集中在理论层面,主要包括分析原因、类型、价值、态度或立场以及造成的影响,并提出应对措施,在实证方面的研究仍较欠缺[20]。国外学术界对论文重复发表关注较早。早在1969年,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就了英格尔芬格规则(IngelfingerRule),声明不接受一稿多投的稿件[21]。M.Errami和H.Garner使用eT-BLAST搜索超过62000份Medline文献的摘要,以此判断高度相似的文献,手动检查后确认与不同作者重复率为0.04%(抄袭),同一作者重复率为1.35%(重复发表)[22]。S.Blancett等研究发现,1986年1月—1990年12月NursingResearch共发表了642篇论文,其中181篇(28%)被列为重复发表[23]。XingshunQi等对中国作者发表的关于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Syndrome)的1914篇论文分析发现,其中,184篇论文属于重复发表(10%),涉及62个机构(10%)和119个期刊(26%)[24]。E.vonElm等以56篇麻醉与镇痛领域的论文为样本,通过统计参考文献发掘重复。研究发现,1234条参考文献中有65篇文献重复发表(5.3%)[25]。V.Lariviere等使用WebofScience(WOS)数据库,检索了1980—2007年18647254篇文献记录,发现4918篇了9836次,重复发表率为0.05%,相当于每2000篇论文就有1篇发表在另一个期刊上[26]。K.A.Amos通过对2008—2012年在PubMed发表随后又被撤销的论文进行研究,发现重复发表涉及149次,占所有撤回论文的18.1%[27]。总的来说,关于重复发表的相关研究仍以文献研究居多,实证研究较少,量化研究尤其少见。
2数据来源本研究
以农业经济领域期刊论文为研究样本,通过对农业经济领域论文重复发表进行实证分析,为评估该领域学术生态提供参考。本研究以CNKI数据库为数据源,选择学科领域为“经济与管理科学”下的“农业经济”子目录,搜索数据时间段为1994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使用Python自编爬虫下载论文题录1830363条,提取相同题名且相同作者的论文记录作为重复发表的研究样本。为保证研究样本的学术性,将载文期刊限定在2014年12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公布的第一批学术期刊中,同时人工剔除会议报道等非学术论文,最终得到1011篇论文,共发表2253次。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无法抓取论文标题不同而内容相同的论文。虽然不能全面反映农业经济领域论文重复发表现象,但可以有效揭示重复发表现象的分布特征。
3结果与分析
统计发现,1994—2014年,CNKI数据库农业经济部分的1830363篇论文,其中有1011篇在2个或2个以上学术期刊上,累计发表了2253次,重复发表的论文占期间总发文量的0.12%,相当于每2500篇论文就有3篇论文重复发表。由于此前农业经济领域尚无重复发表量化研究文献可供参考,若参考V.Lariviere等研究成果,即WOS数据库中所有学科的平均重复发表率为0.05%(1/2000)[26],国内农业经济学论文重复发表率则多达2倍多,反映了我国的学术不端行为比西方学术界严重。
3.1论文重复发表首发时间1994—2014年论文重复发表首发时间分布。1994年以来农业经济领域年论文重复发表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拟合优度R2=0.3102),但2010年后年论文重复发表数量整体呈下降趋势。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论文重复发表数量或多或少增加,这与M.Errami和H.Garner观察到的生物医学领域论文重复发表数量增长一致[22]。
3.2论文重复发表数量占比论文重复发表数量占当年发文量的比例。1994—2014年,年论文重复发表数量占当年发文量比例呈下降趋势(R2=0.8665),且2006年以来论文重复发表所占比例均维持在0.05%以下,低于V.Lariviere等研究WOS数据库所有学科的平均重复发表率为0.05%(1/2000)[26]的结果。说明了近年来农业经济领域学术生态有明显的改善,究其原因主要得益于期刊编辑工作的计算机化和论文系统的普及。
3.4论文重复发表时间间隔分析论文重复发表时间间隔见图4。论文重复发表的时间间隔大多在1年以内(93.7%),这与国外学者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V.Lariviere研究显示,60%论文重复发表时间在1年之内,25%论文重复发表时间在1~2年之间[26]。研究发现,论文重复发表间隔时间在半年之内的比例高达81.1%。参照M.Errami和H.Garner的研究结果,1篇论文平均审稿过程需要4.3个月,有97%的论文在10个月内完成此过程的结论[27]。以此推断,农业经济领域大多数论文重复发表都是在首发论文尚未发表的情况下再次投稿引起的,即一稿多投是导致重复发表的最主要原因。这也佐证了曾果果和刘宇的研究结论[28]。同时,有33.6%论文重复发表与首次时间间隔小于1个月。假设大多数期刊从
3.5论文重复发表作者单位分析对论文重复发表的作者单位进行分类。论文重复发表的作者普遍存在于各种类型的单位。来自高校的作者占比最大(54.2%),来自研究所的作者占比较少(15.2%)。高校中普通高校占例最大(34.3%),“985工程”高校占比最少(8.7%)。这说明科研实力相对较弱的高校作者更倾向于论文重复发表。与此相反,科研实力较强的部级研究所论文重复发表数量多于其他类型的研究所。
3.6论文重复发表的作者职称分析论文重复发表的作者职称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初级职称占比1.9%,中级职称占比15.4%,副高职称占比16.6%,正高职称占比15%。其中,初级职称作者论文重复发表比例最少。此外,有51.4%没有显示作者的职称信息,这反映了我国期刊作者简介的必要内容不统一。
3.7论文重复发表的路径分析支持论文重复发表合理性的一个最重要的理论依据,就是可以拓展知识的受众,传播知识。为验证此说法,我们把期刊分为农业经济类(农业科学S和经济F)和非农业经济类2类,把重复按照首发和重发的先后顺序分为4个学科,即农经—农经、农经—非农经、非农经—农经、非农经—非农经。若需满足拓展知识受众、传播知识的设想,不难推断出农经—非农经和非农经—农经2个学科占比较大。然而,从表3可知:农经—非农经和非农经—农经占比仅18.8%和14.8%,比重较小;而农经—农经占比最大(46.7%);非农经—非农经占比次之(19.7%)。故得出农业经济领域论文重复发表行为主要发生在学科内部,并不能达到拓展受众的目的。另一个理由是:作者由于对稿件质量把握不准,为了论文能够发表到更高学术声望的期刊而选择重复发表。为检验此说法,我们依据1992年、1996年、2000年、2004年、2008年、2011年6个不同版本《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将期刊划分为核心期刊和普通期刊两类,把重复按照期刊类型分为4个路径,即普通—普通、普通—核心、核心—普通、核心—核心。从表3可知,普通—核心占比仅19.1%,而超过一半以上的重发路径为普通—普通(50.6%),后者为前者的2倍多,即作者在重复时大多是在明知自己稿件质量不高的情况下“全面撒网”。
4结语
将文档保存至本地,方便随时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