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遏制论文范文

遏制论文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遏制论文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遏制论文

营造学术环境诚信论文探讨

摘要:编辑通过筛选识别学术不诚信行为,有效防范与遏制学术不诚信行为的出现,在营造诚信学术环境中担负着非常重要的责任。本文简要分析了编辑营造诚信学术环境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介绍了学术诚信缺失的表现,分析了学术诚信缺失的原因,并围绕“编辑在营造诚信学术环境中的责任与行为”这一中心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分析,以期充分发挥编辑的作用,促进诚信学术环境的建设。

关键词:编辑;诚信学术环境;学术诚信缺失;原因;责任;行为

学术诚信问题是当前学术界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影响学术诚信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两个方面,编辑作为学术论文的筛选者,可以有效防范与遏制学术不诚信行为,在营造诚信学术环境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编辑营造诚信学术环境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一)编辑营造诚信学术环境的必要性学术不诚信会给学术界带来非常严重的危害,不利于我国学术界甚至全社会的发展。首先,学术不诚信行为严重违反了相关的学术规范,会导致学术资源的浪费,增加编辑工作者的工作难度,浪费编辑部人力与物力;其次,学术不诚信行为会致使学术风气被扭曲和败坏,诱导其他学术研究者为追求名利、成功而寻找捷径,采取不正当手段;最后,学术不诚信行为扼杀了学术研究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及其创新能力,导致稿件质量低下,产生学术诚信危机与社会诚信危机,不利于我国学术界的长远健康发展。

(二)编辑营造诚信学术环境的重要性首先,营造诚信学术环境可以有效防范和遏制当前学术界存在的学术不诚信问题,缓解学术界学术诚信缺失,形成良好规范的学术风气;其次,营造诚信学术环境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学术资源的浪费,增强学术研究者的诚信意识,提高期刊稿件的质量,促进我国学术界健康长远发展;最后,营造诚信学术环境可以改变当前功利浮躁的学术环境,增强学术研究者的创新意识,为高素质学术研究人才的出现提供良好的环境。

二、学术诚信缺失的表现及其原因分析

(一)学术诚信缺失的表现学术诚信一方面指指学术研究者在科学研究与学术研究过程中脚踏实地,立足事实,真实有理,强调学术研究者的自我道德修养与自我道德操守,另一方面指学术研究者对待其他学术研究者以及他人的研究成果要信任,严格遵守学术规范,不抄袭或剽窃他人学术成果。其具体表现如下:①学术研究者缺乏科学严谨的学术研究态度,急功近利,浮躁浮夸;②学术研究者在论文撰写过程中盲目追求的数量而忽视了的质量,为达到目的使用抄袭等不恰当的方法与手段,参考引文不规范,甚至重复发表内容相同的学术研究成果;③学术研究成果署名排序上不按照学术研究过程中实际贡献的大小来排名;④在学术成果鉴定、出版物评审、学位授权审核等同行评议活动中,受利益因素的干扰而有失公正与客观;⑤一些学术研究者采用不正当手段获取与占用学术研究资料,发表不成熟不完善的学术研究成果,扣押学术研究成果或不与其他同时共享研究资料。

继续阅读

论文重复发表的实证探究

摘要:[目的/意义]旨在为解决论文重复发表问题提供参考。[方法/过程]利用Python自编爬虫在CNKI数据库中获取1994—2014年农业经济领域发表的1830363条论文题录,提取同名同作者的论文记录,利用Excel、SPSS等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结论]有1011论文累计发表2253次;论文重复发表次数多为2次,时间间隔大多在1年以内,主要发生在普通期刊之间、农经类期刊之间;一稿多投是导致论文重复发表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关键词:重复发表;农业经济;一稿多投;一稿多发;学术不端

2015年11月17日,《北京青年报》刊登了《一篇论文重复发表16次当事讲师道歉》文章后一石激起千层浪,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引起国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1]。世界范围内由于学术不端行为而受到处罚的案例早已屡见不鲜,但在学术界中“一篇论文重复发表16次”的事件也是具有代表性的,其重复发表次数之多引起学术界的一片哗然。学术不端的定义有多种,包含的内容也不尽相同。教育部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中列举了必须严肃处理的7种高校学术不端行为。曹树基指出:“学术不端主要指学者涉及抄袭、剽窃的不良行为,也指学者恶意地一稿多投。”[2]在西方学术界,重复发表、一稿多投、抄袭被视为现代学术出版的“三宗罪”[3]。虽然,学术不端最大的“受害者”杂志社早就倡导通过曝光不端行为、撤销论文和设立黑名单等多种措施来警示作者[4-5],但是似乎对学术不端行为并没有起到很好的遏制作用。学术不端行为损害了读者和杂志社的利益,损坏了我国学术界的国际形象,破坏了学术界的生态环境。本文以重复发表的期刊论文为研究对象,定量研究论文重复发表的聚散特征和规律,以期为遏制论文重复发表提供参考。

1相关理论与研究

回顾论文重复发表行为是学术不端行为的典型表现之一。耿景海调查了2009—2013年日本媒体公开报道的大学学术论文不端行为,发现论文重复发表占日本大学学术不端行为的15%,紧随捏造、篡改科研数据和剽窃之后[6]。论文重复发表行为不但影响作者本人的学术声誉,而且增加编辑劳动量,破坏学术生态,已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7]。《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32条规定:“著作权人向报纸、杂志社投稿的,自稿件发出之日起15日内未收到报社通知决定刊登的,或者自稿件发出之日起30日内未收到杂志社通知决定刊登的,可以将同一作品向其他报纸、杂志社投稿。”虽然法律层面早已明确对一稿多投的合理限度进行了限定,但相关研究表明,这并未对论文恶意一稿多投起到抑制作用。刘延玲对一稿多投论文进行统计发现,20世纪90年代是80年代的8倍,21世纪以来的近10年又是20世纪90年代的5倍,80年代的36倍。作者推断,国内一稿多投现象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以后日趋严重[8]。关于论文重复发表的讨论也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目前,国内学者对论文重复发表的主流态度是否定的,且很早就有学者旗帜鲜明地提出必须坚持杜绝一稿多投和抄袭现象[9],但也有学者主张一稿多投合理合法[10],甚至还列举了一稿多投的十大好处[11]。马建平从经济学和法律角度分析,认为一稿多投既具合理性,又具合法性,是著作权人享有的合法权利[12];同时指出,论文重复发表实际上是一种平行发表行为,是著作权人的合法权利[13]。刘宇等通过CNKI数据库检索2001—2010年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领域论文,分析发现,扩大受众为论文重复发表做合理性辩护仅仅是托词,论文重复发表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作者已知论文质量不高,采用碰运气的行为进行一稿多投而导致的[14]。吴美潮认为,一稿多投主要是编辑部的问题,其次才是作者的问题[15]。梁牛认为,编辑部审稿周期太长,且审稿过程不透明,在审稿过程中处于强势地位,作者一稿多投实属无奈[16]。王菊香对护理科技期刊作者一稿多投原因进行调查,证明了这一点。[17]重复发表分为分割数据重复发表和几乎相同的数据提交给2个或多个期刊重复发表2种形式[18]。张菊在肿瘤学核心期刊中对“腊肠切片”相关论文进行调查发现,2005年发表的论文中,出现了将同一个研究结果分成多篇的情况[19]。国内论文重复发表的相关研究多集中在理论层面,主要包括分析原因、类型、价值、态度或立场以及造成的影响,并提出应对措施,在实证方面的研究仍较欠缺[20]。国外学术界对论文重复发表关注较早。早在1969年,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就了英格尔芬格规则(IngelfingerRule),声明不接受一稿多投的稿件[21]。M.Errami和H.Garner使用eT-BLAST搜索超过62000份Medline文献的摘要,以此判断高度相似的文献,手动检查后确认与不同作者重复率为0.04%(抄袭),同一作者重复率为1.35%(重复发表)[22]。S.Blancett等研究发现,1986年1月—1990年12月NursingResearch共发表了642篇论文,其中181篇(28%)被列为重复发表[23]。XingshunQi等对中国作者发表的关于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Syndrome)的1914篇论文分析发现,其中,184篇论文属于重复发表(10%),涉及62个机构(10%)和119个期刊(26%)[24]。E.vonElm等以56篇麻醉与镇痛领域的论文为样本,通过统计参考文献发掘重复。研究发现,1234条参考文献中有65篇文献重复发表(5.3%)[25]。V.Lariviere等使用WebofScience(WOS)数据库,检索了1980—2007年18647254篇文献记录,发现4918篇了9836次,重复发表率为0.05%,相当于每2000篇论文就有1篇发表在另一个期刊上[26]。K.A.Amos通过对2008—2012年在PubMed发表随后又被撤销的论文进行研究,发现重复发表涉及149次,占所有撤回论文的18.1%[27]。总的来说,关于重复发表的相关研究仍以文献研究居多,实证研究较少,量化研究尤其少见。

2数据来源本研究

以农业经济领域期刊论文为研究样本,通过对农业经济领域论文重复发表进行实证分析,为评估该领域学术生态提供参考。本研究以CNKI数据库为数据源,选择学科领域为“经济与管理科学”下的“农业经济”子目录,搜索数据时间段为1994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使用Python自编爬虫下载论文题录1830363条,提取相同题名且相同作者的论文记录作为重复发表的研究样本。为保证研究样本的学术性,将载文期刊限定在2014年12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公布的第一批学术期刊中,同时人工剔除会议报道等非学术论文,最终得到1011篇论文,共发表2253次。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无法抓取论文标题不同而内容相同的论文。虽然不能全面反映农业经济领域论文重复发表现象,但可以有效揭示重复发表现象的分布特征。

3结果与分析

继续阅读

医学期刊编辑对学术不端行为的防范

学术不端行为目前已成为学术期刊研究的热点话题[1-3]。依据《学术期刊论文不端行为的界定标准》[4],学术期刊论文作者可能涉及到的不端行为,涵盖以下三类不端行为:论文本身存在的不端行为、作者署名中的不端行为、投稿和发表过程中的不端行为。具体包括:剽窃、伪造、篡改、不当署名、一稿多投、重复发表、拆分发表、相关研究伦理问题以及其他问题。在利益驱动下,亦滋生了一些论文“”甚至“”机构。如何杜绝学术不端行为,提高期刊出版质量,是编辑工作人员的工作重点之一[5-6]。笔者就在编辑工作中较常碰到的一些常见的学术论文不端行为进行简要介绍,并总结一些应对及防范技巧。

1抄袭剽窃及伪造数据行为防范

剽窃是指将他人(或自己)的工作或科研成果等(含:文本、图表、影像及思想创意等)不做任何透明归属标识,直接当做自己(新)的工作或成果信手粘用表达的一种不诚信的行为,为学术不端的一种表现形式。我们在编辑实践工作中发现,作者的抄袭剽窃行为大量存在,甚至存在“多重抄袭”、“连环抄袭”。由于近年来国内主要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的启用,作者的抄袭剽窃行为较易被发现,抄袭剽窃行为在逐渐减少,但是抄袭剽窃现象依然存在,以本刊为例,不端文献系统检测结果与其他文献相似度超过30%本刊将予以退稿,2013年本刊收稿2811篇,相似度>30%的文章767篇,占27.3%,2014年收稿4300篇,相似度>30%的文章有923篇,占21.5%,2015年一季度(1-3月)收稿1956篇,相似度>30%的文章有254篇,占13.0%。以上统计结果显示,近年来本刊作者抄袭剽窃行为在逐渐减少,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的启用使抄袭剽窃行为得到了有效的遏制。但以下情况不能视为疑似抄袭:①概念、定义、诊断标准等的相似;②引用他人文献并标明引用出处;③与自己以往发表过论文研究资料相似,但研究角度不同;④期刊论文与硕博士论文及会议论文重复,且作者有包含关系。

对于抄袭剽窃行为的防范必须多渠道、多手段进行。①对于有课题的文章需提供课题及证书,需作者通过单位审核并开具单位证明,证明无抄袭行为。②双系统核查:目前国内两个数据库万方数据与中国知网均建立了不端文献检测系统,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与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为国内两大具有代表性的医学期刊系列杂志,而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未全文收录中国知网,而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未全文收录万方数据库。由于两个数据库均未包含所有医学期刊,所以对作者论文的检测需同时在两个数据库进行检测,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可靠性。不端文献检测系统亦存在其局限性,如不能有效检测图片和表格的重复,不能检测参考文献的重复等[7]。另外,我们在实践中还发现存在作者抄袭国外论文的现象,作者将国外论文翻译成中文,仅作部分修改,甚至不修改投到我刊。对于抄袭国外文献的行为,暂时还无法通过不端文献系统进行检测,编辑在初审过程中,需认真鉴别,如发现语句比较拗口,语法结构不符合中文表达方式及习惯,需注意是否为翻译后抄袭。同时加强专家审稿,从专业角度来鉴别文章是否为抄袭。③多次相似度检测:由于网络上查阅到已发表文章迟于纸质期刊的出版,部分作者利用网络出刊的时滞进行抄袭,以躲避相似度检测。我刊编辑部在收到稿件后立即进行第一次相似度检测,经确认为抄袭,即予以退稿,如相似度不高,进入审稿程序。审稿通过后再次检测相似度,然后再进行校对/排版,出版前最后一次即第三次进行相似度检测,符合要求的文章才能最终予以出版。笔者在实践中发现,第一次检测可以被发现多数抄袭文章,第二次和第三次检测仍可以发现少量抄袭文章,第一次检测距离第三次检测时间间隔3~6个月,基本可以杜绝利用网络与纸质出版时间差抄袭现象。

2一稿多投的防范

在学术期刊界,一稿多投被认为是同一作者在法定(或约定)的禁止再投期间,或在前述期限以外但已获知自己作品将要发表或已经发表而在期刊(包括印刷出版和电子媒体出版)编辑和审稿人不知情的情况下,试图或已经在两种(以上)期刊同时或相继发表内容相同或相近的论文[8]。为提高文章的录用率,很多作者选择一稿多投,一稿多投必然会造成一些编辑部的时间及资源的浪费,影响出版秩序。为杜绝一稿多投,我刊经验是要求作者投稿时开具单位证明,作者开具单位证明是防范一稿多投的第一步。网络资源的共享给我们提供了便利,一稿多投的防范也可以充分利用不端文献检测系统,以中国知网不端文献检测系统为例,检测结果如为绿色“?”,说明文章未在本刊或其他杂志检测过,由于多数期刊都启用了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基本可以推断文章未有一稿多投。如为红色“!”,说明已经检测过,甚至可以溯源至曾经一稿多投的期刊,但是如上次检测距离此次检测时间较长,可能为退稿后再次投稿,不能视为一稿多投。

3重复发表的防范

目前医学期刊虽然存在重复的现象,但是由于原文完全重复发表对作者并无多大益处,且重复发表会耗费作者更多的投稿及返修稿时间,所以原文完全重复发表现象较少见,主要为非作者主观故意的一稿多投后的多刊共同录用,但是还存在更换作者顺序或者只做文章题目改动的主观故意的重复发表。重复发表为一稿多投的结果,一稿多投为重复发表的原因。所以对重复发表的防范措施与一稿多投相同,如要求作者开具单位证明及多次进行相似度检测等。同时加强专家审稿力度。

继续阅读

药学研究生教育的科技论文写作课探讨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每年招收研究生人数逐年增加,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201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记载,2013年研究生人数已达到569.43万人,而每年研究生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研究生已经逐渐成为科学研究的生力军及各类科技期刊的主要作者群。随着医药行业的不断发展,很多医学院校、综合类大学都相继开设药学专业,招收药学类研究生。高校在药学类研究生教育中,注重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写作能力和诚实守信的能力。而在研究生教育中开设科技论文写作课,正是注重研究生能力培养的一种手段。对于研究生而言,撰写并发表高水平的论文,也是其学业及未来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很多研究生作者本身研究的内容很有价值,但是却没有发表在高水平的期刊上,根本原因在于作者的论文并未体现出研究成果的价值,也就是撰写的论文质量差、缺乏可读性。为了使科研成果快速传播和充分利用,有必要培养研究生作者的写作能力。因此,在研究生教育中开设科技论文写作课是十分必要而有意义的。

一、药学类研究生开设科技论文写作的必要性研究

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研究生数量不断增加。高校要求研究生不但要学术理论水平高、实践技能好,而且还要在毕业前必须有在正规刊号的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才能顺利毕业。笔者从事高校学报编辑工作,从接触到的大量药学研究生论文中发现,很多研究生作者尤其是初次投稿的作者,所投的稿件内容不严谨、结构不完整、层次不清晰、语句不通顺,达不到出版要求。这种状况,客观上反映出研究生的写作素养偏低,写作知识匮乏。

(一)缺乏严谨性,表述前后矛盾一些研究生作者所发表的论文质量不高,归其原因为缺乏严谨治学、认真细致的态度。其具体表现有:(1)有些研究生作者直接套用他人的论文结构,草率地完成论文的撰写。编辑在改稿时发现有些研究生作者的论文结构很雷同,作者只是简单地修改一些试验数据,文字叙述部分完全照搬照抄,以至于文字复制比非常高,这显然不会被录用。(2)对参考文献中他人得出的试验数据不能仔细研究、反复推敲,盲目照搬(实际上某些照搬来的内容是错误的),缺少科研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3)对试验中得出的数据不认真核对,数据表述前后矛盾,使人对其研究成果的可信度产生怀疑。(4)对编辑所提出的论文撰写方面的意见不仔细阅读,敷衍了事或者根本不予理睬,使其稿件常常进行多次修改,从而延误了发表时间。

(二)缺乏规范性,论文条理不清许多研究生在初次投稿时,因缺少期刊所要求的基本项目或是缺少科技论文的写作要素,而在初审阶段就被编辑退稿。有些研究生作者的论文层次不分明,详略不得当,该重点交待的没有说清楚,该简单介绍的而又用较长篇幅来叙述。如文章摘要缺乏四要素,写的过繁或是过简,无法正确而简洁地表达文章的内容。又比如,文章的前言部分用大量的篇幅介绍一些基础知识,而对于研究的背景内容及本文研究的意义和创新之处只字未提。再比如,结果部分缺少必要的文字说明和具体的实验数据,只是简单地罗列一些图表。结论部分没有正确而客观地评价本实验的研究结果,而只是对结果妄加推测,妄下结论;讨论部分更是缺乏新意,缺少作者自身的认识和判断,只是单纯地重复结果或是罗列一些文献的相关内容,并没有对其进行比较和分析。另外,由于研究生作者不熟悉国家标准,对于文中出现的量和单位,图和表格,表示各种意义符号的正斜体、大小写、上下角标等随意撰写,没有章法,根本不符合编辑出版的要求。有时编辑还需要查阅相关文献,对不擅长的专业领域中容易被人忽略的细小问题进行判断和甄别,如分子生物学中限制性内切酶的名称的编排相当混乱,正斜体、字母大小写不分,误把罗马数字排成英文字母。

(三)缺乏科学性,体现不出专业特点科学性是评价科研质量及结果可靠性的重要指标。[1]如果科研缺乏科学性、合理性,那么试验研究的结果就不具有意义。有的研究生作者的论文缺乏科学性和专业性,体现不出专业特点。例如:有关药物分析试验的论文,由于药物分析研究是采用某种方法或技术研究药品的质量,是一门方法学研究。但在药物的含量测定试验中缺乏相应的方法学考察,或是方法学写得很笼统,直接给出测定结果,这显然缺乏可信度。因此,药物分析试验必须对所建立的含量测定方法进行验证。在中成药的多组分含量测定中,为排除多味药物或是制剂辅料对测定的干扰,必须设立阴性对照试验。但在药分论文中,缺少阴性对照的现象并不少见。有关药理试验的论文,经常出现试验分组不合理、试验动物或试验动物数量选择不当、阳性对照药选择不当等问题,使设计出的试验和得出的试验结果缺乏科学性和可信度。

二、药学研究生开设科技论文写作课的意义

只有通过教学,使研究生能够系统地了解并掌握与科技论文写作相关的专业知识、科研方法、科学思维,并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才能更加自如地将研究工作中的发现或科研成果展示出来。这不仅可以提高研究生的论文写作水平、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而且更为以后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继续阅读

上市公司会计差错的研究

我国资本市场上披露前期差错更正的上市公司越来越多,2001年就达到了317家。而且有的上市公司,IPO后上市第一年,就实施了前期差错更正,有的上市公司前期差错更正数额巨大。而且行为大言不惭,让人怀疑其差错更正的动因。我国资产市场监管机构的上市配股退市等政策与上市公司的利润挂钩,这导致上市公司为了资本运作的目的,采用各种盈余管理方法来调节利润。但是近几年,证监会颁布了一系列打击不正当盈余管理手段的法规政策,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所以上市公司有积极寻找新的盈余管理手段的内在动机。由于前期差错更正及相关监管法规政策还不够成熟完善,所以开始应用前期差错更正来盈余管理调节利润的上市公司行为越来越多。

而且前期差错更正不仅说明上市公司财报存在虚假信息,也说明了相关的审计工作没有发现会计差错,上市公司前期差错更正行为的比例越来越高,这也说明了审计不尽责的现象日益增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独立审计质量还达不到公正公允的地步,发现前期差错上力度不够,而且上市公司往往以临时公告形式来向外界披露前期差错更正的内容,而且往往以尚不明确等理由拒绝及时公布前期差错更正的详细情况,而且放在定期报告中披露,这导致投资者无法根据前期差错更正的情况及时做投资决定。

所以研究上市公司前期差错更正的动因及表现形式,还有调节会计利润的方式、特征,以及如何遏制并杜绝前期差错更正的滥用,并提早察觉并防范,如何促进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达到监管的成熟、完善,促进我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这是本文研究的目的。上市公司往往利用前期差错及其更正来操纵利润,使会计信息失真,投资者利益受损,研究上市公司前期会计差错的动因及手段,并提出改正措施,有益于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完善我国资本市场建设。所以,研究重大前期差错更有重要的意义。前期差错更正的相关研究,在理论领域有助于改善财务处理方法,有助于扩展盈余管理内容,丰富我国会计理论内容,规范上市公司的会计行为和治理结构改革。

研究内容:论文首先概述了会计差错的最新企业会计准则方面的规定,即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的内容规定,从会计制度框架下,对会计差错及其更正的理论进行解释和分析,然后结合盈余管理的理论,对会计差错及其更正的不正当动机进行了分析,指出了会计差错及其更正与盈余管理的关系。最后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主观故意会计差错的表现形式,在综合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上市公司利用会计差错进行不当盈余管理的防范对策及建议。研究方法:论文在论述会计差错更正的概念和会计制度规定、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内容上,主要采用了文献阅读法,通过对会计制度文献和已有研究的深入阅读分析基础上,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加工整理和分析。

在会计差错及其更正的表现形式上,结合案例分析法,用近几年我国上市公司发生的利益会计差错进行不当盈余管理的案例加以佐证,并以生动、真实的案例来分析滥用会计差错及其更正所造成的信息失真,和对投资者、债权方等利益相关方造成的经济损失。上市公司会计差错的防范对策:改进会计差错的处理方法;完善会计准则与证券法律制度:改善内部控制和加强内部审计力度;加强外部审计进一步规范;优化治理结构加强外部监管论文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差错及其动因,通过理论分析和案例分析的方式加以总结归纳,提出了会计差错主要是上市公司主观故意、为了不当盈余管理所实施的,其原因是会计制度不健全、监管政策不完善、治理结构不合理、外部审计不力等等。对此问题的解决措施应当从完善会计准则和证券市场法律法规、监管政策、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并提高独立审计力度,切实实现资本市场竞争和监管入手来加以改正。

作者:闫宇单位:哈尔滨石油学院经济管理系

继续阅读

英语专业生学术诚信教育策略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杂志》2015年第二十四期

摘要:

通过调查发现,英语专业本科生论文存在文内和文后参考文献引用不规范、部分论文存在抄袭和剽窃现象以及论文统计数据随意性较大等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学术诚信教育机制不够健全以及师生的学术诚信意识不够强。建立健全学术诚信教育“管-监-检-惩”机制、完善学术诚信教育体系以及强化学生的学术诚信主体意识,是提高英语本科生学术诚信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英语专业;本科生;学术诚信教育;路径

学术诚信是大学生重要的学术品德之一。然而,大学生学术不诚信现象屡屡发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高校学术诚信教育的担忧,由此对我国人才培养质量产生质疑。英语写作是英语本科教育中的一门主干课程,贯穿整个大学生涯。经过各阶段的写作训练,学生是否已掌握了基本的学术写作规范,形成了良好的学术素养?为了解英语专业学生学术诚信现状,笔者对某高校2015届英语专业120名本科生的课程论文、学期论文和毕业论文进行了调研,旨在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

一、英语本科生论文写作中学术不诚信的主要表现

笔者采用观察法,以英语专业本科12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其撰写的课程论文、学期论文和毕业论文为语料,调研其文内引文和文后参考文献著录情况。英文文献的著录依据美国语言学会出版的《MLA科研论文写作规范》(MLAHandbookforWritersofResearchPapers)和美国心理学会出版的《APA格式手册》(2010年版)(PublicationMan⁃ualofTheAmericanPsychologicalAssociation);中文文献的著录主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2005年颁布的《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7714-2005)(该版本替代了旧版GB7714-1987)的规定。然后,利用中国知网“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TMLC2)”,对120篇毕业论文的总复制比、第一段和第二段的复制比进行检测。最后,通过分析,概括出英语本科生学术诚信的状况。经统计发现,学生论文中存在学术失范和学术不诚信两种情况。第一,文内引用格式错误。主要问题有:英文人名写错;论文为多个作者时,格式写错;未写文献年代。第二,文后参考文献著录不规范。主要问题有:漏写或误写作者、题名、文献名、出版地、出版年代等;著录格式错误,如期刊本应用[J],却用了[M]表示,等等;遗漏或用错符号,比如出版地后面应用“冒号”,却写成“逗号”,等等。第三,引用他人文献而未标明出处。120篇毕业论文复制比统计结果如下:论文总复制比大于30%的占10%,其中有4篇论文复制比分别达50%、55%、70.8%和85.9%;介于20%-30%的占15%;介于10%-20%的占41.7%;介于10%-20%的占33.3%。论文第一段复制比统计结果如下:大于30%的占12.5%;介于20%-30%的占16.67%;介于10%-20%的占29.2%;介于10%-20%的占41.67%。论文第二段复制比统计结果如下:大于30%的占12.5%;介于20%-30%的占15%;介于10%-20%的占35.8%;介于10%-20%的占36.67%。第四,抄袭和剽窃他人成果。论文数据随意性大。有的论文数据不可信,经不起推敲,属于随意编造等问题。因而对英语专业本科生进行学术诚信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继续阅读

国外社会科学学术规范体系分析

就工具意义而言,学术规范使得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学术成果得以在一种普遍认可的技术规范下进行传播和交流,使学术对话成为可能,促进了知识的增量并且有利于激发新的创造性的成果。质言之,学术规范是从事学术活动的一种他律机制,不仅要从学术道德方面加以约束和衡量,也要在学术活动的形式等技术层面上加以引导和规范,目的是保证学术研究的价值。反观我国近年来在学术规范方面取得的一些主要成果,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大多数都是以建立学术秩序、明确学术道德为出发点而制定的。例如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玉圣先生作为中国学术规范构建方面的一个代表性人物,他的主要作品包括:《学术论文的规范化问题》(《美国研究》1995年第1期)、《学者的自律及其他》(《中华读书报》1997年2月19日)、《学术的规范与尊严》(《中华读书报》1997年10月22日)、《遏制剽窃新举措》(《中华读书报》1997年6月18日)、《九十年代中国的一大学案———学术规范讨论备忘录》(香港《中国书评》1998年复刊号)等。2002年2月27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原则性地提出了六项措施来端正学术风气,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北京大学于2002年3月颁布了《北京大学教师学术道德规范》。同年8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关于学风建设的决定》。诸如此类的学术规范文本大都侧重于在学术活动中所应该遵循的道德性约束和一般性原则,并未在更加具体的技术层面上条分缕析地对于从事学术活动的技术性标准加以阐释,这就使得相当一批学术工作者在具体的学术创作中无所适从,各行其是。

相比之下,美国社会科学学术界对于学术诚信方面应该遵守的原则性规范并不复杂。美国大学对学术诚信问题的界定和分类方式各有特色,但大多美国大学都将学术不诚信主要分为四类,包括考试作弊、捏造、方便学术不诚信的行为和剽窃。维基百科对于“学术不诚信”的定义是:“任何与正式的学术研究实践相关的欺骗行为,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类:作弊(Plagiarism),伪造(Fabrication),提供虚假信息(De-ception),未经许可接受或给予他人帮助的欺骗行为(Cheat-ing),以及实施贿赂和有偿服务(Briberyorpaidservices),妨碍他人完成工作的破坏行为(Sabotage)。”①在判定这几类学术失范的具体标准上,美国学校一般都有非常具体的量化标准和技术规范作为参照。不独在美国如此,在整个西方学术界都普遍存在学术规范方面非常具体的写作技术规范和学术失范的判定标准,一般都称之为“学术写作手册”。此外,美国社会科学学术界对于学术成果的研究范式有着近乎苛刻的体例要求,我们可称之为“洋八股”,虽然这种研究范式存在僵化、刻板的缺点,但是由于其符合社会科学的实证主义或者经验范式的研究规律,其问题的展开和论证过程能够在体例要求下环环相扣,最终使结论的得出符合逻辑分析和定量研究的过程,因而才使得社会科学也具有了“科学”的色彩,并为学界所接受。“洋八股”的研究范式成为美国学术规范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最后,美国学术界对于剽窃行为的容忍度很低,学术共同体在学术剽窃方面有着约定俗成的“零容忍”原则,尽管不同的学校在处理方法上有所差异,但是剽窃行为带来的普遍后果是当事人在学术界的声名狼藉和前功尽弃,以至于不得不离开学术工作环境。本文就以上所述的三个方面,即“学术写作手册”、“洋八股”的研究范式和学术剽窃的预警和处理机制等对于美国社科学术界的学术规范构建加以简单介绍。

1美国的“学术写作手册”

美国学术界最为熟悉和普遍接受的“学术写作手册”有四种:首先是《芝加哥手册———写作、编辑和出版指南》(TheChicagoManualofStyle:TheEssentialGuideforWriters,Edi-tors&Publishers);第二种是《韦伯美国标准写作手册》(Webster''''sStandardAmericanStyleManual);第三种是美国现代语言学会(ModemLanguageAssociation)为语言文学研究制定的《MLA论文写作手册》(MLAHandbookforWritersofRe-searchPapers);第四种是美国心理学会(AmericanPsychologi-calAssociation)为本学科编辑的《美国心理学会出版手册》(Pub1icationManualoftheAmericanPsychologicalAssociation)等等。这些手册的主要内容实际上都大同小异,但针对本领域亦有特殊的规定。这四种“学术写作手册”当中最广为接受的是《芝加哥手册》,其次为MLA和APA两种学术写作指南。《芝加哥手册》是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的一批资深编辑撰写,1906年初版后,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补充修订,迄今已出第14版,篇幅也扩充至900余页。这个手册囊括了几乎学术写作和编辑所涉及的各个细节。该书分三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为对手稿的一般要求,如手稿的章节划分、文字处理以及版权许可等等。第二部分为体例(style),是本书最重要之部分,详细例举了标点使用、词的拼写、人名地名以及专有名词、数字、外文、引文、图片及文字说明、图表、计算、缩写、注释、征引书目以及索引等等。第三部分基本是针对出版社而言的,诸如版面设计、字体、印刷和装帧等等。以本书为基础,芝加哥大学出版社还发行有一系列手册,如为大学本科、硕士、博士所编写的课程论文和学位论文撰写所使用的手册。在《芝加哥手册》中,几乎任何有关学术写作的问题都有章可循,甚至对中文的注释也有专节,对中国朝代、人名和地名的拼写,对韦氏注音法和拼音的使用范围和区别都有论述。

《MLA论文写作手册》(简称MLA)与《美国心理学会出版手册》(简称APA)在应用选择上略有不同。一般而言,偏重人文学科的学术著作多选用MLA,偏重自然学科的应用APA。这两种规范的区别主要集中在引用和注释的次序、大小写、缩写和标点符号的运用等细节上。但是无论采用何种写作规范,美国学术界约定俗成的要求是,一篇文章只可以选用一种体例格式,以免产生前后不一致导致读者在理解上的谬误。尽管两种体例存在细微的差别,而且这种差别足以贯穿论文写作的全过程,但是这两种“写作指南”都是学术论文创作中最常见、最广为接受的写作规范,其在学术界影响之深远超过《芝加哥手册》这部通用的英语写作指导的规范性文本。MLA对英文写作的指导可谓细致入微。以引语(quota-tion)为例,MLA规定,引文必须准确,必须用方括号(squarebrackets[])和省略号(ellipses…)标明更动原文的地方。短于三行的一句或者短于一句的引语必须写入正文中,并且用双引号标明。单引号只允许用来标注引语中的引语,否则不得使用。无论引自书本还是引自访谈对象,引语不得使用斜体或粗体来表示。MLA还规定,在任何情况下(即使引语只有一个单词),句末的句号和逗号都必须放在引号之内,冒号和分号都必须放在引号之外。如果引文是一个疑问句,则问号应该放在引号之内,否则一律放在引号之外。三行或者三行以上的引语都应该另起一段,作为独立的引语段(blockquotation)。引语段可以用单倍行距,但是其首行和末行应该与正文空0.5行。就引文的数量而言,MLA规定,一篇独立的学术论文其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篇幅不得超过全文字数的15%,否则视为抄袭。引用文献中某一具体观点或文字时必须注明该观点或该段文字出现的页码,否则视为引用不规范。MLA甚至对非印刷材料的引用都有非常详尽的规定。例如引用电影对白,注释条目须以斜体标注的电影名开始,继之以导演的姓名(格式为Dir.Xxx),然后是发行者的名称和发行年份。如果是录像带或者DVD,则应在发行者名称前注明是“Videocassette”或“DVD”。第3期魏琴,蒋德璋:美国社会科学学术规范体系介绍和浅析133著录网络出版物必须标明出版物的上传日期和论文撰写人上网查询的日期(dateofretrieval),并标明网址。条目中网址如需断开换行,必须在“/”之后或者“.”之前,网址中不得出现空格。一般而言,美国的学术写作手册都不仅仅是介绍写作文章的基本要求和格式规范,还会就写作的方法和技巧提出系统的建议。从如何有效选题开始,到如何收集和整理资料、如何确定论题和写作大纲、如何有效地在写作过程中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络、如何找寻相关的研究信息资料、如何将记录的卡片和笔记写成论文初稿,到如何修改初稿、如何合理引用文献和避免剽窃、如何引用参考文献等内容,林林总总,蔚为大观!

2美国的“洋八股”研究范式

美国主流的社会科学学者和出版物都恪守一种非常刻板的学术写作结构,这种结构方式可以较为全面地展示作者的研究范式和其结论的验证过程。由于这种研究范式通常由八个部分组成,分别是:提出问题、文献回顾、提出假设、测量、收集数据、研究方法、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因而被中国学者彭玉生等人总结为“洋八股”①。作为美国纽约城市大学的教授,学者彭玉生对于“洋八股”有着非常准确的评价。他指出,“所谓的‘洋八股’,只是形式上的八股,是学术研究的形式主义规范,不是实质理论上的八股。作为形式规范,研究者可以将任何实质性的概念和理论放进去,不论是西方的还是本土的,或者是中西结合的”②。由于实证主义仍然是美国社会科学界最主流的研究方法,因此,西方社科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一般都遵循一种相对严谨的研究和创作流程。首先是发现所要研究的相关问题或者课题,然后综述学科内前人的研究成果、文献和理论贡献,发现相关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或者谬误,进而提出自己的假设,此后围绕自己的命题测量概念,收集数据,设计分析方案,最终通过数据分析来检验作者的假设,并得出结论。这八个部分在逻辑上环环相扣,既保证了作者所提论题的必要性和继承性,又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以及科学合理的方法设计,保证了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和必然性。

以笔者朋友在美国布兰德斯大学(BrandeisUniversity)社会政策学院写作学位论文的经历为例,在论文选题开始之前,学院就会开设系列专题讲座,介绍论文写作的相关要求和技术规范,并且要求全体学员必修并记两个学分。专题讲座几乎涵盖了“学术写作手册”中所涉及的所有重要内容,从如何有效选题开始,到如何收集和整理资料、如何确定论题和写作大纲、如何有效地在写作过程中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络、如何找寻相关的研究信息资料、如何将记录的卡片和笔记写成论文初稿,到如何修改初稿、如何合理引用文献和避免剽窃、如何引用参考文献,甚至如何请英语母语使用者对论文文本进行校读等内容。在专题讲座中最主要的内容就是论文的研究范式,学院对全体学生都发放了电子版和纸质版的论文写作范式,并要求在正式开始研究之前就要向学院提交研究课题的开题报告(StudyProposal)。开题报告的结构要求为:选题与概述,研究目标,相关问题陈述,相关文献回顾,研究策略与方法,课题预算,研究进程时间表,潜在的研究风险,参考文献等等。一旦开题报告获得批准,学生将在学术导师的指导下展开研究并写作研究论文。研究论文的范式是由学院统一提出要求的,由于论文都是与政策研究相关的,因此都包括以下八个主要部分:研究的问题与研究范围,问题的背景及产生的过程,研究方法,文献回顾,证据与分析,社会影响与后果,结论,政策建议。此外,论文的摘要、鸣谢、图标与表格、参考文献等部分也都是论文的必要组成部分。尽管“洋八股”的写作结构相对刻板和僵化,但是这种研究范式对于塑造写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一丝不苟地掌握研究方法和分析方法、脚踏实地地做学问、在继承性基础上做出开创性的研究成果都大有裨益。此外,“洋八股”的教条并非一成不变,在具体的选题创作上,作者可以根据研究过程的实际情况对文章的结构和组成部分进行适当地调整,目的是保证对研究课题的方法和论证过程有一个全面的展示,以保证其结论的科学性。相对于国内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在研究范式上尚无定规的现象,笔者认为借鉴“洋八股”的研究范式对于我国的社科著作成果创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高校培养学生在课题研究和创作方面的能力而言也提供了一种相对成熟的经验模式。学者彭玉生也认为,“洋八股”的应用将切实推进本土社会科学理论的发展,“过去20年,中国社会学有了长足进步,对理解中国改革的过程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许多文章仍然只是简单地报告一些观点或观察、或经验,而没有理论依据或严格的经验支持。国内社会学研究至今没有形成学派或理论流派,我认为主要原因就是学者们不能对他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很好的综述和辨析。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没有学术争论,更没有积累。如果大家都做规范的学术,那么至少能够增进有益的学术对话,促进本土理论流派的形成”③。

继续阅读

科技期刊增强出版与实现流程

1增强出版的本质

增强出版的核心不仅在于提供丰富的数据和自动链接知识,实现深度知识服务,更体现在保持传统出版的“叙事精神”。基于此,增强型出版物可定义为增强了研究数据、额外材料、出版后数据、数据库记录等对象的出版物,增强对象之间具有基于对象结构的明确链接[3],涉及根出版物、其他数据和元数据3个实体。在此定义中,对象可以是论文或论文片段、数据集、图像、音频、视频、评论、模块或数据库中信息的链接等[4]。增强出版后的科技期刊可称为增强型学术期刊[6],其构成要素是一个必须的文本(指发表在出版物上的论文,也称为“根出版物”)+一系列关联附加数据。在传统论文基础上增加或链接各种必要相关数据,相关数据与传统论文一并注册、登记、、分享,称为增强论文[7]。增强型出版物是连接文献与数据的桥梁和纽带,便于读者发现更多的灰色文献[5],是一种有机的复合数字作品,但构成对象可独立存在,又可通过多种形式出版。附带相关数据标引信息的增强论文,可按原始期刊出版方式印刷出版或在线;其增强的数据内容(增补信息)既是令论文更完整的辅助材料,也是同行评议环节使结论更可靠的辅助材料,因空间与媒介形态特质往往不能与印刷版一起出版,而是仅存放于数据中心、资料库、网络平台等,以数字形式呈现,读者可通过相应链接在出版论文的网络版中进行访问和获取。增强出版的理念是交叉链接、富数据、开放共享,因此增强出版具有以下的功能:(1)满足科研人员对学术信息获取、传递等更多需求;(2)关联并实现科学信息的完整性,延伸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提高论文被发现和引用的可能;(3)拓展研究成果与思想表达的空间与手段,实现知识的充分交流与共享[7];(4)提高同行评价的效率和质量,保证出版的有效性和控制出版过程[4],并有效遏制学术不端行为[7](如Nature的部分图片,可链接并下载图片的原始Excel数据,防止数据造假)。

2增强出版内容及示例

2.1增强出版内容

Bardi等[1]探讨了“PDF格式科技期刊论文+增强内容I(PPT、视频、电子表格等)”与“结构化后科技期刊论文+增强内容II(图表、视频,数据集等)+增强内容I”的科技期刊增强出版特征。科技期刊论文结构化后变成不同碎片,可关联更丰富的数据。结合前人对增强出版的研究和典型案例的增强出版特征,借鉴文献[1]的“结构化后科技期刊论文+增强内容II+增强内容I”特征,笔者对科技期刊增强出版的内容进行拓展,所得结果如图1所示。科技期刊增强出版的增补信息可以是任何能够辅助说明论文的主要内容及与论文相关的任何类型的数据。这些数字资源从与论文的关联方式上可分为2类,即图1中I类与II类。I类为针对整篇论文的增强内容,如Nature中的相关新闻与评论、音视频、编辑总结、相关论文、数据加入代码等;Elsevier中的图片摘要、论文亮点、相关书籍、引证论文等;PLoS中的媒体报道、读者评论等。II类为针对论文中某知识点的增强内容,如扩展图表、增补方法、增补表格、增补讨论、增补公式、增补视频、增补数据集(数据来源网址、数据有效性测试网址、数据库或科研工具网址等)、相关论文推荐等。从内容上可分为研究数据、额外材料、出版后数据和数据库记录、工作流程、软件、参考文献、引用文献、相似文献等数字出版物[5-7,11]。从形态上分为文本、图片、音视频、数据集等多种数字形态。科技期刊经过增强出版后,可将研究数据、额外资料等不同形式的数据集成链接,帮助科研人员系统地理解研究数据及信息的产生、应用与创新过程,便于用户快速利用资源地图及永久标识符等在不同类型资源中(这些数字资源可能分散存储在不同数据库)快速检索和定位用户需求的资源。增强的内容要具有机器可读、智能标记及结构化的特点,需具备关键词和数字摘要。从图1也可看出,为了更好地实现科技期刊的增强出版,首先要将科技论文结构化、碎片化,以便关联更多相关增补信息,提高读者阅读体验,更便捷地将读者感兴趣的内容分享到社区网络,扩大论文的社会影响力。结构化论文经过碎片化标引后还可进入不同专业数据库,成为科学领域共同体。

2.2增强出版示

例Springer-Nature、PLoS、Elsevier、Wiley等出版集团在科技论文中附加电子辅助材料的现象较为普遍,但非强制附加。以下网址为增强出版示例,增补材料和PDF增强论文均可下载。

3增强出版实现流程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