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毒物学论文范文

毒物学论文范文

毒物学论文

毒物学论文范文第1篇

很长一段时期内,农村公共服务仅依靠基层政府来供给,这体现了政府单一供给在特定条件下的现实性。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公共服务的多元主体供给模式应运而生,将逐渐取代政府单一供给模式,并在满足村民多样化需求以及提高效率等方面显示出很强的优势。就多元供给模式而言,各主体间的关系成为优势能否发挥的关键因素。

(一)农村公共服务的单中心供给

公共服务自身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决定了基层政府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中的重要主体地位。计划经济时期,我国长期实行政府单中心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即政府是唯一的供给主体,负责农村范围内所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公共服务的生产和提供。在这种模式下,基层政府与市场、社会之间是一种垄断关系,基层政府对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垄断性主要表现为对生产的垄断、对销售的垄断以及一定程度上对价格的垄断,这是由相关行业和事务的特性导致的。例如,环境卫生、体育设施等行业的非盈利性将私人企业拒之门外,致使这些服务只能由政府提供。从长远利益出发,政府单一供给模式不仅不能适应公众需求的变化,而且导致供给效率低下。首先,村民的需求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村民自身文化素质的函数,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繁荣和村民精神世界的不断丰富,公众对公共服务供给的数量、内容、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农村,供给主体不重视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相关的服务设施不健全,难以满足村民对其量的需求。同时,农村的全面发展也催生出了许多新的公共服务内容,例如村组安全、生产互助等。在需求结构方面,村民越来越表现出强烈的发展型需求,当温饱问题基本得以解决之后,大家更希望能在农业信息、农业技术、基础设施等方面得到更多援助。其次,基层政府对农村公共服务的垄断供给向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的高效配置发起挑战。造成供给低效率的原因有很多,其一,公平优先是政府对公共资源进行计划内统一分配的主要原则,其二,政府的成本效益观念不强,其三,政府内部存在一定程度的权力腐败行为,第四,政府缺乏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线的支撑。总之,在村民需求与供给效率面前,基层政府这一唯一的供给主体已显得力不从心。

(二)农村公共服务的多元合作供给

实际上,必须实现农村公共服务由政府单一供给向多元主体协同供给的转变,只有各种有利于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的社会力量都参与进来,才能满足村民不断丰富、变化的需求,才能提高供给效率。总体来说,多元主体协同供给就是打破原有的基层政府垄断供给的格局,改变供给主体单一、服务内容单一、生产方式单一、销售渠道单一、决策机制单一的局面,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优势,发扬农村社会组织的公益精神,发挥农村自治组织和村民自身的积极作用,让政府、市场、社会在协同供给网络中相互信任、相互合作进而形成整体合力,共同实现农村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这种多主体的供给方式,符合多元治理的理念,即在社会信任和互助合作的基础上,通过营造社会网络和运营社会资本,使得政府与公民、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能实现良好的合作,从而促进我国社会资本存量提升,最终促成善治的过程。市场经营主体的丰富以及社会组织的发展使得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由政府垄断向多元主体协同供给的转变成为可能,这种转变同时也体现为各供给主体间关系的转变,即从垄断关系转变为协同合作关系。协同合作关系可以理解为一种公私伙伴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合作就是企业、社会贤达和地方政府官员为改善状况而进行的一种正式合作。在协同合作关系中,各主体相互信任、相互作用、相互协助、相互影响,各司其职。第一,基层政府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同时也要承担起管理、规划、统筹、监督的职责,积极引导其他供给主体的参与。第二,企业凭借其较高的生产效率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在公共服务供给中处于重要的主体位置。要大力开展服务生产创新工作,使社会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第三,农村社会组织有较低的成本和较高的效率等多种优势,负责提供与村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服务,弥补其他主体供给的不足。第四,村委会要帮助村民将公共服务需求、意愿表达出来,做村民与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的联系人,实现公共服务的自我供给。目前,各供给主体间的合作关系还处于断裂状态,这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长期以来政府对人力、财力、物力的控制,农村社会组织独立性不强、能力不足,企业的供给动力不足,村民的参与意识和民主观念不强等。为了实现农村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必须完善协同合作网络,重构多元主体间合作互助的关系。这需要依靠各种体制机制、规范制度的建立以及公共意识和精神的加强。

二、社会学制度主义与制度构成要素

(一)社会学制度主义

社会学制度主义是新制度主义主要流派之一,是从社会学组织理论中发展出来的,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末,其主要特征是:倾向于比政治科学家在更为广泛的意义上来界定制度,打破了制度与文化概念之间的界限;强调制度行为的方式是通过提供行为所必不可少的认知模板、范畴和模式,而不仅仅是因为没有制度就不能解释世界和其他人的行为;采用某一制度,是因为它提高了组织或其参与者的社会合法性。社会学制度主义在分析视角和关注对象方面倾向于从更为广泛的意义上界定制度,主张同人类行动者的意义框架有关的符号、认知、道德模式等因素都是制度,甚至认为文化本身也是制度。社会学制度主义从四个方面体现其对制度的一般性理解。第一,不明确区分制度与组织的不同,一部分学者认为组织构成了制度的基本框架,同时需要从制度角度去认识组织。第二,文化包含在制度中,社会学制度主义定义了一个制度世界,在这个制度世界中,文化是其构成要素,制度通过提供道德性或认知性模板阐释外在和人们的内在认知,进而对个体的行为进行约束和控制。文化和制度在社会学制度主义的标题下成了同义词。第三,社会学制度主义关注行为者个体受制度的影响程度,只有将人类个体置于社会角色中,且让规范、认知、符号等因素产生作用和影响,社会生活才是有意义的。第四,肯定了制度化过程在制度创设和演进方面的作用,制度化过程体现为人们按照规定办事以及对违规成员所作出的处罚,这有利于制度本身的建立和维护。作为社会学制度主义的代表人物,JamesG.March和JohanP.Olsen(1989)在其《重新发现制度:政治的组织基础》中认为,制度即规则。规则的范围非常广泛,可以是惯例(routines)、程序、角色、规划(strategies)、组织形式以及政治活动建构的技术等,也可以是信仰、范式、符号、文化以及相关的知识等。此外,他们强调在充满文化性、经济性、社会性、政治性的具体背景下,人们努力行动以实现其预期效果。人们的行动受到与义务性行为相联系的适当性逻辑的牵引,遵从一定的规范和程序。Powell和DiMaggio(1983)则强调了强制、规范与模仿的作用。强制因素包括政治要求以及政府强迫,它们对组织进行规制、监视和官僚控制;规范因素源于专业与高等教育社会化功能的强大影响;模仿则源于很多行动者往往通过模仿同辈来应对不确定性的倾向。

(二)制度的构成要素

W.RichardScot(t1981)在《制度与组织—思想观念与物质利益》中从三个视角来理解制度的含义。第一,将制度具体化为制约、控制、限定或禁止行为人行为的规则和规定,其约束力具有很强的强制性和权威性,具体可表现为与行为相关的制度、法律、法规、规章、条例等。第二,因为制度具有适当性和其合理性,行为人会自觉地接受它,并愿意服从于符号体系或价值体系的约束。第三,不同行为人之间会产生一种共同信念,且同时表达出对制度的理解与认同,那些被广泛认知和认可的文化因素将推动制度去发挥作用。基于对以上三个视角的理解,斯科特将制度界定为一种持久、有序的社会结构,它是符号要素、活动和物质的统一体,具体则包括了规制性、规范性和文化—认知性要素以及相关的社会活动和物质资源。基于对制度的界定和运作过程的分析,社会学制度主义认为制度构成的基础要素有三,即制度性要素、规范性要素以及文化—认知性要素。根据三种要素的性质、特点和条件的不同,可将其归为制度表层、中层和深层三个层级,各层级间制度构建的难易程度以及稳定性成递增趋势。规制性要素在制度中的表现形式易于建立、规划和更改,可在短时间内形成并产生一定的效果,处在表层位置;规范性要素需要对行为人的社会角色和责任进行界定,使之行为符合社会需求和合理性原则,这是制度的中间层;文化—认知要素作为社会历史的沉淀物,通过共同的信念、理解获得广泛认可,则位于制度的最深层次。要注意的是,根据制度的三大基本要素进行制度构建时,必须同时建立这些要素,使得它们之间相互促进、相互辅助。

三、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关系重构的制度要素

从社会学制度主义的视角分析,重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主体间平等合作关系的过程伴随着规制性要素、规范性要素和文化—认知性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具体表现为强制性规章制度、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以及多元主体对平等合作关系的强烈认同感这三个因素的共存与共同作用。只有明确界定各个要素的基本内容、作用条件和方式,以及它们各自在重构多元主体间互动关系中的功能,才能建立起有效的制度体系,从而使得各基本要素充分发挥作用并相互辅助。各要素通过引导和制约农村公共服务多元主体的行为,使多元主体在制度体系的约束下相互配合、相互合作,共同实现农村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

(一)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关系重构的规制性要素

规制性要素主要包括国家制定的各项制度、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强制性规定和标准等。通过明令禁止供给主体的某些行为、激励某些行为或者是给予某些行为以引导和便利等方式,使其思想和行动等向着稳定的、有序的方向发展,减少由于供给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性和突发性给供给主体自身以及社会所带来的利益损失。与规范性要素和文化—认知性要素相比较,规制性要素具有强制性大、易于建立、缺乏稳定性和持久性等特点。在重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关系这一过程中,强制性要素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主要是因为各主体参与合作的自主能力和积极性不强。规制性因素主要体现在主流意识形态、国家规章制度、农村公共服务协同供给体制和具体的合作供给政策和标准等。为了实现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国家制定了《教育法》《卫生法》《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公益事业捐赠法》和《志愿服务法》等相关法律。有关促进多元合作的政策有:对市场主体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等合法权利进行保护的政策,对企业和农村社会组织实施的税收优惠政策。这些因素由统筹到细化、由抽象到具体、从宏观到微观,广泛地规定着协同供给的发展方向、政策的实施、各供给主体的行为、资源的优化配置等,为构建合作互助、平等协商的主体间关系提供了强制性保障。

(二)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关系重构的规范性要素

规范性要素体现为价值观以及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规范等。这些规范性要素通过合理的证明而形成,将适当的社会责任根植入多元供给主体的意念中,使其自觉地遵从正确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而参与供给,违背这些要素的主体将受到道德的谴责。就重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合作关系而言,其规范性要素主要表现为机制的规范,例如,协调机制、表达机制、监督机制、决策机制等方面的规范。这些规范性要素要发挥以下功能:第一,规范合作秩序,即对多元主体的供给行为进行规范,使得供给主体并不是简单的生产和给予,而是全力地为居民的公共需求提供服务。以各主体的分工合作和相互间良好关系为宗旨,规范稳定的合作秩序。在这一过程中,多元主体各自承担起责任,进行平等、自由的参与和协商。第二,规范性要素要注重合作互动关系所带来的效益。通过提高社会公众参与度、提高财政收支公开程度、减少行政开销、降低供给政策执行的复杂程度等来促使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绩效得以提高。

(三)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关系重构的文化—认知性要素

文化—认知性要素包括共同的信念和认知、符号系统、道德模板和意义框架,具体表现为信念、习俗、惯例等非正式制度。它通过聚合积极文化和消极文化(如合作互利观和自利观)形成一种组织文化来影响行动者的偏好和对自我的价值认同,进而影响组织活动。而处于这种组织文化中的行动者,根据对符号系统、意义系统等形成的理解和信念而开展活动,其行为已经被制度化。JohnGray(1998)形象地指出:“社会制度是由人们信念构成的。一张纸头能够充当货币是因为大家相信它就是货币,否则它啥都不是。”在重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合作关系方面,文化—认知性要素主要体现为多元主体间的信任、多元主体对合作关系的认同感、农民的思想境界、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以及农民自主服务、自主供给、自主管理、自主组织、自我教育的观念等。增强文化—认知要素的有效作用要考虑到以下几个因素:一是供给主体规模。因为随着人数增加,文化的影响机制越来越具有局限性,供给主体更倾向于破坏合作互动的关系而使自身利益最大化。二是农村社会变革。文化的形成需要一定时间积淀,但如果没有跟上农村经济社会变革的速度,其规范作用就会因为弱适应性而骤减。三是公共服务信息的传播。信念认知的形成依赖于信息的传播速度,促进信息流通有助于供给主体形成对合作关系的认知。总之,变革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开展协同合作,归根结底依赖文化和意义世界的变革。

四、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关系重构的制度困境

农村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有赖于多元主体合作关系的重构,但事实上,各主体协同关系重构的过程已经陷入了一定的制度困境,这种困境是由政府单一供给的路径依赖、多元主体间难以平衡的利益关系和多元主体认知滞后导致的。

(一)制度困境一:政府单一供给的路径依赖

制度变迁和技术变迁一样存在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机制,这种机制使制度变迁一旦走上某一条路径,它的既定方向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这即是路径依赖(Path-Dependence)。长期以来,我国实行政府单一主体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模式,这种路径的选择会产生像物理惯性一样的特性,这一特性表现为一种路径依赖。在政府单一供给情况下,公共权力主要依靠暴力或对稀缺性的权利资源的垄断性占有所获取,而不是公共选择的结果。政府通过强制权力提供公共服务,供给类型和数量都完全取决于上级政府的指令,而真正需要这些服务的农民群众却只能被动地接受,长此以往,将导致公共服务类型和生产的单一化,难以实现有效率的资源配置。如果路径依赖持续下去,不仅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成本会增加,而且政府的行政控制力会把其他潜在的供给主体拒之门外。在狭小的发展空间中,企业、农村社会组织和自治组织是不会与政府形成协同合作关系的,公共服务的供给陷入了巨大的制度困境。

(二)制度困境二:多元主体间利益难以平衡

根据“经济人”假设对人性以及人的行为的分析,农村公共服务的多元供给主体会基于各自的成本—收益分析而作出能够使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选择。不同主体所追求的目标不同,主体间利益难以平衡,很难找到使得它们都积极参与的动力因素,这就导致了合作关系难以重构的制度困境。首先,有些基层政府工作人员认为经济发展才是政绩,为了追逐GDP指标的提升和个人仕途的顺利,他们常常以牺牲村民的实际需要为代价,不断增加那些能够满足政绩和利益需要的公共服务的供给。由于考核指标向经济繁荣和政治稳定的倾斜,那些真正能够提高村民生活质量的公共服务供给有时会被看作是无用的。某些情况下,正是由于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的驱动使得基层政府的供给动力是不足的。其次,企业生产的高效率决定了它在农村公共服务中不可或缺的供给主体地位。从经营者的角度出发,他们倾向于不提供或者少提供公共服务而使自身收益最大化,因为政府对资源的控制导致的生产成本较高,同时政府购买成为企业参与的主要形式,这有时会导致企业自身收益比生产其他产品要低。再次,作为农村公共服务的最终享受者,村民的利益需求是复杂多样的,是根据不同经济环境、不同地域条件所变化的。但无论怎样,他们始终希望享受到水平高、质量好、成本低的公共服务。但当前农村村民的需求表达机制还不健全,缺乏用于收集农民的公共服务的需求、满意程度、基本评价等信息的信访制度、民意收集制度、听证制度等。这充分表明公共服务供给所面临的制度困境。

(三)制度困境三:多元主体认知的滞后

农村现阶段邻里关系疏远,人际间情感淡化,难以形成村民之间、村民与供给主体间的信任网络,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对农村的认知普遍呈现滞后、不足的特点。在某种程度上其主要表现为:政府对供给的认知滞后,认为供给等同于生产;村民对自身主体地位和参与权利认知的滞后;各供给主体对村庄的现状和发展的认知滞后;各供给主体对协同供给的重要性的认知滞后。这必然会制约农村的发展,影响农村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的进程。导致认知缺失的主要原因有:第一,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大家普遍认同公共服务就是要政府负责的这一观点,在现实政治参与中,服从性、接受性、被动性因素占很大比重。第二,人员流动弱化了对村庄的认同和认知。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以及村户院落的逐渐消失,村庄变得越来越陌生,村民与村庄的利益关联度日益降低,从而降低了村民对村庄的关注和认同。基层政府、企业以及农村社会组织很少对农村的发展现状以及前景作细致的观察和调查,对村民真正的需求缺乏准确的认知。第三,合作思维缺乏。多元供给主体倾向于只考虑现实的、眼前的、局部的、个人的利益,而忽视了通过协同合作而带来的潜在的、长远的、广泛的、多数人的利益。这与中国人的行动思维定式有很大关系。供给主体的认知缺失导致了公共服务供给的制度困境。

五、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关系重构的制度改进

为了提高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和效果,满足村民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实现供给的有效性和高水平目标,必须实现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共同监督、协同配合。在政府对社会组织的控制以及社会组织参与能力低下和意识薄弱的现实困境下,地方政府必须充分发挥公共管理职能,从法规制度的健全、行为机制的规范、社会资本的积累方面入手对供给主体间的合作关系进行制度构建,引导各供给主体为农村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的开展而努力。

(一)健全法规制度

法律以及各种强制性制度完善与否,对供给主体间的关系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首先,健全供给参与制度。破除多元主体参与供给的主要障碍,丰富参与形式与内容。各主体不仅要做到协助行政机关进行供给政策的制定以及实施,而且要对供给行为进行有效监督和审查。其次,健全利益共容制度。奥尔森认为,个人或组织获得社会所有产出增长额中相当大的部分,而且同时会因总产出的减少而遭受极大的损失,则该个人或组织便拥有一种共容利益,它给所涉及的人以刺激,诱使或迫使他们关心全社会产出的长期稳定增长。也就是说可以建立一种制度,使得在合作供给过程中,各主体为了保证自身利益最大化都会选择合作来实现农村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例如,政府为了避免矛盾冲突而保护村民权利,企业为了扩大市场而参与供给,任何一方的不合作将受到共容利益的减少而导致自身利益受损的惩罚。再次,健全政策激励制度。地方政府可以通过采取减少税收和基础费用的政策来降低经营成本,进而吸引更多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进来。在慈善捐助项目中,允许一些社会组织及企业借机宣传、扩大知名度。为保证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持续性,政府可以对企业和社会组织等采取财政补贴政策和资金担保政策。

(二)规范运行机制

重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互动合作关系,需要规范化的管理运行机制的支撑。首先,规范合作机制。若缺乏一种有效的协商合作机制及便于多个组织参与协商、决策与行动执行的策略体系,那么公共事务的协调处理将变得复杂而艰难。因此,必须在政府推动下,探求有利于基层政府、企业、农村社会组织以及村委会和农民自身协商互动的平台,建立他们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在这一合作机制中,各供给主体的权力和责任细化、明确,他们进行平等的学习和交流,共同协商、讨论公共服务供给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其次,规范效率机制。基层政府必须做到克服公共服务供给的垄断性并建立成本效益观念,企业要从村民实际需求出发进行供给同时降低排他技术成本,村委会和村民要充分考虑成本负担能力,积极表达需求意愿,农村社会组织需要克服组织结构不合理、资金运作困难、人员调配滞后等自身局限性,最终形成一种高效运作的供给机制。

(三)积累社会资本

毒物学论文范文第2篇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完全具有自学新单词的能力了。因此,对于本节课内出现的新单词,应该在学习本课的前一天布置学生自行预习,达到会读会认的程度。熟悉完单词之后,再把课文默读几遍,尽量掌握其课文大意,能在第二天的阅读课上跟上教师节奏。下面,笔者选取牛津版初中教材八年级上册Unit6Naturaldisasters(ReadingPart),对任务型阅读法的实际操作进行详细说明。

1.创设情境,兴趣导入本单元的课题是自然灾害,本篇课文也是一篇关于自然灾害的故事。首先,用问题WhenWenchuanEarthquakehappened,whatdidyouseeonTVorothermedia?引入话题,展开讨论。然后,用多媒体呈现一些关于地震发生时的图片,给学生们创设一个类似课文内的情境,让学生更快地进入课文学习状态。可根据图片,要求学生们用英文说出发生的事情。接着,看一条关于课文内容———台湾地震的短片,告诉学生一些关于台湾地震的消息。在进入下一环节之前,把布置要预习的单词学习一遍,让学生们纠正发音,加深印象。用时事导入,再用短片创设情境,加深学生对地震的了解,能引起学生注意,活跃课堂气氛。

2.快速阅读,整体感知让学生们带着问题:WhathappenedinTaiwanearth-quake?/WherewasTimmywhentheearthquakestarted?快速阅读课文,让学生对整篇课文有个整体的感知。阅读完后,学生集体回答问题。快速阅读能让学生了解课文大意,同时训练快速阅读课文的能力。

3.细读课文,掌握重点本文六个自然段,可分为3部分。经过一次快速阅读了解本文大意后,再进行一次细读课文,并归纳每部分的大意。并找出细节问题的答案:HowdidTimmyfeelwhenhewastrapped?/DidanyonehearTimmy`sshoutatfirst?读完后四人小组讨论,教师选择三个小组,每个小组派出代表回答问题。细读课文让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小组讨论也让学生交流各自想法,相互学习。

4.精读课文,综合运用教师解答疑惑。学生可以提出不懂的词组句子或问题,教师解答。把文中出现的重点词组划起来,如survivetheearthquake,betrapped,coverthewholeroad,sendthevictimsto,inagreathurry,crashinto,lookateachotherinfear,runwildly,runinalldirections等。从语法上分析长难句子:Peoplewererunningwildlywhilepiecesofglassandbrickswerefallingdown.IwastryingtofindmywayoutwhenIsud-denlyheardsomenoiseaboveme.精读课文是词汇句型的教授,是增加学生词汇,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精读课文后,打铁趁热,让学生完成课本97页关于本课内容的判断题。以及完成相关词组的翻译练习。练习可以及时反馈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反馈更好地调整以后的教学活动。反馈性练习,使正确的进行强化,错误的及时纠正。

5.讨论课文,升华情感:提出联想式讨论题,让学生分成四人学习小组,就Whatwillbehappeninanearthquake?/Whatshouldwedowhentheearthquakehappen?展开讨论。可选几名同学发表意见,分享小组讨论结果。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如果在人多的公众场合时发生地震,不要慌乱,注意秩序,往空旷的地方跑。问题的讨论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积极学习课文的冲动,适当的课堂讨论也丰富了课堂。然后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们在学习课文的同时,也学习到该有的常识。另外,家庭作业的布置及批改,对于巩固知识、升华任务型阅读法的教学效果也是很关键的。教师批改作业时应该细心,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并督促其改正。每堂课45分钟学习时间是大大不够的,需要借助课后作业让学生消化,巩固和加强所学的知识。

二、小结

毒物学论文范文第3篇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近年来全球化的进程日益加快,因此,世界各国及各民族间的交流日益频繁,文化与语言间的联系和碰撞也越来越多,消除各种语言与文化间的隔阂也变得更加重要。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特性的群体性表现,不同的语言背后都蕴藏着一种深厚的文化沉淀。因此,消除文化之间的隔膜,首先就应该从语言之间的差异入手。而所谓文化误读,其实主要是指人们在接触异质文化时,往往很难摆脱自身文化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以自身所处文化的方式来对待所接触到的异质文化,从而对其进行选择、解读甚至是任意的切割。因此,一般来说,当我们探寻文化误读所产生的原因时,大都较为倾向于从文化入手来进行分析和比较,以期通过对比源语与译入语,原文本与译本之间的差异来表现文化误读,从而通过比较产生反差,再由反差来突出“误读”,以达到其反映文化差异本质这一目的。这种方法虽然能够较为准确地体现文化误读,但对于其原因的分析,却相对比较薄弱。因为,从文化角度入手容易忽视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译者所承担的角色和在翻译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正如白立平所说:“文化误读具有必然性,这种必然性体现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由于主、客观等方面的原因,不可避免地忽视或无视文本的时空和视角去解读、传释文本。”[2]由此可见,对文化误读中,译者及其相关因素对于误读的产生也是有巨大影响的。而比利时翻译家勒夫菲尔所提出的操控理论更是以其独特的视角,具有开创性地将影响翻译的几大要素进行了分类和研究。因此,当我们从操控理论的角度,来审视文化误读,来探求其产生的根源时,会发现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中,文化误读所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不仅仅是文化差异那么简单。

操控理论所研究的重点主要有三个,其一是翻译活动的具体历史背景,其二是对于源文本的操控,最后便是译本在目标文化中的作用和功能。这三项是操控理论主要研究和分析的领域。而同时,由于勒夫菲尔深受文学中俄国形式主义的影响,因此,他将文学看作是一个完整的系统,那么翻译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就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语码转换,而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这一过程对于源文本的“操控”实际就是其所谓的“rewriting”(重写)。基于上述观点,勒氏提出了影响重写也就是影响翻译活动的三要素:第一,意识形态的因素,第二,诗学因素,第三,赞助人因素。那么,基于操控理论的观点,以上三要素作为影响文学翻译的重要因素,其对于文化误读的产生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主要便从这三个方面来分析文化误读产生的原因。从总体上看,文化误读实际上是译本与源文本之间的一种意义差别。那么,根据前面所提到的三个要素来看,这种差别首先必然会与意识形态有关,也就是说,在特定的环境下,译者自身的意识形态必然会影响到其对于文本的解读。具体来说,就是译者自身的政治倾向会明显地反映在其作品当中,因此,也就会使得译本与源文本之间产生意义差异,无论其差异的大小,都是文化误读的体现。这种原因所导致的误读在清末和民初的西洋小说翻译中尤为明显。例如:清末翻译家苏曼殊在翻译雨果名著《悲惨世界》时,便明显地受到其自身政治因素的影响:(1)男德道:“……幸而现在革了命,改了民主的制度;你看还有这样不爱脸的报馆主笔,到了现在还要发些袒护王党的议论……”(柳亚子编,《苏曼殊全集》(二),2007:112)[3](2)男德道:“世界上物件,应为世界人公用,那铸定应该是哪一个人的私产呢?那金华贱不过拿世界上一块面包吃了,怎么算是贼呢?”[4]从这些语言的风格和其表达的意思上,可以很明确地感觉到一种革命性。显而易见,苏曼殊是将自身对清王朝的不满和对民主的诉求,通过作品中人物———男德的言行表达出来。不仅如此,男德这个人物在小说中还干了许多充满革命性的事件,比如刺杀恶吏、劫狱、组织革命等等,甚至还批评过孔孟,而孔子和孟子实际上与雨果的原著根本不沾边。因为男德这个形象其实就是作为译者的苏曼殊自己创作出来并添加到小说中的,借以表达其自身的思想和观点。其二,诗学因素的影响,勒夫菲尔所说的诗学,并不仅仅是指诗歌创作,而是包含着两个因素:一是指一系列的文学手段,如题材的选择,创作的动机和主题、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场景、象征意义的运用等;二是指文学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在社会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和其充当的角色。

由此可见,这里所谓的“诗学”其实是指翻译过程中译者的翻译策略和文学手段对翻译所产生的影响。因此,在研究文化误读的过程中,诗学因素也是必须加以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红楼梦》霍克斯译本与杨宪益译本中,对于人物名字的翻译,两人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由此所产生的效果和影响也是截然不同的。如小说中的人物———袭人,原著作者曹雪芹是取其“花气袭人”之意,杨译本采用的是以威氏拼音音译并加注的方式,因此译做“Hsi-jen(Literallyassailsmen)”,后面加的注释意为“字面意思:袭击男人”,从字面上看,似乎翻译得十分滑稽,但杨译本的人名翻译是一个整体系统,原著中所有人名统一采用音译的方式来处理,这实际上是异化手法的体现,使得原著的民族性得以最大程度的保留,而霍译本使用的是意译,所以将之译为:Aroma,即:芳香。可见,同样一个简单的人名,由于翻译策略和手段的不同其给予读者的感受和效果也是有巨大差距的。因此,仅仅是人名的翻译由于其诗学因素的影响,产生的效果便已是如此之大,其对于误读的产生自然更是“功不可没”了。其三,赞助人因素。与前面提到的诗学相似,这里勒氏操控理论中的“赞助人”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个人”。赞助人是指某种能够影响到阅读、创作和重写的力量或者是势力,这种力量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某个群体,或者是某种体制等因素。[6]例如晚清时期著名的翻译家林纾,对于西方作品的译介时至今日在翻译界依然有着重大的影响。林纾生活在清末民初的动荡岁月中,在大部分时间里,其生活的主要来源就是靠其译书的收入。因此,赞助人因素在林氏的译作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比如英国作家狄更斯的作品《老古玩店》,林氏为了使得译作的风格更符合当时国人的口味和喜好,以便其作品有更好的销量,便加入了大量的中国传统元素,其书名也被译作《孝女耐儿传》。忠、孝、仁、义,这些都是非常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西方文化中是很少提及这种概念的。所以,林氏的译作中杂糅进了大量的类似内容,使得其对于原作的忠实大打折扣,由此也产生出了对于西方文化的误读。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对于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误读现象,运用操控理论来进行分析,尤其是该理论中提出的影响译者翻译的三个要素,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刻和明确地理解误读产生的深层原因。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认识到,除了文化差异本身之外,还有若干因素影响着误读的产生。只有在了解到了这些问题之后,在今后的跨文化交流和交际中才能尽可能地将文化误读的影响降到最低。

毒物学论文范文第4篇

《钢结构设计原理》网络资源平台构建

1网络平台构建原则《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是江苏科技大学建设精品课程,具有统一的网络平台。本课程在学校统一的网络平台下,以学生为中心,以激发兴趣导向,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可扩充性、兼容性、综合实用性、及时反馈性原则,构建适合于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的资源平台,配合课堂教学,激发和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信心,引导知识关联和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2网络平台构成《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网络资源平台包括基本知识模块、拓展性学习模块和互动学习模块,构成如图1所示。

2.1基本知识模块本模块包括课堂教学课件与教案、教学大纲、习题、讨论题、课堂教学录像等,目的是配合课堂教学,帮助学生课后及时消化、巩固课堂上所学知识。课件包含课堂教学每一章节,可在线阅读;教案内容为每一章的教学目的、重点及难点、主要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及学时分配等;习题、思考题内容涵盖了教学大纲中绝大多数知识点;课程设计包含了钢平台、桁架及框架、吊车梁课程设计任务书、指导书、参考范例及参考图纸;课堂教学录像包括任课教师典型课堂教学录像、实验录像及典型工程录像等。

2.2拓展性学习模块本模块包括网络资源、在线图书、研究性学习、拓展性学习资料的内容,目的是拓展学生知识深度及广度,增加对钢结构的感性认识、培养实践能力。网络资源涵盖了国内大多数钢结构相关专业网站,主要有钢结构专业论坛网站、专业协会网站及国内高校钢结构精品课程网等,这些网站各具特色,可提供各类钢结构资料,如规范、图集、工程实例、图纸、课件等下载服务;在线图书是公开出版的经典教材电子版;拓展性学习资料有常用规范、设计手册、图集及动画等,其中动画资源涉及构件的组成、结构组装过程、典型钢结构介绍及构件、节点破坏过程等;研究性学习重点列举国内典型钢结构在各种工况下的破坏实例,要求会判断分析破坏原因及在设计及施工过程中如何避免这些破坏现象发生。

2.3互动学习模块本模块包括在线测试、互动交流、作业、论文在线提交等内容。在线测试是从网络平台题库中随机抽取若干套试题,要求学生在在线状态下在规定时间内解答并提交,目的是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互动交流为师生提供沟通渠道;论文及作业可在线提交。

网络资源平台环境下自主学习流程

《钢结构设计原理》网络资源采用随机进入式自主学习设计方法,学习流程如图2所示。

1基本知识学习本模块采用开放式模式,任何人都可进入网站随机访问。学生利用本模块复习课堂知识,预习后续内容。通过在线浏览课件回顾课堂教学内容,深入理解课本知识理论;通过思考题及一定量的习题练习强化掌握所学知识;通过参阅课程设计资料,掌握典型构件课程设计的全过程。

2拓展性学习本模块采用开放式模式,学生通过网络资源链接访问相关专业网站,了解当前钢结构行业动态,下载所需各种专业资料,同时可通过论坛与全国各地同行进行交流讨论,解决学习过程中乃至今后工作中遇到的各种专业技术问题;通过在线浏览图书参阅多种版本教材;通过研究性学习资料重点分析钢结构工程典型事故,分析其破坏机理,利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如何避免其发生;通过拓展性学习资料在线观看动画,直观认识构件构成,典型结构安装过程,感性认识各种构件破坏过程。

3互动学习本模块配合任课学期课程教学,只有指定班级学生才可进入学习。学生登陆进入班级,通过在线考试提交,而后由教师评阅,评阅完成后学生可查阅到参考答案,了解知识掌握情况,寻找薄弱点;通过互动交流,教师可信息,学生可发表各种话题,讨论学习情况,也可提问,教师或其他学生参与回答、讨论等互动活动。

为督促学生自觉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每位学生自登陆进入网站便开始计时,教师可以及时掌握每个学生的在线学习时间,同时通过学生积极发言、交流讨论情况,及通过在线测试方式对每一位学生自主学习情况给出合理评价,同时让学生提出的问题及学习效果能够得到及时的反馈。

网络资源的应用

《钢结构设计原理》网络资源平台在建设之初便配合课堂教学投入使用,在任课教师及连续两届10个教学班级300多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使用过程中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汇集这些意见及建议,经过不断的修改、补充,网络资源平台已日趋完善。通过对学生在网络资源使用情况进行问卷调查表明:在“网络资源的主体结构是否清晰、导航是否灵活、交互界面是否友好”、“网络资源是否完整涵盖了教学目标所涉及的全部内容,且内容丰富、结构合理、实用性强”、“网络资源是否体现学科前沿知识”、“网络资源中提供的音视频、图片、动画等媒体对学习是否有帮助”“、网络资源对理解课程内容是否有很大帮助”、“练习、模拟试题对学习和考试是否有帮助”“、网络资源是否有利于钢结构专业知识的拓展”、“网上提供的多种教学资源是否已经满足了你个性化的学习需要”“、多种导学方式是否有利于你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是否能及时得到教师和同学的有效帮助”等调查内容的满意率均在90%以上。

毒物学论文范文第5篇

《美国化学文摘数据库》(CA)

《美国化学文摘数据库》简称CA,是世界最大的化学文摘库。也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广泛,最为重要的化学、化工及相关学科的检索工具。《美国化学文摘数据库》收录世界上150多个国家、56种文字出版的16000种科技期刊、科技报告、会议论文、学位论文、资料汇编、技术报告、新书及视听资料,还报道30个国家和2个国际组织的专利文献。收录的文献占世界化学化工文献总量的98%,该数据库是世界化学化工领域最权威的数据库。《美国化学文摘数据库》创刊于1907年,由美国化学协会化学文摘社编辑出版,CA报道的内容几乎涉及了化学家感兴趣的所有领域,其中除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外,还包括冶金学、地球化学、药物学、毒物学、环境化学、生物学以及物理学等诸多学科领域。CA特点:收藏信息量大、收录范围广。

荷兰《医学文摘库/医学文摘》

《医学文摘》收集内容广泛,不仅包括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还包括与医学相关的许多领域(生物医学工程、卫生经济学、医学管理、法医学等)。创刊第一年只有8个分册,目前有42个分册,各分册的文摘统一用英语刊出,每一个分册代表一个学科。EM各分册根据其学科的大小和收录文献量来确定年卷期的多少,各分册根据文献量的多少,每年出1-4卷不等,每卷出8、10、12期不等。收录期刊达5400余种,其中属于纯医学类的有3000种左右,这类期刊中的大部分论文都以文摘形式报道;属于与医学相关学科类的有2400余种,对这类期刊的论文只选有关文章做摘录。EM与IM所收集期刊的交叉量为1700余种。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用英文出版的大型医学文摘,是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二次文献之一。

俄罗斯《文摘杂志》(简称PЖ/AJ)

于1953年创刊。收录了全世界130多个国家的66种文字的科技文献,包括22000多种期刊、10000多种图书、6000多种连续出版物、15件发明证书和专利以及会议录、科技报告、标准等。是目前世界上引用出版物最多、报道量最大的一套文摘刊物。其所收录几乎包括了所有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工业经济等方面的内容。

美国生物科学数据库(BIOSISPreview简称BP)

《美国生物科学数据库》是由美国生物科学信息服务社(BIOSIS)生产的世界上最大的有关生命科学的文摘和索引数据库。BP收录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500多种期刊和1650多个会议的会议录和报告,每年大约增加28万条记录。报导的学科范围广泛,涵盖所有生命科学内容,其中包括(不局限这些学科):空间生物学、农业、解剖学、细菌学、行为科学(BehavioralSciences)、生物化学、生物工程、生物物理、生物技术、植物学、细胞生物学、临床医学、环境生物学、实验医学、遗传学、免疫学、微生物学等。

《科学文摘》(ScienceAbstracts,简称SA)

《科学文摘》(ScienceAbstracts)是英国电气工程师学会(IEE)出版的检索性情报期刊。1898年创刊。供查阅有关物理、电工、电子学、计算机和控制方面的学科文献,简称SA。该刊主要报道由英国电气工程师学会的情报服务处搜集的文献,其来源包括世界各国出版的各种文字的期刊、科技报告、会议资料、专利和图书等,取材较为广泛。

毒物学论文范文第6篇

Arts&HumanitiesCitationIndex(A&HCI)

AGRICOLA(AGRICulturalOnLineAccess)

BiosisPreviews®

ChemicalAbstracts

EngineeringIndex

ISI®WebofScience-ScienceCitationIndex

PubMed

ScopusSocialSciencesCitationIndex(SSCI)

1.Arts&HumanitiesCitationIndex(A&HCI)

美国著名的科技信息研究所(ISI,InstituteforScientificInformation)自1958年创办以来,先后编辑出版了许多引文索引类刊物,其中最著名的是科学引文索引(SCI,ScienceCitationIndex)。社会科学检索系列则有: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SocialSciencesCitationIndex)以及艺术和人文引文索引(A&HCI,Arts&HumanitiesCitationIndex)。此数据库的一部分记录是来自CurrentContents。可用引文(源)范围包括文章、信件、社论、会议摘要、勘误表、诗、短篇故事、戏剧、乐谱,节录从书籍、年表、参考书目和资料,以及点评的引文的书籍、电影、音乐和戏剧表演。该数据库可通过WebofScience在线访问,它提供了过去至今的书目信息和引用参考文献的信息。它还包括了从大约1200标题中挑选出的有关的项目,大多数是艺术和人文科学期刊,但也有数目不详的其他学科的标题。可查看范围从1980年至今,每周更新。

2.AGRICOLA(AGRICulturalOnLineAccess)

AGRICOLA是由美国国家农业图书馆(NAL)和其合作者创造的引文书目数据库。这些记录的电子形式起始于1970年,但是该数据库涵盖了所有出版形式,包括自从15世纪以来的印刷作品。这些记录涵盖各农业方面及其相关学科的资源,包括动物和兽医科学,昆虫学,植物学,林业,养殖业和渔业,养殖和农业系统,农业经济,推广和教育,食品与人类营养,地球和环境科学。美国国家农业图书馆(NAL)使用索引器、学科专家和技术服务主管来审查从AGRICOLA数据库索引的申请期刊中收到的新期刊。杂志选举委员会(JEP)每年3-4次审查标题、提出索引的处理建议。JEP乐意收到最新出版的农业以其相关领域的标题的通知。任何被推荐的为索引的期刊必须首先满AGRICOLA重点以及覆盖范围政策。然而,不是所有期刊都能够被NAL接纳。

3.BIOSISPreviews(BIOSIS®)

BIOSISPreviews涵盖了全球各地所有生物和生物医学专题的文献,其记录包含索引信息和大多数参考文献的摘要。要使期刊被列入其内,要提交期刊到BIOSIS信息权威及发行部门。申请的期刊会在各方面被进行评估,如主题,地域范围,同行评审等。评估结果并不能保证该期刊会被纳入BIOSIS数据库。

4.ChemicalAbstracts

《化学文摘》简称CA,是世界最大的化学文摘库。也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广泛,最为重要的化学、化工及相关学科的检索工具。创刊于1907年,由美国化学协会化学文摘社(CASofACS,ChemicalAbstractsServiceofAmericanChemicalSociety)编辑出版,.CA报道的内容几乎涉及了化学家感兴趣的所有领域,其中除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外,还包括冶金学、地球化学、药物学、毒物学、环境化学、生物学以及物理学等诸多学科领域。CA特点:收藏信息量大、收录范围广。

5.EngineeringIndex

Compendex,电子版本的工程索引,是一个综合的工程书目数据库。原书名为EngineeringIndex的Compendex始于1884年,原来由手工编纂。Compendex现在是由Elsevier出版。Compendex意为COMPuterizedENgineeringinDEX。Compendex数据库目前包含了超过5000个国际出版物(包括期刊,会议和行业出版物)的1500多万条条目。每年大约1百万条新记录被添加到数据库中,它们来自工程领域内的190多个学科和领域,包括核技术,生物工程,交通运输,化学和工艺工程,照明和光学技术,农业工程和食品技术,计算机和数据处理,应用物理,电子和通信,控制,土木,机械,材料,石油,航空航天和汽车工程以及所有与这些工程领域内有关的专业。覆盖范围从1969年至今,并且每周进行一次更新。

6.ISIWebofScience®-ScienceCitationIndexThomson

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CitationIndex,简称SCI)于1957年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nstituteforScientificInformation,简称ISI)在美国费城创办,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1961年创办出版的引文数据库。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是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其中以SCI最为重要,创办人为尤金·加菲尔德获得深入的化学信息。它使用户能够从大约8,500个全球最负盛名和高影响力的研究期刊中搜索出从过去至今的各种学科的信息。WebofScience还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搜索方法,引用参考文献检索。有了它,用户可以前后浏览,并且通过文献,还可搜索所有学科和时间跨度来找到与他们研究相关的所有信息。用户还可以浏览电子全文期刊文章。

7.PubMed

PubMed是一个免费的搜寻引擎,提供生物医学方面的论文搜寻以及摘要。它的数据库来源为MEDLINE。其核心主题为医学,但亦包括其他与医学相关的领域,像是护理学或者其他健康学科。它同时也提供对于相关生物医学资讯上相当全面的资源,像是生化学与细胞生物学。该搜寻引擎是由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提供,作为Entrez资讯检索系统的一部分。PubMed的资讯并不包括期刊论文的全文,但可能提供指向全文提供者(付费或免费)的链接。PubMed是因特网上使用最广泛的免费MEDLINE,是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NLM)所属的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于2000年4月开发的,基于WEB的生物医学信息检索系统,它是NCBIEntrez整个数据库查询系统中的一个。PubMed界面提供与综合分子生物学数据库的链接,其内容包括:DNA与蛋白质序列,基因图数据,3D蛋白构象,人类孟德尔遗传在线,也包含着与提供期刊全文的出版商网址的链接等。PubMed系统的特征工具栏提供辅助检索功能、侧栏提供其它检索如期刊数据库检索、主题词数据库检索和特征文献检索。提供原文获取服务免费提供题录和文摘,可与提供原文的网址链接,提供检索词自动转换匹配,操作简便、快捷。

8.Scopus

Scopus,全名SciVerseScopus,涵盖了超过5,000国际出版商的20,500个期刊,其中,19,500个是来自科学、技术、医学和社会科学(包括艺术和人文学科)的同行评审期刊。Scopus还提供作者简介,包括隶属关系、发表数量及其对应发表信息、被引用次数等。由于Elsevier是Scopus的所有者,也是主要国际科学期刊的出版商之一,Elsevier成立了独立的国际Scopus内容选择和咨询委员会以防止在选择期刊进入数据库时潜在的利益冲突,并维持开放和透明的内容覆盖范围政策。独立委员会是由来自所有学科和地区的科学家和学科馆员组成,以确保评估不偏倚任何一个出版社。是全世界最大的摘要和引文数据库,涵盖了15000种科学、技术及医学方面的期刊。Scopus不仅为用户提供了其收录文章的引文信息,还直接从简单明了的界面整合了网络和专利检索。直接链接到全文、图书馆资源及其它应用程序如参考文献管理软件,亦使得Scopus比其他任何文献检索工具更为方便、快捷。总而言之,您不必成为一个专业的检索者,就可以获得大多数的信息。Scopus使用起来易如Google,只不过它所针对的恰好是科研人员的信息需求。

毒物学论文范文第7篇

1国际醇燃料发展趋势

致石油价格飞涨,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为保障能源安全,解决石油日趋枯竭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问题,均根据本国的能源资源状况和能源结构制订了符合国情的能源政策和规划,寻求适合汽车和发动机的代用燃料。作为车用代用燃料必须符合如下的条件:①能量密度高;②储运、加注等操作简便;③安全性好;④公害低;⑤资源丰富、价廉。当时人们提出的代用燃料很多,例如液体的代用燃料有甲醇、乙醇、植物油和煤的液化燃料等;气体燃料有天然气、液化石油气、氢气等;还有太阳能、电能等。在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人们普遍认为甲醇是一种清洁的代用燃料,从环境保护来考虑,其前景良好,特别是甲醇可以用原油、渣油、天然气、煤、焦炉气、生物质等原料来制造,对环境保护和节约石油资源来说是一种最有希望的内燃机代用燃料。但到__匕世纪8()年代,由于石油价格暴跌,甲醇价格飞涨,使甲醇作为车用能源无法与石油竞争。尽管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还有一些国家在继续开展甲醇燃料与甲醇作为车用能源的应用技术研究,但也仅仅作为一种技术储备,或者作为车用替代能源的后备能源。近年来又由于甲醇的毒性,以及用煤制造甲醇向大气排放大量的COZ,加剧大气的温室效应;而用天然气制造甲醇,虽可降低COZ排放量,但大大提高一r甲醇制造成本,因此国际__上甲醇作为车用代用燃料的研究_J二作逐渐停顿。在闰际学术会议上,有关甲醇作为车用能源的论文也愈来愈少。但近年来,由于石油资源的日趋枯竭,大气污染状况的日益严重,尤其是美国发现无铅汽油的添加剂MTBE对地下水资源的污染后,即以乙醇代替MTBE作为汽油提高辛烷值的含氧添加剂,这更促进了世界各国对发展燃料乙醇的关注。本届会议的主题是:“在满足21世纪能源、环境和经济的需求中醇类燃料的作用”,但会议论文和关注的问题是乙醇燃料和乙醇的应用技术,而有关甲醇的论文只有我国山西省代表发表的4篇论文。会议内容也反映了国际醇燃料发展状况和趋势及对甲醇作为车用替代燃料的看法。

2可持续的醇燃料市场

虽然目前还没有国际乙醇市场,但随着世界燃料乙醇的发展,到2005年有可能建立一个可持续的燃料乙醇国际市场,这将有利于燃料乙醇的大规模生产,满足不同国家正在增长的国内市场需求,调节生产的过剩或供需的缺口。乙醇可以用生物质原料、农业原料(甘蔗、谷物、大米、麻等)、木材和城乡废料、化石原料(天然气、石油化工和煤等)制造。乙醇市场主要为:燃料市场(纯的、一与碳氢化合物混合的和转化为ETBE的燃料乙醇),工业市场(溶剂、化工原料),饮料市场(只能用农产品生产的生物乙醇)。直到1975年巴西的乙醇市场主要是饮料和工业用乙醇市场,其后国际的燃料乙醇市场发展很快,至今用于燃料的乙醇消耗量已达世界乙醇产量的60%,每年消耗量约为3000一3500万m3,价值90-120亿美元。2001年世界主要乙醇生产国的产量:巴西1140万m,;美国730万,,,,;中国3]0万:;,,;欧盟220万m3;印度180万:n3;俄罗斯120万m3;沙特}‘可拉伯39万:n3;南非39万r:13和泰国12万:n,。自1975年以后乙醇的生产量逐年上升,其中用作燃料的为最多,其次是工业用,用于饮料的乙醇最少。在1992~2001年期间,乙醇作为燃料、工业和饮料市场的贸易量逐年呈上升趋势,约为240一420万m刀年,其中以燃料乙醇贸易量为多数,特别是巴西进口的主要是燃料乙醇。贸易量已占世界各类乙醇生产量的7%一巧%,2《刃《)年出口量最多的是欧洲(占其生产量的29.!%);美洲为28.8%;亚洲为21.4%,总贸易里为336万m3。一叮以预料,到2005年前,美国乙醇燃料市场可能会迅速发展,这由于首先在加州,然后在东海岸和整个美闲禁止MTBE用作重整汽油的含氧添加剂。虽然加州禁用MTBE的日期移至2003年12月31日,但川〕、Shell、Exxon和Mobil公司已联合Phllip,和T。、。0公司以燃料乙醇替代MTBE作为重整汽油的添加剂。仅仅在加州燃料乙醇消耗已达到300万mV年;_关!!寸东海岸燃料乙醇消耗量也达到相同水平(3()()万:,.,/年)。M‘I’BE被乙醇代替将从2以科年逐步进行。如果将燃料乙醇替代MTBE确定为法规,美国燃料乙醇市场将会更迅速发展,消耗量会达到1800万m31年。据预测,200】一2005年世界乙醇市场贸易量会逐步增长;2001年为3200万耐,2002年为3500万耐,2(K)3年为3700万耐,2仪阵年为4100万:r,,,2005年为4300万:,1,。因此,从世界乙醇市场发展,到2005年建立可持续的国际醇燃料市场是完全可能的。对生产乙醇的原料,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看法,例如瑞典斯德哥尔摩环境研究所F.xjohnson认为,在有甘蔗资源保证的地区,甘蔗乙醇比其他原料更具有优越性,在经济和环境保护上在很长时期内是合理的。欧盟对车用代用代燃料的发展基于促进生物燃料的应用,例如生物乙醇、ETBE和生物柴油。发展生物燃料对能源安全、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发展农业经济具有重要的经济与环保价值。ETBE是一种代用燃料,也是可再生燃料,它可利用生物质原料制乙醇,再转化为ETBE;当然它也可由油井的C;和石油化工的C;制丁烯,再转化为ETBE。E一柴油是一种乙醇基工程燃料,或称为乙醇柴油。柴油中由于含氧燃料乙醇的掺人,使颗粒物和NO:排放降低,因此近年来在国际上对这种含氧燃料产生了兴趣。283第年4期

3环境和经济的效益

综合生命周期评估(LCAs)的结论为:各种采用生物质原料制得的生物类燃料在经济上和环保上国冷拳衡勃抽芯均比石化类燃料有利。ETBE作为汽油含氧添加剂要比乙醇好。ETBE生产与应用中能量的综合收益比乙醇高,更比MTBE高。采用甘蔗生产乙醇比用小麦、土豆更具优越性,更有利于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生物乙醇和ETBE在最优化能量回收上好于用蔬菜油脂生产的生物燃料,特别是采用甘蔗生产乙醇和ETBE的优越性更为明显。采用残质(下脚料)生产生物燃料如生物DME和生物甲醇比用农产品生产的生物燃料有更好效益,特别是生产这些生物燃料不需要土地,这是较之农业产品生物燃料的义一大优点。巴西在Rio(leJaneiro采用甘蔗乙醇作为运输车辆燃料,使CO:排放量明显下降,与石油燃料一相比,CO:排放量下降31.1%。如果广泛采用这种生物燃料,对全球大气环境将产生重大影响。虽然目前乙醇价格高,但通过潜在效率的改善和木质纤维基乙醇的发展将会有助于燃料乙醇价格的降低。然而在这里要指出的是,燃料乙醇大量应用于车辆,将导致大规模生产乙醇,从而会产生需要大量土地的问题。美国环境保护机构(EPA)J.M.Davi、在《甲醇有关环境健康争论的现状》一文中认为,甲醇作为环境污染物又作为燃料的两个方面为人们所关注。1990年美国清洁空气法案把甲醇列人189种有毒的空气污染物目录中,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题目。近年来,由于甲醇应用于燃料电池的兴趣日益增长,而使人们把注意力义集中到这种醇燃料上。如果在甲醇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潜在影响不完全清楚的情况下,使之大大超出目前有限制的使用范围,就有可能使甲醇的污染增大。为此要着手如下不方面行动:①向EPA提交一份申请,将甲醇从清洁空气法案的有毒空气污染物目录中删除;②要研究美国国家毒物学纲要中提出的甲醇对人类生育和进化的影响;③国家水资源研究所专门小组对甲醇进行论证。这将有助于在甲醇燃料使用增长时避免重复像其他含氧燃料使用时所发生的问题。上述与甲醇争论有关的三方面行动有着不同出发点和目的,但这下方面集中于一点就是需要很好了解甲醇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潜在影响,也就是说,有限的信息和不充分的科学理解导致了对甲醇潜在风险认识的不确定性。如果对一些重要问题缺乏充分的回答,这种不确定性有可能成为甲醇发展和使用的一种障碍物。为了消除这种不确定性和提高置信度,关键是要进行科学研究,对甲醇的潜在危害性进行充分论证。车辆使用乙醇一柴油混合燃料有多篇论文报道,例如美国Ford公司与泰国科技部合作开展一个2003年第4期国除季衡勤慈

4车辆技术

轻型卡车一车队燃用10%乙醇、89%柴油和l%添加剂的乙醇一柴油混合燃料试验。排放测试表明,未添加十六烷值促进剂的混合燃料,THC、CO、甲醛、乙醛和颗粒物排放较高,而NO、和烟度较低。添加了十六烷值促进hlJ的混合燃料,可降低各种成分的排放物。试验中发现的颗粒物排放增高是由于混合燃料中分子量重的有机成分增加的缘故,而烟度下降是由于元素碳降低的结果。印度Anna大学在直喷式柴油机上燃用乙醇,试验研究表明,采用进气管吸人乙醚引燃乙醇的燃烧模式可得到最高热效率,但其NO:排放最高;采用标准电热塞和低散热燃烧模式,其热效率稍低于乙醚引燃方式,而其HC和CO排放最低,但NO、排放仍为最高。我国大同云岗汽车厂利用排气加热进气混合气,改善甲醇空气混合气中甲醇汽化,提高了发动机的动力性、经济性和改善了发动机排放特性。美闰AZndOpinio:1公司C.Hodge对亚洲燃料乙醇发展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他从阐述美国发展燃料乙醇中出现的问题,来引起亚洲对燃料乙醇发展的注意,避免不必要的失误。美国在汽油中添加燃料乙醇,使NO、、排气中HC和蒸发的HC明显增加,并在!995年开始实施重整汽油计划,使汽油蒸汽压降低,减少苯含量,为提高其辛烷值而添加含氧成分乙醇或MTBE。他通过臭氧数值增加的计算发现:(1)在城市中使用重整汽油添加醚是有效的,但城市中使用乙醇是有害空气质量的。(2)重整汽油中添加乙醇和MTBE与无含氧成分的重整汽油排放的变化(%)比较可以看出,使用乙醇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如表1所列。因此,他建议泰国汽油中先添加1Ivol%MTBE;如果以10%乙醇替代11%MEBE排放将出现如下变化(%):HC(+19.6):NO:(+5.1);Toxie、(+16.4);他认为以玉米生产乙醇并不能提供较多能源;由于乙醇使排放失去平衡,而有害空气质量;在臭氧没有出现的地区,就不要使用乙醇;由于补贴乙醇(宋177USDI吨)使汽油成本更高;但这种补贴并没有帮助使用者,也没有帮助农业生产者。这是由于乙醇添人汽油后,使雷德蒸汽压(RVP)产生不稳定影响,有损汽车驱动性能;而且乙醇汽油的蒸发和渗透HC排放比通常汽油高约5倍;N0、排放也明显上升,一般比加人MTBE的汽油高5%一9%,同时对农业生产者来说,随着乙醇生产量的上升,玉米价格反而随之下降。因此,在汽油中使用更多乙醇应予以谨慎。他建议了由于ETBE性能比MTBE好,如果要把乙醇作为汽油的含氧添加剂的话,应把乙醇转化为ETBE。

5政府的作用和对策

德国等8个欧洲国家学者发表了一篇题为《欧洲液体生物燃料选择哪一种最好?》的论文。他们采用综合的生命周期评估方法,比较一r生物燃料和石化燃料。生物燃料相对于石化燃料的优点在于温室气体排放低,对人类的毒性与石化燃料没有什么不同,但由于缺乏数据而未作评估。该文的目标是要得出一个基于可靠的科学数据的评判工具,以确定哪些生物燃料或石化燃料在生态上最适合于特定目的和欧洲的某国家。由生物燃料和石化燃料之间的比较得出:①发展生物燃料是能源节约和温室效应降低的重要途径,但也存在着一定的负面影响,其程度取决于不同的燃料,例如生物燃料的发展还要取决于对土地的要求;②这些负面影响并不能科学地直接评估,还需要进一步研究;③每一种燃料有其优点,也有其缺点,因此采用哪一种燃料的最终决定取决于决策者;④遗憾的是,要得出有关社会经济方面争沦的确定性结沦是不可能的;⑤生物能源的实际选择取决于国家管理机构如何评估。关于生物燃料之间的比较,根据它们对环境的影响排序还较容易,然而对于任何一种争论来说没有一种生物燃料能被认为是最好的。应指出的是,各种生物燃料的缺点,由于其生产、转换和燃烧过程的进一步研究与发展,将来也许会变化,因为这些缺点不是生物燃料生产系统的固有特性,它们是可以被减小或避免的。例如随着农业方法和技术的改进,NH3的排放也许被降低,或使产量提高,达到单位能源使用的环境影响较低。因此,不能确切回答,哪种生物燃料或石化燃料最好。例如为降低温室气体的影响和节约能源,生物燃料较好,但从另一些参数来比较,也许石化燃料较好,此外生物燃料还取决于对土地的要求,因此最终的决策取决于决策者的主观判断。美国加州能源委员会T.MaeDonald介绍了加州乙醇燃料工业的进展。目前加州仅有2个乙醇生产厂,并至少有20个有前景的项目正在考虑中。加州以乙醇替代MTBE作为汽油添加剂,同时可变燃料车辆也在加州发展,因此乙醇的应用状况代表了一种添加剂或乙醇燃料市场的机遇。在乙醇工业发展过程中州政府起了很大作用。中国山西鼓至圭发表了山西燃料甲醇和甲醇汽车发展的5年计划。他提出的燃料甲醇和甲醇汽车的发展分二只步:山西省先推广低比例甲醇(M10一M15)清洁汽油。目前大同已改装成甲醇出租车2(XX〕辆;今后在第一阶段改装出租车5万辆;第二阶段为20万辆。在2一3年内全省推广低、中比例甲醇汽油;五年计划末期,实现甲醇发动机产业化。我国山西燃料甲醇和甲醇汽车办公室降连葆等函﹃降誉衡勤慈发表了《实施燃料甲醇和甲醇汽车产业化计划》,介绍政府行为的作用。瑞典国家公路局o.Hadell发表了《瑞典代用燃料的策略》。他认为,寻找替代石化燃料的代用燃料必须要有高度的超前性。由生物质制合成气的计划应尽快开始,先进行小规模示范,积累经验再扩大。由合成气可生产如下燃料:合成汽油(Fischer-TroPsch一Dioel),DME,甲醇。对用纤维质生产乙醇应由示范厂进行验证,然后进行评估。发展生物燃料应以提高城市空气质量为目的,并与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相结合。这些燃料要有良好的成本与效益关系,但目前这些燃料还不能提供低的成本,须给予补贴。有前景的生物质制的燃料可以是:生物气/天然气,Fisher一TroPsch柴油(由生物质制取),由生物质生产DME,电能,氢气。

6燃料技术

在会议论文中,不少国家学者报道了生产燃料乙醇的新技术和方法,这对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均有重要意义。瑞典Lund大学J.Sodeotrom等发表了《用软木生产乙醇的两阶段蒸汽预处理技术》的论文。他们提出燃料乙醇可用软木通过在发酵过程中水解来生产。在软木发酵、水解之前实施两阶段蒸汽预处理,可改善糖和乙醇的生产。这种两阶段蒸汽预处理过程显示了引人注目的优点,例如乙醇产量高、原料利用高和酶消耗低,但对这种新工艺需作经济评估,以决定是否有重要价值。瑞典EtakEtanolteknikAB,G、Fransson等发表了《用木材废料制造乙醇的实验工厂》的论文。他们认为,瑞典的乙醇车辆正在发展,乙醇供需量日益增长,探索具有良好效益的乙醇生产技术是必须的。根据他们从纤维素生产乙醇的成本测算,每L乙醇成本在USD$0•42。目前瑞典已有400多辆大客车燃用纯乙醇:约有4(X)O辆FordFFV燃用E85;约有60万辆轿车燃用E5汽油。泰国KhonKaen大学P.Thanonkeo等对用甜高粱生产乙醇过程中初始PH值、温度、(NH4)多04浓度、初始糖浓度和酵母菌培养液等对乙醇生产的影响进行了深人研究。奥地利Vogelbu、ehGmbHJ.Mode发表了《燃料乙醇生产的分子筛干燥技术》的论文。文中介绍的干燥技术可以简化设备,降低成本。泰国皇家科技大学T.Kaewlhon脚a等对乙醇连续生产过程中的PH值自动控制系统进行了研制。我国清华大学XinZhang等对甲烷在均质气相中部分氧化制甲醇开展了系统研究。澳大利亚新南Wale、大学x.w.Huallg等发表《甲醇合成和相关反应的Cr、Zn和CO添加剂对骨架铜催化剂性能的影响》的论文。他们对沉积在骨架铜催化剂表面上的Cr、Zn和CO添加剂的影响研究表明:①zno添加剂加到表面上将明显改善甲醇合成反应的活性。从这结果可以认为在骨架铜上可能形成活性更强的cu一Zno格点。②以添加少量的crzO3(约0.2wt%)到Cu表面上,可达到明显改善骨架铜催化剂对水气迁移反应的活性。C动3添加剂也能促进骨架铜催化剂对甲醇合成和甲醇蒸汽重整反应的活性。当C几03过载时,铜催化剂的外表面积减小,因而大大地降低了促进剂的效果。根据_L述发现认为,Cr通过在骨架铜催化剂表面形成活性的Cu-cl.20,格点而起到一种催化促进剂的作用。③当大于0.swt%钻沉积在Cu表面上和有较大量钻(>lO殉在骨架Cu内,并准备过滤掉Cu一Co一Al合金时,可观察到骨架铜催化剂对水气迁移反应活性的显著降低。CO的化学吸附研究表明,金属钻的存在降低了co的表面吸收,因而显著地降低了骨架铜催化剂的活性。④添加剂在甲醇蒸汽重整和相关反应中作用的研究提出了一条通过甲醇或甲酸甲脂的媒介作用的新途径。泰国Chulal。ngkorn大学CTraka;:Propai等对乙醇柴油的微乳化进行了初步研究。他们选用了5种活性剂和含水乙醇(95%)与无水乙醇(99.5%)进行试验,研究表明,柴油中添人5%和10%含水乙醇,需要大量表面活性剂才能形成W10型微乳化液,但若添人12%和巧%无水乙醇,则只需少量表面活性剂。而且还发现温度对乙醇柴油微乳化液形成及其稳定性有强烈的影响。在28℃时,含水乙醇(95%)形成磷为微乳化液所需表面活性剂可降至8.24%(以重量计)。而用无水乙醇在同样温度下,互溶可达到10%(以容积计)。为形成E12和E巧乙醇柴油仅需分别添加表面活性剂0.26%和1.31%。环境温度对形成微乳化乙醇柴油是一个重要因素,温度下降互溶性也随之降低,并会出现相分离(即分层)。泰国AlfaLavalABR.Krook阐述一r正确选择热交换器和蒸发器、采用连续发酵和机械的蒸汽再压缩等技术,降低乙醇生产的能源成本、提高发酵效率和乙醇的产量。韩国Cho:、,la,,、国立大学C.C.By。,,g等对.高速柴油机燃用大豆生物柴油的性能和排放特性进行厂试验研究。在生物柴油与柴油之比为l:4情况下,功率损失低于10%。在低速全负荷时燃用生物柴油的NO:排放比燃用纯柴油时稍有上子}•,但按ECE一13工况试验时稍有下降。THC和CO排放均趋于上升,烟度随生物柴油在混合燃料中比例上升而降低。在ECE一13工况一试验中,添加25%生物柴油的混合燃料烟度平均下降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