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异质性CRLMI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对比范文

异质性CRLMI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对比范文

时间:2022-09-14 08:51:47

异质性CRLMI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对比

1理论基础

1.1市场导向型产业协同创新体系1912年,熊彼特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了创新理论,创建了以创新为核心的经济发展理论,为现代创新理论奠定了基础。他提出的创新理论是指一种新的生产要素或生产组织手段,其中,创新包括3方面内容:技术创新、市场创新与制度创新。熊彼特之后,创新理论研究主要分为以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为研究对象的技术创新理论,以及以组织变革为研究对象的制度创新理论。随后,Galindo等分析了企业家精神、创新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对发达国家的研究表明,熊彼特方法中考虑的GDP、创新及创业3个因素对技术进步和企业家精神有积极影响。经济活动促进创业和创新活动,企业家精神促进经济活动,进而改善国家社会环境。因此,决策者在进行经济决策时应考虑这些影响因素。2008年金融危机时低迷的宏观经济环境严重削弱了大多数短期投资公司的创新意愿。Archibugi等通过比较英国金融危机期间的创新驱动投资,发现金融危机导致创新活动集中在一小部分快速增长的新公司中,这些公司为了更好地促进新产品和新市场的发展,创新水平已远远高于危机之前。

Antonelli对产品和市场的研究表明,随着产品和资本市场的全球化,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进入国际市场,对发达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不同技能的引入导致了技术变革,市场更加偏向于知识密集型服务部门,发达经济体增长率主要依靠知识密集型产业而非资本节约技术。K.Jha[5]分析了跨国企业如何吸引来自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的创新,例如印度跨国企业主要通过与客户合作创新的方式,利用授权工程师及新产品开发的方法实现全球化。Mahroum通过对“采用创新”概念的研究,进一步提出了“创新有效性”的概念,认为创新体系的效率和有效性需通过访问、锚定、扩散、创建和开发创新等环节进行。因此,随着创新理论的发展,无论是技术创新理论研究,还是制度创新理论研究,都越来越重视协同创新。产业协同创新是指政府、企业、高校及中介机构之间通过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不断进行观念、体制与技术创新,从而发挥创新体系的整体效应,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1.2CRLMI框架CRLMI框架分别指创新体系利益主体的合作历史(C)、优势专有资源属性(R)、空间距离(L)、市场容量(M)和制度环境(I)。这些因素的交互作用,使得市场导向型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呈现出不同的演化特性和组织发展模式。(1)创新利益主体的合作历史。我国产业协同创新体系中政府、高校、企业与中介机构的协同合作最早出现于1985年,我国出台的《教育科技体制改革方案》要求高校不仅要培养人才,还需动员组织大量的科技人才投入到经济建设中。在进行科技研发的同时,将科技成果转化成为经济价值,同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以高校为科技供应源泉,建设一批科技型企业。北大方正、清华紫光、清华同方等一批以高校为主要团队的企业迅速发展[7]。方正集团早期的技术核心来自于北大计算机研究所,其成功发明了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并逐渐创造了对中国IT、医疗医药产业发展至关重要的核心技术,吸引了多家国际资本注入,目前已成为中国信息产业前三强的大型控股集团,业务涵盖IT、医疗医药、房地产、金融、大宗商品贸易等产业领域。2013年,方正集团实现总资产960亿元,净资产339亿元,总收入680亿元。随后,1992年国家经贸委、国家教委和中科院共同组织实施了《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经过22年的发展,我国已从最初的产学研合作层面发展为产业协同创新合作层面,根据产业协同创新目标、范围和方式差异,产业协同创新也出现了多种合作模式,如科学园、技术工业区、工程研究合作中心、合作研究中心、孵化器、共建研发中心或实验室、合资创办企业、共同承担国家计划项目,以及政府的生产力促进中心、产业联络办公室、技术转移办公室、社会上的科技推广服务机构等。这些新型组织模式能创造出更大型、跨学科、探索性合作研究成果。另外,我国还大力推动产业创新联盟的发展,形成以企业为主导,协同在相关专业学科有优势的高校或科研院所,致力于开发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产业创新联盟。(2)优势专有资源属性。第一,公共性。政府在协同创新体系构建中发挥着为企业营造健全、统一开放有序的市场环境,完善宏观调控的政策法律环境,健全技术创新发展的产业配套环境的作用。政府通过发挥政策服务机制,引导资源分配,促进环境改善等措施,有效调动企业、高校、研究机构和中介机构等在跨行业、多领域开展创新合作的积极性,加强不同学科知识在不同行业和机构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有助于实现知识增值,加速科研成果的市场化;第二,市场性。企业的优势资源是技术快速商业化,相对充足的创新资金,及拥有生产试验设备的场所、市场信息及营销经验。

企业在协同创新体系中主要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最终目标,同时企业拥有敏锐的市场观察力与强大的信息获得能力。因此,在产业协同创新体系中,企业策略以市场为最终导向,企业在市场导向型产业协同创新中居主导地位;第三,服务性。中介机构作为产业协同创新体系的服务主体,虽然不直接参与科技创新成果市场化,但其作为沟通的桥梁与纽带,辅助作用十分重要。中介机构不仅包括提供咨询服务的行业协会、商会等组织,还包括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在产业协同创新初期,充足的资金投入是协同创新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同时,还需要各利益主体承担巨大的技术和市场风险。因此,金融机构在产业协同创新活动中进行针对性的金融服务创新,如建立和完善资本市场,支持科研成果转化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同时,产业协同创新又为金融机构提供了广泛的投资领域,为金融机构自身的发展提供了机遇;第四,研发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是社会和时代赋予高校的崇高使命,是高校区别于其它社会组织的不同功能,也是高校参与产业协同创新的最大优势资源。在产业协同创新过程中,高校和科研院所凭借自身具备的人力资本、知识、技术等创新资源优势,传播创新理念,培养创新人才及输送创新技术,与企业积极协同合作,实现科技成果市场化,具体如表1所示。(3)空间距离。空间距离指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利益主体之间的距离,主要考虑组织结构、运输成本或传播时间等影响因素。其中,地理邻近的企业与高校之间能更加快速、低成本地进行沟通交流,降低协同创新合作中产生的交通费用或交易成本;促使产业协同创新体系中各利益主体之间频繁地进行面对面交流,从而带动“黏性”[8]知识在不同利益主体间共享,以达到互动学习的目的,并最终促进产业协同创新合作。在产业协同创新活动中,不同利益主体具有不同的发展目标,难免会产生矛盾或冲突,因此组织的地理邻近性能使双方或多方利益主体的沟通更加便利,促使各利益主体能够真实地了解对方的发展需求,有利于成员之间相互信任,降低合作过程中的机会主义风险。(4)市场容量。技术进步速度总是超过消费者对产品性能利用的速度,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产品性能的不断提高,新产品会逐渐进入主流市场。近年来,我国技术市场在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加速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等方面的支撑作用愈加明显。(5)制度环境。产业协同创新体系中的制度环境代表制度激励,一定程度上意味着硬性制度安排。制度环境内的制度激励可分为正向与负向两种。在鼓励创新的环境中,通常侧重于正向激励以充分调动创新积极性。负向激励的采用常常较谨慎,因为有时负向激励会打击创新利益者工作热情,影响整个制度环境[9]。各种不同的制度安排构成了协同创新的制度结构,形成了协同创新的制度环境。在产业协同创新体系中,有直接促进技术进步的制度安排,如专利制度、奖励制度、税收补贴制度、研发制度和风险投资制度等,还有一些虽然不是专为创新设置,但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市场制度、企业制度和教育制度等,此外还有很多涉及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正式或非正式制度,都对协同创新起到直接或间接促进作用。有效的制度环境可以使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创新资源有效沟通,从而实现各方共享收益[10]。

1.3产业属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高速发展,产业体系已发生了明显变化。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经济不断发展、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的过程。因此,在现代产业体系中,技术密集型与非技术密集型产业均表现出以下3方面的产业属性,如表2所示。(1)创新性。创新性是产业最重要的属性,产业创新包括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企业创新。创新的实质是传统生产要素或创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并引入生产体系。产业协同创新体系要素包括主体要素,如政府、高校、企业及中介机构的专有优势资源;环境要素,如市场容量、制度环境;连接要素,如空间距离等。(2)融合性。随着现代产业的互动发展,高新技术的技术融合已成为产业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改变了传统产业的生产过程和科技含量,甚至产业特征,使传统产业更具竞争力,更加适应市场的新需求。同时,高新技术与其它产业融合会形成新的产业。如信息和生物技术对传统工业的渗透融合,产生了机械电子、航空电子、生物电子等新型产业。(3)生物性。产业的形成类似于一个生物体的出现,同样需要各种细胞的组合、传承与延续。产业的生物性是指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体系内各种要素的组合及演化,即在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资金、劳动力、基础设施等生产要素,也需要市场对该产业的需求条件以及产业所处的地域环境等要素。同时,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技术、经济、制度信息是战略要素,原材料、能源、人才、设备、组织模式等要素的基本组成是发展要素。与生物性的传承及延续类似,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要经过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及人才等要素的不断优化,才有可能促进其最终发展。

2高技术产业与钢铁产业协同创新体系现状

2.1高技术产业协同创新现状高技术产业是战略性先导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技术产业作为一种以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为主要特点的产业形式,其发展过程中高度重视内部各创新系统整合并充分发挥其协同效应。(1)产业规模。2012年,我国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创历史新高,达到102284亿元。然而,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增长率自2003年以来呈下降趋势,在2008年降至最低,仅4.0%,2009年以来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增长率波动回升,2012年升至14.7%(按可比价计算)。从高技术产业各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布看,2012年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所占比重比上年又有所增加,超过了50%;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规模位居第二,所占比重约1/5,比上年略有下降;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占比最小,仅为2.3%。从产业的地区分布看,高技术产业呈现很高的地理集中度,东部地区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比达76.6%,是其它地区总和的3倍多。(2)创新投入。2012年,大中型高技术产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规模达1491.5亿元,占大中型制造业企业R&D经费投入的26.3%。同时,高技术产业R&D经费投入强度继续上升,达到1.79%。其中,航空航天器制造业R&D经费投入强度最大,达9.61%;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R&D经费投入强度最小,为0.74%,低于制造业整体R&D经费投入强度1.79%。另外,高技术产业人力资源投入近5年平稳上升,2008年,研发人员仅26.47万人,2012年研发人员数量达52.6万人。(3)创新产出。发明专利是评价科技创新程度和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随着研发投入的增加,2008-2012年我国高技术产业拥有的有效发明专利量和专利申请量一直呈上升态势。2012年我国高技术产业拥有专利申请量127821件,有效发明专利量115799件。新产品开发经费和新产品销售收入分别为21281948万元和255710383万元。

2.2钢铁产业协同创新现状钢铁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支柱性产业,关联着铁矿石、煤炭、石油、电力等重要战略资源产业,同时为建筑、装备制造、交通工具制造等下游产业提供大量原材料。(1)产业规模。我国钢铁产业长期粗放性发展,超需求生产导致的产量过剩问题日益严重,2013年我国钢材总产量为106762.2万吨,比上年增长11.7%;粗钢产量达77904.1万吨,年均增长7.6%。十八大后政府开始积极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有利于扩大消费;同时,2013年是“十二五”规划评估年,按照以往的规律,每五年规划的评估年投资增速较快;2013年城镇化率的进一步提高将带动投资和消费增长。在有诸多积极因素影响的同时,现阶段中国很多产业面临产能过剩、效益下滑;国外环境未见好转也将影响中国的钢材需求。(2)创新投入。近年来,我国钢铁产业科技创新投入逐年增加,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后,钢铁产业研发经费和新产品开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超过20%。钢铁产业作为传统产业,研发人力投入近5年也平稳上升,2008年研发人员总数仅4.9万人,在2010年以后有较大幅度提升,2012年研发人员数量已达10.1万人。(3)创新产出。2012年下半年,我国钢材出口形势出现意外好转。2012年我国累计出口钢材5573.21万吨,比2011年增长了14.02%。中钢协指出,虽然我国钢材出口量出现适量增长,但出口结构有待优化,即增加高端钢材的出口。数据显示,2012年针对中国大陆钢铁产品的贸易救济调查案件共出现9起,呈爆发式增长。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我国钢材出口主要对象是东盟和韩国,其中东盟首次超过韩国成为我国第一大钢材出口区域。出口东盟的钢材总量已经超过我国钢材总出口量的25%,且同比增幅达48.83%;韩国出口量微降0.35%,占钢材总出口量的17.86%。同时,2012年我国钢铁产业拥有专利申请量12112件,有效发明专利量5976件,较上年均有大幅度提高。同时,新产品销售收入达到75917476.1万元,较2011年增加了10%。

3高技术产业与钢铁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实证分析

3.1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本文引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对市场导向型产业协同创新体系中,高技术产业协同创新度进行实证分析。

3.2指标体系构建本文通过分析高技术产业与钢铁产业的协同创新体系,根据CRLMI框架将其划分为协同创新体系高校子系统与企业子系统。本着科学性、客观性、可操作性原则,在反映异质性产业属性,体现市场导向型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关键影响因素的前提下构建指标体系,如表3所示。本文选择高技术产业与钢铁产业中高校与企业两个协同创新利益主体为一级指标,根据CRLMI框架设立CRLMI二级指标,并分别选取不同的三级指标,高校子系统中分别用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与研发经费总量代表合作历史;研发经费占国内研发经费比重代表专有优势资源属性;有效发明与专利申请数代表市场容量;政府与企业资金占研发资金的比重代表制度环境。企业子系统中分别用研发人员全市当量、研发经费总量表示各利益主体的合作规模,代表合作历史;研发经费占国内研发经费比重代表专有优势资源;新产品销售收入表示各利益主体组织边界时产生的收益,代表空间距离;专利申请数、有效发明数表示技术市场,新产品开发项目数表示产品市场,代表市场容量;新产品研发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表示政策方面的重视程度,代表制度环境。

3.3数据处理本文通过《中国高技术统计年鉴》及《中国统计年鉴》搜集了2008-2012年子系统S1的中高技术产业与行业分类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统计口径,经整理计算得到子系统S1与S2,其中高技术产业与钢铁产业的高校子系统S1的数据相同,企业子系统S2的数据不同,具体如表4所示。由于各序变量的观测单位各不相同,因此为消除量纲影响,将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将标准化后的数据代入式(1),计算得出子系统S1与S2序变量的有序度。将各子系统序变量有序度数据代入式(2),得出各子系统的有序度,然后将各子系统的有序度数据代入式(3),计算得出高技术产业与钢铁产业协同创新体系2008-2012年的协同度。

4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高技术产业与钢铁产业虽然拥有相同的经济发展环境,但由于二者的产业属性不同,2009-2012年,其产业协同创新体系中高校与企业两个利益主体的协同度存在明显差异。其中,高技术产业协同度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2011年以后协同度有所提高。近年来钢铁产业的协同度一直处于负值,整个系统处于不协调的状态,并且在2011年后出现了大幅下降的趋势。高技术产业是指利用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等技术生产高科技含量产品的产业群。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研发资金与人员的投入。同时,高技术产业发展速度较快,对其它产业具有很强的渗透力。高技术产业的智力性、创新性、战略性和环境污染少等优势,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钢铁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存在两大缺陷:一是能耗过大,每生产1吨钢材所消耗的矿石、煤炭、电力等资源远高于发达国家,甚至世界平均水平;二是产品结构不合理,低附加值的长型钢材占60%以上。钢铁产业的发展现状是矿石大量进口,加工成低档钢材之后又大量出口,消耗了宝贵资源,煤电全面紧张,污染严重,只获得了微不足道的利润。这种超常规发展模式导致钢铁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协同度远远低于高技术产业并处于负值状态。因此,高技术产业与钢铁产业的协同创新体系发展还须进行大量的改善工作,使得高技术产业与钢铁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推进经济协调稳定发展,同时带动关联产业快速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工业化城镇化不断推进提供有力保障。

作者:王伟光 由雷 单位:辽宁大学 经济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异质性CRLMI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对比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wxlw/xtcxlw/678782.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