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先秦儒家学派的人文精神范文

先秦儒家学派的人文精神范文

时间:2022-09-14 10:16:05

先秦儒家学派的人文精神

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文化史上掀起了一股人文主义思潮,特别是儒家学派的人文精神,对塑造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文化中,“人文”概念起源得相当早,最早见于《周易•贲卦》:“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关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明以止,人文也”,意思是说到人创立了各种人伦规范、典章制度之时,人文就产生了。儒家创始人孔子及其传承人孟子、荀子都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们在人文理念方面都有各自独到的见解,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奠基者。

一、孔子的人文理念

(一)“仁”彰显了孔子深厚博大的人文情怀孔子认为“天地之性人为贵”(《孝经•圣治章》),可见孔子十分重视人的价值。孔子所创造的哲学思想体系是把“仁”作为核心思想。“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体现了孔子的仁爱之心。孔子提倡的“仁”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其实简单地说就是“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雍也》)是仁德的表现。如果说孔子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恕”的基本内涵,而在“恕”之上还有一个更高的人生境界,这就是“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这是“为人尽己”的境界,是“大仁德”。可见,孔子把“仁爱”作为自己一生的理想追求,彰显了他博大深厚的人文情怀。孔子“从‘仁爱’的思想出发,主张实行‘德政’,反对暴政。”他主张统治者在道德修养方面要给老百姓起表率作用。孔子的“仁”的精神,即是人的精神,是对人文精神的弘扬。孔子思想中的一些东西几千年来都起着作用,而且能超出民族、地域的界限。据说世界纽约联合国大厦就矗立着一个镌刻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石碑。目前,世界各地区争端不断,如果人类能用孔子的这一道德理念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国与国之间的事情,那么,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应该是一个美好、和谐的太平世界。

(二)“君子”是孔子追求的理想人格什么是“君子”?《孔子家语•五仪解》解释说:“言必忠信而心不怨,仁义在身而色无伐,思虑通明而辞不专,笃行信道,自强不息。油然若将可越,而终不可及者,此则君子也。”君子即德才兼备的人。“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就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与小人的区别还在于君子对物质与精神追求的关注程度不同。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孔子之乐,乐在追求道义。孔子认为人的精神价值要高于物质价值。今天我们的生活水平已有了较大的提高,物质生活越来越丰裕,但仍有相当多的人过于追求物质享受,轻视精神追求。我们是不是应该好好学学两千年前的孔子,做个孔子所说的那样的君子?

(三)“信”是孔子立身处世之本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论语•卫灵公》)在孔子看来,诚实守信是一个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治国最根本的就是取信于民,得到老百姓的支持。据2012年中国社会蓝皮书调查显示:中国人的信任指标已跌破了及格线。如今社会状况是人生价值错位、诚信缺失、道德滑坡等人文素质到了令人堪忧的地步。那么,如何提高国民的人文素质呢?首先是学会做人,做人的基本原则是诚实守信。诚信是一个国家公民道德,是社会规范,也是社会资源。

二、孟子的人文理念

(一)“性善说”是孟子对人性美好的歌颂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孟子认为人生来就是善良的,这是人与禽兽的区别。他认为人类本性中存在的善,一旦得到培养,便成长为基本的美德,即仁、义、礼、智。仁义礼智既为人所固有,所以说人性是善的。孟子所推崇的仁义礼智是指人的社会道德属性,肯定善是人的基本价值追求。假如仁义礼智四德为人们所共有,“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上》)孟子讲的性善实际上是肯定人有善的本性,只要好好珍惜、引导、教育,任何人都可成为道德高尚的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孟子的“性善论”启发我们后天教育的重要意义。因为每一个人生来都有善良的本质,只要好好培养,都会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二)“仁政论”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体现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孟子•公孙丑上》)做国君行仁政而平治天下。还说:“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离娄上》)“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公孙丑上》)。最为难能可贵的是孟子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在权衡百姓、社稷和国君三者的轻重上,两千多年前的孟子把“百姓”置于首位。“立国以民为贵”“政在得民”是孟子“仁政”的核心思想。孟子与齐宣王讨论的有关音乐的对话,就正面阐述了孟子“与民同乐”的“仁政”思想。为了实现这一理想,他主张通过“仁政”的实施,“忧民之忧”为老百姓解忧,为老百姓解困。为了解决老百姓的生计问题,孟子主张让老百姓拥有土地,以便安定民心。孟子的“仁政论”和“民本”思想就是到今天都是极为先进的思想。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依法治国的决定,体现了新一届政府的民主、公平的治国理念。当今以的执政风格更为务实,反对铺张浪费,反腐倡廉的举措,赢得了人民的称赞。如果我们的政府官员都能做到“与民同乐”,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就一定能实现。

(三)“浩然之气”是孟子追求的完美人格孟子把自己的养气作为自己的人生志向:“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池之间。”(《孟子•告子上》)孟子的“浩然之气”是一种不可侵犯的凛然正气,孟子“善养吾浩然之气”构成其独特的人格,这种高贵的人格表现在精神状态上是与众不同的。有了“浩然之气”就能“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这就是孟子响当当的大丈夫气节。孟子的人文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中华民族有浩然之气的从古至今大有人在,就拿当今来说,就有、等老一辈革命家;有焦裕禄、孔繁森等一批优秀干部。但也同样有在利益面前没有抵挡住诱惑而丧失了党性人格的人,这些人就没有做到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铸成终身遗憾。

三、荀子的人文理念

荀子是战国时期与孟子齐名的儒家大师,他继承和发展了先秦儒家的人文精神,使儒家人文理念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一)“化性起伪”是荀子的完美人格修养的根本途径荀子认为人的本性虽是“恶”的,但可以经过后天的修养而达到人格美的境界。那么,人怎样修养才能达到人格美的境界呢?荀子认为用“起礼仪、制法度”来约束人的行为,对人进行教化。他认为人不同于水火、草木、禽兽,而为“天下贵”。荀子把放纵情欲、无节制的人视为小人,甚至是禽兽。在个人品质修养方面,荀子认为“古之学者为己”,“君子之学,以美其。”(《荀子•劝学》)荀子“化性起伪”的人格修养理论主张通过修养来达到人格的完善,并在人格的完善过程中体现出人格美,表现了先秦儒家人文主义精神。荀子的“化性起伪”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有极大的启发意义。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呢?这不能不引发我们对教育的反思,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我们当然要培养有知识、有道德、有修养,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人。

(二)“人定胜天”是荀子对人的价值的发现和肯定荀子否定了庄子的“人勿胜天”的观点,进而大胆地提出“人定胜天”的口号。他认为人可以不完全受控于自然,人可以发挥自己的智慧去控制自然、改变自然、战胜自然。他认为大自然有自己的运行规律,国家存亡皆与天无关,而是取决于人的做法,国有治则呈现吉祥,无道则导致动乱,也就是肯定了人的作用,肯定人的行为价值。“在荀子那里看不到孔孟的敬天、畏天、事天之观念,认为人与天相互独立,相对存在,只有人才可以主宰世界,灵活处理各种事物,这与古典的‘人应顺天,成事在天’的思想完全不同”。[2]这是对传统人命观的否定,是对人的价值的充分肯定。对人的价值的肯定,是荀子人文精神重要体现。

(三)“平政爱民”是荀子的政治理想荀子继承发扬了孔子和孟子的“德政”“仁政”思想学说,提出了“平政爱民”观点。荀子说,“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荀子•王制》荀子提倡道德感化,推行礼义规范。因为荀子清楚地认识到统治者只有得到老百姓的拥护,才能巩固统治者的地位,即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提醒统治者要让老百姓得到真正的实惠,把“平政爱民”的理论落到实处。先秦儒家思想中“仁爱”造就了世代中国人爱好和平、与人为善的性格品质。当今的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国民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状况不容乐观。为此,我们有必要回顾总结先秦儒家优秀的人文传统,对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作者:石玉秋 单位:佛山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系

被举报文档标题:先秦儒家学派的人文精神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wxlw/rwjslw/678815.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