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东北二人转的民俗文化论文范文

东北二人转的民俗文化论文范文

时间:2022-01-06 10:50:54

东北二人转的民俗文化论文

一、东北二人转的起源

1、东北二人转产生的地域文化条件萨满文化是东北古老而独特的一种文化,在北方各民族中的影响根深蒂固,它是东北地方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是民族的记忆。二人转是萨满文化的完美继承和延续,它的演唱形式与萨满祭祀歌舞形式几乎同出一辙,它的音乐唱腔来自萨满神歌,它的舞蹈动作来源于萨满的激素舞蹈,二人转的很多曲目也是由萨满神歌发展而来。东北人是由东北各民族先民和关内移民组成,前者自古以来大都过着渔猎、游牧的生活,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之中与豺狼为伍,形成了粗犷、彪悍、豪放、朴实的性格。后者是清初统治者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向东北地区大量迁入汉人,而这些汉人大多都来自我国北方地区,本身豪放的北方汉人进入民风朴实彪悍的东北,遇到更为粗犷、豪放的东北人民,变得更加勇武、豪爽。这些人所带来的先进的汉族文化与东北少数民族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多姿多彩而又不拘一格的东北文化。二人转正是在本土文化与汉文化融合过程中形成的。

2、东北二人转产生的社会条件二人转成熟于在清末民初,这一时期正是中华民族最为孱弱的时期,西方列强的入侵,使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火炕之中。东北山川大泽地广人稀,物资丰富,但也绝非唾手可得,不仅要面对风霜雪雨、豺狼虎豹,还要面对官府的压迫和土匪的盘剥,生活的艰辛不难想象。特别是东北的流人们,他们撇家舍业、孤身漂泊,在精神上的折磨远远超过了生活中的疾苦。所以只有苦中作乐,才能期盼熬过漫长的艰苦岁月。近代中国混乱的社会秩序,是二人转产生的社会基础和客观因素。民歌和二人转的唱词中很大一部分是借助历史故事来表现东北人民对官府压榨、封建礼教压榨的不满,但多是“悲剧喜唱”,可见东北人在这样艰难和痛苦之下,更多的是一种“苦中作乐”的精神。

二、东北二人转狂欢文化的特点与表现形式

1、东北二人转狂欢文化的特点现在的东北二人转是在大部分保留传统二人转精华的基础上,添加了很多时尚综艺性的内容,有现代的歌舞融合其中,有时像小品,有时像相声,这都让东北二人转穿上了七彩的外衣。“片段化、综艺化、说口化、戏谑化特别是狂欢化已经成为新型二人转的突出特点。”[2]现在的东北二人转是一种群众性的娱乐活动,它具有极其狂欢的特点。东北二人转的演员大都来自民间,这就更加增强了这种艺术形式的狂欢效果,而这种狂欢也极大地增强了东北二人转的喜剧艺术效果。“狂欢化是二人转艺术的一种情感方式、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表演方式、一种笑谑方式、一种游艺方式。”[2]这些看起来比较俗的东西可能更会引起普通群众的观看兴趣,更能调动观众思想中的敏感神经,从而使二人转深入群众内心,引发观众强烈的心灵与情感体验,使观众在带有色情的挑逗性的语言中获得一种愉悦。二人转的演员通过类似夸张的狂欢式的表演,尽情地把在日常生活中被长期压抑的情感释放出来。社会生活中的主流文化常常因为这种“荤段子”把二人转定义为低俗、色情。笔者认为,有些人说二人转属于色情演出实在有些欠妥。因为二人转仅仅是一种民间的群众性的娱乐活动,它的主要目的是将人们的思想带到一种超乎现实的近似狂欢的精神状态中,因此东北二人转并不是色情演出。

2、东北二人转狂欢文化的表现形式在东北二人转之中,“脏话”几乎是作为一种台词出现。为何被大众文化所排斥的“脏话”可以在二人转之中蓬勃发展呢?因为二人转是一种具有狂欢精神的表演形式。二人转中的“脏话”是具有感情功能、无实际意义所致的脏话,主要是为了感情的宣泄。在东北二人转的演出中,“脏话”往往具有特殊的交际功能,在演出中,“脏话”在变成口头禅以后,它原本侮辱人的功能在不断消退,逐渐成为一种娱乐性的交际性语言,例如,“王八蛋、山炮、兔崽子”等,都会给二人转的演出带来狂欢效果。在使用这类似交际性的“脏话”中,对话双方没有世俗的阻碍,也没有了世俗道德的严格束缚,表演双方可以根据自身的情感进行交流,从而在表演中获得一种“畅所欲言的活泼形式”,通过它破除规则、消除等级,进而达到一种狂欢的效果。在东北二人转演出之中,狂欢精神还体现在对社会本质的揭露、对权力的不屑,以及对狂欢大众的吹捧。在表演中,很大一部分时间都需要演员与观众进行交流,这是二人转很重要的一个表演形式。“演员需要把观众拉入到狂欢的气氛中,解除心头的种种规则、戒律的束缚,而成为摆脱现实世界进入到二人转狂欢世界中”。在东北二人转的世界中,所有的社会等级、贫富关系都被看淡,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在二人转这里,他们都是狂欢世界中的一份子。在二人转表演里,通常来说,地位低的受尊重,地位较高的相反会遭到对方的嘲讽。二人转用这样的表演形式,使两者地位趋于平等,进而共同形成狂欢的气氛。在二人转演出中,演员常常通过抬高观众或者贬低自己的“自虐”方式来让观众体会到自己的优越感、自己的存在,使观众感觉到自己的价值、力量,从而主动加入到演出的氛围之中。在“狂欢性的活动中,……低贱不再那么让人避之惟恐不及,……人们处于一种主体性极度扩张、惟我独尊、鄙夷和超越常规,进而重建自我世界的心理状态中。”东北二人转的狂欢精神是强烈欲望的宣泄、蓬勃生命的张扬、被社会所压抑感情的释放。东北二人转的狂欢本质来自于它的起源,我们在这里不能否定东北远古女神祭祀仪式和东北民间口头文学对其的影响。东北人因特殊地理环境和历史而形成的粗犷、直率的性格,使得东北话往往是一语道破,从不遮遮掩掩。东北话不是经过文人墨客的悉心雕琢的作品,而是由东北劳动人民在田间地头之间创造出来的,所以在东北人的话语间形成了那种以物喻物的表述方式。东北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东北的汉人大多都是从关内迁徙而来的,有来自山东、山西、河南等地区的人,众多地方的语言在东北这块土地上相互融合,汇聚成为了极具丰富性的东北话。走在东北的大街小巷,时时刻刻都能听到东北人之间特有的戏谑方式,东北二人转中的说口正是东北民间地方话的进一步升华与提炼,二人转中的说口是言语上的一种狂欢,表达出人类情感上的游戏和狂欢。

三、东北二人转的民俗文化

1、雅文化与俗文化首先,何为雅?何为俗?世界上本来没有雅俗之分。在周朝,“雅”是一种宫廷的乐器,这种乐器是由专门的乐官掌管着,并配有专门的人员进行演奏,这种音乐被称为“雅乐”,是经常在贵族之间的礼仪活动中演奏。因此,所谓的“雅”,自古以来就是被上层阶级贵族化、权威化的一种文艺形式。可见,雅与俗这两方面本身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由统治阶级规定出来的。“雅”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秩序出现,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喜好。“雅”很多的内容都是从“俗”中汲取或直接拿来,从而保证自身的发展和生存。但是“俗”一旦翻身变为了“雅”便忘记了出身,又主观性的创造或指定一个新的“俗”来代替自己。所以,雅与俗的定义在各个阶段都是不同的。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戏曲、小说是低俗的,而诗文是高雅的。词在唐代刚出现的时候是低俗的,但是到了宋代就成为高雅的文化了。

2、东北二人转的民间文化本质社会的文化主要是由主流意识形态文化、精英知识分子文化和民间文化构成。这三种文化有各自所代表的群体,服务着不同层次的群体,各有各的价值。但是,现在人们往往习惯于用主流意识形态或是精英知识分子的眼光去评论、看待、要求民间文化,这不仅限制了民间文化的发展,而且使得民间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文化和精英知识分子站在了对立面。东北二人转具有很强的民间色彩、娱乐性和狂欢性,观众大多是东北地区的普通民众,虽然现在观看二人转的人群职业、地位、文化构成都比较复杂,但是二人转最基本的观众还是以普通民众为主。现在随着网络、电视的发展,百姓的娱乐生活非常丰富,但为什么很多观众还是喜欢走进二人转剧场呢?当你走进二人转剧场时听到全场放肆的笑声、欢呼、呐喊、哨声、掌声就会明白,观众在二人转剧场不是来看演出,而是用全身心的参与、发泄、狂欢。他们喜爱二人转因为他们需要宣泄和娱乐,他们要放松和欢笑,这是他们的生活需要和生活态度。所以,对于二人转我们就应该用民间大众文化的立场进行欣赏与评价。民间艺术的最主要目的和内容是以快乐为基本原则表现真我、表现人的欲望、宣泄情绪。二人转中的粗俗恰恰是民间文化本质的反映。东北二人转实质是一种地方民俗文化,也是一种边缘文化,在社会的底层以一种几乎与高雅文化或艺术无关的形式存在,但是它却代表了民生,代表了广大民众的朴素情感和意识,是人们生活的真实反映,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没有过多地被精英知识分子和统治阶层的意志所左右,是民众意愿和情感的最真实的表达。东北“二人转是东北民众的一种最重要的情感表现方式,它表现着东北民众的独特艺术创造。”

作者:董琦单位:抚顺职业技术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东北二人转的民俗文化论文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wxlw/mswhlw/662641.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