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大乘起信读后感范文

大乘起信读后感范文

时间:2022-07-15 06:06:14

这本经文,核心之处,在于描述了凡圣的心。从理论上,解释了凡人的真如佛藏与生灭之心本为一体。过去一种争论,说人的本性是佛,因此人的意识有九种,最后一种就是真性如来藏的本性,上一层第八识阿赖耶识是有染的意识,也就是说有了生灭的污染,属于假象的我,落入轮回因果之中。还有一种认为阿赖耶识(第八识)本身就是真如识。大乘起信论,认为人的第八识阿赖耶识,是兼有了真如如来藏识和生灭有染识。

在其理论中,生灭有染的一切,其实是如来藏识的体现。如果从道家理论来说比较简练,如来藏是是大道、无,有染生灭识,是大道的体用、有。用道德经中的话来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二者同出而异名”。无名天地之始,就是如来藏不生不灭的本性,是大道,有则是如来藏在生灭阴阳世界的体现,因此如来藏和生灭识共居一体,犹如大道至于阴阳世界的万物万有。从这点来说,大乘起信论,有可能吸收了道家的一些理论。

其实从华严宗,也有类似描述。一真法界,万物圆明,在佛的世界中,一切都是净土。其内涵也是从佛法角度看世界,红尘一切,都是佛法的具体的体现。因果轮回,也是佛法,善恶对抗,也是佛法,生灭过程,都是佛法的体用。和道家观点完全一致。

从凡人角度,自心本来具有佛性,也同时由于有染蒙昧(欲望),因此导致了将佛法在世间的体用生灭相,作为了真实长久的。一切生灭相,来自如来藏之不生不灭。

大乘起信论依次,解释了人观察理解世界的过程。简单地说,从意识的有染,因此产生了对外部世间的境界的认识,因为有了境界的分辨,产生了好恶,有了好恶,便有了欲望的占有,占有欲的产生,又会逐步具体到每个凡人的行为,一旦落入行为,那么每个人就产生了自身的累积的因果业力。

这是人产生有染心、到产生眼界分辨、到对境界的好恶、再到产生占有欲望、最后落入行动,导致因果报应的过程。凡人的从思想到行为到因果报应的流程,简单来说就是如此。

而从修行角度来说,这个顺序一般是反过来走。为了不再导致更多的因果轮回业力,首先要停止产生任何恶因的行为。在这个阶段,意识的境界分辨好恶占有欲,依然存在,但修行,总要从某个阶段开始。一种方法就是从行动开始纠正。

在佛家中,行动的纠正往往从“八正道”等开始,说白了,八正道的教导,与儒家的教育做人,几乎完全一致。要想修成,首先必须是个好人,八正道正是这个作用。此外,佛家修行还有六度菠萝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那、般若智慧。从这六种来看,布施、持戒、忍辱,都是从行为上开始的修行。行为上能够做到无意识的布施慈悲,能持有佛家行为规则的戒律,能将外界的宠辱若惊完全舍去,那么才能慢慢逐步从行为,往上对意识的清理。也就是所谓“戒、定、慧”的确过程,由行为的戒除,到意识的定,由意识的定,再引出人的本性如来藏智慧。

当然很多时候,佛家是意识与行动同时进行。行动的修行有以上的八正道、六度、“戒定慧”等,基本上内涵一致。还有就是从理论上,对自心进行一定程度的清理。这就是佛法经文的作用。从理论的引导,让凡人理解自己所看到的一切,其实都是生灭的幻想,而不是永久。

佛教对戒律非常严格,无论出家人还是在家修行的居士,都要持戒,从生活中,戒除人在自己贪欲下的种种不良行为和习气。一个人的戒律到了一定的程度,也就是一个凡人做好人做到了一定高度之后,开启真如智慧才有可能。如果行为上戒除不到一定程度,大量的因果业力还是积累,那么就算是理论懂得再多,也是无济于事。

读完《大乘起信论》,第一个感觉,对自身所谓认识世界的过程有了更加详细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其次,更加深刻感觉“戒律”的重要性以及修行中对行为的规范。如果做不到行为上的逐步改正,那根本谈不上修行,也谈不上从行为到意识的提高。

现代人,很多都重视理论,虽然一句“理论指导行为”人人都知道,但更多的是嘴巴上一套,行为上是另外一套。回想自己,也是经常如此,感到汗颜。

读完《大乘起性论》,对行为的戒律有了更深的理解,心中有种难言的忏悔,同时对凡间行为所导致的因果报应,有了更加细致的认识和敏感度。

读完了《大乘起信论》,才知道为何这本经文,在中国佛教历史上所具有的巨大影响力

被举报文档标题:大乘起信读后感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wenmi/duhougan/552279.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

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