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农林污染研究论文范文

农林污染研究论文范文

农林污染研究论文

农林污染研究论文范文第1篇

人体健康状况与多种因素息息相关,社会经济状况、营养供给情况、卫生保健服务都能不同程度的影响到疾病的进展。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频繁,气候因素尤其是干旱缺水所导致的健康问题不容小觑。Madhu等[8]对印度干旱地区儿童健康状况的研究中,调查了914名0~5岁学龄前儿童,对每名儿童进行人体测量学测量、饮食摄入量调查以及营养缺乏指征的临床检查,以评价每位儿童的营养状况。结果表明这些儿童在干旱时期主要的疾病为呼吸系统(7.5%)、消化道(7.5%)和发热(病毒性,疟疾和黄疸,5.6%)。所有检测疾病的患病率有随年龄增高而增高的趋势。人体学测量参照NCHS(国家统计中心)标准使用身高百分比和体重百分比指标,结果显示儿童普遍存在生长延迟现象,短期营养不良(年龄别体重)占38.5%,长期营养不良(年龄别身高)占25.8%,两者均为1~2岁年龄组患病率最高。贫血患病率为30.5%,诊断依据为球结膜苍白、汤匙状指甲。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的各种体征有很多,但以头发褪色20.2%,头发干枯21.6%这两项所占比例最高,其他的体征仅占2.6%,消瘦者占1.7%。维生素A(夜盲症、毕脱氏斑)、B族维生素(口角炎、皮炎、舌炎)缺乏的患病率高于对照组。Madhu等[9]的另一篇文章中描述了印度某些地区的频繁干旱对农村成年人口营养状况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调查的1540名成人中,48%的男性和39.5%的女性存在慢性营养缺乏症;不同地区中16%~66%的成年人肱三头肌皮褶厚度(FFT)<6mm,远低于正常成人水平(12mm);贫血的总体患病率为35.6%;维生素A缺乏症状毕脱氏斑1.8%,夜盲症0.2%;B族维生素缺乏症状口角炎1.0%,皮炎2.6%,舌炎5.4%;维生素C缺乏症状牙龈出血2.5%;蛀牙8.5%,氟斑牙38.3%,各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表明学龄前儿童和成人都出现各种营养素的缺乏,以学龄前儿童更为严重。Sophie等[10]为了解非洲干旱、半干旱农村地区学龄前儿童消瘦率(消瘦是指身高别体重小于两个标准差)波动情况,调查了900名0~5岁(或身高小于110cm)儿童,将这些儿童按照其家庭维持生计的方式分为3层,分别为放牧、农林和混合型方式。调查发现牧民儿童消瘦患病率为17%,比农林组和混合组高6%~7%。在干旱发生时,牧民儿童消瘦波动增强,消瘦率达25%,甚至更高。Wilfried[11]对干旱的肯尼亚西部13所小学中5780名小学生进行皮肤病检查,发现有1872(32.4%)的儿童患有皮肤病,而这些皮肤病中有67.6%是具有传染性的。细菌性皮肤病主要为细菌性脓疱疮;真菌性皮肤病中75%为头癣,除此之外面癣和糠疹也多见。郭钰娉等[12]探讨妇科疾病与年降水量的关系,研究显示妇女疾病高发的两次峰值,恰好逢干旱少雨年份或上1a特别干旱。

二、干旱对精神心理健康的影响

由自然灾害引起的压力和精神创伤会影响整个社会[13],位置偏远以及有限的健康资源使得农村和偏远社区人们的心理问题更多[14-16]。自然灾害增强了人们的失控感、恐惧和无助感,长期的影响增加了患有心理疾病的风险[17]。Sartore[18]在干旱对澳大利亚农村社区人口影响的定性研究中发现,长期干旱使得农村社区人口承受了严重的压力,被调查者普遍认为主要是干旱问题造成的困境是引起焦虑的主要原因;干旱的社会和情感冲击力改变了环境,并造成人们对社区未来的担忧。Dean等[19]对澳大利亚西南干旱地区的111名11~17岁青少年做问卷调查,通过学生自填问卷发现经过3a年的持续干旱后,青少年的情绪压力明显高于干旱前,并且有12%的青少年可归为临床心理疾病的范畴。Helen等[20]调查了干旱地区的449名成人,结果表明其中56.1%的成人,尤其是71.8%的农场工人或农民承受着来自干旱的很大压力。研究表明,干旱年份男性农民的自杀率比较高[21]。

三、干旱对卫生行为的影响

干旱引起饮用水缺乏,同时生活用水也会不足,卫生设施不健全,使得干旱地区的人们其行为习惯特点与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息息相关。赵艳玲等[22]指出,腹泻病的发生与水源水质、家庭储水水质、居民卫生行为都有联系。腹泻大多都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的,由于缺水饭前便后不洗手、饮用不安全水、未清洗的瓜果等都易引发腹泻。杨海[23]在研究特大干旱对传染病流行趋势影响的文章中指出,干旱的持续使得不符合饮用水标准的二次供水和自备水源比例增加,水质中余氯量、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均不合格;定时供水造成水源污染严重;传染源广泛存在,消毒、隔离措施不易落实,防蝇、灭蝇及食品卫生管理方面存在很多问题。缺水必然使干旱地区人们珍惜水资源,有限的水量让人们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使用,所以洗手、洗澡等日常清洁用水会减少很多,甚至会很长时间不洗手不洗澡。许隆祺等[24-25]进行了儿童手部清洁卫生与常见肠道寄生虫,主要是蛔虫和蛲虫感染关系的研究。实验组开展洗手活动,对照组不开展洗手活动,每两个月对受试者进行粪便检查。结果证实,每日用肥皂按要求洗手,保持手部清洁卫生,可以显著减少常见肠道寄生虫感染。董晓春等[26]选择了天津市8所幼儿园进行洗手干预效果评价,结果显示农村地区干预组与对照组相比通过洗手干预,腹泻、出疹、眼充血或流泪的患病减少幅度分别为36.73%,104.13%和80.64%,通过洗手干预可以有效减少幼儿患肠道和急性呼吸道等疾病的缺勤率。姚伟等[27]的论文指出,通过农村供水、环境卫生和健康教育工作可以提高农村居民的卫生行为,因此安全、充足的饮水供应是居民卫生习惯卫生行为形成的前提。有文献报道[28],1998年秋冬季,德江县由于干旱少雨,饮用水紧缺,加之群众卫生习惯差,引起伤寒病在城内暴发流行。由于镇内6口水井供不应求,又无公用取水设备,污染严重。

农林污染研究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利用ScienceCitationIndex引文数据库检索2006—2015年间植物共生信号研究的文献,分别从植物共生信号研究的国家、机构的发文量、被引频次、高被引论文及研究方向等进行统计分析,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分析近10年来植物共生信号研究的发展状况。结果显示2006—2015年间共有植物共生信号文献3724篇,近10年来文献量逐渐增多,主要研究方向是植物科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美国、法国、德国等国家在该领域内影响力大,中国近几年在该领域的研究动态也比较活跃,但距离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由此可见,植物共生信号研究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美国等发达国家在该领域占有绝对优势,中国还处在起步阶段,应进一步提高对该领域研究的关注和研究水平。

关键词:植物共生信号;WebofScience;文献计量学

植物与土壤微生物的共生关系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共生是生物适应自然环境的一种必然现象,得到了国内外学者广泛的研究。共生体的形成对改善植物水分吸收、矿质营养、代谢调节以及增强抗逆性等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自然界不良环境因素对农林业生产的影响日趋增多的今天,植物与微生物的共生关系成为学者越来越多的研究领域,利用二者共生的技术也逐步投入实际应用。为了解国际对植物共生关系研究的总体水平以及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了解该领域的发展趋势及研究动态,方便科技工作者掌握本领域的研究现状,面对海量的研究文献,使用传统的综述方法很难进行全面分析,最好的手段就是用系统、精准的文献计量方法进行统计分析。文献计量学以其严谨的数量分析方法、令人信服的分析结果被公认为定量测度基础科学活动、学科布局以及学科发展动态的重要方法之一。WebofScience(WOS)是美国ThomsonReuters公司基于web平台开发的产品,是全球最大、覆盖学科最多的综合性学术信息资源,收录了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生物医学等各个研究领域超过12000多种最具影响力的核心学术期刊。利用WOS丰富而强大的检索功能进行文献计量学统计分析,可以全面把握某一学科、某一课题最新的研究信息,跟踪国际学术前沿、科研立项,以及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及时了解国际动态。

目前已应用于各学科分析,安嘉璐等用于合成生物学研究;Fu等用于固态废弃物方面研究;Behrens等用于数学学科分析;赵庆龄等用于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刘彬等用于园艺学基础研究发展状况分析等,得到了广大学者的认可。本文使用引文数据库WOS检索2006—2015年有关植物共生信号的文献,对植物共生信号在世界范围内研究居前的国家(地区)、高被引论文、研究机构等进行文献计量分析,以了解对植物共生信号的国际研究动态,从而对我国在该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1数据来源和统计分析

本文以WOS中的ScienceCitationIndexExpanded为数据来源,以“plantANDsymbiontORsymbiosisANDsignal”作为主题词,时间限定在2006—2015年进行检索文献。使用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出版的期刊引证报告JCR(JournalCitationReports)统计功能和excel,以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分别从植物共生信号研究的国家、研究方向、机构、年代等方面对检出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其中,发文量:科研工作者、科研机构或国家在一定时间内的总发文量。被引频次:科研工作者、科研机构或国家在一定时间内的总引用篇次。篇均被引频次:科研工作者、科研机构或国家在一定时间内的被引频次与发文量的比值。H指数(H⁃index):科研工作者、科研机构或国家在一定时间内,发表的论文至少有H篇的被引频次大于或等于H次。

2结果与分析

2.1植物共生信号文献产出前10位国家分析

在SCI⁃Expanded中,2006—2015年以植物共生信号为主题的文献共检索到5449篇。从文献的国家/地区分布可以看出,美国、法国、德国为发文量前三甲国家,其中美国处于领先地位,其论文产出量约占发表总数的19.46%,远远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中国的论文产出数量为187篇,约占发表总数的3.44%,排名第6,不及美国的1/6。2006—2010年间,中国排名在此10个国家/地区之后,与美国差距甚大,但是在2011—2015年间,中国跃居第4名,说明近几年中国在该领域的研究比较活跃,科研能力不断提高。

2.2文献的研究方向分析

通过对文献研究方向的分析,可以了解植物共生信号的主要研究内容。经统计,在2006—2015年间,该领域研究方向较多的是植物科学(2029篇)、微生物学(1564篇)、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1554篇)、遗传学(1480篇)、环境及生物科学(758篇)和细胞生物学(723篇)。文献被引用次数常被用来作为文献学术水平和影响力的评价指标[12],从篇均被引次数和h指数可以看出,2011—2015年间在此6个研究方向文献数量增加的同时,文献的质量明显的降低。此外,2006—2015年间,在该领域文献记录数排名前10位的国家,在植物科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3个研究方向的分布也有一定的差异(表3)。在植物科学方面,美国、法国和德国的文献占文献总数的5%以上,而中国仅有2.57%;在微生物学方面,美国所占的比例最高,其他国家均在1%—3%左右;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方面,美国与法国所占的比例较高。其中,中国在该3个研究方向中,植物科学方面的文献数较高,说明中国在应用研究中所做的工作相对较多。

2.3植物共生信号文献产出前10位机构分析

通过对文献所属机构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有关植物共生信号研究的高产出大学及研究机构,从而有利于机构间的合作。按机构的发文量进行排序,从表中可以看出植物共生信号文献产出前8位的机构中有一半来自法国,是植物共生信号研究机构最多的国家,其次是美国,西班牙在该领域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其中法国的国家科学研究院表现最为突出,发文量多达245篇,h指数高达48,无论是发文量还是h指数均居于首位,显示出其在植物共生信号研究的绝对领先地位。而篇均被引次数最多的是法国的图卢兹大学,也充分显示了该研究机构在此领域的重要影响力。在中国,发文量最高的科研机构是中国科学院,发文量为49篇,超过第2的南京农业大学34篇(表5)。篇均引用次数超过10的科研机构只有两家,分别是中国科学院(11.02)和浙江大学(12.15),与表4中其他国家科研机构的篇均引用次数比起来还有一定的差距,说明中国的植物共生信号文献的整体质量水平不高。结合篇均引用次数和h指数分析,中国科学院在植物共生信号研究上综合实力较强。

2.4植物共生信号高被引文献分析

被引频次反映了科研论文被其他国家、机构、学者的认可度,被引频次越高,说明论文的影响力越大,学术水平和论文质量越高。高被引论文有利于追踪某个领域最热门的研究专业领域和最新的发展方向。由表6可知,美国高被引论文所占比例以35.45%,居10个国家之首,德国以16.41%的比例居第2,这2个国家的高被引论文所占比例均总值超过世界总值的一半,法国和英国高被引论文所占比例也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2.5植物共生信号文献年度分布文献产出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学科领域科学研究和发展的活跃度。按年份统计(表7),植物共生信号文献量每年呈明显上升趋势,2006—2015年间,世界文献总量从239篇增加到480篇,增幅为100%。其中中国文献总量从6篇增加到43篇,增加了近6倍,远高于整体增幅,占世界植物共生信号文献总量的比例也从3.21%上升到23%,也就是说,在2015年全球大约每4篇植物共生信号文献中,就有一篇来自中国。

3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WebofScience中2006—2015年植物共生信号文献的主要国家、主要研究机构、研究方向、高被引文献、年发文量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近年来植物共生信号相关研究文献逐渐增多,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从国家、机构的发文量和被引频次看,国家科研机构和高校是植物共生信号发文量的主角,且美国、法国、德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高被引论文数排行前三的是美国、德国与法国,在植物共生信号研究领域有着非常强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美国的发文数量和发文质量均居榜首,研究机构较多。而中国是植物共生信号研究起步较晚的国家,与美国差距甚大。近几年中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动态较活跃,发文数量跃居世界第四,但是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及高被引文献数均远远落后,缺乏高质量、高影响力的论文。国内,从植物共生信号文献的质量来看,无论是篇均引用频次还是h指数,质量较高的是中国科学院,但是国际综合影响力和竞争力离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亟待通过加强经费投入、人才引进、加强国际合作,推动我国植物共生信号的研究,缩短与国际水平的差距,提高我国在该领域的影响力。从研究方向上来看,植物共生信号研究目前的热点是植物科学。

由于学科交叉性,植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等生物学各个研究领域甚至其他学科的学者都可以进行植物共生信号的相关研究,导致了该领域的研究力量的相对分散。同时,学科的交叉也意味着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可以在多种学科的专业期刊上发表。WebofScience数据库收录了全球12000余种世界权威的、高影响力的学术期刊,最早可以回溯至1900年,是获取全球学术信息重要的数据库。该数据库以其具有的强大的统计与分析功能,在快速锁定高影响力论文、发现国内外同行权威所关注的研究方向、揭示课题的研究趋势、选择合适的期刊投稿等方面显示出很强的优势,能够帮助科研人员更好地把握研究的突破与创先点,及时跟踪科研动态,已经越来越广泛的被科研人员所采用。

参考文献:

[1]赵青华,孙立涛,王玉,丁兆堂,李敏.丛枝菌根真菌和施氮量对茶树生长、矿质元素吸收与茶叶品质的影响.植物生理学报,2014,50(2):164⁃170.

[2]张娟,王宁,张以民,李云霞.基于WebofScience的国际柑橘黄龙病文献计量分析.果树学报,2014,31(6):1139⁃1146.

[3]邱均平.文献计量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

[4]齐青.WebofScience的检索和应用.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1(2):110⁃112.

[5]安嘉璐,田玲,周艳玲,陈丹霞,鹿子康.基于WebofScience的合成生物学文献计量分析.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5,15(1):139⁃144,170⁃170.

[6]赵庆龄,路文如.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回顾与展望———基于webofscience数据库的文献计量分析.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33(6):105⁃111.

[7]刘彬,邓秀新.基于文献计量的园艺学基础研究发展状况分析.中国农业科学,2015,48(17):3504⁃3514.

[8]杨俊丽.基于SCI的河南农业大学科技论文统计分析.科技管理研究,2012,32(11):132⁃135.

[9]张静.引文、引文分析与学术论文评价.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8,(1):33⁃38.

[10]杨苹,顾东蕾,马世平.基于WebofScience的罕用药文献计量分析.上海医药,2015,36(11):50⁃53

[11]杨金凤,张缨.基于WebofScience的PM2.5文献计量分析.卫生职业教育,2015,33(18):154⁃156.

农林污染研究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抽。保护和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保障。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导致农村生态环垅恶化,加强农村环垅保护迫在尼捷。为此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张管理机构与体系建设、加大资金投入、提倡科学种田、合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子。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农村生活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保障。然而,由于强调不够,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往往被忽视,由此造成了农村环境保护的盲点,这就造成农村的环境问题更加突出、更加严重。

一、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迫切性

近些年来,疯牛病、禽流感、口蹄疫、有毒大米等一系列危害社会公共卫生安全的问题一浪接一浪的爆发,城乡居民健康程度下降,医院每年出生的残疾孩子数量不断上涨,其主要原因就是农村的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许多地方只注重经济建设,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生态建设和环境质量的改善,甚至不惜牺牲生态环境谋求经济发展,导致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因此加强农村环境保护迫在眉捷。

1.乡镇企业污染严重。为了发展经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各地区竟相发展乡镇企业。然而,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给农村带来丰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农村生态环魔带来了严重的压力,小化工厂、电镀厂、造纸厂、钢管厂等废水、废气、废渣不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或简单处理后排放,严重地污染了农村周围的土壤、大气和水体。我国乡镇企业废水COD和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50%以上。

2.有机物质污染严重。农村生猪屠宰的废物废水直接排人下水道、水渠、河流,悬浮物和含氮有机物分解使水质变黑、变奥,致使蚊蝇擎生,危害人们健康,水中BDD,COD严重超标,水体营养化,危害水生生物。农民放养家禽、猪、羊、牛牲畜任意在村中排泄粪尿;生物残体固体废物乱堆、乱放,雨水冲刷进人水体,生残体腐烂发酵,有害藻类草生,使小池塘营养化,严重影响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3.农用化学物质污染。长期使用化肥会使土坡板结,团粒结构破坏,土壤有机质降低,地力下降,化肥中没有被作物吸收的营养元家大部分通过地表径流和土镶淋失进人水体。在地表水中由于氮磷等营养元素的增加导致了水体富营养化。在地下水中,特别是作为饮用水源的地下水被硝态氮污染后,对人畜健康有潜在的危胁。我国农药品种较少,单一农药品种多年重复使用,导致农业害虫和病原菌抗药性增强,降低了农药使用效果,使农药用量一再增加,不仅污染了农作物还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浓缩最终危害人类。

4.生活垃圾污染。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塑料、玻璃、废旧电池、快餐盒等不可降解物正大举“人侵”农村,污染农村环境。伴随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是生活垃圾的“飞速壮大”。据测算.全国农村每年产生生活垃圾约2.8亿吨,生活污水约90多亿吨,人粪尿年产生为2.6亿吨,其中绝大多数没有处理而随惫倾倒、随意排放。未收集和未处理的垃圾还会攀生传播疾病的害虫,如苍绳、蚊子、蜂螂及老鼠等。对农村垃圾的处理,我国大多数地区还没有提上日程,处于人管理的状态。“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已成为一些地区的形象写照。

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与对策

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影响到城乡居民的健康、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最终受伤害的不仅仅是农民,更是全社会所有成员。为此可采取以下措施与对策加强农村环境保护:

1.建立健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要把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而又紧迫的课题提升到一个新的战略位置来抓。要在环境保护上消除城乡差距、保障荃本的环境公平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为此,要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放在和城市环保同等重要的地位,纳入全国环保和生态建设的总体规划,并作为实施的重点,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必须抓紧制订(全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并制订和完善无公害农产品及农药、化肥使用规程等相关标准、法规以规范农药、化肥的使用,推广符合生态要求的施肥和施药技术。

2.建立健全农村环境管理机构与体系。要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基本体系建设。政府要建立健全农业环境管理体系,充实农村环保机构的力t。加大对乡镇企业污染治理力度,制止城市、工矿企业向农村排放“三废”。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出发,切实加强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领导,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工作纳人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实行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贵“的环境保护责任制,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人到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任务重,涉及部门广,各部门要通力合作,齐抓共管。环保部门负责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管:农业部门具体负贵农业污染防治工作,指导农业投人品使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计划、财政、工商等部门要按照各自的分工职责,加大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支持力度。

3.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的资金投人。环境保护是一个纯粹消费金钱的事情,因为它在本质上是要纠正因不合理的发展造成的环境破坏。因此,要实现较好的环境效益就要加大资金的投人。尤其要加大环保基础设施投人,逐步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人机制。还要研究制定乡镇和村庄两级投人制度。中央集中的排污费等专项资金应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农村环境保护。只有使环保资金的来源固定化、制度化,才能确保农村环保的物质基础。

4.大力发展多模式的生态农业。发展多模式的生态农业是保护农村环境的基础。只有使农、林、牧、副、渔生产进入良性循环系统,才能改变资源浪费,废物污染的状况。根据各地区的具体情况.决不可盲目追求单一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要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农则农。发展农作物秸秆还田,杂草、人畜粪便制沼气的废物综合利用型生态农业建设,发展养鸡、养鱼等养殖型生态农业建设,发展以牧养农,以牧促农型生态农业,发展农林型,养、种、加一条龙型,以大栩种养型生态农业建设都是具有一定条件的。离开了生态农业模式的发展,必然会使化肥农药使用量增加,造成生态系统失衡。

5.科学种田,控制化学物质污染。推广科学合理的施肥方法,减少化肥损失和污染,提倡土中施肥,改变过去将化肥抛洒在土表,养分释放过快,损失较多的落后习惯。推广测土施肥,根据土坡供肥特性、降水、灌溉、气温和光照以及作物的需肥规律,因土、因作物适时、适量施肥。传授配方施肥技术,把氮肥、磷肥、钾肥、微肥配合使用,加强有机肥与化肥的结合使用,推广叶面肥、液体肥,开发各种专用肥和地域专用肥。对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大力推广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在防病虫害的过程中不仅考虑害虫本身,还要对农田生态系统中各组分的调控来控制害虫数量与危害。通过宜传和培训提高农民的农药使用技术掌握适期用药,剂量标准和喷洒均匀,科学用药的技术。建立健全农业环境监测网络、加强对农药在生态环境和食物链中残留,富积和迁移的监侧,尤其要加强对饮用水源、蔬菜、粮食、畜产品的监测,并以监测为基础,建立预警系统,预防重大农药污染。

6.合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在发展乡镇工业中,首先要因地制宜发展少污染和无污染的行业,严禁建设能产生在自然环境中不易分解和在生物体内可蓄积的污染物的项目。要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保证经济持续发展和保护环境相结合。要加快工业小区建设,使对农业生产具有污染危险的企业尽快进驻工业小区,同时加强对企业污染源的管理,限期安装相应的治理设备,使污染物达标排放。尤其对处在上风向、居民密集区、水源保护区以及其它对农业生态建设有危害的工业企业都要采取关、停、并、转、迁措施。开发矿藏资源首先要制定矿藏开采计划,对于开采量、占地量等事先应做出明确的规定。同时要制定扭土、还田、还林,恢复植被等治理工程计划,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和资源开发评价,防止只注重矿藏资源开发效益而偏废农业生产效益和环境效益,对矿藏资源的开发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资源补偿费,实行矿产有偿开采,弥补由于矿藏开发而引发的其它资源损毁。

农林污染研究论文范文第4篇

一、饮用水供水现状

城市作为经济和生活中心,污水排放量大,加之我国城市的污水处理水平普遍不高,城市水环境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流经城市的河段今90%受到污染,城市内水湖水质较差。同时我国城市中有近2/3的城市供水不足,1/6的城市严重缺水。2004年全国总用水量5548亿m3,其中生活用水只占11.7%,与2003年比较,生活用水增加20亿m3来看,照这样下去,饮用水根本满足不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水环境污染加剧了饮用水水源危机。由于水质污染,导致水传染病触目惊心,在全国187个城市中,水质稳定的有96个,地下水污染减轻的有39个,污染加重的有53个。全国约有50种疾病与饮用水水源污染直接相关,恶性肿瘤、肝炎的发病率不断增高,弱智儿童数量呈上升趋势。再加上城市水体供水基础建设陈旧和管理不善,造成水资源的严重浪费。

(一)水资源严重短缺

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尽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据统计,我国城市日缺水量达1600万立方米。经常闹水荒的城市,每日高峰供水保证率仅在65%-70%。沈阳有60%的楼房三层以上缺水。调峰供水的用户达20万户,占全市供水人口的30%;鞍山市定时和调蜂供水面积已占全市供水面积的87.5;西安市平均日缺水量达40万3。长春市日需水量76万m3,现日供水量50万m3,缺口26万m3,不得不向世界银行贷款,引松花江水解决供水不足问题。我国还是城市化进程发展较快的国家,随着城市人口的剧增,特别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供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发展、影响人民正常生活的一个严峻问题。

(二)地下水超采态势严峻

由于地表水污染,而城市工业、公共卫生、生活用水量又日益增加,致使地下水的开采规模和强度不断增大。2004年,21个省级行政区对地下水位降落漏斗(以下简称漏斗)不完全调查,共统计漏斗76个(浅层漏斗和深层承压漏斗各38个),漏斗总面积7.2万km3。2004年末与年初相比,浅层漏斗面积扩大的有23个,中心水位下降的有21个;深层漏斗面积扩大的有16个,中心水位下降的有27个。而2005年,全国地下水降落漏斗188个,漏斗总面积扩大的有65个,尤其是沧州一德州—衡水地区,深层地下水降落漏斗面积继续扩大,深度加深,沧州第Ⅲ承压含水层降落漏斗扩大了2089km3,最大水位埋深达101m。地下水超采导致地面沉降和地裂,造成地面塌陷、房屋倒塌、路基被毁等。由于地下水超采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引起地表水入渗增强,污染物随之下移,污染地下水。

(三)自来水浪费严重

我国北方城市因供水基础设施陈旧、老化,加之恶劣的冷冻气候条件,管道设施漏水现象十分普遍。特别是在城市供水中,直接或间接用于饮用的部分只有5%~10%。绝大部分自来水用于工业、消防、建筑、市政及居民生活杂用上。而自来水厂不管用水要求的不同,一律采用饮用水标准来衡量出水水质,不仅增加了自来水加工处理的成本,而对没有必要达到饮用水标准的用户来说又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在水源污染越来越严重的今天,饮用水处理的难度越来越大,成本也会越来越高。为了有效降低生活成本,提高生活饮用水的安全可靠性,分质供水已经势在必行。

二、水源地污染物质的来源分析

水环境污染的污染源通常分为点源和非点源(面源)两类,而水源地污染主要是非点源污染。长期以来,我国环境保护的重点主要放在企业排放污染物的末端治理上,对非点源污染尚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由于非点源污染具有受水文循环过程影响和支配的随机性、污染物来源排放点不固定和排放具有间歇性以及污染负荷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变化幅度大等特点,致使对其监测、控制和处理困难而复杂。

(一)暴雨径流的地表淋溶和侵蚀

暴雨径流是坡面地表侵蚀过程的动力因素,也是土壤颗粒和农用化学物质向外迁移的物质载体。当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能力时,就会产生坡面径流。影响坡面径流大小的主要因素是降雨、地形、土壤和植被覆盖等。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km2,有1/3的土地受到水土流失的危害,每年流失的N、P、K养分相当于4000多万吨化肥。

(二)农用化学制品的流失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人们对土地产品在数量上的要求愈来愈高。在我国农业土地资源的开发已接近超强度的情况下,增加农用化学制品的施用量就成为提高土地产出水平的重要途径。农业以水为本。城市水源地上游通常是主要的农业耕作区。农药、化肥施用量的增加,势必提高土壤中人工化学物质的含量。特别是农业的粗放管理,更导致农业化学品利用率的降低,造成湖泊、水库富营养化。

(三)中小企业污染物质的非达标排放

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其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逐渐增加。乡镇企业规模小(尤其在北方)。技术水平低、环保措施不到位,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企业少,加上乡镇企业设备简陋、资源浪费严重,造成污染物排放数量大、污染治理达标率低。由于乡镇企业(包括个体采矿点)污染类型复杂,从城市到农村、由于乡镇企业(包括个体采矿点)污染类型复杂,从城市到农村、由点到面,增加环境治理难度,加大了非点源污染的负荷。

(四)人工合成化学物质的迁移循环

人类为了文明的需要,通过各种生产活动人工合成数以千计的有毒、有害物质。这些有机化合物通过原材料处理、生产和加工及产品使用等多种扩散途径最终进入地表水环境。由于有机污染物种类多、毒性大、难降解等原因,国际上比较重视。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曾对松花江水第26个取样点进行监测,检出有机污染物152种,其中属于美国环境局首要污染物的有32种,占21%;有致癌、致突变性的有14种,占9%,足以反映我国北方河流有机物污染的状况。目前,自来水中已发现有2000多种有机物,其中致癌、促癌物质约占2.7%,致突变物质约占2.5%。硝酸盐是自来水中最常检出的污染物之一,摄入过量的硝酸盐可导致婴儿的高铁血红蛋白症。硝酸盐和亚硝酸盐转化为亚硝胺,则对人体具有致癌、致突变和致畸的作用。

(五)城乡生活污水的排放

限于经济发展水平,我国小城镇和广大乡村都还缺乏排水设施,大量的生活污水漫流排放后随地表径流进入水体,有机污染十分严重。氮浓度高可能与畜、禽粪便污染有关,磷浓度高则主要是洗涤剂的使用所引起的。洗涤废水的排放增加了磷的负荷,对湖泊富营养化进程将会起到重要作用。

三、保护对策

(一)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研究

长期以来,我国环境保护的重点防在点源的治理上,对水源地非点源污染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当前必须转变观念,加强水源地非点源污染研究,加强对地表饮用水源污染调查方法、污染负荷定量计算方面工作,研讨可行性较高、适用性较强的方法,建立适合我国特点的适应性强、精度高、理论性好的非点源污染符合定量计算模型,提出具有我国特色的水源地污染防治的对策和方法。要坚持科学治水,遵循自然规律,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基本方针,合理配置水资源,统筹流域、区域和城乡的水利发展,统筹安排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要坚持节约保护水资源的原则,加强节水和水污染防治,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健全法律法规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法规系统和强有力的执法监督。要进一步加强水源保护的各项法规、条例的建设,使水源保护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管理体系上,要克服分头管理、条块分割现象,处理好统一监督管理与协同监督管理的关系。在目前我国经济技术实力还难以全面控制水污染的情况下,更有必要对涉及人民生命健康的生活饮用水源采取严格措施加强管理。

(三)充分发挥高科技作用

要利用知识创新工程改革旧的农业耕作方式,建立生态农林体系。充分利用湿地等土地处理系统削减氮、磷入江、入湖量,用“绿色肥料”替代部分化肥,实施测土施肥,提高化肥的利用率。广泛施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选择性强、效益高的生物农药。植树种草,涵养水源;合理灌溉,防止水土流失。运用计算机模拟污染物迁移规律,建立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准确进行水质控制和预测。利用遥感信息、地理信息系统为水源保护区的划分、水源保护的适时决策提供优质服务。应用先进的生物遗传技术,构建具有特殊降解基因的菌株,去除水中有毒、有害有机物。

(四)加大水源保护的宣传力度

我们要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进行宣传,强化公众的资源、环境、生态意识,提高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自觉性。让人民群众懂得保护水环境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控制性骨干水源工程建设,增强调蓄能力。提高居民饮用水的安全可靠性,放宽城市其他非饮用水的水质要求,降低成本,逐步实施分质供水。城市供水设施陈旧常常造成自来水浪费。排水设施不足,又使大量的污水未经有效处理就直接排放,造成严重污染,必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有效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农林污染研究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文章探讨了我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饮用水水源的保护对策。

城市是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教育的中心。经济活动和人口高度密集,面临巨大的资源与环境压力。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饮用水是城市生存环境的基础和命脉。毋庸置疑,饮用水将成为21世纪我国最突出的城市问题。我们要从战略高度审视这一问题,立足全局谋划发展,树立城市科学发展观,实现饮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一、饮用水供水现状

城市作为经济和生活中心,污水排放量大,加之我国城市的污水处理水平普遍不高,城市水环境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流经城市的河段今90%受到污染,城市内水湖水质较差。同时我国城市中有近2/3的城市供水不足,1/6的城市严重缺水。2004年全国总用水量5548亿m3,其中生活用水只占11.7%,与2003年比较,生活用水增加20亿m3来看,照这样下去,饮用水根本满足不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水环境污染加剧了饮用水水源危机。由于水质污染,导致水传染病触目惊心,在全国187个城市中,水质稳定的有96个,地下水污染减轻的有39个,污染加重的有53个。全国约有50种疾病与饮用水水源污染直接相关,恶性肿瘤、肝炎的发病率不断增高,弱智儿童数量呈上升趋势。再加上城市水体供水基础建设陈旧和管理不善,造成水资源的严重浪费。

(一)水资源严重短缺

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尽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据统计,我国城市日缺水量达1600万立方米。经常闹水荒的城市,每日高峰供水保证率仅在65%-70%。沈阳有60%的楼房三层以上缺水。调峰供水的用户达20万户,占全市供水人口的30%;鞍山市定时和调蜂供水面积已占全市供水面积的87.5;西安市平均日缺水量达40万3。长春市日需水量76万m3,现日供水量50万m3,缺口26万m3,不得不向世界银行贷款,引松花江水解决供水不足问题。我国还是城市化进程发展较快的国家,随着城市人口的剧增,特别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供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发展、影响人民正常生活的一个严峻问题。

(二)地下水超采态势严峻

由于地表水污染,而城市工业、公共卫生、生活用水量又日益增加,致使地下水的开采规模和强度不断增大。2004年,21个省级行政区对地下水位降落漏斗(以下简称漏斗)不完全调查,共统计漏斗76个(浅层漏斗和深层承压漏斗各38个),漏斗总面积7.2万km3。2004年末与年初相比,浅层漏斗面积扩大的有23个,中心水位下降的有21个;深层漏斗面积扩大的有16个,中心水位下降的有27个。而2005年,全国地下水降落漏斗188个,漏斗总面积扩大的有65个,尤其是沧州一德州—衡水地区,深层地下水降落漏斗面积继续扩大,深度加深,沧州第Ⅲ承压含水层降落漏斗扩大了2089km3,最大水位埋深达101m。地下水超采导致地面沉降和地裂,造成地面塌陷、房屋倒塌、路基被毁等。由于地下水超采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引起地表水入渗增强,污染物随之下移,污染地下水。

(三)自来水浪费严重

我国北方城市因供水基础设施陈旧、老化,加之恶劣的冷冻气候条件,管道设施漏水现象十分普遍。特别是在城市供水中,直接或间接用于饮用的部分只有5%~10%。绝大部分自来水用于工业、消防、建筑、市政及居民生活杂用上。而自来水厂不管用水要求的不同,一律采用饮用水标准来衡量出水水质,不仅增加了自来水加工处理的成本,而对没有必要达到饮用水标准的用户来说又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在水源污染越来越严重的今天,饮用水处理的难度越来越大,成本也会越来越高。为了有效降低生活成本,提高生活饮用水的安全可靠性,分质供水已经势在必行。

二、水源地污染物质的来源分析

水环境污染的污染源通常分为点源和非点源(面源)两类,而水源地污染主要是非点源污染。长期以来,我国环境保护的重点主要放在企业排放污染物的末端治理上,对非点源污染尚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由于非点源污染具有受水文循环过程影响和支配的随机性、污染物来源排放点不固定和排放具有间歇性以及污染负荷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变化幅度大等特点,致使对其监测、控制和处理困难而复杂。

(一)暴雨径流的地表淋溶和侵蚀

暴雨径流是坡面地表侵蚀过程的动力因素,也是土壤颗粒和农用化学物质向外迁移的物质载体。当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能力时,就会产生坡面径流。影响坡面径流大小的主要因素是降雨、地形、土壤和植被覆盖等。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km2,有1/3的土地受到水土流失的危害,每年流失的N、P、K养分相当于4000多万吨化肥。

(二)农用化学制品的流失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人们对土地产品在数量上的要求愈来愈高。在我国农业土地资源的开发已接近超强度的情况下,增加农用化学制品的施用量就成为提高土地产出水平的重要途径。农业以水为本。城市水源地上游通常是主要的农业耕作区。农药、化肥施用量的增加,势必提高土壤中人工化学物质的含量。特别是农业的粗放管理,更导致农业化学品利用率的降低,造成湖泊、水库富营养化。

(三)中小企业污染物质的非达标排放

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其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逐渐增加。乡镇企业规模小(尤其在北方)。技术水平低、环保措施不到位,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企业少,加上乡镇企业设备简陋、资源浪费严重,造成污染物排放数量大、污染治理达标率低。由于乡镇企业(包括个体采矿点)污染类型复杂,从城市到农村、由于乡镇企业(包括个体采矿点)污染类型复杂,从城市到农村、由点到面,增加环境治理难度,加大了非点源污染的负荷。

(四)人工合成化学物质的迁移循环

人类为了文明的需要,通过各种生产活动人工合成数以千计的有毒、有害物质。这些有机化合物通过原材料处理、生产和加工及产品使用等多种扩散途径最终进入地表水环境。由于有机污染物种类多、毒性大、难降解等原因,国际上比较重视。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曾对松花江水第26个取样点进行监测,检出有机污染物152种,其中属于美国环境局首要污染物的有32种,占21%;有致癌、致突变性的有14种,占9%,足以反映我国北方河流有机物污染的状况。目前,自来水中已发现有2000多种有机物,其中致癌、促癌物质约占2.7%,致突变物质约占2.5%。硝酸盐是自来水中最常检出的污染物之一,摄入过量的硝酸盐可导致婴儿的高铁血红蛋白症。硝酸盐和亚硝酸盐转化为亚硝胺,则对人体具有致癌、致突变和致畸的作用。

(五)城乡生活污水的排放

限于经济发展水平,我国小城镇和广大乡村都还缺乏排水设施,大量的生活污水漫流排放后随地表径流进入水体,有机污染十分严重。氮浓度高可能与畜、禽粪便污染有关,磷浓度高则主要是洗涤剂的使用所引起的。洗涤废水的排放增加了磷的负荷,对湖泊富营养化进程将会起到重要作用。

三、保护对策

(一)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研究

长期以来,我国环境保护的重点防在点源的治理上,对水源地非点源污染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当前必须转变观念,加强水源地非点源污染研究,加强对地表饮用水源污染调查方法、污染负荷定量计算方面工作,研讨可行性较高、适用性较强的方法,建立适合我国特点的适应性强、精度高、理论性好的非点源污染符合定量计算模型,提出具有我国特色的水源地污染防治的对策和方法。要坚持科学治水,遵循自然规律,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基本方针,合理配置水资源,统筹流域、区域和城乡的水利发展,统筹安排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要坚持节约保护水资源的原则,加强节水和水污染防治,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健全法律法规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法规系统和强有力的执法监督。要进一步加强水源保护的各项法规、条例的建设,使水源保护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管理体系上,要克服分头管理、条块分割现象,处理好统一监督管理与协同监督管理的关系。在目前我国经济技术实力还难以全面控制水污染的情况下,更有必要对涉及人民生命健康的生活饮用水源采取严格措施加强管理。

(三)充分发挥高科技作用

要利用知识创新工程改革旧的农业耕作方式,建立生态农林体系。充分利用湿地等土地处理系统削减氮、磷入江、入湖量,用“绿色肥料”替代部分化肥,实施测土施肥,提高化肥的利用率。广泛施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选择性强、效益高的生物农药。植树种草,涵养水源;合理灌溉,防止水土流失。运用计算机模拟污染物迁移规律,建立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准确进行水质控制和预测。利用遥感信息、地理信息系统为水源保护区的划分、水源保护的适时决策提供优质服务。应用先进的生物遗传技术,构建具有特殊降解基因的菌株,去除水中有毒、有害有机物。

(四)加大水源保护的宣传力度

我们要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进行宣传,强化公众的资源、环境、生态意识,提高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自觉性。让人民群众懂得保护水环境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

农林污染研究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农业资源与环境;资源环境研究专题

国家的发展进步主要是依靠人才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的农业大国,要想不断发展、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迫切需要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因此,培养具有专业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农业科技人才迫在眉睫。作为高等农业院校,农业人才的培养,特别是研究生的教育培养尤为重要。作为更高层次的人才,研究生的培养教育应与本科生的教育所有不同。对于研究生的培养中,在打好知识基础、强化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应立足能力培养和长远发展,强调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同时激发研究生兴趣,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为目标。对研究生研究方式、学习方式和考核方式进行根本性变革,提高相关投入、完善奖助体系、突出课程学习在研究生培养中地位入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构建符合社会需要的综合体系为重点,推进研究生教育培养工作全面发展[1]。因此,我们必须按照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客观规律,立足学以致用,不断改善教学方法。特别是对于农业院校的学生,在打牢知识的基础上,紧密接触农业生产实际,开拓学生的视野,实现教学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相融合[2]。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下设土壤学与植物营养学2个二级学科。其目标是培养具备农业资源与环境方面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资生产、农技服务、土地管理、环境保护等部门或单位从事相关技术的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但是现有的课程设置和实施中存在诸多问题,难以满足上述需求。因此,结合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特点以及我们自身的优势和特色,设置了资源环境研究专题这门课程,以实现学术探究与实践应用结合、系统学习与专题模块互补、共同提高与个性发展并重的特点[3]。资源环境研究专题课程是根据专业特点设置的。按照课程资源的共享性和适应性原则,坚持按社会需求设课,避免土壤学与植物营养学两个二级学科各自独立开设内容相同或相近的课程,实现资源节约与有效利用。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科建设的科学意识,紧密跟踪学科前沿,融合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扩展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适应现代科学发展要求,突出前沿性和前瞻性,从而打造优秀的学科建设团队,形成学科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具体内容包含三个方面:

一利用优势特色,突出专题讨论

农业资源与环境相关内容是目前国内外学界重点研究的领域,相关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不断发展,并且广泛应用于相关领域。因此,确定适当的专题极为重要。在选定专题时,从系统完整性角度出发,并且充分考虑教师的专长,同时兼顾学生兴趣,使得学生能在各个专题的讨论中相互学习受益。例如,根据我们的优势特色,设置内容包括土壤生境调控与资源循环利用、土壤生物化学与环境、肥料创制与精准施肥、土壤改良与肥力调控等专题。在土壤生境调控与资源循环利用讨论中,培养学生以提高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农业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为目标的思维方式,重点探讨土壤环境优化与生境调控机理,以及农业废弃物高效循环利用及污染和退化土壤生态系统修复的机制。同时,启发学生形成构建维持土壤良性生态环境的绿色培肥模式和农林牧有机循环体系的意识,从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肥料创制与精准施肥专题则以提高东北粮食主产区的化肥利用率,降低化肥投入和面源污染为重要目标。主要介绍低成本新型肥料的研制;探讨玉米、水稻高产高效施肥技术;讲解西部干旱区水肥一体化技术要点;重点介绍液体肥料大面积机械化施用技术;探讨如何进行现代化有机肥无害化处理及秸秆安全还田技术,为吉林省粮食作物化肥使用零增长提供了技术支撑。

二结合通用专用,补充相关知识

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的内容涵盖广泛,并且发展迅速。因此,需要通过大量查阅文献补充最新的知识。这就需要师生合理权衡和规划安排课上以及课下时间。对于教师,应该在专题选定后的备课阶段,大量查阅最新的文献,了解相关专题最新进展和研究成果,在开课前供选课学生自学;在后续课堂讨论中,突出所读文献中的关键点,使学生能够有的放矢,在交流中实现课下自学之外的相关知识补充。这样,通过专用结合、课上课下联动的方式,使学生既增强了专业知识又扩展了前沿视野。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所选择的文献水平决定了专题效果的好坏。因此,在选择文献时,应该做到高起点、高标准、高立意,高要求。这样才能面向学术前沿、反映最新研究趋势。例如,可以重点在《Science》、《Nature》、《plantandSoil》、《SoilBiology&Biochemistry》等顶级期刊和国际会议中遴选相关的高水平论文作为阅读和讨论的素材,通过限定讨论专题和优选前沿文献,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寻找理论前沿问题的能力,又能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和撰写高水平学术论文的能力[4],使学生能够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前沿研究领域,激发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实现全面提升学术研究综合素质的教学目标。

三合理安排作业,注重过程考核

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检验需要一定的考核手段。目前,国内外多是利用课上表现、课后作业以及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方式对教学效果进行检验。参考相关专业讨论课情况,结合课程特点,我们的考核方式采用文献报告、设计试验方案和撰写论文结合的形式。首先,确定几个专题方向,学生根据兴趣在选定专题范围内,三到四位同学为一组。然后,每组针对专题选定若干篇相关的前沿文献,通过综述文献,查找不足,讨论方法优劣,提出可能的改进方案或应用方向;然后,根据上述结果拟定一个研究题目,并制定合理可行的试验方案,在研究结束后,完成项目研究论文,以学术论文的形式总结研究成果。课程考核中,课堂表现占30%,主要考察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深入程度;文献阅读和讲解水平占30%,主要考察学生发现、总结、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以及学术交流表达能力;研究项目成果40%,重点考察学生试验设计的合理性和撰写论文的能力。通过这种考核方法,对学生系统进行科研工作的能力进行综合评价[5,6]。教学质量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优化,实验与实践教学的改革,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完善。本研究只是笔者对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研究的一些总结和教学探索与实践,要真正实现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目标,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还有待广大同行进行广泛探索和交流。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粮食等问题的解决需要更多的土壤学、植物营养学等工作者的参与,这也为从事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教学事业的老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促使我们从多角度进一步探索,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高坤华,余江明,段安平,等.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研究与改革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5):20-23.

[2]李建明,吴景贵,刘文利,等.农业院校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7(20):102-103.

[3]李宁,姚芳,武红旗,农业资源与环境紧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新疆农业大学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6,(1):3-4

[4]杨秋宁.试论高校如何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J].中国教育学刊,2014(9):62-63.

[5]朱旺生.适应对口招生改革需要的卓越农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16):1-3

农林污染研究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文章探讨了我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饮用水水源的保护对策。

城市是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教育的中心。经济活动和人口高度密集,面临巨大的资源与环境压力。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饮用水是城市生存环境的基础和命脉。毋庸置疑,饮用水将成为21世纪我国最突出的城市问题。我们要从战略高度审视这一问题,立足全局谋划发展,树立城市科学发展观,实现饮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一、饮用水供水现状

城市作为经济和生活中心,污水排放量大,加之我国城市的污水处理水平普遍不高,城市水环境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流经城市的河段今90%受到污染,城市内水湖水质较差。同时我国城市中有近2/3的城市供水不足,1/6的城市严重缺水。2004年全国总用水量5548亿m3,其中生活用水只占11.7%,与2003年比较,生活用水增加20亿m3来看,照这样下去,饮用水根本满足不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水环境污染加剧了饮用水水源危机。由于水质污染,导致水传染病触目惊心,在全国187个城市中,水质稳定的有96个,地下水污染减轻的有39个,污染加重的有53个。全国约有50种疾病与饮用水水源污染直接相关,恶性肿瘤、肝炎的发病率不断增高,弱智儿童数量呈上升趋势。再加上城市水体供水基础建设陈旧和管理不善,造成水资源的严重浪费。

(一)水资源严重短缺

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尽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据统计,我国城市日缺水量达1600万立方米。经常闹水荒的城市,每日高峰供水保证率仅在65%-70%。沈阳有60%的楼房三层以上缺水。调峰供水的用户达20万户,占全市供水人口的30%;鞍山市定时和调蜂供水面积已占全市供水面积的87.5;西安市平均日缺水量达40万3。长春市日需水量76万m3,现日供水量50万m3,缺口26万m3,不得不向世界银行贷款,引松花江水解决供水不足问题。我国还是城市化进程发展较快的国家,随着城市人口的剧增,特别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供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发展、影响人民正常生活的一个严峻问题。

(二)地下水超采态势严峻

由于地表水污染,而城市工业、公共卫生、生活用水量又日益增加,致使地下水的开采规模和强度不断增大。2004年,21个省级行政区对地下水位降落漏斗(以下简称漏斗)不完全调查,共统计漏斗76个(浅层漏斗和深层承压漏斗各38个),漏斗总面积7.2万km3。2004年末与年初相比,浅层漏斗面积扩大的有23个,中心水位下降的有21个;深层漏斗面积扩大的有16个,中心水位下降的有27个。而2005年,全国地下水降落漏斗188个,漏斗总面积扩大的有65个,尤其是沧州一德州—衡水地区,深层地下水降落漏斗面积继续扩大,深度加深,沧州第Ⅲ承压含水层降落漏斗扩大了2089km3,最大水位埋深达101m。地下水超采导致地面沉降和地裂,造成地面塌陷、房屋倒塌、路基被毁等。由于地下水超采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引起地表水入渗增强,污染物随之下移,污染地下水。

(三)自来水浪费严重

我国北方城市因供水基础设施陈旧、老化,加之恶劣的冷冻气候条件,管道设施漏水现象十分普遍。特别是在城市供水中,直接或间接用于饮用的部分只有5%~10%。绝大部分自来水用于工业、消防、建筑、市政及居民生活杂用上。而自来水厂不管用水要求的不同,一律采用饮用水标准来衡量出水水质,不仅增加了自来水加工处理的成本,而对没有必要达到饮用水标准的用户来说又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在水源污染越来越严重的今天,饮用水处理的难度越来越大,成本也会越来越高。为了有效降低生活成本,提高生活饮用水的安全可靠性,分质供水已经势在必行。

二、水源地污染物质的来源分析

水环境污染的污染源通常分为点源和非点源(面源)两类,而水源地污染主要是非点源污染。长期以来,我国环境保护的重点主要放在企业排放污染物的末端治理上,对非点源污染尚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由于非点源污染具有受水文循环过程影响和支配的随机性、污染物来源排放点不固定和排放具有间歇性以及污染负荷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变化幅度大等特点,致使对其监测、控制和处理困难而复杂。

(一)暴雨径流的地表淋溶和侵蚀

暴雨径流是坡面地表侵蚀过程的动力因素,也是土壤颗粒和农用化学物质向外迁移的物质载体。当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能力时,就会产生坡面径流。影响坡面径流大小的主要因素是降雨、地形、土壤和植被覆盖等。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km2,有1/3的土地受到水土流失的危害,每年流失的N、P、K养分相当于4000多万吨化肥。

(二)农用化学制品的流失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人们对土地产品在数量上的要求愈来愈高。在我国农业土地资源的开发已接近超强度的情况下,增加农用化学制品的施用量就成为提高土地产出水平的重要途径。农业以水为本。城市水源地上游通常是主要的农业耕作区。农药、化肥施用量的增加,势必提高土壤中人工化学物质的含量。特别是农业的粗放管理,更导致农业化学品利用率的降低,造成湖泊、水库富营养化。

(三)中小企业污染物质的非达标排放

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其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逐渐增加。乡镇企业规模小(尤其在北方)。技术水平低、环保措施不到位,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企业少,加上乡镇企业设备简陋、资源浪费严重,造成污染物排放数量大、污染治理达标率低。由于乡镇企业(包括个体采矿点)污染类型复杂,从城市到农村、由于乡镇企业(包括个体采矿点)污染类型复杂,从城市到农村、由点到面,增加环境治理难度,加大了非点源污染的负荷。

(四)人工合成化学物质的迁移循环

人类为了文明的需要,通过各种生产活动人工合成数以千计的有毒、有害物质。这些有机化合物通过原材料处理、生产和加工及产品使用等多种扩散途径最终进入地表水环境。由于有机污染物种类多、毒性大、难降解等原因,国际上比较重视。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曾对松花江水第26个取样点进行监测,检出有机污染物152种,其中属于美国环境局首要污染物的有32种,占21%;有致癌、致突变性的有14种,占9%,足以反映我国北方河流有机物污染的状况。目前,自来水中已发现有2000多种有机物,其中致癌、促癌物质约占2.7%,致突变物质约占2.5%。硝酸盐是自来水中最常检出的污染物之一,摄入过量的硝酸盐可导致婴儿的高铁血红蛋白症。硝酸盐和亚硝酸盐转化为亚硝胺,则对人体具有致癌、致突变和致畸的作用。

(五)城乡生活污水的排放

限于经济发展水平,我国小城镇和广大乡村都还缺乏排水设施,大量的生活污水漫流排放后随地表径流进入水体,有机污染十分严重。氮浓度高可能与畜、禽粪便污染有关,磷浓度高则主要是洗涤剂的使用所引起的。洗涤废水的排放增加了磷的负荷,对湖泊富营养化进程将会起到重要作用。

三、保护对策

(一)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研究

长期以来,我国环境保护的重点防在点源的治理上,对水源地非点源污染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当前必须转变观念,加强水源地非点源污染研究,加强对地表饮用水源污染调查方法、污染负荷定量计算方面工作,研讨可行性较高、适用性较强的方法,建立适合我国特点的适应性强、精度高、理论性好的非点源污染符合定量计算模型,提出具有我国特色的水源地污染防治的对策和方法。要坚持科学治水,遵循自然规律,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基本方针,合理配置水资源,统筹流域、区域和城乡的水利发展,统筹安排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要坚持节约保护水资源的原则,加强节水和水污染防治,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健全法律法规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法规系统和强有力的执法监督。要进一步加强水源保护的各项法规、条例的建设,使水源保护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管理体系上,要克服分头管理、条块分割现象,处理好统一监督管理与协同监督管理的关系。在目前我国经济技术实力还难以全面控制水污染的情况下,更有必要对涉及人民生命健康的生活饮用水源采取严格措施加强管理。

(三)充分发挥高科技作用

要利用知识创新工程改革旧的农业耕作方式,建立生态农林体系。充分利用湿地等土地处理系统削减氮、磷入江、入湖量,用“绿色肥料”替代部分化肥,实施测土施肥,提高化肥的利用率。广泛施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选择性强、效益高的生物农药。植树种草,涵养水源;合理灌溉,防止水土流失。运用计算机模拟污染物迁移规律,建立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准确进行水质控制和预测。利用遥感信息、地理信息系统为水源保护区的划分、水源保护的适时决策提供优质服务。应用先进的生物遗传技术,构建具有特殊降解基因的菌株,去除水中有毒、有害有机物。

(四)加大水源保护的宣传力度

我们要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进行宣传,强化公众的资源、环境、生态意识,提高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自觉性。让人民群众懂得保护水环境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

农林污染研究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环境工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创新教学;师资队伍

自从20世纪50年代英国疫情调查,人们充分地认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开始对水资源进行过滤处理和消毒处理,自此出现了环境工程的雏形。环境工程学是人类同环境污染作斗争、保护和改善生存环境等过程中形成的,是21世纪重点发展的高新科技之一。新建本科院校贵州理工学院2015年招收第一批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结合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主动适应贵州省生态文明国家试验区的人才需求,以就业岗位为导向,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1培养目标要有特色

当前,国内开设环境工程专业的院校,大致可以分为理工类、综合类、师范类、农林类等类别;尤其是在贵州,开设本专业的院校只有贵州大学及其明德学院、六盘水师范学院、安顺学院和贵州理工学院五所,要想培养出适合地方需要的应用型环保专业人才,既要考虑本专业的共性特征,又要有自己的办学特色。鉴于此,我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不可能也没必要和国内一流的本专业培养目标一致,结合我校的发展定位,以“全国创新创业示范高校”为发展契机,我校本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可持续发展理念,掌握污染防治、环境规划和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知识,具有进行污染控制工程的设计及运用管理、制定环境规划和进行环境管理的能力,具有从事环境工程方面的新理论、新工艺和新设备的研究和开发能力,能在政府部门、规划部门、经济管理部门、环保部门、设计单位、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学校等从事规划、设计、管理、教育和研究开发方面工作的环境工程应用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因此,我们除了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外,我们还重视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1)生态文明素养;(2)环境伦理修养;(3)团队协作能力;(4)踏实肯干的态度;(5)团队协作能力;(6)组织协调和沟通能力;(7)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以就业岗位为导向的多模块课程体系优化

按照目前的就业情况看,未来几年内,社会对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的需求将会大大增加。贵州理工学院环境工程专业的就业方向主要在政府部门、规划部门、经济管理部门、环保部门、设计单位、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学校等单位从事与环境相关的规划、设计、管理、教育和研究。通过对相关用人单位的调研,学生的敬业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是企事业单位挑选人才的重要原则。结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我校必须优化以就业岗位为导向的多模块课程体系[2,3],课程设置上除了专业必修课程之外,从大三开始,按照岗位对应课程,分为咨询类、监测类、治理类三大模块设置课程体系,引导学生结合就业岗位分模块选修课程。

3培养理论和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师资队伍中,大部分青年教师都是刚从高校毕业直接走向课堂的,教学经验和工程实践应用能力有待加强,教师经验和工程实践应用能力的不足将直接影响学生工程实践应用能力的发展,也会影响教学质量,将来会影响学生的就业。因此,我校环工系应该把教师实际动手能力和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作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建设重点,在人才引进和招聘中,改变传统的用人观念,把具有工程经历的人才作为重点考虑引进对象,改善师资队伍知识结构单一的现象,充实“双师型”师资队伍;同时,积极创造条件,每年选派青年教师深入大型国有或民营企业环保部、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垃圾发电厂等单位3个月,积累工程实践经验的同时,寻求科研合作的契机,也可以丰富教学案例;此外,教师积极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改革,以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为重点,改变传统的灌输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讨式、辩论式等多种形式,实现由“让我学”转为“我要学”的模式转变。只有这样,专业教师的科研能力、教学水平以及社会活动能力才会提高,同时也为实习、毕业论文以及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4利用好第二课堂锻炼学生实践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结合环境工程专业特点,建议将下列活动纳入第二课堂[4]:校园环境监测、校园室内环境污染物监测、校园生活污水监测、校园周边河湖水质监测、校园环境噪声监测等;参加大学生环保组织、大学生“千乡万村”环保知识宣传活动、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环境论坛,以及生态调查、流域污染调查、校园环保意识调查、校园内垃圾收运路线调查及其优化方案等等,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以及组织协调能力,一方面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结语

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尚处于建设初期,要想在国内众多的同类院校以及省内五所院校中有所见地,要想受到第一届毕业生的欢迎,就必须注重培养特色人才、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推进第二课堂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才能为地方输送合格的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姚宏,李进,于晓华.环境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初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5):59-61.

[2]李大军,邓玉华.基于岗位能力培养的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科技文汇,2017(2):52-53.

[3]李元高,严滨,曾孟祥,傅海燕.基于就业导向的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8):67-6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