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造景植物的变迁与保护研究范文

造景植物的变迁与保护研究范文

时间:2022-01-23 04:23:30

造景植物的变迁与保护研究

摘要:中国传统园林植物造景通常被认为是既美且雅的典范之作,但是经过长期发展变化,目前许多传统名园中的造景植物出现了较多问题。苏州网师园造景植物不仅状态保持良好,而且以少而精的植物实现了充分表达园林环境文化主题和审美意境的作用。文章通过阅读文献、实地勘察、梳理历史和研究分析,揭示网师园植物造景设计的方法、技巧及其对当代园林设计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苏州;网师园;植物;变迁;生态和谐

经典名园的形成通常不仅需要有高水平的规划设计和施工技术,也需要经过漫长时间的生长养护和不断完善。中国传统园林具有悠久的历史,其审美水平举世瞩目,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园林中许多造景元素在持续流转增修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其中尤以植物造景元素的变化最为显著。当代园林管理中对植物大多坚持以自然生长为原则,不加以人工干预,久而久之,园林中的植物逐渐过高过密。植物元素的变化会导致园林环境中其他诸元素之间关系的变化,致使整个园林环境发生改变。例如,沧浪亭因为高大、常绿的香樟树导致空间阴暗潮湿;拙政园雪香云蔚亭三面丛竹青翠,弱化了冬景的意境;“有‘独步江南’之誉的环秀山庄……由于湖石假山上的乔木越长越大,根系造成了湖石假山体的开裂,严重影响了假山安全”[1]。对于这一现象,陈从周先生曾明确指出:“苏州留园原多白皮松,怡园多松、梅,沧浪亭满种箬竹,各具风貌。可是近年来没有注意这个问题,品种搞乱了,各园个性渐少,似要引以为戒。”[2]2当下,这已成为传统名园植物造景中常见的现象和难题。相较之下,苏州网师园素以“少而精,以少胜多”被公认为小园之极则,虽然几经沧桑变化,网师园的植物至今依旧保存良好、修剪得当,成为园林植物中“以少胜多”的典范。

一、网师园植物的变迁

“网师园占地0.4公顷”[3]619,不及留园的四分之一。学界普遍认为网师园的历史应从距今900余年的南宋时期算起,但因宋末至清初的园史无可稽考,并且“今日之网师园,大体上就是当年瞿氏的规模和格局”[3]619,因此本文研究网师园历史从瞿远村重修网师园算起。“小园树宜多落叶,以疏植之,取其空透;大园树宜适当补常绿,则旷处有物。此为以疏救塞,以密补旷之法。”[2]11网师园面积稍小,建筑及水面占地面积较多,绿化面积有限,所以网师园需用有限的植物造景造就层次丰富而又不显壅塞的空间。据实地踏勘统计,目前网师园(除茶室等区域)有乔木共16种(57棵)、灌木21种(63棵、34丛),其中落叶乔、灌木共19种。通过梳理历史文献发现,在建筑及整体结构与瞿氏时期大致相同的情况下,网师园至今依旧“地只数亩,而有纡回不尽之致;居虽近廛,而有云水相忘之乐”[4],这说明从瞿远村重修网师园开始,已经考虑到植物总量的多少和体量的大小,及其对园林环境的影响。近年来,在网师园的保护过程中,一些与环境主题不一致的植物得到了修正,枯萎的树木得到及时补植,对保护园林植物造景原貌和提升景境品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资料阙如,我们现已很难知晓瞿氏时期网师园植物准确的数量和种类,这里考证网师园植物的变迁历史主要是从1956年至今的变化,详见表1。

二、网师园植物优化提升效果分析

植物的空间尺度、数量、种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对园林空间感觉的舒适度。狭小的空间若密植种类繁多的高大乔木则会阻碍空气流通、严重遮挡视线,使人感觉压抑、壅塞;广阔的空间若零星种植种类单一的低矮灌木,则会使人感觉萧瑟、荒凉。园林植物种植必须避免这两种感觉。通常,人们更倾向于和谐、自然的园林空间,所以江南古典园林往往通过模仿自然山水或借鉴图画来建园,这不仅意味着园林的植物空间尺度、数量要适中适度,而且植物选配大多还与园主人的情感理想和园林环境所要表达的主题相一致。

(一)植物造景体现以小见大的原则网师园虽然小,可以绿化的空间少,但园林表现的主题境界很大,全因为园中植物配置遵循以少胜多、以小见大的原则。网师园彩霞池(见图1①)约400余平方米,池岸植物现有8种共16株,其中8株为黄素馨,最高乔木不超过7米。与刘敦桢先生《苏州古典园林》中的网师园平面图[5]相比,池岸植物减少了5株,体量更加得宜,植株更显精致。水池周边植物虽然少,但丝毫不显景色单薄。从植物配置所呈现的立面视觉效果,可以窥见其背后植物造景以少胜多的配置原则。从竹外一枝轩向西眺望:临水而建的月到风来亭以池岸摇曳的黄素馨为前景,背景是殿春簃庭院中缓缓伸出墙外的白皮松。层次丰富的植物配置削弱了建筑体量带来的空间壅塞感。水池南面,以濯缨水阁为主景,其西有200年的罗汉松掩映,东侧云冈上紫玉兰一株斜卧,南面桂花树影影绰绰,与水面交相辉映,呈现出中国山水画般的意境。彩霞池周边的植物造景,通过控制沿岸植物的高度与体量,使园林空间的天际线降低,小空间则更显开阔,是陈从周先生笔下“以少胜多”的典范。此外,池岸植低矮花木,高大乔木隐于其后,这样的植物层次配置不仅提供了建筑背景,也弱化了建筑之间的孤立感,同时丰富了景境层次,既不显壅塞又避免一览无遗之弊。

(二)植物造景主题的一致性网师园虽然几易其主,但至今仍以“渔隐”为主题。园林以水为中心展开,水池驳岸、花木配置等均以自然手法处理,表现“渔人”寓居之意境。中国传统园林深受“君子比德”思想的影响,园中植物常被园主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以此寄托他们的情感。松、竹、梅是君子高贵品格的象征,竹外一枝轩后的天井植慈孝竹两丛,透过洞门空窗可见百竿摇绿,一排吴王靠前黑松、白梅从池岸横偃而来。轩名取自苏东坡《和秦太虚白梅花》中“江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句,而在刘敦桢先生的《苏州古典园林》中可见,竹外一枝轩旁曾植有一株碧桃,这与诗句是相悖的,直至1994年改种白梅,才重现原有的“岁寒三友”松、竹、梅傲骨迎风、经冬不衰之景,使得植物配置与轩的主题及园主的退隐思想更为一致。当人置身于此,即产生“顿开尘外想,拟入画中行”的审美体验[6],脱离现实世界而置身于主观想象的情境之中,完全忽略园林的实际大小。“在我国的古典园林中有着深厚的哲学底蕴,尤其是老庄哲学,可以说老庄哲学为中国古典园林抹上了浓重的底色。”[7]网师园造园设计也深受老庄哲学的影响。例如,小山丛桂轩南的曲尺形小院,“小山间”主植桂花,辅以蜡梅、黄杨、绣球等四时花木,夹植天竹一株,修竹几竿。经梳理文献发现,1956年至今,该庭院桂花树逐渐由少变多,并移除了原先的玉兰、海棠等,使其不再表达“金玉满堂”“玉堂春富贵”之意,似有回归主题的象征(见图2①、图3②、图4③)。桂花不与百花斗艳,正如老庄哲学中的“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8],隐于叶后,掩于绿色中,不追求个体显豁,但求整体和谐。其中轩南五株桂花树冠大多向北侧倾斜,整个空间呈现出光影斑驳的林下效果,使人产生身处深山幽谷的感觉,使得“山之幽,人之隐”的退隐思想显现得更为强烈。除此之外,中国古代造园讲究风水,例如“风水之中相地主张‘四灵齐聚,乃为大吉’,四灵即朱雀、玄武、青龙、白虎这四种灵兽”[9]。大自然是千变万化的,风水格局是理想化的。就清代私家园林而言,士大夫多于小巷深处营造自己的一方天地,体现了更多的人为设计,大到整体格局,小到植物的品种、方位,以提高环境的整体性、舒适性。网师园中许多植物正与风水格局相融。例如,看松读画轩前增植的黑松,正是北方位玄武之黑色;池南多植紫红色花木,如紫荆、紫玉兰、天竹等,与赤色朱雀相契合;池东岸改植的白梅“独天下而春”,正是东之青龙所代表的春景。这使得整个空间更加协调一致。

(三)局部细节造景的形式美与生态美1.局部细节植物造景的形式美网师园植物疏朗而淡雅,园林空间旷达而娴静,这与局部细节的植物造景有很大关系。园中偏僻墙角下、曲廊弯处及狭窄小天井中多有植物点缀,既不浪费土地,又使整个空间富有生气。同时,这些植物较为矮小且不密集,与每个子空间都十分贴合。例如,由五峰书屋往北通往梯云室的曲廊小弯处有一丛天竹、两树芭蕉;殿春簃北窗外略置湖石,配以一树蜡梅、两树芭蕉、数枝翠竹并夹植天竹,依窗而栽,绿意宜人,透过由红木镶边的长方形窗框构成框景,仿佛一幅优美雅致的风景画,正合斋中对联“巢安翡翠春云暖,窗护芭蕉夜雨凉”之意(见图5)。这些局部细节植物造景不仅打破了空间转换的单调与突兀,同时增强了景致的层次感和深远感,达到以小见大的效果。2.区域小环境植物造景的生态美江南古典私家园林植物造景蕴含着深厚的生态智慧,体现了古人在“天人合一”宇宙观的影响下对园林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植物要发挥最佳生态效益首先应有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做到因地制宜种植植物,满足植物的生长要求,网师园植物造景正是如此。例如,陈从周先生在《续说园》中就谈到:“牡丹香花,向阳斯盛,须植于厅之南。”[2]10而网师园中9株牡丹正植于看松读画轩南庭院花台中,这满足了植物本身的种植环境需求,顺应自然,发挥植物最好的生态效益,使人拥有良好的可居、可游的环境。此外,“网师园的建筑密度高达30%”[3]624,建筑过多势必会破坏园林的自然生趣,但网师园整体没有过高的郁闭度,这与注重植物纵向的通风采光有关。园中高大乔木不超过20棵,且较为分散,所以园中大部分区域采光较好,这也使得包括人在内的各种自然生物有良好的居住环境,尤其是以水池为中心的主景区。彩霞池中放养着一些水生动物,池中种植沉水藻类植物可供水生动物食用,这对净化水体以及增加生物多样性起着良好的生态作用。池中睡莲采用缸莲形式种植,点到为止,避免因莲花泛滥而导致生态破坏,同时,天光树影倒映于池中,真实与虚幻并存,使得水面更加开阔,景色更为深远(见图6)。此外,近年来园林管理中加强了对池岸植物的控制,譬如,水池东南岸边高大的梧桐被常绿的桂花替代,避免过多的落叶污染水池,保持了一个和谐、生态的环境。网师园中也有郁闭度相对较高的区域,五峰书屋北侧天井中,湖石花台上植有二乔玉兰、香樟各一棵,树下植蜡梅一株、芭蕉一丛,玉兰与香樟枝叶扶疏,树冠覆盖整个天井,夏季郁闭度极高,光线较差。这是由于香樟树为树冠大而枝叶密集的常绿乔木,对于五峰书屋北侧小天井而言,生长多年的香樟树既不能形成良好的观景效果,也限制了植物纵向的通风采光,从而影响园林生态环境效果。整个园中唯有此处植有香樟一棵,但同时也形成了园中郁闭度最高的一处。所以,造园一定要考虑植物生长后的变化,切忌只顾当前效果。

三、结语

通过对网师园植物的解读,不难发现,网师园植物对当代园林设计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当代园林设计中出现的许多问题都可以从中寻到答案。首先,在当代园林设计中,人们往往忽略植物随时间流逝发生的变化以及植物变化引起的园林环境变化,这恰是必须在设计之初就要充分考虑到的时间因素。其次,网师园中的植物除了增加景境效果,更多地是蕴含了丰富的寓意而增强了园林的文化内涵,而当代园林设计中往往缺乏丰富生动的内涵,这方面的现实设计水平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最后,网师园中的植物造景设计深受老庄哲学、风水学等影响,它们顺应自然,追求生态和谐,以简单朴素为美,而当代设计中往往是为了自然而自然,植物选择只重视形态、颜色等光鲜亮丽的表面,对植物的自然属性、人文属性及其与场地意境的内在一致性,则缺少深度思考和挖掘。网师园自瞿氏造园至今,植物保存良好,并且在管理中较好地控制了植物的高度及生长方向。同时,园中植物少而选配精当、体量小而意蕴丰富,植物的自然之美与文化意象以及园林空间意境高度和谐,成为园林配植“以少胜多”的典范,其现状也成为园林植物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的典范。这一范例对当代园林景境设计中的植物造景以及名园造景的保护,都具有很好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周苏宁.提高世界遗产监测有效性的思考和研究—以苏州古典园林监测为例[J].中国园林,2015,31(11):55-58.

[2]陈从周.说园[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3]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陈从周,蒋启霆.园综:新版,上册[M].赵厚均,校订,注释.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221.

[5]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397.

[6]张家骥.园冶全释—世界最古造园学名著研究[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3:325

[7]张劲农.中国古典园林文化[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1:85.

[8]贾太宏.庄子通释[M].北京:西苑出版社,2016:136.

[9]林瑛,陈年丰.江南园林风水浅析—以寄畅园为例[J].创意与设计,2017(3):50-55.

作者:张莉 贾梦雪 郭明友 单位:苏州大学

被举报文档标题:造景植物的变迁与保护研究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kejizazhi/zwkxxb/727355.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