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金融危机外贸发展范文

金融危机外贸发展范文

金融危机外贸发展

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内的蔓延传递,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影响严重,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影响深远.我国政府也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尽量的降低金融危机对我国的负面影响,而进出口贸易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所以解决目前我国外贸存在的问题,促进进出口贸易的增长是国家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一、金融危机下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现状

(一)目前我国外贸现状

当前金融危机下,为进一步促进资经济增长,我国转变经济增长的动力,重点以外贸、投资和扩大内需为主要动力源,而不再仅仅依靠外贸和投资。2009年8月份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为1917亿美元,同比下降20.47%。其中出口值1037亿美元,连续两个月稳定在千亿美元之上;进口为880亿美元。经季节调整后,8月份我国外贸出口同比增速基本不变,为-24.3%,进口同比下降17%,进出口、出口和进口环比分别增长2.3%、3.4%和1%。当月贸易顺差157亿美元,同比下降45.28%。今年1~8月我国对外贸易累计进出口总值13386.6亿美元,同比下降22.4%。其中出口7307.4亿美元,同比下降22.2%;进口6079.2亿美元,同比下降22.7%。累计贸易顺差1228.2亿美元,同比减少19%。

今年广交会(春季)传统市场客商减少,订单金额下降,以小单、短单为主,参展企业成交量下跌成为普遍现象,但品牌企业、创新企业趋好,新兴市场有所上升。出口成交额为262.3亿美元,比上一届减少53.2亿美元,减幅为16.9%。机电商品依旧是成交主力军,机电商品成交112.6亿美元,比上届减少19.5%,占总成交额的42.9%;轻工产品成交83.7亿美元,减少15.3%,占总成交额的31.9%;纺织服装成交32.3亿美元,减少11.7%,占总成交额的12.3%。而从地域上看,欧盟、中东和美国仍列成交前三位,分别为75.7亿美元、40.8亿美元和33亿美元,比上届减少28%、4.7%和8.1%。新兴市场方面,阿根廷、印度、东盟分别成交3.8亿美元、7.7亿美元、19.3亿美元,分别增长10.2%、6.2%和7.1%。

(二)目前我国外贸存在的问题

1.产业结构不合理

我国经常项目顺差占GDP的比重逐年在增加,而我国的货物贸易顺差主要来自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尤其是廉价劳动力资源为基础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我国贸易出口商品主要又集中了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技术水平低,科技含量低。(盛丹,2008)

而且我国出口的产品中,相当一部分是“三高一低”产品,对我国的能耗消耗过大,产品的国际市场将逐渐的缩小,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必然导致我国经济增长乏力,所以国家在不断的进行增长方式的转型,向集约型转变。因此,我国急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了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市场准入门槛,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同时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使能源和资源消耗有所降低。

我国出口产品中普遍存在着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对国外技术依存度高,以及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出口产品缺乏品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已经成为我国外贸出口迈上新台阶和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的最大“绊脚石”。企业加强自主研发、给出口产品打上自主知识产权的标签,成为我国外贸健康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迫切要求。

我国服务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第三产业发展落后,服务业结构不合理。我国服务贸易结构发展滞后,虽然近期有所改进,但优势部门仍然集中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服务行业,技术和资本密集型行业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弱,且短期内难以提高。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仍相当落后,产业发展不足且结构不合理,产业素质低。这突出表现在产品和服务结构档次低,技术结构水平低,尤其是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物流产业等现代服务业落后。

2.物流不顺畅,阻碍外贸发展

发展现代物流,实现流通现代化,是提升我国经济素质和效益,降低成本,服务民生的迫切需要。目前中国现代物流业已从起步期进入了发展期,各个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物流的产业地位得以确立,物流对经济的贡献逐步加大,在今年的十大振兴行业中,物流业已经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目前我国物流业的发展与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许多方面与国际水平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影响了流通效率,加大了流通损耗。

目前我国物流业存在效率低成本高;现代化的物流专业人才缺乏;物流主体规模相对较小,组织化和社会化程度比较低;物流制度法规建设滞后;产品物流信息化建设滞后等问题。(张义龙,2009)

3.外贸乘数效应不大

近几年来我国的外贸乘数不大,2005年外贸乘数为1.0839,而2006年为1.2338(吴国华王佩,2007),而且有逐渐减小的趋势,因为根据外贸乘数的计算公式:

KM=1/(1-MPC+MPI)

根据凯恩斯的消费边际倾向递减规律,MPC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消费占收入的比重会逐渐减少,所以KM有下降的可能。而扩展型的宏观经济政策,包括出口退税的上调、产业结构调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在一定程度上能扩大进出口规模,从而使外贸乘数被放大。

4.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

我国目前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加工贸易为主,高新技术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较小;服务贸易相对落后;以廉价劳动力为比较优势的商品出口主要靠价格竞争,导致单件商品利润率下降;数量扩张为主的增长方式导致国际贸易摩擦频繁发生等等。我国出口产品过多集中于少数产业,而且大部分属于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加工程度低,产品技术含量比较低,产品质量低以及产品附加值低,第一产业所占比重高,而第三产业发展缓慢、总量不足。并且我国出口产品科技含量低,所以我国出口中高数量、低价格、低效益的出口增长局面仍然存在,制约了外贸出口质量的增长。并且我国在技术引进再创新上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企业内部制度不完善;技术引进再创新的技术基础和条件限制;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及创新的资金投入不足;政府与企业间缺乏技术引进再创新的联动体系;国家对技术引进的宏观调控与管理不足等。同时我国商品出口销售市场过于集中,主要集中于美、日、中东、欧洲等经济发达国家,从春季广交会成交数据看,新兴市场成交金额呈上升趋势。

二、克鲁格曼新国际贸易理论

克鲁格曼的新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包括有:产业内贸易、战略性贸易保护策略和新经济区位理论(中心——理论)等。其理论主要建立在规模经济的基础上,也称为规模经济贸易理论。规模经济贸易理论指的是在一特定时期内,企业产品绝对量增加时,其单位成本下降,即扩大经营规模可以降低平均成本,从而提高利润水平。克鲁格曼等人用内在规模经济和外在规模经济解释了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规模优势理论表明,在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领域,专业化于生产某一种或几种产品,形成规模经济,更加有利于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一)产业内贸易理论

相比较于传统的贸易理论如绝对优势理论、相对优势理论和资源禀赋理论等的前提条件:报酬递减和完全竞争市场,克鲁格曼认为在实际中存在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的前提,从而解释了目前国际贸易中的产业内贸易。该理论是建立在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和产品多样化和差异化的基础上。

PP-ZZ模型假定劳动为唯一生产要素,在上述假设条件下,长期内每个厂商的利润为零。根据企业最优化的短期均衡条件MR=MC确定PP曲线,由企业长期均衡条件即总收益等于总成本确定ZZ曲线。

P/w

Z1

Z1

Z2

Z2

P

P

(P/w)1

(P/w)2

C1

C2

在左图中,W/P指实际工资,横轴代表人均消费量C。PP曲线表明随着人均消费量C的增加,商品价格P上升;而ZZ曲线说明,随着人均消费量的增加,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使得商品价格P下降。当引入国际贸易后,产品的市场规模扩大,ZZ曲线下移到Z1Z1,即人均消费量下降,但是商品的总消费量增加,P/w下降,实际工资提高。(李志科,2008)

克鲁格曼认为因为产品存在差异化和多样化,从而导致产品的垄断竞争和专业化生产,在开放经济下,市场规模增加,形成规模经济,从而使得企业的生产效率提升,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下降,企业产品价格相应下降,从而使企业的市场规模进一步增加。所以同一产业内必然会出现双向的国际贸易,根本原因在于产品生产中存在取之不尽的规模经济。

(二)战略性贸易保护策略——保护进口促进出口

克鲁格曼的贸易保护政策是建立在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和外部经济的前提下,克鲁格曼发展了国际双头垄断模型,该模型说明在双寡头垄断的规模经济条件下,采用关税手段保护进口可促进出口,说明了一国政府对一家厂商的进口保护措施如何导致它在外国市场上扩大出口。该模型假定企业内部规模经济存在,即边际成本随产量增加而下降,各企业制定自己的价格和产量政策时都会考虑对方企业的行为。该理论认为采取关税保护会挤出外国企业在国内的市场份额,使国内企业的国内市场规模增加,从而提高了国内企业的生产规模,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国内企业的单位产品的MC下降,产品价格下降,而国外企业的MC相对上升,从而使得外国企业在国外市场的份额进一步减少,国内企业在国外市场的占有份额增加,因此导致出口增加。

本国市场

本国厂商反应曲线

外国厂商反应曲线

本国厂商销售量

E

左图中实线表示的是在本国市场中的初始均衡点E,由于本国开始征收关税,外国产品的在国内市场成本上升,反应曲线下移到虚线,均衡点也下移,同时本国厂商边际成本下降,所以其反应曲线右移到虚线,从而在本国市场上本国厂商销售量增加而外国厂商的销售量下降。同时又进一步降低本国厂商的成本增加外国厂商成本,反应曲线进一步下移,达到新的均衡点。

本国厂商反应曲线

外国厂商反应曲线

本国厂商销售量

E

国外市场

同时在国外市场上,由于本国厂商产量增加,规模经济存在,产品成本下降,本国厂商反应曲线右移到虚线,外国厂商由于产品成本相对上升,其反应曲线下移,从而使得在国外市场上,本国厂商销售量增加,同时外国厂商销售量减少,使得本国产品出口增加。

(三)新经济区位理论——中心-理论

克鲁格曼的中心——模型也是建立在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基础上,由于运输成本的存在和人口的流动,导致生产的集中化。该模型解释了外部条件原本相同的两个区域是如何在报酬递增、人口流动与运输成本作用的情况下最终形成完全不同的生产结构。即为什么起初两个人口规模差不多的地区,一个地区的人口会向另一个地区流动,企业会迁移,最终一个地区变成了工业化的中心,另一个却成了农业地区,进一步解释了工业化和城市化。

模型假设世界经济中仅存在两个区域和两个部门:报酬不变的农业部门和报酬递增的工业部门。农业工人在这两个区域中均匀分布,农业工资完全相同;工业工人工资的名义值和实际值则存在地区差异,因而工业工人视实际工资的高低从低工资区域向高工资区域流动。它通过将报酬递增条件下的工业份额与流动工人的份额加以内生,得出区域生产结构随运输成本变化而呈现出非线性关系的规律。模型显示:当运输成本很高时,产业将在两个区域均匀分布。当运输成本降到中间水平时,企业将在某一地区形成聚集,形成中心——格局。中心地区的制造业份额也就大于地区的份额,从而该地区也就变成了一个制成品的净出口地。当运输成本进一步降低时,企业是进一步集中还是开始分散,要看分散化力量和聚集性力量谁居主导地位,当运输成本降到使分散力量占主导地位时,企业就不必靠近市场布局,产业就可能会出现分散化。因此较低的运输成本,较大的规模经济和较大的制造品份额是维持集聚的条件。每个国家都倾向于出口其具有较大本国市场的产品,因为本地市场大,生产要素聚集,形成规模经济,促使生产的集中。

三、我国如何来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外贸问题

(一)实施战略性贸易保护,选择发展目标行业,产业结构升级

根据克鲁格曼的战略性贸易保护策略的观点,主张国家通过限制进口从而来促进出口,主张国家通过具体的贸易保护政策工具,如关税壁垒、非关税壁垒、歧视性准入条件等。我国对外贸的促进政策上主要是以提高出口退税率、促进出口企业产业结构转型等。2009年6月我国进一步提高部分出口退税率,十个月内出口退税第七次上调,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对外贸易大幅下滑的局面。但是,过多的贸易保护容易引发国际贸易矛盾和冲突,而且会引发贸易国的报复性行动。并且我国政府也主张自由贸易,反对任何形式的贸易保护措施。

解决出口企业面临的各种问题,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和大环境的保障。特别是制定和完善有利于创新的政策和制度,是激发企业创新积极性、提高创新活动成功率的必要条件。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政府在为出口企业自主创新提供政策支持和创造良好市场环境方面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应该要进一步完善相应配套的制度,比如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外贸法律制度、与外贸相应的金融体制、政府管理体制等,降低企业的制度成本,提升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和动力。

国家应该加强对主导产业的支持,这样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提高,有利于培育产业竞争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可以保护国内市场,促进外部经济产业的发展,重视对高级要素的培育,有利于尽快获得强大的国际竞争能力。

(二)加快发展物流行业,有力带动外贸经济发展

物流行业的发展滞后将严重的阻碍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目前我国的物流行业存在问题诸多,在前文已经分析,国家对物流行业的发展也高度重视,提出振兴物流行业发展的长远规划,降低运输成本。首先我国要加快建设物流基础设施,加强公路网的科学规划和建设,提高通行能力;加快大吨位港口建设,提高吞吐能力;规划建设功能齐备的物流园区等。其次要加大对物流人才的教育投入和培养的力度。目前物流行业缺乏既懂经济管理又具有整合优化技术和小语种能力的外向型物流人才,可以考虑通过高等教育、社会办学与培训不断壮大物流人才队伍的建设。第三要大力推进信息服务业。信息技术的发展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基础。信息技术的高效率为商品流通的商流(交易方式)、资金流(支付方式)和信息流的流通传递节约了成本,是物流业真正成为产业的经济动力。信息服务业的发展需要政府因地因时制宜,推出鼓励信息技术应用的措施,必要时加大投入推进信息公共交换平台的建设,为物流业发展提供信息服务保障。

(三)发展区域经济,走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克鲁格曼的中心——理论认为每个国家都倾向于出口具有较大本国市场的产品,形成规模生产,产业的集中化会导致生产的专业化和城市化,有利于带动经济增长,同时有利于促进外贸发展。产业集群化就是在特定区域内(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及相关的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产业集群能够通过增进集群的竞争优势有效的提升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同时促进我国出口产品生产空间格局的优化。产业集群意味着在特定区域在特定产业的专业化生产,从而避免了大量区域在产品结构上的高度相似,实现了生产的地域专门化。美国硅谷的电子产业集群、底特律的汽车产业集群、法国布蕾勒河谷的香水玻璃瓶产业集群都是产业集群的典型代表。我国应该借鉴先发国家的经验,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使经济在高效率水平上运行,将那些产品关联性强,价值链长的产业通过整合,形成区域性产业集群。

(四)规模经营,鼓励形成大规模的外贸生产集团

根据克鲁格曼的新贸易理论,它主张规模经营,鼓励国家要形成大规模的外贸生产集团。而目前我国虽然在有的出口产品上,出口规模比较大,但是并没有形成有效的大规模的集外贸和生产一体的集团。政府应该鼓励和引导我国企业实行规模经营,以获取规模经济收益,鼓励企业形成大型的外贸企业经营集团,鼓励企业对外并购。

(五)贸易平衡发展,拓展多元化的目标市场

要拓展多元化的外贸目标市场,一方面要巩固现有的欧美日等国际市场,并促使这些国家和地区放开对中国出口的种种限制,尤其是对高科技产品出口中国设置的一些限制;另一方面还应积极开拓新兴的海外市场,尤其要增加对中东、非洲和中南美洲的进出口,减少对欧美日等市场的依赖,从而降低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降低市场过于集中所带来的风险。同时要推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企业到境外建厂设点,带动出口,并努力促使进出口与海外投资,对外援助,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结合起来,全方位开拓市场。

(六)产品技术创新,优化出口产品结构

在调整出口产品结构上要给予高度重视,要加大对高科技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力度并加快科技成果换速度,从而提高高科技产品在出口中所占的比例,同时要注重发展我国具有优势的高附加值产品,并建立起自己的产品品牌和营销渠道,把更多的资金以及更多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到质量、效益的提高上。

通过创名牌、保名牌,树立我国优质商品和知名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形象和地位,以提高我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出口创汇能力,实施名牌出口战略。国际市场竞争越来越表现为品牌的竞争,名牌产品是国际贸易竞争中的物质基础;名牌产品是企业形象的代表,是拓展国际市场的有力武器。因此实施名牌战略不仅是我国贯彻以质取胜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促进企业建立战略效益机制,提高出口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同时要优化进出口产品结构,在进口方面,要积极参与国际技术合作,扩大技术贸易进口,将先进技术的引进与消化吸收相结合,不断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在出口方面,要鼓励具有自主品牌和自主产权产品的出口,控制“三高一低”产品的出口,减少国内资源消耗,缓解国内环境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