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论国际会议交流即席答辩环节教学范文

论国际会议交流即席答辩环节教学范文

时间:2022-10-29 09:58:33

论国际会议交流即席答辩环节教学

摘要:国际会议交流是当代高年级或高学历学生所不可或缺的一项能力,整个过程中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都能够实际展现出来。国际会议交流中的即席答辩环节极具挑战,需要学生具有英语交流能力以及反应能力。国际会议交流课程中的即席答辩章节重点突出、技巧讲解清晰,本文以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主,探索该教学法在即席答辩环节当中的运用,以锻炼学生的举一反三,实际运用能力。

关键词:国际会议交流;即席答辩;任务驱动;运用能力

一、国际会议交流课程介绍

2010年10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这充分说明,随着中国社会、经济进一步开放,高等教育也面临着国际化挑战。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要在专业领域有所成就,阅读纯英文的专业资料、听懂英语讲座的能力至关重要。学术课程的开设,使学生用英语查找、阅读专业文献,撰写摘要和论文能力越来越强。然而我国大部分学生学术规范和学术知识极其欠缺,因此,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学术英语课程,注重学术语言输入量和交流能力培养(蔡,2012)。国际会议交流是在学术英语的热潮之下,更能锻炼学生参加学术会议时的各种能力的一门课程,它是学术英语教学的细化表现,更能培养应用型人才。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在这一方面做出了长足的努力和实践,也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主要探索以其中一本教材———《国际会议交流英语》———为主线的课程的其中一个章节。国际会议交流英语以国际学术会议的主要交流活动为线索,听说读写译等多种语言技能融于信息获取、论文写作、论文宣读、即席答辩、会后交谈等整体的国际会议交流环境中(胡,2013)。国际会议交流这门课程在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方面具有独特之处。首先,通过这门课程,国际交流能力的培养和专业知识相互结合,与此同时,英语应用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的提高和培养也是互相融合。其次,本课程以具体会议场景为基础,更加注重演示操作和模拟实践。第三,本课程能够将英语的五大基础技能进行杂揉,综合训练。最后,本课程的评定方式与时俱进,能够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国际会议交流的目标十分明确,即培养学生使用英语参加学术会议、进行交流的能力,即可以以国际交流能力的培养带动语言技能的训练与提高,这实际上是“任务驱动法”的巧妙使用(罗,2001)。国际会议交流课程共有13章节,以国际学术会议的活动为序,主要内容包括:会议信息、会议联系、会议文稿、预读试讲、演讲开场、展开表达、结束演讲、现场提问、即席答辩、专业交谈以及组织会议、主持讨论、会后联系。其中第十一单元,即席答辩环节,即参加国际会议时如何巧妙地回答问题,是极具实战性和技巧性的一个章节。学生需要掌握回答问题时应注意规避的一些场合及原因及回答问题的技巧及规避策略,以培养学生回答会议问题时使用策略实际运用到不同例子中的基本技能,锻炼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使学生能够以不变应万变。为了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笔者以任务驱动法为主要教学方法,对这一章节教学进行了初步探究和设计。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所发展的一种颇受欢迎、有效的教学方法。建构主义理论主张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通过问题和任务设置,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索,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学习不是灌输式的,而是主动构建的过程,是将新的知识经验与原有的知识经验相互作用,从而丰富原有的知识经验并且产生新的知识经验的过程。任务驱动法,简称TBL(Task-basedLearning)。任务型教学法的主要特性是“Ataskisanactivityinwhich:meaningisthemostimportantthing;learnersarerequiredtoparticipateactively;itissimilartotherealworldactivities;taskcompletionhassomepriority;theassessmentofthetaskisforoutcomes”。(Paul,2002)是建构主义教学法的初始阶段的一种延伸,即通过设置各种任务,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任务中去解决具体问题或者情景。它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是学生通过自主或者合作探究的方式,通过完成各种任务习得各种知识技能,并以此来衡量教学结果。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使课堂更加活跃、高效。任务驱动法是贯穿整个国际会议交流的主要教学方法,也是探究本章节运用的主要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设计的各种任务为主线,在完成各项任务的同时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语言的运用。以小组活动为主的任务需要学生互相合作、查找资料等,充分锻炼学生团队合作、自主学习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史,2016)。这种教学法对国际会议交流课程尤其适用。

三、教学过程

即席答辩章节是一个实践性和灵活性极强的环节,因此教学在设计任务的同时也要注意任务的多样性和实用性。在传统讲授法的基础上,教师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同时运用视频、多媒体、网络学习平台等信息化手段,运用贴近学生需求的教学资源,实现助学助教功能,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将合作学习法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增强了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首先,良好的分组分工是任务有效开展的基本条件。学习小组的分类是本次课程的基础,以30人班型为例,教师可根据不同专业情况,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将学生分成4-6组,一组5-7人。每组推选小组长,小组长再按照组员特色进行任务分工、进度督促、带头发言、主要评价等。其次,教师的任务设计是本次课程目标得以实践的关键。本环节的任务设计,既符合即席答辩灵活性、策略性强的特点,又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热情。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导—授—练—评—思”五个环节,涉及六大任务以及最后的综合评价和反思。

(一)导:《探索发现》任务一,教师播放视频,视频为国家领导人答记者问,创设氛围,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是我,我该如何回答这样的问题?”“如果是我,我该如何处理?”通过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进入第二模块“授”———《兵法锦集》。

(二)授:《兵法锦集》任务二,场景模拟汇集兵法一———回答问题技巧。这一部分主要进行回答问题技巧的学习和练习。第一组学生按照老师设定的脚本(脚本内容是关于一场学术会议现场提问与回答环节),上台进行会议场景演练,台下的学生总结该场景中回答问题所用到的技巧。最后汇总本部分回答问题技巧:听清问题、套用原有问题模式、重复以前用过评价方法、回问问题、部分回答、留有提升空间等。本轮会评出讨论结果最多的小组,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解决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任务三,调查问卷分析敌情———需要规避的场合。本环节深入第二部分教学内容———需要规避的原因。教师通过超星教学App,发放调查问卷,学生选出哪些问题不适合回答,最后通过平台汇总结果,学生讨论总结需要规避的原因,即版权限制、保密内容、诽谤性问题、语言障碍、时间限制等等。本轮也会评出讨论结果最多的小组。任务四,分类汇总巧练兵法二———规避策略。随着主题的深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日渐高涨,抓住时机,进行第三部分教学内容,学习规避策略。这是最需要随机应变能力的部分。本部分先把策略表呈现给学生,学生通过讨论,将不同的答案归类于不同的策略类中,其策略大致分为以下八类:直接避免的情况、用“但是”过渡的情况、暂时搁置、考虑问题提问者、冗长表达、运用典故、模糊用词、转移注意力。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每一类策略下回答句子共有的用词特点或句型特点。本轮依然评选出归类最准确的小组,通过分类总结,本节课难点问题得以重点突破。趁热打铁,教师播放导入部分视频的下半部分。让学生体会大师们在回答问题方面所展现的魅力,运用的策略,体会其中的变通和升华,提升学生的学术素养,德育教育得以渗透。

(三)练:《舌战群儒》任务五,活动一,“我能行”。前一环节三轮胜出的小组作为提问组,最后一组作为回答组,中间名次作为评委组。老师准备好三个和前一环节授课内容紧扣的场景,回答组学生抽取其中一个场景,然后由提问组学生提问该场景下的问题,回答组学生完成回答之后,由评委组学生打分并点评。最后教师作最后总结和提炼。任务六,活动二,“我来秀”。每个小组选出三个问答对话,然后上台展示问答,完成之后其他同学总结技巧和策略,这一环节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使其能够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

(四)评:《实话实说》学习力就是竞争力。我将评分机制引入课堂,通过小组互评、组内互评、教师点评。评委评分50%、20%和30%相结合,给予全方位综合评价。获胜的小组在下次有多种任务可供选择时,具有优先选择权。

(五)思:《百家争鸣》请学生结合板书内容回顾总结知识要点,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课后作业为采访学校专家学者,采访他们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时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通过课后作业鼓励学生继续探索,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风格,有更多自己的想法和表达。

四、结语

当今社会,人才培养以运用能力为主,教授与时代要求一致的内容、选择锻炼学生运用能力的教学方法尤其重要。国际会议交流顺应中国时展潮流,能够为社会培养出更具学术素养和学术表达能力的人才,在国际舞台展现出专业风采。将任务驱动引入国际会议交流教学,促进学生思考、进行模拟操作,充分锻炼学生实际运用能力,达到课程教学以及人才培养目标。任务驱动教学法指导下的即席答辩环节教学探究,能够充分锻炼学生在会议答辩环节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能力,提升了学生学术素养与合作意识,也为其他环节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蔡基刚.“学术英语”课程需求分析和教学方法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2):31-35,96.

[2]胡庚申.中国会议交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罗承丽.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与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3):151-155.

[5]史杰.浅析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聚焦教育,2016:162.

作者:迟雯雯

被举报文档标题:论国际会议交流即席答辩环节教学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jingjizazhi/qqhzz/722394.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