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后勤管理论文范文

后勤管理论文范文

后勤管理论文

后勤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一方面,理论更新滞后致使中学后勤管理模式陈旧。尽管当前后勤管理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我们不能否认在学校办学规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中学后勤管理方面是中学学校建设发展的滞后点。中学校园后勤体系中的管理观念和运行实体和学校发展规律不够协调,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改进,管理模式缺乏灵活性。但中学后勤管理体系涉及范围不大却影响深远,如果观念滞后不更新不创新,对学校的教育资源浪费现象就会越来越重。另一方面,中学后勤的队伍建设与时展节奏脱节。基础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和起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学校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提高问题备受重视。反观之,为广大师生提供各种生活所需、物质保障的后勤工作者们却缺少这样的系统学习和提升的平台,加上他们本身专业技能与知识水平存在不对等、不平衡,致使在校园整体素质提升过程中,原本综合素质就不高的后勤队伍相对提升空间变得更小。同时,后勤人员在长期的无偿服务过程中,逐渐产生了“等、要、靠”等错误思想观念和固守陈规的恶习,长期缺乏竞争意识和上进心理,与市场经济这个社会大背景渐行渐远、脱节严重,后勤队伍建设无力成了常态中的顽疾,亟待祛除。

二、提高我国中学后勤管理效益的几点思考

“学习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我国中学后勤管理工作作为中学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需要“贵在得法”的研究。只有不把这种研究教条化、格式化,充分的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能让后勤管理人员根据自己学校现状进行现实具体分析,真正做出正确的后勤管理决策。

(一)树立先进的后勤管理理念

在经济快速发展、思想更新迅速的今天,我们也需要更新学校后勤管理理念,我们不像企业一样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自己的服务宗旨,但我们可以借鉴优质企业中的成功特色理念,例如他们对科技化的重视、对后勤保障中科技元素的注入和服务实效的提升,甚至,可以将企业中优胜劣汰、公平竞争的思想引入进来,这样,不仅可以营造适当的竞争氛围,也可以提升学校后勤队伍的服务质量。应该让竞争、服务渗透到每个后勤人员的心里。总言之,理念更新势在必行,我们不能因怕走弯路就原地踏步。我们也要积极学习、虚心借鉴,为中学后勤管理体系开辟一条特色之路、创新之路。

(二)建构合理的后勤管理制度

后勤管理势必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采取各种管理手段,建立一定的制度来组织、协调各个不同分工个体的活动,旨在保障学校的有效运行和实效最大化,保证学校顺利实现人才培养和输送的目标。因此,我们要加快后勤管理制度的完善。对管理过程中涉及到的人、物、财等明确信息,以各校实际为前提,以科学为依据,以深入调查研究为基础,边实践边探索,设计适合自己学校发展的后勤管理活动理论和操作流程。此外,也要加强与学校规章制度的关联和契合。各中学的后勤管理往往墨守成规缺乏创新,我们不仅要对具体的学校管理细则进行适合的调整,也要健全更为全面的考核机制,如加强对内容、范围、方法、结果的考核,加入师生对后勤工作人员的适度评价与考核等,也可以通过适当的奖惩措施对后勤人员进行差异性激励。

(三)提升后勤人员的整体素质

后勤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1.1能有效提升企业的后勤管理的效率

后勤所管理的内容繁杂。后勤是整个企业的衣食父母,搞好衣、食、住、行、生、老、病、退的工作,是后勤管理部门最基础的任务。对于很多企业,后勤涉及的业务流程很多,并且企业的人员数量较大。哪怕在一个数百人的企业中,涉及到每个人、每项业务的后勤内容,在处理时数据量是很大的。在传统的管理上,后勤的管理手段主要是靠工作人员手工进行,这些工作人员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在这些日常的后勤管理琐事上,工作效率低下。在这个情况下,要做好后勤工作,必须要借助信息化的手段。引进几台先进的电脑设备,将所有员工的个人信息输入到电脑中,只需要几个工作人的管理就可以完成传统任务中强大的工作量,既节省了人力资源的工作人员,又不耽误其他的工作。使企业单位的人员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

1.2进一步节约了后勤的各项成本支出

通过后勤信息化能有效提高对人员、财产、物品的利用率,节省了企业的支出,使职工的工作效率大幅度提高。如通过信息化建设,将每个工作人员的个人信息都输入到电脑中,加快了后勤的管理工作,同时也避免了纸张的浪费与管理档案人员的消耗,大大节省了企业单位的人员需求,减少了企业的支出。通过建立信息化的管理手段,使不同的部门之间都能进行联系,引进先进的管理人才进行信息化管理,对员工进行信息化的培训,精简一些不需要的员工,减少企业单位的成本消耗。这样即使是有一些紧急的文件需要传递,也能通过信息化的管道进行传递,而不需要再浪费人员,既缩短了时间也减少了工作量。后勤管理的效益对整个企业单位的进程都有很大的影响,实施信息化管理手段之后,提高了管理的效益,促进企业单位更好、更快的发展。

1.3对企业后勤管理模式进行变革

在传统的后勤管理模式下,后勤的指挥系统不是很完善,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不是很密切,信息交流也很差,最终导致信息的传递不及时或是传递的信息可能已经过时。通过对信息化网络的应用,将分散在各地或是各部门的信息进行总体的处理,再及时分发到各地方或是各部门,大大节省了后勤管理的时间与人才消耗。对企业的后勤实行信息化的管理策略,将企业后勤所需要的所有信息都进行了融合,对于人员的管理与活动任务的分配,都有了很高的办事效率,不再需要大量的员工才能完成,信息的传递也大大加快了速度。

2后勤信息化管理的目标和特点

2.1后勤信息化管理的目标

2.1.1实现对企业后勤资源的动态控制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无静止不变的事物。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对企业各类后勤工作过程中,资源投入与产出的实时监控,把握资源情况,对企业后勤各项工作进行有效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做出有效的调整。2.1.2实现后勤数据与企业管理数据的共享后勤业务是企业整体业务中的一个环节,后勤的信息化建设应该与企业的整体数据进行共享,建立在企业整体的信息化规划中,实现后勤的数据与其他管理数据库、业务数据库的联动。同时,系统应能自动生成辅助数据、表单,数据逻辑关联性强,支撑业务工作。2.1.3实现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后勤信息化建设要基于业务流程定义清晰,成果表达规范易于加工整理的基础上,将业务的各项工作流程用信息化的手段进行固化,实现企业后勤业务管理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2.2后勤信息化管理的特点

(1)后勤信息化管理体系是一种全面的管理模式,它的内容涉及到信息化管理的诸多方面,既囊括了信息化管理从建设到实行,再到改进的整个过程,也囊括了与信息化管理有关的内容,比如建立信息化管理组织机构、完善企业的规章制度等,还包括在此基础上的信息、资源与程序的管理。(2)后勤信息化管理体系是一种过程的管理模式,它把与之相关的信息资源当作过程来进行管理,通过信息系统的循环处理,使企业的管理模式得到持续改进。(3)后勤信息化管理体系是一种标准化的管理模式,它具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特征,这种体系的文件也是标准化管理模式表现形式的一种,体系文件具有极高的权威性,所有人都必须按文件的要求去做。(4)后勤信息化管理体系是一种开放的管理模式,通过对信息化体系的改进,就能论证出该体系是高效的理论方法,把这种高效的理论方法融入进该系统,从而实现体系自身的进一步完善。

3后勤信息化管理的构建要点

3.1企业领导高度重视

后勤管理的信息化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更是一场向传统观念挑战的革命,对陈旧的经营模式、业务流程及管理机制做大手术。要使后勤信息化管理顺利实施,转变观念是首要任务,特别是企业领导者对后勤信息化管理的认识。只有企业的领导高度重视、果断决策,才能有后勤信息化管理的成功。在开展信息化建设时,公司内部人员的调整、机构的重组、管理方式的转变、业务流程的创新等都会受到传统意识的阻碍,这时候,假如没有企业领导的重视与支持,这些变革就会变成一纸空文。另外,在后勤信息化管理的初期阶段,需要在系统中输入大量的数据,还要随时处理运行中产生的问题,巨大的工作量、枯燥的工作过程,就会导致工作人员消极怠工,这时候更需要企业领导的支持与鼓励。

3.2完善各项管理机制

标准化与规范化是企业信息化的基础,而基础管理工作的完备是信息化管理得以稳定运行的关键。基础工作将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信息化的运行,会给企业带来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后勤信息化实施的过程,通俗地讲就是用计算机来处理系统,把无数的信息输入计算机,用计算机来严格控制整个运行过程中的资金流、物流、信息流及客户关系等环节,一定要做到信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因此,要建立健全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实行统一的计量和统计标准,因为计算机的系统是硬性的执行程序。企业要建立相应的制度,确保信息数据的及时性;要建立严格的审核制度,来确保原始数据的准确性和规范性,降低数据出错率,这样才会向企业领导者反馈正确的信息,以便领导做出科学的决策。

3.3增强企业全员信息化意识

后勤信息化管理是一种综合性极强的系统,它涉及到企业内部所有的人员。因此,信息化的顺利实施需要企业各个岗位工作人员的共同参与,才能制订出具有科学性、实用性、适合该企业发展要求的最优方案。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各流程与各终端的用户使用最多,各流程的工作人员和用户对系统的程序最熟悉,系统的效果直接决定他们的利益,他们能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因此,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体系不是仅靠几个人或者一个部门就能完成,它的运行需要企业全体员工的整体参与。基于此,必须增强企业全员信息化意识,这样企业信息化管理才能在稳定、健康的轨道上运行。

4结语

后勤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管理工作需要形成一种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如果没有形成良好的监督氛围,就极有可能导致信息反馈不及时、不准确,使整个后勤管理质量下降。因为无论管理工作做得多么全面和周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必然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通过监督机制,后勤管理者才能真正协调好、解决好管理中的负面情况,所以规范后勤管理程序,才能保证各项后勤任务的顺利完成。学校后勤管理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需要制定科学有效、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只有建立一整套便于考核的后勤规章制度,才能使后勤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提高后勤职工的组织纪律性,从而形成一种具有人文关怀、标准规范的管理氛围,避免人为因素带来的不良后果,提高指挥、监督等工作效率。

二、有效引入竞争机制,激发成本管理意识

在初中后勤管理方面应该适当引入竞争机制,促使后勤管理人员形成创先争优的意识,依靠智力因素增强管理效果。学校应结合实际情况,在人才聘用、干部选拔等方面大胆改革和积极探索,从而不断优化后勤管理队伍,建构起规范化、民主化的后勤人事管理机制。对于一个学校来说,后勤管理内容如电费、水费、材料设备的购置与维修、卫生绿化的维护等是其资金开支的重要方面,学校在讲求“开源”的同时,也不能忽略“节流”的作用,应增强后勤人员管理成本的控制意识,树立降本增效的管理理念,防止效益流失。学校应严格控制后勤人员铺张浪费、大手大脚等不良现象,全面优化学校建设及维修的用工方案,使人工成本逐步降低。同时应重视教学能耗管理,不断完善计量手段,开展成本核算,有原则地降低教学费用,达到完善后勤管理的目的。

三、坚持绩效原则,创新管理体制

初中后勤管理工作琐事较多,需要工作人员细心留意、真抓实干。学校主管领导班子应该根据学校的发展规划,对后勤管理人员进行绩效化的考察,改变以往学校注重教育教学,而忽视后勤管理的现象,通过实行科学合理的绩效方式,对后勤管理人员进行工作划分与效果评估,从而制定出确切可行的劳动报酬标准,以发挥后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在整个后勤管理体系中需要建立一种承包责任制的管理模式,也就是将后勤各项事务一一下分到人,遵循权、责、礼相结合的管理原则,破除大锅饭、均摊责任的局面,进一步完善组织结构,改变传统单一的行政管理体制为经营服务型的管理体制。在后勤管理干部的选配上应选拔那些组织管理能力强,有献身服务精神,选拔热爱后勤工作的教师担任领导工作。

四、增强集体凝聚力,追求后勤管理艺术

一个秩序井然的学校,后勤管理应该细致入微、张弛有度。第一,管理应该严格但不能僵硬,也就是说后勤管理工作必须有灵活性,广开言路,倾听师生的意见与呼声,不断调整后勤管理工作的方式,积极面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与矛盾。第二,后勤部门应树立服务理念,时刻以学校发展与师生利益为工作宗旨,不怕辛苦,深入到学校环境中,科学有效地服务于广大师生。第三,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后勤管理者应充分尊重师生意愿,设身处地为教师工作与学生学习生活着想,以热情带动热情,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提升后勤队伍素质,促进学校持续发展

随着教育的深入发展,学校后勤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也凸显了出来,后勤管理工作的优化,需要一支强有力的高素质管理队伍。为此,学校后勤管理人员应通过以下途径提升自身素质。第一,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加强后勤管理人员的教育理论学习,掌握后勤专业知识;第二,应加强职业道德培训,把后勤员工的职业道德培训纳入后勤总体发展规划中,制订有效的培训计划和措施并辅以实施。通过培训使全体后勤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技能,能全面提高后勤人员良好的文化、业务素质,有助于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后勤队伍。第三,加强后勤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岗位责任制,加强考核制度,奖勤罚懒,不断探索和提高后勤科学化管理水平。

六、结语

后勤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一、BOT项目管理存在的主要困难

BOT是涵括“建设—经营—移交”三个部分在内的投资建设模式。1999年以来,许多地方高校在由专科向本科转型过程中,以BOT的形式引入社会资金兴建具有盈利可能的学生公寓和食堂。本文不是基于财经学或风险学的角度分析BOT模式在高校的可行性,而是从现实出发,剖析高校如何在没有完全自主经营权的情况下对BOT项目进行管理所面临的困难。

1.关系处理难

BOT项目的双重性质导致校方与投资方之间关系处理难。由于BOT项目的特殊性质,既有市场性又有公益性,虽有公益性但又偏重市场性,这使得学校与投资方很容易陷入关系难处理的困境。一是立场不同导致价值取向分歧。高校作为事业单位,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注重的是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学校的安全稳定。与此相对,投资方作为企业,主观诉求是追求利润,注重的是企业利益和效益最大化。这是BOT项目不同于学校自建项目的特殊之处,也是BOT项目管理难的根本原因。二是权责不清导致通力协作困难。就BOT项目而言,一般是建设前双方签订BOT合作协议,关于建设内容、经营时间等重大事项和原则性意见多,针对经营期间的管理约定相对较少,双方由于立场不同很容易就某些合同未明确约定的事宜发生分歧乃至纠纷。三是双重关系导致关系处理难。校方与BOT合作方的关系不仅仅是显性的合作关系,还有内在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现实中不少BOT投资方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管理,对于校方的整体管理不是很配合,甚至是消极抵触。单一的行政关系或市场关系都有各自的运行规则,但双重关系的交织很容易使得双方关系处理陷入困境。校方作为事业单位,很难真正像市场主体一样与投资商平等对话;投资商作为市场主体,也不会像学校行政部门一样对学校惟命是从。

2.服务提升难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和学生对高校的学习生活环境期望也越来更高。从住宿方面看,很多大学生不仅希望公寓园区基础设施完善,还希望宿舍管理服务人性化、精细化;从饮食需求看,现在的大学生对饮食的要求不仅仅是有地方吃、有饭吃、吃得饱,而是要求环境好、有选择、吃得好、吃得舒适。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是高校后勤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受体制制约既不能直接投资用以完善BOT项目基础设施,也难以直接管理提升服务质量,而必须通过督促BOT物业方采取措施以提升服务。问题是,BOT投资方大多数以利润为中心,不可能像学校自已的后勤实体一样,把师生利益放在首位。“有的社会承包方忽视服务学生的宗旨,为了赢利,降低运行成本,降低管理标准,致使服务质量下降,造成管理不到位、服务不落实、维护不及时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1]长此以往,难免引起学生的不满和抗议,甚至会影响到学校的安全稳定大局。

3.监督管理难

无论从服务学生需要的角度来讲,还是从维护学校稳定的大局出发,学校都必须对BOT项目进行必要的监督管理。然而,综观国内高校BOT项目由兴起到大规模采用再到学校普遍回购经营权的历程,不难发现,由于缺少必要的抓手,学校对于BOT项目的监督管理往往显得苍白无力。一方面,学校受体制因素等制约,难以通过注入资金等经济手段调节;另一方面,企业的根本目的在于盈利,他们很难像学校自建项目那样“公而无私。”尤其是在BOT项目由于服务不到位而引发学生不满需要学校介入时,学校监管难的问题暴露的更为突出。一方是需要人文关怀的大学生,要求温馨舒适的后勤服务;一方是追求经济效益的投资方,坚持“给钱才办事”。学校介入协调,很难让双方都满意,稍有不慎还可能引起双方的不满和误解,出现三方关系恶性循环:学校和BOT投资方关系僵化甚至相互指责工作不到位;学生与BOT合作方因管理服务等原因发生分歧甚至对立;学生因学校不能很好的协调解决BOT学生公寓及食堂的管理服务问题,而对学校产生不满情绪。所以,对于BOT项目,“要处理好产业经营与服务保障、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市场性与公益性的关系。”[2]高校后勤服务集市场性与教育性于一身的特点,是BOT项目管理运营难的内在原因。市场性与教育性既对立又统一,二者虽然价值取向不同但也有相融通之处。面对地方本科院校BOT项目管理难题,既需要分条缕析地的理性分析和立足整体的宏观指导,也需要付诸实践的具体措施和勇于试错的路径探索。

二、BOT项目管理的理论分析

理论分析是基于对现实问题的理解,秉持整体性、辩证性、动态性的思维方式,从理论的层面进行解析,提出宏观层面的建议或意见,为解决问题提供理论指导和智力支持。

1.理顺关系学校与投资方的关系

首先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合作关系,而保证合作持续稳定进行的关键便是契约关系的建构。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协议明确权责利。针对BOT学生公寓和学生食堂管理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校方和合作方在原有合同的基础上签订补充合同,进一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为新问题的解决提供法律支撑和行事依据。二是通过诚信履约构建良性合作关系。双方都应严格按照合同约定享有权利并履行义务,构建彼此信任、相互支持、合作共赢的良性关系格局。为此,校方应尊重合作方的平等主体地位,先行拿出一定的诚意去努力赢得合作方的信任,进而逐步建立完善良性发展的契约关系。三是通过沟通达成双赢共识。加强沟通是化解关系危机有效途径,避而不谈只能导致关系恶化。所以,无论是校方还是投资方都应高度重视彼此之间的沟通交流,通过沟通增加彼此的了解和信任,认清“合则双赢,分则俱损”的利害关系,为合力做好BOT项目管理服务工作创造条件。

2.规范管理

BOT项目是学校的固定资产,投资商拥有的只是一定年限的经营权。无论什么性质的公寓和食堂都是学校后勤保障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的服务对象是学校的学生。从这个角度讲,BOT项目理应在学校统一管理下运营。就此维度而言,学校对BOT项目有一定的管理权。学校有义务和权利加强对BOT项目的管理,以确保运营规范、服务到位、收费合理。当然,管理应是规范的,规范管理的目的是为了确保BOT项目的良好运转,满足学生的学习生活需要,助力企业盈利目标的实现,维护校园的稳定和谐。这要求学校必须结合自身实际,在坚持BOT合作协议的前提下,制定BOT项目规范运行管理办法,明确管理的范围、方式和奖惩。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BOT项目需要的是双益性规范而非独益性规范。何谓双益性规范?“如果规范的制定者(或倡导者)和规范的履行者都是规范的受益者,那么,这个规范就是双益性规范。”

3.求同存异

学校BOT项目具有市场性和教育性双重属性。一方面,它是社会企业为赢利而进行的一种投资,市场性是其与生俱来的固有属性;另一方面,它是学校引入社会资本的一种方式,教育性是其区别于其他BOT项目的特殊属性。鉴于学校BOT项目的双重性质,必须寻求学生需要、企业利益和学校发展的平衡点,既不能一味按自建项目的单一行政管理模式,也不能完全放任投资方根据自身利益运作。校方管理部门一定要扭转姿态,秉持“指导、监督、协调、服务、管理”的理念开展各项工作,想方设法争取BOT投资方的理解、支持和配合,通过加强沟通和教育渗透帮助投资方更新服务理念、转变被动的工作方式,积极引导BOT投资方主动开展各项管理服务工作,尤其是要帮助物业管理人员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这样,才能让投资方在实现盈利目的的同时,用心做好学生公寓的各项服务工作,不断提高学生满意度,逐渐达到“投资方盈利、学生满意、学校放心”的“三赢”效果。

4.适时回购

转型发展中的地方本科院校应在不同阶段根据不同形势对BOT项目采取不同的措施,必要时可考虑回购投资方的经营管理权。至于回购时机的把握,无法一概而论,必须因校因时因势而定。就性质而言,可以分为积极回购和消极回收购。所谓积极回购是指,学校在条件具备尤其是资金允许的情况下,为了提升学生饮食住宿的满意率而主动作为,适时对运行正常的BOT项目经营管理权进行回购;所谓消极回购是指,学校在条件不成熟尤其是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为了保障学生住宿饮食和校园稳定而被动作为,对已经出现问题且投资商自身无力支撑的BOT项目经营管理权进行回购。回购BOT项目的经营管理权不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要走回头路,更不意味着对BOT项目引入的否定,而是学校基于发展需要对后勤服务改革的重新调整,是后勤服务模式由社会承办模式向行政管理模式或甲乙方管理模式的转型。适时回购BOT项目经营管理权,由学校自主管理学生公寓和食堂,学校可以直接投入资金完善配套设施,可以更快捷地提升服务质量,可以更有效地平抑物价,可以更精细化、人性化地服务学生,可以增强学校后勤管理服务工作的主动性,更好地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和学校转型发展。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4]理论分析有助于深化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而现实问题的解决只能靠实实在在的实践。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有必要积极探索BOT项目管理的实践路径。

三、BOT项目管理的实践探索

实践探索是相对于理论分析而言的,它不同于理论分析的整体性思维,注重的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或做法。理论分析与实践探索,一个立足长远,注重根本;一个着眼当下,讲究实效。二者各有侧重却又相互支撑。

1.设立奖惩机制

准确把握投资方追求效益最大化的主观诉求是做好BOT项目一切相关工作的前提。学校作为事业单位可以借助社会力量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但不能因此而忽略企业对经济效益的追求,也不能要求企业像学校一样“公而无私”,而只能顺其性治理之。也即,对于讲究经济效益的BOT项目采取设立奖惩机制,做得好的予以经济奖励,做的不好予以一定的处罚。这在给学校后勤管理部门工作抓手的同时,也可以有效调动BOT项目的服务积极性。设立奖惩机制是必要而且可行的。奖惩资金的来源最好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从学校代收的应按合同划拨给BOT合作方的学生住宿费中抽取,另一部分由学校支出。学校相关部门及学生代表组成综合评议小组,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考评办法,定期对BOT学生公寓和食堂的管理服务进行考评,根据考评结果对不同的BOT项目进行奖惩。如武夷学院结合学校实际于2012年拟定了《武夷学院学生食堂综合考评办法》,定期组织师生对学生食堂进行考评,并根据考评结果分别对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的BOT食堂补贴其水电费的100%、50%、20%,这一举措既降低了食堂运行成本,也有效调动了BOT食堂运营商的积极性,使得食堂的服务质量较之以前有明显提升。

2.加强监督管理

学校应在可能的范围内对BOT项目进行多维度、精细化的监督管理。一是延伸监管阵地。后勤处等有关部门开展工作时要注意将监管触角延伸至前沿阵地。就学生公寓管理而言,不仅要对物业公司进行监管,还要对一线公寓管理服务人员进行监督指导。就学生食堂管理而言,学校要注重对每一个食堂、每一个窗口、每一个环节的监管。二是引导学生参与监督管理。积极引入学生代表参与对BOT物业方的监督管理。“在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中,学生的互动参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5]它可以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知晓BOT项目运转实情,为理顺学校、物业和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化解矛盾奠定认识基础。三是引导校内不同的BOT投资方互相监督。要注意规避不同的BOT项目合作方私下串通和或恶意中伤,引导他们形成善意监督、良性竞争的氛围。

3.下移工作重心

对于BOT项目较多的地方本科院校,有必要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如武夷学院结合多年后勤社会化改革积累的工作经验,成立了“社会化服务管理办公室”,下移工作重心,进驻学生园区办公,指派专人负责监管学生宿舍和学生食堂。这种做法,不仅有利于对BOT项目进行动态监管,还有利于防患于未然。学校管理人员深入一线,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有利于深化与BOT合作方的沟通协调,方便对物业方进行监督管理;有利于及时掌握公寓园区和学生食堂的动态,增强工作的主动性;有利于深化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为赢得学生的理解和信任夯实基础;有利于为学生提供及时高效的优质服务,提高学生的满意度。总之,下移工作重心有利于推动BOT项目良性运转,在更高起点上推进学校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4.做好相关工作

后勤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场景一:制度写在纸上,挂在墙上,组织员工进行了认真学习,并三令五申强调,但员工仍有上班迟到早退、擅离职守、作业操作不合乎要求、上班时间不穿戴工作服等违规违纪行为。且抓一抓、紧一紧,放一放,松一松。

分析:管理没有长效监督机制,监督检查力度不够。管理者缺乏常抓不懈的韧劲,执行不能始终如一、虎头蛇尾。

场景二:方案未取得预期的实质性效果。执行中波折不断,陷入僵局无疾而终,或敷衍了事,流于形式、用于应付、成于作秀,

分析:一方案本身与实际脱节,缺乏可操作性与实效性,二管理者安排不到位,责任不清、分工不明,无考核约束措施。

场景三:培训一直在进行时,但始终收效甚微。尽管培训内容紧系实际工作,但工作中理论实践仍两张皮,未得到很好运用。

分析:一培训系统性差,未与人力资源其它方面如员工晋升、加薪等相联系,致使员工积极性差。二培训效果缺乏监督、评估、后续跟进。

场景四:员工工作中不断地找理由找借口为自己辩护,常用的口头语“差不多就行了、我已经尽力了等等”。

分析:工作不够精细化,作风不扎实,对执行力文化缺乏认同感与归属感。

场景五:管理者安排布置工作,执行者未完全领会工作意图,带着似是而非的理解去工作,结果南辕北辙、事倍功半。

分析:工作目标不明,沟通无效,管理者缺乏全程动态跟踪,无适时指导、检查、监督。……

无独有偶。执行力是工作的隐形杀手,多少个精妙绝伦的策略胎死腹中,多少项举手之劳的工作半途而废。作为管理者,我们有着不容推卸的责任。执行力是我们握在手里利刃,用的好坏尽在把握中。

1、思维要“宽”——提高认识,解放思想。“站得高看的远”。后勤工作范围广、难度大、影响多。作为后勤管理者在思想上要站在高度,拓宽广度,追求深度。首先认识要高,具备三意识:一全局意识。从整体出发,全盘考虑、把握全局、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点面结合、纵横交汇。如卫生清洁中应同时关注水电暖情况。二责任意识。在其位,谋其职,履其责,尽其力,遇事以面对与承担为主导思想,不推卸、不懈怠、不逃避。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戒骄戒躁,常思不足之忧,常怀发展之思。其次,思维要活。解放思想,突破思维定势,求新求变求突破,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唯经验,不唯教条。

2、素质要“强”——加强学习,提升能力。“大才非学不就”。后勤人员整体素质偏低化不利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发展,提升全员素质是当务之急。作为管理者应率先垂范,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大力落实,将学习作为基本功勤学苦练。坚持从书本学起,从身边人身边事学起,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不断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才干,增强思维能力、应变能力、管理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等综合能力,积蓄能量,提升素质,增强闪光点。

3、作风要“硬”—以德立身,以身作则。孟子言“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瞻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对我们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管理者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有重要的示范导向作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管理者应加强德行修练,弘扬传统美德,传承优良作风,传播正能量,在上行下效中带好头、表好率。做严守纪律的模范,维护制度的卫士,爱岗敬业的楷模,争先创优的先锋,居高以高素质、高姿态、高觉悟而临下,以实际行动去凝聚民心、聚集民力,实现不怒自威,居高而声自远。

4、脚步要“实”——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实践出真知,实干出实效”。后勤工作都是些实实在在的工作事务,来不得半点虚假马虎。作为后勤管理者应身体力行、大力践行“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务实功”,深入一线、深入基层,掌握工作动态走向,全程跟踪监控,掌握一手资料,开展工作如制定制度方案、进行决策安排等以事实为依据、以实际为依托,以“踏石有印,抓铁留痕”的精神严把落实关,踏实每一步,做实[文秘站:]每件事,行之于实,见之于实。

5、行事要“细”——小处做起,细处抓起。“不矜细行,终毁大德”。后勤工作细锁繁杂性决定细节是我们不二选择,细节是成就卓越、落实到位的关键。一张纸片可能影响卫生整体水平,一个烟头可能引发一场大火,一个小疏忽可能引发所有工作前功后弃……。细节——成于斯,败于斯。作为管理者应努力营造重细节、讲细节、行细节的良好工作氛围,凡事从细处着手着眼着力,让细节贯穿于工作始末,渗透于各个环节,使细节成为一种工作习惯,一种行为准则。

6、执规要“严”——没有如果,只有结果。“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仅得其下”。只有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工作才能取得预期目标。这就要我们制定标准时严格把关,无死角无空隙无漏洞,设定“跳一跳能够得着”的目标,让制度内化于形,外化于行,固化于制。执行标准坚持严字当头,不折不扣,不偏不倚,有规必行,有禁必止。工作不讲借口,只讲结果;不徇私情,只论公道,不找理由,只讲方法,实现用制度约束、规范人。

7、目标要“明”—— 合理分工、有效沟通。目标明确是提高执行力的首要条件。工作目标主要是阐述“做什么”的问题。为实现目标,管理者要合理管理工作目标,明确职责分工,细化分解目标,力争清晰、全面、具体,“谁执行谁检查谁考核,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做到职责权利相匹配,奖惩赏罚相制约,确保责任到人、工作到位。同时要准确传达工作意图,言者凿凿,闻者昭昭,确认沟通顺畅无歧义、无偏差,无争议,达成共识。

8、方法要“当”——措施得当,落实到位。“好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方法正确事半功倍。管理者不能一昧地埋头蛮干苦干,而要适时巧干,活干,工作多讲策略讲技巧讲方法,做好工作备忘录,工作按照轻重缓急,有计划有步骤有条理地展开,事前有计划有安排,事中有落实有跟踪,事后有检查有反馈。坚持经一事长一智

,从工作中汲取经验,择善而从,不善而改,不断改进方法,提升工作能力。同时,适时地指导员工有效开展工作。“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为员工解决具体困难时,教授其正确方法与思路。9、用人要“善”——知人善任,合理授权。联想之父柳传志曾说:“执行力就是找会执行的人”。这是成功执行重要的一个因素。常言道:“会忙的忙得轻松愉快,不会忙的忙得一塌糊涂”,对于管理者而言不可能事事亲力亲为,“西瓜芝麻”件件要、“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利于工作开展与人才培养。这就要学会放手,学会授权。坚持广开言路、广纳良言,慧眼识才,遵循适才适所定律,按照适度原则授予执行者与职责相对应的职权,确保其执行到位而不越位。

后勤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对企业提供日常服务是后勤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也是后勤管理的目标。电力企业的服务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为电力工程和网络维护等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为电力企业的日常生产提供后勤保障,使得生产可以顺利进行;保障各项后期工作到位,服务工作落实到生产第一线,为电力企业的职工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从上述服务功能上看,电力企业的后勤管理是电力企业提供优质服务的重要基础,全方位提供工作物资和生活物资的保障,因此其有重要的地位。

二、电力企业后勤管理的保障功能

电力企业后勤工作还具备保障功能,电力企业的日常生产中,如果必要的物资和条件等出现问题则不能保持正常的运行。因为在电力生产和服务中难免遇到各种问题,其中多数是物资、人员、生产和生活条件的问题,这样就需要后勤管理部门进行协调和组织,从而保障企业运营的正常运转。后勤管理的保障功能是企业管理的细节管理的体现,因此后勤管理出现的漏洞就会导致企业运营出现漏洞,这就是后勤管理的保障。

三、做好电力企业后勤管理的策略分析

1.明确后勤管理的重要性

不论是哪个企业后勤管理都会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运营,电力企业尤为重要,通过上述分析不难发现后勤管理对于电力企业的日常工作十分重要,因此必须在管理中明确,即明确后勤保障是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后勤保障可以提高工作人员的凝聚力,提供好的后勤保障和服务可以促进职工的工作热情提高以及团队凝聚力,更好的投入到日常工作中;后勤管理还可以改善企业的面貌,利用各种创建工作,组织协调进行企业环境整理,从而提高企业生产与工作的环境。因此在工作中必须提高对后勤管理的认识,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2.规范化管理

管理的规范是实现管理水平提高的重要基础,任何管理措施的实施都应建立在规范化的基础上,规范对后勤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建立良好管理体制的重要基础。首先,应对后勤的工作规律和内容、需求进行分析,按照后勤工作的性质和工作特征建立完整的管理制度,其管理的目标就是保证电力企业日常工作的顺利进行。如:电力企业的后勤部门应将物资管理作为重点内容,从采购到取用等环节都应进行规范。同时明确管理的职权范围和责任,建立责任制的管理模式。其次,后勤工作必须以人为本,工作上应将电力企业职工的意愿为转移,按照工作人员的日常需要进行服务提供和物资保障等。因此在工作内容组织与管理中应围绕职工需求为主导。最后,在后勤管理中应强化统筹意识,在企业环境改进、服务改进、物资管理改进上应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建立一个全员统一的服务标准,这样就可在工作中实现规范管理,同时在规范化构建中重视对制度的完善,将各项工作内容落实到制度上,要保证后勤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查,并明确职责,落实岗位制度。

3.实现精细化管理

精细化的管理是针对复杂管理内容而构建的管理模式。电力企业的后勤管理内容复杂且繁琐,因此在管理中必须重视对细节的控制。因此在实际的管理可以利用精细化管理的思路实施管理。首先,明确精细化管理是后勤管理的必然思路,因为面对复杂的管理内容必须有细致的规范和制度,因此精细化管理可以提高后勤管理工作对各项工作的管理力度。同时精细化管理也是整个企业需要实现的管理模式,电力企业的性质决定其具有公益性,因此服务与保障也是电力企业运营的重要目标,而后勤管理也是需要提供优质的服务,所以精细化管理的实现是电力企业管理及其后勤管理的契合点,所以利用精细化管理来提高后勤管理的质量,也是企业战略的需求。最后,精细化管理可以帮助后勤工作提高管理效率和效益。后勤管理从狭义的角度看就是一个“花钱”的部门,消耗企业管理成本来保障运营,因此后勤工作的成本控制是其管理的核心问题之一,如果利用更少的投入而获得更好的服务效果是电力企业后勤管理需要解决的问题。而精细化的管理这可以从细节入手,对成本与服务质量提高进行权衡,更好的控制浪费而将优势资源利用到提高服务上,这样在无形中就提高了电力企业后勤服务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技术能力等,从而实现更好的服务保障。

4.重视队伍素质提高

管理事在人为,因此任何管理体制完善和水平提高都离不开人的作用,在实际的管理中人员的素质和管理水平将决定电力企业后勤管理的效果。因此在工作中应重视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和选拔,因为多数管理人员是一线人员调度,因此工作中难免有不适应后勤管理需求的问题。这样的情况应得到重视,应重点对管理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主要是针对先进的管理措施,如信息化管理技术等进行培训,使得管理人员具备技术能力,可以熟练的对各项管理系统和业务熟练起来,提高管理的效率。另外,还应对管理人员进行在职培训,即利用日常工作的间隙进行培训,对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等进行培训,使得后勤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提高素养,提高对后勤管理的认识和管理能力。

四、结束语

后勤管理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影响因素;优化策略

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对于提升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水平与效率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对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的各类影响因素做出认知,则是提升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成效的重要前提。因此,对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影响因素及其优化策略做出研究与探讨,对于提升高校后勤管理与服务水平具有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

1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影响因素

1.1人力资源因素。(1)信息化意识。当高校后勤管理工作者没有意识到管理信息化对提升后勤管理水平的重要性时,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也难以得到有序、有效的开展,因此,后勤管理工作者的信息化意识,是制约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后勤管理信息化没有被当作高校发展过程中战略性的任务来对待,与后勤管理信息化相关的规划、制度、组织等也难以得到有效完善,这将直接导致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出现流于形式、停留于口号层面的问题。(2)信息化技术人才。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不仅需要后勤管理人员的重视作为支撑,而且离不开信息化技术人才的参与。在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实践当中,后勤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人才、信息系统应用人才、信息系统维护人才缺一不可。与此同时,为了实现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后勤管理工作需求的良好对接,高校也需要一些既懂信息化技术,又懂后勤管理工作的人才,而这些专业性人才与复合型人才的缺乏,则必然会对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产生不容忽视的制约作用。(3)信息化建设经验。当前,我国高校在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经验欠缺的问题,而这一问题的存在,也为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带来了较大的挑战。一些高校受到自身人力资源、技术资源以及资金资源的限制,而没有自主开发后勤管理信息化系统的能力,因此,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信息化服务商开展信息化系统的开发是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常见做法。在这种模式下,由于高校欠缺信息化建设经验,所以存在盲目听从信息化服务商建议、导致信息化系统与后勤管理需求难以实现有效对接的风险。1.2管理制度因素。(1)信息化建设标准。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需要规范统一的标准作为支撑,但是在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实践中,经常出现没有开展充分的科学调研就急于开展管理系统建设的情况,这不仅导致后勤管理信息化系统在使用过程中面临诸多实际问题,而且会制约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如高校中的各级院校后勤管理系统数据标准、软件标准不一致,就会出现各自为政、难以继承的情况。因此,高校不仅需要认识到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优越性,而且需要认识到信息化建设标准统一化的必要性,从而推动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有序、有效开展。(2)信息化应用管理制度。在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完善的信息化系统使用制度,是确保信息化系统发挥出提升后勤管理工作成效作用的重要保障。在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应用实践中,不仅需要对系统应用权限进行科学合理的界定与划分,而且需要对具体的工作流程、使用流程做出严格规定,只有如此,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系统的使用才能够得到必要的约束。但是在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当中,重视开发而轻视使用的情况客观存在,信息化系统应用过程中的制度建设工作更是容易被忽略,这不仅会导致后勤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应用出现各类问题,而且也会制约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持续发展。(3)信息化管理制度文化。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的制度文化,不仅需要具有完善性和可操作性,而且需要具备良好的执行效果,这对于体现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系统价值、提升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成效具有重要意义。制度文化的构建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高校能够重视引导后勤管理工作者重视传统工作思想和工作理念的转变,不断强化后勤管理人员开展信息化建设的意识,并在信息化系统的使用中对自身的行为作为严格约束,从而构建起良好的信息化管理制度氛围,继而为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

2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优化策略

2.1更新管理理念。在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中,需要构建起领导重视、教职工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因此,高校需要转变后勤管理观念,为后勤信息化建设提供更大助力。在此过程中,首先,高校需要树立服务为本的管理理念。一方面,高校需要重视提升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人员的信息素养,依据后勤管理工作实际需要,对后勤管理工作人员的信息化意识、信息化知识以及信息化技能提出明确要求,并开展显影培训,从而提升高校后勤单位的服务能力;另一方面,高校需要针对教职工以及学生对后勤管理工作提出的要求,为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指明方向,这要求高校能够针对后勤管理需求开展充分、广泛的调研,并将调研结果作为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方案优选与实施的重要依据,从而确保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成效与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需求实现紧密对接;其次,高校需要构建起知识型的后勤管理队伍。虽然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开发可以外包,但是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系统的使用以及持续优化则需要后勤管理队伍来开展,为此,在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系统开发完成之后,高校需要重视后勤管理队伍信息化素养的进一步提升,通过鼓励与引导后勤管理队伍开展自主学习、知识共享,更好的体现出后勤管理信息化系统的作用与价值,并促使后勤管理信息化系统能够根据学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发展实现不断的改进与完善。2.2完善管理制度。在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中,管理制度的完善主要要求高校从两个方面做出努力:首先,高校需要对信息化管理制度做出完善。在此过程中,高校需要将信息化管理理念与现有的后勤管理理念融合起来,根据后勤管理工作实际需要,实现信息化管理理念与后勤管理理念的对接。与此同时,现有的后勤管理工作制度,应当以适应信息化管理需求为依据,在开展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做出适当调整,从而确保后勤管理制度能够适应后勤信息化管理工作趋势的发展,促使后勤管理工作在信息化环境下能够始终处于主动状态。为了确保后勤管理制度具有良好的执行效果,制度中的每条规定都应当有章可循,并具有良好的监督与评价体系作为保障,从而避免管理制度流于形式;其次,高校需要对信息化建设工作做出科学的总体规划,推动信息化建设标准的统一化。在此过程中,高校需要协调各院校中所开展的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对后勤信息化管理中的技术规范、基础设施规划、用户使用规范等做出统一规定,从而确保高校能够从全局掌握后勤管理工作开展状况,并提升各院校后勤管理系统的开发效率和应用成效。

作者:张平 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王铁.论高校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8):74-75.

[2]王海格,富婷.对于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概述和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33):24-25.

后勤管理论文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注重人力资源管理,挖掘人力资源潜力是 企业 的生命力所在。在高校后勤 社会 化过程中,模拟企业化运作模式或实行企业化管理势在必行,如何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作用意义重大。文章在对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 问题 进行综合 分析 的基础上,拟就提出充分规范管理的有力措施。 【论文关键词】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的第一资源,逐渐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在以管理服务为主的事业型单位向以经营服务为主的企业型实体转变及 发展 过程中,如何管理高校后勤人力资源,为后勤改革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已逐渐成为后勤改革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的现状及问题 回顾高校后勤改革的发展历程,几乎所有高校都在人力资源开发层面采取了相应措施。如在人员管理上打破终身制,实行了全员聘任合同制,打破干部工人界限,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在分配形式上打破铁饭碗,推行了工资制度改革,不同程度地打破了原有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实行了基础工资+岗位工资+绩效工资的具有企业性质的工资制度;在管理制度上初步建立了一套比较符合当前高校后勤特点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如:干部聘任办法、绩效考核办法、奖惩规定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人力资源进行了开发,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人员的积极性[1]。但是,实事求是地讲,从后勤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上看,多数高校后勤对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着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力度不大等问题。其主要表现在: 1.从管理主体来看,后勤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功能弱化。具体表现在:人力资源多头、多层管理,人事管理随意性较大。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些职能,如:招聘、员工晋升和降级、绩效考核等职能都由直线部门直接管理,整合于一般管理之中[2]。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停留于传统的人事管理,整日忙于具体事务,对于许多事情通常都是按领导意图办事,被动做出反应。其工作可概括为“抄抄写写、调调配配、进进出出、上上下下”[3]十六个字。对于工作分析、 教育 培训等在工作中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运用,离“以人为本,注重潜能开发,讲求投入产出,进入决策过程”的主动开发型工作相距甚远。 2.从管理对象上来看,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高校后勤企业是劳动密集型服务企业,人员队伍庞大。从其人员构成来看,存在着“两多现象”,即土地征用工多、临时工多,普遍存在着文化素质较低、观念更新不足、技术水平不高、服务意识淡薄、管理能力不强的问题。另一方面,优秀管理人才和员工骨干缺乏,根据“二八”法则,一个企业中的八成业绩是企业中二成员工创造出来的,这二成员工被称为企业的关键员工[4]。高校后勤 目前 正是缺乏这种关键员工,要想推动学校后勤企业发展,关键员工有着非常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如何吸纳培养高素质员工是当务之急。 3.从管理效果来看,在人职匹配、功效挂钩方面存在问题,不能有效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高校后勤企业是计划 经济 的产物,虽然近几年在政府的统一主导下进行了社会化改革,但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并没有良好的基础。加之在传统的后勤管理体制 影响 下,高校后勤系统工资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现象仍然存在;以及后勤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因人设岗、用人不当、人浮于事等现象,导致后勤职工的工作积极性难以调动,工作的主动程度、负责程度、规范程度均较低,更缺乏创造性。 二、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 方法 、对策 基于目前高校后勤人力资源与后勤社会化目标不相适应的状况,我们应当把人力资源管理作为挖掘潜力、创造收益的投资方式,作为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作为提高服务质量、确保保障有力的重要举措,加以推广。根据上述的几个问题,我们认为当前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应主要采取以下几方面的对策: 【论文摘要】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注重人力资源管理,挖掘人力资源潜力是 企业 的生命力所在。在高校后勤 社会 化过程中,模拟企业化运作模式或实行企业化管理势在必行,如何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作用意义重大。文章在对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 问题 进行综合 分析 的基础上,拟就提出充分规范管理的有力措施。

后勤管理论文范文第9篇

1.1服务技术的专业性

医院后勤的各类服务都有其具体的专业技术要求。随着医院现代化设备设施的更新换代,仪器设备、建筑与设施、环境净化、病人饮食营养以及经济成本分析等都有着自己的专业标准,其专业技术要求亦远远超过了以前,搞好服务是后勤工作的根本。

1.2管理创新是医院后勤社会化的发展动力

由于受传统体制的制约,管理者在思想上缺乏创新意识,在实践中缺乏灵活性和激励性,总体上仍然是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运行模式,摆脱不了“小医院、大社会”的“医后一体”的管理体制。传统医院管理理念的多种弊端和缺陷使医院在精力、人员、经费等方面背负沉重负担,不能很好地为临床一线服务,引发临床科室与后勤部门之间的诸多矛盾,医院后勤改革势在必行。

1.3三是支部和党员的作用在重大和突击任务面前表现明显

如先进性教育时期,各党支部均能够认真对待每一项工作,非典时期,广大党员纷纷请愿要求去一线工作等。

2、医院后勤支部面临的问题

2.1医院后勤支部建立面临的问题

医院后勤支部中的人员队伍知识结构偏低,业务事物繁杂,理论学习深度不够,学习热情不高流于形式等问题,干部和职工分工领域多、杂,支部工作不易深入。这些情况的出现,对医院后勤支部建设更好更快地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2.2思想政治工作多少存在着流于形式

思想政治工作多是靠指令性动作的问题。大报告、大动员、大学习、大声势。在评价上,过于注重开会的次数,参与人数、活动多少、标语多少等。这实际上是一种思想政治工作“粗放”方式。只重视“文山会海”,不分对象,层次特点斩“一刀切”的办法,做起来省劲,看起来热闹,谈起来有声势,但效果却不是最佳的。面对新形势下后勤工作的繁忙性、应急性、专业性、社会性、广泛性、分散性的特点,导致思想的多元性问题的隐匿性思想工作的艰巨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频繁开展大型整体统一活动的条件与可能。单靠大面积“粗放”型作业,导致思想工作四难:即人员难以集中,时间难以利用,内容难以落实,效果难以保证。为此,我们注重由单纯大规模、大声势的集体活动向实效、分散、业余、个别、开导式、座谈式、情感式等方面转变。

2.3医院支部发挥作用情况不平衡

对自身所肩负的责任认识不清,对党建工作重视不够,工作力度不大,凝聚力不强,战斗堡垒作用不明显。支部对院党委分配的指令性工作任务普遍完成得较好,但一些支部对日常工作的落实不够扎实。如在检查中发现有少数党支部不能按时组织党员和职工进行政治理论学习。

3、医院后勤支部更好发展采取的策略

3.1重视协调,支持党支部发挥效

深化落实,以人为本,强调精神追求和使命意识,后勤保障是医院治病救人的环境保证,后勤工作的好坏紧接关系医生治病救人的效果,激发人员爱岗敬业,以本职为荣的情怀。支部是科室政治领导和团结的核心,负有服务、监督和保证职能。明确了党支部的地位、作用和任务,也要相应地赋予党支部书记履行职责的权利。根据高校组织工作条例及校党委有关文件精神,我院对党支部书记享有和科主任等同的中层干部待遇,在考核、参加院例会和职务补助等方面均纳入中层干部管理范畴,这既是对党支部工作的加强与支持,也是对支部书记工作的肯定与认可,有利于确立党支部的地位和调动支部书记工作积极性。在党支部对科室业务工作的配合与监督过程中,有个别科室的业务干部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党支部的监督与参与,认为业务工作与支部工作无关,也有个别支部对监督与参与工作缺乏主动性。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加强了院党委委员和党员院领导联系党支部制度,对党支部与科室在配合上存在障碍的当事人由联系该支部的党委委员或党员院领导出面协调,做好说服教育与思想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有效地化解了矛盾,达到业务工作与支部工作两促进。

3.2加强政治思想工作,激发主人翁责任感

强大的政治思想工作是后勤改革成功的重要保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关心人、爱护人、发现人、培养人,人是组织中的第一资源,人的内心动力才是组织发展的不竭动力。最完美的制度也只能使员工发挥出他的基本能力,而无法释放出他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通过全面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创建良好的文化氛围,激发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搭建起员工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激励员工最大限度地发挥潜力,实现自我价值,才能使组织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后勤保障中心通过开展多种寓教于乐的企业文化活动来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强化员工的爱岗敬业意识,在工作中树立“有作才有为,有为才有位”的观念,通过良好的工作作风、精湛的维修技术、热情的服务态度、高效的工作效率来树立我们的新形象。明确服务方向,树立后勤人员的良好形象后勤部门是医院正常运转的保障系统,是医院开展医疗、教学、科研等工作的基础。它不仅为医疗活动提供保障条件,而且还为病人和医院职工提供生活服务。因此要搞好医院后勤的管理,充分发挥后勤的功能和作用,以便更好地为病人服务。首先对后勤职工要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加强服务意识教育,以提高后勤人员的自身素质和思想觉悟,增强后勤人员对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明确服务方向;其次要主动当好配角,把为医疗、临床服务摆在第一位。要急医疗、临床之所急,想医疗、临床之所想,坚持对工作认真负责,讲求质量和效率,积极主动为临床一线服务。医院后勤工作是整个医院工作的基础,后勤工作做好了,不仅可以使医院正常运转得到重要支持和保障,还可以树立后勤人员的良好形象。

3.3党团活动形式多样,不走形式

通过开展各种教育要切实让大家受到感染、感动,适当举办素质培训班,提高队伍人文素质、精神素质、技能素质等。比如,通过每年举行1~2次“支部书记论坛”,在理论学习和交流的基础上,联系工作实际确立论坛主题,增强论坛实效性。例如,以讨论如何“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工作”、“业务科室党员如何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等为主题,要求科室业务领导也来参加论坛,积极探讨,认真总结,促进党务工作与业务工作有机结合。近年来,医院后勤支部以创先争优活动为抓手,进一步解决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增强党员队伍的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更好地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汇聚成为推动医院科学发展的强大力量。开展“争创示范病区、示范窗口”和“创党员先锋模范岗,评优秀共产党员”的活动,积极探索党员管理长效机制。组织“大手牵小手,爱心献社会”“发扬革命传统,学习先进典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等一系列主题鲜明、生动活泼的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参观西山高科技农业园、常熟蒋巷村党支部建设的先进经验、盐城新四军根据地、苏州革命历史博物馆和重温入党誓言等,帮助全体党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3.4党员发展工作

3.4.1坚持党员标准

保持党员的先进性,提高党员的质量,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重要条件。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激励各级党组织履行职责创先进,广大党员立足本职争优秀,会更好地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科学发展的优势、把党的组织资源转化为科学发展的资源。

3.4.2提前注重素质培养,尤其加强思想教育

注重素质的培养,使得党员、预备党员能全面发展,并具备基层表率作用,避免把发展党员作为一种条件或好处的利益行为,用争优创先活动和意识激发群众想进步要求的愿望。加快后勤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后勤人员文化素质提高,更好地传承医院历史文化,用医院文化团结人、教育人、凝聚人、引导人,以形成有利于医院改革发展、有利于后勤人员队伍建设、有利于提高后勤人员文化素质的良好局面。医院后勤管理人才培养工作规范既是工作标准和尺度,又是一种管理行为。对于后勤管理成绩突出的优秀人员该提干的提干,该入党的入党,该加薪的加薪,引入竞争机制,建立一支责任心强、业务过硬、年龄结构合理稳定的后勤管理队伍。

后勤管理论文范文第10篇

1.1服务性

服务性是高校后勤工作的最根本的特性,是由后勤工作的宗旨与出发点所决定的。高等艺术院校中,后勤集团所服务的对象个体差异是要远大于普通院校的,他们年龄差距大,文化水平悬殊,爱好、情趣各异,甚至对吃与住都有特殊的个体要求。比如,后勤集团在考虑修建艺术院校建筑时,就要充分考虑到各个专业需求的不同:戏剧与舞蹈专业要求教师明亮宽敞,而美术专业的人体课程则要求在封闭环境进行,音乐专业要求琴房隔音效果较好,同时版画专业则要求教师能够按照印刷设备。

1.2育人性

学校是育人的场所,而后勤属于学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们在强调后勤的服务性的同时,往往不太重视后勤的育人性。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围绕教学育人展开,后勤工作也不例外,并且,后勤有着明显的育人特征,在很多方面更加关注品德、传统文化、中国传统礼仪等方面的内涵,让师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得到情操陶冶和精神洗礼。

1.3行政管理性

后勤作为学校的职能部门之一,必然具备一定的行政管理特性,统筹协调才能更高效的扮演好服务于学校教学的中心任务。高等艺术院校不同于其他普通院校教学,师与生的比例较大,人员比较分散,住房容纳率小等特征都较为突出。所以,近几年来,为了突出后勤管理工作服务于教学的功能,诸多高等艺术院校都积极探索行政制度建设,加强后勤管理。对于院校房产、物质供应、伙食医疗等多方面进行制度管理,取得较好的效果,保障了学校良好的育人基础。

2.高等艺术院校的后勤管理的教学服务功能

高等艺术院校后勤工作,是学校日常教学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有效的后勤管理工作,能够提高学校财力物力的利用效率,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服务与学校的教学工作。具体来说,其教学服务功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创设良好教学环境

高等院校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水平与性格情操方面都责任重大,现代教育学认为,在学生的性格形成过程中,环境质量与学生的性格成形息息相关。学校的建筑风格、绿化带修建、名言警句选择以及校园文化布景,都对学生有着强烈的暗示性,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从实用到艺术到绿化、美化、净化、知识化,这些都能够感染与熏陶学生,在高等艺术院校中,学生的艺术与环境的感知力更强烈,所以优美环境的创设显得意义独特。对高等艺术学院而言,教学与育人目标有着更高的艺术追求,雅静整洁的校园环境,别具风格的校园布局,都是培养学生审美观、艺术鉴赏力的外部环境,所以校园环境的创设在高等艺术院校有着更为特殊的教学意义,而校园环境的整体布局与细节塑造都要有赖于后勤工作实施,后勤管理工作从校园环境创设角度能够极大的支持学校教学工作,积极培养学生,陶冶学生。

2.2建立全面的教学物质保障

对高等艺术院系而言,教学基础设施如教学设备、体育器材、艺术器材校园网络以及食堂、宿舍等,都是学校正常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物质保障。学校基本设施的建设水平与物质体系构成,直接影响学生与教师的生活水平与教学水平。后勤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就是为广大师生解除后顾之忧,反之,如果没有有力的后勤物质支撑,将大大削弱学校的教学秩序与教学有效性。尤其是随着现代化教学理念的深入,高等艺术院校迫切需要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与理念。这同样需要后勤管理工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校园网络、增添多功能教室,艺术院校则对音乐、绘画、舞蹈等多专业的现代教学器材等设施方面加强建设。从这个层面来讲,后勤工作的物质保障意义就更为突出。

2.3提高福利稳定师资队伍

高等艺术学校教师人才队伍对于学校的教学水平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师资队伍的水平与稳定性对于学校的教学活动是最为重要的保障。为此,提高教职工的福利待遇对于教学育人有着重要意义。福利待遇水平的提高,有要落实到后勤工作的各个领域,需要后勤管理认真研究,总体布局,细致开展。首先对于教职工尤其是青年教职工的住房问题、配偶和子女的就业问题,是稳定教职工队伍、提高福利待遇的首要问题。许多学校通过争取上级行政拨款、多渠道筹集资金等方式解决了教职工的住房问题,后勤工作成效显著。对教职工“安教、乐教、善教”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其次,提升教职工的可课余生活水平,在校园内广泛建设诸如羽毛球场、乒乓球馆、篮球场等体育基础设施,增大花草种植面积,组织校内外教职工活动,营造良好的教职工生活氛围。这些内容的实现,都有赖于后勤管理工作对于教职工福利费用合理而高效的利用。具体到高等艺术院校,教学与人员都较为分散,更需要结合院校特性加强后勤规划与管理,对住房、食宿、教职工待遇与福利加强管理。留住优秀人才,稳定师资队伍,是后勤管理工作对教学服务的又一重要贡献。

2.4改善生活条件,促进学生成长

除了基本的水、电、住房等住房设施供应,高等艺术院校的住房更需要后勤管理投入更多的规划与更细致的宿舍建设。其次,从餐饮方面来讲,高等艺术院校也普通院校的银饰供应就更为特殊,需要注意的地方更多。比如,声乐专业的不易吃辣椒、表演与舞蹈专业的忌讳肥肉等等,这需要后勤管理有着更为细致的划分与实施措施。在住宿、餐饮方面,高等艺术院校对于后勤管理工作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也是艺术生培养的客观需求。高等艺术院校后勤管理工作不仅仅是要解决学生“有得吃”与“有的住”的问题,更是要解决“吃有挑选”、“住有格调”的问题,后勤工作不可谓不细致。这就要求后勤管理精打细算,合理安排与调整,积极适应艺术培养的客观需求,满足各个专业的实际需求。从这个意义来讲,后勤管理工作提升学生生活水平、保障良好的住宿环境,对于学生积极学生参与教学有着非常基础而又细致的意义。

3.结论

后勤管理论文范文第11篇

后勤服务的对象是寄宿学生,而寄宿生赖以生活的场所需要良好的硬件设施,因此,硬件设施的好坏对学生的寄宿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甚至可以说,良好的硬件设施就是良好寄宿生活的一半。首先,要加强学校食堂建设。学校食堂建设关系到寄宿生的饮食问题,正所谓民以食为天,寄宿生离开父母和家庭,要在学校里独立生活,吃饱饭、吃好饭能让寄宿生减少对家庭和父母的思念,进而安心学习。同时,科学丰富的饮食对正在成长身体的学生来说也非常重要。其次,要加强宿舍建设。宿舍是寄宿生就寝和课余生活的重要场所,良好的寄宿条件和温馨的宿舍氛围有利于学生的休息,减少学生对寄宿的抵触情绪,让其安心于寄宿生活,最终促进其学业的提升。要特别重视宿舍文化的建设和创新,良好的宿舍文化能够促使宿舍内成员的团结互助,在学生心理产生家的归属感,相反,不和谐的宿舍氛围会导致宿舍内矛盾重重,不利于学生安心学习。第三,要加强学生活动设施建设。寄宿生饭后活动场所仅仅局限于学校内,如果没有丰富的活动器材和形式多样的活动内容,单一而乏味的活动会滋生偷盗、学生矛盾等不良行为,因此,丰富的活动器材和多彩的活动内容是后勤建设的重要方面,对寄宿制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有重要作用。

二、整章建制,加强后勤管理制度建设

制度是行动的指引和监管,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寄宿制学校的良好运转离不开后勤服务工作的高效有序,想要做好后勤服务工作,首先要建立健全各项后勤管理制度。本文认为可以将后勤管理制度分为三个大块,即饮食安全管理、宿舍安全管理和水电暖基础保障管理。饮食安全管理方面,要从食堂工作人员检疫、食材进料监管、食品加工流程、饭菜留样等方面确保饮食安全;宿舍安全管理方面,要从就寝制度、宿管值班制度、学生执勤制度、宿舍文化建设方案等方面入手,将学生的住宿安全放在首位,用制度确保宿舍安全;水电暖基础保障方面,要从学生的需求和寄宿制学校的有序运转入手,将水电暖维修、故障排查、日常维护等内容纳入到管理制度当中,为常规工作提供制度保障。只有建立完善了管理制度,后勤工作才能够有序高效的开展。

三、提升后勤人员专业素养

农村寄宿制小学由于地处偏远,条件艰苦,加之经费短缺等原因,在教师的配置上不能够完全满足后勤工作的需要,这就要求现有的后勤工作人员不断提升自我素养,胜任各项工作。首先,在人员安排上要科学合理。后勤人员因为其从事的工作比较琐碎繁杂,也有许多体力工作,所以在在人员安排上,既要有中老年教师,也要有青年教师。其次,要定期对后勤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后勤工作中需要接触电、水管、机械等器具,要求后勤工作人员掌握一定的机电知识,定期对他们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能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确保后勤工作的有序开展。同时,对宿舍管理教师进行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的培训,提高解决宿舍矛盾的能力,形成宿舍文化创建能力,保证宿舍建设有序开展。第三,合理激励后勤工作人员。后勤工作繁重而且比较脏和累,所以后勤人员时不时会产生抱怨和抵触心理,做好后勤工作人员的心理调适和引导,同时科学的评价他们的工作,并给予一定的激励,最终确保后勤工作人员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

四、加强财务管理

后勤工作是学校正常运作的生命线和保障点,正如油一样,学校的后勤工作需要资金的大量投入。学校经费中很大一部分就是投入到了学校的后勤部门。正因如此,就更需要将资金花在该花的地方,让花出去的每一分钱都发挥它的作用。首先,学校要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严格控制资金的使用,从资金的使用起点到最终产生效益都要有严格的监管。其次,资金的使用要经过校委会的批准,杜绝领导拍脑袋决策,尤其是后勤资金的使用上,总务主任要经过多次论证之后拿出可行的方案,才能将资金落到哦实处。只有加强财务管理,在后勤工作中才能既不浪费钱财,又能合理使用资金,确保后勤工作的高效开展。

五、创新后勤管理理念

后勤管理论文范文第12篇

【论文摘要】《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的颁布实施,从政策上明确了对高校后勤企业的有关经营活动实行减税和免税,但是,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却遇到很多问题。因此,研究中国高校后勤领域税收政策的历史和现状,对于深化高校后勤实体社会化改革,加强高校后勤实体税收管理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随着高校“教育产业属性”的提出,高校后勤不再只是高校内部一个封闭的特殊市场,正日益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税收角度来说,这就意味着高校后勤经济实体作为一个独立的纳税人,享受和承担税法规定的权利与义务。这不仅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还可以为国家贡献税收。同时,高校后勤社会化后,可将主要精力用于教学和科研,减轻我国长期以来计划体制模式下高校办学形成的沉重负担。

1高校后勤实体改革涉及的现行税收政策

(1)增值税。对高校后勤实体为高校师生食堂提供的粮食、食用植物油、蔬菜、肉、禽、蛋、调味品和食堂餐具,免征增值税;经营此外的商品,一律按现行规定计征增值税。对高校后勤实体向其他高校提供快餐的外销收入,免征增值税;向其他社会人员提供快餐的外销收入,应缴纳增值税。

(2)营业税。对从原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剥离出来而成立的进行独立核算并具有法人资格的高校后勤经济实体,经营学生公寓和教师公寓及为高校教学提供后勤服务而获得的租金和服务性收入,免征营业税;对社会性投资建立的为高校学生提供住宿服务并按高教系统统一收费标准收取租金的学生公寓取得的租金收入,免征营业税。但利用学生公寓向社会人员提供住宿服务而取得的租金收入,应按现行规定计征营业税;对设置在校园内的实行社会化管理和独立核算的食堂,向师生提供餐饮服务获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

(3)所得税。《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明确规定免征企业所得税,2006年8月18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的100号文《关于经营高校学生公寓及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彻底取消了高校后勤享受的免征所得税的税收优惠政策。

(4)房产税、耕地占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税收的征收规定。对高校后勤实体,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对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因建学生公寓而经批准征用的耕地,免征耕地占用税。对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费附加,由于是以实际缴纳的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三税税额为计税依据,按照一定的比例附加征收的,在免征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三税的同时,也免征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

2高校后勤实体改革税收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税收法规滞后,政策法规不明确、缺乏连续性,直接了税收征管工作的有效开展。政策法规不能及时反应和规范高校的后勤改革。2000年以来,以高校扩大招生这一政策背景所带来的高校大发展和引发高校投资多元化,以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引发的高校资产经营盈利性,在税收政策层面上开始把高校纳税主体从免征范围放置于实际征收范围中去。

严格说来,文件通知并不等于法律法规,其严肃性和刚性都严重缺乏。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发展,原有的《通知》已不能适应客观经济形势的变化,税收征管中存在一些不明确问题,难以保证税收征管及时到位。

(2)高校后勤实体自身的改革不规范、不彻底,客观上为税收征管带来了难度。税收征管的规范化与否,与高校后勤实体的改革是否规范,是否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表面上看,几乎所有高校都已完成了后勤系统的剥离,实现了独立纳税人的过度,但实际上,有些学校的后勤改革是在走过场,实质上并未发生变化。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产权明晰,权责分明,我国高校后勤资产的所有权在国家,占有权在高校,后勤实体对后勤资产只有不完全意义上的经营权,没有对其所经营资产的占有权、收益权和处置权。后勤实体不是真正的法人主体,也就不可能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这一切从根本上妨碍了高校后勤改革,客观上为税收征管带来了难度。

(3)税收征管和手段滞后,管理不及时、不到位,漏征漏管现象严重。税务机关对高校后勤活动的税收征管基本上仍限于对高校后勤对外服务部分,而对于由学校后勤部门直属的、专门为学生提供食宿及日常生活服务的机构,这一部分潜在的税源,未能进行有效的登记和管理,造成该部分税源疏于监管,造成税收征管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服务的管理不到位。

3高校后勤实体税收规范化管理的思考

(1)完善税收、行政法规,为高校后勤社会化税收规范化管理提供法律保障。关于高校后勤实体的税收立法,应本着有利于征收管理、有利于依法治税、减少涉税争议、加强监督管理的原则进行。对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税收管理,要本着有利于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服务于、服务于社会的原则进行,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税收对高校后勤社会化的规范化管理,促进高校后勤组织的规范运转。

(2)改进税收征收管理手段,加强税收信息化建设,逐步使高校后勤实体的税收征管进入正规轨道。对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税收规范化管理必须以信息化管理为手段,把税收信息化建设作为规范化管理的切人点,完善税收管理信息系统。税务机关要积极构建功能齐全、提升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加强系统管理,确保信息安全,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3)加强相关部门联合,健全和完善社会综合治税机制,全面加强对高校后勤实体的税收管理。因为高校后勤实体的经济活动涉及到工商营业执照的领发,涉及到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等多个税种的税款征收和缴纳,涉及到对高校的财政拨款等诸多问题,涉及到国税、地税、财政、银行、工商等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为了更好地促进高校后勤改革,带动高校发展,完善税收管理,需要上述部门之间加强协调与配合,扩大信息交换的范围,实现社会信息资源共享。

自2000年国家出台对高校后勤实体的政策以来,几经变更,形成了对高校后勤实体相关税收政策的不断修改和变化,也加重了税务部门对于高校后勤实体税收管理的难度。面对这样的现实,加强对高校后勤实体的税收规范化管理,亟待解决。这不仅关系到税务机关对高校后勤经济实体的税收管理,更关系到如何发挥税收调节经济、服务于经济、服务于社会的作用。在我国税收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的今天,加强对高校后勤实体的税收管理作为国家税收工作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后勤管理论文范文第13篇

1.高校后勤管理的地位不突出。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教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的办学规模迅速扩张。然而,在盲目扩大办学规模的同时,一些高校只重视教学方面的工作,却忽视了后勤管理工作,严重影响了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使其成为了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

2.运行机制不完善,服务水平落后。

长期以来,高校后勤工作采用粗放式的管理,管理体制相对落后。同时,后勤部门不重视自我宣传工作,直接影响了服务效果,服务工作常常处于被动状态。

3.高校后勤管理队伍臃肿,人员配备不科学。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办学规模的日益壮大,后勤工作需要的人员也越来越多。臃肿的后勤管理队伍,已经严重的挤占了高校的教学与科研资源。人员配备不科学成为后勤管理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有后勤员工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及职称结构不合理。首先,拥有专业知识的人员很少;其次,多数专职后勤人员知识老化,其理论、业务水平均有待提高;再次,计算机的广泛运用,后勤工作交流也越发频繁,既精通软件又熟悉后勤业务的复合型人才相当缺乏,精通外语的后勤员工更是凤毛麟角;第四,后勤工作者中的高级职称比例较其他部门偏低,职称结构不合理。

4.思想观念落后,人员素质低。

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的影响,高校后勤服务一直是以福利性质存在,后勤人员思想观念落后,竞争意识不强,缺乏主动性。服务工作常常处于被动状态。此外,知识经济时代对后勤工作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许多工作者是滥竽充数,达不到这样的要求,直接影响了工作的效果。

二、构建节约型的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随着办学规模的日益壮大,高校俨然形成了一个小型的社会,其资源占有和能源消耗较大,创建节约型校园成为高校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后勤是倡导和执行节约的重要部门,承担着全校后勤服务保障系统的运行管理工作,是构建节约型高校的主导力量。建立一套适应新时期高校教育发展的后勤管理服务新体系,就成为高校完成教育改革、完善教育体制的重要任务。

1.重视高校后勤管理的地位。

高校后勤管理与高校的日常工作息息相关,在高校发展中,教学与后勤都非常重要。高校要以教学为中心,积极主动做好后勤保障工作,要认真分析后勤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并探究更好的管理方式。随着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管理方式的转变,缺乏竞争力,效率低、办学质量差的高校势必会遭到淘汰。高校只有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才能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进一步扩大规模,提高学校知名度,进而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2.构建节约型的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高校后勤主要包括:校园建设规划、土地使用、基本建设、水电等能源的使用和管理、固定资产的采购使用和管理、师生生活后勤保障等,它涉及到高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后勤管理应改变传统的管理理念,融合系统管理、人本管理及精益化管理等理念。在高校发展的规划、政策和过程中,渗入节约型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规范、标准和原则,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服务质量,促进高校科学、健康的发展。

2.1精减高校后勤管理队伍,科学地进行人员配备。

随着办学规模的日益壮大,后勤人员也越来越多,臃肿的后勤管理队伍,不利于后勤管理工作的良性开展。因此,精减高校后勤管理队伍,科学地进行人员配备非常重要。首先,细化后勤内部管理,明确管理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做到环环相扣;其次,规范后勤各岗位职责、工作程序及优质服务标准,调动员工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再次,科学地进行人员调配,人岗合一。

2.2更新思想观念,提高后勤人员素质。

高校后勤管理要牢记“以人为本”,更新员工的思想观念,提高自身素质。首先,高校后勤人员必须正确认识教学工作与后勤保障工作的关系,更新服务保障的理念,树立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服务保障理念,牢记后勤三服务:为教学、为教研、为师生服务。其次,转变服务态度,变被动为主动,淡化后勤员工与师生间的距离感。再次,加强职业技能训练,提高后勤员工职业素养素质。如,开展后勤技能大练兵活动,训练后勤人员一专多能及应急事件的处理能力。

2.3完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提高服务水平。

高校后勤应改变原来的管理体制,凸现“节约”,建立科学合理的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如:引入文化导向机制、风险分析机制、绩效考评机制、激励约束机制、行政问责机制等,强化全体师生的节能意识,推广应用先进的节能技术。在后勤管理中,可以按企业化管理标准来实现改革或创新,建立、健全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覆盖到后勤工作的的各个岗位。此外,还应建立监督检查机制,设置服务监督热线电话,及时发现问题,积极核查,并实时公布处理处理结果。

三、结语

后勤管理论文范文第14篇

在当今市场激烈竞争的条件下,企业后勤工作如何适应新的形势,更好地服务于生产和社会,提高后勤服务质量和效果,并且尽力减少开支,积极组织创收,应引起企业后勤管理人员的思考。笔者认为:企业后勤管理人员应当强化以下五种意识,从管理中要效益,才能更好地提高企业后勤管理效能。

一、强化创新意识,分析特性,科学管理

在现有企业经济体制下,后勤类似一个小社会,后勤管理人员也仅处于封闭式的调度管理模式,形成了“吃喝拉撒睡,桌椅板凳柜,砖瓦灰沙石,动力水电汽,上下不满意”的被动局面。为彻底改变这种局面、适应新的形势,要针对后勤的特点和现状重新认识,认真分析,实行分类管理和科学管理。

1、 充分论证,认识特性。企业后勤工作主要是为企业各项工作服务,确保企业生产经营工作的正常开展,这是根本宗旨。按其后勤工作内容,通过认真分析,其有多种特性。一是具有服务系统社会性。社会上有的服务项目,企业都相对齐全,机构林立,队伍庞大;二是具有服务范围的广泛性;三是具有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四是服务内容的事务性;五是服务计划的多变性;六是后勤职工文化素质的差异性。

2、区分类型,归类管理。按照后勤服务工作特性,可划分为经营、劳务、技术、供应。在管理上可采取多种责任制形式。即:(1)后勤服务对象既对企业,又面向社会有直接经济收入的项目,可采取经营承包责任制。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定额上交,自负盈亏”的核算方式;(2)主要为企业提供保障服务的班组。参照企业化管理模式,采取计时、计价、计量,实行有偿服务,成本核算,定比分成,劳酬自理的核算方式;(3)企业消耗较大的水、电、燃料,采取定额承包责任制,实行计划包干,超罚节奖的办法;(4)服务对象只是对部室,不能单独核算的班组,实行经费奖惩的综合目标责任制。

3、选择项目,推向社会。企业办社会是计划经济的一种传统模式。因此要解放思想,把能够由社会承接的服务内容,先易后难,选择性地交给社会,并逐步推进,最终实现企业后勤服务社会化。

二、增强改革意识,激励竞争,精员高效

对企业后勤原有计划体制下所形成的庞大队伍和人员过剩,人浮于事,效益低下的状况,必须用深化改革的办法加以解决。首先是精减机构,并转职能;其次是深化人事改革,实行定编、定员、定责或以岗定薪。采取双向选择,竞争上岗,末位淘汰,实行竞争聘用下的待岗、转岗、包岗或内退制度,激励竞争,充分调动后勤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危机惜岗意识;三是裁减全部临时工,将大量临时工承担的服务工作交给社会,临时工随转,由所在社区服务单位采取新的用人机制,择优聘用。

三、增强成本意识,控制支出,减低消耗

长期以来,企业职工受旧有观念的影响,工作中客观存在着消耗成本问题被忽略,注重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企业真正意义上的经济效益体现于生产经营收入减去各项成本支出后的可利用资金。目前,各企业后勤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同时,由过去的社会福利性、服务性转变为社会化服务经营性,这是管理理念上的更新。由于企业后勤在原计划经济时代,只讲保障供给服务,不注重质量,忽视消耗成本,大手大脚,服务质量低劣,反而消耗成本过大,甚至资源浪费。正如主业人员所经常批评的“前勤挣钱,后勤花钱”,这种评论应该是客观的,不是实际的。作为企业后勤管理人员应强化成本和效益意识,切实加大管理力度,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寻找后勤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四、增强经营意识,适应市场,搞好创收

搞好服务是企业后勤工作的宗旨。在过去的机制运行中,缺乏经营意识、效益意识,只注重所谓福利,保障供给,而忽视企业经济效益如何。企业应按照当今市场经济竞争的运行规律,大胆探索转换运行体制,实行经营。一是对企业后勤有经营项目,拟定标书,制定考核细则,实行企业内外公开招标,全部推行民营化承包;二是对企业能够进行创收的房屋,特别是门面房、闲置办公房对外开放,公开招租。这样每年可为企业创收若干万元,而且还节约职工工资、修理修缮支出等若干万元。

五、强化攻关意识,协调关系,节支增效

后勤管理论文范文第15篇

1.政策意义

校园管理的进一步强化需要后勤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只有在中学教育、教学工作中建立完备的后勤保障,才能充分发挥高效率校务管理职能,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积极助力。节约型后勤管理建设不但关系到教育资源与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也与十精神高度符合。节约型后勤建设以及管理机制的创新不但是校务管理创新的需求,同时也是市场经济环境下,实施校园绿色集约化管理的出发点。

2.现实意义

节约型中学后勤管理运行机制的创新有利于节约型校园的构建。在校园实际管理中能够有效降低综合成本,实现成本管理的可控性与可溯性。节约型后勤管理机制的建立能够体现出人本管理思想,实现管理系统的最大优化,是精益化校园管理的实现基础。中学后勤管理机制的优化有利于实现后勤工作从“行政型”管理向“竞争型”管理的良性转变,在提高后勤服务质量的同时有效节约运营管理成本,实现校务管理效益最大化。

二、节约型中学后勤管理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

1.节约意识欠缺

由于管理体制不完善,同时由于节约意识的缺失,造成了中学后勤管理机制运行的障碍。节约意识的缺失仅仅指后勤工作人员节约意识欠缺,在整个校务管理中,节约意识还不够深入人心。尤其是在校内后勤基础建设与资金配置方面,有着较大的随意性,缺乏明确的计划部署,难以建立明确的成本意识,尤其是在细节开支中随意性较大,节约意识更为淡漠,难以形成创新节约型的整体工作作风。

2.校内后勤队伍建设相对滞后

在现有中学后勤工作队伍中,还有不少人对后勤工作有片面认识,认为这项工作就是为学校师生的“食住行”提供服务,这项工作没有“技术含量”。这一错误认识造成了后勤工作人员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及后勤管理技能,尤其是在工作队伍建设上,对人员的综合化素质要求较低,有些工作人员甚至没有接受过后勤工作的必要培训。人才素质直接影响到后勤工作的质量以及运行机制的优化。再者,由于后勤管理长期受到计划经济惯性影响,工作人员在“大锅饭”环境中形成了等靠思想,缺乏必要的节约意识和效率意识,后勤部门不具备独立运行能力,依附性强。上级管理关部门对后勤工作缺乏必要重视,尤其是在校务改革中对于后勤管理机制的优化有所忽视,从而造成后勤管理中缺乏创新力与竞争力,缺乏人才效应形成了长效机制。

3.后勤管理缺乏改革魄力

当前,不少中学已经相继在后勤管理引入社会资源,并取得了一定的合作效果,但是,多数中学对后“勤管理社会化”这一改革模式较为排斥,怕这些社会资源的引进影响校园稳定,带来不和谐因素。还有一些中学认为社会资源的投入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与学校“三服务、两育人”宗旨有所背离。还有一些中学看到同类学校后勤管理改革的成效后,跃跃欲试又有后顾之忧,从而形成继续观望止步不前局面。由于后勤管理缺乏改革魄力,造成了不少中学后勤改革“雷声大、雨点小”。

4.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现阶段中学后勤管理,多数是借鉴企业管理的既有模式,在后勤管理中没有实施真正意义的产权改革,尚未建立完善的后勤法人治理模式。虽然后勤管理部门隶属于学校政务管理系统,但是与学校之间却存在着甲方和乙方关系。这样运行机制尚未明确管理者与所有者以及经营者之间的产权关系,仅仅在形式上达成了契约式服务关系,不少中学在后勤制度改革中走向“校内企业”模式。

三、节约型中学后勤管理运行机制创新途径

1.强化业务能力提高节约意识

中学后勤工作是一项繁琐而庞大的工作,不但关系到学校的整体管理方向,同时也要负责全体师生的日常生活,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保障,同时后勤工作还负责管理校内的固定资产,对基础设施进行维护和管理,保障学校水、电、气、暖、网络、园艺等正常运转。后勤工作与师生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稍有不慎就会造成连锁性影响,对学校教务与校务工作的开展造成障碍。因此,后勤工作人员要不断强化自身业务能力,为师生提供更为完善的后勤服务。在开展服务工作的同时,大力倡导节约理念,在与时俱进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后勤人员的综合素质,并将节约型后勤建设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后勤工作不仅是校务管理的一个环节,更是与广大师生直接接触的一个窗口,如果后勤人员以身作则、宣传到位,将会对整体节约型校务管理形成强大的推动力,在共建和谐校园、节约型校园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后勤部门的工作职能,自觉营造关怀、健康的人文环境,倡导节约、节能,在保障服务质量的同时降低后勤工作成本,丰富后勤工作的业务内涵。

2.强化后勤队伍建设

在后勤建设的强化中,首先需要学校领导提起关注,在思想上重视,从而形成后勤队伍建设的凝聚力。在舆论导向的构建中,要重视后勤工作岗位的重要性,积极改善后勤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以及薪资待遇,使工作人员无后顾之忧,从而全力投入工作,提高后勤管理质量。在后勤人员的录用和选拨中,要根据更为需求进行人才公开招聘,以推荐与自荐形式相结合,选拨人才应当以政治素质过硬、工作认真负责为基本条件,后勤工作者应当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能够为全体师生提供高质量的专业服。再者由于后勤工作具体有一定的实践性,因此对于定岗条件、操作规范都要进行名额界定,不能以职称和学历作为主要选择条件。对于后勤工作成绩突出的人员要给予表彰和物质奖励,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后勤岗位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升后勤工作队伍的整体工作水平,为构建节约型后勤管理机制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保障。此外,还要针对后勤人员进行必要的专业培训,鼓励岗位人员积极参与培训活动,提高其整体业务素质。在进行专业技能强化的同时,还要实施岗位思想素质培养活动,使后勤人员意识到岗位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后勤管理在校务管理中的重要性。

3.完善科学的管理体制

只有建立起科学的管理体制,才能保障中学节约型后勤体制建设的全面实施。在后勤管理创新中,首先表现在人事管理、服务意识以及分配原则等方面。制度上的创新表现为后勤经济管理模式的创新,在责权利管理中要施行有机融合,要积极借鉴科学的管理理论研究成果,注重管理技巧,使节约型后勤管理机制充分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根据校务管理的整体规划,对后勤岗位人员实施目标管理,将任务划分阶段,在总目标基础上细分出阶段目标,在符合实践能力基础上建立劳动定额分配机制,并将阶段性目标的实现作为薪资改革的根据,从而充分激发后勤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分配体制的建设上,要避免平均主义模式,以按劳分配进行资源配置,从而保障岗位活力持续增加。节约型后勤管理体制的建立,离不开组织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后勤岗位要改变传统的行政体制,从行政性管理转变为服务性管理,管理体制以及管理理念的创新,能够保证节约型后勤机制的顺利运行。

4.规范后勤管理程序

后勤管理程序的规范,首先需要在规章制度的建设上更加规范。后勤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促进校园的健康发展,为校务工作提供服务。如果没有规范合理的岗位制度,则会对整体校务管理产生不良影响。建立完善的后勤规章制度,能够保障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最终实现由人为管理向制度管理的转变,体现出制度的权威性和规范性,从而建立更为科学的管理体系,避免不良工作风气造成的管理弊端,对后勤工作人员的纪律性提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使工作目标更为准确,成为校园发展的得力保障。在后勤管理工作的规范中,要重点关注监督检查环节与信息反馈环节。在正常工作环境下,后勤工作一般较为稳定不会出现大问题,但最容易产生问题的环节是在监督与信息反馈环节上。后勤工作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较多,即使在开展工作前期已经制定出较为完备的执行方案,但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还是会出现不少新问题和突况。如果在新问题发生后没有畅通的信息渠道进行汇报和反馈,那么将会造成实际工作中的问题难以解决,进而影响整个后勤岗位的工作进度以及工作效率。后勤部门管理者应当通过必要的监督机制对信息进行及时提取和反馈,对于出现的新问题和新矛盾及时解决,才能保障校务工作的顺利开展,保障后勤管理工作有序进行,后勤管理要制定严明的流程标准,从而为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

四、以数字化建设推动节约型中学后勤管理创新

笔者之所以对后勤管理体制的数字化创新进行单独列章分析,是为了强调高科技与后勤管理结合的重要性。后勤管理的数字化建设是顺应时展的必然趋势,在网络环境中后勤管理的方式、手段也将放生明显变化,管理也将更为科学化、效率化、规范化。推进数字化后勤管理,有利于构建节约型后勤管理新体制,更好的为师生服务。后勤管理领域的数字化建设应当从以下方面着手:

1.要积极改善校内硬件设施建设。

长期以来,中学后勤部门被视为保障性工作部门。但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后勤管理中的数字化建设范围逐步扩大。因此,学校应当尽快改善办公流程中的薄弱环节,加强后勤工作的科技含量,优化后勤办公设施,为后勤岗位的数字化建设提供物质基础。

2.还要鼓励后勤工作人员对现代化办公设施进行学习

高科技元素的导入,对后勤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后勤人员不但要负责部门内的设备维护,同时也要对中学整体教学设备进行管理和维护,了解这些设施的安装、维护、调试原理,并掌握简单的故障维修能力。后勤人员技术保障能力的提升,能够大幅降低校务管理的成本,实现节约型校园建设,同时也有利于后勤岗位服务质量的提升。

3.将后勤数字化建设应用与实际管理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