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发射机技术论文范文

发射机技术论文范文

发射机技术论文

发射机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数字电视信号要求发射机功放系统必须有较好的线性,当前改善功放系统线性度比较成熟的方法是在数字激励器中加入预校正技术和均衡技术。数字激励器的均衡器包括线性均衡器和群时延均衡器。数字均衡器主要有两个功能,一个功能是预校正数字I、Q基带信号的电平(相位、频响),另一个功能是将数字I、Q基带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同时送入调制器进行变频转换。均衡器补偿数字电视发射机的各部分产生的线性总失真,线性失真包括相位线性失真和幅度线性失真。发射机产生线性失真的主要器件是功放系统的输入/输出匹配网络和腔体及射频滤波器。这些器件产生的频响成为复频响,都需要对其幅度和相位进行均衡。均衡器输出的频响与发射机各部分的总频响呈复数共轭的函数转换关系,当发射机的复频响与均衡器产生的频响函数相乘后,发射机的线性失真将下降至满足标准要求的水平。理想的频响是一个常数和频率无关。群时延就是相位相对于频率的失真,是指不同频率的信号在通过整个信号带宽范围时产生不同的时延。理想的群时延也是一个常数和频率无关。补偿群时延失真的办法通常是采用两个数字均衡滤波器用于高频和低频补偿。数字激励器调制器的功能是把经过COFDM调制并进行数模转换后的两路I、Q正交信号和频率合成器输出的视频载波信号进行混频、变频成一路射频输出。

二、频率合成器

频率合成器的主要功能为输出调制需要的视频载波本振信号频率,为单频网提供参考时间和参考频率。载波频率的产生通过PLL(锁相环频率合成器)完成。PLL回路包括一个恒温VCXO(压控晶体振荡器),带宽为10MHz。输出的每个频率都与10MHz基准频率同步,10MHz基准频率的频率精度较高,较高的频率精度可降低噪声和确保短期的稳定性。5控制电路数字激励器一般都配有可实现远程遥控的RS232接口,同时安装以工控机为核心的控制处理单元。控制处理单元提供了发射机当前的运行状态信息、故障报警信息、参数配置信息、发射机的开启与关闭及历史记录等信息。通过操控工控机可以显示功放系统内部各功放模块的实时状态,控制单元通过外接传感器监测发射机各装置,管理发射机的全部操作。

三、中频自适应数字预校正技术

发射机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庄子; 不射之射; 技道; 育人术; 教育技术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射术”是孔子倡导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的一项重要的教育技能课程,与我们今天的教育技术类似。近来,本人在搜集庄子“不射之射”相关资料的过程中,有两个意外的发现,使我感到错愕。之一,上世纪50年代以来,现代“弓道”(射术或箭术)在日本各地高中和大学的持续升温,几乎每所大学都有弓道部。目前,全日本弓道联盟正不遗余力地把日本“弓道”推向世界,我们国内有两所大学(天津体院和北师大珠海分校)被“挺进”,他们自豪地说,日本复兴了源于中国的“射礼”思想。之二,1988年获第一届上海国际动画电影节特别奖,1989年获首届全国影视动画节目展播荣誉奖的电影《不射之射》,编剧与导演竟然是日本人川本喜八郎。一个日本人,深谙中国文化的真正内涵,而国人却“有眼不识金镶玉”而无人问津。我们为日本能有这样的电影导演而惊愕!也为我们的无知而叹息!难怪著名学者陈丹青断言“中国的文化已断代”,甚至有人发出“中国的文化都鸟了”这样的耸人听闻的哀叹。

由此,本人不由地联想到南国农先生曾多次在各种重要场合,倡导教育技术应向祖国优秀文化遗产汲取智慧倡议的真正意义,更联想到《庄子》及其“不射之射”寓言故事的宝贵价值。无论在日本昌盛的“弓道”,还是日本人编导的《不射之射》动画电影的成功,二者都与庄子的“不射之射”寓言故事密切相关,尤其是《不射之射》动画电影,它虽然脱胎于《列子·纪昌学箭》,但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不仅形似,而且十分神似于前者。列子就是庄子故事中提到的主人公——列御寇,据考证,他是战国时期的郑国人。《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不过原文早已散失,现在我们见到的,可能是后人所作的,一般认为它成书于魏晋时期。由此可以推断,我们今天看到的《纪昌学箭》晚于庄子的“不射之射”典故,很可能它本身就源于“不射之射”。

我国古老的“射术”为什么在国际化、现代化程度很高的日本能够盛行,而且他们在引进吸收的基础上,还能升华为“弓道”,上升到哲学高度?为什么一个没进入我们中国人法眼的《纪昌学箭》典故,被日本人独具慧眼,编导的电影能够获奖?为什么“庄子学说”总是遭遇“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尴尬局面?它与教育技术有关系吗?对当今教育技术有借鉴意义吗?如此疑惑和好奇,迫使我们不得不深入到《庄子》原著中来领略探究。

“不射之射”是庄子在《田子方》中提出的。

列御寇为伯昏无人射,引之盈贯,措杯水其肘上,发之。适矢复沓,方矢复寓。当是时,犹象人也。

伯昏无人曰:“是射之射,非不射之射也。当与汝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若能射乎?”

于是无人遂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背逡巡,足二分垂在外,揖御寇而进之。御寇伏地,汗流至踵。

伯昏无人曰:“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今汝怵然有恂目之志,尔于中也殆矣夫。” [1]

翻译成现代白话就是:列御寇为伯昏无人射箭,一见面就不无炫耀地向伯昏无人展示了高超技艺。他把弓拉满,然后在胳膊上放一个装满水的杯子,箭一枝接一枝连珠炮似地射出,箭无虚发,活像个“木偶”一样。但伯昏无人不以为然,他说:“这是射之射,非不射之射,当你登上险峻高山,面临万丈深渊,你还能这样射吗?”于是,伯昏无人把他带到怪石嶙峋的山崖之上,站在悬崖绝壁边,下面是万丈深渊,后脚跟悬空,礼貌地向列御寇作个揖,邀请他前来此地射箭。此时列御寇惊得汗流浃背,哪还有一丝先前的威风呢?伯昏无人说:“道德修养高深的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神气不变,一如平常,像你这种样子,想射中目标,着实悬乎啦!”

一、题 解

看了这个寓言故事,人们首先会问,传统箭术属于教育技术吗?

(一)“不射之射”是古代教育技术

这个寓言是师生之间技艺切磋的教学故事,是典型的“师徒型”教育模式,它把箭术引入到教学中来,巧妙地设计为教学情境,师生互动,既是技艺切磋,又是心灵对话。在学生炫耀、自满之时,老师选择最佳教学时机,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通过“不射之射”的精彩演示,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学生灵魂深处受到强烈震撼,也是一次心灵顿悟,他深感自己的不足,因此“御寇伏地,汗流至踵”,说明他心理早已心悦诚服,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这显然是教育,也是名副其实的教育技术。

今天,我们很难将“射术”当作教育技术,但在两千多年前,学校开设的“射术”,却是先进的教育技术,不亚于当今的计算机技术,动画电影 “纪昌学箭”即是有利佐证。

(二)“不射之射”是技术哲学

也许人们可能存有疑问,“ 射术”存在哲学吗?在不少人看来,射箭就是射箭,哪儿存在什么哲学?可见我们的思维已经“工具理性化”和普遍的西化。在古代的庄子眼中,“射术”大有乾坤,射中有道,道即哲学,不仅是哲学,还是最高哲学,它是宇宙、人类、技术的本源,是宇宙人生最本质、最根本的规律和总则。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不射之射”故事由浅入深,由技术到人,由人到教育,由教育到自然,层层递进,直至到“形而上”的奥妙无穷的“道”。庄子是辩证主义大师,在他看来,技术不纯粹是技术,它还是“道”,技即道,“射术”蕴含着大道。这就是庄子对教育技术的总体看法,即教育技术世界观。

哲学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故事由“射”、到“射之射”,再高度抽象为宇宙间、人类技术间最本质、最根本的规律——“不射之射”,通过技术演绎的方式来明道、贯道,“不射之射”是庄子的技术方法论。日本将“射术”上升为“弓道”,就有浓厚的“不射之射”方法论的味道。

我们可以用哲学术语把庄子“射”、“射之射”、“不射之射”概括为“否定之否定”和“质量互变”、 “对立统一”等规律和方法,也可以把它用数学公式来表述:“ⅹ”“ⅹ之ⅹ”“不ⅹ之ⅹ”,ⅹ可以代替任何技术,且所有技术都是遵从这一总规律,沿着这个轨迹螺旋式发展成熟的,盖莫如此。当然,在庄子的时代不会用现代哲学术语和数学公式来阐述他的哲学观与方法论,这就需要我们重新诠释,同时,这也正是本文研究的意义。

二、 “不射之射”技术哲学内涵

“射术”既然是古教育技术,而且还涵盖“不射之射”哲学,简称“道术”。那么庄子的“道术”究竟有哪些独特的、重要的内涵呢?

(一) “不射之射”技道观

庄子技道观独到、深邃、高远,即便是今天也很难有人超越其项背。

1. 技以载道

庄子的“道术”不是唯心的,而是唯物主义的。首先,它有一个坚实的技术——射箭,来作其阐释哲学的载体,古人形象地称之为“器”, 属于“射”的阶段或层次。有了这个技术作“道具”和依据,就有了人体能量的发挥与拓展,有了人的精神的不断超越与升华,有了“道”的形象展示的空间。

庄子采用欲擒故纵的手法,故事一开始就避开“射”的层次,开门见山、浓墨重彩地渲染“射之射”的精湛技术,不仅射得快,射得准,而且还在胳膊肘上放一杯水,一点都溅不出来,可见功夫之深。这个层次早已超越了一般的射箭术(“箭”的层次),上升到“射之射”的更高层次,是“射”的一次扬弃,也是技术的一次质变。

“射之射”箭术超群,但不是用来追求实用功能——打猎的,而是把它上升到艺术的高度,来体现其负载的教育价值,展现其艺术魅力的,是学生用来向老师汇报或炫耀自己进步的,是教学技术的艺术展示。

对常人来说,列御寇的精湛箭术已经是相当高超的了,但对于道术高深的伯昏无人老师来说,简直太小儿科了。他观摩后并没有对学生的精彩表演赞扬什么,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这是“射之射”,还不是“不射之射”。为了引导学生更上层楼,他不用任何技术,不用拉弓搭箭,只是动动“神”,站在万丈悬崖之上,神闲气定(“神气不变”),展示了他的 “不射之射”功夫,轻而易举地降服了“射之射”,使得学生心服口服。

由此可知,庄子设置“射”只是一个起点,极力渲染“射之射”也并不是他的本意,其真正目的是通过射箭技术这个载体来承载他的“道术”。“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在庄子的教育理念中,技术只是教育的“器”和手段而已,是“形而下者”,道才是“形而上者”,才是教育哲学的最高范畴,才是他孜孜以求的目标。所以他不断引导学生向着教育的最高目标前进。

2. 技以明道

庄子的“道术”是辩证的。它虽然强调“道”主技仆,道体技用,但承认技术的独立性、能动性及规律性,承认技术本身就蕴含着“道”,技中有道。

“不射之射”说明,技术不仅是载道的器具,还是“明道”的捷径和方法,通过技艺的成长、飞跃、完善等演示、阐释的过程,就是对“道”的“解蔽”过程,就是形象展示道的内涵,将道形象化的过程,就是一步步阐明“道”的哲理或规律的过程,更是教育技术哲学表达的过程。教育技术能够“明道”。

3. 技以贯道

庄子不惜笔墨铺陈渲染射箭技术,“醉翁之意不在酒”,众矢之的也不在“靶”,庄子一次次扬弃,最终“中”的就是“形而上”的哲学之“道”——“不射之射”,就是为了贯通道。到了这个境界,技术就是“道”,“道”就是技术,技道合一,不分彼此。

庄子的“道术”告诉我们,只要反复摸索修炼技术,主动适应技术,进而掌握技术,经过否定之否定,就能够“得道”。列御寇的“射之射”几乎接近“道”,但它还属于“有待”阶段,与“无待”(自由)的道还差层窗户纸没点破。伯昏无人的示范已经“中”“道”、贯“道”,实现技术之道与“天道”合一,达到了尽善尽美。他对学生的指教,就是为了达到这个最高目标。由此看来,“道”是庄子教育技术的绝对、终极追求,庄子的所有技术无一例外地都在“中”这个“道”。 德国哲学大师黑格尔说过,“哲学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是绝对的追求”, 看来与庄子心有灵犀志趣相投。

(二)“不射之射”境界观

境界也是哲学。所谓的境界主要指精神修炼方面的不断超越、升华,而达到的层次和水平。我国是境界论的故乡,在古今文艺理论和专家学者中广为倡导,庄子是境界论的鼻祖,更是其典范。该技术故事中包含有多种境界类型,且环环相扣。

就功夫而言,它由“射”到“射之射”,最后达到“不射之射”的最高境界,至此,根本不用任何工具或技术,就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这是最高层次的善,也是教育技术的最高境界。

就哲学而言,它由技术到艺术,最后达到“道”,由实到虚实结合(艺术),最后达到虚无的道,实现绝对追求和自由。大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哲学是“人的自由生成,对绝对真理和终极价值的追问,精神内涵的不断超越、陶冶与人的回归”。雅氏的哲学与庄子的境界论如出一辙。

就人才培养而言,庄子也追求境界,他提倡把学生从“常人”培养到“象人”(木偶),有艺术气息,最后达到“至人”层次。故事中的伯昏无人,已是得道之人——“至人”,是达到道的境界的高水平老师。列子的技术、功夫尚处于“射之射”阶段,作为学生也是相当优秀的了。但老师并不满足,还要把他培养成“至人”。所以他正在做的一如雅斯贝尔斯所说:就是服务于学生精神内涵的超越,唤醒学生的精神世界中沉睡的潜能,人只有不断超越其自身,才能成为真正的人,大写的人。所谓的“真正、大写的人”,就是“至人”。

就精神而言,“射”之境界由“神气不定”到“凝神”,最后到“疑神”,又引申出另一个哲学概念——“神气论”。

(三)“不射之射”神气论

“神气论”是老师在给学生讲“至人”时提到的,他说“至人”之所以达到“道”的境界,关键是他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做到“神气不变”,即便是面临万丈悬崖,且上面还堆一块岌岌可危的“危石”,像今天的惊险杂技一般,至人都能面带微笑地站在上面,至此还不失教师风范,彬彬有礼地邀请学生前来演示,哪还有丝毫的技术的影子,完全是精神的交流,心灵的融汇。这里的“神”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精神,二是指神秘的力量,与“道”相似。

庄子的神气论是将“神气”这种精神现象作为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论述的,神气的定与不定,集中与否,是关系到技术发挥与取得理想功效的必要因素。技术水平的提高,必须经过精神的修炼。没有精神的锤炼,就不会产生质变,就无法进入技术的高级阶段。具体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神气”是决定技术境界的标准。“射术”“道术”之所以境界不同,其判断标准不在技术,而在心灵(“神气”)指标。“射”的层次低,是因为它“神气不定”,不上档次。庄子之所以渲染“射之射”,是因为它“象人”,做到了“凝神”、“忘我”,有境界,够档次,值得赞美,所以庄子不乏溢美之词。庄子真正追求是“不射之射”的“疑神”境界,因为在此境界中,物质的东西几乎没有了,起作用的纯粹是精神的东西,也就是庄子所说的“神”,精神只要高度凝集,就会有质的飞跃,精神就会变为物质,具有巨大威力,“惊犹鬼神”,“神乎其神”给人以“神”的威严,不战而屈人。

第二,“神气”还是决定胜负的关键。老师之所以能“不射之射” 不战而屈人,关键就在于在万分危险的场合“神气不变”,即“泰山崩于前而面色不改”,心理素质过硬,真正实现了“天人合一”。同样的道理,中国国家射击队心理医生也说过,能进入国家队的队员个个都是神,平时训练时,几乎枪枪都是十环,到了赛场上,情况就大不一样,心里稍微犹豫,手一抖,就会偏靶、脱靶。心理素质往往是最后关头决定胜负的关键。张怡宁在51届乒乓球世锦赛丁宁战胜李晓霞时如是说:“打到决赛一定不是技术的抗衡,一定是心理思想等综合能力的抗衡,技术再先进,只能占三成。”

庄子“神气论”虽以技术作根据,但更多地是精神的修炼、超越与升华,是塑造精神巨人的,释放人的极大潜能的,是成功心理学。

就此而言,庄子的教育技术(古)与其说是物质技术,不如说是心灵的技术,庄子哲学与其说是技术哲学,不如说是心灵哲学。因为庄子技术哲学的魂魄是心灵神气,即心即道,即神即道,而物质技术只是它的皮毛和外壳,是用来培育和孵化灵魂的。

上述三个方面远不能囊括庄子“不射之射”技术哲学的全部内涵,但无疑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技道观是最重要的,境界论、神气论是其不同的侧面和折射。

我们之所以详细阐释庄子“不射之射”技术哲学内涵,是因为它对我国当今教育技术有着极大的借鉴价值。

三、借“不射之射”哲学“把脉”当今教育技术

诚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这是有目共睹、不可争辩的事实。如果按照美国最经典的94定义:“教学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来对照的话,我国的教育技术的发展还是比较正常的,问题不大。因为这么多年来,我们都是按照这个路子走过来的。如果从“不射之射”哲学观点看,我国的教育技术就露出许多“马脚”,存在诸多问题,有些还是根本性的问题。这些问题我们过去根本意识不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原因就在于置身其中。现在我们可以跳出原来的框框,参照庄子“不射之射”哲学,诊断其“病因何在”、“病根何处”、“病机何样”,逐步认清其“庐山真面目”。

(一)“形而上学” 技术观盛行

探究我国教育技术诸般问题,本人认为祸首当推“形而上学” 技术观、世界观,因为它是指导思想。“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指导思想出了偏差,教育技术实践焉能幸免?

哲学上将“孤立地、片面地、静止地”看世界的思维和方法称之为 “形而上学”。我们奉为“圭臬”的美国94定义,它把教育技术仅仅看作是教学技术,只谈教与学,不涉及教育,不涉及“育人”,技术与人、技术与思维、技术与自然、技术与道等是相分离的,是典型的“形而上学”,是“机械、孤立、片面、静止”的技术观。

我们教育技术界不分青红皂白,将美国的“教学技术”直接当作“教育技术”引进,张冠李戴、偷梁换柱还是小事,恶劣的是,如此机械的技术观,我们还傻乎乎把它当作法宝,当作圣经在全国到处宣扬、普遍推广,自以为得计,美其名曰“国际接轨”,而像庄子“不射之射”哲学等拥有极大价值的祖国优秀文化遗产却无人问津。

不客气地说,我们今人的教育技术世界观着实赶不上2000多年前的庄子,他能看透教育技术的本质,即马克思“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外化),今人却看不透。就凭这一点,我们就自叹弗如,更何况他那整体、全面、深刻而辩证的教育技术观,岂是形而上学的技术观所能比拟?

(二)“工具理性”膨胀,“价值理性”缺失

工具理性是法兰克福学派用语,指科学技术由人类解放的工具变为奴役人和毁灭人的工具。它以工具崇拜和技术主义为生存目标的价值观,为实现人的某种功利而服务,是通过实践确认工具(手段)的有用性,追求事物的最大功效,漠视人的情感和精神价值。“价值理性”,是行为人注重行为本身所能代表的价值,即是否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忠诚、荣誉等,而不看重行为的结果。它所关注的是从某些实质的、特定的价值理念的角度来看行为的合理性。

不可否认,随着我国教育技术的国际化进程不断加速,受国际大环境影响越来越明显,唯工具论、唯科技论甚嚣尘上,工具理性极大膨胀,而价值理性却不见踪影。在我国的教育技术中,你何时能看到“人的情感”和“精神价值”之类的东西?何处能看到庄子的“射之射”、“不射之射”、“道”、“境界”、“神气”等价值理性的东西?何曾看到类似于庄子的“技道观”辩证思维?不容乐观的是,除了技术的内在价值一枝独秀外,教育技术承载的外在价值(即理性价值),如真善美等艺术价值、精神价值和体道、载道的终极价值等价值理性方面,乏善可陈。孤注一掷的“工具理性”,不受约束的恶性膨胀,“价值理性”的严重缺失,造成了教育技术的畸形发展、低层次发展,大大影响了高层级的价值理性(道)的实现,影响了学生的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更无法实现我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和目标。

(三)“机事”横行 境界全无

我国经典《周易》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叫做“形而下者为之器,形而上者为之道”,它本身就是境界论,与庄子的“不射之射”有相同的哲学韵味。从境界角度来看,我国教育技术界一直以来,紧跟在美国的后面,囿于狭隘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框框,把教育技术的研究领域孤立、静止在“器”的范畴之内,虽然加了一长串的定语“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看似热闹,但无法改变视阈狭窄、气量狭小的事实,是实用主义的典型,也是庄子极力反对的“事求可,功求成,用力少,见功多”的典型,庄子形象地称其为“机事”。在“机事”毫无忌惮的肆虐下,教育最为重要的、最本质的东西——“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被“机事”像黑洞一样、幽灵一样无声无息地吞噬淹没了。技术不能上升到教育的高度,不能相应成为育人的工具和手段,就不能称其为教育技术,等同于形而下的“器”。

虽然美国04定义“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和管理合适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有了变化,有了进步,增加了“符合伦理道德”的定语,把教育技术扩大到了社会伦理道德的范畴,但与“射之射”还不能相提并论,与“不射之射”也不是一个量级,根本不是一个层次。

“教学技术”与“教育技术”本是两个不同的层次,有本质差别。什么是教育?教育是一种人类道德、科学、技术、知识储备、精神境界的传承和提升行为,也是人类文明的传递。狭义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我国的教育目的就是教育人德智体全面发展。截至目前,教育技术界还很少有人意识到二者的差别。客观地说,当前我国教育技术充其量只能称其为“教学中的技术”,勉强叫做教学技术也可,并没有成为真正的“教育技术”,原因是“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目的,效率、实用代替一切的现实,一点都没有改变,“机事”照样横行,基本没有将技术与道德、精神等联系在一起,没有将技术与育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更没有人像庄子那样能动地、超技术地、追求精神自由地来看待技术、研究技术。就此而言,我国教育技术的层次还是相当低的,根本谈不上境界。

(四)“机心”太重 道之不载

“机心”也是庄子术语,也就是“功利机巧”之心,相对于“人心”而言的。正如庄子所说,一直以来,我国教育技术只知道“治其外”,泛指实体技术,而不知道“治其内”(人心),把掌握技术的人、人的身心,尤其是人的精神与自由抛在了一边,技术就是教育,技术就是目的,技术就是一切。一心只盯着效率,并为该目标不懈努力,忘却了对该目标合理性的质疑,排除了思维的否定性、批判性,由单向思维代替辩证思维,控制、操纵、分析、谋算充斥于心,充斥于教育技术界,“机心”上升为统治地位,思想情操、道德伦理边缘化,致使人心退化和异化。

庄子认为“执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神全者,圣人之道也”。技术之所以能载道贯道,不在于技术本身,关键是人,进一步说是人的神。神全了,凝练到一定的程度,就能出神入化,进入到道的境界,中道、贯道。就像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说,经过“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意志的磨炼,心灵的觉悟,最终实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自然而然与道契合。与“圣人之道”相反,我们教育技术“机心”重重,见物不见人,是“愚人之道”,是技术霸道,正由于此,技术本来能够承载教育之道的功能、承载“内圣外王”的王道功能、承载“天人合一”的贯道功能被整没了。因此,受教育的人不仅成了没有灵魂的“技术人”,还在日益变成技术的奴隶,包括我们教育者在内,无人幸免。

哲人庄子似乎早有觉察,两千多年前就预言说:“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不幸而言中,这番机理就是我国教育技术致病“机理”,这里的关键是这个“机”,是外在于人的物质技术。由此看来如何处理“人与机”的关系,就成为正确与否的分水岭。人把握了机,机就成为教育人、培养人的利器,使受教育者成为真正的人,大写的人,高境界的人。机操控了人,它就成为霸道,机械、机事、机心、扰乱人心,神生不定,道之不载。当今的教育技术离教育之道、育人之道、自然之道渐行渐远,就是技术霸道(机心)造成的。

四、向庄子“不射之射”哲学借“药方”

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作过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他把道家比作一个药店,不生病可以不去,生了病则非去不可。当社会处于急剧变革或混乱,个人处于困顿时, 犹如人生病一样,要想治病,要想拨乱反正,就非研究道家不可。

本人将我国当前教育技术存在的问题归结为四项,当然不止这些。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如何“对症下药”呢?解决技术带来的问题,必须到技术之外——即人本身寻找力量;解决中国教育技术的问题,必须到中国灿烂的哲学思想中去寻找。实践证明“洋为中用”这个药方现在是不管用了,因为他们也已无能为力,不得不将眼光转向东方,转向道家,这叫“东学西渐”。一味地“洋为中用”无疑是“以火治火,以水救水”,无疑是火中取栗,因此,我们只能另辟新路,走“古为今用”这条路,从庄子哲学中找药方。

(一) 摒弃“形而上学”技术观,尊崇辩证技道观

“形而上学”是孤立、静止、片面的技术观、世界观,是思维方面的问题。“心病还要心药医”,医治此类问题,主要是开处开窍、醒脑的药石。“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庄子的辩证的技道观正是这样一剂良药。事实上,不仅欧美的不少大科学家、大哲学家从中得到许多启发,就连我们的近邻日本、韩国也从中的得到了不少的甜头。我国是技道观的故乡,何乐而不为呢?

(二)摒弃工具理性,大力倡导价值理性

工具理性是一种畸形的方法论,要医治这类恶性膨胀的疾病,需要到庄子药店寻找“扶正祛邪”之药,庄子“射之射”、“不射之射”、“道”、“境界”、“神气”等价值理性的东西,就是此类良药,可以帮助我国教育技术祛除邪气,扶正价值理性元气。健康的教育技术观是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对立统一。虽然价值理性的实现必须依赖于工具理性,但价值理性更接近于技术的本质,层次更高,我们“扶正祛邪”,就是大力提倡价值理性,扭转工具理性过度膨胀,消除工具理性独尊、独大、独霸的局面,促进教育技术的全面发展,健康发展。

(三)摒弃实用主义庸俗哲学,提高教育技术的境界

一直以来,我国教育技术在庸俗的实用主义哲学的误导下,教育技术事业长期地陷入“机事”的沼泽地,偏执而不能自拔。教育本来是一件非常高尚、荣耀的事,是形而上、可以坐而论道的事,是一件培养学生悟道、得道的事,结果让实用主义搞成形而下的“器”事,不登大雅之堂的“机事”。要解决这类偏执病,就要从庄子药店抓取内涵“否定之否定”、“扬弃”、“超技术”的“境界”之药,以纠偏开窍,开拓教育技术的研究领域,提高教育技术的境界,提高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地位和声誉。

(四)摒弃“机心”,技以载道、贯道

“机心”是人心的退化、异化,人心的技术化。换句话说,就是人迷失了方向,找不到自己的故乡。医治此类“迷魂症”,可以从庄子药店抓取“神气论”类药物,治疗精神疾病,实现满足学生高级的精神方面的需求。德国哲学家谢林说过:“哲学活动的本质,原就是精神还乡”。德国著名诗人诺瓦利斯也认为“哲学原就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家园。”他们所说的家园,指的是精神的家园,内心的家园。庄子的神气论就是在技术的国度里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家园和精神还乡的,他孜孜以求的就是“道”的家园,是引导学生走向自由、幸福、理想的境地。

五、 庄子“不射之射”哲学之启迪

“不射之射”是庄子哲学的一个折射点,包含着庄子哲学的全部精髓。它为我们揭示了什么是教育技术哲学、教育技术哲学研究领域有哪些、中国的教育技术哲学特色在什么地方、中国教育技术特殊品味或美学意味是什么。“不射之射”的技术世界理念和把握技术世界的方法是鲜明的,有其独特的理论价值,从中我们可以得到重要启迪。

(一)教育技术新视角

“不射之射”告诉我们,技术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或对象化,教育技术的本质就是唤醒提高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的能力。教育技术是教书育人的工具手段与方法,不仅是教的技术,学的技术,也不仅是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更重要的是育人,是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重点是人的精神升华。教育技术的本质属性是教育而不是技术。教育技术有不同的层次,“射”是低层次的,“射之射”是“射”的质变,既有科技含量,又有很高的艺术气息,是教育艺术。“不射之射”是“射”的“否定之否定“,是“射之射”的“扬弃”,是教育技术的最高阶段,是软实力、软技术,是教育之道。到了这个阶段,几乎看不到“器”、“机”的影子,技术出神入化,教育效果往往震撼灵魂,往往伴随顿悟出现。“不射之射”故事演绎出来的正是这个层次和境界。

“不射之射”启迪我们:在教育中有形技术占较大比重的不一定是好事,因为它还是“射”和“器”的境界,突出物化的东西多,育人心灵的东西少,是低层次的;在教育中有形的技术并不多见,但这些技术用得灵活自如,游刃有余,属于“射之射”境界,这个层次是我国教育技术界值得大力推广的;在教育中几乎看不到任何技术,但效果却出神入化,我们不要以为它不是教育技术,相反,它不仅是地道的教育技术,还是教育技术的最高境界,它就是“不射之射”。

总之,判断是否是教育技术,不在“器”和“技”的多少,关键是学生精神方面的触动和醒悟,关键是育人的效果。

(二)教育技术发展新思路

我国教育技术发展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一味地“崇洋”,过多地“洋为中用”,信奉“圣经”教条,喜好用“圣经”来指导中国的实践,造成中国的教育技术就像水上浮萍一样总是随风飘浮,随波逐流,表面繁荣,脚下无根。就像墙头芦苇那样“头重脚轻根底浅”,缺乏根基。结果子步亦步,子趋亦趋,子驰亦驰,步步紧跟,等到人家“奔逸绝尘”而去,我们只有干瞪眼的份儿,永远落后于人。更为甚者还患有“软骨病”,没有独立自主的骨架,缺乏自信、自强、自立的骨气、勇气和底气,更谈不上“神气”与境界,常常被教育界和国人诟病和讥笑。这样的发展模式目前遇到很大危机,已难以为继。根本原因就是没有自己的根——文化之根,没有根植于优秀灿烂文化这块肥沃的土壤上,“文化断代”,营养不良。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庄子“不射之射”哲学恰好能给教育技术摆脱水上浮萍、墙头芦苇的困局提供千载难逢的契机,指导我国教育技术创新思维,彻底转变发展方式,自信、自强、自立,进入“柳暗花明”的新境地。只有走文化内涵式发展之路,“古为今用”之路,“内需发展”为主,“洋为中用”为辅,深深扎根于祖国的优秀文化,培育有骨气、有底气的教育技术,从而成长为有特色、有境界、神气十足的教育技术。根深叶茂,方能成为屹立世界之林的参天大树。

(三)教育技术之急需——顿悟

发射机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水射流技术;石油工程;应用;前景展望

【分类号】:F284

目前,水射流技术已经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与进步,在石油工程开采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逐渐受到了石油行业的高度重视,使得水射流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 展。但是,就目前我国水射流技术水平而言,还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再加之水射流设备的滞后,常常导致石油工程开采工作无法顺利开展,这也是影响我国水射 流技术进一步提升的主要原因之一。那么,本文就针对这一问题,对水射流技术进行详细的介绍,结合目前我国水射流技术的发展现状作出阐释,得出以下相关结 论。

1.提高钻井射流在井底工作效率

20世纪初,随着喷射钻井的出现,不仅大大提高了石油工程的钻井效率,还能够确保钻井的质量,减少了不必要的人力投入,节省了一定的石油工程建设成本。通过多年的实践工作,相关技术人员发现,喷神钻井在正常运行状态时,如果将高射流逐渐调高 的话,就会加快钻井的速度,而这一施工过程一般需要借助泥浆泵所实现的。但是,这势必会对泥浆泵体积造成一定的影响,使得柴油机功率过大,运输起来十分不 便,增加了石油工程设备费用而对支出,还从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燃料的浪费。因此,这一问题已经成为钻井行业共同关注的看问题。由于钻井射流是一项比较复杂的 工作,受到很多条件因素的限制,我国对于钻井射流并不全面,尚未形成相对完善的水射流技术体系。

1.1喷射钻井水力参数设计新方法

由公式进一步可以推导出钻井射流到达井底岩面各水力参数的计算模型。传统的喷射钻井水力设计理论和方法,是由喷射钻井奠基人H.A Kendall和W C Goins在1960年按钻头喷嘴出口处获最大功率、最大冲击力或最大喷速而建立的。

1.2研制新型加长喷嘴牙轮钻头

通过上文描述,可以得知,如果把喷射距离缩小至射流所能承受的范围内,就可以使井下的动压力和谁功率得到很大的提高。下面,我们就以实际的牙轮钻头喷嘴 为例,当其与井底保持在一定的距离时,如果我们将这两者之间的距离缩短至允许的范围内,这时,我们就会发现井底的动压力和谁功率就会迅速提高。因此,相关 技术人员要对牙轮钻头喷嘴进行不断的研发和分析,研制出更多新型的牙轮钻头喷嘴,这样才能加快钻井速度,逐步提高石油工程开采效率,为我国石油企业带来更 多可观的经济效益。

2.自振新型射流理论及应用

20世纪后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越来越多先进的水射流技术被应 用于石油工程中,而自己振动射流作为当时常见的新型水射流技术,受到了石油行业的高度青睐,这种水射流技术主要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流体自己振动的本事,将一 些连续射流转变为断续性射流,形成一个涡环流,由于这种涡环流的压力较低,常常会出现空化的现象,而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对粉碎的岩石表面进行快速的清 理,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水射流技术。

2.1谐振腔基本关系式和结构数学模型

根据瞬态流理论和水声学原理,当流体通过各种类型的谐振腔出口收缩断面时产生压力激动,这种压力激动反射回入口处与来流的压力脉动叠加形成驻波,当激振频率与射流本身的固有频率匹配时产生共振,从而产生空化。

2.2自激振动射流在石油钻井和采油中的应用

应用上述理论调制的自激振动射流用于钻井和采油生产,开发出若干有实用价值的新技术,获得了显著经济效益。如:a.将自振射流用于钻井,研制出自激振动 射流钻头,平均机械钻速提高35%。b.将自振射流用于处理油井近井地层及解堵,首创自振旋转射流处理近井地层及解堵新技术。由于射流作用于近井地层,同 时对其产生低频水力冲击、高频水力振荡和超声波3种物理效应,故能有效地解堵和处理地层。这项技术自1995年起先后在辽河、胜利、大庆等11个油田和地 区的500多口井上应用,平均油井单井增油20%~30%,注水井单井增注30%~130%。c.把自振射流用于油田注水,创制了自激波动注水新技术,它 从源头上预防在注水过程中形成的近井地带堵塞,实现了边注水边解堵,达到了降低注水压力、延长修井周期和降低作业费用的目的。

3.射流结合机械破岩技术

如果想要将射流射向井底岩石底部时,就要尽量与机械齿之间保持紧密相连的关系,这时,采用机械破岩技术时,岩石表面将会出现裂纹,而射流将会随着这些列分进入到岩石内部,逐渐扩大裂纹面积,使得岩石快速破裂,再加上岩石本身的拉应力不强,这就大大降低了射流的压力。

4.前景展望

(1)开展高压和超高压射流动力学及辅助机械破岩机理研究,为今后研究高压和超高压射流辅助机械破岩新钻井方法提供理论基础。这种新钻井方法是近10年国际钻井界努力追求的目标,是钻井工程研究的前沿重大课题,它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深井和超深井的钻井速度。

(2)开展高温高压条件下空化射流“空泡”的起始、成长和破灭机理研究。根据理论计算,空化射流“空泡”爆破时的瞬时压力约为连续射流滞止压力的 8~124倍。将这样高的瞬时压力用于井底破碎岩石、处理油层、开拓新的油流通道和裂缝,将会开发出若干提高钻井速度、增加原油产量和注水量的新技术。

(3)推广应用高压水射流钻径向水平井技术和高压水射流深穿透无污染射孔技术,将会有效地开采剩余油和提高原油单井产量,进而提高原油采收率。

(4)发展的高压水射流破岩理论,不仅可用于石油钻井和油气开采,而且可用于采煤、金属矿山、地铁及隧道工程,提高钻掘速度,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以得知,水射流技术对于我国石油工程建设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并且,在技术人员坚持不懈的努力下,越来越多先进的水射流技术出现在现代市场 中,水射流设备也取得了很大的改善,在各个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阶段,虽然水射流技术中仍旧存在一定的弊端,但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些问 题也能够得到更好的解决,逐渐形成完善的水射流技术体系,进一步提升我国水射流技术水平,加快我国石油井下钻井的速度与效率,促进我国石油工程持续稳定的 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根生,张德斌,等.自激波动注水机理与实验[J].石油学报,2002,23(6)

发射机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特征;要求

广播与电视都已经成为当今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是因为广播与电视能给人们带来各种信息,无论是关于自己的、迫切想知道的,还是社会上的一些重大新闻、社会动态等等,都可以通过这两种媒介来获悉。然而,广播与电视的运行源自于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的研究与运用。所以,为了能够让人们能够获得更稳定、效果更好的接收信号,就必须要加强对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的研究以及其技术应用的研究,从而促进我国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1、发射天线原理

所谓的发射天线原理指的就是广播台、电视台等将电磁波通过天线的转换进而发射出去。其操作过程十分复杂。电视机或收音机天线接收到电视信号在经过相关系统处理成可视或可听的信息,将信息传给观众。天线是发射和接收电磁波的一个重要无线电设备,它不用和发射机直接相连,只需要经过馈线以及天调网络,即可完成传输信号工作。它的具体工作流程是,天线接收到广播台或电视台发射机发射的信号功率之后,将信号功率转换成电磁波,最后传给馈线发射到收音机或电视机接收机,就完成了信号的传输。

2、广播电视发射天线的概况

极化方式、增益、输入阻抗和主瓣是天线的主要性能,它们在天线的各个工作环节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天线极化方式实际上是一种电磁波形式,它可以衡量电场强度,并通过电场强度来决定电波的发射形式。增益是天线产生信号的功率密度比值,天线增益是发射天线运行质量的重要保证,通过增加天线的增益可以扩大天线的发射范围。输入阻抗是和馈线特性阻抗不一样的一种复数阻抗,天线工作是产生电流和电压的比例值,不用与馈线终端相连接。

3、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特点和要求

3.1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特点

3.1.1一般技术特点

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有两个一般特性,除了输入特性还有输出特性,电视机视频和音频输出信号产生的阻抗与电平构成了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的输入特性。 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的输出特性和发射机输出的信号功率,影像与声音功率的比值、电视机或收音机的各个工作频段特点,馈线承载电磁波的稳定性,媒体调制设备制式,天线发射信号产生的负载阻抗以及视频和音频输出端的功率和电平变化有关。

3.1.2传输技术特点

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的第二个特性是传输特性,图像通道传输特性是第一个传输特性,它分为非线性失真和线性失真两种情况。 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的第二个传输特性与频率振幅特性、音频特性有关,其中音频特性有,调试设备调幅杂音、频段调频杂音和内在电磁波杂音。

3.2要求

由于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的特点,决定了在应用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时,要满足多方面的需求。同时,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人们对于广播电视方面的需求也日益上升。所以,很多人为了能够获取更好、更强的信号,总是会把接收信号的设备放在较高的地方。然而,将装置放在较高的位置上,就避免不了会收到风、雨、雪的干扰,因此,要求在发射天线方面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和研究。同时,在一些人口密集的地区,由于接收信号的数量多,要求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领域要考虑广播电视的信号范围,进而保证人口密集地区人们对于广播与电视方面的需求。

4、电视发射技术和调频广播发射技术

由上述可知,我国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的原理是十分复杂的,且无论是该技术的特点还是该技术的要求都比较严格。所以,在广播电视领域的发展中,要想较好的应用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也是一件技术难度比较高的工作,尤其是电视发射技术以及调频广播发射技术的应用。本文在此对这两种技术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希望能够为这两种技术更好、更有效的应用而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4.1电视发射技术

电视发射技术是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应用。从一定程度上来讲,电视发射的系统与广播发射的系统在多个方面有着相同点。无论是电视发射系统、还是广播发射系统都包括音频的输入、控制设备、检测系统等等。最大的一点不同就是电视发射系统有一个电视发射机。然而,电视发射技术的原理十分复杂。首先,要保证电视发射机所在的电平水平一定要低,在确保了这一点后才能对电视设备进行调试。其次,要对射频信号进行筛选,只有信号较大的才能通过天线,从而使得信号变为电磁波的形式,传送到需要的地点。

4.2广播发射技术

就目前我国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的发展形势,广播发射技术的发射机基本上都已采取立体声调频发射机。该种发射机相比于以往的发射机其功能更加多样。既可以进行直接的调频,同时又可以进行简洁调频。其工作原理是利用立体声道来进行调频,更为重要的是,立体声调频可以对多个节目进行调频。所以,当下的广播发射技术的效率比以往要提高很多,同时信号更好,并且不会出现串台,也就是串信号的情况。

电视发射技术以及广播发射技术都是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中两种十分重要的技术应用。然而,对于这两种技术的应用,笔者在此探索的还比较粗略,比较浅显。要想满足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更好的应用,这些研究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对于该技术的研究以及应用的研究还需要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进行进一步探索。

结语

综上所述,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以及其技术应用的研究对于我国广播和电视领域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是一项比较复杂的技术,同时其技术应用更是涉及到多个方面,再加之我国在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以及应用方面的研究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因而不利于该技术更好的应用。所以,在今后的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领域的发展中,要加强对技术以及其应用的研究和重视,并且要从该技术应用的多个方面、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从而研究出更好、更适用于当下发展的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为我国传媒领域的发展和进步奠定更加牢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孙勇.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及应用[J].科技传播,2011(14).

发射机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中国科学院严陆光院士、美国得克萨斯大学高技术研究所所长Ian McNab博士、美国海军研究办公室Ryan Hoffman博士、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Robert A.Meger博士、美国陆军实验室Sikhanda Satapathy 博士、俄罗斯科学院LAVRENTYEV 流体力学所Gennady A. Shvetsov博士、以及英国国防科技实验室地面战斗空间系统的David Charles Haugh博士等专家学者应邀出席会议。

本届盛会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电磁发射领域的顶级专家学者,学术资源和专家资源极为丰富,会议主题涉及发射器、发射物、脉冲电源技术、建模与仿真、诊断、应用、定向能等。会议共收到287篇论文,经审查录用177篇,是历届论文投稿和录用数量最多的一届,其中70余篇优秀论文将被推荐到IEEE TRANS ON PLASMA(SCI检索)发表。

本届会议主席由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磁发射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李军博士和国际电磁发射常务委员会主席、美国战略与创新技术研究所所长H.Fair博士共同担任。

会议交流分为论文宣读和张贴两种形式,交替进行,其中宣读论文25篇,张贴论文152篇。会议现场气氛活跃,交流成果丰硕,对促进我国电磁发射技术的发展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经无记名投票向评选出的优秀论文作者分别颁发了本届会议最佳论文宣读奖和最佳论文张贴奖。会议向印度卡梅隆大学博士生Mrunal Parekh和北京特种机电研究所(清华大学在读博士生)刘培柱颁发了Peter Kemmey学生奖。

为了表彰王莹教授在我国电磁发射技术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国际电磁发射技术委员会为其颁发了首个Harry Fair

奖章。

为充分肯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多年来在推动我国电磁发射技术的研究及应用作出的重要贡献,国际电磁发射常务委员会与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共同签署了《关于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磁发射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为正式委员席位的协议》。

会议内容丰富,学术气氛浓厚,论文水平高,受到与会专家和代表的广泛好评,在与会代表的共同努力下,在业内各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本届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电磁发射技术是利用电磁能发射弹丸及有效载荷的一种发射技术,由于其可将弹丸等有效载荷加速到常规火炮难以达到的超高初速和射速,且速度任意调控,因此该技术在超远程压制、防空反导、微小卫星发射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军事应用前景。国际电磁发射技术会议两年一度,旨在推动电磁发射技术在航空航天、兵器、交通、工业、海军等多领域的技术研究和应用,在学界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认可度,参会人员均为电工技术、兵器科学、航天科学等领域的专家和学者,无论是参会嘉宾的层次和规模,还是会议收录的论文,均代表该学术领域的最高水平。

发射机技术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字】放射科工作;放射技术;应用意义;应用影响。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1-0003-02

1 引言

放射科是医院的临床医技科室,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门,其间主要应用的放射技术是为准确的完成医学诊断而服务的,通过放射技术的合理应用,放射科的工作有了真实准确可靠的影像依据,为临床上的进一步诊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由放射技术的重要性可见,一个医院放射科放射技术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了该医院的整体治疗水平。技术和诊断两个词语是放射科工作中离不开的两个部位,它们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就现在放射技术的发展形势来看,由于放射技术一直被人么们误认为是一种被动的机械劳动而不被各位医疗工作者所重视,但是事实上,放射技术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机械运动,它充分的应用了各种先进的技术,为诊断病变提供了很多有力的理论依据,应当引起医学工作者的注意。

2 放射技术的应用优势及应用要点

2.1 通过放射技术的合理应用可以成功的制出高质量的x线胶片:放射技术是放射科工作中的主体部分,只有通过相应人员灵活的应用放射技术才能获取所需的高质量的医学影像并使之符合甲级片要求。为了充分的发挥放射技术的作用,医院必须保证放射科的工作人员具有专业的技术知识及业务水平,能够充分的在工作中运用放射技术,其次,每位工作人员都要按照预先制定的工作流程自习仔细的进行工作,首先要审核好患者的个人信息和摄影位置,准确的为患者编号,接着在摄影时要根据患者的拍摄部位而选取合适的摄片位置,最后还要结合患者的病症特点来选取曝光条件。摄影完成之后,要进行暗室工作,这一环节的工作是保证优质x线片的重要环节,暗室的工作主要分为胶片的选择及显影和定影液的应用两个部分,其中洗片机要定期清洗以保证胶片的完好,同时要注意显影液的温度,防止其影响胶片的质量。综上所述,放射技术对高质量x线片的产生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需要工作人员娴熟的操作技能和高度的工作责任心。

2.2 放射技术为准确的诊断提供了保证:通过放射技术制出的高质量x线片可以帮助医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从这一点上来看,所生产出的x线片必须满足位置正确,条件适宜,范围适当等要求,这样才可以清楚的显示患者发病部位的具体的组织结构从而显示病灶。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无论为任何情况的病人拍片都要保证有适当的密度,对比度,锐利度,较低的失真度,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医生分析病情。医生根据x线片分析病情时要结合病理学,解剖学,组织器官学以及临床医学等多种知识,再加上对病人临床反应的具体观察才能准确的做出诊断并及时的对症治疗。相反,可以想象,如果所得的x线片质量较低那么即使是医学功底很深的专家也不能对患者的病情做出诊断,同时一些效果不好的x线片还很容易误导医生,使之做出错误诊断,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放射科技术人员必须重视自己的工作,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知识,为临床治疗提供保障。

3 提高放射技术的重要措施

3.1 提高放射科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这是提高放射技术的基本措施,只有从工作人员入手,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放射技术的应用水平,使之适应现代化医学的脚步。近年来,有大量影像设备引入到放射科的工作中来,如DR,CT,DSA等等。这使得放射技术实现了从传统的单一的放射学到现代的高科技的影像学的转变。随着图像处理技术和PACS技术的普遍应用,对放射技术人员的要求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不仅需要他们具有简单的x射线拍摄技术还必须需要他们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以及操纵高科技影像设备的技能,因此也就必须要全面的提升放射科技术人员的素质,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技术人员要详细的了解人体身体的各个部位以及相应的投照条件。(2)技术人员要掌握并有效执行放射防护条例,在进行放射操作时要保护好自己及患者的安全。(3)要提高技术人员的英语水平,进而提升技术人员的处理图像和使用设备的能力,这是因为大多数处理语言和操作语言都是以英文的形式出现的。(4)进一步提升技术人员的计算机水平,使其可以熟练的使用查询,处理,存储及打印等操作。(5)使技术人员掌握对现代高科技设备维护和使用的相关知识,提升其业务水平。

3.2 提高x线片质量,为放射诊断奠定基础:放射科的x线片质量对诊断结果具有很大的影响,同时这也是放射技术作用的一个检验环节,因此提升x线片的质量非常重要,医院可以采取质量检查体系,从对比度,清晰度,准确度。投影范围,摄影位置等多个方面对x线片的质量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的完善放射技术,提高x线片质量。

参考文献:

[1]L. Bresolin;G.S. Bisset 3rd;W.R. Hendee;F.A. Kwakwa;李志明;;关于放射科住院医生物理学教育计划的方法和资源:调查结果[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09年01期

[2]于天林;;探讨医学影像设备的管理与维修[A];山东医学会医疗器械专业委员会第八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发射机技术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射孔工艺技术;现状及发展

前言:油气井射孔是石油勘探与开发中的一项关键技术,也是油气井完井作业系统工程之一。迄今为止,射孔完井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准确打开油气层,保护油气层和进一步解放油气层的三个阶段。在解放油气层的过程中,有很多复杂的情况制约的产油量,为提高油产量,世界各国都在寻找新的射孔技术来代替传统的常规射孔技术,于是多种复合射孔技术应运而生。复合射孔技术是将射孔与高能气体压裂合二为一,实现射孔和高能气体压裂一次下井作业,可提高射孔效率、压裂效率和油气井产能,是射孔技术的重要进步。

1. 复合射孔技术的存在的问题

目前虽然各种复合射孔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尤其在国内主要的问题和难点有药剂的安全性问题、能量的释放问题、检测手段不完善和理论不健全等,这些与国际上仍存在不小的差距。

高能复合射孔器应用的压裂药均是从各种发射药发展起来的,发射药的通用成分之一是硝化棉冲击波感度很高,在冲击波作用下易发生爆炸。由于枪内装添药量较多,一旦爆炸,将会引起枪身碎裂,造成枪身掉卡或油层套管破坏等重大事故。

射孔枪的枪身材料,能否经受得射孔和火药燃烧产生的高压是保证井下作业是否安全的问题,因此枪身强度至关重要。为了保证作业安全可靠除了通过计算选择合适强度的枪身管材外还必须在地面进行强度试验。为了更好的保护枪身,有的在枪身上预制通孔(泄压孔),再用垫片封堵,这种办法虽然能起到保护枪身的作用,但是对封堵工艺要求较高,存在封堵不严或在运输过程中垫片脱落的问题。现在大多是采用在枪身上预制成倍于射孔孔密的盲孔,只要盲孔厚度能够满足枪体承压的要求就可。但是盲孔的存在势必减弱枪身的承压能力。

2. 复合射孔技术的研究现状

2.1 一体式复合射孔技术

一体式复合射孔技术是为克服分体式复合射孔技术存在的缺点而开发的新型复合射孔技术。它将射孔弹与火药有机地组合在同一枪体内,当射孔弹引爆后点燃火药,在很短的时间内产生很高的气体压力,这些高压气体通过射孔孔眼对地层进行高速加载,对近井地带造缝、解除地层堵塞,从而提高地层的导流能力,达到增产、增注的目的。由于火药和射孔弹同时放置于射孔枪内,为避免火药燃烧时枪体内压力上升过快,造成炸枪的现象发生,一方面使用低燃速火药,另一方面使用特种射孔枪。射孔枪具备如下特点:枪体耐压高,枪身材料通常选用32CrMnSiA或32CrMo4优质合金钢;每发射孔弹后面枪体上加工有泄压孔,泄压孔通常采用台阶孔,使用钢芯胶垫密封,其密封可靠、结构合理、当射孔弹爆炸后泄压孔全部打开起泄压作用。其优点是火药装药与射孔段在同一层位,火药产生的高压气体正对射孔孔道做功,效率高、作业效果好。不足之处是装药量少,产气量较低,使用带泄压孔的特殊射孔枪,偶尔发生炸枪事故。

2.2 外套式复合射孔技术

外套式复合射孔器是将压裂火药制成套筒状,套在射孔枪的外部,在射孔枪点火射孔之后(微秒级),射孔弹爆炸产生的高温高压射流将压裂火药套筒点燃,燃烧产生大量高温高压气体沿射孔孔眼进入地层。优点是火药产生的气体正对地层,不受泄压孔道的限制,效果良好;缺点是套管内空间有限,有些枪型无法使用;对火药的加工、力学和安定安全性能要求较高,保证井下不变形,施工略显复杂。应用数量有限。

2.3 分体式复合射孔技术

该技术是根据井下不同的地质条件,在射孔枪的两端,选择加装高能气体发生器,首先引爆射孔器射孔,然后点燃火药,实现先射孔后压裂的目的。其技术特点是施工过程中火药的装药量调整范围较大,可实现较长时间的高能气体压裂的目的,不会因装药量大导致炸枪,可使用常规射孔枪。缺点是由于火药装药与射孔段不在同一层,气体利用效率较低,施工时管柱上串易造成事故。

3. 射孔技术的发展方向

3.1 机理研究

目前机理研究水平与工艺发展速度相比明显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使用的有效性。随着对增效射孔认识的逐渐深入和相关技术的发展,对作用机理的研究已成为可能。机理研究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建立井筒模型,模拟射后初试井筒状态,边界参数为射后孔眼(孔径、孔深、孔密)、地层(地层物性,岩石力学特性)、套管、压井液柱。

(2)建立在井筒条件下产生有效裂缝(套管、水泥环承受能力之内)时气体压力曲线(加载速率、峰值压力、加载时间)与以上参数的相互关系。每项井筒条件参数的变化都影响气体压力曲线的变化,其中影响最大是孔眼条件和地层条件。可以在实验室内通过岩石的物性和力学实验获得这些数据,建立关系方程式。

3.2 工艺研究

近几年增效射孔工艺研究的发展速度很快,一些生产厂家和研究机构相继推出了各种结构的增效射孔器,有些已经广泛使用,有些正在研究试用阶段。目前应该不断提高完善已有的工艺水平,使其向操作简单,安全可靠,效果良好,成本低廉方向发展,同时加快增效射孔与其他工艺的有机结合,例如与射孔测试联作工艺或酸化工艺结合等。

结语:

前面已经讨论了各种射孔技术的优缺点,我认为射孔弹发展的总方向应该是高穿深、高孔密、大孔位、无污染,抓住了这一点,就是抓住了射孔弹设计的核心。目前我国在射孔弹设计研究工作方面发展很快,但由于所参考的文献有限,在这里只是结合自己的认识,对未来射孔弹的研究提出设想供参考。

参考文献:

发射机技术论文范文第8篇

英文名称:Journal of Practical Radiology

主管单位: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单位:西安市医学科学研究所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陕西省西安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2-1671

国内刊号:61-1107/R

邮发代号:52-93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5

期刊收录: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中科双效期刊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实用放射学杂志》(月刊)创刊于1985年,由西安市医学科学研究所主办。本刊坚持以术性为前提,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术性与实用性相结合,面向基层,突出实用的办刊宗旨,全面报道X线、计算机X线摄影(CR)、数字X线摄影(DR)、DSA、CT、MRI、介入放射学、影像技术学等医学影像学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是医学影像学发展和学术交流的良好平台。本刊受到广大医学影像医务工作者的普遍欢迎和喜爱,读者和作者遍布全国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本刊现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临床医学"特种医学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期刊精品数据库选入期刊,《CAJ-CD规范》执行优秀奖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来源期刊,美国《剑桥科学文摘》来源期刊,波兰《哥白尼索引》来源期刊。

发射机技术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精馏塔 故障γ-射线

精馏过程是一个涉及最为广泛的化工单元设备,也是在化学加工工业中数量最多的应用。对于精馏塔故障的分析诊断,在早期主要是通过相关工程技术人员的知识与经验相结合、积累来进行判定和排除。随着科技进步,在石油和化工行业的高速发展下,精馏技术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其应用的规模和数量都有很大的提升,这也很大程度的刺激了精馏相关科学的研究。对于精馏塔的故障诊断已经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这也逐步提高了故障诊断的准确性和排除故障的成功率。而在众多技术中γ-射线扫描以及流程模拟等技术作用更为突出,在对精馏塔故障的诊断上也得到了更多的重视。本文主要对γ-射线相关技术进行论述。

1 γ-射线扫描技术

该技术最早的应用是在上世纪60年代末,这种技术在工业设备的扫描检测中是一种透视技术。对于该技术的应用,是杜邦公司最早发现,并实现了重水精馏塔操作的检测。根据1998年国外相关报道显示,有一例成功利用γ-射线透射技术对容积分馏塔进行诊断的实例,通过该技术的应用,确定内部破损的位置,在及时的停工检修后准确找到破损并进行塔内件的更换,取得的约20万英镑的经济效益。射线扫描技术可以在不对生产操作造成影响的情况下进行检测,γ-射线源与接收器在塔外部实现同步密封移动,沿着塔高方向,逐步测量出γ-射线在透过塔壁、保温层以及塔内气液接触空间得到的透射强度数据集,形成分布图谱,通过这些数据来对塔内的构件和工作情况情况是否正常来进行判定,根据诊断结果制定合理有效的排出方法,比如改变工艺条件以及对塔内件进行更换等操作。

1.1 γ-射线扫描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系统组成

γ-射线扫描技术的原理并不复杂,通常,γ-射线在介质穿透中的衰减符合Lamber-Beer定律,透射的强度与介质的密度和厚度都直接相关。γ-射线在经过精馏塔塔体和塔内的气液混合物时回形成不同的吸收率,根据这个吸收率的变化和差异,进行相关技术处理,得到沿塔高方向的密度分布情况,这就形成了对精馏塔的透视,能有效的判定设备的内部故障现象。在一般情况下,γ-射线扫描系统主要是由射线源、γ-射线接收器和后续处理仪器和设备。

射线源一般为铅罐中密封的放射元素Cs137或Co60,铅罐对射线有着极强的吸收能力,在罐体开设一个准直小孔来进行射线穿透;γ-射线接收器使用最多的是碘化钠警惕闪烁计数器。在射线的激发下,碘化钠晶体会产生闪烁光,在经过光电倍增管接收后输出电脉冲信号。单位时间内输出的电脉冲信号量与射线的强度呈正比。电信号从能谱探头输出后进行后续处理,进行仪表计量;后续处理仪器和设备主要是计算机和表头记录仪。因为,射线进入闪烁计数器后,产生的电脉冲信号的振幅不一定是恒定的,实际脉冲高度有一定的涨落。因此,在信号进入后续数据处理仪器和设备前需经线性数值放大器放大、稳峰单道器稳峰后,使信号变成较强的稳定的矩形波,然后进入表头记录仪或计算机。采用表头计数工作量大,目前大都用计算机进行数据采集,便于数据处理和扫描控制。

1.2 γ-射线扫描诊断的一般步骤

1.2.1扫描和控制。

对于实际的精馏塔或其它化工容器的扫描,是将T.射线源和能谱探头置于精馏塔或其他化工容器的两侧对准,在由计算机控制的提升机构的带动下,同步移动进行全塔纵向扫描。计算机记录下提升高度信号,并同步采集γ-射线透过精馏塔后的强度信号,由打印机输出沿精馏塔或其它化工容器纵向的扫描数据集或谱图。精馏塔的大多数故障一般都发生在塔板和填料上,降液管、液体分布器、气体分布板等其他内构件也可能发生故障,因此对于塔设备故障诊断的扫描重点在塔板和填料床层。一般而言,对于单溢流塔板进行单程扫描,对于多溢流塔板进行多程所扫描,对于填料塔一般至少需要进行2×2网格扫描。

1.2.2扫描谱图分析

应用γ-射线扫描对设备进行一次扫描,即可得到该设备的密度分布谱图。但如何通过对谱图的分析确定设备的运行状况则是极为关键的。对扫描谱图的分析,通常有喷射高度比法和泡沫和喷溅上限法两种方法。

对于喷射高度比法来说,峰值分别为γ-射线通过塔板的衰减情况;虚线为纯气相线,即射线通过塔板间气相空间的衰减情况。沿峰顶分别做峰两侧的切线,两条切线与纯气相线的交点间的距离可定义为喷射高度。喷射高度反映了塔板上的液体的喷射床层高的概念。经验表明,若两块板的喷射高度相交,塔板发生严重雾沫夹带。当R在1.2左右时,塔内发生液泛。

对于泡沫和喷溅上限法来说,如果假设塔板上液滴与气体上升速度相同,则根据雾沫夹带上限,e=l0% ,那么此时的扫描密度应为0.1。而实际的液滴上升速度小于气相的速度,因此扫描密度小于0.1,但是,并非所有的夹带液滴都能达到上层塔板,从这个意义上讲,实际情况的扫描密度应在0.01~0.1之间。

2 γ-射线扫描的诊断

在γ-射线扫描技术的实际应用中主要是通过扫描谱图来进行识别。如果某催化分馏塔出现运转异常,对其原因的查找就可以通过γ-射线来进行,通过γ-射线对塔进行扫描来获得相关数据,再获得扫描图谱。一般情况下,在谱图中,纵向为γ-射线的透射强度,横向为催化分馏塔的高度值h,通过高度值的计算能确定塔盘的位置。对扫描谱图进行分析,来判定故障的原因和位置,如是否因为塔盘掉落或冲翻等。对于γ-射线判断的准确性,可以通过后期维修中的检查来进行验证。

本文针对精馏塔的故障进行相关讨论,陈述了γ-射线技术进行扫描和流程模拟等的原理,分析了精馏塔在其故障诊断中该技术的应用,对其进行诊断的一般过程进行讨论。从实质上讲,γ-射线扫描技术就是对精馏塔设备进行透视检查,在γ-射线扫描中,探头检测到透射的强度,根据强度来得到数据而形成谱图,从而实现对精馏塔故障的诊断分析。

参考文献

[1] 张永华.利用射线扫描技术检测减压塔填料腐蚀故障[J].石油化工设备,2013.2

[2] 颜祥富,汪李胜,刘其光.利用γ射线技术检测炼化分馏塔类设备运行故障[J]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2012.2

发射机技术论文范文第10篇

论文关键词:表面粗糙度,非接触,光学测量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机械产品表面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表面粗糙度是评价工件表面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国内外很多学者在表面粗糙度检测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目前测量表面粗糙度的主要方法有:接触式测量和非接触式测量。

1 接触式测量

接触式测量就是测量装置的探测部分直接接触被测表面,能够直观地反映被测表面的信息,接触式测量方法主要是触针法,该方法经过几十年的充分发展,以其稳定、可靠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但接触式测量存在很大的缺陷,具体表现在:(1)对高精度表面及软质金属表面有划伤破坏作用;(2)受触针尖端圆弧半径的限制,其测量精度有限;(3)因触针磨损及测量速度的限制,无法实现在线实时测量[1]。

2 非接触式测量

为了克服接触式测量方法的不足非接触,人们对非接触式测量方法进行了广泛研究。研究表明,非接触式测量方法具有非接触、无损伤、快速、测量精度高、易于实现在线测量、响应速度快等优点。目前已有的非接触式测量方法包括各种光学测量方法、超声法、扫描隧道显微镜法、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的表面粗糙度检测方法等。这里我们只对基于光学散射原理的测量方法、基于光学干涉原理的测量方法和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的测量方法做简单介绍论文格式模板。

2.1基于光学散射原理的测量方法

当一束光以一定的角度照射到物体表面后,加工表面的粗糙不平将引起发生散射现象。研究表明:表面粗糙度和散射光强度分布有一定的关系。对于表面粗糙度数值较小的表面,散射光能较弱,反射光能较强;反之,表面粗糙度数值较大的表面,散射光能较强,反射光能较弱。

基于光学散射原理测量表面粗糙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较多。四川联合大学和哈尔滨理工大学相继提出了一种称之为散射特征值的参数,表征被测物体表面上反射光和散射光的分散度,散射特征值与被测物体表面的粗糙度有很好的对应关系[2]。哈尔滨理工大学利用已知表面粗糙度参数值的标准样块测得其散射特征值,建立—关系曲线,从而实现利用散射特征值测量火炮内膛表面粗糙度[3]。

基于光学散射原理的表面粗糙度检测方法,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易于集成产品、动态响应好、适于在线测量等优点。该方法的缺点是测量精度不高,用于超光滑表面粗糙度的测量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2.2基于光学干涉原理的测量方法

当相干光照射到工件表面同一位置时,由于光波的相互位相关系,将产生光波干涉现象。一般的干涉法测量是利用被测面和标准参考面反射的光束进行比较,对干涉条纹做适当变换,通过测量干涉条纹的相对变形来定量检测表面粗糙度。该方法的测量精度取决于光的波长。但是由于干涉条纹的分辨率是以光波波长的一半为极限的,仅从条纹的状态无法判断表面是凸起还是凹陷,因此非接触,作为一种具有较好分辨率、宽测量范围的表面粗糙度在线检测技术,这种干涉法测量技术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4]。

基于光学干涉原理,1984年美国洛克西德导弹公司huang采用共模抑制技术研制成功了光学外差轮廓仪,光外差干涉检测技术是一种具有纳米级测量准确度的高精度光学测量方法,适用于精加工、超精加工表面的测量,而且可以进行动态时间的研究;华中理工大学采用光外差干涉方法研制出2D-SROP-1型表面粗糙度轮廓仪[5]。美国的维易科(VEECO)精密仪器有限公司,采用共光路干涉法研制了WYKO激光干涉仪和光学轮廓仪,可用来测量干涉条纹位相[6]。

基于光学干涉原理测量表面粗糙度分辨率高,适于测量超光滑表面粗糙度,但由于该方法的测量精度受光波波长的影响很大,所以其测量范围受到一定影响。

2.3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的测量方法

基于计算机视觉的粗糙度测量方法是指使用摄像机抓取图像,然后将该图像传送至处理单元,通过数字化处理,根据像素分布和灰度、纹理、形状、颜色等信息,选用合理的算法计算工件的粗糙度参数值。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工业生产的不断发展,该方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北京理工大学的王仲春等人采用显微镜对检测表面进行放大,并通过对CCD采集加工表面微观图像进行处理实现了表面粗糙度的检测[7]论文格式模板。哈尔滨理工大学吴春亚、刘献礼等为解决机械加工表面粗糙度的快速、在线检测,设计了一种表面粗糙度图像检测方法,建立了图像灰度变化信息与表面粗糙度之间的关系模型[8]。英国学者Hossein Ragheb和Edwin R. Hancock通过数码相机拍摄的表面反射图来估计表面粗糙度参数非接触,运用Vernold–Harvey修正的B–K散射理论模型获得了比Oren–Nayar模型更好的粗糙度估计结果[9]。澳大利亚学者Ghassan A. Al-Kindi和Bijan Shirinzadeh对基于显微视觉的不同机械加工表面粗糙度参数获取的可行性进行了评估,讨论了照射光源与表面辐照度模型对检测的影响,结果显示尽管从视觉数据和触针数据所获得的粗糙度参数存在一定差异,但是基于视觉的方法仍是一种可靠的粗糙度参数估计方法[10-11]。

可以看出,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的测量方法主要有统计分析、特征映射和神经网络等黑箱估计法。通过这些方法获得的表面粗糙度参数的估计值受诸多因素的影响,难以给出其准确的物理解释。真正要定量地计算出粗糙度参数,需要科学的计算。

但是随着机械加工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的检测方法处理内容丰富、处理精度高、处理速度快、易于集成等优点将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3 结束语

接触式测量测量速度较慢,容易划伤工件表面,并且不适用于连续生产材料表面的检测。非接触式测量具有无损伤、快速、测量精度高、易于实现在线测量等优点,已成为表面粗糙度检测的重点研究方向。非接触测量以光学法为主,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工业生产的迅猛发展,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的表面粗糙度非接触式检测方法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刘斌,冯其波,匡萃方.表面粗糙度测量方法综述[J]. 光学仪器, 2004, 26(5): 54-55.

[2]苑惠娟等.非接触式表面粗糙度测量仪[J].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学报,1995,19(6):30-34.

[3]强熙富,张咏,许文海.扩展激光散射法测量粗糙度的测量范围的研究[J].计量学报,1990,11(2):81-85.

[4]王文卓,李大勇,陈捷.表面粗糙度非接触式测量技术研究概况[J].机械工程师,2004,11:6-9.

[5]王菊香.2D-SROP-1型表面粗糙度轮廓仪[J].工业计量,1994,(4):27-29.

[6]徐德衍等.光学表面粗糙度研究的进展与方向[J].光学仪器,1996,18(1):32-41.

[7]王仲春,高岳,黄粤熙等.显微成像检测表面粗糙度[J]. 光学技术, 1998, 5: 46-48.

[8]吴春亚,刘献礼,王玉景等.机械加工表面粗糙度的图像检测方法[J]. 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 2007, 12(3): 148-151.

[9]Hossein Ragheb, Edwin R.Hancock. The modified Beckmann–Kirchhoff scattering theory for rough surfaceanalysis[J]. Pattern Recognition, 2007, 40: 2004-2020.

[10]Ghassan A. Al-Kindi, BijanShirinzadeh. An evaluation of surface roughness parameters measurement usingvision-based dat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chine Tools & Manufacture,2007, 47: 697-708.

[11]Ghassan A. Al-Kindi, BijanShirinzadeh. Feasibility assessment of vision-based surface roughnessparameters acquisition for different types of machined specimens[J]. Image andVision Computing, 2008, 6: 1-15.

发射机技术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实际应用;技术改进

【中图分类号】R541.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7-0119-01

引言:医疗影像技术的进步是离不开现代科学经济的进步,网络时代的革新掀起了各行各业在技术上的突破,医学影像学是医疗领域重要的医疗技术,通常应用于放射科、B超,彩超、CT、核磁共振等科室。而现阶段很多医院仍处于使用最多的常规X线机,只是医学影像技术的模拟方式,除了部分使用了影像电视X线机外,绝大多数都只能用胶片记录,对拍摄的图像处理、存储传输都受到极大的限制,给医生诊断病例上也带来很大的困难,为此,在医学领域中,医院应该在医学影像技术方面有所突破,把医学影像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相结合,让医学影像以数字方式输出,使这些影像数据可直接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处理、传输和存储,从而导致医学影像诊断技术的革命性变化。

1医学影像技术的实际应用

医学影像技术在医学领域里有其重要的作用,在实际应用方面也可分为三类分析:一是,医学影像技术室医院信息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无论是在农村医疗条件差的地方,也可远处医疗通过医学影像技术,及时传患者的信息、医学图像和诊疗信息等,实现了远程医疗的发展。二是,用在医院放射科部门。医院的放射医疗室最需要有足够的图像显示技术,通过医学影像技术可以在高速通信网络的辅助下,实现把影像和静止图像同传的能力。三是应用在医院内部的图像分发系统里,特别是在急诊室和特护房。随着网络计算机的信息系统的引入,医学影像技术将信息集成在操作模式中,在信息提取中更为便捷。无论医学影像技术在那个方面的实际应用都能起到它关键的作用。

2医学影像技术方面的技术改进

X射线是医学发展技术中最早的图像装置,应用中可以让医生顺利观察到人体内部结构,为医生诊断疾病提供重要的信息。但影像技术也在不断的探索中进行改进,超声、磁共振、单光子等断层成像技术和系统的大量涌现,在医学影像技术上也有所突破,让医生在出示诊断中提供更为详细、精确的信息依据。随着计算机的发展,数字成像技术越来越广泛,正逐步替换传统的屏片摄影,医学影像技术的得到了全新的突破和发展,实现将数据远距离传输,远程诊断,提高了患者诊断病例的效率,而现阶段,医学影像技术的改进还是需要的,新型的分子影像技术,正在一点点渗入到医学影像技术革新中,分子成像的出现,为新的医学影像时代到来带来了曙光,为治疗彻底治愈某种疾病提供了可能;同时磁源成像技术也是医学影像技术的一个改进,用于检测心脏或脑,从而得到心磁图,脑磁图;单光子发射成像和正电子成像也是核医学的两种技术,也是根据医学的放射性示踪原来景象体内诊断;对人体加电压,检测电极间流动的电流,得到阻丝电导率变化的图像,也叫阻抗成像,因其分辨率高,对人无害的特点,开始实现其实际应用;还要光学成像等等,以上的几种技术都是医学影像技术的研究热点,是要以最安全、最大经济效益出发点,将医学影像技术达到更为先进的技术,造福人们。

3结语

通过对以上医学影像技术的分析,可以看出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仍需要一个渐进的推广过程,近年来,临床手术和治疗方面正在朝着微创或无创的方向发展,这种技术的实施是离不开医学影像技术的辅助的,为,微创、无创手术或治疗的精准定位打下了基础,通过接下来的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完善、改进,一系列的如磁共振谱(MRS)、正看电子发射成(PET)、单光子发射成像(SPECT)等等技术的发展,将会对医学治疗技术有更大的突破,对脑、肺等各个部位的成像都能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不仅给医生一个很大的治疗帮助,同时还让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省时省力,减少患者在治疗中的痛苦,提供了治疗效率。

参考文献

[1]刘洪军,成建萍,司同,等.超声弹性成像在甲状腺结节定性诊断中的应用评价[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三次全国浅表器官及外周血管超声医学学术会议(高峰论坛)论文汇编[C],2011年

发射机技术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发射机;射频输出;天馈线系统

中图分类号:TN931 文献标识码:A

广播和电视是我国重要的大众信息传播媒介,不仅担负着丰富人们娱乐生活的任务,还起到宣传我党的路线、方针以及所取得成就的作用,广播电视还具有教育和舆论监督功能。广播电视的信号输出就是通过发射机射频输出实现的,发射机射频输出于天馈线系统对于广播电视的信号传输质量和稳定性有重要作用。

一、发射机射频输出与天馈线系统的组成

射频通信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由于其通信容量大,投资费用省等优点被迅速应用于信息传输领域,随着多年的发展,如今的射频通信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缺的重要信息传播媒介,无论是在军事还是在民用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随着科技的发展,无线通信技术仍然是最有发展前景的通信手段之一,目前,虽然射频通信技术已经在无线通信领域被广泛应用,但仍旧有很大的潜力可挖掘,随着射频通信技术的成熟,发射机在未来会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射频通信系统包括发信机、天馈线设备以及输入和输出设备、供电设备等。在射频通信系统中,发射机射频输出和天馈线系统作为保证射频信号质量的重要机构,其运行稳定性对保证通信质量尤其重要。

发射机主要用于将调频广播电台的语音和音乐节目以无线的方式发射出去,从而实现信号的传输。现如今的发射机分为数字调频发射机和模拟调频发射机两种,数字调频发射机是指从音频到射频全过程数字化的调频广播发射机。模拟发射机所有的参数都是靠指针式来表示的,没有数字显示也没有自动保护功能,并且只能接受模拟以你品信号,音频信号放大、限幅及立体声编码都是模拟的,调制的过程也是采用模拟符合音频信号对压控振荡器变容二极管进行调制的。

而天馈线系统则是指发射机信号发射的主要媒介,天线起着将馈线中传输的电波转为电磁波的作用,馈线负责电磁波的传输,在发射机射频输出时天馈线系统的稳定性以及信号传输性能直接影响着信号发射质量。

二、发射机射频输出于天馈线系统构成原理

1 发射机射频输出的工作原理

目前广播电视行业普遍使用的都是固态数字调频发射机,这种发射机由激励器、功放、滤波器、定向耦合器、电源系统、控制系统、制冷系统构成。当需要信号发射时,首先将音频信号和高频载波调制为调频波,使高频载波的频率随音频信号发生变化,再对所产生的高频信号进行放大、激励、功放和一系列的阻抗匹配,最后使信号输出到天线,从而实现信号的发射。

2 天馈线的工作原理

馈线的主要任务是有效的传输信号能量,因此在发射机射频输出天馈线系统中,需要在保证馈线信号传输功率的情况下避免拾取和产生杂散干扰信号,因此馈线需要屏蔽。馈线有平行双线和同轴电缆传输线两种,同轴电缆传输线中分为新线和屏蔽铜网两根导线,这种导线是发射机射频输出天馈线系统的常用馈线,具有工作频率范围宽,损耗小,对静电耦合具有一定屏蔽作用的优点,但使用使要注意不可与有强电流的线路并行,也不能靠近低频信号线路,以免磁场对信号传输发生干扰。

天线负责将馈线传输过来的能量转换为电磁波,并将电磁波发射出去。由于电磁波直线传播的特点,而地球由于是球体,因此在发射机射频输出时天线一般都会做垂直下倾处理,以方便地面上的接收端能够收到平稳、优质的信号。一般来说,发射台的天线下倾角度都在10°左右。

天线安装时,我们需要考虑天线的极化方式。天线的极化是指电场矢量的方向与电波传输方向的相对关系。根据麦克斯韦理论,只有电场和磁场矢量相差 90°时,才能发射电磁波。在电磁波的传输过程中,如果电场矢量的方向在一直线上变动,即电场矢量的末端轨迹为直线,则称为线极化,在线极化波中,如果电场矢量与地面平行,称之为水平极化;电场矢量与地面垂直,称为垂直极化。如果电场矢量的末端轨迹为一个圆或椭圆,则称为回极似椭圆极化。此时,如果沿电磁波传播方向看过去,电场矢量随时间顺时针旋转的是右旋圆极化,反时针方向旋转的称为左极化。辐射某种极化电磁波的天线, 就称为某种极化天线。在电波的传输过程中,电波经过反射以后,可能会造成极化的改变,对于垂直极化波,其被光滑地面发射时,极化方式不变; 对于水平极化波,经过光滑的地面反射时,有 1800 的相位变化;对于圆极化电磁波,经光滑地面发射时,极化被反旋。

为了满足调频发射台多个频率的发射机同时广播不同的节目的需求,还会利用多工器使不同频率能够使用一副天线,以降低天馈线系统的投资成本。目前常用的多工器有星型双工器、桥式双工器以及电视双工器等。双工器,又称天线共用器,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双向三端滤波器。双工器既要将微弱的接受信号耦合进来,又要将较大的发射功率馈送到天线上去,且要求两者各自完成其功能而不相互影响。能够生产双工器的厂家有很多,我们在双工器选择时要根据电台发射频率定制,为了使双工器更适合它的使用环境和工作条件,应该选择体积小、重量轻并且便于安装、结构牢固、紧凑并能承受一定的冲击和振动的双工器。

结语

综上所述,发射机射频输出信号传输技术在我国有着广泛的应用,无论是广播、电视还是移动通信,都离不开这种技术的应用。发射机和天馈线系统作为保证信号传输稳定性和信号质量重要设备,随着科技的发展,其技术也得到了不断的提高和深化。我们在进行发射机和天馈线系统建设时,一定要综合考虑好应用目的、信号接收对象以及发射塔的环境进行合理设计和选择,保证能够为用户提供更稳定、质量更好的信号服务。

参考文献

发射机技术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TD-SCDMA;TD-LTE;共存;干扰

Abstract: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td-scdma and td-lte system, coexistence of td-scdma and td-lte interference was analyzed. Find out the causes some interference,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nd measures to eliminate interference.

Keywords: td-scdma and td-lte;coexistence;interference

中图分类号:电信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04-0000-00

TD-SCDMA与TD-LTE系统介绍

1.1、TD-SCDMA系统简介

TD-SCDMA系统最初是由中国信息产业部电信科学研究院提出,他们是在SCDMA技术的基础上并且结合IMT-2000的国际要求,经过研究和起草得出的我国的3G技术方案标准,同时在1998年提交给了国际电信联盟ITU。该技术的发展和不断成熟将使得中国的电信行业实力不断增强,其运用的前景也更加广阔。

我们经过分析可以发现TD-SCDMA系统中,运用了许多关键性的前沿技术。主要技术有一下几个:第一、智能天线技术的运用。智能天线技术用改变阵列方向图形状的方式,来调整主波束与入射信号使得他们能很好的衔接并且自动的协调和追踪信号。另一方面,智能天线为了抑制干扰信号,将零点朝着干扰信号的方向,从而提高信号的音噪比,完善系统的整体性能。第二、软无线电技术的运用。软无线电技术是一种利用信号处理来实现无限通信功能的技术,软无线电技术可以在同一硬件平台上通过软件系统处理基带信号。可以实现用不同的软件来提高系统的业务功能。第三、TD-SCDMA系统能够利用智能天线技术实现空间的复用,所有可以在该系统中通过采用多址方式和动态信道分配技术来实现对多维无线电信道资源的管理和支配。运用动态信道分配技术,可以有效的避免干扰,提高无线资源的利用率和系统的容纳数量。

1.2、TD-LTE系统简介

伴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2010中国移动等一些企业全面的向人们展示出了TD-LTE技术以及应用,推动了我们研究分析TD-LTE产业、分析应用场景以及探讨面向未来的融合技术。

跟TD-SCDMA系统一样,TD-LTE系统也存在着许多先进之处。其主要技术有以下几个:第一,基于MIMO/SA的多天线技术。MIMO技术能够减少通信系统的多址干扰,增加整体系统的容量,该技术也因此成为了无线通信技术的未来风向标。LTE-MIMO采用发射分集和空间复用两种方式作为下行方案。第二,是OFDM的多址接入技术。通过研究LTE系统上下行传输的特点,可以发现无论是下行OFDMA还是上行SC-FDMA都可以保证用户在使用不同频谱时的正交性。

TD-SCDMA与TD-LTE的共存干扰研究方法

我们通常是通过确定性计算、系统仿真和外场测试等方式相结合的办法来研究分析共存干扰,对于TD-SCDMA和TD-LTE这类TDD系统的共存干扰的研究,除了采用确定性研究方法以外,我们还可以采取更为有效的系统仿真方法。每个方法都各有其针对性和使用特征。

确定性计算方法,是指基于链路预算的原则,方便快捷,按照 3GPP协议中规定的各种干扰类型的最低性能指标,经过数值计算克服各种干扰所要求的最小隔离度。系统仿真,则是指从全部系统,其中也包含多个小区和大量用户的角度分析,系统覆范围、容量和系统的功能,针对系统无线的传播途径、链路运行方法和性能以及系统控制方式等方面进行计算机模拟,通过系统参数的设置进行定量分析,为无线网络的优化提供依据。

本文中通过确定性计算方法,运用该方法对TD-SCDMA基站和TD-LTE基站相互间的干扰进行分析和研究。

三、TD-SCDMA与TD-LTE的共存干扰分析

3.1干扰产生的原因

TD-SCDMA与TD-LTE的共存干扰的产生有很多原因,通信网络射频主要是因为原有的专用无线电系统占用现有的频率资源、不同运营商的网络配置系统不当、收发信机自身性能不好、小区的区域重叠、电磁兼容(EMC)等而产生干扰。

此外,系统相互间的互干扰理论,跟干扰与扰的两个系统之间的特征以及射频指标紧密相联。但是简单的讲,频率不同的系统之间的共存干扰,是因为发射机和接收机的原因造成的。在发射信号的时候,发射机会伴随着一个带外辐射,带外辐射包括邻频辐射和杂散辐射。那么,在接收有用信号的时候,信道内的干扰信号可能会降低接收机的灵敏度,接收带宽内的干扰信号常常造成带内阻塞;而且对于接收机而言其也存在非线性,带外信号即发射机有用信号会引起接收机的带外阻塞。

3.2共存干扰的种类

在TD-SCDMA与TD-LTE共存干扰的种类中,其干扰主要包括杂散辐射、阻塞干扰等。

杂散辐射干扰,是因为在发射机里边的功放、混频、滤波等一些工作特征不完美,以至于在工作带宽以外一定宽度内产生辐射信号的分量,主要有电子热运动产生的热噪声、各种谐波分量、频率转换产物以及发射机互调等构成,于是增加了扰发射机的底噪,一定程度上损坏了干扰接收机的上行链路,降低了接收机的灵敏度。

阻塞干扰是指在较强的干扰信号和有用信号混在一起共同进入接收机时,较强的干扰信号就会使接收机链路的非线性器件达到饱和,出现失真。而且只是存在有用信号的时候,如果信号过强,同样也出现振幅压缩现象,甚至阻塞。阻塞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器件的非线性,以及接收机的动态范围受到限制。阻塞特性是由于其他频点上存在干扰的信号,接收机接收有用信号的能力。阻塞特性可以运用于所有杂散响应产生的频率以外的频率。分析阻塞干扰对系统的影响可以从系统协议出发,协议对接收机的抗阻塞特点都有明确的规定。

此外,互调干扰、邻道干扰也是常见的干扰类型。

抗干扰解决办法

我们在实践中,通过使用一定的措施来减少一些系统间的干扰,从而更好的实现TD-SCDMA与TD-LTE系统间的共存。经过确定性计算的方式,可以得到相关的数据和分析结论。根据对于分析数据结果的研究,笔者认为我们可以采取一下措施来减少共存间的干扰:

第一,对采用设备的标准进行限制。通过限制一定的发射机和接受机设备的指标来保证收发频率相邻之间的共存问题,是解决系统间干扰问题的必要手段。

第二,注意天线的安装。每个相邻基站之间天线的合理安装也是减少系统之间干扰的有效措施,在天线的安装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优化天线方位角、优化天线下倾角的方式来取得减少干扰的效果。

第三,可以加装滤波器。滤波器的加装是在原有设备收发系统的前提上,采用附加滤波器的方式来提高发射机和接收机的滤波特性,达到系统间共存所需的隔离度。加装滤波器也是进行系统间隔离的重要手段,通常采取安装发射滤波器和接收滤波器两种方案。我们在实践中,应当把安装滤波器与安装天线隔离法结合起来运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TD-SCDMA与TD-LTE系统的共存存在一定的干扰,并且这些干扰是系统内部的性能所决定的,我们为了使得TD-SCDMA与TD-LTE的更好的共存,必须进一步进行深入研究,探讨更好的解决措施。从而推动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完善TD-SCDMA与TD-LTE的共存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东.TD-LTE 和 LTE-TDD 共存的干扰研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发射机技术论文范文第14篇

RFID是射频识别技术的英文(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的缩写,射频识别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射频识别技术是一项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耦合(交变磁场或电磁场)实现无接触信息传递并通过所传递的信息达到识别目的的技术。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已经成为一个很热门的话题。据业内人士预测,RFID技术市场将在未来五年内在新的产品与服务上带来30至100亿美金的商机,随之而来的还有服务器、资料储存系统、资料库程序、商业管理软件、顾问服务,以及其他电脑基础建设的庞大需求。

或许这些预测过于乐观,但RFID将会成为未来的一个巨大市场是毫无疑问的。许多高科技公司正在加紧开发RFID专用的软件和硬件,这些公司包括英特尔、微软、甲骨文、sap和sun。

二、射频识别技术发展历史

从信息传递的基本原理来说,射频识别技术在低频段基于变压器耦合模型(初级与次级之间的能量传递及信号传递),在高频段基于雷达探测目标的空间耦合模型(雷达发射电磁波信号碰到目标后携带目标信息返回雷达接收机)。1948年哈里斯托克曼发表的利用反射功率的通信奠定了射频识别技术的理论基础。

射频识别技术的发展可按十年期划分如下:

1940-1950年:雷达的改进和应用催生了射频识别技术,1948年奠定了射频识别技术的理论基础。

1950-1960年:早期射频识别技术的探索阶段,主要处于实验室实验研究。

1960-1970年:射频识别技术的理论得到了发展,开始了一些应用尝试。

1970-1980年:射频识别技术与产品研发处于一个大发展时期,各种射频识别技术测试得到加速。出现了一些最早的射频识别应用。

1980-1990年:射频识别技术及产品进入商业应用阶段,各种规模应用开始出现。

1990-2000年:射频识别技术标准化问题日趋得到重视,射频识别产品得到广泛采用,射频识别产品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2000年后:标准化问题日趋为人们所重视,射频识别产品种类更加丰富,有源电子标签、无源电子标签及半无源电子标签均得到发展,电子标签成本不断降低,规模应用行业扩大。

至今,射频识别技术的理论得到丰富和完善。单芯片电子标签、多电子标签识读、无线可读可写、无源电子标签的远距离识别、适应高速移动物体的射频识别技术与产品正在成为现实并走向应用。

三、无线射频识别技术

RFID系统的组成及其工作原理

RFID系统因应用不同其组成会有所不同,但基本都由电子标签(Tag)、阅读器(Reader)和数据交换与管理系统(Processor)三大部分组成。电子标签(或称射频卡、应答器等),由耦合元件及芯片组成,其中饱含带加密逻辑、串行EEPROM(电可擦除及可编程式只读存储器)、微处理器CPU以及射频收发及相关电路。

电子标签具有智能读写和加密通信的功能,它是通过无线电波与读写设备进行数据交换,工作的能量是由阅读器发出的射频脉冲提供。阅读器,有时也被称为查询器、读写器或读出装置,主要由无线收发模块、天线、控制模块及接口电路等组成。阅读器可将主机的读写命令传送到电子标签,再把从主机发往电子标签的数据加密,将电子标签返回的数据解密后送到主机。数据交换与管理系统主要完成数据信息的存储及管理、对卡进行读写控制等。

RFID系统的工作原理如下:阅读器将要发送的信息,经编码后加载在某一频率的载波信号上经天线向外发送,进入阅读器工作区域的电子标签接收此脉冲信号,卡内芯片中的有关电路对此信号进行调制、解码、解密,然后对命令请求、密码、权限等进行判断。若为读命令,控制逻辑电路则从存储器中读取有关信息,经加密、编码、调制后通过卡内天线再发送给阅读器,阅读器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解调、解码、解密后送至中央信息系统进行有关数据处理;若为修改信息的写命令,有关控制逻辑引起的内部电荷泵提升工作电压,提供擦写EEPROM中的内容进行改写,若经判断其对应的密码和权限不符,则返回出错信息。

在RFID系统中,阅读器必须在可阅读的距离范围内产生一个合适的能量场以激励电子标签。在当前有关的射频约束下,欧洲的大部分地区各向同性有效辐射功率限制在500mW,这样的辐射功率在870MHz,可近似达到0.7米。美国、加拿大以及其他一些国家,无需授权的辐射约束各向同性辐射功率为4W,这样的功率将达到2米的阅读距离,在获得授权的情况下,在美国发射30W的功率将使阅读区增大到5.5米左右。

RFID技术的分类

RFID技术的分类方式常见的有下面四种:

根据电子标签工作频率的不同通常可分为低频(30kHz~300kHz)、中频(3MHz~30MHz)和高频系统(300MHz~3GHz)。RFID系统的常见工作频率有低频125kHz、134.2kHz,中频13.56MHz,高频860MHz~930MHz、2.45GHz、5.8GHz等。

低频系统特点是电子标签内保存的数据量较少,阅读距离较短,电子标签外形多样,阅读天线方向性不强等。主要用于短距离、低成本的应用中,如多数的门禁控制、校园卡、煤气表、水表等;中频系统则用于需传送大量数据的应用系统;高频系统的特点是电子标签及阅读器成本均较高,标签内保存的数据量较大,阅读距离较远(可达十几米),适应物体高速运动,性能好。阅读天线及电子标签天线均有较强的方向性,但其天线宽波束方向较窄且价格较高,主要用于需要较长的读写距离和高读写速度的场合,多在火车监控、高速公路收费等系统中应用。

根据电子标签的不同可分为可读写卡(RW)、一次写入多次读出卡(WORM)和只读卡(RO)。RW卡一般比WORM卡和RO卡贵得多,如电话卡、信用卡等;WORM卡是用户可以一次性写入的卡,写入后数据不能改变,比RW卡要便宜;RO卡存有一个唯一的号码,不能逐改,保证了安全性。

根据电子标签的有源和无源又可分为有源的和无源的。有源电子标签使用卡内电流的能量、识别距离较长,可达十几米,但是它的寿命有限(3~10年),且价格较高;无源电子标签不含电池,它接收到阅读器(读出装置)发出的微波信号后,利用阅读器发射的电磁波提供能量,一般可做到免维护、重量轻、体积小、寿命长、较便宜,但它的发射距离受限制,一般是几十厘米,且需要阅读器的发射功率大。

根据电子标签调制方式的不同还可分为主动式(Active tag)和被动式(Passive tag)。主动式的电子标签用自身的射频能量主动地发送数据给读写器,主要用于有障碍物的应用中,距离较远(可达30米);被动式的电子标签,使用调制散射方式发射数据,它必须利用阅读器读写器的载波调制自己的信号,适宜在门禁或交通的应用中使用。

四、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改变生活

RFID是通过无线电波扫描基于芯片的电子标签,以实现对物体的识别。这是一项应用前景非常广泛的网络技术,它实现了网络与物理世界的联络。RFID芯片只有蚂蚁头大小,很容易嵌入任何商品标签。德国的世界杯门票就是未来票务革新的一个开端。未来的足球赛、大型演唱会、大型国际会议,甚至紧缺的机票、火车票都可以通过RFID实现有效管理,杜绝倒票和其他不安全因素。

在安保领域,RFID技术应用也开始普及,德国法兰克福机场与日本东京机场联合应用该技术,提高行李安检效率。法兰克福机场电子扫描仪检测的数据,东京也很快能看到。在美国有近100万个家庭宠物携带有这种芯片,一旦宠物走失,主人能很快地找回。2004年9月,日本的一家私立小学在学生书包上也安装了RFID芯片,家长能随时知道孩子的去处。 2004年底的印度洋大海啸后,死难者遗体的鉴定成了一大难事,而今后游客只要注射了RFID芯片,在任何地方遇到事故或被劫持,就能很快被发现。

五、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发展存在的问题

RFID技术发展的前景是难以估量的,从厨房到展览馆,从超市到迪斯科舞厅,可以说没有哪个经济领域的分支可以不应用RFID的。然而,这一技术的应用可能也会产生某些负面影响。例如:RFID芯片的普遍应用将大大减少零售业的人力需求,这将可能导致员工的失业,并引起员工对新技术的抵触情绪。

由于RFID技术的来临太快,许多技术细节问题也还没有得到解决。到目前为止,RFID技术还没有最终的标准和统一的频率。欧洲RFID系统发射的是一种频率,美国发射的是另一种频率。另外,无线电波的发射受到液体和金属的影响,因此,对饮料和罐头这样的商品应用RFID还比较困难。重要的一点是还不清楚,谁来承担新技术的开发成本,商业零售商和技术供应商之间为此还存在争论。

RFID的广泛应用还引起数据和消费者保护争论。目前,全球都在关注美国关于解决消费者针对超市强行进入私人生活的话题。德国比勒费尔德民权联合会也发起了捍卫个人数据隐私的倡议,反对所谓的间谍芯片。该机构认为,随着RFID芯片越来越容易地被隐藏在鞋子或衣服里,完全有理由相信,未来这种芯片的扫描仪或识别器也会被安装在墙上、门槛里、加油站柱子上或楼梯上,企业可以用来随时随地监控员工或消费者的行为。

批评者是否夸大了RFID的负面影响还有待质疑,事实上目前RFID芯片的无线电波发射范围还很有限。

发射机技术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油气管线;缺陷;石油储罐;声发射

1.前言

石油储罐的建设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同时也带来潜在的危险。储存介质具有高温、高压、高腐蚀性等特征,罐壁、罐底容易发生腐蚀、疲劳或由于潜在缺陷扩展破裂等损伤,当腐蚀达到一定程度,会造成泄漏和爆炸等严重事故,造成人民的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严重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妨碍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役石油储罐的定期检测是保证其安全运行的必要措施,许多事故隐患可以通过对在役石油储罐的定期检测来发现和消除。我胜利油田现有石油储罐从几百立方到数万立方的大型储罐大约共有几千台,为了保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及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对这些储罐定期检测尤为重要。现行的检测方法是停止使用并清罐后,用无损检测设备进行罐底检测,可以避免一些腐蚀引起的泄漏事故,但检测周期长、费用高。对于一些大罐,全部操作过程可能要超过30天。有些大罐本来没有缺陷,进行上面的一系列操作后,严重影响了生产的正常运行,造成了很大的资金浪费。

2.国内外声发射检测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声发射AE(Acoustic Emission)是指材料内部局部区域在外界(应力或温度)的影响下,伴随能量快速释放而产生的瞬态弹性波现象,声发射作为一种检测技术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的德国,20世纪60年代,该技术在美国原子能和宇航技术中迅速兴起,并首次应用于玻璃钢固体发动机壳体检测;20世纪70年代,在日本、欧洲及我国相继得到发展,但因当时的技术和经验所限,仅获得有限的应用;20世纪80年代,开始获得较为正确的评价,引起许多发达国家的重视,在理论研究、实验研究和工业应用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相当的进展。声发射检验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耦合在材料表面上的压电陶瓷探头将材料内声发射源产生的弹性波转变为电信号,然后用电子设备将电信号进行放大和处理,使之特性化,并予以显示和记录,从而获得材料内声发射源的特性参数,通过分析检验过程中声发射仪器所得的各种参数,即可知道材料内部的缺陷情况。如果用多通道声发射检测系统,还可以确定声发射源即缺陷的具体部位。

20世纪70年代初,Dunegan等人开展了现代声发射仪器的研制,他们把试验频率提高到100kHz~1MHz,这是声发射试验技术的重大进展,现代声发射仪器的研制成功,为声发射技术从试验室的材料研究阶段走向在生产现场监视大型构件的结构完整性应用创造了条件。随着现代声发射仪器的出现,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人们从声发射源机制、波的传播和声发射信号分析方面开展了广泛和深入的系统研究。声发射仪器的发展是和声发射技术本身的发展同步进行的,也分为几个阶段:

(1)单通道(或双通道型)声发射仪的产生,20世纪60年代末,产生了第一台单通道型声发射仪器,这种声发射系统只有一个信号通道,功能单一,采用模拟电路,多为测量计数或能量类简单参数,只用于实验室试样的粗略声发射检测。

(2)第一代多通道声发射仪器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它把形成各种AE特征量输出的多通道硬件模块插在一个容纳箱内,通过内部总线与当时流行的一台标准小型计算机相连。

(3)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的第二代多通道声发射系统把数据采集功能和显示、存储及计算功能相分离,由前端处理器独立完成,并利用标准总线(如IEEE488)和直接存储器存取(DMA),加快数据的存储和处理速度,在实时显示方面也有一些改进。

(4)第三代多通道声发射系统起始于80年代末,采用了分布式并行处理技术,在各单元间配置有效的通讯途径以实现快速信息传递和缓冲,避免因通道接口的瓶颈效应而造成数据的死锁和丢失,AE数据处理能力可达每秒几千Hit以上。

(5)20世纪90年代,声发射检测系统进入了全数字式的第4代,全数字化AE检测系统在系统结构和软件配置上保留了第三代产品的优点,放大后的AE信号不必再经过一系列的模拟、数字电路才形成数字特征量,而是直接进行高速A/D转换,提取相应特征量。我国在声发射仪器的研制和生产上起步并不算太晚,已研制和生产了各种双通道、4通道、8通道和更多通道(32通道)的声发射,基本上属于模拟声发射仪器的范畴。国外在全数字式声发射仪的研制上发展很快,典型代表是美国PAC公司的Mistras2001,德国Vallen公司的AMSY4和美国数字波形公司(DWC)的F-4000声发射检测仪等,其声发射特征量全由数字信号提供,即声发射传感器的模拟信号在到达各种处理器之前首先被数(458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第5期)字化,由于全部信号处理是对离散信号完成的,系统有很高的信噪比和很宽的动态范围。

目前,国内外的声发射检测技术研究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理论研究方面,声发射传播理论、波形分析、声发射传感器的校正理论研究使得声发射技术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2)声发射信号处理方面(尤其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研究,对声发射源性质、信号的传播特性等的认识的不断研究,以提高声发射技术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和重复性。声发射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同声发射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同声发射采集系统的发展及现代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

(3)计算机技术、集成电路、人工神经网络等及模式识别技术的进一步研究,相关尖端技术在声发射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加之日益扩大的应用领域对声发射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等,促进了声发射技术稳步高速发展。

(4)声发射仪器的发展,处理信息更快、更稳定可靠的声发射仪器以及配套软件系统的研制,将为声发射技术应用领域应用范围进一步增大,以及提高在生产现场监视大型构件的结构完整性应用创造条件。

3.我国的AE技术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

目前,我国的AE技术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与欧美等工业发达国家相比,在很多方面还有差距,主要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声发射技术发展方向包括:

(1)在仪器开发方面

在仪器开发方面,应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现有机型的功能和可靠性,开发适用于各种工程检测声发射信号数据分析与处理软件包,尤其是适用于埋地管道和油罐底部泄漏检测的商品化仪器和软件。

(2)在传感器制造方面

在传感器制造方面,应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现有共振型传感器的制造水平,开发低频和高温传感器,并形成商品销售。

(3)进一步拓展声发射检测技术的应用领域

应进一步拓展声发射检测技术的应用领域,重点开展桥梁、建筑、埋地管道和大型常压油罐的声发射检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4)进一步开展声发射信号处理分析技术和神经网络模式识别的研究

应进一步开展声发射信号处理分析技术和神经网络模式识别的研究,提高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和各种大型机械装备的在线检测应用水平。

(5)声发射检测设备整体框架结构设计与研究

掌握声发射传播理论、声发射传感器的校正理论、信号采集理论、波形分析理论,以优化声发射检测设备的功能流程,优化功能模块之间信息流的高效传递,提高声信号采集、处理与分析的速度,调研胜利油田储罐运行的特点,形成一套适合胜利油田声发射声发射检测的理论体系。开发一套自动化、集成化和智能化程度更高,体积和重量更小的新一代数字化多通道声发射检测分析系统,使其能进行声发射参数实时测量和声发射源定位外,还可直接进行声发射波形的观察、显示、记录和频谱分析,以大大提高声发射源的定位功能和缺陷的检出准确率。

(6)声信号采集系统设计与研究

声发射检测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识别产生声发射源的部位和性质,而声发射信号的成功采集是该技术得以实现的重要前提,应用基于大规模可编程集成电路技术、嵌入式系统开发技术设计数字化多通道声信号采集系统,根据各种声源产生的机理差异,信号发出的强弱、幅度以及频率差异,优化多路信号采集系统功能流程,优化多路信号采集算法,使得各路声源信号快速、不失真被采集到存储器件中,供计算机处理分析。

参考文献

[1]焦敬品,何存富,等.管道声发射泄漏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