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涉农资金论文范文

涉农资金论文范文

涉农资金论文

涉农资金论文范文第1篇

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按照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把各项涉农资金管理好、分配好、使用好,把党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见诸成效,把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保护好、发挥好、引导好,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二是克服涉农项目资金发放弊端的迫切需要。改革和创新涉农专项补助资金发放模式,建立科学规范的涉农专项补助资金管理和监督机制,能够有效减少中间环节,克服发放弊端,进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三是反腐倡廉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建立惩治腐败体系,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其基本思路就是要通过体制机制制度的创新,用改革的办法,切实形成不想、不易、不能、不敢腐败的廉洁之风,进而铲除腐败滋生蔓延的土壤和条件。改革涉农专项补助资金的管理和监督的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正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惩治腐败的一项重大举措。

二、目前涉农项目资金使用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涉农项目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涉及面广且繁杂,拨付渠道多,参与管理部门多,在管理上又未能形成一整套比较科学、完善的制度。资金的投入、分配、使用、管理、监督等各个环节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使资金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影响了使用效益。

(一)资金安排缺乏全局统筹协调,有限的资金不能形成合力

目前,我县对涉农项目资金实行分块管理,主管部门之间沟通不足,整体协调不够,使资金分配在使用方向、实施范围、建设内容、项目安排等方面有相当程度的重复和交叉,导致一些项目多头申报,重复拨款;另外,还造成资金分散使用,不能形成合力。

(二)项目审批不科学,造成资金安排不合理有的农业部门、企业申报的项目所需资金数额都是非常巨大的,即使是当年全县财政全部用于支农还远远不够,但其中不合理成份所占比重也是很高的,加上主管部门在组织评审中,存在着较普遍的走过场现象,致使一些项目立项草率,缺乏科学性和效益性。一些企业还受利益驱使,积极跑项目,争资金,更使项目立项中出现“人情项目”,个别项目重复立项,造成资金安排不合理。

(三)资金使用监督不力

县有关职能部门对涉农项目资金缺乏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方位跟踪监督,致使支农资金被移用、截留,使用效益不佳,有些项目效益明显不好,照样通过验收,补助资金一分不少。

(四)资金拨付过慢,影响使用效率

资金在每个环节都需要时间流转,影响了资金的时效性,而县财政在资金安排时间上又较晚,一般都在四、五月份下达文件,往往拨付到项目建设单位或个人时,都已是下半年,甚至是第二年,这就影响了相关工程项目建设进度,降低了涉农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也增加了资金管理难度。

三、规范财政涉农项目管理机制的建议

(一)完善农业项目管理制度,建立规范的财政涉农项目管理机制

第一,健全制度,理顺涉农项目资金管理体制。在深化体制改革中,要逐步理顺政府各部门的职责,解决宏观经济管理、资金管理、行业管理等部门之间职责权限和范围划分不清,管理职能交叉重叠等问题,重新配置资源,实现职责到位,从根本上杜绝政府各有关管理部门既是项目的管理者,又是项目的实施者、监督者,但同时各部门之间应加强合作,避免出•工作研究现一些项目资金未见业务部门验收手续,财政便一步拨付到位。这样业务部门对项目建设质量的监督便沦为空谈,甚至于项目建设资料都不能完善。第二,合理安排,完善涉农资金分配机制。企业实施的涉农项目,其资金应由有关部门的联席会议审定,避免多头申报,重复拨款。要明确各部门在支农资金使用、管理中的分工,做到权责分明,责任到人。要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实现全县一盘棋,县政府要在不断完善全县城乡发展规划的同时,科学、合理地编制好涉农项目建设规划。每年财政安排涉农资金要以规划为依据,突出重点,统筹协调,减少盲目性,增强科学性,提高实效性,做到上年底报计划,当年初下指标并及时向社会公示。对农业建设项目的财政支持,要避免资金分散,避免部门之间、企业之间各自为政,自行建设,重复投资。在项目审定的基础上,相对集中投入,分年分批实施,支持一个落实一个,生效一个。

(二)强化项目的管理,从源头上把握财政支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涉农资金论文范文第2篇

(一)经济人理论,委托理论对涉农专项资金财务审计必要性的解释在经济人假设的前提下,人是理性的经济人,有着为自身谋取更好经济利益的行为倾向,对于实施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资金管理部门及其公职人员而言,经济人属性是同样适用的,在资金拨付及使用管理的过程中,他们手握人民赋予的决定涉农专项资金投向及管理的权利,当专项资金管理部门的监督不足时,如何行使专项资金的投向和管理的权利成为纯粹的个人行为,追求个人政绩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行为倾向就极可能占主导地位,那么极有可能出现有关涉农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的信息不对称的情况,结合委托理论中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理论的相关内容考虑,由于存在信息劣势,作为社会公众需要了解知悉监督涉农重点专项资金监督资金投向、拨付及使用的真实合规性,有无违规违纪问题,并且指出相关部门财务管理的不当之处,审计部门保障专项资金管理真实合规,查处资金违法违规使用的公共受托经济责任不可推卸,只有通过财务审计才能解决涉农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的监督和评价问题。

(二)财务审计是涉农专项资金效益审计的基础,同时也是相关经济责任审计的必然手段涉农重点专项资金财务审计主要审计内容是监督资金投向、拨付及使用有无违规违纪问题,使各环节的资金运营达到真实、合规,并且指出相关部门财务管理不当之处,给以相应意见并督促其整改,提高资金使用效果。众所周知,每一项涉农专项资金的投向及使用情况都是需要进行效益审计和其他相关的责任审计评价,涉农专项资金相关的财务资料的真实、合规性为资金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提供保证;只有在此前提下,才能谈资金的效益问题,才能对农业专项资金投入项目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和评价,才有可能探索资金的效益审计,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提高农业专项资金各项目效益的方法、措施和途径。因此,涉农专项资金财务审计是对其效益审计的基础工作,要实现效益审计目标,必须先实现其财务审计目标。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审计在审计对象,具体内容,审计目标上,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二者存在必然的联系。通过对财务审计所获得的财务数据和资料,审计部门能借以了解受托责任人应当履行的职责,通过对受托责任人履责范围内的经济活动和财务信息的真实合规性的审核,可以评价受托责任人履行受托责任的合法合规性。因此,涉农专项资金的经济责任审计是以被审计责任人任职期间内所在部门资金财务审计为基础和主线的,即涉农专项资金的财务审计是其相关经济责任审计的必然手段。

二、涉农专项资金财务审计现状分析

(一)涉农专项资金财务审计方式,审计方法效率低对于涉农专项资金的财务审计,各县相关审计机关普遍采取“同级审”的方式,由于县、市级审计机关审计人员准入机制不严格,审计人员思想的倦怠、政策水平与业务素质整体不高、综合分析能力不强,导致涉农专项资金审计效率差;虽然有调查显示,大部分县赞成“上审下”和“交叉审”,这两种方法弥补了同级审的不足,但是涉农专项资金来源渠道多,使用范围广,若依靠“上审下”全方位了解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一方面,会造成审计资源配置不合理,财务审计大多进行事后审计,与专项资金的投入使用能够具有阶段性的特点相脱节;另一方面,这种审计方式可能造成一种下级对上级的抵触感,直接导致审计监督受限,也使得审计效率低。

(二)涉农专项资金财务审计结果公开程度低目前的审计结果公告还远没有达到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审计结果公告工作尽管在思想上逐渐受到各级审计部门的重视,也有的地区的确做了一些工作,但仍然没有达到理想水平。披露审计结果是审计机关的“法律权力”,而不是“法律义务”,从而使审计结果的披露带有很强的任意性。在考虑社会稳定、政绩和面子等因素的推动下,管理涉农专项资金的本级政府可能不允许对外如实报告和披露其财务审计中不太理想的结果。因此,审计公告是不全面的,不准确的,不能真正实现社会舆论对涉农专项资金的监督作用。

(三)财务审计对违法违规行为督促整改及惩处缺乏力度,审计独立性低我国涉农专项资金财务审计属于行政型审计体制,这一审计体制严重制约了审计部门独立行使监督职权;在本级政府的干预下,县级审计机关不具备权威性,不能独立地审查县级财政部门及管理部门在专项资金的拨付及使用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即使查出了问题,也不能严格遵照资金违规违纪行为处理条例予以惩处。据有关研究调查显示,三成以上的县审计机关对相关部门就审计意见作出整改的监督工作不到位,审计机关对审计整改情况的书面答复不要求附加书面证据,也不深入到管理部门当地开展真实性复核的审计回访,并且审计机关也没有严肃惩处未及时整改的违规违纪行为,督促整改工作大多只流于形式。审计部门权威性降低,形同虚设,没有发挥实质作用,导致涉农专项资金管理违规违纪情况年年查,年年有;涉农专项资金管理问题年年提建议,年年低效率的恶性循环怪圈。

三、改善涉农重点专项资金财务审计现状的对策研究

(一)推行财务审计项目负责人委派制在上级审计指令的引导下制定审计小组工作计划,规划和确定涉农资金重点财务审计项目,配置审计人员,指导和管理审计工作,组织审计小组监管工作,制定考核与激励机制,确保审计小组审计项目质量并对其负责,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同级审”、“上审下”和“交叉审”的不足,克服了“同级审”县级审计机关权力受限和审计能力不足的现实问题,而且弥补了“上审下”审计全面性不足、成本过高,以及“交叉审”高成本等,总体提升了审计小组业务素质与审计工作质量,提高了审计的权威与独立性。另外在推行财务审计项目负责人委派制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实现该种审计方式预期效果的关键所在是负责人与审计成员小组的有机融合,审计项目负责人应与下级审计机关,审计小组成员积极互动,从制度和政策上进行创新,不断提高资金审计效率。

(二)实行事前审计,事中审计,事后审计相结合的全程审计为了加大资金审计力度,县级审计机关应当采取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的全程审计的方法。落实和加强涉农专项资金全程审计及其审计调查方法,与专项资金的投入使用能够具有阶段性的特点相匹配,是增强审计机关查处问题的能力和力度的重要手段,可以实时提高涉农专项资金财务审计的评价监督的作用。事前审计在立项方面,审计部门应协助县级涉农专项资金使用管理部门,对项目预算、可行性、科学性、真实性进行审计审核;在资金方面,加强对资金投入的审计,主要审核资金投向是否符合资金目标,投入的总体规模及投向结构是否合理,同时也要注意加强审查资金是否按照项目计划在规定的时间内及时、足额拨付给使用单位,有无滞留、占用情况;事中审计应当依据资金的走向,派专人随工程进度参与工程项目建设,跟踪审计调查,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各级相关部门报账票据、账簿的真实合规性;无虚假报表、无虚开发票、无虚列支出,积极做好资金拨付使用管理各环节的事中审计。事后审计时审计机关应结合事前、事中审计的数据和情况,开展项目竣工决算审计,通过查阅账、证、表,以及现场查证,重点审查项目的完成情况和资金计划的实现情况,审查项目是否全面推行项目负责人委派制,确保全程审计财务数据的真实合理性,全面改善涉农专项资金审计效果,规范涉农专项资金的使用与管理。

(三)加强财务审计的独立性,加大违法违规行为督促整改及惩处力度我国须改革当前涉农专项资金财务审计体制,改革行政型审计模式为立法型审计模式,从根本上提高审计独立性,提升审计部门的权力和地位。为保证整改工作真实有效,审计机关要求资金管理部门实事求是地写出审计整改情况书面答复,同时审计部门必须深入落实审计回访工作,实地考察,审核被审单位的整改情况,确保整改情况的真实性;政府应制定和完善财务审计督促整改及惩处制度,并落实相关涉农专项资金管理违纪违规处罚制度的执行情况,落实管护主体,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责、权、利”相统一的管护机制。

涉农资金论文范文第3篇

近年来,国家财政对“三农”投入大幅增加,涉农资金使用和管理情况总体是好的,但存在着一些不规范、不完善、不到位的地方,有的投向不准、乱用滥用、损失浪费严重,有的滞留缓拨、结存沉淀、长期在账上“趴窝”,特别是挪用、截留、套取、贪污等问题时有发生,造成恶劣社会影响。本文旨涉农资金管理政策建议在通过梳理天津市涉农资金管理现状,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加强涉农资金管理的政策建议,助力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

关键词:

涉农资金;管理;建议

一、存在问题

近年来,天津市不断加强涉农资金管理,从总体上看,涉农资金管理水平稳步提升,为天津市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夯实了坚实基础。与此同时,随着涉农资金管理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要求越来越高,本市涉农资金管理同全国各省市类似,存在一些管理需要与管理现状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为:问题之一:部门之间缺乏制度化工作协调机制和权责分担机制。如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土地手续不齐全影响施工、工程实施进度缓慢等情况,由于尚未建立解决此类问题制度化协调机制,容易出现推诿扯皮,资金拨付不足额、不及时,形成滞留、延压项目资金等问题。同时,涉农项目管理部门与资金管理部门权责不清晰,也容易造成项目实施过程中,未经批准擅自变更项目实施内容、地点等问题。问题之二:部分涉农项目评审论证欠科学,推动落实不到位。特别是部分涉农项目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不细致,如土地占用不符合政策规定、确定项目施工队缺乏公开透明等等,往往容易引发土地纠纷、施工冲突等矛盾,影响涉农项目按照计划组织实施。加之涉农项目受季节性影响较大,导致未按规定时间启动项目和未按期完成项目建设任务等问题。问题之三:涉农项目资金管理碎片化,资金管理制度仍缺乏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和规范性。涉农项目类型多、资金量大,客观上容易出现监管盲点和形成监管漏洞,特别是在缺乏完整、系统、科学、规范的涉农资金管理制度体系的条件下,加之“重资金分配,轻资金监管”的局面一时难以改变,涉农项目资金管理碎片化问题比较突出,难以形成涉农资金监管合力,导致涉农项目财务管理不符合规定问题时有发生。问题之四:涉农资金整合工作仍处于探索阶段,未取得突破性进展,涉农资金使用效益有待提高。目前,本市涉农资金整合工作的重点是将目标接近、资金投入方向类同、资金管理方式相近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进行整合,侧重于增量资金统筹整合,而目前,尚未形成涉农存量资金整合与预算管理挂钩机制,难以将涉农领域存量结余资金高效整合使用。问题之五:涉农项目资金配套有关规定亟需清理整合。目前,涉农项目申报立项时往往要求区财政或项目单位配套资金,中央和市级涉农项目均需要落实到具体的项目承担单位,过多过繁的配套资金要求,造成项目单位配套资金压力较大,导致配套资金难以落实,轻则难以完成项目建设内容,重则存在骗取套取财政资金风险,形成涉农项目资金监管隐患。问题之六:乡镇基层组织对涉农项目基础数据信息的收集、整理、分类、报告和建档等台账工作不重视,导致个别区出现农户缴费保险单据发票不齐以及中标合同档案管理不规范等问题。

二、政策建议

加强涉农资金监管,最根本的是要建立健全涉农资金管理长效机制。只有通过建立健全涉农项目科学论证机制、工作协调机制、制度研究机制、资金整合机制以及数据管理机制,并注重工作机制之间的协同性和联动性,最大限度发挥各项机制作用,才能进一步提高涉农资金管理水平。

(一)建立健全涉农项目科学论证机制

科学论证关乎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科学论证有助于促进涉农项目预算编制科学性,提高涉农项目预算执行均衡性。涉农项目科学论证机制可以从组织管理、论证标准、论证程序、论证方式、专家管理等方面着手,通过总结涉农项目论证实践成果,逐步归纳、整合,形成一套科学规范、务实管用的涉农项目科学论证机制,提高涉农资金投入使用科学性。

(二)建立健全涉农项目工作协调机制

从实践来看,涉农项目涉及申报单位、主管部门、财政部门等多部门,既包括项目立项、计划批复、组织实施、项目验收等项目管理环节,又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资金审计、竣工结算等资金管理环节,建立健全申报单位、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工作协调机制,可以更深入、细致推动项目落地,特别是及时解决涉农项目组织开展过程中出现的土地纠纷、施工冲突等矛盾,加快项目实施进度,提高涉农资金使用安全性和有效性。

(三)建立健全涉农项目制度研究机制

制度建设是建立健全涉农资金管理长效机制的重要保证。涉农项目具有“点多、面广、线长”的特点。扎好涉农资金管理的“制度笼子”,应坚持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和规范性四项原则。对尚未制定资金管理制度的有关项目,应按照程序及时研究制定,确保涉农资金管理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对已制定的资金管理制度,应定期评估整合,针对工作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进行修订、补充,提高涉农资金管理制度时效性。

(四)建立健全涉农项目资金整合机制

推进涉农项目资金整合的目的是统筹涉农资金用于重点项目、急需领域,有助于提高涉农资金使用效益。应坚持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相协调、相统一的原则,着力打造现代都市新农业资金整合平台。一方面围绕现代都市型农业构建涉农资金整合平台,发挥顶层设计引导作用;另一方面注重总结在实践中探索的成果和经验,挖掘现代都市型农业实践内涵,拓展涉农资金支持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的路径,发挥实践探索的推动作用。

(五)建立健全涉农项目数据管理机制

通过收集、整理涉农项目基础数据信息,做好分类、建档工作,确保涉农项目基础信息完整、真实、准确,以满足涉农项目基础信息筛选、查询、分析、等工作需要。同时,要做好涉农项目资料及财务会计资料的档案管理等基础性工作,通过入户访问、发放问卷、开展统计、调查研究等多种方式,了解掌握基层的实际情况,提高涉农资金投入公平性和精准性。

作者:李伟 闫自仁 单位:天津市财政局农业处

参考文献:

[1]桂咏梅.当前财政涉农资金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政监督,2015(25):44-47.

[2]余瑾霞.县级财政涉农资金监管探析[J].财政监督,2015(24):39-41.

[3]李萍.加强基层财政涉农资金监管的思考———以广西为例[J].财政监督,2013(13):42-46.

涉农资金论文范文第4篇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工业化中期,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工农协调,城乡统筹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为确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逐步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央政府逐年加大了对“三农”资金的预算投入。据统计,2006到2013年8年间,中央预算安排财政支农资金累计达到6.63万亿元。为了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各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支农资金涉及面广、管理难度大,目前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据中国纪检监察报2015 年3月29日披露,2014年中央巡视组第一轮巡视反应,2014年全国查处各种涉农补贴案件6000 多起,涉及资金 20多亿元,涉农资金已成为贪污腐败的高发领域。中国财政杂志2014第13期刊登题为新时期财政支持“三农”发展的对策建议的文章,反应财政支农投入过于分散,使用效率不高。该文同时还指出财政支农资金缺少有效的绩效考评机制(罗曼、修竣强,2014)。当然,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价就不会有好的效益和效果。作者从“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查阅这方面的文献发现,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的研究、讨论主要集中在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绩效评价和监督的重要性、财政支农资金绩效评价指标的设置等方面。对如何实施财政支农资金绩效评价行动研究不多,特别是对财政支农资金管理过程中的评价主体、责任主体、监督主体的责任和行为规范没有厘清。至此,读者可能会提出疑问,如此简单的常识问题,还值得研究和探讨?作者十多年来在县一级担任财政部门负责人,真实环境或者说实际工作中的情况是,财政支农资金评价主体、被评价的责任主体甚至监督主体常常交织在一起,已成为影响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效率不高的重要因素。因此,作者基于对当前财政支农资金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明确责任,规范行为,改进财政支农资金管理、评价和监督方式的意见和建议,以供决策者和实际工作者参考。为便于简洁地表述分析过程和结果,本文定义的财政支农资金绩效评价责任主体,是指在财政支农资金管理过程中行使管理权限的单位和个人,即通常所说的支农资金绩效评价的客体;绩效评价的实施主体是指财政支农资金绩效评价的组织者,特指政府财政、涉农部门;监督主体是指政府审计、监察部门、党的纪律检查机关以及检察机关等司法机关。

二、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存在主要问题的表象

(一)财政支农资金管理部门多,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当前财政支农资金管理部门多,呈现“九龙治水”的景象。从国务院部委来看,就有发改委、农业、林业、水利、气象、粮食、国土资源、扶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民政、财政等十几个部门。 支农资金在这些部门内部又归属于不同的司局管理。而这些资金经过中央一级分配后,再下到地方,又要经过3到4级,其管理机构之多,各种资金管理办法、项目编报指南政出多门不言而喻。周荣青(2010)认为中央、地方各级政府与财政部门、涉农管理部门在支农资金管理中,存在多重复杂关系,并运用迪克西特的观点分析得出财政支农资金效率低下有其必然性。范存惠(2007)分析了我国基层涉农部门在支农资金管理过程中的行为选择,认为基层个体决策者的理性选择,导致集体选择的非理性,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分散,支持效果受到了很大的约束。而Glaser和Strauss(1967)提倡,基于数据研究中发现“理论”,而不是从已有的理论中演绎可验证的假设(Kathy C. Charmaz,2006),并强调只有保持与实证数据的紧密联系,才能构建出经得起检验有意义而且有效的理论(Kathleen M. Eisenhardt,1989)。周荣青和范存会等学者的分析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仍然没有完全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

(二)财政支农资金审批分配制度不规范存在随意性

财政支农资金从中央切块到部门后主要是按照项目审批来分配的,但是,项目立项评估、申报以及程序漏洞很多。即:项目审批公开透明度不够,也没有严格的制度约束,加之为争取资金,体现“政绩”,下级政府和部门向上跑项目热情高;不少企业钻资金管理部门多等空子,同一项目多部门、多渠道、重复申报;当然也不排除上级领导签批随意的现象。同时,很多项目论证不充分,缺乏科学性。有些地方为尽快争取资金,随意或仓促编报项目的情况比比皆是。难以谈得上尊重农民群众意愿。特别是部分产业扶持项目,没有经过气候调查、实地考察等科学认证,这些产业往往风险很大,失败的概率很高,农户利益受损也在必然之中。财政支农项目资金申报、审批和分配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导致支农资金效益难以发挥(胡克训、杨清海、吴文杰,2014)。

(三)基层支农项目管理不规范存在资金被截留挪用等现象

大量的财政支农资金经过层层审批分配下达到基层后,由于项目众多,且县级及其以下项目管理的专业人员不足,而且往往是,项目批准后,匆匆搭个班子。对项目目标分解、细化、落实责任等基础工作往往做不到位。支农资金支出缺乏专业、科学、合理认定,浪费严重。另外,在贫困地区,地方财政对农业事业投入不足,财政支农资金管理部门虚列财政支农项目成本套取资金,甚至挤占、挪用、套用项目资金等现象比较严重。(贺夏蓉,2015)指出,当前涉及支农资金分配的各环节层层贪腐。某地一笔支农资金(扶贫款)从市到县被侵吞 40%,从县到乡又被克扣 40%。广东省 2014 年就查处涉农领域违纪违法案件 6539 件。

三、问题主要成因分析

众所周知,每年中央一号文件都要强调“三农”问题,为了加强逐年增多的政府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中央和省以及各级政府都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来进行管理和监督,各级纪检监察部门和司法机关也都按照法律制度的规定查处涉农案件,但是为什么涉农违法违纪现象屡禁不止,而且范围如此之广。作者认为不是中央不重视支农资金的管理工作,也不是纪检监察机关查处不力。如前文所述,支农资金管理中存在的截留挪用以及效益低下问题的重要原因则是我们的管理制度存在漏洞,这个漏洞主要是我们的是评价体系存在许多模糊之处,其根源就是在财政支农资金管理过程中的评价主体、责任主体、监督主体的责任不清晰,行为不规范。

(一)支农资金评价体系的责任主体不明确

近几年政府财政部门和相关涉农部门相继制定了支农资金评价办法,这些办法最大问题是没有完全厘清责任主体。反应在现实工作中,比如农民补贴被挪用仅仅只是处分村干部、基层涉农部门经办人员,一般至多处分乡镇分管领导了事。财政支农建设资金特别是项目资金这是财政支农资金的大头,其使用和建设效益低下,如何追究责任,追究谁的责任,至今仍然模糊不清,这方面被问责的案件少之又少。其主要原因当然应归于责任主体不明确,加之,为提高支农资金的规模效益,近些年从中央到地方大力推进的支农资金的整合运动,不同部门资金整合到一起捆绑使用,其责任主体则更加模糊。因而“查证难、评价难、披露难、处理难”(金丽萍,2005)等问题长期难以解决。对支农资金违法违规问题,造成资金损失浪费等问题的惩处长期停留在表面,并未能全面追溯到管理混乱的关键点之上的所有人和事。

(二)财政支农资金评价实施主体、监督主体责任不明确

从当前财政资金预算管理要求来看,对区域财政支农资金面上的评价由当地财政部门负责,而涉农部门则负责归属于其本部门管理的财政支农资金的评价。从实际操作来看,两者都有问题。自从实施专项资金的县级报账制以来,县级财政部门农业财政业务股室在日常工作中疲于应付项目报账和资金拨付,仅仅履行了像单位出纳会计一样的职责,根本无法实施财政监督,更谈不上认真做好支农资金的绩效评价工作。同样,涉农部门也忙于项目建设而疏于本属于其实施的监督评价工作。从理论和实践上看,管理存在模糊的边界问题,管理主体往往可跨越其管理边界行动,其目的是为了避免出现管理的真空地带。但是,支农项目在招标、验收过程中出现的涉农部门、乡镇、村、财政、审计、纪检监察部门甚至检察机关一起上,共同签字,责任严重不清的乱象,而这种状况又常常被误解宣传为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工作积极主动的“关口前移”,其实这往往是一种热情过度的“越位”和疲于奔命的“缺位”并存的管理病态。

(三)会计核算体系转换不到位也是责任不清重要因素

从2000年开始实行的财政集中会计核算体系,逐步显露出其弊端,近几年通过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力图进行纠正。但是实施财政会计集中核算十年来,绝大多数部门的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被撤销和解散。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短时间内恢复机构和人员并达到一定的核算水平并不现实,加之精简机构一直是国家机构改革的“大政方针”,因而,对于恢复县级涉农部门会计机构和人员缺乏强制性的规定,很多地方采取了财政集中核算和国库集中支付双轨制运行,不少部门的会计核算仍然由财政部门。与此同时,实行专项资金的县级报账制,即使涉农部门独立进行会计核算,但是在其核算对象上也往往缺少专项资金这一大块。支农资金责任主体无形中被剥夺了资金核算权利和义务。表面上看涉农部门和乡镇、村不具有资金拨付的最终决定权力,不经手资金支付,可避免截留挪用资金现象的发生,但是,实质上这些管理主体及有关人员虚列项目成本挪用专项资金,虚报冒领骗取补贴资金却屡禁不止。由于责任不清晰,甚至出现了为达到其利益涉农资金管理主体即部门和乡镇、村与资金使用主体共谋违法违规的现象,支农资金的管理负效应有增无减。

四、结论和建议

明确财政支农资金评价主体、责任主体、监督主体的责任,才能建立、完善和实施科学的评价体系,才能规范约束各级各部门的行为,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才可望有效解决。为此,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做好工作。

(一)正确划分资金性质实行科学的分类管理和核算

明确将财政支农建设的项目资金和农民的补贴补助资金划分开来,并实行分类管理。对于农民补贴补助资金在明确部门和乡镇村责任的基础上可继续实行县级报账管理,这对于避免截留挪用资金仍然会起着良好的作用。对于财政支农建设资金在保留国库集中支付的形式下,取消现行的县级报账制办法,由部门进行资金审核把关并决定资金何时支付,支付多少。对于整合的财政支农资金,县级政府应成立项目管理部门并集项目管理、资金管理、会计核算和项目绩效评价为一体。明确管理的主体并实现责任主体、会计核算和项目绩效评价主体相一致才能真正达到谁主管、谁负责,责权清晰,奖惩明确。

(二)加强财政、审计监督和司法机关依法查处力度

财政、审计等监督部门从支农资金日常管理中脱离出来,为的是有更超脱的地位、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做好监督工作。财政部门特别是县级财政部门应改变什么都管,而什么都管不精的状况,切实做好对涉农部门财政支农资金的绩效评价工作,加强财政和会计监督。审计部门、纪检监察和检察等司法机关同样要摆脱盲目参与支农项目的具体检查验收以及貌似”关口前移”的责任不清的事项。审计部门应集中精力审计和查实财政支农资金在使用过程的违规、违纪事项。纪检监察和检察等司法机关应积极关注重大项目、关注设计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并及时依法查处财政支农资金违法违纪案件,以真正起到震慑作用。

(三)研究并赋予支农资金规划、项目论证、申报、审批各环节的责任权重

涉农资金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涉农资金审计;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2

一、财政涉农资金审计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1.项目立项不科学,造成资金浪费大

很多涉农项目立项时缺乏科学、系统的论证,资金安排不合理。项目立项常常没有紧密结合当地农村实际条件,未充分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真正需求,未与当地的发展总体规划相衔接,没按要求作项目可行性论证,为要项目而立项目的现象相当普遍。受利益驱使,各立项单位积极跑项目,争资金,甚至避开地方财政和主管部门,直接与省或部级项目管理单位勾兑产生人情项目,有的项目虚假立项,个别项目多头申请重复立项。不少项目申报方案中对资金安排的不合理成份所占比重也往往很高,加上主管部门在组织评审中,存在搞形式、走过场现象,致使一些项目草率立项,项目可行性不强,中途随意调整安排,甚至未完工成为烂尾工程,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差,造成资金浪费大。

2.资金管理失控,违规使用问题突出

一是挤占、挪用涉农专项资金。如:基层单位,特别是很多乡镇涉农专项资金未单独建账,项目之间相互拆借,拆东墙补西墙;与正常经费鱼目混珠,甚至将日常办公费、职工福利费挤入开支,挤占专项资金;把涉农专项资金以拨款的形式转移到下属单位,下属单位再以其他名义把专项资金转回。二是虚报、冒领涉农专项资金。通过弄虚作假,套取财政资金,如采取虚列工程项目、虚列工程量、夸大概算虚报资金,虚构工程中的劳务量和用工名单套取务工费,挂户冒领低保等等。三是项目资金不足,虚假配套。很多项目,在立项时均有地方配套资金的计划,在专项资金申报下来后,并没有按计划落实配套资金,致使项目资金不足,严重影响项目实施进程和效果。四是项目决算把关不严,虚假报账。项目主管部门在项目上马后,不注重对项目的过程监管,在竣工验收和决算环节也把关不严,好些项目根本就未最后完工,或者明显未达到设计要求,产生的效益很差,但仍然通过验收,资金一分不少,工程决算审核不严格,时有虚假报账现象。

3.资金运行成本高

涉农资金多为纵向项目,程序多、周期长,且零散小项目居多,点多面广,加之农村很分散、交通不便,从去施工现场查看,到最后工程决算,都需要调动各方的人力、物力资源。程序重复,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工作效率低下,行政成本高。

二、产生涉农资金管理问题的主要成因

1.资金投放渠道多,资金安排统筹差

目前,财政涉农资金项目多,投入渠道复杂,主管部门牵涉广。就投入渠道而言,主要有四种:一是上级财政追加拨入地方财政预算;二是本级地方财政安排;三是上级财政直接拨到地方下级财政;四是上级主管部门直接拨付到地方各涉农部门,其中未纳入预算管理的资金占不小的比重。如果各主管部门之间沟通不够,缺乏统筹协调机制,这些涉农资金的投放在使用方向、建设内容、项目安排等方面经常重复和交叉,使项目安排小而多,资金安排零又散,造成在涉农项目安排上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结果是九龙治水,责任难落实,资金难以发挥应有的效益。

2.资金投放层级多,资金管理难度大

各种涉农资金投放涉及的层级很多,程序复杂。纵向看,中央省市县乡镇村组农户;横向看,涉及项目主管单位、财政、银行、信用社、审计等众多部门和单位。由于资金管理涉及的纵向和横向层级多,资金安排和项目管理链条长、环节多、专业性强、监管复杂,加之基层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人少事多,监管难度大,致使涉农资金的安全风险增大,而项目需要层层上报、层层审批,资金再层层下达,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项目实施和资金到位的进度。

3.资金管理职责不到位,项目过程监管不力

一是政府的统筹协调责任不到位。由于政府多按分块管理,互通信息情况沟通不够,各级政府也很难掌握本地涉农资金的总体情况,在加强领导、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等责任上履职不到位。二是资金主管部门对资金使用的过程管理责任不到位。涉农资金主管部门是涉农资金管理、监督的主体,没有落实好“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重资金分配,轻资金管理,分配资金时“插手”,监管资金时“甩手”,对资金运行过程,项目进度和质量未有效把好关,资金管理监督上出现严重缺位。三是立项单位对资金的具体运行管理责任不到位。在建账、报账、工程结算、资金管理等方面不规范,甚至弄虚作假,不严格执行涉农资金的管理制度。四是监管单位的监督查处责任不到位。财政部门的日常监管、审计单位的审计监督、行政监察机关的行政监察职责未履行到位。对资金的日常监管、跟踪审计、效益审计、信息公开、责任追究等方面措施不力。

4.资金管理制度不健全,体系不完善

在涉农资金管理上,制度不健全,体系不严密。从项目资金申报立项制度,到资金拨付制度、资金使用制度、项目管理制度、财务核算制度、资金审计监督制度、信息公开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都存在很多不完善之处,可操作性差,往往与实际工作中的复杂情况不适应,有些制度之间对资金的管理要求不一致,甚至有存在明显冲突的情况。

三、改进涉农资金管理的几点建议

1.整合项目,改进涉农资金投放方式

首先,从中央到地方都要全面清理涉农资金,弄清涉农资金的设立依据、投入渠道、资金规模、适用范围、适用对象、管理方式等情况。在此基础上,对这些项目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教育、惠民资金、产业发展等支持领域重新分类,对性质相同、用途相近的资金项目进行归并,对不符合当前实际要求的予以取消或转变用途,对需要增加的项目予以增加,然后重新确定项目,项目不宜太多太细。对重新确定的涉农资金项目要进一步明确投入方向、资金用途、支持对象、执行标准、操作环节等。其次,要改进资金投放方式。一是每大类涉农资金通过统一部门审批,避免多部门、多渠道操作,减少协调难度,防止交叉、脱节、推诿和扯皮。二是多给基层在资金(项目)上的自,资金能下放到地方的尽量把预算下放到地方,由地方根据实际统筹安排,既减少投放层级,提高效率,又有利于把钱用在刀刃上,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还可以有效打压基层找关系、跑项目空间。三是涉农资金投放尽可能打捆集中使用,避免范围广、项目杂、资金散、效率低。

2.规范程序,加强涉农资金立项管理

进一步完善资金立项管理相关制度,建立科学规范的分配机制,科学制定分配依据、分配标准和分配程序,全面推行专家评审、项目指南、标准文本等办法。严格按照立项依据和程序操作,对涉农资金的规模、用途、使用方向进行审核把关,加强对各申报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前期论证,择优确定项目,对安排不当、论证不充分、把握不大的项目要慎重投放,避免决策失误。建立涉农资金绩效考核评价制度,对每一个涉农项目的实施效果及时进行全面考核和评价,并将项目实施效果与下一年的项目申报挂钩。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提高资金立项审批的透明度,使资金分配做到更加公平、公正、科学,防止重复申报、骗取涉农资金等行为发生。

3.落实职责,加强涉农项目过程管理

要落实每个涉农项目的组织机构,明确相关单位的职责。每个项目的全过程相关部门都有明确的责任人,做到责权清楚,建立由财政、主管部门、纪检监察、审计、检察机关等参与的涉农资金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和协调机制。严格执行项目管理制度,加强项目实施和日常管理。对有条件的涉农项目都要实行项目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政府采购制,对粮食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扶贫、抗灾救济等涉及农民补偿和切身利益的项目要实行公示制度。严格按照计划组织项目实施,不得擅自调整,确保达到设计质量并如期完成,防止出现豆腐渣工程、烂尾工程。要建立健全项目财务、资产等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做好项目的各项日常管理工作;要加强对项目实施的期中检查,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予以纠正和整改。严格项目的完工验收,对项目建设未达到规定要求、财务资料不健全、报账手续不规范、支出内容不合规的项目不得通过验收。要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使之能熟悉涉农项目的各项管理制度,熟悉涉农项目的管理流程,熟练掌握各环节的具体管理方法,增强工作责任感和全局意识。要做到项目的全过程监督,防止马后炮。财政部门要加强资金日常监管,随时掌握资金使用动态,严格按项目实施进度拨付。

总之,近年来,为进一步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农村发展,国家对农村投入了大量资金,涉及扶贫、水利工程建设、农业开发、林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众多项目。这些项目和资金在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在对这些涉农资金的审计中,也发现了许多资金使用和管理中的突出问题,诸如:项目立项不科学、违规使用资金、项目过程监管不力、资金效益差等,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周希祥,陈其清.财政涉农资金管理面临的问题与整合建议[J].农村财政与财务,2011(05).

涉农资金论文范文第6篇

本文对涉农企业融资现状进行了分析,进一步揭示了涉农企业融资问题的重要性;然后对涉农企业融资研究的文献综述进行了梳理,综合了各位学者的意见。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涉农企业;融资;金融机构

1.农业产业化发展介绍

1993年潍坊市在全国率先提出并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随后在全国开展。2011年,国务院出台的《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进一步针对性的完善巩固农业产业化成果。

2.涉农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2.1我国涉农企业融资现状

汪金敖(2003)通过调查发现:在我国,通过民间融资的企业仅占20%;通过银行类金融机构获得贷款依然是60%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融资的首选;农业企业几乎无法从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获得资金。

2.2涉农企业融资难成因分析

2.2.1国外相关研究

(1)财政资金方面

Milkove D(1990)在研究财政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中认为,财政资金支持是农业经济发展初始阶段最重要的资金来源。

(2)金融体系方面

UlrichKoster、Jensen (2000)等认为处于经济转型中的国家,财政资金不再是导致农村经济缺乏资金的最主要原因,缺乏有效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才是关键因素。Hieu,N.T.等(2010)认为民间金融支持在越南农业发展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应重视民间金融体系的建设。

(3)融资渠道方面

Myers(1984)认为,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企业在选择融资方式时会遵循先内源后外源的规则。而在外源融资选择中,一般会先考虑债权融资,其次才是股权融资。金融投资公司与商业银行贷款逐步成为美国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来源。

2.2.2国内相关研究

(1)财政资金方面

吴群、冯青松(2004)认为虽然财政支农资金绝对量逐年递增,但其占社会投资总额的比重却有下降的趋势;陈澍,韩俊(2003)认为财政资金投资结构存不合理,导致资金使用效益低。

(2)金融体系方面

赵明杨等(2006)认为银行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贷款准入门槛过高,审批权限上收过度,贷款发放人员“惧贷”心理增加等。齐成喜、陈柳钦(2005)认为我国金融支持体系中的信用担保体系十分薄弱,间接阻碍了中小企业融资。

(3)融资渠道方面

融资渠道狭窄,没有建立起适合农业企业的资本市场。汪金敖(2003)强调道:农业类上市公司数量少、规模小,公司数量、市价总值、流通市值和筹资额在总量中所占比例仍然是极低的,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极不相符。

(4)农业企业方面

叶堂林(2006)指出:涉农贷款总体风险较大,导致了金融机构在开展农村金融业务中偏于谨慎、积极性不高。张永生、程晓娟(2008)通过实证调查发现:50%以上的农村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60%以上其信用等级都是3B或3B以下。

3.总结与启示

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对农业企业的研究都比较多,由于体制不同,国外资本主义国家越来越倾向于金融体系作为解决融资难的解决途径,而国内学者则更多的兼顾财政支持和金融体系的重要性。但是其存在的问题有:(1)关于涉农企业融资问题实证研究比较少;(2)研究分类不够细化。涉农企业包括了农、林、牧、副、渔、菜、茶、烟等行业企业,其在产业化程度、进入门槛、财政优惠政策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差异,更细化的分类研究是必然趋势。

所以,本文建议以省或市为单位,对区域内蔬菜企业进行实证研究,使研究更具有针对性,也为区域蔬菜产业发展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Hieu,N.T.;Akiyama,K.Hieu,N.T.;Akiyama,K.Rural financial situation and the problems in vitenam.Bulletin of the Faculty of Agriculture,Kagoshima University (Japan),(no.60)p.43-54.Mar,2010

[2]Milkove D.The changing nature of the rural financial system.U.S.Dept.of Agriculture,Economic Research Service,Agriculture and Rural Economy Div.Financial market intervention as a rural development strategy.Washington,DC (USA).The Service,1990.p.21-37

[3]Koester,Ulrich:CA P is Something ng We Can be Pround of,Working Paper,University of Kiel,2000

[4]中国社科院农村金融研究课题组.农民金融需求及金融服务供给[J].中国农村经济,2000(7)

[5]王桂堂.资本市场:解决中国农业产业化瓶颈约束的突破口[J].经济评论,2001(4)

[6]林宝清.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金融支持[J].农业经济导刊,2002(1)

[7]刘希宋,王姮,赵德海.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J].农业经济导刊,2002(10)

[8]齐成喜,陈柳钦.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5(8)

[9]姜长云.农业结构调整的金融支持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4(3)

[10]谭静,郭燕枝.农业产业化资本运营研究.农业产业化[J].农场经济管理,2005(2)

[11]赵明杨,朱鸿轩.融资难:制约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瓶颈”[J].农村金融,2006(07)

[12]张永生,程晓娟.农村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19)

[13]叶堂林.论我国农业弱质性及其弥补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06(4)

[14]陈澍,韩俊.在中国农村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现状和前景[J].农业经济问题,2003(9)

[15]汪金敖.论加大农业金融资本投入的路径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2003(7)

涉农资金论文范文第7篇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高度重视涉农资金工作,成立了涉农资金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每年将卫生计生各类涉农项目资金任务落实纳入目标管理责任书和重点工作督查内容之中,建立科室分工负责协助机制,为涉农政策落实提供了有力组织保证。

二是加强政策宣传。将涉农专项补助资金的项目名称、来源内容、资金数量、范围标准、拨付发放情况等信息通过专栏栏目、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和群众公开,让群众依法行使知情权和参与权,了解涉农资金管理使用各个环节的工作,增加工作透明度。乡、村干部经常深入村组农户,开展“面对面”宣传和“零距离”服务,为广大群众讲解涉农资金的相关政策,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进一步提高群众知晓率。

三是加强业务培训。各类涉农资金下达后,及时组织有关人员认真学习项目实施方案,对项目在如何实施进行了讨论研究,在听取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结合各自实际,对项目的实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做到了项目实施内容、要求、进度“三个明确”。同时,为了全面落实项目任务,每年召开相关培训会议,对每项目进行分析解读,使项目实施单位全面、准确掌握项目实施的各项要求。

涉农资金论文范文第8篇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高度重视涉农资金工作,成立了涉农资金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每年将卫生计生各类涉农项目资金任务落实纳入目标管理责任书和重点工作督查内容之中,建立科室分工负责协助机制,为涉农政策落实提供了有力组织保证。

二是加强政策宣传。将涉农专项补助资金的项目名称、来源内容、资金数量、范围标准、拨付发放情况等信息通过专栏栏目、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和群众公开,让群众依法行使知情权和参与权,了解涉农资金管理使用各个环节的工作,增加工作透明度。乡、村干部经常深入村组农户,开展“面对面”宣传和“零距离”服务,为广大群众讲解涉农资金的相关政策,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进一步提高群众知晓率。

三是加强业务培训。各类涉农资金下达后,及时组织有关人员认真学习项目实施方案,对项目在如何实施进行了讨论研究,在听取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结合各自实际,对项目的实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做到了项目实施内容、要求、进度“三个明确”。同时,为了全面落实项目任务,每年召开相关培训会议,对每项目进行分析解读,使项目实施单位全面、准确掌握项目实施的各项要求。

涉农资金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涉农资金 审计推动国家治理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这是我党在新时期、新阶段提出的新的历史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管好用好各项涉农资金,不仅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党的惠农政策贯彻落实和政府的形象。各级审计机关应加强对涉农资金审计监督,充分发挥审计保障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实现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使得涉农资金审计真正服务于国家治理,服务于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

一、涉农资金审计主要特点

(一)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内容多

“三农”问题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党中央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业农村发展激励、调控、支持和财政保障政策。涉农政策类型繁多,包括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产业化项目、土地整治项目等各个方面。各项政策都有详细的标准和要求,明确的用途和使用范围。如农业部《2014年国家深化农村改革、支持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政策措施》,政策类型达到50项,涵盖种粮直补、农机补贴、产粮大县奖励等。

(二)资金量大、来源渠道多、覆盖范围广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开展,各级财政对涉农方面资金逐年增加,涉农资金占各地财政支出比重也在逐年加大。资金来源从横向看涉及发展改革、财政、农业、林业、水利等各个部门;从纵向看从中央到地方涉及中央、省、市、县、乡五级政府。从资金流向看,不仅涉及到各行业各领域,还涉及到众多部门,不但包括涉农企业和合作化组织,还包括生活在农村中的广大农户。

(三)效益评价存在滞后性、分散性、综合性

部分涉农项目的效益不像工业项目那样能很快地显现出来,有些项目甚至在项目建成数年后才能收到效果,但不管是正效益还是负效益,其效益都是既定的事实。涉农资金分散在广大地区众多的基层单位和基层农户,大到上市公司、龙头企业,小到基层农户,项目对象覆盖面广,同时自然灾害对部分涉农项目效益稳定性有着显著的影响,项目收益波动性大。与其他项目一样,追求经济效益是涉农项目主要目的,但许多涉农项目的效益并非直接表现为经济效益,既包含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也包含了直接效益和长期效益等多方面。

二、涉农资金审计主要措施

(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审计

涉农审计内容广泛,审计人员要以全面审计为基础,全面摸清、掌握和分析涉农资金的基本情况。在全面审计基础上,要突出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资金的审计;突出对投入规模大,涉及面广的涉农资金审计监督,突出对农民反映问题较多较大的审计,突出对政府确定的农村建设重点工程项目的审计。重点关注建设资金的到位,是否存在滞留、截留、转移、挤占、挪用建设资金,虚报冒领,财务核算不规范等问题;关注建设程序和工程管理中的各类问题;重点关注劳民伤财,借新农村建设之机搞地方“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等问题。保证涉农资金合理有效使用。

(二)强化监督,突出效益审计

对涉农资金效益审计,就是将促进合理有效利用资金和检查资金使用效果作为审计的最终目的。在审计实施过程中,要从成效方面入手,积极探索、完善、建立可行的涉农资金效益指标评价体系。涉农资金种类繁多,每个专项资金的设立都有特定的目的和目标,需要对涉农项目进行适当的分类,然后对每一类项目分别设计评价指标,这样不仅可以减少设计指标的工作量,还可以对同一类项目的绩效进行比较。注重对效益方面资料的收集,关注项目工程质量问题、项目建设过程中是否存在损失浪费问题、关注是否存在违反程序规定和决策失误影响项目效益的问题,关注项目建成后所产生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关注涉农资金管理使用过程中的违法违规情况及由此影响群众利益的问题。要将工程决算审计、财务收支审计、绩效审计与延伸审计调查结合起来,通过前者了解情况、掌握资料、收集数据、发现问题,然后实行综合分析并结合绩效指标,最终得出绩效方面的情况。

(三)提高质量,创新审计方法

涉农资金的特点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创新审计工作方法。加大与相关审计项目结合,通过与审计调查相结合全面了解资金分配、管理、使用等环节可能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与预算执行审计相结合从源头上抓住涉农资金的走向,掌握涉农资金的分配、拨付和管理使用情况;通过与投资审计相结合检查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和效果情况。积极探索大型涉农项目跟踪审计,关口前移,及时发现和纠正资金在拨付、使用、管理中存在的违规问题,及时掌控隐蔽工程及重要环节情况,督促主管部门根据审计发现的问题制定有针对性的实施办法,促进项目的顺利实施和按时完工。充分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加大计算机审计等信息化手段在农业审计中的作用,开发建设涉农审计数据库,将以往的成果数字化,实现审计资料和审计成果的相互利用。

三、涉农审计在推动国家治理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

(一)推动涉农制度建设

现阶段,存在许多体制、机制和制度上的诸多问题,影响着农村的改革进步,需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因此涉农资金审计不仅仅是涉农政策贯彻落实的审计更是对涉农政策评估性的审计。审计实施前审计人员要深入学习领会各项涉农政策的出台背景、指导思想、预期目标,审计人员只有正确把握政策之间的联系,才能在审计中把握住政策精髓和实质,才能客观公正的评价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而从体制、机制和制度方面提出改进和完善意见,为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制定出台和完善支持“三农”的政策提供参考,促进相关部门建章立制,完善涉农资金管理制度,规范管理行为。

(二)推动反腐倡廉建设

反腐倡廉建设,是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必须发挥的作用。推动反腐倡廉建设是国家审计的基本职责之一,也是主要成效之一,更是广大人民群众对国家审计的热切期待之一。涉农资金来源渠道多样,包括中央、地方各级财政,涉农资金拨付、使用等环节涉及众多实体,使用分散,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专项资金拨付及农业项目批复等机会牟取私利,造成农业专项资金流失的风险较高。审计人员要以涉农资金链为主线,围绕涉农资金的投入、拨付、使用、管理环节开展审计,重点对资金流向各环节的真实性、合规性及合法性的审计。重点查处挤占挪用和虚列涉农资金,以及套取骗取财政涉农资金侵害农民利益的问题。对于社会影响大的、造成恶劣影响的、广大农民十分关心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要绝不姑息,坚决处理。同时通过对一些重大案例的宣传,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使大家引以为戒、防患于未然。维护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促进的反腐倡廉工作的开展。

(三)推动民生建设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的重要性引起各方关注,农业兴则天下兴,农民富则天下富,农村安则天下安。现阶段,要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全党工作的首要任务,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在涉农资金审计中,审计人员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促进农业农村发展方式转变作为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是否有利于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否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否有利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作为审计人员查处问题、提出建议的重要标准,确保各项惠农政策落到实处。通过对涉农资金审计,督促相关部门按照涉农政策规定拨付、使用资金,确保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推动中央、地方各级政府对关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贯彻落实,达到推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标;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和农业市场竞争能力;推动农业农村发展方式的转变,改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福建省审计科研课题组.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研究.福建审计,2013;4

[2]安徽省审计学会课题组.国家审计与反腐倡廉.审计研究,2012;2

涉农资金论文范文第10篇

一、强化涉农资金审计的必要性

(一)财政支农资金的增加及其涉及面的扩大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开展,国家财政支农资金逐年增加,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也在加大,由于涉农资金点多面广,资金来源渠道多,资金链条粗而长;涉农单位众多,不仅涉及到各行业各领域。涉及到众多部门,且涉及到千家万户,情况复杂,如何保障政府各种专项资金落到实处,并发挥效益,真正使农民得到实惠,让农民放心,必须加大对涉农专项资金、农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审计监督,强化涉农资金审计。

(二)充分发挥审计机关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监督职能

审计机关必须紧紧围绕国家建设新农村目标的贯彻落实情况,开展有效的审计监督,为促进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全面落实发挥作用。因此审计机关应积极开展涉农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积极开展涉农资金的绩效审计,具体而言就是为分配、管理和使用涉农资金的单位和项目服务,促使他们管好和用好资金,同时促进其完善规章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最终体现在为一方百姓服务,维护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三)运用审计绩效理论对涉农资金进行深入剖析

可对涉农资金的管理与使用情况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检查其效益水平,评价和分析影响整体效益的因素,寻找提高其效益的途径。另外通过对管理不善、决策失误造成资金损失与浪费、资产流失和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的揭露,能促进相关部门正确决策、科学管理、提高涉农资金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能,维护资产安全,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佳的效果。

二、涉农资金审计的开展情况

(一)强化了对涉农改革政策执行情况的审计和调查

近年来审计机关围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社会救助、农村医疗卫生等一系列事关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开展审计和审计调查,部分地区审计机关组织开展了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专项审计,征地农民补偿赞专项审计,农村卫生资金筹集使用情况审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情况审计或审汁调查。通过审计和审计调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清欠了征地农民的补偿费,促进了农村卫生政策的落实和完善,提高了农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为切实维护农民利益发挥了一定的重要作用。

(二)加强了对涉农专项资金的审计

为促进提高各类涉农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各地审计机关和人员先后组织开展了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科技兴农专项资金、小城镇建设专项资金和林业建设专项资金等方面的审计或审计调查。通过审计和审计调查,分析、反映、揭示了不同地区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促进政府有关部门建立健全项目决策制度,加强资金管理,按时保质完成项目建设,促进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和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确保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同时,为加强对涉农专项资金的实时监控,部分地区还利用计算机联网对有关科技兴农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跟踪和远程审计,为进一步实现对科技兴农资金的实时监督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三)强化了对涉农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审计

为促进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部分审计机关重点对项目预算和竣工决算进行审计,探索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核减工程投资,节省建设资金,保证涉农基础设施建设顺利进行。如关注农村水利灌溉、农村公路、小流域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查处改变和挪用项目资金、虚报冒领、损失浪费、工程质量低劣等问题;且针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向有关部门提出相关改进建议,以确保相关惠农利民的措施落到实处。

(四)强化了对农村管理部门的审计

部分审计机关在进行财政审计和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时,加强了对农村管理部门的审计监督。如在财政审计中,加强了对财政转移支付中涉农资金的审计,确保财政支农资金真正落到实处并发挥效益;在经济责任审计中,把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关的农村卫生设施建设资金、文化教育事业资金、农林专项建设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列入了审查内容之列。通过对领导干部履行新农村建设相关责任的审计,促进党政领导干部增强新农村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各类涉农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涉农资金审计面临的问题

(一)审计涉及内容广泛,审计程序和方法较为简单

资金的来源包括地方各级政府配套资金、相关部门和单位投入的自有涉农资金,造成资金被混用,各部门(单位)职责不清。主要表现在:一方面,设立审计项目的方式不够稳定,项目安排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如有的是人大根据需要,临时以检查的形式出现;有的是按照人大或政府的要求开展审计等。另一方面,部分县级审计力量不足,致使部分财政涉农资金审计间隔期限较长,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审计监督。此外,部分涉农资金审计局限于合规性和财务账目基础审计,其经济效益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和风险基础审计涉足较少;同时,审计技术方法仍为就地手工搜集、整理、复核及分析各种信息,并未充分利用现代审计新技术。

(二)审计实施严肃认真,审计质量和效果有待提高

由于财政涉农资金审计的特殊性,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都能严正以待;但近年来的审计结果却反映平平,究其原因是现行的审计体制,如对同级政府或相关部门存在的专项资金问题,一些审计机关很难在审计报告中予以反映和处理,财政涉农资金审计的作用及效益大大减弱。尤其是县级审计时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管理情况涉及较少,对资金分配是否符合客观需要,是否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以及是否有利于我国农业的发展等方面缺乏宏观的分析和研究。审计结论仍停留在是否遵循法律法规等制度,显有将审计结论提升到宏观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很少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三)涉农资金使用管理中存在较大问题

目前,国家通过加大涉农资金审计来提高涉农资金的使用效率,从而产生更大收益,但从实际审计结果来看,涉农资金的使用管理并不理想,仍存在很大的问题。例如:部分专项工程未进行招标、投标;部分项目决策失误,个别项目投资损失较大;部分专项工程未经过竣工审核;专项资金未按时下拨、滞留账面;部分政府单位挤占专项资金;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直接影响项目的预期效果;资金分散、使用效果不明显;在资金核算上存在不规范现象等,所有这些无不影响涉农资金的使用与管理。

四、涉农资金审计的强化措施

(一)细化审计环节,提高审计质量

细化审计环节具体包括涉农资金的分配、管理审计环节,涉农项目的立项、建设审计环节,资金和项目的效益审计环节等内容。监控重点专项资金引入效益审计在资金分配环节,检查各级政府确定的新农村建设重点项目是否在资金上予以落实。在资金拨付环节,要着重检查滞留闲置、挤占挪用等问题,促进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到位。在资金的使用环节,一方面要着力查处各种违法违规问题,特别是侵害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注意检查评价资金的使用效果,促进合理有效地利用涉农资金。在资金管理、使用环节,主要审计涉农资金的项目、预算、计划、资金、设备物资采购、内部控制制度等内容。审查其是否符合投资立项的具体规定,是否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有无虚报项目等问题。对涉农资金内部控制制度审计,主要审查涉农资金风险预警系统的建立与运行状况以及涉农资金管理制度的健全性、合理性、有效性,确保资金使用按制度规范进行。

(二)创新审计方法,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

其一,应协同相关部门建立完善的项目库管理制度,将当期“项目资金分配、实际投资结构、资金调拨时效”三个方面作为项目资金管理层、执行层的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其二,应健全财政涉农资金审计与电算化、网络化及国际化审计相适应的法律法规,改善审计的法律环境:建立健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严格执行审计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追究制,从而保障财政涉农资金审计工作有章可循,降低审计风险。其三,应进一步加快实施“金审工程”,“金审工程”已进行了几年时间,计算机审计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与发展,但对于涉农资金审计方面仍需改进和加强,特别需加大地方审计人员培训力度,促进地区审计内部资源数据库建设,构建一个布局合理、扩展充分的涉农专项资金审计网络平台,解决软、硬件制约因素,切实提高财政涉农资金审计效率和质量。

(三)注重涉农资金项目效益,逐步完善指标评价体系

涉农资金审计,是将检查资金使用效果、促进合理有效利用资金作为审计的最终目的,为此,在审计过程中,需要探索效益审计路子,逐步建立一套可行的涉农资金效益指标评价体系。从目前情况看,该指标评价体系应包括三个方面,即经济效益指标体系、社会效益指标体系、生态效益指标体系。只有这样审计人员才能更重点关注涉农资金的直接效益、长远效益和社会效益,才能使财政支农项目效益在经济、社会、生态等多方面体现出来。有些效益也可直接体现出来,有的则通过改善生产生活设施和生态环境间接体现出来,有的在短期内可以体现,有的则需较长时间体现出来。

涉农资金论文范文第11篇

一、强化涉农资金审计的必要性

(一)财政支农资金的增加及其涉及面的扩大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开展,国家财政支农资金逐年增加,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也在加大,由于涉农资金点多面广,资金来源渠道多,资金链条粗而长;涉农单位众多,不仅涉及到各行业各领域。涉及到众多部门,且涉及到千家万户,情况复杂,如何保障政府各种专项资金落到实处,并发挥效益,真正使农民得到实惠,让农民放心,必须加大对涉农专项资金、农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审计监督,强化涉农资金审计。

(二)充分发挥审计机关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监督职能

审计机关必须紧紧围绕国家建设新农村目标的贯彻落实情况,开展有效的审计监督,为促进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全面落实发挥作用。因此审计机关应积极开展涉农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积极开展涉农资金的绩效审计,具体而言就是为分配、管理和使用涉农资金的单位和项目服务,促使他们管好和用好资金,同时促进其完善规章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最终体现在为一方百姓服务,维护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三)运用审计绩效理论对涉农资金进行深入剖析

可对涉农资金的管理与使用情况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检查其效益水平,评价和分析影响整体效益的因素,寻找提高其效益的途径。另外通过对管理不善、决策失误造成资金损失与浪费、资产流失和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的揭露,能促进相关部门正确决策、科学管理、提高涉农资金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能,维护资产安全,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佳的效果。

二、涉农资金审计的开展情况

(一)强化了对涉农改革政策执行情况的审计和调查

近年来审计机关围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社会救助、农村医疗卫生等一系列事关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开展审计和审计调查,部分地区审计机关组织开展了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专项审计,征地农民补偿赞专项审计,农村卫生资金筹集使用情况审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情况审计或审汁调查。通过审计和审计调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清欠了征地农民的补偿费,促进了农村卫生政策的落实和完善,提高了农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为切实维护农民利益发挥了一定的重要作用。

(二)加强了对涉农专项资金的审计

为促进提高各类涉农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各地审计机关和人员先后组织开展了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科技兴农专项资金、小城镇建设专项资金和林业建设专项资金等方面的审计或审计调查。通过审计和审计调查,分析、反映、揭示了不同地区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促进政府有关部门建立健全项目决策制度,加强资金管理,按时保质完成项目建设,促进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和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确保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同时,为加强对涉农专项资金的实时监控,部分地区还利用计算机联网对有关科技兴农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跟踪和远程审计,为进一步实现对科技兴农资金的实时监督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三)强化了对涉农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审计

为促进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部分审计机关重点对项目预算和竣工决算进行审计,探索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核减工程投资,节省建设资金,保证涉农基础设施建设顺利进行。如关注农村水利灌溉、农村公路、小流域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查处改变和挪用项目资金、虚报冒领、损失浪费、工程质量低劣等问题;且针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向有关部门提出相关改进建议,以确保相关惠农利民的措施落到实处。

(四)强化了对农村管理部门的审计

部分审计机关在进行财政审计和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时,加强了对农村管理部门的审计监督。如在财政审计中,加强了对财政转移支付中涉农资金的审计,确保财政支农资金真正落到实处并发挥效益;在经济责任审计中,把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关的农村卫生设施建设资金、文化教育事业资金、农林专项建设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列入了审查内容之列。通过对领导干部履行新农村建设相关责任的审计,促进党政领导干部增强新农村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各类涉农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涉农资金审计面临的问题

(一)审计涉及内容广泛,审计程序和方法较为简单

资金的来源包括地方各级政府配套资金、相关部门和单位投入的自有涉农资金,造成资金被混用,各部门(单位)职责不清。主要表现在:一方面,设立审计项目的方式不够稳定,项目安排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如有的是人大根据需要,临时以检查的形式出现;有的是按照人大或政府的要求开展审计等。另一方面,部分县级审计力量不足,致使部分财政涉农资金审计间隔期限较长,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审计监督。此外,部分涉农资金审计局限于合规性和财务账目基础审计,其经济效益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和风险基础审计涉足较少;同时,审计技术方法仍为就地手工搜集、整理、复核及分析各种信息,并未充分利用现代审计新技术。

(二)审计实施严肃认真,审计质量和效果有待提高

由于财政涉农资金审计的特殊性,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都能严正以待;但近年来的审计结果却反映平平,究其原因是现行的审计体制,如对同级政府或相关部门存在的专项资金问题,一些审计机关很难在审计报告中予以反映和处理,财政涉农资金审计的作用及效益大大减弱。尤其是县级审计时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管理情况涉及较少,对资金分配是否符合客观需要,是否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以及是否有利于我国农业的发展等方面缺乏宏观的分析和研究。审计结论仍停留在是否遵循法律法规等制度,显有将审计结论提升到宏观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很少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三)涉农资金使用管理中存在较大问题

目前,国家通过加大涉农资金审计来提高涉农资金的使用效率,从而产生更大收益,但从实际审计结果来看,涉农资金的使用管理并不理想,仍存在很大的问题。例如:部分专项工程未进行招标、投标;部分项目决策失误,个别项目投资损失较大;部分专项工程未经过竣工审核;专项资金未按时下拨、滞留账面;部分政府单位挤占专项资金;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直接影响项目的预期效果;资金分散、使用效果不明显;在资金核算上存在不规范现象等,所有这些无不影响涉农资金的使用与管理。

四、涉农资金审计的强化措施

(一)细化审计环节,提高审计质量

细化审计环节具体包括涉农资金的分配、管理审计环节,涉农项目的立项、建设审计环节,资金和项目的效益审计环节等内容。监控重点专项资金引入效益审计在资金分配环节,检查各级政府确定的新农村建设重点项目是否在资金上予以落实。在资金拨付环节,要着重检查滞留闲置、挤占挪用等问题,促进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到位。在资金的使用环节,一方面要着力查处各种违法违规问题,特别是侵害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注意检查评价资金的使用效果,促进合理有效地利用涉农资金。在资金管理、使用环节,主要审计涉农资金的项目、预算、计划、资金、设备物资采购、内部控制制度等内容。审查其是否符合投资立项的具体规定,是否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有无虚报项目等问题。对涉农资金内部控制制度审计,主要审查涉农资金风险预警系统的建立与运行状况以及涉农资金管理制度的健全性、合理性、有效性,确保资金使用按制度规范进行。

(二)创新审计方法,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

其一,应协同相关部门建立完善的项目库管理制度,将当期“项目资金分配、实际投资结构、资金调拨时效”三个方面作为项目资金管理层、执行层的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其二,应健全财政涉农资金审计与电算化、网络化及国际化审计相适应的法律法规,改善审计的法律环境:建立健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严格执行审计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追究制,从而保障财政涉农资金审计工作有章可循,降低审计风险。其三,应进一步加快实施“金审工程”,“金审工程”已进行了几年时间,计算机审计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与发展,但对于涉农资金审计方面仍需改进和加强,特别需加大地方审计人员培训力度,促进地区审计内部资源数据库建设,构建一个布局合理、扩展充分的涉农专项资金审计网络平台,解决软、硬件制约因素,切实提高财政涉农资金审计效率和质量。

(三)注重涉农资金项目效益,逐步完善指标评价体系

涉农资金审计,是将检查资金使用效果、促进合理有效利用资金作为审计的最终目的,为此,在审计过程中,需要探索效益审计路子,逐步建立一套可行的涉农资金效益指标评价体系。从目前情况看,该指标评价体系应包括三个方面,即经济效益指标体系、社会效益指标体系、生态效益指标体系。只有这样审计人员才能更重点关注涉农资金的直接效益、长远效益和社会效益,才能使财政支农项目效益在经济、社会、生态等多方面体现出来。有些效益也可直接体现出来,有的则通过改善生产生活设施和生态环境间接体现出来,有的在短期内可以体现,有的则需较长时间体现出来。

涉农资金论文范文第12篇

一、强化涉农资金审计的必要性

(一)财政支农资金的增加及其涉及面的扩大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开展,国家财政支农资金逐年增加,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也在加大,由于涉农资金点多面广,资金来源渠道多,资金链条粗而长;涉农单位众多,不仅涉及到各行业各领域。涉及到众多部门,且涉及到千家万户,情况复杂,如何保障政府各种专项资金落到实处,并发挥效益,真正使农民得到实惠,让农民放心,必须加大对涉农专项资金、农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审计监督,强化涉农资金审计。

(二)充分发挥审计机关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监督职能

审计机关必须紧紧围绕国家建设新农村目标的贯彻落实情况,开展有效的审计监督,为促进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全面落实发挥作用。因此审计机关应积极开展涉农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积极开展涉农资金的绩效审计,具体而言就是为分配、管理和使用涉农资金的单位和项目服务,促使他们管好和用好资金,同时促进其完善规章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最终体现在为一方百姓服务,维护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三)运用审计绩效理论对涉农资金进行深入剖析

可对涉农资金的管理与使用情况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检查其效益水平,评价和分析影响整体效益的因素,寻找提高其效益的途径。另外通过对管理不善、决策失误造成资金损失与浪费、资产流失和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的揭露,能促进相关部门正确决策、科学管理、提高涉农资金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能,维护资产安全,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佳的效果。

二、涉农资金审计的开展情况

(一)强化了对涉农改革政策执行情况的审计和调查

近年来审计机关围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社会救助、农村医疗卫生等一系列事关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开展审计和审计调查,部分地区审计机关组织开展了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专项审计,征地农民补偿赞专项审计,农村卫生资金筹集使用情况审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情况审计或审汁调查。通过审计和审计调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清欠了征地农民的补偿费,促进了农村卫生政策的落实和完善,提高了农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为切实维护农民利益发挥了一定的重要作用。

(二)加强了对涉农专项资金的审计

为促进提高各类涉农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各地审计机关和人员先后组织开展了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科技兴农专项资金、小城镇建设专项资金和林业建设专项资金等方面的审计或审计调查。通过审计和审计调查,分析、反映、揭示了不同地区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促进政府有关部门建立健全项目决策制度,加强资金管理,按时保质完成项目建设,促进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和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确保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同时,为加强对涉农专项资金的实时监控,部分地区还利用计算机联网对有关科技兴农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跟踪和远程审计,为进一步实现对科技兴农资金的实时监督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三)强化了对涉农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审计

为促进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部分审计机关重点对项目预算和竣工决算进行审计,探索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核减工程投资,节省建设资金,保证涉农基础设施建设顺利进行。如关注农村水利灌溉、农村公路、小流域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查处改变和挪用项目资金、虚报冒领、损失浪费、工程质量低劣等问题;且针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向有关部门提出相关改进建议,以确保相关惠农利民的措施落到实处。

(四)强化了对农村管理部门的审计

部分审计机关在进行财政审计和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时,加强了对农村管理部门的审计监督。如在财政审计中,加强了对财政转移支付中涉农资金的审计,确保财政支农资金真正落到实处并发挥效益;在经济责任审计中,把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关的农村卫生设施建设资金、文化教育事业资金、农林专项建设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列入了审查内容之列。通过对领导干部履行新农村建设相关责任的审计,促进党政领导干部增强新农村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各类涉农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涉农资金审计面临的问题

(一)审计涉及内容广泛,审计程序和方法较为简单

资金的来源包括地方各级政府配套资金、相关部门和单位投入的自有涉农资金,造成资金被混用,各部门(单位)职责不清。主要表现在:一方面,设立审计项目的方式不够稳定,项目安排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如有的是

人大根据需要,临时以检查的形式出现;有的是按照人大或政府的要求开展审计等。另一方面,部分县级审计力量不足,致使部分财政涉农资金审计间隔期限较长,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审计监督。此外,部分涉农资金审计局限于合规性和财务账目基础审计,其经济效益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和风险基础审计涉足较少;同时,审计技术方法仍为就地手工搜集、整理、复核及分析各种信息,并未充分利用现代审计新技术。

(二)审计实施严肃认真,审计质量和效果有待提高

由于财政涉农资金审计的特殊性,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都能严正以待;但近年来的审计结果却反映平平,究其原因是现行的审计体制,如对同级政府或相关部门存在的专项资金问题,一些审计机关很难在审计报告中予以反映和处理,财政涉农资金审计的作用及效益大大减弱。尤其是县级审计时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管理情况涉及较少,对资金分配是否符合客观需要,是否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以及是否有利于我国农业的发展等方面缺乏宏观的分析和研究。审计结论仍停留在是否遵循法律法规等制度,显有将审计结论提升到宏观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很少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三)涉农资金使用管理中存在较大问题

目前,国家通过加大涉农资金审计来提高涉农资金的使用效率,从而产生更大收益,但从实际审计结果来看,涉农资金的使用管理并不理想,仍存在很大的问题。例如:部分专项工程未进行招标、投标;部分项目决策失误,个别项目投资损失较大;部分专项工程未经过竣工审核;专项资金未按时下拨、滞留账面;部分政府单位挤占专项资金;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直接影响项目的预期效果;资金分散、使用效果不明显;在资金核算上存在不规范现象等,所有这些无不影响涉农资金的使用与管理。

四、涉农资金审计的强化措施

(一)细化审计环节,提高审计质量

细化审计环节具体包括涉农资金的分配、管理审计环节,涉农项目的立项、建设审计环节,资金和项目的效益审计环节等内容。监控重点专项资金引入效益审计在资金分配环节,检查各级政府确定的新农村建设重点项目是否在资金上予以落实。在资金拨付环节,要着重检查滞留闲置、挤占挪用等问题,促进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到位。在资金的使用环节,一方面要着力查处各种违法违规问题,特别是侵害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注意检查评价资金的使用效果,促进合理有效地利用涉农资金。在资金管理、使用环节,主要审计涉农资金的项目、预算、计划、资金、设备物资采购、内部控制制度等内容。审查其是否符合投资立项的具体规定,是否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有无虚报项目等问题。对涉农资金内部控制制度审计,主要审查涉农资金风险预警系统的建立与运行状况以及涉农资金管理制度的健全性、合理性、有效性,确保资金使用按制度规范进行。

(二)创新审计方法,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

其一,应协同相关部门建立完善的项目库管理制度,将当期“项目资金分配、实际投资结构、资金调拨时效”三个方面作为项目资金管理层、执行层的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其二,应健全财政涉农资金审计与电算化、网络化及国际化审计相适应的法律法规,改善审计的法律环境:建立健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严格执行审计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追究制,从而保障财政涉农资金审计工作有章可循,降低审计风险。其三,应进一步加快实施“金审工程”,“金审工程”已进行了几年时间,计算机审计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与发展,但对于涉农资金审计方面仍需改进和加强,特别需加大地方审计人员培训力度,促进地区审计内部资源数据库建设,构建一个布局合理、扩展充分的涉农专项资金审计网络平台,解决软、硬件制约因素,切实提高财政涉农资金审计效率和质量。

(三)注重涉农资金项目效益,逐步完善指标评价体系

涉农资金审计,是将检查资金使用效果、促进合理有效利用资金作为审计的最终目的,为此,在审计过程中,需要探索效益审计路子,逐步建立一套可行的涉农资金效益指标评价体系。从目前情况看,该指标评价体系应包括三个方面,即经济效益指标体系、社会效益指标体系、生态效益指标体系。只有这样审计人员才能更重点关注涉农资金的直接效益、长远效益和社会效益,才能使财政支农项目效益在经济、社会、生态等多方面体现出来。有些效益也可直接体现出来,有的则通过改善生产生活设施和生态环境间接体现出来,有的在短期内可以体现,有的则需较长时间体现出来。

涉农资金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涉农企业;资金筹措;挑战;对策

涉农企业(下文简称:企业)构成了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引擎,从而在小城镇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从现阶段的调研反馈来看,企业在拥有资源、市场的同时,时刻面临着资金约束。究其问题所在,不能只谈及金融机构的惜贷行为,或许还应从企业本身来寻找根源,这也构成了本文立论的出发点。

改变传统视域下对金融机构的责难,笔者试图从企业内部来寻找制约资金借贷的因素,从而在金融市场上切实提升该类型的信用评级。不难理解,在以抵押贷款为主导的银行贷款机制下,企业面临着天然的缺陷。同时,企业主要针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而作为原材料的农作物又具有自身的生长周期性,从而企业对于资金的借贷周期也具有较长的跨期。从中可以发现,仅从政策层面来助力企业的资金筹措需要并无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获得持续的资金供给动力。由此,对策的构建也就需要另辟蹊径了。

基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一、涉农企业资金使用的特征解读

从经济学视角来解读企业资金使用特征,可以在资本循环公式中来完成。在《资本论》第二卷中,马克思构建了G-W-G`的资本循环逻辑,其中主要阐明了企业资金在时间维度上分别处于货币职能、生产职能、商品职能。由此,下文也在这三个职能框架内来展开解读。

(一)货币职能下的特征解读

资金处于货币职能主要用于采购原材料和雇佣劳动力。上文已经指出,原材料的形成决定于农作物的生长周期,从而必然在要素市场上面临着原材料价格的波动。由于企业的生产具有连续性的要求,因此在广义价格体系下也将出现产品生产成本控制的难题。

(二)生产职能下的特征解读

针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不仅依赖于制造业所需的流水线作业模式,也需要依靠自然力来对其进行理化作用。这就表明,决定企业生产周期的因素包括两类:生产能力和自然力作用的时间。从资金的循环特征来看,意味着企业资金将在较长期限内停留在生产阶段,从而必然客观增大循环的资金总量。例如,副食生产企业、水产养殖类企业等,都显著依赖于自然力的作用。

(三)商品职能下的特征解读

该企业一般属于劳动密集型组织类型,从而其产品尽管蕴含着大量的人类抽象劳动,但从加工工艺水平来看,无法提升企业产品的市场差异度。根据价格的需求弹性原理可知,这种同质化竞争较为明显的产品具有较高的需求弹性。因此,企业产品能否完成随后“惊险的跳跃(马克思语)”则存在难度。从中不难理解,这将影响到企业资金的回笼效率。

二、解读基础上的筹资挑战分析

从以上三个方面所进行的解读来看,该类型企业不仅因身份原因而面临着资金筹措的挑战,也因自身的资金使用特征而深化了挑战的内涵。具体而言,针对筹资挑战的分析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一)筹资抵押方面的挑战

该类型企业缺少可抵押的固定资产,这是困扰其资金筹措的传统原因。尽管在国家的政策导向下商业银行会对其实施帮扶性贷款,但从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来看,遵循抵押贷款模式仍是商业银行可以接受的方式。从企业的生产特征和社会责任出发,它还承担着产供销一体化的重任,以及承接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责任。因此,以劳动密集型为特征的企业形态也就不足为奇了。从而,这也就为缺少合格的资产抵押物埋下了伏笔。

(二)资金需求方面的挑战

本文在资金使用特征解读部分已经指出,企业采购资金的大小直接受到农作物生产周期的影响,以及在生产环节还需要依赖自然力的理化效应。这就意味着,企业在资金的需求上也存在周期性波动,特别在自然气候异常和病虫害现象大量发生的年度,采购资金的增长可能存在着突跃,如当前的奶源紧张现象便直接抬高了奶业生产企业的原料采购成本。这说明了企业的筹措资金难以准确额定,从而将提高其与金融机构的交易成本。

(三)还本付息方面的挑战

目前,对于大量存在的中小涉农企业,金融机构一般给予小额、短期贷款。随着民间金融机构的诞生,其尽管能满足企业资金需求的灵活性,但较高的贷款利率也直接增大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另外,从生产周期特点来看,较短的贷款期限也难以满足企业对资金的筹措之需,这里不再讨论企业产品的销路问题。

以上三个方面的挑战当然未能穷尽企业所面临的挑战,但也从主要方面概括出该类型企业在资金筹措方面需要重视的问题。笔者认为,因市场失灵这一现象普遍存在,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还需要借助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来应对。

三、分析引导下的对策构建

(一)深化对涉农企业生产特征的认识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解决涉农企业筹资难的困境需要借助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或者说是公权力的正确行使。因此,政府和商业金融机构应深化对该企业生产特征的认识。在认识过程中不能仅局限在企业内部来考察,还需要在供应链视角上进行后向和前向考察。唯有这样,才能全面把握企业资金约束的诱因,以及在政策上有针对性地给予这类型企业帮助。需要指出的是,应大力发挥政策性银行的社会职能,毕竟商业金融机构难以承受过大的资金风险。

涉农资金论文范文第14篇

[论文提要] 近年来,各级政府投入了大量的涉农资金,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我们也注意到,政府的涉农政策还有一些不完善、政策执行不到位及资金 管理 不严格的地方。该文结合近年来涉农资金审计实践,分析了涉农资金效益低下的原因、涉农效益审计的重要性及搞好涉农资金效益审计的工作思路。

近年来,各级政府为了加快新 农村 建设,发展农村 经济 ,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投入了大量的涉农资金,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我们也注意到,政府的涉农政策还有一些不完善、政策执行不到位及资金管理不严格的地方,当前在涉农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上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损失浪费、跑冒滴漏的现象比较普遍,挤占挪用涉农资金、侵害农民利益的行为时有发生。这些问题有的还比较严重,如“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等脱离实际、违背群众意愿的问题,直接影响了资金的投放效果,造成涉农资金效益低下,更为重要的是影响了干群关系、党群关系。因此,对涉农资金的效益审计,审计机关责无旁贷。我们审计机关以及审计工作者必须坚持立审为公、执审为民的宗旨要求,带着党委政府的重托去审计,带着强烈责任去审计,带着深厚的感情去审计,做到情为民所系,审群众所盼,解政府所忧。本文结合近年来涉农资金审计实践,浅析涉农资金效益低下的原因、涉农效益审计的重要性及搞好涉农资金效益审计的工作思路。

1 涉农资金效益低下的原因

从审计情况看,造成涉农资金效益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资金管理多部门。涉农资金来源渠道较多,有中央、地方各级 财政 资金,有 银行 贷款,还有村集体、单位和群众自筹等。国家的涉农资金,由多个部门审批使用,容易存在问题:1、注重部门政绩及利益。每个部门有每个部门的视角,又加上各部门有各自的政绩要求及利益驱动,对涉农资金难以做到统筹安排,将资金安排到最重要、最急需的项目上,而是争着多安排资金在各自部门的项目上;2、规模效应低。涉农资金拨付渠道也较多,有的是财政部门直接拨付,有的是通过农口有关部门下拨。 农业 项目分布较为分散,资金由多部门分散使用,造成资金的投向分散,形成“撒糊椒粉”的现象,难以形成 投资 的规模效应;3、重复投资。各部门各有各的资金使用计划,难免会造成投资重复,同时给一些地方套取资金留下了空子。

二是项目 投资决策 不科学。涉农项目投资决策的科学性,既包括技术上的可行性,又包括对农民的实用性,还包括经济上的效益性。从审计情况看,有些项目在决策的科学性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陷,有的项目不切实际盲目上马,前期资金投入后又成为“半拉子”工程,有的项目不实用,或是配套设施工程没跟上,完工了又不能投入使用,这些都影响到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是干部思想作风问题。从审计情况看,有些问题并不是或不完全是由于资金 管理体制 造成的,也不是或不完全是由于缺乏科学知识造成的,而是由于部分干部缺乏责任心,对农民的疾苦关心不够,对实际情况缺乏了解,因此,才造成决策上出现问题,在施工中出现问题(如工程质量低下,出现“豆腐渣”工程),在配套工程上出现问题,在项目完成后的管理和使用上出现问题。比如,有的地方搞了供水工程却不铺设供水管网,不能入户,造成农民使用不方便,从而使工程没有取得应有的效益。

2 涉农资金效益审计的重要性

由于涉农资金存在效益低下的问题,因此涉农资金审计更要注重效益审计。审计机关应将维护农民利益、服务新农村建设作为审计监督检查的重点,特别要不断加大对涉农资金的效益审计监督检查力度。密切关注新农村建设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紧密结合本地实际,有效开展涉农资金效益审计,摸清涉农资金的家底,及时发现倾向性、苗头性、典型性及效益低下的问题。通过审计,对发现的违法违规问题和影响效益的问题进行归类,从政策层面研究分析,从法规制度研究如何防范和避免违法违纪问题的发生;从机制上研究如何规范管理,不断解决涉农资金效益低下的问题,提高涉农资金使用效益;从宏观角度上提出改进资金管理和项目管理的建议,为各级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促进涉农政策措施的落实到位。

3 涉农资金效益审计的工作思路

相对于真实、合法审计,效益审计对审计机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涉农审计面广量大,要缩短审计周期,提高审计效率,保证 审计质量 ,必须创新审计方法,做到四个“结合”:一是事前审计与事后审计相结合;二是账面审计与账外 调查 相结合;三是同级审计与交叉审计和“上审下”相结合;四是传统审计方法与 计算机 辅助审计相结合。在审计对象的选择上,应重点关注三个方面:一是各级政府确定的新农村建设重点工程项目;二是投入规模大、涉及面广的重点专项资金。三是农民最关心的一些问题。在审计内容的确定上,要关注涉农资金分配、拨付、使用的主要环节,检查资金管理情况和使用效果,促进相关政策落实到位。对于涉农资金的效益审计,通过分析把握了影响效益低下的因素后,有利于找准审计方向,拓宽审计思路,我认为除应遵循上述涉农审计的“四结合”、“三关注”外,在具体的审计中,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审计工作思路:

3.1 慎重选择效益审计项目

好的审计项目,往往会产生好的效果。涉农资金名目种类多、渠道多、资金性质复杂、项目分散。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审计机关不可能对每项资金都进行效益审计。因此,在选择效益审计项目时,要紧紧围绕国家建设和谐 社会 、建设新农村的要求,重点关注损害农民群众利益的问题。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一是重要性,即政府和社会普遍关注,投入大,对经济、社会影响大,与农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二是时效性,即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当前的中心工作;三是可行性,即充分考虑审计机关的人财物等条件,使审计能够顺利进行。如农村公路硬化项目、农村“低保”项目、救灾救济项目、征地补偿费项目等,都与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中央、地方和全社会都十分关注,被审计单位也很重视,配合程度较高,因此我们将其确定为重点项目,在人、财、物上予以重点倾斜。

3.2 锲而不舍追查问题

涉农资金大多与农民群众的利益直接相关,审计部门如果只是看看报表、翻翻账本是无法揭示资金的真正用途。涉农资金的审计应以资金的流动为主线,跟踪检查、评价资金投入、管理、使用、效益情况。必须在充分掌握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审计跟着项目、资金走,项目做在哪里、资金流到哪里审计就监督到哪里,必须深入到现场、到农户中去,取得农户的理解和支持,才能揭露资金使用效益方面存在的问题。

3.3 扎扎实实分析建议

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是建立在对产生问题原因高质量分析的基础之上的。在涉农资金效益审计项目中,要始终围绕既定的审计目标,从国家政策的实现和维护农民利益的角度去揭露问题,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看资金使用是否姓“农”,看农民群众是否得利,提出完善政策制度,加强管理的审计建议。

3.4 积极督促追踪问效

涉农资金效益审计不能只停留在查出问题的层面上,要从根源上找原因、查漏洞,促使其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并且要积极地督促其整改,不能让被审计单位当作“耳边风”一吹即过,否则会削弱审计的力度,更重要的是农民群众的利益得不到维护。要通过积极地督促检查、追踪问效,促使地方政府加强管理,完善相关的制度,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放大审计效应,维护农民群众的利益。

3.5 适时调整审计思路

涉农资金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涉农资金;农村教育;滥用;资金投放

涉农资金是指有关“三农”问题的资金,它包括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补贴、农村教育等资金。涉农资金审计工作就是指我国审计机关依法按照国家规定的农业专项资金的投放和使用情况,对其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科学性和效益性进行的审计监督。目前,涉农资金审计工作开展难度较大,在管理中出现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涉农资金审计中发现的问题

1.资金管理不严格

首先,涉农经费混杂,各种资金相互交错,给管理带来困难。例如乡镇涉农专项资金项目之间相互拆借,容易形成账目混乱的局面。其次,管理不严格还突出在涉农专项资金的申报上。虚报的现象极其严重,特别是一些乡镇单位。它们通过申报虚拟工程项目,或者是增加预算成本,在工程的成本核算中弄虚作假,套取各种劳务费用,获得工程资金等。再次,虚假配套也是资金管理不严格的问题之一。最后,资金管理不严格,还体现在涉农资金审计不及时。

2.资金使用不规范

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涉农资金容易被推迟。涉农资金数量巨大,政府在进行拨款时,需要层层上报、层层审批,对于一些比较棘手的项目来说,推迟涉农资金严重影响了项目的进程。而政府拨款一般集中在秋冬两季,在年底容易造成大量的结余,使转数额集中在年尾上,容易影响年度预算执行工作。二是涉农资金容易被搁置。一些申报项目不能够及时处理,或者上级拨款下来的资金又不能及时分配,使许多涉农资金被闲置。这些被闲置的资金不能够及时的分配给农业项目,而且常常容易被私人挪用,所以,这些涉农资金应该收回或重新分配。三是涉农资金容易被滥用。一些投标项目在申报成本时,夸大了自己的预算成本,又或者未能严格按照预算计划行事,这就造成了资金滥用的现象。在一些调整的项目中,有关涉农工程还重复建设,更加深了涉农资金浪费的情况。四是涉农资金容易被私用。涉农资金项目过多,财务过大,一些部门或地区的涉农配套资金并不能及时的落实和执行。一些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通过非法手段挪用资金。上级官员仗着自己手里的权利,中饱私囊,经常挪用、私用这些涉农资金,这种违法乱纪的现象严重威胁了涉农资金的管理和使用。

二、解决涉农资金现存问题的对策

1.加强项目整合工作,改变资金拨款方式

涉农资金项目的整合要从上到下全面清理。中央和地方要一同进行清理和整合,将一些涉农项目进行归类和合并,杜绝涉农项目的重复。弄清涉农资金的项目依据、投放渠道、投放对象、使用规模等一系列问题。在此基础上,资金分类也要合理。合理的分类既包含农村教育、农村基础建设等基本项目,还包括其他的细分项目。在细分项目上也要做到合理、科学,项目也不能分的过细,减少不必要的、冗余的项目。将一些性质相同的项目进行整合,杜绝资金浪费。其次,改变资金拨款方式。以往的拨款需要层层上报、并且多部门多渠道的进行拨款,为了解决多头拨款的现状,减少资金滥用的问题,每一大类涉农资金需要统一审批、统一调度、统一分配。这样一来,也能降低协调难度,防止交叉重叠的现象。在基础项目上,也要尽量的下放资金。根据地方的具体统筹安排,给基层足够的资金预算。这样既能减少资金投放层级,也能提高资金投放效率,提高项目的进程。在涉农资金投放上,还需要打捆集中使用,从而避免那些范围广泛、项目混杂、效率低下的问题。

2.规范资金使用程序,提高项目审计管理

在涉农资金的使用程序和项目的审计工作上,亟待加强管理。首先,建立科学的相关制度。一是规范的分配机制。规范的分配机制包含科学的分配依据、分配标准、分配程序等,全面推行专家评审、项目指南、标准文本等办法。规范的分配机制不仅是资金分配的规范上,还包括资金分配的程序上。在资金的使用程序上,严格按照科学的分配机制进行操作,对每一笔资金的使用项目、使用规模、使用对象动态掌握。二是规范的控制机制。对申报的涉农项目进行严格控制,对它的真实性、可行性进行科学论证和研究,排除那些危机和风险的项目,减少不科学、不充分的项目的投放,避免资金浪费。规范控制机制还包括涉农资金的绩效考评制度上。其次,提高涉农资金的使用效率就必须加强审计工作,作为审计工作的内容之一,绩效考评也是一个风控关键。对每个涉农项目的执行过程和效果进行监督,全面进行考核和评价,将执行结果和下一年的项目直接挂钩,并建立透明的信息公开制度,做到公正、严格、规范、透明的涉农资金审计管理。

三、总结

涉农资金是我国一大笔财政支出,关乎我国政府的财政状况,同时也和农村建设息息相关。涉农资金的合理、科学、高效性是我国政府财务科学管理的要求,同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保障。在涉农资金审计工作中,笔者提出了几点常见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也提出了解决方案。除了上述方案,要想提高涉农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水平,还要从落实责任制度和严明资金管理纪律等问题出发,提高我国政府的财务管理水平,以及杜绝等违法现象,从而净化涉农资金的管理环境。

参考文献:

[1]杨寿康.财政涉农资金审计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农业经济,2012(1).

[2]高玉真.涉农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