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小规模企业审计论文范文

小规模企业审计论文范文

小规模企业审计论文

小规模企业审计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随着我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处在新兴市场中的我们也正在积极探索构建更加完善市场制度。外部审计是完善市场主体间信息更加对称一个重要的制度安排。本文研究认为,定期进行外部审计的企业会做出更加明智的投资决策,会更加偏好于机器设备的投资,而这些投资正好带来了企业绩效的提高。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将对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建设提供政策建议。

关键词:外部审计;投资偏好;企业绩效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至今,市场化进程已经三十多年,但是与欧美发达市场经济相比,我国仍然算是新兴市场(emerging market)国家,其中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市场制度设计和市场文化方面,比如我国现阶段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对市场经济制度存在不信任的问题(张维迎,2013)。其中在制度设计方面,市场信息的完全性和对称性是其重要的一方面。借助于2012年世行对我国商业环境的调查数据,我们以外部审计这一切入点,通过建立模型来详实考察企业定期接受外部审计对企业投资偏好的影响,以及对作为企业终极目标的利润的影响。

目前基于对信息不对称的研究主要是基于上市公司数据,原因不外乎是上市公司的数据比较容易得到,而且可信度也比较高。屈文洲、谢雅璐和叶玉妹(2013)就用上市公司的数据得出结论:信息不对称水平越高,则公司的投资支出越低。而且还进一步发现,信息不对称水平较高的公司,其投资―现金流敏感性也较高,并且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融资约束与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的关系并不是线性的。但是他们是借助微观企业中的PIN值来衡量信息不对称程度,没有借助现实中最直接、最有效的工具――外部审计――来探讨,这使其更大程度上限于理论层面来研究。对于企业投资的问题,何青和李皓鹏(2013)就曾做过类似的研究,他们认为,当企业现金流较低时,企业会推迟投资计划,而当企业有比较充足的现金流时,企业偏好于尽快实施投资,这与我们文章模型(1)中运用的融资渠道控制变量得出相类似的结果,只不过我们是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在外文文献中,有较多学者专家运用世行的调查数据进行了研究。Feng Chen,Ole-Kristian Hope,Qingyuan Li and Xin Wang(2010)就深刻探讨了财务报告质量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他们认为财务报告质量与企业的投资效率存在着正的相关性,特备是在获得银行的融资方面,企业财务报告质量起到显著的作用。财务报告质量也是衡量企业与投资者信息对称性的指标,而且衡量的是实质的对称性。但是他们着重研究的是财务报告质量对企业投资效率,没有考虑到投资的内部结构。Mahmut Yasar和 Catherine J.Morrison Paul(2007);Thorsten Beck & Asli Demirgü-Kunt &María Soledad Martínez Pería(2010)等人也做过类似的研究,但是他们都是把视角放在了投资总量上,没有拆分其中的结构,这与我们不同。

二、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

首先我们考察了被采访企业是否经常性进行外部审计,结果如表一,我们根据企业的规模,将企业是否参与定期审计进行如下统计。我们看到小规模企业,即就业人数在5到19人之间的企业中,有956家企业参与调查,定期进行审计的企业达到679家,比率占到71%;中等规模企业即就业人数在20到99人之间,参与调查的有905家,定期进行审计的有624家,比率占到了70%,略小于小规模企业;而大规模企业即就业人数在100以上的企业,有726家参与调查,其中只有200家,比率只有27.5%定期进行审计。为什么大中小规模企业进行外部审计会出现倒挂的情况呢?我们推测在进行市场融资时,大规模企业本身资产雄厚,资信比较好,所以在市场上容易获得优势,特别是在融资市场上,容易获得资金,而中小企业规模较小,资产较少,在融资市场上没有大规模企业所具有的优势,为了获取投资者或者客户的信赖,减少信息不对称,就会有积极性进行外部审计,用于证明自己资信良好。

三、实证分析

(一)模型设定

基于以上描述统计分析和本文的需要,本文运用横截面数据的广义最小二乘法来估计,这样就避免了数据的异方差,保证结果的稳定性。为了探究外部审计对企业投资偏好的影响,对一下模型进行估计。

KINVEST=α+βAudit+γCONTROLS+μ(1)

PROFIT= +KINVEST+CONTROLS+(2)

PROFIT= +INVEST+CONTROLS+(3)

在式(1)中,KINVEST表示投资偏好,具体就是上文中所述的两类投资,Audit是一个虚拟变量,表示企业是否定期进行外部审计,CONTROLS包含了诸多的控制变量。PROFIT表示企业的利润,KINVEST表示企业的投资偏好,就是上述的两类投资,INVEST表示的是企业是否进行投资。

(二)实证结果

利用世行调研的横截面数据来对上述模型进行广义的最小二乘法估计,模型(1)的结果见表五,模型(2)的结果见表六。模型中的规模、企业寿命、所有制、是否有国际质量认证以及行业地区等变量已被控制,但由于与文章的结论无关,其结果不在文中展示。

解释变量一类二类一类二类PROFITPROFIT

是否审计3697*(222)-3697*(-222)3697*(222)-3697*(-222)

小规模企业审计论文范文第2篇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6)22-0009-05

摘要:基于股东审计需求的外部审计师聘任机制包括直接聘任和间接聘任两种模式,不同的股权结构下,外部审计师的聘任机制不同,当大股东存在且不参与企业管理时,大股东直接聘任外部审计师;当大股东存在且参与企业管理时,应该由小股东聘任外部审计师;当没有大股东时,应该由小股东聘任外部审计师。小股东通常没有行动能力,只能是间接聘任――由一定的机构代表小股东聘任外部审计师,这种代表机构通常是公司治理机构中对大股东有制衡力量的机构,审计委员会是其典型代表。

关键词:股权结构 直接聘任 间接聘任 外部审计师 审计委员会审计

一、引言

企业组织存在多种委托关系,由于人性自利,人可能产生问题,由于有限理性,人可以产生次优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和次优问题,委托人和人都可能存在审计需求,在许多情形下,审计需求必须通过聘任外部审计师来实现(郑石桥,2016),那么,外部审计师由谁来聘任呢?从逻辑上来说,应该是谁有审计需求,就应该由谁来聘任。然而,现实世界是复杂的,在一些情形下,审计需求者无法聘任外部审计师,这就使得外部审计师聘任机制多样化,正是由于这种多样化,外部审计效率效果出现了显著差异(张薇,2012;梁秀芬,2015),所以,外部审计师聘任机制是影响外部审计效率效果的重要因素。

现有文献以上市公司为背景,对外部审计师聘任有较深入的研究。本文以企业组织的股东审计需求为背景,不区分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提出企业组织外部审计师聘任机制的通用理论框架。随后的内容安排如下:首先是一个简要的文献综述,梳理企业组织外部审计师的相关文献;在此基础上,区分不同股权结构,提出一个企业组织外部审计师聘任机制的通用理论框架;然后,用这个理论框架来分析中美两国的企业外部审计师聘任制度,以一定程度上验证这个理论框架;最后是结论和启示。

二、文献综述

现有文献将上市公司外部审计师聘任机制区分为直接聘任和间接聘任,主要研究了上市公司外部审计师间接聘任C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多种应对策略,也有少量文献研究了不同聘任机制对外部审计的影响。

关于外部审计师间接聘任机制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外部审计师聘任通常由管理层实际控制,而被审计人也是管理层,这就相当于管理层自己聘任外部审计师对自己进行审计,外部审计师的独立性受到严重负面影响;关于应对这种问题的策略,基本的思路是在管理层之外寻找聘任者,提出了多种可能的聘任者模式,并分析了不同聘任模式的利弊,提出主要的间接聘任模式包括:审计委员会委托模式,监事会委托模式,选聘分离委托模式,政府审计机关委托模式,证监会委托模式,证券交易所招投标模式,注册会计师协会委托模式,保险公司委托模式,金融机构委托模式,股东信托机构委托模式,上市公司公众监督委员会委托模式(朱星文,2004;张宜霞,2004;黄一鸣、张文斌,2004;张文斌、李传双,2004;蒋尧明、郑佳军,2005;冯均科,2005;雷光勇、李淑君,2005;Ronen,2006;齐兴利、徐中华,2007;汪俊秀,2007;郝树芹、王建琼,2007;费娜,2009;刘小丽、高军、王艳,2009;张薇,2009;钱华,2009;叶陈刚、潘惠敏,2009;范丽,2010;田光大,2010;李晴晴,2011;毛玉、李江涛、于维辕,2011;白华、肖玉莹,2011;张立恒,2012;张佳丽,2013;张立恒,2015)。

关于不同聘任机制对外部审计的影响,Mayhew&Pike(2002)及Mai、Raghunandan&Rama(2012)发现,股东参与审计师选择能够导致更高的审计质量和审计费用,因为此时审计师的平均努力程度会更高,审计师违背独立性原则的可能性更低。张薇(2012)检验由产权所有者行使审计委托权的央企与由管理者行权的一般企业的审计意见购买行为差异,发现央企不能成功购买审计意见,而一般企业能够。梁秀芬(2015)发现,股东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聘任及审计费用支付进行决议时,审计费用会降低,当所聘任的会计师事务所为行业“前十大”时,提高审计质量,当所聘任的会计师事务所为行业“非前十大”时,股东决议与审计质量之间的关系并不显著。

上述文献综述显示,现有文献对上市公司外部审计师聘任有较深入的研究,但是存在两个局限性,一是未能区分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的审计需求,二是未关注非上市公司。本文拟弥补上述局限性,提出一个基于企业股东审计需求的外部审计师聘任机制的通用理论框架。

三、理论框架

本文要提出一个基于企业股东审计需求的外部审计师聘任机制的通用理论框架,其逻辑步骤是,首先,以不同的股权结构为基础,分析股东实现其审计需求的行动能力;然后,以股东的行动能力为基础,提出外部审计师聘任的两种模式――直接聘任机制和间接聘任机制;在此基础上,分析阐述直接聘任机制和间接聘任机制。上述逻辑步骤如图1所示,这也是本文的研究框架。

(一)股权结构、股东行动能力和外部审计师聘任机制类型

企业是以投入资本为基础来分配权利和权力的,股权结构不同,企业的权利和权力结构也不同,可能的利益冲突也不同。企业股权结构可以做多层次的区分,首先,可以区分为独立企业和非独资企业,而这两类企业,股权结构还有不同的安排。

对于独资企业来说,有两种情形,一种情形是股东参与企业管理,此时,管理层与股东合二为一,多数的民营企业就是这种情形。在这种情形下,不存在外部股东,所以,也不存在外部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委托关系,也就没有外部股东的审计需求。另外一种情形是股东不参与企业管理,此时,管理层与股东分离,股东与管理层之间形成委托关系,股东作为外部利益相关者,对管理层存在审计需求。但是,由于是独资,股东股份多,不存在搭便车机会,股东有能力也有动力行动起来以实现其审计需求,所以,股东会自己聘任外部审计师来实现其审计需求,此时的外部审计师聘任机制是直接聘任。我国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与国有独资企业之间的关系就属于这种情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作为唯一的股东,自己可以直接聘任外部审计师对国有企业进行审计。

对于非独资企业来说,股权结构还有多种类型。首先,可以区分为股权分散和股权集中两种类型,前者没有大股东,后者有大股东。对于股权分散的非独立企业,由于没有大股东,众多的小股东行动能力受到两方面的限制,一是每个股东的力量很有限,难以形成决定性的影响,所以,单个股东难以制约管理层,二是由于单个股东的股份很小,从企业获得的利益不多,所以,通常存在搭便车的动机。正是由于上述两方面的原因,小股东作为一个整体,行动能力较差,企业被管理层所控制,管理层是企业的实际控制人,全体股东(也就是小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利益冲突是企业的主要矛盾。但是,小股东整体没有行动能力,他们对企业管理层的审计需求可能很强烈,但是,小股东作为一个整体却没有行动能力,需要一个代表机构来聘任外部审计师,此时的外部审计师聘任机制是直接聘任。股权分散的上市公司就是这种形式,通常由审计委员会来聘任外部审计师,审计委员会充当了小股东的代表。

对于股权集中的非独资企业来说,其本身又区分两种情形,一是大股东参与企业管理,二是大股东不参与企业管理。当大股东参与企业管理时,大股东与管理层合二为一,大股东成为企业的实际控制人,企业的主要利益冲突是大股东作为管理层与小股东之间的矛盾,此时,大股东的审计需求与管理层的审计需求合二为一,信号传递理论可以解释这类审计需求。小股东当然存在较强烈的审计需求,审计客体是作为管理层与大股东合一的企业实际控制人。但是,小股东作为一个整体,通常没有行动能力,只能通过间接机制来聘任外部审计师。此时,如果由大股东控制下的股东会或董事会或董事会下属的审计委员会来聘任外部审计师,相当于将小股东的审计需求转换为大股东的审计需求了,小股东的外部审计需求徒有虚名。当大股东不参与企业管理时,大股东也成为外部股东,股东存在对管理层的审计需求,而大股东有动力也有能力来聘任外部审计师,大股东可以直接聘任外部审计师,此时的聘任机制是直接聘任。一些国有控股的企业,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聘任外部审计师就属于这种情形。

以上所述的不同股权结构下的外部审计师聘任机制,归纳起来如表1所示。

(二)大股东直接聘任外部审计师

作为不参与企业管理且有行动能力的大股东,其审计需求的实施有多种路剑一是自己建立审计机构(简称为自制),二是聘任外部审计师(简称为外购),三是二者结合,部分审计需求由自己建立的审计机构来实施,部分审计需求聘任外部审计师来实施。具体如何选择,大股东会基于成本效益原则来做出选择,何种方式的成本低,就会选择何种方式。一般来说,外部审计师和大股东自己建立的审计机构,对于不同的审计主题会有不同的核心能力,从而具有不同的成本效率,所以,在许多情形下,通常是自制和外购相结合(郑石桥,2015)。当然,大股东采用外购时,对于外部审计师的选择也会有系统的方法,通过这种系统的方法,从众多的外部审计师中挑选出合适者,例如,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通过招标的方式选择中央企业外部审计师,这里的招标过程就是系统的方法。

(三)小股东间接聘任外部审计师

小股东由于没有直接聘任外部审计师的行动能力,所以,需要有一个代表机构来替小股东聘任外部审计师。这里的关键是这个代表机构要真正站在小股东的立场,要真正为小股东利益着想,所以,构造或选择小股东代表机构的主要原则是该机构能真正代表小股东利益。另外,小股东代表机构的运行还要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如果运行程序过于复杂、运行成本过高,则这种代表机构也不具有可行性。归纳起来,间接聘任的代表机构的构造或选择,一方面要能真正代表小股东利益,简称利益代表原则;另一方面,要运行简捷且低成本,简称成本效益原则。根据上述两个原则,我们对现行各种间接聘任机制作一简要评述,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建议。

根据本文前面的文献综述,现有文献提出了多种间接聘任模式,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公司治理机构模式,也就是从企业治理机构中选择小股东代表机构,二是监管机构模式,也就是由一定的监管机构来代表小股东聘任外部审计师,三是社会机构模式,也就是由一定的社会机构来代表小股东。上述这三类间接聘任模式,在利益代表原则和成本效益原则方面各有千秋。

公司治理机构模式具体包括审计委员会委托模式、监事会委托模式、选聘分离委托模式(审计委员会提出选择方案,股东会做出聘任决议),这些模式都是在现有的公司治理机构中选择能代表小股东利益的机构,并不需要构建新的机构,从成本效益原则来说,都具有可行性。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否代表小股东利益。在大股东存在的前提下,从公司治理设计来说,审计委员会、监事会都具有监督大股东的功能,所以,从制度宗旨来说,这些机构是能代表小股东利益的。但是,许多情形下,公司治理制度宗旨难以落实,大股东作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审计委员会、监事会事实上是在大股东操控下组建的,这个机构难以对大股东形成制衡,当小股东与大股东有利益矛盾时,这些机构并不一定完全站在小股东的立场。

监管机构模式具体包括政府审计机关委托模式、证监会委托模式、证券交易所招投标模式、注册会计师协会委托模式,这些机构都可以完全独立于大股东,所以,从小股东利益代表角度来说,这些模式都具有可行性。但是,从成本效益原则来说,如此众多的企业,即使只是上市公司也数量很多,这些机构为企业聘任外部审计师的效率可能较低,并不一定能为每个企业聘任适宜的外部审计师。更为重要的是,外部审计师可能出现寻租,进而可能出现系统性低效率,我国政府采购的种种怪象可以作为前车之鉴(杨灿明,2004)。

社会机构模式具体包括保险公司委托模式、金融机构委托模式、股东信托机构委托模式、上市公司公众监督委员会委托模式,这些模式中,各种社会机构都需要从企业获取报酬,而有大股东控制的企业,这些报酬的多寡仍然是由大股东控制的,既然外部审计师从企业获得报酬由大股东控制后影响了独立性,这些机构同样也会因为大股东控制其报酬而影响独立性,所以,这些机构并不一定能真正代表小股东利益。另外,这些机构的运行需要另外建立行动机制甚至重新组建新的机构,其成本较高。所以,也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至于保险公司模式,则很大程度上背离了审计的本质,将审计需求转换为风险防范需求,因而更不具有可行性。

综合上述三种聘任机构的分析,没有一种聘任机构是完全理想的。但是,相对来说,公司治理机构模式具有相对优势,是相对可行的现实选择(朱星文,2004;⑿±觥⒏呔、王艳,2009;张薇,2009;钱华,2009;林静,2010;李晴晴,2011;白华、肖玉莹,2011;张佳丽,2013)。审计委员会委托模式、监事会委托模式、选聘分离委托模式是公司治理机构模式的三种具体形式,共同的缺陷是大股东可能操控这些机构。从制度设计宗旨来说,公司治理机构中设立这些机构的重要宗旨是形成对大股东的制衡,大股东对这些机构的操控要么是制度具体建构和运行存在缺陷,要么是大股东的非正式制度行为,无论属于何种情形,都应该优化这些制度设计及执行,而不应该在这些机构之外再建立新机构。我们认为,完善这些制度有两个路径,一是强化审计委员会、监事会的法律责任追究,使得这些机构的成员有压力和动力来履行其职责,避免“不懂事”的独立董事和“不监事”的监事;二是完善监事和独立董事选任机制,尽量抑制大股东的操控,避免“不独立”的独立董事和监事。另外,就外部审计师聘任来说,为了保护其独立性,适宜的聘任机制当然重要,但是,保障外部审计师独立性的措施不只是信赖聘任机制,还有其他机制,既然如此,也就不宜追求完全没有瑕疵的聘任机制。

四、例证分析

本文以上区分不同的股权结构,基于股东审计需求,提出了一个企业组织外部审计师聘任机制的通用理论框架。理论的生命在于其解释现实的能力,下面,我们用这个理论框架来分析中美两国的企业外部审计师聘任制度,以一定程度上验证其解释力。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关于外部审计师聘任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一百六十九条规定,公司聘用、解聘承办公司审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依照公司章程的规定,由股东会、股东大会或者董事会决定。

做出这些规定的道理何在呢?根据本文的理论框架,不同的股权结构下,外部审计师的聘任机制应该不同,当大股东存在且不参与企业管理时,大股东直接聘任外部审计师;当大股东存在且参与企业管理时,应该由小股东聘任外部审计师;当没有大股东时,应该由小股东聘任外部审计师。然而,小股东通常没有行动能力,需要由一定的机构来代表其聘任外部审计师,这种代表机构通常是公司治理机构中对大股东有制衡力量的机构。由于公司法要适用于所有的公司制企业,所以,要将上述不同类型的外部聘任机构都包括进去,这就是股东会、股东大会或者董事会,选择何种,由公司章程做出规定,当然,这里的董事会应该是其下属的审计委员会。

(二)中央企业外部审计师聘任制度

《中央企业财务决算报告管理办法》第四条规定,除涉及国家安全的特殊企业外,企业年度财务决算报表和报表附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由符合资质条件的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第二十六条规定,国资委统一委托会计师事务所,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国资委公开招标或者企业推荐报国资委核准等方式进行。其中,国有控股企业采取企业推荐报国资委核准的方式进行。

做出这些规定的道理何在呢?根据本文的理论框架,这种股东其自己有能力实现其审计需求,外部审计师采用直接聘任机制,股东直接聘任外部审计师。中央企业作为国有独立企业,国资委作为股东不参与企业管理,其审计需求可以通过自己直接聘任外部审计师来实现,第二十六条的规定,正是直接聘任的体现。

(三)中国上市公司外部审计师聘任制度

《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董事会审计委员会运作指引》规定,审计委员会的职责之一是监督及评估外部审计机构工作,监督及评估外部审计机构工作的职责须至少包括以下方面:评估外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专业性,特别是由外部审计机构提供非审计服务对其独立性的影响;向董事会提出聘请或更换外部审计机构的建议;审核外部审计机构的审计费用及聘用条款;与外部审计机构讨论和沟通审计范围、审计计划、审计方法及在审计中发现的重大事项;监督和评估外部审计机构是否勤勉尽责。《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规范运作指引》规定,独立董事向董事会提议聘用或解聘会计师事务所。

上述规定显示,独立董事在上市公司外部审计师聘任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什么做出这种规定呢?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重要特征是股权集中,大股东存在且参与企业管理,大股东成为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根据本文的理论框架,在这种情形下,外部股东的审计需求,主要是小股东的审计需求,而小股东本身没有行动能力,需要由代表其利益的机构来聘任外部审计师。而独立董事恰恰就是上市公司治理机制中保护小股东利益的,所以,由其代表小股东来聘任外部审计师也就成为当然的制度设计。

(四)美国上市公司外部审计师聘任制度

从1978年开始, 美国纽约股票交易所就要求所有的上市公司都需设立全部由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其职责之一就是审议外部审计师的任命、审计费用和审计师的辞职或辞退问题。1999年美国SEC成立的“蓝带委员会”发表的《蓝带委员会对改进公司审计委员会效率的报告和建议》提出,审计委员会在选任、更换以及评估外部审计师是否适当方面拥有终极的权威和责任,明确表明外部审计师不受管理当局控制。2002年《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和美国SEC新规则规定,审计委员会对外部审计师的聘用、薪酬以及监督负直接责任(齐莲英、王森,2002;刘雁华,2002;王跃堂、涂建明,2006;钱华,2009)。

上述规定显示,审计委员会在上市公司外部审计师聘任中发挥重要作用。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制度安排,原因是,美国上市公司的股权分散,大股东不存在,上市公司基本上由管理层掌控,管理层是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外部股东的审计需求就是小股东的审计需求,根据本文的理论框架,小股东没有行动能力,只能由代表其利益的机构来聘任外部审计师。在美国上市公司的治理机构中,审计委员会由独立董事主持,保护小股东利益(也就是股东利益)是其重要宗旨,在这种制度背景下,审计委员会成为外部审计师聘任者的最可行机构。

五、结论和启示

企业组织存在多种委托关系,委托人和人都可能存在审计需求,在许多情形下,审计需求必须通过聘任外部审计师来实现,外部审计师聘任C制是影响外部审计效率效果的重要因素。本文区分不同股权结构,基于股东审计需求,提出一个企业组织外部审计师聘任机制的通用理论框架,并用这个理论框架来分析中美两国的企业外部审计师聘任制度。

基于股东审计需求的外部审计师聘任机制包括直接聘任和间接聘任两种模式,不同的股权结构下,外部审计师的聘任机制不同,当大股东存在且不参与企业管理时,大股东直接聘任外部审计师;当大股东存在且参与企业管理时,应该由小股东聘任外部审计师;当没有大股东时,应该由小股东聘任外部审计师。小股东通常没有行动能力,只能是间接聘任――由一定的机构代表小股东聘任外部审计师,这种代表机构通常是公司治理机构中对大股东有制衡力量的机构,审计委员会是其典型代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关于外部审计师聘任的规定、中央企业外部审计师聘任制度、中国上市公司外部审计师聘任制度、美国上市公司外部审计师聘任制度都是基于各自不同的股权结构下的外部审计师聘任制度安排。

本文的研究启示我们,股权结构是影响外部审计师聘任制度的关键因素,在各种间接聘任制度安排中,确保小股东的利益得以体现是外部审计师聘任的关键。同时,尽管外部审计师聘任机制对外部审计师独立性有重要影响,但是,要保障外部审计师独立性,不能只是信赖这种机制,还要从多个角度来形成协调的外部审计师独立性保障机制。X

参考文献:

[1]郑石桥.企业组织的民间审计需求:一个整合理论框架[Z].南京审计大学审计科学研究院工作论文,2016.

[2]张薇.我国中央企业审计委托模式变革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J].系统工程,2012,(11):95-100.

[3]梁秀芬.股东是否决议审计师聘任对审计费用和审计质量的影响[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2):73-77.

[4]朱星文.上市公司治理与审计委托模式选择[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4,(9):25-28.

[5]张宜霞.审计委托模式的演进与改善[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4,(1):53-55.

[6]黄一鸣,张文斌.关于现行独立审计委托模式的缺陷及重构的研究[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4,(6):1-4.

[7]张文斌,李传双.不同审计委托模式下审计合谋的博弈分析[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4,(10):109-114.

[8]蒋尧明,郑佳军.改革现行审计委托模式的思考――兼论证券交易所招投标制度的设计[J].财经问题研究,2005,(7):72-78.

[9]冯均科.审计委托人制度改革的重新思考[J].开发研究,2005,(5):37-39.

[10]雷光勇,李淑君.审计师聘任机制改革与审计独立性保持[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5):21-24.

[11]Ronen J.A proposed corporate governance reform:Financial statements insurance[J].Journal of Engineering & Technology Management,2006,23(1):130-146.

[12]齐兴利,徐中华.试论我国审计委托模式的改良与转包[J].经济问题,2007,(3):24-26.

[13]汪俊秀.上市公司审计委托关系的重构――加强审计独立性的路径[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7,(1):49-51.

[14]郝树芹,王建琼.政府招标审计委托模式的博弈分析[J].财会通讯,2007,(1):66-69.

[15]费娜.基于公司治理的审计独立性研究――兼论构建政府介入型审计委托模式[D].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6]刘小丽,高军,王艳.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上市公司审计委托模式的重构[J].财会通讯,2009,(8):122-125.

[17]张薇.基于审计合谋治理的“选聘分离”审计委托模式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9,(12):105-108.

[18]钱华.审计委员会与外部审计关系研究综述与启示[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9,(2):67-72.

[19]叶陈刚,潘惠敏.注册会计师审计道德的委托视角分析[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9,(5):29-33.

[20]范丽.财务报表保险制度研究的梳理、评述和展望[J].商业文化,2010,(12):125-126.

[21]田光大.关于审计独立性的思考[J].财会通讯,2010,(9):155-157.

[22]李晴晴.基于委托模式的审计独立性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23]毛玉,李江涛,于维辕.上市公司审计委托模式创新:国家审计委托模式[J].财会月刊,2011,(2):75-78.

[24]白华,肖玉莹.注册会计师审计委托模式:理论争论与现实选择[J].财经科学,2011,(2):108-118.

[25]张立恒.从“效用”的角度构建审计委托关系模型[J].会计之友,2012,(11):115-117.

[26]张佳丽.基于上市公司审计委托模式的独立性保障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27]张立恒.基于改善委托关系下审计独立性研究[J].财会研究,2015,(3):69-71.

[28]Mayhew B W,Pike J E.Does Investor Selection of Auditors Enhance Auditor Independence [J].Accounting Review,2002,79(3):798-822.

[29]Mai D,Raghunandan K,Rama D V.Shareholder Voting on Auditor Selection,Audit Fees, and Audit Quality[J].Accounting Review,2012,87(1):149-171.

[30]郑石桥.独立性、审计主题和审计主体多样化[J].会计之友,2015,(2):127-133.

[31]郑石桥.交易成本、审计主题和政府审计业务外包[J].会计之友,2015,(7):130-136.

[32]杨灿明.政府采购问题[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33]郑石桥.企业组织的民间审计需求:一个整合理论框架[J].商业会计,2016,(17).

[34]齐莲英,王森.美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审计委员会概述[J].财贸经济,2002,(10):53-55.

小规模企业审计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企业成长 信号传递 审计收费 审计师选择

一、引言

企业成长性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企业也有倾向于向外界传递各种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积极信号。审计师作为连接企业与投资者的信号桥梁,可以向外界传递有关企业发展的信号,Blackwell et al(1998)发现公司在债务市场上能通过选择大规模审计师传递有效的信号,从而更容易获得贷款和取得较低的贷款利率。当公司处于高成长时,公司是否愿意支付更高的审计费用向外界传递企业处于高成长的积极信号呢?或者企业处于高成长时,是否倾向于选择选择质量更高的规模更大的事务所为其提供审计服务呢?这为检验我国资本市场中审计功能和审计信号理论提供了新视角。在我国资本市场中,审计师的选择能否传递一种企业处于高成长性的信号呢?这关系到了审计信号理论在我国的检验,更成为我国审计师行业发展提供参考。以往研究表明,影响审计师选择的因素很多,如冲突、企业规模、股权集中度、审计委员董事会特征等。但是鲜有研究企业成长性对于审计师选择及审计收费的影响。本文从企业成长性的角度研究了企业成长性对于审计师选择与审计收费的影响。

二、文献回顾、理论分析

(一)审计收费文献回顾 王杭军(1999)指出,我国审计收费存在一明一暗两个问题。所谓明的问题,是指与注册会计师制度发展较为成熟的国家相比,我国审计收费明显偏低;所谓暗的问题,是指我国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存在着大量不确定的审计收费。喻小明(2000)认为,由于审计市场的激烈竞争导致审计收费低,对于高质量审计需求的不足则成为价格竞争的根源。陈冬华和周春泉(2006)运用Chaney、Jeter和Shivakumar的研究方法,以2002年我国证券市场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我国审计收费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表明,自选择问题会对审计收费产生显著影响,在考虑自选择后,大所对其客户的收费会明显降低,小所的审计收费会提高;选择大所的公司的若聘请小所审计收费会明显降低,说明此类客户偏好大所审计,并愿意为此支付更高的审计费用,但选择小所的公司若选择大所审计,审计费用会提高,说明此类客户偏好小所审计。审计收费的实证研究主要始于Simunic(1980)的研究,并且此后国内外学者对审计费用的实证研究大多采用Simunic的模型。Fir(1985)研究了新西兰的审计市场,研究表明,审计收费受到公司规模、应收账款占总资产的比重以及审计风险的影响,但是与事务所规模无显著关系。Craswell et al(1995)研究了特定行业与审计收费的关系,结果表明,公司处于特定行业的,对审计师的专业化要求高,审计收费较高。伍利娜(2003)、刘斌等(2003)、魏素艳等(2005)利用Simunic模型对我国审计收费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发现我国事务所审计收费的高低受到上市公司的规模、经济业务的复杂程度以及上市公司所在地因素的影响。张继勋等(2005)发现对外担保提高了审计收费,刘继红和周仁俊(2007)研究表明,审计收费与商业银行的风险指标有显著正相关关系。潘克勤(2008)研究发现,公司治理的程度同样影响审计收费,公司治理程度越高,审计收费较低,随着公司治理指数的提高,国际四大与本土五大审计收费差异减少,说明了公司治理程度对于审计收费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李爽和吴溪(2004)研究了宏观环境对审计收费的影响,发现监管信号对于审计收费有显著关系,当公司处于监管导致的审计师变更审计收费更高。蒋德权等(2011)分析了不同市场化程度下,审计师选择和审计收费的差异,研究发现,市场化进程越高,审计收费越高。

(二)审计师选择文献回顾 Jensen and Meckling(1976)研究表明,企业规模越大,企业发生的成本越大。Simunic(1980)、Eichenseher et al(1989)研究表明,企业规模越大,越倾向于选择大所。DeAngelo(1981)认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审计客户越多的事务所,审计质量越高,审计的机会主义行为越小,主要因为如果不能发现一些客户的重大错报将会失去一些客户。为了防止因此而失去的审计客户,事务所会提高审计质量。Shleifer and Vishny(1997)指出,公司治理用来解决所有者与企业管理层的问题。公司治理的有效性能减弱问题。Eichenseher et al(1989)研究发现,是否设立审计委员会与企业选择小所审计变更为大所显著正相关。Abbott and Parker (2000)发现,审计委员会每年开两次会以上的,更倾向于选择具有审计专长的审计师为企业提供审计服务。但Eichenseher et al(1989)研究没有发现审计委员会与审计师选择有显著关系。我国学者徐冰(2004)对家族企业的审计需求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审计的需求与家族企业的规模、债务比例有显著的关系。孙铮和曹宇(2004)检验了公司的股权结构对于审计师选择的影响。王艳艳和陈汉文(2006)发现,问题越严重的企业,越倾向于选择高质量的大所审计,还发现股权集中度越高,更倾向于选择审计质量更高的大所审计。李明辉(2006)在对我国179家IPO公司研究后发现,公司规模越大,更倾向于选择审计质量更高的大所,管理层持股比例与是否选择大事务所审计则呈倒U形关系。但是鲜有从企业成长性来考虑对审计师选择和审计收费的。

本文研究聘用代表高质量审计的大规模审计师,支付更高的审计费,能否被我国投资者确认为是一种有利信号,进本文从企业成长性,研究高成长的企业是否倾向于选择质量更高、规模更大的事务所?高成长的企业是否愿意支付更高的审计费用,来向外界传递积极的信号?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基于审计信号理论,企业可以通过审计师的选择向外界传递信号,具有信息优势的企业积极寻求这种信号,将信息向外界传递,消除信息不对称,审计师就可以成为这种信号的载体。企业会因此愿意支付更高的审计费用,选择质量更高的事务所,高质量的事务所能够传递质量更高的信号,能够向外界传递更为积极的信号,外界投资者可以通过这种信号识别出优质的企业,高成长的企业便会愿意为此支付高的审计费用,向外界传递高成长的信息,更倾向于选择高质量的事务所为其提供审计服务。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处于高成长的企业,更倾向于支付更高的审计费用

假设2:处于高成长的企业,更倾向于选择规模更大的事务所为其提供审计服务

(二)样本选择 本文以2005年至2009年的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样本的筛选遵循以下的原则:剔除金融类上市公司;剔除相关数据缺失的公司。最后得到了5108个公司的年度观测值。本文运用winsorization的方法对异常值进行处理,对所有小于1%分位数(大于99%分位数)的变量,令其值等于1%分位数(99%分位数)。

(三)模型建立 采用 Simunic(1980)所建立的模型,本文本文设计了以下两个模型对提出的假设进行检验:

(四)变量定义 (1)因变量为Fee和Big4,用年报中的审计费用的自然对数作为模型中审计收费的变量。出于可比性,对实行双重审计的公司,选取其境内审计收费的自然对数。(2)、测量变量2个。托宾Q度量企业成长性,RANKQ为衡量企业成长性的指标,采用托宾Q进行排序,RANKQ=1为高成长企业,RANKQ=0为低成长的企业。(3)其他选取的控制变量,以控制其他因素对审计收费及审计师选择的影响。根据已有的研究,本文选择,SIZE来控制审计业务量对审计收费的影响,SIZE为公司总资产的自然对数。本文用INV、AR控制审计任务的复杂程度对审计收费的影响,INV为存货/总资产,AR为应收账款/总资产。本文还控制了企业的资本结构(RATIO、LEV)、企业的经营状况(ROA)、市场化指数(MARKET)对审计收费的影响。变量定义见表(1)。

四、实证检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根据表(2)列出的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可以发现2005年至2009年,会计师事务所向上市公司平均收取了51401.1028元(按绝对数计算),但不同公司间差别较大(标准差为318686.8375元)。

(二)回归分析 (1)审计溢价影响因素检验结果。表(3)是审计收费与企业成长性的回归结果。变量RANKQ显著为正,这说明企业成长性对于审计收费有显著影响:高成长的企业愿意支付更高的审计费用,聘请事务所对其进行审计。上述结论验证了假设1。进一步论证了审计信号理论。并且,变量MARKET显著为正,这说明地区市场化指数较高,所属上市公司的审计收费越高,公司规模、资产负债水平显著为正,说明了规模越大、资产负债水平越高审计收费越高,流动比率、存货比率越高,审计收费越低,这支持了之前的研究。(2)审计师选择的检验结果。表(4)是企业成长性与审计师选择的回归结果。变量RANKQ系数显著为正,说明企业成长性对上市公司的审计师选择有显著影响:企业处于高成长时,倾向于选择“四大”,即选择质量较高的大所对其进行审计,向外界传递企业处于高成长的信号。此外,变量MARKET系数显著为正,说明市场化指数越高,企业越倾向于选择大所。公司规模、总资产收益率显著为正,说明规模越大,总资产收益率越高的企业更倾向于选择“四大”。而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存货比率显著为负,说明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存货比率越高的企业,越倾向于选择“非四大”,这与之前的研究结果相吻合。表明高成长的的企业愿意支付更高的审计费用,向外界传递处于高成长的信号;高成长的企业更倾向于选择“四大”对其进行审计。

五、结论

本文基于审计信号理论研究了企业成长性对于审计收费和审计师选择的影响,发现企业成长性对于审计收费和审计师选择有着重要影响:高成长的企业倾向于支付更高的审计费用,来向外界传递积极的信号,表明企业处于高成长阶段;高成长的企业倾向于选择“四大”,向外界传递企业处于高成长的信号。此外,还论证了市场化程度较高,企业越审计费用越高,企业更倾向于选择“四大”。本文的研究是对于审计信号理论进一步的论证,进一步完善审计信号理论在我国的实践,对以后的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娟、李虎、王兵:《审计师选择、信号传递和资本结构优化调整》,《审计与经济研究》2010年第9期。

[2]王杭军:《对当前注册会计审计收费问题的思考》,《财会研究》1999年第1期。

[3]喻小明:《关于改制后的注册会计师执业收费的几点思考》,《华东经济管理》2000年第6期。

[4]陈冬华、周春泉:《自选择问题对审计收费的影响》,《财经研究》2006年第3期。

[5]伍利娜:《审计定价影响因素研究》,《中国会计评论》2003年第1期。

[6]刘斌、叶建中、廖莹毅:《我国上市公司审计收费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审计研究》2003年第1期。

[7]魏素艳、张红、刘丹:《我国上市公司审计收费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8]张继勋、徐奕:《上市公司审计收费影响因素研究》,《中国会计评论》2005年第1期。

[9]刘继红、周仁俊:《中国上市商业银行监管风险与审计定价》,《审计研究》2007年第5期。

[10]潘克勤:《公司治理、审计风险与审计定价——基于CCGI~(NK)的经验证据》,《南开管理评论》2008年第1期。

[11]李爽、吴溪:《监管信号、风险评价与审计定价:来自审计师变更的证据》,《审计研究》2004年第1期。

[12]蒋德权、沈永健、王国俊:《不同市场化进程下的审计收费和审计师选择》,《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第12期。

[13]孙铮、曹宇:《股权结构与审计需求》,《审计研究》2004年第3期。

[14]王艳艳、陈汉文:《审计质量与会计信息透明度》,《会计研究》2006年第4期。

[15]李明辉:《成本对审计师选择的影响》,《经济科学》2006年第3期。

[16]Titman S,Trueman B.Information Quality and the Valuation of New Issue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86.

[17]Balvers R J,Mcdonald B,Miller R E. Underpricing of New Issues and Choice of Auditors As Signal of Investment Banker Reputation.The Acconting Review,1988.

[18]David W. Blackwell, Thomas R. Noland,Drew B. Winters.The value of auditor assurance : evidence from loan pricing.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98.

[19]Firth Michael.An Analysis of Audit Fees and Their Determinants in New Zealand.Auditing:A Journal of Practice & Theory,1985.

[20]Craswell A T,Francis J R and Taylor L S. Auditor Brand Name Reputations and Industry Specialization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95.

[21]DeAngelo L E. Audit Size and Audit Quality.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81.

小规模企业审计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投资 审计费用 房地产上市公司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的房地产行业高速发展,对商品房投资的结果直接影响到公司经营业绩的好坏。审计作为一种外在监督机制,能合理的判断出企业投资结果的好坏所带来的经营状况的好坏,从而促使企业改进投资决策,提高投资效率。已有的文献主要是从资本结构、公司治理、事务所特征、财务状况这些角度进行研究分析,很少有学者从投资角度分析。过度投资可能会降低企业收益,甚至可能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而引起严重的财务危机; 投资不足则使资金得不到充分利用,不利于企业利润的增长。黎来芳等( 2012)研究表明,融资规模与过度投资正相关,而投资者保护有利于抑制过度投资。也有少数研究从会计政策、审计对银行借款的监督角度研究了企业投资问题。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投资的结果直接影响到房地产企业经营的好坏。当Q

H1:投资机会与审计费用正相关。

一定期间内,如果房地产企业对外进行的投资越多,其所面临的财务风险越大,审计师进行控制程序和实质性程序就会较为复杂,发生的审计费用就越大。因此碑文提出如下假设。

H2:投资规模与审计费用正相关。

三、实证研究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10年-2014年在A 股上市的房地产公司为研究样本,剔除数据值可能异常的ST公司,然后进行了缺失值和不匹配值的提出,最终获得657个样本,数据来源CSMAR数据库。

(二)模型、变量与方法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企业的投资对审计费用的影响,结合前面所出的投资机会、投资规模与审计费用之间的假设,参照黄B、黄妮(2012)以及之前学者在审计费用影响因素方面的分析,本文构建了如下的模型;

各变量的解释见表1。

本文使用了stata 12.0为计量工具进行分析。

(三)实证研究结果与解释

1.描述性统计

在进行回归之前,先对样本数据进行了描述性分析。

2.相关系数统计

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见下表。

从上表的数据可以看出,审计费用与托宾Q值和净投资成正相关,审计费用与企业资产对数之间的相关性最高,而其他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较小。

3.回归分析

通过stata12.0对各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得出如下结果

上表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回归的结果很显著。

1)投资机会方面:回归结果显示,在置信度为1%的置信区间内,投资机会与审计费用成正相关,即企业面临的投资机会越大,审计费用越高,企业面临的投资机会越小,审计费用越低,符合原假设。

2)投资规模方面:本模型中通过房地产企业当年的净投资来衡量投资规模。回归结果显示,在置信度为0.1%的置信区间内,投资规模与审计费用正相关,即企业投资规模越大,审计费用越高;投资规模越小,审计费用越低,符合原假设。

3)其他方面:从控制变量的角度进行公司资产越大审计费用越高;国有控股的公司审计费用较低;被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的公司的审计费用低;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与审计费用负相关;公司的每股收益与审计费用负相关。这些结论均和以前学者的研究结果相符。

参考文献:

[1]蔡吉甫.公司治理、审计风险与审计费用关系研究[J].审计研究,2007,08.

小规模企业审计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审计需求 上市公司 双向选择

一、引言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证券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上市已经成为大多数企业扩张和融资的主要途径和目标。而上市公司的年度财务报告必须经注册会计师审计,因而越来越多的公司需要会计师事务所为其提供年度审计及相关专业服务,并对其年度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提供权威的鉴证,因此,高质量的审计服务和高素质的审计人员对上市公司而言就变得更为重要,选择什么样的会计师事务所作为财务报告及相关披露信息的审核方,对于其能否在资本市场吸引更多投资者以及在行业范围内的公信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目前在学术界对于审计师选择行为的研究主要还是围绕公司治理结构和制度环境这两方面来展开。然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成熟,审计需求已经逐渐成为上市公司和审计师之间双向选择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虽然审计需求理论已成为研究审计师选择行为的重要基础,但对于审计服务的受托方——审计师的重要特征在审计师选择行为中的重要作用却缺乏相对完善的研究。本文试图从审计需求的角度来找出影响上市公司和审计师之间双向选择行为的重要因素,建立适合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上市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双向选择行为模式,从而更好地完善上市公司审计师选择机制。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 Balsam.S和J.S.Young(2003)从审计质量的角度出发,将审计质量定义为审计师发现并上报会计违规行为的可能性,并提出了审计质量对审计师的重要性,审计师如果因为审计质量问题而丧失声誉,会失去更多获得未来潜在客户的机会。Krishnan.J(2005)认为,大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能够提供更高质量的审计服务,因为相对于小规模事务所,大事务所能够更好地监督合伙人和高级主管的行为。因此,当冲突越严重,即成本越高时,上市公司会更加倾向于聘请大规模会计师事务所。Leland和Pyle(2000)通过对公司的市场价值和其股权留存比例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当公司发展前景良好时,经营者会选择承担大部分投资经营风险,投资者对其市场价值就会有较高的评估,使其不容易产生较高的自发性审计需求。然而在美国,Feltman、Hughes和Simmunic(2001)则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结论,以美国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并没有发现公司特别风险与审计质量有相关性,他们认为这一结果反映了潜在诉讼成本对公司和审计师的束缚——高质量的审计师需要收取更高的审计费用来弥补潜在诉讼带来的成本和声誉损失。因此,存在高特别风险的公司会倾向于选择规模较小的事务所。国外学者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审计师和公司的声誉对IPO公司的选择也有相当显著的影响。Balversetal(2003)研究后发现,将近90%的高声誉投资银行选择与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合作,而做出同样选择的低声誉投行只占到70%,这说明高声誉的公司会更倾向于选择与高声誉的会计师事务所建立业务关系,以保证审计质量以及向市场传递的信息质量。Beatty(2004)发现,四大与非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客户在上市首日的收入有明显的差异,那些经高声誉审计师审计的IPO公司往往能够获得较高的首日收入。DarrylBrown和SusanShu(2009)认为,审计师的环境为审计人员提供了天然测试审计保险价值的平台,KPMG往往会根据审计客户公司所受到的财务风险压力来判断其产生诉讼风险的可能性,从而更好地安排其审计计划,并决定是否与客户签订意向书,这一做法目前也已经逐渐为大规模会计师事务所借鉴。

(二)国内文献 李树华(2000)是国内首位将审计师选择行为作为研究对象的学者。以1993年至1996年上市的462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结果发现在国内“独立性高”的会计师事务所反而难以获得新客户,事务所的市场份额并不能准确反映其规模大小。但同时也发现有少量相对透明的IPO公司愿意聘请“十大”会计师事务所来向投资者传达公司财务状况良好的信号,说明国内也存在对高质量独立审计的自愿需求。此外,曾颖和叶康涛(2005)提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审计需求呈现倒U型关系,而企业负债比例与审计师规模之间呈负相关关系。何晓东和余玉苗(2008)提出会计师事务所和上市公司各自的规模与声誉也会对上市公司审计师选择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上市公司本身的声誉越好,选择高声誉审计师的几率越高,特别是IPO期间,发行量越大的公司会更倾向于选择规模较小的事务所,反之发行量较小的公司则更偏向聘用小规模事务所。王桦、李若山(2009)通过构造两阶段博弈模型,对“审计师聘用”信号与投资者保护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分析,结果显示:若企业聘用高素质的审计师,则投资者所要求的超额投资回报将降低。牟涛、向杨(2008)则专门以审计需求保险假说理论为研究基础,分析其对传统风险模式的改进,进一步探讨由于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所显示的错误信息而给投资者带来的损失由谁负责承担,认为所有者需要独立第三方提供审计服务的原因在于审计结果可以有效提高决策者的决策质量,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近年来,针对国内审计市场出现的审计意见购买行为和政治关系影响要素也有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徐荣华(2010)对审计意见购买的产生机理及动机进行了深刻分析,指出委托关系变异、契约的不完整型、信号传递失灵以及管制失败是影响审计意见购买行为发生的重要因素。黄新建和张会(2011)则以2005年至2008年的民营企业为样本,通过分析政治关系和企业审计需求之间的相互关系后发现,有政治关系的企业更倾向于选择审计质量较低的审计师,且这类企业往往需要应对更大规模的盈余管理。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上市公司作为本文研究审计需求和审计师选择行为的主体,它的特征对于最终的选择行为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根据国内外学者对于审计需求带理论、审计需求信号传递理论和审计需求保险假说理论的相关研究成果,本文将选择从反映上市公司财务结构特征的五要素——上市公司总资产规模、公司财务杠杆系数(DFL)、代表公司盈利能力的净资产收益率(ROE)、代表公司成长性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和代表公司流动性的应收账款占总资产比率以及上市公司所处区域的市场化程度来提出基于上市公司特征对审计师选择行为的相关研究假设:

假设1:上市公司的总资产规模越大,上市公司会越倾向于选择高审计质量的会计师事务所

伴随着企业在证券市场上市,往往也就意味着上市后的企业必须不断扩张自己的经营范围和商业领域。而随着企业自身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管理层能够控制的企业资产资源也在不断增加,包括所需要签订的契约数量和需要付出的管理成本都会成比例地增长,正如Jensen和Meckling(1976)指出的那样,企业资产规模越大,其成本就越高,就越会倾向于选择规模较大、声誉较好的会计师事务所。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假设2:上市公司的财务杠杆作用越大,上市公司会越倾向于选择高审计质量的会计师事务所

上市公司通过向债权人借款提升公司的负债比例,进而提高财务杠杆水平,并获得更大的资金运作空间。本文选择使用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LEV)作为公司财务杠杆水平的解释变量。上市公司提高自身资产负债率水平,会进而增加对债权人财产的掠夺风险,债权人为了有效降低无法收回借款的风险,就必须对公司管理层进行更高强度的监督,从而产生更高的公司成本。根据审计需求理论,较高的公司成本会进而导致对高审计质量的需求。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假设3: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越高,上市公司会越倾向于选择高审计质量的会计师事务所

根据杜邦分析法则,企业的盈利能力可以综合反映其生产、经营、管理等多个方面的表现,因此,本文选择使用净资产收益率(ROE)作为衡量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重要财务指标。根据信号传递理论的分析,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越强,就越需要从资本市场上吸引外部投资者对公司加大投资力度,从而一方面扩大生产经营能力,提高营业收入水平,另一方面能够向资本市场和投资者传达和披露企业具备高于市场对其评估的市场价值,以使市场正确评价其盈利能力,吸引更多投资者的资本注入,避免股票价值被市场低估。因而,当上市公司产生向资本市场传递高市场价值动机的同时,也就随即产生了对高质量审计服务的需求。高质量的审计服务可以为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提供具有相当可靠程度的信服力,令企业在资本市场上获得更多投资者的青睐,进而促进上市公司去选择具备这种审计质量的会计师事务所。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假设4:上市公司的成长性越低,上市公司会越倾向于选择高审计质量的会计师事务所

根据审计需求理论,上市公司的成长性越低,选择再投资的机会就会越少,则对于管理层和外部股东而言,就会更容易发生较高的成本,产生对高质量审计服务的需求。本文选择使用最能反映上市公司成长性的主营业务收入年增长率来作为公司成长性的解释变量。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是衡量一个企业持续经营能力和未来发展空间最重要的指标,当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较低时,意味着企业目前的生产经营和销售状况已经逐渐步入成熟期或衰退期,经营者往往就容易背离股东利益,虚报公司利润或者将股东的资金投入到其他项目而非公司的主营业务,加大了上市公司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从而产生更高的成本,因而企业所有者也会更倾向于聘请能够提供高质量审计服务的审计师来监督经营者的实际经营状况。因此,本文提出上市公司成长性与高质量审计师选择行为负相关的研究假设。

假设5:上市公司的流动性越差,上市公司会越倾向于选择高审计质量的会计师事务所

上市公司的流动性主要反映了公司主要资产和债权迅速变现的能力。本文选择使用应收账款占总资产比例这一财务指标作为衡量公司流动性的解释变量。当公司的应收账款比率较低,即流动性较差时,经营者将面临无法及时归还短期债务和利息,同时也会向资本市场传递企业出现经营问题的不良信息,导致股价下跌,企业的市场价值也会随之下降。根据审计需求信号传递理论,企业可以通过聘请高审计质量的会计师事务所为其提供审计服务来向资本市场和投资者传递企业高市场价值的信号。因此,当上市公司的流动性较差时,企业所有者会更倾向于选择高审计质量的会计师事务所。另一方面,当企业流动性较差时,负债融资对于企业大股东自利行为和管理者的行为会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公司流动性与成本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而根据理论的阐述,公司的成本越高,越容易产生对高质量审计服务的需求。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假设6:上市公司所处地区市场化程度越高,上市公司会越倾向于选择高审计质量的会计师事务所

根据曾庆生(2006)的研究结果,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地区,地方政府对上市公司的干预越小。过去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地方政府总是通过插手企业特别是国有上市企业的经营业绩管理来提高自己的地方政绩,这一现象对于审计师在提供审计服务时的独立性也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故在分析上市公司审计师选择行为时,也要考虑地方市场化程度这一因素。据此假设:

假设7: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越大,其审计质量就越高,则会计师事务所越倾向于承接经营较好、规模较大上市公司的审计业务;

假设8:会计师事务所由于违反相关条例而受到中注协处罚的,其审计质量相较于未收到处罚的会计师事务所较低,未收到相关处罚的事务所更倾向于承接经营较好、规模较大上市公司的审计业务;

假设9: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收费越高,其审计质量就越高,则会计师事务所越倾向于承接经营较好、规模较大上市公司的审计业务

(二)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伴随着2007年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和证监会对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的再三强调,近年来上市公司在审计师选择行为上已经开始逐渐从被政府监控的被动式选择向自发产生审计需求的主动式选择转变。有鉴于对不同性质的行业企业对于审计服务质量的需求不同,以及研究的具体需要,本文剔除了以下样本:金融类上市公司;同时在B股和H股上市的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不全的上市公司。针对为上市公司提供审计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本文也选取了2010年我国具备执业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综合排名前100名的会计师事务所作为研究样本。本文选取的会计师事务所样本是根据2011年3月中注协的《2010年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价前百家信息(公示稿)》进行选取的,该公示稿使用综合排名、全国分所数量、全年审计收入和因违反相关条例而遭受处罚的扣分情况等指标衡量会计师事务所的综合实力。本文使用该稿公布的前100家会计师事务所作为研究样本,进一步验证本文提出的基于会计师事务所特征对审计需求和上市公司审计师双向选择行为产生影响的研究假设。为确保数据的权威性和统计口径的一致性,本文的样本数据和信息主要来源于WIND数据库,部分数据则分别来自巨潮资讯网(http://.cn)、上海证券交易所(http://.cn)、深圳证券交易所(http://)以及各公司年报和中注协的审计快报。

(三)变量定义 本文选取如下变量:(1)因变量。本文使用会计师事务所的综合规模排名来作为衡量审计质量的指标:审计质量(Auditor):哑变量(DummyVariable),根据排名,排名前十的为1,其余为0。(2)解释变量。根据本文提出的10个研究假设,设计相对应的解释变量:公司总资产规模(Lnasset):使用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表上列示的上市公司总资产的自然对数表示;公司财务杠杆(LEV):使用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表上列示的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负债/总资产)表示;公司盈利能力(ROE):使用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表上列示的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股东权益)表示;公司成长性(Growth):使用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表上列示的主营业务收入年增长率表示;公司流动性(REC):使用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表上列示的应收账款占总资产比例(应收账款/总资产)表示;市场化指数(IndexMar);审计师规模(CPASize):使用会计师事务所在全国的分所数量表示;是否受到处罚(Law):根据事务所因受到处罚而遭到扣分的分值表示;审计收费(Lnfee):使用年审计收入的自然对数表示。(3)控制变量。根据解释变量的设计以及本文对上市公司审计师双向选择行为的研究目标,本文将代表上市公司特征的总资产规模等6个要素插入解释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的模型中作为控制变量,并将代表会计师事务所特征的3个要素插入解释上市公司审计需求的模型中作为控制变量。通过这种设计,能够更好地分析和解释影响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师双向选择行为的因素。同时,本文也针对上市公司所处行业的性质不同,根据证监会的行业分类规范,将我国上市公司分为13个大类,并设置了11个哑变量(DummyVariable),作为研究上市公司审计需求模型的控制变量。行业变量(Industry):使用证监会的行业分类规范表示。

四、实证检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本文首先对基于上市公司财务结构特征对审计需求影响的模型1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如表(1)所示。模型1的解释变量分别为:上市公司总资产规模(Lnasset),上市公司财务杠杆(LEV),上市公司盈利能力(ROE),上市公司成长性(Growth)、上市公司流动性(REC)和市场化指数(IndexMar)。根据表(1)显示的描述性统计数据,近三年A股上市公司中,选择十大会计师事务所的上市公司比选择非十大会计师事务所的上市公司具有更高的总资产规模(Lnasset),更高的财务杠杆水平(LEV),更高的盈利能力(ROE),更高的成长性(Growth)、流动性(REC)以及更高的市场化指数(IndexMar)。接下来,本文对基于会计师事务所特征对审计质量影响的模型2的各个解释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反映会计师事务所特征的三要素对最终审计质量的影响程度。表(2)显示的是对模型2截至2012年12月31日各解释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的结果。由表可知,2010年到2012年这三年间,国内排名前十的会计师事务所在分所数量(CPASize)和审计收费(Lnfee)方面明显高于其他国内会计师事务所,但在因受到处罚而扣减的分值(Law)方面,排名前十的会计师事务所反而要高于其他国内会计师事务所。

(二)回归分析 本文对模型1和模型2分别使用Logistic回归检验方法来分析各个解释变量与因变量(Auditor)之间是否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由于本文样本数量较大,且通过单样本检验发现除了上市公司总资产规模(Lnasset)和上市公司财务杠杆(LEV)外,其他变量的观测值均与正态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因此不能采用T检验。本文选择对模型1和模型2采用强制进入(Enter)策略进行Logistic回归检验,结果如表(3)和表(4)所示。根据表(3)所示,模型1的值为43.639,值小于0.01,因此模型1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模型1的Nagelkerke值为0.308,正确率达到79.40%,说明该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进入模型1Step1的变量分别为Lnasset、LEV、ROE、Growth、REC、IndexMar、Industry。可以看出,基于上市公司审计需求对审计师的选择行为与上市公司的总资产规模、 盈利能力和市场化指数存在比较显著的正相关关系(Sig. =

0.01),而财务杠杆、成长性和流动性则与上市公司审计师选择行为并不显著相关。根据表(4)所示, 模型2的值为43.639,值为0.000

五、结论

本文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总结国内外经典和最新的研究成果,结合中国审计市场的现状,本文提出基于上市公司审计需求和会计师事务所专业胜任能力的研究假设,包括基于上市公司财务结构特征五要素和所在地市场化指数对审计师选择行为的影响以及基于会计师事务所规模、收费水平和诉讼数量对事务所审计质量的影响。这些研究假设分别从审计成本、审计信号传递和审计保险作用三个角度出发,能够较好地反映影响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师双向选择行为的因素。(2)本文通过对近三年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师选择行为以及相关影响因素的实证统计分析对提出的研究假设进行验证。实证结果表明,上市公司财务结构五要素中,只有总资产规模和净资产收益率对上市公司审计师选择行为产生正相关作用,而其他要素如财务杠杆、主营业务收入年增长率和应收帐比率等与审计师选择行为之间并没有显示出显著的相关性。另一方面,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诉讼数量和审计收费水平都能够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产生符合假设预期的相关作用。实证结果也为建立上市公司与审计师双向选择模式提供了数据支持。

参考文献:

[1]李树华:《中国上市公司外部审计的选择及其治理效应》,《中国注册会计师》2000年第2期。

[2]曾颖,叶康涛:《审计师选择与设立审计委员会的自选择问题——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审计研究》2005第5期。

[3]何晓东,余玉苗:《股权结构成本与外部审计需求》,《会计研究》2008年第10期。

[4]王桦、李若山:《成本对审计师选择的影响—基于中国IPO公司的研究》,《经济研究》2009第3期。

[5]徐荣华:《基于两阶段博弈模型的审计质量与投资者保护分析》,《中国内部审计》2010年第5期。

[6]黄新建,张会:《地区环境、政治关联与审计师选择-来自中国民营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审计与经济研究》2011年第3期。

[7]Leland, Pyle: Accounting information,disclosure and the cost of capital.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2000.

[8]Balsam.S, J.S.Young: Auditor Reputation and the Pricing of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ic, 2003.

小规模企业审计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质量 企业价值增值

通、安然等一系列舞弊事件的发生,对世人敲响了警钟,特别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全球企业越来越重视规避风险的重要性,单纯的外部审计已经不能应对现代企业的发展要求,作为现代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就显得尤为重要,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分析内部审计价值增值功能机理,考察内部审计质量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以2012年浙江省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从内部审计部门规模、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内部审计部门审计贡献成果三方面来衡量内部审计的质量,以托宾Q作为企业价值的变量,检验内部审计质量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旨在用经验证据回答内部审计是否具有价值增值功能的问题。

一、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关于内部审计增加企业价值的研究相对比较成熟、全面、深入。如Jeffrey(2008)、Dixon(2011)论述了内部审计的作用机理,说明了内部审计在企业中具有强大的咨询作用,对风险战略方面提供战略建议,企业价值因此而提高。Pual(2008)发现相比未设立内部审计部门的公司,设立内部审计部门的公司发现舞弊的可能性更大,而且发现内部审计外包的公司比自身设立内部审计部门的公司发现舞弊的可能性更大,说明内部审计可以加强监督。Prawitt(2009)、Zwaan(2011)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内部审计人员高度参与、及时报告风险管理中发现的问题,可以减少非正常应计额。

目前国内学者对内部审计的研究与国外大体一致,大多集中在内部审计对企业的增值功能的实现方法及途径上,田金玉、任志媛(2008)发现内部审计增值作用有两方面,其一是增加公司目标达成的可能性,其二是挖掘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意见加以改善,从而降低风险。楮孟宇、黄玮(2010)阐明了现代内部审计的进展与趋势,分析了内部审计的目标转向增值功能,实现增值的确认与咨询功能。郭慧(2010)通过研究发现,与没有设立内部审计部门的公司相比,设立内部审计部门的公司绩效要好的多,并且发现内部审计部门只有和管理层形成互动效应才能显著提升公司绩效,只靠内部审计部门自身的力量不足以对公司绩效产生显著影响。蔡春、蔡利(2010)研究发现,在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中,内部审计质量越高,公司价值的增值越明显,但当对所有上市公司进行研究时,该结论并未得到支持。

综上所述,通过对内部审计质量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不论是规范研究还是实证研究,国内外对于内部审计质量的研究都尚未成熟。研究内部审计质量与盈余管理之间关系的文献较多,关于内部审计质量与企业价值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借鉴前人研究影响内部审计质量的各个指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内部审计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关系。

二、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的内部审计定义指出,内部审计是通过应用系统的方法,评价改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企业实现其目标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与咨询活动。

在现代企业制度中,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产生了受托责任。在委托―受托关系建立以后,由于双方的利益并不一致,往往会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而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会使得矛盾更加尖锐。那么,受托人怎样向委托人证明其已经履行职责,委托人如何才能确保受托人对委托人交付的任务完成情况?这就需要一个相对独立、客观和具有较高地位的部门担当监督和评价的组织角色,内部审计由此应运而生。内部审计的产生源于受托责任的出现,它作为一种有效的监督控制机制,在确保受托责任的履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外部受托责任中,内部审计发挥确认功能,减少因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影响,协助董事会对外部股东履行受托责任,改善公司治理。在内部受托责任中,内部审计也发挥确认功能,对管理层履行受托责任的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并将其反馈给公司治理层,降低成本。同时,内部审计还应发挥咨询功能,提供关于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方面的政策建议,从而改善组织流程和控制环境,提高经营绩效,而内部审计质量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所控制的受托责任关系,决定其降低成本的程度,以及对公司治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产生的作用,从而最终影响企业价值。

一般而言,内部审计部门规模较大,会有较多的内部审计师审核各种与财务报告有关的文件,从而减少财务报表审计的范围。因此可以用内部审计部门规模来替代内部审计师对财务报告所作出的贡献。如果内部审计部门资源充足,则会有较强的能力来监督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等相关方面,防范管理层偏差和抑制机会主义动机,从而提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这就需要上市公司内部审计部门具有充足的人员,才能更好地提供服务,发挥增值作用。据此提出以下假设:

H1:内部审计部门规模越大,企业价值越高。

无论是在传统的确认服务中,还是在咨询服务中,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专业素养、经验、道德品行显得尤为重要,且专业胜任能力越来越成为重要的因素。内部审计对企业价值的增值作用往往依赖内部审计人员的经验、品行和专业能力,也就需要较多的具有财务、审计、管理、内部控制、工程、计算机等复合型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人员以提供足够的服务支持。据此提出以下假设:

H2: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越高,企业价值越大。

内部审计通过对企业的监督审查,对制度、管理和经营控制等方面提出针对性建议,或者直接指出企业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缺陷,将这些作为内部审计的贡献成果,提供关于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建议,从而改善组织流程和控制环境,提高经营绩效,为企业创造价值。内部审计已成为解决问题的手段,这就体现了内部审计的管理咨询功能,通过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中披露的查询,可以了解内部审计的建议成果,据此提出以下假设:

H3: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中披露了内部审计建议成果的企业,其价值越大。

三、实证分析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由于2007年以来我国证监会对各上市公司开展了专项治理活动,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信息,这就提供了部分内部审计的信息,因此本文选取2012年浙江省242家上市公司的初步经验证据作为研究对象,为了保证数据更具有代表性,尽可能消除异常数据对实证结论的影响,本文剔除了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中数据不全的上市公司,剔除ST类上市公司,筛选后得到131家上市公司,占总样本的54.1%。本文解释变量的相关数据主要来自巨潮资讯网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和上市公司年报,经手工录入整理并处理得到,其他数据来自国泰安数据库。

(二)变量的选取及定义。

1.被解释变量。对企业价值的衡量多种多样,本文选取实证研究中较为常用的托宾Q指标,与其他财务指标相比,该指标不易被人为操纵,且操作上相对简单易行,记为TobinQ。

2.解释变量。(1)内部审计部门规模。该变量采用样本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中披露的内部审计人数来衡量,用Size表示。(2)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在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中有关于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包括资格证书、学历、职业道德等方面描述的,则认为上市公司内部审计人员具有专业胜任能力,取1,反之,没有相关描述取0,记为Institution。(3)内部审计的建议成果。该变量采用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中披露的内部控制缺陷或者提出的制度、管理、内部控制等方面的建议来衡量,如果披露了这些方面的内容,则视为有内部审计的建议成果,取1,否则取0,记为Contribution。

3.控制变量。(1)企业规模。国内外在研究企业价值的影响因素时往往采用企业规模作为控制变量,这是因为规模大的企业更容易获得规模效应,从而对企业价值产生影响。一般以年末资产合计数作为企业规模来衡量,但由于资产数额较大,所以取其自然对数,记为Asset。(2)股权集中度。国外关于股权集中度与企业价值的研究,大部分学者认为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国内在实证研究中得出的结论主要有三种:正相关、负相关、倒U型,这主要是由于研究背景、主题所选行业、数据量的不同所造成的。本文认为股权相对集中,大股东由于持有较大比例股份,更有动力监督管理层和参与企业的管理,因而更能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本文的股权集中度(Share)以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来衡量。

(三)模型的建立。根据实证假设,本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内部审计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参考蔡春、蔡利(2010)的研究,建立了如下模型:

TobinQ=β0+β1Size+β2Institution+β3Contribution+β4Asset+β5Share+ε

(四)实证结果。

1.描述性统计。由表1可以发现,样本中TobinQ的平均值为1.23,企业价值个体存在较大差异,内部审计部门的规模、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差异很大。

2.Pearson相关性检验。从表2中可以看出TobinQ与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相关系数为0.131,与内部审计部门规模的相关系数为0.333,说明企业价值与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和内部审计部门规模正相关,同时,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较小,可以初i判断变量间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

从表3中可知调整R2为0.202,说明解释变量可以在20.2%的程度上解释因变量的变化,模型拟合程度较好。回归结果中,Size的回归系数为0.245,通过了1%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内部审计部门规模对企业价值有正面影响,与预期假设一致。解释变量Institution的回归系数为0.182,在10%水平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越高,企业价值越大,与预期理论分析一致。内部审计建议成果Contribution的Sig.为0.383,未能通过10%水平显著性检验,但是回归系数为0.109,说明其对企业价值有正面效应。控制变量企业规模Size的Sig.为0.055,通过了10%水平的显著性检验,但是回归系数为负数,可能的原因为:我国的资本市场不完善,企业规模的扩大不是遵循良性发展的趋势,存在盲目扩张的现象,在盲目扩张中不但未能为股东增加收益,反而带来管理效率的下滑,最终导致企业价值的降低。股权集中度Share的Sig.为0.001,通过了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但是回归系数为负数,这可能与所选浙江省上市公司样本中大多数为中小板创业板上市公司,以及数据样本较小有关。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2012年浙江省131家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多元线性回归研究了内部审计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发现内部审计部门规模与企业价值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内部审计部门合理配备适当的人员,可以更好地保证内部审计质量,从而提高企业价值,也符合预期理论分析,与国外研究成果相似。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与企业价值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内部审计人员具备良好的胜任能力能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以此增加企业的价值,因此,这就需要进一步提升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在配备会计、审计等专业人员的同时,应积极引入具备管理、风险、内控、计算机等复合型知识的专业人才,加强复合型人才应对现代企业风险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这也是本文较蔡春、蔡利的研究成果的创新之处。内部审计部门建议成果与企业价值有正面效应,但是不显著,这可能是由于建议成果的有效发挥需要在下一年度整改,由于2013年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披露形式的改变无法得到相应的数据,因此无法进行进一步的研究。这也反映出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的发展不完善,尚有许多亟待解决和改善的地方,一方面需要上市公司高层转变传统的内部审计观念,另一方面应对上市公司现有的内部审计体制、部门、人员等的设置进一步改善,从而提高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在实现企业价值中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Jeffrey C.How Internal Audit Adds Strategic Value[J].Financial Executive,2008,(12).

2.Dixon G.,S. Singer.Unlocking the Strategic Value of Internal Audit:Three Steps to Transformation[J].Internal Auditing,2011,26(3).

3.Pual Coram,Colin Ferguson.Internal Audit,alternative Internal Audit structures,and the level of misappropriation of assets fraud[J].Accounting and Finance,2008,48(4).

4.Prawitt D. F.,J. L. Smith,D. A. Wood.Internal Audit Quality and Earnings Management[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9,84(4).

5.Zwaan L. D.,J. Stewart.Internal Audit involvement in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J].Managerial Auditing Journal,2011,(6).

6.楮孟宇,黄玮.基于价值增值的内部审计发展趋势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5).

小规模企业审计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博弈论;博弈关系;审计监督

一、引言

近几年来,审计监督在维护国家财经法纪、加强廉政建设、维护经济秩序、监督宏观调控措施落实,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等许多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审计工作亦已开始走向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但财经领域里的违法违规问题时有发生,且有时十分突出。例如会计核算不真实、财政财务收支中弄虚作假、财政资金损失浪费、国有资产流失等造成了经济秩序的混乱。因而进一步加强依法审计,揭露和制止财经违法违纪行为是审计机关的根本任务,也是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审计机关在敢于执法、勇于执法的同时,还必须善于执法、巧于执法。从博弈的角度出发,审计机关与被审计部门存在着博弈关系。因而,建立必要的、简单的博弈分析模型,在进行博弈分析的基础上,从战略与对策的角度上求解审计的覆盖面,对提高审计力度、审计效率有一定的意义。本文正是从这一点出发,从建立简单的审计博弈分析模型入手,在对模型求解并在对解进行讨论的基础上,探讨和分析了审计覆盖面,怎样提高审计约束力度以及被审计部门弄虚作假与被审计的关系等相关问题。

二、文献回顾

博弈论(Game theory),主要研究博弈各方之间的相互冲突、对抗、竞争或在面对一种局面时的对策选择行为及其均衡问题。在18世纪上半叶或更早就出现了对策略依存关系相关问题的研究萌芽。Waldegrave(1713)提出了两人博弈的极小化极大混合策略解。Cournot(1838)和Bertrand(1883)提出了最经典的博弈模型,即从产量决策和价格决策分析垄断的双寡头竞争模型,确定了在竞争之下各自的最优反应函数。1944年,John Von Neumann和Oskar Morgenstern合著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标志着系统的博弈理论初步形成。严格意义博弈论是方法论,而非经济学的分支,但其是在经济学领域中应用范围最广泛、影响最深远的方法论。博弈论将现实世界中不同决策主体的选择行为抽象为利益的冲突与一致,以构建博弈模型的方式来研究局中人的策略选择问题,使论证具有客观性;博弈论将信息不对称性(Information Asymmetry)作为研究的基本前提条件之一,使分析具有现实性。博弈可划分成合作博弈(Cooperative Game)与非合作博弈(Noncooperative Game)两种,其主要区别在于当局中人的行为相互发生作用时,当局者之间可否达成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合作博弈是当局者之间可以达成一种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否则,即为非合作博弈。现实经济生活中大量存在非合作博弈,而且研究者主要关注的也是非合作博弈。John Forbes Nash对非合作博弈最主要的理论贡献在于其定义并证明了非合作博弈及其均衡解的存在,被称为“纳什均衡”。根据经济学“理性经济人”的理论假设,每个经济主体都会根据“效用最大化”原则选择其行为,所以均存在博弈的理由。本文试图针对企业审计的博弈主体以及每个博弈主体可供选择行为策略和支付函数或收益矩阵等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三、企业内部审计模型分析

(一)博弈原型

“看守与小偷”的博弈原型是:为了自身的利益,仓库的看守和小偷之间相应选择策略。看守为了自己的利益会选择睡觉,但又不能被小偷偷走太多仓库里的货物而丢了饭碗,他会适当的选择睡觉和不睡觉两种策略;而小偷要偷走仓库里的货物,但又不能被看守抓到,他也会适当选择偷与不偷两种策略。

最终,看守与小偷分别在某一概率水平选择自己的策略,达到均衡。

(二)模型建立

将博弈论中的小偷与看守的博弈加以改动,便是经济犯罪的博弈。

研究假设:企业各职能部门的唯一目标是履行岗位工作职责,打击企业外部利益群体的不法利益和造假行为,树立诚信,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企业外部利益群体受不法利益所驱动;企业外部利益群体只有两种行为选择:造假和不造假;企业外部利益群体对企业各职能部门对其实施的监督查处方式是可预测的;企业外部利益群体行为选择带来的收益是可以估计的。假设(1)使企业各职能部门作为监督方与企业外部利益群体相分离,从而成为监督博弈的参与者;假设(2)使利益驱动限制在不法利益驱动的范畴;后三项假设规定实施监督方与被监督方可能“同时选择行动”,并对参与双方的特征、战略空间以及支付函数有准确的认识,从而使该监督博弈成为一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将博弈论中的小偷与看守的博弈加以改动,便是经济犯罪的博弈。假设博弈的双方分别是审计部门和使用被审计单位。那么审计人员有审计和不审计两种策略;被审单位也有作假和不作假两种选择。博弈双方都以自身的利益做大化为前提。即:如果被审计单位人员做假而没有被审计人员审计,则作假得逞。被审计单位受益V,但国家蒙受损失-X,见表1。

表1

审计部门

被审单位 不审计 审计

作假 V,-X -Y,0

不作假 0,Z 0,0

如果被审单位人员做假而被审计查到,则要面临惩罚,产生负效应-Y,而审计部门没有损失。

如果没有审计监督,被审计单位也没有作假,则有效用Z。如果有审计监督,被审计单位没有做假,则双方都没有得益。

(三)模型解释

当审计人员选择不审计时,对被审计单位来说做假是最好的策略;但审计人员选择审计时,对被审计单位来说,不做假是最好的策略,以此类推。假设最初的组合为做假、不审计,那么国家将蒙受损失,审计部门将选择审计策略。而选择审计时,被审计单位将选择不作假作为最好的策略。因为审计的成本很高,所以当没有单位做假时,审计就没有必要了。如果审计部门不审计,因为做假是有收益的,所以各单位会选择做假,这时就回到了最初状态。这用循环回周而复始,永不停止,并且不论从哪种状态开始都会得到相同的结果。所以这个博弈无法自动达到均衡。如此一来,各单位和审计部门只能以某概率分布来选择自己的策略:各单位判断做假而被审计出来的概率大时就会选择不作假,作假而被审计出来的概率小时就会选择做假。审计部门判断各单位作假的概率大时就会加强审计,判断各单位做假的概率小时就会减少审计。

四、审计部门对策研究

(一)加强企业审计监督的总体思路

坚决而有效地执行审计与切实保证审计的独立性,是企业资本运营经营业务开展,保护国有资产安全完整,保证财务会计信息披露全面、及时、准确、系统的有力保证。应着力从控制环境、风险评价、控制活动、信息披露、审计监督等方面来构建适合企业、富有效率且能实施落实的审计架构。建立完善的治理结构,健全审计机构,规范经济决策行为,通过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目标控制和业绩评价,切实促进企业各职能部门努力工作,发挥审计监督和评价的职能。

(二)改善企业审计监督的具体对策

遵循加强企业审计监督总体思路的指引,从建立健全法规制度体系,加强技术学习提高专业人员素质,加强企业审计监督力度,着力提高造假被发现的概率,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切实做好审计信息化基础工作,增加违规违纪行为的惩处成本,提高现有制度的威慑力等方面进行对策设计。

首先,不断深化审计监督制度体系建设。企业审计监督需要外部良好的法律制度环境提供保障。现代审计工作的有效实施,离不开科学、系统、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并且对法律法规制度建设提出了更新、更高、更全面的立法需求,具有与时俱进的特征。因此,必须从制度体系设计和架构功能建设上给予安排。

其次,不断提升公司各职能部门人员的素质。企业运作全过程所涉及的业务对技术研发、业务拓展、供销管理、行政管理等各职能部门的要求在显著提高,需要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这也是实施审计的前提和基础。审计各职能部门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审计业务的成败,影响成企业的生存发展。

第三,不断加强公司财会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

由于财务会计人员和内部审计人员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特殊地位,企业管理当局必须高度重视其选拔和培养工作。财会审计人员只有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较强的法制观念、优良的职业操守、较精深的技术水平、较全面的综合管理能力和一定的组织领导水平以及风险管理能力,才能具有应对和鉴别造假的专业本领,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防范于未然。

第四,不断发挥公司内部审计的监督管理职能。企业审计是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审计部门受相关利益者委托,站在其立场上,独立地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和评价。依法监督企业合法经营,重点审计企业效益,根本目的在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并为管理当局提供咨询服务和履行参谋的职能。

第五,不断加大对违反财经制度行为的惩处力度。为更好的监督国有资产,有必要加大惩处违反财经制度行为的力度。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企业要认真查找原因,认真整改及总结经验教训,并对企业各职能部门中有关责任人员按规定进行问责。对拒不接受审计监督,屡次违反财经制度的行为要采取切实有效地措施予以惩处。

第六,不断提高财经违规纪违法行为的处罚成本。对违反财经、内部控制和审计监督制度,利用职权、假公济私、营私舞弊的行为,要坚决查办,决不姑息纵容。同时,要加强教育引导及信用体系建设,使企业职工认识到违反制度不仅要受到经济处罚,还要受到行政处理,情节严重的还要受到党纪国法的惩处,使家庭、亲属、朋友等关系群体受到巨大伤害,社会成本极大,得不偿失,以便能在主观上树立一道坚强的思想防线。

最后,要不断推进现代审计监督控制的信息化进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内部审计管理信息系统(IAMIS)在技术层面的引入,使审计理念、审计方法论以及监控手段等方面都产生了新的革命,在线审计、实时审计、虚拟审

计以及分布式审计等原先在理论研究中已经产生的先进方法论,现在都具备了转化为现实的技术条件。坚定不移地推进内部审计信息化进程是企业管理信息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五、结论

如果没有有效的监督和处罚机制,被审单位和审计部门将达到最差均衡。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我们可以打破这种均衡状态,尽可能减少被审计单位的违规可能性,从而达到审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王翠春,侯培国.国家审计的博弈分析[J].价值工程,2006(8).

小规模企业审计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中小企业;内部审计;问题;对策

引言

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给中小企业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发展空间,在国民经济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中小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决定了该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内部审计的作用日趋明显,中小企业要想站稳脚跟,不被市场所淘汰就必须要重视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地位,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使内部审计能够在日常企业管理中发挥作用,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但是,目前中小企业内部审计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由于中小企业经营规模较小,而且有许多的家族式企业,受传统经营模式与观念影响较深,使得部分中小企业没有设置发挥内部审计作用的机构,还有部分中小企业的内部审计无法与市场经济相匹配,导致内部审计处于瘫痪的位置,只是流于形式,无法充分发挥其帮助企业发展与进步的作用。本文围绕中小企业内部审计的作用展开论述,全面分析了内部审计在中小企业中的重要意义,根据问题针对性的提出解决对策,帮助中小企业完善内部审计的建设,不断发展与进步。

一、内部审计的含义与职能

(一)内部审计的含义

内部审计的含义在国内与国外有着两种不同的解释。在国际方面上,内部审计师协会在其的框架之中提到:内部审计是一种活动,它有着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的特征,它的目标是增加企业的价值、改善企业的生产与经营。内部审计是通过系统的、规范的工作方法来进行评价、分析以及防范风险管理,能够控制和治理企业发生问题的过程,达到帮助企业增强抗风险能力,增加自身经济效益的效果,从而帮助企业实现扩大生产规模与提高社会地位的目标。在国内方面上,曾实施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审计署令4号)可知:内部审计是一种行为,它能够独立监督和评价本企业(单位)以及所属企业(单位)的财政收入、财政支出以及各类经济活动的真实性与合法性,内部审计的目标是为了实现加强企业的经济管理以及实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内部审计的职能

内部审计能够帮助企业控制风险,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最大化的提高经济效益。内部审计根据不同企业的不同情况,发挥着其不同的作用,能够有效的完善企业的内部制度,进行有效的控制,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防止弄虚作假的现象发生,现阶段已经成为每个企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能有:有效的经济监督、客观的对企业经济进行评价以及间接地对企业进行管理的职能。另外,内部审计还能够对被审计单位、对象的财务收支、财政收支状况进行有效的监督,并且还能够进行客观的评价与全面的检查,能够对经济效益的高低进行合理的分析以及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进行全面的评价。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内部审计在我国各大企业以及中小企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在不断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重视对内部审计制度的建设,设置专门的机构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的监督与检查,防范风险,使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好。

二、我国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审计相关的法律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我国中小型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内部审计作为中小型企业必要的管理形式之一,其重要性得到了企业领导层的认可。企业开始围绕着内部审计领域进行研究和关注,相对科学有效的内部审计系统逐步形成。然而在内部审计方面相关法律法规还处于匮乏的阶段,现有的《内部审计准则》和《审计法》不能满足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需要。内部审计的应用时间较短,发展程度低,起步较慢。现有的法律法规是建立在总结欧美国家相关的法律文件结合短期发展可能出现的状况进行修订的,因此现有法律文件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在针对特殊情况的解决办法上,概念模糊。其次部分规定没有充分考虑中国的国情,加之我国缺乏该方面经验丰富的人才,对内部控制理论研究不足,因此完善内部审计方面法律势在必行。

(二)管理模式不够完善,审核制度不够严谨

目前中小型公司内部审计大多沿用西方国家较为规范的内部审计制度。虽然缩短了试用期,但由于对接问题上存在差异,导致内部审计流程相对复杂。复杂繁琐内部审计流程拖延了企业业务办理的速度。其次企业内部审计流程缺乏严谨和规范,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状态消极,工作效率低。成为我国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突出矛盾。当下突出的问题体现在没有形成高效有序的审核程序和合理有效的审核机制,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在审计工作的施行过程中耗时耗力,审计工作仍然存在诸多死角和问题时有发生。其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为防止不正常竞争的发生,完善内部审计工作的立法被提上日程。内部审计缺乏相关方面的制度规范,给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因此如何完善内部控制方面的法律文件,杜绝扰乱市场,不良竞争现象的发生。同时在严谨内部审计流程方面加大力度,投入资本和精力,排除其内部存在的不安定因素。

(三)内部审计部门缺乏独立性与权威性

内部审计是审计监督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监督企业的经营运转。而由董事会直接管理领导的内部审计,其监督权被削弱。目前国内最突出的问题在于内部审计部门缺乏独立性,其审计结果的真实性和公正性也有待检查。现有的内部审计失去了其应有的职能作用,其审计结果不能真实公允的反应企业的经营状况,为潜在的财务危机提供了容身之地。因此强化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排除潜在的财务危机,成为内部审计完善过程的新方面。除此之外,内部审计部门现阶段还缺乏一定的权威性,首先内部审计部门的地位在中小企业中相对来说不是很高,也没有较高的层次来展现内部审计部门的权威性,中小企业对内部审计部门的看法是可有可无,模棱两可,认为内部审计部门对自己企业的发展没有什么帮助,这就导致了许多企业没有设立内部审计机构,有的企业就算设置了内部审计机构但是没有真正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没有做到对企业经济活动的监督与评价,无法进行风险的控制与检查,使得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越来越艰难。

(四)内部审计部门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内部审计作为中小企业进行管理和监督嗯重要手段之一,虽然对企业的运营进行全面监督,但账目作假、以权谋私、会计失真问题屡禁不止。虽然内部审计制度在监管过程中存在死角,但与内部审计部门的员工素质有着直接的关系。首先,内部控制部门的员工工作经验不够丰富,没有准确的划分出监管过程中最容易出现不良行为的关键点,导致了监管死角的存在。另一方面企业忽视了对员工的培训,因此内部审计方面的相关从业人员工作能力有限,不能及时的发展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漏洞。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员工有一部分是年龄偏大的老员工,这些员工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较深,综合素质相对来说比较落后,无法把内部审计工作与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相联系起来。内部审计部门还有一些员工依然采用传统的手工操作来完成审计工作,这在很大程度上无法与信息时代的发展向匹配,大大地降低了工作的效率,并且没有很高的审计质量。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员工综合素质不高,导致审计部门整体工作质量低下,无法在真正的意义上帮助到中小企业完成内部审计工作,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三、针对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提出的相关对策

(一)建立健全与内部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

近些年来,各大企业以及中小企业越来越注重对内部审计的建设,但是与之匹配的法律法规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少,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都要注重建立健全与内部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在自己企业的内部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并且使内部审计机构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不能只是流于形式,企业的管理者加强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使其能够在真正意义上帮助企业更好的生存与发展。另外,政府不仅要注重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还要时刻监督法律法规实施的情况,并且制定相应的内部审计准则,明确每个审计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与职责,进一步规范审计工作。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不仅仅能够在制度上约束内部审计的工作,还能够明确审计工作人员的权利与责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审计工作人员的权益不受侵犯,调动审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使内部审计能够帮助中小企业防范风险,进行有效的经济活动的监督与评价,完善中小企业内部审计的工作,帮助我国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贡献更大的力量。

(二)完善企业管理模式,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权威性

解决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就要完善企业的管理模式,保障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权威性,使其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帮助中小企业获得更高额的经济效益。内部审计履行的是独立的经济监督的职能,相对于国家审计来说,不具备那么高的强制力,但是在中小企业中内部审计应该保持应有的独立性,只有保证独立性才能够确保内部审计公开的、权威的以及有效的进行经济活动的监督与评价。所以说,中小企业在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时应注重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权威性,在进行审计工作时,内部审计机构的工作人员应当与被审计单位或者是企业分离开来,杜绝有关系的存在,并且其他部分的工作人员以及经理、董事会不干预审计工作。内部审计部门的权威性应体现在审计机构的地位与层次上,地位与层次越高,审计的权威性就越大,内部审计的作用才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中小企业应注重对内部审计机构的地位与层次提升一定的档次,帮助其工作能够正常开展,帮助企业实现预定的目标。

(三)加强内部审计的理论普及,完善内部审计技术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一方面要加强对企业员工以及各个职位的工作人员内部审计理论的普及,另一方面还要相应的完善内部审计技术,使内部审计工作能够跟得上时展的步伐,尽可能多的利用信息技术完成内部审计的工作,提高审计的工作效率。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普遍文化水平比较低,所以,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内部审计理论知识的普及,让相关的管理者与工作人员充分了解到内部审计的作用以及重要性,使中小企业的管理者能够意识到内部审计部门对自己企业发展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不断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完善内部审计技术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以及相关的知识,例如在审计过程中采用统计抽样、数学分析以及投资分析等手段进行审计工作,逐步改变传统的审计方式,向信息化的审计方式发展。在现阶段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环境下,内部审计的工作人员应该通过信息技术来建设拥有完善信息系统的审计平台,使审计逐步趋于现代化,提高审计质量,降低风险,真正发挥内部审计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四)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内部审计如果想在中小企业更好的开展开来,就必须要提高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首先内部审计机构必须要注重对素质工作人员的招聘,并且还要提高对技术人员的要求,对在职员工进行定期的培训,培养出适合企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其次,内部审计部门还要在内部制定相关的员工守则,要求各个员工遵守员工守则,建立一定的奖惩措施,对表现好的员工进行奖励,对违反守则的员工处以一定的惩罚。最后,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员工还要定期学习国内外先进审计部门的工作内容,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帮助中小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做得越来越好,不断发展与进步。

四、总结

总而言之,中小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关系着中小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与前景,做好内部审计工作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我国中小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增强抗风险能力,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但是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政府与企业共同努力,将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正视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帮助我国中小企业不断发展与进步。

[参 考 文 献]

[1]林玲梅.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时代金融,2014(9):143-144

[2]黄澍玮.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4(1):107-108

[3]金德华.我国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18):224

小规模企业审计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家族企业;审计;实证研究

一、理论和文献回顾

家族企业,本文定义为由某一家族控制大部分股份的企业。研究表明,在全球500强中,有175家为家族控制的企业。在欧洲,43%的企业为家族企业,美国80%以上的企业为家族企业。而在我国,绝大部分民营企业为家族控制的企业,家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企业群体。在这一领域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特别是家族企业的审计问题,是一个值得特别关注的话题。家族企业作为我国目前一种特殊的企业形态,为我们更好地研究企业对审计的需求提供了一个平台。目前,我国对家族企业,无论是内部审计还是外部审计都没有特别的法律强迫企业进行实施,这从根本上消除了规则强制因素对家族企业审计需求的影响,为我们研究家族企业对审计的自愿需求提供了契机。

对于家族企业对审计的需求,有许多理论可以进行解释。如根据委托理论,审计是一种监督手段,是委托人为减少风险而采取的一项监督措施,以减少人的拟向选择等机会主义倾向,维护委托人的合法权益。同时,在有外部股东参股的家族企业中,由于受各自利益驱动,也可能出现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中小股东需要借助审计这一监督手段来维护自身权益。根据上述理论,研究家族企业对审计的需求,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特征可以被观察:一是家族企业所有权的社会化程度,二是家族企业管理社会化的程度。第一个特征是因为家族企业从非家族成员中吸收了外部资本。股权多样化增加了所有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因为大股东(一般来说是家族)从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有为了自身利益而转移企业资源的利益驱动。外部股东迫切需要一种监督手段来阻止这一行为,以维护自身利益。而外部股东对企业进行监督的能力和激励取决于他们的参股水平,非家族成员的参股水平越高,其对监督的需求也相应上升。第二个特征与家族企业引入非家族企业管理人员有关。为了企业的健康运行,家族企业所有者必须赋予一定的管理权限给非家族企业管理人员。但同时,为了防止过高的成本和弥补所有者控制权的损失,家族企业所有者可能增强对审计等监督的需求。当非家族成员在管理层的比例上升的时候,所有者就有对监督更强烈的需求,以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管理问题。此外,作为所有权社会化的一个延伸,家族企业的债务规模也是影响审计需求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因为,为了弥补控制权的损失和确保资金的安全与收益,债权人也有切身利益需求加强对资金使用者——家族企业的审计监督。

西方国家一些学者已经研究了家族企业对审计需求的影响因素。Chow(1982)研究了成本、企业规模和债务对家族企业外部审计需求的影响,他发现企业债务对外部审计需求有较强影响,而企业规模对外部审计需求的影响则较为温和。Abdel-khalik(1993)运用组织结构研究了企业规模和债务对家族企业审计需求的影响,他发现在企业规模和审计需求之间有正相关关系,而债务对审计的影响则相对较弱。国内的研究则主要定位在审计对家族企业的作用以及如何加强审计等方面,而对其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则较为缺乏。如吴威(2002)认为年度报表审计能够使家族企业得到外部股东更多的信任,同时也为制订决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本文的目标是通过对部分家族企业审计需求的实证研究,验证家族企业的审计需求与企业规模、债务、家族企业的社会化程度以及内外部审计之间的关系。

二、研究假说

(一)家族企业所有权社会化与审计需求之间的关系

家族企业所有权社会化程度是我们研究家族企业审计需求的一个重要分析变量。根据西方经济学一般经济人的假设,在家族企业中,外部股东所持股份占家族企业总股本的比例越高,家族成员越有激励通过在职消费等形式把企业的资产用于个人用途或转移资产。为了有效遏制这一行为,维护自身权益,非家族股东必然要求加强对企业的审计监督。外部股东在家族企业的持股比例与审计需求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是不难推测的。上面的讨论可以归结为以下假说:

假说1:家族企业对审计的需求与外部股东在家族企业的持股比例正相关。

(二)管理社会化与审计需求之间的关系

像前面谈到的那样,研究家族企业的审计需求必须把管理社会化程度作为分析的一个重要基础。而评判家族管理社会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是非家族成员在管理层中所占的比例。我们认为,非家族成员在管理层所占的比例越高,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的程度就越高,家族企业业主就越有对企业进行审计的利益驱动。不难推论,非家族成员在管理层所占的比例与审计需求之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上面的讨论可以归结为如下假说:

假说2:家族企业对审计的需求与非家族成员在管理层所占的比例正相关。

(三)企业规模与审计需求之间的关系

经验研究表明,企业的规模与家族企业对审计的需求有相关关系。首先,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大,家族企业、特别是两权分离的家族企业的所有者对企业进行有效控制的难度越来越大,成本也越来越高。为了补偿控制权的损失,家族企业的业主对审计监督就有了更为迫切的需求。其次,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由于内部控制不力而可能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多,企业通过监督可能弥补的损失也相应增加。第三,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审计的边际成本将逐步下降。不难证明,企业的规模越大,企业实施审计的边际成本越低。上述的讨论可以总结为以下假说:

假说3:家族企业对审计的需求与家族企业的规模正相关。

(四)企业债务与审计需求之间的关系

对于企业债务与审计需求之间的关系,多数研究倾向于二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他们认为,随着债务在企业资产结构中比例的上升,股东有更大的激励从债券持有人手中转移财富,债权人从维护自身权益出发,必然加大对审计监督的需求。许多经验研究验证了外部审计与企业债务规模之间的关系,但没有验证内部审计与债务规模之间的关系。为了全面验证二者之间的关系,本文的研究既包括外部审计也包括内部审计。上面的讨论可以归结为以下假设:

假设4:家族企业对审计的需求与债务在企业资产结构中的比例正相关。

(五)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的关系。

关于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之间的关系,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结论。如郭纪堂(2003)认为内部审计是外部审计的基础,外部审计是内部审计的延伸,二者是互补关系。而Petercarey,roger和georgetanewsk(2000)通过实证研究,认为二者是替代关系。我们认为,在一个企业可以自由选择审计方式的环境中,家族企业对内部和外部审计的选择无外乎取决于两个指标,一是审计成本,二是审计质量(可信度)。一般来说,在不同的法律制度和经济制度环境中,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审计成本和审计质量有着明显差异。因此,我们对于二者的关系也很难下一定论,只能通过实证的研究来得出一个接近于现实的答案。如果二者在实证研究中呈正相关关系,则说明二者相互补充,是互补关系,反之,如果负相关则二者互为替代。如果不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则二者既非替代也非互补关系。这种方式与经济学中互补商品和替代商品的定义十分相似。因为本研究是探索性质的,因此我们假定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之间既不是补充关系,也不是替代关系。我们的假说如下:

假说5:家族企业对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需求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

三、研究方法

小规模企业审计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审计费用 审计风险 Simunic模型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不断提高,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变得更加复杂,企业财务报表错报和管理层舞弊的风险逐渐增大。注册会计师审计起源于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由于注册会计师与企业的特殊雇佣关系,使得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受到很大影响。企业雇佣注册会计师为其审计,其重要的一个审计目标是发现企业财务报告中存在的问题,然而当企业存在舞弊等情况时,往往不愿注册会计师将财务报告中的问题披露出来。会计师事务所对被审计单位存在经济上的依赖性,有时会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出具不标准的审计报告,从而损害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利益。

随着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信息披露的质量显得至关重要。通过实证研究审计风险对审计费用的影响,使我们对审计费用的影响因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审计市场的竞争状况也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虽然国外对审计费用与审计风险的相关性有了比较一致的看法,但在我国特定的市场环境下,审计费用与审计风险是否具有相关性众说纷纭。本文的研究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基于2012年我国深市、沪市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运用Excel和EViews3.0对数据进行分析,对审计风险与审计费用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

二、文献综述

Simunic(1980)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了审计收费的影响因素,采用十个变量对审计费用的影响进行研究,发现公司资产总额是影响审计费用的最主要因素。罗栋梁(2002)认为我国审计定价中,多重视资产、子公司个数、行业数等表象指标,而不重视审计风险,事实表明,审计师低价竞争招揽生意增加了审计风险。张奇峰、张鸣(2006)认为我国审计风险对审计定价的影响没有一致的结论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样本的选择问题、研究变量的差异、研究视角的差异。龚凤兰(2006)认为“低价揽客”使会计师事务所陷入了“穷途困境”,进而加剧了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恶性低价竞争,降低了审计质量,增加了审计风险,影响会计师事务所的可持续发展。张奇峰、王振林(2010)提出企业基本状况、公司治理状况、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及其他因素是影响企业风险的主要因素,并用具体的30项指标对风险进行了衡量。刘婷婷(2010)运用了修正的Simunic回归模型研究得出,上市公司规模、复杂程度、长期偿债能力和事务所类型是决定审计费用的四大要素。宋衍蘅(2011)以受相关部门调查或处罚作为衡量审计风险的代替变量,讨论了审计风险对审计定价的定性影响。翟华云(2011)提出审计可以被视为解决公司问题的一种监控机制,是一项能够约束管理者机会主义行为机制的安排。孙红梅(2013)认为审计的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互为前提。

三、研究设计

(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现代风险导向理论提出,注册会计师依据审计风险分配审计资源,以达到投入产出的最佳效果,即投入最少的审计资源获得可以接受的审计风险。审计风险导论中审计风险定义是指审计人员对财务报表的公允性发表了不恰当的意见而导致自身承担法律责任的风险。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审计费用是指被审计单位委托审计人员对其财务报表的公允性发表意见而支付的相关费用。国外学者研究结果一致认为审计风险与审计费用存在相关性,但国内学者众说纷纭,由于样本的选择变量的差异研究视角的差异,使得研究结果存在差异。

本文借鉴Simunic经典模型,模型研究了10个变量对审计费用的影响,得出结论:公司资产总额、控股子公司个数、涉及行业个数、资产负债率、前两年的盈亏状况、审计年度的审计意见类型以及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成本对审计费用具有显著影响,而净资产收益率、审计任期和事务所规模等因素影响效果不显著。本文的模型中排除了影响效果不显著的因素,提出了修正后的Simunic模型。

假设1:资产规模对审计费用具有显著影响。

假设2:资产负债率对审计费用存在显著影响。

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公允性发表不恰当意见而受到监管部门处罚的风险。以往的实证研究中对审计风险的评估往往采用定性研究,一般具有较强的主观性,而且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不同,往往无法用一个数字化的标准来衡量审计风险的大小。张奇峰、王振林等在“审计风险评估研究”中结合了审计研究的最新成果和我国市场的特殊情况,认为:企业基本状况、公司治理状况、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以及其他因素四类可作为评价审计风险的主要因素,并用了38项具体指标进行描述。最终得出,审计风险=影响审计风险的因素得分×审计风险评价得分。

本文选用企业规模、高管对风险的偏好、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最近年度审计意见作为衡量审计风险的指标。高管对风险的偏好越大,审计的风险通常也会越大。公司的财务风险越大,审计风险越大。最近年度被出具非标准保留意见的被审计单位,在未来年度被出具非标准保留意见的可能性会增加,而通常此类公司的财务风险越大,审计风险越大。当公司的审计风险较高时,会计师事务所面临被诉讼和被处罚的可能性越高,即审计成本会越高,审计费用也高。因此得出:

假设3:审计风险越大,审计费用越高。

(二)样本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2012年深市、沪市A股上市公司为初始样本,剔除了金融业、保险业的上市公司,同时剔除了无法获得完整数据的公司,在剩余样本中选取了100家上市公司,得到100个样本观测值。本文所用的财务数据均来自巨潮资讯网。

(三)模型选择与变量说明

基于以上的理论分析和模型假设,参考Simunic(1980)经典模型,再根据我国审计收费的实际情况,本文建立了以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lnFee=α+β1lnAss+β2Subs+β3I+β4lev+β5lnAH+ε (1)

变量的解释:lnFee:审计费用的对数;lnAss:公司资产总额的对数;Subs:控股子公司个数;I:所跨行业;lev:资产负债率;lnAH:审计风险的对数。

前四个自变量数据均来自公司财务报表,审计风险用企业规模、高管对风险的偏好、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最近年度审计意见进行量化。根据张奇峰等在审计风险评估研究中的结论,企业规模大于行业平均水平得分:3.16,小于行业平均水平得分:2.19;高管对风险的偏好程度有三种:厌恶型:3.03,适中型:3.34,冒险型:5.59;最近年度审计意见:标准无保留意见:2.41,保留意见:5.21,否定意见:6.69。再根据每个变量对审计风险的影响程度不同,对审计风险因素乘以相应的权重,得到最终的审计风险为:

审计风险=影响审计风险因素的得分×审计风险评价得分 (2)

四、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分析

模型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2012年审计费用的平均值为1 157 341元,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为30 000元和840 000元,标准差为1 140 668,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的审计费用存在较大差异。资产总额的平均值接近102亿元,标准差为20 208 198 391,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平均规模较大,并且存在较大差异。子公司个数的平均值为12.52,显示出上市公司的复杂程度较高。公司审计风险的平均值为65.47,取值的区间在15.47-790.31,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的审计风险存在较大差异。

(二)回归结果及分析

1.本文采用EViews3.0对模型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果:模型的DW值为1.814369,说明模型不存在自相关问题。修正的R2为0.335151,说明拟合效果不是很好。变量I、Lev、lnAH未通过t检验。由于本文采用截面数据,通常不存在多重共线,故对模型进行异方差的检验,检验结果F值为2.607021,Obs*R-square为22.65592,说明模型存在异方差,运用WLS估计法对模型进行修正,得到修正后的线性回归结果,修正后的R2约为1,说明模型的拟合程度良好。各变量的sig.均非常接近于0,说明所有自变量对于因变量的解释是显著的。F值为18 061 044,说明模型整体的检验结果也是显著的。公司资产总额、资产负债率、审计风险对审计费用存在较大影响。公司的子公司个数、所跨行业对审计费用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公司资产总额的对数(lnAss)的系数为0.139,并且在5%水平上显著,说明与假设1完全吻合,被审计单位的资产总额越大,审计费用越高,即公司规模与审计费用显著正相关。公司资产负债率(Lev)的系数为0.2897,并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被审计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越高,审计费用也就越高,表明审计单位的财务风险与审计费用显著正相关。子公司个数和所跨行业的系数分别为0.017和0.014,并且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被审计单位越复杂,审计的工作量越大,审计费用也就越高。审计风险的系数为0.2289,并且在5%的水平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与假设3完全一致,审计风险越高,审计收费越高。这也符合高风险高收益的原则。总而言之,公司的审计风险与审计费用显著正相关,说明我国审计风险对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审计业务、收取审计费用产生了重要影响。

五、研究结论、启示与局限性

研究结论:本文采用2012年A股深沪两市上市公司的有关数据,运用EViews3.0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以往的许多研究对审计风险多采用定性的标准进行衡量,本文使用了具体的指标对审计风险进行量化。在此基础上,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审计费用与审计风险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审计费用与审计风险显著正相关。审计风险越大,审计费用越高。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定价中已经充分考虑了审计风险的影响。除了审计费用,研究结果显示,公司资产总额、资产负债率、子公司数量、所跨行业对审计费用存在显著影响。公司规模越大,复杂程度越高,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越大,审计费用越高。这一点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

本文存在以下的改进空间:第一,本文的样本规模偏小,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影响到效度。第二,本文只选择了几项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对审计风险进行量化,有待完善。研究结果的完整性在获取更多数据,样本规模扩大后,有待进一步研究。Z

参考文献:

小规模企业审计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英国降低中小企业审计要求;灵活性;针对性;法定审计

一、问题的提出

近日,为了响应“审计免除和会计框架改革”会商的成果,英国政府拟允许更多的企业基于自身的经济状况,自行决定是否开展法定审计。近些年来,报告要求变得越发复杂,企业为此投入的成本不断增加。商界不堪重负,改革的呼声日渐高涨。按照目前的标准,中小企业如想获得法定审计豁免权,它们需满足以下条件中的两项:员工人数不超过50人;资产规模不超过326万英镑;营业收入少于650万英镑。该方案一旦实施,鉴证门槛以及审计和报告要求将有所降低,共有逾10万家的英国企业将拥有审计选择权。

由此可见,该方案使得审计活动更具灵活性和针对性,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小企业的投入成本和法定审计的复杂性,这一方案应引起我们的重视。本文第二部分对该方案进行了客观评价,第三部分将其与我国法定审计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并于第四部分探讨了该项方案在我国借鉴的可能性。最终,于第五部分得出结论。

二、对英国该项新方案的评价

一些公司法学者对中小企业的研究,发现强制性会计信息披露与审计对于小企业成本过高,而带来的收益有限。尤其是那些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的微型公司,成本问题并不突出,审计的必要性也就大大减弱了。即便是微型公司有外部借款行为,也可以通过担保或其他途径来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并不需要一个高成本的、整齐划一的会计与审计制度。如此看来,英国降低中小企业审计要求的这一举措迎合了英国中小企业呼吁改革现有法定审计模式的需求,使得企业为此投入的成本明显降低。

三、英国与我国公司法定审计模式的主要区别

我国于2005年进行了《公司法》的修订。修订后的《公司法》较为详尽地确立了公司财务会计报告的法定审计制度,其第165条第1款规定:“公司应当在每一会计年度终了时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并依法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本条规定明确了审计的主导者为注册会计师,但对法定审计范围的规定仍未明确,导致《公司法》修订后对这一问题仍存在着理论认识的差异和实践操作的盲目与混乱。一些学者认为,《公司法》第165条第1款所述之“依法”是对法定审计范围的规定,其所依之法为与法定审计范围相关的所有法律,由此可认为我国《公司法》实行的是部分强制审计模式,与此同时,我国目前只有上市公司、外商投资企业和部分国有企业实行了强制审计制度。

而英国在实行新的法定审计方案后将会使原来实施法定审计的企业范围进一步缩小,更多的企业将会拥有审计选择权。由此可见,英国与我国公司法定审计模式的主要区别在于审计范围的不同。与此同时,审计活动的灵活性和针对性也彰显出来,而这正是我国现有法定审计模式所欠缺的。

四、关于我国借鉴英国此项方案可能性的探讨

(一)我国法定审计模式存在的问题

(1)审计活动不具有灵活性和针对性

我国目前对上市公司、外商投资企业和部分国有企业实行法定审计制度。中小企业无权根据其自身经济状况自行决定是否开展法定审计,企业对法定审计丧失自主选择权。这使得审计活动不具有灵活性和针对性。

(2)中小企业法定审计的执行成本过高

根据英国公司法学者对中小企业的实证研究,强制性会计信息披露与审计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成本过高,收益有限(Freedman& Godwin, 1993)。不仅如此,为小企业服务的往往是小型会计师事务所。由于欧盟统一公司法指令第8号提高了对法定审计师的资格要求,增加了小型会计师事务所的成本,后者进一步转嫁到小企业身上。同样,在我国,法定审计给中小企业带来的负担和费用、增加的社会成本也不容忽视。

(二)英国降低中小企业审计要求这一方案是否值得我国借鉴

由上述分析可知,英国降低中小企业审计要求这一方案具有降低法定审计执行成本和复杂性以及较强的灵活性和针对性等优点,而我国《公司法》规定的法定审计模式存在诸多缺陷,因此试想,该项新方案是否可在我国实施?下文将进行详细分析。

首先,审计环境不同。我国当前的审计环境与英国相比有一定差别,这是导致我国法定审计模式与英国法定审计模式产生差别的主要原因。而英国在降低中小企业审计要求时亦是以其较发达的经济背景和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基础,与此同时,也迎合了后金融危机时期经济复苏对企业降低成本的需求。

其次,企业的内部治理、监管、以及产权结构现状不同。企业的内部治理、监管、以及产权结构是基于其当前所处经济环境所产生的。经济环境的不同,必然会导致企业的内部治理、监管以及产权结构的差异。此外,英国降低中小企业审计要求是基于其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提出的,而我国目前尚处在市场经济初级阶段,企业的内部治理、监管及产权结构发展尚不完善。

再者,若借鉴英国降低中小企业审计要求这一方案,虽然其使得审计活动更具灵活性和针对性,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小企业的投入成本和法定审计的复杂性,但制度的借鉴还应该考量一些共性问题,譬如,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低独立性引发的审计质量降低对利益群体的损害现象在世界范围的普遍存在,引发各国增强注册会计师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的立法现实;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具有相同现状,因此也应该把增强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作为改革法定审计模式的重要目标。这必然会增加审计活动的相关成本。

基于上述分析可知,尽管我国现行法定审计模式存在诸多问题,但其是符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现状的,目前尚无需对其进行根本性改革。

五、结语

本文阐明了英国降低中小企业审计要求的主要特点,同时采取理论分析的方法,将其与我国现行法定审计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最终根据当前的经济形势和环境探讨了我国借鉴英国此项方案的可能性,并最终得出其不适宜我国借鉴的结论。

合理借鉴是制度比较研究的目的之一。从制度体系的角度,英国法定审计制度的改革于我国公司法有借鉴意义,但借鉴必须立足本土化,对法定审计制度的具体内容规定,必须考虑到我国的公司内部治理、外部市场条件和监管、以及公司产权结构现状;另外,由于独立审计是在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审计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相辅相成,因此,经济发展水平和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发展水平、审计环境等问题也是制度内容规定不能忽视的。要在充分的本土化基础上对法定审计模式进行改革。

参考文献:

[1]刘燕.公司法定涉及模式的演变[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3).

[2]郝自贤.公司财务会计报告法定审计制度比较研究[J].会计之友,2009(11).

小规模企业审计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家族企业;审计;实证研究

一、理论和文献回顾

家族企业,本文定义为由某一家族控制大部分股份的企业。研究表明,在全球500强中,有175家为家族控制的企业。在欧洲,43%的企业为家族企业,美国80%以上的企业为家族企业。而在我国,绝大部分民营企业为家族控制的企业,家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企业群体。在这一领域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特别是家族企业的审计问题,是一个值得特别关注的话题。家族企业作为我国目前一种特殊的企业形态,为我们更好地研究企业对审计的需求提供了一个平台。目前,我国对家族企业,无论是内部审计还是外部审计都没有特别的法律强迫企业进行实施,这从根本上消除了规则强制因素对家族企业审计需求的影响,为我们研究家族企业对审计的自愿需求提供了契机。

对于家族企业对审计的需求,有许多理论可以进行解释。如根据委托理论,审计是一种监督手段,是委托人为减少风险而采取的一项监督措施,以减少人的拟向选择等机会主义倾向,维护委托人的合法权益。同时,在有外部股东参股的家族企业中,由于受各自利益驱动,也可能出现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中小股东需要借助审计这一监督手段来维护自身权益。根据上述理论,研究家族企业对审计的需求,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特征可以被观察:一是家族企业所有权的社会化程度,二是家族企业管理社会化的程度。第一个特征是因为家族企业从非家族成员中吸收了外部资本。股权多样化增加了所有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因为大股东(一般来说是家族)从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有为了自身利益而转移企业资源的利益驱动。外部股东迫切需要一种监督手段来阻止这一行为,以维护自身利益。而外部股东对企业进行监督的能力和激励取决于他们的参股水平,非家族成员的参股水平越高,其对监督的需求也相应上升。第二个特征与家族企业引入非家族企业管理人员有关。为了企业的健康运行,家族企业所有者必须赋予一定的管理权限给非家族企业管理人员。但同时,为了防止过高的成本和弥补所有者控制权的损失,家族企业所有者可能增强对审计等监督的需求。当非家族成员在管理层的比例上升的时候,所有者就有对监督更强烈的需求,以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管理问题。此外,作为所有权社会化的一个延伸,家族企业的债务规模也是影响审计需求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因为,为了弥补控制权的损失和确保资金的安全与收益,债权人也有切身利益需求加强对资金使用者——家族企业的审计监督。

西方国家一些学者已经研究了家族企业对审计需求的影响因素。Chow (1982)研究了成本、企业规模和债务对家族企业外部审计需求的影响,他发现企业债务对外部审计需求有较强影响,而企业规模对外部审计需求的影响则较为温和 。Abdel-khalik (1993)运用组织结构研究了企业规模和债务对家族企业审计需求的影响,他发现在企业规模和审计需求之间有正相关关系,而债务对审计的影响则相对较弱 。国内的研究则主要定位在审计对家族企业的作用以及如何加强审计等方面,而对其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则较为缺乏。如吴威(2002)认为年度报表审计能够使家族企业得到外部股东更多的信任,同时也为制订决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

本文的目标是通过对部分家族企业审计需求的实证研究,验证家族企业的审计需求与企业规模、债务、家族企业的社会化程度以及内外部审计之间的关系。

二、研究假说

(一)家族企业所有权社会化与审计需求之间的关系

家族企业所有权社会化程度是我们研究家族企业审计需求的一个重要分析变量。根据西方经济学一般经济人的假设,在家族企业中,外部股东所持股份占家族企业总股本的比例越高,家族成员越有激励通过在职消费等形式把企业的资产用于个人用途或转移资产。为了有效遏制这一行为,维护自身权益,非家族股东必然要求加强对企业的审计监督。外部股东在家族企业的持股比例与审计需求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是不难推测的。上面的讨论可以归结为以下假说:

假说1:家族企业对审计的需求与外部股东在家族企业的持股比例正相关。

(二)管理社会化与审计需求之间的关系

像前面谈到的那样,研究家族企业的审计需求必须把管理社会化程度作为分析的一个重要基础。而评判家族管理社会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是非家族成员在管理层中所占的比例。我们认为,非家族成员在管理层所占的比例越高,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的程度就越高,家族企业业主就越有对企业进行审计的利益驱动。不难推论,非家族成员在管理层所占的比例与审计需求之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上面的讨论可以归结为如下假说:

假说2:家族企业对审计的需求与非家族成员在管理层所占的比例正相关。

(三)企业规模与审计需求之间的关系

经验研究表明,企业的规模与家族企业对审计的需求有相关关系。首先,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大,家族企业、特别是两权分离的家族企业的所有者对企业进行有效控制的难度越来越大,成本也越来越高。为了补偿控制权的损失,家族企业的业主对审计监督就有了更为迫切的需求。其次,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由于内部控制不力而可能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多,企业通过监督可能弥补的损失也相应增加。第三,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审计的边际成本将逐步下降。不难证明,企业的规模越大,企业实施审计的边际成本越低。上述的讨论可以总结为以下假说:

假说3:家族企业对审计的需求与家族企业的规模正相关。

(四)企业债务与审计需求之间的关系

对于企业债务与审计需求之间的关系,多数研究倾向于二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他们认为,随着债务在企业资产结构中比例的上升,股东有更大的激励从债券持有人手中转移财富,债权人从维护自身权益出发,必然加大对审计监督的需求。许多经验研究验证了外部审计与企业债务规模之间的关系,但没有验证内部审计与债务规模之间的关系。为了全面验证二者之间的关系,本文的研究既包括外部审计也包括内部审计。上面的讨论可以归结为以下假设:

假设4:家族企业对审计的需求与债务在企业资产结构中的比例正相关。

(五)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的关系。

关于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之间的关系,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结论。如郭纪堂(2003)认为内部审计是外部审计的基础,外部审计是内部审计的延伸,二者是互补关系。而Peter carey,roger 和george tanewsk(2000)通过实证研究,认为二者是替代关系 。我们认为,在一个企业可以自由选择审计方式的环境中,家族企业对内部和外部审计的选择无外乎取决于两个指标,一是审计成本,二是审计质量(可信度)。一般来说,在不同的法律制度和经济制度环境中,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审计成本和审计质量有着明显差异。因此,我们对于二者的关系也很难下一定论,只能通过实证的研究来得出一个接近于现实的答案。如果二者在实证研究中呈正相关关系,则说明二者相互补充,是互补关系,反之,如果负相关则二者互为替代。如果不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则二者既非替代也非互补关系。这种方式与经济学中互补商品和替代商品的定义十分相似。因为本研究是探索性质的,因此我们假定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之间既不是补充关系,也不是替代关系。我们的假说如下:

假说5:家族企业对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需求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

三、研究方法

(一)数据采集和样本

本研究是我们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当代中国的家族企业及其管理现代化研究》的一部分,研究中用到的数据资料来自我们为完成该项目而对湖北省民营企业进行的问卷调查。

调查中我们共发出问卷1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23份,回收率为28.2%。问卷包括企业基本情况、经营管理情况、经营理念等三大部分共30个问题。本研究共用到调查问卷的以下内容:企业所在行业、注册资本、员工数量、销售收入、总资产、债务占总资产的比例、外部股东所持股份占企业总股本的比例、家族成员和非家族成员在管理层的数量以及企业是否进行外部和内部审计服务。在423个企业中,有42个因为不符合我们的要求被删掉:1、14个没有满足家族企业的标准;2、其余28个因为漏掉了模型中需要的个别数据。

表1:样本企业基本情况

样本分布 百分比   样本分布 百分比   样本分布 百分比

企业所在行业: 注册资本(万元): 2001年销售额(万元):

跨多个行业 26 6.82 100以下 223 58.53 100以下 138 36.22

农业与种植业 13 3.41 101-500 100 26.25 101-500 116 30.45

自然资源开采 10 2.62 501-1000 34 8.92 501-1000 63 16.54

房地产建筑业 27 7.09 1001-5000 21 5.51 1001-5000 44 11.55

制造业 143 37.53 5000以上 3 0.79 5000以上 20 5.25

餐饮业 22 5.77 企业注册类型: 职工人数:

运输业 9 2.36 独资企业 29 7.61 50以下 229 60.1

娱乐业 7 1.84 有限责任公司 325 85.3 51-100 75 19.69

修理业 4 1.05 股份有限公司 19 4.99 101-200 40 10.5

其它行业 120 31.5 其他 8 2.1 201-300 15 3.94

300以上 22 5.77

(二)回归分析

根据本研究的实际情况,我们决定采用二元逻辑回归模型,对家族企业的审计需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考虑到不同因素对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可能存在不同影响,我们对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分别建立了两个回归模型,并分别设置了四个自变量。分别是外部股东持股比例、非家族成员在管理层的比例、企业规模以及企业债务在总资产中的比例。

回归模型如下:

1、 外部审计需求的回归模型:

这里 代表家族企业进行外部审计的几率。

2、 内部审计需求的回归模型:

这里 代表家族企业进行内部审计的几率。

因变量:

iayes(内部审计)来源于问卷调查上的问题:你的公司是否建立内部审计部门进行内部审计?如果企业的答案为是,则变量赋值为1,否则为0。

eayes(外部审计)也来源于问卷上的一个问题:你的企业是否进行过外部审计?如答案为是,则赋值为1,否则为0。

自变量:

ESHA指外部股东所持股份占家族企业总股本的比例;

EMAN指非家族成员在管理层中所占比例;

SIZE:指企业规模。为了确保企业规模能在模型中得到真实的体现,我们对与企业规模有关的三个变量,企业年度总销售收入、员工数量和总资产进行了一个因子分析。产生的新因子变量SIZE的方差贡献率为90.739%,三个变量的变量共同度分别为0.886,0.846,0.990。

DEBT:指企业负债占总资产的比例,来自调查问卷中被调查者对企业资产中债务和自有资金比例的回答。

(三)结果描述

表一是本研究用到的企业的基本情况。381个家族企业的平均雇员数是48个,2001年的平均销售收入是600万元,平均注册资本是200万元。企业的组织形式中90.3%为公司制,7.6%为家族独资,2.1%为其他。公司制占据了家族企业组织形式的绝大部分,这与国内大多数学者关于家族企业和中小企业的研究是一致的。

表2:样本企业进行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基本情况表(n=381)

内部审计

是 否 合计

外部审计 是 38 3 41(10.8%)

否 49 291 340(89.2%)

合计 87(22.8%) 294(77.2%) 381(100%)

表3:样本企业外部审计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表

变量 所有样本(n=381) Mean(S.D.) 进行外部审计的样本(n=41)Mean(S.D.) 没有进行外部审计的样本(n=340) Mean(S.D.) T值

ESHA 18.1%(9.4%) 25.3%(3.5%) 17.2%(9.6%) 10.70(p<0.005)

EMAN 24.2%(10.1%) 31.1%(8.5%) 23.4%(10%) 4.73(p<0.005)

SIZE 0 1.81(2.19) -0.22(0.33) 5.90(p<0.005)

DEBT 16.6%(13.2%) 30.4%(10.8%) 14.9%(12.4%) 8.56(p<0.005)

注:变量含义与上文相同。

1、外部审计。从表2和表3可以看出,在381个样本企业中,有41个(10.8%)进行了外部审计,340个(89.2%)没有。而在对外部审计需求的影响因素方面,通过对样本企业的独立样本T检验可以发现,在企业股权结构、管理层构成、企业债务和企业规模方面,进行外部审计与没有进行外部审计企业的不同是非常显著的。首先,从外部股东在家族企业的持股比例来看,进行外部审计的样本企业的均值为25.3%,对比没有进行外部审计的均值17.2%,差异是非常明显的(T(381)=10.70,P<0.005)。其次,从非家族成员在管理层所占的比例看,进行外部审计样本企业的均值为31.1%,对比没有进行外部审计的均值23.5%,差异也是非常明显的(T(381)=4.73,P<0.005)。再次,从债务占企业总资产的比例来看,正如假说中所提到的,债务在总资产中的比例越高,家族企业越有可能进行外部审计(30.4%)。对比没有进行外部审计的企业(14.9%),其不同在统计上也是非常显著的(T(381)=8.56,p<0.005)。此外,在企业规模方面,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进行外部审计的企业比没有进行外部审计的企业,其规模明显偏大(T(381)=5.90,p<0.005)。

表4:样本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表

变量 所有样本(n=381) Mean(S.D.) 进行内部审计的样本(n=87)Mean(S.D.) 没有进行内部审计的样本(n=294) Mean(S.D.) T值

ESHA 18.1%(9.4%) 25.1%(3.1%) 16.0%(9.7%) 13.86(p<0.005)

EMAN 24.2%(10.1%) 30.9%(5.9%) 22.3%(10.3%) 9.9(p<0.005)

SIZE 0 0.93(1.74) -0.27(0.29) 6.41(p<0.005)

DEBT 16.6%(13.2%) 18.3%(13.8%) 16.1%(12.9%) 1.39(p=0.17)

注:变量含义与上文相同。

2、内部审计。从表2 和表4可以看出,在381个样本企业中,有87个(22.8%)进行了内部审计,294个(77.2%)没有。在对内部审计的影响因素上,我们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不同变量对家族企业的内部审计需求明显不同。从表4可以看出,在外部股东持股比例、非家族成员在管理层的比例以及企业规模等三个变量上,进行内部审计与没有进行内部审计企业的差异是十分明显的(ESHA(T(381)=13.86,p<0.005),EMAN(T(381)=9.9,p<0.005),SIZE(T(381)=6.41,p<0.005)。而在债务占企业总资产的比例上,二者的差异并不显著(T(381)=1.39,P=0.17),进行内部审计的企业(18.3%)其债务水平并不比没有进行内部审计的企业(16.1%)有明显不同。

3、回归分析。从逻辑回归分析的结果来看,家族企业外部审计需求模型的拟合度较好,在已经进行外部审计的家族企业中,回归模型拟合的准确性为73.2%(有30个家族企业可以被模型所解释),在没有进行外部审计的家族企业中,模型拟合的准确性为100%,回归模型总的拟合准确性为97.1%。内部审计需求模型也在可接受的水平上,回归模型总的拟合准确性达到88.5%。表5、表6显示了回归分析的结果和统计预测。表7显示了回归模型中各变量之间的关系。

表5:外部审计需求的逻辑回归分析

变量 B S.E. Wald Sig.

WBZB 18.20 7.34 6.14 0.01

WBGL -3.44 4.38 0.62 0.43

WBZW 6.88 3.37 4.17 0.04

SIZE 3.63 0.66 29.94 0.00

Constant -7.71 2.38 10.52 0.00

-2 LL: 88.677

Nagelkerke R Square:0.733 表6:内部审计需求的逻辑回归分析

内部审计 B S.E. Wald Sig.

WBZB 29.35 5.03 34.10 0.00

WBGL 3.98 3.63 1.20 0.27

WBZW -7.46 1.99 14.04 0.11

SIZE 4.11 0.53 59.34 0.00

Constant -8.02 1.68 22.81 0.00

?2 LL: 174.3

Nagelkerke R Square:0.699

表6:变量相关性分析表(N=381)

EXAUDIT INAUDIT WBZB WBGL WBZW SIZE

EXAUDIT 1.000

INAUDIT 0.578 1.000

WBZB 0.265 0.406 1.000

WBGL 0.236 0.358 0.682 1.000

WBZW 0.367 0.071 0.159 0.189 1.000

SIZE 0.628 0.504 0.301 0.355 0.298 1.000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l (2-tailed).

从表5、表6可以看出,这两个回归模型实证了家族企业所有权社会化程度,即外部股东持股比例与家族企业审计需求之间的关系(external audit: B=6.14,p=0.01; internal audit:B=29.35,p<0.05),这为假说1提供了支持。同样的,企业的规模与审计需求之间的关系也得到了验证(external audit: B=3.63,p<0.05;internal audit:B=4.11,p<0.05),这为假说3提供了支持。但在企业债务规模与审计需求之间的关系上,实证结果出现了分歧。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企业债务对外部审计需求有重要影响(b=6.88,p<0.05),但对内部审计需求的影响却不太明显(b=-7.46,p=0.11)。而在管理社会化与审计需求之间的关系上,无论是内部审计还是外部审计的实证结果,假说2都没有得到支持(external audit:B=-3.44,p=0.43; internal audit:B=3.98,p=0.27)。

最后,我们通过SPSS对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一个相关性分析。我们发现样本企业在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之间有一个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earson=0.578,p<0.05)。这表明在家族企业环境中,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之间有潜在的互补关系。

四、结论和讨论

对家族企业审计需求的研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这一研究可以为我国家族企业的管理社会化和所有权社会化及其监督模式提供理论支持。本文建立的模型在家族企业两权分离的情况下对审计作为一种监督手段提供了支持。但从总体情况看,家族企业对审计的需求并不十分强烈,在381家样本企业中进行审计的企业仅有90家,这说明审计作为一种监督手段在家族企业中还没有得到广泛认同。我们认为,这可能与审计自身的成本、效果以及家族企业业主的自身认识有关。

在对研究假说的支持上,我们发现只有部分研究假说得到了验证。从实证研究的结果来看,家族企业对审计的需求与外部股东持股比例正相关,假说1得到了验证。这表明在家族企业中,外部股东倾向于把审计作为一种监督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假说3也得到了验证。结果表明,家族企业对审计的需求与企业规模有较大关联度。我们认为正像假说中提到的,在目前我国的家族企业中、特别是中小家族企业中,审计成本仍是许多家族企业考虑是否进行审计的重要因素。企业的规模越大,审计的边际成本越低,家族企业越有进行审计的需求。假说4没有完全得到证实。实证结果表明,在家族企业环境中,债权人倾向于通过外部审计,而不是内部审计对家族企业进行监督,以维护自身利益。我们认为,这可能与债权人对内、外部审计的不同信任度有关。在信息不对称和内部审计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证的情况下,债权人更为倾向于信任外部审计,而不是内部审计。假说2则完全没有得到验证。这让我们感到有些意外。我们分析其原因,一是可能部分家族企业业主认为审计作用有限,难以在减少冲突、弥补信息不对称中发挥重要作用,而没有进行审计;二是可能家族企业的业主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度比较高,他们采用了一种更为委婉的方式来监督双方合同的执行;三是可能部分家族企业虽然实行了管理社会化,但其业主的集权度仍然比较高,职业经理的实际权力,特别是在资金运用上的实际权力较小,无需对人进行较高成本的监督。假说5主要讨论了外部审计与内部审计之间的关系,它没有得到证实。我们的结果表明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进行外部审计的企业大都进行过内部审计,外部审计是内部审计的一个重要补充。这可能与家族企业利益相关者对内外部审计的不同信任度以及内外部审计的不同成本有关。不难推论,家族企业利益相关者更为信任外部审计,但外部审计的成本比内部审计要高。家族企业利益相关者只有在需要的情况下才会选择成本较高的外部审计。但是我们的研究并不支持内部和外部审计之间的替代作用。

由于条件所限,本研究可能受到以下因素的局限。首先,样本企业仅仅是湖北省家族企业的代表,是否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还有待验证。其次,从总体上看,样本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注册资本在100万元以下的企业占样本企业的比例达一半以上(58.53%),没能代表更多的大中规模以上的企业。如果我们的研究涵盖更多的大企业,则上述假说能否得到验证还需进一步研究。因此,我们的研究仅仅反映了中小家族企业的结果。第三,我们研究所用的调查问卷,形式上大多采用的是选择题,目的是为了简化工作、减少错误和提高回收率。如果问卷采用具体的实际数据,则模型将更有说服力。

1、萧英达,张继勋,刘志远.国际比较审计[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 2、徐念慈,黄觉,贺灿星.对内部审计职能的再认识[J].财会月刊,1998(2). 3、甘德安等著,《中国家族企业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4、汪雅琼,浅析审计的独立性[J].中国审计,2002(8)。

5、Johnson, W. B., and T. Lys,1990. The market for audit services: Evidence from voluntary auditor change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6、Palmrose, Z-V. 1984. The demand for differentiated audit services in an agency-cost setting: 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7、Chow, C. W. 1982. The demand for external auditing: Size, debt and ownership influences. The Accounting Review (April)。

8、Abdel-khalik, A. R. 1993. Why do private companies demand an audit? A case for organizational loss of control. Journal of Accounting, Auditing and Finance (Winter) 8。

9、Peter Carey;Roger Simnett;George Tanewski,2000,Voluntary demand for internal and external auditing by family business。I

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udit Reseach 19。

ABSTRACT

小规模企业审计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 内部审计 完善

一、引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民营企业逐渐发展成为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民营企业的发展过程却遭受到系列管理问题。某些大型的民营企业现已意识到仅依靠传统的职能机构具有管控乏力、效率低下、效果疲软的弊端。可见,若要实现民营企业管理结构的优化及抗风险能力的增强,则必须完善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此乃民营企业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要求。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内容有经营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及风险管理审计四部分,且任意部分均对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浅析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完善。

二、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

从整体角度而言,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较为理想,但发展过程仍有系列问题亟待解决,如内部审计部门设立混乱;家族式管理模式阻力大;缺乏长期的战略规划等。可见,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有待改善。为此,本文侧重从下列三方面展开讨论。

(一)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部门设立混乱

国家法律法规尚未就民营企业建立内部审计制度的必要性做出规定,外加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有关理论研究较为落后,因此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立尚处在初级阶段。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立过程,某些民营企业仅机械套用或照搬国内外企业的模式,如此不切实际的方式往往导致内部审计部门设立混乱。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立方法多为财务部门安插内部审计人员或财务部门与内部审计部门合并或监察部门与内部审计部门混设。此外,某些民营企业虽设有单独的内部审计部门,但却无法强化自身的自我约束力。内部审计部门的各项工作均会受到企业内部相关因素的干扰,如此定会削弱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力度。因此,民营企业必须转变财务审计为管理审计,同时立足管理审计,为企业的综合效益服务。

(二)家族式管理模式阻力大

20世纪80~90年代初,中小型企业的雏形模式逐步建立起来,此时的民营企业仅为小作坊或小门面,且产品的采购与销售多由家族成员负责,同时企业成立初期,相关的内部控制也被简化,以降低运营成本及实现企业生存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此类民营企业考虑到共同的家族利益,因此建立起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制信任关系,且家族成员掌控者企业的关键部门及经济命脉。然而,待企业进入稳定发展阶段后,未设内部审计的现状定会难以维系此种信任关系,甚至直接导致企业衰败或破产。

(三)经营管理观念陈旧

我国多数民营企业负责人的经营管理观念陈旧及管理素质低下,即仍把利润最大化看作企业发展的最终目标,因此对内部审计的设立不重视。如此不设内部审计部门或肆意精简内部审计人员的行为定会使面临危机的企业遭受重创。究其原因为:内部审计尚未充分发展及社会舆论尚未对内部审计进行全方位的宣传,因此民营企业管理层往往难以准确预估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立要求配备相应的审计人员,如此会使企业的支出费用增加,此与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最终目标相悖;民营企业领导人易走进独裁的误区,亦或会感觉到内部审计会对自己的权威、企业的发展造成威胁;某些财务部门认为内部审计部门是为监察企业内部经济而设立,因此抱有偏见或不配合。可见民营企业管理人员必须认清设立内部审计的必要性,如此方才能实现内部审计的实际效能。

三、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完善

就目前的经济发展形势来看,完善内部审计是民营企业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此,本章节侧重从下列方面展开讨论:

(一)内部审计组织的定位要准确

内部审计组织的设置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因此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组织的结构模式应体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而对组织模式的定位应充分考虑到企业的现状。最新的企业制度要求法人与所有者的财产权应分离开来,那么就此研究背景,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可分为下列两种模式:规模较大的公司制民营企业应参考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的治理模式,实行董事会领导的审计委员会制度;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可不设置审计机构而采取外包策略,即企业保留内部审计长及第三方主体就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投标,而后审计长再对审计业务的进展进行监督,由此联系企业管理层与会计师事务所。

(二)改变管理者的内部审计观念

企业领导对内部审计的重视与否关乎到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效果。内部审计以改进企业经营活动及实现企业增值为目标及内部审计以企业所有者为服务对象,因此应设法改进企业领导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及重视程度,亦或说改变管理者的内部审计观念,以使管理者对内部审计的认知真正摆脱最初的监督观念,从而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及实现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健全内部审计的法律制度

内部审计的地位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生着改变,而当前则急需开展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立法工作,即制定出真正适合民营企业发展的《内部审计法》,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出与内部审计相关的制度法规,从而完善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法规体系及确立内部审计的法律地位,以使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有法可依。

(四)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即内部治理审计由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主导

内部治理审计由股东会主导。企业经营者掌控者公司的经营权,因此面对信息不对称的局面,经营者或许会做出具备道德风险的、损害股东利益的选择,如此设置由股东会主导的内部治理审计可维护所有者的利益;内部治理审计由董事会主导。与股权集中的公司相比,股东大会对股东分散公司的控制力度较弱,由此便形成由董事会主导的内部治理结构,即由董事会领导,并建立起对应的内部审计制度,以确立审计与被审计的委托关系,从而对经营者实现再控制。3.内部治理审计由监事会主导。《公司法》规定:监事会应承担起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公司财务及对重大对外支出与投资实施专项检查的职责。监事会有权经内部审计获取公司的所有财务信息,并对某些重大权力实施分离式管理,以实现相互制衡,由此最终规避经营者私用权力。

四、结束语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有序开展对实现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就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当前存在的问题做了简单阐述,并提出四种解决办法。但除此以外,本文认为若要切实改善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现状,还应对下列方面予以足够的重视:以对现有内部审计人员实行分流及严把招聘关来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优化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置;转变家族式管理模式等,由此从多方面完善我国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

参考文献:

[1]彭光玉,徐永华.对新形势下中小型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5,02:1

[2]屈菲菲.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J].知识经济,2015,02:40

[3]邵会会.民营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探讨――基于企业核心能力理论[N].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2,01:142-144

[4]乐吉娜.我国民营制造业转型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4,36:62-63

小规模企业审计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风险导向内部审计 推广 研究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一种关注和控制组织风险,帮助组织增加价值的新的内部审计模式。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国外学者开始致力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研究。2000年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的理论引入我国,因为与传统被动式的审计模式有突出区别而引起我国学术和实务界的关注。如强调审计目的为组织增加价值;以实现组织目标为自身的目标;关注组织的战略决策,用管理层的方式进行思维;强调审计双方的协作关系;拓展审计范围,将风险作为审计焦点;注重与管理当局的伙伴关系;强调审计的“客观性和独立性”兼顾等。当前,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发达国家的内审实践中日益得到普遍应用和不断完善,但在我国的应用状况却不乐观。本文拟对此进行探讨。

一、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研究现状及理论基础

( 一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研究现状1996年,IIA研究基金会为了建立统一的内部审计全球性框架,了《内部审计的未来:特尔菲研究》的报告,提出要建立注重风险防范、提供增值服务、帮助组织实现目标的内部审计发展方向。1997年,IIA成立了一个负责研究内部审计准则新框架的核心工作小组。根据该小组提交的内部审计职业准则新框架,IIA在2001年底了著名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标准》认为内部审计应采用一种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组织的风险管理、控制及监督过程进行评价,以提高组织效率,实现组织目标。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改变了原先以检查历史记录和评价组织运营情况为主的审计方式,转变为更加关注组织面临的风险和如何增加组织价值。随着我国公司治理力度的加大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得到了我国学者的重视和研究。如王光远(2002年)对内部审计如何应对企业风险预防和监控提出自己的观点;严晖 (2004年)从系统论与控制论出发,探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对公司治理及内部控制所发挥的整合和反馈作用;王晓霞(2004年)研究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实施程序,包括编制审计计划、选择被审计者、审计目标与测试、审计发现与审计报告、后续审计等。郭群(2006年)提出内审师要首先系统地分析、识别、衡量企业面临的风险,按照风险的高低,制定年度审计计划,确定被审计对象的先后顺序。我国实务界也就各行业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理论和模式进行了较多的探讨。但在我国企业中,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实施的比例和程度都较小,企业常常是按照法规的要求被动进行,很少出于自身考虑主动实施。同时,内审人员缺乏风险管理知识和意识,也影响我国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作用发挥。

( 二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理论基础(1)受托责任的履行对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产生直接推动。20世纪初,股份公司制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促使企业独立内审机构的出现,并使财务导向的内部审计得以开展。当时企业内部受托财务责任的履行情况是通过财务报表得以体现,因此当时内部审计的重点由财产、资金保管的安全性和账簿的验证转向了财务报表的审查。1947年,IIA出台了第一号《内部审计师责任说明书》(The statement of Responsibilities of Internal Auditor,简称SRIA NO.1)认为:内部审计目标是帮助管理者有效管理组织业务活动,保护及增加公司利益。1971年IIA颁发了SRIA NO.3认为,内部审计是组织审核内部经营的独立评价和管理控制活动,以衡量和评价控制控制的有效性。这标志着业务导向内部审计的开始。20世纪中后期,复杂的外部环境使得管理者出现决策失误和控制不当的概率增加,决策失误往往对企业有全局性影响,于是决策成为管理中的核心因素。内部审计在注重业务导向的同时,也进入了管理导向阶段。管理导向内部审计旨在帮助管理层明确决策方向,增强决策效果,提高组织竞争力。在技术上强调“人性化”,即要与公司的管理层以及被审计单位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采用“参与式审计”的形式,又要以系统的、动态的眼光看待管理,充分考虑外部关联方的影响和组织的社会责任。特别是审计委员会制度的建立更强化了以管理为受托责任的内部审计的开展。20世纪90年代,科技的发展导致管理理论与实践发生了丰富的变化,如质量管理、战略管理、企业文化管理理论都有了新的演进,各国也出台各种涉及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以及风险管理的法规。IIA出台以风险为主导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正是适应了防范风险的受托责任观的转变。(2)管理理论的发展为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一是委托理论。科斯(Coase)1937年提出“企业是生产要素的一组契约”的观点,引发了最早的委托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是由构成企业的各利益相关主体(包括外部的债权人、关联交易商、客户、内部股东、经营管理者和员工等)组成的共同组织,是他们之间缔结的一组契约的联结。为了防范委托人和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确保人的行为不偏离或损害委托人的目的和利益,委托人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对人行为进行控制。这是内部审计即发挥监督作用,也承担人角色的理论根源。二是“纳氏均衡”理论。1994年约翰・纳什提出了“纳氏均衡”理论,认为组织战略虽然是由单个人的最优战略组成,但并不意味着是一个总体最优的结果。在个人需求与集体需求冲突的情况下,追求自身的利己行为可能导致对所有人都不利的“均衡”结局。因此,合作才是最有利的“利己策略”。根据该理论,企业内部各机构只有目标一致,相互了解,才能使企业实现最终目标。因此,内部审计不应在组织内部扮演“警察”角色,而应与各部门相互合作。三是支持关系理论。伦西斯・利克特(Rensis Likert)提出在一个大的组织系统内建立起发挥“连接点功能”的组织来协调各子系统的活动。该理论强调每个组织成员的工作都是不可或缺,而内部审计就是这些成员间最重要的“连接点”之一。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由于其目标与组织相同,理应承担维持组织整体性的“连接点”作用,实现企业高效运作。四是权变学派理论。该理论强调在管理中要根据组织所处的内外部条件随机应变,寻求最合适的管理模式或方法。据此,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必须思路广阔,审时度势,了解组织的活动与外部环境的适应性,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建议。五是战略管理理论和风险管理理论。迈克尔・波特以及20世纪60年代初,安东尼、安索夫和安德鲁斯的“3安范式”为代表的战略管理理论,迈克尔・哈默及詹姆斯・钱皮的企业再造理论也对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产生较深影响。他们强调要适应多变和多样化的环境,从战略层面和风险层面重新审视现有的管理实践,关注未来和价值增值。(3)相关法规的出台也为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推广垫定了基础。20世纪90年代,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入了较为成熟的阶段,各国纷纷出台各种规范。在公司治理方面,先后颁发了Cadbury报告、Greenbury报告、Hampel报告、Turnbull报告等;在内部控制方面,1992年,COSO委员会了 “内部控制整体架构”;在风险管理方面,2001年加拿大颁布了整体化风险管理框架;2002年美国政府颁布了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几大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如安永、普华永道都了风险管理指南;COSO委员会2004年了《企业风险管理框架》(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Framework,ERM)。这些法规突出了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的关系,充分反映了风险理念对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影响,强调了管理层对风险的关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运作环境。

二、我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现状及应用必要性

( 一 )我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现状 (1)我国内审机构的建立行政色彩鲜明。内部审计是国家审计在企事业的延续和补充,并在国家审计的业务指导和监督下开展工作,行政色彩浓厚。内审机构既要接受国家审计机关的业务管理,维护国家利益,又要在本单位领导下开展工作,造成既非政府审计、也非社会审计的模糊身份。单位决策层普遍认为内部审计是因行政命令而设,并非自身管理所必需,很少重视完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工作环境。(2)内审人员素质难以满足风险导向审计要求。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识别、评价和控制风险,增加企业价值的综合性经济分析活动,对内审人员知识和技能要求很高,要具备财务、审计、管理、法律、金融、工程、信息等多科知识,熟悉企业生产经营环节,掌握定量分析方法和计算机审计技能。而目前我国内审人员还不具备开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所要求综合素质,在知识面、学科结构上欠缺;审计方法简单,理论和实践技能不强;并且具有CIA资格的内审师匮乏。如我国内审人员大多所学审计和会计专业,适合开展账项和制度基础审计,在改善单位经营管理、加强风险的应对、增加企业价值等方面还存在很大不足。但在西方,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构成是1/3经济管理专业,1/3工程技术专业,1/3其他专业。并且内部审计以管理审计为主,财务审计和遵循性审计为辅。1989年美国公用事业行业企业内部审计只有19%的时间用于财务审计,其余时间都转向经营审计。(3)内部审计管理方法落后、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与国际先进企业大量运用数理统计模型、金融工程等先进方法进行风险管理相比,我国风险管理方法较为落后,大多采用定性分析法。不能恰当地预测、识别、评估和应对风险,进而影响企业目标的顺利实现。我国企业尚未建立起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活动往往是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被动进行,并非出于企业自身考虑主动进行。据调查,80%的被调查单位不存在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35%的被调查单位由总裁来监督风险管理活动;68%的被调查单位不存在正式的风险管理活动;60%的被调查单位对风险的管理仅限于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购买一些强制性保险,而很少系统地考虑防范风险的措施。这显然不能满足企业在激烈竞争和多风险环境中求发展的要求。(4)内部审计缺乏相对独立性。我国内审机构因国家干预和推动而建,组建欠规范,审计机构和人员缺少相对独立性的状况突出。内审机构的工作经费和人员的工资、福利都受本单位负责人支配,以致当领导的经营行为违法违规或不合理时,内审人员顾虑重重,难以履行监督和评价职能;在制定审计计划、实施审计程序、出具审计报告时常受到各方面牵制,难以开展独立的审计活动。在审计项目的选择上,西方内部审计采用系统选择法、示警事项法以及应被审计者的要求选择。系统选择法是基于对企业风险的评估和排序的选择,是西方最主要的选择审计项目方式。而我国组织选择内审项目时,被动接受管理层的指示和安排占了很大比重。

( 二 )我国应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必要性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的内部审计仍然采用帐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模式。而这两种审计模式由于本身固有的缺陷使得内部审计的审计效率低下、审计结论缺乏可操作性。在帐项基础审计模式下,审计人员将精力放在被审计单位会计记录及其有关凭证的审查上,而较少分析产生财务报表结果的过程、原因和对策。该模式只能适用于一些小规模企业的财务审计,难以用于较大规模的企业。在制度基础审计模式下,内审人员注重对内部控制的审查,通过制定计划进行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对企业内部控制做出评价,并向管理层提出改进措施。然而该模式以被审单位内控制度的执行为审计重点,而不是根据内控制度要实现的企业目标为审计依据,可能会导致审计结论脱离企业目标;其次,该模式主要关注如何加强内控系统,会导致内控系统越来越严密而僵化;此外,该模式着眼于对过去和当前的经济活动进行审查和评价,导致审计效果滞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依据风险立项,关注风险,测试风险,控制风险。将风险分析评价、建议结论紧紧围绕如何控制风险、增加价值开展,使内审宗旨简单直接。传统的内部审计无法有效地为组织增加价值,影响内审本身在组织中的地位。与此同时,外部审计扩展服务领域,将风险评估、会计咨询、投资及管理咨询等业务纳入自己的工作范围,向企业提供咨询服务。企业为了节省成本和开支,也不断地削减内审机构或部门,将内审业务外包。内部审计外部化客观上动摇了内部审计在组织中的地位,威胁内部审计的职业生存。在这种危机面前,内部审计积极为整个组织提供风险咨询服务,推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重新树立了内部审计高于外部审计的指导优势,巩固了职业生存空间。

三、我国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对策

(一)建立相关完备、健全的法律规范体系根据2003年5月1日起施行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中内协制定了《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和10个具体准则。至今,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己经颁布了27个内部审计具体准则。这些规章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与内部审计的发展要求还相差甚远。与最新的IIA准则和国际内审惯例相比,中内协对内审规章引入风险导向观念的程度和范围仍不充分。IIA的“风险管理”、“增加价值”、“咨询”、“控制自我评估”、“审计委员会”等概念,在中内协的准则中,未予引入。因此,当前急需建立起一套完备、健全的法律规范,从制度层面保障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我国的顺利开展。

(二)推广以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为辅助的混合审计模式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产生,并不意味着原有审计模式的淘汰。在当前审计中,既不能缺乏风险导向的审计意识,也不能单独推崇风险导向审计而排斥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而应根据实际情况,使用混合内部审计模式。例如将账项基础审计为主,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为辅的混合模式应用于高风险企业或家族企业。将制度基础审计为主,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为辅的混合内审模式应用于生产规模大、经营广泛的大中型企业和跨国公司等。因为设计良好,执行有效的制度、账项基础内部审计也能很好的满足审计目标,所以为了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和企业治理结构所需,我国审计实务界当务之急是汲取国外内审经验,逐步引入和应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理念,开发出适合我国企业现状、以风险评估为中心的混合审计程序和模式,以促进我国内审事业发展。

(三)采用多样化的风险评价方法审计人员需要将所关注的风险控制目标、程度、有效性和影响等与管理层进行有效的沟通。如何将风险情况准确反馈给管理层需要一个较好的风险评价方法。一是内部控制自评。即内部审计帮助管理层对本单位内控的合理性、有效性进行评估,反映当前管理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明确管理责任,更好的促进企业发展。该方法可减少工作量、节省审计工作时间。二是利用网络收集风险数据,设立风险指标。内审人员收集企业内外部信息资料,建立数据库,利用一定的指标把企业面临的风险量化,以评价风险,达到控制和预防的目的。

(四)转变内部审计观念 随着现代公司制企业的迅速兴起,内部审计不再仅是强化控制、提高控制效率和效果,而是转向规避风险、转移风险和控制风险,通过风险管理的有效化,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效率和效果。我国内部审计应当尽快更新观念,转换角色,加强与组织各部门的配合和沟通,为内部审计积极参与风险管理奠定基础。

(五)兼顾内部审计的客观性和独立性独立性通常被认为是内部审计最为重要的属性,但是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存在固有局限,无法从根本上实现“超然独立”。对“独立”属性的过于强调会导致内部审计人员与组织其他部门之间的敌对关系,内部审计“咨询顾问”、“业务伙伴”的角色也就无法体现,所以要在强调内部审计独立的同时,更加注重客观性。IIA2001年颁发的内部审计定义中用“独立、客观”取代了此前六十年所有定义中都没有改变的“独立”。“独立”指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客观”指内部审计人员的客观性。机构的独立性要求内部审计机构在报告结果时必须独立,在确定审计范围、实施审计程序、报告审计结果时不受干扰。客观性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必须有公正的态度,不偏不倚,避免利益冲突。

(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 IIA 1999年“内部审计人员胜任能力框架”的研究报告CFIA (The Competency Framework for Internal Auditing)认为,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关注点的变化,带动内审人员知识技能和行为技能的提高。当前要积极提升我国内审人员胜任能力,一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和多元化技能,熟悉行业、市场、产品竞争等外部环境和单位内部各职能、流程的全貌,具备战略管理和风险管理的基本知识,具有分析和应用能力的综合素质;二要有面向未来的积极态度及风险防范意识,具有洞察评估风险(自身审计风险和单位整体风险),主动收集信息评估战略、政策、财务、领导等各类风险,运用分析程序,设计审计测试方案,寻找促进组织增值的途径;三要具有全局意识,能够提交具有建设性意见的内审报告,促进单位由过程管理、行为管理向文化管理、战略管理转变;四要具备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和技巧,与组织内各层级管理者建立良好的正式关系,注重培养内审人员良好的职业心态及行为能力;五要加强后继教育和理论研究。对内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特别是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对单位的效益和投资决策的影响要重点学习和研究,注重把实践经验总结提炼、交流推广。

(七)创新内部审计的技术和方法 依托信息网络技术,构建内部审计信息化的网络平台,在平台上通过计算机网络信息交换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降低审计风险;改变传统审计方法,充分利用风险评估、内控测试等先进的审计方法;改善内部审计人员的构成,不仅要有精通财务和审计的人才,还应配备熟悉企业各项相关业务的专门人才;加强对内审人员的后续教育,使其及时地更新知识,掌握新的技术和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职业判断能力。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加快了审计信息化进程,计算机审计成为未来审计的重要方向。计算机审计能比手工更迅速有效的完成审阅核对、分析比较等各项工作,能对内部财务系统及会计工作实施有效的监控与评价,对各种资金、资产进行密切跟踪,从而得以评估和控制风险。然而,目前我国采用计算机审计才刚刚起步,认识不到位,计算机内部审计还没有推广。我国要积极开发使用电算化审计软件,完善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和数据库;内审部门要配备或外聘专门信息技术人员,加大对内审人员的计算机技能培训,不断深化并拓宽培训内容。

参考文献:

[1]罗冬梅:《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我国的应用研究》,《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小规模企业审计论文范文第15篇

文章以2007至2013年中国A股市场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高管网络对外部审计监督(审计意见、审计收费)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高管网络规模越大,越有可能获得非标准审计意见,承担的审计费用越高。考虑到地区法律环境的差异,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所在地区的法制越健全,高管网络与获得非标准审计意见可能性、审计费用的相关关系更强。研究检验了作为正式制度安排的法律制度对企业审计特征的影响,也探索了作为非正式制度安排的高管网络对其的作用机制,可为政府监管与公司治理结构优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管网络;审计意见;审计收费

中图分类号:F239;F27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85831(2015)05008212

一、问题提出

已有研究表明,无论是在发达市场还是在新兴市场,审计都可以有效治理问题,它不仅可以直接作为公司问题的内部监督机制发挥作用,还可以部分替代外部法律制度不健全或执行效果不佳而发挥外部治理作用\[1-5\]。因此,外部审计监督的研究成为一个重要议题。已有关于外部审计监督影响因素的研究发现:企业特征,如企业规模、董事会特征、公司治理状况、财务状况、盈余管理\[6-7\],审计师特征,如事务所品牌、审计师个人特征、审计师之前出具意见情况等方面\[8-10\],都会对审计监督产生显著影响。这些研究拓展了对外部审计监督影响因素的认知,有助于投资者和监管者对审计监督的后果――审计监督质量更深理解。

转轨过程中,中国经济奇迹式的增长也呈现出了不走寻常路的特点,这正是中国特色的非正式制度发挥的作用。这种非正式制度通常称之为关系治理,对企业而言,企业高管的社会关系网络资源是其关系治理的核心。高管的社会关系网络不仅能够影响企业的战略行为和决策,还会对公司治理、公司业绩\[11\]等有重要影响。陈仕华和马超\[12\]将视线拓展到董事会的关联网络对审计方的选择问题上,发现被审计方的董事关联网络会影响其对会计师事务所的选择,即存在连锁董事的公司会更倾向于选择同一家会计师事务所。然而,现有研究并未指出企业的社会关系网络是否会影响外部审计监督质量,本文试图探究企业高管的社会关系网络能否对外部审计监督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其质量。

本文通过手工收集整理中国A股上市公司2007-2013年拥有共同高管①

的商业网络规模数据,结合上市公司财务和审计方面的经验数据以及政府治理数据,既检验了作为正式制度安排的法律制度对企业审计特征产生的影响,也探索了作为非正式制度安排的高管网络对其的作用机制。本文可能的贡献如下:第一,将关系治理引入外部审计监督的相关研究中,研究发现高管社会关系网络对审计意见、审计收费影响显著,丰富了外部审计监督影响因素的文献;第二,进一步为审计可以有效解决企业内部问题、发挥外部治理作用提供了经验证据;第三,通过分析外部法制环境对高管网络关系作用的影响,进一步验证了非正式制度的政治内生性,即非正式制度安排是正式制度安排的衍生品。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一)文献回顾

已有文献很少从企业关系网络方面考察影响审计收费和审计意见的因素,本文将从连锁高管网络如何影响审计收费、审计意见,以及外部法律环境如何调节该种关系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1.高管网络

自从Hambrick和Maso\[13\]提出“高阶理论”后,大量高层管理团队与组织绩效、战略及变革等方面的研究文献不断涌现。Nahapiet和Ghoshal\[14\]认为规模大的高管团队可以更快、更多地获取信息,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和企业价值。毛成林和任兵从社会镶嵌的角度,探讨了连锁董事和企业间的连锁董事网对公司治理及企业绩效的潜在作用机制,发现企业的连锁董事网络主要通过社会监督、网络寻租和注重集体忽视个体三种机制发挥作用。Schmidt\[15\]讨论了董事会和高管之间的社会网络关系,对董事会所扮演的监督、建议这两种角色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越友好(与高管的社会联系紧密)的董事会越能够实现公司价值。Hwang和Kim\[11\]基于名义和实际上的独立董事的独立性特征,认为不仅传统意义上的关系网络如财务和家族连带影响董事会的监督有效性,而且社会关联也具有重要作用,他们发现具有较低社会关联的董事会赋予CEO较低的薪酬,较强的薪酬业绩敏感性和较强的高管变更业绩敏感性,还发现CEO与审计委员会成员之间的社会关联伴随着较高的盈余管理行为。Cohen等\[16\]与Bizjak等\[17\]研究表明,企业间兼并与收购决策、投资决策、追溯期权的薪酬惯例、交易所牌价决策等企业行为都可以通过连锁董事网络进行传播。Fracassi和Tate\[18\]发现,盈余管理的频率在那些与CEO具有更高网络关联的董事的公司中没有差异,其原因可能是重述的盈余行为更有可能依赖于外部人如审计师、证监会等,而不是公司本身。由上述文献回顾可知,现有研究企业间连锁网络的文献一般都只限于连锁董事网络,很少有涉及监事会与管理层,且主要讨论对公司内部监督行为的影响。本文将企业间社会网络关系拓展延伸至“高管网络”,讨论其对企业外部审计监督行为的影响。

2.外部审计监督

相关实证研究发现,具备盈余管理、财务危机、债务违约、法律诉讼等特征的企业,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概率更高\[19-20\]。上市公司具有通过变更审计师实施购买审计意见的动机\[21\]。Chen等基于会计数据管制政策,发现当上市公司为迎合监管当局对会计数据要求而实施盈余管理时,审计师预期诉讼成本增加,从而导致非标准审计意见。伍利娜和朱春艳\[22\]发现股权分置改革后审计师一定程度上配合上市公司实现了向上的盈余管理及审计意见购买。申慧慧\[23\]从公司股权结构的角度,发现环境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促使审计师出具更多的非标审计意见以降低可能的损失赔偿。薄仙慧和吴联生\[24\]发现公司的信息风险与审计师出具非标意见概率显著正相关,而当期盈余管理与审计师出具非标意见的概率无显著相关性。杜兴强等发现对于既定的盈余质量,政治联系的国有上市公司获得非标审计意见概率显著更低。陆正飞等\[25\]发现集团客户重要性与非标审计意见出具概率显著负相关。王成方等\[26\]发现公司审计意见为非标时高管变更的概率更大。审计收费实证研究最初从审计收费的影响因素研究开始,Simunic\[27\]最早考察了可能影响审计收费的10大因素,发现上市公司资产规模是决定审计收费的最重要因素,其次为子公司个数、行业类型、资产负债率等,而会计收益率、审计任期和事务所规模等因素并不显著。Francis\[28\]、Francis和Stokes\[29\]、Anderson和Zeghal\[30\]、Johnson等\[31\]考察了其他国家审计市场,并得出了相似结论,同时他们认为事务所规模和复杂程度与审计收费显著相关。王兵和辛清泉\[32\]研究发现会计师事务所分所的审计质量和审计收费更低,规模越小的分所,其审计质量和审计收费越低。张宜霞\[33\]发现公司规模、事务所声誉与审计收费显著正相关,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复杂性与审计收费正相关。伍利娜等\[34\]发现集团统一审计不但不能降低审计收费,反而会增加审计收费。朱松和陈关亭\[35\]发现作为一种风险控制策略,强制审计客户保持一定的会计稳健性能够降低审计风险,从而降低审计收费;但稳健性发挥作用受法律环境和诉讼风险的影响。张天舒和黄俊\[36\]基于金融危机这一外生冲击,发现在危机下公司经营风险提高时,审计费用增加。郭颖文\[37\]研究发现在审计任期的初期,异常审计费用与审计质量正相关,此正相关关系随审计任期的延长而减弱。

(二)研究假设的提出

1.高管网络与外部审计监督

高管网络可以提高信息的获取程度和传递速度,使管理层可以及时有效地制定决策,从而提高公司治理的有效性,且高管网络会导致决策的相似性。如,卢昌崇和陈仕华\[38\]基于重构的断裂联结服务于组织目的这一前提假设,从动态视角进行经验研究,发现在中国上市公司的连锁董事中,约有1/3服务于组织目的,而且连锁董事的组织层面功能是促进企业间协调(正式协调和非正式协调)和信息传递。网络外部性使网络成员的企业决策行为呈现出优势趋同性\[39\]。陈仕华和马超\[12\]发现通过连锁董事联结的两家公司倾向于选择同一家会计师事务所。通常具有较高独立性且对事务所可能面临的诉讼风险具有较好预期及承受力的外部审计师更有可能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即“不清洁”审计意见是审计监督水平的一种体现。由于高质量的外部审计监督可以有效约束企业高管的行为,提升公司内部治理效率,因此,可以借助高管网络及时获取信息的企业,为了提升公司治理效率,更有意愿模仿成功经验,聘请高质量的会计师事务所或注册会计师,从而增加其获得非标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即,高管网络规模越大的企业越能获得较好的外部审计监督,获得非标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越大。

据此,本文提出假设1:企业高管网络规模越大,越有可能获得非标审计意见。

在竞争性审计市场中,审计师潜在惩罚成本的增加促使审计师收取更高的审计费用以弥补更高的未预期损失(如诉讼损失)\[40\],“四大”的审计师尤其如此,即审计费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审计师控制和最小化审计失败风险的努力水平及专业素养,审计费用也可作为外部审计监督水平的一种体现。高管网络规模大的企业,其业务较多元化,审计工作量较大,造成审计费用较高。与此同时,高管网络在提升公司治理效率方面的积极作用也会促使企业聘请具有高审计质量的外部审计机构,因而相应提高了企业承担的审计费用,然而这种审计费用的增加也是提升企业外部审计监督质量,进而促使企业内部治理效率提升的有效途径。因此,高管网络规模越大的企业承担的审计费用越高。

据此,本文提出假设2:企业高管网络规模越大,承担的审计费用越高。

2.法律环境、高管网络与审计监督

根据樊纲、王小鲁的统计资料,中国不同地区的法律环境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法制环境水平高的地区意味着当地司法和行政执法机关公正执法和执法效率较高\[41\]。Francis和Wang\[39\]认为法制是影响盈余和审计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法制发展水平不同,审计师受到的执业约束不同。若地区法制越健全,监管者发现舞弊的概率就越高,惩罚也越能够得到有效执行,法制对审计师的威慑力和约束力则更强;与此同时,市场化程度更高、信息更透明的地区往往也是法制发达地区,媒体曝光可能性更高,且曝光后对审计师声誉的损害也更为严重,市场和媒体等方面对审计师执业的约束力也更强。为了实现对企业的有效监督,事务所通常也会提升服务质量,即提高出具非标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并为自身因承担连带责任而存在的潜在风险向客户索取更高的风险溢价。而在法制不健全地区,审计师受到的职业约束相对较小,连锁企业高管更有可能与审计师合谋进行财务舞弊,而为了在竞争性审计市场中挽留客户和吸引潜在客户,审计师也会降低出具“不清洁”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并降低其收费。

据此,本文提出假设3:公司所在地区的法制越健全,高管网络规模与外部审计监督质量(获得非标审计意见可能性与审计费用)的正向关系越强。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07-2013年A股上市公司作为初选样本,并对样本做如下处理:(1)剔除了金融、保险类上市公司样本;(2)剔除变量存在缺失的上市公司样本;(3)剔除实际控制人不详的上市公司样本,实际控制人是指上市公司股权比例最大的最终股东。本文需判断上市公司最终控制人是否为政府,因此对于上市公司披露的终极控制人资料无法确定是政府控制还是非政府控制的公司予以剔除;(4)剔除当年ST或PT的公司年度样本。最终本文得到12 435个有效的公司年度数据,其中,高管网络数据根据上市公司年报披露的高管信息手工收集整理而得,所有数据来源于CSMAR上市公司数据库。对有明显异常值的连续变量在1%水平上进行了Winsorize缩尾处理。

(二)检验模型和变量设定

1.模型构建

为了检验假设1,本文运行如下的逻辑回归模型:

Opinion=β0+β1CS+β2FNET+β3LAW+γ1Size+γ2Lev+γ3ROA+γ4SOE+γ5First+

γ6Growth+γ7OCF+γ8Liquid+γ9Rec+γ10Inv+γ10+kYeark+γ16+jIndustryj+ε(1)

为了检验假设 2,本文运行如下的多元回归模型:

Auditfee=β0+β1CS+β2FNET+β3LAW+γ1Size+γ2Lev+γ3ROA+γ4SOE+γ5First+

γ6Growth+γ7OCF+γ8Liquid+γ9Rec+γ10Inv+γ10+kYeark+γ16+jIndustryj+ε(2)

为了检验假设3,本文运行如下的回归模型:

Opinion=β0+β1CS+β2FNET+β3LAW+β4CS*LAW+β5FNET*LAW+γ1Size+γ2Lev+γ3ROA+

γ4SOE+γ5First+

γ6Growth+γ7OCF+γ8Liquid+γ9Rec+γ10Inv+

γ10+kYeark+γ16+jIndustryj+ε(3)

Auditfee=β0+β1CS+β2FNET+β3Law+β4CS*LAW+β5FNET*LAW+γ1Size+γ2Lev+

γ3ROA+γ4SOE+γ5First+

γ6Growth+γ7OCF+γ8Liquid+γ9Rec+γ10Inv+γ10+kYeark+

γ16+jIndustryj+ε(4)

2.变量定义

(1)被解释变量――外部审计监督。

审计意见(Opinion):公司是否获得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

审计收费(Audit fee):上市公司当年境内审计费用取自然对数。

(2)解释变量。

高管网络指标旨在衡量企业在商业网络中拥有的获取技术创新资源的能力,包括企业连锁高管规模(CS)和连锁上市公司数(FNET)。本文借鉴Mintz和Schwartz\[42\]、Stokman等\[43\]和Khwaja等\[44\],具体计算为一个公司所有直接在其他上市公司管理层任职的高管数量(CS)和管理层任职直接形成网络的上市公司数量(FNET)。如图1所示,A公司拥有3个直接关联的上市公司网络,即CS为5,FNET为3。

图1高管网络结构示意图

(3)控制变量。

参考已有文献\[6,24\],本文在模型中控制了以下影响外部审计监督关键因素:Size表示公司规模,Lev表示资产负债率,ROA表示公司业绩,First表示股权结构,Growth表示企业成长性,Liquid表示企业资产流动性,OCF表示企业经营现金流,Rec表示企业应收账款规模,Inv表示存货规模等。本文还控制了年度和行业固定效应。具体变量定义见表1。

四、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描述统计

表2报告了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由表2可见,审计意见(Opinion)均值为0.960,说明大部分公司可以获得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审计费用(Audit fee)均值为13.31,其最小值(12.21)和最大值(15.38)表明上市公司间的审计费用存在较大差异。公司连锁高管人数(CS)与连锁上市公司数(FNET)的标准差都比较大,说明样本公司间存在很大差异。法制健全程度(Law)的均值为8.980,标准差较小,说明样本公司的法制健全程度相对较高。其他控制变量Size、Lev、ROA等描述性结果也与现实相符。

表3列示了各主要变量(因、自变量)相关系数,审计意见与高管网络显著负相关;而审计费用与高管网络显著正相关,与假设1、2相符,单变量检验结果支持我们的假设。

表1变量定义

(二)回归结果及分析(表4)

表4报告了高管网络规模与审计意见、审计收费之间的回归结果。根据列(1)、(2)的回归结果,审计意见与高管网络规模(公司连锁高管人数、连锁上市公司数)在1%水平上显著负相关,即高管网络规模越小,公司越有可能获得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与假设1相符。根据列(3)、(4)的回归结果,审计收费与高管网络规模(公司连锁高管人数、连锁上市公司数)在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即高管网络规模越大,审计收费会越高,与假设2相符。控制变量方面,Size、ROA对审计意见和审计收费的系数在1%水平上都显著为正,表明公司规模越大、资产收益率越高,越有可能获得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审计费用会越高;Lev对审计意见的回归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为负,对审计收费的回归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即公司财务杠杆越高,获得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越低,而面临的审计收费越高;OCF对审计意见的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为负,说明公司的经营现金流越大,越不可能获得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Liquid和Inv对审计意见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而对审计收费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即公司的流动性越强、存货规模越大,越有可能获得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审计收费会越低。

表5报告了法律环境、高管网络与审计意见、审计收费之间的回归结果。根据列(1)、(2)的回归结果,公司所在地区的法制健全程度与高管网络规模对审计意见的交互影响在1%和10%水平上显著负相关。即

表5法律环境、高管网络与外部审计监督(意见、收费)的回归结果

注:*** p<0.01,** p<0.05,*p<0.1,括号内为p值。

在法制健全的地区,公司连锁高管网络规模越小,更加有可能获得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而公司高管连锁规模越大,则更可能获得“不清洁”审计意见,验证了假设3。这说明法律制度的健全与完善确实可以提升外部审计监督质量。列(3)、(4)引入公司所在地区的法制健全程度交互后,高管网络规模与公司的审计费用正相关关系更强,其中连锁高管网络规模(CS)的交互项在1%水平显著正相关,公司连锁规模(FNET)的交互项系数为正但不显著,即法制的健全程度对公司高管网络规模与审计收费的调节影响不稳定,这可能是因为公司连锁规模衡量高管网络是基于公司数量层面,多位高管在同一家企业任职的影响被不当削弱,不能很好反映公司的高管网络能力,间接验证了假设3。这说明法律制度的健全与完善确实可以提升外部审计监督质量。

(三)稳健性检验(表6、表7)

表6基于关联分组的高管网络与外部审计监督的回归结果

为了保证研究结论的稳健性,本文考察企业关联程度是否会影响我们的发现。通过设定虚拟变量GL,即高管网络的公司间系关联企业的,则GL定义为1,重新对主回归进行检验,表6显示高管网络与关联变量(CS*GL、FNET*GL)交乘后,对审计意见是显著正相关,对审计费用是显著负相关;而表7显示高管网络与法律健全程度和关联变量(CS*Law*GL、FNET*Law*GL)交乘后,对审计意见是显著正相关,对审计费用是显著负相关,说明关联企业效应显著弱于非关联企业,符合我们的预期,表明企业是否属于关联企业的敏感性分析不会对本文结论产生实质性影响,本文结论具有较好的稳健性。

表7基于关联分组的法律环境、高管网络与外部审计监督的回归结果

五、结语

关于企业社会关系网络的研究通常认为,社会关系网络可以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性和优化资源配置,即企业社会关系网络对企业经济效率的影响通常是正面的。本文基于企业高管网络对外部审计监督质量的检验发现,企业高管网络规模越大,越有可能获得非标审计意见,承担的审计费用越高,而外部法律环境对高管网络关系与外部审计监督质量之间的关系有加强作用。该结论与已有研究企业社会关系网络的正面作用相统一,企业高管一旦形成较为复杂的网络关系,其多重任职身份,可能会对其联结企业保持高度的警惕,而现行法律法规对此类兼职现象的规定尚未完善;与此同时,对于高管网络大的企业,由于企业规模较大、业务复杂,审计师为了规避因审计失败导致的诉讼风险和降低恢复名誉的潜在成本,必然会提升审计质量,即提高给出非标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和审计费用。本文的结论表明,在约束与监管公司经济行为、提升内部治理效率方面,非正式制度也是正式制度的有效补充。

本研究局限在于:本文考察高管网络与外部审计监督之间的关系,外部审计监督质量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公司自身行为(如经营、投资、融资等),而这些方面及其隐含的风险是决定外部审计监督的关键因素,未来将进一步检验高管网络与这些方面的关系;由于高管网络有多种衡量方式,本文采用最常见的两种,但这并不表示其他衡量指标也能获得相同的结论,通过设计多种衡量指标或许可以发现更为有趣的话题和结果,有待未来继续推进。

参考文献:

\[1\] JENSEN M,MECKLING W.A theory of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76,3(4):305-360.

\[2\] 徐浩萍.会计盈余管理与独立审计质量\[J\].会计研究,2004(1):44-49.

\[3\] FAN JPH, WONG T J.Do external auditors perform a corporate governance role in emerging markets? Evidence from East Asia \[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5,43(1):35-72.

\[4\] 雷光勇,李书锋,王秀娟.政治关联、审计师与公司价值\[J\].管理世界,2009(7):145-155.

\[5\] 金鑫,雷光勇.审计监督、最终控制人性质与税收激进度\[J\].审计研究,2011(5):98-106.

\[6\] 伍利娜.审计定价影响因素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首次审计费用披露的证据\[J\].中国会计评论,2003(1):113-128.

\[7\] 漆江娜,陈慧霖,张阳.事务所规模・品牌・价格与审计质量――国际“四大”中国审计市场收费与质量研究\[J\].审计研究,2004(3):59-65.

\[8\] 杜兴强,郭剑花.审计师变更与审计意见购买:一项经验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11):101-112.

\[9\] 叶琼燕,于忠泊.审计师个人特征与审计质量\[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2):117-124.

\[10\] 陈智,徐泓.审计师行业专长、品牌声誉与审计费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7):114-124.

\[11\] HWANG B H,KIM S.It pays to have friends \[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9,93(1):138-158.

\[12\] 陈仕华,马超.连锁董事联结与会计师事务所选择\[J\].审计研究,2012(2):75-81.

\[13\] HAMBRICK D,MASON P.Upper Echelons:The organization as a reflection of its top managers\[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4,9(2):193-206.

\[14\] NAHAPIET J,GHOSHAL S.Social capital,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the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8,23(2):242-266.

\[15\] SCHMIDT B.Costs and benefits of “friendly” boards during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R\].EFA 2009 Bergen Meetings Paper,2009.

\[16\] COHEN J R,GAYNOR L M,HOLDERWEBB L.Management’s discussion and analysis:Implications for audit practice and research\[J\].Current Issues in Auditing,2008,2(2):A26-A35.

\[17\] BIZJAK J,LEMMON M,WHITBY R.Option backdating and board interlocks\[J\].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2009,22(11):4821-4847.

\[18\] FRACASSI C,TATE G.External networking and internal firm governance\[J\].Journal of Finance,2012,67(1):153-194.

\[19\] 田利军.审计意见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6):116-122.

\[20\] 李晓慧,吴雅楠,李昭t.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及其未来研究机会――基于会计师事务所视角的文献综述\[J\].会计与经济研究,2012(4):56-65.

\[21\] LENNOX C.Management ownership and audit firm size\[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2005,22(1):205-227.

\[22\] 伍利娜,朱春艳.股权分置改革的审计治理效应\[J\].审计研究,2010(5):73-81.

\[23\] 申慧慧.环境不确定性对盈余管理的影响\[J\].审计研究,2010(1):89-96.

\[24\] 薄仙慧,吴联生.盈余管理、信息风险与审计意见\[J\].审计研究,2011(1):90-97.

\[25\] 陆正飞,王春飞,伍利娜.制度变迁、集团客户重要性与非标准审计意见\[J\].会计研究,2012(10):71-78.

\[26\] 王成方,叶若慧,于富生.审计意见、政治关联与高管变更\[J\].会计与经济研究,2012(5):42-48.

\[27\] SIMUNIC D.The pricing of audit services:Theory and evidence\[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80:161-190.

\[28\] FRANCIS J R.The effect of audit firm size on audit prices: A study of the australian market\[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84,6(2):133-151.

\[29\] FRANCIS J R,STOKES D J.Audit prices,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and scale economies:Further evidence from the Australian market\[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86,24(2):77-110.

\[30\] ANDERSON T,ZGHAL D.The pricing of audit services: Further evidence from the Canadian market\[J\].Accounting and Business Research,1994,24:195-207.

\[31\] JOHNSON E,WALKER K,WESTERGAARD E.Supplier concentration and pricing of audit services in NewZealand\[J\].Auditing:A Journal of Practice & Theory,1995,14(2):74-89.

\[32\] 王兵,辛清泉.分所审计是否影响审计质量和审计收费?\[J\].审计研究,2010(2):70-76.

\[33\] 张宜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收费的影响因素――基于中国内地在美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11(12):70-77.

\[34\] 伍利娜,王春飞,陆正飞.企业集团统一审计能降低审计收费吗\[J\].审计研究,2012(1):69-77.

\[35\] 朱松,陈关亭.会计稳健性与审计收费:基于审计风险控制策略的分析\[J\].审计研究,2012(1):87-95.

\[36\] 张天舒,黄俊.金融危机下审计收费风险溢价的研究\[J\].会计研究,2013(5):81-86.

\[37\] 郭颖文.审计任期异常审计费用和审计意见――来自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会计与经济研究, 2014(1):62-77.

\[38\] 卢昌崇,陈仕华.断裂联结重构:连锁董事及其组织功能\[J\].管理世界,2009(5):152-165.

\[39\] FRANCIS J R,WANG D.The joint effect of investor protection and Big 4 audits on earnings quality around the world \[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2008,25(1):157-200.

\[40\] NEWMAN P,PATTERSON E,SMITH R.The role of auditing in investor protection\[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5,80(January):289-313.

\[41\] 樊纲,王小鲁,朱恒鹏.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相对进程2011年报告\[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42\] MINTZ B,SCHWARTZ M.The power structure of American business\[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5.

\[43\] STOKMAN F,ZIEGLER R,SCOTT works of corporate power:An analysis of ten countries\[M\].Cambridge:Polity Press,1985.

\[44\] KHWAJA A I,MIAN A,QAMAR A.The value of business networks\[R\].Harvard University,Working Paper,2008.

Legal environment, managerial network, and external audit supervision

YUN Junli1, JIN Xin2

(1. Shanghai Lix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Shanghai 201620, P. R. China;

2.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14, P. R. China)

Abstr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