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智能化发展论文范文

智能化发展论文范文

智能化发展论文

智能化发展论文范文第1篇

我国早在20世纪末期和21世纪初期就开始智能化家具方面的研究和开发,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在科研和技术上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通过在知网上对以“智能化”和“家具”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可以看在早在1995年就有相关学者对智能化家具进行了研究。从1995年至今,我国在智能化家具方面的研究可查的已经有将近100篇之多,其中还不包括专著等文献资料。此外,在智能化家具设计开发上现今也却了一定的成就。如有些家具生产商和设计人员设计出了具有自动加热与保温的功能餐桌;可以自动调节温度、角度的高度指标的床类家具;能对婴儿尿床时立即发出警报的婴儿床等。从整体来看,我国的家具智能化设计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产品技术含量低、可以实现的智能功能少、安全性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普及型和个性化发展方向还有待摸索。

2智能化家具设计的多元化发展方向

2.1智能化家具设计向功能性多样化方向发展

统观我国的智能化家具的设计现状还是主要以体现家具的智能化为主。与国外的智能化家具设计相比,在功能性多样化的体现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国智能化家具设计的多元化发展的方向基本的一点即是实现设计上的多样化功能。不仅要体现智能化家具的某一项功能,还要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进行多种功能共同实现的目标。如智能化的灯具在设计时可以通过不同的技术手段间的融合来达到自动开关、自动控制光照强度以及自动控制局部范围内的温度等多项功能的实现;智能化餐桌通过多元化设计同时实现满足不同数量的人使用和对餐桌上的食物进行保温等多项功能的。

2.2智能化家具设计向普及化方向发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智能化家具的受众已经不仅仅限于某些富裕的群体,它也开始进入寻常的百姓家。它的消费群体开始向普通的人民大众转移,那么对于文化程度处于中等水平的普通大众来说,智能化家具设计中的高的科技含量往往使他们望而却步,对其使用技术难以熟练掌握。所以,智能化家具设计的一个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即使促进它的普及性。这需要设计人员在对智能化家具进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使用者和所使用的场合,确保家具的可接受程度和便于操作性。

2.3智能化家具设计向安全性方向发展

如前文所述,智能化家具的组成都是一些与电相关的元件,一些运行型的家具也需要电来支撑和某些金属或者材质来构成。这些动力系统或原料在智能化家具设计中的应用就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智能化家具使用的危险性。故而,在设计人员对智能化家具进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使用者在使用家具时的安全性,将电路控制在安全电压范围之内,并要在绝缘和接地方面做到很好的防护措施;必须有过载和漏电保护装置及良好的散热措施;在设计时还要考虑到当使用不当时,要将缓冲装置和自动停机等功能考虑到设计中去。

2.4智能化家具设计向个性化方向发展

智能化家具设计向个性化方向发展主要是针对社会上某些群体而言的,如老人和儿童以及一些特殊群体等,设计人员对智能化家具进行设计时要针对这些群体设计出具有一定针对性,能够体现个性化服务和个性化专长的特点。如针对老人和儿童设计的具备一定监管、娱乐、安居和护理特性的桌案类、坐卧类等智能化家具。

3结论

智能化发展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智能化住宅;问题;数字化社区;前景

1智能化住宅概念

智能化住宅的概念,最初是从智能大厦的基本含义中延伸和发展而来的。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际社会把智能大厦的概念推向住宅,形成了“智能住宅(SMARTHOME)”的概念,而国内则随着智能大厦的发展,结合本国居民小区发展的实际情况,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提出“智能化小区”的新理念。

2住宅小区智能系统基本功能要求及技术要求

2.1住宅小区智能系统基本功能要求

住宅小区智能系统应该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基本功能要求。安全防卫,如:电子巡更、对讲(可视)与门禁控制、防盗报警等;物业服务与管理,如:物业管理综合信息服务、远程抄收与管理等;信息网络与布线,如:开关控制量传递、模拟计量数据传送、程控数字交换等;家庭智能化,如:家电智能控制、室内人工环境调控等。

2.2住宅小区智能系统基本技术要求

(1)先进性。住宅是一个使用寿命较长的大件商品,在选择智能化系统技术与设备时,要充分考虑一定的超前性,避免过早淘汰。

(2)成熟可靠性。在考虑先进性的同时,要注意技术的成熟性和可靠性,保证运行稳定和可靠。

(3)开放和兼容性。无论是系统设备网络拓扑结构,还是操作软件应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和兼容性,避免因硬件种类多而采用多种网络操作系统给系统集成和应用带来困难。

(4)升级性。随着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住宅小区智能系统的规模、功能与技术水平将会不断提高,用户的需求也会不断变化,住宅小区智能系统应充分考虑未来拓展的可能性及服务水平升级发展的需要。

3智能化住宅小区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智能化住宅小区的发展现状

自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出现了“智能化住宅小区”的新理念之后,国内的智能化小区建设才逐渐发展起来。但与国际社会相比,国内的智能化住宅小区建设起步较晚,人们对智能化小区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够深入,技术开发也还远远不足,大多相关产品的开发还主要是单一功能专用产品。

目前国内智能化小区的建设由于受各地之间经济水平差别的影响及居民的经济能力差异,多数的居民小区开发仍停留在科技含量较低的水平,所谓“智能化”,在更多的成份上还仅限于一种炒作。

3.2智能化住宅小区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1)开发商盲目追求先进或片面追求低成本。

个别项目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盲目追求智能化系统的高档次、全覆盖,过分强调了智能化系统的作用,忽视了中国的文化背景和人们的实际生活水平,超出了业主的功能需求。相反,有些项目将智能化系统看作是额外开支,片面追求建筑低成本,造成智能系统成了摆设。

(2)智能化住宅小区没有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

住宅最要紧的是居住的舒适方便程度,小区建设应当在这方面多下功夫,而不能将其延伸为高度自动化和现代化的办公室,因此,物业管理和社区服务的智能化应是小区智能化的重点。也有些智能小区过分强调安防,安装了太多的摄像机,使小区居民感觉个人隐私得不到必要的保护和尊重。

(3)从业队伍不够专业。

设计部门对智能化产品的了解不够全面,对智能化设计的技术方法和经验不够成熟,尤其在系统集成方面较弱,还需要产品厂家和系统集成商的支持;开发商缺乏对总体集成和系统更新与扩展的考虑,往往边招标、边设计、边施工、边修改,造成返工、浪费严重;施工队伍素质较差,缺乏经过正规训练、经验丰富的施工人员,造成施工效率低;物业管理公司缺乏管理智能化住宅的经验,以及管理层次与能力低下,造成后期管理的一系列问题。

(4)要从管理入手,解决好有关行业间的谐调问题。

智能化产业是个跨多个行业的项目,涉及消防、邮电、安保、自动控制、公共卫生等多个部门,从立项、设计、施工、装饰、物业管理,跨过的行业大多都是法规、标准各自独立。要想解决好这个问题,必须人管理入手,在相关部门间做好协调,在跨行业的管理问题上加强联络和协商,制定跨部门的管理规定,共同探讨发展的课题,促进行业的进步。同时,还需要提高行业自律,提升自身业务水平,使小区的智能化功能得到充分利用。

(5)太阳能及环境能源的利用技术研究有待提高。

随着地球不可再生资源的日益匮乏,应加强节能技术、生态技术、环境效应等技术与材料的研究与应用,智能设备

与智能房屋相互适应的设计与技术的研究,使智能住宅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4发展前景:从智能化社区到数字化社区

人类已经进入了数字化、信息化时代,无孔不入的数字化信息,不仅改变着人们工作、商务的模式,也开始全面改变人们生活的观念,因此,数字化社区的概念便应运而生,成为比智能化社区更高的社区形式

所谓数字化社区,就是通过数字化信息将管理、服务的提供者与每个住户实现有机连接的社区。这种数字化的网络系统,使社会化信息提供者、社区的管理者与住户之间可以实时地进行各种形式的信息交互,由于现代网络浏览器的先进性以及多态的表现性,加上各种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从而营造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虚拟社区。数字化社区是由于有一个数字化的平台,数字化社区比传统社区的提供更加有效的管理、更加丰富的文化、更加全面的服务。未来的数字化社区应向以下三个方向发展。

数字化社区成为人文社区。当各种类型的“数字社区”都建好以后,应该从为数字文化发展构建良好的人文生态环境入手,提炼数字化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并使人文精神成为人们在数字化世界生存与交往的精神支柱,成为数字化时代的主旋律。同时,还应不断加强居民的人文教育,提升居民的人文素质、培育人文精神,以更好地构建适应人类生存与交往的“数字人文社会”,并使之与现实的“人文社会”形成良好的互动。

数字化社区成为科技社区。数字化社区应该是一个设施齐全、环境优雅、有利工作、方便生活、且具有高尚文化品位和科技水平的社会基层区域,这就不仅对政府构建信息化平台和控制管理平台、提供物业服务和信息资讯服务等提出了要求,也对社区居民的科技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政府应以数字化社区建设为契机,将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渗透、融入到数字化社区的建设,加快科学技术普及的力度。

数字化社区成为绿色社区。“绿色社区”不但是指社区内环境的绿化美化,而更多强调的是社区的环保、节能等生态效应。一个没有环保意识的社区在未来的建设中是没有生存余地的,因此数字社区要左手抓信息化,右手抓生态,同时还要有节能指标体系和技术政策作指导,只有这样数字化社区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高鹏.谈智能化小区[J].中国智能建筑信息网,2004,(5).

[2]秦保根.智能住宅小区建设初探[J].广东通信技术,2001,(5).

智能化发展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DSS;智能化;知识获取

一、引言

随着Internet和多媒体技术等的飞速发展,制造业也朝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集成化、柔性化的方向发展,并由此涌现了各种先进制造概念与模式,如敏捷制造、虚拟制造、绿色制造、虚拟样机、动态联盟、企业重组等等。它们的共同之处是其整个过程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不仅与设计制造技术有关,也与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经营管理与决策系统技术、现代管理技术等相融合,是新兴的多学科交叉领域。

因此,必须采用跨越式发展的方式,融合信息技术、现代管理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制造技术,从系统管理、产品开发设计方法/技术与技术装备等诸方面采取综合措施,为了支持现代制造业的整个组织管理决策过程,迫切需要研究和开发新一代的DSS。

本文就是在介绍当前DSS发展概况的基础上,根据现代制造模式的特点,研究了面向现代制造领域的DSS应具备的功能、结构、协调机制、系统层次与实现方式,最后展望了其发展方向。

二、DSS发展现状

DSS从其产生以来,其发展已从最初仅通过交互技术辅助管理者对半结构化问题进行管理一直到运算学、决策学及各种AI技术渗透到其中的各种实用DSS出现,其应用涉及到多个领域,并成为信息系统领域内的热点之一。但是传统DSS投入应用的成功实例并不多,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基于传统DBMS的DSS只能提供辅助决策过程中的数据级支持,而现实决策所需的数据却往往是分布、异构的;另一方面是实际中大多DSS的应用对决策者有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有专业领域知识也要有较高的DSS构模知识;因此针对不同的社会需求,提出了多种类型的DSS,有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分布式决策支持系统、群体决策支持系统、组织决策支持系统、自适应决策支持系统、战略决策支持系统等等,这些系统的提出与实现,各自适用于不同的场合,都在不同程度上满足了新的决策形势的需求。以下将对当前最主要的几种DSS发展加以概括论述。

2.1分布与群体决策支持系统

分布决策支持系统(DistributedDecisionSupportSystem,DDSS)与群体决策支持系统GroupDecisionSupportSystem,GDSS)均是八十年代来DSS研究与应用的热门方向,满足在制造业发展虚拟企业、网络化制造的需求。其中DDSS是对传统集中式DSS的扩展,是分布决策、分布系统、分布支持三位一体的结晶。GDSS则是面向群体活动的,它为群体活动提供沟通支持、模型支持及机器诱导的沟通模式3个层次的支持。GDSS与DDSS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前者是对个体决策支持系统的扩展,后者则是相对于集中式DSS而言的,两者研究的重点和关注的焦点有所不同。GDSS对群体决策的支持既可是集中式决策,又可是分布式决策。但通常情况下,群体决策是在分布环境下实施的,这就决定了GDSS与DDSS有着非同寻常的联系。GDSS大多采用分布式和分散式结构,系统支持“水平方向”分布式处理,即支持对数据对象的远距离操作;系统还支持“垂直方向”的分散式处理,即通过在用户和各应用层之间的接口,来实现各个应用领域的功能。

DDSS与GDSS的这种特性使其在企业动态联盟、网络化制造、CSCW、医疗等领域得到了充分的应用。有学者就针对企业动态联盟开发了一个决策支持系统,该群体决策支持系统采用开放式体系结构,既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以与AVE组织建立辅助工具联合使用。整个系统可根据具体AVE问题建立不同类型的决策模型与决策知识,并通过决策支持系统通用开发工具定义各类决策功能对象,从而添加进系统,形成针对某类制造企业的部分通用AVE组织管理群体智能决策支持系统。而且系统的决策模型、知识与参考模型库亦将随着时间的增加不断扩充,适合基于Internet的计算机协同工作环境进行群体决策,为建立动态联盟的动态组织管理全过程提供问题求解与决策支持。

2.2组织决策支持系统ODSS

组织决策支持系统(OrganizationalDecisionSupportSystem,ODSS)是针对目前的多人规模管理决策活动已不可能或不便于用集中方式进行而产生的,它要求在更高的决策层和更复杂的决策环境下得到计算机的支持。对ODSS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但可通过其规模与其它类型的DSS区别开来,并且在要求上也与其它形式的DSS不同,它支持一个组织中多个不同功能领域和不同层次的决策任务,而非关注于针对一个决策问题的单个决策者或一个决策组。ODSS主要是在分布式环境中,用户可以通过系统从不同区域独立、并行对其他用户进行访问、交流。

一般说来,ODSS应具有如下特征:1同时涉及公共数据和私有数据,同时涉及公共模型和私有模型;2一个ODSS可以跨越多个组织部门;3注重对决策者的内容支持(即提供分析工具帮助决策者进行问题分析),也注重对决策者的过程支持(即创建决策分析环境,支持决策者完成其决策过程中的各种活动);4打破功能领域;5打破递阶层次;6有一组支持信息/过程任务的工具包,依赖计算机技术。

ODSS的上述特征使其在制造领域及CSCW领域中的得到了重视与应用。目前面向机械制造领域的ODSS的研究重点在于,根据当前网络协同设计特性,将Agent技术的分布式智能控制方法与ODSS的分布特性结合起来,利用多智能体系统适于求解功能或地理上分布的复杂问题和问题求解及推理中出现的有争议的问题特点,来完成异地协同设计与制造的协作策略、知识共享和冲突消解等问题,提高整个ODSS的智能化程度,以适应于当前网络化、分布式的计算环境。如通过采用Agent封装、改造和扩展原有决策支持系统的问题部件、数据部件和模型部件,使整个系统具有更高的柔性。

2.3自适应决策支持系统

自适应决策支持系统(AdaptiveDecisionSupportSystem,ADSS)是针对信息时代多变、动态的决策环境而产生的,它将传统面向静态、线性和渐变市场环境的DSS扩展为面向动态、非线性和突变的决策环境的支持系统,用户可根据动态环境的变化按自己的需求自动或半自动地调整系统的结构、功能或接口。对ADSS研究主要从自适应用户接口设计、自适应模型或领域知识库的设计、在线帮助系统与DSS的自适应设计四个方面进行,其中问题领域知识库的建立是ADSS成功与否的关键,它使整个系统具有了自学习功能,可以自动获取或提练决策所需的知识。对此,必须给问题处理模块配备一种学习方法或在现有DSS模型上再增加一个自学习构件。归纳学习策略是其中最有希望的一种学习方法,可以通过它从大量实例、模拟结果或历史事例中归纳得到所需知识。此外,神经网络、基于事例的推理等多种知识获取方法的采用也将使系统更具适应性。

市场环境变化及产品开发过程是混沌的,因此有学者提出一种支持先进制造模式的基于自组织的决策模式及决策支持系统,系统以协同论和分形理论等自组织理论为基础,具有自学习、自适应、自身动态重组、适应混沌环境的能力。从而使企业在湍流、混沌的复杂非平衡环境下,适时、快速地设计新产品、重构制造系统,再造经营过程。

2.4基于数据仓库的DSS

在制造领域中,产品开发需要全面的、大量的信息,包括需求信息、竞争情报、管理信息、产品数据等等,并且很多信息要从分布、异构的海量数据中挖掘而得,传统的DBMS难以满足这一需求。因此基于数据仓库(DataWarehouse,DW)的DSS应运而生。数据仓库系统作为面向主题的、集成的、在一定周期内保持稳定的、随时间变化的,用以支持企业或组织决策分析的数据的集合,可将来自各个数据库的信息进行集成,从事物的历史和发展的角度来组织和存储数据,供用户进行数据分析,并辅助决策支持,为决策者提供有用的决策支持信息与知识。数据仓库技术不是一种单一的技术或软件,它融合了数据库理论、统计学、数据可视化和人工智能技术等多项研究领域,在大量数据中发现有价值的知识,用于决策支持和预测未来。因此基于这一技术的决策支持系统为决策支持系统提供了可取的数据组织方式、为决策人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工具,能有力地推动决策的现代化进程。

基于数据仓库理论与技术的DSS的研究与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已得到了众多学者的重视,其主要研究课题包括:①DW技术在DSS系统建立中的应用以及基于DW的DSS的结构框架;②采用何种数据挖掘技术或知识发现方法来增强DSS的知识源;③DSS中的DW的数据组织与设计及DW管理系统的设计。总的说来,基于DW的DSS的研究重点是如何利用DW及相关技术来发现知识以及如何向用户解释和表达知识,为决策支持提供更有力的数据支持,有效地克服传统DSS数据管理难与忽视历史数据等问题。

2.5其它类型的DSS

DSS还有多种其它的形式,但它们均是从某个方面或某个过程出发对传统DSS进行改进而得到的,较出名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IntelligentDecisionSupportSystem,IDSS),另外还有支持高层决策的战略决策支持系统(SDSS)、决策支持中心(DSC)、执行信息系统(ExecutiveInformationSystem,EIS)、强调激发决策者灵感与创造力的积极型决策支持系统(ActiveDSS)等等;而从技术方面则注重引入Agent技术或群件、组件技术将各种形式的决策支持系统扩展为面向Intranet/Internet的DSS。

三、进一步研究方向

综上所述,DSS研究走过二十几年的历程,目前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结合现代制造业与当前DSS的发展概况,笔者认为DSS及其相关领域将结合计算机网络、AI等领域的新发展,向着以下方向发展:

1)在Inter/Intranet环境下,体系结构朝着分布、分层、并行的三层结构方向发展。为了满足虚拟企业敏捷度要求并符合合作企业高度自治的特点,系统应具有较强的模型重组能力,并且各个决策单元可以独立工作,也可在求解过程中动态组合。系统的知识子系统可对整个系统进行协调、管理、控制和冲突消解,整个系统具有良好的可扩充性、可修改性。

2)随着决策环境的越趋复杂,一方面需进一步提高DSS本身的智能,另一方面人机合作和人人交流将是进行系统开发的重点;并且在一定时期内,重点应将DSS的基于逻辑和符号处理的理性决策能力与人类的直觉决策能力相融合,充分发挥人机各自优势来解决复杂决策问题;

3)鉴于充足的数据源是DSS有效发挥作用的基础,各地分布、异构知识源的获取、表达、管理与应用将成为研究重点。整个系统应支持多种知识表达方法和推理方法,支持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共存,将目前基于模型和数据库的DSS从过去仅将“数据”视为数值转移到支持建立基本文档的DSS。需要集成DW、DM与OLAP及其它KDD知识获取方法,将各类分布、异构的知识源集成起来,为决策者提供各种类型的、有效的数据分析,起到决策支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肖人彬,罗云峰,费奇.决策支持系统发展的新阶段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1:47~49

2.G.R.RaoandM.Turoff.Ahypermedia-basedgroupdecisionsupportsystemtosupportcollaborativemedicaldecision-making.

3.徐晓飞,战德臣,叶丹等.动态联盟的建立及其集成支撑环境.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1998,1:9~12

4.T.K.Sen,L.J.Moore,T.J.Hess.AnorganizationaldecisionsupportsystemformanagingtheDOEhazardouswastecleanupprogram.

5.董志斌,吴启迪,严隽薇.一种基于多智能体的ODSS的设计与实现.微型电脑应用,2000,16(6):5~8

6.Ta-TaoChuangandS.B.Yadav.Thedevelopmentofanadaptivedecisionsupportsystem

7.任守榘,张蕾,刘祖照.基于自组织的决策模式及决策支持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2000,6(3):60~66

8.谢榕.基于数据仓库的决策支持系统框架.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0,4:27~30

9.胡彦.基于数据仓库的决策支持工具的比较研究.计算机应用,2000,20(6):20~23

智能化发展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多元智能理论;运用

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通过触觉、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激活各种智能,整体感知课文以及认识周围世界事物的多种特征;通过特定情景的设计让学生体验情感,调节并强化认识活动,以达到智能的沟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传授学习方法和策略,把智能开发与教学重点结合起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智能特长,发展潜能;通过多元化的教学评估促进学生综合地运用多种智能,使每个学生发挥不同学习特长,充满自信地学习。

一、多元智能理论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1.点亮

“读写听说四盏灯”,发展语言智能语言智能是指有效地听、说、读、写的能力,即能运用听说读写进行交流、讨论、解释、评价、鉴赏、创造知识、建构意义以及对语言本身进行反思的能力。语言智能的发展对学生学习其他任何一门科学文化知识都有显著的影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读、写、听、说四盏灯”(洪宗礼语)缺一不可,只有点亮这四盏灯,语文课堂才会生动起来,才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2.加强阅读理解训练,促进逻辑数理智能语文虽属文科,但与数学逻辑智能关系密切,如阅读一本书,产生一些感想,发展一个假设,需要运用数学逻辑智能;检查一个调查统计表,写下一则工作报告,需要运用数学逻辑智能;归纳某个杰出人物的贡献,分析某个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对未来进行预测,均离不开数学逻辑智能。

二、为教学带来启发

1.个体差异

学生中存在的个体差异性是教师在课堂上最应该注意到的问题。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在情感和兴趣方面都产生了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个体化的发展。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让学生身上的每一个特点进行了不同组合,都具有了多样化的特点,以此作为全面发展的优势。语文教师就应该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智能的多样化发展,因材施教结合教学内容促进语文教学的良好发展,帮助那些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发掘他们的潜能,进而发掘他们的学习潜能。教师还可以进行小组学习的方式,为每一个学生创造智能发展的机会。

2.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中对于如何培养教学目标成了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将重视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知识积累,作为能力培养的首要目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将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掌握语文的应用方法,培养其阅读、写作、交际等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多元智能理论的应与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相互结合,将多元智能理论与教学相互结合,实现教学的根本目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应该认清楚学生的发挥不是单一的,他们也具有多元化的思维能力,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将着重于学生多元智能的发掘和开发,促进智能的发展,做到日益提升的效果。

3.教学策略的目的性

多元智能理论提倡因材施教,注重学生智能的平衡发展,根据个人的具体差异性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才能得到智能的全面发展。教学内容应该作为教学策略的基础。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应该在课堂中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制定符合初中生年龄阶段的教学方法,让他们能够更加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久而久之,他们就会更加对课堂产生兴趣,自信心会得到很大的提升。在设计教学方面,教师要选用能针对学生的差异化的习惯和要求,制定出相对应的策略和方针,充分考虑学生的智能结构,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实践、合作、参与等形式完成课堂教学内容的目的。

三、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内容上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是具有导向的作用。传统的教学评价是通过考试和课后作业进行的,该类评价只能看出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掌握和积累,并不能彻底的反映出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智能发展,就要多方面考核学生的综合智能素质。初中语文教学就应该注重到这一点,传统的教学重点在于语言的教学上,并不能很好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特别是语言智能的测评,更不能简单的用学生的考试成绩来测评,还是要考虑到学生智能的差异性,因此可以说明学生的智能是多方面的一种智能组合,对于学生的评价也不能仅仅的限制在学生的学习成果上。

四、多元智能理论的必然性

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必然要求了学习的多元化发展,以探究、合作并且联系生活实际开展学习,强调了多元智能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综合性。多元智能的多元化代替了传统教育的单一性,要求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来获取最大的教学效果,也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根据学生制定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要根据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能力与价值观进行初中语文教学,制定的方针要严格遵守教育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通过学生的学习成果来反应出多元智能化的优势。重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态度,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找到自己的优势,取长补短,把相对较弱的部分进行提升,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化。

五、结语

“多元智能化”代替了“一元智能化”实现了学生的综合性能的发展。初中语文课堂要加强学生听、说、读、写等四个部分,强调语文在生活运用中的重要性,每个学生的智能都各不相同也就形成了教学过程中的难点,这一难点是对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一个挑战,所以教师要在具备完善的教育技能之上,还要掌握最新的教育动态,在教中学,吸取新理论,更新自己的教育意识,开发出更多的新型教育资源,在语文课堂上优化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在于提升弱势智能、强化优势智能、满足学生的各种不同的需求,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发展,为探索出更广阔的语文发展空间做出不断地努力。

参考文献:

[1]李亚琴.论多元智能理论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启示[J].考试周刊,2015(66):31.

智能化发展论文范文第5篇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具有八种智力,而且具有不同的智力发展潜能,该理论为我国园本课程开发提供了有益借鉴。本文从课程设计的角度,探讨其对园本课程开发的启示。课程目标:关注幼儿全面发展;课程内容:注重多元文化整合;课程实施:践行个别化教学;课程评价:评价维度多元化。

关键词

多元智力理论 园本课程 幼儿

一、多元智力理论的基本涵义

在对待“智力”内涵的问题上,传统的智商(IQ)理论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坚持“智力”是这样一种能力:以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以整合方式存在。但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特别是90年代以来,上述两种理论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西方许多心理学家的强烈批评。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当代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在多年的、大量的科学实验研究基础上,在《智力的结构》(Frames of Mind)(1983年出版)一书中对传统智力理论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进行了批评和反驳,并在批判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智力的定义,加德纳认为“智力是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1]他认为,一方面,智力的组合方式是多元的,既可以是某一种独特的能力,也可以是多种能力的组合,因而,每个个体的智力结构都是独特的,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智力强项和弱项;另一方面,各种智力之间是相互独立的,而不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的。他详细具体地阐述了智力的种类和基本性质,首次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关于智力结构的新理论,即多元智力理论(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该智力理论包括言语——语言智力(verbal-linguistic intelligence)、逻辑—数理智力(Logical-mathematical)、视觉—空间智力(Visual-spatial intelligence)、音乐——节奏智力(Musical-rhythmic intelligence)、身体——动觉智力(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交往——交流智力(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自知——自省智力(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等七种智力。加德纳教授在1999年出版的《智力的重构》(Intelligence Reframed)一书中,又对原有的智力结构进行了补充,增加了自然观察智力(naturalist intelligence),从而将多元智力扩展为八种,使多元智力理论更加趋于全面和完善。

二、多元智力理论在园本课程开发中的理论适宜性分析

所谓“园本课程”,是指以幼儿园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过程,即园长、教师、课程专家、幼儿、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幼儿园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等活动的过程。[2]幼儿园课程开发是一项复杂的、连续的、反复的文化整合和课程体系建构的探索过程,是将正确的教育理念和幼儿园教学实际相结合,最终转化为幼儿园教育实践的主要途径之一。

加德纳教授在多元智力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智力观和课程观符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的基本精神。

加德纳教授提出的智力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智力的本质观,即智力在本质上其实是一种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智力的结构观,认为个体智力是以多元化的方式存在的,个体所具有的至少八种智力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但由于各种智力分布的相异性和发展程度的不均衡性,因而每个个体的智力都拥有不同的发展特点,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智力强项和智力弱项;智力的发展观,认为智力是一种心理潜能,个体的先天潜能通过后天文化环境的充分刺激而得到持续发展。对如何使多元智力理论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更好的效果这一问题,加德纳教授曾经提出了诸多具有建设性的观点,形成了比较完整、系统的课程观:“课程目标上,追求正真理解并学以致用;课程内容上,遵循‘少就是多’、‘教核心概念’的原则;课程实施上,提出‘个别化教育’的思想,倡导‘通过多元智力理论来教’,提倡在教学中使用‘课程学徒制’和幼儿博物馆;课程评价上,提出‘与课程一体化的评估’、‘智力展示式评估’等思想”。[3]这些思想与《纲要》所倡导的“关注个别差异,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的精神是一致的。园本课程开发要以《纲要》为指导思想、借鉴多元智力理论、结合中国本土文化和园所实际情况,全方位建构一套适合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

三、多元智力理指导下的园本课程

多元智力理论提出的全新的课程观和智力观,这些新的、符合人类最新认识进展的观点为园本课程开发提供了大量的启示,对园本课程开发提供了理论支持。

(一)课程目标:关注幼儿全面发展

加德纳教授认为,每个个体都至少具有与生俱来的八种智力,人的智力领域是多方面的,不同的智力在智力结构中的发展水平存在着差异性;智力“是一种心理潜能,这种潜能可能被后天环境激活、强化,最终成为一种具有稳定特征的智力”。[4]激烈竞争的社会现实要求每个社会个体必须具有多种能力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加德纳教授指出,学校教育就是要激发每一名学生的多元智力潜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由此,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力理论为我们保证幼儿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支点:幼儿园教育向幼儿展示的智力领域应该是多元的而不是某几个智力领域,是能够在真正意义上保证幼儿全面发展的。

《纲要》也明确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是全面的”,并把教育内容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大领域。因此,幼儿园课程开发要坚持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幼儿园课程目标设置要以幼儿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开发幼儿的各种智力潜能,使幼儿真正成为“自我实现的人”,最终形成“丰满人性”。

(二)课程内容:注重多元文化整合

加德纳教授认为,人的智力领域是多方面的,每一个智力领域都有其独特性;不同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不同,其智力发展水平和发展境况也各不相同。因此,在园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要立足于幼儿的生活世界,注重整合多元文化,营造一个宽松、公平、多元的文化环境,为每个幼儿的发展提供一个自由的空间,让来自各种环境中的幼儿都能够找到自己认同的文化和适合自己发展的条件,使每个幼儿及幼儿的各种智力都得到应有的发展。

根据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力理论的要求,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应从孩子的生活入手,从幼儿园的实际条件出发,结合本土文化环境,尽可能多地搜集幼儿园、家庭、社区等领域的教育资源,并对所搜集到的资源进行有目的地筛选、加工处理,最后根据幼儿教育规律和《纲要》精神加以整合,使这些教育资源的特质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满足幼儿多种智力发展的需要。整合后的幼儿园课程要涵盖:身体—动觉智力、言语—语言智力、交往—交流智力、自知—自省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自然观察智力、音乐—节奏智力等八种或更多种智力领域,形成较为完整的幼儿园课程内容体系。

(三)课程实施:践行个别化教学

加德纳教授认为,每个正常的个体身上都不同程度地拥有八种各自独立的智力,由于这八种智力在每个个体身上的发展水平不同,组合结构也存有差异性,所以,每个个体所体现的智力风格也不同于他人,这就决定了每个个体都拥有不同于他人的智力优势和智力弱势。正是基于这一点,多元智力理论认为,幼儿教育应该认真对待幼儿个体间的差异,实施个别化教学,促使其智力不同层次的发展。反思在传统的幼儿教育观指导下实施“一刀切式”的教育,忽视了幼儿间的个别差异,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他幼儿的智力发展。

因此,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就要求幼儿教师在全面了解幼儿的智力特征的基础上实施个别化教育方式,因材施教,使每个幼儿的智力潜能都得到开发。在个别化教学中,幼儿不仅可以通过老师的指导和帮助获得个别化的学习内容,而且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活动方式获得个别化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经验。

(四)课程评价:评价维度多元化

《纲要》指出,“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经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多元智力理论的智力多元化思想给我们评价课程中的幼儿提供了一种新的多元化评价视角。

1.评价标准多元化。

传统的评价标准“不仅难以反映加德纳所说的幼儿的多方面智力,而且难以对幼儿的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作出客观评价,难以真实、准确地反映幼儿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和创造出各种初步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能力”。[5]多元智能理论对传统的标准化智力测验和幼儿成绩考查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加德纳教授指出仅从单一维度进行测试所得出的分数不足以成为制定教育政策的基础,更理想的做法是同时关注一些分别测量各种能力的评估结果。[6]因此,在幼儿教育评价中,要坚持评价标准多元化理念,避免整齐划一的评价标准。教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评价幼儿,发现幼儿的优势。

2.评价内容多元化。

《纲要》在教育评价中提出了要“全面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防止片面性,尤其是避免只重视知识和技能,忽略情感、社会性和实际能力的倾向”。

传统的智力测验过分强调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的能力,过分强调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和学习经验的强化,忽视了对幼儿的身体——动力智力、交往——交流智力、自知——自省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自然观察智力等智力领域的客观考核。基于多元智力理论来重新审视幼儿园的课程评价,幼儿教师就应该坚信幼儿智力表现是多方面的,注重幼儿智力的多元性,不但要考察幼儿的语言智力和数理逻辑智力,还要考察幼儿的实际操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观察力、自我认知能力等内容,对幼儿进行全方位的评价,最终促进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5][美]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力[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90,184.

[2]陈时见,严仲连.论幼儿园的园本课程开发[J].学前教育研究,2001,(2):27.

智能化发展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3-061-01

在1983年美国著名教育家和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首次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有八种,即:语言智能、逻辑智能、视空间智能、运动智能、节奏智能、交往智能、内省能力和观察智能。这八种智能是每个人都同时拥有的,只是它们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而不是以整合的形式存在。由于这八种智能在每个个体身上的组合不同,因此每个个体之间具有一定的智能差异。人类的各项智能是平等的且相互影响的,并受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该理论对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对语文教学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新的教育理念,转变落后的教育观

以传统智力观为基础的传统教育存在着极大地缺陷,因为他只注重了人的某一部分智力的发展,而忽视了例如口头语言表达、实际动手操作、音乐鉴赏与欣赏、人际沟通与交往等方面智力的发展。这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化的全面发展,与我国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相违背。多元智能理论指,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每个人都拥有多项智能,每一种智能代表着一种独特的思维模式,人们解决问题时都需要运用多种智能,因此每一种智能对人们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这就启示着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树立新的教育理念,确立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智力发展空间的思想,不能只注重学生语言和数理逻辑智能的发展,而要要重视学生每一种智能的发展,以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智力潜能为目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项智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能,这八种智能在每个人身上的表现程度和发展程度是有所不同的。

人的智能只有强弱不同,没有好坏之分,我们不能评价哪些人更聪明,只能说他们各自在哪些方面更突出、更优秀,个体间智力的差异在于智力的不同组合。这启示着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平等地看待每一位学生,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智力特点,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了解学生的特长,针对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智力特点,采取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的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通过给学生适当的鼓励和教育,可以更好的促使学生潜在智能的发展。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三、树立多样化地教学观,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人的八种智能不是均衡发展的,有的人八种智能或多数智能发展得早些,具有较高水平,而有些人八种智能或多数智能发展的较晚,都是初步发展。而且由于每个人的智能结构也各异,导致了学生之间学习兴趣的差异以及学习风格的差别。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多样化,过去那种“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是非常不利于学生智力发展的。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是发展学生多元智能的前提。因此语文教师应树立多样化地教学观,在教学中应该针对学生不同的智能强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使同一内容的知识用不同的方法教给学生,以适应不同学习类型的学生。

通过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不仅增加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培养和发展学生优势智能的同时带动其弱势智能的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树立多元多维的评价观,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策略

评价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能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可以对老师教学进行及时的反馈。但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评价仍采用卷面考试的方式来评价学生,这种评价过于片面,只注重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完全忽视了对学生其他智能的考核。这不但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也影响到了语文教师的教学。因此多元智能理论启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就不能只从单一方面考虑,应该树立多元多维的评价观,积极地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策略,通过多种途径,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全面的评价学生。比如在评价内容方面,可以根据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各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在评价主体方面,可以由老师、学生本人、其他同学和家长来评价;在评价方式上,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

参考文献:

智能化发展论文范文第7篇

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不仅对传统的单元智能理论提出了挑战,而且也正日益广泛地影响着当代的教育理念,不断地渗透到现代教育技术之中。作为计算机技术和教育理论相结合的产物,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也正受到多元智能理论的冲击和洗礼。如何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中运用多元智能理论,使其在实际应用中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各种智能,促进学生装的全面发展,已是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而且必须重视的课题。

1 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及特征

1.1 多元智能的内涵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针对传统的一元化智能理论不足,在1983年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人类至少有8种智能: 语言符号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节奏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加德纳教授对这八种智能作了具体的界定。

语言符号智能是指人们利用语言思维、表达和欣赏语言深层内涵的能力。如作家、诗人、语言学家、演说家、著名节目主持人等就具有较发达的语言智能。

数学逻辑智能是指人们进行计算、量化、思考命题和假设,并进行复杂数学运算的能力。如科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工程师、电脑设计师等就具有较发达的数学逻辑智能。

视觉空间智能是指人们利用三维空间的方式进行思维和操作的能力。如飞行员、建筑师、外科医生、雕塑家、摄影家、画家等就具有较发达的视觉空间智能。

身体运动智能是指人们巧妙地操纵物体和调整身体的技能。如舞蹈家、运动员、外科医生、手工艺术家等就具有较发达的身体运动智能。

音乐节奏智能是指人们敏锐地感知音调、旋律和音色的能力。如作曲家、演奏家、指挥家、乐师、乐评、乐器制造者等就具有较发达的音乐节奏智能。

人际关系智能是指人们能够有效地理解别人和与人交往的能力。如政治家、外交家、卓有成效的教师、心理医生、宗教领袖、成功的销售商等就具有较发达的人际关系智能。

自我认识智能是指人们建构正确自我知觉并善于用这种知识计划和导引自己的人生的能力。如神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等就具有较发达的自我认识智能。

自然观察智能是指人们观察自然界中的各种形态,对物体进行辨认和分类,能够洞察自然或人造系统的能力。如植物学家、生态学家、文物鉴赏家、景观或园林设计师等就具有较发达的自然观察智能。

1.2 多元智能理论的特征

1)整体性。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上述八种智能,而且各种智能之间并非彼此绝对孤立、毫不相干,而是相互作用、以组合的形式发挥作用。只是某些智能的发达程度和智能组合的情况不同而已,且智能经过组合或整合可以在某个方面表现得很突出。这八种智能有机的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人的智能体系,因而这八种智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对人的智能的发挥都有重要的作用。

2)差异性。多元智能理论在强调八种智能的整体性的同时,也承认这八种智能的差异性。加德纳认为,尽管每个人都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能,但由于受各种不同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和制约,它们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组合使每个人的智能各具特点,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3)发展性。加德纳认为,每个人的这八种智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具有极大的可发展性的,每个人都具有将这八种智能发展到极高水平的可能性,都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得到开发和逐步加强。而人的多元智能发展水平的高低关键在于开发,而当代的教育的宗旨正是开发学生的多种智能,并帮助学生发现其智能的特点和业余爱好,促进其全面发展。

4)实践性。加德纳教授修认为智能是在单元或多元文化环境中解决问题并创造一定价值的能力;智能是一整套使人们能够在生活中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智能是人们在发现难题或寻求解决难题的方法时不断积累新知识的能力。从而不难看出,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了智能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突出了其实践性。

5)人文性。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能实质上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学习机会和生理特征相互作用的产物。因而,一个人的智能的形成、发展和实现总和其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个人的智能也必然会体现出各自的人文特征,具有明显的人文性。

2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涵义及特点

2.1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涵义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multimedia 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 software),是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把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媒体综合起来的教学软件。它突破了传统媒体的“线性限制”,以随机性、灵活性、立体化的方式,把信息知识形象、生动地呈现给学习者。它的知识密度大、表现力强,能很好地激发广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作为一种新型的综合教学软件,既是计算机应用领域的一个新的分支,又是教育领域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其特有的优势和特殊的教学效果无疑会对教学思想、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2.2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特点

1)集成性。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中,可以以结点为基本信息单元,通过链和网格的形式把文本、图像、声音、影视、动画等多种信息媒体集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以供学生和教师使用。这样不但可以使软件图文并茂、声形辉映,教学内容生动逼真,具有极丰富的表现力和吸引力,而且也可以利用集成的多种媒体信息来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中较好地体现了多元智能理论的整体特征。

2)灵活性。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它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需要做出反应,适应个性差异,照顾个体已有知识水平,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学;它可以自定步调,允许学生自己控制学习进度;它可以根据学生个体当前的知识水平为其提供难易适度的学习内容;它可以根据学生个体学习风格的不同提供不同的学习方式。因而它也可以根据学生各自不同的智能强势和弱势选择最适合自己进行学习的学习模式进行学习,体现了多元智能理论的差异性特征。

3)动态性。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具有极大的动态性,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动态发展的,它不仅在内容上能动态维护更新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而且还能动态的展现事物的发展过程,从而使学生不但系统的掌握事物发展规律,而且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各种智能,从而较好的体现了多元智能理论的发展特征。

4)交互性。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极大地实现了师生和计算机之间的交互作用。它能根据教学过程的各个具体环节的实际变化的需要,把各个知识点及其场景及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而且能够根据情节变化、学生的适应能力和知识掌握情况,反复调用、反复播放、反复操作;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操作,选择自己喜欢的场景和片断进行模拟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而体现了多元智能理论的实践特征。

5)时代性。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是当今时代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和先进教育理论相结合的产物,就必然会有强烈的时代气息。而且当代教育应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实社会性,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也就应该体现时代特征,以社会和时展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为依据,展现一个社会的时代特色和人文背景,以利于培养学生与社会人文环境相适应的多元智能,从而体现了多元智能理论的人文特征。

3 多元智能理论对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开发的启示

3.1 软件目标多元化

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的教育活动是以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全面、协调发展为宗旨的,与此相适应,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目标也应是多元的。应改革传统软件以提高教学质量获取高分为唯一目标的思想,在设计软件时,既要注重语言知识和数学逻辑知识的传授,更应注重视觉空间、人际交往、自我认识、自然观察、身体运动、音乐节奏等智能的培养。既强调软件的学习助手地位、更应认识到软件作为学生成长伙伴的作用。

3.2软件内容丰富化

为了能实现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培养学生多元智能全面发展的目标,就必须改变传统软件内容单一化的不足,丰富软件内容。在传统的软件中,往往以单个知识点为主要内容,从而导致软件内容单调,很难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更别说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软件内容丰富化,不仅要求软件的知识点应丰富多样,而且要求展现知识点的媒体信息必须多样,即有文本描述,又有声音讲解,即有静态画面展示,又有动态影像播放。软件内容多样化还要求软件知识的呈现模式应该多样化,即要线性展示,又能随机点播,即有自主探索,又有协作学习。从而在内容上为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提供足够的素材和手段。

3.3软件开发多员化

传统的软件开发一般由专业人员进行,然后供给教师和学生使用,即使教师业余自制一些临时软件,往往也仅仅是教材的电子版本。在这种传统的开发模式下,很少考虑到学生自身的因素。而多元智能理论则强调教育以学生为本,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其参与到智能发展的各个环节中,通过学生的亲自参与来培养他们的多元智能。这就提示我们在开发软件的时候,应集中专业人员、教师、学生等各方面的智慧,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让他们都参与到软件的开发活动中来,做到软件开发的多员化。

3.4软件应用情景化

加德纳认为智能在本质上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传统的软件在应用时往往被教师生硬地搬到课堂上,仅仅作为电子黑板来使用,缺少一定的铺垫和相应的情景,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能发挥软件应有的作用。多元智能理论提示我们,学生的各种智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得以培养和强化的,因而要达到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培养学生多元智能的目的,就必须在应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时创造相应的情景,在合适的氛围中应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进行教学和学习,并尽量在软件中为学生创造相应的情景。

3.5软件评价过程化

传统评价观点只注重对结果的评价而忽视了对过程的评价,以最终结果论英雄。然而,学生的成长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对其成长过程中的评价不但能使其反省过去,更重要的是能激励其面对未来。因而,多元智能理论强调评价的过程化,在学生利用软件学习的过程中对其每一步、每一阶段、每一过程都应有相应的评价体系,从而保证对学生的一点一滴的进步进行及时的评价。

智能化发展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大学语文;写作教学;实践教学

长期以来,大学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实践中缺乏一种可资借鉴、可供操作的理论,难以准确地认识大学生的智能结构,普遍缺乏因材施教,制约了学生发展。多元智能理论恰恰为我们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可能。

1.多元智能理论内涵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多元智能主要包括: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智能等。2010年国家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高等教育应“教好每一个学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今天我们国家的大学教育要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非常有必要学习和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创造适合每一名学生的教育。

2.根据学科特点,开发学生多元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教育者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受教育者的不同智能,提供适合每个受教育者个体不同智能的教育需求,进而使受教育者的各种智能得到充分、全面发展和完善。”大学语文教师要根据写作教学特点,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

2.1从学生作品发现其智能结构和智能水平

“我和母亲”话题作文集里,习作《我带给母亲的伤害》表现学生内心的愧疚、自责、懊悔的文字非常真切感人,反映该生自我认知智能较优秀。习作《我和母亲》则洋溢着母女之间亲密无间的至爱亲情,反映了该生较为突出的人际智能。习作《钢琴曲中的母子深情》,记叙的是在作为音乐教师的母亲指教下,苦练钢琴并小有成就的事。该文讲述的故事沉浸在优美的音乐当中,文章反映出该生具有出色的音乐智能。写作教学中,学生从观察和感受生活,搜集和整理材料,到选择和确定主题,构思和谋篇布局,都与其智能结构和水平息息相关。作为语文教师,通过对学生若干次写作过程的细心观察,就能基本掌握每个学生的智能结构,即学生多元智能结构中哪些方面智能发展要好些,哪些方面智能发展尚有不足。教师通过学生作文发现其智能结构和水平,无论对于教育教学还是对于学生自我教育都是大有裨益的。

2.2通过写作教学,优化学生智能结构和智能水平

2.2.1“扬长”与“补短”并重,因材施教

由于每个学生智能结构和智能水平是不同的,所以教师在写作教学指导上,特别要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做到“扬长”与“补短”并重。比如数学—逻辑智能发展不足的学生,逻辑推理、科学分析方面的能力较低,在写作事理说明文和议论文时有相当困难,教师在进行上述文体写作教学时,要给予这些学生特别的指导和帮助,同时对数理—逻辑智能较强的学生提出较高的要求,给予更高的期待。再比如,自我认识智能较低的学生,在自知、自处、深入理解自己内心世界的方面能力低,要写好自传、自省方面的作品恐怕不易,教师对这些学生的指导和鼓励要更多一些,确保他们通过写作能在这项智能发展上取得进步。

2.2.2找准学科定位,注重培养语言智能

加德纳教授强调,人类的多元智能发展中语言智能居于首位。语言智能通俗地讲,包括听、说、读、写四项技能,而这四项技能恰好指明了进入语言智能开发的路径。大学语文课程当中,写作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发展学生语言智能。培养和提高其他方面智能以及优化智能结构,仅仅是大学写作教学的附带的作用和目的。作为大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头脑清醒,找准学科定位,分清主次,千万不可舍本逐末。写作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促进学生语言智能发展。

2.2.3创设情境,注重写作过程体验

大学语文教师在应用文写作教学当中,要充分利用应用文所涉及的社会生活极其广泛的特点,培养大学生多元智能。譬如,在贺词、欢迎词等礼仪类文书的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因势利导,利用多媒体资源,辅以形象生动的语言,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既学会了相关文体的写作,又学会如何得体地与人交往沟通,从而达到提高人际关系智能的目的。再比如,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求职信的写作时,就可以设计一场求职应聘的情境活动。学生在这种写作教学活动中,通过反省自身才能性格等方面的优势和不足,提高了自我认知智能。

参考文献:

[1]林崇德.智能结构与多元智能[J].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2(2)

[2]郅庭瑾.多元智能理论与个性化教育:诠释、悖离与超越[J].上海教育科研,2013(4)

智能化发展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多元

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如何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发展、开发学生的潜能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为了确保学生合理发展,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恰当运用信息技术已成为一种趋势。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

目前,多元智能理论被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中,对促进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多元智能理论之所以被世人认可,很大一个原因在于它极大程度地帮助教育者和学习者充分开发潜能。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创立了多元智能理论。他通过自己多年的研究,得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的结论。他认为人类至少存在八种智能,还有可能存在第九种智能,分别是: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及存在智能。

二、多元智能理论的重要性

在加德纳看来,这些智能对于人类的发展是同等重要的,在现实情况中,一个人的发展是多种智能共同作用的结果,而绝非只是一两个智能在扮演着重要角色。之所以要研究如何提高学生多元智能,是因为在这个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对于开发学生潜能,促进教育改革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个学生或许这方面存在着不足,但可能在另一方面却存在着优势。教育的重点不是让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而是要培养学生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学生的确在不同程度具备上述八种智能,这八种智能也同样代表着他们各自的潜能,而这些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更好地被开发。因此,多元智能理论对于教育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们更有必要研究如何在信息化时代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

三、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发展

1.运用信息技术为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发展创设情境

传统课堂教学只是一味由教师讲解,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难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中可以更好地开发学生潜能。在课堂上不是由教师一味枯燥地讲解,而是运用信息技术为所学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优化教学。例如,教师讲解语文课文《祝福》时,想让学生彻底理解整篇文章有一定困难。有些学生或许对语文课文根本就不感兴趣,有些学生亦或许想好好学习这篇语文课文,但是他自己的理解能力有所欠缺,这都会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师如果不考虑这些因素,上课时直接讲解课文,那么肯定达不到教学的预期效果。教师如果首先借助信息技术创设一个情境,如播放一段与《祝福》有关的视频或以其他方式让学生简单了解《祝福》这篇课文的写作背景,更易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这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其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2.运用信息技术营造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发展

加德纳认为每一个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上述八种多元智能,并且以一种复杂的形式相互作用。那么,每一个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水平是不可能一致的,有的学生擅于语言表达,而有的学生性格内向却擅于运动,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应该认识到不同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特点。根据他们不同的特点,在课程教学时合理地融入信息技术,为其营造恰当的氛围。例如有些学生擅于言语表达,因此教师可以运用媒体网络搜寻一些与课程相关的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表达,营造这样一个和谐活跃的氛围,更有助于促进其多元智能的发展。

3.通过信息技术协作交流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发展

在信息化背景下,学习不仅仅局限于学校教室里面对面地交流,网络技术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例如,在课堂上学生有些问题未完全消化理解,那么学生在回家后可以打开电脑,实现与老师、学生的再次交流与学习,随时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直至觉得问题得到解决或是以后再进行探讨。

4.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发展

传统评价方式比较单一,注重对学生成绩的考查,但无法检测学生是否真正学会了该知识,更无法检测学生能力的高低,毕竟成绩的分低并不能说明学生的能力也低。在课程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对其进行多元评价,从整个学习过程多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可以帮助学生纠正自己的不足,从而提高自己的多元智能发展水平。如电子学档(ELP)可以详细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为学生做出务实的评价。

可见,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有效提高了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智能化发展论文范文第10篇

一、多元智力的含义

从古希腊的先贤到当代的心理学家,人们对于智力的认识是随着对客观世界的逐步了解而愈发深入的过程。1983年,霍华德・加纳德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将智力定义为:“在一种文化环境中个体处理信息的生理和心理潜能,这种潜能可以被文化环境激活以解决实际问题和创造该文化所珍视的产品。”在加德纳看来,智力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产生的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他将这种能力分解为八个维度:语言智力、音乐智力、逻辑-数学智力、内省智力、空间智力、肢体一动觉智力、自然观察者智力、人际智力。

加纳德的多元智力观点与传统意义上强调思维力、记忆力、感知力、想象力的观点不同,在他的智力观点中,他更强调解决实际问题,创造社会所需要的产品的能力。基于这样一种观点,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产品的需求存在差异,对解决问题的方式存在分歧,因此智力的表现形式必然是多样化的。

二、基于多元智力理论的教学方法探索

受威斯康辛大学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作为高校的重要任务之一的影响,以及杜威实用主义的教育理念的熏陶,美国人一直重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加纳德在定义“智力”这个概念的时候,从解决问题、创造产品的角度出发,也是受制于美国的经济价值取向。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文化环境对人思考问题的角度确实有相当大的影响,这也在一定的侧面反映了智力决定于文化环境的理论。以加纳德的多元智力理论为基础,结合其他智力理论,智力决定于生物遗传,也决定于文化环境,在两者犬牙交错的状态中,任何人都必然存在着一系列尚未被挖掘的智力区域,如果给予良好的教育方法,这些人会通过学习使自己变得更聪明。从教育的角度看,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因材施教时必须考虑学生在家庭、社会阶层、文化背景方面的差异。

(一)树立智力平等的学生观

自法国大革命之后,人与人在法律、人格等各个方面都是平等的这种普世价值观念,席卷了整个世界,各个国家的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工作中也认同人人平等的观念。但是这个平等被大多数人理解为学生在人格尊严和享有教育资源方面的平等,对于学生智力的水平方面的平等,一致持怀疑态度。按照多元智力理论,学生与学生之间在智力上的差别,其实是各个学生的智力在不同侧面出现的差异,而不能简单归结为学生在智力上存在高低之分。因为以多元智力为基础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必须树立平等的学生观,即每个学生在智力上是平等的,其智力差别只是来源于八个智力维度的组合有所差别而已,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智力发展的特点组织教学活动,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发生质的改变,切实做到因材施教。

(二)树立个性化的教学观

在中国由工业化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转变的过程中,整个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发生变化。原有的教育方式,尤其是高等教育中按照专业来界定学生技能与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需要,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机构,必须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改变过去那种重视共性技能,忽视个性差异的流水线式的教育模式。知识经济时代的最根本特征就是不断创新,因此传统的批量式教育必须彻底转变为以学生的智力特点和个性心理为基础,根据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学生智力表现的不同形式设计差异性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学活动,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途径方法、手段和策略,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和学会学习的方法,从而塑造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人文精神。

(三)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根据多元智力理论,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要求教育主管机构和领导者改变传统的教育经济观念,改变班级授课制的教学组织形式,提倡小班化教学、研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只有转变教学形式,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不同学生的智力特点,才能发现学生在不同智力维度上的差异,从而根据不同教学对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手段和策略,并给予学生以充分的发展机会。

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必须以个性化的课程体系为基础。从小学到大学,传统的课程设置单一、呆板、落后,不符合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因此以多元智力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改革,必须根据八种智力的各种组合情况,设计一系列各具特色、符合各种智力组合的课程体系,在保证学生获得基本科学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又能够发挥个体智力优势,充分展现学生的潜能。

(四)建立多元化的评价观

根据加德纳的智力理论,每个学生都是具有不同智力组合的个体,他的发展具有整体性、差异性,根本不可能也不应该用统一的标准去测评。以多元智力理论为基础进行教学改革,必须建立多元的评价标准,在评价学生的学业水平时,不仅要评价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还要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人际关系、思想道德、兴趣、价值观等。在评价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点,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把对学生的评价放在真实的情景中。在评价方法上可以多样化,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布置不同的专题作业,建立个人学习档案等。在知识经济时代,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不仅有利于培养多样化的人才,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也有利于教师提高工作热情。

加纳德的多元智力理论毕竟是一个尚未完善的理论,也是一个亟待深入研究、实践与发展的理论。以多元智力理论为基础进行教学方法改革,需要广大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更依赖于社会的多元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H.加纳德.智力的结构――21世纪的多元智力[M].霍力岩,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

智能化发展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家具;设计;智能化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6-0185-01

一、引言

近年来,数字化技术迅速发展,必然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扩大市场。家具的智能化正是微电子等技术与传统家具的结合,也是信息产业向家具市场扩张的标志。让家具更加聪明,把传统家具生产制作技术与现代微电子技术、现代加工技术相结合,家具智能化己逐渐成为一种新趋势。智能化家具不仅具有家具的功能,为人们提供舒适安全、高品位且宜人的家庭生活空间,而且还由原来的被动静止结构转变为“主动”智能,并提供全方位的信息交换功能,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所以家具智能化具有较强的市场开拓和发展前景,又符合不同的个性需求,遵从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二、研究目的

近年来,智能化家具产品相继成功进入中国市场,智能化家具理论也随后诞生,为家具领域增添了生机。在传统的家具设计制作理论的基础上,加入了现代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展开家具智能化的研究,目的在于增加家具设计领域的知识理论,对学科知识也会有增进、补充和完善的积极作用,充分的体现“以人为本”思想,增加了产品的科技含量,产生更多的社会效益。也为以后赋予家具产品新的使用功能,创造出更加安全、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奠定理论基础。

三、智能化家具的概念

像智能电子、智能家居、智能家电这些产品都是通过取代人类的活动来完成一些功能,从而具有了一定程度的智能。所以我们把能够自动实现一些功能的家具都可以称之为智能化家具。广义上来讲,智能化家具不仅仅局限于可以自动实现某些功能的层次上,它还应该向网络化家具、信息化家具的方向扩展,也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智能化家具系统。

四、智能化家具研究现状

(一)国外智能化家具研究现状

目前,智能化技术已经在家具行业中得到了初步的应用,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一些智能化的产品。国外,像爱尔兰的兰开斯特大学与一系列的高校合作,开发的“智能家具”。例如用“智能沙发”可以激活电话录音机、开启电视机,还可以说欢迎辞、识别出是谁坐在沙发上,甚至可以根据输入的程序自动唤醒躺在特定位置的病人。

英国一牌推出的智能餐桌,设计师巧妙的将NT板和餐桌融为一体。本发明的可贵之处在于将制作电子功能的零部件巧妙的合成到普通家具中,在不改变家具外部形状的同时,又将电磁的加热功能融合到家具中,促进了现代家具向科技化、多功能化方向的发展。

(二)国内智能化家具研究现状

我国在智能化家具方面也作了一些初步探索,有些先进家具企业也开发了一些简单的智能化家具产品。智能化家具必然是21世纪发展的趋势,未来社会家具将向智能化、生态化趋势发展,家具的使用材料将向自然材料与模拟仿真的高科技智能化的多元人工材料方向发展。如形状记忆材料,它具有一些奇异的性能,如形状记忆效应、伪弹性、等,具有巨大的科学工程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的对比分析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的家具智能化水平还处在起步和尝试阶段,具体表现在基础比较薄弱、技术含量低等方面。国内家具智能化的研究仅仅停曰在概要性论述和一些简单产品开发的层面上,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有待于进一步开发。由于国外的科技发展水平较高,智能化水平也相对较高,一些智能化家具的雏形或前期产品已经出现。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各国由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差异,智能化家具的发展水平也不尽相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智能化家具的发展。我们应该在原有技术与理论的基础上,注意引进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研究方法,根据国内的具体实际情况综合利用,共同促进理论的进步。

五、结语

家具的智能化水平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科技发展水平,国内外关于智能化家具设计的研究已有所涉及,但并没有提出明确的理论成果,更多的是关于家具设计方面的,我们需要站在智能化的角度进一步的分析、探索。而国外智能技术在家具行业中已经得到初步应,用智能化家具的前期产品已经出现,这对我国开展该项研究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智能化发展论文范文第12篇

一、多元智力理论的含义和特点

加德纳(H・Gardner)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智力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背景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他还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即它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各组能力不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的,而是以组合的方式存在的。每个人都拥有相对独立的至少九种智力,即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听觉――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存在智力等,这九种智力在个体身上都以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程度进行组合,从而使个体的智力各具特色。

从上面可以看出多元智力理论有下列主要特点:一是多元性。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结构由九种智力要素构成,这九种要素是多维度、相对独立地表现出来的;九种智力同等重要,不能只将言语――语言智力和数理――逻辑智力置于最重要的地位,而忽视其他几种智力;他呼吁要对这九种智力要素给予同等关注。二是文化性。加德纳认为,人类是有文化的生命体,要重视智力的社会文化背景;他指出,智力与一定社会背景下的人们的价值标准有关,智力实质上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学习机会与生理特征相互作用的产物。三是差异性。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拥有相对独立的九种智力要素,而这九种智力要素在每个人身上都以不同的方式进行不同程度的组合,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点,这就是智力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是由于环境和教育造成的,在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教育条件下,个体的智力发展方向和程度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四是实践性。加德纳把智力作为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智力理论发展的一个突破性进展;他强调智力不是上天赐予少数幸运者的一种特殊的脑内物质,而是每个人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上拥有的解决一系列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特别是难题的能力,是发现新知识或创造出有效产品的能力。五是开发性。加德纳认为,多元智力的发展关键在于开发;他反复强调,帮助每个人彻底开发他的潜在能力,需要建立一种教育体系,能够以精确的方法来描述每个人的智力演变;学校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开发学生的多种智力,并帮助他们发展起智力特点,以促进其全面又有个性的发展。

二、多元智力理论对当前教学改革的启示

多元智力理论所提出的新的智力观,已为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所赞同,同时也得到了广大教师的拥护,并对学校的教学改革产生了日益深刻的影响。多元智力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人的智力是多元的,教育的起点不在于儿童原来有多聪明,而在于教师怎样使儿童变得聪明,在哪些方面聪明。因而多元智力理论对当前教学观念的变革、对教学本质的重新解读、对教学评价的多样化思考都已经或即将产生深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积极乐观的学生观。加德纳认为,每个学生的智力都各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有自己的智力强项和学习风格。据此,我们应该树立起这样的学生观:我们的学生不应该被区分为“好生”、“差生”,他们只是些各具自己智力特点、智力组合形式、学习类型、学习风格、发展方向不同的学生。为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就应该:对所有的学生都抱有热切的成长希望,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智力特点,使教学真正成为愉快教学、成功教学。

2.科学的智力观。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偏重于培养学生的言语――语言智力和数理――逻辑智力,而忽视了对学生其他智力的开发和培养。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我们必须认识到学生智力的多样性、广泛性和差异性,把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音乐、体育、美术、历史等学科,对于促进学生多种智力的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只是对不同学生其作用的大小和方式不同而已。

3.因材施教的教学观。由于每个学生的智力都是多元的,其作用方式也是有差异的,因此,教师的教就应该根据学生的智力特点来进行教学,应该为“多元智力而教”、“以多元智力来进行教”。教师要善于针对不同智力特点的学生,尤其是要根据学生智力结构中的优势智力,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4.多样化人才观和成才观。传统的观点认为,只有读了大学的人才是人才,也只有通过上大学这条路才有可能成才。而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力优势,只要这一优势智力得到了合理的发展,都有可能成为优秀人才,成才的道路也应该是多样化的。

因此,多元智力理论对于当前教学改革观念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而且是非常深刻的,它动摇了传统的智力观、学生观、教学观、人才观、成才观等。据此,那些原来被我们的学校和社会“判了死刑”的“笨蛋”或“差生”将获得解放,一大批被淘汰出局的青少年将重新获得学习的机会,享受接受教育的权利,寻求或选择符合自己智力特点的发展方式和机会。我们的社会在培养、识别、录用人才时,也应该改变传统的人才观,而采用多元的人才观,不同的岗位应安排不同的人才,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三、对教学本质的重新解读

1.对教学过程的理解。加德纳认为,教学在本质上与建构主义对教学的理解是一致的,即都强调每个人都是以自己的特定方式来理解知识和建构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加德纳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理解的课堂”,他认为教学具有生成性、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学生角色的主动性等特点,教学过程就是师生共同构建多元知识、多元智力的过程。

2.教学目标的理解。受传统智力观的影响,传统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好言语――语言智力和数理――逻辑智力。而多元智力理论则强调目标的多元化,教师为多元智力而教,学生为多元智力而学,不同的智力应该确立不同的教学目标。就象加德纳所说:“学校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开发多种智力并帮助学生发现适合其智力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他还认为:“发展多元智力本身不是目的,而是达到好的教育目的的手段”,“教育的最终目的必须是能够增进人类的理解”。

3.教学内容的理解。传统教育只重视语言智力和数理逻辑智力方面的内容的选择,对其他智力方面的材料则排斥在教学内容之外,造成教学内容的窄化。而多元智力理论则认为人的智力结构是多元的,个体智力发展的方向和程度又受到环境和教育的影响,特别是当今这个信息化、多元化社会要求个体智力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才能的充分展示。因此,要培养能够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人,就必须对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筛选,使之能够体现人类智力的多元化、生活化。

4.教学环境的理解。“情境性教学”也是加德纳非常强调的。他认为,“智力是取决于个体所存在的文化背景中已被认识的潜能或倾向。单一智力或多种智力一直是

一定文化背景中学习机会和生理特征相互作用的产物。”即他强调智力是在某一特定文化或特定环境中的表现。他认为,理解智力不能脱离学习者所在的文化,只有在社会活动或社会实践中体现出来的能力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智力,智力的培养不仅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而且还要通过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在情境教学中,他非常重视“项目学习”,他认为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使学习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有利于学生广泛运用各种智力、发展各种智力。他认为这样的教学是研究性的、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因而是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

5.教学策略和方法选择。加德纳特别强调教学应该重视学生智力的差异性,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不仅要根据不同的教学而不同,而且要根据不同的教学领域、不同的教学情境而有所不同;每一个体都有相对优势的智力领域,这是个体区别于他人的关键领域,同时每一个体又有其弱势的领域。据此我们的教学就应该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优势智力特点,努力挖掘学生的特殊的巨大潜力,进行卓有成效的个性化教育,同时,我们还应该帮助每个学生认识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和弱势智力领域及其相互关系,并以此为切入点,把优势智力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智力领域中去,使其优势智力领域与弱势智力领域相得益彰,最终使其智力获得最优的发展。

6.教师素质结构的理解。加德纳认为,首先,教师要以多元的观点看待学生,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有其最优秀的、独特的智力特点和学习类型。教师应该对每一个学生的智力特点和学习类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给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机会和学习环境,从中观察了解学生多元智力的发展状况和特点。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花一点时间学习多元智力理论,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树立起多元智力理论的新观念。其次,教师应该加强多元智力技能的学习和实践,掌握熟练的多元智力教学的技能技巧。第三,组织最佳“智力小组”,完善智力结构。传统教学是以学科来组织教研组的,这种教研组内的教师其智力结构相对趋同。而多元智力教学,要求教师具有多元的智力结构,为此,应该改革传统的教研组的组织方式,组织能够适应多元智力教学的“智力小组”,即小组内的每一位成员都有各自不同的智力强项,这样的小组通常包括2至4名教师,每位教师负责一种或几种智力的教学,这样的小组作为一个整体就具备了比较完善的智力结构,小组成员之间可以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四、对评价体系的多样化思考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学评价作为推动教学改革的强劲动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多元智力理论对构建新的教学评价体系提供了多元化的思考方向。

1评价理念的多样性。多元智力理论强调智力的社会文化性,认为人类所有的智力活动都是在各自的文化背景中展现的,它不可能超越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而单独存在;多元智力理论强调智力是多元的,每一种智力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能说某种智力比另一种智力更好或更重要;多元智力理论强调每个个体的智力组合都是唯一的,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智力强项或弱项,都有自己的学习风格。因此,我们应该树立多样性的评价理念。

2.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首先就是使更多的人成为评价主体,教师、学生、家长、管理部门、专家学者、社会人士都可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元”,每个评价主体都以自己特定的视角去评价对象,从而对评价对象的评价会更加全面、客观、公正;其次,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使传统教学评价中的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对立状态逐渐走向消解,无论是教师、学生、家长,还是管理部门都会在教学评价中体现出更多的能动和主动,从而使教学评价更富有意义。

3.评价目的在于促进和改善教学。传统的评价是为了把人进行分类、排名次、筛选,其目的是为了发现人短处或弱点,这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是打击了他们的自信和表现的热情,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而建立在多元智力理论基础上的评价是为了开发学生的潜能,帮助他们识别自己的智力潜能和智力强项,从而正确认识自己,建立自信;多元智力理论强调每个学生的智力组合都有其质的不同,都有相对于他人的智力强项和弱项,评价就要帮助他们发现和识别自己的智力强项,鼓励学生在智力强项方面的发展,增强他们对成功的体验,同时,把他们在强项智力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智力特点和品质迁移到其弱项智力中去,以增强其弱项智力的活动能力,从而促进他们全面、和谐的发展;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个体的智力发展是不平衡的,智力的表现形式也各具特色,即不同的智力其表现形式是不一样的,同一智力在不同学生身上的表现形式也是不一样的,因此评价应该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识别和发现学生的智力特点,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的个人爱好、特长,以促使他们在全面、和谐的基础上有特长的发展。

4.评价内容生活化或现实化。传统的智力理论只重视言语――语言智力和数理――逻辑智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被认为是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内容的核心,教学、考试、升学都只与学生的语言智力和数理逻辑智力有关,而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等则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是忽视。为此,多元智力理论提出并强调智力是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和创造出社会所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教学应该在真实的情景中注重对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的培养,相应地也就要求在教学评价过程中,把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作为评价的重点。

5.评价标准生成性或非预定性。多元智力理论强调智力发展的生物基础、个体生活经验以及社会文化背景,其学习的概念与学生的整个生活相联系,由此决定了其教学观的生成性。即教学是学生个体经验、知识、智力不断生成的过程以及由此而渐次提高的解决问题和制造产品的能力的生成过程。因此,教学评价的标准应该是生成的而不是主观臆断的“预定”。这种评价标准打破了传统预定性评价标准,沟通了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对话、交流,使评价标准不仅体现了评价者的教育理念,也体现出被评价者的需求和理解。

智能化发展论文范文第13篇

    一、多元智能理论为个性化教育提供了最好的理论诠释

    创造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运用最为擅长的方式学习,这无疑是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最具魅力的理念和最激动人心的理想。如何能够彰显个性、适应差异,如何能够针对学生的强项和优势开展最为适合的教育,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渐推进,个性化教育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个性化教育“是一种十分重视个别差异的教学方式,它是建立在了解每一个学生智力特点的基础上的,强调在可能的范围内发展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具有不同智力的学生都能受到同样的教育。”[1]多元智能理论为开展个性化教育的实践提供了最为合理、恰当的理论诠释和支撑。

    (一)尊重个性差异的学生观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与人的差别,主要在于人所具有的不同的智能组合,而面对智能组合方式“各具特色”的学生时,教育便需要因材制宜,以最大程度适应个性化的方式来进行。因此,加德纳主张在尊重并了解学生智能的差异性的基础上,使教育最大程度地适合每一位学生,从而保证学生的优势智能得到充分发挥,弱势智能得到适当弥补,让每个人都可以获得个人最优发展。

    (二)促进个性发展的整合式课程观

    课程是教育内容的重要载体,个性化教育有效实施需要构建个性化的课程予以保障。传统的课程设置,主要关注学生的语言和逻辑数理两种智能的发展,而忽视了对其他优势智能的开发和培养。“如果我们的教育是着眼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儿童,那么我们必须关注适于儿童整体发展的教育方法。对于诸如自然科学、数学、社会学、文学等相对独立、内容区别明显的学科而言,大部分学生难以发现这些学科之间的联系。我们需要用整体性的教学方法教授知识,并让学生积极参与这种方式的学习活动,以便让他们在未来的实际生活当中能够切实运用这些知识。我们最终必须将所学课程加以整合”[2]。多元智能理论以项目学习作为实施个性化课程的主要渠道。加德纳认为,项目学习可以有效避免学生在应试教育中以考试为本的学习倾向,摆脱语言智能和逻辑数理智能对学生的绝对束缚,将视野扩展到学生更多的智能类型,促使学校和教师去发现学生的差异性的智能构成,为实现个性化教育提供行之有效的手段。在整合课程内容的过程中,通过拓展重要主题,将生活技能贯穿于学科领域,学科界限开始变得模糊。

    (三)适合每个学生的个别化教学观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中特别要根据每一种智力的特性创设适合于学生的教学策略、方法和手段,真正体现出个性化教育。“现今的课堂需要教师改变其教学法,从而迎接现今学生变化多端的挑战。当我们开始认为学生的聪明才智是多种多样的,而不是借助一种过时的手段依靠单一固定的标准可以测量的,也不是数理逻辑智商测试的时候,我们将会开始从学生的表现中观察到真实的改变。”[3]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向学生展示的智力领域应该是全方位的,是能够在真正意义上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4]。与之相适应,根据每一项智能的特点及其要素设计多元的教学活动,是实现教学多元化的有效途径。

    (四)指向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的情境化评价观

    依据多元智能理论,智能是一个人在现实生活情境中解决问题和创造新产品的能力,评价要为培养这种能力服务,要真实有效地反映这种能力,也必须在一种实际或类似的情境中进行。只有在实际或类似实际的情境中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才会对个体的最终表现做出较好的预测。因此,加德纳提出了指向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创造新产品等能力的多元化、情境化的评价观。他认为这种新的评价思想和方法应该具有八个主要特征[5]:第一,重视评估胜于重视考试;第二,在学生参与学习的情境中简单、自然而且定期开展评估;第三,体现评估的生态学效度,即评估要在接近个体的实际情境中提高预测的效度;第四,设计“智能展示”的评估手段,不通过语言和逻辑的能力,而直接观察人在运作中的智能;第五,使用多种测试方式;第六,评估方案要体现对个人的差异、发展水平和知识形式多样化的重视;第七,评估方法要多使用有趣并具激发作用的素材从而创设有趣的学习体验;第八,评估要为学生提供有助于其识别智能强项和弱项的有益反馈及未来发展的建议。

    (五)以学生为本的学校观

    加德纳认为,实现个性化教育首先需要学校转变自身的角色,成为评估专家、学生课程人和学校-社区人。三种角色要求学校首先需要正确把握每个学生的兴趣特点,尊重并理解不同学生智能组成的个性差异,并积极寻求与每个学生智能组成相适合的教育机会,使学生的智力潜能在最大程度上被挖掘。“多元智能型学校会为学生提供学习现有课程、达到学习目标的多种不同途径;多元智能型学校会同时关注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对自我的理解;多元智能型学校的教职员工常常会在一起工作、学习。我们不能确定将来会发生什么,但我绝对相信从多元智能型学校出来的学生将来获得成功的几率会更大,因为学校现在正在培养他们各种终身学习的技能”。[6]以学生为本的学校能够为孩子们创造出丰富多彩和自由探索的学习氛围,从而进行富有个性化的教育和指导,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自己专长的领域收获自信并获得成功,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业成功者”。

    二、个性化教育实践与多元智能 理论之间存在明显的现实悖离

    多元智能理论的确为个性化教育的理念构建和实践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现实依据,但透视并反思个性化教育的实施现状,不难发现实践与理论相互矛盾和悖离的现象依然不容忽视。

    (一)套用和搬用多元智能理论等同于个性化教育

    自多元智能理论引入我国以来,人们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大张旗鼓的褒奖,欣喜它为我们带来了观念上的转变和实践变革的依据,但同时也对这一理论及其运用产生了一些急功近利的思想。一些牵强附会、贴标签式的研究和应用一度走红甚至迅速蔓延,出现了简单套用和搬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而为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等人们早已耳熟能详甚至很大程度上被认为已经老生常谈的理念重新注入生机与活力的浮躁做法。

    一部分人将多元智能理论的一些观点简单套用和搬用到素质教育及个性化教育的理论体系之中,认为多元智能理论为个性化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心理学依据,把多元智能理论看成是个性化教育的一个理论支撑点。借用多元智能的理论对素质教育和个性化教育的有关问题进行理论包装和内涵扩充已成为一种研究的风潮和取向。比如,在实施个性化教育的途径上,在各地开展的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改革课堂教学的活动中,出现了不少这样的现象:教师只要运用了图画就是在培养学生的空间智能,看到小孩在地板上爬行就是身体—运动智能的开发,活动中配以背景音乐就成了音乐智能的体现,让学生找朋友相互交流就是培养了人际交往智能;还有的老师认为语文课训练学生的语言智能,数学课训练学生的逻辑—数学智能,音乐课训练学生的音乐智能,将不同的学科指向某一种智能类型;有些老师刚一接触和尝试多元智能理论,就自认是“多元智能”老师,所进行的教学就是多元智能教学;不少学校也纷纷声称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甚至自称为“多元智能学校”。

    对于这些令人不可思议的现象之蔓延和扩展的程度,连加德纳本人都感到惊异,他通过阅读和传闻了解到,“一些学校分别建立了七八个学习中心或者专用的教室,每个学习中心或教室专门针对一种智能;一些学校决定集中精力培养某一种被忽视的智能;一些学校依据多元智能理论提出的七八种智能,采用七八种方式进行教学;一些学校引进了若干新的方法评估这些智能;一些学校将表现出某一种智能强项的所有学生,集中起来进行教学;另一些学校则根据学生的智能弱项,将他们分别编组进行教学;还有的学校认为,只有将具有各自不同智能轮廓的学生,编到一个教室里学习,才是最佳的教育方式”[7]。

    加德纳指出,所有这些应用多元智能理论的方法,他本人既没有介绍,也没有提倡,他认为这些想法都未揣测到他的真正意图,也没有探讨出多元智能理论的真谛。说到底,这种将教育策略和手段与智能类型简单化一一对应的做法,看起来一段时间里似乎成为教育改革实践中颇为引人注目的实验或者创举,或者被认为是开展个性化教育最为领先和时髦的改革与实践,但实质上只是对多元智能理论的简单套用和搬用。

    (二)培养智能强项等同于个性化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个性化教育是引导个体生命独特性发展的教育,它以尊重差异为前提,以提供多样化教育资源和自主选择为手段,以促进个体生命自由而充分的发展为目的。”[8]一些学校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开展个性化教育的实践和探索,把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当作个性化教育的目标,陷入了“为智能而智能”的误区;或者将智能强项或优势智能的培养当作个性化教育的内容,走入了“为多元而多元”的歧途。

    比如有的教育工作者片面地认为,在个性化教育中体现多元智能思想,就意味着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培养和发展学生七项或八项智能为教育目标,而实现了这些目标,个性化教育就能成功。但是,多种智能类型的培养和训练从来就不是个性化教育的直接目的,个性化教育也并不意味着要为了绝对培养学生的某种优势智能而教学,而在于把多元智能的培养作为促进学生成长的途径与手段。实际上,多元智能理论可以是个性化教育的一种重要理论依据,也可以为个性化教育的开展提供方法与途径的启示,但绝对不是个性化教育的全部内涵和唯一内容。“多元智能和教学内容的联系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任何一种智能特点都会在多种不同的教学内容里表现出来。例如,语言能力几乎渗透在一切教学内容的掌握之中。同样,数理逻辑智能不仅表现在我们解答数学问题的时候,也表现在我们辩论、写作、提出假设、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另一方面,任何一种教学内容都需要运用并且可以促进发展多元的智能。这里,我们面对三个问题:1.如何在一种教学内容中促进多种智能的发展;2.如何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发展某一特定的智能;3.如何利用多元智能来促进儿童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或理解”。[9]

    也就是说,智能的培养不仅不应该作为教育的目标或内容,它只是达成教育目标或者完成教学内容的一种方式和途径,至于如何选择合适的切入点应该和教学的具体效果相联系,教学的具体成效才是最终的目的和意义所在,而且多元智能理论所研究和倡导的多元教学切入方法与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是有效的其他传统教学途径和方法并不是矛盾或者对立的。如果只是“为智能而智能”、“为多元而多元”,把智能强项或优势智能的培养当做个性化教育的目标或者内容,则不仅是对多元智能理论的片面认识,同时也是对个性化教育的肤浅理解。

    三、多元智能理论视野中的个性化教育重构与超越

    在借鉴多元智能理论丰富和完善个性化教育实践的研究和探索之中,需要理性认识并回归至多元智能理论与个性化教育实践真正契合的精神内核之中。既不能简单照搬,更不能过分拔高,误用滥用。尤其在教育的实践中,广大教师在践行这一理论时要立足于自身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对多元智能理论进行正确定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理论本身的本土化重构,最后把握个性化教育的实质,才能够在真实鲜活的个性化教育实践中实现对多元智能理论的超越。

    (一)理论观念的适切定位

    实际上,多元智能理论自问世以来,国内外不少学者对其科学性一直存有巨大的怀疑和争议态度,就连加德纳本人也坦率承认此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还只是一个理论构想与框架,在提出这一理 论25年之后,他还修正了智能的种类,补充了智能的内涵,厘清了其中令他自己和外界都倍感混乱与困惑的问题。而对于理论本身,他自己都表达了这样的认识,“作为多元智能理论的责任人。我可以毫无隐瞒地声明,当年我绝对没有想到这个理论会如此声名显。因此,这个理论是什么?它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我们究竟该如何借鉴和运用这一理论?有多少问题是其能够解释和解决的?尽管多元智能理论为个性化教育提供了比较适宜的理论视角,但是如何借鉴这一理论开展对于个性化教育的研究和实践,首先还需要对多元智能理论本身进行科学的研究从而为其寻求正确的定位以及对理念进行明确的解读。一方面需要经由科学研究去修订和完善源自于美国的多元智能理论,从而将有关的研究结果转化为中国的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一部分;另一方面,需要不断深入研究中国教育改革和实践中面对的实际问题,从而提炼出有关的理论议题,进而形成指向中国教育实践问题的多元智能理论研究体系和框架。

    (二)扎根中国当下教育实践的本土化重构

    有人将国内有关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论文大致归纳为四种类型,“第一类是介绍多元智能(理论)本身的论文,涉及其基本涵义、基本结构、主要依据,多元智能实验,多元智能学校,多元智能课程;第二类是结合当前的教育改革,认为多元智能理论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创造教育)的理论依据(支撑点);第三类是探讨多元智能理论对某个领域(如幼儿教育、基础教育、特殊教育)的重要启示或借鉴意义;第四类是结合某门具体学科(如语文、数学、音乐、体育),讨论如何借鉴和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具体学科的教学改革”[11]。梳理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文献,不难发现在已有的研究中,进行理论阐释和解读、评析多,探讨应用和实践、反思少。即使是有关理论的借鉴和运用的研究,也是以介绍或者翻译引进美国经验与实践多,或者将理论、理念与中国教育改革实践进行拼加,戴帽子、贴标签的多,真正对理论进行本土化重构,脚踏实地开展实践性改革与实验的探索少。多元智能理论若想真正融入我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实践之中,在经过了最初的匆忙认同、盲目崇拜和一味照搬之后,今天,我们更应该冷静地思考、客观地评论,对其意义和价值进行更为本质的解读,既要避免误读,也要避免夸大。尤其是必须深深扎根于中国当下教育的特殊实践与具体情境之中,重新建构基于我国教育事实的“中国化的多元智能”理论,才能使其发挥更有价值的影响。因为中国的教育改革与实践不能脱离自身特定的脉络,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维度是深藏于中国特定的文化、传统与观念之中沉淀而成的行为模式和思想模式,它是中国教育现状与问题的构成性因素,在中国教育的实践环节以不同的方式呈现,经常在一定程度上挑战“引进”的教育理念和理论。尤其是一线的教育实践工作者迫切需要更加贴近中国实际的教育理论,而这样的理论离不开本土思想资源的支撑。多元智能理论作为舶来品,只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加充实、更加完善。用“多元智能”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实践,实际上同时也是在结合我国的教育现实和实践进行理论的建构和创新[12]。

    (三)个性化教育的实践性超越

    个性化教育不仅是方法论方面的变革,不仅体现为要在方法策略上开展个别化教学,在办学思路上创办特色学校等,它更应该是教育目的论、教育价值观方面的整体改进和深度更新,它是教育价值取向的根本转变,是教育教学自身个性的凸显与张扬。因此,借鉴多元智能的理论开展个性化教育,根本的认识应该是借助于发展学生的优势智能促进其个性和素质的全面提升,应该是让学生在自身个性与人格健康完整习得的过程中同时获得智能强项的开发。多元智能本身既不是教学的内容,也不是教育的目的,而是认识、发现和充分利用个体智能差异、进而找到恰当教育方式与教学策略的一种路径和框架。从这个意义上说,建构中国的个性化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可行路径,既需要从本土思想资源中寻求智慧,同时也需要对外来的理论借鉴进行创造性转化。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从来就不缺乏有关因材施教的论述,这些都是个性化教育的聚焦所在。检视个性化教育的本土思想资源无疑具有更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它既可以为中国的个性化教育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更为恰当的理论框架,同时也有可能为建构一个本土性和世界性兼有的个性化教育体系与框架提供基础。

    总之,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基于个体差异实施个性化教育一定是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和目标。但如何有效开展个性化教育,则需要深入研究当前及今后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宏观背景与时代特征,深入研究各地各校教育发展的外部基础与内部条件,深入研究教师的专业心态与学生的学习特点,形成一大批有特色、有个性的教育理念与策略、方法,才能真正实现多元智能理论与个性化教育的完美结合。

    注释:

智能化发展论文范文第14篇

多元智能理论(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创立已经快三十年了,其对欧美国家的教育改革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鉴于此,本文拟对其在物理教学中应用情况的研究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

一、多元智能理论产生的背景和发展回瞻

(一)理论产生背景[1]

1.美国多元文化教育运动的发展;

2.对优质教育、平等教育的追求;

3.智能构成因素的争论。

(二)理论发展过程

1983年,美国的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智能的结构:多元智能理论》一书中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首先,它传承了智力由多因素组成的传统。其次,是对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借鉴和超越。最后,是对信息加工理论的借鉴和超越。[2]

多元智能理论在美国的教育教学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且对许多西方国家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教学改革也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综观多元智能理论的发展过程,从其创立之初,就受到美国教育界和社会公众的普遍关注和拥护,它是在挑战传统智力理论的基础上产生的成果。在《智能的结构》一书问世之前,加德纳教授已有数本专著,包括《智力探寻》、《艺术与人类发展》、《受损的大脑》、《发展心理学》、《艺术涂鸦:儿童绘画的重要性》、《艺术、智力和大脑:创造力的认知途径》[3]。尤其是1975年出版的《受损的大脑》,阐述的是个体在脑损伤后身体上发生的变化。1976年,加德纳决定完成《心智的种类》一书,这本书最终变成了《智能的结构》予以出版,以上是多元智能理论产生最原始的因素。可以看出,多元智能理论是作者多年来对人类潜能思考和研究的结果。1995年,加德纳在先前提出的七种智能的基础上增加了自然观察智能。此后,研究成果陆续写成《创造大师的心智》、《领袖人物的心智》和《杰出的心智》等著作。1994年―1995年,加德纳深入地探讨了智能与其他概念的关系,其在2000年《学科的大脑》一书中提出了用多元切入的方法作为对不同学科进行研究的切入点,在《学习的纪律》一书中又指出:“学科等于是一个切入点,引领我们思考和世界有关的深层问题,以及和真、善、美有关的问题。”他辩证地阐述了学科知识与提高思维能力的关系。这期间,很多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开始介入对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比如,戴维・费尔德曼、马拉・克瑞谢夫斯基、杰奈特・斯托克等人合作的《光谱计划》;罗伯特・斯腾伯格和加德纳的同事一起建立了一套初中的课程体系,称为“学校实用智能”,还与教育服务社的同行一起,创建了一套课程评估体系,用来记录艺术形式的学习过程。光谱方案、艺术推进等对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实践内涵有很大的提升。[4]

(三)理论的主要内容

1.加德纳在大量实验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八种智能的结构,即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自知―自省智能、交往―交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5]

2.关于智能的定义和两项基本主张[6]

在《智能的结构:多元智能理论》一书中智能定义为“解决问题的能力或是在各个文化背景中创作该文化所重视的作品的能力”。今天他重新概括智能为一种处理信息的生理、心理潜能,这种潜能在某种文化环境下,会被引发去解决问题或是创作该文化所重视的作品。两项基本主张:(1)多元智能理论是对人类认知丰富性的说明;(2)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智能组合,但不是自我中心主义。

3.多元智能确定的八项依据[7]

(1)有关正常儿童和超常儿童成长的信息;

(2)脑损伤后认知技能受损的病人的研究;

(3)对待特殊群体如天才、、患孤独症儿童的研究成果;

(4)人类认知进化的历史和进化的合理性的资料;

(5)交叉文化认知的研究;

(6)心理测量的研究,包括不同测试方法相关性的研究;

(7)实验心理学的研究,特别是不同学习能力转化和普遍化的研究;

(8)和人类所应用的符号系统有一定的关联性。

4.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观点[8]

(1)每个人都具备至少七项智能,大多数人可以使每项智能达到很高的水准,但是,解决问题需要多种智能组合,智能可以迁移;

(2)任何一种智能都呈价值中性;

(3)人与人的智能之间存在着差异,而人内部各种智能之间也存在着差异;

(4)智能是一个集群,而不是单一结构,各种智能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5)多元智能具有对内、对外功能。

二、国内关于多元智能理论在教育及教学中的研究状况[9][10][11][12][13][14][15][16]

我国对于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主要是先从理论引进、概念迁移,而后用于教学实践,对于理论本身和本土化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

毕业于北大西语系英语专业的兰金仁应该是中国最早关注加德纳研究成果的人。早在1988年7月光明日报出版社就出版了由他译著的《艺术与人的发展》,1990年翻译了多元智能理论的奠基之作――《智能的结构》,可惜当时并没有引起教育研究者的关注。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在1999年由北京工商大学化学系教授沈致隆翻译的《多元智能》一书,这本书使多元智能理论迅速普及,使得中国千千万万学者和教师开始投入到多元智能理论研究的热潮当中,2003年此书名列中国教育学术类著作百部畅销书之首。2000年成立的中国教育学会重点研究项目“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开发学生潜能实践研究”课题组,历届年会和研讨会收到有关此理论和应用的论文,到2005年已达3000多篇。此外,还有800多所各级学校成为这个课题组的实验基地,参加到理论的实践研究中来。研究比较突出的有北师大的霍力岩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华东师大吴志宏教授。

2001年,钟启泉等主编的《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中对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改革中的意义进行了讨论之后,相继出版了郑博真的《多元智能统整课程与教学》、霍力岩等的《多元智力理论与多元智力课程研究》、张国祥和卢兰馨著的《孺慕乐仪:多元智能开发与评价的实验研究》、刘宏武的《多元智能与课程改革》、林宪生的《多元智能在教学中的运用》、余新的《多元智能在世界》和郭福昌与王长沛等的《多元智能在中国》。2004年关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译著有:霍力岩等译的《智力的重构――21世纪的多元智力》、《多元智力教与学的策略》和《多元智力再思考》,郅庭瑾主译的《多元智能与课程整合》和《在课堂上开发多元智能》,这些译著不仅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多元智能的理论体系,而且从各个角度阐述了多元智能理论的不同内涵与本质,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加德纳在2004年5月第五次访问中国时,面对800多名会议参加者作了主题发言,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使人们真正理解了多元智能理论的哲学内涵,明确了它的教育学意义和在教育改革实践中的要领。[17]

三、物理教育和实验教学中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

(一)主要成就

近年来对多元智能理论研究的热度有所降低,霍力岩教授在学习和借鉴的过程中发现了其中的不足。[18]把多元智能理论运用于教学的各个领域,[19]在探索的广度和深度上有很大的拓展,在物理教育方面也如此,研究的内容涉及物理教学体系的各个方面。

主要表现在:

1.研究领域涉及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

2.学者们不但重视从理论上进行研究,更加注重它在实践领域的研究;

3.采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推动了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二)应当深入探讨的几个问题

1.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目前,国外对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这给我们的实践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国内恰恰在这方面表现出不足。对于多元智能理论我们应该认识到:首先,它属于认知心理学的范畴,价值中立是它的重要特点;其次,培养学生多元智能与发展他们的健全人格并不等同,但前者有助于后者的发展;最后,多元智能本身不是也不应该成为教学内容,我们不应为多元智能而教,而应利用多元智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多元智能理论在有些学科领域的研究还是空白,只有抽象的概念,因此,开发具有可操作性的课程程序内容变得非常重要。第一,如何在物理实验课堂教学中促进多种智能的发展;第二,如何在不同的教学情景中发展某一特定的智能;第三,如何利用多元智能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或理解。

21世纪是多元化的时代,它将对大学生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把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落实到大学物理教学的实践中,不仅要靠教育理论工作者,而且需要广大物理教师的积极参与。我们要以一种开放和学习的心态来对待它,在和传统教育思想进行交流和碰撞的过程中,必将对教育改革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2]霍力岩等著.多元智力理论与多元智力课程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

[3][美]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理论二十年――在美国教育研究协会上的演讲[J].人民教育,2003,(17).

[4]李宝荣,伍芳辉.与加德纳先生关于“多元智能研究”的问答录[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4,(03).

[5][6][7][8][美]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6-36.

[9][美]加德纳著.兰金仁译.智能的结构[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

[10][美]戴维.拉齐尔著.缪胤译.智慧的课程――利用多元智力发掘学生的全部潜力[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

[11][美]加德纳著.霍力岩,房阳洋等译.智力的重构――21世纪的多元智力[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12][美]Linda Campbell,Bruce Campbelld等著.霍力岩等译.多元智力教与学的策略[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1.

[13][美]Joe L.Kincheloe编.霍力岩,李敏谊等译.多元智力再思考[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9.

[14][美]卡罗林.查普曼著.郅庭瑾主译.在课堂上开发多元智能[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9.

[15]钟启泉,崔允,张华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6]张国祥,卢兰馨.孺慕乐仪:多元智能开发与评价的实验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9.

[17]王海峰,刘文贤.多元智力理论与物理实验教学[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3,(3).

[18]霍力岩,沙莉.“多元智力热”的背后与多元智力理论的“软肋”[J].比较教育研究,2006,(1).

智能化发展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 课程观 高校课程改革

一、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有关人类智能结构的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近年来,这一理论在我国广泛传播,并对我国高校课程改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传统的智力理论认为智力是以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的、以整合方式存在的一种能力。这种智力理论对教育尤其是英才教育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它所信奉并测试出来的能力是单一、狭隘的,它把语言能力和逻辑能力等同于综合智力,与此相对应的就是课程开发、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的单一化。加德纳则认为,智力的核心和衡量的标准应该是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出社会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脑至少有七个不同的“智力中心”:言语的智力、逻辑的智力、视觉空间的智力、身体动觉的智力、音乐的智力、人际交往的智力以及自我反省的智力。加德纳认为,对于智力应采取多维度分析的方法。

第二,这七种智力相互联系,而且通常有一个主要或次要的智力。加德纳认为,这七种智力基本上在每个人身上都是存在的,只是由于遗传或环境等方面的原因,各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的表现程度不同。个体在获取信息时可能主要使用某一种智力,但在做每一件事时,其他智力也要共同参与。

二、多元智力理论下的课程观

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引起了教育界的巨大变革。目前,美国及世界各地都有不少专门的多元智能学校,并在课程实践中有自己的课程观。

1.课程模式的多元化

传统的课程开发,旨在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教学途径单一。通过这种课程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片面发展,而且没有个性和创造性,欠缺实践能力。而多元智能理论关照下的课程,则要求教育教学围绕七种智能展开,通过发挥不同智能活动的作用来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这样,每个学生都能以适合自己智能特点的方式,通过多种途径达到对某一特定内容的掌握。

2.课程设计的个别化

在多元智能理论看来,每个人都至少具备七项智能,只是具体到每个人身上,表现有所不同罢了。正是这些不同使得每个人的学习类型及智能类型各具独特性。传统上我们所认为的“差生”,只是由于其语言智能或数理逻辑智能表现不够好,但他在其他几项智能的表现上却可能相当出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个学生都是最优秀的,不存在智能水平高低的问题,只存在智能类型或学习类型差异的问题。如果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教育,每个人都能使自己的七项智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因此,课程设计必须突出个别化和个性化,以创造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使他们各自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3.课程实施的情境化

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智能的情境性”。关于“智能的情境性”,加德纳认为智能的存在与发展不能离开个体已经具有的文化背景,也不能忽视这些个体已被认识或尚未被认识的潜能或倾向。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要贯彻“情境化”原则,注重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去,使学习者本人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更加有效地学习。

三、多元智能理论下的课程观对我国高校课程改革的启示

虽然多元智能理论多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应用,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越来越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多元智能理论对我国高教发展的影响也逐渐展现出来。单就多元智能理论的课程观对我国高校课程改革的启示来说,可有以下几点:

1.课程开发的主体应该是多元化的

传统的课程开发主要是基于学科的逻辑体系开发的,由学科专家负责。而多元主体的课程开发将打破传统的单一国家课程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课程开发主体的多元化,体现三级课程体制,即国家、地方、学校、班级甚至学生都将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这样,由于每组开发主体以及每组开发主体中的每个人都发挥了优势智能,集思广益,就能够从多个角度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开发出真正适合学生的课程。国家只制定统一的指导纲要与总体课程结构,地方主体根据地方的实际,自主开发有地域特点的课程;学校主体主要是根据社区、学校、学生的实际,开发出有特色的课程,由全校师生相互配合、合作而真正实施这些课程。

2.课程设置应该符合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加德纳认为学生各有自己的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所有人的智力,都可以通过高校重塑。多元智力理论要求高等学校在设置课程时,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的需要,要求学生以自我为建构中心,广泛学习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选修多领域、多学科的核心课程,以锻炼多种智力。为此,高校需要增设选修课,满足不同智力类型的学生发展富有个性的素质结构。

3.课程的实施应该情境化

近年来,各种课程模式和教学方式层出不穷,但它们都只以一两种智能为基础,而忽略了其他智能。为了确保学生各种智能都能得到发展,我们应引导学生把身体运动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智能、数理逻辑智能及自我认识智能等融合到学习中去,使学生可以选择适合其智能特点的方式进行学习。在多元智能理论看来,好的课程首先应该体现人类的多元智能,使个体能以适合其智能特点的方式学习;还要适合某一特定内容的传授或某一能力的培养。只有对于一定的情境来说某种课程模式才是最适合的。

4.评价学生的课程学习,其手段应该实行多元化

长期以来的考试和智力测验,主要采取纸笔测验手段,所测验的智力也主要是语言智力和逻辑智力,这种单一片面的评价极易导致学生片面发展。多元智能理论要求下的课程评价反对仅用单一的量化手段对学生分类划等;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强调评价的发展,主张与自己过去相比有什么样的变化或进步,也更注重个人体验与成长,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

[参考文献]

[1][美]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2]霍力岩.多元智力理论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教育研究,2000,(9).

[3]李树培.多元智能理论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2,(2).

[4]张晓峰.多元智能理论关照下的课程开发[J].教育导刊,2002,(2).

[5]刘岸英.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意义[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