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红楼梦饮食文化论文范文

红楼梦饮食文化论文范文

红楼梦饮食文化论文

红楼梦饮食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红楼梦》 饮食文化 文化负载词 异化与归化

引言

近年来涉及到霍译本的译评著作文章较重要的有肖家燕、洪涛、李晶和赵朝永等人,对两种译本中具体译例的优劣得失都有所论析,如回目、人名、颜色、宗教等内容的翻译特色及误译、漏译的情况等。钱亚旭与纪墨芳于2011年发表《霍译本中物质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的定量研究》(红楼梦学刊),从定量的角度来分析其翻译策略;肖家燕于2009年发表《概念隐喻的英译翻译》,注重研究文化负载词的隐喻。但仍不足以一一反映其细部特征,对其细节部分分析以及成因的研究稍显不足。本文拟就从归化与异化的角度出发对杨宪益和霍克斯所译(以下简称杨译、霍译)《红楼梦》中的饮食文化负载词进行深入探讨,以期探索饮食文化负载词的有效翻译途径。

一、异化与归化的内涵

韦努蒂(Venuti)在1995年提出了两类翻译策略:归化(domestication)与异化(foreignization),他把这两类策略的源头追溯到施莱尔马赫及其1813年发表的《论不同的翻译方法》一文。归化是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异化是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要求译者向作者拢。

二、《红楼梦》杨霍译本中饮食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对比

1.杨霍译本的翻译策略。《红楼梦》杨霍译本的翻译策略,也是红译研究的热点之一。总的说来,杨译采取异化的翻译策略,基本上忠实于原文,强调把中国的文化原汁原味地传达给译语读者。而霍译本则向西方读者靠近,采取了归化于目的语读者的态度,其目的是期望译文更好的为西方读者接受。

2.杨霍译本的翻译策略在饮食文化负载词翻译中的体现。

①千红一窟

杨译: Thousand Red Flowers in One Cavern

霍译: Maiden’s Tears

杨译似乎是中性,而霍译文中明显带悲。其实,这个茶名最后一个字与“哭”谐音,所以霍将它意译出来。“红”在中文里也表“女性、少女”之意,杨在这里用异化把“红”直译成“red”,不加注释易使西方读者误解为“鲜血”与“危险”。本文作者认为,杨宪益最好在第一次将“红”翻译成“red”时加注释说明中英对“红”的不同理解,这样才能让中国的这种文化慢慢融入西方世界。

②黄酒

杨译:Shaosing wine

霍译:Rice wine

黄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一,源于中国,且唯中国有之,与啤酒、葡萄酒并称世界三大古酒。追溯历史,绍兴黄酒闻名古今。杨宪益将其译为“Shaosing wine”,是用“绍兴”这个地名来指代酒名,向外国读者展示此酒有丰富的文化历史内涵;霍克斯则将其译为通俗易懂的“rice wine”,读者一看即明其为何物,却感受不到任何文化底蕴。

③挂面

杨译:Noodles

霍译:Vermicelli

挂面是一种细若发丝、洁白光韧,并且耐存、耐煮的手工面食,有圆而细的,也有宽而扁的。中国人喜欢吃面食,尤其在北方。远在唐代,中国人就已经在食用这种“快餐”。杨宪益采用异化,将其译为“Noddles”,是为了传播中国挂面的独一无二;霍克斯采用归化,将其译为“Vermicelli”,在西方饮食文化中通常表示“意面、意粉”,于外国读者而言可减少阅读障碍,却无法呈现出中国文化特点。

三、杨霍译本不同翻译策略的影响因素

1.翻译目的不同。影响翻译策略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翻译目的。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原则和过程。在翻译《红楼梦》饮食文化负载词时,杨氏夫妇是为了向英语读者介绍中国饮食文化。因此,他们在翻译过程中注重保存原著的中国饮食文化特色,而霍克斯的翻译目的是为了满足普通英语读者的阅读需要,因此注重译本的可读性。

2.主流翻译理论与译者文化不同。杨氏夫妇受到严复所倡导的“信、达、雅”的翻译思想影响,同时习得汉语且受中国文化熏陶,将“信”,也就是对原文的忠实在第一位。在霍克斯所处的西方,受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Dynamic Equivalence)影响,且英语为母语,故翻译的目的是使目的语读者在理解和欣赏译文时所做出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和欣赏所做出的反应达到最切近的自然对等。因此,我们在《红楼梦》霍译本中见到最多的是归化和意译的身影。

参考文献:

红楼梦饮食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红楼梦》;饮食文化;思想内涵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楼梦》号称“中国封建社会百科全书”,其中自然少不了饮食文化的相关描写。研究《红楼梦》中的饮食文化,对考究明清时期饮食文化现象与发展现代饮食文化内涵有重要意义。

1《红楼梦》中的饮食

由于《红楼梦》的主要活动背景是世家大族贾府,自然免不了饮食的讲究与排场。其中出现了许多种目繁多、或真或幻的饮食,展现了清初社会的饮食习惯与文化风向。

1.1种目繁多的饮食

在《红楼梦》中出现了许多饮食种类,大至宴会酒席,小至甜点果品,作者都有或详细,或简略的描写。把这些饮食种类进行分类,大致可以分为菜肴、面食、奶制品、野味、粥饭、生烤、点心、蔬果、酒茶和补品。这些种目繁多的饮食组成了《红楼梦》的重要部分,其中如腊八粥、花样小面果子、糟鹅掌、鲟鳇鱼、合欢汤、绍兴酒、朱橘和燕窝汤等,都充分代表了那个时代流行的饮食,是我国饮食文化的典型代表。

1.2或真或幻的饮食

按照饮食的种类可以将《红楼梦》中的饮食分为诸多种类,但这些饮食并非全都真实可考,有些甚至是不可能出现的。因此从这方面,可以将其中的饮食分为现实存在的饮食、不可考的饮食与虚幻构想的美食三大类[1]。其中现实存在的饮食就是能在现代社会或者历史记载中找到或有迹可循的饮食,如姜汤、香芋、火腿炖肘子等,是那个时代的真实风貌反映。不可考的饮食则是指现代社会不存在,历史典籍中也找不到相关记载的饮食,如《红楼梦》书中的“茄眷”,虽然在现实社会中不存在,也找不到相关记载,但书中对其做法有详细记录,这可能是被历史湮没的饮食。虚幻构想的美食则是不可能出现的美食,如“万艳同杯”,其制作原料包含“麟髓凤乳”,这显然是作者虚构的,并取“万艳同悲”之意,实则是表达对那个时代女性的“悲”。

2《红楼梦》中的饮食文化思想

2.1礼孝思想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饮食文化不仅仅是对美食的追求与讲究,其代表的更是传统礼孝思想,这种礼孝思想是我国现代饮食文化的核心思想。饮食文化的礼孝思想,就是通过饮食传递礼和孝的中国传统价值观。数千年来,中国形成了一套完善的饮食文化,在这套饮食文化中,饮食本身并非重点所在,其重点在于礼和孝的表达。所谓礼,是在饮食宴席上以礼待人,如以茶待客,主居上座、客居对座,邀客先食等,这实际上是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在饮食方面的缩影。至于孝,则是长辈居上,长辈先食,长居主席、幼居次席等,更可以由父子关系演变为君臣关系间的忠。《红楼梦》中贾府的日常饮食及大型宴会都很详尽地表现了这种礼孝思想,如荣国府举办生日宴席,宁国府的贾宝玉参加宴会则是属于客人[2]。

2.2美学思想

无论古今中外,其饮食文化中必然会包含对美的追求,都会独具自身文化特色的美学思想,经常说的“美食”一词就很生动地反映了这一现象。中国美食讲究色、香、味俱全,但《红楼梦》对饮食的美学追求远超于此,除了色、香、味之外,其饮食还着重质、形、器、序方面的尽善尽美。所谓质,是指饮食的食材必须要注重质量,优质的食材是优质美食的基础。形则是指饮食的外形,诱人的外形与饮食的色一样吸引人。器就是在注重饮食本身的同时,对盛装饮食的器具也要有要求。另外序指的是上菜顺序,即先上什么菜、后上什么点心都是有讲究的,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人的食欲,使人吃得开心。

2.3养生思想

养生是我国非常古老的思想,最早的记载当属《史记》中的彭祖,相传其活了八百余岁,是世上最懂养生之道的人。当然,《红楼梦》没有这种玄之又玄的记载,但其中饮食文化传递的养生思想也是很浓厚的。首先是关于中医的描写,中医向来是以养生为主,多以食疗养生,在《红楼梦》中,出现了许多食疗养生的情节[3]。贾府的人非常重视养生,经常食用含药用价值的食材。除了常规养生之外,甚至出现了以食疗疾的情况,如以净饿治疗伤风咳嗽,贾宝玉以玫瑰卤子辅助活血化瘀等。这种种饮食现象都体现了《红楼梦》一书中饮食文化的养生思想,是曹雪芹实际生活经验的总结。

3结束语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其内容之广泛深博,已得到了诸多学者与读者的研究,而关于其中饮食文化的研究更是不曾间断。通过对《红楼梦》饮食文化的研究,可以深入分析我国明清时期的饮食风貌,还原当时社会现象,并为我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研究锦上添花。《红楼梦》饮食文化所代表的思想内涵,更是曹雪芹呕心沥血描写大量饮食文化的意义所在,研究并学习其中的精华,对现代饮食文化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蔡郎与.试论《红楼梦》中的中国传统饮食文化[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3):92-93.

[2]金兰.《红楼梦》饮食文化研究[D].江南大学,2012.

红楼梦饮食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红楼梦 目的论 粥文化

一、红楼梦饮食简介

《红楼梦》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鸿篇巨制,作者曹雪芹通过各色各样宴会及美食佳肴的描写,为读者展示了一份美轮美奂的菜单,《红》里的美食有的是飘渺虚幻,如“千红一窟”(哭)有的是传统而又真实的美食,如元宵和茶面子等。红楼里的粥基本上属于第二类,极富中国传统和特色的真实类美食,至今仍是饮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

二、目的论理论介绍

德国功能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其创始人凯瑟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ss)在《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局限性》一书中提出了功能理论的雏形。赖斯指出,“原文的功能决定了翻译的方法”,她提出把文本功能作为翻译批评的标准之一。此后,赖斯的学生汉斯・弗米尔(Hans J. Vermeer)提出了目的论,将翻译研究从原文中心论的束缚中摆脱出来,指出任何形式的翻译行为都有一个目标,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根据多方参与者,如发起人、委托人、原文作者等的要求,结合翻译目的和译文受众者的情况,对原文进行加工性的翻译。[1]

三、浅议杨译本《红楼梦》中粥食类的翻译

粥是我国饮食文化的精粹之一。在中医理论中“饮食清淡”是最好的养生之道,贾府深懂此法,因此《红楼梦中》有大量的粥食类的描写。[2]《红》中最常见的粥是碧粳粥,粳米粥是贾府所有粥类的基本底料,其他粥是在粳米粥中加入辅料。

(一)碧粳粥

……作酸笋鸡皮汤,宝玉痛喝了两碗,吃了半碗碧粳粥。(第八回)

…Then Baoyu had two bowls of soup …and half a bowl of green rice porridge.[3]

清人谢墉《食味杂咏》注:“近京所种各种统名京米,而以玉田县产者为良,料细长,……非真玉田也。”[3]由此可见,玉田粳米,有两个特点,一是外观绿色,二是长在皇田。笔者认为,第一次出现“粳米粥”的时候,可以直译加注翻译成“porridge, decocted by the rice from the imperial fields which looks a bit green .”这样可准确传达粳(京)米的文化含义。杨译本的目的在于传播中华文化,如果直译成green rice,也能让异国读者了解到该米的物质特性, 但是并不能说明它的社会属性,若能加上该米长在皇田,就更能彰显它的社会属性―很难得。

(二)药粥的翻译

《红楼梦》中的贾府在饮食方面不仅注重各种珍馐美馔的视觉和味觉的满足,更重要的是还要吃出健康来,对食养食疗尤为重视。如:

…….(王熙凤)吃了两口糖粳米粥,漱口已毕…… (第十四回)

杨译… finished her toilet, sipped some milk and sweetened congee and…[3]

清末,糖粳米粥中的“”是满族人对乳品的总称,此粥的做法是用粳米烧成稠稀饭,再注入鲜牛奶与粥搅均匀同煮片刻,吃时撒上糖即成。牛奶粥能养血分,适用于气血亏损之人。[4]

原译本给读者的感觉有歧义,读者可能理解成凤姐喝了牛奶和甜粥,是两种独立的食品,也可能是加奶的粥。根据该粥的做法,可以翻译成 “sweetened congee with milk”,更能使译入语读者明确该粥的做法是粥与牛奶混合熬成。

《红》中多次提到燕窝,秦可卿生病时,吃了半碗燕窝汤;黛玉生病时,宝钗立即送去了一大包上等燕窝(第四十五回)

我才瞧着他吃了半盏燕窝汤(第十回)

I’d seen her take half a bowl of bird’s nest soup.

燕窝是中国自明代以来开始被食用的传统名贵食品之一。但是只有东南亚,特别是中国人吃这样的食物,在世界上其他地方没有人食用。[5]因此,燕窝也是中国饮食有的元素,燕窝能补虚养胃,能滋阴调中。虽然在以上几种情况下,直译为bird’s nest,并不是所有的鸟窝都有医病的功效。为避免在目的语读者中造成文化输入变形,第一次出现燕窝的时候,应该稍微加注介绍燕窝的功效。加注译为:swallow’s nest is a kind of Chinese medicine ,which is benefit for one’s health.

凤姐忙回说:“有预备的鸭子肉粥”。(第五十四回)

“We have prepared some duck congee,” Xifeng told her. “I’d prefer something less greasy,”was the reply.

元宵节晚上,荣国府给老太君预备的是“鸭子肉粥”,据《随息居饮食谱》说:“鸭,甘凉,补血,行水,养胃。”[5]因此,老年人晚间吃鸭子肉粥不会唇焦舌燥。该粥性凉正好适合贾母,因她在大观园里饮酒、看戏、观烟火,至深夜不散而略带疲劳。为了突出鸭子肉粥的特性和凤姐左右逢源讨好贾母的特征,试译为:we have prepared some duck congee in order to relax yourself. 增加了 “ to relax yourself” 以突出凤姐的贴心。

(三)粥与宗教

…….老猴子升座议事,因说:“明日乃是腊八,世上人都熬腊八粥。如今…….”(第十九回)

…He announced, ‘tomorrow is the feast of winter gruel when all men on earth will be cooking their sweet gruel.

腊八粥起源于佛教,相传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在腊月初八那天得到成仙,成仙之前吃的最后一顿饭是乳糜状的食物,他的弟子为了纪念他,便在腊月初八的早晨仿制粥样的食物设祭。[6]

这里,杨宪益先生在翻译“腊八粥”和“腊八节”时,用完全没有文化区别性标志的词语替代了文化专有项。这个可以作外加注,毕竟是中国饮食文化有的部分。现试译如下:tomorrow is the labajie when all men on earth will be cooking their labazhou

Labajie, the eighth of the twelfth,when all men on earth will cook labazhou to commemorate the originator of the Buddhism.

…….凤姐忙道:“也有枣儿熬的粳米粥,预备太太们吃斋的。”(第五十四回)

“There’s the date congee too for the ladies observing a fast.”

王夫人每当在吃斋念佛的日子里要给佛像上供,佛像的食品必须是素食,最好还有甜味,所以王熙凤就用红枣熬粥。杨译本采用了直译的方法翻译成 “date congee”。基于目的论,为了强调供佛的粥里是枣儿,可以翻译成“congee with date”用with 短语强调加入的佐料是枣儿。

四、结论

综上所述,杨宪益夫妇的英译本在介绍中国粥食类文化时,基本采用了直译的方法,较成功的把中国传统文化介绍给了西方读者。本文以粥食类的翻译作为突破口,结合功能主义的目的论,任何大胆的改动只要服从目的法则都可接受的原则,在杨译本的基础上根据各种粥的物质和文化意义,对部分粥类的翻译,做了尝试性的改译,以适合时代的发展和我们中国独有文化的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张美芳. 翻译研究的功能途径[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年第78页.

[2]胡文彬. 红楼梦与中国文化论稿[M]. 北京:中国书店,2005年第478页.

[3] Yang Hsien-yi & Gladys Yang. A Dream of Red Mansions[M]. Peking: Foreign Language Press1978年版.

[4]王齐洲. 绛珠还泪―《红楼梦》与民俗文化[M].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47页.

[5]秦一民. 红楼梦饮食谱[M]. 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第41页.

[6]省略

红楼梦饮食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文化 饮食 台湾 红楼梦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5-0391-01

《红楼梦》作者一说有吴梅村或他人,但大都认定为曹雪芹先生。曹雪芹家族原为达官显贵,居于江淮一带长达六十多年,更在当地曾任有要职。所以不难理解,《红楼梦》中饮食风格大多偏向江南风格。

何谓江南风格?

作为地道的江南人,以家乡杭州为代表,人们大多喜食清淡甜鲜的食物,相对于食材的丰富性,大家更讲究的是食材的新鲜度。今早从湖里捞上来的鱼,作为饕客,是不能忍到晚上再落锅的。而《红楼梦》中的食材来源大致可分为:田庄佃户所缴供、大观园内所“自产自销”以及买办外出采买所获。凡此三种不仅囊括了当时所能有的珍馐美味,亦极大程度上满足了食材的新鲜度。在书中第五十三回,作者名列出了佃户乌进孝所缴纳的菜料,既有大鹿、獐子、狍子等一列珍稀野味,亦有各类水产米面。饮食平日所供之精细,连丫鬟也养出了挑嘴的毛病(见第六十一回厨娘柳氏埋怨)。书中的饮食习惯主要反映了贾府以米饭为主食,佐以各类肉菜,同时具有因地制宜,因地取材的特征。而这也同样是台湾人的饮食特征。

金陵(暂定《红楼梦》背景为此)与台湾相似,气候温暖,夏季雨水丰沛,是利于稻谷生长的区域。台湾人更为有利的是四周环海,而岛屿面积不大,所以几乎在全台湾都能看见售卖各类海洋食品的食铺。岛内气候炎热,不讲求“浓油赤酱”,菜品大多以清淡为主,恰巧也是江南菜的风格。

不知是否是描写干饭没什么发挥空间,贾府的粥反而成了餐桌上的主角。碧粳粥、枣熬粳米粥、红稻米粥、燕窝粥、腊八粥、鸭子肉粥、江米粥……名目繁多猎奇,硬是把“粥”这一类贫民主食变成了贾府的富贵餐饮。而在台湾,早期农业社会米饭是珍贵的主食,为了降低成本,通常会选择将米饭熬粥同时加入价格低廉并且营养丰富的番薯,这样一来主食的重量增加营养也增加。度过那段困难时期,台湾人民对番薯粥,或者说粥的热情不减,大街小巷开满了各式砂锅粥的店铺,这也是中华粥会只能在台湾移花重开的原因之一。

聪明的台湾人将营养价值丰富的番薯加入平淡的粥饭里,或许是岛民们对饮食养生的最早体现。台湾拥挤的街道,招牌占了天空的一半,而餐厅的招牌又占了一半的四分之三,在大大小小的招牌上不难看到“中药食补”或者是“中药熬炖”再或者是“古法养生”等食疗特色,甚至连水源校区附近的陈三鼎珍珠奶茶家隔壁的鸭血臭豆腐广告都加上了“数十种药材”的字眼。台湾早期曾受荷兰、日本殖民,民众开化程度高,所受的教育也更为进步,自然崇尚健康的生活观念。不难理解,他们能把食物与药物相结合。同时,经济水平的稳步发展也让他们对健康有了更高的要求,与其到“生病时治病”不如在“不病时防病”,食疗作为一种既享受又滋补的方法自然也进入到人们的生活并且进一步深化。而《红楼梦》中的贾府传承了封建文化又处于贵族阶层,对自己的身体健康也很是上心。单单是燕窝粥就在书中十四回、四十五回、八十七回等章节中,在秦可卿、薛宝钗、贾宝玉等人的手上交传。而之前所列的种种粥类,大多都是药膳。像江米粥,就是糯米粥是温养胃气的妙法;而贾母吃的鸭粥、枣粥更是滋补的中品:“大枣粥补百气……”相对于早期台湾单一的番薯粥,贾府这等富贵人家自然是有百种千种方法享受美食。当然,吃粥也有等级之分,燕窝粥只能传在少爷小姐手上,哪怕是袭人这样的一等丫鬟,偶得风寒,拿到的也不过是一碗薄薄的米汤罢了。

贾府的禽类和台湾的海产类,大概可以并称为两地的两大特色菜。贾府背景是鱼米之乡多稻谷,稻田里一可种植水稻,一可养殖禽类。而无论将贾府的背景置于金陵或是北京,在交通不甚发达的年代,陆运海产品都不是什么可靠保鲜的方法。人民自然会将荤食的目光投向禽类和河鲜类。贾府中光是用鸭子做的菜,便可写上一本“鸭子的一万种死法”。全鸭可做成酒酿蒸鸭子、鸭子肉粥等,而鸭掌鸭信则更是变化无穷,这也难为刘姥姥进了大观园要演化缭乱了。而相对于贾府为代表的“变化多端”,台湾特色的海产类做法则又是延续了一贯的简单清淡的风味。因为海产类本身鲜味就重,台湾人多会采用清蒸、炖汤的做法。既保留了海产原有的鲜香,又显得不那么破坏食材。

说到汤类,台湾人似乎对汤也有那么一种特殊的情节。最早移民台湾的仅限男性,作为家政活动中的弱势群体,怎么样喂饱自己成了一大难题。煮一大锅汤汤水水是能想到的最好方法,既省时又能保存长久。后台式羹汤逐渐深入民间,随着当地气候条件,出现酸甜味羹汤,与《红楼梦》中的建莲红枣汤、野鸡崽子汤、虾丸鸡皮汤、火腿鲜笋汤既有异也有同。

说到两地人民偏甜的口味,自然不能放过点心。似乎来一次台湾,游客们不拎几袋凤梨酥、牛舌饼、太阳饼就枉来台湾一场。日据时期,日本人将吃点心的习惯带来台湾,台湾人耳濡目染又有爱吃甜食的本性,自然结合当地的丰富水果特色,生产出了各式的糕点。而贾府的糕点则更“高端大气上档次”:松酿鹅油卷、豆腐皮包子、枣泥山药糕、莲叶羹……这名字说了食材,可真拿到什么鹅油、莲叶,却发现无从下手。这一方面也体现了中国古代贵族饮食上面追求的精细与巧致。

总而言之,台湾饮食与《红楼梦》中贾府饮食各有特色,但大多食材都是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同样讲究食疗药膳之法,对于甜食和清淡鲜香食材有特殊爱好。大陆如今不断复现红楼盛宴,在台湾吃了不算正宗的台湾菜,不知何时大陆才能有道地台湾菜、古早味?

参考文献

[1]刘桓,李夕聪.论《红楼梦》中的饮食文化【j】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3):55-60

[2]蒋荣荣.红楼梦美食大观【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95

红楼梦饮食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小说《红楼梦》菜名翻译策略翻译方法

一、引言

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开始,《红楼梦》这部“文化百科全书”即被早期的译者节译,但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红楼梦》英文全译本的出现,《红楼梦》翻译的研究才轰轰烈烈地展开。《红楼梦》翻译研究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集中在语言的层面,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受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影响,研究者们开始从多个层面从文化的视角探讨《红楼梦》的文化翻译问题。目前,对《红楼梦》饮食名称翻译研究的论文或著作还比较少,我试图对杨宪益和霍克斯两个全译本中菜名的翻译进行研究,以宏观的角度审视两位译者采取的翻译策略及翻译方法。

二、《红楼梦》菜名特点

《红楼梦》这部小说中涉及的名贵菜品、粥糕点心、名茶良饮,可以说是我国传统饮食文化的浓缩。作品中提及的美食多达57种,我将这57种食品按其命名方式分成两大类,即含有文化寓意的命名和不含文化寓意的命名。其中不含文化寓意,以食材直接命名的食品有36种,如“燕窝汤”、“莲叶羹”、“藕粉桂糖糕”、“鹅掌鸭信”等。含文化寓意的命名有21种,其中有包含中国风俗的命名,如“合欢汤”、“吉祥果”、“如意糕”、“寿桃”、“腊八粥”、“粽子”等;有包含中国地名的命名,如“六安茶”、“龙井茶”、“惠泉酒”、“绍兴酒”等;有包含中国典故的命名,如“金谷酒”、“屠苏酒”等;还有作者曹雪芹用“谐音寓意”手法而命名的“千红一窟”和“万艳同杯”。

三、《红楼梦》菜名英译研究

有学者研究得出,杨宪益在翻译作品中所含的中国文化信息时,采取异化的翻译策略,而霍克斯对此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但是具体到《红楼梦》中饮食文化的翻译方面,却不能一概而论。霍克斯在饮食文化尤其是食品名称的翻译方面一反惯常的做法,明显地倾向于异化的策略,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中国饮食文化在全世界的地位,霍克斯在译本中想方设法通过自己的翻译使目的语读者领略中国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两位译者在翻译食品名称时的具体方法详见下列表格。

从以上表格中我们不难看出,对于小说中出现的直接以食材命名的菜肴、酒茶和糕点名称,杨宪益和霍克斯两位译者总体的倾向是采用形式对等的策略,这种策略有利于原文本文化信息的传播。直接以食材命名的菜名全文有36个,杨译本中有34个采用了直译的方法,而霍克斯对其中的29个进行直译。《红楼梦》中涉及的菜名大部分包含现实中的食材,对于这部分的翻译,杨宪益没有采取音译法,而霍克斯将“小饺儿”和“枫露茶”音译为“tiny jiao-zi”和“Fung Loo”。两位译者在翻译的时候都有漏译的现象,如杨宪益没有翻译“炒芦蒿”,霍克斯没有翻译“风腌果子狸”和“杏仁茶”。也许是因为原著不同版本的问题,或者是译者自身的原因,或者译者考虑到他们毕竟是在翻译小说,太难理解的菜名会对读者的理解带来障碍,所以在不影响情节的情况下省略了个别菜名的翻译。杨宪益和霍克斯都将“面茶”译为“breakfast”,采取了功能对等的原则,虽然指出了小说中人物当时吃的是早饭,但是没有译出具体的名字,从小说的角度来看,似乎对情节没什么影响,但是无形中已经丢失了一部分饮食文化方面的信息。“面茶”作为中国的传统食品,深受老百姓喜爱,《红楼梦》中也多次提到,而此处译者将它译为“breakfast”似有不妥。

在研究过程中,我还发现,霍克斯作为有异域文化背景的译者,虽然对原作非常喜爱,但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饮食文化的了解并不是面面俱到的,这从他误译的几个菜名中可以反映出来:如“鹅掌鸭信”,霍克斯将其翻译为“goose-foot preserve”,其实,“鹅掌鸭信”就是鹅掌和鸭舌头,霍克斯在翻译中没有译出鸭舌头。再如“藕粉桂糖糕”,霍克斯将其翻译为“marzipan cakes made of ground lotus-root and sugared cassia-flowers”。“藕粉桂糖糕”是江南美点之一,它的原材料是藕粉和糖桂花。但是霍克斯译文中的“cassia”和此道点心中的“桂糖”并不是同一物质。“cassia”的英文释义是:“It is a shrub genus in the bean family,the seed and skin of the tree can be used as flavoring.”可见与cassia对应的物质是肉桂。显然,霍克斯将桂花和肉桂混为一谈了。杨译中的“sweet osmanthus”英文释义是为“sweet osmanthus is native to china especially in southern china(Guizhou,Sichuan,Yunnan).It is also the‘city flower’ of Hangzhou,China.This is specialty of China.” 可见,“sweet osmanthus”与源语文本中的桂糖是同一物质。

对于含有文化信息的菜名的翻译,杨译较多采用直译和音译的方法,总体来说,杨译还是采取异化的策略。霍译的21个含文化信息的菜名中,除去漏译的1个菜名之外,有10个采取的意译,另外10个分别采取了直译和音译的方法。很多研究者认为,霍克斯在翻译文化信息的时候,很明显倾向于归化的策略,但是对于菜名中所含文化信息的翻译,霍克斯并没有明显的归化倾向。对于小说中出现的茶和酒的翻译,杨宪益和霍克斯均倾向于异化的策略。比如有些名茶在西方文化中找不到对应词,形成翻译上的词汇空缺。对此,杨氏译本多采用音译加注法。通过加注,便于西方读者了解中国茶文化。霍克斯也采取了音译加注或者直译的方法,使读者了解中国文化。值得一提的是,在翻译“六安茶”时,两位译者都采取了音译的方法,但是杨宪益翻译为“Liuan tea”,而霍克斯翻译为“Lu-an tea”,查阅史料便可明白,霍克斯的音译是正确的,这也显示了霍克斯异化策略的体现,更体现了他严谨的态度。在翻译“女儿茶”时,杨宪益用音译加注的方法,而霍克斯采取了意译“herbal tea-wutong-tips”,比较而言,杨宪益的方法在传播文化方面更胜一筹。小说中出现的两个“谐音寓意”——茶名“千红一窟”和酒名“万艳同悲”是非常难翻译的,曹雪芹的这一创作手法是整个小说中的一大特点,但是谐音的翻译是非常难的,甚至可以说是不可译的,但是“谐音寓意”在小说中表达的效果可以通过功能对等的方式在译文中体现出来。杨宪益对这两个名称的翻译,都是采用直译的手法,而霍克斯则采用了动态对等的原则,虽然这似乎不利于传播中国文化,但是若细细品味,就能发现他的翻译更接近于原作的寓意。翻译是一门妥协的艺术,他这样的“妥协”,却收到了与原作寓意近似的效果。如 “千红一窟”隐含那些年轻女子悲惨的命运,霍克斯翻译为“Maiden’s Tears”,蕴含意义尽现;“万艳同悲”也是隐喻那些年轻女子悲惨的命运,霍克斯翻译为译为“Lachrymae Rerum”,虽然表面看与源文本相去甚远,可是仔细研究,就会发现译文的绝妙之处。“Lachrymae Rerum”,意为“万物之泪”,出自古罗马诗人维吉尔(Virgil)的长诗《埃涅阿斯记》,“万物之泪” 与“万艳同悲”的深层含义是一致的,通过“眼泪”这样的液体与原文的“万艳同杯”之酒保持了紧密的关联性,西方读者通过这样的关联,很快便会明白作者在此处用虚拟的酒表达的意思。在含有文化信息的菜名中,杨宪益把“六安茶”翻译为“Liuan tea”显然是不恰当的。在此类菜名中,霍克斯却没有误译,但不知是何原因,他没有翻译出“金谷酒”。

综上所述,在菜名的翻译中,杨宪益和霍克斯两位译者均倾向于异化的策略,尽力保留源语文本中的文化信息。为何两位译者能有相同的策略倾向,究其原因,有如下几点。首先,在《红楼梦》的很多菜名中,食材都是现实中的物质,食材属于物质文化,由于中英两个民族都生活在同一物质世界里,两种文化的共通在翻译上的表现是选词造句上的“偶合”现象。这使得菜名的翻译可以最大限度地把使用异化的策略。其次,任何一部译作,都是服务于翻译的目的的。虽然霍克斯有着西方文化的背景,但他在翻译《红楼梦》时坦言特别喜欢这部小说,所以他翻译这部小说,希望给西方读者带给愉悦的感受,就像他自己在读《红楼梦》时感受到的一样。他当然想把小说的原貌展示给目的语读者,只是因为文化的差异,读者在理解方面障碍太大时,他才采取归化的策略,至少在翻译菜名时他采用的是这样的处理方法。

四、结语

针对《红楼梦》中直接以食材命名的36种食品名称,杨宪益和霍克斯两位译者均采用异化的策略,翻译方法以直译为主。对于含有文化寓意的21种食品命名,两位译者也都倾向于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在翻译的过程中,他们主要使用直译、音译、音译加注、意译等方法,各种方法的灵活使用,都是服务于一个目的,那就是最大限度地保留源语文本的信息。研究两位译者的翻译,可以给我们今天的菜名翻译带来一些启示:首先,菜名中的文化信息不能舍弃,应当想方设法保留。翻译时具体可以采用直译、音译、音译加注等方法还可以借助于图片视频等非语言媒介。其次,不仅在饮食文化,而且在其他的文化翻译方面,异化都应该是首先选择的策略。

参考文献:

[1]白靖宇.文化与翻译[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红楼梦饮食文化论文范文第6篇

一部《红楼梦》就是一部饮食养生经

红楼佳宴:中国传统饮食的集大成者

药补不如食补。《红楼梦》中的美味佳肴,不仅是中国传统饮食的集大成者,更蕴含着养生的精髓和精辟的见解,即使在今天,其中的很多养生妙招依旧值得我们借鉴——

在这部巨著中,曹雪芹用了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描述了众多人物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活动。就其规模而言,有小宴、大宴、盛宴;就其时间而言,有午宴、晚宴、夜宴;就其内容而言,有生日宴、寿宴、冥寿宴、省亲宴、家宴、接风宴、诗宴、灯谜宴、合欢宴、梅花宴、海棠宴、螃蟹宴……

据研究者不完全统计,120回的《红楼梦》中描写到的食品多达186种。这186种食品有的详写,有的略写,有的随文而出,有的精心安排,名目繁多,精美绝伦。

五谷为养,贾府常喝粥

《红楼梦》中的贾府在饮食方面不仅追求享口福,更重要的是强调吃得健康,对食养食补尤为重视。“今人一说到健康长寿,就千方百计买营养品,将其视为良方,猛吃猛喝肥甘厚味。其实,这些人忘记了‘食谷者生’的大道理。在中医理论中,‘饮食清淡’是最好的养生之道。”

早在几千年前,中医就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重视食疗养生,《红楼梦》包涵了很多食疗养生的内容,曹雪芹深知食粥有益于健康。粥是中国的传统饮食,据考证已有4000年历史了,宋代陆游有《食粥》诗,最后一句是“只将食粥致神仙”即道出粥乃世间第一补人之物。

贾府的上下老幼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在吃山珍海味的同时,也经常喝粥,贾府粥的种类也很多,除了日常喝的粥以外,还有几种特殊的粥,让我们看看,其中的几种粥。

大米粥滋补脾胃,燕窝粥益气补中

大米粥也很补

《红楼梦》第8回写了碧梗粥:宝玉去探望,表姐薛宝钗、姨妈留饭,酒菜丰盛,宝玉痛喝了两碗酸笋鸡皮汤,吃了半碗碧粳粥。

碧粳是清代贡品,专供皇帝贵妃等宫廷贵族食用,薛、贾两家都是贵族,有吃碧粳(绿色的香米)的权利,一般老百姓吃的粳米,即大米也是有营养的。

大米含有人体必需的淀粉、蛋白质、脂肪、VB、VE、VC、钙磷、铁等营养成分,可提供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大米性平,有补脾胃,养五脏,壮气血的良好功效,米饭,尤其是糙米饭,因所含VB、VE和膳食纤维比精米要高得多,可预防脚气病和皮肤粗糙症,多吃糙米比精米更有利于健康。

燕窝粥有益气补中之功

《红楼梦》第11回,写黛玉她每岁春分、秋分之后,必犯咳嗽;今因贾母高兴,多玩了几回,秋咳得比往常又重。宝钗来探望她,劝她每日早起拿上等燕窝一两,冰糖五钱,用银铫子熬出粥来,若吃惯了,比药还强,最是滋阴补气的。

功能:燕窝性平,有滋阴润肺,益气补中之功,适用于肺阴亏虚所致的咳嗽痰喘,咯血,身体虚弱所致的吐血。现代营养学分析表明,燕窝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多种氨基酸、维生素、糖类及矿物质钙、钾、硫、磷等,所含的氨基酸,是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其胶质经人体消化吸收后,对组织细胞的修复再生有促进作用。

新近研究发现,燕窝还有抗感染、提高机体免疫力,防衰抗老、防癌抗癌之功。黛玉久患咳嗽,肺气亏虚,阴液不足,而燕窝有滋阴润肺,益气补中之功,所以宝钗劝黛玉常食燕窝粥,既可滋阴润肺,化痰止咳,又可健脾益气,增强体力。

糯米粥温养胃气,腊八粥食材很健康

糯米粥适合体虚者食用

《红楼梦》第87回,紫鹃告诉厨房为她做一碗火肉(即火腿)、白菜汤,加点虾米,配了青笋紫菜,熬一点江米粥,黛玉也只吃了半碗粥,喝了两口汤,就搁下了。 江米粥就是糯米粥。《本草纲目》称“糯米,益气治虚寒”;《医药六书,药性总义》称:“糯米粥为温养胃气妙品。”糯米可煮饭熬粥,糯米粥,补肺,治肺虚、热咳,黛玉体弱多病,经常咳嗽,发热,用糯米粥食疗很对症,黛玉吃后,称“味儿还好”。

糯米含糖类、蛋白质、脂肪、钙、磷、铁、VB1、VB2等。性温,具有暖脾胃、补益中气、生津止渴等功能。一般人群皆能食用,特别适宜体虚,盗汗、泄泻及小便频数者食用,又以糯米粥为佳。但糯米性粘滞,难于消化,糖尿病、老人、小孩应慎用,尤其是糯米粽子不宜多食。

腊八粥虽好,糖尿病人不能喝

《红楼梦》第19回,写贾宝玉逗林黛玉玩,编说香玉故事:扬州有座黛山,山上有个林子洞,里面有一群耗子精煮腊八粥,一个耗子去偷米,一个耗子去偷豆,一个极小极弱的小耗子变化了去偷香芋,结果一变变出一个林小姐,引得黛玉从床上爬起来捶打宝玉。

腊八粥在宋代已流行于民间。清代 《燕京岁时记,腊八粥》记载: “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江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葡萄,以作点染。”至今还有腊八喝腊八粥的好习惯。

腊八粥:食材皆为健康食品,对人体有益,但糖尿病病人不宜多喝,消化功能不好、老年人、也要适量。

米汤补身,杏仁茶养颜

米汤:穷人的“人参”

《红楼梦》第20回,写袭人偶感风寒,吃了药,夜间发了汗,清晨起来觉得轻省了些,只吃些米汤静养。

米汤又叫米油,是用上等的大米熬稀饭或做干饭时,凝聚在锅面上的一层粥油,米汤性味甘平,能滋阴长力,有很好的补养作用。清代名医王士雄说:“贫人患虚症,以浓米汤代参汤,每收奇迹。”就是说,贫民百姓吃不起人参,江南人用米汤当参汤,每每有奇迹。

米汤能驱寒提神、畅肠胃、生津液。上世纪80年代,广东兴起煲“白粥”饮食热,是用慢火熬大米粥,熬煮过程中不断添加米浆,使粥汤浓俨,米油成分充分溢出,成为补身的佳品。

杨贵妃也用杏仁美容

《红楼梦》第54回,写元宵之夜,贾母觉得有些饿了,但又要吃些清淡的,凤姐忙道:“还有杏仁茶”。杏仁茶是一种美味的饮料。

杏仁含有脂类、微量元素、大量VE 、去斑,抗衰老。杏仁含杏仁苷,具有抗癌的功效,南太平洋上有一个国家斐济,号称无癌之国,据说是和当地人常吃杏仁有关系。

红楼梦饮食文化论文范文第7篇

《桓子新论・谴非》载:“鄙夫有得酱而美之;及饭,恶与人共食,即小唾其中。共者怒,因涕其酱,遂弃而俱不得食焉。”

(音山),生肉酱,大约是以风干肉末腌渍而成。那鄙夫可能平时极难见到荤腥,偶然得了这么一点肉酱,岂能不生独占之心?所以当众朝肉酱中吐唾,以阻他人问津。众怒,齐向肉酱中擤鼻涕,弄得大家吃不成。

《红楼梦》卓然降世,实为中国文化不可多得之瑰宝。喜之者大众,认为它好色而不淫,怨诽而不乱,读来可令人性舒张,荡气回肠;恨之者小众,责备它晦淫晦盗,助推礼崩乐坏;爱恨交加者一小撮而已。不可思议的是,这一小撮居然把对《红楼梦》的研究哄抬到20世纪中国显学的地位,与“敦煌学”“甲骨学”相伯仲。他们中间有眼高手低的作家,有鼓吹新经的学者,有借机发泄的宿儒,有邀宠帝心的刀笔,亦有过气的名流,组成了声势不小的红学家阵营。然而“红学”实乃天下最无聊的学问:明明稗官说部,却当做自传、社会史、阶级斗争、宫廷秘史来研究。

鲁迅与胡适都认定,《红楼梦》写的是曹雪芹家事。胡适主导的考证派意在宣扬科学主义,着意贬低《红楼梦》的人文价值。他认为论思想旨趣,《红楼梦》不如《儒林外史》;论文学技巧,不如《海上花列传》《老残游记》。蔡元培则主索隐观点,认为《红楼梦》实是仇清悼明之政治小说:梦为何在红楼?红者,朱也;朱者,朱明王朝是也。书中女子象征汉文化代表,男子则满人;宝玉喜食女子口红,暗喻满人拾汉文化余唾。王梦阮、徐柳权之辈持论同蔡,认为《红楼梦》其实写的是明珠家事,贾宝玉即明珠之子纳兰容若;又或谓写的是清顺治帝与董小宛之哀艳轶事。周汝昌考出《红楼梦》真主角实为史湘云,而史湘云原型很可能即李煦之孙女、曹雪芹之妻,化名脂砚斋者。李希凡却道是《红楼梦》意在写封建社会之阶级斗争。刘心武独辟蹊径,居然解读出《红楼梦》提纲挈领的人物是秦可卿――废太子胤祁之女;红楼梦是未遂宫廷之余绪云云……倒是俞平伯,尚能有所觉悟,说他越来越看出《红楼梦》其实就是一部小说。

一部《红楼梦》,犹如一碗酱,引得多少人想独占一回――不能创作这等美文,至少可以独享一番对它的阐释权,即所谓一家之言。第一位发表一家之言者吐唾于酱,随后更多一家之言,则擤涕于斯,竟都不理会作者叫苦: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红学家其实意不在解其中之味,而是向其中添加自己的味。至若饮馔,王熙凤动不动就在府中设宴,贾母与薛姨妈那边也时有私房菜相馈送,我辈无人得尝,又如何知味?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玩味什么、又暗喻什么,只有他自己才知道。后之看官,但凭读书就能还原作者所思所想,那他不是学者而是刑侦专家。然而,喜欢“亲临现场”一探究竟者,不独红学家,厨界也有人跃跃欲试。两个巴掌拍在一起,癸亥之秋(1983)就在北京来今雨轩摆下了红楼盛宴。上座嘉宾乃红学界衮衮诸公:冯其庸、周汝昌、端木蕻良……一干人等。

席上佳肴味道可能都不错,但若说那便是贾府当年膳食,就有欺世盗名之嫌了。试想大观园内,都是何等精致的人物?贾氏一门累世为官,乃簪缨士族,钟鸣鼎食之家,曾经遍尝天下珍馐,桌上备陈人间美味,岂是几个厨子一合计,就能为金陵十二钗整出一桌红楼宴来的?那大观园内个个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连丫头芳官吃个快餐,柳嫂都巴结着送上香粳米饭配胭脂鹅脯、鸡皮虾丸汤,更遑论钗、黛、凤、玉一类人物。没有美食大家,何来良厨?又何来美馔?袁枚《随园食单》有“戒苟且”之训,说的就是食家如何栽培庖人――

凡事不宜苟且,而于饮食尤甚。厨者皆小人下材,一日不加赏罚,则一日必生怠玩。火齐未到而姑且下咽,则明日之菜必更加生;真味已失而含忍不言,则下次之羹必加草率。且又不止,空赏空罚而已也。其佳者,必指示其所以能佳之由;其劣者,必寻求其所以致劣之故。咸淡必适其中,不可丝毫加减;久暂必得其当,不可任意登盘。厨者偷安,吃者随便,皆饮食之大弊。审问、慎思、明辨,为学之方也;随时指点,教学相长,作师之道也。于味何独不然?

红楼人物已逝,厨艺亦随之瓦解。来今雨轩自有一技之长,又何必东施效颦,依样画瓢?况且多数菜品连样都没有,惟存名目而已。1991年7月16日,中国饮食文化国际研讨会期间,来今雨轩红楼宴席菜单如下:(菜单分冷菜、热莱、点心、汤、主食、茶、酒、饮料、水果等。此处从略――责编注)

热菜中的一款茄鲞,因为书中凤姐详述过制法,勉强可得形似外,余皆想当然耳,哪家饭馆都能照着名目会意而为,只是不要会错了意。“雪底芹芽”寓曹雪芹之字,乃以蛋清打泡制成白雪,埋芹芽于其中,看来很雅,却大可商榷――据周汝昌考,雪芹字取自苏轼《东坡八首》之三,意为雪底芹芽。此说甚为可疑。《东坡八首》之三作于元丰三年(1080),时值苏轼困厄黄州,得东坡荒地数十亩躬耕,艰辛异常,从此自称“东坡居士”。其间故人自蜀中赠以芹菜种苗,始种下,天大雨,积水漫过一犁之深,芹苗危矣!乃有诗:

昨夜南山云,雨到一犁外。

泫然寻故渎,知我理荒荟。

泥芹有宿根,一寸嗟独在。

雪芽何时动,春鸠可行脍。

雪芽一句,坡翁自注云:“蜀人贵芹芽脍,杂鸠肉为之。”可知雪芽指的是那一寸雨水冲刷过的芹芽。曹雪芹姓曹名,字雪芹,以字推之,可知雪芹之雪,非天雪之雪,应为洗雪、昭雪之雪,取“洁”之义甚明。

“老蚌怀珠”是曹雪芹擅制佳味。据敦敏《瓶湖懋斋记胜》,雪芹曾亲自下厨,飨友人于叔度以油煎桂鱼腹藏明珠。可惜所藏明珠究为何物,敦敏却语焉不详。既曰明珠,想来或是烧熟后呈半透明的荸荠、桂圆、芡实、鸡头米一类清物。来今雨轩的“老蚌怀珠”是以武昌鱼配鹌鹑蛋笼蒸而成。武昌鱼虽然形似老蚌,但绝非鱼中佳品。它的浪得虚名,缘于“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之句。可能读过《三国志・陆凯传》,但却误下品以为上品。陆凯在力陈吴主孙皓迁都武昌之弊时说:“……又武昌土地,实危险而瘠确,非王都安国养民之处,船泊则沉漂,陵居则峻危,且童谣言:‘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可知武昌鱼名声不佳。曹雪芹制老蚌怀珠岂能以武昌鱼为之?

老蚌怀珠吃的是曹雪芹手制之菜,雪底芹芽啃的是曹雪芹本人。鸡髓笋却真是大观园中席上菜品。来今雨轩的制法是,取乌鸡腿骨,用竹签挖出骨髓,点缀于玉脂笋尖上。笋乃至清至洁之物,筒骨之髓则多糟烂污浊,两造相遇,类乎伧夫淑女。台湾已故教授逯耀东认为,鸡髓笋应为冬笋烩鸡红(鸡血)。想来鸡血味鲜,便于成形,无油腻,其色宜与笋配,一脆一爽,相得益彰。逯说是。

走笔至此,不禁怜惜杜甫当年――只是坊间传闻皇上赏识少陵之才,拟有擢拔。那杜甫便急煎煎赶赴京城,守在中央组织部府衙外,经年等候。消息灵通人士,也忙着来巴结这位未来之星。谁知热闹一阵之后,佳音迟迟不至,奉承者亦渐渐疏远。杜子心灰气丧,抑郁成疾,手头拮据,门庭冷落,秋雨绵绵,寂寥难耐,遂成愤青:“秋,杜子病卧长安旅次,多雨生鱼,青苔及榻。常时车马之客,旧雨来,今雨不来。”(《秋述》诗序)“今雨”是因为内部消息才来捧场的,你以为你是谁?中央任命既已落空,谁再来谁是孙子――来今雨轩却偏集众多“今雨”,大嚼红楼宴,不知杜子与雪芹,地下当作何想?

五菜安在?

汪曾祺先生说他小时读汉乐府《十五从军征》,不止一次读得眼泪汪汪,只是不明白“……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句中之葵怎么能够作羹?因为现代人见葵字就会想到嗑瓜子。可能是到了“”时期,汪先生才在武昌领略到了绿悠悠、滑溜溜的“葵羹”――冬苋菜煮汤。葵即冬苋菜。蜀中之葵,茎、叶皆呈深绿,叶肉厚,形似海棠,叶脉时有紫色,叶柄有针刺。以之作羹,汤浓滑碧翠,菜软糯鲜香略有清苦味。

读汪文有些汗颜。忆幼时诵诗,每每一脸木讷,不知所云,哪里说得上动情?《豳风・七月》本怨妇之辞,多辛酸苦楚――

六月食郁及奠,七月烹葵及菽。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七月食瓜,八月断壶。

九月叔苴,采荼薪樗。

食我农夫……

那时诵读,除了六、七、八、九、十月,其余一概茫然。及长,才渐渐知道,壶,即瓠,或谓匏,今之葫芦是也。苴为麻子,荼是苦菜;郁又称郁李,即山楂,当为野葡萄。至若《邶风・谷风》所谓“采葑采菲,无以下体”,除了知道菲即萝卜、葑是芜菁,俗名大头菜而外,还起了不小困惑与野思――旧时文人喜女人缠足,称弓样小脚为莲。把玩之际,嗅、舔、咬、捏、吞、抚……诸般手法而外,更撰“莲学”著作,多称《采菲录》《葑菲闲谈》之类。大头菜与萝卜均为块根,茎叶多不用,所以说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即只取下体。以此,迷莲者认为女人下体――足,乃是最有用处的价值所在。此真匪夷所思!往后竟有好长时间不喜萝卜大头菜。

七月烹葵及菽,是说煮冬苋菜以就豆饭。有人说此处之菽应为豆叶,不确。菽为五谷之一,属华夏“粒食之民”的主食部分。饭不必一定稻麦,豆亦可充之。作菜的豆叶称藿,就是南方各地至今喜食的豆苗,蜀中豌豆巅儿即其中上品。因读过《黄帝内经》《齐民要术》一类旧籍,所以很早就知道葵为“五菜”之首。

葵之后列藿、薤、韭、葱,这是先秦时有代表性的几种蔬菜。韭、葱可以不论。惟薤,今不多见了。薤其实就是头,状若蒜头,色白,鳞茎如笋衣层层包裹,成都人形容无赖脸皮厚谓之曰“头脸――剥了一层又一层”。头可用糖醋腌渍。川南农家有头炒腊肉的吃法。由于北方人不喜欢,薤与葵一样,渐渐隐逸至南方乡野,不入富贵之家了。然而薤在秦汉之时,当为时蔬上宾。汉顺帝永和元年(公元136)上巳节,大将军梁商在洛水大宴宾客,酣醉中突然歌《薤露》之曲:“薤上露,何易,露明朝还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弄得座中宾客皆掩面而泣。此本挽歌,借薤叶纤细挂不住露珠,以喻人命易逝。足见薤是人人熟知之物。结果梁商当年就死了。薤之南漂另有一事可证。某年夏天驱车至川西鸡冠山避暑,车行山下,见有路牌:薤子村。心想这就是了,此地必产头。

五菜中有三菜的身影渐渐淡了。百菜之首已非白菜莫属,川厨有云“百菜要数白菜好,诸肉还是猪肉香”。白菜产自地中海沿岸,经西域浸至中国北方,再南下弥漫各地。白菜其实无香,性味淡,近乎无味,可说是没有任何个性。白菜煮豆腐只能尝出豆腐的味道,醋溜白菜就是个酸,白菜做的芥茉墩儿,除了冲鼻子外可有蔬果之清鲜?此菜入于任何菜肴都会被其它配料夺味,所以是个八面玲珑、工于事主的奴才菜品,远不似葵、藿、薤、韭、葱诸君,闭上眼睛也能判识某君到否。葵藿薤韭葱,犹如交响乐中的不同声部,或者说,它们分别是交响乐中的弦乐器、木管乐器、铜管乐器、打击乐器、色彩乐器。低音号吹出的声音,决不会有定音鼓的味道,大提琴也不会奏出三角铁的效果。那么白菜在交响乐中做什么?凭什么它能从黄河以北南下扫荡全中国?

白菜从何时起位践九五之尊的?窃以为约在南北朝之际。南齐周“睿智丽辞”,明辨好学,在当时奢糜浮华的社会中还算个清流人物,常常隐居在钟山村野。卫将军王俭奇怪他怎么过得惯,问“山中何所食?”周回答“赤米白盐,绿葵紫蓼”。文惠太子问他:“菜食何味最佳?”答说:“春初早韭,秋末晚菘。”蓼生水边,叶如剑鞘,可以调味,看来周烹冬苋菜是放白盐紫蓼。菘即白菜,周觉得堪与初春韭菜媲美。可能此时白菜初入中国,况且江南口味尚淡,正中美食下怀。但于此也证明,白菜当时还没有取得专美地位。

红楼梦饮食文化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红楼梦》;茶文化;古代

我国是茶的故乡,茶叶与丝绸、瓷器是我国古代重要的贸易产品。在清代,传统的茶文化开始向平民文化中发展,最终形成茶文化为主的主流文化。

1客来敬茶

中国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国度,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千百年来,茶在我国历史上有着特殊地位,“客来敬茶”已经成为古代人们生活中茶文化的重要浓缩。由我国古代四书五经中将《礼》单独列为五经之一,就不难看出古人对礼节的重视程度,即便是看似简单的“客来敬茶”也蕴藏着丰富的礼俗文化。在古代社会,严格的封建阶级制度将人划分为不同的社会等级,来客的身份、地位等都可能不尽相同,因此,上茶时所上的茶品、茶具精致程度以及上茶者和陪客饮茶者的身份,都体现着主人对来访者的尊重程度。一般情况下,如果到访者的身份和社会地位一般,那么只需要一般质量的茶叶和茶具,尽到待客之礼就可以了。而一旦客人具有较为特殊的身份或社会地位,那么从茶叶、茶具、茶点、陪客者等方面都要斟酌、细致,在符合礼节的同时务必让对方感受到热情和尊敬。中国古代茶文化发展到清朝时期,“客来敬茶”这一文化习俗得到普及发展,尤其是清朝末期,国内茶馆林立,茶馆已经成为人们谈事、休息的主要场所,而中国古代的封建文化也在这一时期获得了进一步发展。通过清代著作《红楼梦》不难看出,其作者曹雪芹绝对是一位茶道高手,对中国传承悠久的茶文化了解颇深。在《红楼梦》中,曹雪芹用了许多笔墨对茶文化进行了详尽描写,且文辞细腻、文采斐然,从日常生活、茶俗茶礼、宴饮、待客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文字展示。例如书中重要角色刘姥姥在拜访周瑞家的时候,主人只是用一般礼仪招待刘姥姥,茶具、茶叶都较为普通,由小丫头沏茶且没有配茶点。但是,一旦来访的客人身份特殊、地位崇高,就必须在各个方面做到周到细致,以体现出对到访者的欢迎和尊重。例如在第四十一回中妙玉亲自献茶贾母老君眉,对于茶具书中写道:“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描写中不但点出了名贵茶具,而且道出了茶具的外观造型、质地以及生产地址。尤其故事发展到元妃省亲中“茶三献”,更是将待客礼数上升到皇家规格。待客茶品、器具质量都是按照访客身份的特殊性和地位的高低来决定的,所以不论是茶叶还是茶具,其品种和质量都是不可以随意选用的。

2馈赠茶礼

随着茶文化风气的普及发展,茶园增多,种类繁多、质量上乘的茶叶逐渐生产出来,随着茶与人们生活的慢慢融合,高品质茶品慢慢成为赠礼的一种。不论是官方还是在民间,茶叶都是一种重要礼品。在古代茶文化中,茶酒馈赠亲友是一历史悠久的传统。追溯历史,大约在三千年前的商周时期,茶叶就已经成为皇室御用贡品,而在定亲、祭祀祖先以及通家之好等日常事务中都有茶的出现,人们都将茶作为一种主要赠礼。随着茶俗茶礼的衍生发展,与之伴生的茶具也成为赠礼的一种大众选择,并且随着历史的发展,最终也形成一种茶文化。在漫长的岁月里,茶具的制作材料经历了最初的金、银、玉到后来的陶瓷器,特别是随着制作工艺的成熟完善,以紫砂壶为代表的茶具慢慢开始占领主要地位,并且其价格不断上升,附带很大的收藏价值,因此,相互赠送茶具不仅是一种交好往来方式,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以茶礼相赠,已达到交好目的在《红楼梦》中也多有提到。比如在书中第二十五回中王熙凤的以茶赠友情节,文中描写凤姐与探望宝玉的众姐妹相遇,见到黛玉在场凤姐道:“前儿我打发了丫头送了两瓶茶叶去,你往那去了?”林黛玉笑道:“哦,可是倒忘了,多谢多谢。”凤姐儿又道:“你尝了可还好不好?”没有说完,宝玉便说道:“论理可倒罢了,只是我说不大甚好,也不知别人尝着怎么样。”宝钗道:“味倒轻,只是颜色不大好些。”凤姐道:“那是暹罗进贡来的。我尝着也没什么趣儿,还不如我每日吃的呢。”林黛玉道:“我吃着好,不知你们的脾胃是怎样?”宝玉道:“你果然爱吃,把我这个也拿了去吃罢。”凤姐笑道:“你要爱吃,我那里还有呢。”林黛玉道:“果真的,我就打发丫头取去了。”凤姐道:“不用取去,我打发人送来就是了。我明儿还有一件事求你,一同打发人送来。”之后王熙凤打趣林黛玉“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古代有定亲茶这一说法,吃了对方的茶就等于接受了与对方的婚约。在之后的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各种茶具、茶品经常出现在作者笔下,在贾府这个富贵之家,茶具珍贵如王夫人正室中茗碗瓶花俱备、贾母花厅摆放的乘有旧窑什锦小茶杯的洋漆茶盘,以及其他茶炉、茶碾、茶筅、茶盂、茶格子、茶奁等。在《红楼梦》情节中,贾元春就曾以茶筅作为礼品赠予贾府众姐妹。

3养生保健佳品

茶,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饮品,可查阅的最早文献是《神农本草经》,书中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茶文化起源于周,兴于唐,盛于宋,直到明清时期发展到极致。据相关统计,在古典名著《红楼梦》中,写到茶的地方共有二百七十三处,茶不仅是一种艺术传承、一份美学积淀,也是中国民族对养生学的探索和追求。经过千百年的探索,人们对茶的功效已经深入了解和掌握,茶不但有药用价值,后人还发现了茶的养生功效,例如饮茶有助于美容养颜、健胃消食、解酒醒恼等。在古代典籍中,唐代著作《茶经》在茶的功用方面进行了记录,而且作者陆羽被后世人尊称为茶圣。截至明代《茶普》进一步详细介绍了饮茶的养生功效。因此不难看出,古人一直在努力探索、总结茶在养生方面的效用。那么在茶文化发展到极致的清代,饮茶的养生功效又有怎样的挖掘?在文化瑰宝《红楼梦》中我们可以有所了解。《红楼梦》中提到很多茶品,尤其是作为钟鸣鼎食之家,贾府饮用的茶自然是品质上乘的茶,我国的茶叶种类不胜枚举,在书中提到的茶叶名品不但有普洱茶、老君眉、龙井茶、六安茶等古代贡茶,还有暹罗国进贡的暹罗茶以及杏仁茶、枫露茶、千红一窟等茶品。首先,普洱茶,是黑茶的一种,最初其产地隶属云南普洱府,因此被命名为普洱茶。关于普洱茶的养生作用,在《本草纲目》中提到有良好的醒酒作用,同时也有消食化痰和清胃生津的功效。在《红楼梦》书中第六十三回,贾府巡夜的林之孝家就建议宝玉沏普洱茶饮用,以避免宝玉“因吃了面怕停住食”。其次,老君眉。贾母带着刘姥姥参观大观园时,行到找翠庵,妙玉亲自奉上老君眉。关于老君眉,在后世还没有确定其品名和产地。一种说法是产自洞庭湖君山的银针茶,鉴于其满布毫毛且形如长眉而得名“老君眉”。而另外一种说法则是认为书中提到的老君眉是一种产于福建武夷山的一种乌龙茶,带有健胃消食和解腻的饮用功效。再次,龙井茶,即产自杭州闻名于世的西湖龙井,是宋时起贡茶的一种。龙井茶蕴含的维生素丰富,既能够延缓衰老又能避免人体水分消减,同时,饮用龙井茶还可以缓解疲劳、提高思维能力。龙井茶在《红楼梦》第八十三回中,宝玉到潇湘馆探望黛玉,黛玉吩咐紫鹃为宝玉沏一碗龙井茶。最后,六安茶,与老君眉出自同一章回,即“栊翠庵茶品梅花雪”,妙玉奉茶,贾母以为是六安茶,便直言“我不吃六安茶”。六安茶产地是安徽六安,又称“六安瓜片”,与龙井一样同属绿茶,作为清朝贡茶,有清心明目、通窍散风以及提神消乏的功用。

4美学艺术

长久以来,茶文化风靡数千年,在历史长河中涌现许许多多与茶有关的文学艺术作品。《红楼梦》作为一部描写古代贵族生活的鸿篇巨著,有茶俗文化的同时,当然也少不了对联、以茶赋诗等风雅的情节。自古百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雅士人生七大雅“琴、棋、书、画、诗、酒、茶”,我国古代茶文化真正做到了雅俗并蓄。从古至今,许多文人雅士都借助茶助兴清思,留下许多佳作,其中对于茶的传世之作也数不胜数,例如坡:“从来佳茗似佳人”。赵朴初:“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以及“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在《红楼梦》中,贾府作为名门贵胄,在饮茶和茶具方面的雅是极为讲究的,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妙玉的茶具都是专门刻画的,这一章回描写得成窑五彩小盖钟、“斝瓟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小茶盘、脱胎填白盖碗等许多制作技艺精湛的精美茶具,在向读者展示这些器具精致的同时,也使故事中的人物跃然纸上,生动形象。由此可见,雪芹先生对我国古代茶文化有着深刻的了解。《红楼梦》描绘的贾府这一封建大家庭的茶道文化十分的恢弘大气,这部著作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清代时期茶文化的盛行,从庶民到文人雅士全都喜欢喝茶,进而造成了茶叶和茶具需求量的增大,也为茶与茶具地位的提升起到了推动作用。

结语

茶,发展到现今,已经穿越千年,无论是从文字记载还是茶艺方面考证,中国是当之无愧的茶之故乡。纵观历史,我国古代茶文化贯穿于朝堂乡野,在古代诗歌、音乐、宗教、绘画艺术等艺术领域都有其元素,随着清朝文学主流小说的兴起,茶文化也到达极盛时期。茶,既存在于市井小民的生活中,也显现于文人骚客的墨宝里。《红楼梦》中,曹雪芹对茶文化的了解和匠心独运的情节构思,在另一个角度上揭示了古代茶文化对社会的全方位影响和渗透。

参考文献

[1]王姗姗,蔡碧凡,苏祝成.《红楼梦》中的茶文化评述[J].农业考古,2014(2):142-147.

[2]白建辉,白子良.解读中国茶文化与《红楼梦》[J].福建茶叶,2016(1):231-232.

[3]吕云涛.略论《红楼梦》中的中国茶文化[J].兰台世界,2013(4):115-116.

红楼梦饮食文化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红楼梦》;美食世界;饮食文化

《红楼梦》是一本说不尽的奇书,它的作者曹雪芹更是一位文学巨匠。曹雪芹也是一位“美食大师”。他在书中描绘的美食世界,实在是令人流连忘返,总是忍不住细细品味他所创造的这顿“红楼宴”。

《红楼梦》中描绘的美食实在是名目繁多,令人眼花缭乱。据研究者统计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小说,述及美食的回目有八十七回,描写到的食品多达一百八十六种。这些食品中包括主食、点心、菜肴、调味品、饮料、水果、补品等等。曹雪芹在描绘这些食品时,可谓费尽了心思。首先,从命名上看,既有按照材料命名的“鸭子肉粥”、“藕粉桂花糖糕”,也有按照功效命名的“解暑汤”,甚至还有“合欢汤”、“吉祥果”“如意糕”这样讨喜的名字。其次,从详略安排上来看,这些美食有些是一笔带过,随文而出。有些则是经过了精心的安排和细致的描绘。比如在四十一回中,作者向读者介绍了一道名叫茄鲞的菜。他先是描绘了刘姥姥吃完这道菜的反应。“刘姥姥笑道:‘别哄我了,茄子跑出这个味儿来了,我们不用种粮食,只种茄子。’”当得知这道菜真的是茄子之后,她又马上向凤姐讨教菜的做法,于是凤姐儿笑道:‘这也不难,你把才下来的茄子把皮刨了,只要净肉,切成碎钉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薰、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都切成钉子,用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爪子一拌就是。’”短短几句话,茄鲞的做法就跃然纸上,一下子就拉近了读者和这道菜的距离。而有些食品,作者虽然没有对它进行细描,却依然让读者们心驰神往。比如说五十四回中,贾母看戏看得有些饿了,凤姐儿连忙向贾母推荐预备好的“鸭子肉粥”和“枣儿熬的粳米粥”,但是贾母却说:“不是油腻腻的就是甜的。”凤姐儿连忙又向贾母推荐了杏仁茶。贾母说:“倒是这个还罢了。”文中虽然没有对杏仁茶的任何直接描写,但是根据贾母的反应,读者已经能感受到杏仁茶的清新爽口。同样的写法还出现在第五十八回宝玉看到火腿鲜笋汤时。“宝玉便就桌上喝了一口,说:‘好烫!’袭人笑道:‘菩萨,几日不见荤,馋得这样起来。’”虽说宝玉有这样的反应和他饿着肚子有关,但是看到他这番食指大动的样子,实在令人垂涎三尺。

曹雪芹构筑的美食世界不单单给了读者们一场视觉上的盛宴,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了大观园中的生活。在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中,作者就生动地描绘了大家族吃饭时要做的各种准备。贾母等坐下以后“先有丫头挨人递了茶。大家吃毕,凤姐手里拿着西洋布手巾,裹着一把乌木三镶银箸,按席摆下。”贾母平日吃饭,总有小丫鬟在旁边,“拿着漱盂麈尾巾帕之物。”可见,大家族吃饭时的每个环节都会做提早安排,他们所用的餐具也是十分讲究。对于他们来说,吃一顿饭已经不单单是“果腹”那么简单了,更多的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刘姥姥吃饭的时候就显得随意得多,凤姐儿她们为了捉弄刘姥姥,特意给了她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刘姥姥见了就打趣道:“这叉爬子比俺那里铁锹还沉,那里拿的动。”换成银的筷子后,刘姥姥又说:“去了金的,又是银的,到底不及俺那个伏手。”但是刘姥姥还是吃得十分香甜。尽管餐具只是吃饭的时候很小的一个方面,但是已经足以反映贾母和刘姥姥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状态。

《红楼梦》中的食品连放置的器皿也是十分的雅致。第四十一回中,“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六安茶放在这么精致的茶具中,还真是“门当户对”。《红楼梦》中的人物在品尝这些美食时,还特别讲究搭配。如第八回中,“宝玉因夸前日在东府珍大嫂子的好鹅掌鹅信。薛姨妈听了,忙也把自己糟的取了些来与他尝。宝玉笑道:‘这个须得就酒才好。’”可见,无论是礼仪,还是放置的器皿、亦或是美食间的搭配,大观园中的人都有自己的一套规矩。也只有这样,才能配得上那些难得一见的珍馐吧。如果这些美食到了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手中,怕是品尝不出这么多的美好来,那可真是暴殄天物了。

《红楼梦》中的美食还能反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比方说因为这些美食,宝玉和小丫头们间还发生了许多故事。第八回中,宝玉特意为晴雯要了她喜欢吃的豆腐皮包子。结果李奶奶看见了,说:“宝玉未必吃了,拿了给我孙子吃去罢。”就叫人拿了家去了。第十九回中,宝玉又给袭人留了酥酪。结果还是被这位李嬷嬷看见了,拿起匙就要吃。众人劝她那是给袭人留的,她反倒说:“别说我吃了一碗牛奶,就是再比这个值钱的,也是应该的,难道他待袭人比我还重?”但是,面对同样的事情,两位丫头的处理方式确实完全不同。晴雯据实告诉了宝玉,导致宝玉在发现李嬷嬷又喝了他的枫露茶后勃然大怒,要撵走李嬷嬷。而当宝玉发现酥酪又被李嬷嬷吃了,正要说话的时候,袭人却说:“原来留的是这个,多谢费心。前儿我因为好吃,吃多了肚子疼,足闹了吐了才好了。他吃了倒好,搁在这里倒白糟蹋了。我只想风干栗子吃。你替我剥栗子,我去铺床。”宝玉信以为真。袭人成功地转移了宝玉的注意力,避免了一场可能的风波。从这件事情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晴雯和袭人性格上的不同。晴雯性格比较自由洒脱,所以她是有什么说什么。而袭人相对考虑的东西会更多。这一点在她被李嬷嬷骂却一直默不作声中也有所反映。也难怪脂砚斋在评点第八回中这样写道:“奶母之倚势,亦是常情,奶母之昏聩,亦是常情,然特于此处细写一回,与后文袭卿之酥酪,遥遥一对,足见晴卿不及袭卿远矣。余谓晴有林风,袭乃钗副,真真不错。”而宝玉向玉钏儿赔罪也是和美食有关。玉钏儿知道金钏儿之死和宝玉有关,因此心里怨恨宝玉。宝玉为了向她赔罪,故意把人都支出去。玉钏儿催他喝汤的时候,他故意说不好吃,骗玉钏儿也喝一口。可见,美食有时候还可以成为《红楼梦》中人物沟通的媒介。

《红楼梦》中的美食已经超出了简单的食品的范畴,它既反映了明清时期的饮食文化,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刻画。而近年来,作为红楼文化的衍生品,各种“红楼宴”也是层出不穷。但是,如果只是打一个《红楼梦》的招牌,为自己的商品制造一个噱头,这样的“红楼宴”其实意义不大。倒不如静下心来,好好地研究红楼梦中的美食文化,体会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正如周汝昌先生所说:“讲《红楼梦》中的饮食,不在于“仿膳”式的照猫画虎,画也难成,只在于体会它的精义神理,亦即中国烹饪的哲理和美学观。”

项目名称:浙江师范大学实践教学成果(201129)。

指导老师:首作帝

红楼梦饮食文化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红楼梦》 苏州 民俗 文化

清代的康乾时期,市民阶层空前壮大,民俗文化也变得引人注目,普通大众开始频繁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红楼梦》是中国古代百科全书式的小说作品,写到了较多的民俗,其中也有对以苏州为代表的江南民俗的描写。一方面,民风民俗给曹雪芹的创作带来了深刻影响;另一方面,《红楼梦》中对苏州民俗文化的描写真实再现了当时的市井生活,有利于今天我们了解古代苏州生活,更好地弘扬苏州民俗文化。

一、苏州民俗文化之一:日常生活

衣食住行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内容,也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苏州民众自有其独特的日常生活方式,下面我们主要从饮食与服饰、出行与娱乐两方面来谈《红楼梦》中的苏州民俗。物质生活民俗的每一个方面,几乎都是该民族传统观念的外化,它不仅造成民族成员之间的共识性,产生彼此身份的认同感,而且还可以强化其、伦理观念和政治观念,增强其内聚倾向。[1](P58)

(一)饮食与服饰内容

1.饮食:精巧细致,讲究品位

苏州是著名的江南水乡,傍水而居的苏州人有着水的细致与柔美,对吃穿是十分讲究的,生活方式雅致精细。《红楼梦》中有对苏州生活的描写。刘姥姥进大观园那段故事,就从饮食、居住等方面进行了刻画,其中就有苏州生活的影子。曹雪芹在书中写道:“刘姥姥因见那小面果子都玲珑剔透,便捡了一朵牡丹花样的笑道:‘我们那里最巧的姐儿们,也不能铰出这么个纸的来。’”(第四十一回)[2](P335)那“小面果子”应该是一种糕点,“牡丹花样”“玲珑剔透”说明这种糕点的精巧细致,这不得不让人联想到苏州的著名面点――船点,其选料讲究,种类丰富,有的像动物,有的像蔬果,无不栩栩如生、小巧玲珑。陆文夫的小说《美食家》中也提到了众多苏式点心:翡翠包子、水晶烧卖、桂花圆子……孔子曰:“食不厌精,烩不厌细。”苏州饮食就完全发展了这种精细的饮食观。从苏州人的饮食可以看出他们懂得享受生活,讲究生活品位。对饮食的讲究,也反映出苏州人对个体生命价值的珍视,就像林黛玉,骨子里带着自尊自爱的气质,重视自我的生命价值。

2.服饰:艳丽华美,尽显贵气

《红楼梦》中的穿衣也是非常讲究的。王熙凤刚出场时“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褙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第三回,第23页)苏州织造业发达,盛产各色纹饰的缎匹。“大红洋缎”“撒花洋绉”就展现了苏州服装面料的华美。《红楼梦》中还常见女孩儿做针线活,像林妹妹这样的大小姐,也会为宝玉绣香袋。书中的刺绣,大部分都是从江南带来的,而苏绣又是江南地区的佼佼者,名扬天下。贾蔷曾专门从苏州带回“妆癖洒堆,刻丝弹墨”。洒堆即洒花,所以书中常出现“洒花裤”“洒花袄”“撒花紧身儿”,可以看出苏州服饰的华美细致,难怪江南才子唐寅的《阊门即事》中写道:“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百万水西东。”苏州的富庶可想而知。

(二)出行与娱乐方式

1.出行:舟轿并用,体现水乡特色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就是苏州人氏,她是“弃舟登岸”来到贾府的。古时交通不便,远行舟马为先,地处江南的苏州可以说是一座水城,船多桥多,所以出行多靠船只。林妹妹就是坐在船上,顺着运河来到贾府的,这舒缓的姿态倒也符合苏州小桥流水的雅致生活。此中除了看出以船出行的普遍,还可看出水乡对人的影响。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拥有有容乃大的气度,其实作者是在以水喻人,水的含蓄、柔美、包容,恰是苏州人性情的写照。水滴石穿,绵绵不断的韧性也是苏州精神的一种体现。苏州多名士、才子:范仲淹、钱谦益、唐寅、冯梦龙……水是一种载体,灵动的水孕育了苏州人独特的人文气质,孕育了这些风度翩翩的名士才子。

除了坐船出行,苏州最重要的陆上交通工具就是轿子了,这在《红楼梦》里也有印证。林妹妹弃舟登岸后,“便有荣国府打发了轿子并拉行李的车辆久候了。”(第三回,第21页)过去苏州城里街巷狭窄,又多桥梁,骑马极为不便,至于马车,更难通行。[3](P117)所以轿子是人们常用的代步工具。无论是乘船还是坐轿,都要求较高,讲究舒适惬意。苏州的大户人家,院宅内都有轿厅,家里都自备轿子。轿子做工也极为精致,精雕细镂,内饰华丽。苏州有结婚坐花轿的习俗,今天虽然已步入现代社会,婚礼礼仪没那么繁琐了,但有些人家还会以传统方式送女儿出嫁,可谓古色古香。

2.娱乐:赏花看戏吟诗,富有生活情趣

繁荣的经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苏州人对日常生活要求更高。他们热爱自然,风花雪月皆文章,飞虫鸣鸟均成趣。《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女眷赏花看戏吟诗,惬意地生活着。书中写栊翠庵的白雪红梅:“回头一看,恰是妙玉门前栊翠庵中有数十株红梅花开的如胭脂一般,映着血色,分外显得精神,好不有趣!”(第四十九回,第401页)讲的是宝玉赏玩梅花,这又暗合了苏州的“探梅”习俗。在苏州人心中,梅花绝不仅是观赏玩乐的对象,她们傲霜斗雪,更是寄托了高洁的精神追求,“探梅”习俗展现的是纯净的心灵与美好的追求。《红楼梦》中,凡是过节、过生日,都会搭台子唱戏,还会行酒令、吟诗歌,充满趣味。今天的苏州仍有唱戏的氛围,只是较之以前黯淡了许多,但吟诗的风气却一直保留下来,这也是苏州人儒雅的体现。

二、苏州民俗文化之二:岁时节日

清代袁学澜的《吴郡岁华纪丽》一书,收录的岁时风俗有316条。[3](P264)可见苏州民俗文化内容之丰富。苏州的岁时节令,文化内涵特别丰富,几乎每个节日都有相应的民间传说,每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

(一)节日的有关描写

1.元宵节:红灯高挂,尽显欢乐氛围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写了众多节令,或浓墨重彩,或几笔带过。第一回中姑苏的甄家在元宵节弄丢了英莲,后来葫芦庙因炸供而起火,其中炸供就是当时的民俗。人们“多用竹篱木壁”,意思是普通人家的庭院大多用竹子圈起来,这也体现了土风民俗。江南多竹,“凤尾森森,龙吟细细”,潇湘馆的场景也是以竹出名。竹的坚韧、挺拔也与苏州人的气质相符合。“真是闲处光阴易过,倏忽又是元宵佳节矣。士隐命家人霍启,抱了英莲去看社火花灯。”(第一回,第8页)红灯高挂,爆竹燃放,敲锣打鼓,竞猜灯谜,欢吃汤圆,有所谓“吴中风俗,尤竞上元”之说。[3](P289)如今,苏州过元宵节,也离不开热闹的灯会,古胥门下和金鸡湖畔,每至元宵,绚丽多彩、富丽堂皇。从中可以看出古今文化传统的一脉相承。

2.春节:热闹祥和,祈求幸福

除了元宵节,除夕也是分外热闹的。五十三回中还有对过年的详细描述,年前准备,到真正过节,到正月十五,作者把这个节日的前后刻画得详细清楚,细小到吃穿用住,都体现了当时民俗生活的丰富多样。过年前写到了荣宁二府打扫宗祠、祭拜祖先、发压岁钱、贴对联、换门神等活动。有句话叫“屋尘收拾号残除”,苏州有掸尘的习俗。年前,无论城乡,无论贫富贵贱,家家户户都要打扫房舍、清除污垢,俗称“掸埃尘”。直至今日,吴地人一直保有此习俗,不同的是,今天的打扫行为已褪去了巫术意义,更多的是一种心理需求,也可以说是一种自觉行为。书中又写道:“已到了腊月二十九日了,各色齐备,二府中都换了门神、联对、挂牌……”(第五十三回,第434页)如今每年春节,苏州民间还有在门上贴春联、门神,在屋内挂年画的习俗。“千门万户尤眨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的诗描绘了这一由来已久的习俗。苏州的特色是桃花坞木刻年画,大家喜欢买一两张杌木刻年画挂在家中,增添过节气氛。同掸埃尘一样,换桃符是人们相信桃树有驱鬼辟邪的功能,但更多的是对吉祥生活的祈福。书中人物的活动还有守岁、拜年、吃年酒等,和今日苏州民俗仍有相通之处。

(二)节气的有关描写

1.清明:放风筝去晦气

《红楼梦》写了大观园的姐妹们在院子里放风筝,好不热闹。黛玉笑道:“可是呢,知道是谁放晦气的,快拿出去罢。把咱们的拿出来,咱们也放晦气。”李纨说:“这一去把病根儿可都带了去了。”探春说道:“你们一般的也有,这会子拾人走了的,也不怕忌讳。”(第七十回,第583页)苏州人有清明放风筝的习俗,可见这一习俗由来已久。从李纨和探春的话中也可以看出“放晦气”这一说法。而且,放风筝还有个忌讳,就是不能把别人放掉下来的风筝重放,不然会给自身惹来“晦气”。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古代,放风筝有着放走晦气、带走病痛的寓意,也有着一定的迷信色彩。

2.芒种:花朝节来相会

苏州人爱花,芒种对苏州人来说,不仅是种稻收麦的季节,更是花的节日。《红楼梦》写到:“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仙,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谢,花神退位,须要饯行。”“那些女孩子,用花瓣柳枝轿马的,或用绫棉纱罗叠成杆旄胜幢的。每一棵树,每一枝花上,都系上了这些物事。”(第二十七回,第224页)大观园中的女孩子编柳折花,满园飘带,花香怡人。曹雪芹用移花接木的手法,把江南花朝花神生日的风俗,装点在大观园中芒种节日这一天。[4](P150)这样突显了江南情调,展现了吴地的习俗。今天的虎丘还有花神庙,常熟还存有花神碑,至芒种时节,赏花观庙的人依旧比肩接踵,这一习俗依旧在延续。值得一提的是:黛玉的生日为二月十二,正是花朝节,这也正暗示黛玉有着百花之主的地位,是《红楼梦》中无可替代的人物。

三、苏州民俗文化之三:民间信仰

民间信仰除了信仰的主旨以外,同样蕴含着文化娱乐、经济商贸、道德教化等多重作用。[3](P121)除了各种教化作用,民间信仰更是人民道德理想的追求。

(一)尊崇佛教文化

1.信徒与寺庙众多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南一带,自古以来,寺庙林立,信徒众多,佛教文化绵延不绝。《红楼梦》由空空道士和渺渺真人点化顽石携入尘世开篇,以宝玉出家成为和尚结尾,暗含了因果轮回的佛教思想,表达四大皆空、人生如梦的感慨。[5](P2010)品性脱俗的妙玉,自幼便入了佛门,惜春、紫鹃最后也皈依佛教。佛教旨在让人跳出人间苦海,返璞归真,作者亦规劝世人看淡功名。这种“超脱”的观念,体现了苏州文化洒脱与淡然的一面。书中这一信仰也是对现实的反映,佛教对于当时百姓来说是苦痛人生的精神解救剂。直至今日,苏州信佛者还是很多,寒山寺、灵岩寺、兴福寺等寺院至今仍然香火不断、朝拜者众多,体现了佛教文化的影响之大。

2.信仰佛教的原因

佛教传入中国后重要的特点便是世俗化了,《红楼梦》中上至达官贵族如宝玉、下至贫民百姓如癞头和尚,都尊崇佛教。在苏州人眼中,佛教中的神佛与民间神并无差异,都是崇拜的对象。信仰总有其产生的根基。统治者的推崇以及长期对民众的精神灌输是原因之一,佛教宣扬忍耐受苦,等于告诉人民不要越界行事,这就完全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当时平民生活困苦,无所寄托,信佛成了他们精神解脱的方式。还有自幼多病者,如妙玉。寻遍良医医治不好,万般无奈下皈依佛门,一生青灯古佛相伴,这其实有一定的迷信因素。还有一点,戏曲、小说的繁荣,使很多小说中包含的佛教观念已浅显化,佛教观念被“通俗化”,更贴近了平民百姓的生活,易于他们对佛教的接受,信佛观念因此便自然而然地日渐深入人心。“庙门比厂门多”的民谚,足以反映苏州礼佛之盛。

(二)崇拜民间神灵

1.膜拜吕祖与鬼神

《红楼梦》中“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说的正是苏州的阊门。阊门附近有个神仙庙,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四,人们都要去“轧神仙”。相传这一天,八仙之一的吕洞宾会扮成凡人来到人间,于是大家纷纷涌到神仙庙,想要沾点仙气,希望延年益寿。因此苏州人特别尊崇吕祖,把它奉为民间神。江南其俗信鬼神,好淫祀。[3](P134)吴地自古崇信鬼神,苏州也不例外。信神崇鬼有着一定的宗教意义,现在,苏州仍有迎神赛会的习俗,这是鬼神崇拜的一种表现,但已经褪去了迷信的意义。

2.崇拜民间神的原因

江南信鬼神、好淫祀,说的是迷信色彩浓重的祭祀礼,在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古代,人们无法解释存在的合理性,就把它们归因于神鬼。为了使之合理化,苏州人民常会把民间传说与自然现象联系起来,甚至捏造民间神,像刘猛将、大禹王等,哪个俗神背后没有一套传说呢?在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中,劳动者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愿望与需要得不到满足,愤懑与不满无处宣泄,他们的心理常常处于不平衡的状态,这时民间神的力量能让他们从孤苦的境地中解脱。此外,人民都渴求幸福美满的生活,对民间神的崇拜也是对幸福的祈求,它不只是一种宗教活动,更代表着人们对物质与精神的追求。今天的我们,关注的应该是这些民间神信仰背后的精神内涵,从形式到本质地去探寻,那些巫术意义上的信仰可以抛弃了,时代的发展不容许用愚昧的眼光回顾过去。

综上所述,《红楼梦》的创作与苏州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体现了浓郁的地域性特色。理清苏州民俗文化与《红楼梦》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研究这部小说,有助于人们对苏州民俗文化的理解、传承与发展。

(论文指导教师:王菊艳)

注释: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2]曹雪芹:《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335页。

[3]蔡利民:《苏州民俗》,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邓云乡:《红楼风俗名物谭》,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

红楼梦饮食文化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红楼梦;唐顿庄园;餐桌礼仪;中西方文化差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6-0257-02

饮食在人们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同的人对饮食的认识、要求、用餐方式等各不相同,饮食不仅能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而且具有较深的文化内涵,从而形成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食礼作为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产生于饮食,同时又约束着饮食活动。由于地域、文化、餐桌礼仪、文明发展等文化差异,中西方食礼也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表现出不同的文化特征。通过探究《红楼梦》和《唐顿庄园》中的餐桌礼仪,了解不同的食礼文化及其背后所隐含的中西方文化的根性。

一、从红楼梦看中国餐桌礼仪

中国作为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拥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宴饮文化,至少在周代,中国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当完善的饮食礼仪制度,宴会中贯穿的礼仪、礼节,并非是对吃的情趣的束缚,而是表现人们的道德文化修养,在饮食生活中体现一种形式美、伦理美、人情美。《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四大经典名著之一,讲述了贾史王薛四大贵族家庭的繁荣与衰败,还原了当时贵族家庭的生活场景,对研究中国古代的餐桌礼仪具有极大的空间。

黛玉进贾府,是宏篇巨制《红楼梦》的开端,随着黛玉的进入,贾府的背景、人物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同时通过对黛玉进府过程的繁复描写,贾府繁紊的餐桌礼节也一览无遗,在贾母吩咐过传饭后,王夫人带着黛玉进去,已有很多人在此伺候,但却为何“在见王夫人来了,方安设桌椅”?脂砚斋在此处有批语:不是待王夫人用膳,是恐王夫人有失侍膳之礼耳。这是规矩。再而提到的是这侍膳的礼仪“李纨捧饭,王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而上桌的只有贾母、黛玉和三春而已”,在古代,根据满族重小姑的习俗,未出阁的女儿在家是姣客,身份是很尊贵的,所以女儿可以和父母一同吃饭,而媳妇则要在一旁伺候,待公婆和小姑吃罢才可以吃。最后吃饭的座次自然也值得一说,书中这样写道“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中国古代长幼尊卑,贾母自然是坐在正面,又有左右相对,左为尊的规矩,所以熙凤让黛玉坐左边第一张椅子。有王夫人、李纨等在场,黛玉自然是不肯,在知道她们不在这里吃饭后,方才坐了。此时“贾母命王夫人坐了。迎春姊妹三个告了座方上来。迎春便坐右手第一,探春左第二,惜春右第二。”也显示了古人以左为尊,尊者或长者坐上座,然后从左至右的吃饭座次的讲究,黛玉是客,所以礼让至左手一座,元春不在迎春居长,坐右手一座,接下去是探春惜春。孔子曰:“兴于诗,成于礼”,尽管这些封建礼仪十分繁缛,但表达了古人内心对长辈的尊敬及为人待客之道。

《红楼梦》中还有一段描写贾府中秋设家宴赏月的桥段。家宴是中秋节家人团圆的重要形式,贾府的家宴设在山之高脊凸碧堂内。为了达到阖家团圆的目的,能到的家人一律都到,连平时公务最繁忙的贾政也到了场。凡桌椅皆是圆的,特取团圆之意。坐法也有讲究,按照辈份,上面居中,贾母坐下。左边是贾赦、贾珍、贾琏、贾蓉,右边是贾政、宝玉、贾环、贾兰,团团围坐。宴会在圆桌上进行,座次仍是“尊卑有序”“长幼有序”。贾母是“老祖宗”,在上面居中坐下。贾赦是大房,所以成左;贾政是二房,所以居右。这是封建社会诗礼之家的一套礼仪。

封建社会的宴饮活动,不但座位安排很有讲究,“面东为尊”“左为上”;而且迎接宾客要打躬作揖,席间宾主频频敬酒劝菜,筷要同时举起,席终“净面”后要端茶、送牙签等等,礼仪十分繁缛。现在时代不同,过去那一套礼仪制度当然不适用,但我国是礼仪之邦,人们在宴饮活动中重现礼节、礼貌,几千年来已形成文化传统,其中展现中华民族伦理美,形成美的一些细节,仍沿袭至今。现在虽然没有古代这么拘谨,但每当重要节日或者特殊日子,人们依旧会以怀念的姿态去遵守这些古老的规定、规矩。当然平时的家庭饮食中,人们也会依旧以尊敬老人、师长、宾客为原则。

二、从唐顿庄园看西方餐桌礼仪

唐顿庄园讲述了发生在格兰瑟姆这个贵族家族的故事,主人公玛丽作为格兰瑟姆先生三个女儿中的老大,她的择婿决定着格兰瑟姆家族的财产将由谁继承,这成为了整个故事的中心。围绕这个故事,各色贵族穿梭于唐顿庄园。那么,在这座庄园一切礼仪就是来点缀这个故事的。

红楼梦饮食文化论文范文第12篇

从乡下来的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有幸成为王熙凤的座上客,在招待她的馔品中,有一款名为“茄鲞”。刘姥姥尝尝这道菜说:“虽有一点茄子香,只是还不像是茄子。”凤姐听了,煞有介事地说:“这也不难。你把才摘下来的茄子,把皮刨了,只要净肉,切成碎丁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肉脯子合香菌、新笋、 蘑菇、五香豆腐干子、各色干果子都成丁儿,拿鸡汤煨干了,拿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了。要吃时,拿出用炒的鸡爪子一拌,就是了。”这么一折腾,茄子的身价确是抬高了,不过茄子本味也保留不了多少。如今有人在仿照凤姐的法子做茄鲞,不过结果是并不好吃。有人认为这很意外,也许正是在理中。凤姐向刘姥姥传播“御膳”秘法,其中必有一定夸张之处,以显示富有,欺侮乡下人老实罢了。如果真信了她每一句话,就未免太天真了。茄子一物,可谓常品之常,可是,这东西的“变化性”最为奥妙,调料、作料不同,其美味也可百变各异。有一书专论茄子烹调法,是400余种,就是说可变化出400余种味道和款式,神奇之至。其中“蟹黄熬肉烧”,可称茄子美味之最了,如按烹饪学分类,茄鲞应该归为素菜荤作类。

《红楼梦》中还用不少笔墨描写了一款“火腿炖肘子”。“贾元春才选凤藻宫,秦可卿天逝黄泉路。”贾琏、凤姐夫妻对坐小酌,贾琏的乳母赵嬷嬷来,贾、凤忙让吃酒,端上两盘菜,凤姐道:“妈妈很嚼不动那个,早起我说那一碗火腿炖肘子很烂,正好给妈妈吃。”可见这道菜的好处全在“很烂”上,故合老年人的口味。火腿是腌制的,猪肘是新鲜的,合在一起用文火炖得稀烂,显得别有风味。这道是淮扬传统菜之一,也称“金银蹄”。清代嘉庆以后亦称“蹄子煨火腿”。炖,指的是烹调方法,注重火工。金银指的是两种颜色,火腿成熟呈赤红,猪蹄呈白色,加之油润有光泽,美称“金银蹄”。其特点是汤浓汁厚,猪蹄鲜香,火腿肉腊香,二色分明。简单做法是,将洗净的火腿与猪蹄敲断其骨,入砂锅,加清水、葱结、姜、虾籽、绍酒,加盖中火煮沸,焖约1小时取出,正反面打剞刀(不切断),放入碗内,加盐上笼蒸约半小时即成。这道菜也有一个浑名“罗汉跳墙”。

《红楼梦》中贾府的菜肴有糟鹅掌、腌燕脂鹅脯、野鸡爪子、酒酿清蒸鸭子、鸡髓笋、火腿鲜笋汤、炸鹌鹑、糟鹌鹑、牛乳蒸羊羔、叉烧鹿脯、烧野鸡、炸鸡骨、炖鸽蛋、蒸蟹等。

红楼梦饮食文化论文范文第13篇

养生法一:玉石养生学贾宝玉

据周汝昌的女儿周伦玲透露,受贾宝玉“含玉而生”的影响,周汝昌一生喜欢玉器,收藏了不少玉制品。周汝昌的床上常年有一块玉石枕头,一年三百六十五日,不管春夏秋冬,他就喜欢枕着它睡觉,冬天最多在枕头上蒙一块枕巾。周汝昌常说,这样做让他的大脑异常清醒。

中医养生专家说,玉器对人的养生作用虽然没有定论,但是,质地坚硬的枕头的确能起到穴位按摩的作用,尤其是对位于后头部的玉枕穴的按摩,能起到升清降浊、疏通膀胱经的作用。另外,头后部的脑户穴、风池穴、风府穴、天柱穴等穴位也都能在玉枕按摩下发挥作用,对人体肯定有好处。

养生法二:饮食习惯模仿贾母

贾母是《红楼梦》里的老寿星,对饮食很注意,爱吃甜烂之物,吃东西“少而精”。周汝昌的饮食习惯和贾母相似,他平时饮食不多,常吃青菜、豆腐、萝卜等蔬菜,对红烧肉比较偏爱。和贾母一样,周汝昌对食物的要求也是少而精,而且非常软、非常烂。

中医认为脏腑“以通为顺”,合理控制饮食量、搭配饮食是保证肠胃通畅的有效措施,因此古人有“欲得长生,肠中常清;欲得不死,肠中无滓”的说法。保持“空腹时间长于饱腹时间”的生活习惯,可避免肠胃消化负担过重。

养生法三:勤练四肢学刘姥姥

虽然贾母长寿,但是她不是周汝昌眼中《红楼梦》里的第一寿星。周汝昌说:“贾母也很注意养生,但是她没有活过刘姥姥。刘姥姥是个农村老妇,她的长寿得益于天然环境。”

生活在农村,有得天独厚的养生条件——终日劳作,使得筋骨得到锻炼;居住在平房,能够接地气“养阴”;空气清新,能养肺气清肺污;吃天然的新鲜食物,减少了肝肾排毒器官的负担。尤其是终日劳作、干体力活这一点,更是现代都市人所欠缺的。

红楼梦饮食文化论文范文第14篇

《红楼梦》作者一说有吴梅村或他人,但大都认定为曹雪芹先生。曹雪芹家族原为达官显贵,居于江淮一带长达六十多年,更在当地曾任有要职。所以不难理解,《红楼梦》中饮食风格大多偏向江南风格。

何谓江南风格?

作为地道的江南人,以家乡杭州为代表,人们大多喜食清淡甜鲜的食物,相对于食材的丰富性,大家更讲究的是食材的新鲜度。今早从湖里捞上来的鱼,作为饕客,是不能忍到晚上再落锅的。而《红楼梦》中的食材来源大致可分为:田庄佃户所缴供、大观园内所“自产自销”以及买办外出采买所获。凡此三种不仅囊括了当时所能有的珍馐美味,亦极大程度上满足了食材的新鲜度。在书中第五十三回,作者名列出了佃户乌进孝所缴纳的菜料,既有大鹿、獐子、狍子等一列珍稀野味,亦有各类水产米面。饮食平日所供之精细,连丫鬟也养出了挑嘴的毛病(见第六十一回厨娘柳氏埋怨)。书中的饮食习惯主要反映了贾府以米饭为主食,佐以各类肉菜,同时具有因地制宜,因地取材的特征。而这也同样是台湾人的饮食特征。

金陵(暂定《红楼梦》背景为此)与台湾相似,气候温暖,夏季雨水丰沛,是利于稻谷生长的区域。台湾人更为有利的是四周环海,而岛屿面积不大,所以几乎在全台湾都能看见售卖各类海洋食品的食铺。岛内气候炎热,不讲求“浓油赤酱”,菜品大多以清淡为主,恰巧也是江南菜的风格。

不知是否是描写干饭没什么发挥空间,贾府的粥反而成了餐桌上的主角。碧粳粥、枣熬粳米粥、红稻米粥、燕窝粥、腊八粥、鸭子肉粥、江米粥……名目繁多猎奇,硬是把“粥”这一类贫民主食变成了贾府的富贵餐饮。而在台湾,早期农业社会米饭是珍贵的主食,为了降低成本,通常会选择将米饭熬粥同时加入价格低廉并且营养丰富的番薯,这样一来主食的重量增加营养也增加。度过那段困难时期,台湾人民对番薯粥,或者说粥的热情不减,大街小巷开满了各式砂锅粥的店铺,这也是中华粥会只能在台湾移花重开的原因之一。

聪明的台湾人将营养价值丰富的番薯加入平淡的粥饭里,或许是岛民们对饮食养生的最早体现。台湾拥挤的街道,招牌占了天空的一半,而餐厅的招牌又占了一半的四分之三,在大大小小的招牌上不难看到“中药食补”或者是“中药熬炖”再或者是“古法养生”等食疗特色,甚至连水源校区附近的陈三鼎珍珠奶茶家隔壁的鸭血臭豆腐广告都加上了“数十种药材”的字眼。台湾早期曾受荷兰、日本殖民,民众开化程度高,所受的教育也更为进步,自然崇尚健康的生活观念。不难理解,他们能把食物与药物相结合。同时,经济水平的稳步发展也让他们对健康有了更高的要求,与其到“生病时治病”不如在“不病时防病”,食疗作为一种既享受又滋补的方法自然也进入到人们的生活并且进一步深化。而《红楼梦》中的贾府传承了封建文化又处于贵族阶层,对自己的身体健康也很是上心。单单是燕窝粥就在书中十四回、四十五回、八十七回等章节中,在秦可卿、薛宝钗、贾宝玉等人的手上交传。而之前所列的种种粥类,大多都是药膳。像江米粥,就是糯米粥是温养胃气的妙法;而贾母吃的鸭粥、枣粥更是滋补的中品:“大枣粥补百气……”相对于早期台湾单一的番薯粥,贾府这等富贵人家自然是有百种千种方法享受美食。当然,吃粥也有等级之分,燕窝粥只能传在少爷小姐手上,哪怕是袭人这样的一等丫鬟,偶得风寒,拿到的也不过是一碗薄薄的米汤罢了。

贾府的禽类和台湾的海产类,大概可以并称为两地的两大特色菜。贾府背景是鱼米之乡多稻谷,稻田里一可种植水稻,一可养殖禽类。而无论将贾府的背景置于金陵或是北京,在交通不甚发达的年代,陆运海产品都不是什么可靠保鲜的方法。人民自然会将荤食的目光投向禽类和河鲜类。贾府中光是用鸭子做的菜,便可写上一本“鸭子的一万种死法”。全鸭可做成酒酿蒸鸭子、鸭子肉粥等,而鸭掌鸭信则更是变化无穷,这也难为刘姥姥进了大观园要演化缭乱了。而相对于贾府为代表的“变化多端”,台湾特色的海产类做法则又是延续了一贯的简单清淡的风味。因为海产类本身鲜味就重,台湾人多会采用清蒸、炖汤的做法。既保留了海产原有的鲜香,又显得不那么破坏食材。

说到汤类,台湾人似乎对汤也有那么一种特殊的情节。最早移民台湾的仅限男性,作为家政活动中的弱势群体,怎么样喂饱自己成了一大难题。煮一大锅汤汤水水是能想到的最好方法,既省时又能保存长久。后台式羹汤逐渐深入民间,随着当地气候条件,出现酸甜味羹汤,与《红楼梦》中的建莲红枣汤、野鸡崽子汤、虾丸鸡皮汤、火腿鲜笋汤既有异也有同。

红楼梦饮食文化论文范文第15篇

俗云:“早晨起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在贾府中是一日不可缺少的。《红楼梦》写到茶的品种,有六安茶、老君眉、枫露茶、女儿茶、普洱茶、龙井茶等等。品饮下来,鲜爽生津,韵味殊佳,大都跨入地方名茶之列。在“天上人间诸景备”的大观园里,出身于仕宦之家的女尼妙玉向贾母奉茶,贾母说:“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这老君眉是名茶中的一品,如今叫珍眉,仍享有很高的声誉。诸如西湖龙井、六安瓜片、普洱沱茶,皆各具特色,爱好也因人而异。《红楼梦》第25回中,凤姐给宝钗、黛玉吃暹罗进贡来的茶,宝钗道:“味倒轻,只是颜色不大好些。”第91回中,写了妙玉亲手泡茶待客,玉翎细吃了,果觉轻浮无比,赏赞不绝。古人饮茶重于“品”,即意在品评、鉴赏。品茶的优劣须以色(清澈)、香(馥郁)、味(甘醇)、形(挺秀)四个特点进行观尝。而且得细啜慢饮,方能体会出其中的奥妙来。

饮茶,也是因人而异的。排忧解闷者有之,消遣取乐者有之,形成嗜好者有之。《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初进荣国府时,曾有饮用二道茶的场景,第一道茶是漱口茶,第二道茶才是品饮。看来,描写的这种芳茶爽口的生活方式颇有一定科学道理。茶中所含的茶多酚,有杀菌解毒作用;浓茶漱口,去除进食后口内的油腻感,令颊齿留香,精神倍增。宋代大儒坡曾曰:“吾有一法,每食毕,取配茶漱口,烦腻即去。”可见在我国这一习俗已源远流长。根据科学分析,饮茶有解渴、清目、提神、助消化和加强记忆的作用。茶叶经重复冲泡后,香气清浓且高,别有韵味。林语堂论茶,最妙的还是他的“三泡”之说:“严格地说起来,茶在第二泡时茶味最妙,犹如婴孩身上一般的带着‘奶花香’。”

水甘茶愈香。水之于茶,关系极大。名茶名水才能双美兼备,相得益彰。曹雪芹在《红楼梦》的“拢翠庵茶品梅花雪”一节中,就对茶与水的关系有一段绝妙的描述。妙玉向贾母献茶后,但讲究烹茶的贾母觉得光有好茶还不太放心,又问:泡茶用的“是什么水”,妙玉笑答是“旧年蠲的雨水”。当贾母吃过半盏茶之后,随同前来的贾宝玉也吵着要喝茶时,只见妙玉自向风炉上扇滚了水,另泡一壶“茶”,宝玉边品边赞赏,泡出新茶果然“轻醇无比”。当黛玉问她:“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嗔怪她尝不出味来,便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真不识货!这是我五年前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总舍不得吃……”宋代词家辛弃疾有咏:“细写茶经煮香雪。”这“香雪”二字,赞美了“天泉”的色味双绝。难怪《红楼梦》中“三玉”品茗,议论的重点不在茶,而在泡茶用的水,也别具一格。其实,雨雪在形成过程中,都是与空气中的尘埃粘合在一起的,含有相当多种类和数量的杂质,煮“天泉”,泡香茗,这并不合乎科学,如果不经过人工过滤和净化,直接饮用是有害于人体健康的。如今,城市自来水用来泡茶,最好先将其贮藏缸中静置过夜,让氯气自然逸失;或延长煮沸时间以驱散氯气,也可提高茶的色、香、味,清冽可口。

在饮茶艺术中,茶具能赏心悦目,增加兴味。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中国人饮茶历史悠久。早在西汉末年,王褒所著《僮约》中就有“武都买茶”、“烹茶尽具”之句,这是我国最早关于饮茶的记述。从《红楼梦》中,曹雪芹生动地描写了大观园中品茗的雅集盛况。这一天,贾母在众人簇拥之下来到拢翠庵,妙玉殷勤招待,献茶时“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式盅,献与贾母”。“然后众人都是一色官窑脱胎填白盖碗”。这些精美的茶具,质地细腻,制作奇巧,以茶为饮,啜英咀华,品茗真趣,领略无遗。之后,妙玉又特意在耳房为宝玉、宝钗和黛玉沏“体己茶”时,又拿出了三件古玩奇珍。给宝钗使用的是一只用隶书镌着的相传系晋代豪门王恺的珍玩;给黛玉使用的是一件形体似钵而小,用垂珠篆刻镌着的“点犀盆”取“心有灵犀一点通”的诗意,用珍贵的犀牛角精镂而成,为宋代坡鉴赏的古董;又把一件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的“蟠虫盒”(是用竹根整雕而成),给宝玉使用。还有,妙玉自己日常饮茶的一只“绿玉斗”。这些以瓷、玉、竹、角制成的珍奇古董,用之于饮茶的情趣,别开生面,可见茶文化之深厚。

芳香满口斗新茶。自宋代始,名茶辈出日重真味,崇尚“斗茶”;轻啜细饮,品茗取娱,从此茶艺的发展倾向于闲雅细微。《红楼梦》中,写妙玉烹茶力求茶质优良,水质纯净;配以珍贵的器皿,还须把水烧得滚开。可以看出,这显然与古人的“品”茶之风有关。斟上好茶,细细把玩,闲谈中,懂得品茶的行家妙玉,还说过这样的话:“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驴了。你吃这一海便成什么?”这里说的“海”,显然是指(海)碗,因为宝玉饮茶是“海量”。对品茶的“量”来说,“一杯为品”之类的话,尽是带有打趣韵味,但精品总是以少为尚。在古代,杯与碗两个量词,一般说,以碗为大。从唐代卢仝的“一连痛饮七碗茶”描绘,到妙玉的“一杯为品”称道,都颇得古人之意,不足为怪。品茶作为一门艺术修养,饮啜之时,眼观汤色,鼻闻香气,舌顺滋味,悠悠品赏茶之色、香、味、形,满口生津,通体舒泰,其风韵也在其中了。

茶之为饮,神融心醉。历代风雅之士茶助兴,品茗赋诗,留下许多茶后佳语。曹雪芹一生茶趣甚浓,在《红楼梦》》中其诗作多有咏茶名句。如:“一局输赢料不真,香消茶尽尚逡巡”(第2回);“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第17回)。“苦茗成新赏,孤松订久要”;“烹茶水渐沸,煮酒叶难烧”(第50回)等等,描绘种种情景下的饮茶兴味,这大概是茶与诗不解之缘的原因吧。至于茶俗的描述,《红楼梦》也没有忽略,写出了三两知己把壶品茗;行家里手,摆茶会友,叫做吃“体己茶”。而沾光、揩油的,则称之“餐茶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