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全息影像技术论文范文

全息影像技术论文范文

全息影像技术论文

全息影像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实际应用;技术改进

引言:医疗影像技术的进步是离不开现代科学经济的进步,网络时代的革新掀起了各行各业在技术上的突破,医学影像学是医疗领域重要的医疗技术,通常应用于放射科、B超,彩超、CT、核磁共振等科室。而现阶段很多医院仍处于使用最多的常规X线机,只是医学影像技术的模拟方式,除了部分使用了影像电视X线机外,绝大多数都只能用胶片记录,对拍摄的图像处理、存储传输都受到极大的限制,给医生诊断病例上也带来很大的困难,为此,在医学领域中,医院应该在医学影像技术方面有所突破,把医学影像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相结合,让医学影像以数字方式输出,使这些影像数据可直接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处理、传输和存储,从而导致医学影像诊断技术的革命性变化。

一、医学影像技术的实际应用

    医学影像技术在医学领域里有其重要的作用,在实际应用方面也可分为三类分析:一是,医学影像技术室医院信息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无论是在农村医疗条件差的地方,也可远处医疗通过医学影像技术,及时传患者的信息、医学图像和诊疗信息等,实现了远程医疗的发展。二是,用在医院放射科部门。医院的放射医疗室最需要有足够的图像显示技术,通过医学影像技术可以在高速通信网络的辅助下,实现把影像和静止图像同传的能力。三是应用在医院内部的图像分发系统里,特别是在急诊室和特护房。随着网络计算机的信息系统的引入,医学影像技术将信息集成在操作模式中,在信息提取中更为便捷。无论医学影像技术在那个方面的实际应用都能起到它关键的作用。

二、医学影像技术方面的技术改进

X射线是医学发展技术中最早的图像装置,应用中可以让医生顺利观察到人体内部结构,为医生诊断疾病提供重要的信息。但影像技术也在不断的探索中进行改进,超声、磁共振、单光子等断层成像技术和系统的大量涌现,在医学影像技术上也有所突破,让医生在出示诊断中提供更为详细、精确的信息依据。随着计算机的发展,数字成像技术越来越广泛,正逐步替换传统的屏片摄影,医学影像技术的得到了全新的突破和发展,实现将数据远距离传输,远程诊断,提高了患者诊断病例的效率,而现阶段,医学影像技术的改进还是需要的,新型的分子影像技术,正在一点点渗入到医学影像技术革新中,分子成像的出现,为新的医学影像时代到来带来了曙光,为治疗彻底治愈某种疾病提供了可能;同时磁源成像技术也是医学影像技术的一个改进,用于检测心脏或脑,从而得到心磁图,脑磁图;单光子发射成像和正电子成像也是核医学的两种技术,也是根据医学的放射性示踪原来景象体内诊断;对人体加电压,检测电极间流动的电流,得到阻丝电导率变化的图像,也叫阻抗成像,因其分辨率高,对人无害的特点,开始实现其实际应用;还要光学成像等等,以上的几种技术都是医学影像技术的研究热点,是要以最安全、最大经济效益出发点,将医学影像技术达到更为先进的技术,造福人们。 结语:通过对以上医学影像技术的分析,可以看出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仍需要一个渐进的推广过程,近年来,临床手术和治疗方面正在朝着微创或无创的方向发展,这种技术的实施是离不开医学影像技术的辅助的,为,微创、无创手术或治疗的精准定位打下了基础,通过接下来的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完善、改进,一系列的如磁共振谱(MRS)、正看电子发射成(PET)、单光子发射成像(SPECT)等等技术的发展,将会对医学治疗技术有更大的突破,对脑、肺等各个部位的成像都能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不仅给医生一个很大的治疗帮助,同时还让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省时省力,减少患者在治疗中的痛苦,提供了治疗效率。

参考文献:

[1]刘洪军;成建萍;司同;马新群;施婷婷;;超声弹性成像在甲状腺结节定性诊断中的应用评价[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三次全国浅表器官及外周血管超声医学学术会议(高峰论坛)论文汇编[C];2011年

[2]吕发勤;唐杰;罗渝昆;武荣;田江克;于腾飞;谢霞;;肢体肌肉挤压伤的超声造影成像研究[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三届全国肌肉骨骼超声医学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1年

全息影像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传统全息;数字全息;全息影像

中图分类号:O40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7-0097-01

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的进步,一些科幻大片当中曾经令人叹为观止的显示技术已逐步走进了我们的生活。1977年美国卢卡斯电影公司出品的《星球大战》中的经典片段,画面中的人物悬浮在空,立体且逼真的形象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40多年前全世界的观众正是通过这部科幻大片第一次知道了一个新技术――全息成像。

《少数派报告》中主演汤姆・克鲁斯通过录制的全息影像怀念逝去的妻儿。《钢铁侠》中玩转各种高科技的主人公利用全息技术制作出了属于自己的铠甲模型。这些大片中对全息技术的展示给人们带来了“无全息,不科幻”的印象。全息技术为我们打开了一个亦真亦幻的未来世界。

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期,古德曼和劳伦斯等人提出了新的全息概念――数字全息技术,开创了精确全息技术的时代。到了 90 年代,随着高分辨率 CCD的出现,人们开始用光敏电子元件代替传统的感光胶片或新型光敏等介质记录全息图,并用数字方式通过电脑模拟光学衍射来呈现影像,使得全息图的记录和再现真正实现了数字化。

随着人们逐渐不满足普通的3D立体成像带来的视觉效果,以及更多的数字全息技术和成像介质的研究成果出现,出现了一批利用数字全息技术的产品,并在各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去年11月,英国《自然》杂志封面文章介绍的新成果,显示科学家们已发明出近乎实时传送水平的3D全息成像技术,即“全息网真”。《每日邮报》评论称该突破将可使电视电影、电脑游戏、街头3D广告甚至远程医疗出现彻底革命,这是一场目前仍然处于襁褓中蓄势待发的革命。

即便如此,全息技术的制作者们始终没有突破一个难点,那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全息影像,全息投影在了某种介质上如全息膜、水雾等,或者投射在一个搭建好的三维空间中,真正意义上投射在空气中、不需要任何介质的三维全息影像并没有实现,现实和我们在星球大战中的想象还有一步之遥。

相应产品:

1.HOLOPRO全息屏幕

Holopro将高科技全息膜嵌入Amiran玻璃中,使之成为完美的Holopro全息投影屏幕,有正投屏和背投屏两种可供选择。它也完全可以在户外使用,不会受到任何户外强光的干扰,清晰度与室内相比毫不逊色,且寿命可长达数十年。

2.HoloProTMbeMerlin 交互系统

它主要是利用光检测及影像动作识别非接触式交互技术。对操作者的动作进行捕捉识别。参观者既可以使用传统的接触式方法直接对透明屏幕上的内容进行操作,也可以使用非接触式方法,与玻璃表面保持一定距离(0-150CM)进行操作,实现信息导航查询功能以及互动特效功能。

3.360.HOLOPRO全息立体成像

360度成像系统柜体外观时尚美观,有科技感。顶端四面透明,真正的空间成像色彩鲜艳,对比度、清晰度高,有空间感、透视感。形成空中幻象中间可结合实物,实现影像与实物的结合。可做成全息幻影舞台,产品立体360度的演示;真人和虚幻人同台表演;科技馆的梦幻舞台等各类互动展示,也可配加触摸屏实现与观众的互动。

案例:日本利用全息技术制作的虚拟国民偶像――初音未来,成为了第一个运用全息技术举办演唱会的虚拟偶像。演唱会中使用的3D全息透明屏幕是一种采用了全息技术的透明投影屏幕,具有全息图像的特点,只显示来自某一特定角度的图像,而忽略其他角度的光线,即使是在环境光线很亮的地方,也能显示非常明亮、清晰的影像。

美国公告牌颁奖仪式上,已去世多年的迈克尔・杰克逊突然出现在舞台上,用人们熟悉的方式边唱边跳。舞台上活灵活现的表演的实现,不得不提起另一部电影《本杰明巴顿奇事》,为了让电影中英俊帅气的布拉德・皮特变成一个干瘪的老头并安放到一个幼小的孩童身上,设计团队拍下了布拉德・皮特的120种表情,并把这些表情放入不同的3D模型中,利用数字技术将不同阶段的扮演者身体合成了一个人,影片中男主人公每一个细微的表情都出自皮特,而迈克尔・杰克逊复活之所以惟妙惟肖,正是把这部电影中使用的技术搬到了现实:6个投影仪、1个倾斜的全息膜加之舞台效果,主办方将以真人为原型动画合成的杰克逊投射到舞台中,给观众带来了一场真假难辨的演出。

只有将全息技术更好地应用于社会生活中,才能发挥全息技术的真正价值。我们有理由相信高科技为我们带来一个前所未有的未来新“视界”。

参考文献:

[1]罗鹏,吕晓旭,钟丽.数字全息技术研究进展及应用[J].激光杂志,2006(06).

[2]王贤锋.全息术的历史与发展[J].现代商贸工业,2007(05).

全息影像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全息影像技术;教学辅助;教学研究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4.154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6-0-02

1 全息影像技术概述

全息技术在三维立体空间对真实物体,利用波的干涉原理和衍射原理进行记录,并通过三维全息投影实现真实事物的虚拟和再现技术,其成像过程包括两步。第一步,全息摄影。图1给出全息投影的拍摄过程,如图1所示激光束被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作为参考光,另一部分经被摄物体形成漫反射,两部分光束叠加产生漫反射记录在全息干版上,经后期处理形成全息照片。第二步,物体全息影像的虚拟再现。全息图的衍射光波一般可给出两个象,即原始象(又称初始象)和共轭象,再现的图像具有较强的立体感。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形成真实物品的立体影像资料,尤其是珍贵物品的立体影像资料,使探讨和交流可以脱离真实物体;二是全息投影产生的虚拟立体影像,立体感强、虚拟逼真并可借助激光束和360度全息显示屏在各种场合进行展示;三是记录物体信息时全息底片可以记录任何一点的信息,因此具有较强的纠错和修复能力。

全息影像技术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已从理论研究走向应用研究领域,其应用范围广泛。全息影像基于波的干涉和衍射原理,适合各种形式的波动,如光波、超声波、电子波、X射线等。其应用可以渗入到影视等媒体、展览、医学3D影像、内部结构探测、珍贵物品信息存档等各个方面。目前,相对成熟的应用,首先是基于360度幻影成像系统的三维悬浮影像显示,系统可以在舞台等场地构建逼真的、具有特殊氛围的、可视化虚拟化立体影像,在真实的情境中植入虚拟的视觉立体影像,二者相互结合。其次,其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如以色列开发了一种用于医疗手术模拟的立体影像模拟系统。系统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全息影像技术构建虚拟化的手术模拟环境,医生或医学生可以在虚拟的、可视化立体幻境中进行方针演示或模拟,其在手术方案演练和医学手术实践等方面具有独到的作用,是医学教学辅助的理想形式。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与各行业的融合,其他领域的应用研究也不断进行。成晋军 等就重点剖析了全息影像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全息影像技术在辅助医学教育中的应用方向、应用形式和存在的相关问题,旨在用新技术推动医学相关教育的发展。

2 全息影像技术在辅助医学教育中的应用

2.1 应用形式

全息影像信息技术应用的核心是3D全息投影,其在辅助医学教育中的应用目标是构建及生产医学教育中高清晰的、色域逼真的、立体感强的三维医学影像,用于平时的医学教学,给医学学习者以强烈、新奇的视觉冲击,进而加深学习的印象,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欲望,并最终取得较好的医学教学效果。其最主要的应用形式是在现代化的全息教室中,构建虚拟化的立体虚拟场景,并进行医学的侵入式、体验式、观摩式教学。

2.2 应用方向

要探讨全息影像技术在辅助医学教育中的应用,就要明确医学教育中哪些教学领域需要或可以引入全息影像辅助教学,明确其在辅助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方向。就此问题,研究者对医学课程和具体教学内容进行了相关调研,分析得出其应用领域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2.2.1 医学解剖教学领域

人体解剖属于生物形态学范畴,是医学教育中一门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课程。医学解剖理论与实践教学中最重要的问题有以下几个。首先,解剖图像是平面图像难以形成多角度、多方向、多层次的教学信息,视觉冲击力弱,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可供于课程实践的人体标本资源严重紧张,以南京医科大学为例,每年接收的可供解剖的遗体不足70具,国内多数医学院校几十名学生才有机会解剖一具遗体,这种情况非常普遍,严重影响了解剖的教学质量。为此,李一帆 等提出了采用三维虚拟数字化可视人体进行解剖教学的方案。全息影像技术的出现正好迎合了相应的教学解决方案,在教学中通过全息成像技术或者在已有断层扫描三维重建技术的基础上构建全息解剖影像,并在全息教室进行三维悬浮立体再现。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就虚拟人体光学影像进行解剖讲解和虚拟实践演示,使教学摆脱稀有的遗体限制。

2.2.2 医学手术实践教学领域

t学手术实践是演练和提高医生(尤其是外科医生)的关键专业性技能,同时也是执业医师不断提升自身素质的关键,但其教学与实践却陷入了“瓶颈”。医院的手术室不可能让大量学生实时、长时间观摩,因为手术风险和医患关系问题也难给机会于学生实践锻炼,全程的手术影像视频出于患者隐私的要求和摄像角度等问题,很少具有可用性,有的即使可以播放、传播,但效果一般。全息影像技术为打破“瓶颈”带来了契机。如文中提到的由以色列“真实影像”公司和科技巨头飞利浦公司联合开发的医用3D全息投影系统,系统一方面是计算,也就是接收3D数据并算出全息图;另一方面是电光系统根据全息图把光线射入空间,并在真实环境中重建影像,这为使用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基于全新的全息影像技术,医生可以用3D全息投影进行模拟操刀手术练习,从自身角度通过手术模拟练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手术风险,另一方面手术医师可以形象生动地给学习者进行生动的演示教学。从学生角度,首先其获得了最直观的手术观摩。其次,可以无压力、无限制地进行实践演练。总之,这些对医学手术教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2.3 其他

全息影像技术在医学教学领域的方向同样还可以延伸到需要医学数字图像的领域。如在生物学和显微学中大大量的二维病理图片实例,借助全息技术可以实现2D到3D的转化,使教学更加生动、逼真。吴育民 等探讨了“数字全息显微在医学影像中的发展与最新应用”。如在医学诊断教育中同样可以应用全息影像技术构建虚拟病人进行诊疗模拟。

2.3 关键问题

全息影像技术在辅助医学教育中应用的主要问题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全新医学教学影像的获取或生成。全息影像技术目前还是一个相对全新的应用领域,全息影像的生产需要一支全息影像建设队伍专门进行医学辅助教学影像的摄影与制作,这些需要教师、学校、研究机构等进行多方的沟通与协作,非教师个人力量所能完成,严重制约了其发展。其次,全息影像技术作为新技术,其应用还需医学院校在教学中进行大量的资金投入,一部分用来构建教学资源,一部分进行全息教学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构建全息教学多功能教室。

这些问题制约着全息影像技术在辅助医学教育的发展,要想突破还需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政府部门的政策性导向和激励。政府部门应鼓励相应的技术企业进入到医学及教育领域。二是提供资金支持,全息教育的引入,单靠学校本身的资金投入是远远不够的。三是做好试点。新事物的发展需要一个验证和带动的过程,试点无疑是最好的形式。

3 结 语

全息技术是光学技术、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高度发展下的全新领域。相关技术发展趋于成熟,其应用的领域也在不断扩大。当前在各种商业广告和大型演出中都能看到相应的应用,其发展势头迅猛。全息影像技术在医学以及教育领域的发展也已经进入了起步状态,相关的研究和应用不断涌现。本文从辅助医学教育教学的视角,对此进行了探究式的讨论,其内容涉及全息影像技术在辅助医学教育中的应用形式、应用方向和主要问题。但探讨只是未来发展的一个起步,未来全息影像技术在辅助医学教育方向走向实处还有较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因此,笔者希望本文可以对全息影像技术在医学辅助教育的应用、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成晋军,张晓娟.全息影像技术在未来教学中的应用[J].农业网络信息,2014(11).

全息影像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地质测绘 影响定位技术 应用 发展

[中图分类号] P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2-1226-2

现代地质测绘的难度比以往地质测绘难度要高,测绘内容和测绘工作也更加复杂。为了缓解现代地质测绘难题,在简化测绘工艺的同时获取更精确的地质信息,人们将影像定位技术应用到了现代测绘中,进一步提高了现代地质测绘的精确性。下面,笔者对影像定位技术在地质测绘中的应用作详细论述。

1地质测绘的内容

地质测绘是矿产开发前期必须完成的一项工作,通过测绘地质获得的地质信息能为矿产项目开发提供数据参考,列如获得矿区各种类型的地形图,从而达到确保矿产项目成功开发的目的。就现代地质测绘工作而言,地质测绘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勘察和了解测绘所在地的地质结、地貌形态以及空间分布规律;其次,结合测绘地区的空间情况实施测绘,仔细勘察测绘地区的岩石空间变化规律、岩石构造、地貌特征、水文情况等等;再次,工作途中要一边测绘一边记录,同时要结合以前测绘工作中得到的类似资料,与当下地质情况相比较,按照一定比例绘制出合理的、详细的地形图;最后,地质测绘人员将地形图交给设计部,由设计部来编制地质图。完成这一系列工作之后,地质测绘工作也就全部完成。

2影像定位技术在地质测绘中的应用

现代地质测绘常常会应用到影像定位技术,比如常见的遥感影像技术、三维可视化技术、影像动态技术等等。这些影像定位技术的应用能更加精准的描述出地质情况,大大提高地质勘测的精确性。

2.1遥感影像技术的应用研究

目前地质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遥感影像定位技术是才被使用到的勘测技术手段,其主要应用原理是通过对遥感平上所配备的传感器对于远距离以外的勘测目标在不接触的情况上,接受勘测目标所发出的反射线或是勘测地域所发射出来的各种不同波段的电磁波信息,对于所收到的信息经过相关的处理或是解译之后,以实现到对远距离的勘测目标中的各种地质性质进行剖析识别的一种技术手段。遥感影像定位技术可以全方位较为精确的获取到工程地质施工现场各类数据信息,即当地的地质地貌的综合信息,且在获取工程施工地质的环境监测信息源的过程是实时且动态的,这样对于地质环境监测的信息获取方法技术有助于工程施工在环境保护的决策下达等建设施工工作进展的有效推进。

通过遥感影像技术获取的信息称遥感资料,在国内现有的遥感资料中,不少资料都有提到工程地质。遥感影像技术的应用在当前已经很是常见,比如勘矿、煤层勘测、地质勘察与研究等领域都有出现遥感影像技术的身影。遥感影像技术大致具有以下几点特征:

(1)在遥感影像定位过程中对于获取的某个像素的值会受到不同传感器的影响,而得到了不同的波段数,故此所获取到该像素的值是依据其波段的相应位置点上所显示的值作为共同表示的结果。

(2)有损压缩会对遥感影像定位技术所获得的图像信息造成损害,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常会为了节省空间而对得到的普通图像进行压缩,切记在遥感影像都不应该进行有损压缩。

(3)遥感影像定位技术中所使用的传感器的种类不同,其所产生的文件组织方式也各不相同。因为在如今的社会中存有众多的遥感软件生产公司,所组织的影像数据也各有不同,故此不可以用一种方式以偏概全来读取或是解译所得到的影像信息。

2.2三维可视化技术和影像动态技术

地质测绘中,三维可视化技术与影像动态技术的应用也很是普遍,尤其是在野外地质测绘中。与传统的影像定位技术相比,三维可视化技术以及影像动态技术的应用优势更多。三维可视化技术与影像动态技术的定义和原理为:在遥感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地质勘察,挑选出能够实现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上的控制的地质条件,并设计出可行的观测路线对挑选出来的地质条件进行测绘分析,研究由遥感技术获取的各类地质影像,最终对地质特征进行确定。

三维可视化技术与影像动态技术应用于地质测绘时,可发挥出以下几点作用:

a.通过三维技术,依据测试区确立标志及观测路线分布在各方面条件比较好的地方;b.地质观测路线通常是垂直的。若出现大的变化,就要设置专门的路线来控制,主要是为了重要接触关系及构造空间的延伸等。这些工作通过遥感图像三维技术很容易实施。

3影像定位技术在地质测绘中的应用与作用分析

影像定位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到目前社会的生产生活中 ,无论是在医学还是在工程建设,汽车等行业中我们都会应用到影像定位技术,又或是在一些精算的理工科行业中都会有影像定位技术所涉及到的身影。目前在对矿产资源以及工程地质条件研究,甚至是在煤层顶板研究等工程建设中遥感定位技术的应用已发展的相当成熟。

影像定位技术是在地质测绘基础工作过程中所使用到的一项技术,对于建设施工地质的研究以及分析勘测地域的不同地质结构或是岩石矿产分布情况等,进行勘察了解,以便确定施工地质体的基本属性,及其地势划分类型等地形特征,以便地质测绘工作的进展和保证工程建设的安全。在一般的地质测绘过程中常会使用到的影像定位技术是遥感影像定位技术,这种技术能对地质工程建设施工现场所处的地形地貌特点,地形空间分布规律等地质测绘要素展开一个全局的宏观初步勘察,与之同时还会对所选择的建设施工场地的地形探测设立一个全方位的布控勘测区,给地质工程建设施工所处的地形构造,以及地质体性质,地势起伏等展开详尽的微观剖析。通过遥感定位技术所获取的图像信息分析能清楚的解译地质工程建设当地环境的地质标志,以及地质勘测路线选取所需要的特定条件。地质观测路线一般会是以垂直于区域构造线方向的穿越路线为主路线,在情况允许的情况下适当的辅以追索路线。在地质测绘中应用上遥感影像定位技术,与传统的勘测方法相比而言,遥感影像定位技术无论是从选取勘测的路线或是剖析地质结构方向的选择上,还是最终的图像获取上都具有以往传统技术上所无法比拟的优势,遥感定位技术以其高分辨率,高精度的特点优化了地质测绘的制图方案,在保证精度的同时遥感影像定位技术还能让地质测绘的整个编制过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地震灾害中的应用。由地震发生的原因可知,地质构造发生变化,地震便形成,进而产生地震灾害。如果在地震灾害发生之前,我们利用地质勘察技术对地质构造有了了解,通过影像定位技术得到了必要的地质影像,就能轻松的掌握好地震与地质构造之间的关系,尽可能的采取措施来降低地震灾害。影像定位技术在应用时,可以通过卫星来搜集相关资料,实现地震预警预报。因此说在地震灾害预报工作中,影像定位技术能为地震灾害预报提供大量的、及时的地质构造信息。

在水文地质勘察中的应用。通过卫星反馈的图像及其他信息反馈,有助于掌握各阶段的水文地质情况,为地下水的开发利用等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基础。地下水资源调查。卫星遥感技术所传输的信息图像能清晰体现含水层和含水构造的情况,因此,通过该技术应用能够取得好的效果。水文地质测绘通过对卫星遥感技术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能在短时间内得出水文地质的信息。

4地质测绘工作的未来发展走向

集成化趋势。当前主要的发展趋势是集成化,以“3S”为主要标志的测绘行业集成化产品就是明显的标志。可视化趋势。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引进,视频、图像将会成为主流。实用化趋势。能够满足日常生活所求,符合现代化的生活方式。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影像定位技术的发展以及在地质测绘中得以广泛的应用,主要是社会经济发展和各种科学技术交错发展进步所推动下的结果。地质测绘工作也在各学科的相会交叉渗透过程中得到迅猛的发展,在各门学科相互联系不断增强与各项科学技术不断提升的同时,地质测绘也得到了一个较为广阔的扩展空间。经过在地质测绘中对影像定位技术应用的结果表明,影像定位技术的使用能大大的提升地质测绘过程中勘查的效率以及勘测的精确度,降低在外作业的时间,对于工程建设施工开展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在本篇文章中,笔者着重探讨了影像定位技术的特点和作用,展望了影像定位技术的未来发展前景,希望得出的一系列结论能够为同行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吴兵生.地质工作中现代测绘技术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9).

[2]张义海.现代地质测绘中影像定位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科技传播,2013(1).

全息影像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多媒体信息的版权保护技术——数字水印

浅谈PDF技术在印刷行业外的应用

北京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数字化进程

应用Photoshop批量改圆角和加水印

第六分技术委员会召开国家标准审定会

采用底光拍摄提高字迹堙没档案缩微品质量

2011年海峡两岸档案暨缩微学术交流会在北京召开

录像档案数字化质量控制的思考

工作动态

彩色缩微摄影与彩色原件的制备——GB/T25073-2010内容介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公告(2011年第12号)

如何拍摄存档报纸——GB/T25072-2010内容介绍

图书馆缩微应关注民间文献的保护

数字图书馆的合理使用与保护知识产权的协调

数字资源长期保存技术综述

“数字影像存档、数字仿真技术研讨班”在国家图书馆昌黎培训基地举行

以IIPC为中心的全球WebArchive项目研究

全国文影标、中国文影协在黑河市召开2011年年会

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方略

开幕词

关于对全国文影标第四届委员会标准化工作先进个人和先进分会进行表彰的决定

第四届全国文献影像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作总结

关于第五届全国文献影像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86)及其五个分技术委员会换届及组成方案的批复

第五届全国文献影像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名单

第五届全国文献影像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作计划

全国文献影像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五届换届会议纪要

中国文献影像技术协会2009年度工作总结

中国文献影像技术协会2010年工作计划

中国文献影像技术协会2011年~2012年工作规划

中国文献影像技术协会2010年年会纪要

档案缩微品扫描图像文件自动分类和自动挂接方法研究

全国文影标第五届换届会议暨中国文影协2010年年会在苏州召开

新时代的图书馆如何利用网络科技更好地开展服务

从缩微品使用设备的发展谈缩微品利用

论图书馆服务品牌的建设

民国文献数字化建设的历史必然性

论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数字化建设

发挥不同载体在档案馆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

文献缩微工作漫谈——我与浙图缩微走过20年

开幕词——2008年11月15日在中国文影协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

第三届理事会表彰先进通告

第三届理事会工作报告——2008年11月15日在中国文影协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

关于协会章程修改的报告——2008年11月15日在中国文影协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

关于调整理事的公告

中国文献影像技术协会章程

第四届理事会组织机构

闭幕词——2008年11月16日在中国文影协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

贺信

抗震救灾恢复生产重建家园——记缩微品在震后所发挥的作用

信息系统安全的基础——容灾备份

旅游景区数字化建设研究——以云南石林为例

RFID中间件技术在现代图书馆的应用

图书馆图像监控系统设计综述

档案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

整合影像技术在浦东新区档案局的应用

档案数字化扫描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缩微胶片划伤辨析

全息影像技术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字:多源遥感影像 动态监测

中图分类号: F30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多源遥感影像技术

随着遥感技术的迅速发展,光学、热红外以及微波等各类卫星传感器对地观测的应用,所获取的同一地区的多时相、多光谱、多传感器、多分辨率和多平台的多种遥感数据越来越多,我们把这些数据称为多源遥感影像数据。多源遥感影像数据与单源遥感影像数据相比,多源遥感影像数据所提供的信息具有冗余性、互补性和合作性。为了对观测目标有一个更加全面、清晰、准确的理解和认识,人们一直希望找到一种综合利用多源遥感影像数据的技术方法,因此多源遥感影像融合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遥感影像融合是指:“采用一种复合模型结构,将不同传感器遥感影像数据源所提供的信息加以综合,以获取高质量的影像信息,同时消除多传感器信息间的信息冗余和矛盾,加以互补,降低其不确定性,减少模糊度,以增强影像中信息清晰度,改善解译精度、可靠性和使用率,以形成对目标相对完整一致的信息描述”。多源遥感影像融合优点有:①影像质量改善;②提高了几何配准精度;③生成三维立体效果;④实现动态观测;⑤克服目标提取与识别中数据的不完整性等。本文论述了多源遥感影像数据融合的过程、常用融合方法及关键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地位越来越重要,GIS的基础是矢量数据,数据的现势性和准确性很重要。应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在我国已有近20年的历史,动态监测目的有两个:一是利用遥感影像监测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情况;另一个是利用监测数据对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因素及其变化过程、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由于不同自动发现方法对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变化信息敏感程度不一致,且影像噪声和目标的自动分割都会影响监测结果精度,因此,当前的动态监测是在人工干预下半自动完成的,监测结果受操作者的影响较大,数据处理效率不高,这对大区域动态监测来说是无法忍受的。另外,动态监测的最终成果表现为PHOTOSHOP的PSD数据、TIF数据、EXCEL表格及各种文档说明,不适宜GIS的统一管理;且区域动态监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即监测数据有明显的时态特征,因此,需要将多时相监测结果以合适的数据表达,并能在GIS软件中进行统一管理和查询分析。本研究目的是对动态监测数据处理流程进行优化,将多方法得到的变化信息进行综合处理,提高数据处理精度,减少人工干预。选择的实验区位于四川省绵阳市及其郊区,实验数据包括TM多光谱影像、SPOT2全色影像、SPOT5全色和多光谱影像。本文对变化信息自动发现方法、变化信息自动分割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将监测数据统一管理于GIS数据库。

创新 (1)用二维小波变换处理两时相遥感影像,以自动发现土地利用变化信息,使用了两种方法:影像融合法和小波系数求差法。前者是利用两时相影像相应小波系数的加权平均法自动探测变化信息,后者是通过对两时相影像对应小波系数求差的方式自动发现变化信息。与多波段主成分变换法的监测结果对比,以及利用野外实测数据验证,上面两种算法得到的监测结果均能达到实际应用的要求。 (2)在分析自动发现影像特征的基础上,比较了两种分割图像定目标的算法。一是利用多个小区域的灰度直方图寻找大区域的分割双阈值,结合区域生长算法,以目标边界灰度差为限制条件,将特定目标以区域的方式分割出来;二是将灰度影像先在PHOTOSHOP中进行处理,对包含目标的区域进行粗分割,减少背景噪声的干扰,结合新影像小波系数和目标的灰度信息,可以将特定目标(变化信息)的边界提取出来。 (3)鉴于不同自动发现方法对变化信息敏感程度不一致,以及图像分割方法和影像噪声对监测结果精度均有影响,应用一种多图像基于邻域的像素统计法。该方法是将多种自动发现方法和图像分割方法得到的二值图像的数据矩阵相加求平均,寻找分割阐值,利用阂值将像素分为目标、背景和不确定目标等三类,进一步处理将不确定目标完全归入目标或背景。经本方法处理后,监测结果比常规监测方法(如多波段主成分变换法)的精度高5至6个百分点。该方法能满足大区域动态监测的需要。该方法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多光谱信息并提高了影像清晰度和空间分辨率 ,最终变化区域得到了增强。

多源遥感作为一种获取和更新空间数据的强有力手段,能及时地提供准确、综合和大范围进行动态监测的各种资源与环境的信息,因此遥感数据是土地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数据源。所谓多源遥感就是将不同来源的遥感影像数据,经过信息处理,判读分析和野外实地验证,实现数据融合提取,得到有用信息,最终服务于有关部门的规划决策。土地治理部门可以运用多源遥感技术快速获取现状空间的信息。以卫多源遥感影像数据为信息源,以多源遥感影像解译的数据为基础,对多源遥感影像进行解译,并更新影像数据库;利用GIS技术的空间分析功能, 提取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信息,得到高精度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数据库,已经成为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基本形式及面向更远更广阔的发展方向。

总结:,依据多源遥感影像融合技术的基本理论,结合新时期土地利用更新调查的原则和方法,根据地物在影像的纹理特征,探讨了多源遥感影像技术在土地利用更新和变更调查中的应用,分析比较了融合方法的特点及其实际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宇坤;多源控制点影像匹配策略及控制点影像库设计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2潘雪峰;张鹰;徐升;;Landsat卫星不同分辨率影像的分级几何校正比较研究[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全息影像技术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白光全息术 全息干板 溴钨灯 视差 全息光学元件

中图分类号:O43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5-104-02

1 概述

全息照相发展到现在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水银灯记录同轴全息图,即全息照相的萌芽时期,没有好的相干光源,再现像和共轭像不能分离。

第二阶段是激光记录、激光再现的全息照相,已可分离原始像和共轭像。

第三阶段是激光记录、白光再现的全息照相,主要有反射全息、彩虹全息。

第四阶段是当前所致力的方向,即白光记录全息图。

本文主要介绍了白光全息,利用白光光源再现全息图片的技术。设计本课题——全色三维展示器,首先要求要了解和掌握以下几点知识和问题:

(1)白光记录技术及全息图片的制作流程和应注意要点。

(2)白光再现技术;由于乳胶有一定的厚度而且是透明的,故在其内部也存在物光波与参考光波的相互干涉,干涉条纹也被记录下来,经过处理后得到三维全息图,相当于三维衍射光栅。

(3)三维展示器的结构框架。

(4)三维展示器的设计要求。

(5)三维展示器的参数影响。

在大体了解了这些问题以后,设计工作可以开始进行并且可以通过设计详细的讨论和解决这些问题。 对白光拍摄和再现全息术进行研究,并且对于白光全息像片的立体显示的应用进行设计,以寻找最简、最优的实用方法。由于白光记录和再现技术的实现光路较为简单,不需要暗室条件,对环境因素要求较低,可控性强且成功率高效果较好,所以在各个领域都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全色三维展示器”的设计研究,对白光全息术地应用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以寻找一种可行性方案。

2 白光全息术简介

该全息图可以白光再现,这是因为反射全息图的光栅具有选色性,只有某种颜色的光波能反射回来形成像,其它颜色的光波透射过去,不会由于各种颜色的混迭产生色模糊。

通过白光全息,了解全息照相原理。这是应用激光照相技术拍摄的全息像,它与普通照相不同,普通照相是记录了光的强度,因此影像是平面的,而全息照相不仅记录光强度,还记录了光的位相,因此影像是立体的,影像与物体完全一样。结合影像合成技术在一幅全息图中可记录很多的图像,这样的图像会产生动感。

3 全色三维展示器

(1)设计主要是运用白光再现原理和二步成像法。白光再现原理前面已经介绍,这里详细介绍二步成像法。

先用激光再现全息照片H1,再现光R1*是从参考光R1的共轭方向投射到全息照片H1的背面,这样,在H1的左边产生一实像。将感光胶片H2放置在实像处。再从左到右,将一束参考光R2投射到H2上,参考光R2与H1的法线方向(即物光方向) 的夹角为57?即布鲁斯特角),这束光起参考光的作用,又因为所用感光材料的乳胶层比较厚,因此是体积全息图,服从布拉格衍射规律,可以用白光再现。

(2)结构图及介绍。

该展示器主要由外置再现光源——溴钨灯和展示器本身构成。展示器高7.5cm,长宽各12.5cm,主要由两层银盐感光胶片,电源开关构成。上层为银盐感光胶片(可抽取),下层是用于放置可以更换的全息图片的。外置的溴钨灯角度固定,放置在凸透镜的焦点处,以保证光线基本平行射向感光胶片。打开一级电源开关,可打开外置溴钨灯,抽取掉上层胶片,可以直接观察全息图片的成像;打开二级开关,可打开溴钨灯和激光灯,通过二步成像的原理,可以由上层银盐感光胶片观察到立体实像。

该设计主要有以下几种影响参数:再现光源及宽度的影响、视差、再现图像颜色与体积光栅波长的关系及干涉条纹面倾斜角的改变对衍射效率的影响。

4 结论及展望

全色三维展示器主要运用了白光再现技术,对于再现光源,光谱,观察角度都有一定的要求,通过合理的设计,可以在再现光下观察到三维的实物的立体象。在本次设计工作中,主要总结有以下几点:

(1)白光记录是目前所励志的方向,由于结构复杂,目前仍没有很完善的装置实现。

(2)白光再现:条纹的明暗程度和图样反映了物光波的振幅和位相分布,相当于一个复杂的光栅,只有经过适当再照明才能重现原来的物光波。

(3)讨论了二步成像法。并不是所有的全息图片都可以白光重现的,白光再现的全息图要求有较高的衍射效率并色模糊量小,本文讨论了各种情况。

(4)通过对白光全息知识的掌握,设计出全色三维展示器结构图和原理图,并加以完善。

全息影像技术论文范文第8篇

    【论文摘 要】全息技术是物理学中的重大发现,近年来在各个行业得到广泛的应用。作为全息技术中的两个重要部分——CCD和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在推动数字全息新一轮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着重从计算机应用方面阐述图像处理技术在全息中的应用。

    全息技术是物理学中一重要发现,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各个行业。伴随着CCD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全息技术也得到一次质的飞跃,从传统光学全息到数字全息。传统光学全息将物光和参考光干涉得到全息照片来记录光的振幅和相位信息,而数字全息则用CCD记录物光和参考光的干涉,形成数字全息图,再通过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处理全息图。因此,影响数字全息技术发展有两个重要方面:CCD技术和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

    1.图像处理技术。图像是现代社会人们获取信息的一个主要手段。人们用各种观测系统以不同的形式和手段获得图像,以拓展其认识的范围。图像以各种形式出现,可视的、不可视的,抽象的、实际的,计算机可以处理的和不适合计算机处理的。但究其本质来说,图像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模拟图像,包括光学图像、照相图像、电视图像等。它的处理速度快,但精度和灵活性差。另一类是数字图像。它是将连续的模拟图像离散化后处理变成为计算机能够辨识的点阵图像。从数字上看,数字图像就是被量化的二维采样数组。它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产物,具有精度高、处理方便和重复性好等特点。

    图像处理就是将图像转化为一个数字矩阵存放在计算机中,并采用一定的算法对其进行处理。图像处理的基础是数学,最主要任务就是各种算法的设计和实现。目前,图像处理技术已经在很多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如通讯技术、遥感技术、生物医学、工业生产、计算机科学等等。根据应用领域的不同要求,可以将图像处理技术划分为许多分支,其中比较重要的分支有:①图像数字化:通过采样和量化将模拟图像变成便于计算机处理的数字形式。③图像的增强和复原:主要目的是增强图像中的有用信息,削弱干扰和噪声,使图像清晰或将转化为更适合分析的形式。③图像编码:在满足一定的保真条件下,对图像进行编码处理,达到压缩图像信息量,简化图像的目的。以便于存储和传输。④图像重建:主要是利用采集的数据来重建出图像。图像重建的主要算法有代数法、傅立叶反投影法和使用广泛的卷积反投影法等。⑤模式识别:识别是图像处理的主要目的。如:指纹鉴别、人脸识别等是模式识别的内容。当今的模式识别方法通常有三种:统计识别法、句法结构模式识别法和模糊识别法。⑥计算机图形学:用计算机将实际上不存在的,只是概念上所表示的物体进行图像处理和显现出来。

    2.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在全息学中的应用。图像处理技术在全息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一是计算全息,基于计算机图形学将计算机技术与光全息技术结合起来,通过计算机模拟、计算、处理,制作出全息图。因此它可以记录物理上不存在的实物。二是利用图像的增强和复原,图像编码技术等对数字全息图像质进行提高以及实现的各种算法。它的应用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即空域法和频域法:①空域法:这种方法是把图像看作是平面中各个像素组成的集合,然后直接对这一二维函数进行相应的处理。空域处理法主要有下面两大类:一是领域处理法。其中包括梯度运算(Gradient Algorithm),拉普拉斯算子运算(Laplacian Operator) ,平滑算子运算(Smoothing Operator)和卷积运算(Convolution Algorithm)。二是点处理法。包括灰度处理 (grey processing),面积、周长、体积、重心运算等等。②频域法:数字图像处理的频域处理方法是首先对图像进行正交变换,得到变换频域系列阵列,然后再施行各种处理,处理后再反变换到空间域,得到处理结果。这类处包括:滤波、数据压缩、特征提取等处理。

    3.模拟实验。本文运用matlab软件,利用图像处理技术,编写了程序,以模拟计算全息和实现全息图像的滤波。

    本文将运用matlab程序设计语言实现计算全息的制作、再现过程。标有“涉”一字,图像尺寸为1024像素×1024像素;。模拟实验中用到的参数为:激光模拟了氦氖激光器,波长为638.2nm;再现距离为40cm;因为原始物图的尺寸用像素为单位表示,所以像素分辨率为1。

    从模拟实验中可以看出,数字全息的处理过程其实就是计算机图像处理在全息技术的应用过程。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对全息图进行了记录,将物光和参考光干涉得到了全息图。并利用图像的增强和复原对图像进行了处理,以消除噪声,得到更好的全息再现象。

    参考文献:

    [1]周灿林,亢一澜.数字全息干涉法用于变形测量.光子学报,2004,13(2):171-173。

    [2]刘诚,李银柱,李良钰等.数字全息测量技术中消除零级衍射像的方法[J].中国激光,2001,A28(11):1024-1026。

全息影像技术论文范文第9篇

【论文摘 要】全息技术是物理学中的重大发现,近年来在各个行业得到广泛的应用。作为全息技术中的两个重要部分——CCD和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在推动数字全息新一轮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着重从计算机应用方面阐述图像处理技术在全息中的应用。

全息技术是物理学中一重要发现,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各个行业。伴随着CCD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全息技术也得到一次质的飞跃,从传统光学全息到数字全息。传统光学全息将物光和参考光干涉得到全息照片来记录光的振幅和相位信息,而数字全息则用CCD记录物光和参考光的干涉,形成数字全息图,再通过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处理全息图。因此,影响数字全息技术发展有两个重要方面:CCD技术和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

1.图像处理技术。图像是现代社会人们获取信息的一个主要手段。人们用各种观测系统以不同的形式和手段获得图像,以拓展其认识的范围。图像以各种形式出现,可视的、不可视的,抽象的、实际的,计算机可以处理的和不适合计算机处理的。但究其本质来说,图像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模拟图像,包括光学图像、照相图像、电视图像等。它的处理速度快,但精度和灵活性差。另一类是数字图像。它是将连续的模拟图像离散化后处理变成为计算机能够辨识的点阵图像。从数字上看,数字图像就是被量化的二维采样数组。它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产物,具有精度高、处理方便和重复性好等特点。

图像处理就是将图像转化为一个数字矩阵存放在计算机中,并采用一定的算法对其进行处理。图像处理的基础是数学,最主要任务就是各种算法的设计和实现。目前,图像处理技术已经在很多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如通讯技术、遥感技术、生物医学、工业生产、计算机科学等等。根据应用领域的不同要求,可以将图像处理技术划分为许多分支,其中比较重要的分支有:①图像数字化:通过采样和量化将模拟图像变成便于计算机处理的数字形式。③图像的增强和复原:主要目的是增强图像中的有用信息,削弱干扰和噪声,使图像清晰或将转化为更适合分析的形式。③图像编码:在满足一定的保真条件下,对图像进行编码处理,达到压缩图像信息量,简化图像的目的。以便于存储和传输。④图像重建:主要是利用采集的数据来重建出图像。图像重建的主要算法有代数法、傅立叶反投影法和使用广泛的卷积反投影法等。⑤模式识别:识别是图像处理的主要目的。如:指纹鉴别、人脸识别等是模式识别的内容。当今的模式识别方法通常有三种:统计识别法、句法结构模式识别法和模糊识别法。⑥计算机图形学:用计算机将实际上不存在的,只是概念上所表示的物体进行图像处理和显现出来。

2.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在全息学中的应用。图像处理技术在全息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一是计算全息,基于计算机图形学将计算机技术与光全息技术结合起来,通过计算机模拟、计算、处理,制作出全息图。因此它可以记录物理上不存在的实物。二是利用图像的增强和复原,图像编码技术等对数字全息图像质进行提高以及实现的各种算法。它的应用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即空域法和频域法:①空域法:这种方法是把图像看作是平面中各个像素组成的集合,然后直接对这一二维函数进行相应的处理。 空域处理法主要有下面两大类:一是领域处理法。其中包括梯度运算(Gradient Algorithm),拉普拉斯算子运算(Laplacian Operator) ,平滑算子运算(Smoothing Operator)和卷积运算(Convolution Algorithm)。二是点处理法。包括灰度处理 (grey processing),面积、周长、体积、重心运算等等。②频域法:数字图像处理的频域处理方法是首先对图像进行正交变换,得到变换频域系列阵列,然后再施行各种处理,处理后再反变换到空间域,得到处理结果。这类处包括:滤波、数据压缩、特征提取等处理。

3.模拟实验。本文运用matlab软件,利用图像处理技术,编写了程序,以模拟计算全息和实现全息图像的滤波。

本文将运用matlab程序设计语言实现计算全息的制作、再现过程。标有“涉”一字,图像尺寸为1024像素×1024像素;。模拟实验中用到的参数为:激光模拟了氦氖激光器,波长为638.2nm;再现距离为40cm;因为原始物图的尺寸用像素为单位表示,所以像素分辨率为1。

从模拟实验中可以看出,数字全息的处理过程其实就是计算机图像处理在全息技术的应用过程。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对全息图进行了记录,将物光和参考光干涉得到了全息图。并利用图像的增强和复原对图像进行了处理,以消除噪声,得到更好的全息再现象。

参考文献

[1]周灿林,亢一澜.数字全息干涉法用于变形测量.光子学报,2004,13(2):171-173。

[2]刘诚,李银柱,李良钰等.数字全息测量技术中消除零级衍射像的方法[J].中国激光,2001,A28(11):1024-1026。

全息影像技术论文范文第10篇

内容摘要:科技的进步不仅是带动了工商业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医学发展,计算机技术被广泛用于影像医学中。现在医学上的各种检查仪器越来越精密,功能更加完善,图像信息的存储和传输为医学的研究和诊断提供了更好的依据。医学影像的融合就是影像信息的融合,是借助计算机技术辅助诊断病情的。医学影像的融合是医学影像学新的发展方向,本文对医学影像的融合进行分析,探讨影像融合对医学影像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关键词:医学影像 影像融合 诊断

一、影像融合

医学影像融合其实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将影像信息进行融合。其中包括将图像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再进行数据协同和匹配,得到一个新的影像信息来获得对病情更好的观测,以计算机为辅助手段,使诊断更加准确、具象。 影像融合的发展趋势 影像融合的趋势

医学影像学是近年来发展的比较快的临床学科之一,其中的超声、放射等早就被应用到医学的诊断上,但是,面对不同病人的各种症状,单一的影像检查已经不足以作为诊断的依据。因此,影像融合越来越成为医学中的焦点,人们更希望通过多重的影像检查、比较和分析,使检查结果更准确,更好的辅助临床疾病的治疗。影响融合的发展提高了医学诊断的综合水平,对于推动影像学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医学影像的融合不仅可以对诊断锦上添花,还可以为治疗提供帮助。例如:X线、超声、聚焦和磁共振结合在一起进行治疗。影响融合的发展是势在必行的,而且将推动医学影像学的更新与发展。 影像融合的必要性

1、医学技术的更新与发展需要影响融合

计算机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中,这也包括医学影像学。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和实施,图像后期处理技术也需要不断的提高,影像的融合技术就是后处理技术的新发展。前后技术的同步才能更好的将影像学的好处发挥出来。

2、影像融合使检查更全面准确

影像学的检查手段是很多的,从B超到射线再到CT等,每项检查都是有针对性的,但是正因为这样又有一定的局限性。每项检查都有单一局限性,只能准确的体现一方面的数据值,不利于诊断病情。影像的融合弥补了这一缺陷。

3、临床诊断需要影像融合

一切的检查手段都是为了最终的临床治疗,影像诊断一样是为临床治疗服务的。影响的融合,集中了多项单一检查的优势,呈现的图像更清晰,更便于医生的判断,使诊断更清晰准确,也就能根据诊断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辅助临床治疗。 影响融合的方法和技术应用

首先是信息技术的融合。无论是什么样的诊断技术,最后要得到的都是这项技术所能诊断出来的信息。影像的融合首先要实施对信息的融合,图像数据的转换是理解是关键。而图像的转换时将不同检查设备检测的图像信息进行格式的转换和调整,使其更逼真的呈现出检测部位的状态,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其次是数字化技术的融合。建立图像数据库是比较直观和易于提取信息的。

还有就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这几项技术的融合,使影像融合后的检查更加具体详细。

影像融合的方法:界标配对、表面相合法、空间力矩配对、交叉相关法。

四、 医学影像融合的临床价值

现代医学已经把用计算机技术对获取的影像信息进行处理的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医学的诊断,将各项检查结果通过计算机技术进行分析、处理,将影像融合重新现出清晰度高、高质量的影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临床价值: 帮助临床诊断

影像融合后的图像将检查部位的结构和周边组织清楚地呈现出来,通过影像诊断,医生能够更加了解检测部位的组织形态是否发生病变以及病变的程度。很多疾病早期的病变都是不太明显了,一旦没被发现就可能会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影像融合后的图像可以通过区域放大将组织的差异标注出来,便于观察和诊断,能够及时的发现病变,减少漏诊的情况。 有助于手术的治疗

影像融合的中,结合了图像重建和三维立体定向技术,这些技术的应用能够清晰的显示出病变部位及其周围组织的状况和空间状态,医生可以根据融合后的图像制定手术方案,并在手术实施过程中提供实时显示,也为术后的观察提供了方便。 有助于医学研究

影像的融合结合了多项检查的优势,提供的影像信息更全面清晰,病理特征更明显,是医学研究中非常有价值的影像学资料,为以后疾病的研究提供更好的依据。

结语:医学影像的融合就是将多项检查的优点,经过一系列计算机技术的融合和处理重新形成新的图像。医学影像的融合是医学影像技术发展的一次伟大的更新,它将各种各种技术综合运用到医学的检查和诊断上,推动了影像学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静云,李绍林;医学影像图像融合技术的新进展[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4年20期

[2]李熙莹;黄镜荣;;图像融合技术研究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A];大珩先生九十华诞文集暨中国光学学会2004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3]吴疆;医学图像融合算法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6年

[4]张孝飞,王强,韦春荣,王至诚,张福北;医学图像融合技术研究综述[J];广西科学;2002年01期

全息影像技术论文范文第11篇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论迷了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迅猛发展时医院影像学科管理模式变革的决定性意义和作用,大型综合性医院通过组建医学影像中心在专业化、标准化、综合性基础上充分发挥全院医学影像科室的整体优势。

医院的医学技术装备建设是医疗、教学、科研的物质基础,也是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提升医院整体经济技术实力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条件。医学影像学科体系是现代医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医院中,医学图像信息量占医疗信息总量的70%左右,医院影像科室的组织结构、管理模式、设备配置、学术交流、人才培养以及与临床的分工协作问题对全院影像技术功能的发挥、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提高、科技实力的增强以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结构决定功能,效益取决于管理。对大型综合性医院来说,通过组建疗影像中心,从人才、设备、技术标准和管理效能等方面加强医学影像科室建设,在专业化、标准化、综合化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整体优势,逐渐成为主流趋势。

1.成立影像中心是现代医学影像技术飞速发展对影像科室管理模式的必然要求

技术决定战术,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影像科室的管理模式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近二十年来,伴随着影像技术的数字化、计算机化、网络化趋势和介人医学的兴起,医学影像学已经由传统的形态学检查发展成为组织、器官代谢和功能诊断及治疗为一体的,包括超声、放射性核素影像、常规X线机、PEI,一CI’, CT, MRI, DSA,CR, DR以及PACS、电子内镜等多种技术组成的现代影像学科体系,成为与外科手术、内科药物治疗并列的现代医学第三大治疗手段。医学影像学科已经是现代化医院的支柱之一,影像学设备占医院固定资产三分之一以上。医学影像技术的革命性变化必将改变医院对影像科室的管理模式,促进影像学科的发展。

1.1影像学科医技人员的专业化和临床实践的标准化将得到进一步的重视和加强,成为学科发展的立足之本。随着数字化、计算机化、网络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在技术和设备进步的新形势下,影像学科的发展需要理、工、医的紧密结合,影像科医技人员按系统分专业将进一步强化,并且逐步向纵深专科领域扩展,影像科人员的工作模式也必须随之改变,向着人员专业化和临床实践标准化方向不断发展、完善、提高。这种专业化、标准化构成了医院医疗质量控制与管理的基础,也是影像学科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2随着影像学科医技人员的专业化进程,影像学科的亚专业与各临床学科之间的联系也更加紧密,临床与影像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使彼此界限逐渐模糊,工作配合得更好,效率更高,使由于设立临床、影像科室和划分不同专业而引起彼此工作和知识脱节的问题得到解决。一方面影像学科医生的临床专业知识更加深人,另一方面临床学科医生对医学影像学知识的了解更好,或一人具有两个学科的行医资格,可以身兼两职。同时,影像学科亚专业各科在理论与实践上出现了许多交汇点,在诊断与治疗上相互借鉴、互相支持、密切配合,在一个新的、高层次上协作共进。

1.3数字化成像、存储、传输的实现,PADS系统的建立,使各种影像技术手段得以优势互补、扬长避短、资源共享,使诊断综合化的目标得以实现。

PACS,医学影像存储与通讯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PALS)是医学影像技术与数字化图像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是通过计算机和网络通讯设备对医学影像资料进行采集、存储、处理、传输和管理的综合性系统。它使得影像设备不再是孤立的一台设备,而是PACS网上的一个节点。科室间数据流的屏障被解除,以实现资源共享和医院内数据流的无缝连接。

诊断的综合化是影像学料发展的一个方向,即在诊断台上比较多种诊断设备的图像,发挥各种设备的综合优势,进而可以用工作站将不同检查设备的图像进行“图像融合”,大幅度提高诊断准确率。随着诊断综合化的实现,在影像学科内部管理模式上,必将改变目前以诊断设备为主的“分工”分组,转向以人体器官/系统为主的专业化分组,充分发挥影像技术人员和装备的系统性、整体性优势,进一步提高技术一经济效益。 与技术进步相适应,在管理模式上影像科室的发展也经历了三个阶段:专科化发展阶段~专科协作发展阶段~系统专业化发展阶段。

当前,国内外医院PACS的规模有四种类型:

1.4成立医学影像中心是优化医院诊疗工作流程,提高效率,实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根本保证。在传统的影像科室管理模式下,医学影像信息在医院各影像输出科室之间以及影像输出与输人科室之间传输、存储、使用过程中,存在着流程环节多、周期长、通道狭窄、手工作业化程度高,经常发生诊疗工作的延误和堵塞,影像信息的丢失和误差率也居高不下(有关资料表明:即使一个管理制度十分完善的医院,由于借出、会诊等,X光片丢失率也会在10%一20%之间)。通过对全院医学影像(输出)科室的服务与管理模式调整与改革,组建全院医学影像中心后,就可以通过PACS网络改造和优化医院诊疗工作的作业流程,简化医学影像流通环节、提高效率,为临床一线提供快捷、优良的医学影像信息服务,可以有效地缩短平均住院日、手术待诊时间、提高住院病人的三日确诊率,降低病人的诊疗费用,“把时间还给医生、护士,把医生、护士还给病人”成为现实,力争实现以病人为中心、努力争取最佳诊疗效果、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的目标。以先进的技术包装陈旧的医院影像科室管理模式是行不通的。

1.5组建医学影像中心可以大幅度提升医院的学术水平和整体实力,通过组建全院医学影像中心,实现“强强联合”,使医院影像学科体系更加完备、科学、合理,影像学科体系和影像技术装备体系良性互动、相得益彰,人才培养、科研实力和学术水平有大幅度的提升。医院医学影像(输出)学科实力的增强也将带动全院学科建设的发展,从整体上提高医院的医、教、研能力。

2医院组建医学影像中心要总体规划、分布实施、掌握标准、注重实效

全息影像技术论文范文第12篇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论迷了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迅猛发展时医院影像学科管理模式变革的决定性意义和作用,大型综合性医院通过组建医学影像中心在专业化、标准化、综合性基础上充分发挥全院医学影像科室的整体优势。

医院的医学技术装备建设是医疗、教学、科研的物质基础,也是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提升医院整体经济技术实力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条件。医学影像学科体系是现代医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医院中,医学图像信息量占医疗信息总量的70%左右,医院影像科室的组织结构、管理模式、设备配置、学术交流、人才培养以及与临床的分工协作问题对全院影像技术功能的发挥、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提高、科技实力的增强以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结构决定功能,效益取决于管理。对大型综合性医院来说,通过组建疗影像中心,从人才、设备、技术标准和管理效能等方面加强医学影像科室建设,在专业化、标准化、综合化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整体优势,逐渐成为主流趋势。

1.成立影像中心是现代医学影像技术飞速发展对影像科室管理模式的必然要求

技术决定战术,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影像科室的管理模式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近二十年来,伴随着影像技术的数字化、计算机化、网络化趋势和介人医学的兴起,医学影像学已经由传统的形态学检查发展成为组织、器官代谢和功能诊断及治疗为一体的,包括超声、放射性核素影像、常规x线机、pei,一ci’, ct, mri, dsa,cr, dr以及pacs、电子内镜等多种技术组成的现代影像学科体系,成为与外科手术、内科药物治疗并列的现代医学第三大治疗手段。医学影像学科已经是现代化医院的支柱之一,影像学设备占医院固定资产三分之一以上。医学影像技术的革命性变化必将改变医院对影像科室的管理模式,促进影像学科的发展。

1.1影像学科医技人员的专业化和临床实践的标准化将得到进一步的重视和加强,成为学科发展的立足之本。随着数字化、计算机化、网络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在技术和设备进步的新形势下,影像学科的发展需要理、工、医的紧密结合,影像科医技人员按系统分专业将进一步强化,并且逐步向纵深专科领域扩展,影像科人员的工作模式也必须随之改变,向着人员专业化和临床实践标准化方向不断发展、完善、提高。这种专业化、标准化构成了医院医疗质量控制与管理的基础,也是影像学科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2随着影像学科医技人员的专业化进程,影像学科的亚专业与各临床学科之间的联系也更加紧密,临床与影像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使彼此界限逐渐模糊,工作配合得更好,效率更高,使由于设立临床、影像科室和划分不同专业而引起彼此工作和知识脱节的问题得到解决。一方面影像学科医生的临床专业知识更加深人,另一方面临床学科医生对医学影像学知识的了解更好,或一人具有两个学科的行医资格,可以身兼两职。同时,影像学科亚专业各科在理论与实践上出现了许多交汇点,在诊断与治疗上相互借鉴、互相支持、密切配合,在一个新的、高层次上协作共进。

1.3数字化成像、存储、传输的实现,pads系统的建立,使各种影像技术手段得以优势互补、扬长避短、资源共享,使诊断综合化的目标得以实现。

pacs,医学影像存储与通讯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pals)是医学影像技术与数字化图像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是通过计算机和网络通讯设备对医学影像资料进行采集、存储、处理、传输和管理的综合性系统。它使得影像设备不再是孤立的一台设备,而是pacs网上的一个节点。科室间数据流的屏障被解除,以实现资源共享和医院内数据流的无缝连接。

诊断的综合化是影像学料发展的一个方向,即在诊断台上比较多种诊断设备的图像,发挥各种设备的综合优势,进而可以用工作站将不同检查设备的图像进行“图像融合”,大幅度提高诊断准确率。随着诊断综合化的实现,在影像学科内部管理模式上,必将改变目前以诊断设备为主的“分工”分组,转向以人体器官/系统为主的专业化分组,充分发挥影像技术人员和装备的系统性、整体性优势,进一步提高技术一经济效益。

与技术进步相适应,在管理模式上影像科室的发展也经历了三个阶段:专科化发展阶段~专科协作发展阶段~系统专业化发展阶段。

当前,国内外医院pacs的规模有四种类型:

1.4成立医学影像中心是优化医院诊疗工作流程,提高效率,实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根本保证。在传统的影像科室管理模式下,医学影像信息在医院各影像输出科室之间以及影像输出与输人科室之间传输、存储、使用过程中,存在着流程环节多、周期长、通道狭窄、手工作业化程度高,经常发生诊疗工作的延误和堵塞,影像信息的丢失和误差率也居高不下(有关资料表明:即使一个管理制度十分完善的医院,由于借出、会诊等,x光片丢失率也会在10%一20%之间)。通过对全院医学影像(输出)科室的服务与管理模式调整与改革,组建全院医学影像中心后,就可以通过pacs网络改造和优化医院诊疗工作的作业流程,简化医学影像流通环节、提高效率,为临床一线提供快捷、优良的医学影像信息服务,可以有效地缩短平均住院日、手术待诊时间、提高住院病人的三日确诊率,降低病人的诊疗费用,“把时间还给医生、护士,把医生、护士还给病人”成为现实,力争实现以病人为中心、努力争取最佳诊疗效果、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的目标。以先进的技术包装陈旧的医院影像科室管理模式是行不通的。

1.5组建医学影像中心可以大幅度提升医院的学术水平和整体实力,通过组建全院医学影像中心,实现“强强联合”,使医院影像学科体系更加完备、科学、合理,影像学科体系和影像技术装备体系良性互动、相得益彰,人才培养、科研实力和学术水平有大幅度的提升。医院医学影像(输出)学科实力的增强也将带动全院学科建设的发展,从整体上提高医院的医、教、研能力。

2医院组建医学影像中心要总体规划、分布实施、掌握标准、注重实效

全息影像技术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地理信息安全关键技术

中图分类号: F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计算机技术、数字化技术、遥感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地理信息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近些年来,地理信息产业以年均 25% 以上的速度快速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地理信息应用已从专业领域应用拓展到面向大众和政府部门。在军事领域,地理信息得到广泛的重视和应用,成为现代化战争的基础。。

一、地理信息的安全特征

地理信息主要是以矢量和栅格两种格式存在的基础地理信息。基础地理信息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客观存在性与抽象性、时间性与空间性、可存储性与可传输性、可度量性与近似性、可转换性与可扩充性、商品性与共享性等特征。基础地理信息多为海量数据,具有多源异构并分布存储于不同区域的特性,数据安全技术必须适合不同的数据类型与数据量,在保证数据安全的情况下,也必须兼顾到数据分发过程中的传输速度。数字栅格地图、遥感影像和 DEM 都是常见的栅格地理空间数据,与普通图像数据在表现形式上相同,因此,其安全保护技术可以借鉴普通图像的技术进行研究。但是,地理空间数据的量测、精度和空间分析等特征又使得地理空间数据安全技术具有自身的特点,必须依据其自身特有的性质和应用价值来设计算法。矢量地图数据是通过点、线段、多边形 3 类图元来描述目标的,主要具有位置特征、属性特征、空间特征和时间特征,其安全技术的设计与选择应充分考虑到这些特征。

二、关键技术的现状研究

目前,在信息安全领域中,通常有两种基本的技术途径: ① 密码技术,其核心是密码学,包括加密技术、数字签名、数字证书、访问控制等; ② 数字水印,通过在数字产品中隐藏版权信息来实现版权保护。

1、加密技术

加密技术是利用数学或物理手段,对电子信息在传输过程中和存储体内进行保护,以防止泄露的技术。在传统加密技术中,基于密钥的加密算法不同可以分为两类: 对称加密技术( 常规密钥加密) 和非对称加密技术( 公开密钥加密) 。最著名的对称加密技术是 DES 算法和 AES 算法,非对称加密技术的加密算法主要有 RSA 算法。按照加密时对明文的处理方式,对称密码算法又可分为分组密码算法和序列密码算法。分组密码算法是把密文分成等长的组分别加密。序列密码算法,也称流密码算法,即把明文序列与密钥流序列逐位转换变成密文。序列密码加密速度最快,安全性较高,因此特别适合于大数据量、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加密场合。序列密码加密的安全性依赖于序列密码的随机程度。移位寄存器是序列密码中产生密钥序列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目前已逐渐向非线性领域探索,研究得比较充分的方法有非线性移位寄存器序列,对线性移位寄存器序列进行非线性组合,利用非线性分组密码产生非线性序列、存储变换、基于混沌的序列密码等。近年来,混沌理论在信息安全领域的应用研究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混沌序列密码及其应用的研究是近年来密码学及其应用方向的研究热点之一。混沌序列密码使用混沌系统生成伪随机密钥流,并将其直接用于掩盖明文。混沌的一些基本特性可以大大简化密钥序列的生成,其非线性特性也可以提高生成密钥序列的复杂度,使得不知道加密密钥的攻击者几乎不可能进行有效的破解,它可能是具有相当广泛应用前景。

栅格地图数据的加密处理与图像加密是类同的。目前,对于含有地理位置、传感器参数以及地物波谱特征等信息的遥感影像安全问题的研究主要侧重在数字水印、信息隐藏和图像加密技术等方面。利用混沌序列等方法的传统图像加密技术没有考虑到海量遥感图像在加密、传输过程中给网络带来的巨大压力,且加解密速度不高。针对遥感影像数据海量的特点和对安全保密的应用需求,主要研究有选择性多机密区域多密级的遥感影像加密算法,实现了面向内容的遥感影像多级安全授权方法; 基于 Montgomery 型椭圆曲线密码体制的遥感图像加解密方法,提高了海量遥感数据的加解密速度,有效解决了海量遥感影像数据的安全保密难题。目前对于 DEM 数据加密算法研究较少,主要有应用明暗恢复形状( SFS) 原理和遥感影像灰度信息加密更新基础 DEM 数据的方法,以及在其基础上的一种基于单幅遥感影像三维重建的 DEM 数据加密方法,实现了获取更高分辨率的数字高程模型。对于矢量地图数据的加密,大多数地理信息系统仅仅使用密码的方式来对地图进行保护,而并未对地图的图像信息进行加密。

另外,在地理信息加密的具体应用中,对数据经压缩后再进行加密,一方面可较大地减少数据相关性及加密运算量,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抗攻击强度。

2、 数字水印

数字水印技术是信息安全领域中发展起来的前沿技术,它将水印信息与载体数据紧密结合并隐藏其中,成为载体数据不可分离的一部分,由此来确定版权拥有者,跟踪侵权行为,认证数字内容真实性,提供关于数字内容的其他附加信息等。

一般影像相比,数字栅格地图的色彩具有较高的亮度和较小的饱和度,地图中空域像素值变化比较大,有更大的低频分量,所以在保证相同的视觉

效果下,数字栅格地图低频分量中具有更高的感觉容量,可嵌入比影像数据更强的水印信号。对于数字栅格地图的水印技术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抗差性数字水印研究方面。

3、 访问控制

访问控制是信息安全的核心技术之一,是对用户的合法性进行确认,并控制内容只能按照许可证要求的方式被使用。这种机制是建立在消息认证或者数字签名与公证服务、时间戳服务和证据记录基础上的,可使用加密、签名等密码学手段、数字水印及许可证管理等技术实现访问控制。

四、发展趋势

面向基础地理数据安全的密码、水印等理论和技术处于发展中,一些关键理论和技术尚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主要问题是抗攻击性。以下是未来信息安全技术研究呈现出的一些趋势和特征。

1、 网络传输中安全技术的动态结合。密码技术和数字水印具有各自优缺点,密码技术更适合进行权限控制,水印技术更适合于操作跟踪、盗版跟踪。基于二者特点进行综合应用,是进行地理信息安全保护的重点与趋势。现在的水印技术都是静态生成与嵌入,如何根据用户信息动态生成数字水印添到数据中去,是水印应用于网络传输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

2、 局部及批量数据加密算法研究。在实时性要求很强的系统中,许多常规的加密算法不再适用。同时,在数据传输中可能只要求对其中部分区域加密,即局部加密。或批量数据传输时,实现一次同时加密多个数据。

结语

通过对地理信息安全特征的深刻认识,以及对信息安全关键理论和技术的深入研究和解决,我们认识到: 地理信息安全面临着严峻局面,迫切需要实用、可靠的安全技术手段来解决。密码技术和数字水印作为信息的前沿技术,对于地理信息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面向海量地理空间数据安全保护,并将安全技术实用化,还有许多问题需要不断解决。因此, 实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地理信息安全技术必将在信息安全领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全息影像技术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医学;标准化;影像诊断;设备软件

【中图分类号】R2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8-0373-01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不断的发展,一些全新的数字化影像技术开始应用于临床,比如CR,PET,MRI,DSA等等,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的电脑化已经逐步成为影像科室的必然发展趋势,医学影像设备的网络化也已逐步成为影像科室的必然发展趋势。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影像诊断设备的操作管理软件所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新的影像诊断设备软件应该是满足所有医学的影像任务,满足医学影像应用,满足医学影像系统设置,最终覆盖整个医学影像应用的全面软件解决方案,而不再仅仅是一种设备的操作控制平台。所以,对医学影像诊断设备软件的标准化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软件系统的标准化

在最终用户端,软件的标准化则体现为一致的用户界面设计,为用户在不同的诊断工作站上提供一致的工作环境,为用户在不同的影像设备上提供一致的工作环境。针对整个医学诊断影像软件领域,软件设计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西门子公司的“新沟通”(syngo)软件在这一方面走在医学诊断影像软件领域的最前列。下面,本文简要地阐述了syngo的四个方面的特点:

1.1支持临床工作流程:“以人为本”是标准化软件设计的中心思想,其设计是按照临床工作的流程进行的。以前,大都是从数据处理的角度来设计影像软件的,没有将医院工作的整体流程考虑在内,只是单一地完成影像设备本身应具备的功能,是单立式的设计,所以,其不能通用于不同的影像设备,不能满足临床工作不断增长的需要。Syngo软件的设计则是一体化的设计,从而可以将病人从送检到缴费的整个过程集成到影像设备软件,从而提供了一种满足所有医学影像任务的全面软件解决方案,提供了一种满足所有医学影像应用的全面软件解决方案,提供了一种满足所有医学影像系统设置的全面软件解决方案。

1.2适用于各种医学影像任务、应用和系统:病人登录、图像评价、通用三维图像后处理、数据管理以及网络传输等是影像设备软件的公共功能,同时,其又能为不同的设备设置不同的配置,比如,病人做CT检查时,需要输入身高,而做MR检查时则需要输入病人的体重。

1.3简单易用的用户界面:标准化的影像设备软件将Windows的操作扩展到医学影像的应用上,Windows的操作使用惯例是用户界面操作的基础,这样有利于用户尽快地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方便用户进行操作,为用户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1.4完善的软件功能:3D图像评价和后处理、通用的病人登录、图像胶片打印、图像胶片排版、各种图像评价、各种图像的后处理、图像网络传输、图像存档以及病人数据浏览等是设备完善的软件功能,同时,设备还有CT检查、BOLD图像后处理、心脏功能分析以及MR检查等特有的软件功能。

2网络互连与互操作

在网络化的工作环境中,一方面,数字化影像设备和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之间在局域网内实现信息、图像的传输交换,数字化影像设备和医院放射科信息管理系统之间在局域网内实现信息、图像的传输交换,数字化影像设备和医学影像存储传输系统之间也在局域网内实现信息、图像的传输交换。另一方面,影像设备设备还通过广域网与远程计算机实现信息传输。

医学图像网络存储的标准需要规范,医学图像网络通信的标准也需要规范,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实现各个厂家的各种数字化影像设备的集成。经过多年的发展,国际影像设备厂商公认接受DICOM3.0,其成为医学数字成像的国际性统一信息标准,成为医学通讯的国际性统一信息标准。其为在标准网络框架内不同来源的医学影像设备间影像相互交流提供了技术实现的可能性,为在标准网络框架内不同来源的医学影像设备间影像相互操作提供了技术实现的可能性。

3设备远程维护和支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影像诊断设备越来越复杂,设备的维护越来越重要,设备的应用支持越来越重要。通过远程维护可以预先监控系统,通过远程支持也可以预先监控系统,从而有效地解决潜在的问题,降低系统的故障率;在系统需要维修时,通过远程诊断可以准确地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远程修复也可以准确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使得维修时间得到了缩短。所以,远程维护成为大型医学影像诊断设备软件的发展方向之一,远程支持成为大型医学影像诊断设备软件的发展方向之一。

远程诊断服务器对本地影像系统的访问是基于Internet/WWW协议进行的,某些授权操作的执行也是基于该协议,比如,调整系统参数,测试系统部件的功能等等,从而实现设备的远程诊断,实现设备的远程修复。

可以利用公用电话网构建远程网络,可以利用ISDN技术构建远程网络,也可以利用数字专线构建远程网络。

参考文献

[1]上官辉,王溶泉.现代医学影像专业人才培养实行“四・三”格局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1995年01期

[2]DavidM.Hynes.数字X射线影像设备的技术升级――2K系统提高了数字视频荧光影像的质量[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1997年02期

[3]赵亚舒.医院医疗设备维修社会化问题的深入思考[J].医疗设备信息,2006年04期

全息影像技术论文范文第15篇

出版: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6月

【评委评语】

作为一本学术会议的论文集,《旅行的图像与文本》中的“摄影作为信息和方法”单元,集中展现了当代中国学研究的新取向,即在现代中文语境中,通过对于摄影图像与文学文本之间的跨媒介互动,来发现摄影在型塑“中国性”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摄影和文学互动所激发出来的对于文本释读的新的可能性。同时,这些论文(并不限于这个单元)也体现了这一领域里的最新学术成果,并且可以为正在兴起的当代摄影学术研究提供成熟的规范借鉴。

―顾铮

如果说从手抄本到印刷本是书籍史、阅读史上划时代的变化的话,那照相术毫无疑问是近世信息传播领域里一场天翻地覆的技术革命。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媒介即信息”的著名观点。“信息”在此并不仅仅是知识,而是指“对人的组合与行动的尺度和形态”,媒介发挥了塑造和控制的作用。照片、影像,以其巨大的复制、传播的功能,随着全球资本市场的兴起,彻底地改造了现代人感知世界、情感交流的模式。海德格尔前瞻性地预言说,“世界被把握为图像”。视觉性,就如同语言,成为现代人把握世界、表达自我的基本方式。本书收入的第二组四篇论文,既是对中国早期摄影史的补白,更是思考摄影新媒介,作为“人的任何延伸”,在近代中国的技术传播中引发的感知与改造主体性的革命。

芮哲非(Christopher A.Reed)在其专著《谷腾堡在上海:中国印刷资本业的发展(1876-1937)》一书中指出,照相技术与武器制造、铁路一样,成为清末推动革新的重要推动因素。收入本书的论文勾勒了照相术早期在上海传播的概貌,指出石印技术在19世纪后期仍占主导地位,照片直到20世纪初才开始普及。该文对石印技术、摄影术作为两种同时进入中国印刷业的技术进行比较研究,兼及讨论技术性的图像与潜在观者、受众之间的关系。通过对信息交流模式(图像生产过程)与信息网络(体现在图像中的受众群体的构成)的研究,他提出一种假说:石印图片中淡化中国人,不见洋人;而工业照片中却时时可见西洋管理者的身影。作为清末中国工业化过程中信息交流模式的视觉呈现,《媒体即信息:中国早期工业照片和 石印图片及其观者之比较》一文认为照片为研究中国工业生产网络、重构受众群体提供了直观的证据。作者亦是在此意义上使用媒体(照片)即信息(工业生产网络的参与者)的说法。

法国学者狄瑞景(Régine Thiriez)长期致力于中国早期摄影史的研究、照片的收藏与整理工作。收入本书的论文《威廉・桑德斯镜头下的旧上海风情》提供了一些重要的历史图像文献,即1862年到1870年间威廉・桑德斯(William Saunders)在上海开设森泰照相馆时拍摄的民俗照片。这类摄影多为摆拍,展现东方奇观,无论是待砍头的国人、蝴蝶发髻的女子、流动的食摊、沿街叫卖的小贩,还是披枷带锁的囚犯。这些来自文化他者的凝视、技巧、构图,推动了中国本土摄影业的发展,上海耀华照相馆等即有模仿桑德斯的作品。桑德斯通过摆拍、修饰的策略对文化“类型与风俗”的镜头捕捉,为在世界范围内的印刷品的流通传播提供了一份意义含混的中国影像。这份对历史“永恒”的记录,也提醒后世的研究者反思“图像反映真实”这一迷思。

吴盛青与徐兰君的文章,都是利用视觉材料来讨论新的观视技术对感性主体的型塑作用。吴盛青的文章《相思之影:清末明初照相文化中的情感地图》通过对19世纪末20世纪早期的诗歌与人物肖像照的对读,展示新旧杂糅的时代里旧诗与新影像的交锋对峙以及融合。摄影从传入中国之初起就与性别化的凝视与想象女性的视觉政治与文化表演彼此缠绕、互相牵连。题照诗,发扬题美人画的传统,是对“女性”照片的想象上的意义的增值与添加。该文关注以苏曼殊、柳亚子为中心的文人圈子,追溯照片作为礼物、信物题咏、流播的轨迹,讨论情与物的关系,尤其是新媒介对男性文人情感的主体间性的塑造作用。文章《照相术与现代中国“儿童相”的谱系学研究》是对“儿童相”知识考古学的梳理,徐兰君认檎障嗍踉凇胺⑾帧毕执儿童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晚清传教士何德兰的《孺子歌图》《中国男孩与女孩》,借用照片和儿歌的翻译以及游戏,从人类学的视角向世界介绍中国儿童。照片作为辅助媒介,召唤在儿歌的文字翻译中丢失了的中国性,唤起的是富于象征意味的中国形象。现代心理学先驱人物陈鹤琴,记录儿童日常生活中的面部表情、行为动作,进一步倡导童年生活中“趣味”的概念。该文提出一系列关键性的思考:影像如何发挥作用?与现代学科建设(如文化人类学、心理学)与大众媒体(如《良友》画报)之间有何种关系?影像如何对现代人的身心建构、人格型塑起到“规训”的作用?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