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导诊护士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 键 词:艺术符号 生命之呼吸 感悟 联想 真实
绘画凝结着时间和空间的形象,如何使画面静态的形象具有能动的力量,从一种呼吸到另一种真实,那取决于绘画艺术独特的表现方式和表现手段——线条、色彩、形体。
绘画艺术语言中的第一要素是线条,是最基本、最主要、最生动的部分。线条是绘画的骨骼和轮廓,更是绘画的气势与神韵之所在。正是在线条的运行与变化之中,形体与色彩融合一体又交相辉映,因此,在绘画艺术中,线条作为一种艺术语言,是绘画艺术家从万千世界中提取出来的赋予了艺术生命的高度抽象化的艺术符号,也赋予了生命之“呼吸”。
不同形态的线条,往往引起人们不同的感知,如水平线使人感到平稳、安静;斜线使人感到烦躁与不稳定;曲线给人一种流畅柔和的感觉。
中西方绘画都始于勾线,后来西方绘画虽然向以面为主体的造型发展,但凡是有所成就的画家仍然重视线条。“西画的线条是抚摸着的肉体,显露出凹凸、体贴轮廓与把握坚固的实体感觉;中国画则以飘洒流畅的线纹、笔酣墨饱、自由组织,暗示物象的骨骼、气势与动象”(宗白华语)。和西画相比,在中国画中线条占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甚至被一些大师认为是中国画的根本。中国画一向坚持以线造型的原则,并赋予线条以内在生命力和个性特征。WWW.133229.cOM著名画家石涛在他的专著《画谱》中把线条称作“画之法”,并把“立一画之法”作为贯穿全书十八章的中心思想。书中把“赋形”的手段归于“一画”。他认为山川人物之秀丽、鸟兽草木之性情、池榭楼台之矩度均离不开勾画的“一画”,“自一以至万,自万以至一”,“亿万工笔画,未有不始于此,而终于此。”
色彩是绘画语言中最具覆盖力、最具表现力、最富情感力的部分。如果说线条是绘画的骨骼和神韵,那么色彩就是绘画丰腴的肌肤和饱含的情感,给已有的呼吸充实了血液,从而去转向一种真实。绘画艺术中的色彩是画家眼里的万千世界,更是画家胸臆中的情感,艺术家正是通过各种色彩的组合搭配和浓淡轻重的变化,使画面形成不同的色调。从客观上说,色彩是增强画面逼真感的重要手段;从主观上讲它又是传达作画者感情的重要手段。“色彩的美感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人的视觉对色彩有一种经验感受,不同的色彩往往引起人们不同的联想,从而使人产生不同的生理和心理反应,这也说明色彩具有表情性和寓意性。审美时把这种联想分成两个层次,即具体联想与抽象联想。具体联想如从红色想到火,从白色想到雪,从蓝色想到天。抽象联想则是在具体联想基础上升华出的抽象观念,如绿色代表着生命、希望,黑色代表不幸、终止等。进一步则更为抽象,它唤起感觉,或冷或暖,或激越或舒缓。
西方古典主义绘画非常重视描绘对象的真实感,强调绘画的模拟状物功能,看一看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大画家达·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提香的《玛利亚》、库尔贝的杰作《石工》,运用古老技法,强调色彩为绘画的灵魂。现代主义画家认为色彩自身就存在主体意义,把色彩的审美价值提至相当高度,如凡·高的《向日葵》突出了色彩的生动感和表现力。凡·高的画完全解放了绘画的整个灵魂,后来现代绘画中整个表现主义绘画流派,直接受到了感召。中国画的色彩在运用上主张“随类赋色”,比如自隋唐迄今,山水画多用石青色填色,所谓“青绿重彩,工细巧想”。这种赋色方法,一般不是为了客观地描绘对象,而主要是为追求画面的艺术效果。
绘画艺术语言中最具辩证关系的是形体,也最具隐喻倾向,因而也是最见功力的部分。在绘画艺术中,形体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形状”与“体量”。作为一种艺术语言,它更主要的是一种关系,是一种寓意,一种倾向。它从宏观上、全局上设置辩证与统一的整体效果,这种效果不仅是外在的、直观的,更主要的是内在的、象征意义上的。构图的目的是根据作者的创作意图,按一定的章法在画面上设置和处理表现对象的位置关系,把各种形象有机合成一个艺术整体。构图不是对客观事物的自然堆砌,而是艺术家自觉地通过运用实践形成的均衡、对比、同一、数比、节奏、韵律等基本规律。这些规律很大程度上来自人们的视觉习惯,比如向心式的构图,常常给人一种凝重、庄重、紧张的感觉;离心式结构则给人一种轻松、奔放、活泼的感觉,因此不同的构图必须表现出不同的审美意向和艺术氛围。如果说色彩是“血液”,那么形体构成则是“骨架”。通过线条的“呼吸”,那么一幅完整的画面通过这些绘画语言走向真实。画面整体性的效果最终达到形体的写实性与象征性的融合、静态与动态的融合,达到了艺术家深层次审美取向的追求。
东方与西方在美学观念与审美情趣上存在着一定差异,西方传统绘画注重客观的真实再现,采用焦点透视,因而画面上出现的空间是静止的,真实有限的空间与客观规律相一致。中国画的构图则不拘于特定时空,而是根据作者对对象的领悟理解,去“立意定景”,采取运动式、鸟瞰式的多点透视或散点透视,体现出中国绘画在构图上的自由开阔、灵活多变的特征。
综上所述,绘画艺术的语言通过有机的结合形成画面的感染力,画家对生命力的感悟动情于创作主体,有其情必有其势,从一种呼吸到另一种真实,在此引导下,可以进行夸张处理,以求更强烈地表现出生命活力及富有个性的作品。
参考文献:
[1]宗白华著,《宗白华文集》,商务出版社,1986年
论文摘要:目的 探讨将优质护理服务应用于导医服务过程,提高导医护理质量,提升门诊患者满意度。方法 2011年4月至8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导医台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导医台由门诊服务台普及到全院各个楼层,导医护士由5名增加到30名,开展全院、全程导医服务患者。结果 导医服务满意度由原来的91%上升至99.9%,优质护理服务得到患者及家属的好评。结论 优质护理服务活动的实施,实现了从门诊候诊、就诊、检查、到办理入院手续、护送入病区等,为患者提供全程、无缝隙的温馨导诊护理服务。
2011年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为贯彻落实卫生部颁布的,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1]活动。制定了《2011年“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方案》,使优质护理服务在全院开展,为提高导医台护理服务量,达到使患者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的目的,结合导医台的特点,以人性化、整体化、专业化为理念,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活动。
1 一般资料
本院为洛阳市规模最大的三级甲等医院,门诊每日就诊量2千余人,每日入院患者150~200余人,为提高门诊导医服务质量,导医护士由5名增加到30名,导医台由门诊一楼服务台扩展至门诊全部楼层和各住院部一层,服务范围由单一的门诊导医转变为从导诊、候诊、就诊、检查、到办理入院手续、护送入病区等,为患者提供无缝隙的全院、全程导诊护理服务。
2 方法
2.1 转变服务理念,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在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前,多次组织全科护理人员召开会议,认真组织学习三级医疗机构“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医院”评审标准和有关文件精神,对照标准逐条梳理,逐一落实。结合导医台的特点进行分析与讨论,明确护理服务的内容,在导医服务过程中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意义,认识夯实基础护理服务对提高护理质量,保证护理安全,提升患者满意度,减少护患纠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护士自觉改变“患者要我服务”为“我要为患者服务”的理念[2]。
2.2 提升护士自身素质,塑造窗口服务形象,导医护士是医院的“形象大使”,使第一时间与患者接触的医务人员。导医护士的整体形象代表着医院的服务态度、管理水平、工作质量、及医院形象[3],邀请礼仪专家为导医护士传授礼仪服务知识和现场指导,从坐姿、站姿、接送物品、指引路线时的手姿、与患者交流时的面部表情等方面进行规范培训,塑造窗口护士形象:淡妆上岗,服装、标识统一,导医标识醒目,实施站立式、流动。推行护理服务“三主动”:导医护士主动迎接、问候患者;年老体弱者主动上前搀扶;行动不便者主动提供轮椅、平车,同时将主动服务患者的质量和例数纳入个人护理质量考核标准。
2.3 规范服务用语,增强护士语言沟通能力,本院大部分就诊患者来自农村。如用医学专业术语与其沟通交流,患者可能无法理解导医护士所传递的信息,因此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标准的普通话,使导医护士所具备的基本条件。当与患者交流时要面带微笑、集中精力、认真倾听,必要时配合适当的肢体语言,使患者倍感信任和依赖,要换位思考,理解患者,帮助解决就诊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缩短就诊时间。
2.4 优化服务流程 针对门诊患者流量大,医技检查、检验高峰期多集中在上午,患者停留、等候时间长等特点,完善导医各环节工作流程,健全科室规章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建立工作质量考核标准,使各岗位工作有章可循,既缩短了患者的侯诊时间,又提高了服务质量。
2.5 创造舒适的就诊环境 大厅内设置温馨清晰的中英文标识提示栏,布局合理安排,保持环境清洁、光线充足、温度适宜、定时通风、定期消毒,避免交叉感染。挂号、收费、办理入院、新农合直补等服务窗口专人负责,设置一米线,保护患者隐私,实施弹性排班,就诊高峰增加导诊人员,及时管理疏导,分流候诊人员,避免三长一短现象,创造舒适、安全的就诊环境,方便患者就诊。
3 讨论
通过优质护理服务实施,规范了导医护士的服务行为标准,改变了工作作风,主动服务意识加强,做到以人为本,体现人性化关爱,为患者提供温馨、舒心、放心的就医环境和安全、高效的优质服务。
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得到提高:在实施全院、全程导医护理服务过程中,融入人性化、亲情化护理服务,拉近了护士与患者的距离,使患者有了归属感,护士与患者接触时间增加,及时发现候诊过程中患者的病情变化、心理变化、护理需要,及时采取措施,密切护患关系,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患者满意度得到提高:活动开展以来,门诊服务质量明显提高,窗口一米线、候诊秩序明显改善、患者候诊时间缩短、大厅各类治安事件减少,导医护士多次受到患者的好评及医院领导的奖励,实现了导医台护理服务零投诉。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0年“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方案,2010.
摘要目的:探讨大型综合性医院门诊改善优质服务的策略与方法对提升患者满意度的促进作用。方法:将双因素理论应用服务质量管理,实行分层次管理,提高优质服务水平和质量;开展多元化服务,实施“连心桥”优质护理服务品牌创建活动。结果:护士服务态度明显改善,主动服务意识大大增强,护士学历和服务能力得到提高,收到明显社会效益。结论:双因素理论在发挥员工工作热情、提高优质服务质量与促进医院快速发展中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门诊;导医护士;双因素理论;服务质量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2.087
作者单位:213003常州市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服务中心
华静:女,大专,副主任护师,护士长
门诊是医院与患者接触的第一张明信片,服务质量直接影响医院建设和声誉。护理服务质量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护理人员对自身工作的满意度。护士工作的满意度与护理管理者的领导行为密切相关。护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备和科学管理,直接影响到护理工作质量和患者满意度。门诊就诊存在患者人数不确定、病种多分科细、环节繁琐、工作任务繁重和医患、护患矛盾密集等特点。如何调动导医护士工作热情,变被动服务为主动、优质、高效服务,是质量管理重要环节之一。2010年10月我院将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应用门诊导医、导诊咨询服务中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我院是一所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门诊共设专科44个,日门诊和急诊量约5500~7500人次。门诊部设院办公室、门急诊科护士长、服务中心护士长等,分管门诊导医、导诊管理工作。服务中心共有护士9名,护士长1名。年龄31~52岁,平均40.8岁。其中,本科3名,大专4名,中专2名。职称: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3名,护师3名,护士2名。
1.2门诊服务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2.1门诊工作量大2008年6月新门诊大楼起用后,增加专科10个,就诊患者逐年增加,2011年度、2012年度和2013年度总诊疗分别为1 875 980,1 986 579,2 110 640例次。导诊护士担负着巨大的工作任务:分诊导诊、医疗咨询、门诊审批、处方清单打印、现场、电话(网上)预约、便民服务、打印并发放化验报告单、健康宣教、老干部保健、退药、退费办理、人才一卡通、台胞、台商陪诊、外宾接待、劳模、军人、残疾、见义勇为特需服务、传染病登记(结核转诊)、自助挂号、收费机指导等服务项目。
1.2.2服务质量要求高随着自我保健意识增强,门诊就诊患者及家属对医疗、护理服务需求越来越高,如首次分诊准确率、当日就诊率、环节便通率、需求服务满意率等;其次,部分患者病情复杂、易变、多变,就诊难度较高,给医护人员业务技术提出更高的标准。
1.2.3导医护理队伍老龄化合同护士5名专科知识与经验不足,毕业后未进入临床,其余护士由于身体因素调整至门诊服务台,平均年龄40.8岁,存在基本素质与服务理念参差不齐。
1.2.4门诊面临的挑战医疗保险覆盖广泛,金额差异较大;全球经济复苏,就业机会不均衡;医院服务内容、内涵扩展,人力配备不同步;医院各专科发展速度不均衡;门诊护士知识老化,对新技术、新疗法不熟知,释疑解答不能满足病患需求。
2双因素理论在门诊优质服务质量中的应用
2.1方法抓住机会,努力学习门诊工作繁琐,服务项目较多,护士人员少,大部分护士缺乏学习深造机会,知识结构趋于老化。护士长与分管院长、护理部、科护士长申请参加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医院举办的各专科继续教育学习班,通过学习,提高业务理论。定期组织护士学习优质服务理念和礼仪知识培训。利用传达院周会后学习各专科常见疾病知识,提高分诊准确率。每日5 min经验分享,通过案例分析、个人体会交流,提供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督导,相互提高和促进平台。
2.2努力争取,提高待遇护士长从2010年8月岗位调整到门诊服务中心工作。得知护士奖金未享受窗口待遇,多次与院领导、相关部门沟通,得到院长关注,1个月后护士奖金系数提高0.1%。门诊大厅空间大,前后左右共有五扇大门,夏热,冬凉,汇报分管院长给于解决,改善了工作和午间休息环境,如增加羽绒服、保暖鞋。改革年终评优方法,护士长不参与选举,为护士提供创优先进平台,最终1名护士获优,1名护士工会先进,1名护士治保先进。4名护士递交入党申请,1名护士批准为入党积极分子。以先进带动和谐进取团队。
2.3人文关怀,移情患者根据护士特性、年龄、学历关注人的个性需求和发展。怀孕不上早班、连班,缩短站立时间,女护士月经期增加休息时间,外地护士节假日优先、连续调休,让其与家人团聚。每逢周日、节假日的排班,协调并满足合理要求,护士长一马当先,为护士起到表率作用。实行弹性排班,夏季、高峰就诊时段早上提前45~60 min上班,下午班延迟30 min,增加中午连班、周六全天在岗,同时增加假日班次,只要门诊有科室上班,就安排护士配合提供便民等服务。导诊护士走出服务台,为患者、家属提供主动服务。开展门诊窗口员工道德讲堂、身边好人瞬间拍摄、护士摄影、演讲比赛等活动。留言本上记载着患者和家属的感谢和表扬;患者满意,领导肯定,是护士艰辛工作最好的鼓励。
2.4分层管理,提高服务质量采取集体、个人交流相结合,听取护士意见和建议(科室工作安排、新服务项目开展、临床各科室及专家沟通协调)。导医中1名10多年老护士,经验丰富,性格爽快,说话干练,但是,缺乏耐心,表情严肃,护士长敬重她,遇事态度诚恳、主动交流,下班多次交换思想,肯定她对工作认真负责,指出存在的不足,微笑、热情、温馨、关怀是护士的基本素质。转变理念后这位护士更加努力工作,献计献策提出“满意一个患者”等服务举措。门诊部职工代表改选,老护士当选。通过案例分析、经验分享会,营造关心患者、爱护患者、尊重患者的氛围。对护理人员实施分层管理,注重素质培养、职业发展和提升。
2.5开展“连心桥”优质服务品牌创建活动随着优质护理示范工程深入延伸,2010年中心推出“留住一个患者”;2011年提出“满意一个患者”;2012年倡导四心(爱心、热心、细心、耐心)服务,2013年实施“连心桥”优质护理品牌创建活动,主题活动。护士牢记患者第一、质量第一、服务第一,做到微笑迎接每位就诊患者和家属。一系列活动开展,树立了良好窗口形象,提升了服务水平。33名离休干部集体赞扬中心护士温馨、热情周到的服务;患者联名表扬中心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好,百问百答,不厌其烦,及时为患者联系协调,解决问题。2012年江苏省出院患者满意度函调服务荣获第3名,服务中心荣获巾帼文明岗先进集体。
3结果
门诊患者逐年上升,2011年总诊疗1 875 980例次,出院66 325例,住院手术28 131台,平均住院天数11.2 d;2012年总诊疗1 986 579例次,出院70 744例,住院手术32 284台,平均住院天数10.8 d;2013年总诊疗2 110 640例次,出院75 447例,住院手术35 833台,平均住院天数10 d。
4讨论
双因素理论即激励因素-保健因素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于1966年提出的一种激励理论。该理论将影响人们行为的因素分为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是与工作本身相关联的内部因素;保健因素指与人们不满情绪有关的因素,是与工作环境相关联的外部因素[1]。对于护理管理者来说,激发护士积极性,改善工作环境和条件是工作的基础和前提。给护士发展平台,使工作本身具有挑战性,以增进医院的服务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2]。
护理管理者参与护理科研,提升工作的自豪感和成就感,能够带动和影响着护士,提高团队综合素质、凝聚力和部门工作执行率与质量。医院设立科研基金和奖励,护理科研成果与职务、职称晋升挂钩,与年终考核、挂钩。笔者3年发表中华级论文5篇,省级核心期刊论文2篇,省级期刊论文3篇。护理科研市级1项,卫生局2项,院级1项,市级科技进步3,4等奖各1项。市、卫生局新技术引进2等奖各1项。荣誉与成果推广时,大大提高护士知识和护理学术的价值、地位。改变了门诊窗口之一服务中心“足球守门员”,“先锋队”护士的理念,激发每位护士工作热情,各楼层分诊护士主动真诚、微笑服务,挂号时间由原来平均12.5 min,减少到8.7 min。不断创新护理服务,全面提升服务品质[3]。
随着人民群众健康意识增强,,医疗保险广泛覆盖,医院就诊人数逐日增多,都给护士长,尤其是年轻护士长提出了极大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引导护士不断追求思想和理念上更高精神境界,全面实施“以人为本”的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在医院形成一个“护理管理者爱护士,护士爱患者”的良性循环,提高护士核心能力,而护士核心能力最重要的是运用知识、技能来保证护理质量[4],在不断创新中形成有效的工作方式,使护理质量更具有生命力[5],不断提升医院和护士形象[6],进一步增进患者的安全[7]。
参考文献
[1]高玲玲,张英华,张俊娥.优化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提高护理质量[J].中国护理管理,2009,9(2):46-48.
[2]焦静,吴欣娟,张晓静,等.北京市三级甲等医院住院病人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现状调查[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4):377-380.
[3]夏春香,姚启燕.以患者需求为导向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的应用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33):4051-4053.
[4]冯志英,王建荣,马燕兰,等.住院患者护理工作满意度表的研制[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1):63-66.
[5]Carroll L.Clinical skills for nurses in medical assessment units[J].Nurs Stand,2004,18(42):34-40.
[6]张蓉,高莉.护理岗位实施绩效考核的效果探讨[J].护理研究,2007,21(2):308-310.
[7]Armstrong K,Laschinger H,Wong C.Workplace empowerment and magnet hospital characteristics as predictors of patient safety climate[J].J Nurs Adm,2009,39(7-8suppl):S17-24.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