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盐文化论文范文

盐文化论文范文

盐文化论文

盐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1.1川盐旅游资源开发不够

川盐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据作者统计省内21个地级市(州)中,历史上拥有盐井和盐矿资源的有16个市(州)37个县(区),东到巫溪、万县、石柱,西至盐源、西昌、洪雅,南到自贡、宜宾、长宁,北抵广元、仪陇、阆中、江油、旺苍。如以东北西南向的盐源———西昌———成都———绵阳———广元一线为分界线,则川盐旅游资源主体几乎全部集中在该线东南一侧的四川盆地底部,具有进行连片集中开发的基础条件。但目前是普查不清、开发不够、有形与无形遗产亟待保护的状态,导致除自贡、遂宁有一定程度的开发利用外,其他地方很难见到盐文化主题旅游项目,并且即使开发了盐文化旅游产品,品位也参差不齐,对广大游客难以产生较强吸引力,停留来参观欣赏感悟的时间也不长。从已有的盐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层次看,也主要是以观光类为多,而体验类产品和参与性项目则很少。

1.2缺少整体旅游形象设计

川盐旅游资源区别于湖盐、岩盐或海盐的地方在于它是井盐文化资源,其资源环境、生产工艺、制盐设施、世袭民俗等极具特色,其历史文化底蕴和脉络完全不同于其他地方。除了自贡已形成“千年盐都”的城市品牌形象外,其他地方的川盐旅游资源尚缺乏整体对外的旅游形象设计,以及相应的形象口号、图案设计、广告传播等方面仍是空白,没有对川盐旅游资源进行品牌整合与整体规划,形象不清,内涵模糊,无法给旅游者以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吸引游客产生强烈的旅游欲念。

1.3资源品牌推广意识淡薄

即使自贡“千年盐都”和“井盐之都”在近现代已经蜚声中外,但川盐在品牌宣传与推广上仍不尽人意,更不要说整个四川省的盐文化旅游资源的整体品牌推广了。当前川盐旅游资源的对外推介主体还仅局限在旅游部门、旅游景点和旅游企业,而它们往往处于各自为政、方式杂乱、急功近利、分散决策的初级阶段,既缺乏品牌意识也没有对已有的盐文化品牌进行有效而合理的运营,还没有形成全社会地高度重视,各阶层、各行业共同参与的整体经营川盐旅游资源品牌的模式、方法、载体、制度等尚处于起步阶段,有关品牌推广的工作急需开展起来。

2川盐旅游文化品牌重塑的基础条件

2.1盐文化资源富集量大

川盐旅游文化资源遗存不仅数量多,而且种类齐全。如有井盐生产的遗址和现场,从东汉章帝年间开始两千多年来先后开凿了一万三千余口盐井,逐渐形成完整而精湛的凿井、汲卤、煎盐技艺,而布点于全市的盐井、井架、灶房、盐垣,以及古近代顿钻工具群、气卤采输和制盐工具群等遗产文化资源极具旅游吸引力;如在川盐生产的各个历史时期先后在各水陆交通线上形成了众多因盐业商贸、运输等集散凝聚的集镇与古街,仙市镇、牛佛镇、贡井河街、自流井中华路、八店街等;如有展现盐商豪门生活的大宅院和山寨,至今保存较好的有李家大院、王家大院、杨家大院等,还有为躲避战乱而集资修建了三多寨、大安寨、五富寨等城堡山寨;如有反映盐商和盐业工人业余生活场所的古会馆建筑,主要由烧盐工人组成的炎帝会所修建的炎帝宫,屠夫行会工人修建的桓侯宫(即张爷庙),陕西籍盐商集资所修建的西秦会馆、广东籍盐商修建的南华宫、两湖籍盐商修建的禹王宫、福建藉盐商修建的天后宫等;如有独具盐业经济特色的地方饮食文化代表“盐帮菜”,分为盐工菜、盐商菜和会馆菜三大类别,亦是川菜系列中的重要内容;还有因盐业经济而形成的地方民俗风情和独具盐文化特质的节日、庆典,如闻名遐迩的自贡灯会以及牛王会、王爷庙会、土地会、龙灯狮舞、牛儿灯等,无一不展现出四川盐文化资源的绵远厚重[5]。

2.2盐文化资源极具特色

川盐旅游文化资源从其禀赋上考察则具有以下显著特色。一是强烈的地域性。井盐文化是四川盆地内丘陵与低山地区的劳动人民所创造的,在优越的丘陵河川自然环境中演绎了一部盐业文化发展史。自东汉以来的1900多年间,四川人民的掘井、采卤、制盐生产从没有中断过,地方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都深深打上了井盐的烙印,渗透到老百姓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二是明显的垄断性。四川的井盐历史在人类文明史和科学技术史上占据较高的历史地位,如有保存完好的世界上第一口超千米深井以及古代制盐的手工作坊、盐文化历史文物、遗址、实物、工具等,不仅在国内独一无二而且今后也不可能再生成,因而它们是独具特色的井盐旅游文化资源。三是厚重的文化性,川盐旅游文化资源不仅历史绵延悠久,而且充分体现四川盆地地区人民所创造的古盐工业和古盐商业的现代文明,各地地方民俗反映了盐业鼎盛时期人民的生活形态,同时盐文化艺术品、盐工号子、“盐帮菜”、因盐而起的古街古镇、盐味川剧等都是涉盐百姓生产生活的高层次的描白,具有显著的盐文化属性。四是丰富的层次性。川盐旅游文化资源的载体即是保存了下来的井盐生产遗址和现场、会馆建筑、古街古镇、盐商住宅、寨堡祠堂、塔坊碑桥、摩崖造像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川剧、灯会、龚扇、扎染、剪纸等民间艺术文化,形成层次众多而极富文化价值的旅游客体。五是极大的开发性。川盐旅游文化资源由于各种原因而开发程度很低,但从资源本身的特性来看又极具开发禀性,并且只有通过适宜合理地开发才能使其得到发扬、保护与传承,因此,川盐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潜力巨大[5]。

3川盐旅游文化品牌重塑的策略思考

3.1川盐旅游文化的品牌定位作为投向旅游市场无形资产的川盐旅游文化资源,要想获得适宜与合理的开发和保护,必须要遵循旅游产品生产规律来进行恰当地品牌定位。即要在综合分析旅游目标市场与竞争情况前提下,来树立起一个符合原生态产品的独特品牌形象,并对川盐旅游文化品牌的整体形象进行设计、传播,从而在目标旅游者心中占据一个独具价值的市场地位。其着眼点是川盐遗存的历史文化价值与精神品质,以及盐文化产品的美誉度与知名度,其落脚点则是目标旅游者群体的心理感受,途径是对川盐旅游文化品牌的整体形象设计,实质是依据目标旅游者群的特征来挖掘川盐旅游文化的产品属性并传播其品牌价值,从而在目标旅游者群心中形成川盐旅游文化的独特位置。简而言之川盐旅游文化的品牌定位要反映其个性特征、独有价值与民族精神,同时在重塑川盐旅游文化品牌时要关注目标旅游者群的消费心理和特征。没有个性的旅游品牌也容易被人忽视和遗忘,因品牌旅游产品之所以成为品牌是因为其所蕴含的资源个性符合旅游者的心理需求和愿望而留在心中。结合川盐旅游文化资源的本质特征和价值属性,笔者认为其品牌定位可以初步演化为“中国井盐文化发祥地”,并以此来开展川盐旅游文化的形象设计和品牌推广。品牌定位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对川盐旅游文化资源进行品牌形象确认,即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出存在于旅游者心理的关于川盐文化品牌的各要素的图像及概念的集合体,以及旅游者对川盐文化品牌的总体态度;川盐旅游文化形象作为四川省的内在历史底蕴和外在特征的综合体现,是四川盐文化资源总体特征和风格的反映。

3.2川盐旅游文化的品牌形象

川盐旅游文化的形象设计是从四川省盐文化旅游的整体环境氛围、文化氛围角度,结合四川盆地的自然地理环境、盐文化遗存布局、盐文化传统、各地方特色等方面对川盐旅游文化的物质形体空间以及形成和运作的全方位的设计提炼。川盐旅游文化的品牌形象应依托特色旅游资源,并遵循整体性、特色化、动态性、文化性等四大基本原则,挖掘特色文化,彰显川盐文化个性,契合康乐旅游者保健诉求,不断优化主题旅游形象,更好适应特色旅游市场需要。为了把握川盐旅游文化的品牌形象设计要素,则要紧紧抓住以下原质内容来建树品牌形象。

3.2.1宣传口号的提炼

川盐旅游文化宣传口号的提炼其实就是重塑品牌形象的系统过程,它必须以川盐文化的本质特征和精神内涵为依据,对川盐旅游文化的整体形象进行高度概括和抽象,形成提炼文化、言简意赅、朗朗上口、印象深刻、过目不忘的对外宣传措辞,使广大旅游者掌握其旅游基本特点和产生丰富的想象力,从而积极参与旅游活动。如“动感之都”香港、“小吃成都”、“爽爽的贵阳”、“春城”昆明、“风花雪夜”大理、“千年盐都”自贡等,无不将其自然特性或历史文化或时代风尚刻画得生动形象而难以忘怀。对于川盐旅游文化而言,不妨从“千年井盐、生命元素”着眼,并结合盆地景色、丘陵生态、巴蜀历史加以描述,最终形成一系列的川盐旅游文化品牌宣传语词。

3.2.2视听元素的包装

从消费心理的角度来看,川盐旅游文化品牌还可以充分利用视听元素作为时尚的载体以迎合当代旅游者的欣赏心理。这种视听觉层面上的品牌包装就是“让旅游插上歌声的翅膀”,比如《太湖美》《人说山西好风光》《神奇的九寨》《阿诗玛》《云南印象》《刘三姐》《神秘的大佛》《功夫熊猫》等视听网作品,它们不仅凸显旅游目的地的特色旅游资源和文化,让人能够循声探奇,而且将地方的自然与文化定格成清晰的视听觉元素,形成鲜明的品牌形象。就川盐旅游文化资源而言,完全可以从万座燊井、制盐工艺、川盐古道、宫祠会所、盐商传奇、非物质文化等品牌形象方面去进行视听元素层面上的包装和整理,创造出独特的川盐旅游文化品牌形象的视听作品。

3.2.3养生文化的成型

人的一生都离不开食盐,它也是一切饮食文化的根本源泉。四川井盐不仅是所有盐制品中的精品,而且经过科学开发和营养利用则极具现代养生意义,符合当今广大旅游者的一致需求。我们知道盐品既可以作为食材的调味和微量元素的补充之用,也可以作为养生领域的浴剂、美容品、保健品、药品和添加剂等融入养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之具有川盐旅游目的地所独有的特色文化。如在川盐旅游文化商品中可以盐水、盐茶、盐果、盐酒、盐肉、盐具等来成型盐类养生文化,让旅游者在畅游巴蜀山川与历史文化的同时品味四川独特的养生文化魅力,是影响游客参与川盐文化旅游决策的重要因素之一。

3.2.4盐韵环境的创设

川盐旅游文化景区中的盐韵环境亦即从意觉上对品牌形象和旅游产品进行情境化、体验式的创设,是通过营造一种盐韵环境或设计一种盐文化场景或完成一个古法制盐流程等来实现的。它强调互动参与性与融入性,为旅游者建立一种个性化、活性化记忆联想,使川盐旅游产品与旅游者之间建立起密切关系,充分通过活化互动来实现旅游者精神层面的感情诉求和亲和意愿。比如在川盐旅游文化项目开发中,活动安排、产品设计和游憩方式等要秉承真实仿真、互动体验的原则,将旅游环境和氛围情景化,使旅游者在参与中体验、感受、陶冶,达到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旅游效果,实现盐文化风情的立体化体验。

3.3川盐旅游文化的品牌推广

从一般理论层面来讲,川盐旅游文化的品牌推广是各地盐文化景区通过塑造自身及产品品牌形象而使旅游者广泛认同的系列活动过程,其主要任务是树立良好的景区和产品形象,提高川盐文化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特色度,从而实现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川盐旅游文化品牌推广要以品牌核心价值统帅所有品牌形象的传播活动,落实到产品研发、环境修复、广告、营销策略、终端展示等所有与旅游者沟通的机会,通过品牌推广演绎品牌的“千年井盐、生命元素”核心价值。如此旅游者在任何一次接触川盐旅游文化品牌时都能感受到品牌统一的形象,从而强烈地感受到川盐文化品牌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3.3.1导入期的针对性推广

川盐旅游由于是新推出的文化品牌使得旅游者因缺乏认知而谨慎选择,所以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必须要有有效和中等强度的推广策略。一是川盐文化内涵的准确定位,二是对外利用各种媒体进行连续地广告和宣传,三是各地景区要开发出具有差异性和功能适应性井盐旅游文化产品,四是川盐文化旅游过程要合乎旅游者的特色期望,五是一切推广活动均要围绕川盐旅游文化品牌重塑来展开。如根据各种媒体性质和受众特点来进行针对性的品牌推广和重塑建设,新闻会、会、交易会、推广会、体验会、夏令营,包括重游川盐古道、蜗居馆所客栈、品尝井盐精品、模拟制盐工艺等活动,以吸引媒体、游客、企业、社区等的关注与认同,为川盐旅游文化品牌的重塑打下良好的社会基础。

3.3.2成长期的完善性推广

盐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目的论 盐品牌 英译

一、引言

2012冬季达沃斯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年会的主题就是“大转型:塑造新模式”,参会嘉宾弘毅投资总裁赵令欢指出,PE(Private Equity)未来的机会在跨境投资,“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必须要开始考虑在国际上如何做……所以我刚才讲的中国公司走出去,把外国好的产品、品牌引进来,这件事情是必然要发生的”。

中国各大企业奉行“走出去”的发展战略,以其文化特质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不断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纷纷通过中英文介绍宣传企业和企业品牌、企业服务,展示企业良好形象。一个国家或者企业的发展与国际地位的奠定很大程度上要依赖文化软实力,而文化软实力无论输出还是输入,在我们看来首先就是一个翻译问题。

二、盐文化品牌翻译现状

目前,自贡的文化旅游资源尤其是独具特色的井盐文化资源应该说是自贡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独有的潜力和优势。液体盐卤的发现,有史可考约有四千多年历史,自贡井盐开采距今两千两百多年,盐与人民日常生活多么紧密相连自无需多言。盐有工业和食用两种,我国这两种都有出口。但我们却陷入一种怪圈:连中国人自己对它都知之甚少,更不要说对外宣传的薄弱与不足。经调查显示,我们惊讶地发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媒体大爆炸的当今社会,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盐,放眼之下,我国盐相关产品仅见于http://.cn/English/Products/等的介绍之外,并不像很多其他产品领域大量的品牌翻译做宣传,除了出产公司名字之外,偶有非方块字――拼音,却没有任何正规英文标识。盐产品包装毫无外宣意识,这种现象着实让人觉得匪夷所思、啼笑皆非。以福岛泄露事件为例,在四川自贡周边城市也出现哄抢盐的现象,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自贡和自贡井盐以及盐企业品牌的宣传,特别是外宣工作是相当不到位的。

沟通离不开翻译,当下我们的社会开始特别关注中国文化与思想的对外译介,这都为我们的翻译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问题。外宣翻译属于非文学翻译,归属于实用翻译或应用翻译(pragmatical translation) ,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对外性,它不同于传达有较强情感意义和美学意义的文学翻译,是一种以传递信息为主要目的又注重信息传递效果的实用性翻译。

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对企业品牌外宣翻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相关盐文化品牌翻译领域几乎无人涉足,要对这个相当混乱和复杂的现象做出细致的分析、梳理,需要投入大量的心力。本文试从目的论(skopos)与盐文化品牌外宣翻译的关系着手,进一步辨析重要的概念、范畴,更多地关注其交合点与同一性,初步整理出品牌外宣的基本翻译策略,通过自身理论体系完善让相关学科受益。

三、品牌翻译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中国企业向国际领域的拓展,文化品牌外宣翻译伴随着企业、城市对外技术交流和商贸活动的开展,贯穿各个环节,企业文化品牌翻译的这一工作领域决定了其自身的特殊性,同时,这也导致了文化品牌的对外宣传翻译存在着很多问题。一般主要体现在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客观上:译员的整体素质不高,深谙专业但外语知识欠缺;通晓外语但专业知识欠缺;翻译观念落后。主观上:企业外宣翻译在企业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外宣翻译本身并未获得应有的重视。

知不足而后勇,外宣品牌翻译的研究有很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创造性地在目的论框架下探讨品牌外宣材料翻译现象,理论视野较宽广,课题的重要性和合理性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上,我们这个时代,翻译活动出现了新的特点,翻译活动的走向有了新的变化,我们应该从自己的视角和立场出发争取发出更大的声音,对翻译活动及以此为依托的跨文化交流活动的机制进行探索,提出建议,促使决策者对跨文化交流中的各种影响因素有更为理性的理解,引导文化交流向更理智、更健康的方向发展,努力减少误读和误解,化解冲突,导向交流的平等对话和双赢结果。

鉴于此,本课题将从对盐文化品牌外宣为立足点出发,研究盐文化品牌外宣的翻译,及影响其英译的文化和语言因素,以目的论为理论依据,灵活采用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并在之后的系列论文中具体阐述。

四、目的论与盐文化翻译

(一)目的论

目的论(Skopos)认为翻译是有明确目的的跨文化交际活动,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策略,翻译的过程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译者应该根据译文不同语篇的预期功能,抓住原作的意图,灵活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在盐文化品牌外宣的翻译中,为了让读者可以更好的理解,我们以目的语文化和读者为中心,运用目的语易于接受的表达方法,使译文通俗易懂,特别是对于一些具有中国特色和地方特色的语言,由于中外文化的差异性,采用有效的翻译策略,更好地保留源语文化的异国情调,有助于表达原文意图和达到对外宣传的目的,从而让中国盐文化影响世界。

(二)目的论之于盐文化翻译

品牌效应对企业、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如何更好地对企业产品进行文化的阐释与包装,使旅游与文化紧密相连,以求得旅游产业与企业文化事业的双赢,通过充分挖掘自贡的井盐文化资源以打造盐业乃至自贡城市的品牌和标识,与其他城市相区别,从而提高自贡盐企业文化的知名度、美誉度以及综合竞争力,这已成为关系到城市产业未来发展最为重要的命题。毫无品牌外宣意识,只能一败涂地。品牌是企业发展的一面旗帜,它所附带的品牌价值虽是无形的,却是难以估价的。全球品牌营销的发展已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品牌命名不仅是为了识别和提示相关信息,更成为展示企业和城市文化的关键所在,因此应对品牌建构的各种要素进行积极梳理,使之定位准确,特色突出,并能与历史、文化和法律诸方面整合。

只有具备丰富人文内涵的品牌才能吸引顾客的注意力,形成持久的品牌效应,强调对品牌的宣传,不断赋予品牌新的吸引力。Skopos认为,决定翻译过程的,既不是原文和原文在原语受众身上产生的效果,也不是原文作者所赋予原文的功能,而是由根据发起者或主顾的需要决定的目标文本的目的所决定。对外宣传翻译强调的就是译文功能,即让更多的国家了解我们国家、组织和企业,因此,译文功能理论为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了一种新视角。

对外品牌宣传翻译质量的高低决定对外宣传的效果,影响目标受众对宣传对象的理解和认识,Skopos翻译原则为对外宣传翻译工作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翻译策略和技巧,构建一个适用于企业品牌外宣英译的文本。盐文化品牌名英译过程中,译者应在目的论的指导下制定恰当的文化翻译策略,充分发挥丰富的英语文字搭配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超越“信”、实现“达”、追求“雅”,从而有效地传译原品名中蕴涵的要素,尤其是文化意象的再现。这样,盐文化品牌英译名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发挥无形资产应有的作用,推动企业与城市对外宣传向前发展,在全球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从1990年中国译协举办第一次全国中译英学术研讨会以来,我们的对外宣传事业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回避,正如译界前辈爱泼斯坦、林戊荪等人所指出的:“‘问题仍大’是指在对外宣传品制作中,外文翻译仍然是最薄弱的环节,是制约外宣品质量全面提高的主要因素。”而这样的问题在我国二、三线城市尤为突出,在之前有关于盐文化的系列研究中也并无相关研究,确是企业生存的基本。所以本课题的开展具有极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具有前沿性和原创性,是对相关研究空白的大胆探索和全新拓展。

翻译中各种翻译策略并不彼此矛盾,而是互为补充的。至于在译文中源语文化哪些要做出调整、哪些要保留,都可在对翻译目的、作者意图和读者对象等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做出选择。如何借鉴“翻译目的论”中的有益观点,来指导我们的翻译实践,这都需要我们在进一步的调研中进行甄别探讨,也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并在之后的论文中进一步论证说明。

五、结语

盐文化,是历史上任何其他行业文化都无法与之媲美的一种独特文化现象。挖掘盐文化品牌的丰富内涵,展现盐文化的魅力多彩,具有可贵的学术价值,相当的借鉴意义。运用心智对盐文化品牌给予准确定位,这对于自贡盐业企业发展乃至城市文化建设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中国的城市和企业都必须重视与世界沟通与交流,全球需要正确解读中国故事,中国要生产世界级的商品,将一个真实的中国展现给世界,这些都要求以企业品牌文化发展促进城市文化旅游,以城市文化旅游促企业品牌发展的良性循环。市场对应用型高素质经贸英语翻译人才的需求难以满足。

就盐文化品牌对外宣传的翻译而言,关键是把问题的性质分析清楚,拿出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法,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发展理论,形成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互动和循环。本课题研究及系列论文重在解决实际问题,在对外宣传翻译中遵照Skopos翻译原则,有助于表达原文意图和达到对外宣传的目的,以期通过跨行业的兼容性,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地方可以根据自身特点,通过培养目标,加大对中译英人才的投入和培养力度,加强对语言的学习,加强对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等措施,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适当的调整,以满足需要,使我们的对外城市、企业宣传翻译工作越做越好,对外交流水平和人文环境建设这个门面工作越做越好,使企业品牌在走向全球市场的进程中,其外宣材料也与国际接轨,与企业品牌形象匹配。

盐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河东盐;盐文化;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发展

Abstract:Thecities ofYuncheng,Linfen,Sanmenxia andWeinan Is composed ofThe Yellow River“golden triangle” area.Throughthestudies of Hedong salt culture connotation,Hedong salt development history andHedong salt marketing region,this paper analyzes therole ofHedong salt culture in promoting the golden triangle area i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and cultural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

Key words:Hedong salt;Salt culture;The Yellow RiverGoldenTriangleRegion inner Shanxi,shaanxi and Henan provinces;Regional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29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1)-08-40(6)

文化是一种广泛的社会意识,也是经济发展的环境要素,推动或阻碍着经济的发展。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与该区域的文化特质有非常大的关系。当该区域的文化内涵与外在经济环境相协调时,它会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因素。因此,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时,就必须研究区域的文化特质。本文从河东盐文化的角度剖析河东盐文化的发展历史和覆盖范围,探讨了河东盐文化在促进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1河东盐文化的内涵与发展史

河东盐文化是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历史文化的重要内容,是该区域历史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内容。在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从文化层面看,河东盐文化能起到核心的纽带作用。

1.1河东盐文化的内涵

河东盐文化,是一种开放式的地域文化,是兴起于运城盐池附近的河东盐文化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化之一。河东盐文化包括了科学技术视角的河东盐生产过程中的形成科技文化;包括了河东盐在运输、销售的过程中形成的河东盐的商业文化;包括了河东盐运销地区与河东池盐相关的饮食、风俗习惯等民俗文化;包括了古代盐务管理及与河东盐相关的内容以及与河东盐有关的文物古迹、神话传说等许多方面。河东盐文化的历史渊源非常深厚。

1.1.1关于河东盐的神话传说

在运城盐池的百里盐滩上,流传有许多优美的、想象丰富的关于盐池形成的神话。如神牛造盐池。据说在很早很早以前,无论是在天宫,还是在人间,盐都非常稀缺。天宫里有一头神牛,把玉皇大帝的盐偷吃了,玉皇大帝知道以后,把神牛贬到人间来,让牛受苦受难。神牛来到人世间,卧在中条山下,躯体化成了一个盐湖。再如麒麟造盐池的神话。传说有一头麒麟,曾出现在古龙门附近,当地人不知是什么动物,以为是怪,便群起攻击,麒麟撒了几滴尿便离开了龙门,撒的尿便化作了盐碱滩。这头麒麟后来来到了中条山下,撒了一泡尿,便形成了盐池。还有蚩尤的传说。传说中的蚩尤是远古时期东夷族部落的首领。蚩尤到黄河流域与轩辕黄帝争斗。黄帝把蚩尤打败,将他杀死,而且把他的躯体支解了。蚩尤的血液流入运城盐池,化成了卤水,卤水晒成盐供人食用。由于蚩尤的躯体被支解,所以,这个地方便得名为“解”,就是现今的山西解州。在运城盐池东南边有一个蚩尤城,传说是蚩尤的葬处,那里有蚩尤冢。

1.1.2丰富的河东史前文化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位于黄河中下游汇交处的河东地区,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摇篮,是中国文化孕育、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基地。坐落在河东这块宝地上的盐池,以它特殊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池盐文化,是河东文化宝库中的珍宝。

河东地区的史前文化非常丰富。在1965年公布的山西省第一批新旧石器时期的25处文化遗址中,就有14处在河东。如西侯度文化遗址,位于在中条山南麓,黄河北岸的芮城县西中瑶乡西侯度村东北方土山后,距今已有180万年。过去,考古学家认为60万年前的北京人开创了人类用火的新篇章。但是,西侯度文化遗址出土了烧骨,把人类用火的历史向前推溯了120万年。是迄今所知的人类用火的最早发现。F河文化遗址,位于在芮城县境内风陵渡乡的F河村附近,距西侯度文化遗址约3.5千米,距今60万年。坡头文化遗址,位于芮城县东北17千米的岭底乡坡头村一带,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金胜庄文化遗址,位于芮城县西13千米的大王乡金胜庄一带,亦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西阴文化遗址位于夏县城北12.5千米的西阴村,属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崔家河文化遗址位于夏县城北15千米的崔家河村北,属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南海峪文化遗址,位于垣曲县毛家湾镇店头村附近,是山西省唯一的一处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洞穴遗址。

此外,在运城的绛县、新绛、万荣、闻喜、永济、平陆等地,都分布有大片密集的史前石器时代的古人类文化遗址。这些古人类文化遗址,以其丰富多彩的出土文物,展示了古人类文化发展的灿烂光辉,确定了河东文化在中国文化发展历史上不可忽视的地位。由于盐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物质,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河东地区史前人类文化遗址围绕盐池的稠密分布说明,运城盐池在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早期凝聚形成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也说明河东盐文化与河东文化之间密切的联系。

1.1.3尧、舜、禹建都河东与盐池

河东盐池是中华民族开发最早的盐池。传说,尧、舜、禹都曾在河东地区建立他们的都城。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这三代贤王的都城所在地,都靠近盐池,位于消费运城盐池食盐的地区。他们率领部族聚居于运城盐池附近,并建立部族活动中心的重要原因是利用运城盐池天然优越的食盐资源,促使部族的凝聚、发展、壮大和强盛。

由于尧、舜、禹先后建都河东地区,帝王都城所在地为中,所以叫做“中国”。最初称为“中国”的就是河东地区。几千年来,运城不仅深深地打下了盐的烙印,还积淀了深厚的盐文化底蕴。运城在春秋时称“盐邑”;战国时叫“盐氏”;汉代改称“司盐城”、“盐监城”;宋元时,又被名为“凤凰城”、“运司城”、“运城”。河东盐业流传下来的独特的产盐工艺和技术,盐业政策和食盐运销的变迁,盐湖完备的防护设施、具有防洪和防盗功能的古禁墙遗址、七十二条“护长堤”,独具风格的唐代建筑“盐池神庙”以及关于河东盐的优美传说和众多的盐业遗址,都彰显了河东盐文化的博大精深。

1.2河东盐业开发简史

运城盐池的开发历史非常早。早期盐的生产方式是通过天日晒制的,自然结晶,集工捞采。其特征是在晒制成盐过程中,不投入人力,坐收自然之利。据《周礼》记载:在周代就有了苦盐,不炼而成。苦盐就是出产于运城盐池的盐。不炼,就是不经过煎煮。盐池之苦盐不经过煎煮,仅靠天日曝晒就能成盐。含有盐分的池水(卤水),经过风吹日晒,浓缩达到饱和程度,便自然结晶成盐。在自然结晶成盐之后,人们便组织力量捞采起来食用,不再加工;捞采过后,还会再结晶成盐,然后再捞采,反复进行。这种生产方式的弱点是,由于完全依靠天然晒盐,产量不稳定,同时盐的质量也不够好。运城盐池早期的这种生产方式,沿袭了很长的时间。

到唐代出现了垦畦浇晒法,这是人们经过长期探索而最终实现的重大技术变革和突破。垦畦浇晒法的出现,距今已有约1300年的历史。所谓垦畦浇晒法,就是运用人工,垦地为畦,将卤水灌入畦内,利用日光、风力蒸发晒制成盐。和早期的“天日曝晒,自然结晶,集工捞采”的生产方式比较,有了显著的进步:一是垦地为畦,人工晒盐。晒盐畦地有一定的规格形式,晒制时有一定的生产工艺流程,改变了过去完全依靠自然力结晶成盐的方法。二是在晒制盐的过程中,懂得在卤水中搭配淡水,这是根据运城盐池卤水成分的特殊性而采取的创造性措施,提高了盐的质量。三是加快了成盐速度,缩短了晒盐时间,只要五六天就可以晒制成一次盐。垦畦浇晒法的出现,是运城盐池盐业生产划时代的变革,是盐业生产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进步。垦畦浇晒法的出现,使运城盐池盐的产量、质量都有很大提高,经济效益相当可观。

运城盐池晒盐的畦地――即结晶畦,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晒盐的结晶畦建造在硝板上面,面积不等,有1~2亩大的,也有10亩大小的。硝板的表面很坚硬,如同石块一般。硝板下面有蜂窝状的空隙,卤水可以贯流其间,俗称“肚子”。每个结晶畦的四角都打有斗窝,即从硝板表面打个圆形或丁字形的洞直达到硝板底层,也可以在盐畦里打一条一米宽的沟代替斗窝。作用是在晒制前灌进达到饱和程度的卤水,保证盐能在结晶畦里顺利结晶。待盐结晶生成之后,又可以将结晶畦里残余的卤水放走,便于铲盐。

明清时期,运城盐池的盐业生产继续实行垦畦浇晒法。清顺治六年(1649年)实行的“畦归商种”是清代河东盐业政策的重大调整。清政府将运城盐池的盐畦租让给盐商晒盐,并向盐商征收畦课(税)。畦归商种以后,运城盐池的盐业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盐商既是盐的生产者,又是盐的运销者,集生产、运销于一身,而运销盐的业务有利可图,促进了盐业生产的发展。

1.3河东盐的行销范围

自先秦至两汉,人们已经认识到河东盐池的重要性,对盐池的大小、方位的了解逐步全面。 《山海经・北山经》中记载:“景山,南望盐贩之泽 ”,“盐贩之泽”即指盐池。《左传》中有:“沃饶而近W”。西晋杜预注:“W,盐池,猗氏县盐池是”。《战国策・楚策四》载:“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太行”。 马拉盐车上太行山,一方面说明河东地区产盐已外运,另一方面反映河东产盐在战国时已为远在南方的楚人所认知。①

到了唐代,河东盐的销售范围有了限制,明确地规定和划分了河东盐的销售区域。唐时河东盐的运销范围是“京、徽、凤翔、陕、虢、河中、泽、潞、河南、许、汝等十五州”,“兼越兴、凤、文、成等六州”②。柳宗元提到河东盐的行销区域是“西出秦陇,南过樊邓,北及燕代,东逾周宋”③。可见,唐时河东盐的行销地域在今日之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安徽北部、湖北北部和甘肃的部分地区。河东盐在唐代的各产盐区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宋代的河东盐有南盐、西盐和东盐的说法,相应的运销范围主要分为3个区域:运往京西之蔡、邓、唐、均、郢等各州军者称为南盐;运往陕西路之京兆、凤翔、同、华、商、延、陇、庆等各州军者称为西盐;运往“三京”及京东之济、兖、曹、单、郓,河东之晋、绛、慈、隰,淮北之宿、亳等各州军者称为东盐。④明清时期的食盐引岸区划比较稳定。“引岸制”是中国古代社会在食盐贸易中实行的一种包片经销方法,它是国家规定的运商销盐范围,令其依照地界行销的一种传统政策,是划分运商势力范围,分割食盐销售市场的一种商业制度。⑤朝廷不仅把各大行盐区规定为相互独立的大引岸,而且规定每个大引岸的内部结构为开裂式,各个组成都相互独立,即在大引岸中划分出了中引岸。河东盐区中的各省各府便是境界分明的中等引岸。如雍正时的盐引分派数目为,山西省的河东盐额引是223106道,陕西省的河东盐额引是124701道,河南省的河东盐额引是79140道。依照行盐政策规定,尽管河东盐销往山西、河南、陕西三省,但各省皆有定量销数,各运各地,不准混淆省界,即不能将规定销售山西之引盐转而销往陕西省,或将应销陕西之引盐转而售往河南省。在中引岸内又划分出许多小引岸,即各个州县是互为独立的小引岸。在每一个小引岸内,地域固定、引额固定,引商也是固定的。

明初河东盐的行销范围,在现存的明、清官书中均有记载。据《明史》记载:河东盐行销“陕西之西安、汉中、延安、凤翔四府,河南之归德、怀庆、河南、汝宁、南阳五府及汝州,山西之平阳、潞安二府,泽、沁、辽三州”⑥。由上述引文可知明代河东盐的行盐范围共有11府4直隶州。其中汝宁、南阳二府,解盐与淮盐兼行。据孙晋浩先生考证,“明初解盐行销范围,实际有着两个含义:一是法定行销范围,包括山西南部的平阳府与潞、泽、沁、辽4直隶州,陕西东部4府,以及河南西北部的河南、怀庆2府,归德直隶州,共7府5直隶州之地,约15-160州县;二是实际合法行销范围,除以上各地区,还包括河南的南阳、汝宁2府,共9府5直隶州,约190州县。”“万历三十八年后,明代解盐合法行销区域,由全盛的210余个州县,减为140余个州县,减少70余州县。这一格局,一直持续到明王朝的灭亡。”⑦

清代河东盐的行销范围,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的《河东盐法备览》中记载:“现行山西则平、蒲、泽、潞四府属,解、绛、霍三州属,并隰州属之蒲县。陕西则四、同、兴三府属,商、乾二州属,州及所属之三水、淳化二县。河南则河南、南阳二府属,陕、汝二州属并许州属之有襄城县。其实行盐州县一百一十九处。”⑧清代河东盐的行销州县具体情况见下表(表1)。

实际上,河东盐的销售范围是在逐渐缩小的,由明初的200多个州县缩减到万历时的140个左右,到清代河东盐的销售范围仅有120个左右。由上表可以看出,今天我们称之为晋陕豫黄河金三角的地区正是河东盐行销范围的核心区域。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历史文化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即是河东盐文化。

2河东盐文化在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中的作用

山西省的运城市、临汾市、河南省的三门峡市和陕西省的渭南市,共同构成了晋陕豫三省边缘黄河金三角区域的核心地区,是以山西省运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圈。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黄河金三角的概念已经基本形成。由于空间上的相互毗邻,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结构的相近,经济发展水平比较接近以及社会结构的相仿等等原因,在“八五”期间全国区域合作组织开始活跃的背景下,运城、三门峡和渭南三座省际边缘性城市不约而同地走到了一起,主要协作项目集中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在1986年,山西运城、河南三门峡、陕西渭南三地就成立了“晋陕豫黄河金三角经济协作区”。20多年来,协作区共同编制发展规划、联合建设基础设施,在产业合作等方面也联合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在2009年的全国两会上,河南、山西、陕西三省代表团联合呼吁建立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四市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综合试验区。运城市北依吕梁山与临汾市接壤,东峙中条山和晋城市毗邻,西、南与陕西省渭南市、河南省三门峡市隔黄河相望,是中国河东盐文化的核心地区,是黄河金三角经济圈的核心城市。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的黄河金三角地区,覆盖晋、陕、豫三地,处于我国中、西部地区结合带的省际交汇区,经过多年的经济合作与社会资源整合,逐步形成展示区域互动效应和区域焊接功能,为我国实施“以东带西、东中西共同发展”的战略布局提供了极具可操作性的资源优势。

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宏观背景下,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国际层面上进一步强化,区域之间的竞争已不再仅仅表现为单个城市的竞争,而是越来越体现为以核心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或大都市圈的竞争。研究一个地方的经济,需要对该地方的文化进行研究。通过挖掘区域文化的深层内涵,对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深层的理论基础。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新世纪,要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高度重视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发挥地域文化的优势。河东盐文化是联系黄河金三角区域四市的重要文化纽带,是黄河金三角区域历史文化的重要特色。

2.1河东盐文化可以促进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文化性格的形成,加强地域整体的认同感

当我们从地理空间的角度来审视特定区域的文化传统,就会发现特定文化区中的群体性格特征大体相同。我们所感知的这种大体相同的群体性格特征就是区域文化性格。区域文化性格,就是生活在一定的文化区域中的绝大多数人所共同具有的带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与文化传统相比,区域文化性格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历史积淀,它反映特定文化区域中的人们普遍性的、稳定的心理趋势和价值取向,构成该群体区别于其他文化区群体的鲜明特征。它形成于一定的区域文化传统背景之中,与特定的文化区紧密相连,同时受到地理环境、经济结构、政治制度和外来文化传播的影响。

2.2河东盐文化可以促进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中群体规则和行为模式的形成

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各种经济体系总是沉浸于文化环境的大海中。在这种文化环境中,每个人都遵守自己所属群体的规则、习俗和行为模式。由此形成了不同的区域文化特色,并对其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由于区域文化具有强大惯性,区域经济也有向传统习俗回归的倾向。这种文化惯性对经济有其积极的作用,文化力量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显著。

2.3河东盐文化可以促进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凝聚力的形成

区域文化认同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文化认同指个人与个人及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对共同文化内涵的确认,是特定区域范围内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心理状态,它是一种可以将一个共同体中不同个人团结起来的内在凝聚力。文化认同通过很多方面体现出来,如可以通过语言、文字、建筑、服饰等浅层次的方面体现出来,也可以通过行为方式、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深层次的方面体现出来。文化认同是区域内经济合作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对于跨越行政区域的更广泛层次的区域合作,文化认同更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区域经济合作需要两方面的基础:一是经济基础,即区域市场体系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城市体系与区域分工;二是政治与文化基础,即基于行政的区域整合或基于共同文化特征的区域性认同。这两方面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区域经济合作与文化认同密切相关,没有文化认同的黏结,区域经济合作也就难以整合。文化认同有助于降低风险成本、磨合成本和加强区域凝聚力,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合作。河东盐文化是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加强河东盐文化的研究、开发,弘扬河东盐文化的深刻内涵,必将促进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发展进程。

3结论

区域特色文化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区域特色文化渗透进特定区域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形成区域特色经济。特色经济以分工理论和优势理论为基础,以区域为空间载体,通常包含了特色资源、特色产业、特色产品、特色技术等内容。区域经济具有整体性、关联性、相对独立性和空间差异性,差异显出优势,优势形成特色。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形成有特色的区域经济模式。地域特色文化渗透进区域经济中,立足于资源优势,可形成有特色的区域经济模式。不同的区域文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资源,深厚的文化资源的积淀可转变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文化资本,增强区域竞争力。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特色文化建设必须结合起来,让特色文化融入经济、服务经济、促进经济发展。

河东盐文化是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的具有区域特色的优秀文化遗产。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就要认真调研和分析本区域的文化内涵,分析和研究其符合当今经济发展的优秀文化构成,继承和发扬其精华部分,突出区域文化特色,实现以区域特色文化促发展,促和谐,促协作,加快区域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的进程。

注释

①参见薛瑞泽.汉唐间河东地区的盐业.盐业史研究,1998年第1期。

②旧唐书.卷47 .食货志.

③古今图书集成.食货典.卷199 .盐法部.

④参见樊吉厚、张国祥、孙丽萍q河东盐三千年[M]q太原:三晋出版社,2008年版,第107页。

⑤樊吉厚,张国祥,孙丽萍q河东盐三千年,太原:三晋出版社,2008年版,第290页。

⑥(清)张廷玉q明史q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33页。

⑦孙晋浩q明代解盐行销区域之变迁q晋阳学刊,2003年第4期 .

⑧蒋兆魁.河东盐法备览.卷六.运商门.

参考文献:

[1]安虎森.区域经济学通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2]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3]樊吉厚,张国祥,孙丽萍.河东盐三千年[M] .太原:三晋出版社,2008.

[4]薛瑞泽.汉唐间河东地区的盐业[J].盐业史研究,1998(1).

[5]宋巨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J].当代财经,2003(2).

[6]孙晋浩.明代解盐行销区域之变迁[J] .晋阳学刊,2003(4).

[7]李庆松,董四代.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社会现代化[J].前沿,2004(4).

[8]欧人.关于地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几点思考[J].经济经纬,2004(5).

[9]王兰.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的关系浅析[J].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2).

盐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开放教育的学习,导学特别重要,它是学好一门课的关键。对于本课程的导学,首先,要以学生为中心制定课程教学一体化设计方案,这是导学的根本。在这个设计方案中,要包括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课程的学习资源、形成性考核的要求、学习形式和方式方法等。通过一体化设计方案,使学生对本课程的基本情况、学习要求、学习资源等有了一定的了解,然后根据自身情况安排学习。其次,在面授辅导课上,要安排“盐化工生产技术教与学”专题辅导,把课程一体化设计方案详细讲解给学生,要给学生交代清楚,该门课程如何进行自主学习,这门课程的知识体系、学习方法、交互讨论的安排等。通过专题辅导,让学生学好该门课程更加增加了信心。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对知识更加直观立体化

由于开放教育的面授辅导课时有限,要把所有的知识讲清、讲透这是不可能的,但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就可以大大增加知识的信息量,学生也可以利用自学时间来详细把各个知识点弄清楚。特别对盐化工生产技术这门课程,该门课程有大量的工艺流程、生产路线、关键设备等,单凭辅导教师的口头描述,很难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很深的印象,通过媒体课件的运用,可以让这些知识变得更加形象、生动、立体,强化了学生的直观感受,这样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这些知识。

三、重视实验环节,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在实验前,辅导教师一定和学生交代清楚本次实验的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和实验要求,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要认真仔细的观察实验过程,并且对实验结果要有一个正确的判断和分析。比如,我们在做钾离子的测定时,我们是用四苯硼酸钠季铵盐容量法测定钾。这个实验的目的主要有四个,一是培养学生配置各种标准试剂的能力;二是让学生了解各种试剂的储存条件和使用时的注意事项,比如氯化钾必须是在120℃下恒重干燥的情况称重等;三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四苯硼酸钠季铵盐容量法测定钾的工作曲线;四是让学生掌握检验四苯硼酸钠季铵盐容量法测定K+的方法原理及实验过程。整个实验结束后,辅导教师和学生一定对本次实验进行分析总结,总结失败的原因,交流成功的经验,最后要提交实验报告。通过实验环节的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督促学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路径

盐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明清时期;盐商;扬州文化

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5-0030-03

明清时期,扬州漕运发达,盐业昌盛,人称“东南一大都会”。发达的交通,繁荣的经济,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流,在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之中,扬州文化发展到了巅峰。而扬州文化之所以能够的得到如此好的发展,离不开这样一群人――扬州盐商,大批盐商汇聚扬州,为扬州的经济文化的腾飞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积极参与儒学活动,热衷学术研究

清代史书记载,“乾、嘉间,扬州盐商豪侈甲天下,百万以下者谓之‘小商’”“最高达千万两”[1]。扬州盐商以晋商和徽商为主,其中又以徽商为众。徽商素有“贾而好儒”的传统。他们认为“贾为厚利,儒为名高。夫人毕事儒不效,则弛儒而张贾;既侧身响其利矣,及为子孙计,宁弛贾而张儒。一张一弛,迭相为用”[2]。历代盐商在这个传统的影响之下积极参与各项儒学活动,热衷于学术研究。

(一)积极参与儒学活动

热衷于参加儒学活动的盐商众多,其中首推“扬州二马”。“二马”来自安徽祁门,“自井邑田野,以至深山远谷,居民之处,莫不有学,有市,有书史之藏”[3],出生在“文献之邦”祁门的马曰g、马曰璐兄弟,世人称“世业儒”。现今扬州东关街仍然保存着当时二马兄弟建造的“街南书屋”。二马兄弟不仅在街南书屋中结社吟诗、著书立说,而且还热衷于与各友人结伴出游、登山涉水、吟诗唱和,《焦山纪游集》《林屋唱酬录》是这一系列活动的见证。以“扬州二马”为首的扬州盐商积极参与各项儒学活动,以“贾”养“儒”,以“儒”促“贾”,将“贾”与“儒”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贾”与“儒”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为扬州文化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二)热衷学术研究

明清时期盐商作为扬州城市文化活动的标杆,他们亲自参与儒学活动并热衷于各种学术研究,以“两淮总商”之首的江春为代表的盐商,如江P、程梦星、程晋芳、汪启淑等,在学术研究上大都有不俗的成绩。

江春在扬州建有随月读书楼、康山读书处,并著有《随月读书楼时文》《随月读书楼诗集》《黄海游录》《水南花墅吟稿》《深庄秋咏》等。

程氏家族是著名的儒商世家,先后涌现了数十位的文学名士,其中程梦星、程晋芳叔侄的学术研究成果最为卓著。程梦星曾任翰林修书,擅长诗作,对李商隐的诗作研究颇有心得,编著了《重订李商隐诗集笺注》《李商隐诗集外诗笺注》《重订李商隐年谱》《李商隐诗话》等一系列的研究著述。程晋芳是明清时期著名的经学家,现可考为其经学著述有:《周易知旨编》30卷、《尚书今文释文》40卷、《尚书古文解略》6卷、《毛郑异同考》10卷、《读诗疏笺钞》(稿藏上海图书馆)、《春秋左传翼疏》32卷、《礼记集释》20卷、《诸经答问》12卷、《群书题跋》6卷、《桂宦书目》2卷、《勉行堂文集》6卷、《勉行堂诗集》24卷、《蕺园诗集》10卷。

二、重视家学教育,积极投资社会书院教育

在封建社会商人地位低下。因此一般商人致富后往往重视培育后代,望子成儒,通过科举考试而寄身儒林。坐拥万贯家财的盐商在物质生活富足之余特别注重对家族子弟的教育,并积极投资社会书院教育。

(一)重视家学

盐商在靠盐业提升经济实力的同时一直看重家族教育事业,希望通过儒教事业来振兴家声,他们对家族子女的教育遵循“养教结合”的原则,即一方面为子女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对子女进行良好的教育。明清时期扬州盐商为了自己子孙的的前途,家中大都设有自己的私塾,不惜重金,请一些社会名流和学者到家中讲学来提升自己子女的文化素养。同时积极鼓励家族子弟参加科举,希望有朝一日能金榜题名、光耀门楣。因为入仕不仅能够提升盐商的社会声誉,而且能够给予盐商在政治上的支持,使得盐商的买卖能够得到佑护,一举两得。

(二)捐修书院

明清时期很多盐商都曾经积极捐资修建书院,盐商的这一善举也给他们带来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1.出资修缮兴建书院

三元坊的安定书院、北桥的敬亭书院、北门外的虹桥书院、广储门外的梅花书院这一系列著名书院和学校的兴建与修缮,大都是由扬州盐商及盐官出资筹办。明嘉靖五年,巡盐御史雷应龙创办维扬书院;康熙元年,两淮盐运使胡文学与一些盐商共同筹款兴建安定书院,雍正年间,盐商再次出资扩建安定书院;康熙二十二年,扬州盐商出资创办敬亭书院;雍正年间,马曰g出资重建明代的甘泉书院,并改名为梅花书院[4]。正是在盐商的资金相助之下,明清时期扬州书院如雨后春笋般迅速的建立并扩大,扬州的书院事业日臻繁盛。

2.设立院生高额奖励

盐商专为书院的学生设立了高额的奖励。据史料记载,扬州的梅花书院的规定“凡在院书生分正课,附课,随课。正课岁给膏火银三十六两,附课岁给膏火银十二两,随课无膏火”[5],而当时著名的湖南岳麓书院的岁给只有梅花书院的三分之一。雄厚的资金实力吸引了大批的学生前来求学,扬州书院名声鹊起。柳诒徵先生在《江苏书院志稿》中曾言:“两淮盐商利甲天下,书院膏火资焉,故扬州之书院,与江宁省会相颉颃,其著名者有安定,梅花,广陵三书院,省内外人士咸得肄业焉”[6]。

3.延请名师任教书院

据史料记载盐商还出巨资聘请当时的文化名流前来书院讲学,提高书院的文化知名度。清代著名的诗人赵翼,蒋士铨,陈祖范等人就相继担任过安定书院的院长。姚鼐,茅元铭,胡长龄等名流曾任梅花书院的院长。没有盐商雄厚的资金支持也就不会有明清时期扬州书院的辉煌成绩。在盐商的支持下,明清时期扬州的书院一共培养了348名进士,其中包括十一名一甲进士[7]。

盐商对扬州书院教育所作出的巨大投资得到了回报,书院成为“商”与“儒”联系的桥梁,融洽的“商”“儒”关系,奠定了扬州崇儒尚贾的社会风气。明清时期的扬州书院成为了培养社会精英的摇篮,而盐商通过出资资助书院的方式为扬州培养了一大批的名人学士,至今仍然为世人所津津乐道。

三、兴办各式雅集书会,刻印收藏善本专著

在积极出资筹办各大书院之余,盐商还积极的兴办各种诗会、文会,出资帮助学者们刻印他们的藏书。

(一)兴办文人雅集

传统意义上的“文人雅集”是指文人之间相互聚集起来饮酒流觞、吟诗作文的风雅活动。明清时期扬州盐商效仿古代文人的这种组织形式延请大量的名流来自己的私家园林中研究学术、探讨文艺。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记载:“扬州诗文之会以马氏小玲珑山馆,程氏筱园及郑氏休园为最盛”[8]。

小玲珑山馆的主人即出资重建梅花书院的马曰g。马氏兄弟二人兼盐商巨擘与文人雅士的身份于一身。马曰g“好学博古”,马曰璐“善于工诗”,二者皆儒雅好文,乐善好施,乐于结交各类文人,是扬州盐商中著名的饱学之士。马氏兄弟建造别业“小玲珑山馆”用于接待文人,经常与文人名士在小玲珑山馆中吟咏流觞、谈论诗文。方士庶,叶芳林二人所绘制的《九日行庵交图》真实的再现了其时举办文人雅集的盛况。

程氏筱园的主人程梦星出身书香门第、官宦世家,良好的家学传统使他“于艺时无所不能,尤善书画弹琴,肆情吟咏”[9]。1916年,程梦星在扬州动用由盐业积累的资本构筑了私家园林“筱园”。筱园落成之后,程梦星在筱园之中延揽各路的学者名流,艺术家,诗人,使得筱园的文化氛围浓郁。

马曰g和程梦星同出徽州,同在扬州,他们一同举办各种文化诗会,书墨飘香的扬州文人雅集,在扬州营造了一股浓郁的书香之气,使得扬州文化在明清时期大放异彩。

(二)筑书楼,刻藏书

扬州盐商在自己的私家园林中大都修建书楼,珍藏古书秘籍、稀世字画,为扬州保留了大量珍贵的史籍典章。

小玲珑山馆中有一处聚书楼,是马氏兄弟专门用来贮藏图书之地。《清史稿》都曾赞到“扬州马曰g小玲珑书馆富藏书”[10]。马氏兄弟不惜重金收藏各种珍贵古书,馆中藏书多达百橱,数十万卷之多。马氏兄弟的藏书楼成为了清代著名的藏书楼之一。除了马曰g兄弟之外,程氏筱园中亦有藏书五万多卷,汪氏、项氏等其他盐商家中也大都藏书颇丰。

扬州盐商的藏书也慷慨的向各类学者开放。著名的学者厉鹗、全祖望、吴敬梓等都曾在扬州盐商的私宅中借阅过相关藏书,盐商的大量藏书为这些学者的学术研究打开了方便之门。

盐商还出资刻印各类书籍。盐商刻印的书一则多为前人善本,如著名的《全唐诗》、《全唐文》等就是在盐商出资,官方的主持之下刻印的;二则多为时人的著述,如马曰璐本人的《南斋集》六卷,《南斋词》二卷;厉鄂的《宋诗纪事》一百卷;汪士慎的《巢林集》;金农的《画竹题记》等均为盐商出资刻印。

扬州盐商兴雅集、办诗会、筑书楼、刻藏书等一系列的文化活动,推动了明清时期扬州文化的发展。

四、交各路文人雅士,资助文人墨客的研究与创作

盐商广交士人、学子,开办各种学术活动,吸引了各地文人慕名前来。李斗的《扬州画舫录》中记载“扬州为南北要冲,四方贤士大夫无不至此”,谢摇妒榛所见录》载“海内文士,半集淮阳”[11],明清时期扬州聚集了一大批诸如全祖望、厉鄂、陈祖范、汪士慎、郑板桥、金农等一流的诗文书画名家。这些学界的名流巨擘在扬州讲学著述、进行学术研究,互相交流创作心得。

(一)资助文人墨客

众多文人学子来扬州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盐商对他们研究与创作的资金支持。资助文人雅士完成他们的研究与创作,是盐商为扬州文化事业做出的又一大贡献。

明清时期扬州的文人学子之中不乏寒门子弟。扬州八怪之一,享有“诗书画三绝”美誉的郑板桥,他的艺术人生与扬州盐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做官之前,郑板桥在真州(今扬州仪征)的一个小书馆中做教习先生,当时贫困的郑板桥连从家乡兴化到扬州的船票钱都支付不起,在扬州一度靠卖画来维持生计,却一直不为人所赏识,日子过得十分惨淡。幸得上天垂怜,在郑板桥的不惑之年,他中了举人,后又在四十四岁中了进士,最终得以出仕。郑板桥为官数十年,即便他艺术才华横溢,但依旧未能在官场上有所作为,在深刻体验了官场的世态炎凉之后,他的归隐田园之心与日俱增。在他六十一岁那一年,终去官归隐扬州,之后继续在扬州靠卖画营生。卖字鬻画终究不是营生之道,郑板桥经常有断炊之愁,日子过得十分潦倒。幸得“扬州二马”的赏识,出资资助郑板桥的书画创作,为他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给他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让他不至于为生活所忧,能够一心一意的进行创作,专心致志的提高自己的才能。郑板桥也曾为马曰g画扇并题诗《为马秋玉画扇》以表达自己对于二马兄弟资助之情的感恩。

不止郑板桥一人,当时聚集在扬州的诸如扬州八怪、扬州学派等一群知名的学者,都或多或少的依附于盐商。盐商乐于结交这些文人,为他们的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提供雄厚的资金支持,使他们能够在舒适安逸的环境下做学问、搞创作,也方便了他们互相之间的学习与交流,对研究与创作都大有裨益。用何柄棣先生的话来说:“十八世纪长江下游的有名文人,只有极少数与扬州盐商家庭没有关系”[12]。除了给予这些文人墨客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之外,盐商还帮助他们刻印作品,如汪士慎的《巢林集》,金农的《画竹题记》等都是由盐商出资刻印的。盐商对文人墨客的赞助客观上促进了扬州画派和扬州学派的形成。明清时期扬州文化的繁盛,离不开盐商的支持。

(二)资助士子举人

古代科举考试的花费大都不菲,王世贞在《觚不觚录》中言:“举进士,不能攻苦食俭,初岁费将三百金,同年中有费不能百金者。今岁过六七百金,无不取贷于人”[13]。可见明清时期科举的支出不菲,如此高昂的的费用,没有一定的经济支持,出生贫寒的寒门士子是无法承受的。扬州盐商主动担当了寒门士子的投资人。明清时期的考场一般都在省城或者京城,距离考生的家乡甚远,而盐商对学子的赞助主要就是提供寒门学子从家乡到考点的路费盘缠。

扬州盐商还给前往江宁参加会试的学子们在江南建造了舒适的会馆,以供去参加考试的学子能够在舒适安逸的环境下积极应试。盐商出巨资修建的会馆仅供去参加科考的莘莘学子使用,连他们自身都不得占用会馆的资源,可见扬州盐商对广大学子的殷切期盼。广大学子也不负扬州盐商的慷慨赞助,明清时期扬州参加科考的士子众多,中举的捷报也频传。这些学子在获得成就之后也不忘家乡盐商给予的关怀,积极回到家乡来讲学,促进了扬州文化的繁荣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明清时期盐商对扬州城市文化发展的贡献是多方面的。盐商通过投资建设书院,兴办文人雅集,藏书刻书,资助文人墨客等形式为扬州文化发展做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在盐商的资助与贡献之下,这一时期涌现了一大批的名士和著作,为后世留下可观的文化遗产。这种自明清时期一直延续至今的文化氛围直到如今仍然影响着扬州文化的前进与发展。

――――――――――

参考文献:

〔1〕李澄.淮鹾备要.卷1,卷7[M].道光三年刻本,1995.278.

〔2〕王小恒.论清中期扬州盐商文化――以“扬州二马”为例[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4.

〔3〕风俗.休宁县志:卷1[M].道光刻本,1998.366.

〔4〕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3)[M].北京:中华书局,1996.2477.

〔5〕钱泳.履园丛话(卷1)[M].北京:中华书局,1996.2324.

〔6〕柳诒徵.江苏书院志稿(卷5)[M].道光刻本,1998.298.

〔7〕扬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扬州市志[M].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1997.538.

〔8〕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8,卷10[M].北京:中华书局,1960.463.

〔9〕王逢源,李保泰.(嘉庆)江都县续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667.

〔10〕清史稿.卷四八五[M].北京:中华书局,1977.289.

〔11〕刘瑞新,孙功达.盐商和扬州的人文盛况[J].甘肃: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4):28.

盐文化论文范文第6篇

(盐城师范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0)

摘 要:明清时期的扬州,文化发展到了鼎盛时期,这与扬州盐商的文化行为密不可分。盐商积极组织各种儒学活动、潜心学术研究,以投资教育事业、兴办文人雅集、资助文人士子等形式,对明清时期扬州文化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关键词 :明清时期;盐商;扬州文化

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5-0030-03

明清时期,扬州漕运发达,盐业昌盛,人称“东南一大都会”。发达的交通,繁荣的经济,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流,在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之中,扬州文化发展到了巅峰。而扬州文化之所以能够的得到如此好的发展,离不开这样一群人——扬州盐商,大批盐商汇聚扬州,为扬州的经济文化的腾飞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积极参与儒学活动,热衷学术研究

清代史书记载,“乾、嘉间,扬州盐商豪侈甲天下,百万以下者谓之‘小商’”“最高达千万两”[1]。扬州盐商以晋商和徽商为主,其中又以徽商为众。徽商素有“贾而好儒”的传统。他们认为“贾为厚利,儒为名高。夫人毕事儒不效,则弛儒而张贾;既侧身响其利矣,及为子孙计,宁弛贾而张儒。一张一弛,迭相为用”[2]。历代盐商在这个传统的影响之下积极参与各项儒学活动,热衷于学术研究。

(一)积极参与儒学活动

热衷于参加儒学活动的盐商众多,其中首推“扬州二马”。“二马”来自安徽祁门,“自井邑田野,以至深山远谷,居民之处,莫不有学,有市,有书史之藏”[3],出生在“文献之邦”祁门的马曰琯、马曰璐兄弟,世人称“世业儒”。现今扬州东关街仍然保存着当时二马兄弟建造的“街南书屋”。二马兄弟不仅在街南书屋中结社吟诗、著书立说,而且还热衷于与各友人结伴出游、登山涉水、吟诗唱和,《焦山纪游集》《林屋唱酬录》是这一系列活动的见证。以“扬州二马”为首的扬州盐商积极参与各项儒学活动,以“贾”养“儒”,以“儒”促“贾”,将“贾”与“儒”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贾”与“儒”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为扬州文化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二)热衷学术研究

明清时期盐商作为扬州城市文化活动的标杆,他们亲自参与儒学活动并热衷于各种学术研究,以“两淮八大总商”之首的江春为代表的盐商,如江昉、程梦星、程晋芳、汪启淑等,在学术研究上大都有不俗的成绩。

江春在扬州建有随月读书楼、康山读书处,并著有《随月读书楼时文》《随月读书楼诗集》《黄海游录》《水南花墅吟稿》《深庄秋咏》等。

程氏家族是著名的儒商世家,先后涌现了数十位的文学名士,其中程梦星、程晋芳叔侄的学术研究成果最为卓著。程梦星曾任翰林修书,擅长诗作,对李商隐的诗作研究颇有心得,编著了《重订李商隐诗集笺注》《李商隐诗集外诗笺注》《重订李商隐年谱》《李商隐诗话》等一系列的研究著述。程晋芳是明清时期著名的经学家,现可考为其经学著述有:《周易知旨编》30卷、《尚书今文释文》40卷、《尚书古文解略》6卷、《毛郑异同考》10卷、《读诗疏笺钞》(稿藏上海图书馆)、《春秋左传翼疏》32卷、《礼记集释》20卷、《诸经答问》12卷、《群书题跋》6卷、《桂宦书目》2卷、《勉行堂文集》6卷、《勉行堂诗集》24卷、《蕺园诗集》10卷。

二、重视家学教育,积极投资社会书院教育

在封建社会商人地位低下。因此一般商人致富后往往重视培育后代,望子成儒,通过科举考试而寄身儒林。坐拥万贯家财的盐商在物质生活富足之余特别注重对家族子弟的教育,并积极投资社会书院教育。

(一)重视家学

盐商在靠盐业提升经济实力的同时一直看重家族教育事业,希望通过儒教事业来振兴家声,他们对家族子女的教育遵循“养教结合”的原则,即一方面为子女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对子女进行良好的教育。明清时期扬州盐商为了自己子孙的的前途,家中大都设有自己的私塾,不惜重金,请一些社会名流和学者到家中讲学来提升自己子女的文化素养。同时积极鼓励家族子弟参加科举,希望有朝一日能金榜题名、光耀门楣。因为入仕不仅能够提升盐商的社会声誉,而且能够给予盐商在政治上的支持,使得盐商的买卖能够得到佑护,一举两得。

(二)捐修书院

明清时期很多盐商都曾经积极捐资修建书院,盐商的这一善举也给他们带来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1.出资修缮兴建书院

三元坊的安定书院、北桥的敬亭书院、北门外的虹桥书院、广储门外的梅花书院这一系列著名书院和学校的兴建与修缮,大都是由扬州盐商及盐官出资筹办。明嘉靖五年,巡盐御史雷应龙创办维扬书院;康熙元年,两淮盐运使胡文学与一些盐商共同筹款兴建安定书院,雍正年间,盐商再次出资扩建安定书院;康熙二十二年,扬州盐商出资创办敬亭书院;雍正年间,马曰琯出资重建明代的甘泉书院,并改名为梅花书院[4]。正是在盐商的资金相助之下,明清时期扬州书院如雨后春笋般迅速的建立并扩大,扬州的书院事业日臻繁盛。

2.设立院生高额奖励

盐商专为书院的学生设立了高额的奖励。据史料记载,扬州的梅花书院的规定“凡在院书生分正课,附课,随课。正课岁给膏火银三十六两,附课岁给膏火银十二两,随课无膏火”[5],而当时著名的湖南岳麓书院的岁给只有梅花书院的三分之一。雄厚的资金实力吸引了大批的学生前来求学,扬州书院名声鹊起。柳诒徵先生在《江苏书院志稿》中曾言:“两淮盐商利甲天下,书院膏火资焉,故扬州之书院,与江宁省会相颉颃,其著名者有安定,梅花,广陵三书院,省内外人士咸得肄业焉”[6]。

3.延请名师任教书院

据史料记载盐商还出巨资聘请当时的文化名流前来书院讲学,提高书院的文化知名度。清代著名的诗人赵翼,蒋士铨,陈祖范等人就相继担任过安定书院的院长。姚鼐,茅元铭,胡长龄等名流曾任梅花书院的院长。没有盐商雄厚的资金支持也就不会有明清时期扬州书院的辉煌成绩。在盐商的支持下,明清时期扬州的书院一共培养了348名进士,其中包括十一名一甲进士[7]。

盐商对扬州书院教育所作出的巨大投资得到了回报,书院成为“商”与“儒”联系的桥梁,融洽的“商”“儒”关系,奠定了扬州崇儒尚贾的社会风气。明清时期的扬州书院成为了培养社会精英的摇篮,而盐商通过出资资助书院的方式为扬州培养了一大批的名人学士,至今仍然为世人所津津乐道。

三、兴办各式雅集书会,刻印收藏善本专著

在积极出资筹办各大书院之余,盐商还积极的兴办各种诗会、文会,出资帮助学者们刻印他们的藏书。

(一)兴办文人雅集

传统意义上的“文人雅集”是指文人之间相互聚集起来饮酒流觞、吟诗作文的风雅活动。明清时期扬州盐商效仿古代文人的这种组织形式延请大量的名流来自己的私家园林中研究学术、探讨文艺。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记载:“扬州诗文之会以马氏小玲珑山馆,程氏筱园及郑氏休园为最盛”[8]。

小玲珑山馆的主人即出资重建梅花书院的马曰琯。马氏兄弟二人兼盐商巨擘与文人雅士的身份于一身。马曰琯“好学博古”,马曰璐“善于工诗”,二者皆儒雅好文,乐善好施,乐于结交各类文人,是扬州盐商中著名的饱学之士。马氏兄弟建造别业“小玲珑山馆”用于接待文人,经常与文人名士在小玲珑山馆中吟咏流觞、谈论诗文。方士庶,叶芳林二人所绘制的《九日行庵交讌图》真实的再现了其时举办文人雅集的盛况。

程氏筱园的主人程梦星出身书香门第、官宦世家,良好的家学传统使他“于艺时无所不能,尤善书画弹琴,肆情吟咏”[9]。1916年,程梦星在扬州动用由盐业积累的资本构筑了私家园林“筱园”。筱园落成之后,程梦星在筱园之中延揽各路的学者名流,艺术家,诗人,使得筱园的文化氛围浓郁。

马曰琯和程梦星同出徽州,同在扬州,他们一同举办各种文化诗会,书墨飘香的扬州文人雅集,在扬州营造了一股浓郁的书香之气,使得扬州文化在明清时期大放异彩。

(二)筑书楼,刻藏书

扬州盐商在自己的私家园林中大都修建书楼,珍藏古书秘籍、稀世字画,为扬州保留了大量珍贵的史籍典章。

小玲珑山馆中有一处聚书楼,是马氏兄弟专门用来贮藏图书之地。《清史稿》都曾赞到“扬州马曰琯小玲珑书馆富藏书”[10]。马氏兄弟不惜重金收藏各种珍贵古书,馆中藏书多达百橱,数十万卷之多。马氏兄弟的藏书楼成为了清代著名的藏书楼之一。除了马曰琯兄弟之外,程氏筱园中亦有藏书五万多卷,汪氏、项氏等其他盐商家中也大都藏书颇丰。

扬州盐商的藏书也慷慨的向各类学者开放。著名的学者厉鹗、全祖望、吴敬梓等都曾在扬州盐商的私宅中借阅过相关藏书,盐商的大量藏书为这些学者的学术研究打开了方便之门。

盐商还出资刻印各类书籍。盐商刻印的书一则多为前人善本,如著名的《全唐诗》、《全唐文》等就是在盐商出资,官方的主持之下刻印的;二则多为时人的著述,如马曰璐本人的《南斋集》六卷,《南斋词》二卷;厉鄂的《宋诗纪事》一百卷;汪士慎的《巢林集》;金农的《画竹题记》等均为盐商出资刻印。

扬州盐商兴雅集、办诗会、筑书楼、刻藏书等一系列的文化活动,推动了明清时期扬州文化的发展。

四、交各路文人雅士,资助文人墨客的研究与创作

盐商广交士人、学子,开办各种学术活动,吸引了各地文人慕名前来。李斗的《扬州画舫录》中记载“扬州为南北要冲,四方贤士大夫无不至此”,谢堃《书画所见录》载“海内文士,半集淮阳”[11],明清时期扬州聚集了一大批诸如全祖望、厉鄂、陈祖范、汪士慎、郑板桥、金农等一流的诗文书画名家。这些学界的名流巨擘在扬州讲学著述、进行学术研究,互相交流创作心得。

(一)资助文人墨客

众多文人学子来扬州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盐商对他们研究与创作的资金支持。资助文人雅士完成他们的研究与创作,是盐商为扬州文化事业做出的又一大贡献。

明清时期扬州的文人学子之中不乏寒门子弟。扬州八怪之一,享有“诗书画三绝”美誉的郑板桥,他的艺术人生与扬州盐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做官之前,郑板桥在真州(今扬州仪征)的一个小书馆中做教习先生,当时贫困的郑板桥连从家乡兴化到扬州的船票钱都支付不起,在扬州一度靠卖画来维持生计,却一直不为人所赏识,日子过得十分惨淡。幸得上天垂怜,在郑板桥的不惑之年,他中了举人,后又在四十四岁中了进士,最终得以出仕。郑板桥为官数十年,即便他艺术才华横溢,但依旧未能在官场上有所作为,在深刻体验了官场的世态炎凉之后,他的归隐田园之心与日俱增。在他六十一岁那一年,终去官归隐扬州,之后继续在扬州靠卖画营生。卖字鬻画终究不是营生之道,郑板桥经常有断炊之愁,日子过得十分潦倒。幸得“扬州二马”的赏识,出资资助郑板桥的书画创作,为他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给他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让他不至于为生活所忧,能够一心一意的进行创作,专心致志的提高自己的才能。郑板桥也曾为马曰琯画扇并题诗《为马秋玉画扇》以表达自己对于二马兄弟资助之情的感恩。

不止郑板桥一人,当时聚集在扬州的诸如扬州八怪、扬州学派等一群知名的学者,都或多或少的依附于盐商。盐商乐于结交这些文人,为他们的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提供雄厚的资金支持,使他们能够在舒适安逸的环境下做学问、搞创作,也方便了他们互相之间的学习与交流,对研究与创作都大有裨益。用何柄棣先生的话来说:“十八世纪长江下游的有名文人,只有极少数与扬州盐商家庭没有关系”[12]。除了给予这些文人墨客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之外,盐商还帮助他们刻印作品,如汪士慎的《巢林集》,金农的《画竹题记》等都是由盐商出资刻印的。盐商对文人墨客的赞助客观上促进了扬州画派和扬州学派的形成。明清时期扬州文化的繁盛,离不开盐商的支持。

(二)资助士子举人

古代科举考试的花费大都不菲,王世贞在《觚不觚录》中言:“举进士,不能攻苦食俭,初岁费将三百金,同年中有费不能百金者。今岁过六七百金,无不取贷于人”[13]。可见明清时期科举的支出不菲,如此高昂的的费用,没有一定的经济支持,出生贫寒的寒门士子是无法承受的。扬州盐商主动担当了寒门士子的投资人。明清时期的考场一般都在省城或者京城,距离考生的家乡甚远,而盐商对学子的赞助主要就是提供寒门学子从家乡到考点的路费盘缠。

扬州盐商还给前往江宁参加会试的学子们在江南建造了舒适的会馆,以供去参加考试的学子能够在舒适安逸的环境下积极应试。盐商出巨资修建的会馆仅供去参加科考的莘莘学子使用,连他们自身都不得占用会馆的资源,可见扬州盐商对广大学子的殷切期盼。广大学子也不负扬州盐商的慷慨赞助,明清时期扬州参加科考的士子众多,中举的捷报也频传。这些学子在获得成就之后也不忘家乡盐商给予的关怀,积极回到家乡来讲学,促进了扬州文化的繁荣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明清时期盐商对扬州城市文化发展的贡献是多方面的。盐商通过投资建设书院,兴办文人雅集,藏书刻书,资助文人墨客等形式为扬州文化发展做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在盐商的资助与贡献之下,这一时期涌现了一大批的名士和著作,为后世留下可观的文化遗产。这种自明清时期一直延续至今的文化氛围直到如今仍然影响着扬州文化的前进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澄.淮鹾备要.卷1,卷7[M].道光三年刻本,1995.278.

〔2〕王小恒.论清中期扬州盐商文化——以“扬州二马”为例[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4.

〔3〕风俗.休宁县志:卷1[M].道光刻本,1998.366.

〔4〕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3)[M].北京:中华书局,1996.2477.

〔5〕钱泳.履园丛话(卷1)[M].北京:中华书局,1996.2324.

〔6〕柳诒徵.江苏书院志稿(卷5)[M].道光刻本,1998.298.

〔7〕扬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扬州市志[M].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1997.538.

〔8〕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8,卷10[M].北京:中华书局,1960.463.

〔9〕王逢源,李保泰.(嘉庆)江都县续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667.

〔10〕清史稿.卷四八五[M].北京:中华书局,1977.289.

〔11〕刘瑞新,孙功达.盐商和扬州的人文盛况[J].甘肃: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4):28.

〔12〕何柄棣.扬州盐商:十八世纪中国商业资本的研究[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1.39.

盐文化论文范文第7篇

一、序言

盐业生产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是世界上生产盐业生产历史最长的国家之一,据史载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其中有文字记载就有2000多年。《中国盐政史》中写到:“世界盐业,莫先中国,中国盐业,发源最古。在昔神农时代,夙沙初作,煮海为盐,号称盐宗,此海盐所由起。煎盐之法,盖始于此。”进入有文字记载的时代后,最早出现有关盐业史料是《周礼•天官》:“盐人掌盐之政令,供百事之盐。”而最早提及吴地产盐,当首推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的一段重要记载:“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此东楚也……浙江南则越……夫自阖庐、春申、王濞三人招致天下喜游子弟,东有海盐之饶,亦江东一都会也。”在此后的发展过程中,海盐生产随着沿海海岸线的变更不断向东延伸,形成了现在的生产格局。淮盐业生产是顶戴淮盐文化的载体。我国所产的盐主要有海盐、井盐、池盐、矿盐等,分布广泛。其中海盐生产产地主要集中在中国沿海的辽宁、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以及台湾等地。淮盐是中国海盐的代表,产地分布在今江苏省北部沿海地区,同时以淮河为界,淮河以北为淮北盐场,淮河以南为淮南盐场,这里均是中国古代四大海盐产区之一。这一带生产的海盐统称淮盐。淮盐具有“色白、粒大、味美”的特色,是海盐中的精品,自古就有“淮盐出,天下咸”之说。从古到今,淮盐属天下之珍、一国之粹,为世人所公认。淮盐,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几千年来,淮盐文化版图已刻下了许多历史的屐痕,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美谈,她积淀的不仅仅是一段历史,一类文化,更重要的是她以一种精神流芳于世。

二、淮盐文化的流布区域和内容

1.淮盐文化的流布区域根据淮盐的生产以及文化传承的流布,淮盐文化的主要流布区域集中在江苏沿海地区的连云港、盐城地区,并沿大运河辐射到淮安、扬州、苏州、南京等地,形成了海洋文化与吴越文化的交流和互动。其范围之广、内容之丰厚是许多地域文化所不可及。2.主要内容分类以往对于淮盐文化的研究大多停留在战略方面,而缺少战术上的细致分类。纵观历史演变,淮盐文化大体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淮盐风俗淮盐风俗是在数千年盐业生产中逐步形成了社会习风俗、生产风俗、生活风俗和祭祀风俗等,盐俗事象源远流长,种类繁多,有些风俗,实为盐业发展的缩影,主要集中社会风俗、生产风俗、生活风俗、祭祀风俗等,涉及到盐业常年生产、盐民日常生活、重要祭祀活动等,以及饮食习惯、商务事宜、称呼称谓等,林林总总,气象万千。这些风俗往往是数千年社会文化和生产生活积累而成,反映的历史的变迁和积淀,影响着数代民众,社会影响大,文化作用大,持续时间长。有些特色文化具有独特性。比如除了崇拜“盐婆婆”和龙王,历史上盐民和盐政官吏及经营盐业的垣商、掌管尊崇管仲为祖师,因为管仲主张用官府的力量来发展盐业生产,并从国家到地方,设置各级盐务机构来加强管理,他的一系列的盐业政策促进了齐国沿海地区盐业生产繁荣。故每到春节,要挂起管仲像,侍奉香火以示纪念。又比如连云港当地的风俗中有盐民敬孝妇的礼俗,传斩孝妇时六月飞雪,盐民也希望产盐像雪一样白。(2)戏曲音乐历史上盐商除了富甲一方的声誉和奢侈外,优雅和闲暇的生活也是名声在外。淮盐文化的核心区连云港曾经流传着“穿海州,吃板浦,南城有土财主”的顺口溜。当时海州是淮盐的管理中心,板浦则是淮盐的集散地和储运中心,而扬州、苏州更是盐商的集聚地,这些地方官宦、盐商云集,纸醉金迷,小曲流行。著名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京剧、秦腔、梆子、海州五大宫调、淮海戏等均得益于当时盐商的资助和欣赏。盐商们争奇斗富,文化的奢侈和精神的浮华造就了一批著名艺人,如唱京腔的苏州艺人扬八官、安庆艺人郝天秀;唱五大宫调的板浦镇艺人赵广江、王金奎、王寿成、樊厚章等;唱淮海戏的艺人于登元、杨如刚、王大娘、吕桂生、葛兆田、霍启台等。盐商们竞相开设自己的戏班子,聘请专业撰写曲目;有些痴迷者甚至自己操刀,投身其中。如板浦海州五大宫调艺人于成浩出身当地盐商世家,父亲于少章生意做得不是很大,但爱好风雅,不但海州五大宫调唱得好,还擅唱清丽婉转的昆曲。受父亲熏陶,于成浩也是唱“五大宫调”的一把好手,与父亲不同的是,他不唱昆曲,唱京剧,与京剧大师梅兰芳还有私交,可见戏曲音乐与淮盐文化的关系。(3)明清小说明清时期是中国小说的巅峰时期,滋生了大批“咸”味十足的淮盐文学巨著。其中当推吴承恩的《西游记》、李汝珍的《镜花缘》、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曹雪芹的《红楼梦》、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等。这些小说均出自于那段时间。尽管,大多小说从故事情结上不是完全描述淮盐生产、淮盐生活的文化内容,但是在具体故事情结上与淮盐文化密不可分。(4)海盐制作技艺制盐工艺的演绎,历经百代人之手;不同的盐有着不同的制作方式。尽管海盐制作工艺的出现大体已经有4000多年,但就具体技艺来说大体经历了从海水煮盐到天日晒盐两个漫长的过程,演绎出绿色生态的一个进化过程。据史料记载淮盐的发展历程可以用四句话概括,即起源于春秋,发展于隋唐,振兴于宋元,鼎盛于明清。正是炽热的红色火焰与蓝色的海波编织出了一幅海盐文化的绚丽篇章。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四川成都附近汉墓中就出图了反映煮盐的汉画像石,尽管内容是反映井盐的《煮盐图》,但其画面中的井架、输卤的笼、盐灶和汲卤的画面描述了当时生产的技艺和现状。元代元统二年浙江人陈椿就在前人的基础上,修订完善了《熬波图》,收入了47幅反映海盐制作工程的图画,将制盐科技用艺术形式反映出来了。该书的内容后来还被收入到《四库全书》中,可见其价值所在。明清时期,海盐的制作方式进行了变革,从淋灰取卤熬盐,到采用八卦滩日光晒盐,直至现代一直沿用的对口滩海盐晒制技艺,科学技术与文化结合,推陈出新,创新不断;淮盐生产技艺顺应历史和科技不断成熟完善,碰擦出绚丽的文化火花。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开展,使得淮盐技艺正式成为文化的一类而走进了历史的新阶段。2007年,淮盐晒制技艺入选首批连云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9年,经过省政府批准,淮盐晒制技艺成为江苏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5)淮盐文化相关文物和遗迹淮盐文化的遗脉既体现在诗词、曲艺、小说、技艺等非物质文化形态,同样也保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和遗迹。连云港赣榆海头就留有汉代的盐仓城池遗址,记录下2000多年前盐业生产的场所。江苏盐城中国海盐博物馆内展示出的盐敞,记录了秦汉时期煮盐的历史。据传说扬州瘦西湖边的白塔就是盐商为了讨好乾隆皇帝所仿造北京颐和园的白塔建造出来的。传说当时建设工期短,来不及用常规方式建造,所以采用了淮盐堆出来的,后来才修改成现代模样。苏州拙政园、网狮园、扬州个园等是部级、世界级文化遗产,其出资建造者基本都是盐商。这些园林造就了吴越文化的繁荣,同时,也是淮盐文化的经典,保留下历史的印记。

三、淮盐文化的当代传承问题

淮盐发展的历史见证了淮盐文化的流布、兴衰,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主流文化之一,淮盐文化的现代传承、保护、利用是当代淮盐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三个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的重要环节。1.淮盐文化历史的传承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淮盐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正如上面所提及的淮盐生、生活习俗、因淮盐而产生的传统戏曲、解说淮盐历史发展的明清文艺作品、长期积累形成的生产技艺,以及与淮盐有关的文物等,如是保留下这些历史将是文化传承的核心和基础,也是提升淮盐生产地域或城市的精神的必然,是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结缘的重要渠道和方式。保留下原来的历史,才能更好的开启未来。淮盐文化的历史遗存是现代文化建设的基础文化要素之一,必须很好地保存下来。事实上,现代城市和文化的发展已经彻底打破了原来淮盐文化成长和发展的生态环境,这是社会进步和变革的必然。应该注意到,伴随着江苏沿海大开发的热潮,淮盐文化赖以生存的基础发生了改变,许多乡镇撤并、盐民移居,盐田改性成为工业开发的沃土。现代文化观念极大地冲击了原来的文化,使得海盐文化基础出现了裂痕。传统淮盐文化的流失速度加快,而新兴的淮盐文化还未能产生。这些都成为淮盐文化传承的困难和障碍。由此,运用各种形式,把握机遇,传承淮盐文化历史是当务之急。2.淮盐文化的当代保护现代文化保护应该运用现代文化的保护方式。在整理的基础上,大量研究淮盐文化的文献应运而生,主要体现在研究淮盐文化的习俗、淮盐的祭祀和节庆活动、淮盐的经营、盐商的文化特征、明清小说中的涉盐文化等。2008年,淮盐晒制技艺入选连云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开始,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开始从抢救性挖掘、保护向整体性、生产性保护方向转变,从简单的单体项目保护向整体的区域保护方向转变,从一般的传承性保护向保护与开发并重方向转变,经过省政府批准,淮盐晒制技艺成为江苏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代表着现代淮盐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有了一定的基础。3.淮盐文化与当代文化的演进、创新加快淮盐文化的当代传承现代文化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当代历史变革的时空背景下,要想传承、保护好淮盐文化必须大力经营、使用淮盐文化。这是当代文化发展与传统文化发展的不同。传统的文化的保护存在这一个误区,往往将保护和利用割裂开,以至于经常出现对立的态势。谈保护必谈原生态,似乎离开了原来的环境保护就无法进行。事实上,现扬光大淮盐文化不仅是要保护好文化原有的核心价值和精髓,更重要的将这些核心价值和精髓传承下去,在向后代展现原有文化的精神高度,为后人提供前人文化成果享受的同时,也能更好地了解原有文化的基础,并可持续性地繁衍、发展淮盐文化。文化创新是现代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淮盐文化是否能生存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生态保护、活态传承、有效利用将成为淮盐文化未来演进的方向和趋势。

四、淮盐文化的战略开发和利用

历史造就文化,文化反映历史。伴随着现代工业转型化、城镇化和产业化,今天我们如何应对时代变革,更从容地传承、利用好淮盐文化成为我们肩负的责任和义务。首先,树立活态传承利用的主导思想。淮盐文化是历史留给当代人的文化瑰宝,即保存着历史文化的脉络和印记,也折射出未来发展的活力。一方面,应该看到现代文化的繁荣使得当今社会和人民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文化多元,相互激荡,此涨彼消,原来淮盐文化的生态环境已经今非昔比了。另一方面,淮盐生产的继续和盐民生活的繁衍是淮盐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基础条件,使得淮盐文化得以延续。由此可见,保存好淮盐文化产生的基础环境是当代人发扬光大淮盐文化的前提和根本。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保护和传承现有的淮盐文化,在生产、生活中展现、运用原有的文化要素,保持文化基因,为淮盐文化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其次,推进淮盐文化向淮盐文化产业转变。历史上淮盐文化的扬弃得益于淮盐的生产和盐商、盐民的生活,主要体现在盐业生产技能的改进、盐民与自然斗争所积累的习俗、盐商富豪们娱乐、生活所修建的园林和凝听的戏曲等。传统的淮盐文化只是历史赐予现代人的文化,而非现代经济本身。在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型产业的指导下,我们必须努力提升大众文化消费水平,改善全民文化产品消费结构,促进新兴产业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我国现代重点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理应有所作为。淮盐文化是我国盐文化的精髓之一,浩瀚如烟,洋洋洒洒;但是,丰硕的历史积淀只是文化的高度,或是文化产业的元素之一,而不是文化产业本身,如何将淮盐文化发展成为淮盐文化产业将是现代淮盐文化的传承、利用和发展目标。再次,破解淮盐文化产业的难题。从战略层面来分析,淮盐文化产业开发的难题主要集中在战略和战术两个方面,在解决了思想问题后,战术方面成为关键。就笔者而言,发展淮盐文化产业的关键就是如何将淮盐文化的文化要素转化为淮盐文化的产业基因。由此,一方面必须要用多元的视角看待淮盐文化,放大淮盐文化自身的文化价值,从各个侧面挖掘淮盐文化的内涵,提炼其文化特质和产业基因;另一方面,要用开放的视角看待淮盐文化,将各类服务业、新兴产业,如文化创意、文化旅游、新闻出版、科技开发等方面,融入到淮盐文化产业开发中,实现多元化的产业思路和产业链,加快推进淮盐文化与现代产业的结合,实现文化与产业的无缝对接。用新的视角规划淮盐文化旅游线路第四,全面提升淮盐文化产业的现代化程度。淮盐文化产业开发始于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主要集中在海盐衍生产品的开发和利用,如特色食盐、盐化妆品、保健品等。随着现代文化产业概念的明晰和产业形式的增加,文化产业的领域和形式均方式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意义上的文化表现形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比如博物馆。可以用新型业态来推进淮盐文化产业的升级。比如加快实施淮盐文化的数字化工程,尽可能将原有淮盐文化内容通过数字记录、数字保护和数字开放的流程搭建扩散式的文化空间,运用网络开展文化交流、商品交易和版权出售。积极开发淮盐文化的动漫游戏,传承和普及淮盐文化,放大淮盐文化的产业功能,适应现代人群的文化消费需求。第五,发掘淮盐文化与产业对接的切入点。淮盐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如何在浩瀚的文化海洋中寻找与现代产业和现代消费结缘的切入点是非常关键的一环。淮盐生产技艺是淮盐文化要素和产业要素的集中体现,也是淮盐文化向文化产业过渡的重要切入点之一。应该设立永久性的淮盐生产技艺基地保护区,全力建设淮盐文化生态博览园,将淮盐文化传承、历史保护、生产状态和社会环境等放在一个综合的背景空间内,努力营造淮盐文化传承、保护、利用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既承接历史,也开启未来。可以运用现代科技和理念,建设数字化生态博物馆,将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生态技术、环保技术等应用到淮盐文化产业开发中,为现代人群提供适宜的文化产品。

盐文化论文范文第8篇

1、认识上错误,员工管理缺乏针对

目前一些盐湖化工行业的企业认为,人力资源管理范围仅是对人才的管理,忽视对普遍员工的管理,这是不对的。人才是企业的脊梁,加强对他们的管理固然重要,但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其实是对普通员工的管理,员工在一个企业占有最大比例,从某种意义上讲,广大员工甚至比个别人才对企业的发展更为重要。员工是一个企业兴盛的实施者、执行者,只有广大员工的整体素质才能推进企业目标的顺利实现。对于盐湖化工企业而言,人才要有层次,人力资源的管理并不仅是培养组合人才,而需要将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人员通过企业管理经营理念联系起来,凝聚成一种环环相扣的里外夹攻共同为企业服务。

2、机制不完善,培训缺乏全面性

人员的选取、配置和使用是否合理,这是关系到企业发展成败的大事,而加强员工业务能力及综合素质培训是提高员工乃至整个企业水平的一种必要途径,一个企业,一定要有相对完善的员工培训机制,不断的引领员工汲取打的、更进一步的专业知识,才不会让企业发展停滞不前,相对于新建的盐湖化工企业来说,员工培训工作理念为重要。目前的化企业在加强员工培训的问题上存在错误认识:(1)认为培训费时无用,培训计划制定不够完善,敷衍了事,、缺少关于培训结果的考核机制等问题;(2)培训内容、时间、人员选择不当,目标制订不当,导致培训工作无法顺利开展。

3、劳动关系杂,工会组织缺乏管理

劳动关系既是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的一大“基石”,又是企业和谐的“晴雨表”,而在盐湖化工企业中,工会组织并没有切实履行好表达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基本职责。由于劳动者在工作是对企业的认识不高,特别的对于一些不懂法律的劳动者来说,只要工资高就行了,且企业工资分配机制不完善,在招聘员工时,不帮员工买保险,在享受社保制度上,职工还存在后顾之忧,劳动安全卫生得不到有效保障,在劳动关系方面,尤其是职工在就业、劳动保护方面存在突出问题。

二、盐湖化工人力资源管理改进对策

1、提高管理者的素质,促进人力资源管理各项制度落实处

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是每个企业管理者必须履行的职责,企业管理者应该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具有创新意识,善于学习,具有敬业精神,具有调动员工积极性的能力。通过对这些能力的提升,更加明确了企业管理者应当发挥的领导作用,通过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素质,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中有助于管理者落实责任,确保企业各种政策、制度、组织绩效间的密切联系,维护企业人事政策和制度的连贯性,促进企业更好的成长和壮大。

2、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减少和避免劳动争议

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切实维护劳动关系切实推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法制化进程。在企业人员配置方面,按需设岗,以岗定人。在劳动关系管理方面,按国家劳动保障法的有关规定,及时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按期缴纳社保、医保、养老保险资金。规范企业用工,减少和避免劳动争议。在安全生产管理方面,由于生产企业的特殊性,要特别关注职工安全生产管理,安全是企业的生命线,一时一刻也不能放松安全生产,增强职工安全生产防护和保护意识,适时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生产教育,在职工中培养成良好的安全生产习惯,增强安全生产意识,制定实施严格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形成人人关心安全生产的工作局面。

3、实施积极的就业策略,帮助企业员工再就业。

(1)开展就业培训。

通过张挂横幅宣传的形式,鼓励员工积极参加技能培训,注意及时推广就业市场热门抢手的各类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及时扩大培训专业层次面,鼓励员工参加劳动局举办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考核,对文化学历层次偏低的学员,则鼓励他们参加如上岗培训等类型的技能培训,把专业等级从初、中级工覆盖到初、中、高级工、技师队伍的建设中,开展与校企的合作,送教上门、联合办学、分段培训,提供订单式的培训服务,使广大员工参与职业技能培训学习成为自觉行动,使每一位学员在培训中学有收获,不同程度地提高他们的文明素质和技能素质,提高他们对市场化社会的适应能力,也克服了学员由于缺少文化而惧怕学习的心理,从而实现有目标、有计划地促进就业。

(2)加大扶持力度。

有效利各项促进就业、创业优惠政策,结合盐湖化工企业的实际,采取合理措施,做好劳动者灵活就业优惠政策、高校毕业生就业优惠政策、自主创业优惠政策、就业和创业免费培训政策、困难人员就业社保补贴等政策,对就业困难的员工实行重点帮扶,落实好他们的,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等,帮助其实现再就业。

盐文化论文范文第9篇

盐城临近海域,它独有的区段特性、战略方位特性都应受到注重。在很长时段内,盐城传承及延展的传统文明,涵盖着深层的多样要素。室内软装特有的新颖设计,应能显示明晰的室内风格。盐城特有的区段文化,融汇地域特性,延展了多层内涵。为此,有必要创设新颖的设计机理,结合室内特有的真实架构,提升审美水准。

盐城地域特性

历史进展之中,盐城区域累积得来的文化凸显了多样色彩。这些特色文明,构建了城区延展的美好图景;对于室内范畴中的软装设计,也显示了指引。具体而言,盐城独有的累积文化,含有如下元素:

首先,盐城被归类为革命老区,是革命根据地。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历经了奋战及抗争,终于夺取胜利。历经皖南事变,战略转移之中的新四军也经由盐城,留下红色文化。现存这类旧址,含有泰山庙及正北楼、抗大学校故地、烈士纪念塔及银行旧址。在苏北大地上,盐城显示出独有的红色文明。

其次,盐城毗邻海域,拥有盐都美称。城区内的产海盐历程,已超出两千年,归属盐场中心。在全国范畴内,它是最大基地,拥有海盐文化。存留下来的产盐旧址,包含西溪古镇、海春塔及多样的盐场。在这之中,还保留着盐灶。海盐特有的制备流程、城镇居民习俗、民间累积下来的艺术,都是非常独特。许多历史名人,也紧密关系着这一区域。

再次,盐城归属湿地,是丹顶鹤故乡。面临东海的盐城,沿海延展出来的滩涂超出了4500平方千米,在亚洲范畴以内是最大的一块。在这类滩涂中,构建了保护区,专门保护这一区段内的珍稀禽类、其他珍贵物种。区域布设着的滩涂很广,丹顶鹤常常栖息。这种优美景致,激发了诗情及独有的创作灵感,留下了描画古镇美景这样的美丽诗篇。

解析软装设计

现代架构下的室内软装,起始欧洲大陆。在早先进展中,被看成装饰流派。历经多年进展,它已被拓展至全球,快速发育成熟。最近几年,伴随生活改善、审美水准提升,现代特有的新颖软装也渐渐被注重。在各个区域内,地域风格各异;由此延展得到的软装艺术,也会带有差异。探析多彩风格,是室内软装特有的创新根基。作为装饰设计,软装被划归某一分支,是新兴的行业。

在室内设计中,软装创设了美好及舒适的总氛围,供应精神满足。这样构建起来的家居,吻合了多层级的个体需要。在总体装饰中,硬装饰被划归为根基,创造总的轮廓;与之对应,软装添加了多样的点缀,构建温馨空间。添加进来的装饰并不是冗余的,它们衬托着静谧及温馨这样的氛围,显示室内亮点。常用到的软装,含有灯饰及布艺、花草及装饰画。

设定新颖理念

1.涵盖文明底蕴

室内框架中的各类软装,契合现代审美,拥有深层级的底蕴及内涵。入住室内以后,会体悟出独有的温馨。为此这类设计应能接纳并延展文明要素,涵盖深层底蕴。传承传统要素,添加新颖内涵,融汇多样体悟。现今多样软装,融汇着盐城累积的独特文明。妥善融汇古今,是应被注重的。

历经摸索探析,创设了软装独有的新颖风格。这类中式风格,含有传统路径下的多样细节。重构这类细节,发掘并且运用,这就折射出新旧框架内的要素交织。增添新颖文化,把它们设定成深藏的设计精髓。对比新旧软装,摸索出独特精华。增添新的手法,运用于平日内的软装构件。

2.选购新颖材质

设计好的居室软装,应能折射出多样的历史题材,融汇多样风格。在这一层级内,软装应选购最适宜的材质,以便打造造型。现代特有的新颖材质、天然类的材质应被融汇在一起。例如:常用到的木质、玻璃及藤条、坚固的不锈钢。这类新旧对比,强烈吸引视觉。例如某博物馆,增添了园林架构内的幽僻路径,包含竹子倒影。在构建空间上,它表征为独有的园林趣味。人工累积起来的假山,配有天然石头,布设巧妙分割。

居室搭配着的金属原材、古典的老虎窗,突破传统路径下的材质装饰,整合多样搭配。它含有古典意蕴,体现现代质感。在现有空间内,图案含有典型情形下的文明内涵,提炼并创设了新颖的符号。放弃惯用设计,寻找出新颖路径下的匀称变化。

3.搭配色彩图形

软装要调配多样的色调,汇聚均衡色彩。例如:把室内拟定为草堂的总体形态,悬挂着竹帘;在卧榻之上,布设被子枕套。放弃沉闷色调,添加明晰的自然色调,强度对比凸显。经过调和色调,创设惬意及轻松的软装居室。居室陈设着的多样物体,含有传统元素,配有亮丽图案。但与此同时,要保证拟定好的主旨一致。

再如:常用纺织制品、服饰镶嵌着的图形,可用来布设窗帘这样的软装。在现代居室内,还可添加抱枕、成套床上用品、桌旗及关联的设计。设定家具款型,用在新颖情形下的家具摆设。这类原材及款型,含有古典雕饰、各类新颖屏风。纹饰及布设着的摆件,可被设定成各类漆器。镶嵌着的首饰盒、摆设好的相框,显示传统元素。

设计中的细节

盐城区域之中的独特文化,含有红色文化、产盐类的文化、近海特有的生态文化。新颖软装设计应被灵活运用,侧重调配色调。在真实设计中,要注重的细节含有如下:

1.调节软装色调

选用人工色调,是调配色彩必备的细节,也应予以注重。传统盐城建筑,常会选取很近似自然的这类色调,让人觉得很朴素。适当调和色调,可增添家居之中的厚重氛围。在构建墙柱时,选用厚重黄色、浓郁的深红色,它们都紧密关系着古典范畴的哲学思路。在这之中,黄色被归类为必备的色调,视为中间色调。

搭配居室软装,要选取偏柔和的这类色调,以便彼此中和。最优美的色调,含有三类元色、其他陪衬色调。偏冷色调及对应着的暖色调可被布设在一起。但在软装之中,不可添加偏多的冷色调,避免室内变得冷清。在平日生活中,暖色让人觉得很暖心,象征喜乐及希望。例如室内抱枕可被设为粉红、浅橙色这样的暖色;搭配着的床罩及窗帘,可设定为淡绿色、雅致的淡蓝色。

2.填涂软装彩绘

传统木质原材含有自带的弊病,例如很易碎裂、很易遭到虫蚀、遇有明火被引燃。为此,在木质软装上,应当添加漆面以便设定保护。借助这一特性,木质自带的本色被维持,还可增添彩绘。布设这类彩绘,自由度还是很大的。例如:盐城特有的文化架构内,惯用琉璃制备成的透明构件来制备家具。发挥天然优势,也不可忽视创设出来的人造软装。

现代特性的居室,并不常常采纳木质的总构架。在这种情形下,彩绘不再被设定成主导,而是变成点缀。然而,若被妥善运用,也可凸显亮点。对于传统符号,可以提炼抽象。历经艺术加工,简化原有的符号。常见家居构件,也可经由裂解及形变,变为新颖的某一意义,显示象征内涵。新旧两类符号,由此被衔接在一起。室内设计混合着惯用的色调、现有的新颖色调,带来独特搭配。

3.慎重选购原材

建筑框架设定成木质的架构。在建造承重架时,应当选购木材;余留的其他细节也含有多样的原材,例如屋面及地面、细节及台基。对于有着古典气氛的这类居室,更应慎重去选购原材。软装常用木材,含有椴木及楠木;搭配着的硬质石材,含有汉白玉及青白石、花斑石及稀有的绿豆石。古典建筑搭配着简易的砖瓦。调配多样材质,穿插这些建材,凸显了本体的居室特性,显示朴素风格。这就为视觉添加了舒适的体会,构成传统特色。

4.描画美好图案

历经长期进展,盐城累积着灿烂的海盐特色文化,创设多彩文明。这类元素经由抽象及提炼,变成多样的软装饰。软装饰图形包含盐晶体、动物植物、历史杰出人物等。创设的美好图案,折射出盐城居民期待中的美满及幸福。通过构建软装饰,可以表示赞美,或者凸显独有的魅力及风姿。

在借鉴及接纳中,不可单纯仿照。这是由于,传承下来的地域文化,也有不符合现有家居气息的地方。若单纯来仿照,就会破坏意境。设计独特软装饰,还应考量选出来的家居场合。依照场合特性,选出最为适宜的软装及布景。设计居室软装,常用这类图案。窗帘及搭配着的床上枕套、沙发及门帘,都可添加绣出来的这类图样。它们蕴含吉祥,为居室添加了亮色。应当规避的另一倾向,是过于凸显这样的海盐文化特性。适当增添含蓄成分,让人经由思索才会体悟出来。这种设计思路,常常会获取更为优良的居室效果。

结语

在地域文化中,可摸索出独有的思路及途径、独特美学原则、文化层级很深的符号。这些累积要素,适合被整合在新时段的设计流程中。对于地域要素,可以嫁接移转,增添原有的这类内涵。发掘独特风格,接纳盐城地域特性,创设新颖的软装细节。善用拼接符号、传统软装构件,创设典型的新颖内涵,密切衔接区域范畴内的文明延展。

盐文化论文范文第10篇

摘要:经济学虽成为当代中国显学,但理论建树同西方比起来仍有很大差距,文化经济学理论研究尤显薄弱,这同作为文化大国的中国很不相称。以扬州为中心的两淮盐业有其辉煌的历史,尤其在18世纪,两淮盐税收入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1P4,它同时孕育出扬州书院、扬州八怪、扬州学派、扬州园林等世界级文化品牌,这些文化品牌又铸造了扬州盐商的人文精神,推动了盐业经济的增长。对这些文化与经济的奇迹进行认真研究,探寻经济与文化的内在联系,将有利于建设中国特色文化经济学体系。

经济学虽然成为当代中国各门学科中的显学,但其理论建树同西方比起来还有很大差距,文化经济学理论尤显单薄。纵有论者,也往往作为产业经济学的一个很不重要的分支,或作为制度经济学研究的若干例证。此状况对于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大国,是很不相称的。中共十六大号召“发展文化产业”、“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其后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文化产业理论,这就把建设文化经济学理论的任务严肃地摆在理论工作者面前。任何经济理论都是对经济规律的概括和总结,外来再好的理论也得同本土实际相结合,接受本土实践的检验,才能全面反映经济规律,成为对发展本土经济有用的东西。立足本土,探寻规律,借鉴国外,进行理论概括,当是建设文化经济学的正道。文化经济学的建设将有助于经济学总体理论体系的建设。以扬州为中心的江淮盐业经济绵亘2000余年,代有奇迹出现,甚至领导全国商业革命,创造辉煌的商业文化。若以此为切入口,探寻总结,很可能会得到若干启迪。

一、动关国计的千古产业自春秋管仲“一总盐铁”,我国历朝历代直至今日皆长期实行盐业专营专卖制度。其间虽有几度争论,小有反复,但大体上还是坚持下来。汉、唐、宋、元、明、清的江淮地区乃是最重要的盐产区,而其中心城市扬州则是盐业重镇。公元前2世纪,吴王刘濞在广陵开海煮盐,开山炼铜,从而使扬州第一次走向繁荣,成为文景之治下盛世经济的最亮点(至于如何评价七国之乱,则可另行探讨)。唐初扬州盐业再次成为贞观之治下的一个亮点。安史之乱后,山河破碎,民生凋敝,漕路不通,奸吏中饱,盐业经济下滑,国家财政窘迫。朝廷屡有诏令惩治腐败,希冀堵塞漏洞,拓展财源。可是,禁而不止,愈演愈烈。理财家刘晏来到扬州调研后采取三项改革措施:(一)疏浚运河,打通漕路。(二)改革制度,源头防腐。(三)设置常平,加强调控。刘晏发现,在原来食盐的官购、官运、官销体制中,有关官员若从中贪污,国家很难对其督察。与其惩办于后,不如防患于前。于是,将此体制改为官购、商运、商销,从而在制度上对官员贪污的可能性作了防范。同时国家设立常平仓,由常平粮扩至常平盐,再扩至常平“万物”,调节各地余缺,防止大贾操纵市场。十余年间,盐税收入从原来的40万缗增加到600万缗,增幅达15倍之多。在不增加老百姓负担的前提下,通过制度改革大幅度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成为经济史上佳话。宋代在江淮地区设淮南东路、淮南西路,以后常在两淮合设一转运衙门管理盐务。名臣范仲淹走上仕途的第一站就是任西溪(今属江台市)盐官,所做第一件事就是改革盐政,修筑捍海堰(今称范公堤),从而开庆历新政之先河。其后欧阳修更是著名的扬州“文昌太守”,他提出著名的理财三术:通漕运、尽地力、权商贾。

扬州人筑范公祠、欧阳祠纪念两位先贤,范公祠一直保存到20世纪,欧阳祠及欧阳修所筑平山堂至今仍屹立在蜀冈中峰之上,成为扬州重要的人文景点。清代两淮有30个盐场,所产之盐集中到扬州,行销苏、皖、赣、湘、鄂、豫六省,皆富饶地区。扬州位于长江、运河交汇点上,清廷设两淮巡盐御史衙门和两淮盐运使司衙门于此,前者由皇帝心腹主持,后者由三品大员开府。据《两淮盐法志》,乾隆间两淮每年食盐吞吐量为1525900余引(每引一般为300~400斤)。在食盐产地每引值银0164两,加上课税和费用,共值1188两,运至内地可卖10余两银。如是,两淮盐商每年可赚银1500万两以上,上交盐税600万两以上,占全国盐课60%左右。当时全国地丁收入约2600万两,最盛时3300万两,盐课数约占1P2,扬州数百户盐商上缴的盐税则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26%,故“两淮岁课当天下租庸之半,损益盈虚,动关国计”(陈去病《五石脂》),成为康乾盛世最重要的经济支柱。扬州盐商的私人财产亦很庞大,堪称富可敌国。盐商大户主要有陕帮、晋帮、徽帮,并在清代组成新的扬帮(又称淮帮、两淮帮、扬州帮)。今有姓名可考者,约二三百人。当时有“盐商”、“八小盐商”之谓,大盐商之首则称之为“总商”。“徽州大姓如汪、程、江、洪、潘、郑、黄、许诸氏,扬州莫不有之”(陈去病《五石脂》)。另有朝鲜人安三随贡使入京,充权相明珠家仆。明珠伏法后,其孙安岐到扬州业盐,“富甲天下”,“声势赫奕”。(《清稗类钞•农商类》)安徽祁门马曰、马曰璐兄弟,积资千万,儒雅好文,声望遍及东南。歙县江村缙绅大族江氏在扬州称雄数世。江演“担囊至扬州”,“以盐荚起家”。(《橙阳散志》卷3《人物》)其孙江春(1720~1789)乃“总商”之最显赫者,领袖两淮盐业近半个世纪。他练达精明,才略过人,六次迎驾,“以布衣上交天子”(道光《歙县志》卷9)。高宗目睹江春实力,惊叹:“盐商之财力伟哉!”(《清朝野史大观》卷11)其时

“扬州盐商豪侈甲天下,百万以下者谓之小商”(同上)。乾隆三十七年国库总资产为7800余万两白银,两淮盐商的总资产,亦达7000~8000万两。(汪喜孙《从政录》卷2《姚司马德政由叙》)

事实上,17~18世纪的中国已发生了一场以两淮盐业经济为代表的商业革命,而这次商业革命与西方世界的商业革命几乎是同步的。西方“现代政治经济学的创始者”威廉•配第(1623~1687)已敏锐地看出,工业利润比农业利润多得多,商业利润比工业利润多得多。扬州盐商所获利润超过当时世界上任何一个财团,所占市场份额的比例至今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城市的行业可与之相比。两淮盐商创造的辉煌和积累的经验还为西方经济的发展和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建设作出了贡献。20世纪30年代,西方世界发生空前经济危机,美国农业部长华莱士为了寻找摆脱困境的出路,便向中国取经。他吸取刘晏改革盐运提出的常平制度,提交国会立法,从而为美国经济复苏立了大功,被选为副总统。他还把“常平”翻译为“ever2normal”,至今“ever2normal”一词仍常在美国经济法规中出现。英国亚当•斯密完成其代表作《国富论》初稿,乃在1773年,相当于中国乾隆三十八年。他曾拜访过被称为欧洲孔夫子的德国经济学家魁奈,也曾拜访过法国大僚杜尔格。拜访杜尔格时,杜尔格正接见两个中国使者。斯密从他们那儿了解到许多有关中国的情况,因而在《国富论》中多处提到中国经济,尤其欣赏中国先贤的自由放任学说和经济的市场调节功效。斯密的古典经济学体系后来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来源。

二、盐业经济与文化事业清代盐业经济发展到最高峰,支撑国家财政,造就了巨大的儒商集团。他们通过建书院、筑园林、贮图书、行善举等方式支持士人读书,通过组戏班、开诗局、收字画、办文会等方式开辟文化市场。吴、皖、浙诸派巨子皆得其惠,扬州八怪、扬州学派更因之而异军突起,树帜艺林学苑。同时,两淮盐商自身也创造了别具特色的商业文化,以自己的才智、见解和价值取向影响士人的学术研究与文艺创作,创造出清代学术文化的辉煌。胶州高凤翰、上杭华、淮阴边寿民、宁波陈撰、钱塘金农、宁化黄慎、兴化郑板桥等人到扬州卖画,扬州盐商则成了他们最大的买主,从而培育出巨大的文化市场,郑板桥等人则成为画坛一支异军崛起于扬州,被后世称之为扬州八怪。盐商又延请艺术家住于自己的家中,艺术家为他们设计出精美的园林。扬州盐商又兴办书院,给教育以很大投入,提高了市民的总体文化素质,造就了一批有影响的学者。旧时书院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场所。一般情况下,掌院由地方政府聘任,经费由地方财政拨付。扬州书院在管理体制和经费来源上异于他地:“皆隶于盐官,藉其财赋之余以为养育人才之地,故饩廪之给视他郡为优”(李斗《扬州画舫录》卷5)。安定、敬亭、维扬、广陵、虹桥及仪征乐仪等书院,生员经费亦很优厚,除正项开支由盐政拨付外,盐商个人亦时有资助。如马秋玉于雍正十二年(1734)助建梅花书院,筑讲堂5间、号社64间。汪应庚于乾隆元年(1736)捐资5万金重修学舍,并以113万金购学田,岁入归学宫。江春也“加意于书院、养老院、育婴堂诸事,每发一言,画一本,群商拱手称诺而已”(李斗《扬州画舫录》卷1)。

由于经费充足,待遇优厚,知名学者纷纷前来讲学。王步青、姚鼐、厉鹗、赵翼、杭世骏、全祖望、蒋士铨、王乔林等人先后任各书院掌院。名师执教,高徒辈出。生徒助学经费丰厚,更为其他书院所莫及。据《两淮盐法志》载,“在院诸生分正课、附课、随课。正课岁给膏火银三十六两,附课岁给膏火银十二两。”当时府学教官俸银仅31两多,书院奖学之举确实给有志之士提供了难得机遇。兴化贫士顾九苞入安定书院,专攻《毛诗》、《三礼》,成为扬州学派起首人物。九苞的表侄任大椿亦入安定书院,业满后考中进士,任礼部郎中、监察御使,协修《四库全书》。江都汪中生于“酷贫”之家,后入安定书院,与掌院杭世骏论学,得其褒奖,终博通《书》、《礼》、《春秋》、《尔雅》,成一大家。江都焦循本极贫寒,亦入书院,终淹通于易学、历算、声训、诗文、戏剧,有“通儒”之誉。“海内无匹”的文字学家王念孙和经学家刘台拱等人亦出于安定、梅花二书院。“安定、梅花两书院,四方来肄业者甚多,故能文通艺之士萃于两院者极盛”。任、顾、汪、焦、王、刘皆为扬州学派重要成员,阮元更成为一代儒宗、扬州学派集大成者。其他著名学者如段玉裁、洪亮吉、孙星衍、王应馨等皆曾于诸书院就读。

扬州盐商对书院教育事业的投入,结出丰硕的成果,至今被人们所称道。此外国家每有重大军事行动,或大灾大赈,或河防工需,或巡幸典庆,盐商就捐输报效,乾隆间捐输额高达3826.6万两。其中江春助修河、赈灾以及朝廷在台湾设防军费等七项捐输即达1120万两。盐商对文化事业的支持,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此看作经济对文化的赏赐,或经济的额外负担。清初扬州城里充满秦音歙语,陕商、晋商、徽商鼎足而三。康熙以后,陕退晋转,徽商几乎独占扬州市场。这当中有很复杂的原因,但徽商重文可能是个重要因素。其时商人在经济上支持文人,文人也在内功上支持商人,强化商人的竞争能力。扬州书院为盐商子弟培养出一批经世致用之才,有的成为儒商,有的步入仕途。扬州八怪的书画创作、叠石造山,美化了盐商的居住环境,提高了他们的文化品位、社会地位。八怪的代表作家郑板桥在穷困潦倒之时得大盐商马秋玉资助,从而在扬州立足。

他看到工商业者的社会作用,便大胆提出改变“士农工商”的社会成员排列顺序,说:“工人制器利用,贾人搬有运无,皆有便民之处”,“而士为四民之末”。(郑板桥《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载《郑板桥集•家书》)后来他到山东做官,出告示保护各烟行商人的合法权益。阮元遍校群经,任两广总督时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开启洋务之先河。高宗看到他的才学,曾高兴地赞叹“不意八旬外又得一人”。焦循研究南北商务物资流通,提出在镇江、扬州间“架一浮桥”。他们的学说,在理论上支持和扶持了盐业经济的发展。

三、奇异的对联式悲歌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赞叹中国经济文化的辉煌,同时作为旁观者也看到中国千年以来变化无多,积弊已深。西方商业革命伴随文艺复兴很快引入工业革命,而中国商业革命却没有引出同样的结果。当两淮盐业经济发展到巅峰时,西方工业革命已经展开。富极一时的盐商们几乎没有一个意识到,西方与他们的差距正急剧缩小,并迅速形成对比。首富江春突然败落,被籍没家产,偿还欠款。嘉道间扬州能运销四五万引的盐商只剩十余家,销盐量不及乾隆时的十分之一,总资产也只有五六百万两。道咸间继续下滑,只有十余家能运二三万引,几乎失去了销售市场。两淮盐业的衰败,标志着清室一大财政支柱倾倒。盐业经济下滑,书院财源无以为继。书院的山长们更没有意识到西方的现代式大学已崛起。扬州八怪以敢于创新、敢于突破传统著称,打破了正宗画家“四王吴恽”的一统天下,占领了文化市场,成为文化市场的获胜者。可他们在获胜之时却没有看到,西方古典写实的技法已传入中国。意大利画家郎士宁、捷克画家艾启蒙、德国画家贺清泰等人都已进入中国宫廷,直接为康雍乾三代皇帝及后妃们作画。他们依西方透视解剖之法,同时吸取中国工笔画之长,画人物肖像、花木山水、飞禽走兽,呈现崭新的风貌。可中国画家却没有看到自己的市场已遭西风侵袭,更没有取彼之长以充实自己、保护自己的措施。扬州学派博通诸科,系统整理传统文化,探微勾玄,弘扬精华,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光辉的一章。可他们没有看到西方人已换一个角度总结历史,探索规律,试图构建通向未来的理论。于是悲剧出现了:中国的位置同西方的位置奇迹般地互换了。

马克思在谈到中国社会转型时说:“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一种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1](p.716)两淮盐业经济和扬州文化的盛与衰不正是最典型的“奇异的对联式悲歌”吗?正因为其典型,为我们研究文化经济的盛衰规律提供了最好的参照物。四、仍须在本土找出路恩格斯说:“政治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历史的科学。”[2](p.186)西方经济学理论是在研究彼时彼地经济规律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亚当•斯密审视了西欧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继承和发扬了威廉•配第以及布阿吉尔贝尔、约翰•洛克、达德利•洛思、大卫•休谟、斯图亚特等人的成果,从而建立自己的体系。到大卫•李嘉图则宣告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

从此斯密、李嘉图的学说成为西方经济学界的主流思想。华盛顿大学教授诺思本为计量经济史学派的一个学者。他在研究17~18世纪美国海洋运输时发现既有的模型不能满意地解释经济效益的增长,于是基于新古典经济学理论说明同样的经济政策,在不同的制度结构中对经济会产生不同甚至相反效果,从而创造了制度变迁理论,成为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1993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一理论建树成了美国政府新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对克林顿时期美国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并深深影响着几乎全世界所有国家的经济史学界和经济理论界。两淮盐业经济在公元前就有惊世的起点,在8世纪、11世纪产生过辉煌业绩,17~18世纪发展到顶峰,19世纪出现“奇异的悲歌”。它在世界经济发展长河中的典型意义绝不亚于18世纪的美国海洋经济。这当中许多历史问题和理论问题值得探讨。例如:盐业经济上升时,与文化的内在联系如何?当其衰弱后,它所曾支持的文化事业为何还能继续发展?乾隆南巡,宣布“每引加斤”(实际是在税收总额不变的前提下增加盐商的销售量),这对其他商品的价格又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可否用现代计量经济学的方法用函数进行表示?对其解读,寻其规律,无疑有助于文化经济学理论的建立。盐业文化的积淀已不是盐行业的专利。从其中抽象出来的理论将会对整个经济界、文化界有所启益,对我们的总体经济建设有所启益。

如果我们以研究扬州盐业文化为契机,建立文化经济学的理论,其意义不会亚于诺思的制度经济学理论。那么,文化经济学应以什么作为研究对象呢?我认为,至少应含有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济运行,其中包括文化事业的战略管理、经济成本、经济效益和文化产业的组织理论、经营业态、市场开拓、绩效指标等等。第二,文化市场的开拓、建设及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接受者研究。第三,文化理念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其中包括文化对经济结构、经济政策、经济产业的影响及文化对经济作用的机理

。第四,文化与经济的互动关系,包括互动的内在机制、环境条件、滞后效应、组织协调等等。应在对历史规律的总结中,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探寻经济与文化的内在联系,在物质生产领域探寻其文化力量,在精神生产领域考量其物质成本和物质效益。可见,文化经济学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外延。搞清这些问题,揭示其中规律,无疑有助于新时期的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启迪我们确立科学的发展观,进一步搞好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经济与文化的关系,决不是简单地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几个字就能概括的。盐业经济对学术文化的支撑,学术文化对盐业经济的哺育,许多内在规律尚需我们探讨。不妨穿越时空隧道,以18世纪扬州盐商文化为支撑点,放眼古今中外的文化经济现象,进行理论概括。

相对于物质资源配置研究而言,目前国内理论界对这四个层面的研究还是比较薄弱的。研究文化经济应尽量吸取人文科学(尤其是文艺学)和社会科学(尤其是经济学)的现有成果,但文化经济学并不是文化学与经济学的简单糅合。就学科分类而言,它仍从属于经济学。我们要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文化这一特殊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与接受,研究物质生产的文化支撑。立足本土,其意义决不止在本土,而在全世界。正如西方经济学家总结西方经济规律抽象出来的理论可能对西方和东方都适用,东方经济学家总结东方经济规律抽象出来的理论也可能既对东方适用,也对西方适用。当然,所有理论都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与充实。文化经济学理论的构建,将为当代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发展战略决策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盐文化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盐文化;川盐;旅游;品牌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09 -0057-02

一、川盐文化

(一)川盐文化的内涵

我国盐业发展历史悠久,远在萧梁时代,陶弘景就将盐划分为五种:海盐、池盐、蜀井盐、山盐及木盐。川盐文化主要是指以四川自贡的蜀井盐为代表的文化。川盐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东汉章帝时期,川盐发展到明清时达到鼎盛,两千多年的盐业发展史不仅留下了独具特色的物质遗产,也造就了独一无二的盐文化。

根据刘彦群的研究,川盐文化有以下六个方面的历史蕴含:第一,盐业中的英雄崇拜。如建筑供奉神的庙宇,自贡就有供奉井神梅泽的井神庙等。第二,盐业技术文化。第三,盐业的制度文化。第四,盐文学、艺术。盐文学是以盐场的景物、盐业生产过程和场面,以及盐业社会的生活题材创作的诗歌、散文、小说、游记等。如清代李芝的《井盐赋》,民国时期王余祀的小说《自流井》等都反映了当时盐场的社会、历史、民俗和盐业生产等内容。第五,地名中的盐文化。如自贡的地名有以盐井为地名,如自流井、贡井等;有的以盐商商号为名,如八店街、尚义号;有因盐的运销而形成的地名,如进盐坝、盐店街。第六,饮食中的盐文化。产盐区的饮食特征围绕盐形成了独特的风俗习惯。[1]

(二)川盐文化的主要载体

从川盐文化的内涵可以看出,盐作为人类生活的必需品,它与人类历史形影相随。在盐文化的长期发展中,以蜀井盐为代表的川盐文化逐渐从以下四个方面体现出独特的文化特色:

1、盐业历史建筑。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因产盐、销盐而发展起来的城市其建筑风格都各有特色。川盐建筑如自贡的盐商住宅、盐商会馆、祠堂、盐工会馆、行帮会馆等,特别是西秦会馆,已被公认为我国古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精品。

2、盐业生产遗址。随着科技的发展,盐的生产在当今已经不再是难题,但是古代井盐独特的产盐工具、劳作现场等依然体现了川盐文化中人类智慧的光芒。如自贡的海井、东源井、小桥井等。

3、和盐有关的节庆。相对静止的“物”来说,依靠人类文化世代传承的民俗节庆是体现川盐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在川盐文化中,自贡每年农历十月初一“牛王会”是最为典型的代表。相传这一天是“牛王”的生日,各行各业的人都要通过祭拜“牛王”的方式,对“牛王”给他们带来的好运、财富表示感激。这是自贡民间最古老、最有代表性的地方会节,因为在过去的自贡盐场,盐业生产的主要动力就是牛,它在采卤、运输等作业中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在自贡民间有这样一句话:“山小牛屎多,街短牛肉多,河小盐船多,路窄轿子多”,这其中两多都与牛有关,反映了牛在当时盐场举足轻重的作用。[2]

4、特色饮食。产盐的地方最不缺的就是盐,围绕盐形成的一系列特色饮食也是川盐文化的重要体现。如自贡的“李氏泡菜”、“火边子牛肉”等。最著名的还属“盐帮菜”,口味偏咸偏重,结合四川菜系麻辣的特点,“盐帮菜”已经逐步形成具有独特魅力的一种菜系。

曾凡英教授研究认为,盐属于广义文化产品。作为一种纯粹的物质产品,盐也具有深厚的人文特征,即文化内涵:盐大量供民食用,属于生活用品;盐有科学而严密的生产制造工艺程序,这是它的工业属性;盐有其独特的使用方法与剂量,这是它的实用功能属性;盐对人体健康有极大的影响,这是它的医疗保健属性。同时,各类盐产品的生产有其自身的历史背景,它与各民族科学技术发展的适应性,不同盐种类在不同的老师时期亦有其独特的生产技术,还有关于盐的诸多传说故事等等,都属于盐的人文精神属性的范畴,也就是盐的文化内涵。所以说,盐既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文化载体。[3]综上所述,川盐文化可以定义为:它是围绕着蜀井盐的开采、使用而逐渐形成的一系列认知和特征,这些认知和特征根植于地域传统文化、根植于人们的生活,并随着盐业的发展始终体现在人类的生活劳作、建筑遗址、风土人情和饮食习惯中,是一种可以被感知和体验的盐的历史文化积淀。

二、关于品牌构建的理论综述

(一)品牌的内涵

西方品牌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品牌、品牌战略、品牌资产、品牌管理、品牌关系五个阶段。对于什么是品牌,西方学者普遍认同美国市场营销学会对于品牌的定义,即“品牌是一个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这些要素的组合,用于识别一个销售商或销售商群体的商品与服务,并使它们与其竞争对手的商品与服务区分开来。”[4]这个定义主要是从有形化角度来描述品牌。我国的部分学者从无形的角度对品牌的内涵也做出了诠释,认为品牌也包含历史、文化、荣誉等要素,如陈放认为,“品牌是企业或品牌主体(包括城市、个人等)一切无形资产总和的全部浓缩,而这一浓缩又可以以特定的形象及个性符号来识别,它是主体与客体,主体与社会,企业与消费者相互作用的产物。”[5]

综合以上各种理论,美国市场营销学家菲利普・科特勒认为,“一个完整的品牌应该包含六层意义:属性、利益、价值、文化、个性、用户。同时,一个品牌最持久的含义是它的价值、文化和个性。”[6] 因此,我认为品牌的核心是产品或服务所表达的文化或价值观,是以文化或价值观为基础的社会心理认知的体现。所以,一个品牌不仅具有外在要素,如标记、符号等,品牌还同时具有内在要素,如文化、价值观等。内在要素相对外在要素更加稳定、持久,而且外在要素一定是内在要素的体现,所以品牌要素具有层级性。

(二)品牌要素的层级性分析

根据对品牌内涵的分析,我将品牌要素划分为三个层级,如下图所示:

图1 品牌要素层级图

核心层:包含品牌的文化或价值观,体现的是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满足的是消费者的精神需求或情感需求。

功能层:是品牌文化或价值观所体现出的能够满足的社会需求,体现的是消费者对品牌抽象属性的认知,满足的是消费者的心理需求。

物化层:品牌文化或价值观的有形化,体现的事故消费者对品牌具体属性的认知,满足的是消费者的自然需求。

以上三个层次由内向外扩展,每个层次所包含的品牌要素由内向外逐渐丰富。消费者对品牌的识别程度也从认知到认同,从单纯的物化的消费到对文化或价值观的认同和喜好。

三、川盐文化的旅游品牌构架

盐是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要素,也是必不可少的生产资料之一,川盐的历史沉淀和物质载体积累都非常丰富,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因此,在这里结合文章前两部分来分析构建川盐文化的旅游品牌。

(一)川盐文化的旅游品牌构架要素

核心层要素:盐在人类社会的地位毋庸置疑,本文提出川盐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生命历程的伴侣。其表达是盐在生命中不可或缺,大可到盐始终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小可到盐也是人类每天必须摄入的元素。盐已经深入到了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盐相伴,生命和社会都将停止。

功能层要素:根据川盐文化的历史蕴藏,川盐文化的功能要素主要有历史传承、健康保健、节庆仪式、特色饮食四类。

物化层要素:西秦会馆、海井等;医疗养生盐浴、风情盐浴等;牛王会、王爷会等;火边子牛肉、盐帮菜等。

(二)川盐文化的旅游品牌构架模型

根据川盐文化的旅游品牌要素分析,现将川盐文化旅游品牌模型构建如下:

图2 川盐文化旅游品牌构架模型

在本模型中,功能层要素和物质层要素还可以根据川盐文化的发展不断的扩充和完善,但始终应体现川盐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生命历程的伴侣。对于如何让顾客能够区别川盐文化与其他盐文化而体会到川盐文化独特的魅力,我将在《川盐文化旅游品牌的识别体系构建探讨》一文中进行讨论。

四、川盐文化品牌对旅游的意义

川盐文化品牌的构建对于文化旅游有着重大的意义。罗恩东认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者为了解旅游目的地居民的生活和思想所进行的旅游活动。具体来说,是指通过某些具体的载体或表达方式,提供机会让游客鉴赏、体验和感受旅游目的地文化的深厚内涵从而丰富其旅游体验的活动。”[7] 川盐文化品牌的建立,将川盐文化核心价值观的表达系统化、具体化,成为一种可以认知、认同的消费产品,将传统的抽象的文化积淀以具体的形式让游客感受、体验,从而能够成为一个重要的旅游品牌。

参考文献:

[1]刘彦群:盐文化与旅游开发[J],盐业史研究,2005(2):32.

[2]游建军,康:井盐节庆文化与自贡城市文化建设的探讨[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6):10.

[3]曾凡英:论盐文化的内涵与特征,http:///Info.aspx?id=156

[4]卢泰宏,吴水龙,朱辉煌,何云:品牌理论里程碑探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9(1):33.

[5]陈放.品牌学―中国品牌实战原理[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2.

[6]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人学出版社,2001.

[7]罗恩东:淡淡文化旅游在现代旅游中的重要地位[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06(1):44.

盐文化论文范文第12篇

盐文化是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和优秀文化的的重要组成部分,时代创新便是要求我们在当下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媒体结合进行全面升级,创造出传统与现代融合传播的新视野。盐文化传播是人与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信息传递盐的物质精神文化的人类行为和活动的总称,它涉及盐文化的物质载体、精神内容等信息的传递与交流。

盐文化传播研究近况

当前盐文化传播方式多种多样,传统传播方式例如期刊、书籍、广告、纪律片、电视剧等,任然是传播主要形式。其次,互联网传播信息快速多元,特别是互动性特征正是传统媒体所欠缺,为传播的重要途径。第三,大量盐商会馆等历史遗迹都深刻地记录着时代的印记,凝聚了劳动人民淳朴的勤劳民风与高超的智慧。第四,与盐业饮食、娱乐、养生来进行传播。例如经加热的矿物盐对人体有极大的益处,能提高免疫功能,因此多地开展盐疗汗蒸养生服务。

全媒体环境传播优势

当前,向大众普及盐文化主要依靠平面媒体和视频音像进行传播,但是此类传统方式的具有时间信息固定,受众参与性较弱。因此,利用网络媒介优势拓展盐文化传播逐渐显露头角,特别是全媒体环境下多媒介、多渠道、多时空的信息多元方式呈现,将纸质、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不同媒介形态的融合,产生的新型多元媒介传播形态和运营模式,将对盐文化信息完成多领域的应用传播效果将起到决定性作用。

全媒体环境传播系统策略

1.传统媒体

期刊、杂志、报纸通过大面积文字和图表撰写盐文化主题栏目,并投放大量休闲娱乐周边品牌广告。电视台和专业影视公司拍摄高质量的盐作为其文化背景与题材资源的电视剧或纪录片。基于车载受众的电台广播,向其推荐盐文化精品旅游路线,盐浴休闲养生专题等。

2.新媒体

a.为升级盐文化构建官方的盐文化网络传播平台,提出权威展示,如盐文化核心内容展示,盐文化历史、人物介绍,盐文化网络博物馆,盐文化大讲堂,盐文化企业展示。b.盐文化可通过微博搭建起“微”信息分享系统,建立起即时的信息分享机制,与其他的网络传播工具连接,打开新的网络信息分享通路。企业和客户之间通过微博、微信更容易建立起良性的沟通,建立线上线下互动模式,让来自不同地区的人们通过参与活动,与品牌进行实时沟通。c.关注和参与一些互动性强、有对话性质的网络社会性媒体传播渠道。如信息丰富的博客,分享视频的播客等,根据不同网络媒体的不同特性针对性地编辑盐文化相关的话题和内容进行传播。d.在搜狐、新浪等几大门户网站,政府主办的新华网、东方网等新闻门户网站全面推广盐文化的主流价值观。e.与国内拥有大量网络用户的优酷网等视频网站进行策划合作,开办同步更新的盐文化主题视频互动活动,让公众可以在可以自由创作和分享盐文化自制视频并上传到到网络赛区,让用户在网上能够比较快速流畅的看到内容并激发兴趣。f.由专门从事网络推广的公司作为执行,在百度贴吧、各大论坛,大量播放讨论盐文化视频和参赛选手的故事,然后在网络社区进行迅速和广泛的散发,赛后保持持续的关注与讨论。g.选择了用户最多的即时通讯平台(QQ)进行节目推广,以弹框方式来预告节目播出时间,并且根据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应某个城市的QQ群作宣传。h.基于电视的推广策略方面做出新尝试,与多个城市有线等数字电视运营商合作,多种形式的广告也登陆数字电视平台,将盐文化节目视频的推广信息投放在数字电视界面上,吸引数字电视的受众。i.与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等手持终端的应用软件运营商合作,选择合适的运营商下属例如“天翼视讯”、“中国移动阅读基地”,给其提供与盐文化相关的视频内容、文字介绍、活动推荐。j.开发娱乐休闲APP,根据手机客户的 GPRS定位,为其推荐附近的盐文化博物馆,盐浴养生会所,盐帮菜酒店,盐产品商店,盐业大宅等,将盐文化传播融入公众生活之中。

结论

盐文化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盐城;农村;文化产业;战略;品牌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11)03-0063-04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决策。近年来,盐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相继出台了一些战略举措,引导文化产业的升级。但总体而言,盐城的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根据盐城市情,发展具有自身优势的农村文化产业,不仅是盐城农业大市高起点的具有创新意义的理论和实践课题,也对盐城创造自身文化产业的特色,推进全市文化产业的发展,繁荣盐城文化,打造文化盐城品牌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盐城农村文化产业资源情况分析

盐城具有5000多年历史文化,处于南方吴越文化和北方齐鲁文化的中间地带,在南北文化的影响下,盐城形成了独特的具有海洋文化特征的地区文化。今天,海盐白色文化、滩涂湿地绿色文化、铁军精神与传统的红色文化已成为具有盐城特色的主流文化。在传统主流文化的大背景下,还有许许多多丰富多彩、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化、民间工艺,体现了盐城文化的厚重与精彩。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就是以村镇为阵地,以乡土为资源,以区域为特色,以历史文化的厚度为蕴涵,充分体现盐城特色、盐城风格、盐城精神,打造出更具文化气息、文化品位的新盐城。

根据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结果,盐城9个县(市、区)共收集非遗信息线索14427条,调查项目802个,涵盖17个门类62个种类。其中民间文学409项,传统音乐25项,传统舞蹈37项,戏曲92项,曲艺16项,杂技2项,传统美术45项,传统技艺87项,生产商贸习俗22项,消费习俗28项,人生礼仪29项。另外,盐城作为农业大市,改革开放以来,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各县(市、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品牌和基地,正在形成文化的因素并向产业化方向发展。由此可见,盐城农村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很高的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潜力和价值。

品类繁多,区域特色明显。盐城传统的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可谓品类繁多,有神话传说、故事、歌谣、风俗人情、风格建筑、民间工艺、戏曲杂技等62个种类。仅流传在民间的传说就有几十个,尤其是董永传说、施耐庵传说、枯枝牡丹传说、沈拱山传说、千年朦胧塔传说、盐婆的传说等都脍炙人口,流传久远。

培育精品,影响不断扩大。在盐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淮剧、建湖杂技、东台发绣、董永传说、海盐晒制技艺、八桅风车制作技艺、阜宁公兴面塑工艺等已成为具有盐城名片特征的精品工程,影响不断扩大。如淮剧名角张云良、裔小萍被列入部级非遗传承人。建湖是全国三个半杂技之乡之一,其杂技传人遍布全国和东南亚各大杂技团。东台有董永遗址共50多处,并在遗址保护地修缮了董孝祠堂,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海盐文化,区域文化之魂。盐城有2000多年煮海为盐的历史,因盐而设县,因盐而繁盛。盐文化乃盐城之根,盐城之魂。诸如“场”、“团”、“灶”、“仓”等地名已成为盐文化的活化石。与煮盐有关的传说,文化掌故,历史人物更是数不胜数。如“张士诚聚义北极殿”、“传奇英雄卞元亨”、“两朝侍读孙一致”、“秀才厉豫兴师抗清”、“反袁志士刘天恨”、“红岩英烈朱念群”等风云人物如群星璀灿。又如“王艮与泰州学派”、“吴嘉纪与陋轩诗词”、“孔尚任与《桃花扇》”、“李汝珍借居草埝场”、“徐述夔与一柱楼诗案”、“水云楼词人蒋春霖”、“宜瘦梅与《夜雨秋灯录》”等文苑风流更是在盐城盐业的繁华中孕育出文化的兴盛。再如“烟雨苍茫范公堤”、“莽莽一线串场河”、“四周盐场绕瓢城”、“玉带黄金秀台城”、“曲折纡回庙子湾”等都记载着悠久古盐场沧桑的历史和传奇的故事,给人无限的追忆和遐想。

特色土产,彰显特产文化。盐城拥有丰富的特产资源,历史悠久,有深邃的文化底蕴。滨海的何首乌始见于唐代,东台的发绣源于宋代,伍佑的醉螺在明代的民间作坊有“合成昌”、“兴顺”等十几家,大纵湖醉蟹在清乾隆《盐城县志》中已有记载。这些特产的文化蕴涵是农村文化产业的金字招牌。

特色农业,加快转轨变型。盐城的特色农业有着良好的基础,发展态势看好。如射阳洋马的,亭湖张庄的葡萄,盐都郭猛的花卉和龙冈的果林,大丰的海水蔬菜,东台的森林公园等都已初具产业特色。目前,盐城的农业正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特色农业转变,从生产型向特色型转变,从产品型向商品型再向品牌型转变。

文化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在已调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一些项目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前景十分广阔。盐城是淮剧之乡,省淮剧团设在盐城,是淮剧的继承与发展的领军阵地。盐都、建湖、阜宁、射阳、滨海有着深厚的淮剧土壤,业余爱好者众多,在“唱响淮剧”的召唤下,淮剧的普及和发展将会成为盐城农村文化产业的重要产业链。杂技是建湖的文化产业拳头产品,享誉全国,在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战略上应有更大的作为。东台的发绣,已有从业人员1500多人,产品热销德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10多个国家,年产值近亿元,并已通过国家质检总局“东台发绣”地理标志产品的合格验收。阜宁公兴的面塑工艺,也已打造成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每年有6000多人在外从事面塑工艺,致富了一方百姓。其他如东台、大丰的书画,滨海的书法,盐都义丰的龙舞,射阳临海镇的农民画等都是省政府命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大风车、鱼汤面、藕粉圆、麦秸画、枯枝牡丹、阜宁大糕、制盐工艺等也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文化产品。这些富有地方传统的文化遗产,如在广大农村的土地上和特色农业有效嫁接,将会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盐城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资源优势明显、潜力巨大、前景广阔,有的龙头骨干项目,已初具规模或初现端倪。但我们也应看到,在盐城这个经济仍不发达、文化基础仍较薄弱的广袤农村区域发展文化产业,确实存有不容忽视的制约因素。

首先是地方特色文化主体的缺席。在全球化的经济、市场乃至文化冲击下的农业社会,无数青年人从农村流出,削弱了农业生产的中坚,然而更重要的是削弱了地方农民文化的根基。近20多年来,处于苏北的盐城农村一直是劳动力的输出地,农村外出打工人员要占全村总人口的30%左右。随着青壮年农村劳动力进城打工,留在农村的主要是被称之为“389961”这样的老弱病残及妇女儿童。在农村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变化中,处于中心地位的青壮年群体的活动关涉到地方文化的全过程――组织、制作、导演、操练、表演、观看、评论等等。由于这一文化主体的缺席,使得富有传统和地方特色的农村文化陷入后继无人的状况。

其次是地方文化传承乏人。在盐城农村,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生存空间日益萎缩,如故事、传说、歌谣、谚语、歇后语等等口传文化,往往是“人在艺在,人亡艺息”,很多口传文化绝技已成为风中之烛。一批身怀绝技的民间老艺人相继离世,在世者也是风烛残年,绝活、绝技的传承陷入后继无人的窘境。如对舞龙、舞狮、跑汉驴、挑花旦、扎彩灯、打莲湘、踩高跷、剪纸等民间艺术有兴趣的人已越来越少,因为这些活动没有“钱图”,农村青壮年大都不肯学习这些没有什么市场的艺术。

二、充分发挥政府在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中的主导作用

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引导。综观文化产业走在世界前列的发达国家,政府均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文化产业尤其是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我国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更需要各级政府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将是农村文化产业能否健康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科技文化支撑以及增强农村经济实力的关键之点。

政府要为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提供政策保证。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是农村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政府的政策法规体现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导向,创造农村文化产业的优良环境,是政府履行对文化产业公共管理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手段。政府对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态度、导向、规范及管理措施等,最终体现在政策法规之中,政府管理和引导农村文化产业之目的、依据及手段的合理性,最终也要体现在政策法规之中。文化产业是通过市场化进行运作的,市场经济从一定意义上讲是法治经济。政府的政策法规为农村文化产业提供公平规范竞争发展的市场环境。近年来,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已越来越为市、县两级政府所认识,提出了一些指导性的意见和要求,但从政策的引导和规范上,仍相当欠缺,尚有待完善。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就意味着对一种新的制度形态、法律文化和政策系统的全面接受,并按照世贸组织的原则和精神重构自己的制度形态、法律文化和政策系统。市、县政府应当根据中央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法规,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积极的文化产业政策。

政府要科学规划,为文化产业发展搭建平台。政府在制定政策法规,为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规范和保证,积极指导引导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的同时,应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作出科学的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的方向、目标定位和战略举措,在规划的指导下,扎扎实实开展活动、搭建平台、加强宣传、扩大影响。政府还要努力培植、优先扶持一些已经成型且有发展潜质的项目。以便总结经验,在探索中不断形成特色、形成优势、形成品牌,从而带动其他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政府要为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提供人才支撑。千方百计为农村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是政府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一是重视农村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要重视农村有文化专长的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农村经过3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有较强的市场意识,有较高的经营和管理能力的人才对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发展农村文化产业,这些致富能人仍将成为骨干力量。在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中,一定要树立新的人才观,善于在农民中间发现人才,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坚持邓小平“猫论”的观点,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二是加强对农村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力度。积极培训农村文化骨干、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对创建农村文化产业,继承发展民间文化方面的作用。将培养农村文化经纪人作为培养农村文化产业人才的重要内容,鼓励独立的文化经纪人的自我发展。改善文化市场的供求关系和供求结构,为建成比较完整的农村文化市场体系创立一支经纪人队伍。三是挖掘一批民间的工艺大师和绝技传人,这些民间工艺大师和绝技传人生长在乡村,汲取地方传统文化的营养,承传先辈的技艺,结合现代科技,使传统艺术融汇了现代技艺和时代精神,是农村文化产业宝贵的人才资源和产品资源,要认真挖掘开发,采取有效方法使这种特别的人才成为农村文化产业的优势。四是开办地方文化特色教育。可在中小学开设富有盐城地方特色的文化教育课程,编制盐城地方文化教材,让淮剧在中小学唱响,培养盐城青少年地方文化情结和素养。开办淮剧、杂技等专业学校,培养专门的骨干领军人才。

政府要为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提供投融资支持。发展农村文化产业走专业市场化的道路,努力形成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要改变农村文化产业的投入方式,由政府计划拨款转为产业需求型贷款投资。在使用财政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的同时,政府也应向农村文化产业投资,并实现公有资本的扩张增值。政府应以WTO的规则,积极引进国外资本和发达地区的资本来盐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可以运用政策杠杆为农村文化产业间接融资,如建立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开征文化发展建设税,发行文化资金,以“创业投资基金”的运作方式,开辟农村文化产业的资金市场。

三、发展盐城农村文化产业的战略选择

实施资源开发整合战略,形成农村文化产业的综合优势。盐城农村的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不同的地区,各有不同的文化资源,但有的年代久远、濒临绝迹,亟待抢救;有的比较单一、分散,难以形成产业,有的需要有意识地开发、培育。因此要充分开发,认真整合,使之成为名实相符的产业。比如说民俗风情、农业生态、传统工艺、绿色生态餐饮等已经成为文化旅游产业中融为一体的系列产品,值得借鉴。江西婺源将朱子文化、茶文化、民俗文化等九种民间艺术进行整合,形成了综合文化的影响力,就是开发整合农村文化资源的成功范例。整合农村文化资源还要善于拉长产业链条,营造产业优势。一是要把分散的文化产品、文化行业组合起来;二是把不同地区的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打造品牌,形成一个整体,形成产业开发的优势;三是将文化与农业产业组合起来,形成旅游观光农业+文化休闲农业等等。盐城可以将盐文化同特色农业、沿海湿地以及传统工艺、淮剧杂技等文化因素整合起来,形成不同产品、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文化资源合力优势。盐城有近千万亩的沿海滩涂,是得天独厚自然生态资源,也是生态旅游的宝贵资源。盐城的特色农业已有一定的基础,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关键是要做好从生产型向产业型转变,从产品向商品再向品牌型转变。若能与盐城本土文化有效嫁接,定能使黄土变成黄金。

实施品牌战略,走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之路。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一定要有品牌意识,着力打造知名品牌,塑造良好形象,从而带来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增长。浙江仙居的“花灯”、河北蔚县的“剪纸”、天津的“杨柳青年画”等等,都是中国具有品牌效应的民间艺术之乡。如充分打造品牌效应将对盐城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重大的作用。文化产业的产品和其他产业的产品在市场的竞争中有着共同的规律,产品必须形成自己的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方能形成竞争的优势。凡是农村文化产业形成竞争力,受到市场广泛青睐的,无不具有这样的特色。农村文化产业的特色性,体现为紧贴农村的实际,不求其洋,但求其土,但求其古。要更贴近自然、更贴近历史、更贴近民族、更贴近乡土风情,让消费者找到回归自然、回归历史的感觉。打造盐城农村文化产业既要传统,更要创新,从传统中寻找“特”字,在创新中打造“名”字,这样综合起来就形成了品牌。要努力在品牌上做文章,让盐城的农村文化产业在江苏闻名,在全国扬名,在世界有名。这高定位、高目标应成为盐城人孜孜不倦、坚韧不拔的追求,一方面要靠产业自身的价值含量来创造品牌,塑造形象,另一方面也要靠媒体的力量扩大影响。

实施“层次推进”战略,形成文化中心的辐射态势。实施“层次推进”战略,就是要在农村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规划中,形成县、乡、村的梯级层次,每个层次以一个中心为原点,依次向周边辐射开去,从而形成一个区域整体的发展节奏明晰,产业目标明确,上下联系密切的有机联动体系。其内容表现为,第一层次以县城为中心向中心集镇辐射,第二层次以中心集镇为中心向广大农村辐射。从而形成一乡(镇)一特色、一县(区、市)一品牌一优势的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新态势。

实施以城镇化拉动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加快城镇化的进程是我国科学发展,迈向现代化的必然趋势。盐城作为两大国家战略一体化的沿海中心城市,城镇化的步伐将不断提速。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将为城镇经济的发展提供经济支持和文化智力资本。与之相辅相成,城镇化也将为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提供更多的机遇和人力资源。城镇化的水平越高,农村文化产业也会随之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因为城镇化时代的到来,预示着人才、经济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的成长和精神物质消费需求的提高。所以,应将加速城镇化的进程作为拉动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

参考文献:

[1]孟鸿志,王秀哲.论宪法与行政法的统一与互动[J].法学论坛,2007(7):23、25、26.

[2]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258.

[3]赵娟.论行政法的基础[J].中国法学,2005(2):47、51、52.

[4]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l999:v-vi.

[5]张泽想.论行政法的自由意志理念[J].中国法学,2003(2).

[6]李侠.论我国行政法治中的人权保护问题[J].山东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7]弗里德里希.超验正义――的宗教之维[M].北京:三联书店,1997:15.

[8]蔡定剑.宪法精解[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94-95.

[9]晓红.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1999年年会综述[J].中国法学,1999(6).

[10]朱福惠.公民基本权利宪法保护观解析[J].中国法学,2002(6).

[11]魏建新.论我国宪法实施的行政法路径[J].河北法学,2010(4):38、40、43、44.

[12]杨寅.论行政法的精神[J].行政法学研究,1993(2).

[13]龚祥瑞.比较宪法与行政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5:5.

[14]梁治平.法•法律•法治――读龚祥瑞《比较宪法与行政法》[J].读书,1987(6).

[15]陈慈阳.行政法总论[M].北京:翰芦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5:222.

[16]孙笑侠.法律对行政的控制――现代行政法的法理解释[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22.

[17]陈斯喜,刘南平.中国现代行政法的发展对宪法的影响[J].行政法学研究,1998(1).

盐文化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 盐铁论:儒家;经济自由

《盐铁论》是关于是否应该承袭汉武帝时代的盐铁政策的会议记录,以贤良文学为代表的儒生们坚持传统儒家的立场,他们反对盐铁专营、酒类专卖,反映了儒家的经济自由思想。正如陈启智先生所言:”儒家的经济思想近似于我们今天所谓的市场经济原则,甚至就是我国古代的市场经济理论。”此观点在《盐铁论》中也得到印证,以下则对贤良文学们在辩论中所体现出的经济自由思想进行阐述。

一、以“天下”为大局,注重社会和谐发展

(1)注重社会整体发展。儒家一贯注重“经济”。但这里的”经济”不同今天的”经济”,它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农田、水利、建筑等方面内容。在《盐铁论》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点,除了直接谈论经济,即盐铁经营制度、赋税政策、贫富问题,还谈到农田水利、法律制度等。(2)注重物质基础建设。儒生们认为良好的物质基础是社会教化的前提,他们不是空乏谈论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而是在进行教化前,社会是否具备相应的经济条件,如若条件具备,良好的社会风尚自然会形成。贤良文学们认为,只有能奉养父母,使自己免除衣食之忧,才能推行教化。(3)追求社会均衡。在辩论中,贤良文学们认为古代人的俸禄和其它收益不同时拥有,各行业相差不大,贫富差距小,因此,贤良还引用孔子的话“有国有家者,不患寡患不均,不患贫患不安。”可见,贤良文学们也坚持社会财富要均衡,国家要安定,统治者也应以此为目标引领国家的发展。

二、廓清政府职能,为社会提供良好的经济运行环境

(1)实行“仁政”。朝廷是官员们实行仁政的依托,应该为百姓服务,让百姓过上美好的生活。政府作为公共权利的代言人和执行人,应该“和百姓,润众庶”。所以,古代为官者以个人美好的品行即仁义来充实自己的地位,而不是用权利来满足自己的私欲。(2)防止政府腐败,儒家贤良文学们并没有高估为官者的道德素质,认为他们都有可能贪污,这必将带来政府失信于民,无法完成政府使命,所以他们提出了三个方法:一是爵禄丰厚。贤良文学们根据社会现实。提出了俸禄养廉的建议。古代为官者之所以能安心为民办事,在于他们没有物质方面的后顾之忧。二是领导示范。官员们要做社会的榜样,如果在上者贪污受贿,恶行累累,那么整个政府的腐败就形成了,《春秋》之所以从来就没有责备老百姓,因为为官者没有以身作则。领导清正廉洁,下属自然会效仿。三是制度防止。贤良文学认为由于追求私利是人情所不能抑制的。因此,古代圣人制定制度,以防止权力腐败。(3)推行道德教化。重视社会教化是贤良文学们所坚持的能给社会提供良好经济环境的重要途径。他们认为三代之类社会没有动乱,得益于教育。政府的重要职能在于兴办文化教育事业,政治与教化密切结合,让人们明礼义,只有人民明礼义,社会就安定,反之就会纷争不休,导致社会不和谐,引起社会不均衡,最后导致贫富分化。

三、利源于“民”,因此要还于民

盐文化论文范文第15篇

元明清时期的盐业在唐宋基础上又有所发展,继续实行间接专卖,发挥商人的作用。元代盐业研究成果相对较少,而关于明清盐业史的研究成果则十分丰硕。

(一)元代盐业史研究

元代盐业史的研究除了几部盐业和盐政通史外,专题论文不多。[日]田山茂

(二)明清盐业史研究

明清盐业史的研究在三四十年代就已出现了不少的成果⑥。此后至八十年代以前,仍有一些成果,如徐泓的《明代前期的食盐运销制度》(《台大文史哲学报》1974年第23期)、《明代前期的食盐生产组织》、《明代中期食盐运销制度的变迁》(《台大历史系学报》1975年第2期)、《明代后期盐生产组织与生产形态的变迁》、《明代后期盐政改革与商专卖制度的建立》(《台大历史系学报》1977年第4期)等系列论文及杨德泉《清代前期两淮的盐商》(《扬州师院学报》1962年第16期)等。成果最为丰富的时期仍然是八十年代以后,这一时期最系统的明代盐业研究成果是刘淼的《明代盐业经济研究》(汕头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版),该书探讨了明代盐业的生产技术、产权形态、灶户组织及赋役形态、引盐运输体制、开中制、票盐制、食盐配给制等问题。

陈诗启《明代的灶户和盐的生产》(《厦门大学学报》1957年第1期)论述了灶户和封建主的生产关系,并从明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角度论述了这种生产关系以及整个盐业的生产和组织变化,推论出在后期灶户急剧分化的条件下,已有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萌芽。薛宗正《明代灶户在盐业生产中的地位》(《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83年第5期)探讨了封建国家严密控制下的盐业生产、灶产人身解放的历史过程、灶户生产的发展及其性质等问题。薛宗正《明代前期封建官府统制下的盐业》(《盐业史研究》1986年第1辑)还论及了明代的盐政管理机构、封建官府严密统制下的盐业生产与灶户等问题。此外,藤井宏、佐伯富、徐泓等也论及了明代灶户问题⑦。刘淼《明代海盐制法考》(《盐业史研究》1988年第4期)从明代海盐生产工序的角度探讨了明代海盐主要产区的生产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史继刚:《浅谈宋代私盐盛行的原因及其影响》,载《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3期;《宋代私盐贩阶级结构初探》,载《盐业史研究》1990年第4期。前引漆侠:《宋代经济史》下册。姜锡东:《关于宋代的私盐贩》,载《盐业史研究》1999年第1期。罗益章:《宋代官吏的私盐贩卖》,载《盐业史研究》1995年第2期。

②分见郭正忠:《契丹盐业及盐务管理》,载《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5期;《论辽代盐体制的变化》,载《社会科学辑刊》1993年第6期;《金代的盐司与分司体制》,载《中国史研究》1996年第4期;《金代食盐业的经营体制》,载《河北学刊》1997年第2期;《西夏地区古盐产资源考辨》,载《宁夏社会科学》1993年第6期。王兴文:《金代盐业初探》,载《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2期。吴慧:《辽金元盐法考略》,载《盐业史研究》1988年第1期。

③[日]宫崎市定:《西夏的兴起与青白盐问题》,载《东亚经济研究》1934年第18卷第2期。[日]小幡信一郎:《青白盐与乌池、白池》,载《京城帝大史学会志》1936年第10期。廖隆盛:《宋夏关系中的青白盐问题》,载《食货月刊》1976年第5卷第10期。马淑琴:《西夏与北宋的青白盐贸易》,载《宁夏社会科学》1989年第2期。杜建录:《宋夏青白盐问题》,载《固原师专学报社科版》1987年第1期。

④林文勋:《宋代食盐与周边民族关系》,载《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3年第2期。张秀平:《宋代榷盐制度述论》,载《西北大学学报》1983年第1期;《略论宋代的榷盐与边防》,载《浙江师大学报》1986年第2期。

⑤[日]吉田寅:《元代制盐技术资料(熬波图)研究》,东京汲古书院1983年1月版。

⑥何维凝:《明代盐务概观》,《明代盐军与灶勇》,《明代之盐户》。分载《人文》1933年11月刊,《益世报》1937年3月21日,《中国社会经济史集刊》1944年第2期。朱庆永:《叶淇与明代的“开中纳粟”制度》,载《大公报经济周刊》1935年3月13日。刘厚泽:《明盐杂考》。载《中和》1943年第2期。吴云瑞:《明代之盐法》,载《中央日报》1947年11月12日。日本学者藤井宏、左伯富等刊发于四十年代的一批论文。

⑦ [日]藤井宏:《明代盐场的研究》(上)(下),分载《北海道大学文学部纪要》第1、3期,1952年、1954年;《关于明代的户口食盐法》,载《社会经济史学》1943年第13卷第3期。[日]佐伯富:《关于明代的灶户》,载《东洋史研究》第43卷第4期,1985年。徐泓:《明代前期的食盐生产组织》,载《文史哲学报》第24期,1975年版;《明代后期盐业生产组织与生产形态的变迁》,载《沈刚伯先生八秩荣庆论文集》,1976年版。

李三谋《明代万历以前制盐业的非官业性》(《江汉论坛》1986年第3期)对学术界关于明代前中期盐业生产形式是官营性质提出质疑,认为正盐中既有纳税的内容又有交换的性质,还有应役的因素,灶户虽受国家一定程度役使,但不能因此抹杀盐业的私营经济性质。方志远《明代的户口食盐和户口盐钞》(《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3期)探讨了户口食盐法的推行及其向户口盐钞的演变、食盐与盐钞的分离等问题。李珂探讨了开中制下的盐商守支及报中不前、商灶购销脱节等对灶产状况和对明代盐制的影响①。黎邦正《试评明代叶淇的盐法改革》(《盐业史研究》1989年第4期)则探讨了叶淇的盐法改革,认为叶淇改革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要求,促进了盐法变革,为清代盐制奠定了基础。林枫《明代中后期的盐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2期)以两淮盐利为例,探讨了明中后期开中制下的盐税,分析了三商的经营成本及官盐销售量。刘淼《明代召商运盐的基本形态》(《盐业史研究》1996年第4期)论述了在开中法条件下的“召商运盐”基本形态,对“中纳盐粮”制度的基本内容、开中则例及其确定,以及朝廷“召商”参与盐粮交易的性质诸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张丽剑《明代的开中制》(《盐业史研究》1998年第2期)论述了明代开中制产生、发展、衰亡的过程,剖析了开中制与移民及屯田的关系。李龙华及日本学者藤井宏、中山八郎等也论及了明代开中法②。李绍强《论明清时期的盐政变革》(《齐鲁学刊》1997年第4期)分析了从明到清榷盐制度发生重大变革的历史必然性、盐商资本流向及与封建官府的各种厉害关系,指出了盐政变革的局限性和循环性。吴慧《明代食盐专卖制度的演变》(《文史》1984年第26辑)则论述了食盐专卖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余三乐《明庞尚鹏疏盐对策浅析》(《盐业史研究》1988年第4期)探讨了明嘉靖、隆庆之际的盐政状况及庞尚鹏疏盐对策。

薛宗正、张皓、张正明等探讨了明代盐商问题。薛宗正《明代盐商的历史演变》(《中国史研究》1980年第2期)探讨了开中制与开中盐商、内商和边商的分化、纲运制与包销商人等关系。张皓《略论明代盐商资本的形成与发展》(《青海师大学报》1990年第4期)论述了明代盐商资本的来源和积累过程,并分析了盐商资本转为产业资本的方式。张正明《明清时期的山西盐商》(《晋阳学刊》1991年第2期)探讨了明清时期山西盐商的构成、经济状况、经营方式等。王振忠《明清淮安河下徽州盐商研究》(《江淮论坛》1994年第5期)探讨了明清淮安河下徽州盐商的一些情况。此外,朱宗宙、藤井宏、寺田隆信等也探讨了明代的盐商问题③。转贴于

关于对各区域的盐政问题研究。汪崇筧探讨了明万历时期的盐利情况及清乾隆时期盐商营运方式、江广口岸平均盐价等。赵毅探讨了明代淮盐管理机构及其职责,认为洪武三年至万历四十四年淮盐的流通为官收商运商销制,万历四十五年至崇祯十七年为商收商运商销制,明政府通过核对查验盐粮勘合、盐引和水程图格来实施管理,并分析了盐商分化和淮盐壅滞的原因。张笃勤论及了明清淮盐分销概况及其对城市经济的影响④。曾玲《明代前期的福建盐业经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4期)认为,官府对食盐的垄断权贯穿了从开中到销售的全过程,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明中叶以后官营逐渐朝民营转变。陈铿、赵建群《明代福建盐运制度的变革》(《盐业史研究》1988年第3期)指出福建盐运有两种变革:运输方式由袋包制改为散装船舱,每引由二百至四百斤改为一千至一千三百斤以促进运销。覃延欢《明代广西盐法刍议》(《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4年第1期)认为,明初广西盐法实行开中制。但至中叶后,盐法逐年密酷,成为农民起义不断爆发的重要原因。余永哲《明代广东盐业生产和盐课折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1期)认为,广东是盐课折银最迅速的地区,这与广东商品经济的发展和阶级矛盾的激化有关。孙福海、王金令《明代营口盐业》(《营口师专学报》1991年第3、4期)论述了营口盐业的发展状况、管理形式及发展原因等问题。黄国信《明清两广盐区的食盐专卖与盐商》(《盐业史研究》1999年第4期)论述了明清两广盐区食盐专卖制度中的若干重要制度及其下的商人活动。黄培林、钟长永主编《滇盐史论》(四川人民出版社、自贡盐业出版编辑室1997年6月版)则论述了明代云南盐产地和制度结构及清代云南盐业的发展和盐产地布局的改变。董郁奎《明代江浙盐业述略》(《浙江学刊》1996年第6期)探讨了明代江浙盐业生产、盐业政策及其社会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分见李珂:《明代开中制下商灶购销关系脱节之探析》,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5期;《明代开中制下商灶购销关系脱节问题再探》,载《历史档案》1992年第4期。

②李龙华:《明代的开中法》,载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1971年第2期。[日]藤井宏:《开中法的意义及其起源》,载《加藤博士还历纪念东洋史集说》,富山房,1941年版。[日]中山八郎:《开中法和占窝》,载《池内博士还历纪念东洋史论丛》,座右宝刊行会。

③朱宗宙:《明清时期扬州盐商与封建政府关系》,载《盐业史研究》1998年第4期。[日]藤井宏:《明代盐商的考察——边商、内商、水商的研究》,载《清水博士追悼纪念明代史论丛》,东京大安株式会社1963年版;《新安商人的研究》,连载《东洋学报》第36卷1、2、3、4号,1953年6月、9月、12月和1954年3月。[日]寺田隆信:《山西商人研究——明代的商人及商业资本》,东洋史研究会1972年版。

④汪崇箦:《明清两淮盐利个案两则》。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3期。赵毅:《明代淮盐流通及管理机制》,载《史学集刊》1991年第2期。张笃勤:《明清武汉的淮盐市场与城市经济》,载《盐业史研究》1999年第4期。

清代盐法研究最系统的成果是陈锋的《清代盐政与盐税》(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该书对清代盐政的主要问题,如盐业的恢复与盐务的管理、销区、盐课、私盐、盐商、盐政改革等问题的沿革演变及历史原因作了系统论述。王方中《清代前期的盐法、盐商与盐业生产》(《清史论丛》1983年第4辑)探讨了清代前期盐法的演变、盐商资本的动向以及盐业生产中是否产生了资本主义关系的萌芽等问题。王佩环《清代前期盛京地区官盐生产供销概述》(《盐业史研究》1988年第3期)论述了盛京地区的官盐生产及其供销概况。洗剑民《清代广东的制盐业》(《盐业史研究》1990第3期)论及了清代广东制盐业的发展、生产规模、经营方式、生产技术及本行业的特点。刘广志、林元雄、刘德林、彭久松等探讨了清代四川井盐的生产技术问题①。[新加坡]姜道章《论清代中国的盐业贸易》(《盐业史研究》1989年第2期)论及了清代盐业生产中心、国家控制、贸易网络、运输手段与市场区域的空间结构。有关板晒法的发明时间,学者颇有争议。郑志章《板晒海盐技术的发明与传播》(《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4年第3期)认为,在明代的福建首创了板晒法,康熙中期后,板晒法由闽南移民传人江浙,逐渐推广到浙江各盐场。朱去非《盐板晒盐考》(《盐业史研究》1990年第3期)、[日]渡边惇《板晒法的兴起及其影响》(《东洋史研究》1963年第21卷第1期)认为,浙江的板晒法始于清嘉庆年间,陈锋赞同此看法②。

萧国亮《清代盐业制度论》、《清代盐业制度论(续)》(《盐业史研究》1989年第1、2期)探讨了清代引岸制的内容、特点及运行过程、引窝的起源及其性质、盐引的管理等问题,并与明代作了对比分析。陈锋《清代盐法考成述论——清代盐业管理研究之一》(《盐业史研究》1996年第1期)认为,清代盐法考成的内容包括产盐考成、征课考成、销引考成、缉私考成四个方面,涵盖了食盐产、运、销各个环节,并通过对盐政官吏的盐法考成,以达到整肃吏治、保证盐产、疏销盐引、完纳盐课的目的。其《清代三藩之乱期间盐课岁人辨析》(《历史档案》1989年第3期)则提出三藩之乱期间盐课急剧下降之说值得怀疑,由于这一期间清廷在盐课征收方面实行了一系列加征,盐课的实际征收额反而空前增加。张正明《清代河东盐课摊归地丁试析》(《山西师院学报》1982年第3期)探讨了盐课摊归地丁制度产生的原因、实施办法、作用和利弊等。李克毅《清代的盐官与盐政》(《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0年第4期)着重论述了清代盐官对盐政的影响。刘洪石《略论清代的票盐改革》(《盐业史研究》1995年第4期)探讨了嘉道之际淮北的票盐改革,认为“纲盐改票”是一场经济领域的革命,将官督商运改为官督民运民销,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孙晋浩《清代盐政专商制的危机与改革》(《晋阳学刊》1989年第3期)认为,专商制的盐政体制在前期使清政府获取了高额盐税,但嘉庆以后,由于专卖盐商经济实力的削弱和私盐的泛滥,出现了盐政危机,盐政改行了票盐制,但不久又复行专卖。石蕾《清代盐业的变迁》(《镇江师专学报》1994年第1期)提出了与孙晋浩相同的观点。张小也《李卫与清代前期的盐政》(《历史档案》1999年第3期)则论述了李卫在滇、浙实行的盐政措施和改革。

不少学者探讨了清代地方盐政。徐凯希《略论晚清川盐破岸行楚》(《江汉论坛》1992年第9期)指出,清初实行引岸专商制度,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下,淮盐阻梗。川盐进入两湖市场,推动了近代两湖行盐制度的演变。汪士信论述了徽商经营淮盐的情况③。林永匡探讨了清初长芦、两浙、山东、两广和福建盐场的分布、恢复运司盐业产销、打击私盐等措施及作用④。陈然《试论清初对自流井盐的开发》(《历史档案》1992年第3期)论述了清初对自流井盐的整饬和恢复,指出清初对自流井盐的开发是开发边疆的重要组成部分。房建昌《西藏盐业及盐政史略》(《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3年第1期)探讨了西藏盐产种类和分布,认为藏盐向为民营,清末依内地例建盐政,征收盐税。何珍如《康熙时期的云南盐政》(《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83年第5期)论述了清初云南的井盐生产及清政府对盐务的管理。鲁子健《清代四川的盐榷与盐枭》(《盐业史研究》1986年第1辑)论及了专商引岸制度、余盐措置与盐课归丁、封建盐务腐败与官引走私活动及四川盐枭的有关隋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刘广志主编:《中国钻探科学技术史》,地质出版社1998年12月版。林元雄等:《中国井盐科技史》,四川科技出版社1987年12版。刘德林、周志征:《中国古代井盐工具研究》,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5月版。彭久松、陈然:《四川井盐史论丛》,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5月版。

②前引郭正忠《古代编》。

③汪士信:《乾隆时期徽商在两淮盐业经营中应得、实得利润与流向试析》,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3期。

④分见林永匡:《清代的长芦运司盐政》,载《河北学刊》1983年第3期;《清初的两浙运司盐政》,载《浙江学刊》1984年第1期;《清初的山东运司盐政》,载《山东师大学报》1984年第4期;《清初的两广运司盐政》,载《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4期;《清初的福建运司盐政》,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4年第2期。

关于私盐问题研究。王小荷《清代两广盐区私盐初探》(《历史档案》1986年第4期)论述了私盐的来源、贩卖情况、贩私人员、私盐与社会政治经济的联系和影响等问题。吕一郡《清代湖广私盐浅议》(《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分析了湖广私盐活跃的原因及意义。黄国信《清代两广私盐盛行现象初探》(《盐业史研究》1995年第2期)比较了两广人口和官盐额定销量,指出两广私盐高于全国,并分析形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日]渡边惇《清末时期长江下游的青帮、私盐集团活动——以与私盐流通的关系为中心》(《盐业史研究》1990年第2期,原载《酒井忠夫先生古稀祝贺纪念集》1982年9月版)则探讨了长江下游、江浙地区的私盐流通及其密切相关的青帮、私盐集团的活动。[日]佐伯富《清代盐政之研究》(日本京都大学东洋史研究会1956年版)认为,私盐泛滥的主要原因是私盐质优价低,购买方便,政府缉私不力。陈锋认为,盐商与枭徒的勾结及贪官劣吏的借官行私也是私盐泛滥的原因①。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