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岗前教育论文范文

岗前教育论文范文

岗前教育论文

岗前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Abstract: Pre-job training for college teachers is an important part for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group, which benefits for changing roles and raising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of new teachers.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on pre-job training for college teachers and gives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关键词: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问题;对策

Key words: college teachers;pre-job training;problems;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7-0246-02

0引言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是为了使新教师适应新环境,了解学校,融入学校,尽快完成身份的转换,顺利地投身到各项工作中去所进行的入职前培训,是新教师申请认定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书、职称评定和晋升的必备条件,但由于种种原因,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工作的效果总是不尽人意,存在着种种问题。

1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培训形式单一,培训内容理论化高校教师岗前培训主要以课堂培训为主,集中式的授课方式,使得新教师无法得到具体的、一对一的实践指导;虽然课堂上也有互动,但教师讲授还是占了主要部分,还是不利于青年教师得到有效的学习并影响其创造能力的发挥。在实际的内容培训中,主要是理论的讲授,虽然添加了校本培训和教育技术的培训,但《高等教育学》、《高等心理学》、《教师职业道德》和《高等教育法规》四门基础理论课的培训依然占据了80%的培训时间,在实践上这四门课程的学习并不能很好地解决高校新教师所面临的问题;且教学内容太过理论化,缺少教学方法以及技能等实践能力方法的学习。

1.2 新教师思想认识不足,培训针对性不强近几年来,高等学校引进的新教师学历层次明显提高,有的新教师认为自己具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不进行岗前培训也能胜任教学工作,更有人认为参加岗前培训就是为了应付考试,取得岗前培训合格证书,顺利申请到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书,为以后的职称评定和晋升做准备,思想上功利性太强。很多高校都在暑假期间进行为期半个月的岗前培训,时间紧,大班授课,未能根据学科特点和新教师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班培训,课堂讲授内容没有实践支持,造成了青年教师对岗前培训的抵触情绪,影响培训的顺利进行。

1.3 组织管理欠缺,未能形成长效机制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每年都会进行,所涉及的部门多,层次复杂。很多高校布置岗前培训工作只是被动地根据当地主管部门的文件要求执行,在校内没有形成根据自身状况所制定的规章制度,对岗前培训的目标、内容、培训形式、考核方式界定模糊,同时,学校各部门之间对岗前培训的分工不明确,缺乏协调,容易造成工作相互推诿,使岗前培训的组织管理混乱,实效性不强。

1.4 考核形式单一,机制不够完善多年来,岗前培训的考核内容就是四门课程的基础知识,由省教育厅统一组织,进行开卷考试,考试内容多涉及理论知识,与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结合度不够,这种以纯粹的理论考试成绩衡量新教师履行教师岗位职责能力的考核方式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对岗前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具有很大的负效应。而新教师面临的是走上讲台,过教学关的任务,因此教育教学能力的测试显得尤为重要。同时,针对新教师的考核是一个全方位的过程,不能仅凭取得岗前培训合格证书就认为其具备走上讲台的资格。目前,岗前培训缺乏一个既能反映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又能衡量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具可操作性的考核机制。

2加强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对策

2.1 根据学科特点、进行针对性培训由于扩招原因,每年引进的教师数量也不断增加,新教师的学科分布广,每人的培训需求也不尽相同,培训内容需要调整,减少一些纯理论的内容而适当增加实践内容。同时培训的时间比较紧,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在暑期集中进行基础理论培训,分学科和分班进行观摩课,在新教师入学半年内在全校范围内进行校本教育、教育技术培训等专题讲座,增加新教师选择的灵活性及自学的主动性。

2.2 加强学校各相关部门的协调,提高培训工作的实效性目前各高校尚未建立比较健全的岗前培训体系,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和要求不够明确,缺乏必要的沟通和协调,使得整个培训的过程管理显得较为薄弱,导致培训效果不佳。学校应制定岗前培训实施制度,规定各部门之间的分工,使岗前培训工作能够高效、有序地进行,各部门各负其责,及时反馈培训信息,及时调整不适合的环节,并做好登记备案工作,为相关部门以后的各项工作提供支撑材料。同时,安排专人负责岗前培训工作,将培训效果作为部门年终考核和工作人员个人考核结果的指标,提高培训工作的实效性。

2.3 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发挥传帮带作用为了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充分发挥具有丰富教学经验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中的示范和传帮带作用,全面提高青年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充分发掘现有的教学、科研优势,使广大青年教师尽快适应高校教师岗位,熟悉高校教育教学规律,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全面提高教学技能和业务水平,承担起教书育人的重任,在新教师入校开始,学校应该为新教师配备副教授以上职称,有丰富教学经验、良好的教学效果;师德高尚,治学严谨,学术造诣较深的指导教师,指导新教师撰写讲课提纲和教案,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熟悉并掌握教学环节和教学规范;结合授课的内容和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技术,引导其进行教学改革实践,提高教学质量,并吸纳其加入教学团队,同时指导青年教师进行科学研究,提高科研能力,使之能够在短期内加入学科梯队,独立完成科研项目。

2.4 完善岗前培训考核机制,分层次全方位进行考核岗前培训作为高校师资培训的主要部分,不仅仅是考核新教师对教育教学基础理论的掌握程度,也是用来衡量新教师是否能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是否能够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的一项重要培训,涉及面广,因此,以培训后的一次理论考试成绩作为取得岗前培训合格证依据的考核机制存在明显不足,需要加以完善。一方面要把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考核和教育技术考核纳入到岗前培训的考核体系当中,构建一种既重视理论水平,又注重实践和运用能力的考核机制。另一方面,由地方主管部门,学校相关管理部门和学校二级院系分层次对不同培训内容进行考核。根据可操作性,由地方主管部门统一组织基础理论考试,学校相关管理部门对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教育技术、校本教育进行统一测试,学校二级院系组织相同学科的专家和督导团去听课,考核新教师的课堂实践能力,考察他们是否过教学关。最后汇总各层次的考核结果,统一作为定级和晋升的依据。

参考文献:

[1]赖力静.论我国高校岗前培训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

[2]李瑛.普通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问题与对策[J].巢湖学院学报,2008,(10).

岗前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特岗教师是中央实施的一项对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特殊政策,通过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县以下农村学校任教,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从事农村义务教育工作,创新农村学校教师的补充机制,逐步解决农村学校师资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特岗教师聘期一般为三年,聘任期满合格可直接转为编制留任,继续服务农村教育事业。自2006年国家推行特岗计划以来的九年间,加入特岗行列的人数越来越多,这背后无论从供求者(应聘者)还是从需求者(政府、学校)来看,其政策的实施运行中都蕴藏很多经济学现象。

本次论文的数据和理论基础主要基于河南省新野县特岗教师的调查,近几年随着特岗教师逐步被人认可以及大学生毕业就业压力的上升。

(1)研究对象:河南省新野县特岗教师

(2)研究方法:为了揭示特岗教师群体的生存状态,本研究主要采用采用历史研究方法与

实证方法以获取所需研究资料

(一)文献法

从前文文献综述部分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学者有关特岗教师群体的文章并不多,由于毕业论文的撰写是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而在这段时间里,可能会出现相关研究成果,因此,在论文完成之前,需要时刻关注国内相关研究的动态。与此同时,也会密切关注教育部门户网站以及个地方教育网上公布的文件,以确保论文引用材料的时效性。另外,通过阅读一些研究群体生存状态的著作及文献,以期从中吸纳可用的研究方法与思路。

(二)问卷与访谈

本研究采用实证方法,包括了观察!问卷与访谈。观察:论文撰写期间,我多次前往镇中心校和非中心校与部分特岗教师们交流,从中发现和了解一些问题,同时进行了拍照,试图通过这样的方式在论文中还原特岗教师所在学校的教师!办公室!教职工宿舍!校园!体育器材!教具等的真实情况。收集特岗教师所在学校关于教师的规章制度,包括教师工作总结!课程表!教师奖惩制度等。这些资料既为前期的问卷设计奠定了基础,也为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提供了具有说服力的支撑。问卷:根据之前观察与交流,我编写了5特岗教师生存状态研究调查问卷

(前试)6,随机抽选了30名特岗教师参与此次前试,并在学术同门会上商讨了统计结果,旨在发现问卷中的问题加以修正与删减,最终形成了5特岗教师生存状态研究调查问卷6,该问卷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信息,旨在了解特岗教师的基本背景,如入职时间!婚姻状况以及选择特岗动机等,第二部分为特岗教师的教学,旨在了解特岗教师的教学工作与专业发展的有关情况,第三部分是特岗教师的岗位认同,旨在了解特岗教师对于特岗岗位认同情况,第四部分为特岗教师的生活与未来,旨在了解特岗教师的物质生活!精神娱乐!人际交往!以及未来打算等诸多细致入微的问题,问卷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是开放性试题,旨在了解特岗教师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对政策的一些建议"鉴于问卷的这样组成部分,即从哪几个方面来展现特岗教师的生存状态。

(三)研究结论

我针对暂未离岗以及即将参加特岗教师老师的人群进行调查,得到了特岗教师人群类型、年龄以及毕业院校、是否愿意继续留任等结论。经思考发现其背后是由经济学原理支撑而起,因此本文围绕特岗教师所存在的问题、研究所得到的结论以及建议等从经济学这一全新思维角度解释。

二、运用偏好理论解释应聘者的行为

分析调查所得到的数据,我得到如下结论:特岗教师女性居多,大部分为专科、普通大学一本生,基本没有研究生。1、中国自古以来提倡男主外,女主内;因此这个社会潜规则使女性追求一种安稳的生活,特岗教师一般都在县以及乡镇从事三年教育事业,且大部分应聘者都会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特岗教师所处的底消费环境和相对当地的高收入满足了刚刚毕业的女学生对安稳生活的偏好。2、这些应聘者的学历相对中国众多高校来说是普遍偏低的,他们相对于高校同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来说具有相对弱的竞争力,即便在大城市找到工作,相对工资也是很低的;而他们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从事特岗教师,生活支出大幅减少,相对工资会大幅提高,满足了他们作为“理性”经济人对边际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因此结合上述两点可得到应聘者在满足自身偏好情况下来选择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工作,合理地解释了特岗教师的供给。

三、利用信息不对称原理解释应聘者学历普遍偏低的现象

由第一部分我们可知特岗教师学历普遍偏低,基本没有研究生应聘。此部分将从研究生层面分析解释此现象。1.研究生的学历相对较高,其教育投资成本大,人脉领域广,因此研究生做接触开放性大城市的人比较多,又根据成本回报原理可知研究生所要求的收入会高。所以研究生在被录之后的跳槽率比较高,存在着严重的逆向选择现象,反之逆向选择将导致面试官对研究生的面试更加严格要求,进而又使此类研究生求职者面试分数较低,减少了此类研究生的入选率。2.一类研究生通过自己的实力获得了特岗教师的机会,但他们在工作的三年间从事证书的考试和不断外出寻找更好工作机会的事情,这些是政策制定者以及实施者所不愿意看到的,因此这一严重的道德风险现象也使得需求者会减少对研究生的需求。综合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这两个典型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可知特岗教师中研究生少量存在的原因。

四、从收入回报方面解释特岗教师的去留

由调查可得,河南省特岗教师的留校任教率为87%。这可以从学校和特岗教师个人的层面分别解释此现象。理性的“经济人”总是将投资的预期收益值与投资成本进行比较,只有当投资收益值大于投资成本时,投资才是可取的。不仅如此,理性的经济人总是追求投资收益的最大化,会选择投资收益最大的策略。1、面对三年服务期满随时可能走人的特岗教师,学校基于“经济人”的选择,必然会将投资机会留给本校的在职教师。2、特岗教师在所在岗位工作三年之后生活基本稳定,因此他们在考虑自身沉没成本时将会在现实的基础上打败最初在大城市拼搏的理想,选择留任,这也是理性经济人所作出的正确选择。

岗前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幼儿园转岗教师 培训 意义及策略

随着中国教育的不断发展,学前教育早已独立章节的形式出现在我国的教育改革中。这一改革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可谓既是机遇可是一个挑战。从目前我国学前教育的现状来看,我国幼儿教师队伍还存在很大的缺口,优质幼儿教师的来源少,因而成为幼儿教育的发展的制约因素。但是与学前教育相反,我国中小学教师资源却出现结构性剩余。因而,通过教育政策的引导将中小学富余教师转岗入幼儿园成为解决学前教育教师匮乏的有效手段。[1]

一、 幼儿园转岗教师岗前培训的意义

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近年来幼儿教育逐渐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也逐渐成为家长们的热议话题。幼儿教育的发展在客观上就要求拥有大量的幼儿教师资源,但是就目前的现状而言,幼儿教师后备资源不足。因而在教育改革中,有大量的中小学教师转岗到幼儿园,对于这部分教师的培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众所周知,幼儿教育与中小学教育存在很大的不同,其不想中小学教育一样有很鲜明的特点。幼儿教育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幼儿教育经验,从幼儿的穿衣吃饭到经验技能的积累,都需要教师的悉心照顾,这明显不同于中小学教育。此外,和幼儿教师相比,转岗教师的年龄结构不优、知识陈旧、业务能力不足、学习动力欠缺,创新和动手能力差,成为制约幼儿教育教学质量的发展的瓶颈。因而,对于中小学转岗教师而言,对于其关于幼儿教育的培训是十分必要的。培训有助于教师了解幼儿教育的特点及性质,为其提供充足的理论知识和必要的教育技能,以便为日后的教育工作提供给理论指导;此外,培训可以使育儿教育朝着专业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幼儿时期是一个人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教育及教师在无形中对幼儿产生的影响对其日后的成长的是十分重要的,所以,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培训对于幼儿的塑造有一定影响。既然转岗教师的培训是势在必行的,那么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对转岗教师进行培训呢?下面,笔者将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2]

二、幼儿园转岗教师岗前培训策略

笔者针对幼儿园转岗教师的培训问题提出几点建议,旨在帮助转岗教师适应幼儿教育工作,提高幼儿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1.对转岗人员进行集中的培训

对转岗人员进行集中的培训是必要的措施,以便帮助他们掌握幼教的基本理论知识。这些培训应该由当地的教育局和幼儿园进行牵头,制定详细的培训方案。通过选拔经验丰富的幼儿园园长及示范性的幼儿教师主讲,对转岗教师进行培训。对于培训的额内容应该包括幼教的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两大部分。使转岗人员掌握作为幼教应该掌握的知识,例如幼儿教育的法规、学前教育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儿童卫生保健等,基本的技能主要包括家长工作的培训、音乐舞蹈、手工等方面的技巧培训。通过培训是转岗教师掌握系统的学前教育知识,理解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增强专业意识,了解职教的基本流程。

2.跟班实习、见习

除了对转岗教师进行培训外,还要在其入职后进行专业技能的学习,主要就是在其所在的幼儿园中,在优秀幼儿教师的班上进行跟班的实习,具体的观摩专业幼儿教师的职教流程。并建立专门的教师实习记录机制,通过跟班的实习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此外,还要定期给教师一定的平台进行互相之间的交流,互相传授经验,最后就是对转岗教师进行定期的专业考核,以保证其专业能力的上升。[3]

通过日常的跟班实习和见习的形式使转岗教师得到最便捷的培训途径,是他们在优秀的、专业的幼教的指导下积累工作经验,在实际的幼教工作中不断的成长。[4]

3.园本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

对转岗人员进行必要的园本培训也是十分必要的,这样有助于培养教师的主人翁意识,以便他们有意识的做好幼教工作。在园本交流会中,应该指出教师在日常职教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措施。做到全方位的对幼教工作进行完善,包括幼儿园活动组织、教学机制、安全工作、家长工作等等。园本交流会应该努力为幼教们建立一个可以成分发挥自身能力的平台,以参与者和倾听者的双重身份参与到幼儿教育工作中。[5]

三、总结

学前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众所周知,幼儿期是智力开发的重要时期,可见幼儿教育的重要性。为了保证幼儿教育的质量,必须不断加强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而面对我国目前的现状,即幼儿教师来源于中小学教师的,对于转岗教师的培养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以上三种具体措施加强中小学转岗教师的培训,以达到抽象理论知识和实际教学实践的结合,是转岗教师获得幼教的基本理论框架,保证转岗教师的思想、理念和实际三方面的充实,全面有效的提高其素质。只有从以上的几个方面着手,不断提高转岗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使非优势专业的教师尽快的适应幼儿教育工作,完成转岗教师的华丽转身,实现破茧重生。[6]

参考文献:

[1] 张文娟. 与幼儿教师对话:贯穿培训的全过程――兼谈农村幼儿教师培训[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2(04)

[2] 杨翠美. 农村小学教师转岗到幼儿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安徽省淮北市渠沟镇为例[J].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1)

[3] 林媛媛,张克明. 贫困地区幼儿教师培训状况与发展建议[J]. 学前教育研究. 2012(01)

[4] 陈凤玉. 小学富余教师转岗幼儿教师的培训研究[J]. 小学科学(教师论坛). 2011(04)

岗前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新教师 岗前培训 现状 建议

一、岗前培训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提高新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目前多数高校所引进的新教师都具有硕士以上学历,他们都具有较深厚的任教学科的专业知识。但多数新教师未曾接受过教学技能方面的专门培训,教学方法和经验比较欠缺,不具备驾驭大学课堂教学的技能。高校教师不仅要具有专业化的知识体系,还应具备专业化的教学技能。岗前培训能够帮助新教师掌握高等教育的基本理论,掌握作为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2.有助于提高新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

高尚的师德是创建高水平大学的必备要素,学校要完成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任务,就必须拥有一支具备较高思想道德素质的教师队伍。但是,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下,一些青年教师淡化了对理想的追求,功利倾向严重,育人意识退化。通过岗前培训,有助于新教师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强烈的职业光荣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3.有助于提高新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

在科研方面,一方面青年教师很少能承接到较高级别的科研项目,另一方面,青年教师发表在核心刊物的论文太少,独创性的学术著作更少,获得专利的科技成果也不多。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相结合是高等学校的特色和优势。岗前培训能够帮助青年教师掌握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增强青年教师的科研创新意识,提高青年教师的自主创新能力。

4.有助于新教师尽快完成角色转换

岗前培训是帮助青年教师尽快完成角色转换的重要途径。高校教师主要来源于非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他们中绝大多数没有高校教学经历。学校有必要通过岗前培训帮助他们完成这一转变,使他们具备教师职业所必需的教育科学理论知识,了解大学教师的职业规范,培养其热爱教师职业的思想。

二、高校新教师岗前培训现状

目前北京市各高等院校都参加由北京市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举办的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培训课程包括《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规概论》、《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大学教学技能》,共五门课程。《高等教育学》目的在于使教师了解高等教育学的基本理论, 拓宽教育视野, 初步确立科学的教育观念, 掌握从事高校教学、德育及科研等工作的基本知识;《高等教育心理学》目的在于使教师掌握高校教育工作中所必需的心理学知识, 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熟悉教育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 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技能和水平;《高等教育法规概论》目的在于使教师了解教育法规的基本知识,进一步树立依法从教的观念, 成为懂法、守法、护法的人民教师;《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目的在于使大学青年教师明确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条件下提高个人道德觉悟的必要性。

三、完善岗前培训制度的建议

校内岗前培训应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新教工座谈会

通过召开新教师座谈会, 可以给新教师们提供一个相互融合、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平台。另外,新教工座谈会可以使新老师尽快熟悉环境,融入新的城市。

出席新教工座谈会的领导应包括在校的所有校级领导,以及党政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工会、团委、教务处、研究生院、科研处、人事处、后勤处等部门的负责人。新教工座谈会应包括以下几个内容:一是学校领导与青年教职工见面,校领导介绍高校的价值观念和高校的形象以及学校历史沿革、现实状况及未来发展, 让新教师了解学校奋斗历史和光辉业绩及办学特点和学科优势, 知道学校发展的规划和办学理念, 达到知校爱校的目的。二是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向新教工介绍学校教学、科研、人事等相关政策,与青年教工交流教学、科研、学习生活等方面共同关注的问题,对青年教师提出的相关问题给予解答。三是高校的师资管理部门要利用新教工座谈会这一平台做好岗前培训的宣传组织工作,让青年教师认识到作为一名合格大学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同时要使青年教师充分认识到岗前培训不仅是自己成为合格高校教师的必要条件,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名教师法定的权利和义务。

2.师德教育专题报告会

对新教工进行师德教育也是校内岗前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师资管理部门要聘请两到三位长期坚持在教育教学一线工作,战胜困难坚持教育工作,成绩显著, 多次获得部级表彰的优秀教师为新教工做师德教育报告。这些优秀教师们可以结合自己做教师、做学问的体会和经验,通过多年教学生涯中最深切的体会、最精彩的华章,讲述怎样做一名优秀的教师。通过专题报告使青年教师既认识到作为高校教师必须有着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 又认识到高校教育工作是大有可为的, 增强他们成长成功的信心。同时这些教师的毅力与勇气也能促使青年教师自觉克服懒、散习惯及过分追求享受的思想倾向。

3.名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

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学等理论知识具有普适性,对新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因此这些理论知识是教师从教必备的条件性知识。但是,除了学习教育基础理论方面的知识外,新教师更需要懂得如何将教育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如何在教学技能方面获得较大的提高,对新教师而言,学习他人经验仍是一种有效的入职途径。因此,要多给青年教师提供这样的机会,主管部门可以从全校选择有显著教学特点、教学效果好的教师为新教师作观摩教学。通过现场听课,可以提升新教师的组织课堂教学、驾驭课堂气氛的能力、因材施教的能力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现场听课,也有助于新教师解决在以后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实际教学问题,有助于将理论性知识运用到他们的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效果。

总之,岗前培训是高校新教师上岗前必需的重要环节。师资管理部门要结合形势的要求,因时制宜地开展岗前培训工作,使岗前培训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参考文献

岗前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新教师 岗前培训 现状 建议

一、岗前培训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提高新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目前多数高校所引进的新教师都具有硕士以上学历,他们都具有较深厚的任教学科的专业知识。但多数新教师未曾接受过教学技能方面的专门培训,教学方法和经验比较欠缺,不具备驾驭大学课堂教学的技能。高校教师不仅要具有专业化的知识体系,还应具备专业化的教学技能。岗前培训能够帮助新教师掌握高等教育的基本理论,掌握作为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2.有助于提高新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

高尚的师德是创建高水平大学的必备要素,学校要完成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任务,就必须拥有一支具备较高思想道德素质的教师队伍。但是,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下,一些青年教师淡化了对理想的追求,功利倾向严重,育人意识退化。通过岗前培训,有助于新教师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强烈的职业光荣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3.有助于提高新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

在科研方面,一方面青年教师很少能承接到较高级别的科研项目,另一方面,青年教师发表在核心刊物的论文太少,独创性的学术著作更少,获得专利的科技成果也不多。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相结合是高等学校的特色和优势。岗前培训能够帮助青年教师掌握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增强青年教师的科研创新意识,提高青年教师的自主创新能力。

4.有助于新教师尽快完成角色转换

岗前培训是帮助青年教师尽快完成角色转换的重要途径。高校教师主要来源于非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他们中绝大多数没有高校教学经历。学校有必要通过岗前培训帮助他们完成这一转变,使他们具备教师职业所必需的教育科学理论知识,了解大学教师的职业规范,培养其热爱教师职业的思想。

二、高校新教师岗前培训现状

目前北京市各高等院校都参加由北京市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举办的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培训课程包括《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规概论》、《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大学教学技能》,共五门课程。《高等教育学》目的在于使教师了解高等教育学的基本理论, 拓宽教育视野, 初步确立科学的教育观念, 掌握从事高校教学、德育及科研等工作的基本知识;《高等教育心理学》目的在于使教师掌握高校教育工作中所必需的心理学知识, 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熟悉教育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 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技能和水平;《高等教育法规概论》目的在于使教师了解教育法规的基本知识,进一步树立依法从教的观念, 成为懂法、守法、护法的人民教师;《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目的在于使大学青年教师明确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条件下提高个人道德觉悟的必要性。

三、完善岗前培训制度的建议

校内岗前培训应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新教工座谈会

通过召开新教师座谈会, 可以给新教师们提供一个相互融合、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平台。另外,新教工座谈会可以使新老师尽快熟悉环境,融入新的城市。

出席新教工座谈会的领导应包括在校的所有校级领导,以及党政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工会、团委、教务处、研究生院、科研处、人事处、后勤处等部门的负责人。新教工座谈会应包括以下几个内容:一是学校领导与青年教职工见面,校领导介绍高校的价值观念和高校的形象以及学校历史沿革、现实状况及未来发展, 让新教师了解学校奋斗历史和光辉业绩及办学特点和学科优势, 知道学校发展的规划和办学理念, 达到知校爱校的目的。二是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向新教工介绍学校教学、科研、人事等相关政策,与青年教工交流教学、科研、学习生活等方面共同关注的问题,对青年教师提出的相关问题给予解答。三是高校的师资管理部门要利用新教工座谈会这一平台做好岗前培训的宣传组织工作,让青年教师认识到作为一名合格大学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同时要使青年教师充分认识到岗前培训不仅是自己成为合格高校教师的必要条件,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名教师法定的权利和义务。

2.师德教育专题报告会

对新教工进行师德教育也是校内岗前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师资管理部门要聘请两到三位长期坚持在教育教学一线工作,战胜困难坚持教育工作,成绩显著, 多次获得部级表彰的优秀教师为新教工做师德教育报告。这些优秀教师们可以结合自己做教师、做学问的体会和经验,通过多年教学生涯中最深切的体会、最精彩的华章,讲述怎样做一名优秀的教师。通过专题报告使青年教师既认识到作为高校教师必须有着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 又认识到高校教育工作是大有可为的, 增强他们成长成功的信心。同时这些教师的毅力与勇气也能促使青年教师自觉克服懒、散习惯及过分追求享受的思想倾向。

3.名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

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学等理论知识具有普适性,对新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因此这些理论知识是教师从教必备的条件性知识。但是,除了学习教育基础理论方面的知识外,新教师更需要懂得如何将教育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如何在教学技能方面获得较大的提高,对新教师而言,学习他人经验仍是一种有效的入职途径。因此,要多给青年教师提供这样的机会,主管部门可以从全校选择有显著教学特点、教学效果好的教师为新教师作观摩教学。通过现场听课,可以提升新教师的组织课堂教学、驾驭课堂气氛的能力、因材施教的能力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现场听课,也有助于新教师解决在以后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实际教学问题,有助于将理论性知识运用到他们的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效果。

总之,岗前培训是高校新教师上岗前必需的重要环节。师资管理部门要结合形势的要求,因时制宜地开展岗前培训工作,使岗前培训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参考文献:

岗前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3)-03-0076-01

岗前培训是对高校教师进行的一种职业训练,旨在使高校教师了解教师职业的特点和要求,掌握高等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方法和技能,提高职业道德素养。青年教师作为教育的新鲜血液在独立学院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与培养,独立学院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青年教师岗前培训是高校对新教师任职前的一种特定职业培训,是教师进修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其目的在于确保所补充到高等学校的教师能够更好地履行教师岗位职责。[1]随着教师专业化进程的加快,加速实现教师专业化,也为独立学院师资培训与师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青年教师岗前培训的目标决定人力资源培训的目标明确清晰的青年教师培训方向,对人力资源培训规划的设计和执行起积极的导向作用。[2]研究独立学院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存在问题,对于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长远发展和未来走向都具有重要和现实的意义。

一、独立学院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存在的问题

1. 培训形式较为单一。目前教师培训主要由岗前培训和业务培训组成,其中,岗前培训主要为教育理论课程学习,在培训形式上多以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讲授课本内容为主,形式过于单一,缺少教学实践技能的训练。多年来,岗前培训的考核内容就是四门课程的基础知识,这与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结合不够。[3]培训手段单一,部分培训仅仅停留在课堂上的教材讲授,过分依赖理论讲解,缺少实践环节,直接影响培训学员的学习兴趣及培训效果。

2. 学校对新进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重形式,培训效果并不明显。业务培训主要由学校组织开展,多以集中式培训讲座为主,由于培训是基于学校层面的统一安排,培训内容没能结合各专业具体的教学、科研要求,无法满足不同学科教师的不同需求,不利于青年教师个性化发展。

3. 大多数独立学院的办学条件和管理水平有限,新进教师的培训缺乏连续性、系统性。近年来,我国每年有大批青年人才走上了高校教师岗位,这些新任教师绝大部分来自于非师范院校的博士、硕士毕业生,短期内还不能满足高校教学和科研的需要,没有进行过系统的从教能力培养,岗前培训只是通过大班讲授《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等理论知识课,而对于一些实用的可操作性强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技巧却未涉及,岗前培训的实效性特征并未真正得以体现。

4. 学校在激励教师参加培训的制度与对教师的教学要求不一致,不利于调动青年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新进教师的岗前培训属于国家规定的取得教师证所必须的培训,培训的功利性较强,过程很难激起学员的兴趣,能够引起学员重视的,只有最后的考试和高校教师资格证书。[4]教师通过资格考试岗前培训即终止,缺乏行之有效的后续考核方式,这些都使教师无法意识到岗前培训的重要性,在入职之前忽视对岗前培训的作用,效率自然不高。

二、针对独立学院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内容的优化建议

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教育技术,为师之道等,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理论及实践知识技能,它和新教师的人力资源融合后才成产生更大的“生产能力”[5]。针对目前的培训内容,结合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现实需要,本文提出在原有教师岗前培训内容的基础上增加模块化培训模式,将岗前培训分为以下三个模块。

(1)专业技能讲座模块

青年教师的教学内容与实践结合不足,致授课内容空洞,缺乏生动性,在岗前培训的内容上,除了原有的教学理论课程之外,结合教学实际,可自主增加一些实用性的专题讲座,安排与培训内容有关且有利于教师拓宽思路,增长教学技能,包括多媒体课件设计、课堂的口头语言表达、发声技巧、板书表达与设计等。

(2)教学课堂实践观摩模块

开展岗前培训中青年教师的预试讲教学观摩,将实践中各方的反馈意见作为案例讨论。青年教师从高校教学的全面要求来看待教育之中的问题,快速适应高校教学的要求。同时可以使青年教师快速消除初上讲台的拘束感。结合学科具体内容如何开展教学和研究或学习,促进新进青年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相互学习,使其在教学实践工作中锻炼成长。

(3)教务管理制度培训模块

通过此模块的学习,让青年教师熟悉学校教学管理规则,熟悉教务管理的要求。从青年执教的第一天开始就按照教务规章制度开展教学工作,养成良好规范的教学习惯。了解教学事故的判定标准,这样可减少教务部门在后续教学管理工作中对教师教学行为的不必要的重复纠正,提高教学管理效率。

模块是以应用能力为出发点进行设计的,当学员完成某一模块的学习后,就应当能够获得相关方面的能力,培训模块彼此的独立,根据需要可调整模块的时间张度,培训安排具体的模块可以从各“模块池”中选择相应讲座或学习内容。

三、关于独立学院青年教师岗前培训模式优化的思考

随着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独立学院学校要充分认识到教师队伍建设已由数量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变,教师的培训培养已成为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内容。结合人事管理及培训实践经历及高校教师培训发展趋势,本文对独立学院青年教师岗前培训模式提出一些优化思路。

(一)加强学院(系)一级在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与培养中的职责与作用。上世纪80年代大学中的教研室,是教师进行课程和教学研究的主要载体,教师通过教研室活动来研究专业培养计划、课程教学计划,研讨教学方法改革,起到了“以老带新”和教育教学研究的效果。但近年来作为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教研室,基本不开展课程和教学研究活动,教研室的教学研究功能基本丧失。[6]学院(系)一级应根据教学发展、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的需要,有计划地建立各种类型的学习、教学、合作或科研团队,使这些团队成为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个性化发展的良好平台。

(二)设立专项经费,保证岗前培训质量。由于独立学院青年教师培训的经费承担者是独立学院,在经费能否保障直接关系到岗前培训工作的效果。独立学院的办学经费来源主要靠学生学费及筹集社会资金,在办学经费分配上可能会压缩培训资金使得教师培训工作难以落到实处。学校领导应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教师岗前培训工作,从年度经费预算中划拨专项经费开展教师培训工作。

(三)在岗前培训实践环节加强与母体高校的教学交流。独立学院的优势是充分利用母体的办学资源及成熟教学管理模式,要大力发挥母体高校选派的骨干教师、学术带头人的作用和学院聘用的离退休教师的作用,鼓励青年教师参与母体学校组织的教学业务讨论、教学研究,使他们尽快掌握高等教育的教学和科研的手段。

(四)优化新进青年教师岗前培训的考核机制。根据教师的成长规律,青年教师一般在入职以后的几年内都需要培养,需要老教师传、帮、带才能逐渐成熟,新进教师的教育培训需要独立学院改变原先单纯以理论考试为考核依据的做法,建立对青年教师教学的跟踪培养机制,将正式入职之后的教学工作表现及相关业绩纳入到岗前培训的考核体系中,以岗前培训的现实效果为导向,并将考核成绩记入业务档案,使之真正成为考核教师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手段。

(五)通过培育青年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以提升其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将岗前培训由外在附加加为教师个人的内在需要。职业认同是获得职业归属感的前提和基础,亦即教师个体认同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所应具有的专业性质、专业标准及其要求,能够清醒意识并规划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与方向,具有主动更新专业结构的主观愿望[7]。在培训的考核过程中,由青年教师对培训内容、效果等提出反馈意见,及时了解青年教师的建议和意见,并实施调整培训内容。

四、结束语

师资力量作为影响独立学院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教师岗前培训作为师资培训的“第一课”,关系到独立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的效能。短期内岗前培训虽然只是让青年教师对教学理论、教学技巧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然而独立学院可以充分利用岗前培训向青年教师相关传授教学有着密切联系的知识、技能及理念,使他们在短时间内更快了解熟悉教学环境,进入教师角色。独立学院应当在工作中不断探索新的方法、思路,不断完善青年教师培训体系,推动教师培训工作稳步开展。

参考文献:

[1]杜媛.试论高校青年教师岗前培训的教师职业专业化功能[J] .煤炭高等教育 2007(3)

[2]黄松青. 论人力资源管理与完善高校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工作机制 [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0(05)

[3]邓琳,乔 雪. 高等学校青年教师岗前培训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 .继续教育研究.2010(8): 163-164

[4]刘丹.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定位与提高实效[J].教育评论.2011(6):57-59

[5]谢文新,孙远雷.论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的制度创新[J]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25(2)

岗前教育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 特岗教育硕士 培养模式 构建依据 培养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3.016

Abstract In order to provide better education for basic education in rural areas, the state has special education for special post education master. Therefore, the author elaborates on the basis and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of the training mode of special education post master, and provides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training of special post education master.

Keywords special post education master; training mode; construction basis; training objective

我是农业大国,农村教育问题牵涉我国农村的整体建设问题。因此,本文主要通过特岗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的构建依据以及培养目标两个方面开展阐述。

1 特岗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的构建依据

1.1 特岗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基本特点

人的发展是整体性的发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生理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发展。[1]所以对特岗教育硕士研究生自身发展特点的探讨也从这三个方面展开。从特岗教育硕士研究生的生理发展方面来说,特岗教育硕士研究生都是成年人,成人的脑部和身体发育已经基本成熟,身体各项技能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成人的可塑性与中学生或大学生可塑性相比状态相对较弱。但是,成人的学习能力和目的性比中学生稍强,他们能够主动约束自身进行学习,在思维方面趋于成熟,了解自身的需求;从特岗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来说,首先,成年人的感觉和记忆、思维、言语等认知的发展是处在成熟的状态,在学习过程中能自觉控制自我意识。其次,成年人有较为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生活阅历较多。他们了解自己需要什么,兴趣是什么,情感和意志等意向已经形成,对很多客观事情的感知和把握总体强于全日制教育硕士;从特岗教育硕士研究生的社会发展的特点来说,特岗教育硕士研究生是特岗教师为了更好的深造而来的,他们对社会经验和文化知识都有一定的了解,他们是具有社会意识、人生态度和实践能力的现实的社会个体,特岗教育硕士主要面对的是农村以及贫困地区的学生,他们对农村教育发展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综上所述,从生理角度、心理角度以及社会角度出发,可以看出成人学习者具有较强的自我概念和较明确的自我意识,在对自身的知识建构、学习能力、性格特征及学习效果的评价等方面有较为清晰的认识。

1.2 特岗教师自身职业发展的理论

教师专业化发展,又称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依托专业组织、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通过不断的专业教育,获得教育教学专业技能,从而实现专业自主的过程。[2]作为教育方面的专业人员,在思想、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教师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这也可以说是从新手到专家型教师的过程。与此同时,教师专业发展的连续性、专业性和系统性决定了对特岗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时必须强调教育教学的连续性和特岗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性。国家开展特岗教育硕士这项政策也是为了让特岗教师在专业上有更深层的造诣,从而发展我国的农村教育。对于特岗教育硕士来说,从一个高校的毕业生到初入教育界的新手教师,而且是处在农村以及贫困地区教师,针对他们的培养,必须关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必须与其它教育硕士培养有所区别,同时更加考虑特岗教育硕士的自身特点,所处的环境,所用的资源等等问题。特岗教师为了让自身几年的教育教学经验可以得到理论化的升华去攻读特岗教育硕士,在他们的培养上一定要将理论赋予实践之中,实践驾驭理论之上,是当前特岗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首要任务。

1.3 新基础教育对特岗教师的要求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经济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教育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革,我国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展的需要。因此,伴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我国开始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这次改革中我国对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也有了新的要求。“新基础教育”要求每一位教师参与学校变革实践,而且要努力学习相关理论,理解与领悟这些理论,逐渐使自身成为自发的、由新理念作为指导的、自主的变革实践者。这是教师进行改革、思考、探究不可或缺的一步。[3]而对于特岗教师的培训也应按照这个要求实施。与此同时,我国在2011年开展的特岗教师攻读教育硕士这项措施的实施,也是为了满足特岗教师对高层次教育的迫切需求,让特岗教师边工作,边学习,也可以说边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边进行实践学习,并且可以获得硕士学位。特岗教师面对的都是基础教育的学生,特岗教师的水平直接决定基础教育的水平。在一轮又一轮的新课程改革中,这些教师的培训无法彻底满足发展迅速的教育实践改革的要求。“基础教育的使命是打好生命的底色,孩子的心灵底色是明朗还是灰暗;是欢乐但没有追求还是欢乐同时迎接挑战,把克服困难当成最大的欢乐?”[4]这都取决于后天对其的培养。基础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发展发挥着主要作用,而这些决定基础教育的教师的培养也显得尤为重要。同时特岗教师自身需要不断提高自我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展业素养,与时俱进,这样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新基础教育改革。

2 _立明确的培养目标

随着教育的改革和实施,我国对农村教育问题越来越重视。农村基础教育特岗教育硕士的专业水平直接影响着教育实践的开展。特岗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对于整个人才培养模式起到重要作用,是特岗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的出发点。确立合理有效的培养目标是各培养单位培养特岗教育硕士的前提也是首要任务。因此,在本节中笔者主要根据高校培养目标和特岗教育硕士自身培养目标两个方面展开。

2.1 从高校特岗教育硕士教育发展的宏观战略分析

在宏观国家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指导下,高校培养目标主要是指高校教育工作者基于明确的价值取向,学校自主确定自己所要培养的学生目标类型,各高校直接指导学校办学和教师教育教学实践活动。高校培养目标也可以说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在特岗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中,我国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现代教育理论和管理能力集于一身的人才,各高校根据国家的培养目标,也都比较统一地要求培养具有一定教育科学理论基础的一线基础教育人才,以及都服务于基础教育的教学工作需要。但是这个培养目标很模糊,并没有具体到培养什么样的人,也没有去区别培养的人具有怎样的特点、性格、素质等。在特岗教育硕士的身份上,他是兼具特岗教师和教育硕士两层身份,既是教师又是学生,他与普通的教育硕士有根本的区别。同时特岗教育硕士又是主要针对农村以及贫困地区,对服务期满3年的特岗教师更高层次深造的一项特殊政策,既然他是一个为了农村基础教育的特殊政策,在其培养目标上就应该体现特殊性。

(1)高校培养目标应与国家发展需要相结合。特岗教育硕士就是国家为了留下特岗教师设定的一项政策。同志曾指出,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但是薄弱环节和短板在乡村,尤其是在中西部边远贫困地区。从这个讲话中可以看到国家对于农村基础教育问题高度重视,培养特岗教育硕士是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因此,高校在制定特岗教育硕士培养目标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这一特点。

(2)高校培养目标与具体区域发展相结合。特岗教育硕士是由特岗教师衍生的,特岗教师政策主要就是面对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一项特殊政策。实施的范围也是特定的。在这种区域性发展不平衡、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平衡,物资缺乏,师资缺乏的现状下,每个地区具体的高校培养目标应带有各自的独特性。从发展的意义上来说,每个地区都有各自的独特性,而这些都是教育活动持续发展的基础。

(3)高校培养目标要与学校办学相结合。对于培养特岗教育硕士的高校来说,在当代学校转型的背景下,高校的校长、教师不再是纯粹宏观教育政策的执行者,都会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基本情形进行自主办学,自主发展。学校可以在国家颁发的教育政策指导下,自主确立高校的培养目标。那么对于特岗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各高校也应看到现在发展的新需要,特岗教育硕士在身份上既是特岗教师又是学生,所以在特岗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上也应体现双重性,这样对之后的教学任务有很大的帮助。

2.2 特岗教育硕士研究生自身要明确学习目标

目标是一个人前进的方向。特岗教育硕士研究生自身要明确为什么要继续学习。无论是为了获得硕士学位的文凭,还是为了今后更好的转行,都要了解自身学习这个特岗教育硕士的目的。 在这个特岗教育硕士特殊的身份中,要了解到国家对于培养特岗教育硕士的需要,农村以及贫困地区对于特岗教育硕士的需要。对于特岗教育硕士自身来说,首先,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储备量。其次,提高自身素养的同时,要尽快转变自己的角色,在学习中要虚心向辅导的导师学习,从自身的角度为自己的教学实践考虑。最后,多思考,多琢磨,提高自身的同时思考如何将所学到的教学理论运用到实际教学实践中,达到最大的效果,融会贯通。

综上所述,对特岗教育硕士的培养应该着重从其特殊性的切入点来进行培养,根据其构建依据制定切身可行的培养目标,一个合理的培养目标是一切方案施行的前提,也为特岗教育硕士的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28.

[2]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124-125.

岗前教育论文范文第8篇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college transition projects, post education has become a complex systemic project. Starting form current background of the post educ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author's reflections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condition and assessment methods.

关键词: 任职教育;任职能力;职业技能鉴定;办学转型

Key words: professional education;working capacity;professional skill identification;school transition

中图分类号:{G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4-0232-01

1背景

近年来,随着国家以岗位任职教育为主体、基础学历教育与岗位任职教育相对分离、建立特色鲜明的新型院校体系的指导思想,我军院校教育的重心正在由以学历教育为主体向以任职教育为主体转型。然而对于我军来讲,岗位任职教育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没有先例可以借鉴,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因此如何从理论上揭示其特点规律,发挥理论在转型过程中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就结合我院三年来的办学转型工程谈几点对岗位任职教育的浅显的认识。

2教学条件建设

2.1 建设一支复合型的师资队伍是岗位任职教育办学的关键

为了能够办好岗位任职教育,使培养的人才与岗位实际密切结合,作为任职教育院校必须首先要建设一支知识复合、能力复合、经历复合的复合型的师资队伍,它是办好任职教育的关键所在。因此,作为从事岗位任职教育的教员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

2.1.1 本体性知识作为一名教员最基本的就是要具备系统的所授课领域的专业知识、相关专业领域的拓展知识及足够深厚的基础知识,也就是普通学历教育教员所要达到的水平,它是教员从事教学活动的基础。我们一般把这种知识称为教员所应具有的本体性知识。

2.1.2 实践性知识岗位任职教育教员仅具备理论知识还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实践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包括本专业岗位知识、课堂情景知识和工具知识,能否掌握实践性知识是任职教育教员与学历教育教员的本质区别。任职教育人才的出口就是实践性岗位,学员毕业即可定岗,不再需要专门的培训。因此要培养实践性能力强的岗位人才,任职教育教员必须具有岗位实践经历,并且教员自身必须具有很强的岗位实践能力。如果教员自身都不能胜任岗位,教出的学生想具备岗位任职能力谈何容易。另外,任职教育教员还要非常熟悉学员毕业后岗位的实际环境,并能在课堂上设定具体的场景,利用先进的教学工具和手段引导学员在特定情景下完成想定作业。

2.1.3 条件性知识任职教育教员除了要理论与实践知识并举之外,要想成为合格的教员还必须具备条件性知识,也就是要掌握任职教育理论知识、心理科学知识和教学法知识。从而有利于掌握任职教育的教学规律,准确分析任职教育的教学对象,合理选择先进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切实提高任职教育教学水平,培养出优秀的岗位合格人才。

2.2 建设一套完善的实践教学场所是任职教育办学的有力保障

2.2.1 要保证任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建设配套完善的实装实验室任职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就是要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即岗位任职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进行实装教学,最好是实验室装备与目前的主流装备保持同步,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及教学效果,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培养出岗位合格人才。但对于大多数任职教育院校来说这一点也是目前任职教育的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

2.2.2 大力开展虚拟仿真建设弥补实装薄弱环节目前许多大型设备价格昂贵且许多领域技术更新速度非常快,院校要想完全满足实装教学的要求,难度非常大,因此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建立现代化的仿真教室,采用半实物仿真和虚拟仿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实装教学的不足。

2.2.3 任职教育人才的出口是岗位任职,因此任职教育院校应该与用人单位沟通、交流及合作,把课堂与岗位连接起来,加强协作,建立自己的实习基地,为学员提供足够的实习机会。

3考核方式的多样化

近年来,关于考核方式发生了比较大变化,新的考核方式层出不穷,但回过头发现,教学的效果没有明显提高,下面本人就谈一下自己对考核方式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3.1 以传统考核方式为基本,多种考核方式并存,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学员在院校学习期间,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了各种类型的课程,不同性质的课程应该采取相应的考核方式。比如对于一些基础理论课程,仍然应该采用传统的闭卷考核方式,它能够有效的检验学员学习的效果,也是目前促进学员学习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对于一些专业拓展的课程,可以采取论文或者口试等更为灵活的考核方式,这样既起到检查学员学习效果的作用,又可以反映出学员对特定学科体系理解的广度和深度,有利于促进学员形成完善的专业理论体系;而对于实践型的课程必须采用实操实做的考核方式,这样才能检验学员的实践能力,也是任职教育突出的特点。

3.2 依托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把好人才出口的质量职业技能鉴定是指按照国家规定的职业标准,通过政府授权的考核鉴定机构,对劳动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地评价与认证的活动,因此通过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可以规范人才培养的标准,提高毕业学员的业务素质,促进岗位合格人才质量的提高。

总之,岗位任职教育在国内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如何才能成功实现学历教育向岗位任职教育的成功转型,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是目前许多院校所面临的难题,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岗前教育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电大开放教育问题对策思考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Open Education’s important role of the China's current stag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status quo of the Open Education,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in China's Open Education, and proposed specific solutions for these specific issues.as reference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open Education.

Key Words: open education,matters, countermeasures,thinking

中图分类号:G61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电大开放教育作为国家整体教育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国家经济发展继续培养和教育生产管理一线合格职工的艰巨任务,对广大在职在岗人员优化自身知识结构,提高工作效率意义重大。而整个电大开放教育系统的顺利运行,则有赖于在充分认识我国电大开放教育目前存在问题的前提下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本文拟就此论述如下:

电大开放教育对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电大开放教育为国家建设培养和提供更加优秀和高素质的劳动者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一直偏重于学历文凭教育,而轻在职在岗职业技能教育。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职业技术人才的供需缺口日益加大。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国家及时提出了发展电大开放教育的战略方针。电大开放教育主要根据具体的职业岗位要求设置课程体系和技能结构,其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紧密结合实际岗位要求,能够充分调动广大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充分发挥学员自身的特长,从而实现在岗技能操作水平的提高和理论知识的优化,为企业发展和国家建设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二)发展电大开放教育能够促进教育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教育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

事实证明,我国的学历文凭教育已经严重的供过于求。为了减少或制止这种浪费,必须将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到社会所需的“教育产品”的生产上去。目前,我国已有不少大专院校设立了电大开放教育试点学院,把学历文凭教育教学资源转化为电大开放教育试点教育资源,加大了教育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了教育教学资源的生产能力。

(三)电大开放教育通过市场化运作,及时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引导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和传统就业观念的根本变革

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以专业需求确定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而电大开放教育则以职业岗位要求确定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强调“教”,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电大开放教育试点教育教学模式则强调“学”,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传统就业观念认为接受高等教育就意味着成为“国家干部”,而电大开放教育的就业观念则认为即使是生产管理一线的职工,只要拥有较强的职业技术技能,也一样能够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二、我国电大开放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电大开放教育发展起步晚、起点低、经验不足,必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脱离经济办教育

我国的电大开放教育从办学模式、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及教学教育方法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与经济发展相脱节,缺乏随经济形势的变化而自觉调整的适应机制。无论是管理思维和管理方法仍遗留了较为严重的计划经济痕迹。

(二)传授的知识和能力与具体职业岗位要求脱节

传统学历文凭教育长期以来形成的不重视市场人才需求调研,不重视学校和企事业单位之间的信息交流的状况,在电大开放教育试点教学开办之初也有一定程度的遗留。

(三)电大开放教育各试点学校教师理论及操作能力的培养问题

电大开放教育教学目标的侧重点在于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前提下,培养熟练的业务能力和操作能力。所以,对开放教育各试点学校教师的要求除必须具备本专业系统的理论知识外,还应具备相当高的业务操作能力。而从目前举办电大开放教育各试点学校教师的现状来看,教师的实际业务操作能力普遍较弱。所以,电大开放教育学校教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应该被国家教育管理机构、中央电大和各试点院校充分重视起来。

(四)电大开放教育教材过于偏重理论性和系统性,教学过程的组织形式仍然普教化。很显然,电大开放教育的指导理论和方法、组织形式等与普通高等教育不能雷同。普通高等教育偏重理论性和系统性,不利于学员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及理论水平的普遍提高。

(五)电大开放教育管理未形成科学、规范、有效的激励机制

由于我国开放教育起步晚、试点时间短、经验不足,对开放教育的管理仍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形成科学、规范、有效的激励机制。对开放教育的组织形式、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材编写、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尚缺乏成熟、完整的理论架构,对开放教育的管理方式、投资机制、激励机制等尚待进一步完善和探索。

三、电大开放教育改革发展的对策

总体思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优化教育教学资源配置的方针,抓好两项调整,即办学结构、办学体制及投资主体的调整,降低两个工作重心,把工作重心移在县、乡两级。具体从以下四点抓起:

第一,以职业化要求为目标,抓好教学改革。

针对具体职业岗位,全面体现具体职业岗位对知识和技能的内在要求,根据内在要求组织专业论证与开发,规划课程结构与内容从而将职业岗位要求与电大开放教育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形成技术技能人才的生产与消化、吸收的良性循环。

第二,以知识、能力、素质为核心,抓好素质教育。

电大开放教育的着眼点不仅在于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更在于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对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具体包括:1、宽专业、多技能的知识能力;2、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3、接受在岗继续教育的能力;4、坚韧的社会生存能力;5、良好的人品和亲和力。

第三,以职业资格为引导,推动培训工作的开展。

电大开放教育的教育对象应不断拓宽,除在职、在岗职工外,还应包括下岗职工和职业学校在校生。在国家广泛推行职业资格认证的前提下,电大开放教育部分教育教学资源应适当转移,面向全社会开展培训工作,这样既可为国家分忧,为职工转岗、换岗解难,又可增加电大开放教育试点学校的资金积累,提高竞争能力,以谋求更大更快的发展。

第四,以企事业单位的具体人才需求层次及人才知识结构为导向,抓好“三师型”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

岗前教育论文范文第10篇

1高等职业教育动物医学专业顶岗(毕业)实习实践教学模式

1.1顶岗(毕业)实习的内涵

所谓顶岗(毕业)实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的最后阶段,到校外实习基地或企事业单位从事与企事业员工一样的生产实践活动的过程。学生通过参加实际工作,提高动手能力,进一步强化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具备适应企事业工作岗位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等综合职业素质。使学生尽早接触社会、接触实际、适应岗位,缩短毕业生上岗前的见习时间。

1.2顶岗(毕业)实习目的

顶岗(毕业)实习是职业学校教育极为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顶岗(毕业)实习,使学生走向社会,接触本专业工作,拓宽知识面,增强感性认识,培养、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去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不怕苦、不怕累的工作作风;培养、锻炼学生交流、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实现学生由学校向社会的转变。同时可以检验教学效果,为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积累经验。

1.3顶岗(毕业)实习组织机构

顶岗(毕业)实习实行院、系两级管理,教务处负责全院顶岗(毕业)实习工作,宏观指导、检查和监控。动物医学系负责本专业学生顶岗(毕业)实习的组织管理和具体实施。成立动物医学专业顶岗(毕业)实习领导小组。具体人员可由动物医学系主任、副主任、学生工作部人员、指导教师等组成,以确保顶岗实习全面实施至圆满完成。

1.4顶岗(毕业)实习思想教育

1.4.1改变思想观念组织管理顶岗实习工作人员要从思想观念上加以重视,明确顶岗实习的目的及任务,详细部署工作实施细则及责任,把每项工作做到实处。

1.4.2规范顶岗实习行为召开学生实习动员大会,针对本专业,着重强调顶岗(毕业)实习的重要性,明确要求学生必须真正到行业或企业进行岗位实训,并宣读相应的配套管理措施、实习注意事项及要求。

1.5确定实习内容

为使学生在实习中能有目标有方向地进行学习提高,应要求学生积极参加所在实习单位的各项工作,尤其是与专业相关的工作更应积极参与,并努力做好;同时写实习日记,特别是应带着问题去实习,将实习过程与感受记录下来加以总结;实习领导小组应根据实习单位特点,提供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的参考目录,供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参考选择,于实习结束前完成,返校后将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及时上交。

1.6实习地点与方法

实习地点主要定位在与学校有协作关系的单位,特别是动物疾病诊疗企业、动物保健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养殖企业。由系(部)将学生分成若干组统一分配;或者由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单位,分散实习,但必须提交顶岗(毕业)分散实习申请表,根据填写情况审核批准后方可实行。均在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习。

1.6实习制度

1.6.1学生携带顶岗(毕业)实习联系函或由教师带领到实习单位参加实习,并于顶岗(毕业)实习开始后二周之内将顶岗(毕业)实习回执函由实习单位填写盖章后,带(寄)回学院动物医学系。

1.6.2动物医学系实习领导小组根据学生顶岗(毕业)实习回执函认定学生实习状况,同时根据回馈信息随机派教师检查、督导实习情况。

1.6.3学生实习期间拟写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论文拟题可参考实习内容),于实习结束时带回学校,连同实习单位签属的实习情况及实习考核鉴定表一同上交。

1.6.4实习成绩评定

实习结束后,学生回到学校,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做实结,修改毕业设计及毕业论文,准备论文答辩。系领导小组组织人员对学生进行论文答辩;并根据实习过程中学生实习情况结合实习考核鉴定表综合评定实践技能考核成绩。成绩评定均分为优、良、及格、不及格四级分。

1.7实习工作总结

召开全系学生顶岗(毕业)实结大会。表彰先进,总结不足,以利顶岗(毕业)实习实践教学效果的提高。

2顶岗(毕业)实习与以往生产实习的不同同以往的学生生产实习相比,专业顶岗实习要求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思想观念、制度管理、实习内容等有明显的改变。

2.1“教”与“学”的观念有根本改变

过去的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在毕业前虽然采用了生产实习的教学环节,但由于教师教的针对性和学生学的目的性不明确,没有突出职业教育以能力培养为主、理论知识够用的特点,对生产实习从心理上认为是一种形式,从而没有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顶岗实习在开展前通过动员大会及各配套措施,使学生与教师更加明确实习的目的与意义,首先从观念上提高了重视。

2.2顶岗(毕业)实习更加制度化

项岗(毕业)实习,通过建立组织机构,制订实施计划、明确实习要求,使项岗(毕业)实习的管理有章可循,执行起来更贴近实际更方便,保证了实习过程的顺利完成。

2.3实践训练内容更加明确化

在顶岗实习前,组织动物医学专业课教师根据学生生产岗位的特点制定出可供参考的具体实习内容,学生在企、事业单位实习时可以有目的的进行“学”与“练”,避免了实习的盲目性。

2.4建立了实习成绩评定约束机制

学生在实习结束后,要求实习单位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各方面表现给予相应的评价和成绩考核,同时要完成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这就引领学生必需认真实习,为完成考核而针对某一领域有所研究,主动将实践中发生的事物与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联系在一起,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对接,以更好地完成实习任务。

3小结

岗前教育论文范文第11篇

1.1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21世纪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同在、发展与竞争并存的世纪,社会乃至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素质的竞争,谁拥有了人才占据了优势,谁就居于主动。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教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就需要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生力军的新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这一发展需要。高校教师要具备的基本素质主要有专业素质、基础素质、心理素质和教育素质,前两种素质大部分新教师都已基本具备,后两种素质由于缺乏系统、科学的学习训练,水平较低,要迅速改变这种被动局面,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进行岗前培训。通过培训,新教师掌握了学与教的规律和技能,善于分析和调控教育过程,一方面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有助于青年教师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

1.2高校教师职业活动特点的需要

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也是一个特殊的职业。高校教师主要通过自己的知识和才能向学生传递知识和技能,同时通过自身的思想品德和言谈举止对学生施加教育和影响。他们应当既是学术方面的专家,又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专家。新教师作为高教战线的新鲜血液,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虽然受过良好的政治思想教育和专业素质训练,学历层次高,学缘结构好,科研创新能力强,但却普遍缺乏学与教的理论、技能和技巧,无疑会降低教育的效能。岗前培训能帮助青年教师掌握有效的学与教的科学知识,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书育人观念,加深对党和国家有关教育政策、法规的认识,有利于提高科学知识的传授技能和技巧,通过认真系统地学习与反复实践,不断积累,总结经验,加速新教师的成长,使他们成为既是所教学科的专家学者,又是培养造就人才的行家里手。

1.3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

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内涵式发展,首先应当是教师队伍的内涵式发展。随着学科的发展变化,层出不穷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需要高素质的师资力量来支撑;以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为重点的教育教学改革,迫切要求高校教师的素质适应这一趋势,高等教育若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其影响远比能源危机、生态危机、金融危机大得多而且深远得多。教育的周期性特点,决定了教育观念、教育意识的超前性,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避免危机产生,关键要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改革的切入点,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是改革的重点,也是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环节,要提高高校教师的综合素质,进行岗前培训是捷径。

1.4新教师从“理工科”变为“师范类”的需要

近年来由于高等教育超常规发展,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批理工科、非师范类的高校毕业生到高校任教,而这些人在进高校任教之前并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师范类院校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缺乏作为一个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缺乏从事教育工作所必须具备的教育理论、教育技能和教育方法。而只有进行岗前培训才能使这些新教师从“理工科”转化为“师范类”,才能促进大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从“学好”到“好学”的转变,才能使自己尽快做到“会教”,进而实现从“生手”到“新秀”再到“专家”教师的转变。

2岗前培训的功能

2.1把关功能

岗前培训是新教师走上讲台前所接受的专门针对怎样做一名合格教师问题的教育,20天左右的培训过程,也可以把它作为是对新教师的考察、了解、认识的过程。因为在引进过程中由于很多学校只是通过查阅档案、短暂的交谈、试讲才决定是否录用的,存在对录用对象认识不深、了解不够等弊端,如果能充分发挥岗前培训的功能,在录用教师时只是签订意向性协议。协议中明确规定,必须通过岗前培训且合格后才能签订正式协议,否则解除意向合同,那么就有可能弥补上述进人过程中的不足,提高引进人才的质量和成功率。岗前培训须由人事师资部门的同志担任班主任,通过与任课教师密切配合,来深入了解、认识新教师,并通过培训考试、教学实践来淘汰某些不合格的教师,为师资队伍把好入口关。2.2熏陶功能

即通过带新教师参观校园、实验室、图书馆等,请校领导介绍学校历史沿革、现实状况及未来发展,让新教师了解学校奋斗历史和教学业绩及办学特点和学科优势,知晓学校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办学理念,知校爱校。通过请德高望众、业务精湛、治学严谨的老教授讲自己的成长历程,让新教师感悟老一代的治学风范和为人师表的艰辛与伟大,从而立志献身教育事业,开创伟业。

2.3培训功能

通过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规概论及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等课程的培训,使新教师懂得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和要求,了解其权利、义务和行为准则,掌握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基本理论,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熟悉教育教学技能和方法,为新教师走上教学岗位提供必备的基本知识。

2.4交流功能

新教师来自不同的学校,彼此互不相知,他们带有各自学校的文化精神、学术风格和各自的价值观念,利用岗前培训机会相互接触、彼此交换,各种观点、思想在交流中碰撞,往往能产生交流融合之功效,既有利于日后的合作,又可能产生创新的思想火花。

3搞好岗前培训的几点建议

为了充分发挥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功能,岗位培训工作必须切实做到以下几点。

3.1淡化岗前培训的高度计划性,增强指导性

岗前培训作为提高新教师素质的必备环节,要取得预期效果,达到预定目标,就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讲求实效的原则,力戒形式主义,强求统一。为此,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带有指导性质的教学计划,各高校在具体执行中,可结合各自学校的特点及新教师的状况,调整教学计划,有的放矢地对新教师进行培训。

3.2修订岗前培训教学计划,增强针对性

教师岗前培训是国家规定的一项师资培训制度,其培训内容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人才培养要求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现有的岗前培训内容是1997年确定的,为了适应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岗前培训内容除了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规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4门课程外,还应增加文化素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方法等知识讲座,使新教师在教育理论、教学方法、科学和人文综合素质等多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3.3加强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实效性

岗前培训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培训使新教师了解教育教学规律,适应教育教学任务,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更好地全面履行教师职责。因此,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岗前培训的重中之重,必须使新教师在岗前培训中亲身体会教学各环节。应针对新教师的实际状况,根据各能力要素的要求,既聘请校内优秀教师对新教师进行授课、观摩和训练,又让新教师走上讲台,身体力行,还要让新教师参观实验基地、工厂和优秀企业或公司,以提高他们对高校实践教学过程的认识,加强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能力。

3.4改变培训效果检验方式,增强科学性

现在检验岗前培训效果的唯一手段是闭卷考试,但由于岗前培训内容实践性强,几张试卷难以检验出培训的效果,也不利于新教师对所学理论的融会贯通,因此必须改变这种应试教育的检验方式,结合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检验方式,将闭卷考试、撰写论文、谈心得体会及教学实践等几种方式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全方位检验新教师的培训效果。

参考文献

1郑永廷.现代思想教育理论与方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谢维和.论当前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四个基本关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2(10)

3钟健能.抓紧培养吸引使用人才[N].组织人事报,2002-01-13

4蒋伟.高校教师队伍素质建设现状及改革对策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4(3)

岗前教育论文范文第12篇

一、 高职学生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

(一)毕业论文偏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由于指导教师教学实训任务重,没有太多精力投入到毕业论文的指导当中,且很多教师没有企业工作经历,难以指导学生写出理论联系实际、能指导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故障的高水平毕业论文。

(二)选题不当

选题盲目追求理论的前沿性,忽略了高职学生自身的实际水平,缺乏明确的研究对象,与所学专业及岗位需求结合不紧密,不能充分体现高职学生的专业特长,脱离顶岗实习,缺乏实用性、岗位性,有悖于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三)内容粗糙,格式不当

由于高职学生写作毕业论文时间和顶岗实习时间重叠,没有太多的精力花在毕业论文上,致使论文资料准备不足,生搬硬套,论点不明,论据不足,逻辑性缺乏。相当一部分同学在做毕业论文时应付了事,格式五花八门,不符合规范性要求。

(四)态度不端正,抄袭严重

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进行论文撰写时,态度不端正,以各种理由消极地对待这项工作,抄袭拼凑,敷衍了事。

(五)对毕业论文重视程度不够

高职院校尽管出台了毕业生毕业前需写毕业论文的规定,但没有统一的标准,对毕业论文要求不如顶岗实习那么严格,且指导老师平时教学与科研任务较重,每位老师应对十多位学生的毕业论文指导,有些力不从心,因此就放松了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持续认真的指导;系部对指导老师的管理以及对毕业论文的选题质量、规范性要求和答辩质量也是要求不严,过于放任。

二、 印刷媒体技术专业毕业论文环节改革与实践

(一)加强毕业论文的规范管理,做好毕业论文管理模式顶层设计

一是加强学院、系部、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的三级管理,提高毕业论文质量。鉴于毕业论文环节对高职学生在综合实践能力提升中的重要作用,学院应建立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规范系部管理,严格指导老师职责,明确规定,对毕业论文答辩不合格的学生暂缓发放毕业证,直至毕业论文通过。在毕业论文写作之前,系部可以组织专家、教授对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应当遵循的规范、写作流程、写作技巧做详细讲解;对毕业论文的选题、开题报告、资料收集、论文大纲、论文撰写和答辩环节进行培训,明确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强化指导老师的责任意识和指导力度,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

二是做好毕业论文管理模式的顶层设计。高职学生的毕业论文不能生搬硬套普通本科院校的模式,其内容应契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紧扣顶岗实习的工作流程、岗位要求,将毕业论文内容与实习岗位上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紧密结合起来,突出职业教育过程的实践性、职业性。

(二)先定岗再选题的高职毕业论文改革措施

结合高职教育实践性、岗位性的要求,笔者所在学院印刷媒体技术专业采用先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确定岗位后,指导教师根据这些学生所在的岗位进行选题指导,强化了毕业论文选题与顶岗实习岗位相结合的针对性。印刷媒体技术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单位绝大多数是大中型印刷包装企业,印刷包装企业生产流程分为印前、印中、印后加工三个大环节。专业教研室根据专业教师在三个方向钻研深度的不同,在各自熟悉的领域指导学生结合岗位实践完成毕业论文。

(三)与岗位实践相结合的高职毕业论文改革措施

系部应明确要求印刷媒体技术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内容,必须将顶岗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典型问题、常见故障、解决方案选择其一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探讨。一方面,通过生产中工人师傅对问题的发现、故障的排除增加自己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加强学习,查阅资料,与工人师傅探索其他的解决办法,指导生产实践,提高毕业论文的实践性、岗位性、实用性。

(四)毕业论文答辩改革

岗前教育论文范文第13篇

1.制定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计划。

中职院校在物流管理岗位对人才的培养,很大意义上是对我国社会未来物流行业优秀人才的培养。中职院校作为中职学生走向社会前自身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的培养基地,能有效的培养学生养成自身良好的个人修养、素养。因此,在中职院校物流管理岗位角色课程设置中都会将人才培养课程贯穿始终。当然单纯的开授物流管理岗位角色教学课程,远远不能达到对中职院校学生今后走向社会对物流管理岗位人才的要求,中职院校学生走向社会后经过人文素养课程和精神的洗礼一定要时刻保持一颗责任心,将物流管理岗位角色课程传授的知识时刻保持,只有始终如一注重个人修养素质才能达到国家要求的高素质人才。中职院校在创建物流管理岗位角色课程时也应该注意这点。

2.完善我国在中职学校物流管理岗位角色体系建立。

对于完善我国中职院校物流管理岗位角色体系建立,是随着国家对于高等教育课程改革创新的优秀产物。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西方不良思维模式进入我国,冲击着我国固有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对中职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造成了重要影响。从目前看,我国中职升学率随着学生学习能力提高有了明显的上升,但是不能避免的是,面对中职学生知识能力并没有和其内在道德修养并行发展。基于此点,无论是我国教育部门还是国家领导人在对中职学校园课程未来发展规划上都提出了加强发展物流管理岗位角色课程建立,尽快完善我国中职学校校园的物流管理岗位角色体系建立,通过不断完善的体系来指导学生正确的行为和看待事物的观点,使物流管理岗位角色教育成为指导中职学生未来人生发展上的主要思想之一。

二、解析中职院校物流管理岗位角色课程设置存在问题

1.物流管理岗位角色同实际生活脱节。

理论知识和实践有机结合不仅仅在中职院校物流管理岗位角色教育中被常常提起,在我国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和成长阶段都是学习方法上的要求。无奈,我国部分地区学校深受传统教育思维和方式影响,并不能很好的贯彻理论和知识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对于物流管理岗位角色来说,因为其范畴属于文科范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旧一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一味的用课本上的知识教授学生,缺少和社会实际发生事件的连接性,影响了中职学生对于物流管理岗位角色理念的真正理解。

2.物流管理岗位角色教学课程安排有待考量。

中职院校开展物流管理岗位角色是基于今后为国家输送主要国家人才的需要,应当注重对学生的探究式学习与学生的合作和交流。由于我国各阶段教育一直以来受着传统的教育模式影响,主要依靠教师的单方面物流管理岗位角色知识讲解和灌输,使学生在这种教育模式下,缺少学习物流管理岗位角色知识的自主积极性,没有形成自己对物流管理岗位角色重要性的理解思维,相应的对物流管理岗位角色对其今后影响领悟能力不高。

3.物流管理岗位角色教育相关基础设施落后。

教学的资源问题,物流管理岗位角色对相应教学的资源也会有很大的要求,如增加一些关于物流管理岗位角色重要性的事迹。很多学校都比较忽视学校在教学设施上的建设,使物流管理岗位角色课程教学中的有一些内容无法完成,影响教学质量。这样一来,教师在进行物流管理岗位角色教学中缺少相应的教学资源,缺少了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法自然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三、完善中职院校物流管理岗位角色教育培养的建议

1.注重物流管理岗位角色教育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结合。

注重物流管理岗位角色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这里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方面,教师在进行物流管理岗位角色教育理论讲述时应当注意和实际社会发展的热点实践相结合,调动同学积极思考的同时,带动课堂灵活性教学,为学生更好的理解物流管理岗位角色重要性做好奠基;另一方面,中职院校可以利用假期等学生休息时间,集中组织开展一些让物流管理岗位角色教育活动,使学生能明确自身的责任感,增强其内在的素养养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建立灵活性课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建立灵活性课堂,主要在于要求物流管理岗位角色课堂保持活力性,不能因为讲课内容枯燥带来恶性循环,造成物流管理岗位角色课堂建立丧事原有意义。对于物流管理岗位角色教学来说要引起学生兴趣,营造轻松课堂氛围的和生活密切相关的人文社会类话题。将日常生活情境引入教学中,使物流管理岗位角色教学脱离文科单纯讲授范畴,不再生硬、理论化。谈论、辩论无疑是上课过程中吸引学生眼球、保持课堂活力的主要方法,物流管理岗位角色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和物流管理岗位角色教育相关的社会性话题,让同学们积极发言、阐述自己观点,锻炼其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

3.充分发挥物流管理岗位角色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

中职院校建立物流管理岗位角色课堂力求提升本校学生的素质、道德等人文范畴内素养,对于物流管理岗位角色教师的要求较高。一方面,物流管理岗位角色教师应该掌握物流管理岗位角色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在对学生的教育上物流管理岗位角色教师也应该坚持学生和教师二者相互促进的原则,积极发挥在物流管理岗位角色课堂中的作用。开启同时对物流管理岗位角色教学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小组研究、社会事件、辩论等方式,使学生形成自己的物流管理岗位角色脉络,进而提升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四、结语

岗前教育论文范文第14篇

高等学校承担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需要高素质的教师,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必须从教师队伍的入口关抓起、从新教师抓起,因此,岗前培训制度顺应而生。1997年,原国家教委为确保新补充到高等学校的教师能够更好地履行教师岗位职责,根据《教师资格条例》和《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的规定,制定了《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暂行细则》和《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教学指导纲要》,使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工作走向了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作为新教师走上岗位的前期培训和青年教师整个职业培训过程中的第一个环节,岗前培训是新教师能否成长为合格的人民教师的前提和基础,对促进新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了解高等教育原理,熟悉高等教育教学规律,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教师岗前培训的必要性

1.1高校教师职业活动特点的需要

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也是一个特殊的职业。高校教师主要通过自己的知识和才能向学生传递知识和技能,同时通过自身的思想品德和言谈举止对学生施加教育和影响。他们应当既是学术方面的专家,又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专家。新教师作为高教战线的新鲜血液,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虽然受过良好的政治思想教育和专业素质训练,学历层次高,学缘结构好,科研创新能力强,但却普遍缺乏学与教的理论、技能和技巧,无疑会降低教育的效能。岗前培训能帮助青年教师掌握有效的学与教的科学知识,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书育人观念,加深对党和国家有关教育政策、法规的认识,有利于提高科学知识的传授技能和技巧,通过认真系统地学习与反复实践,不断积累,总结经验,加速新教师的成长,使他们成为既是所教学科的专家学者,又是培养造就人才的行家里手。

1.2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21世纪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同在、发展与竞争并存的世纪,社会乃至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素质的竞争,谁拥有了人才占据了优势,谁就居于主动。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教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就需要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生力军的新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这一发展需要。高校教师要具备的基本素质主要有专业素质、基础素质、心理素质和教育素质,前两种素质大部分新教师都已基本具备,后两种素质由于缺乏系统、科学的学习训练,水平较低,要迅速改变这种被动局面,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进行岗前培训。通过培训,新教师掌握了学与教的规律和技能,善于分析和调控教育过程,一方面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有助于青年教师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

1.3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

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内涵式发展,首先应当是教师队伍的内涵式发展。随着学科的发展变化,层出不穷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需要高素质的师资力量来支撑;以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为重点的教育教学改革,迫切要求高校教师的素质适应这一趋势,高等教育若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其影响远比能源危机、生态危机、金融危机大得多而且深远得多。教育的周期性特点,决定了教育观念、教育意识的超前性,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避免危机产生,关键要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改革的切入点,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是改革的重点,也是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环节,要提高高校教师的综合素质,进行岗前培训是捷径。

1.4新教师从“理工科”变为“师范类”的需要

近年来由于高等教育超常规发展,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批理工科、非师范类的高校毕业生到高校任教,而这些人在进高校任教之前并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师范类院校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缺乏作为一个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缺乏从事教育工作所必须具备的教育理论、教育技能和教育方法。而只有进行岗前培训才能使这些新教师从“理工科”转化为“师范类”,才能促进大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从“学好”到“好学”的转变,才能使自己尽快做到“会教”,进而实现从“生手”到“新秀”再到“专家”教师的转变。

二、岗前培训的功能

2.1把关功能

岗前培训是新教师走上讲台前所接受的专门针对怎样做一名合格教师问题的教育,20天左右的培训过程,也可以把它作为是对新教师的考察、了解、认识的过程。因为在引进过程中由于很多学校只是通过查阅档案、短暂的交谈、试讲才决定是否录用的,存在对录用对象认识不深、了解不够等弊端,如果能充分发挥岗前培训的功能,在录用教师时只是签订意向性协议。协议中明确规定,必须通过岗前培训且合格后才能签订正式协议,否则解除意向合同,那么就有可能弥补上述进人过程中的不足,提高引进人才的质量和成功率。岗前培训须由人事师资部门的同志担任班主任,通过与任课教师密切配合,来深入了解、认识新教师,并通过培训考试、教学实践来淘汰某些不合格的教师,为师资队伍把好入口关。

2.2熏陶功能

即通过带新教师参观校园、实验室、图书馆等,请校领导介绍学校历史沿革、现实状况及未来发展,让新教师了解学校奋斗历史和教学业绩及办学特点和学科优势,知晓学校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办学理念,知校爱校。通过请德高望众、业务精湛、治学严谨的老教授讲自己的成长历程,让新教师感悟老一代的治学风范和为人师表的艰辛与伟大,从而立志献身教育事业,开创伟业。

2.3培训功能

通过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规概论及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等课程的培训,使新教师懂得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和要求,了解其权利、义务和行为准则,掌握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基本理论,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熟悉教育教学技能和方法,为新教师走上教学岗位提供必备的基本知识。

2.4交流功能

新教师来自不同的学校,彼此互不相知,他们带有各自学校的文化精神、学术风格和各自的价值观念,利用岗前培训机会相互接触、彼此交换,各种观点、思想在交流中碰撞,往往能产生交流融合之功效,既有利于日后的合作,又可能产生创新的思想火花。

三、搞好岗前培训的几点建议

为了充分发挥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功能,岗位培训工作必须切实做到以下几点。

3.1淡化岗前培训的高度计划性,增强指导性

岗前培训作为提高新教师素质的必备环节,要取得预期效果,达到预定目标,就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讲求实效的原则,力戒形式主义,强求统一。为此,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带有指导性质的教学计划,各高校在具体执行中,可结合各自学校的特点及新教师的状况,调整教学计划,有的放矢地对新教师进行培训。

3.2修订岗前培训教学计划,增强针对性

教师岗前培训是国家规定的一项师资培训制度,其培训内容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人才培养要求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现有的岗前培训内容是1997年确定的,为了适应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岗前培训内容除了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规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4门课程外,还应增加文化素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方法等知识讲座,使新教师在教育理论、教学方法、科学和人文综合素质等多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3.3加强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实效性

岗前培训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培训使新教师了解教育教学规律,适应教育教学任务,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更好地全面履行教师职责。因此,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岗前培训的重中之重,必须使新教师在岗前培训中亲身体会教学各环节。应针对新教师的实际状况,根据各能力要素的要求,既聘请校内优秀教师对新教师进行授课、观摩和训练,又让新教师走上讲台,身体力行,还要让新教师参观实验基地、工厂和优秀企业或公司,以提高他们对高校实践教学过程的认识,加强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能力。新晨

3.4改变培训效果检验方式,增强科学性

现在检验岗前培训效果的唯一手段是闭卷考试,但由于岗前培训内容实践性强,几张试卷难以检验出培训的效果,也不利于新教师对所学理论的融会贯通,因此必须改变这种应试教育的检验方式,结合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检验方式,将闭卷考试、撰写论文、谈心得体会及教学实践等几种方式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全方位检验新教师的培训效果。

参考文献:

1郑永廷.现代思想教育理论与方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谢维和.论当前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四个基本关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2(10)

岗前教育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幼儿园;转岗教师;现状;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3)03-0035-05

一、调查背景

近年来,随着学前教育的发展,社会对幼儿教师数量和质量的要求显著提高,但是受我国学前教育现有发展水平限制的影响,各地在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还很不完善。对此,国务院在《关于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中小学富余教师经培训合格后可转入学前教育。”为尽快改变幼儿园师资严重匮乏的现状,一些地区已有相一部分中小学教师已经或者正在转入学前教育,在中西部地区以及广大农村地区更是如此。

教师转岗到幼儿园工作是前我国面对基础教育基本形势作出的一种有效应对策略――部分中小学由于生源减少,教师开始超编,出现一定的闲置中小学教师,将超编教师转移到师资不足的幼儿园,既避免了闲置,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前我国幼儿园教师缺乏的现状,但与此同时,转岗教师也面临着众多挑战。我们认为切实了解转岗政策的实施状况,分析转岗教师转岗的原因、面临的挑战以及解决对策,能促进转岗教师更好地发展,促进学前教育体制与机制的完善。

二、调查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实地调查江苏省南京市和镇江市的转岗教师状况,透视江苏省转岗教师的政策实施状况、转岗教师的生存状态、专业状态、转岗条件、培训状态、面临的挑战及内心的需求,发现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向相关部门提出建议,为转岗教师更好地适应幼儿教师岗位提供必要的政策建议和制度保障。

三、调查方法

(一)问卷调查

通过前期问卷调查了解转岗教师的转岗背景、原因、转岗前后的培训状况以及面临的挑战等,了解在转岗这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初步分析原因。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50份(其中镇江28份,南京22份),回收有效问卷41份。

(二)个案研究

对个别转岗教师的深度解读和剖析,可以发现鲜活的转岗教师形象,同时与面上展开的问卷调查研究形成点、面两个维度的研究,使调查结果更具科学性。通过询问、聊天、听课、访谈、自行观察等形式深入调查研究教师的转岗背景、转岗原因、生存状态、培训状态、职业认同、面临的挑战等。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转岗教师基本情况

通过表1可以了解到,转岗教师基本年龄层次都在40岁以下。有68.3%的转岗教师拥有六年以上的中小学教学经验,有70.7%的转岗教师的学历为本科,可以看出转岗教师在文化程度和教学经验方面具有相的优势。只有26.8%的转岗教师接受过学前教育专业的学习,而且63.4%的转岗教师幼儿园的教龄在2年以下,转岗准入条件在实际操作中并未得到落实。

(二)转岗教师生存状况

从调查结果(见表2)可以发现,转岗教师对幼儿教师这一职业的满意度并不高,有24.4%的教师表示不满意或者不太满意,58.5%的教师表示基本满意,高达72.2%的转岗教师有较大或很大的工作压力。转岗教师想要参加进修学习,大多数的情况是得不到支持的。在培训方式上,他们更希望能到示范园实践学习,或者听专家的讲座。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转岗教师这一群体的生存状态并不乐观,他们一方面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自身学习发展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相关教育行政单位、机构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重视和帮助。

(三)转岗教师转岗原因

从调查中发现,南京市和镇江市中小学教师转岗到幼儿园工作的原因,有以下三种情况:1.部分在中小学有编制的转岗教师,被政府优惠补偿政策所吸引,主动申请转岗到幼儿园工作。例如,丹阳市政府承诺为申请转岗的教师提供一年的免费培训,并且可以将工作档案调到城里,拥有到城里工作的机会。转岗教师考虑到进城工作会有更好的发展空间,而且城里学校的教学质量比较高,对自己孩子的发展有好处,于是主动申请转岗。2.部分转岗教师,由于在中小学任教时没有编制,对自己的工作现状不满意,希望通过转岗到幼儿园后能争取得到编制的机会,有更好的发展。3.其余的转岗教师则是由于原任教学校教师富余,服从上级调动到幼儿园工作。

(四)转岗培训状况

南京市的转岗教师正在接受和已经接受的培训时间和次数存在较大的差异。有的转岗教师在没有接受过培训的情况下就直接到幼儿园工作,有的则长期在接受教师培训。虽然转岗教师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但是他们普遍对教师培训存在很高的热情,渴望更多的学习。

2010年,镇江市被批准为江苏省13个大市中唯一一个国家学前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区。镇江市政府为落实“关于做好国家学前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的文件精神,镇江市教育局在各小学超编教师中遴选出28人作为首批学员,从2011年10月开始,进行为期一年的脱产转岗培训。培训采取集中培训两周,到幼儿园跟岗实习一周的模式,非常强调实践性。培训的出发点是为了使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实现“现学现用”。同时,培训期间还邀请外聘教师开展一系列的讲座,通过解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开展教育活动、学习科研方法和幼儿园管理等拓展转岗教师的素质。转岗教师普遍对培训课程和培训教师较满意,但对培训质量的提高也有很多期待。从镇江市的转岗培训教学计划表(见表3)中,我们可以看出,培训非常重视转岗教师基本素质中技能方面的学习,音乐、琴法、美术、手工、形体及玩具制作与环境创设的课时加起来占总课时的55%,而理论的学习却只开设了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学前卫生保育三门课,只占总课时的20%。

对于此次培训,转岗教师反映:普通话课程多余,转岗教师在中小学时已经拿到一乙或二甲的普通话资格证书,没有必要再进行普通话的学习;练琴条件较为艰辛,学校没有琴房,只在统一大教室里放有若干木板钢琴,希望在硬件设施上有所改善;培训都是总的课程理论的培训,例如儿童心理学、儿童卫生学等,而没有专门的分科教学法的学习,如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等,建议这方面可以改善;希望培训中可以增加转岗心理调整的课程,尤其是关于以前所学专业的再利用和自我价值感方面的辅导;部分以“正式上岗”身份参加培训的教师,在幼儿园和培训学校之间不停的奔波,面临学习和工作的双重压力,任务繁重而且身心俱疲,她们希望能够改变这种“正式上岗”的身份,在培训完了之后再正式上岗,或者以实习生的身份进入幼儿园。

五、存在的问题

(一)转岗准入条件未落实

依据江苏省下达的文件,申请转岗的教师必须接受过幼儿教育方面的学习,而调查中却发现,在实际操作中并没有严格的遵照文件的转岗要求,很多教师并没学习过幼儿教育也没有相关的工作经验。一般在编的小学教师主动申请转岗到幼儿园工作都会被接受。不同地区对转岗教师的年龄限制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没有统一的标准。

(二)转岗培训模式质量待提高

培训采取每上两周课去幼儿园见习一周的模式,不过转岗教师们反映,实习都是靠自己观察,指导教师并没有加以指导,而且上交的见习报告指导教师不会看,也没有后续反馈。培训模式所希望的理论和实践的相结合的初衷并没有实现,也没有考虑到个体差异,没有满足转岗教师的培训需求。对于培训课程设置,在理论学习与技能学习所占比重的科学性以及课程内容选择的合理性方面也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三)转岗培训压力大

多数转岗教师脱离学习多年,接受转岗教师的培训对他们来说相于重新担任学生的角色,这对很大部分人来说存在困难,尤其是年纪较大者。一方面,培训课程容量大、时间紧,转岗教师受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的注意力、记忆力、适应能力等自身因素的影响,学习效率降低,学习压力大;另一方面,家庭经济负担、社会舆论等外界因素增加转岗教师参加培训的身心压力。

(四)教育理念未转变

在部分转岗教师的观念中,小学教师用专业知识上课,做的是脑力活;而幼儿教师需要付出很多的体力,包括制作教具、环境布置等,做的是体力活。更有甚者,错误地认为幼儿教师就是哄着孩子,实行各种“坑蒙拐骗”,没有清楚地认识到从事幼儿教育需要正确的理念和科学的方法。就保育和教育的关系,转岗教师存在严重的重“保”轻“教”的错误认识。调查中发现,多数转岗教师过分关注幼儿的保育和安全问题,身心承受巨大的压力,甚至会产生极端的想法,认为幼儿教师的工作就是做好幼儿的保育工作,而忽略幼儿在园的教学活动和其他活动。转岗教师内心的这种焦虑和由此产生的不正确的教育观念,会严重阻碍转岗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幼儿的健康成长。

(五)身份认同迷失

对于培训中没有相关幼教背景的转岗教师来说,抛弃原有的专业去从事一个陌生的工作是非常大的挑战。原有专业知识的荒废,这在一方面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另一方面也会让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不安和挫败感,无法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转岗教师认为自己在中小学的工作时是教师队伍中的佼佼者,备受家长和学生的尊敬和爱戴,而在幼儿园却得不到重视,也没有相应的工作考核标准,无法评估工作的质量。这些都会使他们的工作价值感下降,产生自我身份认同的迷失。

(六)职前情绪低落

调查发现,经过一年的培训,一些转岗教师却由一开始对幼儿教育工作充满期待和憧憬,转变为对未来感到迷茫和失望,甚至抵触到幼儿园工作。接受完幼儿教育理念方面的培训,以及到幼儿园实习的实践活动并没有使转岗教师树立信心,热爱幼教事业。相反,这些准幼儿教师非常厌烦幼教工作的繁琐,惧怕与家长和同事的相处,过分焦虑承担安全责任。

六、解决的对策

(一)严守转岗准入条件

在转岗工作的具体操作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门应周全考虑和充分认识到学前教育的特殊性和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长期性,严格遵照文件的转岗要求。要依据年龄和幼儿教育背景两个标准进行筛选,只有切实符合年龄要求和拥有学前教育背景的教师才能申请参加培训并到幼儿园工作。调查中发现,部分转岗的中小学教师在中专或大专学习过学前教育,毕业后直接到中小学工作,有关部门在进行人员筛选时,应该考虑优先鼓励和接收这部分教师转岗到幼儿园工作。他们曾经接受过专业系统的学习,在教育理念和专业技能方面更有优势,也更容易适应幼儿园的工作。

(二)提高转岗培训质量

转岗培训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在硬件条件方面,要完善硬件设施的配置,保障转岗教师有充足的学习资源。一方面,要为转岗教师提供专业知识方面的教材和期刊等阅读资料,让他们接受正确教育理念的学习。另一方面,要为他们的技能训练提供足够的材料、场地、乐器等,硬件设施的完善是提高转岗培训有效性的基本要求。

在师资方面,应该为转岗教师配备优质的培训教师队伍。培训教师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心,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首先,培训教师应该让转岗教师了解幼儿园教育和中小学教育的巨大差别、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在入职前做好充分的知识储备和心理准备。其次,在转岗教师到幼儿园的实习时应给予专业指导,让学员利用好时机领悟其中蕴含的教育理念,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对于转岗教师的培训总结和心得,指导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并及时给予反馈,切实做到对学员负责。最后,培训教师要经常与转岗教师交流,及时了解转岗教师的想法,加强心理调节和心理管理方面的辅导。

在培训模式方面,各地在培训中应该充分考虑到个体差异和个人需要,采取不同方式和内容的培训模式。例如,对于专业基础较差、经验匮乏的转岗教师,他们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适应幼儿教育工作,应该把培训重点放在教育观念的转变和专业技能的学习,以及增加入园见习和实习的机会;而对于专业基础扎实,教育经验丰富的转岗教师,他们对专业成长有更高的追求,可以把培训的重点放在科研和幼儿园管理方面的学习。

(三)优化转岗教师资源分配

在进行转岗教师的工作分配时,一方面,针对转岗教师存在较大的年龄差异的问题,建议教育管理部门可以依据年龄合理分流,为他们建立专门的人才档案。基于年轻教师和老教师在教学经验、学习能力、工作精力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实行老教师与年轻教师一起搭班的模式,实现资源的优化。另一方面,还应该考虑转岗教师原有的专业背景,充分发挥转岗教师的专业优势。鼓励并支持转岗教师将原有专业知识与幼儿教育内容相结合,开创有特色的教学的同时,专业知识的再利用也可以使转岗教师树立信心,提升自我价值感,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从而发挥最大效益。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