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实验技能竞赛论文范文

实验技能竞赛论文范文

实验技能竞赛论文

实验技能竞赛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农学技能 农学技能竞赛 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1.034

农学是研究与农作物生产相关领域的科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其实验教学是提高学生综合技能的重要途径。实验技能竞赛是对学生实验能力的一种综合检验。①为积极探索培养大学生农学实验动手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研究创新能力的途径,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农学基本实验技能,

提高大学生参与农学实验的热情和兴趣,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认真踏实的学习风气,促进农学实验教学改革深入持久地发展,农学院举行了首届本科生农学实验技能竞赛。

1 实验竞赛的组织形式与竞赛的内容

1.1 组织形式

首届本科生农学实验技能竞赛的主办单位为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承办单位为农学院实验教学中心。与理论竞赛不同,实验技能竞赛活动牵涉面广②为了保证竞赛的顺利进行,学院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召开了3次专题会议,组织各系主任及专家讨论,制定实验竞赛方案,并下发了《关于开展农学院首届本科生实验技能竞赛工作的通知》(农学院[2013]09号)文件。参赛内容、参赛流程、参赛规则、实验技能竞赛评分标准提前公布,使学生对这次竞赛有更进一步的了解。③

1.2 竞赛内容

(1)作物形态辨识:利用所学知识、实验原理与技能和方法,根据作物的基本形态结构区分作物种类,了解作物不同发育(分化)时期的形态特征。包括水稻、油菜、小麦、棉花、甘薯、苎麻、玉米、烟草、草类等作物根、茎、叶、花、果和种子形态识别。 分两部分进行即实物标本识别和笔试部分。参赛者以答卷形式进行,每空一分,实物标本识别30分,笔试部分100分,共计130分,最后统计参赛者得分。

(2)实验操作类。植物多倍体细胞学鉴定。(以蚕豆根尖为材料)永久片的制作。主要考察学生正确、规范使用仪器和取用药品,实验流程节奏掌握情况,实验数据和结果情况,对现场实验操作所获得的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并结合现象进行分析总结,完成规范的实验报告。

2 实验操作的评分体系与奖励措施

2.1 实验操作竞赛评分标准(见表1)

2.2 奖励措施

作物形态识别每个专业设单项奖一名

竞赛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和三等奖3名。

决赛获奖名单由专家组评定,获奖证书由湖南农业大学颁发。

3 实验技能竞赛的特点

3.1 参赛选手的热情高

受实验场地限制,本次参赛对象以农学院大三、大四学生为主,参赛的选手只能限定在60人左右。每班两人参赛,学生的积极性较高,有的班有8人报名,只能采取预赛办法决定参赛选手。还有很多感兴趣的学生赛后纷纷表示下届要提早报名。在整个比赛过程中,参赛选手对实验竞赛都积极准备。笔试《植物形态辨别》部分,主要农作物、草类植物知识总在一张试卷上,各专业选手提前预习专业知识和跨专业知识,理论和实验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经过赛后走访发现,获奖学生有的在课题组跟着老师做科研项目,有的是创新项目的成员。

3.2 选手之间比赛成绩差异大

由于参赛选手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存在较大的基础差异。笔试部分100分,最高得分71分,多数学生40分左右,最低分34分。标本识别总分30分,最高分26分,大多数学生15分左右,最低分9分。透过这个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基础知识面狭窄。实验操作部分总分100分,最高分95分,大多数学生80分左右,最低分65分。这说明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掌握得较好,但实验操作时存在一些小问题,如填写仪器记录、实验结束后的整理、仪器操作欠规范等。

4 几点建议

通过首届农学实验技能竞赛,选手们受益不浅,实验动手能力得到提高,实验操作规范性意识大大加强,但存在着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竞赛制度化、规范化。学院成立竞赛委员会,制定相关制度和竞赛方案。实验竞赛纳入日常教学的日程中。

二是竞赛分不同专业进行。本次竞赛7个不同专业的选手完成同样的竞赛内容,特别是《植物形态识别》部分,试题内容涉及农学、草业、烟草三个部分,分数比例为4:3:3. 由于各个专业的基础知识着重点不一样,结果是草业专业的学生成绩最好。为了提高竞赛的合理性和公平性,竞赛可由同一专业单独进行,适当增加本专业的参赛人数,实验操作竞赛的监考老师由本专业的实验教师担任。

三是扩大实验操作部分内容。首次实验技能竞赛由于时间、场地、人员的限制,操作部分限于以蚕豆根尖为材料的永久片制作。为了更好地体现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验操作部分可以增加自主性实验,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内容、实验方案。

监考老师由有经验的本专业的实验老师担任,比赛时间合理安排。这样才能看出学生的真正水平。

5 结束语

实验技能竞赛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学生实验技能竞赛不仅能提高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且可以促进实验教学的改革。④⑤从事实验教学的老师有必要认真总结比赛的成功经验,查找存在的不足,加强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努力改进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通讯作者:朱旭东

基金项目:湖南农业大学教改项目(A2013020)

注释

① 罗士平,陈若愚,周刚,等.11届化学实验技能竞赛的实践与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12(5):59-63.

② 蔡志奇,吴畅渠.高等医药院校实验技能竞赛的组织与实施学界[J].广东科技,2011(5):14-15.

③ 麻文胜,程云燕.化学实验技能竞赛的组织与实施[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54-56.

实验技能竞赛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学科竞赛 创新实践能力 教学改革 综合能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9C-0029-03

在“互联网+”思潮的影响下,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背景的指引下,社会对学生的互联网思维、创新创造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而在当下职业教育的环境里,教学内容和时代背景有所脱节,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加强实践操作,加入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训环节,同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环境,以技能竞赛为纽带,通过技能竞赛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达到技能竞赛大赛和教学改革的互相促进,更好地培养高职院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社会需求背景下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和传统教学之间的矛盾

近年来,社会对毕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这直接导致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教师的教学内容符合社会要求,已经成为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笔者通过平时的教学过程和走访用人企业发现,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在学校不断地更新实验室的器件存储以及更新现有实验室的设备,加大力度投入财力和人力建设“学生创新实验室”的同时,硬件水平的提高仍然无法掩饰“软件”的落后。在教学实践中,学校开设的实验大多是生搬硬套教材课本的例子,只是重复一些验证性或模仿性实验,这样的做法导致的直接后果是老师和学生严重缺乏设计性、研究性和创新性,教师实践教学思考缺失严重掣肘了学生在项目设计、独立思考和实践创新能力水平的培养,使得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远远达不到社会对本专业学生的要求。

第二,学校与企业合作无法掩饰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弊端。学校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普遍存在定位不准、人才培养内涵合作纵深不够的问题。在企业人才需求相对过剩的大背景下,企业的精准人才短缺问题又使学校学生培养无法在短时间弥补,导致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出现“一头热,一头冷”或是“忽冷忽热”的情况,加上高职院校自身的科研能力不强,可以为企业提供的技术服务有限,使得学校处于一种很被动的位置。除此之外,学校可以利用的校外实训基地不多,纵使有校外实训基地利用率也不高,往往流于形式,校企合作拓展不深的问题严重制约了校企合作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以技能竞赛促进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一)技能竞赛对创新能力培养的促进作用。学生的创新能力一般都需要外在的因素去激发,而技能竞赛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激发因素。技能竞赛试题一般都在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上做文章,给予学生足够的发挥空间,提供发挥创新创造能力的平台。例如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除了考察学生的基本素质外,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新技术、新仪器、新设备等方面有所突破,为学生铺设一条创新创造的线路,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除此之外,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类专业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为问题设计为切入点,不断激发学生去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以地方需求为动力,开展产学研用合作,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技能竞赛与学生的创新能力关系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出,教学改革、组织管理机制、竞赛机制和激励机制四个因素共同推动技能竞赛水平的不断发展,而技能竞赛水平的发展不但可以反过来推动这四个因素不断改革变化,同时技能竞赛水平的提高也很好地带动了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大幅度提升,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提升是我们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技能竞赛能够深入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向创业的方向发展,经过技能竞赛系统化的训练,不但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增强,理论水平得到加固,而且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形成团队的力量,学生技术水平达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可以利用团队的力量,同时和老师共同开发自己有想法的东西,大家分工合作,取长补短,在不断的训练和开发中积累经验教学,为今后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技术储备和人际关系。

(二)技能竞赛推动实践创新能力提升,融入教学改革内容。技能竞赛有利于锻炼学生运用理论操作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平时的教育的目的不能止步于理论水平提高多少,关键在于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提升幅度,在开展实践项目的过程中,应用创新能力培养应该放在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这就要求教师在这个方面的实践要先行先试,使得教学与竞赛相互促进,教师和学生进入同时进步的良性循环,学生从单纯被动听课学习,转变在实际中产生想法,在实训中得到施展,直至实现翻转课堂的局面。

通过技能竞赛,我们还要促使学校的各种制度的完善、教育资源的倾斜。学科竞赛可以促使实践创新创业基地的建立,学科竞赛训练需要相对固定的场所,场所的建立和管理要规范化,形成教师指导、学生自行管理的局面。同时,学校还要在资源、资金上给予充分的支持,划拨专门的竞赛准备基金对指导老师进行补贴并形成专门的制度,对学生的获奖要有专门的文件说明,充分调动学生和老师的积极性。

(三)技能竞赛推动创新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在实践教学中,改变以往的老师指导学生跟着操作的传统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教会学生运用并掌握科学研究项目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会通过各种方法查阅中文和外文资料,借鉴前人的经验和成果,积极创新,进行方案比较,自己选择题目,确定设计方案;学会利用计算机和各种计算机辅助开发工具和软件,学习工艺技术,进行仿真、设计、编程与调试;学会正确使用各种仪器设备进行测试与检验,掌握正确的测量和检验方法,并写出包括题目的目的、意义、方案比较、工作原理、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等几部分的技术总结报告,学会分工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技能竞赛要求选手们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还要积极创新。在技能竞赛中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基本知识指导实际操作,理论水平扎实的同时要学会融会贯通地解决实际问题,这就要求学生要有良好的创新思维。电子信息类专业技能竞赛是以电子技术的应用设计为主,包括高等数学、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接口技术以及可编程器技术,特别注意到竞赛在新技术、新器件、新仪器等应用方面的导向作用的特点。这些竞赛题目均有实际意义和应用背景,将科学性和实用性与学科建设紧密联系,代表了学科发展的方向。竞赛题目的设计既要结合社会实际情况,还要考虑学生的真实水平,设计出的题目技能既要考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又要使得高水平学生在这个方面有创新创造的余地。因此,我们提出“以赛促教”的创新教育思想,融入平常规教学活动中来,把竞赛带来的新理论、新思想、新方法渗透到实践教学中来,以创新思维指导来指定新的教学内容。

三、以竞赛平台培养创新实践能力的途径

(一)依托技能竞赛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方式方法。具体如下:

1.依托技能竞赛增强学生创新创造意识,加快教学改革步伐,使得学生从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中解放出来,引导学生在创新的道路走得更远。为此,应在平时的日常教学活动树立创造能力的意识,把创新创造的意识渗透到平时的实践当中,教师积极参加创新创业培训,积极开发出具有创新思维的实践课程。同时,在老师的指导下,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各种各样的技能大赛,本身技能大赛就是考查创新创造的思想,学生积极参加肯定受益匪浅。在学科竞赛中给足学生思想的空间,让学科竞赛走入课堂当中,增加学生的胆识和经验。鼓励学生再从课堂走上技能竞赛,参加每年本学科甚至是跨学科的竞赛项目,教学改革的内容围绕此展开,老师和学生肯定收益颇多。

2.制定有效的技能竞赛保障体系。技能竞赛需要学校建立成文的规章制度作为保障,只有制度的保驾护航才能会为学生和老师提供保障,维护学生和老师参加技能竞赛的积极性。学校除了在宣传上不能放松外,还要定期和不定期地举办一些学科技能竞赛的讲座,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除此之外,在学生参加比赛准备过程中,学校要为这些学生制订未来的学习计划,不要因为技能竞赛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学校还要为竞赛提供经费支持、场地支持等,对指导老师给予课时上的补助。最后,对每次比赛要进行经验总结与分享,积极扩大参赛面并提高比赛质量。

3.与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创造活动。学生的创新创造思维不应该止步于学科竞赛,应以学科竞赛为起点,带动其他能力的发展,或是其他知识领域的开拓。因为学科竞赛具有季节性,过了某一个时间段之后就没有比赛了,这个空窗期要好好地利用,在总结技能大赛经验的同时,不要让技能竞赛的成果止步不前,可以在技能竞赛的基础开发出贴近实战的项目,让学生不松懈,在固定竞赛场所可以和老师一些开发科研项目,或是外接企业项目,在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时增加学生的收入。除此之外,还可以师生共创专利,软件著作权等已有的成果,技能更强的一些学生可以组成创业小组,把自己的想法付诸社会实践,大幅地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

(二)依托技能竞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途径。具体如下:

1.转变高校传统教育理念,加入创新创造思维培养。实践表明,参加过技能竞赛的学生,由于创新思维活跃和实践动手能力强,越来越受到用人的单位的青睐和认可。在传统教学方式当中,创新思维培养大多流于形式,或是重视不足,开展受限,通过以理论为指导思想,将所学到的理论用到实际当中来,理论通过鲜活的例子得到体现,提高实践能力又反过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在技能竞赛中学生的创新水平就可以得到很好地体现。

2.把“以赛促教”的思想融入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技能竞赛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从选题、收集技术资料、设计方案论证、硬软件设计、电路调试到撰写设计报告的设计制作全过程,这对于参赛的学生来说是极大的挑战。以竞赛的模式增设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环节,以开放的形式引导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同时利用互联网的各种工具帮助学生提升信息获取的能力。

3.组建大学生创新实验基地。通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本部门建立了一批例如“电子设计大赛”在内的固定实践教学场所,不断地更新实验室的器件存储以及更新现有实验室的设备,加大力度投入财力和人力建设“学生创新实验室”。实训室以全开放的形式,由学生自己管理,配备指导老师,通过少部分参加过竞赛的学生调动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发展一批优秀的学生创造良好的客观条件。

【参考文献】

[1]张开洪,张颖,李伟.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引导下的学科竞赛平台建设[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12(10)

[2]王喜鸿,王良成,周密.论以学科竞赛促进理工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J].实验室科学,2011(4)

[3]张小峰.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探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3)

[4]万敏.构建以学科竞赛为契机的大学生能力培养模式[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

[5]丁珠玉,樊利,周胜灵.以科技竞赛为载体培养工科学生创新能力[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

[6]洪宝仙,龚冰冰,鲍思伟.地方高校学科竞赛的现状与思考[J].台州学院学报,2011(4)

[7]林文卿.基于科技竞赛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分析[J].科技与管理,2010(2)

[8]薛艳茹,刘敏,赵彤,等.依托学科竞赛 提高地方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6)

[9]付雄,陈春玲.以科技竞赛为载体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1(6)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YB2014488);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52212)

实验技能竞赛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竞赛;创新人才;长效机制;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王业社(1974-),男,湖南武冈人,邵阳学院教务处,副教授;王放银(1965-),男,湖南邵东人,邵阳学院教学质量监控处,教授。(湖南 邵阳 422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改项目“新升地方性本科院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邵阳学校为例”(项目编号:湘教通[2010]243-350号)、“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全面全程全员实践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及其运行机制的研究”(项目编号:湘教通[2010]243-351号)、湖南省高教学会实验室管理专业委员会研究项目“以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为载体,培养创新人才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邵阳学院为例”(项目编号:2011-3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0-0187-03

培养创新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求,更是当前高校教育的首要任务。如何让学生在学习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当前科技的最新进展,在科技实践中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和创业水平,是需要深入探索的重要课题。[1]科技竞赛提供了一个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学校通过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搭建科技创新实践平台、健全科技竞赛管理体系等举措,取得了显著成绩,形成了大学生科技竞赛文化活动的长效机制,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保障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一、深化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邵阳学院以更新教育理念为基础,以深入开展实践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以依托大学生科技竞赛文化活动为载体,构建了“层次+模块”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即构建了“专业文化教育—基础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创新训练”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该体系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从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的训练与创新过程,成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1.开设不同层次的科技竞赛训练课程

学校在修订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时,以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目的,以整体优化为原则,构建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自觉将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新工艺及时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增加了选修课开设比例,适度减少了课内学时,增设了独立实验课程,提高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文化艺术、技能训练等课外实践活动,提高了实践教学效果,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时间与空间。

(1)专业文化教育。为了让更多的学生了解科技竞赛并参与进来,以普及科技竞赛基础知识、激发学习兴趣为目的,学校在选修课开设方面,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开设了科技竞赛选修课程。如面向机械类专业学生开设了“机械设计基础”、面向电工电子类专业学生开设了“电子设计基础”、面向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开设了“艺术设计基础”等选修课程,采用大班授课形式,促进了学生对科技竞赛基础知识的了解,激发了学生对专业科技竞赛的热情,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科技竞赛活动中来。

(2)基础技能训练。为了培养学生的基础技能,学校围绕课程特点和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目标,综合采取理论分析、实验操作、设计方案和计算机模拟仿真等模式,开设了基础课训练课程。目前学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有“大学物理”、“基础化学”、“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规划设计”、“电工与电子技术”、“电子技术基础”、“计算机编程”、“机械制图”、“力学”、“论文撰写”等。每学期定期组织一次,着力解决在基础课教学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等培养问题,提高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学习能力,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

(3)专业技能训练。为了推动学生科技竞赛能力培养的深入开展,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开设了专业技能训练课程,由经验丰富的竞赛指导教师主讲,以课堂讲授和练习为主,对竞赛学生的应战能力进行了统一培养和集训。如“机械创新设计”、“程序设计”、“土木结构设计”、“化学技能训练”、“大学物理”、“数学建模”、“广告艺术与设计”、“大学英语”等。

(4)综合创新训练。为了提高学生的科技竞赛水平,针对各学科专业科技竞赛内容开设了相关的综合创新训练课程,如“机械综合设计”、“程序综合设计”、“土木结构综合设计”、“城市规划设计”、“电子综合设计”、“大学物理”、“数学建模”、“化学实验技能”、“英语口语训练”、“艺术广告设计”等。由具有一定实践背景和竞赛指导经验的专业导师负责,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以确保参加科技竞赛学生的实力,提高竞赛水平。

2.合理安排不同性质训练课程的教学内容

不同性质训练课程的教学内容应根据不同的面向对象,各有侧重,以便将竞赛思想和内容融入其课程教学中。基础班应侧重竞赛基本知识的普及教学,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提高班应侧重竞赛基本技能提高,能进行简单的竞赛设计,以提高科技竞赛能力为目的;竞赛班应侧重竞赛实战内容的辅导,以培养竞赛选手为目的。[2]

以邵阳学院机械设计竞赛为例,基础班课程训练教学侧重以讲授机械设计基础知识为主,进行相关机械设计产品零部件的辨识和手动拆装等技能性的训练,来培养学生对机械设计产品零部件的拆装与辨识等实践技能;提高班课程训练教学依托工程仿真设计实践平台,通过简单的机械设计实验训练,使学生体验产品从创意、概念、研发、测试、模型到加工、生产等全过程,来提高学生的基本训练技能技巧;竞赛班课程训练教学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相关机械创新作品设计,提交创新设计作品,如设计模型、设计图纸、设计软件等,以此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机械设计动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二、整合资源,搭建科技创新实践平台

1.加强创新基地建设,提供科技训练平台[3]

实践教学基地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更是高等学校孵化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重要场所,[4]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成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关键。邵阳学院在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同时,努力打造创新人才实践平台。近年来,学校共投入500多万元,依托校内外优质资源,搭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平台,建成了电工电子、机械设计、数学建模、土木工程、食品工程、艺术设计等11个校内大学生创新训练平台。同时,将实验室、实践教学示范中心、科研所、校内外实习基地等实践教学基地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场所,为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优化师资队伍,提高科技指导水平

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建立一支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足够的职业能力与实践经验的高水平科技竞赛师资队伍是提高科技竞赛活动质量的必要保障。邵阳学院通过实施新老教师“结对子”工程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加强对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和训练。同时,采取引进竞赛专长师资、多渠道派遣教师参加培训以及加强竞赛指导教师间的经验交流等举措,全面提高教师的竞赛指导能力和职业精神,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实力过硬、认真负责的优秀指导教师队伍,为学科竞赛构建了一个核心的智慧平台。

3.建立网络平台,促进科技竞赛开展

大学生科技竞赛网络平台是学校科技竞赛的最前沿阵地和宣传窗口。为进一步宣传和推进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邵阳学院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建立了大学生科技竞赛网络平台。通过整合和优化,现已建成了科技竞赛种类齐全、内容丰富且具交流互动功能的网络空间。网站建设包括科技竞赛的组织机构和运行管理,科技竞赛活动的通知,科技竞赛组织实施进展情况,科技竞赛成果展示,科技竞赛师资队伍,科技竞赛训练课程,统计、分析、撰写等科技竞赛技能知识介绍,在线提问与交流等,让学生全面、深入了解各类科技竞赛。科技竞赛网络平台的建立,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学习机会和丰富的教学资源,使学生活动更加自主化、个性化,使教学的适应性得以加强。

4.推进实验室开放,繁荣科技创新氛围

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础教学环境,实验室开放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效的保障。为促进资源共享,优化创新实践环境,提供良好的科技竞赛条件,邵阳学院积极推进了实验室开放。

实验室开放不仅能让学生自主选择实验时间、实验项目,独立设计实验方案、独立完成实验内容,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和浓厚的兴趣参与到实验教学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还锻炼了学生独立进行实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目前,邵阳学院积极创造条件,通过配备相应实验室指导教师和设立实验室开放专项基金,对已建成的实验室以一定方式面向全校开放,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研究性学习和实践创新提供了空间,形成了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近三年来,实验室共承担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360个,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180个,为科技竞赛做好了前期准备。

5.开展科技创新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

科技创新文化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载体和手段,作为一种无形的精神理念,能通过认识、导向、陶冶、激励、规范、示范和同化等功能影响学生的科技创新观念、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创新品质的形成,从而促进科技竞赛的开展。[5]为营造良好的科技竞赛环境,邵阳学院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科技文化活动,全面构建了创新文化体系,形成了适合学生创新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学术氛围。

一是充分发挥大学生科技协会作用。建立了大学生科技协会、机械创新协会、电工电子创新协会等学生科技协会组织,支持和鼓励大学生科技协会参与科技竞赛、申报创新性实验项目、举办大学生科技节、各类学术讲座、科技沙龙、大学生课外学术和科技成果展,吸引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类科技创新活动中,通过这些课外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求真务实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协会成员的科技创新素养。

二是开设科技学术讲座。针对竞赛和创新性实验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科技学术讲座,以补充学生的相关知识技术,开拓学生的知识面,促进理论知识转化为设计制作的方法与技巧。

三是建立光荣榜展示学生成果。通过大学生科技网络平台和校园宣传栏及时展示学生的科技竞赛成果,表扬在创新活动中表现突出的优秀大学生,弘扬校园科技文化,让学术性、科技创新性精神在校园文化中占领主导地位。通过宣传和引导,大大提高了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健全机制,完善科技竞赛管理体系

科技竞赛作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平台,其成效主要取决于相应的管理体系。[6]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和实践,邵阳学院探索出了一条校级领导高度重视,以教务处、团委、科技处与各系(院、部)为中心,以竞赛负责人为重点的管理体系。

1.成立科技竞赛管理机构,加强组织管理

完善的组织机构和健全的管理机制是实现大学生科技竞赛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为了保证邵阳学院科技竞赛活动的广泛开展,学校成立了大学生科技竞赛组织管理机构。由主管教学院长、下设行政办公室、各创新实践基地、各竞赛领导小组、以各类教学团队为中心的技术小组组成,对全校的科技竞赛进行统筹规划、宣传、协调、培训、组织。教务处代表学校,从政策、资金和宣传上予以支持,动员并激励学生积极参加科技竞赛活动;各系(院、部)成立了竞赛指导委员会,组建了竞赛团队,组织和落实了科技竞赛活动的实施,授权并协助竞赛负责人组织科技竞赛的具体运行;竞赛负责人作为竞赛团队的直接组织者和领导者,全面负责该科技竞赛项目的具体运行。

2.制定科技竞赛管理制度,形成激励机制

为了使邵阳学院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能健康有序地开展,学校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科技竞赛管理制度,以加强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引导和支持。2003年,学校出台了《学生参加科技竞赛活动的奖励办法(试行)》(院行字[2003]38号)、《学生参加体育竞赛活动的奖励办法(试行)》(院行字[2003]39号),在政策上、经费上给予了大力支持,以激发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发明创造、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创新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007年,学校制定了《邵阳学院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方案(试行)》(邵院政字[2007]22号),在全校大学生中全面实施素质拓展计划,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2008年,学校又制定了《邵阳学院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性实验计划项目管理办法》(邵院政字[2008]37号),明确了参加国家、省等有关竞赛的前期研究项目,可优先列为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通过规范组织机构职责、竞赛等级与分类,指导教师工作量计算、学生与指导教师奖励办法等,保障了科技竞赛活动的正常运行,提高了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3.建立科技竞赛监控体系,确保竞赛水平

建立和健全科学、完善的科技竞赛活动监控体系是确保科技竞赛水平稳步提高的重要管理环节和基础性工作。近年来,邵阳学院非常注重对科技竞赛活动监控工作的研究,进一步健全、完善了科技竞赛管理制度,建立了可操作性强的科技竞赛各环节质量标准,初步建立了行之有效的科技竞赛质量监控机制。2010年,邵阳学院出台了《邵阳学院大学生科技竞赛管理办法(试行)》(邵院政字[2010]36号),加强了对科技竞赛的组织宣传、训练过程、参赛选手选拔、参赛、总结、表彰与奖励、作品展示等科技竞赛环节的全过程督导与检查、评估,实施了科技竞赛课堂教学评价、实战训练阶段检查、竞赛场所随机抽查、科技竞赛档案检查评价制度,确保了科技竞赛活动的有序运行,提高了科技竞赛水平。

四、实施效果

学校通过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搭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健全科技竞赛管理体系,积极开展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取得了显著成绩。近三年来,学生共承担校级大学生科研项目125项,承担省级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53项,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项,参与教师科研课题600多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获得专利5项;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活动,获得部级一等奖23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21项,获得省级以上奖励200多项。2012年,邵阳学院成为首批实施“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地方性本科院校之一。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探索与实践,学生的创新意识稳步提高,创新实践能力不断增强,毕业生综合素质高而获得用人单位广泛赞誉,达到了全方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伟伟,高庆华.基于科技竞赛的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11,(4):171-174.

[2]王世林,林静.从大学生科技竞赛的课程建设和训练组织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08,(8):33-34.

[3]王业社,王放银,秦波莲.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培养创新型人才[J].中国电力教育,2009,(15):134-136.

[4]陈坚民.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打造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平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3):247-250.

实验技能竞赛论文范文第4篇

开展物理实验科技竞赛,即要达到提高教师“教”的积极性,又要实现激发学生“学”的热情的目的。大学物理实验科技竞赛是一项推广物理概念,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活动。在搭建适合物理实验科技竞赛的平台方面,要尽可能采用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该实验项目应是全开放式的,只提要求,不设限制[8],要求学生在任课老师指导下对自己在科学和技术范畴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研究或设计,设计的内容可以是对某些自然现象的科学理论分析;也可以是对仪器设备的创新设计制作;或是对现有仪器设备的原理和设计进行改进;或是独特的测试方法和手段等。将其理论研究成果或设计思想、设计原理、实验结果等,以科技论文的形式提交,并将该内容与科技竞赛结合起来,开展全校性的大学物理实验科技竞赛活动,以此来提高学生对物理实验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进而提高物理实验的效率和教学质量。

2科技竞赛的组织实施

2.1科技竞赛项目及要求

首先关于举办大学生物理实验科技竞赛的通知。竞赛分为初赛、实验操作和答辩三个环节进行,报名与参赛均以组为单位,每组两人。初赛以笔试形式考查报名选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实验操作考察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实验的能力,参照我校现有仪器和条件,提出竞赛项目及要求:(1)学生在校期间完成的物理思想清晰,物理知识点明确的实验制作或测试方法和手段。(2)学生在校期间完成的物理思想清晰、与实验相关的科研论文和教学论文。教学论文包括物理实验内容和方法的改进、现代测量技术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以及实验数据处理优化等。(3)对物理实验现有仪器进行改进,使操作更加便捷、测量更加精确;对物理实验现有仪器进行重新组合,开发新的实验项目,完成新的实验功能;基于物理课现有实验项目,提出新的实验方法。实验操作中要求两名选手团结协作,按照自己的设计方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仪器调试、数据测量、提交报告。

2.2评判标准

由任课教师对学生提交的论文进行评定,要求论文的物理思想清晰,物理知识点准确,论文结构合理,语言描述流畅,符合科技论文的基本要求。

2.3评奖办法

由任课老师在每自然班筛选出三组同学进入最终的竞赛,评奖小组由所有任课教师和物理实验老师共同组成,最终采用答辩方式确定前三等奖,并颁发获奖证书及奖金。其成绩可按一定比例计入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总成绩。很明显,这种充分体现学生实践能力的竞赛项目及评奖活动,会充分激发教师和学生做好物理实验的积极性和“教好”与“学好”的热情,可有效地将老师和学生结合成统一的整体。

2.4科技竞赛项目实例

竞赛项目:利用万用表检测较为复杂的集成电路故障所需仪器:万用表;集成电路操作过程分析:首先要根据故障现象,判断出故障的大体部位,然后通过测量,把故障的可能部位逐步缩小,最后找到故障所在。集成电路中总有一个接地脚与印制电路板上的“地”线是接通的,由于集成电路内部都采用直接耦合,因此,集成块的其他引脚与接地脚之间都存在着确定的直流电阻。可通过用万用表测量各引脚的内部等效直流电阻来判断其好坏,若各引脚的内部等效电阻与标准值相符,说明这块集成块是好的;反之若与标准值相差过大,说明集成块内部损坏。当然,由于集成块内部有大量的三极管、二极管等非线性元件,在测量中单测得一个阻值还不能判断其好坏,必须互换表笔再测量一次,获得正、反向两个阻值。

只有当内部直流等效电阻正、反向阻值都符合标准时,才能断定该集成块完好。也可采用在路测量。先测量其引脚电压,如果电压异常,可断开引脚连线测接线端电压,以判断电压变化是由元件引起,还是集成块内部引起。在路检测集成电路内部直流等效电阻时可以不必把集成块从电路上拆下来,只需将电压或在路电阻异常的脚与电路断开,同时将接地脚也与电路板断开,其他脚维持原状,测量出测试脚与接地脚之间的内部直流等效电阻的正、反向阳值便可判断其好坏。效果与不足:学生通过竞赛对万用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通过对复杂的集成电路故障的分析检测,对各种仪器设备的电路故障分析检测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懂得了学以致用的乐趣,对其他的物理实验项目也有了浓厚的兴趣。不足之处是每个自然班只有三组同学参加竞赛,竞赛的影响面不够宽广,今后要进一步扩大参赛同学的人数。

3结论

实验技能竞赛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电子设计竞赛,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创新人才

 

一、引言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由教育部高教司和信息产业部人事司共同主办[1],从1994年到现在,先后举办了近十届全国竞赛和四届专题竞赛。大赛从一开始就确立了“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为人才培养服务”的宗旨,不断推进高校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1][2]。我校从1997年开始面向全校召集优秀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成绩斐然,先后获得国家一等奖三项,国家二等将五项,山东省一、二等奖励多项。这些成绩对学生的鼓舞很大,要求参赛的学生逐年增多,参与的专业范围也不断扩大。参加过电子设计竞赛的学生在系统设计、方案论证、整机调试、选用新器件及创新能力与合作精神等方面得到了全面提高,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他们在毕业设计和以后的科研工作中,独立工作的能力较强,受到了教师和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通过组织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期刊网,对程体系改革与创新能力培养的促进作用。

二、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促进了电子技术相关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完善

通过组织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及赛前选拔与培训,发现我校本科生存在理论基础较好而动手能力较差、参与意识较强而工程素养不足等缺点。这反映出教学过程重理论轻实践、重软件轻硬件,也说明现有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急需改革,如:在平时实验课中,验证性实验多而自主设计的实验少,单科性实验多而综合性实验少,采用传统的方法多而应用最新的技术少,反映电子技术应用的前沿课程少。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对电子类课程体系进行了一些调整和改革。

首先在教学内容上,由于新技术、新器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和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开出了“可编程逻辑器件及其应用”、“电子设计自动化”、“现代电子系统设计”、“条形码与IC卡技术”等新课程,编写了教学大纲,经过多年实践,效果良好,丰富和完善了电子技术课程体系。配合课程体系和电子技术竞赛编写了新的理论教材“电子设计自动化”和实验教材“电子技术测量与实验”。在新教材中,舍弃了过时陈旧的内容,引入新的内容,增加了电子线路软件仿真的内容,使硬件软件相结合,丰富了实验手段。新教材还增加了大量的设计性和综合设计性实验内容,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实验教学环节已由单纯的“验证”实验向“单元验证、分析设计、系统综合”实验相结合的方向转变。根据新教材构建了模块化的EDA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具体框图如下图1所示:

其次从教学目的和教学摘要求学生按照已知的方法和步骤进行操作即可,这种实验方式在基础训练阶段是必不可少的,但因为其本身在时间、空间和内容上的局限性,不利于学生自由发挥,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非验证性实验因可让学生自主设计和拓展实验,从而提高了其挑战性,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欲望,对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是非常有利的。

图1 模块化的EDA实验教学内容体系

同时对教学方法也进行了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是与教学内容的改革相辅相成的[1][3],竞赛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期刊网,新的内容迫使有相应的教学方法与之适应,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我们的新课程体系和教材给学生更多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空间,教学方法上也应留给学生更多时间,因此,我们将原来的集中实验教学方法,改为集中实验与开放实验、虚拟实验、分布实验等多种实验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方式,实验模式由过去的单一模式向多元化的实验教学模式转变。我们的开放式教学包含两方面的含义,即时间开放和内容开放。时间上的开放即在规定了学生的实验内容以后,学生可以在相当大范围内选择完成实验的时间,这样学生可以在时间上有较大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内容上的开放是指学生在实验中除了可以进行规定的实验内容,还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和爱好,选择规定以外的实验内容,这样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通过教学体系、方法的改革与不断完善,在平时的学习中就能给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提供实践实习的条件和空间,逐步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通过实际动手设计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本上的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促进了实验室硬件水平和综合适应能力的不断提高

电子设计竞赛的场地是由参赛学校自己提供的。能否适应电子设计竞赛各种题目的要求,体现了该实验室的应变能力和综合适应能力。长期以来,由于电子技术各类实验室的装置基本上是老三样(电压表、信号源、示波器),学生在实验中接触不到先进的实验手段和先进的仪器设备,这个缺陷在常规实验中的表现并不明显,但在电子设计竞赛惜时如金的场合下就显得非常突出。谁采用的仪器工具先进、自动化程度高,谁就会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赢得更多的时间,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比如我们在竞赛中使用的先进的数模混合型示波器以及数字示波器,受到学生的一致认可,通过多年的竞赛,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电工电子学教学中心的实验室建设起点高期刊网,设备先进,为电子竞赛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推动了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内容和体系的不断发展

课程设计是学生相对集中,实践功能较强,比较能真实反映一个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一项教育教学内容[4]。因此,为了不断适应电子技术发展的要求,同时也为初步选拔电子设计竞赛学生做一个基本参考,整个课程设计体系也要不断发展与完善。

首先从设计内容上,设计的内容不断更新,难度也不断增加;其次从软件设计工具上,随着电子设计开发工具的不断发展,通过各种渠道将ispExpert、ispLever、ModelSim、Synplicity等各种流行的仿真软件及开发工具逐一介绍给广大学生使用;再次从软件编程语言上,Able、VHDL、Verilog等多种流行的硬件编程语言都被广大学生所逐渐熟悉;最后从硬件设计和测试工具上,自主设计制作了小型的“SZD-III型PLD实验开发系统”、大型PLD课程设计演示仪器、电子竞赛系统开发板等。

五、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使优秀学生脱颖而出,促进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电子设计竞赛使那些具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实践动手能力强,特别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协作精神的学生有了施展自己才能的空间。他们不循规蹈矩,不死读书本,而是积极进取,学以致用,理论密切联系实际,通过赛前的培训以及大赛的洗礼,使他们在各方面更加成熟。参赛的学生报考研究生时也受到硕士生导师的青睐,而没有上研究生的同学在联系工作时也极受欢迎,不少公司在招聘时深有感触的说:“像这样的学生有多少我们要多少”。这些学生的成才,也在低年级学生中产生了良好的辐射作用。

对于教师而言,由于我们的课程是面向全校学生的专业基础课,教学任务比较重,为提高效率,施行的是模拟、数字、电工电子学三门课程教学人员相对固定的方法。每位老师基本上只负责其中一门课程。这样一来,虽然教师能够对所负责的这一门课程内容比较熟练,但时间长了对其它两方面的知识期刊网,缺乏必要的联系,从长远看,不利于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不利于学生的培养,因为学生将来面对实际的电路系统,所需要考虑的问题是综合性的,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帮助学生树立一个综合考虑问题的思想,这是教学上的一个遗憾。而通过组织教师参加电子设计竞赛的培训工作,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这一状况。教师们在辅导参赛学生训练的过程中,不但提高了业务素质,而且认识到在教学中贯穿综合考虑解决问题的思想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六、创立了一种实践中较为成功的大学生学科竞赛的培训内容体系和组织运行模式

经过多届全国、山东省、学校竞赛,根据历届电子设计竞赛所涉及到的领域,目前已经形成较为合理的培训体系,培训内容涉及电子系统设计、EDA、单片机、制作与安装工艺、功率电子、软件设计等内容,经过多年实践,效果良好。同时也创立了一种实践中较为成功的大学生学科竞赛的组织运行模式。

(1)平时积累。通过电子技术相关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完善,使得有兴趣和能力的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就能够获得一定的经验积累和实践机会,使得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设计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2)择优选拔。在电子设计竞赛开赛前,通过报名、笔试、实物制作、面试、推荐等方式择优选出30-50名学生参加培训和比赛。

(3)强化训练。培训开始时,根据历届电子设计竞赛所涉及到的领域邀请相关教师为学生进行授课,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能够对相关领域知识有较深入的理解,打好设计基础,然后由负责老师带领参赛学生在现有硬件条件下对学生的软件、硬件综合设计能力进行强化训练。

(4)模拟竞赛。根据现有的硬件设备和条件,尽量节约开销,选择合适的可以完成的设计题目,把培训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利用现有的器件和设备完成一次设计,强化锻炼并检验参赛学生的设计水平和动手能力,并让学生对真正的竞赛有初步的认识和体验。

(5)合理组合。在培训和模拟竞赛期间,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方面可能会有各自突出的表现期刊网,比如有的学生硬件水平很好,有的学生软件水平很高,有的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很强,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点,并把突出的学生有机的组合成一个整体,保证参赛队伍的质量和水平。

七、总结

竞赛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全方位考核,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实践动手,是全面素质的培养[1][2][5]。在专题竞赛中既培养了学生面对众多社会需求选择最佳实施方案的能力,又使学生经历了由策划、设计、制造、调试、试用全研制的开发过程,很多学生反映这段特殊学习经历终生难忘。“通过前期培训和选拔以及四天竞赛,胜读四年书本”,有不少学生这样评价电子设计竞赛,这种说法不免夸大,但也从侧面反映了在学生眼里竞赛对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巨大作用。

在该项竞赛的引导下,电子技术相关课程已经和正在经历着一系列调整和改革—优化传统基础知识、大胆引进前沿技术、不断拓宽学生专业口径、加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重视创新教育的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姚建永、吴贻文.参加电子设计竞赛,促进教学改革.高校教育研究,2008(17):31-33.

[2]陈立章、宋学瑞、彭红.组织电子设计竞赛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总结和体会.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8(4):95-97.

[3]林寿英.以电子设计大赛促进电子技术课程本科教学改革.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08(11):103-105.

[4]许利霞、赵文锋、彭孝东等.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教学探索与实践.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9):57-58.

[5]燕飞、韩宁、阚江明.从电子设计竞赛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9):112-113.

实验技能竞赛论文范文第6篇

《工程测量》课程是一门专业性、技术性、实践性极强的课程,也是高职院校建筑类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其终极目标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学以致用,使教学更符合职业内涵。本文根据近两年来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市政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参加“工程测量”技能竞赛取得的一些成绩和经验,对《工程测量》实践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一、工程测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工程测量课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理论与实践未能很好融合

目前,高职院校《工程测量》课程的授课方法仍是理论与实践基本分开,即完成相应章节内的理论教学后,再到实训室做试验。这种教学方法造成理论学习与实践时间间隔太长,一方面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不能马上得到验证,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学生上实践课时,由于缺乏理论指导而盲目操作,往往无从下手。

(二)实验项目设计单一,缺乏工程项目训练

《工程测量》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局限于单一程序的设计已远远不能满足专业发展和就业岗位的需要。实验项目的设计也不能仅仅是测量训练,更多的应该是把测量仪器作为一种工具,利用测量仪器等新的知识来进行工程项目训练。目前的实验项目显然缺乏工程项目训练,学生知识面得不到拓展,应用能力欠缺,就业竞争力也得不到明显的提升。

(三)教师讲课太多,学生练习太少

目前,不少高职院校仍以教师为中心,讲多练少,学完一门课后,学生仍然不能独立进行一些简单项目设计。尽管一些院校意识到这一问题,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动手,但终因教学方法不当难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四)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欠缺训练

目前工程测量实训课程中学生的分组大多出于实验设备不足或方便组织管理这一目的进行的。同一小组的成员在整个实验(实训) 过程中体现不出具体、合理的分工。如何在工程测量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团队合作意识方面的训练和培养,值得我们思考。

二、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方法

“测量竞赛”职业技能竞赛实质上是一个典型的工程项目,它模拟真实的工作场景,要求选手在规定的规定时内高效、高质地完成指定的工作任务。参赛队员必须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具有灵活的应变能力和很强的团队合作精神,才能在竞赛中取得好成绩。现阶段,各高职院校参加职业技能竞赛的学生在今后就业环境里具有非常强的竞争力。如何将学生的受益面扩大,让更多的学生在今后的就业环境中提高竞争力是职业技能竞赛过后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因此,将该技能竞赛思想引入到教学中,让更多的学生得到系统、高效、高质的训练,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

(一)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在各层次技能竞赛的项目设置上,以省级竞赛项目为指导,为了扩大学生参与覆盖面,在校级竞赛中增设了工程放样等适合其他专业参加的项目,在工程测量专业实训教学过程中结合项目化教学,采用分阶段,一段一赛的方式,针对学生的实训项目组织特定竞赛,考核学生学习情况。各层竞赛均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参与组织比赛,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践。技能竞赛前需要学生大量的训练和实验,为此工程测量实验室、校内测量实训场地、机房等均全天候向学生开放,方便学生借还仪器,为学生参与技能竞赛提供服务和咨询。另外工程测量专业还选拔优秀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训练,通过“一带一”的方法,迅速提高参赛学生竞赛水平。

(二)围绕技能竞赛,编写校本教材

由于高职学生学习基础大多不是很好,偏科现象普遍存在,分析和理解知识能力有限,所以在教学内容改革上必须以“必需、够用和实用”为基准,精简教学内容,使理论课教学内容变得简单、实用、易学。而有时我们发现征订的教材尤其是实验教材在内容上不能完全满足教学的这些实际需要,那么组织有实践工作经验的教师编写校本教材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好方法。

(三)围绕技能竞赛,开展课堂教学

有了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和实用的校本教材,就可以紧扣技能竞赛内容,开展有目的的教学活动。一般先进行理论课教学,教师尽量拿身边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做理论讲解的注释,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而且在谈笑间学生也掌握了较枯燥的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开展技能实践练习,将基础理论教学与专业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增加各阶段实习课的操作时间,选择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担任实习课的教学工作,全真模拟竞赛环境,指导学生全真演练,提高实践操作技能。

(四)定期举行校级技能竞赛,检验教学效果

教学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不能让学生走上社会后让社会去检验我们的教学效果。学校可以依据省级、全国的职业技能竞赛项目和标准制定校级技能竞赛的比赛项目和标准,定期组织开展专业技能竞赛活动,以竞赛的方式去检验我们的教学效果,形成“比、赶、超”的积极向上氛围,更好的实现技能教学目标。

总之,中等职业学校只要围绕技能竞赛,重视技能训练,以提高学生专业操作技能为出发点,开展有效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活动,让技能竞赛真正走进课堂,必将给教学带来勃勃生机,实现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马驰.建筑工程测量教学改革的探索[J].学园,2014,02:7-8.

[2]李泉.关于工程测量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职业,2014,06:93-94.

[3]杨竹.高职教育的经济学分析[D].合肥:安徽大学,2007:9-10.

实验技能竞赛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环境监测技能大赛;认识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2?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7-0187-02

一、环境监测技能大赛在职业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1.大赛项目和行业融通,体现和检验培养目标与实际需求的“距离”。通过环境监测技能大赛所选择的采样、化学分析、仪器分析对样品的测定等实际工作任务作为参赛项目,确定大赛标准等产生的效果、影响,研究参赛学生与社会用人需求的矛盾:用人单位想要找有工作经验或者被认为是有潜力的工作者,而学生刚从校园走出来,缺乏工作经验和专业技能。通过技能大赛,可以获得有关环境监测的教学活动满足社会需求程度的信息反馈,从中检验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学生与实际需求的距离,从而改善和调节学校教育目标、课程和教材、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过程;通过技能大赛,交流了解自己本身教学与实际工作过程的差距,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和改进措施,从而实现教师的自我调节、探索培养企业所需环境监测领域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新途径、新方法、不断增强办学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开放性。

2.大赛的开展促进了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环境监测技能大赛内容和标准的制订者,一般是本行业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教学管理者或是学术、技能带头人,他们制订的技能竞赛内容和标准,一方面适应了当前高职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另一方面,技能大赛方案注重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应用。高职高专院校技能大赛不仅是参加大赛学生的技能大比武,同时也是指导这些学生的老师教学水平的大比拼。所以,技能大赛也是各位指导教师通过在赛前训练时教给学生的每一个知识点,来展示自己的实践教学水平、检验实践教学的成果的一个有效途径。由于在比赛前后教师进行相互交流,包括选手的培养、比赛出现的状况等方面进行细致的探讨,起到取长补短的作用。因此,大赛的及时交流总结有利于教师的教学质量的提高,锻炼、提高、推动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从而推动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师资队伍的建设。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就业竞争奠定基础。技能大赛不但能巩固学生所学理论知识,促进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提高,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优胜劣汰”的比赛机制和获奖的荣誉感都可以激起学生的竞赛热情。榜样力量是无穷的,技能大赛的优胜者有助于引发周围同学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参赛中并非只需良好的技能和战术方案,还更多地依赖于参赛学生的心理素质,比赛实质上也是参赛学生在比赛场上展开的心理上的较量,谁的心理素质良好,谁就可能获得更大的成功。通过参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就业竞争奠定基础。

4.帮助学生融合所学专业知识并发现所缺乏的专业知识与技能。通过组织和参加环境监测技能大赛的经历来说,在技能大赛过程中,学生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其所学知识,包括采样、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基本技能、分析结果的计算、分析结果的报出等,这样才能在竞赛过程中完成一次全面的分析过程。

很多平时学习成绩不错的学生,经过参加技能大赛,自我认识有了进一步加深。他们自己都说,训练过程中所学到的技能比他们两年所学的东西都要扎实。

二、技能大赛引发的思考

1.要理性对待竞赛成绩,突出特色技能培训,强化专业品牌意识。环境监测技能大赛的竞赛项目是考虑了各高职高专院校当前专业设置的现状以及实际工作项目而设立的,其内容也是兼顾了技能教学与生产技术要领两个因素。但是应当看到,竞赛与教学还存在一定差别,前者是针对有一定潜质、技能素质较好的学生的强化训练,是一种精英式教学,而后者是面对全体学生进行的普及型的技能训练,是平民化教学。所以,竞赛一时的成绩不足以反映学校整体开展技能教学的水平,社会对职业院校的评价依据是全体学生的技能水准与整体素质,如果仅仅抓大赛成绩,对教学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是违背教学规律的虚假繁荣,既贻误了学校专业发展的时机,又损害了大多数学生的利益。只有扎实有效的推进“全员参与”,才能保证大赛成绩的优异,才能保证学校骨干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2.在教师操作层面上,要适时更新教学方法,吸纳先进教学理念,加强自身技能水平的提高。无论是大赛还是教学,都必须通过教师大胆的创新和辛勤的劳动来具体实施,所以关注竞赛成绩要从平时开展技能教学抓起,而教学质量的优劣无疑又跟教师的教学理念、自身的技能水准和指导方法息息相关。从大赛的分组讨论和教师对大赛所提的意见归纳为以下几点:教师队伍有的太年轻,对于一些实验的细节不能进行很好的指导;部分刚毕业的研究生助教对学生的指导并不完全正确;教师指导的程度有欠缺,有些教师并未及时指出学生所犯的错误;在化学实验中,对误差理论、数据处理、实验结果表达等强调不够,要求不严。

3.化学分析实验教学中有待解决的问题。大赛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会合理安排实验、实验效率不高、大赛设计的比赛时间比较充足,但是很多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完成测试项目;部分实验操作不规范;分析结果计算慢、且不正确。针对这些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玻璃器具使用、天平使用、滴定分析、实验器材的维护及正确放置、标签的书写等基本操作训练。规范地掌握这些基本操作,形成良好实验行为也是学生基本素质的体现。化学实验教学必须在培养学生操作的规范性方面下足功夫,教师的指导必须严格到位。

经过一系列测试获得一批实验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科学处理与分析,进而得出科学结论,不仅是对教学实验的总结,也是科研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师在教学和批阅学生实验报告时都应注意这个问题,将学生能力训练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分析周期也是分析检测人员追求的一个目标。通过综合性实验,让学生在平时的试验中自己配试剂、自己合理安排时间,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试验,培养他们综合应用实验方法和实验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培养学生的一项重要的综合技能。

总之,学生技能竞赛在融合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帮助学生发现所学知识与技能的不足,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做好就业定位和拓宽就业空间,提高学生职业素质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教学改进提供参考方向。此外,通过化学实验和仪器分析实验大赛也能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改进实验教学,强化教学管理,加强实验教学条件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孟晓龙,赵子娟,崔晓峰,范建凤.开展大学生实验技能竞赛的实践与认识[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6).

[2]施孔文,蒲晓湘.技能竞赛在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的作用[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校,2009,(8).

实验技能竞赛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实验竞赛;实验教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5-0277-02

由湖南省教育厅主办,湖南省各高校承办的,旨在推动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推动了我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教学改革,全面调动了大学生积极参与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研究的积极性和兴趣[1]。湖南省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已经成功举办了五届,取得了预想的成果。湖南省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包括实验操作和实验理论笔试两部分,其中实验操作占总分的60%,理论笔试占总分的40%。实验操作部分主要考察无机化学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的相关实验的操作,具体考察学生对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基本的化学计算、实验操作中实验结果的获得、对所获得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能力、实验报告撰写能力、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的解决办法等。实验理论考试涉及的内容包括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操作、实验数据的处理、实验中应注意的事项等,考察内容面比较广泛,能充分地反映各高校在实验教学中的成效。为此,我们提出了以大学生实验竞赛为平台,分析了实验竞赛对实验教学的作用,探讨与之相适应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体系,旨在发挥实验竞赛的作用,提高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水平,提升有机化学实验教学质量。

一、实验竞赛对实验教学的作用

实验竞赛是实验综合知识和能力的体现,能够全面考察学生的实验能力,同时也能很好的考察高校实验教学的质量[2,3]。在实验竞赛中,通过实验操作可以发现学生基本的实验素养,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对实验的能动性,通过实验竞赛还可以与兄弟院校横向比较,通过交流发现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可以针对这些问题强化对本校实验教学的改革。

1.促进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实验竞赛旨在提高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和创新能力,通过竞赛可以使各高校进行经验交流,推动和改革化学实验教学[4,5]。因此,基于实验竞赛,我们可以根据实验竞赛的宗旨,整合实验教学内容,通过对学生实验内容的整合实现学生综合实验能力的提高。

2.促进实验教学设施的更新。实验竞赛对实验条件的要求比较高,由于湖南省大学生实验竞赛是轮流坐庄的举办方式,因此举办单位就需对实验设施进行更新达到实验竞赛的要求,从而可以提高举办单位的实验条件。而参赛单位由于实验考察的范围较为广泛,在具体的实验教学中实验开设的内容除了基本实验外还需要开展一些综合实验、创新实验和研究性实验,因此需加更新实验设备。

3.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验竞赛为学生提供了发挥的空间,既考察了学生的实验素养,也调动了学生实验的积极性。以往学生在实验教学中不够重视,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不够,学生没有一个平台来体现自己的实验技能,因此觉得实验课可有可无,积极性不高。

二、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基于实验技能竞赛在实验教学中的指导作用,我们以实验竞赛为契机,从几个方面构建了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体系。

1.加强实验理论教学。实验理论是实验的基础,在实验教学中应加强对实验理论的教学。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大多数高校往往在操作中忽视了实验的理论教学,总以为理论教学是有机化学的事,从而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不够重视,这样就在实验竞赛中充分暴露了学生理论知识掌握不够扎实的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加强理论教学。如实验室的安全知识、基本的操作、实验数据的处理、物质的性质等,这些知识除了进行系统讲解外,还需要结合具体的实验进行讲解,有必要的话还可以进行演示,特别是在实验过程中涉及到的理论知识。

2.改革实验教学内容。为了适应实验竞赛的要求,我们从三个方面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探讨。(1)开设基本操作性的实验内容。基本操作性实验是为了让刚接触有机化学的学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掌握必要的有机化学实验操作,为后续深层次的实验开设打基础。(2)开设综合性实验内容。综合性实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素养,如可以将水蒸气蒸馏和肉桂酸的制备结合组成一个综合性实验,让学生在学习制备肉桂酸的过程中,掌握水蒸气蒸馏的作用、实验原理以及操作过程。(3)_设创新性实验。这类实验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升学生对有机化学实验的兴趣,如文献实验、原有实验方法的改进等。

3.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保证实验教学有序开展的必要条件。实验课程不同于理论课程,一次教学的时间较长,教学中对学生的管理较困难,教学环境相对较差以及还要面临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安全事故,教师对实验教学的热情不高,教学中对学生的指导偏少,这种实验教学现状对学生的实验技能没有任何提高。因此,要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势在必行。要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就必须调动教师对实验教学的积极性,如对教师在实验教学分配方面可以适当的倾斜,这样更加有利于实验教师队伍的建设。

4.改变实验教学方式。(1)强调学生对实验的预习。学生的实验技能是逐步提高的,对于大二刚进入有机化学实验室的学生来说,强调对实验的预习非常重要。然而在平时的有机化学实验中学生不重视预习,实验前对实验原理不清楚,实验注意事项不了解,在实验过程中只能机械地照书本的实验流程操作,这种实验操作往往无法得到预计的实验结果,不利于实验教学的开展。因此,我们应该强调实验前的预习,引导学生怎样去预习,而不是流于形式的照搬书本上的实验原理、实验过程。(2)加强基本操作训练。基础化学实验技能竞赛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实验技能训练[6,7]。在实验竞赛中,实验操作试题则重于对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的考察,如萃取、回流、分液、蒸馏、仪器的组装和拆卸等。因此,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该多强调基本操作的规范性,耐心指导,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不规范的实验操作,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具备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3)改革考核方式。实验考核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过去由于对实验教学重视不够,在实验成绩的评定中忽视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验基本操作,这种考核方式不能很好的体现学生的实验水平。因此,为了适应实验竞赛的评分要求,考核方式应该有所改变,可以采用实验竞赛的评分方式对实验过程进行评分,再结合平时成绩,综合考虑学生的实验成绩,以此来促进学生实验技能的规范化。

三、结论

实验竞赛能够很好的促使实验教学,发现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加快了对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利用实验竞赛平台,我们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实验教学方式进行了改革探讨,旨在提高学生有机化学实验技能的同时,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蒋毅民,梁宇宁,苏桂发,沈星灿.以化学实验竞赛促进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化学教育论坛,2013,(4):263-264.

[2]张秀清,刘峥,王桂霞,唐群.化学实验技能竞赛推动实验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6,7(30):281-282.

[3]宋彩霞,胡正水.一个材料化学综合性实验的设计及探讨[J].化工高等教育,2012,(2):73-75.

[4]王彦卿,张红梅.实验竞赛促进应用化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J].广州化工,2016,44(22):174-175.

[5]孟晓龙,赵子娟,崔晓峰,等.开展大学生实验技能竞赛的实践与认识[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6):81-82.

[6]杨瑾,季宜敬,崔锐博,等.验技能大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新途径[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6):19-21.

[7]郝志峰,吴茂英,余倩,李红,潘湛昌,谭伟,周立清.基础化学实验技能大赛的探索与实践[J].广东化工,2015,42(18):172-174.

Constructing Experimental Teaching Mode of Organic Chemistry Base on Experimental Competition

SHEN You-ming,ZHOU Shi-biao,ZHANG Chun-xiang,ZHANG Xiang-yang,ZHENG Qing-yun,XIAO An-guo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Materials Engineering,Hun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Changde,Hunan 415000,China)

实验技能竞赛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 科技竞赛;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4)01?0021?04

十报告提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强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当前,有些高校的专业培养目标形式近乎统一,人才定位单一,这种共性化教育不利于高质量创新人才的涌现。要想真正培养出对国家有用的创新人才,需要在制度和文化层面上有突破,要树立和完善个性化培养的理念,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福州大学八方物流学院实行“政、产、学、研”相结合的开放式办学模式,是福州大学“面向海西建设,提升三大贡献,走区域特色创业型大学强校之路”的新实践。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作为目标,以大学生科技竞赛为平台,建立了科学、精细、长效的工作机制,结合自身的学科特色设立了一套完善的竞赛激励机制,形成了依托科技竞赛平台培养创新人才的特色化道路,探索出一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互相促进的创新型教育模式。

一、科技竞赛对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

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富于独创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开创事业新局面,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创造性贡献的人。这种人才,一般是基础理论坚实、科学知识丰富、治学严谨,勇于探索未知领域,同时,具有为真理献身的精神和良好的科学道德。他们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者,是最新科学成果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是未来科学家的培育者。[1]

(一)促进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实践与创新

科技竞赛是指在高等学校课堂教学之外开展的与课程有密切关系的各类科技竞赛活动,是综合运用一门或几门课程的知识去设计解决实际问题或特定问题的大学生竞赛活动。它旨在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一个综合性、创新性的教学活动。在竞赛过程中既强调理论设计,又注重动手实现,着重考察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大学生仅仅从书本获取专业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学以致用。通过参加科技竞赛,可以检验自己的专业知识是否扎实,同时有助于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运用相结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更深入地了解和熟练运用这些理论知识,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这种学践结合的学习方式能够更好地激励并指导大学生去深入理解专业知识的实用性和重要性,促进了对专业知识的实践与创新。

(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品质与意志

有位美国的心理学家说过:“一个人有没有成就与其智力远不是完全相关的,而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其个性品质。”可见,个性品质对创新人才是多

么的重要。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顾大局、识大体,善于与人合作的品质,积极进取、勇于开拓创新的品格,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作风,刚毅的性格,有序、严谨的科学态度,乐于奉献、追求真理的精神,这些都是创新人才必备条件。通过科技竞赛可以锻炼参赛学生的毅力和耐心,只有经受了挫折甚至失败的考验和洗礼才能走向成功。科技竞赛能磨练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力,这些将有助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大学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发展人的理性,养成智性美德,实现最高的智慧(睿智)及最高的善,从而培养出“完人”。因此,在组织学生参与科技竞赛的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显得十分必要。

(三)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科技竞赛既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又提高其综合素质,成为培养大学生创新与应用能力的一个重要载体。无论是竞赛题目,还是实践过程,科技竞赛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及培养是多方面的。他们进行创新实践时会遇到很多科学和非科学的问题,都需要通过缜密的研究和创新思维的运用。对于一项科技竞赛来说,参赛前的准备会促使学生主动去学习本领域那些与先进技术相关的知识,同时主动积极参加各种培训,以使自己系统地掌握相关科技创新需要的知识,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科技竞赛,和其他参赛选手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和较量,拓宽了学生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当前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一)培养创新人才的环境缺失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环境包括校园文化以及受教育的环境等多方面。从政策来看,国家一直在推动创新人才的培养,但是当前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许多的关键技术都是从国外引进的。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来看,大部分高校对人才的培养都停留在应用型人才目标上,是应试教育的延续,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不够成熟。从教师教书育人来看,高校很多的财力和物力都集中在教师队伍的人才引进和创新人才培养上,但没有发挥其作用。教师的精力都集中在自己的课题研究中,对学生的创新指导不够。从课程体系来看,目前高校只有少得可怜的几门类似创新理论课程。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的“211”高校中开设相关课程的学校不足一半。总体而言,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的环境令人担忧。

(二)创新人才培养的机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高校仍然是以传统科目成绩为主要导向的培养制度,对专业学科学习成绩进行了要求,并未考核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致使大学生在疲于应付繁重的专业课程学习的情况下,无暇锻炼自身的创新素质和能力。大学教师往往更为注重系统地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而忽视了对学生思维力、创造力等更深层次能力的培养。课堂多为大班课,相当多的实验实践教学亦是整齐划一,“满堂灌”“填鸭式”仍是大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格局,缺乏师生的互动。缺乏创新人才培养的评价机制,不能很好地优化教学运行和资源配置的各种机制安排。对创新人才的培养缺少激励,不能很好地营造大学生人才培养积极主动的氛围。

(三)大学生创新需要动力不足

创新动机驱使创新行动,是大学生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创新需要理论的扎实学习,具备刚毅的性格,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吃苦的精神。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层次理论中阐述的自我实现需要指出: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对生活的期望,从而对生活和工作真正感到满足和有意义。据调查资料显示,相当部分的大学生希望通过别人的帮助来实现自己的愿望。一方面,他们可以说是使用高科技电子产品的一代,上课手机不离手,对理论的学习不认真或学得不扎实,动手实践的能力比较低下,失去了创新的基础。另一方面,大学生热衷于新鲜事物,他们也崇尚创新,但是行动上存在着执行力不强、主动作用发挥不够、投身实践的勇气和能力欠缺等消极状态,失去了创新热情。

三、基于科技竞赛平台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八方物流学院自成立以来,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围绕物流人才培养的整体方向和发展趋势,积极探索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本着“拓宽基础,重视创新,提高素质,鼓励创业”的原则,依托一个讲坛、二本刊物、三个面向、四项赛事(如图1所示),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如举办一些增强本科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训,积极引导学生提高实践和动手能力,不断激发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在校园中营造出“崇尚科学、追求真知、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的良好氛围。

图1 全方位、渗透式创新能力养成体系示意图

(二)构建科技创新的实践教学平台

为了发挥实践教学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满足大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提高的需要,学院力推开放式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开放的实验教学模式在实践中主要采取两种形式(如图2所示):一是预约开放,主要适用于实验教学计划以外的综合型、设计型自选实验课题,学生可到实验室预约实验。这类实验采取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参与启发指导的实验教学模式。二是访问网络平台开放,主要是利用学院的服务器为数据中心的PC电脑联网在线实验平台实现,允许学生以远程登录的方式,全天候使用实验室的资源进行自主实验。实验室丰富的软件和设备资源,对本科生课外科研训练(SRTP)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等提供了有力支撑,满足了学生课外科研实验的需要,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科研实验的兴趣与热情,充分发挥了实验室开放在学生创新精神培养体系中的平台作用。

(三)加强科技竞赛指导,提升创新能力

科技竞赛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是件简单的事,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为此,学院成立由院长任组长、书记任副组长,有优秀科研项目、有创新精神的专业教师为成员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指导委员会,其目的就是加强对大学生科技竞赛和科研训练的指导。学院通过集中训练,专业老师再进行课外辅导等形式,加强对科技竞赛的指导。组织参与或举办各类专业竞赛,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是参加第18届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有1支队伍获全国一等奖,3支队伍获全国二等奖,21支队伍获全国三等奖,笔者所在学院被授予中国赛区一等奖和最佳组织奖等荣誉称号,获得三等奖以上的学生为全院的40%。二是举办学院第三届沙盘大赛和物流沙盘大赛。三是积极参加物流知识竞赛,多次获榕城高校物流知识竞赛一等奖。四是开展物流设计大赛,其中有两支队伍进入全国物流设计大赛复赛。通过学生在参与各项科技竞赛中有意识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意志品质等的培养,特别对竞赛时的实战指导和竞赛经验交流会,有效地培养和强化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图2 实验室开放教学模式

(四)建立科技竞赛激励和评价机制

建立健全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教师指导与学生自我锻炼相结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机制。首先,建立健全以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为导向的新教学效果评价和各类评优制度,制定包括学生学习态度、基本理论知识、实验(调查)设计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论文质量等一系列指标体系的量化标准。其次,制订合理的科技竞赛评价机制。完善科技竞赛考评及奖励办法,建立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科技竞赛激励机制。八方物流学院出台了《福建省交通集团奖助学金》《王锐铭奖学金》《八方物流学院文化科技创新奖学金》和《八方物流学院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实施细则》。这些办法有两类,一类主要是在推优评奖等方面进行导向,如在学生综合成绩评定中,专门增加了参加各类科技活动及情况的获奖奖励分;另一类主要是加大专项经费投入,对大学生参与各类科技竞赛在经费上予以支持。最后,建立导师工作量核定制度,鼓励老师对科技竞赛的参与和指导,并根据项目的完成情况对导师在指导的工作量上给予认定和一定的倾斜。

(五)校企联动合作机制

企业力量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础,为了给大学生提供一个创新创业的锻炼平台,学院与合作办学单位福建交通集团共同组建了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该基地2012年被列为福建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实践基地坚持“创新创业一体化”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校企互动、产教对接、学做合一。学院按照“真设备操作、真项目训练、真环境育人”的“三真”要求,让学生在基地中可充分利用企业的先进设备和先进技术进行实验和创新研究。创新创业项目主要是以企业实际业务需求和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作为素材,同时聘请企业生产一线的工程师作为企业导师来指导学生的研究,从而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使学生能更多地接触到前沿行业的信息和技术,不仅对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与就业竞争力有促进作用,还为学院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物流人才提供了很好的支撑。

参考文献:

[1] 郭世田.创新型人才研究探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1(9):154-157.

[2] 李宁.基于科技竞赛平台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讨――以湖南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6):70-72.

[3] 王成林.物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构建研究[J].物流技术,2009,28(9):155-156.

[4] 郭兴启,李菡,郭恒俊.国内外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J].高等农业教育,2009(2):89-91.

[5] 王莹.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4,22(5):77-80.

[收稿日期] 2014-01-07;[修回日期] 2014-01-19

实验技能竞赛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职业技能竞赛;中职数控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6-0276-01

0.前言

技能竞赛在相关书籍中有着清晰的涵义:技能竞赛是通过竞争机制实现对职业教育实践能力教学的有效促进,通过比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的赛事,一般由相关企业联合学校承办。采用优胜劣汰制度,优秀者予以表扬,失败的人予以鼓励。这充分说明了技能大赛已经逐步成为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引入技能竞赛是职业教育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的表现,是发展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

1.技能竞赛对中职数控教学改革起导向作用

1.1 转变中职数控教学的传统观念,与时俱进

“重教不重做”是传统教育中一个固有窒碍,无论是传统学校还是中职高职学校都深受其影响,制约了教学水平的提高。学生在学校受考试的影响,只能学到理论而忽视实践锻炼。教育者对学生的管理只注重分数成绩,却对实践教学管理漠视不理。久而久之,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1”的传统教学观念,这无疑大大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将其永远束缚在理论的囚笼中,无法自拔。而职业教育技能竞赛开展正是为了消除这种弊端,技能竞赛迫使学生理论和实践并重,注重对实践操作能力地培养,真正能培养出技能型人才。

1.2 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是因为文化课学不好所以投奔职业学校学习一技之长,以期将来可以立足社会。但传统的职业教育却让他们事与愿违,许多学生在学习中并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生活浑浑噩噩,每天只是百无聊赖地消耗时光。而发起技能竞赛则给他们带来新的动力和目标,促使他们向着成功努力,自主有目的地学习。

1.3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触发学生的积极学习机制

凡是比赛就会有输赢,人多数是有胜负心的,比赛紧张的气氛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赢取奖励的倍感光荣,输掉比赛的燃烧斗志。胜败之别大大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他们会根据胜败结果主动学习,弥补自己的不足。在这样的良性竞争课程中体现的是良性竞争意识,使得学生从被动学习中转变为主动去查缺补漏,是一种自我学习意识的提高,应该多进行这样的课程教学调动,同时,还可以增加以学生自我表现为主的学习心得分享,或者演讲,激发学生的表现欲,使得学生以积极状态进去课程学习。

2.如何围绕技能竞赛,开展中职数控教学改革

2.1 设计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针对课程设置,大多中职学校都存在问题,课程量大,时间紧迫而任务繁重,理论知识艰涩难懂,漠视实践教学等。职业技能竞赛通过比赛将学生所学的理论实践在现实中,真正地锻炼自己的技能。将所学专业知识集中系统地展示,简单、清晰、合理。

2.2 编写以技能竞赛为指导的教材

中职学生学习基础太差,对学习存在懈怠情绪。专注于理论纯熟却对中职教育的核心内容――实践能力却置之不理,这种本末倒置的方法体现出中职教育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理解能力的不足,因此,要想实现中职数控教育的改革,必须坚持以“实践”为基准,精简空洞冗杂的理论教学,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对于枯燥的理论知识,实用性是教材编写的第一要素。

2.3 注重课堂教学

课堂上的学习永远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有效的职业数控教学一般在进行理论教学任务时,讲师会举身边常见的例子作为辅助讲解,将枯燥复杂的理论简化俗化。这样一来,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调节课堂气氛,而且也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轻松掌握那些十分枯燥的理论知识。然后,在理论知识熟悉的基础上技能实践练习,在学与做之间融会贯通,将基础理论教学与专业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加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和时间,选择有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帮助学生。定期进行实战演练,训练学生的专业素质,练就过硬的技能技巧。

2.4 实战演练,定期检验

所有的将军都是在战场上浴血奋战杀出来的,军事如此,教学上也如此。真正的技能型人才必然要经历专业技能的考验,在一次次的实践中千锤百炼,不断磨打。但是教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般要经历三到四年的时间,学生才能真正走上社会接受真正的战场厮杀。为了让学生们在上阵前不至于束手束脚,难有作为,学校必须事前有所筹备。模拟职场,学校可定期举行技能比赛,设立各种职业技能竞赛项目磨练学生。

3.学者们对于职业技能竞赛的作用评价

我国从2008年举办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至今,国内职业教育学界对此项口运行效果的看法可谓见仁见智。学者刘克勇认为想要真正改革中职教育,必须以技能竞赛作为标尺检验中职数控教育的水平;用技能竞赛的“优胜劣汰”原则检验教师队伍的素质,推动实训基地建设完善化,现代化;对实施课程进行改革,真正让学生学有所长,技有所用。将职业教育学校与相关企业开展合作,促进学生就业。作为衡量职业教育质量的标杆,职业技能大赛的引入势在必行。专家马成荣觉得建立倒逼机制以表现技能竞赛的核心价值,以转变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模式,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的根本的职业特性2。杨政水教授曾经阐述过,对于教师来说,职业技能竞赛能够有效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和教育水平,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职业素质;对于学生而言,技能竞赛作用在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为学生学习和成长提供一个有用的平台,充分锻炼学生的能力,培养技能型人才。

4.结语

综上所述,中职数控教育要想完成教学改革必须要把握技能竞赛这个关键点,重视实践操作和技能训练,以真正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为出发点,实现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彩霞.以技能竞赛为导向的中职技能教学改革[J]中外合资杂志社出版,2012,(14):12-14

[2] 王娟娟著.职业技能竞赛对中等职业教育生态的影响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出版,2013,(09):33-35

[3] 吴连香.基于技能大赛的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研究――以江西渝州科技职业学校为例[J].湖南师范大学出版,2011,(09):34-35

实验技能竞赛论文范文第11篇

一、成立竞赛组织机构并举办技能节

为深化校园竞技文化建设,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学院成立了技能竞赛组织机构,负责技能竞赛的决策、指导与仲裁,制定了《教学竞赛管理办法》和《技能节组织管理办法》等文件。自2009年开始在全院举办一年一届的技能节。技能节活动每年4月开幕,12月闭幕,项目覆盖学院所有专业。竞赛训练中采用微格训练法,形成了专业技能培养的“5L”模式(5个环节),即把实践教学过程细分为校内实验实训环节、校外实习实训环节、技能考证强化训练环节、毕业设计环节和顶岗实习环节,严格按照专业能力培养要求和课程标准实施,使技能竞赛训练与常规教学活动融为一体,实现了职业技能竞赛训练方法与课程教学方法的对接。

二、将竞赛活动作为一种教学活动,训练过程作为一个教学过程

学院依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素质是基础,技能是核心”的目标取向和“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采取逆推式方法,通过组织专业教师、企业专家认真分析,并深入企业进行调研等方法,对学生毕业后可能从事的工作岗位进行分类、汇总,确定知识、能力、素质目标,准确定位各专业人才培养方向。把以实用为导向的职业知识传授、以专业为导向的职业技能训练、以敬业为导向的职业态度培养、以生存为导向的职业心理素质养成与高技能人才培养无缝契合,使职业技能竞赛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契合,实现竞赛训练面向全体学生,解决了“为赛而赛”,不能提升全体学生技能水平的问题。

按照化工高职教育教学内容体系符合化工行业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把技能竞赛内容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融合,实现了专业教学内容调整紧跟产业发展前沿技术,解决了教学内容与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升级和工业化进程不相适应的问题。

遵循“教、学、做合一”的高职教育教学规律,把竞赛训练与日常教学有机结合,实现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解决了竞赛训练与实践教学分离的问题。基于校企合作育人和开放式办学理念,把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创建开放式竞技平台,实现了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对人才培养的共同目标与价值追求,解决了校园文化与职场文化存在落差的问题。

用机制推动竞赛,用竞赛带动训练。学院构建了院系两级联动的技能竞赛组织体系,学院负责技能竞赛制度的制定与竞赛组织协调,系部负责竞赛的组织与管理。根据年度教学计划,结合院内外各种赛事安排,量身定制各种初赛项目融入实践教学中,使每次实践课变成一次小的竞赛,通过理论和操作两方面的训练,提升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将技能竞赛训练方法融入常规教学。技能竞赛、培训等经验积累,有力推进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三、创新了竞赛机制与训练艺术

实验技能竞赛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技能竞赛;人才;职业能力;双师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技能竞赛是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检验学校实践教学水平,深化课程改革以及加强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联合行业企业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将竞赛与学生的实习就业和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制定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推进技能竞赛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发展等做法,具有较为普适的实践价值。文章就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学校”)联合行业企业开展技能竞赛所进行的有益尝试,试谈粗浅看法,抛砖引玉,以便同类院校有所借鉴。

一、校企合作开展技能竞赛的创新举措

(一)依托建设项目校企联合举办技能竞赛

近年来,为了提升浙江高校的专业办学水平,促进学生就业,满足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培养宁波重点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宁波市教育局启动了服务型教育重点专业建设工作,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生物制药技术、药物制剂技术等专业所构成的“医药产销人才培养专业群”被批准立项,专业群下设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等多个二级建设项目。学校以专业群为主体,带动辐射其他专业,联合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邀请企业进校园,采取多种形式,组织系列学生技能竞赛活动。同时,宁波市教育局出台倡导跨校、跨专业联合培养社会急需人才的相关政策,推出在浙江高校共建共享10大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项目,学校发挥毗邻宁波高教园区其他高校的地理位置优势,每年邀请宁波市其他高校联合行业协会、企业开展技能竞赛活动。依托这些建设项目,推进校企合作技能竞赛的开展。

(二)邀请企业赞助冠名,行业协会观摩表彰

在依托有关建设项目,联合行业企业开展技能竞赛时,注重选择地方区域医药经济对技能人才需求数量多、技能要求较高的岗位群,设置被地方医药行业企业广泛认同的竞赛项目,由行业协会牵头主办,学校具体承办,邀请行业内具有一定社会知名度的企业冠名或参与赞助,提升专业技能竞赛的社会影响,保证校企合作技能竞赛的质量。决赛阶段,利用学校较大的教学空间场所,如学生活动中心,邀请参赛相关专业学生和行业协会人员观摩比赛、感受比赛。在竞赛总结和表彰大会上,由行业协会人员给获奖学生颁发荣誉证书,邀请赞助企业老总出席并开展与技能培养有关的讲座或论坛,就医药行业现状、专业技能提升、职业素质养成和就业能力培养等方面问题进行互动交流。如在中药鉴定技能竞赛总结大会上,邀请宁波明贝中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介绍中药材开发与应用的经验和措施,阐述中药发展的现实挑战等,增进学生对中药产业最新发展趋势的了解,明确医药职场对中药专业大学生提出的素质要求。

(三)竞赛项目对接行业企业岗位标准

在确定品牌竞赛项目后,学校组织成立由企业和学校专业骨干教师组成的技术组委会,共同研究与企业岗位技能标准相衔接的竞赛内容,共同设计竞赛方案,制定技能竞赛题目,将新形势下行业企业对员工的知识和最新技能要求融入比赛,以考察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如学校与宁波市生物学会、宁波市生物医药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联合举办大学生微生物技能大赛时,邀请企业人员参与设计理论知识竞赛题目以及实验操作技能等相关内容,使得竞赛的内容贴近企业岗位实际。

(四)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参与竞赛考核评判

竞赛成立由企业和学校专业骨干教师组成的裁判组委会。根据竞赛方案和竞赛项目内容,共同制定比赛评分标准、规则和程序,明确竞赛命题、评判、裁定、监察等各个竞赛环节的要求,规范竞赛选手、裁判以及后勤服务等各类参赛人员的职责行为,确保比赛项目设计及标准设定的科学性、规则的严肃性、过程的规范性、程序的条理性和结果的公正性。同时邀请企业技术骨干全程参与竞赛过程,对学生的技能操作进行评分,提高技能竞赛评判的技术水平和评判质量。

(五)竞赛内容与职业技能鉴定相融通

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是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保障。学校将技能竞赛与相关专业的职业技能鉴定相对接,将竞赛的部分内容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这既提高了竞赛的参与度,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如“华海杯”药品生产与检验职业技能竞赛,竞赛项目由理论知识竞赛和技能操作竞赛两部分组成,而理论知识竞赛又分为药品检验技术和药物制剂技术两个竞赛项目,理论知识竞赛的考核内容以药物检验工、药物制剂工国家职业四级(中级工)规定的应知、应会要求和标准为主要依据,学校将理论知识竞赛内容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使得学生在参加比赛的同时,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发挥了很好的实效。

二、校企合作开展技能竞赛发挥的功能价值

学校采取多种途径,拓展合作内容,创新合作方式,每年主动寻求与行业协会、企业合作开展技能竞赛,以便在人才培养、校企合作以及教师“双师素质”水平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一)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增强学生学习技能的意识

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的技能竞赛活动,强化了专业技能训练,许多学生看到了自身的不足,明白自己应该掌握哪些核心职业技能,平时应该学什么以及怎么学等相关问题,看到自己在未来职业岗位上的价值,明确了提高岗位技能的方向,增强了学生课外学习技能的自我管理意识。

2.提升学生职业技能水平

通过系列竞赛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养,为学生参加省级乃至部级相关的技能竞赛积累经验,打下了扎实基础。如学校学生连续两年在全国高职高专生物技术职业技能竞赛中分别荣获产品检验工、发酵工多个团体、单项一等奖,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展现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教学水平。

(二)深化校企合作内容

1.深化校企科研合作

学校依托竞赛平台加大了校企合作的力度,促进了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的互聘互用以及学校与企业的科技研发和技术服务合作的开展。如学校积极鼓励专业教师紧紧围绕企业需求,与医药企事业单位合作进行技术研发,参与企业关键技术攻关,提品开发咨询服务,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鼓励专业教师下企业提供经济、法律等方面咨询服务,帮助企业提高管理水平,解决经营管理问题,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支持等。专业教师社会服务能力得到了加强,帮助企业解决了生产实际中的问题,极大地增强了企业参赛的积极性。

2.加强实习就业合作

竞赛之外辅以讲座或论坛,让企业专家从不同角度介绍职业素质养成、行业职场发展趋势以及行业职场对毕业生提出的素质要求,并就此开展互动问答,以企业名称给大赛冠名,提高企业在学校中的知名度,肯定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通过这些措施增进了企业和学生的相互了解。由于获奖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了行业企业的认可,企业也就更愿意提供实习机会,接纳表现优秀的学生进企业工作。正是通过技能竞赛,使企业和学校有了近距离的接触,有了深层次的交流,为学生的实习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促进教师“双师素质”的提升

竞赛指导教师与竞赛技术组委会及裁判组委会的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命题,通过搜集竞赛相关资料,钻研新技术和新工艺,掌握行业前沿动态,深入了解企业生产实际,有效地提升了教师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理论水平。此外,学校将竞赛技术组委会及裁判组委会的部分企业技术人员、参赛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聘请为专业建设小组成员,让这些企业人员承担实习、毕业论文(设计)指导以及部分实训课教学任务,双方共同开展专业课程建设,共同开发实训教材。听取企业人员对专业设置、课程标准、实习实训安排等方面的教学意见及建议,这些措施促进了教师“双师素质”的明显提升。

三、推进校企合作技能竞赛制度化建设的思考

引导技能竞赛促进学校的人才培养,调动企业、师生各方参赛积极性,使技能竞赛与教学工作实现真正融通,推进技能竞赛的规范化、科学化发展,高职院校应从组织管理、运行机制以及激励机制等各方面加强建设,制定保障措施。

(一)建立校企组织协调机制

1.制定技能竞赛管理制度

技能竞赛的组织与实施是一项综合性工作,涉及人财物的统筹与协调。如果把技能竞赛作为一项常规教学工作来对待,使得竞赛工作正常开展,高职院校需要规范竞赛管理,制定学生职业技能竞赛管理办法,明确竞赛类别、竞赛立项和竞赛组织等问题,落实竞赛经费,为竞赛的相关培训、参观交流、购买仪器设备等提供制度保障。

2.校企双方严密组织实施

校企合作开展技能竞赛牵涉到合作时间、技术以及双方参与切合的方式等诸多问题,高职院校要从竞赛运行、评判标准、表彰奖励以及安全保障等多方面统筹安排,保证竞赛的顺畅运行。就学校和企业而言,要建立一种便于协调和沟通的组织机制,对于双方牵头组织竞赛的负责人、双方在竞赛中的职责、合作的内容、参与竞赛的人员调配等细节内容做好协商和规定。就学校内部而言,要建立党委、行政统一领导,教务处牵头,宣传部、实验实训处、团委、后勤处等多个部门密切配合的技能竞赛机制。分清主办、承办和协办各方在竞赛中的工作内容和职责,保证竞赛高效运行。

(二)建立校企多元利益驱动机制

1.激励企业参与

企业参与竞赛或提供赞助的商业目的,是为其自己的产品做好宣传和销售,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和企业发展的人才需求等。因此,高职院校要通过报刊、行业协会网站等媒体,帮助企业做好宣传,扩大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要充分利用校内的知识资源和专业教师的科研特长,主动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要热情周到为企业提供人才培养服务等多举措吸引企业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2.激励教师参与

通过技能竞赛的手段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是教学改革中的一项新尝试,必然会带来教师工作内容和方式的变化,也会带来教师工作量的增加。为了保证教师参赛的热情和干劲,高职院校要制定鼓励教师参赛的奖励制度,将教师指导学生竞赛所取得的成果纳入学校教学成果奖励范围;根据学生所取得的奖项和等级,按照单项和团体类别、部级、省(市)级等不同级别的项目类别给予教师物质利益补偿;同时,将教师指导学生获奖成果在每学年的教师教学业绩考核上给予加分;对于赛前培训,给予一定的激励工作量补助等多元激励措施保障教师参与竞赛的积极性。

3.激励学生参与

技能竞赛能够激发学生成功的欲望,唤起学习的自信心,提升学生就业的岗位职业技能,高职院校要通过校报、校园网等媒介手段,报道学生获奖信息,以“榜样”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制定学生竞赛奖励办法,对奖励对象、范围和标准作出明确规定。对于在各级各类技能竞赛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表彰。这些措施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参赛积极性。

(三)建立技能竞赛长效机制

1.营造技能竞赛文化氛围

技能竞赛是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良好载体。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校报、校园网、学生社团、广播站以及宣传栏等媒介,对技能竞赛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广泛宣传,通过召开技能竞赛表彰大会或组织座谈会等方式,对典型的竞赛事迹进行大力推介,同时要紧密结合企业文化的要求和职业技能培养的需要,将企业文化元素融入到技能竞赛之中,把企业对员工的职业素养要求贯穿于技能竞赛的整个过程,逐渐在校园里营造出一种笃学精艺、人人参与、争当先进的技能竞赛文化氛围。

2.开设竞赛性选修课程

职业教育兼具社会性、职业性、技术性和实践性特征, 技能竞赛对实践教学改革具有很强的导向和引领作用。若要将技能竞赛融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过程,融入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功能体系中,体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的应用,高职院校就应开设一些与行业企业岗位技能紧密结合的竞赛性选修课程,将竞赛性选修课程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聘请企业一线资深专家授课,以增强专业教学内容的社会适应性,从而实现技能竞赛由阶段性工作向常态性工作转变,形成由少数师生参与向全体师生参与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刘天英.“双证书”制度是高职教育的必然选择[J].中国成人教育,2007,(1).

[2]施孔文,蒲晓湘.技能竞赛在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的作用[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

实验技能竞赛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电子设计;竞赛;教学培训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1-0217-02

引言: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是教育部倡导的大学生学科竞赛之一,是面向大学生的群众性科技活动,目的在于推动高等学校促进信息与电子类学科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有助于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与基本能力、团队协作的人文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有助于学生工程实践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进行电子设计制作的能力;有助于吸引、鼓励广大青年学生踊跃参加课外科技活动,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总之,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是一项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活动,下面就该竞赛的意义、目前存在问题和我校在竞赛培训中采取的教学方法做简单的阐述。

一、电子设计竞赛的意义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操作性很强,主要侧重于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竞赛需要参赛者根据题目要求,做技术方案,选择合理的元件,完成电路的设计,最后通过安装、调试做出一个符合要求的作品,而不是简单地在电脑上对虚拟的元件进行组装。因而,学生从中实践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同时,通过参加竞赛,学生的创新大幅度提高,竞赛题目只要求完成任务并达到相应的技术指标,而对采用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没有任何限制,学生在竞赛过程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竞赛使一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对学生的就业、考研和创业过程等帮助极大,我校参与竞赛的学生,尤其是获得好成绩的,在大四就业过程中,获得了用人单位的极大肯定,有很多单位指定要参加过电子设计竞赛或其他竞赛的学生,并且免去很多招聘环节直接录用,更有不少学校,对获得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奖的学生直接报送本校的研究生。

2.促进师资队伍的建设。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是对高校电子类专业师资水平、实验室硬件设施建设和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一个系统检验,同时,对师资水平和实验室建设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在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的今天,教师只有在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新的理论、新的技术和开展科研活动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更好地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才能更好地指导电子设计竞赛工作。

3.促进实验室建设。长期以来,电子实验仪器基本上是老三样(万用表、信号源、示波器),学生在实验中接触不到先进的仪器设备,更谈不上使用先进的实验手段来完成实验。这个问题在平时的实验中表现并不明显,但在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就显得非常突出。谁使用了先进的仪器和设备,谁采用了先进的实验手段,谁就会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赢得更多的时间,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因此在实验室建设中,拥有完善、先进的实验仪器器材,成为了在竞赛中取得好成绩的有力保障。

4.更新教学内容,重构课程体系。电子设计竞赛强调基础,但同时又鼓励采用新技术、新器件,以利于取得好成绩,但这些新技术、新器件在教科书上不一定会涉及到,这就要求我们更新教学内容,除了加强学生基础内容教学以外,必须引入新技术的教学,例如ASIC教学内容(如:CPLD,FPGA等)。同时让学生了解、使用新器件,有利于学生在竞赛中取得好成绩。电子技术基础是工程设计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改革中必须用系统的观念重构课程体系。

5.加大实践课教学的改革力度。根据竞赛要求,加强实践课教学的改革,在实验内容的开设上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基础性实验;第二,设计性实验;第三,综合设计研究性实验。基础性实验是基本电子器件的应用性实验,使学生具备设计、调试和测量简单电路的能力。设计性实验的教学内容为单元电路的设计及小系统设计。使学生初步了解新产品的设计和制作过程,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利用现代化分析、测试手段的能力。综合设计研究性实验,其教学内容包括信号的检测、控制、传输与处理以及单片机等应用性较强的综合设计研究性实验。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竞赛中学生暴露的问题充分暴露了传统实践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

1.综合知识能力欠缺。学生在比赛中,提出的设计方案水平低,对参考电路生搬硬套,不会采用先进的简便电路。另外,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强。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掌握不牢固,平时阅读的参考资料和课外书籍太少,基本技能训练不够。

2.查阅资料能力不强。参赛队员选定题目后,不能尽快找到所需要的相关资料,多数学生是找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这反映了我们实践教学脱离了工程实际。

3.实验调试技能不强。一些同学不会正确设计测试表格,不会分析实验数据并解决问题。在焊接中,电路布局凌乱,电路调试与故障排除能力不强,反映了平时学习期间,实验课内容验证性多而设计性少,更谈不上综合性实践,所以学生的设计能力和综合能力未能得到有效提高。

4.设计报告质量不高。许多参赛学生设计报告格式存在许多不足,设计方案论述不够严谨,电路设计缺少理论分析。说明我们的实验教学忽略了实验报告这一重要环节。

5.新器件、新技术应用能力较差。有一些竞赛题若能采用新技术、新器件,不仅电路简单,而且省工、省时,性能指标也优于一般电路。参赛学生这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与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原因是目前课程缺少这方面的内容。

针对以上存在的这些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我们认为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电子技术设计训练,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教学体系,学生通过该体系自主学习、老师辅导,最后参加电子设计竞赛,从而较全面地掌握电子设计技术,并在某领域有所特长,成为竞争力强的电子技术专业人才。

三、建立电子设计竞赛培训体系

我们建立的培训体系从宣传报名、中间教学环节,一直到最后参赛。

1.加强宣传,吸引优秀学生参与电子设计竞赛。我校工程训练中心承担了全校的电子实习教学任务,我们在每学年第一学期开展电子设计竞赛的培训报名工作。通过PPT介绍和视频展示,在学生中间宣传和普及电子竞赛的知识;并邀请我校曾在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奖的学生,介绍自身参与电子设计竞赛的成长经历及对未来发展的益处。报名采用学生自主报名和教师推荐相结合,通过初审、面试等一系列环节,选拔优秀学生参加电子设计竞赛培训。

2.电子基础训练。学生报名、选拔工作完成后,于当年10月份左右开始为期一学期的基础培训。培训时间为12周,培训内容以8051单片机为主,辅以简单模拟电路。选择以单片机为主的培训,是因为单片机入门较模拟电路容易,学生往往有成就感,不至于中途退出。8051单片机培训包括I/O口、键盘、显示、中断、定时和AD转换等编程,有教师讲解、单片机教学视频等,每位培训同学配发一块单片机开发板,从而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简单模拟电路包括运算放大、有源滤波、比较电路和NE555信号发生等常规电路的制作训练。基础电子技术培训最后是制作一个综合项目,结合前面学习的内容,制作一个简单综合项目“红外测距仪”,作为对学生一学期来学习的考核。

3.综合项目化训练。完成了以上基础训练,在每学年第二学期(3月份)开始项目化训练。完成3个综合项目的制作,我们通过自定题目或选择历年国赛,内容、技术指标可适当降低。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每个项目都对学生考核,并有以下教学流程:布置任务、教师讲解、过程指导、作品验收、学生交流和教师点评等,这些过程保证了教学质量。对制作不认真、完成不好的学生警告乃至最后淘汰。

4.暑期集训。暑期集训是提高学生参赛水平的关键。主要做历年国赛和省赛真题,每周完成1题,教学流程齐全:布置任务、教师讲解、过程指导、作品验收、学生交流和教师点评等,要求学生按题目的要求和技术指标严格、认真制作,鼓励学生采用新技术、新器件,以降低电路复杂度、提高电路指标。在临近比赛时,我们安排学生一次模拟比赛,按比赛要求4天时间完成,完成后统一验收、评奖,由于我校承办过浙江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这个模拟比赛环节,学生能感受比赛的真实状况,从中受益匪浅。

5.竞赛指导和服务工作。竞赛期间,每组学生都有1~2名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和把关,包括帮助学生申题、方案分析、过程指导、指标检查等,并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安排相关人员,做好各种竞赛服务工作,例如水电、网络等,竞赛期间的饮食安排得当,由学校食堂一日三餐和夜点心送到比赛地点,减少学生负担。竞赛期间元件采购和管理,赛前尽量采购齐全的元件,竞赛期间安排专人和专车采购,做到学生上午提出采购需求,下午能拿到元件。竞赛个别题目会用到一些机械组件,做到学生上午提出需求,下午或第2天上午能加工好所需的组件。

6.其他。为了保证竞赛教学的顺利进行,还需加强了实验室建设工作,增添先进仪器,例如数字示波器、程控电源、DDS信号发生器等。建立了竞赛元件库,各种常用、专用元件齐全,分门别类安放在柜子和元件和中,做到种类齐全,能满足竞赛各种题型的需求。建立了机械加工室和电路板加工室学生在训练和竞赛期间,可完成简单机械加工,例如钻孔、切割等;可完成电路板的制作,例如转印、腐蚀等。

四、结论

通过以上对竞赛的问题分析,并建立竞赛的培训体系,我校学生参赛成绩得到了极大提高,在2012年我省的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得6个一等奖,成绩位列全省第一;在2013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首次取得全国一等奖,在我省也位居前3位,这也是对我们工作的极大鼓励。今后我们打算继续完善竞赛的培训,力争在今后的比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实验技能竞赛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技能竞赛;导向作用;技能教学

为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切实加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展示职业院校学生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风采和熟练的职业技能,努力提高全社会对发展职业教育重要意义的认识。从2008年起,教育部以“大赛点亮人生,技能改变命运”为题每年举办一次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我校也是从2008年开始,积极准备,先后参加市级、省级举行的技能选拔赛,尤其是2010年参加的省级技能选拔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作为会计电算化竞赛的辅导老师,我对开展这一活动有很深的感触,为它拍手叫好,同时也呼吁更多学校以技能竞赛为导向,开展专业技能教学活动,培养更多、更实用的高技能学生,更好的服务社会。

一、技能竞赛的导向作用

(一)引导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观念的转变

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在中等职业学校中,普遍存在着教师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学生重理论考试,轻实践操作技能;管理者重理论教学效果,忽视实践教学管理,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而职业教育技能竞赛的举办和发展,强调重视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引导职业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办出“职教特色”。

(二)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职业学校的学生绝大部分是当年考试的失利者,无奈中他们被父母送到职业学校,父母希望他们在这里能学到一技之长,以期将来能有立足之本。但往往事与愿违,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努力方向和目标,不愿约束、改变自己,很容易破罐子破摔,在浑浑噩噩中打发每天的时光。而技能竞赛在新生刚开学时就明确提出,可以为学生指明努力的方向,确定奋斗的目标,引导学生有目的学习。

(三)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每年参赛归来,学校都会在全校师生大会上对获奖学生和优秀辅导老师给予表彰和物质上的奖励,这种“优胜劣汰”的比赛机制和获奖的荣誉感可以激起学生参加竞赛的热情。榜样力量是无穷的,参赛获奖使学生认识到只要努力同样可以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二、围绕技能竞赛,开展技能教学改革

(一)围绕技能竞赛,设计科学的课程体系

由于传统习惯原因,职业学校在课程体系设置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课程数量相对较多、知识难度较深,理论教学时间较多,与实践联系不够等。而职业技能竞赛比赛项目的设置实际、简单、科学,不但更加理论联系实际,而且能够把专业所学集中、系统地展示,呈现典型的项目化、工程化的教学要求。我们应大胆改革,降低专业难度,删除一些中职学生根本无法读懂的学历教育课程,以技能竞赛所需专业知识为主线,选择核心专业课程,并在此主线基础上向外拓展,开设与专业课程有密切关系的素质教育课程和实用课程。

(二)围绕技能竞赛,编写校本教材

由于中职学生学习基础大多不是很好,偏科现象普遍存在,分析和理解知识能力有限,所以在教学内容改革上必须以“必需、够用和实用”为基准,精简教学内容,使理论课教学内容变得简单、实用、易学。而有时我们发现征订的教材尤其是实验教材在内容上不能完全满足教学的这些实际需要,那么组织有实践工作经验的教师编写校本教材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好方法。

(三)围绕技能竞赛,开展课堂教学

有了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和实用的校本教材,就可以紧扣技能竞赛内容,开展有目的的教学活动。一般先进行理论课教学,教师尽量拿身边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做理论讲解的注释,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而且在谈笑间学生也掌握了较枯燥的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开展技能实践练习,将基础理论教学与专业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增加各阶段实习课的操作时间,选择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担任实习课的教学工作,全真模拟竞赛环境,指导学生全真演练,提高实践操作技能。

(四)定期举行校级技能竞赛,检验教学效果

教学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不能让学生走上社会后让社会去检验我们的教学效果。学校可以依据省级、全国的职业技能竞赛项目和标准制定校级技能竞赛的比赛项目和标准,定期组织开展专业技能竞赛活动,以竞赛的方式去检验我们的教学效果,形成“比、赶、超”的积极向上氛围,更好的实现技能教学目标。

总之,中等职业学校只要围绕技能竞赛,重视技能训练,以提高学生专业操作技能为出发点,开展有效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活动,让技能竞赛真正走进课堂,必将给教学带来勃勃生机,实现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实验技能竞赛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学科竞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科技创新活动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6)05-0156-04

中国的高等教育历经几十年的蓬勃发展,目前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大学毕业生的知识结构、综合技能却与社会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对此,《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高等院校要注意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简称“四种能力”)的培养。这一决定精准概括了新时期大学毕业生应当具备的素质,也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指明了努力方向。迄今,关于如何建立有效的“四种能力”培养机制,对高等教育而言还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新课题。

一、学科竞赛对培养大学生“四种能力”的作用

“四种能力”培养是高等教育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也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就目前而言,学科竞赛是培养大学生“四种能力”的一种相对更直接、可行、有效的方式。对此,教育部、财政部联合颁发《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要把学科竞赛纳入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重要建设内容,通过学科竞赛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这充分肯定了学科竞赛在大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一)启发学生创新精神

创新与创造能力是高校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学科竞赛本质上就是新方法、新思维、新技术的竞争。学科竞赛以问题或课题为导向,从竞赛准备到作品呈现都需要发挥创新思维,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在巩固既有理论的同时,针对竞赛涉及领域进行拓展学习,形成求异思维。在作品设计、制作、分析到最后的实验调试过程中潜移默化,培养大学生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激发创新热情。

(二)锻炼学生实践能力

目前,工科学校实践教学占总学时的比例一般可达30%左右,但实践性教学主要针对课程设计、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具有程式化、封闭性特征。学科竞赛是整合课内课外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内容和形式优势明显,它要求团队成员通过思想交流和工作协调,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全新命题的构思、实施、分析,这一过程多次循环直至答辩,使学生创新所需的实践能力得到全方位训练,是一种宝贵的创新实践体验。

(三)引导树立正确价值理念

人文教育需要多元化的渠道,学科竞赛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结合自身专业特点,接受人文精神教育的整体氛围[1]。学科竞赛一般准备时间较长,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需要独立钻研,也需要群策群力。参加学科竞争不仅能锤炼学生的意志品格,增强集体协作意识,而且能促使学生将目光投向社会,感受社会的需求和担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推进教学体制改革

完善人材培养体制,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体制改革。通过学科竞赛的示范和导向作用有效推进学科和专业建设改革,将实践教学、实验教学与学科竞赛结合,整合创新实践资源,优化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重视四种能力培养过程化。经过学科竞赛的全面考验,可以较好地展现学校在四种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优势与不足,从根本上推动教学体制改革,使之能够更好地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

二、制约大学生“四种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

(一) 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

目前,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在高等教育中还普遍存在,成为制约“四种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按照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等教育本身应不限于知识本身,更应是获取知识的方法以及付诸实践创新应用的能力。但应试教育模式下,知识的传授以灌输为主,重理论,轻实践,奉行书本中心、课堂中心和教师中心主义,形式和内容过于定势、单一,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机械而被动,只关注书本知识所教授的定理、规律而不思破旧立新和深层次探索,缺少实践机会和创造平台。大学生所学难以致用,进而缺乏步入社会就业、创业的能力和信心。

(二) 资源配置与大学生个性化成长预期不匹配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但往往存在培养目标不清晰、过程同质化倾向。主要原因在于部分高校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导向,固化资源配置,现实中只按既定程式向大学生集体式传递知识,搞批量化培养,而缺少对个性化成长需求的关注和投入。由此,也导致高校缺乏提高人才培养针对性的主动意识和有效反馈机制。因个性化的成长需求得不到满足,大学生的创新实践意识被极大压制,“四种”能力培养成为空谈。

(三)大学生价值观存在偏差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很多大学生价值取向出现偏差,表现在:好高骛远,不能吃苦耐劳,以自我为中心,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薄弱;虽有一定的实践创新热情,但缺乏锲而不舍的精神,遇到困难易束手无策、灰心丧气;情绪化严重,缺乏持久积极的心态。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竞争不断加剧,就业导向对大学生的思想冲击明显,很多大学生舍本逐末,热衷于跑关系和自我包装,试图以此增加就业筹码,短视化、功利性色彩浓重。

三、 依托学科竞赛,大学生“四种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建立健全学科竞赛运行机制,保障“四种能力”培育有效开展

针对学科竞赛建章立制,使学科竞赛常态化、规范化,从而保障“四种能力”培育有效有序开展。(1)建立健全学科竞赛院系二级管理体制,明确工作职责,规范组织机构,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课堂、学校网站、广播等多种途径宣传和倡导竞赛活动[2]。(2)实行导师指导制度,重视指导教师队伍梯队建设,保证学科竞赛和创新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作用[3],落实教师指导及培训工作量计算及奖金奖励政策。(3)设立创新学分认定及与竞赛成绩挂勾的相关学科免试制度,鼓励学生参与学科竞赛。(4)建立学科竞赛长效机制,完善学科竞赛体系,形成以学科竞赛促“四种能力”培育的良性循环:大一新生主要是了解各类学科竞赛,学习基础知识,进入备赛状态;大二、大三学生作为主力参加省级和部级竞赛活动,充实完善实践基地软件和硬件储备;大四学生则侧重于经验传承,通过传、帮、带,促进新生快速成长。对大学生而言,每一次学科竞赛都是对创新实践能力的综合检验,每一件竞赛作品都是大学生通过团队协作完成的具体而细微的创新成果。借助学科竞赛,加强教育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为步入社会就业、创业提供精神保障。

(二)以学科竞赛和创新活动为载体,打造“四种能力”培育平台

大学生“四种能力”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以学科竞赛和创新活动为载体,将创新意识与科学研究融入教学全过程,全面打造“四种能力”培育平台。(1)将学科竞赛和创新活动纳入到学生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中,围绕学科竞赛和创新活动设计实践教学和实验教学的考查内容,在赛题设计、可行性分析、加工实施、调试验证等各环节中注重启发引导。例如,大连海洋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借助结构设计大赛建立了土建类专业学生力学综合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方案:大一学生针对大赛题目负责模型设计及制作;针对实体模型数据,大二学生负责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分析;大三学生负责加载实验,并将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数值分析结果做对比分析及方案改进建议,形成整体研究报告,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2) 依照竞赛层次及科技活动规模,建立如工程实践中心、创新团队工作室、实验示范中心等形式的创新实践基地作为竞赛创新活动场所及学生创意孵化载体,由专业负责人负责制定基地建设规划,组建由学术带头人、专兼职教师、研究生助教构成开放式的师资指导队伍[4]。此外,各实践基地还结合自身特点制定相应的招生制度和学生管理制度,为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制度保障。(3)借助导师制促进科创竞赛项目与教师科研相结合,建立科研创新平台,设立科技活动专项基金,以立项形式对学生进行资助,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科技创新活动。(4)引导鼓励学生组建学术性社团组织,举办科技竞赛活动文化节,组织竞赛交流论坛等,营造实践创新的文化氛围,全面打造四种能力培育平台。

(三)加强课程建设,提升“四种能力”成长的内在动力

改变传递式教学模式,以学科竞赛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优化教学课程设置,将一般性的基础理论学习交由学生自主完成,而把有限的资源投放到创新实践中来,通过实践验证、强化基础理论。例如,大连海洋大学土木类专业建立了专业认知层次、技能训练层次、综合能力培养三层次和课内模拟、课外实践两模块的新型实践教学体系,加强了实验教学改革,凝练材料性能测试及工程应用技能训练两大类型实验项目,设立了综合实验训练课程,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鉴于学科竞赛往往涉及多知识领域,相互渗透,彼此交融,学校可有针对性地淡化专业限制,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学科学习,或增设不同种类的通选课程,帮助大学生建立复合型知识结构,从而激发大学生的内在潜能,促进在交叉学科中产生新思维,新方法,提高创新实践能力。

(四)完善竞赛成果转化机制,提供“四种能力”培育支撑动力

加强学科竞赛在学科建设和科技产业方面的成果转化。在学科建设方面,将学科竞赛经验和成果形成实践教学案例和教改立项,推动学科建设发展,为大学生四种能力培育提供支撑;在科技产业方面,在探索学科竞赛时,许多领域会出现新的知识、新的成果和方法,通过撰写论文、申报专利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将成果转化为知识权。此外,还需加强推广宣传,使行业企业对学科竞赛给予关注和赞助,及时将实用的科技成果进行产业化移植,将书本知识直接“落地生根”。该举措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全面打造“四种能力”,并产生实效。

(五)与学科竞赛形成互动机制促就业创业

大学生就业能力取决多重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个体素质。而学科竞赛是个体素质的综合反映,具有很强的标志性意义。因此,学校可建立相应机制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学科竞赛,并对参与者给予激励(包括授予荣誉,宣传报道、向企业推介等),进而帮助大学生提高就业能力。与此同时,学科竞赛一定程度上也是学校某一专业学科建设水平的反映,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很大。可在学校层面针对学科竞赛建立反馈机制,通过竞赛来客观评估教学和备赛,以及学生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提升学科建设的同时,间接帮助大学生提高就业能力。

学科竞赛为大学生打开了一个通向创业之路的窗口,尝试依托学科竞赛建立孵化体系。一方面,对学科竞赛中表现优秀、具有创业意愿和创业潜质的大学生进行引导并给予政策扶持,帮助实现创业梦想;另一方面,对学科竞赛中形成的有市场价值的智力成果、知识产权和创业灵感帮助大学生孕育孵化,形成创业资本。 但需要注意的是,大学生创业除具备创业素质外,还特别需要创业意志。目前,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偏低,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做好充分的创业准备,存在盲目性和冲动性,缺乏坚忍不拔的毅力。学科竞赛集智慧、意志和团队精神于一体,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系统锻炼。因此,应针对学科竞赛,加强总结和反思,及时对大学生开展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大学生“四种能力”得到全面发展,不断提升。

四、注重处理好学科竞赛可能存在的负面效应

学科竞赛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具有特殊重要作用,但不可否认,学科竞赛常态化开展过程中可能出现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产生短视化、功利化倾向,导致学生精力分散,学习目标不明确,影响专业学习的拓展与深入,反而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对此,笔者认为还应考虑以下两方面:第一,明确学科竞赛定位。要明确学科竞赛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辅助地位,服从服务于基础教学,其功能是强化而非替代基础教学成果。在实际操作中要避免只抓技能训练,而忽略理论知识的学习,因此,针对学科竞赛,高校还应在理念、机制、资源配置等方面做出正确导向,给出合理安排,回归能力培养的本源,不能本末倒置。第二,加强人文关怀,寓教于竞赛全过程。要重视学生在竞赛参与过程中的感受、体验、互动和交流,激发学生在创新过程的乐趣,

将实践精神、创新精神寓教于赛,不单纯以成绩论“成败”。同时,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帮助大学生处理好专业知识学习与学科竞赛的关系,做到量力而行,不盲动、不偏废,避免“为赛而学”“以赛代学”。

五、结语

学科竞赛在高校人才培养方面具有特殊重要作用,其示范和导向效应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并带动高校学科建设水平的提高,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谢红梅,耿葵花.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培养大学生的四种能力[J].高教论坛,2013(8):47-50.

[2]王一华,杨琼.论科技竞赛与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29):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