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审计抽样论文范文

审计抽样论文范文

审计抽样论文

审计抽样论文范文第1篇

统计抽样的理论基础来自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当我们面对大量同质性非常强的审计项目单元时,各项目单元组成的数据可视为服从正态分布并且各个单元随机且独立。根据概率论中的大数定律,我们可以通过随机抽取样本结果来估计和推断总体的特征。数理统计理论则补充和深化了概率论的理论,它提供了收集数据和统计推断的具体方法。在具体的实务中,统计抽样的方法包括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定性评价就是属性抽样,这种方法通过对总体中某事件的发生率进行推断,主要应用于控制测试中。定量评价就是变量抽样,这种方法通过对总体金额进行推断,主要用于细节测试中。

二、统计抽样审计的基本步骤

我们在进行统计抽样的时候,一般分为三个步骤,分别是样本设计阶段、样本选取阶段和样本评价阶段。

(一)样本设计阶段

此阶段我们需要确定审计抽样的目标、确定好抽样总体的范围和构成总体的单元项目、准确地定义构成误差的条件,并根据以上元素确定最佳的审计程序。在控制测试中,统计抽样的目标一般是为了能够获取公司的某项控制运行有效性的证据。我们在确定该测试的抽样总体和个体时,应考虑总体的同质性、适当性和完整性,其个体可能是一份文件资料、一个记录或者数据中的某一行。我们应该依据自身的专业性,预估和选取能够显示被测试控制运行情况的最合适的内部控制特征,并定义误差条件。控制测试的实施通常发生在期中,我们可能有必要针对剩余期间获取足够充分的证据。在细节测试中,测试目标一般为获取某类交易或账户余额的金额的正确与否的证据。总体范围可能是某类交易或账户余额中的部分项目或者所有项目,而抽样单元项目可能是实物项目或者货币单元。在实施细节测试时,如果总体的变异性大,通常需要根据总额对总体进行分层,以使审计资源偏向于金额更大的项目中。我们需要提前确定哪些情况会构成错报,以定义误差条件。

(二)样本选取阶段

样本选取阶段主要是要确定选取样本的方法和样本的规模。统计抽样选取样本的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有随机数表法、系统抽样和分层抽样。

(1)随机数表法指的是首先对总体范围的各个项目进行一对一的编号,然后在计算机生成的随机数表中选择一个比较随机的起点和一个路线,依次查找,选中号码所对应的总体范围项目就是选取的样本项目单元。

(2)系统抽样法指的是先确定选样间距和起点,然后从总体中等距离地按顺序选取样本。

(3)分层抽样法在前面两种方法的基础上改善了一步,就是首先针对总体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若干子总体,然后在子总体中采用前面两种方法进行抽样选取样本。

确定样本规模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1)可接受的抽样风险。在控制测试中,可以接受的抽样风险指的是可接受的信赖过度风险,而在细节测试中,可以接受的抽样风险指的是可接受的误受风险。可接受的抽样风险与样本规模的大小通常是反向变动的关系。

(2)可容忍误差。在控制测试中,可容忍的误差指的是可容忍偏差率,在细节测试中,可容忍的误差指的是可容忍错报。可容忍误差与样本规模的大小通常也是反向变动的关系。

(3)预计总体误差。在控制测试中,预计总体误差指的是预计的总体偏差率,而在细节测试中,预计总体误差指的是预计的总体错报。预计总体误差与样本规模的大小通常是同向变动的关系。

(4)总体变异性。总体变异性指的是总体的某个特征在各个项目单元之间的差异程度,一般在细节测试中才需要考虑。总体变异性与样本规模大小一般成同向变动的关系(。5)总体规模。样本规模几乎不会受到总体规模的影响,除非总体范围很小的情况下。

(三)样本评价阶段

此阶段主要是根据数理统计理论进行统计推断,根据样本的误差来推断总体的误差,进而形成最终的审计结论。在控制测试中,应该根据抽取样本的误差率来推断总体偏差率,然后将推断的总体偏差率与可容忍偏差率进行比较。如果总体偏差率加上抽样风险的和大于或者等于可容忍偏差率,那么总体不能接受;如果总体偏差率加上抽样风险的和小于可容忍偏差率,那么总体能被接受。在细节测试中,应该根据抽取样本的错报推断总体的错报,扣减被审计单位已经更正的错报后,将调整之后的总体错报加上抽样风险,然后与该类交易或者账户余额的可容忍错报比较。若调整之后的总体的错报与抽样风险的和大于或等于可容忍的错报,那么不能接受;若调整之后的总体错报与抽样风险的和在可容忍的错报值域范围以下,那么可以接受。

三、大数据时代下的统计抽样审计

审计抽样论文范文第2篇

统计抽样审计法是使用统计概率论分布的随机原则,总体项目中随机抽取样本进行审计,从而根据审计结果推断总体结论的一种审计方法[2]。

1.1统计抽样审计的种类

统计抽样审计按随机抽样的组织方法不同分为以下几类:①简单随机抽样。即按预定比例或采取随机抽签的方式来对项目进行标号抽取。②机械随机抽样。即个体项目按顺序并保持一定间隔距离进行样本抽取,间隔距离由项目总体除以所需样本数所决定。③分层随机抽样。即把总体项目分为若干组,每组为一层,并按简单随机抽样与机械随机抽样进行分层抽取,所得样本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进而得出总体审计趋势。同时,分层随机抽样还可以采取实用的抽样技术,做到分层区别对待,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效率。④整群随机抽样。即对总体项目划分为若干群,随机进行群抽样,抽样后进行群的全面审计。这种审计法样本集中,审计程序简捷,但科学实用性较差。

1.2所有统计抽样审计法的共点

以上四种不同组织方法的审计法有着以下四点共性:①所有统计抽样审计法均采用随机抽取,主观性强,且抽样样本几率相等,能充分体现总体体征。②均运用概率原理进行科学抽样,避免样本不足造成的审计失真,节约了审计过程环节的浪费。③所有统计抽样审计法所得出结论的计算出总体项目审计的结论可靠性和误差性,并能事前预防控制。④统计抽样审计法加强了审计工作覆盖面及审计效率,加速审计工作现代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健全了内部控制与防治信息失真,提高了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2统计抽样审计的适用范围与局限性

2.1统计抽样审计的适用范围

审计的目的与对象决定了统计抽样审计适用于财务收支审计的大部分项目,例如内控的制度、固定资产、流动资金、原材料、真实合法的费用支出,等等。被审单位状况决定了统计抽样审计适用于组织机构与内控制度健全、财会工作基础性较好的单位,且审计总体越大越能体现统计抽样审计的好处。统计抽样审计的人员素质技术水平决定了单位机构在实施统计抽样审计时需要拥有一定的统计知识与经验,并能熟练运用概率原理进行科学的选取样本进行抽样,并能使各项结果综合运用进行总体审计结论的判断。

2.2统计抽样审计的局限性

统计抽样是需要一定的公式进行计算,其运用过程复杂,要求审计人员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术水平;其次,统计抽样审计得出的审计结论只能无限趋于实际,而不能完全准确,只能将误差控制在某一范围之内[3]。统计抽样审计需要在制度与内容比较健全的企业,才能审计出完整,更趋于实际的审计结论,而其他小型企业或内控制度不健全、财会工作薄弱的单位,实施统计抽样审计则不能真实反映出被审单位的实际情况,会产生较大的误差与失真。

3统计抽样审计在企业内部审计应用中的几个具体要求

对统计抽样审计应用影响因素最大的是审计内容,由于审计的目的与对象的差异,决定了审计技术方法的多样性,以不同审计内容应用不同审计技术以达到最佳审计准确性[4]。

3.1统计抽样审计的审计内容与目的适用于基层金融机构

由于企业内部审计中的财务收支审计在现金上占据比重较大,因此实行统计抽样审计能对传统审计进行项目改革,既能在保证审计效率的前提下,提高审计质量,又能为全面应用统计抽样审计的现代化起到推动作用。

3.2统计抽样审计符合基层金融机构财务基本要求

由于企业内部审计金额较大,且内部财务制度健全,财会基层工作较好,档案管理信息全面,因此在运用统计抽样审计能使审计过程环节简捷,使收支呈现规律性,达到保证审计结论更趋向于准确数值。

3.3统计抽样审计要求审计人员素质符合抽样审计要求

企业审计人员多数具备较高文凭,专业相对对口,且有着多年的财务会计工作实践,因此在确定统计抽样审计人员时可稍加培训就可以掌握统计抽样审计的理论与技术,使人员在审计实践的优越性能明显体现。

3.4统计抽样审计在抽样过程中应注意抽样前提条件

企业统计抽样审计的抽查总体必须是特定的同质总体[5]。例如在应收账款审计过程中不包括账户为负的应收账款,账户为负的应收账款只能在预收账款中反映。同时在进行审计时还要按照概率的随机原则,保证抽样样本机会均等。

3.5统计抽样审计在审计过程中要使审计影响因素多方联系

一般在金融项目统计抽样审计过程中的抽取项目样本时,应在确定抽取项目样本数额及确定审计重要性的基础上,结合审计需要的各方因素,以审计人员的素质经验为契合点,进行审计的多面结合,确保审计质量取得更好效果。

审计抽样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字:审计选择统计抽样方法

正文:

一、审计统计抽样概述

审计抽样是指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测试时,从被审总体中选取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审查,通过样本的审查结果来推断被审总体特征的一种审计技术方法,审计统计抽样是审计抽样的一种方法,它是相对于非统计抽样而言的。统计抽样是指在审计抽样中,审计人员根据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按照一定方法确定样本数量,并以样本审查结果推断评估总体的审计抽样技术。它运用的数学运算包括两个过程:计算样本规模和推算总体。统计抽样的思想方法是以假设检验为前提,设定抽样参数,确定抽样规模,无人为偏见的随机抽取样本进行审核,根据需要扩大样本,逐次逼近总体特征,根据样本特征经科学计算推导,得出总体结论。根据抽样测试的目标不同,统计抽样方法可分为两大类:用于符合性测试的属性抽样和用于实质性测试的变量抽以及货币单位抽样。

二、审计中常用的统计抽样技术

(一)属性抽样

属性抽样用于内部控制符合性测试。其目的是确定被审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程度。每个样本的审查结果只能是“符合”或者“违反”有关的内部控制制度,对总体的评价以误差率表示。常用的属性抽样方法有固定样本量抽样、停-走抽样和发现抽样。

1.固定样本量抽样

也叫固定样本规模抽样,是一种基本的应用最为广泛的属性抽样方法。他根据公式或表格确定固定的样本数量进行审查,并以全部样本审查结果推断总体的一种审计抽样方法。

2.停-走抽样

也叫行止抽样、连续抽样,是固定样本量抽样的一种改进形式。固定样本量抽样应该等到某一确定的抽样规模全部选取、审查完毕后,才作出审计结论。停走抽样采取边抽样边判断的做法,一旦能作出审计结论时就中止抽样审查。在总体错误率较小的情况下,停走抽样会使审计效率更进一步提高。

3.发现抽样

发现抽样是指在既定的可信赖程度下,在假定误差以既定的误差率存在于总体的情况下,至少查出一个误差的抽样方法。发现抽样主要用于查找重大舞弊事件或极少出现的例外事件。

(二)变量抽样

变量抽样用于帐户余额或报表项目的实质性测试。根据由样本推断总体的方法不同,变量抽样又可分为单位平均数估计抽样、差额估计抽样和比率估计抽样。

1.单位平均数估计抽样

单位平均数估计抽样是以样本的单位平均数作为总体的单位平均数来推算总体数额的一种抽样方法。适合于被审总体较接近于正态分布,样本的平均值将能较好地代表总体的平均值情况下。

2.差额估计抽样

差额估计抽样是以样本的审定值与帐面值之间的平均差额作为总体真实值与帐面值的平均差额来推算总体的一种变量抽样法。适合于在总体各项目的误差较接近于正态分布,样本的平均差额能较好地反映总体的平均差额情况下。它与单位平均数估计抽样不同仅在:(1)估算总体的标准差计算方法不同。(2)由样本的审查结果推算总体的方法不同。3.比率估计抽样

比率估计抽样是以样本的审定值与帐面值之比作为总体真实值与帐面值之比来推算总体的一种变量抽样法。适合于被审总体中各项目的真实值与其帐面值近似于有一定的比例关系的情况下。它与单位平均数估计抽样不同仅在:(1)估算总体的标准差计算方法不同。(2)由样本的审查结果推算总体的方法不同。

4.分层抽样

当总体分布出现倾斜时,使用分层抽样比使用非分层抽样可靠得多,而大多数会计帐户呈右斜分布。在分层抽样时,将总体样本划分成几个区间,使每个区间的分布更接近理论的正态分布,以每个区间作为一个新的抽样总体,抽取并审核样本,最后由计算机根据一系列的数学公式汇总数据,推断总体结论。

(三)货币单位抽样

货币单位抽样在有些书上又称元单位抽样。所谓货币抽样是指以总体中的每一货币单位(如1元)作为一个抽样单位,并根据抽出的货币单元样本钩出其所在的物理单元(如一张凭单、一笔业务或一个明细帐)作为审计样本的一种统计抽样技术。因为每一元作为总体的一个抽样单位,即每一元被选出的概率是相等的,所以金额越大的项目被选出审查的概率就越大。

二、适当的选择统计抽样的方法

由上面的描述我们已知道统计抽样的方法很多,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特定的优点和局限,既没有某一种方法一无是处,也没有哪一种方法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最优的。因此依照何种标准来选择适当的统计抽样方法是很重要的,以下几个因素在具体审计选择方法时应重点考虑。

(一)审计目标

这里的审计目标,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采取的每一个测试步骤所要达到的目标。如果审计人员在实质性测试前要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状况进行定性评价,以决定拿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和重点,则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复合性测试的抽样方法来达到目的;如果审计人员在对内部控制状况进行定性评价后,还要对被审事项作出定量评价,则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实质性测试的抽样方法来达到目的。审计人员的测试目的不同,采用的统计抽样方法也不同。

(二)审计效果

这里的审计效果,是指采用某一种统计抽样的方法所作出的审计结论与总体实际情况相符合的程度。影响审计效果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两个:

1.总体项目的特征的分布斜度。每一总体中的项目特性分布情况不尽相同。如:在总体项目特性成斜性分布的情况下,采用分层抽样要比非分层审计抽样效果好。因为它将总体中相近特性的项目归为一类,使其更加同质化,再分别采用相应的统计抽样方法进行审查,然后综合作出审计结论,这样得出的审计结论更加可靠。

2.总体项目的差错程度。如:在总体项目差错情况较少的情况下,采用平均值估计和比率估计要比采用差错估计审计效果好,因为差错估计是根据样本中的差错数来计算抽样规模的,在总体项目差错较少的情况下,以差异估计计算的抽样规模也少,这样得出的结论也就很不可靠。反之,在总体项目差错较多的情况下,采用差异估计要比采用平均值估计和比率估计审计效果好,因为总体项目差错较多,以差异估计计算的抽样规模也多,这样得出的审计结论就比较可靠。

(三)审计效率

这里的审计效率,是指对同一总体,在满足同样的审计要求下抽样规模最小,也就是说,在达到同样的审计结论的可信赖程度和精确度(可容忍误差)情况下,如果一种统计抽样方法所审查的样本数量比另一种统计抽样方法所审查的样本数量更少,那么这种统计抽样的方法就比另一种统计抽样方法效率高。

(四)审计成本

审计抽样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审计抽样;工作流程;运用步骤

一、审计抽样的含义分析

审计抽样技术是对数据进行处理过程中一项比较实用的技术,它主要包括审计统计抽样技术和审计非统计抽样技术。两者之间还是有一些的区别的,主要体现在:统计抽样是依靠数学模型来进行相关数据的分析工作的,而非统计抽样是依靠审计人员的自身工作经验来判断的。因此两者之间的差距可以很明显的显示出来。这也就意味着。统计抽样在样品的选取、结果的测算和误差等方面都是有一定的理论性依据,可以处理数据的结果相对来说可信度也是比较高的,而非统计抽样由于是根据自身的经验来进行必要的判断,因此误差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大的。

二、审计统计抽样技术的工作流程分析

1计划过程

审计统计抽样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是需要按照特定的流程进行的。审计统计抽样工作的第一步就是需要对相关的审计统计抽样工作进行计划。一项工作在开展之前都是需要进行一定的计划工作的,审计统计抽样工作也不例外,它的计划工作主要是确定此次审计统计抽样工作的目标、对象、方式等。审计统计抽样工作的计划过程对接下来的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2样本选取过程

样本选取过程是审计统计抽样工作第二步需要完成的工作。在进行审计统计抽样工作样本选取的过程中,选取的样本是有一定的要求的:首先是样本应该具有随机性。样本的选取应该是随机的,而不是人为的进行一些样本的选取。如果人为的选取一些样本,那么对审计的结果是具有一定的影响的;其次是在进行样本的选取过程中,要保证总体中的每一个样本被选中的概率都是相等的。如果刻意的去增加一些样本选取的概率,那么会对审计的结果产生很大的影响。

3样本审核过程

接下来就是样本的审核过程。样本的审核工作是审计统计抽样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样本的审核工作主要是对已经选定的样本进行相关的审核与考察。确定所选择的样本是否在研究的范围内、是否符合此次研究的内容等。可以说样本审核工作是审计统计抽样工作的一个安保过程,有效的保障了审计统计抽样工作结果的准确性。

4评估过程

评估工作是审计统计抽样的最后一个)工作。主要是对选定的样本进行必要的研究、分析与总结工作。通过对选定样本的研究Ⅲ,从而得出此次研究的结论是否具有有效性。

五、审计变量抽样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抽样时运用的前提条件一是被抽查的总体必须是特定的同质总体,如在进行应收账款审计时,不能包括应收账户余额为负的账户,应收余额为负的账户应在预收账款里反映。另一个是要按照随机的原则,保证审计总体中每个项目被选中的机会是均等的。2注意剔除重要项目在审计时,一定要遵循重要性原则,对重要的项目,包括金额和性质重要的一定要重点审查或100%审查,以便降低审计风险,保证审计质量。3在审计抽样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在抽样过程中抽哪些,抽多少,在确定审计重要性的基础上,要结合审计人员的经验判断,把二者结合起来,方能取得更好的效果。4在进行抽样时,还要注意抽样风险对审计结果的影响与抽样相关的因素造成的不确定性称为抽样风险。在进行变量抽样时,应关注信赖不足风险和信赖过度风险。所以,对抽样结果注册会计师还应结合在审计过程中获得的其他相关审计证据综合得出结论。

六、结论

以上内容就是本文对审计统计抽样技术的相关研究,通过本文的介绍,想必大家对这方面的内容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审计统计抽样技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逐渐成为了信息时代一项不可替代的技术。然而审计统计抽样技术还是有一些地方是需要完善的。希望相关的人士能够致力于这方面内容的研究,使得审计统计抽样技术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周勤业,尤家荣,达世华.审计[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3.

[2]陈婉玲.计算机审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

[3]娄尔行.审计学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审计抽样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审计抽样;统计抽样;抽样研究

[DOI]1013939/jcnkizgsc201519188

1审计抽样的含义分析

审计抽样技术是对数据进行处理过程中一项比较实用的技术,它主要包括审计统计抽样技术和审计非统计抽样技术。两者之间还是有一些的区别的,主要体现在:统计抽样是依靠数学模型来进行相关数据的分析工作的,而非统计抽样是依靠审计人员的自身工作经验来判断的。因此两者之间的差距可以很明显的显示出来。这也就意味着,统计抽样在样品的选取、结果的测算和误差等方面都是有一定的理论性依据,可以处理数据的结果相对来说可信度也是比较高的,而非统计抽样由于是根据自身的经验来进行必要的判断,因此误差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大的。

2审计统计的抽样技术方法的特点分析

21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审计统计抽样技术与其他的审计方法相比较是有一些优势的。在众多的特点之中,比较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审计统计抽样技术可以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以往的审计工作是需要大量的人和许多的部门相互配合共同工作的,每一个人又每一个人的职责、每一个部门有每一个部门的职责,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进行审计工作效率相对来说是比较低的。而审计统计抽样技术就无须担心这方面的内容。这主要是因为审计统计抽样技术的工作主体是计算机。没有涉及太多的部门和工作人员。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节约工作时间,从而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

22能够有效的降低工作风险

审计统计抽样技术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有效的降低工作的风险。由于一些需要处理的数据可能具有机密性,因此越少人接触这些数据相对来说工作的安全程度也就越高。审计统计抽样技术的工作主体是计算机。[1]无论是样本的筛选还是后期的测算,都是有计算机完成的。这也就意味着需要的工作人员数量可以大大的减少。也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数据泄露的风险。提高了工作的安全程度。总体来说,审计统计抽样技术可以有效的降低工作风险。

23审计结果更精准

采用审计统计抽样技术得出的结果相对来说更加的精准,这也是审计统计抽样技术的特点之一。由于审计统计抽样技术是依靠一些实际的数理模型进行必要的分析与测算,因此在工作上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计算的误差。此外,审计统计抽样技术的主要工具是计算机。计算机的准确度要远远的高于人和其他仪器。这也就意味着,采用审计统计抽样技术进行测算的结果与其他方式相比较准确度更高、更可信。

3审计统计抽样技术的工作流程分析

31计划过程

审计统计抽样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是需要按照特定的流程进行的。审计统计抽样工作的第一步就是需要对相关的审计统计抽样工作进行计划。一项工作在开展之前都是需要进行一定的计划工作的,审计统计抽样工作也不例外,它的计划工作主要是确定此次审计统计抽样工作的目标、对象、方式等。审计统计抽样工作的计划过程对接下来的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32样本选取过程

样本选取过程是审计统计抽样工作第二步需要完成的工作。在进行审计统计抽样工作样本选取的过程中,选取的样本是有一定的要求的:首先是样本应该具有随机性。样本的选取应该是随机的,而不是人为的进行一些样本的选取。如果人为的选取一些样本,那么对审计的结果是具有一定的影响的;其次是在进行样本的选取过程中,要保证总体中的每一个样本被选中的概率都是相等的。如果刻意的去增加一些样本选取的概率,那么会对审计的结果产生很大的影响。

33样本审核过程

接下来就是样本的审核过程。样本的审核工作是审计统计抽样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样本的审核工作主要是对已经选定的样本进行相关的审核与考察。确定所选择的样本是否在研究的范围内、是否符合此次研究的内容等。可以说样本审核工作是审计统计抽样工作的一个安保过程,有效的保障了审计统计抽样工作结果的准确性。

34评估过程

评估工作是审计统计抽样的最后一个工作。主要是对选定的样本进行必要的研究、分析与总结工作。通过对选定样本的研究[2],从而得出此次研究的结论是否具有有效性。

4审计统计抽样技术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意见分析

41审计统计抽样技术人数人员素质偏低

首先,相关的企业应该加大资金的投入,雇用专业的审计统计抽样技术人员参与相关的工作。与普通的员工相比较,专业的审计统计抽样技术人员的工资相对来说比较高一些,相关的部门应该加大资金的投入,雇用一些专业的审计统计抽样技术人员;然后,企业有责任也有义务定期的对审计统计抽样技术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对审计统计抽样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是为了让这些人员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这样可以更加游刃有余的参加审计统计抽样工作;此外,相关的部门也应该定期的对员工的工作水平进行一定的考核,考核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员工更加努力的工作,同时及时的发现不适合参与这项工作的人员。

42审计统计抽样的管理制度缺失

审计统计抽样技术运用到许多的领域,包括医学、科研、企业的工作等。因此,一些数据相对来说是比较隐秘的,属于机密文件。如果不对审计统计抽样工作进行必要的管理,那么可能会为企业、科研等一些领域带来一定的损失。不得不承认,在我国一些企业或者部门是缺少完善的管理制度的。因此制定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具体可以参考以下几点:首先要对以往的工作进行分析与总结,找出以往工作中出现问题的环节,审计统计抽样在以往的工作中或多或少的都会暴露出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必要的分析与总结是非常有用的;接着,是对相关管理制度的制定与完善工作。[3]

5结论

以上内容就是本文对审计统计抽样技术的相关研究,通过本文的介绍,想必大家对这方面的内容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审计统计抽样技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逐渐成为了信息时代一项不可替代的技术。然而审计统计抽样技术还是有一些地方是需要完善的。希望相关的人士能够致力于这方面内容的研究。使得审计统计抽样技术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周勤业,尤家荣,达世华审计[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3

审计抽样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审计信息;评价;可靠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F2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2

审计信息是具有不确定性的,在审计实务中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事项是完全确定的。从时间角度来说,未来的事都是不确定的,并且现在和过去的事也不一定是完全确定的,主要是因为这其中还存在博弈造成的信息不对称或知识能力不够而形成的信息缺位,审计实务中不确定性事项所占的比例是比较高的。审计信息的不确定性包括引起审计结论不确定性的因素。不确定性是会计信息的负量度,减少不确定性有助于相关决策者的决策以及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审计的不确定性存在降低了审计信息使用的有效性,使决策相关者在依据所获取的审计信息作出评价和决策时受到限制。将审计信息不确定性降至最低是审计风险控制的重要措施之一。

一、审计抽样信息的不确定性

审计职能的作用在信息传递领域中有两个方面:第一是评价原始数据的客观性,第二是评价所得信息的公允性。

现代审计已经普遍发展为一种抽样审计,而不再是原始的详细审计。抽样便意味着由此及彼的推断,而推断本身便是包含着不确定性,推断不代表确证,只能表明有理由相信。因而审计抽样也是不确定性的一个重要来源。审计抽样是指从审计规模中按科学的统计方式抽取部分样本进行审查,根据样本审查的结果推断审计总体特征。无论样本的设计和审查怎么科学,根据部分样本结果推断的总体特涨,样本特征与总体的实际情况之间不可避免是有差异的,这就是抽样风险,也叫抽样风险,即样本特征不能代表总体特征的可能性。为了使审计抽样能得出客观公正的审计结论,首先要求审计人员在抽样时所选择的样本,应该具有代表总体的性质。审计抽样技术被广泛运用于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该项技术的使用虽然降低了审计成本,可是其存在一个必然的缺陷,即忽略未被抽中的样本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审计抽样中抽样风险的客观存在以及风险类型出现的可能性,因而我们在对源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中又增加了新的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最后很有可能传递给宿信息,增加宿信息的不确定性,从而影响到审计信息质量。

那么我们怎样对这种可靠性进行评价?把香农信息熵引入审计抽样,这样就可以进一步评价风险导向审计抽样的充分性和可靠性。

二、香农信息论和香农熵

1.“信息论”或者称为“通信的数学理论”,是研究信息的传输、存储和处理的科学。信息论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在通信系统设计中如何实现信息传输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这就和审计信息系统不谋而合,在抽样审计中,抽取的样本信息是否可以有效、可靠的代表整体信息。

各种通信系统(包括存储系统),如电话、电报、图像、计算机、导航、雷达乃至生物系统,虽然他们的形式和用途各不相同,但从信息传输、存储和处理的角度来看,本质上有许多共同之处。对有收发两端的单项传信系统,一般可以概括为图1.1所示的模型:

香农信息论的基本任务是为设计有效而可靠的通信系统提供理论依据。通信的基本目的是在接收端精确的或以给定的失真度重现信源的输出。

信息论研究的另一个主要问题是信道编码问题。它和信源编码问题类似,但它不是研究最有效地表示信源输出的,而是研究在保证信息传输可靠性(如错误概率小于给定值)的条件下最有效地利用信道的传信能力的。设送入信道的信息速率为R,信道容量为C,信道编码基本定理告诉我们,若RC则不可能。这是信道编码和“可行性”问题。信道编码的另一个问题是寻找实际可行的编、译码方法。

香农信息论最大的特点是将概率统计的观点和方法引入到通信理论研究中,揭示了通信系统中传送的对象是信息,并对信息给出科学的、定量的描述。

2.相关概念

(1)熵和条件熵

信息量是信息论中量度信息多少的一个物理量。它从量上反映具有确定概率的事件发生时所传递的信息。一个事件的发生情况可以归结为三类:①在一定条件下必然要发生的事件,比如审计业务,根据证监会相关规定,只要是上市公司,必须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鉴证,出具审计意见,这些无论哪个上市公司每年必须要做的事情,其发生的概率为1;②在一定条件下必然不会发生的事件,事情发生的概率为0;③在相同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是随机事件,例如抽样审计过程中的样本抽取,可能抽取到具有代表性的样本信息,也可能抽取到不具有代表的样本,根据这些样本的特征可能得出错误的审计意见。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程度,可以用发生的概率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越小,则事件发生的概率就越小。人们估计它是否发生的困难程度就越大,不确定性就越大;反之,则事件发生的概率就越大,人们估计它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大,不确定性就越小。事件中的信息量与事件发生的概率密切相关:事件出现的概率越小,则事件中包含的信息量就越大,就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如果事件是必然的,即发生的概率为1,则它传递的信息量应为零,就不存在不确定性;如果事件是不可能(概率为0),则它将有无穷的信息量。因此,从这一点出发,信息论利用统计热力学中熵的概念,建立了对信息的量度方法。1948年,香农把波尔兹曼关于熵的概念引入信息论中,把熵作为一个随机事件的不确定性的量度。

对于概率空间{X,Q(x)}中事件x的自信息量就是定义在这个概率空间上的一个随机变量函数,它是概率分布的函数。此随机变量函数的每个特定取值I(x)就是某一特定事件x的自信息量。由此可定义平均自信息量。

集{X,Q(x)}上定义的自信息量I(x)的数学期望

集X的平均自信息量,又称作集X的信息熵,简称熵。

集X的平均自信息量表示集X中事件出现的平均不确定性,即为了确定集X中出现一个事件平均所需的信息量(观测之前),或集X中每出现—事件平均给出的信息量(观测之后)。

在事件个数相同条件下,事件等概出现的情况下集的熵值最大。条件自信息量

是集{(X,Y),P(X,Y) }上的随机变量。由此可类似地得出条件平均自信息量

称作是给定y Y条件下,集X的条件熵。而H(X)又可看作是集{Y,}上的随机变量。

定义在集{Y,}上的随机变量H(X )的数学期望

称作是集X相对与集Y的条件熵。

若有两个符号为Xi,Yj同时出现,可用联合概率P(Xi,Yj)来表示,这时的自信息量为,当Xi和Yj相互独立时,有 ,那么就有

若两个符号的出现不是独立的,而是有相互联系的,则可用条件概率P(Xi/Yj)来表示,即在符号Yj出现的条件下,符号Xi发生的条件概率,这样它的条件自信息量可定义为条件概率对应的负值:

上式表示在给定Yj条件下,符号Xi出现时收信者得到的信息量,因为

,则有

即符号Xi,Yj同时出现的信息量等于Yj出现的信息量加上Yj出现后再出现Xi的信息量。

(2)互信息

X是信源发出的离散符号集合,Y是信宿收到的符号集合。由于信宿事先不知道信源在某一时刻发出的是哪一个符号,所以每一个符号消息是一个随机事件。信源发出信号,通过有干扰的信道传递给信宿。通常信宿可以预先知道信息X发出的各个符号消息的集合,以及他们的概率分布,即欲知信源X的先验概率P(xi),当信宿收到一个符号消息yi后,信宿可以计算信源各消息的条件概率p(xi/yi),y=1,2,……,N,这种条件概率称为后验概率。互信息量定义为后验概率与先验概率比值的对数,即

由于无法确定和的大小关系,所以不一定大于或等于零。互信息量在X集上的统计平均值

平均互信息量为上述为在Y集合上的概率加权统计平均值,即

三、在审计抽样中引入信息传递指标

在信息论中,一般用保真度或保真度的补数——错失率这两个指标来评价一般信息系统传递信息的可靠程度或失真程度,我们也将这两个指标引入审计抽样的评价中,以评价审计抽样信息的客观性和公允性。

在审计抽样过程中,信道实际传送的审计抽样信息量,即用互信息表示的样本信息量I(X;Y)和从整体样本信息量H(X)之比,称为样本信息源的保真度:

而把上述实际抽取的样本信息量与审计抽样结果所需要的整体样本信息量H(Y)之比,称为相关抽样审计信宿的保真度:

在审计抽样过程中,经信道(审计抽样技术)传递的信源信息有所损失。我们把从审计抽样样本与需要抽取的样本信息量,即用条件熵 表示误审信息量与从整体样本信息量H(X)之比,称为相关审计抽样样本的错失率:

而把审计抽样结果需要的信息源中没有被抽到的样本信息量,即用条件熵表示漏掉的审计样本信息量与审计抽样结果所需要的整体样本信息量H(Y)之比,称为有关审计抽样信息信宿的错失率:

以上所述的信息熵、条件熵、互信息之间的关系:

可以推出:

因此,保真度与错失率互为补数关系。

四、用信息熵评价抽样审计信息的客观性和公允性

经融风暴之后,各种风险越来越复杂化,审计风险引起审计理论研究和资本市场的重视,审计的价值在于确认和鉴证投资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关系,是将信息风险社会化的过程。建立在“信息论”理论上的注册会计师、经营者和投资者三方关系则能够对社会责任观所导致的审计信息的变化作出更合理的解释。投资者的信息需求是审计三方关系的核心,正是由于投资者对较高质量审计对象信息的需求,才有了提高审计对象信息客观性的审计报告的需要。作为审计业务的创造者和审计信息的使用者,投资者的信息质量需求决定了审计对象和报告内容,进而对审计风险产生影响。

降低信息使用风险为注册会计师开展业务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使注册会计师更加关注查错纠弊。如果要更好地达到审计目标,注册会计师肯定关注审计风险,采用新的审计模式来识别和评估审计风险。降低信息使用风险,是因为信息的使用者在进行相关决策时所使用的信息是由第三方提供的,由于信息提供者和信息使用者的利益目标存在不一致,从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信息提供者在提供信息时就有可能偏向于自己一方,使得信息中存在信息风险;而作为信息的使用者在利用信息提供者提供的信息进行决策时,要保证决策的客观性,就必须通过科学的途径来降低或消除信息使用风险。

针对审计信息评价的方法,建立在“信息论”基础上,在审计信息形成的过程中评价审计信息的质量,使得具有高质量的审计报告产生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汪浩瀚.不确定性理论:现代宏观经济分析的基石[J].财经研究,2002(l2):30-36.

[2]余成波.信息论与编码[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7.

[3]吴伟陵.信息处理与编码[M].北京:人们邮电出版社,2003,7.

[4]崔孟修.审计动因论的修正.审计研究,2006,5.

审计抽样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抽样技术 审计工作 判断抽样 统计抽样 综合应用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9-186-01

一、审计抽样技术的应用现状

审计抽样是指审计人员按一定的抽样方法从被审计的总体中选取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测试,并根据样本测试结论推断总体特征的一种审计方法。审计抽样有任意抽样、判断抽样和统计抽样三种类型。其中判断抽样是审计工作中应用较多的一种抽样方法,特别是在目前非现场审计技术日益推广和普及的情况下,判断抽样技术成为各级审计机构快速确定审计重点、提高审计效率、节约审计资源的重要工具。但由于判断抽样的成效取决于审计人员的经验和判断分析能力,在实际执行中往往因为主观性强、判断分析不准、抽样结果可能代表审计人员个人的意愿等,而导致所抽取的样本不能较好地代表总体,最终影响了审计工作的效果。利用统计抽样技术抽取的样本能较好地代表总体特征,并且能量化审计抽样风险,但由于统计抽样技术较为复杂,其操作起来有较大的难度,在实际工作中很少应用。如何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发挥判断抽样和统计抽样的作用,笔者认为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一起应用。

二、判断抽样技术的应用

判断抽样是审计人员凭经验和主观判断确定样本规模和选取样本,测试样本的结果并据以发表审计意见的审计抽样方法。应用好判断抽样技术,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熟悉被审单位内部控制状况。审计人员应充分利用以往审计成果和被审单位内部控制专项评价资料,熟悉被审单位各项业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

2.充分利用和发挥非现场审计的技术和作用,为判断抽样提供客观依据。随着非现场审计软件的应用和推广,审计人员应通过非现场审计定量分析被审单位业务数据,进行数据的多种对比,查找和确定审计重点和疑点。

3.合理确定抽样规模。在前面的基础上,审计人员还应结合审计目的和审计项目的重要性情况,根据被审单位内控状况和非现场审计分析结果以及业务总量确定各审计分项的抽样规模。

4.合理选用样本的抽取方法。可根据不同情况选用样本抽取方法:

(1)故意偏差选样。按一定的判断准则选取样本:一是可能有错误的项目,如经过非现场审计分析发现有疑点的项目;二是金额较大的项目。

(2)区域选样。将整体划分为若干区域,将选中区域的项目作为样本。

三、统计抽样技术的应用

统计抽样是审计人员运用现代数理统计理论,在被审计单位审计事项中随机地抽出一定数量的样本,通过对样本的审查,用统计方法对审计事项总体作出审计结论的一种审计抽样方法。统计抽样有属性抽样和变量抽样,前者应用于符合性测试,它主要通过测试内控制度是否有效执行来估计总体差错的发生频率;后者应用于实质性测试,主要通过测试账户数据的真实性和正确性来估计总体的差错金额。两者的最后审计结论只是对总体差错的推断,只能作为审计人员对总体评价的基础,不能将其作为被审计单位的实际差错,也不能据此提出审计意见。但统计抽样技术中确定样本规模和选取样本的方法却是科学的、规范的,将其应用到审计工作中,可以提高审计抽样效果,规范审计抽样行为。

(一)确定样本规模

确定样本规模是制定具体审计方案中一个必不可少也是较难确定的一个内容,样本选择过多,影响了审计效率;样本选择过少,将直接导致审计抽样风险。确定样本规模可从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

1.确定预计差错发生率。预计差错发生率就是估计账户或内部控制制度出现差错或异常的频率,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确定:(1)参考前期审计工作底稿;(2)抽查少量样本并在加以测试的基础上确定;(3)根据审计人员的经验判断来确定。

2.确定精确度。确定精确度就是为抽样误差确定一个容许的界限。精确及的高低取决于审计事项的重要性,对重要的审计事项应提高精确度,对一般审计事项则可以放宽一些。

3.确定可靠程度。可靠程度表明了样本性质代表总体性质的可靠性程度,它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一般在内部控制系统较健全有效时,选择90%的可靠程度,在内部控制系统并不完善充分时,选择95%甚至99%的可靠程度。

4.确定样本数量。确定前三者以后,可以参照《样本量确定表》确定应抽取的具体样本量。

前述确定样本规模的方法适用于属性抽样,由于变量抽样确定样本规模的方法是通过拟定所需精确度和可靠程度、计算测试样本的标准差来估计总体的标准离差、确定标准正态离差系数,从而计算所需抽取的样本规模,计算方法较为复杂。笔者认为在实质性测试中也可从简参照属性抽样的方法来确定样本规模。

(二)选取样本的方法

统计抽样技术中选取样本的方法是随机抽样,它能够使总体中每一个项目都有相同的被抽取机会,尽量避免人为的偏见,使抽取的样本具有广泛的代表性。随机抽样一般有随机数表法、系统抽样法、分层抽样法、整群抽样法等,较适合实际工作中应用的有随机数表法和分层抽样法。

1.随机数表法。随机数表法能保证总体中各项目都有同等的被抽取机会。利用随机数表先要对总体各项目进行连续编号,其次是建立随机数表与总体编号的对应关系,最后要确定一个或多个随机起点和随机路线,直到选足样本为止。

2.分层抽样法。分层抽样法是根据总体项目的不同性质或特征,把总体中各项目按金额大小或其他特征分为若干层次,然后从每一层次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样本。

四、判断抽样和统计抽样在审计抽样工作中的综合应用

笔者认为,在实际工作中还可将判断抽样和统计抽样结合一起应用,往往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其确定样本规模和选取样本的方法可按如下步骤操作:

1.根据审计目的和审计内容,应用分层抽样法,将审计内容按业务性质的不同合理地划分为若干审计分项。

2.根据以往审计资料,分析被审单位相关审计分项的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及以往审计中实际发生的差错率,并结合非现场审计分析结果,确定各审计分项的预计差错发生率。

3.根据各审计分项的重要性,分别确定各审计分项的精确度。

4.根据各审计分项内部控制的状况,分别确定各审计分项的可靠程度。

审计抽样论文范文第8篇

审计抽样技术是对数据进行处理过程中一项比较实用的技术,它主要包括审计统计抽样技术和审计非统计抽样技术。两者之间还是有一些的区别的,主要体现在:统计抽样是依靠数学模型来进行相关数据的分析工作的,而非统计抽样是依靠审计人员的自身工作经验来判断的。因此两者之间的差距可以很明显的显示出来。这也就意味着。统计抽样在样品的选取、结果的测算和误差等方面都是有一定的理论性依据,可以处理数据的结果相对来说可信度也是比较高的,而非统计抽样由于是根据自身的经验来进行必要的判断,因此误差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大的。

二、审计统计抽样技术的工作流程分析

1计划过程

审计统计抽样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是需要按照特定的流程进行的。审计统计抽样工作的第一步就是需要对相关的审计统计抽样工作进行计划。一项工作在开展之前都是需要进行一定的计划工作的,审计统计抽样工作也不例外,它的计划工作主要是确定此次审计统计抽样工作的目标、对象、方式等。审计统计抽样工作的计划过程对接下来的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2样本选取过程

样本选取过程是审计统计抽样工作第二步需要完成的工作。在进行审计统计抽样工作样本选取的过程中,选取的样本是有一定的要求的:首先是样本应该具有随机性。样本的选取应该是随机的,而不是人为的进行一些样本的选取。如果人为的选取一些样本,那么对审计的结果是具有一定的影响的;其次是在进行样本的选取过程中,要保证总体中的每一个样本被选中的概率都是相等的。如果刻意的去增加一些样本选取的概率,那么会对审计的结果产生很大的影响。

3样本审核过程

接下来就是样本的审核过程。样本的审核工作是审计统计抽样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样本的审核工作主要是对已经选定的样本进行相关的审核与考察。确定所选择的样本是否在研究的范围内、是否符合此次研究的内容等。可以说样本审核工作是审计统计抽样工作的一个安保过程,有效的保障了审计统计抽样工作结果的准确性。

4评估过程

评估工作是审计统计抽样的最后一个)工作。主要是对选定的样本进行必要的研究、分析与总结工作。通过对选定样本的研究Ⅲ,从而得出此次研究的结论是否具有有效性。

五、审计变量抽样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抽样时运用的前提条件一是被抽查的总体必须是特定的同质总体,如在进行应收账款审计时,不能包括应收账户余额为负的账户,应收余额为负的账户应在预收账款里反映。另一个是要按照随机的原则,保证审计总体中每个项目被选中的机会是均等的。2注意剔除重要项目在审计时,一定要遵循重要性原则,对重要的项目,包括金额和性质重要的一定要重点审查或100%审查,以便降低审计风险,保证审计质量。3在审计抽样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在抽样过程中抽哪些,抽多少,在确定审计重要性的基础上,要结合审计人员的经验判断,把二者结合起来,方能取得更好的效果。4在进行抽样时,还要注意抽样风险对审计结果的影响与抽样相关的因素造成的不确定性称为抽样风险。在进行变量抽样时,应关注信赖不足风险和信赖过度风险。所以,对抽样结果注册会计师还应结合在审计过程中获得的其他相关审计证据综合得出结论。

审计抽样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抽样风险 风险防范 控制措施

随着我国审计环境的不断变化,审计风险已成为各单位不可回避的问题。近年来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中,因种种原因而引发的诉讼事件不断出现。因此,重视审计风险、掌握防范措施已刻不容缓。本文将围绕审计风险中的抽样风险产生的原因及防范措施等相关问题进行论述。

一、审计抽样的概念及形成原因

(一)审计抽样的概念

审计抽样,指的是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活动中,采用适当的抽样方法从被审查与评价的审计总体中抽取一定数量有代表性的样本进行测试,以样本审查的结果推断总体特征并作出相应的结论的过程。审计抽样必须符合如下基本特征:

一是对某类交易或账户余额中低于百分之百的项目实施审计程序;

二是所有抽样单元都有被选取的机会;

三是审计测试的目的是为了评价该账户余额或交易类型的某一特征。

(二)审计抽样形成的原因

产生抽样审计的主要原因包括:

1、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企业的规模的不断扩大,经济业务不断的增多,会计记录日趋复杂,审计人员如对所有经济业务进行全面的详查需耗费大量的时间及人力物力,这样成本太高而且也十分困难。为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审计抽样技术得以产生与发展。

2、符合成本与效益的原则。按审计重要性原则,审计人员无需对所有经济业务进行全面判断,只要能恰当运用抽样技术,通过对局部样本进行审查,就可推断总体的特征。

3、审计结论可靠性较高。统计抽样是按经济统计数学概率论原理科学的确定抽样规模,抽样风险不但是可预知的,也是可控的。

二、抽样风险的形成与防范

所谓抽样风险指的是注册会计师根据样本得出的结论,与对总体全部项目实施与样本同样的审计程序得出结论存在一定差异的可能性。

(一)控制测试中抽样风险的形成与防范

控制测试中的抽样风险包括两种:信赖不足风险及信赖过度风险。首先,对控制测试中信赖不足风险的防范。信赖不足风险指的是推断控制有效性低于其实际有效性的风险。这一风险与审计的效率有关。但信赖不足风险对审计结论并不影响。防范这一风险的有效方法是注册会计师要客观公正的进行抽样审计评判,并不断增强职业道德修养,努力提高其个人经验及职业判断力。

(二)控制测试中信赖过度风险的形成及防范

信赖过度风险指的是将审计抽样用于控制测试时,推断控制有效性高于其实际有效性的风险。这一风险盒审计效果有关。对于注册会计师来说,这一风险更易导致其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所以对这一风险要予以关注。只有在一定的可信赖程度即一定的信赖过度风险水平下才可以科学地确定可容忍误差水平。

注册会计师在采用统计抽样对内部控制进行符合性测试时,可根据概率论原理设计并选取样本,根据样本结果推断内部控制)特征。确定审计对象总体特征的可信赖程度与可容忍误差水平。只有在一定信赖过度风险水平下,才可科学的确定可容忍误差的水平。所以只有统计抽样才可科学的建立信赖过度风险和可容忍误差间的关系,将信赖过度风险控制在5%-10%之间比较适宜。

(三)细节测试中抽样风险的形成与防范

通过检查财务报表各项目数据的真实性与正确性,来取得做出审计结论的直接证据,这是细节测试的主要目的。误受风险与误拒风险是细节测试的抽样风险类型。

首先,误受风险的形成

所谓误受风险指的是抽样结果表明账户余额无重大错误实际上却存在重大错误的可能性。如账面金额实际上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判断无重大错报,注册会计师一般会停止对该账面金额进行继续测试,并根据样本结果做出账面金额无重大错报的结论。误受风险影响审计效果,因此对误受风险进行防范就需注册会计师予以特别关注。

其次,误拒风险的形成

所谓误拒风险指的是抽样结果表明账户余额存在重大错报而实际上并无重大错报的可能性。误拒风险对审计效率将产生一定影响。在这一风险中,注册会计师会扩大细节测试的范围,并考虑获取其它审计证据,最终得出恰当的结论,因此,审计效率就可能降低。

对这两种风险进行防范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是建立健全风险责任制度,明确职责范围。做到事事有人审核、有人操作、有人监督、有人考核。这样在降低审计风险的同时,还可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审计成本。

其次,是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综合素质。会计师事务在招聘专业人员时,要严把入口关,并注意对现有注册会计师进行不断的后续教育。让每个注册会计师都有机会吸取新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还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强化其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及风险意识,以免给事务所带来巨大的审计风险。

再次,是制定科学合理的审计方案。事务所要针对每一个审计项目的具体情况作出详细的规划,使注册会计师有章可循,对审计质量的考核也有所依据,规避审计风险。

审计抽样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字:审计 选择 统计抽样 方法

正文:

一、审计统计抽样概述

审计抽样是指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测试时,从被审总体中选取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审查,通过样本的审查结果来推断被审总体特征的一种审计技术方法,审计统计抽样是审计抽样的一种方法,它是相对于非统计抽样而言的。统计抽样是指在审计抽样中,审计人员根据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按照一定方法确定样本数量,并以样本审查结果推断评估总体的审计抽样技术。它运用的数学运算包括两个过程:计算样本规模和推算总体。统计抽样的思想方法是以假设检验为前提,设定抽样参数,确定抽样规模,无人为偏见的随机抽取样本进行审核,根据需要扩大样本,逐次逼近总体特征,根据样本特征经科学计算推导,得出总体结论。根据抽样测试的目标不同,统计抽样方法可分为两大类:用于符合性测试的属性抽样和用于实质性测试的变量抽以及货币单位抽样。

二、审计中常用的统计抽样技术

(一)属性抽样

属性抽样用于内部控制符合性测试。其目的是确定被审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程度。每个样本的审查结果只能是“符合”或者“违反”有关的内部控制制度,对总体的评价以误差率表示。常用的属性抽样方法有固定样本量抽样、停-走抽样和发现抽样。

1. 固定样本量抽样

也叫固定样本规模抽样,是一种基本的应用最为广泛的属性抽样方法。他根据公式或表格确定固定的样本数量进行审查,并以全部样本审查结果推断总体的一种审计抽样方法。

2. 停-走抽样

也叫行止抽样、连续抽样,是固定样本量抽样的一种改进形式。固定样本量抽样应该等到某一确定的抽样规模全部选取、审查完毕后,才作出审计结论。停走抽样采取边抽样边判断的做法,一旦能作出审计结论时就中止抽样审查。在总体错误率较小的情况下,停走抽样会使审计效率更进一步提高。

3.发现抽样

发现抽样是指在既定的可信赖程度下,在假定误差以既定的误差率存在于总体的情况下,至少查出一个误差的抽样方法。发现抽样主要用于查找重大舞弊事件或极少出现的例外事件。

(二)变量抽样

变量抽样用于帐户余额或报表项目的实质性测试。根据由样本推断总体的方法不同,变量抽样又可分为单位平均数估计抽样、差额估计抽样和比率估计抽样。

1.单位平均数估计抽样

单位平均数估计抽样是以样本的单位平均数作为总体的单位平均数来推算总体数额的一种抽样方法。适合于被审总体较接近于正态分布,样本的平均值将能较好地代表总体的平均值情况下。

2.差额估计抽样

差额估计抽样是以样本的审定值与帐面值之间的平均差额作为总体真实值与帐面值的平均差额来推算总体的一种变量抽样法。适合于在总体各项目的误差较接近于正态分布,样本的平均差额能较好地反映总体的平均差额情况下。它与单位平均数估计抽样不同仅在:(1)估算总体的标准差计算方法不同。(2)由样本的审查结果推算总体的方法不同。

3.比率估计抽样

比率估计抽样是以样本的审定值与帐面值之比作为总体真实值与帐面值之比来推算总体的一种变量抽样法。适合于被审总体中各项目的真实值与其帐面值近似于有一定的比例关系的情况下。它与单位平均数估计抽样不同仅在:(1)估算总体的标准差计算方法不同。(2)由样本的审查结果推算总体的方法不同。

4.分层抽样

当总体分布出现倾斜时,使用分层抽样比使用非分层抽样可靠得多,而大多数会计帐户呈右斜分布。在分层抽样时,将总体样本划分成几个区间,使每个区间的分布更接近理论的正态分布,以每个区间作为一个新的抽样总体,抽取并审核样本,最后由计算机根据一系列的数学公式汇总数据,推断总体结论。

(三)货币单位抽样

货币单位抽样在有些书上又称元单位抽样。所谓货币抽样是指以总体中的每一货币单位(如1元)作为一个抽样单位,并根据抽出的货币单元样本钩出其所在的物理单元(如一张凭单、一笔业务或一个明细帐)作为审计样本的一种统计抽样技术。因为每一元作为总体的一个抽样单位,即每一元被选出的概率是相等的,所以金额越大的项目被选出审查的概率就越大。

二、适当的选择统计抽样的方法

由上面的描述我们已知道统计抽样的方法很多,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特定的优点和局限,既没有某一种方法一无是处,也没有哪一种方法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最优的。因此依照何种标准来选择适当的统计抽样方法是很重要的,以下几个因素在具体审计选择方法时应重点考虑。

(一)审计目标

这里的审计目标,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采取的每一个测试步骤所要达到的目标。如果审计人员在实质性测试前要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状况进行定性评价,以决定拿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和重点,则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复合性测试的抽样方法来达到目的;如果审计人员在对内部控制状况进行定性评价后,还要对被审事项作出定量评价,则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实质性测试的抽样方法来达到目的。审计人员的测试目的不同,采用的统计抽样方法也不同。

(二)审计效果

这里的审计效果,是指采用某一种统计抽样的方法所作出的审计结论与总体实际情况相符合的程度。影响审计效果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两个:

1.总体项目的特征的分布斜度。每一总体中的项目特性分布情况不尽相同。如:在总体项目特性成斜性分布的情况下,采用分层抽样要比非分层审计抽样效果好。因为它将总体中相近特性的项目归为一类,使其更加同质化,再分别采用相应的统计抽样方法进行审查,然后综合作出审计结论,这样得出的审计结论更加可靠。

2.总体项目的差错程度。如:在总体项目差错情况较少的情况下,采用平均值估计和比率估计要比采用差错估计审计效果好,因为差错估计是根据样本中的差错数来计算抽样规模的,在总体项目差错较少的情况下,以差异估计计算的抽样规模也少,这样得出的结论也就很不可靠。反之,在总体项目差错较多的情况下,采用差异估计要比采用平均值估计和比率估计审计效果好,因为总体项目差错较多,以差异估计计算的抽样规模也多,这样得出的审计结论就比较可靠。

(三)审计效率

这里的审计效率,是指对同一总体,在满足同样的审计要求下抽样规模最小,也就是说,在达到同样的审计结论的可信赖程度和精确度(可容忍误差)情况下,如果一种统计抽样方法所审查的样本数量比另一种统计抽样方法所审查的样本数量更少,那么这种统计抽样的方法就比另一种统计抽样方法效率高。

(四)审计成本

审计抽样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假设检验;审计抽样;应用

中图分类号:F23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5-000-01

抽样审计作为现代审计的一个重要特点,它是结合了概率论、数理统计和审计职业判断三种技术的一种审计技术,尤其是审计统计抽样特别重要。它是对从统计总体中挑选的一些经济业务或者会计核算项目进行检测,同时对检测结果科学分析,通过分析对统计总体做出科学、系统的评价[1]。通常审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及往常经验对账目信息、会计报表进行更加全面的判断,而这种判断的准确与否跟对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结果有很大的关系。

一、统计分析法在审计中的重要作用

审计人员在实际的工作中,收集和分析数据资料时,经常会用到统计分析方法。统计抽样是在随机分配的机制下,以调查对象总体中选取的一部分作为分析样本进行观察,根据样本特征分析对调查总体的特征进行估算和推测的一种统计方法。统计抽样技术保证了所选的样本具有相同的被选中的概率,这样所推测出来的整体特征具备合理性。现如今审计抽样的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很多具体的工作中。审计抽样分析样本得到的数据,只是作为调查总体的一部分,如果采用的抽样方法不同,抽取的样本的代表性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对调查总体的估算和推测是十分必要的,这样既可以节省很多工作时间,还能提升他们的工作效率,同时又保证了推测结果的准确可靠性。

在审计的具体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被审计单位所报的金额或账面价值与审计部门审计的金额不同的情况,即是有所谓的误差。为了发现相关计量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与舞弊情况,审计人员必须要对账务实际发生的交易数目、账户余额以及资产实际的数目进行实质性检测,但是倘若实质性检测采取了全面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那么相关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消耗必然会很大,因此经常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通过样本的分析对整体进行推测。审计人员可以以审计价值作为标准,分析账目价值的实际情况,采用假设检验方法分析并推断审计总体是否存在明显偏差,如果基本上一致,就表明根据样本推测出来的被审查单位的账面价值基本属实,它通审计部门审定的价值基本一致;如果有偏差,则表明由样本推断总体的结果有差,这就说明被审计单位的账面价值与审计部门审定结果存在误差,这样就需要进一步核实探究所产生偏差的原因与责任[2]。

二、假设检验法在审计抽样工作中的具体应用

假设验证就是根据审计样本资料的分析判定审计总体的真假。具体就是随机抽取审计样本,根据样本资料分析、推测出相关的检测统计数据,计算出有关的检验统计量,根据该统计量的抽样分布理论来判定原假设是否成立,就是通过概率判定原假的正确与否。在审计总体推断的过程中,审计人员一般采用如单位平均估计抽样、差异估计抽样、比率估计抽样、分层抽样等的变量抽样法,随后使用可依赖程度系数[3],按特定的公式计算出总体的置信区间,这种方法就叫做参数估计法。如差异估计抽样就是工作人员从审计总体中随机抽取审计样本,然后对所抽取的样本进行账户和审计价值进行比较分析,将所有差别进行平均,并将差别平均值延伸到审计总体中,将它作为审计总体错误总数的一个估计区间。但是审计人员可以用一种全新的思路去分析这个问题,即先假定账面价值和审计价值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然后利用假设检验的方法来检验其成立与否以及成立的概率。下面通过一个具体的实例阐明假设检验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

审计人员在审查某加工厂成品相关账目时,通过假设检验法判定其账目数目与审计价值是否一致。首先从200个记录详细的成品随机抽取10个成品作为审计样本;经过分析得出下列关于这10个成品的账目明细情况。

三、结论

审计作为一种监督机制,其实践活动历史悠久。假设检验作为审计工作中经常需要被用到的一种审计方法,应该被广泛重视起来,只有合理准确的采用假设检验,才能更好的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王芳,王景东.统计假设检验在审计抽样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审计研究,2010,(5):48-52.

审计抽样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内部审计、抽样审计。

[中图分类号]F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11 — 0182 — 02

目前,基层人民银行审计抽样是应用研究较多的统计抽样方法,存在抽样参数值的认定难度大、重要性标准的确定缺乏客观性等问题,需引起关注。

一、人民银行审计抽样模式选择

根据《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8号》的规定,人民银行内部审计主要采用非统计抽样方法和统计抽样方法,或两种方法结合使用。其中统计抽样方法因有助于评价样本结果,所以是在实际内部审计工作中统计抽样的模式应用率较高。统计抽样检查步骤为:一是根据审计对象的特征制定审计抽样方案;二是选取样本;三是对样本执行审计测试;四是评价样本;五是根据样本评价结果推断总体特征;六是形成结论。

二、开展统计抽样审计试点的实践分析

(一)确定样本数

在抽样试点中,将抽样方法运用在国库部门的内部控制管理专项审计中对税收缴款书业务的审计上。审计中我们以某月10000张税收缴款书为审计对象总体,运用抽样基础计算公式:

n=■

(式中:n-样本数量 t- 概率度p-预计差错率 =样本误差范围)

样本量的n的大小不取决于被审计对象总体的多少,而取决于预计差错率、样本误差范围和可靠程度三个因素。

1.预计差错率(p)是总体(被审计对象)可能出现的差错频率。在本次审计中预计差错率(p)为通过内部控制评估后选值为2%。

2.样本误差范围()是样本预计误差率和总体实际差错率之间的偏差范围。如果预计差错率是4%,总体差错率不一定是4%。假定允许总体的差错率区间在3%--5%之间,那么样本误差范围是1%。审计组假定本次审计样本预计样本误差范围为()为1.5%。

3.可靠程度是由抽出的样本在代表总体特征方面可信的程度,它是审计对抽取样本的要求。可靠程度要求越高,则要求抽取的样本数也越多。在本次抽样中,根据数理统计原则,可靠程度与概率度(t)之间有密切关系,两者间关系密切程度如表1。

表1:可靠程度与概率度关系表

因本次审计为内部控制管理专项审计,为设定预计差错率(p),审计组对某地市国库部门的内部控制情况进行了评估,并根据内部控制的评估结果确定p取值为2%。

将以上得到的各项数值代入公式,预计差错率(p)为2%,误差范围()1.5%,要求可靠程度95%(t值为1.96),则得到样本量n的数值。

n=■≈335(张)

(二)样本的抽取及评价

为充分检验常用的抽样方法的合理性和实用性,我们分别应用随机数表抽样法、等距抽样法、整群抽样、金额单位检查法等方法对同一个月的税收缴款书进行了抽取样本。

1.随机数表抽样法。随机数表抽样法是利用随机数表抽取样本的一种方法。随机数表由0到9十个数字任意组成一组五位数字,同时把五位数字随机地纵横排列在一张表格上,出现在表上的顺序也是随机的。抽样方法是对总体中各个个体单位完全按随机原则抽取样本。

在抽样实践中,我们将10000张税收缴款书编号为1至10000,即可对照随机数表,凡表内符合总体编号范围内的数字,即为抽取样本,这样一直抽满335张样本为止。纯随机抽样审计最符合随机的原则,是最基本的一种方法,缺点是样本的代表性不够。

抽样评价:有3张税收缴款书存在问题,其中2张缴款书未加盖提出行“转讫章”,1张缴款书转讫章加盖不清。此方法缺点是工作量较大,并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较高的统计学方面的知识,审计成本较高。

2.等距抽样法。等距抽样法又称系统抽样法,它是在总体中按一个或几个随机起点,每隔一定间隔,等距离地选取样本量的一种抽样方法。

抽样距离=■

以10000张税收缴款书中抽取335张凭证审查,则抽样距离=■≈29如果随机起点是第16号税收缴款书,则依次抽取16、45(16+29)、74(45+29)……一直抽满335张为止。

抽样评价:发现税收缴款书存在1张未加盖转讫章的问题。等距抽样的优点是简单省时,缺点是样本代表性差。

3.整群抽样法。整群抽样法先将总体项目按某一标志分成若干群,然而用随机数表或等距抽样方法,整群抽取样本项目的一种抽样方法。整群抽样的特点是一群一群地抽取样本项目,而其他抽样方法是一个一个地抽取样本项目。我们将确认应抽取的335张税收缴款书从按日期“周”为单位分为4个区间群,从每个区间群中抽取85张税收缴款书凭证进行整群抽样。

抽样评价:第二个群中有1张税收缴款书存在未加盖转讫章的问题,在第二个群中为集中缴税期,可以看出此方法未考虑到业务发生的周期集中性,此处不宜按时间平均分配抽样的份额,应考虑到业务发后的周期集中情况,按照业务发生集中区间的特点,合理分配抽样份额,加大风险集中区间的抽样权重。

4.金额单位抽样法。是以审计对象总体金额(元)为抽样单位,使每一金额单位有同等被抽取的机会的一种抽样方法。总体各项目发生的金额是不均匀的,有的经济业务发生的金额很大,有的发生的金额较小。把全部金额单位(元)作为审计对象,使每一单位金额都有同等被抽中的可能性,最终将使金额大的项目抽中的机会比金额小的项目抽中的机会就大了。

抽样评价:此方法不适用税收缴款书的抽样审计,原因是国库部门税收缴款书金额大小不平均,合计金额较大,业务量多。

(三)样本评价及得出审计结论

通过前三种抽样方法推断被审计对象存在漏盖转讫章,加盖转讫章不清楚等不规范问题,三种抽样方法推断出存在问题占被审计总体的比例为0.84%、0.30%、0.30%。由于被审计的国库内部控制有效,通过抽样结果显示本月税收缴款书存在问题占被审计总体的比例处于较低水平,所以得出本月税收缴款书业务较规范的结论。

三、难点及问题

(一)抽样参数值的认定具有一定难度

由于审计抽样确定的可依赖度、可容忍误差率、预计总体误差等参数值不同,造成抽样结果不同,推断整体的结论就不相同。而认定这些参数能够参考的国际上的通用标准适用性有限,要靠基层人民银行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审计经验和主观判断来确定。由于参数认定难度较大,造成审计人员有畏难情绪,难以实施统计抽样。

(二)重要性标准的确定缺乏客观性

基层人民银行内部审计人员无论是统计抽样还是非统计抽样,在抽样规模的确定、样本量的设计、抽样方法的选用及抽样结果的评价等方面都要运用重要性原则,而目前一般参照注册会计师对会计报表事项或重要业务单元金额的百分比法确认,一般为5%或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抽样对象的重要程度和以往审计结果确认重要性标准,尚未建立各种报表事项和经济业务的重要性标准体系。

(三)不能充分体现风险分布的区间性

在一般审计抽样过程中只是采用客观的平均抽样,对风险分布集中区间的抽样比例不足,导致抽样结果代表性较差。

(四)审计人员的能力和水平有一定局限性

统计抽样方法需要基层人民银行内部审计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判断能力,以及一定的数理统计和概率方面的知识。由于基层人民银行审计人员平均年龄偏大,研究生学历很少,基本都是从业务部门调入,缺乏数理统计和概率方面的知识,对审计抽样方法的实际应用掌握不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的偏差,直接影响了统计抽样的效果和质量。

四、几点建议

(一)建立人民银行内部审计抽样参数体系

建议人民银行上级审计部门制定符合基层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工作实际的审计重要标准和审计抽样参数体系,科学确定抽样规模、样本量的设计、抽样方法的选用及抽样结果的评价,确保抽样审计工作的质量。

(二)深化审计抽样技术的研究和软件开发

审计抽样技术是统计学与审计实践的结晶,审计抽样实践随人民银行各种业务发展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发展,现人民银行基层行由于处在审计抽样起步阶段。因此,要根据人民银行业务信息化、电子使用化发展的实际,研究开发抽样审计模型软件,减少困审计人员主观上的原因而导致审计结果不准确的概率,实现内部审计从经验型审计向科学抽样审计转变。

(三)要注重抽样与实际审计工作中的结合运用

审计人员在开展具体的审计业务时,应根据业务的不同类型,有选择地运用统计抽样和非统计抽样。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对每一种可供选择的统计抽样方法熟练掌握,清楚各自优点和运用条件,充分了解被审计项目的业务特点,结合审计实践经验,判断被审计部门的主要风险集中区域,合理运用抽样方法,使非统计抽样和统计抽样合理结合,获得充分、适当的审计依据,才能做出最科学的选择。

审计抽样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变量抽样 样本量 样本代表性 验证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审计中,抽样审计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的基本思路是:根据被审计期的审计对象总体的具体情况和审计的目的与要求按照随机的原则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样本,然后,审计人员应用审计方法对样本进行审查,得到样本的特征,最后,根据样本的审查结果来推断总体的特征。审计抽样必须解决样本的适度数量问题,即样本的代表性问题。如果抽取的样本过多,虽然样本越能接近于总体中质的特征,但需花费更多的人力和时间;反之,如果抽取的样本过少,或样本缺乏代表性,虽能节时省力,但抽查结果往往不能发现问题,甚至以偏概全,做出错误的审计结论,增加审计的风险。审计抽样包括属性抽样和变量抽样,审计的实质性测试是对变量抽样的运用。这里主要对变量抽样的样本代表性进行探讨。

二、变量抽样样本代表性的验证方法

直观上看,要使样本指标对于总体指标具有良好的代表性,应该使样本的分布结构与总体的分布结构一致。但是样本指标作为统计量,是一个随机变量,随着抽取样本的不同,就有不同的估计值。因此,要判断一个样本的好坏,应从多次重复试验中,看这种估计是否在某种意义上接近于被估计参数的真值。从统计的角度讲,须对样本的无偏性、一致性、有效性进行检验。但从审计的角度看,不可能通过多次抽样来进行对比,于是应用一定的方法对样本进行检验尤显必要。变量抽样的目的是通过样本审查的结果推断被审计总体数额,常用的方法有:

审计抽样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 审计风险; 误拒风险; 误受风险; 风险控制

一、审计风险概述

对审计风险的理解,国内外学者由于理解的角度不同,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按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2007年最新公布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第十七条中对“审计风险”的定义为: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工作承担着审计责任,审计人员如果被发现在审计工作中有错误,就要受到相应的法律追究,承担相应的审计损失,因此,审计工作面临着审计 风险。

审计风险的存在是客观的,影响审计风险的因素随着审计方法运用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审计风险按形成的原因可分为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其相互关系可表述为: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在上述三个构成要素中,审计人员惟一能够真正控制的是检查风险,并通过检查风险控制审计风险。所谓检查风险即指差错在未被内部控制发现又未被审计人员发现的可能性。显然审计抽样风险是影响检查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审计抽样风险的成因

审计方法是随着审计实践的发展而逐渐发展和完善的,广泛应用抽样审计方法是现代审计的一个显著特点。抽样审计是从大量的会计资料和有关业务资料中抽取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项目来进行审查,并根据抽查结果来推断全部资料是否正确或有无弊端的一种审计方法。这种方法不同于过去的详查法,它只对总体中的一部分单位进行审查,这就必然导致误差的存在,而这种误差,就可能产生审计风险。笔者认为,在诸多影响审计风险的因素中,抽样风险是不容忽视的,这是由现代审计的特点决定的。本文从抽样审计中的抽样风险来谈审计风险问题。

统计学的知识告诉我们,通过调查搜集到的数据与研究对象真实结果之间的差异,被称为误差。数据的误差有两种:一是抽样误差;二是非抽样误差。抽样误差是指由于抽样的随机性引起的样本结果与总体真值之间的误差。在概率抽样中,依据随机原则抽取样本,可能抽中由这样一些单位组成的样本,也可能抽中由另外一些单位组成的样本。根据不同的样本可以得到不同的观测结果。我们知道,总体真实的结果只能有一个,虽然这个真实的结果我们并不知道,但可以推测。不同的样本会带来不同的答案,但这些不同的答案应该在总体真值附近,如果我们不断地增大样本量,不同的答案也会向总体的真值逼近。由此看出,抽样误差并不是针对某个具体样本的检测结果与总体真实结果的差异而言,抽样误差描述的是所有样本可能的结果与总体真值之间的平均性差异。

在抽样审计的实施过程中,有两种风险因素可能导致样本的选择和测试或总体特征的推断出现偏差,进而可能导致错误的审计结论。这两种风险因素分别是抽样风险和非抽样风险。在此笔者只谈抽样风险。

在采用抽样审计方法时,由于不可能将所有可能的样本一一抽出,只能遵循随机原则,从审计对象总体中抽取样本进行调查,然后以样本结果来推断总体特征。由于审计总体的真实情况是唯一的,而样本的产生却是随机的,由此可见,其误差的产生是必然的,这样就有可能误导审计人员对审计结果的真实性作出一个错误的结论,由此产生抽样风险。

归纳起来,抽样风险有以下两种:一是误拒风险;二是误受风险。

(一)误拒风险,指审计人员拒绝接受本是正确的会计结论而产生的风险

为了说明误拒风险,现举例如下:

审计人员在审核某公司的产成品账户时,发现该公司今年共生产了1 000批产品,总成本为90 000 000元,均值为90 000元。审计人员选取了100批产品作为样本,成本共计9 050 000万元,样本均值为 90 500元。问样本均值与总成本均值相比,有无显著差异。

从抽样结果来看,样本均值90 500元,比总体的成本均值90 000元增加了500元,但这500元的差异可能产生于不同的情况,一是这500元是由于抽样的随机性造成的;二是抽样的随机性不可能造成500元的差异。现在的问题是这500元的差异能否用抽样的随机性来解释。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可以采用假设的方法。

假设样本均值与总成本均值相比无显著差异,用?滋0表示总成本均值,?滋表示样本均值,可以表示为:?滋=?滋0,现在的任务是利用样本信息检验上述假设是否成立。如果成立,则说明二者无显著差异;如不成立,则说明有显著差异。

H0:?滋=90 000元

H1:?滋≠90 000元

上面H0表示原假设;H1表示备择假设。

在进行假设检验时,利用的是“小概率原理”,即指发生概率很小的随机事件在一次试验中是几乎不可能发生的。根据这一原理就可以作出是否拒绝原假设的决定。但什么样的概率才算小概率呢?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将小概率的标准定为0.05(即?琢=0.05),这是由英国著名统计学家费希尔提出的。

由统计学知识可知,此类问题的假设检验应采用双侧检验。由图1可以看出,它有两个拒绝域,两个临界值,每个拒绝域的面积为“?琢/2”。如果在一次试验中Z统计量落入以下双侧检验示意图中两侧拒绝域的概率只有0.05,这个概率是很小的。如果这个情况真的出现,则有理由认为总体的真值不是90 000元,即拒绝原假设,而接受备择假设;反之,如果这个情况没有出现,则有理由认为总体的真值是90 000元,即接受原假设,而拒绝备择假设。

本例中,由于n=100,设σ=4 500,则σ/=450,在大样本的情况下,采用Z统计量进行检验。由Z统计量计算公式Z===1.1。由图1可知,两个临界点89 118元和90 882元分别转化为Z值为-1.96和1.96时,计算出的Z值1.1落入接受域,这意味着样本均值在90 000±1.96×450即区间(89 118,90 882)内变动时,审计人员都可作出被审单位总体均值无重大差错的结论,且概率保证程度为1-?琢,即95%,接受原假设。

由图1可见,虽然H0可能达到95%,但仍然有5%被拒绝接受的可能,也就是说还存在着5%可能误判的风险,这个风险正是误拒风险。

(二)误受风险,指审计人员接受本是错误的会计结论而导致的风险

仍以上面情况为例,此时可将假设写成如下形式:

H0:89 118元≤?滋≤90 882元

H1:?滋>90 882元或?滋

如前所述,当H0为真时,则产生误拒风险,但如果H1为真时又如何呢?显然,当样本均值落在89 118和90 882之外时,审计人员接受H1,即认为被审单位总体均值不是90 000元的结论,此时的结论是正确的。但如果样本结果介于(89 118,90 882)之间时,审计人员会接受原假设,并拒绝接受备择假设,认为被审单位总体均值是90 000元,结论显然是错误的。这种错误即误受风险。

三、审计抽样风险的控制

从以上两种风险的形成来看,审计人员总是希望出现这两类风险的概率越小越好。但是在样本容量一定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做到同时都很小。如果减小误拒风险,就会增大误受风险的机会;反之,若减小误受风险,也会增大误拒风险的机会。

在审计工作中,我们关心的是这两类风险中哪一类风险所带来的后果严重,如果可以确定,则应以此为主要的控制目标。结合统计学中假设检验的知识,大家都在执行这样一个原则,即首先控制误拒风险原则。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原假设是什么通常是明确的,而备择假设是什么则常常是模糊的。显然对于一个含义清楚的假设和一个含义模糊的假设,我们是不愿意拒绝前者的。在这样一个前提下,就更为关心如果原假设为真,却将它拒绝了,由此而产生的风险的可能性有多大,而这正是误拒风险所表现的内容。

(一)影响误拒风险的因素及防范措施

1.影响误拒风险的因素

(1)审计抽样方法选择不当

抽样方法的选择对抽样风险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这是由于不同的抽样方法产生的误差是不同的。如是采用随机数表选样还是系统选样,是采用分层选样还是采用整群选样,不同的抽样方法,在计算误差的时候产生的差别是很大的。

(2)被审单位的样本容量不当

样本的容量大小,也是控制误差的一个主要因素,这是因为样本容量越大,产生的风险就越小;反之,样本容量越小,产生的风险就越大。

(3)审计人员自身存在某些缺陷

这是由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结构及自身素质决定的。

2.减少误拒风险的防范措施

(1)正确选择审计抽样方法。例如,当被审项目无明显分类标志时,可采用随机数表法抽取单位,当被审项目总体特征随机分布于总体中时,采用系统选样法,当总体按经济业务的重要性或经济业务的类型分层时,可采用分层选样法,当总体上的错误多为高估错误并且其记录值不为零或负数时,则应采用货币单位选样法(又称元单位选样法)等。

(2)正确确定样本规模

在审计抽样中,样本规模的确定是控制抽样风险的一个最主要的因素。样本规模过小,不能反映出总体的特征,而样本规模过大,则会加大审计成本,甚至失去抽样的意义。

对于误拒风险有效的控制方法就是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审计的样本规模。这是因为增大样本规模,会提高样本对审计总体特征的代表性,从而使抽样结果更为可靠。因此,在抽样审计中,人们通常采用增大样本规模的方法来控制和降低审计人员可能承担的误拒风险。

(3)审计人员加强自身理论水平和职业道德的提高

飞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使得新问题、新方法、新制度和新法规大量涌现,从而使审计人员的业务领域也在不断拓展和深化,这就要求审计人员自觉地接受继续教育,不断地更新和提高专业知识水平,绝不能停留在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处理各种新问题上。另一方面还要大力加强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加强对审计人员的质量控制建设,约束审计人员的一些偏见行为。

(二)影响误受风险的因素及防范措施

1.影响误受风险的因素

(1)审计人员对被审单位整体环境的了解程度

审计人应在审计前对被审单位的整体环境全面了解,全面熟悉和了解被审单位相关业务流程等,这有助于审计人员降低审计风险。

(2)审计人员对被审单位存在技术上的误读

这是审计人员自身能力的问题,如审计人员将被审单位数额不大的错误误读为被审单位工作上的失误和马虎;审计人员对被审单位的业务不熟等,均有可能产生审计风险。

(3)审计人员的同情心

有时,审计人员也会在被审单位错误的掩盖下,不自觉地提高了同情度,从而产生审计风险。

2.减少误受风险的防范措施

(1)审计工作开展前,要深入了解被审单位的整体环境

作为审计人员,对被审单位的整体环境了解程度,是降低该风险的一个主要因素。虽然误受风险不可能完全避免,但可以设法使之降到最低程度。在实际工作中,审计人员对被审单位的整体环境及业务流程如果熟悉的话,就可以结合被审计的具体情况来作出结论,从而使这种风险降低。

(2)加强审计人员的自身知识结构的调整,提高专业胜任能力

审计人员除了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外,还必须保持和提高专业胜任能力,不但要熟悉会计、审计、法律、税务和企业管理等领域的实务,还应具备高水平的职业判断能力。

(3)合理运用会计准则及相关技术规范

审计人员在执行业务时,应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各类业务或在业务的各个环节所应实施的程序和方法都应是明确的,审计人员一定要遵守,按准则和制度办事,力争使风险减少。

【参考文献】

[1] 雷英,吴建友.内容控制审计风险模型研究 [J].审计研究,2011(1):81.

审计抽样论文范文第15篇

实质性测试是为取得直接证据而进行的检查,其目的是为了使审计结论建立在有足够审计证据支撑的基础上。在实质性测试中要求审计人员对总体的错误量(金额)或正确量(金额)的大小作出结论,对总体进行定量评价,并能描述总体的数量特征。实质性测试一般运用变量抽样和货币单位抽样方法。

变量抽样是对账户和交易的余额进行实质性测试时所实施的统计抽样方法。变量抽样采用正态分布数学模型,能够对总体的金额进行估计,它的特点是可以应用于记录不全的总体测试。变量抽样虽与样本金额大小有关,但其采用的均值、方差等概念,与金额正、负、零的关系不大。变量抽样方法有单位平均估计法、差异估计抽样、比率估计抽样、分层抽样,从理论上说,所有符合统计抽样的总体亦均可采用变量抽样中的任一种方法。变量抽样的几种方法采用相同的数学模型,各种抽样方法的实施步骤相似。

货币单位抽样(MUS)是按照总体金额(元)作为抽样单位抽取样本,再根据样本错误数或错误额推断总体的错误额和正确额的一种审计抽样方法。货币单位抽样基于泊松分布数学模型,其基本思想是:不以一个账户、一种凭证或一笔业务作为抽样总体的一个单元,而是以货币单位,即1元钱作为抽样总体的一个“单元”的,其抽样总体就是由多个1元集合而成的总体对象。

例如,某单位有应收账款明细账户200个,共有余额100000元。通常,每个明细账户为一个抽样单元。若采用货币单位抽样法,则认为抽样总体含有100000个“单元”,而不是200个。如果其中账户A1、A2、A3……的余额分别为200、150、350……元,则A1占的货币区间为l-200;A2占201-350;A3占351-700……在抽样中,如果第500个货币单元被选出,则第500元所在的账户A3(351-700)就被选出作为审查的样本。即通过抽取货币单元(第500元),从而钩出了相应的物理单元(账户A3)作为审查对象。在总体中,每一个单元被选出的概率是相等的,所以在货币单位抽样中,金额越大的物理单元被选出的概率就越大,越容易受到审计人员的关注。运用货币单位抽样法,审计人员可以只用较少的工作量(例如只审查10%的业务)达到实际审定了较大部分的金额(例如可查实80%的金额)。

货币单位抽样法是属性抽样和变量抽样的一种混合方式。与变量抽样不同的是,它对抽样总体的分布没有严格的限制,但要求总体中不合零金额记录,因为按照它的选样原理,零金额永远没有机会抽到。但它具有变量抽样对总体进行定量估计和分层抽样对高频经济业务予以高度重视的优点,容易被人接受,利用计算机技术辅助货币单位抽样。能使样本的选择和计算方便快捷、准确。在此,我们重点推荐的是货币单位抽样法。

货币单位抽样在实质性测试中实务操作程序:

1.取得某科目的电子数据库。

2.审查电子数据库,完成下列工作(如有差异应查明原因):

(l)数据与明细账、总账核对是否相符;

(2)对数据库进行汇总,根据审计目标,将相同性质的数据按正、负、零重新分类。

3.确定可信赖程度、精确限度,将参数输入软件抽取样本。

4.编制样本现场审核栏目表,列明样本现场审核要素。

5.审核样本,编制样本误差汇总表。

6.记录样本数量、金额,并计算其所占总体比例。

7.核对样本,并审核结果。

8.将审核结果输入抽样软件,对样本审核结果进行分析计算,推断总体。

9.若误差超过可接受范围,再次使用统计抽样软件,扩大样本规模,进一步审查或采取其它替代程序。

10.作出结论。

下面我们用货币单位抽样在实质性测试中的实例来说明其操作程序:

xx企业199x年度库存

原材料审计统计抽样实例

一、审计目标

为确定199X年度库存原材料的存在性、原材料增减的合法性和记录的完整性以及在会计报表上披露的充分性,同时为提高工作效率,量化并控制审计风险。

二、审前调查

审前重点调查了财务处和物资处的会计核算方式和材料采购、让售、领用的资金流程;库存原材料的收、发、退、报废等手续的物资流程;通过内控调查问卷对电算化和计算机管理制度进行符合性。

测试,测试认为该厂库存原材料计算机管理程度较高,控制较严密,其数据更新比较及时、准确,DBF数据库较完整。但因库存物资品种多、数量大,采用手工抽样工作量过大。我们根据调查情况,认为该厂具备对原材料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统计抽样的条件。

三、确定抽样方法

因为货币单位抽样法对金额较大的业务抽取概率较大,能以较小的样本量审查较大比例的业务,工作效率高,并可避免误受风险,因此我们决定优先采用货币单位抽样法对原材料进行审计统计抽样。

四、实施步骤

(-)对原材料的进出业务流程的信息流、物资流、资金流进行描述

(二)确定抽样对象总体,确定抽样多数

我们确定对19XX年度财务处的12000多项原材料的电子数据账和审计截止日物资处的4244余项库存材料电子数据库台账进行抽样。根据重要性原则和审计方案,风险水平(可信赖程度)为95%,精确限度为1%。

(三)误差定义

符合性误差定义:材料采购有无合同,是否与合同相符;领料单有无领料人、审核人和领用部门签章;让售业务提

货联有无财务处盖章……

实质性误差定义:采购价格是否高于市场价;让售价格是否低于进价或财务部门定价;库存原材料金额、数量账、卡、实物是否相符;是否过期变质;是否按照规定盘点及处理盘盈盘亏;是否有有物无账、有账无物;账务处理是否影响资产负债表披露等等。

(四)取得数据,抽取样本

我们在现场直接监督所需数据的复制,并要求提供相关数据的人员作出书面承诺,保证数据的真实完整性。

将获得的电子数据输入抽样软件,自动抽取库存原材料样本345项,占库存原材料总体4244项的8.13%;库存原材料样本金额3032.06万元,占总体账面值4026.63万元的75.3%;与原材料增减相关的会计凭证52张,占总体数量375张的13.87%,样本金额3620万元,占总体金额85.57%。

(五)编制《样本现场审核工作表》

将自动生成的本数据库样本按照部门、库存地点、管库员编号等重新排序,编制了《原材料样本现场审核工作表》。

(六)样本审核

审计人员在审核时,根据原材料收发台账和收发原始凭据,将审计截止日存货数量推算到19XX年12月31日。对审核出的符合性误差和实质性误差进行分析。

(七)记录工作过程,推算结果,作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