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感恩教师论文范文

感恩教师论文范文

感恩教师论文

感恩教师论文范文第1篇

高校免费师范生感恩教育,是指高校教育者们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手段,将特定的教育内容,通过创设教育情景氛围,对免费师范生这一特殊受教育者群体进行的一种情感教育、道德教育及职业责任感教育的过程。高校免费师范生感恩教育,旨在更好地延续、传承一种情感的情感教育,进行一种言传身教的道德教育,以及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进行一种职业责任感教育。高校免费师范生感恩教育,首先是一种延续、传承情感的情感教育。高校免费师范生的未来职业是特定的,他们将是教育的主力军之一,这就要求高校免费师范生除了要具备一般教师的感恩情怀外,更需要感恩以及教会别人感恩,高校免费师范生正是在接受了免费教育后,在知、情、意、行上与其他非免费师范生相比更懂得感恩的重要性,最终更好实现“感恩”的延续与传承。高校免费师范生感恩教育,其次是一种言传身教的道德教育。高校免费师范生未来将走上教师这一社会岗位,作为教师就必须要做到德识统一,做到“为人师表”,更要做到言行一致,以自己的“言传”教育学生,以自己的“身教”指导学生,并持之以恒。高校免费师范生感恩教育,就是要让他们具备教师应该有的文明行为和良好道德,以及给予学生正确人生导向、正确人生坐标所需要感恩价值观。高校免费师范生感恩教育,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职业责任感教育。高校开展免费师范生感恩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教学上,更应该与免费师范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职业责任感教育和职业情感教育结合起来。作为一名教师不仅具有渊博的知识、无可挑剔的道德品质,更要有深爱教师这一职业的社会责任感,高校免费生尤为如此。他们是国家、社会在他们最需要帮忙时伸出了援助之手,助他完成大学学业,对于教师这一职业而言高校免费师范生应该有一种更为沉重的责任感。这些都需要高校免费师范生感恩教育来实现。

2开展高校免费师范生感恩教育的重要意义

2.1有利于高校免费师范生职业道德的提升感恩应该是高校免费师范生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作为一名接受高等教育的免费师范生,特别是作为一名未来将长期从事基层教育的“教师”,崇高的职业理想、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无私的奉献精神必不可少,这些素质、素养的培养都可以通过感恩教育实现。向免费师范生进行感恩思想教育来引导、提升他们的感恩意识,使他们可以自觉、自愿地接受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从而以感恩的心态回报他人、回报社会,使感恩高校免费师范生这一群体树立做人的基本准则。由于高校免费师范生未来将长期从事基层教育工作,为了保证高校免费师范生从事基层教育工作的稳定性,正式上岗之前需要他们具备强烈的职业责任感。感恩教育使他们认识到自己作为未来教师队伍的一员所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使他们认识到在学校接受了社会、他人的馈赠、援助与支持的同时,应该承担起为教育事业奋斗终生的社会责任。

2.2进一步优化高校免费师范生育人环境感恩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道德价值取向之一,也是道德价值的源泉,更是家庭、社会和谐的重要根基。开展高校免费师范生感恩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养现代公民的重要环节。高校免费师范生们怀着感恩之心、行着报恩之举,成为高校每个学生的行为“榜样”,更成为公民社会的“楷模”。通过高校免费师范生感恩教育,使他们树立起知恩图报的社会风范,起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引领作用。同时,这一榜样、楷模群体的存在,也使和谐校园建设成为可能。在高校免费师范生感恩教育过程中,教师引导免费师范生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他人,从而培养免费师范生的集体荣誉感以及团结协作精神,能够有效遏制社会不良风气在校园的滋生与蔓延,减少高校学生群体感恩意识缺失现象。同时,高校免费师范生感恩教育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价值观念、社会心理、行为方式等会转化为高校校风、学风,有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与建成。

感恩教师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网络化;励志感恩教育;资源库

现今新时代,各个高校都充盈着各具特色,极具个性张扬的校园文化,而校园文化的最终的目标就是把文化所内在的真正意义的价值影响到校园中的每一个人,灌输到他们的生活中,从而形成他们个人可以随身携带着行走的能力,并潜移默化地以此形成其享用终生的学习和行动能力。有鉴于此,我们学校也把励志感恩教育作为学校校园文化中的主流文化,从上一级的关工委,到学校的党委以及全校的学工系统形成制度化,常态化的系统工程,尤其近几年来,全校师生也感受到励志感恩文化的独特魅力,依托信息技术,孕育了优秀的学校品质,全校教师都渐渐形成立德树人的高尚品德,同事一届届学生也常怀感恩之心,励志前行,我们也以此探索出了一条基于信息技术与校园励志感恩文化教育整合之路。

1构建完善的信息化校园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教育信息化也是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而构建完善的信息化网络又是其中的基础环节。我院以校园信息网络建设为核心,通过校园网络平台将励志感恩文化的核心、理念、诠释向学生进行宣传,让校园网络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传播平台。

1.1校园网络环境的建设网络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建立校园网络,包括校园网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基于校园网络建设的不断完善,我们可以建立支持校园文化活动在线平台,为学校的网络文化建设必要的物质基础,从而促进励志感恩校园文化建设。同时,校园网的建设可以使学校的教学、科研、办公、管理都有一个校园网络环境,实现资源共享,促进教学形式、方法的相互交流和改革。

1.2校园网络资源的开发网络的最大优势是资源的高度共享

我们充分利用网络的便捷性,收集了大量关于感恩教育的资料放在了资源库中,为教师提供了便利的教学资源,使网络资源成为了一种校园文化传播途径,并使网络文化与感恩文化融合起来。

1.3教师信息意识的培养

为加强培养教师信息意识,加快建设校园网络化文化,我们需要尽快培养出一批应用型人才,他们既要精通学科教学,又能熟练运用现有的网络平台进行感恩文化的传播,因此,我校资助中心通过各系资助经办人,不定期组织学生进行校园感恩活动,组织感恩文化的讲座,诠释感恩文化的内涵。

1.4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

我校目前正努力建设感恩文化资源共享平台,运用信息技术拓展感恩教育的渠道,在学校和各系网站上设置了自己的感恩宣传专区,创建和管理自己的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让网络环境已经成为促进我们学校的感恩文化,展示师生才华的重要窗口。

2建立励志感恩教育资源库

建立校园网上共享的感恩教育资源库是建设学校感恩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从学校角度来说,建设感恩教育资源库是决教育信息化高投入低产出的一个途径,可以集中大量感恩教育资源,提供给校内的教师和学生浏览与学习;从教师的角度来讲,建设感恩教育资源库是为教师传播感恩文化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与素材,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及教学效果;对学生而言,感恩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可以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感恩文化资源,使感恩文化可以更好的在学生群体中传播开来。因此我们根据感恩教育的教学目标,建立了适合学生学习的感恩教育资源库,包括感恩教育素材库、感恩音乐、感恩动画、感恩课件、感恩活动等。2.1励志感恩故事资源库感恩故事资源库分为古代经典故事和著名的孝道故事,图文并茂,让学生能理解。如《二十四孝》《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等。学生可以把这个资源库里的故事作为自己的榜样,做到感恩常在心。老师可以作为教材教给学生孝礼文化,让学生学会感恩。2.2励志感恩名言资源库在资源库里,我们收集和感恩语录,供老师和学生随时上网,如"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孟子)"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生活需要一颗感恩的心来创造,一颗感恩的心需要生活来滋养(王符)。这些感恩语录记录上传,老师可以选择这里作为他们生活的座右铭。2.3励志感恩音乐资源库在这个数据库里将收集了大量的关于感恩的音乐歌曲,通过欣赏和演唱的方式,学生可以表达对父母的感恩,对老师的尊敬,对一个美丽繁荣的国家深深的感情。2.4励志感恩动画资源库在这个资源库中,我们收集了漫画和一些教学课件。"弟子规”是主要的动画素材,我们买的弟子规光盘漫画中复制所有教师参考。同时,还积累了感恩教育课的课件。2.5励志感恩活动资源库励志感恩活动资源库搜集了我校感恩教育大型活动和班级活动的素材,便于回放,更便于师生观看,让学生可以循环回看,时刻见证自己的点滴进步。如学校大型活动感恩节活动、艺术节活动、读书节活动等,班级活动如:班级生日同庆、共度中秋、漫漫军训路等活动,这些活动资源库是学校宝贵的财富,它记录了学校开展感恩教育活动的全过程。

3开设励志感恩教育课程

每学年度开学和学期末期间为被评定为“贫困生”的同学组织开展“励志感恩”专题系列的教育课堂。课程的主要的知识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和国家助学贷款的情况;掌握国家奖助学金的申请条件;掌握国家助学贷款的申请和还贷步骤;学会感恩,诚信还贷,励志前行。通过在专任教师的引导下,展开模块化教学方法,用ppt将各个知识点做详解,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后,通过公众平台进行现场竞答;让学生根据任务在电脑上亲身操作贷款还款的全过程;观看感恩视频,组织学生讨论,然后让同学在微信平台上发送感恩话语,让感恩话语呈现在课堂大屏幕,让同学根据感恩话语发表讨论,最后教师总结,并让学生现场发送感恩话语给最想感恩的人。通过本系列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并感受来自国家对于贫困生的全方位资助,自觉在生活中自信自立诚信感恩。课程教学中教学重点为通过课程内容让学生内化为励志诚信感恩的心,难点为助学贷款的申请和还贷步骤,让学生树立自信,诚信感恩的意识,本节课以学生掌握了解为技能要求,以学生自我实践操作最后成功为目的,但最终是要通过自身的参与体验,领悟诚信感恩的内涵,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在教学之前从网上和我们学校自己构建的资源库收集有关国家奖助贷的相关知识,同时也要兼顾有关诚信与感恩的事例和视频素材,学习优秀的教学案例,将它们根据教学要求整合在ppt课件上,确定好教学的流程和方式,将重点和难点加以注明。由于课程参与学员比较多,而且是思想的教育,事前让学生干部给现场布置了温馨的环境,并且期间需要运用网络和屏幕用作课程的准备。组织全体同学学习奖助贷相关知识,让学生全体参与知识竞答,观看感恩视频,最后,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讨论并传诵感恩话语,教师进行点评,并进行总结。

4建设励志感恩教育微信平台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微信,微信公众平台作为师生的交流方式的途径,既秉承个人网站的言论自由,又融合了教师的经验和思考,是一种综合激发创造的新模式,并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信息平台,引导学生励志感恩。因此,我们建设了感恩教育微信公众平台,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指导学生进行励志感恩教育提供了便利。(1)公共励志感恩发言专区。主要是进行师生、生生沟通和交流。网友在这里畅所欲言畅谈问题,教育交流励志感恩教育经验,分享个人成长亮点。(2)微信公众平台。在微信公众平台,不定期会更新关于励志感恩的文章,师生们阅读完文章后可以在留言区留下个人的感想,并且后台会有相关的负责人进行回复和解答问题。主要上传教学活动中的感受和问题,在感恩思想的理解、体会等方面,通过励志感恩微信公众号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平台来探讨问题,提高了专业思维问题的深度;为教师提供深思的机会,提高探究能力,开拓思维,例如,有教师指出,有了微信公众号后,当你网上交流时,有时会有更多的人来帮助你,提供更好的建议。对我来说,最大的帮助是当我有问题的时候,可以通过相互的讨论使我的头脑受益,不会受到限制。

5聆听励志感恩教育之音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是洗涤学生心灵的钥匙。充分利用音乐的特殊教育价值,使学生快乐与音乐交朋友,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达到塑造和净化情感的目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听音乐是培养学生励志感恩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营造了轻松愉快的气氛,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同时,音乐是艺术的声音,也是艺术的情感,为了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美感和情感的体验,我们要创造机会让学生接触各种励志感恩音乐。我们安排了各种感恩和励志的歌曲或音乐。如早晨6点半和中午14点不断播放校园之歌《五进之歌》,催人奋发,促人上进。放学、休闲、课余时都播放不同的励志感恩的音乐。在这些歌曲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触一些优秀的作品,让学生有丰富的经验和学生音乐兴趣会越来越浓,他们会有意识地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感情的音乐。

6结语

有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基础,无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灵魂,这是教育技术的真谛。基于信息化技术的教育技术的应用有力地促进了校园励志感恩教育文化,我们选择了一种合理的可视化技术,在先进的教育理论下,励志感恩教育理论在我校的多渠道多措施践行着,在师生之间无处不在地扩散着,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遍布着。

参考文献:

[1]张玉琴.信息技术为感恩教育插上腾飞翅膀——人教版《家庭小账本》教学案例[J].山西电教,2015(1).

[2]陆绮薇.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生感恩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11.

[3]刘丽瑛.浅议技校学生感恩意识的养成教育[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197.

[4]张惠荣,宁丽萍.学科特色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感恩亲情”专题学习网站[J].山西电教,2008(3).

[5]陈玲.学校德育工作之学会感恩,懂得做人[J].科教文汇旬刊,2012(11):20~21.

感恩教师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感恩教育;感恩文化;双向沟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256-02

一、大学感恩文化的建设意义

大学感恩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关于感恩的历史沉淀、创新品格和价值取向的一种特殊文化形式,并以潜移默化的“能动”方式形成的一致价值判断体系。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师生的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大学感恩文化包括感恩文化内循环和外循环。所谓感恩文化内循环是利用校园各种载体和平台培养感恩意识,提倡感恩行为,经过不断积累形成感恩文化的循环,时刻影响着师生,它体现了大学的历史文化传统。所谓感恩文化外循环是社会与学校、师生“互动”中影响大学感恩文化,经过时间沉淀,成为大学感恩文化的一部分,它体现了大学的社会文化背景。大学感恩文化将感恩融入大学文化予以建设,形成各具特色的大学感恩文化,以文化的传承推进师生感恩知行观的提升,有助于强调责任意识,注重养成教育,增进师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利于营造互帮互助、和谐友爱的社会氛围,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全面进步。

二、大学师生对感恩的认知与参与

我们对上海大学部分学生及老师发放调查问卷。调查涵盖理、工、文、经、艺术五大类,共发放问卷300份,其中学生问卷250份,回收有效问卷250份;教师问卷50份,回收有效问卷50份,有效率100%。问卷是对师生感恩意识和行为的调查。

1.高校师生对感恩的认知。根据调查的数据显示,98.2%的学生和100%的教师认为应该具备感恩意识,说明大学师生已具备正确的感恩认知,对于他人、学校、社会、国家的付出能够产生积极的感恩情感和报恩冲动。

2.大学师生对感恩的参与。①大学生对报恩行为的认识有偏差,报恩方式较为单一。调查结果显示:有81%的学生“会向父母表示感谢”,86%的学生“在教师节或者在日常生活中,向老师表达过谢意”,78%的学生帮助过朋友,92%的同学曾参与捐款、捐血,84%的学生曾参与社会志愿服务或环境保护工作。这说明大部分学生有感恩行为,他们认识到父母、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并开始身体力行感恩图报。但调查也表明:76%的学生同意向父母报恩的方式就是努力学习,54%的学生同意“现在能力所限还不能报恩”,72%的学生同意“因害羞或者胆怯,经常不愿表达内心感激之情”,75%的学生同意“等功成名就后报答帮助过我的人”。这说明他们认为报恩只是物质上的回报,而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真诚的沟通。②大学教师对于学生报恩行为的影响略显不足,缺乏情感引导。调查结果显示,高校教师的各项感恩行为数据都远高于学生,感恩形式也丰富,但教师的职责决定了他们不仅要成为一个感恩图报的人,更要通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成为一个感恩图报的人。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是感恩教育的重要影响因素,俗话说“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方能信其道”。在大学生的情感调查部分显示:虽然有72%的学生与教师谈过心,但只有41%的学生把教师当做自己的知心朋友,这会降低教师对学生在感恩教育中的情感引导。

三、大学感恩文化建设思考

1.大学感恩文化内循环的建设思考。①将感恩教育纳入学校长期规划,建立师生的感恩闭环。感恩教育,不仅要开展主题活动,还要渗透进大学教育的各个学科、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的各个环节,形成全校育人的良好氛围。一方面,学校制定培养感恩意识和行为的制度,针对大学的迎新季、成长季和毕业季开展感恩教育,利用仪式教育与日常教育营造感恩氛围;另一方面,学校总结感恩教育的阶段性特点,针对社会的发展变化和学生的个性特点不断改进,经过时间的沉淀,形成大学感恩文化,使之在稳定中发展,在发展中优化。学生怀着感恩之心报答老师和学校,学校和老师带着感恩之心教育学生,逐步形成师生的感恩闭环。②将感恩教育与校训精神结合,建立各具特色的大学感恩文化。将校训精神融入感恩文化建设,有三种实现途径:其一,开设校友讲堂,将用实际行动回报母校的校友请回学校讲述校训精神以及他们与学校的故事,营造良好的感恩氛围;其二,开展校园感动人物评选;其三,推行高年级学生的“同辈导师”制度。③因人、因材、因时开展有针对性地感恩教育。实施这一策略要把握三个方面:其一,感恩教育的内容和方式要适合大学生的年龄层次;其二,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现有感恩认知水平;其三,考虑时代特点和社会发展。

2.大学感恩文化外循环的建设思考。①与社会联动,营造感恩教育的社会氛围。在与社会的联动过程中,“学”与“做”同样重要。一方面,教师可以选取国家主流媒体宣传和报道的感恩事迹和人物,比如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等评选作为教学资源开展讨论、演讲与采访等系列感恩教育。另一方面,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组织和参加“携爱进社区”“环保节能从我做起”等志愿服务和环保行动,为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为自然环境做些力所能及的实事,在情境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如何施恩、报恩。②把握时代脉搏,创建感恩教育的网络宣传阵地。在互联网时代,可从“引”、“领”两方面建设感恩教育的网络宣传阵地:一方面,建设志愿服务家园和环保家园等主页,让大学生在网络上能用自己的力量帮助他人、提供服务、保护环境,做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另一方面,教师可在大学生“扎堆”的社交网站注册个人主页,对社会现象、热点事件、身边人物,贯彻感恩教育的理念及时撰写日志、心情或微博等,以朴实的话语表达做人的道理,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感恩教学效果。③同家长互动,建立感恩教育家校联动机制。学校开展的感恩教育只有与家长联动起来,形成合力,才能发挥最佳效果。首先,利用家访、电话、家长学校、书信等方式与家长“双向沟通”——向家长了解孩子的成长经历,让家长了解学校开展感恩教育的意义,开展有针对性的感恩教育。其次,邀请家长参加以“感恩”为主题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家长既是聆听者也是参与者,可以请家长用自己的人生经历诠释对感恩的理解,或邀请家长与学生共同体验感恩行动。最后,定期向家长反馈学生的感恩行为,与家长联动教学,共同见证学生的品德提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立德树人”系列·第三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岳春峰.名校校园文化构建力[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孙庆珠.高校文化概论[M].山东: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

[4]关成华.北京大学校园文化(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汤梅丽,吴玉明.感恩的困境与社会主义感恩文化构建[J].政法论坛,2010,(6).

感恩教师论文范文第4篇

一、研究幼儿感恩教育的意义及其内容

(一)研究的意义

感恩作为亲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幼儿道德发展水平的一个标准,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爱心、同情心及帮助他人等良好品质,促进其人格健康地发展,促进幼儿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形成。

(二)研究的内容

目前,我国关于幼儿感恩教育的研究大致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基于家庭教育情境中幼儿感恩教育的研究,它主要涉及家长是否有培养幼儿感恩的意识、培养方式,以及幼儿在家庭中表现出的感恩意识和行为现状;另一方面是关于幼儿园对幼儿感恩教育的研究,它主要是从识恩、知恩、报恩、施恩等感恩的四个环节进行解读。可见,以上两个方面的研究都从自然、社会和他人三个角度来探讨幼儿感恩的培养。

二、幼儿感恩教育研究的热点

(一)幼儿感恩的现状调查

在对幼儿感恩的现状调查研究中,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法、访谈法和观察法。研究者在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后发现,现在的孩子不懂得体谅父母辛苦的占76%;认为现在的孩子不懂事,不懂得要主动去表示关心的占68%;受到别人的帮助或关心时,却不懂得要主动地向别人表示感激或感谢的占58%,这一结果说明:现在的幼儿只懂得受恩却不懂得施恩。[1] 在幼儿园中幼儿表现出的感恩相对家庭有所提高,但是仅表现为对熟悉的教师打招呼等礼貌行为。在人际关系上,78.35%的幼儿认为帮助自己的人很少 [2],在接受帮助后有部分幼儿知道说“谢谢”,其中女童说谢谢的比例略高于男童。通过分析已有的研究资料发现,幼儿普遍缺乏感恩的心态。

(二)影响幼儿感恩的因素

1.家庭感恩教育的缺失

家庭感恩教育缺失的根本原因是父母没有真正培养幼儿感恩的意识。长辈对幼儿的溺爱,父母忽略对幼儿道德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父母是幼儿出生后接触最频繁、关系最亲密的对象,培养幼儿对父母的感恩是感恩教育的起点和基础,父母应树立正确的儿童观,通过与幼儿对话,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才能更好地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和行为。

2.幼儿园感恩教育的薄弱

幼儿园作为人生教育的基础阶段,强调的是体、智、德、美全面发展。但是,在当今的社会中,重智轻德的现象屡见不鲜,特别是在私立幼儿园,为了吸收生源,迎合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幼儿园推出了各种各样的开发智力的学习课程,在传授知识时以“问题―答案”逻辑的方式开展教育活动,并在“奖励―惩罚”强化模式下让幼儿学习知识的各种各样隐形规则。幼儿园竭尽全力开发各种各样智育课程,而德育课程却以理想的观念来引导幼儿,不注重从幼儿实际生活中来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这种停留在口头说教的感恩教育方式与幼儿以生活经验为主的学习方式相互冲突,使得幼儿园的感恩教育犹如小鸟虽从天空飞过,却不曾留下任何痕迹。

3.社会感恩教育的缺乏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使人类的生活日益富足,幼儿从小就在优越的生活环境中,从未体会到艰苦朴素的生活,同时经济的发展也影响着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金钱为导向的价值观在幼儿园中也初见端倪。因此,社会应大力弘扬感恩文化,共同发扬知恩、报恩的优良传统,为幼儿的成长创造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世界。

(三)幼儿感恩行为的培养策略

1.家长的言传身教

幼儿正处于自我中心阶段,思维方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父母在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时应以具体形象的生活事件激发幼儿的感恩情感,如通过阅读图画故事书中的感恩故事、参加感恩亲子活动、参观孤儿院或敬老院等活动。同时,父母自身也应该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通过自己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的感恩行为来影响幼儿的思想和行为。

2.教师的表率和教育智慧

教师是幼儿的第二父母。在幼儿心中,教师是无所不知的圣人,是他们崇拜的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幼儿的成长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注意多向他人感恩,对幼儿为班集体做出的工作也应该表示感谢。同时,在教学中,教师可选取丰富多样的教材和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来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感恩类的幼儿图画故事书和儿歌是贴近幼儿生活的素材,采用移情训练法可以使幼儿与文本中的人物更好地产生共鸣,真正理解人物的感恩情感。教师在充分运用资源的同时,还应时时把握住日常生活中生成的课程,运用教育智慧为幼儿创造一个感恩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氛围。

3.家长、幼儿园、社会三方合作

在正确引导幼儿拥有一颗感恩的心的同时,家长和幼儿园的合作是保证感恩教育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途径。家园合作可使家长和教师很好地交流幼儿德育发展的状况,并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提供相应的策略,可使家长和教师互相理解和支持幼儿感恩教育的各项活动。家长、幼儿园和社会的三方合作,做到三位一体,相互渗透,使幼儿在和谐的社会环境中更好地成长。

三、幼儿感恩教育的冷点

(一)幼儿感恩的理论基础

幼儿感恩教育的研究基本上是处于事实描述阶段,其实验研究相对还很薄弱,所以其理论相对较少,起步也较晚。感恩的道德情感理论是McCullough等人在2001年提出的,他们详细论述了感恩的亲社会本性,提出感恩具有三种特殊的亲社会功能或道德功能,即道德计量功能、道德激发功能及道德强化功能。[3] 费雷德里克森(Fredrickson)于1998年提出了感恩的“拓宽建构理论”。该理论认为,某些离散的积极情绪,包括高兴、兴趣、满足、自豪和爱,都有拓延人们即时思维行动的能力,并能构建和增强个人资源,如增强人的体力、智力、社会协调性等。而感恩也经常被认为是一种离散的积极情绪。[4]张晶(2010年)提出幼儿感恩教育的理论基础包括社会学习理论、生活德育理论、情感德育理论和游戏理论。综上所述,笔者发现幼儿感恩教育的理论均是从心理学、社会学等理论引进而来,幼儿感恩教育还未形成系统的理论基础。

(二)幼儿感恩的发展阶段

陶志琼(2004年)提出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5] 赵晓芳(2006年)提出感恩教育主要包括三个层次:一是认知层次,二是情感层次,三是实践层次。其中情感层次连接认知层次和实践层次,在感恩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6]笔者在翻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发现,幼儿感恩的发展阶段并没有一个大致的时间界限和相应的特征。现有的研究把幼儿感恩教育看成是一种通过教育措施是可以达到社会对幼儿期望的最高水平,对幼儿感恩的培养并不会受到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幼儿感恩教育虽有大量的研究,但是仍存在以下方面的不足:第一,研究现状是从幼儿感恩的表现状况进行的描述分析,并未进行深入的科学的内在机制研究。第二,研究的理论基础均是建立在心理学、社会学的基础之上的一种推理分析,缺乏自己独立的理论基础,且缺乏对幼儿感恩年龄的发展阶段进行研究,使用的发展理论和中小学及成人感恩发展阶段一致。第三,研究方法单一,多是观察法和问卷调查法,其设计方式多基于定量设计。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山东 青岛,266071)

参考文献:

[1]张月芬.学前幼儿感恩教育的思考与对策[J].教育科研论坛,2009(5).

[2]周素珍.家园合作培养幼儿感恩意识[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S2).

[3]王定升.感恩对助人行为的影响[D].河南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4]杨小青.学会感恩:一种提升幸福感的途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S2).

感恩教师论文范文第5篇

1 强化师德教育,引领感恩活动

为将感恩教育深入人心,我校把“感恩教育”作为师德教育的切入点,开展了以“感恩教育中教师如何做学生的表率”为主题的师德论坛,观看了“感动中国”视频资料,在讨论会上,教师们都表示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要学习“感动中国”中英模事迹的感恩之心,孝敬双方父母,关爱同事,关爱邻里,要在行动上成为学生感恩的榜样。

杨立春老师和养父母生活在一起,养父母与前妻合不来,便让他和妻子出去另过,断绝父子关系。面对养育自己的沧桑父母和深爱的妻子,他选择了养父母,从而他的第一次婚姻以失败告终。他的养父脾气不好是远近闻名的,尽管杨立春身为人师,已为人父,可一有不顺心的事,养父说起就骂,动手就打,邻居看到都感到气愤。可贵的是他能以良好的师德正确地看待这一问题,用他的话说那就是“人哪有没有缺点的,儿子骂爹有人笑话,爹骂儿子,没有人笑话”。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全体教师主动捐款1万余元。学校成立了抗震救灾宣传领导小组,每天用板报的形式通报抗震救灾的进展情况,组织全体教师观看了组织的赈灾义演,开展向汶川大地震中为了学生无私献出生命的教师典型学习活动,针对汶川大地震中教师群体中出现的正反事例进行剖析,以“假如我身边发生地震后,如何对待学生”为主题开展师德大讨论,老师们纷纷表示,救助学生义不容辞,那是教师最根本的师德、最起码的良知。面对汶川大地震中的感人场面及全国人民的众志成城,全体教师更深刻的认识到教师的伟大与光荣,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感,使命感。

在教师感恩教育活动的开展中,学校师德典型事迹层出不穷。于立山教师在数九寒冬骑车几十里路九次家访贫困学生,在他的努力下,该生终于重返课堂,考上了理想的学校。他的事迹感染了周围的人,作为师德典范,讷河电视台对于立山老师的事迹做了专题报道,学校的办学育人工作得到了家长及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2 以学生为本,开展感恩活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在以教师师德活动为基石的同时,以学生为本全面开展感恩教育。在宣传发动阶段注重营造“感恩”氛围。各学校要充分利用开学典礼、板报、国旗下讲话、动员会、签名、悬挂感恩宣传条幅等多种传媒,全方位、多视角宣传实施感恩教育的目的、意义及实施步骤,着力营造感恩教育的人文氛围,下发感恩教育方案、感恩教育歌曲、格言供全体教师学生学习讨论,达到思想统一,行动一致,从而为学校的“感恩教育”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感恩父母。围绕孝敬父母,敬重长辈,下发感恩倡议书及致家长一封信,充分调动学校、家庭、社会三维网络的合力作用。同时布置爱心家庭作业。举行主题班会:师生共同“算算亲情账,感知父母恩”。我校学生王某家住讷河,12岁时母亲去世,父亲重新组建家庭后,她对后母十分敌视,经常冷言冷语,摔摔打打,关系极其不睦。在生活中,花钱大手大脚,她常对父亲说:“你有钱娶媳妇,还没有我花的钱?”学校开展感恩教育后,该生不再敌视他的后母,帮自己的后母干力所能及的家务并主动为其洗脚,在班级中积极主动帮助他人,被选为班长,在花销上,不再大手大脚,逐渐认识到父母的艰辛。

感恩老师。通过学习名人尊师的例子,读古今中外人们尊师的好书,开展“感谢您,我的老师”系列活动:举行主题演讲征文活动。开展以“五个一”(写一封信,谈一次心,做一张贺卡,提一个建议,表一个决心)为主题的学生向老师献真情活动。这些活动,培养了学生尊师的意识和刻苦学习的精神。学生懂得了:感恩老师并不需要我们去做惊天动地的大事,它表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给老师一声热情的问候,认真上好每一堂课,认真完成每一天的作业,给老师写一封感谢信,向老师承认以前所犯的错误,和老师沟通交流,正确面对老师的批评,这便是感恩老师。就在这些点滴小事的背后,正是你对老师的尊重和肯定。

感恩同学。大力倡导同学之间友爱互助之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我为他人作好事的活动,掀起同学之间互助、互学、互进的热潮,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通过开展“我为他人献爱心”活动,我校师生先后多次为有困难的同学捐钱赠物,培养了学生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我校8(3)班一位同学身患眼部疾病,多次去外地求医,家庭经济十分拮据,班上的同学自发地为其捐款,接到同学们的心意时该同学感动地热泪盈眶。当她病愈之后,她处处关心同学,在学校发动的捐款活动中。她总是第一个参加,老师考虑她家困难,拒绝她的捐款,她说:“别人关心了我,我也要关心别人。”这难道不是感恩的种子已在她心中生根发芽了吗?

感恩社会。通过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村校文明共建活动,到村委会开展“爱心”活动,义务清扫街道卫生,到派出所进行文艺演出,到敬老院开展慰问、打扫卫生;开展了“学习雷锋同志、弘扬雷锋精神”、“感恩先烈,珍惜今天”、“服务群众,回报社会”、等感恩活动以及假期以感恩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等。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要更加地尊重和爱戴身边的每一位关爱自己的人,今天的美好生活的确来之不易。这些道德实践活动,真实地表达了学生对社会的感恩之情,同时也大力弘扬了雷锋精神和社会公德,社会反响良好。

感恩教师论文范文第6篇

一、课题的提出

1.社会现状的需要

我国自古就有“羊跪乳,鸦反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古训。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外来受多元文化的影响,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与美德被淡忘和受到一定冲击,“感恩”一词在有些人看来已过时了。随着独生子女学生越来越多,相应的“小公主”、“小皇帝”也越来越多,长辈对他们有求必应,可谓溺爱,社会、学校对其关怀备至,造成当前不少中学生“以我为中心”的习气。他们只知“我该怎样”,不知“该我怎样”;只知“我要怎样”,不知“要我怎样”。这对于一个家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教育来说,是十分危险的。如何对中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成为目前一个热点话题。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工作中加强感恩教育,也成为了我们的研究重点。

2.学校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倡导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引导广大未成年人牢固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对中学生而言,“感恩”他人的能力有限,但是感恩意识却要从小树立。因此,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适当的手段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让他们懂得感谢家庭、学校、社会;感恩教师、亲戚、朋友的关怀与帮助,常怀感恩之心,自然而然地成为我们现代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大课题。

二、感恩教育的定义及其意义

1.感恩教育的定义

感恩,《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是个舶来词,牛津字典给出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知恩”于心,就是对世间所有人所有事情能给予自己的帮助表示感激,铭记在心;“感恩”于行,就是在知恩、感恩的基础上,能够懂得施恩于他人,将心中的感知具体化,行为化形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品德。“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对生命常怀感激之心和致谢之情。

2.感恩教育的理论价值

感恩是“感”和“恩”的两个过程,“感”是感知、感受,也就是知恩的阶段,是报恩和施恩的前提和基础。感恩教育将深化主体性教育理论和孝道教育理论,扎根于主体性教育理论和孝道教育基础之上,联系德育教育工作的有关要求,结合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取得相应的研究成果,必将又反过来深化和发展初中语文教学中感恩教育的有关理论。

3.感恩教育的实践意义

(1)对于个人而言,感恩教育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感恩并以实际行动来报答他人和社会恩情的话,那他就不是一个人格完整的、心灵健康的人。感恩有时并非人的天性,需要感恩教育的点拨。感恩教育在教育活动中对于人们内心价值秩序的建立、师生间关系的重建以及学生的生命观、自然观、人际交往观等观念的树立,都能起到重要作用,使他们走向谦逊、谨慎、幽默、敬爱、自尊、感恩。

(2)感恩教育有利于形成学校、家庭良性互动的社会德育氛围。通过系列感恩活动,让学生的心灵不断撞击感激的区域,告诉学生要学会感恩——感谢父母的哺育,感谢自然的恩赐,感谢社会的关爱,感谢别人的鞭策……只有这样具有极强可塑性的学生才能“心会跟爱一起走”,并以爱心来回报这个充满阳光的世界。

三、语文教学感恩教育研究的目标及过程

1.语文教学感恩教育研究的目标

(1)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学会一定的感恩方式,养成感恩习惯。

(2)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深入挖掘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有关各种感恩话题的课文和话题作文,逐步培养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激父母养育之恩,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的道德品质;感激教师的培育之恩,培养学生尊敬师长的良好品质;感激他人的帮助之恩,在生活和学习中互相帮助,乐于助人;感激自然的赐予之恩。

(3)在语文教学中,向中学生渗透感恩意识,教会他们如何感恩,通过何种方式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如何感谢教师的培育之恩,怎样感谢他人的帮助之恩。

2.本校语文教学感恩教育研究的过程

对中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这期间,需要一步一步地来做。在研究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具体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1)营造感恩教育的语文教学环境

在语文教学中展开感恩教育,并想取得成效,需要有良好的感恩教育气氛和校园环境建设;需要校园的物化和人文环境的建设营造感恩氛围。物质文化环境是无声的老师。文化环境的精心设置会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使语文教学真正起到“无声润物三春雨,有心护花二月风”的良好效果。

(2)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对中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感恩教师论文范文第7篇

社会提供个人生存的条件,一是个体的人出生以后,只是具备了先天的生理条件,要真正成为社会的人,必须经过社会化的过程,一旦真正脱离社会,那他的生活也不是真正人的生活。个人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才能互相满足其各自的需要。社会是人们维持自己生存和发展的一种必不可少的需要。不论是饮食男女的自然属性的需要还是心理情感、文化娱乐等的精神需要,都只有在同他人交往的社会活动中才能得到满足。任何人都不可能超越历史提供给他的社会条件,都要受到时代和历史条件的限制,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私人利益本身已经是社会所决定的利益,而且只有在社会所创造的条件下并使用社会所提供的手段才能达到”。从心理学理论看。这一属性不仅是感恩的重要根据,而且使感恩成为可能。如果说感恩是一种思想和行为的话,这种思想和行为必须是被人感觉和认识的,感恩是人的一种自觉的行为,而不是一种本能的或盲目的行为。黑格尔说:“动物就不能说出一个‘我’字,只有人才能说我。”马克思在创造自己新哲学的时候,虽然批判了黑格尔把自我和自我意识看作是脱离人体而独立的精神实体的唯心主义错误,但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否认人具有自我意识。在感恩的问题上,人的精神(自我意识)起了巨大的作用。一方面,人需要向自然界感恩,是因为人们认识到人只有和自然界和谐相处,才能有人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人需要感恩社会、感恩他人。是因为人们认识到只有人和人之间的和谐,才能使社会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才能更加幸福美满。既然感恩是人的本质特征,那么,要实现人的本质,实现人的价值,就必须树立感恩的理念,把握感恩的本质:感恩就是关爱世界,感恩就是回报社会,感恩就是奉献人生。人的精神属性,不仅能够使人们认识到感恩的意义和价值,而且为在全社会进行感恩教育提供了可能。所以,我们就要抓住人的精神这一特点,利用一切手段,对人们进行感恩的思想教育。而这一切,都必须有一颗善良的心,慈悲的心。“感恩”这两个字的结构,都离不开心,都以心做基础。这说明,感恩与否,关键在于心。从教育学理论来看。感恩教育来源于生活,理应回归生活。高校开展感恩教育不要仅停留在形式上,应结合学生的专业建设和教育、日常管理和服务等工作来进行。以培养目标和专业学习为导向,从生活方面的问题入手,顺应道德形成的知、情、意、行发展的客观规律,多形式、多层次地开展感恩教育。要教育学生从日常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着力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引导他们加强实践。感恩教育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要让学生从心里接受感恩教育,就必须使感恩教育注重学生的实践和体验,帮助学生从内心深处去感悟人为什么要懂得感恩,要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让感恩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情感,是主体对客体事物是否满足自己需要时所持的态度体验。广义的情感,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情感教育就是教育者根据大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和现代社会对人的情感素养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他们施加各种积极的教育影响,使他们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和良好的情感品质的过程。感恩教育是情感教育的具体化,因此,感恩教育同样要关注学生道德学习中的情感体验。由于大学生的情感具有敏锐性和易感性,而且他们的情感体验在学校中主要是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交往而获得的,他们对自己身边的人的情感态度非常敏感,所以,感恩教育须通过多种形式的交往,使学生丰富的道德情感的感受和体验,从而使感恩情感得到内化和升华。

二、现状分析

总体上看,当前大学生感恩教育得到了重视,取得一定成绩和效果,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一是逐步形成了以家庭为基础,学校为核心,社会活动为基地的感恩教育体系,形成对家人养育感恩、对老师教诲感恩和将感恩付诸社会实践的理念;二是大学生感恩意识不断增强,合作精神加强,相互扶助,共同学习,促进了个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个人与学校之间和谐关系的形成,更主要的是促成了科研团队的形成;三是感恩教育活动在各大学广泛开展。通过对周边10所院校随机调查,97%的大学生反映感恩教育在本校经常开展,99%大学生认为大学生感恩教育非常必要;四是感恩教育研究也在逐步深入和取得成效,通过对中国知网检索,截止到2013年5月,关于感恩教育的研究文章共有256篇(含期刊、学位论文和会议论文)。尽管如此,大学生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

(一)理念缺陷,落后环境变化

包括方向问题和内容问题。现代社会环境发生很大的变化,特别是人际关系、经济环境、思想认识、社会价值取向等等,这些变化要求大学生改变原有的感恩理念和思想方法。但现有的大学生感恩教育总体上依然固守原有的“以教育者为出发点、追求表面和程式化感恩教育”的模式。这种模式使大学生没有形成新的感恩理念,被动接受感恩教育,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偏离感恩教育的本质甚至方向性的问题,不能真正掌握感恩的理念、陶冶感恩情操、树立感恩信念和全心投入感恩实践。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群体之间关系时很可能带有功利性质和趋向,进一步影响其对人生价值的有效判断和事物判断能力。

(二)体系缺陷,忽视与专业课程和科研团队精神的对接

目前对大学生感恩教育形式上单一而肤浅,大体上仍然是维系那种老师灌输,学生接受,感恩家庭、感恩教育、感恩社会的说教,之后是补充感恩实践活动等方式,看起来是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教育体系,实则这种感恩教育体系严重缺失了其与专业课程的有机联接,以及与科研团队精神的链接。造成感恩教育基本有辅导员老师说一套,专业老师教自己的专业,似乎两者毫不相干,学生也是认为感恩就是那些把式,甚至还认为耽误自己的学习。最有的结果是感恩教育与专业学习分道扬镳,各行其道,不能有效地指引学生的理念行为,不但感恩教育的成效大打折扣,而且也让学生陷入对感恩教育的错误的、片面的认识。

(三)方法缺陷,空泛教育过多,榜样效应明显,实质方法和内容不够

一是灌输和示范性教育过多,民主化内容太少,教育中往往是以老师为主体,采用片面示范方式让学生被动接受老师的观念,没有注意到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关系,学生有自己的思想和价值取向,是感恩教育的主体,在感恩教育上应当是启发式、互动式教育,让学生主动参与讨论;二是物化形式明显,精神熏陶缺乏。这其实也是感恩教育致命的问题。表面上看大学感恩教育普遍开展,但成效并不像预料的那样好,感恩的精神理念并没有深入人心,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老师过多地物化而不是思想上去加强感恩教育,比如渲染感恩榜样,开展感恩活动,然后予以物质表彰和鼓励,并没有去从身边细节问题、从精神层面进行教育。结果是学生对感恩的实质缺乏认识,甚至注意力偏向功利,心术不正地去感恩。其实我们在很多细节场合看不到真正的大学生感恩的行为,比如学校田径场乱丢垃圾却没有人制止,更没有人去主动清扫。大学生不珍惜清洁工劳动,任意将食品袋丢弃教室等等。反而在学校组织的所谓感恩教育活动时却突然涌现出“令人感动的感恩模范”。

三、感恩教育体系构建思路

(一)理念教育任何理论,任何行为都本源于理念,感恩教育也是一样,感恩的形式是多种多样,但不管采用哪种形式,都应该是以学生为主导,也应该是学生发自内心的感恩,而不是功利性的和表面性的做文章。这种理念教育是非常复杂、而且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才能真正起到效果,但一旦产生效果将对大学生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教育不能走形式,应该是教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一切从小事做起,从日常做起,培养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素养,让学生知道掌握本领、学好专业并服务于社会,做好份内事情,身边事情,帮助他人这就是对家庭、对老师、对学校和社会的感恩,没有必要经常开展形式上的感恩活动。

(二)专业教育感恩教育是对大学生整体素质提升的一种教育,看似是一种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其实不然,它应该是一种能力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基础和一个重要方面,千万不要把这种教育与纯专业教育两分和割裂。在明确感恩理念的基础上应当考虑把日常的感恩教育融入到专业教学当中去。比如专业教学老师可以在专业教学和考核中强调专业学习与感恩关系,强调团队科研精神,强调创新,强调对他人科研成果的尊重等等,这些都与人人之间和谐共事,相互尊重和提高有直接关系,也为大学生正确定位自身目标和实现价值提供依据,同时为大学生学好专业提高整体素质,提升创新和科研能力提供思想基础和条件。感恩教育和专业教育相互融合、有机结合就会产生共鸣和相互促进,使感恩意识和行为在无形中深入人心。

(三)文化教育

思想文化、专业文化、素质文化、教育文化应该是校园文化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主体组成部分,感恩教育是这些文化的重要基础,也体现大学生整体精神面貌。可以利用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方式(比如校园广播、报纸、阅读、班会等)广泛宣传和弘扬感恩事例,引导大学生充分理解和认识感恩在对人生成长的重要性,让感恩意识扎根和体现在大学生思想和行为中,也正确引导大学生价值取向,对其意识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重要影响。几种子文化的共同作用,贯穿于感恩教育,共同构建以感恩为主线和基础的和谐校园文化。

(四)实践教育

感恩教师论文范文第8篇

一、营造氛围,让师生在感恩环境中蓄情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从整体布局上紧扣“感恩”主题,倾力打造“感恩”文化。一进校门的迎宾牌上书写感恩文化主题词:学会感恩、奉献爱心、担当责任;各楼层走廊墙壁上的感恩主题画,主题突出,时刻提醒着广大师生要心存感恩,知恩奋进。

二、践行感恩,让孩子在感恩体验中动情

为了让感恩活动深入人心,培养孩子知恩报恩的行为习惯,学校精心策划了丰富多彩的寓教于乐的感恩活动:

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给父母捶捶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感激老师的教诲之恩,专心听讲、认真完成作业;

感激同学的互助之恩,开展以《同学如手足》为主题的作文比赛,感激同学间的爱心相助;

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一声声深情的呼唤,一期期精美的板报……这些“感恩”活动,从感性的品评,到理性的思考,再到心灵的碰撞,让孩子们经历了深刻的体验过程释放出孩子积蓄已久的感恩之心。

三、关注细节,让师表成为感恩榜样

“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情感和言行对学生起着“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和“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作用,良好的师德师风对学生健康成长是非常有利的。我们通过教师政治学习,开展班主任论坛、听师德报告、组织师德大讨论等活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从而强化教职工的教书育人意识,做到“学为人师、行为示范”,做到以学生为本,既教育引导学生,又帮助爱护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四、拓宽渠道,家校共育感恩品德

感恩教师论文范文第9篇

一、与大学生感恩教育有关的专著研究

感恩作为一种伟大的人文精神,在人类历史上源远流长,在宗教、伦理、文学、教育等领域都可见到感恩思想之光。但对于感恩及感恩教育的专门论述却非常零散,专著稀少。在我国古代,感恩与感恩教育主要以“孝”和“孝道”的表现形式散见于《四书》《五经》、古代诗词、名人家训等中,孝的意义与孝德的培养是主要内容。在当代出现了一些从伦理学方面对感恩进行论述的专著。到目前为止,笔者主要收集了《中学生感恩故事全集》《学会感恩》和《感恩》,主要以伦理故事、哲理小品的形式来诠释感恩;2006年中国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感恩教育与德育管理手册》一书,详细介绍了感恩教育。

在国外,早期感恩研究主要体现在宗教当中,因为感恩是信教徒宗教活动的主题和宗教生活形式之一。到了近代,亚当・斯密在他的《道德情感论》中涉及到了感恩,这是对感恩的世俗研究的开始。他主要分析了感恩的社会意义和感恩产生的社会心理因素。在现代,感恩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心理学家从不同的理论基础出发,提出了感恩的认知情绪理论、情感体验理论、道德情感理论等,阐述了对感恩心理的认识,包括感恩的实质、感恩产生所依赖的条件、感恩的作用等。这些内容在刘建岭的硕士学位论文《感戴: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中也有所体现。

二、与大学生感恩教育有关的论文研究

对大学生感恩教育的专门研究是近几年才开始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体现为期刊论文,硕士论文具有代表性的几篇文章是:华中师范大学何莉的《大学生感恩教育探讨》,西南大学郝大勇的《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研究》,河南大学李秋娟的《论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华东师范大学范志英的《感恩教育的实践探索――以上海市德州中学为例》,哈尔滨工程大学吴殿峰的《大学生感恩教育理论与实践探讨》,华东师范大学法政学院陈秀兰的《感恩的缺失与感恩教育的策略》,山东师范大学戚哲民的《当前感恩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等;期刊论文具有代表性的几篇文章是:烟台大学任现品博士的《略论儒家文化的感恩意识》,该文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感恩理论进行了归纳整理。河南大学的杜建政教授发表了《感戴的道德情感理论》、《感戴研究综述》,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喻文德的《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当代青年研究》2005年第8期)、胡虹霞的《高校德育应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年第5期)、丰根凤和刘家桂的《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教育与职业》2006年第6期)、梁勤儒等的《丛飞事件的反思从学生工作的角度谈高校的感恩教育》(《青年研究》2006年第2期)等。这些研究大多数停留在研究者对实践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内容主要聚焦于大学生感恩教育实践的宏观操作部分,对感恩教育的理论基础部分探讨不多。同时实践方面的研究也不够全面、系统,侧重于对宏观策略的研究且表述很笼统,对具体操作的研究较少,对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目标不够明朗,对大学生感恩教育内容的探讨不够深入。

三、与大学生感恩教育有关的实践研究

在把“感恩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切入点的前提下,济南大学信息学院在全院学生中开展了“寄一张明信片,打一个问候电话,发一个祝福短信,做一件报恩事,表一份感恩情”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师生参与以及家校互动等多种途径,借助校园环境建设和校本课程开发等手段,对学校感恩教育新模式进行有益的探索,以求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通过教育活动切实将知恩、感恩、报恩内化为稳定的行为习惯和人生品格,自觉做到常惜知恩之遇,常怀感恩之心,常为报恩之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也发起“一封家书”活动,让学生家长用最传统的书信方式,提笔给孩子写一封家书,算一笔求学账,诉一段人生经历,寄一份殷切希望。活动在学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让更多的学生、家长投入到感恩教育的实践活动中来,让学生明白感恩的重要性,明白一个人一定要知恩言谢,对给予自己帮助和关爱的人时时怀有感激之心。同时要让教师也深深地体会感恩的必要性,努力地将社会的爱心转化为丰硕的教育教学成果。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团委还进行了《在学校集体活动中让学生学会感恩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该课题以班级生活和集体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在学会感恩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以学校、社区、家庭为三大环境背景,开展相应的探讨活动,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健全学生的人格。

四、高校开展大学生感恩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以上对感恩教育的研究、实践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使其学会一定的感恩方式,养成感恩的良好习惯。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理论及实践经验,但仍存在许多不足:

1.对感恩教育的重要性虽有所认识,但重视程度不够

多年来,我们的学校教育更多地是在关注分数、升学率和就业率。中学教育沦为考试工具,大学教育沦为就业工具,社会教育沦为欲望和功利的工具。高校的功能包括教育、科研与服务社会,其中教育是基础,而德育在教育中又处于首要地位。但是一些高校对感恩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感恩教育的实施力度较小,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也未形成“学会感恩”的良好氛围。学生感恩意识缺乏,导致情感冷漠,责任心与协作精神匮乏的现象对于“学校育人、服务社会”的功能也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2.感恩教育活动化,缺乏系统性

感恩教育的形式应该是丰富多样的,但是教育者往往把感恩教育片面地等同于搞各种各样的学生活动,盲目地顺应潮流、“追赶时髦”,让感恩教育沦为“一日曝之,十日寒之”的作秀表演,如许多学校不约而同地让学生给家长写“感恩信”,以给父母洗一次脚作为家庭作业等等。教育者在没有讲清感恩活动的精神内涵的情况下盲目让学生“活动”,收不到应有的成效。许多家长甚至感到莫名其妙,认为不过是学校一时心血来潮,使活动的真正意义消解。而学校管理者在总结、评价学校的德育工作时,往往罗列学校搞了哪些感恩教育的活动,这暴露出感恩教育中的短视行为。举办活动不是目的,而应成为教育的手段和渠道之一。在实际情形中,很少有学校把感恩教育活动系统化、序列化并纳入长期规划的,这势必使感恩教育缺乏系统性和长远眼光,削弱了感恩教育在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过程中的作用。

3.感恩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备

对大学生感恩教育尚未建立起有效的评价体系,致使感恩教育难以落到实处。有的学生本来有较高的道德内省意识,在思想上认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但是当他们看到忘恩负义的人并没有受到相应的惩罚时,原有的道德意识就会发生动摇,进而放弃了对他人感恩。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将使学生的道德水平处于失范状态,使感恩教育很难在大学生的心灵中引起震撼。

4.感恩教育流于形式

感恩教师论文范文第10篇

第一,整合提升,就是将感恩教育与习惯养成教育有机结合,确立了“让感恩成为习惯”的德育新目标。一是找准结合点,开展了“感恩习惯内省”活动,让学生通过比对分析,发现自己急需培养的良好习惯及存在的不良习惯,促使学生形成 “向善”的内驱力。二是分层确定习惯矫正目标。采取分类推进的方式,按尚未形成的习惯、已有良好习惯、现有不良习惯三类,分别采取“雪中送炭”、“锦上添花”、“釜底抽薪”的方法,确保感恩教育和养成教育有效衔接,同步优化。

第二,榜样示范,就是拓展师德内涵,发挥教师的表率引领作用。一是引入“孝文化”,通过制定教师行为规范“八不准”, 引导教师“孝待父母、爱待学生、诚待同事”,弘扬孝心教育,以教师的孝道素养熏陶、影响学生。二是倡导教师心存感恩、践行感恩。组织开展“师生帮扶结对”活动,要求每名教师帮扶一名学困生、问题生和留守生,从生活、学习、思想等方面给予帮助,传递爱心,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学会感恩。

第三,细化导引,就是落实感恩内容,搭建感恩习惯养成载体。一是确定了感恩教育的四大内容板块:感恩父母—感谢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学会孝敬父母长辈;感恩师长—感谢老师的教诲,尊师重教;感恩他人—感谢同学、朋友、集体组织等的爱心相助,促进互助互爱;感恩社会—感悟社会的馈赠和祖国的关爱,增强责任意识,树立报效社会的思想。同时,组织学生开展“感恩知多少”主题讨论活动,实现了明理导行。二是细化切入点。感恩父母层面,细化为“为父母做点事、对父母说点知心话,回报父母一点情”三个教育点;感恩师长层面,归纳为写一封信、谈一次心、做一张贺卡、提一个建议、送一句话等“五个一”活动;感恩他人方面,开展“同学牵手共进步”的征文、演讲比赛等活动,导引学生关爱他人,热爱集体;感恩社会方面,以“感恩社会行”活动为主线,确定了“学雷锋活动日”、“社区志愿者”、“基地实践活动”三大主题活动,确保感恩教育点、线、面的有力结合。

第四,递进强化,就是循序渐进,推进学生将“感恩之心”演化为“感恩之行”。一是“感受”触动。组织开展了“感恩故事会活动”,要求学生收集整理最令自己感动的感恩故事,利用班会、晨会以及校园广播讲故事、谈体会,并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从内心激发学生的感恩意识和善根。二是“感动”唤醒。利用国旗下的讲话、黑板报、宣传橱窗等,为学生精选感恩“心灵鸡汤”;组织观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视频片,播放《感恩的心》等优秀歌曲,营造强有力的“感恩教育场”,让学生因感动而行动。三是“感恩”升华。以“我的感恩之举”系列践行活动为载体,组织举行“心怀感恩,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签名活动,开展“算算亲情帐,感知父母恩”大讨论活动,以及“我知我师,我爱我师”实践调查活动,让学生从体验中升华感恩情怀与感恩行动。

第五,督导促进,就是建构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一是完善“政教处、团总支、班主任共教共管”和“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双线育人机制,明确责任,凝聚合力。二是建立“三查矫正”机制,建立并落实学生对照“习惯评价表”自查制度,班级“习惯督查岗”日查制度和学校“周小结、月汇总”通报制度,做到三管齐下,强化监督。三是每月评选一次“感恩之星”,学期末评选“尊师重教示范班”,进行表彰学习,弘扬正气,树立典型。四是将感恩习惯教育效果纳入班级考核,通过捆绑评价,引导教师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确保感恩习惯培养工作落到实处。

感恩教师论文范文第11篇

感恩是我国的一项传统美德,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的高度商品化,人们变得更加急功近利,因此,将感恩抛置于脑后,感恩的观念逐渐淡化。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品质。因此,本文主要从感恩教育的基本内容以及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具体对策这两个方面进行阐述,期望为学校班主任的感恩教育提出合理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

班主任;感恩教育;思路分析

0引言

我国是一个文明礼仪之邦,其中懂得感恩是我国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越发的商品化,人们更加追求利益,使得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冲击,感恩也被隐没在功力追逐的过程中。所以,学校要加强感恩教育,通过以情动情的方式进行情感教育,唤醒学生的感恩情感,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学全面发生,为社会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本文主要讲述班主任感恩教育的方法。

1感恩教育的基本内容

感恩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完善人的精神生命,通过感恩教育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体现人的生命关怀。感恩教育的任务主要通过具体的内容表现。感恩是什么?感恩的意义与价值又是什么?如何表达自身的感恩之情?这些都是教师进行感恩教育的具体内容。所谓感恩就是将别人给予我们的恩惠铭记于心,并意图一种行为反馈给他。我们崇尚的文化虽然要求施恩不图回报,但是更加推崇要懂得感恩的美德[1]。感恩是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要遵守的道德标准,是人最基本的修养体现。不懂得感恩,不知道感恩的人总是会给人一种冷漠的感觉,缺少人情味。另者,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其精神品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未来社会发展的状态,拥有懂得感恩,善于感恩的品质能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所以,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学生的感恩教育,培养学生感恩的品质,提高学生的精神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对策

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主要目的是唤醒学生对他人的爱心心理,学会感激与尊重他人,从而创造出一个具有人文关怀的环境。因此,教师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过程中要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本文提出的感恩教育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创设多样的感恩情境:

学生本身就具备善良的本质,在感恩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将学生的善良的特性发挥出来。通过创设一些感恩情境,让学生明白感恩的意义,学会感恩等。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挖掘一些事物,将其作为感恩教育的素材[2]。感恩素材具有多样性,教师根据具体素材创设感恩教育情境。建立说明情境(通过讲解一些具有生活哲理的故事或情节)、体验情境(让学生在切身的情感体验中感受恩情)。教师在感恩教育中通过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自主地去体会其中的情感是非常有必要的。例如:教师可以引用“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意”。从羊与乌鸦的感恩举动为出发点,让学生了解动物们的感恩之情,归结到个人身上,在日常生活中,更要学会感恩。通过这种引用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感恩之情。另者,教师可以联系到学生自身的事情,举例说,当有一天你遇到了一个紧急的情形,有个人在关键的时候提供了帮助给你,这时候你会有什么感觉,等下次他再遇到紧急的情况时,你又会怎么做?教师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

2.2使用多种感恩教育方法:

感恩教育的方法是多样的,教师在教学时不能仅仅拘泥于一种方法。老生常谈的问题只会让学生感到厌烦,并且不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起不到实际的感恩教育的效果。因此,教师要采用多种的感恩教育方法,除了根据教材内容的讲解,还可以通过故事教育方法,通过一些具体的感恩实例来教导学生,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或者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感恩教育等专题讲座或者社团等大型的感恩活动,较感恩教育手段化为详细具体的感恩教育方法。例如:教师利用故事法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除了举一些正面的实例来学生讨论,使学生明白感恩的意义之外。教师还可以举一些反面的例子,作为反面教材。如:引用一些小时候学生经常听过的“狼来了”、“农夫与蛇”的故事,让学生再次深入地分析为什么后来没有人再愿意帮助放羊的孩子了?教师要给学生充分地思考的余地,教师做好引导的作用,对学生的观点进行评述与总结。通过多种感恩教育方法能避免将教育落入到空洞说教的局面。

2.3实践锻炼教育法:

实践锻炼是感恩教育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在起身的实践中去体会感恩的意义,让学生为自己想感恩的对象做一件事情。例如:在母亲节到来的时候,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做一些表达感恩之情的事情。或者在特定的日子里做一些能令对方感动的事情[3]。然后鼓励学生将自己做过的感动的事情或者别人为自己做过的感到的事情记录下来,写成周记,记下当时自己的感受与体会,可以在全班范围内宣读。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亲身去做一些事情,去感知父母、老师以及他人对自己的恩情。再如:可以举办一些有偿的义务劳动,让学生将学校的垃圾死角打扫干净,然后学生可以获得一朵“花”的奖励,最后学生可以将这花送给想送的人。通过这种亲身实践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注入自己的真诚,从行动中去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

3结语

总而言之,感恩品质是我国优秀的传统美德,在学校教学过程中,班主任要重视学生感恩教育。因此,班主任要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感恩教育。创设多样的感恩情境,班主任学会挖掘感恩教育的素材,通过名言警句引用法,让学生更能进行深入地讨论,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感恩教育方法,善于采用多样的感恩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正反面例子让学生明白感恩教育的意义,开展相应的感恩教育专题讲座等。在说教的同时,教师还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锻炼的机会,让学生在亲身的实践中用实际行动去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除了以上的教学方法,教师在今后的感恩教育实践中可以进一步研究与探讨,选择恰当的方法促进学生感恩素养的提高。

作者:孟令明 单位:昌乐县高级技工学校

参考文献

[1]李允.王义仁恩教育:青少年不可缺乏的一课[J].中国成人教育,2015,16(01):69—76.

感恩教师论文范文第12篇

一、感恩教育现状调查和结果分析

以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本研究针对在校高职生随机性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其中有效回收284份,回收率95%。通过问题的设定,本调查主要从感恩教育的必要性、感恩意识现状、感恩表达途径、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等四方面了解高职学生的现实情况,调查结果及分析如下。

1.学生具有感恩意识及回报社会的意愿

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有93%的同学有过感恩社会(学校)的想法或行动;95%的同学认为应该在教师节向教师表达祝福及感激;97%的同学在得到别人帮助的时候,都会有感恩之心。通过以上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当前大部分高职学生是心存感恩意识的。近来很多文章通过反面案例以及部分社会反面现象,认为新一代大学生情感淡薄,感恩意识缺乏。笔者认为这样草率的结论并不科学。

2.缺少表达感恩的信心和行之有效的感恩表达方式

调查发现,94%的学生认为最感激的人是父母,而仅有55%的学生会经常与父母联系,更让我们惊讶的是,调查中,仅有44%的学生联系家人是为了问候家人。从这个数据中我们明显可以看出,学生虽然非常感激父母的养育、培育之恩,但大部分学生更多的是将这种感恩隐藏在内心深处。他们或者是在表达感恩之心时显得信心不足,觉得表达这样的情感有些难为情,因而选择回避这样的问题;或者是不知道应该通过何种方式去表达内心的感恩之情,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去感恩。40%的学生有过感恩社会的想法,但却未实践过;70%的学生偶尔会或认为应该在教师节向教师表达祝福,但却未能采取行动。这些数据充分说明我们的学生具有感恩意识,但在采取行动中,显得缺乏信心和方式方法。

3.学生对感恩教育具有一定的理性认识

在对感恩教育的必要性调查中,94%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对当前高职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53%的学生认为当前高职大学生欠缺感恩意识,73%的学生认为当前大学生虽然不缺乏感恩之心,但应该通过感恩教育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由此可见,当前的高职学生对于感恩教育的认识是非常理性的,他们希望通过更多的德育教育,提升大学生群体的人文素养、内在品质,在“以人为本”的理论指导下,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

4.部分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多元化,学校教育至关重要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76%的学生认为学校的教育形式、有无感恩教育内容对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59%的学生认为家庭、父母的溺爱,是导致感恩意识缺失的重要原因;41%的学生认为个人素质也是导致感恩意识缺乏的原因。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认为,学校的教育形式、素质教育的内容对学生德育水平的提升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随着就业竞争压力的增加,学校的应试教育、考证教育、就业指标给学生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压力,素质教育往往只是表面教育、应付性教育,甚至被忽略。因此,大力加强高校的德育教育内容,开展正确的教育方法,对提升当代高职大学生的德育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感恩教育方法思考

1.积极营造浓厚的校园感恩文化氛围

(1)广泛宣传,树立典型。学校应该在平时的工作中加强感恩教育内容的宣传,广泛收集生活中的典型事例,从正面教育学生牢牢树立感恩之心。学校应该通过校报、校园广播、宣传板、校园BBS等各种宣传媒介,大力宣传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在感恩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事例,通过典型事例的榜样示范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浓厚的校园感恩氛围。

(2)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与感恩文化相融合。学校应充分利用大学校园学生活动丰富多彩、内容积极向上的优势,将感恩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形成一系列带有感恩主题的特色学生活动,例如感恩讨论班会、感恩学生晚会以及以感恩为主题的各种作品创作大赛等。通过校园文化的熏陶,既增强了学生的感恩之心,又在无形中教会了学生正确使用感恩的方法。

(3)发挥学生组织、社团的积极作用,让学生自己体会到感恩活动的快乐。

学校应通过利用学生组织、社团的自我教育功能,指导学生组织、社团开展内部感恩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施恩于社会给自己带来的身心愉悦感,增强学生参加感恩活动的积极性,然后在学生干部的带动下,引领其他同学积极参与到感恩活动之中。

2.努力发挥思想政治课、德育课的育人作用,加强感恩教育的理论指导

学校要充分发挥“两课”的育人功能,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以专题形式系统地融入感恩内容,从理论上加强对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指导,解开学生思想难题,从而引导他们使用正确方法表达内心的感恩之情。

3.加强学生工作队伍的实效性引导

学生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工作环境贴近学生,对学生的状况比较熟悉,工作内容比较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可以通过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渗透感恩教育,提升学生感恩之心,指导学生采取正确的感恩行动。

4.在实践中培养感恩表达方法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掌握感恩教育的内在意义。学校应通过积极引导,将学生的感恩意识转化成实际行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表达方法。学校应帮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小事开始,开展形式多样的感恩教育活动。学校要编订完善的学生感恩手册,并将其纳入学生素质考核当中,综合全面地对学生进行年度考核。

5.发挥全体教师的力量,努力做好感恩教育工作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所谓之“道”,指的是伦理道德,即一个人的品质,传道,指的就是传授思想道德,教会学生如何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可见,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责任。高校教育工作者应通过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在实际生活中处处教导学生常怀感恩之心。

参考文献:

[1]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4).

[2]李光富.大学生感恩意识培养研究[J].科教文汇,2011(1).

感恩教师论文范文第13篇

(一)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

很多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和逆反情绪,表现在:对自己缺乏信心,不愿参加活动,害怕失败,自暴自弃,漠视关心,不接受建议,抵触情绪严重等等。很多学生甚至感受不到同学的友谊,老师和家长的关心。我们应该重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增强感恩意识,这就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正确引导。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感恩是和谐社会的情感基础:一方面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可以为人与人的和谐共处,为家长、学校实施青少年感恩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学校德育、家庭教育的良性发展,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三)弘扬中华美德的需要

感恩思想得到古人的推崇:“知恩图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等等都体现着一种知遇之恩、养育之恩、培养之恩、救命之恩。

二、当代青少年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

(一)家庭因素的影响

“什么样的家庭走出什么样的孩子”这句流传甚广的话是有一定道理的。从社会角度来说,青少年期是社会化的关键期。他们的智力、性格发展直接影响今后的人生以及对未来社会的看法。在这个时期,父母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对青少年起到重大影响。从家庭环境角度来说,孩子人品的好坏就是父母人格的体现。

(二)学校教育的忽视

从课程角度来说,思想政治课本是学校德育教育的最好平台,但受到条条框框的制约,受到课程化的限制。从学校教育角度来说,重智轻德、强调政治性、忽视德育实践、无视德育评价,导致学校德育目标难以实现。

(三)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的社会文化舆论环境。讲道德的人吃亏,不讲道德的人却谋得好处;有权有势,在学校受到照顾,甚至欺负同学;做了好人好事,却被人敲诈勒索。这些现象,让青少年感到困惑,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就会逐渐形成扭曲的人格,甚至走向犯罪的道路。

(四)青少年自身素质不足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有些青少年成绩不好,对自己缺乏信心,害怕失败;对他人漠不关心,厌烦抵触。他们感受不到温暖的同时,也不会感恩他人。

(五)感恩教育评价机制不健全

目前,关于感恩教育的评价机制和评估办法还没有建立,导致感恩教育很难落到实处。知恩却不知如何报恩;施恩却不知道如何评价;感恩却不知如何去做。没有一个正确的评判标准,只能空对空,无法正确引导青少年,最终失去感恩的激情和愿望。

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角下青少年感恩教育的实施对策

(一)借鉴科学理论,树立感恩意识

用科学理论武装青少年的思想,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例如,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增强青少年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家庭美德教育,可以树立青少年感恩意识,构建和谐家庭,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二)充分发挥家庭教育优势

1.建立学习型家庭。父母不以享乐的姿态出现在家庭中,“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亲子阅读,用书中的故事教育孩子。比如,和孩子一起读《爱心树》,这是关于一棵树和一个男孩的故事。大树为小男孩遮阳,和他一起玩耍,为他奉献了自己的一切。通过这个感人的故事让孩子明白父母的爱是最无私最伟大的。通过这个故事,孩子要学会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通过陪伴读书,和孩子一起讨论书中的内容,这样既能增强对书中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又能促进家长和孩子的沟通,形成良好的家庭环境。比如,阅读世界经典名著《秘密花园》,书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十岁的小女孩,名字叫玛丽,性格霸道孤僻。后来玛丽通过两个朋友,学会了助人为乐,学会了感恩他人。最后玛丽变成了一个懂礼貌、有爱心的小姑娘。家长通过和孩子一起讨论玛丽的成长故事,可以让孩子明白许多道理。2.培养青少年孝恩理念。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家庭成员之间对待老人要提倡孝道,终身勿忘养育恩。3.培养青少年回报意识。家庭教育要培养孩子的回报意识,回报父母的哺育、培养,回报老师的教导、指引,回报同学的帮助、支持,回报救护自己的人,通过付出和努力,用实际行动予以报答。

(三)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地位和优势

1.结合节日开展感恩活动。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为母亲节。学校可以开展各项活动,弘扬母爱,倡导母爱。比如,让学生为母亲做一件事,开展诗歌朗诵活动等等。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为父亲节。学校可以借助父亲节,邀请父亲来学校,和学生们一起上课,讨论,做游戏。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加强父亲的教育力量,感恩父亲。每年教师节,学校可以组织各种感恩师恩的活动。比如,学生为老师制心卡片;学校组织教师节晚会,通过丰富多彩的节目,向老师表达最真挚的祝福。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是感恩节。学校可以开展系列主题感恩活动。2.在学校日常习惯中培养感恩意识。在教科书的第一页工工整整地写上父母的生日。开展为父母多做事,为父母过生日的活动。学校为每个学生过生日,过生日的同学感恩父母。3.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学校的图书馆是武装青少年头脑的最好阵地,配备大量感恩励志的书籍;充分发挥校园广播的力量,平时要播报发生在身边的感恩故事;学校要请典型人物做报告;展览馆可以展出各种感恩励志的图片和视频。4.感恩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例如,朱自清的《背影》,父亲的身姿感动着我们,学习文章的同时,也体会到父爱的朴实无华,润物细无声。5.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在学校的感恩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应该具有感恩的心,感恩情怀;应做到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激。

(四)优化社会环境营造全民感恩氛围

1.优化社会大环境,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为青少年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花园之国——新加坡,关注中华文化,重视儒家伦理思想,在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中,政府给予高度重视,全民动员,社会风气非常利于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2.充分发挥传播媒介的正能量。比如,《感动中国年度十大人物》等就是很好的题材。3.完善社区环境,“建立社区一体化”德育网络。v社区聘请校外德育辅助员,利用假期和周末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教育;社区建立学校、家长、街道干部联系沟通机制,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最有效的帮助。

(五)启动心理疏导

为感恩教育保驾护航启动心理健康教育,帮助青少年认识自我。开展各种心理辅导活动,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建立心理咨询室。对存在心理问题的青少年进行心理疏导,解除他们的心理障碍。

作者:邱悦雯 王惠莉 单位:山东省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4)

感恩教师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大学生;感恩教育;内容;路径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5—0135-02

一、感恩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近代哲学家亚当·斯密在他的《道德情感论》中涉及到了感恩这一概念,这便成为感恩世俗研究的开始,其把“感恩”定义为“立即和直接促使我们去报答的情感”。在我国,对于感恩的论述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小雅·蓼莪》,其表述为:“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吴天罔极。”“感恩”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在《现代汉语规范辞典》中解释为:“感谢别人对自己的恩德”,而《牛津英汉字典》则解释为:“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因此,我们可把感恩定义为“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

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识恩、知恩、感恩、报恩的人文教育。感恩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人的感恩意识。感恩意识是指人们感激他人对自己所施的恩惠并设法报答的内在心理要求和心理趋向;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行为规范,也是任何文化公认的基本道德规范。人只有心怀感恩意识,才会主动去报恩乃至施恩。开展感恩教育,目的是让大学生能从他人的立场出发,急他人之所急,乐他人之所乐,积极学会体验他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只有这样,培养的学生才能感人所感,知他人之情,能体谅他人、同情他人、帮助他人,从而形成大学生的健全人格。

大学生感恩教育是高校德育的应有之义,也是培养大学生“道德意识能力”的重要手段。确切地说,就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针对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遵循大学生心理特点和行为发展规律,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大学生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其目的就是让大学生深入了解“恩”,深切体会“恩”,不忘所受之“恩”,并将“恩”施之于需要之人。在大学生中开展感恩教育有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助于学校教育中人本生态的建立,有助于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二、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内容

1 感恩父母

“百善孝为先”,感恩首先应该感恩父母。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又费尽心血哺育我们,他们热爱自己的子女,为子女起早摸黑,为子女受苦受累,只要能把子女培养成才,他们不惜牺牲自己的工作、金钱甚至健康和生命,父母是这个世界上永远给予我们关爱、宽容,为我们奉献和付出的人。因此,我们首先要感恩父母,感恩父母把我们带到人间,感恩父母的含辛茹苦的教育,感恩父母的鼓励和默默的支持,感恩父母无私的爱。大学生应当听从父母的教诲,体贴父母的辛苦,肯定父母的付出,并努力地回报父母之恩。

2 感恩师长

感恩师长在我国有着优良的传统。孔子曾说过:“弟子人则孝,出则悌。”意思是,在家里要孝顺父母,在社会上要尊敬老师。老师传授我们知识,教我们做人,给予我们指导和教育,我们要报答老师的培育之恩。在当代社会,尊重老师更是社会精神文明水平的一种体现。感恩教师需要实际行动:课堂上,一道坚定的目光,一个轻轻的点头,证明你在专心地听课,这便是感恩;下课后,在校园里看到了老师,一抹淡淡的微笑,一声礼貌的“老师好”,这也是感恩;在考场上,认真应试,仔细答题,诚信考试,这依然是对老师的感恩。这一切都是多年来老师对学生谆谆教诲的成果,我们只有心怀感恩之情才是对他们最好的回报。

3 感恩社会

当今的中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教育事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我们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恩国家和社会提供给我们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让我们在和平年代快乐成长;感恩国家和社会提供给我们优越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使我们能全身心的学习;感谢社会对于大学生的众多优惠政策,如国家财政部、教育部颁布的高校大学生国家奖学金助学金评比办法、大学生生源地助学贷款甚至大学生在购买火车票时还可以享受半价优惠等。对于这些优惠和关爱,大学生应该带着一颗感恩的心来对待。

4 感恩自然

学习生活单调乏味而紧张,而这时候美丽的大自然就成为我们解除包袱、放松心情的最好选择。我们要感恩自然,是它让我们能够健康、快乐地生活,是大自然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阳光雨露,让我们感受到了无尽的美好和舒畅。作为当今的大学生,要珍爱自然,保护环境,自觉与一切破坏自然、污染环境的行为作斗争,为保护地球母亲的“美丽”和“健康”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实施路径

1 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目前,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没有设置专门的感恩教育课程,教学中涉及到的感恩教育内容也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实际联系较少,知行脱节,甚至出现“知其善而不为”、“知其恶而为之”的现象。因此,感恩教育应该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应将感恩教育纳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之中,使之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渗透和突出感恩教育。首先,引导大学生树立感恩是人的职责和使命的理念。在现实社会中,接受他人和社会的馈赠、支持与帮助等等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定要学会感恩,及时回馈,常怀感恩之情,常做感恩之事。其次,引导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应从幸福感人手。在物质财富日益丰富的今天,人们容易重交换,轻奉献,太看重回报而忽视感恩,一时的失衡会感到社会的不公,进而总感到社会和他人亏欠自己太多,背上了心理失衡的包袱。在高校德育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大学生正视现实、摆脱阴影,使心灵产生一种平实感、慰藉感和幸福感。

2 营造感恩教育的良好氛围

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感恩氛围的校园环境是高校实施感恩教育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环境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大学校园文化具有教育、塑造、导向、熏陶、调适、激励以及控制等功能,是学校个性风格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是大学灵魂之所在。学校可以把感恩教育寓于各种活动中去,达到“随风潜入夜,润无细无声”的效果。比如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公开评选“校园感恩模范”等活动,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校报校刊、网站、开学典礼等载体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感恩文化,营造感恩教育氛围,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真、善、美”,能分辨是非曲直,唤醒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形成正确认知,养成感恩的良好品质。

3 充分利用主题教育,激发学生感恩情感

高校在对大学生实施感恩教育的过程中,要根据社会和时代特点开展主题性和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在感恩教育中可以通过精选感恩故事、榜样,也可以利用利用特定的节日,在学生中开展感恩交流活动,比如每逢父亲节、母亲节,在学生中举办“写给爸爸、妈妈的一句话”送贺卡的活动,或要求学生打电话回家,给父母亲送上温馨的祝福,教育学生感恩要及时,不要总把机会留待将来;还可以针对目前社会反映的“大学高消费、大学致贫论”,引导大学生进行大学投资成本分析,计算出自己在校期间每分钟的花费,学生震惊的同时还引发了感想,切实明白读书机会的来之不易,明白国家、社会、学校、父母为培养自己所倾注的心血。通过上述主题教育,可以让学生在感恩的学习和思考氛围中激发出感恩的情感。

4 充分发掘自我教育潜力,提高感恩教育认知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自我的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感恩意识是通过自我教育才不断内化、不断提高的,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人,作为社会的主体,如果没有把自我作为客体去塑造和发展,那就很难发掘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发展。实现自身能力发展的最重要的方式就是自我教育,通过自我教育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技能结构,学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地去理解他人,体谅父母的辛苦和他人的善意,体会社会的恩惠,增强人情味和社会责任感,自觉地把感恩化作一种充满爱意的活动,实践于生活中,最终实现自身的升华。

感恩教师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高职大学生;感恩;感恩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0-0248-02

感恩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我们祖先的坚定信仰,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稳定剂。它能规范人们的行为,净化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培养人们博大的胸怀,它应当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优秀品质。这种美德我们应当世代传承。但是,当前一些大学生存在着极端自我,情感冷漠,不懂感恩、不会感恩,只知索取,不知回报,将父母的无私付出和他人的帮助视为理所应当等问题。特别是在高职大学生中,由于其整体素质偏低,成绩不理想,普遍存在着感恩意识淡薄的现象,因此,加强高职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也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高职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重要意义

1.加强高职大学生感恩教育,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健康发展。现代社会的发展对高职大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不容忽视的一个事实是正处于个体成长关键时期的高职大学生普遍缺乏感恩意识,考虑问题往往以自我为中心,重索取而轻奉献,权利意识较强但责任意识相对较弱,这与大学生全面协调健康发展显然是不相适应的。而根据近年来高职大学生自主择业和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整体素质在其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用人单位选聘人才的标准往往不是智力因素,而是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因此,根据以人为本和高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加强培养学生以感恩为基础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而促进学生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实践创新素质等全面协调发展,是当代高职大学生顺利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

2.加强高职大学生感恩教育,有利于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教高[2004]1号文件《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职院校要始终坚持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道德的高技能人才为根本目标。这是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高职院校发展状况明确提出的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高职院校不是单纯的职业培训机构,只有根据新时期对高职大学生的需求标准,加强对高职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才能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才能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故此,高等职业教育不仅承担着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任,也承担着培养良好道德素质人才的重任。

3.加强高职大学生感恩教育,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高职院校,开展感恩教育,培养出既具有职业技能又具有感恩之心、回报社会的高尚道德情操的人,对于确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重大。因此,作为德育教育重要内容之一的感恩教育应当引起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高职教育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在高等教育中占据半壁江山,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今我国正面临进一步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正处于青春期的高职大学生思想很容易动摇而产生混乱和错位,因此,为了克服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必须高度重视和促进高职大学生良好道德素质的形成与发展,这将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高职大学生感恩意识缺乏的原因分析

1.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当今社会上存在着急功近利等不良社会风气,感恩社会的奉献者不能得到应有的回报和尊重,甚至在现实中屡屡发生好心救人者反被诬陷,英雄“流血又流泪”的事例,这给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高职大学生在不良社会风气的消极影响下,逐渐变得情感冷漠,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感恩他人、感恩社会。

2.学校教育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长期以来,我们的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就业率,学习成绩成为学生、家长和学校的唯一追求,甚至决定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一些高职院校过于看重学生的专业成绩和就业单位,以学习成绩作为评优评先和推荐入党的衡量标准,却忽视了教育的育人功能,对感恩教育的重视不够,从而导致高职大学生情感冷漠,感恩意识淡薄。

3.家庭教育的缺失。今天的高职大学生多数是“90后”独生子女,父母和社会对他们倾注了过多的关爱和期望,很多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为孩子提供了养尊处优、众星捧月的生活条件和氛围。父母对孩子一厢情愿的付出,不求回报,尤其注重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但是却很少和子女进行精神的交流与沟通,对孩子内心的情感世界缺少了解,忽视了对子女感恩意识的培养和教育。家长的过分溺爱使孩子成了不会感动、不懂感谢、不会感恩的“冷漠一代”。

三、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进行感恩教育的方法

感恩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教育的引导和点拨,这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共同努力,形成合力。作为一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师,我从课堂教学环节来探讨对高职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方法,将感恩教育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机结合起来,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以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职学生感恩教育中的作用,进一步提高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1.言传身教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言传身教,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性作用对高职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教师优秀的品德是强大而无形的教育力量。这种优秀的品德是通过一言一行来表现的,因而,教师要注意以身作则,以其人格的魅力来感染影响学生。在感恩教育中,教师对学生所要求的,自己必须首先要做到而且要做好,真正做好学生感恩的榜样。

2.案例教学法。高职大一学生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和《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两门公共课程。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我经常引用一些经典案例进行讲解,以启发高职大学生的感恩意识。例如,我在讲到《概论》课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时,我会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改革开放的视频和图片,让学生能够切身感受到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发生的巨大变化,从学生自己家庭的变化,到我们自身生活水平的提高,再到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富强,进而激发学生的感恩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热情,从而提升高职大学生的精神境界。

3.情境体验法。感恩教育注重情感的交流与互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找出适合感恩教育的素材,以此作为切入点来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同时,教师要将传统的教学方法同现代多媒体教学相结合,设计感恩情境,借助情境体验法,达到以情感人,情理交融的教学效果,最终使学生真正树立起感恩意识并付诸行动。例如,在《基础》课第一章第二节中,当我讲到认识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时,我会首先同学生交流责任的话题,结合一些蕴含人生哲理的小故事,让学生去体会感恩,使学生认识到:我们在社会中生活,必须要承担各种各样的责任。作为在校学生,要勤奋好学;作为子女,要孝顺父母;作为伙伴,要互帮互助;作为公民,要爱国守法。这种情境体验法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4.直观感悟法。直观感悟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恰当地使用图片、影像资料、实物展示等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强烈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对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选用一些有代表性、具有深刻道德教育寓意的影像资料,像《感动中国》、《抗震救灾文艺晚会》、《复兴之路》等。爱国与美德,伟大与平凡,瞬间与永恒,真实的故事,鲜活的人物,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教师以此为契机营造氛围开展感恩教育,让学生最终懂得感恩、学会感恩。

总之,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立足高职学生特点,在教学环节中积极探索具有针对性、可行性的感恩教育的方法途径,引导高职学生增强感恩意识,使高职大学生懂得感恩、学会感恩,这将有利于高职大学生人格的完善、生活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20(4):9-12.

[2]赵淑.高职院校学生感恩教育缺失的探讨及对策[J].科技信息,2010,(7):270.

[3]万平.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加强感恩教育的几点思考[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5):10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