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金融营销论文范文

金融营销论文范文

金融营销论文

金融营销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银行价值链竞争优势链式营销

1中小企业面临的贷款困境催生链式金融营销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对资金的需求日趋旺盛,在现行融资格局下,银行贷款本应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主渠道,但广大的中小企业向银行要求贷款的难度却相当大,信贷资金对中小企业而言是名副其实的“卖方市场”。当前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虽有所增长,但与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度仍不对称,跟不上其发展步伐。从贷款的地区结构来看,新增贷款进一步向城市、向经济发达地区倾斜,县及县级以下、经济欠发达地区则呈萎缩态势,而这些地区虽然承贷能力弱,但贷款难的呼声最为强烈,资金筹措困难仍是这些地区和企业发展中的首要问题。在信贷市场上居于垄断地位的国有商业银行应该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来源。但国有商业银行(除农行外),大面积、大踏步地“退出”县级市场,导致资金向大城市集中而遍布于中小城市的中小企业融资更难,县域经济发展很受影响。多年来商业银行由于受传统经营理念、信贷机制及资本充足率监管等方面制约并未对他们予以太大的关注,忽视了其巨大的发展潜力为银行带来的未来收益。在目前对大型优质企业的争夺早已进入白热化阶段而且供求关系、经营要求发生根本变化的新环境、新形势下,这无疑也是一块值得拓展、应该拓展的待开发、有潜力的市场。出于拓展新的利润空间的考虑和国家政策的引导,目前国内各主要银行都根据自身优势展开了对中小企业的信贷营销,当中基于价值最大化的链式金融营销是最具代表性的链式创新营销方式。

2银行价值链的解构

价值链概念是1985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Porter)为了更好地分析企业竞争优势而提出来的。他认为,每个企业都是进行设计、生产、营销、进货以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种活动的集合,所有这些活动都可以用一条价值链(ValueChain)来表示。价值链管理作为一种基于建立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新型管理模式,其本质是不断优化业务流程,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价值链管理引入我国银行业只是近几年的事,随着市场供求主体关系转变,由20世纪70年代的“卖方市场”变为现在的“买方市场”,银行价值链管理模式也由以前的以产品为导向转变到现在以顾客为导向、以市场为中心的思路上来。这使得顾客在价值链中的地位发生了颠倒性的提升。之前价值链开始于银行的核心能力和它的资产,然后转向要素投入定价,最后才是客户,而现代价值链就是将传统的价值链完全颠倒过来,客户变成第一个环节,后面的环节均以客户需要来驱使。

根据波特在《竞争优势》一书中给出的一般企业的基本价值链,结合银行自身特点,在此构建银行基本价值链(如图1)。银行是链条式的服务行业。银行与客户直接构成价值链关系,客户价值关系的总和构成银行的价值基础,银行内部各部门之间也形成一个内部价值链条,与外部价值链条共同构成了银行价值链。因此,对于银行来说,价值链管理思想的实质,就是最大限度地缩短银行与客户的价值链条,缩短内部管理链条,在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同时,为自己创造价值。从而实现两者价值最大化的“双赢”局面。

3基于价值最大化的链式金融营销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众多金融企业由于经营理念滞后、金融创新不足,正普遍处于经营模式、产品服务严重同质化的低层次竞争当中,对许多银行而言,追求“差异化”往往意味着成本的增加,而“成本领先”又常常伴随着服务水平、客户价值和效益水平的下降。诸多银行正面临着进行价值创新、选择竞争战略、转变经营模式、形成竞争优势的瓶颈,并对形成核心竞争力、实现获利的持续增长充满渴望。

由于现代价值链将客户置于链条的第一环节,这就要求管理者要将主要视线从市场的供给方(自身或同行)转移到需求方(客户),对供需双方的价值元素进行重新考量、筛选和排序,在价值创新的基础上进行经营模式的革新。银行就有可能在提供金融服务、实现客户价值的过程中同时有效地实现“差异化”和“成本领先”,进而实现综合盈利能力的增强和获利的持续增长,并逐步形成持久竞争优势。

对于客户来说,获取金融服务的价值X在于效用Q和价格P的权衡,而客户之所以最终会接受这种服务,原因在于客户感知至少物有所值,即X=Q-P≥0。对于银行来说,提供金融服务的价值在于价格P和成本Z的权衡。银行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之所以能推出这种服务,必然是能从这种服务交易中获取价值Y的,即Y=P-Z≥0。此时客户价值和银行价值之和为:X+Y=Q-Z,这个表达式清晰地揭示了波特的三种基本战略的大统一,即在细分市场的某一“集中目标”下,同时实现“差异化”和“成本领先”双赢局面。这也是银行建立核心竞争优势的本质源泉。“当一个企业的行动对自身的成本结构和买方价值都产生积极影响时,价值创新就在这个交汇区域得到实现。企业通过剔除和减少一些竞争元素节省了成本,又通过增加和创新新的竞争元素提升了买方价值。随着时间的延续,优越的价值带来更多的增长,而规模经济也将促成成本的进一步降低。”至于银行和客户如何分配这一综合价值(Q-Z),就取决于经过双方的讨价还价后确定的价格P。以目前情况看,决定两者利益分配比例的定价机制控制权掌握在银行手中(一些大客户也具备一定讨价还价能力),这无形中也为银行的经营策略带来一定自由发挥空间,尽管商业银行的定价空间在利率和费率方面受到央行政策的很大制约。同时也应注意到综合价值(Q-Z)是一个动态概念,其中Q即客户的感知利益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Z即金融服务成本也会随着银行成本结构变动而变动。因此作为商业银行不但需要最大化MAX(Q-Z),更需要通过采取行动来创造持续的MAX(Q-Z),最终创造持续的竞争优势。那么所谓的行动来自何处呢?其行动依据又是什么?又有什么基本工具使我们达到以上目的?答案就是银行价值链(包括内部价值链和外部价值链)。价值链是判定竞争优势并发现一些方法以创造竞争和维持竞争优势的一项基本工具。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金融服务成本Z的形成始于客户需求而定于银行内部价值链(卖方价值链);客户感知利益Q源于银行与客户接触的外部价值链(买方价值链)。因此,如何通过最优化和协调一致来整合银行价值链以进行价值创新,将是银行构筑持久竞争力的必经途径。下面将结合国内某银行在面向中小企业信贷方面,基于价值创新的链式金融营销实践,来具体说明通过价值链来提升银行在领域内竞争力的思路与方法。

4银行面向中小企业的链式金融营销实践及效果

4.1链式金融营销策略

链式金融营销正是将效用、价格、成本活动协调一致的价值创新战略。链式营销通过在对客户价值的驱动要素和结构的研究基础上,来对内外部价值链的重新整合,即经营方式的改变和革新,业务流程的改造,使在银行本身改善、优化成本结构的同时,也使客户价值得到了有效的提升,最终实现双方的价值最大化。

某行面向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方面的思路为:通过对顾客价值的关注、通过产品服务的优化创新、业务流程的革新再造,在为客户实现价值创新的同时实现自身价值的增值。其链式金融营销是基于价值创新的一种全新经营模式,即在充分关注客户的需求特点和经营特点在创新服务方式、革新业务流程的同时,结合该行在大客户、大项目方面的客户优势,以企业的资金流、物流为主要跟踪链条,深度拓展现有优质客户、大型客户及其上下游企业的业务(潜在)需求,特别是中小企业的业务(潜在)需求,以产业链条中的核心大客户为突破口,围绕大客户展开链式营销;以企业的资金流、物流为主要跟踪链条,顺藤摸瓜,顺势营销同一产业链条中的优质中小企业。在此思路下,该行推出了“弘业产品系列”,包括5大类、28个具体品种,其中既有创新型产品,也有改进型产品,以力求为中小企业提供包括本外币贷款、贸易融资、票据融资、本外币结算和企业理财等在内的全方位、一体化的综合金融服务。所推出的系列产品都注重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一揽子”解决方案。同时各产品各具特色、服务日趋人性化,不但解决了企业融资门槛问题,而且考虑了企业发展各阶段的潜在需求。这表明银行越来越注重自身内部价值链与客户价值链的接洽与整合了。笔者认为这种链式创新背后的理念还是来自上面所说的“MAX(X+Y)=MAX(Q-Z)”模型,如何通过最优化和协调一致来整合银行价值链以进行价值创新,通过整合买方价值链来提高客户感知利益Q,同时通过整合内部价值链来降低金融服务成本Z,最终达到双方价值最大化的目的,从而实现双盈,将是银行构筑持久竞争力的必经途径。

4.2链式金融营销效果分析

这里以该银行某省分行在某市的实施效果为例。

截至2006年10月,某市共有各类民营企业20.1万户,占全市企业总数的89.3%。2006年1~11月,全市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完成产值1763.5亿元,增长30.1%,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为55.3%,民营企业在全市企业中所占比重由2003年同期的41.5%、2004年的50.5%上升到目前的55.6%。

2006年2月,某市分行在全系统举办了一系列声势浩大的小企业贷款开办宣传仪式,标志着某分行小企业贷款的正式开办。该行按照统一部署和要求,制定营销方案和措施,加强培训,全力以赴营销小企业贷款,取得良好成效。据统计,截至2006年12月29日,累计发放小企业贷款203笔,共18亿元。中小企业贷款业务不仅能增加该行的利息收入(利息收入一年将超过500万元),而且对该行其他业务的发展亦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深度挖掘企业需求,以点带面,营销存款、中间业务、结算业务、国际业务,成效明显。提高了企业对该行的依存度和综合贡献度,同时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将增加三个百分点。如果明年贷款投放量继续增加,将对该市的国民经济增长产生深远的影响,并对银行、企业带来更大的效益。

综上所述,这种链式金融营销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它以系统论的整体性观点将银行内外各因素以及与企业相关的内外各利益主体的价值活动全部纳入银行管理的范畴,全面提高股东价值、员工价值、顾客价值和社会价值,最终追求各方价值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著.陈小悦译.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金融营销论文范文第2篇

金融市场营销论文

财政金融市场经济论文

一、市场经济下发挥财政与金融政策调控作用中存在的问题

1.对市场调控的滞后性

政府采用财政和金融手段调控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普遍存在滞后性的现象。即市场经济变化速度很快,很多问题潜藏于市场经济的浪潮之中,只有在一定条件刺激下才会爆发出来。此时政府在采用相应的调控手段,付出的代价大,有亡羊补牢之嫌。市场经济发展虽有规律可循,但我们在把我市场运行规律的同时,总会出现失真现象。就是当今世界市场经济发展最为完备的资本主义超级大国,美国也无法有效克服之中市场调控的滞后性。2008年,爆发于美国华尔街的金融危机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2.政府制定财政和金融政策无法协调统一

政府在对市场经济进行调控的过程中,制定相应的财政与金融政策是最常采用的手段。但是二者毕竟有所不同,因此政府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总会出现二者无法协调统一的问题。如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下,我国政府一开始提出的主要是从扩大政府财政支出出发,采用了4万亿的赤字刺激财政手段,的确在当年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一年后发现只是凭借财政手段刺激经济发展,还远不能解决现实问题。因此在2009年才开始连续十几次的货币信贷降息手段,通过银行整合社会资金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当然,在此之前,也采用了降息手段,但是幅度较小,作用不是很明显。因此,不管是我国政府还是国外政府在采用财政和金融政策调控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总会出现不协调一致的现象。除上述问题外,还存在政府财政部门和银行等金融部门整合效率差、侧重于政府财政手段忽视金融手段等问题。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市场经济下做好财政与金融有机的整合工作。

二、加强市场经济下财政与金融整合的建议

1.深入考察把握市场运行规律,做出前瞻性的财政与金融整合调控策略

实现市场经济下财政与金融有机整合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就是要对市场经济的总体运行态势从宏观和微观等角度进行全方位的考察,深入探究每一个细微市场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总结把握相关运行规律。这样才能够为政府制定前瞻性的财政与金融整合政策提供现实的依据,进而预见到市场运行可能存在的潜在重大隐患,及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有效改变财政与金融手段对市场调节滞后性的现状。

金融营销论文范文第3篇

金融市场营销论文财政金融市场经济论文

一、市场经济下发挥财政与金融政策调控作用中存在的问题

1.对市场调控的滞后性

政府采用财政和金融手段调控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普遍存在滞后性的现象。即市场经济变化速度很快,很多问题潜藏于市场经济的浪潮之中,只有在一定条件刺激下才会爆发出来。此时政府在采用相应的调控手段,付出的代价大,有亡羊补牢之嫌。市场经济发展虽有规律可循,但我们在把我市场运行规律的同时,总会出现失真现象。就是当今世界市场经济发展最为完备的资本主义超级大国,美国也无法有效克服之中市场调控的滞后性。2008年,爆发于美国华尔街的金融危机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2.政府制定财政和金融政策无法协调统一

政府在对市场经济进行调控的过程中,制定相应的财政与金融政策是最常采用的手段。但是二者毕竟有所不同,因此政府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总会出现二者无法协调统一的问题。如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下,我国政府一开始提出的主要是从扩大政府财政支出出发,采用了4万亿的赤字刺激财政手段,的确在当年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一年后发现只是凭借财政手段刺激经济发展,还远不能解决现实问题。因此在2009年才开始连续十几次的货币信贷降息手段,通过银行整合社会资金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当然,在此之前,也采用了降息手段,但是幅度较小,作用不是很明显。因此,不管是我国政府还是国外政府在采用财政和金融政策调控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总会出现不协调一致的现象。除上述问题外,还存在政府财政部门和银行等金融部门整合效率差、侧重于政府财政手段忽视金融手段等问题。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市场经济下做好财政与金融有机的整合工作。

二、加强市场经济下财政与金融整合的建议

1.深入考察把握市场运行规律,做出前瞻性的财政与金融整合调控策略

实现市场经济下财政与金融有机整合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就是要对市场经济的总体运行态势从宏观和微观等角度进行全方位的考察,深入探究每一个细微市场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总结把握相关运行规律。这样才能够为政府制定前瞻性的财政与金融整合政策提供现实的依据,进而预见到市场运行可能存在的潜在重大隐患,及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有效改变财政与金融手段对市场调节滞后性的现状。

金融营销论文范文第4篇

家庭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单元,人们从家中得到的东西是无法用价值来衡量的。单位,即人们以自己的能力贡献社会获得生存和发展的载体,及大程度地影响着人们的人生和家庭,是更大层次的载体,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特别是企业,如工业、商业、银行业,为亿万人们提供生产资料、生活资料,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松下幸之助认为(广义上的)商业是“神圣的事业”。他曾说过,“我们产业界从事着维持和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物质生产,因而是必不可缺的神圣事业。我们的工作是从无到有,是一项消除贫困创造财富的工作。俗话说,贫困比疾病更使人痛苦。摆脱贫困就是人生至高无上的神圣事业。”

当前,建行提出家园文化这个命题,具有十分鲜明的时代意义和充分的人本关怀。通过家园文化使企业的从业人员树立进行神圣事业的使命感和自豪感,使人们认识到通过事业不仅可以满足自我,更重要是的通过事业可以服务社会、消除贫困,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人生追求。仅仅局限于自我满足的事业心是远远不够的,它无法产生足够的动力引领企业成功向前,只有具备社会使命和神圣事业的理想才能更好地经营企业和做好个人的事业,这是百年以来,一切成功的源动力和出发点。松下的让产品象自来水一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理想,比尔·盖茨的让每一张办公桌上都有一台个人电脑的理想,加上他们艰苦不懈的努力,最终成就了他们伟大的事业。他们承担了巨大的社会责任,社会也给了他们巨大的回报。松下的口头蝉是:企业是社会义务的承担者,而利益是对社会贡献的回赐。反之,作为企业如果没有好的赢利,则说明了企业没有很好地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是对社会资财的浪费,按松下的说法,是应该被送进监狱的。

银行作为金融企业,承担着为社会经济供应资金的职能,得益于天下之人,使用天下之钱,所具责任更大,资金的来源都是天下百姓的辛苦钱、养命钱,如果我们经营不好,就是践蹋了天下百姓的血汗,是对人民的犯罪,所以要加倍小心谨慎。一餐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没有这种文化底蕴,花钱大手大脚,经营不计成本,扩张不惜代价,势必造成巨大的经营包袱。

在当前形势下,塑造银行的企业文化,显得特别重要。这是一项重塑企业灵魂的行动,规定着企业的最终发展方向。家园文化,实际上是一种特定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经营观念、价值体系、历史传统、工作作风。表现为企业成员的整体精神,共同的价值标准,统一行为准则,习惯的沉淀,职业习惯,一定的道德规范和文化素质。它作为企业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是企业的基本哲学,是企业经营管理的灵魂,是一种无形的管理方式。

企业文化是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并随着企业的发展而演变。同时,它又在观念上,从非计划,非理性的感情因素出发来调控企业成员的行为,是对企业中标准管理和制度管理的补充和强化,潜移默化地贯注于企业成员的行为之中,使企业成员按所形成的价值标准组成某种形式的非正式组织,因此,企业文化是对企业发展有决定作用的主要因素。

不同的企业文化有不同的特征,但在总体上都具有社会文化的基本特征。企业文化和社会文化是个别和一般的关系,是社会文化影响、渗透之产物,是社会文化融于企业活动之中而生成的企业经营管理与社会文化的结合物。所以它具有民族性、社会性,又具有企业组织的个性色彩,是企业的精神支柱,规范着企业成员的行为,是经营管理的最高层次。

美国IBM公司董事长小托马斯曾言:“一个企业的基本哲学对成就所起的作用是远远超过其技术或经济资源、组织结构和发明创造和时机选择等因素所能起的作用的。”

在我国,企业文化的建设一直以来限于口头、流于形式,实际上并没有几个企业建立起成熟的企业文化,行政命令、经济手段一直作为调控人们行为、思维的主要手段;一直以来,企业经营不断地陷入管理和发展的怪圈。开支日渐扩大,费用日渐紧张,而绩效却不断下降,其深层次的矛盾不仅包括现行体制下的种种弊端,如产权问题,法人治理结构问题、竞争问题、激励约束问题,而且包括企业的经营的基本哲学问题,即没有一个成熟象样的企业文化。我行率先提出创建家园文化是非常令人欣喜的事情,说明了领导层开始认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意义及其对生产力和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的重大作用,有了这种认识就是向正确的方向迈出了关键性的一大步。

优秀的企业文化是统领银行一切资源的灵魂,一个人的行为、工作、成绩、价值都要靠他的精神力量来引领,而一个企业的所有资源的调动及高效配置要靠企业文化来引领,两者是同一个道理。企业文化的境界决定着企业经营的境界,企业文化的层次决定着企业目标的层次,企业文化的竞争力水平决定着企业的竞争力水平。

二、企业文化的价值和企业目标

企业文化的价值是通过企业对企业价值、其成员对个人价值的认识,通过企业对社会、企业成员对企业的行为过程,以及通过企业和企业成员的社会意义即企业的社会贡献及企业成员个体的幸福程度来衡量的。就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来讲,是对企业个体作为社会单元所具社会意义的哲学评判。

企业文化规定着企业目标,企业目标作为企业的发展方向,在理论界存有分歧,但可以归结为以下两点,一是利润最大化,一是企业价值最大化。另外,也有观点认为是股东利益最大化。可以看出,企业目标不是单一目标而是多重目标。多重目标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在不同的企业中、不同的体制中、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例如,有些个体私营企业,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而不是利润最大化,利润最大化,往往要交很多的税,所以他们会把个人的日常开支列入企业的费用成本,以达到少交税的目的;也不是企业价值最大化,个体私营企业给员工的工资很低,缺乏劳动和生产的安全保障。前一时期的煤矿安全事故,多是矿主为个人利益最大化而削减安全设施的开支而酿成的。计划经济时代的公有企业,企业成员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亏损也不怕,没有利润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激励约束,没有成本收益的预算约束,最终无人对企业的经济行为负责,导致亏损连连,使企业走向破产,失去了存在的社会意义。

国外的企业,有成功也有失败,但在背后与其企业文化都有着根本的关系。通用、沃尔玛的企业文化与世通、安然的企业文化就截然不同。

通用电气的CEO伊梅尔特说过,我对员工的想法是,你对他们的头脑,他们的心和他们的钱包做工作,你必须尽力听取他们的心声,让他们更加卓越,让他们各个负责,给他们挑战,这样你才能打动他们的头脑。但是还需要打动他们的心,他们的梦想是什么?他们对成功的看法是什么?他们的挑战是什么?他们想将怎样的文化带到工作中去?这是很重要的。这些还不够,你还需要满足他们的钱包,你还要跟他说,如果你努力,也就是说你属于公司个人业绩最佳的10%,就让你来分享这个公司的成功。长期以来,我们用股票、股票期权这样的方式进行酬劳,我想这是非常成功,好象在全世界各地都是非常成功的方式。他的话也许能够很好地诠释企业对员工应有的文化态度。

沃尔玛是全球最大商业零售企业,2001年其销售收入达2160万美圆,一个乡村杂货店经过仅40年的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企业,其非凡的成就与其特有的企业文化是分不开的。简单讲就是以人为本,勤俭治业的精神。员工不是被称为“雇员(EMPLYEE)”而是被称为“合作者(PARTENR)”,不仅有形式,更注重实质,与雇员利润共享,雇员拥有企业的股份,对企业有管理权和决定权。把供应商看作是“家庭成员”,公平交易,诚信为本,与沃尔玛有资源和信息的共享。节俭在企业蔚然成风,上行下效,创始人山姆·沃尔顿曾说过,“每当沃尔玛浪费一个美圆,都要明白这实际是我们顾客口袋里的钱啊!”几十年来,节俭已经成为企业的传统,如总部一直设在阿肯色州一个偏僻小镇的平房中,现任董事长的办公室只有12平方米,陈设十分简单,总裁办公室也不到20平方米等,使沃尔玛特有的企业文化,洋溢着发展中的团队精神和包容,蕴藏着成功后的冷静和成熟,充满了竞争中的活力和创新。正是这种文化和沃尔玛融为一体才创造出如此伟大的奇迹。

无论中外公司,大凡坚持好的企业目标和建立先进的企业文化的都健康发展下去,大凡执行错误的企业目标、没有好的企业文化的大都陷入困境。企业文化好与不好,企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是评判的根本标准,好的企业文化能不断化解发展中的各种矛盾,不好的企业文化在发展中不断制造各种矛盾。安然公司和世通公司的破产,与其经营者只顾股东和经理层利益,背弃社会责任,欺骗世人,弄虚造价的经营思想不无关系。我国上市企业中有许多公司,上市就是为了圈钱,放弃了企业的根本职责——创造物质财富,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消除贫困——沦落为为少数人谋利益的工具,委托理财、炒股票等,引发股市泡沫,造成股市震荡,导致财富的无序分配,最终纷纷走上ST、PT之路就是鲜明的例证。

思科系统公司总裁钱伯斯说过,企业失败的原因有二,一是远离员工,一是远离客户。真是很有道理。企业的使命就是为员工和客户服务,不断提高员工的生活,实现员工的人生价值;不断提高企业产品和服务对客户的使用价值,增进客户的利益,远离了员工和客户就是背离了企业的根本使命,所以必然失败。

创建先进的企业文化符合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代表”的时代要求。先进的企业文化是先进的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广泛意义上的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充实,是先进的社会文化的中坚力量,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创造空间。企业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不仅是物质文明的创造者,更是精神文明的创造者,不仅承担着物质生产的重大责任,更是承担着精神和文化生产的重大责任,不仅承担着发展生产力的历史使命,更是承担者改造生产关系,增进现代文明的历史责任。

三、先进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的内涵是什么,我认为有以下几点,一是很高的企业标准和企业目标;二是信息的开放共享、自由流动;三是培养人才;四是激励创新;五是文化的自我更新,与时俱进;六是不断学习。

当我们研究经济的时候,我们言必称西方;研究企业经营的时候,言必成GE,实在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尽管我们的国情与他们不同。但是他们的企业文化确实是值得学习的,经验是值得借鉴的。先进的管理经验本身就是一种企业文化。

韦尔奇认为,任何企业都有两类问题:硬性问题和软性问题。硬性问题包括财务、营销、技术和生产等,而软性问题是关于价值观、士气和沟通等。硬性问题决定着企业的底线——利润线,而软性问题决定着企业的上线——收入总额。实际上软性问题就是企业的文化问题。

优秀的企业文化执行很高的企业标准和拥有很高的企业目标。企业文化决定于企业领导和员工对企业标准和企业目标的把握。如通用电气的最佳企业标准:第一,在行业内数一数二;第二,具有远高于一般水准的投资报酬率;第三,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第四,能充分利用GE的杠杆优势。韦尔奇从来不放松对企业标准的要求,凡个中企业达不到以上标准的,都要被关闭、出售或重组。并且经营者和员工对企业的内心思维高度集中,对待管理、机遇、市场、客户聚精会神。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这样的企业标准和企业目标就没有GE的今天。反观国内的银行业,往往为有些减亏,存款有些上升,不良资产有些核销或剥离而沾沾自喜,广大地区的从业人员对紧迫的形势还没有足够的和清醒的认识,企业标准和企业目标更无从谈起,嘴上讲着企业价值最大化,利润最大化,而实际工作中的每一件事都和它们背道而驰,对业务的发展和日常工作的具体细节缺少深刻的检讨,缺少内心思维的高度集中和聚精会神。

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使企业信息实现开放共享,自由流动。信息的重要作用在于减少交易活动中的不确定性,降低交易风险和交易成本。市场经济中最核心的信息是价格信息,一切资源的有效配置都依赖交易主体对市场价格信息的把握和处理。企业内部信息的快速和广泛传播,可以有效减少企业人员行为的盲目性,降低企业内部资源交易成本,提高内部资源配置效率。信息经济学的发展已经深刻地揭示了这一规律。信息和相应的资源是联系在一起的,是资源由潜在走向表现即实现资源价值的必由路径。

能否实现信息的共享和自由流动是衡量企业文化优秀与否的重要标准。现代企业经营经常提到对市场的响应速度问题。响应速度对于企业在信息经济时代的生存越来越具有重要意义,而响应速度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有无畅通的沟通机制,没有畅通的沟通就谈不上敏锐的应变。

比尔·盖茨在《未来时速》一书中反复强调信息快速流动的重大意义。他说:“我有一个简单而又强烈的信念。将您的公司和您的竞争对手区别开来的最有意义的方法,使您的公司领先于众多公司的最好方法,就是利用信息来干出色的工作。您怎样收集、管理和使用信息决定您的输赢。”他提出信息流是企业的生命线,坏消息必须尽快传递,把坏消息转化为好消息,使员工转移到思考性工作上来,提高公司的智商等基于信息的许多商务新思维。

通用电气的韦尔奇通过著名的群策群力活动铲除了所有阻碍沟通的障蔽,他形象的比喻:一栋建筑物有墙壁和地板,墙壁分开了职务,地板则区分了层级,而我要将所有人全都聚集在一个打通的大房间里。从而引入了无边界行为,无边界企业的理念。反对盲目的服从,使每位员工都有表达反对意见的自由和自信,尊重不同意见,开放坦诚,开展建设性的冲突,使企业经营集合众人的智慧得以实现。

而我们的信息流状况,目前还有很大的差距,达不到开放共享、自由流动的要求。首先决策和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缺少科学的调查研究,缺少基本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指导,往往领导换了,企业的方向和战略就变了;其次没有建立信息自由流动的机制,文件的传达仅限于领导层,普通员工无法了解企业精神、领导意图;部门经理的意见不经讨论,关门做决定,缺少必要的沟通和对决定的修正,决策神秘化,下级对上级盲目服从。第三是坏消息不能尽快传递,缺少员工对领导、基层对上层的信息反馈。报喜不报忧,对问题遮遮掩掩。

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不断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造就高水平的领导人才。麦当劳有自己的汉堡包大学,店长和优秀员工在学校培训后授予汉堡包大学学士学位。通用电气成立经营开发研究所,作为一所商业学校,位于克罗顿维尔。公司每年拨款约10亿美圆,每年受培训人数达1万人,从高级干部到新任经理。韦尔奇直接听取研究所的汇报,并同研究所一起制订研修计划。在过去18年中,韦尔奇曾250多次出现在克罗顿维尔学校的教室里,向公司大约18000名经理和管理人员授课。韦尔奇自认为他一生中最大的成就莫过于培养人才。他曾说:“有想法的人就是英雄。我主要的工作就是去发掘一些很棒的想法,扩张它们,并且以光速般的迅捷将它们扩展到企业的每个角落,我坚信自己的工作是一手拿着水罐,一手拿着化肥,让所有的地方都枝繁叶茂。”现在许多企业在招聘员工的时候,学历越高越好,进来之后,没有及时的培训和培养,由于知识的不断贬值导致人才的浪费,人力资本抬高了,人力资本效用却没有提高。

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激励创新而不是限制创新。使企业成员的每一个人,不论是经理层还是员工,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创新意见,并得到充分的尊重。建立这样一种管理评价和奖励制度:注重发现那些每天都在不懈地寻找新创意,寻找更好的方法,并具表现这种能力的人。创新活动遭受挫败时也会得到正面的酬赏和鼓励,而不会受到惩罚,否则,大家就不敢尝试和行动了,必然阻塞创新的涌现。

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不断更新的,能够实现不断的文化革命,能够不断淘汰旧理念,形成新理念,能够自我更新,与时俱进。有时企业的改革进行了很久又回到老样子,根本的原因是企业文化没有随着而改变,企业文化一日未改,改革转型便一日未成。当企业的技术进步、组织结构的改变被人遗忘时,企业文化可能还在指导组织的行为。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中最模糊的领域,也是最具挑战的一环,我们常讲改变一个人要使这个人从灵魂深处爆发革命,同样的道理,要改变一个企业,也要使这个企业从灵魂既即企业文化的深处爆发革命。

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汲取一切先进社会文化的精华,为我所用。如孔子所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优秀的企业文化,注意汲取成功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象通用电气那样优秀的公司仍然要向丰田学习资产管理,向沃尔玛学习对市场的快速反映。企业组织不仅是生产单位,更是一个企业成员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单位,现在许多企业提出建立学习型组织就是典型体现。

四、家园文化建设

金融营销论文范文第5篇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市场营销在金融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现出来,伴随着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其重要性与日俱增。一是金融机构自身经营与发展的需要。由于金融市场瞬息万变,要把握市场变化的脉络,作出正确的经营决策,就需要对市场进行分析、预测。市场营销作为市场分析、预测、设计和控制的全方位经营管理过程,对准确地作出经营决策和协调内部组织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要优化经营决策和组织体系,就必须推行市场营销管理。二是增强金融企业竞争力的需要。伴随着金融业的改革开放,金融体系形成了多元化格局,除原有的国有商业银行外,各类股份制商业银行、城乡合作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等不断建立,国外金融业在我国境内设立的分支机构也逐渐增多,而且银行传统的分工格局被打破,相互间的业务交叉和竞争加剧。为了在竞争中站稳脚跟,并力争使业务范围得到最大限度的扩展,必须重视市场状况和环境变化,依据变化了的环境不断改善服务手段和经营策略,以良好的信誉,高质量的服务,灵活的策略措施来拓展市场,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和盈利能力,增强自身的市场应变能力和竞争实力。三是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随着消费需求的日益多样化,金融产品消费比重也在加速上升。居民个人会从自身效用最大化原则出发,选择购买银行产品还是投资于资本市场上的融资工具,因此,银行必须紧紧围绕顾客需求展开业务,通过多种渠道收集市场信息,了解顾客的心理、行为特征,不断调整服务形式和内容,以期达到巩固原有阵地,抢占新的市场制高点的目的。

当前金融产品市场营销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与不足。一是市场营销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规范的组织和系统的规划,整体营销意识不强。近年来,为适应金融竞争的需要,诸家金融机构结合自身特点,纷纷进行了一些营销创新,并采用了一些促销手段,开发了某些新产品,但总体而言,对西方先进的市场营销理论还缺乏系统的研究和运用,经营上还较大程度地停留在过去的一些习惯思维和做法上,没有把市场营销提高到总揽业务经营全局的高度来认识。大多数金融机构还没有设置专门的营销管理机构和配置专事市场营销管理的人员,使市场营销还未起到应有的作用。二是营销产品技术含量普遍较低,缺乏特色定位。这几年,不少金融机构在负债业务方面,开办了有奖储蓄、爱心储蓄、定活两便储蓄、大额可转让存单、信用卡存款、通知存款、协定存款等;在资产业务方面,贷款种类和方式日趋翻新,开办了特种贷款、委托贷款、贷款、押汇放款、信用卡透支、住房按揭贷款等,并有不少机构相继开办了保管箱等业务,使产品形式和内容更趋丰富。但具体考察这些产品却不难发现具有各行自身特色的产品开发较少,许多产品开发相互模仿,产品内容雷同,形不成竞争优势。新产品技术含量较低,缺乏相互关联和配套,自动化率也不高,许多环节仍需手工操作,导致产品创新成本高,利润率低,创新速度赶不上消费者的需求增长。三是市场促销策略不够规范和统一。从广告看,普遍存在着广告频率较低,高档次广告较少,上下级行之间在广告宣传的时机和方式选择上缺少协调统一等问题。从人员推销看,推销内容单调,覆盖面较小,相对成本较高。从营业推广看,公共关系涉及的范围较窄,力度较小,难以使顾客对本行产品长期看好。而且,几种促销方式的组合运用更显欠缺,综合促销效果不甚令人满意。

面对这样的局面,首先应该强化市场营销意识。针对当前银行经营观念落后、营销意识不强的状况,必须对市场竞争有清醒的认识,加强对市场营销理论的研究,不断提高营销意识,制定出市场营销的长远战略,对市场营销进行统一规划和布置。要正确划分各业务部门的营销职责,增强职工对市场营销管理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同时建立必要的激励机制,以充分调动职工参与市场营销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要设立专门机构,加强营销管理。其次是增加花色品种。在办好已有存、贷业务、中间业务的基础上,顺应顾客消费高层次多样化的发展取向,提高服务质量,挖掘服务内涵,开辟新的金融工具,建立全方位、系统化、配套化的产品服务体系,不断推陈出新,实现产品的持续开发。第三是提高促销效率。应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向顾客传递理念性和情感性的产品形象和个性。加强与政府、企事业单位、同业机构、新闻媒体和社会大众的交往,密切与各方的感情交流,使顾客对银行产生一种无形的寄托和信任感。要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广播等大众传媒形象创意和服务企划,借助参与举办各种大型会议知识竞赛、社会公益事业等来营造良好的营业环境,扩大产品的辐射面和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面对当前分支机构重叠,网点单产低,效能不佳的状况,应积极调整网点布局,优化网点结构,该撤并的撤并,该扩充的扩充。随着中心城市经济发展极的逐步形成,金融机构设备也应变按行政区划设置为按经济区域设置,要着力加快间接分销渠道的建设,下大力气发展电话银行、电脑银行、销售点终端机和自动柜员机等电子化分销渠道,在保持其数量稳步增长的同时,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使产品销售既方便又畅通无阻。

金融营销论文范文第6篇

第一,金融营销人才是直接面对客户进行服务的,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阶级的客户要有不同的方案和对策,这就要求金融营销人才拥有丰富的金融知识和营销技巧,才能满足人们对于金融方面的各种要求。高校要在学生在校期间,加强学生相关的实践培养,不光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学以致用,在实践中认清自身缺少的能力,以便更好的掌握专业技能。

第二,高校金融专业对于培养优秀的金融营销人才具有十足的优势,课程的制定不会有较大程度的变动,金融专业可以保证教学质量,及时对教学体制改革提出相应对策。高校的教学机制更为灵活,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不断进行调整,实施起来更加迅速有效。

二、高校培养学生加强金融专业营销能力的必要性

金融行业对营销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对于求职者来说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在现代的社会经济发展中,营销能力是企业间竞争的核心,营销的成败将直接关联到金融企业的发展,也会间接的影响社会经济的整体水平。培养大量的高素质的金融营销人才将会促进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提升人才培养的整体效果。培养学生的金融营销能力是金融行业的需要。金融企业能否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更好的生存,要看是否拥有一批高素质高技能的营销团队。现今拥有娴熟营销技能的人才远远跟不上金融行业的需求,金融行业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遭受着人才短缺的煎熬。高校只有加快对期货、银行、信托、理财公司等金融机构人才的培养,才能体现拥有金融专业教学的价值。

三、高校培养金融营销能力人才的调整教学方案

高校的金融营销培养方案和教学方向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金融行业需求进行客观科学的调整,这是高校开展金融专业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为适应改革开放之后的国内金融市场建设,金融专业对于人才的培养目标从计划模式改善为整个金融市场培养。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不断接受着全球挑战,金融专业开展的教育也从封闭式的国内金融转变为面对国际的金融服务。二十一世纪之后,金融营销能力的培养要逐步适应金融服务个性化、多样化的要求,强调培养复合型人才,高校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只有结合学校自身教学优势和特点,才能为我国的金融行业提供人才保障。实际上,高校在教学中开展金融专业课程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第一,忽略了金融营销专业化的特性,在课堂上只是讲解市场营销的内容,并没有结合金融理论知识,一些金融专业类的书籍没有专门针对金融营销能力进行编排。金融营销专业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若是不能好好掌控基本理论就不会活学活用,为以后的营销工作打好基础。

第二,对于培养专业人才的挑选存在一定的错误观念。高校主张培养金融营销能力人才就必须要以高学历的学生为基础,对于一些研究生、本科学历的学生会加强教学,而对于大专及以下学历的学生就会忽略这方面的培养。这种做法是不对的,高校在开设金融专业的过程中不要只追求高层次,要实事求是将目标定位在学生能力上,不要有特殊标准,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竞争力,有助于建设更为完善的教学体系。四、结束语

四、结语

金融营销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金融市场营销是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所必需的管理理念,农村金融机构的成功发展离不开金融市场营销理论的指导和运用。文章从农村金融市场营销观念、营销战略、营销策略、客户关系、顾客价值和满意度等方面概括了学者们对我国农村金融市场营销研究方面的成果,以期能够提高对农村金融市场营销问题的认识,加强对农村金融市场营销理论的运用,推进对农村金融市场营销问题的深入研究。

市场营销理论在金融业中应用方面的研究,国内最早的成果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胡树鲜(1990)最早提出了市场营销理论在银行经营中的应用问题。范钦建(1991)介绍了西方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产生与发展。李汀(1991)是国内第一个使用“银行营销”概念的。郝子文(1994)是国内最早使用“金融营销”概念的。由此开启了我国金融市场营销理论与实践研究。

而农村金融市场营销方面的研究成果则出现的相对更晚一些。杨兴东(1998)在对金融市场营销观念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农村信用社运用营销技术开拓业务问题,重点介绍了信用社的市场营销策略和手段。这是国内最早的关于农村金融市场营销方面的成果。此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营销方面的研究逐渐发展起来,这些成果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概括:

一、农村金融市场营销观念研究

营销观念是市场营销的基础。农村金融市场营销观念决定了农村金融机构在处理自身、客户和社会三者利益时的态度、思想和意识。有什么样的营销观念,就有什么样的营销战略和策略。就营销意识而言,黄胜(2000)认为金融市场营销是市场条件下农村信用社的现实选择,继而探讨了农村信用社的市场营销策略和手段,提出了制定人才战略、区域战略、服务形象战略的建议。朱清(2007)进一步分析了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环境的变化,认为农村信用社要在开放的新的农村金融领域中生存和发展,必须全面实施金融营销。魏明、马基民(2007)分析了农业银行市场营销所面临的困境,提出通过建立新的市场营销观念;重新调整市场定位;创新营销手段等构建有效的市场营销机制。邹璐(2007)以银行营销理论、“五种力量”模型理论为基础,系统分析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加强营销管理的必然性,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加强特色的业务营销管理。

就营销理念而言,周志太(2003)认为农村信用社贷款营销是农民实现小康的必要条件。实施贷款营销要增资减息减债减税,建立政策性保险公司,再造股份制农村信用社,建立农村金融市场,实行客户经理制度,构建激励和约束机制。袁军(2003)提出农村信用社要以小额信贷为突破口,大力开展贷款营销,找准市场定位,制定战略规划,开展调查研究,树立营销品牌,创新产品营销等问题。赵祺(2006)分析了农村信用社的贷款营销,认为农村信用社要按照市场化、商业化发展取向,树立信贷营销的全新理念,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信贷营销战略,稳固和扩大优质客户群体,实现农村信用社良好的经济效益。张小荣(2007)提出农村金融机构要重视对中小的信贷营销,要通过转变观念,培养营销意识、准确市场定位、严格控制信贷风险、发挥营销合力来获得竞争优势。唐锦虹(2009)认为应将现代市场营销理念引入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领域,并针对客户群特点进行合理的市场定位和营销模式选择,在此基础上,提出要最大限度地实现效益,还必须解决贷款产品如何抵达目标客户群、如何评估控制风险以及如何形成规模效益等问题。必须根据成本效益观念,对销售渠道、风险评估和审批操作整个信贷业务流程进行重整优化。湖北经济学院村镇银行调研课题组(2009)以湖北省仙桃北农商村镇银行为例,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从职员意识、资金、产品、营销渠道、营销效果等方面了当前营销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树立全员服务意识,拓展融资渠道;加强金融创新,凸显村镇银行特色;拓展营销渠道,更新业务推广方式;坚持市场定位,提升银行良好形象等对策建议。

金融营销论文范文第8篇

课程教材建设直接影响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是高校教学改革的基本内容之一,直接影响整个教学改革的成败。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中,“课程、教材建设与资源共享”被设定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六大建设内容之一。而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中,课程教材被确定为“影响本科专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本文就《金融服务营销》教学改革中的教材问题进行研究。

1 《金融服务营销》教学改革中的教材问题

目前,《金融服务营销》课程在教材方面存在如下主要问题。

(1)教材数量少,质量普遍不高。较为成熟的课程如《金融学》等,其可选取的教材比较丰富,且存在不少质量高的教材。《金融服务营销》课程与此相反。王国胜等2009年翻译的《金融服务营销手册》(Evelyn Ehrlich原著)仅适合于金融从业人员,不适合作为本科生教材。近年来,机械工业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等出版为数不多的《金融服务营销》营销教材。并且,这些教材中,没有一部教材属于“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或“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大多数在质量上有待提高。

(2)在教材更新方面上,多数教材跟不上金融服务营销发展速度。金融服务营销是金融业竞争日趋激烈和技术进步的产物,故而课程的发展具有典型的与时俱进的特征。然而,许多《金融服务营销》教材是多年前的编著的,如:周建波,刘志梅《金融服务营销学》(2004年)。少量近年编著的教材,从内容看,反映金融服务面临的新环境等内容,很少体现新近的变化。

(3)采用国外优质教材遇到的问题。总体上看,国外同类教材无论在资料来源引用、学术观点注释等方面,还是在理论阐述、案例甄选等方面,都有着国内多数教材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是,若我国高校本科生采用这些国外优质教材,也会遇到一些问题。首先,国外教材的案例基本上以所在国或地区为例。例如,Christine T.Ennew和Nigel Waite所著的教材。其次,有中译本的教材比较陈旧,如柯江华2004年翻译的教材,系Tina Harrison在2000年完成的教材。最后,国外教材比较昂贵。例如,Hooman Estelami在2012年完成的教材,标价69.95美元。

2 产生《金融服务营销》教学改革中教材问题的原因分析

学科发展起步晚、中外差别等是产生《金融服务营销》教学改革中教材问题的主要原因。

(1)学科起步较晚。实际上,不仅是在我国国内,国外对金融服务营销的研究也起步较晚。相关的资料比较少。1958年,全美银行联合会议第一次提到“营销”。但是,直到20世纪80年代,许多金融机构才确定各自的服务重点,制定长短期的营销计划,建立营销部门。国外只有少数高校如英国Exeter大学开设市场营销和金融服务专业。国内方面,汕头大学、广东金融学院等少数高校开设了《金融服务营销》课程。学科起步较晚,是导致《金融服务营销》教材不成熟的重要原因。许多教材只是简单的参照《金融学》、《市场营销学》教材,或进行简单的“汇合”而生产《金融服务营销》教材。

(2)中外差别。英国Pearson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金融服务营销》(Tina Harrison编著)全面介绍了有关金融服务营销的重要问题,包括:①金融服务管理局和市场法规的监管进展。②介绍了机遇技术的交付系统,包括:电话和网络银行服务。③重点介绍IT在客户分类、定位,以及关系管理和保持客户方面所扮演的角色。④详细介绍关系营销。⑤针对公司客户的金融营销服务。著者的论述是建立在大量实证数据的基础上,是一部难得的本科教学教材。但是,该教材是基于英国金融服务营销的理论与实践而撰写的,并不完全符合中国金融业实情,且著书年代较早。类似地,Elsevier Linacre出版社出版的《金融服务营销》(Christine T.Ennew和Nigel Waite编著)也是以英国为背景,而Dog Ear出版社出版的《金融服务营销》(Hooman Estelami编著)则以美国金融实践为背景。

3 解决《金融服务营销》教学改革中教材问题的建议

(1)坚持走国际化道路的高校,采用国际优质教材,同时融入将中外金融服务营销案例融入其中。我国现代金融理论、营销理论等基本上为舶来品,选用国外知名教材的好处是让学生直接到具有前瞻性的知识。因而,条件许可的要尽量选用英文原版教材。对于生源质量较高、坚持走国际化道路的高校,建议直接采用国际优质教材,而国际教材与“国内事情接轨”的问题,可交予任课教师完成。例如,汕头大学商学院通过国际性教育质量认证体系之一的EPAS国际认证,是亚洲第一家大学的本科专业获此认证。汕头大学的本科生多数来自各市县一中,在大学期间通过六级英语考试的学生比重也比较高,具备直接采用外文教材的条件。Hooman Estelami在2012年完成的教材,因编著者自身20余年的金融服务营销经验、长期的金融服务营销从教检验、教材严谨的逻辑结构和体系等,可作为课程首选教材之一。Hooman Estelami所编著教材的第12章为“案例”,介绍美国金融服务营销著名案例,可由任课教师将中国的案例融入其中。至于英文原版教材价格偏高的问题,可通过教务处或二级学院的资助予以解决。

(2)采用中文教材的高校,通过机制鼓励教师出优质教材。教学改革的主体在于教师,因此,应建立相关激励机制,激发教学积极进行包括教材建设在内的各项教学改革探索。改变当前的教学科研评价机制,使得教师在教材建设等方面的努力也能得到与科研方面相类似的回报。对于由于生源质量等原因而确实无法采用外文原版优质教材的高校,可通过机制创新,鼓励相关教师编著或翻译出中文版优质教材。

金融营销论文范文第9篇

综观整体形势,尽管我国中资金融机构针对各自的金融投资产品已经采用了各种不同的营销策略,在科技开发、推广宣传上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金融产品营销论文策略的运用仍是乏力的,推广效果并不好。

(一)营销费用投入大,收效不显着。以外汇理财产品为例:国内主要商业银行中行、建行、招行、民生推出外汇理财产品后,一些外资银行如渣打银行、汇丰银行、荷银也相继加入了这一市场争夺拼杀,各家银行都使出浑身解数,争夺投资者。本土商业银行斥巨资投入投资理财服务业务,欲于外资银行试比高。但其行为令人费解,仿佛谁投入越大,谁就是最大的赢家。经过调查,上海、北京、广州、郑州、重庆的消费者对于各银行外汇理财产品的认知状况普遍反映较差。他们被国内种类繁多的理财产品弄得眼花缭乱,不知所措,面对众多“看起来差不多的”的产品,变的更加无所适从,边际消费量一路走低。

(二)品牌意识薄弱,整合力不强。不可否认,我国当前的金融产品,例如上述所说的外汇理财产品,拥有很多“牌子”,金融机构看上去忙个不停,也做了很多努力去打造、去维护,但重视程度依然不够,没有进行全面系统的品牌规划,绝大多数做的只是品牌的一个方面、一个局部,往往想到什么做什么:或广告,或包装,或渠道,每个企业都强调自以为重要的环节,但很少有企业把品牌的各个方面都做到位。几年下来,其品牌资产并没有得到切实有效的积累和加强。我国金融企业关于品牌的整合意识还比较薄弱,品牌的努力还停留在某个方面。

(三)产品营销论文缺乏策略,随意性大。对于营销决策,本土金融机构还是更多地倾向于拍脑袋做决定,营销人员不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营销策略缺乏长期性、稳定性,从而最终影响了其业务的发展。

(四)营销方法落后,人才缺乏。我国本土金融机构的产品营销论文,主要依靠定性的、人为控制的直接管理方法,导致金融产品营销论文的专业程度和效率较低。特别是信息的传递效率低下,使信息在上行下达过程中出现了人为拖延,导致高层与执行层步调上的不一致,影响执行层在面临突发事件中的变通速度。

二、产品营销论文按照“骆驼与兔子”理论提出几点建议

“骆驼与兔子”理论是由我国营销学专家路长全教授提出的。他认为,刚进入国内的外资金融机构,资金实力雄厚,因为自身规模效应的需要,在产品营销论文中一般讲求战略管理,对体系、流程、规模、沟通要求高。在金融产品营销论文中他们做得起大投入、大产出,所以可以称之为骆驼,骨架大,有足够的资本,在市场上可以靠一定时期的亏损来获取未来更大的回报;而我国本土金融机构普遍较小,绝大多数在未来10年内都很难达到他们的规模,与他们相比是弱者,可以称之为兔子,其最大的特点应该是要有速度,所以我国本土金融机构要谈效率,谈速度,谈利润,谈策略。在缺乏大量金融资本支持的情况下,想用金钱和时间来堆积业绩是绝对不行的。反思现状,弱者与强者怎样谈竞争?按照“骆驼与兔子”产品营销论文理论所阐述的观点,惟有找一支营销支点,在渠道上,在速度与策略上,在品牌的建立与促销上与之抗争。

(一)建立自己的品牌,找到营销的靶心。国际著名营销大师菲力普?科特勒曾经说过:营销的艺术就是建立品牌的艺术。因为对于一个致力于建设长青基业的企业来说,她所塑造的品牌将是她在多年后赖以生存的法宝。从全球范围内来看,今天最著名的金融企业,不论是汇丰,还是花旗,其最宝贵的财产不是企业雄厚的资金,不是丰富的管理经验,甚至不是技术能力,而是品牌。原因何在?因为成功的品牌能使产品增值,成功的品牌能获得更大的利润,成功的品牌是市场的通行证。更为重要的是,成功的品牌是消费者的朋友,值得消费者信赖,因为没有人会拒绝朋友的诚意推荐,而去选择陌生的产品。

(二)坚持品牌形象和品牌核心价值的统一。纵观全球,坚持全面完整的品牌塑造,是一些国际品牌走向成功的不二法门,这已成为许多国际一流品牌的共识。例如美国花旗银行宣扬的是其“开创优越理财典范,财富增值更为可观;彰显尊贵,专业周到的贴身银行服务”,汇丰银行提倡的是“环球金融,地方智慧”的专家性质。尽管花旗、汇丰的广告中,人物、广告语、情节都会经常变化,但在品牌营销的各个方面,却始终承载着他们“银行专家,卓越理财”的品牌个性、精神内涵与价值观。

(三)坚持品牌形象的全面塑造。品牌是所有因素的总和,是一个整合的概念。所以仅产品好、包装好,或仅广告好、概念好,都不够。品牌应该是有关消费者认知产品经验的总和:从产品性能、品质、包装、价格到销售环境,从产品陈列、售点广告、卖场气氛到销售说辞、服务态度、员工行为、商务礼仪,从企业声望、媒介舆论、大众口碑到广告气质、设计风格,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都会影响消费者对品牌的理解。在金融理财产品层出不穷的今天,消费者有太多的选择。企业要成功得更快更久,就必须像所有成功的国际品牌一样重视品牌的全面建设,在每一个细节上都竭尽全力。

(四)剔除主观因素,用市场分析说话。国际大公司习惯进行大规模的市场调研,依据产品的成长性,将市场纵向划分为产品的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建立监控体系,分别为不同时期的产品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不断观察各个时期的销售量、市场份额、损失,以及客户满意程度,及时观察发现产品营销论文过程中的错误,从而进行正确的市场选择和定位。处于导入期的金融投资产品刚投放市场,由于逆选择等其他原因,金融投资产品设计还未定型,产品处于试销阶段,风险大、成本高,基本无利润。并且金融机构难以在短期内建立高效率的分销模型和最理想的营销渠道,这时可以选择高价格高促销的双高营销策略,加强产品的包装,制作出来能够体现和说明投资理财产品特征的一系列具有视觉冲击力,意念性的说明书、图片、标志、广告等,使金融产品新颖具有特色,满足客户求新心理强的特点,“先声夺人”,迅速占领市场。产品经过导入期的试销进入成长期后,大多为客户所了解和接受,形成了比较广泛的市场需求,同时销售已经取得了比较成功的经验,利润迅速增长。但由于金融投资产品易于仿效,会出现“搭便车”的情况,将有大量的相关产品进入,市场同业竞争激烈。这时经过市场调研后,要积极创建新的解决方案,开拓新渠道、拓展新市场、建立新网点;加强促销,建立和运用蕴藏着潜在价值的客户机制,在适当的时机调整价格,找到很有发展潜力的客户,增加客户对本产品的信任感和忠诚度。同时,要适时地将客户进行归纳,知道哪些是最有利可图的客户,哪些是最无利可图的客户。通过这样的比较,降低企业不必要的成本和努力,从而达到利润最大化。进入成熟期后,金融产品和销售量基本已达到饱和状态,销售量增幅趋缓,利润开始稳中有降。此时就应重新研究市场策略,在稳定老客户的同时,积极寻求新客户;要重新为产品定位,延长其产品的生命周期,以最有利的市场来赢得尽可能多的利润,从而增加眼前利润。新晨

(五)塑立优秀的企业精神,加强营销人才的培养。“伟大的产品产生于营销部门”,科特勒的这个观点充分说明了产品营销论文要以人为本,花最高的努力,去培养和寻找最合适的营销人员。领导要以身作则,不可朝令夕改;营销人员要熟悉岗内工作,理解和掌握工作要点,积极努力地去发现和解决问题,不论是企业广告还是与企业目标相关的赞助活动,拿出自己的热情,反复宣传产品理念,成为金融产品的彻底传播者。

(六)注意产品组合的创新,运用高科技的手段,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我国金融机构除了有重点地使用不同的策略外,还应在产品的开发和创新上多下功夫,采取产品垂直多样化、水平多样化、无关联多样化等产品组合策略,拓展面向个人、企业以及国际市场的金融服务领域,从而促进金融产品的营销。

金融营销论文范文第10篇

论文关键字:商业银行  市场营销 营销战略 

一、银行市场营销的定义及特点 

(一)商业银行营销的定义 

市场营销是指在以顾客需求为中心的思想指导下,企业所进行的有关产品生产、流通和售后服务等与市场有关的一系列经营活动。商业银行作为一个特殊的金融企业,其市场营销可以定义为,金融企业以金融市场为导向,运用整体营销手段向客户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在满足客户需要和欲望的过程中实现金融企业利益目标的社会行为过程 

(二)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定义和特点 

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企业,必须与一般的工商企业一样实施市场营销。但是其营销又具有其特殊陛,这是由金融企业的自身特点所决定的。金融企业的营销具有以下的特点: 

1.服务的不可分割性当一个金融企业向客户提供其产品时也就提供了相应的服务。品的提供在时间和地点上与服务具有同步性。商业银行产品的这种联动性特点是银行机构的总体协调就显得更加重要。 

2.金融产品的非差异性当一家金融企业提供了一种产品后,其它企业很容易模仿,而且各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在功能上很难有大的差别。 

3.金融产品具有增值性当人们购买一种金融产品,如保险、存款等,购买这些产品最主要的目的是能够为消费者带来一定的收益。 

二、我国商业银行营销的产品市场分析 

对于金融产品的市场定位按照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从年龄上分则有青少年,中年和老年三个层次。本文通过分析个人对金融产品的需求,阐明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有着巨大的潜在市场。 

生命周期的消费理论支出将人的一生可分为年轻、中年、和老年三个阶段。年轻时,收入的很大一部分用于消费,储蓄很小或者为零甚至为负;中年时,收入日益增加,收入大于支出;老年时,由于退休没有了劳动收入,消费主要取决于过去积累的财产。由此可知,一定时期内个人一生的收入与支出很难达到同步,但是通过银行的金融产品,个人收支可以通过图1所示的方式达到平衡: 

然而根据金融年鉴的数据显示,一直以来,我国的储蓄额都是居高不下。储蓄率居高不下一方面有我国人民一直以来的消费储蓄习惯的原因,但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商业银行对于市场挖掘还不充分,既还存在着巨大的潜在客户群体,结合上述个人对金融产品的需求以及市场的开发程度可以看到,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的发展空间相当广阔。 

三、我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商业银行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在我国的金融企业中已经开始广泛开展金融营销,虽然取得了一些进步,但与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等相比还存在有较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营销意识

市场营销意识淡薄,认识不到位。目前,在一些金融企业中还存在着一些陈旧的甚至错误的观念,如把营销简单看作推销,把营销看作仅仅是营销部门的事,内部各部门之间缺乏营销配合,影响整体合力的发挥t把市场营销片面地理解为广告与促销,其实广告与促销仅是营销的一种方式,而不是金融营销的全部内容。 

2.产品开发及营销方式

产品开发不规范,营销方式简单化。新的金融产品虽然不断涌现,但模仿的多,趋同的多,有特色的少、科技含量高的少、形成品牌的少。 

(二)我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发展的建议 

根据我国目前金融营销的内涵以及当前发展情况,在实施的过程中应重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准确理解把握金融产品营销与服务的内涵

银行市场营销观念的核心,是以金融产品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开发、设计、经营其产品和工具,以满足广大客户的需求,最终获取银行的长期利益。银行市场营销和服务的基本思想,与一般的工商企业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银行所生产经营的是无形、灵活、不可分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寓产品营销于服务之中。 

2.金融企业营销定位多层次化、特色化

(1)多层次定位

目前,各家银行片面追求高档次,从内外装修到经营产品的类型,统一向”高品位”看齐,把市场目标集中定位在大企业和高职高薪层的客户层。然而,纵观我国目前现状,大型企业和高消费者仍只是少数,且这种状况在短期内不会有很大改变。而金融企业的自身特点要求客户具有极大的广泛性和持久强劲的存储力。据此,金融企业应主要把市场目标定位在广大中小企业和消费群占绝大多数的普通工薪层和中等收入者,同时,集中优势资金兼顾大型企业和高薪层客户,实行多层次定位。 

金融营销论文范文第11篇

摘 要 伴随着我国当前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金融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我国社会公众对于金融产品与服务的需求日趋多样化。但是我国金融机构在营销方面还不能充分满足广大居民的需求。基于这一现状,笔者就我国金融营销问题进行分析与论述。文章首先阐述了我国金融营销方面存在的问题,继而提出了应对金融营销问题的对策措施,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以期能够对我国当前金融营销体系的不断完善提供一点可借鉴之处。

关键词 金融营销 存在问题 应对措施

一、引言

所谓金融营销指的是金融企业为了获得客户满意并取得一定的经济收益,而开展的一系列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与管理活动。伴随着我国当前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金融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我国社会公众对于金融产品与服务的需求日趋多样化。但是我国金融机构在营销方面还不能充分满足广大居民的需求。因此,深入分析我国金融营销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解决对策,对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金融营销方面存在的问题

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较而言,我国金融营销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最近几年来,我国金融营销领域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亟待完善。笔者认为,我国金融营销方面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尚未树立科学的市场营销理念

开展市场营销,在本质上来看,并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营销理念之间的竞争。当前,我国许多金融机构往往认为市场营销就是简单的产品推销,认为市场营销只是销售部门的工作,金融机构内部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配合,不能形成金融营销的整体合力。除此之外,还有的金融机构对市场营销的理解不全面,认为营销就是广告以及促销,并没有意识到这只是营销的一部分。

(二)缺乏自主创新型产品

最近一段时期以来,伴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我国金融机构也推出了很多金融创新产品,但是大部分产品都是停留在模仿的阶段,缺乏高品质的自主创新产品,具有较强个性化的品牌产品更是鲜见。这种金融机构之间竞相模仿、盲目跟风的产品研发现象导致我国金融机构产品出现严重的同质化,不利于金融机构营销服务的有效开展。

(三)缺乏科学的营销组合策略

就我国当前金融机构营销服务的开展现状来看,主要侧重于产品的促销领域,主要方法为广告、人员推销以及公共关系等。这几种营销方式所针对的客户范围很小、成本相对比较高,而且很难使客户对目标产品形成长期的品牌偏好。尽管公共关系方式最近一段时期受到了广大金融机构的普遍重视,但是在信息交流以及合作力度等方面仍然还存在较多的薄弱环节。

三、应对金融营销问题的对策措施

针对上述部分关于我国金融营销方面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措施,以期能够对我国当前金融营销体系的不断完善提供一点可借鉴之处:

(一)树立科学的金融营销理念

由于我国金融机构长期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顾客至上的经营理念还不牢固,因此尚未形成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现代金融营销理念。笔者认为,金融营销理念的科学树立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应当科学确定目标市场。银行的资源有限,而各种顾客对金融服务的需要又迥然不同,所以,每一家金融机构都应当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对自己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确定自己的目标市场。金融机构所确定的目标市场不仅应当要有充足的客户群体,而且还应当具备能实现赢利的客户量。在选定目标市场之后,金融机构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竞争优势,为选定的目标市场设计特别的营销组合,使营销策略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第二,应当准确把握客户需求。在目标市场予以明确之后,并不表明就掌握了客户的需求。要从根本上扭转固有的思维模式,还必须确立完全以顾客为导向的市场营销理念。顾客导向的思想就是要求必须对客户进行深入调查,只有这样才能得出客户的真正需求,从而使客户满意。除此之外,还应当对客户的需求进行及时有效的引导,因为客户有时并不确切知道自己的需求。

(二)加快金融创新步伐,提高市场竞争力

就我国当前金融行业的发展现状来看,传统业务的获利空间日趋狭窄,资产收益率也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面对这一形势,金融营销工作必须要更加注重金融产品的研发与创新,通过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金融机构在市场营销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当前,我国金融机构开展金融创新的主要领域在于中间业务。所以说,金融机构应当严格遵循功能差异、对象特殊、技术领先、利益兼顾等原则,多层次、全方位的实施高起点、高科技、高收益的中间业务,中间业务的开展不能只是局限于代收代付业务上,而且还应当向更深层次发展,重点是向客户理财、资产(信贷)评估、投资咨询、财务顾问等方向发展。

(三)实施多样化的营销组合策略

为了有效实现企业的营销目标,获取更多的经营收益,我国金融机构应当研发灵活多样的市场营销手段以及营销渠道,不断完善适合本企业实际的营销组合策略。在科学的市场营销定位基础上,积极开展市场细分、产品定价、渠道分销以及促销等多种营销方式,充分调动人员、品牌、渠道、过程以及有形展示等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开展全方位的组合营销,从而最大程度的满足广大客户日益个性化、多样化的金融产品以及服务需求,从而有效提升企业的营销效果。

四、结束语

通过上述几个部分的分析与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加强我国金融营销问题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完善策略,对于我国金融市场改革的推进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应当对这一问题给予高度重视,勇于创新、积极探索,不断开拓金融营销领域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金融营销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西方商业银行 营销理论 营销实践 借鉴

一、前言

西方商业银行起步较早。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时间较长,因此其在营销战略制定上更具先进性,相较于西方商业银行而言,我国商业银行在市场营销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就需要对西方商业银行营销理论和实践进行积极借鉴,对金融产品进行创新,对营销模式进行改革,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

二、西方商业银行营销理论简述

营销理论是营销实践的重要指导,西方商业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下几种营销理论:①4P产品营销组合理论:即在商业银行市场营销中将产品、渠道、促销、价格进行营销组合,这种理论没有以客户为中心,因此有着一定的缺陷;②7P服务营销组合理论:指的是将营销过程中产品、人员、价格、渠道、促销、过程、有形展示等七个策略要素进行组合;③4C营销组合理论:指的是在营销的过程中以消费者为基础,注重消费者的问题,注重消费者的成本,注重消费者的便利性,注重与消费者的沟通,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价值由客户决定;④4R营销组合理论:指的是将营销中关系、关联、酬谢、节省等四个要素进行营销组合,立足于消费者,将消费者的产品需求和服务需求结合在一起,是4C理论的进一步发展[1];⑤关系营销理论:指的是以客户服务为基础,要求建立、维护并增进与客户的关系,通过这种长期稳定的关系来实现营销目的。

三、西方商业银行营销实践特点分析

(一)以客户为中心

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我国商业银行刚对CI战略进行引进时,一种全新的营销管理模式已经被西方商业银行所采纳,即客户满意战略,客户满意战略的核心在于以客户为中心,以客户的需求为中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谁赢得了客户就赢得了市场,西方商业银行以客户为基础进行差异化的金融产品营销,为不同的客户提供不同的服务,将资源合理的应用于重点的优质客户中。西方商业银行主要争取的优质客户有:①一些发展良好的企业、公司等客户;②投资基金、证券公司等机构客户;③收入水平较高的个人客户。

(二)明确市场定位

西方商业银行以CI战略、市场细分战略、品牌战略为基础,注重自身市场形象的塑造,在营销的过程中积极宣传银行自身的经营理念,展现经营目标。以花旗银行为例,其将“金融潮流的创造者”作为市场目标,将“富有进取心的银行、向您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为市场定位,从众多西方商业银行的定位中可以发现,在市场定位的过程中不对经营规模做出要求,而是进行市场最佳的定位,例如产品最佳、服务最佳等,通过对市场的细致分化,将金融市场划分为各个领域,在一个领域内争取做到最佳,有效避免了大规模银行的锋芒[2]。

(三)注重金融产品的创新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市场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企业如果不思创新、不求进取则必将会被市场所淘汰,西方商业银行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以客户需求、公众观念、市场经济发展等变化情况为基础,对金融产品进行了积极创新,西方商业银行“金融超市”的行程就是对金融产品创新的重要体现。此外,西方商业银行还注重对金融产品附加功能开发,例如信用卡除了正常的支付结算功能外,还有着保险、旅游、分期付款等多样化的功能。这种金融产品的创新实现了产品的差异化,避免了金融市场金融产品的同质化,在原有的产品中加入新产品进行组合能够满足更多客户的需求,提升了资源的利用率,从而促进了商业银行的发展。

(四)网络营销的发展

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而网络营销模式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根据Unisys公司的第四次在线银行年度调查来看,全球四百家大银行中有64%都提供网上银行业务,由此可见,商业银行网络营销的发展是十分快速的,ING直接银行、First Direct是众多网上银行的佼佼者。

世界第一家网上银行于1995年诞生于美国,在此之后,西方各大银行都积极推行网上银行业务,例如汇丰、巴克莱银行等相继推出了网上借贷、网上证券交易等网上银行业务,网上银行业务在西方商业银行中的业务比重越来越大,网络营销使得商业银行不需要布设范围庞大的网点就可以实现市场份额的扩张。

(五)对员工素质的提升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西方银行对于人力资源的开发是十分关注的,其将员工作为公司的内部客户,以提升员工的服务质量和业务能力为基础,积极开展培训。将员工培训看成是一种对于员工的奖励。在这样的人才体制下,西方银行出现了私人银行家、理财经理等一系列的业务能力出众、业务知识过硬的员工。金融营销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其涉及到银行内的各个部门,需要各个部门及员工之间的系统配合,因此西方商业银行积极注重员工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培养,形成了良好的团结协作机制。

(六)差异化的营销策略

根据上文的分析可知,从大的方面来看,西方商业银行将客户分为了企业客户、机构客户和个人客户三个层次,在此基础上,西方商业银行对这三类客户进行了进一步的细致划分,例如根据年龄段进行划分,对不同年龄段的客户提供其所需要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3]。

四、西方商业银行营销理论与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商业银行起步较晚,在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形成先进的理念和营销模式,在金融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我国商业银行应当积极借鉴西方商业银行的理论及实践经验,以此来完善自身,提升市场竞争力。

(一)产品和服务特色化

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是企业的优势所在,我国商业银行应当积极对金融产品和服务进行创新,保证产品和服务的特色化,只有这样才能够赢得可持续发展的优势。首先,对产品机制进行创新,制定科学的产品创新战略,加大对产品科技的开发,以此来保证银行的活力;第二,要对产品标准进行创新,以消费者为标准,标新立异,开发差异化的金融产品,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个性化需求,例如,同一款金融产品可以根据年龄段提异化的产品形式,以储蓄这一金融产品为例,可以为儿童提供零用钱账户形式,可以为青年提供移动电话银行形式,以此来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且注重了客户的个性化需求;第三,对产品品牌进行创新,树立产品品牌形象,增加客户的认同度,提升产品的特异性,例如农行的“金钥匙”、建行的“乐得家”等;第四,对产品服务进行创新,对不同等级的客户提供差异化的服务,根据产品的种类进行服务创新。

(二)营销渠道科学化

首先,对金融市场进行细致分化,明确市场定位,完善理财中心、财富管理中心、金融便利店等网点建设,制定差异化的营销渠道策略;第二,以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建设营销渠道,根据具体金融产品的生命周期来进行决策,从市场出发,制定科学的营销渠道;第三,电子银行的开发是符合网络时展的特征,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当积极开发电子银行、电话银行等业务,可以适当的逐步撤销现有的物理网点,将营销的重心逐步转移到电子营销中,拓展电子营销渠道。

(三)促销手段多样化

促销是营销的一种手段,是一种与客户沟通的方式,其对于客源积累、树立企业形象等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商业银行在促销手段上还比较单一,这就需要积极丰富促销手段,实现促销手段的多样化:

1.广告促销。通过商业银行广告来实现促销的目的,广告中应当体现出银行产品的特殊性和创新性,符合消费者品位,只有这样才能够吸引客户。

2.营业推广促销。通过折扣、赠品赠送、展销会等营业推广进行促销[4]。

3.公共关系促销。加强企业与银行的业务关系往来,通过媒介建立良好的公众关系,例如可以设立银行的微信公众号、微博公众号等,以此来加强银行与公众的联系。

(四)建设营销队伍

首先,建立客户经理制度,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明确工作标准,对客户经理进行有序的管理,以此来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其次,要加强培训,通过培训来提升员工素质,培养银行自己的理财经理和客户经理,注重团队意识的培养,加强银行各部门及员工之间的联系;最后,要建立科学的薪酬分配体制,结合晋升制度,设立营销奖励资金,以此来实现对员工的激励作用,从而促进银行的营销发展。

五、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金融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这就要求我国商银行要积极借鉴西方商业银行的先进理论实践经验,以此来不断完善自身。本文对西方商业银行的理论和实践特点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西方商业银行给我国商业银行的启示,旨在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满雪东.我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23:28-31.

[2]陈伟光,黄涛.西方商业银行差异化战略及对中国的启示[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9,01:33-38.

金融营销论文范文第13篇

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新形势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电子商务领域已悄然发生颠覆性变化,淘宝网自2003年建立起一直保持在中国市场上的一枝独秀。2014年,国家首次在电商立法中明确,将2014年确定为电商元年,由此拉开了互联网金融新一轮“华山论剑”的序幕。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各种电商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人们生活中,既有小红书、蘑菇街、美丽说等小而美的平台,也有京东、苏宁易购等老牌电商巨头。激烈竞争中数不清的电商平台因为不符合市场需求而被淘汰,经过惊心动魄的大浪淘沙,只有那些充分了解细分市场需求的互联网金融产品才能逆势而上,牢牢抓住机遇蓬勃发展,其中一个异军突起的佼佼者就是分期乐。

与淘宝、京东等面向大众人群的受众群体不同,分期乐选择将高校校园和大学生人群这一特定地域和群体作为目标市场和人群。研究表明,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虽然经济来源单一,金融数额总体较少,但是消费能力相比却明显较强,尤其是对3C产品(计算机Computer、通信Communication和消费类电子产品Consumer Electronics)的需求非常强大。但与此同时,3C电子产品的价格大多不菲,不少大学生经济来源有限,无法一次性购买这些产品,互联网金融产品――分期乐应运而生,较好地解决了这些冲突。它通过细分营销环境,精准定位大学生群体,满足这一群体特定融资需求,以分期消费作为切入点,为他们量身定做一个分期消费信贷的购物平台。因此,互联网金融产品――分期乐闪亮登场。

一、“互联网金融产品”是分期乐模式的实质

1.金融加互联网购物是分期乐模式的本质。分期乐是深圳市分期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电商网站,于2013年成立,是国内互联网小微消费金融商业模式的开创者,并通过不断的发展,成为国内最受大学生喜爱的互联网消费金融服务,主要提供互联网金融产品――分期付款和现金消费服务。分期乐秉承“信用改变生活,梦想触手可及”的理念,通过简单便捷的流程和用心的服务,帮助年轻消费者提前圆梦。由于分期乐购物商城的主要业务是校园分期付款和现金消费服务,买方在只支付一小部分货款后就可以获得所需的商品或劳务,但是因为以后的分期付款中包括有利息,所以用分期付款方式购买同一商品或劳务,所支付的金额要比一次性支付的货款多一些。这种“互联网金融结合电商购物”的创新商业模式,使其与一般的工商企业有所区别,而与可以进行信用贷款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有了更多相似之处。但与此同时,这种信用贷款和资金融通的方式既不同于传统商业银行的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分期乐属于全新的互联网金融模式,迅速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基于互联网的金融产品。

2.金融加产品服务是分期乐金融属性的具体体现。分期乐作为一种金融服务产品,不仅具有服务产品的特性,也有更多的金融属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交易的无形性――分期乐主要提供分期付款和现金消费服务,顾客无法通过自己的触觉、味觉、嗅觉、听觉等器官去感受它们的存在,但是可以通过一些有形的物品或者线索来证明它们的存在,比如:协议、交易记录等;交易的持续性――金融产品的交易往往要经历一定的周期,比如在分期乐贷款,少则几个月多则几年才能还本付息,因此,金融服务是伴随着交易过程的长期活动;交易中的风险控制――一项金融产品或多或少是有风险的,而资金出让方往往处于风险信息弱势一方,因此,分期乐要在不断开拓发展的同时加强内部风险的控制。分期乐金融属性就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金融产品。

二、“7P组合”是分期乐金融产品的营销策略

“7P组合”是分期乐模式市场营销的重要策略。由于分期乐具有金融服务产品的专业性、特殊性和关系营销的重要性,传统市场营销4P理论强调制造企业的整体市场营销活动,因而不能更好地解释和服务于金融服务领域,因此服务营销学在传统的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四要素的基础上,增加了人、服务过程和有形展示三个要素,从而主动适应了7P组合的全新市场营销理念。

1.4P营销理论。4P营销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随着营销组合理论的提出而出现。该理论把营销组合里面几十个要素归纳为四个核心的要素,即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和促销(Promotion)。这一理论认为,一个成功的营销组合应该包括有独特卖点和功能的产品策略,根据不同市场定位而制定的价格策略,由不同经销商和销售网络连接企业和消费者的渠道策略,以及通过销售行为促进消费增长的促销策略,通过这一营销组合的作用,企业的目标得以实现。

2.7P组合营销理论。传统的4P营销理论对工商企业有形产品的销售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但是随着世界各国进入知识型的服务社会,有形商品附加值的提高和无形服务价值的体现急需新理论来指导,因此服务营销的7P理论在传统市场营销的4P理论的基础上增加三个服务性的P,即:人员(People)、过程(Process)和有形展示(Physical evidence)。服务营销7P组合理论应运而生。

分期乐金融产品实施“7P组合”策略,在高校市场营销中得到不断验证和收益,彰显出强大生命力和勃勃生机,构成分期乐市场营销成功的关键。

三、营销环境细分是分期乐金融产品成功的基础

营销环境是影响任何一个金融机构营销活动的外在因素和内在必然,所谓“适者生存”,分期乐金融产品密切留意和适应环境变化获得巨大成功。

1.宏观环境。由人口、经济、科技环境等三方面构成。一是人口环境。人是构成市场的首要因素,人口数量关系着市场规模或容量。全国人口环境的结构有以下特点:如人口密度分布不均,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而人口密度是金融机构选择目标市场的首要考虑因素,因此分期乐覆盖的城市大多分布在东部这些人口密度较大的地方。再如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在不断提高。国民教育水平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也会随之改变,超前消费、大胆消费的消费理念在年轻一代的思想中成为主流,尤其是大学生群体求新、求异,具有鲜明人群特征。二是经济环境。经济环境对金融业的影响最直接、最全面、最深入。我国国内的生产总值增长率自改革开放以来,位居全球之首,同时,人均GDP也在快速增长,人们收入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居民的消费结构在不断升级,从急需解决温饱的生存型、温饱型转变为谋求更高层次需求的享受型、发展型。大学生群体尤为突出,显示出对物质成果的占有欲不断扩展,支出资金额度甚至超出家庭的供给数量。三是科技环境。由科技发展带动的互联网蓬勃发展,无线网络、移动网络的普及使得网络金融得以顺应潮流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更迅速、多功能、远距离的服务。高知识、高智商大学生群体,熟练掌握互联网的使用技巧,同时为大学生足不出宿舍就可以完成购物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宏观环境分析表明,伴随着全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不断推进,大学生这个消费群体数量在不断扩大,他们的消费观念也在不断转变。分期乐金融产品精准选择大学生作为目标群体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2.行为因素。分期乐的目标群体主要是大学生,要想抓住这个群体,就必须先了解他们的交易行为和消费习惯。一是文化影响。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上升、现代人们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西方主流文化对年轻一辈的影响,大学生这一群体的消费观念正在逐渐发生改变,从以前的生活费用有限、不愿意超前消费,到现在慢慢接受花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心理上已经悄悄做好了借贷消费的准备。二是心理因素。由于大学生仍处在求学阶段,没有进入社会参加工作,多数人的生活费由父母提供,虽然可以保证饮食等日常开支,但无力购买高价商品如高档化妆品、电子产品等。而同学之间的攀比心理和虚荣心理,加上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和消费欲望,往往驱使大学生对提前消费更加向往。另一方面,传统商业银行因为风险控制等因素,不给没有收入和征信的大学生群体发放贷款,分期乐看准大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快速提供小额分期贷款,帮助学生们解决了需要一次付清所有款项的难题。分期乐金融产品主动迎合了大学生的交易行为和消费习惯。

3.目标营销。一是目标市场。营销者识别自己的目标市场,并为之提供有效的服务,满足其需要,才能建立自己的品牌优势。分期乐将目标市场确定为高校校园――大学生群体,虽然现阶段他们没有收入或兼职收入不高,但有学校和家长作为良好的信用担保,他们是金融机构非常有价值的潜在消费者,现在将他们的消费习惯培养起来,等他们毕业进入社会工作以后,还能继续保持品牌黏度和产品的认同感,从而继续成为品牌忠实的消费者。二是市场策略。实施差异性目标策略,即注重客户需求的多样性,顾客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还款时期和首付金额,具有差异性和人性化,对于手上资金有限,还需要支付生活费用的大学生来说非常机动灵活,因此得到了高校大学生群体的广泛认可。分期乐模式理性分析高校金融产品目标营销的市场策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是分期乐金融产品成功安身立命的基础。

四、网络金融产品――分期乐模式的风险和防范

由于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金融服务突破了原有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改变了传统金融企业的经营模式,使金融风险更具复杂性。

如何加强网络金融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对金融企业的经营管理和风险管理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当前,以分期乐为例网络金融面临的金融风险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第一,部分大学生并不是真的消费而是恶意套现。不过这种情况出现的可能性不大,因为消费平台由京东提供,可以保证大学生获得的现金只能用于消费,而加上额度较小,几千元左右,在整个环节设计上,还是先消费再分期,所以基本可以杜绝骗贷的发生。第二,就是还款的坏账问题,预防措施是面签,在面签的过程,就让网络金融产品掌握学生用户几乎一切的资料,包括身份证、学生证甚至是父母的资料和联系方式等等的资料。如果碰到恶意不还的情况,可以通过学生的学校和家长找到学生,由家长作为债务人替学生偿还贷款。遇到实在还不上款的,网络金融产品给这些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分期乐在校园里有很多推广需求,学生可以为分期乐服务而用劳务报酬逐步还清贷款。第三,网络金融产品采取了全程的信用记录,根据顾客的还款记录,能按时还款就可以提高信用的额度,即使是毕业了也可以凭信用继续消费,与客户建立稳固的关系。

金融营销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 金融服务业;客户关系管理;整合营销传播理论

中图分类号 F830.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12-0181-03

作者简介 李新,江西财经大学2007级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金融管理;(江西 南昌 330008)

黄凯,中国农业银行景德镇市分行经济师,研究方向为金融管理。(江西 景德镇 333000)

金融服务业的客户规模是有限的,在这个有限的市场中,不可能单纯地依靠开发新客户来支持组织的持续性增长,为此,组织应在拓展客户的同时,维系原有客户关系,深度挖掘存量客户的价值,以此提高综合收益。但是,就目前国内金融服务业来说,与外资金融机构相比,中资金融机构人员整体素质普遍偏低,缺乏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客户服务水平落后。上海银监局分析发现,2007年主要集中在金融消费者与金融机构的服务纠纷,占比82.86%,按投诉内容看,以信用卡业务投诉最为突出,占总量的16.13%,其次为服务类投诉占15.89%,收费类投诉占13.89%,电子银行投诉占11.67%。由此可见,提升我国金融服务业客户关系势在必行。

一、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的核心理念

整合营销传播理论,是营销传播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目前还没有一个非常准确的定义,比较权威的是美国广告公司协会的定义:“这是一个营销传播计划概念,要求充分认识用来制定综合计划时所使用的各种带来附加价值的传播手段,如普通广告、直接反应广告、销售促进和公共关系――并将之结合,提供具有良好清晰度、连贯性的信息,使传播影响力最大化。”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的目的是去影响特定视听众的行为,它认为现有或潜在的消费者与产品或服务之间发生的一切有关品牌或公司的接触,都可能是将来讯息传递的渠道。进一步来说,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的运用与现有的和潜在的消费者相关,并能为其提供可接受的一切传播形式。总之,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的过程是从现有的或潜在的消费者出发,反过来选择和界定劝说性传播计划所应采取的形式和方法。

基于整合营销传播的核心理念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以4c理论取代4P理论,以4R改进4C。即:忘掉产品,研究消费者想要什么;忘掉价格,理解顾客的成本并满足他们的需求;忘掉地点,怎么方便怎么来买;忘掉促销,记住与消费者沟通。二是营销即传播,传播即营销,二者密不可分。该思想提倡营销应该以人为本,在营销传播过程中时刻注意与用户进行沟通,这种沟通不是单向的、从上至下的,而是双向的、平等互动的以及动态长期的。三是整合营销传播不仅是战略,也是战术。一项整合营销传播的成功依赖于创造性过程的两个性质迥异的部分,即战略“消费者想听什么”和战术“怎么告诉消费者想听的东西”――表现战略的创造性思想。四是营销传播是一个“整合”的过程。其既要建立面向消费者的传播理念,还要侧重营销传播中各个关系的整合,组合成一个声音、一个形象。

随着整合营销传播的深入,在4c基础上又提出了4R理论,即反应、关联、关系和回报。4R理论是在新的平台上概括了营销的新框架,它不但重视企业的内部和外部,而且更加注重内部和外部的联系。它的最大特点是以竞争为导向,主要表现在:一是整合内外资源,快速响应需求,建立多方关联,实现互动与双赢,同时也延伸和升华了便利性;二是体现并落实了关系营销的思想,通过关联、关系和反应,提出了企业如何主动创造需求,建立关系、长期拥有客户、保证长期利益的营销方式;三是回报兼容了成本、价格和双赢方面的内容。

二、我国金融服务业客户关系管理现状

近年来,在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过程中,外资金融机构已取得国民待遇,市场竞争日趋残酷,客户资源的争夺日益激烈,直接威胁到金融服务业的生存,我国金融企业也逐渐意识到金融客户关系管理的重要性,并尝试加强客户关系的管理,但具体运用中,却遇到了各种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金融服务水平低下。无论是与国外先进银行还是与客户的需求相比,我国金融服务业产品功能和业务流程都存在较大的差距。在产品功能方面,尚不能较好地满足消费者快速增长的金融需求,特别是高端客户的需要;在业务流程方面,如何面向广大的客户提供便捷的服务已经成为一个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2、客服投诉事件时有发生。近几年来,各大媒体上时常能见到顾客投诉证券公司、保险公司、银行等金融服务机构服务问题的新闻。尽管保监会、银监会、证监会等中国金融监管机构出台了一系列处理投诉事件的措施,但是投诉事件还是时常发生。如《第一财经日报》报道,2006年6月份到7月份期间上海保监局共收到来信55件,接听投诉电话68个,接待来访14批18人次,其中直接针对保险公司的135件次;银行业情况也相似,如许霆之ATM机事件,银行就受到了广大网民的全面质疑等。

3、客户对金融产品缺乏认知。在金融企业开发新产品或对既有产品进行营销推广时,由于金融企业和客户的信息不对等,他们会发现客户根本无法了解这些产品,主要原因是金融产品从设计到开发都需要运用到复杂的理论和模型,就是简单产品介绍也会涉及专业知识,这对客户的金融知识要求比较高,而我国金融知识还远没有普及,客户对金融产品广泛缺乏认知,直接影响到客户对产品的兴趣,也严重阻碍了我国金融业的创新积极性。

4、客户缺少品牌认知度和品牌忠诚度。国人目前选择金融服务,往往还是基于就近的原则,缺乏品牌偏好。由于我国的大型金融机构,基本是国有企业改制形成的,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痕迹依然存在,员工仍将自己作为国有员工看待,不思进取,服务态度差,工作效率低下。虽然近些年受到股份制金融机构及外资金融机构的冲击,服务上有所好转,但是顾客满意度还是很低,没有树立品牌效应,也就无法使顾客形成品牌认知和品牌忠诚。

三、在我国金融服务业中引进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的重要意义

金融服务业客户关系管理引进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对于现实中的金融服务业具有重要意义,主要是可以做到以消费者为核心重组企业行为和市场行为,综合协调地使用各种形式的传播方式,以统一的目标和统一的传播形象,传递一致的产品信息,实现与消费者的双向沟通,迅速树立产品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建立品牌与消费者长期密切的关系,更有效地达到广告传播和产品营销的目的。具体来说,第一,在传统

的营销理念下,各种类型的消费者接受的是相同的、大批量生产的产品和信息。数据库技术可以使企业能够将目标集中个人身上,实现准确定位,从而生产出个性化信息,提供个体化的精准营销传播计划。第二,降低营销成本,提高营销传播效率。企业可及时针对消费者这种需求,对市场进行细分,使产品更好地满足目标消费群的需要。第三,关系管理。基于数据库的价值信息,金融服务企业能够获取客户个人化信息,并实施精准化营销传播战略,执行顾客导向的互动沟通及粘性沟通,达到维护顾客关系的目的。第四,品牌建设。金融服务企业通过实行整合营销传播计划,整合内外部资源,定制化沟通信息,整合媒体计划,传播出一致的声音,最终达成与顾客的有效沟通,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建立长期的顾客关系,维护客户资源,提升企业文化,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金融服务业引进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的具体措施

1、强化风险控制。在金融业的运行过程中,应始终把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工作放在第一位。在金融服务业客户关系管理过程中引进整合营销传播理论,首要任务就是风险控制。具体的做法是:第一,控制财务风险。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对资金需求较大,而我国多数金融服务机构普遍资本金不足,过多的投资客户关系管理可能影响金融企业的流动性,进而影响其发展和生存。第二,建立严格内控机制,控制操作风险。第三,规避法律风险。在金融企业开发新的产品、运用新的营销传播战略来管理客户关系时,必须考虑法律、法规及金融政策的有关规定。

2、优化组织结构。为了更好地执行整合营销传播,必须优化组织结构,创建新型学习型组织,保证组织内、外部的良好沟通。唐・E舒尔茨在其《整合行销传播》一书中提到组织改革时,建议设立“一个传播独裁者,并重新构建组织,使组织从品牌导向转为市场导向”。整合营销传播提出了“由外而内”的思考和“由内而外”的执行的理念。“由外而内”的思考着眼于市场导向的顾客数据库,寻找到“消费者要什么”;“由内而外”的执行强调先是内部的资源的整合,接下来是相关关系者的整合,然后是营销传播策略的整合。企业要建设新型学习型组织,它必须是学习型和扁平化组织,以适应“由内而外的思考”;同时还必须是跨职能和创新性组织,以适应“由内而外”的执行。学习型组织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数据库营销传播的作用,扁平化有利于信息的及时有效沟通,跨职能性是执行的权力需要,创新性是企业的基本要求。总之,建设新型组织有利于企业进行数据库营销传播,整合内外部资源实行精准营销传播。

3、加强与专业咨询机构的合作。金融服务业在开展整合营销传播活动时,对环境的变化以及策略的选择方面,往往不如广告公司或营销传播咨询机构之类的专业机构。金融企业与这些专业机构分工合作,进行数据库数据挖掘和营销传播活动策划,建立互惠互利的伙伴关系,能够帮助企业整合优势资源,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4、建立以客户为导向的数据库。建立数据库对受众群体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是整合营销传播的基础。传统的营销传播环境中,由于技术上的限制,收集分析受众的信息需要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成为企业严重的负担。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传播者收集消费者信息、建立消费者数据库的工作变得简单和经济。首先,企业应建立一个顾客数据模型。数据模型的构建就是建立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一整套系统,比如CRM作为新一代的顾客资源管理系统,其基础是一个数据完备、功能完善的客户数据模型,主要包括销售自动化、营销管理、客户服务和支持、客户呼叫中心、网络功能几个模块。其次,搜集、整理、完善数据库。这一步主要是完成“需要什么数据,如何收集数据,如何准确、全面地存储数据”,为下一步进行数据挖掘做好准备。再次,通过数据挖掘对顾客与潜在顾客的顾客价值进行评估。数据挖掘就是利用数据挖掘模型挖掘数据库价值信息,借以进行顾客识别、探明趋势、了解顾客等。

金融营销论文范文第15篇

论文摘要:本文就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市场营销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善我国金融产品市场营销的建议与对策。

随着全球金融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金融业面临的竞争日趋激烈,商业银行必须牢牢掌握发展的主动权,积极推行市场营销策略,占据竞争的制高点。当前,我国金融企业迫切需要树立市场营销观念,需要以市场营销理论指导其经营活动。

一、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市场营销的现状

当前,在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市场营销管理中还存有许多问题。

(一)商业银行缺乏产品创新和市场营销的宏观条件。从宏观层面来看,目前我国金融业的最大一个特点就是分业经营,国家对金融业实行严格的分业管理。《商业银行法》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只能从事银行业务,这种局面极大地限制了商业银行利用各种金融工具进行金融产品的创新活动,从而让一些有能力进行金融创新、有意识开展金融市场营销的银行在采取任何创新行为之前必须反复考虑可能引发的法律纠纷和政府干预,从而延迟了其市场营销的进程。

(二)商业银行的营销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规范的组织和系统的规划,银行整体营销意识不强。尽管某些银行机构已经进行了一些营销创新,但总体而言,由于缺乏对西方先进的市场营销理论的研究和运用,多数银行机构都还没有设置专门的营销管理机构和配置专职从事金融市场营销管理的人员,其市场营销活动还只是一种分散、间断的行为,缺乏系统性。

(三)商业银行营销观念不强。商业银行营销观点还停留在低层次的水平上,还没有形成以顾客为导向来转变经营观念。在这种环境中,金融产品市场营销往往只是意味着广告和公共关系。这种状态显然不能适应整个银行业经营环境的改变。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已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同时,银行业内普遍出现利润幅度降低、银行全国性和国际性扩张、银行业内外竞争日益加强、新的银行技术不断诞生和应用等新现象。在这种环境下,银行纷纷采取各种竞争方法来寻求新的顾客市场。这种变化要求商业银行改变传统的以广告和公关为主要内容的营销理念,转而形成以适应买方市场特征为核心的营销理念。

(四)金融市场营销的内部统计不够成熟。我国商业银行还没能真正成为现代意义的金融企业,从而影响了银行从企业的角度出发来开展市场营销。现代金融企业是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企业,它是我国金融改革的方向。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在整个金融业中行政的阴影还挥之不去。作为金融企业之一的商业银行也不例外,还缺乏在买方市场已经形成的市场形势下,采取主动性的竞争来获得市场竞争主动权的动机和行为。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其国有全资的股权结构使得它们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上远远落后于其它类型的商业银行。现实告诉我们,商业银行要想求得生存与发展,必须通过竞争促使其金融产品随买方市场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地完善和创新。

(五)商业银行的产品技术含量低,缺乏特色。尽管一些金融机构,包括一些商业银行已采取了某些新措施,开发了一些新产品,但就整体而言,其产品的技术含量普遍较低,缺乏特色定位。近年来,不少金融机构在资产与负债业务方面开办了一些新的业务,使产品形式和内容日益丰富。然而由于产品缺乏特色,内容雷同,无法形成有力的竞争优势。另外,由于新产品技术含量低,人工操作的环节过多,因此使得产品创新成本高,反而降低了利润率。

(六)营销策略的制定不够规范。一个完整的市场营销战略计划包括:战略目标、资源分配、营销计划、战略执行进度计划、费用预算和控制方法等。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制定市场营销策略时往往考虑不够全面,或是战略目标的不明确、或是缺乏进度的安排,要不然就是在开发完新产品后才发现其费用成本远远超出了预算。这种状况使得商业银行无法顺利展开其市场营销活动。

二、改善我国金融市场营销的建议与对策

面对这样的局面,为了适应加较为激烈的市场竞争,我们必须采取一系列的应对措施,以保证商业银行整体盈利能力和竞争力的提高,从而保证我国宏观金融体系的稳定。

(一)创造良好的宏观金融环境。必须从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的进程出发,提高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建立适应现代经济环境的金融法律和金融政策,从而为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及其相关的市场营销活动能够健康、有序地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撑系统。

(二)加强金融市场营销理论研究。针对当前经营观念落后、营销意识不强的状况,商业银行的管理层必须对市场竞争有清醒的认识,加强对市场营销理论的研究,不断提高、强化市场营销意识,在银行内部树立充分满足客户需求和建立全员、全部门、全过程的市场营销理念。由于金融产品本身所具有的无形性和易模仿性,因此,商业银行所提供的各种金融产品的差别就在于其服务质量和顾客对该服务的满意度上。这表明,充分满足客户的需求就成为各家银行竞争的关键。为此,商业银行在推行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市场营销理念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其内部各部门以及每一位员工的积极参与性,从而在开发、设计和推广其金融产品的整个过程中全面贯彻其营销观。这样,商业银行才能在内部紧密协作的基础上满足市场需要,最终实现企业的发展。

(三)积极开发新型的金融产品。在做好已有的存、贷款业务基础上,应顺应顾客消费多样化发展的方向,不断开辟新的金融工具,推出新的金融产品。在经济系统中,总是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需求动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经济系统中的不确定因素也大量增加。因此,如何降低风险并提高资产的流动性成为广大客户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时,面对经济系统中新的投资机会,银行客户对新的信贷手段和权益生成的需求也与日剧增。面对这种新的发展形势,商业银行有必要在现有的经济条件下,充分利用各种现有的金融工具来进行创新。比如商业银行可以与其它金融机构合作,加强银保、银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推出新型产品和服务,从而提升竞争实力。同时,在开发新型金融产品的过程中,还应做到高起点,高技术,大力发展网络银行、电话银行等新型产品,以适应现代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的发展要求。

(四)制定出市场营销的短期与长期战略。首先,从短期来看,应根据已有产品的特点制定正确的营销战略。对金融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比如在金融产品的导入期采取高价格高促销的经营策略,在产品的成熟期则采取开拓新市场和提高产品质量的策略等。其次,从长期来看,在营销战略的制定上,必须做到超前性。所谓超前性是指商业银行在满足客户现有需求的基础上,应从对经济系统和市场的动态分析中发现即将出现的需求意愿,并以最新的技术和理论将这一需求的发展趋势转变为新型金融产品,为客户作出解释,从而引导客户从该种产品的潜在需求者成为现实的需求者。由于金融产品自身的特点,因此,超前性必须始终贯穿于长期战略的制定过程中。

(五)要在原有经营范围之外,大力发展表外业务。由于金融机构之间竞争日趋激烈,政府对金融机构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商业银行从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上获得的利润正呈日益减少的趋势,这就要求商业银行不断开辟新的利润来源,发展表外业务。表外业务的开展是银行经营多样化的表现,它一方面能改善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的质量;另一方面还能分散银行的经营风险。

(六)大力培养金融市场营销人才。要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培养银行自己的客户经理,以提高促销效率。现代营销管理的中心已从过去的对物的管理转变为对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在这个转变过程中,银行客户经理的作用正日益凸现。客户经理作为具有知识综合性、边缘性和多样特征的管理人员,应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向不同的顾客群传递理念性和情感性的产品,以适应当代以顾客为核心的市场竞争。在此过程中,客户经理所要做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进行市场细分。市场细分可以使银行服务满足不同顾客的需要。市场细分的层次越多,银行对客户的了解就越准确。银行就可以按照被细分的市场业务规模来确定其下一步经营策略;另外,市场细分工作有利于帮助发现新的待开发市场,做好市场定位。通过市场细分,可以发现,在目前新的经济环境下,银行卡业务、消费信贷业务、个人理财业务以及网络银行业务等都是一些新兴的市场业务。因此,客户经理所要做的就是紧紧围绕新兴市场的发展方向来开展其与客户的交流。由此可见,当前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工作已对客户经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就需要银行必须实施人才战略,为自己的发展提供后备军,从而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据优势并取得成功。

三、结语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企业的商业银行必须改变以往只强调社会效益,不考虑自身效益的原则,转而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以效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为经营原则,并在此前提下服务于社会。因此,同其他类型的企业一样,商业银行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必须重视市场营销的重要性。作为金融机构之一的商业银行的营销活动是一种确定并刺激对银行产品的需求过程。因此,银行市场营销观念的核心应该是以银行金融产品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开发、设计、经营其产品,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并最终实现银行的利益。

参考文献:

[1]亚瑟·梅丹.金融服务营销学.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