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精读教学论文范文

精读教学论文范文

精读教学论文

精读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题目是文章的灵魂,文章的结构都是围绕着标题进行的,而介绍时代背景能使学生有效的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在这个环节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则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如:《再见了,亲人》一文,教师让学生从题目入手,“亲人”指谁?“再见了,亲人”是谁对谁说的话?为什么称他们为亲人?简单的几个问题,很快从情感的角度把学生拉进了课文。接着,介绍时代背景:1950年美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把战火引向中国边境,同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司令员同志的率领下,开赴朝鲜前线和朝鲜人民军共同抗击美国侵略者。在中朝人民军的沉重打击下,美国侵略者被迫于1953年7月27日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国人民志愿军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分批撤出朝鲜回国。本文是作者在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撤离朝鲜时写的。学生从审题和时代背景的介绍中领会了“亲人”的含义,中朝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也深切地体会到中朝人民那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在表演中渗透

表演,既能把抽象的文字符号真实的还原,又能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它是语文教学中理解课文内容、渗透德育的重要形式。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课文内容,结合语言文字的理解巧妙地运用表演法,能真正地起到文道结合,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如:《巨人的花园》一文,为了让学生真正领会课文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表演:“巨人回来时,孩子们在花园里是怎样玩的?巨人回来了,他见到孩子们在花园里玩耍,很生气,斥责孩子们,孩子们怎样的呢?”在表演时,引导学生尽量用姿体语言把当时真实的心情表现出来,通过表演,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把课文内容真实地再现,也从表演中深深地明白:“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3.在朗诵中渗透

朗诵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形式,通过朗诵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朗诵,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文明言行,增强理解;可以有效地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以及确立口语表述最佳形式的自我鉴别能力。

朗诵要借助眼神、手势等体态语来帮助表达作品感情,它主要是通过声音、手势、姿态等把感情传达给听众,引起听众共鸣。在朗诵时关键是要带着某种感情,向听众传达一种思想。如《落花生》一文中,对“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等果实那样高高的挂在枝头,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等句子的朗诵时,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住几种事物的不同特点,通过语调、语速的变化,强调花生的果实与其他的不同,从而向听众昭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又如《开国大典》、《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地震中的父与子》、《养花》等等,通过朗诵不仅使学生受到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社会国家的教育,而且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兴趣,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4.在小结中渗透

小结主要是围绕本课教学的知识点进行的。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可以是学习完一个或几个自然段后,也可以是学习完一个完整的知识点后,还可以是学完全文后对整篇课文进行综合性总结与延伸时。总之,无论是在什么情况下的小结都是教师有目的性的行为,带有一定的思想倾向,这正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最好时机。

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当学完第二段,“眼前的场景”和“人们的回忆”以后,教师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作为小结:“这样把眼前的现实和对过去的回忆对比着写有什么作用?”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理解后,教师用一句话作归纳小结:“这样写,更能体现出人民失去总理、国家失去栋梁的悲痛情景”。学完全文后,教师根据课文内容进一步作总结:人民为失去这样的总理而悲痛,,人民的好总理,您永远活在人们心中,人民永远怀念您!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总理的热爱、怀念和崇敬之情。

总之,在小学语文精读课教学中,我们应当充分利用教材,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的同时,结合实际,巧妙地融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牢牢把握住德育的特征,将语文教学活动与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进一步发挥它的育人功能,使语文教学充满人性美,塑造完美的人格。

【摘要】传统的思想教育以苦口婆心的说教为主要方式,这种教育方式早已不适应新形式下的德育教育。只有在潜移默化的中,德育才能起到真正育人的效果。语文教材中的精读课文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资源,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好精读课文恰如其分地渗透德育,是一门值得探讨的艺术。

【关键词】精读课;教学;德育渗透;方法

精读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精读课;提问答疑;一言堂;填鸭式;启发式

一、关于“提问答疑”法

1.什么是提问答疑法

提问答疑法的具体做法是:教师首先狠抓课前的课文预习。每次上新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通常让学生写一个故事梗概(summary),这样学生就可以做到带着问题来听课。上课时先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讲课文的中心思想,教师可以从中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接着由教师简单扼要地进行归纳,与此同时介绍有关课文和作者的背景知识。

考虑到尽管学生已经进入到大学本科阶段,但在朗读上仍需下大工夫这一事实,每段课文都应由学生朗读,教师略加改正语音语调,然后由学生就这一段提问题。提问内容可以是学生预习中难以查考或难以独立解决的问题,如:语言点、语法、理解和含义等。对一些学生自己能回答的问题,均由学生进行回答,教师只讲解一些学生确实无法独立解决的问题,且讲解一些教师认为学生不太可能理解却又没有提出来的问题。

例如:《大学英语》(CollegeEnglish)第五册第八课《I’dRatherBeBlackThanFemale》,其中第四段有一句话:PartoftheproblemisthatwomeninAmericaaremuchmorebrainwashedandcontentwiththeirrolesassecondclasscitizensthanblackseverwere.这句话的汉语意思是:“问题部分在于,比起黑人来,美国妇女思想上受到更多的灌输,更满足于二等公民的角色”。学生对“brainwash”这个字眼理解不透,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或出国的所见所闻予以解释。在美国,新闻媒介,如电视、杂志等曾大肆宣扬过,妇女应该做孩子们的好母亲,丈夫们的好妻子,经理们的好秘书等等。经过思想灌输,大多数妇女认可了这种角色。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对“brainwash”这个词的含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课文结束之前还有几个讨论题可供学生课堂上进行讨论,教师从中加以引导,使讨论走向热烈和深化。

2.提问答疑法的六大优点

(1)变一言堂为群言堂:传统的一言堂使学生成为消极接受知识的对象,严重地压抑了学生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提问答疑法从根本上扭转了这种局面,恢复了“精讲多练”原则的地位。经粗略计算,提问答疑法是教师的课堂讲解和学生的课堂时间各占近课时数的1/2。

每个学生每次上课能获得大约1.6分钟之久的实践机会,这对英语专业的实践课来讲确实是一次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体现出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但又丝毫不影响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

(2)变填鸭式为启发式:人的思维是需要启迪的。学生在学习上的一切思维活动都需要教师的启发,而不是无休止地单方面的灌输。有些东西课堂上不需要都讲,学生经过查找资料、词典等工具书,进行一番自习后,是完全可以懂得的。对于教师来讲,问题不在于给了学生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多大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自习,学生渐渐地培养并锻炼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思想变得敏锐了,这是教学的根本宗旨。这里存在一个正确处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关系的问题,后者显然比前者更为重要。那种知识上的一味灌、塞、填,能力上的“抱着学生过河”的做法只能导致学生的弱智和低能。“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就是这个道理。

(3)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对于教师来讲,什么问题需要讲,什么问题不需要讲,需要讲的问题要讲到什么程度必须心中有数。心中有数可以有针对性,避免盲目性,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一般来讲,学生通过自习提出的问题都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教师课堂上答疑式讲解的正是学生不明白的东西,正是教师需要花力气解决的问题。此时此刻学生听课达到了最认真状态,学生提出的问题既有客观性的,也有主观性的,很有意思。有些问题实际上是学生对某一问题的独特见解,只需要课堂上得到教师的认同而已。例如:《大学英语》(CollegeEnglish)第五册第十一课《WhyIWrite》中,第五段有一句话:……butbeforeheeverbeginstowritehewillhaveacquiredanemotionalattitudefromwhichhewillnevercompletelyescape.这句话的汉语意思大体上是:“……但他在提笔为文之前,会养成一种在后来的创作中永远不能彻底磨灭的情感倾向。”学生们对emotionalattitude这两个词的理解不尽相同。其中有一名学生问教师这是否可以指作家在成为作家之前早已形成的世界观,或阶级感情,阶级立场。答案是肯定的,教师对学生在这个问题上的独特见解予以认同。反之,教师盲目的、无的放矢地讲解,只能给学生增加负担,久而久之,学生会产生一种厌学情绪,这样的教学会适得其反。

(4)活跃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一种精神上的压抑,会使学生渐渐地失去学习的兴趣。不感兴趣的事情是无法做好的。试想学生对一门课程的学习失去了兴趣,还能指望学好吗?又谈何提高教学质量?提问答疑的方式可以调节教室空气,活跃课堂气氛。课堂上学生可以听到各种不同的声音和对于某个问题的各种不同的说法,再加上自己的参与,于是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学生的参与意识极强,人人主动索取,而不是被动接受,尤其是在讨论某个问题的时候,大家各抒己见,跃跃欲试。而伴随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是教师简洁易懂的讲解和风趣幽默的用语,把活跃的课堂气氛推向高潮,从而使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结合,严谨学风和幽默气氛和谐统一。

(5)锻炼了学生的口语实践能力:作为一门外语实践课,学生光听不说或说得很少不能被视为是实践课。从学生一味地听讲、记笔记到获得近1/2的时间进行课堂实践,这无疑为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和水平提供了时间上的保障;而学生就课文内容有准备地提出问题,并伴之以教师的指导和必要的课堂讨论应视为一种有指导的口语实践活动(guidedconversation)。这种既生动活泼地完成了教学内容,又有指导地进行了口语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上的一箭双雕的举措。

(6)节省珍贵的课堂时间:提高教学质量不能只凭增加课时,应改革教学方法,以争取时间。从前是教师一味地按照自己的备课笔记讲课,准备什么讲什么;学生不懂的固然讲,学生早已懂了的也不厌其烦地照本宣科,这纯粹是时间上的浪费。提问答疑法为长达十几页的每课课文能在有限的4个学时内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赢得了时间,这样就可以把赢得的时间用于学生的“练”实践上。

二、结束语

提问答疑法在英语专业精读课上的应用,也是英语精读课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尝试。尽管很多语言教授者一直在倡导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改革,但成效甚微。只有将其进行透彻分析,全面推广,才能够使其行之有效,真正做到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综合能力,使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上升一个新台阶。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1〕NationalPaul,TeachingandLearningVocabularyNewburyHousePublishers.

〔2〕大学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3〕陈涛.英语教学法.贵州人民出版社.

精读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中级韩语精读,教学方法,初探

 

中级韩语学习者经过初级阶段的学习,一般已经掌握1500~2000个词汇,能够听、说、读、写基本的韩语,具备日常生活所需的语言能力,对韩国社会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以零起点大学韩语专业学生年级来划分,中级韩语大致是指韩语专业学生大二一学年的学习内容。在各高校韩语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中,中级韩语精读(以下简称中韩精读)一般被指定为学科专业基础必修课,是学科专业基础必修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考虑到中韩学习者的水平和特点,笔者参考一些论文、专著,结合语言教学的规律以及自身教学经验,对中韩精读教学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

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是开展教学活动的首要任务。在任何学习过程中,最关键的要素都在于学习者本身,韩语学习也不例外。在中韩精读教学中,教师应当树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的教学理念,做好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辅助者和引路人,对学生“授之以渔”,帮助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教育论文,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外,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听、说、读、写练习,提高学生韩语应用能力,这其中应该以听、说能力突破为教学重点。

二、采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中韩精读教学中,采用以讲授法为主,以讨论法、练习法、任务驱动法、角色扮演法、自主学习法等为辅的教学方法。

在中韩精读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全部用韩语授课,到高韩时则全部用韩语授课,同时也要求和鼓励学生在课堂和生活中尽量使用韩语。

在词汇讲解时,韩语单词并非个个必讲,但重点单词、词组或惯用语要讲深讲透并逐个举例说明;同时举一反三,将该词汇的近义词、同义词、反义词等加以归纳总结;重点讲解并归纳单词的构词方法和规律,比如“被动词”、“使动词”、“名词化语尾”、“接头词”、“接尾词”等的构词规律。

在语法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对语法进行分类汇总,讲清楚相似语法在意思和句法等方面的异同,比如连接词尾“-(?)??”和“–?/?/??”在表示原因、理由时的异同,以及连接词尾“–(?)?”和“-??”在表示假设时的异同等。在讲解完后要让学生背诵典型例句并利用所学语法造句,教师给以批改,以加深学生对语法的理解和记忆。

活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提高学生韩国综合应用能力。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指定发表主题和发表小组,发表主题尽量与课程学习内容相关,学生课下查阅资料,上课时由小组代表用韩语进行发表,学生进行提问,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以我系使用的中韩1精读教材延世大学《韩国语教程3》为例,教材共分“?? ??”、“?? ??”、“??? ????”、“???????”、“?? ???”、“??? ??”、“??? ? ??”、“?????”、“??? ??”、“????”等10课。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分为10个小组,每组3人,由各小组轮流对每课相应的主题进行发表,各小组之间展开竞赛。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把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紧密结合。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其本身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中韩精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对授课内容进行语言知识层面的讲解,还要对其所蕴涵的社会文化进行深度解读教育论文,做到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紧密结合。

注重模仿和背诵,要求学生多读、多背。通过朗读、背诵来模仿标准的语音、语调,增强语感,培养韩语思维能力,减少中式韩语的使用,提高韩语水平。

重视复习,温故知新论文服务。韩语学习的重点不在于学了多少,而在于掌握了多少,复习在韩语学习中十分重要。每次讲授新课前抽出几分钟时间对上次课所学内容进行复习,检查教学效果,加深学生的理解记忆。对新课中出现的已学内容,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再次讲解等方式不断复习,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比如每次课前由一名学生进行不限主题的3分钟韩语演讲,课堂上开展角色扮演、情景对话,课外开展韩语第二课堂、校园韩语角、韩语演讲比赛、唱歌比赛、韩语戏剧表演等活动。

三、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辅助教学

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传统的教学手段往往导致教学效率不高,教学效果不佳。在中韩精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学生自主学习以及网络课堂教学等方面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来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实现“教师面授+学生自主学习+网络课堂+辅导、答疑”的全方位、立体化教学。

在讲授新课前,教师可以制作或下载一些与授课内容相关的背景介绍、图象、视频等资料,在授课前介绍给学生。这样可以自然而然的引入正题,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在授课时,教师可以通过文字、图片、音像和视频等向学生演示各种实际场景,为学生创造出真实、生动的韩语应用环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对于课文中出现的重点、难点,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对重点、难点进行反复讲解、练习。

课堂教学是最有效的教学模式,但对不同的学习者来讲,它也存在着侧重点和针对性不强的不足。多媒体教学软件和网络课堂教学则很好的克服了这些不足,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化学习。各种专项随教软件可以快速提高学生相应方面的水平,比如发音软件、听力与口语软件、词汇与句型软件、韩语打字软件、写作软件、韩国语能力考试辅导软件等。另外,通过中韩精读网络课程教育论文,学生可以开展有针对性的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四、建立形成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的评价体系

评价方法恰当与否对于提高学生韩语水平和学习积极性关系很大,应当建立和完善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的评价体系。中韩精读课现行的学生评价体系主要由平时评价、期中评价、期末评价三部分组成。平时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上课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和阶段测验等;期中、期末评价以考试、考查为主,提交小论文为辅。平时评价成绩和期中评价成绩各占学期总成绩的20%,期末评价成绩占60%。由分值比率来看,平时和期中评价成绩占学期总成绩的比率偏低,应当对分值比率进行适当调整,平时成绩占40%,期中、期末成绩各占30%的比率较为合理。

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带着公正、公开、积极的态度来工作,对评价结果进行及时反馈和处理,及时解决评价结果所反映出的问题和不足,关心、帮助学生,使学生在韩语学习过程中不断进步。

五、结语

中韩精读教学是中韩教学的重点。在中韩精读教学中,教师应当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采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辅助教学,建立和完善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的评价体系,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

对于中韩精读教学,我们可以参考借鉴其他高校韩语专业或者英、日、俄等其他语种的教学方法和经验,其教学方法仍需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胡绪俊.韩语基础课教学方法初探[J].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2).

[2]郑春梅,金英子.高职韩语专业“立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5).

[3]宋英华.韩国语会话教学研究刍议[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1).

[4]卢广伟,周文雯.浅论多媒体技术在韩语教学中的应用[J].消费导刊,2010,(05).

[5]汪洁.浅谈推进优质韩语教学[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6]王沐阳.高职应用韩语教学思考[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4).

精读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图式理论 大学英语 精读课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College English Intensive Teaching Reform in the Guidance of Schema Theory

ZHANG Sufang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Teacher Education, Wuyi University, Wuyishan, Fujian 354300)

Abstract On the road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in the teaching of College English, schema theory has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scholars who are concerned with it and pay attention to it. By use of the Schema theory characterized with a wide range of knowledge system, teacher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can combine their extracurricular knowledge with intensive materials so that students can understand the contents of intensive materials, and further have a better grasp of the methods of learning intensive English. This paper intends to introduce the schema theory and its role in the teaching of the intensive course of College English, illustrate some specific application examples and then finally make conclusions about the inspirations of the schema theory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College English.

Key words schema theory; College English; intensive course; teaching reform

大学英语精读课程在英语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每一位大学生必须重视的课程。然而陈旧的传统教学理念使学生对之产生厌烦情绪,教学质量也受到很大的影响。将图式理论运用于英语精读教学过程中能够将学生的被动情绪转化为积极主动的心态,从而实现英语教学质的飞跃。在这个过程中,英语教师需要做出一定的角色转变。

1 图式理论概述

1.1 图式理论的内容

“图式”这一名词最初由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其著作中提出,而后在心理学范畴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图式是围绕某一特定主题形成的知识网络,是知识的表征和贮存方式。简单来说就是一种知识的网状结构。人类所学习的知识能围绕某一主题组织联系起来,形成特定的知识单元,而这个单位就是图式。①图式理论主要有以下特点:

图式所描述的内容是知识而不是定义,所以其内容包括事物的所有的特征而不是必要特征。用图式描述知识是将知识的不同部分按一定的规律组合起来,各组成部分成为变量。例如,鸟的图式为有翅膀、可以飞、有羽毛,因此一种物体、一个符号都能看成图式的一种。

作为知识,图式同样也有抽象与具体、高级与低级、简单与复杂之分。意识形态、文化观念方面的图式为抽象图式,具体的生活经历、事物特征为具体图式。简单的图式往往可以用字符表示,而复杂图式可以由几个子图式组成,这些子图式之间的层次关系决定了图式属于高级图式还是低级图式。②

几个部分的知识简单机械叠加并不能构成图式,图式是一个内部构成有规律的有机整体,各部分变量有恒定不变的,同样也有不断变化的。如果将变量取其中一个定值,那么其他变量就会受到约束,通过这种方式改变图式,将变量优化、拟合就能完成图式的加工。

图式一般由过去的就只是与新信息经过融合而形成的,是过去经验的积极组织。同化作用和协调作用在图式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低级图式在经过同化、协调后向更高的层次发展。而图式发展后,原有的图式必须通过调整和改造才能建立新的图式。

1.2 图式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1)有利于学生推断课文内容。学生的知识面越广,他们就能够运用其知识体系来弥补语言水平的不足,从而对精读材料中不明确的信息做出推断。学生所具备的图式能帮助他们对文章中的关系进行推断,同时能使精读材料中所含的逻辑关系明朗化,对学生推断出深层含义有很大的作用。

(2)便于学生对重点内容选择性记忆。学生所具备的图式能帮助他们划分精读课文中内容的重要性,让他们有选择地记忆有用的内容。学生根据图式来阅读,节省了阅读时间,更好把握了重点内容,而非重点内容则可以带过,这样层次分明地阅读对学生理解课文有很好的效果。

2 图式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精读教学改革

2.1 主动激活图式

将学生阅读英语课文的角色由被动变为主动是帮助学生更好学习英语课文的唯一方法,因此,将枯燥的精度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愉悦学习是教师应该坚决执行的。

教师根据自身对精读材料内容的把握,为学生设计出一套有用的激活图式的方法,为精读课程做好铺垫是教师首先要注意的事项。教师在课程的导入部分找灵活多样的切入点,借助提问和讨论活动让学生接触到精读材料所包含的内容,将学生本来具备的相关图式激活,这样能够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③同时,介绍精读材料的背景知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力,从而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也很重要,这样一来,学生对接下来将读到的东西有了一定的了解,其基本图式也完全被调动,为学生的精读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2 丰富图式内容

任何语篇在表达中并不具备实际化的意义,但在给予学生一定的引导后,他们能够解构并重新构建出新的内容,而这个内容就包含了语篇的现实意义。学生的每一次理解过程都离不开先存知识的作用,因此学生本身的先存知识很重要。学生已有的图式能够与精读课文中新的内容相结合,从而帮助他们理解精读材料的内容,所以他们已有图式内容的丰富程度决定了他们的理解能力和理解质量。要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就是拓宽他们的视野,用丰富的知识储备来构建出更为完善的图式。④同时,完善的图式内容能够使学生的联想能力提升,从而减少阅读过程中的文化障碍,这是图式理论对精读教学作用最深远的一部分。

2.3 运用强化图式

在初步构建图式、丰富图式内容并激活图式之后就要运用图式来进行语篇精读学习。学生通过思维活动运用图式方法进行精读文章的解码工作,吸收精读文章中有用的部分,并运用这些信息所构建的图式以达到最终的学习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或改写课文内容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要求学生背诵精读课文中的重点段落,评价课文内容来巩固学生学习的知识,使学生把握通篇内容。这样做有助于图示产出的牢固性,从而使学生得到语言表达能力上的提升。

3 图式理论的运用例析

3.1 启动图式

在传统教学理念中,教师往往会直入主题,从而忽略了精读课程的前期准备工作。实际上,前期准备工作在精读教学中有很重要的作用,教师精心设计的读前活动对学生有效阅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根据图式理论,学生对英语课文的理解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读者没有先存图式或先存图式不完整,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帮助学生在精读之前储存图式对学生理解英语阅读很有帮助。⑤

例如,在精读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几个问题。以外研社出版的《大学英语读写教程3》中的第六单元为例,第六单元的标题为How to Prepare for Earthquakes,在课程开始时,教师可以提出如下问题:①Could you give me some words about earthquakes?②Have you ever experienced an earthquake?然后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课堂讨论,并将讨论结构呈现出来,这样学生就可以建立与精读课文相关的图式。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会发现学生对于一些相关词汇还不太了解,在教师给出这些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就能建立起一个基础的图式。这样一来,学生在精读课文之前就能提高对文章内容的敏感度,使阅读效果得到保障。

3.2 完善图式

在图式理论中我们可以明确了解到,阅读理解是将学生已有的语言知识与文章内容图式相互作用而得到的更高层次的图式。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已具备的图式不断地被证实或者完善,学生也能通过推断猜测构建新的图式,教师在此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推断力。

一般情况下,精读课文中很多段落的开头都有一句话来表达整个段落的主旨。教师可以在学生看完第一句后提问“What do you expect the paragraph from the first sentence?”这样反复提问可以锻炼学生的推测能力,而学生的回答在之后的阅读过程中得到验证也会让所形成图式的印象更深。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列提纲使学生对文章的结构有一个大致的把握,从而能理清文章思路。这样的图式学习过程对学生理解文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时也降低了精读课文的难度。

3.3 巩固图式

在精读课文教学完成后,教师为学生布置相关的课后练习,其练习内容就是巩固所构建的图式。图式知识是教师引导学生解构知识点并重新整合的过程,学生并没有完全独立完成这一过程,因此需要不断巩固才能记牢。巩固图式也是一个在学习的过程,学生在巩固过程中能够对图式进一步完善。

4 图式理论对精读教学改革的启示

就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教师在传统教学理念下完成精读课程教学,其教学重点仍然是语言技巧与原文翻译,忽略了学生在英语课程中所需要的主动性。图式理论的提出为精读教学提供了新思路,与此同时,教师也需要为此做出教学理念上的转变。一方面教师要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另一方面,也不能忽略文化背景知识的引导性学习。教师将图式知识融入教学过程之中,为学生主动思考提供条件,同时也使得其阅读技能有一定的提升。

5 结语

英语精读课程是我国英语教学界十分重视的问题,图式理论的兴起为精读教学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作为教学指导理论,图式理论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回避英语学习的问题。教师通过英语精读教学的反复实践确定了图式理论带来的种种益处,学生能通过图式更快进入角色,同时也节约了阅读时间并提升阅读效率,另一方面图式理论教学在锻炼学生推断能力的过程中培养了他们的阅读技能。图式理论在英语精读教学中的运用在帮助学生有效学习的基础上,也降低了教师的工作难度,应该得到广泛的推崇。

注释

① 尹波,何木英.图式理论在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的应用[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80-82.

② 倪庆行.论图式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12):119-120.

③ 何莉莎.大学英语精读教学图式理论的视角[J].科技致富向导,2013(12):73-74.

精读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一、学习起点:对单元教学目标的思考与重构

“学习起点”的分析主要包括基础经验探查和学习需要分析两方面。首先,从基础经验探查来看,综观相关年级教材,本组教材以“科学精神”为专题编排,既是低中年级科学故事、科普文章的承接,也是上述单元的发展。选编的课文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对科学精神作出了阐释。再则,横向对照本组课文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不难发现它们都属于说理性的文章,其中《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典型的议论文。严格意义上来说,这是小学阶段首次真正接触议论文体,本单元导语中还要求“学习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这正是难点所在。

显然,仅凭本组的四篇文章来感悟科学精神的内涵,领悟议论文体的表达方法与表达效果是远远不够的。如何以结构化的“1+X”群文开拓学生的思维与视野,有效地达成重点、难点,并以发现为核心目标,重构本单元的整组教学呢?

(一)结构的建立

本组教学主要由精读、“1+X”群文、口语交际(辩论)、习作、读书课等部分组成,在原来教材的编排上需进行大胆的调整。群文主要补充两类:其一,包含科学精神特质的文章,以丰富科学精神的内涵;其二,体现说理性的议论文章,并以比较发现议论的表达方法为主的文章。习作上建议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后安排的小练笔作为习作内容: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此项习作更符合本组文章的表达气质,更有助于达成单元教学目标。读书课将推荐阅读一些科学家的传记或其他科普作品,如《居里一家》《科学的旅程》《星光璀璨》《不要烦人・科学生涯经验谈》,不断加深学生对科学精神的理解与感悟。

(二)过程的设计

“1+X”群文阅读意味着寻求更合理的结构化的教学内容,经历让读、让学、让发现的过程,以实现教材重构的最大效益。因此,本着结构化的原则,本组教学参考10~12课时,分以下三步实施。

第一步:精读教学(4课时)

教学目标:把握文章大意,体会文本情感,初步了解科学精神的内涵。

教学内容:《跨越百年的美丽》《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第二步:“1+X”群文教学(4~5课时)

教学目标:尝试略读、浏览、跳读等阅读方式,经历较高水平的发现性阅读与思考性表达。

教学内容:

板块一:指向发现的“1+X”群文课例:《科学精神到底是什么?》

延伸活动:口语交际・辩论:“科技发展:利大还是弊大”。

板块二:指向表达的“1+X”群文课例:《找出主旨及发表议论》。

延伸活动:习作・练笔: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第三步:巩固提升(2~3课时)

教学目标:打开阅读视野,延伸阅读活动,丰富主题体验,整理单元收获。

教学内容:结合“回顾・拓展”,导读科学家传记,读书课交流。

二、学习状态:对学习活动设计的需要与驱动

群文阅读一直强调多一些默读和浏览,多一些小组对话和讨论,多一些比较阅读,多一些探究思考。归根到底,就是要切实改善课堂“学习状态”,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到成功的、思索的乐趣,进而鼓动学习的动机,在这期间,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发现学生的学习需要所在,在学生“理解不到”和“揣摩不出”的地方给予指导。这种以“学”为导向的课堂,必须驱动学生“学的活动”。

(一)依据“源自学生的带有共性的提问”组织“学的活动”

一堂好课应当激发学生的共鸣,其基础便是对学生真问题的发现。筛选带有共性的提问,是很考验教师课堂的辨识能力的。课堂上,“讨论―辨识―引领”的过程就是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关键事件。比如《跨越百年的美丽》的学习过程。

1.预习:居里夫人给你留下的“美丽”印象,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2.讨论:学生反馈文中的各个关注点,呈现已懂,关注难懂及不懂。

3.辨识:对“这种可贵的性格与高远的追求,使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这一句的理解是带有共性的问题,是学生想要领悟而领悟不到的问题。

4.引领:带着问题展开群文阅读,内容为居里夫人的《我的信念》与爱因斯坦的《悼念玛丽・居里》,获取关键信息,提升阅读领悟,解开疑惑。

5.反思:结合“诺贝尔科学奖颁奖”的形式,统整对“美丽”的认识,为居里夫人写几句颁奖辞。

这样的课堂,既能形成一种动态的、开放的课堂模式,又有利于学生的思路相对集中,自然,最终使“学”更加有效。令人深思的是,“1+X”群文不仅是教材内容的拓展与补充,更成为学生突破难点的一种策略与途径,因疑而读,因读而思,因思而得,极大地激活了学生的学习状态。

(二)依据“使学生感到意外,引起他们好奇心”的内容组织“学的活动”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发现“科学精神到底是什么”,凭借单元中的四篇课文,能够让学生初步感悟科学精神的一些特征,但若仅仅如此,相对于其内涵的博大精深,又是远远不够的。如何激发学生对科学精神的好奇心,更主动、更深入地进行思考呢?例如以下任务驱动式的活动设计:

1.任务平台:出示《科学精神的形成》(法国・巴什拉著)中对“科学精神”的论述,重点关注其中列举的15种精神品质。

2.在这15种精神品质中,哪几种我们已经通过相关课文关注到了?(陈述已知)哪几种我们还没有关注到?(关注未知)

3.以未知为引擎,小组阅读群文资料袋中的四篇文章:《“蠢家伙”的胜利》《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我站在巨人肩上”》《对“想当然”的惩罚》,阅读后交流:发现了哪种未知的精神品质?

4.深化主题:丰富科学精神的概念图。

本例中,以富有张力的阅读话题激活学生的学习需要,让学生自觉、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群文阅读的视域之中,生疑、解疑,再质疑、再解疑,随之,“1+X”也开始充实为“1+X+X+X” “1+X+1+Y”……这是一种有需求的阅读活动,可以预想,课堂上学生阅读的时间、空间大大提升,自然,思考的广度、深度都得以受益。

(三)依据“学生已经有所体验,但仍感到有疑难”的内容组织“学的活动”

对于议论文体教学,找出主旨及发表议论是其核心要求。分析学情我们会发现,找出主旨,读懂议论文,显然是较容易达标的。而“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发表议论,对于小学生而言,自然是有困难的。

课例:用具体事实论证观点“功夫不负有心人”。

1.揭题讨论,小组阅读群文资料袋中论述“功夫不负有心人”的三篇文章:《滴水穿石的启示》《说勤奋》《说“勤”》,讨论思考:从文章的主旨、选用的具体事实、论证的语言表达等方面,三篇文章分别有哪些成功之处?

2.全班交流,并罗列出三篇文章中选用的所有具体事实,呈现在黑板上。

3.围绕主旨,自主选择2~3个具体事实,发表议论。在个人操练中,借助已有材料,尝试初步的议论文建构。

本例中,摒弃了苦口婆心的写作前指导,发挥了群文阅读结构化的优势,灵活地将“1+X”转变为“X+1”,采用多见面、多比较的方式把学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里,通过自我辨析,强调自我建构,把看似散乱无序的信息提升为系统化的认识,如此定能突破难点。

三、学习结果:对教学评估指向的突破与丰富

“1+X”加减之间,到底“教什么”?我们需要寻找一个基本的立场,那就是把着力点放在“学生实际学了什么”的“学习结果”上,由此反过来审视教师教学内容与方式的有效性。而对“学生实际学了什么”的评估,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学习活动”的目标指向性与达成度。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大致有三个方面的指向。

(一)指向发现

“1+X”结构化的群文让学生始终保留着探知的新鲜感,比较、质疑、发现成为阅读过程中一种自觉的思维习惯。本单元意图通过比较阅读,运用联结、统整等策略,发现科学精神的内涵,初步认识科学精神的核心特质。我们可以作如下的学习设计:

1.基于“同质”的比较:对照居里夫人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中的三位科学家,发现他们身上共同的科学精神,如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等。

2.基于“异质”的比较:阅读《千年梦圆在今朝》与《我最好的老师》,发现两篇文章中所蕴含的独特科学精神,如尊重事实、敢于质疑、团结协作等。

3.统整“同质”与“异质”:对比本单元的四篇文章,以“我们眼中科学精神的基本特质”为话题,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分享交流,提炼共同的基本特质,并在概念图中利用关键词表现出来。

群文阅读中采用最多的便是“相异和相同”的比较,这种发现正是群文结构化对学生思维结构化的最大促进。在一组教材中,围绕一定的主题,合理地将若干篇课文进行“1+X”的灵活组合,能唤起教材的新生命,激发阅读的新体验,带来新视野。

(二)指向策略

“1+X”群文阅读注重课内外联动,强调阅读策略的实践运用,让学生尝试更真实、更实用的生活化阅读。因此,速读、体验与思辨,成为“1+X”群文阅读的几个关键要素。比如这样一个“怎么读议论文”的学习活动:

1.速读《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画找议论的句子。

2.小组交流,并比较哪个句子最能表明作者行文思想的观点,即论点。

3.围绕论点,作者是如何运用具体事实展开议论的?再次速读文章,用简练的词句概括出文中运用的具体事实,填入相应表格中。

4.对照表格中的“论点”与“具体事实”,形成阅读议论文体的基本策略。

5.续示表格,迁移运用,梳理《跨越百年的美丽》《千年梦圆在今朝》的论点,以及所运用的具体事实。

同大多数的“1+X”群文教学一致,上例中也巧借表格,逐步梳理读议论文的方法。使用表格这种阅读工具的好处,一是更加直观地呈现阅读过程,将“1”的范例聚焦、“X”的迁移运用很巧妙地聚焦在表格当中,做足“1”,做活“X”;二是更加有效地习得比较、联结、统整、视觉化等阅读策略,让看似理论生硬的历练过程得以循序渐进。

(三)指向表达

本单元编排议论文体,在“表达”上应当紧紧围绕“领悟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议论方式”,而学生最难体会的是“议论文体中语言表达的独特效果”,这也是议论文体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主要特征之一。以下学习活动就能有效地突破此难点:

1.议论文中如何叙述具体事实呢?在语言表达上和其他文章又有什么区别呢?

2.以 “谢皮罗发现洗澡水的漩涡”为例,对比出示两个版本:原文中议论文表达的版本、改写成的记叙文表达的版本,在语言表达上有何不同?可以从整体上去比较,也可以从细节去揣摩。

4.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梳理出议论文中叙述具体事实的特点:突出强调与观点相关的内容;事情过程写得简洁精练;语言上修饰性的语言极少,感彩极浅……

精读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1+X”群文阅读教学这种新的阅读教学形态,将改变传统单篇阅读教学的一些弊病,意味着最大程度地“让读”“让学”,显然,“1+X”群文阅读不应该是“教”的展示与表演,而是一种以”学“为宗旨的实践活动。那么,如何确定以“学”为出发点的“学情视角”,依据当前语文教材实施“1+X”群文阅读教学,重构课堂教学的“促学”系统7笔者试图以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议论文体教学为例,从学习起点分析、学习状态关注及学习结果评估等三方面展开论述。

一、学习起点:对单元教学目标的思考与重构

“学习起点”的分析主要包括基础经验探查和学习需要分析两方面。首先,从基础经验探查来看,综观相关年级教材,本组教材以“科学精神”为专题编排,既是低中年级科学故事、科普文章的承接,也是上述单元的发展。选编的课文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对科学精神作出了阐释。再则,横向对照本组课文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不难发现它们都属于说理性的文章,其中《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典型的议论文。严格意义上来说,这是小学阶段首次真正接触议论文体,本单元导语中还要求”学习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这正是难点所在。

显然,仅凭本组的四篇文章来感悟科学精神的内涵,领悟议论文体的表达方法与表达效果是远远不够的。如何以结构化的“1+X”群文开拓学生的思维与视野,有效地达成重点、难点,并以发现为核心目标,重构本单元的整组教学呢?

(一)结构的建立

本组教学主要由精读、“1+X”群文、口语交际辩论、习作、读书课等部分组成,在原来教材的编排上需进行大胆的调整。群文主要补充两类,其一,包含科学精神特质的文章,以丰富科学精神的内涵;其二,体现说理性的议论文章,并以比较发现议论的表达方法为主的文章。习作上建议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后安排的小练笔作为习作内容: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此项习作更符合本组文章的表达气质,更有助于达成单元教学目标。读书课将推荐阅读一些科学家的传记或其他科普作品,如《居里一家》《科学的旅程》《星光璀璨》《不要烦人,科学生涯经验谈》,不断加深学生对科学精神的理解与感悟。

(二)过程的设计

“1+X”群文阅读意味着寻求更合理的结构化的教学内容,经历让读、让学、让发现的过程,以实现教材重构的最大效益。因此,本着结构化的原则,本组教学参考10~12课时,分以下三步实施。

第一步:精读教学(4课时)

教学目标:把握文章大意,体会文本情感,初步了解科学精神的内涵。

教学内容:《跨越百年的美丽》《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第二步:“1+X”群文教学(4-5课时)

教学目标:尝试略读、浏览、跳读等阅读方式,经历较高水平的发现性阅读与思考性表达。

教学内容:

板块一:指向发现的“1+X”群文课例:《科学精神到底是什么?》

延伸活动:口语交际·辩论“科技发展:利大还是弊大”。

板块二:指向表达的“1+X”群文课例:《找出主旨及发表议论》。

延伸活动:习作·练笔: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第三步:巩固提升(2-3课时)

教学目标:打开阅读视野,延伸阅读活动,丰富主题体验,整理单元收获。

教学内容:结合“回顾·拓展”,导读科学家传记,读书课交流。

二、学习状态:对学习活动设计的需要与驱动

群文阅读一直强调多一些默读和浏览,多一些小组对话和讨论,多一些比较阅读,多一些探究思考。归根到底,就是要切实改善课堂“学习状态”,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到成功的快感、思索的乐趣,进而鼓动学习的动机,在这期间,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发现学生的学习需要所在,在学生“理解不到”和“揣摩不出”的地方给予指导。这种以“学”为导向的课堂,必须驱动学生“学的活动”。 (一)依据“源自学生的带有共性的提问”组织“学的活动”

一堂好课应当激发学生的共鸣,其基础便是对学生真问题的发现。筛选带有共性的提问,是很考验教师课堂的辨识能力的。课堂上,”讨论一辨识一引领”的过程就是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关键事件。比如《跨越百年的美丽》的学习过程。

1.预习:居里夫人给你留下的“美丽“印象,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2.讨论:学生反馈文中的各个关注点,呈现已懂,关注难懂及不懂。

3.辨识:对“这种可贵的性格与高远的追求,使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这一句的理解是带有共性的问题,是学生想要领悟而领悟不到的问题。

4.引领:带着问题展开群文阅读,内容为居里夫人的《我的信念》与爱因斯坦的《悼念玛丽,居里》,获取关键信息,提升阅读领悟,解开疑惑。

5.反思:结合“诺贝尔科学奖颁奖”的形式,统整对“美丽”的认识,为居里夫人写几句颁奖辞。

这样的课堂,既能形成一种动态的、开放的课堂模式,又有利于学生的思路相对集中,自然,最终使“学”更加有效。令人深思的是,“1+X”群文不仅是教材内容的拓展与补充,更成为学生突破难点的一种策略与途径,因疑而读,因读而思,因思而得,极大地激活了学生的学习状态。

(二)依据“使学生感到意外,引起他们好奇心”的内容组织“学的活动”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发现”科学精神到底是什么”,凭借单元中的四篇课文,能够让学生初步感悟科学精神的一些特征,但若仅仅如此,相对于其内涵的博大精深,又是远远不够的。如何激发学生对科学精神的好奇心,更主动、更深入地进行思考呢?例如以下任务驱动式的活动设计:

1.任务平台:出示《科学精神的形成》(法国·,巴什拉著)中对“科学精神”的论述,重点关注其中列举的15种精神品质。

2.在这15种精神品质中,哪几种我们已经通过相关课文关注到了?陈述已知哪几种我们还没有关注到?关注未知

3.以未知为引擎,小组阅读群文资料袋中的四篇文章:《“蠢家伙”的胜利》《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我站在巨人肩上”》《对“想当然“的惩罚》,阅读后交流:发现了哪种未知的精神品质?

4.深化主题:丰富科学精神的概念图。

本例中,以富有张力的阅读话题激活学生的学习需要,让学生自觉、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群文阅读的视域之中,生疑、解疑,再质疑、再解疑,随之,“1+X”也开始充实为“l+x+x+x…‘1+X+1+Y”……这是一种有需求的阅读活动,可以预想,课堂上学生阅读的时间、空间大大提升,自然,思考的广度、深度都得以受益。

(三)依据“学生已经有所体验,但仍感到有疑难”的内容组织“学的活动”

对于议论文体教学,找出主旨及发表议论是其核心要求。分析学情我们会发现,找出主旨,读懂议论文,显然是较容易达标的。而“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发表议论,对于小学生而言,自然是有困难的。

课例:用具体事实论证观点”功夫不负有心人”。

1.揭题讨论,小组阅读群文资料袋中论述”功夫不负有心人”的三篇文章:《滴水穿石的启示》《说勤奋》《说“勤”》,讨论思考:从文章的主旨、选用的具体事实、论证的语言表达等方面,三篇文章分别有哪些成功之处?

2.全班交流,并罗列出三篇文章中选用的所有具体事实,呈现在黑板上。

3.围绕主旨,自主选择2-3个具体事实,发表议论。在个人操练中,借助已有材料,尝试初步的议论文建构。

本例中,摒弃了苦口婆心的写作前指导,发挥了群文阅读结构化的优势,灵活地将“1+X”转变为“X+l”,采用多见面、多比较的方式把学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里,通过自我辨析,强调自我建构,把看似散乱无序的信息提升为系统化的认识,如此定能突破难点。

三、学习结果:对教学评估指向的突破与丰富

“1+X”加减之间,到底“教什么”?我们需要寻找一个基本的立场,那就是把着力点放在“学生实际学了什么”的”学习结果”上,由此反过来审视教师教学内容与方式的有效性。而对“学生实际学了什么”的评估,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学习活动”的目标指向性与达成度。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大致有三个方面的指向。

(一)指向发现

“1+X”结构化的群文让学生始终保留着探知的新鲜感,比较、质疑、发现成为阅读过程中一种自觉的思维习惯。本单元意图通过比较阅读,运用联结、统整等策略,发现科学精神的内涵,初步认识科学精神的核心特质。我们可以作如下的学习设计:

1.基于“同质”的比较:对照居里夫人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中的三位科学家,发现他们身上共同的科学精神,如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等。

2.基于“异质”的比较:阅读《千年梦圆在今朝》与《我最好的老师》,发现两篇文章中所蕴含的独特科学精神,如尊重事实、敢于质疑、团结协作等。

3.统整”同质”与”异质”:对比本单元的四篇文章,以“我们眼中科学精神的基本特质”为话题,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分享交流,提炼共同的基本特质,并在概念图中利用关键词表现出来。

群文阅读中采用最多的便是“相异和相同”的比较,这种发现正是群文结构化对学生思维结构化的最大促进。在一组教材中,围绕一定的主题,合理地将若干篇课文进行”1+X”的灵活组合,能唤起教材的新生命,激发阅读的新体验,带来新视野。

(二)指向策略

“1+X”群文阅读注重课内外联动,强调阅读策略的实践运用,让学生尝试更真实、更实用的生活化阅读。因此,速读、体验与思辨,成为“1+X”群文阅读的几个关键要素。比如这样一个“怎么读议论文”的学习活动:

1.速读《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画找议论的句子。

2.小组交流,并比较哪个句子最能表明作者行文思想的观点,即论点。

3.围绕论点,作者是如何运用具体事实展开议论的?再次速读文章,用简练的词句概括出文中运用的具体事实,填入相应表格中。

4.对照表格中的”论点”与“具体事实”,形成阅读议论文体的基本策略。

5.续示表格,迁移运用,梳理《跨越百年的美丽》《千年梦圆在今朝》的论点,以及所运用的具体事实。

同大多数的“1+X”群文教学一致,上例中也巧借表格,逐步梳理读议论文的方法。使用表格这种阅读工具的好处,一是更加直观地呈现阅读过程,将“1”的范例聚焦、”x”的迁移运用很巧妙地聚焦在表格当中,做足“1”,做活“x”;二是更加有效地习得比较、联结、统整、视觉化等阅读策略,让看似理论生硬的历练过程得以循序渐进。

(三)指向表达

本单元编排议论文体,在“表达”上应当紧紧围绕“领悟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议论方式”,而学生最难体会的是“议论文体中语言表达的独特效果”,这也是议论文体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主要特征之一。以下学习活动就能有效地突破此难点:

1.议论文中如何叙述具体事实呢?在语言表达上和其他文章又有什么区别呢?

2.以”谢皮罗发现洗澡水的漩涡”为例,对比出示两个版本:原文中议论文表达的版本、改写咸的记叙文表达的版本,在语言表达上有何不同?可以从整体上去比较,也可以从细节去揣摩。

4.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梳理出议论文中叙述具体事实的特点:突出强调与观点相关的内容;事情过程写得简洁精练;语言上修饰性的语言极少,感情色彩极浅……

精读教学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 “新概念阅读” 阅读教学 学术意义

曾祥芹先生不仅是文章学专家,而且是语文教育学专家。他致力于用阅读学、文章学指导语文教学,“新概念阅读”就是其语文教育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新概念阅读”是“阅读”和“阅读教学”的新理念、新策略、新方法,旨在对低质量、低效率的传统阅读观念和传统阅读教学陋习进行大力改革,使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阅读教学产生大的变化,对语文阅读教学具有前瞻意义。

一、“新概念阅读”的观点

“新概念阅读”强调阅读的人文性和科学性,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与思维性,意在对传统阅读所造成的“阅读数量太少、阅读速度太慢、阅读效率太差、阅读时间太浪费”局面进行匡正,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并实现由阅读能力向写作能力的迁移。具体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新概念阅读”的基本内涵。曾祥芹先生认为,“阅读过程”,包括“披文得意及物”三个阶段,包含意化和物化的双重转化;阅读过程有“感言辨体”、“入情得意”、“运思及物”三条基本规律,并可分别派生出“语境定义”、“意会神摄”、“经验汇兑”、“遵路识真”、“阐幽发微”、“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类化迁移”、“切己体察”等九项阅读原则。因此,曾祥芹先生提出,“新概念阅读”重在加强阅读的科学性和人文性:一面摈弃“阅读无学”的偏见,把阅读看做是从文字作品中获取知识、信息的一门科学技术。一面改变“被动接受”的旧习,将阅读视为读者对读物主动重构、加工,借以提高自身素质的精神生产过程。

第二,“新概念阅读”的技能方法。曾祥芹先生从阅读时效的角度,把“新概念阅读”分为精读、略读、快读三大技能。这个阅读技法补充和发展了“读法只有精读、略读两种”的旧说法,强化了阅读的效率意识。精读法,即用朗读方式,要求每分钟读250字以下,理解和记忆率达90%以上;略读法,用默读方式,要求每分钟读250―500字,理解和记忆率在80%左右;快读法,用视读方式,要求每分钟读500字以上,理解和记忆率在60%―70%。为训练精读、略读、快读这三大读法,曾先生提出了经验汇兑法、不求甚解法和一目十行法来具体指导阅读,以加强阅读能力的培养。经验汇兑法是指通过读者与作者的经验交流达到对文本及其深层意义的理解;不求甚解读书法是指不拘泥于一字一句,而是整体感知,先扩大知识面,搜集所需信息,只抓取基本思想内容,以达到对文本主要精神的把握和体会;一目十行法旨在提高阅读的速度,在保证阅读的质量的前提下,快速把握文本的主要精神。

第三,“新概念阅读教学”的内容。“新概念阅读教学”,就是自觉用阅读学来指导阅读教学,把阅读科技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精神生产力。针对传统阅读教学的偏颇,曾祥芹先生提出:在阅读教学目标上,要打破“语文纯工具论”的迷信,克服“阅读纯技术论”的偏颇,真正实现阅读教育的人文价值。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纠正纯粹吸收的单程阅读论,坚持内外互动的“双重转化论”;超越“止于得意”的“半程阅读论”,坚持“披文得意及物”的全程阅读论。在阅读教学策略上,应以阅读能力训练为中心展开教学,阅读的人文精神必须渗透在阅读能力训练之中,要把随意被动、违背阅读规律的教学盲点,变成自觉主动、符合科技原理的阅读教学亮点。在阅读教学方法上,废除以教师过多讲解挤掉或取代学生独立思考的讲读模式,建立班级阅读教学中在教师导读下以学生自读为主的“议读”机制。在阅读教学媒体上,改变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单调模式,突破单纯从纸本书上获取知识信息的格局,进而学会从电子读物上获取知识信息的本领。在阅读教学测试上,其内容不应局限于阅读知识和能力,而要兼顾阅读知识、能力、态度、情感诸方面;其形式不应局限于书面,而要采用书面、口头多种形式进行综合考查;其题型不应让标准化试题主宰,而要降低客观性试题的比重,确立以主观性试题为主。

二、“新概念阅读”之于阅读教学的意义

曾祥芹先生的“新概念阅读”在阅读教学与教学改革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其一,曾先生所创设的“新概念阅读”开拓了阅读学领域。传统的阅读学大多是教师对文本进行一字一句的解读,肢解课文的讲读模式、“尸体解剖”式的课文形式分析,使本应充满人文情趣的范文教学索然寡味,且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新概念阅读”恰恰针对传统阅读的弊端,提出新的补充,开拓了阅读学的领域。阅读课不能用冷漠的知性分析取代动情的文本感受,不能用教师既定的阅读教案框限学生多样的阅读心得,必须引导大家一起挖掘课文的思想意蕴和文化内涵,实现阅读认知教学、智能训练、人格教育的三统一。

其二,曾氏“新概念阅读”是对阅读学规律的总结,对阅读教学具有指导作用。语文阅读教学表现为“文―意―物”的过程。具体说,即从课文作品的语言文字出发,沿着句、段、章、篇依次前进,回环解释,整体辨识其体式,逐级理解其情意;再跳出文外,延及作者主体和事物客体,深思作品的社会历史价值;最后将阅读汲取的精神营养,化为改造主客观世界的自觉行动,才算达到阅读的终点。

其三,曾氏“新概念阅读”对阅读教学具有前瞻性的意义。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教学“内容方面固然不容忽视,而方法方面尤其应当注重”。但是在具体的阅读和写作的训练中,写作因有迹可寻被注意了,而与写作同等重要的阅读,却因比较难以捉摸而被忽视了。直到现在的语文教学,仍是以写作指导为主,从课文预习、讲读到最后的练习,都着重于理解课文的“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而不是在深化阅读的基础上进而提高鉴赏及写作的能力。阅读,作为从文字作品中提取、加工和运用信息的心智技能,应是学习之母,教育之本。语文教学总要秉着语、文合一,以文为主的精神,坚持写作以阅读为基础的原则,遵循以读、写带动听、说的训练方略。因此曾先生认为,阅读教学是语文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这一观点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创新意义。

其四,“新概念阅读”反映了曾先生的创新理念:目前,古代繁琐解经的遗风在现代阅读教学的课堂上依旧阴魂不散:短课文又长又慢地讲解,没完没了地赏析,屡改不正;只一味精读的单调读法至今未能得到丰富和发展;略读、快读方法一直遭到误解,不能被大胆采用。而21世纪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文本读物、电子读物、多媒体等都提供了大量的阅读信息,在传统的精读教学之外,还要使略读与快读并重。这样,才有利于推进语文教学,才有利于学生高效率地博览群书。

精读教学论文范文第8篇

一、“四步”:自学、讨论、讲读、演练

自学:这一步完全由学生独立完成,可放在课前,也可放在课上。(1)初读课文,利用工具书学习生字新词,识别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义。(2)阅读或听别人讲述与新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以帮助对课文的理解。(3)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说出文章的顺序和结构。教师对学生自学情况要在课堂上进行认真检查,不可有始无终,流于形式。

讨论:教师把讨论题事先写到小黑板上,或制成幻灯片。教师在检查完学生自学情况后,在课堂上出示讨论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师生均可围绕课文提出问题,而回答则以学生为主,教师只起辅助作用。讨论的范围主要是针对初读课文时所产生的疑点。对这些疑点,有的可当即让学生回答,有的可让学生在进一步理解课文后再作回答。“讨论”可以让学生一次又一次获得成功的喜悦,让他们在热烈、愉快的良好氛围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他们钻研、探索的能力。

讲读:“讲读”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自学、理解、朗读的能力。先让学生细读课文,感知文章各自然段的内容;然后以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再让学生精读课文,深刻体会重点段和佳词妙句;最后让学生熟读课文,全面了解文章的内容、风格和特点,掌握文章的主题和写作技巧。在全面理解文章内容和基础上,还要让学生进行表情朗读。表情朗读可以按“字音正确—语言流利—感情充沛”的要求进行,以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另外,在讲读过程中,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答辩能力。教师要用积极、热情的态度去对待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的学生,从而达到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目的。

演练:我们一般是围绕课后作业和文章的重点、难点来设计练习题的,这对学生来说,既是思维训练,也是应用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笔答时应语句通顺,符合逻辑,简明扼要。对于学生的演练情况,教师都要给予认真的检查和评价,以及时获取学生学习效果的真实信息。练习题一般应当堂完成,有时也可放到课后去做,但务必要认真检查。

二、“三读”:初读、细读、精读

精读教学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翻转课堂;英语精读;述评

1 “翻转课堂”模式下英语精读教学

英语精读作为大学英语主体课程之一,担负着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能力、逻辑思辨能力和文化传递等重要任务。然而,目前英语精读课费时较多、成效很低、学生在课堂上消极被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课堂被划分为课前、课中及课后三个环节。新知识的学习发生在课前,知识的内化、吸收通过课堂上老师设计的一系列个人或小组的活动来完成。它颠覆了原来的教学顺序、转变了师生角色,加强了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翻转课堂”模式下的英语精读教学,改变了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开始主动思考、分析及解决问题。此外,教师也不会再囿于语言点和知识点的传授,而会更关注学生,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

2 “翻转课堂”模式下英语精读教学的研究分类

将翻转课堂应用于英语精读教学始于2014 年,呈缓慢增长的趋势。笔者以“英语精读”“翻转课堂”为关键词在CNKI数据库中进行搜索,截至2018 年12 月一共有23 篇文献。为了便于分析,笔者根据论文研究侧重点进行分类,分为应用研究、模式探析及问题探究三大类。在这23 篇文献中,其中8 篇属于应用研究类,占总数的35%;10 篇属于模式探析类,占总数的45%;2 篇属于问题探究类,占总数的10%。

3 “翻转课堂”模式下英语精读教学的研究成果

3.1 教学应用研究

在已发表的相关文献中,部分学者的研究关注点在于如何将“翻转课堂”应用于实际的英语精读教学中。庞亚飞[1]首先调查、分析了大学英语精读教学的现状,然后采用教学中的具体案例证明翻转课堂在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具有可行性及必要性。王驰宇[2]具体分析了翻转课堂如何运用于高年级英语精读教学,并指出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与完善的问题,如视频制作、学生自主学习的监控。郭放[3]分析了英语专业精读课堂的现状,探讨了微课和翻转课堂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范立彬,李笑[4]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了英语精读教学中翻转式教学法的实施原则和步骤。李东燕[5]指出目前英语精读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利用翻转课堂来加强课堂学习效果的四点策略。

3.2 教学模式探析

除了介绍翻转课堂的背景、概念、特点、理念、现状等,部分学者探讨了如何利用翻转课堂建立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李明慧[6]以30 名英语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英语专业精读课为采样项目,探讨了以干预性自主学习为导向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英语精读教学中的运用及成效。张艳萍[7]以翻转课堂模式为基础,设计了贴合英语精读的课前、课中及课后教学活动,该模式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技能。刘忠才,陈平,李景[8]以青岛工学院2015 级2 、3 班为研究对象,以《现代大学英语精读4 》中14 个单元为采样项目,运用了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和测试法、交谈法,设计了课前及课中教学模式,对比分析了分别采用翻转课堂和传统教学法两个班的实验数据,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民办高校英语精读教学提供了数据支撑和借鉴。虽然大多数学者在探讨英语精读翻转课堂模式借鉴了国外翻转课堂理论,但也有部分学者进行了创新。窦晶[9]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翻转课堂的混合教学模式对于英语精读教学有着正面意义。焦云韫[10]首先探讨了对分课堂和翻转课堂结合的理论可能性,再通过一个月的实验,证明了受试者对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持肯定态度。

3.3 问题探究

翻转课堂自推行来,受到国内教育界的推崇,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也在其影响下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改革。这其中也有部分学者开始思考新的教学模式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挑战。张婷[11]通过实践教学和相关研究,概括了翻转课堂模式在英语精读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如视频制作、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缺乏有效检测措施。张艳萍[12]从翻转课堂的特点与局限性出发,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探讨了翻转课堂应用于英语精读教学中的难点,并提出了可能的对策。

4 研究不足与展望

4.1 研究不足

近几年关于英语精读这门课程的翻转课堂研究吸引了一些学者的注意,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笔者略谈一些自己的浅见,敬请批评指正。1)研究内容的广度还需要加深。英语精读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一门核心主干课程,担负着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语言综合能力的任务,但英语精读的翻转课堂教学研究与其他课程相比,研究内容的广度还有所欠缺。以“大学英语写作”和“大学英语听力”与“翻转课堂”为关键词在CNKI数据库进行检索,相关文献分别为126 篇和80 篇。2)翻转课堂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脱节。对笔者检索到的23 篇文献综述后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研究者只是简单介绍翻转课堂的概念、特点、优势等,然后展开实验研究或提出自己的看法;并没有基于翻转课堂理论基础如主动学习法、同侪学习法等开展研究。3)研究视野有待开阔。相关文献大多是从课堂或教师角度入手,指出目前精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翻转课堂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对于课堂的满意度、参与高,并提升学习动机。但翻转课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更多地从学生角度出发,了解学生的想法,开展学生满意度调查等。4)有的研究指出了实施翻转课堂所面临的问题,特别是缺乏有效课下监督措施,因为这直接影响学生在课上对知识的内化、吸收。然而相关研究只是泛泛而谈,如搭建网络学习平台,但具体怎么搭建,如何确保学生认真执行,相关研究并没有建立一个稳定科学的机制。

4.2 研究展望

在翻转课堂模式下改革英语精读教学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也面临诸多理论、技术及实践的挑战,亟待更多学者参与其中。1)加强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融合。现有英语精读翻转课堂研究大多是教师根据自己课堂的经验之谈,缺乏系统、科学的理论指导。翻转课堂以学生为中心,未来的研究应该思考如何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等)进一步融合到英语精读教学实践中。2)建立有效监督与评价机制。翻转课堂自推广以来,受到教育者和学生的普遍欢迎,许多研究也对其持肯定态度。对于精读教学,尽管其有诸多优势,但仍存在一些问题,这其中包括如何监督学生在课下的自主学习、怎样评价学生课堂上的表现等,有国外学者研究表明翻转课堂应用中最突出的挑战是学生在课下准备不充分[13]。精读教学内容纷繁复杂,涵盖读、写、译等多方面,未来的研究应思考如何建立一整套监督与评价机制,督促学生学习,促进教学相长。3)现有文献缺乏针对精读课前导学材料的系统研究。从教师角度出发,在制作英语导学材料过程中也面临诸多挑战:首先,时间的投入,有研究表明准备翻转课堂材料的时间是传统课堂的六倍之多[14];其次,技术上的挑战,许多英语专业教师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互联网技术应用培训,因此,做出来的视频课件往往差强人意;最后,英语精读内容庞杂,如何做好导学内容的设计是英语精读教学研究值得研究的方向。导学材料是一个单元的开始,体现教师对这个单元的整体设计,主题是否明确、重难点是否突出、课件是否生动有趣都是教师在设计导学课件时需要注意的地方。4)在精读课堂中,教师如何科学地引导学生也是未来可以研究的方向。翻转课堂中,无论是课前、课中及课下,教师的引导始终贯穿其中。传统精读教学中,学生养成了被动的学习习惯,喜欢依赖老师。因此他们内心抵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不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到自主学习中,这时教师的引导作用就异常重要了。这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学习成效都有积极作用。

5 结束语

本文对近几年英语精读翻转课堂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与综述,指出了其中的不足与未来研究的展望。针对翻转课堂模式的研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相关研究,但针对英语精读翻转课堂教学研究增长缓慢,且研究单一、重复研究较多,希望未来有更多的学者能在相关领域开拓出新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为英语精读教学助力,促进相关的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庞亚飞.“翻转课堂”模式在大学英语精读课中的应用[J].海外英语,2015(16):30-31.

[2]王驰宇.试析翻转课堂在高年级英语精读课中的应用[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30(2):177-178.

[3]郭放.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英语专业精读课堂中的运用[J].新一代(理论版),2018(10):115.

[4]范立彬,李笑.翻转课堂模式在高校英语精读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8,37(11):168-170.

[5]李冬燕.翻转课堂在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科技风,2018(36):62-63.

[6]李明慧.基于干预性自主学习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以英语专业综合英语教学为例[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31(24):74-76.

[7]张艳萍.英语专业精读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3(9):215-216.

[8]刘忠才,陈平,李景云.民办高校英语专业精读课实行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实践[J].海外英语,2018(3):21-23,33.

[9]窦晶.大学英语精读翻转课堂混合教学模式的研究[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19(6):72-75.

[10]焦云韫.浅析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在英语专业精读教学中的可行性[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7,33(4):81-83.

[11]张婷.翻转课堂在高校英语精读课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探究[J].英语教师,2015,15(24):122-123,132.

[12]张艳萍.翻转课堂在高校英语专业精读课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探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33(2):129-130.

精读教学论文范文第10篇

阅读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这个过程称之为精读。民国以后的教育大家尤其重视精读,提出了许多精读法,如黎锦熙的“三段六步教程”、叶圣陶的“精读三段教程”、黎世法的“六步单元教段”等。在我看来,王森然先生的“精读六步教程”对于中学语文教学具有普适意义。“精读六步教程”包含预习、指示、讨论、结束、应用、欣赏六步。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由于教师与学生都不重视,预习其实已然成为一句空话,至多略x一遍文本,标下节号。事实上,预习是学生心理预设生成的阶段,直接关系到学生深入文本的程度,所以语文教师应该对预习充分重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主动地完成预习工作,而不是看成一项作业来完成。以《荷塘月色》为例,由于本文以作者的情感为线索,所以在课前我设置预习引导:《五人墓碑记》里有个人物叫颜佩韦,“韦”是牛皮,韧而不断,所以古时脾气急躁之人用“佩韦”来警诫自己“制怒”;而与此相反的是“佩弦”,弦时时紧绷,性情慢的人用此为名为的是警诫自己要“敏于行”,朱自清字“佩弦”,那么他是不是一个性子慢的人呢?请找出证据。学生带着问题和兴趣去预习才能有的放矢,少走弯路。

学生毕竟是不成熟的个体,所以在理解文本时难免会有欠缺,这时就需要教师的指示。指示是指导、指明的意思,包含两层内容:一方面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指导,并给出解决方案;一方面对学生未能发现的问题予以指明。如《绝地之音》一课,对于“绝地之音”内涵的理解是难点,教师应当指导学生从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虚入实三种思路入手去分析,这是解决方案的指导;而文中“咧―咧―咧”的歌声、“长城”等意象在阅读时容易被忽略,教师应当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这是问题的指明。

课堂讨论是当下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过分地强调,所以课堂讨论往往就变成了假讨论:从内容上看,讨论内容无价值;从形式上看,为了课堂结构的完整,为讨论而讨论。

如《渔夫》一课,教师在教学中可能会让学生讨论这样一个问题:屈原投江,葬身鱼腹的做法是否可取?是不是有其他选择?这个问题实际上毫无价值,因为屈原之所以成为屈原,就是源于他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他的做法和选择是不必讨论的。那么如果需要讨论,可以拓展为对面对逆境的不同态度的讨论。在形式上,教师对讨论的问题,讨论的时长,甚至于对谁以什么样的形式来展示结论都是精心设计的。讨论既然是一种生生对话,那么新问题的产生是必然的,只有允许不可预测的见解和不同的声音,讨论才会真正有助于阅读教学。

“结束”说的是对文本内容的总结,事实上文本的解读到此为止了,但是文本内容价值却远没有结束。海明威创作有“冰山原则”,他认为文本内容呈现出来的只是如冰山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而已,所以说,结束实际上是下一轮的开始。因此,教师对于文本的总结不能是结语式,应是启迪式。比如郑愁予的名篇《错误》,在结束文本时,要告知学生这里的意象、意境、手法来自于古典诗词,如刘禹锡的《春词》、温庭筠的《望江南》等诗;可以展示作者其他类似作品诸如《情妇》《窗外的女奴》等,以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的兴趣。

如果需要对文本的价值进一步挖掘就需要实践。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的就是学与用的关系,就是所谓的“学以致用”。语文学习无论是“读”还是“听”都是信息的输入,“说”与“写”则是学的内容的反馈。对应到语文教学中,就是口头表达与写作。《荷塘月色》堪称写景的模板范作,可以从中挖掘出写作练习素材,可以《荷塘月色》写景特色为范本,进行写景练习;《烛之武退秦师》一文说辞了得,可以学习其中的劝谏技巧,并进行语言运用练习。适当的应用会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信心,形成良性循环。

最后一步是欣赏,欣赏是对文本有充分理解后,再次回归文本。黑塞自述读歌德的《亲和力》,五遍之后它成了另一本书,其道理便在于此。循环往复地阅读才能层层深入文本的内核,才是精读的真谛。当下的中学生阅读功利色彩相当浓,所以教师要设置多重阅读来帮助其深入探究文本内涵,并进行阅读迁移。比如,学完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可以欣赏其姊妹篇《我二十一岁那年》,这是同人作品迁移;体会了老舍先生《想北平》,可以拓展阅读《故都的秋》,这是同背景作品迁移;阅读杜甫《登高》后可以读岳飞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这是同题材作品迁移。

精读教学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 英语精读课 教学设计 阅读策略

Nuttall(2002:2)认为阅读过程包括:1.解码、破译、识别;2.发声、说、发音;3.理解、反应、含义。即阅读首先是单词的辨识与学习,之后是理解全文的含义。美国心理语言学家Krashen(1985)认为,语言输入先于语言输出。Swain(1985)针对Krashen的语言输入假设,提出了应从逻辑上将阅读理解进行系统分类,把这个理解过程分为三个层次:字面理解层、推理性理解层和评价性理解层。

Urquhar和Weir(1998)将二语阅读分为元认知策略和认知策略两类。元认知策略包括:阅读前策略(预读、预测);阅读中策略(自我提问、自我监控);阅读后策略(自我评价、自我反应)。认知策略包括:速度策略(略读、查读、寻读);细读策略(区分主旨与细节、命题推理、语用推理、转移、意译、清除歧义、推测词义、识别代词所指)[1]。

对于学生讲,阅读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是读者和语篇互动的一个交际过程,是听说和写作的基础。在此过程中,学生要掌握中心大意,理解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学习单词的用法并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或习语的意思,寻读、略读、归纳推理判断,辨析作者的观点态度。通过精读课的学习,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应得到提高,学习策略有所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显著增强,最终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素质均得到提高[2]。

在精读课教学中,教师应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和阅读策略,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精读课堂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师讲授知识点为主的授课模式,而应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3]与教师讲解相结合,学生在学习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点的同时,还应将文章作为整体,学习语篇的组织与衔接[4],通过对文章整体内容的思考,学生可提高思辨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各种阅读教学策略的运用,例如任务教学法、语篇教学法[5]等。精读课的教学设计总体上可以细分为三个方面,即读前设计及策略、读中设计及策略、读后策略和阅读评价。

一、读前设计及策略

1.学生分享。在上课前布置学生就与课文内容相关话题进行信息搜集整理,并要求在正式上课前做PPT展示。例如新编英语教程第二课的主题是西方文化与经济的入侵。课前学生要搜集与西方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与影响的资料。课上学生们分别介绍了麦当劳、沃尔玛、宝洁等公司的发展历程和其对中国的影响。这一环节不但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练就英语表达能力,更使精读课内容精彩。同时学生可以分享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词汇、表达、文化背景知识,为顺利进行阅读做好充分的准备。

2.头脑风暴。对题目(包括副标题)和突出信息(作者每段小标题、文章中大写、黑体、斜体、人名、图片、图标或数字等)快速浏览,并进行头脑风暴、小组讨论,预测文章的大概内容、作者观点及写作思路并根据学生自身知识和经验,让学生提出他们对主题的观点和态度,可采用围坐的方式,便于大家讨论。

3.快速阅读。学生应在头脑风暴中确立好图示的指导下快速浏览每段第一句话(或前两句),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及结构[7]。同时教师应针对各段的主旨及部分细节信息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快速阅读给出答案。精读教学要将快速阅读与仔细阅读融为一体。

4.词汇准备。学生在阅读课文前应掌握必要的词汇,以减轻他们阅读时的难度。精读教材一般都会在课文后列出生词及解释,部分教材会在课文前列出课文中的关键词。对于这些词汇,学生可以课下预习,教师在课上更应教与学生正确识记词汇的方法和策略。在单词教学中,教师不应只强调单词的发音及含义,实际上每个单词都应从多个方面学习。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学到的单词制成词汇卡片,卡片上包括单词的拼写、发音、词性、词义、英英解释、构词规则、使用范围、内涵意义、文化内涵、常见搭配(习语)、语法使用(如enjoy\love\hope后加不定式还是-ing形式)、同义词、近义词、形近词及其在句子中的使用等。

第1和2步可以激活学生大脑中相关主题的信息,开启大脑的认知功能。第3步帮助学生构建语篇框架,从整体上对文章有所了解。最后第4步,为学生阅读做好必要的词汇准备。

二、读时设计及策略

在阅读中,教师不能只拘泥单词、语法和句意的解释,更应将语篇分析与语言点讲解相结合,让学生掌握文章的组织与结构、各段落间的衔接,从总体上对文章内容有清晰的认识,并根据获得的信息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这一过程中涉及的阅读策略包括:

1.语言点处理。传统的教授单词和语法的阅读教学方法保守非议,笔者认为精读课作为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应用正确的方法和策略教学生如何处理新词与习惯表达、学习复杂的语法知识,词汇和语法教学是为理解句子含义,最终为理解语篇服务,绝不能占据主导地位。

在阅读前,学生已经通过读前的准备学习了大部分生词与文中关键词,如再次遇到新词,在不影响理解的情况下可以忽略。从文章中猜测词义的方法包括:利用下句话出现的定义猜词;利用单词前后的同义词或近义词猜测;利用标点符号、定语从句或例子猜测;根据构词法(词根、前缀、后缀)猜测。教师除讲解和让学生操练重点语法点外,还应介绍翻译与paraphrase的技巧。

2.语篇处理。系统功能语言学家韩礼德(Halliday)认为语言有三大纯理功能,即概念功能、交际功能和语篇功能。语篇分析要从宏观结构入手,从语义和形式去分析语篇的衔接手段、连续手段。语篇的衔接手段借助语法手段、词汇手段来实现其整体结构的粘合[8]。关于语篇结构,多数人认为,英语中有以三种基本的关系结构:一般与特殊(general and particular)或特殊到一般、递进(progression)和相容(compatibility),了解这三种关系,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脉络。在阅读中,学生要了解文章主旨及每段的主要含义,并列出outline,注意句子与段落之间的联系、段落之间的衔接。同时,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利用推理,推测和把握未知信息。

3.文化知识拓展。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不同民族在漫长的社会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因此,语言学习者必然会遇到所学语言的习语、宗教文化、社交文化、历史文化、政治文化、民族心里和民俗文化。遇到有文化背景的词汇、句子或文章时,教师要对此进行精确讲解,并对比汉语和英语所承载文化的异同,鼓励学生思考文化差异。例如《新编英语教程》的第二课The Woods Were Tossing With Jewels,讲的是在美国西进运动中,一家人赶往美国西部安家的故事。教师就在讲解课文中和同学们一起仔细分析美国的西进运动,结合学生可能感兴趣的西部牛仔及西部片来讲解,教师还可以启发学生对比西进运动与中国的开发大西北之间的异同。如此一来,学生对文章背后的文化有了立体的认识,提高了学习兴趣。

4.阅读中交际能力的培养。精读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输入足够的词汇量、语法、概念、观点、文化等,为口语和写作输出打下良好基础。因此在阅读中,学生可以利用学到的知识,针对文章内某一事实或观点进行讨论,给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5.仿写。仿写分为句型仿写和结构仿写,句型仿写在读时进行。调查发现,学生在作文中经常使用常见的几种简单句(以主谓宾句式为主)和简单的从句,句式结构变化不够多样。因此,在遇到结构复杂的句子时,教师可指导学生模拟原句的结构和语法进行仿写。例如精读第一课出现了这样一句话:“...not because English is easy.True,genders are simple.But the verbs tends to be irregular,the grammar bizarre and the match between spelling and pronunciation a nightmare.”这是并列句中出现省略的情况,学生在平时写作中很少使用这样的句子,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也写出了:“In the future,there will be no pollution.The sky will be blue again,the air fresh and water clear.”句型仿写是针对语言点的练习,而结构仿写是针对语篇的练习,句型仿写可以在一个段落或整篇文章分析完成后进行。关于语篇结构,多数人认为,英语中有以三种基本的关系结构:一般与特殊(general and particular)或特殊到一般、递进(progression)和相容(compatibility)。经过仿写,学生在写作时有意识地变换句型,使用复杂句型,文章结构也更清晰、合理。

6.思辨能力的培养。阅读的过程是读者思维不断与作者思维发生碰撞的过程。学生通过预测,推断文章下文内容。如果预测准确,阅读效率会事半功倍,如果预测有偏差,学生可以及时修正自己的推理,紧跟作者思维[9]。教师还可让学生结成小组,共同讨论文章内容及细节,利用比较、分析、综合、推测、检验、评价等技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求证精神和创新精神。

三、读后策略及阅读评价

阅读后的活动是检查阅读理解效果和巩固运用语言材料的阶段,教师不但要让学生练习、巩固和扩展在阅读过程中新学到的语言知识,还要发展其说和写的能力。在这个环节,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活动促进学生对阅读内容的内化和吸收,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技巧。读后策略包括检查对文章中生词的掌握情况、对课文含义的理解、复述文章内容(也可通过角色扮演、采访等多种形式灵活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分析文章总体思路和结构,挖掘各段之间内容及形式上的联系,就文章内容发表自己看法(辩论等)、写读后感和结构仿写等。

阅读活动的评价总的来说可以分成学生自评和互评及教师评价。学生可以针对每一单元的阅读学习情况,包括单词、语法、课文含义、阅读策略的使用等进行自评和互评[9]。

四、结语

精读课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总体原则是首先激活学生头脑中的相关信息,为阅读理解做好准备,元认知策略、图示策略和关联理论作为其理论支撑。在阅读中,精读教学要体现出“精”,精讲单词、语法、语篇、训练阅读策略,拓展文化内涵,培养思辨能力,以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技能。精读课要体现以学生为主导,任务型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利用所学知识及时进行口语和写作操练。如此设计的课程体现了精读课信息量大、综合性强、专业性强的特征,有助于帮助学生将被动阅读变成主动阅读,提高阅读兴趣与效率,并为听说和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庞继贤,丁俏蕾.国外英语阅读研究的进展及对教学的启迪[J].高师英语教学与研究,2003(3):53-56.

[2]吕中舌,涂远程.中国学生英语阅读策略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8(4).

[3]Olsen.R,Kagan S.About Cooperative Learning[C].Kessler C.Cooperative Language Learning:A Teach-er’s Resource Book.New York:Prentice Hall,1992.

[4]Carrell,P.L.“Facilitating ESL Reading by Teaching Text Structure”TESOL Quarterly,1985,19,727-752.

[5]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6]刘婷.图示理论和语篇分析对优化大学英语精读课的启示.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32).

[7]林强.语篇分析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探讨.教育教学研究,2011(11).

精读教学论文范文第12篇

论文摘 要:精读课课程在高职英语专业的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部分高校英语高职专业精读课教学中存在着教学目标不明确现象,本文根据《英语教学大纲》要求,讨论了精读课课程的教学目标,明确阐述了精读课“综合性”的教学特点和教学目标。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对外科技、文化、经济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的不断深入和扩大,优秀的外语人才,尤其是优秀的英语人才的社会需求呈上涨形势。高职英语教学相对于本科英语教学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方向。如何在短短三年的学习中尽快提高英语高职生的听、说、读、写、译等能力,从而使他们能够胜任未来工作的挑战,或为未来进一步的深造打下扎实的基础成了从事高职英语教学教师们的终极教学目标。

英语高职专业教学根据培养目标开设了大量技能性,知识性课程。与众多目标明确,任务突出的科目相比,作为主干的英语专业基础课之一的精读课又有何教学特点呢?就这一问题,笔者调查了西安科技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长安大学等陕西部分普通高校英语高职专业一,二年级学生,结果显示60%的学生不明确精读课的价值所在;20%的学生认为精读课是较泛读课,以阅读文章,分析文章,词汇讲解更为精细的科目;只有10%的学生认为精读课是集听、说、读、写为一体,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科目。调查发现部分学生甚至认为“精读课只是高中英语课的延伸”。学生的反馈显示出部分高校高职英语精读课教学中存在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模式和手段滞后的现象,这势必会影响英语高职专业教学效果,不利于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针对此现象,笔者撰文阐述了英语高职专业“精读课”的教学特点,以期能够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

1 英语高职专业“精读课”“综合性”的教学特点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基础英语(精读课)是一门综合英语技能课,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1]可见,英语高职专业精读课应是集“听”,“说”,“读”,“写”“译”为一体的“综合性”科目,是所有这些细化科目的延伸。

(1)首先,精读课是听力课和口语课的延伸。语言教学应突出学生听、说技能的培养。在精读课上,教师应坚持用英语授课,讨论问题,并鼓励学生用英语回答、讨论,其过程本身就锻炼了学生的听、说能力。实事上不仅仅在课堂上,课下教师也应坚持用英语与学生交流。在英语高职教学中,许多教师认为高职学生的基础差,全英式教学不适合他们,多是采用双语式教学,但这种做法不能给学生创造浓厚的英语使用氛围,顺从了学生的惰性心理,而且导致教学重心偏向语法和词汇,易使精读课成为词汇课或语法课,不利于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

针对学生听不懂,弄不明白的地方,教师可用汉语进行说明,但在转换语码之前,要加上“In Chinese,it means……”,“Next, I will explain it in Chinese.”诸如此类提示性的语言,或者口头上用英语表达,同时在黑板上写出其对应的汉语意义。此种做法是在向学生暗示:我们要尽可能用英语表达思想。双语教学中不加提示的语码转化则会顺从学生的惰性心理,使教师有“以身作则”之嫌,致使学生一有困难就采用母语表达,而不是动脑采用其它英文表达形式。[2]诚然,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自己的语言(teacher talk),不仅要注意语言的规范性且要根据学生的语言掌握程度和进展采用适合学生的易被接受的措辞和表达形式。持之以恒,学生们的听、说能力定能有长足提高。[3]

(2)此外,精读课还是泛读,写作和翻译课的延伸。正如一些学生所言,精读课是较泛读课而言,对文章分析更为透彻、词汇讲解更为细致的科目。泛读课在阅读中,侧重的是各种阅读技能、技巧的培养和词汇量的扩充,而精读课在阅读中侧重的则是词汇、短语用法更为详细的介绍;句与段表达、内容及功能上的细微分析,与作者整体谋篇布局的关系以及主题思想的表达方法等等。精读课还会涉及文章的写作特点,教师可依据学生具体掌握情况和兴趣所在让学生进行缩写,仿写等练习,又是对写作课的延续。此外,教师常会让学生对一些长句,难句或段落进行翻译,以测试学生实际理解程度,这个过程又考察了学生的翻译能力和翻译技巧的掌握情况,亦是翻译课的延续。

(3)最后,精读课还是语法课的进一步延伸。此点置后,并非因其不重要,而是几乎所有精读课教师已经做到了。且往往有过之,无不及。课堂上,教师注重学生对文章中每一句话的表达方式和理解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够分析每句话的语法结构,澄清句中各成分的作用和关系,这本身就是对学生“语法课”上所学知识的检测和实用训练,可谓是“语法课”的延伸。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高职学生基础普遍较差,教师易倾向于把重心完全放到语法结构的分析上,且为了快捷澄清某些语法知识,又采用母语作为交流媒介,结果学生在精读课上除了习得一些语法知识之外,感觉收获甚少,长此以往,不仅导致学生厌学,且妨碍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为了尽可能给学生创造丰富的语言环境,即便是讲解语法也应使用目的语进行。授课之初学生理解虽困难一些,但随着对语法术语熟悉程度的提升,学生对语法知识的英文讲解也就容易理解了。而且对于语法问题,教师只需对长句,难句,单元要求掌握的句型进行重点分析即可。文章分析完毕,务必给学生们一些时间,让其思考质疑,而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可直接解答或找学生代答。找学生代答效果更好,常会出现一人提问,全班讨论的情况。有时学生没提到的而教师又认为学生有必要注意的,可由教师再质疑,往往又形成了全班讨论的局面。这种讨论的方式不仅促进了学生们对文章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法的热情,更是培养了他们在阅读中逐字逐句推敲的好习惯,为他们巩固语法知识、遣词造句、语言表达、甚至写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精读教学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互动教学;专业英语;精读课教学

大学英语专业的精读课是英语专业的主干课,在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能力培养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有些精读英语课堂还主要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知识灌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注重书本知识点,很少有语言交际的机会,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交际能力的培养。

一、课堂互动对英语专业精读教学的意义

课堂师生互动就是在课堂这个教学环境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情感、传递信息、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在英语专业精读课中实施课堂互动,有利于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语言的互动,有利于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以及对精读课文内容更深层次的理解。

二、课堂互动的类型

课堂互动的形式有多种,如合作学习和任务型教学,教师通常会提供一个有趣的话题或活动,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和讨论中共同完成有意义的互动。在互动过程中,除了能增加学生语言知识并锻炼听、说等技能,即能完成知识和技能的目标外,还可以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真实的情境来促进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合作精神的培养;通过合作完成具体的学习任务而采取相应的步骤和方法以及为达成沟通而采取不同的交际策略等,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的目的。

三、课堂互动在英语专业精读课堂中的应用

本文主要以英语专业学生使用的《现代大学英语》(精读)教材为例,将课文讲解分为三个部分,即课文的预热、讲解和课后讨论,说明课堂互动模式在精读课堂的应用。

(一)预热阶段

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课文所涉及的背景知识进行介绍,采取小组合作或个人的形式,辅助以多媒体进行展示。如在《现代大学英语》(精读)第三册第五课Twelve Angry Men中涉及美国司法体系及法庭判案原则的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查找一些相关的材料和一些美国有趣案件的审判,在学生的展示过程中,实现了生生之间的互动,把本来枯燥的法律知识变得非常的有趣,案例的辅助有利于学生对美国司法体系的形象化理解。

在难理解的课文中,教师可采用小组形式让学生对文章中一些关键问题加以讨论,能使学生更容易了解文章的主题。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包含了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每个小组成员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可以在师生互动中规范学生的语言使用。在课文的导入阶段,教师可以根据文章的主题或内容提出几个简单的问题,采取小组形式或个人头脑风暴的形式,锻炼学生短时间的语言输出。

(二)课文讲解阶段

课文的讲解主要是以读、说活动为主,以阅读带动说写,以说写促进阅读理解,巩固语言知识,从而熟悉文章的主题、内容、以及写作手法等等。《现代大学英语》(精读)中课文选自国外著名作者、小说家、剧作者等著名或具有代表性的文章,语言使用比较纯正、文章内容很适合大学生的思维水平。教师要利用好文章的特点,用不同的互动方式,提高学生篇章的理解能力,促进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学生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把文章划分出段落结构,并由每组代表展示小组的讨论结果,这样就在小组讨论中实现了生生活动,小组与小组互动,在互动中加强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并对文章的结构有一个了解,为下一步的教学打下基础。

教师在比较晦涩的文章中要加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比如可以通过paraphrase即英文译意的形式让学生把难懂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讲解出来,在适当的时候让学生举出例子。比如在《现代大学英语》第三册第八课 We are Only Human中,文章用了很多晦涩的句子来总结人性的特点。教师可以抓住人性的特点,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举出生活中体现人性的例子。作者在文章中提到一句话 “You are what when no one else is looking.”也就是说人性是没有任何人关注下的那个你的真实面貌。学生在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举出在遵守交通规则、保持城市卫生甚至是无人监考时体现的人性特点,从而加深对篇章的理解。

(三)课后讨论阶段

课后讨论是对文章中心的概括和升华,是学生对篇章内化后的思考。教师可以通过文章内容让学生以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形式回答。如在The Wisdom of Bearwood文章中,讲述了一位老人和孩子的忘年之交,教师可以设计问题如“你如何看待隔辈人之间的友谊或是爱情?”“怎样做才能收获真正的友谊?”等,让学生在互动中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促进学生情感意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245-246.

精读教学论文范文第14篇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大学生忽视甚至轻视英语精读课文的学习。即使是在课文学习过程中,学生主要关注的也是词汇、语法和实用技能,以及它们与四、六级和四、八级考试的关联。大部分学生也喜欢课堂上的趣味故事和游戏。但是真正重视课文学习的学生少之又少。英语精读课是具有浓厚人文性的综合性科目,课文学习是精读课学习的重中之重,重视语法和考试而忽视和轻视课文学习实在是舍本逐末的做法。实际上,英语精读课文的学习不仅对英语学习,而且对学生初步研究能力的培养都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主要针对英语专业的情况来探讨精读课文的学习以及其对学生研究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1精读课文学习的内容 对于精读课文的学习,首先要改正一个错误的认识。精读课文的学习绝不仅仅是认读几段英文,或者阅读一个英语故事。精读课文作为精读教材的主要部分,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去学习才能充分起到学习知识、锻炼技能和培养研究能力的作用: 1)词汇学习和积累 学习精读课文的第一步应该是词汇的准备,这是阅读的基础。但是由于很多大学生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他们把词汇和课文割裂开来看待,或者只把词汇学习当作通过考试的一道阶梯。这种做法的弊端是偏离了任务焦点,并且增加了任务负担。学习课文前的词汇准备过程不应该是个独立的学习任务,学生要明确这个过程的目的是为课文学习做准备,任务的焦点是课文学习,不需要刻意、机械、系统地去学习词汇。明确目的并且排除不必要的任务负担,才能顺利执行和完成任务。 2)课文阅读和理解 课文阅读和理解是课文学习过程中重要而又容易被轻视的一步。毫不夸张地说,许多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只是通读课文,认认单词而已。简单的课文,读完之后大概知道什么意思,而对比较难的课文,甚至都没有做到读懂。这种做法的心理因素就是等待老师的讲解。这显然是很被动和懒惰的做法。课文阅读和理解是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关键步骤,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首先要注重阅读和理解的结合,然后要注意提高阅读理解速度。阅读和理解的结合即是指以理解为阅读的目的,读多少就懂多少。如果读了一句话只是认识每一个单词却不知道句子的意思,那么这个阅读是无效的,即使读得再快,也对课文理解没有任何作用。所以阅读课文不应求快,而要注重理解。能够边读边理解了,再逐渐提高速度,不仅是读的速度,也是理解的速度。 3)课文分析和欣赏 课文分析和欣赏是实现精读课的人文性和建立学生研究能力基础的重要环节。课文分析是欣赏的基础。分析包括意义、语法、结构等方面的分析;运用语法和写作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意义。欣赏是在分析的基础上,从多个角度深入理解和欣赏课文。现在精读教材的课文都是精挑细选的,篇篇都是非常优秀的作品。欣赏的角度包括文学、文化、艺术、风俗习惯、价值观念以及历史和地理等各个方面。欣赏的过程不仅增加了学生的人文知识,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质,并且从整体上拓宽了学生的英语知识面,无形中也为学生们奠定了进行深入研究的知识基础。 4)精读课文与其他英语科目的关联 英语专业的专业科目除了精读之外,还有泛读、听力、口语、语法、语言学、写作、翻译、英美文学、英美概况等,各个科目之间都有互相关联的地方。在精读课文的学习当中,只要稍加留心,就会发现很多词汇、语法现象以及各种英语的信息都可能在其他科目中出现,或与之相关。注意这样的关联不仅有助于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到各个学科的理论知识,比如语言学、文学、文化学、哲学、教育学等。教师应当引导和鼓励学生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和学习,初步教给他们比较、对比、归纳、演绎等方法,培养学生进行学术研究的能力基础。 5)有关课文的扩展性作业 精当的作业能有效地锻炼和检验学生的能力。有关课文的扩展性作业是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他们的思维,并锻炼初步的学术研究能力。扩展性作业在形式上要灵活多样,鼓励学生通过听、读、观察、采访等各种渠道获取资料,运用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发挥写作、美术、演讲、表演等各种才能来展示自己的研究。以上五点充分说明,课文学习包括的内容很多,牵涉的知识和能力也非常重要。所以课文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一定不能把精读课文仅仅当成是词汇和语法知识的载体或轻视课文学习。 2学术研究的步骤 一般来说,学术研究的步骤是这样的:第一步,发现问题。在阅读、学习或观察的过程中找到感兴趣的话题,或者发现疑惑的问题,确定研究的选题。第二部,收集材料。通过广泛的阅读、敏锐的观察和大量的调查、采访和网络搜索等途径,收集与选题相关的信息,这是进行研究的材料准备。第三步,整理材料,提出假设。对收集到的材料做分析、比较、筛选、概况和归纳等工作,结合选题,提出假设。第四步,论证。结合相关的理论,运用比较、对比、归纳、演绎等研究方法论证假设。第五步,总结。总结论证的结果,得出研究的结论。学术研究的每一个步骤都需要研究者具备相应的知识和能力,包括语言知识(词汇和语法等)、语言能力(听力、阅读、口语、写作和翻译)、理论知识和能力(语言学、教育学、文学、哲学、文化学乃至心理学、传播学等理论知识和理论能力)以及思维和研究能力(分析、综合、比较、对比、归纳、演绎等)。然而所有这些知识和能力,其实都可以在学习精读课文的过程中获得。下面就来讨论精读课文学习和研究能力培养的关系。 3从课文学习到研究能力的培养 前文已经论述了精读课文学习的内容包括词汇学习和积累、课文阅读和理解、课文分析和欣赏、精读课文与其他英语科目的关联以及有关课文的扩展性作业。在这些环节中,学生可以学到词汇和语法等语言知识,文学、文化、艺术、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地理、历史等人文知识,还有语言学、文学、文化学、哲学、教育学等理论知识。同时,在这些环节中学生的许多能力和技能也得到了锻炼和培养,包括听说读写译的语言能力、运用各学科理论乃至提出新理论的能力、还有分析、综合、比较、对比、归纳、演绎等思维和研究能力。因此,不难看出,精读课文学习中所能学习到的各种知识和所能培养的各种能力都是进行学术研究所要求的因素。所以,认真学好精读课文不仅是完成本科阶段的学习任务,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深入学习和研究能力的过程,可谓一举两得,有什么理由不重视精读课文的学习呢?#p#分页标题#e# 4结论 本文通过对英语课文学习内容的分析,申明了课文学习各环节的重点和重要意义。通过将课文学习和学术研究进行关联,说明本科阶段的课文学习和学生的研究能力的培养是个同步的过程。由此,笔者呼吁英语教师和学生重视英语精读课文的学习和有意识地培养研究能力。

精读教学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人文素养 中学语文 阅读教学

人文精神即语文的人文性,是蕴含在语言文字特别是文学作品之后,阅读教学以其特有的教学功能,便于把文字特别是文学作品的人文精神内化为学生的精神依靠,使文本的人文精神的内核与学生的情感寄托融为一体。这恰恰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人文渗透提供了契机。

一、人文素质渗透的含义

“人文素养是人类在追问人的合理性或对人的存在进行理性探索的过程中提升出来的价值观念体系,以人为尺度和对象,注重人的存在和发展,强调人的权利和价值,关注人类的命运,它主要涉及人生存发展的目的、意义、价值等人自身的问题。这是人文精神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普遍性特点。”渗透原是物理学概念,被迁移到社会学科,意指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不改变原有特点的情况下达到人文素养的提高,既不同于传统的语文教学的“传道授业”,又不同于政治思想和道德的灌输。是通过阅读文本过程中人文精神的提取达到人文素养提高的目的。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在于创设条件,让读者用自己的情感思想去关照文本,用自己的感情去体悟渗透在文字中和文字背后的情感思想,使潜在的人文素养的思想转为现实的理解。阅读教学大多采用优秀的文本语言,有着丰富的人文素养价值,这就为人文精神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可能性。“在听说读写活动中,语文聚焦于‘怎么说’,而其他课程则是‘说什么”,“言为心声,‘怎么说’绝不是一个单纯的使用语言的技术、技能、技巧问题,其中必然渗透着言说者的思想感情。因而在关注‘怎么说’的同时,学生也必然接受作者心灵和课文内容的陶冶。”所以,借助于阅读教学,给学生搭建人文素质渗透平台,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

二、中学阅读教学人文精神渗透的意义

中学阅读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不仅是语文教学的需要,更是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完善学生人格的客观要求,概括来说,中学阅读教学渗透人文精神包括以下意义:

第一,有利于民族精神的培养,提高民族认同感,增强民族自信。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说过:语文教学不能简单传授文字或字母,更在于教授的文本内涵。国语不是传承古训,而在于思想的传递。王尚文也指出::“教学民族语言就是在

灌输民族的精神,铸造民族的灵魂。”目前,中学语文课本存在大量的优秀文本材料,优秀文学作品具有情感上的震撼力和感召力。中学阅读教育可以让学生了解民族的发展情况,民族的思想和情感底蕴,逐渐提高民族认同和自信。

第二,有利于中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健全人格。斯普朗格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中学生的个性尚未完全形成,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和历史人物的对话,反思自身问题,引发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从而促进学生不断提高,不断完善,健全人格、塑造个性。

第三,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许多学生总是在说不理解阅读内容,那是因为在阅读过程没有能够把握阅读材料的人文精神的内涵。所以,“教育并不是在学生的心灵“白板”上刻上“痕迹”,而是以他已有的精神世界(包括经验)作为“先有”、“先见”和“先前理解”理解教育,在理解的过程中建构教育意义,并且进入这一意义关系中,从而在相互作用中能动地选择和接纳教育的引导,允许教育进入自己的精神活动中并且体验它经验它,同时扩展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样,学生的精神把握了教育,并且在教育的引导下自我发展。”诚如此,只有把握了作者的情感,只有进行人文素养渗透才能懂得作者的所说所感,理解文章的精神,也是提高语文能力的表现。比如在鲁迅先生的文章《药》,如果不能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述,仅仅从文字表明去把握文章,就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没有把握文章的主旨和思想。

三、人文精神渗透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

人文精神的渗透离不开语文材料的载体,渗透在听、说、读、写过程中,语文阅读教学更好的承担了载体作用,是人文精神渗透的最佳方式。概括的说,中学语言阅读教学渗透人文精神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良好的师生交流情境,为人文精神的渗透提供条件。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是教学效果提高的保证,有效的师生沟通为人文思想的渗透创造了条件。长期以来,忽视学生主体地位,教师一言堂的情况,阻碍了师生之间良好关系的形成,事实上,“师生关系是学生完整的人格与教师完整的人格相互交流而形成的,对学生的生活和成长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在新的形势下,学生的主体意识、自主意识普遍增强,他们对周围事物的评价以及对道德价值的判断,不再普遍认同一个标准,不再盲目听从统一的价值评价,他们渴望尊重,呼唤理解。”所以,在人文渗透过程中,要努力创设平等的对话沟通的情境,为学生独立思路、精神发展提供条件。

2.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理解文本的人文精神内核。中学语文课本和课外阅读材料大都渗透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养料,老师需要引导学生去阅读、体悟、激活文本中的人文精神,转化为学生的人文素养。叶圣陶曾经说过:鉴赏文艺,如果对语言文字的意义不理解,再高妙的语言都无济于事。所以,中学语文教师要从语言文字入手,又要让学生深入文本,读懂文本以外的人文精神,在慢慢熏陶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人文精神。

3.尊重学生个性,分层次引导学生阅读。人文精神的渗透要考虑到学生个体阅读的差异性和阅读习惯,要采取分层次的阅读指导方法,尊重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阅读自信和阅读乐趣,为人文素养的渗透创造条件。个体阅读的差异性造成对文本材料了解的不同,也使得阅读的趣味性增加,“文本意义的生成与转化,需要师生双方对文本进行积极的解读、共同构建和提升。教师对个性化阅读的尊重,正是体现了对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尊重与理解。而正是在个性化的解读中,学生构建提升了文本的意义,其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也因此得到了提高。”

总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为人文素养的渗透提供了契机,教师要合理利用阅读教学,把人文素养的渗透贯穿始终,为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而努力。

参考文献

[1]蓝岚:论人文精神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D].浙江师范大学,2005,第1页

[2]王尚文.紧紧抓住“语文”的缰绳[N].中国教育报,2004.7.8 t5)

[3]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373

[4]邹进.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73

[5]金生铉.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