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心理障碍分析论文范文

心理障碍分析论文范文

心理障碍分析论文

心理障碍分析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学生数学题心理障碍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学生们会告诉我许多他们的苦恼。我个人认为这类苦恼,既有生理的因素,显示了中学生青春期来临的某些特征;又有心理因素,他们是陷入了一种综合的心理疲劳状态。

“其实数学学习的直接反映形式是正确、迅速、简捷地解题。良好的解题心理能保证解题的正确率,提高数学学习的质量”。因此,教师应研究学生解题过程中的错误是哪些心理因素造成的,从而有效地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扫除心理障碍,优化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解题质量。本文就中学生在解数学题中出现的心理障碍做一些肤浅的探讨。

一、定势心理

“定势是由心理操作形成的模式所引起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使当前的心理活动表现出一定的倾向性,也称心向”。学生由于受先前数学经验的影响,在数学解题过程中总想遵循已掌握的规则系统。思维定势有时会引起负迁移,产生消极影响,表现为思维的呆板性、狭隘性,在定势的妨碍下,学生学习表现为程式化、模式化,缺少应变能力。

例如,有这样一道题:礼堂第一排有a个座位,后面每排都比前一排多1个座位,第2排有几个座位?第3排呢?设m为第n排的座位数,那么m是多少?求a=20,n=19时,m的值。学生在解题时,受小学数学中结果常是一个确定数的干扰,形成一种定势心理,把用n表示m与求m的值混为一谈。

又如,在学有理数的减法时,教师反复强调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它的相反数,因而3-7中7前面的符号“-”是减号,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紧接着学习代数和,又要强调把3-7看成正3与负7的和,“-”又成了负号。学生由于心理上的定势,往往不能理解后者真正的意义,因而运算中常常发生了错误。

针对这种障碍,教师在授课时应注意到定势的消极影响,讲清新学知识的意义,特别是跟前面知识有密切联系,但又有质的区别时,可通过列表法、换元法、数形结合法、分类讨论等方法进行对比,尽量避免使学生产生定势心理。不同问题重在比同,相似问题重在比异,这样就促进知识经验的正迁移,有效地防止了思维的负迁移。另外还应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把握学生的实际,控制分散思维的难度,加强能产生正迁移的定势思维的训练,使学生熟能生巧,由量变到质变,达到思维的更高层次,达到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陶醉心理

现今的中学生由于社会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他们视野开阔,知识面广,但缺乏挫折教育,形成一种自赏、高傲的情绪,学习中也就常常产生自我陶醉心理。

例如,已知等腰三角形两边长分别为4、9,求周长。学生立即作答:(1)4+4+9=17。(2)9+9+4=22。根本未考虑4+4<9,此三角形不存在。

类似的错误屡屡出现,始终不能引起重视。其根源在于学生学习过程中听得多,练得少,看得多,想得少。一有小成,高兴半载。病根找到了,针对陶醉心理,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基本概念的巩固落实,肯定学生接受能力的同时,找出基础薄弱环节,有针对性的进行挫折辩伪教学。我们要引导学生树立自己心中的榜样,在教学中适当地介绍国内外著名的教育家,引导学生向他们学习,也可引导学生向班级中刻苦学习的同学学习,充分发挥榜样的“近体作用”。另外可以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建立竞争机制,引导学生抵制和排除不健康的心理因素,比、学、赶、超争先进。

三、惰性心理

不少中学生对题目中的关键信息感知性较差、智能结构松散、思维的指向性弱,观察只是停滞在被动的感知表象中,即使无意识地撞上了关键信息,也不能在加工过程中形成有价值的反馈信息,致使思维受阻,每每这时他们懒于动脑,生怕再受阻挫,只想去请教老师,在他们心目中,老师最有办法,因为在课堂上见到的数学老师大都是胸有成竹,添线手到擒来,演算巧妙绝伦。

例如,设x、y都是正实数,求函数z=(x-y)2+12-x-1y的最小值。

这是一道求两个独变元x、y所确定的函数z的最值问题,纵然展开,按降幂排列,也不得章法,思维受阻。

分别将含有变元x、y的项集中处理,仍然无头绪,几经涂抹,不少学生便心烦意乱,不愿再开动脑筋想办法。

“脆弱的神经系统导致了学生思维品质的消极、惰性,他们只能享受成功的喜悦,经不住失误的挫折,性格懦弱,不能理智地调控思维情境”。

其实只要静下心来,细细回想,几次思维障碍的原因在于没能将双变元问题转化为单变元问题,因而无法破题,如果此时再从符号文字、语言文字、结构形式等信息,以及相关的知识点,数学方法等贮存信息中,进行筛选,能否找到关键信息?蓦地,不同寻常的结构特征:“平方和”引起了注意,聚焦:,

当y是正实数时,y+1y≥2的信息即时探索出来,因而当y=1,前项有最小值94,此时后项便由双变元转化为单变元x,显然,当x=14时,后项有最小值0,

所以Z最小值=1294+0=98

所以我们教师应启迪学生克服惰性,增强信心,敢于向困难挑战,即使再次受阻,也要重新振作,把握思维,寻求通途。

四、自卑心理

某些学生开始踌躇满志,自我陶醉,自我宽容,但多次受挫后,遇到熟悉的问题还勉强一试,遇到相似或陌生的,内心便产生烦躁,恐惧,对自己的信心、能力产生怀疑,以致失望,其学习兴趣低下,数学学习效率甚微,最后厌弃数学,放弃学习。

例如,已知a2-3a+1=0,求a2+1a2+5的值。

不少同学在初看这题时,发现a2-3a+1=0是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首先想到解这一元二次方程,得到a1=3+52、a2=3-52。然后将a1、a2分别代入a2+1a2+5中去,再求出最后的结果,可是学生在用这种方法求解时,明显太繁琐,学生自己也感到方法不妥,但由于对自己缺乏必要的信心,在自卑心理的作用下,总认为自己不会做,于是不再往下深入地研究。

恩格斯告诫我们:“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分析是综合的基础,首先分析,再后综合,在综合中仍需分析,只有不断分析综合,加工改造,才能创造出符合要求的结论。

violate)法律而构成“犯罪”(commitacrime),沦为“犯人”(criminal,offender)。受到“”(bringalawsuit,prosecute,sue)后,他们要在法庭“court”里接受“法官”(judge)的“审判”(trial)。审判期间,“被告”(defendant,theaccused)和“原告”(prosecutor—刑事案,plaintiff—民事案)均可聘请“律师”(lawyer,solicitor—英国英语,attorney—美国英语)为自己辩护。最后,法官根据“陪审团”(jury)的意见“判”(judge)“有罪”(guilty)或“无罪”(innocent),并“量以刑罚”(sentence)。由此可以联想到“犯人”(criminal)的世界“监狱”(jail,prison)。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展开联想,即法的“制定”(draft,drawup,laydown,formulate,make)、“批准”(ratify)、“通过”(pass)、“颁布”(issue,promulgate)。对于不合理的、过时的法律要予以“取缔”(cancel)、“废除”(abolish,annul,repeal),等等。除联想手段外,还可以采用其他几种行之有效的单词记忆技巧,如音标拼读规则法、词根词缀构词法、归类法、辨析法、位置法、首字母缩略词法、谐音法、关键词法、全身心反应法等。

六、要求学生及时复习,与遗忘作斗争

有记忆就有遗忘。记住材料,就是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并留下痕迹。暂时神经联系形成之后,由于内抑制发展的结果,它便会逐渐地被抑制起来或消失掉,这就是遗忘。但我们学习知识不能只保持几秒钟,也不仅仅是几分钟,更不是遗忘它,而是要长时间地记住它,以便随时运用。要与遗忘作斗争,就要了解遗忘的规律,并科学地分配复习时间,这对于牢固地记忆知识是十分必要的。遗忘的规律是:在记忆某些材料之后,很快地便开始遗忘,但是遗忘的速度是不均衡的,开始时忘得多而快,以后便逐渐忘得少而慢。现代科学实验证明,遗忘最快的时候是在记住该材料的头一、两天之内。根据遗忘的这一规律,笔者要求学生记忆某些英语单词或上完英语课之后,就及时地复习,即在头一两天之内复习一次,然后隔一段时间复习一次,间隔时间先密后疏,随着记忆得到巩固,间隔时间逐步延长,复习次数也逐渐减少。这样,学过的知识就不易遗忘了。有时,我们记忆的材料容易遗忘,不是因为大脑里留下的痕迹已经消失,而是由于前摄抑制或后摄抑制的干扰所致,使我们回忆不起来有关材料。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想方设法避免或减少这种前后抑制的干扰,提高复习效果。根据这一原理,笔者要求学生在复习时注意做到:(1)尽可能不要把内容繁难或相近的科目安排在相邻的时间内进行记忆或复习;(2)在复习各种材料之间,需要有一个短暂的休息时间。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前后复习的材料之间相互干扰,另一方面,可以消除大脑的疲劳;(3)每天睡觉前,回忆一遍当天复习过的材料,这样可以避免干扰,对加强记忆的巩固性是非常有益的。总之,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运用记忆理论,指导学生学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伍谦光.语义学导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心理障碍分析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求职择业;心理障碍;调适

一、大学生择业的心理障碍及其表现

心理障碍指心理不健康的现象或倾向。它是由心理压力和心理承受力相互作用,使人失去了应有的心理平衡的结果。大学生择业过程中的心理障碍主要有:

(一)自我认知失调

1.自负心理。有部分毕业生自认为很有才华,各方面条件都不错,应该有个好的归宿,因而傲气十足。一旦产生自负心理,很容易脱离实际,以幻想代替现实,使自己择业目标和现实产生很大反差,如果未能如愿,他们的情绪就会一落千丈,从而产生孤独、失落、烦躁、抑郁的心理。

2.自卑心理。某些毕业生因自己不是名牌学校毕业、专业不热门、人长相平常,既没有权势关系可利用,又没有金钱支持,总之,别人具有的先天优势自己都没有,自卑感油然而生。在择业中,他们往往缺乏自信和勇气,看不到自己的优势,不敢竞争。过度自卑,使这些毕业生产生精神不振以及沮丧、失望、孤寂等心理。

3.攀比心理。有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在求职活动中往往显得缺乏主见,极易受别人干扰。他们把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到别人的就业取向中,即使有的单位非常适合自身发展,但因为某个方面比不上同学选择的就业单位,都放弃了。而且这种心理往往会延续到就业后,带着失败者的心态进入社会。

(二)情绪困扰

1.焦虑心理。由于种种原因,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临近毕业还没有落实就业单位,心理普遍有焦虑感。特别是一些基础学科专业、或学习成绩不佳、学历层次不高的大学生以及女大学生,表现得更为焦虑。他们往往会表现为心神不宁,意志消沉,萎靡不振,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影响顺利就业。

2.急躁心理。大学生择业中常常出现忧心忡忡、烦躁不安、心理紧张、无所适从等现象。有的恨时间过得太慢,有的怨用人单位选人条件太苛刻。一旦发现职业选择未能如愿,又后悔莫及。

3.挫折心理。在就业问题上大学生受到挫折,是因为他们的去向和抱负不能为社会和亲友所理解和接受,从而产生了怀才不遇的感觉,感到苦闷、失望、无奈和悲观。如果在挫折中不认真反思,失去理智,盲目地一意孤行,就有可能形成人格障碍。

(三)人际交往障碍

1.依赖心理。有的大学生不能自主地选择就业单位,总想依赖社会关系,依赖学校和老师,甚至依赖父母和亲属为自己找工作,或当要做出选择时自己又不能决断,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从而失去了职业选择的机会。

2.羞怯心理。羞怯是指有的大学生在求职面试中常常出现面红耳赤、张口结舌、语无伦次,把面试前辛辛苦苦准备的“台词”、腹稿忘得一干二净。有的谨小慎微,生怕一句话说错、一个问题回答不好影响自己的形象。

3.问题行为。问题行为,即违背社会规范的适应不良的行为。常见的有损坏东西、报复、迁怒于人、拒绝交往或过度消费、酗酒等。

二、大学生择业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

造成大学生择业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归纳起来有:

(一)客观因素

社会价值导向对大学生择业观的影响。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和竞争,唤起人们的热情和积极性的同时,也促使人们最大限度地追求个人的物质利益,实现人生价值。如获得高薪、职业待遇提高等,使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出现了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倾向。

家庭因素,如父母的价值观、家庭经济情况等的影响。有的学生来自于偏僻落后的农村,希望自己能够去一个远远高于自己生活环境的地方生存发展。而下岗职工则希望子女大学毕业后能到层次较高的单位,不希望子女碌碌无为、平平庸庸。所以,这些学生在择业时必然要考虑物质利益,更重视社会地位和生活环境。

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和我国传统封建主义糟粕也影响着大学生的择业观。在大学生中存在着拜金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价值观。

另外,就目前我国高校教育体制而言,还不能完全实现大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顺利过渡,无法让他们在心理能力上完全适应社会的要求。这也是造成大学生择业心态不正常的原因之一。

(二)主观因素

大学生们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主体意识较强,在探寻人生价值过程中崇尚“自我”,主张“自我选择”、“自我成才”、“自我发展”,突出强调个人价值,追求人格独立。在贡献和索取之间,在义与利的价值选择上,功利色彩日益浓厚、“务实”。表现在择业上便形成了追求个人价值实现、才能的发挥和较高的物质待遇,寻找良好的工作环境。他们把过去那种“到基层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老三到”变为“到外资企业去,到国外去,到挣钱最多的地方去”的“新三到”。“新三到”实现不了,心理失衡、心理障碍的发生就在所难免了。

三、大学生择业心理的调适

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遇到困难、挫折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让大学毕业生懂得如何去调适自己的心态,以减轻或消除心理障碍,用健康的心态去求职择业。

(一)客观地认识自我

自我评价是个体对自己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特征及行为的某一方面或整体的评价过程。正确的自我评价是大学生择业的基础。客观全面地分析自己的实力,作出对自己实事求是的评价非常重要。大学生应该全面恰当地认识和了解自己的理想、价值观、素质、个人的气质、性格、兴趣爱好、能力、知识,甚至身高、外貌等,不要以己之长比他人之短而自大,也不能以己之短比他人之长而自卑,要在实事求是地肯定自己的长处的同时,善待自己的不足,通过努力逐步克服缺点。以社会需求标准来衡量自己,把个人客观性与社会客观性统一起来,注重以个人服从社会。认真分析用人单位的录用条件,看看自己具备了哪些,不能把就业理想建立在不切实际的幻想之上。

(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大学生的择业观,即大学生由毕业走向社会时选择职业的观点和态度,实质上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反映。在择业问题上,价值观不同,择业态度和行为会有所不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价值观趋于多元化、功利化和务实化,影响部分学生过分注重物质待遇,出现不顾国家和社会需求的倾向。

职业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职业就是选择自己的未来,因而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是十分必要的。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必须要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充分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正确处理好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大学生要树立远大的理想,树立起报效祖国、献身社会的责任意识,树立竞争和拼搏意识,自觉地服从社会的需要,到基层去实现最大的人生价值。大学生在择业时必须具备超前意识、危机意识、社会意识,把价值观由个人本位转向社会本位,明确“自我实现”是一个为社会和他人做贡献,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

(三)调整择业期望

择业期望是指大学生对职业在多大程度上能满足个人愿望的评估。适中的期望值是大学生正确择业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大学生的择业期望值必须选择恰当的定位点,突出重点,扬长避短,选择适合发挥自己才能和施展抱负的职业。不能一味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应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志向把握就业机会,主动出击,力争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

(四)增强自身的就业力

大学生就业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他们就业的质量。所谓就业力,简单概括就是就业竞争力,它包括工作能力、适应能力和求职能力。其中,工作能力实际上就是对专业能力的要求。同时,大学生应具备适应环境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大学校园与社会毕竟有差距,甘于从基层做起,吸取经验,关键就是依靠适应力。还应有一定的求职能力,包括个人面试素养,前期准备工夫等,这些不是一朝一夕“临时抱佛脚”可以换来的,而是要长年累月地锻炼。现在,大学生就业困难,与“就业力”的缺失不无关系。

(五)提高抗挫折能力

当前“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为毕业生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同时也给毕业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们纷纷加入到竞争的行列中去,在竞争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在竞争中实现自己的抱负。但是竞争遵循的是优胜劣汰的原则,是成功与失败俱存的。参与竞争就难免遇到挫折,毕业生应当对择业中的挫折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敢于面对现实,把挫折看成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提高心理素质的一场考验。要及时减轻思想负担,消除急躁情绪;要积极总结经验教训,冷静、理智地分析择业挫折产生的原因,找出不足之处,加以改进,将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系;要根据客观实际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择业目标,使之适应社会的需要,然后为实现这个目标做出努力,绝不能一遇到挫折就灰心丧气,怨天尤人,一蹶不振。

参考文献:

[1]邓凌.大学生择业的心理误区及调适[J].中国青年研究,2005(2).

心理障碍分析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心理障碍主要表现防治措施

1当前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

大学生成长阶段是人生的特殊时期,这一时期的最大特点是波动性和迷惘性,他们正逐步进入成年人的社会角色,但对社会、家庭而言,因其经济不独立,思想不稳定,世界观尚未成型,实际仍是“未成年人”。

这个时期心理障碍常表现为偏执、自负、多疑、焦虑、冷漠、狭隘与狂妄等。他们的年龄一般在18~22岁之间,他们的心理活动有其特点,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处于发育的阶段,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存在着不稳定性,自尊心、自信心比较强,一方面追求理想,不断向上进取;另一方面对精神情绪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比较弱,容易产生极不稳定的日间杂波。当主观和客观发生矛盾,情绪受到挫折时往往悲观失望,甚至无法解脱,紧锢在复杂的心理矛盾之中,致使心理失常而患病,轻者不承认自己有病,虽说能坚持上课,但是成绩十分不理想;重者会做出残害自己或者危害社会的事情,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杀害四名同学案就是个特别的例子。我校也有患心理障碍的学生,他们中有的休学或者失学,有的甚至长期不愈,不仅自己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更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的精神负担和经济压力。我校有一位男生,无缘无故的焦虑,导致严重失眠,到我校门诊部求治,却查不出任何毛病。整日生活在焦虑不安的痛苦之重,这样的学生如果遇到特殊事情的激发特殊因素的刺激,难免会产生超常规的行为,这些都提醒我们要重视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和心理治疗,改变以往“见病不见人”的旧生物医学模式和形而上学观点。

2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

2.1适应能力差

2.1.1难以适应新的生活学习环境,心理落差大

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所面临的人生第一次考验就是自我心中的落差感。他们同样十年寒窗,他们同样怀着更高的梦想,想象着通过高考能够达到人们价值观念中所说的金榜题名。然而高考下来,无论是基于什么因素,他们未能达到梦想中的“登堂入室”,无奈之下选择了原本没有什么特殊级别差异化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习,但这种落差不自觉显现在他们的心中。落差之二便是新生活的较大改变,大学校园远比中学校园面积大,楼群林立,是个小社会。我国高校采取的是住宿制,步入大学即意味着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过集体生活。在中学除了学习,一切事情都由家长代劳,加上独生子女骄生惯养,上大学后,一切亲力亲为,适应能力不强的就会经常被孤独不安、焦虑所困扰,尤其是习惯了农村生活环境的大学生到喧闹的城市后,易产生压抑和自卑感。如一位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对满眼灰色的楼群产生厌恶情绪,大脑反应慢,经常出现忘记返回路线的情况。

另外,大学生活的压力让学生觉得自己再不是天之骄子,一枝独秀。校园是个小社会,不是一尘不染的圣地;奖学金的评定、入党、提干等等竞争初见端倪,书呆子不受欢迎,个人的风采和魅力最重要,不再有人把你当作宝贝,很可能从过去的宠儿沦为不起眼的小角色。从个人中心的小圈子到无穷无尽的网络中这一环,不能很好完成社会化转换,必然产生挫折感,因此很多人进入大学新奇过去后就甘于平庸,雄心壮志不复存在,所谓“60分万岁”不是罕见现象。

2.1.2对学业的不适应,对如何合理平衡职业技能学习和综合素质学习的不适应

中学和大学都要学习,但学习目的和方法不同。中学时,教师不厌其烦地“传道、授业、解惑”,负责的态度一点也不亚于父母对你的关心。大学则实行学分制,学习完全靠个人,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自学能力强的学生脱颖而出,而有些中学时的姣姣者,由于对大学的学习方式方法掌握不好,加之强手如林,昔日的优势风采不复存在,自尊心和好胜心得不到充分满足,家长和个人的期望值过高,容易产生失落感。

我们把职业技术教育融入高等教育体系,就是响应国家倡导,适应人才对高等技术人才市场的需求,但是也存在一个职业技术和学科分配上的差异,同样学生也存在着有的学生偏强于文化素质,却毫无专业技能的底子,有的学生则是在某些职业技术领域里很强,但他们却存在着明显的问题,就是综合素质的偏低,这些本身的客观基础的不平衡,容易在学习过程中导致心理的失衡,我们有的学生是网络高手,能独立编程,甚至是某些知名门户网站的版主,他们基本上能自给自足地生存,甚至月收入几千元,他们在IT领域里的成就让他们自豪,骄傲,但每每综合考试下来,几门不及格,一方面我们在倡导挖掘专才,另一方面我们也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束缚。所以说不同的价值评判标准,使得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心理体系中容易产生混淆和失衡的因素。

2.1.3对经济状况的适应

家境富裕的学生优越感强,但他们却容易沾染社会上的不良毛病和行为方式:高消费,不知道节约,不体恤人情冷暖,歌五酒六的生存状态,即便不出现偏差,也会和大多数家境一般的孩子产生隔阂。家境贫困的大学生大都存在着一个普遍的心理问题,那就是更多地表现出自卑而敏感。人际交往困难,偶尔会对社会态度不良,怀有敌意。这样容易导致性格孤僻,出现人格偏差,面对生活没有信心。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又是个跟社会实际结合得非常密切的教育体系,对社会脉络的把握,对时代需求的适应,是高等技术教育得以生存的基础。但是,时代进步过程中所伴生的问题,所出现的不和谐因素,会在第一时间反馈和影响到我们的学生,我们处在市场经济发展背景下的高等教育的结合部,也是容易遭受负面因素袭击的易感人群。

2.1.4生活自主性的适应

独生子女的家长过度爱护孩子,以及应试教育导致家长学校的过度保护,导致他们缺乏应对困难及心理承受力等的锻炼。当代的教育制度迫使我们的家长让我们从小就走着一条“重点”之路,从小要上重点小学、中学、大学。除了学习以外的事家长会一手包办,导致许多学生心理发育不健全,虽为大学生心智却还停留在小学水平。当大学生面向社会的时候便有了许多的不适应和不顺心,而他们又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便有了大学生心理樊笼的存在。

同时,我们高等技术教育所倡导的就是自主性和灵活性,我们在技能培养上强调专业技术课程的设置适合社会需要,我们在人才培育上强调我们的学生将来能多专多能,能快速融入社会,能在社会生活中充当尖刀,能快速适应社会变化所带来的对我们技术能力的考验,而这些,对于长期在温室里倍受呵护的孩子,对于还仰仗家长扶持的孩子,一下子让他丢弃拐杖,让他从依赖的心理突然转变成自立自强的心理,是需要一个阵痛的过程,而在阵痛期,是最容易产生心理裂变的。

2.2人际关系处理不当

进入大学,人际交往面拓宽了,复杂的人际关系往往使学生不知所措。中学里的人际关系要简单些,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大学的交往是广泛的,有同学、同乡、师生、异性、社会活动团体等。同居一室的有来自五湖四海,有不同的城乡背景,有不同的方言、不同的性格,他们之间的磨合是个新问题。一些学生个性强以自我为中心,不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性格内向的学生不合群,孤独寂寞,甚至想逃避现实。激烈竞争中培养起来的大学生擅长单打独干,易于自我封闭,不善与人交流,在恐惧失败的心理下,不敢与人交流合作以防止自我暴露和竞争力的丧失。

2.3难以排除的情感危机

情感问题是大学生这个年龄层不可避免的问题,谈恋爱也成了这个年龄阶段一个不可避讳的话题。我们的孩子有享受美好的渴望,但他们尚不具备承受痛苦的能力,在这个复杂的问题前面他们很难成为强者。

生理心理的变化。高校阶段是大学生由普通教育转向社会就业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男女同学的发育基本上是成人水平,个个体格健壮,处处洋溢着青春的气息。但是,生理变异是心理变异的物质基础。随着生理上的急剧变化,大学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往往具有封闭性,表现为内隐、曲折、不易形诸颜色,并带有较多的社会性、政治性,对继续深造或者就业存在着焦虑、对社会上的某些矛盾还不大了解,情绪容易波动,反映比较强烈,具有两极性,一会儿振奋,一会儿又失望。当然,绝大多数同学自我意识在增强,并能作自我调节。但是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普遍受到溺爱,由于他们的特殊地位,很容易形成孤僻、自私、任性的性格。

3心理障碍的主要措施

(1)设置或分配专门机构,专项管理学生心理问题,把学校医疗机构、学生管理机构发动起来,主动配合,采取措施,做好大学生思想工作,采取体系化、科学化、制度化的常设管理机制,切实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

(2)选拔培养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教育管理队伍中来,在辅导员队伍中强化班主任对心理问题的研究学习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甚至可以考虑建立专职的心理辅导员队伍,建立一个日常的解决心理问题队伍,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并能第一时间解决问题。

心理障碍分析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探讨了中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产生原因及其克服对策,以切实帮助中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走出心理误区,培养健全个性,不断完善自我。

中学素质教育就是要充分发挥教育的多方面功能,实现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求教师重视知识的系统科学传授、智能的发展,也要求教师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当前中学生心理承受力偏低,心理压力过大,人格偏异、厌学,逆反心理、早恋等已经严重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所以,加强当代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尤显得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一、人格偏异

所谓人格就是做人的资格。它是人在社会中形成的赖以调节自我的思想与行为来适应周围环境的心理素质,是人的整个精神面貌的表现,是一个人的各种人格倾向性和人格特征的有机结合。当前,不少学校忽视了中学生人格培养。致使有些青少年人格不够健全,发生人格偏异。不少中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客观需要。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不能及时调整个体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出现人格适应不良。从人生价值观上说,他们认为生活并没有什么崇高的意义,感到没有值得做的事。在情绪方面,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也没劲,那也没意思,心灰意懒,消极被动,产生无聊、冷漠、空虚的倦怠心态。行为方面则表现为不愿参与、不愿投人的惰性,只在家长、老师的推动下才勉强行动,对待社会生活持观望态度。在自我惫识方面,或过高估计自己,或过于自卑。在人际交往方面,有的封闭、敌对、嫉妒,有的恐俱、焦虑、孤独。

中学生常见的偏异型人格有偏执型、依赖型、分裂型、攻击型等。有偏执型人格障碍的学生会主观、固执、敏感多疑、心胸狭隘、报复心强,有的显得狂妄自大、自命不凡,有的则自卑沮丧。有依赖型人格障碍的学生深感自已软弱无助,有一种“我多可怜”的感觉,理所当然地认为别人比自已有吸引力、有智葱。比自己聪明、教养好,无意识地倾向于用别人对他的看法来评价自己。有分裂型人格障碍的学生内向、孤僻‘过分退缩、胆怯、害羞,不愿与人密切交往,给人一种古怪的感觉,平时不荀言笑,也不会发怒,为人处世不大近人情,有时表现出玩世不恭又自视清高的态度。有攻击型人格障碍的学生有的童年受过虐待,家庭父母不和,感情曾受到过伤害,有的则是家长最初的溺爱所致。使其形成了一些不良行为、。而当家长要管束其不良行为时,他们则抗拒家长的管教,有的行为。这些学生急躁易怒,有无法自控的冲动和情绪,向外攻击、卤莽、盲动,行动反复无常,常常做出损人利己的事,行动后获得一种满足感和放松感,很少有良心的不安和内疚,极端自私和自我中心,严重的会逃学、斗殴、虐待家人、甚至吸毒、犯罪,给本人、家庭招来麻烦,带来痛苦,危害社会。为此,中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要注重人格的培养,从小养成健全的人格。

二、厌学情绪

很多中学生都有过这种感觉,对学习有时感到厌烦。尽管下决心一定要学好,但仍然是课内听不进,课外学不进,一见到课本就条件反射地讨厌。有时虽不得不强迫自己学,结果学习成了一种负担、一种压力,对学习毫无兴趣。中学生为什么会产生厌学情绪呢?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跨进中学大门的学生学习科目由小学的几门增至十多门,学科内容也扩大和加深了,过去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已无法适应了,从而导致学习兴趣降低,成绩变差。其二,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常常担负起家庭核心的角色,他们是父母的唯一寄托,也是唯一的希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过急,一天到晚要求他们学习、学习、再学习,致使他们一遇到与学习有关的事情就感到心烦、头痛,甚至旷课、逃学。其三,社会上普遍流行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风气,对中学生也有相当大的影响,致使他们不愿吃苦,成天沉迷于电子游戏、花钱消费等享乐行为之中。

如何克服厌学情绪呢?第一,培养强烈、稳固而广泛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学生总有对事物产生好奇的时刻,这便是培养兴趣的最好时机。有了好奇的时候,要敦促学生不要让这一瞬间的“心灵之光”轻易错过,寻根究底的精神,勇于探索思考,会使中学生有所成就。第二,增强历史责任感、使命感。要本着对自己、对老师、对国家负责的态度,认识到不好好学习是不负责任的表现;要意识到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打好基础,是为了使自己获得更好更全面的发展,也是为了将来建设祖国,这样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第三,确立奋斗目标,争取好成绩。对厌学科目订出近期可以实现的阶段目标,实现目标,获得愉快的心理体验,再提出新的目标。家长也要适时调整自己不合理的期望值,学会把对子女的期望值调整到一个最恰当的位置即“跳一跳能摘到果子”的程度,让父母的希望变成他们前进的动力。取得好成绩会使中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在这种状态下,学习可能成为一种.’享受”。第四,培养意志力。学习活动中免不了有“败走麦城、,之时,此刻就应靠意志来努力维持和强化兴趣。学习作为一种紧张的脑力劳动,它不可能像躺在沙发上欣赏音乐那样轻松,也不会像“小园香径独徘徊,,那样悠闲,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困难,这时老师就必须为他们鼓劲,捉使他们培养坚强意志,不断奋勇攀登。当然,用意志力强制自己专心学习,开始可以要求低些,以后逐渐提高要求。

三、逆反心理

中学生对父母和老师的反抗常常呈现出急风暴雨式的状态,他们实现了“心理断乳”。主观上,他们感到自己已长大成人了,成人感使他们误以为自己是大人了,觉得自己有能力、有气魄,希望像成人那样干出一番事业;但客观上,他们的思想和希望还不脱稚气,而父母长辈仍以小孩看待他们。这样,主观欲望和客观现实就出现了矛盾与冲突,从而产生对师长的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一种内发的反向力量,是对他人的教育、指导、帮助产生抵触情绪的体验和行为方式。其实,这是由中学生知识欠缺、经验不足、认识间题片面所致。小学阶段,学生的自尊和价值感来自教师们的评价,老师说好就是好,老师说不行就是不行。进人青春期的中学生正处于向成人转化的过渡期,独立意识增强,一方面,他们发现,老师和父母说的并不是绝对正确,自己的价值和自尊已不再完全由师长的评价来反映,更重要的是来自伙伴群体的认同,倘若他们在与环境与他人的相处中,行为得到否定,他们就会对已有价值观产生怀疑。另一方面,他们总觉得,听从别人的意见,似乎就没有了自己的主见,总是怀疑他人的诚意和好心。要克服逆反心理,最主要的是提高自我意识水平,客观评价自己,认识到一个人的进步虽主要靠自己努力,但别人的帮助也是必不可少的。同时,还要与人为替,相信别人的好意、师长的一片诚心,与人交往多看别人的“闪光点’,虚心向别人学习。此外,请一两个与自己关系好的人监督自己,当自己有逆反心理表现的时候,要他们及时提醒也是很有益处的。

四、早恋规象

心理障碍分析论文范文第5篇

1.对新的生活环境不适应

由于从高中进入大学,生活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远离家乡和亲人,没有独立生活的经验,面对社会化的大学生活,往往感到陌生和不知所措,遇到困难往往难以适应。另外,在高中期间,被繁重的学习任务和沉重的心理压力所困扰,生活内容十分单调,全力以赴把考上大学作为首选目标,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生活阅历很少,因此,心理承受能力较差。进入大学以后,一些原来感到“自我良好”的大学生在竞争中相形见绌,自尊心受挫,时间久了,心理障碍逐渐形成,严重者发展成为心理疾病。

2.学习持久紧张和竞争矛盾的激化

从高中到大学,没有得到心理上的放松,进入大学后,在高手如林的环境中,大家免不了要激烈竞争,同时为了毕业后能有一个理想的工作,大家也必须竞争。这样,在大学生之间就会增加距离,甚至可以激化矛盾。生活的压力大,激烈的学习竞争使大学生难以想象今后所要面对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因此产生心理障碍。对于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学生,就可以导致心理疾病,以致造成精神崩溃。

3.社会交往不良

在中学时期学习任务繁重,一般都生活在父母身边,很少与外界接触。进入大学这个群体环境以后,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主要是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有的学生因为客观因素与个体特征因素的影响,与群体关系脱离,孤僻、冷漠,甚至无端猜忌,这就导致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这里应当指出,建立良好的群体环境,风气是十分重要的,严肃、活泼的气氛有助于个体消除各种不良心态。

4.生活上的挫折

心理障碍产生的成因来源于客观条件和个人因素,当学生由于受家庭变故、失恋、身体疾病等因素的影响时,如果处理不当,时间过长将导致不良刺激,情绪发生剧烈变化。科学研究表明:不良情绪会使人的下丘脑、脑垂体、植物神经受到刺激,使身体和心理抵抗力减弱。如果患者性格又比较内向,不善于与他人沟通,人们就无法了解他的困难。因此,很难得到别人的帮助,于是心理障碍就会越来越重,最后常常表现为偏激,拒绝劝告和安慰,自卑感、负罪感加重,常常会引发悲剧。

2、大学生心理障碍的防治

对于患有心理疾病的大学生,我们要正确对待,并及时给予调控,加以专业人员的正确治疗,帮助他们解除痛苦,使其逐步走向成熟,从高校的教育而言,本人认为应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防治工作。

1.开展大学生心理咨询

在大学生中间开展心理学,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大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与成才目标。心理学是从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和生理机制去研究人。心理现象是指人的认识、情绪、意志过程和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个体心理特征。这些心理现象影响、决定了学生的各项活动。因此,应用心理学知识可以及早地发现学生出现的各种心理症状。特别是青年教师,对心理学更应钻研。例如,根据学生的不同气质和性格,发扬有利因素,剔除不利因素。对学生心理卫生方面的教育,如开办专题讲座、推荐读物等,使学生了解自我,按照心理发展的规律,自己管理自己,有效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纵观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无不与他们自身缺乏明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活目标有关。因此,要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理想,把精力用到学习上去,不断向自己的目标前进。

2.创造一个心情舒畅的环境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心理疾病的产生多由于受到某种刺激后,个体情志变化所致。因此,学校应注重集体主义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时,要尽可能地寓教育于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中,鼓励学生多交知心朋友,多参加集体活动,领导和教师也要深入学生中间,加强感情联系。让他们的生活过得更加充实有意义,这样可以使他们的心情开朗,尽快消除障碍。

3.防止恶性刺激

要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这些学生急需得到大家的关心和帮助,如果他们从外部环境中得到适当的帮助,病症就会很快得到好转,相反,如果受到严重刺激就会加重症状,甚至酿成恶果。精神病是目前对学生健康危害比较大的一种心理疾病,有的潜伏期很长,不易发现,所以,对学生要多观察,注意其语言、行动的变化。如果一旦发现异常,就要尽早诊断和治疗,提高警惕加强管理,防止意外。

4.在学生中间开设心理咨询业务

专业和非专业人员可以合作,可以在校医院设咨询部,门诊成员可由医生、心理学家、教育家组成。帮助学生进行人际关系指导和社交训练,这是一般的政治思想工作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因此说校医不仅要治病,还要“医人”。

3、结束语

总之,心理障碍是人人都有的,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去跨越这个障碍,其实最重要的还是心态问题,心态决定人生,而决定心态的又是个人的素质修养。作为学生的老师,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应该多了解学生的心里想法和看待问题的态度,不仅要传授文化给学生,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个人修养,使他们学会面对生活,解除心理障碍。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形成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心理障碍的成因十分复杂,既有生理因素,也有心理、社会等因素的作用,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本文主要从大学生对新生活的不适应、学习紧张、社交差、生活遇到挫折等方面谈谈如何防治心理障碍。

【关键词】心理障碍因素防治

参考文献:

[1]郑翔.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其对策研究[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3).

[2]董玉梅.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宜宾学院学报,2003,(05).

[3]樊华妍.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和方法的探索[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5,(04).

心理障碍分析论文范文第6篇

一般说,心理障碍是心理疾病的一种,是对许多不同种类的心理和行为失学的总称,包括轻重两部分,轻度心理障碍包括许多不良的心理行为。如情感上过度焦虑与抑郁。对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不知如何应付。重度的心理障碍往往会导致心理疾病,它使病人失去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如有些学习较好的学生,特别想考重点高中,在考前比较着急、焦虑,当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在心理上形成障碍,发展为精神失常,患精神病,有时甚至走上绝路,它是社会发展、竞争加剧、人类生存压力增大的一种产物。

对于中学生来说:在工作、人际交往、生活、家庭关系等各方面,均有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根据记载:中科院心理所对北京市30多所中学进行跟踪调查发现,32%的中学生存在心理问题。

纵观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可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1)学习紧张型。高强度的学习任务,繁重的课后作业及频繁的各级各类竞赛使心理脆弱的学生感到不适,精神紧张,并产生焦虑,导致精神疲惫。(2)生活压力型。在当今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风”,老师看重成绩的压力下,学生心理负担越来越重,稍不如意,自信心易受到挫伤,导致心理产生障碍。(3)情感封闭型。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使人生价值取向重新定位。许多家长少与子女交流,随着年龄的增长,许多学生在“第二次断乳期”不能处理好与父母关系,思想走向消极,导致心理产生障碍。

针对学生以上几种心理障碍,在班主任工作中,我尝试进行以下的探索。

首先,找出病因,对症下药。不同的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是不同的,只有找准病因,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据调查表明:中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位居前10名的是:学习动机、学习习惯、学习品质、学习注意、自控能力、自我中心、耐挫能力,学习焦虑,自卑情绪和社交情绪诸方面。其中与学习有直接关系的心理问题占8项,可见,困扰学生最多的是学习心理问题。对于此类学生还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学习较好,个人素质较强,自学有望的学生,应帮助他们查找学习不足的原因,帮助他们取得更好的成绩。另一部分学习较差,个人素质不高,升学无望的学生,老师则应对他们做到不唯成绩论英雄,找到他们其他方面的闪光点,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特长,以实现素质的发展。

其次在民主、平等的气氛下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民主、平等的关注他们,包括真诚的交流、对话,以打开学生的心灵的窗户,使学生不再顾忌,愿意向你这位朋友倾诉真情。一项关于“我碰到问题首先找谁商量”的调查表明,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找伙伴的占70%,找父母占10%,找教师的只占8%,这说明学生有心理上难解决的问题时并不愿找老师,因为我们往往以居高临下的教育者身份出现,学生心锁很难打开,沟通也变得困难。教师应与学生建立一种崭新的民主平等关系,师生间的界线趋于淡化,师生共同参与到他们的心理过程中。这样,学生不再是心理疾病的受害者,而是具有高度民主性,自主性的勇于改变自己的心理问题的主人。

心理障碍分析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农村 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 心理卫生

中图分类号:R17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2-346-03

Survey On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the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in Rural Area of Northern

Jiangsu Province

【ABSTRACT】ObjectiveTo know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in northern Jiangsu Province, analysis the factors related to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mental health, and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to mental health interventions towards them. MethodsUsing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method, sampling 3000 rural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in North Jiangsu, and launching self-administered questionnaire-type survey by primary mental health measurement scale (MHRSP). ResultsScale reliability test shows: All subscales have good discriminating degree in the Scale. There are subscales with a higher detection rate of deviation such as: Conduct Disorder (16.1%), Learning Disabilities (14.8%), Mood Disorders (13.1%), Personality Defects (15.6%), which consist to the major psychological problems; Class, Age, Sex, Mother's Occupation, Family Income ar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to score deviated rate of scales, Father Education Level, Mother's Education Level, Family Type, Whether The Student Is a only Child have no effect to score deviated rate of scales. ConclusionWhen we develop intervention programs to students in the region in primary mental health interventions, we should make them in close connection with the presence of major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s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KEY WORDS】 rural, primary mental health Mental Health Rating Scale, mental health

小学生处在身体生长发育和心理发育的早期阶段。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可以为小学生身体生长发育提供充足的营养来源,而心理发育则需要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调查表明,我国约1/5的儿童青少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心理健康教育逐渐成为新的教育热点[1-2]。为了解小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以及其影响因素,针对小学生的自身特点,本课题组于2010年6月期间对苏北农村地区在校小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的现况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江苏省北部地区(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盐城市、淮安市)农村在校小学生。

1.2 方法

1.2.1 抽样方法 第一阶段:随机抽样,抽取江苏省北部5个县或县级行政区;第二阶段:分层整群抽样,在以上5个地区内分别随机抽取1所农村小学学校,随机抽取班级,以被抽中班级全部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每个学校抽取600人,现况调查总样本为600*5(地区)=3000人。

1.2.2 调查方法 ①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Mental Health Rate Scale for Pupil , MHRSP) [3]包括学习障碍、情绪障碍、性格缺陷、社会适应障碍、品德缺陷、不良习惯、行为障碍和特种障碍共八个分量表,每个子量表各有10个项目,共计80项。各条目均采用Likert 3分法(0=没有,1=偶尔,2=经常)计分。计分为累加积分,各子量表得分0~20分之间,量表得分越高,说明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越多。

1.2.3 质量控制 对调查的每一个环节实施严格的质量控制,质量控制包括设计阶段的质量控制、调查实施阶段的质量控制和资料整理阶段的质量控制。

1.3 统计分析 采用Epidata 3.0软件进行双人双机数据录入,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信度检验、秩和检验)。

2 结果

2.1 问卷回收情况 本次共发放30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为2963份,有效回收率为98.8%。

2.2 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 2963例调查对象的平均年龄:11.7±1.21岁;男生1664(56.16 %),女生1229(43.8%);四年级871(29.4%)、五年级 984(33.2 %)、六年级1108(37.4%);单纯与父母住1465 (49.4%),与父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同住1261(42.6%); 单亲家庭237(8.0%);独生子女1074(36.2%),非独生子女1889(63.8%);

2.3 被调查者的心理卫生状况

2.3.1 量表得分的关联性 量表的信度检验显示,克朗巴赫系数(Cronbach's Alpha)=0.922,大于0.7,由表1可见,各个分量表间的关联系数小于它们与总量表得分的相关系数,比如学习障碍和情绪障碍、性格缺陷、社会适应障碍、品德缺陷、不良习惯、行为障碍、特种障碍依次是0.599、0.540、0.562、0.488、0.456、0.340、0.417,它们都小于学习障碍与总分间的相关系数0.723,这表明该量表中各分量表的区分度较好。

2.3.2 全部调查对象的量表得分情况 表2中列出了各分量表的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行为障碍、学习障碍、情绪障碍、性格缺陷、社会适应障碍、不良习惯、品德缺陷、特种障碍;其中行为障碍、学习障碍、情绪障碍、性格缺陷是该人群中比较重要的心理问题。见表2

2.3.3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偏离程度

分别以MHRSP各个分量表和总量表的得分均值加一个标准差(x±sd)为界定, 高于此数值视之偏离, 统计出偏离人数 [4]。表2显示全部被调查者的各分量表的偏离检出率依次为:行为障碍(16.1%)、学习障碍(14.8%)、情绪障碍(13.1%)、性格缺陷(15.6%)、社会适应障碍(13.2%)、不良习惯(12.8%)、品德缺陷(10.5%)、特种障碍(9.9%);总量表的偏离检出率为11.6%。见表2

2.4 各个量表得分得分偏离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分别以学生分量表和总量表的总得分“偏离”为因变量,一般特征中各个因素为自变量,进行统计学检验。

经过单因素分析得:男、女生在社会适应障碍、特种障碍、总量表的得分偏离率上存在差异;不同年龄的学生在性格缺陷、不良习惯、特种障碍的得分偏离率上存在差异;四、五、六年级的学生在学习障碍、性格缺陷、社会适应障碍、品德缺陷、不良习惯、行为障碍、特种障碍、总量表的得分偏离率上存在差异;母亲职业不同的学生在学习障碍的得分偏离率上存在差异;家庭月收入不同的学生在特种障碍的得分偏离率上存在差异。见表3

3 讨论

3.1 本次调查采用的工具《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

《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MHRSP)是在小学生心理调查中常用的量表。此外用于小学生心理调查的还有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5-7]。有研究显示[8]:《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8个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均在0.834以上,说明各因子的内部一致性较好;全量表的分半信度系数为0.943,说明该量表各测题之间具有较高的一致性。通过对本次调查结果分析,我们发现量表8个因子的区分度较好。因此依据MHRSP的调查结果评定、分析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较强的说服力。

3.2 心理卫生状况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行为障碍、学习障碍、情绪障碍、性格缺陷四方面的得分较高,其均分都大于总量表得分,而且此四方面的心理偏离检出率相对较大。张勇等人[4]的研究结果显示:被试者总分的心理健康得分偏离率为16.67%;马德珍等人[9]的研究结果显示:农村小学生中MHRSP总分偏离检出率为13.6%,行为障碍(15.6%)、学习障碍(17.5%)、情绪障碍(12.3%)、性格缺陷(12.7%)、社会适应障碍(12.7%)、不良习惯(11.6%)、品德缺陷(10.3%)、特种障碍(10.3%);这些结果都高本次调查的偏离检出率。在以上结果中,行为障碍、学习障碍、情绪障碍都是得分较高、偏离检出率较大的因子。因此,在对该地区小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和指导时,应当着重进行:(1)指导训练其日常行为(2)增加其与老师和同学的沟通学习、改善学习方法(3)疏导其不良情绪(4)引导其克服性格缺陷。

3.3 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经过单因素分析,从各因子的偏离检出率看对苏北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有影响的因素为性别、班级、性别、母亲职业、家庭月收入等。

不同性别在社会适应障碍、特种障碍两因子及总分的偏离检出率都有统计学差异,社会适应障碍包括人际交往障碍(表现为自我中心、交友困难、不合群)挫折及应激等,而特种障碍主要体现在排泄、言语、睡眠、进食障碍等,可能由于男生女生生理上的差别导致这两类障碍也出现差异,从而导致总分的偏离检出率也出现差异。

班级是影响各因子偏离情况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各年级学生除情绪障碍外,其他因子的偏离检出率都存在显著差异。可能由于不同年级的学生受到的教育不同,生理心理所处的生长阶段有所差别,导致在心理健康状况不同。

母亲职业与家庭月收入可以归纳为家庭环境因素。母亲职业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学习障碍上,而家庭月收入则表现在特种障碍,从传统观念上看,母亲是与孩子接触最多的人,不同职业的母亲与孩子接触的时间与方式各不相同,从而对孩子学习的引导频率与深度也不相同,导致学生在学习障碍中存在着统计学差异;而家庭月收入对小学生的生活条件有着直接的影响,不论从衣食住行都存在差异,从而导致学生出现特种障碍的差异。总之家庭是小学生生活的第一环境,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具有启蒙性、长期性的特点,小学生从小耳濡目染父母的言行举止,父母采取的养育方式直接关系到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家庭需要与学校积极配合,家长不应当只担负传统意义上的养育职责,更要担负起对未成年人进行心理教育的责任。

4 结论

本次调查显示,《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MHRSP)作为本次调查工具,可以有效地反映苏北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行为障碍、学习障碍、情绪障碍、性格缺陷四方面的心理问题是该地区小学生中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班级、年龄、性别、母亲职业、家庭月收入是小学生量表得分偏离率的影响因素,父亲文化程度、母亲文化程度、家庭类型、是否独生子女对各分量表和总量表得分偏离率无影响。

在今后进行小学生心理卫生干预工作时,要紧密结合该地区小学生中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和这些心理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根据、有计划地制定系统的干预方案,以有效提高该地区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卫生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尹丽红.浅谈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华章,2010:108.

[2] 蒋翠娟,农村地区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09.

[3] 殷炳江.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72-373.

[4] 张勇,栗克清,谢淑芬,等.四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及家庭环境状况调查[J].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6,23(3):41-42.

[5] 芦炎,陈嘉良.乐山市公办和民办小学生心理健康比较[J].时代教育,2009(6):103,105.

[6] 赵玫.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0,9(28):112-113.

[7] 冯秋景,赵笑梅.小学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2(5):123-128.

[8] 龚建良.《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的信效度检验及试用[D].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师范大学,2008,12.

[9] 马德珍,江翠娟,李军.济南市长清区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其与人格特征的关系[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9,17(6):653-655.

心理障碍分析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尿毒症;认知功能障碍;诊断;PASS理论

[中图分类号] R692.5; R749.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3(a)-0011-03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影响,近年来尿毒症患者逐年增加,尿毒症不仅引起患者内环境紊乱,也可引起其心理失衡。同时随着肾功减退、代谢废物潴留、水电解质平衡紊乱,机体不能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认知能力。尿毒症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其临床表现复杂,病情危重,及时恰当的诊断与治疗可使病情好转。为了不断提高治疗水平,本文主要介绍尿毒症认知功能障碍的定义、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及其诊治。

1 定义

尿毒症指急性或慢性肾功能不全发展到严重阶段时,由于代谢物蓄积和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以致内分泌功能失调而引起机体出现的一系列自体中毒症状。现代医学认为尿毒症是肾功能丧失后,机体内部生化过程紊乱而产生的一系列复杂的综合征,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称为肾功能衰竭综合征或简称肾衰。

认知是机体认识和获取知识的智能加工过程,涉及学习、记忆、时空间定向、语言、思维、精神、情感等一系列随意、心理和社会行为。认知障碍(cognitive disorder)[1]泛指各种原因导致的各种程度的认知功能损害(cognitive dysfunction)。慢性肾功能衰竭时,患者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表情淡漠或易激动、易怒、记忆力减退、警觉能力下降、定向力减退、反应较迟钝、思考缓慢、工作效率低等症状,并随肾功能减退而加重。重症者可出现精神错乱、幻觉、幻听、幻视和妄想。认知功能下降不但可以影响患者的心理情绪、营养状态、免疫功能及治疗依从性,甚至还影响到患者的疗效、转归、预后和生活质量。

2 尿毒症患者认知障碍的发病机制

尿毒症患者认知障碍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主要原因可能包括以下几方面:

2.1 毒素潴留中毒

肌酐、尿素氮作为小分子量毒物,在尿毒症时,排出减少并在体内蓄积,抑制了参与脑细胞正常代谢活动的酶系统,使其反应速度减慢,从而致病[2]。

2.2 电解质紊乱

有文献[3]指出,慢性肾衰竭常伴血钠和血浆渗透压降低,因而产生脑水肿,24 h血钠低于125 mmol/L时,即产生明显脑功能障碍;临床上当血钾大于6.5 mmol/L时,脑水肿昏迷加重;又由于在脑细胞缺氧时损伤细胞膜,此损伤对神经细胞尤为明显,低钙时增加了神经、肌肉的应激性,也使甲状腺素升高,目前已证实甲状旁腺素可引起精神神经症状[3]。

2.3 个体的认知状态可能与血红蛋白水平相关

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所伴有的贫血,主要是肾脏产生红细胞生成素减少所致的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有研究[4-5]认为, CRF晚期患者肾脏EPO生成减少和红细胞生成抑制因子增多,导致严重贫血及尿毒症毒素间接或直接损伤神经系统,并最终加重了CRF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程度。

2.4 微量元素的缺乏

有文献报道了微量元素与尿毒症脑病之间可能的病理联系[6],铝(Al)、砷(As)、镁(Mg)、铬(Cr)、锰(Mn)、硒(Se)等的缺乏或增高,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尿毒症脑病患者外周或中枢神经系统的症状。

2.5 急性脑血管意外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存在血小板功能异常、凝血机制及脂类代谢紊乱,易出现动脉粥样硬化而诱发脑梗死、脑出血等,从而发生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7]。

2.6 药物副作用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机体抵抗力差,易并发感染及出现各种并发症因而使用药物较多,故也容易因药物副作用致神经、精神症状。有文献报道,头孢吡肟可在尿毒症患者体内积蓄而导致神经、精神异常,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而最早、最显著的表现是躁动或四肢不自主颤抖,但大多数患者没有定位体征[8]。

2.7 失衡综合征

透析失衡综合征是一组非特异性神经系统症状的总称[9],可表现为无力、头痛、恶心、呕吐,甚至昏迷和全身抽搐等一系列症状,其原因是透析时尿素等物质降低过快,导致细胞内、外液间渗透压失衡,引起颅内压增加和脑水肿。

2.8 心理、社会及应激因素

患者的神经、精神症状也可由沉重的精神、心理压力所引起,如死亡威胁、被迫治疗、生活限制、经济困难等[7]。

3 尿毒症相关认知障碍的诊断

有研究显示,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虽未发生明显的脑病,但发现早期可出现认知水平的降低[10]。因此临床医生应重视神经精神系统的早期非特异表现,亦可对患者进行认知状态的筛查,及时发现,并予规则充分的透析治疗, 同时透析期间监测血液学指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国内对于尿毒症认知功能障碍的评估大多采用蒙特利尔认知量表、应用简明精神状态量表、韦氏成人智力量表,以及电生理技术,如脑电图(EEG)、感觉激发电位(Eps)、认知事件相关电位(ERPs)及一系列神经生理测验。各研究应用的量表不统一,统计结果缺乏客观性和可比性[11],导致各家报道的患病率相差较大[12-14]。神经心理学测量在头颅CT 及磁共振成像(MRI) 诞生之前曾作为脑损害定位、定性诊断的重要依据,但随着先进的辅助诊断设备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其重要性逐渐减退,但对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特点及智力、情绪等方面的障碍评估仍是临床影像学所不能代替的[15]。

加拿大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戴斯、纳格利尔里等[16]提出了智力的PASS理论, PASS是Planning-Attention-Simultaneous-successive的缩写,代表的是“计划-注意-同时性操作-继时性操作”这样一个系统过程。强调从认知过程来重构智力概念,系统地阐述了计划、注意、同时性-继时性加工过程在智力活动中的作用,为认知功能提供了新的视角。目前基于PASS理论而编制的量表主要有两个:Das Naglten认知评定系统和智能缺陷的神经心理及信息整台评定法,后者在康复临床中使用。实践表明,智能缺陷的神经心理及信息整台评定法能够有效地对认知机能障碍进行深入的探查,并能对康复效果给予满意的评定,是认知神经康复领域中的重要方法[17]。从PASS学说出发可以对认知功能障碍的各种表现进行细致的认知定位,并在这种认知定位的基础上作出合理有救的康复方案。目前,PASS理论在儿童学习障碍、脑卒中的认知功能评估文献报道较多,但鲜有关于在尿毒症患者认知功能评估的报道。

4 尿毒症相关认知障碍的治疗

文献中报道的治疗认知障碍的药物和方法较多,就尿毒症患者而言,有下述疗法可供选择:

4.1 透析治疗

高通量透析、腹膜透析对改善尿毒症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优于血液透析。高通量透析、腹膜透析在清除小分子毒素的同时对有时间依赖性的中分子溶质的清除优于血透,故可持续改善维持性透析患者的认知功能[18-19]。

4.2 药物治疗

有关文献[20-21]表明,血液透析+促红素治疗对慢性肾功能衰竭(肾衰竭期)患者的认知功能的恢复有较好的疗效,血液透析+促红素治疗每周血透2~3次,每次4~4.5 h,促红素每周2~3次,于每次透析结束后皮下注射。这说明在保证充分透析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不但可减少尿毒症毒素浓度,而且还可减少其对红细胞的损害和对分泌的抑制作用,对减轻患者中枢及外周神经症状有较好的疗效。

4.3 其他

以PASS理论为基础而得出的PASS补救计划对尿毒症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有无效果,这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5 结语

总之,我国尿毒症患者正在逐年增多,且多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合并症,故大多尿毒症患者存在明显的认知功能障碍,其特点多样、机制复杂。

国内对尿毒症透析患者认知功能的评估多采用国外神经心理量表,由于国内外背景、人文环境等有很大差别,评估结果尚不能完全符合我国透析患者认知功能的状态。用PASS理论评估尿毒症透析患者的认知功能,这在临床应用上还有待进一步技术的提高和推广。

目前我国慢性肾功能衰竭透析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临床上主要以药物及透析治疗为主,高通量、腹膜透析及适当促红素治疗对认知功能障碍有明显效果。以PASS理论为基础而得出的PASS补救计划对尿毒症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有无效果,这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因此,提高患者健康心理水平、加强护理知识宣教,把认知治疗融入透析治疗中,还需我们医务工作者进一步努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陈冬蔚,郑淑蓓,郑育.血液透析患者认知功能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护理学报,2007,14(3):26-27.

[2]王海燕.肾脏病[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418.

[3]杨俊伟,郑丰.低钠血症的病理生理与临床[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1996,5(1):86.

[4]王文,王汉民.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对行血液透析治疗的终末期肾病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2,6(9):1297-1298.

[5]Madan P,Kalra OP,Agarwal S,et al.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chronic kidney disease [J]. Nephrol Dial Transplant,2007,22(2):440-444.

[6]Balestri BL. U rem ic encephalopath and oligoelements[J]. Clin Ter,1995, 146(3):221.

[7]沈宁阳.尿毒症患者合并神经系统症状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9,6(14):150-151.

[8]辛小娟,袁,黄文祥,等.国产与进口头孢吡肟治疗下呼吸道细菌性感染120例疗效与安全性[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6,25(5):339-342.

[9]李莉,孙世澜.尿毒症性脑病与透析性脑病的诊断和治疗体会[J].内科急危重病杂志,2000,4(6):220.

[10]王红,郑淑蓓.慢性肾功能不全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21):2976-2978.

[11]解恒革,王晓红,王振福.简短智力状态检查在老年人轻度认知损伤检查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2,6(19):2844-2845.

[12]Murray AM.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the aging dialysis and chronic kidney disease populations:an occult burden [J]. A Dv Chronic Kidney Dis,2008,15(2):123-132.

[13]Hain DJ. Cognitive function and adherence of oldersun dergoing hemodialysis [J]. Nephrol Nurs J,2008,35(1):23-29.

[14]Tyrrell J,Paturel L,Cadec B,et al. Older patient s undergoing dialysis treatment: cognitive functioning, depressive mood and health 2 related quality of life [J]. A ging Ment Health,2005,9(4):374-379.

[15]张银玲,皇甫恩,侯芳.脑肿瘤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初步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2(10):88-90.

[16]Das JP,Naglieri JA,Kirby JR. Assessment of cognitive processes: the PASS theory of intelligence [M]. Boston Ma:Allyn or Bacon,1994:29.

[17]尹文刚.PASS理论及其在脑机能康复领域中的应用[J].现代康复,1999,3(6):642-643.

[18]王洁,李雪斌,林栩.不同透析方式对维持性透析患者认知功能及P300的动态影响[J].临床荟萃,2009,24(8):708-709.

[19]李雪斌,王洁,林栩.腹膜透析、血液透析对维持性透析患者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影响[J].右江医学,2009,37(5):518-520.

[20]岳红红,王汉民,苗丹民,等.治疗方案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认知功能的关系[J].中国临床康复,2004,8(21):4152-4153.

心理障碍分析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 人格障碍;问卷调查;模型,理论;学生

【中图分类号】 G 449.6 R 39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7-0799-03

Design of Personality Disorder Questionnaire for Undergraduate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ory Model/YANG Ya-jie*, TONG Hui-jie, ZHENG De-wei.*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215123), Jiangsu Province,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fluencing factor models of the personality disorder, and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Methods The Personality Disorder Questionnaire (PDQ-U) was developed to assess the personality disorder level of the graduates, according to DSM-IV, ICD-10 and CCMD-3. Totally 2 645 college students were stratified sampled from 10 different universities, and compared with 116 patients with mental disorder in hospital. Some important tests were applied to the subjects, such as MMPI, CPI, BDI, STAI and so on. Results The Cronbach Alpha was 0.93, the split reliability was 0.80, the mean test-retest reliability of subscales was 0.70.The correlations with MMPI, CPI and others tests indicated the PDQ-U had good converge validity and discriminate validity. The results of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proved that the single-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disorder was the best. The patients with mental disorder in hospital, as the comparison group, were compared with the college student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PDQ-U had excellent discriminate ability. Conclusion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PDQ-U are good. The single-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disorder is optimal.

【Key words】 Personality disorders; Questionnaires; Models, theoretical; Students

人格障碍(personality disorder)是指在没有认知过程障碍或智力缺陷的情况下人格明显偏离正常[1]。人格障碍会对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影响。许多研究发现,人格障碍患者会有较高比率的自杀和自残行为[2-4],并且与其他精神障碍有较高的共病率[5-8]。人格障碍常始发于青春期或成年早期[9]。当前我国大学生中存在较严重的人格异常和人格障碍问题[10]。早期恰当地诊断和治疗会改善个体的适应能力,有可能阻止人格障碍的进一步恶化,因而诊断和筛查人格障碍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使用的人格障碍问卷主要是依据美国DSM-IV编制的PDQ+4(Personality Diagnostic Questionnaire-+4, PDQ+4)。虽然,国内已经对该问卷进行了修订,但是该问卷的某些条目和原划界分不适合大学生样本[11]。因此,在使用PDQ+4对大学生进行调查的研究中,人格障碍的检出率相差较大[10,12-14]。也有研究者编制了针对中国大学生的人格障碍问卷[15],但研究所取大学生样本仅局限于河北省。

为推进对大学生人格障碍的深入研究,笔者试图构建一些测量评估大学生人格障碍的理论模型,并发展相应的问卷工具,希望对实际的咨询治疗工作有所帮助。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对国家重点综合大学(如南京大学)、国家重点其他类型大学(如河海大学、南京邮电学院)、省属大学(如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等10所高校按文理科、年级分层整群取样,共调查3 088名大学生。考虑到问卷测验容易出现的装好、装坏以及随机作答倾向,按问卷设计的自相矛盾和内部一致性检验,严格剔除怀疑问卷。最后获得样本2 645份,其中男生1 325名,女生1 320名;年龄最低16岁,最高26岁,平均20岁。文理科及年级比例基本均衡。

另对116名住院精神障碍患者进行研究,其中精神分裂症66名,抑郁症32名,躁狂18名;男生47名,女生69名;最低17岁,最高67岁,平均37岁。受教育程度从初中到中专。

1.2 研究工具 参考DSM-IV、ICD-10、CCMD-3等临床障碍诊断标准,结合临床个案分析,参考人格障碍的有关研究成果,将人格障碍分为9种类型:偏执型、分裂样、型、表演型、自恋型、边缘型、依赖型、回避型和强迫型。在此基础上,结合临床个案分析结果,参考人格障碍相关问卷项目编制问卷初稿。采用4点量表(从“极不符合”到“非常符合”)评分。在对158名大学生进行预试后,通过项目分析删除了一些质量不高的陈述,最后保留了103题。然后,在上述10所高校中进行正式施测。此外,被试还接受了以下测验:(1)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MMPI);(2)贝克抑郁问卷(BDI);(3)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4)艾森克人格问卷(EPQ);(5)肖水源编制的社会支持量表(SSRS);(6)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7)UCLA孤独感量表;(8)应对效能问卷。

1.3 统计分析 使用SPSS 17.0和Amos 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问卷的信度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自编的《大学生人格障碍问卷》的9个分量表和总量表均有良好的信度。9个分量表克伦巴赫α系数从最低0.66到最高0.82,总量表0.93;分半信度从最低0.60到最高0.80,总量表0.86。在正式施测2个月后,对部分被试(113人)进行了重测。9种人格障碍类型的重测信度从0.56到0.80。

2.3 问卷的效度分析

2.3.1 聚合与区分效度 对131名大学生在1 a内进行MMPI,CPI等多种心理测量,取得聚合效度和区分效度的资料。结果表明,大学生人格障碍问卷的聚合效度和区分效度较好。人格障碍问卷与MMPI中的病态人格、精神衰弱、精神分裂、社会内向(r=0.50,0.58,0.42),CPI中的独立性、责任感、社会化、自我控制、好印象、适意感、宽容性、独立成就、智力效率、心理感受性、自我实现(r=-0.44,-0.41,-0.37,-0.45,-0.47,-0.59,-0.52,-0.42,-0.53,-0.44,-0.51),状态焦虑、特质焦虑(r=0.45,0.53),贝克抑郁测试(r=0.52),应对效能(r=0.44),青少年生活事件(r=0.46),社会支持(r=-0.37)的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3.2 实证效度 以116名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为对照组,与大学生组进行比较,考察自编人格障碍量表的区分能力。结果表明,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与大学生的人格障碍得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58,P

2.3.3 结构效度 将正式调查所得的2 645份有效被试样本随机分成2部分,随机劈半抽取其中的1 323份,对9个分量表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KMO=0.84,P

从表2可以看出,型、边缘型、自恋型3种人格障碍在因子1上面负荷较高,而回避型、依赖型、表演型在因子2上的负荷较大;偏执型、强迫型和分裂样在2个因子上同时具有较高的负荷。根据DSM-IV,人格障碍类型可以分为3个类群:型、边缘型、自恋型、表演型属于情绪不稳定型,回避型、依赖型、强迫型属于焦虑型,而偏执型、分裂样及没有列入自编问卷的分裂型属于怪异型。从本研究结果来看,较为支持DSM-IV的分类标准,故将因子1命名为“情绪不稳定型”,其共同特点是戏剧性、情绪化和反复无常;因子2命名为“焦虑型”,其共同特征是焦虑和害怕。

在探索性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对随机分出的另外1 322个样本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首先检验人格障碍的二因素模型是否得到另一半数据的支持;然后对人格障碍所有可能包含的结构模型进行比较,确定哪种人格障碍模型更优。在进行模型比较时,另外构建了3种人格障碍模型:(1)人格障碍的单因素模型;(2)三因素模型A,用因素分析主成分分析法,通过最大方差旋转对第一部分样本强迫抽取3个因子得到;(3)三因素模型B,依照DSM-IV中的人格障碍因素分类方法构建。其中因子1包含偏执型、分裂样;因子2包括、边缘型、自恋型和表演型人格障碍;因子3包含回避型、依赖型和强迫型人格障碍。观测数据与4种可能的人格障碍模型的拟合指数见表3。

表3结果表明,人格障碍的单因素模型和二因素模型与数据的拟合较好,其中单因素模型的各项指数最好,也就是说人格障碍的单因素模型最优。

2.4 大学生人格障碍的性别差异比较 从表4可以看出,男生在人格障碍总分显著高于女生,男生在偏执型、型、边缘型和自恋型4种人格障碍得分上明显高于女生,而女生在分裂样和依赖型人格障碍得分上显著高于男生。

2.5 大学生人格障碍的影响因子模型 对105名大学生同时施测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应对效能量表和人格障碍量表。相关分析发现,青少年负性生活事件(0.44)、应对效能(-0.44)与人格障碍得分上显著相关,因此笔者试图构建人格障碍的影响因素模型。

青少年负性生活事件量表可以评价青少年在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健康适应5个方面负性事件的发生频率。笔者尝试构建了人格障碍的影响模型,考察负性生活事件对人格障碍的影响,结果发现,负性生活事件中的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和受惩罚因子构成一个潜变量,与应对效能共同对人格障碍的影响,构建影响因子模型,χ2=6.71,df=4,P=0.15,χ2=/df=1.68;NFI=0.94, RFI=0.86, IFI=0.98, CFI=0.98, TLI =0.94, RMSEA=0.08。模型可以接受。从图1模型可见,负性生活事件对应对效能的影响效应为-0.24,在负性生活事件的协同作用下,应对效能对人格障碍的影响效应为-0.35。负性生活事件对人格障碍的直接效应为0.39,间接效应为0.08,总效应为0.47。

3 讨论

自编的《大学生人格障碍问卷》的9个分量表和总量表的克伦巴赫α系数、分半信度和重测信度都达到中度以上,说明自编问卷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和稳定性。效度分析显示,自编大学生人格障碍问卷得分与MMPI中的病态人格量表、精神衰弱、精神分裂等呈显著正相关;与CPI中的适意感、独立性等得分呈显著负相关,证明了自编问卷良好的聚合、区分效度。另外,住院精神病患者的人格障碍得分明显高于大学生群体,说明自编大学生人格障碍问卷的确能够反映出精神障碍人群和大学生人群的病理性人格差异,具有良好的实证效度。

对9个人格障碍分量表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共抽取2个因子,解释总变异的64.05%。在随后的验证性因素分析中,人格障碍的三因子模型数据拟合不佳。虽然人格障碍的两因子模型与数据可以拟合,但是单因子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数均好于两因子模型,因此人格障碍的单因子模型最优。这说明9种人格障碍类型并不是完全独立的,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中也可以发现,偏执型和强迫型在提取的2个因子上都有超过0.5的因素负荷。封文波等[16]对大学生人格障碍的调查数据也支持人格障碍的单因子模型。由此看来,不同的人格障碍类型不是完全独立的,他们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这也可以作为不同类型的人格障碍之间存在高共病率的原因[17]。

性别对人格障碍的影响在国内外的许多研究中都得到证实[10,12,14,16]。本研究也发现,男生与女生在人格障碍得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生在分裂样和依赖型人格障碍得分上显著高于男性。这与女性本身的一些特点有关,如女性更容易感到焦虑、信任他人、合群、情绪化、敏感、依从和谦虚等。男性在偏执型、型、边缘型和自恋型4种人格障碍得分上明显高于女性,可能是由于社会对男女性别期望的不同。我国社会要求男性坚强,能够负责任,成功,有主见而不愿苟同于他人。这会导致男性更不易信任他人,沉湎于成功、权力的幻想中,出现骄傲、傲慢的行为或态度,从而在偏执、自恋等人格障碍类型上的得分偏高。

从构建的大学生人格障碍影响因子模型中可以发现,负性生活事件与人格障碍关系密切。人际关系受挫如受到别人的误会、歧视冷遇、当众丢面子等;学习上的压力如考试失败、家庭经济困难或升学;受惩罚如预期评选的落空(如三好学生)、受到批评或处分等负性生活事件可以对人格障碍产生影响。但不论是负性生活事件对人格障碍的直接影响,还是通过应对效能对人格障碍产生的影响效应值都不超过0.5,说明人格障碍的成因是复杂的,且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负性生活事件不能突发人格障碍。

4 参考文献

[1]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Fourth edition.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1994.

[2] CHENG AT, MANN AH, CHAN KA. Personality disorder and suicide: A case-control study. Br J Psych, 1997,170(5): 441-446

[3] HARRIS EC, BARRACLOUGH B. Suicide as an outcome for mental disorders: A meta-analysis. Br J Psychiatry, 1997,170(3):205-228.

[4] BEAUTRAIS AL, JOYCE PR, MULDER RT,et al. Prevalence and comorbidity of mental disorders in persons making serious suicide attempts: A case-control study. Am J Psychiatry, 1996,153(8):1009-1014.

[5] 戴云飞,肖泽萍.心理门诊人格障碍共病调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8,22(1):5-7.

[6] LIVESLEY WJ. Suggestions for a framework for an empirically based classification of personality disorder. Canad J Psychiatry, 1998,43(2):137-147.

[7] MARINANGELI MG. Personality disorder prevalence study among inpatients with mood disorders, psychoactive use disorders and anxiety disorders. Epid Psychiatry Soc, 2000,9(1):36-44.

[8] GUNDERSON JG,STOUT RL, SANISLOW CA. New episodes and new onsets of major depression in borderline and other personality disorders. J Affect Dis, 2008,111(1):40-45.

[9] 童俊.人格障碍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8.

[10]凌辉,黄希庭,窦刚,等.中国大学生人格障碍的现状调查.心理科学,2008,31(2):277-281.

[11]傅文青,姚树桥.2592例大学生人格诊断问卷(PDQ+4)测试结果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9):621-623.

[12]于宏华.大学生人格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相关心理因素研究.济南:山东大学,2005.

[13]万方华,向寒英,程日华.大学生人格障碍的危险因素探讨.中国学校卫生,2004,25(6):716-717.

[14]陈燕芬.某高校大学生人格障碍流行病学调查.吉林:吉林大学,2009.

[15]封文波,王兰爽,刘红艳,等.大学生人格障碍问卷的初步编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4):226-229.

[16]封文波,郑玉香,吴会东,等.大学生人格障碍问卷河北省常模的制定.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9):649-653.

心理障碍分析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智力;阅读障碍;对比研究;儿童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B 84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08-0705-02

The Effects of Intelligence on Developmental Dyslexia in Chinese Children/LU Shan, WU Han-rong. Department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 Health, Maternity and Child Health Care,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Tongji Medical College,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3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ognitive ability and the related factors of Chinese dyslexic children,and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es for further study. Methods According to ICD-10 criteria, 55 normal children was matched by gender and age and collected according to the ratio of 1∶1. Combined Raven's Test in China Revision 2 was applied to both groups, and the related factors were analyzed by progressive 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s The dyslexic children had significantly lower IQ scores and subset scores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P<0.01). ANOVA indicated that subtests of CRT-C2 had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al dyslexia(DD) except unit A and unit E.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unit B was the protective factor to DD. Conclusion RD children's intelligence structure is different from normal children. Analog is correlated with DD.

【Key words】 Intelligence;Dyslexia;Comparative study;Child

发展性阅读障碍(Developmental Dyslexia, DD)是一种最常见的学习障碍,约占其中的80%[1],它对儿童的认知、情感、自我概念以及社会性发展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西方表音文字研究显示,认知缺陷是儿童早期阅读障碍的主要成因。汉语是表义文字, 具有形声、会意特点, 与西方表音文字语言不同。国内有关汉语阅读障碍儿童认知能力、智力结构的研究多用韦氏智力量表[2-3],虽然全面,但由于较为复杂,不利于群体筛查。本研究应用联合型瑞文标准推理测验,分析阅读障碍儿童的认知能力及其对阅读障碍的影响,以期为汉语阅读障碍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1.1 阅读障碍组 依据ICD-10规定的定义和诊断标准,采取分层检测的策略,阅读障碍的儿童入选标准满足以下条件:(1)“学习困难筛查量表(PRS)”教师用表,总分低于65分,即为学习障碍可疑儿童;(2)语文成绩落后于同班平均成绩1个标准差以上,根据班主任评定有学习困难持续1 a以上,课堂和家庭作业独立完成均有困难;(3)阅读测验成绩低于群体测试成绩的平均数1个标准差以上;(4)智商(IQ)≥70;(5)无视听觉障碍,排除多动症和器质性脑病。满足以上5个条件,该儿童即被诊断为汉语DD。55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的儿童被纳入实验组,其中男生43名,女生12名;平均年龄为9.89岁。

1.1.2 正常对照组 按1∶1的比例选择同班级、同性别、年龄相差小于0.5岁(±6个月)、家庭经济状况相似的正常儿童为对照组,平均年龄为9.93岁。2组儿童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智力测验 采用联合型瑞文测验中国第2次修订版(CRT-C2)[4]。该测验是一种非文字智力测验, 共有72道题,分A,AB,B,C,D,E 6个单元,可以测定知觉辩别力、图形比较、图形想象、类同、比较、图形组合、推理、系列关系、图形套合和互换等推理能力。每正确选择1个条目得1分,根据测验指导书[4]可计算原始分, 并根据智商常模表,查到其智商。智力水平分级标准:智力边缘70~79;智力中下80~89;智力中等90~109;智力良好110~129;智力超常≥130。

1.2.2 统计和分析 所有测试人员都经过专门的培训。全部资料用SPSS 11.5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进行t检验、χ2检验及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阅读障碍儿童智力水平分布情况 联合型瑞文测验结果显示,智力

2.2 阅读障碍儿童与正常儿童智力量表测验得分比较 联合型瑞文测验结果显示,除A单元外,阅读障碍组其他各单元得分以及智商总分,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2。

2.3 阅读障碍儿童的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以“是否为DD儿童”为因变量(有DD=1,无DD=0),以联合型瑞文测验各单元得分及总分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B,B,C,D单元及总分对DD均有显著影响(P值均<0.05),均为DD的保护因素,见表3。在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以“是否为DD儿童”为因变量,以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元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单元与DD显著相关(P<0.01, 95%CI:0.503-0.902),且为保护性因素。

3 讨论

发展性阅读障碍是指儿童智力正常,并且享有均等的教育机会,但阅读成绩显著落后于其年龄与年级所应达到水平的一种学习障碍现象。虽然阅读障碍儿童没有明显的智力发育不良,但西方表音文字国家学者基于神经解剖学的研究,提出阅读障碍儿童智力发展不平衡这一观点,受到众多研究者的关注[5]。

目前,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内有关汉语阅读障碍儿童认知能力、智力结构的研究多采用韦氏智力量表[2-3],虽然全面,但由于其较为复杂,不利于群体筛查。为观察阅读障碍儿童抽象概括、推理能力,从而进一步了解其认知功能状况,笔者应用联合型瑞文标准推理测验作为评定手段。该测验属于非文字智力测验的一种,可以实施团体测验,操作省时方便。研究显示,阅读障碍儿童智力水平分布多集中在智力中等及以下水平,而正常对照组多集中在智力良好及智力超常水平,阅读障碍组各单元得分以及智商总分均低于正常对照组。提示阅读障碍儿童在图形比较、图形想象、类同、比较、图形组合、推理、系列关系、图形套合和互换等推理能力方面均存在一定的缺陷。

本研究进一步分析了智力对阅读障碍的影响,结果显示,AB,B,C,D单元及总分均是阅读障碍的保护因素,特别是B单元与阅读障碍的关系尤为密切。CRT修订者认为, B单元主要是测量儿童图形直接观察辨别能力[4]。直接观察辨别能力的提高可降低儿童发生阅读障碍的危险度,即直接观察辨别能力较好的儿童倾向于不发生阅读障碍。直接观察辨别能力涉及视觉空间扫描能力、视觉辨认能力和视觉分析能力,由此推测,汉语阅读障碍儿童可能存在视觉加工缺陷,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4 参考文献

[1] STEVENSON HW,STIGLER JW,LUCKER GW,et al.Reading disabilities: the case of Chinese, Japanese and English. J Child Devel,1982,53:1 164-1 181.

[2] 姚彬,吴汉荣.汉语阅读障碍儿童智力水平及其结构病例对照研究.疾病控制杂志,2003,7(6):487-490.

[3] 陈洪波,杨志伟,唐效兰.汉语儿童阅读障碍的临床评定与分型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8,6(3):136-138.

[4] 王栋,钱明.中国第2次修订联合型瑞文测验指导书(CRT-C2).天津:天津市内分泌研究所,天津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教研室,1997.

[5] SIMOS PG,PAULESU E,WALSH V,et al.Assessment of functional cerebral laterality for language using magneto encephalography. J Clin Neurophysiol,1998,15(4):364-372.

心理障碍分析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 残疾人旅游;旅游障碍因素;无助理论;旅游参与意图;结构方程式

中图分类号 F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5006(2009)09―0047―06

1 引言

残疾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要付出的代价,残疾人也是当今社会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建设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总体生存状态的优劣折射出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旅游市场竞争激烈,成熟的旅游市场要求市场细分化,旅游活动已然是一项大众性的、全民参与的活动,因此开发残疾人旅游市场有利于完善我国的旅游市场;同时残疾人旅游市场既是潜力市场,又是空白市场,抢先占领,对旅游市场和旅游企业发展意义重大。残疾人旅游市场是我国一块有待开发的处女地,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从国内外在残疾人旅游研究方面的比较来看,我国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距。主要表现在:从研究进程来看,国外自上世纪80年代即开始了相关研究,至今已发展较为成熟。而国内基本停留在研究的萌芽阶段。从研究方法和内容上看,国外注重使用历年数据进行实证研究,且多通过定量分析建立相关模型对现象进行阐释;而我国研究内容尚未形成体系。基于此,本文以适合旅游的残疾人为调查对象,从其旅游障碍、无助感与旅游参与意图等方面进行了实证研究,希望能够对我国残疾人旅游提供理论依据,为国内旅游相关领域弥补研究空白。

2 相关研究综述

2.1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原理

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瑞典统计学家、心理测量学家Karl G.Joreskog提出了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简称SEM)以来,SEM一直在心理学和社会科学方面得到很大的应用和发展,并成为近年来统计学三大发展之一。结构方程模型分为测量模型和结构模型。测量模型部分求出观测指标与潜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构模型部分求出潜变量与潜变量之间的关系。对于所研究的问题,可以直接测量的变量记为观测变量(observedvariables)或称显变量;对不可直接测量的变量记为潜变量(1atent variables)或称隐变量。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又称为潜变量因果关系模型,主要表示潜变量之间的关系。规定了所研究的系统中假设的外生潜变量与内生潜变量之间有因果关系,模型形式为:

η=Bη+Tζ+ζ

其中,η是内生潜变量向量,ζ是外生潜变量向量,B是m×m系数矩阵,描述了内生潜变量η之间的彼此影响;T是m×n系数矩阵,描述了外生潜变量ζ对内生潜变量η的影响;ζ是m×1残差向量,模型中未能解释的部分。

2.2 无助理论(Helplessness Theory)

无助理论是指个体经历某种行为活动后,导致情绪低落、消极的认知定势、动机降低、失去积极性的现象,并影响后来行为的一种现象。无助的概念最初是由塞拉蒙・米尔(seligman Maier)研究动物行为时提出的。黑特(Hiotro)的实验证明了无助感在人类行为中也会出现。阿巴森(Abramson)和塞拉蒙・米尔(seligman)在温纳(Weiner)的归因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了无助归因重构理论。塞德克和库法(1990)发现在无助形成中,信息加工过程中的不可控认知,比行为结果的不可控过程的影响更大。

国内学者曹新美、郭德俊(2005)发现反馈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在认知活动中,不一致的反馈信息会损害被试的认知和情绪,导致无助感的产生,而当对被试的操作成绩给予评价反馈时则不会导致无助。无助感研究引起了心理学界广泛持久的关注,在多个领域得到了研究,研究的焦点主要是习得无助的产生机制。

2.3 残疾人参与旅游的障碍研究

残疾人同普通人一样也有旅游动机,但是在参与过程或在参与之前遇到的障碍却把他们中的大部分排除在旅游活动之外。一些研究者认为残疾人因各自的残疾类型、自理程度、种族以及性别而在旅游活动中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史密斯对残疾人的旅游障碍作了较完整的分类,他把障碍分为本能的、环境的以及交流的3种。其中本能障碍源于个体的身体状况,环境障碍包括社会对残疾人的态度形成的无形障碍以及建筑设施等所形成的有形障碍,此外还有言语思想交流障碍。海因和米歇尔指出许多残疾人没能参与旅游的最主要原因是因为设施的障碍。另外对肢体残疾旅游者的调查显示,可进入性差是他们出游的主要障碍。克洛尔是一家专门组织残疾人旅游的机构,其对加拿大肢残者的旅游障碍调查显示大部分受访者没有参与旅游的机会,另有1/3的受访者提到可进入性是他们选择旅游地的主要因素。此外,有学者对残疾人自身的障碍进行了深入研究,墨里等人把自身障碍归纳为经济的、身体的、态度的三种形式。

3 研究问卷设计及数据处理方法

本项研究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原始资料,并采用SPSS12.0和AMOS7.0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了各项统计分析并得出结论。问卷调查共分两次,分别在韩国大田广域市、中国北京市进行。问卷为韩文、中文格式,以适合旅游的残疾人为调查对象,并作为抽样母群体。初次调查时间为2008年4月7日至4月16日在韩国大田广域市残疾人福利中心,共发出问卷110份,回收有效样本91份,有效回收率为82.7%;二次调查为2008年9月5日至9月15日在北京残奥会期间进行,共发出问卷330份,回收的有效样本为287分,有效回收率为87.0%。

3.1 问卷设计

综合先行文献的研究并结合本次调查研究的目的,调查问卷共由4部分组成:①残疾人旅游参与障碍,最终设计了3个层面(本能的障碍、环境的障碍、交流的障碍)共计30个问项。②无助感,共设计10个问项。③旅游参与的意图,共设计了3个问项。④样本的个人情况,包括被调查者的性别、年龄、生活方式、学历、婚姻状况等变量及残疾人的伤残种类、近3年来是否有过住宿型旅游活动及旅游同伴形式等问项。

3.2 样本量说明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如表1所示。通过频率分析(Frequency Analyis)发现:样本之中,性别以男性 (67.7%)稍多,年龄以31-40岁这组人数最多(37.8%),57.9%的残疾人未婚,80.7%的残疾人是同家人(含配偶)共同生活,初中、高中学历者占总体的77.0%,61.1%以上的调查对象曾经有过住宿型旅游活动。在有过旅游经历的调查对象中,63.7%的残疾人旅游同伴是同家人、亲朋,20.7%的残疾人是通过残疾人团体组织。

3.3 数据处理方法

本研究对入境游客调查所得的数据通过统计学工具SPSS12.0和AMOS7.0进行研究分析。使用频率基础统计方法,得出了调查样本的一般特性。通过因子分析法检验了残疾人旅游参与障碍、无助感、旅游参与意图的信赖性。通过AMOS7.0统计学工具使用结构方程式SEM检验研究模型的适合性与三者之间的关系。

4 实证研究分析

4.1 问卷调查项目的信赖性及妥当性

首先针对残疾人旅游障碍、无助感、旅游参与意图的描述项分别进行KMO统计量(KaiserMcvcr-Olkin Measure of Sampling Adequacy)分析和巴特勒球形检验(Bartier’s Test)。其结果KMO值均大于0.7,Bartlett’s球形检验的结果显示各个描述项在0.001水平上达到了显著,说明残疾人旅游障碍、无助感、旅游参与意图描述项各自的相关矩阵间存在公因子,整体问卷问项设计较合理。对其进行内在信度分析,各个可测量的指标变量的信赖度克隆巴赫系数(crenbach’s a)值均大于0.72(如表2所示)。

4.2 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运用AMOS7.0进行运算和拟合,使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法(confirmatory factor anysis),将标准累积量低于0.5的11个选项全部剔出后(如表3所示),得到修正后的残疾人旅游障碍、无助感、旅游参与意图结构方程模型(如图1),以及各个拟合参数值(如表4所示),根据AMOS7输出的结果对模型进行评价。

表4中显示:DMIN/df的值1.895处于3以下,可以接受,RMSEA的值0.055低于0.1,CFI、IFI值都大于0.9,可以看出这几个指标的拟合程度比较好。尽管NFI的数值低于0.9,但是由于最终模型能够满足理论事实而可以得到肯定。

通过图1可以看出:第一,残疾人旅游障碍(本能障碍、交流障碍、环境障碍)与旅游参与意图呈成(-)相关关系,各个标准化系数(c.R.)分别是-0.158(-0.57)、-0.083(-0.44)、-0.098(-0.78),所以在95%的信赖度下,残疾人的旅游障碍对参与意图之间无显著性影响;第二,残疾人旅游障碍(本能障碍、交流障碍、环境障碍)与无助感存在正(+)相关关系,各个标准化系数(c.R.)分别是0.898(3.73)、0.089(0.50)、0.275(2.43),由此可得知除了交流障碍因子外,本能障碍、环境障碍与无助感有显著性关系,换言之,残疾人会因为自身及周围环境的障碍产生无助感;第三,无助感与旅游参与意图间成呈(-)相关关系,标准化系数(c.R.)是-0.585(-4.50),所以无助感对残疾人的旅游参与意图产生显著性的影响,即当残疾人感受到的无助感越强烈的时候,越不会想去参与旅游活动。

5 结论及建议

5.1 本研究选取适合旅游的残疾人为调查对象,结合无助感理论、旅游障碍因素及旅游参与意图建立了结构方程式模型(sEM)。研究结果显示:①本能障碍、交流障碍、环境障碍和旅游参与意图之间无显著性影响。因为本研究中加入了媒介变量――无助感,更深入揭示了残疾人旅游障碍与参与意图之间的关系。②所有的旅游障碍因素都与无助感有正向(+)关系,其中本能障碍(路径系数=0.898)、环境障碍(路径系数=0.275)对无助感产生显著性影响。交流障碍未对无助感产生显著性影响,这表明现代社会不断发展,对残疾人的关爱又不断增加,使得残疾人与他人更容易相互交流、沟通,不会导致其产生无助感。③无助感对旅游参与意图产生反向(-)显著性影响。因为无助感的概念中内含着被控制、丧失自信的特征,所以当残疾人产生无助感后,就会大大减少参与旅游活动的动机,甚至丧失这样的意图。

5.2 在残疾人参与旅游过程中,需增强残疾人的自我认知度及自信心的培养,激发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改善其本能障碍。在导游配备上,除应当对旅游景点和路线的熟悉外,更应该具有针对于不同残疾人的情况辅助其欣赏、体验旅游产品的能力;在旅游路线的设计上,更针对不同残疾人的不同残疾情况,开发出不同的旅游产品,优化和整合不同的旅游线路来满足残疾人旅游需求。

5.3 残疾人旅游的推广还面临着残疾人自身身体条件的制约。残疾人普遍存在自卑和孤独、敏感多疑、自尊心强、情绪不稳定等特征。这些心理症结的产生有深刻的社会根源,如由于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使残疾人在学习、生活和就业方面遇到诸多困难,得不到足够的支持和帮助,甚至遭到厌弃或歧视,因此容易产生无助感,并逐渐导致其不愿进行交流直到无法进行正常的交流。旅游活动是一种人与人的交流活动,残疾人这些本身障碍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其正常旅游动机的产生。

5.4 旅游环境障碍阻碍了残疾人旅游的发展。在当今社会,歧视和侮辱残疾人的事件已很少发生,但处处关心和为残疾人服务的观念却并未深入人心。与发达国家相比,最突出的是无障碍设施的建设问题。无障碍设施建设,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中体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已建无障碍设施管理滞后,无障碍设施建设不规范、不系统,人本意识欠缺。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限制了残疾人参与旅游活动。因此,政府应建立健全残疾人保障相关法律,保障残疾人权益,提高残疾人自信心。另外,在城市及旅游地规划开发中,应积极推行无障碍措施,改善环境障碍因素,为残疾人的生活和出行提供更多的方便。

心理障碍分析论文范文第12篇

论文内容摘要:文章指出,营销组合经历了4P-4C-4R的发展过程,最终受制于组织内部可控资源的有限性,需要改变组织内部可控资源配置思路,从组织外部引入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方资源来解决新的“交换障碍的克服”问题,从而促使第三方付费营销模式出现。营销的本质是克服交换障碍,营销组合是分析营销活动如何克服交换障碍的逻辑框架和工具。

本文正是从交换障碍视角出发,分析营销组合的变化逻辑,推导出第三方付费营销模式。如果市场交换能够在交易双方间自动实现,营销就没有存在的必要,而市场中存在营销活动的事实间接说明,市场交换存在障碍,不能自动实现,需要营销来消除障碍、促进交换顺利实现,而分析营销活动如何克服交换障碍的经典逻辑框架和工具正是营销组合。

交换障碍克服视角下营销组合的本质及其发展历程

(一)营销组合的本质

营销的本质是克服交换障碍,营销活动就需要从寻找交换障碍开始,进而分析识别交换障碍的属性,再指导交易双方采取应对措施,最终促进交换的顺利进行,使得交易双方的需求同时互相满足,即顾客让渡价值与供方利润最大化。

鉴于影响交换实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动态变化的,寻找、分析识别、克服交换障碍就会变得复杂多变,也就需要营销活动能够提供系统化解决方案。而营销组合就是从产品、价值、渠道、促销四个方面着手,将原本复杂的问题理出较为清晰的逻辑,使得营销活动具备逻辑性和可管理性。因此,从更本质层面上理解,营销组合就是分析营销活动如何克服交换障碍的逻辑框架和工具。

(二)营销组合的发展历程

营销组合理论经历了4P-4C-4R的发展过程。

4P营销组合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源自尼尔•博登的市场营销组合思想。由于工业革命促进生产效率得到空前提高,规模化生产使得市场供不应求局面缓和,营销问题开始显现出来。1960年,杰罗姆•麦卡锡在卡灵顿、尼尔•博登的研究基础上,把影响营销效果的可控要素归纳为产品、价格、渠道、促销4类。

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增加,需求方在交换中占据越来越主动的地位,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要求越来越强烈,需求方的满足度成为交换的主要障碍。20世纪90年代罗伯特•劳特朋提出4C理论,强调供方首先应追求需求方满意度,其次是努力降低需求方的购买成本,然后要充分注意到顾客购买过程中的便利性,最后还应以需求方为中心实施有效的营销沟通。

但是,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原则,使得剩余竞争者的竞争能力增强,供方必须培养需求方的忠诚度,以便在竞争中能够持续与需求方达成交易,供求双方的忠诚关系能否建立成为新的主要交换障碍。为适应交换障碍的变化,以关系营销为核心,重在建立顾客忠诚的4R理论在1999年被汤•E•舒尔茨提出。4R力图以顾客忠诚代替供求双方每次的交换谈判,可以简化交换过程而大大降低交换成本。

由于不同的时间、环境条件下的交换障碍是不同的,营销组合的具体内容也就必须随之变化。4P-4C-4R理论的逻辑本质是相同的,都是围绕“交换障碍的克服”来展开的,差别在于所选择的克服交换障碍的组织内部可控制因素的组合不同。

营销组合发展受限及第三方付费营销模式出现

营销组合是通过调整组织内部可控资源的配置,实现顾客让渡价值与供方利润的最大化满足,以此来克服交换障碍的。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实现顾客让渡价值与供方利润的最大化满足的交易成本越来越高,组织内部可控资源有限性的约束问题逐渐凸显。

营销组合在应对这种持续升高的交换障碍时,调整组织内部可控资源配置的成本会逐步升高、效率逐步递减,最终受到组织内部可控资源的有限性约束。问题的解决需要改变组织内部可控资源配置思路,从组织外部引入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方资源来解决新的“交换障碍的克服”问题。

依据科斯的企业理论,企业与市场是两种可以相互替代的资源配置形式,如果通过组织内部可控资源配置的管理协调费用上升后,更有效率的资源配置应该从组织内部转到外部市场,利用价格机制寻找并引入市场中的第三方及其资源,借助第三方提高顾客让渡价值,确保供方利润,从而开启被称为第三方付费的营销模式。

参考文献:

1.晁钢令.市场营销学的理论内核—交换障碍的克服[J].市场营销导刊,2002(6)

心理障碍分析论文范文第13篇

论文摘要:本文论述运动心理学在跨栏跑教学中的应用,建立栏感,包括动作感、距离感和节奏感,从跨栏跑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具体表现分析入手,探讨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因素以及所采取的具体措施,为跨栏跑教学提供新的思路。

1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对近几年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学方法的思考,借鉴学习理论的一些经验,对跨栏跑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与排除进行分析论证。

2分析与讨论

跨栏跑是高校体育术科教学中技术性较高项目之一,教学如何抓住项目技术特点和重点,并联系实际来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这对学生掌握技术和培养学生教学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

2.1跨栏跑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具体表现

栏架是人为的障碍物,学生看到栏架就会表现种种惧怕心理,怕踢栏、碰栏或被栏绊倒。不少学生怕字当头,缩手缩脚,以致动作僵硬、步伐紊乱、技术动作变形;有的学生因“恐栏”心理加剧,甚至不能跨越栏架,对上栏的距离判断不准,于是就会栏前倒小步子、跳栏等;部分学生往往表现为“拉大步、倒小步”,这不仅使神经系统高度紧张,从而导致肌肉僵硬,协调性差、多余动作多、记忆和思维能力降低,这不仅为学生学习新的技术增加了困难,同时妨碍学生正确地形成动作表象和动作要领。因此,探讨和分析克服这种心理障碍,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具有很重要的实际意义。

2.2跨栏跑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因素分析

初学攻栏时,学生通过视、听等感知器官获得有关跨栏的感性认识,如动作示范的理性认识,动作讲解而形成的粗略动作印象。如果学生的这一初步印象与正确技术存在较大偏差,或是由于一些学生意志薄弱,对学习跨栏跑心理上存在畏难情绪,就会形成倒小步子、跳栏等动作。由此可见,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意志薄弱是造成以上种种原因的四大心理障碍因素。

2.2.1空间知觉因素

空间知觉的感知对象是栏架的高度、起跨距离、摆动腿抬起的高度、起跨腿的蹬地方向、身体重心的位置以及体姿状态等,如果空间知觉不好,学生就会因起跨点近而倒小步子,蹬地角度大,腾空过高而导致跳栏。

2.2.2时间知觉因素

时间知觉的感知对象包括攻栏、摆动腿的伸压、起跨腿的提拉以及过栏的时机。摆动腿的攻摆动作应做到快速连贯,积极有力。教学中常见的错误是摆动腿伸小腿过早致使过栏速度下降、大腿碰打栏架、或是过不了栏而落在栏架上,甚至造成摆动腿插入栏下而摔倒。一旦出现上述现象,就会在练习者心中留下阴影,并对后面的学习产生不良影响,对初学者尤为如此。

2.2.3运动知觉因素

运动知觉即肌肉的本体感觉。众所周知,动作的正确完成是身体部分肌肉协调配合的结果,而肌肉群间能否协调配合,又取决于肌体对肌肉的大小、方向、动机及主、被动机群间转换过程的感知是否清楚正确。因此,要提高动作过程的正确性,必须设法加强肌肉本体感知觉能力。

2.2.4意志品质因素

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克服困难做出的行动就是意志行动。跨栏是一种超越障碍物的运动,对进行这项运动的人的生理、心理素质有一定的要求。有的学生天生胆小,意志薄弱,而有的学生身体矮小或力量素质差,不能正确的估评自己的能力,存在自卑心理,上述这类学生易形成对跨栏的恐惧感,而形成动作变形也是意志品质因素造成的。

上述四点是造成跨栏跑教学中的四大心理障碍,为消除这些心理障碍,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有针对性的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2.3克服跨栏跑教学中心理障碍的具体措施

2.3.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建立清晰的动作概念

人的各种活动都是以动机作为动力的,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学习动机所支配,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教师应经常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要注意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启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及时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成绩等,当然也不能忽视直接的学习动机。

2.3.2讲解示范要有鼓动性

示范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技术动作的表象,在表象形成过程中,学生掌握技术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善于利用表象。

2.3.3选择适宜的练习手段

当学习有一定的危险性时,学生有各种不同的心态,有的跃跃欲试,也有的紧张畏缩。积极的情感可以提高人的运动能力,表现为注意力集中,接受能力强,掌握动作快;反之,消极情感会降低人的活动能力,表现为注意力分散等。

2.3.4正确运用暗示和错觉

暗示是指用含蓄、直接的方法对人的状态迅速产生影响的过程。“望梅止渴”就是运用了暗示和间接暗示。暗示在体育教学中应用极为广泛,一般来说,应根据具体事物和对象的特点,在适当的时机加以运用,方能产生积极作用。在教跨栏跑时学生害怕,三步上不去,五步步幅小,下栏后不敢积极跑动,导致完不成教学任务。也可在跨栏前让学生跨同等高度的橡皮筋或竹竿,由于增加了宽度,使学生产生了几何图形的错觉,即跨越的高度增加了,但感知却认为降低了,或并不感到高,通过这种暗示方法,即可完成原定的教学任务,又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方面的教育。

2.3.5关心、鼓励有心理障碍的学生

所谓关心就是在授课前全面掌握每个学生的心理素质、兴趣和胆量,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变化。在跨栏时,应把掌握技术能力较强的学生放在前面,当这些学生跨过时,一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也能随之跨过。老师说有进步,虽然没有进步,也应该说很好、有进步,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克服胆怯的心理障碍精神。

此外,还应借助于理论知识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学生完成动作不好,其原因往往是不善于动脑筋。用固定法、完整法、好坏法、对比法、比赛评价法等方法,克服由于时间因素、空间因素、运动知觉因素和意志品质造成的心理障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地认识跨栏跑教学中易犯的错误,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3结论

跨栏跑是一项技术动作复杂,要求较高的运动项目,没有一定的身体素质是不行的。但在教学中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克服心理障碍也是至关重要的,要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可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在分析纠正学生的技术错误时,应充分注意从学生的心理障碍方面加以分析并找出解决的办法。

心理障碍分析论文范文第14篇

论文摘要:本文论述运动心理学在跨栏跑教学中的应用,建立栏感,包括动作感、距离感和节奏感,从跨栏跑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具体表现分析入手,探讨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因素以及所采取的具体措施,为跨栏跑教学提供新的思路。

1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对近几年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学方法的思考,借鉴学习理论的一些经验,对跨栏跑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与排除进行分析论证。

2分析与讨论

跨栏跑是高校体育术科教学中技术性较高项目之一,教学如何抓住项目技术特点和重点,并联系实际来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这对学生掌握技术和培养学生教学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

2.1跨栏跑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具体表现

栏架是人为的障碍物,学生看到栏架就会表现种种惧怕心理,怕踢栏、碰栏或被栏绊倒。不少学生怕字当头,缩手缩脚,以致动作僵硬、步伐紊乱、技术动作变形;有的学生因“恐栏”心理加剧,甚至不能跨越栏架,对上栏的距离判断不准,于是就会栏前倒小步子、跳栏等;部分学生往往表现为“拉大步、倒小步”,这不仅使神经系统高度紧张,从而导致肌肉僵硬,协调性差、多余动作多、记忆和思维能力降低,这不仅为学生学习新的技术增加了困难,同时妨碍学生正确地形成动作表象和动作要领。因此,探讨和分析克服这种心理障碍,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具有很重要的实际意义。

2.2跨栏跑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因素分析

初学攻栏时,学生通过视、听等感知器官获得有关跨栏的感性认识,如动作示范的理性认识,动作讲解而形成的粗略动作印象。如果学生的这一初步印象与正确技术存在较大偏差,或是由于一些学生意志薄弱,对学习跨栏跑心理上存在畏难情绪,就会形成倒小步子、跳栏等动作。由此可见,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意志薄弱是造成以上种种原因的四大心理障碍因素。

2.2.1空间知觉因素

空间知觉的感知对象是栏架的高度、起跨距离、摆动腿抬起的高度、起跨腿的蹬地方向、身体重心的位置以及体姿状态等,如果空间知觉不好,学生就会因起跨点近而倒小步子,蹬地角度大,腾空过高而导致跳栏。

2.2.2时间知觉因素

时间知觉的感知对象包括攻栏、摆动腿的伸压、起跨腿的提拉以及过栏的时机。摆动腿的攻摆动作应做到快速连贯,积极有力。教学中常见的错误是摆动腿伸小腿过早致使过栏速度下降、大腿碰打栏架、或是过不了栏而落在栏架上,甚至造成摆动腿插入栏下而摔倒。一旦出现上述现象,就会在练习者心中留下阴影,并对后面的学习产生不良影响,对初学者尤为如此。

2.2.3运动知觉因素

运动知觉即肌肉的本体感觉。众所周知,动作的正确完成是身体部分肌肉协调配合的结果,而肌肉群间能否协调配合,又取决于肌体对肌肉的大小、方向、动机及主、被动机群间转换过程的感知是否清楚正确。因此,要提高动作过程的正确性,必须设法加强肌肉本体感知觉能力。

2.2.4意志品质因素

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克服困难做出的行动就是意志行动。跨栏是一种超越障碍物的运动,对进行这项运动的人的生理、心理素质有一定的要求。有的学生天生胆小,意志薄弱,而有的学生身体矮小或力量素质差,不能正确的估评自己的能力,存在自卑心理,上述这类学生易形成对跨栏的恐惧感,而形成动作变形也是意志品质因素造成的。

上述四点是造成跨栏跑教学中的四大心理障碍,为消除这些心理障碍,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有针对性的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2.3克服跨栏跑教学中心理障碍的具体措施

2.3.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建立清晰的动作概念

人的各种活动都是以动机作为动力的,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学习动机所支配,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教师应经常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要注意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启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及时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成绩等,当然也不能忽视直接的学习动机。

2.3.2讲解示范要有鼓动性

示范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技术动作的表象,在表象形成过程中,学生掌握技术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善于利用表象。

2.3.3选择适宜的练习手段

当学习有一定的危险性时,学生有各种不同的心态,有的跃跃欲试,也有的紧张畏缩。积极的情感可以提高人的运动能力,表现为注意力集中,接受能力强,掌握动作快;反之,消极情感会降低人的活动能力,表现为注意力分散等。

2.3.4正确运用暗示和错觉

暗示是指用含蓄、直接的方法对人的状态迅速产生影响的过程。“望梅止渴”就是运用了暗示和间接暗示。暗示在体育教学中应用极为广泛,一般来说,应根据具体事物和对象的特点,在适当的时机加以运用,方能产生积极作用。在教跨栏跑时学生害怕,三步上不去,五步步幅小,下栏后不敢积极跑动,导致完不成教学任务。也可在跨栏前让学生跨同等高度的橡皮筋或竹竿,由于增加了宽度,使学生产生了几何图形的错觉,即跨越的高度增加了,但感知却认为降低了,或并不感到高,通过这种暗示方法,即可完成原定的教学任务,又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方面的教育。

2.3.5关心、鼓励有心理障碍的学生

所谓关心就是在授课前全面掌握每个学生的心理素质、兴趣和胆量,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变化。在跨栏时,应把掌握技术能力较强的学生放在前面,当这些学生跨过时,一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也能随之跨过。老师说有进步,虽然没有进步,也应该说很好、有进步,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克服胆怯的心理障碍精神。

此外,还应借助于理论知识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学生完成动作不好,其原因往往是不善于动脑筋。用固定法、完整法、好坏法、对比法、比赛评价法等方法,克服由于时间因素、空间因素、运动知觉因素和意志品质造成的心理障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地认识跨栏跑教学中易犯的错误,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3结论

跨栏跑是一项技术动作复杂,要求较高的运动项目,没有一定的身体素质是不行的。但在教学中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克服心理障碍也是至关重要的,要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可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在分析纠正学生的技术错误时,应充分注意从学生的心理障碍方面加以分析并找出解决的办法。

心理障碍分析论文范文第15篇

开题报告条件保障

消除初中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的对策研究开题报告范文

由景县安陵中学马英申报的课题《消除初中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的对策研究》,经衡水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被立项为衡水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第二批课题,属基础教育研究领域的课题,课题批准号:0904179。

我校在全县农村初级中学里是条件比较差的,学困生在我校占有较大的比例,学生流失率较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学习习惯差,严重制约着学校的发展,因此消除初中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的研究尤为重要。

一、选题的背景、意义和价值 课题研究的背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万计的专业人才。然而,当前农村中学普遍存在的学困生,已成为制约农村初中教学质量全面提高的瓶颈.对于这些学生,如果教育合理,引导妥当,是完全可以消除它们的学习心理障碍的,从而激发他们的潜能,使他们成为社会的精英。消除学困生的学习心理障碍,提高教育合格率,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

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价值的事业。学生正处在生命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

这一阶段的教育影响,将远远超出本阶段而延续到终身。

本课题在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分析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的症结,有利于构建新的

教育理论,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教育对象观。通过此项研究,重建教师与学困生之间的关系,让学困生体验成功,找回自尊,推进学校教育的整体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应用价值

本课题立足于应用探索,立足于全面实践。有较强的可操作性,预期取得成果易于推广,而且能突破学困生教育的瓶颈,让每个学困生都找回健全的人格和心理,有较强的现实意义。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出一些在理论指导下具有实践意义的,能消除学困生心理障碍的,行之有效的策略、措施,这对于农村中学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实践价值的。

(四)省内外同类问题的研究现状

在我国,将学困生作为专门的教育研究对象始于80年代初。十多年来,在《教育研究》《心理学报》等专业杂志发表了一系列的论文和研究报告,并公开出版了近十部有关的专著开题报告条件保障开题报告条件保障。虽然在学困生心理障碍方面已有好多研究,但这些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是,对国外有关理论和做法的移植较多,结合我国国情不够。另一方面是,研究方法以调查和经验总结法为主,方法和手段比较落后。再有,对学困生教育干预的实验以个案研究为主,在正常的班级教学中渗透学困生教育的研究还很少。

(五)本课题的创新程度

1、课堂教学中渗透学困生转化的研究。

2、运用现代教育学、心理学来分析学困生的学习心理障碍。

3、把缓解、消除学困生的学习心理障碍和教师的课堂教学紧密结合。

二、研究内容、目标、思路

(一)研究内容1、主要研究导致学困生学生心理障碍的家庭、社会、学校因素,并

建立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个案研究档案。 2、研究分析学困生的行为习惯特点,具体针对课堂教学中如何消除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来研究课堂教学中的转化措施。3、学校、社会和家长如何形成合力,研究三者在消除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中的动态关系。

4、如何开展有效的课外辅导,来消除学困生的学习心理障碍。

(二)研究目标,围绕教育的培养目标,矫正学困生的学习心理失衡和行为偏差,清除或减轻学困生身上存在的学习心理障碍,重塑他们健全的人格。使尽可能多的学生适应初中的课堂教学,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三) 研究思路 1、研究视角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形成对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的新认识,探索这类学生学习心理的特殊性规律,帮助他们找回“善于学习、乐于学习”的良好心态。具体任务是,a、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现状的调查。b、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形成原因的分析。c、消除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的对策研究。

2、研究方法 a、调查研究法:采用开放式调查、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法,观察、测试等手段,有

计划、有目的地了解学困生的心理障碍,以便采取有效的措施。

b、分析法:分析各种情况,找出其中的规律,上升到理论,对症下药,充分调动学

困生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c、测试法:通过小测验了解学困生的发展情况,检查转化成果。

d、经验总结法:依照事实,研究教育现象和经验,使从中得到的认识、体会,上升

为教育理论和理性的教育观念。

我们将在每一阶段都写出实验计划和实验报告,记录每一阶段的实验成果。

三、研究基础

近几年,我们学校对学困生的心理障碍较为关注,也进行了一些研究,积累了一点经

验,使一部分学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为课题的研究打下了基础开题报告条件保障征文。

课题负责人马英,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和较高的研究能力,有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

2007年被评为衡水市优秀教师;2008年被评为衡水市优秀班主任。被聘为衡水市初中数学学科教研核心组成员曾参与课题“数学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整合”的研究。

课题组主要成员吴铁新在全国教师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在省级以上刊

物上多次发表有关教育、教学的论文。

四、完成课题研究的保证条件

学校领导对此课题非常重视,课题组成员敬业精神强,科研水平相对较高,对本课题有自

己的见解,并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其成员中有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张秀良、教导处主任吴铁新、有经验丰富的教研组长马英、徐红旗,并且文理学科老师兼备,中、高级职称都有,课题组成员四十岁左右,均是学校的教学骨干,有能力承担课题的研究任务。 学校有互联网、图书室、阅览室等可用资源;并有一定的经费做支持;学校将尽最大努力为课题研究提供各种便利条件,给予充分的时间保障,确保如期完成任务。

五、学困生的界定

学困生是指智力正常但由于某种(些)学习心理、学习方法、习惯等缺陷造成学习困难的学生。具体表现为学习行为不当,学业成绩不良。学困生在农村初中存在相当大的比例,严重制约着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六、实施方案

(一)、研究对象

在2009学年,各年级学业成绩比较差的学生中,每班随机抽取2名“单科”、3名“全科”学困生作为个案研究对象。

(二)、研究目的与重点

目的:对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实施干预,促使他们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变厌学为好学,变“苦”学为乐学,从而整体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水平。

研究重点:

1.诊断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及其产生的原因。

2.根据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寻求有效教育干预对策,促进学困生的转化。

(三)、研究的步骤、内容与方法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09年12月——2010年3月)

a、提出课题,成立中心课题组。

b、以期末考试的学习成绩为准,筛选出尾端学生,采用随机抽取的方法,每班确定5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详细、准确、全面收集学困生的个案资料,用测试法、分析法、调查研究法对学困生个体进行现状评定,建立学困生个人档案开题报告条件保障开题报告条件保障。

c、对研究对象实施跟踪观察,做好学困生个体观察笔记。

d、组织课题组教师认真学习课题研究知识和有关理论知识,积极参加课题培训。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0年3月——2011年3月) a、整理分析资料,在初步掌握学困生个体学习心理障碍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学困

生一般学习心理障碍。

b、运用各种方式来探究学困生常见学习心理障碍的形成原因,收集整理资料,积极撰写研究计划。

c、探求出学困生常见学习心理障碍疏导和转化的途径策略及有效方法。制定学困生转化培养计划。

d、整理研究资料,撰写教学个案和教学论文。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1年3月——2011年12月)

a、对学困生的学习心理、行为和学习效果进行阶段性检测与评估。对本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出课题的得与失。

b、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形成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分析研究报告。

c、编辑“农村中学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清除研究”的教学个案集和论文集。

(四)、研究预期成果

1.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分析研究报告。

2.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干预策略。

3.个案研究报告。

(五)、研究组织管理与措施

1.学校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组长由马英担任,课题研究的主研人员为学科教研组长和班主任,参研人员为有关班级的任课教师。

2.转变教育观念,深化对学困生的认识,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发挥学生自我反思与教育主体功能开题报告条件保障征文

3.坚持课题研究的基本方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有效探索学困生学习心理障成因与对策,将课题研究过程落到实处。

4.强化行动反思研究工作,定期召开专题研究会议,及时解决研究过程中存在的困难或问题,将课题研究工作推向深入。

5.增强成果意识,及时总结交流研究心得,物化研究成果。做好阶段性成果的验证与推广运用工作。 研究时间:两年 。

资料(主要参考文献): 1、赖小林,《广东省汕头市学习困难儿童生理心理调查研究[J]》,心理探究,2002

2、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课题组《学习困难学生教育对策探索》,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3、李正洪、徐学俊主编:《中小学生偏常心理与行为辅导》,武汉出版社,2000

4、《如何帮助学习困难的孩子》,郑信雄著,九洲图书出版社

5、《中小学心理素质教育的探索》,沃建中主编,科学出版社

6、刘英琦 《学习困难的成因分析及教育心理学干预策略的研究》,科学教育,2006

7、马桂佳编著:《青少年学习障碍及其调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10

扩展阅读:课题研究的保障条件

(一)课题研究的学术保障

1、具有开展教育科研的实践基础。

我校先后承担中国教育学会中语会《“文学“教育研究,子课题:“古诗词教学与文学教育”》、 《 现代德育理念探微》等课题,有《如何做好和谐社会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浅谈中职学生的德育建设的着眼点》等大量的德育研究成果,因此我校具有开展课题研究的丰富经验。

2、具有开展教育科研的队伍基础。

本课题组的主要研究成员由校长挂帅、主管教学副校长,政教处、教科处以及各个教研组的科组长,全部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和中学高级、中级教师职称,多人先后承担并圆满完成国家、省、市下达的课题研究任务,其论文多次在国家各类评比活动中获奖,并有多篇论文在报刊书籍上发表。课题组还将聘请应城市教科所科研人员担任课题研究的顾问,组建由教育专家、学校领导、教学教研主管、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师组成的科研群体。确保课题研究得到科学、协调、顺利的实施。

(二)课题研究的措施保障

1、专家培训引领、夯实理论基础。

通过邀请专家作报告、教师大会、骨干队伍学习班、专业部会议、教研组活动、教师自学等形式,开展校本培训,学习课程开发理论,拓宽眼界,提高思想,形成共识:调动全体教师开发德育课程教学方案开发研究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丰富资料设备、建立网络科研平台

配足配齐资料设备,建立网络科研平台。我校是省级重点中职学校,已构建了校园计算机网络,各教室均配备有多媒体教学平台,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较为完善,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现代化教育教学设备完成这项研究;

3、加强科研管理,提供制度保障。

学校制定了课题管理、学习、研讨和激励制度,定期组织现场观摩交流活动,开展论文、课例评比,展示优秀成果和先进经验,以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并完成预期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