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大四德育论文范文

大四德育论文范文

大四德育论文

大四德育论文范文第1篇

悠悠四年,转瞬即逝。或喜、或悲、或忧、或淡,都以自己的性格为中轴线,无论光与影以及光影之下将阴影远抛在身后的欢欣,雾与雪以及雪雾之中独自享受远行的风霜,书与学以及书学之间海阔天空无尽的调侃,都沿着这条轴线平实而坚定的延伸着,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页。有时,在某个相契的情境中,会一页一页的翻出来,慢慢的回味着,如同品茶。

即将毕业离校的我,对于大学四年有种无法言表的感受。离别总是伤感的,但回首过去的四年,其中包含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只有经历过才能感受至深。

9月,我怀揣着对大学的遐想带着河北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来到保定,没有父母的陪伴,独身一人拿着行李报了到。一个陌生的城市,一个陌生的大学,这一切在我眼里是那么陌生……来到宿舍,七个陌生又充满激情的面孔,大家来自河北省的各个城市,每个人都带着各自家乡口音的普通话七嘴八舌的聊了起来。很快大家熟悉起来,就这样,我们的大学生活拉开了序幕。

大一

大一的生活是激情快乐的。

大一是对以后没有过多的想法和压力的。上了大学才发现每周的课程相对于中学时简直太少了。充足闲暇的时间让我们有了更多娱乐玩耍的机会。我们尽情享受着高考以前从未有过的充裕的时间,宽松的环境。当时还在河大本部,宿舍内都有电视,那时候最惬意的事情就是躺在各自的床上看电视。有时候因为看中央三还是河北四争得热火朝天。现在说起来,成了我们室友相互间的乐趣。本部粗壮的树木、茂密的植被也成了大一时永恒的记忆。有时到上课的地方要走很远的路,一群同学嬉闹着一起走过校园绿荫下的小路,这种情景以后怕是毕业以后在也不会有了。还记得曾经有一天上午要上西方美术史的课,结果那天整个宿舍的人似乎都中了瞌睡虫,早上竟然没有一个人醒。结果接到了老师的电话,顿时我们睡意全无。慌忙起床向九教奔去……

大一最激情是事情就算是看世界杯了,夏天正是德国世界杯,男生宿舍楼那阵子真是疯狂无比,我们一同见证了澳大利亚队在零比二落后的情况下最后连扳三球淘汰日本队的爽快,领略了黄健翔狂风怒吼般的解说门事件。大一火热的夏天随着世界杯的热情热血澎湃。

本部的大学生活只有一年,在大一暑假前夕,我们搬到了河大新区,大二的生活随着新的环境继续上演……

大二

大二的生活是稳步向前的。

基本熟悉适应了大学的生活节奏以后,我们迎来了大学期间唯一的一次外出写生。地点:邢台市路洛镇贺家坪村。这是一段大学独特的记忆,一起吃一个锅里熬出来的土豆炖粉条,一起爬山、摘柿子、挖红薯。虽然有一些不太道德的行为,但是我们一同拥有了快乐而美妙的时光。

下学期的时候由于学习专业课程的需要,每人都陆续买了电脑,这样除了平时上课,电脑成了大家主要的娱乐工具。从那时开始,音乐、电影、电脑游戏开始充斥在大学的课余时光中。电脑渐渐成了大学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件。

大三

大三是彷徨徘徊的。

已经是学校的“老生”了。学习生活依然按部就班的进行,开始凭着自己所学的专业技能尝试做一些相关的活儿。但思想和行动上相对于以前貌似渐渐懒惰起来,经常很久不出门,经常每天是从中午开始。经常哥们几个举杯小酌,在混沌的状态中也会想偶然思考一些关于人生的问题。到了大三下学期,经过一段时间后开始莫名的郁闷,开始认真思考自己的未来,开始试着计划自己的人生。上课开始比以前更专注的听,作业开始更认真的做。

有些东西你是无论如何也留不住地,它总在你不经意的时候,从你指缝中悄悄滑过,譬如时间,譬如青春,你只能斜靠着墙壁,呆呆地看着它一分一分地流逝过去。四季的雨还是在飘,雪还是在飞,花开花谢,依旧在轮回。

当我又一次走过通往教室那条熟悉的路的时候,看着大一大二的同学上体育课学习我们早已学过的太极拳,似乎也看到以前曾经的影子。看着道路两旁的树木又一次变得枝繁叶茂,突然发现树木比以前高大茂密了许多,突然间觉得时间过的如此迅速,都还没有来得及细细享受大学生活,时间却早已把我们带到了大四……

大四

大四是忙乱复杂的。

北京奥运会结束后,大四的生活开始了,我们去了北京考察,除了参观名声古迹和博物馆让我对古代艺术的辉煌成就感到无比赞叹的同时,潜移默化中也感受到了现实中北京上班族的压力、紧张和焦虑。从北京回来后,开始更多的关注关于工作就业之类的信息。内心的压力开始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对以前专业技能不足的地方进行了恶补式的复习巩固。时间依然飞速的流逝,感觉一下子就到了。在大学的最后一学期里,课程虽然很少,但每个人的忙碌程度却感觉是四年中最繁忙的。每个人都开始四处奔波,每个人开始找公司单位实习,很多同学都去了别的城市上班实习,宿舍里也失去了以往的热闹,我们都知道这是我们在一起最后的日子,每个人的心里有种难以言表的感受。当我们又一次返校相聚在一起的时候,开始回望过去,说一说大学中每个人身上曾经发生的一些有趣的事情,每个人还是那么开心,那么快乐。我们还幻想着如果时间可以倒流,如果能从新上一遍大学的话,我们又会是什么样。但我们都知道,时间不会倒流,大学只有一次,这些终究会成为过去,但我们每个人心中的这段记忆是不能忘记的,也不会忘记的。当我们把毕业论文毕业 设计最后完成的时候,大学生活进入了最后的倒计时……

我们又一次举杯小酌,说了很多肝胆相照的话。在醉生梦死之间我们才发现我们浪费掉了太多的青春,那是一段如此自以为是,又如此狼狈不堪的青春岁月。有欢笑也有泪水,有朝气也有颓废,有甜蜜也有荒唐,有自信也有迷茫。我们敏感,我们冲动,我们偏执,我们顽固到底地故作坚强。我们轻易的伤害别人,也轻易的被别人所伤。

我们追逐于颓废的快乐,陶醉于寂寞的美丽。我们坚信自己与众不同,坚信世界会因我而改变。曾经在某一瞬间,我们都以为自己长大了,

但是有一天我们终于发现,长大的含义除了信念、理想、欲望,还有勇气、责任、坚强以及某种必须的牺牲!在生活面前我们还都是孩子,其实我们从未长大,还不懂爱和被爱……

回望过去的大学四年,每一个细节都清晰的浮现在我眼前,我开始回忆曾经的此时此刻我在做什么,在想什么。那时的我们是那么快乐、那么激情、那么悠闲、那么逍遥。每个人大学的内容是不完全一样的,但是我们都一样的经历了早上上课踩着点,一路狂奔到教室上课没有迟到的庆幸。我们也经历了早上经过痛苦挣扎后还是决定睡觉,无视可能被点名的危险。我们经历了几个哥们一起联机玩cs的那种爽快,我们也经历了整个教室都是跑跑卡丁车的漂移声、炸弹声、笑声和懊恼的那种快乐。我们曾经每天认真的打扫宿舍卫生,得过光荣的“五星级”。我们也曾长时间不叠被子,不扫卫生,得过罕见的“一星级”。在翻看以前的照片,我们的脸庞比现在稚嫩了好多,我们自己也不曾觉得。因为我们都在不经意间慢慢成熟,慢慢长大。

大四德育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思品教学;德育培养;改革

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培养的主渠道,也是改造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合格人才的有效方式。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作为政治教师,应该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并让学生容易接受。

1. 建立思品课“四位一体”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

“四位一体”教育教学的管理体制是指: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把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与时事教育、学校日常思想教育工作、校外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把思想政治(品德)教师的课堂教学与班主任、政教处、共青团(少先队)干部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共同完成学校的德育任务。

“四位一体”教育教学的具体做法是:

(1)制订思想品德课“四位一体”教育教学计划。在开学初,学校德育领导小组召开政教主任、班主任、团总支书记(少先队辅导员)、政治(思品)教师联席会议,根据思想政治(思品)课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思想政治(品德)课的内容,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校本学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中心,制定“四位一体”的教育教学计划。计划包括:本学期德育工作的重点和中心;思想政治(品德)课哪些内容作为本学期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思想品德课怎样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地进行教学,向学生提出哪些行为要求;政治思品课教师、班主任、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共同开展哪些教育活动,内容、形式、目的是什么,谁牵头组织等。

(2)根据计划安排,各教育渠道做到目的统一、内容统一、行动统一。

(3)学校德育领导小组负责监督“四位一体”教育教学计划的实施,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共同搞好学校德育工作。

建立“四位一体”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有利于发挥思想政治(思品)课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有利于学校整个德育工作的开展。

2. 建立思品课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活动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形成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活动相结合的教学结构形式,是把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学生撰写小论文、专题讲演会、英模报告会等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地对学生进行“知行统一”教育的教学结构形式。

(1)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做到既教书又育人。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小学思想政治(品德)课的内在要求。一方面,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恰当运用实际材料讲清理论基础知识,使学生懂理论,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另一方面,教师必须逐步培养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尝观点、方法去分析实际问题,使学生运用所学理论指导自己的言行,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组织学生搞好社会调查,参加社会实践。教师组织学生到社会做调查,是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思想政治课授课之前或授课之后,师生坚持向社会做调查,了解社会生活实际。把调查上来的材料运用于课堂,进行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这样做有利于教师讲清知识理论,学生弄懂理论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

(3)组织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定期召开小论文宣读会。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促进学生知识、能力、觉悟三统一的重要一环。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和宣读小论文的过程,就是学生运用思想政治课学到的理论、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可见,教师组织学生撰写小论文,定期宣读小论文,是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4)上好思想品德活动课。思想政治活动课是和政治课有联系的,但又是不同于思想政治课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它是围绕思想政治课的有关内容或在思想政治课的理论、观点指导下开展的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必须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适当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富有教育性的活动,如主题班会、讲演会、知行统一汇报会、小论文宣读会、知识竞赛等活动。

3. 建立思品课“四位一体”的知行统一体综合评定制度

对思想品德课进行整体改革,充分发挥其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不仅要在教材内容、教学管理体制、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而且,必须在考试方法上进行改革,打破单一笔试、一张考卷定成绩的考试制度。思想政治品德课“四位一体”的知行统一综合评定制度,是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师、班主任、政教处和共青团(少先队)干部组成“四位一体”的评委会,把学生知识理论学习情况和行为表现情况综合起来,评定学生政治课思品课的学习成绩的制度,它包括理论知识考试评定和行为表现考核评定。

(1)理论知识考试评定:把每个学生期中、期末两次考试分数平均作为一学期政治科、思品科的理论知识成绩,然后根据这个成绩做定性评价,90分以上为优,70分-89分为良,60分-69分为及格,59分以下为不及格。

(2)行为表现考核评定:由思想品德课教师、班主任、班长、团书记组成评委会,根据思想品德课向学生提出的行为要求及《守则》、《规范》内容,制定行为表现考核标准。采取自评、小组评、最后评委会总评的办法,给学生评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

(3)综合评定:由评委会把学生知识理论评定的等级和行为考核评定的等级进行综合考虑,评出学生一学期思想政治(品德)课总的成绩,也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

大四德育论文范文第3篇

四位一体 管理体制 综合评定 考核评定

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各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一建立完善的思想政治(品德)课“四位一体”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

“四位一体”教育教学的管理体制是指: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把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与时事教育、学校日常思想教育工作、校外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把思想政治(品德)教师的课堂教学与班主任、政教处、共青团(少先队)干部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共同完成学校的德育任务。

1.制订思想政治(品德)课“四位一体”教育教学计划。在开学初,学校德育领导小组召开政教主任、班主任、团总支书记(少先队辅导员)、政治(思品)教师联席会议,根据思想政治(思品)课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思想政治(品德)课的内容,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校本学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中心,制订“四位一体”的教育教学计划。计划包括:本学期德育工作的重点和中心;思想政治(品德)课哪些内容作为本学期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思想政治(品德)课怎样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地进行教学,向学生提出哪些行为要求;政治思品课教师、班主任、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共同开展哪些教育活动,内容、形式、目的是什么,谁牵头组织等。

2.根据计划安排,各教育渠道做到目的统一、内容统一、行动统一。

3.学校德育领导小组负责监督“四位一体”教育教学计划的实施,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共同搞好学校德育工作。建立“四位一体”教育教学,有利于发挥思想政治(思品)课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有利于学校整个德育工作的开展。

二、建立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活动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形式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活动相结合的教学结构形式,是把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学生撰写小论文、专题讲演会、英模报告会等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地对学生进行“知行统一”教育的教学结构形式。

1.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堂教学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做到既教书又育人。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小学思想政治(品德)课的内在要求。一方面,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恰当运用实际材料讲清理论基础知识,使学生懂理论,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另一方面,教师必须逐步培养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实际问题,使学生运用所学理论指导自己的言行,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组织学生搞好社会调查,参加社会实践。教师组织学生到社会做调查,是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思想政治课授课之前或授课之后,师生坚持向社会做调查,了解社会生活实际。把调查上来的材料运用于课堂,进行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这样做有利于教师讲清知识理论,学生弄懂理论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

3.组织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定期召开小论文宣读会。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促进学生知识、能力、觉悟三统一的重要一环。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和宣读小论文的过程,就是学生运用思想政治课学到的理论、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可见,教师组织学生撰写小论文,定期宣读小论文,是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4.上好思想政治(品德)活动课。思想政治活动课是和政治课有联系的,但又是不同于思想政治课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它是围绕思想政治课的有关内容或在思想政治课的理论、观点指导下开展的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必须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适当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富有教育性的活动,如主题班会、讲演会、知行统一汇报会、小论文宣读会、知识竞赛等活动。

三、建立思想政治(品德)课“四位一体”的知行统一体综合评定制度

对思想政治(品德)课进行整体改革,充分发挥其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不仅要在教材内容、教学管理体制、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而且,必须在考试方法上进行改革,打破单一笔试、一张考卷定成绩的考试制度。思想政治品德课“四位一体”的知行统一综合评定制度,是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师、班主任、政教处和共青团(少先队)干部组成“四位一体”的评委会,把学生知识理论学习情况和行为表现情况综合起来,评定学生政治课思品课的学习成绩的制度,它包括理论知识考试评定和行为表现考核评定。

1.理论知识考试评定:把每个学生期中、期末两次考试分数平均作为一学期政治科、思品科的理论知识成绩,然后根据这个成绩做定性评价,90分以上为优,70~89分为良,60~69分为及格,60分以下为不及格。

2.行为表现考核评定:由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师、班主任、班长、团书记组成评委会,根据思想政治(品德)课向学生提出的行为要求及《守则》、《规范》内容,制定行为表现考核标准。采取自评、小组评、最后评委会总评的办法,给学生评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

大四德育论文范文第4篇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德育思想的整体性问题,是其科学思想体系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也是对其认识和研究的科学态度问题。因此,研究这一问题,对于从整体上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德育思想,揭示其科学的属性,展示其理论品格,认识其思想体系的完整性、科学性和指导性,有着重要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德育观的完整性

“大德育”观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德育的核心概念,反映其内在属性和重要特征。无论是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德育思想内涵属性研究,还是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德育的整体属性来认识,其核心概念都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和党中央领导集体,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德育的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时代特征相结合,与当代中国德育实践相结合,指导解决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实践中党的德育面临的新问题、新情况、新矛盾,科学回答和解决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实践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围绕提高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发展性地回答了新时期党的德育领导、地位、目标、方针、任务、原则和育人实践等德育的重大问题,内在形成了发展性、指导性、整体性的科学思想体系,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德育思想首先表现为“大德育观”思想。邓小平同志依据“两个大局”,从整体上设计了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也对党的德育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总体布局。他说:“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严厉打击经济犯罪,包括抓思想政治工作。”[1]306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当代中国所处的时代特征,确立了他的政治观:“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他运用唯物史观和政治观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经济观。他再运用唯物史观、政治观和经济观,分析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实际,确立了“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2]168的民主观。邓小平同志再从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运用其政治观、经济观和民主观,分析新时期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点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归宿点,确立了“把四个现代化建设作为重点,坚持发展生产力”[1]64,“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1]63的社会观等。这就构成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完整的世界观和科学方法论。在这一完整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观内,当然也内含着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观。他说:“精神文明建设,说到底,是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3]626这就科学表达了在新时期大变革、大开放、大发展时代特征下,党的德育思想是一种完整的“大德育观”。

江泽民、胡锦涛同志坚持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观,坚持从深化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出发,开创党的德育工作新局面。江泽民同志说:“越是改革开放,越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4]他要求全党同志站在“四个认识”高度来认识党的德育工作,即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历史发展的进程,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如何认识当今的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带来的影响。他强调这是新时期党的德育工作创新发展的根本基础,“这方面的问题认识清楚了,处理好了,我们进行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有了一个根本的切合实际的基础。”[5]76他还提出了“四人”的德育任务,“四信”教育的重点内容。在这样一个认识基础上,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以德治国”思想,这就从治国的战略大局,提升了党的德育工作治国安邦的战略地位。胡锦涛同志在新世纪新阶段把党的德育工作放在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来谋划。他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推进的事业。”[6]“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7]3正是在这样的大势大局条件下,胡锦涛同志提出坚持“以人为本”的大德育观,着眼于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大局,阐述党的德育工作服务大局的极端重要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兴国之魂,强调它“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强化教育引导”[7]11。“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7]11-12这就强化了党的德育工作治国理政的全局理念,提升了党的德育工作对于打牢全党全社会共同思想基础的战略地位;彰显了进行理论武装的极端重要性,突显了开展共同理想教育、强大精神力量凝聚、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和引领的重要作用。

同志坚持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观,从发展的历史观出发,把握时展的大势,深刻阐述党的德育工作大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思想保证,增强人民和国家的精神力量。他在2013年8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特别强调作为党的德育工作重中之重的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他说:“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8]重点提出了“两个巩固”的思想。充分表达了“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党的德育工作的大局、大势和大事。同志在新常态下还强调,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大德,他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9]这实际上就回答了以怎样的大德来治理国家,构建和谐社会,教育全党同志和广大人民。综上所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德育观是一种完整的大德育观。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德育育人思想的整体性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道路、理论、制度作出了整体性的全面深刻阐述。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党的德育思想,内在地也必然反映其思想体系的整体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伟大实践的客观存在,必然反映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德育理论与德育实践的全面性。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内在表达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德育育人思想的整体性。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反映了党的德育目的属性和本质,体现了为党和国家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规格和要求。邓小平同志说:“为了培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的人才,这也就是把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方针贯穿到底。”[2]106-107在改革开放初,邓小平同志强调:实现“四个现代化”需要数以亿计的合格人才,一定要把我们的教育和科学技术搞上去。特别注重党的事业人才培养和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他说:“要把我们的军队教育好,把我们的专政机构教育好,把共产党员教育好,把人民和青年教育好。”“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1]380这就明确回答了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人,培养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邓小平同志还强调:“最根本的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1]28“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就是政治。”[2]256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江泽民同志也反复强调:“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5]294“不断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3]647-648党的十六大以后,胡锦涛同志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际出发,提出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10]。党的十八大以来,同志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顶层设计,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战略高度,科学地进一步回答了党的德育工作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这就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人,培养“有梦想”、有担当、有本领、有大德、能实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领导集体一再强调要用科学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打牢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就要求全党同志注意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用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引领社会风尚。他说:“要用毛泽东思想的体系来教育我们党,来引导我们前进。”[2]44“一定要让我们的人民,包括我们的孩子们知道,我们是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1]112江泽民同志说:“中央一直强调,全党同志首先是高级领导干部,必须坚持不懈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11]他还强调:各级党委要进一步认识用这一理论武装全党的极端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这是党的德育工作一项根本任务,一件大事。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重点论述了理论武装的重要性:“坚持不懈地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党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指出:用“四有”教育全党全国人民,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以高尚精神塑造人,以正确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人、培养人。党的德育工作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制相协调。要切合实际,注重实效,要“接地气”,要“抓铁有痕”。这就针对性解决了怎样培养人、用什么培养人的问题。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德育育人思想的整体性,还体现在党的德育领导、方针、政策、目标、原则与思想方法的整体性,并通过一系列党的德育文献、文件和实施意见,直接指导着党的德育实践发展。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颁布了一系列政策和文件:《关于新时期军队政治工作决定》、《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等。这些政策和文件规定着党的德育实践方向,指导着党的德育实践发展,体现了党的德育理论、德育政策与德育实践有机统一的整体性。

大四德育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字:“四位一体” 教育教学管理

一、建立思想政治品德课“四位一体”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

“四位一体”教育教学的具体做法是:

一制定思想政治品德课“四位一体”教育教学计划。在开学初,学校德育领导小组召开政教主任、班主任、团总支书记少先队辅导员、政治思品教师联席会议,根据思想政治思品课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思想政治品德课的内容,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校本学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中心,制定“四位一体”的教育教学计划。计划包括:本学期德育工作的重点和中心;思想政治品德课哪些内容作为本学期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思想政治品德课怎样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地进行教学,向学生提出哪些行为要求;政治思品课教师、班主任、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共同开展哪些教育活动,内容、形式、目的是什么,谁牵头组织等。

二根据计划安排,各教育渠道做到目的统一、内容统一、行动统一。

三学校德育领导小组负责监督“四位一体”教育教学计划的实施,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共同搞好学校德育工作。

建立“四位一体”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有利于发挥思想政治思品课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有利于学校整个德育工作的开展。

二、建立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活动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形式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活动相结合的教学结构形式,是把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学生撰写小论文、专题讲演会、英模报告会等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地对学生进行“知行统一”教育的教学结构形式。

一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堂教学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做到既教书又育人。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的基本原则,也是思想政治品德课的内在要求。一方面,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恰当运用实际材料讲清理论基础知识,使学生懂理论,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另一方面,教师必须逐步培养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实际问题,使学生运用所学理论指导自己的言行,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组织学生搞好社会调查,参加社会实践。教师组织学生到社会做调查,是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思想政治课授课之前或授课之后,师生坚持向社会做调查,了解社会生活实际。把调查上来的材料运用于课堂,进行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这样做有利于教师讲清知识理论,学生弄懂理论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

三组织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定期召开小论文宣读会。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促进学生知识、能力、觉悟三统一的重要一环。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和宣读小论文的过程,就是学生运用思想政治课学到的理论、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可见,教师组织学生撰写小论文,定期宣读小论文,是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四上好思想政治品德活动课。思想政治活动课是和政治课有联系的,但又是不同于思想政治课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它是围绕思想政治课的有关内容或在思想政治课的理论、观点指导下开展的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必须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适当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富有教育性的活动,如主题班会、讲演会、知行统一汇报会、小论文宣读会、知识竞赛等活动。

三、建立思想政治品德课“四位一体”的知行统一体综合评定制度

对思想政治品德课进行整体改革,充分发挥其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不仅要在教材内容、教学管理体制、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而且,必须在考试方法上进行改革,打破单一笔试、一张考卷定成绩的考试制度。思想政治品德课“四位一体”的知行统一综合评定制度,是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师、班主任、政教处和共青团少先队干部组成“四位一体”的评委会,把学生知识理论学习情况和行为表现情况综合起来,评定学生政治课思品课的学习成绩的制度,它包括理论知识考试评定和行为表现考核评定。

一理论知识考试评定:把每个学生期中、期末两次考试分数平均作为一学期政治科、思品科的理论知识成绩,然后根据这个成绩做定性评价,90分以上为优,70分—89分为良,60分—69分为及格,59分以下为不及格。

大四德育论文范文第6篇

大学生德育实践经历高校主体德育模式、学生主体德育模式和双向主体德育模式,目前走向三维立体德育模式学术研究与实践探索。该研究结合各时期德育理论指导下的德育模式理论依据、发展历程、利弊以及创新发展,探究大学生德育模式创新路径以及发展趋势。大学生德育德育模式创新路径高校作为大学生德育理论创新和实践的主阵地,近年来大学生德育模式依次经历了三大探索:高校主体德育模式、学生主体德育模式和双向主体德育模式。随着双向主体德育模式探索实践的主体分离倾向与实用主义盛行,德育一体化与系统化重新得到理论重视,突破德育主体论,构建三维立体德育模式理论模型,多种大学生德育模式的探索实践构成了德育创新路径。一、高校主体德育模式建国以来,大学生德育工作受到理论重视和实践指导。这一阶段,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成为大学生德育的指导理论,苏联大学生德育实践成为中国学习借鉴的模板,高校自然而然成为大学生德育的主阵地,该阶段的德育探索为理论界总结为高校主体德育模式。1.高校主体德育模式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建设论述的主要理论之一,理论指出社会主义意识包括德育是一种外在灌输到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中的社会意识产物。2.高校主体德育模式利弊分析以高校为主体的大学生德育工作内容主要围绕两条主线、三个层次、四种载体。两条主线即德育内容紧紧围绕树立中国灵魂、强化国际意识展开教育。三个层次是指德育内容遵循道德发展规律的三个层次:道德认知、道德实践、道德理性。四种载体是指德育内容的践行中依靠德育课程、主题教育、文化建设、活动教育等载体。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和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高校主体德育模式不断发展完善,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纳入高校道德教育中。 二、学生主体德育模式在这一模式下,德育的主体从被动转向主动;德育内容从知性德育转向生活德育;德育的运作方式从群体转向自组织;德育实现方式从理论灌输转向自我实践等标志着学生主体德育模式探索的肇始,高校主体地位日益弱化而学生主体地位相对日益强化。 1.学生主体德育模式理论依据建构主义代表人物威特洛克在总结西方教育学多年认知发展、学习模式、学习迁移等科研成果基础上提出了学习生成过程模式即学习过程是生成过程。德育同样是学习者自我自觉学习过程,而不是灌输过程。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博瑞在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基础上提出博瑞发展模型(即智能发展模型和伦理发展模型)。该模型指出智能和伦理发展四个阶段:二元论阶段、多元论阶段、相对论阶段、实践相对论阶段。2.学生主体德育模式利弊分析2004年中共中央及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的拓展命题。提出利用网络的手段进行学生德育教育,学生主体德育模式主要通过学生自组织方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以喜闻乐见的德育形式融入德育内容,实现学生自我德育教育,辅以高校常规化德育。 基于对高校主体德育模式的完善和创新,学生主体德育思想获得理论探索与实践发展。学生主体德育模式理论上解放了个性德育,实践中导致高校德育尤其是两课德育工作的形式化与凝滞化,促进了以社团繁荣片面代替道德教育倾向、以学生素质拓展代替全面发展,学生主体德育规避了高校主体的强制性,解决了大部分学生的德育自主性,同时没有妥善解决少部分学生个性德育培养,也没有较好地协调师生双向德育关系。三、双向主体德育模式基于避免学生主体德育模式弊端同时继承该模式的优势,更加妥善处理少部分学生个性德育培养工作,协调师生主体地位关系,双向主体德育模式获得理论支持和实践,核心是协调双向关系,重点是少部分学生个性德育。1.双向主体德育模式理论依据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思想认为没有无教育的教学,也没有无教学的教育即教学的道德性和功能性相互统一,教学内在目的追求和外在工具价值相得益彰。认知因素的道德素养可以通过一般教学活动获得,非认知因素的道德素养需要通过课堂之外途径获得。2.双向主体德育模式利弊分析在大学生德育工作中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同时,重视高校以及教师的引导性,更加重视师生互动关系中德育。在学生主体方面继续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和社团品牌文化建设,更加注重德育内容融入;在教学方面,不断调整两课计划和内容,更新两课教学形式,通过网络方式授课;大范围推广高校心理咨询中心介入学生德育过程。双向主体德育模式毕竟为了克服学生主体过重而学校主体地位失衡而开始探索的,首先,不但注重高校主体性同时注重学生主体性并试图平衡双向主体地位;其次,该模式探索一度纠正了学生主体德育模式实践中以校园文化建设代替德育建设的倾向,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德育困境。 四、三维立体德育模式德育具有层次性,具体表现在三层次:生命教育、公民教育、信仰教育。家庭教育中德育更多倾向于生命教育,学校教育中更多倾向于公民教育,社会教育中更多倾向于信仰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在理论上继承德育系统论和德育整体论,在实践中呼吁更多家庭教育的介入和社会组织的德育功能,呼吁高校与家庭、社会组织的合作,鼓励学生经历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多重培育。1.三维立体德育模式理论依据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德育是大学课堂德育的必要补充,是高校德育的重要途径,已为绝大多数学者认同并被各高校普遍接受。2.三维立体德育模式探索实践高校德育的现代转型首先是德育目标的确立,道德理想人格处在人的高层次道德需要,是一种集真善美于一体的具有最高境界的人格典范,反映一定社会在人的道德完善上追求的崇高境界,体现着一定文化在某一历史时刻所确立的理想人格。三维立体德育模式尝试不仅关注道德主体德性发展,还试图突破道德个体发展单独关注,把个体德育发展建立在社会、自然和谐基础上,提高德性发展的维度。 3.三维立体德育模式实践倾向高校德育迥异于一般学科专业化教育,需要长时间、连续的、多方位的配合促进个体认知模式的转变,实现个体内心自觉促使自身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学术界提出的三级管理网络是高校德育的重要补充,一级管理网络由较高威望的专业德育专家组成德育工作指导中心,负责指导全校德育工作;二级管理系统由经过系统专业培训并具有长期工作经验的院系专业德育工作者组成德育实践小组;三级管理网络由学生组成大学生德育自助组织。三级管理网络充分利用高校人力资源,动员师生双方优秀人才参与,形成全方位、多向度的个体的与和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常新雨.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灌输理论[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1990,(11):60.

[2]田小红.西方比较教育发展阶段的知识论分析[J].外国教育研究 2011,(5):34.

[3]李振全.学分制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建构[J].现代教育科学 2005,(7):17.

大四德育论文范文第7篇

毕业生撰写德育论文是结合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行、追求等方面,对自身思想境界提升进行全面评析,那么德育论文格式要求与范文是怎样的呢?一起来跟小编看看这篇德育论文格式吧。

一、德育论文格式排版与字数要求

德育论文字数要求是:中技毕业生1000-1500字;高技毕业生(含高技大专生)1500-2000字;技师大专及以上毕业生2000-3000字。论文封面、论文用纸统一用学院印制的专用纸。

德育论文题目由学生自己命题。

打印格式:标题,黑体3号字居中;正文,宋体小4号字,首行缩进2字符;页面设置:上、下、右边距各2cm,左边距3cm,行间距:1.5倍行距;A4纸打印;用学院统一设计的专用封面装订。

二、德育论文的主要内容

①美好的人生追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等。

②做坚定的爱国者: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学校,尊师爱友等。

③道德使人高尚: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社会公德、职业理想、职业道德、集体主义、诚实守信、文明礼貌等。

④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遵纪守法等。

⑤健康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正确对待困难及挫折、人际交往等。

⑥学习成就人生:能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有优良的学风,良好的学业成绩,业余爱好和兴趣。

⑦就业创业:要有正确的择业、就业、创业意识等。

⑧社会工作:包括从事学院、系、班级和社会工作的情况和对自己工作状况的评价。

⑨重大事件期间的思想和表现。

三、德育论文格式范文

大学教会我珍惜(标题黑体三号字,居中)

姓名XXX(宋体5号字居中)

2014级××班,学号:201401010101(宋体5号字,居中)

转眼间四年匆匆流逝,我们即将要走出大学的校门。对我们来说大学生活是人生的一个阶段,对大学来说我们是每年迎新送往的过客。虽然大家经历着相同的阶段,但是在这里每个人获得的成长经验却各不相同。四年的大学生活,有高兴的,有难过的,有希望不再发生的,有希望永远记住的。虽然四年的生活有好有坏,有得意,有失意,而经历这些欢笑与悲伤才能使我对人生有所领悟,使我真正成长。

还记得大一那年,我们忘记了高考的疲惫,一身轻松的步入了正在崛起的我的大学校园。四年来我和她一同成长一同进步,我见证了她的崛起,她也见证了我的成长。经历了四年的光阴,她由当初的正在修建变成现在的风景宜人,教室窗明几净,图书馆藏书丰富,校园到处充满生机与活力,还有为了自己的未来拼搏的莘莘学子。而我,经历了四年的大学光阴,我学会了坚强的面对挫折,学会了平静的对待荣誉,学会了思考得与失,学会了思考未来,学会了珍惜。

大四德育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大学;德育;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12-0045-02

大学德育与中小学德育无效衔接的表征之一就是相互僭越,出现“幼儿德育成人化,大学德育幼儿化”的错位,“小学树立共产主义、大学再谈‘五讲四美’”现象严重,大学德育丧失了应有的“高度”与“大气”。《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七条规定:“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积淀了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是大学德育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也是大学德育汲取养分的重要渠道。

一、大学德育的使命:厉行四“为”

德育使命是指“在德育工作中所承担的具有方向性和战略性的任务, 是决定德育工作发展的核心指南, 是国家和社会德育工作的总体要求和根本任务”[1]。大学德育使命较之中小学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层次上,中小学主要以“洒扫、应对、进退”等礼仪规范为基本内容,而大学之道,则“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庸・大学》);朱熹直截了当地指出了二者之区别,“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事之所以。”甚焉者,他在《小学辑说》中强调二者具有不同层次的要求,“小学之事,知之浅而行之小者也。大学之道,知之深而行之大者也。”由此可见,小学重视形而下的行为规范和日常操守,旨在品德的养成教育,而大学则偏向于形而上的意义生成和价值认同,以提升人的德行为鹄的。

不同于中小学德育的奠基任务,大学德育应高瞻远瞩,以一种“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经・贲卦》)的姿态去肩挑伟大使命,秉承“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英雄气概,即引导社会建立一套以仁、义、礼等道德伦理为内核的精神价值系统;教导民众自觉选择其命运方向从而确立生活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恪守笃实的学术理想,为先贤往哲继承和弘扬中断学统;坚定为天下后世开拓太平基业的政治理想。“横渠四句”言简意宏,不仅强化内容的经度,涵盖了社会担当、生命追求、学术愿景、政治理想,还拓宽内容的纬度,递进式地涉及个人、民众、社会、国家、世界,这与“三不朽论”交相辉映,大学德育应当厉行四“为”,直面“立德、立功、立言”的社会担当,去完成亘古不变的历史使命。

二、大学德育的信念:必有四“得”

目的性是人类活动的基本特征。“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它的内在就包含了超越性。”[2]人们在接受大学德育之前,心中往往有所期待,这种期待建立在对自身变化的前瞻预测基础之上,人们希望通过德育使现在的“实然的我”转变为将来的“应然的我”,从而实现自我超越与自我升华。《易经・蒙卦》中有“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揭示了心诚则灵的道理。因此,大学生要始终抱有“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道德经・第七十九章》)的信念,心中常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观念;要始终坚信“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道德经・第二十三章》)的哲理,心中常怀“我欲仁,斯仁至矣”的能动性期待;要始终恪守“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的至理,心中常怀“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坚毅愿望。

康德说过,“道德是配享幸福和自由的权力”。所以,“不应该把道德看成是目的的本身,而应看成是通向美好生活的一种手段”[3]。德福一致的认同是人们追求道德、践行道德的重要推动力。得道,在某种意义上确实可以理解为“得到”,诚所谓“德者,得也”。孔子在《中庸》里说道:“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真正德行伟大的人必定得到高位,必定得到厚禄,必定得到名声,必定得到长寿。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德得相通”或“德福一致”的思想,无形之中增强了“道德”的亲和力与吸引力,自然也增加了人们遵守道德的心理倾向。故而,大学德育要让学生深刻理解道德不仅仅是利他的,而且是“利己”与“利人”的统一,有大德必享“四得”,这样才能让学生亲近道德,践行道德。

三、大学德育的境界:持经达变

道德是有境界的。“没有深度的教育,不会真正震撼人的灵魂”[4],大学德育因其对象、目的、内容等因素的特殊性更应该追求一定的高度,正如王国维所言,“有境界者自成高格”。因此,大学德育在境界定位上要明白“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的道理,只有笃信且领悟玄妙深邃的不变之经,方能智圆行方、旁通四达。“持经达变”是《易经》的核心思想之一,其内涵为“持不变之经,达万变之易”, 时代更迭,“经”字也往往用“常”、“方”、“道”等字互训,总体而言,“道”(即“经”)包括四个层次:本体论上的“道”――道者,万物之奥;秩序、规律之“道”――阴阳、刚柔、仁义;政治主张与思想体系意义上的“道”――朝闻道,夕死可矣;规范意义上的“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5]。在这里,我们主要探讨社会体系语境之下的“经”。

社会中的“不变之经”有两套体系,一是以法律为基础的秩序法则和行为规范,我们称之为“明线”;一是以道德为基础的价值观念和伦理标准,我们称之为“暗线”,前者是确保安身立命的底线准绳,后者则是为学进道的心中标尺。谈及到境界问题,论述的重心自然放在秩序、规律之“道”上,“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中庸・第一章》) 说明了持续性是“道”的一大本质特征,所以孔子才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老子则从反面警示不守“道”的后果,“不知常,妄作,凶”(《道德经・第十六章》)。这启示我们要从瞬息万变的纷繁事物中洞悉深埋其后的内在规律,深谙“变易的是现象,不易的是本质”的恒久之道,做到既知权达变,又权不离经;既圆通四达,又恪守底线;既八面玲珑,又曲中求直。以“处世树为模,本固任从枝叶动;立身钱作样,内方还要外边圆”为人生格言,达到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愈矩”(《论语・为政》)的贤达境界。

四、大学德育的目标:得“道”之人

德育目标的制定要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出发,根据其认知能力在不同阶段的发展水平与不同我点,提出相应的、具体的培养目标。大学阶段,学生的“外在动机内化,道德理想、社会理想开始形成,理想的结构趋向完备、稳定”[6]。因此,大学德育应当引导学生学会道德审美与精神享受,关注个体道德境界的提升,将“外适性”德育目标转化为“内生性”的德育目标,凸显一定的超越性,即便是具有少许令人激动的乌托邦色彩。

“离开理想主义的指引,人类将陷入不可避免的平庸和乏味。”[7]鲁洁教授也认为,“德育发展到最后就是信仰教育”,大学德育不能脱离具有宗教性的私德基础,“私德不同于公德的制度化和实体化,它更关注人的精神生命,强调个体自身通过体验和内化来实现价值生成和思想涅。”[8]中国古代强调“自修”、“悟道”,具有一定的“僧侣气”,还在一定程度上取代着宗教的作用,但因内心的虔诚与敬畏,中国历史上涌现出成千上万的“圣贤”、“君子”,德育实效着实不差。大学德育目标应当体现出一定的终极关怀,培养“君子不器”(《论语・为政》)的得“道”之人――具备“上善若水”的儒雅人格,具体包括以下七个方面:“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人,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道德经・第十六章》)。善于选择合适的地方居住,心思善于沉静,交往善于仁爱,言谈善于诚信,为政善于治理,做事善于达到既定的效果,行动善于选择合宜的时机。大学德育目标要具有前瞻性,不能仅仅局限于工具理性的眼下之思,更要登高望远,培养“周于德者邪世不乱”(《孟子・尽心・章句下》)的宝贵人才。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民族心理、民族特性和民族精神,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基础和前提。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与接班人,理应做一个具有文化基因、流淌文化血液的中国人,在文化传承的基础之上拥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大学德育应有大视野,要积极主动挖掘传统道德教育资源,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探究当前德育变革的新路向和提高德育实效的新方法。

参考文献:

[1]张劲.论当代中国大学的德育使命[J].学校党建与思想

教育,2007,(5).

[2]鲁洁.德育社会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9.

[3][加拿大]克里夫・贝克.学会过美好的生活――人的价

值世界[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7.

[4]薛晓阳.学校德育:道德境界的构成与问题[J].教育学

报,2005,(5).

[5]易连云.“道”、“德”的层次性与学校德育改革[J].高等

教育研究,2003,(3).

[6]刘献君.创新教育理念,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

国高等教育,2009,(1).

[7]吴鹏.德育的理想与德育的有效性[J].高等教育研究,

2001,(5).

大四德育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中职;德育;四位一体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网络信息和思想的广泛传播和渗透,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与挑战,学生的“知行脱节”的问题成为急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怎样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创业精神的高素养的社会主义劳动者,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了“四位一体”的德育教育模式,即德育课程、文化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紧密结合的德育教育模式,力求德育教育贴近生活、贴近专业、贴近实践,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为社会培养出具有较好社会公德和较高职业素养的劳动者。

一、中职学生德育教育“知行脱节”原因分析

中职德育课程主要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等四门必修课,每学期开一门课,规划学时为每周两学时。知识有些碎片化,自成一体,缺乏纵向的融通,更无法与文化课、专业课及实践课融合与渗透,导致了传统德育内容单调僵化。由于我国的政治体制等诸方面原因,“爱国主义”一直是我国德育的主旋律,在德育界,一直是“重大家、轻个人”,从而导致了德育内容的片面与失衡。很多学生接受的是做“四有新人”、“共产主义接班人”的“大德育”教育,而与顶岗工作所需的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精益求精、节能降耗、团结协作、服从守纪等职业素养的教育却略显空乏,这是导致中职学生德育教育“知行脱节”的主要原因。

二、“四位一体”德育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培养学生做“四有新人”、“共产主义接班人”无疑是我们德育教育的大方向。但操作起来却很困难。怎样培养“四有新人”,具体有哪些步骤、如何进行操作等都是不甚明确。对于学生而言,这些目标显得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更不能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实际效用不大。对老师而言,在德育过程中,教师更强调的是道德知识的传授,在很大程度上,把德育课作为一门知识课程来传授。在这种情形下,学生都懂得了“我应该如何去做?”而事实上有没有去做,谁也不知道!知行脱节、知而不行的现象普遍存在,所以这种道德教育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因此德育不能停留在空洞的口号上,德育目标要具体化,可操作性要强,德育才能有实效。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知行脱节”的问题,就必须改革传统德育模式,对此我们提出了“四位一体”德育教育模式的架构,以提高德育的实效。

1.德育课程之间的融会贯通。德育理论课作为对学生进行道德理论教育的主阵地,要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等四门主干课程之间的纵横向联系与渗透,多采用案例教学和情景教学,提高德育效果。同时还要加强与文化课、专业课、实践课之间的联系,以此实现“四位一体”、优势互补,从而形成德育合力。

2.文化课中的德育渗透。文化课教学要从过去的学科知识传授为主,转变为知识与育人并重的模式。无论是语文、数学还是物理、化学,都要充分挖掘德育素材,如:学科发展史、名人案例等,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爱国情操、时代责任感,从而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实现实行合一的育人效果。

3.专业课教学的德育渗透。专业课教学也要改变传统的知识与技能教学为主的模式,教学中针对专业特点,挖掘提炼与本专业、本行业有关的专业素养,并在专业教学中予以渗透与融合,以技能学习、专业学习为载体,把爱岗敬业、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渗透进去,把学生培养成懂技术、有素养的一代工匠。

大四德育论文范文第10篇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这就意 味着它具有相对独立于第一次飞跃理论成果的理论和实践价值。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指引我 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胜利前进。邓小平德育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德育即政治、思想和品德教育,它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特征。邓小平德育思想内容丰富、系统 、深刻,构成了一个适合中国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具有时代特征的比较完整的德育思想体系。邓小平紧密结 合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明了现阶段重要的德育理论和德育 实践问题,为继承、丰富和发展毛泽东德育思想做出了突出贡献。邓小平德育思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 布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有力保证,奠定了培养跨世纪接班人,全面提高人才素质 的坚实基础。邓小平德育思想来自实践,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对于我们认识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战略地位,坚持 正确的德育工作指导方针,发挥德育工作的服务、导向和保证作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新时期做好德育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

    一 邓小平德育思想是对毛泽东德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们历来重视德育工作,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的德育思想为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形成、发 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从他们早期的革命活动开始,就倾心于工人运动的宣传鼓动工作,十分重视对青年的关心 教育。马克思指出:“最先进的工人完全了解,他们阶级的未来,从而也是人类的未来,完全取决于正在成长 的工人一代的教育。”[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道德的起源、 道德的历史性和阶级性、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地 位和作用以及共产主义道德原则的论述,关于人的社会本质、社会道德在个体思想品德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培养 青年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论述,关于根据未来社会的要求努力把青年一代培养成为一种全新的人和人的全面 发展理论等,都是马克思、恩格斯重要的德育思想。列宁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德育思想,强调青年学生要 把培养共产主义世界观当做首要任务,指出:“为巩固和完成共产主义事业而斗争,这就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基 础。这就是共产主义教育、训练和学习的基础。”[2] 列宁从建设共产主义的高度,论述了培养一代新人的任 务、内容和途径,阐明了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在青年成长中的地位作用,开创了无产阶级执政党德育工作的实践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都有关于德育的论述,诸如青年应该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政治 教育是中心环节;希望寄托在青年一代身上,要培养和造就千百万革命事业接班人;青年要防止和抵制资产阶 级思想的腐蚀,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要引导青年知识分子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在实际斗 争中锻炼成长,德智体全面发展等等。毛泽东对德育理论和实践的许多精辟论述,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 部分,具有强烈的党性和实践性。

    邓小平是我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主要成员,邓小平德育思想的产生、形成和发展是同中国革命和建设战略 全局的历史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基本特征。在革命战争年代,邓小平是党的军事战 略家,他是从革命战争和战略全局的高度来考虑德育工作的。收入《邓小平文选》的开卷之作《动员新兵及新 兵政治工作》一文,提出了政治工作、思想教育在部队建设中的意义和作用,以及部队政治工作、思想教育所 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战略家, 他是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战略全局的高度来看待德育工作的。50—60年代,邓小平多次强调共青团的任务 就是在党的领导下,用共产主义的精神教育青年一代。“文化大革命”后期到拨乱反正期间,邓小平始终站在 斗争第一线,在整个国家处于百废待举的关键时刻,高瞻远瞩,自告奋勇抓科技教育方面的工作,打开了科技 教育工作的崭新局面。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在实现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中,邓小平对德育工作的探索进入了新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作为我们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总设计师,邓小平是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全局的高度来抓德育工作的。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后,我 国面临着改革开放的新形势,面临着前苏联和东欧的巨变,面临着国内坚持还是否定四项基本原则的严峻考验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教育好下一代,如何培养好接班人,就成了摆在全党面前的十分重大而紧迫的德育课题 。邓小平紧紧抓住这一事关大局的关键问题,以极大的理论创新勇气,根据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的新形势, 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长远目标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现阶段重要的德育理 论和德育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时期德育理论观点和重大决策,其内容涉及新时期德育的地位、作用、培 养目标、原则内容、途径方法、领导管理等各个方面,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科学体系的基本框架和 理论基础。邓小平明确地提出了新时期德育工作要服从、服务于党的基本路线的德育工作的基本指导方针,为 德育工作排除“左”和右的干扰,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邓小平正确处理了现阶段讲理想、讲 纪律和执行改革开放政策之间相互依存、协调发展的辩证关系,揭示了搞好德育工作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的本质意义和功能。邓小平及时准确地把握社会各方面呈现出的复杂态势,充分肯定了德育工作的重要作用。 邓小平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思想;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 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关于特别要教育好青年,教育好后代 ,青年人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思想; 关于新时期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要精,要管用的思想;关于要继承和发扬民族的 优秀文化传统和党的优良传统,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反对封建主义残余影响,抵制资产 阶级腐朽思想侵蚀的思想;关于人才优势和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可能使我国到下个世纪中叶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的思想等等,都为毛泽东德育思想增添了新的内容。邓小平新时期德育思想是对毛泽东德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也使马克思主义德育思想在当代中国进入了新的境界,达到了新的高度。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是《邓小平文选》的压卷之作。这些谈话直接涉及我 国十多年来改革发展关键时期的重大问题,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邓小平指出,“在 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 …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3]。 邓小平的谆谆告 诫寄托了他对我国德育工作者的殷切希望,他丰富、深刻的德育思想是值得我们永远珍惜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 邓小平德育思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亿万中国人民正在从事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伟大事业。邓小平作为中国现代化建 设事业的总设计师,其思想的深刻性在于,它紧紧把握了现时中国社会的脉搏,为中国未来现代化竖起了一个 结构合理、功能协调的总体理论构架,使中国的现代化真正成为社会整体的现代化。邓小平在规划中国现代化 建设宏伟蓝图时,除了强调生产力标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外,特别注意到了经济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物 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同建设。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根据邓小平理论,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 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紧密配 合、互相促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这次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 方针的决议》指出,所谓精神文明,就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人们的主观世界也得到改造,社会的精神 生产和精神生活也得到发展,这方面的成果就是精神文明,它表现为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发达和人们思想 、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4]。这里对精神文明的科学解释, 展示了精神文明的广阔领域。人们主观世界的 改造,包括思想意识的改造,也包括人们认识及其能力的发展和改造,人们情操、意志、美感的发展和改造。 精神文明既包括知识文化和思想道德两大方面,又包括从个人的文化修养、科学修养、道德修养、审美修养、 精神境界到社会的精神生产、精神生活和习俗风尚两大范围,是人类整个精神世界的发展和改造。社会主义精 神文明是人类文明历史的高度发展,它的产生有着丰富的思想资料、深刻的阶级根源和坚实的社会基础。社会 主义精神文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按照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精神文明自身发展的规律去建设以共产主义思想为 核心的精神文明。它与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通过社会的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和进步,通过人们思想道德 素质的提高,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过去一切精神文明不同,它特别强调社会的主体— —人的建设,把提高人的素质,特别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的社会主义新人作为根本内容和根本目标。党的十二届 六中全会根据邓小平理论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论述,不但明确规定了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同时 也高度概括了德育工作的重点所在,体现了德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布局中所具有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

    首先,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核心问题的德育工作,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 精神是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自觉的心理状态。良好的精神能表现出巨大的活力、能量和高尚的品德,能变为 强大的不可战胜的物质力量,对个人、集体和民族都十分重要。德育工作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力量 ,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水平,特别是把中华民族的爱国热情 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融化和渗透到人民群众中去,使之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行为准则和精神 支柱,成为凝聚亿万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

    第二,对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基础工程。精神文明建设,说到 底就是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直接反映社会主义的性质,规定 着精神文明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对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青年是祖国的未来,人民的希望,是 承担跨世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他们成长的重要时期,加强德育工作,帮助他们树 立远大的理想,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将对其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也将促进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 文化素质的提高,为搞好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充分发挥党的德育工作的政治优势,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需要。邓小平规划的中国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归根到底,是物的发展和人的发展,以及物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有机结合,并将现代化和 社会发展的目标最终落实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之上。德育工作以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依靠真理和人格的力量,动员和团结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实现中国整体现代化,推进人的全 面发展中,德育既是核心内容,又进直接动因和重要保障。现阶段充分发挥党的德育工作的政治优势,就能保 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有团结稳定的社会环境,有统一的意志和行动,保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的顺利推进。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到破坏,走弯路。光靠物 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也不可能取得胜利。中国革命离不开这个政治优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离 不开这个政治优势。

    三 邓小平德育思想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有力保证

    近二十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我们党制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的基本路线是唯一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路线,是动员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共同理想的根本保证。在邓小平德 育思想中,包含了丰富的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能使全体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年牢固树立起建设有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牢固树立起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坚定信念,从而团结一心为夺取现代化事业的 更大胜利而努力奋斗。

    首先,明确了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基本指导方针。实事求是是邓小平一贯倡导的我们党的思想路线,邓小平 把实事求是的思想运用于新时期具有中国特色的德育实践之中,在德育工作的基本指导方针上正本清源,拨乱 反正。新时期德育工作基本指导方针是什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决议把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指 导方针规定为“三个必须”,即: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 是促进全面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精神文明建设。这也是邓小平所 始终坚持的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基本指导方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党全部工作的中心。邓小平曾尖锐指出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最本质体现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德育必须服从、服务于这个中心 ,紧紧围绕这个中心开展工作;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德育工作必须支持改革开放,为适应改革开放促 进人们思想观念的根本转变,保证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和健康发展;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新时期 保证德育工作的正确方向,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德育只有紧密围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开展工作,才能保证 我们要实现的现代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这一基本指导方针,规定了德育要服务于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并且要通过德育工作,充分发挥德育的政治导向作用,保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动员和 团结全体人民积极投身改革开放。这一基本指导方针,摆正了德育在全部党的工作中的正确位置。我们既不能 搞德育高于一切,大于一切,又不能忽视德育,淡化、取消德育。坚持这一基本指导方针,就能使我们在德育 工作中更坚定地同“左”和右的错误思想干扰作斗争。实践证明,这是建立在唯物论基础上的科学的指导方针 。

    其次,始终强调把握德育工作的重大原则问题。面对新形势下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邓小平始终强调坚持 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这也是新时期德育工作的重大原则问题。邓小平早在1978 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就提出,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忠于社会主义祖国、忠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和忠 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优秀人才。他强调,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个根本立场上决不允许有丝毫动摇 。如果动摇了这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在此之后,根据国内 出现的政治风波和国际风云的急剧变幻,邓小平反复强调,青年教育“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 一位”,要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作为基本内容,加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要努力克服软 弱涣散的状态,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对青年一代的侵蚀。

    邓小平还始终强调要把抵御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和“分化”的图谋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这一任务 是长期的、艰巨的和复杂的。邓小平认为,在改革开放条件下,不让青年人接触西方的东西,不仅不可能,也 不必要,关键在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要适应开放的形势,既能学到资本主义国家先 进的科学技术文化,又能经得起风浪,不作资本主义思想的俘虏。青年学生由于对中国的国情和工农大众缺乏 了解,缺乏实践锻炼,世界观和人生观还在形成之中,容易为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非马克思主义思潮所影响。 因此,一定要从政治上、思想上多关心和帮助青年,增强他们抵制错误思潮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 等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

大四德育论文范文第11篇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青年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围绕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这一主题,在中国教育学会、中国关心下一代工委教育艺术研究会协同下,举办了全国校长德育成果及优秀论文征集活动和中华爱国工程(2009)高级论坛。在此基础上,经过初步评选、定向约稿、精心编辑,汇编了这部集教育专家学者、校长、教师、教育工作者的德育学识、实践、成果的综合性读物。

本文集,卷首编入了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全书分列四个篇章:(一)共和国演讲家和教育专家谈德育;(二)学校领导和一线教师论德育(包括高等院校、初高中学校、小学、学前教育四个部分);(三)教育工作者说德育;(四)附录编入了近年来中央及教育部领导有关讲话和论坛会领导的贺信贺辞。全书共计80余万字。

本文集,紧扣“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主题,理论联系实际,收编了各类学校德育实践的方式方法和途径,探析了新时期各类学校德育创新的特点、问题和经验,内容广泛而贴切实际,涵盖了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活动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等方面,使文集具有较好的系统性、知识性、经验性和操作性。

育人是教育之本,思想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核心。本文集,既可为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管理者和广大教师提供学习借鉴的实用教材和丰富资料,也为家庭和社会展示了立德树人的方向和途径;还进一步展现了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事业的广阔前景。

7月3日,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第三次会员大会上,此书作为会议资料人手一册,受到与会者一致好评。7月23日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在上海举行第十届全国“火炬引导我前进”夏令营开营式,该书将作为此项活动的重要资料发给参加者,并赠送上海市教委、团市委、市关工委等部门。下一步,计划在京内外的学校举办《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的赠书宣讲活动。

大四德育论文范文第12篇

十六大精神是高校德育创新的根本依据 刘大军

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开创高校德育新局面 张耀灿

实践"三个代表"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邱伟光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迎接高校思想理论教育新的春天 郑惠坚

怎样实现德育理论的观念创新 陈秉公

坚持与时俱进推进高校德育创新 郑永廷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研究 张耀灿,徐志远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对象的新认识 刘新庚,李四益,文银花

新世纪高校道德教育沉思 杨明

人的本质与思想政治工作 窦兰峰

浅析"七一"讲话对建党学说的四大发展 段圣炼

邓小平的道德教育思想 王荣德

增强高校网络思政工作效果应坚持"三个结合" 周邵生

正确引导学生需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周光发

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机制的构建 黄建美

推进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发展 董元篪

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政工作的新思考 李广才

贯彻"以德治国"必先"以德治教" 李建英

研究生德育工作的新探索 张富良

思想政治工作要在求真务实上下功夫 倪赛力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亟需实现四个转变 李雪萍

正确处理《邓论》课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 王文昌

主体参与式德育课教学模式的依据和要求 黄莺,王勤

浅论邓小平理论课中多媒体手段的运用 马世杰,朱松山

把学校建成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 陆勤毅

论高棱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使命 鲍江权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结构 马毅松,王雄杰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规律 王敏

用"以德治国"思想指导高校德育 杨柳

网络文化对青少年负面影响的理性思考 刘定云

大学生边缘人格的文化诠释 张洪根

大学毕业生选择性失业初探 李海星

非智力因素开发与学校的人才培养 张春红

哲学教育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李俊

研究生德育比较研究及启示 西广明

导师教书育人工作的现状及分析 陈增堂,张娣

增强邓小平理论进头脑的实效性 赵洪恩

如何提高法律基础课教学的有效性 李庚全,马爱民

历史教育与新时期高校德育 舒醒

重视高校德育在新疆大开发中的作用 刘春萍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论论纲 苏斌

论思想道德教育的接受主体、过程与理想状态 郭柏春

在实践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思考 郑捧柱

浅谈高校思政工作者必备的观念素质 李伟明

论进一步搞好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徐世强

高校校园文化价值冲突的现状与思考 张春和,程宏娟,周光发,万志强

理想教育要解决好的两个认识问题 赵民胜

大学生择业心理与职业价值观教育 黄爱玲

军校大学生的就业观及教育对策 王玲玲

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关注人生设计 高金华

"三个代表"思想是对"三大规律" 科学认识的理论结晶 刘卓红,林俊风

思想建设理论与高校思政工作 杨燕华

论思政工作在突发事件中的功能和作为 马丽

加强"两个文明"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黄晓辉

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客体意识 童颖颖

弘扬人文精神的典范——十六大报告的人文解读 陈金龙

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楼成礼,林伟连,赵文波,张子法

要加强高校德育工作者的服务意识 柴永红,孙长林

略论高校政工干部队伍师德建设 陈永红

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探索 宋吉鑫

学生成长过程中消极心理的分析 唐国忠,王富玉

对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思考 邱连刚

论高校"两课"教学模式的转换与重构 李瑞清,娜芹,李建斌,李雁舒

强化《法律基础》课的思想教育功能 蔡丹阳

试论军队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 魏新玲,陈德潮

如何在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 陈清平

"人的物化"问题与德育的理论反思 魏传光,葛畅

论多元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改革 王学风

德育实效的提高在于德育的创新 杨向荣,王菁华

试论思政教育人才资源及其开发 卢景昆

"纪念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创办二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大学精神创新与大学文化构建 乔树桐

新形势下大学精神的困境 汪永平,秦燕

谈加强高校科学人才观教育 郝丽红

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探析 刘瑞平,蒋传东,叶绍灿

高校心理咨询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有效结合 彭萍,许放

高校"两课"的学科属性与梯队建设 辛文斌

理论教学必须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高维钫

论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三个转变" 张小燕,张鸿

浅谈教学活动中的"两主体"关系 袁雪松

有一种力量叫人格--浅谈教师人格在德育中的作用 徐文勇

顾公德讲私德建筑人格长城--陶行知德育思想再探 邓恩远,王玉兰

深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纵深地带 李玉华,马晓彬

实践思维--思想政治教育变革思维方式的必然选择 刘起军,陈天翼

试析邓小平理论的哲学思想 王英姿,马凤强

第9届全国高校青年德育工作者论坛综述 向波涛

论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教育研究放在学科建设首位 梅荣政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 李爱华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加快学科建设步伐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研讨会综述 马丽

论科学发展观与高校德育创新 沈昕,凌宏彬

大学生的异化与现代高校德育 昝玉林

网络对青年政治社会化的挑战与对策浅析 张振宇

培育校园诚信文化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重庆医科大学学生工作部

坚持"五字法"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在实处 李改仙

对当代青年大学生义利观教育的探讨 李莹

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培育英才--从给清华大学国防定向生回信谈起 范宝龙

论实践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中的运用 唐若玲

加强"两课"实践教学的研究 林雪原

军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章爱先

中国革命史是"思想概论"课的切入点 段圣炼

高等学校应坚决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王秉琦,WANG Bing-qi

试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调控 胡树祥,吴满意,HU Shu-xiang,WU Man-yi

论辅导员的专业化培养和职业化发展 冯刚,FENG Gang

儒家文化中的耻感品性及其当代启示 高春花,GAO Chun-hua

确立"以人为本"的高校德育新理念 闫拓时,YAN Tuo-shi

论和谐视野下的高校社团文化建设 朱军,ZHU Jun

辅导员队伍建设中"非专业化"障碍及其跨越 陈宁,CHEN Ning

加强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研究推动辅导员职业化发展 赵瑞君,ZHAO Rui-jun

建立"四高四重"的辅导员队伍建设机制 喻跃龙

辅导员如何引导大学生探寻人生意义——一则具体案例的启示 董晓蕾

大学生党员先进性建设的时代价值 周桂英,唐青女

创新工作理念加强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 王健

高校党建信息系统的建设 王文兵,龙海波,WANG Wen-bin,LONG Hai-bo

高校稳定工作面临的形势及存在的问题 张羽鹂,倪晗

构建具有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 杨湘洪

积极:心理和谐的灵魂 王希永,WANG Xi-yong

"四个认同"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戚甫娟,QI Fu-juan

军校学员应对突发事件的思想心理素质调查研究 刘茂艳,蒋如洲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如何联系实际 肖贵清,刘爱武,XIAO Gui-qing,LIU Ai-wu

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与师德建设 任喜莹,傅强,REN Xi-ying,FU Qiang

以科学发展观主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郑永廷,朱孔军

网络的挑战与思政工作的创新 徐增勇

实施"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 郭芳

对主体性道德人格的探讨 白玉冬

师德是教师之魂 李玉华,张晓林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师德建设--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何柏芝,隋延力,周永源

不要让道德教育远离生活世界 胡斌武,陈晓丽

思政教育在控制校园流言中的作用初探 詹文都

论思政教育工作与辅导员的人际效应 张向战

班级、年级德育工作评估的探索 赵祖地,廖曰文

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调研报告 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宣教处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其教育对策 孙丽丽,胡树祥

大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与塑造 王志峰

思想政治课呼唤"情感教育" 王敏敏

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探讨--《人的本质是不是自私的?》教学设计 余琼

邓小平理论中的创新文化机制 潘学萍

大四德育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新时代 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探究

在我国,思想道德教育以“政治”为核心,所以又称为“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切实加强和改进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各地区各部门和高等学校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要求……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心。”

我国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围绕国家的教育方针,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学校的办学理念、校纪校规,从学校领导班子到学工部门、团委,从两课教师到辅导员,从校园文化媒体等各方面都有自己的思想道德教育机构设置,有一套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体系,但是不够系统也不够完善,同时也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一些高校的领导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不够重视和全社会关心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尚未形成。部分高校仍然实行教学和育人条块分割的运行机制与当今高效管理不适应,新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呼之欲出。

笔者经过多年理论研究和实地调查,总结出以下四种适用于国内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

一、“四位一体”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

“四位一体”是以学生自我教育为主体,以学校德育为主导,建立学生、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形成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合力,达到全面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目的。

按照系统论观点,我们来假设“四位一体” 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模式(Model)为系统M,M系统有四个子系统, M1代表高校大学生,M2代表学校教育系统,M3代表家庭成员,M4表示社会因素。在整个的M大系统中,M1应当处于主体地位,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对象,另外三个子系统应该紧紧围绕M1开展各项工作,为M1提供各种条件和服务。其中M2包括学校教职工、课堂教学、学生工作系统、社团组织等对大学生的有形与无形的思想道德教育。M3是除M2之外与大学生成长成才关系最密切的一个子系统,它从学生出生之日起便对学生个体有着无法替代的影响。M4包括国家政策、社会经济发展等因素,通过各种大众传媒的传播方式影响着高校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这四个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共同作用于大学生,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功效实现最大化。该模式的设计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到大学生的思想、心理等内在需要和发展水平;遵循思想道德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功能;还特别注重整合外部因素的合力,形成全社会进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合力,共同组合成应对高等教育市场化和国际化等新形势发展要求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新模式。

二、“TRSPCL”思想道德教育模式

“TRSPCL” 思想道德教育模式就是以大学生与学校发生关系的时间先后顺序为主线,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与他们每个时间阶段的心理认知过程相结合。这几个字母分别代表以下含义:T—Test测试,R—Respect尊重,S—Serve服务,P—Pardon原谅,C—Credit信用,L—lead引导。具体做法为:测试:大一新生刚入学,在进行入学教育的同时,对他们进行一定的测试,测试内容包括时事政治、国家的基本方针政策、党的基本知识等,从中得到有效信息,迅速掌握大学新生的思想兴奋点和盲点、认识误区。尊重:在实施思想道德教育的工作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站在他们的立场上看问题,与他们产生精神和心理上的共鸣,以期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服务: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要想方设法为学生排忧解难。尤其要给予贫困生特别的关心和帮助,关注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采用多种方法做他们的思想工作,使他们尽早走出阴影,摆脱困扰。原谅:要对那些犯有小错误的同学予以包容和体谅,在处理时不给他们的心理带来过多的压力并且引导他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做出正确的决定。信用:人无信不立,为人师表要躬亲示范,不断地教育学生讲道德﹑守信用,要让学生明白守信是做人的一个最基本要求。引导:在实施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始终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改革“两课”,抓好“网络课堂”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种模式的提出,为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三、“一 一三五”模式

针对高校学生思想呈现自主性、多元化、易变性、趋利性等状况,有的研究者提出“一 一三五”模式,即牢牢抓住一条教育主线(以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头脑),紧紧围绕一个中心(党中央、学校党委),始终坚持三个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明确划分四个层次(党委领导、教师、学生、工勤人员),有效掌握五种方法(自我管理、辅导员教育、座谈报告讨论、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教育)。这种模式基本上囊括了现在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手段,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行性。

四、三维范式

在当前科学发展观要求人与自然以及社会这三者和谐发展、不断优化的前提下,有研究者提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三维范式,它指的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在时间、空间和过程三维状态中谋求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三维范式要求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全过程要体现“以人为本”,体现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打破学生作为客体的局面,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在科学发展观的视角下发展这种三维教育范式,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都具有积极的实践指导意义。它将科学发展观作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它可以帮助高校大学生学会客观、冷静地对待事物,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学会运用科学合理的方式方法去解决学习、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以上都是近年来笔者通过对各大高校调查研究以及小范围试验得出的理论成果,它对于发展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体系,改进和提高当代社会主义国家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道德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罗洪铁.思想道德教育专题研究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大四德育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中职;德育;实效性

一、引 言

据统计,我国在校中职生达2000多万,毕业后绝大多数将直接走向社会,他们的德育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优化和产业技术升级,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如何有效提升中职生德育水平,显得尤为迫切。

二、课堂现状调查

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有效提升德育教学效果[1]。为更好的了解目前德育教育现状,首先设计德育教育现状调查问卷,调查对象滨州技师学院信息工程系2012级秋季学生。发放调查问卷237份,收回有效问卷226份,整理并对收回问卷进行分析。

表1 德育教育现状调查问卷发放统计表

1、德育课课堂气氛一般。近80%的学生认为课堂气氛一般甚至是枯燥乏味。有75%的学生认为德育课理论性太强;有55%的学生认为德育知识对将来就业影响不大;有70%的学生上德育课不积极回答问题;10%的学生不按时完成作业。

2、德育课教学效果一般。学期末德育课考试及格率在80%左右。有近20%的学生不及格,甚至有10%的学生成绩在40分以下。

调查显示,教师大都认真备课,辛苦上课,多采用“我说你听”的传统授课模式,课程内容单调乏味,学生不理解,甚至产生反感。这样上课的结果是摧毁学生的学习兴趣,抑制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提高教学技能,增强课堂吸引力

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要求[2]。德育课堂迫切需要增强课堂吸引力,提高学生兴趣,实现从“要我学德育”到“我要学德育”的转变。

(一)采用科学教学方法,提升课堂吸引力。

1、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如选择十大不文明现象视频,结合本学院不文明现象进行讨论;选择学生考试作弊视频,教育学生诚信为本。这种教学将视频――讨论――点评结合,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2、讨论教学法。该法是教师指导――提出问题――组织讨论。如谈谈职业道德与专业技能关系;学生谈恋爱利与弊等。讨论教学法对启发学生思维,提升能力大有帮助。

3、课堂演讲。如举行主体演讲比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锻炼其能力。

此外,还有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和任务驱动法等,都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加强互动,增强德育亲切感。

1、转变角色,实现课堂互动共议。采用互动共议的授课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为在德育课堂上实现生生、师生互动共议,教师要将功夫用在课下,每一环节都精心准备,使每节德育课都能产生激烈讨论、积极探索的互动共议氛围,给学生带来德育新感受、新发现。

2、贴近实际,增强课堂感染力。采用“请进来”的办法,组织德育讲座。如结合爱国教育,组织革命传统讲座,让学生加强人格修养;把优秀毕业生的经验变成“活”的德育素材,用他们的“现身说法”,让德育更具有感召力。

(三)注重情感培养,感悟德育魅力。

采用感悟式德育教学模式,使德育活动更加贴近青少年的心灵[3]。以开设道德讲堂为主要形式,以两节课为一个教育循环。根据学生特点确定内容,如于丹的《论语讲座》、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全国道德模范等。采用看、写、讲、评的四步教学法进行教学,通过课堂气氛渲染和情感培养,引导学生悟出做人的道理,然后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内化为高尚的道德品质。

(四)推出职业特色,增强德育影响力。

中职学校培养的人才要符合市场需求。专业课教学应结合职业特点,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与创业精神教育。将专业技能过关考试、技能比武等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拓展为中职德育特色的模拟环境,将德育内容与岗位能力紧密结合,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增强职业意识,提高职业能力,实现与企业的无缝链接。

四、营造校园德育教育大环境

有效提升中职德育教学效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营造校园德育教育大环境,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自觉践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

(一)精心组织,增强校园德育教育计划的科学性。

教育计划要遵循认识规律,分步实施。首先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得以初步感知;通过进一步的教育讨论活动,让学生得以深入认识;再通过更加全面的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得以自觉培养;最后通过反复的总结,让学生得以不断提升。

(二)抓好结合,强化校园德育教育内容的实践性。

校园德育教育的内容,应从学生生活中最常见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去感受、去认识、去培养、去实践,实现潜移默化的教育。可以经常安排学生撰写德育体会,把自己的认识和感悟进一步明晰和升华。在这过程中,学生把德育教育的要求作为一面镜子,经常照照自己,并用以反思自己。

(三)创新形式,提升校园德育教育方法的时代性。

校园德育教育应采用丰富新颖、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学生、熏陶学生。比如利用校园广播,宣传学生身边的德育模范;设置“曝光台”,曝光不文明不道德的人和事;短信群发德育教育相关话题。这些方式覆盖面广、接受度高,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四)健全机制,确保校园德育教育效果的持久性。

要保证校园德育教育效果的持久性,一是健全德育教育的监督评价机制,成立校园德育督查队,监督学生日常行为;定期组织开展学生民主评议,相互提缺点,找不足;二是健全德育教育的奖惩激励机制,把学生日常行为表现纳入学期末综合考核指标体系,加重分值,形成期末考核奖惩的重要依据。

五、结 语

中职德育教师应注重挖掘教材中蕴含的知识与技能,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营造校园德育教育大环境,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柳礼泉,黄艳,张红明。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与着力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

大四德育论文范文第15篇

广义的德育包括了心理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公民教育以及美学教育等等,其内容丰富且相互渗透。在高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实践中,笔者对构建四位一体的高职德育模式进行了思考和实践。

四位一体的德育模式即在对高职学生开展德育工作中,做到德育理论教育、德育课堂渗透教育、德育实践教育和德育校外教育四结合。

一、德育理论教育

德育课作为对学生进行道德理论教育的主阵地,在课程体系、教材编写、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中要及时融入时展特征,为此从“四改革”入手,构建德育理论教育新体系。

1.改革德育课的课程体系

德育课程不应只停留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党的基本路线和形势政策教育等传统德育理论教育课程上,应将国情、厂(场、店)情、职业道德、身心健康、礼仪美学和社会交际等教育一并纳入到德育课程体系中。

2.改革德育教材内容、形式

道德教育中一些基本的理论、观点作为一种真理、规律是永恒不变的,而阐述、讲解这些理论和观念所涉及的内容和方式却是与时俱进和多种多样的。为此切忌两点:一是德育教材切忌与时代脱节,教材要紧跟时展变化的趋势,从社会焦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二是德育教材切忌冗长的理论陈述,要将基本的理论观点融入到社会案例、生活故事和学校、班级发生的事情中,以故事、寓言、案例等方式组织内容,充分适应学生的接受特点。

3.改革课堂授课模式

德育课课堂授课模式不应仅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记概念、背理论的学生被动灌输方式,而是要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合作型学习、调研型学习、表演型学习和批判型等方式,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在实践调查中、在情景再现的表演中学习、体会、感悟相关德育理论知识,培养他们的多种能力。

4.改革考核、评价方式

手段为目的服务,我们的目的是促成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养成良好道德习惯。为此,考核和评价的方式要注重采用多元化的综合评价方式。在日常的评价中,注意以鼓励和肯定为主,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对待助进生只有在他取得了进步的时候,才给他们打分。通过积极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自觉提高对自己各方面的要求,并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二、德育课堂渗透教育

将德育内容渗透到学生学习的各门课程中,让每位教师都成为德育教师,让每门课程都成为德育课,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有效方式。为了达到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课课都有德育渗透的目的,可以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课堂德育渗透,教师要树立“三观”

(1)树立正确的德育观。首先要明确对学生进行德育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首要职责。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不同层次的高素质劳动者,每位教师都要明白,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绝不仅仅是德育课教师、班主任的责任,而是全部教育工作者的首要职责。其次要明确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要率先垂范、严于律己。“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令则不行”,教师榜样的作用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往往超过学科知识本身。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的学生观,是教师对学生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它决定着教师对学生教学过程及其结果所抱的态度和期望。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学生之间不存在智能水平高低的问题,只存在智能类型或学习类型差异的问题。如果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教育,每个学生都能成为优秀的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给予学生适度的期待——“高看一眼”,对于学生良好道德观的形成和个人发展都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3)树立终身的学习观。“要给学生一缕阳光,教师要先成为一个太阳”。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课课都有德育渗透,这对每一位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授课要求,如何在教会本门课程知识的同时,将大量的涉及面广泛的政策理论、道德法规、美学心理、礼仪社交等综合知识融会到自己的课程中,不仅成为所授课程的“行家”,而且成为知晓各种德育知识的“杂家”。

2.课堂德育渗透,渗透中了无痕迹

课堂德育渗透要做到“教案中有踪迹,渗透中无痕迹”。首先,做到教案中有踪迹。课堂德育渗透应该是有序的、渐进的、系统的德育过程。其次,做到渗透中了无痕迹,做到“润物于无声”。为此教师要认真钻研课程内容,在全面把握课程主旨的前提下,深入挖掘课程内容中的德育内核,找到理论、技能知识与德育知识的结合点,并适时地联系社会上的典型事例和人物,将德育渗透点和课程知识内容有机结合、自然过渡、融会贯通。

3.课堂德育渗透,学科发挥重要功能

职业学校的学生从跨入校门就确定了今后的职业大方向,为此要对他们开展以职业道德等相关职业素养为主要内容的德育工作。职业学校中,专业学科对学生的管理、教育贯穿了学生在校期间的全过程,无论是教学、管理、实践、见习,还是实习、就业,都是在专业学科的主导下完成的,为此,专业学科可以通过整合内部人员和课程,完成针对性较强的专业德育目标,凸显德育工作中的职业特色。

三、德育实践教育

德育实践教育是指围绕特定德育目的而开展的、学生亲身体验的实践活动,包括了体验式教育和养成式教育,无论是哪一种,都要注重突出被教育者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增强教育的实效性。针对高职学生的德育实践教育方式可归纳为“实践三育人”即活动育人、文化育人和网络育人。

1.活动育人

活动育人要取得实效就要建立在遵循学生主体原则的基础上,让学生真正乐于接受。为此,在活动中要处理好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充分考虑学生内在需要,只有满足学生需要,组织开展的活动,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被学生接受,达到应有的教育目的;二是活动中要让学生当主角,“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高职学生有展示自己的愿望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为自我教育提供了内在动力。

在遵循学生主体原则的基础上,活动育人可分为普通活动育人和专业活动育人两部分。普通活动育人是指通过适用于全体学生的活动,培养学生们普遍应该具有的基本道德素质。如通过劳动实践课,促进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进行优秀班级、组织纪律、文娱表演、体操表演、体育竞赛等评比活动,激发学生的团队精神,树立集体主义观念等等。专业活动育人是指通过适用于专业学生的活动,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本领。如通过围绕专业基本技能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岗位技能大赛等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通过带领学生深入社会岗位实践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

2.文化育人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要体现出“四性五化”即科学性、教育性、艺术性、经济性和绿化、美化、净化、静化、特色化;二是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学校的规章制度要体现出全、细、严三个特点,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网络,该网络要分工明确,职责分明,考核到位;三是加强舆论文化建设,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清除校园文化垃圾;加强“爱校”教育,培养母校意识;推行校风、校训,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充分发挥广播室、黑板报、宣传橱窗、名人名言警示牌的作用,使整个学校形成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

3.网络育人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让网络为我所用,发挥出网络育人的功效。一是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为开展网络德育工作提供物质保障;二是培养运用网络从事德育工作的人员队伍,他们不但要学习网络知识、了解网络、运用网络,而且要学会把德育教育和网络技术结合起来,为开展网络德育工作提供人才保障;三是构建校园网文化平台,充分利用校园网、QQ群、贴吧、微信平台等方式,宣传国家大政方针,寻找身边道德榜样,开设“网上论坛”,倡导、传播正能量。

四、德育校外教育

从家庭、岗位和社会三个方面开展德育校外教育。

1.校外家庭教育

教师要注重家访,建立“学生家庭学校联系手册”;利用家访和家长会,让家长了解学校德育工作的目的、意义以及开展的方法和步骤;建立“德育家庭考评制度”,让家长参与对学生德育的考核评价;及时反馈学生在校的德育综合表现,利用“学生综合素质报告册”,与学生家长商讨和改进教育学生的措施和方法,形成合力。

2.校外岗位教育

职业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它的实践性。我们可以将相关德育内容融会在学生岗位调研、实践、见习和实习四个环节中,开展有层次、递进式的职业养成教育、职业成才教育和职业创业教育。

3.校外社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