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计量经济论文范文

计量经济论文范文

计量经济论文

计量经济论文范文第1篇

(1)充分利用校院两级提供的资源

鼓励与支持课程组成员进修学习,拓展研究视野、提升教学能力。

(2)学习与借鉴国内外高校优秀教学经验与成果

课程组一方面注重跟踪学科的发展,结合《计量经济学》国际国内的最新科研成果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跟踪国外、国家与省级精品课、精品资源共享课,获取有益的经验与方法。

(3)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增强课程教学效果

课程的考试分为两部分:实验和课程论文。实验的考核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熟练掌握计量软件EVIEWS的应用,能够熟练进行建模求解并对模型的参数进行检验,进一步为科学研究的实证分析奠定基础;而课程论文的考核主要是增强学生的科研写作能力。

二《计量经济学》具体授课内容的改革方案

在理论教学内容方面,课程组要反复研讨并通过与学生的反馈交流,精心设计符合我校研究生实际的教学内容,使课程教学适应和符合培养经济管理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在教学实践方面,课程组要不断完善和更新教学案例,加强实践教学改革(特别是课程论文、课程实习等),注重培养学生在科研中应用本课程中相关知识与方法的能力。在教学载体方面,课程组要做到全部教学资源上网共享,实现课程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无障碍教学。由于我校管理类专业研究生需要运用计量经济方法分析和解决本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而非侧重在研究计量方法本身,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应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主,课程教学应当理论与应用并重,融基本理论方法与应用为一体。考虑到本学科的研究生大部分在本科没有系统学过本课程,所以在教学中要根据大多数研究的实际情况以及本课程的体系,反复精选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使之更加符合本专业教学的实际要求。本课程以经典计量经济学的内容为主,适当概要性地介绍“非经典”计量经济学的新发展与动态。课程特别注重基本思想、经济背景、基本方法和实际应用,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现代经济学、管理学研究和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并能够应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现实的经济和管理问题。在《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培养学生运用定量分析方法解决经济管理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对创新型经济与管理人才的需要。《计量经济学》实验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有显著成效。《计量经济学》实践性教学环节由案例分析、实验教学与课程论文三部分组成。

(1)案例教学

为了引导学生体验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的实际应用,基本上每节课都结合案例进行讲解。通过实际经济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了解理论方法实际应用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并结合案例分析介绍EViews软件的使用方法。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感到计量经济理论方法更加贴近经济管理实际,而且是从实际需要出发去学习计算机软件,比单纯讲授软件本身更引起学生的兴趣。

(2)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以通用的Eviews软件为载体,为配合《计量经济学》课堂教学专门设计的辅教学环节。设计思想和目的是完成课堂讲授内容的计算机软件的实现,帮助学生理解、消化、评价课堂所学的内容。具体做法是在工商管理实验室进行专门的上机实验教学,并要求学生课外另外安排不低于10小时的上机实践。上机实验课上,在教师的引导下,要求每个学生结合自己选定的作业和设计的模型,熟悉EViews软件的使用方法各个部分的具体操作。实践证明,经过8学时及以上的训练,学生都能掌握基本的计量经济分析的EViews软件操作,都具有了用计量经济软件作实证性经济分析的初步能力。

(3)课程论文

课程论文是要求研究生结合本专业所学基础理论和自身的研究兴趣,运用计量经济学的基本思路、方法和工具,解决一个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并形成8000字左右的课程论文。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了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以后,受到计量经济分析的实际训练,对运用计量经济方法解决实际经济问题方式有更深刻体会,从而提高学生处理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和素质,提高其科研能力。通过实践性教学,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兴趣,而且使学生享受到了运用计量经济学分析实际问题的乐趣,培养了学生应用计量经济学的建模能力。一方面可以参加相关的建模竞赛,更可以运用《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撰写科研论文进行发表,这几年研究生的科研成果论文能够充分说明这一点。

三《计量经济学》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方案

该课程采用课堂讲授与上机实验相结合、模型计算与问题分析相结合的授课模式,使学生探究、协作的学习过程中达到学好《计量经济学》课程的目的。具体而言,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精讲、案例、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将课程教学延伸到实践环节之中。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对象采用了相应的教学方法,形式灵活,效果良好。例如,对一些理论性很强的难点内容,如总体回归函数、总体回归模型概念的联系和区别,t检验法、P值对回归方程系数显著性检验的联系与区别,回归模型存在多重共线性时会出现的理论后果和实际后果,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模型识别的阶条件和秩条件,采用精讲教学形式。对一些实践性很强的重点内容,如经济计量学的研究程序,运用包含虚拟变量的回归模型分析结构稳定性,多重共线性、异方差、自相关的各种诊断方法和补救措施,间接最小二乘法和两阶段最小二乘法,采用案例教学形式。对一些容易混淆难以理解的内容,如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与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不同点,对数线性模型、半对数模型、线性对数模型的设定和参数含义,采用对比、讨论教学形式。对有些难点内容,如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模型识别的阶条件和秩条件,采用精讲、案例、讨论等多种教学形式。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

通过多媒体教学讲授《计量经济学》,突破了传统教学手段的时空限制,节省了时间,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使课堂教学形象化、生动化。

(2)实验教学

计量经济论文范文第2篇

高等计量经济学论文范文一:本科计量经济学论文

1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师存在对计量经济学的不合理认识

在本科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由于部分经济学教师不能熟练掌握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导致学生对这门课的理解产生偏差。很多高校本科生的计量经济学课程,主要介绍理论方法,除了一些课后习题和文中例题外,几乎没有关于结合理论进行应用的专门章节,即使有也特别老旧。有很多经典著名的国外教材也是如此设计。然而国内的很多高校教师仍然是不加修改的照搬国外的经典教材。此外,这些教材中很多例子适用于欧美的经济情况,很多教师上课的时候不能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加以修改和补充。而且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孤立的课程,看不到它与经济学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就更加难以理解它在整个经济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甚至会觉得它是一门应用数学类课程,这种想法无形中会影响到学生,致使部分学生反感这门课程。由于计量经济学的学习需要数学、统计学、线性代数等数学基础知识,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度强调数学推理,使得学生将计量经济学当作一门数学课进行学习,因此达不到这门课程应有的效果和目的,无法使学生认识到计量经济学在经济学中的作用和地位。过多的强调理论公式的推导,使得计量经济学很难被经济学类的学生接受,陷入理论推导的怪圈,降低了经济现象方面想象能力和求知欲望。另一方面,计量经济学的理论部分的理解又需要较好的数学基础。而目前我国大部分需要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学生属于经济学类专业,此专业中的绝大多数的学生是文科生。而对于文科生而言,数学基础会稍微差一些,对数学敏感性较差,逻辑分析和定量分析的能力也较低。因此,当接触到计量经济学这门学科时,若得不到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不难很难理解到理论计量的精髓而且也很难将计量经济学理论应用于实证研究。大部分学生就会认为计量经济学就是统计学或者数学,对其自身经济学科而言是不需要的。这种负面思想也会影响到下届学生。

1.2教学安排不合理

一般情况下,计量经济学每学期54学时,因为课时有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能着重理论课程方法的介绍,而并着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当前,我校计量经济学在授课过程中以基础课程为主,而对于处理实际经济问题涉及较少。原因总结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材主要是介绍理论及其推导;第二,如果讲授计量经济学的应用,则需要如下过程:首先建立或选择需要的模型;然后收集相应的数据;其次对模型进行检验并进行异方差、多重共线性和自相关等计量经济学检验,然后使用学到的计量经济学理论估计模型中的待估参数;估计参数后,利用模型的估计结果进行实际问题的分析,例如,经济现象的分析,政策建议,经济预测等。而计量经济学设定的课程学时较少,课时有限,故不能完成此种程度的教学任务。Eviews等相关计量经济学软件是在实际应用分析常用的统计软件,在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时有限,学生上机进行实际软件操作的机会少,训练不足,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后出现不会应用的问题。实验环节在高校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最重要的部分,经济管理类的实验环节比理工类要薄弱很多。另外,为了满足社会进步的需要,近年各高校经济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不断地提高和改善。绝大多数高校已经实现了多媒体教学应用。由于多媒体的广泛应用,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以多媒体为主,板书为副,这虽然加快了教学进度,但无形中加大了学生的思考负担和思维强度,使得学生对必要的需要数理推导的理论部分无法理解深刻。

1.3教材内容分布不合理

现阶段计量经济学教材的内容主要侧重于计量经济学方法和理论知识的介绍,对实际问题的分析研究介绍的较少。学生在刚接触计量经济学时,就会看到大量的公式和数学符号,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了较大的困难。在学完计量经济学后,学生不知道如何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另外,大量的计量经济学教材的符号并没有统一,同一术语不同的教材用不同的符号,使学生眼花缭乱,不知从何入手。

2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方法论的学科,具有应用性较强的课程。计量经济学强调理论、案例和实验三者的有机结合。为了加强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了解,知道计量经济学在经济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得该课程的教学达到预定的效果,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笔者根据自己数年的教学经验,有下面几点建议。

2.1教师应正确理解计量经济学在整个经济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理论与应用并重

首先教师应该正确的认识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的位置及重要性。挪威的经济学家RagnarFrisch作为首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1933年曾经在计量经济学杂志中对于经济学数量方面的研究进行了评述:即使部分经济理论有数量特征的,但经济统计学、一般的经济理论和计量经济学是不可以混为一谈的。也不能将计量经济学简单地看作是数学在经济学上的应用。只有真正的清楚经济问题的数量关系并将其结合着理解,我们才能理解计量经济学的内涵及本质。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由统计学、经济学和数学相互结合的交叉学科,但是我们不能简单的将计量经济学看作是经济学、统计学、或者应用数学在经济学上的一种应用,而应将其看作一门在经济学科中占举足轻重地位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其次,计量经济学教学应当理论与应用并重。计量经济学笼统的可以分为理论和应用计量经济学两部分。理论计量是以计量经济学的方法为主,以数学推理为基础,强调理论的数学证明与推导;应用计量侧重理论的应用,以经济学为基础而对实际问题进行处理。在这方面的教学中,尤其应侧重结合我国国情,设计相关的实例分析教学,使得学生能够结合应用模型,加深对计量经济学理论的应用理解和训练。教师应当将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作为经济学人才所需掌握的基本方法论来设计。如果学生能够掌握这些基本的方法论原理,就具备了解决经济学中的相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本科计量经济学的课程内容的设计中,应当坚持应用和理论并重,着重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案例,加深对计量理论的理解程度。再次,对于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方法,思路是优于数学过程而更加需要重视的部分。描述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离不开抽象的数学语言叙述过程,但让本科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这些数学过程,一方面是具有难度的,另一方面,也是不必要的。学生可以通过自学从而掌握详尽的数学推导过程。而有限的时间内,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理解整个学科的发展脉络,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需要学生建立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思路。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这种思路。例如,某一种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其思路的关键是什么?计量经济学是一门不断发展壮大的学科。在冗繁的模型和方法中,能够建立整体的框架和思路尤为重要。是学生能够提纲挈领的感受到淘汰旧的理论方法的原因以及发展新的理论方法的驱动力,这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灌输。比如新产生的方法怎样突破旧的理论框架,解决了原来没有考虑或者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的教学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掌握这些框架和思路,因为思路不仅反映了方法论产生的原因和发展的动力更主要的是学生如果能够深刻理解这些,才可能在原有理论基础上加以发展和创新。所以,在整个的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应该秉承这一思想,给学生介绍整个计量经济学体系的脉络。掌握好这个总的脉络,就能够提纲挈领,提高对计量经济学的整体认识。

2.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合理改革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验软件,积极挖掘学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教师应当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从而安排相应的结合其专业的案例和实验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在掌握计量经济学原理的同时,能够很好的将计量理论应用于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中去,同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计量的理解和认识。为了使学生能够有时间在课堂上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并且切身体会到计量经济学在其相应专业的应用价值和意义,学校应该在原54课时的基础上增加课时,增加的课时用于是学生掌握必要的经济和统计学软件的使用。使得同学不仅学完统计检验、参数估计等理论基础知识,而且能够在掌握这些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应用这些基础知识解决与自身专业相关的实际应用问题。由于当前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是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与实际的经济例子、软件操作,经济理论分离,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授课时应选用一种软件,比如Eviews,在讲授完基本的计量经济学理论后,结合具体的经济实例,首先教学生如何使用软件来实现相应的理论结果,不需要解释为什么使用软件,只是让同学知道软件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简单的工具。比如,在学完前几章的参数估计和检验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实际问题,然后使用Eviews软件完成参数的估计和检验,最后让学生对所得到的估计和检验结果做合理的解释,这样不仅使学生深刻掌握了所学习的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而且也提高了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分析能力。

2.3教材内容存在问题的合理改善

首先市面上不同的教材应该进行符号和内容统一,对于一些内容不同的理解应该给于详尽的解释。;其次,教材的编写应该按照不同的层次进行区分,对于本科生使用的教材,建议删除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结论所需要的数学推导过程,主要侧重于学生对计量经济学方法的应用;而对于研究生教材,不仅要着重详尽数学推导过程,也要注重对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和内涵的理解,同时也不能放弃理论方法与实际相结合。最后,无论本科生教材,还是研究生教材都要引进最前沿的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高等计量经济学论文范文二:高校计量经济学论文

一、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大多数高校计量经济学的考核方式还是比较陈旧的,灵活性也不强。有的高校完全依据期末考试成绩,而有的高校则是期末考试成绩加一定占比的平时成绩,而平时成绩的给出主要是以学生的到课情况、课堂表现和平时的课堂、课后作业为主。这样的考核方式只是简单考核了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理论知识和计量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更不能体现计量经济学实践性强和工具性强的特点。计量经济学应该注重考核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靠短时间临考前的死记硬背蒙混过关,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的考核方式应该是多方面多角度的。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的几点建议

计量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分支,为了突出本学科的特点及在经济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强化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以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创新课程教学内容

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经济学,其课程建设的目标应该是建设成为一门真正的经济学课程。因此课程教学内容必须真正实现经济理论、数学、统计学的结合,教学内容应涵盖模型设定、数据诊断、模型估计、模型检验、模型应用全过程。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体系应该包含如何设定计量经济学模型、如何分析和诊断数据,这应成为课程教学内容创新的主要方向。具体可以从以下2个方面着手:

①注重教学内容的精选和层次划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依据不同教学层次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精选,形成具有不同层次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体系。教研室需要对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的层次划分进行反复讨论和界定,比如对于本科层次尤其是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要做到重思想、重方法、重应用的原则;而对于研究生层次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要做到重探索、重科研、重理论的原则。

②紧跟学科的前沿发展,适时更新教学内容,计量经济学学科本身在不断发展,除了一些经典的著作,国外一些新教材不断涌现。国内高校在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中也要紧跟国际上的新发展,注重教学内容及教材上的适时更新。

2.实验教学的进一步重视深化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方法性和工具性很强的学科,即为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如何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方法指引和工具支持。针对目前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较弱的情况,在实验教学中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创新:首先是强化基础性实验教学,在实际教学中,要保证实验教学的课时,不能因为理论教学内容的博大精深有失偏颇,然后根据理论教学内容,结合实际精选实验项目,先是教师的演示讲解,而后是学生观摩学习,最后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项目的所有操作流程,教师则从旁予以适时纠偏,从而保证实验教学顺利进行;其次是大力开展探索性实验教学,探索性实验教学是指教师结合不同专业学生自身专业理论特点,引导学生借助于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对本专业的某一理论或现实问题,自行设计实验项目并以课题申报形式组团完成项目研究的全过程。比如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可以结合国际贸易相关数据深入探讨某一问题。通过基础性和探索性实验教学双管齐下,加强学生对计量经济学模型的理解,掌握利用计量经济学工具解决实际经济问题,以达到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计量经济论文范文第3篇

(一)次优原理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原理

构成西方主流经济理论框架的经济哲学基础。经过数代人的努力,西方微观经济学理论给出了“看不见的手”原理的形式化证明:以利己行为动机的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将会导致(帕累托意义下的)最优———第一福利经济学定理。然而,现实经济中更普遍的情况是,经济环境与完全竞争的经济模型完全不一样。此时,结果还会是帕累托最优吗?1950年代之前,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执行微观经济政策尽可能弥补现实经济和完全竞争模型的假设条件之间的差距,因而能使经济达到或接近于帕累托最优状态。1950年代在西方出现的“次优理论”(TheoryofSecondBest)证明,在不能全部满足完全竞争模型所要求的假设条件的情况下,即使微观经济政策成功地弥补了现实和假设条件之间的差异,政策的执行也不能保证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实现。1956年,经济学家李普西(R.G.Lipsey)和兰卡斯特(K.Lancaster)总结前人的理论分析,创立了次优理论。简单地说,次优理论包含的内容是:“如果在一般均衡体系中存在着某些情况,使得帕累托最优的某个条件遭到破坏,那么即使其它所有帕累托最优条件得到满足,结果也未见得是令人满意的,换句话说,假设帕累托最优所要求的一系列条件中有某些条件没有得到满足,那么,帕累托最优状态只有在清除了所有这些得不到满足的条件之后才能达到。”次优理论的基本思想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图形来说明。曲线PP表示社会生产可能性曲线,曲线Ⅰ、Ⅱ表示社会无差异曲线。如果经济是完全经济市场,则福利最大化均衡点在E点。假定经济系统中存在一个约束条件(由直线AB表示),使得经济难以达到直线AB右上方的商品组合,最优点E也无法取得。因此,社会最优化问题是在AB线的约束下争取(由无差异曲线表示的)福利最大化。显然,约束条件下最优点在F点,即无差异曲线Ⅰ代表的效用水平。从最初均衡点E点满足的条件程度来看,A、B两点都优于F———前两点位于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生产是有效的。但是,点F明显地比技术上有效的点A与B更优。这显然否定了这样的论点,即如果帕累托最优的所有条件不能全部满足,则满足某一部分就是最好的政策。次优理论的一般意义可以用英国经济学家米德(J.E.Meade)所讲的一个比喻来说明。设想一个人,他想登上群山的最高点。在朝着最高点行进的途中,他将不得不先爬上一些较低的山峰,然后再下山。因此,下面的说法并不正确,即为了达到最高点,这个人应该始终向山上爬。再者,由于最高的那座山被不同高度的群山环绕着,因此,当他爬到一座山后,很可能要攀登的是另一座较低的山。所以,任何朝着最高点移动,一定都会把这个人带到更高的位置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最优均衡结果的条件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那么结果和最优之间的差距并非与条件满足的程度成反比关系。因此,如果最优条件得不到满足,那么最优化问题将是不同于原来的另一个问题,需要重新求解,而不是原来问题的“简化”。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次优理论分析

本研究的目标定位为:以现有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为背景,研究针对非计量经济学理论专业学生的教学目的及其规律,最终在教学内容比重和方法上提出相应的建议。研究的思路遵循经济理论中的“次优理论”,主要内容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对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从方法论上进行整理,重点在于区分计量经济学逻辑框架中的原理部分和应用部分,并主要以例证的方式论证理论应用和理论原理的发展采取专业化与分工形式更具有效率;第二部分将采用实证方法分析非计量经济理论专业研究人员应用计量经济学进行分析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论知识,调查具备计量分析能力学生和研究人员相关知识获得的方式;第三部分在前面两部分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基于“次优”思路,对现行计量经济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进行调整,提出“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教学思路。研究的主要观点是:当“最优”的某些条件不具备时,其他条件同样必须按照“次优”标准取值,而不能继续采取“最优”结果所要求的标准,否则效率会更差。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同样存在这个问题。

(三)计量经济学教学次优原理

当学生不可能在一定的学时内完全掌握基本原理并熟练应用时,应该以应用能力为基本目标,对以数学推导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原理做语言介绍。换个角度讲就是将计量分析能力获取的真正方式(即模仿实际案例)引入到教学中,使其更有效率。

二、实证分析: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策略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关于计量经济学教学目标的设定

通常会有理论和应用之争。任何一门学科,最理想的情况当然是在充分理解原理的来龙去脉基础上熟练运用并进行发展。但是,理论的证明和发展往往需要坚实的理论根基,研究者个体需要很长时间的专门训练。在现代科学高度分工化的背景下,科学理论的发展和应用已经有着明确的分工。计量经济学更是如此,对于本科经济学专业学生来讲,其学科基础结构以及学时有限,不可能进行大量的理论学习。因此,应该以熟练的应用为首要目标。尽管从逻辑结构来看,现代科学理论都是在基本原理正确的情况下才可以正常使用,即原理是应用的基础,但从人类认知的一般规律来看,熟练的认知和运用对于学习和掌握一套理论工具的原理更有帮助,反过来却更为困难一些。因此,在本科阶段,经济学专业学生应该在操作层次上掌握计量分析的基本方法,在思想层次上了解计量经济学的原理。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及优劣排序就逻辑结构而言

计量经济学课程可以分为基本方法、软件应用、经济学原理、数理统计原理等基本部分。为了达到按照次优原理制定的教学目标,必须对上述学习和教学当中的内容进行选择和排序。计量经济分析对计算工具的依赖性很强,在某种程度上,计量经济学的产生及其发展都依赖于计算方法和技术的进步。现代计算机的产生与升级,使得计量经济分析基本上采取各种专业软件完成,比如AMOS,AUTOBOX,DATADESK,SPSS,EVIEWS,MATLAB,GAUSS,STATVIEW等。因此,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和学习必须依赖其中一种软件进行。国内大部分教科书都以EVIEWS作为演示逻辑过程的软件,其界面操作是教学过程必须包括的内容。但是,利用软件操作的计量经济分析过程的基本框架是建立在计量经济分析基本方法之上的。无论是经典还是现代计量经济学,基本的计算步骤都包括回归方法、统计检验、计量检验及修正四部分。因此,基本方法的教学应该是首要的内容,依据它进行软件的应用,一方面练习基本步骤,另一方面掌握分析的基本技能。计量经济学不是统计学,因此上述两方面的纯技术内容需要在经济学原理的规定下实施。任何参数都要符合经济学原理和常识。与此同时,经济学原理的学习可以通过其他专业课程进行教学,参数的经济学意义可以通过很短时间的介绍使学生掌握。因此,经济原理需要放在前面两项内容之后,学生可以在更高层次的计量经济学课程进行学习。数理统计原理是整个计量经济学的基础性“技术基础”,进行复杂计量经济分析以及计量经济学理论研究必须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在本科阶段,没有必要进行全面严格的数理统计知识训练。计量经济学现行教学方式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对于上述内容没有做出恰当的选择和排序,而是按照尽量满足“最优条件”的方式,对于数理统计原理过于强调,往往放在教学最重要的位置。结果在每一个阶段学生都不能掌握基本的内容,往往是重复学习基本方法、软件应用等,效果很差。因此,对于上述内容必须按照“次优原理”做出排序,并在不同阶段选择教学重点。基本的排序应该是,首先是基本方法,务必使学生能熟记(例如各种条件、参数范围等),其次是软件的应用,接下来依次是经济学原理和数理统计原理。本科阶段一定要解决基本方法和软件的使用问题,避免重复学习。

(三)教学方法和其他经管类课程类似

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分为理论讲授、实验和课程论文三个部分。理论讲授应该着重解决分析方法的问题,以介绍的方式使学生了解计量经济分析的数理统计原理;实验对应软件的应用,通过大量的软件操作和结果分析,使学生对于实际的分析步骤能够熟练进行;课程论文则对应经济学原理部分,通过对实际经济现象的数量分析,训练学生针对具体经济现象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具有对计量结果进行经济学解释的能力。课程阶段的时间有限,应该以学生掌握工具使用为目标,至于其经济学内涵以及分析技巧,应该放在学生自身的学习和研究计划之中安排。因此,课程阶段内的教学方法应该以前两者为主,课程论文方式可以放在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设计)阶段实施。

(四)教学手段计算机技术的进步

使得多媒体和案例教学已经成为目前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基本手段。在计量经济学教学当中,应该更有针对性地使内容与教学手段对应。计量经济学中存在不少数学推导,例题演示,讲解时需要大量的数据及其处理的演示。如果采取原始的黑板书写,则必然浪费课堂时间,因而多媒体教学应该在计量经济学中大力推广。另一方面,多媒体教学由于省略了实际的操作过程,尽管有利于教师提高逻辑推进速度,但也增加了学生思维的强度和负担,导致学生无法及时理解教学内容,减弱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的印象。因此,多媒体教学更适宜介绍性的内容,比如上述数理统计原理等。案例教学被很多学者作为提高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的重要方式,这一点无可厚非。但是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的首要任务是分析手段的掌握,而不是分析技巧的培养。因此,案例教学的中心应该放在分析过程,而不是建模和经济分析阶段———尽管这两者在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效果突出。

三、结论

计量经济论文范文第4篇

本科计量经济学论文范文一:计量经济学论文

摘要

内容摘要:回归分析方法是数量统计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Eviews、Excel、spss这三种计量经济软件,然后通过实例,分别用这三种软件进行回归并进行分析比较。

关键词:计量经济软件;回归分析

1 Eviews、Excel、spss的简介

1.1Eviews简介

Eviews是美国QMS公司于1981年发行的第1版的MicroTSP的Windows版本,通常称为计量经济学软件包,是当今世界上最流行的计量经济学软件之一。它的本意是对社会经济关系与经济活动的数量规律,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与技术进行观察。计量经济学研究的核心是设计模型、收集资料、估计模型、检验模型、运用模型进行预测、求解模型和运用模型。Eviews是完成上述任务得力的必不可少的工具。Eviews 拥有数据处理、作图、统计分析、建模分析、预测和模拟六大类功能,可应用于科学计算中的数据分析与评估、财务分析、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模拟、销售预测和成本分析等。正是由于Eviews 等计量经济学软件包的出现,使计量经济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发展成为实用与严谨的经济学科。

Eviews 除了可以应用于经济领域, 还可以应用于金融、保险、管理、商务等领域。Eviews中的数据处理、作图、统计分析功能以及伯克斯3杰廷斯的时间序列建模方法等则可以适用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中的各个领域。所 以,Eviews 软件适用范围广泛。

1.2 Spss简介

Spss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是世界最著名的统计分析软件之一。该软件包理论严谨,各种统计分析功能齐全,其内容覆盖了从描述统计、探索性数据分析到多元分析的几乎所有统计分析功能,目前已经在国内逐渐流行起来。Spss的基本功能包括数据管理、统计分析、图表分析、输出管理等等。Spss统计分析过程包括描述性统计、均值比较、一般线性模型、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对数线性模型、聚类分析、数据简化、生存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多重响应等几大类,每类中又分好几个统计过程,比如回归分析中又分线性回归分析、曲线估计、Logistic回归、probit 回归、加权估计、两阶段最小二乘法、非线性回归等多个统计过程,而且每个过程中又允许用户选择不同的方法及参数。Spss也有专门的绘图系统,可以根据数据绘制各种图形。 Spss for Windows的分析结果清晰、直观、易学易用,而且可以直接读取EXCEL及DBF数据文件,它使用Windows的窗口方式展示各种管理和分析数据方法的功能,使用对话框展示出各种功能选择项,只要掌握一定的Windows操作技能,粗通统计分析原理,就可以使用该软件为特定的科研工作服务。由于其操作简单,已经在我国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发挥了巨大作用。该软件还可以应用于经济学、生物学、心理学、医疗卫生、体育、农业、林业、商业、金融等各个领域。

1.3 EXCEL简介

EXCEL是微软公司OFFICE软件产品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个性能优越的电子制表软件,并且支持较强的数据分析、图表绘制、宏命令、VBA 编程及决策支持分析功能。EXCEL能够绘制出多种样式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曲线平滑质量较高,并能实现图、文、表混排,排出图文并茂,艳丽多彩的数据分析报表。同时,EXCEL, 提

供了一组数据分析工具,称为分析工具库,在建立复杂统计或工程分析时可以节省步骤。只需为每一个分析工具提供必要的数据和参数,该工具就会使用适宜的统计或工程函数,在输出表格中显示相应的结果。其中有些工具在生成输出表格时还能同时生成图表。要使用这些工具,用户必须熟悉需要进行分析的统计学或工程学的特定领域。回归分析分析工具是分析工具库的一部分。此工具通过对一组观察值使用最小二乘法直线拟合,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此工具可用来分析单个因变量是如何受一个或几个自变量影响的。Spss, SAS ,EVIEWS这些软件都是针对专业统计从业人员或是经济学研究工作者编写的,要能够比较熟练的掌握使用这些软件,需要专门的训练和较长时间的摸索。对非统计专业的人员来说,这是比较困难的。而EXCEL具有简便易学的优点,又有统计中数据分析的功能,所以,人们在使用EXCEL进行计量经济学分析时,能够较快的掌握,举一反三,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EXCEL 作为一个基本的管理软件,已在财务管理、投资学、会计学、审计学、市场学、运作管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领域中应用,同时也在管理界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2 案例分析

下面分别用这三种软件对以下案例进行回归分析。

例子:我国1988年1998年的城镇居民人均全年耐用消费品支出、人均全年可支配收入以及耐用消费品价格指数的统计资料如表1 所示。试建立城镇居民人均全年耐用消费品支出Y关于人均全年可支配收入X1和耐用消费品价格指数X2的回归模型,并进行回归分析

2.1.1 操作步骤

(1)选择工具菜单的数据分析子菜单,双击回归选项,弹出回归分析对话框。其中主要选项的含义如下:Y值输入区域,在此输入对因变量数据区域,该区域必须由单列数据组成;X值输入区域,在此输入对自变量数据区域,Excel将对此区域中的自变量从左到右按升序排列,自变量的个数最多为16;置信度,如果需要在汇总输出表中包含附加的置信度信息,则选中此复选框,然后在右侧的编辑框中,输入所要使用的置信度,95%为默认值;常数为零,如果要强制回归

线通过原点,则选中此复选框;输出区域,在此输入对输出表左上角单元格的引用。汇总输出表至少需要有七列的宽度,包含的内容有anova表、系数、Y、 估计值的标准误差、r2 值、观察值个数,以及系数的标准误差;新工作表,单击此选项,可在当前工作簿中插入新工作表,并由新工作表的A1单元格开始粘贴计算结果,如果需要给新工作表命名,则在右侧的编辑框中键入名称;新工作簿,单击此选项,可创建一新工作簿,并在新工作簿中的新工作表中粘贴计算结果;残差,如果需要以残差输出表的形式查看残差,则选中此复选框;标准残差,如果需要在残差输出表中包含标准残差,则选中此复选框;残差图,如果需要生成一张图表,绘制每个自变量及其残差,则选中此复选框;线形拟合图,如果需要为预测值和观察值生成一个图表,则选中此复选框;正态概率图,如果需要绘制正态概率图,则选中此复选框。

(2)按如下方式填写对话框:X值输入区域为$1:$12,Y值输入区域为$1:$12,并选择标志复选择,输出区域为$13:$28,然后单击确定按钮即可。

2.1.2 结果分析

按照如上的操作步骤即可得到以下的回归结果。结果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回归统计的结果包括多元相关系数、可决系数R^、调整之后的相关系数、回归标准差以及样本个数,第二部分是方差分析的结果包括可解释的离差、残差、总离差和它们的自由度以及由此计算出的F统计量和相应的显著水平,见表3。

第三部分是回归方程的截距和斜率的估计值以及它们的估计标准误差、t 统计量大小双边拖尾概率值、以及估计值的上下界,根据这几部分的结果可知回归方程

Y=158.5398355+0.049403797X1-0.911684216X2,校正的R^为0.934985967,标明模型中的变量共同解释了Y中93.4985967%的变动,这是一个比较好的结果,

F=72.906F0.05(2,8)=19.37,表示总体回归方程是显著的。

t1=10.5478563t0.025,8=2.306,认为X1对Y有显著的影响;

2.2.1 操作步骤

(1)首先建立一个工作文件,点击Filenewworkfile,在弹出的对话框workfile Range中的workfile Frequency中选择Annual,在start date与end date中分别键入1988与1998,点ok按钮,则出现workfile 窗口。

(2)建立一个Group子窗口。具体步骤为:点击主菜单中quickempty group(edit series),则建立了一个group子窗口,然后在这个窗口中进行数据的录入,与EXCEL 中数据的录入方式相似。

(3)建立equation specification子窗口。具体步骤为:点击主菜单中quickestimate equation specification窗口得以建立。在其中的equationspecification中空白处键入回归方程:Y=C(1)+C(2)*X1+C(3)*X2,在estimation settings的method 中选择LS(最小二乘法),点击ok确定。则出现图1 所示的回归结果。

2.2.2 结果分析

根据如上的操作步骤可得到图1所示的回归结果。其中coefficient一列是系数序列,得到回归方程为Y=158.5398+0.049404X1-0.911684X2;t-statistic一列是t 统计量,t1=10.54786,t2=-0.921316,,结论与excel分析时一样。Adjusted r-squared是校正的R^为0.934986,表明模型中的变量共同解释了Y 中93.4986%的变动,这是一个比较好的

结果。F-statistic为F统计量=72.90647F0.05(2,8)=19.37,表示总体回归方程是显著的。S.E.of regression是回归标准误差。Sum squared resid是残差平方和。Log likelihood是对数似然函数值。Durbin-watson stat是德宾X沃森统计量,用于判定扰动项是否存在一阶自相关。在此案例中,Durbin-watson stat=1.035840(0,2),表示u1有某种程度的正自相关。Mean dependent var是因变量的均值。S.D.dependent var是因变量的标准差。Akaike info criterion和Schwarz criterion均用于模型选择,此案例中分别为9.077982 和9.186499。标准统计值较低的模型是我们想要的模型。

2.3 用SPSS对案例进行线性回归分析

3.3.1 操作步骤

(1)新建一个数据文件:Filenewdata,打开一个新的Data editor;

(2)单击窗口左下角的variable 标签,切换到全屏变量定义界面,从第一行的name 列开始,按行(同数据的输入)依次输入或打开对话框定义变量的各个特征值,直到所有变量Y、X1、X2定义完毕;

(3)单击窗口左下角的data view 标签,切换到数据编辑界面开始输入数据,直到所有的1988-1998年的数据全部输入完毕;

(4)进行线性回归分析,选择analyzeregressionlinear,打开linear对话框,将Y键入dependent 框中,将Y键入Independent 框中,在method框中选择enter(全部引入

法,即所选择的自变量全部引入方程);单击statistics按钮,在statistics(线性回归统计量子对话框)中,选择estimate、model fit,单击continue,回到linear主窗口,选择include constant in equation,单击continue,回到linear regression主窗口,然后点击ok按钮,得到线性回归结果。

总结

在运用上面三个软件进行回归分析之后,我们可以发现:尽管总体回归是显著的,但除了EVIEWS 软件没有给出X1,X2各自对Y 的显著性影响分析,其余两个软件都得到了 X1对Y 有显著的影响,X2对Y没有显著的影响的结论。根据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4消费是实际可支配收入的函数,可见我们的分析结果是与理论一致的。 3 结论与思考

(1)EXCEL 的功能比较简单,线性回归之后得到的输出中没有常用的模型选择标准。但是,对非统计专业人员来说,学习起来比较简单,而且也能得到基本的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所以,对非统计专业人员来说,用EXCEL来进行线性回归分析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2)EVIEWS是专业的计量经济学软件,线性回归的输出结果要更为完整,但是模型选择标准也不全。但其输出形式是比较整齐,比较美观的。

(3)SPSS 的分析结果清晰、直观、易学易用,数据的输入方式与EXCEL类似,而且可以直接读取EXCEL及DBF数据文件。但是它很难与一般办公软件如OFFICE或WPS2000直接兼容,在撰写调查报告时往往要用电子表格软件及专业制图软件来重新绘制相关

参考文献

[1]张晓峒.计量经济学基础[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2]张晓峒.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使用指南[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3]薛薇等.统计分析与SPSS 的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本科计量经济学论文范文二: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与可支配收入的分析

摘要:只有不断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才能刺激国内消费的增长。党的十八大也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增长一倍的目标[1]。本文就如何运用宏观调控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及政府的一些其它政策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提出合理化方法。 关键词:居民收入水平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一、研究的目的

本案例分析根据1995年~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性支出的基本数据,应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性支出之间数量关系的基本规律,并在预测2010年人均消费性支出的发展趋势。从理论上说,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应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而提高。随着消费更新换代的节奏加快,消费日益多样化,从追求物质消费向追求精神消费和服务消费转变。因此,政府在制定当前的宏观经济政策时,考虑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来鼓励消费,以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

一、 经济理论背景

近几年来,中国经济保持了快速发展势头,投资、出口、消费形成了拉动经济发展的三架马车,这已为各界所取得共识。通过建立计量模型,运用计量分析方法对影响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各因素进行相关分析,找出其中关键影响因素,以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一定参考,最终促使消费需求这架马车能成为引领中国经济健康、快速、持续发展的基石。

二、 有关人均消费支出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论

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我国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因素:

①、居民未来支出预期上升,影响了居民即期消费的增长

居民的被动储蓄直接导致购买力的巨大分流, 从而减弱对消费品的即期需求,严重地影响了居民即期消费的增长,进而导致有效需求的不足,最终导致经济增长的乏力。90年代末期以来,我国的医疗、养老、失业保险、教育等一系列改革措施集中出台,原有的体制被打破,而新的体制尚未建立健全,因此目前的医疗、养老、失业保险、教育体制对居民个人支出的压力较大,而且基本上都是硬性支出,支出的不确定性也很大,导致居民目前对未来支出预期的上升。

②、商品供求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从消费结构上看,我国消费品市场已发生了新的根本性变化:居民低层次消费已近饱和,而更高水平的消费又未达到。改革开放20多年来,城乡居民经过了一个中档耐用消费品的普及阶段后,目前老百姓的收入消费还不足以形成一个新的、以高档产品为内容的主导性消费热点,如轿车、住房等还远不能纳入大多数人的消费主流,居民现有的购买力不能形成推动主导消费品升级的动力。

③、物价总水平持续在低水平运行,通货紧缩的压力较大,不利于消费的增长

在宏观经济学里,居民可支配收入=工资性收入+资产性收入+政府转移支付-税收。工资性收入上升,资产性收入上升、政府转移支付增加、个人所得税下降等因素变动都将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水平。可采用的宏观调控手段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其他政府政策。 2.1居民收入的提高从本质上说有赖于经济的持续不断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应注意经济增长的结构问题,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无疑会更有效的达到目的。2010年全社会就业总数为7.347亿人,其中国有单位就业人员7136万人,占全社会的9.7%;民营企业就业比重占到全社会的90.3%,如果不包括农业劳动力,吸纳就业量为3.09亿,占全社会的就业总量的43%。民营经济在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达到84%,在城镇中的结业比重已经超过了70%。 具体的方法有:

2.1.1要放松市场准入,逐渐打破国有企业在诸多方面的垄断地位,让更多的民营企业能够获得进入相关领域的中国,使民营企业能够和国有企业平等竞争。

2.1.2财政政策方面,加大政府对中小企业的财政支持力度,主要是要进行税费减免。 2.1.3货币政策方面,大力发展资本市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7][6]

2.2完善国民收入分配体系,这是增加国民收入极其重要的方面。

2.2.1首先要提高居民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其次要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

参考文献 [1]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N], 中共十八大报告,2012.11.08[6][7]

刘厚俊,现代西方经济学原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p226-p227 杨启先,认真搞好民营经济 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J],经济纵横,2011年第2期 刘厚俊,现代西方经济学原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p202-p204 世界银行数据库和OECD数据库[DB]

计量经济论文范文第5篇

计量经济学相关论文范文一:经济运行中采购经理指数的功能研究

摘要:由此可见,很好地利用采购经理指数对经济的指示功能,建立完善的 PMI 指数体系是完全必要的,不仅有利于政府部门对经济形式进行更好的宏观调控,也有利于企业在微观层次,从自身角度出发,做出最适合本企业的采购战略。

关键词:经济;采购;功能研究;制度

一、采购经理指数的概念和意义。

历经了多年的基础准备工作,我国国家数据统计管理局于 2005 年 7 月 6 日正是对外声明了我国的制造业采购指数(Purchasing Managers Index,简称 PMI)。同时该指数的调查已经被列入国家统计局的正式调查制度,今后将在每月的第一个工作日。采购经理指数是一套月度的、综合性的经济监测指标体系,分为制造业 PMI、服务业PMI,也有一些国家建立了建筑业 PMI.

截止目前,包括美国在内全世界已有将近二十个中小国家拥有了采购经理指数体统。这将近二十多个中小国家的采购经理指数系统通过国际采购体系等联盟组织共同建立起一个全球控制并管理的整体服务行业。负责该组织管理的相关部门并为此做好了商业计划书和相应商务报告手册。针对我国的自身具体的情况,并借鉴美国的良好经验,我国成功制定好了十多个指标作为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体系的参数指标。

此项采购经理指数的基本是统计数据一类,此方法仍旧延续了旧法,却又做了些许改变。和以往不同的是该种方法的重点改为数理统计与经济人文相结合的方法,根据制造业以及相关部门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获得的真实可靠的结果并随之对外公布。该类指标体系具有准确、真实、可靠的优势,十分确切地针对我国的国情做出了有力的调整。该项指标对我国的经济建设体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我国宏观经济调控起到了掌控作用,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稳定也变得可以预测和调控。

二、采购经理指数的调查及计算方法。

1、先科学抽样,再进行数据统计计算。

进行科学抽样的前提是先进性样本的选择,样本的选择必须要范围广,不能只集中在几个有限的地方,要涵盖不同的专业涉猎不同的部门。其次,样本的选取还要考虑地理位置和地域是否具有代表性,以增强统计结果的准确性;第三,要注意选取不同类型的企业,如国有企业、外资企业等。通过以上三种规则,我们可以在制造业中选取一定数量的企业作为样本,在本文的实验中总共选取了 720多家企业作为样本,其中不同类型的企业如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外商投资企业和国有企业分别占32.6%、30.6%、15.5%和 17.6%.不同地域的企业分布相对较为均匀。

2、设计格式标准的调查问卷。

本文的设计借鉴了国外的一些方法,在华北、西北地区的三个省份进行了调查。将调查的结果进行了分批整理、综合后,相关部门的人员在青岛召开了关于制造业试点的研讨会,在研讨会上青岛市的许多职业人员前来讨论参加活动并进行调查问卷的整改。

3、建立稳定的调查渠道。

我国的信息调查渠道分为两条:一条来自于我国数据统计局对制造行业数据的收集和归纳,另一条渠道来自于我国物流与采购部门通过对物流过程中的信息进行必要且较为复杂的数据分析得到的经过进一步净化的信息。通过这两条信息来源渠道,基本建立了我国稳定的信息调查渠道。

4、确定问卷回收的办法。

问卷回收的方法在世界上有很多,诸如电话、传真、发电子邮件、网络传输等方法均可以将问卷回收。我国最常采用的方法是在互联网上回收的方法,该种方法具有高效、准确的特点。调查报告做完后,下一步工作就是数据汇总,运用到公式中进行计算,下面对制造业 PMI 进行分析。首先,对调查报告的结果进行提炼,汇总出升高、降低以及持平所占比例,计算出扩散指数(即除降低指标之外二者之和的平均数)。这种计算所依据的是指数增加原理,即在市场中,采购要随着企业的发展以及经济的发展相匹配,充分发挥政府优势,对市场中各个行业进行监督。第二,计算出综合指数,由于 PMI 的综合指数在不同国家、不同产业中计算原理是一致的,因此要充分考虑到 PMI 对 GDP 的影响,选出主要的控制指标,如产量(P)、存货(D)、供应商(I)、订单(O)、就业(E)等,结合市场环境分别赋予不同比例,以方便进行加权汇总,针对综合指标来分析经济的变化就要方便许多。

三、采购经济指数对经济运行的指示功能。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从地理形势上来看,山区、平原、丘陵等地区很多,属于经济大国,对采购的需求日益旺盛,且采购的质量和效益直接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和变化。

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对全球经济的贡献日益增加,世界经济也越来越依赖中国的 PMI.同时,我国在改革开放,尤其是进入市场经济体制之后,经济迅速发展,对贸易方向和发展趋势的把握也非常准确,因此,中国需要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来调整政府部门、投资公司、金融机构以及民间组织的资金运营,世界需要中国的 PMI,而中国也需要自己的 PMI,有必要加强对企业的监督管理,发挥在经济预测和商业投融资等多方面的优势,这对企业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具有重要的指示功能。同时对于政府来说,通过采购经济指数也便于为监督和决策工作提供依据。

1、以 PMI 为依据预测经济转折点。

以 PMI 为依据所分析的商业趋势,可靠性很强,基于数据转折点预测出经济转折点。数据转折点的确定要考虑峰值点和谷底点,也就是商业周期中的高潮和低谷,用最大值减去最小值,得出一个数据区间,设置为 0~100%,其中 50%为转折,也是衡量产业规模的重要因素,当商业周期低于转折点 50%,说明经济发生衰退,反之则为繁荣,在政府的采购活动中,也应当充分考虑到 PMI 的持续变动值,如果在一段时间内持续超过 42.4%,即使是低于 50%也能说明制造业经济是整体上升趋势的,而一旦低于 42.4%,则代表着经济的整体败退甚至是产业崩盘。

PMI 与 GDP 在指数的研究和处理上,具有很强的关联性,但是二者在时间上没有明显的关联,PMI 一般要领先于GDP 几个月甚至是一年。根据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研究表明,在 1994-1997 年,PMI 与 GDP 二者在关联度上可达到0.91,剩余的 0.09 主要为时间跨度,在 1970-1992 的 22年间,PMI 与 GDP 二者关联度达到 0.878,剩余的 0.122 主要为时间跨度,可以看出,PMI 是领先于 GDP 的变化的。美国的制造业在世界行业领域中,最高情况下可领先峰值商业高潮半年以上。

2、以 PMI 为依据进行宏观调控。

经济的宏观调控往往都需要一个周期。假设当我国的经济开始受到一些刺激开始逐步增强时,采购经理指标就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从而导致产量增加。首先,产量上升是制造业流水线上工作效率提高的表现,如此一来便会生产更多的产品,从而对原材料的需求大幅度上升,而工作效率的提高会导致就业人员不再受到需要而离职。采购经理指数中的就业指数和基本原料的采购量指数便上升;其次,当指数超过标准状况到达了规定的上线,便代表着需求的增加超过了供给的增加,就需要技术的创新来解救当前这一紧急状况。也只有通过对科技的改进才能大幅度的提高产品的供应量。此时采购经理体系内部的商品显着指标便会增加。一系列因素发生改变,员工的工资也会相应提升,公司便会陷入不稳定状态;接着,当基本生产材料的价格上涨时相关人员的工资也会逐步提高,采购经理指标投入的各种成本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继而,由于生产成本过高,也涉及到劳务费用过高的原因,该原因波及到消费者身上就是服务费用的提高。一系列费用的提高最终将会导致通货膨胀。这是一种较为常见也是比较难以抑制的宏观经济现象。此类问题的发生已经是国家经济所涉及的范围,是企业不能够解决或者抑制的,需要政府及时的控制和调整。通过采取相应的手段,比如降低利率以刺激经济的增长。以上过程是一个经济周期不断循环的过程,是经济发展中的自然现象,可以通过国家宏观经济手段来控制调整。

3、以 PMI 为依据,分析产业信息。

PMI 可以作为依据对支配性产业进行分析。根据国内外专业人士的研究可以看出,商业采购主要集中在少数企业,其中,大中型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占据主要市场,他们的采购方式在业务上具有很高的相似度,例如食品类企业、石油加工贸易产业、汽车加工、临床医学等,PMI 指数可以充分反映出行业的发展趋势,包括各项指标的变化、支配性产业的分析等,通过 PMI 指数作为依据,更有助于做到对制造业的整体把握,从而让管理者更好地进行决策。

此外,PMI 指标中涵盖了商业报告中的产品目录以及短缺状况,通过对价格上涨和下跌数据的收集,完善行业监测,对于经济的整体增长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此外,可以指定具体的采购部门,制订一套完整的采购管理办法,根据预测安排和财务预算进行合理采购,有时比销售预测更利于管理和决策。

(1)企业可利 PM 评估当前或未来经济走势,判断其对企业目标实现的潜在影响。如果一个制造企业的目标是降低人工成本,而 PMI 雇员指数正快速增长,劳动力资源紧缺,这时候降低新员工的工资,恐怕很难找到合适的人选。

(2)在辨别一些比较特殊的采购的选择时,也需要利用采购经理系统来进行选择和判断。比如说一个在制造行业发展较为稳定的企业在进行基本材料的选购时需要使用该地理系统进行经济走势的预测。需要通过该系统进行价格的预测和锁定。在此之前还要考虑该产品的价格是长期锁定还是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继而决定产品的实际价格范围。

(3)对采购经理而言,可以及时了解及确定总的经济趋势,把自身行业、公司以及供应商与总的经济系统联系起来,确认在总的经济变化时本公司及其供应商受这些变化影响的差异,同时评估潜在影响和优先权之间的关系,并制定相应的策略。

(4)便于与国际接轨并进行比较。由于采购经理指数的特点以及其科学合理、简单易行的调查法,目前已被许多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采用,全球已经有 20 多个国家(地区)开展了采购经理指数编制和工作。在 2002 年 5 月份国际采购联盟理事会上,进一步提出建立世界采购经理指数的设想。又因为采购经理指数的统计与计算方法的一致性,有利于进行国际比较,以便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与国际接轨。

由此可见,很好地利用采购经理指数对经济的指示功能,建立完善的 PMI 指数体系是完全必要的,不仅有利于政府部门对经济形式进行更好的宏观调控,也有利于企业在微观层次,从自身角度出发,做出最适合本企业的采购战略。

【参考文献】

[1] 江涛涛:基于不确定性的供应链风险分类与防范[J].物流技术,2011(10)。

计量经济学相关论文范文二:经济统计学专业学生实践水平提升路径

经济统计学专业要求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统计学、管理学理论基础,掌握现代统计分析方法与计算机技术,具有较强的计量分析能力及计算机软件应用能力,能够熟练地运用现代信息分析技术,可以在经济管理部门、金融证券部门、保险行业、信息咨询机构、市场调研机构、以及其他企业、事业单位从事数据的采集、加工、分析、开发、管理、研究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在经济统计学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切实加快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增强应用性教育,探析可行的经济统计学专业实践能力体系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经济统计学专业实践能力的内涵分析。

所谓专业实践能力是指在特定方法引导下有目的、合理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独立解决问题并评价成果的能力。经济统计学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为三个层面:

( 一) 专业基本能力。

专业基本能力是某一职业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通常体现该职业领域专门知识、技术的特征。专业基本能力应具有相对稳定性,可为学生将来在职业范围内的转岗、专业技能的提升,提供一个知识和技能的基础平台。经济统计学专业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经济学、管理学知识体系和经济统计的基本理论框架,能够运用数理统计工具对现实经济问题进行一般性的统计和分析研究,具有一定的经济咨询和管理能力。

( 二) 具体职业岗位能力。

具体职业岗位能力是由具体职业岗位的性质、技术标准、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等特点直接决定的能力,通常具有多样性和可变性的特点。

经济统计学专业不仅应该注意加强对统计理论方法基础的培养,而且更加注重训练学生在经济管理领域应用统计方法的能力。对于大多数应用统计学家和实际统计工作者来说,重要的不是了解统计方法的数学细节和数学证明,而是正确理解计算机输入和输出数据的意义和内容,以及掌握评价和分析这些数据的能力。

( 三) 专业创新能力。

专业创新能力是学生在掌握了前两种能力的基础上,根据职业和岗位发展的规律,对所从事的工作或事务进行变革,从而使其得以更新与发展的能力。专业创新能力是对传统实践能力的发展和深化,与实践活动相辅相成,是专业发展的有效动力。只有在掌握前两个能力的基础上善于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产品、能科学地解决生产管理问题或提出提高工作效率或减少工作能耗的有效方案的人才才能称得上是应用型人才。

二、经济统计学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中的瓶颈。

( 一) 专业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不足。

专业教师脱离社会实际是国内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尤其是近十年,由于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一批高学历青年教师充实到高校教师队伍中。这些教师大多是硕士或博士毕业后直接走上教学岗位,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际的工作经验,专业上往往精通理论,对于实践和应用缺乏了解和锻炼。因此,在专业实践教学上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同时,由于专业教师承担了繁重的教学任务,加之各学校都非常重视教师的科研,教师将更多的时间用在理论教学和科研活动上,根本无法抽身定期到企业参加实践工作。

( 二) 实验实践教学综合性和创新性不足。

实验实践教学研究不足,缺乏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实验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运用理论、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综合性实验项目一般会运用到多学科、多课程的理论,通过综合性项目能将学生所学的各课程的理论进行整合消化,而研究性和创新性项目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研究能力。同时也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但是在实验项目的设置中,往往以验证性、操作性实验项目为主,缺乏综合性、创新性、研究性项目,而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这类实验又非常重要。

( 三) 实习过程流于形式,实习效果差强人意。

实习包括多种形式和内容,其中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是其中两个重要的环节。认识实习是学生在进入专业课程学习以前的首次实践性教学环节,目的在于增加学生对企业的感性认识,增强专业思想,提高专业兴趣,为即将进入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毕业实习一般安排在专业课程结束之后进行,要求学生通过专业实习,巩固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并学会运用理论。逐步学习和初步积累必要的书本以外的实际经验和做法,培养探讨问题的能力,初步培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每年学生人数多,由学校统一安排实习见习单位不太现实,一般由学生自行联系单位。同时由于就业压力大,往往将就业与实习合二为一。实习往往需要开个证明即可,缺乏考核指标,流于形式。

三、经济统计学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具体举措。

( 一) 加强课程建设,改进传统课堂教学方式以精品课程、优质课程建设为依托,提高学生的理论能力,为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和理论支撑。充分利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及统计软件、数学软件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理论和方法教学方面,强化对统计方法适用性的识别能力以及利用这些方法分析经济数据能力的训练; 强调以我国经济运行真实数据编写案例,结合社会经济的热点问题开展案例教学; 强化拓展统计实验,将理论方法的教学与计算机软件相结合。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以参与式、体验式、互动式为特征的案例教学模式为基本形式,建立纸质、多媒体、实践训练等形式构成的立体化教学载体。

( 二) 以相关专业大赛、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等为平台,利用学术报告或专题培训,培养学生自主进行专业研究的能力近年来,各学校都非常重视学科竞赛活动。通过学科竞赛,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研究能力、市场意识、团队合作精神、管理能力。目前已开展的学科竞赛项目包括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全国大学生统计建模大赛、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分析大赛等。鼓励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主要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各项目都有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由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商定研究方向。

( 三) 有效进行校企联合培养,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知、感知能力校外实习基地是各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场所。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校外实习基地并没有发挥其作用,学校与企业缺乏广度和深度合作。一些所谓的校外实习基地仅仅挂名而已。要突出专业办学模式特色,坚持学院、政府管理部门、企业和研究机构四方共同培养人才,坚持专业发展与经济统计人才市场需求紧密相连,师资建设和学生培养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紧密合作,针对政府和企业统计人员素质偏低的问题,着重培养能够胜任政府大型调查和企业市场调查活动的统计人才。要重视实习基地建设。实习基地是指具有一定实习规模并相对稳定的学生参加实习和社会实践的重要场所。实习基地建设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的质量,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企业的帮助,学校可以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帮助企业解决经营过程中的问题,帮助企业提高决策效果和运营效率,形成互利双赢的伙伴关系,这样企业取得了发展,学生能够高质量地完成实习,提高实践能力。

计量经济论文范文第6篇

中国经济目前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经济增长具有典型的要素拉动特征。经济发展需要刺激投资需求,最终消费需求的形成也有赖于加大投资力度,投资与消费双管齐下,投资需先行。因此,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离不开投资的持续增长。从理论上讲,投资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具有一种正向的关联关系。

一般认为,建设投资是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大拉动因素。几乎所有国家的政府都会在经济不景气的时期,将建设投资作为刺激经济增长的工具。加大建设投资的规模,既可增加就业机会和国民可支配收入、扩大内需,又可以直接带动当前的经济增长,为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奠定物质基础。西方学者的研究表明:建设投资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建设投资在这些国家的整体投资中的比率甚至达到了20%(Kessedes,1995)。

我国大量的文献也讨论了建设投资对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但是,真正能够揭示建设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数量关系的研究成果却极少。中国发展研究院曾经做过一项研究,发现在中国经济中固定资产投资是决定社会需求的最积极的因素。因此,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可以作为刺激经济活动的主要手段(中国发展研究院,1997)。虽然还有其他一些关于建设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重要性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大部分还处在定性阶段,很少能够指出建设投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水平。本研究就致力于找到其对中国经济发展拉动水平的具体数量关系。

二、数据和模型

在本研究中,建设投资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是指以一定速度增长的建设投资所拉动GDP的增长量或增长率。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水平的重要指标和方法。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年内所有常住单位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的价值形态。另外本研究涉及的指标还有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安装工程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FAI)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年内在固定资产方面投资总量的指标,它同样也能够以价值形态反映固定资产建造和购买活动的总量,是反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速度、比例关系和使用方向的综合性指标。固定资产投资可以根据国家的投资计划分为基本建设投资、更新改造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其他固定资产投资四部分。本文采用这个指标来代表宏观意义上的建设投资水平,既包括建水坝、修公路这些大型的土木工程项目,也包括住宅和商业房地产项目的开发,同时,还涉及各类建筑物、构筑物和大型设备的修缮和改造。

固定资产投资活动按其工作内容和实现方式可以分为建筑安装工程,设备、工具、器具购置,其他费用三个部分。在本文中也将建筑安装工程投资(CI)作为衡量建设投资活动对国民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一个变量,它是指各种房屋、建筑物的建造和各种设备装置的安装工程投资。建筑安装工程投资比固定资产投资的范围小一些,可以代表一年内国民经济中的建筑工作量,是一个衡量建设活动水平更为合适的指标。

本研究拟采用动态计量经济学所倡导的误差修正模型来描述建设投资和国民经济的相互作用。建立经济学模型的传统方法主要是以理论为导向,依据某种已经存在的经济理论或者已经提出的对经济行为规律的某种解释设定模型的总体结构,这种建模途径对先验的经济理论有很强的依赖性。这种建模方法在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动荡前屡次预测失灵,促使人们寻求另外的建模方法。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英国经济学家D·F·Hendry为代表,提出了动态建模的方法,交替利用经济理论和经济数据提供的信息,在协整理论的基础上建立反映变量短期波动和长期均衡的误差修正模型(D·Hendry,1998)。

一般经济变量都可以用时间序列来表示,如果它的均值和方差都不随时间变化,就称这个序列是稳定序列。如果一个序列在成为稳定序列之前必须经过d次差分,则称该序列是d阶单整。按照协整理论,几个同阶单整的时间序列之间可能存在着一种长期的稳定关系,其线性组合可以降低单整阶数,即所谓的协整关系。误差修正模型就是建立在这种理论之上的。以GDP和建筑安装投资(CI)为例,若GDP和CI具有协整关系,则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写作一般的自回归分布滞后的表达式:

附图

和CI之间存在的长期均衡关系。于是GDP的短期波动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长期均衡,一部分是短期波动。一般(β[,2]-1)都会小于0,因此,若(t-1)时刻GDP大于其长期均衡解,γecm[,t-1]为负值,使GDP[,t]减少;若(t-1)时刻GDP小于其长期均衡解,γecm[,t-1]为正值,使GDP[,t]增加。体现了长期均衡误差对GDP的控制。

以不变价格表示的流量指标一般是一阶单整。固定资产投资、建筑安装投资和国内生产总值都是流量指标,一般情况下属于一阶单整,它们之间可以存在这种长期稳定的关系,同时,固定资产投资、建筑安装投资的短期的变动又会对国内生产总值产生短期的影响。因此,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动既受固定资产投资、建筑安装投资短期变动的直接影响,又受两者之间长期稳定关系的调整,可以建立误差修正模型来讨论这种关系:

附图

表明如果FAI变化了1%,GDP将变化β[,1]%。α[,1]同理。可见各个系数具有很强的经济意义。

本研究中的数据都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自1981年始,且已经折算为1981年不变价,这样可以去除通货膨胀的影响,更好地反映数据内在的规律性。在本研究中,采用SPSS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各年的数据如下;

表1固定资产投资、建筑安装投资与国内生产总值

(1981-1999年,单位:亿元)

附图

注:1.所有数据均为1981年不变价;2.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0》。

三、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一)方程的初步设定和简化

一般来讲,在经济数据中,以不变价格表示流量的序列往往表现为一阶单整。因此,从理论上判断,LnGDP、LnFAI和LnCI序列都应该是一阶单整。采用Dickey和Fuller于1979年、1980年提出的ADF方法进行单整检验结果也表明,的确如此。

然后,可以将方程设定为一般的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模型的右边包括被解释变量的滞后、解释变量及其时间滞后项。对于固定资产投资方程,首先设定为:

附图

用最小二乘法估计这两个自回归分布滞后方程,采用逐步回归(Stepwise)方法,剔除不显著的变量。

在固定资产投资方程中,LnGDP[,t-1]、LnFAI[,t]和LnFAI[,t-1]被引入方程。估计得到的方程为:

附图

可见方程的显著性很高,完全可以通过检验。常数项的t值很小,并不显著。(由于此方程对后面的过程只有理论上的意义,因此不必剔除常数项。)其他各项系数在99%的置信水平下显著不为0。该方程的残差类似白噪声。

在建筑安装投资方程中,也是LnGDP[,t-1]、LnCI[,t]和LnCI[,t-1]被引入方程。估计得到的方程为:

附图

方程的显著性很高,完全可以通过检验。常数项的t值很小,也不显著。其他各项都在99%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不为0。该方程的残差类似白噪声。

可以看到,以上两个方程中LnFAI[,t-1]和LnCI[,t-1]前的系数为负值。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它们分别与LnFAI[,t]和LnCI[,t]之间存在着共线性的关系,导致两者的系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互相任意分配。但这对后面的研究影响不大。

(二)求长期均衡方程

下面可以用简单的回归分析求得长期均衡方程。对于固定资产投资方程,长期均衡方程为:

附图

可见,整体显著性明显满足。各项系数的显著性检验均顺利通过。从此均衡方程可以计算ecm序列(即残差序列):

附图

AdjustedR[2]=0.982F=980.657

整体显著性明显满足。各项系数的显著性检验均顺利通过。

ecm[,t-1]=LnGDP[,t-1]-3.228-9.793LnCI[,t-1]。

(三)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1.固定资产投资方程

考虑到在初步设定的方程中LnFAI[,t]、LnFAI[,t-1]和LnGDP[,t-1]都比较显著,在建立误差修正模型时引入LnGDP[,t],LnFAI[,t],ecm[,t-1],以保证方程的包容性。

设定误差修正模型为:

附图

p=0.0002,可见整体显著性明显满足。

从变量显著性检验来看,两个方程的ecm[,t-1]的显著性较低,但是,考虑到它们重要的经济意义,仍不将其剔除。

四、经济意义分析

(一)弹性分析

在以上两个误差修正方程中,LnFAI[,t]和LnCI[,t]前面的系数可以看作是GDP对FAI和CI的弹性系数,因此,可以根据方程的系数对它们进行弹性分析。

LnCI[,t]前的系数为0.324,这说明国内生产总值对建筑安装投资的弹性系数为0.324。当建筑安装投资增长1%时,将带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324%。而LnFAI[,t]前的系数为0.317,这说明国内生产总值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弹性系数为0.317。当基本建设投资增长1%时,将带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317%。

这是非常重要的结论,定量地给出了建设投资对国民经济拉动作用的大小。可以看出,建设投资对国民经济的拉动效应大致是这样一个概念,即当建设投资增长1%时,能带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大约0.32%。以往的分析往往仅限于定性,没有反映出真正的定量关系。从两个弹性系数可以看出,建设投资对国民经济的增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弹性系数都较大。

(二)拉动效率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建筑安装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对国民经济拉动作用的大小,引入一个新的系数,将其称之为“拉动效率”,它是GDP对该变量弹性系数与该变量在GDP中所占份额的比值,即附图,D[,i]表示在此区间内GDP对某一变量i的弹性系数,S[,i]表示某一变量i在此区间内占据GDP的平均百分比。这样可以排除弹性系数大小中不同变量份额因素的影响。如果q>1,这表明某一变量在这一阶段对GDP的拉动作用是积极的,超过了自身在GDP中所占据的份额,是高效率的。相反,如果q<1,则表示这种拉动作用是消极的,少于变量自身占据GDP的份额,是低效率的。

结果如下(1981年—1999年间):

变量D[,i]S[,i]q[,i]

CI(建筑安装投资)0.3240.1961.652

FAI(固定资产投资)0.3170.3001.057

由此可见,两者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都是很积极的,q[,i]均超过了1,建筑安装投资更为显著。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为19.6%,而弹性系数达到了0.324%。这进一步验证了在本文开始时所提到的定性研究的结论,建设投资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刺激经济活动的主要手段,能够高效率地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

(三)误差修正项(ECM)的分析

Ecm项系数的大小反映了对偏离长期均衡的调整力度,系数的估计值一般是负值。对于固定资产投资方程,Ecm前面的系数是-0.049,由此看来,调整的力度不是很大。调整的过程大致如下:

附图

对于建筑安装投资方程,Ecm前面的系数是-0.018,调整的力度也较小。因此,可以看出,建设投资主要以短期波动的形式来影响GDP的变化,长期均衡起的控制作用不大。这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具体情况,我国目前正处在大规模建设的发展阶段,还远远没有达到建设量的稳定和平衡,因此,目前主要是增量在起作用。

五、总结

本研究将固定资产投资(FAI)和建筑安装投资投资(CI)作为对GDP产生拉动作用的变量,通过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得到了反映它们之间长期均衡和短期波动的表达式。从弹性系数可以看出,无论是建筑安装投资,还是固定资产投资,二者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都是很明显的,国内生产总值对建筑安装投资的弹性系数为0.324。当建筑安装投资增长1%时,将带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324%。国内生产总值对基本建设投资的弹性系数为0.317。当基本建设投资增长1%时,将带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317%。综合起来,当建设投资增长1%时,能带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大约0.32%。从拉动效率来看,两者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都是积极的,q[,i]均超过了1,建筑安装投资更为显著。

建设投资主要以短期波动的形式来影响GDP的变化,长期均衡起的控制作用不大。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目前正处在大规模建设的发展阶段,还远远没有达到建设量的稳定和平衡,因此,目前主要是增量在起作用。

因此,本研究的定量结果不仅验证了很多研究者的定性结论,即建设投资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刺激经济活动的主要手段,能够高效率地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而且给出了具体的拉动效应值,分析了短期波动和长期均衡各自的作用,有助于更加准确地分析建设投资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

收稿日期:2001-03-23

【参考文献】

[1]中国发展研究院.中国宏观经济分析[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38.

[2]中国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3]陈炳煌.当前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龙岩师专学报,2000,(6).

[4]黄聪,李启明,申立银.中国建设推动力的计量模型与分析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2000,(4).

[5]李子奈.计量经济学——方法和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

[6]李子奈,叶阿忠.高等计量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计量经济论文范文第7篇

在本模型中,具体推算将围绕战后环太平洋地区的美国、日本、韩国、中国大陆、台湾省、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共10个国家或地区的数据进行。另外,由于篇幅的限制,无法写出全部方程式。感兴趣的读者请参照大西广著:《环太平洋诸国的兴衰与相互依存》(京都大学出版会),以及京都大学大学院经济学研究科的主页(pacific.kyoto-u.ac.jp/text/index.htm)。

1.关于资本输出与经济增长的计量模型

考虑如下模型:

Y=f(BC)f′>0(1)

该式中,Y表示GNP,BC表示资本输入额,f(·)表示Y由BC决定。但BC并非直接决定各国的生产力水平(Y),直接决定Y的是资本存量(设其为K),即:

Y=f(K)f′>0(2)

K(本期值)可以用K[,-1](上期值)、d(折旧率)、I(本期投资)表示:

K=(1-d)K[,-1]+I(3)

其中,I随着海外资本流入的增加而增加:

I=f(BC)=f′>0(4)

综观(2)~(4)式,可以看出,BC通过I、K决定Y。也就是说,(1)式的关系可以分解为(2)~(4)式的关系。不过,还要附加其它解释变量加以具体推算。例如,在(2)式中,除了考虑K,还要以人口N(劳动力的替代变量)为解释变量,运用C-D型生产函数加以推算;再如,在(4)式中,分别以S、ME、CD代表国内总储蓄、军事支出、关税,则有:

I=f(S+BC),ME/Y,CD/Y)

f(S+BC)>0,f(ME/Y)<0,f(CD/Y)<0(5)

在该式中,之所以将(S+BC)、而不是将BC作为解释变量之一,是因为投资是国内投资供给与来自国外的投资(资本输入)之和(在此,直接投资也包含在BC中)。将ME/Y,CD/Y作为解释变量的理由,将在本部分的第3小节中说明。

2.关于工资水平与国际资本移动的模型

设利润率为π,由于资本向利润率高的落后国家移动,故:

BC=f(π)f′>0(6)

又因为,利润率取决于资本的稀缺程度、地价(PL)、工资水平(W)、原料价格(PM),故:

π=f(K,PL,W,PM)f[,K]<0,f[,PL]<0,f[,W]<0,f[,PM]<0(7)

把(7)式代入(6)式,得:

BC=f(K,PL,W,PM)f[,K]<0,f[,PL]<0,f[,W]<0,f[,PM]<0(8)

在我们的模型中,首先,忽略了4个解释变量中的K和PM,这样做的理由是,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不同,在二战后的现代世界,原料在国际间的移动极其容易,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过剩”的资本产出的产品如果能够出口,也就无所谓“过剩”。在每天24小时开放的国际市场上,原料价格由“国际价格”决定,同样,产品价格也完全国际化了。因此,在思考当代资本输出时,至少是在直接投资一方,企业完全可以去往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并以此为前提决定是否输出资本。企业决策是否投资的主要依据只是使其设备运转的成本——工资的高低。这是因为,虽然资本的国际移动十分容易,但劳动力移动十分困难。(由于劳动力再生产必须在长期中进行,其体制,譬如至少是学校教育制度不可能在国家之间移动。)我们从日本向“四小龙”、东盟诸国、中国等低工资国家或地区大量输出资本这一现象中,也可以很容易地想象到这一点。因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将K、PM从(7)和(8)中忽略掉。

在实际推算过程中,我们还进一步省略了PL(工资作为各国工资之比,在与美国、日本有关的方程式中还加进了日本的利息率),这不仅是因为适当的PL值难以得到,还因为PL和W都可以用“经济发展水平”这一变量说明。也就是说,如果以Y/N表示“经济发展水平”,则:

PL=f(Y/N)f′>0

W=f(Y/N)f′>0(9)

PL、W的变动趋势基本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在这里,W可以作为PL的替代变量使用。

3.关于经济实力与政治变量的模型

以下,对于国际间的政治摩擦建立有关方程式。因为关税政策与军事支出作为比较数据较容易入手,因此,这一工作将围绕它们进行。

首先,对直接决定各国市场分割程度的保护关税(CD)来说,以BP表示贸易收支,一般地:

CD/Y=f(BP/Y)f′<0(10)

这是因为,各国的经济实力可以通过出口竞争力强弱、因而可以通过贸易不平衡的程度(BP对GDP之比)测量。其变化(不平衡发展)必然会导致各国政府围绕与瓜分市场有关的政治变量(在上式中是CD与GDP之比)的斗争。

接着,我们就军事支出(ME)建立了方程式:

ME/Y=f(该国的GPD/某外国的GDP)(11)

在此需要提醒读者注意的是,右边的解释变量直接表现出了各国经济的不平衡发展。而经济不平衡发展又带来了军事势力的消长,ME决定着一个国家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发言权。进一步说来,经济实力的相对提高必然要求更大的市场份额,为此就必须加强对外谈判能力或军事力量。尤其是,(9)式左边,我们采用了GDP对军事支出的负担率,而不用(该国的ME/某外国的ME),读者对此应该尤为关注:这个方程式显示出“大国”(经济力量相对强大)具有强化军事力量的欲望或军国主义倾向。实际上,日、美、东盟三方都能够用这个方程式推算。只有1969年以前的日本不能采用这个函数式推算(由于统计的适用性太差)。这是因为,1969年以前,国际社会抑制日本军备的能力很强(实际上,二战后直到1969年,日本军费开支在GDP中的比率存在下降的趋向)。

尚需对(10)和(11)式说明的是,(10)式中引发CD提高的是经济竞争力下降,而(11)式中增加ME的压力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而加大。这看上去是不对称的。关于这一点,也许有人认为,这是因具体情况不同和两个方程式的理论基础不同,但是,并非如此。提高CD是阻止它国资本进入本国市场的防御性措施,而增加ME是干预它国政策的进攻性措施。这都是由“非对称性”引起的。

4.政治变量对经济变量的反作用

以上看到的政治反应都是基于本国资本的利害作出的。但从长期来看,这种意图未必能够实现,有时甚至会带来相反的效果,这类例子比比皆是。如P·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1987年)一书中就主张,大国军事支出的不断增加是妨碍其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这就引起了与(11)式阐述的“大国欲望”相反的效果。如果着眼于经济增长最终是由投资积累引起的,就会明白我们为什么在(5)式中将(ME/Y)作为投资的解释变量。假定f[,ME/Y]<0也是基于同样的考虑。

二、环太平洋计量经济模型的理论意义

在本部分,我们将对上面建立起来的计量模型进行验证,并探讨其理论意义。

1、“不均衡发展”模型的表现

计量模型对现实经济的解释进行了多种尝试,在此,由于篇幅关系,我们将重点放在“不平衡发展”的表现能力上。首先,请看表1,这是对环太平洋诸国(或地区)从1995年到2025年期间以5年为一个阶段的实际增长率的预测(以美元计价)。由于这个预测是在1998年初即亚洲金融危机深化期间进行的,因此,有人评价这个预测结果“过于乐观”,但是,总的看来,其后的发展证明这一预测大致是正确的。包括该预测期间在内,1950年后的约75年间,如果以线段表示各国、各地区以美元计价的高速增长时期,其结果如图1。如图1所示,不管哪个国家或地区,肯定会有30~50年间左右的高速增长时期,所谓各国、各地区之间的不平衡发展只不过是高速增长时期在它们之间的移动。

附图

附图

2.透过国际资本移动看国际相互依存关系

除了上述内容之外,我们的模型还显示出其它种种饶有趣味的结果。表现国际相互依存关系是该模型的目的之一,因此,在表2中显示了:10个国家或地区中的其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本积累增加对其它国家或地区GDP的影响。

附图

我们来看一下受影响的国家或地区。由表中可知,除了极少数外,该影响大都为正。这表明,“过剩”的资本会导致利润率下降,进而导致他国(地区)流入该国(地区)的资本减少或者该国(地区)资本向他国流出扩大。因此,本模型中的这个机制会对其他国家(地区)的经济产生正面影响。

从日本经济的发展过程来看,我们不能完全否定“产业空洞化”。“产业空洞化”是日本经济增长的结果,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其成果的活动。这一“转移”尽管对日本来说意味着某种程度的“停滞”,但从世界范围来看却意味着经济发展。只要上述国际相互依存关系存在,日本就可以通过某种方式分享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好处。

3.生产率提高对他国(或地区)的影响

下面的表3显示了:某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率提高对其它国家或地区GDP带来的影响。

附图

相对于前述资本积累总体上正面影响占主导地位来说,该表的首要特征是,负面影响是主要的。其原因在于,该国家或地区的生产率提高,提高了该国家或地区相对于其它国家或地区的相对利润率,进而带来了吸引其他国家或地区资本的效应。

计量经济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政府支出;国内生产总值;社会投资;居民消费

1引言

国民经济是指一个国家社会经济活动的总称,是由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经济环节、经济层次、经济部门和经济地区构成的。国民经济这一概念突出强调经济的整体性和联系性。

中国宏观经济计量模型以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为对象,应用现代经济计量学方法,分析探讨1978-2005年期间中国国民经济运行和宏观经济活动。在此基础上分析政府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进而由国内生产总值影响居民消费与社会投资,因而政府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起到直接的影响而对居民消费、社会投资则起到间接的影响。

政府支出规模随经济的增长而扩张。我国的GDP近年来处于持续高速增长的阶段,就2005年而言,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8232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9%,属于“高增长阶段”。根据“瓦格纳法则”,当国民收入增长时,政府支出规模会以更大比例增长;与此同时,R•A•马斯格雷夫认为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演进,政府支出的规模逐渐增长。因此,本文想探讨一下在未来的时间里,政府支出的变化对于国内生产总值、社会投资、居民消费的影响。

2模型设计

2.1模型结构

建立一个能反映农村政府消费支出水平与国内生产总值、投资、居民消费之间关系的计量经济学联立方程模型,文章共选取了3个内生变量,2个滞后内生变量和1个外生变量。

2.2模型的变量说明

(1)内生变量

Ct-居民消费;单位:亿元

I-社会投资支出;单位:亿元

Y-国内生产总值

(2)外生变量

G-政府消费支出;单位:亿元

(3)滞后内生变量

Y(-1)国内生产总值上一年的值;单位:亿元

Y(-2)国内生产总值上上年的值;单位:亿元

2.3模型结构方程式

Ct=a+b*Y(-1)+U1(1)

I=c+d*Y(-1)+e*Y(-2)+U2(2)

Y=Ct+I+G(3)

方程(1)反映的是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与上年度的国内生产生产总值相关。

方程(2)反映了社会投资与上年度国内生产总值、上上年度国内生产总值相关。

方程(3)反映了国内生产总值与居民消费、社会投资、政府消费相关。

3模型的参数估计及检

3.1数据来源

本模型参数估计采用时间序列数据,数据均来自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样本区间为1991~2005年。数据处理与模型计算采用的是Excel2003和Eviews3.1软件。

3模型检验

本模型估计出来的参数所反映的经济意义与经济理论与实践相符;在0.05显著性水平下本模型各方程均能通过F检验,所以模型具有显著性;各方程的拟合优度均大于0.94,表明模型的可信度较高;估计参数在0.05显著性水平下基本能够通过t检验,参数具有显著性。上述结论表明,本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在经济意义和统计意义上均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4历史模拟和事后预测

4.1历史模拟

为了检验模型用于模拟分析的可靠性,本文运用上述模型对样本期数据进行模拟,并进行事后预测,通过计算内生变量1991~2005年模拟值与实际值的相对误差来考察模型的预测能力。计算结果见表2。表2结果显示,本模型变量模拟值与实际值的相对误差绝大部分均小于5%,其中Ct的模拟效果最好,模拟值与实际值的相对误差全部小于3%;Y的模拟效果也较好,除了2004年模拟值与实际值的相对误差为14.935%外,其余模拟值与实际值的相对误差几乎全部小于5%;I的模拟效果其中几个年份稍微差了一点,如获至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2004年的模拟值与实际值的相对误差相对偏高了一点,但是最近几年它的模拟效果还不错。这表明由随机方程式解释的内生变量的相对误差较低,该模型对历史的整体拟合效果较好,用于外推模拟分析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4.2事后预测

以下预测未来10年,政府支出以5%的增长率增长对国内生产总值、消费和投资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子奈,叶阿忠.高等计量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赵卫亚.计量经济学教程[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计量经济论文范文第9篇

一是通过江苏省林业局林业产业办公室,梳理、整理泗阳县现有的林业产业发展资料,把握其林业产业发展的整体情况和区域分布特点。从省农委、省统计局、县农委、县统计局及其网站等收集泗阳县农村、农业发展的基本材料,特别是农村收入、农户收入的材料和数据,并进行探索性的分析和研究。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全面了解和把握林业产业及农民收入的含义、历史、现状及相互关系等;二是通过实地调查对农户和企业进行走访和座谈,了解和掌握农户及企业的基本情况和经济收益情况。机械抽取200农户进行实地调查和访谈,调查了解2000~2012年间每年的经济收入及其来源构成,包括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经营支出及纯收入等;对企业主要调查和访谈企业基本规模、企业效益、企业对地方经济的贡献、企业对农民增收的途径、及企业增加农民收入的数量估计等。

二、研究方法

利用实地调研和统计资料获得的数据资料,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科学选取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建立计量经济学多元一次模型,进行相关性等分析,并根据回归分析的结果,科学评估林业产业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1选择样本根据实地调查以及当地林业局、统计局提供的数据,选择泗阳县农民2000~2012年人均收入及林业产业收入构成为样本。由于泗阳县特色经济林果及综合利用、生物质能源林培育及野生动植物培育利用产业发展较为缓慢,农民在这3大产业中获得的收入较少,对农民收入影响很小,故不予考虑。

2选择变量考虑到调查数据的可获得性及研究目的,以农户人均收入为因变量,即被解释变量,农户经营从事林业各产业的收入为自变量,即解释变量,

三、结果与分析

1相关性分析对变量进行相关分析。利用EVIEWS6.0软件,绘制Y关于X1、X2、X4的散点图。由图1可看出,Y与X1、X2、X4均呈线性相关关系。为确定变量的相关程度,现进行变量相关系数的计算。本文采用KarlPearson的简单相关系数[4],其数学表达式为根据调查整理所得的数据,利用EVIEWS6.0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各变量相关系数矩阵表,数值P值是表示2者相关性是否有意义的指标。一般而言,相关系数在0.8以上称2者有高度相关关系,0.8到0.5之间为中度相关,小于0.5视为不相关。一般P值的数值小于0.05,表示2者间的相关系数有意义。由表3可知,X1、X2、X4这3个自变量均与因变量农户家庭人均收入Y显著相关,且P值都小于0.01。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农户从事森林与湿地生态旅游产业获得的收入X4,其次是农户从事板材加工产业获得的收入X1,3者中影响相对较小的是农户从事林木种苗产业获得的收入X2,符合调查实际,表明对这些变量做回归分析是合理可行的。

2回归分析运用EVIEWS6.0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其结果见此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R2=0.999935,修正的决定系数为0.999914,说明此方程对样本拟合得很好,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力度大。F统计量为46267.24,表示此方程通过了方程显著性检验,即F检验,在统计上有意义。P值=0,表明方程高度显著。由于各系数的P值均小于0.05,此方程通过了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即t检验,系数是合理的。由此回归方程可以看出,泗阳县农户从事板材加工产业、林木种苗产业、森林与湿地生态旅游产业所获得的收入对农户人均收入的影响都是正向显著的,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森林与湿地生态旅游产业,其次是板材加工产业,影响相对较小的是林木种苗产业。

四、小结与建议

计量经济论文范文第10篇

1.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研究范式与最新进展

2.论多元方法论框架下的计量经济学观

3.计量经济学的地位、作用和局限

4.计量经济学局限性研究

5.观计量经济学的局限性,望大数据背景下的计量经济学

6.关于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与思考

7.经济统计学与计量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关系及发展前景

8.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的可信性革命

9.关于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的思考

10.计量经济学中的潜变量模型:一个方法论角度的考察

11.论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的能力培养

12.计量经济学与实验经济学的若干新近发展及展望

13.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14.计量经济学精确性研究

15.我国计量经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与现阶段的三项任务

16.中长期负荷预测的计量经济学与系统动力学组合模型

17.现代计量经济学模型体系解析

18.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及其应用

19.基于WinBUGS软件的贝叶斯计量经济学

20.再谈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论研究

21.中美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

22.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研究——兼论探索性实验教学方法的运用

23.空间计量经济学研究的最新进展

24.国外空间计量经济学研究回顾、进展与述评

25.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功能与局限

26.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的计量经济学教改方案研究

27.空间计量经济学研究综述

28.本科计量经济学“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研究——基于问卷调查的教学效果实证分析

29.健康计量经济学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在我国卫生领域的应用展望

30.关于现代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31.广东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基于计量经济学的研究

32.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33.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解析及其展望

34.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比较

35.计量经济学的应用及其反思

36.我国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问题探讨

37.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法及小而精案例探讨

38.提高“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

39.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探讨

40.中国计量经济学发展之路

41.基于计量经济学的陕西省建筑企业经济分析

42.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分析

43.计量经济学研究范式:批判与超越

44.关于计量经济学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思考

45.论PBL教学方法在经济学各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以计量经济学课程为例

46.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的总体回归模型设定

47.文科背景下计量经济学教学的问题与改革

48.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改革

49.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50.本科计量经济学“任务驱动型”教学改革探讨——基于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  

51.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教学模式研究

52.省域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扩展及其决定因素——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实证

53.计量经济学探索性实验教学研究

54.国内计量经济学的文献计量分析

55.打破应用计量经济学的迷思

56.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57.计量经济学课程理论和实验教学改革实践

58.《计量经济学》课程中“最小二乘法”的教学方案研究

59.应用蒙特卡洛方法辅助理解计量经济学原理和方法——基于Eviews程序设计的两个实例

60.本科计量经济学案例库建设研究

61.计量经济学的经济学特性

62.案例教学法在《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应用探讨

63.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案例分析的整合

64.财经类高校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

65.注重应用能力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及反思

66.《计量经济学》本科课程“三维”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实施

67.对高校《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68.应用型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探索——以三亚学院国贸专业为例

69.诺贝尔经济学奖、计量经济学与现代贝叶斯方法

70.我国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法改进与探索

71.计量经济学高级课程的设置与内容体系研究

72.从本科毕业论文看《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改革方向

73.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探讨

74.计量经济学和统计学视角下的线性回归模型——再议线性回归模型的设定

75.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汇率预测的综述

76.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77.论大学本科教育中计量经济学对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

78.关于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的探讨

79.灰色计量经济学模型在中长期电力需求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80.基于“学、拓、化”架构下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探索

81.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学术文献可视化分析看计量经济学的演进

82.《计量经济学》研究生课程教学刍议

83.本科与研究生课程的教学衔接问题探讨——以计量经济学为例

84.现代计量经济学中的非均值模型:一个方法论角度的理论综述

85.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86.本科学生计量经济学教学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87.计量经济学实证项目的设计与案例分析

88.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的教学设计

89.网络环境下计量经济学课程实验教学研究

90.合约计量经济学研究综述

91.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新思考

92.计量经济学在中国服务业生产率测度中的应用

93.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

94.研究型大学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95.简述现代计量经济学及其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96.关于案例教学法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的实践的研究

97.结合应用软件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初探

98.计量经济学模型对数据的依赖性

计量经济论文范文第11篇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运用回归模型分析数据的方法论学科,本科阶段的初级层次计量经济学课程的主要内容涵盖计量经济学数据、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回归估计量的理论,异方差、序列相关等。根据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的发展,将计量经济学的阈限概念具体可归结为以下3组概念:第一,回归假设。回归假设是为分析回归结果引入的合情合理的假设,在不同数量的假设下能够得到回归系数估计量的不同性质。回归假设是整个回归方法的基础,一切回归有关的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都和回归假设紧密相关,同时违反回归假设的情形也是计量经济学理论发展的重点,因此回归假设是计量经济学的阈限概念之一。第二,回归系数估计量的无偏性、有效性和一致性。无偏性、有效性和一致性是评价估计量的基本标准,回归系数估计量的无偏性、有效性和一致性是回归理论的核心,整个初级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最终都归结为回归系数估计量的这3个性质,同时,这3个性质又与回归假设紧密相关,故回归系数估计量的无偏性、有效性和一致性是计量经济学的阈限概念之二。第三,异方差。异方差是违背回归同方差假设时的回归结果表现,无论对于横截面数据还是时间序列数据,异方差的出现是回归分析的常态,因此对于异方差的检验和修正是初级计量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也是经济金融实证研究中需要关注的基本问题,故异方差是计量经济学的阈限概念之三。以上三个阈限概念是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理论的关键,同时在概念上具有紧密的联系,下文将基于此探讨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式。

2基于阈限概念的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教学注意事项

由于独立学院的教学方式主要强调理论与方法的应用和实践,因此基于阈限概念的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总体原则仍立足于阈限概念的理解与实际运用,具体地,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为了突出3大阈限概念,在首节导论课即向大家提出3大阈限概念,在介绍回归分析的原理和方法时,详细的说明每个假设的用途,使学生理解每个假设的目的和本质,进而在回归估计量三个性质的教学中把握无偏性、有效性和一致性的具体条件,并明确理解异方差这一违反假设的情况。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以充分的时间介绍三大阈限概念及其联系,从而建构整个计量经济学的知识和方法体系。第二,运用软件展示阈限概念的具体应用。独立学院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应完全从应用性角度出发,运用软件展示计量经济学概念、原理和方法。对于3大阈限概念,可用40%左右的时间解释概念产生的原因与本质,而60%左右的时间结合典型例题讲解如何运用计量经济学软件如Eviews解决具体的回归分析建模和假设检验问题。第三,通过尝试撰写学术论文强化阈限概念的综合运用。撰写实证性的学术论文是进行计量经济学方法综合训练的较好途径之一,可以通过让学生从选择题目开始,通过收集数据,建立回归模型,参数估计,假设检验以及进行可能的异方差和序列相关检验和修正等等来感受计量经济学解决综合问题的方法和程序,通过写作论文的方式加以体现,然后交流讨论,以深化对计量经济学阈限概念的理解。计量经济学教学经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具体设计,帮助学生牢固掌握计量经济学的阈限概念,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基于阈限概念的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教学实践

以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为例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是一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向的独立学院,也是我国建立最早、最有名的独立学院之一。计量经济学课程是浙江大学城市学院金融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在大三上学期开设。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计量经济学课程以提高学生建立回归模型能力为教学目标,基于Eviews软件进行教学,每周教学学时为理论(教师讲授)与上级实验(学生练习)各2学时,特别注重学生对计量经济学阈限概念的理解与掌握。因此,研究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对研究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具有借鉴意义。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为传统的初级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教师在讲授回归假设时着重解释回归假设的设立目的与合理性,并通过软件讲解回归假设的验证,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回归假设。在回归系数估计量的无偏性、有效性和一致性教学中,通过详细分析三个性质所依据的不同假设,使学生理解三个性质所应具备的条件从而掌握线性回归估计量理论。特别地,专门安排约10学时左右的实验课进行计量经济学论文撰写与分析的交流,要求学生自选题目,收集数据,建立回归模型,进行估计并检验异方差、序列相关以及模型设定问题,写作小论文并在课堂上展示交流。为评价教学效果,选取2010级学生1个教学班共24人进行满分为5分的教学满意度打分,学生对计量经济学课程全部项目的满意度均达到97%以上,总体平均满意度超过99%。由此可见,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应用统计课程的教学效果非常成功。

4结论

计量经济论文范文第12篇

目前的教学现状而言,该课程的教学定位是理论课,在教学中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严谨性,以数学课的讲授方式为模板,且课程国内教材过分偏重于数学和数理统计学理论的推导,逻辑性强,内容紧凑,数学公式多,并且教材内容与经济学理论的结合不紧密。再加上农林院校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薄弱,学习起来更为困难,导致很多学生对这门课缺乏热情。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定量分析方法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已成为“计量经济学”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很多学校增设了“计量经济学”实践教学环节,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但实践教学内容选择是否得当、教学安排是否合理、操作过程是否切实得到实施,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目前传统的计量经济学的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是以验证式实践教学模式为主,通常采用先讲授后实验与边讲授边实验两种教学方式。对于前者这种教学方式致使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脱节,无法及时消化所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于后一种方式,尽管能够使学生将理论联系实践,但也是一种“填鸭式”的向学生展示软件如何操作,验证书本内容,从而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相应内容,亦步亦趋地模范教师所展示的内容。并且学生的实验作业大多是教师结合典型案例或者书本中的例题和习题,而这些案例难免有些过于陈旧,不符合当下的实际情况,缺乏经济热点。这些显然都不符合计量经济学这门应用性极强的教学要求。完整的计量经济学模型一般步骤:(1)模型理论设计—确定模型所包含的变量和模型的数学形式;(2)样本数据的收集;(3)模型参数的估计;(4)模型的检验—统计检验、经济意义的检验和预测检验。但目前实践教学中实践内容都是典型案例或书本的例题和习题,因此实践中只需要进行模型参数的估计、模型检验和估计方法的操作,忽略了变量的选取,数据的整理和理论模型的构建,这使得学生不能全面掌握计量经济学建模的步骤,更不能将所学的计量模型准确的用于实际生活案例,从而导致了学生学习兴趣不大,动手能力不强。

2提高“计量经济学”实践教学的几点建议

2.1提前让学生做好软件学习准备工作

包括安装Eviews、阅读Eviews软件中英文操作手册和相关参考书。在授课的前半学期,每2周采取一次“1节理论课+1节软件操作课”的教学模式,通过“即学即用”的方式,巩固和强化理论知识,对理论方法能进行基本的实践操作。

2.2计量经济学课程引入案例教学,并建立案例库

目前,国内教材的案例过于陈旧,样本数据偏少,模型解释变量个数偏少,使用这样的案例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使用软件处理数据分析数据的潜力;作为计量经济学的主讲教师,需要建立一套适合本校学生情况的案例库。案例素材可以从本科生的优秀论文、教师的学术成果、专业期刊的学术论文中挑选从而建立有特色的案例库,并注重选取与农林经济研究密切相关的案例素材。案例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指导学生对案例调查、阅读、分析、讲解和讨论,传授分析、解决问题的理论方法,加强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培养应用能力。并且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切身感受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2.3推行课程论文

主讲教师可以结合当前经济热点给出课程论文的题目,也可以是学生结合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自主的拟定论文题目。通过推行课程论文,学生根据研究内容来确定变量,整理变量,确定模型的数学形式,并进行估计和检验,最终撰写规范课程论文,完整了建立了计量经济学模型,可以激发学生做定量分析的兴趣,积累了建模的检验,提高了综合应用能力,并对今后的专业研究有一定的启发。

3结束语

计量经济论文范文第13篇

计量经济学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引入我国以来,从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相续开设了计量经济学课程。1998年7月,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将计量经济学确定为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八门共同核心课程之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计量经济学方法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定量分析。本科阶段进行计量经济学教学,对于本科生提高应用定量思想分析实际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培养研究基础至关重要。由于我国将计量经济学课程引入到经济类专业培养体系的时间比较短,另外,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涵盖了数学、统计学和经济学等学科中的相关知识,是经济类专业所有开设课程中学习和教学难度最大的一门课程之一。特别是对于数学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来说,其学习和教学更是增加了不少的难度。因此,关于如何让学生扎实地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提高学生应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国内各高校任课教师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为此,国内各高校的任课教师在总结自己多年授课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各自学校的具体情况,从各个方面对该门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进行了许多有意义的探讨。

经过对这些主要研究成果的梳理,大致可以归纳为:

(1)关于教学模式的探讨。主要的研究有何剑提出了“三维”教学模式、薛贺香提出了实验教学模式、张益丰等提出了“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李磊提出了“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雪合来提•马合木提出了EDP教学模式、李莹等提出了案例分析教学模式。

(2)关于教学内容的探讨。主要的研究有张长青、李子奈、姚寿福等。经过近年来国内高校各任课教师对提高计量经济学教学质量孜孜不倦的努力和探索,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质量得到大幅的提高。但是与美国等其他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不少的差距。笔者根据多年来任教计量经济学课程所积累的经验,以重庆某高校为例,在深入分析和总结该校经济类专业本科生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提高该校计量经济学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部分的主要内容是基于笔者多年来从事计量经济学教学所积累的教学经验,对重庆某高校计量经济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总结。

(一)先行课的衔接问题该高校的计量经济学课程一般安排在大三上学期开设,其要求的先行课程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统计学、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但是该校经济类专业本科生主要以文科生为主,这些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理科生来说比较薄弱。通过与讲授微积分、统计学等课程的任课教师的沟通,大部分的任课教师均反映这些学生在学习这些课程的时候都比较吃力,每年在这些课程上的补考率都比较高,有时候补考率甚至超过30%。另外,对于宏、微观经济学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比较差。由于宏、微观经济学基础理论知识比较抽象,而且这两门课程在该高校均采用英文原版教材进行教学,这就进一步增加了学生对这两门课的学习难度。还有就是与先行课程内容的衔接问题。由于该校的微积分、线性代数、统计学等课程是由其他系部的教师来任教的,而计量经济学课程则是由另一个系部的教师来任教的。由于两个系部的相关任课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导致一些先行课的讲授难度和讲授内容难以与计量经济学讲授内容很好地衔接

。(二)实验教学环节的缺失计量经济学课程在本科生阶段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应用计量经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重庆某高校由于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到目前为止,还是难以为计量经济学课程提供开展实验教学的相应条件。因此,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基本上采用单一的课堂理论教学模式,无法开展实验教学。由于无实验教学的配合,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讲授的理论知识。又由于计量经济学基本理论知识本身又比较抽象,最终导致大部分学生难以很好地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知识。

(三)案例教学的忽视案例教学由于能再现案例情景,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经济类专业各专业课程中。在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的计量经济学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而且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受讲授课时的限制,通常在一个学期中只能安排1-2次的案例教学课,另外由于通常采用合班教学(一个教学班的人数通常超过100人),以及缺乏经典案例库的建设,导致所安排的案例讨论课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并且由于所采用的案例趣味性不足,通常难以激起学生的共鸣。为此学生通常对案例讨论缺乏热情,参与积极性不高,更多的时候是由授课教师从头至尾地对自己所提供的案例进行讲授。这在很大的程度上也影响学生应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应用软件讲授不足计量经济学方法的应用离不开软件的使用。因此,对于相关计量经济学应用软件的讲授,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熟练地掌握软件的使用方法,另一方面可以对教材上的相应案例进行演示,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在重庆某高校的计量经济学讲授过程中,计量经济学应用软件的讲授并未安排专门的讲授课时,受讲授课时总数的约束,教师通常只能在课堂上粗略地介绍个别应用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通常的计量经济学应用软件都是采用英文界面,而学生通常又缺乏对相应专业术语的掌握。因此在对相应应用软件的简单介绍后,根据了解学生通常不知所云,其实际教学效果也很差。

三、提高计量经济学教学质量的措施

(一)夯实先行课知识首先是提高学生经济学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这需要对培养方案进行重新修订,主要有:一是加大基础宏、微观经济学课程的讲授学时,从原来的每周3课时,增至4课时。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基础宏、微观经济学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增强学生对经济学问题的感觉。在这个基础上,二是增开中级宏、微观经济学课程。通过中级宏、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学习,进一步夯实学生的经济学理论知识,能够增强学生应用经济学理论分析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这可以为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建立,以及模型结果的分析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是夯实微积分分、线性代数、概率论和统计学等课程的知识。主要是通过与相关的授课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并通过领导的协调,提高这些课程的讲授难度和扩大讲授范围,以满足计量经济学教学的需要。

(二)开展实验教学经过近几年来的努力实验室建设的相应资金目前已基本到位,并且实验室的建设场地也得到学校领导的批准。因此当务之急就是尽快完成实验室的建设。这样就可以充分利用实验室来开展实验教学活动。为配合开展实验教学的需要必须对以前的教学方案进行修订,修订的目标就是让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能够有效地结合起来。具有的措施是:在理论教学的环节上淡化烦琐的推导和证明,重点突出计量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应用的思路,强调各种方法的具体用途和相关检验的步骤。在理论教学环节后,马上安排实验教学环节,为了能够很好地体现实验教学对理论教学的呼应,应该针对理论教学环节讲授的知识,组织编写相对应的实验教学内容,并以此来指导学生进行上机操作活动。这一方面可以在讲授理论知识以后马上应用于实验教学,可以有效地加深学生对计量经济学基本思想和理论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应用计量经济学方法的能力。

(三)基于问题驱动的案例教学为了实施好案例教学,确保案例教学的质量,高质量典型案例库的建设至关重要。笔者认为案例库建设必须考虑案例的典型性、时效性和趣味性等,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或实验室里选取案例库中的相关案例,演示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建立过程及其结果分析,并与学生进行互动性的讨论。这可以跨越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让学生真实地体会到计量经济学方法在分析现实问题方面的魅力所在,从而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在案例课堂上要结合问题驱动式的教学模式,以经典案例中的热点问题为中心,从中提炼出要讨论的主题,让学生带着任务,进行独立思考和探索。同时在案例讨论的时候要尽量营造良好的讨论氛围,让每个学生都能够真正地融入案例中来,激发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和冲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计量经济论文范文第14篇

周口师范学院学院在第四学期为统计学专业开设了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每周4个(3节理论课+1节实践课)学时,共68学时。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统计、数学交叉结合的学科。其内容体系分为: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联立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违背基本假设的模型、时间序列分析等内容。该课程开设目的在于让学生基本掌握现代经济学分析与研究理论及方法,能够应用计量经济学模型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经典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主要包括线性回归分析、违背基本假定的经典计量经济学模型及联立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等。计量经济学课程在内容体系与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概率统计、西方经济学等紧密相联,我校目前的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的学习。

2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计量经济学是以经济学理论为理论基础,以现实观测数据和实验数据为支撑,利用数学、概率统计等方法,依据计算机技术,来研究分析伴有随机因素效应的现象的定量关系和发展变化的统计规律的一门学科。计量经济学作为西方经济学的新的一个分支,西方经济学为其发展奠定了的理论基础,西方经济学中关于对经济变量之间质的分析是计量经济学进行定量研究的前提。数学与概率统计是计量经济分析、理论研究的主要工具,计量经济学在的建立与选择时,很多地方需要用到数学的方法和技巧。但在实际教学中,仅注重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求解及检验方法,而忽略模型建立的经济学基础;仅仅强调模型的设定是正确的,但是却没有教会学生如何去检验模型是否正确;同时,也未将经济学基础考虑进来。

第二,目前的教学过于强调“重思想、重方法”,把必要的数学过程与技巧只是作为解决计量经济学基本思想的工具,不过分强调,而是着重于基本思想和解决问题思路的分析。

第三,在教学时,并没有将计量经济学方法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进行实践。在上机课上,让学生自己操作Eviews软件对课本习题进行操作练习,并写实验报告,训练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但是学生并没有机会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经济问题中,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与实践相脱节,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使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处理经济问题时,感到迷茫,也不知运用相关软件来完成计量经济学的运算,即使能够运用软件,却不知该怎样解释与分析模型的结果。

3计量经济学教学措施

通过教学改革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进一步使学生达到掌握经典的计量经济学模型理论和方法,了解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的新发展;要求学生能够应用简单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和方法,对实现经济数量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为继续学习高级计量经济理论、方法打下基础。

3.1理论与实验教学的互动发展,提升教学效果加强理论教学,同时开展创新实验教学,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互动、协调发展。

3.2以"任务"驱动教学课程理论知识、使用专用软件、提出研究问题、解决研究问题为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四大任务。带动学生的自主创新及动手能力,适时的给学生布置任务,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3划分和挑选教学内容对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的层次划分进行反复讨论和界定,形成分层次的课程教学体系。

计量经济论文范文第15篇

经济学是考察社会经济现象、行为及其规律的学科,而计量经济学则是揭示经济学理论所考察的社会经济现象之间的数量规律。计量经济学的学习与应用能力,关键取决于能否运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观察理解经济现象,能否构建恰当的经济模型,能否准确进行参数估计与模型检验,使研究结论客观反映经济规律,进而为政策决策提供有意义的参考。目前,虽然计量经济学已被列为高等院校经管类各专业的重要课程,但我国计量经济学教学与研究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进一步培养好计量经济学人才任重道远。为更好提升学生学习和应用能力,应着重从以下方面入手进行计量经济学人才的培养。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

计量经济学重在培养学生基于经济学理论观察社会经济现象,勇于提出问题。譬如,在研究通货膨胀时,学生应回顾成本推动型、需求拉动型等通胀形成机制,思考这些理论能否解释现实。以始于2009年下半年的通货膨胀为例,显然,每个人都经历与感知到了该轮通货膨胀对自身的影响,企业家感觉到原材料上涨,居民感觉到菜价上涨,学生发现食堂饭菜价格上升。对于计量经济学的学生来说,首先要思考此轮通胀的原因与货币供给过多是否相关,进而要思考此轮通胀与过去通胀是否存在相同特征。教师要将这些问题引入课堂,适时引导学生思考与研究社会经济现象,这实质就是培养学生学习与研究计量经济学的能力。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能力

计量经济学教学是引导学生应用经济学理论理解经济问题的过程。由于社会经济现象的形成机制非常复杂,对同一经济现象经济学家存在不同的看法。经济学理论和计量经济学方法发展日新月异,这种快速的知识更新使得师生需要不断学习与研究。此外,经济现象本身也伴随经济体制、运行机制与经济结构的变化而发生复杂变化,对这些日益复杂的现实经济现象的深入考察,也考验着我们运用计量经济模型的能力。因此,深刻理解经济现象及其背后的机制,重在能否正确应用计量经济学。仍以通胀现象为例,学生可能首先联想到的是货币需求函数,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分析消费价格指数(CPI)与广义货币(M2)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观察,M2增速于2009年起快速下降,但与此同时,通胀却表现出持续上涨的态势。该现象提醒我们,若以非线性货币需求函数建模,则可以揭示通胀与货币需求间的复杂关系。为此,适时引导学生针对我国特定的数据,探索性研究通胀与货币需求间的复杂关系,能够培养其学习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研究计量经济理论的能力

高等教育的重要落脚点是开发学生创新能力。在计量经济学学习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体现于能否发展计量经济学理论。比如,通过引导学生观察通胀现象,逐步提出以下问题:如何检验通货膨胀与M2是否是平稳序列?这两个变量是否存在协整关系?该关系是否具有非对称、非线性的特征?怎样检验与估计非对称、非线性的长期均衡关系?要回答以上问题,必须学习与发展计量理论,这需要我们拓展既有非平稳时间序列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因此,在研究中准确理解与应用相关理论与方法,特别是针对数据特征拓展计量理论,是培养与提升学生学习与应用能力的重点。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实践改革路径

现代计量经济学的主要内容有:单位根检验与基于非平稳变量的建模技术;描述经济现象复杂动态性的模型;使用面板数据建立的模型。这些理论与方法与之前的经典计量经济学相比存在较大区别,为使教学与现代计量经济学的发展相适应,许多教师从教材改革、教学方法创新、突出实验教学等角度思考了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方法改革。基于培养学生能力这一角度,借鉴以往教学改革的有益建议,结合我国计量经济学教学的现实状况,在计量经济学教学实践中,尝试从以下方面践行教学活动。

(一)立足引导与启发

首先要清晰讲授相关概念、理论和方法,梳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适时对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其智能。例如,在讲解参数估计量的线性无偏最小方差性质中,应分析估计量是被解释变量的线性样本组合,从而引导学生认识估计量的本质,在理解估计量为一个随机变量的基础上,提出其是否服从特定的分布,最终引导学生理解估计量的方差以及对备选估计量的方差分析比较。基于估计量的有效性,再讲解渐进无偏与渐进最优估计量。接下来,适时展示线性无偏最小方差估计量的仿真结果,以此引导学生理解基本的计量经济理论,把引导学生学习和“教会学生学习”一体化。

(二)贯穿“理论、方法和应用”三位一体

在教学中因势利导,从经典计量经济学适当拓展到现代计量经济学,并据此阐释计量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注重学生的学习反应,清晰介绍相关前沿理论。培养学生学习与应用计量经济学的能力重在:一要阐释回归分析的产生背景及其内涵;二是要培养学生根据我国数据构建计量模型的能力;三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讲授内容进行延伸。计量经济学前沿的理论与方法集中在文献中,应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与结构从教材延伸至文献中。比如,在讲授异方差时,适时引出ARCH模型及其应用;在讲授面板模型时,适时延伸到动态面板模型与广义矩估计,并结合我国各省市城镇居民收入的面板数据,介绍动态面板模型和广义矩估计的分析思路。这种适时适度地引申新的知识,不但使学生深入理解基础概念,还启发学生拓展知识进行应用研究。

(三)充分利用蒙特卡洛仿真技术

针对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理论望而生畏的现状,我们利用蒙特卡洛仿真技术,通过编程将计量经济学中晦涩难懂的估计与检验理论转化为仿真结果,使得学生对抽象数学公式的模糊认识,转化为对仿真图形直观深入的理解。比如,线性无偏有效估计量的统计含义,既是参数估计中最基础的知识,又是大多数学生难懂的部分。在教学中采用仿真实验和仿真图形,让学生对抽象的计量理论产生直观的认识。又如,模型的误设定(如随机误差项的异方差性)及其导致的相应后果,是学习传统线性计量模型基本假设的重点,由于需要较强的数理统计学基础,这部分内容不但学生难理解,也是教师难以诠释清楚的问题。通过仿真实验结果能够形象展示违背经典计量经济假设下所导致的结果,促进学生对设定正确模型的重要意义产生深刻理解。这种仿真实验的教学模式不仅避免数学方面繁杂的推导过程,防止学生对计量经济理论“望而生畏”,还培养了其创新性的学习与研究能力。

三、计量经济学教学创新策略

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学习兴趣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主动学习”与“干中学”这种新型教学理念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采用如下策略。

1.在课堂讲授中有意识地提出问题,与学生互动,共同讨论问题,适时延伸问题,将学生引入到对相关前沿文献的学习。例如,为何采用标准差衡量估计量的精度?OLS与广义GMM的估计原理区别在哪?单位根检验统计量的概率分布为何区别于常规分布?通过不断提出类似问题,与学生“互动式”讨论并且解答问题,不仅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向深度与广度发展,还有助于激发其学习积极性。

2.在课堂教学中协调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实验教学之间的关系。课堂教学的核心是模型设定、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等,案例分析和实验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理论和方法,并促进其学以致用,能够进行经济学研究,但绝对不应以软件操作教学替代基础理论的教学。在讲解理论的基础上,适时操作相关的计量经济学软件,解释软件输出结果,是实现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融合的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