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红色文化论文范文

红色文化论文范文

红色文化论文

红色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一)红色旅游文化资源“三进”即进教材

进课堂、进头脑。要加强红色旅游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整理提升,紧密结合区域地方实际和红色资源分布特点,组织力量编写红色旅游文化资源校本教材,用于实践教学。要把红色资源教育列入教学计划,给出足够学时。要在立足本校教师授课基础上,邀请当地红色资源研究专家和学者开设党校专题讲座,宣讲党领导人民开展革命斗争的光辉历史和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不断拓宽和丰富教育内容。在教学中要注重方法、手段、方式创新,既要有讲授式的传统教学又要有情境教学、体验教学、案例教学、分组教学等,以增强红色文化教育的感染力与吸引力。要注重运用多媒体技术,声、光、电齐备,增加双向互动,针对学生思想实际,使大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

(二)利用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开展主题实践教育活动

一是开展体验式主题活动。例如以“重温光辉历程,永葆党的先进性”为主题参观红色景区、景点。通过重走“红军路”、“长征路”、“解放路”等,使大学生党员进入红色革命之源,寻访革命遗址,接受红色洗礼,汲取红色力量,燃亮奋斗激情。可以在红色景区开展重温入党誓词、红歌演唱比赛、红色革命主题演讲、讲述红色故事会、看红、表演红色情景剧等活动,使他们亲身体验到革命胜利来之不易。要使大学生党员在红色圣地、场景中感悟、对照、反思,按照党性要求进一步端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开展参与式主题活动。学生党员开展红色主题文化调查,通过和荣转军人结对子、送温暖,志愿服务、送知识技能下乡到户等形式参与融入到红色景区人民生活中来,以惠民服务锤炼党性、潜移默化、加强修养、提高本领。

(三)利用红色旅游文化资源,搭建共享型新媒体教育平台

要组织教学力量和技术力量,整合现有虚拟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具有高技术含量、互动性强的新红色旅游文化资源教学资源库。红色旅游文化资源教学资源库建设可以专项资金支持、多元参与、区域共享,方便大学生通过笔记本电脑、手机等终端接收。要使红色旅游文化资源校本化,通过校园网、手机飞信校园平台、QQ群组等途径建立大学生学习利用红色资源的交流平台。通过开展红色微博赛、红色飞信接力赛、红色自拍微电影展播等形式吸引大学生利用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受教育,长才干。

二、利用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开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一)处理好现场资源和虚拟资源利用的关系

通过集中组织到红色景区,利用现场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受到天气、时间、安全、经费等因素制约实施有一定难度,教学频率、次数受限。因此,虚拟“红色旅游文化”资源通过多媒体教学一体机等现代教学设备得到更多应用。所以,好的教学定位是虚拟资源为主,现场资源为辅。利用网络虚拟资源要做到日常化,利用景区现场资源要做到阵地化、经常化。

(二)处理好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关系

利用红色旅游文化资源的显性教育活动包括集中参观、主题演讲、讨论等等形式,使大学生获得直观感受,升华精神境界。隐性教育是使大学生受到景点景区氛围的感染、熏陶而有所领悟。吃红米饭,喝南瓜汤,重走挑粮小道,耳濡目染,自然会产生教育影响力。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实际上是“有形文化”与“无形文化”的融合,妥善处理两者的关系是在显性教育中加大隐性教育的渗透力度。锦州苹果廉政文化景区使大学生在去景区途中看到廉石文化,名家题字,山石各异;在景区内既可赏廉文、看廉吏、学案例又可摄影、登山、健身、采摘地方特色苹果,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互渗,教育效果非常好。

(三)处理好远与近、集中与分散等关系

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分布广泛,以锦州地区为例,市区有辽沈战役纪念馆,周边县区有萧军纪念馆、黑山阻击战纪念馆等。组织大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要以就近、就便为主,而以远程的教育活动为辅,可以选拔优秀大学生利用假期开展活动。还要处理好集中组织开展教育活动与分散小组活动、个别活动的关系。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要求大学生利用好节假日等时机参观红色景区,登临景点。

三、结语

红色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一、理论联系实际,在思想政治课的学习中,除了传授课本知识以外,多向学生介绍淄博的红色资源,注重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把优良传统精神和时代精神结合

    向学生介绍淄博革命烈士石潇红的事迹,192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七七”事变后,在党的领导下,组织抗日武装。1937年12月26日着名的黑铁山武装起义后,他于1938年2月8日率部挺进黑铁山,历任八路军中队长、营长、副支队长兼参谋长,鲁中军区、清河军区参谋主任,渤海五军分区副司令员等职。1945年10月,遵照党中央的命令,率领部队通过渤海海峡进军东北途中不幸遇难,光荣殉国。让学生了解举世闻名的“黑铁山起义”“马鞍山战斗”及记载着国民党顽固派血腥的“太和惨案”,将革命先烈宁死不屈、顽强抗日的民族精神、革命气节生动地展现出来,激发中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理论教育优势。

    二、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出真知。要想真正地把红色资源的教育意义发挥到实处,必须让学生切实感受红色资源的存在

    利用周末的课余时间,带领中学生去参观毛泽东纪念馆、黑铁山抗日武装起义纪念馆、焦裕禄纪念馆、孔繁森纪念馆等几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充分利用这些红色教育资源,制定学生参观教育基地的详细计划,组织学生深入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了解其历史内涵、文化内涵、精神内涵和思想内涵。组织学生开展重走“长征路”的活动,重温那段历史,重走那段两万五千里,让学生感受革命先烈的那份艰辛和勇气,感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领悟美好新生活的来之不易。

    三、学校中多多开展与弘扬红色文化有关的活动,让学生成为宣传和发扬红色文化的小主人

    如,学习雷锋精神的演讲比赛,比赛在全校开展,老师指导,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发挥学生的主力作用。让学生在搜集资料和演讲的过程中,觉悟得以提高,思想得以升华,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比如,让学生学唱《东方红》《保卫黄河》《红色娘子军》等革命歌曲。观看红色影视,精选《大转折》《英雄儿女》等多部红色经典电影,在不影响学生学习的前提下定期为学生放映,并及时组织开展影评、观后感等小讨论、小交流活动,让学生从电影中得到自我教育。

    四、充分运用好本学校的网络资源,办好红色网站

红色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一、理论联系实际,在思想政治课的学习中,除了传授课本知识以外,多向学生介绍淄博的红色资源,注重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把优良传统精神和时代精神结合

向学生介绍淄博革命烈士石潇红的事迹,192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七七”事变后,在党的领导下,组织抗日武装。1937年12月26日着名的黑铁山武装起义后,他于1938年2月8日率部挺进黑铁山,历任八路军中队长、营长、副支队长兼参谋长,鲁中军区、清河军区参谋主任,渤海五军分区副司令员等职。1945年10月,遵照党中央的命令,率领部队通过渤海海峡进军东北途中不幸遇难,光荣殉国。让学生了解举世闻名的“黑铁山起义”“马鞍山战斗”及记载着顽固派血腥的“太和惨案”,将革命先烈宁死不屈、顽强抗日的民族精神、革命气节生动地展现出来,激发中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理论教育优势。

二、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出真知。要想真正地把红色资源的教育意义发挥到实处,必须让学生切实感受红色资源的存在

利用周末的课余时间,带领中学生去参观纪念馆、黑铁山抗日武装起义纪念馆、焦裕禄纪念馆、孔繁森纪念馆等几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充分利用这些红色教育资源,制定学生参观教育基地的详细计划,组织学生深入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了解其历史内涵、文化内涵、精神内涵和思想内涵。组织学生开展重走“长征路”的活动,重温那段历史,重走那段两万五千里,让学生感受革命先烈的那份艰辛和勇气,感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领悟美好新生活的来之不易。

三、学校中多多开展与弘扬红色文化有关的活动,让学生成为宣传和发扬红色文化的小主人

如,学习雷锋精神的演讲比赛,比赛在全校开展,老师指导,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发挥学生的主力作用。让学生在搜集资料和演讲的过程中,觉悟得以提高,思想得以升华,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比如,让学生学唱《东方红》《保卫黄河》《红色娘子军》等革命歌曲。观看红色影视,精选《大转折》《英雄儿女》等多部红色经典电影,在不影响学生学习的前提下定期为学生放映,并及时组织开展影评、观后感等小讨论、小交流活动,让学生从电影中得到自我教育。

四、充分运用好本学校的网络资源,办好红色网站

红色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关于“红色文化资源”的准确内涵,目前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界定,但一般都认为其内涵至少包括两个方面,即中国革命时期的伟大精神及载体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优秀品质、精神及载体,所以红色文化是具有高度价值和深度内涵的文化形式,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广大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及载体,它主要包含精神和物质两种形态。精神形态的红色文化包括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长征文化、抗战文化、解放战争文化及社会主义建设文化,在这些文化中蕴涵着爱国爱民、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不怕牺牲、敢于革命等核心精神,这些精神是新民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升华,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渊源。

二、遵义红色文化资源的主要特征

遵义红色文化资源除了具有红色文化资源普遍具有的直观生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富于感染、寓教于乐等特征外,还有自己的一些特点:

(一)丰富的资源内容

遵义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有着丰富的内容,如在对战斗遗迹、文物、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等区域的实地考察中,发现了大量物质形态的文化资源载体,而在历史资源的查阅过程中,关于“黎平会议”、“遵义会议”、“苟坝会议”、“强度乌江”、“四渡赤水”、“遵义战役”等历史的记载和研究也非常深入,尤其是随着现代媒体的发展,还涌现出了大量的音视频资料方面的文化资源载体,这都为遵义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多样化的表现形式

遵义及其周边地区的涵盖范围虽然并不大,但红色文化资源却很丰富,形式也多种多样。除了像遵义会议会址、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四渡赤水纪念馆等显性的红色文化资源外,还有大量的红色文献、红歌、革命标语等文化资源的表现形式,如诗歌《红军坟》、《邓萍挽歌》,渗透着红军和人民群众的身心,表达了红军对的革命决心以及对战友的热爱之情。这种多样性特征非常有利于高校采取多种形式开展舞蹈教育,使大学生更容易被遵义红色文化资源的精神内涵所吸引。

(三)很高的教育价值

无论是遵义的红色文化资源体现出的普遍性精神内涵还是其独有的价值内涵,都可以开发提炼出包括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等在内的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内容,尤其是民族精神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可以同舞蹈教学进行充分的融合,促进高效舞蹈教育课程的建设,让新时期的高校舞蹈教学在遵义红色文化资源中找到科学、有说服力的教育载体,而这些教育内容不仅能够形成对高校舞蹈教育的有力促进,还可以承担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

(四)突出的历史地位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自长征以来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政治局扩大会议,明确地回答了红军的战略战术方面的是非问题,指出博古、李德军事指挥上的错误,同时,改变中央的领导特别是军事领导,解决了党内所面临的最迫切的组织问题和军事问题,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在中共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因此,以遵义会议为代表的红色教育资源,体现的是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如何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的红色资源,这就决定了遵义红色文化资源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

三、遵义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舞蹈教育教学的重要意义

首先,遵义红色文化在高校舞蹈教育实践中的融入,可以为高校舞蹈教学提供优质的课程资源。革命斗争时期脍炙人口、生动鲜活的红色音乐、舞蹈、美术资源来自当年火热的革命生活,这些资源都为遵义及其周边高校的舞蹈专业提供了优质的课程开发资源。遵义地区的红色文化建设和发展相对比较全面,对遵义及遵义周边地区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系统的调查整理、挖掘研究后,可以将长征红色文化资源等素材用于高校舞蹈教学及创编中,对进一步弘扬长征精神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其次,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精神生活和舞蹈文化艺术的追求在不断提高,红色文化资源由于具有超越时空的感染力、说服力和震撼力,所以其教育价值和艺术特征日益凸显,将遵义红色资源应用于高校舞蹈教学的具体实践当中,可以更好的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爱国情操、理想信念、道德素养和德育素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再次,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使得本区域红色资源和红色精神在当代大学生中产生良性互动、稳固传承的积极效应,对弘扬长征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遵义及其周边高校可以以本区域红色文化资源为依靠点,逐步在高校建立具有红色题材、内容、样式的舞蹈教学学科和创作学科,拓展舞蹈艺术专业的办学思路和教育理念,提高舞蹈专业的办学水平,加快特色专业学科的建设,这对地方高校舞蹈艺术专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此外,高校还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如对战斗遗迹、文物、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等进行实地考察,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舞蹈作品,传承红色人文精神,建立具有红色人文特点的高校文化氛围,进而实现高效舞蹈教学深度与广度上的不断拓展,提高学生的舞蹈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育具有为祖国建设无私奉献的当代大学生高尚情怀。

四、遵义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高校舞蹈教育要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作用和价值,增强舞蹈教育的实效,就需要结合学生的舞蹈教学实际,就素质教育目标下高校舞蹈教学的任务目标进行调整,就红色文化资源在舞蹈课堂上的表现形式、传播方式、动作创编等进行创新,重视学生在舞蹈课堂上的情感体验,进而实现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舞蹈教学的有效融合。

(一)整合红色教育资源,创编红色舞蹈剧

目前,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虽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开始逐渐暴露出来,如艺术创作领域的快餐化、低俗化、碎片化,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舞蹈艺术的发展,导致很多舞蹈作品创作缺乏真正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而红色文化不仅真实、生动、富有感染力,还能积极传递社会正能量,所以高校应当从战略高度重视红色教育资源与舞蹈教学的整合,充分利用红色资源优势进行音乐舞蹈剧的创编,实现高校舞蹈教学资源的不断建设。例如,遵义及其周边的高校,可以参照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红色娘子军》等优秀作品的创作形式,既可以创编“黎平会议”、“遵义会议”、“苟坝会议”、“强度乌江”、“四渡赤水”、“遵义战役”等历史舞台剧,也可以创编“”、“邓稼先”、“邓萍”等人物剧。遵义的红色资源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波澜壮阔的红军长征历史本身就是一部传奇的英雄史诗,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转折,所以史诗题材、人物题材的舞蹈剧的创编,可以实现红色文化资源与舞蹈教学的紧密结合,丰富舞蹈艺术的表现形式,促进学生舞蹈专业素质和德育素质的同步培养。

(二)创新舞蹈教学形式,扩大红色文化资源的应用力度

在传统的高校舞蹈教学课堂上,主要依靠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进行,如采取上课、听报告和参观访问等方式,由于传统的教学形式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单向的理论灌输和示范性的指导,没有充分激发出学生在舞蹈课堂上的主体意识,所以不利于学生舞蹈专业技能和审美素质的提升。尤其是对于90后大学生,他们的学习需求更具个性化、多样化的特征,对专业知识的获取以及舞蹈专业的学习也越来越依赖于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因此,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舞蹈课堂上的应用,仅仅依靠传统教学手段很难实现理想的效果,舞蹈教育工作者应当利用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形成对传统大众媒体的有效补充,实现红色文化资源在舞蹈课堂上传播方式的多样化、现代化,增强红色文化资源表现形式的生动形象,提高红色文化资源对当代大学生的吸引力,扩大红色文化资源对大学生的感染力,从而让高校的舞蹈教学更加的“接地气”,最终达到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增强舞蹈教育实效的目的。

(三)加强情感体验,实现舞蹈专业教学和德育教育的同步

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遵义红色文化资源在遵义及其周边高校舞蹈教学课堂上的应用,具有天然的亲和力和资源整合优势,高校不仅可以利用红色教育资源实现舞蹈教学课程的建设,丰富舞蹈教学的表现形式,还可以利用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审美教育,通过观看红、开展红色专题教育、建设校园红色文化等途径,增强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全面深入了解特定历史环境下中国革命者的成长经历,以及坚韧不拔、艰苦朴素、无私奉献、勇往直前的优秀品质,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充分激发大学生对舞蹈艺术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热情,实现舞蹈专业教学和德育教育的同步开展。

(四)构建基于红色资源教育的舞蹈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育作为舞蹈专业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舞蹈专业技能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加深对舞蹈理论知识理解与认知的主要形式。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应用,可以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教育手段,来提升红色资源在舞蹈课堂上的教育质量。例如,高校舞蹈教学可以同校园红歌大赛、红色小品、红色话剧等实践活动进行有效的结合,积极参加红色文艺演出,逐渐建立一批又红又专的校园舞蹈文化品牌活动,增强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心中的地位。同时,为了确保高校红色舞蹈实践教育的成效,高校可以制定红色舞蹈实践教育制度,从而使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舞蹈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规范法、常态化和制度化,确保实践教育活动的持续、高效。

五、结语

红色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当前,中国的经济和科学技术都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与此同时,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集体主义逐渐被削减,取而代之的是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而陕甘宁红色文化中的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和生活作风,对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利用陕甘宁红色文化,可以纠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准则,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加强陕甘宁红色文化的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树立不怕吃苦、勇于奉献的精神,摒弃个人主义的自私观念。

二、陕甘宁红色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难题

(一)价值多元化的影响

价值的多元化是与时代的多元化紧密相联的,是价值主体不断突出的结果。当代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时期,对事物都充满着好奇与困惑,这种生理以及心理上的特点也会对价值观的选择与确立产生重要的影响。在社会转型时期,由于价值多元化的存在,使得陕甘宁红色文化对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多种价值观在一个社会中相互影响,大学生由于年龄以及阅历的缺乏,往往对多种价值观难以进行有效的取舍和判断,使得大学生普遍存在对价值观选择的困惑。

(二)互联网的冲击

二十一世纪是网络信息化的时代,网络已经逐步渗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成为大学生生活学习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如今,大学生群体已经成为互联网使用的主体,所以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影响最为突出。首先,由于网络信息的开放性,使得良莠不齐的信息资源难以得到控制,这就会使大学生受到一些不良信息的侵扰,从而使得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取向紊乱。其次,由于网络的交互性,会使得国外一些反马克思主义、主义的思想言论混杂其间。而大学生的好奇心又比较强,如果没有准确的辨别能力和坚定的信念,很可能会受到这些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从而导致民族观念和爱国主义思想的淡薄。

(三)社会现实问题的干扰

学校作为社会这个大组织里面的一个子系统,是与社会密切相连的。而生活在这个子系统中的大学生,也会受到社会中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的影响,比如社会治安的问题、官员的问题以及文化市场消极的现象。由于这些影响社会大环境优化的问题在短时间内是不会得到彻底解决的,从而影响到陕甘宁红色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三、提高陕甘宁红色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建议

(一)依靠学校主导力量制定可行性方案

就目前而言,各高校在陕甘宁红色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重视还不够,还没有形成学习陕甘宁红色文化的浓厚氛围。因此,高校应该依靠学校主导力量,不断加强陕甘宁红色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领导。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去制定方案:第一,设立陕甘宁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机构,以此来切实加强对陕甘宁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第二,设立陕甘宁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机构,形成以党委统一领导,其他各级党组织全力配合,齐抓共管的领导机制,以便陕甘宁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

(二)加强陕甘宁红色资源的实践教学

运用陕甘宁红色文化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理论联系实践,通过采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体验活动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让大学生更好地接受陕甘宁红色文化中所蕴含的红色精神。其实践教学形式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第一,创建高校红色教学基地,将课堂讲授和基地展示相结合,以此来增强大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和对陕甘宁红色文化学习的积极性。第二,组织学生到红色景点旅游,通过参观革命圣地、重走红色革命之路,让学生重温历史,提升其精神境界。

(三)将陕甘宁红色文化融入到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

红色文化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颜色词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领域,作为最容易辨认的红色和黑色包含着丰富的感彩和文化内涵,但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相同的颜色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会有不同的含义,使人产生不同的联想。

一、引言

红色和黑色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不仅具有物理的本质属性,还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由于物理、生理或心理上的种种原因,不同的风俗和语言表达习惯,红色和黑色在语义上也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它们不仅反映着其物理属性,也折射着社会属性和时代特征。又由于民情风俗、地理环境、思维方式、、民族心理等文化背景以及语言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人们对红色和黑色的感受不可避免地受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因此在不同的文化中,红色和黑色会使人产生不同的联想。

二、红色和黑色在中西文化中的联想与差异

1.red与红

(1)象征喜庆。

无论在英语国家,还是在中国,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庆的日子有关。中国的传统习俗中,民间的喜庆活动都要使用红颜色。例如在春节民间要挂红灯、披红布;长辈给未婚晚辈的压岁钱或长辈在初见新婚夫妇时赠送的见面礼金称为“红包”;旧时春节后开始营业时的商品价格称为“红盘”,都是为了图个吉利。在中国生孩子当然也是件大喜事,所以民间生孩子的人家要用“红蛋”分送亲友。在英语国家,用red也象征喜庆,但远不如中国的“红色”使用广泛。a red- letter day(用红字标明的日子)是指值得纪念的日子,这是因为古时候天主教会用红色的文字把节日和神圣的日子写在日程表上;red carpet(红地毯)是迎接贵宾用的,表示隆重欢迎。

(2)象征顺利和成功。

汉语中的“红”有时象征顺利、成功、也含有受人重视、欢迎的意味。如“红运”、“开门红”、“满堂红”等都可表示顺利、运气特别好;如果你的名字上了“红榜”当然意味着你在某一方面取得了成功,得到了公众的认可;如果你演戏演红了,成了“红角儿,或者唱歌唱红了,成了“红歌星”,说明你己很受观众或听众的欢迎。而在英语国家,red极少有这种内涵。英语中有二red shirt一词,但不是代表成功者,而是指美国大学中成绩较差而体育技能较优秀的学生。

(3)“红”在中国有受欢迎的内涵,而red在英语国家中,往往表示“不受欢迎、为人讨厌”,这类的例子可谓俯拾皆是:

①red eye指廉价低劣的威士忌,喝上少量的这种酒,眼睛就会发红,故称“红眼”。当然这与汉语的“红眼病”完全是两码事。

②red chicken指粗制的海洛因,俗称“红鸡”。

③red tape(红带)是指繁文崛节、官样文章。

④red flag是指使人生气的事。

当然也有例外,英国工室法津顾问给办案成绩卓著的律师的赠品是red bag(红色公事皮包);天主教的红衣主教在教会中享有很高的权力,这种红色自然受人欢迎。

(4)象征示警与抑制。

红色可起示警和抑制作用,提醒人们警惕,甚至在一定的程度上令人不安。这一点在中国与英语国家是相同的。

十字路口的“红灯”(red light)是停止信号;当然挂在妓院门前的“红灯”,城市中妓院及其他下流场所集中的地方“红灯区”(red- light district)中的红色也是一种禁令,这种禁令是深层的,即为性冲动的禁令。

财务人员记帐时记录亏损差额是用红墨水,于是“赤字(red)”一词即是表示亏损,如:a red month(赤字月),go into red ink(出现赤字),这种红色是一种警示。

在英语国家,空袭的预备警报称为yellow alert,而red alert一出现,则是空袭紧急警报,这里red是紧急状态的代名词。另外red flag经常用作危险信号或停止信号的示警红旗。

美国州际商务委员会规定应在易燃物品及其托运文件上贴示red label(红标签),这一点在中国也表现得很明显,诸如“高压危险”、“易燃易爆品”、“小心火灾”等警示标语都是使用红颜色。另外英语中:red line是表示仪表上的最大安全界限或危险点。

在球类比赛中,队员严重犯规,裁判要出示“红牌”(red card),违反法律、章程的单位或个人也要被出示“红牌”或亮“红灯”,以示警告。

(5)象征旺盛热闹。

以“红”象征叶盛和热闹是汉语所独有的,英语中的red没有这种象征意义。“五月的石榴花,越开越红火”这一句中的“红火”是“旺盛”之意;“联欢晚会节日很多。开得很红火”这一句中的“红火”则是“热闹”之意。旧时称繁华的社会为“红尘”,也含“繁荣、热闹”之意。

2.black与黑

(1)黑色在汉语和英语中都有代表阴暗、龌龊、暴力、仇恨的含义。

百年奥运会本应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源地希腊举行,但是申办该届奥运会的过程中,财大气粗的美国人抢去了主办权,因而有人把该届奥运回称做“黑色奥运”。百年奥运会本应公德圆满,可不期而至的爆炸事件还是让人想起了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上12名运动员被杀的悲剧,“黑色奥运”(the Black Olympic Games)的残酷再次浮出眼帘。在这里,黑色代表了阴暗和暴力。

(2)黑也可比喻为倒霉、不走运。

比如It' s a black day for us.(今天我们不走运);the balck letter day(不吉祥的日子)。有趣的是,black还与好几个表示星期的词结合在一起,表示倒霉的意思。比如:B1ack Monday(黑色礼拜一),因为这一天通常是放假后开学的第一天,这是学生中颇为流行的一种叫法;B1ack Tuesday(黑色礼拜二),指1978年10月19日(美国星期二),那天华尔街股市崩溃,随后世界各地股市也随之崩溃。最广为人知的恐怕要算B1ack Friday(黑色礼拜五)了,因为它有三种解释:A、耶稣受难日,因在这一天牧师等神职人员都穿黑色祭服,故名。B、泛指发生灾难或不幸事件的星期五。C、特指美国经济恐慌开始的日子。据《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解释,“黑色星期五”指1869年9月24日,美国黄金价格瀑跌,造成证券市场大恐慌。另外还有B1ack Saturday(黑色礼拜六),指因己预借完工资而无钱可领的星期六。由此可见,black一词在英语中将其倒霉、不走运的意义发挥得淋漓尽致。

(3)黑也可指秘密的、非法的、不正当的。

中文里的词组如:黑经(暗中出黑点子),黑店(旧时指杀人越货的客店,今指骗人、敲诈的商店);黑钱(用非法手段得来的钱,或为逃税而不向政府报告的收入);黑社会(指社会中包括盗贼、骗子、流氓、娼妓等在内的社会阶层),等等。

英语中恰有如下词语可以之对应。如:black ball(指秘密反对票);black programs(秘密级的程序);black guard(流氓);black trail(勒索);black markt(黑市);black money(黑钱)等等。

(4)“Black”在西方文化中常常与不好的事物联系起来,尤其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比如:死者的灵车为黑色,车窗遮有黑纱,而参加葬礼的人.必须穿黑色衣服,男子系无花黑色领带或根据当地习惯臂带黑纱,以示对死者的哀悼。

(5)在美国,black可指黑人,占美国人口百分之十一的黑人,大部分是十七至十九世纪从非洲西海岸运来的黑人奴隶的后裔。因为其社会地位低下,致使这个词在英语中带有轻蔑的贬义。

(6)“B1cak”虽然与中文的黑字在意义上有诸多相似之处,但许多带black的习语中,并不都表示黑。比如:black tea(红茶,而非黑茶);be beaten black and blue(指被打得青一块紫一块,而非黑一块蓝一块);black coffee(指不加牛奶的咖啡);black lie(不可饶恕的谎言);black stranger(完全陌生的人);black in-gratitude(忘思负义)等等。

(7)其实“black”也不是完全指不好的事物。在经济上,我们说企业亏损、则政上出现赤字是in the red;而 in the black则表示赢利;black figure nation指国际收支顺差国;interest in the black指应收利急;darkhorse(黑马):比喻那些出人意料的获胜者,特别是常被用在政治领域中,指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候选人在竞选中赢得提名或选举,成为出人意料的获胜者。

三、结语

由此可见,不同文化之间红色和黑色的象征意义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红色和黑色表达的感情意义也得到不断地丰富,从而使得人类的语言变得更加生动形象、丰富多彩。掌握红色和黑色关联的词汇在英汉语言中的深层涵义,才能进行更有效、更顺利的交际,从而最大限度地消除语言障碍,促进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1997,

[2]邓炎昌.《语言与文化》[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3]郭维成.“察言观色”学英语[J].大学英语,1998(11).

[4]高芳.颜色与文化[J].河南大学学报,2002(4).

[5]李肖雨.颜色含义知多少[J].大学英语,1998(11).

[6]陆谷孙.《英汉大词典》[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

红色文化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遵义;红色资源;文化教育;功能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1007202

红色资源是进行文化教育的重要资源。在文化教育工作中融入红色资源,利用红色资源的教育性、趣味性和实践性进行文化教育工作,使红色资源的文化教育功能得到提升,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遵义是革命老区,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具有利用红色资源开展文化教育工作的良好基础,遵义红色资源的文化教育功能提升问题值得关注。基于此,本文对遵义红色资源文化教育功能提升问题进行了粗浅的探讨。

1遵义红色资源概况

红色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所形成的具有资政育人意义的历史遗存,是一种以物质形态、信息和精神形态表现出来的资源”。包括革命遗址、革命文物、红色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革命精神、革命歌谣、革命标语、革命故事等。

遵义是革命老区,红色资源十分丰富。主要包括遵义会议会址、土城会议会址、苟坝会议会址、红军总政治部旧址、娄山关战斗遗址、青杠坡战斗遗址、红军山烈士陵园、四渡赤水纪念馆、中国女红军纪念馆等遗址遗迹和红军长征时期遗留在遵义的大量革命文物,以及实事求是、敢于创新、坚定信念、不怕困难的长征精神和大量革命歌谣、革命标语、革命故事等,比较有代表性的如《拖垮中央军》、《红军战歌》、《我打草鞋送红军》、《红军是天兵》等。

2遵义红色资源在文化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2.1有利于增强文化教育工作的效果

红色资源是开展文化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将红色资源运用于文化教育工作中,有利于增强文化教育工作的效果。

红色资源不仅仅是革命先辈留下的物质财富,其中蕴含的红色精神更是重要的精神财富。利用红色资源进行文化教育工作,让受教育者通过对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的了解, 受到红色精神的熏陶,从而在思想上得以升华。这种方式相对于传统文化教育理论性说教的方式,更加直观明了,趣味性较强。它能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崇高理想,培养爱国爱党、集体主义的情感和高尚品质,不仅扩大了受教育者的范围,还能够大大增强教育的效果。比如,遵义的很多学校每年都要组织学生到遵义红军烈士陵园开展缅怀革命先烈、树立远大理想的主题教育活动,相对于课堂上的理论说教,教育效果明显增强。

2.2有利于创新文化教育工作的方式

红色资源是进行文化教育的鲜活教材,是新时期开展文化教育工作的独特载体,将其在文化教育工作中加以运用,是新时期文化教育工作方式的创新。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传统的填鸭式的文化教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果方式陈旧,就会让人难以接受从而影响教育效果。将遵义红色资源运用到文化教育中,创新了文化教育的方式,寓文化教育于红色资源当中,通过让广大受教育者参观遵义红色资源、体验遵义红色文化等形式,克服了过去文化教育方法落后、方式陈旧的缺点,使文化教育更加形象生动。

2.3有利于红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红色资源是革命先辈留下的重要财富,值得我们永远珍藏。将红色资源运用到文化教育工作中,有利于红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红色资源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但大多数人并不一定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将红色资源运用到文化教育工作中,能够让更多的人认识到红色资源的重要性和存在的意义,就能自觉地增强保护红色资源的意识,促进红色资源的保护。同时,红色文化要可持续发展,必须注重红色精神的传承,在文化教育中运用红色资源,使红色文化教育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在全社会形成学习红色文化、传承红色精神的良好氛围,才能真正使红色文化魅力长存。

3遵义红色资源文化教育功能提升的措施

3.1构建红色资源文化教育平台

要提升红色资源在文化教育工作中的功能,必须使红色资源在文化教育工作中运用更加广泛,因此,有必要构建红色资源文化教育平台。

一方面要构建红色资源网络教育平台。随着信息化时代推进,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接受教育的重要平台。构建遵义红色资源网络教育平台,建设一些主题性、趣味性强的红色网站,并利用这些网站开展各类红色文化教育学习活动,必然有利于扩大遵义红色文化的影响范围,使更多的人能够通过网络接受红色文化教育。另一方面要搞好红色文化基地建设。红色文化基地是发挥红色资源文化教育功能的重要载体,红色资源文化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必须要以红色文化基地为依托。要把遵义会议会址、红军烈士陵园、四渡赤水纪念馆等红色文化基地建设成为对广大公民进行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做好这些红色文化基地的管理和利用工作,使其真正成为开展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

3.2创新红色资源文化教育运用形式

提升红色资源在文化教育工作中的功能,必须要创新红色资源文化教育运用形式,要使以红色资源为载体的文化教育工作摆脱枯燥乏味的理论说教形式,以生动有趣、让受教育者喜闻乐见的方式达到文化教育的目的。

创新红色资源文化教育运用形式,要发挥红色资源参与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坚持红色文化“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坚持红色文化“进社区、进校园、进舞台”,利用红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艺术、娱乐活动,让广大收教育者通过这些活动更还地体验红色资源的巨大魅力。比如,遵义曾经举办的红色经典传唱活动,在社会上掀起了学习红色文化、传唱红色歌曲的热潮,对广大受教育者起到了积极的教育作用。还要抓好“红色教材”的开发,结合遵义红色资源的实际情况,充分挖掘红军在遵义期间的革命史实,进一步丰富遵义资源的内容,把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娄山关战役、青杠坡战役等历史事件发生过程中的一些典型事迹编写成教材或宣传小册子,或者刻录红色文化教育的光碟,利用多种形式进行红色文化教育活动。

3.3挖掘红色资源的精神内涵

红色资源的核心价值是红色精神,要发挥红色资源的文化教育功能,必须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的精神内涵,促进红色精神的传承。遵义红色资源的利用,要注重红色精神的凝炼,注重体现“实事求是、敢于创新、坚定信念、不怕困难、军民鱼水”的长征精神,让人们通过各种途径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在心灵上受到震撼,在思想上产生共鸣。

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的内涵,将红色资源的趣味性和参与性发挥出来,改变单纯的图片展览和橱窗式的文物陈列的模式,结合遵义红色资源的特色和优势,开发一系列体验功能强的项目,让人们在体验的过程中接受教育。例如在遵义会议会址和四渡赤水纪念馆这些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可以采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充实展览内容,增加一些让参观者参与的环节,比如战斗场景的再现模仿、实战体验等,增强参观者对红色精神的直观体验。

3.4营造红色文化的良好氛围

要提升红色资源的文化教育功能,必须营造红色文化的良好氛围。

首先,加强学习红色文化的宣传和引导,营造良好的学习红色文化的氛围。政府要在这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不仅要加大学习红色文化技术、资金投入,还要采取必要的措施促进学习红色文化。利用建党、建国、红军长征胜利等重要纪念日看,开展红色文化展览或演出活动。要建立学习红色文化的监督管理机制,确保红色文化真正深入群众、深入民心,提高当地居民学习红色文化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通过宣传教育、启发引导,让社区居民认识到学习红色文化的对构建和谐社会重要意义及与自身的关系,积极参与红色旅游的发展。

其次,要营造红色文化的环境氛围,树立红色遵义的良好形象。在遵义的主要交通要道设置红色文化的宣传牌,红色景区周围的主要街道、广场可以围绕红色文化进行规划布局,比如设计主题雕塑、标志牌等,遵义会议会址、红军街等主要景点应该着重体现红色元素,还可以利用公交车、出租车、户外广告等宣传遵义红色资源。总之,要通过营造红色文化环境氛围,让市民感受遵义红色文化的魅力,彰显遵义与其他红色城市的区别。

参考文献

红色文化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红色文化 红色精神 内涵 特征

文/管仕廷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积淀、创造、整合形成起来的一种特定的文化类型。它蛰伏于近代,形成于“五四”以后,成熟和发展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红色文化在形式与内容上有着特定的物质载体与丰富的精神内涵。红色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有机统一体:物质文化一般包括革命战争遗址、纪念地等实物;精神文化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政治制度(如革命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政治信仰、政治作风、政治道德、革命精神、革命传统等。物质文化是红色文化的载体,精神文化是红色文化的核心与灵魂。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汲取人类先进文化的文明成果,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支撑。

红色文化反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文化形态和价值体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文化追求。红色文化是具有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的文化;红色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文化,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主旨、精神与要义;红色文化也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内涵着党的政治意识形态;红色文化是与时俱进的开放性的文化;红色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华民族精神有着天然的内在关联。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

一提到红色文化,人们就会联想到革命、战争、流血、牺牲、解放等概念,认为红色文化就是与这些概念相联系的文化,它首先是一种革命文化,革命是红色文化的主题与主要内容,这是红色文化带给人们的第一印象与初步认知,也是人们对红色文化最直观的理解。其实,红色文化以“红色”为主题、为核心,在内涵上有广义与狭义之区分。在狭义上,红色文化是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产生、形成,在中国革命的红土地上孕育出来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类型,也包括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反映党领导人民群众艰苦创业、建设国家、创造美好生活、发展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文化思想与价值体系,它是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可以说,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我国红色文化的主流、源泉。而在更广义的范畴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红色文化的传承、丰富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有些特定的内容如关于理想、信仰、道德追求、奋斗目标、奉献精神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等都属于红色文化的范畴。

(一)红色文化的物质形态及表现

红色文化的物质形态是指红色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即必须要有一定的载体,它是革命理论、革命精神、革命传统等精神遗产的物质载体。红色文化在形式上是具有一定物质形态(或载体)的文化,这种形态具有一定的外在表现,如表现革命内容、革命思想、革命过程的文化作品,包括小说、文章、诗歌、戏剧、标语、歌曲、出版物和革命文献;也包括革命遗迹、纪念地、标志性物件等,如战场纪念地,革命会议遗址、领袖的故居、旧居等纪念馆,革命前辈用过的物品或穿过的遗物等(也包括建国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重要遗址、纪念地、物品等)。这些物质载体承载着红色文化的丰富的思想内涵,人们一接触到这些东西就会联想到红色的、革命的主题、历史、事件及革命思想、意识与观念。

(二)红色文化的精神形态及内涵

红色文化的内容即红色文化的精神形态,指的是红色文化的内在构成要素,包括理想、信仰、思想、道德规范、价值观念体系和科学文化知识。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红色文化的精神在早期等同于革命精神,其后内涵在不断丰富拓展。红色精神大致分三个历史时期:在1949年之前是名副其实的革命精神,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日精神、西柏坡精神等;1949年之后转向社会主义建设,红色文化精神的内涵已超越了革命主题,出现了“建设精神”或“创业精神”,如“两弹一星”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雷锋精神;1978年之后进入改革开放,又出现了改革创新精神、开放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红色文化蕴涵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理想、爱国情怀、思想观念和道德追求,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和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新形势下加强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和人民群众理想信念教育的优秀资源。在当今多元文化的和谐共生中,“红色文化”愈发凸显其作为主流价值的突出地位,成为中华民族发展强大的持续精神动力和软实力,并承担着引领大众文化健康发展的责任与使命。也有人将“红色文化”概括为革命年代中的“人、物、事、魂”:其中的“人”是在革命时期对革命有着一定影响的革命志士和为革命事业而牺牲的革命烈士;“物”是革命志士或烈士所用之物,也包括他们生活或战斗过的革命旧址和遗址;“事”是有着重大影响的革命活动或历史事件;“魂”则体现为革命精神。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红色精神的内涵愈益丰富,如体现红色文化内涵的“红歌”在今天已不仅仅局限于革命历史题材的歌曲,只要是积极向上的、弘扬真善美的、体现我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歌曲都是“红歌”,这表明人们对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已有了新的诠释。

二、红色文化的主要特征

(一)红色文化是具有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的文化

红色文化是革命的文化,是反帝反封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革命文化,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艰苦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体系,是在汲取中华民族精神、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的新文化体系,因此,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与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民族精神是红色文化的天然成分、养料和重要构成。红色文化是一种具有中华民族特性的文化,民族性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科学性即它是反对一切封建迷信思想,坚持了唯物史观与辩证法,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坚守客观真理的科学品格,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学正确地揭示和反映了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内在本质及其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红色文化又是一种科学的文化。红色文化坚持为最广大人民服务,具有鲜明的人民性。红色文化不是为少数人垄断的精神产品,而是来自于人民、服务于人民,由人民中的先进分子创造的思想文化,是一种大众性的文化。它着眼培育有崇高理想、坚定信念和道德追求的时代新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红色文化既是主流文化,也是大众文化。红色文化始终反映了人民大众的意志和愿望,代表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要求,服务于人民大众,满足着人民大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发挥着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养的作用与功能。

(二)红色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文化,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主旨、精神与要义

“红色文化”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中国共产党人、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先进思想文化顺应历史潮流,反映时代精神,代 表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方向,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上迄今最先进、最科学的思想体系,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指引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民大众提供了新的世界观、新的理想、新的道德和新的精神。红色文化极大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成果,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精神,为全社会提供着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强大的精神支柱,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红色文化与一定的政治、经济相适应,就是因为它适应了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红色文化始终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主旨、精神与要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而这个文化的核心与灵魂则是体现马克思主义主旨精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是占主导地位的主流文化与意识形态。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源泉和优秀资源,为后者输送土壤、空气与精神养分,决定并引领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

(三)红色文化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内涵着党的政治意识形态

“红色文化”作为一种新的革命意识形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性革命文化运动的产物,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内涵着党的政治意识形态。红色文化是引领中国人民沿着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前进的意识形态,是共产党人根本宗旨和核心价值观的科学表达,红色文化因此而成为中国社会进步、变革创新、文明发展的内在灵魂、精神支柱和不竭动力。“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而革命的文化工作者,就是这个文化战线上的各级指挥员。‘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可见革命的文化运动对于革命的实践运动具有何等的重要性。”这是同志对革命文化(红色文化)的政治意识形态特性的论述。红色文化服务于无产阶级的政治路线和政治斗争,服务于共产党的政治纲领,内涵并体现着我们党的意识形态。红色文化属于无产阶级的文化,是为人民大众服务并为之享用的文化,体现着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核心与宗旨,是我们党在革命与建设的各个时期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的文化表达,是共产党人世界观的文化宣示。红色文化又是红色政治,是我们党的主流意识形态。红色文化蕴涵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哲学、历史意识、政治追求和道德取向,彰显并表达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与价值体系。红色文化的广泛传播,可以凝聚时代人心、彰显时代精神、锤炼民族性格、锻造民族风骨、提升民族品格,红色文化具有塑造新人、涵养人心、促进民族自新的价值与功能。

红色文化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红色文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6-0203-02

同志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1]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其社会责任感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民族复兴、国家强盛,也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成长。红色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则为培育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并开辟了新的路径和方法。

一、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表现

社会责任感,是指社会群体或者个人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为了建立美好社会而承担相应责任、履行各种义务的自律意识和人格素质,是社会群体或者个人对价值观、忠诚、良知、信仰的认同,是个人价值观、态度和信念的表现[2]。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思想敏锐、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热心于公益事业,敢作敢为,富有正义感。但是随着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一部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却呈逐渐下降趋势。

1.理想信念迷茫,信仰缺失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大学生的价值观凸显出多元化、多层化、多变化的特点,一部分大学生受不良思想的影响,在社会价值取向上呈现功利化、物质化倾向,他们缺乏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信仰缺失,人生价值取向迷茫。从我们对200名学生的调查显示,信仰共产主义的占30%,有的占7%,而没有信仰的占22%;50%的大学生无法回答活着“应该怎样活着的问题。同时,他们注重个人发展,个人价值的实现,而忽略社会的需要。如在问及“你认为人生最大的幸福在于――”这一问题时,62%的学生认为人生最大的幸福在于事业有成、家庭美满,而只有16%的学生认为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才是幸福的。

2.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90后”,他们一出生看的是美国大片,吃的是肯德基,娱乐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大多数学生由于没有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并不懂得生活的不易,以至有43%的学生认为在现代社会没有必要宣传“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红色精神;在生活中,他们劳动观念淡漠,追求享受,穿品牌、讲排场甚至有些学生不顾及家庭经济条件,盲目攀比,过度消费;在学习上,一部分学生面对学习中的困难,并不是知难而上,而是逃避学习责任,在学生中任意逃课、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的现象屡屡发生。

3.集体主义精神欠缺

当代大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长期处于家庭的关怀和保护之下,也就逐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再加上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使得个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地位逐渐得以确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这一种价值取向也影响到了大学生,他们注重自我发展,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以个人利益为重,缺乏对集体和社会的奉献精神,缺乏相互之间的协作观念,不当竞争造成同学之间关系紧张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红色文化在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中的价值

红色文化是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由中国共产党人、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是马列主义、思想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其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感染力强,对培育和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弘扬红色文化,有助于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价值观的核心,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理想信念,就没有凝聚力,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和方向。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3]同时他还强调指出,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要特别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红色文化中蕴含有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真理、为共产主义奋斗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凭借这一信念,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强大敌人,取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了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把红色文化贯穿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去,有助于帮助当代大学生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其献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从而自觉地把个人的人生目标和祖国前途命运联系起来,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融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

2.弘扬红色文化,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责任感

爱国主义和民族责任感是社会责任感的核心,爱国主义是人们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情感和为她的独立和富强而斗争的献身精神。它是动员、鼓舞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动力,是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国际实力、民族凝聚力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4]。诞生于中华民族危亡关头的红色文化蕴含了无数中国共产党人对祖国的挚爱之情,他们为了取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怕牺牲、前仆后继,英勇斗争,塑起了一个个经典的爱国事例。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使他们感性地认识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从而陶冶其情操,升华其心灵,激励其精神,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责任心。

3.弘扬红色文化,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

大学生是社会中具有较高素质的群体,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他们的道德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关系个人的健康成长。从目前来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主流是好的,但是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大学生中也存在许多不良的道德现象,如诚信意识淡薄、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善恶不辨、荣辱不分、社会公共道德意识淡漠等,这些思想的存在严重冲击了我们的伦理道德底线。红色文化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记载了革命先烈们英勇奋斗的英雄业绩和高尚品德,且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还“形成和发展了许多优良的传统道德,如实事求是、艰苦奋斗、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等,这是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的精神。”[5]这些精神为大学生道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源泉,将红色文化资源中所蕴涵的道德情操贯穿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去,使其在生活和学习中自觉养成艰苦朴素、吃苦耐劳、奋发向上、自强不息、团结互助、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形成稳定的社会责任意识。

三、运用红色文化,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路径选择

1.优化教学手段,把红色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课教学中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这就要求各高校要制定中长期规划,把红色文化资源引进课堂,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奋斗历史,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中重点安排红色文化教育专题讲座;并把红色文化贯穿于其他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教学中。同时,结合本地区实际,抓好“红色教材”的开发。如我校就充分利用遵义红色文化资源,把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娄山关战役等历史事件编写成教材,让学生了解历史,领悟长征精神。其次,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生动、形象、具有感染力的特点,改变过去“满堂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单一枯燥说教的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音像式教学、网络式教学等形式,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过程中,把红色文化极其深刻底蕴带入学生心灵深处,使其明确地认识到自身所肩负的历史责任,树立起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坚定志向,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逐步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2.把红色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

校园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和有效载体,是校园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了把红色文化更好地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高校可以通过开设红色网站、利用学校的校报、学报、广播等媒体加强对红色文化的广泛宣传和教育;利用重大纪念日开辟红色讲坛或论坛,组织红色演讲,开展红歌竞赛;与相关媒体合作,开展各种红色文化活动等,激发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责任感,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自觉地将自我发展与国家民族的振兴和繁荣相结合起来,积极履行对他人、社会和国家所承担的责任,关爱他人,团结协作,回馈社会,逐步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3.把红色文化融入到社会实践中去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单凭某一种形式是难以达到教育的实效。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把红色文化融入到社会实践中去,一是在节假日可以适当地组织学生参观红色圣地、革命遗址、名人故居,体验红军生活,重走红军路等活动,积极邀请一些参加过革命战争年代的老红军、老战士到学校做革命传统报告,讲革命传统故事,帮助他们重温历史,坚定信念。二是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服务活动。如通过组织大学生到老区进行社会调研,开展学习革命传统、走访革命先辈及后人、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服务于老区人民等活动,帮助大学生拾回淡忘的历史记忆,也使他们在活动中接受教育,深刻感悟革命先辈们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通过积极参加关爱弱势群体、义务支教、保护环境、科技创新、勤工俭学等活动,增强自身的道德观念和责任意识,从而坚定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仰,并为实现崇高的社会理想而承担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迈向新世纪,创造新业绩――同志代表党中央在共青团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祝词[Z].

[2]方凌瑾,唐良.强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打磨现代人才的品质[J].高教论坛,2005,(1).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红色文化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红色旅游文化;和谐社会;意义作用

红色旅游作为一种新型主题性旅游形式,近年来在神州大地逐渐兴起,并正在成为人们参观旅游的热点,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新生事物。那么,它在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什么样的作用和意义呢?笔者通过对长征征途转战时间最长的贵州省,革命圣地延安、井冈山、南昌和新四军浙东纵队四明山革命老区等地的考察,从中感悟到:红色旅游文化,在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政治、文化、经济多重意义和纽带、动力、培育作用。

一、政治、文化、经济意义

(一)政治意义

红色之旅,在当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中,是一部重温光荣历史,重走胜利之路的革命史诗。她有助于人们感受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有助于人们理解在中国革命伟大征途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和西柏坡精神。挖掘红色旅游文化,就是弘扬革命精神,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奋斗足迹深深地铭刻在华夏沃土上,深深地铭刻在民众心坎里,引导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进一步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和信念。在当前人们出游定位中,绝大多数游客把体验长征文化、革命圣地文化、老区文化作为首地筛选目标,这充分说明红色旅游文化深得民心。如宁波市鄞州区龙观乡“五龙潭”风景区革命史迹陈列室建成后,在开展革命传统教育,进行党员先进性教育中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许多年轻党员和党员干部认为,原来总觉得政治教育都是一些虚的东西,现在看来,通过身边的红色旅游景点游览,确实让人感到既摸得着又身临其境,很有教育意义。实践证明,寓教于红色旅游,是人们自我接受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切实有效的举措,在当今创建和谐社会中具有深刻的政治内涵。

(二)文化意义

红色之旅是中国革命史、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历史文化传统的生动体现。中国革命斗争遗留的各种纪念物,不但具有政治意义,也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人文价值。红色旅游的过程,既是观光赏景的过程,也是学习历史、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高修养的过程。笔者曾在几年前以文化学者的身份到达过贵州省,这里不仅是一个红军长征途中转战时间最长的省份,而且是一个具有中国革命转折意义的省份。遵义会议、“四渡赤水”等重大历史事件遗迹比比皆是。从考察中了解到,贵州省在1930年4月至1936年4月的六年间,红七军、红八军、红三军、红一方面军、红二六军团、红九军先后在这里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足迹遍及67个县,建立了滇黔桂、黔东、黔北和黔西北革命根据地,有1万多各族群众参加了红军。这些历史,有的在课本上和有关资料中有所了解,但大多数是鲜为人知的历史。通过游览大量的革命文物和遗址,如遵义会议会址、红军总政治部旧址、娄山关战斗遗址、乌江渡口、四渡赤水等,让人真正体会到了长征文化精神。这些革命文物和遗址、会址,构成了贵州不可多得的红军长征文化旅游资源,为贵州进一步开发红色旅游资源、开展红色旅游文化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文化。红军的革命史迹,使贵州美丽的山河倍添光彩。

通过红色旅游文化,了解革命历史知识,挖掘革命精神内涵,赋以新的时代特色,培育新的时代精神,推动了广大公民思想道德的升华,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效途径。

(三)经济意义

通过对红色旅游景点考察发现大多数革命遗址地位于尚欠发达的革命老区。红色旅游把政治优势有效地转化为经济优势,形成革命老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一项无污染、可持续发展的扶贫工程、富民工程。红色旅游既是政治创新、文化创新,也是经济创新。红色旅游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社会效益同经济效益的结合,实现精神文化财富向经济财富的转化,推动老区人民脱贫致富,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良性循环之路。比如革命圣地井冈山,原是一个不毛之地,通过红色旅游文化的开发,旅游收入占该市年经济总量60%以上,老百姓大部分收入也来源于旅游三产,生活水平大大改善。近年来不但摘除了贫困帽子,而且经济、社会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高速公路、机场、居民住宅、新城区等全面建设,井冈山市将成为高山中的花园城市。又如地处四明山革命老区宁波市鄞州区龙观乡的五龙潭风景区革命史迹陈列室建成后,不但游客量增加,旅游收入成倍增长,而且知名度也逐步提高,通过短短三年时间的建设,一跃成为国家4A级风景区。

红色旅游是具有政治、文化、经济多重意义的一项带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新创造,她的持续健康发展,成为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载体,成为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方式,成为发展老区经济、造福老区人民的重要产业。

二、纽带、动力、培育作用

(一)维系和谐社会纽带作用

红色旅游是激励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理想信念、维系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我国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必须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否则,就难以有效整合各种各样的利益诉求和价值观念,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意志,实现社会的稳定、有序、和谐。在主流意识形态不断发展的同时,社会生活多样、多元、多变的特征日益凸显,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激荡。用什么样的形式去贯穿呢?虽然方式多种多样,但红色旅游文化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纽带,不可或缺地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红色旅游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载体。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实现社会和谐,在社会和谐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谐社会离不开实践体会,而红色旅游文化正是创建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红色旅游文化和谐的程度反映和影响着社会和谐的程度。特别是人们向往自然、对社会认知程度的不断发展,红色旅游文化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在某种程度上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至关重要。

(二)构建和谐社会精神动力作用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的社会。社会活力首先表现为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离不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实践告诉我们,越是深化改革,越是扩大开放,越需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这样,才能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红色旅游文化是创造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是鼓舞人们奋发进取的精神旗帜。中华民族在辉煌灿烂的历史进程中,培育和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升华了这一民族精神。把弘扬民族精神贯穿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过程,不断增强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增强全国人民的爱国意识、团结意识和发展意识,增强全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正是红色旅游文化所创建的目的。充分挖掘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利用革命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室)、遗址等教育基地发展“红色旅游”,是深入宣传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奋斗历史,宣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引导和激励人们同心同德地创造幸福和谐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红色旅游文化是当代中国人民时代精神的集中写照,是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推进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创造性事业,只有大力弘扬时代精神,才能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和考验。让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创造源泉充分涌流。

(三)培育文明道德作用

红色旅游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文明道德风尚的重要体现,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无论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无论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还是维护社会安定团结,都要求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和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开展红色旅游文化,既是培育文明社会风尚,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育合格主体,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实践的过程。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青少年健康成长是社会进步、家庭和睦的重要因素。根据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和规律,红色旅游文化正是抓好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革命遗迹、革命文物实地参观,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思想文化环境。

红色旅游文化不仅是建设和谐城市、和谐村镇、和谐社区、和谐单位的重要载体,深化拓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实际内涵,而且是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活动,不断拓展领域、充实内容的文化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是一个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对于社会和谐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渊源于中华传统文化、植根于当代伟大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红色旅游文化,是激励各族人民建设和谐社会、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用红色旅游文化创导和谐社会良好文化,不可不说是当前一大举措。

继承与创新是红色旅游文化的精髓。从博大精深的中国革命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从丰富多彩的革命传统文化中吸收营养,丰富精神文化产品的内容、风格、样式和品种,是红色旅游文化走出的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之路。

红色旅游文化是整合各种文化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她适应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在某种意义上说,把红色旅游文化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创造良好文化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

总之,在历史遗迹中感悟革命传统文化,在青山绿水中体验红色之旅,使革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是红色旅游文化活动的宗旨,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宝贵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红色文化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红色旅游文化;和谐社会;意义作用

红色旅游作为一种新型主题性旅游形式,近年来在神州大地逐渐兴起,并正在成为人们参观旅游的热点,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新生事物。那么,它在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什么样的作用和意义呢?笔者通过对长征征途转战时间最长的贵州省,革命圣地延安、井冈山、南昌和新四军浙东纵队四明山革命老区等地的考察,从中感悟到:红色旅游文化,在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政治、文化、经济多重意义和纽带、动力、培育作用。

一、政治、文化、经济意义

(一)政治意义

红色之旅,在当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中,是一部重温光荣历史,重走胜利之路的革命史诗。她有助于人们感受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有助于人们理解在中国革命伟大征途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和西柏坡精神。挖掘红色旅游文化,就是弘扬革命精神,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奋斗足迹深深地铭刻在华夏沃土上,深深地铭刻在民众心坎里,引导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进一步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和信念。在当前人们出游定位中,绝大多数游客把体验长征文化、革命圣地文化、老区文化作为首地筛选目标,这充分说明红色旅游文化深得民心。如宁波市鄞州区龙观乡“五龙潭”风景区革命史迹陈列室建成后,在开展革命传统教育,进行党员先进性教育中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许多年轻党员和党员干部认为,原来总觉得政治教育都是一些虚的东西,现在看来,通过身边的红色旅游景点游览,确实让人感到既摸得着又身临其境,很有教育意义。实践证明,寓教于红色旅游,是人们自我接受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切实有效的举措,在当今创建和谐社会中具有深刻的政治内涵。

(二)文化意义

红色之旅是中国革命史、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历史文化传统的生动体现。中国革命斗争遗留的各种纪念物,不但具有政治意义,也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人文价值。红色旅游的过程,既是观光赏景的过程,也是学习历史、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高修养的过程。笔者曾在几年前以文化学者的身份到达过贵州省,这里不仅是一个红军长征途中转战时间最长的省份,而且是一个具有中国革命转折意义的省份。遵义会议、“四渡赤水”等重大历史事件遗迹比比皆是。从考察中了解到,贵州省在1930年4月至1936年4月的六年间,红七军、红八军、红三军、红一方面军、红二六军团、红九军先后在这里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足迹遍及67个县,建立了滇黔桂、黔东、黔北和黔西北革命根据地,有1万多各族群众参加了红军。这些历史,有的在课本上和有关资料中有所了解,但大多数是鲜为人知的历史。通过游览大量的革命文物和遗址,如遵义会议会址、红军总政治部旧址、娄山关战斗遗址、乌江渡口、四渡赤水等,让人真正体会到了长征文化精神。这些革命文物和遗址、会址,构成了贵州不可多得的红军长征文化旅游资源,为贵州进一步开发红色旅游资源、开展红色旅游文化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文化。红军的革命史迹,使贵州美丽的山河倍添光彩。

通过红色旅游文化,了解革命历史知识,挖掘革命精神内涵,赋以新的时代特色,培育新的时代精神,推动了广大公民思想道德的升华,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效途径。

(三)经济意义

通过对红色旅游景点考察发现大多数革命遗址地位于尚欠发达的革命老区。红色旅游把政治优势有效地转化为经济优势,形成革命老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一项无污染、可持续发展的扶贫工程、富民工程。红色旅游既是政治创新、文化创新,也是经济创新。红色旅游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社会效益同经济效益的结合,实现精神文化财富向经济财富的转化,推动老区人民脱贫致富,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良性循环之路。比如革命圣地井冈山,原是一个不毛之地,通过红色旅游文化的开发,旅游收入占该市年经济总量60%以上,老百姓大部分收入也来源于旅游三产,生活水平大大改善。近年来不但摘除了贫困帽子,而且经济、社会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高速公路、机场、居民住宅、新城区等全面建设,井冈山市将成为高山中的花园城市。又如地处四明山革命老区宁波市鄞州区龙观乡的五龙潭风景区革命史迹陈列室建成后,不但游客量增加,旅游收入成倍增长,而且知名度也逐步提高,通过短短三年时间的建设,一跃成为国家4A级风景区。

红色旅游是具有政治、文化、经济多重意义的一项带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新创造,她的持续健康发展,成为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载体,成为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方式,成为发展老区经济、造福老区人民的重要产业。

二、纽带、动力、培育作用

(一)维系和谐社会纽带作用

红色旅游是激励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理想信念、维系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我国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必须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否则,就难以有效整合各种各样的利益诉求和价值观念,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意志,实现社会的稳定、有序、和谐。在主流意识形态不断发展的同时,社会生活多样、多元、多变的特征日益凸显,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激荡。用什么样的形式去贯穿呢?虽然方式多种多样,但红色旅游文化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纽带,不可或缺地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红色旅游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载体。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实现社会和谐,在社会和谐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谐社会离不开实践体会,而红色旅游文化正是创建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红色旅游文化和谐的程度反映和影响着社会和谐的程度。特别是人们向往自然、对社会认知程度的不断发展,红色旅游文化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在某种程度上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至关重要。

(二)构建和谐社会精神动力作用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的社会。社会活力首先表现为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离不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实践告诉我们,越是深化改革,越是扩大开放,越需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这样,才能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红色旅游文化是创造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是鼓舞人们奋发进取的精神旗帜。中华民族在辉煌灿烂的历史进程中,培育和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升华了这一民族精神。把弘扬民族精神贯穿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过程,不断增强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增强全国人民的爱国意识、团结意识和发展意识,增强全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正是红色旅游文化所创建的目的。充分挖掘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利用革命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室)、遗址等教育基地发展“红色旅游”,是深入宣传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奋斗历史,宣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引导和激励人们同心同德地创造幸福和谐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红色旅游文化是当代中国人民时代精神的集中写照,是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推进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创造性事业,只有大力弘扬时代精神,才能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和考验。让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创造源泉充分涌流。

(三)培育文明道德作用

红色旅游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文明道德风尚的重要体现,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无论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无论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还是维护社会安定团结,都要求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和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开展红色旅游文化,既是培育文明社会风尚,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育合格主体,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实践的过程。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青少年健康成长是社会进步、家庭和睦的重要因素。根据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和规律,红色旅游文化正是抓好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革命遗迹、革命文物实地参观,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思想文化环境。

红色旅游文化不仅是建设和谐城市、和谐村镇、和谐社区、和谐单位的重要载体,深化拓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实际内涵,而且是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活动,不断拓展领域、充实内容的文化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是一个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对于社会和谐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润滑”作用。渊源于中华传统文化、植根于当代伟大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红色旅游文化,是激励各族人民建设和谐社会、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用红色旅游文化创导和谐社会良好文化,不可不说是当前一大举措。

继承与创新是红色旅游文化的精髓。从博大精深的中国革命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从丰富多彩的革命传统文化中吸收营养,丰富精神文化产品的内容、风格、样式和品种,是红色旅游文化走出的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之路。

红色旅游文化是整合各种文化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她适应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在某种意义上说,把红色旅游文化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创造良好文化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

总之,在历史遗迹中感悟革命传统文化,在青山绿水中体验红色之旅,使革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是红色旅游文化活动的宗旨,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宝贵精神财富。

红色文化论文范文第12篇

本文作者:魏本权工作单位:临沂大学

从方法论角度而言,这一概括凸显了适应革命战争年代的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取向,即以革命理念为中心的价值观。田海舰、邹卫研究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认为“自由、平等、富强、人的全面发展等,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核”[8](P91)。即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人民自由民主平等权利的实现,是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以上学界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观的表述虽然有所不同,但均突出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革命理想、革命精神、革命传统与革命作风等内容。这些内容本身也就是红色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最能体现红色文化的本质和特征的文化要素。因此,红色文化中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革命理想、革命精神、革命传统与革命作风也构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8),社会核心价值观念、核心价值体系的变迁与流变始终伴随着社会的激烈变动。严宗泽指出:建国后的“前30年里,……人们的价值观呈现出斗志昂扬地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共产主义的实现奉献青春和热血的整体状态,个人完全服从集体和国家的需要,甚至到了对党及其领袖产生一定程度的依赖和崇拜,在特定情况下发展成为迷信、盲目和跟风的极端”[9]。邱仁富则对建国60年来核心价值观的变迁进行了梳理,他认为:“从1949年至1956年期间,通过三大改造使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念上升到社会核心价值观念,从而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整个社会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1956年至1976年,是社会核心价值观念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的探索阶段,“由于社会核心价值观念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是通过阶级斗争和消灭私有制来实现的,这就使得社会核心价值观念始终受到公有制和阶级斗争的影响与制约,尤其是在期间,社会核心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异。”[10]总体而言,建国后30年的社会主流价值观是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左”的思维和错误虽然干扰了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虽然仍然强调继续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等理念,但是追求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弘扬共产主义和集体主义道德无疑是主流的和基本的方向。如何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凝聚起了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精神纽带。这些也无疑是红色文化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的新发展、新成就,是革命战争时期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和发展,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因此,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的30年,红色文化的发展受到“阶级斗争为纲”、“继续革命”等“左”倾错误理论的影响,社会价值观念和核心价值体系也始终处于变动不居的状态当中。在继续高举革命旗帜的时代,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依然凸显革命精神、共产主义理想和共产主义道德等要素。可以说,通过这30年正反两方面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可以得出这样的基本结论,那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具体实践相结合、社会主义理想、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凝炼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等等,依然是时代需要的核心价值要素。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社会主义理想和时代精神的激励、高尚道德情操的引领,社会的发展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都无从谈起。

红色文化中蕴含着哪些核心价值因素?笔者认为,红色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要素,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文化发展中的精华与精髓,是最能体现这一时代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意识、价值观念、价值体系和价值观。本文尝试对红色文化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核心价值要素进行提炼,揭示红色文化发展的历史时段内中华民族文化凝结的主导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必要的历史资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本质上是一种等级观念体系。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价值体系,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依附与被依附关系,政权、族权、神权、夫权是束缚人民大众的精神枷锁,人民大众处于被奴役、被剥削的依附性地位,无法取得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自由与平等。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建构的红色文化,首先是一种大众文化,是党与社会底层大众同呼吸共命运的文化,红色文化是以倡导人民群众翻身解放、民族解放与民族独立、追求自由平等、激发劳苦大众投身革命、争取人身自由为基本取向的。从独立、翻身、解放到平等、自由、民主,这也是最能体现红色文化中核心价值的因素。1927年,在考察湖南农民运动时就已经指出了农民地位、权力的变化,尤其是在争取解放、翻身的道路上所表现出的强大力量。“因为目前农民运动的兴起是一个极大的问题。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他们将冲决一切束缚他们的罗网,朝着解放的路上迅跑。”农民运动的兴起,是对既有乡村权力秩序的致命打击,“其结果,把几千年封建地主的特权,打得个落花流水。地主的体面威风,扫地以尽。地力既倒,农会便成了唯一的权力机关,真正办到了人们所谓‘一切权力归农会’”。这样,传统时代以绅权为主体的乡村权力结构为农民权力所取代,“从前拜倒在绅士权力下面的人,现在却拜倒在农民权力之下”[11](P12-13、P14、P15)。这是20世纪中国乡村权力结构性变化的开端,意味着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民群众开始翻身、解放,走上追求个人自由、平等的道路。抗日战争时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战,抵御日本帝国主义入侵是中华民族的神圣职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抗战胜利,在立足军事斗争的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和平与团结、民主与自由。“抗战需要全国的和平与团结,没有民主自由,便不能巩固已经取得的和平,不能增强国内的团结。抗战需要人民的动员,没有民主自由,便无从进行动员。……中国真正的坚实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及其任务的完成,没有民主是不行的。”[11](P256)争取民主自由,既需要废止的独裁,也需要保证人民的集会、言论、出版、结社的自由民利。在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思想指导下,“共产党、、全国人民,应当共同一致为民族独立、民权自由、民生幸福这三大目标而奋斗”[11](P259)。尤其是独立与民主,“这两件事,是目前中国的头等大事。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东西: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这两件东西少了一件,中国的事情就办不好。……现在我们全国人民所要的东西,主要的是独立和民主,因此,我们要破坏帝国主义,要破坏封建主义”[12](P731)。还特别强调了在抗日战争中民主和自由的重要性。“对于抗日任务,民主也是新阶段中最本质的东西,为民主即是为抗日。……民主是抗日的保证,抗日能给予民主运动发展以有利条件。”[11](P274)在抗日战争阶段,“目前阶段里中心和本质的东西,是民主和自由”[11](P275)。实际上,抗日战争是民族解放战争,是争取民族独立的必要手段,抗日战争的政治目的是“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国”[12](P481)。因此,抗日战争是与中华民族的解放、新中国的建立、人民民利的实现相辅相成的过程。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上,高屋建瓴地指出了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两个中国”的命运和走向。中国共产党的任务,“就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团结全国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在我们党的领导之下,为着打败日本侵略者,建设一个光明的新中国,建设一个独立的、自由的、民主的、统一的、富强的新中国而奋斗”[13](P1026)。为此目的,就需要彻底消灭日本帝国主义,废止,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保障人民的自由,“人民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思想、信仰和身体这几项自由,是最重要的自由。在中国境内,只有解放区是彻底地实现了”[13](P1070)。能够唤起人民群众觉悟、动员人民群众革命热情的,还有正义的力量。在中国革命的每一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正义的战争、正义的革命。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坚决地进行了爱国的正义的革命的战争,反对的进攻。……人民的战争所具有的爱国的正义的革命的性质,必然要获得全国人民的拥护”[4](P1245-1246)。正义赋予人民大众和中国共产党以勇敢的力量,“中国人民是勇敢的,中国共产党也是勇敢的,他们一定要解放全中国”[4](P1359)。正义也使中国人民追求理所当然的解放,“苦难的中国人民必须求得解放,并且他们坚信是能够求得解放的”[4](P1359)。在解放战争即将胜利的前夕,为新华社写的1949年新年献词,发出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伟大号召。唯有将革命进行到底,“就可以使中华民族来一个翻身,由半殖民地变为真正的独立国,使中国人民来一个大解放,将自己头上的封建的压迫和官僚资本(即中国的垄断资本)的压迫一起掀掉,并由此造成统一的民主的和平局面,造成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先决条件,造成由人剥削人的社会向着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可能性”。中华民族的翻身、中国人民的解放是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前提和基础。

红色文化是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化而形成的“中华民族新文化”,从历史发展进程来说,它承继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文化的变革与发展,是反映20世纪中国革命、基于革命文化而又超越革命文化的文化形态。因此,红色文化是20世纪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的“中华民族新文化”,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这一历史时期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面貌,体现了这一时期中华民族对国家独立、民族富强和人民民主自由的探索追求。红色文化的传播与生产,影响和塑造了几代中国人的精神风貌、理想追求、价值观念和道德操守,并通过人民大众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再现出来。如何定位红色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加以思考。第一,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统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14](P8)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相互衔接和统一的。其一,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来的中华民族新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成果,也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的文化载体,借助红色文化的传播可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大众化,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其二,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源头,红色文化体现了革命先辈的理想信念,展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优良革命传统是坚定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实基础。其三,红色文化蕴含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精神,是20世纪民族精神的升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用好红色旅游资源,使之成为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课堂”的要求,明确了红色文化资源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其四,红色文化包含着爱国、爱党、爱军、奉献、为人民服务等伦理道德规范,是净化和引领社会风尚的精神资源;红色文化浓缩了革命和建设时期先进人物与群体典范,也是践履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榜样和标识。第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充分吸收、借鉴人类所有文化和文明的有益成果,红色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西方外来优秀文化一起,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三大文化基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党和人民从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我们都要积极继承和发扬。”[15](P278)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方面尤其如此,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该是吸收民族文化精华,超越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面向社会主义乃至共产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是体现人类更高层次追求的价值观念的核心要素。为此,“我们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发掘民族和谐文化资源,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营造和谐氛围,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16](P5)。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立足本国传统文化根基,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体现民族性。指出:“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学说到孙中山先生的学说,从楚辞、汉赋、乐府、唐诗、宋词到元曲等文学艺术遗产,以四大发明为杰出代表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从大禹治水以来中华民族改造和利用自然、建设家园的历程,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存和发展斗争中形成的光荣传统,如此等等,丰富地蕴涵着中华民族创造的治国思想、艺术情趣和文化传统。”[17](P302)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积淀为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并对后世施以重大影响。“中国在自己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这些传统,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获得扬弃和发展,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这些优良历史文化传统即团结统一的传统、独立自主的传统、爱好和平的传统、自强不息的传统。[17](P60)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方面,积极吸取传统时代核心价值体系的要素和核心价值观,坚持古为今用,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并赋予新的内涵,是非常有必要的。坚持洋为中用,“立足本国而又充分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所要遵循的另一个原则。坚持吸收和借鉴外来优秀文化,丰富和完善本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生生不息、持续发展的动力,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在对待外来文化的问题上,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是坚持辩证地吸收和借鉴的。“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这种工作过去还做得很不够。这不但是当前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还有外国的古代文化,例如各资本主义国家启蒙时代的文化,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但是一切外国的东西,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所谓‘全盘西化’的主张,乃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形式主义地吸收外国的东西,在中国过去是吃过大亏的。”[12](P706-707)西方文化所包含的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科学等核心价值观念,在中国历史上一度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五四新文化运动就是从高扬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开始的。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科学地、理性地对此加以分析和吸收,也是非常必要的。

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二者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体现为,红色文化作为以革命文化传统和革命精神为核心的先进文化,体现了新民主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性与先进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直接源头。红色文化本身就渗透着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守、对民族精神的传承、对时代精神的创造、对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理想的美好愿景,红色文化本身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另一方面,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文化资源,红色文化所凝结的理想信念、道德操守、价值追求与坚定信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思想文化资源,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文化基础、文化资源和文化素材。红色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以及西方优秀外来文化一起,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三大文化基础。这三大文化基础的关系是,中华传统文化是根基,外来优秀文化是补充,红色文化是核心。

红色文化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红色文化资源 革命军人 核心价值观

2011年10月18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用好红色旅游资源,使之成为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课堂”。其中红色文化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由人民创造的,并可以为我们今天所开发利用,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各种精神及其物质载体的总和。[1]它包含了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的内容,精神资源层主要指革命精神、革命传统、革命文艺等精神文化遗产,物质资源层主要表现为遗物、遗迹遗址等革命历史遗存与纪念碑、纪念馆、纪念堂等纪念场所。红色文化资源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方面,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和教育价值。目前学界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培育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富而深入的成果,但有关红色文化资源与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探讨却不多见。[2]鉴于此,笔者拟对红色文化资源在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功用作一初步探讨。

一、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理想信念的导向功能,铸牢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支柱

崇高而坚定的理想信念是红色文化资源的精神内核。首先,从红色文化资源彰显出的价值观来看,它再现了以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价值观及其伟大实践,这种价值观与实践观科学地把党的利益、人民利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以及个人利益,统一到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不懈奋斗的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历程中,蕴涵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坚贞崇高的理想和至死不渝的信念。其次,从红色文化资源的形成来看,无论是战争年代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还是建设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等等,都是在万众一心、紧跟党走的革命斗争中凝结而成的,是在热爱人民、服务人民的执着追求中孕育而成的,是在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传统精神中发展而成的,是在不畏强敌、不怕牺牲的英勇战斗中磨练而成的,是在无私奉献、不计得失的艰辛探索中积淀而成的。

可以说,红色文化资源所蕴涵的各种价值体系,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坚定不移是最为基础和核心的价值,在红色文化资源所具备的各种功能之中,理想信念的导向功能是居于主导和支配地位的。从本质上讲,核心价值观就是让革命军人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的导向作用,从根本上树立革命军人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核心价值观。

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先进文化的引领功能,浓厚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氛围

胡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讲话中强调:“要坚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红色文化资源是孕育红色文化的肥沃土壤,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而产生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源头活水和重要组成部分。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的这种引领作用,对于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1.要把红色文化资源引进来,让军营洋溢红色文化气息,形成红色文化环境。良好内部军营环境是培育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有力保障。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气息,能给官兵以深入持久的熏陶。红色文化题材的军营文化,具有很强的思想性、艺术性和感染力,能展现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激发军人的荣誉感、使命感,对官兵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要聘请红色文化专家、学者来部队讲学,也可邀请老红军、老党员讲课,使核心价值观教育更具有感染力。要请置和悬挂革命先辈和革命英雄塑像、挂像,张贴革命事迹画图、革命标语,以展现军人革命英雄主义气概,给官兵以榜样示范作用,激发官兵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2.要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红色文化活动,实现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有效转化。红色文化资源虽然包含着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精神及其载体,但是它的主体仍然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时期形成的精神及其载体。因为革命年代形成的精神与光荣传统,是当代各种精神的源头,是现代化建设时期各种精神及其载体的雏形。革命年代形成的精神及其载体,反映的是那个时代光荣的奋斗岁月。如井冈山精神,它所反映的就是我党革命初期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光辉而艰苦卓绝的奋斗过程,距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红色文化资源这种久远性,导致其与当今的社会实际存在着距离,可以通过有效的转化,以富于时代感的方式,将红色文化资源以一种更加“现代”的姿态展现在大众的面前,缩短由于时间距离产生的陌生感,让受众感觉到这种红色的精神并没有过时。[3]比如有计划、有组织、经常性地开展读革命书籍、看革命影视片、讲革命故事、唱革命歌曲等活动,举办宣传栏,以“弘扬红色文化,感悟革命精神”为主题的宣传展、诗歌朗诵赛、革命故事演讲赛、革命歌曲演唱会、革命歌曲拉歌赛、红色文化征文大赛等活动,培养官兵的红色文化情怀,激发官兵学习红色文化的热情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开办“红色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三、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现地教育的激励功能,拓展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渠道

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成果,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其优势就在于它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与红色革命历史事实进行对话,与中国共产党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利益观对话,让官兵在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信服的事实面前亲自去感知和体验,从而增强了教育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因此,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必须充分挖掘出、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通过各种方式的实践方式增强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

1.要充分地发掘驻地红色文化资源。要让红色文化资源转化官兵强大的思想动力,就必须让红色文化资源走进官兵的心灵,要把红色文化资源转变为现实的官兵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教育素材,就必须让两者亲密接触,而实现这种接触,首先就得充分地发掘红色论资源,尤其是驻地红色文化资源。中国共产党90年的革命历程中,党领导中国人民先后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其间留下了极其丰富的革命史迹,蕴含着伟大的民族精神,它们作为全国人民宝贵的历史遗产和精神财富,构成了我们今天丰富而特色鲜明的红色文化资源。在国务院公布的前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属于革命遗址和革命纪念建筑物的多达127处,特别是在第四批公布的5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近现代重要革命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有29处,比例高达58%,至于归属于各省市县级管理的革命历史遗迹,数量更多。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开展驻地红色文化资源考查,设置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积极保护红色文化资源,对红色文化软教育资源要准确定性、深入挖掘、系统总结、提炼升华。

2.要有效整合红色文化资源。由于中国革命的特殊性,使得今天的红色文化资源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了零散性的特点。如“长征”这一红色文化资源,从空间上来说,就明显具有零散性的特点,我们先来看一组数字:“从中央红军1934年10月10日离开江西瑞金开始战略转移,至红军三大方面军在陕甘宁苏区胜利会师,长征共历时两年。四路红军部队长征途中共转战14个省份,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其中,中央红军经过了10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和杂居区,渡过的主要江河有22条,翻越的主要大山有20座,攻占县城100余座。”[4]在长征路上,各种大大小小的革命遗址不计其数,但零星分散,可以通现代网络技术或三维动画,把这些点连成一体,以一种聚合的方式达到广泛教育的目的。即使在同一个驻地,也可能存在多个红色文化资源,这也需要进行系统整合。比如,以笔者所在的武汉市为例,武汉在近代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始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点地区,因此有着诸如二七纪念馆、五大会址、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八七会议会址、八路军武汉办事处等等诸多革命遗址遗迹,这就需要把这些教育基地区分不同的主题进行分类,从而达到不同的教育目的。

3.要让官兵走进红色文化现场。组织官兵参观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故居等“红色基地”,瞻仰革命先烈塑像,游览革命先烈遗物,体验革命艰苦征程,从中了解红色文化,缅怀革命先烈不朽业绩,重温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感悟革命精神。要抓住各种时机,组织官兵亲临红色基地,举行军人入伍宣誓,入党宣誓,入团宣誓,誓师等活动,使官兵的心灵爱到震憾和感染,责任感,使命感和战斗精神得以激发。采取多种方式让官兵体验革命的艰难。例如,在井冈山参观时,可以在挑粮小道上,组织官兵身穿红军衣帽挑粮上山,让官兵切身体验当年总司令与红军战士一起“挑粮过坳”的情景,体验“的扁担”,从而到体现新型人民军队的先进性质,自觉地坚持党的领导,维护党的利益。此外,参观之后,通过观后感、拜访随想,集体讨论,演讲比赛等,让官兵对实践经历的回味、反思,使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和思想对官兵的心灵产生强大的撞击,撞擦出心灵的火花,在心灵深处产生共鸣,从而达到价值升华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肖发生.定位与提升:“红色文化资源”的再认识[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9(1).

[2]李康平.论红色文化资源在国防生军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运用[J].教育研究,2010(2).

红色文化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红色育人;校园文化;运用

“红色资源”作为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补充历史知识、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平台。伟人精神也是“红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元帅的母校,如何充分挖掘和整合优秀校友这一红色教育资源,提炼精神,弘扬红色文化,传承革命传统是我们一直探索的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议题。在学校人才培养中实施红色育人工程,突出红色教育主线,在校园内建设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一个基地、两个结合、三方参与”的教育模式。由此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既帮助学生树立健全人格和高尚品德,深入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又可以充分发挥学校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优势,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

一、红色资源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运用

(一)依托爱教基地建立校内开放式德育教育平台。

1916年至1918年,曾在我校染织科学习的元帅是学校在近百年的办学历史中培养的优秀毕业生中的杰出代表。“精神”也是学校最具特色、最具感染力、最为师生接受的红色资源。他的事迹和精神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着独特的作用。为此,学校依托精神,建立了校内开放式德育教育基地——纪念园。

整个纪念园占地面积4000余平米,建筑面积2400平米,展厅面积1000余平米,绿化以松、梅为主。园内设有两大主题展厅,实物厅及生平事迹图片展厅。收藏生前使用过的物品多件、部分手稿复制件、生平图片资料几千余幅、诗词书画作品千余件以及国内知名文化人士有关的相关作品,中央、省、市、学校纪念的文章、作品及活动照片等。在整体上营造出体现革命生涯的历史文化风貌。形成了资料详实、图文并茂,可看性强的特色纪念园。学校将这一红色文化资源打造成在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基地。

(二)通过课堂教学与实地参观相结合的常态教育,强化德育教育效果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德育教育不可或缺的主阵地。将提炼的“追求真理、坚定信念;衷心报国,勇于献身;勤奋刻苦,严谨治学;胸怀坦荡,无私无畏”的“精神”进入课堂教学,充分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紧密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结合有关章节渗透,在“形势与政策课”中开辟专题集中讲授精神。“专题讲、结合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讲,变换授课地点,在纪念园中讲,在新生入学教育时讲,面对实物和千余幅图片讲,一方面,将红色资源中的社会性要素、物质性要素引入教学内容,引入课堂;另一方面,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近纪念园,亲身去体会,去学习,感同身受。这样,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和爱教基地实践平台的结合,加强对学生进行精神的教育,既保证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教学的系统性,又增强了德育教育的亲民性,使德育教育效果得到强化。

(三)强调学校、教师、学生三方参与,开展人性化德育教育实践

塑像、纪念园等一系列教育资源的运用,立足于学生的需要,搭建以精神为核心的教育平台,开展了一系列人性化的德育教育实践。

一是学校层面,修建纪念园,并将其打造成高校中少见的校内大学生爱教基地,并合理利用这一资源,成立了学校、学生两个层面的研究会,在四川省研究会的指导下中开展各种学术研究活动。

二是教师层面,结合这一特有的红色教育资源,教师将参观法、讨论法等积极运用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参观法是以弘扬精神为主题,开展学生军训、革命传统教育、校史教育等,把好新生入学思想政治教育第一关。在大学一年级新生中,组织到纪念园参观,让学生在史迹文物面前去感知、真切感受,力图使学生在活动中将所要学习的内容转换为切身体验。讨论法是教师引导学生对精神进行挖掘、传承、弘扬的讨论,写出问题及建议,增进对精神实质的理解和把握,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是学生层面,开展实际参与,通过举办学习精神的报告会、座谈会、研讨会、理论征文、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一系列活动,通过学报、校报、墙报、广播、网络等宣传方式自发组织学生学习和研究,同时,在校团委成立了大学生爱教基地讲解队,鼓励学生加入到纪念园的义务讲解中来。通过讲解的实践,更深入地理解精神的内涵,更深刻理解爱教基地建设的重要性,通过学生义务讲解员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在学生中营造出积极向上的思想氛围。

二、红色资源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

(一)营造出校园实践育人文化新氛围

更加深化以“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多角度多渠道,使精神向学校工作的各个层面渗透,打造人才培养的软、硬件平台,逐步构建起以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大学生爱教基地的建设,纪念园的全天候开放,力图抛弃呆板、单维的灌输式德育授课方式,以此搭建学校与社会、课堂与课外、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教育平台,不仅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也更加深化了以“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校园网上专题“弘毅思政网”的建设、学校环境建设融合红色教育特征,均采用“90后”大学生所熟悉的形式,将红色教育内容以更为大家接受的方式,潜移默化的渗入学生的人生观及价值观之中。在整个校园形成了积极向上、真实有效的德育氛围。

(二)打造出德育教育的新路径

德育教育的人性化实践初见成效。以精神为核心的教育平台,在校园环境中感受得到,在纪念园中看得到,在课堂上听得到,这就把思想政治教育从简单、抽象、泛化的说教里脱离出来,引导学生了解历史、认识社会,关注现实,在实践中进行教育。同时,把德育教育与大学生的生活通过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的三原则,开展以精神为载体的实践教学,也充分激发和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德育教育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三、开拓校园文化建设新载体的几点思考

依托爱教基地,实施红色育人的德育教育新形式,不仅是一种教育方法、形式与手段的更新,更为重要的是,这也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和成果体现。二者互为支持,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通过围绕红色资源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可以发现:

1.校园文化建设要“持”——持久连续。大学一定有其独特的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这是大学在其自身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气质。而校园文化又是最能体现大学精神的灵魂所在。这种精神形式的校园文化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它需要我们长期围绕学校的独特资源,不断挖掘,凝练,固化。以红色资源为载体,通过多年的总结、提炼,逐步摸索,从软、硬件两个方面,从教学、育人两个环节的建设等多方面打造,已初见成效。未来还需要我们继续坚持,优化发展,不断围绕校园文化的核心做完善。

2.校园文化建设要“近”——贴近师生。校园文化建设不是一副标语,不是一句口号,它要求我们贴近师生的实际,贴近师生的生活。学生是学校教育的对象,也是检验学校教育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这要求我们的教育方式要教育环境要真实可信,契合学生需要,把德育教育与大学生的生活通过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德育教育真正入脑入心。通过纪念园的开放式教育平台,突显了教育对象的真实性和受教育者的参与性,体现了教与学的平等性,消除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差距。

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切合学校实际,围绕学校特有资源,才能营造出具有学校特色,贴近学生的校园文化氛围,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走进学生生活,对大学生成才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何玲玲 大学生红色经典教育实施途径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报(社会科学院),2010(16)

[2] 朱君 蒋美群 论湖南红色教育资源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影响力[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5

[3] 肖庆生,《论高校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8

红色文化论文范文第15篇

[论文摘要]延安时期是我党艰苦奋斗、迎接革命胜利重要时期,是形成影响后世延安精神的重要时期。延安时期我党十分注重红色文化传播的政治功能,红色文化的有效传播向群众和外界反映出我党高尚的理想追求和高昂的精神面貌,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和行为准则。延安时期红色文化传播的方式和作用,至今影响着我国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征程,是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的历史借鉴。文章试图通过简要分析延安时期红色文化传播的政治功能,以期延安时期红色文化传播在当今社会得以延续。

[论文关键词]延安时期 红色文化 传播 政治功能

2012年,是毛泽东同志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70周年纪念。70年来,延安时期的红色文化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具有鲜明历史特征的延安时期红色文化记录着中华民族为争取解放而采取的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红色文化的繁荣有机联系在一起。通过延安时期红色文化的广泛传播,中华民族的坚毅的意志品格逐渐彰显,高尚的道德情操进一步抒发,对于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同样具有现实意义和重要作用。

一、延安时期红色文化传播有利于坚定理想信念

延安时期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的现实表现,属于爱国主义、艰苦奋斗的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延安时期正需要红色文化将群众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机提升层次,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形成强大的政治力量,进一步坚定战胜敌人的信心和决心。充分发挥教化群众的目的,进而影响全体的政治倾向和政治情感,鼓励和引导群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而不懈奋斗。延安时期红色文化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觉醒意识和伟大的抗战精神,始终坚持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向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而努力奋斗,将群众的思想认识统一到伟大的延安精神上来。延安时期我党拥有许多行之有效的做好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红色文化传播方式是被实践证明检验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为凝聚最广大群众的民族精神打下坚实的平台,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延安时期红色文化传播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红色文化传播属于文化建设的范畴,红色文化更加具有弘扬先进思想和高尚精神的重要作用,在推进延安时期和谐社会的加快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延安时期红色文化创作具有战争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特点,这主要是取决于特色的历史时期和当时当地的环境。延安时期红色文化的创作和传播将革命性和民族性有机融合,将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等现实场景,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达到激励民族情绪、巩固人民政权、激发抗战热情、维护和谐稳定的重要作用。延安时期,是我党艰苦奋斗的重要时期,实现了我党局部执政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显著成绩,新民主主义新社会建立起来,和谐稳定的社会逐渐巩固。广大群众在备战备荒,参与日常生产生活的过程中,亟需要一大批具有延安时期特色的红色文化广泛传播,这些文化传播要具有延安时期的鲜明特点,能够为大多数群众所接受,与群众的日常的生产生活联系紧密,将延安地区群众的向心力进一步凝聚到我党的周围。

三、延安时期红色文化传播有利于激发抗战热情

延安时期具体是指1935年10月19日至1948年3月23日的近13年时间,这期间中华民族面临着内忧外患,抗战救亡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需要延安红色文化尽快反映出抗战艰苦环境下中华民族的百折不挠的伟大精神,引导全国各族人民坚定统一抗战、共同抗战的信心和决心。延安时期红色文化的传播有效向外界传递延安地区的良好的发展趋势的信号,将延安精神升华提升,及时反映出我党执政条件下的良好的社会风貌,实现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协调一致。之所以说延安时期红色文化传播有利于进一步激发中华民族的抗战热情,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更好的配合抗日战争的深入推进,旗帜鲜明的反对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尽全力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积极动员和鼓励中华民族各阶层的人民群众积极投身抗战的大潮中。因此,延安时期的红色文化传播受到抗日救亡这一时代主题的引导,发展成为红色文化传播的自觉要求,并且能够直接转化成为广大文艺工作中的现实实践活动。抗战热情在人民军队身上得到最显著的体现,成为鼓舞人民军队敢打硬仗、善打硬仗的精神力量,是取得抗战最终胜利的重要因素,实现了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双重快速增长。延安时期,人民军队通过红色文化的有效感染,在心中更加清晰的认识到为谁打仗、为何打仗、如何打仗等一系列重要问题,人民军队的敢打必胜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坚定。延安时期的红色文化传播将人民军队的坚定的价值观形成起来,与当时的军旅文化有机融合,确保人民军队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保持人民军队始终昂扬的战斗热情和持久的战斗精神。同时,延安时期红色文化的传播有效提升了延安地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延安地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更加强大。

四、延安时期红色文化传播有利于统一思想认识

延安时期红色文化文化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效联系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桥梁,也统一社会思想认识、助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所在。通过红色文化传播从根本上规范群众的思想和行为,将所有的红色文化传播活动在规范有序的计划下纵深推进,达到普及和提高党内外干部的理论水平及政治水平的目的,达到普及与提高抗日军队抗日人民的政治水平。当时文件精神明确指出,加强红色文化传播,促进政治水平的不断提高,比运输被服弹药还重要。延安时期,人民军队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完全为了解放人民,完全为人民的切身利益而加紧工作。红色文化的传播深入挖掘延安时期人民军队服务人民、解放人民的宗旨意识,将人民军队服务人民的内涵和外延积极拓展。通过延安时期的红色文化的传播,让人民军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为人民服务的紧迫性和现实性,进一步明确人民军队的精神所在和动力所在。中华民族具有5000年的文明发展的历史,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中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进取精神,中华民族历来拥有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意识和实事求是的严谨作风,这些优秀的要素共同构成了延安时期抗战的伟大精神和基本内涵,成为抗战胜利的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延安时期红色文化传播为我党带领人民赢得胜利的精神支柱,形成了延安精神发扬光大的文化土壤和丰厚的历史基础。进而促使伟大延安精神的发展壮大,即“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实事求是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就是延安精神,通过红色文化的传播而深深地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悠久的灿烂的文化之中。红色文化传播构建起延安精神的坚实基础,对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进行继承和发扬光大,并将延安时期的时代要求和发展主题有机融合进去,进行深刻的创新和提升。延安时期的艰苦奋斗实践经历,促使共产党进一步牢固坚韧的革命精神,红色文化传播对于中国共产党人长期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进行划时代的弘扬,为夺取抗战的最终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时代品质和伟大的民族精神。

五、延安时期红色文化传播有利于提升执政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