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小学数学导学案论文范文

小学数学导学案论文范文

小学数学导学案论文

小学数学导学案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数学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8-0069-02

一 案例教学法的含义

哈佛大学在20世纪初就创立了案例教学法,它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学生具备了相关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要求,使用典型案例,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中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学生讨论、争辩、相互合作和相互学习,进一步提高其分析、识别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正确的理念、作风、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 数学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在高职数学中,“导数的应用”非常广泛,特别是在经济学中有很多典型的例子。可以运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对各种变化率案例的分析,如瞬时速度、发动机的效率、边际分析、需求弹性分析等,进一步巩固导数的概念,理解函数的变化率,掌握导数在实际中的应用,深刻体会导数广泛的应用空间。

“导数的应用”案例教学实施过程大致分为:课前准备阶段、教学实施阶段和课后总结阶段。准备阶段包括教师的准备、案例的准备、学生的准备;实施阶段包括实施方式、案例讨论;总结阶段。三个阶段的具体内容如下:

1.师生准备阶段

第一,教师的准备。首先确定案例教学目标,通过对各种变化率案例的分析,如求边际效用、边际成本、边际收益、边际替代率等,进一步理解导数概念和应用。其次是案例问题的准备,对判断案例讨论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应对准备,如导数有哪些应用?在经济领域里有哪些应用?背景是什么?按由易到难分解成几个问题,一部分学生自主解决,另一部分通过讨论合作解决,较难部分在教师引导下解决。

第二,学生的准备。学生在课前应仔细阅读案例,整理课本上的导数应用知识,搜集导数在各领域特别是在经济上的应用资料,根据教师所提问题,认真分析和思考,作出自己的决策和判断,并得出初步的结论。

2.教学实施阶段

数学案例教学实施阶段非常重要,必须精心准备。实施过程如下:(1)分组。在案例实施中,根据男女学生比例、数学基础等情况进行分组,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案例教学。(2)思考。老师解读案例,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案例内容,如案例可以分成几部分?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3)讨论。对案例中的问题展开讨论。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每组确定一位学生为负责人,负责记录和发言。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自由讨论环境和气氛,并在组之间加强巡视,把握和指导好案例讨论局面,让学生成为案例讨论的主角。(4)汇报。每小组选出代表汇报本组情况,提出自己的观点或问题。(5)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等。小组汇报时,其他组可以提问,对有些比较难的或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教师适当进行点评并给予补充。

3.总结归纳阶段

总结归纳阶段包括学生总结和教师总结。在讨论完成之后,先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和总结经验与规律。教师最后归

纳总结导数的各种应用,尤其是把经济领域里的应用展示给学生,告诉学生导数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在经济学中的应用主要就是用导数的意义来阐述边际和弹性两个概念。同时指出学生小结的优点和不足,对案例中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梳理。让学生明白可以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增强其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学生案例教学中的学习成绩,可根据案例学习中的表现,及学生书面的总结进行评定成绩。

三 实施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从分析实施案例教学过程看,氛围更加和谐,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学生学习变被动为主动,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运用案例教学意义重大。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从教学素材看,超越了传统的书本知识,采用来自生活、生产的实际案例;从教学方式看,摈弃了传统教学系统讲授知识,案例教学法重视学生讨论参与,相互合作;在沟通方式上,摈弃了传统教学的单向交流,案例教学法强调多向交流。所有这些都容易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重构师生教材之间的关系

案例教学的方法使从“教师的教为主”到“以学生的学为主”进行转变,教师既是课堂的引导者,又是组织者、参与者;学生改变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成了课堂、学习的主人。学生在讨论问题、学习概念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学生转变为问题解决者,同时还要评价他人和教学内容。而案例是来自现实生活、生产的典型案例,是对现有教材的补充,因此,使学生、教师、教材三者重新构建关系。

3.有利于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构建

在案例教学法中,小组之间有效进行讨论,促进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边、多向交流,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学习自信心;另一方面,协调师生关系,增进师生之间的合作、了解,进一步融洽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4.能够发掘学生的各种能力

案例教学中,由于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在愉悦中探索、质疑、学习,让学生随时提出自己的观点,学生的想法和好奇心被尊重,各种能力自然能够得到有效发掘。在小组讨论中,提高了学生的交流能力,促进了数学概念、定理的理解。这些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5.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案例教学中,学生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全体学生都能参与,通过讨论、分析、评价、总结,相互合作、相互学习完成案例教学。当学生有疑难问题时,教师巧妙引导,通过小组讨论、步步引入找到问题的答案。评价总结时,同学们对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归纳,通过小组发言、报告自己对案例的完成情况,这也是学生对知识的再认识和提高的过程。整个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6.缩短教学与实际生活的差距

数学案例来源于生活实践,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进行运用,使学生既能够充分认识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同时又能够为解决现实生活问题提供方案的基本方法。

7.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

在案例教学中,对教师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教师无论在案例的收集、准备过程中,还是在实施、总结和反思的过程中,都需要全身心投入,同时还需要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和具有驾驭教学所需的情景性知识;讨论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都需要精心准备。在案例实施过程中,需要教师有比较强的课堂应变能力和调控能力,课后还需要很好地去归纳总结,这些可以有效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四 案例教学法应注意的事项

1.明确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案例教学整个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教师是导演、是教学的引导者,首选要选好案例,设计好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去思考并发掘问题,通过讨论、辩论,并最终作出决策和选择,以解决案例中的特定问题,进而从案例中获得某种经历和感悟,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明确学生主体地位

课前需要学生认真理解案例教学的教学目标、内容、问题集,查阅有关资料,弄清案例背景。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要积极参与,认真思索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当观点不一致时,还要注意尊重他人的观点。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以案例为载体,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知识、解决问题,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要选择恰当案例

选择好恰当的案例是成功实施案例教学的保证。案例要难易适中,要选取来自于生活、生产、专业等具有现实意义的典型案例。结合教学内容,教师要进行充分挖掘,使案例能够对教学中的概念、理论、原理进行说明、阐述、分析以及引起争论。

4.不能混同于举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不同于举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以案例为载体,通过师生的分析、讨论、交流,意在发现案例中所蕴涵的基本理论或原理。而举例教学法是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出发,在讲解理论时列举一些典型的例子来说明理论;案例教学法中的案例占据中心地位,而举例在一般教学活动中仅处于次要地位;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去思考,发掘问题,通过讨论、辩论,并最终作出决策和选择,以解决案例中的特定问题,而举例只是说明问题的一种方法。

参考文献

[1]苏洪雨、江雪萍.高等数学案例教学的实践与探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9(3)

[2]洪家新.高职数学案例教学法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1)

[3]石川、颜文勇.高职高专数学案例教学刍议[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

[4]杜鹃、陈玲、徐爱荣.在素例教学法中要重视素例库建议[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5(3)

小学数学导学案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实践;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的中职生的必修课,它与其它课程一起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小学数学教师的重任。由于很多中职学生对学习兴趣不高,采用传统的说教方式来讲授这门课程, 很难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也不能让学生获得需要的知识。在担任了《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期间,笔者意识到实践操作能让学生体验“做数学”,教与学要以“做”为中心,“做”就是让学生参与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数学。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让学生在“做”中学,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教师在这门课的教学中,不仅是以理论知识为主,更要加强实践环节,使所学的理论知识能真正地用于指导实践,在丰富学生数学教育理论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具体的措施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1 指导学生开展案例学习

案例学习是指教师以教学案例为载体,在课堂上帮助学习者达到特定学习目标的方法。案例学习是把《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知识和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有效结合起来,把抽象的教学理论变成了生动的教学例子,它可以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案例可以是成功的教学案例,也可以是一些失败的案例。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选取优秀文本教案和课件,让学生了解在教学中如何组织教学,如何使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如何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播放教学实录和视频案例,让学生观摩教学过程中,积极思考、进行讨论和评价视频文件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及板书设计的优缺点,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归纳。例如学生在观看了北京市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的《平均数》教学实录视频后,学生们展开讨论,发现吴老师的课上得十分生动形象而且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能组织和开展多样的教学活动,鼓励小学生积极参与,实现了在“玩”中学习数学等优点。通过这样的讨论、交流、分析、总结的环节,使学生对于优秀的课堂教学有了直观的认识,更好理解案例中所包含的教学原理,建立了对课堂教学的基本评价标准,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2 教会学生学写教案或者说课稿

在案例学习到一定程度时,为了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自己来尝试对某一个内容进行教学设计,通过文字的教案或说课稿形式展示自己的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先从教材中寻找了一些优秀的教学设计和网络中的电子教案或说课稿给她们看,让她们自己总结这些教案或说课稿的基本格式。在熟悉基本结构后,让四个同学组成的一个小组,自由选择小学数学的内容,写出一个完整的教学教案和说课稿。教师对每个小组的教案和说课稿进行细心批改,进行适当的点评。例如班级中有一组的同学在选取了小学三年级的《年月日》内容后,她们的最初集体教案在对月份的划分和闰年、平年的区分主要知识点存在思路不清,条理不强的问题。教师提出了对教案的看法后,小组成员相互讨论、沟通、交流,分析并进行修改教案,对于改好后的教案,师生之间再一次讨论、分析、修改,这样反复进行,直到大家都感到满意为止。

3 安排学生进行模拟试讲或说课实践

观摩优秀教学案例能给学生良好的教学示范,写教案或说课稿的过程是一个实践前的准备工作,模拟试讲或说课就是让学生进行职前实践,是学生找工作面试时的一个必要环节。教师安排学生进行试讲或者说课练习,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课堂教学组织能力。根据每小组所选取的主题和写好的教案,做好课件,由小组长安排她们在课外进行试讲或者说课练习,做好充分的准备后,再在课堂上,由小组内的同学分工合作,每人讲一部分内容,合起来能讲完一节完整的小学数学课,这样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让每个同学都得到了锻炼的机会。

在学生试讲或者说课时,班级中的其它同学充当小学生的角色,认真聆听。当同学的讲解结束后,其它同学一起评价发言的同学试讲或说课中的优缺点,然后再由发言小组的同学自评和教师总结。通过这样的评价过程,能让其它同学学习别人的长处,也能帮助发言的同学意识到自己存在着一些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合作交流的学习,学生的教学技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进步。

4 带领学生参与教学实习

在学习中,学校会安排中职师范生去小学进行一个月的教学实习,深入到小学的课堂是真正获得教育教学实践的机会。两名或者三名实习生由一名在职的小学教师作为指导老师对她们的实习生活进行安排。实习生先听课,亲眼目睹指导老师上课的风采和教学过程,与班级的小学生进行交流,了解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后,实习生精心准备好教学内容,在指导老师指点和帮助下进行上课。中职师范生能身临其境,体验到做老师的滋味,得到一定的锻炼机会。在实习结束后,要求中职生与指导老师建立长期的联系,经常向指导老师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和课堂管理能力。

5 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具有诊断、激励、调节、教学等作用。教学评价中的一个核心环节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传统的评价方式就是采用某几次的笔试成绩来计算的。对于《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这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课程,笔试只能反映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水平,却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的教学技能。在教学过程,笔者曾采用过如下的评价标准:

从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在教学除了在理论方面的学习之外,还要强化学生对教学实践过程的重视,提高学生的教学基本功。这样的评价方式更能真实地反映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效果,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自己的进步。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情, 充分利用条件, 开展多样的教学实践方式,使小学教育专业的中职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该课程的学习中,在加强学生对课程相关理论的理解的同时,提高她们的专业技能, 具备良好的教学基本功,做好职前的准备工作。

参考文献

[1]杜启明.小学数学教学论课堂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1.31(5):152-153.

[2]黄玲侠.关于《小学数学教学论》课程教学的思考[J].陕西教育.高教, 2011.1(2):70.

小学数学导学案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小学数学教法课;应用实践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发育还不够健全,他们的思维理解能力也较弱,面对小学生这种自身呈现的生理特点,在小学数学教法课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当寻找适合小学生的教学方法,以便于小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以案例为讲解基础的教学方式,它能够为小学生对思维性知识点进行更好的理解,在接受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维能力的锻炼,使学生通过实践了解理论后,将理论反作用于实践操作,进而学会理论的实际操作应用、理解理论。

1案例教学法含义概述及特点分析

1.1案例教学法含义概述:

案例教学法是指在老师的教学过程中以案例作为基础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它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方法,通过案例的讲解,它促进了老师与学生的交流,发挥了学生的自主能力。在案例教学法中选取的案例是在教学实践中带有典型性及普遍性的事例,在教学活动中,老师以引导者的身份出现,依据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进行独立阅读、思考、分析,通过案例提高学生对理论的理解能力及将理论运用实践的能力。

1.2案例教学法的特点分析:

在小学数学教法课中案例教学法应用极为广泛,因此对案例教学法在具体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呈现的特点进行分析是很有必要的,通过这些特点我们可以看出它在小学数学教法课程的教授过程中具有很强的适用性。案例教学法的特点表现为:案例教学法有着明确的教学目的,无论是对案例的编写还是选择,它都是为了呈现理论的特点而进行的,以教学目标为基础;案例教学法中的案例是客观真实存在的,通过案例的细节呈现出真实性,进而体现教学的真实性;案例教学中的案例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它以案例的特点呈现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寻求解决方式;案例教学也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案例解决过程中的内容结合了许多知识点的应用;案例教学的整个过程是动态的,在动态中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也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2案例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法课中的应用实施

案例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法课程中的应用过程中,虽然学生是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但老师作为引导者起到了主线作用,因此在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主要以老师的选择、引导作为线索进行实施。

2.1教师对教学案例的挑选:

在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对案例进行选择的过程中要依据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进行慎重选择,搜集多种题材、多种类型的案例,使案例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例如在小学数学加法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依据学生情况,选择在水果店买东西等情境化的案例,并通过多媒体动画等形式进行呈现。

2.2教师在课前对引导过程的准备:

在案例教学之前,老师要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对案例进行时间上合理的安排与把控,对案例中存在的问题、难点进行适时引导,也为学生会提出的问题进行预先的演练回答,课堂是老师与学生共同作用的教学过程,因此,老师在案例教学前也要对学生进行预习任务的布置,以便学生在课堂前做好准备,例如,在小学数学图形的学习中,老师可以提前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各样的图形案例。

2.3教师在课堂中的讨论引导:

课堂讨论是对案例教学进行深入的过程,老师在课堂中要对针对所讲的案例进行重点性的讨论,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帮助学生解决案例讲解中不清楚的疑难点,理清学生的对知识点的思维线索。例如,在小学数学乘法的案例教学中,通过课堂讨论,老师可以发现学生对借位等知识点的不理解。

2.4教师总结性的点评与反思:

教师的总结点评与反思是案例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对课堂上学生的点评,让学生对不理解的知识点加深印象,对案例知识点中容易出现的错误进行新的把握与认识,并通过老师与学生的共同反思提高理解,发现讲授中的不足,并做出相应调节,学生也可通过总结发现自己不懂的知识点,在课后进行补习。例如,在小学数学除法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没有对乘法教学进行很好的总结与反思,那么在除法的教授学习过程中会对学生产生难理解的状况。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法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和思维发展的特点,它是一种对小学生进行有效数学教学的方式之一,能够在实践与理论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提高小学生的思维理解能力及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小学数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依据知识点合理利用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发挥主体性的基础上通过师生互动了解知识点。

参考文献

[1]谢祎.浅谈案例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法课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2012(18).

[2]张黎黎.案例教学法在高师院校小学数学教法课中的运用[J].科教文汇,2014(36).

小学数学导学案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合作式学习;案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171-01

1.案例教学法在数学课教学中的作用

案例教学法,就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知识能力的一种基本教学方法,它是将已经发生或将来可能发生的问题作为个案形式让学生去分析和研究,并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提高学习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而数学课教学一直是一个以案例作为基础进行教学的课程,只有通过例题等方式才能传达数学知识。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案例教学中,我们能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能在教学中减轻数学课的枯燥乏味。利用案例教学法同时能更好地促进小组交流,以优代弱,更好地促进后进生的培养和多种学习方法的交流。案例教学法同时能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重视学生的教学参与性,通过主动参与,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基本技能。同时在数学教学中,通过案例教学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空间,挖掘学生的潜力,开发学生的智力。案例教学中能通过大量的讨论、合作、交流等多种途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可见,案例教学法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体现了教学论的人本化思想和现代心理学的建构主义认识论思想,适应了学习者建构知识、接受知识的内在认识秩序。案例教学法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升,是引导学生不仅向书本和教师学习,而且要相互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2.合作式学习是案例教学的最大优势

在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已经毋庸置疑,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充分参与是案例教学在合作式学习中的具体表现。充分参与主要指学生和教师两方面的内容。我们既要求学生在课前准备相关知识内容,又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投入到学生的讨论中去。在实施的过程中,因为参与者会以不同视角、经历及情感考虑案例,学生和教师之间分析问题会产生不同的意见。因此,在教学中所采用的案例必须是教师精心准备的,要考虑周全,涉及所有学生的背景及知识面,要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教师在准备案例时充分考虑案例的实效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中完全融入案例,能准确了解教师的意图,在合作学习时感触更加深刻,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另外,在案例选择时也应该注重难度,如果案例有难度,学生就会一直在思考并且努力寻找更多信息来解决问题。而作为数学课中的案例教学,教师首先要考虑以下几点:

2.1 要考虑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尽量使教学案例与学生的知识理论水平在同一层次上。案例的展现必须求实,并通过多种形式来表现,使学生在现有的案例下更加与实际相贴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2 在教学中必须课前有学习任务的布置,学生课前做必要的准备。学生课前准备主要是为了在课堂上能让学生在更短的时间融入学习当中,我们应该相信学生的能力,因此在案例学习中应当让学生做一定的准备,这样在合作学习中同学们才能融合大量的信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大有益处。

2.3 在教学中必须体现合作式教学。而合作式教学主要又体现在分组讨论、思维交流、运算创新等方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组而后组织学生学习会促进学生整体水平的提升和后进生的培养,同时在学生合作学习中能让不同的思维方式在同组中交流,促进学生能用多种方式学习,还能激发学生更多的创新思维。这样在教学中不但提高了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力。

2.4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必须在案例分析时发挥引导作用,投入到学生的讨论中去。在案例讨论时教师必须做到案例展示,教师将精心选择的案例展示给学生,以便开展合作学习。还要引导小组讨论,讨论时根据案例结合学生预习的内容,进行现场指导和解疑。同时还要在小组讨论后由每组发言人进行问题阐述,教师对其阐述的问题进行总结后由不同小组的人员进行提问,小组发言人进行解答。最后要做的就是汇总各组讨论结果,并对这个讨论过程及结果给予点评,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3.案例教学也要避免个别问题

案例教学虽然在教学中有很好的效果,但在案例教学和合作式学习中往往会出现很多问题。一是教师对案例的选择。教师在案例教学中一定要认真选择适合学生特点和学习实际的案例,避免出现假、大、空的案例。二是学生的合作式学习不是放羊式学习,学生在合作中一定要带着问题参与,也要在合作中解决自己的疑惑,还要在合作中分享自己的见解和体会。三是师生也要建立合作学习体系。教师在案例教学和合作式学习中不仅要高屋建瓴,也要参与到学生的合作学习中,及时分享小组的合作成果,也要指导学生的思维走向。只有注意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要更好地运用案例教学法,必须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师生要做大量的课前准备,同时要更好地开展好合作式教学。只有组织好案例教学,才能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促进数学课的教学。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导学案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教学模式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指的是通过一个具体教育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具体到我们的教学中,可以联系现实生活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或将实际问题经过加工处理成具体的数学问题,设立数学情境,让学生针对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的概率统计问题进行讨论,得出自己的见解或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和应用。进一步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安排讨论小组,使各抒己见,充分表达各自的观点,通过不同思维碰撞,最终形成一致的解决方案。教师的作用是创造自由讨论的气氛,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案例讨论紧紧围绕中心间题展开,根据各小组讨论的不同情况给出相应的指导。讨论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班内交流,实现学生间知识共享,鼓励学生集思广益。案例教学法实施过程中,适时的点评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对于学生遗漏的关键问题进行适时的点评,有助于引导学生对于案例事件分析的深人化,同时对于不同学生的表现,给予适时鼓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案例结束后,教师要及时进行系统完整的知识总结,对于学生们尚未深人分析探讨的间题,进行透彻的理论分析和实践指导,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具系统性和条理性。

从教学法的角度来看,案例教学法的着眼点在于学生创造能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发展,而不仅仅是获得那些固定的原理、规则。通过案例掌握如何以更有效的方式获得知识。案例教学实际上是在经验和活动中获取知识,增进才干。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中,案例是广泛而丰富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和数学其它基础课程相比,公式和理论,逻辑和符号相对少些,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有条件、有精力进行案例教学。现代教学理念提倡的是学以致用,案例教学法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思考实践,好的案例也给学生提供了模板,更能将理论联系实际,甚至在实际中完善理论,创造理论。最后,案例教学法相对于直白的讲述法更易使学生产生兴趣,使用案例教学法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印象更为深刻,更易理解和接受。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好比是鱼,而案例教学法好比是水,鱼离不开水,而水有了鱼才有生气,两者相得益彰,共同发展促进。

二、案例教学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中的应用

为了有效的实施案例教学,本文以对典型知识点构建经典案例为基础,以学生独立分析、分组讨论、教师引导为教学手段,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综合素质为教学目的进行案例教学模式的构建。主要研究内容包含以下三个方面:1.针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面向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特点,教师如何构建出能够引起学生思想共鸣的课程案例。2.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提出案例,启发式教学,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最大化的激发出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使其不仅在课堂上,更能够在课后时间积极主动的通过相关参考资料,自发性的学习。3.改变以往教学模式,重引导,重讨论,轻灌输式教育,如何以高效的分组讨论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同时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总结与评析,使学生真正掌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在讲授概率论中的贝叶斯公式时,可以选用的大家熟知的“狼来了”的故事进行案例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前分小组布置任务:1.了解“狼来了”这个故事的具体内容,2.预习贝叶斯公式的内容,3.思考,为什么村民不再相信这个小孩,是否可以定量刻画信任程度?上课时,首先让一位同学复述该案例的内容,然后教师将相关内容用文本、图形、声音、影像等多种形式进行有机组合,做到先易后难,先感性后理性的过渡,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利用数学模型定量研究实际问题,分析故事中村民对这个小孩的可信程度是如何下降,也就是计算和比较事件在新的信息下的概率的变化,即条件概率。让学生自己利用公式计算小孩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说谎后村民对他的可信程度。这个故事学生都比较熟悉,但贝叶斯公式初次接触,把这两者通过案例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通过适当的课堂讨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还间接渗透诚信教育,可谓一举多得。通过课堂讨论和课后分组调研,学生不仅认真学习理论知识,还学会设计问卷建立模型,锻炼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国内外案例教学法体系的比较研究,教师在使用案例教学法时必须做到 1.对教学案例的统筹设计。教学设计应从整个课程体系层次进行统筹规划,案例教学实施前,必须制定科学的目标和计划,合理地设计出该教学的实施方案,设计配套的多元考核方式。2.加大对教学案例库的建设。要本着“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解决问题为口标”的理念,筛选出典型的案例。同时在设计案例时,要强调案例与所学知识的相关性、案例素材的典型性和案例的时效性。3.加强对指导方法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前期准备、课堂中的积极思考和分析论证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提高的程度则依赖于教师恰到好处的引导与总结,所以,加强对指导方法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三、结束语

通过案例教学法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能够使学生自学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创新能力得到加强,学生的个性和才能也能得到全面发展。通过对案例搜集及后期对例子进行合理的加工、整理和课后对相关案例进行的修正和更新,提高了教师在概率统计及其相关课程中的教学及科研水平。

参考文献:

[1]陈佑清,吴琼.课堂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探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2(11):59-62.

[2]王玮明,连新泽等.数学类专业研究性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4(11):123-125.

[3]林娟.概率统计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6): 40-43.

小学数学导学案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中职数学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30-0084-02

案例教学法是指通过采用案例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通常情况下,在案例讲解中,会设置一些问题。案例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在其中更多的是扮演一个引导者,对学生进行引导,学生则通过相互讨论和探讨,得出最终答案。案例教学法可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问题的思索和解答中,对于学生的知识巩固、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都是一种极大的促进。

一、案例教学法的作用

1.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提前预习、对教学问题的小组讨论、对教学知识的自我总结,自主进行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更为系统地掌握和理解知识。在小组探究中,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问题分析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2.提升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案例教学方法要求学生通过小组的形式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然后通过小组之间的讨论给出统一的结论。在学生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合作的能力得到极大的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交流能力得到提升。

3.提升学生语言交流能力

案例教学法中,学生需要通过阐述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传达给同学和老师,这就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在案例教学中,学生之间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来互相表述自己的观点,讨论过程也是学生语言能力和沟通能力得到锻炼的过程。

4.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数学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以使原本枯燥的数学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为学生营造积极活跃的教学氛围。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学生会提前准备、相互讨论、对教学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这一系列过程,都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学习积极性,加上教师对学生的有效引导,必然可以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1.教学案例的搜集和编写

在开展案例教学法时,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进行相关知识的案例搜集和编写,而且教学案例的设计应该具有良好的应用性,使教学活动可以更加地贴近实际,这样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完成教学案例的设计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提前预习,划分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小组里共同的分析,给出解题思路。

2.设疑问难

在案例教学法的实际应用中,教师通常会设置一系列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去思考、分析和讨论,最终让学生自己得出答案。在教师进行设疑问难的过程中,应该循序渐进,设置的问题由易到难。在学生的分组讨论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的角度进行引导,让学生逐步认识到各项教学内容之间存在的关联,进而实现系统地进行问题阐述的目的。教师在设疑问难后,还需要及时根据学生的探究情况进行引导,不能完全放任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探讨。

3.教学案例讨论

在案例教学活动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对案例进行讨论。通常案例教学的讨论环节,主要是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来实现,由教师进行分组,学生在组内和组外进行教学问题的共同探讨,最终得出答案。教师在整个案例探讨活动中,做好提示和引导,让学生紧扣教学主题。最后,教师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简单的归纳总结。

4.教学总结评价

案例教学法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进行总结评价,教师根据学生在教学案例讨论中的表现进行评价。教学评价要坚持以鼓励学生为主,更多的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讨论积极性等进行鼓励,发现不同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同时对于学生在案例讨论中突出的问题进行评价和纠正,让学生通过教师的总结评价,可以更好地认识到自己对知识掌握和理解的不足之处,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和完善自己。

三、教学案例选取时的注意事项

1.案例选择要具有针对性

采用案例教学法的主要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教学案例服务于课堂,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融于教学案例中,因此教学案例的选择要具有针对性。也就是说教师在进行教学案例选择时,必须明确教学案例涉及的教学内容是否与教学目标一致。只有教学案例与教学内容相统一,学生才可以在教学案例的分析和思考中,增加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例如,在进行圆柱和圆锥体积的教学时,根据“底面积和高相同的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三倍”,我们可以选择底面积和高相同的容器来进行装水实验。若三杯圆锥体才能填满一个圆柱体,则可以得出底面积和高相同的圆柱体体积是圆锥体体积的三倍。

2.案例选择要具有目的性

案例教学法主要是通过让学生进行案例分析的方式,来提升学生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对教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理解和掌握,只有这样才能强化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案例教学方法需要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即教学案例的设置都是为了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学生在学习三维立体图形的时候,三维空间概念过于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来帮助学生理解空间的概念。教师可以选择立体展开图,让学生沿着虚线剪开,将展开图还原为立体图,以此增加学生对立体图形的理解。

3.案例选择要具有生动性

通常情况下,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强,加上数学本身需要一定的逻辑和理解能力,因此,要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要求数学教师在采用案例教学方法时,案例的选择必须具有生动性,尽量做到案例选择贴近人们的现实生活,外加生动的情境,学生就更容易理解了。例如,在进行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案例教学法将数学知识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假设建筑单位在一块长50米、宽30米的空地上建筑一个长方形水池,剩余部分保持同样的宽度,且仓库的面积占总面积的1/2,求这个仓库的宽度。这样教师用枯燥的一元二次方程式生动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实用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法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理念具体化,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实际,更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数学知识。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数学水平进行教学案例的选择,充分发挥案例教学法的积极作用,可有效提升中职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作者:章峰

[ 参 考 文 献 ] 

[1] 苏秀清.案例教学法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2015(2). 

小学数学导学案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高中数学;学案导学法

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校都只是片面的要求成绩,看重应试教育。在课堂上老师只是给学生灌输知识,数学本来就是逻辑思维较强的学科,这样的教学只会使得课堂更加无味,教学效果更低,所以,现在高中教师应该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

一、“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特点

(一)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学意识

学生按照老师编制的导学学案当中设置的问题,对教材中设计的内容进行思考,老师只为学生引导学习方式和提供学习思路,学生在独自学习教材的时候,就可以将课本中的理论知识掌握,并详细探寻教学内容中理论知识的意义。

(二)重视新课程标准下课堂上师生之间互动

在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数学课堂上使用“学案导学”教学方式,老师要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发现之后,老师还要及时采用有效的方式解决问题并且指导学生能够独立思考问题直到解决问题,在实际教学中体现教师的引导地位和学生的主导地位。

(三)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及交流合作意识

在新课程革新的基础上,“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就是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之后,再对有疑问的地方进行小组探讨,最后扩展到班级探讨,实现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目标,进而强化学生的集体感,也增强了学生各个方面的认知能力。

二、数学课学案导学过程

(一)教师提出教学要求

教师编写导学学案的时候,应该将教材作为基础,使得学案中的内容主次明显,进而开发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设计的学案要具有下列特征:(1)紧密结合教材;(2)设计的数学题具有层次性。设计的学案要针对性强,学生可以在老师设计的学案中能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措施,使得学生学会看书,学会自学。

(二)学生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是导学学案教学的主要内容。老师首先要学生知道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学生带着问题对课本进行学习。与此同时,老师在学生自学的时候,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导,以便学生更易学习课本内容。高中的数学让学生通过自己学习掌握内容难度太大,因此学生就要将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做好标记,让老师帮忙,因为在数学的逻辑性太强,所以老师在辅导过程中要具备足够的耐心。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还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师生互动,引导点拨

在学生完成学案之后,老师要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展现靴子成果,还要求学生总结学案的核心内容、设计思路,最后使得学生对学案中设计的问题达成共识,在共同使用资源的时候,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四)加强训练,拓展提高

在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加强训练是进行探究合作学习的重要实践步骤。在学生独立完成学案的前提下,学生之间互评、互议、互批、互改,老师讲解知识的重点。同时,老师还要依据学生的真实情况,有意布置一些发展性的作业,使得学生在学习之余不断提升自身能力。

三、高中数学“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案例编写

学案编写:高中数学正弦定理课程。

(一)学习目标。正确理解正弦定理的定义,会使用正弦定理解决三角形的一系列问题,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学生自学:(1)正弦定理的内容?(2)正弦定理能解决哪些三角形问题?(3)正弦定理的变型有哪些?

(三)课堂测验(1)已知:在ABC中,A=135°,B=15°,c=1问题:在ABC中最大边长是多少?(2)已知:在ABC中,A=26°,C=47°,b=16问题:求a,c,B分别是多少?

(四)典型例题,分组讨论(1)在ABC中,求证:a(sin B-sin C)+b(sin C-sin A)+c(sin A-sin B)=0变式训练:在ABC中,a,b,c分别作为与A,B,C相对应的三角边,化简(b-c)sin A+(c-a)sin B+(a-b)sin C(2)在ABC中,B=30°,c=23,b=2,求ABC的面积。变式训练:在ABC中,B=45°,c=3,b=2,求ABC的面积。老师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自己讨论解决典型例题中存在的疑问,组长记录问题,然后对整体存在的问题,全班进行讨论。

(五)教师总结评价

老师在学生完成讨论之后总结学习情况,对于表现好的小组给予鼓励,对于存在问题的小组及时进行指导,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总结

总之,导学学案的教学是一种效率较高和质量较高的方式。对于高中数学,难度大、内容多,老师只是一味的讲解,就会使得学生对数学产生厌烦感,所以在新课程标准下,采用导学学案教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让学生真正的喜欢学习数学,进而提升高中数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导学案论文范文第8篇

初中数学导学案,符合新课改要求,能够充分达成三维目标,坚持以学生为本,经过数学教师的反复研究和推敲,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探究,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教学目的,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初中数学;导学案;使用;重要性

导学案是以新课标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应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优化课堂、优化学生发展,由教师经过反复研究,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进行编写的学习方案。导学案坚持以学生为本,以达成三维目标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穿插教师的引导和评价,将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探究,强调自主发展作为教学目的。

初中数学导学案的使用,目的是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需要初中数学教师深入研究,广泛推广。

1 初中数学导学案的正确使用

初中数学导学案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的实施方案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方案,由四阶段组成:知识准备阶段、知识探究阶段、知识应用阶段、知识测评阶段。正确使用导学案是提高课堂效率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知识准备阶段是指学生课前预习阶段。学生在课前自学过程中,可以依据导学案中清晰的预习思路,找出本节课数学知识的重点、难点,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数学教师的引导下,借助导学案的经典分析来完成数学学习,形成知识框架。在学生预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凭借导学案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将不明白的或者认识模糊的地方划出来,带着问题进课堂,提高了课堂效率。学生还可以根据导学案中的重点、难点,有针对性的对这部分知识进行仔细认真的分析研究,不但明确了学习目标,而且能够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自学方法,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知识探究阶段是指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主要以分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依据数学导学案提出的问题情境和研究主题,各小组做好人员分工,围绕主题展开讨论。小组内成员之间分工明确,成绩较好的学生负责问题的探究和讨论,重在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得出假设,进行推论证明;成绩居中的学做好讨论记录,依据导学案和教材,寻求依据,提供证明材料;成绩较差的学生可以动手操作,也可以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更主要的是及时求教,解决自己的疑难问题。学生们讨论的问题小组内不能解决的,可以小组之间进行讨论探究;学生们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寻求教师的帮助。在讨论过程中,各小组负责及讨论和记录的学生,注意知识的归纳和总结,讨论结束后,展示本小组的成果,注意吸收其他小组的精华,改正本小组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之处,找到病根寻求教师帮助。数学教师在本环节中主要起到引导和点拨的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知识应用阶段是指在经过预习和合作探究之后,让学生自主完成导学案上安排的练习题的阶段。在此过程中,除学生自主完成规定的练习之外,仍需关注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此阶段,重点是引导学生将做错的题目及时纠正过来,因为之所以出错是因为有些知识点掌握的不到位或者还存在含糊不清的现象,要让学生在相互合作、探究过程中,真正将问题彻底弄清。需要将概念弄清,消除疑点的问题,要通过同学之间相互讨论,也可以通过对教材的再详细研读,还可以通过教师的深入解读来解决;需要加强练习的,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导学案中指定的范围内加强练习稳固,确保自主学习内容落实到位。

知识测评阶段是指随堂小测。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出错情况,掌握学生的个性问题和典型问题,个性问题个别处理,典型问题通过当堂讲解,使所有学生加深印象。对于出错的学生,要求其当堂纠正,将出错的问题整理到错题本上,课下再次进行巩固练习和思考,也作为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以备日后进行复习和强化训练。

通过以上对初中数学导学案正确使用的描述,可以看得出,导学案的使用意义深远,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能够不断的提高课堂效率,打造高效课堂。具体来说,初中数学导学案的重要性内涵丰富。

2 初中数学导学案的重要性。

2.1 导学案是有效提高课堂效率的手段

初中数学导学案的内容设计丰富全面,知识点明确具体,教学重点和难点明显突出,导学案的使用过程彰显学生主体性的原则,真正能够做到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有助于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导学案的例题设计精巧,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练习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无论是知识方面,还是学生的优差方面,都有深入的考虑和研究,真正做到学习具有针对性,教育学生能够因材施教。

2.2 导学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效转化后进生

导学案的使用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共同探讨的形式,使所有学生保持持续的注意力,踊跃参与到知识学习当中,减少了因教师的单方面讲解造成课堂气氛的单一沉闷,学生学习的疲惫等问题。尤其对于后进生而言,因为基础知识不牢固,思路偏窄,反应慢等原因,不愿意接近教师,而导学案的使用创造了后进生与其他学生以相同身份共同学习的机会,点燃了他们学习的愿望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数学导学案还注重了因材施教和引入竞争机制,成绩优劣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都能在竞争中品尝成功的喜悦,学生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大大提高,有效的促进了后进生的转化。

2.3 导学案的使用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导学案中的知识探究阶段主要采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学习小组内的每个学生都有明确的分工,针对导学案安排的讨论问题和设定的生活场景,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权利,发言的角度越广泛,认识问题越深刻,所以说,导学案的使用促使学生之间必须增强合作意识,相互取长补短,合作意识越强,看问题就会越深透,甚至有时会超出教师设计范围,对拓宽学生的视野有很大的帮助,这也是使用导学案的重要意义所在。另外,课堂上时间有限,所有问题全靠教师来解决,费时费力,不一定效果好,学生之间能够解决的问题,让他们自己解决,印象更深刻,课堂效率更高。

2.4 导学案的使用可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数学导学案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民族地区;数学教师教育;案例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6-0127-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加大对民族地区师资培养力度”。广西是一个以壮族为主,融仫佬族、瑶族、毛难族、汉族等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地处广西民族地区的高校理所当然地承担民族地区数学师资的培养,为广西民族地区输送合格的数学教师。教师教育中案例教学策略的研究很多,本文试图从广西民族地区数学教学的视角探讨案例教学,以期为丰富案例教学理论,研究民族地区高校的数学教师教育模式,以期抛砖引玉。

一、立足民族地区,开发案例资源,多样化地呈现案例

案例资源开发应立足民族地区,放眼发达地区,以保证案例的丰富性。案例资源开发包括选择案例材料、撰写案例、整编案例等。案例材料的选择应遵循典型性、时代性、地域性、适切性的原则。所谓典型性,就是所选择的案例材料是数学教学中的典型事件、典型问题;时代性就是案例应与时俱进,紧跟新课程改革的步伐,适时反映广西民族地区数学教学中的新问题、新观念、新现象等。地域性就是具有广西本地域民族数学教育特征的案例,如选择仫佬族、毛南族、瑶族、壮族等少数民族地区数学教学案例。适切性就是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广西民族特点相适切的案例。案例材料的收集为案例撰写和整编提供基本素材。收集案例材料的主要途径有:

1.走进仫佬族、毛南族、瑶族、壮族等民族地区中学进行课堂录像、课后访谈;

2.聘请仫佬族、毛南族、瑶族、壮族等民族中学数学教师到高校叙述他们自身的教学案例;

3.收集广西民族地区优秀数学课比赛录像。

4.深入实习生的教育实习现场,对他们在民族地区中学数学实习课进行录像、课后访谈。

5.购买全国优秀数学课堂教学录像光盘、网络下载全国优秀的数学课堂教学录像。案例材料收集后,及时进行再加工,可以撰写成文本案例,剪辑成视屏案例,制作成动漫案例,录音成为口述案例,以便在日后的教学中多样化地向学生呈现案例,激发学生分析、探究案例的兴趣。

二、依据案例类型,结合民族特点,指向性地设疑

案例设疑可以使案例分析、讨论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对民族地区高校师范生来说,就功用而言案例可以分为示范性案例、诊断反思性案例。示范性案例是指案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语言、教学行为、解决问题的策略等为师范生提供榜样示范性的成功案例。诊断反思性案例是指存在亟待解决的教育教学问题,需要师范生诊断和反思的失败或反面案例。教师在对案例进行全面、深入、细致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民族特点,根据教学目标、教育教学原理、学情,围绕案例设计具有思考性、启发性和移情性的一系列问题,供学生学习、讨论。

三、善于倾听,关注民族学生心理,适时有效地作出反应

倾听是现代数学教师应具备的素养,更是现代民族地区数学教师应具备的素养。教师要关注民族学生心理,善于倾听,帮助民族学生建立信心,提供与他人交流沟通的平台。倾听贯穿于案例教学全过程,从案例呈现、设疑、讨论到评价总结等环节都需要倾听。有效的课堂倾听,应遵循平等性、客观性、全面性原则。所谓平等性原则,就是教师放下高高在上的权威姿态,关注民族学生心理,以“平等中的首席”角色倾听学生心声;客观性原则,就是教师撇开自身的主观臆断,客观公正地倾听学生心声;全面性原则是指倾听内容和对象的全面性,即倾听学生的各种观点与看法,关注全体学生尤其是民族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效的课堂倾听策略,还需要倾听学生的思想、情感、需求,从倾听中解读学生对民族地区数学教育教学的认知,对数学教育理论的理解和应用理论解决数学教学问题的能力。有效地倾听不仅是对信息的纳入,更重要的是对所纳入信息的及时、有效的反应。教师可以作出如下反应:一是启发引导,在倾听学生分析、讨论案例过程中,当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认知冲突状态时,教师适时启发,使学生“柳暗花明”;当学生的思维方向游离教学目标时,教师及时引导,使学生“回归正轨”;二是颔首微笑,教师真诚、善意、鼓励的微笑,可以使优等生得到更大的心理支持,使学困生、胆怯生得到鼓励和赞赏,促使他们更乐意展示自己的观点。三是不动声色,当学生的答案还不够完善或问题解决的多种策略还未答全,教师倾听时不急于评价,有意“留白”,达到“无声胜有声”之效。

四、提供平台,多民族和谐共组,促进多角度分析讨论

在案例教学中,案例讨论可分为小组讨论和班级讨论。无论是少数民族学生还是汉族学生,无论是优秀生还是绩差学生,小组讨论都能为其提供交流的平台。班级讨论使大家共享各小组的讨论结果,汇集全班学生的智慧,分析、解决小组疑难问题。组建讨论小组是小组讨论的前提,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小组成员一般为4~5人,以自愿为前提适当调配,成员除了在性别、能力、学习成绩等方面力求搭配合理外,更注重壮族、瑶族、仫佬族、毛难族、汉族等多民族学生和谐搭配,促使大家在学习讨论中互相接触、互相了解、互相帮组,共同进步。小组之间力求均衡,保证小组任务完成的质量和组间竞争的公平性。在小组讨论中,教师巡视,适时引导、适度参与。在组长的组织下,围绕教师所设置的问题展开多角度的讨论,控制讨论的时间和方向,努力营造和谐、宽松的氛围,鼓励组员大胆发言,发言者结合自己的民族背景、案例背景、自身对数学教学的认知以及数学教育理论,在分析案例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者不随意打断发言、不带个人偏见地认真倾听,分享他人的观点,修正、完善自己的观点。在小组同学激烈、和谐的讨论中形成小组结论,当然,对于开放性问题的结论应求同存异。班级讨论是在小组讨论基础上的进一步讨论。让各小组长汇报本组讨论的结果,提出本组讨论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教师要鼓励各民族学生广开言路,使讨论多角度、深层次。引导学生在剖析案例的基础上,结合案例中所涉及人物的民族心理、民族习惯、民族文化等,运用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就小组遇到的疑难问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以教师的角色体悟案例中执教教师的教学智慧。调控课堂,使讨论低耗高效。

五、淡化权威,强化民主的课堂管理

民族地区高校部分教师多年来习惯于“一言堂”的课堂管理方式,而案例教学是一种“做中学”的教学方法,极大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必然导致对课堂管理的灵活性、应变性、调控性提出更大的要求。案例教学的课堂,学生不再只是静静地听、默默地记,而是以案例主人翁的换位角色,移情地判断案例问题、诊断结症的根源、作出决策。在这过程中,有静态的观察、思考、判断、倾听,也有动态的发表观点、观点的相互碰撞、相互接纳,这就需要教师淡化权威,强化民主,有效调控课堂,使学生思维既不能离题,又能擦出精彩的火花。民主型的课堂管理策略主要有以下两个:其一,建构良好的课堂环境。良好的课堂环境包括良好的物理环境和良好的心理环境。案例教学的良好物理环境主要是课桌椅的安排,应突破传统的秧田式,取而代之的是圆形、田字格、半圆形、马蹄形、马鞍形等形状,以拉近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物理距离,便于合作学习、交流讨论。良好的心理环境,就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宽松、愉悦的心理氛围。其二,促进师生之间的顺畅沟通。案例教学中信息交流多向化,从教师流向学生、学生流向教师,形成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相互流向、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相互流向。信息交流得以顺畅的必要条件是良好的沟通,而信任是良好沟通的基础,无论是哪一层次学生,哪一民族学生,都应得到教师的信任。师生之间的沟通顺畅功于课外,利在课内。在沟通过程中,教师放下权威,以朋友的心态理解、接纳来自不同民族、不同层次学生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民主型课堂景象。

参考文献:

[1]王海秋.数学课堂教学技能训练[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陈时见.课堂管理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小学数学导学案论文范文第10篇

一、案例教学的内涵与特征分析

(一)案例教学的内涵

案例教学也称案例教学法。《辞海》将案例教学解释为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所描述的具体问题情境进行讨论而使学生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技巧及能力水平方面得以发展提升的教学方法。[1]学者们对于案例教学的描述虽各有不同,但内涵基本一致,均强调了以下几点:一是要有教师的指导,二是要有案例,三是学生要对案例进行讨论并各有所得。也就是说,学生在讨论案例的过程中,不管是否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必定能从中学会一些分析问题的方法,并乐意在这个过程中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观点,从而对之前所学的知识产生新的领悟。

(二)案例教学的特征

1.目标明确。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精心挑选案例,就像医生讨论“病例”时病人的病情必须是确定的,律师讨论“判例”时犯人的罪行必须是清楚的。

2.材料真实。案例教学中的案例必须是真实的,不可以道听途说或随意杜撰。由于是真实的案例,学生在阅读材料时就会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而亲身经历的事情往往记忆深刻。让学生把案例教学中所使用的案例当作一个真实的前例,并将这种前例“归纳成为一种定理,一种更大、更宽泛的实践原理”,[2]当以后遇到类似问题时,学生就会迅速地回忆出这些“定理”。

3.学生主导。教师将精心挑选的案例呈现给学生后,学生独自阅读、分析案例,再经过一番讨论后形成对有关问题的独特见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将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也许教师会对案例进行适当的评价,但这并不是问题的标准答案,只是给予学生另一种理解问题的思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

4.效果多样。一般的教学方式都要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特别注重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度,例如,一节课结束后学生要掌握多少知识点,一个单元结束后学生有没有达到所要求的教学目标等。而案例教学却更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这决不是通过一节课或一个案例的分析就能够达成的。当然,在同一个案例的教学中,有的学生分析能力得到了锻炼,有的学生推理能力有所提高,也有的学生各种能力都有所发展。而正是这种多样化的教学效果,促使学生成为丰富多彩的个体,而不再是流水线上生成出来的标准化产品。

二、案例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作为一种教学方式,案例教学和其他教学方法一样,都具有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作用。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课堂中,情节性地叙述案例中的问题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调动学生探究的好奇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而案例的真实性,尤其利于激发学生调动之前所学过的知识去分析问题,并集思广益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方法,进而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此外,在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头脑风暴,可以使原本没有观点的同学在同伴的启发下,思维逐渐扩散,进而产生新的想法,同时也可以使其他同学的思维更完善,而这对于培养全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重要作用。

(一)精选案例

小学数学案例教学中所运用的案例都是和生活密切联系的真实情境,将小学数学知识融入到一个个案例中,可以使数学知识实例化、情境化,这些案例在吸引学生兴趣的同时也能有效改善学生在课堂中单调、线性的学习过程。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堂中分析案例,就相当于和同伴一起做了一道数学题,同学之间可以共享解题思路,共同提高学习效率。为此,教师积极地去收集那些既与教学目标相匹配又有生活趣味的案例,便成了案例教学成功的前提。

1.深入理解案例的内涵。对于教育领域中的案例,学者们有多种不同的界定。国内的郑金洲先生将其理解为包含有疑难问题及其解决方法的实际情境的描述。[3]在国外,理查特(Richert A.E.)将案例界定为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描述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教学实践的故事;[4]卡根(D.M,Kagan)认为,课堂案例是对真实的包括与所要澄清和所要解决的目标问题有关的事实等在内的课堂情境的一种描述。[5]综合以上学者对案例的概念分析,笔者认为,案例教学中的案例应是用叙述的形式呈现一个具体真实的问题情境,而且这个问题情境要有研究的价值并能在教学中起到移情的作用,其基本特征如下:

(1)案例叙述的是一个问题情境,是一个情节完整的故事。

(2)案例叙述的是真实的问题情境,案例中的故事必须是真实的。

(3)案例叙述要清晰,要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

(4)案例叙述的问题情境要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即具有典型性,是典型的故事。

(5)案例叙述的问题情境要能对学生有所启发,当学生遇到类似的问题时能产生移情作用。

(6)案例叙述的问题情境要有时代感,即案例所叙述的故事不仅能吸引学习者的兴趣,而且能使之产生情感共鸣。

2.多渠道搜集案例。案例教学中所使用的案例均是和生活密切联系的真实情境,其来源多种多样。可以是发生在校内的,也可以是发生在校外的;可以是发生在学生中的问题,也可以是发生在师生间的故事;可以是不起眼的生活细节,也可以是重大的社会事件。为此,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关注日常生活。数学最初就是为了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现实问题而产生的,小学数学所教授的都是些基础知识,更易于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留心日常生活。

(2)查阅报刊书籍。当一时不能在生活中找出合适的案例材料时,教师可以通过查阅报刊书籍来搜集二手资料。这些资料可以是他人写好的现成的案例(使用时要注明出处),也可以是教师根据报刊书籍中的真实资料自己编写成的案例。

(3)使用网络搜索。前面我们提到的案例大多是以书面形式呈现的,需要学生通过阅读获取其中的信息。随着教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形式,以图片、视频、动画的形式呈现案例内容,提高案例对小学生尤其是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吸引力。事实上,网络是教师搜索小学数学案例素材的一条重要渠道。

3.使案例与教学内容相融合。案例作为案例教学的核心,必须与教学内容相融合,才能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但由于案例教学在数学教学领域中的运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和教材配套的系统案例尚未形成,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从一些案例素材中提取出与课程教学目标相关联的部分,并对案例素材加以整编,进而设计出合理的案例,为案例教学的顺利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要针对教学目标的需要,从“来源于生活,取材于实际”的案例素材中选取那些具有典型性、启发性的案例,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案例素材进行合理的整编、设计,使其成为能吸引学生参与、适合学生分析与讨论且具有挑战性的教学案例。这是实施案例教学非常重要的一环。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实施案例教学时对案例的剖析可以最大限度地对学生发挥示范和引导作用,让学生在对案例进行分析与讨论的过程中深入思考、科学归纳、有所领悟,促进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二)有效实施

选择案例是案例教学的第一步。案例选定之后,更为关键的则是在课堂中有效地实施。

1.正确区分案例教学与举例教学、讨论法。一线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经常将案例教学与举例教学、讨论法相混淆。

举例教学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是通过特定的例子,说明、解释、证明相应的观点、原理或规律,使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教学方式。[6]从教学的目的来说,举例教学的重点是要学生理解、领悟教学内容。而案例教学在要求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从教学主体上来说,举例教学主要是由教师来举例子,通常是教师先讲述一个理论知识,然后举出相应的例子,让学生通过对例子的学习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有时候教师也会让学生自己举例子,但目的是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可见,举例教学更多情况下是和传统的讲授法并行的。案例教学却要求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学生在案例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仅负责管理并引导课堂讨论,起帮助的作用。从例子本身来说,“案例”(case)与“例子”(ex-

ample)虽是一字之差,但本质相去甚远。前文已经提到,案例描述的是一个真实完整的问题情境,有情境就会有时间、地点、人物等,信息量丰富;而例子有时候是一个完整的案例,有时候只是案例中的一个小片段,形式并不固定。

讨论法是教师指导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对教材中的中心问题进行讨论或辩论,获得知识和巩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7]案例教学和讨论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都需要学生积极地参与讨论,但是,二者依然有许多重要的分别。从讨论的内容来说,讨论法讨论的范围非常广泛,可以是教材中的问题,也可以是教师提出的问题或是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而案例教学讨论的内容只能是与案例有关的内容,讨论要紧紧围绕案例展开,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不偏离主题。从讨论的目的来说,讨论法更倾向于为“讨论”而讨论,注重的是讨论的整个过程,最终是要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而案例教学中的讨论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在这里,讨论成为学习的工具,各种思想在讨论中相互碰撞,最终是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充分认识案例教学的内涵,将其与一些传统教学方式区分开来,这是有效实施案例教学的必要前提。

2.有步骤地实施案例教学。大体说来,案例教学有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呈现案例。清晰地呈现案例是案例教学的第一步。而呈现案例的方式可以是文字的描述,也可以是图片、音频、视频的展现,还可以是真实情景表演等。具体选择何种呈现方式,既要依据案例的内容,也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特征,避免学生对案例内容的理解产生歧义。但无论以何种方式呈现案例,都应使学生尽快进入到案例情境当中,了解、掌握案例中的事实真相,为下一步分析案例做好必要的准备。

(2)分析案例。分析案例的主要形式是课堂讨论,讨论的方式则是多种多样的,选择何种方式要依据班级规模和教学时间来定。分析案例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的学科思维活动,让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学会用学科的视角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必须对案例教学中的课堂讨论进行恰当的引导。首先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或争辩,通过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启发并活跃学生的思维,使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地进入案例讨论的情境当中;其次是帮助学生析取案例中的信息,避开无关信息的干扰,准确把握案例的重点和核心内容;再次是适时调控,避免学生的讨论偏离主题;最后是引导学生作出抉择,用学科的方法去“解决”案例中的问题,使学生完整经历案例分析与解决的全过程,并在这一完整的过程中,领悟到特定案例情境中所隐含的规律性的知识和方法。

(3)总结案例。在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彼此思维的碰撞,相互受到启发。此时,教师要对讨论的结果进行点评,必要的时候对学生没有考虑到的问题作出补充,并将教学内容中要求学生理解掌握的概念、规律、技能、方法等,结合案例分析,深入浅出地讲授给学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深刻的理解,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建立起知识间的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4)拓展应用。案例教学的原理是从个别到一般,其作用就是归纳、总结出某种事物或现象的规律性内容,再实现应用方式上的迁移。学生在分析讨论案例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成就感可以有效地激发他们对所学数学内容的兴趣,此时教师再顺势鼓励学生将问题的解决方法应用到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如引导学生将在案例讨论中所习得的知识、技能、方法等进一步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解决一些有关的问题等。将案例教学拓展运用,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树立学以致用的思想。

总之,小学数学作为一门集工具性、文化性和基础性于一体的学科课程,在培养个体基本素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因数学本身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等特点,很多学生觉得数学学习枯燥乏味,并因此提不起学习兴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因此,将案例教学法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可利用案例的情节性、生活性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并引发学生积极思维、探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的价值。(注:作者为南京师范大学小学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参考文献:

[1]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41.

[2](美)朱迪恩・H・舒尔曼,郅庭瑾等译.教师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6.

[3]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

小学数学导学案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研讨式教学;交通大数据;主动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6-0148-03

一、引言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教育的重要地位特别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地位,尤为突出。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和载体,研究生教育对于未来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1]。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作为影响研究生能力发展的基本前提,是提升研究生全面发展能力的关键环节[2]。而关键环节的保障取决于如何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研讨式教学法源于早期的德国大学,现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高校中的一种主要教学方法[3]。研讨式教学是一种在教师的指导下,遴选主要研讨专题,学生选择搭配,先由学生进行简短报告,教师、学生共同参与讨论的教学形式[4]。对于研讨课的教学方式,一些高校也进行了积极探索并摸索出了一些创新性的教学方式。比较典型的大致可以分为圆桌研讨式、小组报告式和师生角色互换式三种类型[5]。圆桌研讨式适合于小规模的授课,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参与度和研究探索能力。小组报告式能够锻炼学生的分工合作和人际沟通能力,但要求学生能力高、团队协作精神强。师生角色互换式锻炼了学生知识探索、组织策划和口头表达等能力,但对学生的时间概念要求高,同时避免一些学术讲授质量不高的现象。

大数据是复杂网络科学、人类动力学蓬勃发展的基础,也为交通工程提供了崭新的建模途径[6]。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大量宝贵交通数据得以保存与分析。大数据分析与挖掘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到交通工程研究,特别是交通需求预测、交通状态估算与预测、交通出行行为分析、智能交通管理等方向的应用[7]。传统的、以讲授基础理论交通工程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难以让研究生在短时间内真正掌握大数据分析与挖掘技术。研究[8]表明研讨式教学法在医学学生中得到了普遍的欢迎,教学效果比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本文结合同济大学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的教学探索与实践,对研讨式教学法在研究生交通大数据分析课程进行探讨与总结。

二、研讨式教学设计

研讨式是以目标为导向、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通过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及交通数据,然后师生共同查找文献资料,研究、讨论、实践、探索、汇报,提出解决问题办法的方式,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9]。研讨式教学要求以“导”为主,即教导、引导、指导、诱导等,而不是传统的讲授,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意识上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要激发学生从被动思维向积极主动思维转变,学会主动、自觉地获取知识,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面向交通大数据分析的研讨式教学主要步骤可分为:(1)设置贴近日常交通问题的情境及准备相应的交通数据。(2)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特别是问题的答案不能是简单的“是”与“否”或“对”与“错”。这就要求教师有全面、深刻、独到的见解,同时需要了解学生原有专业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对于同一情境,可分为多个小组同时准备。(3)学生利用相关的教学工具报告自己的观点或研究进展,鼓励学生以多媒体课件形式展示自己的观念,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汇报。教学工具一般包括黑板、网络、多媒w课件等。(4)针对报告内容,课程参与者(教师、学生等)向报告人提问,可针对报告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或要求报告人对某些内容进行解释或表达看法。对课堂中出现的有关学术问题的争论一般不作“是”或“否”的绝对评价,以免影响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地进行学术思维和交流。(5)教师进行专题评点,简短地对讨论分组小结,并对比分析每个小组的优缺点,最后对情境问题进行总结,给出分析类似交通问题的技巧与注意事项。

三、案例分析

交通运输行业大数据来源主要在三个方面:基于互联网的公众出行服务数据;基于行业运营企业生产监管数据;基于物联网、车联网的终端设备传感器采集数据,包括车辆相关动态数据。为提供全面的交通信息服务,需要处理分析这些类型多样的大量数据。《交通数据处理分析技巧与应用》是同济大学面向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硕士或博士研究生的选修课。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交通大数据背景、掌握处理分析交通数据的基本技能、了解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结构、熟悉面向学术论文写作的数据处理和图表制作基本技巧。教学内容包括MATLAB数值分析、数理统计基础知识、数据缺失处理技术、数据修补技术、数据异常处理技术等方面。将课程的这几个方面作为一个整体,建立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件制作的讨论制度,形成教学内容互相支撑、教学形式基本一致但各具特色的研讨式教学方法体系。课程的亮点是将加强教学过程的阶段考查(以课外作业为主),重点加强综合性较强的研究型、开放型习题,充分利用课外作业巩固课堂知识并拓展课外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每个方面教学安排1个以上案例或作业,从而使学生加深对数据处理分析技术与应用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研究与应用能力。作业情况占成绩的50%、学生参与度占成绩的25%、学生表达能力占成绩的25%。由于本课程内容多、涉及面广的特点,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主,充分利用信息化环境和教学手段,提高有限时段内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结合案例教学的手段,通过开放性议题和专业性问题设计作业,鼓励课后分组讨论,以此来拓展教学的广度和深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学习的习惯。在教学方法上以互动教学为主,同时,与课外讲座结合,引进国内外一流的专家学者作为实践教学的手段,保证学生能获得最系统、最新的知识和方法。

1.设置6个案例,基本上平均2周完成1个案例,以保证整个课程的全程紧张度。第1个案例为辛普森悖论(课后练习时间约为2小时),不同的数据处理方法得到不同的结论,甚至是相反的结论,以此来促使学生思考什么是正确的数据处理技术。第2个案例为MATLAB练习集(课后练习时间约为36个小时),让学生掌握一门数据处理分析基本工具。第3个案例为数据缺失集(课后练习时间约为6小时)。这个集合中包括若干数据缺失项,学生通过一定的数据处理技术,找出缺失的数据,并利用一定数据修补技术来填补缺失的数据。第4个案例为异常数据集(课后练习时间约为8小时)。这个集合包括若干数据异常项。学生通过一定的数据异常处理技术,找出异常的数据,并利用一定异常数据处理技术来填补异常的数据。第5个案例为综合练习(课后练习时间约为24小时)。在课程结束前6周布置该案例,不分组汇报,而是每个学生都单独汇报(每人约3―5分钟,加上1―2分钟提问)。

2.案例设置原则。尽量做到连续5年的数据集不雷同,避免学生抄袭往届学生成果。同时,案例需要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答案不具备唯一性,避免同届学生的抄袭,同时便于学生互相讨论。例如,基于视频采集的交通数据中包括了每辆车的车速,可提出一些交通流理论流密速的基本图分析,但不限制用何种时间颗粒度来将微观单个车辆参数转化成宏观交通流参数。这样就避免了答案的唯一性,其中的时间颗粒度问题可供学生之间讨论。

3.每个案例都需要进行汇报讨论。建议小班化教学,尽量做到每个学生在一个学期中都能单独讲2次,锻炼学生的多媒体制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注意提纲结构框架、突出思想方法、给出观点结论等。在课件制作上,既着眼内容上的简明扼要,又注意形式上的美观大方,为课堂交流打好基础。该部分是对研究生的学术水平以及作风、礼仪、形象、现场驾驭能力等总体水平的检阅,这也为研究生后续学位论文答辩打下了基础。

4.师生活动讨论。每次案例讨论,鼓励引导学生提出题。由于每个学生都在完成一些共同的开放性问题,因此学生能提出一些与案例相关的问题。另外,部分在完成案例时遇到的问题,也可能在其他组的成果中得到了体现。教师在这个环节上,注意时间的掌控、及时引导、启发、点拨学生提问,以免出现冷场或偏题、跑题等现象,使研讨不断深入。

5.归纳总结。教师需要对每个案例的报告进行梳理和综合点评后,进行归纳总结,给予制度化的反馈意见,明确提出进一步的修改完善建议,引导学生自主独立思考习惯,培养自主创新的科研能力和写作水平。

四、讨论与总结

研究生的课程教学对研究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升和科学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而适宜的教学方法是提高研究生人才质量、培养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根本。研讨式教学法改变了传统讲授式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模式,确定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研讨式教学法的整个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需要从三个层面来建立保障体系:第一层面是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需要教师在充分掌握知识点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同时不拘于传统的教学手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第二层面是解放教师。需要从体制机制上把教师从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使教师能把更多的心思放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中,同时也需要从财政上来解放教师,提高教师待遇,使教师能安心在教学科研岗位上。第三层面是荣誉感和使命感。除了通过改善办学条件、关心教师生活、提高教师待遇等手段,也可以为新进教师或退休教师举办入职或退休仪式等,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使教师富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荣誉感。

参考文献:

[1]顾红,孙光民.研究生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4):92-93.

[2]徐清,喻萍,刘天宁.将研讨式教学方法带进研究生课程教学[J].昆明大学学报,2006,17(4):67-68.

[3]The Higher Education Academy,Seminar Teaching[EB/OL].2016.

http://english.heacademy.ac.uk/explore/resources/seminars/index.php.

[4]单甘霖,齐晓慧.研究生课程教学的研讨式教学方法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09,(130):103-104.

[5]孙绍荣.高等教育方法概论(修订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6]王璞,黄智仁,龚航.大数据时代的交通工程[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3,42(6):806-816.

[7]唐要安.大数据在交通中的应用[J].交通世界(运输.车辆),2013,(24):126-127.

[8]Brunton,P.A.,L.A. Morrow,G. Hoad-Reddick,J.F. McCord,and N.H.F. Wilson,Students' Perceptions of Seminar and Lecture-based Teaching in Restorative Dentistry[J].European Journal of Dental Education,2000,(4):108-111.

[9]研讨式教学[EB/OL].百度百科,2016.

http:///link?url=xWboAMQZtCHPZVzcyrS-

小学数学导学案论文范文第12篇

【摘要】“学案导学”模式是适应新课改对中职数学教学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辅助”的新型教学模式。在中职数学教学中应用“学案导学”模式能够帮助中职学生构建出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明确知识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不断提高中职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的效率。在教学中要做到明确教学目标,合理创设问题情境,科学组织引导,有序进行分组讨论,实行精讲提炼,促进学生不断突破。

http://

关键词 中职学校;数学教学;“学案导学”模式

不得不承认,近年来我国的中职教育取得了较快的发展,显然以往的数学教学模式已经开始变得落后。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一些中职教师开始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其中“学案导学”就是被广泛推广的一种教学模式,它适应了新课改对中职数学教学的要求,能够真正构建起一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辅助”的新型教学模式,本文笔者阐述了其内涵,并谈谈它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对“学案导学”模式的认识

所谓学案,指的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自身的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学生为主体,结合教师的指导,通过师生合作的方式以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此过程中,首先是由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其次是教师进行教授,“学案”与“导学”两者之间是紧密结合的,我们的教师往往通过“学案”来指引“导学”,而“导学”又是依据“学案”进行的,其根本在于“导”,也就是要把传统的单一被动式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学习模式。

在中职数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案导学”就是专门针对中职学生的学习实际,结合数学教学的一般规律,采取突出中职学生自学以及教师调控的手段,不断提高中职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和学习热情。

笔者认为,在中职数学课堂上应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一该教学模式注重教与学的有机结合,也就是一方面既重视教师的引导和点拨过程,另一方面又注重中职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探究过程;其二该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转而以数学学案为载体,更注重学案与教案的契合,更注重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的结合,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职学生的知识技能与能力素质,促进了他们的全面发展;其三,该教学模式把培养中职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放在突出位置,更加注重数学学习方法的传授,这样能够进一步有效地提高中职学生的数学分析问题以及解题能力。

二、“学案导学”模式在中职数学教学应用中的具体策略

(一)明确教学目标,合理创设问题情境

首先应当明确该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学习时把握一个大致的方向。比如在学习“函数”这一章节的内容时,中职数学教师可以确立这样的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理解函数的概念,会求简单函数的定义域;理解函数符号y越f(x)的意义,会求函数在x越a 处的函数值;通过教学,渗透一切事物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其次教师应围绕着教学重点和难点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分析与探究,从而发掘数学定理和公式背后的含义,建构出专属自己的数学框架,进一步将所学知识串联在一起,便于寻找和把握规律。

(二)科学组织引导,有序进行分组讨论

分组讨论的学习模式在数学教学中十分适用,当然对中职数学教学也亦如此。在课堂教学中,中职数学教师可以把班级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这些小组各自去收集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素材,接着有序地引导学生对这些素材提出问题并交予讨论,让学生通过激烈的讨论得出他们心中最佳的答案,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组学生的聪明才智。还可以要求学生对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归纳,教师再结合学生探究的结果进行适当点拨和讲解。这样通过自我学习+教师讲解的方式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也提高了中职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实行灵活诱导,促进学生不断突破

“导学”是一门艺术,灵活多样的“导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树立学生的信心;而拙劣的“导学”可能会使学生的思维僵化。所以,这就要求中职数学教师注意导的灵活性和多样性,讲究导学的艺术性,须精心设置,创设类似的、简明的、呈现梯度性的问题情境,从而使学生真正领悟,以达到真正掌握的目的。例如在学习并集时,我们可以在数学“学案”中创设如下的“导学”问题:假设3 年级2 班的业余绘画小组有4 人:王甲、田乙、张丙、杨丁,象棋小组有3 人:李戊、王甲、杨丁, 两个小组在一起,共有几个人?一共是5 人,3+4屹7,为何?这是什么加法?此时教师应告诉学生:这是集合的加法,叫做“并”。用这样的问题能够较好地诱发学生对集合的并运算的学习欲望,再通过“学案”中相应的由易到难的问题,指导学生通过自学,掌握并集的概念和性质。

对于较难的问题, 数学教师不可不必直接讲授, 应杜绝“直奔结论式”的解疑方法,而应把这些较难的问题分解成不同知识层次的小问题,循序渐进地进行引导,使学生在教师的一步步引导下自己得出答案。

三、结语

实践教学证明,在中职数学教学中应用“学案导学”模式十分有益,它能够帮助中职学生构建出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明确知识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不断提高中职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的效率。“学案导学”模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它符合新课改的要求,也适应现代中职教育的主流。在中职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合理地运用该教学模式,不断发挥该模式的作用,真正将新课改工作落到实处。

http://

参考文献

[1]刘晓燕.中职数学教学中“学案导学”模式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

[2]高红敏“.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

[3]李红霞.中职数学课堂分层分组教学模式实践探析[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3年12期

【作者简介】

小学数学导学案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导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实际意义

高中数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校本教研的载体,实现了知识经验的积淀、文化的传承,有充分的理论和实践证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并从关注学校和学生的发展和持续发展上看,高中数学“学案导学”是一种适时推出的教学模式,值得提倡和推广。高中数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不仅是教法的改革,更重要的是数学学法的改革,保证了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高密度。教与学,说与思,说与做配合紧密,节奏快,效益高,本文下面主要阐述高中数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对学生和教师产生的实际意义。

一、高中数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实际意义

(一)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内驱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的主人,高中数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最核心的理念就是师生“角色”的转变,师、生都需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学生由传统的“听”者变成教学过程的深度参与者,从课堂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预习阶段经过老师点火预热,学生课下自我加热和同伴加热,实现学习前置,培养了自学能力;上课有备而来,通过展示、点拨、纠错、开放将学习过程变成生命的碰撞、知识的狂欢,实现了高效学习、合作共赢;课后通过“巩固训练”达标,在实现数学知识落实的同时,培养了纠错、反思的良好习惯。高中数学学习方式的改变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探究的过程、成长的快乐,获得饱满的自信和强大的内驱力。高中数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教师对学生的每一点滴表现都要进行及时表扬和鼓励, 让每一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满自信,即使学生出现错误,也能保证他们有执著的数学探究精神和强烈的表现欲望。

(二)促使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许多学生有一个特点,喜欢听老师讲课,不喜欢动笔做题,不记东西。“一听就懂,一做就错”,这是典型的被动学习,实施高中数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学生由过去的依靠教师灌输,等待数学教师给出结论、给出答案、缺乏主动钻研,自主学习思考,积极探索的数学学习习惯,转变为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自主探索、自求答疑,积极参与学习实践的学习习惯,这样做学生的等待心理、依赖习惯得到遏制,自主探索、合作的习惯逐步养成。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导学案,把学生的“不待老师教,自己能自学”的自主性学习变成了可操作的程序。讨论释疑的实施,促成学生课前预习、自学的习惯,促成学生提问题的习惯,改变了学生眼高手低的习惯,加强了学生对数学“双基”巩固和掌握,平时学习不错的学生,有时在巩固训练中也会“马失前蹄”,每节数学课都能对他们产生一种诱惑,产生一种紧张,产生一种汲取的动力。通过高中数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能够解决“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参与、自主学习为主体地位的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反馈,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了数学学习的主人。

(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高中数学“导学案”可使学生的预习有“法”可依,并能在课前知道自己存在的疑点,这样能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和深化上。高中数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能使学生沿着数学“导学案”的引导展开自学,本身就是一个主动和独立学习的过程;高中数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对不同学生提出的不同学习目标、速度和难易要求,使学生的数学自学过程充满了浓厚的独特性特点;自学中对数学知识的主动认知、理解、感悟和运用,其实就是一个学生亲身体验的过程;“学案导学”本质上就是问题导学。高中数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在自学中探索发现新的数学问题,提出新的思考,这种数学教学模式一方面满足了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能满足学生自我意识发展需要,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满足了中学生思维发展、自我意识发展需要,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也使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得到培养,优化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品质。按“导学案”的要求预习、探究是一种主动达标的行为,在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所以高中数学“导学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六个作用:①学生数学自主学习的“导航仪”;②高中数学课堂知识结构体系的呈现表;③学生数学技能提升的“加速器”;④学生数学课堂学习的随堂记录本;⑤自我反思小结的文本材料;⑥学生巩固数学知识的“聚宝盆”。

(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高中数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以小组为基本学习单位,从而构建了学习小组、班级和师生三个不同层次的学习共同体。学习小组内部成员之间可以相互交流、探讨,共同进步;课堂上各小组通过展示进行交流、通过点拨实现提升、通过纠错进行落实、通过开放实现拓展;而在“师亦生、生亦师”的最高层次的学习共同体中,师生、生生之间人格上平等,学习上民主,人人都是共同体的一员,是学习上的合作伙伴。课堂上学生之间相互探讨,合作意识进一步增强,人都有一种心理,错了以后都希望尽快知道自己错的原因。课前自学后及时了解错的渠道:首先是教师精讲,把普遍存在的错误当堂解答,满足学生这种急切的心理。其次是把个别的错的放给学生,因为课堂时间有限,可以小组讨论,做错的向做对的同学讨教,在讨教的过程中会的同学会很痛快去讲,体验成就感。数学课堂教学共同体的构筑把个人的学习转换为共同体的学习,在高中数学学习共同体中,学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学习者能够在交流、质疑、释疑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知规律,有层次地安排学习活动。它要求数学教师提出的数学问题有启发性,要有利于帮助学生突破常规思维的局限,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有利于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有利于培养数学能力。

二、高中数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对教师的实际意义

(一)高中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

通过高中数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施,高中数学课堂效益的研究得到加强,科研意识得到增强,成绩会逐渐凸现出来。研究课的频繁促使课的真实,推动做课教师在做中成长,备好学生,备好落实;推动听课教师在听中成长,既听设计,又听生成。加速了高中数学新教师、青年教师的成熟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又促进了中老年教师进一步发挥作用和进行教学创造。导学案教学有利于数学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提高三个能力:①备课中的“选材”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高中数学教材精选材料,选好教法,用好教学手段。②课堂上的“亲和”能力。教学中教师必须激励、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③方法中的“导演”能力。变“带着知识走近学生”为“领着学生走进知识”。高中数学导学案编制所要求下的集体备课模式是组内成员分担任务,减少工作量。教师在集体的教研氛围中向同组成员分析说明“高中数学教材分析”、“高中数学知识体系分析”、“本课时教法设计”、“高中数学导学案的设计、编写”等,要求教师必须重视高中数学《课标》学习,吃透高中数学教材,准确把握高中数学教学三维目标,有利于数学教师注重个人能力的表达、表现,进而促进高中数学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提高。

(二)促使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的转变

高中数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把教学重心从研究教法中的教师“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上,转变到研究学生的学法上“学什么?如何学?”的问题上,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教师进行角色转换,并且促使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的根本转变。高中数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编导、引导、指导上”,编导高中数学“导学案”的过程, 是高中数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关键,高中数学“导学案”不是教师教案翻版,它需要教师从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的角度出发,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成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再把学习目标设计成为学习方案交给学生,根据学生已掌握的知识、自学能力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层次地安排学习活动。它要求数学教师提出的数学问题有启发性,要有利于帮助学生突破常规思维的局限,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有利于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有利于培养数学能力。

(三)实现了教师角色与教学行为的转变

高中数学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具体表现在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两个方面。高中数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对学生自学的高度重视和对教师引导作用的强化,使得教师这一角色的转变成了一种自觉行动。另外,新课程中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将发生转变,其中,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高中数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把教师从传统的说教中解脱了出来,使高中数学教师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导学案引领和巡查指导实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帮助和引导。有效指导教师的课堂授课: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课堂上要求做到三讲三不讲:“讲重难点、讲易错点、讲易混点;学生会了的不讲、自己能会的不讲、讲了还不会的不讲”。可是哪些数学知识点学生易错,哪些是学生通过自学就能学会的,这要求教师必须准确掌握、提高课堂效率。另外高中数学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发现更多好的思路。对于某些较难理解的数学问题,有时学生利用自己的思路讲给同学们听,反而更容易理解,也更简洁。因此当我们通过课前对导学案的反馈,还可以让我们在课堂上该放手时就放手,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当小老师(兵教兵),这不仅仅提高了课堂效率,也能极大限度的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中数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师角色与教学行为的转变。

参考文献:

[1]钟海青.教学模式的选择与运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 5.p1

[2]D.N.阿斯普、C.B. 阿斯普、P.M.昆比:关于发现学习能给教师哪些指导[M]. 教育先锋,1993 年第 7 期

[3]杨小微.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8.

[5]葛军.数学教学论与数学教学改革[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小学数学导学案论文范文第14篇

本文论述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的现状及其重要性,分析了构建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的原则,并探讨了在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构建的5种概念、规律和几何整合教学模式的目标、操作程序、适用条件以及评价方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教学整合教学模式 1引言 现代教育技术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不仅从手段上,而且从观念上、教学模式上都引起教学的深层次变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了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然而,目前信息技术在中小学理科教学的应用水平仍然非常低,大多是作为教学内容的展示工具。中小学理科教师对于如何将信息技术与理科教学整合感到非常困惑,他们心中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如“什么时候用信息技术比较合适?怎么用?”、“怎么做才能体现‘主导——主体’教学思想?”、“怎么做才算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回答这些问题,除了让中小学教师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信息技术以外,更为重要的是进行基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思想的教学模式的研究,为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一个可参考的范式。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方式。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既是教学理论的应用,对教学实践起直接指导作用,又是教学实践的理论化、简约化概括,可以丰富和发展教学理论。研究“主导——主体”教学思想指导下信息技术与理科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为中小学教师提供一些可用于指导教学实践并借以改造的教学模式,对于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显得非常重要而迫切。 2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现状 有关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方面的研究,语文学科走在其他学科的前面。由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主持的全国学科“四结合”(原为全国语文“四结合”)课题组和试验学校的教师们结合长达7年之久试验研究的实践,提出了几十种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与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相关的研究,基本上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一是数学教学模式的研究,二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的研究,三是计算机应用于数学教学的作用和方式的研究。关于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模式的研究却很少,有的也只是零星的、个别的。 自从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乔伊斯和韦尔等开创性地提出将教学模式作为教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独立研究方向以来,教学模式的研究一直是教学研究领域一个重要的课题。数学教学模式的研究近些年来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贝尔在其著作《中学数学的教与学》中提出先行组织者、发现法、证明定理、解决问题、利用计算机等许多数学教学模式。由冯克诚、田晓娜主编的《最新教学模式全书》中也提出了数十种数学教学模式,还有《数学教育学报》、《中学数学教学参考》《教法与学法》、《数学通报》等期刊上名目繁多的数学教学模式,真可谓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研究数学教学模式的学者和教师从数学学科教学的视角研究教学模式,对数学教学实践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然而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这些教学模式中最多只是起一种教学手段或教学媒体的作用,贝尔提到的利用计算机教学也仅仅是众多教学模式中的一种,对于当前如何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全面整合起来的问题缺乏直接的指导作用。 近年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的研究引起了教育技术界的重视,提出了不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如何克抗教授提出的讲授、个别辅导、探索、协作等5类网络教学模式,祝智庭教授总结归纳的个别授导、教学模拟、智能导师、问题解决等23种信息化教学模式,李克东教授提出的情境——探究式、小组合作——远程协商式等4种数字化学习模式。这些信息化教学模式对于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但由于其学科的普适性而缺乏数学教学的针对性。 计算机应用于数学教学前期研究的重点在于如何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工具,近些年来则更加关注计算机认知工具的作用,尤其是校园网、因特网在中小学的广泛普及以及“几何画板”、“mathcad”、“mathematica”、“Excel”等软件的引入与使用,许多数学教学研究人员和数学教师对于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其中运用“几何画板”革新数理化教学(特别是数学教学)的试验研究项目取得了尤为显著的影响和效果,如运用“几何画板”讲授抽象的数学概念、做数学实验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这些计算机应用于数学教学的研究大多停留在计算机作用的描述、教学经验描述的层面上,没有对这些经验进行理论化、抽象化、模式化的概括,不利于其他教师的借鉴和运用。 3构建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的原则 教学模式是教学过程的简约化描述,但教学程序却不等于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构建虽然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受到构建者对教学规律和原理的理解和具体的教学实践的影响,但是必须在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符合教学规律,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也就是说我们构建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双主教学模式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3.1基于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原则 教学模式与教学思想、教育教学理论有天然的联系,没有一定理论的指导,教学模式就没有了灵魂。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应该包含主题、目标、条件(或称手段)、程序和评价五个要素(张武升,1988)。主题即教学模式所依据的教学思想或理论,对教学活动作出理论的解释,规定了教学模式的本质,还渗透、影响其他四个要素。影响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有现代的教育思想、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等。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从根本上把握了教学模式培养人的最终目标;学习理论解释学习的内在机制,要求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是有意义的学习;教学理论是用于指导教学操作程序和方法的系统理论,直接指导教学模式的形成。 “主导——主体”教学理论是构建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教学模式最主要的理论依据,“主导——主体”教学理论取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和奥苏贝尔等以“教为中心”的学与教理论之长,避两者之短,认为在教学的展开进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思考,教师则在教学过程中起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过程的组织、帮助和指导等主导性作用,使学与教有机的统一起来,体现了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的教育思想。 3.2体现数学教学特点的原则 为数学教学服务所构建的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不可避免地受到数学的特征、数学教学的特点、原则以及数学教学改革的趋势和方向的影响。数学既是基础性学科又是工具性学科,因此数学教学既要重视基本知识、基本概念、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又要重视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教学,重视学生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针对现在数学只能为越来越少的人所掌握以及学了数学没有用处的情况,国际数学教育界提出“大众数学”、“人人都要学会的数学”的口号,美国数学教师协会(NCTM)在1989年3月制定的《学校数学课程与评价标准》中提出了全美学校数学教学目标:“为估价数学而学习,为数学推理而学习,为数学交流而学习,对于自己从事数学活动的能力有信心,成为数学问题的解决者”。我国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也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这些数学教学目标为现代数学教学提供了如下启示: 基于“做”(hand-on)的教学——学习抽象的数学概念之前,让学生做数学实验、动手操作实物或模型,培养数学的意识,强调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 基于思维(mind-on)的教学——关注核心概念、有判断力的思维方法和能力的教学,以使学生重构并形成自己的数学概念和关系,强调思维的培养。 基于事实(reality-on)的教学——使学生学会探索、发现、讨论和有意义建构用于解决现实问题的数学概念和关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3.3基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思想的原则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李克东,200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经过许多中间过程的,最终将信息技术作为辅助学习的高级认知工具,并带动教育的全面改革。根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不同程度和深度,将整合的进程大略分为三个阶段(马宁、余胜泉,2001):封闭式、以知识为中心的整合阶段,信息技术作为演示、交流和个别辅导的工具;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整合阶段,信息技术作为资源环境、信息加工工具、协作工具和研发工具;全方位的课程整合阶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引起了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组织架构的全面变革。构建基于课程整合的数学教学模式要充分利用教育技术的优秀成果,并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整合方式,强调将信息技术认知工具的作用,加强整合的深度,而不是仅仅将信息技术作为演示的工具。 3.4最优化教学效果的原则 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和具体化,来自于教学实践。教学实践是教学模式的基石,教学模式必须用于教学实践才有其存在的必要,也只有通过教学实践的检验才能不断完善。因此,在研究教学模式的同时,还要将之用于实实在在的教学活动中,研究教学模式是否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和效果,这是我们研究和构建模式的根本所在,也是验证模式是否有效、是否值得推广的基本途径。 4几种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双主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研究是理论与实践的“中介”研究,其“中介”性质决定了教学模式的研究有演绎法和归纳法两种方法。演绎法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从一种思想和理论假设出发,设计一种教学模式,用实验检验证明其有效后,确立这一教学模式”(张武升,1988)。归纳法是在大量教学实践基础上总结、概括形成教学模式。随着教学理论和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和变革,尤其是现在对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重视以及运动研究方法再度受到关注,教学模式的研究更强调运用演绎法和归纳法相结合的方法。 我们运用演绎法和归纳法结合的方法就数学的概念、规律、几何教学构建了5种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双主教学模式,下面就对这5种模式的操作程序、适用条件、评价等进行阐述。 4.1概念的归纳——获得教学模式 “概念的归纳——获得教学模式”是在参考乔伊斯(B.Joyce)和韦尔(M.Well)的“概念获得模式”和塔巴(HildaTaba)的“概念发展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提出的,其目标是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了解概念的含义以及通过参与和反思概念化的过程,提高分析和概括的思维能力。概念的归纳——获得教学模式包括七个步骤。 (1)情景导入,明确教学目的 情景导入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学习的心理倾向。所创设的情景一定要与要讲授的概念有关,可以是与概念相关的生活实例、资料,可以是一些例子,也可以是用以明示该概念与其他概念关系(上位、下位、并列组合)的先行组织者等。在概念学习之前,教师要向学生阐明本课的目的是通过寻找其本质属性界定某一概念。 (2)呈现例子,分类归纳 教师选择一些肯定性例子(具备概念所有属性的例子)和否定性例子(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概念属性的例子),然后呈现给学生,让他们把相似的归为一类,并找出其共同属性(即归类理由)。如果低年级学生的分析能力不够强,则可以先呈现肯定性例子,让学生提取其中的共同属性,再呈现否定性例子,剔除非本质属性,引起学生对本质属性的注意,加强对本质属性的认识。 (3)提出概念假设 当学生把所有的属性都罗列出来后,要求学生给这组例子取一个名称,思考如何用这些属性来表述这个名称,此时教师不要对任何学生的观点进行评价,要鼓励他们多思考、多说。 (4)呈现例子,检验假设 同样呈现一些肯定性和否定性的例子,让学生用自己提出的假设判断是否所有的肯定性例子都能归到概念组中、概念是否已包含了所有的本质属性,必要时可以将一些属性添加到概念中。 (5)概括总结,形成概念 教师展示全体学生提出的概念属性和概念假设,要求学生共同提取该概念所包含的所有本质属性,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概念,然后再现概念的规范表述。 (6)应用概念,巩固理解 可以呈现一些比较复杂的例子,让学生应用概念进行分类,也可以让学生自己举出一些符合该概念的例子,加深他们对概念的理解。 (7)反思概念化过程 教师可以用问题来激励学生回忆、反思、讨论自己概念化的过程,如“请回忆一下你们得出这一定义的过程,你们是怎么确定其主要特征的”,从而提高其思维能力。 在上述过程中信息技术的作用以及教师和学生在过程中的活动可用表1来概括。 表1概念的归纳——获得教学模式中信息技术的作用和师生活动 模式程序信息技术的作用(理想状态)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情景导入,明确教学目的情景创设工具创设情景,说明教学目的明确目的,建立心理倾向 呈现例子,分类归纳例子展示、操练、表征观点(提取的概念属性)工具选择例子,确定呈现方式,收集概念属性例子分类,归纳概念属性 提出概念假设表征观点、交流讨论工具鼓励学生思考、发言,收集学生提出的假设提出属性和名称,讨论 呈现例子,检验假设展示例子、操练、表征观点、交流讨论工具选择例子,阐明阶段目的,参与讨论,收集概念属性假设例子判断,归纳属性,讨论 概括总结,形成概念呈现假设、表征观点、交流讨论工具展示概念属性和假设,参与讨论,评价学生概括的概念概括概念,讨论互评 应用概念,巩固理解呈现例子、操练工具选择例子,评价效果判断,举例 反思概念化过程交流讨论工具提问引发讨论反思,讨论 这种教学模式适合于讲授那些具有明确属性的概念,如有(无)理数、方程、等式等,也可以用于教授代数运算法则,如合并多项式、合并同类项等,对信息技术的要求不高,有大屏幕投影设备和一台计算机的教室基本满足教学条件(讨论口头进行,分类、提出假设可用纸代替),但是在教学前,教师必须选择准备好肯定性和否定性例子以及一些复杂的、似是而非的例子。教学的效果可以用判断、举例的方法来评价学生是否已理解、获得了该概念。 4.2规律的应用——探究教学模式 学习规律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规律,此模式的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应用概念和规律加深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培养数学方法的应用能力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包括六个阶段。 (1)情景导入,明确问题 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创设现实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2)分析问题,明确应用的概念或规律 让学生思考分析问题,提取问题中的已知条件、未知条件和要求的结果,引导学生讨论解决该问题需要用到的数学概念和规律,确定解决问题的概念和规律。 (3)分组讨论,提出假设 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猜想、讨论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案。这个阶段要鼓励学生多思考、多猜想,而不要求计算、证明,但是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限制,时间的长短则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而设定。 (4)共享方案,评价筛选 当学生已提出足够多的方案时,让小组成员汇报小组提出的方案。教师收集、汇总学生的方案,并把全部方案展示给全体学生,选出其中不同的方案后,让学生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淘汰不可能的方案,进一步筛选出可能方案。 (5)计算证明,验证假设 让学生对剩下来的可能方案用严密的计算和证明的方法来验证其有效性。如果学生的信息能力较强,也可以要求学生用信息技术来表征最后的方案。 (6)汇报总结,反思 学生汇报验证的结果,总结问题的解决方案。如果方案比较复杂,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计算机来演示该方案解决问题的过程。最后要求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讨论问题解决过程中所用的数学方法。 模式中信息技术的作用以及教师与学生的可能见表2。 表2规律的应用——探究教学模式中信息技术的作用和师生活动 模式程序信息技术的作用(理想状态)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情景导入,明确问题情景创设、问题呈现工具创设情景建立心理倾向,明确问题 分析问题,明确应用的概念或规律交流讨论工具引导,总结讨论,分析,确定应用的概念或规律 分组讨论,提出假设交流讨论、表征假设工具分组,设定讨论时间,鼓励学生,关注小组内所有成员的发言情况讨论,提出假设

共享方案,评价筛选展示方案、交流讨论工具收集、呈现方案,参与学生讨论汇报,讨论评价 计算证明,验证假设计算工具,实验环境,交流讨论工具提供工具,工具使用方法指导,提供帮助计算、证明,交流讨论 汇报总结,反思表征方案、交流讨论工具评价,总结,引发反思汇报,讨论总结,反思 此模式适用于与生活有关的计算公式、规则的复杂应用教学,如相遇问题、解方程问题等,对信息技术的理想要求是具有多媒体投影设备、网络环境、计算器、几何画板等数学探索工具等,要求教师和学生熟练使用Word、计算机、几何画板、网络交流讨论工具等。如果不具备网络教学环境,则学生的交流讨论可以口头进行。教学效果可以用解决类似问题来进行评价。 4.3几何概念、规律的“数学实验”教学模式 运用几何画板的“几何概念、定理的数学实验教学模式”的目标是通过“做”的教学,让学生正确理解几何中的概念、规律,了解概念、规律的形成原理,培养发现问题、转换问题的能力,培养用数学模型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模式的步骤为: (1)情景导入,明确目的 情景导入的目的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明确数学实验的重点(要学习的概念/规律),如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例子引入课题,如用飞机或飞机模型引入角平分线教学、用飞翔的蝴蝶引入轴对称概念的教学、演示离心率变化引起曲线变化的动画引入离心率概念的教学等。 (2)做“数学实验”,自主探索 学生明确了本课的目的后,让学生用几何画板做数学实验,利用教师编好的课件独立探索,发现数学概念包含的本质特征、规律形成的原理。如果学生能熟练使用几何画板,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简单的课件。 (3)讨论总结,形成概念/提出规律 学生将探索获得的概念属性或规律与学习伙伴进行讨论,在教师的帮助、引导下提出正确的概念或规律。 (4)概念/规律应用 将所获得的概念或规律应用于解决一些问题,可以是进行一些练习,也可以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用轴对称概念解决“在河边建一个水电站,使之到两个供水站的距离之和最短”等。此时还可能用几何画板进行数学实验。 (5)反思 用提问的方法引起学生回忆、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讨论如何获得概念、发现规律的,在应用规律的时候是如何应用规律的,用“数学实验”进行学习对自己解决问题有什么启示等。 表3说明了信息技术在此模式中的作用以及模式程序中教师和学生的活动。 表3几何概念、规律的数学实验教学模式中信息技术的作用与师生活动 模式程序信息技术的作用(理想状态)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情景导入,明确目的情景创设工具创设情景建立心理倾向,明确学习目的 做“数学实验”,自主探索实验环境,表征概念或规律工具提供工具,监控、帮助、引导做数学实验,探索,记录探索的心得 讨论总结,形成概念/提出规律交流讨论、表征概念或规律工具总结,评价讨论,提出概念,互评 概念/规律应用呈现问题工具,练习工具,实验环境提出问题,提供工具,监控、引导、帮助练习,做“实验” 反思交流讨论工具引发思考,参与讨论讨论,总结 这种模式适用于抽象的几何概念、几何定理、复杂概念的研究和利用几何知识解决问题教学,如轴对称概念、多边形的内角之和、离心率概念、复杂曲线的形成、空间几何等,也可以用于物理、化学的教学中。要求师生都熟练使用几何画板和Word、记事本等记录工具,可用需要转换的复杂问题来评价教学效果。 4.4基于Internet的数学计算应用——合作探索教学模式 现代数学教学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要从身边的生活问题出发、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Internet提供的丰富资源又为此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基于Internet的数学计算应用——合作探索教学模式”就是为实现使学生将学到的数学计算知识用于解决生活问题、从而培养其联系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目标而设计的,其步聚包括七个环节: (1)情景导入,提出问题 情景创设的目的是激发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兴趣,创设的情景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而且要利用视频、音频、图片等多媒体信息来呈现问题,如深圳南山实验学校的易伟湘老师用悉尼奥运会的资料、用图片展示活动城市的情况[17]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2)分析问题,明确方向 要求学生分析解决问题需要确定哪些条件,这些条件与哪些数学知识有关系,最后确定解决问题涉及的数学概念,复习概念间的数量关系。 (3)小组学习,查找信息 教师按照学生的兴趣或位置关系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确定每个小组成员都有相应的任务后,提供给学生信息记录表、相关的资源、网址或搜索引擎,传授学生使用这些资源的方法,让学生开始查信息。要求每个学生都独立自主地查找信息,他们所查找的信息都是为了解决共同的任务,是小组任务的一部分,培养他们协作的意识。这一阶段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资源,使他们能进行充分的探索,学生还要及时记录所找到的信息。 (4)交流协作,解难释疑 当小组成员找到所需的信息后,让他们回到小组中,交流他们所查的信息以及为什么选择这些的理由,讨论其中分歧的意见以达成共识。对于一些学生容易忽视的因素,教师要及时引导。 (5)计算数据,问题解决 学生计算经过讨论的数据,比较、分析计算结果,讨论、选择恰当的解决方案。这里学生提出的解决方案可能不是惟一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角度考虑解决方案,以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 (6)成果汇报,讨论评价 学生在小组交流达成共识后,由小组成员向全班同学汇报学习的结果以及提出方案的理由,教师和其他组的学生可以就他们的方案提出适当的建议。 (7)反思 要求学生回忆探索、协作的过程,反思如何从问题中提取数学知识、怎样才能找到需要的信息、如何选择有用信息、解决该问题用了哪些数量关系、与小组成员协作是否愉快、学习伙伴有哪些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打算以后怎么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习方法等等。 模式中信息技术的作用及教师与学生的活动如表4所示。 表4基于Internet的数学计算应用——合作探索教学模式中信息技术的作用及师生活动 模式程序信息技术的作用(理想状态)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情景导入,提出问题情景创设工具创设情景,阐明目的明确目的,建立心理倾向 分析问题,明确方向讨论工具,展示数量关系工具帮助学生提取、复习数学概念、数量关系分析、讨论,提出、复习数量关系 小组学习,查找信息信息探索、记录工具提供记录表、资源和工具,监控、帮助查找、记录数据 交流协作,解难释疑交流工具监控、引导,启发讨论,选择有用信息 计算数据,问题解决计算工具、表征方案工具提供工具,监控、引导计算、讨论,提出方案 成果汇报,讨论评价展示成果工具,讨论工具参与讨论,提出建议汇报,讨论、互评 反思讨论工具引发思考,参与讨论反思,讨论 这种模式适用于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计算知识的教学,如行程问题、利息问题等。运用此模式进行教学的前提是具备并师生熟练使用Internet教学环境、Excel等电子表格工具、Word等文字处理工具软件。教学效果的评价可延续到课后进行,可让学生写学习体会、学生互评协作意识与协作能力。 4.5基于Internet的综合性应用问题的合作研究学习模式 这是一种多学科、多纬度的综合性教学模式,将知识、计算、规律的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等目标综合在一起。应用这种模式的教学一般不能在一节课中完成,根据项目的难易程度确定所需的时间。此模式的实施分为八个阶段: (1)设置问题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可以由教师口头提出或用展示某一事件引出,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情景应该是真实的,能够引起学生探索的热情。 (2)分析问题,明确评价方法 要求学生分析问题情景中所隐含的数学知识,列出已掌握和未掌握数学概念的清单。教师向学生说明研究的成果形式以及评价的方法。 (3)组织小组,确定研究计划 教师按照一定的分组策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或者由学生自行分组,小组人数以4-5人为佳。小组成员一起讨论研究的方法、进度以及小组成员的分工,制定研究计划表和数据记录表。 (4)自主探索,学习概念,查找信息 每个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任务分工,学习自己未掌握的数学知识,并开始收集与解决问题相关的信息。学生通过学习新的数学知识、查找所需的信息,逐步建构起关于该领域知识结构原形,并形成自主思维的能力与习惯。教师帮助学生判断所查信息的有效性。 (5)交流协作,完成数据表 学生搜索到所需的信息后,回到小组,与其他小组成员一起交流所找到的信息以及该领域的相关知识以及自己关于解决问题的见解,并用查到的信息完成数据表。如果交流发现有不恰当的数据或数据不充分,则需要重新查找数据。 (6)计算数据,提出假设 将所查的数据进行必要的单位转换、中间计算,计算出最终数据,形成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 (7)讨论假设,问题解决 对提出的可能解决方案进行组内讨论,决定最佳解决方案。 (8)汇报,评价,反思 由小组成员向全体同学作出口头汇报,如果可能还需提交书面报告。教师和其他小组根据评价的方法对他们的研究进行评价。要求学生对研究的过程进行反思,思考自己又学到哪些新的知识、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自己在小组中的贡献有多大等等。 在这个模式中,信息技术的作用以及教师和学生的可能活动见表5。 表5基于Internet的综合性应用问题的合作研究学习模式中信息技术的作用及师生活动 模式程序信息技术的作用(理想状态)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设置问题情境,提出问题情景创设工具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明确问题 分析问题,明确评价方法讨论工具,展示成果形式和评价方法的工具帮助引导,说明成果形式和评价方法分析问题,提取数学知识,了解成果形式和评价方法 组织小组,确定研究计划制定研究计划和数据电子表工具确定分组,提供工具和工具使用帮助分工,制定计划表和数据表 自主探索,学习概念,查找信息资源、查找工具,探索工具提供资源,监控、引导学习概念,查找信息 交流协作,完成数据表讨论工具,数据记录工具监控、帮助、引导讨论,输入数据 计算数据,提出假设计算工具,方案表征工具监控、帮助、引导计算数据,记录结果 讨论假设,问题解决讨论工具监控、帮助、引导讨论,提出方案,准备口头汇报,撰写研究报告 汇报,评价,反思汇报撰写工具、讨论工具总结、评价,引发思考口头汇报、互评,反思 此模式适用于研究一些用数学知识解决社会性问题,如分期付款问题、投资回报问题、问题等等,模式的运用要求在Internet教学环境中,师生熟练使用浏览器、搜索引擎、Excel等表格工具、Word等文字处理工具、PowerPoint等演示工具,学生具备一定的协作技巧和进行口头、书面汇报的能力。教学效果的评价可以从问题解决、汇报、协作等方面进行。 以上是我们在这个领域所作的一点探索,所提的模式并不能包含所有内容的教学,还有许多内容的模式尚待研究,相信随着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研究的深入,这些模式会得到不断的修正、完善,更多的模式也会出现。 参考文献 [1]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深圳市南山实验学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优秀案例论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1. [2]冯克诚,田晓娜.最新教学模式全书(上卷).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8. [3]高文主编.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4]何克抗,李克东主编.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改革全国经验交流会论文集.全国学科“四结合”总课题(内部资料).1997-2001./www.etc.edu.cn/articledigest10/net-instruction.htm. [6]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电化教育研究.2001.(8).(9)./www.etc.edu.cn/academist/ysq/infor-tech-sub.htm. [8][美]贝尔.中学数学的教与学.许振声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8./www.cbe21.com/subject/maths/jxck.php. [10]向玉琴,刘英健.美国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特征.山东教育.1998.(3). [11]张武升.关于教学模式的探讨.教育研究.1988.(5). [12]祝智庭主编.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9. [13]BruceJoyce,MarshaWeil&EmilyCalhoun,ModelsofTeaching,Allyn&Bacon,1999./www.techknowlogia.org.

小学数学导学案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信息化课堂;小学数学;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7-0253-02

引言:全球经济进入21世纪以来,已成为信息化时代,笔者认为网络的出现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发明,绝不亚于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笔者认为现代社会是一种"信息革命"。不仅仅是各家企业进入了信息化时代,教育作为国家根本,更是随着社会潮流进入信息化时代,这不单单是体现了教学设备,也是体现了课堂教学模式和教材上,人教版新课标的最新教材中我们可以看到,其教材内容不单是让学生学习教材内容,更要求学生把教学内容与实际相结合,通过自主学习来取得学习答案,信息化课堂彻底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教育模式,做到了真正的教育改革。

1.信息化数学课堂教学流程及例子

信息化课堂相比传统课堂的学习流程更加科学、合理,但是其流程相对传统课堂要复杂,教师要更加专注的投入课堂之中,本文主要根据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的《路程、时间与速度》作为流程案例,其具体流程如下:

1.1 创建教学情景,提出课堂问题。在信息化课堂下,教师应该在课前准备一个情景模式,或是通过身边的一些实际问题,或是通过短片,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引导学生的学习思路,引出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在信息化数学课堂中,教师的情景设计不仅要符合教学内容,而且还要考虑小学生的接受能力,不要把情景设计的过于复杂。教师必须要重视这种情景模式教学,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构建的情景必须要有益于学生学习,让教学更有意义。

上课的第一时间,老师创设一个现实的情景模式,让学生更能感觉到数学的实际存在感。例如教师可以提出,学校10月份将要举行的运动会,教师要在班级选出一名学生进行200米短跑参赛,之后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组,用投影仪等教学设备提供一些运动员资料等,让学生都对一会的教学内容更加感兴趣,学生都会纷纷举荐同学,教师进而提出"为什么会选这位学生";"怎么才能体现这位学生跑的快"等问题,把这些具有讨论性的问题交给学生,实现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资料和互相讨论解决这一系列问题。

1.2 学习过程中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教师把问题留给每个小组,让小组有明确的分工,发挥学生自身的优势,教师可以再投影仪中播放田径运动会的短片,也可以让学生自主在网络上寻找答案,之后让小组进行自主讨论。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独立性,碰到小组内部问题可以自行商量,把所得的资料全部填入到预先做好的表格之中,学习过程中,学生都会为一个学习目标努力,从中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上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同学充分的利用了网络资源,学生通过查阅、分析、讨论得到有关资料,从中获取课堂问题的答案,教师在课堂上往往是辅助学生的自主学习,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数学教学中运用计算机网络的平台可以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以此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满足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1.3 分享讨论结果。通过上文的小组讨论过后,教师要寻求各个小组的最终结论,在投影与等教学设备中列举出几个教学视频,大致内容为第一个为固定跑道长度,第二个是固定时间,运动员在这两个模式中赛跑,教师提问为什么某人跑的最快,学生通过自主讨论会学习一些知识,可以得到一些结论,"在固定跑道中某人跑完用时最短"、"在固定时间中某人跑的路程最长"等答案。

上文例子可以看出,学生在讨论中已经获得了一些数学经验,在交流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及思考能力全都得到了培养,这么做可以让学生学习的内容更加深刻,让学生的头脑更加灵活,真正的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在其中寻找到答案。

1.4 教师总结。各个小组分享完答案之后,再由教师进行总结,取其精华去其糟,把正确的知识点一一列举在黑板之中,并结合教材内容进行一定的补充,真正的做到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学生为课堂主导,教师为辅助的教学模式。

以上案例流程是要求教师和学生通过信息网络共同完成教学教学内容,并且利用实际案例,把实际案例引入到教学中,让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这体现了在课堂上学生的主导地位,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2.信息化数学课堂的优点

2.1 打破传统教育模式,提高课堂学生地位。信息化课堂有效的构建了一个和谐的课堂气氛,让新课堂不再像传统课堂那样压抑,打破了传统的教师为课堂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在信息化数学课堂下,学生为课堂主体,通过自主学习得到答案,教师作为一个指导者,负责辅佐学生学习,从而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2 提高学生自主应用能力。新的教学环境有效的将实际案例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这也正符合新课标指出的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的原则,长久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的能力,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

2.3 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新课堂下,教师通过情景模式,给学生小组提出问题,小组人员通过实际讨论得到答案。有效的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能力,并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学习困难,尽可不必直接请教老师,可以通过同学之间的讨论中获得答案。

3.结束语

总之,信息化课堂数学教育可以有效的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信息化教学作为一种新式教学,应该得到更多的教育机构重视,只有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才能算是真正的现代化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