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个人投资与理财论文范文

个人投资与理财论文范文

个人投资与理财论文

个人投资与理财论文范文第1篇

参考文献是帮助读者在阅读论文的时候更好的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来给读者指引学术研究方向,核查原始文献资料。那么投资理财论文的参考文献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投资理财论文参考文献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投资理财论文参考文献:

[1]李晓君.个人投资理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财会通讯,2010(08).

[2]丁春慧.个人理财风险与对策[J].理财,2010(8).

[3]高雅静.个人投资理财的七大误区[J].健康生活,2011(02).

[4]姜学文.浅析低收入阶层个人理财风险及防范[J].金融经济,2013(16).

[5]柯建华、章敏之、龙治泽.重庆市居民个人理财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会计之友,2008(21).

[6]陶若菲,左小明.大学生投资理财现状及其问题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07).

[7]傅含颖.高中生应持有怎样的理财观念[J].商业故事.2015(28).

[8]陆茜.深圳高中生消费习惯和理财观念调查报告[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4(04).

投资理财论文参考文献:

[1]张文鹏.个人选择投资理财的策略分析[J].中国商贸,2014(33):104-106.

[2]张玉娟.经济新常态下个人投资理财业务及风险防范研究[J].市场论坛,2015(8):54-55.

[3]潘晟.大学生理财需开源节流[N].上海金融报,2010-09-07(B05).

[4]刘云伶,黄泽雨.大学生初识理财滋味[N].山西日报,2004-09-04(T00).

[5]颜士昊.树立正确消费观,增强理财本领[N].连云港日报,2006-08-13(B02).

[6]李文博,刘红婷,刘雨涵,李援月.大学生投资理财观念和行为分析[J].商业文化,2012(11).

[7]涂智苹,崔添龙.高校大学生投资理财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J].经济视角,2014(3).

[8]刘澜.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大学生投资理财行为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5(7).

投资理财论文参考文献:

[1]柯宝红,王珍义,李瑾,等.大学生投资理财方式研究——基于武汉高校的实证[J].经济研究导刊,2010,(24):271-273.

[2]余丽霞,温文,王璐等.高校大学生的理财现状分析及建议——基于四川师范大学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3,(1):111-115.

[3]王苏娜,赵华.在校大学生现行投资理财和未来规划[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24):67-68.

[4]陈刚.大学生理财现状及对策研究——以西安外事学院为例[J].时代经贸,2014,(3):227-228.

[5]杜含睿,朱旭,黄伟,等.河南高校大学生理财现状及教育强化对策研究[J].现代商业,2011,(9):285-286.

[6]杨琳琳.高校在校大学生理财心理调查研究[J].科学导报,2013,(2):165.

个人投资与理财论文范文第2篇

选题意义

个人投资理财是个人为了实现各自的愿望,将自身所拥有的各种资源投入到金融或非金融领域,使其保值增值并达到计划所要求的目标。中国经济连续保持快速稳健的发展态势,居民收入有了较快增长,居民金融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在这种情况下家庭理财行业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但由于我国金融业还是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模式,理财师们往往只是在自己专业的方面有所擅长,这与个人理财是全方位服务的要求出现了背离,加上理财师们所针对的都是高端客户,收取相对较高的佣金,使个人理财的普及和推广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本文就个人理财的现状、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论述,来讨论个人理财的对策建议。

文献综述

一、家庭个人理财的含义

巨荣良于1995年在我国最早提出建立我国居民投资学,于胜道、谢志华、汤谷良于1995年后先后提出或研究了所有者财务、出资者财务、经营者财务的概念,他们对所有者财务、出资者财务和经营者财务的深入阐述,对居民理财研究颇具启发性。柴效武认为,家庭金融主要指家庭内部及参加外部社会的金融活动,如家庭与银行、保险公司、信托公司、典商行,以及其他经济组织、个人之间发生的种种金融活动。总之,家庭理财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参与金融活动,对其财产进行财务规划与经营,有效地控制财富状况,以提高生活质量、有效地引导消费和财富积累等活动。

虽然专业性的家庭理财服务是一种在国外十分普遍和流行的金融服务,国外很多家庭的理财计划和执行都有专业理财规划师的指导;虽然在国内也已有许多保险、银行以及证券公司推出“理财规划师”的服务举措,但是对于大部分的家庭而言,家庭理财还是处于“自我摸索阶段”。因此,通过自我学习,对家庭面临的主要风险以及各种投资方式进行了解和研究,并结合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实行适合自己家庭的理财计划,对每一个家庭的幸福来说至关重要。

三、家庭理财投资的主要类型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威廉.F.夏普认为,投资是一个富有学术味道的定义。他认为:投资是为了获得未来的价值(可能是不确定的)而牺牲一定的现在的价值。根据这一定义,可知投资涉及两个不同的属性:时间和风险。时间属性是指可投下去的价值或者说牺牲了的消费是现在,而能获得的价值或消费是将来,在时间上有一段距离;风险指的是现在投下去的价值是确定的,而将来可获得的价值是不确定的,价值有可能增加,也有可能减少,也有可能不变。而风险的大小与时间长短有关,时间越长,价值的不确定性越大。作为家庭投资者,最关心的是如何在越来越多的投资方式和机会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因此需要对各种投资方式有一定的了解。投资方式可以分为证券投资和是实际资产投资两大类,证券投资又可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

1.证券投资

(1)直接投资

①银行存款

②国债

③股票

④金融债券

⑤企业债券

(2)间接投资

①投资基金

②保险

2.实际资产投资

(1)未开发土地:荒山荒地,可以倒手转卖,也可以进行一定程度开发,然后卖出。

(2)房地产:指住宅,商务中心的开发。

(3)商品期货:指商品期货的买卖。

(4)艺术品:名画,雕刻等。

(5)贵金属和珠宝:如金,银,玉,珍珠,钻石等。投资者选择投资商品的原则是:资金的多少,对收益和风险的态度,投资目标,时间长短的要求,自己对投资商品的熟悉程度,投资商品变为现金的难易程度,本金是否安全,收益的前景如何等。这些问题都要认真考虑。

五、个人投资理财发展对策

(一)进一步完善个人理财业务的政策环境及法律保障完善的法律法规是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和有序进行的保证,可以为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提供一个有效的约束框架和法律保障,有效保护市场参与主体的合法利益。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我国通过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对传统理财业务的规范和发展做了很多工作,但这些法律法规仍然存在着不完善和不适应发展的地方,因此,加快立法建设,促进法律法规的完善,保障参与主体各方的权益是促进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关键环节。

(二)加强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投入与发展,使其成为个人理财业务的主力军。商业银行在我国的发展及社会公信力远远高于普通社会中介机构,这使得商业银行在客户群体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三)加强复合型金融专业人才的培育,提高理财人员素质。无论从商业银行角度还是独立的理财服务角度,人才的缺乏都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尽快建立起一支熟悉金融、保险、税务、法律、证券投资等知识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理财员工队伍,为客户提供全面、最佳的个人理财服务,实现资产的增值和其自身利润的最大化,是发展个人理财业务所必需的。

(四)理财投资者自身要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投资者要树立理性的投资意识和风险意识,这正是目前我国广大理财投资者所缺乏的。要通过多渠道、多种方式全面了解理财产品的内容,自觉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从而在众多的理财产品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论文重点及创新点

本文集中阐述了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个人理财家庭理财在我国道路未来的方向,剖析了理财业务在我国的发展现状,讨论了制约我国理财行业发展的因素,就理财行业发展中产生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且提出了个人的关于问题的解决的办法并预测了理财行业在我国的广阔市场。

本文的主要创新体现在探讨了制约我国理财业务发展的因素并且提出了个人关于解决的方法与措施。

论文框架

一、研究背景…………………………………………………………4

(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4

(二)我国发展个人理财业务的必要性……………………………………………4

二、我国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现状………………………………………5

三、制约我国理财业务发展的因素……………………………………………5

四、我国的个人理财业务在发展中问题解决办法以及发展前景……7

主要参考文献………………………………………………………………11

后记…………………………………………………………………12

参考文献

[1]滋维.博迪,(美)著,朱宝宪等,译.投资学.机械工业出版社.

[2]王圆圆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适合我国工薪家庭阶层的理财建议》

[3]郑建辉:《如何制定适合自己的理财规划》,《金融博览》2008年第2期。

个人投资与理财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行为财务理论;非理性;投资决策;建议

一、引言

财务学作为一门研究财富变化的实用性科学,其发展史源远流长。但对于财务学科的本质、研究对象以及职能的认识,至今仍存在较大的争议。特别是随着当今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进程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先进科技成果的大量应用,社会组织和经济结构日益复杂,传统财务学不能够反映由外部环境和内在机制交互制约作用所产生的规律性和能动性的局限日益突出。受经济学将实验方法引入经济学研究的影响,当前西方财务学研究的一个趋势是财务由纯技术性的商业语言过渡到人文性、社会性的行为科学上来。研究领域从“物”到“人”的转变标志着对财务的认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行为财务理论的出现和运用正是这种转变的表现。

行为财务理论是在对有效市场假说的质疑和挑战中提出来的。有效市场假说提出后得到了众多研究者的支持,但同时也有学者对其提出质疑,特别是进人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了大量与其相矛盾的市场异常现象。对有效市场假说最大的挑战,还是来自于对其理论基础的冲击。行为财务理论的产生一方面源于对传统理论的质疑,另一方面,其产生与实验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正是得以利用实验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学者们修正了传统财务理论的基本假设,指出由于人们认知过程中的偏差和情绪等心理方面的原因会使其无法以理性人方式做出无偏估计。通过在财务理论研究中引入对人们决策过程中认知、情感、态度等心理特征的研究,一门新的学科――行为财务学也就宣告产生了。行为财务理论将人们决策过程中认知、情感、态度等心理特征引入,为企业投资决策提供了依据。

二、企业投资决策现状分析

投资决策作为财务决策的起点,是企业成长的关键动因和收益增长的重要基础。目前企业投资决策存在着投资不足及投资过度等现象,由于传统财务理论对于管理者的投资决策中的非理性现象不能给出合理解释,因而将行为心理学引入到财务理论,对管理者投资决策过程中的偏差进行解释分析,产生了行为财务理论。行为财务理论的研究对象从投资者行为延伸到管理者的决策行为,该理论认为,企业投资决策所受到的影响主要来自于企业内部管理者的非理性和外部投资者的非理性。其中管理者的非理性(如过度自信,后悔厌恶,自我控制等)将会导致企业的投资过度或投资不足,而外部投资者的非理性情绪也会影响管理者的投资决策,从而导致投资扭曲。

我国学者结合我国具体情况也对非理对投资决策的影响进行了很多研究。陈炳华(2004)对2001-2003年我国上市公司持有的现金和短期投资占总资产比重统计分析,结果发现上市公司平均约把占总资产五分之一或六分之一的资金用于作为短期资金。管理者非理使现金及短期投资占总资产的比例很大,说明公司并没把资金投入于企业的正常长期资产中,企业存在投资不足的行为。

我国上市公司除了存在把资金用于存银行、买国债等投资不足行为外,也大量存在投资过度的行为。郝颖、刘星、林朝南(2005)对我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过度自信的驱动外因、行为特质和现实表现等进行了理论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是:在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高管人员中,四分之一左右的高管人员具有过度自信行为特征,同高管人员适度自信行为相比,高管人员的过度自信行为与公司的投资增长水平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米黎钟和李国平(2005)通过公司管理者的过度自信理论和市场驱动理论解释了公司购并普遍失败的原因:过度自信理论认为市场是效率市场,但公司管理者的过度自信导致他们进行并不能创造财富的购并,而市场驱动理论则认为市场是非效率市场,由于投资者的非理导致股票的价格背离价值,因此公司管理者利用投资者的过度乐观提供的机会窗口进行购并。

此外,外部市场的非理性对管理者的影响是明显的,投资者的情绪很可能扭曲管理者的投资行为,当外部投资者非理性时,公司股票价值被错误估计,投资者与管理者在是否进行投资方面产生分歧,从而管理者可能偏离最大化公司价值的目标,做出非理性的选择。郭雪飞(2010)指出投资者的非理性会使股票价格偏离其基本价值。当投资者过分悲观时,低估公司股价可能会使公司因股权融资成本太高而不得不放弃一些具有吸引力的投资机会,从事净现值小于零的项目投资。而当外部投资者过分乐观时,公司股票价值又被过分高估,投资者认为公司有盈利前景很好的投资项目,但实际上管理者很清楚,这些项目的净现值并没有那么乐观,甚至是小于零的,此时如果公司管理者致力于公司价值最大化,拒绝投资于投资者认为可盈利的项目,投资者将抛售公司股票,导致公司股票价格下降。

综述以上文献可以发现,管理者的非理性以及外部投资者的非理性都会影响企业的投资决策。因此,行为财务理论对企业的投资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财务行为理论下投资决策实施建议

传统的财务理论把财务决策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均衡的过程,根据均衡原理,在理性人假设和有效市场假说条件下推导出各种财务决策的均衡模型。行为财务理论则是基于心理学原理,把财务决策过程看成一个心理过程,包括对企业外部市场和企业内部环境的认知过程等。对企业进行投资决策,提出以下几个建议:

(一)建立完整的市场评价体系。为了保证资本市场的公正性和信息完全性,要加快对市场评价体系的建设,利用完全独立的市场综合分析与评价工具,对市场内关键性的组成部分进行定期评价和为财务理论框架下的公司投资决策研究分析,以便使参与市场的每个人都有可能获得公开的和公平的完整信息。

(二)强化企业管理者投资决策意识。企业管理者应不断学习和积累有关行为财务理论的知识和经验,深刻认识人的认知和行为偏差,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决策能力。此外,建立信息搜集渠道和制度,尽可能获取必备的及时精准的信息,并采用科学的方法对信息进行提取与分析,以避免纯粹凭感觉和经验下结论。要尽量排除个人因素的影响,可以由多方位人才组成的团体进行决策。

(三)强化公司治理结构,优化上市公司产权配置,同时对市场进行有效的监管以防范市场主体非理对上市公司实体投资产生不良影响。尤其在中国证券市场,个体投资者占相当数量,他们更多地追求短期资本利得,而且心理预期容易发生大的波动,会影响公司管理者对市场的判断,推动公司偏离长期价值最大化目标,并且也容易被市场操纵者利用。

(四)建立一系列投资决策管理机制。从影响企业管理者投资决策的因素来看,制度缺失是产生非理性投资决策的重要根源。但在我国资本市场,外部环境的监管制度不健全,内部激励和监督机制的不合理,使得制度的制定常常只是迎合了少部分人的利益需求,因此,有必要从制度角度寻求解决我国企业管理者投资决策行为非理性的有效途径。为优化企业的投资决策,企业可建立投资项目终止决策机制、民主的投资决策制度、建立内外部专家咨询制度及加强突击审计和财务监控的功能等。

四、结语

行为财务理论对企业投资行为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与传统财务理论相比,由“应该怎样”转向了“实际是怎样”,更贴近了现实生活,更具有实践意义。首先,关注点由“物”转变到“人”,这更符合现代财务学的本质,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为现代财务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次,能更好地分析公司投资问题背后人们各种行为的真实动因,能更好地寻求促进国家、公司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和谐的有利条件。最后,更有助于认识复杂的资本市场运作过程,提高公司资本配置效益。在我国资本市场上,既有按照公司长期发展和真实价值最大化原则配置资本的管理者,也不乏迎合资本市场短期投机交易的管理者。

行为财务对传统财务理论构成了巨大冲击,但迄今为止还没能形成一个逻辑严密的体系。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带来了重构财务新理论的契机。当然,人类行为复杂多变,因此行为财务研究的难度是不言而喻的。同时,进行行为财务学的研究,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弃传统财务理论。比如象期望效用这样的传统理论,如使用得当,在行为财务的研究中同样可能发挥巨大的作用。可以预计,随着资本市场上投资者行为的不断演化,行为学和财务学研究层面上的发展与深化大有可能融合为一门完善的学科――行为财务学,这将引发财务学的一场“革命”,尽管还有漫长一段历程要走。由于我国在行为财务这一领域的研究还是空白,因此借鉴国外的理论研究成果,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围绕资本市场进行有中国特色的行为财务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光.西方行为财务理论的评价及运用[J].财会月刊,2005(11).

[2]卢向南,俞佳.行为财务的发展与应用研究[J].经济论坛,2005(20).

[3]吴伟,熊鹏.行为财务学述评及其发展趋向[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1).

[4]张多蕾,孟华婷.行为财务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其对有效市场假说的挑战[J].铜陵学院学报,2007(3).

[5]卿文洁.企业行为财务理论的源流及其发展趋势[J].湖南社会科学,2007(3).

[6]姬海华,龚光明.基于行为财务理论的企业投资行为研究[J].会计之友,2009(7).

[7]郭雪飞.基于行为财务的有限理性给投资决策带来的困境分析[J].商业会计,2010(8).

作者简介:

个人投资与理财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社会需求;金融投资;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0-0186-03

1 引 言

金融投资类专业是目前高考市场、考研市场中考生和家长的关注焦点,除了未来就业,如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金融机构的收入高、工作稳定的影响因素外,依靠金融投资的专业基础知识实现个人及家庭的合理理财规划也是解释该现象的主要原因。

虽然高薪、稳定、需求多,是很多考生及家长对金融投资类专业今后就业去向的美好印象,且一些人力资源公司、调查公司公布的数据更让该类专业获得了有力的支持。但现实给予我们的反馈却是金融证券行业急缺业务人员和高层次的经营管理人才,就业市场的毕业生供给越来越多,在需求不变甚至减少的情况下,结果只能是薪酬水平下降和工作机会减少。在此背景下,如何调整金融投资类专业的布局,设计更加适应当前及未来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各大高校须认真思考及研究的重要课题。我国高等教育一直以来都以改革为思路导向,而金融投资类专业的教学改革也颇受社会各界的重视,这与金融投资在我国社会改革与发展中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不无关系,在金融自由化、金融工程化、金融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背景之下,提高我国金融投资机构的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必然是加强金融投资人才的培养。高等学校就像一个加工企业,其产品正是市场需求的各式各样人才,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犹如厂家对自身产品规格、型号、功能、质量、包装等各方面的控制要求,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关系到产品能否适应市场。教学培养目标的确定直接关系到未来的人才能否真正服务于社会,为市场所欢迎。因此,金融投资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

2 金融投资类专业特征

2.1 专业方向及内容

金融投资的基本原理与技术体现在金融产品及环境分析和金融资产定价。证券投资、金融资产定价、金融风险管理、理财规划是金融投资的主要应用领域,金融投资的研究内容也主要是围绕以下几个方向展开的。

方向一:证券投资。该方向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证券投资的收益与风险、投资组合的选择、现资理论、证券市场理论、政府监管以及系统、全面的投资决策过程。

方向二:金融资产定价。该方向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金融基础产品和衍生产品的定价原理;通过定价模型的创新,改善经典定价模型的精确性、现实性,为创新性金融产品进行定价。

方向三:金融风险管理。该方向主要是风险管理和投资组合研究,研究利用创新和金融工具,实现投资组合和有效管理金融风险,特别是在中国特有利率制度环境下研究金融衍生产品定价风险,以及专业化的现代风险分析与管理技术在我国金融产品投资管理中的应用和发展。

方向四:理财规划。该方向主要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和特定的程序制定切合实际、具有可行性的投资理财规划,主要包括投资规划、消费支出规划、教育规划、保险规划、税收筹划、退休养老规划、财产分配与传承规划等。

2.2 专业理论基础

金融投资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它运用了经济学、金融学和投资学的基本原理,又吸收了运筹学、数学等多门学科的精华。但真正作为金融投资理论基础的还是经济学和金融学的基本原理和各种理论学说。有关价值的来源、价格的确定以及金融市场特性的理论构成了金融投资专业的核心基础理论,主要包括:估值理论、资产组合理论、资产定价理论、套期保值理论、期权定价理论、理论、有效市场理论等。伴随金融市场国际化和交易与监管的全球化进程,汇率决定理论、利率理论、利息平价理论等也构成金融投资专业的基础理论。随着金融投资专业的迅速发展和各专业之间的相互渗透,各种自然科学的前沿理论和工程技术也日益显示其在金融投资中的重要应用价值。

3 金融投资类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分析

近十年来,我国的金融、证券市场得到了迅速发展,金融产品日渐丰富,投资手段和投资途径也不断趋于多样化,但仍然存在着投资渠道不畅,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展的投资理财服务品种匮乏等问题,从而如何通过合适的投资途径,采用多样化的投资方式以实现这部分资金的保值、增值,成为居民和企业共同关心的问题。适应市场需求,各类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纷纷开展综合经营业务,面向企业和居民开展除传统金融业务外的多种多样的投资与理财服务。投资理财市场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金融投资专业人才。

银行类金融机构对金融投资人才的需求。银行业在我国是指中国人民银行,监管机构,自律组织,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商业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吸收公众存款的金融机构等。银行是经营货币和信用业务的金融机构,通过发行信用货币、管理货币流通、调剂资金供求、办理货币存贷与结算,充当信用的中介人。银行是现代金融业的主体,是国民经济运转的枢纽。

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对金融投资人才的需求。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包括证券公司、投资基金、期货公司、保险公司等。在证券市场大发展的背景下,证券公司、兼营证券业务的信托投资公司、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期货经纪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投资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商业银行基金托管部、证券登记结算等机构以及上市公司、股份公司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与此同时各公司所需要的人才也在急剧增长,各证券公司大量基础性工作正需要大量的金融投资类人才。而且伴随着证券市场、股份公司和证券相关机构的发展,特别是开放式基金的推出、新基金的入市,都极大地激活了证券市场,我国证券业正在迎来一个新的发展良机。与此同时,证券从业人员以及懂经济更懂证券投资的人才逐渐成为各公司争夺的对象。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中小企业投资公司和担保基金对金融投资人才的需求。成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是我国为应对金融危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而采取的重要措施。目前,各种所有制的信用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正在筹建当中,随着这些信用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的成立和运营,将需要大批的投资与理财专业人才。

理财行业对金融投资人才的需求。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这一精神对于理财市场,意味着居民持有的财产将向多元化发展,不再仅以储蓄为主;意味着居民收入结构将更为多元化,收入构成更加合理与平衡,理财需求将更加强烈;意味着理财市场中的理财工具、理财产品发展将更加迅速、品种将更加丰富,一个更大更有发展潜力的理财市场即将到来。随着个人财富的迅速增长,中产阶层家庭规模迅速扩大。在物质财富增长的同时,经济生活中面临的各种不确定性和风险也大大增加,威胁着家庭财富的安全。在这样的背景下,个人投资理财市场已经初步形成,商业机构为具有不同需求客户提供个性化理财的能力正在迅速提升。

股份公司对金融投资人才的需求。当前我国已经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投资体制,它包括自主决策、行为规范、责权利三者统一的多元化投资主体体系。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责权明确、自负盈亏。因此,投资方向是否明确,融资的渠道是否合理,如何开展资本运作,如何申请上市等相关知识对企业越来越重要。另外,上市股份公司与证券交易所、证券公司、股民的日常联系、交流也需要部分专业人才。既懂企业经营管理,又具有证券、银行相关知识的人才也越来越收到青睐。

一般企业单位对金融投资人才的需求。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很多企业不再局限于原有的基本业务,而是将闲置的可使用资金用于投资以获取更大的收益,因此,很多企业单位设置了资金管理等部门,对企业的资金进行统一调配和使用,并尽可能在满足企业基本业务需求的前提下,进行有效的投资,这就要求企业具有既懂财务知识,又有投资理财意识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调查显示,我国60% 以上的工商企业在进行融资、理财、投资等业务时,渴望得到专业人士的帮助,甚至有不少公司已经专门成立了融投资部。可见,一般的公司都有投资与理财人才的需求。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当中的主体——企业对投资与理财人才的需求亦与日俱增。

4 社会需求状况对高校金融投资人才培养的启示

上述分析表明,金融投资与理财专业人才在经济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社会对此类人才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合理发展金融投资与理财的专业人才培养和教育,符合行业和市场的要求。

4.1 金融投资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选择

金融投资类专业的毕业生可到各证券、基金、期货公司从事投资顾问、实际操盘、基层管理、产品销售等岗位,毕业生亦可到各大商业银行、诚实信用社、邮政储蓄机构从事理财顾问、基层管理以及其他等工作岗位,还可以到保险公司从事理财顾问、基层管理、保险培训、专业销售等岗位。

4.2 增设相关选修课程,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调研情况显示,企业需要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事实上很多投资与理财业毕业生出去后不仅可以从事证券、银行、期货、保险等企业的相关投资与理财工作,有的还要兼做财务会计、企业日常管理等工作,所以具有较多综合素质的投资与理财人员将会是企业格外欢迎和器重的对象。此外,加强学生沟通能力方面的教育及培养是一个重要课题。投资与理财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必须与银行、工商、税务等相关部门进行良好的沟通。为此建议在投资与理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相关财经类的专业选修课程和人文类公共选修课,拓展学生职业知识和业务技能,着力加强学生全面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

4.3 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企事业单位要求投资与理财人员具备良好就业观念和较好的岗位适应能力。根据调查高职投资与理财专业毕业生在中小企业里工作人数比较多,而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条件所限,往往不能给毕业生提供较好的工作环境,这就要求毕业生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吃苦耐劳的品性。学校要让毕业生多了解现实社会,要有多种思想准备,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放弃“工作是享受”的错误观念。学校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工学交替活动,充分利用学生寒、暑假期间积极地开展学生认知实习、专业实习等社会实践活动,要让学生了解岗位专业知识、业务技能和职业素质,熟悉工作环境和业务范围,以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尽快调整心态,适应岗位的需要。

参考文献:

个人投资与理财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行为财务 非理 财务管理

一、引言

行为财务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人Burrell和Bauman最先提出的,由财务学吸收心理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等知识发展的一个新研究理论。到了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行为财务理论研究开始兴起,并取得突破性进展。心理学家Kahneman和Tversky的前景理论为行为财务学的兴起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成为行为财务研究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此后,Shiller、Thaler、Shleifer、Statman和Shefrin等学者陆续发表了一些行为财务的研究成果,推动了行为财务理论研究的发展。90年代以来,行为财务研究更是迅速发展,席卷了整个理论界和实务界,并对传统财务理论构成了威胁。我国对行为财务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晚于西方国家,而且停留在对已有研究成果的一般性介绍阶段。我国学者们从对投资者心理偏差导致的市场异象进行实证研究着手,但至今为止我国还没能形成关于行为财务的逻辑严密的体系。行为财务理论研究人们在投资决策过程中认知、态度和感情等心理特征,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市场非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对人的行为和市场的效率做出更符合实际的解释,并提出了更富有成效的指导。行为财务理论是对传统财务理论的一种变革和创新。本文试图对行为财务理论的全貌给予一个描述,探究这一理论对我国金融领域和企业财务领域的一些启示。

二、 行为财务理论及模型

( 一 )行为财务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行为财务理论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这是心理学和金融研究相结合的起点。 LeBon的《群体》(The Crowd)和Mackay的《非凡的公众错觉和群体疯狂》(Extraordinary Popular Delusion and the Madness of Crowds)是最早研究投资市场群体行为的经典之作。凯恩斯的“选美竞赛”理论和“空中楼阁”理论(1936),开始关注投资者的心理预期在人们投资决策中的重要性。1951年,Burell发表了《一种可用于投资研究的实验方法》一文,率先提出了用实验来讨论理论的必要性,因此他成为了现代意义上行为财务理论的最早研究者。随后,Bauman和Slovic等学者从行为学的角度出发,呼吁关注投资者的非理性心理,并指出财务学与行为学的结合应是今后财务学发展的方向。心理学家Kahneman和Tversky在1979年发表的文章《前景理论:风险状态下的决策分析》为行为财务理论的兴起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成为行为财务研究史上的一个里程碑。1982年,Kahneman、Tversky和Slovic合发了《不确定下的判断:启发式与偏差》一文,研究了人类行为与投资决策经典经济模型的基本假设相冲突的三个方面,即风险态度、心理账户和过度自信,并将观察到的现象称之为“认知偏差”。这标志着行为财务理论的正式创立,也成为了行为财务理论研究的强大依托。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了行为财务理论的第二代核心人物,他们是Thaler和Shiller。行为财务学迅速发展的序幕由DeBondt和Thaler在1985年发表的《股票市场过度反应了吗?》一文拉开,文章正式系统地提出了“反应过度假说”。在此之后,Thaler主要研究了股票回报率的时间模式和投资者的心理账户。Shiller主要研究了股票价格的异常波动、股票市场的羊群效应和投机价格等。Odean对于处置效应的研究,Ritter对于IPO的异常现象的研究和Kahneman对过度反应和反应不足之间转换机制的研究,进一步推动了行为财务理论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De long等关于金融市场上的“噪声交易”研究使行为财务方面的研究迅速增多。在此之后,行为财务理论更加注重投资者心理对资产定价和最优资产组合投资决策的影响。Shefrin和Statman在1994年提出了行为资本资产定价理论(BAPM),二人在2000年又提出了行为组合理论(BPT)。更加频繁的市场异象使得行为财务理论学者更加置疑传统财务理论。行为财务理论成果和行为财务理论模型的层出不穷,也繁荣了行为财务理论。值得一提的是,Shiller教授于2000年出版了《非理性繁荣》一书,他提醒投资者,不管用哪种尺度来衡量,当前美国股市的价格都已经很高了,并从行为财务的角度对美国股市的泡沫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此外,Andrei Shleifer的《并非有效的市场:行为财务学导论》一书也具有比较强的影响。在书中,他比较详细地分析了投资者的心理变化和这些变化对证券价格的影响,这本著作对投资者和政策的制定者具有很现实的参考意义。

( 二 )行为财务理论对传统财务理论的冲击 一般认为,传统财务理论是以理性人假设和有效市场假说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关于投资者最优投资组合决策和资本市场均衡状态下各种证券价格如何确定的理论体系。传统财务理论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有效市场假说(EMH);投资组合理论(MPT);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套利定价理论(APT);期权定价理论(OPT);资本结构的MM理论。随着经济地发展,越来越多的市场异象出现,而这些现象不能用传统的财务理论解释。大量的心理学和行为学研究,结合了人们的认知和感情等心理因素后,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行为财务理论也在这时发展起来了。行为财务理论对传统财务理论构成了挑战。首先,“理性人假设”受到了挑战。传统财务理论认为,投资者是理性人,他们的投资心理具有理性预期、风险回避和效用最大化三个特点。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1972年,西蒙发表《有限理性论》一文,正式提出了“有限理性学说”。该学说认为,投资者是有限理性的,投资者也会犯错误,而且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市场中理性和有限理性的投资者都是起作用的,不会被赶出市场。行为财务理论认为,由于决策者受主观认识能力、知识、价值观等方面的限制,并且客观上的时间、经费和情报来源等因素的影响,任何人和组织都无法以理性人的方式对市场做出无偏估计,从而拉近了理性选择的预设条件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其次,“有效市场假设”受到了挑战。美国股市投资奇才Buffett曾说“如果市场是有效的,那我只能是街上一个拿着破碗的乞丐了”。行为财务理论通过大量实证研究,发现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并非都是理性的,“损失回避”、“过度自信”、“倾向于确认偏差”等心理特征会影响他们的决策。非理性投资者的交易行为不是随机的,而是表现为明显的趋同性,不会相互抵消。套利者因为噪声交易者的存在,也不能纠正市场偏差。投资者的实际决策会偏离传统财务理论所设定的最优决策模型,并且最终通过资产定价反应出这种偏离。这说明市场并非是有效地。最后,“理性人假设”和“有效市场假说”的理论基础受到了置疑,因此建立在两者基础上的传统财务目标、财务理论模型等其他理论也就受到了相应的挑战。

( 三 ) 行为财务理论的理论基础 (1)心理学基础。行为财务学的发展与在财务理论中引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是分不开的。心理学家们通过实验证明,人们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中会明显地呈现出如下常见的心理特征:一是心理账户。心理账户是人们在心理上对结果(尤其是经济结果)的分类记账、编码、估价和预算的过程。也就是说,人们根据资金的来源、所在和用途等因素对资金进行归类的过程。对于不同来源地资金归到不同的心理账户中。对来之不易的资金会高估,而对轻易得到意外之财可能会低估,并且会倾向于轻率地使用被低估的资产。二是过度自信。心理学家认为,人们有一种过度自信其有准确估计概率的能力的倾向,往往对自己的判断比事实的证明更有自信。人们通常高估自己成功的概率,并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而低估自己的运气、机遇和外部力量的作用。男人往往比女人更容易过度自信。三是后悔厌恶。后悔是当人们意识到以前所作的决定是错误的时候感到的心理上的痛苦。这是对自己能力的怀疑,使人们感到要为损失承担责任,所以后悔比损失更让人感到痛苦。为了避免后悔,人们往往会做出一些非理性的行为,如羊群行为。四是处置效应。处置效应是指投资人为了避免后悔,会倾向继续持有具有资本损失的股票,即时变现具有资本利得的股票。投资者盈利时,为了避免价格下跌带来的后悔,倾向于风险回避而做出获利了结行为。当投资者亏损时,为避免立即兑现亏损带来的后悔,倾向于风险寻求而继续持有股票。五是锚定效应。人们对未知事件进行估计时,他们的判断和决策容易受到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在估计的过程中,人们通常是根据最初的信息,而不是最新的信息来进行分析和调整的,这就导致估计值与真实值的偏离。这种现象就被称作是“锚定效应”。(2)前景理论。心理学家实验发现,人们在做决策时往往违反按照预期效用理论所作的预测,如阿莱悖论。基于心理学关于人们偏好的研究,卡尼曼(Kahneman)和特维茨基(Tversky)提出了预期理论的一个替代概念:前景理论。前景理论的提出为行为财务理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也是行为财务理论中被公认的理论。所谓前景理论,就是研究人们在不确定条件下如何做出决策并用于合理解释非理性选择等决策行为的理论。一般认为,前景理论有三个基本原理:第一,人们在决策时更多看重的是财富的变化量而非财富的最终量。第二,人们在面对潜在获利时,倾向于回避风险;在面对潜在损失时,倾向于追求风险。第三,人们对损失比对获利更敏感一些,即等量的获利和等量的损失所带来的快乐和痛苦是不同等的,而后者往往要大于前者。卡尼曼和特维茨基将个人的选择和决策过程分成两个阶段,并且利用两种函数来描述个人的选择行为:一种是价值函数(Value function)v,另一种的决策权重函数(Decision weighting function)π(p)。其中价值函数取代了传统预期效用理论中的效用函数,决策权重函数则将预期效用函数的概率p转变成决策权重π(p)。价值函数的应用较为广泛,其形状如图1所示。在第1象限中的图形表现为凹函数,体现决策者面对获利时的风险回避。第3象限图形表现为凸函数,体现决策者面对损失时的风险偏好。曲线在坐标轴的原点处发生转折,意味着决策者在该点时对风险的态度发生巨大变化。

( 四 )行为财务理论的主要内容 (1)行为资产定价理论(BAMP)。Shefrin和Statman(1994)在行为财务理论的框架内提出“行为资产定价模型”。相对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行为资产定价模型不仅包括了理性趋利特征,还包括了价值感受特征等诸多因素。传统财务理论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是基于投资者是理性人的假设上的。但是在金融市场中常常会出现非理性的交易者,他们信息不充分,容易犯错误,其投资行为无法用传统的财务理论来解释,行为财务上将这些人称之为“噪声交易者”。“噪声交易者”与理性的“信息交易者”一起决定着金融资产的价格。将信息交易者和噪声交易者以及两者在市场上的交互作用同时纳入资产定价框架是行为资产定价模型的一个创举。当理易者起主导作用时,市场是有效的,当“噪声交易者”起主导作用时,市场是非有效的。在行为资产定价模型中,金融资产的预期收益率取决于“行为β”, β是均值方差有效组合的切线斜率。由于噪声交易者的存在影响了金融资产的价格,正切均方差有效资产组合不同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中的市场组合。(2)行为投资组合理论(BPT)。Shefrin和Statman(2000)在期望理论和安全、潜力和渴望理论(SP/A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行为投资组合理论。由于现资组合理论的发展受到理性人假设、投资者对待风险态度假设和风险度量的假设的局限,无法有效地指导实践。现实中大部分投资者构建的资产组合是一种金字塔状态的行为资产组合,位于金字塔各层的资产都与特定的目标和特定的风险态度相联系,而各层之间的相关性被忽略了。行为投资组合理论认为,投资者将通过综合考虑期望财富、对投资安全性与增值潜力的欲望、期望水平以及达到期望值的概率等因素来选择符合个人意愿的最优组合。行为投资组合理论有两种分析模型:单一账户行为投资组合理论(BPT-SA)和多重账户行为投资组合理论(BPT-MA)。前者是指投资者通过考虑协方差而将所有证券组合放入一个心理账户;后者是指投资者将证券组合归入不同的心理账户,并忽视账户之间的相关性。心理核算时两者的基础是不同的。(3)行为财务理论模型。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有关证券市场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也日渐增多,但是仍有许多市场异象无法解释。行为财务研究者基于投资者心理偏好的预期和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并结合前景理论,提出了一些行为理论模型,较为有效地解释了这些市场异象。比较突出的有DSSW模型、BSV模型、DHS模型、HS模型和羊群效应模型。DSSW模型是由Delong,Shleifer,Summers和Waldman于1990提出的。该模型是建立在市场中存在噪声交易者和理性套利者、交易者一般是风险厌恶者等一系列假设的基础上的。模型的支持者认为,噪声交易者的行为具有随机性和不可预测性,由此而产生的风险必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理性套利者进行讨论的积极性,从而导致金融资产的价格与其价值的明显偏离。同时噪声交易者还可能通过“噪声”扭曲金融资产的价格,从而有可能因承担自己创造的风险而获得比理性套利者更高的回报。BSV模型是由Barberis、shleifer和Vishny于1998提出的。该模型的提出者假定,投资者在投资决策时存在两种心理偏差:一种是有代表性的启发式偏差,即投资者认为近期股票价格的同方向变化反应了公司收益的变化,并依据这一趋势进行外推,导致对新信息的反应过度。另一种是保守主义偏差,即投资者认为收益变化是一种暂时现象,因而未能及时调整自身对未来收益的预期,结果导致对新信息的反应不足。该模型主要用于解释金融资产的价格是如何偏离有效市场假说的。DHS模型是由Daniel、Hirshleifer和Subramanyam于1998年提出的。该模型将投资者分为信息闭塞的投资者和信息灵通的投资者两类。前者不存在心理上的偏差,后者表现出过度自信和自我归因偏差。过度自信导致投资者夸大在股票投资价值判断中私人信息的准确性,最终促成投资者对私人信息反应过度和对公共信息反应不足。自我归因使得投资者过分高估自己的能力,而将与自己不一致的行为归因于外在“噪声”的影响。该模型在一定程度上给出了关于股票回报的短期连续性和为何会出现长期回归修正的合理解释。HS模型由Hong和Stein于1999年提出的。又称为“统一理论模型”(Unified theory model)。该模型将投资者分为消息关注者和动量交易者。消息关注者在对股票价格进行预测时,基于自己所获得的企业未来的“私有信息”,不考虑当前或过去的价格。动量交易者在对股票价格进行价格预测时,基于过去历史价格的简单函数上,不考虑企业基本面方面的信息。该模型将证券投资中的中期反应不足和长期价格反应过度统一起来了。羊群效应模型解释了投资者在市场中的群体行为及其后果。羊群效应指在信息不确定的情况下,投资者受市场中压倒多数的观念的影响,忽略自己有价值的私有信息,从而盲目模仿他人决策的行为。羊群行为涉及多个投资主体的相关,对于市场的稳定性和效率有很大影响,会导致金融资产的价格偏离其基本价值。

三、行为财务理论的展望

行为财务理论以全新的视角系统地解释了金融市场上发生的种种异象。但行为财务理论并非是对传统财务理论的否定,而是对传统财务理论进行修正和补充,并且丰富了传统理论分析问题的视角。尽管行为财务理论发展很快,但毕竟其发展时间有限,同其他学科一样,行为财务学在发展中也凸现出了一些不足。如行为财务理论目前最大的局限在于尚未形成统一、成熟的理论体系,没有与数学模型相结合,很多解释只是从现象出发得出的针对性解释,无法对资本市场上的种种现象给予一致性的解释。近年来行为财务理论才被运用到公司股利政策的研究中,尚未形成理论体系,并且行为财务理论对于股利政策的实证研究还不多,研究框架比较零散,真正能够运用到我国财务政策中的解释不多。我国行为财务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大部分都只是阐述西方的理论。我国证券市场由于发展时间不长,投资者心理不够成熟,非理性的情形更为严重,如果直接拿一些已成熟的理论应用于我国实践,容易产生水土不服。必须充分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对国人投资行为的影响和中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总结出适合中国国情的行为财务理论,并运用到公司财务政策中去,国外已有的成果也为我国的相关研究开拓了思路。

参考文献:

[1]周战强:《行为金融:理论与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饶育蕾、张轮:《行为金融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崔巍:《行为金融学》,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年版。

[4](美)安德瑞•史弗莱著,赵英军译:《并非有效的市场――行为金融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饶育蕾:《行为金融学的意义与应用前景》,《管理评论》2003年第15期。

[6]Jay R. Ritter. Behavioral finance. Pacific-Basin Finance Journal, 2003.

[7]Daniel Kahneman and Amos Tversky.Prospect Theory: 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Econometrica, 1979.

[8]Hersh Shefrin, Meir Statman.Behavioral Portfolio Theory.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2000.

个人投资与理财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人力资本;财务管理;基础理论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1958年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了完整的人力资本概念。在舒尔茨的影响下,人力资本成为热门的研究领域。半个多世纪以来,人力资本理论在国内外学术界得到了广泛传播,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然而,现代企业对于人力资本的投入与重视,使得传统财务管理显现出越来越多的缺陷。为解决传统财务管理与知识经济时代的不适应性,对传统财务管理理论的拓展势在必行。

一、人力资本财务管理理论研究起点

财务管理总是依赖于其生存发展的环境。在任何时候,财务管理问题的研究,都应以客观环境为立足点和出发点,这才有理论与实用的价值。脱离了环境来研究财务管理理论,就等于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财务管理环境是对财务管理有影响的一切因素的总和,包括微观环境和宏观环境。其中,微观环境主要是指企业的组织形式、生产管理模式、销售和采购的方式等等;宏观环境主要是指企业进行财务管理活动所面临的经济、市场、法律和社会文化环境。财务管理环境对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方法、财务管理内容具有决定作用。王化成(2006)认为,将财务管理环境确定为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起点是一种合理的选择。

当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科学技术被广泛运用,劳动生产物中凝聚了越来越多的人力因素,给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带来了新的局面。人们开始意识到人的质量对经济增长做出的贡献,“以人为中心”的企业财务管理研究逐渐成为热门。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人力资本财务管理理论的研究起点应确定为人力资本财务管理环境。

向显湖(2006)认为,人力资本财务环境主要有经济环境、市场环境和企业内部环境。经济环境主要是指影响人力资本投资的主体,包括国家、个人以及企业,进行人力资本融资、投资和配置的因素,同时也是投资主体进行人力资本决策所必须考虑的经济条件。例如,宏观经济现状以及预期走势、知识经济发展程度。市场环境主要是指人力资本决策所必须考虑的市场条件。例如,人才市场供求与价格、科技市场供求与价格,以及金融市场供求与价格;企业内部环境主要是基于企业主体而言,是人力资本决策所必须考虑的各种内部因素。例如,企业生产经营的知识和技术含量、企业竞争能力现状、企业财务支付能力,以及企业结构资本状况等。

二、人力资本财务管理理论假设前提

人力资本财务管理假设是指对企业人力资本财务管理活动所面临的复杂多变的外部和内部的环境事先做出的符合逻辑的确定性假设,它是进行人力资本财务管理理论研究与方法构建的基本前提。蒋琰和杨景岩(1998)提出了人力资本财务管理的基本前提:“第一,人所拥有的综合生产能力是一种资本;第二,人力资本可以用货币来计量;第三,人力资本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有限分离;第四,企业所依赖的人力市场是健全有效的”。向显湖(2006)认为,人力资本财务理论假设包括财务主体假设、有限经济人假设和风险厌恶假设。此外,向显湖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出了人力资本财务的具体假设,企业人力资本可明确划分为高层、中层和基层三个层次;人力资源的服务期限可以合理确定;对相同层次人力资源的投资效率是相同的;人力资本融投资的成本与收益可以独立计量。徐鹿、邱玉兴(2007)在其著作《高级财务管理》中,认为环境因素的多元性和环境状态的复杂性,再加上研究问题的内容及其视角的不同,故对假设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因此,要给予人力资本财务管理以统一的假设模式,有一定的难度。尽管如此,人力资本财务管理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分支,仍需要遵循相对具体的假设。故也基本赞成向显湖关于人力资本财务假设的观点。

三、人力资本财务管理目标

目前,理论界对人力资本财务管理的目标争议比较多。何冠明(2006)认为,人力资本产权化导致了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变化,在人力资本越来越被重视的今天,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利益也应当在财务目标中得到体现。因此,人力资本财务管理目标应表述为:“在协调人力资本所有者与财务资本所有者利益的基础上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涂建明(2004)认为,人力资本财务管理发展所选择的现实的财务目标应为二元所有者价值最大化,即“人力资本财务管理应当努力实现人力资本产权所有者和物质资本产权所有者这二元产权主体的财富最大化”,这种观点实际上是传统财务管理目标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深化。这两种观点都认为人力资本财务管理应当兼顾企业人力资本所有者和物质资本所有者二者的立场,协调进行财务决策;企业在追求物质资本所有者财富最大化的同时,还要维护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长远发展。龚凯颂(2005)认为,将人力资本作为出资者看待后,改变的只是企业中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力量对比,使得人力资本产权所有者在对企业剩余价值进行分配的博弈中更加具有索取权,即“人力资本所有者在对自身利益的索求上变得跟物质资本所有者一样有力量,甚至比物质资本所有者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人力资本财务管理与传统财务管理相比较来说,改变的只是企业收益这块“蛋糕”的分配规则,而不是“企业收益蛋糕”的大小,财务管理目标是一个做大“蛋糕”的问题,所以人力资本因素不会改变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即“财务管理目标仍然是企业价值最大化”。然而,蒋琰和杨景岩(1998)认为,人力资本财务管理是以人力资本为研究对象,应当建立以人力资本为中心的财务管理目标,即“以人力资本回报率最大为目标的一种理财活动”。向显湖(2006)认为,“人力资本财务管理目标首先应当是体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要求,在此前提下,还应当考虑对人力资本载体的有效激励,实现人力资本产权收益最大化”。笔者认为,构建基于企业主体的人力资本财务管理体系,其财务管理目标也应当与传统财务管理目标相区分。人力资本财务管理与传统财务管理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人力资本财务管理是以人力资本为中心,而传统财务管理是以物质资本为中心。人力资本财务管理理论目标应当为:兼顾均衡各利益相关者的财务利益。

四、人力资本财务管理理论内容

刘启亮(2002)将人力资本财务论分为两个部分,包括人力资本所有者财务和人力资本经营者财务。人力资本所有者财务内容包括所有者进入企业之前和进入企业之后的财务管理,人力资本经营者财务内容包括人力资本结构、人力资本筹资与投资、激励与约束和收益分配。涂建明(2004)从四个方面丰富了人力资本财务管理的内容,分别为融智、投智、筹智以及优智。融智具体包括人力资本的成本分析和价值分析等财务安排;投智主要是指对人力资本进行财务投资的可行性分析以及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的分析;优智主要包括人力资本的保值和增值;酬智是指在人力资本财务中,物力资本所有者不是企业剩余收益的唯一分配对象,人力资本产权所有者对企业剩余收益也具有索取权。因此,人力资本产权所有者和物质资本所有者同等地参与企业剩余收益的分配,同等地拥有企业剩余收益的索取权和控制权。朱明秀(2006)认为,传统的财务管理是建立在“资本雇佣劳动”逻辑基础上的,在知识经济时代表现出明显的局限性和不适应性,人力资本财务便应运而生。所以,人力资本财务管理框架应以人力资本价值链和财务关系为主线构建。人力资本价值链主要包括人力资本的价值计量、人力资本的价值创造和人力资本的价值分配三个环节。人力资本财务关系是指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合作关系的制度安排。何冠明(2006)认为,人力资本财务管理内容的拓展主要在三方面人力资本筹资、投资和收益分配。向显湖(2006)较为系统地构建了人力资本财务体系,将人力资本估价居于财务体系的核心地位,人力资本的估价不仅影响人力资本的融资成本和投资效益,还关系到人力资本产权能否合理界定,收益能否正确分配,这些都直接决定人力资本产权激励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人力资本财务的主体内容包括人力资本融资和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财务信息处理贯穿于人力资本财务活动的各个环节。人力资本效率监控和评价是人力资本财务管理的事中与事后环节。人力资本产权收益涵盖了人力资本“产权”和“收益”的两个因素,“产权”属于财务关系范畴,“收益”反映着财务活动的最终结果。

笔者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成为社会价值创造的核心力量。对人力资本进行价值管理,需要具体的财务运作和财务制度安排。因此,人力资本财务的主要内容是以人力资本为对象,对其进行的筹资、投资、产权利益分配以及激励的财务管理。

五、人力资本财务管理具体方法

涂建明(2004)主要从两方面阐述了人力资本财务管理在管理方法上的创新。一是财务管理将人力资产纳入其价值管理体系中,安排人力资本产权所有者参与企业剩余收益分配。财务激励就成为一个重要的管理方法,财务激励方法将得到充分认识和应用。在协调财务关系和激励企业各层次人力资源上发挥独特作用;二是人力资本财务管理在财务分析方法上的创新。涂建明制定了新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涵盖企业的人力资产比重、人力资产利润率、人力资产的流动率或维持率、人力资本产权的回报率等。这些指标丰富了企业财务指标,更完整地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以及财务目标实现的程度。同时,为人力资本产权所有者、企业的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提供了其所需要的信息,为各利益相关者进行正确的决策提供了保障。张文贤(2006)在人力资本投资收益分析中,提出了企业培训效果的价值计量新模式,即以结果为基础的培训投资回报率运作模型,探讨了企业培训的价值传导路径。

在知识经济时代,重构财务管理体系势在必行,我国在人力资本财务管理上的研究才刚刚起步,研究成果也主要集中在基础理论方面。笔者认为,对人力资本财务分析具体方法的深化和应用,以及在人力资本财务价值量化的研究中突出人力资本的异质性等等,这些都应该成为未来人力资本财务管理研究的方向。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文贤.人力资本(第一版)[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4.1.

[2]徐鹿,邱玉兴.高级财务管理[M].科学出版社,2007.8.1.

[3]向显湖.人力资本财务论:基于企业主体的一个基本框架(第一版)[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3.1.

[4]涂建明.发展人力资本财务的理论思考[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4.11.

[5]何冠明.试论人力资本财务管理[J].山西科技,2006.6.

[6]刘启亮.人力资本财务论[J].财经研究,2002.8.

个人投资与理财论文范文第7篇

魏教授目前主要从事投资者保护、财务与投资、公司治理和盈余管理等领域的研究。其中,投资者保护与会计是近年来兴起的一个前沿研究领域。在该领域,魏教授与北京大学的陆正飞教授分别主持了会计方面的我国第一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在研究中,明确会计信息的定价功能和信息功能,对会计信息在投资者保护中的作用机理开展比较深入的研究,梳理了我国政府管制放松与投资者保护的关系'提出了投资者保护变迁与会计改革共生互动性;检验了会计稳健性、价值相关性等对权益投资者和债权投资者作用的证据;部分检验了会计(含公允价值会计和信息披露)在股权交易、公司治理中作用的证据;正在构建并初步完成公司层面的投资者保护指数的编制。

在公司财务研究领域,魏教授结合经济学等理论对财务研究作了大量有益探索,如2001年出版的《财务战略:着重周期性因素影响的分析》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透析了企业财务战略与商业周期、季节性波动、行业生命周期以及企业生命周期等各种周期性因素之间的关系的特殊意义,着重研究周期性因素对多项企业财务战略的影响。魏教授的研究成果对企业根据商业周期等的变化调整企业财务战略具有指导实践作用和重要的学术探索价值。在内部资本市场方面,以关联交易、关联投资和金融生态等为切入点,检验了内部资本市场的效率观和掏空观,丰富了我国的内部资本市场理论。

魏教授的研究创新性强,富有理论前瞻性。比如他在2003年发表了《公司财务理论研究的新视角》一文,文章针对管家理论的影响、公司财务“企业本位论”的局限性,讨论了公司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道德风险、交易成本和所有权成本、人力资本等理论对公司财务的影响。魏教授在文章中提出,现代公司财务是股东和人力资本的财务。他指出:在处理财务关系时,应重视市场的作用;以股东为中心,重视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条件下的投资者关系管理和股东利益;资金融通、公司治理和价值评估构成公司财务的三个基本领域,在以资本成本作为定量分析的主导工具的前提下,重视交易成本、所有权成本等概念在解释财务效率等方面的作用;按照一家公司实质上是围绕关键资源而建立的投资组合的观点,在公司财务中引入人力资本要素。这一系列的创新观点广受学界的好评。

魏教授的学术研究多涉及会计研究领域的难点与热点,他擅于运用实证研究完善理论与检验与指导实践。管理激励和业绩评价既是会计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一个难题。业绩评价会影响管理激励,而业绩评价之前的管理激励方案,又必然会对业绩评价本身产生影响。这就使得管理激励和业绩评价的会计研究变得非常复杂。魏教授2006年出版了著作《管理激励和业绩评价的会计研究》,集中反映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著作对企业所有权及相关管理、人行使信息权力过程中的会计问题、价值基础的管理层业绩评价理论与方法等若干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与阐释,同时通过管理层风险报酬的有效性分析、战略性激励及其约束机制效应分析等实证分析验证了相关理论,扎实的数据支撑与分析充分阐明了相关的理论问题。

盈余管理问题是各国学者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也是社会公众关注并希望加以规范和治理的焦点问题。魏教授借鉴国外的研究模型,直接用国内的数据开展盈余管理研究的实证研究,同时指出企业管理层的各种盈余管理手段,并提出了如何识别盈余管理技术的方法。这些研究成果集中于魏教授2000年出版的《盈余管理研究》一书。在此基础上,魏教授还通过跟踪美国前世通公司CEO的法庭审理,2005年出版了《公司高管的会计责任》,尝试提出会计学研究的一个新的分支――会计责任的法庭审理分析。

个人投资与理财论文范文第8篇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企业总数特别是上市公司的数量迅速增长,公司财务涌现出很多新问题,但公司财务的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同时,西方的公司财务理论并不完全适用中国独特的情景。进而,互联网和大数据也给公司财务理论带来诸多新的挑战。本文应用文献分析方法,回顾公司财务研究的历史进程,探讨公司财务研究的现状和问题以及我国公司财务研究的制度背景。研究指出国家金融和财税等体制的改革,宏观经济政策调控、互联网技术革命、国企产权制度改革和企业国际化等的进展,给我国公司财务研究提出一系列新的难题,同时也带来创新研究的机遇。

作者:吴世农

关键词公司财务;研究进展;研究趋势

引言

公司财务,又称为公司金融(CorporateFinance),早年称为财务管理(FinancialManagement),是工商管理学科中最为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公司财务研究始于1897年,迄今已有121年的历史。在工商管理诸多学科中,公司财务或公司金融的研究始终与经济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密切相关,是最具活力和挑战性的研究领域,其间至少有11位相关学者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纵观研究历史进程,公司财务的研究重点从研究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转向研究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与外部金融市场之间的互动关系,从经典的财务管理研究框架向现代的财务管理研究框架发展,从静态的财务管理研究向动态的财务管理研究发展,从单学科、纯财务管理问题的研究向多学科交融、复合式财务管理问题的研究发展。

一、公司财务研究的历史

从学科起源看,公司财务源于会计,后又独立于会计。现在,其既与会计学科密不可分,又与金融学科密切相关。从公司财务的发展历史来看,其研究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是形成阶段(1897-1930年)。此时的公司财务一方面研究财务指标体系及其分析方法,探讨财务指标的设计、计算及其与证券市场的关系;另一方面研究证券市场和期货市场的主要特征。标志性的研究成果是1897年纽约会计师格林撰写出版的第一部《财务管理》著作和1900年在法国巴黎大学博士研究生路易斯巴奇利尔探讨期货市场的博士论文《投机理论》。然而,此时公司财务的研究与金融市场的研究并未融合在一起,公司财务研究主要关注如何根据公司财务报表信息对公司的成本—效益进行计算、分析与评价。

二是传统研究阶段(1930-1950年)。此时公司财务研究主要是探讨基于货币时间价值的各类估值模型,探讨财务信息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标志性的成果是1938年威廉的《估值理论》以及后期以威廉—高登股利贴现模型为中心的一系列估值模型。

三是现代研究阶段(1950-1975年)。这一时期的公司财务研究发生了巨大变化,开始尝试基于资本市场或金融市场来研究财务和经营信息与证券价格或企业价值之间的互动关系,并在“资本成本理论”(TheoryofCostofCapital)、负债和分红等“财务政策理论”(TheoryofFinancialPolicy)方面取得原创性和突破性进展。1950年哈利马克维斯的投资组合理论;[1]1958、1963、1965年MM的资本结构理论;[2,3]1963、1964年威廉.夏普基于马克维斯投资组合理论和托宾的资金分离定理推导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4,5]1965、1970、1976年尤金法玛提出了有效市场理论;[6,7]1972年及其后布莱克、舒尔茨和莫顿提出的期权定价模型(OPM),[8-10]1976年罗斯提出的套利定价模型(APT),[11]都是这一时期的标志性研究成果。1985年MM理论中的莫迪格里安尼、1990年马克维斯、夏普和MM理论中的米勒、1997年舒尔茨和莫顿、2013年法玛先后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总之,此时的公司财务研究不再把财务管理简单地视为企业的内部“成本—效益”管理,而是将公司财务的研究重心放在企业经营和财务信息及经营和财务管理决策与资本市场证券价格(值)之间的互动关系这一问题上,并形成了一个完整和系统的理论研究框架。

围绕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首先必须解决资本成本这一核心问题。而各类资本的成本中,权益资本的成本是个难题。因此,围绕权益资本的研究形成了一系列资本资产的估值和定价理论与模型。从威廉—高登的股利贴现模型等发展到CAPM和APT,以及此后的OPM。但是,不同于传统的股利贴现模型,CAPM及其此后的定价模型建立在投资组合理论、有效市场理论、套利定价理论的基础上。紧接着,在基本解决了权益资本成本或资本资产定价之后,即可逐一探讨负债、分红(在理论上,股权融资可视为“逆向分红”)、投资、营运资本等财务政策与企业价值之间的互动关系,在此基础上,收购兼并、跨国公司理财、行为财务、财务报表及其信息含量分析等属于公司财务的一些研究专题。同时,值得注意的是,现代意义上的公司财务研究离不开资本市场。当企业在市场上发行证券,投资者投资证券,就形成了金融市场,包括货币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外汇市场和衍生品市场等。在金融市场上,最受关注的问题是其收益和风险。在金融市场方面形成三个重要的研究专题:一是投资收益、风险以及估值的研究;二是各种基金层出不穷,形成了对共同投资基金和分析师行为等的研究;三是各类金融市场特征和行为的研究。正因如此,后人常将公司财务称为公司金融。

四是后现代研究阶段(1975-2000年)。在这一阶段,公司财务经典的理论研究框架已经臻于“完美”,研究的关键在于如何突破。一方面,公司财务的研究继续深化探索一些悬而未决的难题和谜题,包括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深化与完善,以及资本结构之谜(ThePuzzleofCapitalStructure)、[2,3,12-22]股利政策之谜(ThePuzzleofDividendPolicy)[13,23-30]和现金持有之谜(ThePuzzleofCashHoldings)[19,31-38]等难题的探索。1976年,罗斯提出“套利定价理论”(APT)。[11]1988年坎贝尔等发表“股票价格、盈利和预期股利”一文,[24]在应用1871-1986年美国股市的综合数据开展实证研究后指出,企业实际盈利的长期历史均值是未来实际股利现值的优良估计。1993年法玛等提出了著名的“三因素定价模型”[39]等。另一方面,公司财务与其他学科交叉与融合成为这一时期研究的主流之一。1976年詹森等发表了著名的《企业理论:管理行为、成本和所有权结构》一文,[40]阐述了以及公司治理与公司财务问题的关系。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探讨动态资本结构。[12]1985年德邦等发表《股票市场过度反应了吗》,[41]将心理偏差引入股票投资决策问题。继1997年SV的《公司治理调查》一文发表后,1998年LaPorta等发表了《法与金融》和《投资者保护和公司治理》,[37,42]先后阐述了法律与金融市场,投资者法律保护与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2000年后出现了《迎合股利政策》。[23]由此可见,理论、公司治理、心理偏差和投资者法律保护等与公司财务之间的关系成为热点研究问题。席勒在2013年、塞勒在2017年先后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当然,2013年法码、拉尔斯汉森和席勒三人获奖的主要理由还在于他们在资本和资产价格的实证研究和长期价格走势预测方面所做出的重大贡献,而使得席勒名声大振的却是他的《非理性繁荣》一书。[43]在这一时期,公司财务的交叉融合研究具有三个明显的形态:一是公司财务与会计、审计、资本市场及金融市场(投资)的融合,四者的研究范式和关注的问题具有趋同现象,虽然研究的侧重点不尽相同。二是公司财务与工商管理学科中各专业研究方向如人力资源、技术创新、市场竞争、物流供应链、商业模式和企业战略等之间的交叉及互动研究,[36,44-46]探讨公司财务与上述管理问题之间的关系。三是跨学科之间的交叉和互动研究,探索公司财务与经济学、心理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伦理及文化和网络技术等之间的关系。

在过去的20年,我国学者一方面立足本土,结合国情,另一方面紧跟国际学术研究的前沿,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司财务管理的主要特征和规律。在资本结构、[47-53]分红政策、[54-59]现金持有、[60-63]行为金融和行为财务、[57,64-68]公司内外部治理与公司财务、[47,56,57,60,69-74]中小投资者法律保护、[51,75-77]政治关联与公司财务、[52,78-80]收购兼并、[68,81-84]技术创新与公司财务、[85]业绩评价与高管薪酬、[71,86-88]宏观经济与公司财务[82]等领域取得了一批优秀研究成果,为中国本土的公司财务理论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此外,最近十年来,中国独特的制度背景及其公司财务问题如负债、[89-91]现金持有、[32,33,92]政治关联与公司财务、[90-93]公司治理与公司财务[94,95]等也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总体上看,此间有关我国公司财务的研究具有两个典型的特征:一是引入公司治理,探索中国独特治理环境下的公司财务问题,即公司的内部和外部治理因素如何影响公司的财务绩效和财务行为;二是引入心理行为,探索心理和行为偏差如何影响中国企业管理者和资本市场投资者的决策行为。

二、公司财务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2000年之后,公司财务的研究形成了内外交叉融合研究的新特征、新框架和新范式。

一是公司财务与制度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兴趣,研究涉及政治体制、法律法规、金融制度等如何影响公司的资本成本和公司各类财务政策,制度因素与宏微观经济的关系研究由来已久。1964年拉夫纳萨奈尔就在《美国行为科学家》发表了《经济发展与官僚腐败》一文,探讨政治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上世纪70-80年代西方公有企业的私有化改革,政治因素或政治关联对公司财务的影响引起广泛关注。从研究趋势看,公司财务的研究沿着其与关系、公司治理、产权结构、法律制度、政治体制等制度因素的关系一路拓展和深化,但研究成果多元且易变,具有典型的制度情景依赖特征,迄今仍然存在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有待深化研究。

二是公司财务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芝加哥大学教授、美国前AFA主席、著名财务学家Zingales在2015年指出:“文化这一创新性的元素开始走进财务学的研究视野,为财务学的研究提供了绝佳的研究机会。”财务学顶尖期刊JFE甚至在2015年7月第117卷专门出版了一期有关财务与文化主题的特刊。由此可见,财务与文化的交叉研究是近年来财务学的一个新的趋势和研究热点。总的来看,有关公司财务与文化的研究,最近几年主要从国家伦理道德、宗教、地域及习俗和社会资本四个维度展开研究,且方兴未艾。

三是公司财务与行为偏差的关系研究仍然在延续,从行为经济的研究到行为金融的研究,再到行为财务的研究,人类的心理偏差对宏观经济政策、金融市场走势和企业管理决策的影响几乎无所不在。但是,行为金融和行为财务有所不同。行为金融通过资本市场或金融市场的交易数据,侧重研究资本市场或金融市场的投资者行为,例如投资者的过度反应、反应不足等;行为财务不仅通过资本市场或金融市场的交易数据,而且通过企业管理者的决策,侧重研究企业管理者的行为,例如管理者在收购兼并决策中的过度乐观和过度自信、股利政策中的迎合行为、负债政策中的过度负债以及投资决策中的过度投资等。

四是互联网、大数据与公司财务之间关系的研究亟待拓展。互联网技术既改变了企业的商业模式,也改变了企业信息的披露方式、传播途径、传播速度、影响范围和影响力度,从而改变了管理者、投资者和监管者的决策行为;同时,大数据的有效性、偏差性和复杂性并存,对公司财务和金融市场的深刻影响更为复杂,作用更加多元。这一方面推动了企业和金融市场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变革,另一方面对传统的会计、审计、财务和金融理论提出新的挑战。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这一方面仍然是一个“相对的空白”。《Nature》和《Science》分别在2008年和2011年专刊探讨大数据的特征、面临挑战与应用前景。拉泽等在2014年提出了两种可能导致社交媒体大数据出现偏差的原因[96]:一是“蓝队偏差”(BlueTeamDynamics),指服务提供商自身为了商业利益改变数据算法而导致的偏差,也可称为“数据算法偏差”。例如,谷歌的“搜索推荐”就可能导致某类关键词搜索量的提高,因百度搜索竞价服务所导致的“魏则西就医事件”均属于典型的算法偏差;二是“红队偏差”(RedTeamDynamics),指生产数据的用户(即大数据研究者的被试)为了特定目的而尝试操纵数据的生成过程,也可称为“数据生成偏差”。拉泽等指出,类似的手段也可能在以推特和脸书为代表的社交媒体中用来传播关于股价和股市的谣言,从而达到获取经济利益的目的,但这一推测目前还没有被经验数据所检验。尽管如此,国内外已有研究证实,大数据通过影响投资者情绪从而影响股票的投资收益。在国内,许多学者开始对大数据的精确性、非抽样误差、循环使用等问题进行探讨,并开始关注社交媒体的股票大数据的偏差性及其对股票收益的影响。[76]

五是公司财务的研究中存在一个理论脱离实际的明显“短板”。公司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但在研究其影响因素时,总是假设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逐一或分别探讨资本结构、利润分配、股权融资、资产配置和投资、营运资本以及现金管理这六大财务政策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很少开展多个财务政策的联动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目前的文献检索发现,比较多的是两个财务政策联动对企业价值的影响。这与现实中的企业财务管理场景和面临的决策问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为企业实际的财务管理决策过程中,负债会影响投资,投资会影响负债;负债会影响分红,分红会影响负债;负债和分红会影响股权融资,从而影响投资扩张和营运资本增减,而投资扩张和营运资本增减反过来会影响负债和分红,从而影响增资扩股,反之亦然,如此等等。这是公司财务理论研究中比较致命的一大缺陷。

三、中国情景及公司财务研究展望

目前,中国在管理科学领域,尤其是会计、审计和公司财务领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从管理科学领域来看,2004年中国管理科学WoS论文数量仅为682篇,2013年增长至5288篇,增长了6.8倍。从国际排名来看,中国管理科学的世界排名从2004年的第11位跃升到2013年的第3位,仅次于美国和英国,进步了8个位次。除了论文的数量,论文的被引程度也是衡量研究质量的重要因素。2009-2013年,中国在管理科学领域的论文以7.4%的数量份额获得了全球8.5%的引文份额和11%的高被引论文份额,表明中国以相对较少的论文获得了相对较多的被引频次和高被引论文。管理科学中的工商管理学科,是近十年来进步最为迅猛的学科之一,2009-2013年,工商管理的论文、引文、高被引论文排名分别比2004-2008年进步了10、8、6个位次。同时,在会计、审计和公司财务领域,从1995-2016年中国学者发表于会计、审计和公司财务领域6本或9本①顶级期刊(TOP6orTOP9)的论文数量看,共有40篇于TOP6的期刊,有68篇于TOP9的期刊,且近十年来的数量呈现较快的增长态势。②

然而,我们仍需注意到,目前工商管理学科特别是会计、审计和公司财务的学术研究仍由西方国家主导。对管理学顶级期刊(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发文来源的一项统计数据表明,不少发表的亚洲问题研究仅仅是简单套用西方管理理论,并未提出亚洲独特管理情境下的新理论。著名学者Barkema等人在2015年呼吁,研究者们应提出更多基于东方独特管理情境、能够解决重大社会需求的创新理论及学术架构。提出基于亚洲乃至中国独特情境的创新性理论,首先要理解亚洲与西方国家的关键区别。Barkema等人指出,将亚洲与西方国家所区分的是其特有的制度环境、哲学理念和文化价值观。哲学理念与文化价值观是各国在历史演进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群体性认知与思想观念,具有相对稳定的特征,否则难以解释近年来亚洲,尤其是中国快速的经济增长。

中国具有独特的制度、经济、人口和文化等情境。第一,截至2016年12月底,全国实有各类市场主体8705.4万户,其中,企业2596.1万户,个体工商户5930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179.4万户。因企业类型多,其财务管理问题多元且复杂。第二,中国的资本市场虽只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但无论从上市公司数量、公司市值或股票交易额看,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资本市场之一。截至2016年底,在我国沪、深两市上市的公司总计3047家,股票总市值高达50.77万亿元,股票年成交金额约为127.77万亿元。同时,自2004年6月25日创立中小板市场以来,上市公司已超过822家,市值超过98万亿元。自2009年10月30日创业板市场成立以来,上市公司已超过570家,市值超过5万亿元。此外,在新三板挂牌交易的公司超过10163家。从债券市场看,截至2016年底,国债发行额超过5万亿元,公司信用类债券发行额超过6万亿元。第三,在我国上市公司数量和资本市场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围绕上市公司的“会计造假”、“内幕交易”和“操纵股价”等丑闻不断出现。根据国泰君安数据库显示,1994年1月至2017年7月,我国政府处罚会计造假、会计处理不当、市场交易违规、信息披露违规等事件4780次,涉及1759家公司。其中,会计造假906件,会计处理不当112件,市场违规8657件,违规披露2194起,其他711起。根据中国证监会资料显示,2010-2015年,我国上市公司各类违规违法案件高达3631件。其中,虚假陈述、虚构利润、虚构资产、披露不实、违规买卖股票、内幕交易、操纵股价、欺诈上市等严重和较严重事件共计1387起。第四,近年来我国互联网技术和应用迅猛发展,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发展的影响极其深远。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用户数达7.3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3.2%,近十年来,网民规模增长了4.3倍,互联网普及率增长了4倍。其中,手机网民用户数近7亿,占总网民人数的95.1%。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互联网用户大国。第五,我国的国家发展战略、宏观体制和治理机制的调整和金融及税收体制改革,引发宏观政策的调整。在经历改革开放40年的经济高增长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不断推进。凡此种种,对公司财务提出许多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

综上所述,中国情境之所以独特,在于其复杂性、多样性、动态性和制度依赖性等特征。这对于公司财务的研究,既是困难与挑战,更是难得的研究机遇和创新机会,也使得公司财务的研究不仅具有科学探索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本着立足国情,面向世界,探索前沿课题的思路,本文提炼出未来我国公司财务领域的16个重要研究方向或研究课题:互联网时代的公司财务行为和决策研究;互联网时代的资本市场行为研究;制度和文化与公司财务行为研究;企业商业模式、财务特征和财务政策研究;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及财务理论的关系研究;高新技术企业的公司治理、财务特征和财务政策研究;收购兼并、公司治理和绩效评价研究;风险投资、公司财务与资本市场互动关系研究;股利政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动态资本结构及其关键问题研究;债券市场与公司财务行为研究;资本市场行为与公司财务决策交互关系研究;现金持有和超额现金持有的一般影响因素和结构性影响因素研究;行为偏差与行为财务研究;公司财务绩效、公司治理与高管薪酬激励研究;宏观经济与公司财务关系研究等。开展这些课题研究,对构建中国特色的公司财务理论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Markowitz,H.M..PortfolioSelection.JournalofFinance,1952,7(1):77-91.

个人投资与理财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公司财物 投资者法律保护 分析

中图分类号:U224.9+13 文献标识码:U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4049701

一、引言

伴随社会不断的进步以及时代的不断发展,国家法律法规相关制度也得到了逐步的完善,在法律方面人们的意识得到了提升,同时也逐渐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有所融入。在众多工作领域里面,投资人法律和公司财务之间有着交叉和接轨的趋势。就宏观角度而言,它体现了财务和法律的互利互惠关系。就微观层面而言,它主要依靠国家相关规章制度来对动态变化进行控制,其所牵涉的是某个具体公司的财务情况与投资人所处法律保护范围的一种具体行为。下面本文将会对投资人法律保护和公司财务之间的内容能够展开细致的评述和总结,包括两者联系的重要性,公司财物受投资人法律的影响以及两者所需面临问题。

二、两者联系起来的重要性

就公司财物来说,其至关重要的一个参考因素便是公司自身权益资本成本。在一般状况下,法律上所认可权益资本的成本是指公司可能护着能够获利所需的基本启动资金数目。其最低要求便在于可以满足公司投资项目获得利润的最低下限,其主要依靠金融家通过各种方式在资本市场上筹集而来。但公司展开的投资项目都存在相应风险,但在这之前还需要对其风险进行评估,最后再对权益资本的成本进行规划与计算。

最近几年伴随各公司项目不断的增大,在计算权益资本成本时也需要对越来越多的影响因素加以计算和评估。事实上,现如今公司财物部门相关人员都将权益资本的成本计算作为其研究的重点。但通常情况下,公司财务资金方面的问题很少会与法律约束行为相牵涉,然而伴随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公司财物越来越多的依赖于权益资本成本,同时这也使得投资者投资的风险增大,如此一来,公司财物领域便开始被投资者的法律保护话题所侵染。在权益资本成本和公司管理结构中相关法律的地位所占据的地位愈发重要。在二十世纪以前,相关人士便认识到投资者受法律保护的重要性,而在公司财务中融入与投资者相关的法律保护政策便是认可此观念的有效方式。

三、两者所需面临问题

总而言之,法律作为国家明文规定的内容,而公司财物不过是企业个人财政情况,他们是通过投资者而联系在一起的,对于两者所面临问题急需要找到一个解决的方式,而这当中能够最需要关注的两点内容就包括:因果关系问题,究竟公司财务是否受投资人法律保护的影响还未可知;假如投资人的法律保护和公司财物好坏有着直接的关系,那么究竟法律对其造成的影响是间接地还是直接的也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商榷。

(一)前面的问题

有关资料显示,观点存在争议。某些观点表示公司财务变化是由投资人法律保护造成的。愈发完善的投资人法律保护,其对公司财物经济内容,例如现金持有量、股利、股权等的益处都是非常大的。然而反对者则表示出现投资人法律保护是因为公司财物变更至了某种程度,进而形成的一种产物。比如管理层和股东之间产生利益纠纷,这时便会产生投资人法律保护,以便为解决人们面临的纠纷问题提供帮助。

(二)后面的问题

此问题建立在假设条件的基础上。一方面,绝大部分公司的财务金融问题都受到相关法律约束,然而某些认识在对其展开深入研究后认为,投资人法律保护不过是随着条件的改变而通过多样形式展现出来的一种变量保护。即法律经由一连串的间接因素,例如文化、政治等,展开约束行为。但于此观点相反的人则表示,投资人法律是经由法律强制性方式来对公司财务产生直接影响并导致其发生改变的。

总而言之,这两者见的问题绝非简单问题分析,而需要获得更多金融人士和法律人士对所搜集的相关资料进行科学性的总结和分析,如此才能使结果更具说服力。

四、公司财务受投资者法律的影响

(一)公司价值与投资人法律保护

在投资人法律保护干涉公司财务时,公司需在财政上把更多利润通过非工资的方式给予投资人。最终的研究结果显示,投资人的法律保护愈发健全,那么公司便会获得更高的市场价值,并且其也会更少手其他因素的影响。

(二)资本成本和投资人法律保护

对于投资人法律保护非常好的国家来说,公司资本可以稳定存在,而不至于被金融风暴或其他方面所威胁,相反,公司可以在法律体系健全的情况下对更多资金成本加以筹措。通过有关研究可知,无论是在保护后期资金还是在保护公司财物方面,它所起到的作用都是非常大的。

(三)现金持有和投资人法律保护

假如投资人法律保护很差,便会造成管理层现金持有产生流通不利或断层的局面。如此一来,大部分资金并未进入公司财物实际投资的环节,这种状况很明显对公司正常的经营不利,并且也很难为公司财物提供有效保障。

五、投资人法律保护和公司财务的理论研究

LLSV作为研究“财务与法”的领军人物,尽管其理论受到很多学者的批评,但无可置疑的是“财务与法”已经成为当今财务学研究的最为前沿的课题。LLSV在“财务与法”方面做出的贡献主要包含如下两方面的内容:

(一)在研究方式上,它构建出一套可在49个国家使用的投资人法律保护量化指标,从而为对比跨国实证研究提供了研究框架和分析工具。

(二)在思想方面,它使得学术界转移了其关于理论研究的重心,并由对管理人与股东的冲突研究转变到了对小股东和大股东冲突研究中去,这同绝大部分国家,尤其是东西欧、东亚等国家的上市公司存在问题彼此吻合。

六、结语

总而言之,法律已经变成公司财务极为重要的构成成分,并且法律还会在某种程度上对财务进行约束和保护。投资人法律先把相关法规和制度在公司财务管理研究中使用,并且还在某种范围之内,对大量财务问题提供理论解释,如此不仅对公司财物的整顿有利,并且也使其管理得到了拓展,所以无论是公司还是投资人,甚至是国家法律的健全,都具备非常重大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于承杰. 公司财务与投资者法律保护分析[J]. 财经界(学术版),2013,10:205.

个人投资与理财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现代财务 标准财务理论 行为财务

一、行为财务理论起源——标准财务理论遭遇挑战

自1952年markowitz提出的投资组合理论打开现代财务理论先河, m&m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有效资本市场理论,black-scholes股票期权定价模型等众家理论奠定了标准财务理论的基础。但对于财务学中另一个基础问题—投资者实际决策过程不一定是最优决策—标准财务理论却无能为力。20世纪80年代,一些非效率市场现象促使新的财务理论应运而生,主要有以下方面:

1. 规模效应。banz(1981),barnber(1997)发现未来股票价格的变化与股票所代表的公司的规模有密切的关系。小公司的股票较大公司股票更易获得较高的收益率,这种现象在一月份尤为明显。显然,公司规模是市场上众人皆知的信息,如果市场是有效的,那么借此信息应该无法获取超额回报。

2. 日历效应。french、gibbon和hess、ariel研究发现,价格走势与日期相关,特别要指出的是周末效应,实证结果显示,在周一至周五的投资收益率中,周一的投资收益率不仅是最低,而且是负数。换句话说,可以将原本周四或周五买入证券的投资计划,推迟到周一,而将周一卖出证券的投资计划,推迟到周五,可以获得超额利润。

3. 反向投资策略。debondt、thaler、lakonishok、shieifer和vishney认为,一只股票受关注的程度也影响着股票价格的变化。受关注的股票往往只有较低的收益率,而较不受关注的股票往往能获取较高的投资回报,因此投资者可采取一种“反向投资”的策略来获取超额回报。

这些异相给传统财务理论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并且大量心理学和行为学研究显示,投资者表现出非理性的特征。行为理论正是在投资者非理性决策上应运而生。

二、行为财务理论的基本内容——理论基础和基本模型

行为财务通过利用行为经济学的框架,通过对行为主体在金融市场上真实行为的观察,探索主体在决策过程中的心理因素和行为特征,并以此解释和预测其在金融市场上的真实行为。一般认为,行为财务理论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三个方面:

1. 决策特征。行为财务理论的决策特征表现在,决策者的偏好是多元化的,寻求令人满意而非最优的决策。决策者的偏好是易变的,并且仅在决策过程中形成。

2. 期望理论。vonneumann(1947)等认为,决策者谋求的是加权估价后形成的预期效用的最大化。但大量实证表明,人们往往背离期望效用理论。期望理论把违反预期效用理论的现象归结为三个效应:分别是确定效应、反射效应和分离效应。

3. 认知心理学。kahneman教授从自己的认知心理学出发,结合西蒙对人类问题解决与决策过程中“有限理性”的观点,将心理特征概括为:(1)损失回避;(2)心理账户;(3)过度自信;(4)倾向于认知偏差。

近几十年,行为财务理论的成果显著,形成了一些主要的模型:

1. 羊群效应模型。bannerjee(1992)提出了最有影响的序列型羊群效应模型。该模型解释了投资者在市场中产生群体行为的原因及其后果,把投资者的群体行为产生的原因归于效用最大化的驱使以及“群体压力”等情绪的影响。

2. 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apm)。shefrin和statman(1994)提出bapm对传统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进行了调整。bapm指出,金融市场上除了严格按照传统的capm进行资产组合的信息交易者外,还有一部分投资者并不按传统的capm行事,由于他们获得的信息不充分,因此会犯各种认知偏差错误。

3. bsv模型。barberis,shleifer和vishny(1998)提出了bsv模型,该理论认为投资者在决策时存在两种心理偏差:选择性偏差和保守性偏差。由于收益变化是随机的,因此上述两种偏差会使投资者做出两种错误的判断:反应不足和反应过度。

4. dhs模型。danie,hirshleifer和subramanyam(1998)提出了dhs模型。该模型认为,市场中的投资者分为无信息和有信息两类,前者不存在判断偏差,后者表现出过度自信和自我偏爱两种判断偏差。过度自信导致投资者夸大了私人信息对股票价值判断的准确性;自我偏爱导致投资者对私人信息的反应过度和对公共信息的反应不足。表现在股票价格上短期内会保持连续性,长期会因前期的反应过度而回升。

5. hs模型。hong和stein(1999)提出了hs模型。该模型把市场中的投资者分为消息观察者和动量交易者两类。在对股票价格进行预测时,消息观察者完全不依赖当前或过去的价格,而是根据其获得的关于股票未来价值的信息;动量交易者则把其预测建立在一个有关历史价格的简单函数的基础上。

三、对于行为财务理论的评价和未来发展

行为财务理论与标准财务理论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行为财务理论是研究财务主体选择过程的理论,它力求揭开主体选择过程中的“黑箱”,综合了心理学,社会学,金融学等多元学科知识,在标准财务理论中引入了心理变量,对传统财务理论加以调整,解释了标准财务理论中大量矛盾和混沌之处。可是行为财务理论还不成熟,它不能独立于标准财务理论,同时由于心理变量的难以度量,理论假设的合理性仍待考证;而且该理论尚不能对金融市场的大量普遍现象进行解释,因此研究时应注意将二者结合起来。笔者认为行为财务理论的发展应该解决好下面问题:

1. 行为财务理论发现人的情绪因素会影响股价,从而市场不是完全有效的。在此基础上可以探讨是什么因素影响投资人的投资意愿;

2. 社会文化的差异和国家政策的影响已经被证实是影响投资人决策的因素之一。行为财务理论可以研究政府应在什么时间干预市场、稳定证券价格;

3. 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股权融资偏好的现实情况下,大多数研究文献基于融资选择理论将其解释为股权融资实际成本低于债权成本。从行为金融的角度怎么来看怎么处理好股权和债务融资是一个研究趋势。

参考文献:

[1]饶育蕾,刘达锋《行为金融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2]夏明《行为财务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江汉论坛, 2006年第7期.

个人投资与理财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现代财务 标准财务理论 行为财务

一、行为财务理论起源——标准财务理论遭遇挑战

自1952年markowitz提出的投资组合理论打开现代财务理论先河, m&m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有效资本市场理论,black-scholes股票期权定价模型等众家理论奠定了标准财务理论的基础。但对于财务学中另一个基础问题—投资者实际决策过程不一定是最优决策—标准财务理论却无能为力。20世纪80年代,一些非效率市场现象促使新的财务理论应运而生,主要有以下方面:

1. 规模效应。banz(1981),barnber(1997)发现未来股票价格的变化与股票所代表的公司的规模有密切的关系。小公司的股票较大公司股票更易获得较高的收益率,这种现象在一月份尤为明显。显然,公司规模是市场上众人皆知的信息,如果市场是有效的,那么借此信息应该无法获取超额回报。

2. 日历效应。french、gibbon和hess、ariel研究发现,价格走势与日期相关,特别要指出的是周末效应,实证结果显示,在周一至周五的投资收益率中,周一的投资收益率不仅是最低,而且是负数。换句话说,可以将原本周四或周五买入证券的投资计划,推迟到周一,而将周一卖出证券的投资计划,推迟到周五,可以获得超额利润。

3. 反向投资策略。debondt、thaler、lakonishok、shieifer和vishney认为,一只股票受关注的程度也影响着股票价格的变化。受关注的股票往往只有较低的收益率,而较不受关注的股票往往能获取较高的投资回报,因此投资者可采取一种“反向投资”的策略来获取超额回报。

这些异相给传统财务理论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并且大量心理学和行为学研究显示,投资者表现出非理性的特征。行为理论正是在投资者非理性决策上应运而生。

二、行为财务理论的基本内容——理论基础和基本模型

行为财务通过利用行为经济学的框架,通过对行为主体在金融市场上真实行为的观察,探索主体在决策过程中的心理因素和行为特征,并以此解释和预测其在金融市场上的真实行为。一般认为,行为财务理论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三个方面:

1. 决策特征。行为财务理论的决策特征表现在,决策者的偏好是多元化的,寻求令人满意而非最优的决策。决策者的偏好是易变的,并且仅在决策过程中形成。

2. 期望理论。vonneumann(1947)等认为,决策者谋求的是加权估价后形成的预期效用的最大化。但大量实证表明,人们往往背离期望效用理论。期望理论把违反预期效用理论的现象归结为三个效应:分别是确定效应、反射效应和分离效应。

3. 认知心理学。kahneman教授从自己的认知心理学出发,结合西蒙对人类问题解决与决策过程中“有限理性”的观点,将心理特征概括为:(1)损失回避;(2)心理账户;(3)过度自信;(4)倾向于认知偏差。

近几十年,行为财务理论的成果显著,形成了一些主要的模型:

1. 羊群效应模型。bannerjee(1992)提出了最有影响的序列型羊群效应模型。该模型解释了投资者在市场中产生群体行为的原因及其后果,把投资者的群体行为产生的原因归于效用最大化的驱使以及“群体压力”等情绪的影响。

2. 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apm)。shefrin和statman(1994)提出bapm对传统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进行了调整。bapm指出,金融市场上除了严格按照传统的capm进行资产组合的信息交易者外,还有一部分投资者并不按传统的capm行事,由于他们获得的信息不充分,因此会犯各种认知偏差错误。

3. bsv模型。barberis,shleifer和vishny(1998)提出了bsv模型,该理论认为投资者在决策时存在两种心理偏差:选择性偏差和保守性偏差。由于收益变化是随机的,因此上述两种偏差会使投资者做出两种错误的判断:反应不足和反应过度。

4. dhs模型。danie,hirshleifer和subramanyam(1998)提出了dhs模型。该模型认为,市场中的投资者分为无信息和有信息两类,前者不存在判断偏差,后者表现出过度自信和自我偏爱两种判断偏差。过度自信导致投资者夸大了私人信息对股票价值判断的准确性;自我偏爱导致投资者对私人信息的反应过度和对公共信息的反应不足。表现在股票价格上短期内会保持连续性,长期会因前期的反应过度而回升。

5. hs模型。hong和stein(1999)提出了hs模型。该模型把市场中的投资者分为消息观察者和动量交易者两类。在对股票价格进行预测时,消息观察者完全不依赖当前或过去的价格,而是根据其获得的关于股票未来价值的信息;动量交易者则把其预测建立在一个有关历史价格的简单函数的基础上。

三、对于行为财务理论的评价和未来发展

行为财务理论与标准财务理论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行为财务理论是研究财务主体选择过程的理论,它力求揭开主体选择过程中的“黑箱”,综合了心理学,社会学,金融学等多元学科知识,在标准财务理论中引入了心理变量,对传统财务理论加以调整,解释了标准财务理论中大量矛盾和混沌之处。可是行为财务理论还不成熟,它不能独立于标准财务理论,同时由于心理变量的难以度量,理论假设的合理性仍待考证;而且该理论尚不能对金融市场的大量普遍现象进行解释,因此研究时应注意将二者结合起来。笔者认为行为财务理论的发展应该解决好下面问题:

1. 行为财务理论发现人的情绪因素会影响股价,从而市场不是完全有效的。在此基础上可以探讨是什么因素影响投资人的投资意愿;

2. 社会文化的差异和国家政策的影响已经被证实是影响投资人决策的因素之一。行为财务理论可以研究政府应在什么时间干预市场、稳定证券价格;

3. 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股权融资偏好的现实情况下,大多数研究文献基于融资选择理论将其解释为股权融资实际成本低于债权成本。从行为金融的角度怎么来看怎么处理好股权和债务融资是一个研究趋势。

参考文献:

[1]饶育蕾,刘达锋《行为金融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2]夏明《行为财务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江汉论坛, 2006年第7期.

个人投资与理财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现代财务标准财务理论行为财务

一、行为财务理论起源——标准财务理论遭遇挑战

自1952年Markowitz提出的投资组合理论打开现代财务理论先河,M&M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有效资本市场理论,Black-Scholes股票期权定价模型等众家理论奠定了标准财务理论的基础。但对于财务学中另一个基础问题—投资者实际决策过程不一定是最优决策—标准财务理论却无能为力。20世纪80年代,一些非效率市场现象促使新的财务理论应运而生,主要有以下方面:

1.规模效应。Banz(1981),Barnber(1997)发现未来股票价格的变化与股票所代表的公司的规模有密切的关系。小公司的股票较大公司股票更易获得较高的收益率,这种现象在一月份尤为明显。显然,公司规模是市场上众人皆知的信息,如果市场是有效的,那么借此信息应该无法获取超额回报。

2.日历效应。French、Gibbon和Hess、Ariel研究发现,价格走势与日期相关,特别要指出的是周末效应,实证结果显示,在周一至周五的投资收益率中,周一的投资收益率不仅是最低,而且是负数。换句话说,可以将原本周四或周五买入证券的投资计划,推迟到周一,而将周一卖出证券的投资计划,推迟到周五,可以获得超额利润。

3.反向投资策略。Debondt、Thaler、Lakonishok、Shieifer和Vishney认为,一只股票受关注的程度也影响着股票价格的变化。受关注的股票往往只有较低的收益率,而较不受关注的股票往往能获取较高的投资回报,因此投资者可采取一种“反向投资”的策略来获取超额回报。

这些异相给传统财务理论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并且大量心理学和行为学研究显示,投资者表现出非理性的特征。行为理论正是在投资者非理性决策上应运而生。

二、行为财务理论的基本内容——理论基础和基本模型

行为财务通过利用行为经济学的框架,通过对行为主体在金融市场上真实行为的观察,探索主体在决策过程中的心理因素和行为特征,并以此解释和预测其在金融市场上的真实行为。一般认为,行为财务理论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三个方面:

1.决策特征。行为财务理论的决策特征表现在,决策者的偏好是多元化的,寻求令人满意而非最优的决策。决策者的偏好是易变的,并且仅在决策过程中形成。

2.期望理论。vonNeumann(1947)等认为,决策者谋求的是加权估价后形成的预期效用的最大化。但大量实证表明,人们往往背离期望效用理论。期望理论把违反预期效用理论的现象归结为三个效应:分别是确定效应、反射效应和分离效应。

3.认知心理学。Kahneman教授从自己的认知心理学出发,结合西蒙对人类问题解决与决策过程中“有限理性”的观点,将心理特征概括为:(1)损失回避;(2)心理账户;(3)过度自信;(4)倾向于认知偏差。近几十年,行为财务理论的成果显著,形成了一些主要的模型:

1.羊群效应模型。Bannerjee(1992)提出了最有影响的序列型羊群效应模型。该模型解释了投资者在市场中产生群体行为的原因及其后果,把投资者的群体行为产生的原因归于效用最大化的驱使以及“群体压力”等情绪的影响。

2.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APM)。Shefrin和Statman(1994)提出BAPM对传统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进行了调整。BAPM指出,金融市场上除了严格按照传统的CAPM进行资产组合的信息交易者外,还有一部分投资者并不按传统的CAPM行事,由于他们获得的信息不充分,因此会犯各种认知偏差错误。

3.BSV模型。Barberis,Shleifer和Vishny(1998)提出了BSV模型,该理论认为投资者在决策时存在两种心理偏差:选择性偏差和保守性偏差。由于收益变化是随机的,因此上述两种偏差会使投资者做出两种错误的判断:反应不足和反应过度。

4.DHS模型。Danie,Hirshleifer和Subramanyam(1998)提出了DHS模型。该模型认为,市场中的投资者分为无信息和有信息两类,前者不存在判断偏差,后者表现出过度自信和自我偏爱两种判断偏差。过度自信导致投资者夸大了私人信息对股票价值判断的准确性;自我偏爱导致投资者对私人信息的反应过度和对公共信息的反应不足。表现在股票价格上短期内会保持连续性,长期会因前期的反应过度而回升。

5.HS模型。Hong和Stein(1999)提出了HS模型。该模型把市场中的投资者分为消息观察者和动量交易者两类。在对股票价格进行预测时,消息观察者完全不依赖当前或过去的价格,而是根据其获得的关于股票未来价值的信息;动量交易者则把其预测建立在一个有关历史价格的简单函数的基础上。

三、对于行为财务理论的评价和未来发展

行为财务理论与标准财务理论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行为财务理论是研究财务主体选择过程的理论,它力求揭开主体选择过程中的“黑箱”,综合了心理学,社会学,金融学等多元学科知识,在标准财务理论中引入了心理变量,对传统财务理论加以调整,解释了标准财务理论中大量矛盾和混沌之处。可是行为财务理论还不成熟,它不能独立于标准财务理论,同时由于心理变量的难以度量,理论假设的合理性仍待考证;而且该理论尚不能对金融市场的大量普遍现象进行解释,因此研究时应注意将二者

结合起来。笔者认为行为财务理论的发展应该解决好下面问题:

1.行为财务理论发现人的情绪因素会影响股价,从而市场不是完全有效的。在此基础上可以探讨是什么因素影响投资人的投资意愿;

2.社会文化的差异和国家政策的影响已经被证实是影响投资人决策的因素之一。行为财务理论可以研究政府应在什么时间干预市场、稳定证券价格;

3.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股权融资偏好的现实情况下,大多数研究文献基于融资选择理论将其解释为股权融资实际成本低于债权成本。从行为金融的角度怎么来看怎么处理好股权和债务融资是一个研究趋势。

参考文献:

[1]饶育蕾,刘达锋《行为金融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2]夏明《行为财务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江汉论坛,2006年第7期.

个人投资与理财论文范文第13篇

    论文摘要: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与信息的生产和使用之上的经济。因此,知识经济时代财务资源的配置需要有“相关利益者合作”产权理论及制度作为基石,否则将会加剧财务资本所有者与知识资本所有者之间的矛盾冲突;知识经济时代的财务管理应以无形资产投资为主要决策内容,财务机构的设置应具有灵敏快速的特征,财务人员应具有很强的信息接受处理能力及财务方法创新能力,否则企业财务管理将无法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0 引言

    二十一世纪的到来,将使知识经济的大潮更加汹涌,在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迅猛发展的历史巨变中,传统工业经济时代的财务管理已受到严重冲击,现代财务管理面临着挑战与创新。

    1 财务管理面临的挑战

    1.1 风险理财已是财务管理中的重要问题现代企业的理财中,人们已普遍意识到筹资有经营风险、财务风险,投资有风险,但对知识经济会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决策风险、存货风险、开发风险、货币风险、投资风险及怎样去衡量和防范风险却意识淡薄。因此,如何有效防范、抵御各种风险及危机,使企业更好追求创新与发展已是财务管理需要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1.2 现有的财务管理理论与内容已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投资决策需要传统工业经济时代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依赖厂房、机器、资金等有形资产,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资产结构中,以知识为基础的专利权、商标权、商誉、计算机软件、人才素质、产品创新等无形资产所占比重将会大大提高。而现今财务管理的理论与内容对有形资产的管理论述较详尽完善,对无形资产涉及较少,在现实财务管理活动中,许多企业往往低估无形资产价值,习惯通过扩大厂房、增加设备等方法进行资产营运,而不善于利用无形资产进行资本运营。因此,传统的工业经济时代的财务管理理论与内容已不适应知识经济时资决策的需要。

    1.3 现有大多数财务机构的设置与财务人员的素质严重妨碍着信息化、知识化理财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以快、准、全的信息为导向,数字化技术、信息高速公路将使企业的交易、决策信息在瞬间完成,“媒体空间”、“网上实体”使经济活动的空间变小,这就决定了在知识经济时代里,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要有很强的专业知识能力、敏锐的处理接受信息能力、创新科学理财方法的能力;企业财务机构的设置应是管理层次及中间管理人员少,强调结构创新,具有灵敏、高效、快速的特征。

    2 财务管理的创新

    2.1 树立人本化理财观念,充分协调好各相关利益者之间的财务关系目前我们虽然很难使“利益相关者”合作产权制度一步到位,但企业的每一项经济活动都是由人发起、操作和管理度,因此,重视人的发展与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趋势和客观要求。

    第一,财务目标多元化。知识经济的到来,扩展了企业资本范围,改变了企业资本结构,物质资本与知识资本的地位将发生重大变化,物质资本的地位将相对下降,而知识资本的地位将相对上升,且人力资本将成为决定企业乃至整个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最重要资源,是决定社会财富分配的最主要因素。因此,财务目标不仅要考虑财务资本所有者的资本增值最大化、债权者的偿债能力最大化、政府的社会经济贡献最大化、社会公众的社会经济责任和绩效最大化的财务要求,更要考虑人力资本所有者(经营者与员工)的薪金收入最大化和参与企业税后利润分配的财务要求。第二,财务责任社会化。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出发,企业既要考虑资本投入者的财务要求,又要兼顾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时的财务要求,并在这两种财务要求之间谋求均衡,把企业的社会责任纳入财务目标体系是“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下的必然选择。第三,建立反映知识资本价值的财务评价指标。知识资本应是指市场价值与帐面价值的差额,在传统的财务会计中很难反映此值,例如英特尔、微软等高新技术企业股票上市后,其市场价值比其帐面价值高出3—8倍,而我国有些上市公司虽然帐面价值巨大,但其市场价值却每况愈下。因此,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建立起对知识资本价值进行评价的财务指标已是必然,可以反映一个企业今后的发展潜力及趋势:

    2.2 强化风险管理,促进竞争与合作相统一市场经济的机制客观上使任何一个企业都存在着蒙受经济损失的机会与可能,而这种可能性在知识经济时代会更大。因此,企业财务人员必须有正确的风险观,善于捕捉环境变化带来的不确定因素,有预见地采取各种防范措施,把可能遭受的风险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个人投资与理财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 财务; 管理; 发展; 创新

管理创新一般被区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应用型创新;一种是原发型创新。前者是指企业新采用一种已有的理论与方法;后者是指企业新创立一种理论与方法。无论是哪种类型的管理创新,掌握管理科学进步的一般规律都是重要的。

一、财务管理方法的发展与创新

财务管理方法是企业财务管理者在进行筹资管理、投资管理、利润分配中所采取的方法。下面笔者从几个方面阐述财务管理方法的演进。

(一)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

筹资是财务管理的起点,起初筹资方式、渠道比较单一,筹资对象有限,企业规模小,金融市场不发达,所以筹资没有标准的方法,只要找到有资金的人就可以了,资金的数量也没有相对标准,完全依靠个人经验以及当时的筹资对象。

直到1910年,米德(Meade)出版了《公司财务》,主要研究企业如何最有效地筹资,财务管理才有了初始的理论形态,开始向科学管理迈进。到了二战以后,随着投资的兴起,金融市场不断完善,财务管理从对一些出现的问题的本质认识发展到用一些数学模型进行量化分析。

在筹资方面,引入科学管理理论较晚,主要出现了一些学派,如解决怎样分配普通股和债券的资本结构理论,如早期以格兰特(gurand,1952)为主的融资理论学派。

投资管理发展较晚,科学化程度高,如投资项目决策程序科学化,提出了一些量化的投资分析评价指标,资本报酬率、资金的时间价值等。投资项目的决策过程中,开始运用科学的方法,遵循科学的程序,并同宏观大势相联系,做出项目决策。1951年,美国财务学者迪安(JoelDean,1951)在他的著作《资本预算》中就提出了企业在投资时要利用资金的时间价值评价投资项目,成为投资理论的源泉。

19世纪以前,由于金融市场不完善,企业融资的渠道和方式比较单一,因此分配收益也没有专门的理论方法,只是根据企业和股东的需要简单地在所有者和企业之间进行分配。直到二战后,股利理论的发展才使分配决策程序科学化。1956年3月,美国著名的财务管理学教授詹姆斯・E.沃尔特提出了关于股利分派和股票价格的理论模型,与此同时,哈佛大学教授约翰・林特纳(JohnLintner)也首次提出了公司股利分配行为的理论模型,阐述了分配股利的行为。

财务管理方法发展到今天,理论模型多种多样,研究的内容也越来越精细,统计学、运筹学等其它学科在财务管理理论中的应用,使财务管理方法更加科学化。

(二)从定性到定量再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财务管理中的一些筹资、投资理论模型的发展始于二战后,二战前的财务管理只注重内部生产,筹资财务管理的主要职能虽然发展早,但只提出了一些诸如资金成本、时间价值等基本概念,没有固定模型来分析筹资的数量和成本。

到了二战以后,随着投资的兴起,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筹资管理开始逐渐成熟。在筹资分析方面,财务管理从对一些出现的问题的本质认识发展到用一些数学模型进行量化分析,如解决怎样分配普通股和债券的资本结构理论,早期以格兰特(gurand,1952)为主的融资理论学派。1958年,莫迪格莱尼(FrancoModigliani,1958)和米勒(Merio.H……Miller,1958)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的著名论文《资本成本、公司财务与投资理论》中提出了MM理论,用于分析企业筹资的资本结构,他提出的MM定理构成了现代融资结构理论的核心。后来该理论形成两个分支:以法拉(Farrar,1967)、塞尔文(sharevell,1966)及贝南(brennan,1978)等为代表的税差学派,将税收差异引入企业融资结构的理论中;以巴克特(betker,1978)、阿特曼(altman,1968)为代表的破产成本学派,研究企业破产成本对资本结构的影响问题。在此基础上,斯科特(Scott)、罗比切克(Robichek)、梅耶斯(Myers)、考斯(Kraus)、李真伯格(Litzenberger)等人提出了权衡理论。20世纪70年代以后,众多学者开始从不对称信息角度研究企业融资结构问题,把融资理论推向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新阶段。该时期的理论有罗比切克(Robichek,1967)、梅耶斯(Mayers,1984)、斯科特(Scott,1976)的平衡理论,后来的詹森和麦克琳(jensenandmeckling)用理论、破产理论和财产所有权理论来分析信息不对称下的企业融资结构问题。到了20世纪90年代,哈里斯与雷斯夫(HarrisandRaviv,1990)阿洪与泊尔顿(AghionandBolton,1992)等人对理论下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作了进一步研究,建立了控制权理论。

投资理论在二战后的发展也是以量化模型为主,哈里・马科维茨(HarryMarkowitz,1958)在他出版的专著《组合选择》中,提出了投资组合理论,并指出风险和收益的计量是资产组合理论的关键。托宾(James.Tobin,1958)于1958年在《经济研究评论》杂志上发表的《作为处理风险行为的流动性偏好》中,阐述了对风险收益的理解,对投资理论作出很大贡献。到了1964年,夏普(WilliamSharpe)、林特尔(JohnLintner)、莫森(JanMossin)在马科维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通过分散投资减少风险的观点,从而建立了资产定价模型(CAPM)。托宾(JamesTobin)在资本市场线的基础上提出了“分离理论”,泰勒(J.L.Treynor)提出了“特征线”,试图通过基金资产组合与市场组合之间的关系来定系统性风险。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发展的基础上,诺斯于1976年在《经济理论学刊》上发表了一种全新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资本资产定价的套利模型(APT)”。另外还有针对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布莱克(Black)、斯科尔斯(Schole)提出的B-S期权定价理论。随后(E.Peters)提出了分形市场假说(FractalMarketHypothesis),利用混沌理论研究市场的随机性和确定性。上述理论模型在随后的发展中得到进一步改进,加入了一些不确定性投资方面的因素,形成了关于测量和评价投资风险数学模型的理论,如风险资产的结构、最优资本配置原则、分散化分析、风险资产组合等。企业在投资时还可以利用金融衍生工具来规避风险,提高投资收益,都为投资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金融市场的发展也带动了企业投资管理的创新,到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国际投资也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而悄然兴起,主要是发达国家的一些大型跨国公司向发展中国家投资,尤其是90年代以后,国际投资的数额急剧增加,从1980-1985年年均126亿发展到1995年的2195亿,可见跨国公司的经营促进了投资的国际化,同时也完善了投资理论,使其应用面向国际投资市场,形成了国际投资理论,并成为研究的热点。

(三)从关注物到关注人

从财务管理对象的变化可以看出,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企业的生产经营主要依靠机器设备,虽然人的技术知识在生产中也占一定地位,但从未被重视。在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就在他著名的演讲中,提出并解释过“人力资本”的概念,在经济的发展中,人的因素显得越来越重要。直到80年代后,计算机的普及,信息在生产经营中地位的提高,才使人们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信息、知识、技术以及接受、利用、加工、创造这些信息和技术的员工在整个财富创造过程中的作用日益重要,知识成为企业价值的主要决定因素。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J.K.Galbrainth)在这时首先提出知识资本概念,为新型企业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在现在的新经济时代,企业的价值增长也不再依赖于厂房、机器等有形资产,知识资本承担了这一重任,成为企业中最有价值的资本,包括反映学习知识的能力、掌握技能的能力、发明创造力和完成任务能力的人力资本和为支持人力资本最大化的结构性资本,如企业的所有制、企业的计划、领导力、企业的数据库、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企业的设备结构、企业的产品品牌和企业的公众形象等等。财务管理的对象也发生了变化,投资的重点转向无形资产投资:知识资本――人才的取得日益重视起来,企业开始关注用什么渠道和什么方式取得知识资本,如何降低知识资本的成本,怎样优化知识资本与财务资本之间的关系,如何提高知识资本的效益。企业的价值不再体现在企业的规模或者企业流通在外的普通股和债券的市价上,而是体现在所拥有的知识资本上。在分配收益时,知识资本也要与财务资本共同参与企业收益的分配。使用知识及利用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成为重要的分配依据。与此相适应,企业传统的收益分配格局将被打破,企业员工的工资及其他形式的报酬提高,资本所有者的报酬会相对减少。将来知识资本的拥有者可能成为企业主要股东,分配理论也会随之创新。

综上所述,财务管理方法的发展也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从简单的筹资、投资、分配到利用各种金融衍生工具进行筹资、投资。一开始是定性的管理,逐步发展到利用数字模型的定量管理。在统计学、运筹学等一些其他学科应用于财务管理中之后,从单纯依靠数字分析问题到数字和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模型理论,也就是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国际筹资、投资的发展,为企业经营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使财务管理理论朝国际化方向发展。总之,这些变化说明财务管理的方法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创新,总会有和其它方面相匹配的财务管理方法出现。

二、财务管理手段的发展与创新

财务管理手段是财务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运用的工具。在财务管理发展初期,只有筹资功能,职能的单一性决定了手段的低级性。直到20世纪初,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提出后,财务管理才开始向科学化发展,开始把重点转移到内部控制,出现了一些量化模型,1914年杜邦财务分析体系提出后,标志着财务管理进入数字管理时代。

(一)从人工到利用工具

财务管理的工作主要是对一些会计方面信息的处理,而会计方面的信息主要是数据,所以在发展初期,经济环境决定了只能依靠人工。到了财务管理向科学化发展时期,虽然出现了一些量化模型,但是工作中的计算量加大了。后来,财务管理工作才开始运用简单的工具――计算器。之后计算机的发展,大大减少了财务管理者的工作量,同时也使财务管理理论的发展迈进了一大步,将统计学、运筹学等复杂的运算应用于财务管理理论中。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单一记账功能的财务软件的应用,大大简化了财务管理者的工作,方便了数字模型的应用,尤其是运筹学在财务管理决策中的应用,简化了财务管理决策的程序,同时也减少了在决策中人为因素的影响。到了80年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一些数据信息储存、传递、分析更加方便,核算型财务软件也开始应用于财务管理工作中,应用范围从单机模式扩展到具有一定数据共享能力的小型局域网,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90年代以后,MRP、MRPⅡ、ERP等管理型软件的应用,将财务管理渗透到企业的各个部门。人机财务管理系统以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其他管理系统提供的数据为主要依据,对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结构化问题进行自动或半自动实时处理,而对那些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问题,则通过提供背景材料,协助分析问题,找出可能方案,确定各种可能的结果,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况,为企业决策者制定正确、科学的经营决策提供帮助。在计算机财务管理系统中,财务管理者可以准确及时地获取大量所需信息,并根据企业的具体管理问题采用计算机工具、技术和方法建立模型,解决财务管理活动中的综合性问题。

(二)从单一功能系统到多功能相结合的复杂系统

财务管理起始于筹资,所以在财务管理产生时,只有筹资功能,另外传统财务管理以企业内部情况为管理重点,提供的信息也局限于一个财务主体,尤其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虽然财务管理有了筹资、投资、分配等功能,但是企业设置的财务管理部门主要的工作还是会计记账,作一些简单的预测分析。

当前,以Internet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交互式Web应用的出现,电子商务浪潮作为网络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引擎彻底改变了企业的生存环境。从大规模的生产到个性化生产;从企业以产品为中心到以客户为中心;从企业间产品的竞争发展到信息和人才的竞争;从单个企业间的竞争到供应链竞争;从区域竞争到全球化竞争;从以规模取胜到以速度取胜,这些变化使财务管理在管理过程中的手段随之提高,使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通讯手段的飞速发展,信息得以高速流动,资源高度集中,电子商务浪潮的掀起使企业财务管理走向网络化,IT环境的形成,信息可以被实时动态地获取、存储、加工和传递,尤其数据平台的建立,将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企业与供应商、企业与客户、企业与其他职能部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同时也将企业的财务流程和经济业务流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供应链管理的发展,也是财务管理网络化的一个动因,在供应链管理中,财务管理用信息流将物流和资金流整合起来。这样,财务管理的网络化为企业经营在资金和商品之间的传递节省了大量时间,降低了经营费用,加速了企业的资金周转,同时在企业做财务决策时,也可以在这个链上获得即时的信息。可见,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引起了财务管理手段的变革,使财务管理从一个简单的系统成为渗透到企业各个部门甚至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的复杂系统,网络成为财务管理的主要手段,基于网络的财务软件普遍应用。除此之外,财务管理的外延不断扩展,如知识财务、财务智能,使财务管理更准确地把握企业全局经营活动的总体概况,出现了智能分析型财务软件,如财务雷达预警系统,可以保证企业执行计划的有效性,增强管理控制职能,业务环节上的预警机制如短缺预警、应收账款预警等,都是财务智能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荆新,主编.企业融资学.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

个人投资与理财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合并财务报表;合并范围;控制

企业集团包括母公司和子公司,母公司控制子公司,享受业绩与回报。只有抵消和调整母子公司之间的交易,合并财务报表才能真实、相关地反映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由于母子公司之间的特殊关系,会严重影响合并财务报告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因而必须明确合并范围,明确规定应纳入企业集团合并范围的企业对象,即哪些成员企业应当被包括在合并之内,哪些成员企业应当被排除在合并之外。本文通过对合并范围、控制权变迁进行国际比较,并结合新企业会计准则深入分析相较旧准则的改进之处。

一、合并理论

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合并理论有母公司理论、所有权理论和实体理论。

在母公司理论下,以“法定控制”来界定合并范围,也就是说判断投资方是否拥有对其控制权,是否将其纳入合并范围,由有很明确的法律所承认的股权或表决权或控制协议来决定。此理论的缺陷在于准则规则过于形式化,在合并方式多样化的时代,固定式的规定不利于实现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所有权理论的合并范围是按母公司持有股权的比例计入合并财务报表中。相比母公司理论,所有权理论不强调控制,强调的是投资方对被投资方的所有权。优点在于清楚划分每一份权利,尤其当被投资方隶属两个及以上经济实体时,可以按比例分别编入各自的合并财务报表。但此理论的缺陷在于所有者论强调的是合并母公司所实际拥有的而不是其实际控制的资源,显然违背了“控制”的实质。这两者有着明显的区别,控制意味着母公司有能力支配子公司的全部资产,而不仅仅是所拥有的资产。所有权理论只强调控制,显然忽略了这种财务杠杆作用。

实体理论的合并范围以能否控制为标准,按完全合并法编制合并报表,为全体股东服务。这种理论已经被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国际会计准则接受,并逐步形成共识,即以“控制”作为合并范围的判断标准。而各准则的差别在于对控制的定义以及针对具体情况的具体判断。

二、新旧CAS33的理论比较分析

2014年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CAS33)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0号――合并财务报表》(IFRS 10)趋同。在趋同的过程中,我国坚持“趋同”的立场,而非“直接用”。主要有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在原则上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保持一致,能够提高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认同度,逐步加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保护我国利益,提升我国市场经济国家地位的国际认可度;另一方面,结合我国资本市场的情况,使得准则具有可操作性与指导意义。将新旧CAS33的理论进行比较分析,可以看出新CAS33针对合并范围的完善措施。

(一) 控制定义的比较

2006年财政部将控制定义为“一个企业能够决定另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能据以从另一个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的权力”。2014年财政部规定:“控制,是指投资方拥有对被投资方的权力,通过参与被投资方的相关活动而享有可变回报,并且有能力运用对被投资方的权力影响其回报金额”。2014年CAS33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0号――合并财务报表》(IFRS 10)趋同,具有三大控制要素:第一,对被投资者的权力。第二,可变回报。第三,能够行使权力影响可变回报,也就是权力和回报关联性要素。具体分析,相比旧CAS33,新CAS33在控制定义上的进步在于:

首先,对“权力”的诠释含义更具前瞻性。旧CAS33将权力解释为“能够决定另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新CAS33中权力是指“投资方拥有对被投资方,参与被投资方的相关活动而享有可变回报的权力”。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两种定义没有差别,但是针对被投资者是特殊目的主体时,新CAS33对权力的定义就凸显出其价值。特殊目的主体的设立目的是执行租赁合同、研发、资产证券化等,表决权不等同于控制权,没有一方能拥有对其财务和经营政策进行决策的权力。针对特殊目的主体,投资者的控制权在于获得被投资者特定业务相关的决策权利,而非完全决定另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现阶段,特殊目的主体在我国上市公司中运用得也不多。但随着我国的法律、监管等配套环境的进一步完善和成熟,特殊目的主体能否进入合并范围,需要根据控制的定义加以判断,而新CAS33中权力的定义正具有此前瞻性。

其中,对“权力”给出了四个具体特征。第一,权力体现为现实权利和能力,不强调是否实际执行。“权力”概念分为“能力观”和“法律或合同权利观”。“法律或合同权利观”要求投资者拥有法律或合同权利以控制以被投资者的相关活动。而“能力观”只强调投资者拥有对被投资者的“当前能力”,这种能力来自于表决权等,但并不强调投资者行使权力,这也正是新CAS33中的“权力”。第二,明确权力对应于对回报产生最重大影响的活动,强调权力具有单一性,不存在共同控制。第三,强调判断权力时仅考虑实质性权利。第四,强调保护性权利不构成权力。

其次,“可变回报”比“利益”内涵更广泛。旧CAS33强调“获取利益”,而新CAS33强调“享有可变回报”。新CAS33强调的“享有可变回报”在定量和定性上都优于旧CAS33强调“获取利益”。从定量而言:“利益”看重的是获取正向回报;而“可变回报”具有可变现,回报随被投资者的业绩变化而变化,可以是正回报,也可以是负回报,甚至可以是不定项回报,风险与利益并存。从定性而言:“回报”主要指直接回报,例如股利、投资价值变化等;而“可变回报”不仅包括直接回报,还包括间接回报,例如协同效应等。

最后,强调权力和回报的关联性。新CAS33强调权力和回报的关联性,强调存在委托关系时,投资方为委托人而非人的身份认定。传统意义上,投资方对被投资方相关活动的影响力越大,越能确认投资方对被投资方的权力。但当存在委托关系时,影响力证实权力的理论存在漏洞,在针对委托他人经营或承包或者是受托他人经营或承包等情况下如何判断控制权问题存在理论争议。如果投资人是人,其通过获得对被投资方的权力,同时获得相应的回报,但是,相关回报来自于劳务费,而非与权力相关的可变回报,不能认定人是实质控制人。新CAS33引入关于拥有决策制定权利的投资者是委托人还是人的判断指引,判断标准有:决策者对被投资方的决策权范围、其他方享有的实质性权利、决策者的薪酬水平、决策者因持有被投资方中的其他权益所承担的可变回报的风险等。

(二)未持有多数表决权时的控制权判断的比较

旧CAS33对母公司拥有被投资单位半数或以下的表决权,但仍可以纳入合并范围的条件规定了四条标准:⑴通过与被投资单位其他投资者之间的协议,拥有被投资单位半数以上的表决权;⑵根据公司章程或协议,有权决定被投资单位的财务和经营政策;⑶有权任免被投资单位的董事会或类似机构的多数成员;⑷在被投资单位的董事会或类似机构占多数表决权。可以看出,标准都是很具体,进行了可操作的量化处理,但同时也存在对特殊情况的考虑遗漏,比如当股权分散时,拥有未超过半数的表决权某一投资者相对其他投资者而言,占有最多的表决权,能够控制被投资者的相关活动,拥有对被投资者的实质性控制,却由于未符合法定规定而否定了其控制的实质。

新CAS33针对标准规定存在的遗漏缺陷,向IFRS 10趋同,采用列举而非设定标准的方式,来克服旧CAS33的现存缺陷。投资方持有被投资方半数或以下的表决权,投资方对被投资方拥有权力的情况列举了如下四点:⑴投资方持有的表决权相对于其他投资方持有的表决权份额的大小,以及其他投资方持有表决权的分散程度;⑵潜在表决权;⑶其他合同安排;⑷被投资方以往的表决权行使情况等。这些事实和情况显然是原则性规定,可避免对特殊情况的遗漏,但与此同时,在运用时需要更多的职业判断,这也对我国的资本市场的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当母公司持有的表决权比例与该被投资方第二大股东所持有的表决权具有一定的比例差时,认定母公司拥有控制权,但是如何判定是否达到一定比例差,又进入两难之境:一方面,给出具体数值,准则规则必然给利润操作者以投机空间;另一方面,依据职业判断,又不具有可比性。

(三)对可分割部分控制权判断的比较

旧CAS33考虑投资方是否控制被投资方时,将被投资方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判断。而新CAS33进行了完善,认为被投资方的一部分可以视为被投资方可分割的部分(单独主体),投资方可以控制这部分(单独主体)。条件是强调专属性,具体是:⑴该部分的资产是偿付该部分负债或该部分其他权益的唯一来源,不能用于偿还该部分以外的被投资方的其他负债;⑵除与该部分相关的各方外,其他方不享有与该部分资产相关的权利,也不享有与该部分资产剩余现金流量相关的权利。

三、结束语

实体理论已被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国际会计准则逐步接受,逐步形成共识。在实体理论观下,以“控制”作为合并范围的判断标准。控制权理论的发展跟随股权结构的变迁。进行纵向比较,比较2006年和2014年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CAS33),从控制定义、未持有多数表决权的控制权判断和可分割部分控制权判断三个方面提出新CAS33的进步之处。(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2014.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

[2]储一昀,林起联.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探析[J].会计研究,2004,(l): 54一59

[3]柴才.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国际趋同差异分析[J].财会通讯,2013,(12):105―108

[4]曹阳.我国新旧合并财务报表相关准则差异分析[J].财会经纬,2006,(7):50―51

[5]刘杰.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研究[D].重庆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8

[6]刘新仕.合并范围变迁的国际比较及合并范围界定问题[J].财会月刊,2010,(1):76―78

[7]宋茜.关于合并财务报表合并范围的中外比较探析[J].财会研究,2011,(23):47―49

[8]王茜.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范围研究[D].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9]杨绮.论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界定―基于我国上市公司样本的统计分析[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13):116-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