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中级编辑职称论文范文

中级编辑职称论文范文

中级编辑职称论文

中级编辑职称论文范文第1篇

第一条为了贯彻职称改革精神,规范和完善上海市出版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申报、审定工作,根据《上海市实施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定与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相分离的暂行办法》等相关配套文件,结合本市出版系列专业技术队伍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在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设立的本市图书出版社、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期刊社(编辑部)中从事编辑出版工作的在职专业技术人员(含办理了《上海市引进人才工作证》1年以上的编辑出版专业技术人员)。

第三条出版系列实行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审定,重点考察申报对象的专业技术能力、专业理论水平、专业工作业绩,注重专业技术的创新和创造能力。

第四条出版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为副编审编审。其中:编辑(含美术编辑,下同)专业设副编审、编审;技术编辑、校对专业设副编审。

第五条申报副编审、编审任职资格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党的出版方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

第二章申报条件

第六条学历、资历

一、副编审

l、获博士学位,任职中级(编辑、技术编辑、一级校对,下同)专业技术职务2年以上;

2、获硕士学位或研究生毕业学历、大学本科毕业学历,任职中级专业技术职务5年以上;

3、大学普通班、大学专科毕业学历,任职中级专业技术职务7年以上。

二、编审

l、大学本科及以上毕业学历,取得副编审任职资格后任职副编审职务5年以上;

2、大学普通班、大学专科毕业学历,取得副编审任职资格后任职副编审职务7年以上。

第七条专业技术条件考试

一、职称外语、古汉语考试

申报副编审、编审任职资格的编辑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应参加国家人事部组织的职称外语等级考试,或参加市职改办组织的职称古汉语等级考试(古汉语考试仅适用于从事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哲学、古代汉语、中医等相近、相关专业的编辑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考试的具体要求按市职改办的有关规定执行。

二、职称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

职称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要求按市职改办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八条继续教育

申报副编审、编审任职资格的编辑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在任现专业技术职务期间,须至少参加一次编辑出版业务学习培训,取得规定的编辑出版岗位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合格证书。

第三章审定标准

第九条副编审

一、专业技术能力

任职中级专业技术职务期间,具备下列专业技术能力之一的:

1、参与出版社选题、出版计划的策划、组织实施。

2、担任编辑部(室)选题、出版计划的策划、组织实施。

3、担任重点、专业性或学术性强的图书的策划、组织。

4、担任书稿的复审或决审及重要书稿的责任编辑,能解决审稿或编辑中的疑难问题。

5、负责重要图书的形式结构设计,能对形成图书装帧特色、诠释图书内容、提升图书品质起重要作用。

6、负责重要图书的技术编辑或校对工作,能对提高图书质量起关键作用。

7、担任期刊的主编(执行主编)、副主编,负责期刊的复审工作,或担任重要栏目的责任编辑(主持人)。

二、专业理论水平

任职中级专业技术职务期间,独立撰写2篇有一定学术水平的重点图书的选题报告或审读意见,或2篇有较高水平的总结技术编辑、校对专业工作的工作报告,并在论(译)著方面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

1、在省市(部)级及以上学术刊物上独立或为主(第一作者,下同)发表2篇论文,或在省市(部)级单位主办的学术会议上独立或为主发表、宣读2篇论文。

2、在全国专业性科普图书评奖、省市(部)级科普图书评奖中有1种获奖的本人著作,或在省市(部)级专业性科普图书评奖中有2种获奖的本人著作。

3、正式出版5万字以上(技术编辑、校对专业人员3万字以上)的学术论著或7万字以上(技术编辑、校对专业人员5万字以上)的译著。

三、专业工作业绩

1、能完成单位规定的工作任务,在中级专业技术人员中成绩优异,经考察表明,能履行副编审职责。

2、任职中级专业技术职务期间,在编辑出版专业岗位上成绩突出,取得下列成绩之一的:

(1)主要参与策划或组织市级以上重点图书的编辑出版工作,并有1部获国家图书奖(含提名奖)或“五个一工程”一本好书奖,或2部获全国专项优秀图书奖(一、二等奖)或上海市优秀图书奖(一、二等奖)。

(2)主要参与策划、组织编辑的期刊获市级及以上优秀期刊奖;或策划、组织编辑的期刊(专栏)已形成明显的自身特色和风格,并获专家认可。

(3)主要参与策划或组织出版的多种图书在思想、文化、科学、艺术等方面,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使用价值、文化积累价值或文献资料价值,并获专家认可。

(4)书刊装帧作品或美术作品有l项获全国书刊装帧艺术奖或全国美术作品奖,或2项获上海市优秀书刊装帧设计奖(一、二等奖);或多种书刊装帧设计在思想性、艺术性、实用性等方面,有较高的水平,并获专家认可。

(5)能研究解决技术编辑或校对中的重大技术疑难问题,在提高图书质量和指导培养技术编辑、校对专业技术人员方面有较大的贡献。

第十条编审

一、专业技术能力

任职副编审职务期间,具备下列专业技术能力之一的:

1、担任出版社选题、出版计划的策划、组织实施。

2、负责编辑部(室)选题、出版计划的策划、组织实施。

3、负责重点、专业性与学术性强的图书的策划、组织。

4、担任重要书稿的决审,能解决审稿中的疑难问题。

5、负责重要图书的形式结构设计,能对形成图书装帧特色,诠释图书内容,提升图书品质起决定作用。

6、担任在全国同类期刊中有重大影响的期刊主编(执行主编)、副主编,负责期刊的决审工作。

二、专业理论水平

任职副编审职务期间,独立撰写2篇有较高学术水平、观点论证有深度的市级及以上重点图书的选题报告或审读意见,并在论(译)著方面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

l、在省市(部)级及以上学术刊物上独立或为主发表2篇论文,或在国际(地区)、全国性相关专业学术会议上独立或为主发表、宣读2篇论文。

2、在全国性优秀科普图书评奖中有1种获奖的本人著作,或在全国专业性优秀科普图书评奖中有2种获奖的本人著作。

3、正式出版8万字以上的学术论著或10万字以上的译著。

三、专业工作业绩

1、能正确地履行副编审职责,完成单位规定的工作任务,在任职副编审专业技术人员中,成绩优异,经考察表明,能履行编审职责。

2、任职副编审职务期间,在编辑专业岗位上成绩显著,取得下列成绩之一的:

(1)策划或组织市级及以上重点图书的编辑工作,并有1部获国家图书奖(含提名奖)或“五个一工程”一本好书奖,或2部获全国专项优秀图书奖(一等奖)或上海市优秀图书奖(一等奖)。

(2)策划或组织编辑的期刊获1次国家优秀期刊奖或2次省市(部)级优秀期刊奖。

(3)策划或组织出版的多种书刊在思想、文化、科学、艺术等方面,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使用价值、文化积累价值或文献资料价值,并获专家公认。

(4)书刊装帧作品或独立创作的美术作品有2项获全国书刊装帧艺术奖或全国美术作品奖,或2项以上获上海市优秀书刊装帧设计奖(一等奖);或多种书刊装帧设计在思想性、艺术性、实用性等方面,有很高的水平,并获专家认可。

第四章审定组织

第十一条出版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由上海市出版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审定委员会(简称“出版高审委”)审定。

第十二条“出版高审委”下设文学、社科、科技、美术4个专业学科组,负责对申报对象按专业学科进行审议,对申报对象提交的学术论文(著)等进行评议鉴定,并按需要组织业务答辩。

技术编辑、校对专业的申报对象按所在单位和本人工作的性质,列入相关专业学科组进行审议。

第五章附则

第十三条未达到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申报对象,须通过学科组业务答辩后方可进入审定程序。

第十四条出版系列一般不越级审定副编审、编审任职资格。对未达到大专毕业学历或规定任职资历的编辑出版专业技术人员,一般不再进行审定,极少数确有真才实学、成绩显著、贡献突出的编辑出版专业技术人员(或特殊人才),须经系列主管部门并经上级职改部门同意后方可进入审定程序。

第十五条近两年内严重违反出版规定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受到有关部门查处的直接责任者,或正在查办中涉及的人员,暂不受理申报。

第十六条在申报过程中,伪造学历、资历等弄虚作假者,或隐瞒第十五条情况者,将视情节轻重,予以通报或取消申报资格,对已审定通过的,将取消其相应的任职资格。

中级编辑职称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地方高校;学报编辑;职业幸福感;原因

地方高校学报编辑的职业幸福感,主要是指其对所从事的编辑职业和工作状态的主观满意程度,是体现其工作生活质量的一个决定因素。可具体解释为:在从事学报编辑的职业生涯中,自我潜能得到发挥,各种职业需求得到满足,使得自身的职业价值得以实现,从而得到自己和别人的良好评价,内心获得持续快乐的感受。

地方高校学报在学校一般属于教辅部门,较容易被学校的领导层遗忘。地方高校学报的编辑,虽是地方高校教职工的一员,薪酬待遇跟同级别的教学科研人员差别不大,收入在地方也居于中等偏上的层次,生活相对比较殷实。不过大多数地方地方高校学报的编辑在做编辑工作时,并没有充分体会到编辑职业的幸福感,职业幸福感偏低,对编辑这份工作也缺乏认同感,能转岗的尽量转去别的岗位。比如我们学报2009年来了一位编辑,作为博士家属安排来学报编辑部工作,工作半年就向学校申请转岗去二级学院做辅导员了。

今年我们做了一份关于编辑职业幸福感的问卷调查,先在本学报5位编辑中发放问卷调查表,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位编辑认为作为编辑感到满足和幸福,有4位感到不幸福或不满足。近期,我们还选了广东省内9所地方高校的37位学报编辑作为调查对象,他们的年龄都在55岁以下,有6位编辑认为作为编辑感到满足和幸福,有19位感到不幸福或不满足,另12位觉得没感觉;有19名编辑对职业不太满意,有11名很不满意,不满意率高达81%以上。我们调查的范围虽范围有限,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地方高校学报的编辑职业幸福感偏低。

(一)难以适应全媒体出版时代对编辑提出的诸多新要求

全媒体出版时代对学报编辑的能力、观念、意识等方面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

在能力方面,学报编辑不仅需具备编辑人员的基本能力,如:政治认知能力、策划能力、语言文字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判断能力、信息感知能力、审美能力等。还需要掌握适应全媒体出版的能力,如:收集、整合开放信息的能力,组织、开发内容的能力,针对文本、音频、视频、交互软件等的全方位的编校能力,全方位的宣传营销能力。

在观念方面,编辑的观念在内容上应该从单向性的“文本把关人”转变为“信息互动的开发者与营销者”;在技术上,除了应该掌握纸质平面文字处理技术外,还必须掌握一些新媒体技术,对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包装,以开发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文化产品。

在意识方面,编辑应具有多重跨界意识,如:跨媒体意识,跨文本意识,跨区域、种族、语言、文化的意识,跨学科意识,跨身份意识,跨界意识等。

这些要求一方面会让部分上进心相对较强的地方高校学报编辑主动地学习深造,从而具备应对全媒体出版时代的能力、观念和意识;另一方面对一些文化基础较差、学历不高、年龄相对较大、工作进取心不足、身体状况不太好的地方高校学报编辑来说,这些新时代的要求就像是压在他们身上的巨大包袱,让他们很没有安全感,让他们觉得时刻有被社会、被时代淘汰的感觉,让他们的职业幸福感降低。

(二)对地方高校学报现行的体制心存异议

全媒体时代在对地方高校学报的编辑提出很多新要求的同时,也对地方高校学报的领导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对其业务素质的要求要比传统出版时代高很多,在新环境下更需要专职人员担任地方高校学报的重要职务,否则很难跟上形势,逐渐被潮流淘汰。然而现实并非如此,地方高校学报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一般是:校长担任主编;学报编辑部主任担任常务副主编,负责日常工作;下设学报编辑室,学报编辑室的编辑负责学报的收稿、审稿、编辑加工、出版发行工作。校长担任地方高校学报主编,在政治上对学报所刊论文进行把关,这无可厚非。学报编辑部主任,也即常务副主编,按理来说应让有编辑系列高级职称的人来担任,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有较多地方高校学报编辑部的主任是由学校领导直接任命的,有些是为了安排学校多余的处级干部,有些是双肩挑,安排教学岗位上具有教授、副教授职称的老师来担任,这就造成了外行管内行的一个局面。外行管内行难免会有决策失误、做法不当的时候,很容易让地方高校学报的编辑觉得工作的氛围不是很融洽,工作的压力相当大;更严重的是会让编辑觉得个人职位晋升空间小,因为无论如何努力,也无法走向学报的领导岗位,从而让他们感觉个人的职业幸福感偏低。

此外,地方高校学报现行的审稿制度一般是:校长发表终审意见,对文章的发表具有最终决定权;学报编辑部主任发表复审意见;责任编辑负责初审,发表初审意见。这也是我们出版行业必须坚持的三审制。但在实际的工作中,很多编辑部的责任编辑初审环节基本上是形同虚设,这种现象也或多或少是来自全媒体出版时代的冲击,因为现在几乎所有的地方高校学报都有中国知网免费提供的学术不端检测系统,接收到的稿件一般先通过此系统进行检测,如果重复率低于30%,就由编务送专家外审,专家外审通过之后责任编辑才写初审意见。责任编辑根本无需看文章,只需根据专家外审的意见、按照固定的套路格式随便写个初审意见就可以了。责任编辑对稿件是否可以录用根本没有任何决定权,这让他们觉得在做编辑工作的过程中缺乏自,缺乏个人成就感,缺乏权威话语权,这对编辑们在工作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极为不利,对他们的工作热情、积极性、创造性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从而导致他们的职业幸福感偏低。

(三)深感职称评考制度压力巨大

在2002年前,编辑职称都是评审的,从2002年开始,编辑初级和中级职业资格的取得,实行全国统一考试的制度。考试每年举行一次,由国家统一组织、同一时间、统一大纲、统一试题、统一证书。而高级职业资格的取得,目前实行的是评审制度,将要实行考试与评审相结合的制度。

目前,编辑初级和中级职业资格的取得,实行全国统一考试的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增加了做编辑的难度。近年来,地方高校学报新招聘的编辑,学历一般都是硕士研究生毕业,跟地方高校其他部门进人的学历学位要求是一样的。其他部门,比如辅导员、实验员、行政部门的相关人员,他们评中级职称只需在校工作两年,公开发表两篇学术论文,满足继续教育、计算机能力的相关要求,就可以直接评中级职称了。而地方高校学报的编辑,要评得中级职称,除了需要满足这些条件之外,还得参加一次全国性的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考试的地点一般在省会,地方高校学报的编辑除了要进行辛苦的复习备考之外,还要赶大老远的路到省城去参加考试。这些在心理上会让地方高校学报的编辑觉得从事编辑职业不值得,他们会想为什么我们评同样的职称,要比别人多付出那么多。

此外,“高级职业资格的取得,目前实行的是评审制度,将要实行考试与评审相结合的制度”。虽然目前还未实行考试与评审相结合的制度,但在无形中也给未评得高级职称的地方高校学报编辑造成巨大的压力,他们心想现在只实行评审制度,评职称都如此难,如果再加一个考试,那职称晋升不就基本无望了吗?有了这种心理,他们就会对编辑工作缺乏热情、缺乏积极性,职业幸福感就会降低。

三、结语

在全媒体出版时代,造成地方高校学报编辑职业幸福感偏低的原因还有很多,以上三个方面的原因分析相当粗略,目的是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能引起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对地方高校学报编辑的职业幸福感偏低这一现象的重视,从而采取一些有力的措施,提高地方高校学报编辑的职业幸福感,提高他们对所从事的编辑职业的认同感和尊重感,引导他们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到工作上。

作为编辑,无论外界环境多么恶劣,都应该遵守编辑的职业道德,保持积极乐观、好学向上的精神,少些抱怨和懈怠,少些悲观情绪,努力提高自己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的能力,主动提高自己的职业幸福感。

参考文献

[1] 葛喜平.职业幸福感的属性、价值与提升[J].学术交流,2010,191(2):30-34.

[2] 卢妙清.如何提高高校学报编辑的幸福指数[J].编辑学报,2013,25(10):493-494.

[3] 王洪军.编辑职业幸福感的缺失与构建[J].继续教育研究,2011(6):159-160.

[4] 徐诗荣.全媒体出版时代编辑能力的培养[J].出版发行研究,2011(2):29-31.

[5] 侯岩.全媒体时代的编辑理念重塑[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158-160.

[6] 杨中举.全媒体传播形态下编辑的跨界意识[J].编辑之友,2013(12):46-49.

中级编辑职称论文范文第3篇

1.1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为安徽省主办学报的高校编辑人员。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安徽省50所高校学报编辑工作者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10份,收回101份,回收率为91.8%。有效问卷92份,有效率为91.1%。

1.2调查工具

1.2.1一般情况问卷

自行设计一般情况问卷:包括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学历、职称、工作年限。

1.2.2SCL-90症状自评量表

该表由Derogatis于1975年编制,是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普查时实用、简便的量表。共包括90个项目,采用1~5级评分,1~5分别表示无、轻、中、重、严重5个程度。

1.3统计学方法

运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t(或t’)检验、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情况

92份问卷中,男性53名,女性39名;未婚8例,已婚84例;大专学历2名,本科学历38名,研究生学历52名;初级职称11名,中级职称26名,高级职称55名;20~29岁11名,30~39岁26名,40~49岁32名,≥50岁23名;从业时间在1~5年28人,6~10年31人,11~20年21人,≥20年12人。

结果显示:女性编辑在SCL-90总分、强迫症状因子、人际关系敏感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评分上高于男性编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男女性编辑在躯体化因子、敌对因子、恐怖因子、偏执因子、精神病性因子和其他因子评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果显示:不同婚姻组编辑在SCL-90总分、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因子评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躯体化因子评分上,已婚高于未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强迫症状因子评分上,未婚高于已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果显示:在SCL-90总分及各因子评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果显示:不同职称组在SCL-90总分、躯体化因子、人际关系敏感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偏执因子、精神病性因子及其他因子评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强迫症状因子评分上,初级职称和中级职称均高于高级职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5)。在恐怖因子得分上,中级职称高于高级职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2.6不同年龄段组心理健康状况评分比较

结果显示:不同年龄段组在SCL-90总分、强迫症状因子、人际关系敏感因子、抑郁因子、敌对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恐怖因子、偏执因子和精神病性因子评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躯体化因子评分上,≥50岁组均显著高于20~29岁组和40~49岁组(P<0.01),30~39岁组均高于40~49岁组和20~29岁组(P<0.05)。在其他因子评分上(饮食和睡眠),≥50岁组高于40~49岁组(P<0.05),见表5。

3讨论

世界卫生组织(WTO)指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因此,心理健康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近年来,研究编辑心理健康状况文章有所报道[4-7],但均局限于理论的阐述,缺少一些实证的调查与研究,本文通过调查安徽省高校学报编辑不同人口学变量的心里健康状况,发现性别、婚姻状况、职称、年龄段对SCL-90部分因子产生影响。

3.1性别

本研究显示女性在SCL-90总分、强迫症状因子、人际关系敏感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和恐怖因子评分上,女性均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女性编辑心理健康状况较男性差,可能因为女性承担着家庭和社会的双重责任,既要照顾家庭,又要顾及到工作,对于好强不服输的女性来说,事业与家庭的双重负担,使其自然付出更多时间与精力。事实上,很多女性编辑常因工作、学习、家庭不能兼顾而身心疲惫,引发焦虑等心理症状,而且性别特征决定着女性遇事相对敏感,心理较脆弱,流行病学调查[8]显示,女性的焦虑和情绪障碍显著高于男性,长时间的精神紧张、压抑,容易导致女性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因此,要给予女性编辑更多的社会支持,关心和照顾她们,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3.2婚姻

本研究显示已婚和未婚组在SCL-90总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躯体化因子评分上,已婚高于未婚,可能因为已婚者比未婚者有更多的家庭负担,而在工作和家庭上都要兼得,无形当中增加了已婚者的生活负荷,长期以来其身体疲劳、不适等躯体化现象较未婚者有所增加。本结果还显示,在强迫症状因子评分上,未婚高于已婚。美满的家庭是一个人心灵健康成长的港湾,许多工作上的烦心事都可以跟自己的另一半诉说,精神上的排解对心理疾病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很好的预防作用,因此已婚者较未婚者来说相对有较多的排解渠道,往往不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9]。

3.3学历

本研究显示不同学历编辑人员无论在SCL-90症状总分还是在因子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学历在编辑的心理健康方面并不占主要地位。学历高并不一定就心理很健康,同样学历低些,也可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况来迎接工作。学历只代表过去,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个人能力与学历并不挂钩,心理健康状况和幸福感都与学历关系不大。奚卫珍等[10]的研究结果也显示,心理健康与工作压力源呈正相关关系,而不同学历间护士工作压力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4职称

本研究显示,虽然不同职称组在SCL-90总分、躯体化因子、人际关系敏感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偏执因子、精神病性因子及其他因子评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强迫症状因子评分上,初级职称和中级职称均高于高级职称,在恐怖因子评分上,中级职称高于高级职称。可能因为初级职称和中级职称的编辑在工作中,业务能力相对来说比高级职称者低些,于是在工作中易反复比较,长期的工作习惯使其易产生强迫症状。中级职称的编辑人员在业务上已经成为骨干,对社会和自己都有着较高的期望值,可能除了编辑任务外,还要担任行政职务、授课、科研及其他一些社会工作,这个群体所受的压力若是长期得不到缓解,往往可能产生一些心理问题。鉴于编辑群体中级职称是工作单位中的骨干群体,作为单位的主管部门或单位领导,给予这个群体更多的组织支持,关心他们的生活。

3.5年龄

中级编辑职称论文范文第4篇

省级、部级期刊的职称需要提前1-3个月准备

我们都知道,省级部级别的刊物算是普刊,它也是职称发表的起跑线,相对来说,从期刊的选择到发表成功收到刊物的时间不需要很久,有些刊物快的话基本1个月左右就收到刊物了,慢点的话也就3个月左右,但是前提是你的论文已经通过审稿并确定版面了。这里还牵扯到论文的投稿数量问题,如果一个刊物虽然说是普刊,但是在业内的影响非常大,那么向其投稿的作者肯定不会少,这就需要作者有足够的耐心等待通知了。

核心期刊的职称需要提前5-10个月准备

除了刚讲过的普刊准备时间因素外,如果你自己投稿核心期刊,那么时间方面更是不能用月份单位来形容了,即使是通过来投稿,也只是让你的论文更早的呈现在编辑面前,从审稿修改到录取至出刊也需要5个月左右。具体的我来给大家讲解一下,一个核心期刊的每期刊载量是有限的,这就犹如是一个独木桥,都想过去,但是木头只有一根。此时你就需要珍惜编辑看到你论文的机会,用大量的时间来提高自己论文的创新度和针对性,杂志社编辑那里论文如海,如果编辑连你的第一段都没看完就关闭了,可想而知,机会就是这么浪费的,即使编辑能读完你的论文,也不代表就通过,可能论文还需要修改和润色,这种情况也可能会重复的修改来达到要求,这样一去一来的,时间就这么过去了。

中级编辑职称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科技期刊;编辑;职业韧性;工作绩效;相关性;预测作用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对广东省科技期刊编辑进行问卷调查。纳入标准:从事编辑工作;就业期刊类型是科技期刊,如省级科技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知情同意,愿意配合本次调查。排除标准:从事编务或排版员工作;从事报纸、图书和音像制品等非科技期刊编辑工作。

1.2方法

1.2.1调查工具

(1)调查资料包括编辑的性别、年龄、学历、职称、编辑工作年限、期刊级别。(2)职业韧性量表[4],有12个条目共3个维度,成就目标有5个条目、调整适应有4个条目、探索精神有3个条目;采用Likert6级评分法,总分范围12~72分,得分越高说明职业韧性水平越高。本研究测得量表总Cronbach’sα系数为0.895。由于各维度所含条目数不一致,采用得分指标[5]来评价各维度得分水平。(3)工作绩效问卷[6],有13个条目共3个维度,工作奉献维度有3个条目,任务绩效维度有5个条目,人际促进维度有5个条目,总分13~65分。得分越高说明工作绩效水平越高。本研究测得工作绩效问卷总Cronbach’sα系数为0.889。

1.2.2调查方法

2017年6月20—30日,采取现场调查和网络2种方式,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03份,问卷回收有效率85.83%。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进行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检验水准为α=0.05。

2结果

2.1基本情况

103名广东省科技期刊编辑,男33名,女70名;年龄:18~29岁19名,30~39岁65名,40~49岁15名,≥50岁4名;学历:大专及以下2名,本科46名,硕士有45名,博士有10名;职称:编审3名,副编审11名,编辑68名,助理编辑14名,无职称7名;编辑工作年限:<5年34名,5~<10年37名,10~<15年24名,15~<20年4名,≥20年4名;期刊级别:北大核心科技期刊25名,非北大核心科技期刊78名。

2.2广东省科技期刊编辑职业韧性和工作绩效得分情况

科技期刊编辑职业韧性总分为56.93±7.36,得分指标为79.07%,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绩效总分为55.52±5.76,得分指标为85.42%,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职业韧性和工作绩效各维度得分。

2.3广东省科技期刊编辑职业韧性和工作绩效的相关性分析

职业韧性总体与工作绩效总体呈正相关关系(P<0.01),表明职业韧性水平越高的科技期刊编辑,其工作绩效水平越高,职业韧性与工作绩效显著相关。职业韧性各维度与工作绩效各维度呈正相关关系(P<0.05)。

2.4广东省科技期刊编辑职业韧性对工作绩效的预测

作用以工作绩效为因变量,以职业韧性各维度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成就目标、调整适应进入回归方程,提示成就目标、调整适应对工作绩效均有预测作用(P<0.05),解释了工作绩效总变异量的33.90%。

3讨论

3.1广东省科技期刊编辑职业韧性有待加强

科技期刊编辑职业韧性,即科技期刊编辑在遭遇与工作相关的挑战、压力及困难时对外部的积极响应[2]。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科技期刊编辑职业韧性得分指标为79.07%,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有待进一步加强。说明部分科技期刊编辑职业韧性较脆弱,当面对工作困难或挑战时对出版和科研工作缺乏信心与热情,这种不良工作状态长期持续,较易导致科技期刊编辑工作幸福感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甚至出现职业倦怠、离职或转行的现象[7]。科技期刊编辑职业韧性较脆弱原因分析:首先,工作压力较大,大部分科技期刊编辑并非出版专业出身,尤其是医学期刊编辑毕业于医学专业[8],缺乏出版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业务能力。其次,有一定科研压力,随着科技期刊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无论是期刊编辑间评优还是职称评审[2],科研成果尤其是科研数量和层次成为科技期刊编辑评价的核心要件,如发表的论文论著和申请成功的科研项目,与科技期刊编辑评优、职称评审和科研成果紧密挂钩,使得科研基础相对薄弱的编辑感到较大压力,甚至部分青年编辑耐不住学术研究寂寞和成果积累的时间[9],也使得部分科技期刊编辑失去本来的科研乐趣和价值感。

3.2广东省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绩效有待提升

本次调查显示,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绩效得分指标为85.42%,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说明部分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绩效水平并不高,究其原因,一方面根据科技期刊编辑工作内容和特点,同时考核指标较多,考核期刊编辑品德、能力和业绩[10]。另一方面,根据编辑工作环境特点,编辑面对工作压力、困难及挑战也越来越大,当今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及云计算等技术迅速发展,处于“互联网+”时代、数字化的革命,不仅要求科技期刊出版升级,也对科技期刊编辑的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思维提出更高要求[11],要求科技期刊出版编辑力提升,从编辑的职业素养角度出版编辑力包括策划力、选择力、资源整合力、组织力、加工力、媒介融合力及创新力等综合职业能力[12],在媒体融合背景下科技期刊编辑的计算机技术能力、互联网思维及职业能力高低直接影响其工作绩效。

4建议

4.1提升广东省科技期刊编辑成就目标以提高其工作绩效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成就目标维度与工作绩效总体呈正相关关系(P<0.05),成就目标对工作绩效有预测作用(P<0.05),说明编辑成就目标维度得分越高,其工作绩效得分越高。提升策略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编辑个人需增强自我职业效能感,编辑职业自我效能感水平较高,即使在工作困境和挑战面前也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并胜任工作,并善于自动学习借鉴他人工作经验,为了达到自己职业目标[13],不但较好完成本职工作同时帮助同事,对期刊发展出谋划策,提出建设性与实用性的意见,在完成任务绩效同时提升人际促进和工作奉献水平。其次,组织或单位需给予编辑工作安全感,个体需要一份提供薪水的工作来维持其生存,对工作存续性处于风险之中或受到威胁产生的无力感与不良情绪体验,会导致个体和组织的工作绩效降低[14]。工作安全感是编辑对工作稳定性和持久性的良好感知,为了实现自己职业目标并在事业上有所成就,提升职业自我效能感[15],同时编辑对工作更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也会对同事帮助、期刊发展更为积极主动,不但提高任务绩效同时提升人际促进和工作奉献水平,最终提升工作绩效水平并在现有工作岗位上有所成就达到自我实现需求。

4.2提升广东省科技期刊编辑调整适应以提高其工作绩效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调整适应维度与工作绩效总体呈正相关关系(P<0.05),调整适应对工作绩效有预测作用(P<0.05),说明科技期刊编辑调整适应维度得分越高,其工作绩效得分越高。提升策略包括以下几方面:(1)科技期刊编辑需增强心理韧性,高水平心理韧性编辑在工作上面对应激或困难时能较好调整自己情绪,并能使用幽默、放松的技术和乐观的想法来培养积极的情绪[16],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和应对能力[17],能够减轻工作压力,主动学习新的知识与技术,使编辑主动承担自己工作范畴以外的任务,与同事协调合作并帮助同事,对工作有持之以恒的热情,能有效处理工作压力或紧急事件,进而提升其工作绩效。(2)期刊领导者或管理者提高科技期刊编辑职业心理资本[18],是促进个人成长和绩效提升的心理资源。期刊管理者需帮助与鼓励编辑努力提升内在的积极心理能力,培养编辑在职业中潜在的自信、乐观、韧性、创新、合作等正向能力[19],同时期刊管理者或领导者需给予编辑精神上的关怀、认同、成长空间、自我实现等有效支持途径,让编辑能在组织中不断成长与发展,领导和同事的理解与支持可以促进编辑在工作中应对各种压力和挑战,不断调整适应工作并积极挖掘自身的潜能[20-21],让科技期刊编辑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始终能维持长期的竞争优势,提高个人及组织工作绩效促进期刊长远发展。

中级编辑职称论文范文第6篇

1、选择期刊。我们要选择正规刊号的正规期刊,刊物没有正规刊号那就是非法期刊。怎样知道刊物是不是正规期刊?大家可以去新闻出版总署查询一下,输入期刊名称,一般情况下查询不到的不是正规期刊。知网也可以查询,不过不是任何一本期刊都可以上知网,所以建议去新闻出版总署,一般的期刊出版,都要经过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发行。如果遇上假刊(即增刊、套刊)您的文章是不被承认的。增刊是什么?增刊是在杂志出版的同时,杂志社或者杂志编辑人员私自印刷的多本同封面,但是内容不同的期刊。不过这种期刊并非全部无效,这种想象也难以避免。而套刊又是什么呢?就是一些不法分子私自印刷排版的期刊,这样的期刊一般刊号是假冒的或者是没有刊号的,比较容易区分。

2、期刊的级别。选择期刊级别很重要,不同级别的职称评选要求不同级别的期刊,一般初级、中级评选职称对期刊的要求都在省级以上;而副级和正高级职称评选,不但对刊物有所要求,而且要求刊物是正规的核心期刊级别以上,更加严厉的是,核心期刊也有所要求哦,要求是四年一评选的北大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或者是两年一评选的CSsci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3、期刊发行时间于时间。相信大家都知道,评职称发表的论文是有时效性的,过晚提交材料或则是过早提交,您的论文就是无效的,排不上用场的。哪年哪月评职评选,一般都要求论文时间相近。一般的期刊从作者投稿到刊物出刊,大概需要3个月左右的时间。假如说,现在是3月份,作者需要8月份提交晋升报告,那么您现在就应该提交稿件了,就是说现在您就应该准备好论文,去投稿,没论文怎么办?我们在线编辑老师可以帮助你共同完成这篇稿件。

中级编辑职称论文范文第7篇

大家好!

今天在这里参加我局的专业技术职称竞聘演讲,首先感谢组织为我们提供这样一个平等竞争,展示才能的机会。

今天,之所以参加演讲,一方面表明我对这次改革工作的拥护和信任;另一方面,通过这次演讲,锻炼自己的能力,展现自己的有限才华。我相信,通过这次竞聘活动我们会对自己有一个更全新的认识,有利于今后的工作。我今天竞聘的是编辑系列中级专业技术职称。

首先介绍自己的简历。

我,叫**,19**年出生,1983年参加工作,大学学历中共党员,1986年从事播音工作,1990年通过考试调入**市广电局,17年来,一直从事采编播工作,先后担任过播音员、主持人、记者、编辑等工作。1999年获编辑系列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现任****主任。

我之所以竞聘编辑系列中级专业技术职称,我认为我具备以下条件:

一是具有吃苦耐劳、默默无闻、爱岗敬业的精神。

我衷爱所从事的新闻工作,对工作踏踏实实、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从事广电工作以来,无论在哪个岗位上,从事哪项工作,都力求把工作做好、做实,按时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得到了领导和大家的认可。

二是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具备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工作技能。

从事广播电视工作以来,从播音员做起,踏踏踏实实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多年来虚心向老同志学习新闻专业知识,先后多次到省、州台进行业务培训,在×××多年的工作中边学习,边实践,不但磨练了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也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目前,不仅在播音岗位游刃有余,对采访、撰稿编辑等工作也应对自如,同进还能熟练的进行非线性编辑制作,做到了采、编、播、制作于一身,多次成功完成了重大会议、重大节目的播音、采访、编辑、策划工作。主持和开展了社教部的各项工作,按时完成了各项宣传报道任务,特别是2001年,我接受了开办《****》节目,我经过认真的思考,把节目定位在面向农民,服务三农上,创作了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服务群众的农业科技节目。在节目播出六年中,先后为农民朋友创作了×××多期农业科技节目,深受农民的喜爱。

三具有从事新闻工作的敏锐性和判断能力,取得了较多的专业成果。

从事新闻宣传工作以来,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自身努力,不但具备了政治的敏锐性和鉴别力,而且具备了从事新闻工作的敏感性,能够准确的捕捉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并进行认真的采访,深入的报道。有许多作品先后在省州获奖。2004年我撰写的论文《浅析电视***创作》,在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发行的《***新论》一书中发表。2005年撰写的论文《浅谈*****精品》和《*****浅析》获第二届全国农业电视论文一等奖和三等奖,并在《****影视》刊物和《中国****》一书上发表,2006年撰写的论文《精品***》和《主持人****》在省州听评会上获奖并在《****传媒研究》刊物上发表。并有幸参加了全国新农村建设电视节目采划会,得到专家的指点。

我选择今天的竞聘,一方面我觉得参与本身就是自我价值的体现。

另一方面,我认为自己具备了中级专业职称的业务能力,目的就是无悔于最初的选择。给自己创造更广阔的空间,充分发挥潜在的能力,为新闻宣传工作多做一份贡献。

如果这次竞聘成功,我将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不辜负领导和同志们的期望。

一、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综合素质。

广播电视宣传工作是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生活于一体的综合性工作。所以今后要做好这项工作,就要不断的加强学习,用新知识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在工作实践中锻炼自己,积累经验,增强业务能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此,多次获得了局先进工作者。

二、发挥专业技能,努力创作精品,服务受众。

广播电视宣传工作是,是党和政府连接人民群众的纽带。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发挥专业特长,深入基层,进行有深度的采访和报道,多反映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多反映社会生活现实,弘扬社会主旋律,鞭挞社会的丑恶现象。多创作、贴进生活、贴进群众、贴进实际的精品佳作,丰富我们的自办节目。

三、严于律已、诚实守信、做好各项工作。

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遵守职业道德,虚心向老同志学习,遇事多思考、多请教,团结和带领大家做好各项工作。用自己良好的人格魅力和做人宗旨与大家建立起和谐的工作氛围和深厚的友情,促进广播电视工作的开展。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我的演讲即将结束了,参加这次竞聘无论成功与否,对我而言都是一次历练和促进,也是一次学习和提高的机会。我将会一如既往,用满腔的热情去工作,去学习,去努力,去奋斗。

中级编辑职称论文范文第8篇

大家好!

今天在这里参加我局的专业技术职称竞聘演讲,首先感谢组织为我们提供这样一个平等竞争,展示才能的机会。

今天,之所以参加演讲,一方面表明我对这次改革工作的拥护和信任;另一方面,通过这次演讲,锻炼自己的能力,展现自己的有限才华。我相信,通过这次竞聘活动我们会对自己有一个更全新的认识,有利于今后的工作。我今天竞聘的是编辑系列中级专业技术职称。

首先介绍自己的简历。

我,叫**,19**年出生,**年参加工作,大学学历中共党员,**年从事播音工作,**年通过考试调入**市广电局,17年来,一直从事采编播工作,先后担任过播音员、主持人、记者、编辑等工作。**年获编辑系列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现任****主任。

我之所以竞聘编辑系列中级专业技术职称,我认为我具备以下条件:

一是具有吃苦耐劳、默默无闻、爱岗敬业的精神。

我衷爱所从事的新闻工作,对工作踏踏实实、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从事广电工作以来,无论在哪个岗位上,从事哪项工作,都力求把工作做好、做实,按时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得到了领导和大家的认可。

二是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具备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工作技能。

从事广播电视工作以来,从播音员做起,踏踏踏实实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多年来虚心向老同志学习新闻专业知识,先后多次到省、州台进行业务培训,在×××多年的工作中边学习,边实践,不但磨练了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也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目前,不仅在播音岗位游刃有余,对采访、撰稿编辑等工作也应对自如,同进还能熟练的进行非线性编辑制作,做到了采、编、播、制作于一身,多次成功完成了重大会议、重大节目的播音、采访、编辑、策划工作。主持和开展了社教部的各项工作,按时完成了各项宣传报道任务,特别是**年,我接受了开办《****》节目,我经过认真的思考,把节目定位在面向农民,服务三农上,创作了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服务群众的农业科技节目。在节目播出六年中,先后为农民朋友创作了×××多期农业科技节目,深受农民的喜爱。

三具有从事新闻工作的敏锐性和判断能力,取得了较多的专业成果。

从事新闻宣传工作以来,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自身努力,不但具备了政治的敏锐性和鉴别力,而且具备了从事新闻工作的敏感性,能够准确的捕捉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并进行认真的采访,深入的报道。有许多作品先后在省州获奖。**年我撰写的论文《浅析电视***创作》,在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发行的《***新论》一书中发表。**年撰写的论文《浅谈*****精品》和《*****浅析》获第二届全国农业电视论文一等奖和三等奖,并在《****影视》刊物和《中国****》一书上发表,**年撰写的论文《精品***》和《主持人****》在省州听评会上获奖并在《****传媒研究》刊物上发表。并有幸参加了全国新农村建设电视节目采划会,得到专家的指点。

我选择今天的竞聘,一方面我觉得参与本身就是自我价值的体现。另一方面,我认为自己具备了中级专业职称的业务能力,目的就是无悔于最初的选择。给自己创造更广阔的空间,充分发挥潜在的能力,为新闻宣传工作多做一份贡献。

如果这次竞聘成功,我将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不辜负领导和同志们的期望。

一、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综合素质。

广播电视宣传工作是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生活于一体的综合性工作。所以今后要做好这项工作,就要不断的加强学习,用新知识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在工作实践中锻炼自己,积累经验,增强业务能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此,多次获得了局先进工作者。

二、发挥专业技能,努力创作精品,服务受众。

广播电视宣传工作是,是党和政府连接人民群众的纽带。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发挥专业特长,深入基层,进行有深度的采访和报道,多反映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多反映社会生活现实,弘扬社会主旋律,鞭挞社会的丑恶现象。多创作、贴进生活、贴进群众、贴进实际的精品佳作,丰富我们的自办节目。

三、严于律已、诚实守信、做好各项工作。

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遵守职业道德,虚心向老同志学习,遇事多思考、多请教,团结和带领大家做好各项工作。用自己良好的人格魅力和做人宗旨与大家建立起和谐的工作氛围和深厚的友情,促进广播电视工作的开展。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我的演讲即将结束了,参加这次竞聘无论成功与否,对我而言都是一次历练和促进,也是一次学习和提高的机会。我将会一如既往,用满腔的热情去工作,去学习,去努力,去奋斗。

中级编辑职称论文范文第9篇

编辑中心制是西方新闻界普遍采用的编采运作模式,它的意思是:“编辑在编辑部处于指挥、决策的地位,通常不参与采访,而是坐镇编辑部,通过多渠道的信息,随时对外界发生的各种变动做出分析与判断,结合报纸的要求,向记者布置采写任务,并最后帮助记者完成稿件的写作和修改。”①近几年,国内已有报纸采用这种模式,专家学者对此予以了肯定,评价说“记者中心制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它采用的是大采访部小编辑部的模式。编辑中心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产物,它强调编辑的主导地位,强调编辑部对整个新闻报道过程的策划和指挥”。②

编辑中心制是与记者中心制相对立的两种编采运作模式。下面试从二者的对比说明,讨论一下编辑中心制才是适应当前社会现实的编采运作模式。

1.新闻报道过程中倚重的对象不同

记者中心制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学习苏联新闻采编制度的结果。它参照政府部门的机构设置,在媒体内部设立数量众多的记者部,记者部下建条线记者群,负责报道各条战线的工作和生产情况。在这种制度下,记者的作用远大于编辑。一方面,记者决定了新闻来源。记者人数众多,在媒体中占绝对优势,而且都是“第一线”人员,处于中心位置,为版面提供各条线的新闻;而编辑只是负责编辑版面,按照条线重要程度安排新闻稿件的“二线人员”,没有获取新闻来源的权力。记者如果不提供稿件,编辑就“无米下锅”。另一方面,记者决定着新闻产品――版面、节目的内容、风格、层次。编辑的功能主要是进行新闻稿件文字加工,做标题,划版样,而不能策划报道、组织稿件。换句话说,编辑对记者选择新闻、判断新闻价值、采访的深度和广度无从把握。所以,新闻报道基本上是记者思想、水平的体现。

编辑中心制则与记者中心制相反,它是以编辑为主的机制,由编辑来领导记者的机制。在这种制度下,编辑根据受众需求规划组织版面,按照版面所需安排记者采集新闻来源。编辑的地位不再是陪衬的“绿叶”,而是为记者所簇拥的“红花”。编辑可以直接分派记者采访任务,要求记者提供新闻稿件,并参与到记者工作成效的最后评定。编辑成为了“找米下锅”的主导者,决定着新闻产品呈现的风貌。此时,新闻报道就是编辑思想、水平的体现。

2.新闻报道呈现出的效果不同

记者中心制下,所有报道主题基本是各记者部主任与辖下记者商量敲定的。记者提供的主要是自己所联络行业的新闻或生产信息,对条线以外领域的新闻不大关注。例如,教科文卫部的选题会,就是跑高校、中小学、医院、文化、科技条线的记者分别报出各自条线最近的动态,然后部主任分别确定可供报道的选题。各记者管好自己负责条线的新闻就好,对别条线的选题不仅不参与讨论,甚至还默默遵循着一个“行业潜规则”――不踩别人的线。从而最终获得的新闻产品体现出来的版面特点就是:行业性、工作性较强,报道语言僵硬、呆板;版面风格不统一,内容较为零碎、散乱;读者兴趣体现不够,相关性、趣味性、时效性较弱。

更严重的问题是,记者队伍多而杂,大半为刚步入媒体行业的新生力量,受历练不够的约束,对新闻报道的把握较难以到位,记者的水平参差不齐。再加上记者与编辑脱钩,采编主体的记者单独作业,报道思想互不统一。种种弊病导致版面的整体素质下滑,版面风格和版面思想紊乱。

编辑中心制将打破目前普遍的记者各部门间、部门内各条线间以及记者与编辑间平行、封闭的局面,建立起树形运作模式,总编辑把握方向,编辑组织策划新闻报道,记者落实编辑安排的采访任务。由编辑站在全局角度统筹版面,可以增强编辑、记者间的互动交流,保证版面的整体协调性,而且不同于条线记者受各条线提供信息所累,编辑可以排除许多不必要的生产信息或宣传信息。再则,编辑多为拥有十几年新闻工作经验的老记者出身,依靠编辑来把关版面,可以保证版面质量,最终实现清晰版面思想和版面语言。

3.对行业发展的影响不同

记者中心制赋予了记者无上的权力,形成了兴盛一时的“无冕之王”称号。当新闻报道的权力局限到记者个人身上,尤其是队伍庞大、良莠不齐的记者群体上时,行业腐败将难以控制,九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红包”、“软广告”、“假新闻”等等腐败现象随着经济大潮淹没媒体行业,至今不得偃息。

编辑中心制建立精良的编辑队伍,从受众需求角度出发考虑版面安排和报道主题。编辑与记者的关系是垂直、互动的,两层面共同参与新闻策划,担负报道任务。这种结构下,不仅利于业绩考量,也便于透明操作。失去报道权力的记者将不得不把“无冕之王”的桂冠还给新闻事业,人数最多的记者队伍受到约束,再加强监督人数较少的中间管理阶层的编辑队伍,腐败将不会如今日这般泛滥。

在具体构想中,现行的部主任一职撤销,设置“总编辑――编辑――记者”的采编人员结构。

总编辑把握全局方向,召开编辑群会议,决定一些具有重大政治、经济影响或会影响媒体风格的头条、独家新闻的报道。

编辑是编采机制中的主导力量,“上承”总编辑,“下启”记者。由于编辑层面担当大梁,所以具体职称上肯定不能笼统地一类归之。可以借鉴国外一些比较成熟的经验,设置“编辑”、“助理编辑”、“初级编辑”等,③也可沿用我国已有的“高级编辑”、“中级编辑”、“初级编辑”等称号。但编辑的功能认知上要导正,“高级编辑”的职务应相当于国外的“编辑”职务,依此类推。高级编辑的权力是很大的,刊登或播出什么,基本都是高级编辑说了算。总编辑、高级编辑统属金字塔最高点的编辑部,部里编辑经常交流,确保编辑思想一致,以形成和维持媒体自身整体的观点与价值。

处于基石地位的记者群,则要转变观念,改变记者与版面间的对应从属关系,集中精力发挥自身报道能力。编辑与记者之间的联系将会更直接、更迅速。现有的部主任一职其实是记者中心制下对记者地位拔高的表现。制度改革之后,明晰的编辑和记者职称体系将把部主任的职权划分开来,改善现在媒体分工模糊、责任不清、记者一手抓的状况。

三、建立适合我国的编辑中心制关键在编辑角色的重构

在前两部分的论述中,笔者已提出了适合我国的编辑中心制的大概模式。要真正建立成熟完善的编辑中心制,我们首先应该区分和认清目前国内的编辑与编辑中心制所需要的“编辑”是不同的,以现在的编辑队伍是无法实现真正的“编辑中心制”的。

1.工作内容不同

目前我国的编辑们主要的工作就是:写标题、画版面、文字加工等,这种层次的编辑人员相当于国外的Copyeditor,仅仅是编辑中的“技术员”。而编辑中心制下的编辑是负责新闻策划、组织稿件、编排版面等工作的,他们才相当于国外的Editor。

2.在媒体单位构成中的职能角色不同

目前我国媒体行业中,记者和编辑之间的关系在职能角色定位方面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记者与编辑平行设立,编辑只是技术人员,很难干涉记者工作,记者也不屑于听取编辑意见。另一种是编辑基本上作为媒介的行政领导出现。虽然这种编辑掌握发稿权,处于中心位置,但他的定位也不是编辑中心制设定下的编辑角色定位。一方面,权力给他带来的影响跟记者中心制差不多,只不过换成很多企业在搞宣传和公关活动时绕过记者,去找编辑。另一方面,这些编辑很难令人信服地指导记者的采访活动,在业内,此类编辑被认为是非专业的。

编辑中心制下,编辑定位在中间管理层,处于总编辑之下、记者之上。记者对编辑负责,听命于编辑。编辑拥有安排记者采访任务,派遣记者出外报道,评定记者工作成效的权力。

由于当前媒体安排给编辑的工作仅是些技术活,编辑不需发挥太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人们往往认为排版技术熟练、善美工、精文字的人就可以胜任编辑工作,甚至认为作家、语言学家、文学评论家等语言文字功力深厚的人天然就是一个优秀的新闻编辑。

编辑中心制的建立,将意味着编辑地位的空前加强,意味着编辑对新闻报道质量能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也意味着现代新闻传播事业对编辑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新的要求。编辑要具备“出色的新闻意识”、“拔尖的策划能力”与“和谐的组织才能”。

“出色的新闻意识”是最基本的,编辑必须是经验丰富的老记者,具有建立在丰富的传媒实践经验基础之上的新闻理解能力。他承担着实质上的“把关”工作,是“守门人”。编辑的新闻意识应该是最优秀的。报道主题的确定,报道重要程度的判断都是由编辑完成。

“策划能力”是指组织、筹划重大新闻报道活动的能力。重大新闻报道的好坏是评价一个媒体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一,许多世界知名媒体往往是因重大新闻报道出色一炮而红。如《纽约时报》之于“水门事件”,CNN之于“沙漠战争”等。

“和谐的组织才能”在编辑中心制中成为编辑的要件。因为编辑处于中间管理阶层,他要完成完美的新闻报道必须要组织领导好下面的记者阶层?熏协调安排记者完成采访任务,尤其是重大新闻报道、大型活动直播,更是考验编辑组织能力的时刻。

分清了二者的不同后,我们也就认识到建立适合我国的编辑中心制,关键在于编辑角色的重构。新闻编辑是什么呢?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职称、职务概念,而是一个新闻信息的加工者、把关者、综合处理者、编采活动的组织者、统筹决策者的概念,这就意味着它包括了编辑、责编、主编、终审总编等专业人员。新闻编辑作为一个编采层级体系的统称,它必然要体现传媒的集体意志,对传媒的发展方向产生直接的影响。也可以说,当我们把编辑当作个人来考虑时,他实际上是以个人的方式体现着传媒的集体意志。当我们把编辑当作一个集合概念来研判时,他就是传媒运作的谋划者、操作者。④只有以这种类型编辑为中心建立起来的编辑中心制才是能改变我国现状、完善成熟的编辑中心制。

1.它是改变新闻报道疲软之势的“强心剂”

“编辑中心制”强调和突出的是媒体的编辑思想,并将这种理念贯穿在高效的运作管理之中,编辑、记者各司其职,分工明确。编辑依据整体报道思想,组织、指挥记者进行有目的的采访,并及时做出有社会影响力的贴近社会、贴近百姓的报道;记者把发现的新闻线索与编辑联系,依据编辑部的意见进行采访,稿件自然与媒体的整体思想相一致。它将有效改善当前新闻报道中版面风格和版面思想紊乱等弊病,让媒体面貌焕然一新、统一清晰,一扫萎靡之气。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有些媒体已在事实上开始了编辑中心制的实践。如北京、广州的某些媒体编辑,已成为策划稿件或策划版面的编辑,从而形成了90年代末至今京广媒体在全国的强势之态。

2.它是整顿媒体行业不正之风的“紧箍咒”

建立编辑中心制,形成总编辑、编辑、记者三个层面的树形管理模式,把权力集中到少而精的中间阶层,记者不再拥有强大权力又不受监督掌控,将有效治理目前庞大而鱼龙混杂的记者队伍腐败失序的状况,亦将便于加强对权力的管理和监督,是防止整个媒体行业大面积权力滥用情况出现的“杀手锏”。

3.它是拓展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闻事业“开山斧”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新闻事业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进一步拓展思路,拓宽领域,建立新的以适应市场经济机制的新闻事业。编辑中心制正是改变原有制度、解决目前众多难解之题的新尝试、新方向、新希望。

记者中心制已愈来愈不适应于现实需要,小修小补的改革也并没有带来整体现状大的改变。与其痛苦于现状的持续低迷,不如承受阵痛,破除记者中心制,建立科学合理的编辑中心制,从新闻报道至媒体行业换上更健康更适合的新颜。

注:

②蔡铭泽:《新闻传播学》,253页。

③郑保勤:《国外新闻采编人员职称、职务情况》,《新闻知识》,1996(5)。

中级编辑职称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出版社;图书;质量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1建立选题论证制度,全方位优化选题

在出版社的质量管理体系中,选题质量的管理是重中之重。选题工作是图书出版工作的源头,有高质量的选题,才能出版高质量的图书。

一是要确定选题策划的方向。一个出版社要形成自己的出版特色,首要的任务就是把握好出书的方向,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就是要优化选题方向。通过广泛的市场调研,结合自身优势,找好定位,突出重点,使选题策划工作有的放矢。

二是要培养熟悉市场精于策划的优秀人才。优质的图书选题的产生过程往往是异常艰辛的,出版社要出版优质的图书,就必须要培养出更多的熟悉图书市场精于策划的人才,通过以点带面等各种方式,培养高层次人才来带动整个策划队伍的发展。

三是要严格执行选题论证制度。优质选题的产生除了有科学的选题导向和优秀的策划人员,还需要经过严格的论证过程,必须组织专门人员对选题进行充分论证。

2抓住中心环节,严把图书加工质量关

在出版生产中,从坚持出书方向、优化选题、提高质量直到宣传推广等,都离不开编辑工作,都要从编辑工作做起。编辑工作是整个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只有抓住编辑工作这一中心环节,才能保证多出好书,提高图书质量。

一是要严格执行三审制度,保证书稿质量。审稿是编辑工作的中心环节,是一种从出版专业角度,对书稿进行科学分析判断的理性活动。因此,在选题获得批准后,要做好编前准备工作,加强与作者的联系。稿件交来后,要切实做好初审、复审和终审工作,三个环节缺一不可。在三审过程中,始终要注意政治性和政策性问题,同时切实检查稿件的科学性、艺术性和知识性问题。初审,应由具有编辑职称或具备一定条件的助理编辑人员担任,在审读全部稿件的基础上,主要负责从专业的角度对稿件的社会价值和文化学术价值进行审查,把好政治关、知识关、文字关。要写出初审报告,并对稿件提出取舍意见和修改建议。复审,应由具有正、副编审职称的编辑室主任一级的人员担任。复审应审读全部稿件,并对稿件质量及初审报告提出复审意见,作出总的评价,并解决初审中提出的问题。终审,应由具有正、副编审职称的社长、总编辑或由社长、总编辑指定的具有正、副编审职称的人员担任,根据初、复审意见,主要负责对稿件的内容,包括思想政治倾向、学术质量、社会效果、是否符合党和国家的政策规定等方面做出评价。

二是要坚持责任编辑制度,保证图书编校质量。要明确出版图书的责任编辑,除负责初审工作外,还要负责稿件的编辑加工整理和付印样的通读工作,使稿件的内容更完善,体例更严谨,材料更准确,语言文字更通达,逻辑更严密,消除一般技术性差错,防止出现原则性错误;同时,负责对编辑、设计、排版、校对、印刷等出版环节的质量进行监督。出版的每一种书,都要指定专职校对人员为责任校对,负责校样的文字技术整理工作,监督检查各校次的质量,并负责付印样的通读工作。

三是严格执行终检制度,保证图书出版质量。根据单位图书质量管理办法,责任编辑在对书稿编校完成后,由质检人员按相应标准对发片前清样做最后检查。自己从事出版行业工作已30年,通过近几年在质检岗位工作中发现,在影响图书质量方面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图稿在整本书中正斜体前后不统一,对图标规定的标准标注没有做到完全规范。比如矢量力F应为黑斜体,但图稿中没有体现出来。二是在书稿的电路图中,所有的电气元件和线路图按标准应为细实线,但送来的稿件也不完全一致等等,这就需要绘图人员与责任编辑相互沟通,把问题消灭在付型前。还有,在质量方面,付型样存在的问题也是五花八门,重点在正文与目录的一致、目录与书肩的一致,付型前要将所有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提出,交由责任编辑解决。在稿件中注意发现涉有逻辑问题,法律问题,一定要提高责任意识,把好质量关。同时,根据抽查结果评定优、良、合格、不合格四个级别,凡不合格品一律退给责任编辑重新编校。合格以上校样加盖终检合格图章,激光照排中心见终检合格图章后方可发片。出版科接片时也要在核对终检合格图章后才可以联系印刷厂开机印刷。

3坚持印刷质量标准,把好图书印制关

图书印制品种多,数量大,因此选择合格的印刷企业至关重要。必须组织以出版科人员为主,编辑、发行人员配合的承印厂审核工作机构,对一些印刷质量差,成本高的印刷企业,坚决终止合作。在图书印制的同时,要求印刷企业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技术监督部门和出版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书刊印刷标准和书刊印刷产品质量监督管理规定执行。出版科在接到责任编辑签字的胶片及最后清样后,首先要检查终检合格图章,核对封面、版权、扉页、目录、前言、后记等有无缺项,经审核无误后,方可送印刷厂印装。印装厂在接到出版社图书胶片时,也要在审核无误的基础上才能上机印刷。图书印刷样品后,还必须送出版社查验。出版社负责联系印制的业务人员、责任编辑、责任校对及主管社领导,应从总体上对装订样书的质量进行审核,无问题后才要正式具文通知印装厂开始印刷装订。

4重视管理,建立完善的的质量保障机制

图书质量的好坏,人的因素是决定因素,因此必须从强化质量保障机制入手,狠抓管理,从根本上提高图书质量。

一是要要求各部门组织相关人员坚持随机抽样审读。有重点、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组织有经验、有水平的审读人员,对出版的和市场上销售的图书内容进行随机抽样审读,对有问题的图书要及时处理并向上报告。

二是要开展集中抽查全社图书质量活动。每年明确一定日期,对全年出版的图书的编校质量进行自查,并根据全年书检结果,按照质量等级排名,对相关部门和人员进行奖惩。

中级编辑职称论文范文第11篇

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中国基础教育类核心期刊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国内刊号:CN11-4297/G4

国际刊号:ISSN1001-2869

邮发代号:80-334

刊期:月刊

总 编 辑:孟捷

执行总编:姜佳兴

责编: 廖续升 李佳佳 王坤

投稿信箱:

电话:024-31561320

《教育学》期刊汇集教育学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时刻关注教育理论研究的动态,力求为教育研究和实践的发展提供一个学术争鸣的平台。本刊优秀的编辑队伍以及强大的学术顾问团为保证刊物的学术质量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使刊物始终具有较高的学术品位,成为我国教育界的精品理论刊物。

《教育学》不仅是教育工作者学习和工作不可或缺的工具性期刊,同时也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教育政策的重要参考材料。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促进学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加强教育工作者的交流学习,同时给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个展示教研成果的平台,为评定职称提供理论依据。

一、 征稿对象:

各级教育行政科研部门、学校教育管理工作者、教育教学研究人员、广大教师。

二、栏目设置:

理论研究、教育研究、科教论坛、德育探索、教学设计、社科综合、学术前沿、图书档案、高教探索。

三、征稿要求:

1、来稿应符合论文的一般要求,做到数据准确,逻辑严谨,行文通达,论点新颖,论据充分。论文格式:题目、作者姓名(工作单位、邮政编码)、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作者简介。

2、来稿篇幅2000字~4000字,标题20个汉字以内,稿件一律发送电子邮件附件(word格式)至投稿专用邮箱。

3、文章署名不得超过3人,如超过3人,其余人员在文章末尾说明;需附所有作者简介。内容有:姓名、出生年月、性别、毕业时间、毕业院校及所学专业、职称、现工作单位、单位所在地址及邮编,需放在文章第一页的最下面。在文章最后一页注明作者联系电话。

4、来稿须有中文摘要(60字~80字)、关键词(3个~5个)。摘要的内容主要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个方面,要求用第三人称的写法。即采用:“对……进行了分析”,“从……方面进行了论述”,“提出了……方法”,“进行了……研究”,“达到了……效果”,“解决了……问题”等语句,不能使用本文、作者等作为主语。

5、正文中标题用1、1.1、1.1.1……,内容应符合国家现行技术标准,并使用国际标准计量单位。

6、文中如有插图一律用CAD软件绘制,图宽为6.5cm~7.5 cm,插图及照片均应与文章中的内容相对应,并注明图、表名称。

7、参考文献请详细标注。①如参考专著请注明作者姓名、书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②如参考期刊,请注明作者、文章名称、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8、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严禁抄袭、剽窃,由此引起的一切后果及一切法律责任由作者自负,勿一稿多投。

中级编辑职称论文范文第12篇

论文关键词:学报;编辑;继续教育;实效性;对策

一、激发编辑参加继续教育的内在动机

(一)对编辑进行爱岗敬业教育

爱岗敬业、尽职尽责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根本体现,是对各行业工作人员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只有热爱本职工作,并用一种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勤奋努力,精益求精,尽职尽责,才能把工作做好,并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应有的贡献。鉴于此,必须加强学报编辑的爱岗敬业教育,使其明确自身肩负的重要职责,热爱所从事的工作,并为做好本职工作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二)引入竞争机制

为提高竞争实力,高校学报要一改以往吃大锅饭的局面,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坚持竞聘上岗,实现“能者上、庸者下”,并在此基础上奖励先进、惩罚后进。编辑才会对来之不易的岗位更加珍惜,才能产生危机意识,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能力、知识结构,发现自己的不足,看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去学习,弥补自身的不足。

(三)将参加继续教育的情况与职称晋级和岗位晋升挂钩 建立继续教育考核和激励机制,把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情况作为对其考核评价和岗位聘用的重要依据。各地编辑职称申报条件也都明确规定要提交继续教育证明材料。即便如此,但因学报编辑作为编辑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有相当一部分人职称走的是教师系列或研究系列,他们的职称评定不受《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的限制,再加上与社会上许多其他单位相比,学校吃大锅饭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在岗位聘用时,很少会真正将被聘用者参加继续教育的情况作为重要依据。这就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编辑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鉴于此,各高校和学报编辑部应努力改变这一现状,实行定岗定编,并明确将编辑参加继续教育的情况作为对其考核评价和岗位聘用的依据。

(四)给予编辑施展才华的机会与平台

各高校和学报编辑部要想拥有一支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过硬的政治素质和良好的业务素质,学术水平较高、知识面广,且又颇具创新意识的编辑队伍,不仅要努力增加编辑的收入,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还要积极为他们创造施展才华的机会和平台,使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二、完善编辑继续教育制度

(一)统筹制度

明确规定学报编辑参加继续教育的时间。拥有编辑和教师双重身份的学报编辑必须严格按照新闻出版总署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要求参加继续教育。

确定并公布继续教育机构。继续教育是对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的以政治理论、法律法规、业务知识、技能训练和职业道德等为内容的教育活动,其目的是促进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坚持正确出版方向,不断增加、补充、拓展专业知识,提高业务技能,提高创新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开展继续教育的机构必须具备承担与培训工作相适应的教学场所和设施;拥有与承担培训工作相适应的师资队伍和管理力量;能够完成所承担的培训任务,保证培训质量。为此,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应严格考核、统筹规划,并将最终确定的机构公之于众。

(二)保障制度

高校学报与独立的期刊社或新闻出版单位不同,人员少、任务重、内部分工不明确。目前,烦琐的重复劳动在编辑岗位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因此,应当强化宏观管理、科学化管理、规范化管理的措施,把低层次的重复劳动压缩到最低限度,使编辑从烦琐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同时实行弹性坐班制,使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参加继续教育,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学报是以反映本校教学科研成果为主的学术性刊物,其读者群体较小,发行量少,基本是靠学校拨款来维持生存的。学校拨款的多少决定了学报生存的状况。但有的学报因学校领导不重视,或学校运作资金有困难,导致拨款不足。办刊经费有限,难以开展继续教育。各高校和学报编辑部要广开渠路,增加投入,确保编辑人员继续教育的正常开展。

(三)登记制度

实行继续教育证书登记制度的目的,是系统掌握专业技术人员业务水平和接受继续教育的情况,促进专业技术人员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完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其创造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各级新闻出版管理部门要严格按《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规定》要求执行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登记制度,详实登记他们接受继续教育的时间、内容、成绩、学时等;各高校和学报编辑部也应对编辑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情况进行严格登记,并将其与职位晋升和岗位聘用联系起来。

(四)考核制度

国家和各级新闻出版管理部门要定期对继续教育培训机构的办学条件、办学状况、办学质量等进行评估和考核,使办学单位和主管部门比较客观地认识工作成绩和差距,发现薄弱环节,寻求教育规律,不断改进工作和办学条件,使继续教育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各高校和学报编辑部在安排编辑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的基础上,也要对编辑接受继续教育的实际效果进行考核,看其通过继续教育知识增长和智能提高的程度,并将相关信息反馈给办学单位和主管部门,为它们改进工作、提高办学实效性提供依据。

(五)激励制度

目前,大锅饭的思想还在编辑的头脑里根深蒂固。从表面上看,编辑部内部一团和气,但长期如此,必然打击人们的积极性,不利于编辑部的长远发展。为此,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以充分挖掘编辑的潜能,激发他们参加继续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报编辑出版工作的良性运转。当然,编辑部所建立的激励机制必须公平公正、合理有序,能真正体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原则,做到奖励先进、惩罚后进,使编辑的付出和所得成正比,否则,效果将会适得其反。而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不仅有物质需要,还有精神需求,所以激励也应采取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式,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及时、适度的奖惩。

三、拓宽编辑继续教育的形式

(一)系统进修

近年来,有不少硕士甚至博士加入到高校学报的编辑行列,他们学历虽高,但真正学编辑学出身的科班人才却很少。而事实上,编辑工作是一份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一方面要求编辑人员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熟悉编辑出版政策法规和国家有关标准规范;另一方面又要求编辑人员掌握编辑工作行业的标准和规范,如学术论文书写格式、文献著录格式等。为了弥补编辑学识与素质的不足,提高学报出版质量,高校和学报编辑部可以安排编辑进行系统的学习与进修,如安排理工科毕业的编辑脱产或不脱产进修1年左右的中文、新闻专业,推荐有一定编龄的编辑带职攻读编辑出版方面的研究生学位等。

(二)短期轮训

由于学报编辑大多工作忙、任务重,想长时间抽出时间参加系统进修确实勉为其难。相比之下,可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提供耗时少、信息量大的短期轮训,以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如组织编辑参加各类业务研讨会和编辑进修班,参加省级以上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认可的全国出版专业技术职业资格考试考前培训,等等。

(三)参加学术会议

参加学术会议是编辑在短时间内充实自我、了解专业发展动态和学科热点的好机会。学术研讨会上安排的专题报告大多是有关国内外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阶段性总结等方面的内容,报告人基本上是该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传递的信息量大、时效性强,内容丰富、精辟。参加学术会议既可以结识专家,虚心听取有关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使他们为编辑工作提出权威性见解,又可以广泛接触与会代表,相互交流经验,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四)同事之间互相学习

编辑工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实际工作是提高编辑业务能力的沃土。学报编辑部的同事之间要在日常工作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如老编辑可以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向青年编辑传授知识和经验,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青年编辑则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帮助老编辑掌握一些现代化的编辑技术与手段,使他们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编辑出版的新要求;工作中遇到的有一定争议的问题,要提出来,大家共同研讨。这种方式往往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既方便,又很少受时间、空间和经费等条件的影响,是编辑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最普遍且有效的方法。自主学习的途径很多,如经常性地阅读、浏览相关期刊和报纸,上网查看相关资料、了解学科发展动态,接受远程教育,参加网上培训,等等。自主学习针对性强,能有效地解决编辑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六)从事科学研究

“一般地说,所有的编辑都应该成为学者,因为不是学者就难以成为好的编辑;特殊地说,学报编辑尤其应当成为学者,因为不是学者就难以成为称职的学报编辑”。这就要求学报编辑加强专业学习,深入科学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科研是提高编辑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高校和学报编辑部应鼓励编辑搞科研、出成果。

四、丰富编辑继续教育的内容

(一)重视职业道德教育

高校学报编辑作为传播学术知识的中介,其职业道德的好坏对学报有着重要影响。要有效保证稿件的编校质量和学报质量,学报编辑必须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这是保证学报质量的前提。这就要求在编辑继续教育中突出职业道德的内容,增强他们的责任心,使他们诚实守信、乐于奉献、客观公正、甘愿清贫。

(二)提高政治素质

正确的政治思想,是文化出版事业的引航灯,也是高校学报生存、发展的基本保障。学报编辑只有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才能保证学报的政治质量,使学报得以生存和发展。高校学报要真正实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目标,编辑就必须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的学习,并以它们为指导,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抵制各种诱惑和腐蚀,而不能成为游离于政治之外的纯粹的学术编辑。继续教育责无旁贷地必须提供政治教育的内容,切实承担起提高编辑政治素质的重要任务。

(三)加强业务学习

信息时代的高校学报编辑,不仅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过硬的政治素质,还要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这是学报质量尤其是编校质量实现高水平的有效保障。继续教育应为学报编辑提供编辑业务知识、编辑学外延知识、计算机技术、外语等方面的知识与培训,促使他们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和能力。

(四)促进科学研究

作为编辑,尤其是学术性很强的高校学报编辑,如果对某一学科领域没有很好地了解与研究,没有掌握该领域的精深知识,就不可能就稿件问题与作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也不可能准确判断学术论文的优劣,更不可能对稿件的独创性和学术水平进行准确评判。加强专业学习,深入科学研究,提高科研能力,是成为称职的学报编辑的必备条件。继续教育要通过系统培训、学术会议等方式为学报编辑传递学科发展最新动态,向他们传授从事科学研究的有效方法,激发他们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

(五)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是学报生存的基础,是编辑工作的灵魂。邹韬奋先生说过,“没有个性和特色的刊物,生存已成问题,发展更没有希望”。编辑人员要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离开了创新,编辑工作也不会有任何生命力。而继续教育不仅应是对知识的一般性补充、更新和拓宽,更应注重知识的融会贯通,注重知识的创新;不仅应使人掌握某种技术、技能,更应突出创造能力的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学报编辑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应是继续教育的重要工作内容。

中级编辑职称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学报;编辑;继续教育;实效性;对策

一、激发编辑参加继续教育的内在动机

爱岗敬业、尽职尽责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根本体现,是对各行业工作人员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只有热爱本职工作,并用一种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勤奋努力,精益求精,尽职尽责,才能把工作做好,并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应有的贡献。鉴于此,必须加强学报编辑的爱岗敬业教育,使其明确自身肩负的重要职责,热爱所从事的工作,并为做好本职工作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二)引入竞争机制

为提高竞争实力,高校学报要一改以往吃大锅饭的局面,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坚持竞聘上岗,实现“能者上、庸者下”,并在此基础上奖励先进、惩罚后进。编辑才会对来之不易的岗位更加珍惜,才能产生危机意识,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能力、知识结构,发现自己的不足,看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去学习,弥补自身的不足。

(三)将参加继续教育的情况与职称晋级和岗位晋升挂钩 建立继续教育考核和激励机制,把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情况作为对其考核评价和岗位聘用的重要依据。各地编辑职称申报条件也都明确规定要提交继续教育证明材料。即便如此,但因学报编辑作为编辑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有相当一部分人职称走的是教师系列或研究系列,他们的职称评定不受《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的限制,再加上与社会上许多其他单位相比,学校吃大锅饭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在岗位聘用时,很少会真正将被聘用者参加继续教育的情况作为重要依据。这就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编辑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鉴于此,各高校和学报编辑部应努力改变这一现状,实行定岗定编,并明确将编辑参加继续教育的情况作为对其考核评价和岗位聘用的依据。

各高校和学报编辑部要想拥有一支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过硬的政治素质和良好的业务素质,学术水平较高、知识面广,且又颇具创新意识的编辑队伍,不仅要努力增加编辑的收入,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还要积极为他们创造施展才华的机会和平台,使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一)统筹制度

明确规定学报编辑参加继续教育的时间。拥有编辑和教师双重身份的学报编辑必须严格按照新闻出版总署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要求参加继续教育。

确定并公布继续教育机构。继续教育是对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的以政治理论、法律法规、业务知识、技能训练和职业道德等为内容的教育活动,其目的是促进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坚持正确出版方向,不断增加、补充、拓展专业知识,提高业务技能,提高创新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开展继续教育的机构必须具备承担与培训工作相适应的教学场所和设施;拥有与承担培训工作相适应的师资队伍和管理力量;能够完成所承担的培训任务,保证培训质量。为此,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应严格考核、统筹规划,并将最终确定的机构公之于众。

(二)保障制度

高校学报与独立的期刊社或新闻出版单位不同,人员少、任务重、内部分工不明确。目前,烦琐的重复劳动在编辑岗位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因此,应当强化宏观管理、科学化管理、规范化管理的措施,把低层次的重复劳动压缩到最低限度,使编辑从烦琐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同时实行弹性坐班制,使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参加继续教育,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学报是以反映本校教学科研成果为主的学术性刊物,其读者群体较小,发行量少,基本是靠学校拨款来维持生存的。学校拨款的多少决定了学报生存的状况。但有的学报因学校领导不重视,或学校运作资金有困难,导致拨款不足。办刊经费有限,难以开展继续教育。各高校和学报编辑部要广开渠路,增加投入,确保编辑人员继续教育的正常开展。

(三)登记制度

实行继续教育证书登记制度的目的,是系统掌握专业技术人员业务水平和接受继续教育的情况,促进专业技术人员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完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其创造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各级新闻出版管理部门要严格按《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规定》要求执行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登记制度,详实登记他们接受继续教育的时间、内容、成绩、学时等;各高校和学报编辑部也应对编辑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情况进行严格登记,并将其与职位晋升和岗位聘用联系起来。

(四)考核制度

国家和各级新闻出版管理部门要定期对继续教育培训机构的办学条件、办学状况、办学质量等进行评估和考核,使办学单位和主管部门比较客观地认识工作成绩和差距,发现薄弱环节,寻求教育规律,不断改进工作和办学条件,使继续教育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各高校和学报编辑部在安排编辑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的基础上,也要对编辑接受继续教育的实际效果进行考核,看其通过继续教育知识增长和智能提高的程度,并将相关信息反馈给办学单位和主管部门,为它们改进工作、提高办学实效性提供依据。

(五)激励制度

目前,大锅饭的思想还在编辑的头脑里根深蒂固。从表面上看,编辑部内部一团和气,但长期如此,必然打击人们的积极性,不利于编辑部的长远发展。为此,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以充分挖掘编辑的潜能,激发他们参加继续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报编辑出版工作的良性运转。当然,编辑部所建立的激励机制必须公平公正、合理有序,能真正体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原则,做到奖励先进、惩罚后进,使编辑的付出和所得成正比,否则,效果将会适得其反。而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不仅有物质需要,还有精神需求,所以激励也应采取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式,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及时、适度的奖惩。

(一)系统进修

近年来,有不少硕士甚至博士加入到高校学报的编辑行列,他们学历虽高,但真正学编辑学出身的科班人才却很少。而事实上,编辑工作是一份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一方面要求编辑人员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熟悉编辑出版政策法规和国家有关标准规范;另一方面又要求编辑人员掌握编辑工作行业的标准和规范,如学术论文书写格式、文献著录格式等。为了弥补编辑学识与素质的不足,提高学报出版质量,高校和学报编辑部可以安排编辑进行系统

的学习与进修,如安排理工科毕业的编辑脱产或不脱产进修1年左右的中文、新闻专业,推荐有一定编龄的编辑带职攻读编辑出版方面的研究生学位等。

(二)短期轮训

由于学报编辑大多工作忙、任务重,想长时间抽出时间参加系统进修确实勉为其难。相比之下,可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提供耗时少、信息量大的短期轮训,以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如组织编辑参加各类业务研讨会和编辑进修班,参加省级以上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认可的全国出版专业技术职业资格考试考前培训,等等。

(三)参加学术会议

参加学术会议是编辑在短时间内充实自我、了解专业发展动态和学科热点的好机会。学术研讨会上安排的专题报告大多是有关国内外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阶段性总结等方面的内容,报告人基本上是该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传递的信息量大、时效性强,内容丰富、精辟。参加学术会议既可以结识专家,虚心听取有关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使他们为编辑工作提出权威性见解,又可以广泛接触与会代表,相互交流经验,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四)同事之间互相学习

编辑工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实际工作是提高编辑业务能力的沃土。学报编辑部的同事之间要在日常工作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如老编辑可以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向青年编辑传授知识和经验,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青年编辑则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帮助老编辑掌握一些现代化的编辑技术与手段,使他们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编辑出版的新要求;工作中遇到的有一定争议的问题,要提出来,大家共同研讨。这种方式往往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既方便,又很少受时间、空间和经费等条件的影响,是编辑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最普遍且有效的方法。自主学习的途径很多,如经常性地阅读、浏览相关期刊和报纸,上网查看相关资料、了解学科发展动态,接受远程教育,参加网上培训,等等。自主学习针对性强,能有效地解决编辑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六)从事科学研究

“一般地说,所有的编辑都应该成为学者,因为不是学者就难以成为好的编辑;特殊地说,学报编辑尤其应当成为学者,因为不是学者就难以成为称职的学报编辑”。这就要求学报编辑加强专业学习,深入科学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科研是提高编辑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高校和学报编辑部应鼓励编辑搞科研、出成果。

(一)重视职业道德教育

高校学报编辑作为传播学术知识的中介,其职业道德的好坏对学报有着重要影响。要有效保证稿件的编校质量和学报质量,学报编辑必须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这是保证学报质量的前提。这就要求在编辑继续教育中突出职业道德的内容,增强他们的责任心,使他们诚实守信、乐于奉献、客观公正、甘愿清贫。

(二)提高政治素质

正确的政治思想,是文化出版事业的引航灯,也是高校学报生存、发展的基本保障。学报编辑只有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才能保证学报的政治质量,使学报得以生存和发展。高校学报要真正实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目标,编辑就必须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加强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的学习,并以它们为指导,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抵制各种诱惑和腐蚀,而不能成为游离于政治之外的纯粹的学术编辑。继续教育责无旁贷地必须提供政治教育的内容,切实承担起提高编辑政治素质的重要任务。

(三)加强业务学习

信息时代的高校学报编辑,不仅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过硬的政治素质,还要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这是学报质量尤其是编校质量实现高水平的有效保障。继续教育应为学报编辑提供编辑业务知识、编辑学外延知识、计算机技术、外语等方面的知识与培训,促使他们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和能力。

(四)促进科学研究

作为编辑,尤其是学术性很强的高校学报编辑,如果对某一学科领域没有很好地了解与研究,没有掌握该领域的精深知识,就不可能就稿件问题与作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也不可能准确判断学术论文的优劣,更不可能对稿件的独创性和学术水平进行准确评判。加强专业学习,深入科学研究,提高科研能力,是成为称职的学报编辑的必备条件。继续教育要通过系统培训、学术会议等方式为学报编辑传递学科发展最新动态,向他们传授从事科学研究的有效方法,激发他们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

(五)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是学报生存的基础,是编辑工作的灵魂。邹韬奋先生说过,“没有个性和特色的刊物,生存已成问题,发展更没有希望”。编辑人员要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离开了创新,编辑工作也不会有任何生命力。而继续教育不仅应是对知识的一般性补充、更新和拓宽,更应注重知识的融会贯通,注重知识的创新;不仅应使人掌握某种技术、技能,更应突出创造能力的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学报编辑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应是继续教育的重要工作内容。

中级编辑职称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 编辑;失落感;新业态冲击;应对策略

编辑是为社会制造文化产品的职业,也是一种文化性和学术性较高的工作。编辑人员是知识分子,是社会的文化精英,是文化产品的缔造者。编辑人员从事的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他们又属于社会的智识阶层,按理来说,他们对编辑行业的满意度应该会比较高。但由于编辑艰苦性、隐匿性、反复性的行业特点,现行制度对编辑行业的收入分配问题,社会对编辑行业的认同度,以及出版新业态对传统出版的冲击等,使得部分编辑人员认为自己的收获低于预期,从而产生了失落感,影响了工作的正常开展。本文将剖析编辑人员的失落感形成原因,因势利导,顺势而行,找出克服失落感的方法,以期为编辑工作的健康进行和编辑人员的心理调适提供借鉴。

《现代汉语词典》对“失落感”的释义是:“在精神或感情上若有所失的感受、情怀。”心理学上对“失落感”的解释是:“失落,是指因为对自己和他人的期待值太高了,但没有达到所期望的程度,产生的一种沮丧、灰心的心情。”反映到编辑身上,就是编辑在长期从事策划、选题、组稿、审稿、把关、编校等工作后,发现回报低于预期而产生的心理落差。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编辑经过长期的工作,却不能满足诉求、达到预期,遂形成了失落感。具体分析,失落感的产生有以下原因。

1、职业认同度低

编辑的失落感部分来源于社会对其职业的认同度。编辑有“优秀作品的助产士”、“善识千里马的伯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美称,然而,有美称并不代表社会对编辑职业的认同度高,尤其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社会对编辑的认同未必像表面看上去那么高。据调查,最受欢迎的职业是科学家、公务员、教师和企业家,编辑的受欢迎程度只排在中间,名次不高。不少人对编辑的工作内容也存在误解,他们觉得编辑的工作只是“剪刀加浆糊”、“改错字病句”,只是给文字标上页码,套上封面,印刷成书,技术含量不高;一些人甚至用“文字民工”来奚落编辑,贬低编辑的职业贡献,尤其在传统出版业受到新业态挑战的当下,一些人认为编辑对社会的贡献和作用越来越小。这更降低了社会对编辑的认同。

社会对编辑的认同度不高,部分编辑对自身的认同度也不高。编辑是一个高耗能职业,每一个出版物的出版,都包含了编辑的策划、调查、论证、组稿、审读、编校等工作,包含了编辑大量的创造性劳动。出版的过程耗费了编辑大量的心血和精力,每一个出版物都见证着编辑的辛劳。但高投入却没有得到高回报。编辑的收入在社会上排名中间,与工程师、程序员、通信人员等高收入职业不可相提并论。即使与教师、公务员这些收入不高但稳定的职业相比,也稍逊一筹。而论职业体面度,编辑又稍逊一筹,如果一个人从事公务员、教师、企业白领等外表体面的工作,身上就套上了一个耀眼的光环,还会引来他人的羡慕。但编辑没有这种耀眼的光环,在许多人看来,编辑只是一个整天埋头于稿件,制造一些印刷品,且收入微薄的职业,体面度不高。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还被人看作是一个不体面的职业,这就降低了编辑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感。社会和自身的双重低认同度,造成了编辑的失落感。

2、长期隐于幕后

人们都说编辑是“为人做嫁衣裳的无名英雄”。这个形容十分贴切、恰当。在出版的初始阶段里,编辑要做读者调查和市场调查,然后进行选题,再进行论证,说服出版单位批准他的选题。选题通过后,他要物色合适的作者,这就要慧眼识珠,做一个伯乐,从万众作者中寻找一匹千里马,栽培他,鼓励他,帮助他,在精神上给他的支持,在创作中给他提供资料和学术上的帮助;在他缺乏灵感,陷入瓶颈时,激发他的灵感,打开他的思路,填充他的思维枯竭,让他继续写作;在他的创作陷入倦怠时,编辑要适当催促他继续写作,提振他的士气,以期按时完稿。另外,编辑还是作者的参谋。他要为作者提出修改意见,指出其中的差错、纰漏和不完善之处,力求全方位地提高作品的质量,使其臻于完善。作品完成后,编辑要设计版式、校对稿子、编辑加工、与作者反复沟通,消灭差错,使内容质量和校质量达到要求。一些书稿还要设计腰封,编辑要撰写文案,以便宣传书籍。出版物出版后,编辑的工作并没有结束,他还要进行营销。可见,一部作品的诞生,是作者辛勤创作的成果,同时也是编辑审读、编校、修改、把关的结晶,凝聚着编辑的创造性劳动;任何出版物都是作者与编辑共同努力的结果。一些编辑认为自己培养出了作者,获得了成就英才的,为作者的成名而自豪。

然而,收获名利的大多是身处前台的作者,身处幕后的编辑却很少被人提及。作者成名,编辑却不能从中分一杯羹。虽然作者的成名有编辑的助推,作品的出版和畅销有编辑的功劳。但编辑并没有收获相对称的声名和荣誉。他们只能在封底的左上角署名,而读者只关注封面上的作者名,很少有人注意一本书的责任编辑是谁。期刊编辑看到自己培养的作者职称晋升,成为教授或学者。但反观自己,为教授做了嫁衣裳后,却因为忙于编辑工作而无暇晋升职称;即使晋升,副编审和编审也不如副教授和教授的辨识度高。读者在品读教授、学者的文章时,只会关注标题下面的作者名,不会关注责任编辑那个乏人问津的角落。每一个教授的晋升都有编辑在背后默默地助推,但作者晋升后编辑很难分享其成功,编辑不会因作者而贵。许多人知道著名作家海明威、菲茨杰拉德,但不知道他们背后的编辑麦克斯威尔・珀金斯(他只在出版界有名,在出版界外名气很小),更不知道正是因为珀金斯的发掘和赏识,才使他们的作品得以出版,成名成功。著名编辑尚且如此,大多数普通编辑更是默默无闻。编辑长期处在隐匿状态下,虽参与了创作,但不能共享成果。长此以往,编辑心理不平衡,遂产生了失落感。

3、新兴业态冲击

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革新,催生了新的出版方式。自出版是正在崛起的新出版业态。自出版不需经过编辑,作者包揽所有工作,自己策划、创作、编辑、营销、发行,作者不再经过编辑和出版社,而是直接将自己的作品推向市场,省略了中间环节,直接与读者接触。整个过程自主完成,没有第三方介入。自出版自问世以来,就凭借效率更高、环节更少、成本更低、自主性更强、作者与读者互动的特点而受到作者的欢迎,越来越多的作者和商人将目光投向了自出版。美国亚马逊(Amazon)通过建立自出版平台进行出版,美国作家阿曼达・霍金即通过这个平台自出版,并获得了上百万美元的版税,堪称自出版成功的典型案例。[1]在国内,老牌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已建立起“来出书”自出版平台,京东也建立起了“京东出版”,当当网也在尝试进行自出版。自出版方兴未艾。

自出版的一大特点就是省略了编辑环节,颠覆了传统出版方式。编辑从出版环节中消除了,编辑不再是作者的良师益友,不再是出版物的策划者、把关者,不再是联系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中介与桥梁,不再是出版流程中必不可少的角色。编辑似乎已经丧失了传统出版中的作用,成为了非必要的职业,一些自出版的成功更是印证了这种观点,不断冲击着传统出版业。受此冲击,一些编辑产生了疑惑:既然作者可以直接把作品推向读者,编辑还有存在的必要吗?一些编辑以为,自出版是出版的大趋势,是传统出版的掘墓人,社会对编辑的需求会越来越小;编辑不再是出版过程中的必需岗位,逐渐变得可有可无,职业前途渺茫,未来也许还面临失业的危险;编辑不再是出版产业链的垄断者,他们拥有的资源不断被稀释,生存空间受到自出版的挤占,不复传统出版里的辉煌;编辑的地位也受到撼动,以往是文化产品的缔造者,在文化事业中占有一席之地,但自出版使编辑变得无足轻重。一些编辑目睹自出版的勃兴,片面地认为编辑失去了核心地位和必要作用,便丧失了职业自信,对前景盲目悲观,产生了失落感。

4、身份被边缘化

在出版单位里,编辑无疑具有核心地位,但在广大高等学校里,编辑的身份就大有不同了。高校的主要职能是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而高校学报的职能是利用学术资源,刊发学术论文,与学校的主要职能没有太多重合。作为学报的从业人员,编辑的主要职责是组稿、审稿、编辑、校对、发行等,在主要工作完成之外才能兼顾教学和科研。教学和科研并非编辑的主业,他们不能像专任教师那样将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也不能像科研人员那样将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创造出为学校谋名利的科研成果。职能与高校主要职能偏离,因而学报编辑的身份被边缘化了。对许多属于普通期刊的高校学报来说,这个现象尤其明显。普通期刊级别不高,水平不高,名气不大,对内不能为本校教师创造良好的职称晋升平台,对外不能称为高校展示自我的名片,因此许多高校对学报及其编辑并不重视,只是将其当作评定职称的工具,将大量资源向教学和科研部门倾斜,任学报及其编辑自生自灭。编辑身份的边缘化还影响了其教学、科研和待遇。很多编辑的职称是出版系列,而不是教师系列,许多高校对教师上课的职称有限定,因此部分编辑只能上与编辑出版有关的课,而不能根据自己的专业的科研方向来上课。编辑并非专任教师,这就决定编辑不能申报教改课题,只能申报社科项目等纵向课题,在科研上被区别对待。编辑的工作不易量化,做多做少都难以界定;教师的工作按课时来计算,一目了然,易于量化。在计算工作量时,编辑与教师难以相提并论,且编辑在高校的重要性弱于教师和科研人员,故而待遇普遍不高。

编辑是一个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工作,编辑学报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并不比教学或科研少。编辑要精心编校学报,逐字逐句地审校稿件,尽量消灭差错,还要审核稿件的政治性和学术性,保证学报的质量,这些工作都是精细而繁重的工作,非一般人能胜任。除了这些明面的工作外,编辑还要做许多教师看不见的工作,如组稿、策划、设计栏目、培养作者、联系同行等,每一样工作都需要花费一定的脑力和体力。可见,编辑的工作并不单一,而是繁杂多样。要办好学报,编辑的技术含量和工作难度并不比教师低,有时甚至还要高于教师。但编辑在付出大量劳动后,却被边缘化,地位和待遇都不如专任教师和科研人员,难免产生失落感。

三、编辑失落感所引起的不良后果

编辑的失落感是一种不良情绪,如果不能克服,长期郁积于心,会对工作产生不良的后果。

1、引起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是个体在工作中所体验到的一些负面症状,包括情绪衰竭,即身心疲惫,缺乏活力和工作激情;去个性化,即对工作和服务对象冷漠,不努力工作,态度消极,缺乏情感投入;个人成就感降低,即感到无能,缺乏成就感。[2]失落感使辑丧失了工作热情,产生职业倦怠,消极应付,敷衍了事,效率低下,只当编辑是一个谋生的饭碗,而非值得为之奋斗的事业,因此变得麻木和易怒,难以编辑出高质量的出版物。

2、失去职业自信

面对社会的低认同度以及自出版的冲击,对形势认识不清的编辑会对编辑工作的价值产生质疑,对自身的职业选择产生动摇,认为编辑是一个必要性弱的职业。失去职业自信会导致编辑生出自卑感,自暴自弃,不思进取,觉得即使努力工作了也是个可有可无的角色,还不如浑浑噩噩、得过且过。职业自卑不利于编辑的成长,不利于营造活跃的氛围,既影响工作效率,又影响出版质量。

3、导致人才流失

部分编辑在付出大量劳动后,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工作积极性受到挫伤,产生失落感;更有甚者,部分编辑会与其他行业相比,认为编辑待遇不高,更加剧了失落感。部分编辑会穷极思变,认为编辑工作“没有前途”,于是有了另谋职业的想法。这就造成了出版业的人才流失问题。

1、领悟本职工作,明确职业定位

从编辑职业产生起,编辑就不是一个能让从业者名利双收的职业,它不如商人赚钱,不如政客显赫,不如教师体面,它的特征决定了从事编辑需要有淡泊名利的心理和坐得住冷板凳的精神,“名利心太重的人,不适合做编辑工作”。[3]编辑的本职工作就是为作者把关,为作者做嫁衣裳,如果不满足于仅仅为作者做嫁衣,大可以改行。但既然选择了编辑这个职业,就意味接受了为作者做嫁衣的事实,把为作者做嫁衣当作自己的分内之事,在岗位上默默奉献,乐于做作者的垫脚石,面对作者的成名和自身的孤寂,也不再有抱怨。

编辑还要明确职业定位。作者是创作的主体,是著作权的所有者;编辑是出版的主体,而不是创作的主体,在创作中不具有绝对主导的地位;编辑还是著作权的实现者,是作者实现著作权的桥梁和中介,而非著作权的所有者。如果把作者比作产品设计师,那么编辑就是检验师,检查产品的质量,向设计师提出建议,使产品完善;把作者比作厨师,那么编辑就是美食家,品尝菜肴的味道,给菜肴的质量把关。把产品和菜肴的制作功劳归功于设计师和厨师都是没有疑义的。那么,把作品的创作功劳都归功于作者也是理所当然的。角色不同,定位不同,编辑不必把自己的角色和地位与作者混为一谈,M管两者联系紧密。所以,当编辑看到自己培养的作者成名后,不必将自己的思维和角色代入作者的成就中,应甘为人梯,不喧宾夺主。

2、寻找工作乐趣,保持心理平衡

虽然编辑是一个烦琐、艰苦、隐匿的工作,但万事都是一分为二的,编辑工作也有很多乐趣。中国台湾出版家陈颖青把编辑的乐趣归纳为5点:一是“你可以和整个社会的智识阶层对话;二是你可以成为某种价值的催生者;三是你可以整理保存这个社会的某种智慧或记忆;四是编辑的产出是一个相对永恒的凝固;五是你有可能做出畅销书。”[4]编辑能结识作家、教授、专家等知识分子,不是每个职业都能与知识分子接触,能接触知识分子是编辑工作的优势。中国有句古话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知识分子的修养、内涵和品味大多高于平均水平,编辑可以见贤思齐,与他们交流思想,在耳濡目染中学习他们的智慧,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修养,这对编辑来说是很大的收获。编辑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职业,也是一个有杂家特征的职业。编辑能在工作中不断充电,吐故纳新,不被陈腐和僵化的思想束缚,还能学到各种各样、各行各业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让自己变得广博。此外,编辑还是一个富有成就感的工作。当编辑看到自己编辑的稿件印刷成书,以实体的形式呈现在市面,通过各种渠道销售给读者,并得到读者的认可时,兴奋感和成就感就会油然而生。编辑工作有很多乐趣。凡事都是痛并快乐着的,编辑在遇到烦闷和不平时,应该更多去体会工作所带来的乐趣,用乐趣冲淡失落,消除心理不平衡。美国著名出版家杰拉尔德・格罗斯则说:“编辑是一份最能让人获益良多的职业――和作家一样,它充满创造力、想象力,给人带去满足感。有些编辑甚至会说:‘比当作家更棒。’”[5]编辑做着一个比作者更棒的工作,何必还要生出失落感呢?

3、认清当前形势,知彼亦要知己

虽然自出版是出版发展的趋势,方兴未艾。但许多自出版的发展态势并不像一些作者期望的那样美好。究其原因是很多作者不像编辑那样了解市场的需求、动态和读者的心理,部分自出版作者的作品只是自我情绪的宣泄,并非大众渴求的出版物,因此制作出来的自媒体不能满足大众的需要,经不起市场的考验。自出版的质量也是良莠不齐,由于缺乏了编辑的指导与把关,部分自出版作品内容平庸,编校粗糙,选题冷僻,质量不佳,一些作者为了吸引粉丝和提高作品的点击率,以十分功利的心态来进行创作,写出一些媚俗、浮躁、缺乏内涵的作品,完全迎合大众的低级趣味,忽视社会效益。这些作品也许刚开始能吸引部分受众的眼球,但热度过后就乏人问津,可谓昙花一现。[6]放眼自出版圈,能长期保持大量粉丝,能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屈指可数。作者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创作作品已经耗费他的绝大部分精力。但出版不仅包括创作,还包括编辑、发行和营销,在耗费大量精力后,作者很难有精力去扮演编辑和发行商的角色,也缺乏专业知识和能力去扮演编辑和发行商的角色。没有好的编辑和营销,内容再好的作品也难畅销,自出版以减少成本来增加作者收益的初衷也难实现。

传统出版在自出版的冲击下仍然具有优势。首先,传统出版社由于经营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作品和作者资源,这是自出版无法比拟的。其次,编辑是在出版行业中浸淫已久的专业人员,通过长期的从业和对市场的调研,他们能洞悉读者的心理、需求和爱好,能掌握社会文化的热点、状况和趋势,还能把握时展的脉搏,编辑能根据这些要素做出符合大众需求的出版物。这些都是编辑的专业素养,不是自出版作者能轻易具备的。再次,虽然电子书有成本低廉、传播迅速、互动性强的优点,但传统出版的纸质书有富有质感、分量厚重、久读不累、收藏价值高的优点,能满足文化品位高、有收藏兴趣的读者的需求,依旧有很大市场。在电子书之前,曾有人预言电影、电视、电脑的出现会促使书的灭亡,但这么多年过去了,纸质书还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形式。自出版的电子书会改变人的阅读方式,但各有千秋,未来还是难以取代纸质书。[7]第四,自出版处在草创阶段,存在著作权、版式设计等问题。传统出版是成熟产业,在著作权、版式设计等方面都有成熟的解决方法,这是自出版无法比拟的。

所以,自出版不能取代编辑的地位和作用,至少目前不能。虽然取消中间环节使作者与读者直接沟通的想法很美好,但自出版还有很大亟需完善之处,出版物的出版目前还是不能绕过编辑。明确了自己的地位,认清了行业的形势,编辑的职业信心就会得以增强,失落感也会相应消除,不会由于对未来的担忧而怠慢工作了。

4、稳步提高待遇,激发编辑活力

编辑的失落感部分来源于待遇不高,尤其是高校学报的编辑,在工作量与教师同等的情况下,待遇却普遍低于教师。虽然编辑职业要求编辑有不慕名利、不弃清贫的操守,但编辑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高人,也要养家糊口,待遇如果与其他职业差距太大,则难以调动编辑的积极性。因此出版单位和高校的管理者应稳步而适当地提高编辑的待遇,缩小其与其他职业的待遇差距,让编辑得到一个与知识分子身份相匹配的待遇,激发其活力,使其有足够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

【参考文献】

[1] 付宁华.网络自出版的崛起对传统出版社的影响[J].编辑学刊,2013(4)84-86.

[2] 马黎.编辑职业倦怠归因分析[J].武警学院学报,2007.23(3)91-93.

[3] 徐前进,彭国庆.编辑“替人作嫁”精神探析[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3)84-86.

[4] 陈颖青.老猫学出版[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

[5] 杰拉尔德・格罗斯.编辑人的世界[M].齐若兰 译.新星出版社,2014.

[6] 孙赫男.自出版在传统与数字出版业态中的发展状况及对策分析[J].出版广角,2013(21)23-26.

[7] 白冰,李钊平,乔还甜等.出版的危机与应对[J].编辑之友,2013(5)6-11.

【作者简介】

中级编辑职称论文范文第15篇

多年来,国内相当一部分出版社(非凡是自然科技类出版社)实行按学科分工确定岗位的编辑业务体制。以学科划分编辑室,在编辑室中往往再划分学科组,按人头再细分各人分管的分支学科,责任编辑负责自选题至发稿全过程的业务。

在这样的运行体制下,为了“多出书”,不少出版社仍然以年发稿字数、附加品种数等作为对编辑人员个人的主要业务考核指标。组稿、审稿作为编辑加工的“编前工作”,难以和发稿字数平行地计算工作量,客观上淡化了策划、组稿、审稿的意义。显然,这不利于出版社的整体发展。

而且,编辑人员受学科分工的限制,为了完成发稿任务,即使有意愿、有热情,也不太可能主动进入相邻学科,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开展策划、组稿业务。在图书出版业日益激烈、跨学科全方位的竞争面前,尽管有着明显的竞争优势,却缺乏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造成潜在的策划效能浪费和市场效益缺失。

在这样的运行体制下,图书编辑室组什么稿、出什么样的书,书稿质量的评价,加工质量的控制几乎都完全取决于责任编辑个人,很难从整体上导入市场竞争意识进行有效的营销管理和指导性干预。“责任编辑”的意义从出版社内部来看,以不仅仅是某一部书的特定责编,而是出版社该学科的责任编辑了。换句话说,出版社某一学科图书出版状况,其整体规划上的独创性、系统性,其学术水平,其编辑构想,其稿件加工质量等等,无不取决于分管该学科的责任编辑的个人业务素养,而往往并不都准确地体现出版社的整体素质。例如,让一个具有多年工作经验且有进取心的编辑甲,或者让一个才工作不久、又对编辑工作缺乏全面熟悉和热情的编辑乙来分别掌管同一学科的编辑出版业务,两者的工作所反映出的、被读者认为是代表出版社水准的面貌会相差很远;或者是当主管A学科的责编的素质才干明显强于主管相邻的B学科的责编乙时,出版社A学科和B学科图书的选题质量、出版物质量就会出现明显差异。读者自然因此会认为摘要:该出版社的A学科的图书质量高,B学科的则不行,造成出版社整体品牌形象的缺损。

再者,“编辑工作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种工艺”。仅仅于此还不够,我们说编辑工作是一种创造性工作,它的创造性体现在编辑人员构成用于指导完成选题、组稿和审稿的、带有独创性的选题构思、组稿构思和审稿构思(统称为编辑构思)上;编辑工作又是一种技术性工作,它的技术性体现在编辑加工、版式处理过程中严格维护出版社特有的格式、体例和整体质量水平,从而体现出版社出版物的整体个性即品牌特色上。

谈到编辑构思,一部书的作者在写作伊始,要先构思书的结构、取材和叙述方法,那么,编辑在编书之前,是否也有必要先完成一个构思呢?“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乎无算乎。”虽然选题还未列选,编辑人员的包括该学科出书规划、该书对应于特定读者对象的策划及其内容的编排结构、作者的物色及对其写作上的要求、该书的装祯设计思想、营销宣传方案等构思就应当初步形成了。从本质上讲,编辑构思同样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体现了因人而异的风格和个性。同样的选题,即使是为名家出专著,也同样可以提出不同的编辑构思,而按不同的编辑构思编出来的书,其风格、面貌和质量、水准都会有很大差别。假如只有作者的构思而没有编辑构思,编辑工作就成了只是技术性的加工整理工作,编辑活动成了被动盲目的行为。依靠于等稿上门,创造性便无从谈起,创造的喜悦和乐趣也随之消失。这正是编辑家和“匠”的区别所在。和过去相比,在今天图书出版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编辑工作早已不再仅仅是“为人作嫁”了。

谈到编辑加工,我们认为,只要做好了选题、组稿和审稿工作,完全有可能简化编辑加工的工作内容,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仅对书稿进行文字加工和单纯技术性处理的工作。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认为编辑加工是一门需要多学科知识的复杂技巧,是一门每个编辑人员都必须精益求精方能真正入门的基本功。

由上述可见,选题组稿(包括指导作者写作)审稿和其后的编辑加工相比,它们在工作性质、工作形式和工作内容上都有明显不同。具体反映在编辑业务中,就形成了各工作阶段责任编辑的职能的不同。

然而,那种按学科分工的业务工作体制使得编辑们疲于完成发稿任务指标,很难激励他们面向市场独立思维,以充分的自主性去关注选题策划、组稿、审稿,也就很难在较短时期内有效地调整出版社选题的整体结构,很难顾及组织跨学科、跨部门的大型工程诸如重点综合类丛书、文库书、工具书等等了。

而且,假如只有学科分工而无职能的分工,责任编辑被动地“死守”某一学科,在该学科范围内他必须交叉地进行多部书稿的组稿、审稿和编辑加工、统改校样等工作,从而对编辑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过于苛刻的要求。实际上,并非每一名编辑人员都既能从事创造性编辑工作,又能出色地完成技术性编辑工作的。尽管我们认为,精于编辑业务而成为全才、通才是可能的,但是人又确实是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正如有人长于策划、而有人却适于行动一样,编辑工作中也是有人善于组稿、而有人却更长于编辑加工。加上人又各有所好,有人喜好组稿、思维灵敏活跃,有人则更喜欢独处、专心伏案推敲书稿。在只有学科分工的工作体制下,编审、副编审和编辑、助理编辑同样提出选题、进行组稿和编辑加工,从而造成了人才的浪费,也不利于激励编辑人员积极钻研,提高业务水平,不利于调动各层次编辑人员的工作激情。

为了充分发挥编辑人员所长,量才用人,使每一名编辑都能各得其所;为了调动编辑群体的积极性,从整体上提高出版社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质量,提高运营效率,增强出版社在行业内和国际图书市场的竞争能力,有必要在编辑工作中强化职能分工而淡化学科的分工。

我们既然承认编辑工作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种工艺;编辑工作中有创造性工作、技术性工作和行政性工作之分;我们又既然承认编辑人员往往是各有所长的,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答应并鼓励编辑根据自己之所长,作为编辑工作过程中某一环节的职能编辑,以全身心投入于其中,发挥最大效能呢?“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关键在于确立一种新的工作体制,答应并激励编辑在某种范围和程度上自主地选择特定职能的编辑工作,身心交融地完成其“自我价值的实现”。

随着社会进步和文化产业信息化的发展,更新编辑业务及其管理体制早已成为发展创新的必由之路。而随着图书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迫使我们不得不重新考虑改造早已沿袭多年的以学科分工为基本构架的工作体制,尽快转向以职能分工为主、以信息化手段为基础的新的工作体制。

在上面所述基础上,我们进入实践、操作层面,提出以高级编辑人员为学科带头人、建立职能分工新体制的具体设想摘要:

(一)以学科带头人为组织和决策人,编辑组(室)内设立策划(组稿)、审稿和加工编辑等职能。策划、运营团队作为出版社保持核心竞争力的灵魂,绝对应当保留在社内运营体制的核心地位上。而技术加工环节,在条件成熟时,可以在社内设立独立核算的书稿编辑加工公司,也可以通过社内的专业公司将部分书稿技术加工业务外包给社会上专业书稿编辑或公司去完成。

一部书稿付印前的业务运作,分为组稿和加工两大阶段。策划(组稿)编辑(以下简称策划编辑)的职能包括策划选题、组稿、指导作者写作并带动在其四周的审稿、加工人员形成的工作团队有序运转。组稿工作结束的标志为一个优秀选题列入社(室)出版计划,并伴之以一个完整、成熟的编辑构思的初步形成(可以反映在图书选题策划方案中)。

审稿编辑的职能为组织审查、完成对书稿的审读评价,提出完善的书稿修改方案,确认书稿质量并收定稿。审稿工作完成的标志为收定稿,伴之以审读报告(对书稿的鉴定评价)的产生。

加工编辑的职能为对书稿做文字加工和技术处理,使之达到符合出版要求、达到可以交排版制作使之能顺利作业的质量水准,并负责统改校样。

我们可以根据图书形态的进化,调整并完善对编辑加工的概念界定,从而重新定义加工编辑的工作内容。今天的图书,从以往传统的文字内容为主,以文带图,正文中有少量插图,或将插图集中在几页铜版纸上做成插页的“字书”,已经进化到以图带文,图文并茂的时代。图文浅显易读、版面生动活泼,不但更方便于阅读,迎合了读者大大提高了的阅读欣赏品位,“图书”之名副其实的进化也更新了编辑加工的观念。我们可以考虑将加工编辑、版式设计的技术编辑统称为技术编辑,其业务职能从只对书稿文字做编辑加工,扩展到包含书稿的文字、插图处理,图文的版式处理等书稿后端处理各环节。

在以策划编辑为核心的运作团队单位内,审稿编辑和加工编辑(或称技术编辑)均只对组稿编辑负责,由组稿编辑对他们进行业务监督和考核。

我们必须承认,策划编辑、审稿编辑是编辑室的高级编辑。他们的工作因人作风而异干起来各有不同,但并不是每个编辑人员都能胜任的。然而高级编辑的形成并不完全以职称为其唯一依据,领高级职称衔的编辑人员做专职的加工技术编辑、发行营销编辑以保证出版社正常业务的整体水平和质量也是完全必要的(只要合理解决考核工作量、奖励机制等新问题)。给每个编辑人员一定的实践体验时间,让他们在竞争中正确地熟悉自身的强长弱短,从而重新选择确立自身的职能地位,确立长远的、有自信的发展方向,也许是一种比较人性化的育才途径。这里还有一个对年龄和资历、能力和特长之间关系的观念更新的过程。

(二)实行职能分工后,原来各编辑之间的学科分工便随之逐步淡化,策划编辑可以在编辑室(组)所辖各分支学科内全方位开展活动。在策划编辑队伍和技术(加工)编辑队伍分别形成且相对稳定后,可以扩展到在编辑部甚至全社范围内打破学科分工界限,让策划编辑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展开活动。形象地讲,这如同唐僧去西天圣地取经超度孙悟空那样,揭开如来佛五行山顶的那张“庵嘛尼叭弥牟”镇山压帖儿,石破天惊之下,必然有一批如孙悟空那样的策划能人(或称达人)脱颖而出。

(三)在具备一定经营规模的出版社,选题、收定稿及其加工任务的布置可由编辑组(室)统一计划管理。一部书稿的策划或审稿编辑通常不再担任该书的加工责任编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版权页上,“责任编辑”一栏可以分解,或者以多人署名而策划编辑领签。在质量管理上,除实行自上而下的垂直质量管理之外,还可以实行自后向前的纵向质量管理,即加工编辑监督审稿编辑的工作质量,审稿编辑监督策划编辑的工作质量。这样做有利于互相监督促进,提高编辑各环节的圆滑运行。

(四)推行职能分工体制的关键之一是工作量的考核方法新问题。策划、审稿必须要能独立地和编辑加工平行地计算工作量并作为年度考核指标。

前面已经讨论过,策划、审稿和编辑加工在工作性质、工作形式和内容上都不同,单用字数来考核三者的工作量已变得不合理,因为组稿字数、审稿字数和发稿字数三者所分别表征的工作量并不等值,至少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线性关系。不十分确切地举例来看,假如说组稿20万字等值于发稿20万字的工作量,审稿20万字则很难和前二者等值。即便是出于鼓励将编辑工作的重心前移,暂定三者等值,那么组稿40万字、审稿40万字和发稿40万字的工作量也肯定不能等值。而只有设立能对三者作相对等值的考核指标,才能顺利解决诸如奖金分配、工作分配、职能的自身确立以及工作量统一考核等一系列管理新问题。

考虑到鼓励编辑前移工作重心,从策划选题开始就重视工作质量,我们设想用一种粗略的非线性的积分制来统一评估考核三者(即组、审、编)的工作量。为了进一步说明,我们使之具体化摘要:

假定以20万字稿件计,组稿、审稿和编辑加工三者的工作量被认为基本相等,定为10分,则给出下表供讨论用摘要:

20万字组稿10分/审稿10分/编辑加工10分

40万字组稿15分/审稿10-15分/编辑加工20分

60万字组稿20分/审稿15分/编辑加工25分

选择这一组数值仅仅是为了形象地描述我们的设想以引起讨论。假如设想合理,这一分值系统的合理确立并不很困难,更何况它是可以根据出版社的经营方针和经营情况的变化而调整的。

实行积分制统一考核年度工作量,譬如可以设定助理编辑年工作量为60分,编辑为100分,副编审、编审为120分。以此确定个人年度工作内容和计划。编辑室的工作计划在此基础上综合而成,它带有较大的灵活性和随机性。编辑可以以组稿为主,也可以以加工为主,根据出版社编辑人员的实际状况,在过渡时期,应当鼓励编辑人员逐步过渡,即大部精力扑一头,或在学科带头人的指导下做组稿工作兼做少量加工发稿,或主要做案头的编辑技术加工兼做少量的组稿工作。

在当前图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状况下,应当从运营管理体制上鼓励编辑人员将工作重点放到策划选题上去。只有多策划好选题,多出适销对路、重印率高的好书,才是出版社的发展出路所在。策划、组稿编辑工作出色应当重奖。最终,一个出版社编辑人员的合理结构一定是摘要:

策划编辑人数≤审稿编辑人数≤技术加工编辑人数(含外聘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