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数学生活应用论文范文

数学生活应用论文范文

数学生活应用论文

数学生活应用论文范文第1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生活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下面就对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1.1利用生活情境,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只有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小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较简单,生活情境的创设难度较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图片,播放音乐,让小学生的注意力得到集中。小学生注意力集中了,他们对于数学知识的关注度也就提高了,自然而然会跟随教师进入数学知识的世界中。比如在讲解减法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苹果树上掉苹果的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苹果,是小学生生活中经常会接触的事物,将利用苹果这样的生活化物品进行减法知识的讲解,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意识的形成。教师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掉苹果的视频,让学生自然跟随进行计算。比如树上有十个苹果,先掉下来一个,教师问学生还有几个。再掉下来两个,树上还有几个。每问一个问题,教师就在黑板上写出相对应的算式,让生活化的情境中出现数学知识,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1.2利用生活情境,开展数学课堂活动

生活情境的创设不仅限制于利用多媒体。教师可以调动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生活情境的创设者。对于小学生来讲,角色扮演是一个魅力值很高的游戏。教师可以将角色扮演与生活情境的创设相结合,让小学生成为课堂活动中的积极分子。学生一边参与,一边学习,有利于其学习效率的提高。比如在教学有关于认识人民币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在课前为学生制作仿真人民币,在课堂上发给学生。之后,让学生扮演超市工作人员与顾客,为自己的商品标价出售,在买卖过程中学习加减法知识。加减法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加减法知识难度大大降低,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大大提高。科学利用生活情境,会化难为易,促进小学生踊跃参与学习活动。

1.3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实践活动

将数学与生活相结合,在课堂中创设生活情境,是为了让小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真实性。那么,教师可以利用实践活动的开展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促进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动起来,主动探究数学知识,往往好过让学生被动地学习数学知识。如在学习长度测量的时候,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测量桌椅的长度,测量门窗的长度,测量文具的长度,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活动起来,做一些生活化的事情,有利于学生掌握课堂知识。

2.结语

数学生活应用论文范文第2篇

一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生活情境进行教学,有利于启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的必要性。数学是比较抽象的,而小学生的抽象思维水平并不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地列举小学生的生活中一些数学的具体事例,促进小学生对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给予理解。二是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较,相对来说比较抽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生活情境进行教学,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形象的知识,让小学生更易对数学知识理解和掌握。因为,作为现实生活中的人,他们在现实中会遇到一些利用数学知识进行解决的问题。如果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充分地运用生活的情境进行教学,学生会对这些知识形成一种熟悉感,易于理解。三是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有益。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是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拥有话语权。而学生在学习中,只是处于一种从属的地位。这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了确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生活的具体情境,为学生创设出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学生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中进行学习,自然会促进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的提高。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生活情境应用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是虽然说数学来源于生活,但是数学与生活毕竟有着一定的距离。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谨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教师在运用生活情境中,一定要紧密地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将数学知识学习好。二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生活情境进行教学,一定要考虑学生的不同年龄的特点以及认知特点给予施教。比如,在低年级的学习中,进行“认识物体”一节的学习,我们可以让学生进行摸一摸、看一看,让学生在体验中进行学习,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一个具象的认识。但是,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依旧用这种方式对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那么必定会抑制小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高。三是在运用生活情境教学中,进行必要的德育教育。不可否认,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中,数学课堂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不是不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生活情境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可行的。四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生活情境进行教学,应该把握住教学的重点。我们的一些教师,对生活情境的理解不够透彻。在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为了突出学生学习的体验,一味地使用生活情境进行教学,即课堂中处处有情境,而淡化了数学教学中的重点,显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生活情境教学方法的思考

一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生活情境教学,积极地让情境源于生活,从而充分地激活学生的经验。在新课程中,特别强调了数学同生活的联系。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他们的学习材料与他们的生活经验关联比较紧密,那么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就会更为感兴趣。学习起来也就更容易。故而,作为小学教师应该多为他们设计出一些丰富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二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生活情境教学,让情境高于生活。毕竟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运用情境教学的目的,不在于情境的本身,而是借助于情境进行学习。所以,在情境的运用中,应该创设出一些高于生活的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比如在教学分数初步认识的时候,对于分数学生基本上是陌生的,教师就可以创设出一种高于生活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平分一页纸,然后提问分了几份,涂色了几份,涂色的占这些份数中的几份?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明白分数是怎么一回事。三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生活情境教学,让情境回归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在对数学知识掌握以后,应该积极地让知识回归于生活,积极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实际上是数学教学的归宿点。比如在学生学习完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以后,就可以组织学生对学校里长方形或者正方形的池塘进行测量计算,看看池塘的周长到底多长。这样一来,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很自然地就充满了现实的意义。同时,也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拉近了,特别有效地启迪了小学生的思维,对小学生的应用数学能力是一个锻炼,有利于提升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生活应用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核心素养培养,说到底就是培养学生的素养,我们既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更要关注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中明确提出了数学教育的核心素养,“数感”是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为此,我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数感的素养策略分析,逐步帮助学生形成数感,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健康品质,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数感;策略;数学素养 

核心素养作为促进学生身心得以健康成长、全面素质和谐发展的一种跨学科素养,在各阶段教育目标制订中占据了一席之地。数感是一种促使人对数及数的运用产生主动、自觉、自动化理解的感悟意识,在数学活动中发挥着联系数学概念与现实问题的重要作用,因而也可视为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在《2011版数学素质教育课程标准》中,数感被列入数学教育核心素养关键词。作为学生激发学习意识、形成核心素养的重要阶段,阶段对培养学生数感有着较为直接的影响。本文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认知基础,针对如何培养小学学生数感提出建议。 

一、培养小学学生数感的实际意义 

学生们在接受小学数学教育前,经启蒙教育与学前教育的影响一般会对数学有了基本的认识,并获得了一定的数感。但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可能会因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式等影响,而教师过于重视指导学生掌握运算知识,提升运算能力,而不重视引导学生形成数感、发展数感,以此虽能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精算能力,但无法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形成对数的感悟能力,无法培养其灵活运用数学的能力,从而不仅会对数学教学的开展形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还会导致学生数学能力水平因缺乏良好数感而难以提高与发展。因此,教师应重视通过培养小学学生数感,帮助其正确认识到数学的实际应用意义、促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的魅力,培养其良好的创新意识,引导其形成可受益终身的良好学习意识。 

二、核心素养对培养学生数感的影响作用 

核心素养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可受用于其终身发展,并促使其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品格与能力。详细说来,核心素养要求学生拥有完善的知识基本技能、积极的情感态度、正面的价值观念,而其素养又属于可影响学生各个学科学习质量、学习思维、学习态度的跨学科素养,由此得知,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完善对学生来说具备较为关键的影响作用。而在基于核心素养的认知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数感,则意味着应培养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正确意识,使其具备数学学习的必备品格,掌握感知数学的能力。并需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正确思考,确保能真正提升其数学思考能力与学习能力,继而有效地优化学生的数学思维,强化其数学实际运用能力,全面完善其数学素养。 

三、基于核心素养培养学生数感的应用策略 

(一)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感知数学,帮助学生形成数感 

现阶段对于培养小学生的数感首先要求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的思考”,所谓“数学的思考”主要是要求学生感悟到数是通过对数量抽象转换得来,且明确数与其实施抽象的数量对象之间的关联性。在“数学的思考”中,则要求教师应重视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能够将自身经历过的生活现象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借助对应的数学模型来进行生活问题的思考与解决。在此过程中,能够使学生形成对生活事物中包含数与数量关系的感悟能力,继而有助于学生在面对生活现象中自觉地形成数与数量抽象转换的数学思想,并由此形成基本的数感。在感知数学、思考数学的过程中,让学生真正地培养起自身的数学意识,并在解决生活实例问题的基础上地锻炼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可见对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可起良好的促进作用。 

例如,在进行1~5的认识和加减法这一课教学时,教师在引导学生们学习减法这一知识点时,可在黑板上画出5个糖果,首先请学生们数出现有糖果数,然后擦去一个糖果,询问学生们现在黑板上的糖果数可用几个来表示,当学生们纷纷说出4个以后,教师可再擦去一个,再询问学生现有糖果数。在此过程中,可让学生们理解到减法便是在原有物品基础上去掉相应物品数量,以此可促使学生学会用数来表示数量。在《克和千克》教学中,教师可为学生准备1分硬币、一袋糖、一些豆子等,指导学生掂量看哪个物体较重,学生们便指出一袋糖重,教师便可告诉学生硬币和糖均可用“1”来表示,但硬币是1“克”,而糖是1“千克”,让学生形成数与数量关系的正确把握意识,帮助其对生活实际数的感悟形成基本的数感。 

(二)利用数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帮助学生培养数感 

在2011版数学素质教育课程标准中表明,数学教学应重视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观察、思考、操作来解决实际问题,由此令学生感受到数应用的真正意义,引导学生在自主思考、感受当中切实地了解数学知识的应用方式,并通过思考以寻找探究答案的不同方式,以此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形成同样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还能让学生在真正地参与至数学活动过程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在切实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活动问题的过程中,令其逐渐增强自身数感。且在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操作过程中,可显著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促使学生挖掘不同问题解决方式,使其与培养学生实践创新的核心素养有着高度的契合感。 

例如,在完成《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后,教师可为学生组织“设计师”的活动,要求学生们回到家中在家长的帮助下测量自己房间地板的面积,并为学生提供40×60cm、60×60cm、80×80cm等尺寸不同、花色不同的瓷砖,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瓷砖,然后计算出铺设自己房间地板的面积,需要多少块相应的瓷砖。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激发起探究兴趣,还在亲手测量、计算的过程中锻炼了数学知识应用能力,增强了自身数感。 

数学生活应用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数学文化;数学教育;创新精神;学习兴趣;应用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学已经被广泛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因而加强青少年的数学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往往是一堆公理、定理的集合,许多符号、公式的记忆,数学教育遵循“记忆公式――执行算法――得出答案”的模式,忽略了数学的文化性、实践性、经验性、创造性等丰富的内涵,削弱了数学课程本身所具有的创新培养、思想净化和文化再造等诸多教育功能。为此,《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程应适当反映数学的历史、应用和发展趋势,数学科学的思想体系,数学的美学价值,数学家的创新精神,把数学文化纳入数学教育体系。数学史学家M・克莱因在《西方文化中的数学》、《古今数学思想》中对数学文化进行了系统深刻的阐述。数学文化是指人类在数学行为活动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物质产品是指数学命题、数学方法、数学问题和数学语言等知识性成分;而精神产品是指数学思想、数学意识、数学精神和数学美等观念性成分。数学课程应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所以,数学教育将不再是知识与能力的传授,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传播,数学课堂充分发掘数学文化内涵,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教育,发展学生应用意识,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坚定学好数学的信心,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观。本文结合教学中的体会浅谈数学文化在数学教育中的作用。

一、数学文化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数学教育的层面分析,数学文化给学生带来的不仅仅是数学命题、数学方法、数学问题和数学语言等知识性成分,还应当包括数学思想、数学意识、数学精神等内容。在课程教学中可以在适当的教学情景下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的教育,如通过数学家的故事,数学问题的发现等内容的介绍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苏教版高中数学的《对数函数》时可以用简短的时间介绍《对数的发明》的背景与历史过程:苏格兰数学家纳皮尔为研究天文学简化计算而发明了对数,给天文学界的研究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对数的发明也被恩格斯誉为17世纪数学的三大成就。纳皮尔的朋友布里格斯研究纳皮尔的《奇妙的对数定律说明书》时感到其中的对数用起来很不方便,于是同纳皮尔商定将1的对数定为0,10的对数为1,这样就得到了现在所用的以10为底的常用对数。然而,指数符号的使用却要等到20多年后(1637年)的法国数学家笛卡儿才开始得,更为奇妙的是指数与对数的互逆关系更是到了18世纪才由瑞士数学家欧拉发现的。欧拉指出,“对数源于指数”,对数的发明先于指数,成为数学史上的珍闻。通过对数发明背景与历程介绍,让学生认识到我们所学的一个简单的公理、公式是经过几代数学家不懈的努力,不断的补充、完善形成,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家的质疑精神、刻苦攻关精神、创新精神,同时认识到数学是源于应用并在应用中不断发展起来的

当提到欧拉的时候。可以将欧拉的生平做一个简介:欧拉渊博的知识、刻苦的创作和丰富的著作是令人惊叹不已的,从19岁到76岁,半个多世纪留下了浩如烟海的书籍和论文,几乎涉及大部分的数学领域:从初等几何的欧拉线、多面体的欧拉定理、立体解析几何的欧拉变换公式,四次方程的欧拉解法,到数论中的欧拉函数,微分方程的欧拉方程、级数论的欧拉常数、变分学的欧拉方程、复变函数的欧拉公式,等等,数也数不清。让学生对对数发明的历史知识有个初步的了解、对对数价值有个清晰的认识,通过数学文化背景的介绍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尊重数学家的劳动,学习数学家的刻苦钻研精神,懂得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二、数学文化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新一轮数学改革的理念中,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也是当代数学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在数学文化中数学历史事件、历史过程、历史故事都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数学的历史本身也是一部不断创新探索的历史,从实数到复数,从有理数到无理数;从笛卡尔解析几何到牛顿的微积分理论,无一不是思想的升华,思维的创新,理论的开拓。同时,伽罗瓦18岁创建群论,克莱因23岁发表“爱尔朗根纲领”,全面推动了几何学的研究。牛顿22岁发现一般的二项式定理。23岁创立微积分学。歌德尔25岁发表震惊整个数学界的“不完全性定理”,这些数学家从事数学研究时,大多是十几岁二十多岁朝气蓬勃的青年,以此来教育学生,发扬年轻人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朝气,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所以,在数学中学中应当充分挖掘数学文化中所蕴含的创新价值,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创造性地解决各种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三、数学文化教育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文化的意义不仅在于知识本身和它的内涵,还在于它的应用价值数学源于生活,其理论的核心部分都是在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实践之中发展起来的;但是数学又高于生活,数学理论是对现象本质规律的高度抽象概括和数孛化。因此,教学中我们应当有意识地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的应用性,将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文化的价值就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中都要用到数学。倒如,在讲授苏教版《指数函数》时,可以通过发散联系来进行课堂导人:战国时期的“二十一事”中提到“一尺之椎,日截其半,历万世而不竭”,其中椎的剩余量与截取次数之间的关系就是用指数函数y={1/2}来表达;人体细胞分裂的表达公式为y=2x,即一个细胞经过x次的分裂后的细胞总个数。教学过程中通过两个简单的实例来导人课堂,就将枯燥、单调的数学理论学习转移到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解决的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化抽象为具体的应用能力。

因而,在数学教学当中应当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用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解决生产中的难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数学生活应用论文范文第5篇

一年级新生进入学校学习,是儿童生活中的一个重大转折,他们正脱离幼儿学习的主要活动方式——“游戏”,逐步转向以”学习”为主的主导活动,这种转变不是随着学生跨进小学大门而自然发生的,而是从以游戏为主逐渐过度到以学习为主,这一时期儿童的主要心理特征是:①无意注意占优势;②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③观察随意性;④意志自觉性较差;⑤学习习惯未形成;⑥思维非逻辑性,操作能力很差。针对学生的这一年龄特点,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教学的直观性原则,注重唤醒学生的生活和知识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学生的数学知识体系。帮助他们顺利地完成从游戏活动向学习活动的转变。

(一)注重直观操作,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发展。

小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发展,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同时具有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形式,一年级儿童更多的是具体的形象思维,这时期的学生,不能依靠抽象的数学概念进行思考,往往还需要具体行动和直观形象的支撑。例如教学9加几的加法时,可以先让学生观察两个可以装满十瓶牛奶的盒子,一盒里装了9盒牛奶,另一盒里装了5盒牛奶,想一想,怎样装牛奶更容易看出牛奶的总瓶数?唤醒学生“凑十”的经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摆小棒,左边摆9根,右边摆5根,想一想,我们怎样操作,能使我们一眼看出这些小棒的总数?由于有了放牛奶的经验,学生很快想到从右边的5根小棒中拿出一根和左边的9根凑成10根。然后和剩下的4根合起来就是14根。老师这时将学生的想法用算式写在黑板上,把操作活动和数学符号联系起来,从而使操作活动和抽象的算理紧密结合,一步步引导学生理解了算理,掌握了抽象的计算方法。再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初步认识”时,可以提供给学生大量的感性材料,开展丰富的活动,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等操作活动,来认识体会这些立体图形的主要特征。边操作边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长方体摸上去有什么感觉?轻轻推一下,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长方体能在桌面上滑动?(因为它有平平的面),摸一摸球,有什么感觉?轻轻推一下,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球能在桌面上滚动?(因为它鼓鼓的,没有平平的面。)把圆柱拿出来玩一玩,你发现了什么?(有时会滑动,有时会滚动?)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圆柱上既有平平的面,也有鼓鼓的面。)圆柱可以在桌面上滚,球也可以在桌面上滚,它们的滚动是一样的吗?(不一样,圆柱只能朝一个方向滚,而球可以到处滚。)为什么不一样?(因为圆柱上有平平的面,而球上没有平平的面。而且圆柱的粗细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圆柱的上下两个平平的面是一样大的。)这样学生一边操作一边思考,对这几种立体图形的特征有了更深刻的体验和领悟。

(二)注重经验唤醒,促进学生以已有经验为基础建构数学知识。

荷兰著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弗兰登塔尔曾经提出“普通常识的数学”的观点,他认为数学的根源在于普通常识,对小学生来说,小学数学知识并不是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旧知识,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有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学校数学学习是他们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经验的总结与升华,每一个学生都从他们的现实数学世界出发,与教材内容发生交互作用,建构他们自己的数学知识。小学生学习数学离不开现实生活经验。

一年级一册教材中,“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是一个难点,主要表现在学生能根据已知条件判断出多(少)几,但不能正确列算式,表示比较的过程,也就是不能将比较过程和算式建立联系。他们有的是用数数的方法,想3再数2个数就是5,所以5比3多2,有的想3再加几等于5,所以列式3+2=5,还有的是记住公式大数减小数,然后套用公式得出结论。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较差,另一方面是对算理的不理解,而这个算理是很抽象的,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学习掌握它的确有很大难度。在教学中,我首先创设了一个现实的情境,我们教室里有一些男生,还有一些女生,怎样才知道是男生多还是女生多?你有什么好办法?同学们通过思考,得到一个方法,让男生和女生站队,一个对着一个,对齐之后看看是男生有多的,还是女生有多的,就知道谁多谁少了。这样的比较方法来自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比较多少时,他们通常就是这样操作。他们在以往的生活中积累了这样的比较经验,只是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让学生重温这个经验,学生通过重温进一步明白比多少时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一一对应,在明确这样的方法之后,出示主题图让学生比较学生和老师的人数:学生有8人,老师有2人,学生比老师多几人?学生用圆形和三角形分别代表学生和老师,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摆出来,这时再让学生指出哪几个学生是多出来的?这部分学生包括与老师对齐的那2个吗?如果果把这2个去掉,剩下的是哪一部分?(剩下的就是学生中比老师多的)怎样求这一部分?然后再让学生列出算式。这时学生体会到从较多的事物中去掉与较少事物一一对应的部分(也就是同样多的部分),就能得出较多事物比较少事物多的部分。我们知道,学生总是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熟悉的事物感兴趣,对自己生活中体验过的事情有热情,为了降低学习的难度,可以从学生经历过的熟悉的事件入手,创设合适的情境,充分唤醒知识经验。在此基础建构属于他自己的数学知识。

(三)注重习惯养成,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进行。

初入学的儿童,往往还没有建立学习的雏型,因此小学一年级是培养儿童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要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小组合作等习惯。以保障数学学习的顺利有效的进行。首先,要教学生学会倾听,听老师和同学的发言,懂得听清他人的想法;可以要求学生复述老师或同学的话,以提醒开小差的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讲。其次要教学生学会表达,要学会在倾听的基础上大胆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用完整通顺的语言说出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最后还要教儿童学会操作,学会轻拿轻放,有理有序操作学具。要在每次操作活动前给学生提出明确要求,并在操作过程中检查学生有否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此外还要培养学生按时完成作业,认真学习,有错题及时改正等习惯。

由于学生的无意注意占主要优势,一年级学生还不能很好控制自己的行为,我们在课堂组织教学中要加强调控,多多开展小组竞赛,定期评价小组表现,宣布比赛结果。可以将老师的要求物化量化,设倾听星,操作星,守纪星,智慧星,作业星等多个奖项。开展小组与小组之间,个人与个人这间的竞赛。以激励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1、题目。应能概括整个论文最重要的内容,言简意赅,引人注目,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

2、论文摘要和关键词。

论文摘要应阐述学位论文的主要观点。说明本论文的目的、研究方法、成果和结论。尽可能保留原论文的基本信息,突出论文的创造性成果和新见解。而不应是各章节标题的简单罗列。摘要以500字左右为宜。有时还需附上英文的论文摘要。

关键词是能反映论文主旨最关键的词句,一般3-5个。

3、目录。既是论文的提纲,也是论文组成部分的小标题,应标注相应页码。

4、引言(或序言)。内容应包括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及这项研究工作在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5、正文。是毕业论文的主体。

6、结论。论文结论要求明确、精炼、完整,应阐明自己的创造性成果或新见解,以及在本领域的意义。

7、参考文献和注释。按论文中所引用文献或注释编号的顺序列在论文正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图表或数据必须注明来源和出处。

而参考文献是人们长忽略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是期刊时,书写格式为:[编号]、作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外文可缩写)、年份、卷号、期数、页码。

参考文献是图书时,书写格式为:[编号]、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年份、版次、页码。

8、附录。包括放在正文内过份冗长的公式推导,以备他人阅读方便所需的辅助性数学工具、重复性数据图表、论文使用的符号意义、单位缩写、程序全文及有关说明等。

毕业论文标准格式:格式及排版

1、论文份数:一式三份。一律要求打印。论文的封面由学校统一提供。纸张型号:A4纸。A4210×297毫米。页边距:天头(上)20mm,地角(下)15mm,订口(左)25mm,翻口(右)20mm。统一使用汉语:小五号宋体。分割线为3磅双线。

2、论文格式的字体:各类标题(包括“参考文献”标题)用粗宋体;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姓名、摘要、关键词、图表名、参考文献内容用楷体;正文、图表、页眉、页脚中的文字用宋体;英文用TimesNewRoman字体。

3、字体要求:

(1)论文标题2号黑体加粗、居中。

(2)论文副标题小2号字,紧挨正标题下居中,文字前加破折号。

(3)填写姓名、专业、学号等项目时用3号楷体。

(4)内容提要3号黑体,居中上下各空一行,内容为小4号楷体。

(5)关键词4号黑体,内容为小4号黑体。

(6)目录另起页,3号黑体,内容为小4号仿宋,并列出页码。

(7)正文文字另起页,论文标题用3号黑体,正文文字一般用小4号宋体,每段首起空两个格,单倍行距。

(8)正文文中标题

一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4号黑体,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符号。

二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与正文字号相同,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符号。

三级标题:标题序号为“1.”与正文字号、字体相同。

四级标题:标题序号为“(1)”与正文字号、字体相同。

五级标题:标题序号为“①”与正文字号、字体相同。

(9)注释:4号黑体,内容为5号宋体。

(10)附录:4号黑体,内容为5号宋体。

数学生活应用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数学建模教学工程理论实践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 A

1、数学建模教学工程的理论

数学建模是应用数学模型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过程,它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抽象、简化并确定变量和参数,再利用数字、公式、图表、符号等数学语言描述事物的内在规律,借助计算机求解数学问题,并解释、检验、评价所得的解,从而确定能否将其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多次循环、不断深化的过程。而对在校大学生系统进行数学建模思想及方法的教育过程则称之为数学建模教学工程。建立和完善数学建模教学工程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既可以丰富、活跃大学生的课外活动,也可以为发现、培养优秀学生创造机会和条件,对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学好难度相对较大的大学数学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数学建模在教学工程中的实践应用

2.1.在定积分中的应用

定积分是大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理论教学和实际生活中都有所运用。比如某地方矸石不允许堆放在未征用的土地上,那么如何根据下拨经费、设计年产量和预期开采年限这三个变量确定征地与堆放矸石方案呢?首先我们分析问题的关键地方就是征地费与堆积矸石用电这两方面,这时候就可以运用定积分来分析堆积矸石的电费,建立数学模型,从而合理地按照预期开采量来征地和堆放煤矸石。

2.2在微分方程中的应用

在我们生活中会经常运用到微分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比如目前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的减肥问题,如何利用数学建模思想确定合理的减肥方式呢?对于这个问题可以将减肥的两个主要方法:控制饮食与加强体育锻炼作为变量建立模型,运用微分方程分析不同变量对减肥效果的影响,进而对减肥者提供参考,帮助人们树立科学的减肥理念,取得满意的减肥效果。

2.3在概率统计中的应用

日常生活中会经常遇到概率统计问题。比如某种植物有AA、Aa、aa三种基因类型,如何使这种植物的基因实现纯种化呢?可以利用全概率公式建立若用AA型基因和不同基因类型进行繁殖后第n代与第n-1代基因之间的递推关系式,通过计算极值来预测基因分布趋势,进而分析如何进行纯种化的问题。

3.如何培养大学生数学建模能力

在大学数学教学中,帮助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想方设法利用数学建模思想解决问题是非常重要的。针对不同阶段,笔者认为应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3.1 感知学习阶段

该阶段主要分布在大一期间,以培养应用意识与简单应用能力为主要目的。这期间的教学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学习初步阶段的应用数学;对数学建模的入门学习;数学软件的入门学习;实际应用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思想的例子或者是一些数学小实验。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有:(1)参与一些数学建模协会的活动;(2)参与一些数学知识应用竞赛;(3)开设一些具有针对性的讲座;(4)在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学习中应用相关软件并配合实验。

3.2 理论应用阶段

该阶段主要是分布在大二、大三期间,以培养按数学建模思想解决理论的、抽象的问题为主要目的。这期间的教学结构主要有:学习经济、管理学中的数学模型,机电工程技术中的数学模型,生物、化学中的数学模型,金融学中的数学模型,物理学中的数学模型;相应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开设有关的数学建模课程;(2)开设群组选修课程;(3)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4)学生做专题报告;(5)参与MCM(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活动。

3.3 实际应用阶段

该阶段主要是分布在大四期间,以培养解决实用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与研究意识为主要目的。这期间的教学结构主要有:学习数学建模特殊方法、特殊建模软件,建立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式。相应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参与数学建模竞赛;(2)参与C-MCM(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活动集训;(3)完成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4)参加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小论文、报告会、协会工作等);(5)参与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课题工作的参加研究、课件制作等)。

结论

数学建模在大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既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转换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也能够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大学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不断引导、循序渐进,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数学建模实践活动,培养国家紧缺的开拓性、创造性人才。

参考文献:

【1】韦程东 在常微分方程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的探索与实践[期刊论文]-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8(20)

数学生活应用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职数学;课程;教材;建设

作者简介:管建福(1960-),男,湖南衡阳人,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教学部,副教授。(广东 深圳 518172)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8-0122-02

根据国家教育部的统一部署,我国高职数学课程十二五规划教材正处于申报立项阶段。随着教育部的审批结束,即将进入教材全面建设阶段。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上,回顾高职数学课程教材建设走过的历程,总结高职数学课程教材建设取得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反思高职数学课程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探讨十二五规划教材的理论基础、编写原则和主要特色,对于提高十二五规划教材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原有高职课程教材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内容陈旧

大多数高职数学教材沿用的是大学本、专科的高等数学体系,与学生的实际数学基础不相适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专业学习、职业发展对数学的要求不相适应,存在日常生活、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与数学学习相分离的“两张皮”现象。学习内容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

2.形式单一

大多数教材只有文字教材,没有电子教材和多媒体课件,不能反映近年来的教育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技术不断发展所取得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教学大多停留在课堂教学上,对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将学生的学习引向无比广阔的外部世界还没有建立有效通道,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自主学习资源和环境上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

3.观念滞后

大多数教材还在沿用行为主义心理学作为高职教材的理论基础,把学生的学习过程看作是刺激—反应―再刺激―再反应如此不断循环的过程。仍然把知识传授作为教材的重点,在如何通过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意义建构来促使学生成为一个好的学习者上没有实现有效突破。

4.人文功能缺失

大多数教材没有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没有意识到数学是一种文化成果,更不知数学是一种特殊的知识建构过程。对学生而言,数学学习没有入脑入心,兴趣索然。

课程是教育的载体,教材是课程的载体,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实践热切呼唤高职数学课程能够在理论和实践中进行新的探索。高职数学课程十二五规划教材应该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高职高等数学课程的开发模式,为高职高等数学课程提供一套立足于中外高职数学课程比较基础、具有国际视野和专业眼光的高职数学课程教材。

二、高职数学课程十二五规划教材建设的思考

1.高职数学课程十二五规划教材的理论基础

高职数学课程十二五规划教材应该吸收近年来哲学、教育学、心理学和数学教学理论的最新成果,将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社会文化理论应用于高职数学教育课程,开发具有生态效益的高职数学课程。

多元智能理论给高职数学课程带来了革命性的启示。首先,它使人们重新认识了人类智能的含义,改变了传统的以智商作为判断智能唯一标准的看法和做法。多元智能理论证明了每一个人的智能构造是独特的,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途径和能力发展也是不同的;除了极个别的个体外,几乎所有的人都以多种智能组合运作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因而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开发学生的多种智能,并帮助学生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业余爱好和特长。其次,多元智能理论不仅在观念上改变了人们对学生发展和教育的看法,还引导着研究者们为教育的理想而探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模式。这种课程应该提供一种既兼顾学生发展个别差异性,又考虑学生发展全面性的课程架构,寻找相对符合学生兴趣和可以容许不同学生共同学习的内容。寻找各个发展领域的核心概念和核心技能,并将此有效整合到课程目标内容中去,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步掌握和发展这些领域概念和技能。要通过活动的方式来引导高职学生学习,尽可能地为不同需要的高职学生提供轻松自在的、合适的学习情景。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与发展有重要联系,当学生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内进行活动,并且得到了引导的前提下,学习就能引导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是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的,主动的学生与积极的社会环境合作才产生发展。学生的发展是在与他人相互影响的活动过程中实现的,如果学生与同伴或其他人形成有效的合作学习共同体,那么就可以帮助他们完成合作建构的过程。根据学生学习理论,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应满足下列要求:活动具有具体目标导向;活动需要人际互动;活动存在着中介因素;活动需要一定的情景;活动需要预成的计划和生成的空间。

社会文化理论带来的启示是文化的多元性与文化本土性并重。一方面当代全球社会经济和技术的高度发展,已经并继续打破着教育的国家界限和族群界限,需要课程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和开放的观念,从而培养对未来高度适应的人才;另一方面,学生从出生起就是积极的自我成长参与者,他们的成长是在与他人的交互作用中实现的,因而他们受到来自周围环境中他人所携带的特定社会文化的影响。优质的数学教育课程要给学生清晰的社会文化定义,在帮助他们认识不同社会文化存在的同时,还要使他们认识自己所处的文化环境的独特性,从而发展自己的数学。

高职数学课程十二五规划教材应该吸收近年来国内外高职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特别是多元智能理论、学生学习理论、社会文化理论的最新成果,融汇多年来国内外高职教育改革的实践探索,开发出一套既有国际视野,又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数学教材。

2.高职数学课程十二五规划教材应具有的主要特点

(1)具有国际视野和时代特征。高职数学课程十二五规划教材应该在充分研究国外(特别是美国)高职数学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立足于吸收国内外高职数学课程教材的精华,反映近年来我国高职数学课程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成果,适应移动互联网、云计算时代学生学习条件的变化,体现教育要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维,为我国高职数学课程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2)以高职数学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为支撑。由参编单位主持成立“高职数学课程改革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科研课题组,作为教材的研发平台和服务平台,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建立我国高职院校数学课程科研、教研和教学情况数据库。在充分分析社会经济需要、学生专业职业需要和高职数学课程现状的基础上开展编写工作。以科研和教研成果作为教材编写的支撑。

(3)从研究制定高职数学课程标准入手,开展教材编写工作,高职数学课程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归根结底是高职数学课程没有标准。课程标准对课程改革具有导向作用、调控作用、反馈作用和评价作用。因此,制定高职数学课程标准是编写高职数学教材的基础性工作。

(4)系统建构高职数学的课程体系。高职数学课程对学生具有人文价值、思维价值、美育价值、发展价值和实用价值,是高职课程体系中不可代替的重要基础课程。根据高职教育的目标要求和人才培养方向,通过优化学科课程,加强活动课程,开发潜在课程,发展网络课程,建立课程“云”为高职数学课程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3.高职数学课程十二五规划教材的建设目标

第一,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以《高职院校教学专业标准》为依据,设计和实施最有价值的“任务驱动下的自主学习”;加强与经济、社会和生活的联系,提供现实而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重视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习方式的培养,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课程中的应用,为高职的高等数学教学提供一套“不一样”的教材。

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特色:密切联系专业实际、生活实际和学生实际,注重数学问题解决和数学应用;以建构主义心理学作为教材编写的心理学基础,注重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引进计算器和计算机作为数学学习工具,强调“做”数学;教材的主要编写人员有丰富的企业经历,选编的案例来自行业和职业实际,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第二,以教材为平台,建立高职数学课程“云”,为教师数学教学、学生数学学习、交流和分享提供强大支持。在此基础上建立全国高职数学课程教研协作组织,开展教研活动,进行师资培训和对外交流。

第三,以教材为核心,探索高职数学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改革。

4.高职数学十二五规划教材建设的基本原则

(1)激发兴趣原则。兴趣是人们探求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所表现出的特殊积极的个性倾向。这种个性倾向可以使人对某种事物给予优先注意,并且具有向往的心情。一个人的兴趣越浓,他的观察就越仔细,感知、思维、记忆、联想等智力活动就越有成效。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持久、最强烈的心理成分,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基础。

贯彻激发兴趣原则,首先要求教材的材料要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生活当中;其次,要求教材的内容与生活情境、专业应用和职业发展密切相关。

(2)发展能力原则。能力是个体胜任或完成某种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数学能力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和方法并且在各种情况下辨明数学关系,进行逻辑推理,解决各种问题。

数学能力还包括交流数学的才能,除了如何利用知识解决问题之外,学生还必须会阅读并理解数学课本,并且以口头和书面的形式把数学研究和问题解决的结果向别人表达,因此,新数学课程教材必须提供适当的情境,让学生读数学、写数学和说数学。

(3)面向应用原则。面向应用是高职数学十二五规划教材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则。面向应用就是面向生活、面向问题、面向专业。

面向生活的选材才能让学生真实感受数学的用处,从而产生学习动机;面向问题的选材,才能让学生经历收集数据—建立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面向专业的选材,才能让学生感到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是获得良好职业发展的前提,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4)运用工具原则。由于计算机和智能计算器的出现,数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技术。在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用计算机和计算器已经十分普遍。因此,在建设高职数学十二五规划教材时,应考虑引入计算机和计算器,并把应用计算机和计算器解决问题作为一项基本技能加以培养。这样,可以腾出时间训练学生更多地关注数学思维过程,而不仅仅是计算过程。同时,计算机和计算器也是进行数学实验的好平台,借助这个平台,学生可以进行验证、猜想、模拟和仿真,缩短研发周期,掌握核心技术。

(5)促进参与原则。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和自觉地参与学习活动,为此,首先要引入学习工具,如计算机和计算器等学习工具,尽量减少学生在具体计算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使学生更多地享受思维的快乐,把主要精力指向问题的核心。其次,教材的设计要为学生的参与预留时间、空间和问题,让学生能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参与方式和渠道。

(6)价值性原则。选择哪些材料作为高职数学十二五规划教材的内容,必须依据价值性原则进行判断和取舍,要与时俱进,努力反映这些内容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科学实验中的应用,特别是学生所学习的专业和今后将从事的职业对数学的新要求,加强选材的针对性、科学性、情境性和趣味性。坚决抛弃固有思维,不能把“课程已经有了”作为某个内容应当保留的主要理由,而应“从零开始”,对高职数学课程进行重新建构。

总之,高职数学课程十二五规划教材建设应该站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高度,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全面总结高职数学课程教材建设的经验教训,充分学习和借鉴国外高职数学课程教材建设的成果,适应新形势下学生学习条件的变化,反映掌握教育技术和使用学习终端的新成果,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不一样”的课程教材。

参考文献:

数学生活应用论文范文第8篇

一、小学数学在新课程背景下实施生活化教学展现出的重要作用

(一)增加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促进学生应用能力的提升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生活化教学新模式,以真实教学情境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生活化教学的应用有助于增加理论文化知识与实践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从学好文化知识的思想理念,转变成掌握实际解题技巧的思想理念,建立起生活化应用意识,思考理论知识在实践活动中的应用领域,掌握理论知识应用到现实情境中的重要方法,真正懂得何为数学,懂得如何处理生活化数学问题。

(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效降低数学教学的难度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应用有助于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生活的角度展现出数学理论内容,以数学文化知识服务于生活实践活动,以生活展现出数学内容的本质,让学生从数学观念出发思考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转变学习的思想和思维,不断提高自我的思维能力。同时,生活化教学有助于降低数学教学的难度,简化一些数学教材的难点问题,将抽象的数学内容变得更加的具体化,促使学生能从生活经验中找寻到学习的规律,强化他们对于难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应用有助于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提升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提高他们对数学文化的掌握与理解,使学生灵活地运用数学知 识,思考数学文化知识与生活实际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根据自我的理解提出创新性的意见和见解,形成良好的创新能力。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应用有助于促进学生创新性发展,不再局限和固定他们的思想,丰富他们的想象能力,让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勇于创新,发散自我的思维,形成良好的创新应用能力。

二、小学数学在新课程背景下开展生活化教学实施的具体措施

(一)树立生活化教学理念,引入生活实际问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生活化理念深入人心,备受到教师、家长、学生所关注,成为支配课堂教学的主要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数学教师应当树立起正确的生活理念,落实生活化教学手段,将生活化教学策略应用到数学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引入与数学相关的生活案例,构建出丰富多彩的生活化场景,给予学生真实的感受,不放过任何一个联系数学与生活的机会,以实际案例作为数学文化知识展示的导火索,促使学生感悟到数学文化知识的基本内涵。家长不再认为教学只是教师的责任,带领学生步入到生活中思考数学问题,在日常生活中逐步训练他们的数学思维,让学生在生活小事中应用数学知识,检验自我对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

(二)创设生活化课堂情境,升华数学文化知识内容情境教学模式营造出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带入学生融入到课堂学习中,给予学生真实的感受。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创设出生活化课堂教学情境,在课堂上复现出生活的真实情境,以情境激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融入到情境中,在情境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文化内涵。例如,教师讲述“位置”教学内容,以班级构成一个完整的坐标,创建出横坐标和纵坐标,当喊到“第二列第三排的同学请起立”,坐在第三排第二列的张亮同学就会站起来回答老师的问题。老师还会带领学生认识电影院中的坐标位置,引入电影院真实的生活案例,让学生对位置有准确的认识,明确位置坐标的表示方法。

(三)挖掘教材与生活相关知识,引入实际案例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根本内容,也是教师讲解的主要内容,涉及到许许多多的生活案例,教师应当挖掘出教材上与生活相关的知识内容,引入切合实际的案例,找到教材上所隐藏的生活素材,带领学生一同探索数学文化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例如,教师讲解“位置与方向(二)”教材内容,挖掘出教材中所涉及到的台风移动方向的问题,找寻到教材中包括的小明家到图书馆、学校、游泳馆、邮局相对位置的实际案例,带领学生分析这些实际案例,贴近学生的生活讲授数学文化知识内容,加深他们对于位置与方向教材内容的理解。

数学生活应用论文范文第9篇

一、小学数学在新课程背景下实施生活化教学展现出的重要作用

(一)增加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促进学生应用能力的提升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生活化教学新模式,以真实教学情境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生活化教学的应用有助于增加理论文化知识与实践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从学好文化知识的思想理念,转变成掌握实际解题技巧的思想理念,建立起生活化应用意识,思考理论知识在实践活动中的应用领域,掌握理论知识应用到现实情境中的重要方法,真正懂得何为数学,懂得如何处理生活化数学问题。

(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效降低数学教学的难度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应用有助于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生活的角度展现出数学理论内容,以数学文化知识服务于生活实践活动,以生活展现出数学内容的本质,让学生从数学观念出发思考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转变学习的思想和思维,不断提高自我的思维能力。同时,生活化教学有助于降低数学教学的难度,简化一些数学教材的难点问题,将抽象的数学内容变得更加的具体化,促使学生能从生活经验中找寻到学习的规律,强化他们对于难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应用有助于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提升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提高他们对数学文化的掌握与理解,使学生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思考数学文化知识与生活实际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根据自我的理解提出创新性的意见和见解,形成良好的创新能力。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应用有助于促进学生创新性发展,不再局限和固定他们的思想,丰富他们的想象能力,让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勇于创新,发散自我的思维,形成良好的创新应用能力。

二、小学数学在新课程背景下开展生活化教学实施的具体措施

(一)树立生活化教学理念,引入生活实际问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生活化理念深入人心,备受到教师、家长、学生所关注,成为支配课堂教学的主要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数学教师应当树立起正确的生活理念,落实生活化教学手段,将生活化教学策略应用到数学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引入与数学相关的生活案例,构建出丰富多彩的生活化场景,给予学生真实的感受,不放过任何一个联系数学与生活的机会,以实际案例作为数学文化知识展示的导火索,促使学生感悟到数学文化知识的基本内涵。家长不再认为教学只是教师的责任,带领学生步入到生活中思考数学问题,在日常生活中逐步训练他们的数学思维,让学生在生活小事中应用数学知识,检验自我对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

(二)创设生活化课堂情境,升华数学文化知识内容情境教学模式营造出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带入学生融入到课堂学习中,给予学生真实的感受。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创设出生活化课堂教学情境,在课堂上复现出生活的真实情境,以情境激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融入到情境中,在情境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文化内涵。例如,教师讲述“位置”教学内容,以班级构成一个完整的坐标,创建出横坐标和纵坐标,当喊到“第二列第三排的同学请起立”,坐在第三排第二列的张亮同学就会站起来回答老师的问题。老师还会带领学生认识电影院中的坐标位置,引入电影院真实的生活案例,让学生对位置有准确的认识,明确位置坐标的表示方法。

数学生活应用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多元智能;小学数学;综合实践

一、 多元智能理论特点

上世纪末,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社会文化对个体智力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多元智能理论超越并解构了传统智力观,突破了以往对智力的单维认识,使人们对智力的理解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其特点为:突出多元性、关注文化性、强调差异性、重视实践性、注重开发性。笔者将依据多元智能理论,针对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对课程设计原则进行相应的论述和探讨。

二、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课程设计原则

(一) 综合性原则

“综合与实践”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习领域,这一领域内容的学习重点不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或熟练技能,而是要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提出或解决现实情境中的问题。

从《标准》所阐述的各学段“综合与实践”教学的阶段目标中可以看出,综合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学习空间上要求结合课内和课外;二、学习内容上要在数学内容中穿插自然、美术、品德与生活等学科的内容;三、活动方式上需要学生进行观察实验、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需要与他人交流、合作、竞争,需要运用各类知识,各种方法去实践去探索。例如:四年级下册的《我们去春游》的案例设计。一方面数学的内容主要有数学的整数乘法、时间及小数加减法的知识,其中也穿插了语文的调查知识,地理的看地图技能等,体现了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另一方面学生首先要了解景点之间路线图及乘车时间、车型选择、租车等信息,再通过讨论,确定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与手段,体现了学习方式的综合性。所以教师在活动主题的选择上,以及具体活动阶段的设计上要注重综合性原则。

(二) 现实性原则

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内容都是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所以我们在设计时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现实性原则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在设计之前,应先了解学生的实际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使学习内容的设计能更贴合学生的实际和社会生活的问题,使学习活动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再运用到他们的现实生活中去;另一方面,在活动中让学生灵活运用自己的方法学习数学,把数学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问题中去,并从中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到数学应用于生活的乐趣。

(三) 趣味性原则

趣味性是针对儿童的年龄特征而提出的。小学生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还依赖于兴趣,感兴趣的就全神贯注,不感兴趣的就心不在焉。而如果是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熟悉的生活场景或是学习过程中能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也是他们最感兴趣的,也最能激发其探究的欲望,更容易促进课堂的互动生成。

学生是“综合与实践”活动的不二主角,因此对于案例的设计者而言,设计的教案要能够适应小学生的天真率直,能够让他们有参与的积极性。因此,设计上的趣味性应尽情呈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形式上的活泼,这应从活动的组织方面多级考虑,不能仅仅在教室中通过看一看,读一读来学习,可根据课题的内容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比如四年级下册《美妙的“杯琴”》可以设计为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探究,五年级上册的“了解我们周围的家庭”可设计为一次校外的调查活动;二、场所的生动,小学生们都特别喜欢体育课,而常态下的数学课都是在教室内进行的,对于“综合与实践”来说它本身有很多内容就应该放置于课堂外,甚至校外进行,在一个生机勃勃的天地里,自然会激起孩子强烈的参与欲望,如一年级上册的“丰收的果园”果园是最佳活动地、三年级上册的“农村新貌”走进新农村是最佳选择等。三、激励的促进,这是一个激励机制的问题,小学生天生有一种争强好胜的品行,所以在活动中应给孩子们精神或物质上激励,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引进竞赛机制,让他们在小组的合作和竞争中不断进步。

(四) 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主要是根据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性质而定的,首先它的内容来源是开放的,学生有较大的自主选择余地,可以满足学生的各种需要,所以设计者在选题时应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和社会生活,帮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世界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帮助学生感受和体验生活,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生活,主动与他人交往,获得最新信息,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扩大了数学教育的空间,充分感受数学与社会的联系。其次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学习形式也是开放的,活动可以打破班级授课制的局限,不仅可以在室内进行,而且可以在室外、校外进行,广泛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把社会、家庭作为活动的空间。这就是设计者该给学生提供的学习环境。最后,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结果也是开放的,所以对于设计者来说不是设定好每个环节怎样进行,而应该给予学生活动的建议,并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在整个活动中始终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并且在活动过程中随时关(下转第116页)

(上接第119页) 注学生所得的成果和出现的问题,肯定得到的结果并及时解决问题,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去探究。

三、 结语

多元智能理论可以为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的开展提供依据。但是由于“综合与实践”课程的内容开放并综合,教师需要有强大的能力才能很好的驾驭它。所以教师在学习新理论的同时,更应该加强同事之间的团队协作,才能在自己的教育事业上取得更加长远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赵道钱. 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与思考[J].科教文汇,2009.

数学生活应用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数学教育;数学应用能力;数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12C-0056-01

课程改革在不断推进,无论在我国还是外国对于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都提高了重视程度,关于数学应用能力培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如雨后春笋,被教育教学工作者关注。对于数学应用能力来说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但一般学者都赞同数学应用能力就是解决数学应用问题的能力,注重从现实生活出发构建数学模型、变化可转换的数学问题以及分析和检验数学结果等多个方面的能力。在目前的教学改革中,突出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学生情感态度等多方面能力的提升,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更加有效的获取知识,掌握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能够在学校得到乐趣。数学是学校的一门必修课,枯燥无味,却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如何让学生爱上学习数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课本中的一些定义和理论,提升学生对于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力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目前数学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教室是主要的元素,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学生听从教师的讲授是最基本的一种方式,也是学校教学的一个主要方法。但在目前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传统的教学方法存在诸多制约教育质量和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的因素。教师设置的教学目标形式化、教师在教学方面没有足够的重视以及教师对于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重视度较低等,教师更加倾向于完成教学任务,也就不会去寻找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我们应该认识到在课堂教学的时候大多数的时间老师在教学,教师的话就是法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知识的理解仅限于书本知识,或者是仅限于表面的阐释,不会深入挖掘知识的内涵,导致学生对于知识的接触、理解和掌握严重缺乏,使学习到的知识,书本呈现出的公式运算,无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数学是一门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学习数学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到生活当中,在不断发展中将学生的能力有效提升,能够帮助学生在踏入社会之后更好地运用课本知识。

二、提高数学应用能力的有效方法

(一)教师积极探索灵活的教学方式

教师应该发挥自己的作用,在进行一些课堂教学内容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对思维正在形成和发展的初中学生来说,要多开发思维,在设计的时候要让学生“动手动脑”去做、去探索、去得出结论。数学中存在的如,“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等等一些定理或概念都可以教给学生自己去思考。

(二)增加学生将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的机会

将我们学习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是我们教学的目标,所以无论是哪一门课程,都要引导学生实践,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学生无法理解就无法解题,对于这种情况,就不能采取让学生单纯听一下老师讲,而让学生自己动手去调查,所以学习中加强实践是非常重要的。在新时代的教学理念下,教师的教学不能只是为了完成某个特定的教学任务,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在新的教育改革模式下,数学教师要积极采取多种创新性具有教学手段和方式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数学成绩,并且积极指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

(三)学生要寻自己的学习方式

对在校学生来讲,学习的方式可能没有更多的渠道,不能掌握,就会导致死记硬背,即使是理科的学生,只要将老师讲到的公式、方程背下来,考试就不会有问题。但对学生来说,学习不只是背诵,也要理解,所以学生要转变学习方式,积极理解,把课本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才能提高我们的学习能力。

三、结束语

数学教学中要求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抛弃应试教育的种种问题,不断创新,才可以使学习能力得到提高,才可以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的人才,从而在以后站稳脚跟。在今后的教学当中,教师要认识到传递知识和运用知识的作用,探求灵活有效的方式,帮助学生将头脑中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学生也要积极寻找属于自己的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数学生活应用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数学 课堂效率 控制绩效 渗透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1-0143-01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材样本和课程设置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与此同时,涉及学生综合学习质量和适应标准也有了全新的定义模式。尤其在高中数学课程设置上,为了稳固数学理论应用的实效价值,提升现实教学水准,需要结合现实中学生贯彻理论观念的心理状态和生活经验,进行抽象数学模型的建构和应用讲解,将学生自主学习动力全面彰显,令其无论是思维控制能力还是价值观疏导技巧都能做到有效调整。

一 关于提升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实验综述

2004年年初,位于新疆某高中的数学教师吴勤文将多年实践经验结合起来,同时科学地借鉴既定教学理论和成果,按照当地学生心理状况进行MM实验可控变量测试,其中心目的是通过用先进性的数学思维技巧将隐藏在实验流程中的不同变量因素彰显出来,用有效讲解情感教学模式和合作教学条件的积极功用,进而建立全新的数学教学思想。其在基础理论架构上进行有力拓展,同时不忘广泛吸纳创新理论;结合各类教学实验不断拓宽教师的思想延展范围,积极地运用各类教学模式,提高数学教育团队的绩效控制水平。活动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包含解题能力也产生较大空间的提升。

二 新课程背景下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理论内容研究

1.关注学生的主观思想形态,督促其完成自主学习任务

学生在数学的学习目标层面上一般不会过于积极,教师必须将必要的系统理论讲述清楚,同时主动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经验辅导,令学生在思想上认同数学应用理论的存在意义。另外,尽快辅助学生建立高效的学习目标,数学问题存在独特的刺激效用,能够形成强烈的认知冲突效应。为了令学生在课堂之中真正实现主体地位,对于学生提问教师可以不必做出详细的解答,重要的是锻炼他们进行探索研究,形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

2.建立多样化的数学课堂结构形式

学生在数学课程理解的环节中需要联合集体实践和合作交流实现科学学习方式的挖掘,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安排,能够彰显学生“再创造”的知识应用水平。所以,教师在尊重教材规范体系的基础上,需要联合丰富的课外资料和研究活动进行多样化课堂的建设工作。

这类活动主要指围绕具体数学问题进行学生自主学习动力的灌输。具体措施包括:长期观察和透析数学问题,同时延展更新形态的结论和规律内容,环节中不忘附加证明。为了做到与数学建模工作的区别,这类数学探究对象主要面对高中课程内部知识。贯彻探究互动效应能够带动数学既定结果的深度,具体包括不同数学机理内容之间的衔接标准和创新知识的制备结果等。

3.课堂中对学生的正确评价

第一,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程度评价。对于学生在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观察上,教师要全面结合数学本质化透析观念和创新思维标准进行全新视角的鉴定,并不是将注意力集中投射在相关公式和定理法则的片面记忆效果上,而是尽量维持学习主体积极学习动力的贯彻基础。

第二,课堂学习过程的评价。相对于考试结果,学习过程比较容易检验学生学习条件的变化状况,证明其在主观价值理念梳理方面的能效基础。所以在数学课堂评价流程中需要围绕结果和透析流程进行综合校验,同时积极开展数学知识应用实践活动,贯彻学生主体独立思考的观念效应,培养成员团结合作的习惯。

第三,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现代高中数学课程需要深刻联系信息技术进行高度资源整合,并不是一味地记忆概念原理。例如:在讲解“函数y=Asin(wx+k)+b的图像”内容中,教师就不必沿着图像变化规律进行详细论述,而应根据几何画板延展规则对该类方程原型进行不同数值的赋予,之后结合图形变化状况进行规律自主探寻。这样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优势条件就清楚展现了,这是高效应用多媒体教学工具的有效途径,应该引起不同学校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应用。

三 结束语

高中数学教学过程是锻炼学生主体实践操作的具体内容,尤其在课堂控制环节中,必须结合单位学生主观动力效应进行系统知识的贯彻;必要时开展一系列户外研究活动,保证团体紧密合作的效能基础,这是后期创新人才开发的必要前提。

参考文献

[1]张小平.对高中数学新课程“双基”教学的几点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下半月刊),2009(1)

数学生活应用论文范文第13篇

论文关键词:初中数学,模拟实验,求概率

 

纵观新课标人教版初中数学统计与概率章节,笔者始终感觉用键盘问题做数学模拟实验的教学载体,学生探究热情低调,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农村学生数学生活化的体验。通过几年尝试教学与改进,我们发现初中数学模拟实验求概率的设计与应用可从以下角度思考和探索。

一、初中数学模拟实验设计原则。

1、生活性。试验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学生经验思考与探索,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生活化、情景化与知识化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化和多样化,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1]

2、广泛性。避免以点代面,全盘考虑初中数学论文初中数学论文,分点试验。让抽样结果尽可能反映是按研究对象的共性特征。

3、随意性。每次实验方案的实施不提前预设,围绕方案任意活动,并直接获得需要的数据。

4、活动性。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通过活动“致力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才能还学习真正动机――因活动而快乐,因快乐而学习.[2]

二、初中数学模拟实验的适用条件。

由于随机事件的结果具有不可预测性,往往解决相关实际问题难以从根本上把握。分清初中数学模拟实验的适用条件,是进行有效设计和准确应用的关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期刊网。

通过对模拟实验相关事件的综合分析,以及与列举法求概率相关事件的对比,我们不难发现模拟实验求事件的概率适用条件包括每次实验的所有可能结果不是有限个或每次实验的各种结果发生的可能性不相等。[3]

三、初中数学模拟实验的设计程序[4]与过程

1、确定设计方案(如投飞镖、做记号、数数量、抛硬币、掷骰子、转转盘、等)。

2、拟定统计栏目(总数、频数、频率)。

3、统计相关数据, 计算频率与数据规律分析。

在做大量重复试验时,可事先根据概率要达到的精确度确定数据表中频率保留的数位。计算频率一般保留两位或三位小数。

4、估计事件概率,获得最有价值的数据(用频率估计概率)。

通常用频率估计出来的概率要比数据表中的频率保留的数位要少,一般要求的概率精度达到一位小数就可以了。

四、初中数学模拟实验的应用拓展(举例)

例1求不规则物体的面积。(投飞镖)

设计方案:小明在操场上做游戏,他发现地上有一个不规则的封闭图形ABC,为了知道它的面积,小明在封闭图形内画出了一个半径为1米的圆,在不远处向圈内掷飞标初中数学论文初中数学论文,[5]且记录如下:

统计图表:

 

投飞镖总次数

50

100

150

200

300

投中物体次数

 

 

 

 

 

  投中物体频率

 

 

 

数学生活应用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问题化教学设计信息技术高等数学教育应用探究

加涅(R.M.Gagne)曾指出,教育的关键核心问题就是教会学习者思考,学会运用理性的力量,成为一个更好的问题解决者。当前教育的核心在创新,创新的核心在思维,培养学生思维与问题意识及问题解决能力密切相关。高等数学作为高校教育中一门课程,不仅仅是一种工具、一门科学,它凝聚了人类的智慧,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具有无法估量的现实意义和价值。高等数学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一直是枯燥的、乏味的、困难的,而其现实意义也难以体现,对于高等数学教育者来说,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理解数学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实践探索中理解高等数学的真正内涵。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普遍开展,如何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对高等数学教育的改革发展?结合各种信息技术,通过问题化教学设计,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改革路径,它对于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建构,以及思维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情境及思维空间。

一、研究意义

教育改革发展至今,问题化教学设计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已有普遍应用,但是由于多种因素(如大学教师科研任务重、高等数学内容较复杂较晦涩、教学课时的限制等)影响造成其在大学数学教学中还较少运用。在高等数学教学中采用问题化教学设计,能够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展示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大学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发展学生的记忆能力,不是为了让学生记住更多的知识,而是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它解决更多的问题,高等数学教育就要本着教会学生学会并应用数学理论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问题化教学设计能为实现其教育目标提供一个良好的途径。

在CNKI数据库搜索有关高等数学教学设计的文章,以关键词“高等数学”+“教学设计”搜到文章35篇。文章多数是从高等数学教育的一个或几个方面探讨教学改革(如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并没有理解教学设计的真正内涵,或者根据教学经验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如教学方法运用、教学策略探讨等)。多数文章对高等数学教育目标的理解也不全面,只是从知识的角度论述,研究如何能达到有效的系统化内容的教学设计,目的是教授学生更全面知识,也有文章涉及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数学文化的培养,却没有教学设计方案。只有个别文章(如《自助式教学设计在高等数学中的实践》)有针对地阐明实践的步骤方案、评价实施效果、提出改进措施。

目前,高等数学教育的理论研究及实践多数滞留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上,并没有真正从全局把握,形成系统化的教学设计。要完成高等数学教育循序渐进的改革发展,不仅要对其目标、内容、方法、过程、评价都形成先进的思想理念,而且要把这些思想融入到高等数学教学设计的整体方案中。目前对高等数学教学设计的多数研究并没有深入到教育内在实质的变革,要完成实质改革就要求教师对教育技术学的理念和方法有正确的认识,在实际工作中完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形成自然的教学设计的思想理念和实际操作流程。本文以《定积分及其应用》为设计案例,阐述在高等数学教育中运用问题化教学设计的思想理念及操作流程,希望能对各位同仁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问题化教学设计

问题化教学是以一个主题单元作为一个整体通过问题化教学设计来完成对其教学过程的确定。它是以一系列精心设计的类型丰富、质量优良的有效的教学问题(教学问题集)来贯穿教学过程,培养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认知能力与高级思维技能,实现其对课程学习的持久深入的一种教学模式。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技术对教育实现了多方面、多角度的辅助支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产生了许多高效的教学模式,问题化教学设计正是以关注教育问题为出发点,用精心设计的各种学习问题来组织和实施课程教学的教学设计模式。在问题化教学设计中适时地运用各种先进信息技术,结合传统教学方法方式完成教学过程,谋求在整个过程中整合信息技术的强大作用,来支持和提升教学的效果。

实质上,问题化教学设计是以丰富、优良的教学问题为主导,以信息技术为支持,从问题的视角对课程教学进行系统化建构,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设计教学。

问题化教学设计系统分解图[1]:

问题化教学设计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教育者要根据设计问题的理论及操作流程,完成丰富、优良的问题设计,设计中必须树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设计理念,通过增强学习过程投入性、趣味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真实的学习任务下,在学习活动的互动中,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空间和时间,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建构。布卢姆(Bloom,B.S.)从1948年开始构想教育目标的分类,把以培养人为核心的所有教育目标综合归纳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高等数学教育除具有科学教育的特征外,还有其自身特点,教学设计在高等数学教育中运用时,需要综合考虑数学理论、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文化以及数学审美等方面的教育目标,结合教学大纲要求,了解学生基本素质,并且从中观层面上设计、组织、实施和评价问题化教学。在高等数学教育中应用问题化教学设计,要适当以各种信息技术作为设施环境、教和学的工具、资源载体和评价手段等。

三、问题化教学设计在高等数学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在高等数学教育中关键是把握教育目标,体现其各方面的意义与价值,这就必须立足于主题单元来设计教学。通过中观的教学分析,明确要达到的目标及效果的评价标准,设计丰富、优良的问题集,再根据问题构建各项活动专题,从而把问题分散到各个活动中,解决问题达成目标。

下面本文作者为《定积分及其应用》进行问题化教学设计,通过这个案例阐明问题化教学设计在高等数学教育中的应用,以期为从事高等数学教育的工作者提供一种改革的途径。基于问题化教学设计,将信息技术运用于高等数学的课堂中,提高高等数学的课堂教学效率及教学效果。

首先完成主题单元的目标及内容的分析,如下所示

教学活动中运用到的信息技术有网络、多媒体计算机、数学实验室和各种数学软件工具等。

根据主题单元目标及涉及内容,完成问题设计,把问题按照基本问题、单元问题和内容问题分类,设计时要明确问题所对应的学习目标及内容。根据定积分的教学大纲要求及数学教育的目标,现将主体单元的问题设计如下:

根据本单元教学目标,针对学习问题的各个学习活动,设计了主题单元规划图如下:

本文作者以活动专题1(图:活动专题一)和活动专题5(图:活动专题二)为例。

两个专题的具体教育目标:

活动专题1是通过学生利用网络进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自学的能力;利用科学家的生平事迹指导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学生的学习和自我总结培养其创新的能力,使其理解科学的意义和价值,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科学真理的精神;理解定积分的概念及其与不定积分的区别;理解定积分的几何意义。活动专题5是要通过教师讲授,使学生知道什么是微元法,以及微元法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通过学生课前对问题的思考以及课上教师对相关问题的解释,使学生明确哪些问题可以用定积分来解决;通过教师讲授微元法在几何问题中的应用,使学生明确使用微元法的具体操作方法步骤;通过学生探究定积分在物理、经济等领域中的应用,熟练掌握用微元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操作步骤,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习迁移能力;通过学生的操作计算,掌握数学软件工具的使用方法及技巧。

以下是笔者设计的两个活动专题的概念图。

活动专题1(图:活动专题一)的具体实施步骤:

课前收集资料,课堂上学生讲演、讨论,教师总结讲评,教师讲授部分内容,学生课外总结、复习、练习。

步骤1:课前为学生提供部分参考教材及参考文献;提出相关问题,令学生课前思考;学生利用网络收集资料,教师给予一些网络帮助指导。(视学生自身素质基础设置方案)

步骤2:课堂上学生讲演收集资料,提出自己见解;

步骤3:组织学生讨论相关问题;

步骤4:学生陈述讨论结果,教师对学生的学结点评;

步骤5: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讲解部分课程内容;

步骤6:学生总结本次课的学习,教师布置课外作业。

活动专题5(图:活动专题二)的具体实施步骤:

课前学生思考分析,课堂上教师讲授,学生讨论总结,教师讲授案例,学生练习,学生操作计算,在学生成果展示后教师总结点评,学生课外收集案例、练习。

步骤1:课前教师提出要思考的问题,学生探究思考,收集信息;

步骤2:课上教师讲授微元法的方法步骤及其可解决实际问题;

步骤3:学生讨论总结;

步骤4:教师讲授案例;

步骤5:学生练习,操作计算;

步骤6:学生展示成果,教师总结点评;

步骤7:学生课外收集案例、练习。

两个活动专题中第一个已经在课堂中实践,通过教师的教学总结及学生的作业分析,以及使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学习结果进行了分析讨论,发现85%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自学的能力增强;93.6%学生树立对数学科学的正确认识。其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出现,由于学生的信息素养、自学能力的缺乏,学习的目标还没有完全实现,例如90%作业没有创意,教师对教学时间的控制没有处理好,课堂时间分配不完全合理等。第二个活动专题由于条件限制还没有完全得到实践,但是本文作者及单位同事立足于小型的数学实验室已经完成了其中部分教学工作,发现有一定的积极教学效果,但学生的学习环境受到数学实验室的限制,如果有相应适合的学习网站作支撑,则能更好地促进学习效果。基于高职高专的高等数学教育需求,作者及其同事考虑设计一个结合课堂的同步式教育网站,在网站中学生可以随时作数学实验,并讨论相关问题,也将有多个其它专业课教师参与其中,根据学生的理论及技能的发展所需的数学理论与实践,提出相应的要求及建议。

四、结语

数学生活应用论文范文第15篇

高等数学一直以来都是理工科学生的一门重要基础课。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不仅科学、工程技术离不开数学,人文社会科学许多领域也离不开数学。一方面,当前在语言、历史、经济和教育等学科中,产生了像“数理语言学”、“计量史学”、“计量经济学”、“教育统计学”等以数学为研究工具的新学科,不学习数学,就无法真正理解该类学科。另一方面,现代社会已经越来越“数学化”,每天的报纸和其他公共讨论中广泛地存在涉及数学知识与数学工具的图表、数据统计、市场预测、技术曲线等。因此,作为社会人,我们无时无刻不受到数学的影响和有着应用数学的可能。从这个意义上讲,文科生必须掌握现代数学理论的一些基础知识,才能更好地适应、服务社会。目前许多高校在文科专业开设了高等数学课。

长期以来,高等数学教学过程注重的是高等数学知识的传授,至于怎样灵活运用高等数学知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却涉及很少,导致学生只知道机械计算、解题,而不知道如何灵活应用,这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产生严重脱节。尤其是对于文科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数学功底相对较差,接受数学知识的速度相对理科生而言要慢一些。不少文科生对数学缺乏感悟,如果讲授数学内容抽象,不有的放矢地采取合适的方式,就容易造成学生有畏难情绪。很多教师在给文科生讲课时过于强调理论推导与计算,而忽视文科生自身的特点。缺少知识应用的背景材料,缺少趣味性。这种教育方式不仅非常不利于文科生对高等数学的理解,而且根本激发不了文科学生对高等数学的兴趣。那么如何切合文科生的自身特点,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引导他们用数学的眼光、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认识世界,主动解决所碰到的现实问题,以及如何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就成了文科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和当务之急。根据近几年我校文科生开设高等数学的实际情况,笔者教学经验,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文科生学习高等数学的方法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一、结合文科生自身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做起:其一,文科生不擅长抽象思维,而形象思维较好,对高等数学在未来科学、技术、经济和日常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认知甚少,觉得数学不带来直接经济效益没必要学。知道了学生的这些特点及想法后,教师可结合学生的专业讲解高等数学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二,文科生具有“文才”优势,倘若老师能将数学语言尽量文学化、艺术化,说话幽默风趣,定能受到文科生的欢迎。其三,对文科生开设高等数学并非为了培养专门的数学工作者,而是为了提高文科生的科技素养。即,一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高等数学的初步基础知识、基本研究方法和简单的应用;二是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和文化素养。从长远来看,人们可能会忘掉某些具体的数学知识,但数学给予人们的思维训练却可能长期起作用,尤其对提高文科生的思维素质来说更有意义。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传统的高等数学教材内容里,概念、定理、例题、练习等纯知识性的成分占绝大部分,内容枯燥无味,教师按自己的理解与感受讲授,学生被动地接受,这样势必很难激发学生的数学求知欲。因此,针对上述文科生的特点,改变教学内容至关重要。例如在讲解一些概念和定理时将数学史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介绍其演变历程及发展历史,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欣赏数学。只有让学生切身了解了数学家是如何处理数学问题的,才能从中得到更大的启发。同时把教材中抽象的概念以几何或代数形式呈现,结合概念和定理所对应的实际问题和意义讲解,这样有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使学生从不同的侧面深入理解其本质。

在每章课程结束时可增加一次数学实验课,将国内外普遍采用的数学软件MATLAB、MATHEMATIC、MATHCAD[3]等引入到教学过程中。精心设置相关数学实验和数学模型,使得学生通过代数运算、求极限、求微商、求积分、解微分方程,向量运算和做三维图形等的实验学习,对MATLAB等在高等数学中的应用有一定的了解。通过MATLAB等软件,把所学理论知识具体、直观地展现出来。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操作技能,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消化,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教学手段的改革

高等数学课程的传统授课方式是:老师通过黑板讲授理论知识,学生阅读教材、参考书理解内容及时完成作业,老师定期课下辅导、答疑等。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了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人才,我们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将高等数学的教学和计算机等信息技术有机结合。例如,我们可开发出一套该课程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将静态的教学过程变为动态的教学过程,把上课时要板书的内容放在多媒体课件里,这样既可以减少板书的时间,又可以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理论转化为“面对面”交流,增强互动效果。但是多媒体教学手段绝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教学手段,一些必要的推导过程和解题过程老师还应该在黑板上演示,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我们还可以利用EXCEL的数据处理、计算、图形显示等功能进行图形绘制、方程求根、数据拟合和预测[4]。同时加强第二课堂和老师的答疑,老师不定时地给学生留一些具有实际意义的思考题,让学生课后切磋交流,使学生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承认学生有差异的前提下,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依据学生的专业结构特点、数学基础和兴趣,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分别制定教学目标、教学要求,设计教学内容,调整教学进度,变换教学方式,创立评估体系,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的需要,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5]。笔者认为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面向外语系及艺术系的文科类学生,对这一类学生采取介绍数学知识与揭示数学文化相结合的方法。就是说,既要介绍高等数学最最基础的内容(主要是一元函数微积分部分),又要开阔学生的视野,尽可能使学生对近现代数学的概貌有粗略的了解,并着力揭示数学学科的精神实质和思想方法,这样才可能使学生终身受益。第二层次是面向管理学院等需要较多数学知识的文科专业学生,可以根据专业需要简要介绍多元微积分、常微分方程等方面的知识。第三层次是针对一些本科毕业后考研的文科生,可以开设高等数学深化内容的公共选修课,帮助他们准备研究生入学考试。

四、考核方法的改革

以往的考核方法是以闭卷为主,它的弊端是:重记忆,轻理解;重知识,轻智力;重理论、轻实践。因此,需要改革考核制度,不仅是理论考试,还要涉及高等数学的应用及实验部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6]。可采取灵活的考核机制,“教不在于考”,文科生学习高等数学的目的决定了他们的考查方式不必像理工科学生那样,以掌握多少数学知识为标准。否则,容易造成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死记硬背,不求甚解,但求高分等负面影响。因此,可根据专业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在评分过程中,降低期末考试在总评成绩中的比例,加大平时分所占的比重。平时分数的产生可参考以下方面:期中考试(如,采取写论文的方式考查学生对数学思想的理解深度,允许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收集学习信息去解决);MATLAB实验;平时作业及特色活动小结(如,谈谈自己专业在数学中的应用的活动等)。这种评分法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的透彻理解,有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五、注重师资力量的培训

现在许多高校基本没有专职的文科高等数学教师,大多是从理工科教师中抽调的,他们都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讲理论游刃有余,但是要将MATLAB等数学软件及数学建模等应用性内容引入到高等数学课堂教学中,就具有挑战性。首先,任课教师需要熟练掌握MATLAB的基本命令和语法操作。其次,对各专业可能用到的高等数学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还要利用高等数学知识进行建模,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这就对任课教师的知识面、知识结构、应用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培养有针对性的师资力量,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培训,选派教师到教学经验丰富的学校进修学习,提高其使用数学软件和进行数学建模的能力;校内组织讨论会,探讨如何将MATLAB和建模内容加入到数学教学中的教学模式,等等。

六、教材改革

针对文科高等数学教材应用性不足的现状,尽快组织相关教师,编写一部适合应用教学的教材。对此教材的编写,笔者认为,无论从内容上还是结构上都应体现文科生自身的特点,而不是理工科教材的删减。首先,内容上,文科高等数学的面相对要广些,内容则要浅些,在传统内容基础上,可增加现代数学及其思想的内容。其次,教材的编写应注重以史料为背景,以概念、方法的发现、发展为主线,以数学思维、数学哲学的概括为总结,以美学、趣味方法的练习为补充。这样学生会较易理解,有兴趣坚持,从数学教学中得到思想的升华。最后教材要将MATLAB知识及文科专业的应用实例融入每章每节的教材,让学生在无形中实施改革、转变思想和提高学习兴趣。

七、重视网络平台,建立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