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微波技术论文范文

微波技术论文范文

微波技术论文

微波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本文阐述了国内外微波真空干燥的研究现状,重点分析了各种微波干燥,并分析了微波真空于燥技术的几个问题。

1.序言

微波是指频率为300MHz~300GHz、波长为lmm~lm的电磁波。它的干燥原理是:微波发生器将微波辐射到待干燥的物料上,当微波射人物料内部时,使物料内的水等极性分子按微波频率作同步旋转和摆动;水等极性分子高速旋转的结果,使物料内部瞬时产生摩擦热,导致物料内部和表面同时升温,使大量的水分子从物料中蒸发逸出,从而达到干燥的目的。

微波真空干燥是随微波干燥技术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组合干燥技术。它不仅具有干燥速度快、时问短、物料温度低、色香味及营养成分保留好等优点,而且参数容易控制,能干燥多种不同类型的物料。目前我国虽有一些单位正在进行研究,但其技术性能还需要完善,在机理和工艺方面也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深化和研究。

2.国内外研究现状

早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加拿大、英国和德国就开始研究微波真空干燥技术,主要集中在美国的威斯康辛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加拿大的BritisC0lumbia大学,德国的Karlsruhe大学,英国的QueenUniversity,希腊的国立科技大学,法国的Albi研究所等。研究的内容涉及微波真空干燥机理、传热传质微波真空干燥模拟、微波真空干燥能耗与工艺以及各种不同类型物料(香蕉,萝卜片,果胶,土豆,浆果等)的微波真空干燥操作等。

国内目前的研究单位有江南大学食品学院、东北大学、大连水产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天津轻工大学、上海辰灿轻工机械公司、四川大学食品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系、南京三乐微波技术有限公司等。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进行了甘蓝的微波真空和热风联合干燥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微波真空联合干燥缩短干燥时问48%,提高了营养成分和叶绿素的保存率,改善了干燥品质。

大连水产大学张国琛进行了扇贝柱的微波-真空-联合干燥,试验研究了微波功率、真空度,微波炉启闭比、预处理盐水浓度和扇贝大小对干燥效果的影响,建立了扇贝微波真空干燥的动力学模型。

3.微波组合干燥技术

组合干燥是一种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干燥技术,它可以发挥各种干燥工艺的长处,克服各自缺点,借长补短,达到高效率、低能耗、优品质的干燥目的。由于微波干燥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其它干燥方式的干燥技术,所以它也是与其它干燥方式组合最多的一种干燥技术,同时也是当前国际上研究最多的一种干燥技术。以下是几种较常见的组合方式。

3.1微波热风组合干燥(也称微波对流干燥)

在与微波组合的干燥方法中,微波热风组合干燥是研究最多的一种。由于热风干燥时间长、质量差,故不适合干燥热敏性物料;采用热风微波组合干燥可以克服上述缺点。此外,微波干燥的成本与热风干燥相比还是很高,单纯微波干燥是不经济的。热风干燥对物料来说是从表面向内干燥,温度梯度与水分转移的方向相反,而微波干燥是从内部加热,温度梯度与水分转移的方向相同,二者结合,可以达到既缩短干燥时间又降低成本的目的。微波与热风干燥可以有三种结合方式。

3.1.1.在临界含水率处加入微波

当干燥从恒速段进入降速段(即物料含水率达到临界水分)时将微波能引入干燥器,使物料内部产生热量和蒸汽压,使水分扩散至物料的表面并被排除,这时利用微波会非常显著地提高干燥速度。

3.1.2.在干燥器的终端加入微波

单一的干燥系统在接近干燥终了时效率最低去除几个百分点的水分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利用微波可以显著减少干燥时间。

3.1.3.在最初预热阶段加入微波

在干燥前物料含水率较高,可以先用微波将物料加热到蒸发温度,然后用普通热风干燥,去除表面水分,干燥时间可以缩短。

3.2.微波真空组合干燥

微波虽然具有加热速度快、干燥时间短、选择性好、能源利用率高和便于控制等优点,但单纯使用微波进行食品干燥,容易产生由于过热引起的烧伤现象和食品边缘焦化、结壳和硬化等现象;上述现象多半是由于温度过高和干燥过快引起的。采用真空可以降低水的蒸发温度,使物料在较低的温度下快速蒸发,同时还可避免氧化,因而改善了干燥品质。在医药、食品和化工领域有很多热敏性物料需要低温快速干燥,因此,将微波技术与真空技术相结合就成为一项极具发展前景和实用价值的新技术。从国内外有关微波干燥的研究现状来看,微波真空组合干燥也是目前发展较快的一种组合干燥技术。

3.2.1.脉冲间歇式微波真空干燥

微波干燥虽有许多优点,但经常会发生局部过热、表面硬化、颜色不正和加热不均匀等现象;此外,能量效率不高也是一个缺点。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热质传递控制不当,解决的方法之一是采用脉冲方式输入微波能,即短时间的微波加热和较长时间的间断。试验证明:当物料干燥到临界水分以后,连续施加微波能并不能加速水分的蒸发;采用间歇干燥的方法,不仅可以节省能量、提高干燥效率,还可以改善干后物料的品质。脉冲间歇式微波真空干燥技术是Edh0lm于1933年提出的。采用这种技术的特点是使物料中的水分和温度在间歇阶段能够均衡再分配,减少水分梯度,这将有利于提高下阶段的干燥速率。

试验还表明,脉冲微波干燥时,微波接通时间越长、断开时间越短,物料温度越高。因此,通过调节脉冲比或真空度可以改变物料的温度。

3.2.2.变功率微波真空干燥

加拿大食品工程研究所ChristeneH.等进行了萝卜片的变功率微波真空干燥,微波的频率为2450MHz,微波功率4kW可调,真空度为13.3kPa,萝卜片的终水分为10%,微波谐振腔为圆筒形,直径350mm,长度500mm,采用的干燥工艺为:干燥开始后的最初19min微波功率为3kW,中间4min为1kW,最后10min为0.5kW。试验过程研究了颜色、复水性、密度和胡萝卜素、维生素含量等质量指标。结果表明:如果综合考虑,微波真空干燥的性能甚至优于真空冷冻干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研制的微波真空干燥设备谐振腔是一个长12.2m的不锈钢圆筒,中间有输送带,沿长度方向分为三个干燥区,第一干燥区的微波功率较大,真空度为1.33~3.99kPa,第二、第三干燥区的微波功率递减。说明变功率微波真空干燥是一个研究方向

3.2.3.微波热风和真空组合干燥技术

Maskan利用微波和热风组合方式干燥猕猴桃,发现干后猕猴桃的收缩率(76%)小于单纯的微波干燥(85%),而且颜色也有很大改善。Szab0利用热风+微波+热风的组合方式进行蘑菇的干燥试验,发现能改善干后蘑菇的品质。大连水产大学的研究表明,热风干燥扇贝具有较小的收缩率Durance利用微波真空与热风组合干燥西红柿,发现西红柿的复水率有所改善。由此可见,微波真空干燥与热风干燥具有一定的互补性。近些年,在高含水率和热敏性物料的干燥中,微波真空和热风的组合干燥也逐步得到了应用。

4.几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4.1.关于物料的尺寸和形状

微波干燥的物料种类繁多,成分和状态也各不相同,按形状分有液状、糊状、浆状、粒状、片状、粉状;按类型分有蔬菜、水果、谷物、药品、水产品和农副产品;就尺寸而言可以小到菜籽,大到人参、蘑菇。微波干燥的研究表明,物料的大小、形状、数量、水分和在微波炉谐振腔中的位置对干燥效果均有一定影响。Dr0uzas用微波进行干燥果胶试验时,用五个料盘放在炉内五个不同的位置,发现干燥速率有明显区别。因此微波干燥应根据物料的特性(介电特性热物理特性、含水率和形状、大小)选择干燥工艺和参数,其原则如下:

①微波功率应与干燥的物料量相匹配。

②待干燥的物料其大小和含水率应尽可能均匀一致。

③考虑微波的穿透深度,大块物料最好先处理成小的粒状或片状。

④粉状物料如果堆积在一起时应看成是一个整体。

⑤小粒物料所用的微波功率(w/g)可以适当减小。

⑥对于热敏性物料可以适当加大真空度或减小微波功率。

4.2.关于真空度

从蒸汽特性表可知,真空度越高,水的沸点温度越低,水分越容易蒸发。但是在微波真空干燥时,并不是真空度越高越好,真空度增高,能耗加大,干燥成本加,而且会产生击穿放电现象。当微波频率为2450MHz时,真空度2~7kPa已经足够了,其相应的水分汽化温度是20℃和40℃。对于热敏性物料,要求物料的温度低,所以真空度就要高一些。法国Pere教授进行了不同真空条件下的微波真空干燥试验,试验表明,在相同的条件下真空度从1kPa增加到7kPa时,各单位采用的真空度数值有很大的差别,说明对于微波真空干燥中真空度的合理选择尚需进一步研究探讨。

5.注意事项

采用微波真空干燥时,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

①微波能被金属反射,干燥物料和测试传感器中不可混入金属。

②待干燥物料的大小和形状应基本接近。

③微波干燥设备不可空载运行。

④微波可以穿透玻璃和聚合物而不损失能量。

⑤微波炉内的物料应分散布置而不要堆积。

⑥干燥过程中物料最好能够运动。

参考文献:

[l]徐艳阳,张憨,等.热风和微波真空联合干燥甘蓝试验[J].无锡轻工大学学报,2003(6).

[2]张国琛,毛志怀,等.微波真空干燥扇贝柱的物理特性研究[J].农工学报,2004(6).

[3]汤大卫,张天使,等微波真空干燥技术的运用与前景[J].医药工程设计,2000,(5).

微波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微波是指频率为300MHz~300GHz、波长为lmm~lm的电磁波。它的干燥原理是:微波发生器将微波辐射到待干燥的物料上,当微波射人物料内部时,使物料内的水等极性分子按微波频率作同步旋转和摆动;水等极性分子高速旋转的结果,使物料内部瞬时产生摩擦热,导致物料内部和表面同时升温,使大量的水分子从物料中蒸发逸出,从而达到干燥的目的。

微波真空干燥是随微波干燥技术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组合干燥技术。它不仅具有干燥速度快、时问短、物料温度低、色香味及营养成分保留好等优点,而且参数容易控制,能干燥多种不同类型的物料。目前我国虽有一些单位正在进行研究,但其技术性能还需要完善,在机理和工艺方面也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深化和研究。

2.国内外研究现状

早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加拿大、英国和德国就开始研究微波真空干燥技术,主要集中在美国的威斯康辛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加拿大的BritisC0lumbia大学,德国的Karlsruhe大学,英国的QueenUniversity,希腊的国立科技大学,法国的Albi研究所等。研究的内容涉及微波真空干燥机理、传热传质微波真空干燥模拟、微波真空干燥能耗与工艺以及各种不同类型物料(香蕉,萝卜片,果胶,土豆,浆果等)的微波真空干燥操作等。

国内目前的研究单位有江南大学食品学院、东北大学、大连水产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天津轻工大学、上海辰灿轻工机械公司、四川大学食品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系、南京三乐微波技术有限公司等。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进行了甘蓝的微波真空和热风联合干燥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微波真空联合干燥缩短干燥时问48%,提高了营养成分和叶绿素的保存率,改善了干燥品质。

大连水产大学张国琛进行了扇贝柱的微波-真空-联合干燥,试验研究了微波功率、真空度,微波炉启闭比、预处理盐水浓度和扇贝大小对干燥效果的影响,建立了扇贝微波真空干燥的动力学模型。

3.微波组合干燥技术

组合干燥是一种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干燥技术,它可以发挥各种干燥工艺的长处,克服各自缺点,借长补短,达到高效率、低能耗、优品质的干燥目的。由于微波干燥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其它干燥方式的干燥技术,所以它也是与其它干燥方式组合最多的一种干燥技术,同时也是当前国际上研究最多的一种干燥技术。以下是几种较常见的组合方式。

3.1微波热风组合干燥(也称微波对流干燥)

在与微波组合的干燥方法中,微波热风组合干燥是研究最多的一种。由于热风干燥时间长、质量差,故不适合干燥热敏性物料;采用热风微波组合干燥可以克服上述缺点。此外,微波干燥的成本与热风干燥相比还是很高,单纯微波干燥是不经济的。热风干燥对物料来说是从表面向内干燥,温度梯度与水分转移的方向相反,而微波干燥是从内部加热,温度梯度与水分转移的方向相同,二者结合,可以达到既缩短干燥时间又降低成本的目的。微波与热风干燥可以有三种结合方式。

3.1.1.在临界含水率处加入微波

当干燥从恒速段进入降速段(即物料含水率达到临界水分)时将微波能引入干燥器,使物料内部产生热量和蒸汽压,使水分扩散至物料的表面并被排除,这时利用微波会非常显著地提高干燥速度。

3.1.2.在干燥器的终端加入微波

单一的干燥系统在接近干燥终了时效率最低去除几个百分点的水分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利用微波可以显著减少干燥时间。

3.1.3.在最初预热阶段加入微波

在干燥前物料含水率较高,可以先用微波将物料加热到蒸发温度,然后用普通热风干燥,去除表面水分,干燥时间可以缩短。

3.2.微波真空组合干燥

微波虽然具有加热速度快、干燥时间短、选择性好、能源利用率高和便于控制等优点,但单纯使用微波进行食品干燥,容易产生由于过热引起的烧伤现象和食品边缘焦化、结壳和硬化等现象;上述现象多半是由于温度过高和干燥过快引起的。采用真空可以降低水的蒸发温度,使物料在较低的温度下快速蒸发,同时还可避免氧化,因而改善了干燥品质。在医药、食品和化工领域有很多热敏性物料需要低温快速干燥,因此,将微波技术与真空技术相结合就成为一项极具发展前景和实用价值的新技术。从国内外有关微波干燥的研究现状来看,微波真空组合干燥也是目前发展较快的一种组合干燥技术。

3.2.1.脉冲间歇式微波真空干燥

微波干燥虽有许多优点,但经常会发生局部过热、表面硬化、颜色不正和加热不均匀等现象;此外,能量效率不高也是一个缺点。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热质传递控制不当,解决的方法之一是采用脉冲方式输入微波能,即短时间的微波加热和较长时间的间断。试验证明:当物料干燥到临界水分以后,连续施加微波能并不能加速水分的蒸发;采用间歇干燥的方法,不仅可以节省能量、提高干燥效率,还可以改善干后物料的品质。脉冲间歇式微波真空干燥技术是Edh0lm于1933年提出的。采用这种技术的特点是使物料中的水分和温度在间歇阶段能够均衡再分配,减少水分梯度,这将有利于提高下阶段的干燥速率。

试验还表明,脉冲微波干燥时,微波接通时间越长、断开时间越短,物料温度越高。因此,通过调节脉冲比或真空度可以改变物料的温度。

3.2.2.变功率微波真空干燥

加拿大食品工程研究所ChristeneH.等进行了萝卜片的变功率微波真空干燥,微波的频率为2450MHz,微波功率4kW可调,真空度为13.3kPa,萝卜片的终水分为10%,微波谐振腔为圆筒形,直径350mm,长度500mm,采用的干燥工艺为:干燥开始后的最初19min微波功率为3kW,中间4min为1kW,最后10min为0.5kW。试验过程研究了颜色、复水性、密度和胡萝卜素、维生素含量等质量指标。结果表明:如果综合考虑,微波真空干燥的性能甚至优于真空冷冻干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研制的微波真空干燥设备谐振腔是一个长12.2m的不锈钢圆筒,中间有输送带,沿长度方向分为三个干燥区,第一干燥区的微波功率较大,真空度为1.33~3.99kPa,第二、第三干燥区的微波功率递减。说明变功率微波真空干燥是一个研究方向。

3.2.3.微波热风和真空组合干燥技术

Maskan利用微波和热风组合方式干燥猕猴桃,发现干后猕猴桃的收缩率(76%)小于单纯的微波干燥(85%),而且颜色也有很大改善。Szab0利用热风+微波+热风的组合方式进行蘑菇的干燥试验,发现能改善干后蘑菇的品质。大连水产大学的研究表明,热风干燥扇贝具有较小的收缩率Durance利用微波真空与热风组合干燥西红柿,发现西红柿的复水率有所改善。由此可见,微波真空干燥与热风干燥具有一定的互补性。近些年,在高含水率和热敏性物料的干燥中,微波真空和热风的组合干燥也逐步得到了应用。

4.几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4.1.关于物料的尺寸和形状

微波干燥的物料种类繁多,成分和状态也各不相同,按形状分有液状、糊状、浆状、粒状、片状、粉状;按类型分有蔬菜、水果、谷物、药品、水产品和农副产品;就尺寸而言可以小到菜籽,大到人参、蘑菇。微波干燥的研究表明,物料的大小、形状、数量、水分和在微波炉谐振腔中的位置对干燥效果均有一定影响。Dr0uzas用微波进行干燥果胶试验时,用五个料盘放在炉内五个不同的位置,发现干燥速率有明显区别。因此微波干燥应根据物料的特性(介电特性热物理特性、含水率和形状、大小)选择干燥工艺和参数,其原则如下:

①微波功率应与干燥的物料量相匹配。

②待干燥的物料其大小和含水率应尽可能均匀一致。

③考虑微波的穿透深度,大块物料最好先处理成小的粒状或片状。

④粉状物料如果堆积在一起时应看成是一个整体。

⑤小粒物料所用的微波功率(w/g)可以适当减小。

⑥对于热敏性物料可以适当加大真空度或减小微波功率。

4.2.关于真空度

从蒸汽特性表可知,真空度越高,水的沸点温度越低,水分越容易蒸发。但是在微波真空干燥时,并不是真空度越高越好,真空度增高,能耗加大,干燥成本加,而且会产生击穿放电现象。当微波频率为2450MHz时,真空度2~7kPa已经足够了,其相应的水分汽化温度是20℃和40℃。对于热敏性物料,要求物料的温度低,所以真空度就要高一些。法国Pere教授进行了不同真空条件下的微波真空干燥试验,试验表明,在相同的条件下真空度从1kPa增加到7kPa时,各单位采用的真空度数值有很大的差别,说明对于微波真空干燥中真空度的合理选择尚需进一步研究探讨。

5.注意事项

采用微波真空干燥时,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

①微波能被金属反射,干燥物料和测试传感器中不可混入金属。

②待干燥物料的大小和形状应基本接近。

③微波干燥设备不可空载运行。

④微波可以穿透玻璃和聚合物而不损失能量。

⑤微波炉内的物料应分散布置而不要堆积。

⑥干燥过程中物料最好能够运动。

参考文献:

[l]徐艳阳,张憨,等.热风和微波真空联合干燥甘蓝试验[J].无锡轻工大学学报,2003(6).

[2]张国琛,毛志怀,等.微波真空干燥扇贝柱的物理特性研究[J].农工学报,2004(6).

[3]汤大卫,张天使,等微波真空干燥技术的运用与前景[J].医药工程设计,2000,(5).

[4]崔正伟,孙大文,等.微波真空干燥技术的进展[J].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2002(7).

[5]PereC.RodierO.2000,Investigationonmicrowaveandvacuumdryingexperiments:dryingofamodelporousmediumatlaboratoryscale。IDS''''2000proceeding

微波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本文阐述了国内外微波真空干燥的研究现状,重点分析了各种微波干燥,并分析了微波真空于燥技术的几个问题。

1.序言

微波是指频率为300MHz~300GHz、波长为lmm~lm的电磁波。它的干燥原理是:微波发生器将微波辐射到待干燥的物料上,当微波射人物料内部时,使物料内的水等极性分子按微波频率作同步旋转和摆动;水等极性分子高速旋转的结果,使物料内部瞬时产生摩擦热,导致物料内部和表面同时升温,使大量的水分子从物料中蒸发逸出,从而达到干燥的目的。

微波真空干燥是随微波干燥技术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组合干燥技术。它不仅具有干燥速度快、时问短、物料温度低、色香味及营养成分保留好等优点,而且参数容易控制,能干燥多种不同类型的物料。目前我国虽有一些单位正在进行研究,但其技术性能还需要完善,在机理和工艺方面也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深化和研究。

2.国内外研究现状

早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加拿大、英国和德国就开始研究微波真空干燥技术,主要集中在美国的威斯康辛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加拿大的BritisC0lumbia大学,德国的Karlsruhe大学,英国的QueenUniversity,希腊的国立科技大学,法国的Albi研究所等。研究的内容涉及微波真空干燥机理、传热传质微波真空干燥模拟、微波真空干燥能耗与工艺以及各种不同类型物料(香蕉,萝卜片,果胶,土豆,浆果等)的微波真空干燥操作等。

国内目前的研究单位有江南大学食品学院、东北大学、大连水产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天津轻工大学、上海辰灿轻工机械公司、四川大学食品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系、南京三乐微波技术有限公司等。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进行了甘蓝的微波真空和热风联合干燥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微波真空联合干燥缩短干燥时问48%,提高了营养成分和叶绿素的保存率,改善了干燥品质。

大连水产大学张国琛进行了扇贝柱的微波-真空-联合干燥,试验研究了微波功率、真空度,微波炉启闭比、预处理盐水浓度和扇贝大小对干燥效果的影响,建立了扇贝微波真空干燥的动力学模型。

3.微波组合干燥技术

组合干燥是一种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干燥技术,它可以发挥各种干燥工艺的长处,克服各自缺点,借长补短,达到高效率、低能耗、优品质的干燥目的。由于微波干燥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其它干燥方式的干燥技术,所以它也是与其它干燥方式组合最多的一种干燥技术,同时也是当前国际上研究最多的一种干燥技术。以下是几种较常见的组合方式。

3.1微波热风组合干燥(也称微波对流干燥)

在与微波组合的干燥方法中,微波热风组合干燥是研究最多的一种。由于热风干燥时间长、质量差,故不适合干燥热敏性物料;采用热风微波组合干燥可以克服上述缺点。此外,微波干燥的成本与热风干燥相比还是很高,单纯微波干燥是不经济的。热风干燥对物料来说是从表面向内干燥,温度梯度与水分转移的方向相反,而微波干燥是从内部加热,温度梯度与水分转移的方向相同,二者结合,可以达到既缩短干燥时间又降低成本的目的。微波与热风干燥可以有三种结合方式。

3.1.1.在临界含水率处加入微波

当干燥从恒速段进入降速段(即物料含水率达到临界水分)时将微波能引入干燥器,使物料内部产生热量和蒸汽压,使水分扩散至物料的表面并被排除,这时利用微波会非常显著地提高干燥速度。3.1.2.在干燥器的终端加入微波

单一的干燥系统在接近干燥终了时效率最低去除几个百分点的水分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利用微波可以显著减少干燥时间。

3.1.3.在最初预热阶段加入微波

在干燥前物料含水率较高,可以先用微波将物料加热到蒸发温度,然后用普通热风干燥,去除表面水分,干燥时间可以缩短。

3.2.微波真空组合干燥

微波虽然具有加热速度快、干燥时间短、选择性好、能源利用率高和便于控制等优点,但单纯使用微波进行食品干燥,容易产生由于过热引起的烧伤现象和食品边缘焦化、结壳和硬化等现象;上述现象多半是由于温度过高和干燥过快引起的。采用真空可以降低水的蒸发温度,使物料在较低的温度下快速蒸发,同时还可避免氧化,因而改善了干燥品质。在医药、食品和化工领域有很多热敏性物料需要低温快速干燥,因此,将微波技术与真空技术相结合就成为一项极具发展前景和实用价值的新技术。从国内外有关微波干燥的研究现状来看,微波真空组合干燥也是目前发展较快的一种组合干燥技术。

3.2.1.脉冲间歇式微波真空干燥

微波干燥虽有许多优点,但经常会发生局部过热、表面硬化、颜色不正和加热不均匀等现象;此外,能量效率不高也是一个缺点。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热质传递控制不当,解决的方法之一是采用脉冲方式输入微波能,即短时间的微波加热和较长时间的间断。试验证明:当物料干燥到临界水分以后,连续施加微波能并不能加速水分的蒸发;采用间歇干燥的方法,不仅可以节省能量、提高干燥效率,还可以改善干后物料的品质。脉冲间歇式微波真空干燥技术是Edh0lm于1933年提出的。采用这种技术的特点是使物料中的水分和温度在间歇阶段能够均衡再分配,减少水分梯度,这将有利于提高下阶段的干燥速率。

试验还表明,脉冲微波干燥时,微波接通时间越长、断开时间越短,物料温度越高。因此,通过调节脉冲比或真空度可以改变物料的温度。

3.2.2.变功率微波真空干燥

加拿大食品工程研究所ChristeneH.等进行了萝卜片的变功率微波真空干燥,微波的频率为2450MHz,微波功率4kW可调,真空度为13.3kPa,萝卜片的终水分为10%,微波谐振腔为圆筒形,直径350mm,长度500mm,采用的干燥工艺为:干燥开始后的最初19min微波功率为3kW,中间4min为1kW,最后10min为0.5kW。试验过程研究了颜色、复水性、密度和胡萝卜素、维生素含量等质量指标。结果表明:如果综合考虑,微波真空干燥的性能甚至优于真空冷冻干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研制的微波真空干燥设备谐振腔是一个长12.2m的不锈钢圆筒,中间有输送带,沿长度方向分为三个干燥区,第一干燥区的微波功率较大,真空度为1.33~3.99kPa,第二、第三干燥区的微波功率递减。说明变功率微波真空干燥是一个研究方向。

3.2.3.微波热风和真空组合干燥技术

Maskan利用微波和热风组合方式干燥猕猴桃,发现干后猕猴桃的收缩率(76%)小于单纯的微波干燥(85%),而且颜色也有很大改善。Szab0利用热风+微波+热风的组合方式进行蘑菇的干燥试验,发现能改善干后蘑菇的品质。大连水产大学的研究表明,热风干燥扇贝具有较小的收缩率Durance利用微波真空与热风组合干燥西红柿,发现西红柿的复水率有所改善。由此可见,微波真空干燥与热风干燥具有一定的互补性。近些年,在高含水率和热敏性物料的干燥中,微波真空和热风的组合干燥也逐步得到了应用。4.几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4.1.关于物料的尺寸和形状

微波干燥的物料种类繁多,成分和状态也各不相同,按形状分有液状、糊状、浆状、粒状、片状、粉状;按类型分有蔬菜、水果、谷物、药品、水产品和农副产品;就尺寸而言可以小到菜籽,大到人参、蘑菇。微波干燥的研究表明,物料的大小、形状、数量、水分和在微波炉谐振腔中的位置对干燥效果均有一定影响。Dr0uzas用微波进行干燥果胶试验时,用五个料盘放在炉内五个不同的位置,发现干燥速率有明显区别。因此微波干燥应根据物料的特性(介电特性热物理特性、含水率和形状、大小)选择干燥工艺和参数,其原则如下:

①微波功率应与干燥的物料量相匹配。

②待干燥的物料其大小和含水率应尽可能均匀一致。

③考虑微波的穿透深度,大块物料最好先处理成小的粒状或片状。

④粉状物料如果堆积在一起时应看成是一个整体。

⑤小粒物料所用的微波功率(w/g)可以适当减小。

⑥对于热敏性物料可以适当加大真空度或减小微波功率。

4.2.关于真空度

从蒸汽特性表可知,真空度越高,水的沸点温度越低,水分越容易蒸发。但是在微波真空干燥时,并不是真空度越高越好,真空度增高,能耗加大,干燥成本加,而且会产生击穿放电现象。当微波频率为2450MHz时,真空度2~7kPa已经足够了,其相应的水分汽化温度是20℃和40℃。对于热敏性物料,要求物料的温度低,所以真空度就要高一些。法国Pere教授进行了不同真空条件下的微波真空干燥试验,试验表明,在相同的条件下真空度从1kPa增加到7kPa时,各单位采用的真空度数值有很大的差别,说明对于微波真空干燥中真空度的合理选择尚需进一步研究探讨。

5.注意事项

采用微波真空干燥时,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

①微波能被金属反射,干燥物料和测试传感器中不可混入金属。

②待干燥物料的大小和形状应基本接近。

③微波干燥设备不可空载运行。

④微波可以穿透玻璃和聚合物而不损失能量。

⑤微波炉内的物料应分散布置而不要堆积。

⑥干燥过程中物料最好能够运动。

参考文献:

[l]徐艳阳,张憨,等.热风和微波真空联合干燥甘蓝试验[J].无锡轻工大学学报,2003(6).

[2]张国琛,毛志怀,等.微波真空干燥扇贝柱的物理特性研究[J].农工学报,2004(6).

[3]汤大卫,张天使,等微波真空干燥技术的运用与前景[J].医药工程设计,2000,(5).

微波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微波技术;多媒体技术;电磁仿真;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5-0084-02

一、引言

当今社会,无线通信技术已经遍及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而实现无线通信的最重要载体就是电磁波[1]。其中“微波技术与天线”是这些学科专业中的一门关键课程。该课程理论性较强,且概念抽象,不易理解和学习[2,3],对如何讲授这门课程的老师及如何学好这门课程的学生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同时,该课程的工程实践性强,学生不仅要学好理论知识,还要掌握常用微波元件和天线的设计方法,以及相关仪器的使用。由于微波测量仪器的价格昂贵,学校采购数量有限,很难满足每一位同学的实验操作需求[4]。因此,本文探讨了如何在传统教学中,将现代多媒体技术与EDA电磁仿真软件相结合,合理融入到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技术,使抽象的概念更加形象和直观,便于学生理解。

二、理论教学改革

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微波技术与天线”既是一门理论课程,也是一门工程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微波技术与天线两大部分。其中微波技术又包含传输线理论、波导及网络分析,以及常用微波器件设计等内容;天线技术主要包括天线的基本概念,常见天线基本原理,课程结构如图1所示。其中,红色方框部分应作为课堂讲解的重点内容;虚线框中内容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性,授课教师应对相关内容做一些详细介绍,同时对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做一些研究方向的指引。另外,红色方框部分的学习过程涉及大量的数学知识,包括高等数学、复变函数和矩阵理论等知识,还涉及电路、电磁场和电磁波等基础理论,学习比较枯燥且容易忘记。教师讲授时需要多花一些课时,并且强调学习这部分的重要性。在课后需要给学生安排一定的课后作业或临时测验,起到巩固知识、加深理解的作用。

2.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微波技术与天线”课程中的很多概念抽象复杂,仅仅使用简单的文字描述或静态图片展示很难理解。通过使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可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利用彩色图片及动画等技术手段将抽象难懂的知识生动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例如“场”这一概念,很多学生反映难以理解。多媒体这一教学手段可以很生动、形象地去表达“场”这一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帮助学生去建立或者重构“场”在他们大脑中的印象,避免教师在“场”教学中的枯燥乏味,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5]。

另外,在讲授无耗传输线工作状态、规则金属波导中的场时,也可采用多媒体教学。如对矩形波导中TE10模的电场、磁场以及三维场分布,可以采用多媒体动画的形式来呈现,这样就会使学生更加直观、深入地认识矩形波导中的场分布,加深理解,提高教学效果。对于各种不同的天线结构,可借助幻灯片,收集一些相关的图片展示给学生,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识与理解。

三、电磁仿真软件

“微波技术与天线”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由于该课程的实验仪器都非常昂贵,且学生人数较多,实验过程中的仪器管理与维护等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并且在有限的时间内难以让每位同学亲手操作一遍,因此可以使用现有的EDA电磁仿真软件来解决上述问题。目前,常用的微波仿真软件有CST、Ansys HFSS、ADS与Ansys Designer等,并且都提供了相应的学生免费版,免费版完全可以满足课程教学的需求。利用这些软件可以让学生对“微波技术与天线”课程中的常用微波器件及天线进行仿真设计。在仿真实验中,可以加深学生对相关物理概念的理解,以及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增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图2所示为利用三维电磁仿真软件设计和模拟微波器件的图形界面。

四、课程网站建设

近年来,网络教学作为一种新型、高效的教学方式,很好地弥补了传统教育的不足,也推动了高等院校的教育改革[6]。通过精品课程网站,学生可以跳出传统教学在时间、空间上的制约,通过网站复习课堂上的知识,利用网站上的资源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还可以与老师留言交流。精品课程网站逐渐成为了运用互联网技术改善教学质量、增进师生间交流的一种有效方式。

微波技术是研究微波信号产生、放大、传输、发射、接收、变换及测量等技术的学科,在卫星通信、移动通信、雷达、微波遥感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微波技术”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后续“移动通信”、“微波通信”等课程的重要基础。“微波技术”课程涉及到电磁场理论和微波网络系统以及天线技术,内容广泛,理论性强,信息量大,所用到的高等数学、物理学、电磁场与电磁波等知识较多,是电子与通信相关专业比较难学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目前,传统的微波技术教学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大多数时候还是采用课堂上ppt讲解和板书的授课方式,这有助于进行严谨的理论推导,但讲课效率却无法充分提高;其次,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仅能将基本的概念、原理、方法教给学生,而对微波技术的发展前沿,更深层次的知识点,发散性、探索性的问题涉及较少。建设《微波技术》精品课程网站是配合教学现状,进行网络教学改革的实践。将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是对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型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探索。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能动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本教研组运用新型的Web前后端技术,采用B/S(浏览器/服务器)架构,使用近年来新兴的Node.Js搭建后端服务器[7],使用Nosql数据库MongoDB做为数据库,使用jquery、Bootstrap等前端类库和技术搭建一个性能、体验良好的《微波技术》课程网站[8],并采用响应式设计进行多终端适配,使网站适应PC、手机等不同尺寸的设备。该网站不但丰富了该课程的教学手段,而且改善了教学质量,增进了同学与老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五、结论

本文分析了“微波技术与天线”课程的内容特点及教学难点,并对传统教学方法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通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及运用多媒体技术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开发和建立了相应的课程网站,该网站为学生提供观看视频课程、资料下载、查看老师文章、向老师留言提问等功能,为老师建立一个后台管理系统,提供文章的和管理、视频资源上传、回复学生留言等功能,有效提高了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袁海军,马云辉,刘咏梅,等.《微波技术与天线》课程教学中理论性与工程应用性的结合探讨[J].科技资讯,2012,(24):169-170.

[2]夏祖学,李少甫,胥磊.《天线与微波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3,(06):49-51.

[3]蒋铁珍,廖同庆.《微波技术与天线》教学:与工程应用相结合[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28(06):78-80.

[4]李新营,曹雪.《微波技术与天线》教学的研究与探讨[J].物理通报,2014,(12):25-27.

[5]李素萍,吴伟.《微波技术与天线》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1,(08):108-109.

[6]高思礼.教育部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J].中国大学教学,2003.

微波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材建设 微波技术课程

质量工程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C-

0065-02

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是教育部、财政部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把高等教育的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的战略部署,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重大高校教学改革项目。实施质量工程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全面协调发展,构建和谐发展的高等教育新体系的需要,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从实际教学来看,微波技术课程应用“矢量分析与场论”、“特殊函数与数理方程”等工程数学的知识较多,概念抽象、公式复杂,电磁场分布和计算复杂,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会产生畏难情绪。在质量工程背景下,如何做好微波技术的教材建设,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是微波技术教育教学管理者要探索的一个问题。本文拟以哈尔滨工程大学微波技术课程组出版的微波技术课程的立体化教材为例,对微波技术课程教材建设进行探讨。

一、微波技术课程教材建设思路

微波技术系列课程的大多教学内容一直沿用的是早期的经典理论知识,很少涉及科学发展前沿的知识,缺少时展所需要的新内容,如微波电路的计算机辅助分析与设计、微波工程虚拟仿真技术、智能天线技术等问题,教材内容缺乏时代性、新颖性,难以适应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尤其是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更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因此,化繁为简,深入浅出,合理规划、整合增补教材内容,是一条切实可行的建材建设思路。同时,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引入,给微波技术课程的电子教材带来新的契机,开发建设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优质电子教材,恰当充分地使用现代教育手段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是电子教材建设的关键。

结合上述思路,哈尔滨工程大学微波技术课程组出版了一套立体化教材,该套教材从基本概念入手,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微波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基本分析方法,在强调基本概念理解与掌握的同时,又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着重介绍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方法,把现代科技理念和经典基础理论有机结合,内容新颖,具有独特的风格,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精品教材。该套教材主要依托哈尔滨工程大学部级精品课程微波技术的特色课程改革,就改革课程的主导思想出版一套普通高等学校电子类专业非微波方向专业类特色专业规划教材,旨在总结为哈尔滨工程大学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信息对抗和电子科学技术等专业开设的微波技术基础和计算微波等课程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成果;根据专业课教学要增强理论性、突出专业特色,向学科深度发展的精神,在充分吸收国内外最新相关学术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整合并扩充,以求形成一个具有专业学科特色、系统性强,既能满足专业课学习需求,又具有一定工程应用前瞻性的知识体系。

二、微波技术课程教材建设特色

该套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体现了以下特色:

(一)实用性

根据微波技术的发展和当前教学的实际需要,在保留经典的传输线基本理论、微波传输线和微波网络的基本内容和分析方法基础上,该套教材将常用微波器件的内容精炼为一章。国内同类教材中有关微波器件内容的分多章介绍,过多地采用复杂的数学公式分析,耗费学时较多。该套教材从工程实际出发,注重物理概念和工作原理的介绍,内容紧凑,便于理解和掌握。在应用传统的“路”方法分析传输线理论的基础上,从“场”方法强化传输线理论。此外,哈尔滨工程大学微波技术课程组还打算在新版内容中微波传输线一章中,增加传输线理论到广义传输线理论的推广一节,使学生理解传输线理论对TE、TM的适用性及局限性,并得出多导体传输线电报方程,更适合教学。

(二)突出工程实践性

该套教材在保留经典理论及方法定的基础上,从工程实际出发,注重物理概念和工作原理的介绍,内容紧凑,便于理解和掌握。增加微波技术的计算机辅助分析与辅助设计内容,并首次引入常用微波仿真设计软件(针对无源器件的HFSS设计,有源器件的Microwave office设计)使用方法和设计范例等内容。

具体内容包括主干理论,即为理论补充的工程实践系列。每一个理论之间逻辑联系紧密,环环相扣,有利于学生系统学习和实际应用技能的逐步提高,上一个理论是下一个理论的基础,下一个理论是上一个理论的深化。微波工程是培养具有微波技术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毕业后能够从事工程领域的设计及应用,因此教材体系的建设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理论补充部分都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为着力点,从电磁仿真设计软件出发,对微波工程中元器件的设计加以介绍,学习常用的微波仿真软件HFSS和Microwave office的使用方法和设计范例。

(三)立体化

《微波技术》为微波技术立体化教材中的核心教材,与之配套的有实验教材——《微波技术——测量与仿真》,学习指导书——《微波技术学习与解题指南》,以及电子教材——《微波技术电子教案与课件》等辅助教材。这些辅助教材分别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和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出版,在体系和内容上相互支撑,以满足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

(四)配备现代教学手段

书中每章后面附有内容提要,便于学生抓住重点和难点。另外,配合该教材的使用,哈尔滨工程大学微波技术课程组开发了相应的多媒体课件和电子教案。同时,开设微波技术基础课程网站,实现远程教学、网上答疑和测试。

微波工程课程网络教学系统由多媒体理论课教学、实验教学和网络自主学习构成,涵盖了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技术和手段的改革内容,具体内容包括:一是网络课程学习。网上内容突出教学目标要求,条理清楚,简明扼要,提供相应知识的图像、动画链接,图像配有文字说明和热键提示,图像资料除教学内容外,还提供基础学科的相关内容和相关知识点的检索,有利于训练学生自主学习。二是网上讨论、答疑。网上讨论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对微波工程课程学习的有关问题进行在线双向讨论。网上答疑则是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定期回答,为学生学习和学生与教师沟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三是网上自测。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遵循有效性与科学性相结合原则设计每一章学习内容的复习思考题及自测题,并分成不同题型,主要以选择题为主。计算机给出正确答案和评分。四是教学文件。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实习指导、电子教案、全程教学录像、电子课件和实验录像等教学参考内容。五是网络资源。把与微波工程相关的资源网站链接到网络课程网站上,使学生能在短时间内进入到相关的网站进行学习。

三、微波技术课程教材建设成果

该套教材被列为“十一五”、“十二五”部级规划教材,已累计印刷4次,累计印数上万册,且已被哈尔滨工程大学、吉林大学、东北电力大学、南开大学、烟台大学、海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伊犁师范学院、合肥经济技术职业学院、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陆军军官学院、集美大学、东莞理工学院等几十所学校采用,作为微波技术课程的主教材或参考资料。

该套教材得到了国内知名专家的高度评价,专家认为该套教材从基本概念入手,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微波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基本分析方法,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教材,在强调基本概念理解与掌握的同时,又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着重介绍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方法,把现代科技理念和经典基础理论有机结合,内容新颖,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精品教材。

国家精品课程的全部教学资源已经上网,包括大纲、习题、学习要点、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和授课全程录像(包括微波技术全程授课录像40讲、微波技术实验演示教学录像16学时)、微波技术仿真软件等,被数次浏览和下载,供兄弟院校在教学中使用。本课程教学资源和主讲视频被国内多家网站转载,受到了社会的好评,并有网友读者的评价性语言。所开发的微波技术系列多媒体课件在“光盘中国”网站上向全国发行,获得黑龙江省高等学校第二届多媒体教学软件一等奖和黑龙江省高等学校第三届多媒体教学软件一等奖。

由哈尔滨工程大学微波技术课程组以教材建设为部分内容的“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取得了显著成效,微波技术课程已入选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项目,由课题组申报的“质量工程背景下的微波技术课程精品资源建设与实践”获得2013年黑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参考文献】

[1]李辉.以高水平教材建设工作为基础全面推动精品课程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

[2]孙汉文.教材建设的原则与实践——关于几个关系问题的处理[J].高等理科教育,2006(12)

[3]刘艳.从现代教学观看高校教材的新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5(9)

[4]李华.系列化、立体化、网络化、电子化:大学教材选题开发的趋势[J].编辑学刊,2005(2)

[5]吴平.创造性人才培养与教材建设[J].高等理科教育,2001(8)

微波技术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微波技术;微波加热;微波灭菌;原理;应用;前景

1 引言

微波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其波长范围在0.1mm~1m之间,由于其最长波长值比超短波最小波长值还要短,故称其为微波。微波具有极高的频率,其范围在300MHz~3000GHz之间,故微波亦称作“超高频电磁波”。微波整体范围介于红外线与超短波之间,根据微波波长范围的不同,又可将微波分为分米波、厘米波、毫米波以及亚毫米波。微波在整个电磁波频谱中所处的位置简图如图1所示[1]。

随着科学的发展,微波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通信行业,如微波卫星通信、微波散射通信、模拟微波通信和数字微波通信等。为避免微波通信频率与工业、医学、科学等的频率相互干扰,故将微波通信频率与其他用途的微波频率分开使用。目前,工业、医学、科学常用的微波频率有433MHz、915MHz、2450MHz、5800MHz、22125MHz,其中915MHz和2450MHz在我国常用于工业加热。

2 微波技术的发展历程

微波技术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微波器件的应用和发展。早在20世纪初,就有研究人员开始了对微波理论的探索,并进行了相关的实验研究。但由于当时信号发生器功率较小,加之信号接收器灵敏度较差,使得实验未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2]。1936年,波导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为微波技术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及实验条件。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George C. Southworth.将波导用作宽带传输线并申请了专利,同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M.L.Barrow完成了空管传输电磁波的实验,这些工作为规则波导奠定了理论基础,推动了微波技术进一步向前发展[3]。20世纪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雷达的出现和使用引起了人们对微波理论和技术的高度重视,并研制了很多微波器件,在此期间,微波技术迅速发展并在实际应用中得到认可。但在当时战争条件下,各国都忙于实际应用,对微波理论的研究尚为欠缺,所以使得微波理论滞后于实际应用。1945~1965年,微波技术的发展速度有了明显提高,同时,其应用范围也更加广泛。在这20年间,逐步开辟了微波新波段并形成了射电气象学、射电天文学、微波波谱学等一系列新的科学领域。比较系统和完整地建立了一整套微波电子学理论,为微波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理论基础。1965年以后,微波集成电路与微波固体器件的发展和应用时微波设备朝着定型化与小型化的方向发展。目前,微波设备正向着更高频段、宽频带、高功率、数字化、高可靠性、小型化等方面发展,单片集成化和毫米、亚毫米波段微波的发展已成为现阶段微波技术研究的重点方向[4]。

3 两种常用的微波技术

3.1 微波加热

3.1.1 微波加热的原理

微波加热是通过极性介质材料对微波的吸收作用从而将微波的电磁能转化为介质的热能来实现的。该转化过程与介质材料内部分子的极化有密切关系。具体原理如下:当把含有极性分子的物料置于微波电磁场中时,介质材料中的极性分子在高频交变的电磁场中产生每秒高达数亿次的剧烈转动,并随着高频交变电磁场的方向重新排列,极性分子这种有规律的周期性运动必须克服相邻分子间的干扰和阻碍,从而产生一种类似于摩擦的效应。该效应微观结果表现为微波的电磁能量转化为介质材料内的能量,而宏观即表现为被加热的物体温度升高[5-6]。

3.1.2 实现微波加热的条件

由于微波加热是一种物料在电磁场中靠自身损耗电磁能而进行的体加热,是基于极性分子介质材料对微波的吸收作用而产生的热效应,所以,欲实现微波加热,就要求物料本身必须能够吸收微波[5]。

(1)极性分子组成的介质材料,吸收微波的能力比较好。例如,水分子的极性非常强,能够很好地吸收微波,所以但凡含水的物质必定能够吸收微波,即含水的物质一定能实现微波加热。

(2)非极性分子组成的介质材料,很少吸收甚至不吸收微波,但却能透过微波,所以这类物质可用作微波加热的容器,也可用作密封材料。例如,塑料制品、玻璃、陶瓷、竹器皿、聚乙烯、聚四氟乙烯等。用这类物质作加热容器,微波射入后只能使食品加热,而容器本身不会发热。

(3)还有一种特殊的物质不吸收微波,即金属[4]。与光波照射到镜面会被全部反射的特性相似,当微波照射到金属表面时,也会被全部反射,即微波对金属不起作用,从而可知,金属制品不可以用作微波加热容器。

3.1.3 微波加热的注意点

(1)由于金属不吸收微波,并且会将照射到金属表面的微波全部反射,所以要避免用微波对金属膜包装的物品或在包装袋上印有金属粉制图像的物品进行加热,否则金属下面的部分将不会有任何加热效果[4]。

(2)避免在被加热物体中混入金属片或金属针。不仅被加热物体表面要求不能有金属,而且被加热物体内部同样不可混入金属。这是因为金属尖端是微波电场最集中的地方,不仅不能实现正常加热,而且还会形成尖端放电,从而在尖薄部位产生高热[4]。

(3)对使用的加热容器有选择性。由于塑料、陶瓷、玻璃、竹器皿等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材料能透过微波却不吸收微波,所以非常适合用作加热容器。一般情况下,用塑料或陶瓷做微波加热容器最佳。

3.1.4 微波加热的特点

(1)微波加热的即时性[7]。由于微波加热是将电磁能转化为热能,故为内部加热,不需要热传递过程,且内外同时加热,效果均匀,瞬时即可达到高温,方便省时。

(2)微波加热的高效性[7]。在微波加热过程中,只有被加热物体自身吸收微波并转化为热能,而微波设备的加热室壁是不吸收微波的金属材料,加热容器为几乎不吸收微波的非极性物质,所以,加热设备本身和相应的加热容器几乎没有热损失,故其热效率非常高。

(3)微波加热的选择性。介质材料由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组成,根据微波加热的条件及原理,只有极性分子组成的物质才可以吸收微波实现微波加热。因此,可以利用微波加热的这一特性来实现对混合物料中不同组分或不同部位的选择性加热[7]。

(4)微波加热安全无害,没有废弃物产生。与采用矿物燃料燃烧进行加热的常规方法相比,微波加热不产生二氧化碳,对环境没有污染[7]。

(5)微波加热时由于内部缺乏散热条件,所以使得内部温度高于外部温度,使温度呈现梯度分布,形成驱动内部水分向表面渗透的蒸汽压差,从而使水分蒸发的速度加快。微波的这一特性有时会使微波加热的食品口感发生变化。例如,经微波加热过的馒头口感欠佳且有一种发焦的感觉,远不如常规加热的馒头松软可口。这是因为微波加热是靠电磁能转化为热能来实现的,加热时并没有水分,而加热后的馒头中的水分会随温度升高而蒸发,使馒头中水分越来越少,故会导致口感较差且有种发焦的感觉。而常规加热的馒头一般是水蒸气透过馒头表面进入芯部,使馒头的水分越来越多,所以吃起来松软可口,口感会比微波加热过的馒头好很多。利用微波加热能使物料内部水分迁移蒸发的这一特性,还可利用微波实现微波干燥。

3.2 微波灭菌

微波灭菌是利用微波对食品中微生物的热效应和非热效应的共同作用来实现杀虫灭菌目的的。微波的热效应是利用微波瞬时可达高温的特性,是细菌细胞的空间结构发生破坏,从而使其蛋白质发生变异而达到杀菌的目的。微波的非热效应又叫做生物效应,它同样是利用微波瞬时升温的特性,使细菌等微生物的生理活动物质发生变异而导致其生长发育异常直至死亡,从而达到杀菌保鲜的目的[4]。

微波灭菌与传统灭菌相比,具有很多不可比及的优势。一般来说,传统灭菌方法至少要达100℃以上,用时也较长,十至几十分钟不等。而微波灭菌温度70~90℃即可,用时短,一般3~5分钟即可[8]。且微波灭菌比较彻底,安全可靠,能使保质期延长,但有些物质经微波灭菌后口感会欠佳。冯薇丽等比较了鱼丸的微波灭菌和加热灭菌:实验一:在850W功率微波的作用下持续灭菌135s;实验二:在98℃的水浴中加热60min灭菌;结果发现:两实验杀灭大肠杆菌的有效率均为100%;在鱼丸蛋白质含量上,两实验结果相近,但在鱼丸含水量上,微波灭菌比水浴灭菌要差很多[9],故导致微波灭菌后的鱼丸口感较差。

4 微波技术的应用

4.1 微波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利用微波技术可进行玉米芯水解,玉米芯是一种可再生资源,用途非常广泛。以前,人们经常将其作为燃料烧掉或作为废物丢弃,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污染环境。利用微波技术可将玉米芯水解,从而利用其制备食品添加剂和化工原料,使玉米芯得到了充分利用[10]。采用微波技术可以对番薯片[11]、花椒[12]、胡萝卜[13]、金银花[14]等进行干燥,还可进行油茶籽制油[15]。利用微波技术还可以软化木材,改善木材的浸透性能,从而简化木材染色、浸渍处理等工艺。微波技术还可用于产品质量检测,如材料缺陷检测、竹木产品含水率检测、人造板甲醛释放量检测等[16]。

4.2 微波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利用微波技术可以检测中药、提取中草药[17]的有效成分,还可利用其进行药丸干燥[18]等。另外,微波技术也可以用于临床治疗,现其已被广泛应用于妇科、五官科、理疗科、肿瘤手术等[19]。

4.3 微波技术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

利用微波技术处理废水[20]、气体污染物[21]、固体废弃物[22]等既可以简化操作程序,变废为宝,又无二次污染。利用微波辐射可以对动物粪便进行干燥,既可提高粪肥利用率,增加农业收入,又能杀灭病原体,减小农业污染。另外,利用微波萃取和微波消解技术可以进行环境监测等[22]。总之,微波技术在环境保护方面具有节能省时、污染小、效率高等优点,可显著降低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也逐步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

4.4 微波技术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微波技术除在以上多个领域有重要应用以外,其在食品行业、化学及材料行业中的应用同样越来越受人们重视。微波技术可用于碎矿、磨矿、矿石预处理、矿物焙烧[7]等方面。利用微波技术可以进行水产品的膨化加工及消解[9],还可用于活性炭的准备与再生[23]。

随着微波技术和微波器件的进一步发展,微波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将会变得更加广泛,而其实际应用也会相应推动微波理论不断成熟。

5 微波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5.1 存在问题

虽然微波技术具有传统方法不能比及的诸多优点,应用广泛,但作为一门新技术,其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依然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1)尽管微波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大领域,但还缺少比较系统的理论做基础,尤其是对微波作用机理的认识还比较肤浅,对其解释也仅停留在实验基础上,有待使用更为精确的方法进行检测验证。所以,应加强对微波技术作用机理的研究,使其成为一套比较系统和完整的理论体系[24]。

(2)与国外相比,我国微波设备的稳定性尚为欠缺[25]。因此,应加强微波元器件及设备的研制,提高微波器件的适应性和兼容性,以便研制出稳定、经济、高效的微波设备。

(3)目前,微波设备是在家用设备基础上改造完成的,使其应用和推广受到限制,不能形成规模经济。故应重视微波过程与各大学科题系的交叉衔接,加强工程化研究,逐步实现微波理论成果产业化,形成规模经济,促进其在工业方面的应用。

5.2 前景展望

微波技术作为一种将电磁能转化为热能的特殊导热方式,不仅在食品加热、杀虫灭菌、干燥保鲜等方面用途广泛,同时,更向催化化学反应、新材料微波处理等应用发展[26]。随着微波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和微波理论的不断完善,微波技术必将逐步实现工业化,其安全、节能、高效、环保的优势也必将推动其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徐锐敏,唐璞,等.微波技术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赵宝亮,赵峰.微波技术发展及应用综述[J].中国科技信息,2007(20):272-275.

[3]杨雪霞.微波技术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冯垛生,等.微波技术在工业生产和医疗中的应用[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5]史苏佳,曹栋.微波原理及其在食品上的应用[J].山西食品工业,2002(3):8-12.

[6]杨子宁.微波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6(18):142-143.

[7]崔礼生,韩跃新.微波技术在选矿中的应用[J].金属矿山,2006(4):29-32.

[8]杨晓清,田俊.微波技术在我国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与发展[C].中国农业机械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8.

[9]段振华.微波技术在我国水产品加工中应用研究的现状[J].水产科技情报,2008,35(1):5-7.

[10]王成福,赵光辉,修秀红.微波技术在玉米芯水解中的应用[J].中国食品添加剂,2010(3):203-206.

[11]蒋玉萍,王俊.番薯片微波干燥特性及干燥模型[J].浙江农业学报,2009,21(4):407-410.

[12]赵超,等.花椒微波干燥特性试验[J].农业机械学报,2007,38(3):99-101.

[13]Gulum,S.,& Elif,T.(2005).Drying of carrots in microwave and halogen lamp-microwave combination ovens.LWT,38,549-553.

[14]肖宏儒,王立富,吴家兵,等.微波干燥技术在金银花烘干中的应用研究[J].食品科学,2001,1(5):41-43.

[15]尹先益,胡晓中,尹志明.微波技术在油茶籽制油工艺中的应用[J].中国油脂,2011,36(2):34-35.

[16]沈斌华,等.微波技术在我国木材加工与产品检测中的应用[J].浙江林业科技,2012,32(5):75-78.

[17]刘兴国,王信.微波技术在中草药有效成分提取中的应用与发展[J].光明中医,2010,25(8):1544-1545.

[18]王怀奇,孙家海.微波技术及设备在制药行业的应用[J].中国科技纵横,2011(20):340.

[19]钱少魁.微波治疗工作原理及在临床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3):120.

[20]吴南屏,张文超.微波技术在氧化反应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辽宁化工,2012,41(6):607-609.

[21]王丽丽,等.微波技术在节能减排方面的应用[J].广州化工,2010,38(8):17-18.

[22]孙萍,等.微波技术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J].化工环保,2002,22(2):71-74.

[23]Foo Keng Yuen, B.H. Hameed.(2009).Revent developments in the preparation and regeneration of activated carbons by microwaves. Advances in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149,19-27.

[24]杨中正,丁保华.微波技术的研究进展[J].中国陶瓷,2008,(10):3-5.

微波技术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微波技术;教学改革;措施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微波技术的应用已渗透到了科学领域的许多方面,如无线通信、全球定位系统、雷达以及电子和计算机工程学科中。因此对于电子与信息工程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微波技术课程的开设是必不可少的。

一、微波技术课程特点

《微波技术》作为通信工程、电子工程、电子信息以及微波等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是在学习了《电路基础》和《电磁场与电磁波》等课程基础上深入研究微波领域的重要科目,其内容丰富、概念抽象、理论性强、对数学方法的依赖性强,教与学都有难度。微波技术课程主要包括传输线理论和圆图的应用;微波网络基本理论、s 矩阵及其特性等方面。在讲解波导理论时以简正波理论为线索介绍矩形波导的物理构成及其工作原理,其场结构在三维空间分布,因而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而课程涉及到的多由理论均以麦克斯韦方程组为理论依据,其中重要的结论推导都离不开高等数学和复变函数的知识。由此可见,微波技术课程教学难点主要表现为课程理论性更强、内容复杂而抽象、分析方法多样、对数学知识要求较高[1-3]。

二、微波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以往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情况,结合本专业特点,发现《微波技术》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在现有的教学过程中,往往过于偏重理论教学,而实践教学所占比重较小;仅是按照课本简单设计教学计划,将基本的、重要的概念、原理、方法在有限的课时教学中教授给学生,而缺少介绍微波技术的发展前沿,因而学生课程学习意义不明确。

(二)由于该课程需要大量的先进仪器设备,而有限的学科建设及科研经费造成实验室先进仪器设备相对匮乏,导致学生缺少开放式教学环境。

(三)教学方法相对于其它课程比较传统,网上教学辅导与课堂教学难以有效结合;对学生的考核仅限于分数的高低;在课程建设过程上未能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及教材,未能及时更新配套的实验教材,使学生不能在多层次、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下学习。

三、微波技术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针对以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微波技术》教学改革进行探索:

(一)注重合理利用教材,配套实验教材。以教材更好地适应当前教学的需要为目的,对教材在保留原有经典基础理论的同时,增加新的理论和实用技术;结合当前微波技术的发展,增加的新型微波元器件的原理和使用方法介绍。

(二)不断更新课程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微波技术课程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中不易建立概念,也会因怀疑课程的实用性从而减少学习的动力。因此,应多注重对于课程内容实际应用背景的介绍,比如介绍未来移动通信技术中的射频技术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将实践性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本课程紧密结合实际,教学中应加强实验教学环节。为节省设备经费,采取硬件平台与软件辅助相结合,学生实际动手操作与演示相结合的方法,开发基于仿真实验平台的实验内容,从测量微波的基本参量入手,将“电磁场与电磁波”实验与“微波技术”实验有机结合,使学生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四)积极改革教学内容组织方式。基础理论教学方面,教学内容以讲授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为主,使学生了解基本理论知识,掌握重点、难点问题,在讲授该课程时,把重点放在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解释上;实践课程教学方面,结合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典型的实验范例,利用实验室拥有的微波仪器设备,进行微波系统基本参数的测量;实践环节教学方面,主要包括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五)开展互动式教学与研究式教学。开展互动式教学,在授课过程中,鼓励学生提问,每一章结束后都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放式、研究式的讨论,使学生总结归纳所学内容,用一条龙“串”起来,写出“小论文”形式的学习笔记。这些措施促进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的提高,帮助学生克服了畏难情绪,增强了对自己将来从事微波科研工作的兴趣和信心。

(六)坚持推进优师建设,加强教学经验与资源的总结、研究与推广,实现科研与教学的融合,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全面提高任课教师水平。

(七)积极进行网上教学改革试验。充分利用利用网络教学来补充课堂教育,将网络教育与课堂教育有机地融合起来。

(八)设计教学信息调查表和听课记录表。调查表在课程结束时使用,听课记录表由课程教学负责人教学过程中随机听课时填写。对负责人每学期听课次数定量化,并要求分别对相关教学环节进行评价。根据学生填写的调查表和负责人填写的听课记录,分析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效果,为教学研讨和教改指明方向。

四、结语

通过对《微波技术》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实验环节等多方面的不断地探索,为深化《微波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提高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提供有益借鉴。

参考文献:

[1]李九生.微波与射频技术课程新式教学理念应用[j].科技信息,2010, (6):9.

微波技术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微波技术;教学改革;措施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微波技术的应用已渗透到了科学领域的许多方面,如无线通信、全球定位系统、雷达以及电子和计算机工程学科中。因此对于电子与信息工程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微波技术课程的开设是必不可少的。

一、微波技术课程特点

《微波技术》作为通信工程、电子工程、电子信息以及微波等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是在学习了《电路基础》和《电磁场与电磁波》等课程基础上深入研究微波领域的重要科目,其内容丰富、概念抽象、理论性强、对数学方法的依赖性强,教与学都有难度。微波技术课程主要包括传输线理论和圆图的应用;微波网络基本理论、S 矩阵及其特性等方面。在讲解波导理论时以简正波理论为线索介绍矩形波导的物理构成及其工作原理,其场结构在三维空间分布,因而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而课程涉及到的多由理论均以麦克斯韦方程组为理论依据,其中重要的结论推导都离不开高等数学和复变函数的知识。由此可见,微波技术课程教学难点主要表现为课程理论性更强、内容复杂而抽象、分析方法多样、对数学知识要求较高[1-3]。

二、微波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以往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情况,结合本专业特点,发现《微波技术》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在现有的教学过程中,往往过于偏重理论教学,而实践教学所占比重较小;仅是按照课本简单设计教学计划,将基本的、重要的概念、原理、方法在有限的课时教学中教授给学生,而缺少介绍微波技术的发展前沿,因而学生课程学习意义不明确。

(二)由于该课程需要大量的先进仪器设备,而有限的学科建设及科研经费造成实验室先进仪器设备相对匮乏,导致学生缺少开放式教学环境。

(三)教学方法相对于其它课程比较传统,网上教学辅导与课堂教学难以有效结合;对学生的考核仅限于分数的高低;在课程建设过程上未能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及教材,未能及时更新配套的实验教材,使学生不能在多层次、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下学习。

三、微波技术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针对以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微波技术》教学改革进行探索:

(一)注重合理利用教材,配套实验教材。以教材更好地适应当前教学的需要为目的,对教材在保留原有经典基础理论的同时,增加新的理论和实用技术;结合当前微波技术的发展,增加的新型微波元器件的原理和使用方法介绍。

(二)不断更新课程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微波技术课程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中不易建立概念,也会因怀疑课程的实用性从而减少学习的动力。因此,应多注重对于课程内容实际应用背景的介绍,比如介绍未来移动通信技术中的射频技术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将实践性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本课程紧密结合实际,教学中应加强实验教学环节。为节省设备经费,采取硬件平台与软件辅助相结合,学生实际动手操作与演示相结合的方法,开发基于仿真实验平台的实验内容,从测量微波的基本参量入手,将“电磁场与电磁波”实验与“微波技术”实验有机结合,使学生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四)积极改革教学内容组织方式。基础理论教学方面,教学内容以讲授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为主,使学生了解基本理论知识,掌握重点、难点问题,在讲授该课程时,把重点放在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解释上;实践课程教学方面,结合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典型的实验范例,利用实验室拥有的微波仪器设备,进行微波系统基本参数的测量;实践环节教学方面,主要包括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五)开展互动式教学与研究式教学。开展互动式教学,在授课过程中,鼓励学生提问,每一章结束后都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放式、研究式的讨论,使学生总结归纳所学内容,用一条龙“串”起来,写出“小论文”形式的学习笔记。这些措施促进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的提高,帮助学生克服了畏难情绪,增强了对自己将来从事微波科研工作的兴趣和信心。

(六)坚持推进优师建设,加强教学经验与资源的总结、研究与推广,实现科研与教学的融合,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全面提高任课教师水平。

(七)积极进行网上教学改革试验。充分利用利用网络教学来补充课堂教育,将网络教育与课堂教育有机地融合起来。

(八)设计教学信息调查表和听课记录表。调查表在课程结束时使用,听课记录表由课程教学负责人教学过程中随机听课时填写。对负责人每学期听课次数定量化,并要求分别对相关教学环节进行评价。根据学生填写的调查表和负责人填写的听课记录,分析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效果,为教学研讨和教改指明方向。

四、结语

通过对《微波技术》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实验环节等多方面的不断地探索,为深化《微波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提高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提供有益借鉴。

参考文献

[1]李九生.微波与射频技术课程新式教学理念应用[J].科技信息,2010, (6):9.

微波技术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微波技术;教学改革;措施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微波技术的应用已渗透到了科学领域的许多方面,如无线通信、全球定位系统、雷达以及电子和计算机工程学科中。因此对于电子与信息工程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微波技术课程的开设是必不可少的。

一、微波技术课程特点

《微波技术》作为通信工程、电子工程、电子信息以及微波等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是在学习了《电路基础》和《电磁场与电磁波》等课程基础上深入研究微波领域的重要科目,其内容丰富、概念抽象、理论性强、对数学方法的依赖性强,教与学都有难度。微波技术课程主要包括传输线理论和圆图的应用;微波网络基本理论、s 矩阵及其特性等方面。在讲解波导理论时以简正波理论为线索介绍矩形波导的物理构成及其工作原理,其场结构在三维空间分布,因而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而课程涉及到的多由理论均以麦克斯韦方程组为理论依据,其中重要的结论推导都离不开高等数学和复变函数的知识。由此可见,微波技术课程教学难点主要表现为课程理论性更强、内容复杂而抽象、分析方法多样、对数学知识要求较高[1-3]。

二、微波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以往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情况,结合本专业特点,发现《微波技术》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在现有的教学过程中,往往过于偏重理论教学,而实践教学所占比重较小;仅是按照课本简单设计教学计划,将基本的、重要的概念、原理、方法在有限的课时教学中教授给学生,而缺少介绍微波技术的发展前沿,因而学生课程学习意义不明确。

(二)由于该课程需要大量的先进仪器设备,而有限的学科建设及科研经费造成实验室先进仪器设备相对匮乏,导致学生缺少开放式教学环境。

(三)教学方法相对于其它课程比较传统,网上教学辅导与课堂教学难以有效结合;对学生的考核仅限于分数的高低;在课程建设过程上未能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及教材,未能及时更新配套的实验教材,使学生不能在多层次、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下学习。

三、微波技术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针对以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微波技术》教学改革进行探索:

(一)注重合理利用教材,配套实验教材。以教材更好地适应当前教学的需要为目的,对教材在保留原有经典基础理论的同时,增加新的理论和实用技术;结合当前微波技术的发展,增加的新型微波元器件的原理和使用方法介绍。

(二)不断更新课程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微波技术课程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中不易建立概念,也会因怀疑课程的实用性从而减少学习的动力。因此,应多注重对于课程内容实际应用背景的介绍,比如介绍未来移动通信技术中的射频技术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将实践性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本课程紧密结合实际,教学中应加强实验教学环节。为节省设备经费,采取硬件平台与软件辅助相结合,学生实际动手操作与演示相结合的方法,开发基于仿真实验平台的实验内容,从测量微波的基本参量入手,将“电磁场与电磁波”实验与“微波技术”实验有机结合,使学生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四)积极改革教学内容组织方式。基础理论教学方面,教学内容以讲授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为主,使学生了解基本理论知识,掌握重点、难点问题,在讲授该课程时,把重点放在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解释上;实践课程教学方面,结合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典型的实验范例,利用实验室拥有的微波仪器设备,进行微波系统基本参数的测量;实践环节教学方面,主要包括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五)开展互动式教学与研究式教学。开展互动式教学,在授课过程中,鼓励学生提问,每一章结束后都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放式、研究式的讨论,使学生总结归纳所学内容,用一条龙“串”起来,写出“小论文”形式的学习笔记。这些措施促进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的提高,帮助学生克服了畏难情绪,增强了对自己将来从事微波科研工作的兴趣和信心。

(六)坚持推进优师建设,加强教学经验与资源的总结、研究与推广,实现科研与教学的融合,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全面提高任课教师水平。

(七)积极进行网上教学改革试验。充分利用利用网络教学来补充课堂教育,将网络教育与课堂教育有机地融合起来。

(八)设计教学信息调查表和听课记录表。调查表在课程结束时使用,听课记录表由课程教学负责人教学过程中随机听课时填写。对负责人每学期听课次数定量化,并要求分别对相关教学环节进行评价。根据学生填写的调查表和负责人填写的听课记录,分析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效果,为教学研讨和教改指明方向。

四、结语

通过对《微波技术》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实验环节等多方面的不断地探索,为深化《微波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提高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提供有益借鉴。

参考文献:

[1]李九生.微波与射频技术课程新式教学理念应用[j].科技信息,2010, (6):9.

微波技术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经验小波 故障诊断

1 理论阐述

EMD(经验模态分解)是1998年由美籍华人黄锷等人率先提出的,EMD是一种新的自适应信号时频分析方法。EMD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克服传统方法当中利用没有意义的谐波分量来表示不平稳以及非线性信号的缺陷。EMD在使用的过程中呈现出了十分良好的时频聚焦性。该技术在非线性以及非平稳信号的分析处理等方面呈现出了良好的性能并得到了广泛应用。截至目前,EMD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展现出了良好的性能。随着对EMD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该技术存在的一些缺陷也逐渐暴露出来,这对该技术应用造成不利影响。EMD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EMD是一种经验性的方法,缺乏必要的理论基础,EMD技术虽然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在实际上EMD方法分解得到的IMF分量正交性还缺乏理论证明;其次,EMD在具体使用的过程中由于其收敛条件不合理、过包络以及欠包络等问题会导致出现模态混叠情况;最后,EMD技术在使用的过程中药分解出一个IMF分量,这个过程中需要进行多次迭代,因此,使用该技术想要得到一个实际信号所有的IMF分量,必须要进行长时间的计算。

针对EMD技术中存在的缺陷,Gilles依托EMD技术的自适应性以及小波分析的框架,提出了一种新的自适应信号处理方法也就是EWT(经验小波变换)。本方法的主要原理是通过对信号的频谱进行自适应划分,从而构造合适的正交小波滤波器组从而提取有紧支撑傅里叶频谱的AM-FM成分,在此基础上,对已经提取出来的AM-FM模态进行Hilbert变换,就可以得到有意义瞬时频率和瞬时幅值,这样就可以得到Hilbert谱。由于小波变换技术是建立在小波框架之上的,因此该技术剧由坚实的理论技术,并且该技术在具体使用的过程中起计算任务要远远小于EMD。文章在写作的过程中,讨论了一种基于EWT技术的机械故障诊断方法,结果证明EWT方法的有效性。

2 一种基于EMT技术的机械故障诊断方法

为了验证经验小波变换在机械故障诊断中的有效性,文中将EWT技术具体应用到双盘转子的磨碰数据研究当中。实验选择的转子是通过电机进行驱动的,轴承是互动轴承,并通过非接触式的电涡流传感器测量垂直于水平方向上的转动。

转子的径向碰磨故障通过以下的装置进行模拟,通过对不同内径定子置换,可以对不同的碰撞摩擦故障进行模拟,如图1所示。在转子的转速为3000r/min情况下,采样的频率是1.6kHz,采样点数是1024。通过传感器可以得到两种不同碰磨程度下的振动信号以及频谱图。

对得到的数据进行经验小波变换,采取相对振幅比a=0.15。

利用EWT技术可以使时频图得到更好的分割,主要的倍频都处于支撑边界的中间,且严重碰磨的分割断段数N比轻微碰磨大。当转子出现比较轻微的碰磨时,高阶频率分量会表现出周期性的冲击信号,与此相反,低阶频率分量则比较微弱,当转子出现比较轻微碰撞时,轻微碰磨Hilbert谱分量反映明显,增值也基本上处于稳定状态,并且会持续存在,而在高阶部分则比较微弱,但都是周期性被激发的。当转子出现严重的碰磨时,倍频成份十分丰富,并且其高阶频率分量的幅值也很大,高阶频率分量都表现出了一定的冲击特性, Hilbert幅值不会发生变化,在更高阶频率成份反映的也比轻微碰磨时更加明显, 并且较有规律地间断地出现。

通过文中具体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在机械故障检测中使用EWT变换可以根据频率特征有效的从低频到高频自适应地分解碰磨故障信号。在进行故障诊断时,Hilbert谱能够客观地反映转子碰磨故障的严重程度,并且能够客观地显示碰磨故障的频率特征结构。当转子出现比较轻微的碰磨故障时,此时低阶频率分量持续存在,并且幅值比较稳定,高阶频率分量则十分轻微,随着转子碰磨不断加重,低阶频率分量仍然存在,这时高阶的频率成分的幅度则会出现周期性的变化,并且幅值增加也十分明显。

3 结语

文中主要对经验小波变换进行了理论分析,并以双盘转子为例研究了经验小波变换在机械故障检测中的应用。相对于EMD技术,EWT技术具有更好的适用性,可以预见EWT技术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志农,朱明,褚福磊,肖尧先.基于经验小波变换的机械故障诊断方法研究[J].仪器仪表学报,2014(11).

[2]雷亚国.基于改进Hilbert-Huang变换的机械故障诊断[J].机械工程学报,2011(05).

作者简介

郝瑞卿(1985-),女,山西省人。硕士学位。现为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项目工程。

微波技术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微波通信 电力通信 技术特点 无线传输

中图分类号:TN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1)12-0038-01

1、引言

微波通信就是一种新型的高科技电力通信技术。它利用电磁波进行信息的传播,这些电磁波的波长极短,但是能量巨大。利用微波技术进行电力通信具有较长的历史,在国外从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就已经有所使用,相比而言我国开始研究和推广微波通信技术起步较晚。直到上世纪80年代左右,微波技术才进入电力通信行业,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微波技术在电力通信方面的应用已经非常成熟,并且已经进入了成熟的商业推广。

2、微波在电力通信技术方面应用分析

通过对微波通信技术的介绍,对于微波在电力通信方面的应用有了初步的了解。如果要对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探讨,需要从三个方面展开讨论。主要从微波通信的特点,微波在远程电力通信中的应用以及微波通信在未来的应用展望等。

2.1 微波通信的技术特点

相对于传统的电力通信技术,微波通信特点非常明显,概括来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实现了真正的无线传输。无线传输传输是微波通信最明显的一个特点,这主要是由微波通信的传输方式决定的,电磁波的传播可以依靠空气作为媒介,以粒子和信号的方式进行信息传播。第二,抗干扰性强。抗干扰性强是微波通信的另一大特点,由于微波通信的电磁波其频率较高,一般在几百到几千兆赫,所以,在传输过程中信号的能量较大,信号穿透能力较强,所以在电力通信过程中其信号抗干扰性能力较强。第三,传输的信息量较大。与有线信息传输相比,信息传输量大是微波通信技术的另一个主要优势,传统的宽带其最大每秒的信息传输量大约在10M左右,即使光纤也只能最大达到约100M的信息传输量,而微波传输可以很容易的达到超过600M的传输,并且对于远距离传输其信息量不会有所减少。当然,这三个特点是微波通信技术最突出的三个特点,也是微波在电力通信应用方面的优势,除此之外,微波通信其组网方便、设备体积小等优点都是微波防范应用于电力通信行业中的原因。

2.2 微波在跨海电力通信中的应用

远程电力通信可以体现微波通信的重要优势,特别是对于跨海电力通信中,其优势则更加明显。在2003年,福建省为将平潭岛归纳到整个省的电力通信网络中,就在电力通信中使用了微波技术,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图1表示了在电力联网规划过程中的几条路径。蓝色的虚线代表通过海底光缆进行电力系统联网路径,通过高山有源中继站将平潭孤岛与大陆相连。而红色的两条则是通过微波技术可能设计的两条电力通信路线,并对两条路线的具体操作可能性进行了分析,如表1所示。

通过对两种路由线路的比较可以看出,通过路由2可以很好的通过吉钓岛设立中继站,并且通过计算路由2经济预算大约为325万,而路由1预算则在400万左右。所以选择路由2作为连接平潭岛与大陆之间的微波通信线路,并且制定了详细的微波电力通信联网结构。

通过微波技术的应用,很好的解决了福建平潭岛与大陆之间的跨海电力通信工程,经过正式的建立和投入应用,使整个福建省电力系统形成一个较为完备的电力系统,实现了电力通信的整体化。

福建平潭-大陆电力通信网络系统仅仅是微波在跨海电力通信中应用的一个实例,在现在很多远程电力通信中,微波技术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并且通过与卫星通信的嫁接使得微波在远程跨海电力通信的发展前景更加广阔。

2.3 微波通信在未来的应用展望

随着通信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微波通信在未来的电力通信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但是,就其应用领域而言,微波通信总体会朝向两个方面发展。首先,在更加高端的科研及技术推广领域。这一方面主要是为了提升微波通信的开发空间,例如,在国外微波通信已经应用于“对流层散射通信”、“流星余迹通信”等,这些系统主要是利用高层大气的不均匀性或流星的余迹对电波的散射作用而达到超过视距的通信。这些空间的开发和利用,会使得通信距离更远,对于人类探测空间信息有很大的帮助。其次,微波通信将与人们生活关系更加密切。任何一种技术的开发和应用都是为了更加方便人们的生活,微波通信技术也不例外。现在微波通信技术已经被应用于工农业、医疗、家电、以及日常生活等各个领域,只是还没更加普遍的推广。在未来的发展中,通过利用微波通信,手机、电视以及各种信息处理工具都将更加快捷的处理和传播电力信息,人们的生活将更加便捷。

3、结语

微波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问题是一个复杂、系统性的问题,文中介绍的内容仅仅是从概括性的角度阐述和分析了微波通信技术的应用,并且偏向于微波通信的优点。其实,任何一种技术也都存在缺点,微波通信技术也不例外,在微波技术的实现过程中,其设备的安装及信息的加工过程与有线传输相比都较为复杂,甚至难以实现。因此,要使微波通信更加普遍的得到应用和推广,还需要深入的研究,同时也需要社会更多力量的支持。

参考文献

微波技术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中药材干燥微波技术,干燥设备

 

1 引言

我国历史悠久,土地辽阔,蕴藏着极丰富的中草药天然资源,在远古时代人们就已经开始利用各种中草药治病,如常山治疟疾,桦树皮止痛,都证明有很好的疗效。同时大量临床试验表明,相比人工合成药物,中草药的副作用小得多。免费论文。因此,传统药物尤其是中草药,在欧、亚、美等各洲越来越受到欢迎和重视。免费论文。

中药材一直是我国出口创汇的重要商品。目前我国中药材出口已扩展到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8年出口金额为13.09亿美元,同比增长10.94%。但是在我国中药材出口贸易不断扩大、面临良好机遇的同时,也面对着一些随之而来的挑战,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药材的质量问题。传统中药材干燥加工过程中所造成的性味劣变、生物活性物质(特别是药用有效成分)的损失以及安全性等问题,正是目前我国中药材面临的主要问题。在国际市场对中药材质量要求提高的同时,我国的中药材生产、产地加工相对不够规范,产品外观、色泽劣变、有效成分含量低。微波干燥由于具有干燥速度快、干燥均匀、产品质量好、可以选择性加热干燥、热效率高、反应灵敏等优点,而日益成为重要的中药材干燥方法之一。

2中药材干燥方法

我国对中药材干燥方法的研究已经有很长历史。早在公元1~2世纪左右,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材专著《神农百草经》中已有对中药材“阴干、曝干、采造时日、生熟土地所出”等有关干燥方面的记载[1]。唐代孙思邈著《千金翼方》一书中也有“夫药采取,不以阴干曝干,虽有药名,终无药实”等具体描述[2]。这是最经济的方法,成本较低。但是存在着许多工艺上的问题,如干燥时间长、有效成分破坏大、遇到阴雨天气容易霉烂变质、易被灰尘、蝇、鼠污染等缺点。

现代中药材干燥技术为了保证中药材药性及有效成分,在人工控制条件下,对中药材进行适当的干燥处理,包括常压或减压环境中以传导、对流、辐射方式或在高频电场内加热使之干燥,以促进水分蒸发,达到要求含水率,保持较高的产品品质,便于包装、储藏、运输。目前常采用干燥技术包括:烘房干燥、厢式烘干机、网带式干燥机、隧道式干燥机、翻版式干燥机、振动流化床干燥。上述几种方式多采用热风干燥原理,生产成本较低,因此广为采用,但有效成分损失也大,甚至有严重的品质衰退现象。另外,中药材干燥前需要适当的预处理,但由于程序较繁杂、费工时,实际干燥生产中往往不重视;干燥过程自动化程度不高,不能分时间段对中药材的含水率、水分活度,以及干燥介质的温度、湿度、流速进行自动监控,都造成干燥品质不佳、最终含水率不符合要求,严重地影响中药材产品的品质。

随着新型干燥技术及设备的开发及应用,人们对中药材干燥质量的提高、能量单耗的降低、操作的可靠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干燥将朝着提高产品质量、有效利用能源、减少环境影响、运用计算机提高自控水平、操作简单等方向发展。结合当前中药材的特性,正在开发研制的干燥技术主要有:真空冷冻干燥、微波干燥、远红外干燥、热泵以及太阳能干燥。真空冷冻干燥与其工艺相比,设备昂贵,加工成本高,但它是保证中药材干燥品质的较佳工艺,增值率高,将被十分广泛地应用到生产实际中去;微波干燥作为一门先进工艺,技术上是可行的,但生产成本较高,使用时还对监控手段和供电条件有苛刻的要求,所以尚未能大规模应用;远红外干燥设备简单,辐照均匀,干燥速度快,干燥时间为热风干燥的1/10左右,生产效率高,可连续操作,实现温度、风量、进料的自动控制 ,不会引起中药材物理结构的变化,较好地保持性味及有效成分,因此在实际干燥生产中普遍应用;热泵干燥能够很好地保障干燥产品的品质,中药材的颜色、外观形态和有效成分等在热泵干燥都能得到妥善的保护,其还有不污染环境、操作方便等优点,因此越来越受到中药材干燥行业的重视;太阳能干燥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且无污染的能源,中药材采用太阳能干燥可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3微波技术在中药材干燥的应用

随着微波技术的发展,微波干燥技术在中药领域的应用得到一系列的进展,尤其是在中药材干燥灭菌上。卢鹏伟等对六味地黄丸进行微波干燥与烘箱干燥比较,发现微波干燥时丹参酚含量损失率平均降低2.4%,灭菌率平均提高1.9倍[3]。鞠兴荣等对不同微波功率条件下银杏叶的干燥规律和对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不同的微波功率对干燥速率影响比较大,脱水恒速期结束时银杏叶的水分含量在10%左右,过高强度的微波辐射导致黄酮苷和萜类内脂等主要有效成分部分降解[4]。杨张渭等把微波干燥灭菌工艺试用于丸剂生产,用微波干燥灭菌工艺对水丸、水蜜丸、和浓缩水蜜丸3种丸剂类型的5种产品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成品的形状、溶散时限、水分、微生物限度检查等质量指标均符合标准规定。一般干燥250—300kg丸药,耗电仅83kw,能源利用率达到70%,将微波频率控制在2450 MHz,时间为1.5min,对5个批号的玄驹胶囊进行微波灭菌,细菌平均降低率为98.11%[5]。王茂学利用改进的实验室微波炉进行人参干燥,提出微波与热风干燥相结合,能有效地保护人参的干燥质量,有效成分总皂贰含量损失小,且在自然对流的情况下,干燥的时间仅为热风干燥的1/10~1/5[6]。王绍林认为采用微波——真空冷冻干燥人参,微波能量达到物料深层转换成热能,使深层水分迅速蒸发形成较高的内部蒸汽压,表里温升均匀,消除了干燥表层常见的皱皮萎缩现象[38]。免费论文。

4 基于微波技术的中药材干燥设备

采用微波进行中药材干燥是指利用微波能量使中药材内水分气化的过程。微波加热穿透性强,能使中药材表里温升均匀,微波能量达到中草药物料深层转化为热能,使深层水分迅速蒸发形成较高的内部蒸汽压,消除干燥表层常见的皱皮萎缩现象,较好的保护干燥品质,这是常规加热干燥所不及的。同时微波还对物料伴随着生物效应(非热效应),在较短时间内杀死虫卵和大肠杆菌等微生物。

微波干燥设备主要有直流电源、微波管、传输线或传导、微波炉及冷却系统等几个部分所组成。如图1-1所示:

5 结语

在中药材干燥质量方面,和其他技术相比,微波技术有明显的优势。但应用微波技术进行中药材干燥,也有很多不足之处且技术比较不完善。随着技术的发展,这些不足之处必会逐步被克服,或许会有更先进的技术将应用于中药材干燥。

参考文献:

[1] 陈重明. 本草书[M]. 南京:南京工业出版社,1994

[2] 孙思邈. 千金翼方(卷一)[M]. 北京:人民医生出版社,1982

[3] 卢鹏伟, 杨晨华, 何颖等. 浓缩六味地黄丸两种不同干燥方法的比较[J]. 河南大学学报,2002,21(4):21~22

[4] 鞠兴荣, 汪海峰. 微波干燥对银杏叶中有效成分的影响[J]. 食品科学, 2002, 23(12):56~58

[5] 杨张渭, 周定君, 任琦等. 微波干燥灭菌工艺在丸剂生产中的应用[J]. 中成药, 2000, 22(7): 468~469

[6] 王茂学. 人参干燥特性研究[D]. 北京农业大学硕士论文,1994

微波技术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微波催化 有机合成 废水处理 煅烧催化剂

中图分类号:TM9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0-0026-01

引言:

微波化学是研究微波与化学反应体系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是在深人研究微波场中物质的自身特性及其与微波辐射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传统的加热方式是依靠热传导,对流域辐射逐步由表及里传入物质内部。而微波加热是一种内源性加热,是对物质的深层加热。此外,相比较传统的加热方式,微波加热具有选择性,对各种极性物质,则很容易受热,但有时也会导致过热现象,即溶剂温度超过了沸点而不沸腾,也可以出现局部过热现象。因此,在对物质进行微波加热时,必须考虑微波的辐射功率、微波对物质的加热速度、溶剂的极性和反应体系的结构特点等因素。

常规催化理论提出的活性中心学说,主要经历了中间化合物理论,催化电子理论和均相配合酶催化理论三个阶段。把微波加热手段和催化技术相结合的应用,往往得到令人想象不到的结果。本文重点就微波催化技术在有机合成、有机废水处理、工业钒催化剂以及粮油化工技术上的应用进行阐述。

1 微波催化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

由于微波独特的加热方式,在有机合成中越来越显示出其反应迅速、收率高、选择性好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酯化反应、合成醚反应、皂化反应、缩合反应、成环反应、开环反应、偶合反应、重排反应等方面。

1.1 配合物催化

配位化学是化学领域中最活跃的前沿科学之一,几乎渗透到所有的学科。高军军等[1]以肉桂酸钠和氯化苄为原料,四丁基氯化铵作催化剂,采用微波辐射技术,在常压下直接合成肉桂酸苄酯。考察催化剂用量、微波辐射功率和辐射时间对酯收率的影响,最适宜的反应条件选择:当肉桂酸钠与氯化苄的摩尔为1:1.2时,采用1.0mol四丁基氯化铵和0.05mol肉桂酸钠,微波功率为300W,辐射25min,收率达84%以上。此外,罗军等[1]将微波加热用于卤素交换氟化反应中:以季铵盐、聚乙二醇和三氯化锑作为有效催化剂,采用四甲基氯化铵和PEG一6000以二甲亚砜为溶剂反应4h可分别得到收率为75.1%和77.2%的邻硝基氟苯,反应时间大大缩短,收率明显提高。

1.2 酶催化剂

酶是一种高效的生物活性催化剂,它催化的反应速度比非酶催化的反应速度一般要快106一1012倍。微波辐射可以改善酶的“微环境”,从而可提高酶催化的专一性,酶催化体系经过微波辐射后,增强了活

性中心的立体结构与相关底物基团的诱导和定向作用,使底物分子中参与反应的基团与酶活性中心更加相互接近,并严格定位,使酶催化反应更具选择性和专一性。Parker研究了非水相微波辐射条件下酶催化酯交换反应,实验结果表明:由于微波加热是内加热方式,反应物在较短周期内将得到很快的均匀加热,反应时间过长反而影响收率。Zare一vucka等研究了微波辐射条件下通过葡萄糖苷基转移作用,酶促进拆分烷基--D-吡喃葡萄糖苷和烷基--D-吡喃半乳葡萄糖苷,实验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加热条件,酶催化有机合成的选择性大大提高,反应时间明显缩短。Carrillo一Munoz等研究微波辐射下的脂肪酶催化反应:1-苯基乙醇的手性拆分,相对于传统加热方式,微波技术提高了脂肪酶在酯化和转化反应中对底物的亲和性和增加了反应的选择性。

2 微波催化处理有机废水

化工废水大都是有机物(浓度CODcr>5000mg/L),具有生物降解性极差的特点,很难用传统方法处理。目前,处理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较好的方法是湿式氧化法,但该方法需要高温、高压,对于难降解氧化的有机物,条件则更为苛刻,不适应实际的工业生产。微波辐射技术具有快速、高效和不污染环境等特点。张慧敏[2]在催化湿式氧化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微波催化湿式氧化法,处理难降解有机废水的新工艺,以含硝基苯类、苯胺类、氟化物的废水(A)、含乙酸素的废水(B)和含硝基物的废水(C)为水样进行测定,实验采用间歇微波催化湿式氧化工艺,微波功率为630W,微波辐照废水水样10min,实验结果表明,(A)的CODcr,去除率达到了90.9%;时间为15min时,去除率为89.7%反而有所下降,同样辐射10min,(B)的COD去除率达到了97.7%,(C)的CODcr去除率达到了93.4%,并且全部超过采用传统方法的去除率[3]。研究表明:对于连续流染料废水中的初试浓度过高时,微波输出功率越大,停留时间越长,脱色效果越明显。如果初试染料废水的质量浓度在400mg/L,输出功率为720W,停留时间在4.76min,出水10L内其脱色率为95%,CODcr毛去除率高于92%。

3 微波煅烧钒催化剂

硫酸是重要的无机化工原料,主要采用接触法生产,二氧化硫的催化氧化是硫酸生产的关键步骤。目前世界上普遍采用钒催化剂催化氧化二氧化硫。钒催化剂生产中干燥和煅烧,此过程中,反应时间长、能耗大、扬尘点多,致使钒催化剂的机械强度降低,磨耗大。因此,试图采用微波辐射的方法来取代传统的干燥和煅烧方法。实验表明,V2 O5具有强烈吸收微波的功能,这为采用微波法提供了可能。东南大学的孙德坤等[5-6]报道了微波煅烧制备钒催化剂的实验,结果表明:微波法煅烧钒催化剂的催化活性、机械强度等指标都超过了采用传统法生产的催化剂,并且能够减少耗能,降低成本,同时减少环境污染具有即经济又环保的优点。此外,微波催化技术还应用于石油化工、烟草行业和微波催化辅助提取中药有效成分等方面[7]。

4 展望

微波催化技术是一门综合叉科学,尽管它的作用机理尚不够清楚,人们对反应机理的争议也较多,但由于它能在一些反应中加快反应速度,缩短反应时间,提高收率,实现某些常规方法不能进行的合成,并且可以和大多数常规催化剂共同作用的特点,有待于更为进一步研究与探讨。同时,随着人们对微波催化的不断认识、对微波催化技术的深人研究和微波装置的不断改进,可以预见微波催化技术将会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军军,胡书明,吾满江,等.微波催化技术在有机合成中的作用[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1

[2] 张慧敏.微波催化湿式氧化法处理难降解有机废水[M].河南化工,2011

[3] 谭亚军,蒋展鹏.废水处理催化湿化氧化法及其催化剂的研究进展,环境工程,1999

[4] 都苗,微波催化处理连续流染料废水的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微波技术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微波技术辐射化学反应机理

自从Gedye[1]和Giguere[2]报道了利用微波辐射技术(MicrowaveIrradiationTechnology,简称MIT)促进有机化学反应的研究,才使得微波辐射技术真正应用于化学反应中,成为用于加速化学反应的一项重要技术;同时也成为不同于传统加热方法而应用于化学领域中的一项新兴的有机合成技术。利用微波使化学物质进行反应,其反应速度较传统加热方法快十倍乃至千倍。这种化学反应的加速是一种催化过程,完全不同于那些通常使用特定的化学物质作催化剂的过程。

微波辐射技术用于有机合成以其反应速度快、操作方便、产率高、产品易纯化等特点而发展很快,成为继热、光、电、声、磁效应以后开发的一种新型合成技术[3]。随着微波合成技术的不断提高,对传统的化学领域,特别是有机合成领域带来了冲击,成为化学领域中一门引人注目的新课题。本文就微波技术在化学领域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并简述了其可能的作用机理。

1微波技术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1.1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由于极性有机化合物分子受微波作用后可以通过偶极旋转被加热,所以许多有机反应在微波辐射下可以高效率地完成。目前,催化有机合成反应的方法有三种:(1)物理催化(2)化学催化(3)生物催化。利用微波技术,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可以使许多有机反应的速度提高数倍,一些反应甚至比传统加热方法快上千倍。

目前,已发现利用微波辐射加热进行的有机合成反应主要有Diels-Alder反应、、酯化反应、重排反应、Knoevenagel反应、Perkin反应、Reformatsky反应、Deckmann反应、缩醛(酮)反应、、Witting反应、羟醛缩合、开环、烷基化、水解、氧化、烯烃加成、消除反应、取代、成环、环反转、酯交换、酰胺化、脱羧、聚合、主体选择性反应、自由基反应及糖类反应等,几乎涉及了有机合成反应的各个主要领域[4]。这些反应在微波辐射下均大大提高了反应效率。如反式丁烯二酸与甲醇的酯化反应,微波作用下,回流50min,产率为85,而传统方法需8h[5];李军等人研究了微波法合成领异丁烯氧基苯酚方法,常规加热回流3h,产率为35,而用微波90s产率达68[6]。

1.2在金属有机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利用微波炉加热进行金属有机化学反应也有明显的效果。一些金属配合物的合成,传统方法需数小时完成,而在微波条件下仅需数十分钟即可完成。Mingos[7]利用微波炉通过氢键和配位键的结合制备了有机金属配合物,成功实现了有机金属配合物的自由组装,给金属有机化学反应注入了新的活力。Baghurst等人采用微波常压合成技术合成了铑和铱的二烯烃化合物和“三明治”型的阳离子化合物,并由此改进了微波常压反应系统,使之与有机合成反应装置更接近且具有实用性,可以使大多数常规化学反应在微波条件下进行[8]。

2微波技术在高分子化学中的应用

微波技术应用于高分子化学领域的研究较多,在聚合物合成、交联、固化等方面都有成功的应用。如甲基丙烯酸-2-羟乙酯、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等己烯基类单体的自由基聚合反应,聚酰胺酸的亚胺化反应,芳香二胺和芳香二羧酸合成芳香聚酰胺的缩合反应,引发聚醚反应、聚烯烃的交联反应,聚氨酯的固化反应以及聚氨酯的合成反应等。这些反应除可以显著缩短反应时间,有些性能还明显优于传统加热方法。如聚氨酯经微波辐射形成膜的硬度较传统方法有明显提高,丙烯酸类树脂在微波辐射下3~8min就可固化出物理性能优于传统方法的树脂固化物。龙明策[9]等采用以淀粉、丙烯酸为主要原料,开展了以微波辐射合成高吸水性树脂的工艺研究,合成了吸水率为735g/g的高吸水性树脂,比传统加热方法节省时间数10倍以上,操作易于控制且“三废”排放极少。

微波技术在高分子合成中的应用研究是基于微波辐射有优良的“内加热”效应,但在聚合反应中的机理、热效应及非热效应对聚合反应的影响均受仪器的限制而无法开展。近年来出现的脉冲微波辐射,用电磁波在没有明显的热效应的情况下引起化学反应,这一方法的运用将为高分子合成提供有力的手段。

3微波技术在其它化学领域中的应用

在无机材料方面,用微波辐射技术可以进行沸石分子筛的合成,为制备新型的功能材料与催化剂提供了快捷的途径和方法[10,11],用微波等粒子技术,制备了金刚石膜、鈷薄膜等金属膜。

在分析化学方面,用微波辐射技术进行了样品溶解、蛋白质水解等方面的研究,开辟了一条高效、快速的新实验方法。

在生物化学方面,微波技术应用较早,利用微波技术可以快速对蛋白质及肽进行水解,并且可以控制裂解部位,极大的提高酶催化反应的效率。

在药物化学方面,利用微波技术通过短寿命的示踪原子快速、高产率的合成了同位素标记药物,拓展了药物化学的合成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4微波辐射技术的机理探讨

微波在电磁波谱中介于红外辐射(光波)和无线电波之间,又称超高频,其波长在1mm~1m之间,频率在300MHz~300GHz。用于加热技术的微波波长一般固定在12.2cm或33.3cm。关于微波加热的原理,一般认为:微波振动同物质分子偶极振动有相似的频率,在快速振动的微波磁场中,物质分子的偶极振动尽力同微波振动相匹配,而分子的偶极振动通常落后于微波磁场,这样物质分子吸收电磁能以数十亿次的高速振动产生热能,因此微波对物质的加热是从物质分子出发的,称为“内加热”。而传统的加热方法如回流则是靠热传导和热对流来实现的,即“外加热”。内加热的优越性在于加热快,受热均匀,能显著提高有机反应的速度。当然,微波对反应物的加热速率、溶剂的性质、反应体系等都能影响其反应的速率。

微波技术除具有热效应外,还存在微波的特殊效应。微波作用于反应物后,加剧了分子间的运动,提高了分子的平均能量,即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大大增加了反应物分子的碰撞频率,使反应迅速完成,这就是微波提高化学反应速度的主要原因。

5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交叉学科正在形成,微波辐射技术扩展到化学领域就形成了一门新的交叉学科-微波化学,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应用技术上,都无疑是化学领域中的一大新进展。当然微波化学还存在着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绝大多数还停留在实验研究阶段。但有理由相信,随着微波技术的发展,,微波辐射技术在化工领域将有更为广泛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GedyeRN,SmithFE,WestawayKetal.TetrahedronLett,1986,27:279.

[2]GiguereRJ,BrayTL,DuncanSMetal.TetrahedronLett,1986,27:4945.

[3]赵晨曦等.相转移催化及微波技术用于苯丙氨酸合成[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1997,19(2):15.

[4]薛叙明.精细有机合成技术[M].化学工业出版社,20__,1:39.

[5]徐宗美,谢毓元.化学通报,1993,6:8~11.

[6]李军等.合成化学,20__,8(4):321~325.

[7]MichaelD,MingosP,J.ChemCommun.1996:900.

[8]倪春梅,盛凤军.微波合成技术及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J].广州化工,20__,32(2):13.

[9]龙明策等.高吸水性树脂的微波辐射合成工艺及性能研究[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__,18(16):205.

微波技术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微波技术;教学改革;教学方式;应用型人才

0.绪论

随着通信与信息技术(又称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迅猛发展,专业人才呈现出了供不应求之状,给高等教育理工科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课题。微波技术作为通信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已成为当今信息发展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1-2]。该课程的相关理论和技术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移动通信、雷达和微波集成电路等领域。但是这门课程概念抽象,数学公式复杂,逻辑推理繁琐,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不小的困难。仅仅是在课堂上通过老师千辛万苦的教,学生漫无目的的空想是远远不够的。应该让师生走出课堂,通过实验让理论具体化,在加深学生理解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也是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最直接的要求。如何针对微波技术这门课程体系建设值得进一步的探讨,首先针对我校的具体情况进行简单的介绍。

1.课程教学现状

对于通信工程专业,在大二的下学期就开设电磁场与电磁波专业核心课程,三年级的下学期开始选择专业方向:计算机网络通信和无线通信。微波技术、天线与电波传播等是无线通信方向的专业方向课程[3-5]。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微波技术课程教学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1)从课程的性质方面。微波技术属于专业选修课,学生对该课程的认识就不够重视。大多学生觉得这种类型的课程,只要考试能过就行,没有必要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大纲对于本课程的知识点要求是以了解为主的,从而导致整个专业学生上课的听课效果较差,学习的主动性更差。

(2)从课程的安排方面。微波技术总课时数为32,且全为理论课。该课程与电磁场电磁波课程的开设时间相差半年,因此学生在学习微波技术时,涉及电磁场电磁波的相关知识基本遗忘,跟不上老师的节奏。

(3)从学生的学习方面。三年级下学期,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比较分散,选择毕业就业的学生,更关注一些专业技能的学习、相关证书的考取和外出实习训练。对于考研的同学,则是忙碌于辅导班的补习、基础知识的复习。微波技术课程本身难学,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大多数学无法理解课程内容。

(4)从实验和实训方面。受到场地和经费限制,学院目前还没有可以完成本门课程的实验条件,导致学生的理论学习无法验证。

(5)从教师“教”方面。教师依据教学大纲,以“灌输”的方式进行理论讲授,即课程内容是介绍“是什么”“为什么”,过多强调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2.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针对微波技术课程的实际教学现状,笔者主要从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个方面提出了改革思路。

2.1理论教学方面

(1)学生教材选取。现在教材的种类和数量都很丰富,但是如何选择合适的教材,成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前提条件。目前我院通信工程专业学生选用的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微波技术基础》教材,该教材的理论分析和公式推导非常详细、清楚、明白,但对实际应用的介绍偏少,不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2)老师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加强理论分析与应用实例的结合,把日常生活中涉及到的产品或者是相关技术引入到课堂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其次对付复杂的理论和推导,适当弱化讲解,要让学生能够学会用理论或者结论直接处理实际问题。最后,把电磁场和微波技术的相关理论穿插在一起,在给学生复习的同时,又能增加新知识的理解,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3)考核方式改革。对于传统的“一刀切”考核方式,不能完全的反映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灵活的考核制度,学生总成绩来自于期末考试,课堂作业,平时课堂总结及研讨。研讨主要涉及相关知识的分析和实际解决解决途径的探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程的自学。

(4)转变学生认识。对于学生的惰学情况,老师要学会积极引导,不能放之任之,加强课堂教学管理。授课老师要从找工作和考研等方面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学习本门课程的重要性。

(5)课程规划方面。由现在的专业选修课改成专业基础课,课时方面,建议32理论课时外,适当增加10个实验课时,到达理论联系实际的培养目的。此外,本门课程的时间可适当提前半个学期,便于微波技术相关知识和电磁场电磁波的无缝衔接。

2.2实验方面

实验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一个延伸,有利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和培养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结合我院微波技术课程建设的实际情况,针对实验教学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可以进行如下几个方面的探讨。

2.2.1实验室建设

为了更好实现教学的需要,采购若干套微波设备,满足基本教学需求计科。上机安排上可以采取“循环遍历”的方式进行实验,提高设备的利用率。

2.2.2实验内容安排

为了充分利用实验室的设备和教学的需要,对于实验内容的安排上要夯实基础,突出重点。从验证性实验到创新性实验,以项目形式合理安排每个部分的实验内容,循序渐进地完成从理论知识到实践应用的无缝连接。

2.2.3实验室管理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将学生纳入到专业实验室管理中,实现最大程度的实验室开放。

2.2.4实验课程考核

实验课程的考核和理论课不一样,主要是每次实验报告完成的质量,平时实验完成的效果(特别是对于补充的研究性试验),还要给一个研究性课题作为考核,内容不限,方法不限,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成绩的评定可以针对试验报告的内容、论证和仿真结果等综合评定。

3.结束语

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注重理论基础,突出实践水平,强调创新能力,对于我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将取得一定的成效。为了培养既具有扎实基础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适应时代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必须实时调整和充实教学的每个环节,协调和配合好教学体制和机制的多方面才能达到最佳效果。[科]

【参考文献】

[1]付兴滨.关于微波技术实验课程建设的几点设想[J].科技信息.1997,(09):114-115.

[2]赵春晖,张朝柱,赵旦峰,微波工程系类课程的体系改革与教学内容优化.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30(2):15-18.

[3]王蔷,凌丹,洪兴楠等.电磁场与微波通信教学实验新体系.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2):11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