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狼文化论文范文

狼文化论文范文

狼文化论文

狼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野性的呼唤 狼图腾 生态文学 比较研究

引言

《野性的呼唤》()作为美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杰克・伦敦(Jack London 1876-1916)的代表作,自从作品面世以来就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该作品不仅引发动物小说创作热潮,其蕴含的生态思想更是给后来的世界生态文学发展带来不可忽视的意义。《野性的呼唤》主要讲述了一只生长在温暖地带富贵人家的家犬巴克遭难辗转被卖到北方严寒的淘金路上的故事,从文明的中心落入了原始中心的巴克为了生存和适应环境开始了不断的奋斗最终成为了狼群之首。我们把视线转向东方,中国作家姜戎的《狼图腾》前后历时三十余年,煌煌五十万言最终定稿于2003年。《狼图腾》是以时期内蒙古草原为背景,以动物狼为叙事主题的史诗般的小说。书中数十个关于狼的故事串联其中,故事情节既紧张又曲折,场面恢弘。最后主人公道出了对小狼、蒙古老人甚至草原的忏悔。引发读者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

杰克・伦敦与姜戎分别来自东西方两个国度,他们所生长的环境的文化背景、意识形态甚至地理风貌都有很大的不同,但我们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对《野性的呼唤》和《狼图腾》进行对比,不难看出他们在处理人与狼的关系方面所要表达的生态思想有着许多契合的地方。值得人们注意的是,姜戎的《狼图腾》中曾多次提及到杰克・伦敦的作品。这很可能说明姜戎在创作过程中的一些生态意识受到了其一定的影响。在生态问题日趋严重的今天,杰克伦敦在他的作品中渗透的生态思想不得不说是难能可贵的。

一、生态整体观

在环境伦理学中生态整体观可谓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学说,是当代生态学的核心观念。生态整体观是一种从自然的角度对生态与文学的关系进行探讨的生态理念[1](P103-104)对生态整体及整体内部联系是生态整体观的核心特征。生态整体主义并不否定人类的生存权,不逾越生态承受能力,不危害整个生态系统的发展权。美国哲学家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在关于生态整体观上指出并不强调任何一个物种、小环境乃至子系统的重要性,而是要以系统和谐和整体利益为出发点来考察包括人在内的自然万物的生存发展。[2](P99)《野性的呼唤》和《狼图腾》作为中外知名的动物小说,均通过描写狼,来表达作者自身先进的生态整体主义观念,警示人们若想和自然和谐相处,人类社会得以长足发展就必须摒弃“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善待整个生态系统。

《野性的呼唤》中生态整体观的思想主要体现在杰克・伦敦以一条狼狗巴克的视角批判了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和征服与控制自然观思想带来的恶果,在小说的开篇巴克被穿着红色外套的人掳走,“一次又一次地亲眼所见那种残酷的场面,巴克对那教训体会得更刻骨了:手持大棒的人就是一个统领,就是一个必须服从的统领……它还看到一条狗,因为既乞怜又不服从,在争夺自的搏斗中牺牲了”,此处具有非常明显的“人类中心主义”的象征意义,巴克作为生态系统中低阶生物在强大的人类面前没有一点与之抗争的力量,同时也体会到了自然社会中残酷现实。杰克・伦敦也在《野性的呼唤》中描绘了人类应该尊重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那就是小说中约翰・桑顿的出现,桑顿和巴克之间比起宠物和主人的关系,他们更像是一对彼此尊重互助的朋友。这种描写可以看出杰克・伦敦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整体主义的向往。

老人等着陈阵,急吼吼地说:难道草不是命?草原不是命?在蒙古草原,草和草原是大命,剩下的都是小命,小命要靠大命才能活命,连狼和人都是小命。吃草的东西,要比吃肉的东西更可恶。你觉着黄羊可怜,难道草就不可怜?黄羊有四条快腿,平常它跑起来,能把追它的狼累吐了血。黄羊渴了能跑到河边喝水,冷了能跑到暖坡晒太阳。可草呢?草虽是大命,可草的命最薄最苦。根这么浅,土这么薄。长在地上,跑,跑不了半尺;挪,挪不了三寸;谁都可以踩它、吃它、啃它、糟践它。一泡马尿就可以烧死一大片草。草要是长在沙里和石头缝里,可怜得连花都开不开、草籽都打不出来啊。在草原,要说可怜,就数草最可怜。蒙古人最可怜最心疼的就是草和草原。要说杀生,黄羊杀起草来,比打草机还厉害。黄羊群没命地啃草场就不是“杀生”?就不是杀草原的大命?把草原的大命杀死了,草原上的小命全都没命![3]

这是《狼图腾》中毕利格老人所提及的“大命”和“小命”思想。德沃尔和塞欣在《深层生态学》中说道“要清楚地认识到‘小我’在‘大我’中,而‘大我’代表有机整体。”当整体面临危险时:“没有一个个体能够获救,除非全体都得救。”[2]这两者的思想是否有着惊人的契合?没错,老人用生动的故事讲述的正是出现于20世纪的生态整体主义的思想。生态整体主义的核心思想是指把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而不是把人类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把是否有利于维持和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和谐、稳定、平衡和持续存在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根本尺度,作为评判人类生活方式、科技进步、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终极标准。毕利格老人宣扬的观念是草作为草原生态系统的根本与核心,黄羊、旱獭、野兔、黄鼠、牛、羊、马等都以吃草为生,若没有狼,那它们的数量就会疯长,势必会威胁整个草原生态系统。《狼图腾》为中国生态文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只有首先完成思想的绿化、形成明确的生态整体观,才有可能创作出真正的生态文学作品,进而才有可能为发掘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推动文化变革、建立生态文明作出文学上的贡献。”[4]

二、敬畏生命

法国人道主义学者、思想家史怀泽提出了“敬畏生命”(Reverence for life)的理念,将伦理学的范围由人扩展到所有生命,他认为人类的同情如果“不仅仅涉及到人,而且也包括一切生命,那就是具有真正的深度和广度”的伦理。他提出了这种伦理学基本的道德原则:“成为思考性动物的人感到,敬畏每个想一样生存下去的生命。如同敬畏他自己的生命一样。他如同体验他自己的生命一样体验其他生命。他接受生命之善:维持生命,改善生命,培养其所能发展的最大价值;同时知道生命之恶:毁灭生命,伤害生命,压抑生命之发展。这是绝对的、根本的道德准则。

杰克・伦敦批判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以一条狗巴克的视角和心理推进小说的情节发展,伦敦在小说中灌输了许多生态思想。在生态问题突出的今天,这样的生态思想着实可贵。在《野性的呼唤》中,伦敦赞颂了桑顿与狗们热情相拥,讽刺了赫尔一家虐待动物。“生命在他的体内流动,汹涌澎湃,狂暴又让人愉快,如醉如狂的状态仿佛要撑破了他,漫山遍野,流泻到世界上。”小说描写不仅富有诗性更重要的是通过杰克・伦敦的文字可以看出他对生命高度的敬意,仿佛读者本人成为了狼狗巴克,体验着它坚韧不拔的生命和残酷的环境。从中可以看出大量的史怀泽“敬畏生命”的思想。不仅如此,杰克・伦敦的写作也受到了德国哲学家尼采的影响,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和超人思想,他笔下的动物也通常具有非凡的能力,极具艺术性。

而《狼图腾》中对“敬畏生命”这一生态思想诠释得更加明显,小说开头知青陈阵刚踏入早操时对狼的恐怖,到好奇再到后期通过与毕利格老人交流后对狼的尊敬甚至崇拜,姜戎通过知青陈阵多次与狼打交道的经历,慢慢的使他对狼的认知产生改变。阐释了人对万物生灵应怀有敬畏之心。诸如此类的情节可以清晰地看出作者对生态强烈的敬畏之意。

三、生态危机的成因之探讨

《野性的呼唤》创作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淘金热时期。那时无数淘金者禁受不住金钱的诱惑蜂拥而至。在原本宁静的加利福尼亚淘金者无节制地钻探、开采矿藏,肆意地破坏森林与土地,并且大兴土木,掠夺大自然的财富。《狼图腾》这部小说同样对人类中心主义进行批判,相反的贯穿全书的生态整体观、敬畏生命等西方生态学重要思想。而《狼图腾》的整个故事就是一个因为忽视生态环境从而受到大自然的惩罚的悲剧故事。数千年美丽富饶的额仑草原,在近十几年来人类中心主义者对大自然的肆意改造下迅速退化成为草场,三十年退化为沙漠。对生态的严重破坏实在令人唏嘘不已,更让人反思曾经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带来的伤害。

《野性的呼唤》与《狼图腾》揭示了破坏生态的元凶其实就是人类难填的欲望以及长期以来人类以自我利益为主的生存与发展模式,使读者在阅读后产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通过大量的理论依据以及惨痛教训使人类意识到如果从“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出发,毫无节制地对大自然进行征服与改造,破坏生态平衡,最终人类只会亲手将自己置于万劫不复的深渊。所以只有保证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人类历史进程的可持续发展,让青山常在,绿水永存。

杰克・伦敦和姜戎都是极具人文关怀的生态主义作家,尽管《野性的呼唤》和《狼图腾》在情节和篇幅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是这两部作品当中所蕴含的生态哲学思想却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具有很大意义的可比性与研究价值,同时也是在呼吁警醒人类对现有生态环境的关注,避免当前及未来的生态环境更难以控制的恶化。

(基金项目:项目编号:[SLGYCX1501]。)

注释:

[1]薛敬梅:《生态文学与文化》,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王诺:《欧美生态文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姜戎:《狼图腾》,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4]王诺:《梅真的生态整体主义思想》,中国绿色时报,2008年4月18日。

参考文献:

[1]陈泽环译,阿尔贝特・史怀泽.敬畏生命[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2]刘荣跃译,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狼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华为;跨文化团队;狼性领导力;理论模型构建

1.引言――文化碰撞中的狼

纵观华为国际化道路20余年,其在适应国际化发展的改革均取得卓越成效。作为在国际竞争中决定赢家的关键――领导力,华为跨文化团队塑造了的狼性领导力是否能够为“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带来借鉴经验?这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及探讨。

2.跨文化情境下的华为狼性领导力

领导力指在管辖的范围内充分地利用人力和客观条件,以最小的成本办成所需的事,提高整个团体的办事效率[1]。华为在狼性企业文化的影响下,通过全球化经营战略部署,国际市场已经成为华为销售的主要来源,华为员海外员工本地化比例为72%[2]。在华为渲染的狼性文化下,其跨文化领导力用全球战略眼光运营企业、组织全球供应链、生产、市场营销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外,更强调在面对文化碰撞时,能够整合不同的文化并使其达到一种“和谐”状态的能力。华为的狼性领导力可以作为华为全球领导力中的一部分,帮助企业在国际化道路中顺利发展,提升企业绩效。

3.华为跨文化团队狼性领导力模型构建

华为跨文化团队的狼性领导力的理论模型需要得到提炼,这有助于华为跨文化团队统一企业价值观,同时也对人员任职考核以及领导力开发培训也有很大帮助。以下为本模型的设计思路以及模型的分析内容。

3.1理论模型的设计思路以及模型提出

首先,华为跨文化团队的领导力模型离不开狼性文化,因此称其跨文化领导力为狼性领导力,它决定了华为领导者的行为习惯以及工作态度。另外,由于需要在国际化市场站稳脚步,华为逐渐赋予狼性文化新的内涵――顺应企业国际化发展道路的商业领导力要素。最后,在跨文化情境下的领导力必然少不了“跨文化”这一新特征。因此,本模型的设计从三方面内容(文献解读华为狼性文化的本质内涵、总结概括国际知名企业的成功领导力模型涵盖要素、研究跨文化情境下所需要的领导力素质)出发,根据每个部分的具体内容,提炼出各部分的深层次内涵。最后得出华为跨文化团队狼性领导力的理论模型(如图3.1所示)。

3.2模型的内容分析

3.2.1华为狼性情商――华为跨文化情境下狼性领导力的基本要素

在华为,狼性文化已经衍生成为华为人的狼性情商,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华为跨文化团队领导者的成功与否。华为的狼性情商,有三个要素:锲而不舍具备超强耐力、适应性强并具备创新精神;集体奋斗强调协作精神(超强耐力具体包括保持艰苦奋斗以及时刻具备危机意识;创新精神以及学习精神包括适应性强、学习力强、保持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包括集体奋斗精神、团队凝聚力以及团队责任感)(如表3.1所示)。任正非时刻强调“鲶鱼效应”刺激员工艰苦奋斗[2]、华为时刻强调不断的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要求员工像狼一样对外部环境有很高的适应性,具备学习能力的同时并保持创新以及“岗位轮换”就等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此外,“集体奋斗的协作精神”在华为狼性文化中激发成员的奋斗精神。华为的营销团队有强大的支援部队,只要一线工作人员需要,马上就会有人为其做好后续工作,华为这种狼性团结,大大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

3.2.2商业领导力的普遍要素――具备商业性质的领导力要素

纵观国际知名企业的领导力要素,无不包涵执行力、客户服务能力、团队发展能力以及战略规划能力这四个主要部分(具体涵盖要素如表3.2所示)。在众多领导力模型中,执行力往往都被作为一项单独的领导力要素,与其他要素共同构建成领导力模型。此外,战略规划能力能够为企业指明前进方向、构筑企业蓝图,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商业领导力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IBM、HP、戴尔等大型跨国公司都十分强调领导者的团队发展能力,其中包括对团队有影响力、凝聚力、引导力、尊重团队成员等部分。最后,在商业领导力普遍要素中,客户服务能力包括客户至上、关注以及理解并预知性地满足客户需求。应改变以往的一昧追求高投资回报、高利润等不良思维习惯,做到与客户共赢。

华为近年来逐渐淡化“狼性”标签,转而投向学习成功企业的管理方式以及技巧。随着一系列“西化”步伐,华为领导力中也逐步融入了普遍商业领导力具备的要素,在华为跨文化团队领导力中,更是需要这类元素,以适应国际战略发展。

3.2.3基于跨文化情境下的领导力要素――体现跨文化特质的跨文化团队领导力要素

跨文化团队即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工作风格的员工汇聚在一起,为共同的目标而相互协作的队伍[3]。在具备“团队基础特征”的同时,其“跨文化特征”也十分突出,跨文化工作团队除了常出现一般意义团队出现的问题外,其内部成员的沟通问题、成员文化融合问题以及成员内部价值观统一问题等都将决定跨文化团队的工作成效、工作效率以及员工满意度。

跨文化情境下的沟通能力是全球企业领导者需具备的必不可少的技能[4]。面对文化差异,华为跨文化团队领导者应能够熟练处理跨文化沟通问题,理解文化差异,提高跨文化团队中的工作效率。除此之外,跨文化的融合能力能有助于领导者有效融合文化差异以及企业要素,创造一种属于企业内部特有的文化,真正营造成一种属于企业内部的统一的文化氛围。最后,领导者的全球视觉也是狼性领导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敏锐地预见到即将饱和的国内电信市场以及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巨大市场空间,任正非把企业发展战略蓝图扩大到全球范围中。在加大产品研发力度,从硬件角度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的同时,华为学习国外知名企业的经验,从管理体制、供应链、生产以及人力资源等方面实现华为的国际化体系,真正做到与国际接轨,正是这种预知性的全球战略视觉灌溉华为保持蓬勃生命力[3]。

因此,跨文化沟通能力、文化融合能力以及全球视觉作为体现跨文化团队跨文化特质的要素,是领导力模型中必不可少的,具体内涵如图3.3所示。

从模型中可以看到,华为狼性领导力的三个部分是相互影响并相互促进,共同组成华为跨文化团队狼性领导力的核心环,各个部分又包含着其内在要素。华为狼性情商作为领导者被后天培养的有华为印记的部分,是华为跨文化情境下狼性领导力的基本要素;商业领导力作为华为企业新时期需要学习以及发展创新的部分,是体现商业领导力的最主要因素;跨文化领导力是华为跨文化团队领导者在跨文化情境下所需要的具备跨文化性质的领导力要素,是融合不同文化,解决文化碰撞所必须的领导力要素。因此,华为跨文化团队狼性领导力模型是一个共同作用的有机整体,既有华为DNA,有新时期企业新血液,又有面对跨文化情境的“跨文化特色”。

4.讨论与展望

本模型可为在跨文化情境下工作的华为工作者的领导力培养提供一个完善的理论模型,细化在跨文化情境下的领导者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要素,并为华为的领导力开发系统提供理论依据,学习知名成功企业经验的同时保持永不停歇的创新,并保持全球视觉发展全球领导力。而且,理论模型能够帮助华为的全球经理人用全球视觉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跨文化情境,做一个合格的全球领导人。最后,本模型尚且处于理论阶段,其实际意义以及作用仍需要更多的后续实践的论证。因而本模型中所总结概括的华为跨文化领导力要素仍需不断完善整合,以达到符合实际情况、最终适用于华为甚至其他企业的领导力开发以及培训中。(作者单位:1.中共广东省委党校;2.广东商业贸易进出口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詹姆斯・库泽斯、巴里・波斯纳(美),领导力(第四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2] 张贯京,华为四张脸[M]广东:广东经济出版社,2007

狼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喜羊羊与灰太狼》是近年来深受中国大众喜爱的一部中国原创动漫片。该片凭借丰富的文化内涵及有效的传播方式,不仅获得了中国动漫受众的广泛认同,而且产生了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对中国动漫片创制的本土化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有鉴于此,本文拟通过研究该作品所蕴涵的本土文化思想如何与中国受众的文化心理实现对接,探索中国动漫片的发展方向,以期对具有中国特色的国产动漫片的创制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本土文化;动漫片;《喜羊羊与灰太狼》

国产原创动漫系列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以下简称《喜》剧),近年来在国内乃至周边国家及地区影响日深,受到了无数动漫受众的欢迎和青睐,是近年来本土动漫作品中名符其实的佳作。该剧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所具有的鲜明的、扎实的本土文化内涵。正是这些极富张力的特色文化元素承载起广大受众重返精神家园的欲求,让受众在接受娱乐的同时,因为信仰的充实而获得精神的欢愉,并能对自身的现实状况和现实行为进行价值性质及意义指向的判断,这正是《喜》剧作为文学影视作品所体现出的终极关怀。

一、具有“儒道互补”人格的卡通形象与传统士大夫的理想人格心理的同构

《喜》剧得到受众们的喜爱,首先应该归功于其动漫角色的成功塑造。该片的主要角色具有一种“儒道互补”的人格魅力,这种形成于中国传统士大夫阶层的人格心理在悠长的历史进程中,对中国本土乃至生活于中华文化圈中的人们影响深远。“儒道互补”的人格融合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精髓。儒家历来倡导人们为修齐治平、经世济民而努力,教育大众应该以入世的心态,自强不息、积极有为,甚至做到知其不可而为之。长久以来,作为中国的正统思想,它在促进中国社会文明的向前推进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与儒家思想不同,道家思想则主张人们通过清净无为与顺其自然来实现与环境、社会的和谐统一。这两种具有不同价值取向,却又相互补充的人生哲学,最初是为中国古代士大夫们处理人生进退难题而形成的。古代的读书人在儒家思想影响下,卧薪尝胆、饱读诗书,一心要“济苍生、匡社稷”。然而世事难料、宦海无常,那些经过寒窗苦读,终得功名、春风得意的出仕之人有时难免遭受打击,生活骤变。此时,道家思想所包含的自然脱俗、无私无欲、清净无为的思想,能有效地帮助失意的士大夫们排解心中的压抑与苦闷,成为他们获得心灵慰藉的绝佳良方。“儒道互补”的思想指导着主体一方面以自强不息,积极有为的方式实现个人抱负;另一方面又能够遵循自然的规律,做到不强求,以超脱的出世态度面对人生的难题与失意。

《喜》剧中的主要角色应该说都被赋予了“儒道互补”的人格。就生活在羊村里的小羊们而言,它们构成了一个集智慧、勇气、团结于一体的大家庭。它们中有头脑灵活、极具指挥才能的领军人物“喜羊羊”,有善于创造发明的天才村长,有力大无比的“暖羊羊”,还有勇气十足的“沸羊羊”,这个被赋予了超群能力的集体,尽管有着各种优势却没有任何称霸森林的意图,它们依然讲究与邻为善,从不欺压别类、掠夺它物,而仅仅愿意过一种与世无争、快乐浪漫的生活。这种生活理念正是尊崇了道家思想所倡导的自然、淳朴与和谐;反对争斗与巧诈。尽管如此,当面对“灰太狼”的侵扰,战斗不可避免时,它们是能够积极想办法,勇敢反抗“灰太狼”,为实现、维护自己理想的生存状态而战的。在这个过程中,小羊们体现出来的精神、意志与实际行为直接表明了儒家所倡导的“威武不能屈”、积极有为的思想同样对它们起着深刻的影响,让它们由“无为”向“有为”转变,从“不争”向“抗争”转变。而每次在战胜“灰太狼”以后,小羊们又会迅速地回归宁静、不争的生活状态,“儒道互补”的思想在它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就“灰太狼”而言,同样的人格心理在它身上尽显无余。“灰太狼”捉羊的过程可以说充满了希望,也充满了失败。但儒家的“有为”思想让它深知“没有行动,就没有收获”,它能够通过创造发明获得很多捉羊的新方法、新途径,不管最终能不能奏效,它总是在工作,一直为目标而努力。同时,道家所秉持的亘古不变、独立不改的“道”意识,即规律性、天性也在深深地影响着灰太狼。老子在《道德经》里说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在经历无数次失败的情况下,仍然对捉羊的事业信心满满,这是基于灰太狼作为狼的天性使然,让它不会因为某次的失败而产生放弃的念头,在它看来,捉羊是天经地义的,能够捉到羊应该是最自然不过的了。

同剧中动漫角色一样,当代的中国人同样面对着一个竞争激烈,又充满变数的社会。儒道互补的人格心理一方面让勤奋的中国人在积极追求物质需要的过程中,也依靠“内省”为自己寻求一个自由、清净、无争无诈的理想心态,这种心态将使个体自由主义情怀得以释放,提高自身创造力,使自己能够在面对工作和学业的挑战时发挥更大的潜能;另一方面,这种人格心理又能让他们在面对诸如下岗、失业、创业失败等人生坎坷时,看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道理,摆脱非议与自责造成的抑郁,走出暂时的心理困境。当他们再就业和创业时,能够“以出世的心态做入世的事情”,奉行“多做奉献,少谈回报”的态度,以此得到别人更多的青睐,为事业的成功增添砝码。儒道互补思想是今世之中国人奋进、坚韧的原动力。因此,片中的动漫角色在很多受众眼里,实际上就是他们自己,人们喜欢看《喜》剧,就是喜欢在镜子里看到了自己。

二、“太狼家庭”浓郁的家庭观念与中国家庭本位思想的契合

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中国人持有的是一种家庭本位思想,这种思想强调的是个人对家庭的服从,要为家族利益做出自己的贡献,从而获得个人生活的意义[1]。在此基础上,中国人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家庭观念。其中,努力实现家庭和谐、尽力承担家庭责任以及忠于家庭都是它的重要内容。这些内容对于当代中国人的家庭生活仍然起着重要作用。《喜》剧中由“灰太狼”“红太狼”以及它们的孩子“小灰灰”组成的“太狼家庭”所具有的浓郁家庭观念与国人所持有的家庭本位思想实现了契合。

1.“灰太狼”在《喜》剧中是一个对老婆言听计从的角色。尽管“红太狼”手里的铁锅作为惩罚利器,会不时地落在“灰太狼”的头上,但这一对“狼冤家”却从没有因此吵过架。观众对这个貌似极不公平的情节欣然接受,应该是基于他们头脑中“家和万事兴”的观念。中国人讲究和谐,在他们的家庭观念中,家庭的和谐是他们获得幸福的重要基础。这种观念的形成,源远流长。《论语》讲到“礼之用,和为贵”,《道德经》也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儒家思想在倡导和谐的时候,首先主张人们应该通过“诚意、修身、正心”等方式,对自己的个人修养进行提高;其次,希望人们本着“仁者爱人”的心态,通过爱的传递来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道家思想则是以二元论哲学说明了实现和谐的双方,本身就具有极大相异性。基于上述理念,在考察中国社会实现家庭和谐问题时,我们不难发现,夫妻双方通过以“自省”和“自修”为基础的不断磨合,来弥补双方的差异是一种常见而有效的行为。《喜》剧中,“灰太狼”对老婆的“忍气吞声”事实上是基于它对老婆的爱,这种爱让它们一直共同生活,并且有了爱情的结晶“小灰灰”;在一些关键时刻,它们能互相关怀,不离不弃。这种美好的结果很容易让受众体会到家庭和谐的重要意义。

2.时下的一些网络论坛上,出现了“要嫁就嫁灰太狼”的感言。强烈的家庭责任感是“灰太狼”卡通形象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喜》剧中“灰太狼”不辞辛劳地捉羊是它爱老婆、爱孩子,切实担负起家庭责任的象征。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责任感,在其形成过程中,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儒家经典《礼记•大学》里曾写道:“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由此可见,齐家在中国人看来既是对自身修行的一个检验,又是个人为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更大理想必经的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家庭责任感对于家庭成员实现人生价值的意义格外重大。诗圣杜甫就曾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表达自己未能尽到做父亲的责任致使孩子夭折的愧疚之情:“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尽管杜甫家的悲剧更多的是由当时的社会黑暗造成的,但这样的诗句却清晰地反映出饱受儒学思想影响的中国人所特有的一种强烈的家庭责任感。对于今天那些秉承了中国传统家庭责任意识,并且已经结婚、生子的成年人而言,《喜》剧无疑是他们情感的触发器。一方面,这部动漫会让他们体会到在自己成长过程中,父母付出的无私关爱;另一方面,也为他们在担负家庭责任时,增添了勇气与毅力。

3.“灰太狼”与“红太狼”对彼此的不离不弃,是“太狼家庭”深受大众喜爱的又一原因,《喜》剧中,时常处于饥饿状态的“红太狼”虽然对老公抱怨不已,但从没离开过它;同时,常常受到老婆打压的“灰太狼”也从来不曾有离家出走、抛妻弃子的念头。“红太狼”与“灰太狼”被看做是忠于家庭的模范夫妻。中国人对“忠”的概念历来十分重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忠”的概念就已盛行。在“家国一体”的背景下,“忠”对于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下的中国家庭意义重大。清代曾国藩就在《喻诸儿书》的家书中,将包括“忠”在内的“八德”作为家训,让子孙传习。孙中山在《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演讲中也谈到了:“讲到中国固有的道德,中国人至今不能忘记的,首是忠孝……这些旧道德,中国人至今还是常讲的[2]。”可以说,忠诚是家庭成员用于维系家庭的基本要求。《喜》剧中,往日对“灰太狼”蛮不讲理的“红太狼”一旦听到老公安全可能受到威胁,不仅要义无反顾地去救它,而且说出了“死也要死在一起”的话。可以说,它是当代中国人家庭“忠”意识的再现。

三、结 语

由此可见,《喜》剧突破了以往国产动漫对国外动漫照抄照搬的模式。在创作过程中,通过挖掘、运用具有深厚中国文化底蕴、并对现代中国人仍产生正面影响的文化元素,使作品具有比较突出的民族风格,满足了广大动漫受众的文化心理需求,具有广泛的欣赏价值。它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在动漫产品的创造与引进方面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于Z.家庭本位VS个人本位――婚姻家庭稳定的价值观因素分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10).

狼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狼图腾》 跨媒介叙事 狼性精神 改编

目前在国内外市场中,小说改编电影的作品纷呈多样,两种媒介的特点带来了叙事风格的差异,其间蕴含着共同的叙事性同样值得深究。跨媒介叙事也逐渐成为新起的研究对象,何为跨媒介叙事?即讨论不同艺术媒介之间的异同,探讨图像、声音、文字等多种媒介如何整合共同完成事件叙述,还探讨一种媒介向另一种媒介文学的转化和变异。本文以小说《狼图腾》和电影改编版本为研究对象,从主题、情节人物、叙事语言和辅助手段四方面对两者的异同和作品特色做简略的分析,由于篇幅所制,未能深入挖掘之处在此不再赘述。

姜戎所著小说《狼图腾》以狼为叙述主体,讲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位知青在内蒙古草原插队时与草原狼、游牧民族相依相存的故事,曾再版多次,被译为39种语言在全世界发行。2015年初,这部以狼为叙述主体的经典小说被法国名导让・雅克・阿诺改编成电影,在中国重新掀起了一股“狼图腾热”,因电影与原著相比改动较大,故两者的对比一直为时人津津乐道,其间褒贬不一。

(一) 主题上的差异是两者最大的不同点,小说《狼图腾》将重点放在了狼性的民族主义与民族性格上,不单只提倡中国人学习狼顽强勇敢的精神,永不屈服、决不投降的意志,学习狼利用身边有利条件团结协作的特点,改掉骨子里羊的温顺的品性,作者还将其背后的意蕴上升到文化论的层次,隐隐宣扬了一种民族优劣论,将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相比较,将两者暗喻为狼和羊,而且明显赞同狼性的民族复兴方式,同时对后者带有一定的批判性。

电影上映后,蒙古作家郭雪波等一些作家曾站出来批判:“狼从来不是蒙古人的图腾。”,“宣扬狼精神是反人类法西斯思想”,狼是否为蒙古族的图腾这个论争一直未能有最终定论。然而法国导演却巧妙地避开了这个饱受争议的话题,将电影《狼图腾》定位于环保的主题上,着重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狼与羊,狼与人,在草原这个大环境之中需保持一种生态平衡。电影这种改编的方法实际上是与其商业性质相吻合的,用时下最热门的环保问题作为卖点来吸引观众,更加容易获得观众的认同感,能够引导观众的价值取向,又不会引起民族主义价值观的冲突和争议。不得不称赞其用意之巧妙,淡化了图腾崇拜这一原著的重要内容,同时将主题上升到人类大爱的高境界中去,表现出一种更为广阔的对人类的终极关怀的价值观。

(二)在情节方面,电影着重呈现了小说中陈阵一人偶遇狼群、狼羊大战、掏狼崽、人马狼大战、陈阵养小狼、飞狼突袭、包顺贵带队猎杀狼等具有代表性的故事情节,对于原著中陈阵和毕力格阿爸多次的对话、陈阵独自思考以及草原生活片段都简缩为几个镜头或者直接忽略,这是由电影时间的局限性所决定的,小说叙事线索跨越时间较长,线索复杂,如果只是照搬原著,难免显得拖沓和单调,为了紧凑性和连贯性,电影进行了取舍,以陈阵与狼结缘为主线,与阿爸和女主角嘎斯迈的感情为两条辅线,同时淡化了和阶级斗争的背景,仅以包顺贵的形象和生产队开荒的景象时不时提醒观众社会背景的存在。然而美中不足的是,陈阵和毕力格阿爸的台词相比于原著富有深义的对话,显得肤浅了许多,流于表面并不能引发人们看小说时产生的共鸣。

至于人物设定,小说中许多蒙古牧民形象在电影中被精简为三四人,为了突出陈阵绝对主角的地位,并将观众视线吸引到狼的身上,增加了一个女主角嘎斯迈与男主角的感情戏,为此甚至设置嘎斯迈丈夫巴图在战狼时的牺牲,甚是来得突兀,而杨克更是成了鸡肋角色,个人认为这是落了俗套,硬生生将一部以狼和草原为题材的作品变成了平庸的陈阵知青写照,使得其他人物形象并不丰满。再来看看主角陈阵,原著中的他无时无刻不处于两种文化的矛盾和冲突中,对自己民族的文化思考带来的无力感和游牧文化对他的冲击是他思索和痛苦的根源,这也是为理性叙事辅助的方面,但是在电影里,陈阵的深层思考无法表现,转化为一个只关注狼生存状态的知识分子,等于是重构了主人公形象,相对来说,虽然符合自然主义的主题,但难免浅显了一些。

(三)从叙事语言的角度来看,小说的叙事语言不同于电影的表现性语言,小说作为文学文本决定了其语言具有想象性和抽象性,有一个时间线索穿插在其中,引导读者发挥想象去填补空间的空白,去思考文本想要表现的深刻内涵。而影视作品的叙事语言则比较复杂,它是由话语、图像和背景音乐构成的声响所组成的,所以电影语言有着与小说语言完相异的具体性和直观性的特点,这样观众思考和想象的维度就要比小说浅得多。

但是在电影中哲理性话语改编为感性叙事,大段大段的对话和一成不变的画面会令人感到枯燥无味,所以其并没有加入过多的旁白,而是增添了人物语言中的生活气息,进一步通过场景和音乐,从视听方面来体现环保主题。

(四)值得肯定的是,在电影辅助手段方面,阿诺的《狼图腾》真实再现了小说中的草原原貌和战斗场景。姜戎在小说《狼图腾》中细节描写丰富,叙事宏大,对狼群的动作和人物的表情描写都细致入微,而电影由于不具备小说的想象空间无法展现出来,所以导演将较多心思花在对俯拍航拍长镜头的处理上面,采用3D实景拍摄,为观众展现了美丽壮阔的草原盛景和生动形象的狼群姿态,并专门驯养了3年的草原狼,只求最大可能保证画面感的真实,这也是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

无论是以狼为题材新颖的小说《狼图腾》,还是改编较大的电影《狼图腾》,都算得上是经典的作品,受众在面对他们时所获取的关于自然关于文化的思考,就是他们的价值所在,两者思想性和艺术性各有优劣,其间叙事的不同正是契合了各自特点之处,值得进一步考究。

【参考文献】

[1]姜戎. 狼图腾[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4

[2]王学谦. 《狼图腾》与新世纪文学的生命叙事[J]. 文艺争鸣,2005,02:65-70

狼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电影《狼图腾》的价值绝不只是引发了一场关于狼是否为蒙古族图腾的广泛争议。首先,对这次争议本身还可以进行更加理性和深入的思考。从题材上看,这是一部关于狼的动物电影;从主题上看,这部影片包含了非常独特而深刻的草原生态文化。【关键词】狼图腾;蒙古族;狼;生态文化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092-02电影《狼图腾》主要讲述了知识青年陈阵和杨克一起下放到蒙古草原,前者与草原狼相遇,对狼产生兴趣并收养了一只狼,由此引发的一连串惊心动魄的故事。电影改编自姜戎的同名小说,上映之初就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争议的焦点与前几年小说引起的争议如出一辙,即关于狼是否为蒙古族图腾的问题。客观地说,这种争议触及到了电影表现的一些思想,但与此同时也遮蔽了更多更重要的内容。如今,那些争议已经尘埃落定,笔者想以一种更为理性和全面的眼光重温这部影片,以获得更多的艺术发现。一、关于狼是否为蒙古族图腾的思考电影《狼图腾》的上映首先激发了一些蒙古族文化人士的质疑,其中蒙古族作家郭雪波的反应很有代表性。面对小说和电影《狼图腾》言之凿凿地认为狼是蒙古族图腾的看法,他通过微博发表声明称:“狼从来不是蒙古人的图腾,蒙古所有文史中从未记载过狼为图腾!这是一汉族知青在草原只待三年,生生嫁祸蒙古人的伪文化!蒙古人最早信萨满后佛教。狼是蒙古人生存的天敌,狼并无团队精神,两窝狼死磕,狼贪婪、自私、冷酷、残忍,宣扬狼精神是反人类的法西斯思想。我们保留诉诸法律捍卫祖先和民族文化的权利。”一些资料表明,争议的双方在这一问题上不仅有观点,还有各自的论据。图腾的问题实在是一个事关民族文化的重大问题,这不是本文所能回答的。但笔者以为,民族的图腾也不是一个可以简单认定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郭雪波未免高估了一部电影或小说的影响力。电影和小说说到底都属于艺术的范畴,而艺术是允许虚构的,尽管这种虚构也要建立在事实的依据之上。换句话说,如果一部学术著作抛出这种观点,确实值得严肃对待,但对一部电影或小说的这种看法大可不必如临大敌。一部电影可能更多地会对一般的大众和非专业人士产生影响,但对那些专业的研究者而言,可能连一般的证据都算不上。对每一个想要深究图腾问题的人来说,没有必要对本影片作一种学术的考察。鉴于电影是一种艺术和商业结合体的事实,电影《狼图腾》之所以引起大众的关注并获得热卖,其实与影片在这一问题上的包装和炒作大有关系。影片的主创人员可能更多地把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当作一种商业营销的策略,而无意于作更多地思考。从表现的内容看,影片在这一问题上其实是缺乏说服力的,这一观点更多地来源于对蒙古族文化所知无多的汉族青年杨阵的一种切身感悟,而非严谨的研究。作为蒙古族传统文化化身的“阿爸”不止一次地表达过对狼的敬畏,但也没有明言狼就是一种图腾。这样看来,片中那面几次在风中猎猎飘荡的狼旗其实含义不明,令人生疑。透过这次争议的表层探讨,可以发现一些更有价值的理论启示。首先是电影的虚构要把握一个“度”的问题,电影的虚构和想象当然要有依据,但即便有了也不能任意地杜撰。当前的历史学界有一种观点,即认为传统有被“发明”的成分,但这种观点与对民族特别是他民族文化的任意虚构其实是两回事,不可同日而语。另外,反思这次争议的发生,其实与当前语境下的民族文化认同现象相关。在全球化、现代性和多元民族主义等文化思潮的影响下,民族文化认同成为了当前的热门话题。民族文化认同往往与民族文化的危机有关,表现为在文化压力影响下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坚守。上述郭雪波的言论就是这种现象的典型表现,尽管不无过激的成分。在这种文化语境下,电影作品如涉及到对民族文化特别是他民族文化的表现,一定要慎之又慎。在没有充足的证据之前,不要妄下断言,避免对他民族文化作出误读甚至篡改。鉴于电影在今天所具有的较大影响力,这应该是一部严肃认真的影片所力图做到的。二、一部关于狼的电影从视觉效果而言,这部影片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对狼的表现,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受,导演让・雅克・阿诺本人就是因为擅长拍摄动物的电影而知名。据说这部影片从决定拍摄到成功上映差不多经历了十年时间,光是花在对狼的训练上就用了三年时间。纵观电影发展的历史,似乎还没有一部以狼为主角的影片,其原因就是狼恐怕是世界上最难驯服的动物,但这部影片做到了。当看到电影里一个个关于狼的镜头闪过,我们不得不佩服导演和主创人员的努力,不得不为电影的魅力所折服。影片中关于狼的镜头是最多的,说狼就是这部电影的主角一点都不为过。更为可贵的是,这些镜头基本上没有采用特效,给观众十分强烈的逼真感,让人大呼过瘾。说这是一部以狼为主角的影片,不仅仅因为它充分而逼真地再现了狼的“形”,更因为它深入地表现了狼的“神”。大多数人心中关于狼的印象就是其阴险、凶残和狡猾,除此之外好像找不到别的词汇。这部影片肯定将会更新很多人对这种动物的认识。除了以上特点,影片中阿爸还认为狼聪明、有组织能力、团结一致、听从狼王的指挥、特别善于忍耐,进而认为狼就是动物界的“战士”,影片中狼群对黄羊群、家羊群和军马群发起的几次进攻也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这些特点。另外,狼还报复心强、难于驯服甚至宁死不屈。大凡以动物为主角的电影,尽管占据着荧幕的是动物的形象,其实归根到底也离不开对人的表现和思考,这从电影表现的目的、视角和观念等诸多方面都可以窥其端倪。我们看着动物的世界,同时反思人类自身。狼的身上所具有的那些精神,往往可以折射出我们人类的某些影子。当然这么说绝不是要把草原狼的精神和蒙古族文化作一种简单的对应,事实上笔者以为,草原狼身上所具有的那些优秀的精神更多地和蒙古族的文化精神有某些相似之处,比如片中的阿爸认为狼作为“战士”的品质:聪明、有组织能力、团结一致、听从狼王的指挥、特别善于忍耐等。阿爸认为当年的成吉思汗从狼那里学会了如何打仗,尽管缺乏一种事实的证明,也是一种具有合理性和说服力的想象。除了和人类精神的相似性,草原狼身上所具有的某些优秀品质甚至是我们人类所缺乏的,让我们为之折服和汗颜,比如不可驯服的精神。片中的杨阵尽心尽力地饲养了一只草原狼,将之从小喂到大,甚至省下自己的口粮来喂养小狼,并以此作为生活的最大乐趣。但在一次和狼玩耍的时候,狼竟然不听杨阵的使唤,并且咬了他一口。杨阵刚开始勃然大怒,骂它是一只“恶狼”,但很快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夸它“是只真正的草原狼”。这个细节可谓意味深长,它让我们明白无法泯灭的野性和不可彻底被驯服恰恰是草原狼的特点,而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正是我们人类所匮乏的精神,比如宁死不屈的精神。片中的场部主任带领一帮猎手来帮助草原人消灭草原狼,草原狼拼命地逃窜,于是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好戏。它们有的在逃命途中被猎枪打死,有的被逼上绝路,知道逃脱无望,或自己跳下悬崖,或钻到洞穴让岩石将自己掩埋,而那只顽强的狼王竟然被汽车追了整整三十八公里也不束手就擒,最后筋疲力尽、倒地而死,让围猎的人们无不为之惊呆。看到这些,不由让人感叹:狼确乎是被剿灭了,但它们的精神却没有被打败,这不就是伟大作家海明威笔下的“硬汉”精神吗?你可以打倒它,但就是打不败它。三、内蕴的草原生态文化虽说本片的主角是狼,但其主旨其实导向了对人类生态文化的思考。影片中人和狼的关系不是简单的敌对之类的二元对立,而是一种近乎辩证的既敌对又依赖的关系。草原狼是草原人的天敌没错,所以人害怕狼,会在狼繁殖的季节掏狼窝,弄死一部分狼崽,以绝后患,但与此同时,人又依赖狼,比如偷取狼群捕获的食物维持生存,比如借助狼来杀死对草原破坏性更大的黄鼠和兔子。人和狼的关系可以说构成了一种生态的平衡关系,靠着这种关系,人和狼共同在草原上生活了几千年。一旦人打破这种平衡,遭到伤害的不仅是狼,还有人类自身,影片中狼群对家羊群和战马群发动的袭击就是这种后果的最好写照,给人带来了财产的破坏甚至生命的毁灭。对人与狼关系的考量和处理其实就是一种草原生态文化的体现。作家张承志曾说:“游牧社会的文化,是一个伟大的传统和文化。它曾经内里丰富无所不包。――它深藏着一种合理的社会结构,一套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一些人的基本问题。”[1]斯如此言,要维持一种和谐的草原生态,关键在于草原人对自身地位和生存的深刻思考。表面上看,人是草原的主人,但人要在草原上生存下去,却不能时时以绝对的中心自居而忽略了其他生物的存在,不能忽略了人们赖以生存的草原。片中的阿爸说得好:“草原的命是大命,其他的命是小命,靠大命而活着。”草原是人和其他一切生物生存的家园,家园存在才有草原人的安身立命之所。对于家园而言,人类只不过是这片土地上的一种存在而已,不过是草原生态链的一环而已,这一环需要和其他各环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存在,否则只会给自身的存在带来莫大的威胁。片中的阿爸在安葬自己的儿子时将之曝尸于乱石的荒野之中,并且解释道:“草原人一辈子吃肉,杀死了很多生命。等他们死后,以这样的方式将他们的尸体还给草原。”这朴素的话语里包含着多么独特而深刻的思想!作为草原传统文化化身的阿爸深谙草原的这种生态关系,并以一种精神领袖的姿态指导着草原人的生活。时代在发展,草原人的生活也在变迁。阿爸的去世隐喻了蒙古族传统文化的某种断裂,在走向现代化的途中,蒙古族的文化将会走向何方?无论如何,作为民族文化基因的传统生态观念和思想应该被我们所珍视,为蒙古族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参考文献:[1]张承志.草原[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7.416-417.作者简介:樊义红(1978-),男,汉族,湖北荆州人,河南省周口市周口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文艺理论与批评,已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三十篇。

狼文化论文范文第6篇

十一年前作为一本四不像(自传体小说、生态报告文学、民族史、学术论文)的异类小说,《狼图腾》一经发表就已经引起热议争议的狂潮,而今随着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公映,又聚起新一波对原小说的逆袭,这种“狼文化”真的值得重新审视和探究了。做为同一原体的《狼图腾》从小说的文学样式转变为电影的艺术样式,最重要的是发生了作品主题,从文化的民族主义到人文的环保主义的重心转移和嬗变。

姜戎的小说最后一部分是《关于狼图腾的讲座与对话》作者借用小说主人公陈阵与杨克对话的口吻,洋洋洒洒四万余言大谈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兴衰演变,把中华民族的兴盛与衰败解释两种文化谁领风骚。作者认为“中国病”就是“羊病”。而羊病来于农耕经济这种自给自足的闭锁生产方式,相反,狩猎、游牧、商业、航海、工业五种生产方式必须要“通过竞争交换搏杀才能生存发展”。书中列举了从中华文化始祖炎黄二帝、周朝三王到秦汉唐宋元明清,游牧民族每每战胜大汉民族的大量史实得出结论:辐原辽阔的中国疆域都是游牧精神占据上峰时期开拓和保卫下来的。进而认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和实质就是炎黄先祖的游牧精神和草原精神,其核心就是狼图腾精神”。作者认为,吸取历史发展的教训,现今的中国要想彻底扭转落后挨打的被动现状,就要与世界强国比肩而邻,唯一能支撑这个中国梦想的民族精神是要“保持狼一样不屈不挠,勤奋进取的性格和精神”。这就是彻头彻尾的大国民族主主义主题了。上述内容是这部五十万字小说的第一主旨要义,显然,以小说的形式,以区区几万言的论述要想把这一博大艰深的历史主题阐清楚,对作者实在勉为其难,也难以胜任。因此,自小说发表以来质疑声连天不断,批驳之语连篇累牍,这从一个方面说明《狼图腾》小说主题立论有欠工稳,难以服众。

小说的第二主题是探讨人与自然,包括人与草原、家畜、野生动物,特别是天敌狼的依存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又是一部揭示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关系的自然探索小说。作者在揭示不同生命形式互相依存的关系,使用了老牧民有关“大命小命”的说法:“在蒙古草原,草和草原是大命,剩下的是小命,小命要靠大命才能活命,连狼和人都是小命。”狼的存在可以控制食草动物黄羊、野马野驴、野兔,甚至可以抑制鼠类(狼也吃鼠)繁衍数量,如果没有了狼,草原会被食草动物啃光,“要是把狼打绝了,草原就活不成,草原死了,人蓄还能活吗?”作者姜戎在接受《张家口日报》记者采访中也说:“这个‘大命小命’的关系,连西方读者都觉得深刻,而蒙古人几百年前就有这种意识了。” “大命小命”的命题与西方生物链和生态平衡的观念是完全贯通的,很容易被现代人理解和接受,从而引起中外各名族受众的共鸣。

狼文化论文范文第7篇

>> 喜羊羊与灰太狼 《喜羊羊与灰太狼》成功的探讨 职场里的喜羊羊与灰太狼 “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成功密码 创造奇迹的《喜羊羊与灰太狼》 我看《喜羊羊与灰太狼》 喜羊羊与灰太狼长大以后 喜羊羊与灰太狼之化敌为友 喜羊羊与灰太狼之声控炸弹 爱上《喜羊羊与灰太狼》 《喜羊羊与灰太狼之兔年顶呱呱》:喜羊羊的美学 美羊羊与灰太狼 《喜羊羊与灰太狼》如何把一只羊卖出牛价 目的论下的《喜羊羊与灰太狼》字幕翻译 《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成功对中国动漫产业的启迪 浅析《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的女性主义 浅析《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大众美学特性 动画电影《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文化价值观 从《喜羊羊与灰太狼》探索国产电视动画片的出路 《喜羊羊与灰太狼》对我国当代动漫创作的启示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6] 孙华艳.本土动画片的品牌营销――浅谈《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成功之道[J].当代电影,2009(04).

[7] 吴文瑶.传播学视野下的国产动画新特点――透视《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成功的重要因素[J].东南传播,2009(05).

[8] 职烨.动漫 展览很“动”产业很“漫”[N].申江服务导报,2009-07-08.

狼文化论文范文第8篇

2010年,我在一家医疗器械公司做策划,当时销售形势处于焦灼期,老板在公司大力推行“狼性文化”,要求所有省区经理和销售骨干在锡林郭勒大草原参加“狼族行动”。适逢8月初,内蒙古最宜人的季节,在一个据说是成吉思汗挥师远征的誓师地,举行狼旗授予仪式,各个省办事处被冠以“鄂狼族”、“疆狼族”、“鲁狼族”等番号。一腔壮志满怀,我对狼文化充满了狂热的崇拜(那效果比打鸡血要强上几倍)!

有一个人物很有意思,他是有着“销狼”之称的营销总监,给下属布置任务时霸气十足、无人不服;在开会时总是双眉紧锁,老板说话,他拿着笔记录着什么,适时应几句。一年后他拿了属于他的绩效奖,悄悄撤了。整个市场被轰轰烈烈的狼文化打过一剂强心针之后,在亢奋之余重新陷入疲乏状态。参加那场狼族仪式的“封疆大吏”,几多飘零,各奔前程,我还能记得他们的名字。

“狼文化”在很多职业培训机构那里,仍是一门常开的课程,很多创业公司甚至还不无夸张挂着狼族的画像和标语,以激励员工的斗志。我觉得我有必要把“狼文化”在公司中推行不下去的原因总结出来,尽管这个话题大家已有些烦腻了。

(一)狼文化是销售文化,而不是公司所有部门的文化。销售被视为公司最重要的部门,谁能给老板赚到钱,谁牛逼。一年完成多少销售任务,细化到每个季度、每个月、每个星期进行KPI。这决定了销售竞争的残酷性,大家争夺销冠,做的好就是狼,做的不好的末尾淘汰;但忽视了一个公司不只有销售一个部门,科研、生产、人事、财务、行政等也是公司有机组成部分,这些员工的职业特性决定了他们的“慢性”,这与销售的激进形成了对抗,往往越是在岁数多的公司,这种冲突的张力会越大。

(二)狼文化是老板文化,而不是经理人文化。想要做成事,一定得对自己够狠,才能对抗人性中弱点,他们心中的“狼性”是善于组织队伍实现自己的目标,为此可以付出超出常人的毅力和勤奋。而职业经理人考虑的是,如何在专业领域内做的更专注,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老板要求必须按我的意志来干,你干不好,我请干得好的人来干。由此经理人屈迎老板的想法,背离自己的职业规律,这种离心离德积累到一定程度,一般是要走人的。自上而下奉行狼文化的公司,发展到一定程度,老板被圣人化了,一些有执行力、有头脑的人才出局了,留下的是被“驯服”的员工,相当的听话!

(三)狼文化是执行力文化,而非创新力文化。狼文化之所以盛行,其核心在于执行,听从头狼的指挥,统一思想(无思想更好)、统一行动,在狼性的团队中,讲究的是秩序和服从,没有任何借口、坚决执行,才是生存下来的唯一法则。那些试图跨越层级、或按照自己的想法推进工作,要么被群起而攻之,要么被头狼灭掉。所以,在科层制的企业中,按照文件命令和程序流程办事,才最为稳妥和保险。在狼文化的公司,创新是一个伪命题,一切创新只有一个人的创新。这也是为什么只有中国人才讲狼文化,太带“民族性”了。

听从老板、追求市场份额、坚决执行,有什么不对吗?我也知道对!而一旦狼文化推演到极致,“狼”就露出了其野蛮的獠牙,落入“一言堂”、“浮夸风”、蔑视创新的旧毛病;渐渐也就成了所谓的“传统企业”。“传统企业”绝不是指非互联网行业,在互联网+的跨界打劫之下,行业的分野越来越模糊,贴上“传统”落后标签的唯一指标就是,奉行一套陈旧的企业文化和组织方式,比如“狼文化”。

狼文化尤其不适合于互联网,或者说真正的互联网人内心是抵触狼文化的。要知道,产品和技术是慢功夫出细活,不可能量化。有时候一年的试错,可能在某一个星期得到集中解决;更无法不能想象,一个唯唯诺诺的研发团队能够做出一款优秀的产品。互联网不是把产品卖出去,而是拥有多少有效用户;不是广告打的越响,货物走的越顺;而是越有口碑越有市场,而口碑基于产品体验和扎实的技术。尤其是创新(哪怕是模仿式创新),更是公司生存的命根子,为营造创新的氛围,就需要民主的沟通和开放的讨论,甚至鼓励争论,包容异端;而在狼文化中,领导拍板定乾坤,休想有商量的余地。以头狼为中心的狼文化的导向是体制官僚化,民营企业对狼文化顶礼膜拜,实际上是在开历史的倒车!

互联网公司本身有产品经理的极客文化,有不端架子的草根工作氛围,有开放协作的扁平式组织文化,还有去中心化、去权威化的信息平权,这些不知比狼文化先进了多少倍,何必跪舔狼文化?!

狼文化论文范文第9篇

论文关键词:变形记,怀念狼,变形

变形源自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对自身的想象,这些想象最初出现在神话传说中。在中国,《山海经》《淮南子》《聊斋志异》《西游记》等作品中都不乏关于变形的描写。变形不仅仅只出现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在现代社会,无论在中国文坛还是在世界文坛,变形这一文学母题都一直被作家关注和实践着,如卡夫卡的《变形记》,果戈理的《鼻子》,莫言的《生死疲劳》,贾平凹的《怀念狼》等等,不同的作者通过对变形的描写抒发着自己对社会的认识和对生存的关注,其中的含义并不仅仅只是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更多的是作者通过变形、异化而传达出的一个富有责任感的作家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焦虑。本文通过对卡夫卡《变形记》和贾平凹《怀念狼》的比较,探索变形母题在文学中的特殊意义。

一、变形对象的选择

关于变形母题的定义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的创建者斯蒂汤普森在其作品《民间文学母题索引》中认为“一个人、一个动物或物体改变了自身的形状并以另一种新的形状出现,我们称之为变形”;除了西方对变形母题的定义外,我国古代就有关于变形的说法,《荀子正名篇》中说道:“状变而实无别而为异所者,谓之化。有化而无别,谓之一实”,其中的“化”即是变形。从以上两种不同的说法可以得出相同的结论,即变形母题最基本的特点,那就是在文本中,特定的人物或事物在外表上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即由一事物变为另一事物。比如《变形记》中的旅行推销员格里高尔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怀念狼》中的猎人傅山后来逐渐变成了狼人,都是讲述人异化为其他动物。当然也有人变为另外一些的,如《促织》中成名的儿子变成蟋蟀,《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可以幻化成各种人物、动物或物品。由上可知,变形的发生,需要两个及两个以上的人物、动物或者事物,即变形发生前的“本体”和变形之后的“变体”。这就意味着作者在写作的时候要做出至少两个选择,第一要选择一个变形的“本体”一个变形后的“变体”。

《变形记》中作者在小说的一开篇便用简单的笔墨写到:“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烦躁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无比的甲虫”。作者没有用任何的铺垫和渲染,便把这一怪诞的事情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如作品中的主人公格里高尔一样对眼前的一切感到不可思议和措手不及。作者将变形的对象定为一个普通的推销员可以说是有其目的的。格里高尔是一个勤勤恳恳,心地善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普通市民,是具有代表性的。从作品后边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通过格里高尔之前的努力工作,家庭的生活得到了改善,父亲度过了五年安稳的老年生活,母亲和妹妹也可以偶尔去参加不太奢侈的舞会,格里高尔甚至还计划着送妹妹去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一切看上去好像都很美好,可是这一切的“美好生活”建立起来的基础是格里高尔没有底线的工作和付出。他每天四点钟起床,伙食也极差,没有朋友,似乎是一个只会工作的机器人,这是极度物化世界中的为生活奔波忙碌的普通人的代表。卡夫卡选择甲壳虫作为变形之后的对象,跟卡夫卡自身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卡夫卡说“我最理想的生活方式是带着纸笔和一盏灯待在一个宽敞的、闭门杜户的地窖最里面的一间里。饭由人送来,放在离我这间最远的、地窖的第一道门后。”卡夫卡理想的地窖式生活正如一只独处的甲虫,不被打扰,独自生活在黑暗之中。而甲壳虫背着重重的壳,看似坚强实则脆弱,大大的甲壳就像是格里高尔身上背负的巨大的生活负担,使他行动缓慢。作者将格里高尔变成一只巨大的甲虫,看似不可思议,实则是作者通过他的想象将格里高尔在生活的重压之下内心和身体上的脆弱物化给大家看。这里的甲壳虫是具有抽象意义和象征意义的,它象征着极度物化世界中人们生活的重压,人类情感的丧失,人被异化为只具有动物性的“虫子”。

贾平凹是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很大的作家,因此他的选择也是极深刻含义的。作者选择的猎人和狼这两个对象本身就是一对水火不容的“天敌”,他们本身就具有着密切的联系。从作品的蕴含的意义看,作者关注的是人类的生存环境,人的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本身就存在着矛盾,因此作者选择猎人和狼这一对矛盾的天敌也是具有说服力的。作者选择狼而不是老虎、蛇或其他的动物,在中国传统文化上也是有来历的。“狼正是从古到今,不仅与人类物质生活、而且与人类精神世界、感情生活发生密切关系的一种动物。”狼在人们心目中的感情也是复杂的,通常狼代表着凶狠、残暴还有狡猾。在世界各国的传说故事和文学作品中都不乏狼吃人这样的例子,比如我们熟悉的小红帽的故事,大灰狼想方设法吃掉小红帽,三只小猪的故事,大灰狼和小白兔的故事,其中狼扮演的都是凶残的反面形象。《聊斋志异·狼》中贪婪狡猾的狼,《祝福》中吃掉祥林嫂孩子的狼等等,在民间关于狼的故事更是数不胜数,狼是无法摆脱在人们心目中凶狠、残暴和狡猾的形象的。但是人们对狼的感情并非只是厌恶,狼还象征着勇敢,团结和智慧,母爱等等。世界上有很多民族把狼作为自己民族的图腾,并认为自己是狼的后代。

在人变狼的传说中,有著名的罗马母狼的故事,她用自己的乳汁喂养了双胞胎兄弟,母狼还成为罗马城的城徽和标志。不仅在西方,在中国也不乏关于狼孩的故事和传说,母狼喂养在森林中遗失的婴儿,婴儿长大了具有了狼一样的生活习性是我们从小熟知的故事。就在《怀念狼》中,狼的形象也不是单一的。故事的开头,狼是残暴的,袭击整个城镇,造成了谈狼变色的恐怖,贾平凹也把狼极力描写成一种恐怖残忍的形象,但是作品中又写到,狼与红岩寺老道的深厚感情,狼为报答老道的恩情而寻来金香玉,在老道死的时候表现出的悲痛和不舍更是胜过小说中的人。因此贾平凹选择狼作为故事的主体和变形的对象是有一定根源的。相比之下,《变形记》中的甲壳虫重在抽象和象征意义,是作者表现主人公格里高尔在物化世界的生活压力下异化的象征,而《怀念狼》中的狼则带有更多的人类情感和崇拜在其中。

二、变形的深层含义

如果变形只是告诉我们一个人变成其他动物的故事,那么我们大概是在读童话故事,卡夫卡的《变形记》和贾平凹的《怀念狼》很显然不是给儿童看的童话书。作者要告诉读者的也不仅仅是一个人变虫或人变狼的故事。对人类生存的关注可以说是所有具有责任心的作家共同具有的品质。历来伟大的作品无一不展现了作家对当时人类生存状况的关注和焦虑。比如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控诉了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剥削和人在物欲纵流的金钱社会中精神的异化;再比如曹雪芹的《红楼梦》通过对封建大家庭由盛到衰的描写为我们描述了当时各个阶层人们的生活状况。卡夫卡的《变形记》和贾平凹的《怀念狼》也一样体现在出了作者对各自生活时代人类生存状况的担忧和思考。

卡夫卡被誉为“关注人类生存的最终结构,在革新创作方法上具有非凡创作性的作家”,他认为“我们所需要的书必须能使我们读到时如同经历一场极大的不幸:使我们感到比自己死了最心爱的人还痛苦;使我们如身临自杀边缘,感到因迷失在远离人烟的森林中而彷徨——一本书应该是一把能劈开我们心中的冰封的大海的斧子。”可见将人类的痛苦书写给自身看,这是卡夫卡对自己写作的要求,也是支撑其写作的动力。而《变形记》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不仅在艺术上开创了小说写作的现代先河,同时还在于作品所反映出的极度物化的社会中人异化的悲剧。英国诗人奥登说:“就作家与其所处的时代关系而论,当代能与但丁、莎士比亚和歌德相提并论的第一人是卡夫卡。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卡夫卡用他孤独敏感的心观察和想象着这个社会。《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尔在生活的重压下变成一只巨大的甲壳虫,作者细致的描写了格里高尔变形后的一系列心理活动,当他发现自己变成甲壳虫的时候,他并为对自己的变形而作过多的惊慌和担忧,他心里想的是,他不能按时出差,会被经理骂甚至是开除的事情。可见在格里高尔的心里,自己如何并不重要,甚至自己是不是人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还能不能去上班,还能不能去挣钱。如果说格里高尔变形为甲壳虫是生理上的异化,那么他的这一想法就是他心理上的异化。卡夫卡并未满足于变形的这两层含义,紧接着,作者又描写了格里高尔家人对于他这一变化的反应。母亲先是晕倒,一直到最后也没能真正鼓起勇气去看望可怜的儿子,作者给我们写出了惨淡的母爱;他的父亲呢,气的握紧拳头,似乎要冲过来打他,后来终于拿起苹果胡乱的打向变为甲虫的儿子,这就是粗暴的父爱;格里高尔的妹妹起初对哥哥的遭遇是十分同情的,而且尽力的照顾他的起居和情感,为他准备食物,还为他放好窗户边上的凳子,便于他爬上去欣赏窗外的风景,似乎让我们感受到了真正的温情,可正是这个温柔善良的妹妹,最后说出了“我们必须摆脱它”和“它还会要了我们的命的”这样冷酷话。亲情的异化消失将作品推向了高潮,当格里高尔能够挣钱养家的时候,父亲每晚都等他下班才去睡觉,家庭看起来也是很幸福并充满前景的,可是当格里高尔失去工作能力的,最后成为家庭的累赘的时候,全家人对他的期待就是他的消失。“卡夫卡以一个小说家的卓越而超凡的想象力为人类的境况作出了一种寓言式的呈示。”在现代社会,人正面临并经历着这种异化,亲情都在丧失,友情爱情更是作家在作品中不敢奢望的,同情、理解、关爱、扶持这些本来是家人之间最基本的情感都在物化的现实中逐渐消失着。

如果说《变形记》是一则书写人在现代社会中被异化的寓言,那么《怀念狼》则是敲响当代人生活境况的警钟。贾平凹在谈到《怀念狼》的创作动机的时候说:“近几年来我对世界越来越感到恐惧。连我自己都弄不明白我恐惧什么。也许是科技的高速发展,也许是战争和灾荒?……整个世界都充满了悖论,这种悖论是人类面对自然、面对动物、面对除人以外一切牺牲的矛盾,面对这种矛盾,人变得既渺小又狂妄,既可怜又贪婪,既精明又愚蠢。”对于人类生命力的焦虑和恐慌并不是作者在写作《怀念狼》时才体现出来的,在《高老庄》里就初见了作者对于人类这一生存状态的关注。对于环境的关注从上个世纪开始就成了各国政府和人民关注的问题,在生活当中随处可见关于环境保护的宣传。

《怀念狼》构思于20世纪末,完成于新世纪伊始,正是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时候。但是《怀念狼》不是一本宣传生态知识和环境保护论的科普读物,文学作品的主题往往蕴含在故事当中,需要读者自己去发现,并具有多义性。作者从纵向上讲述人与狼的斗争史,通过人和狼的对立,狼对人的威胁,人对狼的捕杀,阐释了人与狼相互依存的生存法则。作者更是通过对红岩寺老道与狼的关系为人们找到一条理想的生态出路,人与动物和平相处,相互关怀,似乎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真挚感人。红岩寺老道为狼治病,狼为老道的去世而哀鸣,狼比那些村庄当中只为寻找金香玉人更有人情味,而跟狼相比,那些在二泉映月中割食活牛的人,用人孩子去撞车骗钱的人,比狼还不如。这似乎跟《变形记》中人类情感的丧失有这共同之处,但是《怀念狼》的内涵不仅仅在于此。贾平凹是一位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极深的作家,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万事万物相生相克的原则,在《怀念狼》中,贾平凹想说的似乎也是这样。狼威胁人的生存,人也在将狼赶如绝境,在狼的消失中,人也逐步进入病态。猎人傅山和烂头在捕杀狼的过程中都染上一种怪病,当商州的狼捕杀殆尽之后,傅山和烂头也走入绝境。不做猎人,傅山就失去了活着的价值,但是当最后一只狼被打死,也宣告了猎人自身存在价值的消失。红岩寺老道与狼的故事与傅山与狼的故事在作品中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作者宣扬了人与动物和平相处的这种理想境界,但随着老道的死去,这种理想也宣告破灭。而傅山最后变成了具有狼的习性的狼人,也将如同《变形记》中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一样,具有了更深的隐喻意义。为傅山带来无限光荣和骄傲的猎人身份,最终在他身上实现了狼对他的报复。而作为启蒙者出现的环境保护论的“我”,最后也被视为一个如同《狂人日记》当中的狂人的尴尬境地。正是这样的结尾,使作品的意义无限扩大。

三、表现变形的艺术手法

卡夫卡在文学史上是无可取代的,其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也是公认的。从艺术上讲,文学史家们一般将卡夫卡的作品归为表现主义,并认为他是表现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表现主义是一个在艺术领域运用广泛的概念,在文学,绘画,电影,音乐中都有不同的表现,“但他们也有一些共同的思想倾向和艺术特点,即不满社会现状,要求改革,要求‘革命’。在创作上他们不满足于对客观事物的摹写,要求进步而表现事物的内在实质;要求突破对人的行为和人所处的环境的描绘而揭示人的灵魂;要求不再停留在对暂时现象和偶然现象的记叙而展示其永恒的品质。”表现主义者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关注人性,关注人类情感,只是他们表现的手法不在是对某一事实或现象的客观描写,而是强调主观想象,“强调对世界的虚拟和变形的夸张与抽象,强调幻象在文学想象力中的作用”。正如毕加索的画一样,我们看到的是疑惑和不解。卡夫卡同样也是是表现主义的实践者,只不过他是用笔代替画笔,用文字代替颜料来表达他对世界的认识。《变形记》作为卡夫卡的代表作,是他的思想和艺术的集中体现。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把人变成了虫子,也只有卡夫卡这样的想象力才能做到,这看似不和逻辑的疯狂举动却将人类情感的异化书写到了极致,这也是卡夫卡在世界文坛占据特殊地位的原因,同时也是卡夫卡对小说创作发展的一大贡献。在《变形记》中,作者淡化故事发生的背景,淡化故事情节,着重描写主人公格里高尔的内心世界,并通过格里高尔的眼睛观察萨姆莎一家人在格里高尔变形前后的不同态度。如果在这个故事中,没有主人公的变形,而写为他因生病失去工作能力之类,那么作品的内涵和批判力度将大打折扣。卡夫卡正是以他突破常规的想象力,将在生活当中看来荒谬不可以思意的事情当做常规写给人们看。从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的不是生活的广度,而是思想的深度。他将一个梦幻般的世界和生活中的现实世界结合在一起,格里高尔的变形只存在在幻想中的世界,可是他脑海中的回忆,他眼中观察到的世界却是实实在在的,就是在这样看似矛盾却又在作者笔下自由转化的两个世界,我们读出了现代人在看似平常其实被极度物化了的世界中人类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

贾平凹在《怀念狼》后记当中说到“十年前,我写过一组超短小说《太白山记》,第一回试图以实写虚,即把一种意识,以实景写出来,以后的十年里,我热衷于意象,总想使小说有多义性,或者说使现实生活进入诗意……”“《怀念狼》里,我再次做我的实验,局部的意象已不被我看重了,而是直接将情节处理成意象。”贾平凹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极高的兴趣,并一直亲身实践着。他学习并创作绘画,书法,戏曲等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并能使其精神成为自己的艺术风骨”。中国的书法、绘画讲究神韵和神似,而不是一味的描实。老庄用“道”阐述自己的宇宙观和哲学观,道在中国也一直是一种难以描摹的神秘事物。贾平凹说“道,即使一种借用,又是对它所包含的积极辩证因素的发挥,既取其具体,又抽象,既主观,又客观,既有限,又无限,既小又大的对细想、社会、人生无所不保的覆盖面。

”具体到文本之中,“虚”即是贾平凹通过动物与人的生存环境和相互关系,所要传达的生态问题。对于这个主题思想,作者将之具体化到“我”,舅舅,烂头的寻狼活动之中,这一活动是贯穿全文的主要情节。更进一步说,“我们”的寻狼、杀狼活动实质上又可定义为:人与狼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关系的形象化表现,这就是贾平凹所追求的“整体意象”和“情节意象”。寻狼途中所经之地,所遇之人,所遭遇的离奇怪异之事,作者都将之叙述得鲜活生动,既有贪财压榨村民的村长,逐利不顾自家孩子性命的父母,风流滑稽趣事不断的捕狼人烂头,又有金丝猴报恩,群狼求医、为老道送终,狼幻化成人、猪等“聊斋”故事。这一切都符合我们自古以来所形成的审美趣味和阅读期待。有了这些事件的参与,本文就越加生活化,而越生活化,也就欲彰显了“实”这一手法。

与《变形记》相比,贾平凹是用变形的手法实则保守很多。在《变形记》当中,作者十分突兀的在故事开篇便让主人公没有任何预兆的变成了甲壳虫,直接把读者从现实社会推到了一个不可思意的荒谬情景之中。而《怀念狼》是通过大量的渲染铺垫,逐渐的以讲故事的方式将变形慢慢的呈现给读者,傅山最终变为具有狼的特征的狼人,在作品的叙述过程中一直被作者买下伏笔。相对于《变形记》,《怀念狼》也更重视故事性,重视读者的阅读快感。贾平凹是一位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极深的作家,他的艺术原则就是“博采、逛纳,却又不失其本。这个‘本’就是底层中国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根植于中华民族特殊历史文化心理结构的民族的审美习惯”。所以在阅读《怀念狼》的时候,就像一位老人在讲很久以前发生的关于狼的故事一样。《变形记》则更加重视内在的体验和思索的深度。

结语

世界在变化,人的生存境况也在逐步发生变化,变形母题的书写不会停止,不论是古代的神话传说,还是现代人的寓意书写,关于变形的故事都带给读者与众不同的阅读体验。不论在西方,还是在东方,对于人类生存问题的终极关怀和追问都将是作家创作的不竭之源!而且在不同民族、国家的作者们笔下,这一主题的传达毫无疑问会继续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从而丰富和完善着变形母题的书写。

参考文献

1 吴晓东,20世界外国文学专题[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 李星,孙见喜,贾平凹评传[Z]. 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

3 郜元宝,张冉冉, 贾平凹研究资料[C].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4 殷国明,漫话狼文学[M]. 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

5 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 [M]. 武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 邱文龙,杨刚华,变形母题的文学阐释[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5.02.

狼文化论文范文第10篇

一、 草原和农耕两种文化之间的冲突

受到人口快速膨胀和政治运动的双重影响,大量农耕人口进入草原地区,从而对草原地区的生态平衡造成极大影响。在《狼图腾》中,作为农耕文明的著名代表,包顺贵虽然自身是蒙古人,但是其所在的家乡已经从之前的放牧转变为农耕,根据农耕文明的相关理念,应当在草原大力推行牧民的定居规划,对草原进行改造,形成定居点,并将放牧改为圈养。在农耕文明中所追求的是生活的稳定,因此,其将袭扰人类正常生活的狼看作天敌。在包顺贵发现狼群对牧业生产造成较大影响时,便决定将狼完全灭绝。在他不听巴图的劝告而造成军马的严重损失之后,包顺贵更决心将狼完全灭绝。[1]在后期发展过程中,包顺贵将来自于农耕地区的农民集合起来,使用各种办法对狼群进行屠杀。更通过烟熏点炮等方式将千年不衰的獭山上从来不曾灭绝的獭子全部捕杀,并用其炼制獭油。该种掠夺式的开发方式使得草原上不再有狼和獭子,进而使得草原鼠失去了天敌而泛滥,进而使得草原的植被受到严重破坏,辅以人为大规模开发,使得原本水草丰盛的草原出现了严重的沙化。

在《狼图腾》中,准确描述了草原和农耕两种文明之间产生的巨大冲突,在农耕文明进入草原之后已经对草原发展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并告知人们必须对不同文明采取一种包容的态度,而不是肆意掠夺自然,进而使得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被打破。在当前全球生态恶化,全球不同文化之间产生的冲突越来越激烈,在本部作品中,对于保持生态平衡和多元文化共存极为倡导,进而获得了全球读者的共鸣。基于此,在全球范围内虽然有部分人因为不同因素对小说提出了批评,但是更多地人肯定了该部作品所取得的成就。而肯定的原因则是作者通过自身在内蒙草原生活的经验,说明了人和自然、不同文化之间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二、 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的冲突

作为一部描写狼的作品,却不仅仅是为了描写狼而创作,小说在表面上是对生物和生态两种形式的狼的描述,其实是对于文明、文化、现实以及政治的描述。将狼上升到令人崇拜的程度其实是作者对于文明思念的强烈表达,该种因素也是小说一经发表受到各方激烈讨论的重点所在。

在小说中将本质化的民族性质看作是不同文化影响所致,而草原文化和农耕文化更是华夏小农经济和儒家文化的碰撞,小说在存在和意识两个方面同时软化了民族的性格。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农耕文明所推崇的是主管农业命运的龙王爷,即顶礼膜拜和诚惶诚恐以及逆来顺受。根本不可能像蒙古人那样,始终以狼为中心,开始一系列的学习、守护、祭拜和杀害。在游牧民族草原上,农耕民族身上的烈性完全被释放出来。[2]此时的民族性格便推崇出了两种不同的文明形式,即游牧和农耕两种文明,而两种文明的优劣之处在小说中展现的极为明显。

本部作品的意义不止于此,作者在最终结尾部分,将狼性文化和游牧精神上推到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其认为炎黄子孙其实就是游牧民族,而汉民族则是游牧民族先祖的子孙。在我国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少数民族不仅仅存在于边疆地区,统治国家的多位y治者也具有少数民族的血统。在农耕文明中,使得中华民族的性格被大大软化。而根据该种性格的横向发展分析,小说将世界文明以及西方文明归纳到思考的范围之内,认为游牧精神不但有效摧毁了野蛮的罗马奴隶制度和中世纪黑暗的封建制度,发展到现代受到游牧精神的影响,使得文明获得了较为广阔的生存空间。

在小说《狼图腾》中充满荒谬,整体简单通俗,也正是受到该种性质的影响,该部作品也被社会各个阶层人物不断谈论,出现该种现象的原因是其准确表达了中国当前存在的文化症候。该种文明的思考分析的模型是被反复使用的模式,即中西方文化在交融过程中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类似的思考出现在纪录片《大国崛起》中,虽然其中展现的是西方国家的崛起,但是已经潜在的成为了我国崛起的示范。在《狼图腾》的思考思路与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出现的纪录片《河疡》较为类似,虽然在影片中已经不再使用黄色文明的字眼,但是其中增加了中华文明衰落的重要因素,从而完成中西方文化的融合。该种反思最早可以追崇到“”时期,虽然在该部小说中并没有出现“国民性”的词汇,但是有关羊、家畜、狼以及凶兽等多种性质的描述却极为细致。[3]总之,在中西方文明对比过程中使得我国民众陷入了集体性焦虑,并且为现代性的发展找寻多种出路。

其实,在我国发展道路研究过程中所获的答案也各不相同,而不同答案相互之间存在较强的现实意义。譬如,在“”时期,鲁迅先生存在的危机意识和解决的方式如下,即中国人对于羊往往会显现出兽相,而对于凶兽则会展现出绵羊特性,因此即便显现出凶兽的模样,也必然是卑怯的国民。而鲁迅先生对于该种现象的认识提出说法,即在对手显现出凶兽面相时,便应当如凶兽一般,而对手如绵羊一般时则应当展现出温顺的特点。在鲁迅先生所讲解的理念中深刻之处在于将羊和狼两种性质放置于社会关系之中,最终得出反抗强权的结论。在大约半个世纪之后的《狼图腾》中对于羊和狼的性质进行了本质化处理,并完全折服于西方狼,最终展现出强权想象和崇拜的本质。

三、 历史和现实之间存在的冲突

随着我国对世界事务发展影响作用的不断增加,已经引起了西方社会的警觉,其担心中国的快速发展会对西方社会在世界秩序中的主导地位形成巨大冲击,甚至对其自身利益形成损害。在该种全新历史形势影响下,我国国内产生了两种不同的见解,一是通过对历史经验的分析,对西方社会始终保持警惕性,对强权进行积极反抗,从而对我国的国家利益进行捍卫。[4]正如上文分析,通过对历史的考证,其存在一定的正当性,而在本部作品中,关于民族性质的分析和思考所表达的仅仅是上个世纪初期,先驱者所倡导的对国民性质进行改造的基本思想。其最终目的在于,告知国人不能忘记曾经因为文化和思想的落后而导致国家受到外敌侵略的悲惨教训。在该种思想中包含了一定的忧患意识,在我国快速发展的当前,具有该种意识并非坏事,其能够提醒人们时时刻刻都能够正视当前的现实,保持较为清醒的头脑,通过该角度进行分析发现本部作品对国民性的批判具有一定的积极性。

但是,倘若国民过于执着于曾经的悲惨教训,则会与当前由西方社会所主导的世界秩序产生较大冲突。当前由西方社会所建立的秩序则是像草原上的狼一般侵蚀和掠夺弱小的国家和民族,从而对自身势力完成扩张。在获得一定优势之后,反而又将自己称之为“文明狼”,与此同时将所有对其自身所建立的秩序提出挑战的力量彻底消灭。倘若以该种视角对本部作品进行分析,便会发觉其所宣传的反抗和斗争精神太过张扬,有可能导致中国和西方社会在并不恰当的场合发生冲突和对抗,因此对其提出较为尖锐的批评。

与上述言论存在较大差别,另一部分人群则是通过我国当前作为世界大国应当承担起自身所担负责任的角度对本部作品进行批判,该种理念是根据当前全新的国际形势在国内形成的一种全新的声音。我国从当前已经成熟的世界体系中获得较为迅速的发展,说明该种体系并不是完全不可取,恰恰相反,其依然包含了大量科学合理的因素,比如市场经济、民主政治、法治精神以及自由平等。我国在当前以及后期发展过程中必须借助该种体系对自身形成规范和约束。通过该种观点分析《狼图腾》则会发现其自身的主题和观点与当前的世界发展趋势和人类社会文明之间存在矛盾,因此必须对其提出严厉的批判。

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西方希望将中国设定成为利益关联方,其属于一种不平等的强权行为,该种行为充分反映了西方部分政治家仅仅从自身利益出发,在我国取得较大发展的同时,企图通过合作的方式将中国划入由西方社会所主导的国际体系之中,从而避免因为中国的迅速发展对西方国家的利益造成损害。一旦存在该种不平等,则说明我国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和西方社会产生较大冲突。而当前的国际政治环境恰恰说明了该种发展趋势。因此,以西方价值观为全球价值观,并严格遵守西方秩序则可以减少冲突的观念,太过天真,对于该种观点,在《狼图腾》主题中则具有一定的提醒作用。

总之,在国民性改造过程中,对于《狼图腾》主张反抗的狼性精神必然会遭受到批判,表面看来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其自身所参考的依据却恰恰存在自身的片面性。在前者的批判中所依据的是历史经验,但是完全脱离历史背景的反抗和斗争并不一定能够对我国当前的发展产生较大的帮助作用。而后者则是对当前的世界秩序予以认可,认为应当加强与西方社会的合作,其对于我国的和平l展有较大的帮助作用,但是该种观点过于西方化,从而使得人们又忘却了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悲惨教训,放松对西方社会应有的警惕性,降低民族竞争的基本意识。

在该种取舍皆难的境况下,所反映的是我国当前在世界环境中的身份和处境,我国已经获得了世界大国的地位,但是其并不是主导世界发展的强国。拥有大国地位要求国人能够在观念上承担起自身作为大国应当承担的职责,但是我国依然没有强大到轻而易举就可以地址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的遏制。历史上所遭受的损害和悲惨教训依然历历在目,其对于国人看世界的态度将会产生极大的影响,该种现象的存在必然会对我国后期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在某些特定时期会遭受极为严重的困难,因此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留下凝重的脚步。

结语

2015年上映的电影《狼图腾》获得了很高的票房收入,也使得同名小说再次热销,正如10年前出版时所引发的巨大争议,在电影问世之后使得社会各个阶层民众通过多个角度对其进行激烈讨论和评判,其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大的关注,因为其自身在多个层面对我国当代社会转型过程中存在的冲突进行了完美展现,而通过该种冲突的展现可以发现我国在后期的发展过程中也必然会遭受较大的挫折。

参考文献:

[1]韩宇宏,席格.《狼图腾》及文化观念转型[J].中州学刊,2007(6):225-233.

[2]赵薇.生态批评视野里的《狼图腾》[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3):47-50.

狼文化论文范文第11篇

一、生态电影的身份

生态电影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生态电影使用先进严谨的科学技术,诠释着浪漫多彩的人文诗学。两面性和新兴性造成了生态电影的特殊身份,从而也导致学界对其定义的诸多争论。生态电影概念由美国电影学专家斯科特?麦克唐纳于2004年首次提出。斯科特对生态电影的限定极为严格,在《走向生态电影》一文中他坚信好莱坞式的以商业盈利为目的的电影无法营造可供人们诗意栖息的精神花园,而这正是生态电影的关键。而英国电影学者大卫?英格拉姆在其代表作《生态电影批评的美学与伦理》一文中则认为某些叙事的主流商业电影反倒比一些环境纪录片更能唤起观众的环境保护意识。英格拉姆在随后出版的《绿色银幕:好莱坞电影与环境保护主义》一书中,率先尝试以生态视角解析好莱坞主流商业电影,确立了好莱坞商业片的生态地位。之后帕特?布莱顿、罗宾?莫瑞等电影分析家也纷纷著书立说,研究商业电影的生态价值。[2]

尽管学界对生态电影的定义仍存在分歧甚至是对立,但细读各派理论,仍能发现共同之处:首先,生态电影必须以整体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客观表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不得以人类中心主义为指导思想;其次,生态电影应承担起呼吁教化人类生态环保意识的责任;最后,生态电影应带领人类思考及寻找人类与生态和谐共存的新模式。

《狼图腾》描绘了内蒙古大草原上牧民与狼世世代代猎杀与保护相依相存的复杂关系,也如实表现了外来的人类(知青、农业移民)对狼、羊、天鹅、草原整体生态圈的影响,还以陈阵抓狼、养狼、放狼的经历反映了人类对生态认知的转变。所以《狼图腾》是生态电影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

二、走出原著的荫蔽

作为通俗文学的小说《狼图腾》在商业上是成功的。自2004年出版之后,小说《狼图腾》已经被译为30多种语言,在世界110多个国家与地区发行。仅在内地地区就已经再版50多次,发行500多万册。[3]小说自出版之后,海内外广大报刊均对此做了大量的报道,网络新媒体对小说的讨论经年不衰,海内外学界如周涛、雷达、顾彬等大家均对此书或发表评论或撰写论文。

由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一经面世多会引来各种非议,更何况是《狼图腾》这样的经典畅销作品。导演需要在保持传达原著主要精神的同时,确立电影本身的品格,使之成为独立的作品,而不是原著简单的影视版本。事实证明导演带领作品走出了原著的荫蔽,电影本身具有独立的品格,并在很多方面实现了对原著的超越。

小说《狼图腾》一经上市毁誉参半。除了读者所持观念角度等客观因素外,小说文本本身及思想意识形态方面的复杂性也是造成争论的重要原因。首先,文本题材庞杂,小说描写了草原人与草原狼的亲密关系,作者又花了大量的笔墨试图通过超越“狼”这个简单的动物形象来探究世界人类民族关系,并使用“狼性精神”及自然法则来否定汉民族的传统道德价值观。其次,作者本身的立场十分混乱,作者试图通过对狼的重新认识来解构“人类中心主义”,但与此同时矫枉过正,确立了“狼性核心”,“大命”“小命”之说满篇皆是,本质上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并未改变。另外小说作者把弱肉强食的自然法则直接套用到人类社会,用生物之间的关系来比拟民族关系,“用自然生态观来替代人类社会中的民族文化观”[4],这样的生搬硬套近乎可笑的同时也招致学界对其法西斯主义反文明倾向的诟病。

电影《狼图腾》回避了这些问题,紧扣“狼”这个真正的主角,整部电影集中表现“狼的狡猾,狼的智慧,狼的生命强力,狼的团队精神,以及狼性,狼眼,狼嗥,狼烟,狼旗”[5],细致描绘了人、狼、羊、草原这个整体生态圈的全貌,以及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在人类对狼过度杀戮之后,草原生态平衡被打破,老鼠蚊虫大量孳生,电影中没有安排人物的对话来解释谴责,导演只是使用3D技术使蚊虫栩栩如生地围绕在观众周围,待观众试图伸手去捉打蚊虫之后,整体生态、平衡这些抽象的概念不知不觉已扎根于心。小说原作者、导演两相对比,导演似乎并没有太高的抱负,没有想改变民族精神重现帝国辉煌的野心,只想拍一部关于草原狼的电影,但在镜头展示下,狼、羊、人、风雪、蚊虫的互动之中,观众的生态责任意识被唤醒并开始考虑承担生态责任等问题。

电影与小说的另一较大的不同体现在人物塑造方面。首先电影主人公不同于小说中满脑子理性思辨的陈阵,由年轻演员冯绍峰扮演的陈阵更像是观众身边的年轻人:他好奇心强却又冲动莽撞,面对重大改变时会不知所措,经过交流与反思之后会根据现实做出调整改变。陈阵最初一心想逃离都市复杂的人际关系(阶级斗争),幻想在茫茫草原找到精神栖息之地,他试图在小狼身上寻找生命的原始动力,但面对现实中对狼的杀害、对环境的破坏时自己却束手无策,经过痛苦的反思他最终决定将小狼放归草原。逃离―寻找―无奈―反思,现实中的年轻人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经历,电影中陈阵这样的主人公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电影的一大亮点就是对小说中的“反面人物”兵团领导包顺贵的再创作。原著中的包顺贵是一个单纯的反派角色,他杀狼、打天鹅、吃天鹅蛋、破坏草场、迫害知青与牧民,是破坏草原环境的千古罪人。由优秀演员尹铸胜扮演的包顺贵不再是这样脸谱式的形象,而是立体丰满而又真实的人物。电影中的包顺贵在狼群军马大战之后,全然不顾因公殉职的巴图和他的老父,反倒叫嚣着要追究幸存马倌及正承受丧子之痛的队长毕利格阿爸的责任,他看重军马胜过牧民。但在调查清楚真相之后包顺贵向牧民道歉,并撤销了一切不公正的处罚。他允许陈阵养狼是为了更好地捕狼杀狼,但是在吉普车追捕狼群的过程中,他目睹了狼宁可跳崖求死也不甘被俘,在狼王累死瘫倒在草原之后,他没有把上好的狼皮带走,而是选择让狼王的尸体留在草原。包顺贵这个人物无论在小说还是电影当中都承担了大部分的矛盾冲突。但是导演认识到这个人物是特殊时代造成的悲情人物,草原生态的破坏并不只是由一个包顺贵造成的。导演将包顺贵塑造为一个外来人,他不同于世世代代居住于草原了解草原的牧民,也不同于逃离城市阶级斗争对草原抱有浪漫幻想的陈阵,他代表渴望从草原得到维持生命改善生活物资的外来人,不懂草原,只懂索取,但面对过度开发后他开始反思。电影最后包顺贵的些许改变代表着人类开始对动物、自然予以尊重,也给观众以希望。对于包顺贵这个人物的塑造,从原著简单的全盘否定到今天电影中的客观理性全面认识,反映了时代在发展,人们对生态的认识越来越深刻,环境保护教育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不同于原著中惨死的小狼,剧中的小狼最后被醒悟的陈阵放归草原,小狼虽然起初回头看了曾经的“主人”,最后还是义无反顾地奔向自由的大草原,此时蓝天上的白云幻化出狼图腾的样式。这浪漫的一幕代表着草原狼生命的延续,给观众以遐想的空间及改变的希望。影片最后没有如观众所愿表现小狼长大后报仇/报恩的情节,恰恰是真实地反映了狼的习性,电影是从整体生态观出发,以平等的精神来演狼与人,而没有落入人本主义的俗套。

另外剧中毕利格阿爸的儿媳在丈夫因公殉职之后,没有选择嫁给早已暗生情愫的陈阵,而是选择了来自东蒙的农民。这个情节设置耐人寻味,实际上无论是陈阵还是包顺贵的弟弟,他们都不是土生土长的草原人,而是代表着迥异于草原文明的外来文明。原著中作者极为贬低代表农业文明的汉人,但电影中草原之花却选择嫁给汉人,这样的改编更真实地反映了生活中各民族的交流融合。

三、科学技术的真实表现

人类步入现代社会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渐迅猛,科技在改变物质世界的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思维方式,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人失去了对自然的敬畏,在现代人眼中,自然不过是没有生命的客观存在,是人类征服利用的资源。科技取代信仰的同时,人类对待包括自己在内的生命也丧失了敬畏之心。电影对这一现象做了细致入微的表现:蒙古青年最初面对羊贩子的种种诱惑拒不说出黄羊的埋葬之处,但最后为了一台最新的半导体收音机,他出卖了族人的秘密;农场领导面对惨死的军马,气急败坏地要追究马倌的责任,对马倌遗孀孤儿的痛苦熟视无睹,因为在他心里马命比人命更重;轰隆作响的现代农业机械在碧绿的草原肆意驰骋,草原消失了,民房工厂耕地出现了;人们飞速开着吉普追赶狼群,只为了把狼累死要没有枪眼的狼皮;乌黑锃亮的猎枪瞄准了美丽的白天鹅,只为尝一尝传说中的天鹅肉;现代的炸药被用作炸狼,结果德高望重的毕利格老人惨死在爆炸之中……技术本该带领人类走向更美好的明天,但现实中却将人异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物质化。

在生态电影中,科学技术与生态似乎是一对矛盾对立的概念,电影《狼图腾》也不例外。不同于好莱坞科幻大片中各种令人目眩的高新科技,导演在《狼图腾》整部电影中并未刻意展现科学技术,但观众并不会忽视人类对自然的贪婪索取、对科技的滥用,无法否认所谓的天灾其实只是人祸。

当然导演让?雅克?阿诺并没有站在道德审判官的角度去单纯地控诉人类反对科技,影片中青霉素最终拯救了毕利格老人的孙子的性命,老人对陈阵、杨克这些来自城市代表着现代力量的年轻人始终寄予厚望,希望他们能在草原生活之后,把真实的草原生活写下来告诉世人。所以影片对人类的残酷行为只是点到为止没有极力渲染,导演将更多的篇幅留给了真正的主角――草原与草原狼。

四、结语

狼文化论文范文第12篇

大多数中国人应该都是在狼的“威胁”下长大,“大灰狼”和“狼外婆”是欺负小羊和兔子的罪魁祸首,也是震慑小孩子的有力武器。我也是这样长大,“大猫猴”和“大灰狼”是小时候的噩梦。现在的小孩子有了“灰太狼”、“红太狼”和“小灰灰”一家,狼反而被羊整的团团转。因为平底锅,这部动画片曾经被批得很惨。此外,披着狼皮的羊,狼爱上羊一些网络歌曲也曾经风靡一时。现在看了这本书,我依然无法喜欢狼,更不用说上升到图腾的高度崇拜狼。

但作为一部小说,作者描写角度独特,叙事生动,勾勒了曾经水草丰茂的草原美景,还原了生物链中残酷的生死搏斗;对草原环境、生态平衡的保护意识,对游牧精神和农耕精神的比较研究,使得文章除了情节曲折之外,更有了一定的文化气质。几十个狼的故事有机连贯,一气呵成有大青马勇敢镇定地独闯狼阵,狼口脱险;有蒙古女人和九岁小孩与狼徒手搏斗,生擒恶狼;有蒙古猎人坐山观狼群设伏黄羊,渔翁得利;有石圈里的飞狼之谜,惊人推断;有狼群与军马惨烈的生死决斗,同归于尽;有白毛风和蚊虫的天灾人祸,生死存亡;有狗和草原狼的你死我活,不共戴天;有人与狼的殊死较量,相存相依;有作者千辛万苦喂大的小狼,狼性不改;以及小狼非凡的命运和悲壮的一生……

在我看来作者所谓“狼图腾”,并不是对狼的崇拜,而是对狼的畏惧;他对狼的喜爱不过是叶公好龙般的喜爱。文中的陈阵应该就是作者,他应被视为“狗崽子”被流放到草原,他渴望反抗却无能为力,才会羡慕残忍凶猛的草原狼。他养狼本身就违背了狼的天性,残忍地夹断了狼牙还要冠之以爱的名义,我同情那只被他豢养如狗的小狼。书中提到汉族只有农耕文化的羊性,任人宰割,蒙族是拥有游牧文化的狼性,这种观点当然不是全面准确的说法。民族优劣论,本身就是一个不理智不公平的论断。在我看来,中国人越来越能有自己独立的想法和自由的精神,同时也能像狼一样,懂得团结和为他人付出的意义。

2015年,《狼图腾》被外国导演拍成电影上映,从纯叙事的角度说,影片基本上展现了情节,模糊了原著中的价值观念。可喜的是免去了纷争,可惜的是没有反映出草原人对狼的崇拜之情。影片最后算是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小狼没有死,而是回归了自然。我认同这个结局,有时候爱就是要放手。

狼文化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语义翻译 交际翻译 《狼图腾》英译

一、引言

笔者在众多英g作品中选取了《狼图腾》作为研究对象,尝试从纽马克的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视角下对该译本进行案例研究,因为该译本总体而言是成功的,且运用一定合适的翻译理论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会被目标读者更好的接受,让中国文化走出去。笔者希望能通过采取案例研究法,研究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理论在《狼图腾》中的应用,更好的对比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适用范围,为翻译及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一定的启示。

二、《狼图腾》与英译及其翻译思想

《狼图腾》的叙事主体为狼,生动地揭示了自然万物的规律,其文化学术价值极高。因为作者以一种全新的历史视角,论证了由于历史上游牧民族强悍进取的狼精神,不断为汉民族输血,中华文明才得以发展且从未中断。其英译出版后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比如以下报道:

The New York Times:“Jiang Rong’ s first novel,Wolf Totem,is a stirring allegorical critique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所以《狼图腾》的英译在全球的影响力可见一斑。而从翻译的角度来说,究其成功的具体原因及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则是本文重点探讨的。

三、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概述

语义翻译试图尽最大可能去传达源语精确的语境意义。交际翻译试图让读者获得的效果与源语读者所获得的效果尽可能的相近。两者有一定的区别。比如语义翻译关注发出者个人的思维过程,而交际翻译则更倾向于某具体的语言和文化。文化方面,前者会保留源语文化,而后者则把外来的元素带进目标语文化。两者也有重合之处,即所有的翻译在某种程度上即是语义翻译又是交际翻译,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

四、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应用

1.语义翻译在《狼图腾》英译中的应用。

(1)保留原文风格;尊重句式。

例1.

原文:冰软了,雪化了,大片大片的黄草地又露了出来,雪前早发的春芽已被雪捂黄,只在草芽尖上还带点儿绿色。

译文:The ice was softening,the snow melting,revealing vast stretches of yellowed grass. Early buds that had appeared before the latest snowfall had turned yellow,with a tinge of green.

分析;此句描绘的是草原开春的美丽景象,作者将其描绘的细致入微,译文也正是遵从了这种特点,尊重原有句式,使用非谓语的形式将原文翻译出来,不仅意义一致,句形也十分一致。而如果翻译时,将这几个分句合并成一个句子,看似简洁凝练,实则将失去文章原有的韵味,由此可得,语义翻译使译文在符合原文特点的前提下,将原文韵味表现的淋漓尽致。

2.交际翻译在《狼图腾》英译中的应用

(2)进行适当省略,改善表达效果。

例2.

原文:绿山青山、褐山赭山、蓝山紫山,推着青绿褐赭蓝紫色的彩波向茫茫的远山泛去。

译文:Mountains of many colors―dark and light green,brown,deep red,purple―rose in waves as far as one could see.

分析:由于中英两种语言表达差异的不同,在汉译英中,“省略”这一策略非常重要,译文则更加简洁。从本句可以看出,原文中列举了各种颜色的山,如果直接译为“dark green mountains,light green mountains”等,会使译文显的累赘不堪,按照语义翻译就会达到适得其反的效果,所以可以看出,本句更适合交际翻译。

五、结论

本文以《狼图腾》英译为基础,发现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有不同的使用范围。若翻译单位较小,可采用语义翻译。若翻译单位多为长句或段落,则用交际翻译,且要考虑语境,文化等因素。因此,译者不能仅为了忠实于原文而拘泥于原文的形式,而更应该考虑译文的表达效果。本着最大化再现原文效果的目的进行翻译,希望此次研究可以为类似翻译带来更多帮助。

参考文献:

[1]Munday,Jeremy.(2007).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Routledge.

[2]Newmark,Peter.(2011).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3]马会娟,苗菊.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狼文化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大学生培养;存在问题;狼性文化

作者简介:吕宁(1988-),女,山东烟台人,山东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助教。(山东 济南 250100)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7-0207-02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但当代大学生大多是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独生子女,家长的宠爱和宽松的生活环境使他们身上普遍存在理想信念模糊、缺乏竞争意识、创新意识淡薄、奉献意识淡化、心理素质欠佳、团结协作较差等缺点。在自然界中,物种优胜劣汰,逃脱不了自然法则,许多物种身上体现的品质,都值得大学教育借鉴。狼群具有无畏进取、善于捕捉机会、团结协作等特性,在大学生教育中引入“狼性文化”,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使大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团结协作意识具有很好的助推作用。

一、狼性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教育的启示

1.发扬狼性无畏精神,培养学生的受挫能力,增强越挫越勇的决心

狼每天都在实践着失败是成功之母的信条。狼可以说是捕猎效率最高的动物了,但对多群狼进行观察计算得出的平均数据表明,狼捕猎的成功率只有7%~10%。[1]一条幼狼从学习捕猎开始到成为主力,要经历无数次的失败。狼群面对失败,不但没有退缩和屈服,甚至没有丝毫沮丧。它们从挫折和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学习新的捕猎技巧,制定新的作战策略,整装待发,投入到新的战斗中,正是这种无惧无畏的精神,才使狼成了强者。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挫折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有的人面对挫折会找借口,会胆怯逃避,这种人将会一次次失去成功的机会。而有的人却会越挫越勇,积极的面对失败,不断的总结提升,他们深信迈向成功的转折点通常是在失败之后出现。

在对大学生的教育过程中,要让大学生意识到,只有困境才是产生强者的土壤,才能激发人的斗志。当大学生遇到挫折时,要鼓励他们勇敢面对,鼓起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不当逃兵和懦夫。可以对部分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有的学生非常优秀,从小到大都被鲜花和掌声包围着,他们没有经历过失败的痛苦,甚至认为成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当这类学生步入社会遇到困难后情况往往异常糟糕,他们没有心理准备,当头一棒的打击可能会使他们一蹶不振,因此培养和增强学生面对挫折时的心理承受能力与快速恢复反击能力在竞争如此残酷的今天显得愈发重要。

2.发扬狼性目标精神,培养学生专注的品质,增强人生规划能力

狼在捕捉猎物的时候往往盯紧一个目标而用尽全力,对一个目标的专注能使狼产生一种爆发力并保存体力,不至于因为目标过多而分散精力。寻找、发现、追逐、获得是狼群生活的四部曲,狼群绝不会花费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在无意义的事情上,对目标的专注和执着是狼群捕猎成功的关键。

大学生要想实现自己的价值,核心问题就是如何订立一个切实可行的人生目标,这一切都离不开理想信念的确立和完美人生的规划。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目标教育时要注重内外的统一。内要提升大学生对于理想信念、人生目标以及人生规划等内容的科学认知,将外在压力转化为内在动力,为目标的实现奠定良好的科技基础。外要提高大学生的规划能力,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和困难,教会其修正和完善目标的方法。在内外双重教育的引导下,使大学生最终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3.发扬狼性竞争精神,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强环境适应能力

狼不但要面对与不同动物种类之间的竞争,还要面对狼群之间的激烈竞争。在狼群内部会有一只头狼,狼群成员都要无条件的接受它的领导,头狼的位置不是论资排辈安排的,每只公狼都会打斗竞争,但只有最强者才能得到这个位置。狼群就是这样一个能者为王的世界,也正是这种激烈的竞争才使得狼群能够生生不息。

在人生过程中竞争也是无处不在的。当代大学生要培养竞争意识,安于现状的人是难以适应未来社会激烈竞争的,机遇总是青睐那些时刻准备竞争的人。现代教育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竞争意识,从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向民主型、激励型的教育方式转变,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接触社会,广泛学习,增强实力,从而培养较强的竞争能力,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4.发扬狼性团队精神,培养学生的共赢意识,增强沟通协作能力

狼并不是上帝的宠儿,与自然界的其他动物相比,上帝没有赐予它特殊的本领,甚至从某些条件来说,狼还处于弱势地位,但狼群之间团队协作的力量却使它们一直居于最高食物链终极者的位置上。

大学生要想在人生中有所作为,必须认识到群体力量的重要性。不论是在大学中的班级、社团,还是步入社会后参加的各种组织,都需要大学生发扬团队协作精神,这就要求高校必须要培养大学生的沟通合作能力。良好的沟通与合作能帮助大学生获取正确的认知,在彼此交换信息的过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和行为方式。在校园文化建设和教学中营造和谐、愉悦的良好氛围,建立民主、互动的合作关系,对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有较大的帮助。

5.发扬狼智精神,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增强认知迁移能力

狼群在捕食时靠智谋取胜,它们不会贸然行事,往往计划很长时间,不漏过任何一个细节,每只狼根据自身特点不同都有明确的分工,按照计划将猎物追赶往预定地点并将其捕获。狼群深知追逐猎物仅仅靠猛跑是绝对不够的,必要的准备和步骤是获得成功的基础,而谋划则是梦想实现的基本保障。

纵观人类发展历史,任何一个成功的人都不会蛮干、傻干,他们都有敏锐的洞察力,花在分析问题上的时间要远远多于解决问题,只要计划方法得当,问题的解决便是顺其自然的事情。

高校不能仅仅把大学生培养成一个有知识的人,更要培养成一个有智慧的人。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斯滕伯格认为仅用知识代表智力是不完备的,提出了智力三元理论,即一个完备的智力理论必须包括智力的内在成分、智力成分与经验的关系以及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三者缺一不可。学校不可能将大学生在社会中遇到的所有问题都提前告知,需要教授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一种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6.发扬狼纪精神,培养学生遵纪守法意识,增强组织纪律性

狼族是群居动物中最有秩序、最有纪律的群族,在狼族里,任何一只违反了纪律的狼都有可能被彻底赶出家族。一个狼群就是一支训练有素、纪律严明的部队。正因为崇尚纪律,狼群在任何时候都能做到步调一致,形成群体的战斗能力。

铁的纪律是效率的保证。被誉为战神的巴顿认为:“纪律是保持部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也是士兵们发挥最大潜力的基本保障。”其实,不仅战场上如此,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也是如此。大学生要改掉散漫拖沓的习惯,将纪律意识溶于自身发展中,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做到令行禁止。高校要制定详细的行为规范,将纪律意识溶入校园文化,领导教师要做好表率作用,引导学生从自律到自觉,帮助学生成长为纪律观念强、执行能力强的人才。

7.发扬狼忍精神,培养学生忍人之所不能忍的能力,增强其处人之所不能处的魄力

狼族在捕食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忍耐力令人叹为观止。狼群会耐心的观察猎物的特点,以年老或弱小的动物为目标,先由狼群中的一只“刽子手”抓破猎物的腿,随后这只猎物被放回归队,狼群继续耐心的等待时机,它们定期更换角色,由不同的狼扮演刽子手,让受伤的猎物旧伤未愈又添新伤,这样的故事一天天重演着,受伤的猎物失去了大量血液,磨尽了力量和反抗的意志。最后,当这只猎物再也不会对狼群构成威胁时,狼群便群起而攻之。狼群之所以饥肠辘辘的等待,就是为了避免在战斗中两败俱伤,长期的煎熬换来的是最终的胜利。

忍耐是一个坚持的过程,在这段时间里不能无所事事,而是要默默奋斗,不断的为成功增加砝码。忍耐是把痛苦的感觉或情绪抑制住,为的是胜利的到来,这是顽强意志的体现。在这个浮躁、急功近利的时代,万事万物都被贴上了“快”的标签,培育大学生的忍耐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十年磨一剑,成功需要孕育和过程,唯有耐得住寂寞,受得了挫折,才会守得云开见月明。若大学生没有持之以恒的信念,没有耐心和耐性,可能会为了尽快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最终葬送了自己的前程。

8.发扬狼责精神,培养学生奉献与服务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狼是对群体最忠诚的动物,捕猎时,每只狼都非常勇猛,毫不退缩,为集体的利益而奋斗拼搏,当狼群面临巨大威胁时,狼会顾全大局,牺牲自己,保全狼族,这是一种让人类敬佩的精神。

当代大学生崇尚个性,崇尚自我,却缺失了责任。有的学生“两耳不闻天下事”,将社会责任和奉献意识抛之脑后,这样的学生怎能担当国家之大任。高校培养的是国家的未来,而责任是一个强者必备的品质,唯有敢于承担责任,顾全大局的自我牺牲精神,才能担负祖国的未来和希望。高校不能空喊口号,要从小事入手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营造权责利分明的氛围,制定有针对性的激励和惩罚措施并落实到位,让每个学生都做到人人各定其位,严而有责;人人各落其标,严而有序;人人各尽其责,严而有度。[2]

二、狼性文化的局限性

狼的勇敢顽强、积极进取、团队协作以及顾全大局的自我牺牲精神等都值得高校在培养大学生的过程中借鉴。但凡事都有两面性,狼性文化也是一把双刃剑。狼性文化也有其局限性,人们在接受狼性文化时不能满盘吸收,而要吸取其对自身有用的精华。在倡导狼性文化时不能偏重某一点,如竞争精神不是自私的、狭隘的,不是对他人的暗中算计,更不是你死我活,而是实力的证明和超越,是公平的较量。竞争也没有排他性,不排除团结协作,当今社会单枪匹马是注定成不了强者的。另外,大学生要学习的是狼的坚韧执着,而不是冷酷无情。高校在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中也要杜绝硬性文化的产生,不能运用铁腕政策粗暴管理,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每一个学生。因此,高校在充分利用狼性文化优点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缺陷及所带来的危害。

三、结束语

针对当代大学生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结合现代社会所倡导的竞争精神,狼性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但学校需要以开放的姿态,科学的管理赢得大学生对狼性文化的认可,容许他们独立思考,去其糟泊,取其精华,将狼性文化中有用的成分为己所用,在生活与学习的实践中加以融会贯通,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狼文化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审美;丑行;生态文学;生态平衡

中图分类号:I2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2-0114-02

中国民俗文化中有很多关于丑的说法,比如“傻人有傻福”“寿终正寝”“人无完人”。许多民俗形象也是很丑陋的,比如门神钟馗,面目狰狞,又黑又丑;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都不是人的模样,丑陋吓人。但是钟馗能捉鬼除魅,保护百姓,而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也能降魔除妖,忠心耿耿。他们虽然丑陋,但是虽丑亦美,千百年来深受人们喜爱。同样,在西方国家的文学作品中,如《巴黎圣母院》中驼背的敲钟人阿莫西多,善良勇敢,丑中见美;东方印度教中的神婆,佛教中的十八罗汉也很丑陋,但是却能给百姓带来福音。

一般说来,美总是代表着真与善,而丑总使人联想到假与恶。但是民俗中的丑象往往与他们的美本形成了一种反差,这种反差使得他们的真善美本质更加熠熠生辉。从本质上说,这是道家的审丑观,因为道家主张“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按庄子的说法,这些人虽然相貌奇丑,但是却拥有至高的德行,因而反使人不觉其丑。孔子说“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篇第三》),可见道家的这种审丑观是在儒家反复申说的美与善的统一的重德美学观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道家的审丑观也是一种审美观,也重视道德美,但是它强调的是天人合一的自然美,生命美。因而外形的残全、美丑相对于高尚的品德来说已经不重要了。同样在西方世界,理性哲学发达但感性认识处于混乱状态。1750年鲍姆嘉通创立了Aesthetics(感性学),他说:“美学(美的艺术的理论,低级认识的理论,用美的方法去思维的艺术,类比推理的艺术)是研究感性认识的科学”。由此可见,作为感性学意义上的“美学”是有着多元取向的,它不仅是一门研究“美”的学问,“丑”也是其题中之意。

从美学的发展来看,人类不断地超越理性层面,上升到感性层面;超越生的层面,敢于直面死亡和丑恶,不能不说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然而,人类在征服自然,谋求生存的同时也忽视了自然,漠视其他动植物的存在。尤其是进入工业化时代,人类将自己定位为自然界的中心,把人类的利益作为价值判断的终极尺度,肆意破坏生态平衡地改造环境,竭泽而渔地榨取自然资源,严重污染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而反映时期的许多文学作品都在揭示这种“丑行”,唤醒人类保持生态平衡,与动植物和平共处。莫言的小说《生死疲劳》中对时期人类违背自然规律,违背人和动物真善美的一系列丑行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小说《狼图腾》虽然也展示了这些丑行,但是却对人类行为进行了深刻反思和自查。

小说《狼图腾》讲述20世纪70年代被下放到内蒙古草原的北京知青的游牧生活。小说主人公陈阵出于好奇圈养了一只狼崽。然而养狼不仅危险,而且“无论从政治、宗教、民族关系上来看,还是从心理、生产和安全上来看,养狼绝对是一件别有用心的大坏事。”陈阵以科学实验,养狼配种狼狗为由,说服了老牧民毕利格和厂部领导包顺贵。虽然毕利格老人竭力反对,但是包顺贵很支持“……才养了一个多月,就比你交上来的狼崽皮大两倍多。早知道这样,还不如让你都养了,等大一点再杀,十几张皮就能做一件小狼皮袄了……”,“……要是能配出蒙古狼狗来,没准比德国狼狗、苏联狼狗都厉害……”。但是,在牧民的心中,狼既是牧民的仇敌,又是牧民尤其是老牧民心中敬畏的神灵和图腾,是他们灵魂升天的载体。汉族人和蒙古族牧民对狼的看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对待蒙古草原狼上截然相反的想法和做法在小说中有多处体现。尤其是老牧民毕利格老人,他对期间让农区的人来管牧区很是不解。因为老牧民都知道狼虽然咬死牲畜可恨,但是它们同时也在帮助牧民维持着草原的生态平衡。每年秋季时,人畜与狼协同作战,狼群负责杀吃和压制草原鼠。如果草原鼠和兔子繁殖过多,草场植被就会遭到破坏。牲畜没有良好的牧草自然也会影响到它们的繁殖,牧民的收入就会骤减。而且,狼是草原的清洁工,它们把草原上的牛马羊、旱獭野兔野鼠,甚至人的尸体统统处理干净。狼的消化能力特别强,他们能把捕到的猎物几乎全部吃掉,“消化得几乎没有一点剩余”,“甚至不给细菌留下一点点可食的东西”。主人公陈阵通过观察狼粪和饲养小狼已经明白了这一点。但是汉族人不懂,兵团战士来到草原后比赛猎杀草原狼,甚至使用火药、烟花爆竹、辣椒面、催泪粉,最终把狼斩尽杀绝。肆意破坏生态平衡,人类的丑行一览无余。

然而,尚且还有一点良知的人类对自己的丑行还是有所醒悟的,主人公陈阵在养小狼崽的过程中一系列的心理变化就能说明这一点。当初陈阵养狼是出于一种探险和好奇,然而随着小狼的一天天长大,通过观察小狼的生活习性,他慢慢懂得了狼是一种“不自由,毋宁死”的种族。当狼群来寻找小狼时,陈阵没有让小狼回归狼群。但是小狼向往狼群的心是坚定的,当小狼再次听到狼群对它的召唤时它就再也无法抑制内心的狂热和愤怒了。它疯狂的奔跑,试图挣脱锁链,脖子被磨出了血印也不停下。陈阵在面对小狼的这一系列行为时不禁感叹,狼不仅聪明绝顶,而且确实不能驯服。他为自己当初的行为懊悔不已,尤其是拔掉狼牙使小狼再也无法回归狼群,使小狼永远的失去了做狼的尊严时,陈阵心如刀割。小狼的性格决定了小狼的命运,最终,小狼因病而死。岁月流逝,陈阵虽然离开了草原,但是他始终遭受着这笔血债的谴责和折磨,永远无法抹平内心深处对小狼深深的愧疚和忏悔。小狼经常出现在他的梦里,小狼不仅不恨他,“始终像他的一个可爱的孩子那样,跑来与他亲热”“小狼的爱意是那么古老荒凉、温柔天真……”动物对人类的爱超越了人与人之间的爱。陈阵和朋友在若干年后重返草原,去看望小狼的洞穴,看望已逝老人毕利格的故土,他们仰天长望腾格里,希望小狼在生死轮回后能得到解脱。但是人类给自己的暴行无论披上多么华丽的外衣,也不能掩饰其对其他动物生存权利的无情剥夺。然而,陈阵对草原狼还是热爱的,至少他没有像其他汉族人那样任意捕杀草原狼,以杀狼为乐,直至赶尽杀绝。在审丑意识上,陈阵是敢于直视自己的丑陋行为的。事实上他是热爱动物的,更欣赏自然之美,生命之美。他更懂得保护大自然,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

陈阵崇高的觉悟在小说中有多处描写,比如他被包顺贵强制要求带领巴参谋和徐参谋去草原打狼时,看到狼“大喷白沫,嘴巴张达到了极限,仍然喘不过来气时”,陈阵“多么希望大狼跑得再快些,或能钻天入地,就像传说中的那条飞狼,能从草地上腾空而起,破云而去;或者钻进他掏挖过的那种深狼洞……然而,巨狼既飞不上天,又找不到洞。草原上狼的神话,在先进的科技装备面前统统神不起来了……陈阵真希望车前突然出现大坑、大沟、大牛骨,即便自己被甩下车,他也认了。”当老刘拍着方向盘说:“内蒙古大草原富得流油,一年下来,咱们可就能安个比城里还漂亮的富家了,”那一刻陈阵的拳头攥出了汗,他真想从后脑勺上给那个姓刘的一家伙。当陈阵像罪人一样回到家,却听到张继原、杨克和高建中在谈论兵团最近“全师上下,打狼剥皮都红了眼。卡车小车、射手民兵一起上。连各团的一声都上了阵,他们从北京弄到无色无味的剧毒药,用针管注射到死羊的骨髓里,再扔到野地,毒死了不知多少狼。更厉害的是跟着兵团进来的民工修路队……他们发明了羊骨炸弹,狼只要一咬骨头,就被炸飞半个脑袋……草原狼陷入人民战争的大海……”陈阵再也听不下去了,他走向狼圈,蹲下身,紧紧抱着小狼,把脸贴在小狼脑袋上,久久不愿松开。陈阵一夜辗转无眠。这是一种憎恨但又无能为力的痛苦,像这样痛彻心扉的描写在小说中无处不在。其实,主人公的心理变化也激起了读者的共鸣,期间颠倒是非,不分黑白,以假丑恶替代真善美的价值判断标准应该受到鞭挞和谴责。相反,像狼群等其他动物的生存权确实应该受到保护。

小说还对额仑草原的自然美景有多处描写。闪着银光的河弯河套,水草丰美的蓝色天鹅湖,可爱的旱獭、漂亮的金花鼠、聪明机智的野兔,英俊的马群,安静的牛羊,它们与狼群共同构成了一幅和谐壮丽的自然美景。然而,若干年后,这里变成了动物的坟场。沙尘黄龙遮天蔽日席卷而来,美丽的额伦草原被黄沙埋没。物质利益至上的人类无情地剥夺了地球上其他生物的生存权利,最终的结果就是人类自食恶果。人类的价值判断标准如果还继续停留在以捕杀动物为美的标准上,不能从以丑为美的罪恶之源走出来的话,总有一天我们的后代子孙将无处可居,无食可倚。人类应该认识到,动物在猎食解决温饱之后,他们并不残忍,他们很有爱,对帮助过自己的其他动物或人类从来都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相比之下,人类的行为反倒可耻。如何保持生态平衡,与地球上的其他生物成为朋友,和平共处在地球村,不以丑为美,超越生命,更改我们对其他生物的评判标准应该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和任务。

参考文献:

[1]王诺.欧美生态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姜戎.狼图腾[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15.

[3]王政.民俗事象与审丑意识[J].贵州文史丛刊,1994(3).

[4]王洪岳.试论中国人的审丑意识[J].济南大学学报,2000(6).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