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思想道德教育论文范文

思想道德教育论文范文

思想道德教育论文

思想道德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根据我个人学习《决议》的初步体会,我国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学习运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来指导对青少年进行“三主义”、“三德”、“三观”的思想教育,这是各级各类学校落实好《决议》基本任务的关键。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其主要内容是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动力,以增强社会主义综合国力为标志,以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为目的;明确农业是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教育是现代化建设的智力基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使国民经济能够长时期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基本分配形式,其他分配方式作补充;使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帮后富,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指引下,逐步实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即第一步实现温饱,第二步达到小康,第三步争取在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程度,基本上实现四个现代化。

大家知道,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通过以蒸汽机为标志的首次产业革命,以电动机、内燃机为标志的第二次产业革命,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并逐步形成全球经济发展、文化交流一体化。但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这一基本矛盾而派生出来的经济危机和抢夺世界市场而由德国资产阶级发动的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又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灾难。尽管现在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可能性较小,但这种制度长期形成的国与国之间的领土纠纷、各民族之间不同的而产生的矛盾,从而形成的地区间的局部战争至今不断,为了从根本上发动战争和制造灾难的资本主义制度,列宁领导1917年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中国人民“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由此可知,即将过去的20世纪,也就是战争和革命的世纪。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整个建设过程中,要吸取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历史教训,这个教训概括起来就是六轻六重:“重工业、轻农业;重城市,轻农村;重物质,轻精神;重经济;轻环保;重个人,轻集体;重本国,轻世界”。由此产生少数人富、多数人穷,一国之内和世界范围的两极分化,世界上少数富国强国,借“人权”、“民主”、“自由”等幌子,对大多数穷国、弱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实行经济上的掠夺、将环境破坏所造成的污染转嫁到第三世界的双料殖民主义。

为了不走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现代化的老路,我们党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小平和现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再三强调:我国实行农业、工业、科技、国防四个现代化,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要协调发展,城乡一起现代化,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环境保护生态文明一起抓。在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基础上,倡导富国与穷国、大国与小国、强国与弱国一律平等,引导全人类向和平、发展、进步、繁荣方向前进。

各级各类学校在学习和落实《决议》过程中,同时要学习和贯彻邓小平教育思想,其别要重视坚持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教育目标,“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师重教”。我认为,坚持“三个面向”,培养“四有新人”、实行“三个尊重”,这既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精髓,又是落实《决议》必须掌握的指导思想的要点。因此,要将学习落实《决议》和坚持贯彻邓小平教育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

邓小平提出的“三个面向”中主要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即要求教育要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服务。大家知道,过去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就是现代化就等于工业化,由农业文明过渡到工业文明。这种说法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它既未区分古代小农经济和现代大农业经济,又未考虑当今世界57.7亿人口中,发达国家只占11.7亿人口,46亿人口都属于发展中国家,而这些国家80%的人口都在农村,如果农村、农业、农民不现代化,这些国家就根本谈不上现代化。马克思曾经指出,资本主义现代化是“用农村的愚昧、落后创造城市的文明、进步”。现在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不再走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现代化的老路,而要走城乡一起现代化的新路。中国一直强调农业、工业、科技、国防四个现代化,并且再三强调要把加强农业放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首位,从而实现城乡一起现代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伴随着农村进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广大农民创办起上千万个乡镇企业,据1995年的统计,全国共有乡镇企业2463万家,总产值52000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9.28%,出货值4400亿元,利税3095亿元,从业人员1.26亿人,占全国剩余劳动力的一半,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四分之一。实行亦工亦农,就地利用物力和人力资源来发展乡镇企业,使农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就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落后、农业脆弱、农民贫困的状况,在实现温饱的基础上尽快地奔赴小康。现在我国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有了良好的起步。例如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总结该村经济腾飞有三靠:一靠教育,二靠政策,三靠干部。华西村早已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现正在普及高级中等教育。华西村已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区别也就决定了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时,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进步的人际关系。

各级各类学校进行“三主义”、“三德”、“三观”思想教育中,要以“育人”为中心、“做人”为主线,来规划和实施《决议》。正如《决议》所指出的,要教育人民成为“四有”人民,教育干部成为“四有”干部,特别要教育好青年,教育好后代。学校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在“三个面向”战略方针指导下,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以学校为主阵地,加强家庭教育,优化整个社会的育人环境,从各个方面各条战线形成培养“四有”新人的合力,从小至大,逐步养成“家庭中的好孩子”,“学校里的好学生”,“社会上的‘四有’好公民”。为此,要注意研究和改进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要善于利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育人”和“做人”的有利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和负面影响。有利因素大致上有三点。一是在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正确路线指引下,我国是世界上生产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平均每年10%左右的增长率。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发展得比资本主义更快一些、更高一些,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增长,我国的综合国力有所增强,广大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二是城乡落后面貌正在得到迅速改变。我国不仅用占世界7%的耕地来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而且是改变农村落后、愚昧状况最好的国家。据统计,中国1978年有贫困人口2.5亿人,经过党和政府实行推广科技的“星火”计划,改良耕作技术和推广优良品种的“丰收”计划,实行农科教结合、三教统筹的“燎原”计划,经过18年的努力,我国的贫困人口已减少到目前的6500万人,也就是说,78%的人已经脱贫致富了。以为核心的党中央,最近已下决心,要在2000年前,努力解决剩下的6500万人的贫困问题,从而使12亿人都一齐奔向小康。三是我国在物质文明建设获得巨大成绩的同时,正在大力抓紧精神文明建设,不仅涌现出张家港市、天津市和平区等先进典型,而且还涌现出徐虎和李素丽等模范人物,他们都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今后将随着《决议》的落实,逐步达到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牢固树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坚定信念;……在全国范围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这就可以避免走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物质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滑下来的老路。

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中忽视精神文明建设而产生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封建迷信活动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假冒伪劣、欺诈活动成为社会公害;文化事业受到消极因素的严重冲击,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东西屡禁不止;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蔓延,党风、政风受到很大损害;一部分人国家观念淡薄,对社会主义前途产生困惑和动摇。这些消极因素,又会对学校进行“三主义”、“三德”、“三观”教育产生负面影响。各级各类学校应善于充分利用社会有利因素来克服负面影响,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能够认真形势,明白道理,增强在党的领导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定能成功的信心。

第二,进行“三主义”、“三德”、“三观”教育,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和知行合一的原则。要把课堂讲道理和走向社会了解国情有机地结合起来,学校要善于利用、国家教委有关领导部门的倡导,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要让学生看一百部好电影,唱一百首革命歌曲,看一百本好书,参观一百个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等项活动。同时,学校自身也因地因校制宜开展校庆活动、运动会、艺术节,升国旗、唱国歌,请劳动模范、老干部、老红军和老校友作报告、讲传统,收到知情意行相统一的实效。切忌“假、大、空”,搞形式主义。

第三,要把校园文化建设和文明城市、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校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硬件主要指校舍、教室、实验室、图书仪器设备和校园的整个布局力求绿化、美化;软件建设主要指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各种规章制度等精神面貌方面的具体要求。在当前国家财力物力有限和教育经费比较困难的情况下,要充分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勤俭办学的精神,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来从事校园文化建设。硬件建设力求简朴、实用、大方、优美,软件建设力求高尚、育人、实效。要力求使校园文化建设既能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又能符合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使校园文化建设在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起示范作用。

第四,在“三德”教育过程中,要力求做到以社会公德为标准,以职业道德为重点,以家庭美德教育为基础,使三者有机地形成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合力。目前,我国12亿人口生活在3.2亿个城乡居民家庭之中,每个家庭都是整个社会的基层细胞,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就要依靠3.2亿家庭。在家庭美德建设过程中,既要发扬中华民族子女孝顺父母长辈的美德,夫妻双方忠诚相爱、白头偕老、关心爱护子女的传统美德,又要具有男女平等、爱好学习、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家庭成员中只有切实做到子女对老人尽“孝”、夫妻双方忠诚相待、父母对子女既爱又教,才能达到家庭美德的基本要求。目前我国有少数男女青年不同程度地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性解放的消极影响,我们要加强家庭美德建设,克服这种消极影响。

至于说到父母对子女的教育问题,人们常说:“家庭是孩子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是很有道理的。虽然天下父母皆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良好愿望,特别是随着独生子女日愈增多,许多年青父母正在按照党的教育方针,配合学校对子女进行良好的家教,但也有不少父母对子女成才的期望过高和受到不上大学不成才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家教不甚得法,往往采取加重子女学习负担的方式(如有些学校布置更多的作业,让子女上英语班、计算机班或其他学科补习班等),为使子女能考上重点大、中、小学,忙得不亦乐乎。正如一个人食之过多的东西反而消化不良一样,不仅收效不大,反而有损于孩子的健康。更有甚者,为了使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学习,就不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使孩子变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少爷小姐,这就难于使他们成长为社会主义“四有”新人。许多学校现在都在举办家长学校,引导家长按照党的教育方针,从孩子的心理、生理、兴趣、爱好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这种做法应该提倡。

各级各类学校要对学生进行“校中尊老师,家中孝父母”的教育。现在我国夫妇加一个孩子的小型家庭日愈增多,“三代同堂”“四代同堂”大家庭日愈减少,儿孙利用节假日去看望父母、祖父母,享受一次“天伦之乐”,这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也有相当数量的年青人,平时对父母少奉献而多索取,父母故去时兄弟姊妹之间去争夺父母有限的遗产,甚至有人把失去生活能力的父母推之门外而不尽赡养老人的义务。这种不良现象也要在家庭美德建设过程中加以克服,并坚决杜绝。

我国现代化建设,要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路线指导下,依靠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和各界知识分子开拓创新,奋发努力,艰苦奋斗,创造出日益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当前的问题就在于各行各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质量不高、效益较差、浪费很大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一要进行技术开发,二要加强科学管理,三要靠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而这三者都要依靠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现在活跃在各行各业的职业岗位上亿万的农民、工人、知识分子,只要有李素丽、徐虎式的高尚职业道德,就会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贡献。

思想道德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集中体现;弘扬延安精神是当前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帮助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有力武器。因此,用延安精神对青少年一代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用延安精神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必须首先回答延安精神是否适合当代青少年,是否象某些人所说的“延安精神过时了”。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形成的一种革命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升华,是中国共产党人全新精神面貌和崇高思想境界的集中体现。可以说,延安精神首先的和主要的是表现为一种精神财富和精神支柱。

延安精神作为一种精神财富,具有超越时空的稳定性,激励着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我们党用延安精神激发起全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救国热情,前仆后继,英勇奋斗,战胜了内外强敌,建立了新中国。建国初期,面对百废待兴的局面,我们党又是靠延安精神,领导全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迅速医治好战争创伤,开展了全面的经济建设。三年困难时期,面对严重的自然灾害和国际反华大合唱,我们党还是靠延安精神,团结全国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战胜了各种想象不到的困难。后,我们党还是靠延安精神,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迅速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可以说,从三十年代的延安时期开始,到目前的改革开放,我党、我国革命和建设历史上的一次次飞跃,取得的一个个胜利,无不闪烁着延安精神的灿烂光辉。

延安精神作为一种精神支柱,具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培养和教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从延安时期聚集在延河之滨的无数革命先辈,到改革开放以来从海外学成归来报效祖国的无数精英学子;从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从五十年代忘我工作的孟泰,到六十年代的“铁人”王进喜;从“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到人民的好公仆孔繁森、李润五……;在他们身上,处处闪耀着延安精神的光辉。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所形成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和高尚情操,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新人。

延安精神之所以具有这种稳定性和生命力,关键在于其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环境条件下,针对新情况和新问题,表现出了能够解决重大现实问题、产生时代效应的内在能力。在当前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跨世纪工程中,延安精神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基本内容,也是当前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问题。

延安时期,尽管困难重重,险象环生,但由于我们党坚持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今天,从国内来讲,我们面临着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情况和实现跨世纪宏伟目标的伟大任务;从国际环境来讲,遏制与反遏制、“西化”与反“西化”、颠覆与反颠覆、演变与反演变的尖锐斗争更加激化。可以说,现在的任务更艰巨,环境更复杂,更需要我们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而这一切任务的完成,最终是要靠跨世纪的青少年一代来承担的。因此,在青少年中进行政治方向教育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我们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这是已被我党、我国的历史证明了的真理。而这一点,又往往是容易被青少年们忽视的一个问题。他们往往把问题简单化,认为我们现在是搞经济建设,只要把经济搞上去就行了,而不善于、也不会从政治上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因此,要教育他们认识到,我们搞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走的道路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总之是要教育青少年一代学会讲政治,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使他们保持清醒头脑,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住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常特别是在实现跨世纪宏伟蓝图的进程中,既要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又要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

要使青少年一代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当前还必须结合在青少年中存在的问题,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不能否认,目前在青少年中,爱国主义的思想是比较薄弱的,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在青少年一代中的表现也不能让人放心和满意。爱国主义历来是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同时它也是延安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教育青少年一代,要象当年聚集在延安的青年那样,把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放在首位。现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更要使青少年懂得,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同社会主义有机地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使青少年一代真正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真理,把个人成材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增强青少年一代热爱祖国、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历史感。

理想信念教育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用延安精神对青少年一代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同样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

理想、信念是我们生活、工作的动力源泉,是事业成功的最基本保证。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到每一个人,如果没有正确的理想追求,没有坚强的信念支撑,势必会走向消沉。延安时期,生活那么艰苦,环境那么恶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热血青年向往?并且不怕苦累、不怕牺牲从四面八方奔向延安?为什么他们不怕吃苦、甘愿吃苦?正是由于大家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

随着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特别是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由于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由于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侵蚀,由于封建主义思想的沉渣泛起等等,社会上出现了各种思想、各种文化相互渗透、相互碰撞的局面,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文化受到严重的冲击和挑战。应当说,在这场冲突、斗争中,争夺的重点对象是青少年一代;而青少年一代也往往表现得最为迷茫,最容易受到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用延安精神对青少年进行理想、信念和道德教育。

思想道德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一)转变教师教育观念

教师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第一人,教师的价值观念会在教课时潜移默化的对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产生影响。因此首先应该改变的就是教师“唯分数论”的观点。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国家的希望。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素养水平直接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更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能否顺利实现。所以,一定要让教师摆脱应试教育的枷锁,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认清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全面贯彻落实“德育优先”的战略思想。另外,还可以将德育作为一项考核标准加入到教师评估中。

(二)改善教育方式

在现今的状况下,德育主要由专门的德育教师负责。事实上,德育可以渗透到各门学科的教育中。小学的必修课有十门之多,每一科的教学中都可以渗透入道德教育。比如在语文课上,可以在讲解《我的战友》一文时,渗入爱国主义以及崇高的革命精神以及钢铁般的意志。在音乐课上可以让学生欣赏《保卫黄河》等震撼人心的曲目,同时伴随爱国主义事迹教育或者影片的欣赏。让学生在欣赏艺术的同时,感受到爱国主义。不同的学科可以根据各自不同的特点,渗入性的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各科教师都可以担任德育教师的角色。自愿“牺牲”自己的课上时间,同时花费时间精力在自己的课程中挖掘德育点。

(三)完善评价体系

我们都知道,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从学生到老师都把成绩作为唯一的焦点仅仅是因为分数是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因此,如果想使学生、教师重视德育,就需要健全评价机制。道德评价的目的仅仅是找出学生的不足而不是选拔所谓的“道德精英”。运用德育机制主要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自己的个性成长,从而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而不是把德育知识化、学术化、数量化。

(四)加强家庭、学校、社会之间的联系

建设“家庭—学校—社会”一体的沟通体系。主要实施时,就是将家长请到学校中,让家长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及时将发现的道德问题以及教育经验等进行双向的交流。另外,学校可以利用所在的社区,将社区作为德育实践的基地,比如:宣传保护环境,社区打扫卫生等社区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道德品质的提升。

二、总结

思想道德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心有关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新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是我国从事精神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决议》指出:“在改革开放和现化代建设的整个过程中,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根据我个人学习《决议》的初步心得,我国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学习运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来指导对青少年进行“三主义”、“三德”、“三观”的思想教育,这是各级各类学校落实好《决议》基本任务的关键。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其主要内容是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动力,以增强社会主义综合国力为标志,以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为目的;明确农业是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教育是现代化建设的智力基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使国民经济能够长时期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基本分配形式,其他分配方式作补充;使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帮后富,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指引下,逐步实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即第一步实现温饱,第二步达到小康,第三步争取在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程度,基本上实现四个现代化。

大家知道,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通过以蒸汽机为标志的首次产业革命,以电动机、内燃机为标志的第二次产业革命,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并逐步形成全球经济发展、文化交流一体化。但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这一基本矛盾而派生出来的经济危机和抢夺世界市场而由德国资产阶级发动的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又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灾难。尽管现在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可能性较小,但这种制度长期形成的国和国之间的领土纠纷、各民族之间不同的而产生的矛盾,从而形成的地区间的局部战争至今不断,为了从根本上发动战争和制造灾难的资本主义制度,列宁领导1917年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中国人民“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由此可知,即将过去的20世纪,也就是战争和革命的世纪。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整个建设过程中,要吸取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历史教训,这个教训概括起来就是六轻六重:“重工业、轻农业;重城市,轻农村;重物质,轻精神;重经济;轻环保;重个人,轻集体;重本国,轻世界”。由此产生少数人富、多数人穷,一国之内和世界范围的两极分化,世界上少数富国强国,借“人权”、“民主”、“自由”等幌子,对大多数穷国、弱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实行经济上的掠夺、将环境破坏所造成的污染转嫁到第三世界的双料殖民主义。

为了不走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现代化的老路,我们党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小平和现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心,再三强调:我国实行农业、工业、科技、国防四个现代化,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要协调发展,城乡一起现代化,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环境保护生态文明一起抓。在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基础上,倡导富国和穷国、大国和小国、强国和弱国一律平等,引导全人类向和平、发展、进步、繁荣方向前进。

各级各类学校在学习和落实《决议》过程中,同时要学习和贯彻邓小平教育思想,其中非凡要重视坚持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教育目标,“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师重教”。我认为,坚持“三个面向”,培养“四有新人”、实行“三个尊重”,这既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精髓,又是落实《决议》必须把握的指导思想的要点。因此,要将学习落实《决议》和坚持贯彻邓小平教育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

邓小平提出的“三个面向”中主要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即要求教育要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服务。大家知道,过去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就是现代化就等于工业化,由农业文明过渡到工业文明。这种说法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它既未区分古代小农经济和现代大农业经济,又未考虑当今世界57.7亿人口中,发达国家只占11.7亿人口,46亿人口都属于发展中国家,而这些国家80的人口都在农村,假如农村、农业、农民不现代化,这些国家就根本谈不上现代化。马克思曾经指出,资本主义现代化是“用农村的愚昧、落后创造城市的文明、进步”。现在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不再走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现代化的老路,而要走城乡一起现代化的新路。中国一直强调农业、工业、科技、国防四个现代化,并且再三强调要把加强农业放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首位,从而实现城乡一起现代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伴随着农村进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广大农民创办起上千万个乡镇企业,据1995年的统计,全国共有乡镇企业2463万家,总产值52000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9.28,出货值4400亿元,利税3095亿元,从业人员1.26亿人,占全国剩余劳动力的一半,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四分之一。实行亦工亦农,就地利用物力和人力资源来发展乡镇企业,使农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就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落后、农业脆弱、农民贫困的状况,在实现温饱的基础上尽快地奔赴小康。现在我国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有了良好的起步。例如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总结该村经济腾飞有三靠:一靠教育,二靠政策,三靠干部。华西村早已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现正在普及高级中等教育。华西村已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区别也就决定了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时,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进步的人际关系。

各级各类学校进行“三主义”、“三德”、“三观”思想教育中,要以“育人”为中心、“做人”为主线,来规划和实施《决议》。正如《决议》所指出的,要教育人民成为“四有”人民,教育干部成为“四有”干部,非凡要教育好青年,教育好后代。学校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在“三个面向”战略方针指导下,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以学校为主阵地,加强家庭教育,优化整个社会的育人环境,从各个方面各条战线形成培养“四有”新人的合力,从小至大,逐步养成“家庭中的好孩子”,“学校里的好学生”,“社会上的‘四有’好公民”。为此,要注重探究和改进以下五个方面的新问题。

第一,要善于利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育人”和“做人”的有利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和负面影响。有利因素大致上有三点。一是在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正确路线指引下,我国是世界上生产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平均每年10左右的增长率。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发展得比资本主义更快一些、更高一些,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增长,我国的综合国力有所增强,广大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二是城乡落后面貌正在得到迅速改变。我国不仅用占世界7的耕地来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而且是改变农村落后、愚昧状况最好的国家。据统计,中国1978年有贫困人口2.5亿人,经过党和政府实行推广科技的“星火”计划,改良耕作技术和推广优良品种的“丰收”计划,实行农科教结合、三教统筹的“燎原”计划,经过18年的努力,我国的贫困人口已减少到目前的6500万人,也就是说,78的人已经脱贫致富了。以为核心的党中心,最近已下决心,要在2000年前,努力解决剩下的6500万人的贫困新问题,从而使12亿人都一齐奔向小康。三是我国在物质文明建设获得巨大成绩的同时,正在大力抓紧精神文明建设,不仅涌现出张家港市、天津市和平区等先进典型,而且还涌现出徐虎和李素丽等模范人物,他们都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今后将随着《决议》的落实,逐步达到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牢固树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坚定信念;……在全国范围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这就可以避免走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物质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滑下来的老路。

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中忽视精神文明建设而产生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封建迷信活动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假冒伪劣、欺诈活动成为社会公害;文化事业受到消极因素的严重冲击,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东西屡禁不止;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蔓延,党风、政风受到很大损害;一部分人国家观念淡薄,对社会主义前途产生困惑和动摇。这些消极因素,又会对学校进行“三主义”、“三德”、“三观”教育产生负面影响。各级各类学校应善于充分利用社会有利因素来克服负面影响,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能够认真形势,明白道理,增强在党的领导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定能成功的信心。

第二,进行“三主义”、“三德”、“三观”教育,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和知行合一的原则。要把课堂讲道理和走向社会了解国情有机地结合起来,学校要善于利用、国家教委有关领导部门的倡导,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要让学生看一百部好电影,唱一百首革命歌曲,看一百本好书,参观一百个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等项活动。同时,学校自身也因地因校制宜开展校庆活动、运动会、艺术节,升国旗、唱国歌,请劳动模范、老干部、老红军和老校友作报告、讲传统,收到知情意行相统一的实效。切忌“假、大、空”,搞形式主义。

第三,要把校园文化建设和文明城市、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校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硬件主要指校舍、教室、实验室、图书仪器设备和校园的整个布局力求绿化、美化;软件建设主要指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各种规章制度等精神面貌方面的具体要求。在当前国家财力物力有限和教育经费比较困难的情况下,要充分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勤俭办学的精神,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来从事校园文化建设。硬件建设力求简单、实用、大方、美丽,软件建设力求高尚、育人、实效。要力求使校园文化建设既能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又能符合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使校园文化建设在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起示范功能。

第四,在“三德”教育过程中,要力求做到以社会公德为标准,以职业道德为重点,以家庭美德教育为基础,使三者有机地形成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合力。目前,我国12亿人口生活在3.2亿个城乡居民家庭之中,每个家庭都是整个社会的基层细胞,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就要依靠3.2亿家庭。在家庭美德建设过程中,既要发扬中华民族子女孝顺父母长辈的美德,夫妻双方忠诚相爱、白头偕老、关心保护子女的传统美德,又要具有男女平等、喜好学习、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家庭成员中只有切实做到子女对老人尽“孝”、夫妻双方忠诚相待、父母对子女既爱又教,才能达到家庭美德的基本要求。目前我国有少数男女青年不同程度地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性解放的消极影响,我们要加强家庭美德建设,克服这种消极影响。

至于说到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新问题,人们常说:“家庭是孩子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是很有道理的。虽然天下父母皆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良好愿望,非凡是随着独生子女日愈增多,许多年青父母正在按照党的教育方针,配合学校对子女进行良好的家教,但也有不少父母对子女成才的期望过高和受到不上大学不成才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家教不甚得法,往往采取加重子女学习负担的方式(如有些学校布置更多的作业,让子女上英语班、计算机班或其他学科补习班等),为使子女能考上重点大、中、小学,忙得不亦乐乎。正如一个人食之过多的东西反而消化不良一样,不仅收效不大,反而有损于孩子的健康。更有甚者,为了使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学习,就不让孩子参和家务劳动,使孩子变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少爷小姐,这就难于使他们成长为社会主义“四有”新人。许多学校现在都在举办家长学校,引导家长按照党的教育方针,从孩子的心理、生理、喜好、喜好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这种做法应该提倡。

各级各类学校要对学生进行“校中尊老师,家中孝父母”的教育。现在我国夫妇加一个孩子的小型家庭日愈增多,“三代同堂”“四代同堂”大家庭日愈减少,儿孙利用节假日去看望父母、祖父母,享受一次“天伦之乐”,这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向。但是,也有相当数量的年青人,平时对父母少奉献而多索取,父母故去时兄弟姊妹之间去争夺父母有限的遗产,甚至有人把失去生活能力的父母推之门外而不尽赡养老人的义务。这种不良现象也要在家庭美德建设过程中加以克服,并果断杜绝。

我国现代化建设,要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路线指导下,依靠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和各界知识分子开拓创新,奋发努力,艰苦奋斗,创造出日益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当前的新问题就在于各行各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质量不高、效益较差、浪费很大的新问题。解决这个新问题的关键在于一要进行技术开发,二要加强科学管理,三要靠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而这三者都要依靠倡导“爱岗敬业、老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现在活跃在各行各业的职业岗位上亿万的农民、工人、知识分子,只要有李素丽、徐虎式的高尚职业道德,就会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贡献。

思想道德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德育的知行转化需要两个过程,第一是对德育内容的思想认同,第二是根据自我的德育思想树立或者纠正德育行为,对于大学生来说这个过程需要不断的强化。但是在调查中发现,普通高校缺乏有效的德育评价机制。在对教师的访谈中,教师表示学校对于学生的评定基本呈现以学生成绩为参照标准,以学生的活动参与度为参考,很少与学生的德育认识和德育行为相联系。学生对学生道德行为的评价,只是在学生有突出的道德表现时,在公布板上公布。但是这只是德育一个很小的方面,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处处体现着德育,不说脏话、不随地乱扔垃圾、乐于帮助学生、有礼貌等等,这些并没有有效的监察机制。普通高校学生的德育知行矛盾,源于高校德育教学的开展途径单一,在德育内容的开展过程中只注重理论的教学,而缺乏对道德认知的认同以及促进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转化的机制,笔者认为德育的开展应该与不同的学科教育相结合,在不同的学科教育中不断渗透道德教育,使道德教育呈现出连续性。作为高校英语教学的承担者,本文主要探讨在高校英语课堂中如何进行德育教育。

2在高校英语课堂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

2.1以行动导向为核心设计教学

德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道德认知到道德行为的转化,这就要求我们把这个转化过程通过动态的方式进行呈现和分析。以学生的日常行为为核心设计英语教学是突破这个难点的重要途径。这要包括三个环节,第一,分析本节课英语课程的主要内容,并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日常行为相联系,围绕主题选择学生典型的日常作为,作为课堂开展的主要案例;第二,促进学生对道德行为的分析和讨论,对道德行为是否需要改正进行讨论;第三,确立本周的道德养成行为。例如,在“sayyes”的单元教学中,配合的课文中心思想是人的极限是不断突破的.围绕此主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当代大学生不易坚持,容易半途而废的特征,渗透“坚持去做,努力突破”的思想道德教育。首先引导学生使用生活中通过坚持取得胜利的故事进行句子练习,其次引导学生设计近期的目标,并设计具体实现的步骤,通过一二百字的英语课堂小短文进行表达,第三,引导学生互相监督将目标予以执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是枯燥的讲解课文中设计的语法和复杂句子,而是将语法的学习和短语的使用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并潜移默化的进行坚强的思想道德教育。

2.2以情境教学为途径开展教学

道德行为的转化需要学生道德思想的情感认同,这个过程只有在同伴的交流中才能实现,因此在英语课堂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渗透,强调以情境教学推动学生的同伴交流,促进道德认知的情感认同。道德情境的设计以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为素材,将学生的各种道德行为进行综合或者典型化的凸显,通过学生的话剧表演或者PPT的展示,引起学生作为旁观者对自己行为的自我省视,与同伴对道德行为展开讨论。

思想道德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的教育口号浮于形式,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都是一带而过。很多学校是浮于表面,没有真正渗透到孩子的日常行为中,偏离了思想道德教育的内涵。

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问题的对策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指导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建设。用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教育未成年人,指导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发展;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为主导,增强德育在当前的价值和作用,继续发扬中华民族两千多年来的儒家文化思想,培养未成年人的社会责任感,增强积极进取的社会精神。2.改革思想道德教育体制,采用新的道德评价体系和失德惩戒体制,落实思想道德教育实质。根据当前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改革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从而制定新的德育标准、考核制度,让思想道德教育的功能熠熠生辉,进而使用合理的道德评价标准和失德惩戒制度,来制约和管理未成年人不合理的德育行为。失德惩戒标准的制定是对未成年人问题行为的一种强制性管理行为,虽然是强制性管理,但是却能保证未成年人在心理上完全能够接受,能对未成年人在失德这一问题上起到教育和制约的作用。充分开发思想道德教育资源,在当前形势下、良好的社会背景下,形成良性的思想道德教育循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发展和形成将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未来的建设,关系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和国家的稳定。只要形成良性的思想道德教育循环,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制度,就能开创良好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新体制:(1)开发社会这个大环境的潜在功能,给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开辟出一片良好的新天地。(2)开发亲情教育的功能。人们要转变重学习轻德育的教育观念,更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理念。(3)开发学校教育的优势。学校是未成年人汲取知识的摇篮,不仅是学习的专业场所,更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环境。3.总结未成年人自身存在的原因并提出对策。采取多方面的渠道,从身心、社会实践、知识理论等各方面对他们进行培养,促进未成年人全身心的发展。(1)让未成年人的法制观念得到增强,提高未成年人依法保护自己的能力。(2)让未成年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力得到增强,使未成年人在实践活动中锻炼成长。(3)让公民社会意识观念得到增强,最终使未成年人知道并深入的了解公民的责任和义务。(4)让未成年人心理素质承受能力得到增强,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思想道德教育论文范文第7篇

1、大学生政治观念存在的问题

现如今,大学生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大学生的政治观念依旧存在着各种问题,一方面当前大学生对于政治思想以及其政治观念有着较为淡化的倾向,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仅仅以自我发展为主要的方向,更加的注重个人利益;另一方面当前大学生有着相对不成熟的思想政治思想,在对共产党的信念进行坚持的过程中,缺乏坚定和肯定的态度,同时对当前社会主义道路的和谐发展缺乏一定的信心,以至于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感逐渐缺失。

2、大学生价值观念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上存在的问题集中体现在大学生对于个人利益有着一定的重视度,却忽略了集体的义务和责任,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对于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忍耐力有着一定的缺乏,在实际的合作学习中,不善于交流沟通,情绪的波动相对较大。同时大学生功利倾向较为明显,对于金钱有着较大的崇拜,在实际工作的选择过程中,往往重视眼前利益,而将长远的利益直接的忽略掉,并将个人思想品德的提高加以忽略,对于奢侈的享受有着极高的追求,致使很多大学生群体逐渐出现了所谓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

3、大学生道德观念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道德观念存在的问题一方面表现在大学生道德防线逐渐下降,在大学生的日常学习过程中,考试作弊、助学贷款不还以及求职简历造假等现象时有发生,恋爱的动机不当,不文明恋爱行为逐渐增多。另一方面则表现在大学生对道德的追求上其标准不断的降低,大学生在对社会关系以及人际关系进行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道德对人心灵净化的作用。大学生在实际的成长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自私心理,缺乏助人为乐的崇高道德品质,有着相对较低的道德水平。

4、大学生心理素质存在的问题

当前,大学生难免伴有迷茫、压抑以及烦闷枯燥的心理情绪,追究原因,主要是大学生难以适应当前新的环境和学习条件,不能正确的处理好人际关系。一旦遇到困难,心理承受能力较差,面对重重的困难,常常采取逃避的方式,甚至是一些极端的方式,进而对自身健康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隐患。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增强的对策

1、精心设计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贴近生活

生动有趣,要有启发作用。论坛、网站、微博的内容决定了其是否能吸引受教育者。简单直白的说难以适应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我们可以利用具有启发性的文字、图片、动画、漫画、视屏来丰富我们的教育内容,里面可以穿插一些新闻、名人轶事、生活小贴士,继而打造出立体的、多维的教育平台,在视觉上、听觉上吸引教育对象,让学生主动了解、学习。要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灵活、快速、方便的优势和特点,使教育内容要多样化,做到及时更新,避免一层不变。转自上而下的单向灌输和被动接受为双向、多向的直接交流和互动。图文并茂、视频动画并用,进行生动活泼的思想和情感的交流,避免单调的指示、命令、说教对政治思想工作的消极影响,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所需时间长,效果却难以持久,而网络环境下的政治思想教育要做到时间跨度小、教育内容丰富,能对学生进行长久的教育。

2、构建微博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平台

当前微博用户众多,且新用户不断地增加,大学生人群中广受欢迎,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适应大学生的喜好,可以进行微博思想政治教育。为了更好的实施微博思想政治教育,在学校校园网站上,构建一个微博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或者是系统,形成一种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例如某大学为了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得教育不与时代脱节,构建了学校的微博认证平台,并让学生针对学校的各项工作,自由自己的看法,通过学生对待学校各项活动、政策的态度,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也非常乐意接受这种教育方式,不仅可以娱乐、自由言论,还可以培养思想道德素质,这项措施可以说是一举多得。通过微博积极的与学生对话,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服务,结合在一起,利用微博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让大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当前高校学习、生活。

3、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

(1)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性。在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采用的方式通常是简单信息灌输,没有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参与互动性。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在这种居高临下的灌输过程中是不可能培养出学生道德判断力的,必须要在教师学生双方共同参与下,对当前发生事件进行共同讨论,引导学生对其正确与否自主判断,在此自主选择过程中才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力。

(2)更新传统教育观念,提高对学生道德判断力培养的重视度。认知作为其行为的先导,教师首先需要对传统教育观念更新,将培养学生道德判断力作为重要教学目标,才能够为学生的道德判断力提高提供重要前提。

(3)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放性。道德判断力本身也是在各种各样事物、思想中逐渐形成的,只有学会对复杂事物的合理判断和评价,才能够真正的培养学生具有战斗力的道德判断力。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能够对社会中存在的负面新闻信息逃避,而应该学会针对社会中存在的各种负面新闻信息实施科学合理的评价,其对于学生道德判断力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4、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综合素质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坚定信念,起到带头作用,提高政治觉悟性,及时处理网络环境中出现的问题,做到能主动发现问题、有处理问题的能力、有克服困难的决心。可对思想政治工作者定期进行培训,加强相关政策的学习和思想建设,以先进的政治思想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做到“肚里有货,心里不慌”。二是改进工作的方式,加强沟通技巧的培训,进行心理学方面的学习,使其容易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三是不断积累总结优秀的工作经验,定期开展经验交流会,相互学习,借鉴彼此的工作经验。

三、结语

思想道德教育论文范文第8篇

1.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功利性。

现在多数高校在考虑德育问题时重政治而轻道德。长期以来,学校德育被涂上功利主义的色彩,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完全从属于政治形势的需要,而忽视学生的身心规律,把现实生活中的品德问题政治化,这种学校德育的功利化直接伤害了真正意义上的德育,使人们对政治问题过分敏感,对道德问题麻木不仁,从而阻碍了思想道德工作的顺利开展。

2.在教育方法的设计上忽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社会的角色和利益关系开始由单一向多元转化,价值观念也随之出现多元化的趋势。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和冲突,以及它们对大学生影响的客观存在性,如果让学生仍处在“我说你听”单纯说教的被动地位,忽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很难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因此,如何提高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性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难题。

3.新经济体制的建立给德育带来的挑战。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也为我们德育的发展开启了新的历程。正是由于这种经济体制的改变,使一些学生的思想仍停留在过去,落后于时代的步伐。他们或迫于升学的压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或在优越的环境中长大,缺乏艰苦奋斗和拼搏进取的意识;或对社会现实缺乏正确的认识……所有这一切都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发展和心理健康,这就需要德育工作者的疏导,引导他们做一个与时俱进的现代化人才。

4.角色、环境的转变增加了学生心理的壁垒。

虽然大学生完成了从中学时代进入大学时代的时间跨度,但他们的心理却并没有随着时间的跨越而跟进。随着他们学龄一同变化的还有他们所处的学习、生活环境,他们所处的不再是以前老师管教式的环境,与之相反,他们处于一种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下,他们更多地感到空虚、迷茫和无所是从。此外,他们自身角色的转变也会引起心理波动。随着环境的改变,学校学生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步过渡到大众教育,[1]这种心理的落差可能就使他们走向自闭,导致他们的心理出现一定的缺陷。

二、对当前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所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方法探究

1.实施道德规范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相分隔的方法。

我们应该承认,道德与政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是经济利益的集中体现,道德产生于人类社会的需要,并时刻反映着人们经济利益的变化。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认为道德就从属于政治,我们应当在相对明确政治与道德之间的功能区域的前提下,分别实施道德规范教育与政治思想教育,以切实提高高校德育的时效性。

2.教育方法采用参与和引导选择的双重性。

事实表明,只有能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方法,才是有效的教育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人在本质上是主体的、能动的,因此主体性是人的本质。从这一理论观点衍射,科学的德育方法,应该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方法。只有注重学生主体性作用,从他们身上突破,充分了解学生的渴求,才能真正地发挥德育的思想引导作用。因此,能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方法就是好的教育方法。德育工作者应从实际出发,遵循德育规律,加强德育的目标化、系列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研究。

3.抓住经济全球化这个机遇,对大学生进行观念重塑。

经济全球化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过程。[2]虽然经济全球化给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影响,但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这种冲击和影响的背后也带来了一个重塑大学生各种观念和人生价值的机遇。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教育者应抓住机遇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竞争观念、信息观念及法制观念。[3]教育他们从时代的高度找准自己的人生价值坐标,确立敢为天下先的竞争意识,把握具有时效、时事性的信息资源,懂得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4.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让德育与心理相挂钩,以促进心理的健康。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提高学生品德水平。例如,高校可以开展各种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让他们走出精神空虚的泥潭,另外,增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让他们从根本上了解心理问题的危害性,并促使他们自主寻找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法,彻底走出心理缺陷、人格失衡的困境。

在知识经济极度扩张的大潮中,高校肩负着培养大批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接班人的重任。思想道德教育的创新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在实践中,我们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新的思想教育方法,利用新的教育手段,才能使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取得应有的成效。

论文关键词: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问题解决方法

论文摘要:以往的德育工作往往重社会需要轻人本身的精神需要。特别是在如今,国内现实生活丰富多彩,国际的形势复杂多变,大量信息涌入校园,常常使学生感到困惑而无所适从,学生在自身成长中遇到一些实际问题也未能得到教师的充分指导和帮助,这就迫切需要德育工作者的指引与导行。

参考文献:

[1]张正林.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特点及其引导[J].高等教育,2007.

思想道德教育论文范文第9篇

音乐教育对当代大学生能起到以美导善的作用。音乐教育通过对人审美能力的培养和启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任何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都蕴含着创作者浓重的情感。优秀的音乐作品能够按照时代的要求去熏陶、塑造人的品德。使学生充分体验蕴藏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从而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陶冶性情,体验到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的理想境界。音乐作品能对学生的情感、意识和行为产生深刻影响,并唤起学生追求美好未来的思想感情,从而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观,使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养成健康、向上、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音乐教育对当代大学生能起到以美导学的作用。音乐艺术是一种情感艺术,具有特殊的艺术魅力。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发挥音乐教育以形感人、以情感人的功能,结合音乐来自现实和贴近生活的特点,以大学生喜闻乐见并富有时代色彩的音乐旋律,来实现道德教育的目的。通过音乐教育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使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渠道更通畅,导向功能发挥更实际。学生能通过感受音乐艺术的美,在音乐的影响和熏陶下,自然而然的产生一种内在的理性力量,从而逐渐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音乐教育能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的理论学习,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来引导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是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极为重要的内容,也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与积淀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音乐艺术因素有着割不断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征,通过开展音乐教育,让大学生接受中外经典戏剧,乐器演奏以及交响乐等艺术形式的熏陶,吸纳人类文明发展的优秀成果,提升自身精神境界,促进当代大学生向真、向善、向美,真正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这对切实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音乐作为大学生校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也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并不是两个彼此独立的领域,而是相辅相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引进音乐教育的内容,可以使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收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教育者要紧扣音乐来自现实和贴近生活的特点,通过音乐教育确立远大志向,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拓宽大学生的视野,使思想道德教育更富成效。教育者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如果能够遵循音乐教育的发展规律,关注音乐的发展动向,在教学中将它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信念理想教育、形势政策教育以及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融为一体,使学生成为有知识、有良知、且品格高尚的一代新人。当《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的悠扬歌声响起,就会将我们带入那牛羊满坡、绿草幽幽、溪流广阔的美好世界,使演唱者和听众的心灵与情感世界产生共鸣。世界各国的人都可以在施特劳斯美妙的圆舞曲声中翩翩起舞。又如,不管谁加入《欢乐颂》的合唱,都能进入一个神圣的境界。在音乐的熏陶下,我们的思想、情感得到升华,我们都会在那崇高而神圣的气氛中感受到天下一家的平等、博爱的精神。每当我们听到《毕业歌》这首慷慨激昂的励志歌曲,一定会激发莘莘学子的爱国热情。概而言之,音乐作品的教学就是对人的良知与美德的培养,就是一种宽泛意义上的德育,在“寓教于乐”的氛围当中,让大学生产生更加强烈的情感和思想共鸣,从而获得思想道德教育更加理想的效果。

思想道德教育论文范文第10篇

(一)社会整体客观环境因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人们的思想意识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引入思想平等、讲究效率等观念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引发诸如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潮和现象。许多成年人的理想信念、道德修养,价值取向都发生了不可同日而语的变化,更何况作为未成年人的中职学生?中职学生如果没有一直受到良好的教育,如果没有较清晰的人生是非观念,则难以抵挡形形的物质利益或金钱的诱惑。尤其是现在发达的电子网络技术,海量信息铺天盖地在互联网上涌现,良莠不齐的内容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及思想道德的形成。

(二)家庭环境的影响因素

父母及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和影响潜移默化,持久深远。比较常见的存在的问题是:有些家长只一味地要求孩子的学习过得去,不要在外惹是生非,而思想品德、人格成长则较少或不予关注。有些学生是留守少年,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或经商,缺少对孩子的关心和监护。还有一些残缺家庭,缺少正常家庭的温暖,导致孩子性格的孤僻和缺失。也有些家长本身就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其思想意识、言行举止直接传导给孩子,给孩子树立了不良的形象[2]。凡此种种,均会对学生的心灵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三)学校教育的因素

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是中职教育的重要部分,也可以说是职业教育的关键环节。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1.学校道德课程的开设。德育课程的教学是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2.班主任辅导员对班级的管理。班主任辅导员关心学生的生活学习,深入细致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有助于他们良好习惯的形成,加强思想道德的提升。3.各学科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及平时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这也是重要的部分。4.构建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创建文明的育人环境,开展学生喜爱的群体活动等。如上所述,影响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主要是社会、家庭、学校等三方面的因素。学校教育是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应该把握,并必须把握的领域。为此,国家教育部、、中央文明办等六部委联合颁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把这项工作放到了极其重要的位置。

二、任课教师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作为

在教学课堂上,除了德育教师开展专业宣讲之外,各专业课程的任课教师队伍,是中职学校不容忽视的、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力量。除了放假休息,学生每天都要上课,教师都要授课,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任课教师,因此,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颇有影响力。所以,作为职教工作者,专业任课教师,如何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传递思想道德的正能量,帮助尚未成年的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这是我们所有教师从教至今一直面对并不断开发的课题。我是非德育专业的教师,以自身教书育人的实践而言,有如下两点体会。

(一)对学生的教育要源于爱,以爱为基础

这种爱,是理性的爱,它既不是“支配式”“占有式”的爱,也不是姑息、放纵的爱。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不忘自己也曾是孩子。”[3]因而,教师应该给予学生真切的关心和爱护,尤为重要的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学生的喜好,取得他们的信赖,在此基础上开展教育,他们能够欣然接受。记得有一年的元旦放假,我所任教的班级有一部分住校学生没有回家,他们自发地在教室开歌唱会,并向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发了邀请。当时,天气寒冷,我赶到学校时,并未有其他教师前来。我的出现,令孩子们非常兴奋。我与他们一起唱歌,欣赏音乐,随后班主任也赶来和孩子们一起活动,我们与学生度过了一个快乐的元旦。在这之后,我发现在我的课堂教学中,一些学生的学习态度有了改变,原来上课说话,不愿听讲的学生安静下来了;经常不交作业的学生也会来问问题了。当然,我也会不时地与他们交谈哪首歌曲好听,哪位歌手更招人喜欢。事实上,在与学生朋友似的交流沟通中,教师就将自己的思想品味逐渐渗透进他们的心灵,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感染和影响学生世界观的形成。

(二)对中职学生的品德教育宜由细微之

思想道德教育论文范文第11篇

(一)社会整体客观环境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人们的思想意识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引入思想平等、讲究效率等观念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引发诸如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潮和现象。许多成年人的理想信念、道德修养,价值取向都发生了不可同日而语的变化,更何况作为未成年人的中职学生?中职学生如果没有一直受到良好的教育,如果没有较清晰的人生是非观念,则难以抵挡形形的物质利益或金钱的诱惑。尤其是现在发达的电子网络技术,海量信息铺天盖地在互联网上涌现,良莠不齐的内容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及思想道德的形成。

(二)家庭环境的影响因素父母及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和影响潜移默化,持久深远。比较常见的存在的问题是:有些家长只一味地要求孩子的学习过得去,不要在外惹是生非,而思想品德、人格成长则较少或不予关注。有些学生是留守少年,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或经商,缺少对孩子的关心和监护。还有一些残缺家庭,缺少正常家庭的温暖,导致孩子性格的孤僻和缺失。也有些家长本身就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其思想意识、言行举止直接传导给孩子,给孩子树立了不良的形象。凡此种种,均会对学生的心灵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三)学校教育的因素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是中职教育的重要部分,也可以说是职业教育的关键环节。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学校道德课程的开设。德育课程的教学是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

2.班主任辅导员对班级的管理。班主任辅导员关心学生的生活学习,深入细致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有助于他们良好习惯的形成,加强思想道德的提升。

3.各学科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及平时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这也是重要的部分。

4.构建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创建文明的育人环境,开展学生喜爱的群体活动等。如上所述,影响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主要是社会、家庭、学校等三方面的因素。学校教育是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应该把握,并必须把握的领域。为此,国家教育部、、中央文明办等六部委联合颁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把这项工作放到了极其重要的位置。

二、任课教师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作为

在教学课堂上,除了德育教师开展专业宣讲之外,各专业课程的任课教师队伍,是中职学校不容忽视的、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力量。除了放假休息,学生每天都要上课,教师都要授课,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任课教师,因此,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颇有影响力。所以,作为职教工作者,专业任课教师,如何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传递思想道德的正能量,帮助尚未成年的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这是我们所有教师从教至今一直面对并不断开发的课题。我是非德育专业的教师,以自身教书育人的实践而言,有如下两点体会。

(一)对学生的教育要源于爱,以爱为基础这种爱,是理性的爱,它既不是“支配式”“占有式”的爱,也不是姑息、放纵的爱。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不忘自己也曾是孩子。”因而,教师应该给予学生真切的关心和爱护,尤为重要的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学生的喜好,取得他们的信赖,在此基础上开展教育,他们能够欣然接受。记得有一年的元旦放假,我所任教的班级有一部分住校学生没有回家,他们自发地在教室开歌唱会,并向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发了邀请。当时,天气寒冷,我赶到学校时,并未有其他教师前来。我的出现,令孩子们非常兴奋。我与他们一起唱歌,欣赏音乐,随后班主任也赶来和孩子们一起活动,我们与学生度过了一个快乐的元旦。在这之后,我发现在我的课堂教学中,一些学生的学习态度有了改变,原来上课说话,不愿听讲的学生安静下来了;经常不交作业的学生也会来问问题了。当然,我也会不时地与他们交谈哪首歌曲好听,哪位歌手更招人喜欢。事实上,在与学生朋友似的交流沟通中,教师就将自己的思想品味逐渐渗透进他们的心灵,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感染和影响学生世界观的形成。

(二)对中职学生的品德教育宜由细微之处入手,要从容易做得到的层次要求教师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尽量少讲空洞的理论大话,避免泛政治化出现,应以身边容易发生或遇到的事和人为例加以引导。在教育学生要自觉的“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时,我从学生看见教师抱着一大摞本子主动帮助教师拿本子说起,问他们在家看见父母拎着重物上楼,自己正要外出,会不会主动帮提?如果遇到的是邻居大妈呢,你会不会帮忙?进而对学生分析这件事:我们平时稍加注意就会发现经常遇到此类情况,主动上前施以援手是举手之劳,帮助他人是快乐的事,倘若还得到了感激和赞美,就更是愉悦。由此引导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从容易做到的事情开始,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

思想道德教育论文范文第12篇

1.法律教育部分的教材编写

(1)具体法律内容稍微不足。

与2010年修订版的内容相比,“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3年修订版进一步删减了实体法和程序法相关内容,与2009修订版、2006修订版相比,具体法律内容更是少之又少。鉴于当前我国依法治国理念的逐步深入,笔者认为应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法律内容,而不应一味的删减。

(2)教材编排较为死板。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两课”教材之一,有必要保持一定的严肃性,但是纵观历年修订版本,教材编排在排版、内容形式、用语等方面没有实质性进步,书中充斥着大量死板的教条、概念、条文等。这不但较难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而且不能很好地去影响学生,无法达到国家设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的目的。

2.法律教育部分的教学

(1)教师教学方式。

在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进行讲述的过程,往往以教师单方面的授课为主要方式,缺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加之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认识不深,思想上不够重视,经常有逃课或不认真听讲的情况发生,课堂效率较低,学生们往往都是在老师的灌输下被动地接受法律知识,而不是自己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2)课程设置。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在2006年课程改革之前是分开的两门课程——“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但是在两门课程合二为一之后,由于将“思想道德修养”的内容排在“法律基础”之前,教师在授课的过程往往习惯于把教学重点放在教材的前半部分“思想道德修养”上,而忽视了有关法律知识的教学,教师的不重视就导致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的忽视,甚至是无视。除此之外,教材中有关“法律基础”部分的知识编写不够精确、概念含糊不清,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再者,整本教材通篇采用文字形式进行编写,理论概念性较强,知识分布过于紧密,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疲劳感。

二、改善法律教育部分存在的问题的措施

1.教材改革

(1)保障教材编写的严肃性。

(2)增强法律部分教材的趣味性。

(3)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平衡性。

2.教学改革

(1)完善我国大学生法律素养教学的机制。

根据我国目前法律教育发展现状,建立起一个从小学开始至初中、高中、大学的完善而衔接有效地法律教学体系,从小就开始培养学生一种法律意识,真正地体会到法律学习的重要性,自觉地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2)提高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对授课老师进行培训。

加强大学生法律素养教学的重中之重就是授课者的法律素养。目前,高校中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师可能会出现知识断层的现象,由于他们往往自身并不是法律专业出身,对于我国法律制度、法律变革也不甚了解,因此,高校就需要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随时更新他们的法律知识体系。

(3)活跃课堂气氛,改革授课方式。

思想道德教育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思想道德;教育;立体模式

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改革,必须适应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适应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当前,如何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构建适合大学生思想道德健康发展的教育模式,是摆在每一个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

一、怎样看待当代大学生及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1.怎样正确看待当代大学生

生长在改革开放大好时期的“80后”、“90后”大学生,他们的命运不同于他们的兄长,相当一部分人是穿着时尚名牌、吃着洋快餐,泡在网络虚拟世界里,无忧无虑成长的一代。他们是集几代人希望于一身的“活得轻松”的人,是让社会宠爱和疑虑的群体,常被贴上个性张扬和强调自我价值的标签,人们担忧一旦面临巨大考验的时候,他们能否担当。但是,2008年年初雪灾的时候,我们看到了“80后”、“90后”在思考;奥运火炬在境内外传递的时候,我们看到了莘莘学子的一片赤诚;在5.12汶川大地震中,我们更看到了年轻一代的挺身而出。在中华民族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灾害面前,年轻一代用自己的行为诠释了他们是“敢于承担的一代”。

为什么人们担忧的“跨掉的一代”在民族面临巨大的困难和灾害面前,成为“敢于承担的一代”,我们不能不从当代大学生成长的历程以及他们思想道德品质形成、发展的环境中去寻找答案。在一般的社会条件下,新的社会现象的出现是渐进性的,没有集束性的特点。因此,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变化是渐进型的,对社会的变迁有相当的适应性,往往是经过一段历史变迁后反观其前,才能感受到社会的变化。“80后”、“90后”的成长时期正值改革开放的大好环境,经济的高速发展、中西文化的交流、互联网的大量信息、多种媒体的交互影响、社会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造成各种新现象、新观点不断涌现。因此,对后发展的、开放的社会形成十分明显的“时间压缩”效应,一些价值观念来不及沉淀下来即被新的观念所取代。当新的社会现象比较密集的发生,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人对社会发展变化的理解度、适应性是不同的,导致对社会日新月异变化的接受程度发生了巨大的差异,以至于出现了“三年一坎”、“五年一代”的说法。可以说,作为新生一代的“80后”、“90后”,始终处于一个文化、价值、规范的流变之中,而难以形成比较固定可以仿效的东西,特殊的生长环境和自身的优越条件,使“80后”、“90后”大学生成为一群有思想、有感情、有各种兴趣爱好的生命群体;成为思维活跃、行动敏捷、最少传统观念的知识阶层,成为最少保守思想,最容易接受新思想的的人。一方面对社会的发展变化,有着极其敏锐的感受力,能够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不断地调整、更新自己的观念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新的社会现象的出现、价值观念的多样化也对其价值的选择,即从中选择合理的东西带来困难。尤其是经济的高速发展所带来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造成了一部分人的浮躁与急功近利,盲目追求个性自由,崇尚社会流行的、前卫的生活方式。他们的这些表现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他们本质影响的实质,导致对青年的内在本质的评价出现了偏差。2008年青年一代在灾难面前的表现,无疑缩小了在不同年龄层次之间的“代沟”,架起了相互理解的桥梁。

2.怎样看待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效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青年是承前启后的桥梁,是继往开来的中流砥柱。青年的社会本质特征在于他们既是人类历史的继承者,又是社会发展的传递者,代表着国家的希望与民族的未来。、邓小平、、都有许多关于青年的精辟论述。1957年在莫斯科接见我国留学生发表的讲话中指出“世界是属于你们的。中国的前途是属于你们的”:邓小平在1956年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强调:“青年——是我们的未来,我们的一切事业的继承者”;在1990年首都青年纪念“五四”报告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青年是社会中最富有活力的部分,是我们事业的希望。二十一世纪是你们的世纪”;在2007年《致中国青年群英会的信》中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任务需要青年们奋勇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需要青年们奋力开创”。这些论述集中反映了党和国家对青年的高度重视、热情关怀和殷切希望。由于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我国的思想道德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断改革和创新。高校德育在理论上适应新的社会发展形势,进一步明确德育的地位和任务,探索德育发展规律;在实践上进行了课程改革,不断探索新的实践途径和方法。即从1982年《关于在高等学校逐步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程》的规定,到这次中央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并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程教材纳入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作为工程的重点教材加强建设,反映了重视和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党和国家的一贯传统,无论社会环境发生了什么变化,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方针是始终如一的。

因此,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尽管存在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负面价值观念的影响,存在着腐败、犯罪等消极因素的影响,存在着优越的物质生活所造成的缺乏上一代人艰苦奋斗、克勤克俭的生活习惯等问题,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国优秀传统道德的主旋律教育在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培养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在他们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历程中,系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始终陪伴着他们的成长;新时代不断凝练的新的民族精神,在他们的身心中不断在积淀、在流淌。这一切在灾难降临的时刻进发了出来,凝聚成一种无比强大的力量。大学生的为人民服务意识、不畏艰险、勇于担当、无私奉献,赢得了社会的赞誉,使我们由衷地感到欣慰和骄傲。他们用自己的行为,证明党一贯坚持的思想道德教育方针是正确的,方法是有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在他们走向成熟中的作用得到了彰显。

3.怎样看待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

在肯定思想道德教育方针是正确的、方法是有效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当代大学生对主渠道、主阵地的教育既有积极接受、积淀并转化为自身世界观、人生观的一面,又有反叛、抗拒的一面;既有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青年志愿者队伍的一面,又存在部分学生对思想道德教育类课程反映冷淡,对主题教育活动缺乏热情的一面。反映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方式方法与学生的认可接受的程度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些现象如果不能从根本上加以改变,可能会产生与教育者主观愿望相悖,最终导致思想道德教育在新时期形式主义的重新显现问题。客观现实不仅对传统教育方法提出了挑战,同时提出了教育方法如何适应青年心理发展特点的问题。

人的一生发展是有规律的,同样,人的思想道德发展,也是有规律的,表现为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是有层次性的,如同树的年轮,一圈一圈地向外发展,最终形成不同的思想道德层次。大学是人生抉择高峰与人生追求的定位阶段,是准备、选择与实践个人人生形态与生活方式的阶段。处于转型时期的大学生,面临社会价值观念的多样性和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往往更多的从现实出发去思考社会和人生,是在认识客观世界和认识自身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抉择,逐步上升到对自己人生的定位。这种人生追求的定位不是一次完成的,是在一系列的抉择、定位的周而复始的过程中逐步完成。因此,这一时期教育者对他们的人生定位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结合大学生的特点,达到教育者追求的目标,是我们一直在探讨和思考的。但是这种探讨和思考,往往局限于教学方法本身,缺乏把思想道德教育的改革,放到社会的大环境中去思考的理念。要看到这一代人一出生就踏上比他们的祖辈和父辈高得多的起点,在他们的身上,已经刻下了深深的时代烙印,这是我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必须面对的现实。如何针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特点,使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更适应他们成长的规律;如何引导他们,面对多样的社会价值观而不脱离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去设计自己的人生道路;如何抓住他们身上迸发出来的爱国、自信、自立、自强的巨大能量,作为一个新的起点,深入思考,让经受住考验的“80后”、“90后”一代更健康地成长,是我们探讨和改革已有教育模式的基础和出发点。

二、怎样构建思想道德教育立体模式

从目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机构成分析,社会的影响教育、学校的引导教育,学生的自我教育已经构成呈动态式立体型群体信息交流的网络模式,这三者在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中,承担和发挥了不同的作用。针对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和发展的多层次性,应以一种立体的、发展的目光理性审视思想道德教育模式,使三者在教育内容和方式上更具有科学性,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和创新。

1.社会环境的主旋律教育

社会环境,是指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及其思想道德形成、发展具有影响和制约作用的一切社会因素的总和。社会环境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引导、激励、规范和约束作用,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前提。首先,加大媒体正面引导教育的作用。大众传播媒体是以社会公众为对象,对其进行有关社会事件与社会变革的信息传播的工具,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对大学生的成长、成熟发生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媒体在宣传中要突出主旋律,加大对现实社会的阳光一面的客观报道,使大学生看到更多的社会的正义、榜样的力量,尤其是普通人身上展现出来的高尚的道德情操,对大学生具有更大的感染力。汶川地震中,媒体对灾难中我国政府集中力量办大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军民鱼水情、民族一家亲的报道,尤其是灾难中无数普通人的英雄行为的宣传报道,彰显了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的价值取向,诠释了民众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担当。它使利益诉求日趋多样的今天,社会主义价值理念找到了生长壮大的空间,也使世界重新审视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精神。媒体的宣传和社会的存在,无疑已成为大学生最现实的教师,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的影响将是深远的。

其次,扩大社会资源参与教育的力量。我国思想道德教育的社会性参与和资源利用尚未得到较为充分的挖掘,因此,扩大非学校因素的参与和影响,充分利用和发挥社会资源的作用,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社会思想道德教育资源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社会资源。一是各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重大历史事件旧址,历史文化遗址等,二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优秀文化遗产,三是对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各类先进典型。这些有形的和无形的社会资源是增强爱国情感、培育民族精神、陶冶道德情操、提高道德修养的重要源泉,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教育的重要方面。要充分利用高校所在地的各类社会资源,把学生的视野引向社会的课堂,通过参观、访问、讲座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向历史、向英雄学习。在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确导向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的自信、自主、创新精神;要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判断与见解,锻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

再次,强化互联网络教育的积极效应。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开始构筑起一种全新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成为重要的信息平台与交流工具。互联网使用的普及性,使得原先相对狭小的教育空间变成了全社会的、开放性的教育空间,同时,网络在时效性、连续流动报道、海量信息等方面所凸现的优势,又极大地丰富了学生学习的资源。信息采集、网上聊天、网络游戏、BBS论坛,都离不开网络。网络生活已经成为大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内容。应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强化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积极效应,克服网络的消极影响。国家要进一步完善有关互联网安全的立法,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加强对网络内容的监管。严厉打击利用互联网建立网站、开办网站、传播有害信息的违法行为;各类网站,要加强自律精神,要最大限度地防止非法的、有害的信息妨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使网络在大学生生长的过程中,更好地发挥积极的、正面的教育作用。

2.学校正面的引导教育

坚持思想道德教育的层次性。反思我们以往的道德教育,很长一段时间,片面认为我们培养的学生都能成为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一代新人,忽略了人的思想道德的层次性而导致教育目标设计与学生实际能达到的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大学生个体所能达到的思想道德水平,是分层次的,要本着从实际出发的科学态度,对不同情况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和不同方法的教育,以实现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对于有着较高的道德理想追求的学生,我们立足于把他们培养成具有共产主义理想追求的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而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重点是进行基础道德文明和修养的教育,引导他们在多种价值观的道德冲突中增强道德判断能力,成为具有较高的社会主义觉悟的“四有”新人;对于少数思想道德素质较低的学生,也要教育他们达到最低道德容许层次,明确道德底线不可逾越。在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的同时采取分层次的教育,是用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教育来指导学生。要坚持思想道德教育有层次无淘汰的观念,业务学习可以淘汰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不能放弃任何学生,要通过课堂教学的共性教育和分层次的个性化教育的结合,塑造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建立思想道德教育导师制。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指出:“在整个社会机体中,任何一个人都能发挥一定的教育作用。但是在这个机体中,最重要的教育成员,无疑是教师。”强调了教师在教育系统中的作用与地位。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应有教师负责指导学生,帮助学生解决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即建立思想道德教育导师制。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指导教师应该包含三个方面:一是高校专职学生辅导员队伍、二是选派思想道德素质好的业务教师,这两部分教师承担学生成长的指导教师,共同负责解决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个性化问题,三是组织校内外专家队伍,对学生成长历程中带有规律性的问题进行梳理,作出科学的、权威的解答,并建立专门网络栏目,供学生带着自己的困惑和问题,通过“网络教师”的帮助,寻求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指导教师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文化素养,他们的治学态度、价值观念等均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强烈的影响力,尤其是关键时刻教师的价值取向,对社会、对学生都有很大的精神辐射作用。因此,三个方面的教师组成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指导教师队伍,将成为上述的分层次的个性化教育主要力量。改进学生思想道德评估体系。多年来,学生的思想道德类课程的成绩、学生的思想道德方面的表现和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评定三者并没有形成一个科学的评估体系。学生思想道德考核评价方式单一,缺乏多元考核和评价体系。思想道德类课程取得好的成绩,并不能反映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理论和实践脱离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合理的解决。学校应建立理论考查与操行考查相结合、自我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过程考核与最终考核相结合的多维大学生思想道德评价体系。学生的道德实践,如参加志愿者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的表现,均应成为评价学生思想道德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力求客观、准确地反映学生在多大程度上能把知转化为行,并做到知行统一。

3.学生主体的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指受教育者自己教育自己,是学习主体根据社会的需求,有目的、有计划、主动地对自我提出任务,把自我作为认识、评价、强化、否定的对象,以提高和完善自我素质而进行的一种教育方式。学生的自我教育主要是通过同辈群体的影响、互联网络的虚拟空间和参与社会实践,自我反思的交互作用实现的。

首先,培养、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社会道德意识转化为个体的道德信念,必须建立在个体的自我体验基础上。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伽利略也曾经说过:“人不可只被教,重要的是帮助他发现自己。”社会、学校的教育是外在的因素,要转化、积淀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要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以自己已有的文化知识、心理结构、道德水准积极主动地、有选择地接受和处理个体和外部世界的关系:要教育学生独立地进行选择和判断,支配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并且根据自身的主观需要与客观条件的变化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要帮助学生认识和发掘自身,提高学生自我奋进、自我学习、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最终将社会的优秀品质内化为自己的品质,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才。

其次,加强同辈群体之间的相互教育。同辈群体是由年龄相近的人自发结成的群体,能满足大学生在生存安全、社会交往、精神愉悦等多方面的需求。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成长经历和兴趣爱好,在校园里结成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群体。这些正式和非正式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活动,渗透到校园生活和学生生活的各个层面。学生在这种交往过程中,往往以交往对象为参照,以他人为镜,从与他人的比较中客观地了解自我,深化自我认识,确定自我形象;同时,也能在人与人之间的评价和相处中教育自我、提高自我。这是社会文化中的一种亚文化,是具有高校特点的一种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的重要方面。学校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扩大交往对象和交往群体,组织跨系、跨班级的和自愿结合的各种有意义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健康的交往中,相互教育、共同提高。

思想道德教育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品质;心理健康教育;思想道德建设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将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随着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竞争压力增大,大学生发展与成长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日趋复杂,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的因素越来越多,致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以前更加显著和突出。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和调查表明,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2005年,华南师范大学郑希付等人采用自编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作为测量工具,在全国范围内对随机抽取的在校5000名本科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总体而言,大学生心理素质整体状况只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1]。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在每年新生入学时都要进行人格问卷调查,然后把学生分成A、B、C三类,没有问题的同学归到C类,问题不大的同学归到B类,问题比较突出的同学则归到A类。许多学校的调查结果都表明,A、B两类学生大概占全部新生的15%以上。黑龙江省一所高校统计,该校目前每周前往心理健康中心咨询的学生有二、三十人。每年前往学校心理健康中心咨询的学生中,来自高年级的学生占一半左右[2]。这些情况表明,大学生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对传统的德育内容提出了新的挑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对新世纪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做出了重要部署。可以说,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紧迫要求。《意见》中明确要求:“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有何关系,如何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以提升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本文拟就上述问题进行了探索。

一、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与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思想道德教育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它们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可以各司其责,各得其所,并能相互借鉴与提高,具有异曲同工之效应,更似鸟之双翼,不能缺一,具体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心理品质是思想道德发展的基础

从发展层次上讲,人的发展可以分为生理水平﹑心理水平和社会水平的发展。生理水平是个体的自然生命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一种先天遗传的素质;各种心理品质发展属于心理发展水平,是先天遗传﹑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思想道德﹑知识等是在个体的心理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属于社会水平的发展,主要是教育和后天环境影响的产物。大学生各方面的社会性素质,尤其是思想道德品质,必须以他们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为基础和前提,这样才能真正获得有效的提升。如果脱离他们的实际需要﹑动机﹑兴趣﹑态度等个性心理品质的参与,把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发展过程简单地看作是一个认识过程,一个道德知识和观念的获得过程,那么,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等素质的发展必将只是纸上谈兵。思想道德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个体和外部世界的和谐关系。如果单纯地强调个体与外部世界的道德规范的教育和塑造,而忽视基础性的心理品质的培养,那么个体的思想道德发展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无本之木。

(二)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随着经济的发展,影响大学生生活和思想的因素越来越多,因此,大学生思想、道德、心理等方面难免会产生一系列问题,这些都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因此,作为教育者,我们一方面要关心学生的生活,为学生排忧解难;另一方面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思想状况,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压力,放下思想包袱,正确面对生活的挑战,由此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3]。只有健康的心理才能产生健康的思想,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大学生日常的思想道德教育之中,使他们在面对人生磨难或机会时能作出适当、适度的反应。

二、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与表现

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正如布莱克所强调的,“现代化是一个创造与毁灭并举的过程,它以人的错位和痛苦为高昂代价换来新的机会和新的前景”。近些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各种思潮的涌入等,大学生出现了一系列的价值失落感,思想道德滑坡以及行为失衡等问题,大学生德育的适应性与实效性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此,必须冷静地思考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德育的目标内容脱离大学生实际,忽视大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

道德规范是一定社会中各种现实关系的具体反映。德育目标必然要密切联系个体周围的社会生活,才能使个体获得对自身与外部世界关系的认识,协调并规范自身的行为。但是,长期以来,传统的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却习惯把系统的道德概念与体系传授给学生,用抽象化的道德教条来要求学生,用单一标准的道德规则来评价学生的行为。课堂中的道德标准知识与现实的社会情景总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常常使学生在现实的道德行为中感到迷惑而不知所措。另一方面,思想道德教育一般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四项基本内容。虽然历次国家有关德育的文件中一再强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目前我国的思想道德教育仍存在以下情况:特别重视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对道德教育重视不够,基本没有心理健康教育[4]。部分学校认为只要加强单纯的思想道德教育就可以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甚至个别学校为了应付检查、评比和达标,不惜弄虚作假,开展一些所谓的心理健康活动,形式主义严重。社会的急剧变革,就业压力的增大等都使大学生的心理品质面临严峻的挑战。近几年来,因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而引发的恶性事件如马加爵事件﹑浙江金华事件等都证实了在思想道德教育中不能忽视大学生的心理品质的培养。(二)德育过分注重灌输与塑造,忽视大学生的主体参与和心理体验

道德的本质在于其实践性。大学生道德成熟的标准不在于其道德知识与观念的多少,而在于其能否对道德行为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推理,能否形成自己的道德原则。现代德育注重个体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参与,从而将道德观念与个体自身已有的道德原则进行比较,接受合理的道德观念,放弃不合理的道德观念,并从中获得一种切身的心理体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德育的实效性。然而,当前我国学校的德育却过分强调灌输和塑造,其深层的理论根据在

于:一是客体论,即将大学生单纯地看作消极被动的客体,教育者是主体,受教育者只要接受教育者的塑造就可以了;二是灌输论,即认为道德的本质是知识,道德的知识和观念只要灌输到受教育者的头脑中,受教育者就会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个体的知识越多,成绩越高,其道德也就越好。这种德育的方式与方法把德育的内容课程化﹑知识化,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参与和心理体验。其结果常常使学生产生两种倾向:一是所学的道德知识在现实环境中行不通,使学生把社会复杂化,从而产生畏惧心理,焦虑程度高,易产生社会适应不良问题;二是大学生缺乏心理体验,无法形成道德意志力,常抵挡不住诱惑,反而把一些违道德的行为当作时髦而接受,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三)德育途径单一,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等其他有效途径

长期以来,学校德育课堂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德育的一个重要途径。但对这一途径的过分强调直接导致了德育途径的单一化。一方面,德育课程中,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活动,都是在特定氛围下进行的,可以说是一种提炼的环境,缺乏与社会实际生活的互动,从而导致大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严重脱节,使他们感到德育课程空泛。另一方面,过分强调思想政治,把大学生的一切问题都看作是德育问题,不能科学﹑客观地正确对待大学生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将心理疾病视为道德品质恶劣或思想观念错误,在不科学的思想观念的指导下,用德育的观点﹑方法去解决心理问题,而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等其他途径的重要作用,其结果必然收效甚微,这样既加重了德育课程的任务,又降低了有针对性地解决心理问题的实效性。

三、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的时代课题。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新时期内,在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人为本,注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与心理品质的协调发展

在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也就是要求我们要立足大学生的实际,立足现实,立足民族传统,注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与心理品质的协调发展。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实际出发,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适应社会实际的心理德育目标。这就要求我们要研究大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的变化,研究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矛盾和发展的关键问题。立足现实,也就是要将传统的民族文化中的优良元素进行现代诠释,继承优良的民族传统美德,同时对一些不适应现实和当代的道德原则进行修正,提倡积极的人生价值观,提高人的社会适应能力。立足民族,也就是要加强爱国主义的情感教育,使大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的历史,明确当前中华民族取得的伟大成就,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另外,在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建设中必须同时坚持两个基本原则:在宏观层面上,促进大学生的生理水平和心理水平与社会水平的协调﹑健康和全面发展;在微观层面上,促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与心理品质的协调发展。

(二)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作用,在思想道德建设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品质教育一直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特别是在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更要求我们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切实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乘数效应”,它对学校其他诸教育起着“酵母式”的作用,概括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基础与中介作用,操作和动力作用,激励和增效作用。在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要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作用,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把大学生的所有问题简单地看成是思想观念和政治觉悟问题,忽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要反对一切问题德育化的倾向。随着社会的急剧变化,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思想道德问题越来越复杂。在思想道德建设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并正确对待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道德建设的关系,要在正确区分问题性质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方法有效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因此,在新形势下,我们既要防止心理问题德育化的倾向,同时也要紧扣二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开辟新领域,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的加速发展。

(三)加强家庭﹑社会和学校的联合,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思想道德教育的根本不在于教给大学生一套道德知识体系,然后按此行动,而在于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使学生能在不同的环境中依据自身的道德原则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思想道德是通过实践和锻炼获得的。我国古代就十分强调以“躬行实践”﹑“德行合一”的方法来培养人。思想道德的实践性要求德育工作者结合大学生实际的心理年龄特点,把德育的要求在活动中转化为大学生的实践,摒弃那种理论和成人的说教。同时在德育的过程中强调大学生的主体参与观念,突出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突出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尤其加强大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互动,让他们深入其中,获得真实的道德心理体验,培养富有创造性的道德主体。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另一方面,还必须加强社会教育、学校德育和家庭教育的合力,多方面促进大学生的角色体验和道德实践,保证他们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一致性,从而真正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郑希付,罗品超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调查[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2):67-72

[2]徐宜军,刘秀昊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J]发展,2002(8)49

[3]李晓艳加强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的策略探析[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10):19-140

思想道德教育论文范文第15篇

摘要:不少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并取得明显效果,也有过因忽视思想政治教育而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从而延缓现代化进程的教训。我国正处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努力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本文试述国外经验教训,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借鉴。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社会更加和谐”的奋斗目标,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此作出了全面部署。六中全会还提出到2020年构建和谐社会的九大目标和任务,其中一条便是: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这表明我们党清楚地认识到,党的方针、政策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都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深深植入人们心中,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从这种意义上,可以说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顺利实现现代化的生命线。

世界各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针对本国出现的思想道德问题,往往都非常重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明显效果;也有过因忽视思想政治教育而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从而延缓现代化进程的教训,可以作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借鉴。

一、世界各国的现代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现代化肇始于200多年前的英国工业革命,随后向全欧和北美扩散,再向世界其他地区扩大。为了叙述的方便,本文将时间限定在20世纪以来,主要涉及美、英、法、德、日、“亚洲四小龙”等国家和地区的实践。

现代化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社会变迁,不仅改变社会物质生产的面貌,也改变人们的社会关系和整个社会的结构,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这一切变化也带来严重的思想道德问题,带来普遍的忧虑和困惑。正如心理学家弗洛姆所说:“二十世纪尽管拥有物质的繁荣,政治与经济的自由,可是在精神上二十世纪比十九世纪病得更严重”。①面对社会发展变化带来的大量思想、道德问题,发达的科技和经济往往无能为力,各国都认识到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来说,20世纪是最具变化的年代,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20世纪初,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基本完成,实现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古典”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对生产力的发展显示出巨大适应力;但是,现代经济生活的自由放任带来日益严重的社会失控,市场上显示的生产过剩危机与发展中贫富差距增大,形成了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结构性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殖民地掠夺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加之军国主义兴起与经济军事化,终于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和一次经济大萧条的爆发;随之而来的是法西斯主义作为自由资本主义的反动而猖獗一时。这些新因素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很大影响。

美国在20世纪初期,出现了后来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和社会转型时期也遇到的种种问题,即贫富分化加剧,社会风气败坏,贿赂风行,假货、商业欺诈比比皆是,金钱至上、拜金主义盛行。在欧洲,激烈的社会矛盾促使人们对工业文明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英国和法国综合国力较之以前有所下降,国内矛盾激烈。他们对文明与进步的信念发生了极大动摇。人们开始对传统的宗教价值观进行反省,不再相信有普遍的、共同的价值信仰,不再相信传统的国家主义说教,反对各种各种各样的束缚和规制,蔑视权威,尊重个体的自由选择,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成为人们思想、道德的主流。

无论是欧洲或是美国,教育改革家们对历史上长期沿袭下来的传统的道德教育,特别是其所采取的强制的、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提出了质疑。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理论家杜威认为,社会上不存在一种绝对的道德真理,任何道德都必须服从于不断变化的道德需要。在西欧,各资本主义国家根据当时人们思想道德的实际情况,更加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英国在20世纪30年代各种矛盾激化的形势下,掀起了一场“公民教育运动”。1934年,英国“公民教育协会”在其成立宣言中声明,它要给予青年以“为民主主义社会公民所必需的道德品质方面的训练”,这种道德品质的基本内容是一种社会责任感,一种为了公共利益而消泯个人利益及全力为社会工作的意志。提倡合作、忠诚、诚实、节制、礼貌等美德。法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公民道德教育的方针、内容做了精心调整。学校里“公民道德”课受到特殊的重视,有关法国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与结构的知识被放在了优先讲授的地位。值得注意的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西欧各国都进行了大量的直接为战争服务的宣传教育工作。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50年代末。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西欧疮痍满目,衰败状况更胜于一战以后;殖民体系土崩瓦解;唯独美国享受这次战争的胜利果实,一跃而居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发展的顶峰。与此同时,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成为一个世界体系,形成资本主义西方以外的另一个吸引中心。通向现代化的道路呈现出更大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美国的扩张遇到了苏联的挑战。美苏出于各自不同的需要、不同的国家利益、不同的意识形态而爆发了相互对抗,即冷战。由于双方军备竞赛的加剧,导致冷战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发展成了东西方两种意识形态的全面对抗。

面对战后满目疮痍和一片废墟,西方国家的主要任务是恢复经济,启动满足国家和人民生活的工业生产,思想政治教育似乎不再重要。1957年苏联人造地球卫星的成功发射,震动了整个西方世界,在一些美国人的脑子里第一次产生“美国毕竟是脆弱的”想法。②许多人认为,“国家如果想在经济和军事的前沿与苏联展开有力的竞争,学校就应该在像道德教育这样的‘软’领域中少花些时间,而在学术性主题上多花些时间。民主更多地是依靠国家产品的多少和核弹头的数量,而不是个人的道德自律。”③1958年美国政府制定了《国防教育法》,把数学、外语、科学放在学校教育首位;把教育改革的重点放在“教育内容的现代化”上,甚至把现代化知识作为教育的核心,大大压缩了传播政治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公民教育、历史、地理等课程,使伦理道德、情操教养等内容从教育领域淡出,技术至上主义、学历主义等在教育中居于支配地位。这种重智育轻德育的做法,达到了与苏联抗衡的目的,却产生了严重的思想道德问题。发展至六、七十年代,酿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一度阻滞了经济的发展。

3.20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在这一阶段,世界现代化进程出现了若干引人注目的趋势: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有了长足发展,特别是日本和德国工业发展速度之快,堪称“经济奇迹”;“亚洲四小龙”的崛起成为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是,由于“技术至上主义”的影响,加之50年代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忽视,社会一片混乱。

20世纪60年代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来说是一个“多事之秋”:抗议越南战争,要求公民权利,反对种族歧视,少数民族叛乱等,使西方发达国家很快陷入极端混乱之中。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失业、贫困和犯罪率的上升,更使社会风气日益败坏,性观念、、甚至观念等方面都发生了激烈的变化。60年代吸毒在年轻人中甚至成为一种时尚。在生活伦理方面的冲击尤甚:婚前同居、高离婚率、少女妈妈等现象大量出现,人们普遍对传统家庭观念淡漠。尤其是60年代席卷欧美大陆的学生风潮,使国家领导人、学校和家长普遍感到震惊,它不仅表现出对一切传统价值观念的蔑视,而且认为“暴力乃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唯一手段”。④许多批评家指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上的繁荣和根深蒂固的道德沦丧极不相称,社会责任心和正义感远比技术上的高明更为重要。

政治风潮和教育界的涣散引起了各国政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重视。美国专门研究如何实施公民教育的学科——“政治社会化理论”逐渐形成,并得到迅速发展。英国思想界和教育界提出了“由道德教育解决道德问题”口号,特别是在60年代青年反抗运动的冲击下,统治阶级及其学者更加感到加强“世俗的”道德教育的迫切性,相继在一些大学成立了专门性的道德教育研究机构,如牛津大学的“法明顿信托研究单位”和“道德课程发展课题组”,莱斯特大学的“社会道德教育中心”等。这些大多得到官方资助的机构不仅研究有关道德和道德教育的重大理论问题,还为学校和社会编制道德教育的计划、教材以及进行师资培训。

在亚洲,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受到了高度重视。60年代是日本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到了70年代中期,日本基本实现了自明治维新以来梦寐以求的现代化理想。然而,个人主义、自私自利观念大为盛行,青少年犯罪率上升,出现了“暴走族”等青少年反文化团体。因此,日本1977、1978年进行的课程改革中,一方面强调要培养人性丰富的学生,另一方面又强调“特别要养成尊重社会规范的态度”,要求更加重视“纪律和责任、爱国心与国际理解”等,“尤其要进一步培养敬畏超人力量的观念”。⑤新加坡作为一个新兴工业国,属于后发追赶型现代化国家。为了适应现代化的需要,新加坡在建国初期实行“英才教育”,即重视培养职业技术人员,而对道德标准只做了软性规定,结果造成了大量社会问题。政府逐步认识到,西方腐朽和颓废的价值观,将会使国家的工业化成果毁于一旦;在工业化的同时,必须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守住新加坡的“根”——“东方价值观”。以李光耀为首的新加坡领导人开始倡导“精神文明”,倡导诚实、节俭,对长辈和权威的尊敬、孝道,以及社会和国家至上等。

4.20世纪80年代起到现在。这一时期,现代化浪潮已成为一种全球趋势,整个世界已经进入全球化、信息化时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广大亚非拉国家也奋起直追,不甘落后。处于改革开放旋涡中的中国现代化洪流,更是波涛涌起,大势磅礴。同时,这一阶段世界格局也出现了巨大变化。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东欧巨变、苏联解体,两德的统一,宣告冷战结束。

这一时期,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总的来说是“向传统回归”,以保证完成经济政治上的振兴目标,面向21世纪,迎接新的挑战。美国“国家教育优异委员会”于1983年4月发表了《国家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其中“加强道德教育,整顿校风校纪”成为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9.11”事件后,美国更为重视思想政治教育,2002年3月的“美国联邦教育部2002——2007年工作要点”重申,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新时期负责任的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高素质公民。英国1988年颁布的《国家课程》,把培养“有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的绅士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在政府规定8条基本目标中有4条是规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⑥90年代末,英国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进一步调整,认为21世纪的竞争对于德育既是压力又是挑战。法国在统一的教育计划中规定思想品德教育始终是学校一项“不能回避”和“义不容辞”的任务,在学校开设了“共和国公民的伦理与道德课程”。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政治养成教育和宗教教育开展,联邦政府以及各州政府均设有政治养成教育中心机构,此外还有大量从事此类工作的社会团体和公共机构。

日本自80年代以来,鉴于本国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平下降、犯罪日益增多等事实,各界纷纷呼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日本在其规划的《21世纪教育目标》中认为:“只有重视思想素质的培养,才能保证人才的健康成长”,同时将二战后教育实现目标的“智、德、体”顺序改为“德、智、体”,并呼吁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应与其他学科有相同的地位,设置为必修课。日本的教育改革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德育改革。日本政府正是通过包括学校道德教育在内的全民思想政治教育,把国民的爱国心和忠诚意识具体化为经济生活中的工作意识,集中了全体国民的智慧与精力,以超常的速度完成经济政治崛起的任务。

70年代末、80年代初,新加坡开始纠正教育领域重实用、轻人文的倾向。针对学生人文素质下降、社会道德水平明显滑坡的状况,从80年代开始纠偏,实施全面道德教育。1991年,经新加坡人民反复讨论并经国会批准的《共同价值观》白皮书得以公布发表,制定了为各民族不同信仰的民众均能接受的国家意识:(1)国家至上,社会为先;(2)家庭为根,社会为本;(3)关怀扶持,同舟共济;(4)求同存异,协商共识;(5)种族和谐,宗教宽容。由于比较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新加坡在经济高度西方化的同时,保持了作为东方国家的文化和精神的菁华。

对各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进行综合比较,我们会发现大都经历了一个“经济发展—道德滑坡—道德回归—经济再发展”的过程。尤其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他们在兴致勃勃发展经济的同时,遇到了由于忽视思想政治教育而引发的种种困难和挑战,以至经济停滞不前。于是他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自我改革和调整,其中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建设则是重中之重。这无疑对我国目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与借鉴意义。

二、各国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现代化的历史表明,在体制变革和经济腾飞的进程中,传统的思想文化必然会遭到猛烈的冲击,而新的价值观念体系又不可能很快地发育成熟,在这种状况下,社会的某些领域和群体中会出现所谓“精神失序状态”。这在发达国家往往引起深刻的文化和精神危机,在欠发达国家则易引起严重的文化“倾斜”与崇洋心理。若不能够及时关注这些不和谐因素,必然影响现代化的整体推进。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国家,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都不能藐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到战略地位,并且看到了它所拥有的巨大潜能。各国的事实对我国现代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提供了如下启示:

1.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发展,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迈进的关键阶段,这也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时期。国际经验表明:很多国家在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可能会出现贫富悬殊、失业激增、分配两极化、社会矛盾激化,导致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徘徊不前,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和倒退。当前我国社会利益格局剧烈变化,社会组织形式、就业结构、社会结构变革加快,我们正面临并将长期面对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一些必须认真把握的新趋势新特点。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大力促进社会和谐,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前提。

和谐社会的构建正是应对新形势新问题提出的重大措施。从价值和心态层面来讲,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通过相互了解、沟通、交流建立社会认同机制。人类社会和谐,就必须有共同的价值目标和行为规范,并要求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去维护和遵守,要求人们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一个国家的目标、信仰、价值观等都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灌输到人们的头脑中,从而为现代化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因此,我们说,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命线。

2.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和谐社会的要求,主动进行改革。西方各国为了适应现代化的需要,先后都对本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改革。在培养目标方面,由培养古典绅士到塑造好公民;教育内容方面,出现了世俗化趋势,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教育的方法、途径更加个性化、多样化。此外,发达国家都加强了国际化教育,培养国民的国际意识和参与国际活动的能力,以适应21世纪更加广泛和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上已经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系统。但在实践中却存在一些偏差。主要表现为把思想政治教育窄化为政治教育,割裂内容的关联性;片面强调最高理想教育,忽视内容的层次性;片面强调社会化教育,排斥内容的个体价值取向性。存在着一定程度超现实的理想主义色彩,重集体、轻个人的倾向以及由此尔造成的意识形态中的浪漫主义情愫。在新的世纪,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应积极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主动进行改革。总书记曾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必然要求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关注社会和个人的发展,关注生活,和实践密切结合。

3.政治教育要立足本国,放眼世界。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与其他许多欠发达国家一样打开了国门;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使人们的精神与心灵也经历着强烈震撼与冲击,西方文化价值理念迅速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以往恪守和坚持的价值、理想、信仰等受到严峻的考验,社会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道德困惑、理想迷失、信仰危机现象。有学者尖刻地指出:“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地需要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念的支撑,需要在变动不定的世界里寻求到一个安定的精神家园。”⑦所以,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始终与反传统的道德批判交织在一起,但始终没有真正解决道德的继承性与发展性的问题。当代世界国与国之间的联系已更为密切,不仅世界的经济、科技不断得到交流与发展,而且教育、文化、价值观念也不断发生碰撞和融合。不同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多可以吸收的好的理念和成果,这是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在大力倡导和谐社会构建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应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探索优良传统的新发展,拓展服务保证的新领域,形成政策制度的新体系,运用科学先进的新手段,为和谐社会的构建、现代化的顺利实现提供可靠的政治保证。

4.多方动员,齐抓共管。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和运行是个系统工程,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合力。政府要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行强有力的干预,并承担主要责任。在任何国家、任何时期,只要政府对思想政治教育放任自流,社会就会动乱,青少年犯罪率就会升高,国家的经济、政治目标就难以实现。我国在这方面也有过深刻教训。邓小平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训时指出,“最大的失误是教育方面,是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教育发展不够。”“我们一定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切实认真做好,不能放松。”同时,世界各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都非常注意动员社会力量的投入,开发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资源。1990年美国国会还通过了《国家、社区服务信托法》,法国、德国等国还有“国家服务体系”中的民事服务部分。世界各国在齐抓共管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很值得我国借鉴。

①②③④Irichfrom.Thesomesociety.NewYork.1955。

②③戚万学:《冲突与整和——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8月版,第83页、89页。

④黄海洋:《美国品质教育的复归及其启示》,《思想.理论.教育》,2002年第7期。

⑤《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王瑞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0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