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口岸经济论文范文

口岸经济论文范文

口岸经济论文

口岸经济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口岸;边境口岸贸易;口岸贸易理论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3-0245-02

一、边境口岸贸易的基本概念

1.口岸的概念。口岸是指由国家指定对外经贸、政治、外交、科技、文化、旅游和移民等往来,并供往来人员、货物和交通工具出入国(边)境的港口。简单地讲,口岸是国家指定对外往来的门户。根据管理权限,口岸分为一类口岸和二类口岸两种。一类口岸:指国务院批准开放的口岸(包括中央管理的口岸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的部分口岸)。二类口岸:指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开放并管理的口岸。

2.边境贸易的含义。边境贸易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边境贸易是指相邻国家为满足边民生产和日常生活所需,在规定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和数量范围内,在其边境贸易地区进行的具有减免关税优惠的商品交换活动。广义的边境贸易不仅包括边民互市、边境民间贸易和边境地方贸易上三种商品交易形式,还包括边境地方经济技术合作、科学技术交流和劳务合作等高级的贸易形式。

3.边境口岸贸易的概念。边境口岸贸易是指通过边境上设有的过境关卡进行国家之间商品和劳务交换的经济活动。边境口岸贸易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边境口岸建设、边境口岸贸易政策、边境口岸贸易情况。边境口岸建设主要包括:口岸级别、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及电子口岸建设等;边境口岸贸易政策主要包括:边境口岸贸易管理形式、边境口岸贸易进出口关税问题、边境口岸贸易管理问题等;衡量边境口岸贸易发展情况的主要经济指标包括:边境口岸贸易进出口情况、边境口岸贸易货运情况、边境口岸出入境人员情况、边境口岸出入境交通运输工具情况等。

二、传统边境口岸贸易理论

边境口岸贸易属于国际贸易的范畴,国际贸易相关理论也适用于解释边境口岸贸易的发展。

1.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1]是最重要边境口岸贸易理论之一,它是大卫・李嘉图在绝对成本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2.赫克歇尔―俄林定理。赫克歇尔―俄林定理的基本命题是,在各国生产要素存量一定的情况下,一国将出口较密集地使用其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进口较密集地使用其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简言之,劳动相对丰裕的国家将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而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将会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3.地缘经济理论。地缘经济理论[2]也叫作“区域经济理论”,它是根据地理位置来对经济贸易活动进行分类。就是在特定的地理区域内,通过经济发展内部要素和外部影响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它反映的是不同地区之间经济贸易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地缘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地缘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研究冷战结束后各国家间的经济竞争行为。地理现象、地缘关系对国际社会经济文化的互动作用和影响。边境口岸贸易的实质就是利用边境地区便利的交通区位优势,在边境经济圈内开展对外经济贸易,因此地缘经济理论同样适用于对边境口岸贸易的解释。

三、边境口岸贸易绩效分析理论

1.需求分析。需求―供给分析是微观经济学中分析市场供求关系的一种方法。在市场中,有两种压力在起作用:一种是取决于商品价格和收入水平的购买者或消费者购买意愿;另一种是取决于能从市场中可望得到价格的销售者或生产者愿意拿到市场上出售或生产的产品数量。需求―供给分析,首先把这两种压力分开轮流分析,然后汇合在一起,确定出市场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在环境经济中,常见的需求―供给分析有环境质量物品的需求―供给分析以及存在外部不经济性的行业或企业的产品数量确定。前者需要在假想的环境质量公共物品“市场”中采用支付意愿法或销售意愿法来确定其需求,而后者则要求行业或企业实现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以取得社会资源的最佳配置。

边境口岸贸易供给主要是指可供商品进出口的边境口岸量、口岸分布情况、口岸基础设施等;边境口岸贸易需求主要是指需要通过边境口岸进出口的商品量、商品结构、出入境人员、出入境交通工具等。

2.效益与成本分析。一是边境口岸贸易成本。社会生产的专业化与分工产生了市场交易,社会生产的国际专业化与分工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但是也产生了大量的交易成本。交易成本经济学是融法学、经济学和组织学为一体的、新颖的边缘学科。以威廉姆森(Oliver Williamson)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在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认为,市场运行及资源配置有效与否,关键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交易的自由度大小,二是交易成本的高低。交易自由度可以用交易频率和交易不确定性来衡量。交易成本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定义。狭义的交易成本是指企业生产成本、管理成本、交易成本,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都发生在企业内部,而交易成本存在于企业外部,包括信息的搜寻、、讨价还价、谈判、签约、监督、合约执行和违约带来的一切成本。广义的交易成本是指生产成本以外的所有成本,也就企业内的管理成本和企业外的交易成本。根据成本交易经济学原理,边境贸易成本的影响因素大致可以分为市场交易成本、经常成本及政治交易成本等。边境口岸贸易的成本包括:企业成本和社会成本,其中企业成本有货物运输成本、运费、保险,社会成本主要是指由于边境口岸贸易所带来的人口流动、商品交易等给我国社会管理和维护社会稳定所带来的成本的增加值。二是边境口岸贸易收益。在经济学中有三种不同形态的收益:① 精神收益――精神上获得的满足;实际收益――物质财富的增加;货币收益――增加资产的货币价值。在这三种不同形态的收益中,既有可以计量的,也有不可计量的。其中:精神收益因主观性太强而无法计量,货币收益则因不考虑币值变化的静态概念而容易计量。据此,本文将边境口岸贸易的收益分为:出口收益、进口收益和社会收益。其中出口收益是指我国通过边境口岸出口商品和劳务所获得的外汇收入,进口收益是指通过边境口岸进口所获得的商品和劳务,社会收益是指通过边境口岸贸易所带来的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际文化交流,国际政治关系稳定等方面的效益。

3.风险分析。风险大致有两种定义:一种定义强调了风险表现为不确定性;而另一种定义则强调风险表现为损失的不确定性。若风险表现为不确定性,说明风险产生的结果可能带来损失、获利或是无损失也无获利,属于广义风险。金融风险属于此类。而风险表现为损失的不确定性,说明风险只能表现出损失,没有从风险中获利的可能性,属于狭义风险。风险和收益成正比,所以一般积极性进取的偏向于高风险是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而稳健型的投资者则着重于安全性的考虑。边境口岸贸易的风险包括:政治风险、货币风险、运输风险、金融风险及文化风险等。

参考文献:

口岸经济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口岸;边境口岸贸易;口岸贸易理论

一、边境口岸贸易的基本概念

1.口岸的概念。口岸是指由国家指定对外经贸、政治、外交、科技、文化、旅游和移民等往来,并供往来人员、货物和交通工具出入国(边)境的港口。简单地讲,口岸是国家指定对外往来的门户。根据管理权限,口岸分为一类口岸和二类口岸两种。一类口岸:指国务院批准开放的口岸(包括中央管理的口岸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的部分口岸)。二类口岸:指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开放并管理的口岸。

2.边境贸易的含义。边境贸易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边境贸易是指相邻国家为满足边民生产和日常生活所需,在规定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和数量范围内,在其边境贸易地区进行的具有减免关税优惠的商品交换活动。广义的边境贸易不仅包括边民互市、边境民间贸易和边境地方贸易上三种商品交易形式,还包括边境地方经济技术合作、科学技术交流和劳务合作等高级的贸易形式。

3.边境口岸贸易的概念。边境口岸贸易是指通过边境上设有的过境关卡进行国家之间商品和劳务交换的经济活动。边境口岸贸易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边境口岸建设、边境口岸贸易政策、边境口岸贸易情况。边境口岸建设主要包括:口岸级别、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及电子口岸建设等;边境口岸贸易政策主要包括:边境口岸贸易管理形式、边境口岸贸易进出口关税问题、边境口岸贸易管理问题等;衡量边境口岸贸易发展情况的主要经济指标包括:边境口岸贸易进出口情况、边境口岸贸易货运情况、边境口岸出入境人员情况、边境口岸出入境交通运输工具情况等。

二、传统边境口岸贸易理论

边境口岸贸易属于国际贸易的范畴,国际贸易相关理论也适用于解释边境口岸贸易的发展。

1.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1]是最重要边境口岸贸易理论之一,它是大卫・李嘉图在绝对成本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2.赫克歇尔―俄林定理。赫克歇尔―俄林定理的基本命题是,在各国生产要素存量一定的情况下,一国将出口较密集地使用其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进口较密集地使用其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简言之,劳动相对丰裕的国家将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而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将会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3.地缘经济理论。地缘经济理论[2]也叫作“区域经济理论”,它是根据地理位置来对经济贸易活动进行分类。就是在特定的地理区域内,通过经济发展内部要素和外部影响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它反映的是不同地区之间经济贸易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地缘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地缘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研究冷战结束后各国家间的经济竞争行为。地理现象、地缘关系对国际社会经济文化的互动作用和影响。边境口岸贸易的实质就是利用边境地区便利的交通区位优势,在边境经济圈内开展对外经济贸易,因此地缘经济理论同样适用于对边境口岸贸易的解释。

三、边境口岸贸易绩效分析理论

1.需求分析。需求―供给分析是微观经济学中分析市场供求关系的一种方法。在市场中,有两种压力在起作用:一种是取决于商品价格和收入水平的购买者或消费者购买意愿;另一种是取决于能从市场中可望得到价格的销售者或生产者愿意拿到市场上出售或生产的产品数量。需求―供给分析,首先把这两种压力分开轮流分析,然后汇合在一起,确定出市场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在环境经济中,常见的需求―供给分析有环境质量物品的需求―供给分析以及存在外部不经济性的行业或企业的产品数量确定。前者需要在假想的环境质量公共物品“市场”中采用支付意愿法或销售意愿法来确定其需求,而后者则要求行业或企业实现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以取得社会资源的最佳配置。

边境口岸贸易供给主要是指可供商品进出口的边境口岸量、口岸分布情况、口岸基础设施等;边境口岸贸易需求主要是指需要通过边境口岸进出口的商品量、商品结构、出入境人员、出入境交通工具等。

口岸经济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区域经济理论 口岸 发展

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口岸经济的发展具有相互促进作用,区域经济,作为一 个更大的经济系统,凭借其自身具有优势的经济要素,必然要对处于落后的、劣势的口岸经济产生积极的影响,区域经济要素要向口岸经济要素传递或渗透,使其形成新的配置、联系、结构、影响等,从而优化口岸经济要素结构,例如改善口岸基础设施建设,促使口岸产业结构升级,扩大市场贸易规模等等,以提高口岸经济发展水平。而口岸经济推动着区域经济发展的发展,其根本动因就在于地域分工的不同所带来的成本差异,因而引起经济系统之间的经济要素传递与流动,造成经济要素之间联系、影响、作用的结果以及形成新的、积极的要素结构配置,进而建立更为合理的经济要素配置方式,发挥其经济功能,提升经济水平,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新一轮区域经济合作已经成为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世界经济竞争正在从国家之间的竞争和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竞争转化为以区域经济合作的区域集团之间的竞争,与此同时,区域经济合作理论也随之发展。最早区域经济合作理论是以古典贸易理论比较利益理论为基础。该理论认为,由于比较利益的存在,导致各成员国在某些生产领域的取得专业化发展,相应的生产活动开始转移到生产成本较低的国家中,进而使每个国家的总体利益都增加。根据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经济学家布朗、小岛清等人研究了“标准的区域经济合作”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的适用性,小岛清提出的协定分工理论,认为组建区域经济集团后,企业可以摆脱原有市场规模的限制,通过协议使各成员方分享规模经济带来的效益。。除此,区域经济一体化还可以通过区内设厂生产,绕开区域经济同盟的贸易壁垒限制,从而能扩大吸引外资的规模。20世纪70年代, 形成了新国际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它以产品生命周期理论、雁行理论和比较利益理论为基础结合而成。新国际劳动地域分工理论承认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经济技术差异,但是它认为世界经济技术存在一个从先进国家到落后国家的传递过程。在产品和技术周期的不同时期,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比较优势,生产区位在不同发展国家之间转移,并通过产品交换实现比较利益。后来又产生了新经济地理理论,新经济地理理论是以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为基础。认为规模收益递增、不完全竞争等是贸易利益产生的重要因素;思考了李嘉图的比较利益理论中忽略的假设条件,强调运输成本对国际贸易量的影响。在同样的贸易条件下,两国间距离越近,贸易运输成本就越小,交易费用也就越小,贸易量就会越高,贸易量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递减;区域经济的出现依赖于运输成本、规模经济和制造业等因素。产业部门的经济地理集中导致地区经济的持久增长,区域经济一体化则进一步使生产和创新集中。由于地缘因素、资源禀赋的差异和市场演进,发展中国家之间仍然存在贸易利益以及其他共同利益,依然有进行经济合作的必要,这些理论都在不同程度上探讨了区域经济合作的问题与方式。基于以上区域经济合作理论,绥芬河作为中俄两国重要边境口岸城市,必须尽快进入一体化进程中。

边境区域的经济文化交流是东北亚一体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30多年的对外开放实践,在中俄共同形成的区域经济空间范围内,绥芬河已经走进了一体化进程。而且作为中国重要的口岸城市之一,绥芬河正在中俄以及东北亚区域经贸合作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进入新世纪,凭借其独特的地缘交通优势、较高的开放度以及中俄经贸合作全面升级的重要机遇,绥芬河应尽快成为东北亚陆海大通道经济带上的一个发展热点,并在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上的交流担任重要的角色。

绥芬河地处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距离俄罗斯远东最大的港口城市海参崴230公里,与俄罗斯有一条铁路、两条公路相通。俄罗斯引导着中俄大企业对接,在能源、原材料等大项目合作开发上都有合作的空间。参与俄远东远东地区能源、原材料开发,不仅是对俄投资合作的重头戏,也是我国能源开发战略的需求。俄远东是世界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在石油、天然气、木材、贵金属蕴藏量之大在东北亚乃至整个中亚地区都无与伦比。因此,建立大绥芬河经济区势在必行。对此,绥芬河市应积极态度应对国际国内形势需要,做好区域一体化的工作:1.签订两地建立经济区的框架协议。2.按照“统一规划,整体布局,设施共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制定大绥芬河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升区域开发战略加快开发步骤、促进产业布局的合理性。合理配置生产要素与合理利用资源。形成整体发展态势,提升整体竞争力。3.制定统一的区域经济政策。4.在规划、土地、环保、交通、外贸、旅游、市场建设、招商引资等方面进行磋商协调。5.统筹安排经贸旅游,招商投资和环境推介等方面的活动,包括共同组办洽谈会、区域发展论坛,统筹安排区域性市场的功能协调等。6.建立文物风景资源共享、文化、体育互动机制;包括大型文体设施、高等院校等社会事业的协调、共建、综合利用等。7.银行、交通、电信等部门研究出台两地同城化的具体措施和办法。8.积极与俄方就建立经济特区事宜进行对接,实现双向互动。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绥芬河市在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等方面都实现了跨越式得发展。2010年,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实现60.5亿美元,占全省边境贸易总额的50%以上;边境上的小额贸易占全省的87%;口岸过客44.8万人次,同比增长52%;过货量占全省各口岸过货总量的70%以上。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今天,绥芬河是在中俄区域经济合作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的。2001年7月中俄签署的《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开辟了两国合作的新纪元,为中俄边境地区的投资与合作提供了可靠的法律依据和政治保障。为绥芬河的发展展示了稳定的、可预见的、良好的发展前景。2011年中俄两国贸易额将达780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37%。这些都标志着中俄经贸合作开始进入“快车道”。绥芬河——波格拉尼奇区域经济合作进程明显加快,已经出现了联手互动、协调推进的开放格局。

参考文献:

[1] 江建能.我国对俄边境口岸物流发展问题研究[D]. 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44 - 49.

[2] 周起业等,《区域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1989.12.

[3] 宋魁著,《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概论》,哈尔滨出版社,哈尔滨:1998.3.

[4] 韩 飞《基于SWOT方法对绥芬河综合保税区发展趋势分析及对策》商业经济 2010.6 19-22.

作者简介:薛双:哈尔滨商业大学2010级国民经济学研究生;

肖亚军:哈尔滨商业大学经济学院 研究生,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教师;

口岸经济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甘其毛道口岸;煤炭贸易;宏友公司

随着全球能源可供开发区域的日渐减少,蕴藏着丰富矿产资源的蒙古成了各国争相前往开发的热土。蒙古国是全球煤炭资源最集中、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正如李嘉图的比较利益理论所认为的:各国各自生产比较成本相对较低的产品,通过国际贸易,彼此都节约了劳动,且都在其中获得贸易利益。同时在众多的口岸卖炭贸易中,甘其毛道口岸拥有它独有的特色。它拥有地理优势:甘其毛道口岸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境内,与蒙古国南戈壁省汉博格德县嘎顺苏海图口岸隔界相望,根据蒙古国能源局的估计,靠近中国的南戈壁地区储量约为530亿吨,世界最大的、未开发的焦煤矿塔本陶勒盖煤矿就位于南戈壁省;它拥有资源优势:甘其毛道口岸进口世界紧缺的煤种――焦煤。因此,对该口岸的煤炭贸易发展进行相关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一、宏友公司概况

1989年12月20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甘其毛道为对蒙边境贸易临时过货点;1992年6月4日,甘其毛道被正式辟为国家一类季节性双边口岸;2004年7月5日,中蒙双方政府同意将甘其毛道口岸由季节性开放口岸提升为常年开放口岸。目前在甘其毛道有大约40多个投资公司与蒙古国公司签订了原煤进口合同。典型的大公司有三和、庆华、顺祥、运通、丰达、宏友等,我们调研了宏友公司。宏友公司是2004年成立的一家运输公司,2011年3月成立的涉外物流运输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期初资金主要是通过个人贷款方式投资运营的。目前该公司拥有运输车辆1000多辆,这些车辆中一部分是公司自己购买的,司机负责运输并且按期交一定的租赁费用;一部分是个体私人自己购车赚取运输费。

1、运营状况

口岸的煤炭运输分为两种。一种称为“长盘”,是指将蒙古国公司进口的煤运输到煤场,长盘的运输费用是每吨130元。另一种称为“短盘”,是指将煤场的煤运输到中国的煤场,短盘的运输费用是每吨50元。长盘是指司机们不断地往返,一般持续一个月,一个月大概能运输六、七趟。短盘一般在排队出关顺利的时候是每天一趟。

2、成本收益

通过调研,从宏友涉外物流运输有限责任公司收集流了一些数据。在访谈公司相关工作人员时,了解到运输运费是每吨180元,海关管理费、税费、地摊费、员工工资等是每吨40元。从网上资料查出,2011年三月到七月的美元汇率(取平均值)。具体数据和利润如下表:

3、存在问题

从以上图示及数据,足以表明宏友公司运营利润还是可观的,但是在对外煤炭贸易中也显现出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关系到内蒙古口岸与口岸经济能否实现长期发展的关键。主要涉及到几个方面:

(1)投资力度。从相关数据可以看到,单单宏友公司5个月的利润就是显著增加的。但是国家在投资方面资金还是不足的。由于口岸基础建设缺口还是很大的,对于口岸所在地的盟市挤出有限资金,还是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目前的口岸建设坚持一切从简,先开关,后建设的原则。

(2)道路运输。在口岸煤炭的运输仅仅是通过公路的方式。这种运输的方式也同样存在问题。在司机们运输过程中,经常出现“排队难”问题。在一次“短盘”中,一般持续一周,严重影响运输。

(3)公司管理问题。目前口岸运输方面几乎全是私营企业管理。公司内部各部门在整体协调和配合上往往容易产生脱节、碰撞现象,降低了运输运转效率。也就是说企业内部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护照问题。公司没有专门的部门负责护照管理,导致关于护照办理问题严重影响了运输。

(4)政府职能。政府应很好发挥调节作用。因为两国的节假日和风俗习惯都不一样,所以在不能通关时间方面需要很好的沟通,形成统一的假日。这样两国双方都会获利,不会影响双方的煤炭贸易。

二、具体分析

甘其毛道口岸及经济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相应地宏友公司也处于准备起飞阶段。但是该公司以及口岸是否具有一定的潜力,对我国经济是否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该公司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这些问题能否消除;加大投资该公司及口岸经济建设是否就有一定意义。这些问题是关系到对甘其毛道口岸及口岸经济发展最基本、最主要的。

1、原因分析

在如此优越条件下、口岸公司利润不断增长的趋势下,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对其造成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两大部分:一是内部原因,二是外部原因。内部原因:公司内部管理制度及模式存在缺陷,各部门不能够协调配合,导致公司运输效率较低。突出的表现,公司内部没有专门负责办理护照,导致私人办理护照服务业盛行,同时对经济秩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没有对实际运输情况做实地的调查分析,对各部门的管理没做切实的评估。公司内部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外部原因:国家对该口岸的投资建设力度不足。类似宏友公司这些企业,经济实力不足,融资难、规模小,很难形成集约化经营。突出表现,目前运输方式单一,成本费用较高,严重影响该口岸卖炭贸易发展。国家在该口岸招商方面未提出优惠政策,没有扩大口岸管理机构的财政自,没有将口岸自创收入真正用于该口岸的建设,使真正实现以口岸养口岸。

2、加大建设的重要性

对我国而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能源消耗量很大,在未来相当长一个时期内,能源相对短缺问题将会持续。积极参与蒙古国矿产资源开发,将是补充国内市场供给不足的有效途径。巴彦淖尔市甘其毛道口岸发展边贸具有天然的地域优势和人文优势,两地居民属同一民族,有着悠久而密切的经济、人员往来。同时,毗邻巴彦淖尔市的蒙古国南戈壁省矿藏资源储量大,品种齐全,品质优越,开发潜力很大。这些天然资源优势,必将为甘其毛道口岸发展带来生机与活力。综合利用口岸优势已成为巴彦淖尔市乃至包头市等周边地区外向经济的支撑点。口岸经济应该以区域经济的开发来支撑口岸的发展,发展口岸地域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同时要结合口岸区位优势发展的第三产业,带动整个内蒙古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在发展该口岸市场的同时,多方面地开拓新的市场,逐步形成自治区进出口、吸引外资对外经济合作和对外投资多元化的格局。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该口岸的优势,促进工业、贸易、旅游行业的发展。国际上,日本、加拿大等国纷纷到蒙古国进行资源开发。据调查日本一些公司为争夺资源开采权,以提供资金、设备、车辆为条件;俄罗斯、加拿大、美国也与蒙古国签订了多项经济技术合作协议。在这种竞争的环境下,我国更应利用有利条件加大该口岸的建设。

三、相关建议

通过对口岸的实地调研,对相关资料、数据进行分析后,在看到宏友公司以及该口岸的良好态势和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口岸管理以及发展口岸经济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相关分析,相应地提出一些建议。

1、国家要切实加大对企业的投资力度

针对这方面的问题,国家应该直接拨款用于口岸建设。对于现有私营企业,特别是在贷款的条件和金额方面,国家应该有适宜的规定。公司运营的资金是巨额的,国家在融资方面应提出新的方法。就如韩晓霏论文中提到的政府鼓励发展典当融资,与银行贷款相比,典当贷款成本不高、贷款规模小;典当行对客户的信用要求几乎为零;而且,典当贷款手续简便等。

2、国家要加大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外贸条件

针对这一问题,应建立专门的铁路运输通道。因为铁路运输就不会存在浪费时间、浪费金钱的问题。而且铁路的成本要比公路低一些,因为改为铁路就会省去司机们办护照的费用和时间。铺设专用铁路,增强过货能力,尽可能与西北铁路和公路网对接,以提升口岸功能的辐射面,使煤、铜的运输畅通无阻。

3、实施科学管理,提高企业效益

比较突出的是护照问题,针对这一问题,运输公司应该对本公司司机的护照统一办理。对于司机而言,他们对办理护照的程序、改签、临时护照、往返护照的地点等问题不了解;对公司而言,如果公司统一分批办理护照也会节省时间,提高公司的运输效益。

4、转变政府职能,加大为企业服务力度

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假日不能通关,针对这个问题,建议地方政府加强境外调研,派专人了解蒙方法律法规、经济政策、机构设置和人事变动的情况,积极协调两国政策,尽快获取最新信息并通知各外贸企业,避免因不了解情况变化而受到损失。同时要制止对外贸企业不合理,不正当的行政干预,尽量为其减轻负担,并提供宽松、稳定的经营环境,促进口岸外贸事业的繁荣兴旺。

【参考文献】

[1] 塔娜.内蒙古自治区对蒙口岸与口岸经济发展研究―以二连浩特、甘其毛道为例[D].硕士学位论文:内蒙古大学,2008.33-39.

[2] 张长虹.内蒙古口岸经济发展回顾与展望[J].北方经济,2005(3)21-23.

[3] 张长虹.论内蒙古口岸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内蒙古大学学报,2006(2)71-74.

[4] 张长虹.内蒙古口岸建设与存在问题分析[J].前言,2005(5)58-61.

[5] 孙慧.中外口岸通关模式的比较研究[J].商业研究,2006(17)188-191.

[6] 王维国.预测与决策[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146-161.

【作者简介】

李志华(1986-)女,山西朔州人,内蒙古财经学院经济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政治经济学专业,研究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

(上接第8页)

2、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全省贫困面较大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全省贫困面较大。目前全省仍有215.4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尚未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很大,城乡人均收入比虽然由4.11∶1下降到3.82∶1,但仍然比较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务艰巨。

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覆盖面小,保障能力弱,就业人口逐年增加,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陕西经济整体落后,贫困覆盖面大,对生态环境系统形成了巨大的压力;人口问题同样是制约陕西省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问题。未来十几年,陕西人口形势十分严峻,人口总量仍将以每年20万左右的速度持续增长,并且人口总体素质不高的状况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人口的快速增长不仅对粮食,住房,教育,就业等形成新的巨大需求,也对自然资源和环境形成沉重的压力。

3、资源保护力度不够,环境恶化趋势遏制不力

综合开发利用率低我省耕地总量和人均占有量持续减少,违法用地现象屡禁不止。土地整理进展缓慢,土地质量得不到有效提高;部分重要矿产资源保障能力降低,资源接替问题相当突出;矿产资源回采率和综合开发利用率低,已开发的共伴生矿产综合利用率还不到40%。水资源严重短缺,供需矛盾突出全省水资源总量4.45×1010m3,人均1200m3,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只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7,且时空分布不均。关中和陕北占全省国土面积和人口的三分之二,占经济总量的90%,但水资源仅为全省的29.2%;全省城镇和工农业缺水量达2.0×109m3,年均缺水4.0×109m3以上。近年来,关中和陕北年超采地下水5.0×108m3,地下水水位下降,严重干旱年份水供求矛盾极为突出。水资源短缺,水生态失衡。渭河水资源利用率已达45%,远远超过国际生态警戒线30%的水平。主要河流污染居高不下,据监测结果显示,符合相应功能水质要求的河流仅有18条。

生态系统支撑能力薄弱,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仍在加剧,全省现有水土流失面积仍占国土面积的50%,年输入黄河泥沙量达7.4×108t,占三门峡以上地区总输沙量的一半;天然草场仍在退化,沙化土地占国土面积的7%;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质量不高,单位面积林木蓄积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5%;矿山生态地质环境问题突出,因采矿诱发的地面塌陷、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隐患严重。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陕西生物极度敏感区占到全省总面积的19.3%,不少特有种、稀有种动植物处于濒危状态。生态环境退化严重,作为地球之肾的湿地急剧萎缩,仅黄河湿地已减少近万公顷;作为地球“肺”的森林资源出现了数量型增长与质量型下降。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陕西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从总体上看,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方面仍然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和挑战,将是我们需要一起努力研究的。

【参考文献】

[1] 赵桂慎.生态经济学[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1.

[2] 王西安,王新法.陕西经济地理[M].西安地图出版社,1995.9.1.

[3] 牛勤.关于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的几点理性思考[J].达州新论,2006.3.

【作者简介】

李志磊(1978-),陕西汉阴人,西安欧亚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教师,助教,硕士,从事经济教学研究.

(上接第15页)

【参考文献】

[1] [美]王列,赖海榕译.(美)罗伯特•D•普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

口岸经济论文范文第5篇

>> 战争与广西边境口岸城市的萌芽 试论新疆边境口岸的城镇化发展 浅析沿海口岸城市的建设与规划特点 内蒙古边境口岸城市研究 对天保口岸开发建设与服务管理的思考 浅谈沿边口岸规划与建设的几点思考 加快新疆与内地跨区域口岸合作的思考 二连浩特:中蒙边境正在崛起的明星口岸城市 边境地区村庄规划与建设的思考 霍尔果斯口岸“中哈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发展趋向的思考 对阿拉山口口岸边境贸易发展问题的新思考 借鉴新疆口岸建设经验探索口岸建设途径 中俄边境口岸城市经济发展浅析 中国边境口岸地区对俄电子商务与贸易的发展 东宁等口岸及边境城市应充分利用进入“沿边重点地区名录”相关政策的建议 新疆边境贸易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新疆的边境贸易问题与对策研究 论边境社区的类型与建设 中缅边境畹町、打洛口岸的兴衰 新疆城市居住区的绿化建设与管理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012-01-10.

[2]张瑜.大力发展克州口岸经济的几点思考 [J].实事求是,2008 ,(01).

[3]胡志坚,李小倩.百年口岸——伊尔克什坦口岸今日喜迁乌恰县县城[EB/OL]. http:///newscenter/gnxw/201112/t20111209_508905141.shtml, 2011-12-09.

口岸经济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中俄边境 贸易发展 口岸城市

一、对俄罗斯边境口岸现状及其作用

(一)对俄边境口岸现状。

中俄边界总长约为4463千米,其中东段边界长为4423千米,西段长为40公里千米。因此,对俄罗斯边境口岸主要分布在我国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和黑龙江省东北部。对俄罗斯边境口岸特点:一是历史悠久。特别是东北地区许多口岸从20世纪末就已经萌芽,如满洲里铁路口岸、绥芬河口岸等。二是层次类型具有多样性。从开放期间来看,不仅包括常年开放的各类口岸,也存在分季节开放的口岸;从开放对象来看,即允许持有特效护照以及签证的两国公民、货物等通行,又有专供双方公务人员相互往来的临时口岸。随着中俄两国经贸合作的进一步发展,佳木斯市口岸城市将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二)中俄边境口岸在中俄经贸合作中的作用

中俄边境口岸在中俄经济合作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如满洲里口岸,位于内蒙古的东部,同时紧靠东三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与东北老工业基地和环渤海经济圈密切联系。同时,满洲里口岸向西延伸能够直接连接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大铁路,货物经过圣彼得堡、莫斯科,最终到达荷兰鹿特丹港,直接将我国的货物出口到欧洲地区,对我国对外出口贸易起了推动性作用。并且在同江铁路大桥、前抚铁路、黑瞎子岛公路口岸通道建成后,将直接通过远东铁路和公路网与俄罗斯连接。至今为止,佳木斯市在俄远东地区从事劳务、贸易人员已有2万多人,设贸易企业35家。2008年之前,佳木斯市签订对俄贸易合作合同达35项,金额约10.6亿美元,对俄经济技术合作方面包括科技、经贸、旅游贸易、劳务输出等10多个方面。在佳木斯、同江、抚远等口岸分别建有建材、家电、果蔬等批发大市场和物流园区,极大的推动了对俄贸易的多样性。

二、佳木斯市对俄发展经济的优势

(一)地理位置

佳木斯是黑龙江省东部地区的中心城市,是黑龙江省东部的经济中心,佳木斯市有着佳木斯、同江、抚远等5个对俄口岸。强大的交通运输、商品集散能力成就了佳木斯的物流中心的地位。是与俄罗斯东北亚等国家进行经贸合作的关键地。同时抚远三角洲实行“一岛两国”的措施更加大了两国的联系。佳木斯市处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位置,在黑龙江省对俄贸易合作开放“金三角”格局中处于黑河以南、绥芬河以北的核心位置,发展对俄贸易与其他口岸相比更具优势,是对俄贸易发展的关键一地。佳木斯市现有5个国家一类对俄口岸的地缘优势。其中抚远县与佳木斯市同江口岸分别与远东地区最丰富的交通运势和商品贸易地哈巴罗夫斯克市和俄犹太自治洲首府比罗比詹隔江相望。佳木斯不仅是中国与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合作的大平台,也是亚欧、亚美的连接地,是对俄贸易合作不可缺少的桥头堡。

(二)交通优势

在水运方面,佳木斯市已开通抚远乌苏镇―俄罗斯卡扎、同江―俄罗斯犹太自治州比罗比詹两条国际水路客货运输通道;航运方面,佳木斯至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国际航班及佳木斯东郊机场已开通;同时还有佳木斯市同江口岸即将竣工的同江中俄铁路大桥将与俄罗斯下列宁斯阔耶口岸直接相连接,西连欧洲大陆,东通远东最大城市哈巴罗夫斯克,与西伯利亚大铁路融汇贯通,极大地推动对俄贸易发展更上一层楼,充分带动佳木斯市同江口岸在各大口岸中的群体优势,大大提高了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乃至我国的对俄出口的贸易水平,为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发展对俄贸易并向其中心地带蔓延,以及东北亚周边等国家的扩展起了推动性的作用。

(三)国家对佳木斯市口岸的政策扶持

2003年10月,黑龙江省政府授权佳木斯市政府与俄罗斯犹太州政府签订了同江中俄大桥建设议定书。2004年被黑龙江省政府确定为拟建的三座对俄跨江大桥之一,同时被列入省发展交通规划当中。同年8月送交俄犹太州政府由天津铁道三院组织完成了项目相关的可研报告,并按俄方要求翻译成俄语。9月份,国家发改委受理了省发改委的立项申请。国家发改委并发函向外交部、公安部、铁道部、海关总署、总参办公厅有关的五个部委征求了意见,均对中俄建桥项目表示肯定支持。2005年3月,国家发改委消息,委托黑龙江省政府与铁道部共同进行项目前期工作进行研讨。同时佳木斯市同江中俄铁路大桥项目被黑龙江省发改委列入了省“十一五”发展交通规划,并纳入了黑龙江省与铁道部签署的“十一五”期间铁路及相关项目的协议中。

(四)民族风情优势

佳木斯市现居住人口中有蒙古族、回族、朝鲜族、满族、赫哲族等37个少数民族。其中赫哲族是佳木斯的特有民族。赫哲族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形成了具有明显东北内陆特色的赫哲族文化。赫哲族人民能歌善舞,拥有独特的衣着服饰、渔猎工具、食鱼文化、体育竞技项目、手工艺品等民族风情。赫哲文化是佳木斯市同江口岸旅游对外宣传的“明信片”。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等相关第三产业,为让俄罗斯友人更加了解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为进一步加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提供了可行的一步。

三、中俄边境口岸发展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一)口岸发展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尽管佳木斯市中俄边境口岸贸易得到快速的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两国的经贸往来,影响了两国的经贸合作与发展。

(1)流传“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快速发展,不断强大,,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的部分政界人士以及知识分子为遏制中国的崛起常常散布“中国”,同时,在中俄进出口贸易合作方面,我国一些非专业的劳务人员以及奸商通过非法渠道滞留在俄罗斯,给两国经贸发展带来了一定的信任问题。在俄罗斯社会传媒中也散布着一些中国会向远东地区扩张的不实言论,对中俄贸易产生了相对的阻碍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了俄罗斯与佳木斯市的深入合作。

(2)文化差异。中俄口岸城市处于两国的交界地带,这导致了两国文化差异的碰撞,更有“民族优越论”者的存在。两国文化差异不仅在语言、宗教以及生活习惯上,更多地表现在思维方式以及行为方式上。中华民族向来以勤奋、节约、勇往直前以及爱和平的民族特点,俄罗斯民族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包含享受当下,逐渐扩大生存空间等因素,更被称为“战斗民族”。当然,这与俄社会性质有不可忽视的联系。两个性格各异的国家,在中俄边境城市的贸易合作中经常显现出不同的体现。

(3)地理环境影响。中俄边境口岸进行贸易合作经常会受到季节的影响。其中一些水运口岸,并不能常年都开放。俄罗斯的额布都格、阿日哈沙特以及阿尔山就属于季节性口岸,对于我国的佳木斯市的同江、富锦以及抚远等对俄口岸,在遇到零下三四十度的寒冷天气时,江面冰封,无法进行运输。另一方面,一些公路口岸路面是用比较劣质的沙石铺成,导致路面不平,弯路较多,线性不好等现象。这些因素都会大大降低我国与俄罗斯贸易的进行的效率。

(二)对俄边境口岸发展对策

(1)加强口岸经济意识。在佳木斯市的边境口岸的发展中,应该创新思想,坚持实践,不断强化口岸经济意识,提倡口岸观念。首先,聚力于经济全面创新的转变。仅仅通过进出口贸易得单一式的经济合作难以快速提高经济实力。坚持以口岸为核心,有助于打造口岸集群模式。其次,注重宏观经济效益,外向型经济服务核对新的经济增长点都表现出每个口岸的经济效益。

(2)突出口岸各自的优势。各边境的地缘不同导致优势不同,在与俄发展中,口岸城市更应该突出各自的特色,互帮互助,优势互补,共同和谐发展。如黑河口岸应该充分利用其鹤岗口岸的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贸易;佳木斯口岸既是中俄贸易的港口优势我国通往欧亚大陆的桥头堡,应利用该优势进行国际进出口贸易合作;绥芬河口岸应该大力发挥商品贸易口岸作用,加强技术核心,发挥陆海联运的优势,为成为自贸区打下坚实的基础。

(3)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发展战略。中国在未来中俄合作的发展中,应该根据俄罗斯的市场经济特点制定出针对性的合作方案,真正的做到“因地制宜”,真正将“走出去”与“引进来”确切的实施,积极打造良好的合作环境,整顿旅游购物等第三产业贸易,对相关产权加强维护,营造平等的竞争平台,通过经济合作方式的创新来推动贸易的发展。在大力发展传统的商品贸易的同时,引进俄航空、航天事业上的成果,加大核心技术的合作,实现俄与佳木斯市边境贸易合作的多方位发展。

四、中俄边境口岸城市经济发展前景

多年以来,中国与俄罗斯都是双方极为重要的商务贸易方面的合作伙伴。将近十年,这是中俄历史上双方贸易活动最为频繁且贸易数额增长的幅度最为迅猛的时期。其中在2014年,中国与俄罗斯两国的贸易额增长了6.8%至952.8亿美元。对中国来说,第一,俄罗斯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并且污染程度小,中国能够充分利用对方这方面的资源优势,与俄罗斯进行生产合作,培育绿色、健康、无公害农产品,开拓俄罗斯农业市场,以及为中国木材加工业提供充足原材料,弥补木材供应不足问题。第二,中国可利用本国劳动力优势,加强俄与佳木斯市地区合作,可以解决中方劳动力就业问题,对增加农民收入,这也是改善农民生活有效手段。第三,中国的畜牧技术相对落后,畜产品科技水平和产品附加值都处于一个较低的状态中,俄与佳木斯市加强合作有利于我国依托俄罗斯广袤草原和先进畜牧技术来促进中国畜牧产业的发展,改变中国畜牧产品在世界市场中的位置。就俄罗斯而言,第一,俄罗斯原木关税大幅度上涨,着力发展本国木材的深加工业,但因为俄罗斯有限的木材深加工技术水平,致使木材深加工产业的发展进程极为缓慢。在加强俄与佳木斯市合作的基础上,能够有效地吸引中国木材深加工企业在俄罗斯地区投资开办工厂,并引进木材深加工专业技术人才,可以提高俄罗斯木材深加工水平。第二,加强中俄合作,鼓励中国企业赴俄投资建设,不仅能加快俄部分地区的开发建设进程,还能解决财政对地区拨款不足问题,提高当地居民生活水平的质量。第三,由于俄罗斯地区地广人稀,其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就是劳动力不足。而中国拥有丰富劳动力资源,两国的合作是以己长处补对方短处,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两国的经济发展。同时,目前中国政府大力倡导实施“一带一路”经济政策方针,在这个政策的推动下,佳木斯市口岸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两国政府必将会在中俄边境城市贸易合作中给予资金、政策、项目方面的支持。当两国经贸合作深化的时候,两国在经济发展方面的依存度也在不断加深,同时中俄边境城市的关系也会逐渐朝整体化发展并得到深化。

参考文献:

口岸经济论文范文第7篇

台湾处于亚太区域的枢纽位置,本应在亚太经济的发展中,扮演更具关键性的角色。惟2008年以前受制于两岸关系跌宕的不确定因素,台湾未能善尽其自身的优势,从大陆的经济发展中获益,实属可惜。2008年重掌台湾地区政局后,对两岸政策持开放的态度,与其说是两岸关系的加速发展,还不如说是弥补过去多年台湾分享大陆经济成长的不足。

2010年16月29日,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与大陆海协会会长陈云林在重庆签署了“两岸经贸合作架构协议”(ECFA),大陆将台湾539项货品列入早收清单,减免关税,台湾也相应地对大陆267项货品提供减税优惠。ECFA不仅使两岸经贸合作向前跨出―大步,同时也催化了亚太经济整合的进程。

ECFA在2011年1月1日正式生效后,对台湾的经济业立即带来明显的效益。根据大陆海关统计,在今年第1季大陆从台湾进口的货品总值达296.4亿美元,和去年第1季相比增加16%,其中大陆从台湾进口ECFA早收清单项下的产品更增长26%。在投资部份,201 1年前4月台商回台投资金额达新台币20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9%。

此外,两岸经贸往来的升温,也促进了台湾的就业。根据统计,台湾开放大陆企业来台投资后,大陆企业在台湾已创造了超过3千个就业机会。2011年4月底台湾的失业率为4.29%,更为2008年10月以来新低。

在ECFA建构起两岸经贸的大架构后,两岸对ECFA后续的投保协议、货品贸易、服务贸易和争端解、央机制四项协议也将进行商谈、签署。可以预见的是,随着这_些协议的逐―签署,两岸的经贸交流将更趋完善、发展更加健康。

过去两岸着重在生产和制造,为国际大企业代工,自我品牌较少,虽然产品行销全世界、产量惊人,但附加价值却是偏低。在两岸签署ECFA后,两岸可以进行产业的分工,思考发展自我品牌,再逐渐发展成国际品牌。而这对于正在寻求转型升级的台商,将是很好的机会。

在两岸两会持续推进双方经贸文化交流的同时,中国与中国共产党在2005年搭起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的平台,多年来一直扮着促使两岸关系良性互动的催化剂角色。自2005年以来,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的结论与建议均非常具有前瞻性,有助于中共中央总书记与本人签署之五大愿景的逐步实践。

“两岸合起来赚世界的钱,没有什么不对,而且现在绝对可以做到。”

2011年5月在成都举行的第七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主题为“深化两岸合作、共创双赢前景”。本届的特色,是藉由两岸更紧密的全方位合作,来促进双方的发展,进而深化两岸的产业交流,并积极融入东亚经济体系,加强核电安全合作,为两岸经济发展再创新局,同时促使两岸文化与青年交流的制度化,共创繁荣前景。

此次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双方更广泛地针对ECFA、“十二五”规划、区域整合、产业合作、金融合作等,提出19条共同建议,包括以大陆“十二五”规划与台湾中长期经济发展构想(黄金十年)为契机,积极落实ECFA;确保ECFA早期收获计划顺利、有效实施;合力建构完整的产业链与价值链,推动创新、品牌、行销、通路等交流合作等等,预期将成为未来两岸交流的主要议题。

2011年,是大陆进入“十二五”规划的开局年,在未来5年中,大陆首要任务将是扩大内需和保持经济平稳发展,这段期间并重点推动七大新兴产业。这与台湾正在推动的六大新兴产业有高度重叠的地方,也使双方优势互补的利基越来越显著。可以说,大陆的“十二五”规划为两岸在新兴产业合作提供非常好的契机,也为两岸经贸交流提供绝佳的合作平台。

随着两岸关系持续正面发展,台湾经济参与“十二五”规划的机会很大,而且将是落实“十二五”计划很大的助力。当务之急,是要抓紧两岸经济的优势互补。两岸合起来赚世界的钱,没有什么不对,而且现在绝对可以做到。

大陆在2010年已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2大经济体,根据一些权威财经机构的预估,大陆将在2025年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不过,大陆以往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制造业的大量出口,然而近年来,由于人民币升值工资上涨、租税负担提高,加上环保意识抬头,大陆若要持续发展,要在制造业大国基础上,进一步走向服务业的大国。

口岸经济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中俄贸易;沿边口岸;优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F7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6)05-0001-02

一、黑龙江沿边对俄口岸存在的问题

(一)口岸数量众多,规模较小,难以达到规模效应

黑龙江省与俄罗斯拥有3038公里的边境线,占中俄边境总量的74%。漫长的边境为口岸开通提供了地理上的优势。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大量俄罗斯人涌入黑龙江,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在黑龙江的融合,使黑龙江很早就拥有了对俄经济文化交流的基因。改革开放以后,黑龙江省坚持对外开放政策,各边境地区发挥对俄地理优势,积极争取口岸开放,希望通过口岸开放拉动地方经济增长,尽快摆脱边境地区经济落后状况。三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黑龙江沿边对俄口岸“遍地开花”态势。目前黑龙江省沿中俄边境共有15个各类开放口岸,成为全国拥有对外口岸数量较多的省份。

黑龙江省对俄口岸数量众多,但普遍规模较小。除黑河、绥芬河等少数几个口岸拥有一定规模的过境客货量外,其他多数口岸的客货规模都较小,难以形成口岸的规模效应。由于口岸规划缺乏统筹、缺乏明确的定位,造成口岸服务功能同质化。众多服务功能同质化的口岸服务于同一对象,形成了相互间竞相压价、争夺腹地、争夺货源的恶性竞争,导致全省口岸的整体效益下降。[1]

(二)口岸与所在城镇的经济互动作用有限

黑龙江省沿边对俄口岸地处边境地区,由于历史原因边境地区基本不是国家重点投资区域,大多经济不发达。所以口岸过境的商品大部分不是口岸所在城镇加工生产的,需要向省内和国内其他发达地区寻求供应。口岸大多仅仅起到通关过境、运输服务的作用,所以口岸发展对所在城镇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明显,口岸的区位优势没有转化为区域经济发展优势。

为争取口岸开通,地方政府都投资建设了客货转运场地、货运查验场地,配备了装运卸载设备、检查检验大厅及附属办公楼等设备设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如果口岸开通后对当地经济的拉动作用有限,会造成了口岸设备设施投入资金难以产生收益,挫伤地方政府投资口岸的积极性,口岸今后的设备维护、设施更新的资金也将难以为继。

(三)俄方对中国经贸政策时常变化的影响

中俄之间一直有“政热经冷”、“上热下冷”之说,主要原因在于两国恩怨纠结的历史影响。俄罗斯继承了前苏联的社会主义老大的优越感,而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综合国力今非昔比,部分俄罗斯人面对中国的崛起充满疑虑。俄罗斯既需要出口资源类产品换取中国的产品,又担心俄罗斯出口资源吃亏且帮助中国更强大,未来威胁到俄罗斯。比如俄罗斯开发远东地区,急需中国的劳动力输出,但又担心中国人聚集远东会带来中俄远东领土纠纷,对俄罗斯社会及领土安全带来影响。所以俄罗斯地方和中央政府就出台现很多自相矛盾、摇摆不定的贸易政策,给中俄贸易带来很多麻烦。[2]各种矛盾、摇摆思想体现在俄罗斯口岸工作上就表现为俄罗斯对口岸设施建设没有长远打算、对口岸开放工作态度不积极。一个直接的例证就是中俄同江铁路大桥,从2014年2月中方就按约定开始施工,2016年完成中方全部施工任务,而俄罗斯方面到目前为止尚没动工迹象;中俄黑河―布拉戈维申斯克公路大桥1996年签署了建设协议至今仍未开工;漠河、呼玛、孙吴和嘉荫四个口岸也由于俄方态度消极至今没有开通。

二、黑龙江沿边对俄口岸的优化发展

黑龙江省沿边对俄口岸要在考虑口岸交通条件、地理位置、经济腹地、俄方对应口岸条件等因素下,区分口岸功能定位,确定重点建设口岸,集中力量建设重点口岸,实现口岸的优化发展。

(一)黑龙江沿边对俄口岸的布局优化

通过比较黑龙江沿边对俄口岸的现有及未来交通情况、口岸所处地理位置、经济腹地、俄方对应口岸条件,结合黑龙江口岸数量多、规模小、分布广、缺少联动发展的现状,建议黑龙江省重点建设发展黑河、同江和抚远、绥芬河与东宁三组跨境口岸。构建以齐齐哈尔、佳木斯、牡丹江为次级腹地城市,以哈尔滨为腹地中心城市的对俄跨境口岸经济发展带。未来分别形成沿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工业走廊延伸到黑河(也包括满洲里,但不在本文讨论),沿哈(尔滨)佳(木斯)三江平原农业走廊延伸到同江、抚远,沿哈(尔滨)牡(丹江)贸易走廊延伸到绥芬河、东宁,三条放射状口岸经济发展轴,以点代面、沿轴发展,形成全省对俄开放口岸经济带。这样优化布局可以很好地解决口岸分散、同质竞争的问题,也可以集中有限资金重点发展关键口岸、尽早实现口岸规模经济效应。

口岸经济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区域经济;海峡两岸;共同市场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9)06-0085-04

2005年4月29日,《中国共产党总书记与中国主席连战会谈新闻公报》中明确指出:“促进两岸经济全面交流……进而建立稳定的经济合作机制,并促进恢复两岸协商后优先讨论两岸共同市场问题。”2007年6月27日,国台办举行的例行新闻会上,发言人又指出愿意促进在“九二共识”基础上恢复两岸协商,优先讨论“两岸共同市场”问题。

“两岸共同市场”在本质上属于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单独关税区之间的经济合作关系,因而在一个中国的框架下,可适当采取“政经分离”、“经贸优先”等灵活、务实的做法,积极推动各种形式的经贸合作事宜。从区域整合看,“两岸共同市场”是中国作为整体在参与东亚和东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一种次区域经贸合作形式,即“两岸共同市场”的构建将坚持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遵守国际法则,追求两岸经贸上的互惠互利。

一、当前海峡两岸经贸形势分析

1.两岸贸易额再创新高,但与前期相比,增势趋缓

据大陆商务部统计,2004年两岸贸易总额达783.2亿美元(首次突破700亿大关),较上年增长34.2%;2005年,在台湾岛内外贸增幅明显放慢的情况下,海峡两岸贸易持续保持了快速增长,贸易规模再上一个新台阶,贸易总额达935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6.5%;2006年两岸间接贸易总额再创新高,突破1000亿美元,达到1078.4亿美元,比上年同比增长18.2%。其中,大陆对台湾出口207.4亿美元,同比增长25.3%;大陆从台湾进口871,1亿美元,同比增长16.6%。2007年海峡两岸贸易总值达到1023亿美元,台湾对大陆顺差创历史新高,达462.6亿美元。目前,大陆是台湾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以及最大顺差来源。2006年,台商对大陆投资项目持续减少,投资金额增长速度放慢,甚至有所下降,台湾对大陆出口增长速度有所减缓,低于大陆整体进口增长水平2个百分点。

2.两岸贸易关系、贸易结构有所改善

(1)两岸贸易向直接形态转化。近年来,两岸转口贸易增长加速,2005年两岸转运贸易总金额约715亿美元,占贸易总额的78%;在两岸转运贸易兴起后,一种由其衍化而来的过境贸易形式也蓬勃发展。由于过境贸易只办理过境手续,毋须向第三地海关申报货值,有关贸易数据并未统计。但据有关方面估算,目前两岸过境贸易货值约400亿美元,占转运贸易总额的近六成或两岸贸易总额的四成多。有专家认为,未来这种“转单不转运”的贸易形式将日益活跃,手续更加灵活,大有取代转运贸易并主导两岸贸易的趋势,从而逐渐突破间接贸易的限制。(2)两岸贸易依存度进一步加大,贸易结构由互补型向产业分工型转变。随着两岸贸易发展,台湾对大陆贸易依存度呈持续上升趋势,同时大陆对台湾的贸易依存度减弱。目前台湾地区在大陆出口市场中的地位排在第七位,其进口市场地位仅次于日本、欧盟和韩国。(3)两岸贸易产品由资源比较优势产品逐渐向产业分工型产品转变。相对于20世纪90年代初两岸贸易基本以资本设备、中间产品及零部件、农工原料为主,近期两岸贸易产品结构多为机电产品、金属制品、化工品、车辆设备、光学仪器等,而且两岸贸易产品出现高度的集中性和重合性,显示了两岸贸易结构已由比较优势产品的交换,逐渐转变为由两岸产业分工所决定的同一产业内部的产品置换,表明两岸贸易合作层次的提升及两岸经济贸易依存性的增强。

3.两岸金融交流合作热点增多,包机直航取得新进展

两岸金融业务往来规模持续增长,根据台湾方面的统计显示,2006年两岸金融业务往来规模突破2000亿美元大关。两岸货币兑换继2005年10月金门、马祖试办新台币与人民币兑换后又有新突破,即2008年7月4日扩大到了台湾本岛,并以限额、不限身份兑换为原则。两岸金融业交流中最具代表性的议题是金融机构的投资,截至2006年10月,大陆共批准7家台湾银行在大陆设立代表处,设立2家台商合资银行;批准台湾11家保险公司在大陆设立了15家代表处、1家台湾保险经纪人公司与1家保险合资公司;另批准14家台资证券公司在大陆设立19个代表处。同时,台湾金融保险业在大陆的布局在停滞三年后,2007年又开始新的行动,金融保险领域的合作增多。

在两岸包机直航方面,2006年实现了“专案货运包机”和“客运包机节日化”,即两岸在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四个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展开包机业务。在此基础上,2008年7月4日两岸包机直航实现了每周五至周一对飞,名称也以“直航包机”取代以前的“周末包机”,并于2008年底实现了平日客货空运包机直航,以及海运直航。

4.台湾对大陆投资进入新一轮调整期

据商务部统计,2003年以来,台商对大陆投资项目与实际投资金额一直呈现下降趋势,在大陆经济环境变化以及相继出台一系列涉及税收等经贸政策的情况下,大陆台资企业及台商对大陆投资格局出现新的变化,逐步进入新一轮的调整。主要表现在:(1)台商对大陆实际投资减少,台资在大陆吸引境外投资中的比重持续下降。(2)台资回流岛内及向东南亚转移增加。在大陆经济环境与政策发生变化及台当局政策鼓励下,“台商回流”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现象。(3)台商在大陆的经营策略重新调整,寻求多元化经营与发展。台商在经历了制造业领域的投资浪潮后,开始向商业、物流、医药、医疗、房地产、教育、文化等第三产业发展。这些均表明经多年在大陆的投资与发展,台资企业更重视内销市场及企业的多元化发展,同时向服务业领域渗透与扩张。(4)新税制下的投资新模式。2008年1月1日起大陆实施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台资企业为了避税与降低成本,开始调整对大陆投资新模式,即在香港设立控股公司,或将其他第三地公司改设香港或将大陆投资改为香港控股方式进行投资管理。

二、两岸共同市场是两岸经贸合作发展的最佳区域整合模式

无论从理论层面、现实基础还是经济效应来看,“两岸共同市场”都是两岸经贸合作发展的最佳区域整合模式。

1.理论层面: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特定区域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为谋求区域内商品和生产要素流动的自由化,通过签订经济合作的条约、协议,在经济上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区域性经济联合体的

过程。根据其整合程度由低级到高级的层级顺序可以分为六种形态。从表3可以看出,共同市场是比自由贸易区和关税同盟更深层次的经济一体化形式。在共同市场内,不仅商品和服务在成员间自由流动,还涉及劳动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两岸共同市场”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大陆和台湾的具体实践,台湾可因此避免在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中被孤立和边缘化。理论上,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通过静态效应和动态效应,有效地促进各成员之间的贸易和投资活动,最终促进各成员经济的共同发展。所以,建立两岸共同市场将有力地促进海峡两岸双向贸易与投资的发展,有利于两岸资源整合、产业整合,有利于两岸经济的长期增长。

2.现实基础:(1)从区域结构看,台湾与大陆特别是与福建具有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的特点,两岸共同市场的建立不仅有地域上的优势,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2)从两岸贸易结构看,较强的多元化的互补性贸易结构,能促进两岸经济互惠和双赢的实现;同时,两岸贸易依存度的提高也迫切需要建立“两岸共同市场”,以扩大两岸间的投资与贸易,加速两岸间产业整合,促进共同发展。(3)WTO为“两岸共同市场”的建立提供了制度保障。同为WTO成员,WTO的各项条款将成为规范双方贸易运作的客观标准,有利于在两岸的经贸交往中,排除政治因素干扰,减少双方在经贸问题上的主观随意性,为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奠定基础。同时,WTO为两岸之间的经贸关系提供的多边保障,增加了两岸经贸交流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有利于两岸间的更高层次的交流合作。

3.经济效应:两岸以共同市场为纽带实现的经济合作机制化,开创了两岸广泛的“双赢效应”新时期。(1)对大陆而言,“两岸共同市场”的建立,能促进大陆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形成,尤其是在信息技术产业方面,能促进台商对大陆投资的稳步发展,增加大陆劳动力就业,促进大陆对台贸易增长。(2)对台湾而言,“两岸共同市场”发展在优化台湾产业结构、投资结构、增加就业的同时,更重要的是防止了台湾经济的“边缘化”,为台湾经济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提供了最佳途径。

三、区域经济整合下,推进两岸经贸共同市场机制的建议

1.内容和政策机制上,借鉴CEPA模式,建立两岸经贸共同市场基本框架

随着两岸经济关系的发展及经济一体化的推进,“两岸共同市场”可以包含不同的具体内容,但基本的框架应包括三个方面:货物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和服务贸易相互开放,政策机制的制定是围绕内容为其服务的。“两岸共同市场”和CEPA模式在基本含义上应该是一致的,所以其基本框架完全可以借鉴CEPA经验。

基本内容上,在货物贸易自由化方面可采取“两步走”措施,第一步取消两岸间的关税壁垒,第二步逐步取消非关税壁垒;在投资便利方面,突出官方推动,实现官方主导,民间机构和企业广泛参与合作,同时突出两岸资源的比较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在服务贸易开放方面,提前实现部分市场准入承诺,降低门槛,鼓励自然人流动等。

政策机制上,在商品贸易政策方面(主要包括关税、非关税、市场竞争政策),可以参照CEPA模式分阶段、分类进行;在投资政策方面,迎合区域贸易自由协定,在直接投资、国民待遇、投资争端解决机制及知识产权等方面可结合《欧洲共同体合约》的规定和经验制定条款;在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方面,如人力、资本、服务开放等可以仿效CEPA做法,合理疏通。

2.步骤上,从“优惠贸易”到“自由贸易区”再到“关税同盟”,进而推进到“共同市场”

就两岸当前经贸互动看,共同市场的设置在短期内不容易。作为推动两岸关系长期努力的目标,先要做好短期临时安排与长期战略布局相结合。“两岸共同市场”的推进可按照区域经济整合的阶段规律地进行:第一阶段,以贸易优惠和投资便利化为起点,通过签署投资及关税保障协议,建设两岸制度性金融往来渠道;建立以民间为主导的两岸经贸协商机制,以推动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然后建立以官方为主导的,以两岸自由贸易区为目标的过渡性经济合作机制。第二阶段,借鉴CEPA经验,两岸签订类似自由贸易区协定,作为推动两岸经济制度协调及标准化工作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拓展区域经济合作的范围及领域,两岸逐步向“关税同盟”过渡。第三阶段,以“闽台共同市场”为试点,积累经验,争取更大认同,逐步扩大范围,最终形成“两岸共同市场”,使两岸关系逐步从经济整合走向制度协调和政治整合,以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3.从区域布局、分工、组织、补偿等整合政策上,淡化两岸政治分歧,加强经贸合作

从区域政策体系上,促进“两岸共同市场”发展,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在区域布局上,建立两岸协调机制,规划经济整合事宜。应统筹、规划与协调两岸区域商品市场和生产资料、资金、劳务、人才、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市场的建设,共同构筑区域大市场,提高区域经济合作的市场化水平,缩小大陆与台湾在市场体制上的差距,扩大区域市场的容量和辐射半径。(2)在区域产业分工上,整合两岸区域优势产业,建立两岸产业分工体系。根据市场经济运行机制,逐步建立起“垂直分工”与“水平分工”相结合的两岸产业分工体系。(3)在区域组织与调控上,加强两岸间城市交流,寻求两岸经贸关系的有效载体,联合建立区域共同市场,共同开发区域资源。同时,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和口岸功能,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共同建立沿海地区加工出口基地,发展外向型经济。

4.从区域制度体系上,构建两岸经贸合作机制,实现两岸经贸关系的正常化、正规化和稳定化。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在贸易、投资及生产要素流动、两岸经贸关系交流中所产生各种问题的解决,要求实现两岸经贸关系由功能性向制度性转变,实现两岸经贸关系的正常化、规范化、稳定化。建立稳定的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应在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前提下,从两岸共同市场出发,遵循双向互惠、共同繁荣、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原则,探寻理想的合作机制。就目前来说,“两岸共同市场”和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是当前较为现实的选择。

四、结语

口岸经济论文范文第10篇

>> 新疆巴克图口岸经济发展能力与提升 新疆巴克图服务中亚产能合作 试论新疆边境口岸的城镇化发展 推进新疆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新疆口岸物流发展现状 新疆陆路口岸经济发展及对策研究 科技创新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推动甘肃演艺产业联动发展的对策建议 浅谈德江县复兴镇农机化的发展与对策和建议 为民族复兴发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引擎 定兴发展的“电能” 振兴发展的根基 新疆口岸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 加大扶持力度推动梅州原苏区振兴发展 弘扬实干精神 推动振兴发展 提供坚强组织保证推动自贡振兴发展 衡阳口岸建设进一步推动园区经济的发展 浅析新疆阿拉山口口岸物流业发展 新疆偏远农村地区发展特色经济的对策和建议 新疆高校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赵莹.“一带一路”视角下霍尔果斯口岸深化中哈贸易合作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4):59-63.

[3]“一带一路”陆路口岸万里行,阿拉山口:通道畅行 口岸兴城[EB/OL].中国交通新闻网,.

[4]中国商网.“西国门”阿拉山口市“一带一路”区位优势明显[EB/OL].2016-07-01.

口岸经济论文范文第11篇

两岸贸易发展湾所采取的政策措施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无论这种政策的动机是什么,也无论政策的采取是主动还是被动。正是在此意义上,两岸贸易的政策轨迹可归结为一种“回应而非互动,回应而非协商”的状态。①基于此,本文尝试采取一种政策响应视角,对两岸贸易发展的政策轨迹予以解读,以为机制建立之认识基础。

(一)两岸贸易的阶段划分与形态转换

从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至2010年为止两岸贸易的发展可划分为五个阶段,而两岸贸易形态的转换就蕴含于贸易发展的各个阶段。第一,贸易萌芽阶段(1979—1987)。该阶段,两岸贸易额总计55.1亿美元,大陆对台贸易从0.4亿美元的贸易顺差转变为9.4亿美元的贸易逆差。贸易形态的转换过程是:从大陆单方面开放和台湾禁止发展到主要通过香港秘密进行,再到台湾当局被动因应时局,逐渐允许民间经由转口形式与大陆地区进行贸易,最终颁布相关政策法规,使台商取得了向大陆间接出口的合法地位,并于1987年开放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的政策,从侧面促进了两岸贸易。第二,初步发展阶段(1988—1992)。台湾正式开放大陆地区物品间接输入,公告准许输入的大陆地区物品项目,两岸贸易步入有限度的开放轨道,间接贸易额持续增长,但台湾当局对自大陆进口仍存在诸多限制。台湾出口方面,对大陆间接输出商品,除部分高科技产品应依有关出口的规定办理外,其余不加限制。两岸贸易口径进一步扩大,朝向正常的双边贸易迈出了重要一步。第三,加速发展阶段(1993—2001)。两岸贸易开始由转口贸易向转运贸易转变,相对于转口贸易,不仅节约了运输成本,也节省了运输时间。两岸贸易快速发展,产业内贸易开始逐步增加,逐渐形成了大陆对台湾主要出口原材料以及半成品、台湾向大陆主要出口电子产品和化工产品的贸易格局。同时两岸经贸也进入以投资为主导,投资带动贸易的新阶段。海峡两岸分工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日本进口、台湾设计、祖国大陆加工、欧美销售”的贸易分工新模式。第四,深化发展阶段(2002—2008)。两岸先后加入WTO,经济政策不断调整,市场进一步开放,两岸贸易持续高速增长。在岛内企业的强烈要求下,台湾“经济部”对进口大陆产品的开放程度也日益放宽,截至2005年,工业品开放项目达到7250项,开放比率升至83.3%。[1]76-83其中农副产品也成为一个贸易热点,大陆方面对台湾产的部分农产品实施零关税进口措施,更激发了两岸农产品的贸易热,促进了台湾水果等农产品在大陆市场的销售。第五,逐渐步入正常化阶段(2008年至今)。2008年12月15日,两岸海运直航、空运直航、直接通邮正式启动,标志着两岸交流更加紧密、关系更趋缓和,并为两岸地区的经贸合作逐渐步入正常化奠定了基础。2010年ECFA的签订,更促使两岸贸易步入正常化、制度化轨道。

(二)两岸贸易形态转换的政策轨迹:非协商式回应

基于政策面向客观看待两岸贸易的规模扩充与形态转换,大陆的政策引导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主导作用,尤其是贸易形态提升性转换的“突破”,往往体现出大陆政策强力引导的效应。当然,从合作的角度看,将两岸贸易的发展看作两岸“政策回应”的结果可能更显公允,无论台湾当局出于何种动机、处于主动还是被动地位而作出了一些符合两岸贸易发展趋势的政策规定。①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告台湾同胞书》打破了两岸隔绝30年的僵局,两岸贸易从此开启新的篇章。1984年台湾首次放宽自港澳转口输入大陆产品的限制,允许民间经由转口形式与大陆地区进行贸易。1985年,台湾宣布《对港澳地区转口贸易三项基本原则》,使台商取得了向大陆间接出口的合法地位。1987年,台湾当局首次开放27项大陆农工原料进口,免受“警备总司令部”输入检查。同年11月,台湾当局迫于民众要求,开放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成为两岸贸易发展的第二次转折。两岸门户的逐渐开放,使两岸贸易从单边贸易逐步迈入双边贸易的格局。为了因应两岸贸易发展的需求,台湾于1988和1989年又先后颁布了《大陆产品间接处理原则》和《大陆地区物品管理办法》,正式开放大陆地区物品间接输入,并可标明在大陆地区生产制造。大陆也于1988年颁布《关于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规定》,首次对台商到大陆投资作出系统规定,并给予投资优惠和便利。两岸贸易活动开始由无序转向有序,贸易额渐渐增加,贸易商品也开始趋于多元化。1992年大陆掀起发展市场经济的热潮后,两岸贸易开始由转口贸易向转运贸易转变。2000年12月,大陆相关部门颁布《对台湾地区贸易管理办法》,就对台贸易的管理方式、指导原则、纠纷解决等进行规范,大陆对台经贸政策得以不断完善,并趋于法制化。两岸先后加入WTO,台湾当局于2001年11月7日宣布以“积极开放、有效管理”取代“戒急用忍”的措施,两岸市场得以进一步开放。[2]6-112008年6月“两会”恢复商谈,于同年12月15日基本实现了两岸直接“三通”,使得两岸贸易从间接贸易进入直接贸易阶段,贸易规模扩大、贸易额迅速增加、贸易产品结构优化。2010年6月签署并于2010年9月12日开始实施的《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则直接开创了两岸贸易的制度化时代。尽管两岸贸易与其他双边贸易相比仍存在诸多需要完善的方面,甚至存在一些为外人匪夷所思的政策规定,但是,在两岸特殊政治关系下,在封闭作为经济合作起点,“敌视”贯穿经济合作过程的情势下,两岸公权力部门所采取的或主动、或被动、或明确或暗示的政策举措,应可看作是一种适应两岸经济关系变化态势的政策回应。这种政策回应不仅推动了两岸贸易形态的转换,也为两岸贸易机制的建立并最终走向协商建立了基础。

二、基于两岸贸易合作走向的政策诉求:以国际市场开拓为主

通过对两岸贸易过程的总结和政策轨迹的梳理,可以对两岸贸易的走向进行一个粗线条的预测,并在此基础上探寻其所蕴含的政策诉求。

(一)两岸贸易合作的走向

从一般意义上说,在制度性一体化条件下,借助于经济一体化所产生的贸易创造效应、市场扩大效应,一体化成员间的双边贸易均会得到量的扩充和质的提升,两岸贸易也不例外。因此,两岸贸易规模逐步扩大、贸易结构趋于合理、服务贸易大幅成长等应是两岸贸易发展中水到渠成式的走向。在此基础上,本文更为关注两岸贸易关系在国际市场的体现及其变化趋势。众所周知,随着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两岸与国际市场的关联性愈益加强。这一问题既包括两岸共同参与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方式问题,也包括两岸在国际市场的竞合关系问题。本文借助两岸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现象对第二个问题进行论述。两岸农产品出口在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上均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从出口市场来看,大陆与台湾各自农产品出口市场排名前10位中有6个是相同的,如日本、香港、美国、韩国、马来西亚和越南。各自出口排名较前的产品,相似度也较高,例如鳗鱼在大陆出口农产品中排名第二位,在台湾排名第十位左右,从1992年到2006年,台湾活鳗鱼在日本市场的占有率从88.85%下降到43.78%,大陆活鳗鱼在日本市场的占有率从11.01%上升至56.21%。[3]35-40大陆南方与台湾在农产品国际市场上竞争更为激烈。统计表明,1997年至2003年,福建和台湾的14种主要出口农产品中有近50%的农产品是相同的。就两岸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关系而言。在现象层面,两岸都对在国际市场无序竞争导致的产业竞争力下降有充分的认知;在政策层面,两岸贸易管理部门、贸易组织和企业均采取了相应措施,化解两岸在国际市场的恶性竞争,并对在国际市场加强贸易分工合作抱持高度期待;在制度层面,两岸在ECFA签署与实施后,都将一体化的制度触角延伸到了国际经济空间,试图进行两岸共同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制度安排。虽然由于两岸的特殊关系和国际经济合作特有的复杂性,这一制度安排的最终成型尚需时日,但这一走向不会改变。不过,这一走向的现实化,需要两岸以合理的贸易分工参与国际经贸体系,也需要两岸探寻一条共同参与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合理方式。

(二)两岸贸易合作的政策诉求

贸易合作的合规律发展,不仅体现为一种对市场规律的适应,在两岸特殊关系下,还体现为一种对规律的把握和运用。这种运用从另一个角度看,就是贸易合作的政策诉求。两岸贸易的政策诉求体现在四个层面:第一个层面要求解决目前贸易合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发挥两岸贸易合作的经济带动和结构转型效应;第二个层面是深化两岸贸易合作机制。目前,两岸所签署的货物贸易协议涵盖的产品领域、服务贸易协议包括的服务业开放项目均不能适应两岸贸易发展趋势,应在增加货物贸易产品种类、扩大服务业开放范围的基础上,逐步降低合作门坎,发展两岸服务贸易,并为货物贸易提供支持;第三个层面要求推动两岸各自内部的经济结构转型,为分工提供结构基础,为合作提供结构与政策环境;第四个层面要求提升开拓国际市场的共同认知并形成合力,以科学的两岸贸易分工融入国际贸易分工体系,为两岸在国际经济空间开展经济合作的制度合作创造条件。为此,两岸应立足两岸贸易实际,在内部政策调整的基础上,加强更广泛议题的协商,在ECFA框架下构筑更为合理的贸易与投资互动关系。同时,双方可通过合作条件的创造,改变两岸经济合作单一的“协议拉动型”模式[4],改变ECFA时代产业主体过于依赖“两会”协商的局面。

三、ECFA条件下两岸贸易合作的促进机制

ECFA是两岸经济合作的宏观机制,因此,EC-FA条件下两岸贸易促进机制的构建和完善,其着力点主要在于完善政策实施机制。

(一)完善两岸贸易纠纷解决机制

两岸贸易从间接走向直接,从非正常化走向正常化历时不久,基础尚不牢固,ECFA的签署与实施虽然为两岸贸易的常态化发展构建了框架机制,但是,两岸贸易不平衡、开放不对等所衍生的各种贸易争端和纠纷解决机制尚未真正建立,或者说,两岸贸易发展中所产生的问题仅仅靠相互协商是不能完全解决的,有的贸易纠纷需要诉讼裁决,以法律手段予以规范。因此,两岸需要进一步提升纠纷与争端解决机制的层次,以建立与多元化市场机制、多元化市场主体相符的多元化争端解决机制。因此,法律机制的构建应提上协商日程。但是,由于两岸政治关系的特殊性,在两岸尚未就台湾政治定位进行协商的条件下,存在大陆对台湾司法判决的认可问题。加上双方的法律制度不一,裁决程序也有差异,因此,法律机制的建立在制度和技术上都有障碍。目前两岸可在建立贸易纠纷仲裁机制的基础上,对双方确需法律解决的纠纷,可以采取由两岸适宜司法机构裁定的办法。其法律裁定文书,由“两会”(或由两会授权其执行机构“经合会”)认定后相互送达对方,“两会”认定后送达对方相关部门即予采信。如此,既可摆脱两岸司法裁决认定的制度困境,也可克服双方裁决程序不一带来的技术问题。因此,法律机制的建立应是对仲裁机制的有益补充。此外,建立双方城市或次区域贸易纠纷解决的法律机制也是法律机制建立的一个面向。

(二)两岸贸易合作的金融支持机制

两岸贸易的发展需要完善的两岸金融合作机制来支撑。2009年4月和11月签署的《海峡两岸金融合作协议》和《两岸金融合作监管备忘录》(MOU),是两岸金融制度化合作的标志,也是两岸金融合作机制建立的指导原则。[5]64-70在此原则和框架下,ECFA关于服务业开放的相关协议对两岸金融服务业相互开放作出了降低准入门坎的承诺。但是,相关机制并不完善。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双方审核程序的繁杂不利于金融机构的进入,二是台湾银行业分支机构只存在于大陆东南部的沿海城市,与两岸贸易向大陆中西部的地域扩展形势不符。因此,简化程序,建立金融服务的区域转移机制迫在眉睫。与此同时,两岸直接的货币清算机制还未完全建立起来,可采取由双方指定清算行进行清算,走向人民币和新台币现钞清算,向两岸商业银行全面开办人民币和新台币各项业务过渡,直至建立“直接清算”模式的方向发展[6]52-55,最终形成通畅安全的结算管道和科学合理的计价结算机制。

(三)建立两岸贸易发展的评估机制

贸易合作是两岸经济合作的主要内容,对两岸贸易的学术评估早已见之于产业界、学术界,但是,两岸尚未有公权力部门指定或授权的机构进行专门的贸易评估。换言之,两岸贸易评估机制尚未真正建立。贸易评估机制的缺位是两岸贸易决策与贸易现实进展存在时滞的重要原因,也是导致两岸贸易成本高的因素之一。当前,可由“两会”代表两岸贸易主管部门授权“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行业领袖、适宜身份的经济技术官员,成立两岸贸易评估组织,定期举行相应的评估报告会,两岸贸易评估报告。该评估报告既可供两岸产业经济界作投资参考,也可提交两岸贸易主管部门作为两岸经贸决策的依据。两岸合作评估两岸经贸,其用意不仅在于建立多渠道的评估机制,也在于充分利用两岸不同领域的视角、立场、利益出发,达致对两岸贸易的公允评价,以便于两岸更为科学地发现两岸贸易存在的问题,并为解决问题制定科学的政策措施。

口岸经济论文范文第12篇

5月16日,以“扩大民间交流、加强两岸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为主题的首届海峡论坛在福建厦门会展中心拉开帷幕。论坛由开幕式与论坛大会、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海峡文化艺术周”、“两岸民间交流嘉年华”等四大板块18场大型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构成,5月15日至22日,由20多个国家部委、群团组织、派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台湾28个主要民间机构参与主办的第一届海峡论坛在厦门隆重开幕,并在福州、泉州、莆田等地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这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人数最多、范围最广、罕见的两岸大型民间交流盛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主任,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福建省人民政府省长黄小晶,福建省政协主席梁绮萍,中国副主席朱立伦,新党主席郁慕明,亲民党秘书长秦金生,无党团结联盟主席林炳坤,前主席许信良,台中市市长胡志强等两岸各界人士6500多人出席开幕式。

国家有关部委领导和众多业界人士、知名专家、学者,广东、浙江、江西等省的部分城市组团参会。台湾25个县市的县市长、议长或代表、台湾主要经贸社团负责人、科技、航运、旅游、教育、农业等20多个界别、行业代表性人士和部分民意代表,共8000多人参加了论坛系列活动。参与举办本届论坛的54家单位中,台湾方面达到28家。

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出席首届海峡论坛并宣布开幕。

贾庆林主席表示:“两岸关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前大步迈进,中华民族正迎来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机遇。当前,摆在两岸同胞面前的历史性任务,就是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新的形势下,两岸民间交流应当更深入、更广泛、更持久地开展下去,以促进两岸同胞增强民族意识、凝聚共同意志,形成共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我们坚信,海峡两岸中国人有能力、有智慧克服各种困难,消除各种分歧,把两岸关系的前途掌握在自己手中,共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共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与荣耀。”

植于“草根”的海峡论坛

正如海峡论坛的主题“扩大民间交流、加强两岸合作、促进共同发展”所展示的,这是一场深植于“草根”的盛宴。

时值海峡西岸经济区获得中央赋予的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政策后,在此举行的第一场两岸交流重大活动,海峡论坛也因此成为海西对台先行先试的“试金石”。继国共对话交流、海峡两会谈判后,在海峡西岸开设一个定位于民间的两岸交流对话平台,标志着两岸交流已走向民间大交流的新阶段。

数十年的隔阂,让两岸民众彼此间存在一些误解。海峡论坛大会主持人龙永图先生回忆起他留学时第一次接触台湾学生,幽默地说,“我惊讶地发现台湾学生居然也说普通话。”而福建与台湾一水相连,闽台之间具备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的五缘优势。在福建举办海峡论坛,激活闽台民间交流,涵养两岸民意,开创两岸继国共论坛、两会商谈、博鳌亚洲论坛等重要平台之外的民间交流平台,有着特别的意义。

办、国台办主任在评价海峡论坛时说,“论坛的举办给予我们一个启示:两岸关系的转变,根基在民间,动力在人民。海峡论坛规模之宏大、内容之丰富、代表性之广泛前所未有,可以称之为两岸交往史上的一个创举。”

台湾妈祖信众进香、两岸传统武术交流、闽台姓氏族谱对接、海峡巾帼健身大赛、两岸中医药发展与合作研讨、两岸大学校长学术研讨、两岸书法论坛……既可发表高见,也可洽谈生意,还能恳亲交友,看戏旅游,寻根进香,比武健身,这些活动无不体现了海峡论坛的民间性。这种大陆称之为基层民众、台湾称之为草根阶层之间的广泛交流、平等互动,对于增进两岸民众的相互了解具有重要作用。

对此,出席论坛的中国副主席朱立伦表示,“两岸需要存异求同。存异需要包容,求同需要智慧。如何让“求同”做得越来越大,需要双方的智慧与耐心,所以沟通不是只有‘江陈会’而已,海峡论坛就是一个很好的起点。可以提供一个平台,让很多企业界人士、学术界人士、民间人士一起参与,反映自己的意见,再从中找到共同点。”

经济危机促两岸经贸合作

“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海峡两岸需要报团取暖。”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16日在海峡旅游论坛上的一句话赢得了与会嘉宾的热烈掌声。

当天,两岸350余位旅游界人士围绕“应对金融危机,深化两岸旅游合作”、“共谋合作双赢,构建海峡旅游共同市场”、“保障服务品质,维护两岸旅游市场秩序”、“完善交通设施,打造‘小三通’旅游黄金通道”四大议题展开探讨、交流。大陆25个赴台旅游地省市旅游局还共同签署《打造“小三通”旅游黄金通道合作宣言》,福建省旅游协会也和台湾6大旅游公会签订《闽台旅游合作品质保障协议》。

16日,两岸海上直航圆桌会议。交通运输部宣布了大陆关于进一步促进海峡两岸海上直航的9项政策措施,涉及开放新的直航港口、调控直航运力、实施税收优惠、两岸业界互设机构等9个领域。

9项新政出台的一个背景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航运界都处在低谷之中,台湾航运界面临着非常困难的境地。

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经济研究室主任孙升亮表示:“新措施出台,对于两岸航运界降低成本、扩大收益、共度时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海峡论坛举办的一系列经贸交流研讨活动对两岸经贸业者有了特别的意义。

台湾长期发展形成的出口导向型经济正面临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的转移。台湾的经贸业者纷纷把目光投向在世界经济危机中能平稳发展的大陆,而大陆也希冀从台湾寻得产业升级的方向。细分之下,如何让两岸产业对接、经贸政策融合、信息更加畅通、商机更为充足、人才更有竞争力……这诸多问题都需要两岸一起来筹划探索。

作为信息产业界代表,台湾照明公会理事长吴照麟参加了海峡两岸经贸行业对接会。他表示,“台湾LED产量全球第一,并拥有很好的产业链。而大陆拥有全球最大LED市场和优异的量产能力,两岸合作可以打造世界最有竞争力的LED产业。”他表达了自己对两岸行业合作前景的看好,“尤其在目前的金融危机下,大陆的LED市场更显突出。接下来两岸行业协会将进一步采取措施落实今天对接会所签署的协议,与大陆同行业者携手合作,共创双赢。”

5月17日,国台办主任宣布了八项惠台新政策,包括:1.推动大陆企业赴台投资。2.扩大对台产品采购。3.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台资企业拓展大陆市场并参与大陆扩大内需的基础设施和重大工程建设。4.增加大陆居民赴台旅游。5.推动协商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推动大陆企业赴台投资、扩大对台产品采购、加强两岸农业合作平台建设等内容。6.进一步向台湾居民开放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项目。7.加强两岸农业合作平台建设。8.许可台湾地区律师事务所在福州、厦门两地试点设立分支机构,从事涉台民事法律咨询服务。以协助台湾抵御金融危机、缓解经济困难。

18日,第十一届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举行了重点项目签约仪式,一共签订27个项目,在签约项目中,动漫、创意项目的大手笔,对台新兴产业项目的对接都引人关注。据组委会介绍说,本届海交会对台湾服务贸易、软件业、新能源等新兴产业进行了重点对接。据了解,闽台两岸贸易无纸化系统研发项目将由福州保税区与台湾资讯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实行合作对接,这一项目主要建设闽台两岸港口通关和其他作业信息对接个性化平台系统,先期从物流信息、银行结算单证等业务数据对接起步,逐步实现两岸保税港区无纸化通关。另福建省投资开发总公司与台湾东元集团签订东元风电机组项目,在江阴工业集中区投资2000万美元,生产2MW风力发电机组。

打造海西经济新增长极

5月14日,国务院公布了《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

这一意见的通过,让参加此次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对接会的各方认为,这是资本入闽的绝好时机,越来越多的创司开始向海西抛来橄榄枝。

19日,作为海峡论坛内容之一的第十一届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投资基金项目对接会在福州举行,智基创投、红桥创投、群益金融集团、天鹰资本、华兴创投等近十家知名创投大鳄,与50多家企业共同探讨国际金融危机之下企业与投资机构的合作机遇。

“最近,国务院通过了加快建设海西的意见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被我们看好。”来自台湾的群益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刁维仁说,他正与福州一家通信企业洽谈,之前还与福州钢铁、农业、空调制冷等方面三家企业深入洽谈,并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如今闽台一日生活圈已经构成,我们正是看好一日生活圈所产生的产品增加值,所以寻找国内需求大的企业,比如农业、医药、电子、公路等好的企业直接投资,对他们上市服务。”刁维仁表示。

必须指出的是,作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的“试验区”,海西的最终指向是“海峡经济区”。5月18日,海峡论坛“海峡经济区高层论坛”的举行,昭示此指向已崭露头角。

海峡经济区,是一个以海峡经济为主要特征,由环绕台湾海峡的区块经济构成的经济区域,由海峡东岸的台湾和海峡西岸的福建及福建周边城市组成。

海峡西岸经济区自发轫至今,已历时十余年。早在1995年,福建就出现“海峡两岸经济繁荣带”的概念;2004年,正式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思路;2005年,“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写进中国大陆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本月初,“海峡西岸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

从位置而言,海峡西岸经济区东与台湾一水相隔,北承长三角,南接珠三角,是大陆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过去受阴晴不定影响、投资和基础设施较为薄弱,成为长三角、珠三角之间的“相对洼地”。此番国家确定战略规划,要将海西建成“服务周边地区发展的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构建海峡西岸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海西将形成横向连接长三角、珠三角,纵向辐射到台湾的“T”型格局。

“海峡两岸不仅是一衣带水、血脉相连,而且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需要我,我需要你’。这种局面的出现,既是历史形成的,也是发展必然的。”国务院参事、东中部研究院院长任玉岭在海峡经济区高层论坛上表示,“互利共赢是两岸经济交流合作的重要目的。两岸经济互补性强。开展两岸经济交流合作,给大陆带来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增加了就业,促进了大陆经济发展;同时,也给台湾带来巨额贸易顺差,给台湾企业提供了广阔市场,促进了台湾产业转型升级,带动了台湾经济发展。”

出席海峡经济高层论坛的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执行长洪读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海峡西岸能跟台湾结合到一起,对于台湾来说,是个很好的消息,也是两岸共创双赢的好机会。这个思考方向是非常明智的。”洪读表示,现在不光只是单方向的让台商到海西以及大陆来投资,而是要更多的思考让更多大陆企业到台湾来投资,只有进行双向互动,才能创造出双赢的局面。“海西跟台湾的区域整合,将会产生1+1>2的效应。”

两岸城市合作共谋区域发展

5月18日举行的“海峡论坛.县市主题日”活动,是迄今为止两岸唯一的县市交流的大平台,充分体现了首届海峡论坛的广泛性、社会性、民间性特点。

当天,来自台湾25个县市的代表与来自海峡西岸福建、广东、浙江、江西四省21个地级市的代表们共聚一堂,畅所欲言,内容覆盖两岸人员交流、经贸合作、城市发展等内容。这也是海峡两岸首次举办县市长交流活动,希望以深度对话实现区域合作的更上层楼。

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唐国忠表示,福建将从六方面加强闽台交流,分别是建立紧密经济联系、进一步促进两地直航业务和港口中转合作、提升产业规模水平、推动现代农业合作、加强文化合作,以及建立闽台县市对口合作机制等。

台北县政府法律总顾问周国代早在2007年就通过著作向台湾推广“海西”概念,他的不少观点和意见近年来逐步落实在中央和地方的相关措施中。他认为:台北县要争取与海西在农业上形成合作机制,并且以福州港、罗源港和台北港为中心,形成区域合作中心,整合区域经济,实现产业升级,打造海峡经济区,让两岸区域合作更上一层楼。

彰化县副县长张瑞滨在接受访问时说,该县产业以传统农业与精密制造业为主。过去彰化把葡萄、杨桃等农产销到上海,颇受好评;当地葡萄、苗木、花卉生产技术先进,稻米产量高。向大陆推广彰化优质农业是积极努力的方向。目前,彰化正推动重工业区、科学园区的建设,有台、清泉岗机场的交通便利,也欢迎大陆企业家随陆资开放前来设厂。

此次大陆方面宣布将扩大对台采购。张瑞滨说,如果政策当中对于彰化县企业有利的部分,县政府会多多来协助其扩大对大陆投资、出口。

口岸经济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政治 经济 互动

政治与经济从来就是密切联系着的,任何社会的政治,就其性质而言,都是由该社会的经济关系和经济制度决定的,政治同时又对经济产生巨大的反作用,指导、影响或制约经济的发展。只有了正确的政治领导,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方针政策,经济建设才能取得成功。这种辩证统一的关系在台海安全形式和两岸经济发展的互动中亦体现的淋漓尽致。

一、两岸关系“转危为安”,迈向和平发展新阶段

2008年是海峡两岸关系形势出现积极变化,获得重大突破的一年。随着重获执政地位,两岸双方高层开始频繁互动与接触,初步建立了政治互信;中断近十年的“两会”协商谈判得以恢复,在推动两岸经济合作与人员往来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两岸直接“三通”初步实现,两岸关系进入和解合作、协商谈判与良性互动的新时期。

在执政的8年间,以为首的“”分裂势力大肆推动“去中国化”活动,不断扬言“宪改正名”,企图谋求台湾“法理独立”,让两岸关系陷于危险的境地。2008年初,当局在台湾领导人选举中抛出“”与“返联”两项公民投票的把戏,企图再次利用“”元素为争取连任。这些丑陋行径将两岸关系推向一个更为严峻的历史转折点上。然而,在这场决定台湾命运与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对决中,台湾人民用选票做出了明智的选择,摒弃了不断制造两岸危机与限制两岸经贸往来的,选择了在两岸关系问题上更为理性与务实的,这也为2008年后两岸关系发生重大历史性转变奠定了政治基础。

当选后的在不同场合多次表示了坚持“不统、不独、不武”的两岸政策,坚持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开展两岸合作,不断强调不会搞台湾“法理独立”,为两岸关系改善与和平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此外,在可能妨碍美国对售的情况下,2009年台湾“行政院”削减了2010年的国防预算,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在军事方面的善意。在岛内政局发生重大变化的同时,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迅速调整对台政策与策略,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因势利导,不断释放善意,两岸关系气氛很快得到改善,两岸高层互动随即展开,海峡两岸关系出现良性发展势头。

二、两岸官方、民间互动交流空前频繁,初步形成两岸之间“两轨交流机制”

2008年4月12日,博鳌论坛迎来了以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董事长的身份参加的台湾“准副领导人”萧万长,并在此次论坛上实现了“胡萧会”。总书记在会见萧万长时提出“四个继续”,即“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将继续推动两岸经济文化等各领域交流合作,继续推动两岸周末包机和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的磋商,继续关心台湾同胞福祉并切实维持台湾同抱的正当权益,继续促进恢复两岸协商谈判”。萧万长则提出“正视现实、开创未来、搁置争议,追求双赢”的“十六字方针”,作为今后发展两岸关系的基本原则与主张。4月29日,主席在会见来大陆访问的荣誉主席连战先生时也提出了“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十六字方针”作为回应,并表示这将成为新形势下大陆发展两岸关系的基本原则与主张。可以说,海峡两岸“双十六字方针”的提出,成为海峡两岸关系改善与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两岸官方实现频繁互动和交往的同时,民间的交流也迅速升温,中断近十年的海协会与海基会的“两会”会谈机制得以恢复。2008年6月中旬,台湾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率团访问北京,并与海协会会长陈云林举行了首次“陈江会”,签署了《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协议》与《海峡两岸周末包机会谈纪要》两项重要经济协议,并达成广泛共识,揭开了海峡两岸“两会”协商及两岸经贸关系大发展的序幕,从而初步形成海峡两岸之间“两轨交流机制”,即“两会”的民间交流作为第一轨道,国共平台的官方渠道作为第二轨道的双重协商机制。

而“两会”首次复谈中除了在经贸往来方面获得的重大突破外,还取得了一个影响更为深远、意义更为重大的成果,即使得搁置30余年的海峡两岸直接、双向“三通”得以基本实现。

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了海峡两岸通邮、通航、通商的主张,从此实现两岸“三通”就成为大陆对台政策与两岸关系发展的基本主张。尽管多年来,海峡两岸“三通”在艰难曲折中前行发展,并实现了较大规模的通商,局部的通航,但由于重重限制,最终形成了空中通航是有限的“节日包机”,海上通航是间接的,通邮是间接的,通商是受限制的,投资是单向的格局,均无法实现基本的直接、双向“三通”。然而,这一切在2008年获得重大突破。海协会与海基会的首次复谈即达成《海峡两岸周末包机会谈纪要》,让两岸通航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接着在11月初两会在台北达成四项经贸合作协议,尤其是《海峡两岸空运协议》、《海峡两岸海运协议》、《海峡两岸邮政协议》的签署,让海峡两岸基本上实现了直接通邮与通航,也就实现了某种程度的直接通商,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在大陆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在大陆呼吁两岸“三通”近三十年之际,海峡两岸“三通”得以基本实现。

三、的稳定,两岸政治上的互信和互动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1、释放善意,一系列惠台政策陆续出台

2007年,为促进两岸经贸交流深入发展,展现大陆的诚意和善意,大陆继续出台一系列惠及广大台胞的政策措施。2007年3月,商务部宣布在2005年对台湾15种水果实施进口零关税措施的基础上,再次对台湾11种蔬菜和8种水产品实施进口零关税措施。截至2007年底,大陆进口享受零关税的34种台湾农产品货值近千万美元,免税金额1100多万元人民币。这项措施受到广大台农和岛内支持两岸经贸交流发展人士的热烈欢迎。同年,商务部会同海关总署、质检总局等部门决定在浙江、福建、广东的5个试点口岸进一步放宽对台小额贸易政策。主要包括下放审批权,规范并扩大经营主体,取消小额贸易船舶吨位、金额限制,放宽经营商品类别等。商务部在2007年3月1日大陆禁止天然砂出口的大背景下,充分考虑到台湾经济发展和民生的需要,于当年11月8日宣布恢复天然砂对台出口。12月11日,商务部公布了《天然砂出口许可证申领补充标准和相关事项》,并开始受理大陆出口企业申请。2008年1月29日,商务部公告核准7家符合天然砂出口许可证申领标准的大陆出口企业从事天然砂对台贸易。

此外,大陆有关部门还出台了包括:开放台湾航运和道路运输企业在大陆设立独资船务公司,允许两岸航空业界合资组建航空公司、合资修建机场;向台湾居民开放会计、卫生、计算机技术与软件等15类(项)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宣布两岸合拍电视剧享受大陆产电视剧同等待遇;允许台湾农民在大陆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和台湾农民创业园直接申办个体工商户;大陆有关仲裁机构拟增聘台湾仲裁员等在内的一大批惠台政策。

2、巩固成果,扩大惠台措施,增进台胞福祉

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迅速蔓延,很多在大陆投资的以劳动密集型和中小型出口为主的台资企业,在生产经营方面遇到了困难,面临着较大的压力,为此,国台办在认真听取广大台商的意见和建议后,出台了一系列帮助和支持台资企业转型升级和产业转移的九项政策措施,主要包括有关部门微调了部分纺织品、服装、竹制品的出口退税率,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公布了31个加工贸易梯度转移的重点承接地。2008年12月22日,在第四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闭幕式上,国台办主任宣布了为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制订的支持大陆的台资企业发展、加强台资企业融资服务等10项惠台新政策。当台湾水果出现丰产滞销时,大陆又积极组织采购团赴台采购,尽可能使台湾农民减少损失、稳定收入。

2009年,为落实总理在博鳌亚洲论坛期间提出的五项重要对台举措,国台办主任在此后的首届海峡论坛大会上宣布了八项惠台新政策具体方案,其中包括推动大陆企业赴台投资;扩大对台产品采购,尤其是水果、蔬菜、水产品及农产加工品;增加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加强两岸农业合作平台建设等。这八项惠台政策被普遍认将为两岸关系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

局势的稳定,政治的互信,一系列惠台政策的实施,使得两岸间的经贸和投资有了长足的发展。据商务部统计,2008年1月至11月,两岸贸易额为1223.1亿美元,同比增长8.4%;大陆对台出口242.2亿美元,同比增长14.4%;大陆自台进口980.9亿美元,同比增长7.1%。2008年1月至11月,大陆共批准台资项目2092项,实际使用台资17.1亿美元。

2009年,金融危机继续施虐全球,在世界经济萎靡不振,全球贸易普遍下滑的大背景下,大陆与台湾贸易额维持在1062.3亿美元的水平,虽较上年略有下降,但依然保持着较高水平。其中,大陆对台湾出口为205.1亿美元;自台湾进口为857.2亿美元。2009年大陆共批准台商投资项目2555个,同比上升8.3%,实际使用台资金额18.8亿美元,同比减少1.0%。

口岸经济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海峡西岸经济区;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7-0084-0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需要为之坚持与奋斗的目标。相应地,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一个地区在未来经济发展路上起到关键性作用的因素之一。而这对于海峡西岸的经济区来说,也有着同样具有价值性的意义。但就海峡西岸经济区而言,虽然该地区在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有所进步,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对此起到了阻碍作用。因此,本文作者站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角度,对其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相应的探讨。

一、海峡西岸经济区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现状

纵观历史漫漫发展历程,新时代下的海峡西岸经济区也有了全新的发展。同时,可持续发展理念是该地区经济发展中融入的新元素。相应地,对该地区在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的现状予以全面而准确的分析,能够为该经济区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埋下伏笔。总的来说,在人口资源环境方面,海峡西岸经济区呈现出这样的面貌。

一是:在可持续发展路上,海峡西岸经济区对它起到推进作用的因素。对于该地区来说,一些因素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做好了铺垫。这主要是因为该地区的政府部门把环境保护放在了重要的位置,还采取了可行的措施来对环境予以改善。随之,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不仅加强了环境方面的监督管理,还使人们意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相应地,在环境的各个方面,该地区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可见,在可持续发展漫长的道路上,海峡西岸经济区有关政府部门的重视以及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二是: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方面的不利因素。随着该地区人口日趋增加,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环境资源造成的压力也处于上升趋势。对于人口与环境资源来说,它们之间是密切相连的,有着相互影响的作用。但就有关部门调查的数据表明,该地区人口数量不断的增加,使资源、环境不断遭到破坏,承载着巨大的压力。除此之外,新时代下,海峡西岸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越。随之,在人们消费日益增加的情况下,对资源的消耗也在扩大。很显然,资源消耗的增加必将会对环境乃至生态造成巨大的威胁。进而,随着排放的污染物逐渐增加,环境已处于恶化的状态之中。在海峡西岸经济区,虽然政府部门对环境保护很重视,但就现状来看,环境污染依然比较严重。比如,在废水以及废气的排放量方面,每年都在逐渐上升。在环境污染方面,酸雨以及室内空气方面的污染问题是最为严重的,急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以此,来减少这两方面对环境造成的压力,使可持续发展路上的阻碍减小。对于海峡西岸经济区来说,能源的消耗比较大。同时,在对外方面,还存在较高的依存度。新时代下,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而该地区的能源供给已经无法满足时展的要求。相应地,对于该地区来说,所具有的能源并不是很丰富,尤其是煤炭和水资源。而对于煤炭的储存量来说,它是非常有限的。相应地,在地区经济飞速发展之下,能源危机是不可避免的。针对这种情况,在一些重要能源方面,海峡西岸开始向外部寻求支撑,对外依存度逐渐增高。而在海峡西岸经济发展方面,能源资源起到的阻碍作用并没有消减,反而更加严重。相应地,为了改善这种局面,有关部门把节能减排理念引入到其中。但在实施的过程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海峡西岸经济区可持续发展战略内涵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海峡西岸经济区需要从实际出发,采取有效的战略措施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很显然,所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只属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特色,展现了不同的内涵。因此,本文作者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其可持续发展战略内涵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首先,在海峡西岸经济区,把经济发展作为基础是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之一。相应地,对于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经济发展方面,主要是以经济增长的质量来作为目标。同时,就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发展现状来看,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依然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想要使该地区的经济增长质量得以提高,需要对这些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予以改变。进而,来使环境、人口、资源这三者之间能够处于和谐的氛围之中。同时,对于海峡西岸经济区来说,这样的经济发展模式能够为该地区人口资源环境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做好依托。其次,对于海峡西岸经济区来说,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需要资源以及生态相融合,为其提供一定的有利条件。总的来说,不论是经济建设还是社会发展都不能违背自然的承载能力。也就是说,在进行经济建设的时候,需要用全面的观点来协调它们之间的关系。相应地,可持续的发展方式能够使人口、资源、环境三者之间得到协调,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环境能够承载的基础之上的。与此同时,在海峡西岸经济区,需要采取这些措施来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比如,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在对资源开发的同时,需要对它加以优化利用,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在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同时还需要注意到对环境的保护,对污染物予以合理地处理。通过这些方式来使该地区在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拥有更好的外部环境。最后,在可持续发展路上,需要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该地区的目标。在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之间,人口问题是它们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也是重要的阻碍因素之一。而对于可持续发展来说,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它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但就新时代下人口方面的情况来看,人口老龄化是最主要的特征。当然,也存在其它方面的问题,比如,人口不断膨胀,环境恶化的程度加剧。面对这些问题,在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路上,需要采取一些可行的策略。如,在人口问题方面,需要对人口加以合理的控制,并提高人口的素质。在自然资源方面,可以对社会资源以及智力资源进行优化利用,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进而缓解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构成的威胁。同时,使人口的增长能够和资源环境、社会发展相协调。而这也是在该地区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坚持的目标。

三、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海峡西岸经济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总的来说,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犹如一把双刃剑。在给该地区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使它遇到了挑战。换句话说,机遇和挑战是并存的。因此,本文作者以宏观的角度,从这几个方面来对该地区在可持续发展路上遇到的机遇与挑战予以了分析。

首先,在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路上,需要对和谐社会以积极的态度进行构建。对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来说,科学发展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实行科学发展观方面,需要以积极的态度去构建和谐社会。同时,在科学发展观中,可持续发展理念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可见,在海峡西岸经济区,需要把积极构建和谐社会融入到可持续发展战略之中。而这也正好和该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三者协调持续发展的要求相吻合。其次,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推进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随着国家对地区不断重视,长江三角以及珠江三角迎来了全新的面貌,各个方面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相应地,在海峡西岸地区来说,福建是其中的中心地带。而福建也正好是长江与珠江三角之间的纽带。这两个地区经济的发展也会对这个中心纽带起到推动作用。进而,影响到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为该地区进行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最后,在福建地区,建设海峡两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被提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国家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关注,福建地区成为了其中被建设的重要对象,来促进海峡西岸经济的发展。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海峡西岸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比如,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缺少优秀的人才,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日益加重。简单来说,在该地区,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之间并没有处于协调的状态,而是各种矛盾不断突出。

四、海峡西岸经济区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策略

针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现状来看,采取有效的策略来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这也是新时代下社会谈论的话题之一。相应地,在可持续发展战略实行方面,有很多可行的措施可以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前行路上的重要基石。

在可持续发展战略实行的路上,需要对人口数量加以控制,并提高人口的素质。一是:在实行计划生育的同时,要对那些早婚早育、晚婚晚育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予以解决。对于这方面,需要把农村的生育问题放在重要位置,对这些地区人口控制的力度予以加强,并提高人们的意识。以此,来使人口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二是:针对人口素质问题,需要对教育制度进行合理的改革。通过适合新时展要求的教育制度来对人们进行对应方面的教育,提高他们的素质。进而,让他们对人口、资源、环境之间有一个全面而正确的认识。

在该地区可持续发展方面,需要把所有有利的因素优化利用,来发展循环经济。一是:政府部门需要对教育的宣传力度予以加强。在宣传的过程中,让人们对发展循环经济有所认识,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同时,国家可以制定一些可行的政策,鼓励人们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循环经济建设之中。二是:政府部门可以从该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来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三是:对于该地区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不仅需要资金的投入,还需要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不仅是已经建设好的生态工业园区还是即将需建设的项目,政府需要制定相关的税收等优惠政策为生态园区的发展埋下伏笔。相应地,还能减少对应企业成本的支出,使他们经济利润最大化。

在海峡西岸经济区,需要对经济发展方式予以合理的转变,建设节约型社会。在该地区经济发展方面,需要把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以加大投入、增加能源的消耗、以及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方式。而这种经济增长方式是和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相违背的。相应地,针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现状,需要采用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把科学技术作为其中的核心要素,来加强企业的管理,提高员工的素质。同时,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需要进行节约型建设。比如,建设节能又省地的建筑物,使用那些节能节水的产品。通过采取这样的经济发展方式,来对资源进行优化利用,减少经济发展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除了上面这些策略以外,还有一些其它方面可行的措施。如,在海峡西岸发展经济的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措施对环境予以全面的整顿和治理。在该地区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中,加大宣传的力量,来对人们进行相应方面的教育。

总而言之,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人口资源环境方面进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该地区的环境得到保护,人口容量符合自然的承载能力,经济得到持续发展。更是重要的是,它能够使海峡西岸经济区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拥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在发展的路上走得更久远。

参考文献:

[1] 林 芳.海峡西岸经济区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J].经济论坛,2012(10):36-40.

[2] 苏明城,张向前.海峡西岸经济区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J].商业研究,2009(2):134-138.

[3] 李晓菊.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海峡西岸经济区[J].闽江学院学报,2007(1):5-8+15.

[4] 吴真真,许文兴.海峡西岸经济区人口发展现状及其对策建议[J].中国集体经济,2011(33):38-40.

口岸经济论文范文第15篇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副所长张冠华教授用“雪中送炭”、“利好”来评价惠台措举利民惠民。他说,随着今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成果惠及越来越多的岛内民众尤其是中下层民众,岛内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民意也会不断强化,而这正是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巩固深化、开创新局的最根本力量。

张冠华指出,海峡论坛再次主动释出多项惠台措施,从一个侧面显示出大陆巩固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努力方向。亦即,一方面大陆继续通过推动深化两岸政治互信、加快推动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后续商谈、促进两岸文化合作等巩固和深化两岸和平发展进程;另一方面,更从以人为本角度加强两岸民间交流与合作。尤其在当前两岸都更加注意经济发展与公平分配、民众福祉相结合的政策导向下,除了在宏观层面上继续深化和巩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外,如何让两岸大交流、大合作的成果让更多的两岸民众特别是岛内民众分享,如何通过两岸合作切实增进两岸中下阶层民众的福祉,也是未来需要越来越重视的问题。

在谈及大陆宣布进口符合条件的台湾大米时,张冠华表示,这对台湾农民尤其是中南部农民而言是一项很重要的利好措施。他指出,台湾大米品种以蓬莱米为主,品质不错,但价格较高,出口量并不大。大陆开放台湾大米进口后,对台湾农民来说又增加了一个出口市场的重要选择,有利于通过大陆市场的带动增加台湾大米生产规模与提高竞争力。虽然台湾大米生产成本及价格较高,但品质与口味很好,如果台湾大米在品牌、通路等方面做好相应准备,从高端市场上看在大陆是很有潜力的。

当前,在欧债危机等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两岸经济面临下行态势下,大陆台资企业尤其是中小型台资企业面临空前困难,尤其融资难问题更为突出。张冠华用“雪中送炭”来形容大陆再次宣布增加几大银行增加对台资企业的贷款额度。他指出,虽然近年来两岸金融合作取得一系列实质突破,但台资银行在大陆设立分行还刚刚起步,许多业务尤其是人民币业务还远远不能满足台资企业需求。因此大陆几大国有银行适时增加对台商贷款额度,对于解决台商资金问题将会发挥重要作用。

杨立宪:赴台游社会效应将逐步显现

全国台湾研究会副秘书长杨立宪就扩大赴台游措施的表示,开放赴台游之初,在带动台湾经济,扩大内需方面起到了良好的效果。随着两岸关系深化发展,赴台游的社会效应将逐步显现。

杨立宪表示,这两年来,岛内通过观光旅游及相关连带效应,提振了台湾的经济,两岸人员往来交流大大增进。赴台游启动之初是为了提升台湾经济,扩大内需,发展至今,成效明显。随着经济效益的明显提升,杨立宪认为,未来赴台游的社会效应将逐步显现。扩大个人游范围、开放口岸以及设立办事分处,这些都是推动两岸社会交流发展的开端。

当前,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成为岛内主流民意。杨立宪指出,赴台游的进一步扩大,也是促进两岸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理解,化解隔阂,进一步拉近人民心里距离的一种方式,为两岸同胞增进共同的民族认同、文化认同,促进两岸和平发展。

杨立宪指出,两岸关系要继续巩固深化和平发展,就必须继续促进两岸人员交流。不仅仅在旅游方面,还有文化、经贸、教育等方面都在一齐推动。

吴能远:措施符合台湾民众利益

福建省社科院台湾研究中心主任吴能远表示,这些惠台新举措之所以得到台湾正面的热烈响应,是因为符合广大台湾民众的利益。他认为,今年的惠台措施紧紧围绕两岸关系深化的新形势提出,特点在于开放度更大。特别是台湾居民来往大陆签注的有效期限延长至两年,这一直是台湾同胞所希望的,今年终于提出来,为台湾居民生活带来更大的便利,对于想来大陆发展的台湾同胞来说有很大意义。

吴能远说,就业条件的放宽,同样也是给台湾同胞带来的福音,使得台湾学生、其他台湾居民在大陆享受同等就业机会。这在如今台湾就业状况不容乐观的情况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台湾的就业压力。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