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外包风险论文范文

外包风险论文范文

外包风险论文

外包风险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物流外包风险防范对策

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和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物流业务外包已成为企业降低营运成本、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物流外包,即生产或销售等企业为集中精力增强核心竞争能力,而将其物流业务以合同的方式委托于专业的物流公司运作,外包是一种长期的、战略的、相互渗透的、互利互惠的业务委托和合约执行方式。由于企业物流业务外包过程中的物流活动时间性强、环节多、参与主体复杂、业务见的相互影响大,局部微小的偏差可能导致整个物流链的脱节或崩溃,因此其风险防范十分重要。

一、物流外包的主要原因

(一)降低成本。与企业自营物流相比,许多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在办内外都拥有良好的运输和分销网络,在组织企业的物流活动方面更有经验,更专业化。所以通过物流业务外包,企业可以降低因拥有运输设备,仓库和其它物流设施所必需的投资,从而把更多的资金投在公司的核心业务上。

(二)提升企业效率。在企业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把企业的物流业务外包给专门的物流管理部门来承担,特别是一些特殊的物流运输业务。通过外包给第三方物流服务的供应商,企业能够把时间和精力放在自己的核心业务上,提高了供应链管理和企业运作的效率。

(三)分担企业风险,提高企业的柔性。企业通过外向资源配置,取消了企业与用户双方各自独立拥有的库存和运输,从而分散了由政府、市场、财务等因素产生的风险,促进了资源的优化组合,增加了供应链的柔性,使企业更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四)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现在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在于时间和速度上的竞争,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由于其专业化和规模效应的优势,能够快速地对客户的需求进行回应。

二、企业物流外包存在的主要风险

(一)外包控制不足。外包常常会使企业失去对一些产品或服务的控制,从而增加了企业正常生产的不确定性。企业在外包的过程中有可能由于丧失对外包的控制而影响整个业务的发展。

(二)增大外包依赖风险。长期依赖某一个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对企业的资本投资、效率提高具有潜在的好处,但同时又会使第三方物流服务商滋生自满情绪而让企业难以控制。

(三)内部员工抵制。企业物流外包往往会影响企业的内部业务流程,需要企业的内部业务流程重组,这个过程很可能对所有员工都产生影响,受到企业内部员工的抵制而对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产生负面影响。

(四)降低用户满意度。企业过于依赖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又无法控制或影响他们,使企业不能取得所需的用户需要信息,从而影响企业的产品改进。从长期来看,由于对物流活动的失控可能阻碍核心业务与物流活动之间的联系而降低用户满意度。

(五)企业利益受损。物流活动的长期外包,会使第三方物流服务商认为企业缺乏专家技术,因此抬高物流服务的价格或提供较差的物流服务,从而使企业蒙受损失。三、企业物流外包风险的防范对策

随着物流外包实践的推广,企业在选择物流外包时应该考虑物流外包优势的同时也必须重视其潜在的风险,以系统的、长期的观点来进行物流外决策,并采取一定的应对策略来防范潜在的各种风险。

(一)识别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外包本身并不是企业发展战略,它仅仅是实现企业战略的一种方式,企业应确定在行业中是否存在有能力和可供选择的物流供应商,否则,实施物流外包不仅不能成功,反而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因此,企业应深入分析内部物流状况,并探讨物流是不是企业的核心能力,分析物流是否能为企业带来外部战略经济利益;企业只有在拥有了合适的合作伙伴,企业内部管理层也认识到外包的重要性而且清楚针对外包应做的准备工作,才能决定是否实施外包。

(二)外包伙伴的选择。物流外包决策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包给谁的问题,即外包伙伴的选择。首先需要对外部的潜在物流供应商进行调查、分析、评价、调查物流供应商的管理状况、战略导向、信息技术支持能力、自身的可塑性和兼容性、行业运营经验等,评价其从事物流活动的成本状况,评价其长期发展能力,评价其信誉度等。特别是对于物流供应商的承诺和报价,企业务必认真分析衡量。报价应根据物流供应商自身的成本确定,而非依据市场价格,报价不仅仅是一个总数,应包括各项作业的成本明细。对于物流外包的承诺尤其是涉及政府政策或物流供应商战略方面的项目,必须来自物流供应商最高管理者,避免在合约履行过程中出现对相关条款理解不一致的现象。在评价的基础上,对潜在的多个物流外包伙伴进行比较,从中选择最适合企业需要的外包伙伴。

(三)物流外包活动的控制。对外包活动进行监控和控制是外包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企业即使与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签订了协议,也应当监控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的绩效,同时给他们提供所需的业务信息。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之间要注意相互沟通,共同编制操作指引。企业不能认为业务外包了,一切就由对方承包,完全是物流供应商单方面的工作,而应当与第三方物流商一起制订物流作业流程、确定信息渠道、编制操作指引,供双方参考使用,操作指引能够使双方相关人员在作业过程中相互步调一致,也可以为企业检验对方物流作业是否符合要求提供了标准和依据。因此,企业要建立物流外包的控制机制,对外包伙伴的业绩进行定期检查,制订标准对其业绩进行考核。

(四)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调整。企业物流外包可能会受到企业内部原有作业流程的制约,因此,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调整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如何在无缝衔接的基础上调整业务流程,进行职能变革;如何对外包的物流功能进行持续有效的监控;企业文化是否鼓励创新与变革;企业领导和员工对变革持何种态度等。从战略角度看待物流业务外包,致力于获得最佳合作伙伴,并围绕着这种伙伴关系建立一种健全的管理体系,从而实现无缝衔接,取得外包策略的成功。

(五)以“双赢”为原则,巩固合作关系。物流供应商对企业和企业的客户的服务能力是依靠企业自身的工作表现的好坏,外包意味着双方利益是捆绑在一起的,而非独立的,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将使双方受益,任何一方的不良表现都将使双方受益,任何一方的不良表现都将使双方受损。在选择物流供应商时,要改变现有的观点,即仅着眼于企业内部核心竞争能力的提升,而置物流供应商的利益于不顾,企业应以长远的战略思想来对待物流外包,通过外包既实现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又有利于物流供应商持续稳定的发展,达到供需双赢的局面。因此,供需双方相互信任和忠诚以及履行承诺是建立良好的外包合作关系的关键素。

四、结论

物流外包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要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同时又要考虑到实施中所存在的困难。企业物流业务外包应该在寻找优质外包伙伴的基础上,建立以“双赢”为原则的合作关系,同时针对外包业务的特点合理进行组织结构调整和业务流程的变革,在风险和机会并存的机遇中,认真研究物流外包风险的来源,因地制宜地制定防范对策。

外包风险论文范文第2篇

国外许多学者对外包决策所采用的指标以及工具进行了讨论,Vinning和Globerman将如何让企业的谈判成本、生产成本和机会主义成本之和达到最小作为企业是否选择外包的依据。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WendellJones认为,许多企业看到离岸服务外包对企业成本降低和海外业务开拓的好处,而没有看到离岸服务外包带来的潜在风险。薛彤分析了国际离岸金融服务外包规模迅速增长、业务范围日益扩大等趋势,结合目前中国离岸金融服务外包的不足,从政府和外包服务商两个视角提出发展对策。孙清华等运用模块化金融服务外包的基本原理,分析了农村信用社开展金融服务外包的可行性,并以信用卡业务为例探讨了农村信用社开展模块化金融服务外包可操作性。

二、基于金融服务外包与绩效关系的研究

关于服务外包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的研究,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并不一致。Rasheed认为企业进行服务外包对其总体绩效水平并无明显的影响,外包和绩效之间的关系还受环境的变化的影响,并且具有调节作用。Cronkshaw,Nick,Shah,Martin认为,对欧洲银行业务、财产管理和保险部门的金融服务外包,要构建高效的税收体系,提出务实性解决方案。陈菲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财务、运作和竞争绩效三个指标作为因变量,计量分析得出服务外包与企业绩效二者的关系。吴文静等通过对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调查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了生产费用、IT外包供应商的信誉等因素对商业银行IT信息技术外包决策的影响。

三、基于金融服务外包风险及管理的研究

许多企业外包的失败使学者对服务外包的风险研究给予了极大的关注。Elitzur和Wensley从博弈论视角分析由于服务外包参与双方拥有不完全信息,所以认为外包是一个典型的信息不完全对称博弈。HitendraWadhwa,RoitArora和HarpreetKhurana指出,对于像金融、保险等行业来说,数据的安全性是至关重要的。Hung等指出伴随着服务外包的发展,除了一些基础整合要求外,还需增加总需求和隐身控制。王瀛等认为,应建立金融服务外包服务商的资格审查和信誉评级制度,完善与金融服务外包相符合的法律法规及监管规则。Lim和Tan认为外包业务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为公司降低了成本、提高了运行效率,然而,外包业务已逐渐变得很复杂,外包公司除了学习,也可以利用品牌权益使自己免受外包供应商这些市场潜在进入者的威胁,尤其是在其外包部门具有核心竞争力时。

四、简要评述

外包风险论文范文第3篇

信息技术外包作为社会化分工的产物,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而将其信息系统的全部或部分通过外包的方式输出给专业的信息技术服务公司。在信息外包的过程中,企业通过长期合同的方式来委托信息技术服务商向该企业提供部分或全部的信息功能。常见的信息技术外包项目包括“信息技术设备的引进以及维护、通信网络的日常管理、企业数据中心的运作、信息系统的开发和维护、备份和灾难恢复以及信息技术培训等。但是不论是何种形式的外包都会存在风险,信息技术外包也存在风险。信息技术外包的风险使得外包的预期收益可能难以实现。所以必须对信息机技术外包的风险进行分析,如果风险较高,造成预期损失过大,则应避免进行外包。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也要注意防范和控制风险。因此探讨信息技术项目的外包风险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二、信息技术外包及其特点

(一)概念界定

信息技术外包是指非专门从事信息技术产业的企业,出于提高自身营业效率的因素考虑,专注于自身的核心经营业务,把主要的资源以及精力配置放在核心业务上,而将企业的全部IT或者部分IT外包给专门从事信息技术业务的服务提供方,这样企业就可以一方面专注于自身的核心和主营业务,另一方面又可以从IT服务方那得到企业需要的管理信息系统信息和技术支持。

(二)信息服务外包的特征

IT外包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外包本身就决定了这个过程自身特点很明显,因为使用方和具体的创建方是不同的主体,这样就存在“自己的事情不能自己办”的特点,但是由于IT外包的特殊性,使得IT外包的特点既有其优势所在,又存在一定的劣势。优势主要体现在可以解决企业IT专业人才不足和专业素养欠缺的问题。IT外包能在一定程度上给企业带来很大收益,这是企业IT自我研发和管理所不能比拟的。IT外包能满足业务需求,能改善企业的财务状况。在IT外包过程中,企业可以降低成本增加效率,还能获得信息技术能力和经验。IT外包还能增加企业组织的灵活性,提高企业员工的学习能力,节省人力成本等等。但是IT外包的缺点也是不能忽视的,因为外包的本身操作所决定的,IT外包存在一定的风险,这些风险也就变成了IT外包特点的劣势部分,其劣势主要体现在,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企业在选择服务提供方时就很难判断对方的专业胜任能力和诚信程度等等条件,如果在选择服务方时就出现了错误,这将给企业带来很大的风险和损失。服务方在提供服务是由于是与企业主体脱离的,所以在整个过程中缺乏服务的灵活性。企业选择IT外包就会存在损害自身企业文化的风险,会造成企业与服务提供方的矛盾加剧。为了更好的将IT外包的项目融合进企业,企业必须做单独的预算和单独的人员与资源安排对之做专门的管理。另外IT外包其实相当于是引进了一个外部主体,这样就涉及公司内部的信息泄露的风险,而且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时代,信息至关重要,如果泄露了关键的信息将会使得企业遭受巨大损失,造成致命的打击。

三、信息技术外包的风险及其特点

(一)信息技术外包的风险概述

信息技术外包项目风险管理的概念就是指在企业将IT外包给服务方过程中,针对IT外包的特殊性进行的一系列风险识别、评估和风险控制以及风险追踪和检测过程。

(二)信息技术外包风险的特点

信息技术外包的风险管理的特点主要还是集中体现在IT外包的独特性问题上来。首先信息技术项目的特殊性,体现在信息技术对专业性和专业人员技术素养的要求就都很高,如果要进行IT的开发和维护就会对从事这方面的人员提出很大的要求,这样当企业对IT项目面临不同的选择时,通常也奠定了不同选择的一定特殊性。例如,如果企业选择自行开发和维护,就会比其他项目投入更多的财力物力,单独招募专业素养高的人才,这些相较于其他项目而言会投入更多。如果企业选择将IT外包,也会与其他项目的外包有很大的不同,因为在IT外包的过程中发包方相对于服务方来说较其它项目两者之间的关系更加处于劣势,应为在IT外包过程中,专业的服务方对IT的专业开发和维护等更具有发言权,即使在有的情况下发包方对技术提出一定的异议服务方可能也会置之不理,这也造成了IT项目在进行风险管理时的特点。再者就是外包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外包和自我生产和开发有很大的区别,在外包过程中主要会涉及一种两方的关系,这种关系给IT外包带来了特殊性,关于发包方和服务方之间关系的维持构成了IT外包的另一特点。而且这种关系的维持具有持久性,因为如果一个服务方为某一企业提供了从开始就需要的IT,那么以后IT的维护、更新等等方面都会对这家服务方产生很大的依赖,于是两者的关系就会趋于长期和持续。这也是IT外包的一大特点。

四、防范信息技术外包风险的策略选择

(一)选择合适的外包商,做好对外包商的管理

从企业角度来看,是否选择一个较为合适的服务接包方对于信息技术的外包是否成功是相当关键的。企业在外包之前,应当通过各种方法来达到充分了解、评估并确定合适的接包方来达到促进外包管理的目的。企业在外包之前要从技术实力、经营管理的状况、财务的状况以及信誉程度等方面对接包方进行综合的评估。

(二)重视对外包的过程管理

在选择了比较妥当的信息服务的接包方之后,企业在外包合同的执行期间,仍然要重视对接包方的管理,而不能放任不管。必须密切注意项目的发展动向,并通过成立监管小组来实现这一目的。监管小组需要及时对合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反馈,通过修改合同的方式及时补充修改企业的业务需求,要与接包方进行谈判、磋商、对接等活动等等。另一方面,在对外包商进行风险管理的同时,也要积极发展同接包方的关系,与接包方一起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与接包方建立其基于信任、交流和满意与合作的、长期互动的关系对于软件外包的成功与否是至关重要的。

(三)实施外包的成本核算,控制额外成本

从成本的角度考虑,外包成本一般包括显性的成本以及隐性成本,相对于显性成本,隐性成本非常不容易被估计,而隐性成本的出现会造成外包的成本大大多于最初的预估成本。企业进行信息技术服务外包成本的计算时,必须考虑到各种隐性成本和或有事项发生的概率,从而避免高成本风险对外包的冲击。此外,企业还必须核算非外包时的成本,一般来说精确、全面的成本核算之下,节省30%以上的成本是进行外包的决定性因素。

(四)签订完整而灵活的外包合同

外包合同是规范外包行为的法律性依据。一份完整但灵活的外包合同是信息外包项目能否成功的最基本条件,不同的外包项目,需要不同类型的外包合同,在外包合同中,必须明确规定提供的服务、合同的期限、所需要的费用、移交以及绩效的标准、争议的解决、保证和责任、合同的终止和其他条款。除了以上这些必要的内容,企业还需要依据情况设置保密条款、知识产权等补充条款,这对于保护企业的商业泄密和知识产权不被盗用是相当重要的。在长期的外包项目进行期间,企业也会经历自己独特的增长和变化,产生不同的需求,因此合同条款的签订应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并留有一定的余地。企业必须通过后续管理的需求分析来补充所需要的需求。制定合同时可通过一定的方式来增加合同的灵活性:如增加需求变更、价格调整方法、有关额外服务的内容等条款。

(五)企业仍需不断学习与创新

外包风险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物流外包;风险;风险机理;物流外包风险

Abstract: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market competitiveness, the non-professional logistics companies are outsourcing its non-core business, in order to achieve self-sustained development. But the logistics outsourcing bring in a lot of interests, it also brings risk.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isk mechanism of logistics outsourcing from three areas, to draw corresponding conclusions and models, so that the logistics outsourcing enterprises can avoid risk effectively on the base of understanding the logistics outsourcing risk.

Key words: logistics outsourcing; risk; risk mechanism; logistics outsourcing risk

所谓风险是人们因对未来行为的决策及客观条件的不确定性而可能导致的结果与预定目标发生偏离的综合。企业物流外包的风险就是企业在物流外包过程中产生的结果及变动的不确定性。

从外包过程来看,我们可以将物流外包风险分为三类:一是在外包协议达成之前的风险,二是外包协议过渡过程中的风险,三是外包协议达成之后根据协议实施物流外包活动过程中的风险。本文所探讨的物流外包风险是指协议达成以后,由于物流外包需求方与供给方自身条件及外包环境的动态变化而产生的风险。

1物流外包风险形成机理

1.1单一外包的风险机理

当物流外包企业只将自身的物流业务长期地委托给单一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来完成,作为物流方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如果感觉到自身在市场没有竞争性存在时,第三方物流企业就有可能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巧妙地利用不确定因素来减低物流服务水平,进而降低自己的物流服务成本,使物流外包企业的收益受到损失。

假定物流外包企业的总体物流外包风险为e,物流外包企业固有物流风险为e1。物流外包企业固有物流风险的实际含义是:当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物流服务完全能够满足合同要求时物流外包企业的物流外包风险。

假定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物流经营风险为e2,其实际意义是第三方物流企业在独立经营所的物流服务业务时的经营风险对物流外包企业风险的影响。

假定物流外包企业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依赖程度为r,在信息对称条件下完全不依赖第三方物流企业时(例如自营物流),r=0;当完全依赖第三方物流企业时(例如全部物流完全外包,且签订永久性合同,并对第三方物流企业没有任何监督),r=1。

一般情况下,r∈0,1。

假定第三方物流企业只一家物流外包企业的物流服务,如果物流外包企业完全依赖于物流方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就会将自身物流经营风险完全转嫁给物流外包企业。

公式(2)就是在企业物流单一外包过程中,物流外包企业的物流业务经营风险和物流外包企业自身固有的物流风险、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经营风险、物流外包企业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依赖程度之间的关系方程。

1.2多重外包的风险机理

假定物流外包企业将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1,第三方物流公司1将承担的物流业务的一部分又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2,依次类推,经过了n次外包。

由公式(3)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物流外包企业的物流业务风险随外包链的增长而增大,随物流外包方对物流方的依赖程度的增加而增加。

(2)在物流重复外包过程中,距离物流外包企业越远的第三方企业的经营风险对物流外包企业的影响程度越小。

1.3分散外包的风险机理

物流外包企业将物流完全外包给单一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物流经营风险为:

特殊情况,假定m个第三方物流企业平均承担物流外包企业的物流服务,每个第三方物流企业出现经营风险的概率为p。

于是物流外包企业的最大物流外包风险表示为:

由公式(5)和(6)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在m个第三方物流企业平均承担物流外包企业的物流服务,每个第三方物流企业出现经营风险的概率为p时,物流外包企业的物流外包风险随着分散外包数量的增加而降低。

2结束语

本文对物流外包风险的形成机理从单一外包、多重外包和分散外包三个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并得出了各自相应的模型且指出在三种情况下物流外包风险减小风险的方法,使物流外包企业应在认识风险存在的基础上有效规避物流外包风险,为企业物流外包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刘小群. 供应链管理下物流外包的动因、风险及其规避[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04(3):28-29.

[2] 陈宝国.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企业物流外包过程的风险和防范[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1):60-64.

[3] 顾孟迪,雷鹏. 风险管理[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外包风险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物流外包;风险;风险机理;物流外包风险

abstract: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market competitiveness, the non-professional logistics companies are outsourcing its non-core business, in order to achieve self-sustained development. but the logistics outsourcing bring in a lot of interests, it also brings risk.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isk mechanism of logistics outsourcing from three areas, to draw corresponding conclusions and models, so that the logistics outsourcing enterprises can avoid risk effectively on the base of understanding the logistics outsourcing risk.

key words: logistics outsourcing; risk; risk mechanism; logistics outsourcing risk

所谓风险是人们因对未来行为的决策及客观条件的不确定性而可能导致的结果与预定目标发生偏离的综合。企业物流外包的风险就是企业在物流外包过程中产生的结果及变动的不确定性。

从外包过程来看,我们可以将物流外包风险分为三类:一是在外包协议达成之前的风险,二是外包协议过渡过程中的风险,三是外包协议达成之后根据协议实施物流外包活动过程中的风险。本文所探讨的物流外包风险是指协议达成以后,由于物流外包需求方与供给方自身条件及外包环境的动态变化而产生的风险。

1物流外包风险形成机理

1.1单一外包的风险机理

当物流外包企业只将自身的物流业务长期地委托给单一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来完成,作为物流方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如果感觉到自身在市场没有竞争性存在时,第三方物流企业就有可能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巧妙地利用不确定因素来减低物流服务水平,进而降低自己的物流服务成本,使物流外包企业的收益受到损失。

假定物流外包企业的总体物流外包风险为e,物流外包企业固有物流风险为e1。物流外包企业固有物流风险的实际含义是:当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物流服务完全能够满足合同要求时物流外包企业的物流外包风险。

假定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物流经营风险为e2,其实际意义是第三方物流企业在独立经营所的物流服务业务时的经营风险对物流外包企业风险的影响。

假定物流外包企业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依赖程度为r,在信息对称条件下完全不依赖第三方物流企业时(例如自营物流),r=0;当完全依赖第三方物流企业时(例如全部物流完全外包,且签订永久性合同,并对第三方物流企业没有任何监督),r=1。

一般情况下,r∈0,1。

假定第三方物流企业只一家物流外包企业的物流服务,如果物流外包企业完全依赖于物流方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就会将自身物流经营风险完全转嫁给物流外包企业。

公式(2)就是在企业物流单一外包过程中,物流外包企业的物流业务经营风险和物流外包企业自身固有的物流风险、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经营风险、物流外包企业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依赖程度之间的关系方程。

1.2多重外包的风险机理

假定物流外包企业将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1,第三方物流公司1将承担的物流业务的一部分又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2,依次类推,经过了n次外包。

由公式(3)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物流外包企业的物流业务风险随外包链的增长而增大,随物流外包方对物流方的依赖程度的增加而增加。

(2)在物流重复外包过程中,距离物流外包企业越远的第三方企业的经营风险对物流外包企业的影响程度越小。

1.3分散外包的风险机理

物流外包企业将物流完全外包给单一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物流经营风险为:

特殊情况,假定m个第三方物流企业平均承担物流外包企业的物流服务,每个第三方物流企业出现经营风险的概率为p。

于是物流外包企业的最大物流外包风险表示为:

由公式(5)和(6)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在m个第三方物流企业平均承担物流外包企业的物流服务,每个第三方物流企业出现经营风险的概率为p时,物流外包企业的物流外包风险随着分散外包数量的增加而降低。

2结束语

本文对物流外包风险的形成机理从单一外包、多重外包和分散外包三个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并得出了各自相应的模型且指出在三种情况下物流外包风险减小风险的方法,使物流外包企业应在认识风险存在的基础上有效规避物流外包风险,为企业物流外包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刘小群. 供应链管理下物流外包的动因、风险及其规避[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04(3):28-29.

[2] 陈宝国.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企业物流外包过程的风险和防范[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1):60-64.

[3] 顾孟迪,雷鹏. 风险管理[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外包风险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 金融服务外包是外包研究领域中的重点问题,而金融服务外包风险的识别与控制则是其中最关键的问题。从金融服务外包的评价指标体入手,结合多种方法提出了金融服务外包总结评价模型,对于金融服务外包的识别与评价进行理论拓展,同时对于金融服务外包业务的风险管理与控制也是有效的借鉴。

关键词 金融服务外包 风险 评价

一、引言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金融服务业中的外包业务在实践中有了非常迅猛的发展。金融服务外包正日益成为国际服务业转折的重点,欧美等金融服务业务较为发达的地区均倾向于将金融企业中的非核心业务转移至更专业、成本更低的金融服务外包公司,以提升金融企业的竞争力[1]。2009年美国约占世界金融外包服务市场份额的60%以上,日本与欧洲占30以上,中国的金融服务外包市场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 [2]。因此有必要从理论与实践两个角度对于金融服务外包进行研究。

在关于金融服务外包的研究方面,金融服务外包的风险管理是金融服务外包研究的重要领域。在国内外的研究中,对于服务外包风险的研究是比较多的,但是,关于具体的金融服务外包风险缺乏系统的研究,仅仅是对于企业的外包风险进入金融领域进行了简单的一致,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

那么,金融服务外包面临的风险主要有哪些,这些风险分别对于企业有何影响?在企业如何识别这些风险并整体评估企业的风险,从而进行正确的外包决策?为了解决这些潜在的问题,本文对于金融服务外包的风险进行评价。

二、金融服务外包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对于金融服务外包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来说,首先要识别其金融服务外包的风险。

(一)金融服务外包风险因素的识别

关于金融服务外包的风险很多,从这些风险因素对企业影响的不同模式来看,主要可以分为从企业外部对于企业的影响和从企业内部对于企业的影响,金融服务外包风险因素可以分为宏观风险因素和微观风险因素[6]。

第一,宏观风险因素

金融服务外包的宏观风险因素主要是指对于金融服务外包影响的宏观方面的因素,影响企业的宏观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四类,金融服务外包的宏观风险因素可从这四类来进行分析[7],当然,由于并非所有的宏观风险因素均对于金融服务外包产生影响,因此,需要分别进行细致分析。

政治风险,政治风险主要包括国家政治体制与政权的变化、金融政策与金融体制的变化等等,涉及到宏观的政治方面的风险很大程度上造成金融服务外包的萎缩,或者加大金融服务外包的成本,从而提升金融服务外包的潜在风险,使得金融服务外包业务难以为继;经济风险,经济风险主要包括宏观的经济环境的变化、市场环境的变化,这些均对于金融服务外包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社会风险,指与社会相关的例如劳动力的变化、通货膨胀的变化、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等等,这些一方面会对于金融服务市场产生影响,从而从金融市场的源头对于金融服务外包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会直接对于金融服务外包的过程、成本等产生直接影响;技术风险,是从金融服务外包所使用的技术上来考虑的,主要包括技术模仿、技术不匹配和技术失窃等,这些因素均对于金融服务外包产生影响。

第二,微观风险

金融服务外包的微观风险主要是以企业为对象的,主要是来自于企业内部,根据相关的研究,金融服务外包的微观风险主要包括决策性风险、人力资源风险、财务性风险和经营管理类风险。

决策性风险,主要包括与合同相关的风险和金融服务外包决策风险。其中,与合同相关的风险包括合同修订、合同履行,合同违约等相关的风险;人力资源风险,人力资源风险中与金融服务外包相关的主要包括员工流失、员工工作失误或者欺诈等方面的风险,金融服务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对于员工的素质要求较高;财务性风险,指由于财务上相关担保、信用等引起的风险以及外汇风险,当然,与人员操作失误相关的风险也属于此范畴,这种风险可能也会对于金融服务外包产生较大的影响;经营管理风险,包括规范风险、信息风险以及控制风险等。由于金融服务外包的特殊性,其流程复杂、人员操作性环节多,这方面的风险也是其主要方面。

(二)金融服务外包风险评价体系构建

通过对于金融服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对于进一步的金融服务外包风险进行评价。具体的指标体系见表1。

三、金融服务外包风险评价过程

根据对于金融服务外包风险的识别以及指标体系构建,可以对于金融服务外包风险进行评价,其评价方法采用模糊综合评价与层次回归分析法结合来进行,具体的评价过程为:

金融服务外包风险评价初始矩阵构建。可以用矩阵R来表示,对于每一类指标,无论是宏观风险还是微观风险,均通过对于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测量,然后,按照百分制原则对于每一类指标进行打分,获得相关的定量数据,并得到原始矩阵R。

统一量纲。不同的指标有不同的测量方法,同时也能也存在着一定的误差,因此,需要对于所有的指标进行统一量纲过程,通过统一量纲处理来对不同的指标之间进行比较。

指标权重系数计算。主要通过层次分析法和专家评分法结合来计算,首先对于指标的第一、第二和第三层级进行区分,然后请相关的研究专家对于指标进行两两比较打分,得出两两比较判断矩阵,并求出该判断矩阵的权重,最后把最底层的指标相对于总目标进行合成,得到最低层指标关于总目标的权重。这种权重就是金融服务外包风险评价的层级评价的权重,可以从最底层向上一层一层进行计算。

四、金融服务外包风险评价结果

根据确定的初始矩阵和各个层级的指标权重系数,就可以将初始矩阵中的数值分别与相对应的权重相乘,从最底层开始一层一层进行加总,最后得出金融服务外包风险评价的整体结果[11],同时也可以确定金融服务外包各类风险的数值,以有目的地对于相关的风险进行控制,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有效控制金融服务外包风险。

五、结论

通过对于金融服务外包风险的评价指标进行识别,并对于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构建,最后通过模糊评价和层次分析法进行具体的评价模型构建,可以对于金融服务外包风险的主要风险、次要风险、整体风险等进行计算与确定,对于金融服务外包风希艾娜进行清晰的把握,从而促进金融服务外包业务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琳,王佳佳.金融服务外包:国际趋势与中国选择.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4.

[2]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会,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编.中国服务外包发展报告.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1-24.

[3]刘景江,刘桂华.浅论我国企业外包的障碍与对策.经济问题. 2004.2:32-34.

[4]吴国新,李元旭.金融服务外包风险识别、度量和规避问题研究.国际经贸探索.2010.160(4):48-53.

[5]唐柳,赵昌文,王军.金融服务外包风险治理机制及管理框架构建.软科学.2009(4):100-104.

外包风险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物流外包,人性假设,风险评估

 

1.引言

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和第三方物流产业的逐渐成熟,物流外包逐步被市场认可。 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许多企业在面临残酷的市场环境时,也都纷纷采取了致力发展核心 业务,并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竞争策略。

所谓物流外包,即企业为集中有限资源、增强核心竞争力,将其物流业务以合同的方式 委托第三方物流公司执行。其主要任务是节约物流成本,提高服务水平。然而,由于合同双方信息不对称,物流外包在给企业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可能造成企业的损失。比如,凯玛特在与沃尔玛的竞争中败下阵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物流外包后失去了对物流的控制。

目前企业界和学术界对物流外包风险的存在都有着清晰的认识,但是在物流外包风险评估方面的研究还很有限。1993 年,Muller 率先探讨了第三方物流的成因和特征[1];2003 年, Chuanxu WangAmelia c.Regan 提出物流外包风险分为四种:财务风险、冲突风险、市场风险和管理风险[2];宁云才等运用模糊评价方法对物流外包风险进行了评估[3]。论文参考,风险评估。在企业界,现 有的物流外包风险评估主要依靠企业管理人员的经验和物流外包提供者的信誉保证,主观因 素作用过大,缺乏客观的评估模型。

本文简要阐述了物流外包的作用,粗略分析了物流外包的风险种类,引入管理学中常用的人性假设,以减少由于主观评测而带来的误差,进而提出了评估物流外包风险的结构化模型,提高评估的精确度。

2.物流外包的作用

作为被市场认可的生产组织模式,物流外包对于物流服务的需求者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2.1 着力发展核心业务,保持竞争优势

对于企业来说,资源的有限性往往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瓶颈”。企业如果能将物流业 务外包给专业的第三方物流提供者,就能有足够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将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集中于核心业务,减少用于物流业务方面的车辆、仓库和人力的投入,从而帮助企业保持竞争优势,获得长期的高额利润。

2.2 减少投资,降低运营成本

由于现在物流领域还处于发展和探索阶段,各种设施、设备及信息系统的投入非常大, 所以,企业通过物流外包可以减少在此类项目的上的巨额投资。此外,作为专门从事物流业务的企业,第三方物流提供者能够利用规模优势,通过提高各环节资源的利用率,实现运营

成本的降低,使企业能从中获益。据估计,通过专业物流进行市场配销,比自行设立配销的

网络节省 20%~30%的成本。论文参考,风险评估。

2.3 树立企业的品牌形象

第三方物流企业受物流外包需求者的委托,从客户的角度出发管理物流业务,利用其拥有的物流信息网络对客户的供应链进行有效的监控,为客户提供安全可靠的信息服务;利用广泛分布的物流配送网络缩短了客户的交货期,为客户提供便捷快速的运送服务;利用高水 准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为客户提供合理优化的物流方案设计。以上这些优质服务能够使企业 借助外包的物流业务提升自己的企业形象,在行业中脱颖而出。

2.4 提高企业组织结构的灵活性

通过将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企业可以对原有的管理内容进行分割剥离,缩 小管理范围,精简公司机构,以高度应变的扁平式组织结构代替高耸的金字塔状组织结构, 从而提高企业应对市场环境变化的能力,减轻由于规模庞大而带来的组织反应滞后、缺乏创 新性的问题。

3.物流外包的风险

物流外包作为一种新型的生产组织模式,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但是由于合同双方 的企业文化、管理模式不尽相同,并且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物流外包中隐藏的风险也不容忽视。因此,物流外包企业需要有效地识别外包风险,加强对风险的管理控制,进而达到 尽可能地降低和规避风险。当前企业物流外包面临的风险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4]:

3.1 管理风险

当企业将物流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后,物流服务提供商将介入企业的采购、生产、分销、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成为企业的物流管理者,使得企业自身对物流部分的控制力下降。 如果双方在协调上出现问题,就可能会导致物流外包企业对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失去控制,从 而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特别是物流业务受到影响。

3.2 信息风险

企业要将物流外包出去,必须和合作方就从方案设计到货物运输的各项环节进行充分交流和沟通,这牵涉到信息共享的问题。如果外包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之间缺乏信息共享, 出现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则会导致信息失真、反应滞后;如果合作企业之间形成信息共享,则涉及到企业机密的信息可能会被泄露,成为危害企业安全的风险。

3.3 财务风险

企业选择物流外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希望降低运营成本,然而,如果长期将物流外包, 可能会使企业缺乏对市场行情的了解,无法精确测算物流成本。这时,即使第三方物流企业 借口成本增加而抬高物流服务的价格,抑或是直接虚报成本,物流外包企业也往往难以及时 察觉,造成成本超支。

3.4 市场风险

企业将物流外包后,减少了与顾客沟通和交流的机会,不能及时获取客户信息,把握市场需求变化,从而影响企业的产品改进或者创新工作。从长远来看,这也会阻碍企业核心业

务与物流活动之间的联系,可能造成客户满意度的降低,损失重要的客户资源,对企业的长

久发展不利。 以上物流外包风险分类仅为大致分类,在实际应用中会加以细分和调整,本文在此不做

赘述,并且假定按照企业实际情况,风险已被有效划分,作为下文论述的前提。

4. 物流外包风险评估模型介绍

本文提出的物流外包风险评估模型是建立在人性假设基础上的,引入了风险概率和风险 重要性的二维坐标系,着重阐述主观判断在风险概率评估上的失真,通过剔除误差部分,提 高衡量物流外包中各项风险的精确度,从而为随后的物流外包决策提供一定的支持。论文参考,风险评估。其基本 步骤如下:

4.1 风险重要性判断

依据各类风险对项目的影响程度,评估其重要性,分为四个等级(见表 1),记为 ki。

表 1 风险重要性等级评估

外包风险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电网行业;业务外包风险;风险管理

1深刻解读,从研究背景找寻关键驱动

一是战略优先,内因外力驱使提高核心竞争力。随着中国发展的经济新常态、依法治企、深化改革等社会趋势以及电力体制改革等战略发展,电网企业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及新挑战。业务外包是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策略,实施业务外包,将非核心业务转移出去,借助外部资源的优势来弥补和改善自己的弱势,从而形成并不断强化核心竞争力向着业务更精、更专方向发展。二是前瞻预防,系统设计风险的先期预防管理。安全可靠运行是电网行业的首要要求。电网企业的各个业务单元,在业务外包的策划及准备阶段、实施阶段、退出阶段的各个环节,都存在着巨大的业务外包风险。在充分调研国内外、行业内外业务外包风险管理的经验基础上,运用既科学先进又成熟成功的风险管理理论和机制,将业务外包风险控制在“未病”状态,对电网行业业务外包的成功推进具有领航效应。三是问题解决,配套完善切实可行的体系机制。企业将非核心业务外包,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够整合外部优质资源,规避所有风险,仍然存在许多风险需要辨识、评估及控制。业务外包是促进企业发生重大变化的催化剂,因此需要企业在开展业务外包的同时,不能以包代管,必须结合业务特性,梳理、分析电网行业业务外包风险,并建立配套完善的、切实可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及机制,为电网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持续提高及业务外包顺利实施保驾护航。

2切中肯綮,为业务外包风险管理提供方法理论

为了全面管理业务外包的风险,本文从风险管理的经典理论、法律及行业文献、标杆企业成功案例和企业实际等方面,结合精益管理工具FMEA等,经过大量理论研究、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等,萃取风险管理成熟成功的方法论及最佳实践,引导并规范公司相关风险管理模式在业务外包过程中向外包单位延伸。第一,COSO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将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双双纳入其中,它是一个多向的重复性过程,任何组件的失效都能够且确实对其他组件造成实质性的影响。COSO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由内部环境、目标制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控等八个相互关联的要素共同组成,并贯穿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之中,成为完整的闭环管理体系。第二,《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3号———业务外包》等电网行业内外的政策相继出台,对业务外包的风险管理进一步指明方向。第三,针对业务外包开展成功的标杆企业,包括通信、电力、石油、化工及电子和汽车制造等不同行业、不同性质的企业进行了调研分析,以掌握风险管理方法理论及政策制度在企业的实践运用情况,为实际运用奠定基础。第四,通过综合调研、专题调研等多种方式,在不同组织层面、不同职能及不同试点单位,充分了解电网行业的业务外包风险管理现状,总结归纳好的方面予以推广,明确界定需要改进的方面予以防范。整合COSO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相关法规及行业文件、标杆企业最佳实践及全方位调研等理论依据构建业务外包风险管理机制模型(如图1所示)。

3操作落地,整合理论实践形成操作流程

为使业务外包风险管理得以操作落地,整合COSO风险管理框架、《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3号———业务外包》等相关体系及政策等,制定了电网行业业务外包的风险管理操作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明确管理目标。开展业务外包风险管理要努力实现战略目标、合规目标、报告目标、经营目标和减灾目标的落实。第一,应确保将业务外包风险控制在与总体战略目标相适应并可承受的范围,不能仅为解决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企业长远规划。第二,确保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在法律框架范围内规范加强风险管控是业务外包有序推进的重要保障。第三,确保企业与承包单位之间就风险管控的措施得到真实、可靠及有效的落实,及时了解承包单位的意见和需求,并把企业的各个政策对承包单位进行公开、透明地宣传,消除沟通不畅带来的不良因素。第四,确保企业业务外包的有关规章制度和措施的有效执行,确保外包风险管理机制进入一个连续不断、循序渐进的累积、改进和提升的良性循环,确保经营管理的有效性。第五,确保企业建立针对业务外包重大风险发生后的危机处理计划,保护企业不因灾害性风险或人为失误等遭受重大损失。二是开展风险评估。明确业务外包风险管理目标后,企业应对收集的业务外包风险管理初始信息、外包业务管理措施及其重要流程等进行风险评估,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三个步骤。第一,开展风险识别工作,是指查找企业各业务单元、各项重要经营活动及其重要业务流程中是否有风险,有哪些风险,企业应当重点关注并识别与电网行业业务外包紧密相关的风险。第二,开展风险分析工作,是根据外包风险发生的概率与危害程度,确定风险的大小和主次,以有的放矢地制定外包风险管理措施。基于电网企业精益化管理的成功实践,采用失效模式分析(FMEA)的方法进行风险分析,它是基于数据分析的风险防控方法,目的在于识别及评估一个业务(活动)在实施过程中的潜在失效模式及其影响,分析如何消除或减少潜在失效的发生,并找出改善措施。计算方法为:风险度(RPN)=严重程度(SEV)×发生频数(OCC)×探测度(DET)。第三,开展风险评价工作,是根据风险分析得出的风险度值(RPN),评价该风险对企业实现目标的影响程度等,SEV大于等于8或RPN大于等于280的风险项目是高风险,RPN大于等于120且小于280的风险项目是中风险,RPN小于120的风险项目是低风险。三是采取风险控制。根据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围绕业务外包工作目标,确定合适的业务外包风险的总体策略及具体措施,并确定风险管理所需人力和财力等的配置。第一,制定风险应对策略。根据业务外包的工作特性,分别采取规避(终止)、减少(控制)、分担(转移)、接受(保持)四个策略(如表1所示)。第二,实施风险管控方案。企业应根据业务外包风险采取应对策略,并对每一项高风险及中风险制定具体解决方案,包括风险管控的具体目标、组织领导、管理方式及业务流程、所需条件和手段、风险事件应对策略及具体措施、人财物的资源配置等。风险控制应满足合规的要求,坚持经营战略与风险策略一致、风险控制与运营效率平衡的原则,针对重大风险所涉及的各个管理及业务流程,制定涵盖各个环节的全流程控制方案,并配以相应的程序和政策。四是实施监督改进。企业应以业务外包的重大风险、重大事件和重大决策、重要管理及业务流程为重点,定期对各职能部门和专业部门的业务外包风险管理工作实施情况和有效性进行检验,要根据风险管理手册中的风险应对策略进行评估,对跨部门和业务单位的风险管控方案进行评价,提出整改建议,出具评价和建议报告,及时报送企业高层或分管风险管理的高级管理人员。内审部门应至少每年一次,对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开展业务外包的有关部门和业务单位的风险管理工作及工作成效,进行监督评价。

4结语

随着电网企业内部依法治企和电力体制改革等趋势发展,外部业务外包市场的逐步成熟和专业分工的不断细化、深化,业务外包将逐步成为电网企业的常用经营策略,同时业务外包也给企业经营带来风险,必须采取预防措施管控各业务单元、各阶段及各环节的各类风险,建立和完善业务外包管理制度,规定业务外包的范围、方式、条件、程序和实施等相关内容,明确相关部门和监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强化业务外包的全过程监控,防范外包风险,充分发挥业务外包的优势,支持电网行业实现业务发展的集约化、体系化、法制化及精益化。

作者:袁 翔 吴 悠 单位: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资发改革[2006]108号《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S].2006.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3号———业务外包[S].2010.

[3][英]保罗•霍普金(PaulHopkin).风险管理:理解、评估和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M].第2版.蔡荣右,译.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4.

[4]白世贞,国彦平,陈化飞.服务外包业务管理流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5]马林,何桢.六西格玛管理[M].第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外包风险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物流外包,人性假设,风险评估

 

1.引言

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和第三方物流产业的逐渐成熟,物流外包逐步被市场认可。 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许多企业在面临残酷的市场环境时,也都纷纷采取了致力发展核心 业务,并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竞争策略。

所谓物流外包,即企业为集中有限资源、增强核心竞争力,将其物流业务以合同的方式 委托第三方物流公司执行。其主要任务是节约物流成本,提高服务水平。然而,由于合同双方信息不对称,物流外包在给企业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可能造成企业的损失。比如,凯玛特在与沃尔玛的竞争中败下阵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物流外包后失去了对物流的控制。

目前企业界和学术界对物流外包风险的存在都有着清晰的认识,但是在物流外包风险评估方面的研究还很有限。1993 年,Muller 率先探讨了第三方物流的成因和特征[1];2003 年, Chuanxu WangAmelia c.Regan 提出物流外包风险分为四种:财务风险、冲突风险、市场风险和管理风险[2];宁云才等运用模糊评价方法对物流外包风险进行了评估[3]。论文参考,风险评估。在企业界,现 有的物流外包风险评估主要依靠企业管理人员的经验和物流外包提供者的信誉保证,主观因 素作用过大,缺乏客观的评估模型。

本文简要阐述了物流外包的作用,粗略分析了物流外包的风险种类,引入管理学中常用的人性假设,以减少由于主观评测而带来的误差,进而提出了评估物流外包风险的结构化模型,提高评估的精确度。

2.物流外包的作用

作为被市场认可的生产组织模式,物流外包对于物流服务的需求者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2.1 着力发展核心业务,保持竞争优势

对于企业来说,资源的有限性往往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瓶颈”。企业如果能将物流业 务外包给专业的第三方物流提供者,就能有足够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将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集中于核心业务,减少用于物流业务方面的车辆、仓库和人力的投入,从而帮助企业保持竞争优势,获得长期的高额利润。

2.2 减少投资,降低运营成本

由于现在物流领域还处于发展和探索阶段,各种设施、设备及信息系统的投入非常大, 所以,企业通过物流外包可以减少在此类项目的上的巨额投资。此外,作为专门从事物流业务的企业,第三方物流提供者能够利用规模优势,通过提高各环节资源的利用率,实现运营

成本的降低,使企业能从中获益。据估计,通过专业物流进行市场配销,比自行设立配销的

网络节省 20%~30%的成本。论文参考,风险评估。

2.3 树立企业的品牌形象

第三方物流企业受物流外包需求者的委托,从客户的角度出发管理物流业务,利用其拥有的物流信息网络对客户的供应链进行有效的监控,为客户提供安全可靠的信息服务;利用广泛分布的物流配送网络缩短了客户的交货期,为客户提供便捷快速的运送服务;利用高水 准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为客户提供合理优化的物流方案设计。以上这些优质服务能够使企业 借助外包的物流业务提升自己的企业形象,在行业中脱颖而出。

2.4 提高企业组织结构的灵活性

通过将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企业可以对原有的管理内容进行分割剥离,缩 小管理范围,精简公司机构,以高度应变的扁平式组织结构代替高耸的金字塔状组织结构, 从而提高企业应对市场环境变化的能力,减轻由于规模庞大而带来的组织反应滞后、缺乏创 新性的问题。

3.物流外包的风险

物流外包作为一种新型的生产组织模式,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但是由于合同双方 的企业文化、管理模式不尽相同,并且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物流外包中隐藏的风险也不容忽视。因此,物流外包企业需要有效地识别外包风险,加强对风险的管理控制,进而达到 尽可能地降低和规避风险。当前企业物流外包面临的风险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4]:

3.1 管理风险

当企业将物流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后,物流服务提供商将介入企业的采购、生产、分销、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成为企业的物流管理者,使得企业自身对物流部分的控制力下降。 如果双方在协调上出现问题,就可能会导致物流外包企业对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失去控制,从 而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特别是物流业务受到影响。

3.2 信息风险

企业要将物流外包出去,必须和合作方就从方案设计到货物运输的各项环节进行充分交流和沟通,这牵涉到信息共享的问题。如果外包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之间缺乏信息共享, 出现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则会导致信息失真、反应滞后;如果合作企业之间形成信息共享,则涉及到企业机密的信息可能会被泄露,成为危害企业安全的风险。

3.3 财务风险

企业选择物流外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希望降低运营成本,然而,如果长期将物流外包, 可能会使企业缺乏对市场行情的了解,无法精确测算物流成本。这时,即使第三方物流企业 借口成本增加而抬高物流服务的价格,抑或是直接虚报成本,物流外包企业也往往难以及时 察觉,造成成本超支。

3.4 市场风险

企业将物流外包后,减少了与顾客沟通和交流的机会,不能及时获取客户信息,把握市场需求变化,从而影响企业的产品改进或者创新工作。从长远来看,这也会阻碍企业核心业

务与物流活动之间的联系,可能造成客户满意度的降低,损失重要的客户资源,对企业的长

久发展不利。 以上物流外包风险分类仅为大致分类,在实际应用中会加以细分和调整,本文在此不做

赘述,并且假定按照企业实际情况,风险已被有效划分,作为下文论述的前提。

4. 物流外包风险评估模型介绍

本文提出的物流外包风险评估模型是建立在人性假设基础上的,引入了风险概率和风险 重要性的二维坐标系,着重阐述主观判断在风险概率评估上的失真,通过剔除误差部分,提 高衡量物流外包中各项风险的精确度,从而为随后的物流外包决策提供一定的支持。论文参考,风险评估。其基本 步骤如下:

4.1 风险重要性判断

依据各类风险对项目的影响程度,评估其重要性,分为四个等级(见表 1),记为 ki。

表 1 风险重要性等级评估

外包风险论文范文第10篇

摘要针对国际工程中承包商面临的汇率风险,本文首先通过对影响汇率的因素和汇率理论进行分析,指出了汇率的随机波动性使得承包商难以可靠预测特定日期的汇率,从而必须面对汇率风险。进而从承包商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应对汇率风险的基本思路、阐述了应对汇率风险的具体方法。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汇率风险对承包商经营利润的影响是很大的,是承包商必需应对的风险。作为国际工程的承包商,需要在工程承包中,从项目开发开始直到项目结束的全过程,系统地考虑特定工程项目中所面临的汇率风险,选择适当的方法,比如,优化合同货币组合、在合同中加入调价规定、在企业内部总体平衡、利用金融工具等,对汇率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论文关键词:风险管理;汇率风险;国际工程承包一导论在国际工程承包项目中,对各种风险的管理一直是参与项目的各方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在承包商面对的众多风险中,汇率风险是普遍的、不可回避的风险。特别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在近些年汇率大幅波动的情况下,对汇率风险的管理和应对就更有其紧迫性和现实意义。随着我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趋紧密,我国企业在国际工程承包市场中快速发展。比如,2000年我国对外工程承包完成的营业额为83.78亿美元,到2011年就达到了174.68亿美元,在五的时间内翻了一番还多。由于我国对外承包工程的主要市场是风险相对较高的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市场,承包商对汇率风险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编写的《菲迪克(FIDIC)合同条件》,规定了包括合同价格和付款在内的国际工程承包合同的一般内容2。该合同条件规范了业主、承包商、监理工程师各方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已成为了国际工程承包合同中的基本参照条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九五"国家重点图书"国际工程管理教学丛书"对包括风险管理在内的国际工程管理涉及的各主要方面进行了较系统的论述。其中,《国际工程融资与外汇》(第二版)一书较集中地论述了汇率风险管理问题;林九江先生在《利用金融、信用险等多种手段积极应对人民币汇率升值》一文中,针对2005年7月21日后人民币汇率因实行新的汇率机制而升值以来,如何使汇率波动对出口企业的影响降到最低的程度,从政策、金融、信用管理、企业经营管理、行业商会和信用保险等各角度提出了应对方案。另外,国际对国家风险进行的评级,从宏观的层面给出了国家风险信息,这些信息也有助于对该国汇率趋势和稳定性的分析。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2005年首次出版的《国家风险分析报告》,从中国承包商的角度出发,分别对不同国家的风险进行了介绍和综合评级。由于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包括汇率政策在内的国家政策处于不断的调整和完善过程中,承包商所处的外界环境在不断发生着变化。随着我国金融行业与国际金融环境的接轨以及金融手段的创新,不断产生出了可供承包商选FIDIC合同条件由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编写,从1957的至1999年已进行了多次修订和改版。目前的最新版为1999年版,包括《设计采购施工(EPC)/交钥匙工程合同条件》、《生产设备和设计-施工合同条件》、《施工合同条件》、《简明合同格式》等四个文件,另外在前期出版的标准合同文件中还有《业主/咨询工程师标准服务协议书》等文件。择的新的应对融资风险的金融手段。门明教授编写的《金融衍生工具原理与应用》,系统介绍了金融衍生工具的原理和应用方法,为工程承包商利用金融衍生工具降低汇率风险提供了思路。前述文献从不同角度,为国际工程承包商提供了分析汇率风险、进行汇率风险管理的思路和操作方法。在这些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作者在工作中的经历,在本文中从承包商的角度出发,对国际工程承包企业的汇率风险管理问题进行了探讨和研究,讨论了汇率风险难以预测的特点及其对承包商的危害,总结出了应对汇率风险的思路,介绍了多种应对手段。 二、国际工程项目中承包商面临的汇率风险外汇汇率风险是指一个组织、经济实体或个人以外币计价的资产(债权、权益)与负债(债务、义务),因外汇汇率波动而引起其价值上涨或下降的可能。对国际工程承包商而言,外汇风险主要是指由于外汇汇率波动而引起的应收资产和应付债务价值的变化。其主要表现是:第一,即期或延期付款的商品、劳务或工程,在标的物已发货或交付、而货款尚未收支这一期间,外汇汇率变化所发生的风险;第二,以外币计价的国际信贷业务中,在债权债务未清偿前所存在的汇率风险;第三,未交割的远期外汇合同的一方,在该合同到期时,由于汇率变化,交 易一方可能用更多或较少货币换取另一种货币的风险。在国际工程承包中,在承包商开出各类付款保函、业主支付预付款、工程进度款,并扣留质量保证金已成了最基本的安排。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承包商以某种方式为项目融资、接受业主的延期付款从而承担汇率风险已成了一般安排。在BOT项目中,承包商承担汇率风险的时间经常达到十年以上。另一方面,承包商的融资、采购活动中也经常会涉及到汇率风险。强势货币和弱势货币都可能给承包商带来风险损失。由于承包商还要用本币进行项目结算,因此,本币、外币(可能有不只一种外币)和时间构成了外汇风险的三个基本因素。汇率风险可能对企业造成严重影响。近期发生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一个例证。因国际游资利用相关国家金融体系中的内在不平衡而刻意进行冲击,从泰国开始,各国政府被迫放弃了本币与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各国货币大幅贬值。原来以固定汇率制度为基础投资于东南亚各国的公司因此而受到了严重冲击。如拥有240亿港元总资产的香港百富勤投资集团有限公司(Peregrine InvestmentsHoldings Limited),就是因为受到本次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打击而被迫倒闭的。我国从事国际工程承包的企业很多缺少相应的生产/施工实体,主要利用自身的融资能力、管理能力和市场渠道承揽工程项目,通过分包/采购合同组成针对特定工程项目的联合体实施工程。在履约过程中,承包商的主要工作是组织协调各方来完成工程的建设。由于市场竞争激烈,承包商的账面预算利润常在10%左右,而工程的建设及收款周期一般要几年。即使正常情况下,汇率在几年的时间内波动10%的情况也是常见的。当以外币作为合同结算货币时,由于汇率的波动,完全有可能大幅减少项目利润,甚至造成项目的亏损。三、影响汇率的因素及汇率的预测(一)影响汇率的主要因素实行浮动汇率制的国家,其汇率(即期/远期)主要取决于对该国货币供求的变化。影响外汇供求变化的因素包括:国际收支状况、国民收入、通货膨胀率的高低、货币供给、财政收支、利率、各国汇率政策和对市场的干预、投机活动与市场心理预期、政治与突发因素等。实行固定汇率政策的国家,其货币的汇率取决于货币当局的政策,其变化趋势更多受政策目标的影响。这里要注意的是,固定汇率是指将本国货币与国际上某个或者某些主要货币(如美元或者一篮子货币)的比率固定,其本币也会跟随该参照货币一同变动。现实中,多数国家都会对汇率进行程度不同的管理或干预,以实现其经济目标。(二)汇率理论及预测结果分析影响现实汇率形成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为了解释和预测汇率的变动,产生了多种理论。以下通过分析浮动汇率制下汇率决定的理论与实际情况的符合性,探讨汇率预测结果的可靠性。1、汇率决定的购买力平价理论及其对汇率预测结果的分析汇率决定的购买力平价理论的绝对形式认为两种货币之间的汇率是两国间总物价水平之比。根据一价法则,相同的商品应该有同样的价格。该理论是建立在没有交易费用、关税及其它限制条件,贸易自由的基础之上的,它认为所有商品都在国际间交易,各国也没有贸易结构性的变化(如战争)。购买力平价理论的相对形式认为汇率变化与两国物价水平的变化率之间存在比例关系

外包风险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财务外包;外包风险;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8-0120-02

0 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财务外包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一项重要财务管理模式。

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充分的利用市场资源,而将企业财务管理的非核心业务或流程交予外包服务商处理,从而实现企业资源合理分配,更好的发展其核心业务,以提高市场竞争力。本文主要对于财务外包风险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几点管理对策,旨在为企业规避和降低外包风险提供参考。

1 财务外包和财务外包风险的概念

1.1 财务外包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财务外包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一项重要财务管理模式。关于财务外包的概念,业内研究人员归结如下:财务外包是指将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部分非核心业务或流程外包给专业的财务公司记账或处理业务的财务管理模式。

财务外包的产生基于如下三种理论:①核心竞争力理论。主要指在财务外包的管理模式下,企业的核心业务应执行严格保密与控制机制,原则上核心业务不予外包,而是将非核心或日常业务外包;②交易费用理论。财务外包是企业和市场之间的一种财务管理模式,可以合理规避企业因市场的不确定性产生的经营风险,缩减财务机构,减少交易费用;③资源基础理论。该理论指出企业可以通过关键和稀缺的资源基础来提高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而通过财务外包,在市场中寻找企业所需要的关键、稀缺资源,可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1.2 财务外包风险 所谓风险是指因外界环境的不确定性因素或其他变动因素导致的,事件的发展结果背离预期结果,并因此可能引发利益损失的不确定性。财务外包风险即企业将财务管理业务或流程外包后,由于市场变化的不确定性、企业本身的制约能力以及外包业务的复杂程度等因素影响,致使财务外包的实际结果与企业预期结果产生差异而导致损失发生的可能性。

2 企业财务外包的风险

2.1 信息风险 信息风险是指由于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全面或信息错误,对企业实现经营目标或经营战略产生的不良后果。使用信息的交易方均为理性思维,并会因其掌握的信息产生对经营活动有影响的行为偏好。此外,部分执行财务外包管理模式的企业,可能会对外包企业的信誉度产生质疑,致使外包企业在对该企业业务状况进行了解时,故意将关键信息隐瞒,从而导致外包服务企业因获取的信息不全面或者信息误导,而不能提供最佳服务,进而影响服务质量,导致业务处理滞后或成本费用较高,这与企业制定财务外包决策的初衷严重背离。

2.2 外包服务商的选择风险 外包服务商的信誉度和服务质量将直接影响财务外包结果。因此,外包服务商的选择对企业经营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一定的风险。对服务商的选择至关重要,其时间可能并不是很长,一般从外包决策制定开始到签署外包合同后结束。但是,过程极具挑战性和战略性。目前,我国与企业财务外包相关的法律法规尚未出台,因此,对外包服务商的选择和衡量,将由财务外包企业自行决定,并自行承担风险。一旦选择失误,可能致使企业蒙受巨大损失。

2.3 企业和外包服务商的沟通风险 财务外包企业与外包服务商之间的沟通程度也将对外包结果产生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两者在对企业财务信息的处理、加工和交换过程中是否做到了信息流畅。由于企业形式、企业规模、企业理念、企业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异,再加上交流方式的选择不当,均可能导致财务外包企业和外包服务商之间产生沟通障碍。

2.4 外包活动失败风险 通常,财务外包是企业管理层在对企业的经营各方面因素如人力、资源、财务等进行综合分析后,制定的重要战略决策。因此,财务外包能否实现预期结果对企业以后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然而,市场环境的变化、外包服务商的信誉度以及财务管理的复杂性决定了财务外包活动不可避免的会存在一定的风险。一旦外包活动失败,企业将蒙受重大损失。导致企业外包风险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来自企业内部的压力。由于外包结果将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企业内部可能会因压力产生部分抵制意见,阻碍领导决策,影响外包合约的签订和执行。②由于企业过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对财务信息隐瞒或提供不及时,致使外包服务商无法得到完整、准确信息,外包服务不能顺利开展,导致外包结果与预期结果背离。③外包服务商能力不足。因能力有限或经验不足,不能按照合约保质、保量的完成外包内容,从而无法给财务外包企业提供准确的财务信息,致使外包失败。

3 企业财务外包风险的管理对策

3.1 强化对信息风险的管控 为了有效的预防和降低在财务外包过程中产生的信息风险,企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做好合约签订前的信息管控工作。一方面,企业在作出财务外包决策后,应对外包服务商的招标及评估工作认真规划、设计,按照规程对前来招标的外包服务商的服务能力、信誉度、资质、财务状况等各方面做出详细了解。另一方面,企业在制定外包合同时,要对合同条款反复推敲,做到尽量细化,必要时聘请专业的咨询机构或者律师对合同的各项条款进行严格审定,尽可能的完善合同条款,规避因合约而产生的外包风险。第二,做好合约签订后的信息管控工作。合约签订后,为了确保外包服务商能够认真履行合约,提供预期的服务,财务外包企业要定期审核、评价外包服务商的服务结果,并对评价结果作出合理的奖惩处理。

3.2 慎重选择外包服务商 财务管理工作涉及到企业的多项财务机密,如若采取财务外包模式,有可能会导致财务机密外泄,外包风险和成本相对较高,因此,外包服务商的选择对企业而言显得尤为重要。通常在选择外包商时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考虑:①关注外包商的服务价格。企业之所以要采取财务外包模式,是因为要为企业获得更多的经营利润。这就要求企业在选择财务外包模式产生的成本必须要低于不采取财务外包的成本,并且要确保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优先考虑服务价格较低的外包商。②关注外包商的信誉度和服务质量。企业财务外包决策能够顺利的实现节约成本、增加效益的外包结果,所选外包商的信誉度和服务质量至关重要,起着决定性作用。③关注外包服务商的人员分工和内部管理制度。财务外包企业要对外包服务商的基本信息进行一定的调查,详细了解外包商的人员分分工情况和内部管理制度,优先考虑人员分工较明确、各项管理制度较健全,人员专业素质和道德水平较高的外包服务商。

3.3 加强企业和外包服务商的沟通 财务外包企业与外包服务商之间是一种委托关系、利益关系,同时也是信息共享关系。在合作过程中信息沟通是否通畅直接影响着合作结果和双方利益。为了更好的发挥财务外包的优势,降低成本,增加企业效益,在与外包商合作的过程中,企业与外包商加强信息沟通,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首先应与外包服务商的业务人员之间建立相互信任,可以定期组织开展一些娱乐活动、文艺活动、企业文化交流会等。②企业应鼓励财务人员积极的配合和参与外包服务商的服务工作。及时的提供给外包服务人员必要的信息支持与帮助,确保外商服务人员能够尽快的熟悉企业财务信息状况,更好的开展工作,从而高质量的提供服务。③企业的财务人员要定期或不定期的对外包商的服务进行监督、评估。并做好风险细化分析,对影响较大的风险因素要重点监督,及时的与外包商沟通,并交换处理意见,以降低风险机率。

3.4 防范财务外包失败风险 为了有效的规避和降低企业财务外包失败风险,企业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①要成立专门的财务外包小组,负责财务外包的各项工作。由于财务外包的内容较多,涉及面较广,因此成立专门的财务外包小组,有利于更好的开展各项财务外包工作。②做好财务外包业务的界定工作。当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成本高于财务外包成本时,依据交易费用理论,企业应在确保其核心竞争力的前提下,考虑财务外包的财务模式,反之,则采用内部财务管理模式。③要签订严格、详细的合约。合约是根据外包内容以及双方享有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通过书面形式陈列,且规定了违约方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合约是外包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的前提,也是企业合理的规避外包风险的有效举措。④企业要选择信誉度高且服务质量好的外包商,确保预期外包结果的顺利实现。

3.5 树立正确的企业财务外包观念 树立正确的财务外包观念,对企业外包工作的顺利开展非常重要。①树立正确的财务外包观念,要使得企业的管理层及财务人员深刻意识到,企业采取财务外包决策是为了降低企业成本、减少部分财务工作量,而并非是将所有的财务工作全部外包。②要充分利用外包商业务人员的专业技术特长,有效的发挥其优势。

4 结论

近年来,在交易费用的理论下,企业财务外包模式越来越受到关注,并对企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从三方面对企业财务外包风险进行了重点分析,并提出了五点管理对策:强化对信息风险的管控、慎重选择外包服务商、加强企业和外包服务商的沟通、防范财务外包失败风险和树立正确的企业财务外包观念,以期对企业有效的规避和降低财务外包风险提供指导和帮助。

参考文献:

[1]任秀梅,柳金叶.财务外包风险管理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5).

[2]刘佳.雾里看花—浅谈我国企业的财务外包[J].商场现代化,2009(15).

[3]倾志贵.基于外包的企业边界和竞争优势探讨[J].商业时代,2008(3).

外包风险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 技术创新 外包 风险质量

一、引言

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描述了技术的流动性和社会的变化创造了一个流动的新世界,他指出对这个世界造成破坏性影响的十大因素会是被广泛应用的商业形式,这其中包括外包。

外包成为企业的一种战略模式是因为它可以为企业节约成本,是企业在外部寻求供应商以向他们购买研发成果来减少自己的研发成本、实现研究人员价值最大化的一种战略模式。

为了了解企业进行创新外包的主要目的,一些外包组织调查了它们的成员企业,问卷主要涵盖了五大理论问题,分别是交易成本理论、利润链、资源基础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风险管理与质量管理理论。

二、创新外包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一家企业的创新外包行为包括创新和外包决策,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多种不确定性和风险。不确定性来自于企业在做决策时不能准确把握整体形势和不可预见事件的发生,而风险来自于不确定性。

1.创新的风险

全球化竞争的加剧增加了企业提高效率和生产率的负担,因此创新成为当前商业环境中企业的普遍目标。从大体上讲,创新能够改变企业的产品、服务和流程。从本质上说,研发项目可以在着眼于当前产品的基础上获得巨大的改变和提升。

创新过程中的风险包括技术、市场、商业环境等。弗里曼指出这三种是最重要的。哈特曼和梅尔斯根据现有和新的市场和技术的不同提出了风险象限。

2.外包的风险

外包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来自于资源的多样性。交易成本理论和理论可以解释不良外包事件和与其有关的风险因素,主要体现在合约的签订和监管。理论主要体现在企业在选择或者供应商,工作关系的建立和维持以及信息不对称。

外包生命周期模型的出现很好地说明了外包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因素。在先合同时期,企业会缺少市场和供应商的信息,计划和战略也不是很完善,准备不足会使企业面临很高的风险。合同时期,包括研发工作、项目管理、质量控制、预算等,任何的偏差都会导致巨大的损失。后合同时期,资产评估、指标、认证和质量模型等审查机制的缺失是经常遇到的风险。

3.创新外包的风险

创新外包的风险包括:可能会使企业过度依赖开发商,失去自己的创新动力;承包商可能会变成新的竞争对手;外包企业的投资者也可能对企业持续竞争优势表示怀疑。一家企业想要将其研发工作进行外包,就必须对其面临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作出准确的评估。高度的不确定性决定了风险的强度。企业在对风险进行评估时必须以企业所能掌控风险的能力为基础,同时创新外包的规模和成本影响着企业的风险容忍度。

三、质量和风险监控

1.企业承诺

一个非常成功的创新外包项目应该包含项目的所有需求和要求,要有自己的企业战略和与创新外包战略相一致的目标,要指定一个企业高管来监管所有与研发项目相关的工作。除此之外,创新外包的企业要具有一定的能促进外包战略成功的管理属性,包括管理机敏、管理态度、风险容忍度等等。

2.不确定性和风险控制

由于外包生命周期的复杂性使外包质量成为决定企业创新外包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质量管理就是通过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通过质量体系中的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来实现创新外包的活动。

3.质量管理方法

质量管理的许多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创新外包过程中,创新外包企业会根据不同的方法选择适合他们研发项目的承包商。虽然进行创新外包的主要目的是减少企业的研发成本,但是有效的项目质量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研发项目的成功率,这也是大多数外包的承包商不断追求各种质量认证来赢得外包合同的主要原因。

4.质量审核过程

审核是评估质量控制过程的一种方式。国际上许多组织规定了其独有的质量审核过程,这些组织中有ASQ、IEEE和FDA等。创新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这就需要质量审核对其进行监管,而且不同的情况下采取不同的审核标准。

5.利用知识管理系统提高创新生产力

创新过程的开始需要利用企业内部现有的知识,随着过程的发展,会在研发过程中发现或创造新的知识,这些知识都必须被记录和储存在企业的知识宝库里,为以后的发展提供基础。一个完善的知识管理系统可以促进企业创新进程的发展,为以后的持续创新提供动力。

四、结论

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为了能够在市场中保持竞争优势,企业将大量的经费投入到研发项目中,而不断攀升的研发费用促使创新外包这种新型创新商业模型产生。本文主要介绍了创新外包的相关概念,分析了其不确定性和风险,总结了减少风险和质量控制的方法,为对创新外包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詹永祖,易雪峰。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外包研究,中国软科学,2002

外包风险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物流外包 灰色聚类 关联

物流是创造价值的活动―为企业的顾客和供应商创造价值,为企业的股东创造价值。物流外包指生产或销售型企业为集中精力增强竞争能力,而将其物流业务以合同的方式委托专业的物流服务商操作。物流外包作为一个提高物资流通速度、节省物流费用和减少在途资金积压的有效手段,确实能够给供需双方带来较多的收益。阻碍物流外包发展的因素既有体制的制约、人为的失误,也有观念的陈旧和技术的缺陷,这些因素既存在于物流供应商方面,也存在于物流需求商方面。

一、物流外包风险

现代物流企业在攫取“第三利润源泉”的同时,其面临的风险也与日俱增。根据风险管理的理论,现代物流风险可谓是体系庞大、纷繁复杂,它不仅包括了传统意义上的纯粹风险,还包括责任风险、客户流失风险、合同风险、诉讼风险、投融资风险、财务流动性风险、人力资源风险等各个方面。

外包常常会使企业失去对一些产品或服务的控制,从而增加了企业正常生产的不确定性。企业在外包的过程中有可能由于丧失对外包的控制而影响整个业务的发展。 长期依赖某一个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对企业的资本投资、效率提高具有潜在的好处,但同时又会使第三方物流服务商滋生自满情绪而让企业难以控制。企业物流外包往往会影响企业的内部业务流程,需要企业的内部业务流程重组,这个过程很可能对所有员工都产生影响,受到企业内部员工的抵制而对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产生负面影响。 降低用户满意度。企业过于依赖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又无法控制或影响他们,使企业不能取得所需的用户需要信息,从而影响企业的产品改进。从长期来看,由于对物流活动的失控可能阻碍核心业务与物流活动之间的联系而降低用户满意度。 企业利益受损。物流活动的长期外包,会使第三方物流服务商认为企业缺乏专家技术,因此抬高物流服务的价格或提供较差的物流服务,从而使企业蒙受损失。

二、灰色聚类关联评价

物流业在我国是一个刚刚兴起的行业,相对于国外成熟、发达的物流业来说,物流服务模式单一、从事物流的企业大都是一些相对“散、乱、差”的中小企业、政府监管和理论研究薄弱、市场不成熟、法制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困扰着我国物流业的发展。由于物流风险管理评价系统存在着大量的灰色性,因此将灰色系统理论应用于物流风险管理综合评价无疑是一个新的发展方向。所以本文针对物流外包风险控制提出一种物流外包风险综合评价的灰色聚类关联分析法。其基本原理是先利用灰色聚类法中改进后的白化函数计算各评价样本对各级别的从数度,然后再分别计算样本与清晰综合评价间的灰色加权关联度,根据关联度的大小即可确定各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优劣。

三、评价原理与方法

设有Z个第三方物流公司(即评价样本),m个评价级别,n个评价指标:

其中为第k个物流公司的第j个评价指标的实测值,而为属于第i个级别的第j个评价指标的标准范围。

1.造灰色聚类白化函数

(a)(b) (c)

2.评价指标的权重

根据关联度确定各因素权重,利用加权法计算每个物流企业中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公式为∶

其中为第k个物流企业第j个评价指标的归一化权重。

3.灰色关联度

灰色系统理论提出关联分析方法,可以对不同指标的行为进行对比、分类及分析,以了解哪些行为比较接近,哪些差别较大,它根据系统各因素间或各系统行为之间的数据列或指标列的发展态势做相似或相异程度的比较,

对于第k个物流企业的评价指标对于第j个级别的从属度为,则

于是得出关联度

4.判断

如果,则该物流企业的风险等级为t级。

四、结束语

本文提出的基于灰色聚类关联评价对第三方物流外包的风险进行评估,为决策者提供一种比较科学的风险防范方式,能够准确预测和防范各类风险,真正形成物流外包的优势。

参考文献:

[1]罗纳德・H・巴罗:企业物流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刘思锋等: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科学出版社 2005

外包风险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交易成本;R&D外包;关系风险

中图分类号:F27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3-0105-02

R&D外包已经引起国内外学术界和实务界普遍关注,但是研发的不确定性并由此可能产生的关系风险,使得R&D外包过程中的交易成本逐渐提高,并最终影响企业的研发绩效。在中国社会经济的其他领域,人际交易成本和社会交易成本降低,给企业和民众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实现了双方的利益最大化。在这种社会发展趋势之下,研究R&D外包过程中的交易成本以及为下一步的研发风险管理提供参考将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对基本概念及理论的认识

(一)交易成本理论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Coase,R.H.,1937)在《企业性质》一文中,首次正式提出了“交易成本”,认为,只要有人类的交易活动,就会产生交易成本,它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由于经济体系中企业的专业分工与市场价格机能之运作,产生了专业分工的现象;但是使用市场的价格机能的成本相对偏高,而形成企业机制,它是人类追求经济效率所形成的组织体。但市场运行是有成本的,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即人财物增多以及机构规模扩展时,使得企业的交易成本上升。企业存在的是为了节约交易成本,即是通过成本较低的内部的管理协调来代替外部成本较高的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是比较性的概念,其实质是在交易活动中,双方为了达成一笔交易所要支付的费用,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精力、时间。交易成本理论在人们的实际经济实践中指导作用。交易成本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根据研究具体问题的不同,按照一笔交易的达成是由内部还是由外部完成,将交易成本分为内部交易成本和外部交易成本。按一笔交易的外部交易成本小于内部交易成本。

(二)企业R&D外包的概念

随着经济全球化、知识、技术进步、价值链的改进,企业的R&D活动变得越来越外部化,由原来的内部研发、供应商参与产品研发、合作研发,逐渐发展为研发外包。根据经济学人智库(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EIU)2006年全球研发创新调研报告显示,64%的受访企业正在进行不同程度的研发外部,以弥补内部研发力量的不足,缩短研发周期,提高创新效率。

目前,理论学界尚未对研发外包给出明确的定义。一些学者从不同的理论角度,分别对研发外包做出了定义。

方厚政(2005),楼高翔(2007)等从关系契约的理论角度,认为“研发外包”也称“研发开发协议”,指企业寻求外部力量进行创新,以合同的形式把价值链上研究开发这一环节外包给其他组织,以达到合理利用资源,增强企业竞争力的目的。

Stusrt and Mecutecheon;田埅(2007)从合作研发理论角度提出研发外包意味着与外部技术源(自己供应商、独立研发机构、产业联合会、联盟企业)之间的自然、特定技术合作关系。

Matthew and Rodriguez(2006),陈劲(2004)从资源理论角度,研发外包是企业并购的一种方式,是对内部研发和研究联盟的有效补充形式:即企业在内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仅保留其最具竞争优势的功能,整合外部最优秀资源而获得巨大协同效应,获得竞争优势。

Herbert and Camela Chesbrough(2003);Carpav Frans.Hang Dan(2007)从外包理论角度,企业将研发任务交给研发强度高的企业(如信息企业、私人制造业)以获得技术改进和探索性研究活动。

本文基于交易交易理论,其研发外包指的是企业将其研发工作以交易成本最小化为原则在外部交易成本小于内部交易成本的情况之下,企业将采用“用市场来代替企业”的方法来取得竞争优势。这里的“市场”指的是技术研发的供给者,包括大学、研究机构、供应商、行业协会、竞争对手等高效率完成研发任务的外部资源。

二、企业R&D外包的不确定性分析

R&D外包解决企业新产品研发周期长,生命周期短,研发成本高,并且解决了单个企业独立承担研发新产品风险困境;并且企业可以专注于自己的优势核心业务,再结合承包商的研发优势,加快研发速度,为企业在市场抢占得商业先机。但是随之带来的是市场、环境、技术的不确定性以及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影响,承包方很容易产生机会主义、道德风险,使得发包方必须面对独立进行新产品开发时而并不存在的新的风险。故研发外包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开发的过程,还是发包方与承包方相互博弈的过程。

研发外包的不确定性包括两种:研发固有的不确定性和承包方行为的不确定性。

(一)研发固有的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伴随着企业在研发的全过程,研发创新内生的、先天的特征就是不确定性,其是企业进行研发创新时无法消除、控制、甚至回避的要素。由于新技术的不完善,专业知识的匮乏,使得企业对研发新产品的技术认知度的不确定,即技术不确定;由于新产品供求信息的匮乏,使得企业对未来所开发产品的目标群体,顾客偏好、需求等的不确定,即市场不确定性,这两个问题是企业在产品技术创新时必然会遇到的,是研发固有的不确定性。

(二)承包方行为的不确定性

企业在研发外包过程中,除上述研发固有的不确定性外,另外,由于承包方行为的不确定性还将进一步产生由于合作而产生的关系风险,这是合作中交易成本的主要来源。威廉姆森在1985年出版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一书中对交易成本作了更明确的规定,并将其区分为“事先的”和“事后的”两类。基于交易成本理论,具体来说,承包方行为的不确定性主要成因在两个方面:

1.事前交易成本。通常认为人们谈判的成本,被称事前交易成本。研发是一项专业性质很强的工作,由于知识要素投入难以精确计量以及技术成果难以确切描述,其不完全性更加突出。签约前的隐藏信息和签约后的隐藏行动,为合作过程中的冲突埋下了隐患(Cyert和Goodmart 1997;Kultti和Takalt 2000)。承包方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在某些情况下,会隐瞒一些对自己有利或不利的信息。因而,对于发包方来讲,由于没有能力和有效渠道去了解承包方的真实信息,由此产生发包方与承包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并且即使是精心设计的契约条款也很难以事先解决。因此,在发包方和承包方谈判的阶段,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双方立场的差异性,使得谈判的成功率很低,交易成本很高。

2.事后交易成本。事后交易成本是交易已经发生之后,双方纠纷所产生的成本,包括承包方想退出某种契约关系所必须付出的费用;承包方发现事先确定的价格有误而需要改变原价格所必须付出的费用等。在研发的过程中,承包方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很容易产生机会主义行为、道德风险以及由于其对发包方的依赖程度低而发包方对其的依赖程度高,使得发包方必须面对独立进行新产品开发时并不存在的新风险、高风险。

三、企业R&D外包的关系风险分析

一般情况下,发包方在研发外包过程中,会面临两种类型的风险,即来自于外部的绩效风险和来自于内部的关系性风险。外部的绩效风险由于研发外包活动所面临的技术及市场的不确定性而产生;内部的关系风险是指在研发外包过程中,由于承包方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产生的机会主义行为,有可能会影响此次研发外包活动的研发成果。绩效风险,即技术和市场的不确定性,在研发的过程中是不可能回避的。Das 及 Teng认为,研发外包是否能取得成功,取决于承包方是否以双方的效用最大化为出发点以及发包方对承包方的信任程度、双方的关系、沟通的有效性等。

由于承包方行为的不确定,将有可能产生关系风险,从而增加了额外的交易成本。关系风险主要是由于发包方与承包方之间信息的不对称,创新的不确定性、复杂性以及因此造成的合同不完全型形成的。其主要表现为承包方通过欺骗,扭曲信息,误导发包方,提供正常水平标准之下的产品以及占有发包方的关键资源等。

另外,R&D外包的关系风险具有隐蔽性,包括承包商与发包方是否依赖关系对称,发包方对承包商的行为,服务水平,道德信誉了解是否是真实反映,承包商是否能满足发包方对信息技术的要求等。正是由于承包方行为的不确定,将会对研发的绩效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发包方为了实现预期的研发效果,必然要对关系风险进行一系列的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驾驭、风险监控等防范风险的管理工作;发包方为了不使交易成本增加,以交易成本最小化的思路来设计研发外包的契约,决策和管理机制。

四、结语

在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高昂的交易成本已经引起学术界和企业界的高度重视。交易成本已经逐渐成为影响到中国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随着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人际交易成本以及社会交易成本降低。研发外包是现代企业技术获取和技术变革的新型战略,已经成为一种新兴的企业研发方式。研究企业研发外包关系风险,分析承包方的行为,降低研发外包的交易成本,对中国技术创新和科技研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NishaalG,Aoife H.A tale of two literatures:Transaction costs and property rights in innovation outsourcing[J].Research Policy,2007,(10).

[2] Iyer,A.V.,Schwarz L.B.A Principal-Agent model for product specification and production[J].Management Science,2005,(1):106-119.

[3] 李海秋.企业战略联盟关系建立动因研究——资源观视角与交易成本视角的融合[J].改革与战略,2007,(7):32-25.

外包风险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股权结构;风险偏好;外包;纵向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656(2009)02―0095―07

一、引言

日美制造业企业的纵向一体化程度截然不同,形成了鲜明对比。正如威廉森和克斯特等学者所关注的,美国的制造业公司向来倾向于利用高度的纵向一体化来应对专用性资产投资的风险;而日本制造业企业则广泛依赖外包合同来获取原材料等中间产品的供应,其外包程度要比美国高得多。

学界常用日美文化差异来解释日美制造业企业组织模式的差异。在他们看来,许多日本企业的管理实践似乎太特殊,以至于非用企业忠诚、工作伦理、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的民族文化和精神才能解释。而把日美形成鲜明对比的股权结构模式与其截然不同的企业组织模式之间的关系理解为没有内在因果联系的巧合。本文并不否认文化的作用,诸如企业忠诚、工作伦理、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的民族文化和精神可能大量存在于日本,可能有助于解释其制造业企业广泛采用分包体系获取零部件的做法。但是由于文化因素很难量化,用文化解释经济现象容易发生纯逻辑的推理问题。本文指出公司股权结构与企业组织模式之间的因果联系,用可以客观度量的股权结构来解释日美分包体系的差异,这更符合实证科学的精神。

日美股权结构模式与企业组织模式之间这种因果联系被学界忽略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公司治理理论关注公司股权结构对公司绩效及企业风险的影响,却往往忽视了股权结构对企业纵向边界影响的研究;另一方面,研究企业边界的交易成本理论也很少把股权结构作为影响企业纵向边界的一个因素。本文认为,公司股权结构与企业边界决定之间存在着一种因果联系,这种联系是通过决策者的风险偏好因素这个中间变量建立起来的。具体来说,日本以企业法人和银行持股为主、交叉持股比重高的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提高了对公司高管的有效监督和激励,使高管目标与股东目标趋同,降低了风险规避度,决策时较少采用一体化的组织方式,而更多采用外包的专业化分工方式来实现更多的利益。美国高度分散的股权结构下,由于股东缺乏监督动力,致使高管目标与股东目标偏离,高管决策时更注重安全性而不是股东的经济利益,风险规避程度更高,从而较多采用一体化的组织方式规避风险。

二、股权结构对企业组织形式的影响机制分析

本文利用决策理论的研究范式来解释日美企业组织形式的差异。认为企业对自制与分包模式的选择既受决策环境因素的制约,也受决策者风险偏好因素的影响。由于理论的经验研究表明,做“自制”或“外包”决策的主体是公司高层管理者,因而本文的决策者指的是公司高管。具体来说,本文的基本分析框架是:公司股权结构的差异和变化将会引起高管风险偏好的差异和变化,而高管风险偏好的差异和变化又会影响企业的自制或分包选择,从而影响纵向边界的范围。

(一)股权结构差异对公司高管风险偏好的影响

公司治理理论一直关注着股权结构对公司高管风险偏好的影响问题。如根据Bede和Means等学者的观点,在公司控制权和所有权分离的股权结构下,职业经理和股东之间会产生直接的利益冲突及风险偏好的差异。股东追求公司价值最大化,而经理经营企业的目标不只包括个人财富最大化,还关注职位安全和声望。这种目标的差异使经理比股东更规避风险。青木昌彦也认为,“即使股东不考虑风险,管理者的职业生涯和收入却是与企业经营业绩密切相关的,他在制定决策时会更注重安全性。”

根据公司治理理论的观点,问题最严重的股权结构是股权集中度很低且高管完全不持股的极端状况。因为一方面股权集中度很低,每个股东都把自己的资金分散投资于很多公司,这就容易产生股东之间的搭便车问题,而缺乏对某单个公司高管的监督动力。另一方面,高管完全不持股,领取固定工资的话,追求的必然只是自己的职位安全,而不会为股东追求公司价值最大化的考虑而承担任何可能影响到职位安全的风险行为,哪怕只需承担极小的风险就可能换取巨大的收益。这种股权结构在现实中是不能在竞争中生存的,本文以其为分析的基准类别主要是为了理论分析的方便。

公司治理理论认为要解决问题就要改善公司股权结构,基本思路有两条:一是强调通过提高股权集中度加强对经理监控的办法。其理由是既然在股权相对分散的情况下,股东出于“理性的无知”而采取“搭便车”行为,那么依照这样的逻辑,提高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使股权相对集中,就可以提高股东的监控动力,降低经理的经营行为对股东目标的偏离。二是提高经理持股比重,赋予其股东身份来使职业经理和股东的目标一致,降低经理的风险规避行为。当然,采用终身雇佣制之类方法提供职位安全,免除高管的职位安全考虑,同样能使职业经理和股东的目标一致,降低经理的风险规避行为。此思路主要关注激励机制的作用。

股权结构对高管风险偏好的影响可概括为:股权集中度、银行持股或交叉持股比重越高的公司,管理者越难以偏离股东的目标,风险规避程度就越低;管理层持股比例越高或受终身雇佣制的保护,其风险规避程度也越低。相反,股权集中度越低或管理层职位越缺乏保障,管理层风险规避程度就越高。

(二)高层管理层风险偏好的差异对企业组织形式的影响

管理层风险偏好的差异会对企业纵向边界产生怎样的影响呢?为了更好地说明引入决策者风险偏好差异因素后对企业有效边界的影响,我们把它与风险中性假设下企业有效边界决定理论作一对比。

在科斯提出的企业有效边界位于市场组织交易的边际成本等于企业内部组织交易的边际成本之处的假说基础上。威廉姆森在风险中性的假设下,认为资产专用性、交易频率及不确定性是决定采用何种组织模式来组织交易时所需考虑的主要因素。他在这三个因素中又着重强调资产专用性对市场交易成本和企业治理成本的不对称影响,从而影响企业有效边界的位置。如下图所示,用表示资产专用性的程度,c表示企业内部治理成本或市场交易成本的大小,表示企业内部治理成本减去市场交易成本之差。则资产专用性企业边界的影响可由向下倾斜的Gm曲线来说明。当资产专用性为0时,由于采用市场来治理能得到高能激励的好处又不存在机会主义风险的困扰,而采用企业治理则只会徒增官僚成本,因此此时AG>0,企业应选择外购。但是,随着资产专用性提高,会下降。这是因为,虽然资产专用性提高会使得企业治理成本和市场交易成本都上升,但威廉姆森(1991)认为,后者上升得更

快,最终赶上了企业治理成本,即AG=0。此时,无论企业是决定自制还是购买都一样有效率,这就是纵向一体化的边界点。资产专用性大于此临界值,选择自制;小于临界值,则外购。

上述推理是建立在决策者的风险中性这一同质性假设基础上的,只要资产专用性程度相同,任何决策者都会作出同样的组织模式选择。但是,按照决策理论的分析框架,无论是市场交易成本还是企业治理成本的高低,都跟决策者的风险偏好有关,因此AG可进一步细分为AG、AG和AG三种与决策者风险偏好相关的成本曲线(ra、m和rs分别表示风险规避、风险中性以及风险爱好)。图中AGm、AG。和AG与横坐标轴的交点k…kk点,即为具有不同风险偏好的决策者决定的企业纵向边界点。

在面临同等资产专用性程度时,若决策者为风险规避者,则他会给市场治理受到机会主义行为攻击造成的损失赋予更大的权重,因此他所估计的市场治理成本高于风险中性者,更可能采用企业来组织交易而不是通过市场。如当资产专用性处于(k,k)区间时,由于其位于风险规避者的企业纵向边界点右边,风险规避者会选择自制;但它仍位于风险中性者的企业纵向边界点左边,因此风险中性的高管会选择外购。相反,一个风险爱好者面临更高的资产专用性程度时才可能采用企业来组织交易(k>k)。

根据上述理论分析可知,股权结构高度集中的公司倾向于分包,而股权结构高度分散的公司则更倾向于一体化。本文的思路为理解日美股权结构与其组织模式之间的因果联系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日本以股权高度集中、法人及交叉持股比重高为主要特征的股权结构增强了股东对高管的监督动力和能力,使高管难以偏离股东目标,风险规避度下降,从而在面临同样高的资产专用性时,较少采用一体化的组织方式,而更多采用外包的专业化分工方式来得到更多的利益。而美国高度分散的股权结构下,由于分散的股东缺乏监督动力,而使高管决策时风险规避程度更高,从而较多采用一体化的组织方式规避风险。

(三)日美不同股权结构模式决定企业不同组织模式

1.日本股权结构特征与分包模式

(1)股权高度集中对分包选择的影响

从股权结构及其相关特征的角度出发,公司治理体制分为以美国为主要代表的盎格鲁撒克森(Anglo―Saxon)治理体制和以日本为主要代表的治理体制。美国治理体制的最明显特征是股权分散,而日本等国的公司总的看来是股权集中,两种体制下公司股权集中度差异很大。如表所示。

从表可知,日本企业的股权集中度平均水平为33.1%,明显高于美国。尽管近十几年以来,日本和美国相互借鉴了对方公司治理的经验和做法,但总的说来,日本的公司股权集中度仍然较高,交叉持股、主银行制度等的影响仍然存在。美国公司的股权集中度则仍然较低。

而在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下,一方面,大股东参与有效监管后带来的财富增量,往往高过监督成本,因而具有足够的动力去收集信息并积极地监督管理层,从而克服了股权高度分散情况下的“搭便车”问题;此外,大股东在某些情况下直接参与经营管理,从而解决了外部股东和内部管理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因此控股股东既有动机去追求公司价值最大化,又有能力对企业管理层进行足够的监督,使高管目标难以偏离股东目标,从而使高管风险规避度下降,在面临同样高的资产专用性时,较少采用一体化的组织方式来规避风险,而是更多采用非一体化的专业化分工来得到更多的利益。

(2)法人持股为主与分包选择

日本公司中法人持股比率高,个人持股比率低。虽然从20世纪8、90年代开始这种格局有所变化,但到2003年时,金融机构和证券公司及产业公司合计的法人持股比重仍高达71.5%。由于法人股东主要是以获取公司支配权为主要目的,因而往往与被持股企业之间建立了长期稳定和相互依赖的交易关系,这会增强股权结构的稳定性。稳定股东比例虽然也从20世纪8、90年代开始下降,到2003年,日本企业的稳定股东比例仍高达27.1%。根据调查研究,日本的这种法人相互持股结构仍将持续,日本劳动政策研究机构2005年的调查显示,66.4%的公司在未来5年内将继续保持稳定股东的持股比例。而稳定股东与公司高管之间这种长期稳定和相互依赖的交易关系,使股东监督高管更容易,从而使高管难以与股东目标偏离,高管决策时更多地选择外包来获取专业化分工的利益。

另外,日本法人股东在股份公司的股权结构中占绝对优势,也防止了因股份分散化而被人恶意收购的状况,更大程度上免除了高管的职位安全考虑,也会降低其风险规避倾向,使高管更倾向于选择外包方式组织交易。

(3)银行持股与分包选择

日本的法人持股主要包括企业法人和银行,而其银行持股比重与美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2003年,日本上市公司中商业银行和信托银行持股比重合计高达29.1%。

在银行持股为主的公司中,银行通常既是公司间接融资的主要提供者,又是公司股份的主要持有者,这样银行就有很强的激励去监督经营者,同时银行也拥有公司经营状况的充分信息,因而银行也有能力治理企业。在既有监督动力又有监督能力的银行监督下,高管风险偏好与股东偏好越趋同。正如Aoki et a1.(1994)等学者的分析,日本高银行持股降低了成本并使股东可以比在美国更有效地监督经理们。因此,日本公司高管风险规避程度普遍较低,他们在面临同样资产专用性时,采用外购的倾向更大,这也是日本人依赖分包合同的程度要比美国大得多的原因之一。

(4)交叉持股对分包选择的影响

交叉持股是日本企业中非常普遍的一种独特的企业股权结构。而在美国,即使有企业之间的相互持股,也只是单向持股。

日本企业交叉持股的股权结构促进分包选择的途径是多方面的。一是通过为相互持股股东提供更多信息、降低监督成本,从而促进分包。Kaplan和Minton等学者认为,日本企业的交叉持股制度使得内幕信息通过相互持股网络和直接交易,在经理与相互持股股东之间分享,使日本企业的监督更容易。这样就提高了股东对高管的监管力度,使高管难以偏离股东目标,从而更多地选择外包来获取专用化分工的利益。二是通过提高对经理的激励,促进分包。Sheard等学者认为,日本企业的交叉持股制度提高了经理对于企业利润分享的参与程度,而且通过将经理的薪酬与企业业绩相联系,提高了对经理的激励。这样就会使高管的风险偏好与股东趋于一致,从而更多地选择外包来获取专用化分工的利益。三是由于法人相互持股使相互避免风险成为可能,当一个公司业绩不良或经营遇到困难时,常常会得到其他持股公司的救助,从而提高了抗风险能力。这样就降低了高管职位安全的考虑,降低了高管风险规避度,决策时更多地选择外包。

(5)高管持股和终身雇佣制对分包的影响

与美国不同,日本企业的劳动用工制度以终身雇佣、年功序列制为特点,终身雇佣的承诺在很大程度上免除了公司高管的职位安全考虑,从而降低高管风险规避度,使高管决策时更多地选择分包。但另

一方面,日本企业高管人员持股比重却明显低于美国,比美国低1/4至1/2。这又不利于分包。日本高管的低经济激励高职位安全的制度特征对分包的最终影响取决于这两种力量的对比。从当代日本企业广泛的分包实践来判断,日本的高管激励机制以低薪成功地实现了对经理人员的有效激励。

2.美国股权结构特征与纵向一体化模式

(1)美国高度分散的股权结构与纵向一体化选择

美国公司的股权结构极为分散,往往一家公司有数以百万计的股东,但是单个股东持股的数量却非常有限,所持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比重很低,公司最大股东的持股比重也很少超过5%。虽然机构投资者总体持股比例很大,投资规模也相当大,但是单个机构投资者在某个公司的持股比例也都不高,仅仅占单个公司总持股的1%左右,因而公司股权的分散程度是很高的,从非金融公司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来看,美国公司的股权集中度明显低于日本,呈现较为分散的股权结构。

美国公司这种极为分散的股权结构使个人小股东具有较强的“搭便车”心理,缺乏动力也没有能力参与公司的监督,导致公司内部监控和约束机制乏力,高管目标与股东偏离,而更规避风险,从而给市场治理受到机会主义行为攻击造成的损失赋予更大的权重,因此他所估计的市场治理成本高于风险中性者,更可能采用企业自制而不是通过外包等市场方式来组织交易。

(2)个人和机构持股为主

美国公司以高度发达的个人和机构持股为主,到2001年第3季度末,个人和非盈利组织持股占49%,机构投资者(包括养老、保险基金和共同基金)占46.7%。美国个人由于受财力限制,其持股比重未能达到控股的程度。而机构投资者为了分散投资风险,大多将投资分散到多个公司,使得他们在单个公司中也只是一个小股东,依靠某一机构投资者也不足以对公司经营产生影响。由此决定了机构投资者具有小股东的行为特征。因此,总的来看,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都是“消极股东”,他们对公司高管经营行为的约束不是来自于直接监管,而主要是通过证券市场的“用脚投票”方式的间接约束。

虽然,从极端意义上说,公司控制权市场可以替代对高管的内部监督机制而起到同样的约束作用。个人股东和机构投资者可以通过买卖股票对公司的经营状况作出反应,并对问题严重的公司的高管实施惩罚,但是,这种极端的结果通常要经过漫长的时间才能表现出来。因而,正如Jensen指出的,市场竞争充其量只是为了有效治理公司而采用的一个迟钝的手段。

该类公司常常表现出经营行为的短期化倾向,很少投资于高风险的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项目。这种风险规避型的行为表现,是由于个人和机构投资者对公司高管监督约束乏力,致使高管风险规避度上升之故。这类公司的高管在做自制或购买决策时更倾向于用纵向一体化方式来规避风险。

(3)职位缺乏安全保障与企业纵向一体化

美国公司拥有发达的外部控制权市场,股权结构的分散化和流动性降低了公司并购和接管的成本。如果公司经营不善、效益低下,必然导致股票价格的不断跌落,由此使公司面临外部接管的压力。对管理层来说,外部接管意味着他们将失去工作,失去高工资以及与职位有关的种种特权。

缺乏日本式终身雇佣制提供职位安全保障,美国公司经理决策时更倾向于规避风险。学者往往以美国公司研发投入低作为个人和机构股东目光短浅的证据。本文认为,美国公司这种规避风险型项目的行为表现正是由于美国高管缺乏职位安全保障,从而风险规避度更高之故。也正因为如此,美国公司高管在面临同等资产专用性程度时,更多地采用企业纵向一体化而不是通过外包方式来组织交易。

(4)高管高股权激励对纵向一体化选择的影响

美国分散的股权结构使分散的小股东缺乏监督的动力,为了使成本最小化,消除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增强管理层激励,美国公司普遍对高管实行股票期权制度,强化管理者的股东身份,将高管的利益和股东利益结合起来,从而激励他们以公司的利益为追求目标。例如,在美国最大的1000家公司中,经理人员总报酬的1/3左右是股票期权收益。

可见,与日本企业对高管实施高职位安全低股权激励的制度安排相反,在美国,公司高管享受不到职位安全的保障,公司对高管实施的是高股权激励制度。美国企业高管人员持股比重明显高于日本,这种高管持股激励会通过强化其股东身份,而鼓励其更多采用外包方式。美国公司高管这种低职位安全高经济激励的组合对纵向一体化的总效应取决于两种力量的对比。只有当高管持股比重高过临界值时,经济激励的作用超过了职位安全的考虑,高管才会选择分包;当高管持股比重低于临界值时,职位安全的考虑超过了经济激励的作用,高管会选择一体化。从日美的高管激励制度与分包选择的对比来判断,美国的经理持股比重还未达到临界值的要求,若想在避免终身雇佣制弊端的同时激励经理以股东利益为目标,则仍须进一步提高高管持股比重,加大经济激励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