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中职课堂教学论文范文

中职课堂教学论文范文

中职课堂教学论文

中职课堂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职;电学;课堂教学“电学”

是中职教育系列中相关专业的一门基础性学科,本课程通过对电学基本现象的观察与分析,识别电学现象背后的原理,并能够进行基本的操作与分析计算,进而形成相应的电学知识与实验素养,以为相关专业知识的系统建构奠定基础,并在其中形成科学合理的逻辑思维能力。从当前实际来看,尽管在教学中强调改革意识,强调面向学生职业素养提升需要的教学理念,但由于种种条件限制,“电学”教学仍然一定程度上停留在缺乏与职业目标的联系、忽视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水平上,“电学”教学与中职学校就业导向的办学目标之间还存在一定的距离。而要缩短这个距离,提高“电学”课程教学的水平,笔者认为需要认真分析当前中职“电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并寻找能够真正起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途径。

1中职“电学”课堂教学现状

“电学”是中职学校电子电工相关专业的基础性课程,同时也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其对学生的电学知识基础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同时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从宏观角度来看,传统的“电学”课堂教学更多地以知识系统构建为主要目标,以一定量的习题训练作为巩固知识结构、形成解题能力的主要途径。这样的教学从电学知识系统的构建来看,没有什么问题,但从教学效果角度来评价,尤其是从中职学校办学定位的角度来衡量,就存在着一些不足。1.1“电学”课程实际教学的定位不准“电学”作为一门课程,其教学的目标是什么?这恐怕不是太多同行思考的问题,通常是有什么样的内容就教什么样的内容。但在职业教学的视野下,笔者认为需要关注一门课程自身的定位,这样才能寻找到准确的教学起点。电学作为物理学中最重要也是逻辑性最强的知识之一,笔者认为其教学定位应当确定在:(1)知识基础的巩固,这是常规要求,不赘述;(2)逻辑思维的能力培养,这种能力需要建立在学生的职业需要上,也就是“电学”课程相关专业的学生将来在工作中都是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的,这种能力在“电学”的学习中就需要高度重视,通常还需要作为教学的主线之一;(3)拓展学生的视野,这是一个容易忽视的教学目标定位,纵观“电学”发展史,可以发现“电学”总是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也总能引领科学技术发展的潮流,比如当前最流行的VR技术,就与“电学”高度相关。跟踪最新“电学”发展(不仅是技术,也包括设计理念)应当成为中职“电学”课堂上的一道风景。1.2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衔接性不强对于不少中职学校而言,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电学理论的构建与实践之间常常脱节;而这一现象如果叠加上教师不够先进的教学理念,那学生在“电学”课堂上所能获得的可能就是一堆抽象的电学符号与公式,难以真正体验到电学原本具有的一种有形的力量,其实这就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衔接性出现了问题。“电学”实践性项目较多,既有课程自身的实验,也有职业需要下的实训等,充分利用好这些平台,真正从“双师型”的职业化取向出发,才可以为学生的“电学”学习奠定好理论与实践基础。1.3课堂上“电学”知识缺乏时效性由于传统教学中以本为本的思路和教师自身知识结构更新意识不强,很多时候“电学”的教学都容易囿于教材而无法得到有效突破,因此学生所能学到的“电学”知识永远是书本上的知识,而纯粹教材知识所构建的“电学”体系肯定是缺乏时效性的。这种缺失容易导致学生一直在相对较低的系统水平中徘徊,不利于建立一种追求时效的学习视角,不利于学生学习品质的形成。分析这些不足,是为了让当前中职“电学”课程的教学能够更好地适应学生就业的需要,能够更好地适应中职学校自身的办学定位。基于这样的思考,笔者进行了“电学”课堂教学提效途径的相关探究。

2“电学”课堂教学提效途径探究

提效当然是指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提效只有放到一定语境下才有意义,对于“电学”教学而言,课堂教学的提效途径放在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升需要视角下,才有了进一步探究的意义。在实际教学中,笔者总是时刻考虑学生的职业素养对“电学”课程的教学到底有着什么样的需要,这种需要又对课堂教学提出什么样的要求,这种要求又需要通过什么样的策略才能在课堂上得到满足,这种满足是不是真正符合学生的需要。如此一系列问题的提出,使得所探究到的“电学”课堂教学提效途径能够得到理论与实践上的双重保障,也是在这样的探究过程中,笔者总结出如下3条提效途径。2.1建立应用导向的教学理念中职学校自然要建立一种基于就业需要的教学导向,这种就业需要体现在学科教学中,应当是一种鲜明的应用意识。在中职学校的教学定位之下,“学以致用”应当成为长期坚持的学科教学导向。在“电学”课程教学中,“教”的内容是从基本电学概念出发,进一步构建电学规律;而“用”不仅仅是用这些知识去做课本上罗列的实验,也要基于当前产业对“电学”提出的要求,进行一些超越课本的实践。2.2建立方式多样的实践平台实践是形成应用能力的关键,如上一点所强调的学以致用,用是需要平台的,这个平台可以是“电学”课程的实验平台,更应当是职业素养提升需要下的实训、实习平台。作为“电学”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在实训、实习过程中的表现,并思考“电学”课堂教学可以在提升学生实训、实习水平中发挥什么作用。这样的思考,常常可以让“电学”教学走出书本,走向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需要。2.3培养学生较强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支撑学生职业素养的关键因素,“电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好学科之一,利用“电学”自身的逻辑性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在应用中巩固这种能力,可以让学生获得支撑职业素养最重要的能力因素。另外,要高度重视电学概念的形成教学,尤其是当今一些新颖电学概念的教学,因为这种教学往往对学生创新概念有着极大的帮助,而这又是学生在就业当别需要的一种能力,也是由普通蓝领走向高级蓝领的重要影响因素。从应用角度来看,当前社会缺乏高级蓝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诞生这些蓝领的摇篮———中职学校,没有真正借助于课堂这个最重要的平台进行创新教学的缘故。

3就业导向下的“电学”课堂教学

针对学生的“电学”学科学习需要与职业素养的培养需要,笔者总结自己的探究过程,认为最重要的一个结论还是“电学”课堂教学要建立就业导向的理念。就业导向是应用导向的更宏观的描述,“电学”教师在教学设计与实施、课堂教学结果的评价等环节中,如果能够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从学生就业之后所需要的职业素养角度审视自身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过程,那就可以寻找到“电学”学科学习的最有效的推动力,同时也就完成了中职学校视域下“电学”学科教学的最准确的定位。事实证明,建立了就业导向的“电学”学科教学视角,并真正从以上所论述的3个角度去努力,就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从而让“电学”在中职学校的教学中彰显出独有的生命力。

作者:龚晓萍 单位:江苏省常熟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中职课堂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从时展的需求看,当今世界日益激烈的竞争,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单纯的科学技术竞争,更是人文素质、人文精神、人文眼光的更深层面的竞争。底子薄,文学素养差,又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期的中职学生要成为高技能人才,还要注重素质的培养,特别是人文素质的培养。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播、环境熏陶及自身实践,内化为人格、旗帜、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通过教育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怎么做事、怎么生存、怎么与他人合作共事,引导他们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追求人的完美,发展人性、完善人格、陶冶情操。

二、突出实用性的特点,推进语文教育为生活与工作服务

面对中职学生的就业需求,语文教育内容应强调学以致用,重点考虑学生怎样很快适应毕业后投入工作的需要,这应是中职语文教育的核心部分。中职语文教育要同社会和市场需求对接。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们要思考职校生应该具有怎样的语文素质才能适合市场的需要。这时的语文教育内容把重点放在学生练习与实践各种实际工作所需的应用文,比如广告、新闻报道、设计说明、讨论记录、笔记及各种报告等。不要重复纸上谈兵的故事,要重在应用,走出课堂,组织活动,参加实践,动手练笔。职教语文教育要与社会、信息沟通对接。现代社会已经是信息化的社会,高科技已经在平时工作与生活中处处应用,学生要很轻松地适应这样的社会需求,学会接受信息、处理信息与利用信息,这样才能适应如今职场的工作需求。当然,现代化的生活、生产方式都需要学生通过现代化的通信工具通话、交流信息,有了这些能力学生才能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信息时代的发展与推进,使传统语文教学日益显得尴尬与不适应,探索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将利用网络等现代教育手段与流行文化对学生的影响,给中职语文教育带来崭新的气象和面貌。与以往相比,利用网络等现代教育手段,重视创造性思维,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令其潜能得到充分挖掘,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

三、突出职业性的特点,强化课堂教学的实践与应用

中职课堂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一)当前中职学校语文课堂教学管理模式。当前语文课堂的教学主流思想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思想,即传道授业的思想。在传统的教学思想中,教师授课主旨在于将教材内的知识点阐述解释,在课堂中将更多的精力放于有关课程内容的教授;而大部分的教学模式遵从老套的知识传授模式,对教材基本知识进行讲解,划出重点,以说教为主。语文课堂的管理模式较为混乱,部分教师在确保课堂纪律的情况下进行教学,也有部分教师甚至任由学生出现种种不良的课堂行为继续教学。总之,当前我国中职学校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相对老套陈旧,由此出现多种课堂教学管理中的问题。

(二)当前中职学校语文课堂教学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由于中职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理念偏重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素养,因而在培养方案中出现重技能轻基础知识的问题,最明显的表现在于基础课程的课时设置少,关注低。中职学校中语文课程属于基础性课程,课时设置相对少,而在课堂中学生与教师所出现的问题尤其显著。中职学校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所出现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课堂行为失范问题。学生在课堂中挑战教师权威,无视课堂纪律,迟到、早退、旷课、睡觉、聊天、打闹、玩数码设备,甚至于课堂中请假取快递的行为时有发生。其次,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价值观问题,普遍反映出“重实践,轻知识”,多元化的学习目标导致其内心的茫然,对语文课程的学习无兴趣,学习自觉性很差。而中职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管理中所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对于课堂管理的能力偏低,对于学生出现课堂失范行为表现为无可奈何,往往放任自流;二是教师的教学技能与教学方法有待商榷,在面对接受能力差、接受速度慢的学生时,许多中职学校语文教师在课堂表现出的态度比较消极,导致了教学热情度下降。

(三)当前中职学校语文课堂教学目标与学生语文水平能力之间的差距。中职学校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指向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能力,能够运用基本的语文基础知识运用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并能够掌握较为熟练的语言表达与文字表达能力。尤其对于中职学校的文科生而言,语言表达与文字表达能力在将来学生职业生涯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中职学校学生对于文字辨识能力以及书写能力都远达不到高中教育水准。特别是中职学校学生关于生僻字辨识以及成语俗语的理解都相当不乐观。中职学校学生长期受到应试教育观念的熏陶,依赖于寻找问题的“标准答案”,依赖于老师所给出的“唯一答案”,对于问题的分析与解释能力较差。在书面表达方面更是令人担忧,逻辑关系混乱、语言匮乏、错别字连篇。诸如此类的问题应引起中职学校语文课堂教学者的重视。

二、中职学校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创新对策

(一)中职学校语文课堂教学的理念创新。应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理。首先,进行诊断性教学评价,弄清楚学生在此前的学习状况,学生在学习上的经验、兴趣、积极性、理解程度等,明确学生对学习的准备情况、问题所在和适应性等,学生是否具备了学习所需要的能力等,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新内容哪些已经掌握了、哪些还没有掌握。它是开展有效的教学而进行的一种摸底性评价。其次,针对学生的不同特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制订差异化的教学方案,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横向和纵向的评价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中职学校语文教师应根据当今学生的价值观与理念,适时革新语文课堂教学理念。放下架子,摒弃老套教学理念,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获取知识的需求与可接受的方式对自身教学理念进行革新。例如,当前中职学校的学生基本是“95后”,他们对于新兴事物的兴趣较大,多数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与喜好,教师可以采用较为潮流的话语与学生沟通,形成一个共通的意义空间,如此的改变能提高学生在语文课堂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中职学校语文课堂教学的模式创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例如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式教学是根据对于某种特定问题的提问,提点学生对于某种特定问题个人的观点,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与文字表达能力;讨论式教学将课堂作为一个辩论场,鼓励学生互相之间交流观点与想法,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激活课堂的活跃度;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直观地为学生提供教学思路与教学内容,并可以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影视资料,激发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思考。在中职学校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创新中,最主要是颠覆以往课堂的模式,不是一对多说教式关于知识的传播,而是让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平等的对话交流平台。

(三)中职学校学生管理方式的创新。关于学生管理方式的创新是使学生形成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的机制。课堂应具有开放性,尊重学生主体,承认学生差异,扬个人之所长避个人之所短,充分尊重学生。出现失范问题时不是老师大声呵斥或教导,而是让学生产生自我端正自己的语文学习态度,明确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建立正确的学习价值观,有效控制自己的学习行为,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教师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应是引导与交流,不能不断地强调与威胁,而是有一个关于学生自我管理的奖励机制,让学生之间互相监督。

(四)中职学校语文教师激励机制的创新。评判教师优秀的标准应主要在于课堂教学。从学校层面来看,应加强语文课程作为一种基础性课程的重要性,从课程的设置与安排中有一定的体现。并重视对教师听课制度的建立,形成奖励机制。构建多元评估教学的方法,包括学生对于语文教师课堂授课方式、授课热情、对学生的关注度等方面对语文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估。

中职课堂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作为一名职高教师,除了教书以外,更重要的任务是育人。但是在现在的教学情况下,许多老师往往忽视这一点,他们片面的追求升学率,育人的任务通常被丢在一边。所以,通过提高广大英语教师的德育意识,也可以改变教师的落后的教育观念,对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有促进作用。作为一名职高教师首先要有过硬的思想素质,还要有渊博的学识,要再生活、学习、工作等各个方面要树立标杆,要为学生的学习榜样。正如说的打铁还需自身硬才行。总之,要想方设法,彻底改变职高教育中智育和德育教育失衡的状况。

二、从学习目的入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来促进德育教育

其实在职高英语的教学中,不要只为教英语而教英语,我们一定要担负教育和培养的双重责任。平时教职人员要多收集信息、材料等,通过课堂教学把新的知识,经验等传授给学生,让同学们在英语课堂中,树立正确的学习的目的,采用科学的学习方法,达到学好英语的目的,从而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只要采取科学的方法加上自己的努力,完全可以学好英语,消除害怕学习英语的心理,进而引导不论在学习和生活,只要采取这种方法,最后会达到目的。

三、通过课堂教学渗透,进行德育养成教育

据调查,目前我们大多数的学校的学生素质普遍下滑,最为严重的还是我们的中职学校,生源来源于在中考中被刷下来的那批,他们的基础参差不齐,如果一味强调提高他们的书面知识,是看不到效果的,我们只有把个人素质,日常行为,交际往来贯穿到课堂中去,并把爱国情操,社会责任等德育教学内容渗透进去,这样能看到明显的效果。作为一个中职教师,我们肩挑着社会的使命,怎么才能不辱使命呢,首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为人师表要以身作则,其次,自己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加强自我修养,不断丰富自己的经验,同时要多学习专业知识。最后,要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让每一个同学都互动起来,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引导学生。让他们行程一个良好的习惯,拥有人生的正能量。

四、结合职高教材的特点,挖掘德育素材,寓德于教

任何语言都是用于沟通和交流的,英语也不例外,就跟汉语一样,很多经典的对话,段落,文章中都有丰富的道德修养知识。我们要充分的利用起来因材施教,在传授英语知识的同时要渗透人文性、思想性的教育。所以,我们要多组织学生练习听、说、读、写的能力,这样能充分的发现教材中的德育价值。另外,我们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准确的找到符合实际意义的训练内容和思想教育内容的结合点,这样可以防止教育内容的空乏,学生的精力集中不到课堂中来。我们也要培养同学们的动手能力,教育他们自己要热爱劳动,不能什么事都是由父母帮着做。自己应该要有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

五、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直观教具,进行德育渗透

在英语教学课堂中,如果我们只会生硬的讲语法,背单词,读课文,安排课后作业等,这样的教学只会让同学们失去上课英语课的积极性,他们要不就听不进去,要不就打瞌睡,更谈不上要把德育教育贯通到课堂中去了。所以我们要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利用现在的科技技术多媒体教学,可以在课堂中穿插一些搞笑英语视频,经典的英语歌曲,缓解学生的情绪,让整个课堂表现出一种轻松何跃的气氛。做到课堂与教学活动相结合,与个人思想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等等,这样才能把英语教学丰富化,知识化,可行化,让同学们积极的参与进来。

六、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进行德育渗透

在职高英语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十分可行的,方法是多样的,可以直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内容直接进行德育教学,也可以旁击侧敲,从文章中引用一些实际的例子进行教学,还可以在对话中谈论思想,谈论生活等等。我们要再工作中不断的创新和总结不断的发现新方法。要用爱心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从神圣的讲坛走下来,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引导者;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愉悦,放下思想包袱,主动地参与学习的过程,只有这样,新课程理念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

七、结语

中职课堂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建构主义中职英语课堂教学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强,英语正日益成为重要的对外交流的语言工具。在中等职业学校中,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存在着诸多的弊病,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实施素质教育,革新中职英语课堂教学势在必行,而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促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转换,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实施中职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首要方向。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可译为结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他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他所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学派被人们称为日内瓦学派。建构主义主张,学习不是教师传递知识给学生,而是学生自我建构知识,教师不可以提出一个统一建构的要求。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主动对新信息加工处理、建构自己的关于新知识的意义的过程。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在其中起指导、帮助及促进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供各种学习资源、线索,组织学生进行学习,而不是传统教学中的把教师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为此,笔者结合中职英语课堂教学,浅谈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环境下,应如何进行中职英语课堂教学。

1、学生二如何学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

在传统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通常都包含以下几个步骤和内容首先,根据教学大纲,确定教学目标,也就是学生通过学习后应达到的结果其次,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然后,把教学内容细分为几个知识单元,设计教学顺序及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有许多优点,比如操作性强,学生基本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等,但也存在一个较大的常见弊病:以教师为中心,只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少,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很难发挥,更不利于创造型人材的成长。所以教师应该抛弃一切围绕如何“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而应从有利学生“如何学”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确立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2.过情景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以及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调动各种教学元素,努力创设贴近学习主题、贴近真实生活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使他们积极主动学习。借助多煤体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可以把声音、文字、图像、视频等各种元素集成在一起,向学生提供活泼、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性,促进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学生熟悉有关句型后,再利用Powerpoint打出学校周边学生经常光顾的地方,如Wal-MartSupermarket,TheBankfChina,XingHuaBookstore等,让学生2人一组,分别扮演问路及指路的人,练习会话,并说明等会每小组请出几对同学代表所在小组进行英语会话竞赛。这样,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经历的交际情景,缩短了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距离,给学生提供了运用所学句型进行交际的机会,使他们在实际的英语活动中提高英语交际能力。超级秘书网

3.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习“促进学生”协作学习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是建构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在这样的群体中,共同批判地考察各种理论、观点、信仰和假说,进行协商和辩论。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环境,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即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位或某几位学生完成意义建构。所以,在进行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导学生积极参与,进行协作学习。要结合教学内容创设学习情景,营造宽松、和谐、开放的学习气氛,或利用提出问题,让学生协作讨论,大胆质疑,在共同探讨,相互启发中解决问题,建构意义。如在讲授第一册UnitSix的课文TakeCareoftheEarth一课时,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教师提出两个问题:Whatdopeoplepollutetheearth?和Whatshouldwedototakecareoftheearth?,鼓励学生进行讨论,找出各种解决方法。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调动学生个体学习的积极性,又要促进、组组员间的合作。合作学习、师生互动是学生解决问题、共同提高的有效途径。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进行学习,学习就变得更加愉快,从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中职课堂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中职; 语文;歌曲

当前,在中职学校“重专业轻文化”的环境里,学生对语文课的厌学情绪表现得非常明显。通过研究实践,笔者发现在语文课堂中引入歌曲能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一、善用歌曲,充实中职语文教学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许多歌曲的词仿如一首绝美的诗歌,有着一定的文学价值。中职课改语文新教材选用了《隐形的翅膀》和《我们拥有一个名字叫中国》,深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显著。因此,教师不妨将“流行歌曲”作为一种语文课程资源加以开发,用歌曲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

比如,中职教材有《我的母亲》《善良》等篇目,讲授课文时可以播放《一封家书》《感恩的心》歌曲,使学生在聆听中对歌曲和课文所表达的孝心与感恩之心进行反思,自己是否细心关注过父母的生活艰辛和为自己的付出,要怎样表达对父母的孝,是否知道并记住父母的生日或其他一些重要的日子。如此既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又能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的生活和事物,从而达到优化学生的内在情感。

二、妙用歌曲,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一般的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片面依赖教材,不敢超越其内容,成为传统意义上的“为教材而教”,这导致出现这种画面:一边是教师苦口婆心、挥汗如雨;另一边是学生昏昏欲睡,在课堂讲笑话、玩手机,自成王国。教师不妨将“流行歌曲”作为一种语文课程资源加以开发,用歌曲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

(一)聆听――让我慢慢地靠近你。

中职生常有因为小事发生口角甚至动拳脚的违纪事情发生,中职生也没有升学压力,他们课余时间更多的是哼唱歌曲,而不是背诵书本,他们又是正值渴望友情的季节。教师可以用歌曲来引导他们珍惜同窗情。如周华键的《朋友》:“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朋友不曾孤单过”,朝夕相处的同学,浓浓的友情,全溶于这首歌中。聆听这些歌怎么不动情,怎么不陶醉其中呢?学生也是人,他们正处于情感扑朔迷离的时期,需要情感的宣泄,只要教师疏导得当,对学生学语文是有好处的。

(二)诉说――拨动人们心弦的歌。

口才交际能力对于学生将来踏上社会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在的中职生大多数口头表达能力都不如人意,他们在语文课堂上愿意主动举手发言的已不多。然而,我们细心观察不难发现,再沉默寡言的人对他擅长或者感兴趣的话题,他们也能说出个所以然来。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地说自己喜欢的一首歌,简要说明喜欢的理由。

如有学生谈及她喜欢韩红的《天亮了》,随着乐曲的播放 “那是一个秋天,风儿那么缠绵,让我想起他们那双无助的眼,就在那美丽风景相伴的地方,我听到一声巨响震彻山谷。就是那个秋天再看不到爸爸的脸,他用他的双肩托起我重生的起点,黑暗中泪水沾满了双眼,不要离开不要伤害。”她动情地为我们讲述这首歌曲背后的故事,也诉说了她孤儿的身世,她养父如何艰辛地抚养她并几次哽咽无法继续,那节课我们师生的心弦都被拨动了。此外,也可给学生论题,如“歌词化用古诗词现象,歌词中的修辞、语言特色、时代特点”等,让他们自由选择以“百家讲坛”的形式来讨论,也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形式来说歌曲如何撩拨人的心弦,还可以进行“主题歌词串联”大比拼,号召大家“说吧,说你爱我吧”,达到“终于说出口”的教学目标。

(三)品读――慢慢地把心靠拢。

(1)挑瑕疵,引兴趣。

一般来说,语文教材中的课后字词句训练题都是依据课文来设题,尤其是练习册还附有标准答案,这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如果教师能例举歌词来进行教学,可增添语言训练的鲜活性,尤其是要学生“挑刺”,可以激发学生情趣,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

如可让学生读《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再让他们听原唱,辨认哪个字词唱错了(“白发渔樵江渚上”之句,其中“樵”字应读“qiá”,而杨洪基却唱成“jiā”),类似的还有《但愿人长久》(“低绮户”之句,其中“绮”字应读“qǐ,而邓丽君却唱成“yǐ),此外还可以收集歌词中的病句、句型等进行辨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笔者在教学中还让他们挑作词的错,如播放《青花瓷》,告诉学生这首歌虽然曲调优美,歌词更是透着诗意,但是北大自主招生却让考生们纠错,如此一来学生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不觉间提高了语言的感受力和运用能力。

(2)学方法,益无穷。

学习歌曲中的表现手法,如语言、词汇、修辞和构思等各种技巧,是增强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如《东风破》中有“你走之后, 酒暖回忆思念瘦。” “思念”是一种情感,怎能变瘦?原来是酒罢,思绪所及皆往日开心事,过后更添思念,思念太深太重,让思念的人儿变瘦了。一暖一瘦,真是凝练传神。再如《我被青春撞了一下腰》中“我被青春撞了一下腰,笑得春风跟着用力摇”更是以全新的笔法,耳目一新的拟人修辞,写出了青春的活力,生命的蓬勃,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因此,慢慢靠近歌曲,品读歌曲,就能体会到语言的动人心弦的力量。

(3)得知识,拓视野。

许多经典歌曲蕴涵着丰富的知识,我们欣赏这些歌曲时,不仅可以获得美的享受,还可以通过仔细体会歌词打开知识视野。

如《长江之歌》蕴涵着丰富的地理知识:“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说明长江上源是靠冰川融水及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的,春季气温升高,积雪、冰川融化,形成规模宏大的春汛。很多著名的歌曲与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它们我们能够看到一些历史事件的痕迹。如从“地发杀机,中原大陆蛟龙起。好男儿,濯手整乾坤,拔剑斫断胡天云。复我皇汉,完我自由,家园两尊荣。说不尽汉家故事,道不完炎黄春秋。愿我轩辕苗裔,文兴武昌,千秋长盛!维我大汉儿女,个个英雄”可以看到“武昌起义”。

(四)歌唱――歌声飞出心窝窝。

语文课堂上还可以引入和教材相类似情境的歌曲来加深学生对文本知识的掌握。

如讲授柳永的《雨霖铃》时,有学生大胆演唱赵薇的《离别的车站》:“当你紧紧把着我的手,再三说着珍重珍重;当你深深看着我的眼。再三说着别送别送”。比较课文中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两种都是送别情景,同是双手紧握,依依惜别。但诗歌却更加含蓄委婉,少了那种“不停的呼唤呼唤”和泪水的“泛滥泛滥”,更见《雨霖铃》的无声胜有声,情感也更加内敛深沉。同时,也有学生唱起流行歌曲曹磊的《车站》:“火车已经进车站,我的心里涌悲伤,汽笛声音已渐渐响,心爱的人要分散,离别的伤心泪水滴落下”,如此更能体味作者的离情别绪。

语文课堂上,教师让学生想唱就唱,学生就会主动参与教学,有一个愉快而舒适的学习环境,比起干巴巴的死记硬背,学生会更投入、更专注,语文学习效果也会得以升华。

(五)写作――这,就是爱。

(1)书写――因为爱所以爱。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阅读和书写是学生的两种很必要的学习工具,同时也是通往周围世界的两个窗口。语文教师批改作文的时候常常会因为学生的字体难辨而叫苦不已。而练字又是一件颇为枯燥之事,因为大多写字都是从临摹字帖或者抄写课文开始。如果能抓住学生的心理,以竞赛或者调查的形式让他们抄写背诵自己喜欢的歌词来激发他们写字的兴趣,让他们始终保持着较高的热情去练字,就能收到书写美观的效果。

(2)仿写――爱如潮水。

学生在吟唱他们喜欢的歌曲时,心中的情感波澜会被掀起,情绪高昂,从表象的感悟进入到理性的思考,自觉地从更高的层次上审视歌词带给人们的启迪,去感悟歌词的情愫,心中涌动不吐不快的写作欲望和写作情感。这个时候,我们教师可以适时引导他们仿写标题,改编歌词,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课堂上涌现了许多“恶搞”仿写,把语文课堂教学推向高潮。

三、引用歌曲,合理评价学生

以往对学生的教学评价往往是以考试成绩来决定,引用歌曲能更合理地评价学生素质。因为在课堂上引用歌曲,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能畅所欲言,尤其是一些能歌不能写的艺术天才,更是找到了体现自己价值提升自己爱上语文的途径。

总之,在信息快速传递的当今时代,歌曲已经成为校园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为中职生钟爱的伙伴。如果教师能精心引进一些有着优美的旋律和优秀的思想内容的歌曲,尽可能地发掘歌曲的“美”,并把它们运用在课堂上,让语文教学走近歌曲,让歌曲走进语文教学,学生会因此有一个愉快的学习情境和丰厚的学习资源,语文学习会在愉悦的情境中得以升华,语文教学天地一定会散发出别样的光彩!

(作者单位:中山火炬开发区理工学校)

参考文献:

[1]刘敬鸿,付晔. 让歌词借给作文一双慧眼[J]. 中学语文,2010,(1).

[2]陈西川. 语文教学中的乐教[J]. 语文学刊,2009,(16).

中职课堂教学论文范文第7篇

(一)为了运用多媒体资源而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

由于对多媒体资源和多媒体技术的过度渲染,人们对多媒体教学形成了盲目推崇的心态,导致了一些教师不顾教学实际,盲目地使用多媒体手段追求课堂的“大容量”,致使教学内容无难易重轻之分,造成无效信息泛滥。他们把备课过程看作是课件的制作过程,尤其是公开课或评优课之类。越来越受到质疑,被人们看作是在“做秀”。这样的课堂使教师失去了本应有的主导作用,也使学生分散了必须的注意力。其实要使课堂吸引学生,也并不是非要使用多媒体来表现,并非所有的知识点都适合使用多媒体资源呈现,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应该为促进教学而使用,而不应该为“哗众取宠”而使用。对于那些一目了然或学生快速就能掌握的简单内容,最好不用“浪费”多媒体资源。

(二)部分教师在中职课堂中过于依赖多媒体资源

学生本应该通过一堂课,进行对教材的阅读、对教师讲解的理解、对所遇问题的思考,在这些环节中获得知识的积累、能力培养。教师多媒体课件的满堂灌,却让课堂变成了一堂多媒体资源的欣赏课。如此的课堂表象是,课堂图文并茂,学生津津有味。而实际上呢?如此的课堂则是削弱了学生对教材的阅读和理解,削弱了学生通过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获取知识的能力。我们每一位教师一路走来都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而过分依赖现成的课件会禁锢自己的教学思路,限制了教学创新。有些教师娴熟的运用大量多媒体资源,将传统的“人灌”改为现代的“机灌”,只要有课件,就什么课都上的得心应手。然后反之,如果没有多媒体教学课件,即使是自己以前用传统教学手段也能运筹帷幄的课程,现在也上不好了。这种对课件的过于依赖性,是与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初衷背道而驰的。

(三)教师对多媒体资源制作技术有限

多媒体教学资源是集文字、声音、图片、动画、视频、色彩、图表等元素为一体的软件系统,要通过多媒体技术将它们组织成有条不紊的教学系统,来呈现教学内容,这就要求多媒体教学资源不能出现任何技术性问题。然而在当前的多媒体教学资源中,出现技术性错误的现象依然屡见不鲜,如链接失败、链接方向错误、运行不稳定、运行速度太慢、色彩失真、图片失真、声音失真、文件太大等等。部分教师对基本课件制作软件使用常识了解贫乏,对多媒体资源制作过程和相关教学软件知识掌握甚少,所以这些教师可能会依靠网络或将他人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不作修改或稍作修改就为己所用。这样的做法往往会丧失了自身的教学风格,也无法将自己的教学思想附注其中。教师应选择自身能驾驭的工具软件,并且善于发现简易又能满足自身教学资源制作需要的工具,从而得心应手使用多媒体资源,将多媒体资源融入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思想之中。

二、如何提高多媒体教学资源在中职课堂运用的有效性

那么在一堂课中,什么节点选择多媒体资源、使用多大比例的多媒体资源比较恰当,这是值得每一个老师仔细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应该根据自身任教课程的实际教学目标选择应用多媒体资源,根据不同课程类型的教学结构和学生的认知过程组合使用多媒体资源,同时要遵循学生感知、注意等心理活动规律控制使用多媒体资源。

(一)注意多媒体资源在课堂运用的适度性和适时性,要将多媒体资源应用到教学的“关键点”上

现状中职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对新鲜奇特动感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因此教师在课堂设计中就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投学生所好,通过调动学生的对课程内容的兴趣,来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新鲜奇特动感的多媒体资源比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必须把握好这个“度”,过分的追求新鲜奇特必将起到反面作用。在教学设计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在适当的知识点选择适当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无论是传统教学还是多媒体教学,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在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时,要避免满堂都是资源的呈现,否则那堂课就成了“电影欣赏”课。在多媒体教学中,要保证教师仍起主导作用,学生仍处于主体地位,多媒体资源只是一种媒介,切不可喧宾夺主。应用多媒体资源进行中职课堂教学的导入,犹如一位德国学者做出的精辟比喻一样。他说,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当将15克盐放入一大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会在享用佳肴时,将它们情不自禁地吞下。知识之于情境,犹如盐在汤中。多媒体资源在课堂的应用,该出手时才出手,这样才能恰如其分、恰到好处。优质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只有用在课堂的“关键点”上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例如课程的导入点、重点、难点、拓展点和思维盲点等,在处理这些点的时候运用多媒体课件在启发学生,活跃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破解心中的困惑和疑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二)教师提高自身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能力

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时,必须要符合教学规律,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越性,提高教学效益。很多精美的多媒体课件都是公开课现形,随堂课匿迹,要改变这一现象,必须想办法将课件制作过程化难为易,让更多的课件走进课堂,把更多的精彩呈现给学生。教师要从自身运用操作教学媒体的能力出发,选择和运用与自身能力相匹配的多媒体课件。首先,一些难度较大要求较高的课件,可用功能强大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辅以专门的图形图像、音频及动画软件制作完成。但是对多数对计算机技术不是很擅长的教师平时教学而言,不太适合。因此笔者建议对于一般性的课件可用一般的软件制作,它易学易用,省时省力,可收事半功倍之效。近年来也涌现了许多新型的简单易学的课件制作软件,它不需要教师掌握图形图像处理、动画制作、音频处理等软件的操作,而是有现成的图文音像并茂模板供选择使用。其次,设计课件时应集中精力在每堂课的重点、难点上,切忌堆砌素材,面面俱到;图片的处理宜简洁,切忌滥用色彩,五彩斑斓。三是可采取“拿来主义”,将网络中的资源选择性拿来,采用抓图、动画截取等软件选取其中所需部分,重新组合加工制作,过程会轻松得多。

(三)学会对多媒体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

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利用网络下载符合自身学科要求的资源,再将网络资源与自己的积累的资源完美整合。依据教材,依据学生和教师的需要,根据自己任教课程章节内容要求,使用百度、搜狐等搜索引擎,输入合适的关键字,点击相关网站,找到自己内容需要的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多方位信息,去粗取精,把有使用价值的保留备用。教师在平时备课中要认真钻研教材,研究优秀课件,学习并吸收他人的经验,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精心设计,撰写具有创造性的教案脚本,形成有自己教学特色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来选择合适的媒体,将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用性、实效性、互补性为原则,灵活运用选择教学资源。在教学手段新老结合过程中,充分发挥二者的所长之处,才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

三、结束语

中职课堂教学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语言 文化 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8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2-1578(2009)5-0176-02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时也是思维工具。它是一种社会现象,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文化来源于社会,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语言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含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可以窥见该民族绚丽多姿的文化形态。可见,语言和文化之间是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制约的,语言不可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也就无法真正学好这个民族的语言。同样,不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也就无法真正学好英语。

当代美国语言学家克拉姆斯基提出语言教学就是文化教学,即文化教学应贯穿于语言教学的整个过程。以下分别从词汇、语法、口语交际、本文几个方面谈谈中职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1 在词汇教学中渗透文化

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最具生命力的组成部分,也是文化载荷量最大的成分,词汇中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各种文化信息。学习英语词汇,实际上也是学习西方文化,所以,在进行词汇教学时,教师不能只注重词汇的字面意义而忽视其文化内涵,应该注意介绍或补充与之相关的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汇。

英汉文化差异是词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加深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和运用。例如,在讲授grandfather这个单词时,可以告诉学生英语中表示亲属的词比汉语少得多。汉语中表示亲属关系的称谓词非常丰富,那是因为中国受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影响,对血缘关系、长幼辈份区分非常严格;而在英语国家,人们崇尚独立自主,强调个性发展,对亲属观念相对淡薄很多,因此英语中的亲属称谓词比较简单、笼统。他们不分父系、母系,也不分长幼,有时甚至不分性别。一个 grandfather既可指祖父,也可以指外祖父;同样,一个uncle涵盖了伯父、叔叔、舅父、姑父、姨父等多种亲属关系;而cousin可以指堂或表兄弟姐妹。

又以颜色为例,由于历史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审美心理的不同,不同的颜色在不同的语言中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所以不能“望文生义”,想当然地按照字面意思或汉语的思维习惯来翻译。譬如,绿色在汉语里象征新生、希望、活力等,而green在英语里可以让人联想到嫉妒或稚嫩的,例如green with envy表示非常妒嫉的,greenhorn表示缺乏经验的,green as grass 表示幼稚的;蓝色在汉语里的引伸意义较少,但在英语中blue是一个含义非常丰富的词,如get the blues表示忧郁,once in a blue moon表示非常罕见、极少的,blue blood表示社会地位高的、出身贵族的;无论在汉语或英语中,人们都喜欢把黑色“black ”跟坏的,邪恶的,不好的意思联系起来,例如black sheep害群之马,black day 倒霉的日子,black market黑市,blackmail勒索等,但in the black却指盈利的意思。

另外,对于词汇在不同情境中具有不同的文化含义,教师应该给予补充说明。

2 在语法教学中导入文化

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语法体系,我们不但要探究其逻辑形式与结构的不同,还要发现其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文化因素。在枯燥的语法教学中导入文化,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句法结构的理解和掌握,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从句法上讲,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英语中多长句,长句中各分句之间的关系要靠关联词表示;汉语中多短句,少用连接词,各部分的关系可以从意义上体现。因此,英语句子中的各个成分如果少了连词、介词、关系词等连接起来的话,所要表达的意思就支离破碎了;而汉语中即使没有连接词,从句子本身的意思也可以把概念和关系表达清楚。学生在翻译句子的时候,很容易受到汉语思维习惯的影响,写出来的英语句子缺乏连接。例如,在汉语“你不来,我不走。”这句话中,两个分句之间没有连接词,但是整句话的意思很明确。如果翻译成英语则必须加上连接词,即“I won’t leave unless you get here.”或者“I will stay here until you arrive.”

另外,在英语中使用被动语态的频率比汉语中多得多,汉语里虽然也有"被"这个字来表示被动,但并不是那么常见,所以英语中的被动语态在翻译成汉语的时候往往变成主动。例如,They lived in a house that was built in 1800. 他们住在一所(被)建于1800年的房子里;The shirt needs washing.这件衬衣要(被)洗了。反之,学生在把中文句子翻译成英文的时候则要特别注意是否要用被动语态。

再比如,在讲授反意疑问句时,应该指出中西方思维习惯上的差异也反映在回答Yes或者 No上。中文是根据肯定或否定对方的话来回答“是”或者“不是”,而英语是根据事实来回答“Yes”或者”No”。譬如在以下两组对话中:

1)A : You are not a student, are you?”

B: Yes, I am.

2)A: He isn’t going to the meeting, is he?

B: No, he isn’t.

对于第一组对话的回答,中文翻译是:不,我是个学生;对于第二组对话的回答,中文翻译是:是的,他不去。

3 在口语交际中融入文化

英语交际实际上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是不同民族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在交际中出现错误是学习英语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般来说,交际错误包括语法错误和语用错误两种。沃尔夫森(M. Wolfson)指出:“在与外族人交谈时,本族人对于他们在语音和语法方面的错误比较宽容。与此相反,违反说话规则却被认为是不够礼貌的,因为本族人不大可能认识到社会语言学的相对性。”这后一种情况就是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在交际中出现的语用错误,它往往比语法错误更令人难堪。所以,为了减少交际中的文化冲突,加强交际文化的学习是重要而且必要的。

中职英语教学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具备基本人际交往中使用英语的能力。在诸如问候、介绍、告别、打电话、赞美、感谢、请客等最常见的交际场景中就包含了丰富的文化知识。

譬如,大多数西方人对个人隐私非常敏感,诸如年龄、婚姻状况、收入、等话题都属于个人隐私范畴,忌讳别人问及。他们在初次见面或不太熟悉的人面前,也从不问及有关对方隐私方面的问题。

再如,东西方饮食文化的不同,除了饮食结构外,更大的差别是在餐桌礼仪方面。以请客为例子,中国人面对一桌佳肴却总是喜欢谦虚地说粗茶淡饭、招待不周之类的话。如果直接翻译成英文就是:I am sorry. There is not much food. 假如对方是来自英美国家的客人,他们就会觉得莫名其妙,甚至会产生误会。因为在英美国家,作为主人,他们通常会说,“I hope you will enjoy the meal.” 甚至会说:“This is my specialty.” (这是我的拿手好菜),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好客之情。

要使文化教学融入到口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不同的交际语境,使语言变得“鲜活”起来,逐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4 在课文教学中介绍文化

中职英语教材中课文选材广泛,内容丰富,其中也包括了许多跨文化因素。要真正理解课文的内容,不仅要掌握足够的语言知识,还要了解其涉及的文化背景。所以,在讲授课文时,应该结合教材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可以拓宽他们的文化视野。

譬如,在讲授中职《英语1》(基本版)Unit 4 Families in the Future时,笔者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家庭情况,然后导入美国人的家庭观念和美国家庭规模的变化,并与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和人口现状进行对比,同时让学生思考家庭规模缩小所带来的利与弊。对课文背景知识的介绍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又如,在中职《英语1》Unit 7 A “Babies” Class 中出现了私立学校这个概念,学生对此一知半解,于是笔者向学生介绍了英美国家的教育状况,包括公立学校(public school)与私立学校(private school)的区别,并列举了一些英美国家著名私立大学与公立大学的名称,学生对其含义才有了真正的了解。

在介绍文化背景知识的时候,可以通过图片演示、歌曲欣赏、观看电影、录像等辅助手段,让学生多感观的感受英语文化,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己的跨文化意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媒介,文化影响和制约着语言交际,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并且相互渗透的。实践证明,文化导入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文化导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把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在课堂上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他们初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教师,我们也应该孜孜不倦地学习和探索,增强自身的跨文化意识及英语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中职课堂教学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中职语文 以学生为本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3-0085-02

目前,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现状与学生学习情况都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如,教师讲的知识多且单调,教授的学习方式少且缺乏创新;学生文化基础较弱,学习不够主动,学习习惯差,思考少;学生语文知识不扎实,总体水平较低。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从而提高中职语文教学的效率及质量。

一 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学生最基本的属性是人,有独立的个性、人格及尊严,有受关注、被重视的需求。每个学生的成长、学习环境存在一定的差异,知识结构水平及学习能力也不一样,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这些。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则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及认知体验等各个方面的差异,不仅要求教师做学生学习与生活中的朋友,更要求教师能深切地了解学生的需求,一起探讨教学内容、方式及手段,营造温暖有爱的学习环境。具体来说,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内涵要涵盖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个层面。

从知识技能层面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知识的构建,并迎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学生“能学习”“爱学习”为标准。第二,教学方式及手段的选择要以学生“易接受”为宗旨。第三,学习效果的评价要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不能以成绩定好坏,评价结果要体现个体的差异性。第四,要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层面来说,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一种正面积极的形象,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做学生学习及生活中的榜样。要传播正能量,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让他们拥有获得幸福的能力。更要让学生明白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做一个“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

二 以学生为本的中职语文课堂的教学策略

以学生为本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核心精髓是把学生作为主体。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空间和机会去发挥个人的优势,发掘自己的潜能。具体的改革方向及策略如下:

1.加强中职语文课堂中德育的渗透

要从根本上改变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更重要的是要改变学生学习的动机。对于中职生来说,学习的目的不应该仅仅是为了工作,还应该有理想、有对未来的期许。学习的动机也不应该只是为了自己,更要有对父母的回报、对社会的责任。所以,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加强渗透德育的内容,以往德育教学方法与社会的发展严重脱节,内容陈旧毫无新意,都是些老夫子式的东西,方式单一落后,和现代化的社会没有一点衔接,而现在的学生从小接受新式教育,以往的德育教学脱离学生的固有生活,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教师要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导、启发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给学生作为一个社会角色应该承担的责任,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说,教会学生这些,比教会学生知识更有意义和价值。

2.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很单调,基本上都是老师负责讲,学生负责听,课堂没有生机,比较呆板,讨论、思考、辩论的机会也就更少了,这也导致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缺失。所以,中职语文教师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及手段,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勤动脑、善联想、积极发言,最大限度地开展语文思维活动,让学生作为主体,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也可以多设置活动及表演环节,让学生参与教学实践。

3.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中职生相对而言知识基础薄弱,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性很大,有的学生偏科很严重,有的学生则整体成绩都不理想,这加大了教师教学的难度。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课程设置及教学紧紧围绕学生的兴趣及特征展开。在学生和老师互动中,既可以轻松学习到语文知识,又可以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发掘自己的潜能。最重要的一点是学生对待学习更加主动,思考发问更多。而在参与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会总结学习语文的方法,灵活运用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是以学生为本,就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和内容,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发展自己。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可以有效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在自由的时间与空间中学习,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4.提高中职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及效率

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核心,就要求老师讲得少,实践活动多,留给学生的时间和空间要充足,让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积极地思考。这样才可以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提高学习效率。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首先,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学生尊重老师是理所当然的,但尊重不是害怕。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对于老师讲的知识不敢提出质疑,私下更不会和老师沟通交流。我们现在倡导的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就要改变这种师生关系,要让老师和学生和谐相处,可以像朋友一样相处。而这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语文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同时也是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合作交流的过程。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放得开,对自己有更清楚的认知,促进学生情感、智商的发展。

其次,增加学生间的合作,发挥集体的力量。学生和学生之间有很多共同点,也有不少的不同点。在语文课堂上开展活动,一个人完成是有难度的,这就需要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发挥大家庭的作用,互帮互助地顺利完成任务。同时,合作能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使整个班级成为有爱的班级,让每个学生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和合作的喜悦。这也就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5.改进中职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

好的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运用探究模式教学,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究模式的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模式教学,可以让课堂充满活力,学生都是教学的主体,是实施者也是参与者,这也正好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提问题,善于引导学生思考。根据课本的知识,拓展新的知识点或者回顾旧的知识,让学生学会联想、分析问题、总结问题。这样一来,学生会对语文学习充满激情,想获得更多知识,这也培养了他们多方面的能力。

6.积极开展中职语文课外实践活动

中职生是比较排斥理论知识的,而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也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很好地取得教学效果。教师可以组织大家一起去校外完成一项任务,也可以布置校外作业,鼓励学生积极完成,在实践中提升语文素养。比如,老师可以组织辩论赛、话剧赛、普通话比赛,也可以带着学生参观景点,然后要求学生口头轮流做总结,再进行书面总结。

作为老师,应当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崇高教学理念,从原始目的出发,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有利于更深一层地给学生进行职业规划。中职生因为中考分流而成为一名中职生,由此就可以看出他们对理论知识的排斥与不适应。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是为了提升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将语文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相信这会是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的重要一环。

作为一名有责任的教育者,应当以学生为本,应当以学生发展为本。从课堂走向课外,培养优秀的、高素养的从业人员,关注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发掘自己的潜能,塑造更为优秀的自己。以学生为本,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更多的空间去寻找自己更喜欢的学习模式,鼓励学生大胆地发问,不断探索实践,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学生充满朝气,从而不断提高中职语文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马园园.以学生为本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及实践[J].考试周刊,2013(83):10~11

[2]刘瑞斌.以学生为本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24~27

中职课堂教学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 文学作品鉴赏课 悲剧意识 培养方法

一、悲剧意识

当今的中职生以“90”后为主体,他们普遍缺乏悲剧意识。何谓悲剧意识?悲剧意识是指对于人生的悲剧感和积极寻求对悲剧人生进行艺术观照和抗议的心理能量、动力和意向的总和。它应包括三个心理层次:首先是对悲惨的现实人生的深切体验和由之产生的悲悯情怀,即现实的“苦难意识”或“人生悲剧感”。其次是面对苦难而不屈地挣扎、不倦地追寻、勇敢地反叛并积极寻求自我拯救的心理意向。这是悲剧意识的核心精神。最后,悲剧意识还包括刻意表现苦难人生、展示罪恶、高扬正义的艺术热情和勇气。它既是悲剧意识的一个构成或层次,又是引发悲剧创作意志的直接心理动力,没有这种心理动力,悲剧也不会诞生。

二、文学作品尚悲的特质

“哀而不伤,怨而不愤”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的重要构成因素之一,深深浸染积淀在每一个民族成员的思想感情中,造成了文学家以这种方式创作、民众以这种方式来欣赏悲剧的特殊的审美心理,形成了一种较为稳定的民族悲剧的创作—欣赏的模式。在发愤著书的传统下,无数的中国文人激于政苛国衰的哀痛,忧国忧民,壮志难酬,隐忍苟活;或感喟命运多舛,身世飘零,内心感于外物而有所郁结、愤懑,怆怏而难怀之时,则或付诸版牍,颇多感恨之辞。因此,在日常语文教学中应培养中职学生的悲剧意识。

三、树立悲剧意识的意义

“中国人的悲剧感,是在历史的兴亡和世事无常中表露出来的……中国悲剧感人的力量,是在能揭开生命与时事虚幻无常的真相,并由此激起的大悲与深情”。中国式的悲情在表面如此哀怨感伤的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生活、人生、生命、命运、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昭示着对主体生命、情感、理想的重新发现,它已经超越了对个体命运的留恋而升华为一种社会的民族的悲剧情怀,因而具有更为普遍更为深刻的美学内涵。对于毕业后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中职生来说,树立悲剧意识更具有现实意义。

四、当代中职生缺乏悲剧意识的具体体现及悲剧意识的培养

1.缺乏忧患意识。中国人骨子里具有的“及时行乐”的思想,“即使在诗歌和绘画中,所表现的也不过是一种地地道道、全心全意地对庸常生活本能的喜欢”(林语堂,《中国人》)。大多数人缺乏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忧患意识。因此,我在上语文课文学作品欣赏的时候,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作品进行剖析。如讲到《泊秦淮》,讲唐朝著名诗人杜牧游秦淮,在船上听见歌女唱《玉树花》,绮艳轻荡,男女之间互相唱和,歌声哀伤,是亡国之音。当年陈后主长期沉迷于这种萎靡的生活,视国政为儿戏,终于丢了江山。陈朝虽亡,这种靡靡的音乐却留传下来,还在秦淮歌女中传唱,这使杜牧非常感慨。他的诗说: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其实这是借题发挥,他讥讽的实际是晚唐政治:群臣们沉湎于酒色,快步陈后主的后尘了。我以为杜牧写作此诗时,必定是“涕泪交流”的。此种“读书留心”实为忧患意识。分析杜牧的《泊秦淮》还需与当下联系,举出当今社会的一些现实,让学生明白忧患意识是人的精神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可或缺的。忧患意识是具有明确的立场、强烈的情感和一定倾向性的精神力量,将这一力量引导到中职课堂上,无疑是语文教学建设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2.缺乏苦难意识。所谓苦难意识,不仅仅是物质上的缺乏、自然环境的恶劣,而是指一种对于苦难的深切的感受,它是一种痛彻的人生经历所内赋予人的心灵深处的,形成思想上情结,包括对苦难的认识、追问,也包括反抗。当代中职生普遍缺乏对民族苦难的记忆。列宁说:“忘记过去等于背叛。”“记忆的最大的价值在于代表了个人的判断。”

2012年是汶川大地震四周年,在5月12日这天,我特地选择上《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这首诗歌,目地就是要学生牢记灾难,牢记灾难带给人的苦难,以及如何面对苦难。

那是一张熟悉的脸/是我痛失亲人后看到的最真切的笑脸/眼里闪着泪花……那一刻我感到自己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在教学诗歌时,除了必要的朗诵、分析以外,我还特地播放了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的视频,引导学生明白自然灾害不仅仅是个人的苦难,更是民族的苦难;牢记国殇,原逝者安息。有了对民族苦难的记忆,才可能对大是大非有一定的判断力。没有记忆就没有历史,没有记忆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民族。所以我觉得培养学生的苦难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3.缺乏悲悯情怀。悲:指慈悲,对人间的苦难有一种博大的爱的眼光;悯:指同情,指对人间苦难中的人并不轻视蔑视甚至可怜,而是以感同身受的情感来看待。以博大的胸怀来怜悯同情苦海中的世人,由人及我、推己及人、与他人命运相共鸣的悲悯情怀是一种人性的力量,而当代中职生往往对他人少了尊重和关怀,而多了冷漠和放弃,鉴于此,我在上《窦娥冤》欣赏课时,就下面这个选段引导学生讨论:

(唱二黄散板)又听得法场外人声呐喊,都道说我窦娥冤枉可怜!虽然是天地大无处申辩,我还要向苍弯诉苦一番:……这官司眼见得不明不暗,那赃官害得我负屈含冤……那时节才知我身负奇冤!

作品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设计了三桩誓愿实现的超现实情节,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显示了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也反衬出社会的黑暗。这是本折也是全剧刻画主人公形象最着力的一笔,是作品艺术性的集中体现,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

以上对作品本身的分析学生是认同的,但我引导学生,作者关汉卿为了艺术创作,为了表现窦娥的冤情而设计了这三桩誓愿其实表现了作者的局限性——缺乏悲悯情怀。何以见之呢?“六月飞雪”这种极端天气,如果发生在武夷山,会如何?必然导致农作物生产受影响,农民的收入减少,还可能影响到各行各业,影响到普通百姓的生活;“三年大旱”更是“狠毒”,为了创作需要,如此狠心,试问如果“楚州三年大旱”,百姓何以度日?由此可见关汉卿先生缺乏真正的人文关怀,缺乏悲悯情怀。

中职课堂教学论文范文第11篇

    论文摘要: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应树立以学失为本的教育理念,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想使学生能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得巧妙地运用一些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课堂口语和板书字体能起到先入为主的作用,语文教师应在课堂口语,板书上有让学生佩服的特色、魅力,发挥教师课堂口语、板书字体的作用,使学生在美感的陶养下,逐渐对语文学习发生兴趣,逐渐形成自觉学习、热心地钻研语文知识的习惯,从而达到语文课教学的目的。

    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说教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提倡师生互动,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中职语文教师大都有过这样的体验:自己精心设计,饱含激情的讲述课文,学生却不予配合,在下面有窃窃私语的,有堂而皇之睡觉的,有玩手机的,有看课外书的……教师的讲课情绪直线下降,不得不停下课来,或训斥学生,或苦口婆心的讲道理劝学生学习,但经过多次这样的过程,学生中仍然有不少人依然无动于衷。什么原因呢?当前同行们普遍认为主要是学生文化基础太差,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没顾及学生的要求;教学过程中侧重知识的传授,轻视能力的培养;注重结论的灌输,看轻过程的享受等原因。笔者认为,除了上述原因外,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缺乏兴趣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引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而教师的课堂口语和板书字体却能起到先入为主的作用:

    一、教师的课堂口语和板书字体是学生产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引线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们寻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心理学研究证明,学习兴趣对学习效果能产生很大影响。一般来说,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并且广泛地涉猎与之有关的知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否则,他只是表面地、形式地去掌握所学的知识,遇到困难时往往会丧失信心,不能坚持学习。因此,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兴趣,就是要把课上得有趣味,能吸引学生。如何把语文课上得有趣味,能吸引学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呢?除了要求老师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把课备的有趣味外,教师还应在课堂口语和板书字体上下功夫。即:储备一口流利的标准普通话,一笔漂亮的粉笔字。规范、优美、悦耳的课堂口语,漂亮、潇洒的板书字体可以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即美感。”美感能使人产生对美的感动,产生愉快感、满意感、赞赏感、幸福感等肯定性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有时非常强烈和突出,以至主体全身心为美感的激情所

    浸润、所充盈,感到精神健朗、感悟通灵、思想活跃,想象飞驰,好似顷刻间悟到人生真谛,窥见宇宙胜景,获得精神上的极大满足;在当时和事后,主体都会对这种情感格外珍爱,视之为人间乐事,而不断地加以回味和追求。这样的美感激情,会直接冲击和改变主体原有的情感或情感倾向,往往有出其不意的效果。中职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差,明辨是非的能力相对也较差,还有相当多的学生有逆反心理,单靠教师的正面说教,引导学生对语文课产生兴趣很难取得效果,有时甚至还适得其反。而”润物细无声”的美感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试想:当学生们发现那的充满感情的、标准的、播音员似的声音,一行行整齐、舒适、潇洒的板书字是出自正在给自己上课的老师处时,会产生什么样的感觉、和联想呢?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小学或中学的老师的课堂口语或板书字体给自己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甚至影响了自己的一生。许多人练字就是由羡慕、模仿老师的字体开始的,许多人对语文、文学的学习兴趣也是从羡慕老师的口语、朗诵、字体开始的。如果一位语文老师上课时只会按部就班地顺着课文的思路讲述,口语不标准,不清楚,或者说错音,字体一般、或难看、难认,学生难免感觉乏味,怎么能对课程产生兴趣呢?而教师美妙的课堂口语和字体却能为学生创设一种愉快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惊奇、兴趣、疑问、新鲜等情绪。使教学过程始终对学生有一种吸引力,吸引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主动地获取知识。因此,教师的课堂口语和板书字体是学生产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引线:

    二、教师的课堂口语和板书字体的魅力

    (一)语言、字体也能产生魅力

    说话、写字是人们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第一工具,几乎伴随人的终生,一个人的说话、写字水平不仅是自己的门面,也对自己的人生道路产生影响,而语文课是学生进行说话、口语交际、写字练习的主阵地。语文教师是学生口语、字体发展趋向的主要启蒙者和引导者,因而教师的课堂口语、板书字体水平的高低对学生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较差,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学生不多,许多学生不会正确握笔,写出的字歪歪扭扭,没有字形,更谈不上字体,需要语文教师的指导和矫正。20世纪80至90年代,受社会客观条件的制约,许多学生在课外把听收音机作为感悟和模仿悦耳的语音的一种补充形式,借以提高自己的口语水平;许多学生有较多的机会在生活和社会实践的磨练中体验字体的作用。这些因素在客观上为教师的指导和矫正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教师的说教容易起到作用。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电视、电脑越来越垄断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课余时间里,愿意听收音机的学生越来越少了,重视自己的字体的学生也越来越少了,电视的精彩画面取代了单纯语音的收音机,电子打字取代了手写字,不少学生认为字写得好坏无所谓,只要会打字就可以了。因此,在这种新形势下,教师的说教就显得苍白无力了。说话、写字是学生的个性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进入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呢?中职学生在知识、学习方式、语言能力、思维水平等方面差别较大,能主动学习的不多,相当一部分学生处于想学但又不知从何处下手的朦胧状态,要想使他们能自己思考、感知、领悟,有效地进行个性化学习,需要一种特殊的魅力来引诱。魅力是多种多样的,笔者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实践中观察到,特殊的,让人难忘的语言、字体也能产生魅力。如:相同的一段话语,由播音员、评书演员、相声演员、普通人、语文教师、学生说出,其效果明显不同。播音员、评书演员、相声演员能使话语产生不同的魅力,让人难忘、留下深刻的印象,引起兴趣,甚至时常模仿。著名书法家的字体让人赞叹、羡慕、向往。字写得工整、漂亮的孩子常常得到老师的夸奖,同学的赞扬,使家长自豪。因此,面对那些不愿学习、知识贫乏、辨别是非能力差的中职学生,我们与其和颜悦色或声色俱厉地喋喋不休、苦口婆心劝说他们学习,还不如用自己的课堂口语、板书字体魅力来无声的吸引他们发生兴趣,自觉学习。

   (二)怎样使自己的课堂口语、板书字体产生魅力

    魅力是一种特别的吸引力,迷惑力,是以人为主要对象的。美国著名女诗人普拉斯说:.魅力有一种能使人开颜、消怒,并且悦人和迷人的神秘品质。它不像水龙头那样随开随关,突然迸发。它像根丝巧妙地编织在性格里,它闪闪发光,光明灿烂,经久不灭。”在日常生活中,有用语、笑的魅力、声音的魅力、眼神的魅力、身体的魄力、性格的魅力、人格的魅力、书法的魅力等等。人的魅力可以无所不在,包括发怒、忧伤、哭泣等负面情绪也会成为魅万的源泉。魅力一旦产生就有了一些神奇色彩,,它能吸引人对它作出更多的感情、时间、物质上的投资。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语文教师,要想使自己的教学效果好,讲课被学生所欢迎,就得有能吸引学生的魅力。古人说得好”亲其师,信其道,业精,师更亲”,教师有了魅力,学生就愿意亲近你,相信你,接受你的说教。语文教师的魅力在于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把课讲得有声有色,还应在课堂口语,板书上有让学生佩服的特色。

    首先,在课堂口语上要努力做到发音准确,不读错音,不念错字,不使用方言,说普通话。汉字,在中国使用了数千年,其数量、字义在变化中,难记、难认,有些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又有不同的发音,不同的字义;在日常生活中常有人们念错字,发错音的现象,即使是汉语专业工作者,有时也难免出现误差。但中职学生文字根底较浅,不理解这点,在他们的眼里,老师是不允许念错字,读错音的;倘若教师在课堂上出现一次这样的错误,他们就会认为这位教师没水平,在心中形成长时间的不良印象,直接影响其学习情绪和兴趣,教师形象和课堂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因此语文教师在每次上课前千万不可大意,一定要认真仔细地将课文中的每一个字的发音、字义研究清楚,力求做到准确无误。方言,是不同地域的人日常使用的语言,有着很强的习惯性,固定性,但普通话既是我国的国语,又是我国的通用语,作为一名国语语文教师,更应该在课堂上说普通话,为学生做榜样,起示范作用,指导学生说好普通话。要想做到这点,语文教师就要在说普通话上下功夫,努力做到发音准确、规范,克服方言的影响。如:”事情,shiqing”不能说成”siqing",,生活,shenghuo”不能说成”senghuo"”你,ni不能说成nen"”学习,xuexi不能说成xiaoxi”等等。另外还要有声音的抑扬顿挫、激情起伏的配合等。语文教师的普通话说得标准、漂亮、动听,课堂口语就显得生动,有特色,就会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其魅力就会在学生的欣赏中显示出来了。

    其次,语文教师一定要能写出一笔好字,且有一定的书法知识。板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体现教学思路,显示课文的重点和观点,对学生起引路作用。为了充分发挥板书的形体效能,使板书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语文教师要讲究粉笔书法美。其审美要求是清楚、美观,书体以行楷为主,字的大小适中(以后排学生看清楚为度)。教学实践证明,写得一手漂亮粉笔字的语文老师,往往比较受学生敬慕。上课时,大多数学生会被教师优美的板书字体所吸引,并努力模仿。风流、潇洒的粉笔书法美,有一种电脑所无法替代的魅力,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领会文章的思路,而且还能陶冶学生爱美的情操。相反,如果教师板书字体潦草,字迹不清,板书就会失去它应有的作用。因此好的字体,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要想写好字,就必须对书法有所了解,有所研究。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的祖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创造并使用了不同的书体,有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等。同时也随之产生了许多杰出的书法家.他们的风格各不相同,产生了不同的流派,前后相望,佳作如林,他们的形象一直是种楷模,是一种激励人前进的力量。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书法可产生方圆藏露、逆顺向背的韵味,轻重肥瘦、浓淡湿涩的情趣,抑扬顿挫、聚散疏密的笔调。断连承接、刚柔雄秀的气势;再辅以专门制作的纸墨,使书法艺术更趋变幻莫测。韵味无穷。语文教师了解和研究书法,不仅对自己写好字大有帮助,而且还能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执笔姿势,向学生介绍各种书体的特点,展示各种书体中刚、柔、平、激烈的美,并把这种美渲染得深入学生的心灵,使他们为之着迷,从而自觉参与这种运动中。此外,语文又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给学生讲授课本知识,还要将知识的范围拓宽到社会人生的”大课堂”,把语文课变成学生自主探究的”动态”课堂,变成乐学、尚学、陶冶情操的”美”课堂;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思想素质、健全人格素养等贯穿到教学中。教师可在介绍书法字体的同时给学生介绍著名的书法家,以及他们的成就、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等,让学生在向往中把他们当成追求的目标,这样学生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生生不息。

中职课堂教学论文范文第12篇

论文摘要: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应树立以学失为本的教育理念,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想使学生能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得巧妙地运用一些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课堂口语和板书字体能起到先入为主的作用,语文教师应在课堂口语,板书上有让学生佩服的特色、魅力,发挥教师课堂口语、板书字体的作用,使学生在美感的陶养下,逐渐对语文学习发生兴趣,逐渐形成自觉学习、热心地钻研语文知识的习惯,从而达到语文课教学的目的。

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说教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提倡师生互动,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中职语文教师大都有过这样的体验:自己精心设计,饱含激情的讲述课文,学生却不予配合,在下面有窃窃私语的,有堂而皇之睡觉的,有玩手机的,有看课外书的……教师的讲课情绪直线下降,不得不停下课来,或训斥学生,或苦口婆心的讲道理劝学生学习,但经过多次这样的过程,学生中仍然有不少人依然无动于衷。什么原因呢?当前同行们普遍认为主要是学生文化基础太差,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没顾及学生的要求;教学过程中侧重知识的传授,轻视能力的培养;注重结论的灌输,看轻过程的享受等原因。笔者认为,除了上述原因外,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缺乏兴趣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引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而教师的课堂口语和板书字体却能起到先入为主的作用:

一、教师的课堂口语和板书字体是学生产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引线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们寻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心理学研究证明,学习兴趣对学习效果能产生很大影响。一般来说,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并且广泛地涉猎与之有关的知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否则,他只是表面地、形式地去掌握所学的知识,遇到困难时往往会丧失信心,不能坚持学习。因此,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兴趣,就是要把课上得有趣味,能吸引学生。如何把语文课上得有趣味,能吸引学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呢?除了要求老师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把课备的有趣味外,教师还应在课堂口语和板书字体上下功夫。即:储备一口流利的标准普通话,一笔漂亮的粉笔字。规范、优美、悦耳的课堂口语,漂亮、潇洒的板书字体可以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即美感。”美感能使人产生对美的感动,产生愉、满意感、赞赏感、幸福感等肯定性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有时非常强烈和突出,以至主体全身心为美感的激情所

浸润、所充盈,感到精神健朗、感悟通灵、思想活跃,想象飞驰,好似顷刻间悟到人生真谛,窥见宇宙胜景,获得精神上的极大满足;在当时和事后,主体都会对这种情感格外珍爱,视之为人间乐事,而不断地加以回味和追求。这样的美感激情,会直接冲击和改变主体原有的情感或情感倾向,往往有出其不意的效果。中职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差,明辨是非的能力相对也较差,还有相当多的学生有逆反心理,单靠教师的正面说教,引导学生对语文课产生兴趣很难取得效果,有时甚至还适得其反。而”润物细无声”的美感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试想:当学生们发现那的充满感情的、标准的、播音员似的声音,一行行整齐、舒适、潇洒的板书字是出自正在给自己上课的老师处时,会产生什么样的感觉、和联想呢?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小学或中学的老师的课堂口语或板书字体给自己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甚至影响了自己的一生。许多人练字就是由羡慕、模仿老师的字体开始的,许多人对语文、文学的学习兴趣也是从羡慕老师的口语、朗诵、字体开始的。如果一位语文老师上课时只会按部就班地顺着课文的思路讲述,口语不标准,不清楚,或者说错音,字体一般、或难看、难认,学生难免感觉乏味,怎么能对课程产生兴趣呢?而教师美妙的课堂口语和字体却能为学生创设一种愉快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惊奇、兴趣、疑问、新鲜等情绪。使教学过程始终对学生有一种吸引力,吸引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主动地获取知识。因此,教师的课堂口语和板书字体是学生产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引线:

二、教师的课堂口语和板书字体的魅力

(一)语言、字体也能产生魅力

说话、写字是人们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第一工具,几乎伴随人的终生,一个人的说话、写字水平不仅是自己的门面,也对自己的人生道路产生影响,而语文课是学生进行说话、口语交际、写字练习的主阵地。语文教师是学生口语、字体发展趋向的主要启蒙者和引导者,因而教师的课堂口语、板书字体水平的高低对学生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较差,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学生不多,许多学生不会正确握笔,写出的字歪歪扭扭,没有字形,更谈不上字体,需要语文教师的指导和矫正。20世纪80至90年代,受社会客观条件的制约,许多学生在课外把听收音机作为感悟和模仿悦耳的语音的一种补充形式,借以提高自己的口语水平;许多学生有较多的机会在生活和社会实践的磨练中体验字体的作用。这些因素在客观上为教师的指导和矫正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教师的说教容易起到作用。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电视、电脑越来越垄断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课余时间里,愿意听收音机的学生越来越少了,重视自己的字体的学生也越来越少了,电视的精彩画面取代了单纯语音的收音机,电子打字取代了手写字,不少学生认为字写得好坏无所谓,只要会打字就可以了。因此,在这种新形势下,教师的说教就显得苍白无力了。说话、写字是学生的个,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进入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呢?中职学生在知识、学习方式、语言能力、思维水平等方面差别较大,能主动学习的不多,相当一部分学生处于想学但又不知从何处下手的朦胧状态,要想使他们能自己思考、感知、领悟,有效地进行个性化学习,需要一种特殊的魅力来引诱。魅力是多种多样的,笔者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实践中观察到,特殊的,让人难忘的语言、字体也能产生魅力。如:相同的一段话语,由播音员、评书演员、相声演员、普通人、语文教师、学生说出,其效果明显不同。播音员、评书演员、相声演员能使话语产生不同的魅力,让人难忘、留下深刻的印象,引起兴趣,甚至时常模仿。著名书法家的字体让人赞叹、羡慕、向往。字写得工整、漂亮的孩子常常得到老师的夸奖,同学的赞扬,使家长自豪。因此,面对那些不愿学习、知识贫乏、辨别是非能力差的中职学生,我们与其和颜悦色或声色俱厉地喋喋不休、苦口婆心劝说他们学习,还不如用自己的课堂口语、板书字体魅力来无声的吸引他们发生兴趣,自觉学习。

(二)怎样使自己的课堂口语、板书字体产生魅力

魅力是一种特别的吸引力,迷惑力,是以人为主要对象的。美国著名女诗人普拉斯说:.魅力有一种能使人开颜、消怒,并且悦人和迷人的神秘品质。它不像水龙头那样随开随关,突然迸发。它像根丝巧妙地编织在性格里,它闪闪发光,光明灿烂,经久不灭。”在日常生活中,有用语、笑的魅力、声音的魅力、眼神的魅力、身体的魄力、性格的魅力、人格的魅力、书法的魅力等等。人的魅力可以无所不在,包括发怒、忧伤、哭泣等负面情绪也会成为魅万的源泉。魅力一旦产生就有了一些神奇色彩,,它能吸引人对它作出更多的感情、时间、物质上的投资。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语文教师,要想使自己的教学效果好,讲课被学生所欢迎,就得有能吸引学生的魅力。古人说得好”亲其师,信其道,业精,师更亲”,教师有了魅力,学生就愿意亲近你,相信你,接受你的说教。语文教师的魅力在于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把课讲得有声有色,还应在课堂口语,板书上有让学生佩服的特色。

首先,在课堂口语上要努力做到发音准确,不读错音,不念错字,不使用方言,说普通话。汉字,在中国使用了数千年,其数量、字义在变化中,难记、难认,有些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又有不同的发音,不同的字义;在日常生活中常有人们念错字,发错音的现象,即使是汉语专业工作者,有时也难免出现误差。但中职学生文字根底较浅,不理解这点,在他们的眼里,老师是不允许念错字,读错音的;倘若教师在课堂上出现一次这样的错误,他们就会认为这位教师没水平,在心中形成长时间的不良印象,直接影响其学习情绪和兴趣,教师形象和课堂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因此语文教师在每次上课前千万不可大意,一定要认真仔细地将课文中的每一个字的发音、字义研究清楚,力求做到准确无误。方言,是不同地域的人日常使用的语言,有着很强的习惯性,固定性,但普通话既是我国的国语,又是我国的通用语,作为一名国语语文教师,更应该在课堂上说普通话,为学生做榜样,起示范作用,指导学生说好普通话。要想做到这点,语文教师就要在说普通话上下功夫,努力做到发音准确、规范,克服方言的影响。如:”事情,shiqing”不能说成”siqing",,生活,shenghuo”不能说成”senghuo"”你,ni不能说成nen"”学习,xuexi不能说成xiaoxi”等等。另外还要有声音的抑扬顿挫、激情起伏的配合等。语文教师的普通话说得标准、漂亮、动听,课堂口语就显得生动,有特色,就会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其魅力就会在学生的欣赏中显示出来了。

其次,语文教师一定要能写出一笔好字,且有一定的书法知识。板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体现教学思路,显示课文的重点和观点,对学生起引路作用。为了充分发挥板书的形体效能,使板书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语文教师要讲究粉笔书法美。其审美要求是清楚、美观,书体以行楷为主,字的大小适中(以后排学生看清楚为度)。教学实践证明,写得一手漂亮粉笔字的语文老师,往往比较受学生敬慕。上课时,大多数学生会被教师优美的板书字体所吸引,并努力模仿。风流、潇洒的粉笔书法美,有一种电脑所无法替代的魅力,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领会文章的思路,而且还能陶冶学生爱美的情操。相反,如果教师板书字体潦草,字迹不清,板书就会失去它应有的作用。因此好的字体,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要想写好字,就必须对书法有所了解,有所研究。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的祖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创造并使用了不同的书体,有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等。同时也随之产生了许多杰出的书法家.他们的风格各不相同,产生了不同的流派,前后相望,佳作如林,他们的形象一直是种楷模,是一种激励人前进的力量。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书法可产生方圆藏露、逆顺向背的韵味,轻重肥瘦、浓淡湿涩的情趣,抑扬顿挫、聚散疏密的笔调。断连承接、刚柔雄秀的气势;再辅以专门制作的纸墨,使书法艺术更趋变幻莫测。韵味无穷。语文教师了解和研究书法,不仅对自己写好字大有帮助,而且还能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执笔姿势,向学生介绍各种书体的特点,展示各种书体中刚、柔、平、激烈的美,并把这种美渲染得深入学生的心灵,使他们为之着迷,从而自觉参与这种运动中。此外,语文又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给学生讲授课本知识,还要将知识的范围拓宽到社会人生的”大课堂”,把语文课变成学生自主探究的”动态”课堂,变成乐学、尚学、陶冶情操的”美”课堂;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思想素质、健全人格素养等贯穿到教学中。教师可在介绍书法字体的同时给学生介绍著名的书法家,以及他们的成就、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等,让学生在向往中把他们当成追求的目标,这样学生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生生不息。

中职课堂教学论文范文第13篇

前面已经提到,中职英语教学要以课堂为主要基地,要运用全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不断推动教学的发展。其中,以“课堂游戏”为载体的游戏教学方法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首先,中职英语教学大部分都需要在课堂内完成,需要教师们精心组织和设计,不断提升中职英语课堂的吸引力,同时透过中职英语课堂中游戏的运用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最终带动学生英语综合素质的培育。所以,中职英语教学必须坚持以课堂教学的主要基地,同时牢牢把握学生的诉求和兴趣,制定更具针对性和趣味性的游戏教学策略。此外,中职英语教学还必须与中职学校的职业技能课程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大幅度提升教学的实践意义。通过塑造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英语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尤其是在当前中职英语教学改革与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更要注重发挥出游戏教学的实际功效。在中职英语运用游戏教学法的过程中,一方面,英语游戏教学可以熏陶学生们的英语素养,大幅度提升学生的整体英语素质;另一方面,英语课堂的游戏教学可以塑造、调节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成长的积极性。英语是现代社会交流的重要形式,却也是中职教育的重要载体,而游戏则可以成为中职英语教学的载体,必须在中职教学工作中推崇游戏教学,真正发挥出游戏教学的能量,让原本干燥无味的英语知识“乘着游戏的翅膀飞翔”,不断展现出中职英语的魅力。

二、以“课堂教学任务”为抓手,切实提升中职英语课堂教学效果

中职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应用性”,即教学要带着实践和应用的要求开展。在中职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遵循上述理念开展“任务教学”,以具体的课堂教学任务来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培养学生英语思维与应用能力。在应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千方百计的调节好课堂的气氛,让课堂氛围处于“欣欣向荣”的局面,尽量避免课堂陷入到“一潭死水”的单调讲述中,只有这样教学才能取得进展。其中,“任务教学”模式是很不错的策略,值得一试。所谓的“任务教学”,其实也可以称之为“课堂任务教学”方法,即通过布置和设计一个或多个任务的办法来激发课堂气氛,引领学生学习中职英语知识,掌握相关知识点及重难点内容。例如,中职英语教师在课堂授课开始之前可以布置一些简单的任务给学生们,比如“本堂课的核心知识点是什么”“本堂课用哪些单词和句式”等。学生带着这些任务和问题进入到课堂学习,一方面可以更加有的放矢的听讲,另一方面则可以提升教师课堂授课的针对性。教师针对核心的知识点和内容开展课堂教学,通过学生解答任务和问题的流程调节课堂气氛,让课堂氛围更加火热、有趣,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得到增长。所以,大凡此类的方法都是预先布设任务和问题对学生进行牵引、引导的办法,在中职英语课堂教学中屡见不鲜,而且“屡试不爽”。坚持类似的策略和方法,中职英语课堂教学就能收到实效。

三、构建和谐、积极的师生关系,促进英语课堂教学的良性发展

中职课堂教学论文范文第14篇

在制订课堂评价标准和实施方案时,教师首先要考虑清楚执行课堂评价的主体是谁。在确定了评价系统的纵向模块后,横向的评价主体设置就必须与此衔接上。评价主体由过去的教师单层次,发展至今时的教师与学生双层次情况,甚至在一些任务驱动型的课程设计中还会出现将学生层次划分为自评与他评,从而形成评价主体三层次的情况。多层次主体能够弥补教师一人独断,观察力有限的问题,学生们也可以通过多层次评价活动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学生之间的沟通,使教学整体性达到高达统一。而评价主体层次的设计,要依据课程活动的内容来确定。课程活动的主体是学生个人的情况下,最好至多采用教师与学生双层次评价的模式。学生为了能对自己的评价更细致具体,会将精力集中在自身的操作上,教师的即时评价在构建师生互动的同时,也及时肯定了学生的学习成果,达到了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课程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团体的情况下,教师与学生双层次评价或教师与学生三层次评价模式都可以采用。

课程分组活动内容的重复性较高的情况下,学生可以在1-2次活动观察后,抽出时间关注其它组别的操作活动,甚至思考活动深层的德育方向目标,这时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他评的横向三层次结合,不但使评价角度更立体,评价的内容更充实,也约束了学生在课堂活动间歇的行为。如果课程分组活动内容彼此相关度不大,或重复性低的情况下,最好采用采用教师评价﹑小组他评的双层次模式。职业院校的教学方向定义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上,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大胆尝试,多总结经验。因此去除掉学生自评模式,可以将学生从课上教学自我反省中节省时间,更加集中精力在活动完成的操作上,在收获教师与同学的客观评价后,在课后设置的自我总结环节,重新定位和调整自己的操作标准,从而使三层次立体式评价的效果延伸到课外,扩大了评价效果的影响性。

二、评价标准内容的设置

经过教师多维度多层次的教学评价设置后,进入到实施阶段后,很多教师面临了最大难题:评价内容的可执行性。中等职业院校学生群体整体素质较差(主要体现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能力﹑思维水平﹑心理水平等很多方面),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会出现五花八门﹑各种无法预料的情况。教师实施评价时经常会遇到以下问题:1﹑花费大量的课堂时间去观察评价。2﹑每项评价多维度,各项考察方向数量庞大,对评价者素质能力要求高。3﹑各层次的评价人员根据自身技术技能情况,评价标准会有偏差,评价的结果差别过大,可参考性降低。这些问题会导致课堂评价活动开展缓慢或无法进行,甚至流于形式,失去了设置评价的目的和功能。如何设计评价内容的细则,就成为课堂评价环节的成败关键。仍以《物流电子单据实训》中“函数输入练习”这一章节为例,考虑到中职学生学习基础和能力比较薄弱,多数教师会将大部分课堂时间设计给学生进行重复多层次上机实训的操作,留给课堂评价的时间很有限,有些教师设计的评价表如表1:这份教学评价设计已经考虑到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情况,为达到有限时间内得到评价结果,教师在评价内容上压缩了内容容量,缩小了评价主体范围,但在执行时仍然碰到:“教师评价花费时间较长”“学生评价难以务实求真”等执行难的问题。分析其根本原因,在于评价标准的模糊和不统一。

设计评价内容是为了表现课程内容的中心主体,而配套的评价标准则是评价学生技术操作效果的层次,让学生在明确操作内容的基础上,向“高要求﹑高标准”努力进取。因此统一的评价标准,细致定量的评价内容,能为评价主体降低完成评价工作的难度,从而提高评价的效果。以上面实例的第1点内容“实训练习中的2张单据是否在规定时间内操作完成”为例,将评价标准修改为(表2):这样的评价标准细则的制定,既说明了技术技能的层次性,又让学生自评简单易行,同时让评价结果更为切近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这样的评价才能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发现自己的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促进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同时在设计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内容上,很多教师对学生“一视同仁”,要求学生在知识﹑技能﹑素质方面都同步进行评价。中职学生的整体情况是基础薄弱,要求他们在短时间内多维度多层次的开展自我评价是不现实的。即使提供了细致执行力较好的评价标准,学生由于个性上的差异﹑选取参照物的不同等,可能会造成对操作内容的误判或偏差。因此,建议对一些关键评价内容,或行业规定的硬性规则等,只设置教师评价以提供和规范官方认证的标准,增强评价体系的指导性。

三、评价实施的效率性

中职课堂教学论文范文第15篇

中职学校政治教师作为政治教学的引导者,其教学态度是否端正,教学工作水平高低对学生学习兴趣产生直接影响。政治教师自身对政治教学充满教学热情,对学生饱含爱心与充分的耐心,中职学生必将受到感染,对政治课堂教学与政治教师保持关注度。其次,在政治教学过程中,要寻找学生与教育之间的契合点,以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为教学基础,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政治教学的重要性。以《法律基础知识》课堂教学为例:在讲到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时,使学生认识到维护国家统一,依法纳税等行为是自己作为公民应尽的基本义务,那么在社会行为中哪些行为是不被允许的,超出界限的将面临怎样的处罚,要给予学生心理上的感受。又例如公民的隐私权,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通过搜索微博,关注社会热门话题让学生明白,哪些触犯他人隐私的问题是违背法律底线的,是不受法律保护的,并对学生当前遇到的实际问题给予咨询和解答,帮助学生在家庭与社会环境中保护自己的隐私权。教师这种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愿意深入学生之中,了解学生实际需求的行为,必将受到学生的喜爱。与此同时,学生将愿意向政治教师敞开心扉,接受政治教师的课堂教学,并最终学以致用。

二、以丰富的课堂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中职生大都处于15-18岁这一年龄阶段,对事物充满好奇心,同时也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因此在中职政治教学中,针对中职学生这一年龄特点,应打破传统的知识灌输方式,改变学生反感的教师一人唱独角戏的课堂教学方法,而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创造中职学生对政治教学内容认识与理解的过程。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带领学生互动,提高学习兴趣,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通俗易懂,更能受到中职学生的喜爱。例如:结合一些时代性与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内容,改变政治教学中一潭死水的教学形势,带领学生对日新月异的世界局势,国内外重大事件与政治教学有机结合,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又如学习“诚实守信”这一教学内容时,指导学生搜集新闻报纸中有关企业缺乏诚信的事例,如肯德基供应商上海福喜使用变质过期肉,三鹿的三聚氢胺事件最终对企业形象与信誉造成的恶劣影响,使学生认识到诚信是立足社会的重要品德。政治教师在政治教学过程中,扮演导演的角色,给学生引导一条正确的道路。还可通过自主学习、分组讨论、情景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方法更丰富,学生拥有高涨的参与积极性,使教学过程更生动,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得到直观感受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中职学生大多对网络多媒体拥有强烈的兴趣。要使中职学生对政治课堂教学产生兴趣,必须改变传统的说教教学方法,通过运用多媒体设备,将枯燥的理论知识用生动的影像与音频等表现出来,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例如对“人生真正奉献在于社会价值”这一内容的授课时,通过播放《雷锋》、《郭明义》等影片,使学生在观看过程中得到感官的刺激,对奉献有更深刻的理解。此类政治教学中抽象的概念因借助多媒体技术的教学,使知识变得形象,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再结合多媒体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使中职政治课堂教学效果得以实现。

四、教师不断提升自我,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需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提升自我,以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中职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教学问题,这些经历将是后续教学过程中宝贵的经验,值得不断的借鉴与改进。中职政治课堂学习中经济、哲学、政治等常识都来源于社会,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自己社会实践对学生进行教学,以过来人经验对学生进行指导,及时做到查漏补缺。政治教学过程中,中职政治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发现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性的教学。同时,对中职学生这一学生群体,教师应作为一名引导者,对学生的成长道路进行关注与引导,寻学不同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给予肯定,使学生感受到自身的价值被肯定。在课堂教学中,还应注意课堂语言组织的科学性与专业性,政治教师的事业为学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其一言一行对学生都将产生直接影响,政治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自身必须要做到行为规范,不能违备教学准则。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服,赢得学生尊重。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