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工程教导论文范文

工程教导论文范文

工程教导论文

工程教导论文范文第1篇

1.1认知实习法

所谓认知实习法,就是通过教师组织高职学生来到企业中进行访问与参观,以此帮助学生能够对管理实践这项活动具有一定的了解。一般情况下,教师可以将实习环节安排在课程开始之后的第三堂课程,以此在不耽误正常知识讲解的基础上使学生向企业学习到更多的管理经验。

1.2案例教学法

案例是帮助学生获得实践能力的一项重要方式,通过我们教学过程中所具有的目标与需求,教师可以在针对本堂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管理过程中的实际案例将学生放到一个模拟的管理情景之中,以此帮助学生能够获得同实际工作非常类似的实习氛围,进而以这种方式帮助学生能够更好的对企业实际管理活动中所具有的不同能力以及情况进行良好的观察与解决。一般情况下,这种案例教学过程通常都具有分析准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报告撰写、心得体会记录以及评价总结环节,而其中的实际案例讨论可以说是本方式的最为关键环节,通过对实际案例的适当假设与分析,则能够在对学生不确定性分析进行引导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能够获得更好的思维能力。

1.3参加创业竞赛

竞赛与创新训练也是帮助学生获得更好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的一种方式。对此,高职教师可以联系班级内情况,号召部分学有余力、成绩与动手能力较好的学生参与到我国的相关创业竞赛以及训练计划比赛中去,以此帮助学生在参加竞赛的过程中获得更好的动手能力以及动手兴趣,并逐渐使自身所具有的实践性、协作性以及自主性能够得到更好的发挥。通过这种方式,则能够使学生带着问题投入到实践学习之中,并以此大大提升了学生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1.4沙盘模拟教学

对于该种方式来说,其以岛式教学的方式将学生分为4个或者6个具有竞争性的企业管理团队,并根据教师所安排的主题开展相关的企业经营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通过相关沙盘教具的使用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的推演。而在该教学方式实际开展的过程中,也需要教师以集中、分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以及教师点评等方式确保学生在活动中能够获得先进的企业经营理念与经营思想。

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管理教学条件

2.1完善教学环境设备

对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企业管理教学来说,良好的教学环境以及教学设备是必不可少的。对此,高职院校就应当建立起同企业实际情况符合度较高的实训场所与讨论教学的实训教室,并通过加大资金投入的方式购入分组教学所需要的相关设备如卡片、沙盘以及媒体等。

2.2完善教师队伍

在这种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中,其对于高职教师也具有了更高的需求:首先,需要教师能够对学生目前所具有的情况进行充分的把握,并根据教学需求的不同及时的组织学生投入到不同的学习活动之中;其次,在实践教学开展之前,需要能够对本行业企业的日常运行方式以及运行情况具有良好的掌握,并在相关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设计出更符合学生实际需求的教学方法以及学习环境,并在此环境中为学生制定出更为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再次,需要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良好的组织,保证课堂中的每一名学生都能够良好的参与到学习之中,并在学生面临到困难时能够及时的给予其鼓励与帮助;最后,需要高职院校对教学工作所开展的情况进行及时的检查与评估,并对教学内容的组织情况、质量情况等进行总结,且在发现问题与不足时能够积极的改正。

2.3科学案例体系的建立

案例的选择对于我们的教学效果来说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此,就需要高职教师在案例选择时能够更加注重案例的针对性以及实用性,最好是以国内企业案例为主、中小企业案例为辅,以此帮助学生能够获得更好的案例学习效果。

3结束语

工程教导论文范文第2篇

作者简介:李蓉,江西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教育学与法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10-223-02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由德国著名的职业教育学者Rauner教授和他的团队提出,该教育理论针对传统职业教育理论与真实工作世界相脱离的弊端,主张教学内容应指向职业的工作任务、工作的内在联系和工作过程知识,以培养学生参与建构工作世界的能力。在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模式符合教育部16号文件中提出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对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特别是课程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法律文书是高职院校法律类专业学生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是为适应司法实践的需要而设置的,课程教学必须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开发,因此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新型课程体系,合理编排教学内容、有效设计教学环节,在本课程教学改革中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研究价值。

一、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法律文书课程设计

(一)工作过程导向下法律文书的课程目标

高等职业院校法律类专业主要培养能够提供一定的法律服务和处理相关法律事务的应用型人才,在未来的职业岗位中,学生具备处理解决工作问题的能力。结合专业培养方案,法律文书学科作为一门具有法律专业性质的应用写作课,以培养学生应用法律的能力作为课程目标。

长期以来,法律文书的教学一直以要求学生掌握法律文书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能够制作主要刑事、民事、行政诉讼文书和非诉讼类法律文书作为教学目标和学习要求,但实践证明,达到这一教学要求的同学在司法实践中,很难得心应手地开展工作,表现为学科知识零散杂乱,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模式,通过学习过程性的知识而获得相应的职业能力,具有明显的职业定向性,课程目标的实现以法律工作流程为依托,将教与学的过程融入工作进程, 有利于培养上手快、技能强的法律应用型人才。

(二)工作过程导向下法律文书的课程内容

相对其它法律分支学科而言,法律文书是一门较为年轻的学科,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结合专业培养目标,现已细分出如公安文书、狱政文书、基层常用法律文书等分支学科。

传统法律文书教材,以制作主体的不同对内容进行分类,一般分为公安机关刑事法律文书,检察机关的法律文书、人民法院的刑事、民事、行政法律文书和其他机关法律文书,笔者认为,这种内容的编排方式切断了文书之间的往来,使原本密不可分的案卷材料成为了零散的文字堆砌,既与同学所学的诉讼法知识不一致,也与其今后的司法工作过程相违背,不利于对课程知识的真正理解与掌握。工作过程导向下法律文书课程内容的编排紧扣法律类专业的人才职业技能要求,重视对学生法律应用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以案件诉讼类别及诉讼过程为依据选择教学内容和设置教学环节,贯彻“理论教学实践化,实践教学岗位化”的理念,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法律职业能力和司法实践水平。

(三)工作过程导向下法律文书的课程设置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设置,必须首先分析学生未来职业岗位群中各具体岗位资格所应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具体的工作任务及相应的典型工作过程,再基于工作过程研究其所必备的工作知识和技能,明确专业目标和具体课程目标,选择合适的课程教材,设定课程考核标准和课程内容,进行教学实践。

就法律文书课程的设置来讲,实践中,由于该课程是集多门学科知识为一体的综合性、应用性极强的学科,课程设置应当注意各知识点的融会贯通,在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写作理论知识、具备一定写作技巧的基础上,要求对具体文书制作所涉及的法律知识正确理解和运用,掌握法律服务工作流程,训练同学根据工作需要熟练制作和使用合格、规范的具体文书。因此在设计课程体系时,一般将应用写作课程及相关的实体法、程序法课程作为前导课程,顶岗实习、毕业实习作为后续课程,以保证学科知识的连贯性、逻辑性。

二、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法律文书课程教学模式

(一)强调职业能力的培养

职业能力是人们成功地从事特定的职业所必备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的可探知性,使其不同于传统教学的生硬和局促,学习氛围鲜活生动,在训练学生职业操作技能方面大有作为,能够满足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的深层需要。

传统职业教育侧重工作中的个别阶段或是所谓的特别重要的环节,而忽略了工作过程的完整性,造成人才培养的结构性缺陷。工作过程导向以培养学生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取相应成果所需要的职业能力为目标,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理念,注重学习目标的引导,强调学生完整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参与到“真实”的工作过程中,处置实际情况,采取实际措施,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升职业能力,达到职业资格的标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关注未来工作的整体性,注重完成任务所需要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有效地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落实到职业能力培养上,锻炼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为学生提供未来现实工作的实践基础,使教学的过程更具职业性和开放性,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将来的工作过程及学生的能力、个性发展相联系,以满足学生健全人格和职业能力的要求。我们不妨借助教学案例来分析传统职业教育与工作过程导向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上的差异,在法律文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授具体文种制作时,基于种类繁多,无法一一讲述的特点,一般会选择几种相对重要而又难度较大的文种来进行讲解,如民事诉讼类文书中选择民事判决书、民事调解书、民事起诉状和民事答辩状等文种,传统职业教育模式下的教学会针对这几种文种,根据教材内容的编排,先讲授人民法院制作的民事判决书,强调制作方法、技巧,并与刑事判决书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分析范文,给出案例,指导同学制作,应该说大部分同学能够根据要求制作出格式规范、内容完整的文书,但也许并不清楚民事判决书与民事起诉状、民事答辩状的关系,或者说并不在乎它们之间的联系,所以一旦进入司法实践,很多同学按照这种办法,埋头苦干,制作出的文书却漏洞百出、华而不实,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这就是因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注重某一文种的制作技巧,忽略了文书之间的往来,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严重脱节,从而出现岗位的不适应性;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教育则会在讲述上述文种时,根据工作过程合理安排教学的内容,采取先引导同学回忆民事诉讼法中民事案件的诉讼流程,分析文种之间的往来和不同文种的制作主体、制作目标、制作要求、语言特色,关注不同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让大家融入到民事诉讼的工作流程中,在此基础上,按照民事起诉状――民事答辩状――民事调解书――民事判决书的顺序进行讲授,让同学明白,民事判决书的制作必须关注民事起诉状与民事答辩状的内容,它的任务是要理清原被告之间的矛盾焦点,站在事实与法律的立场上解决纠纷,即法院必须充分尊重原被告的观点和要求,三方共同协作、解决问题,民事判决书、民事起诉状和民事答辩状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诉讼工作是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过程。

(二)注重学习情境的设计

教学的过程不是简单地把抽象的知识从老师传递给学生的过程,它是一个社会性的过程,必须将学生的学习放到一个特定的情境中,渗透进特定的社会工作和自然环境,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学习情境。学习情境的设计是教师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学习情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其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传统职业教育,脱离真实的工作情境,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回忆,强调的是学习的成绩即考分,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得到的成长与发展,在工作实践中所表现出的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巧不予关注,这种学习的成就最终反映出来的只是知识增长的表层意义,是不全面、不系统、不完整的,知识的获取是孤立的、简单的,甚至可以说是毫无意义的;工作过程导向下学习情境的设计,将教学活动镶嵌于其所维系的工作情境中, 赋予学生学习的真正意义,通过特定的情境,使学生明白知识就是生活和工作的工具, 所学知识只有运用到工作情境中,才能更好地理解和传承。学习情境的设计以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为主旨,因此,它并不是教师平铺直叙,不加分析地把情境呈现给学生,学习情境中的问题设计也并非在教材上直接就能找到标准答案的,是能够让人有所困惑,难以回答的,同时又能引导大家趣味盎然地探索,能培养同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理解知识的深层意义。在法律文书的课堂上,我们不妨借助同学们感兴趣的案例,营造法律实践的过程,借助典型案例,贯穿于某一诉讼活动所需制作的所有文书的全部学习过程,实践课上,让大家围绕这一案例,体验案件诉讼的整个流程。同学可以根据兴趣选择角色制作不同文书,这样一方面可激发其学习的热情,另一方面也可使同学从整体上把握具体文书所依存的情境,感知文书制作技巧的应用条件,感受文书之间的差异与联系,帮助同学今后工作实践中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实践证明,教学过程中创设呈现好的学习情境,把抽象的知识转变为有血有肉的事件,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增强情感的体验,发挥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

(三)优化课程教学的方法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须要充分整合利用校内外的教学环境与资源,把以校内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活动与以获取校外工作经验的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倡导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同学学练结合,边学边实践,实现学习与工作的零距离,培养与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工程教导论文范文第3篇

作者:尤培波 宋帅奇 刘恒 单位:河南城建学院

教师应顺应潮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与学的活动。授课教师可以专门创建一个桥梁工程的课程网站,介绍国内外桥梁建设的最新进展和研究成果,桥梁文化和桥梁人物,设置系列课程链接,引入兄弟院校专栏,不断更新和丰富网站内容,打造特色鲜明的网站风格。将课程相关内容,如多媒体课件、工程案例、课外阅读资料、各种桥梁结构的实际工程的图片和视频资料等到网站上,供学生下载阅读和欣赏。同时开辟留言板块,方便学生与教师的交流。通过提供这样一个课外学习与交流的平台,可大大激发学生对桥梁工程自主学习的兴趣,充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既有力弥补了课堂容量的不足,又增强了教学效果,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优化课堂内容课堂教学是高等院校教育的主阵地,理论课讲授时切忌追求面面俱到,但求学会,必须注意处理好重点和难点的关系。根据教学大纲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在优化课程教学的基础上重视对本课程重点与难点的处理。首先要明白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前需要哪些前期知识,其次要清楚学生学习的难点何在,然后认真备课,让学生掌握重点,帮助学生理解难点。如桥梁结构构造教学,这部分内容规定性的东西多、内容零散,在授课时应进行适当归纳与分类,尽量使其条理化和简单化,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同时,积极探索N+1的教学模式。比如教学任务15周,教师授课14周,学生有1周的时间练习、讨论、答疑等。具体操作过程:教师选定某一章节的内容,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提前让学生自己看教材,查找相关论文等课外资料,自己动手制作课件,然后将课件发送给教师。教师负责筛选一至两个优秀课件,让学生课堂上现场教学,然后让其他学生提出疑问和建议,最后教师本人做总结。采用探索N+1的教学模式,可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由于许多条件的限制,现场教学往往被很多高校所忽视,若条件许可一定要安排这一环节,并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切忌走马观花,使现场教学流于形式,丧失现场教学所应达到的效果。现场教学需要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合理安排时间及现场教学地点,应注意选取比较有代表性的已建、新建及在建桥梁工程。现场教学时,首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先安排学生自由参观,然后由教师一一介绍。现场教学更应注意组织教学秩序,否则既不能保证学生安全,又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通过现场教学与课堂教学的结合,可以使教师所讲的桥梁工程专业知识更加切实、生动、易接受,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增强了学生作为道桥人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桥梁工程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而且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很高。所以,应大力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多媒体、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方法,积极优化课堂内容,加大现场教学力度,注意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大力改革作业教学,促进整个教学质量的提高。

工程教导论文范文第4篇

 

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论文是整 个学习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教学环节,是运 用所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去研究和探讨 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也是综合考察运用所学 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实际操作能力的 一个重要手段。毕业论文的成绩与能否毕业及 获得学士学位直接关联,撰写毕业论文还有利 于培养学生综合地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解 决较为复杂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受到科学研 究工作或设计工作的初步训练。加强毕业论文 这个教学环节的管理,对顺利完成毕业论文写 作、提高论文成绩、提升各项能力是十分必要 的。电大本科工商管理专业自2000年开办至 今,针对专业特点和电大成人在职教育的要求, 重视实践教学,在毕业论文教学中取得了不少 的经验和成绩,但还是存在一些管理问题。因此,本文从当前福建电大工商管理专业的实际 出发,分析毕业论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四全管理角度提出几点建议。

 

―、存在问题

 

(一)毕业论文成绩欠佳 毕业论文的成绩是考核学生分析问题和解 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标志,是本教学环节质量的 最终体现。电大毕业论文成绩是综合考虑以下 几方面完成情况而定的:课题要求、选题、实 用性、科学性、专业性、可行性、分析研究方 法、观点、材料、论证、结构、格式及答辩等。 论文成绩实行三级审核制,即分校、省校、中 央电大或联办高校三级审核。近几年福建电大 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情况如下表,

 

据表中数据可见,大多数送审论文达到本 科毕业论文要求,说明各级教学部门能按规范 化要求和程序进行工作;但还有一些不合格论 文出现,且优良论文不多,这反映出论文指导 与审核中存在着漏洞,要求加强教学管理和提 高论文指导水平。

 

(二) 毕业论文教学过程管理欠严格

 

电大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开办有十几年,在 毕业论文教学方面己积累了不少经验,形成了 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机制,如制订系列的 实施方案与实施细则、组成各级领导和专业骨 干教师构成的毕业论文指导委员会和指导小组、 逐步完善的福建电大实践教学网络管理平台等 等,每轮的毕业论文教学能有序地进行。但还 是存在一些具体问题,一是有人认为电大毕业 论文管理与社会上某些学校相比太过严格,从 态度上不重视过程管理,工作上应付了事,放 松对学生的指导与督察,指导过程记录简单, 甚至对抄袭现象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二是根 据综合实践环节教学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与工 作流程的要求,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申报时间 为开学第二周,但有的教学点未及时申报或未 经审查草率申报,造成选题不当或过于陈旧, 导致写作后再返工,甚至送审时被定为不合格 论文。三是学校于2006年制定《福建广播电视 大学毕业论文(设计)写作行款格式要求》,但不 少送审论文格式仍不规范,写作态度不认真。 四是在成绩的评定中送人情分,审查也不够严 格。教学过程管理的不严格,不利于毕业论文 教学的正常进行,也最终会导致论文质量下降、 甚至学生不能顺利完成学业。

 

(三) 相关部门与人员对毕业论文的重视度 与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在福建电大,省校、分校、工作站成立专

 

门机构,负责毕业论文工作的领导、组织、落实和监管,组织了一批有经验、有责任心的指 导教师队伍。指导教师是论文教学中的一线人 员,必须具有相应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且有 中级(含)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财经类专职教师 或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专业工作者,外聘指导 教师应具有高级职称。省校经管系现有13位专 职教师、4位双肩挑教师、1位外聘教师(其中 高级职称16人);各分校一方面依托当地高校, 聘请符合论文指导资格的教师,另一方面组建 自己的师资队伍。但是,由于各环节对毕业论 文的重视度与教学工作水平不一、指导报酬较 低、有的外聘教师持客串的心态等主客观原因, 造成论文教学中教师责任心不强、系统协调弱 化、对学生的指导与交流偏少、组织与监管松 懈等问题。作为论文教学环节中的主角,有的 学生受社会及其他一些成人学校的不良现象的 影响,认为交钱拿学分、花钱买论文,没有认 真地进行论文写作;有的学生或受自身能力所 限,或在专业课学习时就不用心,以至论文写 作时虽然也付出努力,但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

 

(四)毕业论文现代远程教学管理方法运用 不够理想

 

目前,福建电大运用现代远程的教学教务 网络,建立了实践教学网络管理平台,己形成 人-机-网络的多级管理系统,使毕业论文教学 管理更加有效有序。但在具体运作中仍存在着 一些不够理想的地方,一是指导教师申报、选 题审核不够及时、完整;二是虽然针对指导教 师在不同教学点多处指导导致论文指导超篇的 问题,毕业论文管理平台对指导教师指导总篇 数进行控制,指导超篇系统自动封闭对该教师 指导资格的申报,但个别教师冒用他人申报则 无法识别;三是虽然每个学期都进行毕业论文 终审情况的质量分析并全省公布,但对毕业论 文的事后分析还做得不够细致、深入,反馈工作也不够到位;四是虽然学生毕业论文写作过 程有做记录,各过程稿存档,经统计,全省已 组织工商管理专业综合实践环节的11个教学 点,均己建档,但对这些资料的分析应用不足。 现代远程教学管理方法在毕业论文环节中的应 用有待进一步创新与完善。

 

二、运用四全管理提高毕业论文教学水平 与质量

 

所谓四全管理,即全面质量、全过程、全 员参加、全面综合运用各种有效的现代管理方 法。在工商管理毕业论文教学过程中进行四全 管理,就是从这四个方面着手,加强管理,提 高教学水平与质量,具体如下:

 

(一) 全面质量管理

 

在质量管理中,质量包括产品质量与工作 质量,就是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工作质量 是产品质量的基础与保证,产品质量是工作质 量的体现。在毕业论文教学中,产品质量体现 在学生完成的毕业论文以及在写作过程中所收 获的经验与能力,以论文成绩作为衡量质量高 低的指标;工作质量就是涉及毕业论文环节的 各项教与学的工作有效性,是否按规范化程序 和要求进行,毕业论文的合格率可以作为评价 工作质量高低的指标。因此,在毕业论文教学 环节中,树立全面质量的观念,要提高论文成 绩及优良率,更要做好论文组织与交流、指导 与写作、监管与审查等工作,把好工作中的各 道关口,提高工作质量也就是提高产品质量。 而且只有首先提高工作质量才能保证产品质量 的提高,即只有以提高教学管理工作质量为基 础,才能提高论文成绩即产品质量。

 

(二) 全过程管理

 

从毕业论文教学的计划、组织开始,到实 施、监管、审核及反馈,每个步骤都要按照规 范要求操作,树立“后道步骤是前道步骤的用户”的观念,不做好前道步骤就不能进行下一 步,步步把关,而不是最后把关,这样,才能 保证毕业论文教学过程的每一个步骤顺利进行, 不出现返工、“废品再造”的情况,最终取得 合格、理想的成绩,学生学业得以如期完成。 从论文写作过程来看,一般包括选题、收集资 料、拟写提纲、撰写论文、定稿、答辩等步骤, 学生、指导教师与相关部门要重视选题关、材 料关、时间关、格式关、答辩关的掌控。选题 时,忌空忌大忌陈旧,应结合当前工商管理的 实际、本人实际,考虑务实的、有创新的、有 一定深度和广度的选题,并及时申报审核,经 审核后再进行下一步的写作。收集资料应针对 选题、写作的需要,通过多种渠道参考近期、 有学术价值的书籍、论文、原始资料等,且数 量不宜太少,量的积累才能有质的变化。论文 写作非一蹴而就,前后历经多道步骤,“偷工 减料”难成正果,而且学习任务是有时间限制 的,因此,做好写作计划、按时完成写作任务 是十分重要的。格式是规范化管理的重要内容 之一,论文以规范格式呈现,也反映出写作的 态度和科研的基本素养,因此,学生、指导教 师和相关教师人员应该了解格式要求并按此调 整论文、审核论文。答辩作为学生论文写作的 最后考核,应该严格按照程序进行,事前准备 不能忽视,学生要做好答辩准备,答辩教师也 应在了解毕业论文的前提下提出相应的符合本 科专业水准的问题,答辩过程中既严肃认真又 要善于倾听、启发互动,让学生充分发挥,真 正考察学生的学业情况和毕业论文的真实性。

 

(三)全员管理

 

毕业论文教学环节不仅仅是学生、指导教 师和教学部门参与,必须是系统协作运作,充 分调动各方配合才能做好这项工作。提高毕业论文教学质量和水平,要树立全员管理的思想,领导重视,教学教务技术等相关部门配合,专 业管理教师、指导教师、学生共同参与。从学 校和相关部门来说,应该承担相应的职责(在综 合实践环节实施方案等文件中有明确规定),为 教学提供优质服务。专业管理员通常是学生入 学后的“第一”导师,与学生的交流和关系密 切,协调教学与其他部门、学校、学生、教师, 提供教学支持服务等工作,在毕业论文教学过 程中是组织者、计划者、监督者,在学生与指 导教师之间承担着中介联络的作用,因此,专 业管理员的责任心、专业素质、工作能力、协 调能力等等,对毕业论文教学环节是否能顺利 开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指导教师是学生论文写 作过程中的导师,直接影响到毕业论文质量的 高低,为保证毕业论文教学的正常实施,应该 由省校与分校及教学点共同建设一支相对稳定、 素质较高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定期开展培训与 交流活动。学生作为毕业论文的实践者,首先 应该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明确进行毕业论文 教学环节的目的和意义,然后,在学校和老师的指导下,认真完成毕业论文中的各项学习过程。

 

(四)全面综合运用各种有效的现代管理方法 电大的教育形式和特点、学生的多样性决 定了电大毕业论文教学管理的复杂性,因此, 探讨运用各种有效的管理方法来加强毕业论文 教学活动是必要的,在己有的教学管理系统中 运用多层次、多级、多样的管理方法是符合现 实需要的。人-机-网络构成的管理系统还应进 一步完善和运用,如事前管理,提供选题等更 多的帮助;事中管理,増加写作过程的记录和 提示学习计划完成进程的功能;事后管理,对 毕业论文完成情况的分析、反馈,优良论文的 展示及不合格论文的剖析等等。

 

【作者】 蔡而迅;

工程教导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毕业论文;生物工程;质量检查与控制

毕业论文,指专科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论文、硕士毕业论文、博士毕业论文等,即写作并提交的系统研究论文,是教学或科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整个高等教育时期的技能总演练。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得到从事本专业工作和进行相关研究的基本训练。毕业论文应反映出作者能够准确地掌握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对所研究的题目有一定的感触。生物工程专业的毕业论文是本专业学生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本文尝试在理工科背景下探讨生物工程毕业论文质量检查与控制方面问题,以期望建立合理考评机制。

由于毕业论文工作具有系统性特征,是前面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的综合,根据影响理工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因素,在毕业论文质量监控系统中划分了三个监控阶段,分别是论文前期质量监控、论文中期质量监控、论文后期质量监控。

一、生物工程专业论文前期质量监控

1.指导教师监控机制

学生能否按规定的要求,保质保量地完成毕业论文任务,指导教师起到核心监控作用。教师的知识结构、学术水平、教学经验、工作作风、工作责任心等,都对毕业论文指导效果发挥影响。指导教师应有曾经独立指导或协助指导过毕业论文工作经验,在以往指导毕业论文过程中认真负责、学生反映良好、毕业设计完成较好。生物工程专业属于理工科,除了有良好态度外,还要求指导教师有较高的科研素养。

2.选题监控机制

为了较好地开展毕业论文选题工作,在第七学期教师应该下达关于毕业论文选题的工作。学生可以结合教师的科研选题,学生确定后,指导教师介绍课题的基本要求,并提供一部分资料。学生自行选题,学生根据实际工作或者实习情况,对未来所从事的工作有明确想法,对未来工作有应用价值,可以进行这个方面的研究选择,但指导教师必须严格控制,学生必须写出提纲和内容摘要,明确研究目的方向。生物工程专业毕业生选题来源也无非这几个方向,对于重实验、重数据的专业来说,更是需要在选题的时候把控好方向。

3.开题监控机制

开题环节是做好毕业论文工作重要部分,督促学生完成好开题报告能够控制意外的发生。课题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能力,能够在规定时间完成,选题是否存在过大或者过窄,是否需要更换题目,通过审查开题报告内容发现研究路径和方法是否合理。论文结构是否恰当。这个环节做充足,能够减少重大失误,提醒学生在研究课题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和环节,对研究困难有一定预见性。生物工程的毕业生更是应该在这个环节做充分准备。

二、生物工程专业论文中期质量监控

1.学生态度监控机制

重点监控毕业生参加毕业论文的态度、自觉性,时间与精力是否有保证等。由指导教师组织、安排,要求毕业学生汇报课题进展情况,回答指导教师提出的问题,对毕业论文中存在态度问题的学生及时进行批评、警告,及时指明努力方向,采取补救措施。任何专业都需要强调毕业生个体的努力,对于毕业生的学习风气应该常抓不懈。

2.指导教师过程监控机制

通过调查、座谈、问卷等形式对指导教师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监控、督促指导教师抓紧后期指导。主要检查按课题制定毕业论文任务书,及时下达情况;推荐相关参考资料等情况;落实毕业论文经费和开展课题研究所需条件情况;指导学生制定计划情况;现场指导的方式和方法;教书育人情况。对于理工科来说,还要求指导教师教会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指导数据处理、指导数据分析等工作。

三、毕业论文后期质量监控阶段

1.论文答辩前监控

院系检查学生是否按毕业论文要求完成所有工作,对学生成果验收和答辩资格审查,确定学生答辩资格。毕业论文成绩一般采用五级计分制: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对学生的论文进行评定。指导教师主要关注选题意义、材料选择及组织能力、结构框架、基础理论的运用及分析能力、论文的学术水平等;评阅教师主要关注选题意义、论文难度、结构、资料使用、论述、运用能力等方面,只有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给出的成绩达到及格,才能进行答辩。

2.论文答辩过程监控机制

答辩分组进行,指导教师回避,互相答辩对方的学生。严格控制论文质量,要求学生突出自己的工作,时间一般为15分钟,由答辩教师根据具体研究提问关于研究相关情况,时间一般为10分钟。论文答辩的评分要素为:论文选题、论文难度与工作量、语言组织、回答问题的圆满程度、论文的思路、基础知识的运用、相关知识面、对论文所涉及问题的理解程度等方面。采用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和答辩小组三级评分体系,其中指导教师、评阅教师、答辩委员会的评分求和权重分别为50%、20%、30%。

总之,建立一套全面的毕业论文质控体系能最大限度地保证生物工程专业毕业生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家新.高校本科生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科学,2002,18(2):43-44.

[2]韩玉志.高校本科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0(9):78-79.

[3]何颖.加强毕业论文管理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保证[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5):43-45.

[4]施小平.试论高校毕业论文(设计)的全面质量管理[J].高教探索,2006(4):62-64.

作者简介:韩洪波(1981―),男,汉,四川攀枝花,讲师,硕士研究生。

工程教导论文范文第6篇

1.指导教师监控机制

学生能否按规定的要求,保质保量地完成毕业论文任务,指导教师起到核心监控作用。教师的知识结构、学术水平、教学经验、工作作风、工作责任心等,都对毕业论文指导效果发挥影响。指导教师应有曾经独立指导或协助指导过毕业论文工作经验,在以往指导毕业论文过程中认真负责、学生反映良好、毕业设计完成较好。生物工程专业属于理工科,除了有良好态度外,还要求指导教师有较高的科研素养。

2.选题监控机制

为了较好地开展毕业论文选题工作,在第七学期教师应该下达关于毕业论文选题的工作。学生可以结合教师的科研选题,学生确定后,指导教师介绍课题的基本要求,并提供一部分资料。学生自行选题,学生根据实际工作或者实习情况,对未来所从事的工作有明确想法,对未来工作有应用价值,可以进行这个方面的研究选择,但指导教师必须严格控制,学生必须写出提纲和内容摘要,明确研究目的方向。生物工程专业毕业生选题来源也无非这几个方向,对于重实验、重数据的专业来说,更是需要在选题的时候把控好方向。

3.开题监控机制

开题环节是做好毕业论文工作重要部分,督促学生完成好开题报告能够控制意外的发生。课题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能力,能够在规定时间完成,选题是否存在过大或者过窄,是否需要更换题目,通过审查开题报告内容发现研究路径和方法是否合理。论文结构是否恰当。这个环节做充足,能够减少重大失误,提醒学生在研究课题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和环节,对研究困难有一定预见性。生物工程的毕业生更是应该在这个环节做充分准备。

二、生物工程专业论文中期质量监控

重点监控毕业生参加毕业论文的态度、自觉性,时间与精力是否有保证等。由指导教师组织、安排,要求毕业学生汇报课题进展情况,回答指导教师提出的问题,对毕业论文中存在态度问题的学生及时进行批评、警告,及时指明努力方向,采取补救措施。任何专业都需要强调毕业生个体的努力,对于毕业生的学习风气应该常抓不懈。

三、毕业论文后期质量监控阶段

1.论文答辩前监控

院系检查学生是否按毕业论文要求完成所有工作,对学生成果验收和答辩资格审查,确定学生答辩资格。毕业论文成绩一般采用五级计分制: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对学生的论文进行评定。指导教师主要关注选题意义、材料选择及组织能力、结构框架、基础理论的运用及分析能力、论文的学术水平等;评阅教师主要关注选题意义、论文难度、结构、资料使用、论述、运用能力等方面,只有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给出的成绩达到及格,才能进行答辩。

2.论文答辩过程监控机制

工程教导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工作过程 毕业设计(论文) 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2-0192-02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创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的综合展示。以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为例,商贸外语专业群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中小型外贸企业的从事外贸业务、跟单、质检、货运等工作岗位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工作必须从教学理念到课程设置,从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内容、评价标准到管理环节都要进行改革,这样才能发挥毕业设计(论文)的真正作用,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一、对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的认识

(一)毕业设计(论文)是综合性实践教学活动

教育部文件《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2004)有效指导着各高校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但许多高职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仍然形式单一,内容空泛。大多数学生脱离实际工作闭门造车,敷衍了事。教师指导的质量也参差不齐,评价标准也过于学科化。毕业设计(论文)应是学生融教、学、做一体化的综合性实践教学活动,是考核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依据。高职生进行毕业设计(论文)所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综合分析、创造实践的能力,需要整合多门学科长期的学习、培养和训练,例如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使用相关工具、方法、途径来设计等等。因此,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关键在于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集合课程体系中的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拓展课三大课程模块的合力,打好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基础。此外,从教育理念到教学实践、从校内学生实践到校外实习,都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二)毕业设计(论文)应以工作过程所需的理论为指导

毕业设计(论文)是基于工作过程习得的知识,以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来源于工作又对工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是简单的“心得体会”或者“工作总结”的升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毕业设计(论文)并不意味着降低要求,它倡导的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相关理论依据的指导下,充分展现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对其工作能力的提升也有很大的帮助。

(三)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工作过程中的任务

每种职业的工作内容、对象、方式、地点和工作流程不同。不同的工作岗位有不同的工作过程,就算是同一工作岗位,在不同的企业、不同情境下工作过程也不尽相同。因此,应指导学生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在毕业实习或社会调查的基础上,选择与未来工作接近的典型的职业工作过程中的主题。所谓典型,是指一项完整的工作行动(包括计划、实施和评估)过程能反映职业工作的内容和形式及该任务在整个职业中的意义、功能和作用。典型工作过程应体现其结构的完整性、内容和形式的代表性、在企业全盘工作中的关键性和完成任务的方式、结果的开放性。

(四)毕业设计(论文)需要同伴合作、企业专家和教师的指导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者的知识应该是他们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自行建构的,个体在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积极地建构和改组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习涉及到学习者之间的相互效仿、协助和激发。学习是一种建构和互动的过程,必须置于真实的情境中。因此,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期间,在企业师傅和专业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具体的工作任务和实践,促进自身新的、更深层次的意义建构。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工作鼓励和倡导学生团队合作、企业专家和教师团队共同指导。学生在参与工作过程中,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在实践工作中发现问题,找企业师傅和指导老师探讨解决问题,进而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能力。

二、高职毕业设计(论文)指导的改革

随着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院校如火如荼的开展,商贸类专业群的毕业设计(论文)逐步向轻理论、重实践过渡,同时加强了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工作的过程性管理,改革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评价标准等。

(一)毕业设计(论文)形式的改革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毕业设计(论文)的形式应该是多样化的。商贸专业群基于岗位群的工作过程设置了专业基础课、核心课和拓展课三大课程模块,逐步推进和训练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毕业设计(论文)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案例报告、国际市场开拓方案、具体业务的跟单处理、单证处理、某笔业务物流流程优化设计、出口报关流程优化设计等等。

(二)毕业设计(论文)内容的改革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毕业设计(论文),鼓励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自己发现工作问题,在教师团队和企业专家引导和帮助下寻求解决方法,改进工作,提高工作能力,于此同时进行毕业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的内容源自商贸类相关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要与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项目相融合。例如,本人所在的院校对商贸类顶岗实习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分三个步骤:首先,在第五个学期下半学期开设文献检索、调查和分析方法等基础性、工具性的课程或专题讲座。其次,在第六个学期上半学期进行毕业实习,让学生在实习中思考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自主确定毕业设计(论文)取材,收集整理实践资料。最后,在第六个学期下半学期实习即将结束时,学生通过团队合作、企业专家和校内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这样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解决实际工作问题中建构知识。

(三)毕业设计(论文)评价的改革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育教学理论是评价高职生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理论依据。因此评价高职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成果应该是多种评价主体、多样的评价方式和多项评价内容。评价的主体不仅是校内教师,还应积极采纳企业一线师傅的评价、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评价的内容不仅局限在专业的学科化评价,而应融合岗位工作的标准和准则。

(四)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的改革

目前大部分院校毕业设计(论文)都是由校内教师全程辅导学生的选题、论文撰写、答辩准备等。这样的辅导不全面、不客观,直接影响毕业设计(论文)的真正作用和意义。因此,除了改革毕业设计(论文)的形式和内容,还要注重毕业设计(论文)辅导方式的改革,把毕业设计(论文)的集中性辅导变为融入各门课程的过程性辅导,把校内教师的一人辅导变为校内教师团队,教师和企业一线师傅相结合的综合性辅导,集合学生团队的合作、企业专家和校内教师的共同指导,才能更有效地发挥毕业设计(论文)的作用,增强学生的工作能力。此外,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也应该跟进。我们应充分利用开放互动的网络平台,为学生搭建“毕业设计(论文)”网站,实现学生跨时空、跨区域,多方位的交流、互助和协作学习。与此同时校内教师不定期进行实地调研,加强与企业专家的沟通,借助全方位的力量进行弹性管理。

总之,毕业设计(论文)是一项综合实践性的教学活动,集合学生的创造力和智慧、教师的指导和管理以及企业的配合。因此,基于工作过程的毕业设计(论文)的研究与实践,保证企业专家的参与,整合毕业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全程管理,建立全面有效的监控体系,成为毕业设计(论文)真正发挥作用、学生工作能力有效提高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教高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Z].2004.

工程教导论文范文第8篇

(一)独立学院生师比普遍较大

教育部对于教师指导人数仅提出指导性意见:“要统筹教师队伍在毕业论文工作中的指导作用,确保指导教师数量的足额到位”。但在很多独立学院在热门专业中,招生数量大,即使临时聘请大量兼职外聘教师,每个教师指导学生数量也会突破10名学生,很难保证论文质量。

(二)论文指导教师两级化明显

独立学院的专任教师来源一般为高校退休教师和应届毕业生,在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上两极化非常明显。年龄大的教授指导经验丰富,要求严格,但是与学生沟通和交流少;年龄偏轻的青年教师指导经验少,但是与学生沟通无障碍。

(三)大量的兼职外聘教师

由于独立学院专任教师少,独立学院不得不聘请大量的兼职教师。选择外聘指导教师的,学生在毕业论文选题和写作过程中有距离感,很难与教师沟通和交流;外聘指导教师又对关于毕业论文的管理规定不熟悉或者在执行上力度不够,造成毕业论文过程管理粗放,毕业论文质量较差。

(四)毕业论文管理工作流于形式

很多独立院校都设立关于毕业论文管理工作的一系列管理规定,但是在执行中仅仅注重形式而达不到设定效果。比如论文题目审核,应该由相关专家进行严格审核,在执行中,相关专家对于提出意见极为保守;教师指导记录表,为了应付检查,指导教师会授意学生根据学校的最低要求酌情填写。

二、毕业论文过程管理的关键环节控制

(一)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准确定位

为毕业论文工作开展指明方向母校培养目标为研究型人才,而独立学院培养目标应定位为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因此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的会计学专业在学院发展的总体部署下,突出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为“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的卓越会计师人才”。在这培养目标下,毕业论文的工作注重应用研究、社会实践等方向。

(二)规范毕业论文管理规定

落实毕业论文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根据学院培养目标,制定了符合学院发展的毕业论文管理规定,详细规定关于毕业论文管理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同时,规定在第七学期成立以院长为组长毕业论文领导小组和以系主任为组长毕业论文工作小组,在第十周前各专业学院提交毕业论文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为毕业论文工作的开展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

(三)及时召开毕业论文动员大会和指导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培训会

严肃纪律和要求毕业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落实后,各系召开毕业论文动员大会,向学生阐述开展毕业论文的意义、毕业论文流程、毕业论文的管理要求以及注意事项,明确毕业论文工作的主体是学生;同时召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培训会,主要向指导教师阐明关于毕业论文管理规定的具体要求、毕业论文的流程、指导教师如何在系统中录入题目以及如何对学生进行管理等重要问题。通过“学生-指导教师”两条线在分别明确学生和指导教师的责任和要求,使学生和指导教师在相关规定上达成一致。

(四)查阅资料

充分论证,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认真选题开题毕业论文动员大会后,选题工作正式开始。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会计系选题近些年来一直采用双向选择,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指导教师擅长的研究领域,选择指导教师。指导关系确立后,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题目,题目可以教师提出,也可以学生提出教师审核。院系要组织相关人员进行题目审核把关,题目确定后学生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填写开题报告。

(五)指导过程做好指导记录

确保指导工作留有痕迹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是毕业论文质量提升的关键环节。指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最少“三稿三审”,按月填写指导学生毕业论文情况,并保留至少3份有批改痕迹的毕业论文初稿备查。在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开展院系两级中期检查,对于指导不负责的老师和学生进行督促和批评,确保指导工作顺利开展。同时为了杜绝学生抄袭情况,要求学生提供毕业论文报告。

(六)发挥评阅环节的监督检查作用

充分准备进行答辩在评阅环节增设教师评阅反馈意见表,如果评阅老师确实认为学生论文质量较差,有较大的改进空间的或者不能达到参加毕业论文答辩要求的,填写评阅反馈意见表,对学生的毕业论文提出修改意见。在进行评阅分组和答辩分组的环节,均是在保证完全回避原则的前提下,把一个指导教师指导的同组学生,分配到不同的评阅小组和答辩小组,避免某评阅小组和答辩小组标准过严或者过松的情况。

三、结束语

工程教导论文范文第9篇

论文关键词: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教学质量

论文摘要: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本科教学目标的综合性实践环节,本文结合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实际情况、专业特点,分析了影响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因素,从多个方面对全面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质量进行了论述。

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知识与方法的全面检验,是集中训练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必要教学环节,也是检验学生的学习状况、知识活化程度、学识水平和创新思维的主要标尺,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天津城市建设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科学地组织各项工作,形成领导高度重视、教学单位严密组织、指导教师认真负责、评阅答辩严格标准的教学氛围,做到加强“三个突出”、落实“五项检查”,关注薄弱点,制定激励措施,保证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提高。

一、提高思想认识是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重要前提

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首先要从思想上高度认识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它与其他教学环节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完整的本科教学体系,是毕业前的综合训练,是对所学知识的深化和升华,也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必要准备。川学校各级领导充分认识到此项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制定了完善.的管理办法和切实有效的实施措施,从制度保障、时间安排、场地设备、资金支持等方面切实加强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环节,并重视实习基地的建设,充实与加强校内外毕业实习基地,有效保障毕Zi9,:计(论文)的各项需求。各教学单位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开展前成立由院系主管领导牵头的毕业设计工作领导小组,根据专业特点与自身特色,制定本院系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措施;审定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和指导教师;定期检查各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进度和质量,组织毕业设计(论文)的答辩和成绩评。

二、针对毕业设计(论文)的影响因素。加强“三个突出”

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影响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和水平:一是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缺乏吸引力。毕业设计(论文)选题中常规、经典、虚拟题目偏多,部分课题仅仅是名称、数据等内容发生变化,研究过程模式化、程序化。题目与生产实际结合不紧密,内容和学生将要就业的单位实际生产状况脱钩,难以激发学生的热情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二是师资不足。招生规模连续多年扩大,一线教师绝对数下降,导致每位教师指导的学生数上升,加上教师必须承担的教学,科研工作,指导教师的精力投入难以保证,工作负荷较重;同时应对扩招需求,教师队伍扩大较快,年轻的新教师直接进入毕业设计(论文)教学中,在指导能力、方法和经验方面的欠缺导致指导质量下降。三是质量监控体系难以实施。毕业设计(论文)是一项环节多、耗时长的教学工作,为加强管理,需要制定相应的质量监控体系,但实际实施过程中,存在制度多、要求多、可操作性差、落实不到位的问题,致使很多监控环节流于形式。针对以上影响因素,我校在工作中加强“三个突出”。

1.突出毕业设计题目与教师科研、生产实践相结合

根据我校以工科专业为主的特点,强调毕业设计的实践性,注重工程实践和设计能力的培养。2008年,我校工学类的毕业设计(论文)课题比例为科学研究l5.5%、生产实践64.2%、教师及学生申报的自拟题目20.3%。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与教师科研、学生实习及拟就业单位生产’科研等相结合,尽量采用科学、技术、生产等领域能体现专业特点的实际问题,题目的内容具有实践性,学生参与热情高,实践能力、工程能力得到训练和大幅度提高,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突出学科特色,校内指导教师与外聘指导教师相结合

教师比例下降和年轻教师增多是无法回避的事实,为解决这一问题,结合学校以建筑类为主的工科特点,我校采取了聘请校外指导教师的方式,既有效解决了师资不足的问题,又充实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提高了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和指导质量。在进入毕业设计阶段时,学校通过与实习单位签订委托协议书的方式,规定双方的职责与义务,对实习单位资质、指导教师资格严格要求,实行校内校外双师制。外单位指导教师必须是总工或正高工,每位指导教师指导一名学生,一对一指导;校内配备年轻教师作为助理指导教师,加强沟通与规范管理,弥补校外指导教师在校内规章制度和规范方面的不足;助理指导教师负责最多不超过六名学生,实行全程跟踪负责制,同时向校外指导教师学习实践指导经验。校外指导教师的引入,与校内指导教师的传统指导方式和方法也形成了对比,促进了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的不断改革。几年的毕业设(论文)检查情况表明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实践能力和设计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教师队伍也得到了加强和锻炼。

5.突出检查关键点,由关键点控制实现全过程监控

理想的质量监控是指在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管理过程中,详细了解每名学生、每个环节的实施进度,能够及时对出现的问题做出适当的反应。但毕业设计(论文)涉及的学生数量众多,耗费的时间在3个月左右,很难将所有的监控落实到位,从而使很多监控环节流于应付制度、填写表格的形式。因此,对质量监控不能全盘一手抓,要分环节,重点查找各环节监控的关键点。环节进行过程中,是否达到了教学的目标与管理要求能够直接反映到关键点上,因此可以通过集中精力对关键点进行监督、检查,实现对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切实、有效的监控。

三.落实“五项检查”,开展基于监控点的多环节毕业设计(论文)的监控

我校制定监控体系过程中,将毕业设计(论文)分为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初期准备与开题、中期进度监控、后期答辩与归档、学期末专项检查五项检查工作,根据监控的关键点,详细制定了检查要求和检查内容,明确教务处、各院系、指导教师的职责和对学生的要求。各院系根据检查内容和时间安排自查,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并对检查情况进行书面总结和提交检查记录。学校组织专家组对毕业工作进展进行专项检查和抽查,加强监督和管理。

1.监控选题源头,严把指导教师资格关

选题是毕业设计工作的基础,更是完成高质量论文的关键,题目选择直接影响到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实习等后续工作的进行,因此是监控的重要环节。选题环节包括两个监控关键点,一是题目的类型,二是指导教师资格。对题目的监控,要求改变目前由指导教师选定题目的状况,按照题目申报、审查公布、学生选题(学生申报题目)、选题确认流程进行,实行双向选择,严格实行一题的原则。各院系按专业对题目进行类型统计,由教务处进行检查,加强工程实践、教师科研等题目的开设。严把指导教师资格关,要求指导教师必须全部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必须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工作。严格控制每位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最多不超过8人,平均指导学生数小于6人。教师资格、指导人数的监控促使各院系必须吸引校外工程专家,组建校内外指导教师相结合的指导教师队伍。

2.强化初期、中期检查力度,确保设计进程

初期检查主要从组织管理工作、教学文件、师资力量的配备、设计选题、物质条件及学生的开题情况等几个关键点进行检查。重点包括课题符合教学培养目标的情况、课题名称、内容、工作量及要求,课题结合工程或科研的实际情况,任务书下达完成情况等。

中期检查主要检查毕业设计进度、教师工作状况、学生设计状况、教研室组织管理等方面。重点包括指导教师、学生到位情况,指导教师对学生课题的了解情况,存在的问题;外聘指导教师的管理、质量保证等措施落实情况等;题目展开情况,是否与进度计划相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等。

通过毕业设计(论文)初期、中期检查,实现对毕业设计过程的有效监控,确保了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到位情况和设计进度的执行情况,能够及时了解毕业设计进展并解决存在的问题。

5.后期检查严把教学最后关

后期检点包括课题完成时间、写作规范、论文评阅、答辩安排、成绩评定等情况。严格审查毕业生的答辩资格,达不到要求的学生不予安排参加答辩。各院系成立由学术带头人、优秀教师等组成的答辩委员会,全面负责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工作,下设若干个答辩小组,各答辩小组成员不少于5人。所有答辩成员于答辩前召开专门会议,研究答辩的有关事项,严格答辩程序和纪律,明确评分标准,统一答辩要求,加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资格审查,严格控制优秀率和优良率。答辩完成后,各院系对年度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认真总结,并形成书面材料,完成对毕业设计(论文)资料的归档、保存工作。

4.强力度专项检查,促进工作不断改进与提高

我校连续几年来,在学期结束后,由主管校长带队,聘请由校内外一线教学和管理的专家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专项检查。根据院系数量成立9个检查小组,每个小组设组长1名,由3~5名校内外专家组成,分别深入各院系,按照文件规范和检查指标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专项检查。检查日期设在周末,各院系所有领导、指导教师必须到岗,全程陪同,逐项进行。这有利于及时和专家沟通,听取专家意见,学习经验,改进工作。我校已经聘请了多所高校的主管校长、教务处处长、知名教授作为检查组组长人校检查指导,既加强了学校的工作,也学习到了其他高校的宝贵经验,发现改进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促进了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不断提高。

四、查找薄弱点,解决实际问题

1.开展指导教师培训工作

随着学校的发展,学生数量增多和教师队伍的充实,指导教师中新增教师逐年增多,为使指导教师充分了解与掌握学校的毕业设计(论文)相关管理制度和规范,抓住学校的发展定位与培养特色,更好地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工作,学校每年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开展前,都组织指导教师集中学习与培训。内容主要包括相关管理制度文件、毕业设计(论文)规范指导技巧、注意事项等内容,并要求各院系进一步根据专业特点和规范要求,对指导教师组织多主题的培训和学习。同时,教师通过集中的学习,能够交流经验,群策群力解决指导工作中发现的问题。

2.加强对新专业的指导与管理

新专业开设的逐年增多是许多高校共同的特征。我校将新专业作为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重点对象,加强对新专业的管理和审查,提前与相关院系研究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编写指导手册、制度规范,制定从选题至最后答辩的工作流程,挑选优秀教师,积极调动优势教学资源,确保新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高质量开展。

五、制定激励措施,提高教师学生积极性

1.开展校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评选

为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开展校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评选活动。以专业为单位按当届毕业生数3%~5%的比例,由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论文)成绩优秀的学生中提出推荐名单,并由学生本人写出3000~5000字的毕业设计(论文)摘要,经所在院系审核,报学校评审小组评审。对评审通过的学生颁发校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证书。

2.开展校级优秀指导教师评选

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指导教师的悉心指导,校级优秀指导教师的评选是对教师工作的肯定。校级优秀指导教师评选的首要条件就是指导的学生中必须有优秀成绩,要求指导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指导工作量饱满,指导效果优良,、学生评价高。评选活动增强了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是对优秀指导教师指导经验的总结、交流与宣传过程,有助于全校教师的学习、借鉴,对提高指导水平,促进教学改革与发展,起到良陛循环的推动作用。

5将毕业设计(论文)与校外竞赛相结合

仅仅是校内的评选,不能认清学校自身教学水平处于何种地位,因此,学校鼓励各专业积极参加全国性质的各类毕业设计(论文)相关竞赛。如我校艺术系将毕业设计坚持与“中国高校环境艺术专业毕业设计主题年竞赛”活动紧密结合,组织学生毕业设计作品展,由学生和教师投票筛选出参加竞赛的作品。此项活动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夔,也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使毕业设计整体水平得以大幅度提高,增进了各高校之间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实践及学术交流,找出了与全国同行教学水平的差距,并能及时总结经验,调整教学内容,加强专业设置和学科建设。

工程教导论文范文第10篇

一、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管理过程演绎

我国高校推行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工作已有30多年的历史,纵观已有的经验和研究来看,本科毕业论文教学从规章制度到具体运作及管理体系已经比较成熟、完备。不过,随着近年来高等教育大众化、市场化的发展,本科教学普遍面临着教学理念、教学管理、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的挑战,特别是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因为存在着教师指导不力、过程不严以及论文质量泡沫等问题,正经历着废除与存续的舆论煎熬。对此,本文认为首先应该对高校现行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过程展开演绎分析,然后对教学过程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展开调查研究,如此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探讨毕业论文的“弃存”或“改革”问题。

(一)管理主体及架构

综合来看,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监督和管理的主体大致可分成三类:第一,省(市)教育厅及其相关部门。作为浙江省属重点高校之一,浙江工业大学的主管单位是浙江省教育厅,其中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改革及其质量评估等各项工作由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具体负责指导、监督和检查,具体包括编写《普遍高等学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规范、下发通知、抽查各校各专业的毕业论文等。第二,高校教务处(科)。从学校层面来看,高校教务处一般都设立教学科具体负责毕业论文的指导、监督工作,包括制定毕业论文的规范要求、毕业论文评分标准、指导教师评语、毕业论文进程安排与考核等。从毕业论文题目申报、中期检查、答辩督导到论文抽查等每个环节上来规范和监督各个学院的毕业论文教学工作。第三,学院教学主管机构。如浙江工业大学政管学院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成立了以教学院长为组长的毕业论文指导小组,制定毕业论文教学工作规范、毕业论文写作指南、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工作规范、毕业论文答辩工作规范等各项规章制度。在这三大监管主体的指导下,毕业论文教学工作的具体执行过程则是:毕业论文教学年度工作计划及组织实施由系负责,包括参照导师制确定学生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组织和动员指导教师、毕业班学生认真学习毕业论文有关制度规定;组织做好毕业论文的选题、审题工作;审核签署《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组织答辩委员会,确定答辩程序,组织答辩工作;做好毕业论文总结工作;由学院教学办公室负责毕业论文具体工作的安排,包括统计和整理各类表格、安排论文评阅教师、发放通知、收集论文等;由论文导师负责学生的论文写作过程,包括选题、撰写开题报告、论文初稿及其修改、答辩等。

(二)管理机制和流程

根据现行制度框架,毕业论文教学作为高校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监管主体比较清晰、管理制度规范程度较高,大致的运行机制可以用图1来表示:图1毕业论文管理运行机制从毕业论文的教学流程上来看,以导师与学生为主的毕业论文教学主要包括选导师、选题目、开题、论文写作、答辩等几个主要环节。结合以上两部分内容来看,本科毕业论文教学质量除了受到教学监管层的影响之外,关键还是在执行层的论文导师与学生。下面就以浙江工业大学政管学院为观察对象,分析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凸显的问题及其形成的原因,探索优化毕业论文教学的可行路径。

二、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实施及问题

教学改革是基于现行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制度等方面的完善和创新。因而,要进行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必须先要清楚高校毕业论文教学管理的实施过程,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探究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毕业论文导师双向选择

论文导师双向选择制度是政管学院从2006年开始实施的一项教学管理创新举措,具体做法是在学生大三第一学期的时候开始实施论文导师的双向选择工作:一方面,学生根据自身的研究兴趣、学习课程等情况,结合论文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填写“论文导师选择志愿表”,每个学生可以填写三个志愿;另一方面,论文导师通过阅读学生简历、面试等方式,选择自己愿意指导的学生名单。最后由学院根据师生双方的选择情况确定最后的名单,并进行公示。这一制度实施近五年来,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据调查数据显示,学生所选择的导师是第一志愿的比例达到62.07%,学生对导师选择结果“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比例总和达到了98.85%。这说明:第一,学生的选择权得到了充分的保障和尊重,对该制度的认可度高。第二,论文导师的选择过程及程序透明、公正,体现了学院教学管理过程的民主化。第三,此项制度扩大了师生交流的机会,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了解和信任,这为整个毕业论文教学的开展和完成奠定了良好地基础。但是,我们把学生的评价与毕业论文导师的评价情况进行对比,则反映出论文导师对该项制度的认同度比较低。为此,课题组专门对政管学院长期担任论文导师的部分教师进行了访谈,综合来看,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比较大,其中对学术研究感兴趣、学习认真的学生日益减少。这种情况导致指导教师一方面对选择自己的学生不满意,另一方面选不到自己满意的学生,因而一些导师认为这种“没得选择”的选择不如随机分配。第二,部分学生滥用选择权而产生的信息不对称。该制度自实施以来就存在一种情况,即不少学生在填写志愿前同时给好几个教师打电话,希望导师选择自己,而指导教师对这种情况往往是无法掌握的,所以导致指导教师在自己选择的学生名单里(一般是五个左右)选择了该学生,而该学生的第一志愿却是其他指导教师。简言之,对整个教学工作来说,作为第一个环节的“选导师”,其重要性则不用多说。不过,从调研结果来看,该制度在设计、执行、监管等各环节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二)选题分析

结合学院教学管理办公室的毕业论文题目统计表来看,有几个情况比较明显:第一,从选题来源来看,从高到低分别是“学生自定(45.98%)”、“导师课题(33.33%)”及“导师建议(12.64%)”;在选题上花的时间比较多的学生人数占到62.79%,而且大多学生选择的是自己熟悉和感兴趣的选题,选择这两个选项的人数比分别为80.42%和76.47%。这一方面说明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内容感兴趣,教学的效果也比较好,这为较好地完成最后的毕业论了一个铺垫;另一方面则说明本科毕业论文教学作为评价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学习效果的一种手段,仍然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第二,论文题目体现了专业特色。2011届本科毕业生共提交113篇论文,大约有20篇论文题目是教育管理方面的,27篇论文属于社会保障方面的选题,其余66篇则集中在政府管理和公共政策分析方面。这与公共管理专业教学模块课程设置基本一致,明显反映出学校公共管理的特色。从近几年学生论文题目分析来看,问题集中表现在:第一,宏观理论研究较多、选题偏空泛。以2009届行政管理专业为例,40篇论文中就有10多篇论文选题明显空泛,不适合做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第二,实证研究的偏少,研究方法运用不当。从本届毕业论文的题目来看,尽管有35个选题是对研究对象做实证分析的,但从其论文终稿来看,案例说明主要以网络、政府文件、已有研究数据为主,真正自己去做实证的调研数据、访谈资料少之又少。第三,热点问题关注多,理论知识运用则明显缺乏。本届毕业论文讨论主题涉及“菜价最后一公里”,“以房养老”、“廉租房政策”、“居家养老”、“民间慈善基金会”,“用工荒”,“房屋拆迁”等非常热点的社会公共事件和政策。不过,这些论文均没有获得比较理想的成绩,其中最大缘由则是理论知识运用的欠缺。

(三)开题报告分析

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论文写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一直受到教学管理机构、毕业生、论文导师的重视。有36.84%和47.37%的论文导师认为开题报告对论文写作“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对应地,学生中有19.77%和53.49%的人选择“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不过,尽管有53.49%的学生表示自己“比较重视”开题报告的写作和答辩,但在开题报告上所花时间比较多的人数比例只有45.35%,同时对于整个论文教学中“哪个环节最重要”的问题选择时,只有5.81%的人认为“开题”最重要。结合师生的访谈情况,发现开题环节存在的问题是:如何提高开题报告的质量,真正体现开题对论文写作的意义。目前,在开题报告教学时间安排上,学院考虑到学生考公、考研和就业的压力,适应地做了调整,即把开题报告的时间安排在第八学期开学第一周。这一教学调整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可以有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准备开题,更好地完成报告的写作。对于这一教学时间安排是否合理的问题中,有61.79%的学生选择“合理”,但是,仍有42.11%的教师反映学生在开题前才和教师联系。同时,仍有一半左右的学生承认自己花在开题上的时间和精力不够。基于上述问题,在本次调研中,课题组专门设计了“是否把开题报告作为过程考核的一部分”的调查。对此,论文导师中有47.37%的人认为对毕业论文的阶段性量化考核对毕业论文教学有积极促进作用,26.32%的人则认为基本上没有影响,另外还有21.05%的人选择了“不清楚”。结合前面的数据来看,如何真正地发挥“开题报告”的作用,加强对这一环节的考核或许是可以尝试的一项改革。

(四)论文写作环节分析

论文写作是一个综合性强、时间跨度较大的过程。课题组从动机、写作时间、师生互动情况、论文质量情况等几方面来评价这一环节的教学情况。从写作动机来看,有55.81%的学生是为了“完成任务”,40.7%的学生是出于兴趣,仅有3.49%的学生是为了获得优秀的毕业论文成绩;从论文写作的时间上来看,76.74%的学生到5月份才完成初稿写作,仅有23.26%的人在4月下旬之前完成初稿;从论文写作过程来看,大部分学生的论文都经过导师3次以上的修改,人数比例达到75.58%,而且没有一位学生的论文是未经导师修改直接提交的;从师生互动的情况来看,大部分的教师和学生选择“有事情才联系”,这说明师生之间在选题、开题、初稿、定稿这些重要的“事情”上才会交流;从互动方式来看,现在师生间的交流主要以电子邮件和电话为主,传统的面对面或小组式讨论日趋减少。从毕业论文教学监管单位、学院毕业论文教学管理机构和论文导师的多方评价来看,毕业论文质量不高、教学效果不佳,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首先,以浙江省教育厅对浙江工业大学政管学院2005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毕业论文抽查分析的结果来看,与省内其他高校相比,论文总成绩处于中等偏下的层次,特别在“选题”、“教师指导”、“文献综述”、“外文翻译”、“学术水平和实际动手能力”、“综合应用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能力”这几大方面,得分明显落后于其他高校。其次,根据政管学院毕业论文教学管理办公室的统计来看,近几年本科毕业生的成绩分布大致表现为两头小,中间大的格局。所谓两头小,即“优秀”和“不及格”的论文少,大部分论文都处在“及格”和“中等”之间。调查显示,“及格”和“中等”的论文比例占到64%。同时,与前几年相比,“良好”的论文比例则有所上升。最后,从对论文导师的调查来看,仍有16.67%的导师认为本届毕业生论文抄袭情况“非常严重”,22.22%的导师认为“比较严重”,而认为“基本没有抄袭”的比例是零。也就是说,如何提升毕业论文质量,优化毕业论文教学效果,仍旧是目前本科毕业论文教学面临的严峻问题。

(五)答辩环节分析

毕业论文答辩是整个毕业论文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近年来学校教务处组织专门的督导组对下属学院毕业论文答辩过程进行全程监督和指导。从学院层面上看,非常重视毕业论文答辩工作,包括事先成立答辩委员会,制定了毕业生答辩工作规范并及时公布答辩信息等。从相关数据统计中可以看出,学院的答辩工作程序比较完善,师生的认可度也比较高。学生对答辩工作满意程度非常满意的占23.26%,比较满意的占61.63%。此外,浙江省教育厅也开始加大对本科毕业论文的监管力度,要求2011届本科毕业生提交论文文献相似性检测报告。对此,政管学院在答辩资格审核中增加了文献相似性检测报告的环节,即文献相似性检测超过20%的学生不能参加首轮答辩,而与为首轮答辩没有通过者提供第二次答辩机会的大组一起答辩。对该项规定,有73.68%的教师认为很有必要,可以防止严重抄袭的现象;26.74%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可以保证论文质量”;68.60%的学生认为“有必要,但不够完善”。至于相似性检测的结果是否合理,60.47%的学生认为比较合理,有15.12%的学生认为非常合理。

三、优化毕业论文教学效果的改革路径设计

从政管学院的毕业论文教学过程发现:第一,毕业论文教学管理的实施主体是学院和系。省教育厅、学校教务处在整个过程中扮演着主导、监督的作用,具体的规范要求和实施责任主要落实在学院教学管理部门头上。据此,要提高毕业论文教学的质量,则需要各学院、系(所)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教学管理改革措施。第二,毕业论文教学的核心是导师和学生。毕业论文好不好关键在于导师“导得好不好”,更在于学生“写得好不好”。这就要求一方面毕业论文导师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另一方面要激发学生把写好毕业论文作为自身内在的要求,增加对学术研究和写作的兴趣。第三,优化毕业论文教学的成效需要从改善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出发。毕业论文教学是个周期漫长,场地分散的教学活动,这就需要突出对每一个教学环节的监督和考核。课题组认为要优化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可以探索以下几方面的改革:

(一)毕业论文教学管理主体应该进一步完善毕业论文教学的相关机制,特别是导师双向选择制度、论文指导教师评价体系就管理过程来看,毕业论文教学管理主体,尤其是学院这一层级,应该发挥更加积极的调控功能。在此,仅选择导师双向选择制度、论文指导教师评价体系为对象展开讨论。首先,就政管学院实施的导师双向选择制度来看,调研结果显示学生对该制度的认同度较高,而论文导师的认同度则相对较低。因而,导师双向选择制度的优化方案要做到既尊重学生的选择权,也尊重导师的选择权,具体改革可尝试:第一,把大三第一学期(第五学期)前两个月作为师生沟通月,鼓励师生在选择之前做充分的交流、增进彼此的了解。第二,每个学生只能限填一个志愿,如未被该导师选中,则服从调配。第三,为提升学生选题与教师研究方向的匹配性,设置导师与学生的流动、协调机制,包括交换、共带等。第四,适度考虑学生所学模块课程与导师选择之间的相关性,比如需调配的师生,则可以充分考虑这一点。其次,鉴于导师在整个毕业论文教学环节中的重要角色和功能,参考其他高校的相关制度,可以考虑建立论文导师评价指标体系。为此,课题组专门设计了关于开展这项制度的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的认可度较高,而指导教师的态度则比较模糊。因此,应立足本院教学的实际情况,结合其他院校的经验来设立导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先研究讨论评价指标项,然后征求导师的意见,进行修改、试行。从内容上来看,导师评价体系可以包括导师自评、学生评价、领导小组评价等。

(二)推行实证研究论文的教学改革从学生选题和监管部门的评价情况来看,公共管理系的学生选题偏大、空泛的问题比较突出。选题直接影响着论文的教学效果:一方面,学生对纯理论、重大问题的研究能力、研究条件都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导师对此类论文写作的指导也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在论文教学中对选题的把握是至关重要的,也是论文教学改革中尤为值得探索的一项工作。鉴于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普遍修过社会调查方法、统计分析、案例研究等课程,结合学院目前正在推行的“五个一工程”等教学环节,毕业论文教学改革优化方案的核心可以放在推行实证研究性本科毕业论文。所谓实证研究论文是指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以公共管理领域的某一现实问题为关注点,运用问卷调查、访谈记录,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其展开分析研究,并得出一定结论。实证研究论文教学的目的是鼓励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学习如何从某一社会公共事件出发,运用合适的理论去分析、解释,探索更好的公共管理策略。从这一内涵出发,推行实证研究论文教学的意义在于:首先,做社会实践调查研究,既避免学生做大而空、无意义的理论研究,又会激发学生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关注度、责任感,提升写论文的积极性。其次,以现实问题为基础的研究,凸显了理论研究的现实意义,这一点正好能弥补目前学生对论文意义的虚无看法。再次,从现实来看,实证研究论文的训练能使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职业,为胜任公共事务的管理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当然,这一方案的实施细化,需要毕业论文管理过程中诸多环节的配套改革,例如需要毕业论文监管主体的配套性制度支持,包括教育厅、学校对改革试点的支持、学院毕业论文规范的改革、学生从事实证研究的相关费用保障、论文导师教学方式的改革等。

(三)构建过程考核的毕业论文教学体系过程考核首先是指对本科毕业论文教学主要环节进行综合考核、评定,并折合成一定的成绩比例,作为学生毕业论文的最终成绩。基于政管学院毕业论文教学的开展现状,可以考虑把选题、开题、论文及答辩四个环节分别折合成一定的比例,综合计算学生毕业论文最后的成绩。其中,可以探索公共管理系+导师的复合型考核机制,具体指选题、论文环节的考核由导师来完成,开题报告和答辩的成绩考核则由公共管理系来完成。这一考核体系还可以建立与其他考核体系的衔接。为进一步激发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积极性,可以考虑把毕业论文的过程考核和学生的评优、评奖联系起来。加大对学生,在各种竞赛、科研成果评比中获奖的宣传和奖励。

工程教导论文范文第11篇

一、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管理过程演绎

我国高校推行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工作已有30多年的历史,纵观已有的经验和研究来看,本科毕业论文教学从规章制度到具体运作及管理体系已经比较成熟、完备。不过,随着近年来高等教育大众化、市场化的发展,本科教学普遍面临着教学理念、教学管理、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的挑战,特别是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因为存在着教师指导不力、过程不严以及论文质量泡沫等问题,正经历着废除与存续的舆论煎熬。对此,本文认为首先应该对高校现行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过程展开演绎分析,然后对教学过程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展开调查研究,如此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探讨毕业论文的“弃存”或“改革”问题。

(一)管理主体及架构

综合来看,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监督和管理的主体大致可分成三类:第一,省(市)教育厅及其相关部门。作为浙江省属重点高校之一,浙江工业大学的主管单位是浙江省教育厅,其中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改革及其质量评估等各项工作由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具体负责指导、监督和检查,具体包括编写《普遍高等学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规范、下发通知、抽查各校各专业的毕业论文等。第二,高校教务处(科)。从学校层面来看,高校教务处一般都设立教学科具体负责毕业论文的指导、监督工作,包括制定毕业论文的规范要求、毕业论文评分标准、指导教师评语、毕业论文进程安排与考核等。从毕业论文题目申报、中期检查、答辩督导到论文抽查等每个环节上来规范和监督各个学院的毕业论文教学工作。第三,学院教学主管机构。如浙江工业大学政管学院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成立了以教学院长为组长的毕业论文指导小组,制定毕业论文教学工作规范、毕业论文写作指南、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工作规范、毕业论文答辩工作规范等各项规章制度。在这三大监管主体的指导下,毕业论文教学工作的具体执行过程则是:毕业论文教学年度工作计划及组织实施由系负责,包括参照导师制确定学生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组织和动员指导教师、毕业班学生认真学习毕业论文有关制度规定;组织做好毕业论文的选题、审题工作;审核签署《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组织答辩委员会,确定答辩程序,组织答辩工作;做好毕业论文总结工作;由学院教学办公室负责毕业论文具体工作的安排,包括统计和整理各类表格、安排论文评阅教师、发放通知、收集论文等;由论文导师负责学生的论文写作过程,包括选题、撰写开题报告、论文初稿及其修改、答辩等。

(二)管理机制和流程

根据现行制度框架,毕业论文教学作为高校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监管主体比较清晰、管理制度规范程度较高,大致的运行机制可以用图1来表示:图1毕业论文管理运行机制从毕业论文的教学流程上来看,以导师与学生为主的毕业论文教学主要包括选导师、选题目、开题、论文写作、答辩等几个主要环节。结合以上两部分内容来看,本科毕业论文教学质量除了受到教学监管层的影响之外,关键还是在执行层的论文导师与学生。下面就以浙江工业大学政管学院为观察对象,分析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凸显的问题及其形成的原因,探索优化毕业论文教学的可行路径。

二、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实施及问题

教学改革是基于现行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制度等方面的完善和创新。因而,要进行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必须先要清楚高校毕业论文教学管理的实施过程,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探究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毕业论文导师双向选择

论文导师双向选择制度是政管学院从2006年开始实施的一项教学管理创新举措,具体做法是在学生大三第一学期的时候开始实施论文导师的双向选择工作:一方面,学生根据自身的研究兴趣、学习课程等情况,结合论文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填写“论文导师选择志愿表”,每个学生可以填写三个志愿;另一方面,论文导师通过阅读学生简历、面试等方式,选择自己愿意指导的学生名单。最后由学院根据师生双方的选择情况确定最后的名单,并进行公示。这一制度实施近五年来,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据调查数据显示,学生所选择的导师是第一志愿的比例达到62.07%,学生对导师选择结果“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比例总和达到了98.85%。这说明:第一,学生的选择权得到了充分的保障和尊重,对该制度的认可度高。第二,论文导师的选择过程及程序透明、公正,体现了学院教学管理过程的民主化。第三,此项制度扩大了师生交流的机会,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了解和信任,这为整个毕业论文教学的开展和完成奠定了良好地基础。但是,我们把学生的评价与毕业论文导师的评价情况进行对比,则反映出论文导师对该项制度的认同度比较低。为此,课题组专门对政管学院长期担任论文导师的部分教师进行了访谈,综合来看,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比较大,其中对学术研究感兴趣、学习认真的学生日益减少。这种情况导致指导教师一方面对选择自己的学生不满意,另一方面选不到自己满意的学生,因而一些导师认为这种“没得选择”的选择不如随机分配。第二,部分学生滥用选择权而产生的信息不对称。该制度自实施以来就存在一种情况,即不少学生在填写志愿前同时给好几个教师打电话,希望导师选择自己,而指导教师对这种情况往往是无法掌握的,所以导致指导教师在自己选择的学生名单里(一般是五个左右)选择了该学生,而该学生的第一志愿却是其他指导教师。简言之,对整个教学工作来说,作为第一个环节的“选导师”,其重要性则不用多说。不过,从调研结果来看,该制度在设计、执行、监管等各环节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二)选题分析

结合学院教学管理办公室的毕业论文题目统计表来看,有几个情况比较明显:第一,从选题来源来看,从高到低分别是“学生自定(45.98%)”、“导师课题(33.33%)”及“导师建议(12.64%)”;在选题上花的时间比较多的学生人数占到62.79%,而且大多学生选择的是自己熟悉和感兴趣的选题,选择这两个选项的人数比分别为80.42%和76.47%。这一方面说明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内容感兴趣,教学的效果也比较好,这为较好地完成最后的毕业论了一个铺垫;另一方面则说明本科毕业论文教学作为评价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学习效果的一种手段,仍然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第二,论文题目体现了专业特色。2011届本科毕业生共提交113篇论文,大约有20篇论文题目是教育管理方面的,27篇论文属于社会保障方面的选题,其余66篇则集中在政府管理和公共政策分析方面。这与公共管理专业教学模块课程设置基本一致,明显反映出学校公共管理的特色。从近几年学生论文题目分析来看,问题集中表现在:第一,宏观理论研究较多、选题偏空泛。以2009届行政管理专业为例,40篇论文中就有10多篇论文选题明显空泛,不适合做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第二,实证研究的偏少,研究方法运用不当。从本届毕业论文的题目来看,尽管有35个选题是对研究对象做实证分析的,但从其论文终稿来看,案例说明主要以网络、政府文件、已有研究数据为主,真正自己去做实证的调研数据、访谈资料少之又少。第三,热点问题关注多,理论知识运用则明显缺乏。本届毕业论文讨论主题涉及“菜价最后一公里”,“以房养老”、“廉租房政策”、“居家养老”、“民间慈善基金会”,“用工荒”,“房屋拆迁”等非常热点的社会公共事件和政策。不过,这些论文均没有获得比较理想的成绩,其中最大缘由则是理论知识运用的欠缺。

(三)开题报告分析

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论文写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一直受到教学管理机构、毕业生、论文导师的重视。有36.84%和47.37%的论文导师认为开题报告对论文写作“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对应地,学生中有19.77%和53.49%的人选择“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不过,尽管有53.49%的学生表示自己“比较重视”开题报告的写作和答辩,但在开题报告上所花时间比较多的人数比例只有45.35%,同时对于整个论文教学中“哪个环节最重要”的问题选择时,只有5.81%的人认为“开题”最重要。结合师生的访谈情况,发现开题环节存在的问题是:如何提高开题报告的质量,真正体现开题对论文写作的意义。目前,在开题报告教学时间安排上,学院考虑到学生考公、考研和就业的压力,适应地做了调整,即把开题报告的时间安排在第八学期开学第一周。这一教学调整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可以有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准备开题,更好地完成报告的写作。对于这一教学时间安排是否合理的问题中,有61.79%的学生选择“合理”,但是,仍有42.11%的教师反映学生在开题前才和教师联系。同时,仍有一半左右的学生承认自己花在开题上的时间和精力不够。基于上述问题,在本次调研中,课题组专门设计了“是否把开题报告作为过程考核的一部分”的调查。对此,论文导师中有47.37%的人认为对毕业论文的阶段性量化考核对毕业论文教学有积极促进作用,26.32%的人则认为基本上没有影响,另外还有21.05%的人选择了“不清楚”。结合前面的数据来看,如何真正地发挥“开题报告”的作用,加强对这一环节的考核或许是可以尝试的一项改革。

(四)论文写作环节分析

论文写作是一个综合性强、时间跨度较大的过程。课题组从动机、写作时间、师生互动情况、论文质量情况等几方面来评价这一环节的教学情况。从写作动机来看,有55.81%的学生是为了“完成任务”,40.7%的学生是出于兴趣,仅有3.49%的学生是为了获得优秀的毕业论文成绩;从论文写作的时间上来看,76.74%的学生到5月份才完成初稿写作,仅有23.26%的人在4月下旬之前完成初稿;从论文写作过程来看,大部分学生的论文都经过导师3次以上的修改,人数比例达到75.58%,而且没有一位学生的论文是未经导师修改直接提交的;从师生互动的情况来看,大部分的教师和学生选择“有事情才联系”,这说明师生之间在选题、开题、初稿、定稿这些重要的“事情”上才会交流;从互动方式来看,现在师生间的交流主要以电子邮件和电话为主,传统的面对面或小组式讨论日趋减少。从毕业论文教学监管单位、学院毕业论文教学管理机构和论文导师的多方评价来看,毕业论文质量不高、教学效果不佳,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首先,以浙江省教育厅对浙江工业大学政管学院2005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毕业论文抽查分析的结果来看,与省内其他高校相比,论文总成绩处于中等偏下的层次,特别在“选题”、“教师指导”、“文献综述”、“外文翻译”、“学术水平和实际动手能力”、“综合应用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能力”这几大方面,得分明显落后于其他高校。其次,根据政管学院毕业论文教学管理办公室的统计来看,近几年本科毕业生的成绩分布大致表现为两头小,中间大的格局。所谓两头小,即“优秀”和“不及格”的论文少,大部分论文都处在“及格”和“中等”之间。调查显示,“及格”和“中等”的论文比例占到64%。同时,与前几年相比,“良好”的论文比例则有所上升。最后,从对论文导师的调查来看,仍有16.67%的导师认为本届毕业生论文抄袭情况“非常严重”,22.22%的导师认为“比较严重”,而认为“基本没有抄袭”的比例是零。也就是说,如何提升毕业论文质量,优化毕业论文教学效果,仍旧是目前本科毕业论文教学面临的严峻问题。

(五)答辩环节分析

毕业论文答辩是整个毕业论文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近年来学校教务处组织专门的督导组对下属学院毕业论文答辩过程进行全程监督和指导。从学院层面上看,非常重视毕业论文答辩工作,包括事先成立答辩委员会,制定了毕业生答辩工作规范并及时公布答辩信息等。从相关数据统计中可以看出,学院的答辩工作程序比较完善,师生的认可度也比较高。学生对答辩工作满意程度非常满意的占23.26%,比较满意的占61.63%。此外,浙江省教育厅也开始加大对本科毕业论文的监管力度,要求2011届本科毕业生提交论文文献相似性检测报告。对此,政管学院在答辩资格审核中增加了文献相似性检测报告的环节,即文献相似性检测超过20%的学生不能参加首轮答辩,而与为首轮答辩没有通过者提供第二次答辩机会的大组一起答辩。对该项规定,有73.68%的教师认为很有必要,可以防止严重抄袭的现象;26.74%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可以保证论文质量”;68.60%的学生认为“有必要,但不够完善”。至于相似性检测的结果是否合理,60.47%的学生认为比较合理,有15.12%的学生认为非常合理。

三、优化毕业论文教学效果的改革路径设计

从政管学院的毕业论文教学过程发现:第一,毕业论文教学管理的实施主体是学院和系。省教育厅、学校教务处在整个过程中扮演着主导、监督的作用,具体的规范要求和实施责任主要落实在学院教学管理部门头上。据此,要提高毕业论文教学的质量,则需要各学院、系(所)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教学管理改革措施。第二,毕业论文教学的核心是导师和学生。毕业论文好不好关键在于导师“导得好不好”,更在于学生“写得好不好”。这就要求一方面毕业论文导师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另一方面要激发学生把写好毕业论文作为自身内在的要求,增加对学术研究和写作的兴趣。第三,优化毕业论文教学的成效需要从改善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出发。毕业论文教学是个周期漫长,场地分散的教学活动,这就需要突出对每一个教学环节的监督和考核。课题组认为要优化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可以探索以下几方面的改革:

(一)毕业论文教学管理主体应该进一步完善毕

业论文教学的相关机制,特别是导师双向选择制度、论文指导教师评价体系就管理过程来看,毕业论文教学管理主体,尤其是学院这一层级,应该发挥更加积极的调控功能。在此,仅选择导师双向选择制度、论文指导教师评价体系为对象展开讨论。首先,就政管学院实施的导师双向选择制度来看,调研结果显示学生对该制度的认同度较高,而论文导师的认同度则相对较低。因而,导师双向选择制度的优化方案要做到既尊重学生的选择权,也尊重导师的选择权,具体改革可尝试:第一,把大三第一学期(第五学期)前两个月作为师生沟通月,鼓励师生在选择之前做充分的交流、增进彼此的了解。第二,每个学生只能限填一个志愿,如未被该导师选中,则服从调配。第三,为提升学生选题与教师研究方向的匹配性,设置导师与学生的流动、协调机制,包括交换、共带等。第四,适度考虑学生所学模块课程与导师选择之间的相关性,比如需调配的师生,则可以充分考虑这一点。其次,鉴于导师在整个毕业论文教学环节中的重要角色和功能,参考其他高校的相关制度,可以考虑建立论文导师评价指标体系。为此,课题组专门设计了关于开展这项制度的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的认可度较高,而指导教师的态度则比较模糊。因此,应立足本院教学的实际情况,结合其他院校的经验来设立导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先研究讨论评价指标项,然后征求导师的意见,进行修改、试行。从内容上来看,导师评价体系可以包括导师自评、学生评价、领导小组评价等。

(二)推行实证研究论文的教学改革

从学生选题和监管部门的评价情况来看,公共管理系的学生选题偏大、空泛的问题比较突出。选题直接影响着论文的教学效果:一方面,学生对纯理论、重大问题的研究能力、研究条件都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导师对此类论文写作的指导也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在论文教学中对选题的把握是至关重要的,也是论文教学改革中尤为值得探索的一项工作。鉴于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普遍修过社会调查方法、统计分析、案例研究等课程,结合学院目前正在推行的“五个一工程”等教学环节,毕业论文教学改革优化方案的核心可以放在推行实证研究性本科毕业论文。所谓实证研究论文是指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以公共管理领域的某一现实问题为关注点,运用问卷调查、访谈记录,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其展开分析研究,并得出一定结论。实证研究论文教学的目的是鼓励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学习如何从某一社会公共事件出发,运用合适的理论去分析、解释,探索更好的公共管理策略。从这一内涵出发,推行实证研究论文教学的意义在于:首先,做社会实践调查研究,既避免学生做大而空、无意义的理论研究,又会激发学生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关注度、责任感,提升写论文的积极性。其次,以现实问题为基础的研究,凸显了理论研究的现实意义,这一点正好能弥补目前学生对论文意义的虚无看法。再次,从现实来看,实证研究论文的训练能使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职业,为胜任公共事务的管理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当然,这一方案的实施细化,需要毕业论文管理过程中诸多环节的配套改革,例如需要毕业论文监管主体的配套性制度支持,包括教育厅、学校对改革试点的支持、学院毕业论文规范的改革、学生从事实证研究的相关费用保障、论文导师教学方式的改革等。

(三)构建过程考核的毕业论文教学体系

过程考核首先是指对本科毕业论文教学主要环节进行综合考核、评定,并折合成一定的成绩比例,作为学生毕业论文的最终成绩。基于政管学院毕业论文教学的开展现状,可以考虑把选题、开题、论文及答辩四个环节分别折合成一定的比例,综合计算学生毕业论文最后的成绩。其中,可以探索公共管理系+导师的复合型考核机制,具体指选题、论文环节的考核由导师来完成,开题报告和答辩的成绩考核则由公共管理系来完成。这一考核体系还可以建立与其他考核体系的衔接。为进一步激发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积极性,可以考虑把毕业论文的过程考核和学生的评优、评奖联系起来。加大对学生,在各种竞赛、科研成果评比中获奖的宣传和奖励。

工程教导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 湖南省高校 生物工程专业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改进建议

为了促进高等学校加强教学管理,重视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提高教学质量,湖南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2010年底组织了对全省普通高校2010届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抽查工作,抽查对象包括来自湖南省19所高校(含二级学院)的普通全日制生物工程专业。我作为评审专家之一,参加了这次毕业论文(设计)的抽查工作。从各高校提交的10名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原件和反映教师对论文写作的指导及评阅、评分等情况的相关材料,以及学校关于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的相关规定等各方面总体来看,各高校对学生的毕业环节工作非常重视,对毕业论文(设计)都制定了较为完整的工作手册或规范要求,毕业生文档材料齐全,成绩评定基本合理;部分学校还有详细的指导老师指导记录;有的学校除毕业论文正式稿以外,还留有教师批改痕迹的修改稿;有的学校还备有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光盘电子稿;中南大学的送检材料中甚至有英文撰写的毕业论文,等等。但是,通过抽查也发现了一些在今后工作中需要认真加以解决的问题,对此我进行了一定的总结,并且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供同行参考。

1?郾湖南省高校生物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文档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方面

生物工程专业隶属工科办学专业,属于以工为主、以理为辅、工理管结合的复合型专业,培养掌握现代生物学和生物技术基本科学原理、基本技能、工艺技术过程和工程设计等基本理论,能在生物技术与工程领域从事产业化工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工程技术人才。因此,学校应该安排一定比例的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开展毕业设计工作,然而,在检查中我们发现19所学校中仅有中南大学等3所提交的材料中显示有进行毕业设计的学生。同时,生物工程专业在办学的学科定位上,应该既有别于生物科学专业,又不同于生物技术专业。然而,在提交的毕业论文中,我们发现部分地方院校存在对上述3个专业定位认识不清的现象,论文选题除了存在过于简单的一般性问题以外,甚至存在脱离生物工程专业培养要求的原则性问题,例如某校学生的毕业论文内容竟然是教学实验室保存的蛙类标本的比较研究,又如某校学生的毕业论文内容是关于该校学生膳食结构的问卷调查分析,等等。

1.2指导老师对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工作方面

上述毕业论文选题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与指导老师的素质及工作态度有着直接的关系。指导老师应当在学生开展毕业环节工作的整个过程中都对学生起到重要的引导和教育作用。一些地方院校教师由于承担的各类科研项目少,科研和教学经费不足,再加上招生规模大,未能做到一人一题,某高校甚至出现了同一名教师指导的三名学生同题的现象,更为恶劣的是三名学生论文中仅有的一张凝胶电泳实验结果图也是相同的。指导老师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不仅仅体现在选题方面,还体现在对学生开展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全程监控方面。尽管有些学校非常重视学生毕业环节的质量监控,专门绘制了教师指导学生的记录表格,要求教师对于每次的指导情况进行包括时间、地点、内容等方面的详细记录,但是,从材料中我们也发现存在少数教师在毕业论文(设计)前期和中期对学生无指导、在毕业答辩前突击多次指导的现象,实际上没有实现对学生毕业环节全程指导和监控。

1.3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方面

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是本次抽查的重点之一。学生是做好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主体,因此学生对待毕业环节的态度是影响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决定性因素。虽然各高校对于毕业设计(论文)的内容及规范都有具体要求,但是在抽查的毕业论文(设计)材料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合学校规范的地方,除了前面提到的论文选题不恰当以外,还有论文中研究背景介绍(即综述部分)篇幅大而正文部分篇幅小、内容空洞、存在东拼西凑的现象、论文字数未能达到学校规定的要求、设计图纸绘制及标注不规范等问题。

1.4毕业论文(设计)的成绩评定方面

毕业论文(设计)答辩与成绩评定是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各院校均制定了一套评定标准,并且大多数院校都实行指导老师评阅、评阅老师审阅和论文(设计)答辩三重打分评定,一般采用五级记分制(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成绩要求呈正态分布,优秀比例一般控制在10%―15%。但是,在抽查中我们发现各高校评分普遍存在偏高的现象。另外,在评语撰写方面,许多学校的评语均采用通用性语句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完成过程、论文撰写质量及答辩效果等方面进行描述,如该生实验工作积极主动、论文书写规范、答辩中回答问题思路清晰等,缺乏对学生具体工作的个性化评价。

2?郾改进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建议

2.1加强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工作

选题是开展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第一个重要环节。原则上,选题应避免过大或过小、过易或过难。学生进入毕业环节前,各院校应根据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教学实验室规模及师资队伍情况,确定分别开展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的学生人数,公开征集专业教师甚至学生自己的论文(设计)题目并进行认真审查和可行性分析。然后将获得批准的题目及相关指导老师情况向学生公布,让学生根据自己将来的发展方向选择要做的题目及相关指导老师,并在师生双向选择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微调。这样既可以避免选题不符合生物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情况发生,又可以兼顾学生的兴趣和志向,保证毕业设计(论文)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

2.2加强指导老师队伍的建设

指导老师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选题和拟定毕业设计任务书、对学生开展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对学生撰写的毕业论文(设计)材料进行修改及成绩评定等,因此,对指导老师的综合素质要求是比较高的。指导老师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影响存在主客观因素。客观因素是部分院校的生物工程专业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缺乏具有工程方面知识背景的教师,造成无法开展毕业设计,只能开展毕业论文工作。主观因素则是有些指导老师对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不够重视,认为在短短几个月时间里学生做不出什么成果,不愿意花费精力对本科生进行认真指导。因此,各院校一方面应当根据自身师资队伍结构现状,适当引进能够指导毕业设计的工程技术人才,适应生物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要求,另一方面应当强化制度管理,明确指导老师的职责,杜绝毕业环节教学事故的发生,同时制定适当的奖励措施,调动指导老师的积极性。

2.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毕业论文(设计)工作

毕业论文(设计)一般都安排在大学四年的最后一个学期,不仅时间较短,而且往往受到学生考研复试、求职应聘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从抽查的结果来看,大多数学生都能以端正的学习态度对待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但也有一定数量的学生对毕业论文(设计)不够重视或不太负责任。指导老师应当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提高学生对于毕业论文(设计)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意识到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可能是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走上工作岗位前最后一项标志性作业,也是对自己四年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提高的一次难得机会。另外,还应当鼓励学生到生物工程相关企业或者科研院所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通过真题真做,促进学生学以致用,增强他们的事业心和成就感,同时也为学生开辟就业的绿色通道。

2.4完善成绩评定机制

毕业论文(设计)的成绩评定应当做到全面、客观、公开和公正,一般应由以下三部分组成,即指导老师从学生开展毕业工作中的表现等方面给予的考核成绩,论文(设计)评阅教师从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材料的撰写质量方面给予的书面材料成绩,以及答辩委员会教师对学生毕业现场答辩表现给予的打分成绩。只有这样,才能从众多毕业论文(设计)中评定出真正优秀的代表作品,在使应届毕业生心悦诚服的同时,对于下一届毕业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即将到来的毕业环节也有辐射示范作用。另外,教师在撰写评审意见时应当注意:既然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是一人一题,毕业答辩时回答的问题也各有不同,对学生的评语当然应该具有针对性,切忌使用过多俗话、套话等没有实质性内容的通用性语句,这也是对学生历经数月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一种尊重与肯定。

3?郾结语

湖南省许多高校的生物工程专业属于新办专业,都处于积累办学经验的起步阶段,正因如此,湖南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选择了生物工程专业作为2010年的重点抽查对象,对毕业论文(设计)开展了抽查工作。虽然评审专家的评审意见已由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反馈给了各高校,但我觉得毕业环节当中发现的这些问题可能具有普遍性,因此将参加抽查工作的心得体会撰写成文,供国内其他兄弟院校生物工程专业的教学同行参考,希望共同促进我国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满足新时期的生物工程产业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潘勋,周海梦.生物工程专业的办学现状与建议[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2):27-29.

[2]杨宇,柳建设,周洪波等.生物工程新专业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考试周刊,2007,14:8-9.

[3]惠明.高校毕业论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以河南工业大学生物工程专业为例[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3):147-149.

工程教导论文范文第13篇

论文摘要: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本科教学目标的综合性实践环节,本文结合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实际情况、专业特点,分析了影响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因素,从多个方面对全面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质量进行了论述。

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知识与方法的全面检验,是集中训练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必要教学环节,也是检验学生的学习状况、知识活化程度、学识水平和创新思维的主要标尺,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天津城市建设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科学地组织各项工作,形成领导高度重视、教学单位严密组织、指导教师认真负责、评阅答辩严格标准的教学氛围,做到加强“三个突出”、落实“五项检查”,关注薄弱点,制定激励措施,保证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提高。

一、提高思想认识是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重要前提

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首先要从思想上高度认识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它与其他教学环节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完整的本科教学体系,是毕业前的综合训练,是对所学知识的深化和升华,也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必要准备。川学校各级领导充分认识到此项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制定了完善.的管理办法和切实有效的实施措施,从制度保障、时间安排、场地设备、资金支持等方面切实加强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环节,并重视实习基地的建设,充实与加强校内外毕业实习基地,有效保障毕Zi9,:计(论文)的各项需求。各教学单位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开展前成立由院系主管领导牵头的毕业设计工作领导小组,根据专业特点与自身特色,制定本院系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措施;审定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和指导教师;定期检查各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进度和质量,组织毕业设计(论文)的答辩和成绩评。

二、针对毕业设计(论文)的影响因素。加强“三个突出”

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影响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和水平:一是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缺乏吸引力。毕业设计(论文)选题中常规、经典、虚拟题目偏多,部分课题仅仅是名称、数据等内容发生变化,研究过程模式化、程序化。题目与生产实际结合不紧密,内容和学生将要就业的单位实际生产状况脱钩,难以激发学生的热情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二是师资不足。招生规模连续多年扩大,一线教师绝对数下降,导致每位教师指导的学生数上升,加上教师必须承担的教学,科研工作,指导教师的精力投入难以保证,工作负荷较重;同时应对扩招需求,教师队伍扩大较快,年轻的新教师直接进入毕业设计(论文)教学中,在指导能力、方法和经验方面的欠缺导致指导质量下降。三是质量监控体系难以实施。毕业设计(论文)是一项环节多、耗时长的教学工作,为加强管理,需要制定相应的质量监控体系,但实际实施过程中,存在制度多、要求多、可操作性差、落实不到位的问题,致使很多监控环节流于形式。针对以上影响因素,我校在工作中加强“三个突出”。

1.突出毕业设计题目与教师科研、生产实践相结合

根据我校以工科专业为主的特点,强调毕业设计的实践性,注重工程实践和设计能力的培养。2008年,我校工学类的毕业设计(论文)课题比例为科学研究l5.5%、生产实践64.2%、教师及学生申报的自拟题目20.3%。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与教师科研、学生实习及拟就业单位生产’科研等相结合,尽量采用科学、技术、生产等领域能体现专业特点的实际问题,题目的内容具有实践性,学生参与热情高,实践能力、工程能力得到训练和大幅度提高,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突出学科特色,校内指导教师与外聘指导教师相结合

教师比例下降和年轻教师增多是无法回避的事实,为解决这一问题,结合学校以建筑类为主的工科特点,我校采取了聘请校外指导教师的方式,既有效解决了师资不足的问题,又充实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提高了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和指导质量。在进入毕业设计阶段时,学校通过与实习单位签订委托协议书的方式,规定双方的职责与义务,对实习单位资质、指导教师资格严格要求,实行校内校外双师制。外单位指导教师必须是总工或正高工,每位指导教师指导一名学生,一对一指导;校内配备年轻教师作为助理指导教师,加强沟通与规范管理,弥补校外指导教师在校内规章制度和规范方面的不足;助理指导教师负责最多不超过六名学生,实行全程跟踪负责制,同时向校外指导教师学习实践指导经验。校外指导教师的引入,与校内指导教师的传统指导方式和方法也形成了对比,促进了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的不断改革。几年的毕业设(论文)检查情况表明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实践能力和设计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教师队伍也得到了加强和锻炼。

5.突出检查关键点,由关键点控制实现全过程监控

理想的质量监控是指在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管理过程中,详细了解每名学生、每个环节的实施进度,能够及时对出现的问题做出适当的反应。但毕业设计(论文)涉及的学生数量众多,耗费的时间在3个月左右,很难将所有的监控落实到位,从而使很多监控环节流于应付制度、填写表格的形式。因此,对质量监控不能全盘一手抓,要分环节,重点查找各环节监控的关键点。环节进行过程中,是否达到了教学的目标与管理要求能够直接反映到关键点上,因此可以通过集中精力对关键点进行监督、检查,实现对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切实、有效的监控。

三.落实“五项检查”,开展基于监控点的多环节毕业设计(论文)的监控

我校制定监控体系过程中,将毕业设计(论文)分为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初期准备与开题、中期进度监控、后期答辩与归档、学期末专项检查五项检查工作,根据监控的关键点,详细制定了检查要求和检查内容,明确教务处、各院系、指导教师的职责和对学生的要求。各院系根据检查内容和时间安排自查,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并对检查情况进行书面总结和提交检查记录。学校组织专家组对毕业工作进展进行专项检查和抽查,加强监督和管理。

1.监控选题源头,严把指导教师资格关

选题是毕业设计工作的基础,更是完成高质量论文的关键,题目选择直接影响到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实习等后续工作的进行,因此是监控的重要环节。选题环节包括两个监控关键点,一是题目的类型,二是指导教师资格。对题目的监控,要求改变目前由指导教师选定题目的状况,按照题目申报、审查公布、学生选题(学生申报题目)、选题确认流程进行,实行双向选择,严格实行一题的原则。各院系按专业对题目进行类型统计,由教务处进行检查,加强工程实践、教师科研等题目的开设。严把指导教师资格关,要求指导教师必须全部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必须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工作。严格控制每位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最多不超过8人,平均指导学生数小于6人。教师资格、指导人数的监控促使各院系必须吸引校外工程专家,组建校内外指导教师相结合的指导教师队伍。

2.强化初期、中期检查力度,确保设计进程

初期检查主要从组织管理工作、教学文件、师资力量的配备、设计选题、物质条件及学生的开题情况等几个关键点进行检查。重点包括课题符合教学培养目标的情况、课题名称、内容、工作量及要求,课题结合工程或科研的实际情况,任务书下达完成情况等。

中期检查主要检查毕业设计进度、教师工作状况、学生设计状况、教研室组织管理等方面。重点包括指导教师、学生到位情况,指导教师对学生课题的了解情况,存在的问题;外聘指导教师的管理、质量保证等措施落实情况等;题目展开情况,是否与进度计划相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等。

通过毕业设计(论文)初期、中期检查,实现对毕业设计过程的有效监控,确保了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到位情况和设计进度的执行情况,能够及时了解毕业设计进展并解决存在的问题。

5.后期检查严把教学最后关

后期检查重点包括课题完成时间、写作规范、论文评阅、答辩安排、成绩评定等情况。严格审查毕业生的答辩资格,达不到要求的学生不予安排参加答辩。各院系成立由学术带头人、优秀教师等组成的答辩委员会,全面负责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工作,下设若干个答辩小组,各答辩小组成员不少于5人。所有答辩成员于答辩前召开专门会议,研究答辩的有关事项,严格答辩程序和纪律,明确评分标准,统一答辩要求,加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资格审查,严格控制优秀率和优良率。答辩完成后,各院系对年度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认真总结,并形成书面材料,完成对毕业设计(论文)资料的归档、保存工作。

4.强力度专项检查,促进工作不断改进与提高

我校连续几年来,在学期结束后,由主管校长带队,聘请由校内外一线教学和管理的专家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专项检查。根据院系数量成立9个检查小组,每个小组设组长1名,由3~5名校内外专家组成,分别深入各院系,按照文件规范和检查指标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专项检查。检查日期设在周末,各院系所有领导、指导教师必须到岗,全程陪同,逐项进行。这有利于及时和专家沟通,听取专家意见,学习经验,改进工作。我校已经聘请了多所高校的主管校长、教务处处长、知名教授作为检查组组长人校检查指导,既加强了学校的工作,也学习到了其他高校的宝贵经验,发现改进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促进了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不断提高。

四、查找薄弱点,解决实际问题

1.开展指导教师培训工作

随着学校的发展,学生数量增多和教师队伍的充实,指导教师中新增教师逐年增多,为使指导教师充分了解与掌握学校的毕业设计(论文)相关管理制度和规范,抓住学校的发展定位与培养特色,更好地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工作,学校每年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开展前,都组织指导教师集中学习与培训。内容主要包括相关管理制度文件、毕业设计(论文)规范指导技巧、注意事项等内容,并要求各院系进一步根据专业特点和规范要求,对指导教师组织多主题的培训和学习。同时,教师通过集中的学习,能够交流经验,群策群力解决指导工作中发现的问题。

2.加强对新专业的指导与管理

新专业开设的逐年增多是许多高校共同的特征。我校将新专业作为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重点对象,加强对新专业的管理和审查,提前与相关院系研究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编写指导手册、制度规范,制定从选题至最后答辩的工作流程,挑选优秀教师,积极调动优势教学资源,确保新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高质量开展。

五、制定激励措施,提高教师学生积极性

1.开展校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评选

为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开展校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评选活动。以专业为单位按当届毕业生数3%~5%的比例,由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论文)成绩优秀的学生中提出推荐名单,并由学生本人写出3000~5000字的毕业设计(论文)摘要,经所在院系审核,报学校评审小组评审。对评审通过的学生颁发校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证书。

2.开展校级优秀指导教师评选

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指导教师的悉心指导,校级优秀指导教师的评选是对教师工作的肯定。校级优秀指导教师评选的首要条件就是指导的学生中必须有优秀成绩,要求指导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指导工作量饱满,指导效果优良,、学生评价高。评选活动增强了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是对优秀指导教师指导经验的总结、交流与宣传过程,有助于全校教师的学习、借鉴,对提高指导水平,促进教学改革与发展,起到良陛循环的推动作用。

5将毕业设计(论文)与校外竞赛相结合

仅仅是校内的评选,不能认清学校自身教学水平处于何种地位,因此,学校鼓励各专业积极参加全国性质的各类毕业设计(论文)相关竞赛。如我校艺术系将毕业设计坚持与“中国高校环境艺术专业毕业设计主题年竞赛”活动紧密结合,组织学生毕业设计作品展,由学生和教师投票筛选出参加竞赛的作品。此项活动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夔,也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使毕业设计整体水平得以大幅度提高,增进了各高校之间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实践及学术交流,找出了与全国同行教学水平的差距,并能及时总结经验,调整教学内容,加强专业设置和学科建设。

工程教导论文范文第14篇

1工程硕士信息素质教育的不足之处

1.1课程设置不够理想从内容上看,课程的实用性、前沿性不强,课程设置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从形式上看,由于工程硕士是一种在职教育,因此在课程安排上,除在学校本部教学点上课外,同时更多会在校外教学点(或基地)集中授课,从而往往达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从教材上看,其在前沿性、实用性方面尚有欠缺,甚至部分教材内容较陈旧,针对性差。

1.2信息素质能力参差不齐由于工程硕士在生源的年龄、职业背景、工作年限以及大学阶段受信息素质教育情况等不尽相同,信息素质现状表现出明显差异性。[1]有的在大学阶段学习过《科技文献检索》等相关课程;有的接受过信息素质的相关内容培训;有的仅会使用百度等搜索引擎查找资料;而有些年龄较大的在职工程硕士甚至对信息素质相关内容一无所知。总体来看,工程硕士对信息的敏感意识普遍不强,信息素质能力参差不齐。

1.3表现出较强的学科专业性工程硕士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联系紧密,职业需求的目标性强,对学科专业知识的需求明确。同样,工程硕士的信息素质教育也表现出明显的学科专业性,他们对本工程领域的信息表现出了极强的需求倾向。这在年龄偏大、已具有丰富的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实验经验的在职工程硕士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

1.4应用性是根本要求工程硕士教育是为了培养其掌握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在某一工程领域或工程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实施等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就连学位论文都要有工程技术背景。因此,基于工程实践的应用性是工程硕士信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1.5对信息源需求的多样性解决工程实践难题就是创新的过程。在这个工程中,占有信息并将其融于自己的知识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一方面可以通过与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同行交流,获得同行专家的经验、理论指导等来解决问题;另一方面,通过正式途径获取信息,尤其是获取规范标准、专利文献、科技报告等,通过吸收消化将其变为自己的知识,实现创新的目的。可见,工程硕士所需信息源不仅仅是图书馆购买的各类文献,他们需要的信息类型和获取信息的途径要广泛得多。

2对学位论文教学的调查

工程硕士生要兼顾工作、家庭及学习,负担很重,时间不够用,这个矛盾贯穿整个学习过程,是个突出的问题。特别是表现在学位论文环节。学位论文是指完成一定学位必须撰写的论文,其对格式等方面有严格的要求,是研究生教学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可以说是研究生本人带有总结性的学习成果,也是研究生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然而,在现实的工程硕士学习中,学位论文环节的矛盾特别明显。我们从上海交通大学夏天娟的论文《工程硕士培养质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基于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2]中可以看到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工程硕士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学位论文选题认为“困难”和“有点困难”的超过一半,认为“较容易”和“很容易”的共约占40%。工程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的首要条件就是必须要与自己的工作实际相结合,同时要求学位论文要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和创新性。如何把握工程硕士论文的理论性、创新性及实用性,是导师、学生及管理部门普遍感觉到困难的问题。

2.2学校导师的作用反映学校导师对论文指导“有作用”和“很有作用”的人数约占90%,远高于企业导师。在双导师制中,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是有明确分工的,学校导师对学生的学位论文负主要责任。但是由于工程硕士生是在职攻读学位,学校导师与其联系和交流的时间有限。

2.3学位论文成果在企业的应用学位论文成果在企业“已应用”和“正准备应用”的分别为51.7%和5.6%,共占近60%;而“由于计划改变,单位近期不一定用”的约占30.9%;“其他”为11.8%。企业为工程硕士生学位论文研究提供实验支持,同时学位论文成果应用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这对工程硕士生和企业是双赢的结果。

2.4学位论文对自身工作能力的提升学位论文写作在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环节。46.4%的调查对象认为完成学位论文对工作能力提升“有帮助”,认为“很有帮助”的占17.5%,可见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学位论文使自身的工作能力得到了提升。

3工程硕士信息素养教育体系

为了使信息素质教育工作做到有的放矢,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能做到保证学生学业的完成,同时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我们提出了基于学位论文的工程硕士信息素养教育运行机制,其贯穿于工程硕士教育的整个过程。

3.1合理实用的课程设置

3.1.1教学内容信息素养教育要培养工程硕士终身学习的能力,所以在教学课程设置上,一方面应当考虑到工程硕士的生源变化,其在知识结构、素质能力等方面都有较大不同。比如早期的工程硕士生要求在计算机应用方面开设课程,如今的学生在本科时已掌握了这些知识和技能,不再需要此类课程。另一方面,虽然基础理论不会变,但在信息爆炸的网络环境下,随着信息更新速度加快,实用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教师应当跟进这些新变化,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必须是高度浓缩的精华,是对信息素质教育具有指导性、总结性作用的难点和重点。

3.1.2人员结构和教材图书馆应该请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授课,同时他们还应协助校内导师共同指导工程硕士的学位论文,为工程硕士提供参考文献来源,指导他们熟悉各种资源,最终使学生能够熟练获取和提炼符合需要的信息。对于教材建设,在国家主管部门的倡导和支持下,各工程硕士专业领域都在积极进行,很多培养院校也很重视工程硕士的教材改革。另外,研究生的教学也不可以只局限于教材本身,还应鼓励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补充一些讲义,及时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反映最新研究成果的参考资料。

3.2利用网络实现教学辅助

3.2.1建立学生交流平台工程硕士生是在职读书,在校时间很少,又来自不同的工作单位,学生与老师之间、同学之间面对面交流时间少。利用网络建立沟通交流平台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可以开发针对不动层次、不同学习阶段的信息素质教育课件,组织开展不同形式的信息素养及专题讲座,使之成为大家互动交流、相互学习、自主学习的平台。为此,本馆自主研发了网上“自导式”信息用户系统、文献检索课“自导式”教学系统,提供针对不同用户的自助式学习系统,方便了广大师生。这种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孤立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自主学习,由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2.2利用学科导航模块列举信息源在图书馆网站的显著位置设置学科导航模块列举信息源。列举信息源要做到求全、求专、求精的高度统一,不能拘泥于图书馆已有的或仅仅是著名的数据库、网站等,要杜绝孤立地讲解具体数据库的使用、具体文献类型的特点等做法,应对各类资源进行分析、比较,按照评价标准作出客观、科学的评价,总结使用各类资源时要注意的问题;重视总结如何选择信息源,针对不同的问题,懂得从哪里获得最佳信息,强调信息吸收利用能力的培养,综合比较信息的筛选、分析、整理等各种方法,强调培养将搜集的信息批判性地转化为自己知识的能力及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2.3网络信息咨询工作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完善,高校图书馆进入网络时代。信息咨询工作应全面了解掌握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的特点,了解工程硕士的需求,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和馆藏资源优势,将传统的纸质文献、电子资源、网络信息资源加以结合,以网络技术(可以通过QQ、邮件、电话等方式)为手段,依托网络信息平台,努力提高信息咨询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更好地服务于工程硕士。

3.2.4利用网络课堂开展专题讲座图书馆应该采取讲座、培训等方式完善工程硕士的检索技能。由于工程硕士是在职教育,图书馆可以利用网络课堂来解决该项问题。利用网络课堂开展的数据库培训专题讲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决定听课时间,对于某些内容感到难懂的,一次没有掌握,可以再次选听,直到学生认为自己完全掌握检索的技巧。一般来说,图书馆应该开设“开题讲座”、“课题查新”、“信息分析”、“毕业论文写作”等专题讲座来满足工程硕士在学习的不同阶段的信息需求。

3.3加强导师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指导

工程硕士的学位论文要求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不同于大多数工学硕士的学位论文标准,其具有明确的工程背景和应用价值,内容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工程技术项目或其中的一部分,或工程技术类或应用基础研究。在选题阶段,多数工程硕士生感到选题困难,这主要是因为工程硕士生的经验和知识面比较有限,如果这时导师能深入了解学生的工作内容以及所在企业的生产实际,帮助学生对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提炼,有利于形成适宜的学位论文课题。此外,应该加强工程硕士与学校导师的学术交流活动,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工程硕士生参加导师所指导的工学研究生的研讨等活动。

3.4学位论文模拟教学法

教师应在讲授文献检索课程的最后,设计一个比较复杂、与学生所学工程领域尽量相关的问题,作为具体教学案例,整个查找信息的过程应围绕解决这个问题来进行。让学生面对一个全新的课题知道如何制定检索策略,如何巧妙地综合运用所拥有的信息资源。教学内容应涉及信息检索的各个方面,如同时讲授一次文献的获取、科研课题检索实例及策略技巧等,使工程硕士阶段能够具备综合而全面的信息检索技能。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这样一种由全面到具体、由总体到个体的教学思路,对工程硕士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3.5信息道德的培养

作为信息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道德,也是信息素养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即培养网络信息利用者的信息道德意识与道德责任感,使其养成文明的信息习惯,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培养其信息道德判断、选择的能力和道德自律精神。与传统伦理相比较,信息道德更加注重“慎独”[3]。在网络环境下,既要做到不断提高自身信息的鉴别能力,又要做到道德自律,要结合现实中有关知识产权争端或学术不端行为的案例和报道,强调信息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工程教导论文范文第15篇

一、装备学院工程硕士培养情况介绍

(一)招生从2011年招生的情况看,考生主要来自全军作战部队、总部机关、科研试验部队、院校和科研院所等与工程技术密切相关的领域,同时,也有少部分地方高校考生。

(二)教学经过近10年的探索,我们在课程教学上摸索并建立了自己的培养体系。在教学环节上,制定了各工程硕士领域培养方案、培养计划、教学大纲等比较齐全的教学资料。在课程设置中,既设置了基础理论课程,也设置了工程应用课程,在体现研究生水平的基础上,突出专业特色、工程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在课程建设上,根据工程硕士研究生的特点,尽可能选用适合工程硕士研究生使用的教材,制作课件,并为工程硕士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实验环境。在授课教师遴选上,尽量选用具有工程经验和部队任职经历的教师。其中,高级职称的教师占70%以上。同时聘请试验部队、航天科技集团等单位的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开设课程。在教学的组织与实施上,严格按照工程硕士教学计划开展教学工作,并进行严格的考试。在教学中,全部使用多媒体教室,针对工程硕士特点实行交互式教学,结合高水平的专题讲座,有效拓展学生的眼界、提高工程素质。在校学习时间累计为一个学期。在教学过程中,学院教学督导组进行课程教学检查,教学质量全部为优良。经过课程学习,学生提高了理论水平,具备开展学位论文研究的能力,部队反应良好。

(三)学位论文在学位论文工作方面,实行学校和部队双导师制,论文选题87%为部队工程项目或研究项目,有明确的应用背景和应用需求。总的来看,学位论文工作比较严格规范,学生大部分是来自全军的在职干部,非常重视论文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开题报告认真,答辩程序规范,有部队专家参加,把关严格。从已毕业的学员论文情况看,内容多围绕实际工作展开,技术含量较高,多具有较好的军事应用价值。但在中期检查和预答辩方面,有时受部队试验任务的情况的影响,部分学生开展的不够充分。

(四)管理目前,装备学院实施院、系、教研室三级管理模式,各级责任比较明确。规章制度比较健全,研究生的整个培养过程严格按照规定执行。同时建立了比较规范的招生、教学、学位档案,并有专人进行管理。为规范工程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的管理,制定了专门的《工程硕士研究生管理办法》。同时,明确要求导师要在工程硕士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并界定了院内导师和院外导师职责分工。院内导师的主要职责是:参与招生录取,与院外导师联合制定培养方案,与院外导师、研究生共同制定培养计划,承担研究生课程教学,指导和检查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协助院外导师指导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撰写和答辩,参与研究生的考核考评。院外导师的主要职责是:与院内导师联合制定培养方案,并与院内导师、研究生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参与或承担研究生部分实践性课程教学活动,指导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撰写和答辩,参与研究生的考核考评。

(五)办学特色与效果装备学院根据任务确定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主要面向试验部队,针对国防科研试验任务特征设定专业方向,培养从事国防科研试验任务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办学特色比较鲜明。毕业生主要从事试验管理、规划、组织、试验技术等岗位,完成的工程项目用于国防试验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100多项已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涌现了一批以全国突出贡献工程硕士陆晋荣为代表的新型杰出人才,部队对装备学院工程硕士的培养给予了较高评价。

二、工程硕士培养的几点经验

(一)招生上突破传统的单凭考试成绩的模式,提高复试成绩的比重专业学位的教育不同于学术性学位教育,更着重于工程实践和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装备学院在招生上改革了以往主要根据入学考试成绩为主的做法,加大复试成绩所占比重。在学生入学考试成绩达到国家基本分数线的情况下,重点考虑复试成绩,并组织专业知识能力水平的测试。专业知识能力水平测试重点考查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和本领域专业知识的能力及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情况。复试重点考查学生在从事技术研究和工程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在改进国防科研试验方法和手段、提高国防科研试验效率中的发展潜能。

(二)正规教学过程,合理设置课程计划和教学安排,科学设置专业方向根据工程硕士研究生的知识结构特点,装备学院认真制定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在课程设置上,既体现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又结合了各工程领域培养特点,在专业设置上更加突出特色。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根据试验部队实际工作的需要和学院的教学资源,装备学院与培养单位共同研究确定课程计划和教学安排,使课程的设置既能充实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又能提高学生专业技术能力,使教学安排既能保证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又不至于影响到试验部队的正常试验任务,必要时学院派教员到部队进行授课。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学院工程领域的学科特点和试验部队的实际需求相结合。

(三)根据专业学位的培养规律,与科学学位区别对待,突出工程硕士特点参加专业学位学习的学生,与攻读科学学位学习的学生相比,基础知识水平相对薄弱,但工程实践经验丰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很强,而且渴求知识欲望更强。因此,在工程硕士的培养等方面,无论从文献阅读、论文的选题还是学位论文的要求上,都有特别的要求。文献阅读总体上要求量相对少些,但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工程需要至少阅读10篇最新的专业性的中英文文献,并在论文开题前写出不少于三千字的文献阅读综述;论文的选题要求来源于工程实践任务,有明确的应用背景,具有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并具有进行科学研究的可行性,可以是工程策划、工程设计、技术改造或技术攻关等项目,有一定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在于充分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技术和方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位论文的形式要求也比较灵活,可以是工程设计、研究论文、专题报告等形式,表明作者具有担任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有一定理论意义或实践价值。在学生完成学位论文过程中,加强过程管理,尤其提高学院导师与部队导师的沟通与联系,对学生阶段性成果进行评定和指导,确保论文质量。

(四)根据不同的组织形式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学院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共有两种组织形式。第一种形式是采取学员“进校不离岗”的方式,经考试被录取为我院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后,学生的各种人事关系保留在原单位,平时照常上班,第一年两个学期中,每个学期安排三到四个月的时间组织学生到学院集中学习;第二种形式是采取学院与单位联合培养的形式,双方共同签订培养协议,学生经过考试被录取后,并不到学院上课,而是学院根据培养单位任务情况和学院教学安排,派教员到培养单位进行授课,一般在一年到一年半的时间内完成授课。第一种形式一般用于学生数量较少试验任务并不十分繁重的情况,学员进校后,按照学院内其他全日制研究生的管理要求,共同编班,集中管理。第二种形式一般用于学员数量较多,单位集中,并且试验任务相对较重的情况,这些学员的管理由双方成立联合管理小组来负责,联合管理小组共同管理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教学、论文研究、学位论文答辩等工作进程,并监督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协商解决在联合培养过程中发生的种种问题。实践证明,成立联合管理小组的做法在研究生的联合培养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五)加强工程硕士导师队伍建设导师的水平直接决定学生的培养质量。在提高导师自身教学、科研和学术水平的基础上,装备学院注重加强导师队伍的整体建设,不断优化导师队伍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建设一支水平较高、具有相当知名度的导师群体。尤其重视选拔具有丰富工程、试验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充实到工程硕士导师队伍中。队伍中有国家863、973专家3名,获育才金奖6名,育才银奖36名,全军优秀教师11名。目前在学院已形成一支学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又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学术队伍。在部队已有导师60余名,主要是试验部队的总师和高级工程师。另外,我们充分利用院内外各方面的优势,聘请有关院校、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科工集团、全军武器试验研究论证部门、试验基地等单位的教授、专家讲课或举办高水平的专题技术讲座,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此项活动,得到学生的欢迎,使他们在了解学科前沿、开阔视野等方面受益匪浅。

三、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思路

由于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直接面向用人单位,培养具有专业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受到了部队的普遍欢迎。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学院的工程硕士培养还存在一些不足。

(一)招生规模偏小由于目前部队对于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推荐送学的比例还达不到要求,甚至有时出现小于培养计划的现象。学院的任务定位确定了在我军信息化装备建设、一体化军事训练中的战略地位,具备了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扩大招生规模的客观条件,下一步拟采取有效措施,组织专门人员,深入部队,开展联合培养工作,积极开办工程硕士学位研究生班和研究生课程进修班。